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4 关系: 劉暾,劉毅 (西晉),劉淵,十六國公爵列表,司马越,大屠杀列表,中国大屠杀列表,五胡十六国,張軌,北宫纯,刘聪,刘曜,呼延晏,石勒,王衍 (西晋),王惠風,羊獻容,胡毋輔之,苟晞,東萊郡,永嘉之乱,汉赵,晉朝司州行政區劃,晋朝。
劉暾
劉暾(),字長升,東萊掖縣人。西晉尚書左僕射劉毅之子。晉朝官員,曾五度任司隸校尉,官至右光祿大夫、領太子少傅。永嘉之亂後投靠是同鄉的漢國將領王彌,並勸王彌除去石勒,但自己卻在為王彌執行自己建議的計劃時被石勒部下所捕,更遭石勒所殺。.
查看 王彌和劉暾
劉毅 (西晉)
劉毅(),字仲雄,東萊掖縣人。西漢城陽王劉章的後代,曹魏及西晉官員。劉毅公正剛直,喜歡評論人物,後來任官更多次彈劾大小官員,又提議廢除九品中正制。劉毅更曾直諫晉武帝賣官入私門,連東漢時期的漢桓帝及漢靈帝都比不上。.
查看 王彌和劉毅 (西晉)
劉淵
漢光文帝劉淵(),字元海,新興匈奴人(今山西忻州市北),出身匈奴屠各部。為五胡十六國時代中,汉赵的開國君王。.
查看 王彌和劉淵
十六國公爵列表
下表列出十六國時期可考的公爵。.
查看 王彌和十六國公爵列表
司马越
司馬越(),字元超,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宣帝司馬懿四弟东武城戴侯司馬馗之孫,高密文献王司馬泰的長子,司马越被封為東海王,是八王之亂中的最後一王,也是最後勝利者。他的死意味著八王之亂的終結。.
查看 王彌和司马越
大屠杀列表
本列表按照发生年代的先后顺序列举世界历史上发生的大屠杀。.
查看 王彌和大屠杀列表
中国大屠杀列表
本列表按照發生年代的先後順序列舉中國歷史上發生的部分大屠殺事件。.
查看 王彌和中国大屠杀列表
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該時期自304年劉淵及李雄分別建立漢趙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灭北凉為止。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中國文明史 魏晉南北朝》〈第一章 政治發展大勢〉: 第50頁-第61頁.
查看 王彌和五胡十六国
張軌
張軌(),字士彥,雍州安定郡烏氏縣(今甘肅平涼市西北)人。西漢常山王張耳的十七世孫。晉朝時任涼州牧,是前涼政權奠定者,張寔、張茂皆為其子。314年去世,晉諡曰武公《十六國春秋》和《資治通鑑》作武穆公。。至其曾孫張祚時,被追諡為武王,廟號太祖。.
查看 王彌和張軌
北宫纯
北宫纯(),表字及籍貫不詳。西晉及漢趙官員。北宮純原為涼州督護,因洛陽為王彌所攻而被刺史張軌派往洛陽,曾兩度協助擊退漢趙軍隊,守衞洛陽。永嘉之亂後降漢,在漢任尚書,靳準之亂時在東宮結堡自守,為靳康所殺。.
查看 王彌和北宫纯
刘聪
漢昭武帝刘聪(),字玄明,新兴(今山西忻州市)匈奴人。十六国时汉赵国君。汉光文帝劉淵第四子,母张夫人。劉聰學習漢人典籍,深受漢化。執政時期先後派兵攻破洛陽和長安,俘虜並殺害晉懷帝及晉愍帝,覆滅西晉政權並拓展大片疆土。政治上创建了一套胡、汉分治的政治体制。但同時大行殺戮,又寵信宦官和靳準等人,甚至在在位晚期疏於朝政,只顧情色享樂。其執政末期甚至出現「三--並立」的情況。.
查看 王彌和刘聪
刘曜
刘曜(),字永明,新興(今山西忻州市)匈奴人。是十六国时汉赵(又称前趙)国君。漢趙光文帝劉淵族子。劉曜由漢趙建國開始就經已為國--戰,參與覆滅西晉的戰爭,並於西晉亡後駐鎮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後於靳準之亂中登上帝位,後遷都長安。但登位後不久,將領石勒就自立,國家分裂。劉曜在其在位期間多番出兵平定和招降西戎和西方的割據勢力如仇池和前涼等。在國內亦提倡漢學,設立學校。及後與後趙交戰,一度大敗後趙軍並圍攻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但終被石勒擊敗並被俘。劉曜及後被殺,死後不久前趙亦被後趙所滅。.
查看 王彌和刘曜
呼延晏
呼延晏,生卒不詳,前趙將領,匈奴呼延氏,後封大司空、太保。.
查看 王彌和呼延晏
石勒
趙明帝石勒(),字世龍,原名㔨,小字匐勒,中國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羯族人,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後趙的開國君主。石勒初期因公師藩而起兵,後投靠漢趙君主劉淵,之後卻與漢國決裂,由漢國分裂出去。石勒在他的謀臣,漢人張賓輔助之下以襄國(今河北邢台)為根據地,並陸續消滅了王浚、邵續、段匹磾等西晉於北方的勢力,繼而又消滅曹嶷,進侵東晉以及消滅劉曜領導的前趙,又北征代國,率領後趙成為當時北方最強盛的國家。石勒又實行多項措施,推動文教和經濟發展。另外他厚待來自西域的佛教僧侶佛圖澄,對當時佛教的傳播有一定貢獻。.
查看 王彌和石勒
王衍 (西晋)
王衍(),字夷甫,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出身瑯琊王氏,司徒王戎的堂弟,在西晉官至司徒。王衍為人喜好清談,不喜歡參與實質政事,並以求自保為首要,雖然西晉末年在經歷八王之亂後已民變四起,更有匈奴人劉淵建立漢國對抗晉室,但身為三公之一的王衍仍不以拯救國家為己任,反而在方鎮樹立親族作為外援和退路。最終王衍被石勒俘殺。後世指責王衍「清談誤國」,應為西晉覆亡承擔一些責任。.
查看 王彌和王衍 (西晋)
王惠風
王惠風 (),名晉賢,字惠風,以字行,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西晉太尉王衍女,早年聘為司馬遹的太子妃。.
查看 王彌和王惠風
羊獻容
羊獻容(),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人,祖父羊瑾(曹魏時代羊耽子),父羊玄之。她不但是晉惠帝司馬衷的第二任皇后,也是前趙末帝劉曜的皇后,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朝代皆為皇后的女性。.
查看 王彌和羊獻容
胡毋輔之
胡毋輔之(),字彥國,泰山奉高人。高祖父是東漢執金吾胡毋班。胡毋輔之為人嗜酒任誕,但有高名,後避亂南渡江東,在晉官至湘州刺史。.
查看 王彌和胡毋輔之
苟晞
苟晞(),字道將,河內山陽人。西晉中期至末年重要將領,曾多次與外族作戰。官至大將軍,後被石勒擊敗被俘,不久被殺。.
查看 王彌和苟晞
東萊郡
東萊郡,中國古郡名。漢景帝時分膠東國而置,其地在今山東烟台、威海一帶。東漢時治所為黃縣(今山東省龍口市),屬青州。曹魏時移治掖縣(今山東省萊州市),劉宋移治曲城縣。北魏時復治掖縣。隋、唐時改東萊郡為萊州。.
查看 王彌和東萊郡
永嘉之乱
永嘉之亂,或稱永嘉之禍,是發生在中國西晉時代永嘉五年(311年)的一場動亂事件。動亂由居於中原的外族人發動,外族軍隊擊敗西晉京師洛陽的守軍,攻陷洛陽並大肆搶掠殺戮,更俘擄晉懷帝等王公大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汉人政权治所被外族攻破后统治集团几乎全灭的事件。及後西晉於316年滅亡。.
查看 王彌和永嘉之乱
汉赵
漢趙(304年-329年),又称前趙,是匈奴人劉渊所建的君主制割据政权,都平阳郡(今山西临汾西北),這是十六国時期建立的第一個政權。 304年,劉淵起兵,称漢王。308年称帝,国号“汉”。310年劉聰即位,311年—316年滅西晋。318年劉曜即位,殺死靳準,次年改国号為「趙」。329年被後趙所滅,立國凡26年。其统治地区包含并州刺史部、雍州刺史部、秦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司隶校尉部、冀州刺史部部分地区。 劉淵以自己祖先與漢朝宗室劉氏約為兄弟而自稱漢王,并立意像汉朝一样统一天下,故以“汉”为国号;以多为匈奴人,又称「匈奴汉」;又统治地区位于中原北方,故称「北汉」,但此稱呼因易于與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汉混淆而很少使用。劉曜以其发迹之地为战国时赵国之地,改国号为赵,为别于石勒的后赵,而史称「前趙」,或合稱之為「漢趙」。.
查看 王彌和汉赵
晉朝司州行政區劃
司州在西晉初稱為司隸,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以後,全國分為十九個州部,在司隸地區設置司州。管轄範圍相當於現在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陝西省東南部和山東省西北一隅。治所首都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 永嘉五年(311年)六月,漢趙國主劉聰派遺劉曜、王彌攻破洛陽,俘獲晉帝司馬熾,司州大半淪沒於胡,東晉初全境易手。 永和五年(349年)及太元九年(384年)曾短暫收復,數年後又失,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北伐,收復司州黃河以南地區。.
查看 王彌和晉朝司州行政區劃
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马晋。晋朝又分為兩個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与東晉(317年-420年),合称“两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首都為洛陽;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為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晉室先祖在三国時期為曹魏世族,在高平陵之变後剷除曹氏皇親,掌握實權形成霸府政治。265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晋。280年,西晋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候王紛紛動亂,史稱八王之乱。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中原的諸外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灭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国時期。 317年,晋室皇族司马睿於建康称帝,定都建康(即今南京),是為晋元帝,史稱东晋,据有華南地區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百姓陸續南遷,形成華北地區的侨民和南方土著共同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東晉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藩镇心懷野心,先後发生了王敦之乱、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乱。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盧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刘裕崛起,平定諸亂,凭借军事力量奪得帝位,建國號「宋」,是為宋武帝,史稱刘宋,中國從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经济方面,东晋莊園經濟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发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业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汇,中國文化逐漸转变为儒釋道融合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之状况。.
查看 王彌和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