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王武俊

指数 王武俊

王武俊(),字元英,契丹怒皆部人。唐將領。成德節度使。 幼善騎射,在李寶臣帳下擔任裨將。封维川郡王。建中三年(782年)正月殺李惟岳,傳首京師,本欲謀得成德節度使,三月為恆冀都團練觀察使,以功高賞薄,對朝廷不滿,又瞧不起張孝忠,暗中與幽州節度使朱滔相互勾結。是年十一月,朱滔稱冀王,與李納、田悅、王武俊一併稱王,昭義節度使李抱真退保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衛長寧忠於唐朝,勸王武俊歸唐不成,想謀殺王武俊,事泄,被腰斬。 李抱真親赴王武俊轅門,勸降武俊,二人結義為兄弟。王武俊與李抱真聯合對付朱滔,德宗为鼓励王武俊也封他为卢龙节度使,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为司空,封琅琊郡王。進檢校太尉兼中書令。 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病死,谥忠烈。王武俊妻李氏。长子王士真袭位。另有子王士清、王士平、王士则。 武俊傳王士真、士真傳王承宗,承宗傳王承元,承元歸順朝廷,改封義成節度使,帝敕魏博軍的田弘正掌成德軍。王廷湊兵變,殺田弘正,自立為成德節度使。王廷湊是王武俊養子「王五哥」的後人。.

目录

  1. 35 关系: 劉言史劉濟 (唐朝)劉怦天雄军节度使寡人中书令中国割据政权君主列表义武军节度使张遵 (唐朝)張孝忠唐朝唐朝王爵列表唐書人物列表冀 (朱滔)削藩政策石话实说王士平王士真王廷凑王承元王承系竹俊臣竇常田绪魏国宪穆公主阳惠元李全略李抱真李惟岳泾原兵变淄青節度使朱滔成德節度使新唐书旧唐书

劉言史

劉言史,洛陽人。 少年尚氣節,不事科舉,與孟郊友好,兩人有不少傳世作品如《与孟郊洛北野泉煎茶》,好吟詩,風格近李賀,多游赏酬应之作,亦有反映人民疾苦。严羽《沧浪诗话》说:“大历以后,吾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欲推荐刘言史为枣强县令,刘言史以病辭,世人称为“刘枣强”。山南东道节度使李夷简迎言史至襄阳,推荐为司功参军。元和七年(812年),病卒,葬于襄阳万山柳子关。皮日休撰《刘枣强碑》碑文,称“其美丽恢赡,自贺(李贺)外世莫得比”。《全唐诗》录存其诗七十九首。.

查看 王武俊和劉言史

劉濟 (唐朝)

劉濟(),字济之,《全唐文·卷五百五·故幽州卢龙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支度营田观察处置押奚契丹两番经略卢龙军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幽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彭城郡王赠太师刘公墓志铭(并序)》:公姓刘氏,讳济,字济之,蜀昭烈皇帝二十一代孙。唐朝将领,贞元三年(787年)接替其父刘怦任卢龙节度使,元和五年(810年)奉诏对相邻的成德(军部在今河北省正定县)作战时,被其子刘总毒杀。 其墓被发现于北京房山。.

查看 王武俊和劉濟 (唐朝)

劉怦

劉怦(《旧唐书》卷一十二),封爵彭城公,谥恭,唐朝将领,于贞元元年(785年)短暂任卢龙节度使,接替表弟朱滔。.

查看 王武俊和劉怦

天雄军节度使

天雄軍節度使,唐朝為魏博節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区设置的節度使,唐末到五代割据河北魏博(今邯鄲)一帶,为河北三镇之一。在8世纪末是河北三镇的首领,9世纪衰落。.

查看 王武俊和天雄军节度使

寡人

寡人這個稱號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稱,春秋戰國時期常用。而在其後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稱,寡人、孤則成為一般封君的自稱,唐朝以後的皇帝偶爾也自稱寡人。各代体制习惯虽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等封君者也可自称“寡人”,例如作为中国明清两朝藩属国的李氏朝鲜的国王自称“寡人”(과인)。.

查看 王武俊和寡人

中书令

中书令是中國古代官職名。 西漢年間置中書,乃歸屬於內廷宦官机构,負責在皇帝書房整理宮內文庫档案,與皇帝有頻繁接觸的機會,其主官称中書令。史家司馬遷因曾身受腐刑,並學識過人等原因任此要職。 曹魏後,逐漸不拘於宦官,也起用士人,從而演化成可以討論政策的研究机构,其主官阶高者稱中書監,次者稱中書令。 隋唐早期,任中書令為中書省之長官,屬於宰相職。隋朝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內史令,中书省為内史省。自唐太宗始,用其他官员以参议朝政等名義担任实际的相职。到了武周时期,改中书令为「內史」,中书省为「凤阁」。唐初中书令与侍中同为正三品,至唐代宗大历二年时同升为正二品,自此之后成为定例。 其後演化至未授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衔者不是真宰相。由此,中書令與侍中、尚書令、尚書僕射等三省官職轉變成虛位,其功能大用於給重臣加官階。五代十國、宋與之同。 元朝世祖忽必烈統制中國之後,恢復了中書令宰相的職權,但權限則大為擴充至地方行省。明洪武年間,中書令即當朝宰相。後由於胡惟庸案,原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的機構中書省及中書令一職皆遭撤銷,權歸皇帝。 明成祖以後,明、清朝內雖無相職,但有所謂「首輔」或內閣大學士等職接連替代中書令原有的角色,清朝中堂一詞即由此衍生而來。惟與前期相較,內閣大學士等要職皆不復宰相威信。.

查看 王武俊和中书令

中国割据政权君主列表

中国历史上各个时间段与正统朝代并立的封建割据、农民革命政权的君主列表如下:.

查看 王武俊和中国割据政权君主列表

义武军节度使

义武節度使,又称易定節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区设置的節度使,是唐朝遏制河北三镇的桥头堡,黄巢之乱后,开始割据,節度使王处直被后梁封为北平王。.

查看 王武俊和义武军节度使

张遵 (唐朝)

张遵() 字修本,其先南阳人也。后因做官,遂家于陕西,今为陕西之平陆人。曾在成德节度使王武俊、王士真、王承宗帐下任职二十余年,历任邢州刺史、洺州刺史、楚州刺史、亳州刺史,唐文宗大和元年任邕州刺史、本管经略招讨处置等使,任至大和四年。.

查看 王武俊和张遵 (唐朝)

張孝忠

张孝忠(),本名张阿劳,封上谷郡王,谥贞武,唐朝将领,奚族。在安史之乱中,他最初为叛军燕军效力,后又效力军阀李宝臣。李宝臣死后,他效命朝廷,为官军在被半独立藩镇包围的河北提供了立足之地。.

查看 王武俊和張孝忠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查看 王武俊和唐朝

唐朝王爵列表

唐朝王爵列表,以下的列表列出唐朝的王爵 唐朝多数是册封宗室为王爵。唐初统一后只有极少数异姓王,但是之后逐渐开始增多。唐中叶,东平郡王安禄山反叛,开始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最终东平王朱全忠控制朝廷,加封梁王,数年后篡唐自立,建立后梁。.

查看 王武俊和唐朝王爵列表

唐書人物列表

本列表包含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記載的人物。.

查看 王武俊和唐書人物列表

冀 (朱滔)

冀,是782年至784年间,由朱滔建立的政权。 唐德宗建中年间,幽州节度使朱滔,联合恒冀都团练观察使王武俊、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自领军政李纳起兵反唐。建中三年(782年)底,朱滔自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四镇歃血为盟,以朱滔为盟主。他们采用春秋战国制度,不立年号,但称元年。因此,建中三年(782年)在幽州卢龙就是冀王元年、魏博是魏王元年、成德是赵王元年、淄青平卢是齐王元年。 在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后,唐朝为了全力对付朱泚,招安河北四镇。朱滔自称冀王而不自称燕王,引起王武俊、田悦的不满。因为幽州节度使的领地是古代的燕国,而冀是河北中部,王武俊、田悦认为朱滔有侵吞魏博和成德的野心。唐朝将领李抱真利用这一点,挑拨王武俊、田悦和朱滔的关系。兴元元年(784年),田悦被堂弟田绪所杀。王武俊、田绪、李纳取消王号,归附唐朝。李抱真和王武俊击败了朱滔,朱滔逃回幽州,也取消王号,归附唐朝。 Category:幽州节度使 Category:河北历史政权 Category:藩鎮割據 Category:780年代中国政治 Category:782年建立 Category:784年废除.

查看 王武俊和冀 (朱滔)

削藩政策

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为了鞏固自身權利而收回藩王、藩鎮、诸侯、軍閥等地方政權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著手实施的政策。由于利益冲突,削藩常常引发政治动荡,甚至军事对抗。.

查看 王武俊和削藩政策

石话实说

《石话实说》是石家庄广播电视台于2011年播出的一档旨在普及石家庄市所辖范围历史的文化宣传兼科教讲座式节目,在中国大陆城市电视台推出的第一部大规模发掘、拯救城市文化精髓的大型电视系列节目,也是第一部用讲座形式书写的电视讲坛版石家庄通史,一定程度上开创了用电视讲座形式书写城市通史的先河。节目的第一部名为《石话实说-石家庄的100个故事》从2011年1月15日开始播出,2012年1月14日播放完毕。 2012年5月10日,石话实说系列节目第二部--百集系列文化节目《石话实说——石家庄的100个村庄印记》(原称"100个名村名镇")在井陉县河北历史文化名镇天长镇宋古城大南门举办了开机仪式.

查看 王武俊和石话实说

王士平

王士平,唐朝官员,契丹怒皆部人。成德节度使王武俊第三子。唐德宗的驸马。 王士平因为父亲王武俊作为强藩,补原王府咨议。贞元二年(786年)选尚义阳公主,加秘书少监同正、驸马都尉,元和年间,公主纵恣不法,王士平与她争忿;唐宪宗大怒,把公主幽禁於宫中,王士平幽禁於私第,不让他们出入。后来释放出来,王士平为安州刺史。因为与朝中宦官交结,贬为贺州司户。当时轻薄文士蔡南、独孤申叔为义阳公主作歌词,称之为《团雪》、《散雪》等曲,说她游处离异之状,在酒席上歌唱。宪宗听到后十分厌恶,一度想要废除进士科。当时强盗杀害宰相武元衡,捕贼未获。王士平与哥哥王士则上奏是王承宗主使的强盗,唐宪宗以王士平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夺王承宗官爵,以王士平袭父实封。.

查看 王武俊和王士平

王士真

王士真(),字公一。唐代成德(河北正定)軍節度王武俊長子。 沈毅勇悍,李寶臣“倚愛”之,以女妻之,王武俊死後,繼任成德軍節度使。順宗即位,進位檢校司空。有子王承宗、王承系、王承元、王承通、王承迪、王承恭、王承庆、王承泰、王承宪等11人(余子失名)。 元和四年三月(809年),王士真病死,葬於恆府壽陽先塋。其長子王承宗起兵叛唐。.

查看 王武俊和王士真

王廷凑

王廷湊(),一作王庭凑,唐代回紇阿布思族,軍人,擁兵自立為成德節度使。.

查看 王武俊和王廷凑

王承元

王承元(《旧唐书》卷一十七),封岐国公,唐朝将领。他的家庭世代控制成德镇,但他在兄长王承宗死后拒绝统领成德军,此后做了朝廷将军直至去世。.

查看 王武俊和王承元

王承系

王承系(),唐朝官员,契丹怒皆部人。成德节度使王武俊之孙,王士真的第三子。唐顺宗的驸马。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王武俊去世,王士真继任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的弟弟王士平於贞元二年(786年)娶唐德宗的女儿义阳公主。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之女清源郡主进封阳安公主,嫁给了王承系。王承系拜驸马都尉。元和四年三月(809年),王士真病死,王承系的大哥王承宗继任成德军节度使。元和十年(815年)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派强盗杀害宰相武元衡,王士平上奏是王承宗主使的强盗,唐宪宗宣布夺王承宗官爵,将王承系和他弟弟王承迪、王承荣流放远方。.

查看 王武俊和王承系

竹俊臣

竹俊臣(),曾祖竹政一,易州满城县令;祖父竹珪,吏部尚选;父竹普霞,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子詹事,赠汾州刺史。 竹俊臣出身平卢军,安史之乱爆发后,随平卢节度使侯希逸渡渤海南下青州。李正己任淄青节度使后,竹俊臣被选为射生将领,入朝宿卫。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吞并相、卫,竹俊臣跟随中使宣慰河北,并被围于礠州。 唐德宗建中年间,田承嗣侄魏博节度使田悦叛乱,出兵围攻临洺,竹俊臣奉诏救援。朝廷任命竹俊臣为礠州刺史,竹俊臣与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等人一同出军击败叛乱的幽州节度使朱滔。 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乱,竹俊臣参与平叛。贞元二年(786年),吐蕃大举入侵,竹俊臣率军救援。三年(787年),吐蕃请和,竹俊臣入朝,被任命为右神策军使。 九年(893年),竹俊臣在长安金城里私第去世。生前官爵为骠骑大将军、行右神策军将军、知军事、兼御史中丞、上柱国、祁国公。 竹俊臣不见于史书记载。其生平见于宣义郎、前行宁州丰义县尉王觌《唐故骠骑大将军行右神策军将军知军事兼御史中丞上柱国祁国公竹公神道墓志铭并序》。.

查看 王武俊和竹俊臣

竇常

竇常(),字中行,出于扶风窦氏,故称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人。唐朝官员、诗人。 竇叔向之子。当生于天寶五年。大曆十四年(779年),王儲榜進士及第。结庐种树,不求苟进,以讲学著书为业,居廣陵二十年,不入仕途。貞元十四年(798年),镇州节度使王武俊闻其贤,遣人致聘,辟为掌书记,不就。杜佑鎮守淮南,奏為秘书省校書郎《旧唐书·卷一五五》《窦常传》:“兄常,字中行,大历十四年登进士第,居广陵之柳杨。结庐种树,不求苟进,以讲学著书为事,凡二十年不出。贞元十四年,镇州节度使王武俊闻其贤,遣人致聘,辟为掌书记,不就。其年,杜佑镇淮南,奏授校书郎,为节度参谋。元和六年,自湖南判官入为侍御史,转水部员外郎。出为朗州刺史,历固陵、浔阳、临川三郡守。入为国子祭酒,求致仕。宝历元年卒,时年七十。子弘余,会昌中为黄州刺史。”。元和六年(811年),自湖南判官為侍御史,轉水部員外郎。元和七年,授朗州(州治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刺史,歷官夔州刺史、江州刺史、撫州(州治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刺史。入京任國子祭酒,長慶中致仕。寶歷元年(825年)逝世,年七十。 竇常工於詩,有《南薰集》三卷,已佚。與弟竇牟、竇群、竇庠、竇鞏均以詩名,褚藏言辑五人詩被集為《竇氏聯珠集》,今存。.

查看 王武俊和竇常

田绪

緒(),平州盧龍(今河北省盧龍縣)人。唐朝魏博節度使田承嗣之子,官至魏博兵馬使,後殺其堂兄田悅,自命節度使。唐朝以嘉誠公主配之,成為駙馬。.

查看 王武俊和田绪

魏国宪穆公主

魏国宪穆公主,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九代皇帝唐德宗李适之女。她的生母不详。初封义阳公主。贞元二年(786年),许嫁成德节度使王武俊的儿子王士平。贞元十一年(795年)十月,出嫁。贞元十二年(796年)五月廿七,王士平和郭暧因在唐代宗忌辰宴饮,被贬官。之后,义阳公主任性不法,夫妻反目,唐德宗大怒,将义阳公主关在宫中,王士平拘禁在私邸。王士平到唐宪宗时,举报侄子王承宗暗杀宰相武元衡的阴谋有功(其实是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所为),拜左金吾卫大将军。 义阳公主住崇仁坊,王士平住昌化坊。贞元年间,义阳公主去世,追封魏国宪穆公主。权德舆作《赠魏国宪穆公主挽歌词》二首。.

查看 王武俊和魏国宪穆公主

阳惠元

阳惠元(),平州(河北卢龙)人,唐代宗时期河北名将,后转入神策军。.

查看 王武俊和阳惠元

李全略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簡。唐朝官员。 最早為鎮州小將,事王武俊。元和(806年—820年)中,節度使王承宗死後,奉詔回長安,授代州刺史。長慶元年(821年),田弘正被殺,王日簡成為唐穆宗的軍事顧問,多陳利害,冀合帝意。授德州(治所在今山東陵縣)刺史。是時杜叔良兵敗博野(今河北博野縣),以日簡為橫海軍節度使(治所在今河北滄州東南)、滄德棣州觀察使,赐姓李氏,名全略。 長慶二年(822年),王稷任德州刺史,帶了許多財物赴任,李全略貪圖他的財貨,殺王稷,屠其家。王稷未嫁的女兒被李全略充作女妓。寶歷二年(826年)四月卒,其子李同捷自為留後,之後叛亂,被唐朝廷任命的正式橫海軍節度使烏重胤與之後的李祐;再加以武寧節度使王智興支援,李同捷被圍剿兩年後兵敗,於押送長安途中被斬。.

查看 王武俊和李全略

李抱真

李抱真(),本姓安,字太玄,河西安息人,李抱玉從父弟,好長生方術。.

查看 王武俊和李抱真

李惟岳

李惟岳(),河北范阳(今北京保定一帶)奚族人。唐代成德节度使李寶臣之子。 生年没有记载,其父李宝臣拥兵十万,形同割據,以其子李惟岳为成德行军司马。李寶臣晚年多猜忌,擔心李惟岳勢弱,屬下不服,故誅殺大將辛忠義等人。李寶臣死,軍中推李惟岳為留後。唐朝政府不准,李惟岳打算叛亂,舅父谷从政勸他稍安勿躁,惟岳不聽。 唐德宗任命张孝忠为成德节度使,与朱滔联兵讨伐李惟岳。建中三年(782年)正月,朱滔、張孝忠破李惟岳於鹿城(今河北辛集)。契丹籍的成德兵馬使王武俊倒戈,生擒李惟岳,缢死辕门外,传首京师。.

查看 王武俊和李惟岳

泾原兵变

涇原兵變,是唐代中期的兵變事件。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地方士兵叛變,叛軍攻陷首都長安;唐德宗倉皇出逃至奉天(今陝西乾縣),更引發皇帝被叛軍包圍一月餘,史稱奉天之難。自此事件後朝廷威嚴掃地,唐德宗更為重用宦官制約武將,促成宦官專权的局面。.

查看 王武俊和泾原兵变

淄青節度使

淄青節度使,全稱淄青平盧節度使,是唐朝在今山東地區設置的節度使,762年—819年和882年—903年割據山東。.

查看 王武俊和淄青節度使

朱滔

朱滔(),幽州昌平人,朱泚之弟。 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朱希彩為部下所殺,眾推朱泚為留後,後為幽薊節度使。 大曆九年(774年),朱泚赴京師,以朱滔留管州務。 朱滔起初响应朝廷参与平定自称成德节度使的李惟岳等,但唐德宗不将深州划给他,而将尚在叛将自称淄青节度使李纳治下的德州、棣州划给他,引起他的不满。李纳及其盟友魏博节度使田悦趁机策反他和斩杀李惟岳却未被德宗如约任为成德节度使的王武俊。建中三年(782年),朱滔謀反,朱泚被軟禁在京城。朱泚後來被推為帝,國號「大秦」,為涇原兵變,朱滔為幽薊節度使,被朱泚封为冀王、太尉、尚书令、皇太弟。朝廷为笼络朱滔,还封他为通义郡王。朱滔抓壮丁当兵,但不抓士族。興元元年(784年),李晟克長安,朱泚逃往寧州彭原,為部將梁廷芬等所殺。朱滔为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和魏博节度使田绪所败,回军幽州,担心被留守军部的表兄刘怦暗算,彷徨不敢入,但刘怦闻讯后组织军队夹道二十里以仪仗迎他回府。 朱滔回府后上表待罪,愈发郁闷成病,军事都委托给刘怦。貞元元年(785年)六月,朱滔病死。军士推刘怦继任。.

查看 王武俊和朱滔

成德節度使

成德節度使,又称恒冀節度使、镇冀節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成德地区设置的節度使,唐末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也是河北最稳定的一个藩镇,160年來的統治者,只有三個家族更迭。.

查看 王武俊和成德節度使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查看 王武俊和新唐书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查看 王武俊和旧唐书

亦称为 王沒諾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