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狄奥多西广场

指数 狄奥多西广场

奥多西广场 (φόρος Θεοδοσίου,今 Beyazit 广场)位于君士坦丁堡,最初由君士坦丁一世所建,名为公牛广场(Forum Tauri)。393年以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命名,他模仿罗马的图拉真广场重建这个广场,周围是教堂、浴场等公共建筑,以及柱廊,中心是一个罗马凯旋柱,柱顶是狄奥多西一世雕像。柱壁浮雕描绘皇帝战胜蛮族的场景。内部螺旋楼梯让游客到达柱顶。狄奥多西柱一直存在到15世纪末,一些碎片曾用来兴建 Patrona Halil浴场。.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8 关系: 奴魯奧斯瑪尼耶清真寺巴耶济德二世清真寺罗马凯旋柱列表阿卡狄奧斯广场阿卡狄奧斯柱阿提克阿里帕夏清真寺梅塞大道拜占庭帝国

奴魯奧斯瑪尼耶清真寺

奴魯奧斯瑪尼耶清真寺(Nuruosmaniye Camii)是一座奥斯曼帝国清真寺,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法提赫区的Çemberlitaş街区。它被认为是奥斯曼巴洛克风格清真寺的最佳例证之一。这座清真寺由苏丹马哈茂德一世下令建造,建築師Mustafa Ağa 和Simon Kalfa,奧斯曼三世时期完成。建筑师采用了巴洛克建筑元素,这座清真寺有一个特别的沐浴喷泉(şadırvan)。奴魯奧斯瑪尼耶清真寺靠近大巴扎的入口、狄奥多西广场以及古老的阿提克阿里帕夏清真寺。.

查看 狄奥多西广场和奴魯奧斯瑪尼耶清真寺

巴耶济德二世清真寺

巴耶塞特二世清真寺(Beyazıt Camii)是一座奥斯曼帝国清真寺,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巴耶塞特广场,靠近古代君士坦丁堡的狄奥多西广场废墟。.

查看 狄奥多西广场和巴耶济德二世清真寺

罗马凯旋柱列表

这是古罗马凯旋柱列表,大部分位于帝国首都罗马和君士坦丁堡。.

查看 狄奥多西广场和罗马凯旋柱列表

阿卡狄奧斯广场

阿卡狄奧斯广场(Forum Arcadii, Φόρος τοῦ Ἀρκαδίου)由皇帝阿卡狄奥斯兴建于君士坦丁堡城内(今伊斯坦布尔)。 阿卡狄奧斯广场建于403年,位于 Xerolophos 地区,是从市中心沿梅塞大道向西,在到达君士坦丁堡城墙上的黄金城门前的最后一个罗马广场(forum),这条大道上有一连串罗马广场,包括君士坦丁广场(Forum of Constantine)、狄奥多西广场(Forum of Theodosius)、牛广场(Forum Bovis)和阿马斯特里亚努姆广场(Forum Amastrianum)。 后来奥斯曼人将这个广场改为市场,被称为Avrat Pazarı(“妇女市场”),用于拍卖女性奴隶。 阿卡狄奧斯柱位于广场中心,科林斯柱式,如同罗马的图拉真柱,也装饰着代表皇帝胜利的螺旋带状浅浮雕。在高度超过50米的柱顶,是阿卡狄奧斯的骑马雕像,由他的儿子狄奥多西二世安放于421年。在704年的地震中,这些雕塑从柱子上落下毁坏。柱子本身又矗立了一千年,直到1715年行将倒塌,威胁到邻近房屋,而被拆除。现在,它只剩下残缺不全的基础,一些雕塑的碎片陈列在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

查看 狄奥多西广场和阿卡狄奧斯广场

阿卡狄奧斯柱

阿卡狄奧斯柱是一根罗马凯旋柱,位于君士坦丁堡的阿卡狄奧斯广场,始建于401年,是为了纪念阿卡狄奧斯在400年战胜哥特人领袖盖纳斯。阿卡狄奧斯在408年去世,但是阿卡狄奧斯柱的装饰完成于421年,因此,雕塑是献给他的继任者狄奥多西二世。 阿卡狄奧斯柱受到狄奥多西广场的狄奥多西柱(380年代)的强烈影响,遵循了图拉真柱和馬可奧里略圓柱的凯旋柱传统。它毁于16世纪或18世纪,因受地震破坏,威胁周围建筑,不得不被拆除,目前只有它的巨大的红色花岗岩基础存在,土耳其语称为Avret Tash。.

查看 狄奥多西广场和阿卡狄奧斯柱

阿提克阿里帕夏清真寺

阿提克阿里帕夏清真寺(Gazi Atik Ali Paşa Camii)是一座古老的奥斯曼帝国清真寺,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法提赫区的 Çemberlitaş 街区,靠近大巴扎的入口、狄奥多西广场以及古老的奴魯奧斯瑪尼耶清真寺。它由大維齊爾波斯尼亚太监阿提克·阿里帕夏兴建于1496年,苏丹巴耶塞特二世在位期间。.

查看 狄奥多西广场和阿提克阿里帕夏清真寺

梅塞大道

梅塞大道(ἡ Μέση,Mese)意为“中央大街”,是古代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主要干道。这条街是拜占庭帝国礼仪的主要场景。现代的Divanyolu大道大致上沿着古代街道的路线。.

查看 狄奥多西广场和梅塞大道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查看 狄奥多西广场和拜占庭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