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王鼎鈞

指数 王鼎鈞

王鼎鈞(),山東省臨沂縣蘭陵镇(今属臨沂市兰陵縣)人,台灣當代散文作家,曾用筆名方以直。創作以散文為主,其它還有詩、小說、劇本及評論。現旅居美國紐約市,專事寫作。.

23 关系: 反共文學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台灣文學經典三十委婉中國文藝協會中國文藝獎章中華民國抗日戰爭時期國立中學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体罚何世禮國家文藝獎王姓王曾才爾雅出版社蝗蟲行軍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郭良蕙邵僩臺灣中學國文科課程臺灣白色恐怖時期虞君质澎湖七一三事件

反共文學

反共文學為台灣1950年代特有的文學型態,另外也有戰鬥文學的別名。此種將反共產黨或者反中國共產黨當成文學唯一主軸的作品,除了受到戰後駐台之國民政府的支持外,也普遍受到1950年代以中文為母語的外省族群青睞。.

新!!: 王鼎鈞和反共文學 · 查看更多 »

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是台北國際書展2008年起所設立的年度獎項,獎勵台灣出版的圖書,在每年書展開始前夕揭曉。.

新!!: 王鼎鈞和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 查看更多 »

台灣文學經典三十

台灣文學經典三十是1999年在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建會)委託《聯合報》【聯合副刊】(聯副)評選「台灣文學經典名著」中入選決審的30本書。批評者認為,這次評選是當時中國國民黨執政的李登輝政府以「在台灣的中國文學」作為台灣文學經典;但批評者幾乎都是主張激進去中國化的台灣獨立運動支持者,因此同樣遭受批評。.

新!!: 王鼎鈞和台灣文學經典三十 · 查看更多 »

委婉

委婉,是指不直截了當的表達本意,只用曲折的言詞烘托或暗示本意的一種表達方式。此用法在修辭學中稱為婉曲,可分為曲折、微辭、吞吐、含蓄四類。.

新!!: 王鼎鈞和委婉 · 查看更多 »

中國文藝協會

中國文藝協會,英文名稱:Chinese Writer's & Artist's Association 。是中華民國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在國民政府遷台後早期相當重要的一個文藝團體。 在台灣文學史上,該協會與「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中國婦女寫作協會」、「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等文藝團體齊名。由張道藩、陳紀瀅、王平陵、尹雪曼,以及王藍等人發起,當時獲得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張其昀、教育部部長程天放、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蔣經國、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廳長陳雪屏等的支持贊助,及文化界、新聞界的協力籌備,1950年5月4日在台北市中山堂召開草創成立大會。該協會長期配合中華民國政府「反攻大陸」的政策,與其他親官方的民間文藝團體協力執行官方的文化政策。 該會於民國五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中華文化復興節假臺北市中山堂正式成立,目的是聯合全國各地的詩人、詩刊、詩社,以推展詩道宏揚詩教為宗旨。.

新!!: 王鼎鈞和中國文藝協會 · 查看更多 »

中國文藝獎章

中國文藝獎章乃是由臺灣中國文藝協會頒授給傑出藝文工作者的獎章,為了紀念中國五四運動而選定每年5月4日頒獎。從1960年(民國49年)開始頒發,至今仍未間斷。.

新!!: 王鼎鈞和中國文藝獎章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抗日戰爭時期國立中學

中華民國抗日戰爭時期國立中學敘述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各國立中學發展概況。1937年,日本軍在北平市(今北京市)郊區製造七七事变爆发,大舉進攻中國,几百万难民向西南、西北撤退,含數十万计的青少年学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著力救助流亡学生。整個抗戰期間歷經教育部部長王世傑(1933年4月啟任)、陳立夫(1938年1月啟任)、朱家驊(1944年12月啟任)。 自1939年4月起,教育部决定国立中学不再以省、市来命名,而改按成立时间的先后顺序,以数字排序命名。期间,共排序成立了二十二所国立中学。.

新!!: 王鼎鈞和中華民國抗日戰爭時期國立中學 · 查看更多 »

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

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是1950年代台灣相當活躍的民間文藝團體,由中國大陸出身作家張道藩、陳紀瀅等人發起、成立。雖然號稱是民間文藝團體,實際上社團的成立與運作都有官方力量介入:發起者張道藩不僅是當時的立法委員,還是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委員;其他成員則是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的成員。該會主要工作在於:獎勵優秀作品及作家。其徵稿辦法註明:「本會徵求之各類文藝創作,以能應用多方面技巧發揚國家民族意識及蓄有反共抗俄之意義者為原則。」由於195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提倡反共文藝,相當看重文學在反共抗俄運動中可能發揮的正面功效,因此受到官方人士主導的獎金委員會就格外青睞以反共抗俄為基調的文學作品。該會每年定期在五月四日文藝節頒獎,也不定期徵求詩歌、劇本、小說、文藝理論、宣傳畫、漫畫、歌詞小調、曲譜等作品,並獎勵優秀者。該會旨在協助生產、獎勵反共抗俄的文藝作品,不過還是有例外:廖清秀的《恩仇血淚記》與鍾理和的《笠山農場》就不是以反共抗俄為主題的作品。.

新!!: 王鼎鈞和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体罚

体罚或身體處分,是指通過對人身體的責罰來進行處罰的行為,不論時間長短,譬如罰站、打藤、青蛙跳、懲罰式仰卧起坐等。 體罰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各國的執行形式也不一致,有些國家更已立法禁止。.

新!!: 王鼎鈞和体罚 · 查看更多 »

何世禮

何世禮(Ho Shai Lai,),原籍廣東寶安,為香港著名富商何東爵士第三子。中華民國政治及軍事人物,陸軍二級上將,曾為奉軍張學良之參謀官。.

新!!: 王鼎鈞和何世禮 · 查看更多 »

國家文藝獎

國家文藝獎,是中華民國一個重要文藝獎項。.

新!!: 王鼎鈞和國家文藝獎 · 查看更多 »

王姓

王姓是漢族姓氏之一,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8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显示:王姓为中国大陆第一大姓,有大约9468万人,占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的7.10%。根據2010年7月1日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戶籍資料統計,王姓在台灣排名第六大姓。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王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另外,王姓亦是日本单姓之一,但极为罕见。 由于在多種汉语方言中,“王”与“黄”的发音相近甚至相同。为区别两姓起見,中文多以“三畫(横)王”或“三横一竖王”,黃姓則叫「草頭黃」、“大肚黃”等作为强调。.

新!!: 王鼎鈞和王姓 · 查看更多 »

王曾才

王曾才(),台灣歷史學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歷史研究所畢業,後又取得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國立台灣大學教授、歷史系系主任、歷史學研究所所長、文學院院長及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後又被聘於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任教。并任中国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知名作家王鼎鈞為其哥哥。.

新!!: 王鼎鈞和王曾才 · 查看更多 »

爾雅出版社

雅出版社,是台灣出版純文學書籍的一家知名出版社,由作家隱地(本名柯青華)成立於1975年。曾與九歌、洪範、大地、純文學等四家出版社並稱為「五小」。.

新!!: 王鼎鈞和爾雅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蝗蟲

蝗蟲,是蝗科,直翅目昆蟲。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分佈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其俗稱基本上有蚱蜢、短角蚱蜢、草蜢、蚂蚱等數種,但因為蝗蟲和螽斯的外型相近,所以不同地區的人士對此兩種昆蟲常有各種相異的俗稱,例如「把蝗蟲稱為蚱蜢,把螽斯稱為草蜢」,或是「把蝗蟲稱為短角蚱蜢,把螽斯稱為長角蚱蜢」,以及「把散居的蝗蟲稱為蚱蜢或草蜢,把群居的蝗蟲才稱為蝗蟲或飛蝗」等等。在生物學分類上,「蚱蜢」一詞可分指「菱蝗科」和「短角蝗科」的蝗蟲;「菱蝗科」又稱之為「蚱科」,而「短角蝗科」則又稱之為「蜢科」。蝗蟲的起源,以及其某些種(有些可以長達十五公分)的滅絕,至今仍不明瞭。Encarta Reference Library Premium 2005 DVD.

新!!: 王鼎鈞和蝗蟲 · 查看更多 »

行軍

行軍是指軍隊沿指定路线,進行有组织的移动,前往指定的地點。 行军的方式,有徒步行军、乘车行军或是两者结合的行军,徒步行军时速为4~5公里,一日可行軍25~35公里。行军的强度,還可分為常行军、急行軍、强行军。 也有行軍是針對押解戰俘,期間還會虐俘。如二戰時,日軍押解菲律賓的戰俘時,曾虐待致死萬餘人,史稱巴丹死亡行軍。 另外,北韓當局稱1990年代發生的糧荒為「苦難行軍」。(고난의 행군、朝鮮漢字:苦難의 行軍).

新!!: 王鼎鈞和行軍 · 查看更多 »

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

“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或作“花不香,鳥不鳴,男無義,女無情”為近代中國大陸流傳、描述臺灣的一句諺語,二戰後被剛到臺灣的散文作家引用,創作改寫為「清朝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在甲午戰爭後寫在奏摺裡安慰慈禧太后的」,並刊登至中華日報副刊。之後被廣泛受到引用張晉城,〈台灣武裝抗日秘史‧代序〉,收錄於喜安幸夫之《臺灣抗日秘史》廖祖堯中譯本,1984年,金園出版社,頁3。該序文中稱李鴻章講此語,但未註明任何出處。,包括論文、政治人物言論、教學教材,以及電影文案等。既為流言創作,自然在現有清朝官方奏摺檔案、私人文稿函電及中日雙方甲午戰後談判文獻中,均未能見到李鴻章發表這段評語的文字紀錄。.

新!!: 王鼎鈞和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 · 查看更多 »

郭良蕙

郭良蕙,生於河南開封,早期的著名台灣作家,也曾主持節目,更曾拍過電影。.

新!!: 王鼎鈞和郭良蕙 · 查看更多 »

邵僩

邵僩(),台灣作家,長年定居新竹市。.

新!!: 王鼎鈞和邵僩 · 查看更多 »

臺灣中學國文科課程

國文科,臺灣中等教育共同課程之一。在近年臺灣教育改革過程中,逐漸轉變為「語文領域」。國文課程,採用國語授課,以教授中文古典及現代文學範文為核心,廣義上則涵蓋「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及「國學概要」、「文法與修辭」、「應用文」、「文學欣賞」等選修課程。早期國文課本,由國立編譯館依課程標準統一編定,並交由臺灣書店販售,稱為「部編本」、「統編本」;1999年後,台灣開放民間出版社編輯教科書,由國立編譯館聘請學者專家負責審議,稱為「審定本」。.

新!!: 王鼎鈞和臺灣中學國文科課程 · 查看更多 »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指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進行的白色恐怖統治,期間從1949年5月20日至1991年5月22日為止。中華民國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頒布《臺灣省戒嚴令》,宣告自1949年5月20日起在臺灣省全境實施戒嚴。同年5月24日經由立法院三讀通過《懲治叛亂條例》,為針對中國共產黨叛亂的特殊狀況而實施,實際上,透過此「特別刑法」造成許多冤假錯案,剷除異己、鞏固極權主義的領導中心,對於批評或反對政府者、持不同政見者(如主張臺灣獨立、左翼等等)進行整肅迫害,任意冠上意圖顛覆政權之罪名,將刑罰範圍極度擴張。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等情治單位藉由特別刑法充當政府整肅異己的工具,罔顧基本人權、民主、自由等、無所不在隨時隨地監控人民,對言行可疑人士或持不同政見者炮製假案、予以扣上匪諜的帽子,在全國各地濫捕、濫殺、刑求毆打及沒收財產,造成大量的冤死、冤獄、傷殘,人民的生命、財產、健康,以及心靈上遭受嚴重損害。 雖然中華民國政府宣告自1987年7月15日起解嚴,「名義上」白色恐怖已經結束,臺灣平民不再受到嚴厲的軍法審判,但是《懲治叛亂條例》以及《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仍然持續鎮壓與政府持不同政見者。1991年5月9日,法務部調查局幹員未知會國立清華大學校方,於清晨五時許進入清大學生宿舍拘提歷史研究所碩士生廖­偉程,引發臺灣社會與大學校園劇烈反彈。5月9日,清大學生到調查局臺北市調查處靜坐抗議。5月12日,抗議的教授及學生於中正紀念堂靜坐,二十多名教授遭到鎮暴警察以棍棒毆打。5月15日,上千名臺灣各大學學生發動罷課並佔領臺北車站大廳靜坐六天五夜,要求「廢除懲治叛亂條例、反對政治迫害」。5月17日,立法院通過廢除《懲治叛亂條例》,5月22日正式宣告廢止。1998年6月17日中華民國立法院通過補償條例,成立「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十五年間補償10067件,其中死刑809人,包括:二二八事件、澎湖七一三事件、孫立人部屬郭廷亮案、柏楊案、李敖、雷震案、美麗島案(除了林義雄可能因林宅血案未破堅持不領補償金)等。但約1500名受難者未提出申請。基金會執行長希望基金會結束營運後能與二二八基金會合併成為「國家人權基金會」,繼續保障未申請者的權益。.

新!!: 王鼎鈞和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 查看更多 »

虞君质

虞君质(1912年—1975年),台湾文化名人,学者、作家、评论家,善鉴赏,工书法。名文,字君质,以字行,浙江鄞县人。.

新!!: 王鼎鈞和虞君质 · 查看更多 »

澎湖七一三事件

山東流亡學校煙台聯合中學匪諜案,又稱山東學生流亡案,一般稱之為澎湖七一三事件、澎湖七一三冤案,是發生在1949年7月13日澎湖的軍事冤案事件。。.

新!!: 王鼎鈞和澎湖七一三事件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