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王懋竑

指数 王懋竑

王懋竑(),字予中,号白田,江苏宝应县人。 王懋竑为王式丹之侄。生于清圣祖康熙七年(1668年),少從叔父式丹學習,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科鄉試中舉,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成戊戌科進士,授官安慶府教授。精研朱熹之學,錢穆說他的成就“主要在考据与注释之两者。”虽所得甚丰,然“自有一限量”。卒于高宗乾隆六年(1741年)。.

16 关系: 史记孙策孙权崔蔚林張昭周瑜唐鑑 (史書)借荆州荀子柬释范祖禹蔣濟陶侃揚州學派清史稿明元郭皇后曹爽

史记

《史记》最早稱為《太史公書》,由西汉太史令(太史公)司马迁编写的历史书籍。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纪传体通史之祖。全书包括本纪 12 卷、世家 30 卷、列传 70 卷、表 10 卷、书 8 卷,共 130 篇(卷),52 万 6500 餘字。该书原稿约在西汉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记残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国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记是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记集解》(其中有十五卷为别版补配)及日本藏南宋版黄善夫三家注史记。 《太史公書》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後来历代“正史”所传承,与後来的《汉书》、《後汉书》、《三國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对後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太史公書》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书》最初無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記》、《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新!!: 王懋竑和史记 · 查看更多 »

孙策

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他是長沙太守孙坚之长子,吴大帝孙权之大哥,是東吳政權奠定基礎首要者。在群雄割據時期,不甘一直屈居於袁術麾下,而大膽向袁術討回父親孫堅餘部,先後掃除江東割據勢力劉繇、嚴白虎、王朗,短短三四年間平定江東一帶,又招攬大量賢臣,為日後孫權統治吳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後討伐壽春仲氏偽帝袁術有功,曹操表奏朝廷命其官位予孫策為討逆將軍,并加封爵位為吳侯。公元229年其弟孫權登基稱帝后,追諡其為長沙桓王。.

新!!: 王懋竑和孙策 · 查看更多 »

孙权

吳大帝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時期孫吳開国皇帝。孙权父亲孙坚为東漢末年名將領豫州刺史長沙太守,兄长孙策则在群雄割据中打下江东六郡奠定了基業。孫權十九岁時,孫策遭刺殺身亡,後繼掌事,成为江东地区的诸侯,并将江東六郡扩展到揚荆交三州。221年,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并赐其九錫。222年,与曹丕决裂,建號黃武;229年登基称帝。諡號大皇帝,因其廟號為太祖,所以又被稱為吳太祖。統治江東地區長達五十二年,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的。.

新!!: 王懋竑和孙权 · 查看更多 »

崔蔚林

崔蔚林(),字夏章,号定斋,又号玉阶。新安(今安新)人。 父崔九围。崔蔚林好读书,顺治十五年(1658)中进士,选庶吉士。升弘文院侍读,晋侍读学士,转翰林院侍读学士。崔蔚林好王守仁之學,康熙十八(1679)年十月十六日,呈上講章《大學格物誠意辨 》,對朱熹有微詞。崔蔚林與康熙帝有過激烈爭論,為圣祖所不悦,斥其“本無知識,文義荒謬,岸然自負為儒者,真可鄙也。” 晚年中风,手脚俱瘫,於是請求退休。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三日病卒。著有《四书讲义》、《易经讲义》、《解易》等书。.

新!!: 王懋竑和崔蔚林 · 查看更多 »

張昭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东汉末年東吳名臣;卒年八十一,死後諡曰文侯。.

新!!: 王懋竑和張昭 · 查看更多 »

周瑜

周瑜(),字公瑾,人稱「周郎」,庐江舒縣(今安徽省庐江县)人,東漢末年三國時代著名的東吳勢力重要的將領,也是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他指揮的赤壁之戰,是中國史上著名以少勝多的戰役,直接決定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戰後两年,他即病逝,年僅三十六歲。與魯肅、呂蒙和陸遜合稱四大都督。 周瑜年輕便成就大功,加上聰明謙虛、氣量寬大、相貌堂堂、精熟音律,傳言「曲有誤,周郎顧」,並深得主上孫策、孫權禮遇器重,妻子小橋亦稱國色,是不少人羨慕追思的英雄形象,最著名篇章如北宋大文豪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小说《三國演義》裡,作者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的才德卓越、智慧非凡,將周瑜描寫成為心胸狹隘,與諸葛亮明爭暗鬥之人物。.

新!!: 王懋竑和周瑜 · 查看更多 »

唐鑑 (史書)

《唐鑑》,北宋范祖禹撰,凡十二卷。 范祖禹曾协助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唐代及五代十国部分,又把唐代历史的认识以史论的方式写定为《唐鉴》一书。《唐鑑》上起唐高祖,下迄唐昭宣;《唐鑑》自序謂:“臣祖禹受詔與臣光修《資治通鑑》,臣祖禹分職唐史,得以考其興廢治亂。”范祖禹评论唐德宗时说:“德宗性本猜克,故小人易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建立唐朝的功劳多归于李世民。《唐鉴》卷一《唐高祖》评论“太宗有志有才而不知义”中批評李世民说:“太宗陷父于罪而胁之以起兵,高祖昵裴寂之邪,受其宫女而不辞,又称臣于突厥,倚以为助,何以示后世矣?”;又稱美“高祖斩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高祖遣刘文静使突厥,约连和”。建立唐朝,真正功劳在是李渊。有學者用范祖禹《唐鉴》与中华书局本《通鉴》相校,列舉44处不同处。 宋高宗曾撫此書再三讚賞:“讀《唐鑒》,知范祖禹有臺諫手段。”程颐认为《唐鉴》“自三代以后无此议论”《朱子语录》谓其“议论弱,又有不相应处。”朱熹说:“《唐鉴》议论大纲好,欠商量处亦多。”又批评道:“纯夫议论,大率皆只从门前过。”吕祖谦為此書作注,改为二十四卷。後世學者尊為“唐鑑公”,蔡绦《铁围山丛谈》曰:“祖禹子温,游大相国寺,诸贵珰见之,皆指目曰,此《唐鉴》之子。”。明太祖说:“宁舍玉妃,不舍《唐鉴》”。清仁宗稱:“范祖禹所著《唐鉴》一书,胪叙一代事迹,考镜得失,其立论颇有裨于治道”,并下令館臣仿照《唐鉴》的体例,辑成《明鉴》。.

新!!: 王懋竑和唐鑑 (史書) · 查看更多 »

借荆州

借荆州是三國時赤壁之戰後的歷史事件,劉備向孫權借土地,魯肅成功勸說孫權借南郡給劉備,劉備攻佔益州後,孫權派人索要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三郡,無果,於是發兵攻佔三郡,當時聽聞曹操有意攻打漢中,劉備擔心失益州,派使者向孫權求和,劃湘水為界平分荊州。 #後世評論認為「借荊州」一說不盡準確。.

新!!: 王懋竑和借荆州 · 查看更多 »

荀子柬释

《荀子柬释》,近人梁启雄所著。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初名《荀子柬释》,“柬”为柬择、挑选之意,字义较古,作者自述与“诱掖”、“普及”之旨略违,遂在1955年古籍出版社再版时改为《荀子简释》通行至今。现有中华书局1983年一版一印行世。 本书采辑书目有:.

新!!: 王懋竑和荀子柬释 · 查看更多 »

范祖禹

范祖禹(),字淳夫(一作淳父、純父、純甫),一字夢得,成都府華陽縣(辖区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境)人,宰相呂公著女婿,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北宋史学家、文學家、官员。.

新!!: 王懋竑和范祖禹 · 查看更多 »

蔣濟

蔣濟(),字子通。楚國平阿(今安徽省怀远县)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名臣,官至太尉。.

新!!: 王懋竑和蔣濟 · 查看更多 »

陶侃

陶侃(),字士行。江州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省都昌县)人,晋朝名将。出身寒門的陶侃自討平張昌叛亂開始以其戰功一直升遷,最終當上太尉之位,並掌握重兵,都督八州軍事並任荊江兩州刺史;在世族壟斷高位的東晉是一個例外。陶侃不單對東晉的建立與維持在軍事上作出貢獻,本身亦甚有治績,治下荊州太平安定,路不拾遺,亦深受人民愛戴。曾建杉庵讀書於嶽麓山。.

新!!: 王懋竑和陶侃 · 查看更多 »

揚州學派

揚州學派,清初乾嘉學派的重要分支。 揚州學派起於揚州,淵源於顧炎武,盛於乾隆中葉,又接承吳派、皖派,表現在形聲訓詁之學、典章制度之學,兼及金石、銘文、戲曲、諺謠等。张舜徽《清代揚州學記》有言:“無吳、皖之專精,則清學不能盛;無揚州之通學,則清學不能大。”焦循曰:“吾郡自汉以来,鲜以治经显者。国朝康熙、雍正间,泰州陈厚耀泗源,天文历算,夺席宣城。宝应王懋宏予中,以经学醇儒为天下重。于是词章浮缛之风,渐化于实。乾隆六十年间,古学日起。高邮王黄门念孙,贾文学稻孙,李进士惇,实倡导其始。宝应刘教谕台拱,江都汪明经中,兴化任御史大椿、顾进士九苞,起而应之。相继而起者,未有已也。”。代表人物有汪中、李淳、阮元、凌廷堪、焦循、劉台拱、劉寶楠、劉恭冕、劉文淇等。.

新!!: 王懋竑和揚州學派 · 查看更多 »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新!!: 王懋竑和清史稿 · 查看更多 »

明元郭皇后

明元皇后郭氏(),魏明帝曹叡第二任皇后(第三任妻子),平原公主生母,是西平郡(郡治在今青海省西宁市)人,祖上是河西大族。曹魏黄初元年(220年),西平郡发生叛乱。魏文帝曹丕派金城太守将叛乱平定,太守临走見郭氏姿色豔美,将其带入皇宫,成为皇子曹叡的妾室。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重,立儿子曹叡为太子,是为明帝,明帝将自己宠爱的毛氏立为皇后。数年后,明帝被花容月貌的郭氏所吸引,宠爱郭氏的程度超过了毛皇后,拜为夫人,以郭氏叔父郭立为骑都尉,从父郭芝为虎贲中郎将,郭夫人生下一個女兒,名叫曹淑,封平原公主,出生幾個月就夭折了。景初二年(238年),明帝借争吵将毛皇--赐死。不久明帝病重,遂立郭氏为皇后。 景初三年(239年),明帝病逝,八岁的皇太子曹芳继位,尊郭皇后为皇太后,居永宁宫。追谥郭皇后父郭满为西都定侯,以郭立子郭建袭爵,封太后母杜氏为郃阳君。郭芝早年已因有功封侯,迁散骑常侍、长水校尉,和作为宣德将军的郭立都封列侯。郭建兄郭德出养甄氏(故又名甄德),和郭建都是镇护将军,都封列侯,并掌宿卫。于是由郭太后主持朝政。正始八年(247年),大将军曹爽听何晏、邓飏、丁谧之计,专权擅政。嘉平元年(249年),太傅司马懿以郭太后令发动高平陵之变,推翻曹爽。司马师主政期间借她的名义废黜了曹芳并提出立曹据,但郭太后认为曹据为明帝叔父,立曹据则明帝无人奉祀,自己一旦成为新帝的侄媳也会造成身份尴尬,力主立明帝弟东海王曹霖子曹髦为帝。司马师为了讨好郭太后,把女儿嫁给了郭太后的堂弟平原侯郭德。后司马昭主政时,又借她的名义追废了遇弑的曹髦。司马师女早亡,司马昭出于同样的目的又把自己的女儿后来的京兆长公主嫁给郭德为继室。毌丘俭、钟会作乱时,都借用郭太后的名义。司马昭平定诸葛诞之乱时,挟持郭太后和曹髦一同出征。景元四年(264年)正月,郭太后病逝。同年三月,谥号明元皇后,与魏明帝合葬于高平陵。.

新!!: 王懋竑和明元郭皇后 · 查看更多 »

曹爽

曹爽(),字昭伯,小字默,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曹真之子,曹操侄孫。官至大將軍、錄尚書事,明帝遺詔與司馬懿共同輔政。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將曹爽斬殺,夷三族。.

新!!: 王懋竑和曹爽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