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王徽之

指数 王徽之

王徽之(),字子猷,東晉名士、書法家,王羲之第五子。曾歷任車騎參軍、大司馬、黃門侍郎,但生性高傲,放誕不羈,對公務並不熱忱,時常東遊西逛,後來索性辭官退居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 王徽之還是名書法家,自幼從父學習,有「徽之得其勢」的評價,後世傳帖《承嫂病不減帖》、《新月帖》等。.

21 关系: 南朝廷尉、廷尉卿列表名諱左思中国书法史中国书法家列表井丹兰亭集会王孟姜王子猷王導王羲之王献之王桢之避讳郗璿蘭亭集序艇湖塔桓伊戴逵晉書人物列表

南朝廷尉、廷尉卿列表

南朝前期的九卿制度沿襲晉制。廷尉主管刑辟,第三品,秩中二千石。廷尉寺置丞、五官、功曹、主簿等僚佐。屬官有廷尉正、廷尉監、廷尉評、廷尉律博士。 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年)改置十二卿,改廷尉為廷尉卿,屬於秋卿,位次少府卿,官班十一。南朝陳基本沿襲梁制,廷尉卿為第三品,秩中二千石。 下表列出南朝可考的廷尉、廷尉卿。有括號者為再任,附注“(兼)”者為兼任。.

新!!: 王徽之和南朝廷尉、廷尉卿列表 · 查看更多 »

名諱

名諱是對本名的另一稱呼。不少文化中都有本名與靈魂相連的宗教思想,因此對本名用字有一定的要求和禁忌,日常使用中也有特別注意之處,在英語中稱為「True name」。在中國、日本等東亞漢字文化圈中,傳統有避免直呼貴人和死者本名的習慣,這個習慣被稱為避諱。在秦朝以前,「諱」只用來稱呼死人;從秦朝開始則是生人和死人都會使用,而在日本更轉化為專指人的本名。而除了以「諱」來稱呼別人以外,還會使用「表字」。 古時如果以諱來稱呼人,被認為是極無禮的事,只有帝王君主、與極親近的長輩,可以直稱其諱。僧侶在受戒時所取的法名並以佛門弟子的身份取的新名都算是諱(法諱),不過佛家中人,避諱的情況並不太多。 在日本有向僧侶或葬禮中死者授與戒名的儀式。因此在現在和諱和諡已經被混同,在現代日本語中亦被當成為同義詞使用。.

新!!: 王徽之和名諱 · 查看更多 »

左思

左思(约250年﹣305年),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屬山東)人。西晋文学家。是太康时期最傑出的作家,其《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造成「洛陽紙貴」。.

新!!: 王徽之和左思 · 查看更多 »

中国书法史

中國書法歷史和中国文字使用的历史一样悠久。自从甲骨文发明以来,中国书法的字体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产生了数量众多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这些书法家和书法作品构成了中国书法的深厚传统。中国书法在古代已经是一门成熟的艺术,有丰富、完整、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很多理论著作是书法家艺术实践的总结,极大地影响了后人的书法学习和创作。.

新!!: 王徽之和中国书法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书法家列表

中国书法家列表根據:.

新!!: 王徽之和中国书法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井丹

井丹,字大春,東漢時期學者,扶風郡郿縣(今陝西省寶雞市)人。年輕時在太學讀書,通曉《五經》,善於談論,所以京師的人這麼說:「《五經》紛綸井大春。」性清高,從沒有準備名帖問候過他人。.

新!!: 王徽之和井丹 · 查看更多 »

兰亭集会

兰亭集会,指中国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于会稽郡山阴之兰亭(现浙江绍兴西南)举办修禊集会,有谢安、谢万、孙绰、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献之等四十多位名士参加。会上共得诗37首。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

新!!: 王徽之和兰亭集会 · 查看更多 »

王孟姜

王孟姜(),名字不详,字孟姜,琅邪临沂人,王羲之与郗璿的独女,王玄之、王凝之、王涣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的同母姐妹。 王孟姜嫁给了南阳刘畅,生子刘瑾,王孟姜的女儿嫁给了谢玄的独子谢瑍,生下谢灵运。 唐太宗第十二女临川公主曾上表问候唐太宗的起居,唐太宗对女儿的文笔和书法非常赞赏,就对长孙无忌说:“我听说王羲之的女儿孟姜书法很好,我就让我的女儿临川公主字孟姜,让她与王孟姜媲美。”.

新!!: 王徽之和王孟姜 · 查看更多 »

王子猷

#重定向 王徽之.

新!!: 王徽之和王子猷 · 查看更多 »

王導

王導(),字茂弘,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县)人。是中国東晉初年的權臣,歷仕晉元帝、晉明帝和晉成帝三代,是東晉政權的奠基者。他與堂兄王敦及其家族隨晉元帝南渡,並積極聯結南方士族以支持晉室,又團結北來僑姓氏族,讓晉元帝得以在南方立足並在西晉亡後建立東晉。後雖然王敦發起叛亂,但王導仍然支持晉室,及至亂事平定後仍然身居高位,續獲明帝、成帝以及朝中大臣倚重。.

新!!: 王徽之和王導 · 查看更多 »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会稽,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稱,後官拜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其書法師承衛夫人、鍾繇。 王羲之在書法藝術史上取得的成就影響巨大,被後人譽為古今之冠,盡善盡美。但其真跡皆已失傳,著名的《蘭亭集序》等帖,皆為後人臨摹。.

新!!: 王徽之和王羲之 · 查看更多 »

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逸事多見於「世說新語」中。.

新!!: 王徽之和王献之 · 查看更多 »

王桢之

王桢之(),字公榦,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王羲之之孙,王徽之之子,在东晋历任侍中、大司马长史《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桢之字公幹,历位侍中、大司马长史。桓玄为太尉,朝臣毕集,问桢之:“我何如君亡叔?”在坐咸为气咽。桢之曰:“亡叔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一坐皆悦。。.

新!!: 王徽之和王桢之 · 查看更多 »

竹,又称竹子,是竹亞科(學名:)植物的通称,属于禾本目禾本科,可分為3族、约123属,是禾本科中唯一具有乔木形态的类群,如热带型的簕竹族与温带型的青篱竹族,但也包括低矮的草本竹类黍竺族()。.

新!!: 王徽之和竹 · 查看更多 »

避讳

避讳是中国歷史上,必須回避君主、尊長的「名諱」的一种要求,通常只限於君主、尊長之本名。字號的避讳则较少见。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主尊長的名諱一律要回避,可以用其他字代換,或是刻意將該字缺筆;取名时,不能取他们的名諱中字甚或同音的字;否則,可能觸犯大不敬之罪。陆容《菽园杂记》稱,“民间俗讳各处有之,吴中为甚”。這種要求也曾經適用於漢字文化圈内中国的臨近國家,例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

新!!: 王徽之和避讳 · 查看更多 »

郗璿

郗璿(),字子房,高平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人,太尉、侍中、南昌文成公郗鉴的女儿,郗愔、郗昙的姐姐,王羲之的夫人。.

新!!: 王徽之和郗璿 · 查看更多 »

蘭亭集序

-- 兰亭集序,又稱作《禊序》、《兰亭序》、《禊帖》、《临河序》、《兰亭宴集序》。書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是晋代书法成就的代表。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王羲之與兒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孫統、李充、孫綽、謝安、支遁、太原王蘊、許詢、廣漢王彬之、高平郗曇、餘姚令谢胜等“少长群贤”共41人在会稽山阴集会,为蘭亭集會,是时有二十六人得诗三十七首,后辑为《兰亭诗》。《兰亭集序》为王羲之为《兰亭诗》写的序言。 王羲之以特選的鼠鬚筆和蠶繭紙,首先写聚会盛况,描述环境——“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后笔锋突变,格调转为悲伤,写人生短暂,然而他并不宣扬“人生无常”、“及时行乐”,而是斥了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论调。通篇语言流畅,不勉强藻饰、通俗自然,结合骈句、骈散,灵活自如,堪称历代名篇。 《兰亭集序》共計324字,凡是重複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0个“之”字,各具风韵,皆无雷同。王羲之酒醒之後,過幾天又把原文重寫了好多本,但終究沒有在蘭亭集會時所寫的好。.

新!!: 王徽之和蘭亭集序 · 查看更多 »

艇湖塔

艇湖塔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嵊州市剡湖街道县城东北艇湖山颠、东临剡溪,为县城风水塔,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塔名与山名均得自于其下的艇湖(原剡溪故道,剡溪改道后形成湖泊,因东晋时王徽之雪夜访戴逵,造门不前,在此回艇故名,后淤为田)。 今塔为六角七层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底边长3.50米,底层南面辟门,以上各层六面间隔辟窗,其位置逐层相错,腰檐菱角牙子叠涩。塔内原供登临的木梯已毁,现状中空。2001年重修。.

新!!: 王徽之和艇湖塔 · 查看更多 »

桓伊

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東晉譙國銍縣(今安徽濉溪)人,東晉將領桓宣族子。東晉將領及音樂家。.

新!!: 王徽之和桓伊 · 查看更多 »

戴逵

戴逵(),字安道,中國東晉士人及藝術家,原籍豫州譙郡銍縣,長年隱居會稽剡縣,與名士高僧結交,朝廷多次徵召不起。在學術思想方面,他精研儒家禮學,信奉道家與佛教,認為隱居合乎人的純樸天性,儒、道二家可以融和,無為與名教並無衝突。信仰上他相信宿命論,否定善有善報的報應說,卻接納佛教的三世因果論。文學方面,他撰有多篇賦、贊與論,讚賞竹林七賢的為人,描寫閑遊的生活與寄託隱居的情懷。藝術方面,他擅長繪畫、雕塑和彈琴,是東晉後期畫壇一代領袖,所造佛像造形生動,首創以夾紵塑造大型佛像,並開創南方佛教雕塑的新時代,在藝術史上有重要地位。.

新!!: 王徽之和戴逵 · 查看更多 »

晉書人物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王徽之和晉書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