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39 关系: 劉恕,劉摯,半山,半山园,南京市,南昌市,南昌萬壽宮,南浦飛雲,古文 (文學),古文觀止,古文运动,司空,司马光,參知政事,后记,名諱,含山县,吳中復,吳充,同平章事,同光體,均輸法,大中至正,大中桥,大观圣作之碑 (繁峙),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天童寺,天柱山,孟尝君,子产,孫覺,孫洙 (北宋),孔若蒙,宁波历史,宁波市,宁波老城,宣仁皇后,宣和书谱,家谱,官僚,宋史,宋史紀事本末,宋名臣言行錄,宋實錄,宋仁宗,宋元學案,宋四家,宋神宗,宋詩選注,宋诗,... 扩展索引 (289 更多) »
劉恕
劉恕(),字道原,一作道源,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
查看 王安石和劉恕
劉摯
劉摯(),字莘老,北宋永靜軍东光人。 嘉祐四年中进士甲科,初任冀州南宫县令,政绩卓越。王安石对刘挚非常器重,提拔为检正中书礼房公事,王安石推行新法,刘挚卻上书陈述新法弊病。贬为衡州监管盐仓。元丰初年改任集贤院校理,後知大宗正寺丞,再擔任开封府推官。宋哲宗继位后,任秘书少监,官侍御史,與梁熹、王岩史、刘安世同为朔黨领袖。元祐六年,拜尚书右仆射,与尚书左仆射吕大防共同执政,废弃新法。劉摯性峭直,後與呂大防有隙,御史杨畏劾奏劉摯,不久劉摯被罢相。绍聖四年(1097年)被流放新州,不久憤恨死。有《忠肃集》。.
查看 王安石和劉摯
半山
半山可以指:;地.
查看 王安石和半山
半山园
半山園位於南京市中山门北白塘,清溪路附近,此地為城東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恰為半途,因以得名“半山”。 半山園原名“晉謝公墩”,為謝安故居。北宋時為王安石宅第,後為王安石捐給佛門建造寺宇,宋神宗趙頊賜名“報寧寺”;王安石因新法被廢悲忿離世,葬于報寧寺(半山寺)後半山園。 category:南京园林.
查看 王安石和半山园
南京市
南京市(英文:Nanjing,邮政式拼音:Nanking),简称「宁」,别称金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会、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華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暨第二大城市。地處長江下游沿岸,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枢纽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全市下轄11個區,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16年底常住人口827.05万,其中城镇人口678.14万人。 南京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后近500年建都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十個朝代及政权定都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亦被視為中华之正朔所在,是國家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是全國重要科教文化中心,有八所大學列入全國百所重點建設大學,居各大城市第三位。根據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2016年自然指數,位居國內科研領先城市前三。技術研發經費支出、發明專利數量名列前茅。新興產業蓬勃,例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居全國第四,新型顯示產業居全國第二,智慧電網產業居全國首位,設有南京軟件谷、智慧電網谷、生物醫藥谷、衛星應用產業園等多个產業園區。有中國三大圖書館之一的南京圖書館、三大博物館之一的南京博物院等。.
查看 王安石和南京市
南昌市
南昌市(普通话:Nánchāng shì,赣语白话字:lan31chɔŋ11 si32)简称 “洪”或“昌”,别称“天下英雄城”。南昌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的省会,中国中部暨长江中游地区第三大城市,江西最大的城市。南昌地处江西中部偏北,建城歷史逾二千二百年,古称“豫章”、“洪都”、“洪城”,扼赣江、鄱阳湖要冲,居豫章平原腹地。东引吴越,西控荆楚,北接中原,南通粤闽,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国最早的航空工业基地和光电产业基地,世界级的光伏产业基地,江南名城、中国水都。 南昌辖6区3县,设1个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总面积0.74万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0.22万平方公里),平原占35.8%,水面占29.8%,素有“物华天宝”之美誉。2017年南昌人均GDP9.4万元(1.45万美元),常住人口537.14万人 。 南昌城始建于公元前202年,寓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初唐四杰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称其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历来是江南地区核心城市之一,南唐时期南昌府为“南都”。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宣告中国共产党党领导下的解放军从此诞生了。二千多年的建城史,留下海昏侯墓(汉废帝陵)、滕王阁、八大山人纪念馆、百花洲、八一起义旧址群等名胜古迹。 南昌制造了中国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架飞机、第一批海防导弹、第一辆摩托车、拖拉机,是重要的制造中心。南昌区位优势独特,成为沪昆高铁、沪深高速铁路、沪广高速铁路、京九高铁、福银高铁等线路交汇的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2006年被《新闻周刊》评选为世界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2014年荣获国家卫生城市。2011年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的主辦城市。.
查看 王安石和南昌市
南昌萬壽宮
南昌萬壽宮,又称妙濟萬壽宮,俗稱「鐵柱宮」,知名中國道教廟宇。坐落於江西省南昌廣潤門內側的翠花街上。該地段是今日南昌生意繁榮的商城之一,舊時宮殿在文革時期被焚毀,鑒於萬壽宮的歷史文化意義,萬壽宮於2000年重建在城西南的象湖畔。宮內模樣大抵按照萬壽宮在文革被毀之前的式樣復建。.
查看 王安石和南昌萬壽宮
南浦飛雲
category:豫章十景.
查看 王安石和南浦飛雲
古文 (文學)
古文為中國古代散文的文體,其形式較駢文自由。原指先秦、秦代、兩漢以來的散文,但經過唐宋的古文運動,在文風方面又有新的突破。.
查看 王安石和古文 (文學)
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是清人吴楚才、吴调侯叔侄两人选编和注释的一部文言散文选集,編選此書的目的是“正蒙養而裨後學”,作為家塾訓蒙讀本,也是清以来最流行的散文选本之一。古文观止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付印问世以来,流传甚广,雅俗共赏,影响非常广泛。书中选编了上启东周下至明代的二百二十二篇散文作品,其中绝大多数为古文,个别为骈文中的经典作品,作品题材涉及史传、策论、游记、书信、笔记等,由于古文观止入选作品题材广泛、代表性强、语言簡潔易明,篇幅短小精髓,言辞优美,因而一经出版便非常流行,成为文言文教学的经典教材,至今在大中華地區中學文言文教材中,仍有很多篇章由此書輯錄。.
查看 王安石和古文觀止
古文运动
古文運動為唐宋兩代改革文章體裁的運動,主要目的在於扭轉寫作駢文的風氣,改為學習三代兩漢的古文。 唐朝的駢文過度要求排比、對偶、用典以及格律,缺乏實用價值,於是唐初陳子昂開始提倡復古的言論,同時期的文人,例如李華和蕭穎士等也開始排斥駢儷浮華的風氣,這段時期可以稱為古文運動的先驅時期。.
查看 王安石和古文运动
司空
司空,空是工的通假字,是中国、朝鮮古代官名。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春秋、战国时沿置。宋国因宋武公名叫司空,所以将司空改为司城。孔子曾任鲁国的司空。 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东汉将大司空改为司空,与太尉、司徒(丞相、大司徒改任)并称三公,一直延续到宋徽宗时,仿周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辽朝、金朝三公还是太尉、司徒、司空,元朝时设时废。明朝、清朝还是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明清时期也是工部尚书的别称。.
查看 王安石和司空
司马光
司馬光(),字君實,号迂叟。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一日,享壽66岁。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称涑水先生,身後稱司馬溫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查看 王安石和司马光
參知政事
參知政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官職,於唐朝首先設置,並非正式官位,而是三省長官以外的官員,加上此頭銜(或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的頭銜),即可以進入政事堂議事,等於成為宰相群的一員。 宋代太祖時,為分割宰相權力,故在同平章事(即宰相,簡稱平章),底下設參知政事(簡稱參知、參政),原不知印,不升政事堂,為宰相的副職,開寶六年始升都堂議政,至道元年與宰相輪班知印,後來實際權力大致等於宰相,遼、金、元等朝多沿用此制。參知政事一職,明代洪武九年以後不存,清代的協辦大學士有時亦美稱參知,但已為虛職而無實權。 地方亦有參政一職,洪武九年,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改參知政事為布政使,以左、右參政為布政使之副職。清初略略沿用,乾隆時廢。.
查看 王安石和參知政事
后记
后记,也称跋、书后、后题等,是一種文體的名稱,「寫於書籍、文章、字畫或碑帖等後面言簡意賅的文字稱為『跋』」。,写在作品或书籍之后的序文,用以介绍写作经过,或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前言不同,后记篇幅往往较小,内容不如前言全面,所涉者多為「評介、鑑定或考據等性質」之內容。 后记一词早在唐朝韩愈所做的《科斗书后记》中便已使用,使用“X后”的例子,有欧阳修写的《书梅圣俞稿后》、曾巩写的《书魏郑公传后》、王安石写的《书李文公集后》等。.
查看 王安石和后记
名諱
名諱是對本名的另一稱呼。不少文化中都有本名與靈魂相連的宗教思想,因此對本名用字有一定的要求和禁忌,日常使用中也有特別注意之處,在英語中稱為「True name」。在中國、日本等東亞漢字文化圈中,傳統有避免直呼貴人和死者本名的習慣,這個習慣被稱為避諱。在秦朝以前,「諱」只用來稱呼死人;從秦朝開始則是生人和死人都會使用,而在日本更轉化為專指人的本名。而除了以「諱」來稱呼別人以外,還會使用「表字」。 古時如果以諱來稱呼人,被認為是極無禮的事,只有帝王君主、與極親近的長輩,可以直稱其諱。僧侶在受戒時所取的法名並以佛門弟子的身份取的新名都算是諱(法諱),不過佛家中人,避諱的情況並不太多。 在日本有向僧侶或葬禮中死者授與戒名的儀式。因此在現在和諱和諡已經被混同,在現代日本語中亦被當成為同義詞使用。.
查看 王安石和名諱
含山县
含山县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偏东,是马鞍山市下辖的一个县。面积102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44万;邮政编码238100;县政府驻环峰镇。.
查看 王安石和含山县
吳中復
吴中復(),字仲庶,兴国军永兴(今湖北阳新)人。 父吴仲举,曾仕南唐李煜为池阳令。吴中復與弟吴畿復同是寶元元年(1038年)进士,初任四川峨眉县令。皇祐五年(1053年)为监察御史里行。嘉祐二年(1057年)迁殿中侍御史,风节峻厉,曾弹劾宰相梁适、甲沆等权贵,仁宗以飛白體写“铁御史”赐之。改右司谏、同知谏院,升迁為户部副使。出京擔任河东都转运使,移知江宁府、成德军(今河北正定),治平元年(1064年),出守潭州,王安石有诗相赠。熙宁三年(1070年)知成都府。迁给事中,知永兴军,政治上頗保守,时河北推行青苗法,拒不执行。熙宁六年,知河阳。元丰元年(1078年)十二月卒。有子吴立礼,字节和;次子吴立本,字仁和。.
查看 王安石和吳中復
吳充
吳充(),字沖卿,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景祐五年戊寅科進士,北宋大臣。.
查看 王安石和吳充
同平章事
同平章事,全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级官職。.
查看 王安石和同平章事
同光體
同光體,近代詩派之一,“同”和“光”分别指清代“同治”和“光緒”这兩個年號。光緒九年(1883年)至十二年(1886年)間,鄭孝胥、陳衍在北京開始宣传此詩派。 民国以来文学史家竞言“同光体”,或界定宽泛,将近代桐城诗派也包含在内(曾克耑說);或划界太严,使之局限于光緒、宣統兩朝(錢仲聯說);或者與近代以來“宋詩派”的言說相提並論。近有學者指出,“同光体”的指涉从晚清到民国,有一历时的流变过程,诗体的形成与一定的政治、学术集团相关。同光體最初以同光時期的“清流”政治及相關交遊活動爲背景,繼而得到張之洞等大僚幕府唱和活動的支撐。.
查看 王安石和同光體
均輸法
均輸法,此法行之有年,早在西漢桑弘羊時試行,唐代以後各郡置均輸官,達到「斂不及民而用度足」。北宋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亦曾推行均輸法。.
查看 王安石和均輸法
大中至正
大中至正」一詞起源於漢唐以來經學家對於《尚書·洪範》的注解,起初乃是意指“無偏無黨”,《全唐文》所記碑銘就有「大中至正」一詞以形容儒者的此一修養。 周敦頤《太極圖說》有謂:『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而宋明儒者多以「大中至正」為內聖外王之心術修持,所以後世遂演變成為專以指稱「儒家之道」,然而卻也衍生多種使用意境。.
查看 王安石和大中至正
大中桥
大中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大光路北、龙蟠中路西侧,始建于唐代,古称白下桥,曾改称上春、长春、大忠等名。位于龙蟠路西侧,连接大光路与建康路和白下路,几经拓宽,现为南京城南的一处交通要道。.
查看 王安石和大中桥
大观圣作之碑 (繁峙)
大观圣作之碑又名御制学校八行八刑之碑,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繁峙县杏园乡南关村西50米处,为北宋大观元年改革的产物,为现存几块大观圣作之碑之一。大观圣作之碑原文为宋徽宗御笔,由李时雍奉诏摹写,碑额为蔡京奉敕题写,张士臣奉旨镌刻。该碑位于繁峙县旧县城遗址中。此碑在清代杨笃所撰《山右金石记》、清代孙星衍、邢澍所编《寰宇访碑录》中均有记载。大观圣作之碑於2007年6月6日被列入忻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又稱《問佛決疑經》,佛教經典,收入日本《卍續藏》第八十七冊中,分為一卷本與二卷本。此經記錄了禪宗拈花微笑的典故,流傳於日本。 中國歷代經錄與大藏經並未收錄此書,其譯者與譯出年代也不詳,傳入日本的時間、由誰傳入也不詳,佛教學者忽滑谷快天認為此經為可能是禪宗信徒在中國所偽作,寫作時間約在宋代《景德傳燈錄》之後。.
天童寺
天童寺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太白山麓,是著名禅宗佛寺,故称“天童禅寺”,号称“东南佛国”,位列佛教禅宗五山之第二。天童寺与日本佛教关系密切,日本曹洞宗尊天童寺为祖庭。天童寺于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6年被确立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王安石和天童寺
天柱山
天柱山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的山脉,因主峰如柱倚天而得名。天柱山又名皖山、皖公山,古称霍山、衡山,有“江淮第一山”、“古南岳”之称。天柱山为古皖文化荟萃地。 天柱山座落于大别山南麓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交汇处,主要山体距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城西北9公里。风景区总面积333(主景区82.46)平方公里,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山有45峰、17岭、18崖、14岩、25洞、86怪石、18瀑、17泉、7关寨、2寺观、有植物119科、1000种以上。.
查看 王安石和天柱山
孟尝君
孟尝君,名田文,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薛公於薛城(今山东滕州东南),故亦稱薛文,號「孟嘗君」,以廣招賓客,食客三千聞名。.
查看 王安石和孟尝君
子产
子产(),'''姬'''姓,'''国'''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成《国语·晋语八》:郑简公使公孙成子来聘,平公有疾,韩宣子赞授客馆。客问君疾,对曰:“寡君之疾久矣,上下神祇无不遍谕,而无除。今梦黄熊入于寝门,不知人杀乎,抑厉鬼邪!”子产曰:“以君之明,子为大政,其何厉之有?侨闻之,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举之。夫鬼神之所及,非其族类,则绍其同位,是故天子祀上帝,公侯祀百辟,自卿以下不过其族。今周室少卑,晋实继之,其或者未举夏郊邪?”宣子以告,祀夏郊,董伯为尸,五日,公见子产,赐之莒鼎。,又称公孙侨、公孙成子、東--子產、国子、国侨、郑乔,是春秋末期郑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 子产执政期间,改革内政,慎修外交,捍卫郑国利益,极受郑国百姓爱戴,后世对其评价甚高,将他视为中国历史宰相的典范,清朝的王源更推许他为春秋第一人。.
查看 王安石和子产
孫覺
孙觉(),字莘老,高邮(今金湖县境内)人,北宋官員。 孙勉、孙览之兄。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早年師從胡瑗、陈襄。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及第,與苏轼、王安石友好。與李常齊名,嘉祐六年(1061年),以女兒蘭溪嫁李常侄黄庭坚為妻。孙觉因反對青苗法病民,被罷黜,離京知廣德軍。熙寧四年(1071年)十一月,移守湖州太守。熙寧六年三月,再徙廬州,改右司谏。以祖母丧守制回高邮。朝廷以其叔父尚在,有司以新令,诏命改知潤州(今江苏镇江)。又为苏州、福州知事。元豐四年,知應天府。入京为太常少卿、秘书少监。哲宗即位,迁右谏议。終官御史中丞。元祐五年(1090年)二月三日,在李常卒後一日亦逝。.
查看 王安石和孫覺
孫洙 (北宋)
孫洙,字巨源,廣陵人,「博聞強識,明練典故,道古今事甚有條理」,二十歲以前即擢為進士。受當時的朝官,如包拯、歐陽修、吳奎、韓琦賞識,韓琦亟稱「今之賈誼」。初舉應制科,再遷集賢校理、主管太常理院。脫脫《宋史/列傳》第八十:羈丱能文,未冠擢進士。包拯、歐陽修、吳奎舉應制科,進策五十篇,指陳政體,明白剴切。韓琦讀之,太息曰:“慟哭流涕,極論天下事,今之賈誼也。”再遷集賢校理、知太常禮院。晁公武《郡齋讀書誌/卷十九》:孫洙字巨源,廣陵人。歐陽永叔舉洙賢良,上策論五十篇,極論時事。元豐中,直學士院,奉詔作《靈津廟碑》。上稱洙學術行誼,且大用之,暴得風緩而卒。或--上欲復大理獄,洙對合旨,由是驟進。.
查看 王安石和孫洙 (北宋)
孔若蒙
孔若蒙,字公明,北宋时兖州仙源县(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孔子四十七代孫,孔仁玉玄孙,孔宜曾孙,孔延泽之孙,孔宗願之子。 熙寧元年(1068年)宋神宗命他袭封衍圣公,兼任仙源县主簿。官阶宣德郎(正七品)。二月初四改任沂州新泰县主簿。王安石主持熙宁变法,削减了曲阜孔庙、孔林的洒扫户,庙户存三十八人,林户存三人。熙宁七年(1074年)将孟子升为四配,送到孔庙配享。宋哲宗即位,高太后执政,废除新法。元祐元年(1086年),中散大夫、鸿胪卿孔宗翰请求孔子嫡裔不再兼任其他外地官职。高太后采纳,并且改封孔若蒙为奉圣公,許依舊帶公爵出,令以次合襲封者權主祀事。每遇親祠大禮及冬正朝位,許赴京陪位。朝廷将孔氏庙学改为孔、颜、孟三氏学,设置庙学教授一名,学正、学禄一名。元祐五年(1090年),孔林孔庙洒扫户恢复旧制,庙户五十人,林户五人。元符元年(1098年)孔若蒙因監修祖廟坐事被罷免。由弟弟孔若虛嗣位。有子二人,孔端友、孔端操。.
查看 王安石和孔若蒙
宁波历史
宁波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夏时,宁波所在地区称为鄞。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始建句章城。秦朝时,宁波属会稽郡,下辖鄞、鄮、句章3县。六朝时,佛教传入宁波,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唐朝,称宁波为明州,市域范围逐渐形成,与当代宁波城市格局相近的城市规格也在那时形成。同时,宁波依赖地理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的开埠港口,与日本、高丽均有非常频繁的贸易往来。五代时,宁波属吴越国。吴越王钱镠的富民政策发展了宁波的经济。宋代,以王安石为代表的一批大学者使得宁波开始确立“耕读传家、商儒并生”的传统,本土的四明学派开始出现。人口的南迁使得宁波的农业生产和文化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达使得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元代,宁波已经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和全国最为重要的港口之一。明代,倭寇的进犯和海禁政策使得宁波的航运开始衰败,而宁波商帮也在此时作为重要的商业力量在中国出现。清代,宁波出现了全国闻名的著名学派浙东史学,与西方的交流也日渐频繁。鸦片战争后,1844年,宁波开埠。外资的进入使得宁波本土经济受到重创。此时,宁波商帮开始转变为近代商人并将新兴的上海作为主要活动地点,对上海的城市建设和上海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华民国时期,宁波经历战乱,经济发展起伏很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宁波靠近台湾,因而成为对台作战的前哨和东海舰队驻地,经济发展几近停滞。改革开放以后,宁波在众多优惠政策和海内外宁波帮人士的帮助下开始迅速发展。.
查看 王安石和宁波历史
宁波市
宁波市,简称甬,有时亦简称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浙江第二大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部,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全市陆地面积9365.58平方公里。 宁波建城于738年,但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宁波拥有长期的经商传统,宁波商帮是全国闻名的商帮。航运和对外交流历史悠久,最远可以上溯至战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鸦片战争之后,宁波成为通商口岸,这客观上促进了宁波的近代化。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宁波经济由于临港产业和私营经济的带动而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寧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更是跃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亦居世界前列。 目前,宁波是副省级的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拥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中,宁波处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查看 王安石和宁波市
宁波老城
宁波老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公元821年(长庆元年),明州刺史韩察将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附近(今海曙区所辖区域),并筑子城(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罗城(外城)则在898年(乾宁五年)由刺史黄晟主持修建。当时修建的罗城在东面由于受到姚江和奉化江的影响,因而整体呈梨形。此后经历代修缮,在元初被拆毁,元末,在刘基建议下重修。明代,宁波城池在防御方面得到了大大强化,瓮城和钟楼得以修建。清代,宁波城墙的规模继承了明代,而功能大大增强。民国时,宁波城墙遭到拆除,墙基上铺设环城马路。而城内的设施则由于城市的现代化和商业开发而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一些冠名为“保护”的开发行为也被媒体指为实质上的破坏行为。截至2013年,城墙仅存有鼓楼一小部分,而城内历史建筑也已经所剩无几。.
查看 王安石和宁波老城
宣仁皇后
宣仁聖烈皇后()姓高氏,小字“滔滔”。宋英宗皇后,宋神宗頊、岐王顥、嘉王頵、寶安公主、壽康公主生母(英宗尚有二女,是否皆為其所生,尚待考)。.
查看 王安石和宣仁皇后
宣和书谱
《宣和书谱》是中国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夏秋间,由内臣奉宋徽宗之命而编纂的历代书法作品评汇编,全书共二十卷,载录宋徽宗宣和时御府内收藏的名家书法墨迹。 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八所载:“记宋徽宗时内府所藏诸帖,盖与《画谱》同时作也。首列帝王诸书为一卷,次列篆隶为一卷,次列正书四卷,次列行书六卷,次列草书七卷,末列分书一卷,而制诰附焉。”收录始自汉魏至赵宋的一百九十七家的一千三百四十馀幅作品。每种书体前都载明其源流脉络,作者生平简介及遗闻轶事,其间叙述详尽,体例完整,内容精细,具有极高的书法美术史料的研究价值。 宣和书谱并未明确记载编撰者,其撰者说法推测有二:一说為宋蔡京、蔡卞、米芾,见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八-艺术类一-书画之属提要;另说其编录者为元吴文贵,见于《衍极注》。然书中有颂扬王安石、蔡京等人之言,故此书应于徽宗新党当政期间所著。 宣和书谱在宋代未刊行,元初江南民间有传抄本流传。元大德六年(公元1303年)延陵吴文贵根据众多版本汇编会同其好友参校后付梓。明嘉靖杨升庵亦有刊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等。.
查看 王安石和宣和书谱
家谱
家谱,或稱祖譜、族譜、譜牒、宗譜、家乘、世譜、世牒、支譜、房譜等,是家族裡记载本族世系和相關重要事蹟的书。在家谱上所登記的姓名謂之譜名。.
查看 王安石和家谱
官僚
官员,亦称官僚。在傳統東亞是指有官品的政府人員,相較於沒有品秩的政府人員稱作吏,官和吏的另一個重要的分別是官有固定的薪水,而吏則大多情況下沒有(少數例外,如在王安石變法時,有發薪給中央的吏的作法)。 從出身來看在唐代中業以後,官員大多數出自於科舉,因此與以從事實務起家的吏之間有極大的差異,彼此之間不能昇降,而僅僅在元朝有讓吏昇作官的管道。百姓或下属都称官长为“大人”,官员的儿子被稱為衙内,《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三月癸未条说:“洛下有十衙内,尤放恣。”孔平仲《珩璜新论》卷4说,“或以衙为廨舍”。 在中國歷史上大多時期,官位不論中央或地方官,一共分作九品,一品地位薪俸最高,九品最低。此外宋朝之後,有很多種官,僅是用來酬庸人物而不具有實效的。 官僚和官员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通过非法手段实现世代为官。 英國人稱呼中國的官為Mandarin,該詞來源於印度梵文曼怛罗,經由馬來文與葡萄牙文,輾轉傳入英文。.
查看 王安石和官僚
宋史
《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帙最為浩繁的史書,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與《辽史》、《金史》同時修撰。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宋史》標點校勘本。.
查看 王安石和宋史
宋史紀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陈邦瞻用纪事本末体编撰的记载宋朝历史(960年-1279年)的史书,共109卷。 在陈邦瞻之前,冯琦、沈越都用纪事本末体编写过宋代史事,但皆未成而殁。馮琦之書稿歸其弟子御史劉曰梧,沈越之書稿則爲應天府府丞徐申所得。萬曆三十二年劉曰梧與徐申約二人請陳邦瞻增訂馮、沈舊稿,合爲一編。陈邦瞻将二书合为一编,于万历二十二年(1604年)着手编撰,历时约一年完成。 《宋史纪事本末》按时间编排,全书历史演变的脉络清晰,从《太祖代周》到《文谢之死》,对从赵匡胤开创帝业到小皇帝赵昺跳海自尽,每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等都讲得有条不紊。宋代历史本来就头绪繁杂,《宋史》编撰史事更是支离破碎,首尾分离,《宋史纪事本末》对史事的叙述却给人井然有序、清晰明了的感觉。比如《契丹和战》、《西夏叛服》等篇,把历经几代的战事及和议等在一个篇目就交代得很完整清晰,一目了然,在后面的篇目再读到相关内容时,可以回查。 另外又如《天书封祀》、《王安石变法》等,均用了几十页的篇目进行完整叙述,尤其是《王安石变法》一卷,收录大量朝臣奏折,对政府内部和民众对变法的态度,以及王安石本人对变法的坚决程度的交代都很具体,对后世研究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很好的史料。 《宋史纪事本末》作为《宋史》的缩本,在写作过程中,虽然也参考薛应旂的《宋元通鑑》、商辂等人的《續資治通鑑綱目》,但基本上仍以《宋史》为蓝本,许多观点明显还是沿袭《宋史》而来。.
查看 王安石和宋史紀事本末
宋名臣言行錄
《宋名臣言行錄》共七十五卷,由南宋朱熹、李幼武所編,朱熹撰前集十卷,後集十四卷,共二十四卷。李幼武撰續集八卷、別集二十六卷、外集十七卷,共五十一卷。該書彙編了散見於筆記、碑傳、行狀中的宋代重要人物的事蹟,共收入北宋以及南宋人物225人。今印行的前集,其原書名為《五朝名臣言行錄》,後集為《三朝名臣言行錄》,二書並稱為《八朝名臣言行錄》。若不包含附傳的人物,收入的北宋人物共97人,前集收入55人,後集收入42人。.
查看 王安石和宋名臣言行錄
宋實錄
《宋實錄》是宋代官修的編年體史書,記錄宋太祖趙匡胤到宋理宗趙昀共十四朝的史事。採用的資料大多從起居注、時政記、日曆、中央與地方各部門檔案當中編寫而來,其中《日曆》是《宋實錄》直接而主要的史料來源。今日《宋實錄》除《太宗實錄》保存四分之一卷數外,其他均無傳本留世。 十四朝實錄中,《太祖實錄》修過三次,《神宗實錄》先後修過六次,《哲宗實錄》與《徽宗實錄》各修過兩次;理宗時,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實錄也各修過兩次。.
查看 王安石和宋實錄
宋仁宗
宋仁宗趙禎(),北宋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其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受封為庆国公,八年(1015年)受封為寿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进中书令,二年(1018年)进封昇王,同年九月立为皇太子,赐名趙禎;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崩,仁宗即帝位,时年13岁;1023年改年號為天圣;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中,享年53岁,在位41年。民間流傳“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就是影射宋仁宗;自古以來,其在包青天劇中亦樹立明君之形象。.
查看 王安石和宋仁宗
宋元學案
《宋元學案》,共100卷,最早為明末清初黃宗羲整理。 康熙十五年(1676年)黃宗羲完成《明儒學案》後續修此書,僅成17卷并序而卒,其子黃百家续作,又成8卷,後由弟子全祖望、楊開沅、顧諟等人於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年(1747年—1755年)補述,全祖望於逝世前一年完成,未刊刻而卒,後來底稿归鄞縣盧氏抱經堂的門人盧鎬(月船)保管,残本归宿愿蒋氏。宗羲六世孫黃徵、七世孫黃直垕又补充为86卷,道光年間流入浙江學政陳少宗手。 道光十八年(1838年)王梓材、馮雲濠受督學何淩漢委託,整认讹钟,始成《宋元學案補遺》100卷,共補遺約有七、八百條。王梓材《宋元学案补遗》序云:“余与五桥广辑《宋元学案》之遗,凡得四十有二卷……五桥笃信好学,家有醉经阁,经史子集四部各归其伍,宋元儒文集不下百数十家,藉是以详校《学案》,无待旁借,即《补遗》之辑,亦是阁有以成也。”稿成之後存於屠用錫家中。《宋元學案》共分87個學案和2個學略(《荊公新學略》、《蘇氏蜀學略》),以及2個黨案(《元祐黨案》﹑《慶元黨案》),全书以安定、泰山两学案开篇,至卷九五以萧同诸学案为殿,共记宋元学者超過2000人,其中以司马光为首的《涑水学案》、邵雍的《百源学案》、周敦颐的《濂溪学案》、程顥的《明道学案》、程颐的《伊川学案》、張載的《横渠学案》、朱熹的《晦翁学案》、叶适的《水心学案》等都用2卷的篇幅详述。道光十八年(1838年)刊於浙江,卻毀於鴉片戰爭。 光緒五年(1879年)張汝霖再次主導,翻刻於長沙,成通行的100卷《宋元學案》,從草創到成書、刊印、通行,前後歷經200餘年。胡適撰寫“《宋元學案補遺》四十二卷本跋”。此書為初步了解宋、元二代理學家、哲學家的生平,思想大要,全书首冠《考略》,历叙成书始末,次《序录》,次学案正文。並節錄了宋、元二代諸儒思想的文章。.
查看 王安石和宋元學案
宋四家
宋四家是中国北宋时期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合称。这四个人大致可以代表宋代的书法风格,而且成就最高,故称“宋四家”。 明清以来,有一些人认为宋四家中的“蔡”原本应该是蔡京,后人不齿其为人,所以把蔡京换为蔡襄,并认为蔡襄的艺术成就在蔡京之上。而且,蔡襄(1012年)从生活年代的角度看,在苏(1037年)、黄(1045年)、米(1051年)三人之前,但宋四家排序反而把蔡襄放在最后;況且蘇、黃、米三人排序與其出生年相符,而且蔡反而排行最後,的確有悖常理。 也有人認為是「蔡」應為蔡襄,將蔡排在最後是聲韻問題,且蔡襄書法造詣不見得遜於蔡京,而且蔡京出生於1047年,照此排序因為第三位才是,因此宋四家中「蔡」應為蔡襄。.
查看 王安石和宋四家
宋神宗
宋神宗赵顼(),本名趙仲鍼,宋英宗长子,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在位。神宗是宋朝皇帝中,少數有意振興國家的皇帝,不過卻是有心無力。.
查看 王安石和宋神宗
宋詩選注
《宋诗选注》,作者钱锺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初版。其后多次重印或重排,作者均有所校订。 本书选注了81位诗人的289首诗,七言绝句近200首,选注中分析了宋诗的主要变化和流派,以及诗歌反映的历史情况。钱锺书在序中描述了自己的取舍标准,大意是:押韵的文件不选、学问的展览和成语典故的把戏不选、仿照前人的假古董不选、把前人词意改头换面的不选、有佳句而全篇不大匀称的不选、当时传诵而现在看不出好处的不选。一个例子是文天祥的《正气歌》和《过零丁洋》皆不选。朱熹的《觀書有感》不選也是另一個爭議。本書還有其他遺珠之憾,如南宋民歌《吴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他州。”亦未選入。钱锺书還引用史料來證明詩歌的真實性,錢在註釋梅堯臣的《田家語》和《汝墳貧女》中引了司馬光的《論義勇六札子》,證明梅堯臣詩符合史實。學者王兆鹏统计,钱注宋诗直接征引过的宋诗总集有11种、宋代诗文别集169种、类书8种、宋人笔记45种、宋人诗话著作20种,方志2种。 《宋詩選注》在出版不久即遭到批判,周汝昌就批判過此書。刘敏如批评“本书在注释方面,应详不详,应略不略,有的地方应注不注,有的地方流于繁琐。”當時在台灣的胡適看過這本《選注》說:“黃山谷的詩祇選四首,王荊公、蘇東坡的略多一些。我不太愛讀黃山谷的詩。錢鍾書沒有用經濟史觀來解釋,聽說共產黨要清算他了。”又說:“他是故意選些有關社會問題的詩,不過他的註確實寫得不錯。還是可以看的。”钱自己说过:“这部选本不很好;由于种种缘因,我以为可选的诗往往不能选进去,而我以为不必选的诗倒选进去了。”这话是回应胡适对选目不太满意而发的。日本漢學泰斗吉川幸次郎對《宋詩選注》非常重視,汉学家小川环树说是所有的诗歌选本中最好的一部。日本人青木正兒也認為“選注”使得“宋代文學史的一部分要改寫”。《宋诗选注》在文革结束后多次重印,没有和政治再发生纠葛。聂绀弩《题〈宋诗选注〉并赠作者钱锺书》有两句诗说得好:“真陌真阡真道路,不衫不履不头巾。” 《宋詩選注》是以《宋詩紀事》為線索檢得的。钱常在评注時不经意地展览了自己的学问,旁引博证。但也有學者表示“有些条目只注出处,不引内容,教人不能满足。”《宋詩選注》也有一些缺失,例如231页注解华岳〈田家〉“祝妻早办午炊烧”的“祝”为“请求”不妥,應改為“叮嘱、吩咐”。又如王安石的《夜直》(49页),周紫芝《竹坡诗话》认为是王安石弟王安国之作,王安国的孙女婿沈彦述看过手稿。另外,《宋詩選注》中可能還有擅改原文之嫌疑,甚至是改错了。.
查看 王安石和宋詩選注
宋诗
宋诗从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自己的特色。它的成就虽不如唐诗,但对后世仍然有很大的影响。.
查看 王安石和宋诗
宋越熙宁战争
宋越熙宁战争(),是宋神宗熙宁年间发生在中国宋朝(北宋)和越南李朝之间的一场战争。至今这场战争还没有准确的叫法。中國學者郭振鐸、張笑梅所著的《越南通史》中,称这场战争为11世纪末中越之战。也有单独称呼两场战役邕州之战、富良江之战的。相对于980年宋朝第一次出兵交趾,在越南此役被称为第二次抗宋战争。关于这场战争现在中越双方各执一词,无法判断究竟哪方最后取得胜利。.
查看 王安石和宋越熙宁战争
宋辽金夏历史年表
宋辽金夏历史年表為宋辽金夏四朝的历史年表。 宋朝(960-1279年) 北宋(960-1127年) 南宋(1127-1279年) 辽朝(907/916-1125年) 金朝(1115-1234年) 西夏(1032-1227年) 中国历史年表 | 中国历史事件列表 | 中国君主列表 | 中国朝代 | 宋朝 | 辽朝 | 金朝 | 西夏 Category:宋辽金夏 Category:中国史年表.
查看 王安石和宋辽金夏历史年表
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國祚共319年。因国君姓赵,又为區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北方政權辽国和金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是為宋太祖,史稱北宋。建國之初,太祖由陈桥兵变意识到武人操政之危险,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將兵權歸於中央,并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至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采取重文抑武的國策,採取調將指揮制。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导致北宋自初立之後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用兵屢遭挫敗。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发生靖康之難,徽、欽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宋滅亡。其後,宋室赵構南下稱帝,是為宋高宗,經過一連串戰爭後,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與金達成紹興和議,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後維持至江南偏安統治的局面。公元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大部分領土落入元朝手中。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陆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時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沒有出現唐朝中晚期時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學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艺复兴與經濟革命的時代。 宋朝經濟高度發達,中國歷史學家邓广铭和漆侠認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商業經濟發達,科技發展非常進步(詳見宋朝科技),四大發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對忤旨或黨爭失勢的刑罰極少;宋太祖立下祖訓要求其子孫不得殺害文人及上書諫議之人,文人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提升,有說法認為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時代。.
查看 王安石和宋朝
宋朝建筑
宋代建築,泛指在960年至1279年的宋朝時期,於北宋及南宋境內的建築,一如以往的朝代,繼承著前朝的建築傳統。 宋朝在經濟、手工業和科學技術方面都有發展,使得宋代的建築師、木匠、技工、工程師、斗栱體系、建築構造與造型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建築方式也日漸趨向系統化與模組化,建築物慢慢出現了自由多變的組合,並且綻放出成熟的風格並且擁有更專業的外型。為了增強室內的空間與採光度,採用了減柱法和移柱法,樑柱上碩大雄厚的斗拱铺作層数增多,更出現了不规整形的樑柱鋪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樑柱鋪排的工整模式。 宋朝建築物的類型多樣,其中傑出的建築都是佛塔、石橋、木橋、園林、皇陵與宮殿。由於注重意境的園林設計特意追求把自然美與人工美融為一體的意境,所以這一時期的建築,一改唐代雄渾的特點;從大木作衍生的小木作專事精細木件加工,追求建築細部刻畫,往往會製作以3厘米為材的斗拱,建築風格變得纖巧秀麗,柔弱纖秀,曲線柔和,注重裝飾,華麗而繁細。郭黛姮,2003年(第一章·緒論)建築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翹之勢,不像唐代渾厚的風格,給人一種輕柔的感覺。油漆得到大量使用,使颜色十分突出。在窗櫺、樑柱與石座的雕刻與彩繪的變化十分豐富,柱子造型更是變化多端。 建築群的佈局變化多端,既有單一軸線的建築群,又有多條軸線的建築群,還有十字軸線的建築群。建築物高低有序,層次分明,寺院在層層殿堂平面推展,時而十字工字,時而凹字凸字,或作曲尺,圓形圓弧亦非罕見,當中穿插高閣,時常出現雙閣對峙,三閣鼎立。形象多變,遠勝前朝。 數千年來,建築智慧多依靠口耳相傳,子承父業傳承下來,但關於建築的文獻亦早已存在,在傳世的中國畫中描繪的建築物也讓歷史學家更好地解宋朝建築的配搭。宋朝的建築文獻——《營造法式》對施工和度量的描述非常深入,比以前的文獻更有組織,為後世朝代的建築提供了可靠依據。另一方面,朝廷設立了專門負責建築營造及相關的官職與機構——將作監以掌管宮室建築,使建築技術的傳承更加系統。為明朝的《營造法式》與清朝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奠定了基礎。 宋朝在經濟活動、農業、文化、都市化與人口各方面都有高速的發展。盛唐年間的人口最高達7500万,而宋代人口卻由初年的約5840万增加到的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的15776萬。大部分的宋代政治性城市都發展為經濟中心,譬如汴京與臨安。建築方式打破了之前的裡坊制,而轉變為坊巷制,擺脫了裡坊圍牆的限制,容許商店直接面向街道。商業活動不再受到時間約束。各地遍布驛站、商店和中國戲曲舞台——勾欄。社會開始出現官商合流,經濟活動空前蓬勃,商業建築盛極一時。農業方面,土地開墾面積(高达7.0亿亩)與畝產量皆為唐代最高值的兩倍。華北地區的鐵產量在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曾高達12.7萬噸左右。造船業方面,能夠製造運載1536噸貨物和裝載500—600人的船隻。人民生活富庶,追求享受的風氣蔓延,皇室、官員、文人、富商爭相建造園林。 文化方面,理學、文學和藝術都有較大的發展。自北宋起,儒學與佛教復興,道教盛行,三者相互融合。佛塔、寺院大量興建。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標誌了史學的發展。教育方面,除了朝廷籌辦官學,地方民間也大量舉辦學校,城鄉書院林立。當時著名的書院有石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岳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和茅山書院。.
查看 王安石和宋朝建筑
宋朝王爵列表
宋朝王爵列表,以下的列表列出宋朝的王爵。 宋朝基本沿襲了唐朝的王爵制度,多數冊封宗室爲王,王爵分爲王、嗣王和郡王三等。王爵及身而止,通常不世襲,只有奉祀宋太祖的安定郡王以及濮、秀、榮、沂四嗣王實行兄終弟及的世襲。異姓功臣封王較少,外戚封賞極濫,通常追封皇后或者皇太后的三代或五代祖先爲王,其父兄子侄往往受其蔭庇。 宋代爵位遷轉、加封情況也很頻繁,一般初封小國,後逐次進封大國。基本上封王者大都歷 封數國。死者的爵位一般會受到追贈加封。.
查看 王安石和宋朝王爵列表
宋朝狀元列表
中國科舉狀元全覽請見中國狀元列表。 * Category:宋朝人列表 Category:中国状元列表.
查看 王安石和宋朝狀元列表
宋朝文學
宋朝文學主要涵蓋了宋代的詞、詩、散文、話本小說、戲曲劇本等等,其中詞的創作成就最高,詩、散文次之,話本小說又次之。宋朝的文學作品在北宋初期稟承了晚唐風格,用詞浮艷,常作唱和酬答之用。隨著王禹偁關注民生,朝廷又偏重儒學,文學作家開始注重儒家說教功能,但成就不高。直到歐陽修帶起的第二次古文運動,文人才以平實的語言來創作,加上內容多反映生活時弊,雅俗共賞,文學創作進入了高峰期。當時的各種文體,互相影響,有破有立,而且派別林立,題材眾多,並受到儒釋道的影響,文壇有長足的發展。話本小說與戲曲就在這個時期不斷冒起。南宋偏安江南後,文人多以作品抒發愛國情懷。可是南宋末期出現因循風氣,結束了宋朝文學的發展道路。《兩宋文學史》.
查看 王安石和宋朝文學
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即為兩宋至明代的儒學。雖然是儒學,但同時借鑒了道家甚至是道教和佛學的思想。 北宋嘉祐治平年間(1056年—1067年),儒學發展形成了王安石荊公學派、司馬光溫公學派、蘇軾的蜀學等派。 後來談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的濂學、张载的關學、二程(程顥、程頤)兄弟的洛學。後來洛學由朱熹發揚光大,在福建創出閩學,成為居正統之位的程朱理學。濂、洛、關、閩四學派,人稱理學四派。 程朱理學,是宋明理學的一支流,有時會簡稱為理學,以便與陸象山(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相對。但其實心學亦屬於宋明理學的一支。.
查看 王安石和宋明理學
对联
对联又称对子,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漢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傳到越南亦出現使用喃字的對聯。.
查看 王安石和对联
寒山
寒山,生卒年不详,約為唐玄宗至唐代宗間。长安人(今西安人),唐朝著名诗僧。 寒山、拾得、丰干一起隐居于天台山国清寺,被誉为“国清三隐”。.
查看 王安石和寒山
寇準
寇準(),北宋名相。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查看 王安石和寇準
對諸葛亮的評價
中國三國時代蜀漢政治人物及軍事家諸葛亮,當時及後世頗有評價和月旦。 《三国演义》神化诸葛亮军事指挥才能,历史上诸葛亮军事功績不如其政治功績。但若以此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则是不恰当的。諸葛亮政治品德忠誠不二、奮鬥精神不畏艱難困苦、人格特色嚴於律己、人生態度積極進取、獻身精神死而後已、領導能力長於協調、管理思想以法為治,無論對於今人治軍治政置業,人生價值取向,都有著現實借鑒意義。 相比起诸葛亮政治功績杰出,其军事功績稍逊,但作为军事家,得到历代兵家认可。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唐太宗与李靖多次提到诸葛亮治军之法与八阵图,评价极高,并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评选诸葛亮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为武庙十哲。诸葛亮军事著述众多,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贡献。.
查看 王安石和對諸葛亮的評價
崔台符
崔台符字平反,一字平叔,蒲陰人。 早年為大理詳斷官,熙寧年間,文彦博荐为群牧判官,擔任河北监牧使。累官司勳員外郎。赞成王安石改正刑名,稱“数百年误用刑名,今乃得正。”被王安石重用,隔年六月,擢大理卿。曾出使遼國。被殿中侍郎史林旦彈劾:“人物凡猥,姿性狡佞。本以诸科,挟法而进。熙宁中,王安石破律改条,变易轻重,台符附会新意,因得进用。”。.
查看 王安石和崔台符
崔涂
崔涂字礼山,出生于浙江富春江,唐朝著名诗人。.
查看 王安石和崔涂
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漢族先民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十三經中篇幅最長,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傳》合称“春秋三传”。.
查看 王安石和左传
帝国政界往事
《帝国政界往事》是李亚平所著的一系列歷史小說。.
查看 王安石和帝国政界往事
中國大歷史
《中國大歷史》是歷史學家黄仁宇體現其「大歷史觀」的一部專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內容,分析中國歷朝發展的問題,從歐洲的歷史,以至經濟學都有利用。.
查看 王安石和中國大歷史
中國宰相列表
*本篇應指歷代最高官職者,並非單指「宰相」一職。.
查看 王安石和中國宰相列表
中國土地兼併史
土地兼併是一个经济学和历史学的概念,指少数人拥有越来越多土地的过程。土地兼併的结果是另外一些人只能拥有很少的土地或者完全丧失土地。 在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社会裡,土地兼併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激发民变。《韩非子》稱:“徭役多则民苦,民苦则权势起,权势起则复除重,复除重则贵人富。”中国历史上,历代朝廷都将抑制土地兼併作为基本国策,例如北魏的均田令,隋唐的均田制,明朝张居正執行一条鞭法,清朝推行摊丁入亩制度。.
查看 王安石和中國土地兼併史
中國六大政治家
《中國六大政治家》,梁啟超主编,1911年出版,認為近代中國之衰敗唯有崇尚法治,始得振衰起隳,富國強兵。書中被稱為六大政治家的是:.
查看 王安石和中國六大政治家
中國的貪污
贪污是常見的人類行為,在法律上為非法所得,任何一個國家都很难杜絕貪污。宋朝的李新說:“廉吏十一,貪吏十九。”王亞南在《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一書中曾說:“中國一部二十四史,其實是一部貪污史”。(說辭略有偏激)中國每個朝代都有相同規律:大体呈現由開朝清廉到末代貪腐最嚴重結束。 虞舜時期,皋陶創立“墨”罪,“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懲為賊,《夏書》曰:‘墨、賊、殺、皋陶之刑也’。”明初的官俸是以粮食计算,到中叶折为色俸,有时给钞,有时財務困難時,竟给苏木、胡椒为俸,故《明史》稱“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 中國的貪污問題比歐美先進國家相對嚴重。有人歸咎於傳統儒家思想教育可能隱含著鼓勵職務上不當收取行為的發生,如“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但更多的可能,應該源自中國現代法治觀念薄弱,社會上長期基於血緣親族式的人情世故,形成不規範的收送文化所致。這使得拿取非職務上所得利益,在內心道德門檻相對較低;許多任職公部門、擁有特定領域職權的知識份子,在面對利得誘惑時,會傾向認知諸如“不收的話,違背人情世故”,以及“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等錯誤的價值觀上。因此,在面對利害抉擇時,與其說儒家思想是帶給貪污的核心價值觀根源,不若說是現代法治建設不足所致。雖然如此,但傳統文化卻仍可能在一些方面,暗示著公私領域不分、對不當收受的容忍與監督不足,如家天下、要求士人衣錦還鄉、“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莊子·胠篋》),以及認為人性本善等,這些都使得在行政上建立法治、監督機制的機會一再流失,加上歷朝歷代中,世代科舉師生官吏相互結納形成上自王親國戚的頑固而綿密不絕的人脈網路,讓許多提出吏治的政治改革者,如北宋王安石、明代張居正(考成法)等,對於治理貪污行為都沒有積極性的作為。但相對於士族階級的因循,傳統中國的基層民間社會,則對貪污相當深惡痛絕,並將這種觀點表現在各種形式的民間藝術裡,如元明時期的戲曲、小說、筆記,以及民間說書的題材等,如《水滸傳》、《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聊齋誌異》、《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這類民間對於貪污的道德譴責,往往持續到當時人後代子孫甚至被付諸史冊,形成一股抑止貪污行為的強大力量。打擊貪污在歐美現代國家,可能是一種對貪污衝擊政經結構的系統性反省的結果。但在中國乃至中華文化圈,卻可能是一種由下而上形成共識、鞭策立法的漫長過程。對於貪污犯的良心譴責相當嚴厲,往往罪及其共同受益的家族成員與後代,尤其當過程中損害公益時尤然,成為除了法律制裁之外,犯罪者需要嚴重考慮的機會成本。 有關現今中國大陸的貪污史,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腐敗案件列表。.
查看 王安石和中國的貪污
中國發明
中国是世界上部分重要发明的发源地,包括古代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包括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下表包括四大发明以及其他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发明。中国人独创的发明涉及机械学、水力学、数学,这些学问应用在计时、冶金、天文、农业、工程、乐理、工艺、导航、以及军事上。时至战国时期(前403年至前221年),中国已拥有先进的冶金技术,包括高炉和熔铁炉,而工匠至汉朝(前202年至220年)才掌握百炼钢与铣铁重熔的技巧。后来在宋朝(960年至1279年),复杂经济制度的崛起促使了如纸币的发明。中国人至少在10世纪之前发明的火药引发了一系列独一无二的发明的诞生,如火枪、地雷、水雷、手铳、爆炸炮弹、多节火箭、以及带气动翼及爆炸酬载物的火箭弹。中国古航海家靠著十一世纪发明的指南针及一世纪发明的尾舵等的帮助,让船隻得以穿越远洋到达非洲东部和埃及。至于水力钟表机构,古代中国人自8世纪起已使用擒纵机械,而自11世纪起使用环状传动链条。中国亦建造了由水车舵轮驱动的大型木偶剧院,以及由明轮所驱动的侍酒机器人。 于约前7000年形成的裴李岗文化及彭头山文化代表了最古老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Bellwood (2006), 106.
查看 王安石和中國發明
中國黨爭
中国党争,指在中国发生的党争事件。.
查看 王安石和中國黨爭
中國歷代文人並稱
中國歷代文人好品題,樹立門戶,明朝品題尤多,為歷朝之冠。明朝文士好名,吳偉業與錢謙益常有意氣之爭,吳偉業稱:“吾郡自西铭先生以教化兴起,云间夏彝仲、陈卧子从而和之,两郡之文遂称述于天下。”.
查看 王安石和中國歷代文人並稱
中國歷朝通俗演義
《历朝通俗演义》,又稱《中國历朝通俗演义》,作者為蔡東藩。.
查看 王安石和中國歷朝通俗演義
中國政治史
中國政治史是中國政治制度发展与政治狀況的历史。.
查看 王安石和中國政治史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查看 王安石和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历史年表,是依年份列出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朝代更迭之間,執政權經常不會立即轉移,因而會有時間重疊。本年表基於年份不重疊的原則,將在下一個朝代的「記錄」起始點延至前一朝代結束的下一年,並非代表該年份為朝代的真正起始點。.
查看 王安石和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四大列表
中国四大(包括四小)是一些在中国广泛流传的特色事物。.
查看 王安石和中国四大列表
中国科举制度
中國的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试產生的“士大夫”阶层 。 公元587年,隋文帝正式設立科舉制度,,在唐朝發展成型,并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1905年),持續了1300多年。中国現代社會的公務員選拔制度亦是從科舉制度演變而來。.
查看 王安石和中国科举制度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legal thoughts in Chinese history)是关于中国的法律思想史。法律离不开政治,因而中国法律思想史同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联系尤为密切。.
查看 王安石和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文学
文學」一詞最早見於《論語·先進篇》,該節孔子按才能把學生分成四類: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後世稱為“孔門四科十哲”。按北宋邢昺的疏註釋為「文章博学」,意為通曉許多古今文獻及學問。按此說法,廣義來看文學可以解釋為學問又或是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來的文化。如果按現在狹義的說法,文學可以被看成5世紀南朝劉宋文帝所定立的四學:儒學、玄學、史學、文學。在此之後,正史之中專載優秀文人行事的“文學傳”也就是這個意思。但是,那種文學只是代表上流階層的文學,並不包括像小說,戲曲的大眾文學又或是近代的主流文學。因此,當我們談及“中國文學”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古人與近代學術上之間的文學概念的差別。 另外,自古以來,中國文學包含了著政治,許多的作品均以現實生活為主題,從政的人也寫下不少的文學作品。就像三國時代曹丕的名言:“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也。”所指出,中國人都認為文學擁有左右國家發展的強大力量,文學與政治有著密切的關係。故此,自宋以後,文學之所以多出自官僚之手也正是受到這個思想影響,這也是中國文學的特別地方。受天人合一觀念影響,中國的文學跟道學之間並沒有很明顯的界線。 自古以來,中國文學一向以韻文為主流,尤其是有不少以描畫自然景物及歌頌友情等等為主題的抒情詩。相比之下,雖然敘事詩並不發達,但古代《詩經·公劉》,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從北朝民歌演變而來的《木蘭辭》等等也是有名的作品。如果不計敘述歷史,宗教,思想等等的文章,散文文學最初興盛於唐朝。那種散文的題材,除了一些例外,許多作品並非純創作而是取材於現實,這個傳統直到在西歐文明影響之下誕生的小說時期為止一直長久地維持著。還有,我們要注意在古代中國韻文散文一詞與其說是富有文學性的意義,倒不如說成是文體的一種名稱來得合適。除此之外,還有被稱為駢文的文體。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有不少朝代興替,有一些民族也坐上這個土地的權力的寶座。雖然外來文化的流入也對文學有一定的影響,但一般而言,中國文學是指以漢字及中文所創作的文學。 漢文及漢詩也對日語及日本文學的確立給予非常大的影響。.
查看 王安石和中国文学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尧舜禹时代舜所设庠,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汉代以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
查看 王安石和中国教育史
中華五千年
《中華五千年》是一個香港電台廣播節目,一九八三年四月四日開播至二千年停播,一共九百集,為香港電台最長壽的歷史教育廣播劇。.
查看 王安石和中華五千年
临川集
临川集《临川集》,即《临川先生文集》,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王安石的诗文别集。.
查看 王安石和临川集
东乡区
东乡区是中国江西省抚州市所辖的一个区。总面积为1262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为42.6万。.
查看 王安石和东乡区
东钱湖
东钱湖,亦称东湖、万金湖,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境内的一个湖泊。东钱湖位于鄞州区东钱湖镇境内,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4.5公里,水域面积19.14平方公里,是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宁波市区饮水和灌溉的主要水源。湖区和周围地区目前为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代管。.
查看 王安石和东钱湖
丘为
丘为出生于嘉兴(今浙江省嘉兴附近)唐朝著名山水田园诗派诗人。.
查看 王安石和丘为
世界史年表 (11世纪-15世纪)
*1001年:教皇为伊什特万一世加冕,匈牙利升格为王国。.
市易法
市易法是王安石變法的主題之一,即漢武帝時「平準法」的擴大。 王韶最早倡「為緣邊市易」之說,平民魏繼宗上書,認為汴京的物價波動極大,建議以內藏庫錢帛置市易務于京師,王安石接受這種想法。熙寧五年(1072年)三月,頒行市易法。由政府出資金一百萬貫,在開封設「市易務」(市易司),在平價時收購商販滯銷的貨物,等到市場缺貨的時候再賣出去。同時向商販發放貸款,以財產作抵押,五人以上互保,每年納息二分。用以達到「通有無、權貴賤,以平物價,所以抑兼併也。」。市易法的實施過於急操,魏繼宗「憤惋自陳,以謂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如初議,都邑之人不勝其怨。」 Category:王安石变法 Category:經濟史 Category:中国的改革 Category:宋朝經濟.
查看 王安石和市易法
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晋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陳壽曾任職於蜀漢,蜀漢滅亡之後,被徵入洛陽,在西晉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漢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查看 王安石和三國志
庐山
庐山,又稱匡山、匡廬,位於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南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同时还是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文明旅游风景区、世界名山大会的发起者。庐山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脉,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要的游览目的地。 庐山位于长江的南岸,鄱阳湖平原的北部,鄱阳湖西北岸,以“雄”、“奇”、“险”、“秀”闻名,被称为“匡庐奇秀甲天下”。庐山的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瀑布飞流直下,云雾变幻无常,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夏季气温比山下低10摄氏度左右,为中国知名避暑胜地之一。 庐山亦是一座文化名山,被认为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自东晋以来,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政治人物都在此留下过重要的历史印迹,歌咏庐山的诗歌辞赋有4000多首。对庐山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有:古代早期的司马迁、陶渊明、王羲之、慧远等;唐宋时期的白居易、李白、苏东坡、朱熹等;近现代的政治人物蒋介石、毛泽东等。 庐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非常大,堪称中国的政治名山。1895年起,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曾在此大兴土木,留下了大量的西式建筑,形成了今日牯岭镇的雏形。北伐战争结束后,这里成为中华民国政府的“夏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之一。1937年6月,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上山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商讨共同抗日事宜。1937年7月,蒋介石发表对日宣战的庐山谈话,中国开始全面抗战。1959年、1961年和1970年,时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曾三次在此主持大会,即著名的“庐山会议”。.
查看 王安石和庐山
庐山市
庐山市,原名星子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九江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庐山南麓、鄰鄱阳湖西岸,是旅游名市。 总面积为894平方公里(2005年),截至2011年末人口为26.4万;市人民政府驻南康镇。市城有周瑜点将台,五老峰下有白鹿洞书院。温泉镇的泉水有天然硫磺矿,水温在70-90度。江西省工人疗养院就设在温泉。秀峰风景区内的瀑布因诗仙李白作《望庐山瀑布》而老幼皆知。金星砚制作技艺被收录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Ⅷ—76)。 1975年星子县宋墓出土《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被认定为海内孤本。2008年,据此重编的两部古籍善本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查看 王安石和庐山市
仆街
仆街 (--,普木切,粵拼:puk1 gaai1,亦作英文字母:PK),在粵語中是慣用語及俗語,雷同北方話的混蛋。主流如電影、電視、電視劇、報章、雜誌、互聯網討論區及論壇等媒體,以至漫畫、塗鴉等次文化中。仆字無隱藏意義。--街原意是咒罵別人「死--街」,即是倒在地上死去及橫屍街頭之意思。.
查看 王安石和仆街
张巡
张巡(),字巡,又称张中丞,蒲州河东或邓州南阳人,唐朝县令。天宝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乱中,张巡在以真源(今安徽亳州西)縣令的身分,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抵抗安史之亂的燕军,至德二载(757年),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城破被俘,英勇就义。他以区区两县几千兵力,苦守雍丘、睢阳,二个孤城近二年,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唐朝政府后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
查看 王安石和张巡
张商英
張商英(),字天覺,號無盡居士,宋朝新津(今四川省新津縣)人。.
查看 王安石和张商英
张祜
张祜(约785—849?),字承吉,小名冬瓜。邢台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南阳(今河南邓县)人。唐代诗人。以宫词得名。 家世显赫,為清河张氏望族,人称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譽。张祜平生傲诞,白居易嘲戏他的“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为“款头诗”时,张祜回答:“‘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非目连变何邪?” 大和三年(829年)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曾表薦張祜,在長安為元稹排擠,曰:“祜雕虫小巧,壮夫不为。”遂至淮南。晚年定居丹阳,隱居以終。約卒于大中七年至十三年之間。 张祜工於詩,可成一家之言,有《集靈台》詩:“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這是成語【淡掃蛾眉】的出處。陆龟蒙讚嘆其诗:“善题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别处,此为才子之最也”。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诗云:“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钱锺书評其作品:“从现存他的诗看来,并不像白居易那样平坦爽直,比较约敛,带点小巧,毋宁说是王建的‘入室’。也像王建,他作了些宫词。”《全唐诗》收录其诗349首。.
查看 王安石和张祜
张璁
张璁(),字秉用,後避諱嘉靖帝,改名孚敬,更字茂恭,号罗峰,浙江溫州府永嘉縣人,明朝嘉靖年間重臣,官至內閣首輔。在“大禮議”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张璁是明朝大改革的开启者,为中国历史上王安石之后、张居正之前的一位改革家。.
查看 王安石和张璁
张良
张良,字子房,封为留侯,谥号文成,颍川城父(今河南许昌)人,生于新郑。出身戰國韓國門閥,祖父張開地與父親張平,作了五任韓王的相國,即所謂五世相韓,韓國被秦朝滅亡後,曾暗殺秦始皇失敗,後成為汉高祖劉邦的谋臣,是汉朝的開國元勳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漢初三傑。.
查看 王安石和张良
伤仲永
《伤仲永》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写的一篇议论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通过记述一個叫做方仲永的金谿人(今江西省金溪县)天资聪慧却在后天没有继续学习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故事。说明了人即使天赋很高,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成绩;同时也告诉了人们后天学习对于人才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 《伤仲永》一文对后世影响很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这篇文章。.
查看 王安石和伤仲永
張居正
張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又称张江陵,湖广江陵县(今湖北江陵县)人,祖籍直隶鳳陽縣,明代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初年,官至吏部尚書兼中極殿大學士,為內閣首輔。任內推行一條鞭法與考成法,改革賦稅與官吏升遷制度。.
查看 王安石和張居正
張邦基
張邦基,生卒年均不詳,生活于南北宋交替时期(约1131年前后),字子賢,高郵(今屬江蘇)人。 少時居湖南,南宋建炎年間遷居揚州,好著作,喜藏書,其寓所稱“墨庄”。著有《墨莊漫錄》十卷,書中“多記雜事, 亦頗及考證”,該書有記王安石偏頭痛的醫案。.
查看 王安石和張邦基
張方平
張方平(),字安道,號樂全居士,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查看 王安石和張方平
伕役
伕役又稱夫役、雜徭,是東亞古代徭役的一種。 漢朝時即有丁夫制度,王符《潜夫论·浮侈》云:“今人奢衣服,多侈食,……丁夫不扶犁锄,……此皆无益也”。其中“役夫”與“丁”不同,《唐律疏议》卷二十云:“丁谓正役,夫谓杂徭”。夫役多用於治河等事。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徵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人浚通汴河,滑、亳二州丁夫浚通五丈河,又徵丁夫疏导蔡河。王安石说:“齐天下之役,其半在于河渠堤埽。”,晁说之亦言“岁有常役则调春夫,非春时则调急夫”。.
查看 王安石和伕役
开封府尹
开封府尹为宋朝一重要官职名,为北宋首都开封府的最高长官。由于包公戏的流行,使得这一官职让世人耳熟能详。.
查看 王安石和开封府尹
徐禧
徐禧可以指:.
查看 王安石和徐禧
徐禧 (北宋)
徐禧(),字德--,洪州汾寧人,北宋大臣。 世代務農,祖父徐师古创办金湖书院。徐禧娶黄庭坚之姐,博览群书,知古今事變,神宗時上呈《太平治策》三卷。頗得王安石青睞,授镇安军节度推官、中书房习学。神宗赞许他:“朕阅人多矣,罕有如卿者”。歷官监察御史、集贤校理、中书礼房。官至給事中。元丰五年(1082年)八月,與李舜举奉命攻西夏,築永乐(今陕西米脂西北)城,赐名“银川寨”,不久,西夏發動永樂城之戰,徐禧與李舜舉皆戰死,終年四十八歲,其子孫以其衣冠葬於修水境内(现山口镇来苏村)。有子徐俯。.
查看 王安石和徐禧 (北宋)
徐鐸 (宋朝)
徐铎(),字振文,福建兴化军莆田县延寿村人, 宋熙宁九年(1076年)丙辰科状元及第。徐铎与兄徐锐共赴考场,中状元时,徐铎时年仅二十五岁,授予签书镇东军判官。当年的武状元也被莆田县的薛奕摘得,宋神宗因而赐诗:“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徐铎傾向王安石的改革派,调入京城后历任给事中宜学院、礼部侍郎,后改革派失势,他被降为降为龙图阁待制、知青州,之后又知湖州。宋徽宗继位后,重获重用,任礼部尚书兼太学士,后因病辞官归里,崇宁四年(1105年)逝世,享年54岁,葬于壶山之麓。著有《群书总要》一百卷,《易谈集》五十卷。余文烟,徐天恩,坎坷一生的状元尚书徐铎,《湄洲日报》.
查看 王安石和徐鐸 (宋朝)
侯叔獻
侯叔獻(1023年—1076年)字景仁,宜黄县新丰乡侯坊人。北宋水利家。 慶曆六年(1046年)進士,初任雍邱尉、桐庐令。神宗熙宁初年,擔任淮南提举、两浙常平使。熙寧二年二月,王安石設「制置三司條例司」,與劉彝、谢卿材、程颢、卢秉、王汝翼、曾伉、王广廉等人分行諸路,查驗诸路农田、水利、赋役。熙宁三年(1070年),擢拔為都水监。熙宁六年,迁升為河北水陆转运判官兼都水监。熙宁九年(1076年)積勞成疾,病逝于扬州光山寺。 H Category:宜黄人 S.
查看 王安石和侯叔獻
俞長城
俞長城,號碩園,浙江桐鄉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賜同進士出身,散館授檢討。雍正朝,督學河南。编有《可儀堂一百二十名家制儀》,收入北宋以降王安石、蘇轍、楊萬里、陸九淵等人作品,凡一百二十家,四十八卷。.
查看 王安石和俞長城
保甲制度
保甲制度,为中国自宋代使用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後來作罷。但於之后在各个朝代演变为农村基本政治制度,基本内容为10户为「甲」,10甲为「保」,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后才停止施行。.
查看 王安石和保甲制度
保甲法
保甲法,王安石變法之一。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司農寺制定《畿縣保甲條例》頒行。鄉村住戶,每十家為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以住戶中最富有者擔任保長、大保長、都保長。用以防止農民的反抗,並節省軍費。 保甲法受到了保守派的猛烈攻击。枢密院和司馬光、劉摰等強烈反對保甲法,認为:行保甲法,無疑鼓勵民兵,甚至可能导致地方勢力增長和兵变。因此宋神宗也一度打算廢除保甲法,但得王安石勸解,得以保留。元丰八年,宋哲宗嗣位,司马光上疏乞罢保甲,他在《乞罢保甲状》曰:“古者八百家才出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闲民甚多”;“自唐开元以来,民兵法坏”,此后“民间何尝习兵”;今“国家承平百有余年”,百姓皆“不识兵革”,一實行保甲法“皆戎服执兵,奔驱满野”,乡间老人“以为不祥”。宣和年間,保甲法弛廢。 梁启超《王安石传》表示:“保甲之法既废,将兵之制复坏,宋欲不南,更可得耶?然则祸宋者,果荆公乎哉,抑温公乎哉?”.
查看 王安石和保甲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词作,词牌為念奴娇,写于1082年(元丰五年七月),同时还有著名的《赤壁赋》。.
查看 王安石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地域歧视
地域歧視是歧視的一種。 由于人類的活動範圍大多在同一個地域,對其他地域的人民通常不熟悉,所以會產生偏見甚至妖魔化,如北京人對上海人、河南人、东北人等,尤其是对广东人的刻意歪曲和妖魔化印象;日本東京人和關西人之間的偏見,以及日本人對東南亞各國人民的丑化。當外地人來到這一對他不熟悉的地域時,當地人便會依社會上的偏見來解釋其性格,因此而可能產生偏见和妖魔化。若某一地域有較多人移動到另一地域時,偏见和妖魔化的問題便會開始明顯,並變成一個社會問題。很多新疆人流浪全国铤而走险,导致国民对新疆人,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体貌的人士有恐惧心理。 地域妖魔化在网络上多表现为地域贴,地域笑话等。 当偏见和妖魔化以制度性的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或者污辱性言词等个人行为出现,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或者名誉的时候,可以认为这些行为属于歧视行为,称为地域歧视。地域歧视不同于地域妖魔化,地域歧视对被歧视人的利益和名誉造成实质性损害,因此不再是个人印象或者开玩笑那么简单,地域歧视一般需要诉诸法律程序解决。 针对中国各地人的地域妖魔化和地域歧视不仅发生在中国国内各地,也发生在世界各国。在中国某些地区,偷渡现象盛行,出国人员滞留不归现象严重,导致国际社会对这些地区,比如福建有不同程度的签证歧视。 消除地域歧视的根本途径是消除地域发展的不平衡,缩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消除贫困和不平等,提高公民素质和文化程度。.
查看 王安石和地域歧视
北宋
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是中国宋朝的一个時期,自趙匡胤發動陈桥兵變強迫后周末帝禅让(960年)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于次年灭亡,共历9帝,167年。后以应天府為首都建南宋,与北宋合称“两宋”。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别于南宋而史称北宋。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後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宋朝以「火」為五行德運,並取紅色為王朝正色。 北宋的最大统治区域包括东、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相交;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青藏高原、大理国交界,以广西与越南交界。北宋是面積最少的中原统一皇朝,亦無法統治河西走廊及燕雲十六州。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三千二百五十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一亿一千二百七十五万。.
查看 王安石和北宋
北宋江南东路帅臣列表
北宋江南东路帅臣,指江南东路安抚司的长官,或称安抚使,或称经略安抚使。.
制置三司條例司
制置三司條例司始設於熙寧二年(1068年),是宋朝熙寧變法第一個設立之機構。 宋初財政由戶部司、度支司、鹽鐵司三司掌握,以分散財政大權,集權中央。三司为中書省的直接下属机构,须禀报中书、申请得旨。這樣的機構下,政府公文需經重重部門,甚為不便。 王安石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來作為三司的上級機構,由宰相統領,統領三司的財政和審核國家一年預算。制置三司條例司作為熙寧變法的第一個設立機構,也同時負責新法的制定、頒布和執行。 制置三司條例司引來保守派批评,因該做法打破宋初定--,超越中央各個機構。反對新法的呂誨被降職。熙寧三年(1070年),制置三司條例司被廢除。 Category:中国古代财政部门 Category:北宋中央政府 Category:王安石变法 Category:1068年建立 Category:1070年代废除.
查看 王安石和制置三司條例司
刘孝孙 (宋朝)
刘孝孙,宋朝大臣。简州阳安(今四川简阳西北)人。 刘孝孙是刘讽之子,曾任都官员外郎、侍御史,刘孝孙力赞宋神宗和王安石主持的变法活动。元丰八年(1085年),为西京左藏库副使。他的《黄河》诗“鸿流导积石,惊浪下龙门。仙槎不辨处,沉璧想犹存”,具有气势。著有《柏台集》,已佚。.
查看 王安石和刘孝孙 (宋朝)
刘巨济
刘泾(,字巨济,一字济震,号前溪,北宋画家、文学家。简州阳安(今四川简阳西北)人,刘孝孙之子。 熙宁六年(1073年)刘泾进士及第。王安石因为他的才能推荐他,宋神宗召见他,任命他为经义所检讨,转任太学博士。历任国子监丞,出知处州、虢州、真州、坊州四州。元符末年上书召对,宋哲宗任命他为职方郎中,刘泾卒时年五十八岁。 刘泾善书画,与米芾为书画友,善作林石槎竹,笔墨狂逸,脱尘拔俗,为世所称。。也工于墨竹。为文章务用奇语,有文名于时。《郡斋读书志》称他“为文奇怪”,“笃志于学,文辞奇伟。早登苏子瞻之门,晚受知于蔡京”。他的诗风画风相近。《全宋词》录存其词《减字木兰花·凭谁妙笔》等二首,其《夏初临·夏景》词清轻流丽,闲适恬澹,从容和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七据《复斋漫录》谓其《减字木兰花》为元丰末年杭州西湖席上赋,下片由仲殊接续。《古今词话》以上片为苏轼作,非泾词。胡仔则认为“当以复斋为正”。刘巨济有《注老子》二卷,有《前溪集》五卷,不传。.
查看 王安石和刘巨济
嘉祐
嘉祐(1056年九月-1063年)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一共八年,意为喜获上天保佑。 嘉祐八年四月宋英宗即位沿用。.
查看 王安石和嘉祐
單立文
單立文(Pal Sinn Lap Man,),香港音樂人、演員和節目主持,現為無綫電視基本藝人合約藝員及伯樂音樂學院流行音樂演奏系導師。.
查看 王安石和單立文
周禮
《周礼》又稱《周官》或者《周官经》,先秦典籍不见征引,全书的定型是在戰國时期,從書名來看應該是記載周代官制的書籍,但內容卻與周代官制不符,可能是一部理想中的政治制度與百官職守。相傳為周公所作《史記/魯周公世家》,「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於是周公作周官,官別其宜。」:大意是說,周公在天下已經安定之後(謂已平管蔡,天下來歸),為了要讓周朝廷之官政有次序,且能各別其職(官宜),於是制定《周官》。。魯在春秋時為周文化重鎮,時人曾有「周禮盡在魯矣」之說。 漢初無此書,西汉河间献王劉德以重金购得《周官》古文经后,献给了朝廷,深藏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漢代原稱《周官》,西漢劉歆始稱《周禮》,王莽時,《周官》才更名《周礼》、置博士授业,内容被公开,刘歆弟子杜子春,设私校传《周礼》之学,贾逵、马融、郑玄等竞相研习,鄭玄為之作註,鄭興作《周官解詁》。《周禮》一書稱得上善本又通行易得的版本是阮元《十三經註疏》中的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的《周禮注疏》和清孫詒讓《周禮正義》。 《周禮》通過介紹周代的官制,描繪出古代儒家對理想社會的總構思,是中国第一部记载國家政權組織機構及其職能的书籍。周禮與夏、殷之禮一脈相承,是對夏、殷之禮的繼承和發展。有學者在整理西周金文職官資料時,發現西周金文中的職官有許多與《周禮》所記相合。要想了解西周金文中的職官,「無法脫離《周禮》一書」。周禮所體現的制度設計是中國古代國家制度的本源,包括器用、衣冠、官制、軍制、田制、稅制、禮制等國家政治制度。《周禮》與《儀禮》、《禮記》統稱“三禮”。唐代立為九經,也是儒家十三經之一。劉歆最早奏請列《周官》於經而稱其為《周禮》,認為它是「周公致太平之跡」。漢時,列入古文經,與當時今文經講微言大義不同。《周禮》以及漢朝依《周禮》建立起來的各項制度,對唐朝以及宋朝、明朝的政治軍事經濟制度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周礼相当于一部政典,被認為是漢唐宋明得以世綿國祚的根源。.
查看 王安石和周禮
呂公著
呂公著(),字晦叔,谥正献,壽州下蔡(今壽縣,另說鳳臺縣)人,祖籍萊州(今屬山東)。北宋大臣,曾任尚书省仆射,兼中书省侍郎,曾為帝師。.
查看 王安石和呂公著
呂惠卿
呂惠卿(),字吉甫,號恩祖。閩南晋江人(今福建泉州),北宋大臣,曾任參知政事,是北宋新舊黨爭中的新黨人物。著述甚丰,有《文集》、《孝经传》、《道德经注》、《论语义》、《庄子解》等书。.
查看 王安石和呂惠卿
傅應禎
傅應禎(),字公善,號慎所,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安福縣(今江西省安福縣)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查看 王安石和傅應禎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別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譽。故可用「唐有韓柳,宋為歐陽、三蘇和曾王」概括。.
查看 王安石和唐宋八大家
唐宋與吐蕃關係史
唐宋與吐蕃關係史是唐宋时期中原政权与吐蕃交往的歷史。.
查看 王安石和唐宋與吐蕃關係史
唐介
唐介(1010年-1069年),字子方,江陵(今属湖北)人。 父唐拱曾官漳州,死後兩袖清風,唐介雖年幼,卻謝絕各方援助。長大後歷官沅江县知县、岳州知州。仁宗時,任丘(今屬河北)縣令、德州通判,任殿中侍御史时,弹劾张尧佐、文彦博。被贬为春州(今广东春阳)别驾,次日改置英州(今广东英德县)。朝臣皆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治平元年(1064年)起为御史中丞。熙宁元年(1068年)擔任参知政事,反對王安石變法,唐介以為“安石好學而泥古,議論迂闊”,多次与之争论,“不胜愤,疽发于背,薨。”。贈禮部尚書。葬于高尚镇的大宜山下。有子唐義問。 唐介任宋神宗参知政事宰相职位。唐介从小时就深明大义,德行高尚,幼时父亲唐拱卒于漳州任上,州人知其贫困,集资相助,他谢绝不取。后应试,中进士,自此深得朝廷器重,步步高升。他为官清正廉明,与同朝包拯一样刚正不阿。后因生背疽而死,终年60岁,神宗授礼部尚书,谥号“质肃”。 仁宗明道年间,入朝任监察御史里行,转殿中侍御史时,后宫启圣院造龙凤车,装饰奇珠宝玉。唐介严谏,毁掉龙凤车。外戚张尧佐揽权,骤任宣徽等四职。他与包拯等再三劝谏,最后竟独自一人据理力谏。仁宋推说张尧佐任职系中书省建议,他乃弹劾文彦博,依靠贿赂宦官嫔妃为相,起用尧佐是为了巩固边疆。他读完奏章说:“臣忠愤所激,鼎镌不避,何辞于谪。”仁宗大怒,贬为春州(今广东春阳)别驾。后仁宗省悟,次日改置英州(今广东英德县)又将文彦博、吴奎免职。并派专人护送唐介就职。数月后,仁宗下令,任职郴州、潭州、复州直至恢复殿中侍御史职。至和年间(1054年-1056年),提升为谏院长官。唐介以“直声动天下“。朝臣皆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 育子六人:淑问、试问、义问、待问、嘉问、之问.
查看 王安石和唐介
唃厮啰国
唃厮啰国(;1032年-1104年),也称为「宗喀國」,是吐蕃人唃厮啰在青唐(今青海省西宁市)建立的政权(也有人认为唃厮啰称不上是政权或王朝,只是一个部落联盟)。盛时其疆土东南到三都谷(今甘肃甘谷县),北接祁山,南至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西达青海湖。传至小陇扎,1104年被西夏所灭,共传4世5主,72年。.
查看 王安石和唃厮啰国
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朝鮮李退溪、日本山崎闇齋等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而猶新,對東亞政治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20世紀中國內憂外患,國力衰弱,儒家普遍受到知識份子及一般民眾的批評和唾棄,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和破壞(如「打倒孔家店」、迂腐且「吃人的禮教」)。儒家失去可供託身的制度或組織,脫離於平民百姓的生活,僅獲新儒家等少數學者仍獻身和發揚。這也導致現代中國人在生活經驗中實際甚少接觸儒家價值,也很難有參與儒學的機會,使得相關教育沒有寄身之所,其價值觀也和日常生活越來越疏遠。海外華人接觸儒家,來自書本亦遠多於來自生活經驗。現代儒家趨向學術轉型,學者多著重探討儒家究竟屬於什麼形態的宗教或哲學,以及現代人怎樣才能在儒學中安身立命。學者一般推斷儒家在現代世界中勢必難以重拾昔日光輝,但其倫理思想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教育經濟發展仍將有所貢獻。 主要負責推動執行教育 《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儒家初出現時聲勢微弱,起初僅是諸子百家中不甚起眼的學派,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自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主流和官方意識形態,逐漸滲透到專制政治的各個層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段說明正可代表其發展歷程。 儒家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漢代起卻得到朝廷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兩晉南北朝和唐代,儒家與佛、道二家並稱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繼後經宋儒重新闡釋,形成理學,發展心性之學,儒家得以重振聲勢,倫理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並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在朝鮮尤其深入民心,其流佈較在中國本土更為普及。.
查看 王安石和儒家
儒家人物列表
儒学者列表 古今中外歷代儒教研究、實踐者列表。.
查看 王安石和儒家人物列表
冯京
冯京(),字当世,宋代咸寧人,生于广西梧州。.
查看 王安石和冯京
农田水利法
农田水利法是1068年宋神宗在位期间由王安石主持新变法工作中的一项法令。 此法令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用工的材料由当地居民照每户等高下分派。只要是靠民力不能兴修的,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贷款,取息一分,如一州一县不能胜任的,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 此法令在颁布之后的七年內,《宋會要輯稿》記載,全國興修水利工程17093處,收益民田達36177888畝。 Category:王安石变法 Category:中国农业史 Category: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Category:宋朝经济.
查看 王安石和农田水利法
军器监
军器监,北周设置,管理军械制造。隋唐为五监之一,时设时废。宋神宗时王安石以兵器不够精良,特设军器监。掌管监督修缮兵器,监官以文官充任,南宋归工部,金朝有设置,元朝改为武备监。.
查看 王安石和军器监
商鞅
商鞅(),中國戰國時代政治家、统帅,法家法派代表人物。衞國國君的後裔,姬姓,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早年学习法家、兵家、杂家思想,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国国内颁布求贤令后由魏入秦,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的户籍、法律、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军收复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部分失地。但商鞅在变法改革过程中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打击旧贵族,招致極大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旧贵族势力的报复,最终身亡。 商鞅及其变法对法家学派有着深远的影响,法家学派后人將商鞅的言行與思想及其后学著作汇编成《商君書》。司馬遷著《史記》時,为商鞅單獨立《商君列傳》。此外,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王蘧常著《秦史》時,都將商鞅和其門客尸佼合立於《公孙鞅传》。.
查看 王安石和商鞅
元丰改制
元丰改制,中国北宋神宗元丰年間进行的大規模官制改革。 唐朝律令体制下,形成了以三省六部为首的精密官制体系,唐玄宗以降的社会变化,现实和理念偏离越来越大。唐朝大量设置臨時官——使職。使職包括观察使、节度使和转运使等。使職让律令之外的官员掌握实权。唐朝滅亡,五代十国傾向更加严重。宋朝成立統一中国,并没有大规模改变混乱官制。北宋中期,宋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进行熙宁变法充实財政、軍事。王安石退任後,元丰三年(1080年)着手官制改革,1年8个月完成。宋朝官制根据《唐六典》,使唐風三省六部体制在形式上復活。又按照当时時代特征进行修正,对其後南宋、金朝、元朝、明朝、清朝官制影响巨大。宰相制度延续到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六部等制度沿用到清朝末年。.
查看 王安石和元丰改制
元祐 (年號)
元祐(1086年-1094年四月)是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九年。元丰八年,神宗驾崩,遂改元“元祐”,其中“元”字继承自“元丰”。当时哲宗年仅十岁,由高太后执政,对宋神宗的改革,也就是熙寧變法(或称王安石变法)全盘否定,史称“元祐更化”。哲宗对于此是不满的。元祐八年,太后病逝,哲宗亲政,随即改元。由於元祐年間是由反對新政的舊黨當政,因此後來的新舊黨爭中,元祐一名又被用來指稱舊黨及其成員。.
查看 王安石和元祐 (年號)
囍
囍是一個漢字,读音同喜,又名双喜。.
查看 王安石和囍
围棋史
围棋起源于中国,其具体年代不得而知,最早记载见于春秋时期。两汉时期为17路棋盘,南北朝时扩大到19路,传入朝鲜半岛。唐朝时围棋获得了很大发展,并传入日本。中国围棋在清末走向衰落,直到现代逐渐复兴,成为世界围棋强国。.
查看 王安石和围棋史
国公
国公是中国、越南古代封爵名,位次郡王,为封爵的第三等,公爵的第一等。.
查看 王安石和国公
四月初六
四月初六,农历四月第六天。.
查看 王安石和四月初六
玄武湖
武湖位于江苏南京,六朝前称桑泊,曾是中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湖泊,當代僅存的江南皇家園林。与杭州西湖、嘉兴南湖并称“江南三大名湖”。玄武湖公園是江南最大的市内公園。 玄武湖,又名桑泊、秣陵湖、蔣陵湖、練湖、後湖、昆明湖等。玄武湖湖岸呈菱形,湖面宽广。湖内多鱼,广植荷花,島堤多柳。湖有五洲:环洲、樱洲、菱洲、梁洲、翠洲。玄武湖为风景园林,亦为文化胜地,许多文人骚客都曾在此留下身影诗篇,如郭璞、谢朓、萧统、李煜、韦庄、杜牧、刘禹锡、李商隐、李白、欧阳修、曹雪芹。李商隱作《南朝》,“玄武湖中玉漏催,雞鳴埭口繡襦回。誰言瓊樹朝朝見,不及金蓮步步來”,描繪的便是玄武御花園林紙醉金迷般的生活情景。玄武湖是民众游玩赏景的绝好去处,并有一大批“老渔夫”常年垂钓于此,这些垂钓爱好者总结出玄武湖钓法心得,与别处确有很大不同。.
查看 王安石和玄武湖
玉峰山
玉峰山,在中国江苏省昆山市西北部。周围1.5公里,海拔84米。因山中产玉石(昆石),洁白晶莹,故名。因形如马鞍,俗称马鞍山。其脉自太湖而出,昆山石玲珑剔透。百里平畴,一峰突起原野,“真山似假山”。山上名胜众多。唐宋元明,此山道教兴盛,峰顶有华藏寺、凌霄塔、妙峰石塔(宋治平石幢)、仙鹤亭、玉清亭、林迹亭等。观宫十余处,后毁于兵火。山上有擘云峰、老人峰、紫云岩、试剑石、群豕石、凤凰石和栖霞、抱玉、桃源、留云、长阳等洞。历代文人题咏颇多,以唐朝孟郊、张祜各一诗和宋朝王安石两首诗。山下有南宋词人刘过墓、明朝大学士顾鼎臣崇功祠、顾炎武纪念馆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辟为公园,1936年称“亭林公园”,公园抱山而建,以纪念昆山先贤顾炎武(亭林)。.
查看 王安石和玉峰山
王半山
#重定向 王安石.
查看 王安石和王半山
王姓
王姓是漢族姓氏之一,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8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显示:王姓为中国大陆第一大姓,有大约9468万人,占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的7.10%。根據2010年7月1日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戶籍資料統計,王姓在台灣排名第六大姓。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王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另外,王姓亦是日本单姓之一,但极为罕见。 由于在多種汉语方言中,“王”与“黄”的发音相近甚至相同。为区别两姓起見,中文多以“三畫(横)王”或“三横一竖王”,黃姓則叫「草頭黃」、“大肚黃”等作为强调。.
查看 王安石和王姓
王安國 (北宋)
王安國,字平甫,臨川人,王安石弟。曾鞏之妹婿。 神宗熙寧初年,韓絳推薦召試,賜進士及第,除武昌軍節度推官,西京國子教授。安國的政見與其兄王安石不合,又質責曾布誤其兄,所謂“恨知人不明,聚斂太急耳”,召爲崇文院校書,改秘閣校理。呂惠卿爲相時,因與鄭俠獄牽連,被舉發與馮京、鄭俠“交通有跡”,奪官放歸,安石聞知,對使者泣下。王安國亦能詩,作品有些誤入其兄王安石集本。有《王校理集》。《宋史》卷三百二十七有傳。.
查看 王安石和王安國 (北宋)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由于被封为荆国公,后人常称他为“王荆公”。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实官至司空、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镇南军节度使。他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傅,谥曰文,享年66岁。 王安石文思敏捷,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除在文学的造诣,王安石对传统的经学也有研究,创立了在当时具有卓越影响力的学派——荆公新学,他的思想对宋明之季的经学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当时也获得了很多关注。尽管王安石主要修习儒家学说,他秉持实务的主义,从周礼、荀子、韩非子和商鞅等其他经籍、论著中吸取经验,后世学界多因此结合王安石所主持的熙宁变法而认为王安石传承于法家。除此之外,王安石对道教、佛教也有了解,并留有多篇著述。欧阳修曾作诗“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称赞王安石。 王安石现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文集存世,其内包含了他一生所作文章、诗词。王安石著名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及《洪范传》等著述都被载录于其中。 王安石既在文学方面获得了全世界的认知,也在政治一途有所建树,对宋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庆历二年考中进士,先后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为官,这二十年中他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生活,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直至熙宁年间担任宰相后发动改革,史称“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王安石的基本思想根植于不盲从一定的权威、不信奉一成不变的教条,进行改革时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以及正确的技术与计算。希望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熙宁变法引起了朝廷内部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史称“新旧党争”,最终在各种原因的阻隔下王安石所实施的变法基本失败。此次变法在历史上多被评价为立意良善但王安石本人能力不足而失敗,宋史学家漆侠提出变法无论其成功或失败的地方都值得垂鉴后世。.
查看 王安石和王安石
王广廉
王廣廉是北宋政治人物。 早年在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頗得王安石肯定,支持王安石變法。曾官河北提举常平官、河北轉運判官。後积劳成疾,“营职忧悴以致殒身”。.
查看 王安石和王广廉
王令
王令(1032年—1059年),字逢原,初字鍾美,原籍大名元城(今屬河北大名縣),長於廣陵(今江蘇揚州市),故以廣陵人自居。宋朝詩人。 幼年喪父,由叔父王乙養育。少年行為不檢,後折節讀書,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為業。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與王安石友好,譽為“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功于天下”,以妻妹許之。錢鍾書稱他“宋代裡氣概最闊大的詩人”。惜才高命短,卒於嘉祐四年(1059年),年僅二十八。 著有《廣陵先生文集》、《十七史蒙求》。.
查看 王安石和王令
王俊民 (宋朝)
王俊民,字康侯。莱州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人。 其父王弁以《诗经》学究登科,历任郓州司理、开封府判官、太湖县令 。王俊民17岁进入太学,嘉祐六年(1061年)状元,韩琦有诗称贺“青云一第人恒易,白发双亲事每难。”狀元資格似乎由王安石力保內定。释褐廷尉评(大理评事)。授徐州佥判,娶崔氏为妻。擔任應天府(治今河南商丘市)發解官。不久得狂疾,在南京试院中对一石碑呼叫不已,又取剪刀自裁,被左右抱持制止。最後因服藥不慎而死,年仅27岁。 民間盛傳王俊民是負心漢,“輕狂好色、背約負心”,得狂疾而死是因為娼妓桂英化厲鬼索命,夏噩著有《王魁传》即以王俊民為原型。明朝剧作家杨文奎写《王魁不负心》剧本为王俊民翻案。1980年郭小莊曾演出京劇版《王魁負桂英》,王魁即王俊民。.
查看 王安石和王俊民 (宋朝)
王莽
王莽( -->),字巨君,魏郡元城貴鄉(今河北邯郸大名縣東)人。西漢末年政治人物及權臣,之後篡奪皇位並自立新朝。.
查看 王安石和王莽
王致
王致,北宋教育家、儒学者。字君一,庆元府鄞縣人。 於鄞江書院講學,世稱鄞江先生。又與樓鬱、杜醇、楊適、王說合稱慶曆五先生。據說王安石曾為他寫墓誌銘《鄞江墓誌》。.
查看 王安石和王致
王雱
王雱(),字元澤,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名臣王安石的次子。.
查看 王安石和王雱
神童
童,又稱聖童、奇童、天童、或資優兒童,是對才賦優異的兒童的一種稱呼,所謂“有特稟異質,迥越倫萃,岐嶷兆於襁褓,穎悟發於齠齡”“識洞於未萌,智表於先見,心計足以成務,口辨足以解紛”。戰國時期秦國大臣甘茂之孫甘羅,十二歲時為秦相呂不韋的賓客。漢朝已有對神童的選拔制度,汉朝的选举法中规定:“孝廉试经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任延年十二,为诸生,显名太学中,号为任圣童。张堪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杜安年十三入太学,号奇童。黄香年十二,博学经典,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南北朝有一位神仙童子元嘉,可以「一心六用」: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口诵经史,目数羊群,兼成四十字诗,足书五言一绝。唐高宗顯慶六年(661年),年僅11歲的楊炯被舉為神童。王勃從小就能寫詩作賦,人目為神童,《舊唐書》載:「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劉晏年幼時號為神童,形狀獰劣,宰相張說稱他為「國瑞」。《兒世說》、《幼童傳》、《世說新語》、《太平廣記》都記載有大量的神童。王安石的《傷仲永》是一篇探討神童問題並警世的散文,他強調:“彼(仲永)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矣。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意即強調後天的教育比天賦更為重要。.
查看 王安石和神童
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原称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是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禁止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参加展览的珍贵文物,其涵盖的内容随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几次修订有所变化。根据上述法规,所有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查看 王安石和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秦观
观(),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查看 王安石和秦观
科举
科举是一種通過考试來选拔官吏的制度,源自中國,並傳播至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不論門第、以考试產生的“士大夫”阶层。除中國科舉外,鄰近中國的亚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半岛也曾引入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 。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於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才被廢除;在越南更遲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廢除,整个科举共持续1300多年。现代社会公務員的选拔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查看 王安石和科举
程颐
程頤(),字正叔,北宋洛陽伊川(今河南省伊川縣)人,世稱伊川先生,北宋理學家,教育家,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人稱「二程」,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後追封洛国公,配祀孔廟。.
查看 王安石和程颐
程昉
程昉,北宋宦官。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人。 程昉以小黄门累迁西京左藏库副使。熙宁初年,为河北屯田都监。王安石熙宁变法,欲兴水利,于是重用他。黄河决口在枣疆,分为两股导之向东,河决商胡北流,与御河合为一及二股东流,使御河水浅见底。程昉疏导之,以功迁宫苑副使。漳河又塞,程昉作浮梁来疏浚。于是以功在洺州兼外都水丞。奉诏兴修水利,疏塘水溉深州田,又导葫芦河,建桥于真定中渡,导沙河入御河,皆奏其效。官至达州团练使,制置河北河防水利。在宋神宗支持下,工程于熙宁五年(1072年)结束,遂使这些壅塞的河道得到大规模的修浚。后来御史盛陶弹劾程昉专横,骄暴自肆,王安石也发觉程昉挟自己的权势怠慢韩琦,上奏其事,与之疏远。程昉忧郁而死。赠耀州观察使。.
查看 王安石和程昉
章惇
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為宋朝的政治人物,新舊黨爭的要角。 章惇是父親章愈與其乳母的私生子,“惇豪俊、博学善文”。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取進士,可是侄子章衡卻考取狀元,便不就而去,而再舉進士甲科,調商洛令。章惇能攀絕壁題字,面不改色,蘇軾說他:“子厚必能殺人”,因為他連自己的生命都不懂愛惜。 雖然章惇力主改革,但是由於與王安石不合,而僅用其為中書校正,後為宋神宗起用,熙宁五年(1072年),受命察访荆湖北路,於1077年調參知政事,平定四川、贵州、广西三省交界的少数民族叛亂,招抚45州。但是由於章惇強硬對付少數民族的政策,引發湖南、湖北一帶的騷動,被貶為起居注。宋哲宗即位之後,章惇又因為廢除新法的問題與司馬光當著宣仁太后之前犯顏爭議,而出知汝州。 元祐九年(1094年),章惇於宣仁太后死後入京,出任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首相),主持恢復熙丰新法,史稱“紹述”,北宋国力因而得以恢复发展,更取得对西夏的多次战略性军事胜利。然而在章惇當政期間,絕大部分支持司馬光的舊黨黨人都被放逐,甚至於貶到嶺南等蠻荒地區;而章惇也進行言論控制,設立元祐提制局等單位對於反對新法的言論加以控制,甚至於在宮廷內部興獄。绍圣三年(1096年)章惇以巫蠱詛咒的罪名,要求宋哲宗廢宣仁太后所立的孟皇后,改立劉皇后,連宋哲宗都大嘆:「章惇壞我名節!」 宋哲宗死後,章惇反對端王趙佶繼位,议立简王赵似遭向太-后-所拒,宁愿立年长但有眼疾的申王赵佖,也不愿拥立端王,甚至当向太-后-之面明言「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不仅遭同侪曾布怒斥道:「章惇,聽太后處分!」端王趙佶即位,是為徽宗。徽宗初封章惇為申國公;但由於章惇反立徽宗,不久后便罢相,貶雷州司戶,再貶舒州團練副使,死於任上。死後被追貶為昭化軍節度副使。《宋史》以他:「尽复熙丰旧法,黜逐元祐朝臣;肆开边隙,诋诬宣仁--。」列入〈奸臣傳〉,後世學者對他恢復王安石新法、加強遼夏邊境軍備而被列入奸臣,多有不同看法。 南宋淳熙年间,赐谥号忠敏。.
查看 王安石和章惇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विमलकीर्ति निर्देश सूत्र・・༄༅འཕགས་པ་དྲི་མ་མེད་པར་གྲགས་པས་བསྟན་པ་ཞེས་བྱ་བ་མདོ།།།・維摩経 ゆいまきょう/ヴィマラキールティ・ニルデーシャ・スートラ)。漢文大藏經中曾翻譯七遍,而目前僅剩三種版本:三國時代之支謙譯本/魏晉南北朝時之鳩摩羅什譯本/初唐朝時之三藏法師譯本。目前流通的版本中,由'''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版本為《維摩詰所說經》最為通行,而有玄奘的版本則名為《不可思議解脫經》或《淨名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經典於吐蕃僧諍記於吐蕃王朝的三耶寺中支那的大乘和尚和天竺的寂護論師和其弟子蓮花戒論師的激變過程,共歷時二年。本部經典的發生地點為今日的藏區,也就是吐蕃王朝的第一間中印風格的佛教寺院,更可以追溯到阿含經中的周利槃陀伽在大乘佛法傳至東方藥師琉璃佛國的中華疆域之具體菩薩相。 本经典的梵文转写本於西元2001年於布达拉宫中发现,被判定为12世纪左右的事情,由聖嚴法師的母校大正大學的團隊發現。 在中國的甘肅省的敦煌石窟中,有許多維摩詰的變經圖畫,而以前在吐蕃統治敦煌時期時僧人也以演繹的方式來吸引觀眾,可以說是佛法世俗與大眾化的開端和鼻祖。本經也是少數在法會時不使用,但反而以文學作品流傳於世的佛教文學經典,胡適將它說是「最美的佛典文學」。 『維摩』代表「無垢」,為鳩摩羅什的音譯,而後玄奘所翻譯的『無垢』則為「維摩」意譯。羅什所翻經名中之『詰』字在梵文為 “Nirdésa",意在「解說」和「宣說」,英文應可翻譯為 "EXPOUND",而玄奘則就用『說』字來翻譯。就三種版本中,只有羅什將佛經的主角歸於維摩詰本身,而支謙和玄奘還是將佛經的主角放在佛陀身上。.
查看 王安石和維摩詰所說經
續資治通鑑長編
《續資治通鑑長編》,共九百八十卷,南宋李焘編撰,費時約40年。 《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起自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960年),迄於宋欽宗趙桓靖康二年(1127年),記北宋九朝168年史事。.
查看 王安石和續資治通鑑長編
经济思想学派
在经济思想史里,经济思想学派是由一群以经济学工作方式来分享共同观点的经济学思想家组成。然而经济学家不总是被划分为某个学派,尤其在普遍将经济学家按学派分类的当代。经济思想史可以大致被分为三阶段:古代经济史(希腊-罗马时期,印度,波斯,伊斯兰和中国帝王国),近代经济史(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和当代经济史(始于18世纪晚期的亚当·斯密和古典经济学)。系统的经济理论主要是从所谓的现代史定义开始发展起来的。 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作主流经济学(有时称为'正统经济学')的方法,在美国主流观点中,经济学理论可以归因于两大不同的学派:支持经济干预的咸水学派(沿海学校),如(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和更多自由放任理念的淡水学派(内湖学校),如(代表性的芝加哥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罗彻斯特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这两个学派的思想都与新古典主义经济有关。 过去一些著名的经济思想,如经济史学和制度经济学,影响力早已削弱,现被认为是非主流经济学。其他一些经久不衰的经济思想有:奥地利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近发展起来的近代经济学思想,如女性主义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虽然继承和批判了主流思想,但它们以特定的角度看问题,没能将之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派。.
查看 王安石和经济思想学派
翠雲山
翠雲山,位於雲南省師宗縣葵山鄉馬廠村,距縣城約18公里,海拔498.2米,有三級油路直達。山谷口兩峰對峙,中間夾著一條狹窄山徑稱為翠雲關。山中有桂花岩、羅漢洞、月石、躍馬泉、鳴玉泉、試茗泉諸勝景,王安石、陸九韶等曾先後作詩於此。 C C Category:曲靖地理.
查看 王安石和翠雲山
翰林院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歷朝歷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李白、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張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翰林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封建中国文官制度的基本架构。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然而,成为翰林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
查看 王安石和翰林院
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發生於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為蘇軾政治生涯重大轉折,幾至於死亡,後經力保,改謫黃州團練副使安置。所謂「烏臺」,即御史臺,因官署內遍植柏樹,又稱「柏臺」。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乃稱烏臺。前代文網寬鬆,白居易敢以當朝天子的韻事入長歌行,宋初沿襲其風。烏臺詩案實為見諸歷史記載的最初成規模的文字獄。.
查看 王安石和烏臺詩案
瓜洲镇
洲镇是中国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的一个历史文化名镇,位于长江北岸、古运河入江口、润扬长江大桥北端,是历代联系大江南北的咽喉要冲,著名的千年古渡。.
查看 王安石和瓜洲镇
熙寧變法
熙寧變法,又作王安石變法、熙豐變法,指北宋大臣王安石推动的、並由宋神宗推行的新政,旨在消除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國庫的收入,但是在施行過程中對人民造成了很多額外負擔,並遭到保守派旧党的激烈反對,造成了新舊黨爭。新法最終一度被廢除,但一些好的措施最終还是保留了下来,直至宋亡。.
查看 王安石和熙寧變法
熙河開邊
熙河開邊是北宋年間大事,前後持續約三十年,直至北宋滅亡。 宋神宗時,王韶上“平戎三策”,说“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在宰相王安石的支持下,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由王韶主持熙河开边,吐蕃腹地熙河、青唐落入北宋朝手中,羌人俞龍珂率部属十二万内附,为了表示忠心,俞主动提出,“平生闻包中丞朝廷忠臣,乞赐姓包氏”,神宗依他的心願,赐姓包,賜名順。包顺遂引导王韶深入诸番部。 熙宁八年(1075年)宋廷在熙州(今甘肃临洮)、河州(今甘肃临夏)、洮州(今甘肃临潭)、岷州(治所今甘肃西和)、永宁寨(今甘肃甘谷)等地设州、买马,进行民族贸易,此舉受到了邊境各族的热烈欢迎,史載“熙河人情甚喜”。朝廷以王韶为经略安抚使,“通远军自置市易司以来,收本息钱五十七万余缗”,吐蕃政权逐渐瓦解。王安石下台後,熙河開邊事停。北宋末年蔡京專權,又主开边事宜,崇寧二年(1103年)六月,王厚、高永年再次攻取湟州,次年四月取青唐。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北宋朝危在旦夕。陕西经制使钱盖寻唃厮啰自立,陇拶之弟益麻党征擔任措置湟鄯事,赐名赵怀恩。绍兴四年(1134年),赵怀恩前往阆州(今四川阆中)依附南宋,宋朝對河西走廊的統治權正式告終。.
查看 王安石和熙河開邊
照片集
照片集是以照相機拍攝人物及各地民俗的相片。.
查看 王安石和照片集
牛街礼拜寺
牛街礼拜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牛街18号,是北京市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世界著名清真寺之一。牛街礼拜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王安石和牛街礼拜寺
狩野直禎
狩野直禎(),東京府人,日本历史学家。.
查看 王安石和狩野直禎
盋山志
《盋山志》,是南京的一部地方志。清代顾云编纂,薛时雨裁正,初刻于光绪癸未阳月(1883年)。全书囊括盋山脚下龙蟠里为中心方圆十多里(大致相当于今鼓楼区范围)的形胜、祠庙、园墅、人物和艺文等事物。.
查看 王安石和盋山志
韩琦
韓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大臣。南宋北伐統帥韓侂冑曾祖。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生,出身世宦之家,父韩国华累官至右谏议大夫。韩琦3岁父母去世,由诸兄扶养,“既长,能自立,有大志气。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 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一甲第二名。在馆阁,同馆王拱辰、葉定基时有喧争,韩琦坐在幕室中阅卷,就像没有听见。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迁开封府推官。二年十二月,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三年八月,拜右司谏。 康定元年(1040年)官陕西帅臣,主张集中兵力进攻西夏,然而败于六盘山(宁夏隆德)下好水川(甜水河),損失一萬餘人。隔年(1042年)与范仲淹一起抗御西夏,时称“韩范”。韩琦范仲淹两人守边疆时间长,又名重一时,時边区民有歌唱:「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庆曆三年(1043年),官枢密副使。贊成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進士及第,不久就給樞密使韓琦寫信,希望得到他的提攜,這封信也就是後來著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 嘉祐三年(1058年),出任宰相。英宗即位后,封为魏国公。神宗赵顼即位以后,出判相州。作为元老重臣,他一直反对王安石变法,宋神宗一度有所感悟:“琦真忠臣,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使者亦强与之。”。 熙宁八年(1075年),病死,终年67岁。贈尚書令,諡忠獻,配享英宗廟庭。后遗作编为《安阳集》。 《河朔訪古記》中记载:「按:公薨於相之府治,神宗震悼,命陪葬山陵,其家懇辭,乃命入內都知張茂則,敕葬公於安陽縣西北三十裏豐安鄉。天子禦製碑文,題曰:“兩朝顧命定策元勳之碑”,命龍圖閣學士宋敏求,即墳所書。冊賜守墳寺曰“傅孝報先之寺”雲。」——其中,“安阳县西北三十里丰安乡”即今之丰安村北的皇甫屯村,原墓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占地,于2010年整体就近搬迁。.
查看 王安石和韩琦
韩愈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合稱「韓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東漢、魏、晉、宋、齐、梁、陈、隋)。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收錄《昌黎先生集》。.
查看 王安石和韩愈
韓維
韓維(1017年-1098年),字持國,潁昌(今河南許昌)人。 韓億之子,外祖父王旦為真宗朝宰相,還有韓絳、韓縝等兄弟。以父蔭為东宫记室参军。父歿,閉門不仕,與王安石友好。宋神宗在穎邸時,韓維擔任秘書郎,經常誇讚王安石說:“這不是我的創見,是好友王安石的意見!”仁宗時由歐陽修薦知太常禮院,不久出通判涇州,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襄州。熙宁七年(1074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借旱災攻擊青苗等新法。韩维曾对神宗言:“近日畿内诸县近督青苗甚急,往往鞭挞取足,民至伐桑为薪以易钱贷。旱灾之际,重罹此苦。”元祐元年(1086年),拜门下侍郎,不久出任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绍圣二年(1095年)因元祐黨禍,谪崇信军节度副使,贬均州(今湖北十堰东北)。韓維能詩,叶梦得称其“情致风流,绝出时辈”。著有《南陽集》。.
查看 王安石和韓維
韓絳
韓絳(),字子華,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韓億之三子,韓綜之弟,韓維、韓縝之兄。.
查看 王安石和韓絳
荊公
#重定向 王安石.
查看 王安石和荊公
萍洲可談
《萍洲可談》,宋朝朱彧著,凡三卷,成書於1119年。卷一記朝廷章典,卷二多記北宋末年廣州藩坊、市舶司之事,卷三記有王安石、司馬光、蘇轍、黃庭堅、沈括等人的事蹟,其中對蘇軾記載尤詳。 朱彧在王安石變法時屬新派人物,故此書對二蘇頗有微辭,對於執行新法的呂惠卿和舒亶又有好感。 原書早佚,最早的刻本是左圭《百川学海》的《可谈》,收55条。清朝開四庫館時,從《永乐大典》、左圭《百川學海》、陳繼儒《寶顏堂秘笈》等書節錄,得一百八十余条,编为三卷,「約略校計,已得其十之八九」,为四库文澜阁本。张海鹏《墨海金壺》来自四库本;钱熙祚将《墨海金壶》本,和《百川学海》本校订,刊入《守山閣叢書》。 2006年,中國學者李偉國点校《萍洲可談》,他以《墨海金壺》所本,與《百川學海》對校,又從《永樂大典》殘本《宋會要輯稿》、《玉芝堂谈荟》各辑录出一条佚文,附於卷末。.
查看 王安石和萍洲可談
落星墩
落星石,又名落星墩,亦称德星山,历史悠久。位于星子县紫阳堤南二里湖中心,是星子县地标性建筑和象征性文物古迹,与湖口县大孤山(又名鞋山)遥相呼应。.
查看 王安石和落星墩
面相學
面相學是中國五術中的一種學問,主要從人的面上或身上的特徵、行為舉止等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和健康,從而推測一個人的命運。現今面相學融合西洋解剖學,最基本分為三質,心性質、筋骨質、營養質,從膚色五官高矮胖瘦皆可從這三質來論,三質定位後再依據流年細論,並搭配五官。(若三質熟悉則可加入中國相法中的“五行”來分類)相絕對不單論,定要配合整體,否則將斷章取義判斷失策。 面相的記載很早。《礼记》載:“凡视上于面则傲,下于带则忧,倾则奸。”又如勾踐平吳之後,范蠡深知勾踐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遂與西施一起泛舟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其他如蘇秦是“骨鼻劍脊”;項羽乃“目有重瞳”;周亞夫是“縱理入口”,纵理即法令,相术谓纵理入唇为饿死之相;劉秀則是“隆準日角”。 宋朝的萧注稱王安石“牛目虎顾,视物如射。”如能定眼注视太阳,认为是一种贵相。例如《百家诗话》:記載陳莹中“尝入朝,已立班上,御朝差晚,杲日照耀,蔡京注目视日久,不瞬。莹中私谓同省曰:‘此公视日不瞬,真贵人也。’”《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也能“張目對日”。 曾国藩天生一对三角眼,人見人怕。曾国藩本人亦精相术,例如曾氏稱江忠源,“此人必立名天下,然当以节烈死。”曾的日记中還记载相人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立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言语中。”《清稗类钞·方伎》記有《曾文正好相术》。.
查看 王安石和面相學
青岛市
青岛市(),简称青,别称胶,又被誉为琴岛和岛城,是中国的地級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区域中心城市。青岛经济发达,在北方城市中,经济总量仅次于京津2个直辖市。 青岛位于中国海岸线的北部、胶东半岛南侧,西接广阔腹地,近代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受到重视。继而1891年清政府驻兵建置,1897年德国租借建设港口和铁路,青岛遂因“一港一路”而兴,进而成为德日在华商贸的中枢。近代青岛,在德租时期完成从偏远渔村到商贸城市的演变;日据时期又兴起以纺织为首的制造业,转型为工商业城市,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伴随城市发展兴起的交通、建筑、通信、教育和科研等方面均在中国乃至亚洲占据重要地位。青岛城市构建发展模式的西化从建置初一直持续半个世纪,使青岛拥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包括外国人)和较高的开放度,居民对国外的文化、社会制度和现代化有着较高的认同感;相反也造成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青岛积蓄不深,在作为现代文化依托的高校人才因在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政策调整外迁流失及其他各种人为因素的作用后,青岛一度沦为“文化沙漠”;进入21世纪后,青岛積極引进高校人才,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致力于营造出“文化绿洲”的環境。 青岛现为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东北亚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宜居城市;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沿黄河流域主要出海通道和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城市以及中国海洋科研及其产业开发中心城市,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青岛拥有国际性海港和区域性枢纽空港,是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8个国际会议城市之一。2017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青岛入选“世界电影之都“创意城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国家质检总局山东检验检疫局、山东海事局、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等单位的总部均设于青岛。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残奥会和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分赛场设于青岛,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2015年世界休闲体育大会于青岛举办、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年度峰会于青岛召开。.
查看 王安石和青岛市
青苗法
青苗法,亦称常平给敛法、常平敛散法。北宋王安石变法之一。 唐代宗时已有「青苗」之名,“税青苗钱以给百官俸”。青苗法最早是參考了宋仁宗時陝西轉運使李參在陝西發放青苗錢的經驗,“部多戌兵,苦食少,令民自度麦粟之赢余,先贷以钱,俟麦粟熟输之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廪有余粮”,稱之為「青苗錢」,王安石又在鄞县实验,效果良好。學者梁啟超說,青苗法之創設,「有類於官辦之勸業銀行」。宋朝初期,在各地设有常平倉和廣惠倉,调剂人民粮食歉收时的食粮不足,但收效不大。1068年,各地仓库积存钱穀1500餘石贯石。王安石执政后,于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制置三司條例司頒佈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穀,以补助耕作。借户贫富搭配,10人为保,互相检查。贷款数额依各户资产分五等,一等户不超過十五貫、二等戶十貫、三等戶六貫、四等戶三貫、末等户一貫五百文。当年借款本金随春秋两税归还,每期取息2分,实际有重达4分(利息40%)的。司马光说,“窃惟朝廷从初散青苗钱之意,本以兼并之家放债取利,侵渔细民,故设此法,抑其豪夺,官借贷,薄收其利。今以一斗陈米散与饥民,却令纳小麦一斗八升七合五勺,或纳粟三斗,所取利约近一倍。向去物价转贵,则取利转多,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 青苗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在河北、京东、淮南三路实行,后其他诸路也推行开来,但由於限制了大地主高利貸的利益,受到朝廷內外一致激烈反對,翰林學士范鎮認為實行“青苗法”是變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與多取,猶五十步與百步”,七八月間范純仁上書皇上,公開指責安石“掊克財利”,舍“堯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呂誨上書劾王安石巧詐,說他:“置諸宰輔,天下必受其禍”,范仲淹的女婿東明縣令賈蕃故意破壞青苗法,使農民痛恨新法,以證實新法的罪惡。韓琦強烈批判青苗法,認為王安石動輒以《周禮》為證倡言理財是誣污聖典,最後辭去河北安撫使,司馬光固辭樞密使。《宋史·神宗二》载:“三年春正月,……诏诸路散青苗钱,禁抑配。”熙寧三年(1070年)二月蘇軾上書:“今青苗有二分之息,而不謂之放債取利可乎?……今天下以為利,陛下以為義。天下以為貪,陛下以為廉,不勝其紛壇也。”。 元祐元年(1079年)二月,罷青苗法。三月,范純仁以國用不足,請復之,朝廷用其言,當時司馬光因病未及時參與。八月,司馬光奏稱:「检会先朝初散青苗钱,本为利民,故当时指挥,并取人户情愿,不得抑配。」苏轼、王岩叟、朱光庭、王觌等请停散青苗钱,八月六日,青苗法彻底废除。.
查看 王安石和青苗法
项羽
項羽(),名籍,字羽,以字行,楚国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秦朝末年西楚軍事家,政治家。 楚国名將項燕之孫,七歲後隨叔父項梁遷吳中,秦末民变期间在会稽郡治所吴县(今江苏苏州)起兵反秦 ,被楚後懷王封為魯公。前207年鉅鹿之戰中,項羽統率楚軍五萬大破秦軍五十萬,決定秦朝覆亡之勢,秦三世自降為「秦王」,不再稱「皇帝」。項羽起兵三年,即率領山東六國諸侯滅秦,分封天下,政由羽出,自封「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年僅二十五歲。 前206年,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項羽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未能重用范增、韓信、陳平,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前202年,項羽在垓下之战為劉邦指揮諸侯六十萬聯軍所敗,突圍至烏江後,自刎而死。 項羽被譽為中國历史最为勇猛的将领,史學家稱“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亦認為「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查看 王安石和项羽
饮冰室合集
《饮冰室合集》是梁啟超的一部著作集。梁启超(1873-1929)逝世后,友人林志钧根据梁启超自选的《饮冰室文集》和遗稿为基础,搜集梁启超在各报章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经过许多年的努力,在1932年编成《饮冰室合集》40册149卷约1400万字,193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41年重印。 1989年中华书局出版新版《饮冰室合集》12册,后重印多次(最近一次是2003年)。《饮冰室合集》是目前最完整的梁啟超著作集。此集缺点是,没有统一的页码,没有注解、索引。 近年学者们发现还有大量梁啟超著作,未收入《饮冰室合集》中。最近出版的《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就是一部未收入《饮冰室合集》中的梁啟超文集,包括约450篇文章,19篇专著,约450篇公文。 「饮冰」一词源於《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
查看 王安石和饮冰室合集
西藏历史
西藏位於亚洲腹地的青藏高原。在中文中,西藏既可以指傳統意義上的西藏,即包括整個藏區,又稱大西藏地區;也可以特指其西南部地區,即清朝以來分割邊界後的行政區劃,面积略大过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之範圍。本條目正文中所指的西藏,若無特別說明,通常指大西藏地區,以更加方便和準確地闡述包含各個藏區的西藏整體的歷史。由於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故素有「世界屋脊」之稱。自古以來,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阻絕外來勢力的侵擾,也保留獨特的地域文化。自石器時代即在西藏高原活動的人類,逐漸發展成今日的藏族,而其綿延至今的文化中最引人矚目的,正是在他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宗教色彩。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自稱為「博(bod)」。「博」是集民族、地域、政權於一體的總稱。满语、蒙语中則稱「博」為「tübat(圖波特)」。除了「博」和「圖波特」這兩個語彙以外,在歷史上還可以找到「吐蕃」、「唐古特」、「土伯特」等其他對於西藏的稱謂。对于在东部藏區(如四川、青海等)生活的藏民,部分漢族人會稱呼他們作「西番」或「西羌」等等。 除藏族人外,世代生活着西藏地區的还有汉族、门巴族、珞巴族等。.
查看 王安石和西藏历史
西津渡古街
西津渡古街位于镇江市西部云台山上,西津渡原名為“蒜山渡”,於三国时代命名;後來唐代改稱為“金陵渡”;宋代以后才改称为“西津渡”。西津渡古街全长不足500米,历經唐、宋、元、明、清至今仍保留着古朴典雅的风情。.
查看 王安石和西津渡古街
饒子儀
饒子儀,字元禮。是一名北宋學者。 曾從胡瑗受經,力學不倦,杜門著書,王安石多所論薦皆不仕。世業春秋,潛心經學,理欲之辨甚嚴,嘗揭聖賢法言於軒檻以自警,晚年遷居父墓之側,時與門人子弟倘徉原野間,班荊剖論,緩步行歌,悠然自得。 台灣高雄市美濃區有三座以上的平陽堂寫著: “愛國賢良徵元禮,忠君道術重雙峰”就在歌頌饒子儀與饒魯的事蹟。.
查看 王安石和饒子儀
香港中學會考
香港中學會考(Hong Kong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Examination,縮寫為HKCEE,慣稱CE及會考,亦有用英文舊稱School Cert.;Hong Kong School Certificate Examination)是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主辦的其中一個公開試,於每年4、5月舉行,8月第二個星期公佈成績。 考生主要為七年制中學正在就讀中五的學生由學校代為報考,但亦有自修生自行報考。早期亦曾有為完成全部中學課程學生而設的中學會考。2009年的報考人數是119,007名,其中88,308名為學校考生;30,699名為自修生。而2010年「末代會考」(即最後一屆開放予應屆學校考生)的報考人數有127,162名,其中90,063名為學校考生;37,099名為自修生。 因香港教育改革,香港中學會考會由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取代。2011年香港中學會考為最後一屆(俗稱「終極會考」,意指真正最後一次「末代會考」),並已於當年4月至5月期間舉行,考生只能以自修生身份報考而不會再開放予學校考生應考。 自1978年香港考試局接手舉辦會考,至2011年的34年間,共有約4,399,100名考生曾報考香港中學會考。.
查看 王安石和香港中學會考
香港高等程度會考
香港高等程度會考(Hong Kong Higher Level Examination,簡稱高等會考、HKHLE或High-Level),是香港已停辦的公開考試,由香港考試局舉辦,該考試的前身是香港中文大學入學資格考試。考試在四、五月間舉行,六月底至七月初之間公佈成績。.
查看 王安石和香港高等程度會考
詩牌
詩牌,或稱詩牌集字,從明朝到民初時流行的一種用於作詩的牌類遊戲。.
查看 王安石和詩牌
詩遊記
《詩遊記》(Poetic Journey)是香港亞洲電視一個電視節目,由2006年9月25日至12月1日星期一至星期五晚上09:00至09:30在本港台播出。由倪震主持。 節目介紹中國古代詩人和近代中國文學作家、其生平經歷、寫作背景、創作時候的心景、其名作等。並由兩位香港大專畢業生重遊古人曾經到過的名山勝地,感受文人當年的創作靈感。 在2008年5月,逢星期六早上10:30(後改為早上9:30),在亞視本港台重播。.
查看 王安石和詩遊記
諫議大夫
諫議大夫,是監察的一種特殊職官,通常稱為言官、諫官。.
查看 王安石和諫議大夫
高雄市主要道路列表
市主要道路列表列出高雄市主要的街道名稱以及命名方式。.
高惠连
惠连,字公溥,其父高镒、伯父高镔。晋江安平(今安海镇)人,生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咸平二年(999年)擢登甲科进士。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任泉州大守,后升为广南转运使,御史大夫,累官至兵部尚书,封渤海郡开国侯,赐紫金魚袋。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高惠连卒于安平家中。北宋王安石曾为其做墓志铭。北宋改革家吕惠卿为其女婿。.
查看 王安石和高惠连
謝景溫 (皇祐進士)
謝景溫(),字師直,富陽人。北宋政治人物。 謝絳之子。皇祐元年(1049年)中进士,通判汝(河南临汝)、莫(河北任丘)二州,歷官江東轉運判官,江西提點刑狱。与王安石有姻亲關係,其妹嫁王安石弟王安禮为妻,故被拔擢為侍御史,誣陷苏轼運送私鹽。後與王安石反目,出为知州。元祐四年,劉安世奏劾謝景溫:“景溫天資姦佞,素多朋附。熙寧中,王安石用事之日,擢為知雜御史。是時,蘇軾方忤安石,景溫迎合其意,輒具彈奏,謂丁憂歸蜀,乘舟商賈。”卒於河阳任上。.
魏泰
魏泰,字道輔,號漢上丈人,晚號臨漢隱居,北宋襄陽鄧城(今湖北省襄樊市)人,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宋神宗、哲宗、徽宗時期。出生世族,為北宋著名女詞人魏玩之弟。 從小逞凶,好與人爭鬥,曾於試院毆打主考官,而終身不得錄取。後與王安石、王安國、黃庭堅、黃大臨等交往,博極群書,懷才豪縱。其性善辯,與人談笑,莫有能擋其詞鋒者。徽宗崇觀年間,章惇賞其才,薦其官,不赴。晚年隱居,自號臨漢隱居,仗姊夫曾布(曾鞏之異母弟)之勢,橫行於鄉里,邑人皆惡之。其政治傾向傾於曾布,支持變法,對王安石肯定居多,而對呂惠卿則痛加貶斥。 著有《s:東軒筆錄》十一卷、《臨漢隱居集》二十卷、《臨漢隱居詩話》一卷、《東軒筆錄》十五卷、《襄陽形勝賦》、《續錄》一卷,是一本記載宋太祖至神宗六朝舊事的筆記,今存者唯筆錄、詩話及詩四首。.
查看 王安石和魏泰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是明末清初作家冯梦龙的白话小说集,初版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与《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并称“三言”。后来明代凌濛初在“三言”的直接影响下写下两部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成为“二拍”。“三言两拍”是中国古代成就最大的两个白话短篇小说集。.
查看 王安石和警世通言
许浑
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县(今江苏省丹阳市)人。武周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晚唐代表诗人之一、官员。 贞元四年(788年)出生。元和元年(806年),娶妻大梁梁氏。大和六年(832年)进士,开成元年(836年)冬至南海,入卢钧幕。开成三年春,擔任当涂县尉;会昌元年(841年),任太平县令。会昌元年冬,升官监察御史,会昌四年,擔任润州司马。宣宗即位,由京口返京。大中三年,复拜监察御史,“抱疾不任朝谒,坚乞东归”。后出为睦州。大中五年,分司东都洛陽,与河南尹刘瑑有往來。大中七年,以员外郎自京出刺郢州刺史,世称许郢州。咸通元年(860年)六月往会稽镇压浙东农民起义。晚年退隐,居丹阳丁卯桥。,世稱许丁卯。卒年不詳,一般以為大約卒於大中九年至咸通二年年間。 许浑写诗多律诗与绝句,《唐诗鼓吹》选其七言律诗達三十一首,大都是游踪山林与赠别之作,因诗中用“水”字甚多,人称“许浑千首湿”。句法圆稳工整,“声律之熟,无如浑者”,当时著名诗人杜牧、韦庄以及宋代之陆游均极其推崇,但也有人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山雨欲来风满楼”即其著名诗句。。自编有《丁卯集》。《全唐诗》收其诗十一卷,存诗五百余首。其詩的評價在歷史上頗為懸殊,然在歷代的被討論度皆甚高,持讚揚或批評許渾言論者皆為數不少,在唐代詩人中亦是個不太多見的現象。.
查看 王安石和许浑
鮑慎由
鮑慎由(),一名由,字欽止,處州龍泉(今屬浙江省)人。 早年師從王安石、蘇軾,爲文汪洋閎肆。元祐初年以任子試禮部銓第一。元祐六年(1091年)進士。徽宗時擔任工部員外郎,後責監泗州轉般倉。歷官河東、福建路常平、廣西、淮南轉運判官。又擔任考功員外郎,崇寧五年(1106年)罷官,提點元封觀。晚年知明州、海州。靖康二年卒。著有《夷白堂小集》二十卷、《別集》三卷,皆佚。.
查看 王安石和鮑慎由
词 (文学)
词或辭,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國古代诗體的一种,亦稱曲子词、诗馀、长短句、樂府。始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聲。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查看 王安石和词 (文学)
谢卿材
謝卿材,字仲適,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 早年為撫州臨川縣令,任內組織百姓興修水利,王安石向朝廷推舉此人。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擔任比部員外郎。熙寧八年(1075年),權提點河東刑獄。元豐七年(1084年),知福州。元祐元年(1086年),歷官福建路轉運使、江淮荊浙等路發運使,曾出使契丹。.
查看 王安石和谢卿材
谢安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曾隱居東山,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赠太傅,追封庐陵郡公。世称謝東山、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他初与权臣周旋时,从不卑躬屈膝,不违背自己的准则却能拒权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当政的时候,又处处以大局为重,不结党营私,不仅调和了东晋内部矛盾,还于淝水之战击败前秦并北伐夺回了大片领土;而到他北伐胜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时,还能激流勇退,不恋权位;因此被后世人视为良相的代表,“高洁”的典范。.
查看 王安石和谢安
豫国公主 (宋仁宗)
豫国公主(),本名不詳,為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的第十三皇女(最幼女),母董淑妃。 嘉祐六年(1061年)六月出生,閏八月就薨逝,追封楚國公主。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追封韓國長公主。宋徽宗即位后,于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追封她为豫国大長公主。后改公主为帝姬,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改封莊儼大長帝姬。.
貢舉法
貢舉法,中國科舉始於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颁诏「五品以上文武职事官以十科举人」。 北宋時,議更貢舉法成為王安石變法之一,王安石認為“欲一道德則修學校,欲修學校則貢舉法不可不變”。改革貢舉法,廢明經、存進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四年(107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設「明法科」。.
查看 王安石和貢舉法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查看 王安石和資治通鑒
趙抃
趙抃(),字閱道(一作悅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縣)人。北宋时期官僚。 趙湘之孙。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進士,除武安軍節度推官。通判泗洲。至和元年(1054年),召爲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相随。英宗時,奉使契丹。官至参知政事。熙寧三年(1070年),因反對王安石推行青苗法,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十二月庚申(四日)詔令接替郑獬知青州(今属山东),四年元月与沈立交割,三月赴青州就任。熙寧五年闰七月知成都,七年知越州(今浙江绍兴),時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趙抃尽力救荒。 元豐二年(1079年)二月,以太子少保致仕。元豐七年(1084年)卒。謚清獻,后人多称为赵清献。有《清獻集》十卷。退隐后写了一首诗:“腰佩黄金已退藏,个中消息也寻常。世人欲识高斋老,只是柯村赵四郎。”赵抃墓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王安石和趙抃
黿鼉
黿鼉,是指巨鱉和豬婆龍(揚子鱷)。 《竹書紀年》和《考工典拾遺記》載周穆王三十七年伐楚時,在九江以黿鼉為橋樑。《國語·晉語九》:“黿鼉魚鱉,莫不能化。”王安石《金山寺》詩有--:“扣欄出黿鼉,幽姿可時睹。”.
查看 王安石和黿鼉
黃庭堅
黃庭堅(),字鲁直,號山--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诗人,乃江西詩派祖師。书法亦能樹格,為宋四家之一。庭堅篤信佛教,亦慕道教,事親頗孝,雖居官,卻自為親洗滌便器,亦為二十四孝之一。黃庭堅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曾習藝於苏轼,并称苏门四学士。一生陷入新舊黨爭,被新黨誣害、流放,官至知州。紹興初年,宋高宗追封其为太師、龍圖閣直学士,謚文節。.
查看 王安石和黃庭堅
黃毓民中國歷史評說系列
黃毓民中國歷史紀錄片系列,是黃毓民在香港有線電視主持的一系列歷史清談節目。.
黄震
震(),字东发,东发学派的创始人。世称於越先生,身后又称“文洁先生”。浙江余姚(今慈溪)人。南宋末年重要哲学家。.
查看 王安石和黄震
轉品
轉品,又稱轉類,是一種一個字詞在文句中改變了它原來的詞性的修辭。不同的詞類有不同的語言特性和用法,將某一種詞類轉化為另一種詞類,這種修辭技巧為“轉品”。轉品修辭建立在「以文法的詞類為基礎」的觀念上。「品」指的是文法上所說的詞的品類。.
查看 王安石和轉品
龔原
原,字深之,一作深父,人稱括蒼先生,處州遂昌(今屬浙江)人。 自幼師從王安石。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为国子直讲,積極參與王安石變法。元祐八年(1093年),出为两浙转运判官。元符元年(1098年),权工部侍郎兼侍讲,出知润州。徽宗時,入为祕书监、給事中,因哲宗喪服事遭貶,出知南康軍(今江西星子縣)。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知杭州。崇宁元年(1102年),知扬州。.
查看 王安石和龔原
龙川县
龙川县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今属河源市管辖。龙川有着2220多年的建县历史,是广东历史最悠久的四个古县之一。南越国开国君主赵佗是龙川县的首任县令。以赵佗命名的龙川古县城“佗城”至今遗留有赵佗军队使用过的“越王井”等遗迹。.
查看 王安石和龙川县
近体诗
近体诗,分為格律诗和自由詩,是中國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今體」之名;與古體詩最大的區別,就是近體的格律較嚴密。兴起于唐代,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游。 今體詩,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也因其字數、句數、平仄和用韵等都有一定的嚴密格式和規律,猶如法律、紀律一樣,所以後人也稱其為律體詩。.
查看 王安石和近体诗
錢公輔
錢公輔(),字君倚,北宋時期常州武進(今江蘇省武進縣)人。作品中以〈義田記〉一文最著名(有收入《古文觀止》),該文記范仲淹實行義田的事蹟。.
查看 王安石和錢公輔
錢鍾書
钱锺书()中国作家、文学研究家。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鍾書,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曉暢多種外文,包括英、法、德語,亦懂拉丁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中国著名作家、诗人兼講座教授余光中分析當代中文時,常稱道錢西學列於中國人之第一流,兩岸三地之作家如陶傑、宋淇,行文之時,亦多交許讚之。 其妻杨绛为翻譯家、作家,女儿钱瑗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堂弟钱锺韩为工程热物理学家。.
查看 王安石和錢鍾書
范子奇
范子奇(),字中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曾任北宋鄭州知州、慶州知州、環慶路安撫使。過身時六十三歲。其祖父乃振武軍節度使范雍,父為范宗傑曆兵部員外郎、史館直學士及陝西轉運使,子范坦戶部侍郎。.
查看 王安石和范子奇
范世京
范世京(),字延祖,蘇州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北宋秀州海鹽縣知縣。享年四十一歲。其父為北宋侍御史范師道,范世京有一兄弟范世亮,皆為進士。 范世京為北宋宋仁宗趙禎皇祐五年(即公元1053年)進士,上任後為應天府柘城縣主簿及和州歷陽縣令,時為其父范師道出守兩浙,范師道急切走向范世京,說:「我和家人相聚時間少,侍奉天子日子多,還怎能忍受多年失去子女早晚問安?」。 嘉祐八年(即公元1063年)范師道去世,范世京回鄉扶喪,不梳洗不穿鞋襪,晝夜哀號不絕,路過的人無不悲痛。守喪三年後轉任秀州海鹽知縣,管治其間勸民守六行及從事農業,其名聲震動了整個浙右。 宋神宗趙頊上任後,趙頊對北宋積貧積弱深感憂心,而趙頊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故即位後命王安石推行變法,振興北宋王朝,是為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亦因此原故被召為湖北廣惠倉管勾,但因意見不合辭退此職位,歸回海鹽縣。海鹽縣市民知道後,歡天喜地鼓舞聲動。 後來因患病辭官,退休前被封官至祕書丞,回鄉後與樂圃先生朱長文私交甚篤。范世京藏於家中有文集若干卷。終年四十一歲。.
查看 王安石和范世京
范仲淹
范仲淹(6月19日),字希文,谥文正,好彈琴,尤其《履霜》一曲,人称范履霜。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先世邠州(今陕西省邠县/彬縣),后迁居江南,为苏州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
查看 王安石和范仲淹
范冲
范冲(),字元长。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双流县)人。 范祖禹之子。绍圣年間进士。宋高宗即位,召为虞部员外郎,历任两淮转运副使,宗正少卿兼直史馆。元祐中奉旨重修《神宗实录》,尽斥王安石之非,甚至对王安石的人品全面否定,他保留原書的黑墨字,新修以红字,删字以黄,被世人称为“朱墨史”。绍兴十一年〔1141年〕去世,葬常山永年寺附近。.
查看 王安石和范冲
范純仁
范純仁(),字堯夫,苏州吳縣(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名相范仲淹次子。皇祐元年進士,從胡瑗、孫復學。.
查看 王安石和范純仁
范純粹
范純粹(),字德孺,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第四子。以父蔭作官至贊善大夫、檢正中書刑房,但因與司馬光同一派系,反對王安石主張的變法,而捲入新舊黨爭被貶至滕縣作知縣。後又遷作成都諸路(即川陝四路,包括利州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夔州路)茶場提舉。。 政和七年卒,終年七十二歲。.
查看 王安石和范純粹
范百祿
范百祿(),字子功,華陽(今四川成都)人。北宋文學家范鎮之從子,父為范鍇,子為台州知州范祖述。范百祿累官至翰林學士。終年六十五歲,被追贈為銀青光祿大夫。.
查看 王安石和范百祿
范鎮 (文學家)
范鎮(),字景仁,華陽(今四川成都)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查看 王安石和范鎮 (文學家)
范育
范育(),字巽之,邠州三水(陕西省旬邑)人。曾為北宋秦鳳路及熙河路安撫使,累官至光祿卿、樞密都承旨。父同為北宋政治人物范祥,官至轉運副使、度支員外郎。.
查看 王安石和范育
茅坤
茅坤(),字順甫,號鹿門,浙江歸安縣(今屬湖州市)人,明朝政治人物、文學家、藏書家,同進士出身。所評選《唐宋八大家文鈔》,完成於萬厯已卯(1579年)仲春,對後世文學史有很大影響。.
查看 王安石和茅坤
蜀學
蜀學是北宋蘇洵、蘇軾、蘇轍等人創立的學術思想體系或學派。因“三蘇”皆為蜀(今四川)人,故稱“蜀學”。亦稱“蘇氏蜀學”。 “三蘇”遍讀六經百家之說,又吸取老莊思想、道家學說和佛教教義,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想體系。從元祐元年九月司馬光病亡,其黨分裂。蘇軾、蘇轍、呂陶等被指為“蜀黨”,其派學說亦被稱為“蜀學”,蜀學學派正式創立。蜀學弟子甚多,著名者有: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等。隨著王安石新學的廢止,洛學與蜀學的矛盾日益突出,形成了長達七年的洛學(洛黨)與蜀學(蜀黨)的鬥爭。洛黨以程頤為首,朱光庭為輔,蜀黨以蘇軾為首,而呂陶等為輔,中間夾雜了一個朔黨,屬於司馬光門下劉摯、劉安世,史稱“洛蜀黨爭”。 Category:思想史 Category:宋朝 Category:四川歷史 * Category:三教合流.
查看 王安石和蜀學
胡瑗
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蘇泰州)人。因世居安定堡,故世稱安定先生。北宋教育家,為「宋初三先生」之一,被認為是理學先聲。.
查看 王安石和胡瑗
郭祥正
郭祥正(),字功父,号谢公山人、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北宋太平州当塗(今安徽省当塗縣)人。.
查看 王安石和郭祥正
郭熙
郭熙(),字淳夫,世稱郭河陽,為北宋著名画家、繪畫理論家,河陽溫縣(今河南温县)人,享年80歲以上,可徵的活動年代為宋神宗熙寧至元豐間,曾任翰林待诏直长,神宗死後,遂少有在畫院的活動紀錄,宋徽宗宣和時追贈正議大夫。 郭熙擅長山水畫,與李成並稱「李郭」,名列「李、郭、范、米」的「北宋四大家」之一。.
查看 王安石和郭熙
都江堰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公里处。都江堰是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于约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始建的。经过历代整修,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依然发挥巨大的作用。都江堰周边的古迹甚多,主要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桥、玉垒关、凤栖窝和斗犀台等。 整个都江堰枢纽可分为堰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其中堰首包括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此外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属建筑。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运、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闻名天下的“天府之国”。 1980年7月7日列為四川省重新確定公布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24日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都江堰以其为“当今世界年代久远、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与青城山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查看 王安石和都江堰
郑獬
鄭獬(),字毅夫,號雲谷,江西寧都梅江鎮西門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自小刻苦學習,勤奮上進,《宋史》称其“词章豪伟峭整,流辈莫敢望。”。求學于湖南湘陰縣的笙竹書院,為國子監生,鄭獬宣稱自己“李廣事業,自謂無雙;杜牧文章,止得第五”。皇祐四年(1052年)中湖北鄉試舉人,次年,赴京會試,中進士一甲一名狀元,授陈州通判。治平二年(1065年)知荆南,神宗时为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与王安石政见不合。晚年生活凄苦。神宗熙宁五年卒,生前家貧,無以為葬,灵柩停于寺庙十余年。周守滕任安州知府时为之落葬。著有《郧溪集》。有子郑宣义。.
查看 王安石和郑獬
阿雲案
阿云案又稱登州阿云案,為北宋时發生在京東東路登州(今山东省境)的一起謀殺未遂案,記載於《宋史》卷二百一,志第一百五十四,刑法三,及《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十,刑考,詳讞。此案在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引發了律敕之爭,學界有人認為此乃新舊黨爭的一部分。.
查看 王安石和阿雲案
赣文化
赣文化,又稱江右文化,江右不是行政上的概念,是地理、文化和民系上的概念,而江右文化泛指赣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赣文化在上古时代脱胎于越文化、吴文化,在两千多年中不断和中原文化融合,最终发展成江右文化。赣文化經常以「文節俱高」作為自身形象的總結。.
查看 王安石和赣文化
赵颢
吴荣王赵颢()字仲明,宋朝第五代皇帝宋英宗赵曙的第二子,母亲宣仁皇后高氏,初名赵仲糺。 嘉祐八年(1063年)四月,宋英宗即位,赵颢自右內率府副率為和州防禦使、樂安郡公。八月,遷明州觀察使,封祁國公。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加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保寧軍節度使,封東陽郡王。三年(1066年),出阁。四年(1067年)正月,加檢校太尉、武昌武安等軍節度,進封昌王。九月,徙泰寧、鎮海軍節度,進封岐王。 赵颢有天资,好学,每学完一经,就赐给讲读官以器币服马。书法工飞白体,善于射箭,好图书,博求善本。宋神宗嘉赏他,每得一部稀有书籍,亟派使者快马送给他看。赵颢受母亲宠爱,反对王安石变法,当时太皇太后曹氏和高太后当着宋神宗的面,批评青苗法,赵颢附和。宋神宗说:“我败坏天下,汝自当之!”赵颢害怕,哭着说“何至是也。”熙宁七年(1074年)上元节,赵颢违制将王安石骑马引入宣德门,结果岐王被送交开封府处理,王安石在四月被迫离职。开封府尹蔡确将赵颢无罪释放。 元豐三年(1080年)九月,官制行(元丰改制),換開府儀同三司。遷守司空,進封雍王。屡请居外,高太后不准。宋神宗病重时,赵颢一度觊觎皇位,大臣王珪、章惇主张立皇子,蔡确、邢恕得知高太后也想立幼君,也支持皇子赵煦,赵颢只得退出皇位竞争。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赵煦即位,改赵颢成德、橫海軍,遷守太保、真定尹,進封楊王,賜贊拜不名。十二月,改永興、鳳翔等軍,遷守太傅,加京兆、鳳翔尹。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遷守太尉,雍州、鳳翔牧。赐咸宜坊第一区,榜为“亲贤”,与弟赵頵宅邸相对。皇帝车驾偕三宫临幸赵颢王府,留宴一整天。 三年(1088年)八月,赵颢進封徐王。四年(1089年)九月,賜詔書不名。七年(1092年)十一月,赐剑履上殿。八年(1093年),宣仁太后病危时,赵颢天天探视。九年(1094年)三月,宣仁太后祔庙,遷赵颢守太師,進封冀王。紹聖二年(1095年)九月,賜入朝不趨。十月,改淮南、荊南、揚州、荊州牧,進封楚王。三年(1096年)赵颢病危,宋哲宗亲自带医生探望。九月去世,享年四十七岁,辍朝五日,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冀州牧,追封燕王,諡号榮。比葬,四臨其喪,陪葬永厚陵。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宋徽宗即位,進封吳王。.
查看 王安石和赵颢
薛向
薛向,字師正。北宋官员。 薛颜之孫。早年以祖蔭任太庙斋郎,後來擔任永寿主簿,累官成都知府。歷官开封度支判官,权陕西转运副使、制置解盐等職務,嘉祐五年(1060年)接掌鹽鈔,創設「鹽鈔買馬」,熙寧初年(1068年),張靖質疑薛向欺隐,反被降罪,“知谏院的范纯仁进奏说:“薛向在陕西坏法已七八年”。王安石稱他“精力强果,达于政事”。王安石變法時任六路均输使、三司使。官至樞密副使。皇上诏令民间畜马,薛向认为养马会给百姓带来不便,被御史舒亶參劾“反覆無大臣體”,知颍州,改随州。不久去世。谥曰恭敏。有子薛绍彭、薛嗣昌。.
查看 王安石和薛向
薛昌朝 (宋朝)
薛昌朝,字景庸。河中府河东(今山西永濟)人。 薛田之孙。早年從張載學習。神宗熙寧三年(1070),鄜延經略司勾當公事召權監察御史里行。三年十二月,太子中允李定被擢为崇政殿说书,御史薛昌朝與监察御史林旦、范育反對奏说,李定不服庶母仇氏之丧,“不宜以不孝之人居勸講之地”,并议论王安石的罪过。熙寧四年,知宿遷縣。熙寧十年,爲檢詳樞密院兵房文字。元豐元年(1078)知邠州。.
查看 王安石和薛昌朝 (宋朝)
門客
客,又稱食客,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盛行的一種職業。當時的貴族為了鞏固其地位,都會專門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其門下的,他們都收留下來,並供養他們,這些被供養的人就稱「門客」。門客會為他們的主人服務效勞,如出謀獻計、預卜前程、趨吉避凶等。此外,貴族們在遠行時或會見重要人物時,也會隨身帶著門客,以便隨時可以為其效勞。 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下的門客更是以千計。其中據說,孟嘗君門下更是“食客三千”,這些門客有各式各樣的本領和才學,但也有許多是如魚目混珠、濫竽充數,沒有實質本領的。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認為孟嘗君那些「雞鳴狗盜」之徒(門客)不配稱「士」。高明之士也不到孟尝门下,不愿和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为伍。 呂不韋當相國後,也學孟嘗君招收了大批門客,其中有不少是來自列國。並組織其門客一起編寫了《呂氏春秋》。.
查看 王安石和門客
钟山定林寺遗址
钟山定林寺遗址,是南京市钟山上两座寺庙的遗址。钟山定林寺建于六朝时期,包括上定林寺(定林上寺)与下定林寺(定林下寺)。.
查看 王安石和钟山定林寺遗址
邓艾
鄧艾(),字士载,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曹魏後期名將。本名鄧範,字士則,後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後來偷渡陰平,逼使蜀帝劉禪投降,建立滅蜀奇功,獲封太尉。可是戰后被鍾會聯合監軍衛瓘誣陷,鄧艾帳下軍官打算營救鄧艾,衛瓘怕受鄧艾報復,便遣田續先行殺死鄧艾,其子鄧忠亦同殉此難。.
查看 王安石和邓艾
铜雀台
銅雀台,建於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冬,位於鄴城(今中國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三台村),至今仍然保留有遺跡。.
查看 王安石和铜雀台
蔡卞
蔡卞(),字元度,蔡京之弟,王安石之婿。仙游人。熙宁三年(1069年)与兄蔡京同时中进士。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拜尚书左丞。参与对元祐党人的清算。元符三年宋徽宗即位,罢章惇、蔡卞、蔡京。蔡卞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江宁府,连贬少府少监,分司池州。越年,复被起用知大名府,擢知枢密院事,開府儀同三司,加少保。后因为与蔡京政见相左,出知河南府。旋拜昭庆军节度使。入为侍读,进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累迁镇东军节度使。政和七年,蔡卞告假返乡祭祖,逝于途中的高邮,年七十。死後贈太師,谥文正。以书法圆健遒美闻名。有《楞严经偈语碑》存于泰山灵岩寺。还有《毛诗名物解》传世。.
查看 王安石和蔡卞
蔡京
蔡京(),字元長。北宋興化仙遊(今属福建)人。北宋時期書法家,先后四次任宰相,掌权共达十七年之久。蔡京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贪官之一,穷奢無能、貪腐保守,直接导致北宋王朝的衰败。.
查看 王安石和蔡京
蔡確
蔡確(),字持正,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王安石变法的中坚人物。 父蔡黃裳在陳州被陳執中貶逐。蔡確早年在泗州中山寺读书,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進士,调(京兆府)邠州(治所今陕西彬县)司理参军。外號“倒懸蛤蜊(殼菜)”。王安石当政时,荐为三班主簿,王安石變法中的“常平、免役皆成其手”。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此時富弼在西京,上言「蔡确小人,不宜大用」。史载:“确既相,屡兴罗织之狱,缙绅士大夫重足而立矣。”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病逝,哲宗即位,转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馬光執政,幾盡罷新法,改革派人士幾乎全招貶職。元佑二年(1087年)出知陈州、安州(今湖北安陆县)、邓州,元祐年間,蔡確在安州遊車蓋亭時,寫下《夏日遊車蓋亭》十首絕句。其政敵吳處厚向朝廷說“內五篇皆涉譏訕,而二篇譏訕尤甚,上及君親”,又指出“矯矯名臣郝甑山,忠言直節上元間”之句,是將高太后比做武則天。 高太后怒不可遏,將蔡確貶為光禄寺卿、分司南京,范祖禹认为:“蔡之罪,天下不容,尚为列卿,恐难平民愤。”最後貶至英州别驾(今广东英德市)、嶺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安置,此舉開啟北宋貶官至嶺南的先例。呂大防和劉摯曾以蔡確之母年老,嶺南路遠,請改遷他處,高太后說:“山可移,此州不可移。”不久死於新州。《宋史》将其列入奸臣列传。 蔡确府宅在泉州城蔡巷(今称菜巷)。.
查看 王安石和蔡確
蔡挺
蔡挺(),字子正或子政,应天府宋城人。北宋官员。.
查看 王安石和蔡挺
脫古改新
脫古改新是台灣前總統李登輝於2015年所提出的一個政治論述,認為台灣的民主化就是擺脫中國法統的約束,進行改革並邁向國家正常化的過程。.
查看 王安石和脫古改新
鄱阳湖大坝
鄱阳湖水利枢纽(普通话:pó yáng hú shuǐ lì shū niǔ)工程,简称鄱阳湖大坝(英文:Poyang Lake Dam),位于庐山东麓,是中国长江中游段与鄱阳湖入江水道交汇处规划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分布在鄱阳湖入长江的狭窄水道上,大坝位于九江市星子县、庐山区海会镇与湖口县屏峰乡三地交界处,屏峰山卡口与长岭山卡口之间,并同其上游的三峡大坝、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它是九江市规模最大的水电站,是江西省也是中国有史以第一次在国内最大淡水湖建设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和湖控工程。 鄱阳湖水电站的机组布置在大坝的后侧,蓄水能力可达200亿立方米,共安装8台单机容量1.15万千瓦灯泡贯流式机组,经测算,总装机容量9.2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0.33亿度。大坝轴线总长2986米,规划有泄水闸108孔。其中左岸设通航标准达2000吨级的三线船闸,右岸设216级阶梯式鱼道。 它所引发的环境、移民、防汛、航运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伴随着“建坝之争”,与鄱阳湖枯水期面临的“鄱阳湖之痛”相互映衬。 See also.
查看 王安石和鄱阳湖大坝
膜蛤文化
膜蛤文化是部分网友对中国共产党前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的一些言行进行模仿恶搞的網路模因,「膜」字取「膜拜」之意而“蛤”則源自於認為江澤民貌似蛤蟆的觀點。 「膜蛤」的网友被称或自称为“蛤丝”(「絲」即「粉絲」)、“膜法师”(與“魔法師”同音)、“泽学家”(与“哲学家”音似)、“江学家”等,他们对江泽民的许多言行进行模仿,并称其为“膜法”。「續一秒」(或「+1s」)是常被這一群體在各種網路場合下使用的惡搞短語之一,意在調侃其壽命長(其中「續」指“续命”、“为...延長生命”。),同时也被用于调侃被网友称作“超长待机”的其他国家领导人(如英國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续命”说或来源于网友对重庆红衣男孩事件的解读。 此風潮在中国大陆网络的传播以江泽民怒斥香港记者張寶華事件為起點,在2014年微信「江選研討會」公眾號事件後大為盛行。.
查看 王安石和膜蛤文化
重修許旌陽祠記
《重修許旌陽祠記》,由宋代江西人王安石所寫,以紀念南昌萬壽宮重新大修。 記中一方面贊頌江西人的保護神——許真君為政清廉、愛民如子、斬蛟治水的千古功績,一方面又貶斥宋代政治時弊,認為「仁於時者,得人如公,亦可謂晦冥之日月矣。.
查看 王安石和重修許旌陽祠記
重北人輕南人
重北人輕南人,是指中國歷史上宋朝存在的一種北方宋人歧視和防範南方宋人,以及視被宋朝征服、歸化於宋朝的南人為「二等臣民」的現象,是出身北方的宋代統治者在制度、政策方面歧視和壓迫「非我族類」的一面李翀《元代四等人制研究》, 西北師範大學文史學院碩士論文, 2009-05。.
查看 王安石和重北人輕南人
致使動詞
致使動詞又稱使令動詞,在句中的功能為使賓語發生此動詞之動作,較常見於文言文中。為方便理解,可直接翻譯為「使...如何」。.
查看 王安石和致使動詞
臺灣中學國文科課程
國文科,臺灣中等教育共同課程之一。在近年臺灣教育改革過程中,逐漸轉變為「語文領域」。國文課程,採用國語授課,以教授中文古典及現代文學範文為核心,廣義上則涵蓋「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及「國學概要」、「文法與修辭」、「應用文」、「文學欣賞」等選修課程。早期國文課本,由國立編譯館依課程標準統一編定,並交由臺灣書店販售,稱為「部編本」、「統編本」;1999年後,台灣開放民間出版社編輯教科書,由國立編譯館聘請學者專家負責審議,稱為「審定本」。.
蕭俛
蕭俛(《旧唐书》卷一十八上),字思謙,封徐国公,唐朝官员,唐穆宗年间任宰相。在传统史料中,他因正直而受到褒扬,也因做出错误决定导致朝廷对河北藩镇失控而受到谴责。.
查看 王安石和蕭俛
長孫佐輔
长孙佐辅,字不详。唐代朔方(今陝西)人。 生卒年均不詳。约贞元年間人。進士久不第,生性“放懷不羈”。其弟長孫公辅擔任吉州刺史,曾前往投靠。後隱居不仕。工於詩,何汶評其《拟古咏河边枯树》诗,“哀怨而不伤,有风人之梗概。”有《古调集》,今不傳。《全唐诗》存其诗十七首。.
查看 王安石和長孫佐輔
苏东坡 (2012年电视剧)
,2012年上映于中国大陆的古装剧,讲述了北宋大文豪苏轼波澜壮阔、精彩斑斓的人生,主演是陆毅、林心如、萨日娜、韩雪。.
苏秦
苏秦(?),字季子,東周雒邑(今河南洛陽東)乘軒里人,相传为鬼谷子徒弟。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有說法認為他和張儀兩人彼此呼應,共同達到個人的目的。司馬遷.
查看 王安石和苏秦
苏颂
苏颂(閩南語:So͘ Siōng;),字子容,福建泉州同安縣葫芦山(今属厦门市同安区)人,閩南人。他是一名中國北宋十分傑出的博學家,身兼科學家、數學家、政治家、天文學家、地圖學家、鐘錶學家、藥理學家、礦物學家、地質學家、動物學家、植物學家、機械和建築工程師、詩人、古董家、外交大使等多重身份。 蘇頌是中世紀開封水運儀象台的設計工程師,為世界上早期採用擒縱器的機械設計。擒縱器是由佛教和尚一行與粱令瓚於公元725年所發明的,但被應用於環形球儀機械上,蘇頌是第一人。.
查看 王安石和苏颂
苏轼
苏轼(),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醫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鐵冠道人。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學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賜諡號文忠,複追贈太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 其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繪画,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认韻文散文造诣皆比較傑出的大家。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家(韓柳歐蘇)之末,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為“韓潮蘇海”,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蘇軾之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与陸游并称「苏陆」;其詞“以詩入詞”,首開詞壇“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來綺靡的西崑體餘風。後世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惟蘇軾故作豪放,其實清朗;其賦亦頗有名氣,最知名者為貶謫期間借題發揮寫的前後《赤壁賦》。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故當時學者曰:“蘇文熟,喫羊肉、蘇文生,嚼菜羹”。藝術方面,書法名列“苏、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並在題畫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政治上,在王安石變法期間,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及一些「拗」的政策,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宋哲宗紹聖復述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徽宗即位,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墓在河南郏縣。.
查看 王安石和苏轼
苏辙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年自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孝宗淳熙年間,追諡文定。蘇洵之子、蘇軾之弟,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蘇家父子三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人稱“三蘇”,苏辙則是“小蘇”。作品有《欒城集》傳世,包括《後集》、《三集》,共84卷。.
查看 王安石和苏辙
雍裕之
雍裕之,成都(今四川)人,一说楚人。 生卒年不詳。贞元後期人,舉進士久不第,飘零四方。代宗永泰元年(765)曾前往潞州拜訪李抱玉。工於诗,有《雍裕之诗》一卷,今佚。《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查看 王安石和雍裕之
逢甲大學校友列表
此為各領域有成就的逢甲人,包括獲榮譽校友或國內外政治、金融經濟及學術文化知名人物。.
查看 王安石和逢甲大學校友列表
陈升之
升之(),原名旭,字暘叔。宋朝建州建阳(今福建省建阳市)人。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出生。景祐元年進士。历知封州(今广东封川)、汉阳军(今湖北汉阳),入京为监察御史。累官观文殿学士、尚书左丞。治平二年(1065年),拜枢密副使。因母老请求外放,知越州。陈升之有才智,晓边事。 熙宁元年(1068),改任知大名府,熙宁二年(1069年),知枢密院同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王安石共事,王安石“甚德之”,曾深寄厚望,“堪大臣之事,可信而望者,陈升之而已矣。”;後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與王安石不合,又请罢条例司,不久“称病归卧”,時人称其为“筌相”。熙宁七年(1074年),拜镇江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扬州。次年歸里。元丰二年(1079年),因病去世。赠太保、中书令,谥成肃。.
查看 王安石和陈升之
陈襄
陳襄(1017年-1080年)字述古,福州侯官人,世稱古靈先生。 生於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與陳烈、周希孟、鄭穆友好,人稱「海濱四先生」。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初任浦城縣(今屬福建省)主簿,歷知仙居、河陽、蒙陽等縣,因反對新法,曾請求神宗貶斥王安石、呂惠卿以謝天下。神宗时,出知明州。 慶曆八年(1048年)到仙居任縣令,“民尚朴野,罕知读书”,“民穷多变,监狱患满”,又逢縣境大水,著手赈济灾民。卒於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
查看 王安石和陈襄
陈汝錡
陳汝錡,字伯容。高安人。 貢生出身,嘉靖年間,官建陽縣訓導。陳汝錡是王安石同鄉,他十分讚賞王安石變法,他以為如果保甲法不廢,就不會導致靖康之變,曰:“保甲不廢,則訓練以時”,“而人皆敵愾,縱胡馬南嘶,亦何至掉臂行數千里,無一城一壘攖其鋒者”,他在《司馬光論》指出:“激靖康之禍者實君實也”(靖康之禍實在是司馬光造成的)。著有《甘露園短書》等。 C.
查看 王安石和陈汝錡
陇右
陇右,即陇山之右,亦稱隴西。中国古时正向面南,故“东为左,西为右”,所谓陇右,是从地理方位指称陇山以西的地方。今天陇为甘肃的简称,陇右在很多情况下也指甘肃。秦穆公称霸西戎,甘肃天水、甘谷、武山、岷县、陇西、临洮等地在当时纳入秦国版图,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在以上地区设陇西郡,后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西晋曾设过陇西国。秦汉时陇西郡治在狄道(今甘肃临洮),今陇西县古称襄武,一度为省会。.
查看 王安石和陇右
抚州市
抚州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江西省东部,东邻福建省南平市、三明市,南接赣州市。总人口400万。基本上为江右民系,通用抚州赣语。.
查看 王安石和抚州市
抒情诗
抒情诗是一种以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的诗歌,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含蓄。该种诗借景抒情,因此不会详写生活及事件的过程,一般無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与具有具体性、明确性的叙事诗相对,抒情诗具有含蓄性、主观性、个性化、诗意化等特征,有的还会体现时代特色。 这种诗歌讲究押韵,有的还设置节拍与音乐。抒情诗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在意识中对现实进行审美改造,以此达到心灵的自由。.
查看 王安石和抒情诗
析數
析數,又稱析數格,是指在一定的語境中,將某一數目,有目的地拆開來加以分列,析成若干可以相加減乘除的小數量的一種修辭法。可分為加數、減數、乘數、除數四類。.
查看 王安石和析數
恒慕义
恒慕义(Arthur William Hummel, Sr.,)是一位著名的美國汉学家,早年曾親赴中國進行基督教传教活动,後在回國主管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著名的人物传略辞典《清代名人传略》便出之其手。他也是美国政府著名外交官、前美国驻华大使恒安石的父親。另外,作为美國亚洲研究协会的创始人和首任會長,他对美国亚洲研究的整体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查看 王安石和恒慕义
李定 (北宋)
李定,字資深,揚州(今江蘇揚州市)人。宋朝官員。 曾受教於王安石,進士及第,任定远县(今安徽省定远县)县尉,秀州(今浙江省嘉興市)判官。 熙寧二年由孫覺举荐,召至京师開封,谏官李常问他:“君从南方来,民谓青苗法如何?”李定说:“民优之,无不喜者。”後由王安石薦於皇帝,歷官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此次擢拔眾議汹汹,宋敏求、苏颂、李大临等抵制不從,御史陈荐劾“定所生母亡,不解官持丧”,此議遂罷。三年,被擢为崇政殿说书时,御史林旦、薛昌朝反對奏说,李定不服母丧不孝,曰:“不宜以不孝之人居劝讲之地。”。四年,改集賢院校理、檢正中书吏房公事。 元丰初年,召拜宝文阁待制、同知谏院,进知制诰,官御史中丞,上《國子監敕式令》並《學令》凡百四十條。 元豐二年(1079年)同舒亶製造了“烏臺詩案”(以“過眼青錢轉手空”為榜樣的典型文字獄),蘇軾入獄幾乎論死。 宋哲宗時,司馬光執政,新法人士先後被貶,知青州,移江宁府,谪居滁州。 元祐二年卒。李定於宗族有恩,分财振赡,家無餘資。是故死之日,诸子皆布衣。.
查看 王安石和李定 (北宋)
李常
李常()字公擇,北宋建昌人。詩人兼藏書家。李春的兒子,黃庭堅母親安康郡太君、洪民師母親文成縣君李氏的弟弟。妹婿王之才。 皇祐進士。熙寧為右正言,與王安石友善。黃庭堅早年喪父,嘉祐六年(1061年)隨舅父李常遊學淮南,認識與李常齊名的孫覺。黄庭坚娶孙觉之女孫蘭溪為妻。哲宗時累拜御史中丞,後出知鄧州、徙成都,元祐五年二月,行次陝,暴卒,年六十四。 李常少時讀書於廬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名曰“李氏山房”,藏有抄書九千餘卷。著有文集《奏議》六十卷、《詩傳》十卷、《元和會計錄》三十卷。.
查看 王安石和李常
李常傑
李常傑成書於越南陳朝期間的《越史略》將李常傑記載為「阮常傑」。李氏改為阮氏的原因,據《安南志略》、《大越史記全書》等典籍記載,是要避陳朝皇室的祖先陳李之諱,並且杜絕「民之望李氏」(見黎崱《安南志略·李氏世家》,北京中華書局,307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26頁)。(,,原名吳俊,字常傑《東南亞歷史詞典·李常傑條》,206頁。),是越南李朝的一位宦官和將領,亦是李太宗、李聖宗及李仁宗三朝元老,尤以李仁宗時期他的表現最為活躍,並且成為李朝與宋朝交戰的主要將領。.
查看 王安石和李常傑
李商隐
李商隱(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詩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祖輩遷滎陽(今河南鄭州)。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佔廿二首,數量位列第四。.
查看 王安石和李商隐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涼武昭王李嵩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幼時內遷,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另郭沫若考证李白出生于吉尔吉斯碎叶河上的碎叶城,屬唐安西都護府(今楚河州托克马克市)。有“詩仙”、“詩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躍于盛唐,為傑出的浪漫主义詩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賀知章驚呼為「天上謫仙」。 唐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稱為「三絕」。 李白的詩歌在唐朝已被選進殷璠編選的《河嶽英靈集》、於敦煌石室發現的《唐寫本唐人選唐詩》、韋莊編選的《又玄集》和韋縠編選的《才調集》。 其作品想像奇特豐富,風格雄奇浪漫,意境獨特,清新俊逸;善於利用誇飾與譬喻等手法、自然優美的詞句,表現出奔放的情感。詩句行云流水,渾然天成。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清趙翼稱:“李杜詩篇萬口傳”(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更被譜入曲)。李白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詩歌的巅峰。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 杜甫曾经这样评价过李白的文章:「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2015年3月21日「世界詩歌日」,聯合國郵政發行一套郵票,分別選取英語、西班牙語、漢語、法語、阿拉伯語、俄語6種不同語言的代表性詩歌,於郵票畫面呈現。漢語詩歌選取李白的《靜夜思》。.
查看 王安石和李白
李華 (文學家)
李華(),字遐叔,趙州赞皇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人,出自赵郡李氏东祖。 李華擅長作文,其文与萧颖士齐名;亦能作詩,作有《春行寄興》一詩。獨孤及說他“吟詠情性,達於事變,則詠古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進士,天寶二年(743年)報考博學宏詞科被錄取,歷官秘書省校書郎。天宝十一年(752年)調任監察御史,改右補闕。安史之亂爆發,李華被叛軍挾持,被迫擔任鳳閣-舍-人。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因曾在安史之亂期間擔任偽政權官職(也就是鳳閣--人),被貶為杭州司戶參軍,不久辭官。 唐肅宗上元年間,召为左补阙、司封员外郎,称病而未赴任。广德二年(764年),宰相梁國公李峴领选江淮,聘李華加入幕僚,任命李華為檢校吏部員外郎;次年,因風痺(因风湿侵袭而引起的關節疼痛或麻木)辭官返家。晚年,客隱山陽(今江苏省淮安县),崇信佛法,耕讀以終。 著有《李華前集》十卷﹑《中集》二十卷,兩書皆已亡佚;後人自《唐文粹》與《文苑英華》輯出《李遐叔文集》,《四庫全書》輯為四卷。傳世作品有《弔古戰場文》。 李華和蕭穎士是唐朝最早的古文運動啟蒙者,但當時尚不成氣候。直到韓愈、柳宗元、韋中道、皇甫禔等人和其學生李藩等人開始初成氣候。唐朝的古文直到唐末至北宋初又因駢文和西崑體盛行沒落,直到歐陽脩、曾鞏、三蘇、王安石等人再度將古文發揚光大。.
查看 王安石和李華 (文學家)
李覯
李觏(),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南城县)人,北宋思想家、诗人。 十四岁丧父,其母“垦阅农事,夜治女功”,两次应試不中,遂以教書为業,创立盱江书院。皇佑二年(1050年),因范仲淹、余靖推薦於朝,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嘉佑四年(1059年),权同管勾太学,不久歸里,迁葬祖母。是年八月卒于家。因居南城盱江边,学者称盱江先生。著有《直讲李先生文集》。.
查看 王安石和李覯
李杜 (称呼)
李杜是李姓和杜姓人物的合称,最著名的是唐玄宗时最著名的两位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又称“大李杜”。另外,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隱、杜牧称为“小李杜”。 《新唐书·杜甫传》:“甫……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新唐書》謂杜甫“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臺,慷慨懷古,人莫測也”。韩愈在《调张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長”;在《石鼓歌》又嘆“少陵無人謫仙死”。贞元十四年(798)韩愈作《醉留东野》:“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吾与东野生并世,如何复蹑二子踪。”元稹认为“模写物象”是李杜诗歌的主要成就之一。乾隆御纂《唐宋詩醇》錄唐宋兩朝六位詩人,首列李白、杜甫二人,序言說“二代風華此六家為最。”.
查看 王安石和李杜 (称呼)
東坡家事
《東坡家事》(With or Without You),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古裝喜劇電視劇,以宋代詩人蘇軾故事為題;並由歐陽震華及萬綺雯領銜主演,並由王浩信、黃心穎、陳煒及楊詩敏聯合主演,監製黃偉聲。本劇在無錫影視基地取景。此劇是萬綺雯及陳煒離開亞洲電視後在無綫電視首部合作的電視劇,亦是馬賽於約滿TVB前最後拍攝之作品。 此劇為2015無綫節目巡禮劇集之一、無綫海外業務及簡介2015所推介的17部劇集之一、2015香港國際影視展11部推介劇集之一,亦是無綫電視48週年台慶劇。.
查看 王安石和東坡家事
杜甫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會寫實著稱。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的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都多自称为杜陵人,所以杜甫晚号杜陵。因其曾任左拾遺、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遺、杜工部;又稱杜少陵、杜草堂(曾隐居于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與李白并稱「李杜」,為了與晚唐的两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又稱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稱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
查看 王安石和杜甫
杜诗 (诗集)
杜詩即“杜甫詩集”,據《新唐書》載,原有六十卷,經唐末五代動亂,已大致亡佚,未有家集传世。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大历年间,唐代润州刺史樊晃曾集杜甫诗为《杜工部小集》六卷,收杜诗二百九十首,并作《杜工部小集序》,是收集杜诗第一人。 北宋學者王洙在崇文院编目期间,利用“秘府旧藏”和“通人家所有”的殘篇予以重新彙整,得一千四百零五篇,編為十八卷,又別錄賦筆雜著二十九篇,共二十卷,宝元二年(1039年)集結成《杜工部集》。嘉祐四年(1059年),由王琪增订刊刻《杜工部集》于苏州,並撰寫《後記》。 在王洙之前,著手整理杜詩者有苏舜钦、王安石、刘敞三家。苏轼《东坡题跋》卷二记他与刘斯立曾于管城人家叶子册中,得到古抄《杜员外诗集》。王沬《杜工部集记》记载所用杜集有九種,苏舜钦等三家所据各集,王洙均未取用。例如唐代“古本”二卷、“蜀本”二十卷、“集略”十五卷、樊晃序《小集》六卷、“孙光宪序本”二十卷、“郑文宝序《少陵集》”二十卷、“别题小集”二卷、“孙仅”一卷、“杂编”三卷。 王洙收杜诗一千四百零五首。后人续搜逸诗,又得五十馀首,這其中有真有假,“其馀皆非真木”,存佚的問題至今仍是個謎。杜詩律切深嚴,工於用字,鲜涉艳情,多言国事,韦縠《才調集》录李白诗二十八首卻不選杜詩,冯舒《才调集评注》以为“崇重老杜”,《四庫提要》說“實以杜詩高古,其書體例不同。”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亦不收杜詩,實因當時杜甫已非青年诗人,因而不在选录之列。唐人选诗,仅韦庄《又玄集》收有杜诗,以杜甫、李白、王维置于卷首。宋朝的杜詩选本,以《文苑英华》、《唐文粹》最著名。 歷代為杜詩作注者眾,號稱有千家之多,南宋時即出现《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实收注家一百五十一人。刘辰翁首开杜诗评点之風,其一生对杜诗用力最多,並成《兴观集》,但未刊。元人高楚芳删存诸注,以刘评附於《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二十卷,《文集》二卷。又如南宋郭知達《九家集註杜詩》、明末王嗣奭的《杜臆》、清代錢謙益《箋註杜工部集》、仇兆鰲《杜詩詳註》、楊倫箋注《杜詩鏡銓》二十卷、浦起龍《讀杜心解》。王嗣奭在《杜臆》中运用“以杜证杜”的注释手法,例如王嗣奭举杜诗《对作花卿歌》中的“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证明花卿即指花敬定。仇兆鳌说:“宋元以来,注家不下数百……各有所长,其最有发明者,莫若王嗣奭之《杜臆》。”万曼作《杜集叙录》。边连宝以为《千家注杜》“杂而舛”,《赵注》“浅而略”,《顾注》“琐而凿””至於《仇注》“所取太博,时或短于抉择”。唐汝询《唐诗解》卷首谓:“杜集旧有千家注, 而李集惟杨、萧二家。然杜注多伪, 李注近烦。”.
查看 王安石和杜诗 (诗集)
杜醇
杜醇,北宋教育家、儒学者。字石台,慈溪大隱(今中国浙江省宁波市餘姚)人。活动于北宋慶曆年間。 以孝悌聞名於鄉,躬耕養親。宋慶曆八年(1048年),鄞縣知縣王安石致《請杜醇先生入縣學書》禮聘,同年慈溪知县林肇又聘之,鄞、慈两县学风之盛自醇始,學者稱石臺先生。又與樓鬱、王說、楊適、王致合稱慶曆五先生。.
查看 王安石和杜醇
桃花源
桃花源,出自陶淵明詩《桃花源詩》。詩的序《桃花源記》記述一個世俗的漁人偶然進入與世外隔絕之地的奇遇記。.
查看 王安石和桃花源
桂枝香
桂枝香,词牌名。亦称《疏帘淡月》。双调一百零一字,前后阕各五仄韵,押入声韵。一韵到底。.
查看 王安石和桂枝香
梅
梅(学名:Prunus mume),是蔷薇科杏属的落叶乔木,有时也指其果实或花。原产于中国,后来發展到韩国与日本等地。.
查看 王安石和梅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
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国江西省南昌市西北的梅岭,是一个中低山山岳型的国家森林公园。梅岭国家森林公园植被丰富,有植物600多类2,000余种,有“洪崖丹井”、“天下第八泉”及“洗药湖”等多处历史文化古迹。.
查看 王安石和梅岭国家森林公园
楊萬里 (南宋)
楊萬里(),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官至寶謨閣學士。一生力主抗金,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與歐陽修、楊邦乂、胡銓、周必大、文天祥,合稱廬陵「五忠一節」。.
查看 王安石和楊萬里 (南宋)
楼桑庙三义宫
楼桑庙三义宫,又名汉昭烈帝庙,位于河北省涿州市东南松林店镇楼桑廟村。占地3万多平方米。.
查看 王安石和楼桑庙三义宫
欧阳修
歐陽修,又作歐陽脩(),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他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積極參與范仲淹所領導的慶曆新政政治改革。文學方面,歐陽脩成就斐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之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及推動者,為古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散文風格平易自然,韻味深美,詩歌風格平易清新,為宋詩奠下基礎,其辭賦創立文賦的新體裁,使中國辭賦有柳暗花明的新發展,所著兩部史書《新唐書》及《新五代史》列入廿四部正史之中,所定家譜格式為後世歷代沿用,經學上開創宋人直接解經、不依注疏的新風氣,易學上打破易傳的權威地位,在中國金石學、詩話及花譜撰作三方面,都是開山始祖。政治上文化上,皆屬當世最高領袖之一,在文學、史學、經學,俱有劃時代的成就。.
查看 王安石和欧阳修
武昌鱼
武昌鱼,学名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俗称樊口鳊鱼、团头鳊、缩项鲂,為輻鰭魚綱鯉形目鯉科的其中一種。.
查看 王安石和武昌鱼
歷代名臣奏議
《歷代名臣奏議》,是中國從商朝到元朝的奏議彙編,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詔令、奏議類。 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楊士奇、黃維等應詔編纂,張溥為序。凡350 卷。全書分為君德、聖學、孝親、敬天、郊廟、法祖、儲嗣、宗室、經國、用人、選舉、考課、水利、賦役、御邊等64門,輯錄包括晏子、管仲、李斯、陳平、賈誼、諸葛亮、魏徵、柳宗元、富弼、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王禹僻、辛棄疾、完顏素蘭等名臣奏疏八千餘篇。該書取材廣泛,舉凡歷代政治得失、典制沿革、用人賞罰,無不收錄。是研究中國歷史的重要史料。 Category:史部詔令奏議類 Category:明朝典籍.
查看 王安石和歷代名臣奏議
永乐大典
《永樂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編撰於明永樂年間,全書22,937--,11,095冊,約3.7億字。《永樂大典》屢遭浩劫,正本不知去向,副本今存不到800卷,約為原書的4%。《大英百科全书》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查看 王安石和永乐大典
江南
江南,意为長江以南地區。现在狭义上指代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的浙北,苏南及上海地区。也就是无锡、苏州、南京、松江、上海、常州、镇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其中南京只包含现在长江以南的南京,杭州包含现在钱塘江以北的杭州。长江以北的六合、浦口不算狭义上的江南,钱塘江以南的萧山、绍兴、宁波也不算狭义上的江南。现代广义上有时会把长江以北的“扬州”,钱塘江以南的“萧山、绍兴、宁波", 安徽的“古徽州地区”以及江西东北部算在内。 江南屬漢族地区,在先秦時代被中原諸國称为南蛮、百越,江南古代的南京由於做過十朝的古都,以及杭州做過南宋的首都,許多北方世家大族南迁,江南成为一个文教发达、美丽富庶的地区。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吴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 《尔雅·释地篇第九》写道:“江南曰扬州。”“江南”在成书于秦、汉以前的古籍之中属于扬州之地 在先秦时期也有其他关于江南的说法。《史记·秦本纪》中亦載:“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这里的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全境和湖北南部部分地区。钱大昕以為《项羽本纪》云“江东虽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江东”,那时的“江东”是现在江南的一部分。。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
查看 王安石和江南
江休復
江休復(),號鄰幾。北宋开封陈留(河南开封)人。 父江中古,母张氏。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出生。天圣二年登进士第,調州級礦冶監桂陽監藍山尉,騎驢赴官,據鞍讀書,至迷失道;為成語「據鞍讀書」兩個典故之一。 天圣中,历官信州、潞州二任司法参军,与尹洙、苏舜钦、宋祁交游。景祐元年(1034)六月,举书判拔萃,改任大理寺丞。宝元元年(1038)前后通判阆州,以母丧丁忧,庆历元年(1041)左右迁殿中丞,差遣天长县事,以父丧服除,庆历年間為集贤校理。欧阳修称他“强学博览,无所不通”,與歐陽修、王安石與司馬光都有交往。 庆历四年(1044)十一月七日,因苏舜钦祠神会饮案谪守蔡州(今河南汝南)税。數年後起知奉符县(今山东泰安)。庆历八年(1048),改太常博士,通判睦州(今杭州淳安),后平调庐州(今安徽合肥)。皇祐三年前後復官集贤校理。皇祐五年(1053)出京知同州(今陕西渭南),提点陕西路刑獄。嘉祐二年(1057)左右提刑资序。嘉祐三年(1058)返京注阙,差遣三司盐铁勾院事。嘉祐四年(1059)二月二十八日,差遣详定官。嘉祐五年(1060)修起居注,官迁刑部郎中,嘉祐五年四月十七日病逝。有《江邻幾杂志》三卷,《唐宜鑒》十五卷,《春秋世論》三十卷,文集二十卷。有子江懋简、江懋相、江懋迪,另有女兒三人。有孫江端友。.
查看 王安石和江休復
江西省
江西省,简称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界浙江与福建、北邻安徽和湖北,西连湖南,南毗广东。境内最大河流为長江支流赣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注入中国目前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全省总面积166946.58平方公里,2016年底人口4592.00万人江西省统计局:〈〉。省会为南昌。.
查看 王安石和江西省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宋詩流派,北宋的黄庭坚为创始人。成员包括陳師道,潘大临等,大多为江西(宋代稱江南西路)人。作诗好用僻典,炼生词,押险韵,制拗句,讲究语言韵律,走上形式主义道路。.
查看 王安石和江西诗派
汪洙
汪洙,中国北宋时期学者。年少时被称为“神童”。字德温,庆元府鄞县人。.
查看 王安石和汪洙
沈括
沈括(),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是中国北宋科学家、杭州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随母寿昌县太君许氏入籍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查看 王安石和沈括
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補行辛丑壬寅恩正併科貢士進士列表
清德宗光緒二十九年(西元1903年)癸卯補行辛丑壬寅恩正併科進士名單。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為清德宗三旬萬壽,詔以庚子科為恩科鄉試,辛丑科為恩科會試。庚子停止各省鄉試,於二十八年壬寅補行庚子辛丑恩正併科。二十九年癸卯補行辛丑壬寅恩正併科會試。因北京貢院毀於庚子國變,故癸卯、甲辰兩科會試,用河南貢院。本科會元周蘊良(殿試2甲49名)。.
查看 王安石和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補行辛丑壬寅恩正併科貢士進士列表
清蒸武昌鱼
清蒸武昌鱼是一道著名的武汉地方菜,以武昌鱼为主要材料,辅以黄酒、姜丝等制成。.
查看 王安石和清蒸武昌鱼
滕王阁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中國江西省南昌市贛江畔。屢毀屢建,今日之滕王閣為1989年重建。.
查看 王安石和滕王阁
漢字使用國間專有名詞互譯
漢字使用國間專有名詞互譯(或:漢字使用國間固有名詞表記),是指傳統上共同擁有漢字文化的華語(中國和臺灣有不同)、、韓語(南北韓有不同)、日語、越南語相互間專有名詞(人名及地名)的翻譯和表記。這些國家的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多為漢字構成。當今,在翻譯相互間的專有名詞時,通常采用漢字直譯或音譯的方法。.
潘兴嗣
潘兴嗣(约1023—1100),字延之,南昌新建人。自幼好学,精通经史,工于诗文,为世人推崇。与王安石、曾巩相友善。潘兴嗣曾祖荫出仕,后归乡筑室豫章城南,自号清逸居士,名其楼为“闲云楼”。著有《西山文集》六十卷、《诗话补遗》一卷。 P Category:潘姓 P.
查看 王安石和潘兴嗣
潘正夫
潘正夫(),溧阳人,北宋、南宋大臣,宋哲宗的驸马。.
查看 王安石和潘正夫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指北宋与契丹(辽朝)之间於公元1005年在澶州(古稱澶渊郡,今河南省濮陽市)订立的和约,條約所確定的宋遼兩國邊界构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的国际边界。 在澶渊之盟之后,慶曆年間,辽国还进一步提高了对宋朝上缴岁币的要求,详见“重熙增币”。.
查看 王安石和澶渊之盟
月湖 (宁波)
月湖又名西湖,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的一片人造湖泊,有“浙东邹鲁”之称。月湖开凿于唐代,原为蓄水池,宋代经曾巩任上修整,形成月湖十洲:湖东的竹屿、月岛和菊花洲,湖中的花屿、竹洲、柳汀和芳草洲,湖西的烟屿、雪汀和芙蓉洲。月湖也是宋元以来宁波的学术中心。宋代王安石、史浩、杨简、袁燮、舒璘、沈焕(甬上淳熙四先生)、清代万斯同、全祖望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月湖活动。目前,月湖周边地区有大量历史文化遗存和设施,是宁波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查看 王安石和月湖 (宁波)
惠洪
惠洪,名德洪,號覺範,俗姓彭。北宋筠州(今江西高安)人。.
查看 王安石和惠洪
春秋 (书)
《春秋》本指先秦時代各國的編年體史書,但后世不传,現在通常指唯一留存至今的魯國的《春秋》。,流傳至漢朝被尊為五經之一,在四庫全書中屬於經部(十三經之一)。 此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間魯國與眾諸侯國的大事,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體例宛若各年月的新闻标题彙編,意不在史而在“义”。辜鸿铭之《中國人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所陳即此。相反地,《宋史》记载北宋王安石批評《春秋》为“斷爛朝報”(朝廷公報的斷簡殘篇),不過王安石是否真有此說亦有爭議赵伯雄《春秋学史》,页465。.
查看 王安石和春秋 (书)
春節
--,即華夏傳統曆法农历的元旦,是中国與世界各地漢族社會的傳統新年,又稱歲首、新春、正旦、正月朔日;口頭上亦稱為过新年、过年、度歲、慶新春、慶新歲,是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首。中國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從明代開始,農曆新年節慶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之後才正式結束活動,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結束為止。辛亥革命後,官方紀年標準由夏曆改為西曆。.
查看 王安石和春節
春聯
春聯也作福貼,--,閩南語稱春仔,是一種在新春和立春時使用的傳統裝飾物,把賀年的吉利字詞用漂亮的書法,寫在紙上而成,一般是貼在牆、門之上,在華人社會、朝鮮半島和越南,每逢過年人們都會貼春聯,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其中寫成對聯的又叫春聯,但有些地區「春聯」也是各種春聯的統稱 ,而有些地區又把條狀、不成對的春聯稱為春條。日本把新年貼的稱為正月札,立春聯的稱為立春札或立春大吉札。朝鮮則有立春榜(입춘방)、立春書(입춘서)、立春貼(입춘첩)等名稱,簡稱春榜、春貼、春帖等。 傳統春聯是由人手以毛筆書寫,但現在亦有機器印製的春聯。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春聯多有橫批。.
查看 王安石和春聯
昭君墓
昭君墓是中国西汉王昭君的陵墓,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郊大黑河南岸,209国道9公里。因为传说中周围的草木一到秋天就会凋零,唯有昭君墓上草木常青,所以又叫“青冢”。“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昭君墓高33米,占地20余亩,是人工夯筑的大土堆。第二层平台及墓顶各建有一亭。 墓前立有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得并马青铜塑像,和1963年10月中共元老董必武来此赋诗的诗碑。墓园内有文物陈列室和休息室,后院环绕陵墓陈列清代以来有关昭君墓的碑刻。 昭君墓最早的记载见于唐代杜佑的《通典》。 现在这里是“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馆”所在地。.
查看 王安石和昭君墓
新宋
《新宋》是一部由中國作家阿越撰写的架空歷史小說,讲述了现代大学生石越穿越到北宋,利用现代的知识积累,对北宋王朝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的故事。整部小说分为“十字”、“权柄”与“燕云”三大部分。.
查看 王安石和新宋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北宋歐陽脩撰,是唐代以後唯一私修正史。 尹洙与欧阳修打算合撰《新五代史》,但因史觀不同而作罷,尹洙后来独撰两卷的《五代春秋》。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新五代史》成书,原名《五代史记》。因為私撰,故藏於家。脩卒,家人上呈於朝廷。 乾隆时,因薛居正《舊五代史》列為正史,歐史改稱《新五代史》。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記載自後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歷史。 《新五代史》撰寫時,增加了《舊五代史》所未能見到的史料,如《五代會要》、《五代史補》、《五代史闕文》、《唐餘錄》、《九國志》等,因此《新五代史》在《舊五代史》的基礎上更加詳實。如王景仁、郭崇韜、安重誨、李茂貞、孔謙、王彦章、段凝、趙在禮、范延光、盧文紀、馬胤孫、姚顗、崔税、吕琦、楊渥等傳內容都有補強。但《新五代史》對舊“志”部分大加繁削,則不足為訓,故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
查看 王安石和新五代史
新唐書糾謬
《新唐書糾謬》20卷,宋人吴缜所撰,在四川为官之日所作。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由侍读胡宗愈呈表朝廷,刊行于湖洲。「新唐書糾謬」將《新唐書》中的謬誤,分列為二十門:.
查看 王安石和新唐書糾謬
新舊黨爭
新舊黨爭是北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圍繞在王安石變法的執行上所引發的一場黨爭。新黨支持王安石的新政,舊黨反對新政。兩派官吏互相攻擊,一得勢就貶斥另一派士大夫,最終新党因皇帝的支持推行而獲勝,但造成北宋政局的不穩定,持續五十多年,最終導致北宋滅亡。.
查看 王安石和新舊黨爭
方田均稅法
方田均稅法,王安石變法實行的政策之一。 方田均税法首创为北宋大理丞郭諮,最早稱「千步方田法」,景祐年间,郭咨和孙琳丈量肥乡县的土地,“除无地之租者四百家,正无租之地者百家。”,發現有八十万的逃赋,隨後郭咨在蔡州又清查出两万六千九百三十多顷的漏税田亩。郭諮將清查田畝的方法步驟等歸納了四十條。不久招致豪强的强烈反对,清查工作遂不了了之。 熙寧五年(1071年)八月由司農寺制定《方田均稅條約》,分「方田」與「均稅」兩個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縣令舉辦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為五等,「均稅」是以「方田」丈量的結果為依據,制定稅數。是年此法推行,王安石在京东路、河北東路、河北西路、陕西路、河东路等五路之地清丈了二百四十八万四千三百四十九顷田地,占当时全国征税田亩的54%。.
查看 王安石和方田均稅法
方惟深
方惟深(),字子通,莆田城厢后埭人。 早年随父住长洲(今江苏苏州),乡贡第一,后進士不第,遂放棄舉業。工于诗,很受王安石赏识。著有《方秘校集》十卷。.
查看 王安石和方惟深
文彥博
文彥博(),字寬夫,號伊叟,汾州介休城關文家莊(今山西省介休市城區文家莊)人,北宋著名宰相。文彦博歷仕仁、英、神、哲四帝,出將入相,有五十年之久。任職期間,秉公執法,世人尊稱為賢相。曾成功地抵禦了西夏的入侵。宰相期間,大膽提出裁軍八萬之主張,為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晚年皈依佛法。.
查看 王安石和文彥博
日本麻將古役
日本麻將古役列出的是在日本職業競賽中不被認可的役。.
查看 王安石和日本麻將古役
旅遊文學
旅遊文學指內容與旅遊相關的創作。當人們去旅遊時,以文字形式來記錄旅遊,就成了「旅遊文學」。凡是兼具旅遊與文學之成品,如遊記、詩等等,都是「旅遊文學」。.
查看 王安石和旅遊文學
改革
改革,是指各種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宗教等方面改良革新,改革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调整,以除舊佈新。目的是要革除现有的社会制度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使之符合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相較於革命是以暴力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權以達成改變现狀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現有的政治體制之內實行變革。通常一個改革是否能成功也會影響該國的國勢,若成功可讓該國走向穩定局勢,若失敗可能遭致內亂或衝突。 改革必然要付出代價,且要承受內部和外部、客觀和主觀制約。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通过不断改革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據馬克思學說,历史上的改革,有奴隶主性质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宋熙宁变法)、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如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还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中国改革开放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查看 王安石和改革
意謂動詞
意謂動詞通常本身為名詞或形容詞,但作為意謂動詞時可視為轉品修辭,為方便理解,可直接翻譯為「以......」。.
查看 王安石和意謂動詞
散文
散文是一種文學形式,與之相對的稱為韻文或詩文。散文可分為廣義與狹義的解釋,其中,廣義散文最容易辨識與定義的方式,是“松散”的結構。也就是說,扣除其它文学形式重叠部分,運用普通語法結構,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束縛及限制的文字梳理方式,都可稱為散文。除此,狹義散文是單指文學範疇內,結構鬆散之非韻文作品。文學專指的散文,歷代作品有著各時代不同流变的脉络,而正因為鬆散帶來的自由,散文作品表達出的思想通常有著丰富与圆满的特色。。.
查看 王安石和散文
慈聖皇后
慈聖光獻皇后(),曹氏,真定靈壽(今河北靈壽縣)人,北宋宋仁宗趙禎第二任皇后,北宋名將曹彬的孙女。.
查看 王安石和慈聖皇后
拗九节
拗九節(ipa)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区本土節日,日期是農歷正月廿九。在這一日,家家戶戶都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贈與親朋好友;已經出嫁的女子則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查看 王安石和拗九节
曹娥碑
曹娥碑,是东汉會稽郡上虞縣(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曹娥庙内的石碑,為元嘉元年(151),上虞縣令度尚對曹娥悲憐其義,命其弟子邯鄲淳為之碑文。度尚原請魏朗撰文,然而魏朗佯作未成而轉請別人。當他閱過邯鄲淳的文稿後,大加讚賞,而將自己的底稿毀之。碑之既立,加以碑文妙絕,自引得憑吊者如雲似潮。 传蔡邕在其流亡生涯中,遠跡吳會,聞《曹娥碑》,徑訪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讀,題八字於碑陰:「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意義不明,後來楊修才解出此八字實為字謎,暗含“--(絕)妙好--(辭)”四字。此碑名振天下,亦跟邯鄲淳為書法名家有關。晉代王羲之,宋代王安石女婿蔡卞等人,亦紛紛摹寫碑文。尤其是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的字本,堪稱傳世精品。.
查看 王安石和曹娥碑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国时代曹魏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篡位稱帝後,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查看 王安石和曹操
曾巩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汉族江右民系,北宋散文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查看 王安石和曾巩
曾布
曾布(),字子宣,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北宋大臣,进士出身,為曾鞏之弟。 熙宁二年(1069年)被韩维、王安石推荐,渐受重用。其間与吕惠卿协助王安石制定新法,計有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农田法,大臣及朝士多反对新法,唯独吕惠卿与曾布始终坚定不移。升为修起居注,任翰林学士兼三司使。呂惠卿因父喪丁憂,王安石推薦曾布接替。 熙寧七年(1076年),朝臣大力反对市易法,宋神宗令曾布追究,曾布發現吕嘉问多收利息,利用官府权力而行兼并之事。最後曾布因反对市易法,被王安石撤职,贬为地方官,知饶州、潭州(今长沙)、广州、桂州等地縣令。元丰末年,恢复为翰林学士,遷戶部尚書。 司馬光為政,諭令增捐役法,曾布不同意曰:「免役一事,法令纖悉皆出己手,若令遽自改易,義不可為。」结果又被外调。绍圣元年(1094年),宋哲宗亲政,任知枢密院事,力赞章惇“绍述”,新法又得到推行。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病故,章惇以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曾布斥道:“章惇,听太后处分!”宋徽宗即位,向太后聽政,擔任宰相主持國政,韩忠彦担任左相,时人戏称“龟鹤宰相”,继续推行新法。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向太后駕崩,宋徽宗親政。崇宁元年(1102年),被蔡京所排挤,御史交相弹劾:“呼吸立成祸福,喜怒邃变炎凉”。多次贬为地方官,发往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居住,貶为司农卿,分司南京,再貶為贺州别驾、廉州司户,大观元年(1107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赠观文殿大学士,谥“文肃”。 曾布一生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在司马光執政时,仍坚定地维护新法,《宋史》将曾布列入奸臣传,但梁启超稱他是“千古骨鲠之士”,“其才其学,皆足以辅之”。其妻魏玩為宋朝女詞人之一。.
查看 王安石和曾布
曾公亮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晉江縣(今福建晉江市)人,北宋政治家。 天圣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进士第,仕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历官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司空兼侍中等,封鲁国公。死后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宣靖,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丁度承旨编撰《武经总要》。.
查看 王安石和曾公亮
曾肇
曾肇(),字子開,建昌南豐(今屬江西南豐)人。.
查看 王安石和曾肇
曾致堯
曾致堯,字正臣,撫州南豐人。 曾参之后。南唐元宗保大五年生。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進士,解褐符離主簿。一年後,授興元府司錄,累遷光祿寺丞,監越州酒。大中祥符初,官至礼部郎中,改吏部郎中。卒赠谏议大夫、太子太师,封密国公。著有《仙凫羽翼》30卷、《广中台纪》80卷、《清边前要》30卷、《西陲要纪》10卷、《直言集》10卷、《为臣要纪》3卷。有孫曾巩。王安石曾应曾巩之請为其祖曾致尧墓志铭。.
查看 王安石和曾致堯
晚笑堂画传
《晚笑堂画传》为清代画家上官周晚年创作的古代名人画像集,刊刻于乾隆八年(1743年),共三卷(包括《明太祖功臣图》一卷),收录西汉刘邦至明初郭德成共120人画像(包括《明太祖功臣图》44幅)。每人一图一传,图均为全身像,图中用隶书注明人物并附有楷书赞颂,次页为人物小传。此画集为上官周晚年旅粤时聘名工所镌,但未留下刻工姓名。.
查看 王安石和晚笑堂画传
普度寺
普度寺,又名玛哈噶喇庙,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普度寺前巷35号,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也是故宫外八庙之一,东华流韵,于2013-09-26查阅。.
查看 王安石和普度寺
11世纪南京
南京于:1001-1018年,为北宋昇州;1018年-1100年,为北宋江宁府。.
查看 王安石和11世纪南京
11月22日
11月2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26天(闰年第32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9天,這天在世界歷史上發生許多重大事件。.
查看 王安石和11月22日
12月18日
12月1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52天(闰年第353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3天。.
查看 王安石和12月18日
5月21日
5月21日是公曆一年中的第141天(閏年第142天),離全年結束還有224天。.
查看 王安石和5月21日
9月21日
9月21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64天(闰年第265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01天。.
查看 王安石和9月21日
,宋越熙宁战争,宋辽金夏历史年表,宋朝,宋朝建筑,宋朝王爵列表,宋朝狀元列表,宋朝文學,宋明理學,对联,寒山,寇準,對諸葛亮的評價,崔台符,崔涂,左传,帝国政界往事,中國大歷史,中國宰相列表,中國土地兼併史,中國六大政治家,中國的貪污,中國發明,中國黨爭,中國歷代文人並稱,中國歷朝通俗演義,中國政治史,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年表,中国四大列表,中国科举制度,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文学,中国教育史,中華五千年,临川集,东乡区,东钱湖,丘为,世界史年表 (11世纪-15世纪),市易法,三國志,庐山,庐山市,仆街,张巡,张商英,张祜,张璁,张良,伤仲永,張居正,張邦基,張方平,伕役,开封府尹,徐禧,徐禧 (北宋),徐鐸 (宋朝),侯叔獻,俞長城,保甲制度,保甲法,念奴娇·赤壁怀古,地域歧视,北宋,北宋江南东路帅臣列表,制置三司條例司,刘孝孙 (宋朝),刘巨济,嘉祐,單立文,周禮,呂公著,呂惠卿,傅應禎,唐宋八大家,唐宋與吐蕃關係史,唐介,唃厮啰国,儒家,儒家人物列表,冯京,农田水利法,军器监,商鞅,元丰改制,元祐 (年號),囍,围棋史,国公,四月初六,玄武湖,玉峰山,王半山,王姓,王安國 (北宋),王安石,王广廉,王令,王俊民 (宋朝),王莽,王致,王雱,神童,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秦观,科举,程颐,程昉,章惇,維摩詰所說經,續資治通鑑長編,经济思想学派,翠雲山,翰林院,烏臺詩案,瓜洲镇,熙寧變法,熙河開邊,照片集,牛街礼拜寺,狩野直禎,盋山志,韩琦,韩愈,韓維,韓絳,荊公,萍洲可談,落星墩,面相學,青岛市,青苗法,项羽,饮冰室合集,西藏历史,西津渡古街,饒子儀,香港中學會考,香港高等程度會考,詩牌,詩遊記,諫議大夫,高雄市主要道路列表,高惠连,謝景溫 (皇祐進士),魏泰,警世通言,许浑,鮑慎由,词 (文学),谢卿材,谢安,豫国公主 (宋仁宗),貢舉法,資治通鑒,趙抃,黿鼉,黃庭堅,黃毓民中國歷史評說系列,黄震,轉品,龔原,龙川县,近体诗,錢公輔,錢鍾書,范子奇,范世京,范仲淹,范冲,范純仁,范純粹,范百祿,范鎮 (文學家),范育,茅坤,蜀學,胡瑗,郭祥正,郭熙,都江堰,郑獬,阿雲案,赣文化,赵颢,薛向,薛昌朝 (宋朝),門客,钟山定林寺遗址,邓艾,铜雀台,蔡卞,蔡京,蔡確,蔡挺,脫古改新,鄱阳湖大坝,膜蛤文化,重修許旌陽祠記,重北人輕南人,致使動詞,臺灣中學國文科課程,蕭俛,長孫佐輔,苏东坡 (2012年电视剧),苏秦,苏颂,苏轼,苏辙,雍裕之,逢甲大學校友列表,陈升之,陈襄,陈汝錡,陇右,抚州市,抒情诗,析數,恒慕义,李定 (北宋),李常,李常傑,李商隐,李白,李華 (文學家),李覯,李杜 (称呼),東坡家事,杜甫,杜诗 (诗集),杜醇,桃花源,桂枝香,梅,梅岭国家森林公园,楊萬里 (南宋),楼桑庙三义宫,欧阳修,武昌鱼,歷代名臣奏議,永乐大典,江南,江休復,江西省,江西诗派,汪洙,沈括,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補行辛丑壬寅恩正併科貢士進士列表,清蒸武昌鱼,滕王阁,漢字使用國間專有名詞互譯,潘兴嗣,潘正夫,澶渊之盟,月湖 (宁波),惠洪,春秋 (书),春節,春聯,昭君墓,新宋,新五代史,新唐書糾謬,新舊黨爭,方田均稅法,方惟深,文彥博,日本麻將古役,旅遊文學,改革,意謂動詞,散文,慈聖皇后,拗九节,曹娥碑,曹操,曾巩,曾布,曾公亮,曾肇,曾致堯,晚笑堂画传,普度寺,11世纪南京,11月22日,12月18日,5月21日,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