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熔岩

指数 熔岩

岩是指火山噴發出來的熔化岩石(即岩漿),或這些岩石冷固之後的形成物。地球和其他一些類地行星的內核是由岩漿組成的。在地球中,使得岩石熔化的熱力來自地熱能。當火山噴發時,熔岩就會噴灑出來,最初溫度可達。它比水濃稠十萬倍,但也可以蜿蜒流動。由於其觸變性和剪切稀化的特性,之後會慢慢冷卻凝固變成火成岩。 在溢流噴發時更容易形成熔岩流,而噴發則會形成火山灰和火山碎屑等物質,熔岩流反而不常見。拉丁語系中常用的“lava”一詞來自意大利語,源頭是拉丁語“labes”,意思是“摔下”。.

603 关系: 加那利黑蠣鷸加速世界用語列表努斯尔环形山劳伦斯陨石坑培特威物斯环形山基歇尔环形山基斯陨石坑基拉韋厄火山埃尔格陨石坑埃罗环形山埃格德陨石坑埃斯克朗贡陨石坑厄俄斯混沌假面騎士Build假面騎士W博古斯瓦夫斯基环形山博蒙环形山博雷尔陨石坑博斯科维奇陨石坑华莱士陨石坑十年火山卡塞谷卡佩拉环形山卡哈尔陨石坑卡勒环形山卡爾布科火山卡西尼环形山 (月球)卡蘭吉田火山卡普纳斯环形山卢宾聂基陨石坑危海南極-艾托肯盆地南海 (月球)古姆环形山古尔德陨石坑史瓦塞陨石坑史瓦贝陨石坑史波勒陨石坑吕姆克山坎帕努斯环形山坎农环形山坎贝尔环形山坡印廷环形山坦普尔陨石坑堰塞湖塞琉古环形山塞梅魯火山塞比特环形山塞曼环形山塔尔博特陨石坑...塔伦修斯环形山塔爾西斯塔拉绍德墨卡托环形山墨丘利环形山多布雷陨坑多伦德陨石坑多佩尔迈尔环形山夏湖 (月球)夢湖 (月球)夫琅和费环形山奢湖奥威尔斯陨石坑奥佩尔特陨石坑奥肯环形山奥波尔策陨石坑奥斯特陨石坑奥托里库斯陨石坑奧林帕斯山 (火星)威廉斯陨石坑娜塔莎陨石坑嫦娥三号嬬戀村季托夫陨石坑宝永大喷发富士塚富士山富士山噴發史富貴角尼亞穆拉吉拉火山尼科莱特陨石坑尼科莱陨石坑尼森环形山射紋系統山君不離屈斜路湖居维叶环形山居里克环形山岩石岩石列表岩浆房巴尔代环形山巴尔沃亚环形山巴尔末环形山巴布科克环形山巴伊环形山巴约环形山巴罗环形山巴爾提斯峽谷巴杜爾火山席勒环形山东山组希库斯陨石坑希罗多德陨石坑希望湖布依德拉松布利奥环形山布拉开陨石坑帕尔米耶里陨石坑帕利扎陨石坑帕列纳戈环形山帕罗特环形山帕路斯环形山帕里陨石坑帕斯卡环形山帕拉塞尔苏斯环形山帕拉斯陨石坑幸福湖乌索夫山乌鲁贝格环形山乔·邦德陨石坑乔·邦德月溪亚里士多德环形山庞加莱环形山亞拉拉特山康登陨石坑康普顿环形山二叠纪库仑环形山库克陨石坑库萨努斯环形山库诺夫斯基陨石坑库格勒环形山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伊壁琴尼环形山伊烏斯峽谷伊萨耶夫环形山伊本·尤努斯环形山伊本·白图泰陨石坑伊拉苏火山伦琴环形山伦福德环形山伯德环形山伯明翰环形山伽桑狄环形山优克泰蒙环形山弗内留斯环形山弗拉卡斯托罗环形山弗拉·毛罗环形山弗拉馬利翁環形山休厄尔陨石坑休姆坑 (月球)休谟陨石坑彭赛列环形山彼得罗帕夫洛夫斯基环形山彼得斯陨石坑佛兰斯蒂德陨石坑佛罗多·巴金斯佛拉哥环形山侏羅山脈 (月球)依西多禄陨石坑德塞利尼陨石坑德·加斯帕里斯陨石坑德干暗色岩德亚瑞司特陨石坑德维克陨石坑德里加尔斯基环形山德朗达尔环形山德扎尔格环形山德拉鲁环形山忘湖俄斐峽谷圣海伦火山地心冒險地心歷險記地心洪爐地磁场地熱能北西摩島利奧高利希滕贝格陨石坑利克陨石坑刻普斯陨石坑列别捷夫环形山列文虎克环形山喜帕恰斯环形山喀爾巴仟山脈和谐湾哥白尼环形山哈夫纳夫约杜尔哈伦环形山哈勃环形山哈雷特陨石坑哈恩环形山哈格里夫斯陨石坑儒勒·凡尔纳环形山冬湖冯·卡门环形山冯·布劳恩环形山冰岛热点冰島馬冰火山冈巴尔陨石坑冒纳罗亚火山冉士登 (坑)凝灰岩凯伊士环形山凯恩环形山六顶山古墓群兰姆环形山克劳修斯陨石坑克·迈尔陨石坑克罗兹陨石坑克罗科环形山克莱奥迈季斯环形山克莱恩陨石坑克鲁格陨石坑克里格陨石坑克雷蒂安环形山克拉夫特环形山克拉维斯环形山克拉默斯环形山克拉普罗特环形山前酒海纪剪切稀化勒维耶陨石坑勒特罗纳环形山勒莫尼耶环形山倫蓋火山倒轉地形皮塔屠斯环形山皮亚齐环形山皮克陨石坑皮克林陨石坑皮瑟陨石坑皮蒂斯楚斯环形山皮里环形山皮通山 (月球)皱岭石狩川环太平洋火山带玻基輝橄岩火山火山学火山岛火山作用火山噴發類型火山噴氣孔火山碎屑盾狀火山火山栓火山气体火山渣錐火成岩火星的火山活動灶神星獨湖珍珠岩破邊洲神酒海福西尼德环形山秘埃特薩圭火山科羅拉多大峽谷科羅拉多高原科马罗夫环形山科柏洛斯槽溝科普夫陨石坑秀丽湖穆瓦尼奥陨石坑第50號交響曲 (賀凡尼斯)策林格陨石坑米利奇乌斯陨石坑米切尔陨石坑米斯环形山索莫林环形山索西吉斯陨石坑索西琴尼陨石坑索思环形山约里奥环形山纳史密斯环形山纳皮尔环形山维特鲁威陨石坑维泰洛陨石坑罗素环形山罗蒙诺索夫环形山罗斯环形山羅臼岳烙印勇士爱丁顿环形山疫沼瑪瑙瓦尔格廷环形山瓦茨陨石坑瓦斯科·达伽马环形山產靈火山甘道夫熱輻射成像系統熔岩喷泉熔岩灯熔岩管熔岩湖界海特巴特陨石坑特內里費山脈特纳陨石坑特罗佩阿主教座堂牛顿环形山盧穆特巴萊火山直圆陨石坑直列山脈登博夫斯基陨石坑白堊紀-古近紀界線白贝罗环形山白沙灣海水浴場芬伊陨石坑芬施陨石坑莫尔顿环形山莫伊谢耶夫环形山莫罗山莫里陨石坑莫雷环形山莫斯科海 (月球)莱尔陨石坑莱布尼兹环形山莱克塞尔环形山聚合板塊邊緣道斯陨石坑菲利普岛 (诺福克岛)萨宾陨石坑萨尔顿环形山萨帕斯山萨摩亚族青木原風暴洋裂缝喷发口複式火山西尔维斯特环形山西帕路斯环形山西之岛 (小笠原群岛)西西里巴洛克西貢東郊野公園西樵山西湖 (富士五湖)馬利厄斯丘陵馬榮火山香港地理香港地質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马可尼环形山马利厄斯陨石坑马拉尔第山马拉尔第陨石坑詹纳环形山高岛高平子環形山鬼冢承次陨石坑魏德曼施泰登环形山魏斯环形山魯克山脈诸神之怒诺埃格拉特陨石坑诺特环形山谢瓦利尔环形山谷登堡陨石坑鲍迪许陨石坑鲍耶环形山贝塞尔陨石坑贝罗索斯环形山费米环形山麦卡笛陨石坑麦奇生环形山麦哲伦陨石坑麦克劳林环形山麦克米伦陨石坑麦克莱尔陨石坑麦克斯韦尔陨石坑黃石國家公園默冬环形山默拉皮火山黑石齐奥尔科夫斯基环形山达·芬奇陨石坑达穆瓦索陨石坑达盖尔陨石坑达里诺尔龜山島龙格陨石坑霍尔丹陨石坑霍尔登修陨石坑霍尔陨石坑霧都魔堡樂團錫安國家公園錫納朋火山范登博斯陨石坑范阿尔巴达陨石坑胡克陨石坑能斯脱环形山舍贝勒环形山舒马赫环形山阿努钦环形山阿基米德坑阿卡特南戈火山阿尔卑斯谷 (月球)阿尔塔莫诺夫陨石坑阿尔希塔斯陨石坑阿巴克里陨石坑阿布·菲达环形山阿伽撒尔基德斯环形山阿诺尔德环形山阿贝尔环形山阿里斯基尔环形山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阿耶波多陨石坑阿格里科拉山脈阿波罗尼奥斯陨石坑阿波罗环形山阿摩尼奧斯隕石坑阿拉瓜伊尼亚陨石坑赤城山 (日本)赤道几内亚地理赫尔默特陨石坑赫尔曼陨石坑赫·乔·威尔斯环形山赫利孔陨石坑赫维留环形山赫西俄德陨石坑赫茨普龙环形山赫胥黎陨石坑赫里戈留斯陨石坑赫斯环形山赫拉克勒斯环形山閃電熔岩薛定谔环形山藍腳鰹鳥门捷列夫环形山闵科夫斯基环形山钱柏林环形山邦普朗环形山蓝潟湖 (冰岛)里乔利环形山里利乌斯环形山金泽尔环形山金星地質金斯环形山蕾斯尼克陨石坑长存湖长白山火山国家地质公园长财组色诺芬尼环形山艾娜月坑苏必利尔湖雪陸雪月雲海 (月球)雷乔蒙塔努斯环形山雷蒂库斯陨石坑雷斯庇基陨石坑雷普索尔环形山蛇海雅科夫金陨石坑耶基斯 (坑)耶馬溪虹灣ONE PIECE角色列表OVERLORD角色列表暑湾抛物线柏拉圖坑查理士环形山柯西陨石坑柯洛7b柔湖林奈陨石坑恐湖恨湖恩底弥翁环形山恰普雷金环形山提丢斯环形山提贝斯提高原李奥环形山李特尔陨石坑李陨石坑杰勒德环形山東非大裂谷松木河组根斯巴克陨石坑格特纳环形山格里夫斯陨石坑格里马尔迪环形山桑德陨石坑桑特贝奇环形山梅森环形山梅森环形山 (月球)機甲戰記威龍檄樹櫻島死湖比尔哈茨陨石坑比伊陨石坑比格陨石坑毕奥陨坑毕达哥拉斯环形山水星汤姆孙环形山汉诺环形山汉斯廷陨石坑沃夫陨石坑沃纳陨石坑沃特曼陨石坑沃恩山沃斯克列先斯基环形山沙克伯勒陨石坑沙科纳克环形山沙里克-加賈火山泊松陨石坑泡利环形山泡沫海波希多尼环形山波特兰森林公园波莫尔采夫陨石坑波里塔迪斯湖波波夫陨石坑泽莫纳克斯环形山泽林斯基环形山法布里环形山法國共和曆津纳陨石坑洪堡海活火熔城洛夫莱斯环形山洛威陨石坑洛希环形山洛伦兹环形山涂鸦上帝混合火山温洛克环形山温思罗普陨石坑潘拿古南火山澎湖群島澄海 (月球)木卫一木衛一的火山活動月丘月球地質月球表面特徵列表月球陨石坑月谷列表月溪朗伯陨石坑朗道环形山朗格马克环形山惡魔果實成功灣戴维孙环形山戴维环形山戈尔德施米特环形山春湖海底扩张学说海玛斯山脉海曼斯陨石坑斯塔迪乌斯陨石坑斯帕環形山斯帕陨石坑斯匹次卑尔根山脉斯图尔特陨石坑斯特鲁维环形山斯特藩环形山斯特拉博环形山斯蒂维纽斯环形山斯文赫定环形山施卡德环形山施特夫勒环形山文德利努斯环形山早雨海世撞击盆地悲湖愛情灣愛拉托遜紀扬松陨石坑托兰斯基陨石坑托勒密环形山托里切利陨石坑拿索环形山拉卡耶环形山拉塞尔陨石坑拉德环形山拉蒙特环形山拉森火山國家公園曼齐尼环形山曼恩陨石坑普卢塔克环形山普里斯特利环形山普林尼式火山噴發普林茨陨石坑普森环形山普朗克环形山普拉纳陨石坑智海 (月海)時湖1886年塔拉威拉火山爆發1980年圣海伦火山爆发2010年默拉皮火山喷发2018年夏威夷地震 扩展索引 (553 更多) »

加那利黑蠣鷸

加那利黑蠣鷸(Haematopus meadewaldoi)是一種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的蘭索洛特島、福特彎圖拉島及其周邊小島上特有的涉禽。 加那利黑蠣鷸最初被認為是非洲黑蠣鷸的亞種,但已證實牠們獨立的物種。 這兩種有時都會被認為是歐亞蠣鷸的亞種。雖然自然學者很久以前已知悉加那利黑蠣鷸的存在,但卻1913年前一直都誤以為是非洲的群族。.

新!!: 熔岩和加那利黑蠣鷸 · 查看更多 »

加速世界用語列表

本文為日本作家川原礫的輕小說作品《加速世界》的用語介紹。.

新!!: 熔岩和加速世界用語列表 · 查看更多 »

努斯尔环形山

努斯尔环形山(Nušl)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其名称取自捷克天文学家暨数学家弗朗齐歇克·努斯尔(Frantisek Nušl,1867年-1925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努斯尔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劳伦斯陨石坑

劳伦斯陨石坑(Lawrence)是位于月球正面静海以东和丰富海西北之间高地上的一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美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1901年-1958年)和美国首位非裔宇航员小罗伯特·亨利·劳伦斯(Robert Henry Lawrence,Jr.,1935年-1993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劳伦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培特威物斯环形山

培特威物斯环形山(Petavius)是月球正面南半球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早雨海世代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法国耶稣会神学家、现代年代学创建者狄奥尼修斯·培特威物斯(Dionysius Petavius,1583年-1652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培特威物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基歇尔环形山

基歇尔环形山(Kircher)是月球正面西南高地上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七世纪德国耶稣会修士、通才与发明家阿塔纳斯·基歇尔(1601年-1680年),1935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基歇尔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基斯陨石坑

基斯陨石坑(Kies)是位于月球正面云海西南的一座大撞击坑残迹,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八世纪德国天文学家暨数学家“约翰·基斯”(Johann Kies,1713年-1781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基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基拉韋厄火山

基拉韦厄火山(Kīlauea)是夏威夷島上的五個盾狀火山之一。是目前世界上觀光客流量最大的火山,也是最活躍的火山。根據統計,在20世紀內,該火山就噴發了52次。 “基拉韦厄”在夏威夷语中的意思是“涌出”或“冒出”,形容这个火山经常涌出岩浆。基拉韦厄火山目前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自从1983年1月3日以来,27年1000多天一直在不断地喷出岩浆,喷出的物质如果铺成道路,可以绕地球三周以上,整个基拉韦厄火山的90%部分是被年龄不到1000年的岩浆所覆盖。不算这一次长时间的喷发,从1952年基拉韦厄火山已经喷发了33次。 夏威夷当地人认为基拉韦厄火山是火山女神的驻地。 2014年6月27日該火山從一個新的火山口再次爆發,岩漿不斷湧出,溫度高達1000攝氏度,緩慢流動。10月28日流到普納(Puna)地區帕霍瓦鎮(Pahoa)邊緣,夏威夷當局實施緊急撤離。11月14日民防局稱火山噴發暫停,熔岩暫時停止活動。熔岩逼近一個公墓,並燒燬一棟民宅,另一邊有一條熔岩覆蓋一條鄉村公路上坡方向大約300碼。夏威夷縣政府表示,熔岩暫時未對居民構成直接威脅。 2018年5月3日,在一场5.0级的地震后,普納地區下部内在20天内相继裂开22个裂缝,随后岩浆大量喷出,導致近2000人撤離并造成1人重伤。.

新!!: 熔岩和基拉韋厄火山 · 查看更多 »

埃尔格陨石坑

埃尔格陨石坑(Elger)是月球正面西南位于疫沼南部边缘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英国月面学家,维多利亚时代卓越的月球观察者之一“托马斯·格温·埃尔格”(Thomas Gwyn Elger,1836年-199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埃尔格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埃罗环形山

埃罗环形山(Erro)是月球背面靠近正面东侧边沿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墨西哥天文学家、政治家暨教育改革家路易斯·恩里克·埃罗(Luis Enrique Erro,1897年-1955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埃罗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埃格德陨石坑

埃格德陨石坑(Egede)是位于月球正面冷海东侧边沿的一座撞击坑,约形成于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挪威路德会传教士汉斯·埃格德(Hans Egede,1686年-1758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埃格德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埃斯克朗贡陨石坑

埃斯克朗贡陨石坑(Esclangon)是位于月球正面爱湾东侧崎岖高地上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法国天文学家暨数学家欧内斯特·本杰明·埃斯克朗贡(Ernest Benjamin Esclangon,1876年-1954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埃斯克朗贡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厄俄斯混沌

厄俄斯混沌(Eos Chaos)是一個位於火星科普來特斯區的崎嶇凹陷地形,中心座標16.8°S,46.9°W。它的長度約490公里,名稱來自以古希臘黎明女神厄俄斯命名的火星古典反照率特徵。.

新!!: 熔岩和厄俄斯混沌 · 查看更多 »

假面騎士Build

《假面騎士Build》(日语:仮面ライダービルド),將自2017年9月3日起於朝日電視台每週日早上8:00-8:30,10月1日起改至9:00-9:30 放映播出的日本特攝電視劇。《假面騎士系列》的第19部平成系列作品,同時也是第34位作為主角的假面騎士。口號為「勝利的法則決定了!」。.

新!!: 熔岩和假面騎士Build · 查看更多 »

假面騎士W

《假面騎士W》(仮面ライダーダブル,Kamen Rider W),自2009年9月6日起於朝日電視台放映,每週日早上8:00-8:30播出的日本特攝電視劇。本作為《假面騎士系列》的第11部平成系列作品。口號是「我們是兩人合為一人的假面騎士(俺たちは、僕たちは、二人で一人の仮面ライダーだ)」,是史上首位由兩名變身者所變身而成的假面騎士。.

新!!: 熔岩和假面騎士W · 查看更多 »

博古斯瓦夫斯基环形山

博古斯瓦夫斯基环形山(Boguslawsky)是位于月球正面南部极地区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天文学家、布雷斯劳(弗罗茨瓦)天文台台长帕隆·海因里希·路德维希·冯·博古斯瓦夫斯基(Palon Heinrich Ludwig von Boguslawsky,1789年-1851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博古斯瓦夫斯基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博蒙环形山

博蒙环形山(Beaumont)是月球正面位于酒海西南山区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地质学家雷昂斯·埃里·德·博蒙(Léonce Élie de Beaumont,1798年-1874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博蒙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博雷尔陨石坑

博雷尔陨石坑(Borel)是位于月球正面澄海东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法国数学家暨政治家费力克斯-爱德华-朱斯坦-埃米尔·博雷尔(Félix Édouard Justin Émile Borel,1871年-1956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博雷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博斯科维奇陨石坑

博斯科维奇陨石坑(Boscovich)是位于月球正面中央区的一座撞击坑残迹,其名称取自拉古萨共和国物理学家、数学家暨天文学家鲁杰尔·朱塞佩·博斯科维奇(Roger Joseph Boscovich,1711年-178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博斯科维奇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华莱士陨石坑

华莱士陨石坑(Wallace)是月球正面雨海东南部的一座撞击坑残迹,其名称取自英国博物学家、探险家、地理学家、人类学家与生物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1823年-1913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华莱士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十年火山

十年火山」是由國際火山學與地球內部化學協會(IAVCEI)選出的16座火山,協會旨在促進火山相關研究、增加民眾的防災意識,從而減輕自然災害的破壞。這些火山曾有破壞性的大規模爆發、近期有地質活動、接近人口稠密地區和存在多於一種火山風險(如火山噴發碎屑、火山碎屑流、熔岩流、火山泥流、火山體不穩定、火山穹丘倒塌)。 現時16個「十年火山」有︰.

新!!: 熔岩和十年火山 · 查看更多 »

卡塞谷

卡塞谷(Kasei Valles)是位於火星阿基達利亞海區和月沼區的一個巨大的峽谷系統,位於北緯24.34度,東經295度,長達1,780公里。命名源自日文中的火星(かせい,kasei)。卡塞谷是火星上最大的外流浚道之一。.

新!!: 熔岩和卡塞谷 · 查看更多 »

卡佩拉环形山

卡佩拉陨石坑(Capella)是位于月球正面酒海北侧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古罗马古典时代晚期哲学家、修辞学家暨拉丁文散文作家"乌尔提亚努斯·卡佩拉"(公元五世纪),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卡佩拉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卡哈尔陨石坑

卡哈尔陨石坑(Cajal)是位于月球正面静海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西班牙医生暨组织学家,现代神经科学奠基人之一,19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1852年-1934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卡哈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卡勒环形山

卡勒环形山(Karrer)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裔瑞士籍数学家暨化学家,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卡勒(1889年-1971年),1979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卡勒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卡爾布科火山

卡爾布科火山是智利的火山,位於該國南部延基韋湖東南面,由湖大區負責管轄,屬於安第斯山脈的一部分,海拔高度2,003米。火山和周边地区处于的保护之内。这是一个非常有爆炸性的安山岩火山,其熔岩通常含有55%至60%二氧化硅(SiO2)。 最近一次喷发是在2015年4月22日,自1972年以来第一次火山喷发。.

新!!: 熔岩和卡爾布科火山 · 查看更多 »

卡西尼环形山 (月球)

卡西尼环形山(Cassini)是位于雨海东端的雾沼(该特征名已被取消)中一座月球撞击坑,其地质年龄隶属于早雨海世。其名称取自意大利出生的法国天文学家和水利工程师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1625年-1712年)及他的儿子-法国天文学家雅克·卡西尼(1677年-175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卡西尼环形山 (月球) · 查看更多 »

卡蘭吉田火山

卡蘭吉田火山是印度尼西亞北蘇拉威西省的火山,位於錫奧島北部,自1675年有41次火山爆發,是印度尼西亞最活躍的火山之一。1997年3人因火山爆發造成的火山碎屑流死亡。2010年8月6日,卡蘭吉田火山爆發,熔岩和火山灰噴至數百米高空,4人失蹤。.

新!!: 熔岩和卡蘭吉田火山 · 查看更多 »

卡普纳斯环形山

卡普纳斯环形山(Capuanus)是月球正面位于疫沼南部的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五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弗朗切斯科·卡普阿诺·迪曼弗雷多尼亚(十五世纪),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卡普纳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卢宾聂基陨石坑

卢宾聂基陨石坑(Lubiniezky)是月球正面位于云海西北侧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波兰天文学家暨史学家、作家斯坦尼斯拉夫·卢宾聂基(Stanislaus Lubiniezky,1623年-1675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卢宾聂基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危海

危海(Mare Crisium)是位于月球正面东部危海盆地中的一座月海,位于560×420公里范围内,面积近17.6万平方公里,表面极为平坦。它是月球正面最孤独的月海:四周环被辽阔的高地环抱,仅间杂着一些零碎的小月海区。该月海中分布有质量瘤、皱岭和撞击坑等特征,但没有类似月溪的地堑。.

新!!: 熔岩和危海 · 查看更多 »

南極-艾托肯盆地

南极-艾托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是月球背面一座巨大的撞击陨石坑,直径大约2500公里,深13公里,最大落差(从坑底最深处到最高壁顶处)16.1公里,它是太阳系中已知最大的撞击坑之一,也被公认为是月球上最大、最古老和最深的撞击盆地。它以月球背面二处相对应的地貌特征所命名:位于盆地北端的艾托肯环形山和另一端的月球南极,但这只是国际天文联合会提出的临时名称,其正式命名仍未确定。南极-艾托肯盆地深色的表面分外醒目,从地球上可看到该盆地位于月球南侧边沿犹如一列巨大山脉般的外侧边缘,有时也被称为莱布尼茨山脉,但该名称并没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认可。.

新!!: 熔岩和南極-艾托肯盆地 · 查看更多 »

南海 (月球)

南海(Mare Australe)是一座位于月球東南侧的月海,其東半部在月球背對地球的一側。南海盆地形成于前酒海纪时期,在晚雨海世其地層被平滑、黒色的火山玄武岩覆蓋。"南海"一名首先由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提出,并被列入首批4531个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认定的月球表面对象范围内。 与大多數月海不同,南海表面很不平整,布满了众多隕石坑,如詹纳环形山、兰姆环形山和古姆环形山等,与很多其它陨石坑一样,这些坑内都充斥着玄武岩熔岩。 该月海的月面座标为南纬38.9°、东经93.0°,它位于月球背面的东半部,仍可在月球天平动期间被看到。.

新!!: 熔岩和南海 (月球) · 查看更多 »

古姆环形山

古姆环形山(Gum)是月球正面位于东海西侧边沿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澳大利亚天文学家、以研究发射星云和银河系射电辐射而闻名的柯林·史丹利·古姆(1924年-196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古姆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古尔德陨石坑

古尔德陨石坑(Gould)是月球正面位于云海中南部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残迹,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美国天文学家本杰明·阿普索普·古尔德(Benjamin Apthorp Gould,1824年-189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古尔德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史瓦塞陨石坑

史瓦塞陨石坑(Swasey)是月球正面赤道区位于史密斯海东南岸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美国发明家安布罗斯·史瓦塞(Ambrose Swasey,1846年-1913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史瓦塞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史瓦贝陨石坑

史瓦贝陨石坑(Schwabe)是位于月球正面北部区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德国天文学家塞缪尔·海因利希·史瓦贝(1789年-1875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史瓦贝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史波勒陨石坑

史波勒陨石坑(Spörer)是月球正面位于赫歇尔陨石坑正北和被熔岩掩没的弗拉马利翁环形山东南的一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德国天文学家福莱德雷·威廉·古斯塔夫·史波勒(1822年10月23日-1895年7月7日),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史波勒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吕姆克山

吕姆克山(Mons Rümker)是位于月球正面西北部的一座孤立的火山结构,月面坐标为北纬40.8°、东经58.1°。该特征构成了风暴洋北部一座庞大、高耸的山丘。底部直径有70公里,其峰顶高出周边平原约1100米以上。1935年以德国天文学家卡尔·路德维希·克里斯蒂安·吕姆克之名命名。 吕姆克山山顶聚集了30座圆形鼓起的月丘,其中一些月丘的峰顶有小坑洞。这些宽阔、圆形的特征有数百米高的缓坡。月丘是从本地喷口喷出的熔岩,随后缓慢冷却凝固所成。 环吕姆克山四周的悬崖将它与相邻的月海分开。这一高原西部高900米,南部和东部分别高650米和1100米。吕姆克山表面较为均匀,具有很强的月海地层光谱特征。据估算,形成该山丘所挤压出的熔岩体积大约有1800立方千米。.

新!!: 熔岩和吕姆克山 · 查看更多 »

坎帕努斯环形山

坎帕努斯环形山(Campanus)是月球正面位于云海南侧边缘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三世纪意大利数学家“诺瓦拉的乔凡尼·坎帕努斯”(Giovanni Campano ),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坎帕努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坎农环形山

坎农环形山(Cannon)是月球正面东北部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坑,形成于酒海纪,其名称取自对30万颗恒星进行了分类的美国女天文学家安妮·詹普·坎农(1863年—1941年),1964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坎农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坎贝尔环形山

坎贝尔环形山(Campbell)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球一座巨大的古陨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二位美国天文学家利昂·坎贝尔(1881年-1951年)和威廉·华莱士·坎贝尔(1862年-1938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坎贝尔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坡印廷环形山

坡印廷环形山(英語:Poynting)是月球背面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代,其名称取自英国物理学家约翰·亨利·坡印廷(John Henry Poynting,1852年-1914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坡印廷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坦普尔陨石坑

偏左下是戈丁陨石坑、右上为阿格里巴环形山,坦普尔陨石坑连接在阿格里巴环形山的东侧壁上。北欧光学望远镜拍摄。 坦普尔陨石坑(Tempel)是月球正面赤道区中一座大撞击坑的残迹,其名称取自德国天文学家恩斯特·威廉·勒伯莱希特·坦普尔(1821年-1889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坦普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堰塞湖

堰塞湖是指山崩、土石流或熔岩堵塞河谷或河床,儲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的湖泊,通常為地震、風災、火山爆發等自然原因所造成,也有人為因素所造就出的堰塞湖,例如:炸藥擊發、工程挖掘等。堰塞湖的形成,通常是不穩定的地質狀況所構成,當堰塞湖構體受到沖刷、侵蝕、溶解、崩塌等作用,堰塞湖便會出現「溢壩」,最終會因為堰塞湖構體處於極差地質狀況,演變「潰堤」而瞬間發生山洪爆發的洪災,對下游地區有著毀滅性破壞。(大多數的堰塞湖會於形成後的數天內,不斷的由原本的河川注入儲水,累積到足以潰堤的水量。).

新!!: 熔岩和堰塞湖 · 查看更多 »

塞琉古环形山

塞琉古环形山(Seleucus)是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西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古巴比伦哲学家暨天文学家塞琉西亚的塞琉古(约公元前190年左右),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塞琉古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塞梅魯火山

塞梅魯火山是印度尼西亞的火山,位於爪哇島西南部,行政方面由東爪哇省負責管轄,海拔高度3,676米,是爪哇島最高的山峰,自1818年有55次火山爆發的記綠,造成熔岩流和火山碎屑流,所有爆發的強度為火山爆發指數2至3級。.

新!!: 熔岩和塞梅魯火山 · 查看更多 »

塞比特环形山

塞比特环形山(Thebit)是月球正面位于云海东侧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阿拉伯拜星教天文学家、数学家暨医生“塔比·伊本·库拉”(Thābit ibn Qurra,826年-901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塞比特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塞曼环形山

塞曼环形山(Zeeman)是月球背面靠近南极附近一座古老而巨大的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荷兰物理学家,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彼得·塞曼(1865年-1943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塞曼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塔尔博特陨石坑

塔尔博特陨石坑(Talbot)是月球正面位于史密斯海西侧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物理学家及化学家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1800年-1877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塔尔博特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塔伦修斯环形山

塔伦修斯环形山(Taruntius)是位于月球正面丰富海西北边沿的一座年轻撞击坑,约形成于11亿年前的哥白尼纪,其名称取自罗马哲学家暨数学家卢修斯·塔伦修斯·费尔玛努斯(公元前1世纪),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塔伦修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塔爾西斯

塔爾西斯(Tharsis)坐落於火星赤道、水手號峽谷的西邊,是一個高9公里、寬3000公里的廣大火山高原。她的名稱來自聖經,一個位在已知世界極西處的地名。 (參見Tarshish).

新!!: 熔岩和塔爾西斯 · 查看更多 »

塔拉绍德

科罗廖夫环形山是一座典型的塔拉绍德结构示例 塔拉绍德(英语:Thalassoid";俄语:талассоид), 引自希腊语:“θάλασσα”(海)和εἶδος(外观),是月球上一种大小与月海盆地相类似的大型撞击结构,但不同的是它有一个明亮的坑底,里面没有或仅覆盖了少量幽暗的熔岩。塔拉绍德底部及周边也散布有较小的陨石坑,满月时,它与周边背景地形没有区别。 塔拉绍德主要是月球背面的一种特征,里面涌出的熔岩较正面的盆地要少得多,月背的塔拉绍德主要包含有智海、莫斯科海、东方海和赫茨普龙环形山、科罗廖夫环形山以及月球正面的酒海。.

新!!: 熔岩和塔拉绍德 · 查看更多 »

墨卡托环形山

墨卡托环形山(Mercator)是位于云海西南边缘的一座月球撞击坑。它位于坎帕努斯环形山的东南方,两者被一条狭窄、蜿蜒的山谷分开。 "墨卡托峭壁"(Rupes Mercator)断层与墨卡托环形山东北侧边缘相切;疫沼的东部边缘与墨卡托环形山的西缘接壤;而源自拉姆斯登溪系的一条月溪则邻接着小陨石坑"墨卡托 C"(Mercator C)的西侧边缘。 墨卡托环形山的边缘略受侵蚀,东西两侧有几座微型陨石坑,环形山内地表早前已被熔岩覆盖,留下相对平整而无特点的表面。.

新!!: 熔岩和墨卡托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墨丘利环形山

墨丘利环形山(Mercurius)是位于月球正面东北部的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其名称取自古罗马神话中众神的信使墨丘利,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墨丘利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多布雷陨坑

多布雷陨坑(Daubrée)是月球正面位于冬湖东北的一座小型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法国洞穴探险者及地质学家加布里埃尔·奥古斯特·多布雷(Gabriel Auguste Daubrée,1814年-1896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多布雷陨坑 · 查看更多 »

多伦德陨石坑

多伦德陨石坑(Dollond)是位于月球正面中央区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镜片师约翰·多伦德(John Dollond,1706年-1761年),1935年獲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多伦德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多佩尔迈尔环形山

多佩尔迈尔环形山(Doppelmayer)是位于月球正面湿海西南的一座大型古撞击坑残迹,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是1791年由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希罗尼穆斯·施罗特取自十七世纪德国数学家暨天文学家、制图师约翰·加布里埃尔·多佩尔迈尔(Johann Gabriel Doppelmayer,1671年-175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多佩尔迈尔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夏湖 (月球)

夏湖("Lacus Aestatis",拉丁语意思为"夏湖")是由靠近月球西侧两座相对较小的月海所组成。其月面座标为15.0°S,69.0°W,该湖分布于直径90公里范围内,面积合计约1000平方公里。 夏湖的西北部分位于罗卡环形山东南偏东,介于罗卡环形山及卫星坑"罗卡 A"之间;另一部分则起始于东南方,形似一个呈南北延伸,细长而不规则的拼块,月湖的南端抵近已被熔岩填塞的克鲁格陨石坑西北侧外壁。 過去曾被德國天文學家尤利乌斯·海因里希·弗朗茨命名為夏海(Mare Aestatis),197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改为現在的名称。.

新!!: 熔岩和夏湖 (月球) · 查看更多 »

夢湖 (月球)

梦湖(Lacus Somniorum)是月球正面东北部的一座月海,是月球上最大的月湖,月面坐标为,直径384公里。梦湖的拉丁名之意为“梦之湖”,由意大利天文学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命名。 梦湖的边界线不甚明确,其表面与月表多数月海一样,由低反照率的凝固玄武岩熔岩构成。 在西南,梦湖通过波希多尼环形山西北一处宽阔的裂口与澄海相通,该环形山构成了梦湖南界的西端;在东面,其边界在抵达最远的东经41°处转而伸向西北;梦湖的南沿连接了被熔岩淹没的霍尔陨石坑和一条长约150公里的乔·邦德月溪,霍尔陨石坑南面是更小的乔·邦德陨石坑。 梦湖曲折的东侧边缘紧挨着莫里陨石坑,往北则到达残存的威廉斯陨石坑。在那儿,其边缘转而西折继续延伸,一道坐落了已淹没的梅森环形山和普拉纳陨石坑的狭窄地带将它与北面较小的死湖相隔开。 最后,该湖折回到南部,沿澄海北侧进入崎岖地形区;梦湖南半部地表上分布了一系列的沟壑,因它们靠近波希多尼环形山北面一座被梦湖包围的小撞击坑-丹尼尔陨石坑而被统称为"丹尼尔月溪",丹尼尔陨石坑以北,靠近梦湖北界的是格罗夫环形山。.

新!!: 熔岩和夢湖 (月球) · 查看更多 »

夫琅和费环形山

夫琅和费环形山(Fraunhofer)是月球正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物理学家、光学大师约瑟夫·冯·夫琅和费(1787年-182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夫琅和费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奢湖

奢湖(拉丁文为"Lacus Luxuriae")是月球背面的一座小月海,大小约50公里。1976年其拉丁名-“奢华之湖”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采纳.。.

新!!: 熔岩和奢湖 · 查看更多 »

奥威尔斯陨石坑

奥威尔斯陨石坑(Auwers)是月球正面坐落在海玛斯山脉中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德国天文学家阿杜尔·奥威尔斯(1838年-1915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奥威尔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奥佩尔特陨石坑

奥佩尔特陨石坑(Opelt)是月球正面位于云海北部的一座大撞击坑残迹,其名称取自二位德国天文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奥佩尔特(Benjamin Apthorp Gould,1794年-1863年)和奥托·莫里兹·奥佩尔特(Otto Moritz Opelt,1829年-1912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奥佩尔特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奥肯环形山

奥肯环形山(Oken)是位于月球正面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裔瑞士籍博物学家、植物学家、生物学家及鸟类学家洛伦兹·奥肯(1779年-1851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奥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奥波尔策陨石坑

奥波尔策陨石坑(Oppolzer)是月球正面中央湾南部一座残存的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奥地利天文学家西奥多·冯·奥波尔策(Theodor von Oppolzer,1841年-188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奥波尔策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奥斯特陨石坑

奥斯特陨石坑(Oersted)是位于月球正面东北部的一座撞击坑残迹,其名称取自丹麦物理学家、化学家暨文学家汉斯·克里斯汀·奥斯特(1777年-1851年),1935年该名称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奥斯特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奥托里库斯陨石坑

奥托里库斯陨石坑(Autolycus)是月球正面阿基米德山脉东部一座相对年轻的撞击坑,位于雨海和澄海边沿之间,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但其它来源认为形成于11亿年前的哥白尼纪。1645年约翰·赫维留首次对它进行了描述,该陨坑名称取自古希腊天文学家暨数学家皮塔内的奥托里库斯(约公元前360年-公元前29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奥托里库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奧林帕斯山 (火星)

奧林帕斯山(Olympus Mons)是火星上的盾狀火山,亦為太陽系中已知最高的山,高於基準面21,229公尺,將近地球珠穆朗玛峰的兩倍多,但更貼切的比喻是地球冒納羅亞火山從海底算起高度(9公里多)的兩倍多,因為同樣是盾狀火山,且山頂都有破火山口。火山寬約600公里,約等於夏威夷群島的寬度(夏威夷島至可愛島)。位於北緯18.4度,東經226度。 在太空船確認它是一座山之前,地面望遠鏡中的奧林帕斯山是一明亮的亮點,被19世紀後期天文學家命名為「奧林帕斯山之雪」(Nix Olympica)。Patrick Moore (1977), Guide to Mars, London (UK), Cutterworth Press,前者為p.96,後者為p.120.

新!!: 熔岩和奧林帕斯山 (火星) · 查看更多 »

威廉斯陨石坑

威廉斯陨石坑周边,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 威廉斯陨石坑(Williams)是位于月球正面赫拉克勒斯环形山南面的一座撞击坑残迹,形成年代不详。其名称由1898年德国月面学家约翰·内波穆克·克里格和德国物理学家卡尔·鲁道夫·凯尼格首次提出,以纪念英国律师业余天文学者亚瑟·斯坦利·威廉斯(Arthur Stanley Williams,1861年-1938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威廉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娜塔莎陨石坑

娜塔莎陨石坑(Natasha)是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和雨海间山区中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俄语女性名,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娜塔莎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嫦娥三号

嫦娥三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第二階段的机器人登月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月球车。於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2月6日抵达月球轨道,开展嫦娥三期工程中的第二阶段“落”,12月14日带着中國的第一艘月球车——“玉兔号”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虹湾着陆区”),成为继1976年的月球24号后首个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探测器。.

新!!: 熔岩和嫦娥三号 · 查看更多 »

嬬戀村

嬬戀村()是群馬縣西部的一村。.

新!!: 熔岩和嬬戀村 · 查看更多 »

季托夫陨石坑

季托夫陨石坑(Titov)是月球背面位于莫斯科海东北部的一座古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前苏联宇航员,第二位进入地球轨道之人-戈尔曼·斯捷潘诺维奇·季托夫 (1935年-200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季托夫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宝永大喷发

宝永大噴發,是指日本最大的活火山富士山在宝永四年(1707年)的一次大规模喷发。此次喷发在富士山东南斜面新造成了一个寄生火山——宝永山。 这是江户时代富士山唯一一次大规模喷发,與平安時代的延历大喷发、貞觀大喷发合称为日本历史上富士山三大喷发。 宝永大噴發的特徵是:雖然該次噴發產生了大量火山灰,並堆積在離火山有100公里遠的江戶,但是並沒有熔岩流下。據估計該次噴發的噴出物高達8億m3。這次噴發發生於富士山的東南斜面,形成了3個噴發口。從上面開始依序為為第一、第二、和第三寶永噴發口;不過從山腳往上望,只有最大的第一噴發口比較顯眼。寶永大噴發後,富士山就未曾再噴發過。.

新!!: 熔岩和宝永大喷发 · 查看更多 »

富士塚

富士塚(ふじづか)是富士信仰模仿富士山營造的人工的山或塚。現代也稱作「迷你富士」。.

新!!: 熔岩和富士塚 · 查看更多 »

富士山

富士山()是日本一座橫跨靜岡縣和山梨縣的活火山,位於東京西南方約80公里處,主峰海拔3776--,2002年8月(平成14年),經日本國土地理院重新測量後,為3775.63公尺,是日本国内的最高峰。參考:(日本總務省消防廳雜學關鍵第14篇,富士山是日本第一的山);PDF檔。富士山顶於冬季积雪,直至次年6、7月才會融化,在管理上属于本州地區的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範圍內。富士山不但名列日本百名山,同時也是日本三名山之一,其名稱由來源自於竹取物語。聞名全球的富士山是日本重要的象征之一,被視為聖山,最高可遠眺哈里發塔和環球貿易廣場,其在古代文献中亦被称為不二、不盡或是富慈,也经常被称作芙蓉峰或富岳。自古以来,这座山的名字就经常在日本的传统诗歌“和歌”中出现。 在富士山山麓周围,分布着5个淡水湖,统称富士五湖,是日本著名的观光度假名胜地。富士山有4个主要的登山口,分别为富士宫口、须走口、御殿场口、富士吉田(河口湖)口等,其中前三个登山入口都在静冈县内。 富士山與樱花、新幹線並列为日本的國家象徵。由于富士山本身的魅力和在日本的地位,人们一直以来希望将其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日本政府在2012年重新提交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推薦申請,成功於2013年6月22日正式獲選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使富士山成為日本的第17個世界遺產(第13個世界文化遗产)。.

新!!: 熔岩和富士山 · 查看更多 »

富士山噴發史

富士山噴發史(富士山の噴火史,ふじさんのふんかし)對富士山噴發的情況及變遷進行概說。 就高度和山體的大小而言,富士山是日本最大的火山。富士山被認為在最近10萬年間經歷了一個急速變大的過程,因此富士山可被歸類為「年輕的火山」。人們現在看到的富士山是自約1萬年前開始噴發的新富士火山,在其下面還存在約70萬年前活動過的小御岳(こみたけ)火山和約10萬年前到約1萬年前噴發過的古富士火山。.

新!!: 熔岩和富士山噴發史 · 查看更多 »

富貴角

富貴角(Hoek指岬角,巴賽語:打賓/ta-pin),乃台灣本島極北端之海岬,行政上屬新北市石門區。位於海岬上的富貴角燈塔也為台灣島最北端之燈塔。.

新!!: 熔岩和富貴角 · 查看更多 »

尼亞穆拉吉拉火山

尼亞穆拉吉拉火山(Nyamuragira)是非洲維龍加山脈的活火山,位於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基伏湖以北25公里,是非洲最活躍的火山,面積1,500平方公里,自1880年火山爆發超過30次,釋放的二氧化硫佔全球火山釋放量的一大部分。2010年1月2日清晨,尼亞穆拉吉拉火山湧出熔岩,威脅區內的黑猩猩。.

新!!: 熔岩和尼亞穆拉吉拉火山 · 查看更多 »

尼科莱特陨石坑

尼科莱特陨石坑(Nicollet)是月球正面位于云海东部的一座孤单的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法国地理学家暨天文学家、数学家约瑟夫·尼古拉斯·尼科莱特(Joseph Nicolas Nicollet,1786年-1843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尼科莱特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尼科莱陨石坑

尼科莱陨石坑(Nicolai)是位于月球正面东南高地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亿-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天文学家弗里德里希·伯恩哈德·戈特弗里德·尼科莱(Friedrich Bernhard Gottfried Nicolai,1793年-184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尼科莱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尼森环形山

尼森环形山(Neison)是位于月球正面北部区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英国月面学家埃德蒙·内维尔·尼森(Edmund Neville Neison,1849年-194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尼森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射紋系統

射紋系統包括從撞擊坑噴發過程中拋出的纖細纵向條紋,這許多的條紋看起來有點像來自輪子樞紐的輻條。這些輻射狀物經常有較大噴發物造成的二次與後續撞擊伴隨著,向外延伸原始的撞擊坑直徑的數倍。在月球、水星、金星和太陽系內其它的行星的一些天然衛星上,都確認了一些射紋系統。原先我們認為射紋系統只存在沒有大氣層的行星或衛星上,但最近在來自火星軌道上的奧德賽號的熱影像成像的火星紅外線影像上也發現了射紋系統。 當噴發物的材料沉積在表面時會有著不同的反射 (這是指反照率) 或熱性質,射紋可以在可見光以及某些紅外線波長的情況下被看見。通常,可見的射紋有著比周圍其它物質更高的反照率。比較罕見的是撞極挖掘出的物質反照率比較低,例如沉積在月海的玄武岩的熔岩。熱射紋,如同在火星上看見的,在斜坡和陰影不影響到火星表面的紅外線輻射能量時特別容易看見。 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射紋會被因為各種作用而逐漸被消除,因此射紋跨越表面地層層次的特徵可以做為隕石坑相對年齡的指標。在沒有大氣層的天體,像是月球,曝露在宇宙線和隕石下的太空風化,導致噴發物質和下層基礎材料之間的反照率差異穩定的減少。特別是造成風化層中玻璃熔解的微隕石,反照率更低。射紋也可能被熔岩、其它的撞擊、或噴發物覆蓋。.

新!!: 熔岩和射紋系統 · 查看更多 »

山君不離

山君不離()是位於濟州島濟州市朝天邑橋來里的岳、側火山。.

新!!: 熔岩和山君不離 · 查看更多 »

屈斜路湖

屈斜路湖()是位於日本北海道東部弟子屈町一個天然湖泊,全域被劃入阿寒國立公園。為日本最大,世界第二大的破火山口湖。過去曾經以水怪庫希而聞名。.

新!!: 熔岩和屈斜路湖 · 查看更多 »

居维叶环形山

居维叶环形山(Cuvier)是位于月球正面南部高地上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科学家暨博物学家乔治·居维叶(1769年-1832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居维叶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居里克环形山

居里克环形山(Guericke)是月球正面位于云海北部的一座古老大陨坑残迹,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物理学家暨工程师、哲学家奥托·冯·居里克(1602年-168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居里克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岩石

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礦物和天然玻璃组成的,具有稳定外形的固态集合体。由一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作单矿岩,如大理岩由方解石组成,石英岩由石英组成等;有数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作复矿岩,如花岗岩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组成,辉长岩由基性斜长石和辉石组成等等。没有一定外形的液体如石油、气体如天然气以及松散的沙、泥等,都不是岩石。 岩石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是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其中,长石是地壳中最重要的造岩成分,比例达到60%Feldspar.

新!!: 熔岩和岩石 · 查看更多 »

岩石列表

岩石依不同的形成方式,可粗略分為三類: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新!!: 熔岩和岩石列表 · 查看更多 »

岩浆房

岩浆房,或稱為岩漿庫,是在地下约1至13公里处由熔岩及火山灰气体形成的直径数十米至数十公里的熔岩集合库。岩浆来源于此处,相邻的岩浆房之间通常有导管,岩石在高温下溶解并且产生熔岩,在一定温度下通过导管上升。岩浆房内的岩浆上升到地表,从而引发火山爆发,接触与其温度差比较大的气体(如常温下大气层内的气体)时会产生爆炸并释放火山灰。.

新!!: 熔岩和岩浆房 · 查看更多 »

巴尔代环形山

巴尔代环形山(Baldet)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巨大的南极-艾托肯盆地内的一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法国天文学家费尔南德·巴尔代(Fernand Baldet,1885年-1964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巴尔代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巴尔沃亚环形山

巴尔沃亚环形山(Balboa)是位于月球正面西边缘上的一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或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西班牙征服者和探险家瓦斯科·努涅斯·德·巴尔沃亚(1475年-1519年),1964年被1964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巴尔沃亚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巴尔末环形山

巴尔末环形山(Balmer)是月球正面东侧附近一座已被熔岩淹没的撞击坑残迹,约形成于前酒海纪代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瑞士数学家暨物理学家约翰·巴尔末(1825年-1898年),1964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巴尔末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巴布科克环形山

巴布科克环形山(Babcock)是月球背面位于史密斯海东北边沿的一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哈罗德·德洛斯·巴布科克(Harold Delos Babcock,1882年-1968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巴布科克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巴伊环形山

巴伊环形山(Bailly)是月球正面南极高地区一座位于西南边沿上的巨大撞击坑,是月球正面最大的陨石坑,其规模堪比一座小型月海。该陨坑约形成于酒海纪时期,其名称取自法国大革命早期领导人及天文学家让·西尔万·巴伊(1736年-1793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巴伊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巴约环形山

巴约环形山(Baillaud)是位于月球正面北极陆地区的一座古老大陨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天文学家爱德华·本杰明·巴约(Édouard Benjamin Baillaud,1848年-1934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巴约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巴罗环形山

巴罗环形山(Barrow)是位于月球正面北极区的一座大型古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十七世纪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及神学家,著名科学家艾萨克·牛顿的老师伊萨克·巴罗(1630年-1677年),该名称最初由十九世纪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所提出The nomenclature of lunar terrain names|с.

新!!: 熔岩和巴罗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巴爾提斯峽谷

巴爾提斯峽谷(Baltis Vallis)是金星上一個蜿蜒的峽谷,寬度約1至3公里,長度超過7000公里,比地球上的尼羅河稍長,並且是太陽系已知最長峽谷。一般認為這是內有熔岩的。.

新!!: 熔岩和巴爾提斯峽谷 · 查看更多 »

巴杜爾火山

巴杜爾火山(Mount Batur、Gunung Batur)是一座位於印度尼西亞巴厘島阿貢火山以北的同心火山口火山,該火山目前屬活火山。較大的火山口面積達×,其東南側有一火山湖名為巴杜爾湖。內側的火山口寬,從島上採集到的推測,其形成時期約在23,670或28,500年前。該火山最早的有紀錄的噴發日期在1804年,最近一次的噴發日期在1999年3月至2000年6月間。.

新!!: 熔岩和巴杜爾火山 · 查看更多 »

席勒环形山

席勒环形山(Schiller)是月球正面西南部一座形状奇特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七世纪德国奥格斯堡的律师尤利乌斯·席勒(1572年-1625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席勒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东山组

东山组是位于中国黑龙江鹤岗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一带的上白垩世地层,1924年由谭锡畴命名。该地层以灰绿、灰紫、灰黄色安山质集块岩、火山角砾岩、熔岩为主,间夹凝灰岩、凝灰砂岩、正常沉积岩等。.

新!!: 熔岩和东山组 · 查看更多 »

希库斯陨石坑

希丘斯陨石坑(Cichus)是位于月球正面西南部的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三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百科全书编纂人、医生暨诗人弗朗西斯科·德利·斯塔比利·希丘斯(1257年-132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希库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希罗多德陨石坑

希罗多德陨石坑(Herodotus)是位于风暴洋中部低地的一座月球撞击坑。东面是稍大的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西侧是横亘在月海中的斯基亚帕雷利陨石坑。接近正南方的是月海表面一座被称为“希罗多德欧米茄(ω)”的孤独月丘。 希罗多德陨石坑边缘狭窄,外形不太规则,从远处看略呈矩形,坑内地表已被熔岩覆盖,反照率较相邻的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更低。西北侧壁上重叠着一座小撞击坑,而其它部分坑壁未受明显磨损。尽管如此,其边缘厚度与陨坑自身尺寸相比,过于单薄。 在希罗多德陨石坑的北面是施勒特尔月谷的起点,该月谷长约160公里,最大深度近1公里。它始于陨坑边缘以北25公里处的一座小陨坑,然后蜿蜒向北穿过地表,再转向西北一段距离,又折回西南,最后抵达一处险峻的终点-希罗多德陨石坑所位于的凸起陆架的边缘。由于该月谷在陨坑旁的起点处比其他地方宽,因而被给予了“眼镜蛇头”的昵号。.

新!!: 熔岩和希罗多德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希望湖

低太阳角度光照下,克莱门汀号拍摄的照片。 希望湖及周边地区图 希望湖("Lacus Spei",拉丁文意为“希望之湖”)是位于月球正面东北侧的一座小月海,大小约80×50公里,较相邻月湖表面更暗。.

新!!: 熔岩和希望湖 · 查看更多 »

布依德拉松

布依德拉松(Puy de Lassolas)位於法國中部的奥弗涅大區的克萊蒙費朗,是法國中央高原的一個火山群Chaîne des Puys的其中一座火山,高1187 公尺。布依德拉松與布依德瓦什(Puy de la Vache)一同形成了火山群的火山口,各佔一半。從兩個火山流出來的熔岩流經多個山谷,形成多個湖泊。這些湖泊比較有名的有北部卡西爾湖(Lake Cassière)及南邊艾達湖(Lake Aydat)。 雷爾運動的創辦人雷爾(克洛德·佛里伦)聲稱在這裡遇見他稱為耶洛因(Elohim)的外星人。 Category:奧弗涅-羅納-阿爾卑斯大區.

新!!: 熔岩和布依德拉松 · 查看更多 »

布利奥环形山

布利奥环形山(Bullialdus)是位于月球正面云海西部一座相对年轻的大撞击坑,也是云海中最大的未被熔岩掩没的陨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但据另外的来源认为,其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该陨坑取名自十七世纪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及数学家、光度学创始人“伊斯梅尔·布利奥”(Ismaël Bullialdus,1605年-1694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布利奥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布拉开陨石坑

布拉开陨石坑(Brackett)是位于月球正面澄海东南边沿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美国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萨姆纳·布拉开(1896年-1988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布拉开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帕尔米耶里陨石坑

帕尔米耶里陨石坑(Palmieri)是月球正面位于湿海西南侧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暨地震学家和气象学家路易吉·帕尔米耶里(Luigi Palmieri,1807年-189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帕尔米耶里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帕利扎陨石坑

帕利扎陨石坑(Palisa)是月球正面位于云海东北区的一座撞击坑残迹,其名称取自奥地利天文学家约翰·帕利扎(1848年-1925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帕利扎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帕列纳戈环形山

帕列纳戈环形山(Parenago)是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前苏联天文学家帕维尔·彼得罗维奇·帕列纳戈(Pavel Petrovich Parenago,1906年-1968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帕列纳戈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帕罗特环形山

帕罗特环形山(Parrot)是位于月球正面南部和中部之间崎岖高地上的一座古老大陨坑残迹,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俄罗斯科学家及医生约翰·雅各布·弗里德里希·威廉·帕罗特(Johann Jacob Friedrich Wilhelm Parrot),俄文名:伊万·叶戈罗维奇·帕罗特(Иван Егорович Паррот,1792年-184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帕罗特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帕路斯环形山

西帕路斯环形山(Hippalus)是月球正面位于洪堡海东部的一座古老大陨坑残迹,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公元一世纪希腊航海家“西帕路斯”(Hippalus),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帕路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帕里陨石坑

帕里陨石坑(Parry)是月球正面位于知海东侧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北极探险家威廉·爱德华·帕里爵士(William Edward Parry,1790年-1855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帕里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帕斯卡环形山

帕斯卡环形山(Pascal)是月球正面北极西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工程师、物理学家暨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1623年-1662年),196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帕斯卡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帕拉塞尔苏斯环形山

帕拉塞尔苏斯环形山(Paracelsus)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三世纪瑞士裔德国医生兼炼金术士利普斯·奥里欧勒斯·德奥弗拉斯特·博姆巴斯茨·冯·霍恩海姆(1293年-1541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帕拉塞尔苏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帕拉斯陨石坑

帕拉斯陨石坑(Pallas)是位于月球背面赤道中央的一座小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裔俄籍学者,百科全书编纂人、博物学家、旅行家彼得·西蒙·帕拉斯(1741年-1811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帕拉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幸福湖

幸福湖又译为菲里斯塔迪斯湖(Felicitatis)是位于月球正面澄海、汽海和雨海间三角状的雪陆内,一小片已被熔岩流淹没、且反照率较周边地形更低的平坦区,尺寸约100公里。该湖名首次出现于1974年发表的美国军事测绘局为美国宇航局绘制的月图上 ,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采纳。.

新!!: 熔岩和幸福湖 · 查看更多 »

乌索夫山

乌索夫山(Mons Usov)是危海东南部的一座小型月球山丘,中心月面坐标为北纬11.91°、东经63.26°,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AU, USGS, NASA,底部直径约15公里。它位于费尔米库斯陨石坑以北、孔多塞环形山以西和阿格鲁姆岬西北,东南是直径32公里的奥祖陨石坑。本质上它属于危海盆地边缘环壁的一部分,由于该盆地已被月海玄武岩熔岩淹没而使它显得有些突兀。 曾有二艘前苏联空间探测器出现在乌索夫山附近:第一艘是月球15号,1969年7月它坠落在乌索夫山以西约70公里处;第二艘是月球24号Atlas de la Lune, Editions Gründ (1993), p. 193.

新!!: 熔岩和乌索夫山 · 查看更多 »

乌鲁贝格环形山

乌鲁贝格环形山(Ulugh Beigh)是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西侧区的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其名称由1830年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取自中亚数学家暨天文学家,帖木儿王朝君主米尔扎·穆罕默德·塔拉汗·本·沙哈鲁(Mīrzā Muhammad Tāraghay bin Shāhrukh,1394年-1449年),也俗称为乌鲁伯格(察合台语:大汗),1961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乌鲁贝格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乔·邦德陨石坑

乔·邦德陨石坑的周边,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 乔·邦德陨石坑(G.Bond)是位于月球正面梦湖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乔治·菲利普斯·邦德(1826年-1865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乔·邦德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乔·邦德月溪

乔·邦德月溪(Rima G. Bond)是位于月球正面乔·邦德陨石坑西面熔岩覆盖的月表上一条醒目沟纹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AU, USGS, NASA,该月溪起始于卫星坑霍尔 J西南,沿霍尔 C东南侧和霍尔陨石坑的西侧一路朝西南偏南方延伸,然后折向东南偏南,穿入进梦湖南面的隆起高地区,消失在卫星坑乔·邦德 A的西南,绵延近150公里,其中心月面坐标为。 乔·邦德月溪月溪的周边,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

新!!: 熔岩和乔·邦德月溪 · 查看更多 »

亚里士多德环形山

亚里士多德环形山(Aristoteles)是位于月球正面冷海南侧边沿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亚里士多德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庞加莱环形山

庞加莱环形山(Poincaré)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庞大的古撞击坑,由于尺寸巨大,有时也非正式的称作庞加莱撞击盆地,它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数学家、工程师、数学家、物理学家暨天文学家儒勒·昂利·庞加莱(1854年-1912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庞加莱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亞拉拉特山

亞拉臘山(Ağrı Dağı;Արարատ),坐落在土耳其厄德爾省的東北邊界附近,為土耳其的最高峰,距伊朗國界僅16公--,而距亞美尼亞國界也僅32公--,甚至可眺望亞美尼亞的首都埃里溫,其因基督教的聖經《創世記》一篇中記載,著名的挪亞方舟在大洪水後,最後停泊的地方就在亞拉臘山上,因此也使得亞拉臘山在亞伯拉罕宗教遠近馳名。.

新!!: 熔岩和亞拉拉特山 · 查看更多 »

康登陨石坑

康登陨石坑(Condon)是月球正面位于成功湾东岸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美国核物理学爱德华·乌勒·康登(1902年-1974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认可。.

新!!: 熔岩和康登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康普顿环形山

康普顿环形山(Compton)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二位物理学家阿瑟·霍利·康普顿(1892年-1962年)和卡尔·泰勒·康普顿(1887年-1954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康普顿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二叠纪

二叠纪(Permian)是约2.9~2.5亿年前古生代的最后一个地质时代,在石炭紀、三叠紀之間。定义二叠纪的岩石层是比较分明的,但开始、结束的精确年代却有争议。其不精确度可达数百万年。以往,二叠纪为二分,目前二叠纪使用三分法:Cisuralian、Guadalupian、樂平世(Lopingian)。Permian源自俄罗斯的彼尔姆州。中文译为二叠纪一說是在德國的同年代地層的上層是镁质灰岩,下層是紅色砂岩之故。.

新!!: 熔岩和二叠纪 · 查看更多 »

库仑环形山

库仑环形山(Coulomb)是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物理学家夏尔·奥古斯丁·库仑(1736年-1806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库仑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库克陨石坑

库克陨石坑(Cook)是月球正面位于丰富海西南部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皇家海军军官、航海家、探险家及制图师詹姆斯·库克(1728年-1779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库克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库萨努斯环形山

库萨努斯环形山(Cusanus)是位于月球正面东北部的一座古老大陨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文艺复兴时期德国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神学家、法学家、天文学家及宗教和政治人物尼古劳斯·冯·库斯(1401年-1464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库萨努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库诺夫斯基陨石坑

库诺夫斯基陨石坑(Kunowsky)是位于月球正面岛海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德国律师暨业余天文学家格奥尔·卡尔·弗里德里希·库诺夫斯基(1786年-184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库诺夫斯基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库格勒环形山

库格勒环形山(Kugler)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化学家、数学家及亚述学家弗朗兹·克萨韦尔·库格勒(Franz Xaver Kugler,1749年-1823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库格勒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

五大连池之一熔岩堰塞湖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面积达1060平方公里。地质公园内有14座火山,当中有12座在1200万年-100万年的地质时期形成,还有2座火山最后一次喷发于清朝康熙年间,1719年-1721年,是中国最新的火山。当年火山爆发堵塞了河道,形成了五个互相连通的熔岩堰塞湖。爆发时将原来的白河截断为大大小小五座湖池,五湖由多条小溪与暗河相连,相连处多见瀑布。湖溪之间形成沼泽地。因为五池相连所以称作“五大连池”,从南方下游流向北方上游,分别称作头池、二池、三池、四池和五池。该处的火山熔岩群的地质面貌由于其覆盖面积大,空天暴露,且地质组织比较典范,被誉为“一本打开的火山教科书”。园内有多处景观,如由玄武岩凝固而成、如似波涛汹涌的海洋一般的石海以及多座火山,其中黑龙山最大。还有一口南泉,是含有十余种微量元素的重碳酸矿泉水。早期当地的达斡尔人常来此饮用泉水,认为泉水可以治疗胃病,并对身体有益。它与法国维希矿泉和俄罗斯北高加索矿泉并称为“世界三大冷泉”。 五大连池地质公园内除熔岩外,基本拥有所有火山形成的岩石例子,如火山弹、火山渣、集块岩、熔结集块岩、火山角砾岩等。 1989年收录于首批中国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2月13日,五大连池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新!!: 熔岩和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 · 查看更多 »

伊壁琴尼环形山

伊壁琴尼环形山(Epigenes)是位于月球正面北极附近的一座大型古陨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其名称取自古希腊拜占庭占星术士伊壁琴尼(Epigenes,约公元前20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伊壁琴尼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伊烏斯峽谷

伊烏斯峽谷(Ius Chasma)是一個火星科普來特斯區的大型峽谷,中心位置在7°S, 85.8°W,長度約938公里,以火星表面的反照率特徵命名。.

新!!: 熔岩和伊烏斯峽谷 · 查看更多 »

伊萨耶夫环形山

伊萨耶夫环形山(Isaev)是月球背面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位于巨大的加加林环形山内西北部,其西北侧外壁附靠在加加林环形山的内壁上。该环形山约形成于酒海纪代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苏联火箭工程师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伊萨耶夫((Aleksei Mihailovich Isaev,1908年-1971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伊萨耶夫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伊本·尤努斯环形山

伊本·尤努斯环形山(Ibn Yunus)是月球背面位于界海北部的一座大型撞击坑残迹,其名称取自埃及古伊斯兰天文学家阿布哈桑·阿里伊本·阿卜杜勒·拉赫曼·伊本·艾哈迈德·伊本·尤努斯·萨达菲·马斯里(阿拉伯语:ابن يونس ,公元950年-1009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伊本·尤努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伊本·白图泰陨石坑

伊本·白图泰陨石坑(Ibn Battuta)是位于月球正面东部丰富海中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中世纪摩洛哥穆斯林学者、旅行家阿布·阿布杜拉·穆罕默德·伊本·白图泰(1304年-1377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伊本·白图泰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伊拉苏火山

伊拉苏火山(卡斯蒂利亚语:Volcán Irazú)是哥斯达黎加的一座活火山,位于卡塔戈省省会卡塔戈附近的中央山脉,也是哥国海拔最高的活火山。.

新!!: 熔岩和伊拉苏火山 · 查看更多 »

伦琴环形山

伦琴环形山(Röntgen)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大撞击坑,它的东侧略微进入至月球正面,其名称取自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1845年-1923年),196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伦琴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伦福德环形山

伦福德环形山(Rumford)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裔英籍物理学家兼发明家本杰明·伦福德伯爵(1753年-1814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伦福德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伯德环形山

伯德环形山(Byrd)是位于月球正面北极区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美国飞行员暨极地探险家小理查德·伊夫林·伯德(Richard Evelyn Byrd,1888年-1957年),196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伯德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伯明翰环形山

伯明翰环形山(Birmingham)是位于月球正面北极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爱尔兰天文学家约翰·伯明翰(John Birmingham,1816年-1884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伯明翰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伽桑狄环形山

伽桑狄环形山(Gassendi)是月球正面湿海西北边缘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坑,形成于酒海纪代,其名称取自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及天文学家皮埃尔·伽桑狄(1592年–1655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伽桑狄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优克泰蒙环形山

优克泰蒙环形山(Euctemon)是月球正面北极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古希腊天文学家优克泰蒙(未知-公元前432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优克泰蒙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弗内留斯环形山

弗内留斯环形山(Furnerius)是月球正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七世纪法国耶稣会神甫、地理学家暨数学家乔治斯·弗尼尔(1595年-1652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弗内留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弗拉卡斯托罗环形山

弗拉卡斯托罗环形山(Fracastorius)是位于月球正面酒海南岸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维罗纳医生及作家,在医学、地理、数学和天文学等领域诸有研究的学者吉罗拉莫·弗拉卡斯托罗(1484年-1553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弗拉卡斯托罗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弗拉·毛罗环形山

弗拉·毛罗环形山(Fra Mauro)是月球正面知海东北侧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残迹,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五世纪威尼斯共和国天主教修士弗拉·毛罗,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弗拉·毛罗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弗拉馬利翁環形山

弗拉马利翁环形山是位于月球正面中央湾南侧的一座大撞击坑残迹,约形成于前酒海纪,其名称取自法国天文学家及作家"尼可拉斯·卡米伊·弗拉马利翁"(1842年2月26日-1925年6月3日),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弗拉馬利翁環形山 · 查看更多 »

休厄尔陨石坑

休厄尔陨石坑(Whewell)是月球正面位于静海西岸区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及博物学家威廉·休厄尔(1794年-186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休厄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休姆坑 (月球)

休谟陨石坑(Hume)是月球背面位于史密斯海东南边沿的一座小撞击坑,通过月球的摄动,往往会进入地球的视野范围。 其名称取自二位苏格兰哲学家、经济学家及历史学家大卫·休谟(1711年-1776年), 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休姆坑 (月球) · 查看更多 »

休谟陨石坑

休谟陨石坑(Hume)是月球背面位于史密斯海东南边沿的一座小撞击坑,通过月球的摄动,往往会进入地球的视野范围。 其名称取自二位苏格兰哲学家、经济学家及历史学家大卫·休谟(1711年-1776年), 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休谟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彭赛列环形山

彭赛列环形山(Poncelet)是位于月球北极区附近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数学家暨机械工程师,射影几何学创立人之一让-维克托·彭赛列(1788年-1867年),196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彭赛列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彼得罗帕夫洛夫斯基环形山

彼得罗帕夫洛夫斯基环形山(Petropavlovskiy)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前苏联火箭技术发展的组织者鲍里斯·谢尔盖耶维奇·彼得罗帕夫洛夫斯基(1898年-1933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彼得罗帕夫洛夫斯基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彼得斯陨石坑

彼得斯陨石坑(Peters)是位于月球正面北半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德国天文学家克里斯蒂安·奥古斯特·弗里德里希·彼得斯(1806年-1888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彼得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佛兰斯蒂德陨石坑

佛兰斯蒂德陨石坑(Flamsteed)是月球正面风暴洋东南部一座年轻的撞击坑,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七世纪英国天文学家约翰·佛兰斯蒂德(1646年-1719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佛兰斯蒂德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佛罗多·巴金斯

--(Frodo Baggins),英國作家J·R·R·托爾金的《魔戒》小說和新线电影公司同名电影中的人物。他是居住在夏爾袋底洞的一名--,於第三紀元2968年9月22日出生。--是魔戒整个故事的一条主线也是最主要的人物之一。.

新!!: 熔岩和佛罗多·巴金斯 · 查看更多 »

佛拉哥环形山

佛拉哥环形山(Vlacq)是月球正面东南高地上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七世纪荷兰图书出版商暨对数表的作者阿德里安·佛拉哥(Adriaan Vlacq,1600年-166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佛拉哥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侏羅山脈 (月球)

侏罗山脉(Montes Jura)是月球近地面西北部的一座山脉,其区域的月面座标为47.1°N34.0°W,直径422公里,山脉高约6100米,它被以坐落在法国东部、瑞士西部的侏罗山脉命名。 该山脉环绕雨海西北边缘的虹湾,构成了一个悦目的半圆。山脉西南端朝东的一角较钝,被称为“赫拉克利德岬”或“赫拉克利德角”,而东北端朝西的一角较尖,称作“拉普拉斯岬”。上弦月后,月球昼夜线会移近该山脉两到三晚,当阳光直射群峰顶端时,则产生出一连串被描述为“宝石弯刀”般 的亮点。 在遥远的过去,该山脉曾是一直径260公里的环形山的外壁,该环形山的西南面后来逐渐消失,其内部也被玄武岩熔岩填塞。最终,山脉朝月海一侧几近为平坦的平原,而背面一侧则被并入到另一崎岖不规则的区域。山脉区唯一引人注目的陨石坑则是比安基尼陨石坑,横跨山脉西北偏北的弧形部分,往西一点是夏普陨石坑,往西北是已坍塌的莫佩尔蒂陨石坑。 彼得·格瑞高(Peter Grego)曾描绘月球中“月亮姑娘”的塑像,可看到赫拉克利德岬是她的脸部轮廓,西边的丘陵是她的头发、侏罗山脉是她的躯体。当在北半球从双筒望远镜观看时,她的形象呈现上下颠倒。.

新!!: 熔岩和侏羅山脈 (月球) · 查看更多 »

依西多禄陨石坑

依西多禄陨石坑(Isidorus)是月球正面位于酒海北岸的一座古老大陨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西班牙西哥特王国塞维利亚大主教及中世纪百科全书创始人圣依西多禄(约公元560年-公元63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依西多禄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德塞利尼陨石坑

德塞利尼陨石坑(Deseilligny)是月球正面位于澄海南部的一座年轻小撞击坑,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月面学家儒勒·阿尔弗雷德·皮埃罗·德塞利尼(Jules Alfred Pierrot Deseilligny,1868年-1918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德塞利尼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德·加斯帕里斯陨石坑

德·加斯帕里斯陨石坑(De Gasparis)是月球正面西南高地区上的一座小型古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安尼巴莱·德·加斯帕里斯(1819年-1892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德·加斯帕里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德干暗色岩

德干暗色岩(Deccan Traps)又譯德干玄武岩,是一個大火成岩省,位於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是地表上最大型的火山地形之一。德干玄武岩由多層洪流玄武岩所構成,厚度超過2,000公尺,面積為50萬平方里。.

新!!: 熔岩和德干暗色岩 · 查看更多 »

德亚瑞司特陨石坑

德亚瑞司特陨石坑(D'Arrest)是月球正面中央赤道区中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德国天文学家罗雷尔·路德威·德亚瑞司特(1822年–1875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德亚瑞司特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德维克陨石坑

德维克陨石坑(De Vico)是位于月球正面西南高地上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天文学家弗朗西斯科·德维克(1805年-1848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德维克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德里加尔斯基环形山

德里加尔斯基环形山(Drygalski)是位于月球正面接近南极的一座大型古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地理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暨极地探险家埃里希·冯·德里加尔斯基(1865年-1949年),196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德里加尔斯基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德朗达尔环形山

德朗达尔环形山(Deslandres)是月球正面崎岖的南部高地上一座残存的古老大陨坑,约形成于45.5亿-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天文学家亨利·亚历山大·德朗达尔(Henri-Alexandre Deslandres,1853年-1948年),1948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德朗达尔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德扎尔格环形山

德扎尔格环形山(Desargues)是月球西半侧靠近北极区的一座大型古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几何学家吉拉德·德扎尔格(Gérard Desargues,1591年-1661年),196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德扎尔格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德拉鲁环形山

德拉鲁环形山(De La Rue)是位于月球正面北半部的一座巨大的古残迹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其名称取自英国天文学家暨化学家「沃伦·德拉鲁」(Warren de la Rue,1815年-1889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德拉鲁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忘湖

克莱门汀号在太阳低照下拍摄的图像 忘湖(拉丁文为"Lacus Oblivionis")是月球背面的一座小月海,位于南极-艾托肯盆地内北侧,尺寸为38×24公里。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采纳了它的命名()。 忘湖“夹在”两座陨石坑之间:东北40公里的"莫霍洛维奇 R 陨坑"(Mohorovičić R)和西南35公里的"斯尼亚德茨基 Y 陨坑"(Sniadecki Y),后者也部分被月海熔岩覆盖,月湖中心月面坐标为。 忘湖中部较窄,外形不规则,四周环绕着高度0.5-1.5公里的山丘According to the laser altimeter on the satellite 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 obtained through the program ,南侧与"斯尼亚德茨基 Y 陨坑"组成了一道条狭窄的峡谷;忘湖表面最大的地貌特征是一座直径4公里的半岛,其东侧构成了一座陨坑一半的边缘,这些是截止2015年忘湖中已命名的特征。 忘湖表面低于月面基准高度1.1-1.3公里,熔岩厚度估计为0.1公里(This work appears as Oblivion Lake — facility north of the crater Sniadecki Y).

新!!: 熔岩和忘湖 · 查看更多 »

俄斐峽谷

俄斐峽谷(Ophir Chasma)是一個位於火星科普來特斯區的峽谷,中心座標4°S, 72.5°W。俄斐峽谷長約317公里,以火星上的反照率特徵命名。.

新!!: 熔岩和俄斐峽谷 · 查看更多 »

圣海伦火山

圣海伦火山()是一座活火山,位于美国太平洋西北区华盛顿州的斯卡梅尼亚县,西雅图市以南154公里,波特蘭市东北85公里处,是喀斯喀特山脉的一部分。山的名称来自英国外交官聖海倫勳爵,他是18世纪对此地进行勘测的探险家乔治·温哥华的朋友。圣海伦火山是包含160多个活火山的环太平洋火山带的一部分,因火山灰喷发和火山碎屑流而闻名。 圣海伦火山以其发生在1980年5月18日08:32(太平洋标准时间)的爆发而闻名。这是美国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经济损失最大的火山爆发(1912年阿拉斯加卡特迈火山爆发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火山爆发)。圣海伦火山爆发造成57人死亡,250座住宅、47座桥梁、24公里铁路和300公里高速公路被摧毁。火山爆发引发的大规模山崩使山的海拔高度从爆发前2950米下降到了2550米,并形成了1.5公里宽、125米深的马蹄形火山口。喷发出的火山灰和碎屑的体积达到了2.3立方公里,是历史记载中最大规模的一次。虽然与其他地质年代发生过的火山爆发相比则有所逊色。 与喀斯喀特山脉其他火山类似,圣海伦火山呈圆锥形,由熔岩、火山灰、轻石和其它沉积物交替层叠堆积而成。圣海伦火山还包括玄武岩和安山岩层,几个英安岩火山穹丘即为从中喷发形成。最大的一个火山穹丘构成了老的山峰,另一个则构成了北侧的「山羊石」,它们都被1980年的爆发摧毁。.

新!!: 熔岩和圣海伦火山 · 查看更多 »

地心冒險

《地心冒險》(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是一部改編自法國科幻大師儒勒·凡爾納1864年創作小說《地心歷險記》的3D電影。由艾瑞克·布列維格(Eric Brevig)執導,布蘭登·費雪、喬許·哈卻森和安妮塔·柏寧(Anita Briem)演出。電影在2008年7月11日在北美首映,台灣在7月18日上映,香港在8月14日上映,而中国大陆于2008年9月29日上映了该片的中文配音版。 2012年2月,续集《地心历险记2:神秘岛》在各地正式上映。.

新!!: 熔岩和地心冒險 · 查看更多 »

地心歷險記

《地心歷險記》 (Voyage au centre de la Terre)是法國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小說,於1864年出版,被認為是科幻小說的經典之一。《地心歷險記》也多次被改編成電影與電視劇,包括2008年上映的3D電影地心冒险。.

新!!: 熔岩和地心歷險記 · 查看更多 »

地心洪爐

《地心洪爐》,是倪匡筆下科幻小說衛斯理系列之一,系列編號13,連載於1965年7月23日至1965年10月19日的《明報》。.

新!!: 熔岩和地心洪爐 · 查看更多 »

地磁场

地磁場是源自於地球內部,並延伸到太空的磁場。磁場在地表上的強度在25-65微特斯拉(即0.25至0.65高斯)之間。粗略地說,地磁場是一個與地球自轉軸呈11°夾角的磁偶極子,相當於在地球中心放置了一個傾斜了的磁棒。目前的地磁北極位於北半球的格陵蘭附近,實際上它是地磁場的南極,而地磁南極則是地磁場的北極。地核向外散發熱量時,引起外核中熔融鐵的對流運動,進而產生電流,地磁場即是此電流所致。這種使天體磁場形成的原理,稱為發電機理論。 南北磁極通常位於地理極附近,但其位置在地質時間尺度上可以有較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極其緩慢,不足以干預指南針的日常使用。不過,平均每幾十萬年會發生一次地磁逆轉,即南北磁極突然(與地質時間尺度相比較)互相換位。每次逆轉都會在岩石中留下印跡,這對古地磁學研究十分重要。以此所得的數據有助科學家了解大陸和海床的板塊運動。 磁層指的是地磁場在電離層以上的影響範圍。它能夠向太空延伸幾萬公里,並且阻止太陽風和宇宙射線中的帶電粒子損毀地球大氣上層,因此使得阻擋紫外線的臭氧層不致消失。.

新!!: 熔岩和地磁场 · 查看更多 »

地熱能

地熱能(geothermal energy)是由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這種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岩,並以熱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發及地震的能量。地球內部的溫度高達攝氏7000度,而在80至100公里的深度處,溫度會降至攝氏650度至1200度。透過地下水的流動和熔岩湧至離地面1至5公里的地殼,熱力得以被轉送至較接近地面的地方。高溫的熔岩將附近的地下水加熱,這些加熱了的水最終會滲出地面。運用地熱能最簡單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這些熱源,並抽取其能量。 人類很早以前就開始利用地熱能,例如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利用溫泉沐浴、醫療,在古罗马时代利用地下熱水取暖等、近代有建造農作物溫室、水產養殖及烘乾穀物等。但真正認識地熱資源並進行較大規模的開發利用卻是始於20世紀中葉,但是,现代则更多利用地熱来發電。 地熱能的利用可分為地熱發電和直接利用兩大類。地熱能是來自地球深處的可再生能源。地球地殼的地熱能源起源於地球行星的形成(20%)和礦物質放射性衰變(80%)。 地熱能儲量比目前人們所利用的總量多很多倍,而且因为历史原因多集中分佈在構造板塊邊緣一帶、該區域也是火山和地震多發區。如果熱量提取的速度不超過補充的速度,那麼地熱能便是可再生的。地熱能在世界很多地區應用相當廣泛。據估計,每年從地球內部傳到地面的熱能相當於100PW·h。不過,地熱能的分佈相對來說比較分散,開發難度大。.

新!!: 熔岩和地熱能 · 查看更多 »

北西摩島

北西摩島(Isla Seymour Norte)是南美洲國家厄瓜多爾的一座島嶼,位於巴爾特拉島附近的太平洋海域,是加拉帕戈斯群島的一部分,島名源自18世紀時的英國皇家海軍中將(Lord Hugh Seymour,1759年-1801年)。北西摩島長2.1公里、寬1.2公里,面積1.9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28米,島上無人居住。 北西摩島是由浮出海面的火山熔岩所形成,島上遍佈灌木植被。在島上繁殖的多種海鳥之中,藍腳鰹鳥(Blue-footed Booby)應是知名度最高的一種,除此之外,該島也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麗色軍艦鳥(Magnificent Frigatebird)族群。.

新!!: 熔岩和北西摩島 · 查看更多 »

利奧高

--(-,又叫--、李奧高、尼奥高)是至Net奇兵中的虛擬世界,共分為五個(第五季中出现的Cortex属于复制区)地區。.

新!!: 熔岩和利奧高 · 查看更多 »

利希滕贝格陨石坑

利希滕贝格陨石坑(Lichtenberg)是月球正面位于风暴洋西部一座年轻的小撞击坑,形成于哥白尼纪,以德国著名学者和作家格奥尔格·克里斯托夫·利希滕贝格(Georg Christoph Lichtenberg,1742年-1799年)之名命名,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利希滕贝格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利克陨石坑

利克陨石坑(Lick)是月球正面位于危海西南边沿的一座大残迹坑,约形成于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企业家和慈善家詹姆斯·利克(James Lick,1796年-187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利克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刻普斯陨石坑

刻普斯陨石坑(Cepheus)是位于月球正面东北部的一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古希腊神话中的埃息奥庇国王刻普斯(Cepheus, King of Aethiopia),1935年该名称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刻普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列别捷夫环形山

列别捷夫环形山(Lebedev)是月球背面位于南海东南岸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俄罗斯物理学家彼得·尼古拉耶维奇·列别捷夫(1866年-1912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列别捷夫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列文虎克环形山

列文虎克环形山(Leeuwenhoek)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荷兰博物学家、显微镜设计师安东尼‧菲利普斯‧范‧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列文虎克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喜帕恰斯环形山

喜帕恰斯环形山(Hipparchus)是月球正面中央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时期,以希腊天文学家、工程师及地理学家喜帕恰斯之名命名,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1967年月球轨道器5号首次获得了它高分辨率的照片。.

新!!: 熔岩和喜帕恰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喀爾巴仟山脈

喀尔巴仟山脉(Montes Carpatus)是月球雨海南側邊緣上的一座山脉,长约361公里,最高海拔约2400米。整个山脉范围坐标为北纬13,4°-17.5°、西经18.2°-29.2°(中心坐标为北纬14.57°、西经23.62°)。 该座崎岖的山脉呈东西走向,西端起始于托·迈耶环形山附近,但有幾條低矮的弧状山脊朝向北面的歐拉陨石坑。最東端是一处宽阔的裂口,南北连通了雨海和岛海,裂口東側是亞平寧山脈的起點,该山脉蜿蜒伸向了東北。 该山脉的大部分是由被山谷隔开的崇峰峻岭构成,山岭间的峡谷渗满了熔岩。這些山峰雖然很高,但除靠近欧拉陨石坑西面的维诺格拉多夫山外,其余尚未被命名。山脉北侧地表靠近平坦的月海,只有少許的皱脊或較小的撞擊坑。 山脉以南地区雖然也被熔岩覆盖,但较为崎岖,往南100公里是著名的,带射紋和不規則外壁的哥白尼环形山,该环形山幾乎延伸到“喀尔巴仟山脉”的山麓。此外,值得注意的還有附屬在南部較小的盖-吕萨克陨坑。 约翰·赫维留以地球上的中欧喀尔巴阡山脉命名了它,但他又将该名字赋予给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对象-位于东北的欧多克索斯环形山的峭壁。1964年该山脉才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定名。.

新!!: 熔岩和喀爾巴仟山脈 · 查看更多 »

和谐湾

区域地形图(1963) 和谐湾(Sinus Concordiae)是月球上位于静海东侧的一处小月海区,长度约160公里,中心月面坐标为。其名称首次出现在1974年出版的美国军事测绘局为美国宇航局绘制的月图上,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采纳。在古代,该月湾的另一个名称是:1647年被约翰·赫维留称之为"高加索湾"(Sinus Caucasius) (Caucasius Sinus — у)。.

新!!: 熔岩和和谐湾 · 查看更多 »

哥白尼环形山

位于晨昏圈上的哥白尼环形山,月时9.5天。 黎明时分的哥白尼环形山 哥白尼环形山及周边地图 哥白尼环形山,“阿波罗12号”拍摄,朝北。 夜晚的哥白尼中央山丘,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照,宽度8公里,朝东。 黎明时分哥白尼环形山中的一座中央山丘,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照,宽度1350米,朝西。 雨海表面,哥白尼射纹带,环形山位于地平线处,射纹中可看到次级坑,“阿波罗17号”(1972年)朝南快照。 雨海南面哥白尼次级坑链的一部分,全长250公里,从雨海暑湾延伸而出,穿过亚平宁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间的裂口,逐步合并为一条沟槽。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照,50 ×13 公里,右为北方。 哥白尼次级坑链形状(位于图像左侧),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拼图,宽度42公里。 哥白尼环形山(Copernicus)是月球风暴洋东部一座陨石坑,属于保存完好、非常突出的月球环形山之一,周围环绕着巨大明亮的射纹系统,直径96.07公里,深度2.846公里。以世界日心说开创者-尼古拉·哥白尼的名字命名。 哥白尼哥白尼环形山大约形成于8亿年前,为月球最年轻的大型陨石坑之一。月球地质史中的哥白尼纪时期就是以该名字命名,是所有形成于该时期带明亮辐射纹陨石坑的典型代表,火星上也有一座同名的撞击坑。.

新!!: 熔岩和哥白尼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哈夫纳夫约杜尔

哈夫纳夫约杜尔(冰岛语:Hafnarfjörður,)是坐落于冰岛西南岸的一座港口城市,在雷克雅未克南方约十千米处。它是冰岛中人口第三多的城市,拥有25,434人口,次于雷克雅未克和科帕沃于尔。哈夫纳夫约杜尔在2008年2月29日人口达到了25,000人。 作为第三大的城市,哈夫纳夫约杜尔建立了冰岛的工业,为每年的节日开展了多样的城市活动。.

新!!: 熔岩和哈夫纳夫约杜尔 · 查看更多 »

哈伦环形山

哈伦环形山(Harlan)是位于月球正面东南边沿上的一座古老大陨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哈伦·詹姆斯·史密斯(Harlan James Smith,1924年-1991年),200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哈伦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哈勃环形山

哈勃环形山(Hubble)是月球正面紧靠东北偏北边沿的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形成于酒海纪,但较危海盆地年轻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埃德温·鲍威尔·哈勃(1889年-1953年),1964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哈勃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哈雷特陨石坑

哈雷特陨石坑(Haret)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较小的撞击坑,其名称取自亚美尼亚裔罗马尼亚籍天文学家暨数学家斯皮鲁·哈雷特(Spira Haret,1851年-1912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哈雷特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哈恩环形山

哈恩环形山(Hahn)是位于月球正面东北边沿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8.5-38亿年前的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分别取自德国天文学家弗里德里希·冯·哈恩(1741年-1805年)和德国化学家,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奥托·哈恩(1879年-1968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哈恩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哈格里夫斯陨石坑

哈格里夫斯陨石坑(Hargreaves)是月球正面位于东部赤道区上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天文学家和验光师弗雷德里克·詹姆斯·哈格里夫斯(Frederick James Hargreaves,1891年-1970年),1979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哈格里夫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儒勒·凡尔纳环形山

儒勒·凡尔纳环形山(Jules Verne)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巨大的古老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地理学家及著名科普作家儒勒·凡尔纳(1828年-1905年),1961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儒勒·凡尔纳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冬湖

冬湖(Lacus Hiemalis)是月球表面雪陸区中,一個小型的玄武熔岩月海; 月面坐标为,直徑約50公里。在该湖四周:西北是欢乐湖、西面是柔湖、东北是14公里宽,盆底已被熔岩覆没的多布雷陨坑,附近还坐落着位于澄海边缘,直径达27公里的门纳劳斯陨石坑。 1976年该名称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采纳。.

新!!: 熔岩和冬湖 · 查看更多 »

冯·卡门环形山

冯·卡门环形山(Von Kármán)是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巨大的古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匈牙利裔美籍工程师暨物理学家“西奥多·冯·卡门”(1881年-1963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冯·卡门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冯·布劳恩环形山

冯·布劳恩环形山(Von Braun)是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西侧的一座大型古陨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火箭总设计师暨美国航空航天工程主设计师沃纳·冯·布劳恩(1912年-1977年),199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冯·布劳恩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冰岛热点

冰岛热点是一个地质学热点,也是附近地區頻繁的火山活動之成因之一。這些火山活动导致了冰岛的形成。.

新!!: 熔岩和冰岛热点 · 查看更多 »

冰島馬

冰島馬是發展自冰島的一個馬品種。冰島馬雖然細小如矮種馬,但一般品種登記都將牠們分類為馬。冰島馬的發育遲緩,但也很長壽及耐苦。在國內,牠們只會患上很少類的疾病,因為冰島禁止馬匹入口及接收已出口的馬匹。 冰島馬有五種步態。牠們是冰島內唯一的馬品種,在國際也享負勝名,也有大量在歐洲及北美洲生活。在冰島,牠們會被用在幫助放牧、娛樂、馬術表演及賽馬 冰島馬的祖先是於9-10世紀被維京人帶到冰島的矮種馬,在冰島文獻及歷史紀錄上均有提及冰島馬,最早可以追溯至12世紀。在北歐神話中,馬是受到尊崇的。多個世紀來的選種培育將冰島馬發展成現今的模樣,而在冰島嚴寒的氣候下的自然選擇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於1780年代,火山爆發差不多將所有冰島馬消滅。.

新!!: 熔岩和冰島馬 · 查看更多 »

冰火山

冰火山(拉丁文作 cryovolcano,字面涵義即爲cryo-:冰和 volcano:火山),是存在於地外天體上的與火山相似的一種地貌,通常出現在冰凍衛星或是其他一些低溫(表面溫度低於-150 °C)的天體上(如柯依伯帶上的天體)。與火山不同的是,冰火山不會噴發熔岩,它所噴發出的是水、氨、甲烷一類的揮發物。這類噴發物按「冰火山」類推而稱作冰岩漿(cryomagma)。冰岩漿在噴發時通常呈液態而四下流淌,但亦有可能呈氣態彌散爲煙霧。噴發後,冰岩漿會因暴露在溫度極低的環境中而凝結成固體。一些科學家估計土星的最大衛星土衛六上的冰火山有條件爲可能存在的地外生命提供庇護。.

新!!: 熔岩和冰火山 · 查看更多 »

冈巴尔陨石坑

冈巴尔陨石坑(Gambart)是位于月球正面赤道附近岛海中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法国天文学家让-费利克斯·阿道夫·冈巴尔(Jean Félix Adolphe Gambart,1800年-183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冈巴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冒纳罗亚火山

冒纳罗亚火山(Mauna Loa)是夏威夷海島上的一個活躍盾状火山,是形成夏威夷的五個火山當中的一個。它是世界最大孤立山体之一,海拔4,169米。雖然它峰頂比相鄰的冒纳凯亚火山要低,但夏威夷人仍然把它命名為「Mauna Loa」,意為「長山」。其穹丘长120千米,宽103千米,火山口莫库阿韦奥韦面积约10平方千米,深150-180米。估計它的容量大約為75,000立方千米(18,000立方英哩)。冬季顶部常为冰雪覆盖。從冒納羅亞火山喷發出的熔岩流動性非常高,这導致该火山的坡度十分小。 冒纳罗亚火山噴發了至少70萬年,約在40萬年前露出海平面,但当地已知最古老的岩石年龄不超過20萬年。海島之下其中一個熱點的岩漿在過去千萬年來形成了夏威夷岛链。隨著太平洋板塊的緩慢漂泊,冒纳罗亚火山最终被带离熱點,并将在50到100萬年后停止喷发。 1832年起平均每隔3年半喷发一次。熔岩流经面积达5,120平方千米。多次喷发均限于火山口处,也有沿着东北或西南裂隙的喷发。1935年喷发时,美国军队在熔岩通道上投掷炸弹以保护附近小镇希洛。1950年6月持续23天的喷发摧毁了一座小村庄。1975年及1984年顶峰均有大的喷发。 台灣與美國合作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望遠鏡(Array for Microwave Background Anisotropy,AMiBA)設在此山山頂,2006年10月起開始觀測。.

新!!: 熔岩和冒纳罗亚火山 · 查看更多 »

冉士登 (坑)

拉姆斯登陨石坑(Ramsden)是月球正面位于疫沼西南部的一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数学家,天文及科学仪器制造商"杰西·拉姆斯登" (Jesse Ramsden,1735年-180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冉士登 (坑) · 查看更多 »

凝灰岩

凝灰岩是一種火山碎屑岩,其组成的火山碎屑物質有50%以上的顆粒直徑小於2毫米的火山塵和火山灰壓實固結而成,成分主要是火山灰,外貌疏鬆多孔,粗糙,有層理,颜色多樣,有黑色、紫色、红色、白色、淡绿色等,根據其含有的火山碎屑成分,可以分為:.

新!!: 熔岩和凝灰岩 · 查看更多 »

凯伊士环形山

凯伊士环形山(Kiess)是位于月球正面史密斯海西南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残迹,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卡尔·克拉伦斯·凯伊士(Carl Clarence Kiess,1887年-1967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凯伊士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凯恩环形山

凯恩环形山(Kane)是位于月球正面冷海东北边沿的一座撞击坑残迹,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北极探险家以利沙·肯特·凯恩(Elisha Kent Kane,1820年-185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凯恩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六顶山古墓群

六顶山古墓群位于中国吉林省敦化市六顶山,渤海国古墓葬。.

新!!: 熔岩和六顶山古墓群 · 查看更多 »

兰姆环形山

兰姆环形山(Lamb)是月球背面位于南海东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应用数学家贺拉斯·兰姆爵士(1849年-1934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兰姆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克劳修斯陨石坑

克劳修斯陨石坑(Clausius)是月球正面位于秀丽湖西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德国物理学家、工程师暨数学家,热力学奠基者之一鲁道夫·尤利乌斯·埃马努埃尔·克劳修斯(1822年-1888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克劳修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克·迈尔陨石坑

克·迈尔陨石坑(C.

新!!: 熔岩和克·迈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克罗兹陨石坑

克罗兹陨石坑(Crozier)是位于月球正面丰富海东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北极和南极探险家弗朗西斯·罗顿·莫伊拉·克罗兹(1796年-1848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克罗兹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克罗科环形山

月球轨道器2号拍摄的朝南斜视图 克罗科环形山(Crocco)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意大利科学家、机械师及航空先驱加埃塔诺·阿图罗·克罗科(1887年-1968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克罗科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克莱奥迈季斯环形山

克莱奥迈季斯环形山(Cleomedes)是位于月球正面东北部危海北面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其名称取自古希腊天文学家、斯多葛派哲学家克莱奥迈季斯(生卒日期不详),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接受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新!!: 熔岩和克莱奥迈季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克莱恩陨石坑

克莱恩陨石坑及周边,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 克莱恩陨石坑(Klein)是月球正面中央高地区的一座撞击坑,以德国天文学家及气象学家约瑟夫·赫尔曼·克莱因(Hermann Joseph Klein,1844年-1914年)之名命名,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采纳。.

新!!: 熔岩和克莱恩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克鲁格陨石坑

次生坑,沿南面构成了一道清晰的界线,其成因可能是由密集坠落的撞击陨石雨所造成。 克鲁格陨石坑(Crüger)是位于月球正面西南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数学家暨天文学家彼得·克鲁格(1580年-1639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克鲁格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克里格陨石坑

克里格陨石坑(Krieger)是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东部的一座小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月面学家约翰·内波穆克·克里格(1865年-1902年),1935年该名称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克里格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克雷蒂安环形山

克雷蒂安环形山(Chrétien)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天文学家亨利·雅克·克雷蒂安(1870年-1956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克雷蒂安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克拉夫特环形山

克拉夫特环形山(Krafft)是月球正面位于风暴洋西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俄裔德籍天文学家暨物理学家沃尔夫冈·路德维希·克拉夫特(Wolfgang Ludwig Krafft,1743年-1814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克拉夫特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克拉维斯环形山

克拉维斯环形山(Clavius)是月球正面南部山区一座巨大的古老撞击坑,位于第谷陨石坑的南面。它也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貌结构之一,约形成于39.2亿年-38.5亿年前的酒海纪代,其名称取自十六世纪德国数学家及天文学家、耶稣会修士克里斯托佛·克拉乌·克拉维斯(1537年-1612年),1935年该名称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克拉维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克拉默斯环形山

克拉默斯环形山(Kramers)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荷兰理论物理学家亨德里克·安东尼·克拉默斯(Hendrik Anthony Kramers,1894年-1952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克拉默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克拉普罗特环形山

克拉普罗特环形山(Klaproth)是月球正面崎岖的南部高地上一座巨大的古老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八世纪德国化学家、铀元素的发现者马丁·海因里希·克拉普罗特(Martin Heinrich Klaproth,1743年-181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克拉普罗特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前酒海纪

依巴谷环形山 前酒海纪是月球地質時代中的第一阶段,指從45億5千萬年前(月球初步形成时期)到39億2千萬年前(酒海形成于隕石撞击)的這段時期,紧随之后的是酒海纪。.

新!!: 熔岩和前酒海纪 · 查看更多 »

剪切稀化

剪切稀化(shear thinning),又称为假塑性(pseudoplastic),是指流体的粘度随剪应变率的增加而減小。拥有此种性质的流体属于非牛顿流体,其剪应力与剪应变率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幂律函数来表示。熔岩、番茄酱、生奶油、血液、颜料、指甲油等都有剪切稀化的特性。 凯氏效应(Kaye effect)便是由流体的剪切稀化导致的。.

新!!: 熔岩和剪切稀化 · 查看更多 »

勒维耶陨石坑

勒维耶陨石坑(Le Verrier)是位于月球正面雨海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法国数学家暨天文学家奥本·尚·约瑟夫·勒维耶(1811年-187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勒维耶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勒特罗纳环形山

勒特罗纳环形山(Letronne)是月球正面位于风暴洋西南岸的一座大撞击坑残迹,约形成于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八世纪法国考古学家让·安托万·勒特罗纳(Jean Antoine Letronne,1787年-1848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勒特罗纳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勒莫尼耶环形山

勒莫尼耶环形山(Le Monnier)是位于月球正面澄海东沿的一座古老撞击坑残迹,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八世纪法国天文学家暨物理学教授皮埃尔·夏尔·勒莫尼耶(Pierre Charles Lemonnier,1715年-1799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勒莫尼耶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倫蓋火山

倫盖火山(Ol Doinyo Lengai)位於坦桑尼亞北部,納特龍湖南端,是東非大裂谷其中一個火山,海拔2878米。在馬賽人語中的意思是「神山」。 倫盖火山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會噴發碳酸鹽的活火山,它屬於玄武岩結構,含有豐富的鈉、鉀礦藏。它噴出的熔岩與別的火山不同,熔岩是由火山灰和碳酸岩所構成,其火山熔岩的中心部分是黑色,噴出時的熱度只是一般熔岩的熱度的一半。熔岩只要一噴到空中,熔岩就會改變其顏色,經過化學作用而成為碱,這種碱可以用來洗滌和漂白,灼傷力很強。.

新!!: 熔岩和倫蓋火山 · 查看更多 »

倒轉地形

倒轉地形(Inverted relief、Inverted topography 或 topographic inversion)是指相對於其他地形之間高程倒轉的地形構造。這種地形常見於低地的地貌被熔岩或沉積物填入,使當地物質強度增加,比周圍的物質更能抵抗侵蝕作用的區域。差異侵蝕會使周圍強度較弱物質被移除,留下強度較高的物質,使原本是峽谷的區域反而在外觀上像是山脊。因此這種地形在過去也被稱為「Inverted valley」或「Inverted channel」Pain, C.F., and C.D. Ollier, 1995, Inversion of relief - a component of landscape evolution. Geomorphology.

新!!: 熔岩和倒轉地形 · 查看更多 »

皮塔屠斯环形山

塔屠斯环形山(Pitatus)是月球正面位于云海南岸的一座大型古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六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及数学家“皮得罗·皮塔蒂”(Pietro Pitati,约1500年-156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皮塔屠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皮亚齐环形山

亚齐环形山(Piazzi)是位于月球正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陨坑残迹,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八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神父"朱塞普·皮亚齐"(1746年-182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皮亚齐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皮克陨石坑

克陨石坑(Peek)是位于月球正面史密斯海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天文学家"伯特兰·米·皮克"(Bertrand Meigh Peek,1891年-1965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皮克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皮克林陨石坑

克林陨石坑(Pickering)是月球正面中央区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二位美国天文学家爱德华·皮克林(1846年–1919年)和威廉·亨利·皮克林(1858年-1938年)兄弟,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皮克林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皮瑟陨石坑

瑟陨石坑(Puiseux)是位于月球正面湿海南部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法国天文学家"皮埃尔·皮瑟"(Pierre Puiseux,1855年-1928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皮瑟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皮蒂斯楚斯环形山

蒂斯楚斯环形山(Pitiscus)是位于月球正面南半部一座大而深邃的古老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六世纪德国数学家暨天文学家"巴托洛梅乌斯·皮蒂斯楚斯"(Bartholomaeus Pitiscus,1561年-1613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皮蒂斯楚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皮里环形山

里环形山(Peary)是月球上一座最靠近北极的古老大陨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极地探险家,首位徒步抵达北极点之人罗伯特·埃德温·皮里(1856年-1920年),196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从地球上看,该陨坑出现在月球正面北侧边沿上,在这一纬度,陨坑内部只能照射到很少的太阳光,因此,它的南部坑底处于永久黑暗之中。.

新!!: 熔岩和皮里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皮通山 (月球)

通山(Mons Piton)是月球雨海东部一座孤立的山丘,位于阿里斯基尔环形山西北。它的正东面是已被熔岩淹没的卡西尼环形山,西北偏西坐落着皮亚兹·史密斯陨石坑。该地块的北面和东北是构成月海东北侧边缘的阿尔卑斯山脉。 该山区的月面座标为北纬40.6°、西经1.1°,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AU, USGS, NASA,占地直径为25公里。其外形沿西北向稍长,有向南、向西和西北的山脊线。山峰高度2.3公里,为阿尔卑斯山脉中的典型山峰,但它比勃朗峰低许多,勃朗峰高度有3.6公里。由于它是月海中一座孤立的山丘,因此,每当月球黎明或黄昏时分,在阳光的斜照下,该山丘的阴影显得十分突出。 在月海南面,有一对以该山丘命名的卫星陨坑(见下方),西南偏南是月海中一道被命名为"皮通伽玛"(γ)的低矮山脊结构。.

新!!: 熔岩和皮通山 (月球) · 查看更多 »

皱岭

皱脊(wrinkle ridge)是一种在月海区经常被发现的地貌类型,其特征是在月海表面可能延伸数百公里的低矮、蜿蜒的山脊。皱脊是玄武质熔岩冷却、收缩时形成的地质构造特征。它们往往显示了月海中所掩埋的环状结构的轮廓。在月海表面呈现出圆形轮廓或交错凸兀的山峰。由于类似皮肤下突出的静脉,有时也将它们称之为静脉。右图中是在陨石坑附近发现的皱脊。 皱脊的拉丁名称格式为“Dorsum”(山脊的复数)。国际天文联合会标准命名法以人名来识别月球上的皱脊。因此,伯内特山脊是以“托马斯·伯内特”(Thomas Burnet)之名命名、欧文山脊是以“亨利斯家族的乔治·欧文”(George Owen of Henllys)之名命名。 在火星克里斯平原以及水星、木星与土星的数颗卫星以及飞船到访过的小行星上都发现了皱脊。虽然对火星皱脊的成因已有几种更为先进的假说,但今天,他们通常仍被认为起源于包括褶皱和断裂在内的地质构造。 Wikiflaugergues.jpg|弗洛热尔格撞击坑已受侵蚀的南侧壁及部分坑底地表,箭头指向皱脊。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 CTX 相机拍摄。.

新!!: 熔岩和皱岭 · 查看更多 »

石狩川

石狩川()是一條流經日本北海道中西部,最後注入日本海的河流,是一級水系石狩川水系的主流。流域面積有14,330km2,位居日本全國第二,僅次於利根川。石狩川的長度為268km,位居日本全國第三位,次於信濃川及利根川。石狩川已經被選定為北海道遺產。.

新!!: 熔岩和石狩川 · 查看更多 »

环太平洋火山带

环太平洋火山带(英語:Ring of Fire,又称环太平洋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或火环帶)是一个围绕太平洋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地区,全长40,000公里,呈马蹄形。环太平洋火山带上有一连串海沟、火山弧和火山带,和板块移动。它有452座火山,是占有世界上的活跃的和休眠火山的75%以上。环太平洋火山带有时也被称为火环帶。 地球上90%的地震以及81%最强烈的地震都在该地带上发生,第二个最猛烈的地震带是从爪哇岛、苏门答腊岛伸延至喜马拉雅山脉、地中海以及大西洋的阿尔卑斯带,地球上6%的地震和17%最强烈的地震在这里发生。第三个最猛烈的地震带则是大西洋中洋脊。.

新!!: 熔岩和环太平洋火山带 · 查看更多 »

玻基輝橄岩

玻基辉橄岩(limburgite)是一種超基性暗綠色熔岩,常與鹼性玄武岩伴生。岩石具斑狀和似斑狀結構,斑晶爲橄欖石和含鈦普通輝石,基質爲黄褐色玻璃或由含鈦輝石、金屬礦物和少量斜長石組成的微晶集合體。當岩石中輝石含量超過橄欖石時可過渡爲玻基輝石岩。苦橄岩是橄欖岩的淺成-噴出相。主要產狀是岩床、岩牆等小侵入體,其次是玄武質熔岩下部堆晶相。主要由橄欖石(含量爲50-70%)和輝石組成。輝石多爲普通輝石、含鈦普通輝石,有時也出現鉻透輝石、斜方輝石、基性斜長石、棕色角閃石、雲母和金屬礦物,偶爾見磷灰石。玻基辉橄岩具有微晶結構、粒狀結構、嵌晶結構、填間結構等。當苦橄岩具斑狀結構時則過渡爲苦橄玢岩。 Category:噴出岩.

新!!: 熔岩和玻基輝橄岩 · 查看更多 »

火山

火山是地表下在岩浆库中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行星的地壳中喷出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態的地质结构。 地球上的火山发生是因为地壳被分裂成17个主要的和刚性的地壳板块,它们漂浮在地幔的一个更热和更软的层。火山可以分为死火山和活火山。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現喷发事件的活火山叫做睡火山(休眠火山)。另外还有一种泥火山,它在科学上严格来说不属于火山,但是许多社会大众也把它看作是火山的一种类型。 火山爆发可能会造成许多危害,不仅在火山爆发附近。其中一个危险是火山灰可能对飞机构成威胁,特别是那些喷气发动机,其中灰尘颗粒可以在高温下熔化; 熔化的颗粒随后粘附到涡轮机叶片并改变它们的形状,从而中断涡轮发动机的操作。火山爆发是一种很严重的自然灾害,它常常伴有地震。大型爆发可能会影响温度,因为火山灰和硫酸液滴遮挡太阳并冷却地球的低层大气(或对流层); 然而,它们也吸收地球辐射的热量,从而使高层大气(或平流层)变暖。 历史上,火山冬天造成了灾难性的饥荒。 虽然火山喷发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但同时它也带来一些好处。例如:可以促进宝石的形成;扩大陆地的面积(夏威夷群岛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作为观光旅游考察景点,推动旅游业,如日本的富士山。 专门研究火山活动的学科称为火山学。.

新!!: 熔岩和火山 · 查看更多 »

火山学

火山學是一門研究火山、熔岩、岩漿及相關地質學、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現象的學問。 研究火山學的人稱為火山學家。火山学家是地质学家,他们研究火山的喷发活动和火山的形成,以及火山现在的和历史上的喷发。火山學家常常要實地造訪火山(特別是活火山)來觀察火山噴發,採集噴發的產物,例如火山噴發碎屑(例如火山灰或浮岩)、岩石及熔岩的樣本。另外一個研究的重心是預測火山的噴發。目前並沒有準確的方法可以預測火山的噴發,但是,預測火山的噴發如同預測地震一樣可以拯救許多生命。 科學家中最危險的行業之一就是火山學家,因為突如其來的火山噴發隨時可能在研究活火山時發生。.

新!!: 熔岩和火山学 · 查看更多 »

火山岛

火山岛,也稱為高島,是由于海底火山喷发后,熔岩、火山灰等喷发物堆积形成的岛屿。火山岛的面积一般都不大,即有单个的火山岛,也有群岛式的火山岛。.

新!!: 熔岩和火山岛 · 查看更多 »

火山作用

火山作用(Volcanism)指岩浆爆发至地球表面或其他星球之固体表面的现象。在此过程中,熔岩、火山碎屑岩与火山气体通过地面的裂口向外喷发。火山作用的含义也包括了所有地壳与地幔当中的岩浆从地底升起、在地表形成喷出岩的过程。.

新!!: 熔岩和火山作用 · 查看更多 »

火山噴發類型

火山噴發是指火山口或火山裂縫排出熔岩、火山噴發碎屑(火山灰、火山礫、火山彈和火山塊)以及各種氣體的過程。根據火山學家定義,火山噴發可分為數種類型,通常以該模式中著名的火山命名。部分火山在一次活躍期間只呈現單一噴發特徵,也有他種火山在一次噴發過程表現多種噴發類型。 火山噴發依據產物可區分為三種主要類型:最普遍可見的岩漿噴發(magmatic eruption),即地底深處的氣體降壓、推動岩漿上升而噴發;蒸氣岩漿噴發(phreatomagmatic eruption),是由壓縮氣體推動岩漿,過程與岩漿噴發正好相反;蒸氣噴發(phreatic eruption)則是地下水或地表水因為與岩漿接觸,轉為過熱的蒸氣而後噴發。上述三種噴發類型通常不會伴隨岩漿釋放,而是促成原有岩石粒化。 火山噴發依據不同條件又可細分為數種類型。其中,噴發強度最弱的是夏威夷式和海底火山,其次為斯特龍伯利式火山噴發,接著是伏爾坎寧式(火山島式)和淺海式火山噴發。噴發強度較強的則有培雷式,緊接著是普林尼式;最強的稱為「超普林尼式火山噴發」。此外,冰下噴發和蒸氣噴發依據噴發機制不同而分立,兩者在噴發強度上也有所差異。火山爆發指數(Volcanic Explosivity Index,簡稱VEI)是現今量度噴發強度的主要方法;它分為0級到8級,各級別並普遍能對應到火山的噴發類型。.

新!!: 熔岩和火山噴發類型 · 查看更多 »

火山噴氣孔

火山噴氣孔(fumarole)是一種地殼裂縫,通常出現於火山附近。火山噴氣孔會噴發蒸氣及各種氣體,如二氧化硫、鹽酸和硫化氫,其中噴發硫化物質的,則被稱為硫氣孔。火山噴氣孔會由許多大小不同的裂縫以雜亂無章的方式組成,出現在火山锥和火山口附近,熔岩流的表層或是深度堆積的火山碎屑流中。 美國阿拉斯加州的萬煙谷就是一個十分著名的火山噴氣孔,它於1912年形成。形成之初約有數千個噴氣孔在活動,但隨著時間的經過,其中大多數已停止噴發。只要熱源持續存在,火山噴氣孔的活動時間可常達數百年以上,但也可能因為熱源消失而於短短數週內停止活動。著名的黃石國家公園目前約還有4000個火山噴氣孔活動中。 多米尼克的Morne Trois Pitons國家公園中,也有名為荒蕪山谷的火山噴氣孔。.

新!!: 熔岩和火山噴氣孔 · 查看更多 »

火山碎屑盾狀火山

火山碎屑盾狀火山(Pyroclastic shield)是罕見的盾狀火山類型,由爆炸性噴發(explosive eruption)的火山碎屑形成,而一般盾狀火山則在裂縫噴溢(fissure eruption)的玄武岩熔岩形成。這類火山出現在南美洲的中安地斯山脈、美拉尼西亞的布干維爾島和非洲的庫西山。.

新!!: 熔岩和火山碎屑盾狀火山 · 查看更多 »

火山栓

火山栓,海底火山爆发时,由于火山顶部是海水,喷涌而出的熔岩一旦接触到海水,便会凝固,形成固体外壳,堵住火山口,然而有时并不能完全堵住,随着岩浆的不断溢出,常在火山口形成一个突起,而后海陆变迁,地面上的火山栓往往成为旅游圣地。著名的火山栓有加州,斯里兰卡的锡吉里耶。 在圣卢西亚的Pitons,可以发现两个火山栓的例子,因为它们突然从东加勒比海上升。 Category:火山栓 Category:火山地貌.

新!!: 熔岩和火山栓 · 查看更多 »

火山气体

火山气体包括从活跃的(或者有时从休眠的)火山释放出的多种挥发物质的总称。这些物质包括被困在火山岩孔穴(泡)中的气体,在岩浆和熔岩里溶解或游离气体,或直接从熔岩散发的气体,或间接通过火山活动加热地下水发出的气体。 地球上火山气体的来源包括:.

新!!: 熔岩和火山气体 · 查看更多 »

火山渣錐

火山渣錐是指火山口周圍由火成岩屑或火山渣等火山的噴出物質堆積而成的山丘。.

新!!: 熔岩和火山渣錐 · 查看更多 »

火成岩

火成岩(大陆稱--漿岩),是指岩漿或熔岩冷卻和凝固後(地壳裡喷出的岩浆,或者被熔化的现存岩石),成形的一種岩石。火成岩是三种主要岩石类型之一,其他两种类型分别是沉积岩和变质岩。现在已经发现700多种岩浆岩,大部分是在地壳裡面的岩石。常見的岩漿岩有花崗岩、安山岩及玄武岩等。.

新!!: 熔岩和火成岩 · 查看更多 »

火星的火山活動

火星的火山活動在火星上產生了熔岩流和巨大的、山坡坡度平緩的盾狀火山。太陽系中最巨大的盾狀火山就位於火星。在火星上也有多種其他的火山地形特徵;這些地形特徵包括火山錐、特殊的火山口(Patera)結構、火山高原和其他規模較小的地質特徵。目前在火星上已命名的火山少於20座,其中只有5座是巨大的盾狀火山。火星的火山活動主要發生在兩個地區:塔爾西斯和埃律西昂。在塔爾西斯有三個巨大的盾狀火山:艾斯克雷爾斯山、帕弗尼斯山和阿爾西亞山,以及太陽系中最大的盾狀火山:奧林帕斯山和特殊的古老火山-亞拔山。埃律西昂區也有三個巨大的盾狀火山:赫克提斯山、埃律西昂山和歐伯山。太陽系中最巨大的火山奧林帕斯山位於巨大的塔爾西斯火山高原的西北側。 現在尚無證據顯示最近的火星仍有熱點在活動。火星上類似月海的平原年齡約30至35億年。巨型的盾狀火山則較年輕,約在10至20億年前形成。最年輕的熔岩流出現在奧林帕斯山,僅有2000萬至2億年;這些熔岩流規模極小,但這可能顯示火星最後的火山活動。因此,現在要在火星上找到活動的火山可能性相當低。.

新!!: 熔岩和火星的火山活動 · 查看更多 »

灶神星

星, 小行星序號為4 Vesta,是太陽系最大的小行星之一,平均直徑。它是海因里希·歐伯斯在1807年3月29日發現的,以羅馬神話中家和壁爐的女神Vesta命名,中文翻譯為灶神星。 灶神星是繼矮行星穀神星之後,質量第二大的主帶小行星 ,佔有主小行星帶總質量的9%。 質量雖然比智神星多一點點,但體積卻比較小,是體積第三大的小行星。灶神星形成岩質行星剩餘的原行星(內部分異)。一、二億年前,灶神星曾經被撞擊,產生了許多碎片,並留下兩個巨大的撞擊坑,而且南半球有著很高的密度。這次事件的一些碎片已經墬落到地球,成為HED隕石,提供了有關灶神星的豐富資訊來源。 灶神星是從地球可以看見的最亮的小行星,它距離太陽最遠時的距離只比穀神星最近的距離遠了一點,不過灶神星的軌道完全都在穀神星的軌道之內。 NASA的''黎明號''太空船在2011年7月16日至2012年9月5日進入環繞灶神星的軌道,進行了將近一年的探測,然後前往穀神星。研究人員繼續分析黎明號收集到的資訊,期望能更了解灶神星的形成和歷史。.

新!!: 熔岩和灶神星 · 查看更多 »

獨湖

孤独湖(Lacus Solitudinis)是月球远月面的一座小月海,月面座标为 ,直徑約139公里。它的名稱在1976年時獲得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承認並採用。 孤独湖的外型呈弧状,西北方為凹側面;東侧邊緣較連續,而西侧邊緣則因坐落着众多小型撞击坑而變得不規則。月湖北面有别莱利曼陨石坑;西北是"西格弗莱德月溪"(Rima Siegfried)和斯卡利杰环形山以及被熔岩覆盖的鲍迪许陨石坑,尽管显示它并不直接与独湖相连;西侧是已侵蚀的提丢斯环形山;南面是卫星坑"帕克赫斯特 Y",而帕克赫斯特环形山自身则位于东南更远一点的地方。.

新!!: 熔岩和獨湖 · 查看更多 »

珍珠岩

珍珠岩台灣稱珍珠石,是一种类似流纹岩的酸性火山喷发熔岩,由于喷发后急速冷却,形成球粒状玻璃质岩石,有弧形或圆形裂纹,尤如珍珠的结构,所以被命名为珍珠岩。 珍珠岩一般为浅灰色、淡绿色和褐色,二氧化硅含量达70%,水分含量为3-5%,当将珍珠岩加热到850–900℃时,由于玻璃质软化,其中水分蒸发,造成体积膨胀,可以达到原有体积的7–16倍,为膨胀珍珠岩。 膨胀珍珠岩具有吸音性好,吸湿性小,抗冻性强的性能,因此被广泛用作建筑的保温隔音材料,也可以作为农业改良土壤,增加保墒能力的材料,此外在工业的铸造、酿造、过滤、洗涤等工艺中也可以作为辅助材料应用。.

新!!: 熔岩和珍珠岩 · 查看更多 »

破邊洲

邊洲是香港一個島嶼,位於西貢區萬宜水庫東壩對出,以六角石柱的奇觀而著名。 1億多年前的侏羅紀時期,香港發生多次火山爆炸,噴出大量熔岩及火山灰。噴至火山口邊的火山灰冷卻後,該處成為切面是六邊形的石柱。結構長約200多米,闊約100米,高約63米。 破邊洲原是由糧船灣花山伸延入海的一個海岬,但因長年受海浪侵蝕,結果與花山分離成為海蝕柱。.

新!!: 熔岩和破邊洲 · 查看更多 »

神酒海

酒海(Mare Nectaris)是位于月球近月面静海南面和丰富海西南的小月海(较月球表面其它部分明显更暗的火山熔岩平原)。月海东面与比利牛斯山脉接壤,西北侧则连接狂暴湾,面积84000平方公里。 几座大型陨石坑坐落在酒海的边界上,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被熔岩淹没的弗拉卡斯托罗环形山(124公里),与月海南岸融合; 西北岸附近是一组突出的、100公里大小的陨石坑:西奥菲勒斯环形山、西里尔环形山和凯瑟琳环形山;另一个显目的地表特征是酒海北部的"幽灵陨石坑"-达盖尔陨石坑,几乎完全已被熔岩覆盖了。 酒海位于直径860公里的撞击盆地中央,该盆地形成于38-39亿年前,标志着月球地质年代中酒海纪时代的开始,盆地边缘保存最完好的(西南部)部分,被称为阿尔泰峭壁。 酒海的熔岩地层比盆地本身更年轻,月海地层深约1000米,主要属酒海纪期和早雨海世期,但伴有晚雨海纪地质层。月海东北侧西奥菲勒斯环形山则为爱拉托逊纪期,因此,该环形山比月海东南部地质更年轻。月海西北侧发生的大幅沉降则形成了略显弓状的地堑。 1968年,美国五艘月球轨道飞船的多普勒跟踪仪在酒海中心探测到了一个质量瘤或重力场。后来的轨道飞行器如:月球探勘者和圣杯号探测器等都确认并精确地测绘了该质量瘤。.

新!!: 熔岩和神酒海 · 查看更多 »

福西尼德环形山

福西尼德环形山(Phocylides)是靠近月球正面西南边缘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七世纪弗里斯兰天文学家、医生暨哲学家约翰尼斯·福西尼德·霍耳沃达(Johannes Phocylides Holwarda,1618年-1651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福西尼德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秘埃特薩圭火山

埃特薩圭火山(Peuet Sague)是一座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亞齊特區的混合火山,其名在亞齊語意旨正方形(four square)。由於該火山群地處偏遠,僅能以步行方式,從附近的村莊到達該處。整個火山群全位於實格里區(Sigli Regency),由4座峰頂組成;一座名為Tutung的火山穹丘,其火山口寬、深,並且至今仍有火山活動跡象。.

新!!: 熔岩和秘埃特薩圭火山 · 查看更多 »

科羅拉多大峽谷

科罗拉多大峡谷(英語:Grand Canyon,霍皮語: Ongtupqa,Wi:kaʼi:la)位於美国亞利桑那州西北部,是科羅拉多河經過數百萬年以上的冲蚀而形成,色彩斑斓,峭壁险峻。1979年大峡谷被列入世界遺產。在许多非权威版本的世界七大自然奇观列表上都有大峡谷的名字。目前由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管理。 大峽谷总长446公里,平均深度有1200公尺,寬度从0.5公里至29公里不等。科罗拉多高原抬升时,科罗拉多河及其支流切割层层沉积岩,由此形成了大峡谷。将近20亿年来的地质变迁史一览无余。 1540年,一个名叫加西亚·洛佩兹·德·卡迪纳斯(García López de Cárdenas)的西班牙人最先发现了大峡谷。19世纪70年代,美国陆军少校约翰·威斯利·鲍威尔率领第一支科学考察队前往大峡谷。鲍威尔将谷中的沉积岩层形容为“一本巨型小说中的书页”。然而,此前已有美洲印第安人在峡谷壁上定居了。.

新!!: 熔岩和科羅拉多大峽谷 · 查看更多 »

科羅拉多高原

科羅拉多高原(英文:Colorado Plateau或Colorado Plateau Province)是位於美國西南部的高原之一,橫跨猶他州、科羅拉多州、新墨西哥州和亞利桑那州,面積是337000平方公里,平均高度在600至3,870公尺,也是美國唯一的沙漠高原。其90%的區域都是由科羅拉多河及其支流灌溉的。.

新!!: 熔岩和科羅拉多高原 · 查看更多 »

科马罗夫环形山

科马罗夫环形山(Komarov)是月球背面北半部位于莫斯科海东南边沿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前苏联首位航天遇难的宇航员"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科马罗夫"(1927年-196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科马罗夫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科柏洛斯槽溝

科柏洛斯槽溝(Cerberus Fossae)是火星上數條狹長的裂隙,寬數百公尺,總長超過一千公里,位於埃律西昂山東南方,曾發生多次大規模的熔岩噴發與洪水釋出,年代屬於年輕的晚亞馬遜紀。 火星有兩座巨大的火山高原--埃律西昂與塔爾西斯,其巨大的重量使地殼產生眾多放射狀裂隙,科柏洛斯槽溝即是一例。在受壓的狀態下曾多次使地下水釋出爆發洪水,形成河谷,如北段的格瑞奧陶谷(Grjótá Valles)、西南的阿薩巴斯卡谷(Athabasca Valles),還有東方的瑞威谷(Rahway Valles)、馬爾提谷(Marte Vallis)。根據撞擊坑計數,阿薩巴斯卡峽谷年齡約2百萬至3千萬年,可說是火星上最年輕的外流水道(outflow channel,指洪水刻畫出的乾河谷)。.

新!!: 熔岩和科柏洛斯槽溝 · 查看更多 »

科普夫陨石坑

科普夫陨石坑(Kopff)是月球正面位于东方海撞击盆地东北侧边缘内的一座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其名称取自德国天文学家奥古斯特·科普夫(1882年-196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科普夫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秀丽湖

丽湖("Excellentiae"拉丁文为"卓越湖")是月球南部纬度地区相对较小且形状不规则的月海,位于月球正面西南,湿海南部崎岖的高地中。最突出的特征是其盆地内直径25公里,被黑色熔岩所淹没的克劳修斯陨石坑。 秀丽湖的月面座标为,大小在直径184公里范围内。该月湖名称为相对较近才增添的月球地名术词,于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被正式批准。 秀丽湖也是欧洲SMART-1号月球探测器的撞击地点。2006年9月3日探测器在完成其使命后,降低轨道撞向月球表面,天文学家则通过观察,检测出其喷发物的材质。.

新!!: 熔岩和秀丽湖 · 查看更多 »

穆瓦尼奥陨石坑

尼奥陨石坑(Moigno)是位于月球正面北半部一座较大的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法国天主教神父,物理学家暨作家弗朗索瓦·拿破仑-玛丽·穆瓦尼奥(François Napoléon Marie Moigno,1804年-1884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穆瓦尼奥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第50號交響曲 (賀凡尼斯)

《第50號交響曲》,作品360,是美籍亞美尼亞作曲家賀凡尼斯的交響樂作品,標題稱為「聖海倫火山」(Mount St.

新!!: 熔岩和第50號交響曲 (賀凡尼斯) · 查看更多 »

策林格陨石坑

林格陨石坑(Zähringer)是位于月球正面静海西南边缘附近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德国物理学家"约瑟夫·策林格"(Joseph Zähringer,1929年-1970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策林格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米利奇乌斯陨石坑

米利奇乌斯陨石坑(Milichius)是月球正面位于岛海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约形成于11亿年前的哥白尼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医生、天文学家暨数学家雅各布·米利克(Jacob Milich,1501年-1559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米利奇乌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米切尔陨石坑

米切尔陨石坑(Mitchell)是位于月球正面冷海南侧边沿的一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美国女天文学家"玛丽亚·米切尔"(1818年-1889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米切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米斯环形山

米斯环形山(Mees)是位于月球背面赤道区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科学家,图像处理专家"查尔斯·爱德华·肯尼思·米斯"(Charles Edward Kenneth Mees,1882年-196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米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索莫林环形山

索莫林环形山(Sömmering)是月球正面中央区一座位于岛海东侧的撞击坑残迹。其名称取自德国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塞缪尔·托马斯·索莫林(Samuel Thomas Sömmering,1755年-183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索莫林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索西吉斯陨石坑

索西吉斯陨石坑(Sosigenes)是月球正面位于静海西侧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古希腊天文学家,亚历山大港的索西琴尼(Sosigenes of Alexandria,约生活于公元前4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索西吉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索西琴尼陨石坑

索西琴尼陨石坑(Sosigenes)是月球正面位于静海西侧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古希腊天文学家,亚历山大港的索西琴尼(Sosigenes of Alexandria,约生活于公元前4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索西琴尼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索思环形山

索思环形山(South)是月球正面北半部位于露湾北岸的一座古老撞击坑残迹,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天文学家"詹姆斯·索思"(James South,1785年-186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索思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约里奥环形山

约里奥环形山(Joliot)是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坑,形成于前酒海纪时期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物理学家及著名人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1900年-1958年),1961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约里奥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纳史密斯环形山

纳史密斯环形山(Nasmyth)是月球正面西南高地上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七世纪苏格兰著名工程师暨天文学家"詹姆斯·纳史密斯"(1550年-161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纳史密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纳皮尔环形山

纳皮尔环形山(Neper)是月球正面位于界海南岸的一座古老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苏格兰数学家、物理学家兼天文学家"约翰·纳皮尔"(1550年-161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纳皮尔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维特鲁威陨石坑

维特鲁威陨石坑(Vitruvius)是位于月球正面静海西侧边缘的一座小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古罗马建筑师暨机械师、百科全书编纂人马尔库斯·波利奥·维特鲁威(约公元前一世纪),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维特鲁威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维泰洛陨石坑

维泰洛陨石坑(Vitello)是月球正面西南位于湿海南部边沿上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中世纪波兰学者"叶拉兹穆斯·西奥莱克·维泰洛"(Erazmus Ciolek Witelo,1220年-128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维泰洛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罗素环形山

罗素环形山(Russell)是月球正面位于风暴洋西部的一座大撞击坑残迹,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亨利·诺利斯·罗素"(1877年-1957年)及英国画家兼月面学家"约翰·罗素"(John Russell,1745–1806),196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罗素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罗蒙诺索夫环形山

罗蒙诺索夫环形山(Lomonosov)是位于月球西侧边缘上的一座撞击坑,形成于早雨海世时期。以俄罗斯科学家、博物学家、化学和物理学家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 (1711年-1765年)的名字命名,1961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罗蒙诺索夫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罗斯环形山

罗斯环形山(Ross)是位于月球正面静海西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分别取自英国极地探险家詹姆斯·克拉克·罗斯(1800年-1862年)和美国天文学家暨物理学家法兰克·埃尔莫尔·罗斯(1874年-196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罗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羅臼岳

羅臼岳 (らうすだけ),位于北海道知床半岛的火山群主峰,标高1660米。日本百名山之一。被劃入世界自然遺產。.

新!!: 熔岩和羅臼岳 · 查看更多 »

烙印勇士

《烙印勇士》(ベルセルク,Berserk)是日本漫畫家三浦建太郎所作的奇幻漫畫,現時在白泉社出版的雙周刊雜誌《YOUNG ANIMAL》不定期連載中。系列累計發行量已超過4000萬本。.

新!!: 熔岩和烙印勇士 · 查看更多 »

爱丁顿环形山

爱丁顿环形山(Eddington)是月球正面位于风暴洋西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残迹,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天文学家暨数学家"亚瑟·斯坦利·爱丁顿"爵士(1882年-1944年),196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爱丁顿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疫沼

疫沼(Palus Epidemiarum,意为「瘟疫沼泽」)是月球近月面西南部的一个小月海,位于云海的西南、湿海的东南,为熔岩覆盖的崎岖地带区,从西端向北延伸,大致呈东西走向。 疫沼中值得注意是西端被称为拉姆斯登月溪的一组沟纹系统,它们中最宽的是从中心点附近向东北蜿蜒约300公里的赫西俄德月溪。疫沼南半部中央横亘着已被掩没的卡普纳斯环形山;靠近西端是熔岩掩没的拉姆斯登环形山,拉姆斯登月溪就因其而得名;而希库斯陨石坑则坐落在该月海的东端。 疫沼北部延展至坎帕努斯环形山和墨卡托环形山的外侧边缘,二座环形山间的一条狭窄山谷环形山将疫沼连接到了云海,源于拉姆斯登溪系的一条月溪循着山谷延伸;双层的小陨石坑马斯环形山则位于北扩区的中心点以南。 疫沼的月面座标为南纬32.0°、西经28.2°,面积在直径286公里范围内。克莱门汀号飞船的高度计数据显示,疫沼地势倾斜,西高东低,东西落差有2公里。.

新!!: 熔岩和疫沼 · 查看更多 »

瑪瑙

玛瑙是石英的一种隐晶质变体,其特征是质地细腻且色彩鲜艳。尽管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

新!!: 熔岩和瑪瑙 · 查看更多 »

瓦尔格廷环形山

尔格廷环形山(Wargentin)是月球正面南半部一座被熔岩淹没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八世纪瑞典天文学家暨人口学家"佩尔·威廉·瓦尔格廷"(Pehr Vilhelm Wargentin,1717年-1783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瓦尔格廷环形山位置图.

新!!: 熔岩和瓦尔格廷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瓦茨陨石坑

茨陨石坑(Watts)是位于月球正面静海东侧边沿的一座小撞击坑残迹,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Chester Burleigh Watts,1889年-1971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瓦茨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瓦斯科·达伽马环形山

斯科·达伽马环形山(Vasco da Gama)是月球正面西侧边缘上的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或前酒海纪代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以地理大发现时代葡萄牙伟大的探险家及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1469年–1524年)之名命名,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瓦斯科·达伽马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產靈火山

Masubi(中文名稱:產靈)。產靈火山是木星的衛星木衛一(埃歐)表面上的其中一座火山。產靈火山位於木衛一表面上的大數區,約 的位置,它是一座活火山。根據旅行者一號表示,在木衛一表面上的火山當中,產靈火山是最具有最大的活性熔岩之一。.

新!!: 熔岩和產靈火山 · 查看更多 »

甘道夫

道夫(Gandalf)是英国作家约翰·罗纳德·鲁埃尔·托尔金的史诗奇幻小说《魔戒》中的人物。他的身份類似亞瑟王的巫師梅林。 他是最廣為人知的邁雅(Maiar),在第三紀元他以埃斯塔力(巫師)的身分暗助反抗索倫的中土勢力;在中土大陸各地,不同的種族對他有不同的稱呼,甘道夫是北方人對他的稱呼。.

新!!: 熔岩和甘道夫 · 查看更多 »

熱輻射成像系統

熱輻射成像系統(Thermal Emission Imaging System,THEMIS)是一個火星探測器2001火星奧德賽號上的攝影機。該攝影機在可見光和紅外線波段拍攝以了解火星表面的熱狀況和再確認先前火星全球探勘者號上的熱輻射光譜儀(Thermal Emission Spectrometer, TES)探測的火星表面礦物分布。此外,該儀器也協助科學家了解火星上礦物和地形的關係,並且可用來研究火星表面以下的熱點。 THEMIS是由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火星太空飛行中心(Mars Space Flight Facility)操作,並由雷神公司的聖塔芭芭拉遙測(Santa Barbara Remote Sensing)部門製造。該儀器縮寫是希臘神話法律和正義女神忒弥斯。.

新!!: 熔岩和熱輻射成像系統 · 查看更多 »

熔岩喷泉

美国夏威夷10米熔岩喷泉。 火山喷发-熔岩喷泉. 熔岩喷泉(Lave Fountain) - 熔岩在巨大压力下呈现的喷发形式,喷泉的高度可以达到几十米以上。有時候,熔岩像滅火器中的液體一樣噴射出來,形成真正的噴泉,高度有幾十米。 1959年,夏威夷的基拉韋厄·伊基火山噴發的時候,熔岩高達500多米。 1986年,在日本的伊豆-大島中,出現了一次地裂,並釋放出一道高達1500米的名副其實的熔岩簾。.

新!!: 熔岩和熔岩喷泉 · 查看更多 »

熔岩灯

岩灯(英語:Lava lamp)又称为蜡灯、水母灯。名字源于其内不定形状的蜡滴的缓慢流动,让人联想到熔岩的流动。熔岩灯有多种形状和颜色。.

新!!: 熔岩和熔岩灯 · 查看更多 »

熔岩管

岩管是地表之下熔岩流動的天然通道,在火山噴發時熔岩會從熔岩管中噴出。熔岩管可能會充滿岩漿或整個空無一物;而後者的狀況代表熔岩流動已經停止,且岩石已經冷卻留下長而類似洞穴的通道。 在月球上也有發現熔岩管的報告。.

新!!: 熔岩和熔岩管 · 查看更多 »

熔岩湖

岩湖是含有大量岩漿熔岩的湖,通常由玄武岩、包含出氣口、火山口或廣泛的沉積物。科學家使用一些術語來描述熔岩湖是已經部分或全部凝結成固體的岩漿。岩漿湖可以由下面三種途徑之一形成:.

新!!: 熔岩和熔岩湖 · 查看更多 »

界海

海(Mare Marginis)是坐落在月球正面极边缘上的一座月海,其直径420公里,面积約6.5万平方公里,月面座标為北緯13.3度、東經86.1度,它的拉丁文名称意思为“边缘之海”The Lunar Prospector: (http://lunar.arc.nasa.gov/science/atlas)。 该月海与月球正面大多数的月海不同,不仅外形轮廓不规则,而且所覆盖的熔岩层似乎也相当稀薄。月海平原上显示出一些小的圆形和长条状的特征,可能是被不到1000-1700英尺熔岩掩埋的撞击坑痕迹。此外,界海并不集中在任何明确、大型的撞击盆地上。因此,界海被认为是一处月海熔岩所能抵达的高原低洼区,附近有数座被月海熔岩掩没的大型陨石坑,这些陨坑的内部底表均低于周围高地。因此,它们反映了环界海流出的熔岩在月球表面所能到达的范围。界海周围主要陨石坑有:北面的阿尔比鲁尼环形山、东南的伊本·尤努斯环形山和西北的戈达德环形山。 该月海表面显示有一些类似风暴洋表面赖纳尔伽玛特征的涡旋状、高反照率沉积物。该特征与相对较强的磁场有关,它也位于东海撞击盆地的对极点,可能与该盆地的形成有关。对该特征的其它解释包括:彗星撞击、火山气体释放或只是磁场对空间风化的屏蔽所产生的普通表面印迹,但此类反照率特征的确切成因,目前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谜题。 1959年10月,前苏联太空探测器月球3号首次拍摄到了该区域(包括附近的浪海、史密斯海和泡沫海等)模糊的照片。.

新!!: 熔岩和界海 · 查看更多 »

特巴特陨石坑

特巴特陨石坑(Tebbutt)是月球正面位于危海西南岸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澳大利亚天文学家"约翰·特巴特"(John Tebbutt,1834年-1916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特巴特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特內里費山脈

特内里费山脉(Montes Teneriffe)是月球正面北部的一座山脉,位于雨海的北部,所在区域坐标为北纬46.49-49.21°、西经10.6°-15.63°。山脉东北是柏拉图坑、西侧是直列山脉,东南是孤单的皮科山。 该山脉是由分散在直径112公里范围内的一系列单独的山丘组成,山丘本身只占该区域很小一部分。按照现代的观点,该山脉只是形成雨海盆地的撞击坑内壁的一部分,后来雨海盆地被熔岩淹没,只剩下一些内壁顶尖部分零散地矗立在盆地表面之上。特内里费山脉最高峰-"艾普西隆(ε)峰"高度只有2400米。此外,它的山体是由月壳下层的岩石所构成,因而可能含有较丰富的铁和钛。 按照使用地球名来命名月球山脉的传统,该山脉被以加那利群岛之一的特内里费岛 at USGS命名。.

新!!: 熔岩和特內里費山脈 · 查看更多 »

特纳陨石坑

特纳陨石坑(Turner)是位于月球正面赤道附近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天文学家暨地震学家赫伯特·豪尔·特纳(Herbert Hall Turner,1861年-193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特纳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特罗佩阿主教座堂

特罗佩阿罗马尼亚圣母主教座堂(Cattedrale di Maria Santissima di Romania)位于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区的特罗佩阿,为天主教米萊托-尼科泰拉-特罗佩阿教區的副主教座堂。.

新!!: 熔岩和特罗佩阿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牛顿环形山

牛顿环形山(Newton)是月球正面南部极地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七世纪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工程师及天文学家"艾萨克·牛顿"爵士(1643年-172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牛顿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盧穆特巴萊火山

盧穆特巴萊火山(Bukit Lumut Balai)是一座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南蘇門答臘省的複式火山,該火山由3個噴發中心組成,其中2個在盧穆特山,另1個在巴萊山的東北側, 其主體受到嚴重地侵蝕作用。巴萊山的北側曾發生過大型熔岩流,至今仍能觀察到此跡象,而盧穆特山北側的2處新月形盆地內,目前仍有火山噴氣孔活動跡象。.

新!!: 熔岩和盧穆特巴萊火山 · 查看更多 »

直圆陨石坑

圆陨石坑(Naonobu)是月球正面位于丰富海东沿的一座较大撞击坑, 其名称取自日本数学家安岛直圆(1732年-1798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直圆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直列山脈

列山脉(Montes Recti)是月球近月面北部的一座山脉。拉丁文意为“笔直的山脉”。 这是一座位于雨海北面不规则隆起的小山脉,其外形极其笔直,呈东西走向,绵延近90公里,宽仅20公里,主峰高约1.8公里 。 小陨石坑"直列山脉 B"(Montes Recti B)就位于山脉东侧,西面是"侏罗山脉"、东边是"特内里费山脉"。 按照现代观点,直列山脉由雨海撞击事件所形成撞击盆地内侧壁的一部分,在雨海盆地被熔岩填塞后,它现在只是内侧壁突出于月表之上的部分。 在地质学上,与邻近的特内里费山脉、皮科山"(Mons Pico)及东南方更远一点的"斯匹次卑尔根山脉"(Montes Spitzbergen)均为一体,其山体岩石可能呈现为斜长岩和雨海熔岩的混合物,山脉北部山体则是由月壳下层的岩石构成,并可能富含钛和铁。.

新!!: 熔岩和直列山脈 · 查看更多 »

登博夫斯基陨石坑

登博夫斯基陨石坑(Dembowski)是月球正面中央湾东南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坑残迹,其名称取自意大利天文学家"埃尔科莱·登博夫斯基"(1815年-1881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登博夫斯基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白堊紀-古近紀界線

K-T 界線(K-T boundary),K代表希臘文的kreta,是白堊的意思。是介於白堊紀和第三紀之間的界線,富含銥的黏土層,大約出現在六千五百萬年前。這段期間發生大規模的絕種,包括恐龍和其他的動物族群,都遭受滅絕的命運。.

新!!: 熔岩和白堊紀-古近紀界線 · 查看更多 »

白贝罗环形山

白贝罗环形山(Buys-Ballot)是月球背面位于奢湖以北的一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荷兰化学家及气象学家赫里斯托福鲁斯·亨里克斯·迪德里克斯·白贝罗(1817年-189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白贝罗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白沙灣海水浴場

白沙灣水域遊憩區 是台灣新北市石門區的一個海灣,由富貴角和麟山鼻合抱而成的半月形天然海灣,沙灘長約1公里,沙白水清,日治時代有「台灣鎌倉」之稱。白沙灣海水浴場自日治時代便已聞名北部,是熱門的夏日渡假勝地,適合戲水、游泳、衝浪、風箏衝浪、風帆等活動。 現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設置白沙灣遊客中心附有付費淋浴沖洗設備,海灘開放期間有中華海浪救生總會人員駐守。 富貴角岬角位台灣本島最北端,與麟山鼻的形成原因相同:為70-80萬年前,竹子火山噴發造成大量的安山岩質熔岩流向北流動,於末端形成的岬角。富貴角與麟山鼻之間的海岸有藻礁,沙中由許多藻礁及貝殼碎屑所構成,顏色較白,是為白沙灣。.

新!!: 熔岩和白沙灣海水浴場 · 查看更多 »

芬伊陨石坑

芬伊陨石坑(Fényi)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较大的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匈牙利天文学家"久洛·芬伊"(Felix De Roy,1845年-192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芬伊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芬施陨石坑

芬施陨石坑(Finsch)是月球正面位于澄海中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德国人种学家、鸟类学家暨殖民地探险家奥托·弗里德里希·赫尔曼·芬施(Otto Friedrich Hermann Finsch,1839年-1917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芬施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莫尔顿环形山

莫尔顿环形山(Moulton)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侧,形成于酒海纪时期的一座古陨石坑。它是薛定谔月谷的北终点,西面是彼得罗夫环形山、东北为普里斯特利环形山、东南毗邻西科斯基环形山,向北则与钱柏林环形山相连,二者共同的边缘上有一个相通的裂口。 该座已磨损的环形山其外侧边缘并不十分圆整,西侧和东北壁较直,北侧壁则与张伯伦环形山共享,附靠在东侧外壁上的是卫星陨石坑"莫尔顿H环形山"。莫尔顿环形山内部地表已被改动,但反照率并不比被熔岩淹没的张伯伦环形山内部低,在莫尔顿环形山内部或边缘上没有较注目的陨石坑。.

新!!: 熔岩和莫尔顿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莫伊谢耶夫环形山

莫伊谢耶夫环形山(Moiseev)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年轻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前苏联专门从事天体力学研究的天文学家"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维奇·莫伊谢耶夫"(Nikolai Dmitrievich Moiseev,1902年-1955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莫伊谢耶夫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莫罗山

莫罗山(Mons Moro)是月球正面知海中一座西南-东北走向的山丘,位于「邦普朗陨石坑」(Bonpland)西南。其名称取自意大利科学家安东尼奥·拉扎罗·莫罗(Antonia Lazarra Mora),1976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采纳。 该山丘的月面坐标为南纬11.84°、西经19.84°,外观呈直线状,绵延约13公里,与周围月海相比,它的反照率较低。该特征在阿波罗登月中被描述:从轨道上看,推测92:.

新!!: 熔岩和莫罗山 · 查看更多 »

莫里陨石坑

莫里陨石坑(Maury)是位于月球正面梦湖东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约形成于11亿年前的哥白尼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海军天文台天文学家暨历史学家、海洋学家、气象学家及地质学家"马修·方丹·莫里"(Matthew Fontaine Maury,1806年-1873年)和哈佛大学天文台天文学家、观鸟者暨博物学家"安东妮亚·莫里"(1866年-1952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莫里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莫雷环形山

莫雷环形山(Moretus)是月球正面南极高地附近一座年轻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是1651年由意大利天文学家暨耶稣会天主教神父乔万尼·里乔利取自十七世纪比利时数学家"西奥多·莫雷"(Théodore Moretus,1602年-166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莫雷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海 (月球)

莫斯科海(Mare Moscoviens)是一座坐落于莫斯科盆地内的月海,为月球背面极少几座的月海之一,面積約1.96萬平方公里。就如界海一样,其地层显示非常薄,并清楚地居于一座大型撞击坑盆地中间。较盆地外四周月表或月球背面的任何高地都低的多。 该月海较附近高地如此大的下深,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月球背面的月海很稀少。月球背面极少有其深度足以形成月海火山活动的撞击坑。因此,在月球正面和背面发现的大型撞击盆地,大部分在会在附近找到大型月海。在那儿,月海熔岩显然会更多、更容易地到达月表。该盆地地层属酒海纪代,而月海则为晚雨海世代。随着月亮女神使命的运行,科学家提出,莫斯科海中的火山在莫斯科盆地层至少活跃了约15亿年,但也有人基于熔化月海熔岩所需的能量,提出莫斯科海的地层主要是受陨石群,而非火山活动而形成。 在盆地的中心(或月海西南部)是一质量瘤或重力场,月球探勘者飞行器的多谱勒跟踪仪首次识别到了该质量瘤。 月海的东南部是科马罗夫环形山、东面是弗罗因德利希-沙罗诺夫盆地、较小的季托夫陨石坑坐落于月海东北区,而捷列什科娃陨石坑则横亘在北侧边沿。 该区域是在月球3号发回首张月球背面照片后而被命名为“莫斯科海”。然而,在今天仅"莫斯科海"一名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所认可。月海之名通常会激起人的神思暇想,只有少数例外。在莫斯科海被发现后,苏联提出了该名称,莫斯科的理由是这样一种心态即: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只能接受。.

新!!: 熔岩和莫斯科海 (月球) · 查看更多 »

莱尔陨石坑

莱尔陨石坑(Lyell)是位于月球正面位于睡沼西部的一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科学家,现代地质学奠基人查尔斯·莱尔(1797年-1875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莱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莱布尼兹环形山

莱布尼兹环形山(Leibnitz)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巨大的古老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意志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物理学家、法学家、史学家、外交家、发明家及语言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1646年-1716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莱布尼兹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莱克塞尔环形山

莱克塞尔环形山(Lexell)是位于月球正面南部高地上的一座大型古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八世纪俄罗斯天文学家、数学家及物理学家“安德烈·约翰·莱克塞尔”(Anders Johan Lexell,1704年-1784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莱克塞尔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聚合板塊邊緣

聚合性板塊邊緣(Convergent plate boundary / Destructive plate boundary,又譯大陸匯聚帶、聚合性板塊邊界、破壞性板塊邊界),顧名思義,是指邊界兩旁板塊相移近之處。其動力源自軟流圈中下沈的熔岩對流,乃三種主要板塊邊界之一。由於板塊相撞時產生巨大擠壓力和摩擦力,並形成俯衝帶,產生大量熔岩,故容易觸發地震、火山爆發和海嘯等自然災害。與此同時,亦造出摺皺山脈、海溝、火山、火山島弧等自然地貌。.

新!!: 熔岩和聚合板塊邊緣 · 查看更多 »

道斯陨石坑

道斯陨石坑(Dawes)是位于月球正面澄海东南的一座年轻小撞击坑,约形成于11亿年前的哥白尼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天文学家"威廉·鲁特·道斯"(William Rutter Dawes,1799年-1868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道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岛 (诺福克岛)

菲利普岛(Phillip Island)是一个无人定居的岛,位于太平洋西南处诺福克岛以南6公里,属于诺福克群岛的一部分。它在1788被英国海军上尉Philip Gidley King以第一任新南威尔士总督亚瑟·菲利浦的名字命名。 菲利普岛是澳大利亚领土,它包括了诺福克岛国家公园,靠近尼皮恩岛。菲利普岛有1.9平方公里,从东到西测量为2.1公里,从南到北测量为1.95公里,岛上海拔最高点Jacky Jacky有280米高,它的大致形状就像一个吹风机的喷嘴指向东方。这个岛起源于火山喷发,由玄武岩、凝灰岩和熔岩在中新世形成。菲利浦岛属于澳大利亚注册国家遗产。.

新!!: 熔岩和菲利普岛 (诺福克岛) · 查看更多 »

萨宾陨石坑

萨宾陨石坑(Sabine)是月球正面位于静海西南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数学家暨物理学家爱德华·萨宾爵士(Edward Sabine,1788年-1883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萨宾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萨尔顿环形山

萨尔顿环形山(Sarton)是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比利时裔美籍化学家暨史学家乔治·阿尔弗雷德·利昂·萨尔顿(1884年-1956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萨尔顿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萨帕斯山

萨帕斯山是一座位于金星雅特拉区(Atla Regio)的大火山。.

新!!: 熔岩和萨帕斯山 · 查看更多 »

萨摩亚族

薩摩亞人(英文:Samoans)為薩摩亞群島上的主體民族;,屬於波利尼西亚人的一支,與其玻里尼西亞民族有共通類似地血緣基因、語言、歷史及文化。由於殖民主義關係,薩摩亞人所居住的薩摩亞群島在政治上被一分為二,西邊是薩摩亞獨立國(舊稱西薩摩亞,1997年改現名);東邊是美屬薩摩亞。以下介紹以薩摩亞為主。薩摩亞人屬南島語系,使用薩摩亞語,因18~19世紀受過西方統治的原因,亦會使用英文。也因統治關係,信仰從原始信仰改為基督教信仰。薩摩亞人社會以「瑪泰」系統為基礎,以「戶」為基本單位,原始依靠農業、漁業等維生,再由瑪泰進行資源的再分配。除次之外,「紋身」藝術,是薩摩亞社會成年的象徵,也代表著他們的階級身分。 根據2006年估計,大約有18萬8000名左右的薩摩亞人定居在薩摩亞 ,大多數的薩摩亞族如今散居在其他國家,主要包括美國(2012年估計有18萬人),新西蘭(2001年估計11萬5000人)及澳大利亞(2006年估計3萬9992人)。.

新!!: 熔岩和萨摩亚族 · 查看更多 »

青木原

青木原()位於日本富士山西北側山麓,橫跨山梨縣富士河口湖町與鳴澤村,周圍有西湖、精進湖與本栖湖等堰塞湖。青木原為熔岩台地地形,標高約介於920公尺~1300公尺之間,面積約有3000公頃。 青木原位於富士箱根伊豆國立公園中,保有大面積原生林。青木原鄰近富士山、富士五湖,国道139号從中穿過,森林浴步道及露營營地等公共設施整備齊全。 由於青木原樹海於日本的高知名度,因此在日本單「樹海」一詞時常是意指青木原樹海。.

新!!: 熔岩和青木原 · 查看更多 »

風暴洋

风暴洋(;拉丁文意为“风暴之洋”)是月球近月面西侧,形成于31-35亿年前的一座巨大的月海。由于尺寸最大,它也是月球上唯一被称为"洋"的月海,横跨月球南北中轴线绵延达2500公里(1600英里)以上,其范围约400万平方公里(150万平方英里)。.

新!!: 熔岩和風暴洋 · 查看更多 »

裂缝喷发口

裂缝喷发口(Fissure vent),也称为火山裂隙或裂隙喷发,是一个线状的火山口,熔岩能通过它喷发,通常没有任何爆炸活动。喷发口宽往往是几米宽,并且可能长达数公里。裂缝喷发口可能会导致它首先流过熔岩通道后来流过熔岩管的大型。经过一段时间的喷发积聚飞溅火山灰锥和可能集中在一个锥或其中的一部分锥。小裂缝喷发口可能无法容易的从空中被辨认,但由它们中的一些形成了火山口群(参见拉基火山)或峡谷(参见Eldgjá火山)。 送进裂缝口的岩墙从几公里深处到达地球表面,并把它们连接到更深的岩浆储层,经常在火山中心之下。裂缝通常被发现在裂谷和裂谷带,例如冰岛和东非裂谷。裂缝喷发口经常盾状火山结构的一部分。.

新!!: 熔岩和裂缝喷发口 · 查看更多 »

複式火山

複式火山(Stratovolcano),又稱為成層火山、層狀火山,是一個錐形火山,是由硬化的熔岩、火山噴發碎屑、浮岩和火山灰的許多層(階層)不斷堆積形成的。與盾狀火山不同,複式火山的特點是陡峭的輪廓、週期性和,雖然有些已經崩潰的火山口被稱為破火山口。從層火山流出的熔岩黏滯性較高,通常在冷卻和蔓延遠处之前就硬化。岩漿形成的熔岩往往是長英質,具有高至中等水平二氧化矽(如流紋岩、英安岩或安山岩),還有少量的不太粘稠的鎂鐵質火成岩岩漿。大量的長英質熔岩流並不常見,但是已有流淌到最遠处达。 它們是最常見的火山類型,與此相反的不常見的類型是盾狀火山。兩個著名的複式火山是在的喀拉喀托火山和在的維蘇威火山,著名的龐貝城和赫库兰尼姆古城在公元79年被其破壞,這兩個爆發奪去了數千人的生命。 因其優美對稱的外型,多成為觀光勝地。許多著名的火山都屬此類,例如:日本的富士山、菲律賓的馬榮火山、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斯特龍博利島火山等。.

新!!: 熔岩和複式火山 · 查看更多 »

西尔维斯特环形山

西尔维斯特环形山(Sylvester)是月球背面北极附近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英国数学家詹姆斯·约瑟夫·西尔维斯特(1814年-1897年),196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西尔维斯特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西帕路斯环形山

西帕路斯环形山(Hippalus)是月球正面位于湿海东部的一座古老大陨坑残迹,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公元一世纪希腊航海家“西帕路斯”(Hippalus),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西帕路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西之岛 (小笠原群岛)

西之岛(),是日本所属小笠原群岛中的一个火山岛,位于東京南方約1,000公里,父岛以西約130公里。在日本的行政區劃隶属于东京都小笠原支厅小笠原村。 自2013年起,島上及周邊海底的火山開始持續噴發,在持續噴出的熔岩堆積下,使得島嶼的面積正在逐漸增加中。 在地質分類上,西之島與被歸列於火山列島的北硫磺島、硫磺島、南硫磺島為同一個火山山脈。若從島嶼週邊海底之地形來看,西之島其實是一座高度超過3,000公尺,直徑20到30公里之間的大型複式火山的山頂區域,西之島為此火山山頂直徑約1公里的破火山口露出海面的零碎區域,在其東北、西方及南方的海面下均有同一火山的衛星火山口。.

新!!: 熔岩和西之岛 (小笠原群岛)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巴洛克

西西里巴洛克是指一種獨特的巴洛克建築風格,存在於十七至十八世紀間,義大利南岸的西西里島。 西西里巴洛克有著典型巴洛克式曲線與華麗,點綴著露齒而笑般的人面裝飾、男童天使(putto)以及特殊的浮華風格,成了西西里獨一無二的建築特徵。 西西里巴洛克風格成就於1693年,一場大地震之後的大規模重建時期。在此之前,島上的巴洛克風格是結合了樸實與地方性風貌的建築流派,由融合本土的建築風格發展而來,而不是源自羅馬的主流巴洛克風格。在地震發生後,當地許多於羅馬受訓的建築師,有了充足的機會,來重新打造當時義大利本島當紅的,更精緻、複雜的巴洛克式建築;這些當地建築師的作品--與他們所倡導的新派的建築雕刻術--吸引了更多本地建築師的效法。約莫1730年,西西里的建築師對巴洛克風格已駕輕就熟。他們特殊的詮釋,讓西西里島的藝術形式,更進一步的導向個性化與高度本土化。直到1780年代之後,此風格才漸漸的為新流行的新古典主義所取代。 高裝飾性的西西里巴洛克時期僅僅風行了五十年,但完全反映出島上當時名義上為西班牙所管理,事實上是由富人與奢侈的貴族統治、農業經濟所有權高度集中於其手中的社會秩序。而它獨特的巴洛克式建築,至今仍是島嶼的建築特色。.

新!!: 熔岩和西西里巴洛克 · 查看更多 »

西貢東郊野公園

望一尖四灣 西貢東郊野公園(Sai Kung East Country Park)位於香港東部的西貢半島,成立於1978年,北潭路以東的整個地區,包括了萬宜水庫一帶、糧船灣洲、大浪灣、北潭坳、上窰及黃石碼頭一帶,均屬於西貢東郊野公園範圍之內,面積達4477公頃,從西至東平均長約7公里,從南至北的最長處足有11公里,位列全港第四。郊野公園內的地貌和植被最為豐富多樣,其中大部份地方仍未受發展影響,風景優美,景點多不勝數,有香港後花園之美譽。.

新!!: 熔岩和西貢東郊野公園 · 查看更多 »

西樵山

西樵山, 是一座具有四五千万年歷史的死火山,位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西南部,距广州市68公里,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西樵山总面积14平方公里,共有72峰,主峰346米。西樵山不单止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有“珠江文明的灯塔”、“南粤理学名山”等美誉。.

新!!: 熔岩和西樵山 · 查看更多 »

西湖 (富士五湖)

西湖是位于日本山梨縣富士河口湖町的一湖。為富士五湖之一。為富士山噴發造成的堰塞湖。面積是富士五湖中第4大,最大水深則是第2深。在過去可能與本-栖-湖、精進湖是一湖,后因富士山的噴發熔岩流而分割。.

新!!: 熔岩和西湖 (富士五湖) · 查看更多 »

馬利厄斯丘陵

利厄斯丘陵(Marius Hills)是位於月球風暴洋的一組熔岩穹丘。一般認為形成這些穹丘的熔岩比形成月海的有更高的黏度。這些穹丘的高度大約是200到500公尺。該區域的名稱來自附近直徑41公里的隕石坑馬利厄斯陨石坑。這些穹丘是月球表面火山地形最集中的區域。.

新!!: 熔岩和馬利厄斯丘陵 · 查看更多 »

馬榮火山

榮火山(Mayon Volcano),是位於菲律賓呂宋島東南部的活火山,它那近乎完美的圓錐形山體,號稱「最完美的圓錐體」,經常被人拿來和日本的富士山相比美,是菲律賓著名的旅遊景點,近來的多次瀕臨噴發,雖然菲律賓政府疏散了附近居民,卻反而吸引了許多欲一睹完美火山爆發景象的火山及攝影愛好者。.

新!!: 熔岩和馬榮火山 · 查看更多 »

香港地理

香港位處中国南部沿岸,北靠广东省、西背珠江口及澳門、南望南中國海,介乎北緯22°08′至35′、東經113°49′至114°31′之間,所處時區比世界協調時間快8小時(UTC+8)。香港北部與廣東省深圳市僅由一條深圳河相隔,南部海域與珠海市萬山群島海域連接。截至2017年,香港境內陸地面積為1106.34km²,連同水域總面積為2755.03km²。香港一般可大致分為香港島、九龍及新界三大區域,有時候離島(包括大嶼山)會視作獨立區域。 位處九龍半島和香港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是水深港闊的天然良港,是香港的著名地標。早在19世紀,英國人已被位處東亞中心位置的香港所吸引,清朝中葉,英國人通過戰爭從滿清政府手上取得香港主權,從而開通港口、發展航海貿易。時至今日,香港的地理位置仍然能讓本地經濟通過轉口貿易以及中轉旅客而得益 。 佔據境內大部分範圍的新界山多平地少,香港可供發展土地本身十分有限。香港開埠早期,新界及市郊大部分範圍由林地、灌木、以及務農的鄉鎮村落組成,並未大規模發展。香港政府後於1976年把部份未開發地區劃為郊野公園,保護綠化環境。而接近維多利亞港的市區,則因經濟發展而使土地移山填海仍供不應求,高密度樓宇向高空發展,寸金尺土。政府自1960年代起規劃多個衛星城市,發展新市鎮,分散人口。為方便市民跨區工作、增加各區人口流動,政府大力發展交通運輸網絡,縮短市區及郊區之間的旅程時間,陸路、鐵路網絡至今仍然不斷擴張。人口膨脹,大量樓宇發展,逾700萬人不平均地分散於僅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造成人口密度極高之外,亦產生居住空間不足、環境污染等城市問題。.

新!!: 熔岩和香港地理 · 查看更多 »

香港地質

香港位於中國南方珠江口的東南側,南臨南海,北邊與廣東省深圳經濟特區接壤。陸地面積為1,104平方公里,包括與大陸相連的新界和九龍半島,以及大嶼山島、香港島等大小200多個島嶼。香港是典型的島海環境,擁有綿長的海岸綫,地勢山巒起伏,近45%的陸地高出海平面100米以上,只有零星的平原分布於沿海地帶。 香港主要由火成岩、沉積岩及变质岩構成,火成岩的出露面積最廣泛,包括火山岩(50%)及侵入岩(35%)約佔據香港面積85%,其中花崗岩更佔香港總面積約三分之一何耀生(2005年):《集體回憶之維多利亞港》,香港:明報出版社。ISBN 962-8872-68-0,主要分佈在香港島、九龍半島、青山和大嶼山北部;沉積岩及变质岩分佈局限,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地區及零星散佈在赤門海峽兩岸和大嶼山島的南端。.

新!!: 熔岩和香港地質 · 查看更多 »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Hong Kong UNESCO Global Geopark),前稱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Hong Kong Global Geopark),舊稱香港國家地質公園,簡稱香港地質公園,是一座位於香港新界東部和東北部的地質公園,包括新界東北沉積岩和西貢東部火山岩兩大園區等合共8大景區,佔地5,000公頃。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擁有世界一流的酸性火山岩柱,展現了5億2,000萬年至2億5,000萬年前的古生代期間,通過沉積作用形成沉積環境的一段地質歷史,極具典型性和稀有性。其中火山岩柱為含硅質較高的酸性流紋火山岩,所佔範圍為100平方公里(部分是海域),平均直徑1.2米,不論就規模和岩石特徵皆堪稱世界罕見,更特別的是該處的火山岩同時展現凝灰岩和熔岩的特徵,對其是如何形成的,地質學家至今仍看法不一,極具科學研究價值。此外,海岸作用在此形成了多種侵蝕和沉積地貌,其中的化石對於瞭解古老的古生代環境、地理、氣候及生物進化提供了線索。 2011年9月17日,香港國家地質公園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名錄,成為中國第26個世界級地質公園,亦是罕有位於國際大都會中的世界地質公園,並更名為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 及至2015年9月,公園成功通過評估,繼續成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成員。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這個新標識的創立,香港地質公園於2015年11月17日再更名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新!!: 熔岩和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 查看更多 »

马可尼环形山

可尼环形山(Marconi)是位于月球背面赤道区附近的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意大利无线电工程师及企业家古列尔莫·马可尼(1874年-193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马可尼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马利厄斯陨石坑

利厄斯陨石坑(Marius)是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中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8.5-38亿年前的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天文学家"西蒙·马利厄斯"(1570年-1624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马利厄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马拉尔第山

拉尔第山(Mons Maraldi)是月球上一座高1.3公里的山丘,月面坐标为北纬20.3°、东经35.3°,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AU, USGS, NASA,占地面积约直径15公里,其名称取自附近的"马拉尔第陨石坑。 马拉尔第山坐落于爱湾西北侧,与西南方的马拉尔第陨石坑相距30公里,往西100公里是维特鲁威山及阿波罗17号登月点,往北约50公里是直径12公里的弗兰克陨石坑。 "马拉尔第"一名取自18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乔瓦尼·多梅尼科·马拉尔第"(Giovanni Domenico Maraldi)和法国天文学家"雅克·菲利普·马拉尔第"(Jacques Philippe Maraldi),1976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采纳。.

新!!: 熔岩和马拉尔第山 · 查看更多 »

马拉尔第陨石坑

拉尔第陨石坑(Maraldi)是月球西北部爱湾西侧一座已磨损、侵蚀的撞击坑。西南偏西毗邻维特鲁威陨石坑,西北坐落着已磨损的利特罗陨石坑,正东北是穹丘般隆起的马拉尔第山。 马拉尔第陨石坑外壁已十分破损,上面遍布深深的刻槽。坑内有一座外形较陨坑边沿更圆的山丘,坑底表面已被玄武质熔岩淹没,留下一个低反照率的平坦表面。中心点西北有一道低矮的山脊,坑底地表上分布有数座微型撞击坑的痕迹。 "马拉尔第"一名取自18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乔瓦尼·多梅尼科·马拉尔第"(Giovanni Domenico Maraldi)和法国天文学家"雅克·菲利普·马拉尔第"(Jacques Philippe Maraldi)Antonín Rükl: Atlas Měsíce, Aventinum (Praha 2012), kapitola Römer, str.

新!!: 熔岩和马拉尔第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詹纳环形山

詹纳环形山(Jenner)是月球背面位于南海中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1749年-1823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詹纳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高岛

岛(Kao)是汤加的一座岛,也是该国一个重要的旅游景区。该岛上有一座成层火山,火山海拔,是汤加的最高点。该火山上次的喷发时间目前还不能确定,也没有熔岩遗迹,但是经过侵蚀作用形成的小峡谷和高的海崖可以证明该地在最近有火山喷发。高岛在托富阿岛北部。.

新!!: 熔岩和高岛 · 查看更多 »

高平子環形山

平子环形山(Kao)是月球正面史密斯海南缘一座残存的撞击坑,以中国天文学家高平子(1888年—1970年)之名命名,1982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高平子環形山 · 查看更多 »

鬼冢承次陨石坑

冢承次陨石坑(Onizuka)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在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中罹难的日裔美籍宇航员埃利森·鬼冢承次(1946年-1986年),1988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鬼冢承次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魏德曼施泰登环形山

魏德曼施泰登环形山(Widmannstätten)是位于月球正面东部赤道区史密斯海南沿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的残骸, 其名称取自美国奥地利印刷业商人和科学家阿洛伊斯·冯·贝克·魏德曼施泰登(1753年-1849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根据叠加原理并考虑到陨坑覆盖在凯伊士环形山之上,推测它约形成于酒海纪代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新!!: 熔岩和魏德曼施泰登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魏斯环形山

魏斯环形山(Weiss)是月球正面西南部的一座大撞击坑,位于云海的南缘,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奥地利天文学家“埃德蒙·魏斯”(Edmund Weiss,1837年-191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魏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魯克山脈

鲁克山脉(Montes Rook)是一座坐落于月球西侧轮缘上并扩展至月球背面的环形山脉,处于东方海之内,是这个巨大撞击盆构造的一部分。鲁克山脉的外围则是更大的科迪勒拉山脉,二者之间是环状、崎岖的平原。 鲁克山脉实际上是一个双环结构,有时分为外鲁克山和内鲁克山,内外山中间为填满玄武熔岩的狭长山谷,形成一个个小型月海。东北部就是一个被称春湖的小月海。 该山脉的月面座标为南纬20.6°、西经82.5°,直径791公里,以英国天文学家命名。从地球上看,由于它的位置处于月球的边缘,很多细节无法被看到,但通过月球投影可获得该山脉的局部轮廓。 鲁克山脉内分布了多个已命名的撞击坑:靠近西南边缘外侧的有尼克尔森陨石坑和佩蒂特陨石坑;科普夫陨石坑则位于东侧内缘,内环北侧则坐落了蒙德环形山。其它模较小的陨石坑还有:位于东北的拉勒曼德陨石坑、南面的舒莱金和西部弗里克塞尔,而西北的洛厄尔陨石坑与西南的戈利岑陨石坑即使天平动期间,从地球上也无法看见。.

新!!: 熔岩和魯克山脈 · 查看更多 »

诸神之怒

《怒戰天神》(Wrath of the Titans)是一部於2012年上映的3D史詩動作冒險奇幻電影,為2010年電影《超世紀封神榜》的續集。該片由強納森·李伯斯曼執導,與共同撰寫劇本,山姆·沃辛頓、羅莎蒙·派克、比爾·奈伊、艾格·拉米瑞茲、托比·凱貝爾、丹尼·休斯頓、、、雷夫·范恩斯及連恩·尼遜等人擔任主演。《怒戰天神》的背景設定於前作事件的10年後,眾神無法繼續監禁泰坦,因此柏修斯受到召喚,以營救他的父親宙斯,並擊敗泰坦,拯救人類。 2010年3月《超世紀封神榜》發行時,续集的筹备工作开始。丹·謬澤與大衛·萊斯利·強森在6月受聘加盟電影,8月,強納森·李伯斯曼證實擔任本片導演。多數選角工作於2011年1月至2月間進行。主题拍摄於3月在倫敦開始。和前作类似,電影在後期製作中轉製為3D。《怒戰天神》於2012年3月30日在美國以2D和3D两个版本上映。該片收穫影評人普遍的負面評論,全球票房3.05億美元。原本打算拍摄的续集《Revenge of the Titans》因前兩部作品口碑不高、劇本的思路不足而取消 。.

新!!: 熔岩和诸神之怒 · 查看更多 »

诺埃格拉特陨石坑

诺埃格拉特陨石坑的周边,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 诺埃格拉特陨石坑(Nöggerath)是月球正面西南高地上一座相对较小的古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德国矿物学家暨地质学家"约翰·雅各布·诺埃格拉特"(1788年-187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诺埃格拉特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诺特环形山

克莱门汀号拍摄的图像 诺特环形山(Nöther)是月球正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女数学家埃米·诺特(1882年-1935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诺特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谢瓦利尔环形山

谢瓦利尔环形山(Chevallier)是位于月球正面东北部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牧师、天文学家暨数学家"坦普尔·谢瓦利尔"(1794年-1873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谢瓦利尔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谷登堡陨石坑

谷登堡陨石坑(Gutenberg)是月球正面东部,位于丰富海西南侧边缘上的一座撞击坑,它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以德国金匠、欧洲首位活字印刷术发明人-"约翰内斯·谷登堡"(1397年-1468年)之名命名,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采纳。.

新!!: 熔岩和谷登堡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鲍迪许陨石坑

鲍迪许陨石坑(Bowditch)是月球背面一座大型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美国数学家、现代航海导航创始人"内森尼尔·鲍迪许"(Nathaniel Bowditch,1773年-1848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鲍迪许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鲍耶环形山

鲍耶环形山(Bolyai)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匈牙利数学家、非欧几里得几何(现称罗氏几何)创始人之一的鲍耶·亚诺什(1802年-186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鲍耶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贝塞尔陨石坑

贝塞尔陨石坑(Bessel)是月球正面位于澄海中部的一座小撞击坑,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1834年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次对它进行过描述。该陨坑名称取自十九世纪德国数学家暨天文学家,坚信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和生命的"弗里德里希·威廉·贝塞尔"(1784年-184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贝塞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贝罗索斯环形山

贝罗索斯环形山(Berosus)是位于月球正面东北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其名称取自古希腊时期巴比伦史学家、马尔杜克神祭司贝罗索斯(约公元前350/340年—公元前280/27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贝罗索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费米环形山

费米环形山(Fermi)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意大利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1901年-1954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费米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麦卡笛陨石坑

麦卡笛陨石坑(McAdie)是位于月球背面史密斯海东侧边缘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美国气象学家"亚历山大·乔治·麦卡笛"(Alexander George McAdie,1963年-1943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麦卡笛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麦奇生环形山

麦奇生环形山(Murchison)是月球正面中央湾北侧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ɛ,其名称取自英国地质学家罗德里克·麦奇生爵士(1792年—18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麦奇生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麦哲伦陨石坑

麦哲伦陨石坑(Magelhaens)是月球正面位于丰富海西南岸的一座古老大陨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其名称取自葡萄牙探险家斐迪南·麦哲伦(1480年-1521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麦哲伦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麦克劳林环形山

麦克劳林环形山(Maclaurin)是月球正面位于东部赤道区上的一座古老大陨坑,约形成于酒海纪代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苏格兰数学家科林·麦克劳林(1698年-174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麦克劳林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麦克米伦陨石坑

麦克米伦陨石坑(MacMillan)是位于月球正面雨海东侧边沿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美国数学家暨天文学家威廉·邓肯·麦克米伦(William Duncan MacMillan,1871年-1948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麦克米伦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麦克莱尔陨石坑

麦克莱尔陨石坑(Maclear)是位于月球正面静海西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天文学家,1833年-1870年皇室任命的好望角天文学家托马斯·麦克莱尔(Thomas Maclear,1794年-1879年),1961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麦克莱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麦克斯韦尔陨石坑

麦克斯韦尔陨石坑(Maxwell)是月球背面以英格兰数学家暨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之名命名的撞击坑。它坐落在更大的撞击坑里查孙环形山的西南部,麦克斯韦尔陨石坑的南部重叠着已被部分淹埋的罗蒙诺索夫环形山;它的东南偏南缘连接着较小的爱迪生陨石坑,西南则是直径更大的约里奥环形山。 麦克斯韦尔陨石坑遗留下来的外侧边缘不太均匀,与理查孙环形山的交界也不清晰,只有西侧边缘结构尚为完好,但那里仍已受磨损和侵蚀;坑内地表相对平坦并显示有低反照率斑块,可能是撞击形成的熔融玄武质熔岩。地表上沾满来自东北偏北乔尔丹诺·布鲁诺陨石坑溅发的射纹物质,使表面变得更亮。陨坑南部重叠着罗蒙诺索夫陨石坑的外侧垒壁。 此前,该陨石坑曾被国际天文联合会命名为"撞击坑112"。.

新!!: 熔岩和麦克斯韦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黃石國家公園

黃石国家公园(简称黄石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是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主要位于怀俄明州,部分位于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于1872年3月1日美国总统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签署国会通过的法案后建立,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以其丰富的野生动物种类和地热资源闻名,老忠實間歇泉更是其中最富盛名的景点之一。公园中有着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其中以亚高山带森林为主。 美洲原住民已经在黄石公园地区生活了至少1万1千年,19世纪早期的刘易斯与克拉克远征也绕过了这一区域。对该地区的有组织的勘探活动直到1860年代末才开始出现,此前只有一些选择在野外捕猎和居住的山地人在19世纪早期到中叶曾偶尔进入。美国陆军在公园刚刚建立后就受委托对其进行监管。1917年後,公园的管理工作移交给了之前一年刚刚成立的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园中有数以百计因其建筑学和历史学意义而保护起来的建筑物,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超过1000个考古遗迹。 黄石国家公园占地面积约为8983平方千米,其中包括湖泊、峡谷、河流和山脉。公园内最大的湖泊是位于黄石火山中心的黄石湖,是整个北美地区最大的高海拔湖泊之一。黄石火山是北美最大且仍处于活跃状态的超级火山,在过去两百万年中它曾数次以巨大的力量爆发。喷出的熔岩和火山灰也覆盖了公园内的绝大部分地区。得益于其持续的活跃状态,世界上的地热资源有半数位于黄石公园地区。黄石公园也是大黄石生态系统的核心所在,这是北温带地区现存最大且仍然近乎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 公园内有记录的哺乳动物、鸟类、鱼类和爬行动物有数百种之多,其中包括多种濒危或受威胁物种,广袤的森林和草原中同样存有多种独特的植物。黄石公园是美国本土最大和最著名的巨型动物居住地。公园中有灰熊、狼、美洲野牛和加拿大马鹿的栖息地。是美国最古老也最大的野牛群。公园内每年都会发生山火,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88年黄石公园大火,公园内近三分之一的面积被烧毁。黄石公园也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园内可进行远足、露营、划船、钓鱼、度假和观光等活动。沿着园内铺设的道路可以就近接触到主要的地热区域以及一些湖泊和瀑布。冬天,游客们则往往会在导游指引下乘坐雪上摩托车等冰上交通工具来造访公园。.

新!!: 熔岩和黃石國家公園 · 查看更多 »

默冬环形山

冬环形山(Meton)是月球正面北极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古希腊天文学家、工程师暨数学家雅典的默冬(约公元前五世纪),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默冬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默拉皮火山

拉皮火山(印尼语:Gunung Merapi ), 位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是一个锥形火山,是印度尼西亚活动性最强的火山。自从1548年起,已经断续喷发了68次。“Gunung Merapi”在印度尼西亚语中的意思就是“火山”。火山距离日惹市相当近,山麓居住着几千人,有的村庄在海拔1700米的高处,由于其威胁人类居住地的安全,被国际地球化学和火山学协会列为应当加强监督与研究的全球16座火山之一。.

新!!: 熔岩和默拉皮火山 · 查看更多 »

黑石

黑石(阿拉伯語:,羅馬化:al-Hajar-ul-Aswad)是鑲在克爾白東南角的黑色石頭。穆斯林相信它的歷史可追溯到阿丹與哈娃的年代。黑石的直徑大約有三十公分長,距離地面1.5公尺高。 朝覲者在朝覲尾聲時會前往克爾白進行辭朝的活動,也就是巡遊克爾白。此時朝覲者會模仿先知穆罕默德,親吻黑石。但是朝覲的人通常非常多,在擁擠的人潮中只能以手掌示意一下。 目前的黑石並不是完整的一塊石頭,黑石在中世紀的時候遭到損毀而碎裂成好幾塊。目前黑石碎塊由銀框固定住,而銀框由銀製釘子加以釘牢。有些較虔誠的穆斯林主張為了保護黑石,黑石應該盡量避免讓群眾接觸到。.

新!!: 熔岩和黑石 · 查看更多 »

齐奥尔科夫斯基环形山

奥尔科夫斯基环形山(Tsiolkovskiy)是位于月球背面的一座大型撞击坑,以俄罗斯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之名命名。它位于月球南半球,在巨大的加加林环形山西侧和米尔恩环形山的西北,南面是沃特曼陨石坑,西南偏南是诺伊明环形山。齐奥尔科夫斯基环形山侵入相邻的费米环形山-一座大小相当,但没有熔岩覆盖层的更古老撞击坑的东南壁。.

新!!: 熔岩和齐奥尔科夫斯基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达·芬奇陨石坑

达·芬奇陨石坑(da Vinci)是位于月球正面静海东边沿上的一座撞击坑残迹,其名称取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家、科学家暨发明家"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年-1519年前),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达·芬奇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达穆瓦索陨石坑

达穆瓦索陨石坑(Damoiseau)是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西部的一座小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天文学家"马里-夏尔·西奥多德·达穆瓦索"(1768年-184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达穆瓦索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达盖尔陨石坑

达盖尔陨石坑(Daguerre)是月球正面位于酒海北端的一座大撞击坑残迹,其名称取自法国艺术家、化学家及发明家,银版摄影法创始人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1787年-1851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达盖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达里诺尔

达里诺尔(Dalai Nur),又名达来诺尔、达里湖,古时又称“鱼儿泺”、“答儿海子”,是位于中國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的咸水内流湖,為一熔岩堰塞湖。达里诺尔面积22833公顷。平均水深約5公尺,最深處達13公尺,蓄水量16億多立方公尺,湖水主要源於公格爾河,此外沿湖區有斷裂帶湧泉補給水源。 達來諾爾曲周動物甚多,魚類有有雅羅魚(Leuciscus waleckii)、鯽魚及鯉魚等。鳥類主要在夏天棲息,主要有野鴨、大雁、海鷗、天鵝、白枕鶴和丹頂鶴等。.

新!!: 熔岩和达里诺尔 · 查看更多 »

龜山島

山島,又稱龜山嶼,最早的名字叫煙斗嶼;國際海圖名稱為五獅嶼,頭城人常稱為龜島或龜嶼。台灣外海、太平洋中的島嶼,位於蘭陽平原東面的太平洋上一座火山島。因外型似浮龜而得名。東西寬3.1公里,南北長1.6公里,面積2.841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公里,直線距離台灣本島的梗枋漁港約9.1公里,距離烏石港約10公里。行政區隸屬於宜蘭縣頭城鎮--。 1977年以前,龜山島向來都有人居住,後來民國政府為軍事需要,將居民強制遷居至台灣本島,並在大溪里建立仁澤新村以安置遷徙過來的島民。1977年之後,直到現今都沒人定居島上,現在該島由海巡署頭城大隊(岸巡第一二大隊)官兵管理。 2000年開始,由於政府提倡觀光,對於解除軍事管制的龜山島,進行了航海登島的生態旅遊體驗,並以抽籤方式管制登島人數。一般遊客團體申請進入龜山島,須於預定登島日前三日至二十天日,以網路方式向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提出申請 。.

新!!: 熔岩和龜山島 · 查看更多 »

龙格陨石坑

龙格陨石坑(Runge)是月球正面位于史密斯海中部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物理学家及数学家卡尔·戴维·托尔默·龙格(1856年-1927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龙格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霍尔丹陨石坑

霍尔丹陨石坑(Haldane)是月球正面东侧附近位于史密斯海中的一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遗传学家及进化生物学家约翰·伯顿·桑德森·霍尔丹(1892年-1964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霍尔丹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霍尔登修陨石坑

霍尔登修陨石坑(Hortensius)是月球正面位于岛海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荷兰天文学家暨数学家马丁·范登霍夫(Martin van den Hove,1605年-1639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霍尔登修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霍尔陨石坑

霍尔陨石坑(Hall)是位于月球正面东北梦湖东南部的一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二颗火星卫星的发现者阿萨夫·霍尔(1829年-190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霍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霧都魔堡樂團

霧都魔堡(挪威語:Dimmu Borgir)是挪威交響黑金屬樂團,1993年成立於奧斯陸。樂團的名字取自冰島北部著名景點,在冰島語和古諾爾斯語的意思是「黑霧城市」或是「黑暗堡壘」。該地是一處不規則形狀的熔岩地帶,並且常有濃霧聚攏。霧都魔堡多年來的陣容不斷改變,吉他手、主唱是僅存的創團元老,另一位吉他手則是自2000年後便長期穩定活動的成員Bradley Torreano:.

新!!: 熔岩和霧都魔堡樂團 · 查看更多 »

錫安國家公園

錫安國家公園(英文:Zion National Park),亦譯為宰恩國家公園,是一個位於美國西南部猶他州史普林戴爾(Springdale, Utah)附近的國家公園。這個佔地共229平方英里(593平方公里)的國家公園的首要景點是錫安峽谷,長15英里(24公里),並且有半英里(800米)深,其紅色與黃褐色的納瓦霍砂岩(Navajo Sandstone)被維琴河(Virgin River)北面支流所分割。其他著名特色有白色大寶座(Great White Throne)、棋盤山壁群、科羅布拱門(Kolob Arch)、三聖父與維琴河隘口(Virgin River Narrows)等。錫安與科羅布峽谷地帶的地質包含了九個意味著由150,000,000年前的中生代沉積作用而成的岩層。在該段時間的不同時期,暖流、淺海、小河、池塘與湖泊、大量沙漠和乾澡的近岸環境覆蓋了此地區。與科羅拉多高原形成有關的隆起運動使得該地區由10,030,000年前開始逐漸隆起了10,000英尺(3,000米)。 人類由大約在8,000年前開始於此地區居住,那時只有小數美洲原住民家族;其中一支家族在西元300年成為了半遊牧編筐時期的阿納薩齊印第安人(Anasazi)。隨著遊牧生活的減少,這族人在500年移居至維琴河附近。另一族人,費瑞蒙人(Parowan Fremont)亦在此居住。兩族人在1300年左右神秘地消失,並且被派盧士人(Parrusits)與少數其他南方派尤特人(Paiute)亞族所取代。摩門教徒在1858年發現了這峽谷,並在1860年代初期在此定居。1909年,米鄺杜域國家保護區(Mukuntuweap National Monument)成立,以保護此峽谷,而在1919年這國家保護區被擴張並改名為錫安國家公園(錫安是古希伯來語,意為避難所或聖殿)。而科羅布(或譯口拉卜、柯洛伯,Kolob)部份在1937年被宣佈為一個獨立的錫安國家保護區,並在1956年合併至錫安國家公園。 其位於科羅拉多高原、大盆地與莫哈維沙漠地區的交界,因此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與變化眾多的生物帶,容許更多不尋常的植物與動物種類生存。共有289種鳥類、75種哺乳類動物(包括了19種蝙蝠)、32種爬蟲類與無數品種的植物棲息於公園內的四個區域:沙漠、河岸、林地與針葉樹林。較為特出的巨型土壤動物包括了美洲獅、騾鹿與金雕,並且有重新引入的加州禿鷲與大角羊。而常見的植物品種有杜松(Juniper Pine)、槭(Boxelder)、灌木蒿與眾多不同的柳樹。.

新!!: 熔岩和錫安國家公園 · 查看更多 »

錫納朋火山

錫納朋火山(Gunung Sinabung)是位於印尼北蘇門答臘省一座更新世至全新世的複式火山。大部份的熔岩位於其側翼。.

新!!: 熔岩和錫納朋火山 · 查看更多 »

范登博斯陨石坑

范登博斯陨石坑(Van den Bos)是位于月球背面赤道区的一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荷兰裔南非天文学家"威廉 ·亨德里克·范登博斯"(Willem Hendrik van den Bos,1896年-1974年),1979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范登博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范阿尔巴达陨石坑

范阿尔巴达陨石坑(Van Albada)是依附在奥祖陨石坑(Auzout)东南偏南边缘上的一座月球撞击坑。原名为"奥祖 A",197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以荷兰天文学家"加莱·布鲁诺·范阿尔巴达"(Gale Bruno van Albada)之名对它重新进行了更名)。.

新!!: 熔岩和范阿尔巴达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胡克陨石坑

胡克陨石坑(Hooke)是位于月球正面北半部的一座古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博物学家、发明家暨百科全书编纂者"罗伯特·胡克"(1635年-1703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胡克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能斯脱环形山

能斯脱环形山(Nernst)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大型古陨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化学家"瓦尔特·赫尔曼·能斯脱"(1864年-1941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能斯脱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舍贝勒环形山

舍贝勒环形山(Schaeberle)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裔美籍天文学家约翰·马丁·舍贝勒(1853年-1924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舍贝勒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舒马赫环形山

舒马赫环形山(Schumacher)是位于月球正面东北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裔丹麦籍天文学家海因里希·克里斯蒂安·舒马赫(1780年-185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舒马赫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阿努钦环形山

阿努钦环形山(Anuchin)是月球背面位于南极地区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俄罗斯著名地理学家暨人类学家"狄米特里·尼古拉耶维奇·阿努钦"(Dmitry Nikolayevich Anuchin,1843年-1923年),1979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阿努钦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阿基米德坑

阿基米德环形山(Archimedes)是月球正面位于雨海东侧边缘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古希腊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暨工程师阿基米德,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阿基米德坑 · 查看更多 »

阿卡特南戈火山

阿卡特南戈火山(Acatenango)是危地馬拉的一座复式火山,位於該國南部,毗鄰安地瓜,屬於中美洲火山弧的一部分,山體在20萬年前左右形成,最近一次火山噴發在1972年發生。这座火山有两个山峰,Pico Mayor(主峰,3976米)和也被称作三姐妹的Yepocapa峰(3880米)。阿卡特南戈火山与富埃戈火山(Volcán de Fuego)这个火山综合体也被称为“La Horqueta”。.

新!!: 熔岩和阿卡特南戈火山 · 查看更多 »

阿尔卑斯谷 (月球)

阿爾卑斯月谷(義大利文是"Alpine Valley")是月球上將阿爾卑斯山脈一分為二的山谷地形。它從雨海盆地延伸166公里,以東北偏东的走向抵達冷海的邊緣。月谷兩端狹窄,中間最寬處約10公里。该地區的月面座標。 该月谷底部平坦,表面被纖細的熔岩流一分為二,该裂縫像是月溪,對地球的望遠鏡觀測者是極具挑戰性的目標。月谷兩側從周圍塊狀、不規則的高原地區底部上升。山谷南側表面比北側平直,只有稍為的彎曲和參差不齊。位於西南西方穿過山脈末端的山谷邊緣,更為崎嶇不平與狹窄。该月谷最有可能是被來自雨海和冷海的岩漿填塞的地塹。 阿尔卑斯谷是"弗朗西斯科·比安基尼"(Francesco Bianchin)在1727年發現的。.

新!!: 熔岩和阿尔卑斯谷 (月球) · 查看更多 »

阿尔塔莫诺夫陨石坑

阿尔塔莫诺夫陨石坑(拉丁语:"Artamonov")是位于月球背面的一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前苏联火箭设计师"尼古拉·阿尔塔莫诺夫"(Nikolaj N. Artamonov,1906年-1965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采纳。.

新!!: 熔岩和阿尔塔莫诺夫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阿尔希塔斯陨石坑

阿尔希塔斯陨石坑(Archytas)是位于月球正面冷海北岸的一座撞击坑,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其名称取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哲学家、数学家、乐理学家、行政长官暨政治家"阿尔希塔斯"(约公元前428年-公元前34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阿尔希塔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阿巴克里陨石坑

阿巴克里陨石坑(Al-Bakri)是位于月球正面静海西北边沿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阿拉伯地理学家暨史学家阿布·阿卜杜拉·阿巴克里(Abu Abdullah al-Bakri,1010年-1094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阿巴克里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阿布·菲达环形山

阿布·菲达环形山(Abulfeda)是位于月球正面中央高地上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阿拉伯著名史学家暨地理学家"阿布·菲达"(1273年-1331年)Autostar Suite Astronomer Edition.

新!!: 熔岩和阿布·菲达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阿伽撒尔基德斯环形山

阿伽撒尔基德斯环形山(Agatharchides)是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南侧边沿的一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古希腊史学家暨天文学家"阿伽撒尔基德斯"(公元前二世纪),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阿伽撒尔基德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阿诺尔德环形山

阿诺尔德环形山(Arnold)是位于月球正面东北偏北部的一座古老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其名称取德国天文学家克里斯多夫·阿诺尔德(1650年-1695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阿诺尔德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阿贝尔环形山

阿贝尔环形山(Abel)是位于月球背面东南部的一座大型古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挪威数学家"尼尔斯·阿贝尔"(1802年-1829年),196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阿贝尔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阿里斯基尔环形山

阿里斯基尔环形山(Aristillus)是月球正面位于雨海东部的一座撞击坑,据推测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但另一些来源认为形成于11亿年前的哥白尼纪。1645年约翰·赫维留曾首次对它进行过描述,其名称取自古希腊天文学家萨莫斯岛的阿里斯基尔(Aristilus of Samos,约公元前四世纪末-公元前三世纪初),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阿里斯基尔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

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Aristarchus)是位于月球正面西北部一座突出的撞击坑,约形成于哥白尼纪,其名称取自古希腊天文学家"萨摩斯岛的阿里斯塔克斯"(公元前310年-公元前230年),1935年该名称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该陨坑比科罗拉多大峡谷还要大,就位于阿里斯塔克斯高原东南边缘,一块包含了大量如蜿蜒月溪等火山活动构造的隆起区,该一带也是曾大量报道发生过月球瞬变现象的地方,而且月球探勘者探测器曾检测到近期有过氡气排散的迹象。.

新!!: 熔岩和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阿耶波多陨石坑

阿耶波多陨石坑(Aryabhata)是月球正面位于静海东部一座古老的撞击坑残迹,其名称取自印度杰出的天文学家暨数学家阿耶波多(476年-550年),1979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阿耶波多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阿格里科拉山脈

阿格里科拉山脉(Montes Agricola)是月球风暴洋东侧边缘附近的一座细长山脉,它位于包含了希罗多德陨石坑和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高原的西北。 该山脉月面坐标为北纬29.06°、西经54.07°,从西南到东北绵延160公里,构成一道狭长、峻峭的山岭,其北端更为崎岖,西南端也有一个隆起。山脉北部有一些微弱的平行射纹踪迹。山脉与南部高原间20公里宽的裂谷,有时也称为“阿格里科拉海峡”填满了玄武质熔岩流,北部一道名为尼格里山脊的40公里皱脊,将山脉与高原连接在一起。阿格里科拉山脉周围还有很多其他的山脊,其中最大的两条是西面的伯内特山脊和西北的惠斯顿山脊。阿格里科拉山脉高出周围月海1.2公里,较月表相对高度为1.02公里For altimetric satellite data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obtained through the program。 沿山脉北半段南麓蜿蜒着100多公里长的狭窄月沟-阿格里科拉月溪,而山脉北侧绵延着15公里长的克利奥帕特拉月溪(Rima Cleopatra)。东北端往北30公里处是直径10公里的尼尔森陨石坑、山岭西南72公里处是直径4公里的赫马森陨石坑、7公里处是直径2.5公里的阿罗哈陨石坑。在阿格里科拉山脉对面的阿里斯塔克斯高原边缘上坐落着直径21公里的科农陨石坑和希罗多德山。 该山脉以德国十六世纪科学家,被誉为“矿物学之父”的格奥尔格·阿格里科拉之名命名,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授受。.

新!!: 熔岩和阿格里科拉山脈 · 查看更多 »

阿波罗尼奥斯陨石坑

阿波罗尼奥斯陨石坑(Apollonius)是位于月球正面东侧边缘上的一座古老的撞击坑,形成于酒海纪时期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以古代三位伟大的几何学家之一,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奥斯(公元前262年-公元前190年)之名命名,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阿波罗尼奥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阿波罗环形山

根据克莱门汀号探测器激光高度计绘制的高程图(蓝色标示区为平原、红色是高地),广袤的平原位于左下方南极-艾托肯盆地盆地中。 阿波罗环形山坑底北部的同心陨石坑 阿波罗环形山(Apollo)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球的一座巨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直径524.23多公里,位于直径2400公里的南极-艾托肯盆地东北边缘,其中心月面坐标为。它得名自阿波罗太空计划,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次采纳。 阿波罗环形山没有卫星坑,西侧与200公里的奥本海默环形山相接壤,北面与67公里的巴林杰环形山相重叠;东北坐落了56公里的科雷米诺夫环形山,而安德斯陨石坑则位于它的东南方。.

新!!: 熔岩和阿波罗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阿摩尼奧斯隕石坑

阿摩尼奧斯陨石坑(Ammonius)是月球正面位于托勒密环形山坑底的一座小撞击坑,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其名称取古希腊新柏拉图派哲学家阿摩尼奧斯·赫尔米埃(Ammonius Hermiae,公元440年-公元520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阿摩尼奧斯隕石坑 · 查看更多 »

阿拉瓜伊尼亚陨石坑

阿拉瓜伊尼亚陨石坑(Araguainha Crater 或 Araguainha Dome)是一個位於巴西马托格罗索州和戈亚斯州交界上,城鎮阿拉瓜伊尼亚和蓬蒂布兰卡之間的隕石坑。該隕石坑直徑40公里,是南美洲已确认的第二大隕石坑,仅次于未确认是陨石坑的,目前也是南美洲最古老的隕石坑。 最近研究判定該隕石坑的年齡約2.547 ± 0.025 億年,並且形成區域可能是淺海。它的年齡誤差範圍和地球史上規模最大的其中一個滅絕事件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相重疊。形成該隕石坑的撞擊穿透了屬於巴拉那盆地的古生代沉積地層,使下方形成於奧陶紀的花崗岩基岩暴露。該隕石坑最初形成時直徑約24公里,深度2.4公里。之後因為坑壁向坑內崩塌,使直徑擴大為40公里。.

新!!: 熔岩和阿拉瓜伊尼亚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赤城山 (日本)

赤城山()位於日本關東地區北部的群馬縣境內,是一座休火山。赤城山是太平洋板塊與鄂霍茨克板塊撞擊后下沉形成的孤島型火山。赤城山與關東北部另外兩座山脈—榛名山、妙義山經常被合稱為上毛三山。其中赤城山是三山中最高的,因此被選為日本百名山和日本百景之一。 赤城山是黑檜山與地藏岳的合稱,其中,黑檜山是山脈最高峰,山頂標高1828公尺,其山麓建有赤城神社。赤城山山頂有陷落火山口(Caldera)和火山湖,山頂周圍被標高1200到1800米的群峰環繞,下面是標高800米左右的山麓高原。關東地區至少還有四、五座擁有類似地質結構的山脈。火山地形的赤城山礦藏豐富,據說赤城山黃金儲量高達400萬兩。.

新!!: 熔岩和赤城山 (日本) · 查看更多 »

赤道几内亚地理

赤道几内亚位于非洲中西部几内亚湾,由大陆上的木尼河地区和几内亚湾内的比奥科、安诺本、科里斯科等岛屿组成。木尼河地区西濒大西洋,北接喀麦隆,东、南与加蓬交界。总面积28051.46平方千米(其中大陆部分26017.46平方千米,岛屿2034平方千米)。 ,新华网,2015年1月26日.

新!!: 熔岩和赤道几内亚地理 · 查看更多 »

赫尔默特陨石坑

赫尔默特陨石坑(Helmert)是位于月球正面东部赤道区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德国大地测量学家"弗里德里希·罗伯特·赫尔默特"(Friedrich Robert Helmert,1843年-1917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赫尔默特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赫尔曼陨石坑

赫尔曼陨石坑(Hermann)是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西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往南距赤道不到一座陨坑的距离,其名称取自瑞典数学家暨机械师"雅各布·赫尔曼"(1678年-1733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赫尔曼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赫·乔·威尔斯环形山

赫·乔·威尔斯环形山(H.

新!!: 熔岩和赫·乔·威尔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赫利孔陨石坑

赫利孔陨石坑(Helicon)是位于月球正面雨海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古希腊天文学家暨数学家"基齐库斯的赫利孔"(约公元前361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赫利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赫维留环形山

赫维留环形山(Hevelius)是月球正面风暴洋西部,位于赤道附近的一座古老大陨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七世纪波兰天文学家"约翰·赫维留"(1611年-168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赫维留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赫西俄德陨石坑

赫西俄德陨石坑(Hesiodus)是月球正面云海南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古希腊吟唱诗人“赫西俄德”(约公元前八至七世纪),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赫西俄德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赫茨普龙环形山

赫茨普龙环形山(Hertzsprung)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巨大的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代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为月球上最大的陨石坑之一-直径达570公里,中心月面坐标为,其名称取自丹麦天文学家埃纳·赫茨普龙(1873年-196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赫茨普龙环形山的尺寸比月球正面的几座月海还大,但不同的是,它只有一小部分区域被熔岩覆盖。月球背面的其它一些撞击结构也是类似情况,月背火山喷发的规模远小于月球正面。因此,赫茨普龙环形山是一座撞击坑(未被幽暗的熔岩填塞的撞击盆地),它被称为陨石坑,而非月海。.

新!!: 熔岩和赫茨普龙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赫胥黎陨石坑

赫胥黎陨石坑(Huxley)是月球正面雨海东南边沿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比较解剖学生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1825年-1895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赫胥黎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赫里戈留斯陨石坑

赫里戈留斯陨石坑(Herigonius)是月球正面位于风暴洋东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暨天文学家"皮埃尔·赫里贡"(Pierre Herigone,1580年-1643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赫里戈留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赫斯环形山

赫斯环形山(Hess)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分别取自奥地利裔美籍物理学家、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维克托·弗朗茨·赫斯(1883年-1964年)和美国地质学家哈里·哈蒙德·赫斯(1906年-1969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赫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赫拉克勒斯环形山

赫拉克勒斯环形山(Hercules)是月球正面北半部一座很醒目的撞击坑,就位于冷海东南,阿特拉斯陨石坑西面,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十五世纪意大利耶稣会天主教神父、天文学家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以古希腊神话中的半神英雄赫拉克勒斯命名了它,1935年该名称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赫拉克勒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閃電熔岩

閃電熔岩是天然造成的玻璃長管。當閃電擊中泥土或沙,就可能令它們瞬間融化,然後又凝固,便會形成閃電熔岩,因此閃電熔岩的形狀多是長條狀,和閃電的路徑相近。 閃電熔岩長可達數米。顏色由形成的泥土和沙決定,有黑色、綠色、白色等。內部光滑,可能有小氣泡,外部多數為粗糙的沙粒。它們外形像樹根。.

新!!: 熔岩和閃電熔岩 · 查看更多 »

薛定谔环形山

薛定谔环形山(Schrödinger)是一座传统上称为"环壁平原"的大型月球撞击坑,以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之名命名,它位于月球背面的南极附近,只有在轨道上才能看到它。它的西南边缘紧挨较小的甘斯文特环形山,南面是尼菲德耶夫环形山,西南方更远处是阿蒙森环形山。 由于后续的撞击,使得薛定谔环形山圆状的外侧沿变得很宽厚,但边缘界限仍为清晰,沿内侧壁可看出台地痕迹。陨坑四周堆积的喷发物构成了一道延展近100公里的不规则环垒。 薛定谔撞击盆地是月球上少数几个显示了近期火山地质活动证据的地点之一。对盆地的地质研究显示了火山喷发和熔岩流的证据,也存在因撞击所造成的更古老的火山物质和散落物质。 环形山内有一个直径为外环一半的内环,围绕中心构成了一座崎岖的圆形山脉,山脉南侧有一个宽大的裂口,坑内其余地表被后来的熔岩流覆盖,除东南部地表较粗糙外,其余区域相对平整,尤其是内环中。 环形山内横亘着一条错综复杂的月溪,在南侧形成了多个裂口。此外后续发生的撞击在地表留下一些零散的陨坑,但环形山中心点没有中央峰。 狭长的薛定谔月谷从薛定谔环形山径直伸向西北,它的起点距环形山有一段距离,位于环周边堆积的喷发物边缘处,其终点抵达莫尔顿环形山边缘;另一条径直往北的普朗克月谷则起源于薛定谔环形山喷发物边缘上的格罗特里安环形山附近,并穿过费希纳环形山。.

新!!: 熔岩和薛定谔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藍腳鰹鳥

藍腳鰹鳥(學名:Sula nebouxii)是一種鰹鳥。牠們棲息在熱帶及亞熱帶的太平洋島嶼,當中最著名的有厄瓜多爾的科隆群島(加拉帕戈斯群島),亦是查爾斯·達爾文首次對藍腳鰹鳥進行廣泛研究的地方。 藍腳鰹鳥的種名得名自法國博物學家 Adolphe-Simon Neboux,他對於19世紀中葉在加拉巴哥群島的鳥類學研究有很大的貢獻。.

新!!: 熔岩和藍腳鰹鳥 · 查看更多 »

门捷列夫环形山

捷列夫环形山(Mendeleev)是月球背面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俄罗斯杰出化学家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年-190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门捷列夫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闵科夫斯基环形山

闵科夫斯基环形山(Minkowski)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分别取自德国数学家"赫尔曼·闵可夫斯基"(1864年-1909年)及天文学家鲁道夫·莱奥·伯恩哈德·闵可夫斯基(1895年-1976年) ,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闵科夫斯基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钱柏林环形山

钱柏林环形山(Chamberlin)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著名地质学家及教育家托马斯·克劳德·钱柏林(1843年-19286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钱柏林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邦普朗环形山

邦普朗环形山(Bonpland)是月球正面知海东侧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残迹,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地理学家暨植物学家、探险家"埃梅·雅克·亚历山大·邦普朗"(1773年-1858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邦普朗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蓝潟湖 (冰岛)

蓝潟湖(Bláa lónið)也称蓝湖,是冰岛一处著名的地热温泉。蓝潟湖位於冰岛西南部雷克雅尼斯半岛的格林达维克,距凯夫拉维克国际机场13公里,距首都雷克雅未克39公里。蓝潟湖由部分火山熔岩形成,水温约37–39 °C。湖水富含硅、硫等矿物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新!!: 熔岩和蓝潟湖 (冰岛) · 查看更多 »

里乔利环形山

里乔利环形山(Riccioli)是月球正面西侧边缘上一座大型的古老撞击坑,形成于前酒海纪代,其名称取自意大利耶稣会天文学家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1598年—1671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里乔利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里利乌斯环形山

里利乌斯环形山(Lilius)是位于月球正面南部高地上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亿-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意大利医生暨天文学家、哲学家及格里高利历发起人"阿洛伊修斯·里利乌斯"(约1510年-157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里利乌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金泽尔环形山

金泽尔环形山(Ginzel)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奥地利天文学家"弗里德里希·卡尔·金泽尔"(Friedrich Karl Ginzel,1850年-1926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金泽尔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金星地質

金星的表面有許多讓人驚訝的地表特徵。今日對金星表面所知道的知識大多來自於1990年8月16日至1994年9月完成6次環繞金星的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該探測器總共測繪了98%的金星表面,且有22%是可使用3D眼鏡觀看的立體影像。 金星表面被濃密的大氣層覆蓋,並且有火山曾經激烈活動的證據。金星上的盾狀火山和複式火山和地球相似。 相對於月球、火星和水星,金星表面甚少小型撞擊坑。這很可能是因為金星的濃密大氣層將較小的流星燒光。金星的中型到大型撞擊坑比小型撞擊坑多,但數量仍不如月球和水星。 在金星上還有一些特殊的地表特徵,其中包含冕狀物(Corona,因為外表像帽子)、鑲嵌地塊(Tesserae,指高度變形的大範圍區域,可見到二維或三維地形摺曲和破碎地形,一般認為只在金星發現)、蛛網膜地形(Arachnoid,類似蜘蛛網)。並有發現長熔岩河,以及風蝕作用和板塊運動造成金星表面現在複雜地形的證據。 雖然金星是最接近地球的行星(和地球下合時距離僅約4000萬公里左右),而且和地球體積相近;但至今沒有一個探測器可在金星表面工作數小時以上,這是因為金星的大氣壓力是地球的 90 倍。而金星表面的溫度大約是 450°C。最可能原因是金星大氣層大量二氧化碳 (96.5%)造成的溫室效應。 以紫外線探測金星可看到在赤道附近有 Y 形的雲系統形成,代表赤道上空的大氣環流每四天就可環繞金星一週,所以風速可高達 500 km/h 。這種高速風存在於高空,但在金星表面附近的大氣層則相當平靜,且多數金星影像中甚少風蝕的證據。.

新!!: 熔岩和金星地質 · 查看更多 »

金斯环形山

金斯环形山(Jeans)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及数学家詹姆士·霍普伍德·金斯(1877年-1946年),196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金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蕾斯尼克陨石坑

蕾斯尼克陨石坑(Resnik)是月球背面位于巨大的阿波罗环形山坑底东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在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中罹难的美国宇航局女宇航员"朱迪斯·阿琳·蕾斯尼克"(1949年-1986年),1988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蕾斯尼克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长存湖

区域地形图 长存湖(拉丁文为"Lacus Perseverantia")是月球上的一座小月海,靠近危海南端,最大尺寸72公里。1979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了它的命名。.

新!!: 熔岩和长存湖 · 查看更多 »

长白山火山国家地质公园

吉林长白山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吉林省的东部边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授予的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在长白山周围分布着100多座火山。最大的火山口海拔2600米左右,直径达4.5公里,是漏斗型,深达800多米。其景观独特,在中国国内罕见。周围小的锥体,海拔高在1000米左右。火口多为溢出口,呈椅形、新月形,山顶平坦。著名的有西鹅毛顶子、东鹅毛顶子、西土顶子,东土顶子、西马鞍山、东马鞍山、赤峰、老房子小山等。小火山拱卫着长白山,构成了壮观的火山群。 龙岗火山群位于长白山火山群之西,包括靖宇县中部、辉南县东南部和柳河县东北部,主要在龙岗山脉的中段,由于第三纪以来有多次熔岩喷发,构成大片熔岩台地,该火山群火山活动也很频繁。.

新!!: 熔岩和长白山火山国家地质公园 · 查看更多 »

长财组

长财组是位于中国吉林和龙市一带的下白垩世地层,1959年由杨学林命名。该地层以砾岩、砂岩、粉砂岩(上部),砾岩、凝灰质砾岩、砂岩、页岩(下部)为主,间夹碎屑岩、熔岩、煤层(上部),煤层(下部)等。.

新!!: 熔岩和长财组 · 查看更多 »

色诺芬尼环形山

色诺芬尼环形山(Xenophanes)是位于月球正面西北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古希腊诗人暨哲学家"色诺芬尼"(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8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色诺芬尼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艾娜月坑

艾娜月坑(Ina)是月球幸福湖中一座怪异的小凹坑(“陨石坑”,被国际天文联合会命名的),外观呈“D”形,尺寸为2.9×1.9公里、深度64米(从底部最低点到边沿上的最高点)。 艾娜坑以几十座顶部呈扁平或拱状,边界圆润清晰,类似水银滴的低矮山丘而出名。坑内各山丘表面看上去与普遍的月表一样,但相互间的空间却极为不同。艾娜坑是月球上几十座类似特征中最为突出的一个,其原因尚不清楚。.

新!!: 熔岩和艾娜月坑 · 查看更多 »

苏必利尔湖

蘇必利爾湖(Lake Superior)是北美洲五大湖中最大的一座,被加拿大的安大略省與美國的明尼蘇達州、威斯康辛州和密歇根州所環繞。蘇必略湖是世界上面积第2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以蓄水量而言,是世界上第4大的湖泊。.

新!!: 熔岩和苏必利尔湖 · 查看更多 »

雪陸

雪陆("Terra Nivium",拉丁文是“雪之陆地”)是月球上一个形似三角状高地区。1651年出版的《新天文大成》(Almagestum Novum)一书中,月面学家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为各个高原地形区进行了命名,然而,与他对陨石坑和月海的命名不同,他对月球大陆区的命名后来再未被普遍使用。 雪陆坐落于澄海以南、汽海之北,西北邻接崎岖的亚平宁山脉、东北则是略为逊色的海玛斯山脉。部分区域通过渗入的熔岩与汽海连接在一起。 该不规则区域包含了一些被玄武熔岩覆盖的小盆地,实质上形成了一座座的小型月海,它们全都聚集在南部区边缘,其中大部分集中于汽海和海玛斯山脉之间。这些月海般的地形通常外形均不规则,而且很多都通过各陆块岛体间的缺口相通。 下表中的区域按从西至东顺序排列,列出的直径值对应于能完全包含该区域的最小圆。 雪陆.

新!!: 熔岩和雪陸 · 查看更多 »

雪月

雪月是法国共和曆的第四个月。它一般(对于某些年份有一两天的差异)对应于格里高利历的12月21日至1月19日,同时它也大致涵盖了太阳穿越黄道十二宫摩羯座的时期。雪月的前一個月是霜月,下一個月是雨月。.

新!!: 熔岩和雪月 · 查看更多 »

雲海 (月球)

雲海(Mare Nubium)是月球正面云海盆地中的一块古老、布满凝固岩浆或熔岩,表面微微起伏的低地,位于風暴洋東南方,是月球上七大月海之一,直徑715公里,面積約25.4萬平方公里。.

新!!: 熔岩和雲海 (月球) · 查看更多 »

雷乔蒙塔努斯环形山

雷乔蒙塔努斯环形山(Regiomontanus)是月球正面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亿年前-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五世纪德国天文学家暨数学家约翰·缪勒·冯·柯尼斯堡(拉丁名为“雷乔蒙塔努斯”,1436年-147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雷乔蒙塔努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雷蒂库斯陨石坑

雷蒂库斯陨石坑(Rhaeticus)是月球上一座横跨赤道的撞击坑,位于中央湾东南附近,约形成于45.5亿年前-38.5亿年前的前酒海纪代,其名称取自德国数学家及天文学家"格奥尔格·乔基姆·冯·雷蒂库斯"(Georg Joachim von Rhaeticus,1514年-1576年)Autostar Suite Astronomer Edition.

新!!: 熔岩和雷蒂库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雷斯庇基陨石坑

雷斯庇基陨石坑(Respighi)是月球正面位于东部赤道区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意大利数学家及天文学家洛伦佐·雷斯庇基(1824年-1890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雷斯庇基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雷普索尔环形山

雷普索尔环形山(Repsold)是月球正面位于风暴洋西北边缘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天文学家约翰·乔治·雷普索尔(Johann Georg Repsold,1770年–183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雷普索尔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蛇海

蛇海(Mare Anguis)是月球正面位于危海东北侧的一座小月海,其名称由德国天文学家尤利乌斯·海因里希·弗朗茨命名,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采纳。 海蛇外形绵长,附有很多分叉,其北端几乎与危海东岸平行,总长度约370公里,西北部一半地区被年轻陨石坑的明亮溅射物所覆盖,几乎与邻近地区的颜色无区别。月海颜色较深部分的长度约为150公里,其中心月面坐标为北纬22.6°、东经67.6°。 蛇海较大的撞击坑是位于西侧明暗的边界交界处,直径45公里的艾因马尔特陨石坑;北岸坐落着直径32公里的德尔莫特陨石坑、西北侧边界上则是直径130公里克莱奥迈季斯环形山。此外,在月海及岸边附近还散布着一些艾因马尔特陨石坑的小卫星坑,其中之一是7公里的卫星坑“艾因马尔特 A”,非常年轻、因此也很明亮;月海南端是一条宽约7公里,与危海相连的通道According to the laser altimeter on the satellite 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 obtained through the program 。 蛇海表面高度自西北向东南平缓过渡,它低于月球基准水平面2-2.5公里,但较相邻的危海高0.8-1.3公里。 蛇海位于危海撞击盆地之内,形成于酒海纪,但覆盖在月海中的玄武岩熔岩,却是来自晚雨海世。.

新!!: 熔岩和蛇海 · 查看更多 »

雅科夫金陨石坑

雅科夫金陨石坑(Yakovkin)是位于月球正面西南边沿上的一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前苏联天文学家阿韦尼尔·亚历山德罗维奇·雅科夫金(1887年-1974年),198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雅科夫金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耶基斯 (坑)

耶基斯陨石坑(Yerkes)是月球正面危海西部的一座古撞击坑残迹,约形成于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银行家、曾赞助叶凯士天文台建设的"查尔斯·泰森·耶基斯"(Charles Tyson Yerkes,1837年-1905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耶基斯 (坑) · 查看更多 »

耶馬溪

耶馬溪是位於日本九州大分縣中津市山國川的中上游的溪谷,獲選為新日本三景之一,1923年日本政府將此地指定為名勝,1950年,進一步將附近區域劃為「耶馬日田英彥山國定公園」。 該地屬於石灰質的熔岩地形,經水流切割而成溪谷地形,包括本耶馬溪、裏耶馬溪、深耶馬溪、奧耶馬溪,都以耶馬溪為名。 「耶馬溪」一詞,是由1818年日本學者賴山陽(陽明學派、漢詩學家,1780年生、1832年歿)來此地造訪,看見山中的美麗景致,便吟「耶馬溪耶麻天下無」詠嘆美景,從此之後此地便以「耶馬溪」命名,不過這個只是當地的傳說,並沒有相關的考據可以證實這個說法。.

新!!: 熔岩和耶馬溪 · 查看更多 »

虹灣

虹湾(拉丁语:"Sinus Iridum")是月球上雨海西北侧的一处月海区,位于一座直径约260公里的撞击坑中。它是被最早看见、最美丽的月海也是天文爱好者最爱的观察对象 (In this book, at that time the terminology of the east on the Moon called the West and vice versa)。.

新!!: 熔岩和虹灣 · 查看更多 »

ONE PIECE角色列表

ONE PIECE角色列表是日本漫畫《ONE PIECE》裡全部登場人物的概覽。 有關本漫畫短暫登場人物、隱藏人物、封面連載登場人物,以及同名改編電視動畫裡的原創人物概覽,請詳見本條目的動畫原創人物段。 有關《ONE PIECE》的地理、組織、動植物、物件及特別用語等介紹,請參照ONE PIECE用語列表。 擔當聲優配音排列順序為:日文配音(日本);中文配音(台灣);粵語配音(香港) ※備註:香港版動畫配音有【亞視】亞洲電視〔舊版〕與【now】now寬頻電視/香港電視娛樂〔新版〕(Now TV/ViuTV)兩種不同的版本。.

新!!: 熔岩和ONE PIECE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OVERLORD角色列表

OVERLORD(オーバーロード)是日本小說家丸山くがね創作,繪師so-bin繪畫的輕小說,本條目為OVERLORD小說、漫畫及動畫中登場角色的角色列表。.

新!!: 熔岩和OVERLORD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暑湾

亚平宁山脉。阿波罗12号拍摄(1969年) 浪湾又译作暑湾(拉丁语:"Sinus Aestuum")是月球正面风暴洋东部边缘上的一座月海区,大小约直径300公里,中心月面坐标为。 浪湾西部与风暴洋相连接且无明确的界限,这一侧坐落着突出的哥白尼环形山,它的后面是岛海;东南,宽阔的山区将浪湾与中央湾分隔开;东面则是高度更低的汽海;北面,亚平宁山脉构成了浪湾与雨海的分水岭。 浪湾西侧坐落着二座大型撞击坑-保存完好的厄拉多塞陨石坑及"幽灵坑"斯塔迪乌斯陨石坑;湾区反照率变化十分显著:西部覆盖着明亮的哥白尼环形山溅射物,而东部高地、南面及东南岸则是暗黑的火山喷发物。在浪湾南部()的幽暗区中,坐落着一处被称为格罗特胡森城的异常凸起地貌。.

新!!: 熔岩和暑湾 · 查看更多 »

抛物线

抛物线是一種圓錐曲線。在一個平面内,拋物線的每一點Pi,其與一個固定点F之間的距離等於其與一条不經過此点F的固定直线L之間的距离。这固定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固定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新!!: 熔岩和抛物线 · 查看更多 »

柏拉圖坑

柏拉图环形山(Plato)是月球正面位于雨海东北侧、阿尔卑斯山脉西北端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略晚于雨海地质龄,其名称取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约公元前428/427年-公元前348/347年),是由意大利天文学家暨耶稣会天主教神父"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在1651年首次提出,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最终正式确定。.

新!!: 熔岩和柏拉圖坑 · 查看更多 »

查理士环形山

查理士环形山(Challis)是位于月球背面北极区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英国牧师、物理学家暨天文学家詹姆斯·查理士(James Challis,1803年-1862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查理士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柯西陨石坑

柯西陨石坑(Cauchy)是位于月球正面静海东部的一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法国数学家暨机械工程师奥古斯丁·路易·柯西(1789年-185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柯西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柯洛7b

柯洛7b(COROT-7b,最初被称为柯洛-系外行星-7b)是一颗位于麒麟座、距离地球390光年、环绕未经确认的恒星柯洛7——该恒星比太阳稍小——运转的系外行星,它于2009年为法国所主持的柯洛计划所发现。在迄今为止所有已知直径的系外行星中,该行星直径最小,约为地球的1.7倍。其质量约为地球的5.6-11倍,这表明它可能是一颗岩石行星。该行星的轨道十分靠近其母星,轨道周期为20小时。这也是太阳系外发现的第一颗岩质行星。.

新!!: 熔岩和柯洛7b · 查看更多 »

柔湖

温柔湖,简称柔湖(拉丁语为"Lacus Lenitatis")是月球正面的一座小月海,介于汽海、澄海和静海之间,大小约80公里。该月海现代名称的首次出现,是在1973年出版的美国军事测绘局为美国宇航局绘制的月图上,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采纳。此前,它曾被称为"曼尼里乌斯 N",一个曼尼里乌斯陨石坑附近的特征名。.

新!!: 熔岩和柔湖 · 查看更多 »

林奈陨石坑

林奈陨石坑(Linné)是位于月球正面澄海西部一座相当年轻的小撞击坑,约形成于哥白尼纪,其名称取自瑞典著名科学家及医生,瑞典科学院创始人之一,卡尔·冯·林奈(1707年-1778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林奈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恐湖

恐怖湖及周边地形图 克莱门汀号在低太阳光照角度下拍摄的图像 恐怖湖(拉丁语:"Lacus Timoris")月球正面南部的一处小月海区,位于疫沼南面,长约150公里、宽45公里。其名称在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采纳。.

新!!: 熔岩和恐湖 · 查看更多 »

恨湖

克莱门汀号在低太阳光照射下拍摄的怨恨湖图像 怨恨湖及周边地形图湖 怨恨湖(拉丁文:"Lacus odii")是月球正面的一座小月海,位于澄海、汽海和雨海间的三角地带"雪陆"内,大小约70公里。该湖名字的首次出现,是在1975年发表的美国军事测绘局为美国宇航局测绘的月图中,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采纳。.

新!!: 熔岩和恨湖 · 查看更多 »

恩底弥翁环形山

恩底弥翁环形山(Endymion)是位于月球正面东北边沿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其名称取自古希腊神话人物之一,牧羊青年恩底弥翁,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恩底弥翁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恰普雷金环形山

恰普雷金环形山(Chaplygin)是月球背面赤道区附近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苏联数学家及机械工程师谢尔盖·阿列克谢·恰普雷金(1869年-1942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恰普雷金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提丢斯环形山

提丢斯环形山(Titius)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代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物理学家及数学家约翰·丹尼尔·提丢斯(Johann Daniel Titius,1729年-1796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提丢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提贝斯提高原

提贝斯提高原,又称提贝斯提山脉或提贝斯提山地,是撒哈拉沙漠中部、乍得北部由一系列火山组成的熔岩高地,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其最高峰库西山是一座死火山,海拔3415米。 提贝斯提高原年降水量略多于周边沙漠地区,有温泉和季节性水流。图布族世居于此,早在2500年前便与柏柏尔人开始通商。提贝斯提高原北部奥祖地带是重要的铀矿产区,曾为乍得和利比亚争议地区,高原中尚有钨矿和锡矿。提贝斯提高原中有神秘岩画,约创作于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间,是撒哈拉沙漠岩画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 熔岩和提贝斯提高原 · 查看更多 »

李奥环形山

李奥环形山(Lyot)是位于月球正面南半球陆地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天文学家贝尔纳·费迪南·李奥(1897年-1952年),196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李奥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李特尔陨石坑

李特尔陨石坑(Ritter)是月球正面位于静海西南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地理学家卡尔·李特尔(1779年-1859年)及德国土木工程师格奥尔格·奥古斯特·迪特里希·李特尔(1826年-1908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李特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李陨石坑

李陨石坑(Lee)是位于月球正面湿海西南侧的一座大型古撞击坑残迹,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八世纪英国数学家暨天文学家"约翰·李"(John Lee,1783年-186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李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杰勒德环形山

杰勒德环形山(Gerard)是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西岸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苏格兰牧师、作家暨哲学家"亚历山大·杰勒德"(Alexander Gerard,1792年-1839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杰勒德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東非大裂谷

東非大裂谷(Great Rift Valley),位於非洲東部,是一個在3500萬年前由非洲板塊的地殼運動所形成的地理奇觀,縱貫東非的大裂谷是世界上最大的斷裂帶,属于生长边界。其所形成的生態、地理和人類文化都相當獨特,目前觀光的主要景點則由肯亞進入。.

新!!: 熔岩和東非大裂谷 · 查看更多 »

松木河组

松木河组是位于中国黑龙江桦南县一带的上白垩世地层,1960年由徐衍强命名。该地层以酸性熔岩(上部,称为敖其段),灰、绿灰、紫灰、黑色中性熔岩(下部,称为西格木段)为主,间夹中酸性熔岩、火山碎屑岩(上部),火山碎屑岩、中基性至中酸性熔岩(下部)。.

新!!: 熔岩和松木河组 · 查看更多 »

根斯巴克陨石坑

根斯巴克陨石坑(Gernsback)是月球背面位于东海东北区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卢森堡裔美国发明家、作家、杂志出版商雨果·根斯巴克(1884年-196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根斯巴克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格特纳环形山

格特纳环形山(Gärtner)是位于月球正面冷海东北部的一座大撞击坑残迹,其名称取自德国天文学家“克里斯提·格特纳”(Christian Gärtner,约1750年-1813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格特纳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格里夫斯陨石坑

格里夫斯陨石坑(Greaves)是位于月球正面危海西南边沿的一座小撞击坑,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迈克尔·赫伯特·格里夫斯(William Michael Herbert Greaves,1897年-1955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格里夫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格里马尔迪环形山

格里马尔迪环形山(Grimaldi)是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西南部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盆地,形成于前酒海纪代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七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及天文学家"弗朗西斯科·马里亚·格里马尔迪"(1618年-1663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格里马尔迪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桑德陨石坑

桑德陨石坑(Saunder)是月球正面赤道区一座较大的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成员、数学家及月面学家塞缪尔·阿瑟·桑德(1852年-1912年),1935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桑德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桑特贝奇环形山

桑特贝奇环形山(Santbech)是月球正面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中世纪荷兰数学家暨天文学家"丹尼尔·桑特贝奇"(Daniel Santbech ,16世纪),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桑特贝奇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梅森环形山

梅森环形山(Mason)是月球正面位于死湖东南岸一座古老撞击坑的残迹,形成于酒海纪代,以英国天文学家"查尔斯·梅森"(Charles Mason,1730年–1787年)之名命名,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梅森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梅森环形山 (月球)

梅森环形山(Mersenius)是月球正面湿海西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暨哲学家、神学家和音乐理论家"马兰·梅森"(1588年-1648年)Autostar Suite Astronomer Edition.

新!!: 熔岩和梅森环形山 (月球) · 查看更多 »

機甲戰記威龍

機甲戰記龍騎兵(原題:機甲戦記ドラグナー),是日昇在1987年至1988年制作的電視機器人動畫,「威龍」也同名的主角擬真系機器人名稱,本編首先是由名古屋電視台播放,全48話。.

新!!: 熔岩和機甲戰記威龍 · 查看更多 »

檄樹

檄樹(學名:Morinda citrifolia,又名海滨木巴戟、海巴戟),是茜草科巴戟天屬的一種植物,灌木至小乔木,高,屬於咖啡經濟作物,分布于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亚、台湾、海南、云南、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永兴岛、澳大利亚、法属波利尼西亚、夏威夷等东南亚、太平洋岛屿。果实称作「諾麗果」(noni,波多黎各和夏威夷)、四季果(cheese fruit)、印度桑椹(Indian mulberry)、海灘桑椹(beach mulberry)、菊葉巴戟(great morinda)諾努(Nonu,薩摩亞)、諾諾(nono,太平洋各島嶼)、mengkudu(馬來西亞)、蘿梨(Noni,大溪地)、夢梨等等,根茎醫藥作用同巴戟天。.

新!!: 熔岩和檄樹 · 查看更多 »

櫻島

櫻島(),位在日本九州鹿兒島縣的鹿兒島灣中,是鹿兒島的象徵代表,也是一座活跃的複式火山,火山口距離有50萬人居住的鹿兒島市市區僅8公里距離。 櫻島被劃入霧島錦江湾国立公園的範圍,也被國際火山學與地球內部化學協會列為「十年火山」之一。.

新!!: 熔岩和櫻島 · 查看更多 »

死湖

死湖(Lacus Mortis",拉丁语为“死亡之湖”)是月球東北部表面一处玄武熔岩平原,直徑約151公里;其北面,一条细臂状崎岖地表将它与冷海南端隔开;在南面,嵌入的普拉纳陨石坑和梅森环形山以及一条不平整的地带将它与梦湖相分离。处于死湖中心点偏右,较为突出的是比格陨石坑,而死湖西部则遍布一系列纵横交错的月谷,它们被统称为比格月溪(Rimae Bürg)。 死湖月面座标位置为,其直径151公里。名稱來自意大利天文学家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在1651年繪製的月球地圖,1935年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认定并採用。 2014年3月,美国机器人技术公司(Astrobotic)宣布将死湖作为它首个月球任务的目的地,并作为谷歌月球 X 大奖赛的一部分。他们的计划是登陆到死海平原上的一个陨石坑旁,然后用一架月球车环绕该陨坑航行。.

新!!: 熔岩和死湖 · 查看更多 »

比尔哈茨陨石坑

比尔哈茨陨石坑(Bilharz)是月球正面位于丰富海东部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德国医生、寄生虫学领域先驱"西奥多·马克西米利安·比尔哈茨"(Theodore Maximilian Bilharz,1825年-1862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比尔哈茨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比伊陨石坑

比伊陨石坑(Billy)是月球正面位于风暴洋南侧边缘的一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七世纪法国耶稣会数学家"雅克·德·比伊"(Jacques de Billy,1602年-1679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比伊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比格陨石坑

比格陨石坑(Bürg)是位于月球正面东北部的一座撞击坑,约形成于11亿年前的哥白尼纪,其名称取自奥地利天文学家,曾在1819年掩星事件中发现了心宿二伴星的约翰·托拜厄斯·比格(1766年-1834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比格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毕奥陨坑

毕奥陨坑(Biot)是位于月球正面丰富海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以法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及数学家让-巴蒂斯特·毕奥(1774年-1862年)之名命名,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毕奥陨坑 · 查看更多 »

毕达哥拉斯环形山

毕达哥拉斯环形山(Pythagoras)是月球正面北半部的一座又大又深的年轻撞击坑,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是由荷兰天文学家米迦勒·弗洛伦特·范·朗伦取自古希腊哲学家暨数学家"萨摩斯岛的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9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毕达哥拉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水星

水星(Mercurius),中國古稱辰星;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辰星呈灰色,與「五行」學說聯繫在一起,以黑色配水星,因此正式把它命名為水星。 水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最小和最靠近太陽的行星,但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離心率 ,軌道週期是87.969 地球日。從地球上看,它大约116天左右與地球會合一次,公转速度遠遠超過太阳系的其它星球。水星的快速運動使它在羅馬神話中被稱為墨丘利,是快速飛行的信使神。由于大氣層极为稀薄,无法有效保存热量,水星表面昼夜温差极大,为太阳系行星之最。白天时赤道地區温度可达430°C,夜间可降至-170°C。極區气温則終年維持在-170°C以下。水星的軸傾斜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最小的(大約度),但它有最大的軌道偏心率。水星在遠日點的距離大約是在近日點的1.5倍。水星表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坑穴(環形山),外觀看起來與月球相似,顯示它的地質在數十億年來都處於非活動狀態。 水星无四季变化。它也是唯一被太陽潮汐鎖定的行星。相對於恆星,它每自轉三圈的時間與它在軌道上繞行太陽兩圈的時間几乎完全相等。從太陽看水星,參照它的自轉與軌道上的公轉運動,是每兩個水星年才一個太陽日。因此,对一位在水星上的觀測者来说,一天相当于兩年。 因為水星的軌道位於地球的內側(金星也一樣),所以它只能在晨昏之際與白天出現在天空中,而不會在子夜前後出現。同時,也像金星和月球一樣,在它繞著軌道相對於地球,會呈現一系列完整的相位。雖然从地球上觀察,水星會是一顆很明亮的天體,但它比金星更接近太陽,因此比金星還難看見。 從地球看水星的亮度有很大的變化,視星等從-2.3至5.7等,但是它與太陽的分離角度最大只有28.3°。當它最亮時,从技術角度上讲應該很容易就能從地球上看見它,但由于其距离太阳过近,實際上並不容易找到。除非有日全食,否則在太陽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見水星的。在北半球,只能在凌晨或黃昏的曙暮光中看見水星。當大距出現在赤道以南的緯度時,在南半球的中緯度可以在完全黑暗的天空中看見水星。 水星軌道的近日點每世紀比牛頓力學的預測多出43角秒的進動,這種現象直到20世紀才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解釋。.

新!!: 熔岩和水星 · 查看更多 »

汤姆孙环形山

汤姆孙环形山(Thomson)是月球背面位于智海内东部的一座大型古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约翰·汤姆孙爵士(1856年-1940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汤姆孙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汉诺环形山

汉诺环形山(Hanno)是位于月球正面东南边沿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公元前五世纪古迦太基航海家汉诺,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汉诺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汉斯廷陨石坑

汉斯廷陨石坑(Hansteen)是月球正面位于风暴洋南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八世纪挪威天文学家暨地球物理学家"克里斯托弗·汉斯廷"(Christopher Hansteen,1784年-1873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汉斯廷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沃夫陨石坑

沃夫陨石坑(Wolf)是月球正面位于云海中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残迹,其名称取自德国天文学家、天文摄影先驱"马西米兰·弗兰兹·约瑟夫·科尼利厄斯·沃夫"(1863年-1932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沃夫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沃纳陨石坑

沃纳陨石坑(Warner)是位于月球正面史密斯海中部的一座大撞击坑, 其名称取自美国机械工程师、企业家、天文学家及慈善家"伍斯特·里德·沃纳"(Worcester Reed Warner,1846年-1929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沃纳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沃特曼陨石坑

沃特曼环形山(Waterman)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物理学家"艾伦·陶勒·沃特曼"(Alan Tower Waterman,1892年-196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沃特曼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沃恩山

沃恩山(Tarso Voon)是位於乍得北部提貝斯提區的成層火山,屬於提貝斯提高原的一部分。山體主要由玄武岩組成,海拔高度3,100米。 山頂為比較平的破火山口,長18公里、寬14公里。由於第四紀的火山活動,導致其東北部側面180度圓弧內側大範圍分佈著玄武岩質的熔岩流。該山西北部附近,有同樣海拔的火山Ehi Mosgau。破火山口周圍15-35公里的範圍可見火山碎屑流的堆積物。山的地下則由前寒武紀的片岩構成。 著名的索伯羅姆溫泉平原是提貝斯提高原最大的溫泉地,位於沃恩山麓以西約5公里處。提貝斯提高原的居民因活動的沸泥漿地及溫泉由於其治療作用,常常前來此地。.

新!!: 熔岩和沃恩山 · 查看更多 »

沃斯克列先斯基环形山

沃斯克列先斯基环形山(Voskresenskiy)是位于月球正面西北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前苏联火箭技术工程师,与科罗廖夫长期共事的"列昴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沃斯克列先斯基"(Leonid Alexandrovich Voskresenskiy,1913年-1965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沃斯克列先斯基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沙或作砂,為顆粒物質的一種。沙為自然出現,被分割得很細小的岩石,其尺度為0.0625至2公釐。於此一尺度內的單一粒子稱為沙粒。地質學下一個更小的尺度分類為泥,其顆粒大小由0.004至0.0625公釐。下一個較大的尺度分類則為礫,其顆粒大小為2至64公釐(使用標準詳見粒徑)。用手指搓揉沙子時會有沙沙的感覺(泥則會有粉末的感覺)。.

新!!: 熔岩和沙 · 查看更多 »

沙克伯勒陨石坑

沙克伯勒陨石坑(Shuckburgh)是位于月球正面东北部的一座古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政治家、数学家暨天文学家"乔治·沙克伯勒-伊夫林爵士"(1751年-1804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沙克伯勒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沙科纳克环形山

沙科纳克环形山(Chacornac)是位于月球正面澄海东面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法国天文学家让·沙科纳克(1823年-1873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沙科纳克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沙里克-加賈火山

沙里克-加賈火山(Sarik-Gajah)是2座印度尼西亞西蘇門答臘省的火山,該火山類型為火山碎屑錐。沙里克火山是由安山岩及玄武岩組成的火山錐,而加賈火山則是安山岩及英安岩組成的火山錐,兩座火山相距,呈東北-西南走向,兩火山間並有熔岩流景觀。目前未有該火山最後一次的確切噴發紀錄。.

新!!: 熔岩和沙里克-加賈火山 · 查看更多 »

泊松陨石坑

泊松陨石坑(Poisson)是位于月球正面南部高地上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法国数学家暨物理学家、工程师"西莫恩·德尼·泊松"(1781年-184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泊松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泡利环形山

泡利环形山(Pauli)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大型撞击坑,位于赤道与南极点中间,约形成于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奥地利裔美籍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1900年-1958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泡利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泡沫海

泡沫海(Mare Spumans)是月球正面东部的一座小月海,最大尺寸约150公里,中心月面坐标为北纬1.3 °、东经65.3 °。 该月海的现代名称由德国天文学家尤利乌斯·海因里希·弗朗茨提出,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认可接受。 与相邻的浪海一样,它很早就出现在早期月图中了:1645年荷兰天文学家米迦勒·弗洛伦特·范·朗伦称这些海为“沙皇之河”(拉丁文"Regius Fluvius") ;而1647年波兰天文学家约翰·赫维留则将它命名为“苦沼”(拉丁文"Regius Fluvius")。.

新!!: 熔岩和泡沫海 · 查看更多 »

波希多尼环形山

波希多尼环形山(Posidonius)是月球正面位于金牛山脉下澄湖东南边沿的一座古老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古希腊斯多葛哲学家、史学家、地理学家暨天文学家"波希多尼"(公元前135年-公元前51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波希多尼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波特兰森林公园

波特兰森林公园是一个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中心以西、图拉丁山脉上的公共市政公园,在山坡上绵延超过13公里,可以俯瞰威拉米特河,是全美最大的城市森林保护区之一。公园占地面积超过2,064公顷,其中大部分是次生林,还有少量原始森林,是区域公园和步道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约110公里的休闲步道纵横交错,其中包括波特兰40英里环路系统的野生丛林路段。 早在19世纪60年代,一些公民领袖就试图在波特兰附近的树林中创建一个自然保护区。他们努力建立了一个市政公园委员会,并于1903年聘请奥姆斯特德兄弟(Olmsted Brothers)建筑景观设计事务所开发波特兰的公园方案。公园用地主要通过捐赠,或是姆尔特诺默县转让,以及拍卖欠税房屋获得,波特兰城市俱乐部(City Club of Portland)最终提出了一项提案,将共计约1,600公顷的土地创建为保护区。根据一家名为公共土地信托(The Trust for Public Land)的非盈性组织提供的统计数据,这个1948年正式建立的公园面积在所有美国城市公园中名列第19位.

新!!: 熔岩和波特兰森林公园 · 查看更多 »

波莫尔采夫陨石坑

波莫尔采夫陨石坑(Pomortsev)是月球正面位于泡沫海东岸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俄罗斯火箭工程师及气象学家"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波莫尔采夫"(Mikhail Mikhailovich Pomortsev,1851年-1916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波莫尔采夫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波里塔迪斯湖

仁慈湖又译作波里塔迪斯湖(Lacus Bonitatis)是月球正面东部的一座小月海,长约130公里、宽60公里。该湖的名字首次出现在1974年美国军事测绘局为美国宇航局测绘的月图中,1976年被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采纳。.

新!!: 熔岩和波里塔迪斯湖 · 查看更多 »

波波夫陨石坑

波波夫陨石坑(Popov)是月球背面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俄罗斯物理学家和电气工程师亚历山大·斯塔帕诺维奇·波波夫(1959至1905年) 和保加利亚天文学家"西里尔·波波夫"(Cyril Popov,1880年-1966年),1961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波波夫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泽莫纳克斯环形山

泽莫纳克斯环形山(Demonax)是月球正面南部极地区一座巨大的古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古希腊犬儒学派哲学家"泽莫纳克斯"(大约公元70年-公元17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泽莫纳克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泽林斯基环形山

泽林斯基环形山(Zelinskiy)是月球背面位于智海东北岸的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俄罗斯/苏联有机化学家"尼古拉·季米特里耶维奇·泽林斯基"(Nikolay Dimitrievich Zelinskiy,1860年-1953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泽林斯基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法布里环形山

法布里环形山(Fabry)是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物理学家"查尔斯·法布里"(Charles Fabry,1867年-1945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法布里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法國共和曆

法国共和曆(法语:calendrier républicain“共和曆”)或称法国大革命曆法(calendrier révolutionnaire français),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的革命历法,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所采用,由数学家约瑟夫·拉格朗日、加斯帕·蒙日和诗人法布尔·代格朗汀(Fabre d'Églantine)协助制定。目的在于割断历法与宗教的联系,排除天主教在群众生活中的影响,为同时增加劳动时间。虽然已经废弃不用,但当时的法国歷史事件都是用这种曆法记载的,如热月政变等。.

新!!: 熔岩和法國共和曆 · 查看更多 »

津纳陨石坑

津纳陨石坑(Zinner)是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东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二十世纪德国天文学家暨著名天文史学家"恩斯特·津纳"(Ernst Zinner,1886年-1970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津纳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洪堡海

洪堡海(拉丁语意为"亚历山大·冯·洪堡之海")是位于洪堡盆地内一个月海,正对着冷海的东面。它坐落在月球东北缘并延伸到月球背面。由于它的位置,该特征的可视度受月球天平动振动的影响,有时从地球上可观测到它。 该盆地的地层属于酒海纪代,而月海地层则为晚雨海世代。较东南方暗黑的月海地层更亮的灰色区为洪堡盆地的丘陵地带,盆地的边缘构成了一道山脉,在斜光照射下可以看到。 该月海的月面座标为北纬56.8°、东经81.5°E,直径为273公里,但盆地向四边延伸的范围超出直径600公里的。带环壁的别利科维奇平原"坐落在洪堡海西北部,而被熔岩填塞的卫星坑"别利科维奇 A"则横跨别利科维奇环形山的西南边缘和一部分月海地表。 在洪堡盆地中心是一个质量瘤或重力场,该质量瘤最早被月球探勘者飞船的多普勒跟踪仪识别。 该月表特征被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以德国博物学家、探险家"亚历山大·冯·洪堡"之名命名,以表彰他对未知陆地的探索。这是月球上仅有的一座以人名命名的月海之一,另一个是史密斯海(英国天文学家威廉·亨利·史密斯之名命名),位于月球东侧边沿。.

新!!: 熔岩和洪堡海 · 查看更多 »

活火熔城

《活火熔城》(Volcano)是美國一部災難電影,由二十世紀福斯製作,於1997年公映。.

新!!: 熔岩和活火熔城 · 查看更多 »

洛夫莱斯环形山

洛夫莱斯环形山(Lovelace)是位于月球背面北极地区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医生,航天医学专家威廉·伦道夫·洛夫莱斯二世(1907年-1965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洛夫莱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洛威陨石坑

洛威陨石坑(Loewy)是位于月球正面湿海东沿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法国天文学家"莫里茨·洛威"(1833年-190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洛威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洛希环形山

洛希环形山(Roche)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天文学家及数学家爱德华·艾伯特·洛希(1820年-1883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洛希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洛伦兹环形山

洛伦兹环形山(Lorentz)是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巨大的古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荷兰理论物理学家"亨德里克·安东·洛伦兹"(1853年-1928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洛伦兹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涂鸦上帝

是一个解谜类电子游戏。游戏最初于iPhone/iPod Touch平台发布,后来亦陆续开发了flash版、Android版和Windows Phone版。游戏以俄罗斯线上javascript游戏《Alchemygame》为灵感创作。其玩法为玩家在游戏中扮演上帝的角色,用一些基本的元素合成新的物质。合成原理有物理上的,如水和熔岩可以得到蒸汽和岩石;也有文字隐喻的,如水和火可以得到酒精。游戏曾登上俄罗斯、阿根廷、新西兰和奥地利付费下载榜第一名,并在23个国家的解谜游戏榜夺冠。.

新!!: 熔岩和涂鸦上帝 · 查看更多 »

混合火山

混合火山(又稱複合火山)通常是由火山周圍的地形是否混合著熔岩流與火山碎屑岩來判定。.

新!!: 熔岩和混合火山 · 查看更多 »

温洛克环形山

温洛克环形山(Winlock)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大型古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美国天文学家暨数学家"约瑟夫·温洛克"(1826年-1875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温洛克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温思罗普陨石坑

温思罗普陨石坑(Winthrop)是月球正面位于风暴洋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残迹,其名称取自十八世纪美国天文学家"约翰·温思罗普"(John Winthrop,1714年-1779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温思罗普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潘拿古南火山

潘拿古南火山(Mount Penanggungan)是一座位於印度尼西亞東爪哇省的複式火山,其位置緊鄰於阿朱那-維利朗火山的北邊。在此火山的山上,有幾處印度教與佛教的聖所、聖地、紀念碑,這些建築約在公元977-1511年建造的。另外,在火山周圍可發現熔岩流與沉積的火山碎屑岩。.

新!!: 熔岩和潘拿古南火山 · 查看更多 »

澎湖群島

澎湖群島,亦稱澎湖列島,是位於臺灣海峽上的一組群島,東距臺灣本島約50公里,西離歐亞大陸約140公里,由90個大小島嶼組成,總面積約為128平方公里,全境均隸屬中華民國臺灣省澎湖縣管轄,為中華民國實際管轄區域第一大離島群。16世紀時葡萄牙殖民者來到東方,發現澎湖海域魚產豐富,在島上住著許多漁民,因此稱呼澎湖為漁翁島(Pescadores)。澎湖群島多漁港,夜間萬點漁火流動,忽明忽滅,與水中映射之星--互相煇映,1953年臺灣省政府將「澎湖漁火」選定作為臺灣八景之一。《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勝蹟篇,第十五至十六頁觀光遊憩是現今澎湖群島的重要產業之一,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也在1995年於澎湖群島設立「澎湖國家風景區」。.

新!!: 熔岩和澎湖群島 · 查看更多 »

澄海 (月球)

澄海(Mare Serenitatis,又譯“澄净之海”)是月球上位于雨海东面的一个月海。.

新!!: 熔岩和澄海 (月球) · 查看更多 »

木卫一

木衛一也稱為「埃歐」或「伊俄」(, 或是希臘 Ἰώ),是木星的四顆伽利略衛星中最靠近木星的一顆衛星,直徑為3,642公里,是太陽系第四大衛星。名字來自眾神之王宙斯的戀人之一:埃歐,祂是希拉的女祭司。 埃歐有400座的活火山,是太陽系中地質活動最活躍的天體。極端的地質活動是因為埃歐內部受到木星的牽引,造成潮汐摩擦產生的潮汐熱化所導致的結果。有些火山造成的硫磺和二氧化硫可以攀升到500公里(310英里)的高度。埃歐表面也有超過100座的山峰,是在矽酸鹽的地基上廣泛的壓縮和抬升,產生許多斑點,其中有些山峰比地球上的珠穆朗玛峰還要高。不同於大多數外太陽系的衛星(它們都有厚實的冰層包覆著),埃歐有著鐵或硫化鐵的熔融核心和以矽酸鹽為主的岩石層。埃歐表面大部分的平原都被硫磺和二氧化硫的霜覆蓋著。 埃歐的火山活動建構了其許多表面的特徵。其火山和熔岩流使廣大的表面產生各種變化並且造成各種不同的顏色採繪,有紅、黃、白、黑、和綠色,主要肇因於硫化物。為數眾多的廣闊熔岩流,有些長度達到500公里,也是表面的特徵。這些火山活動的過程提升了視覺對比,讓埃歐的表面好像是一個披薩。這些火山作用為埃歐稀薄的大氣提供了補湊的材料,也為木星巨大的磁層供應了材料。 埃歐在17和18世紀的天文學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它在1610年與其他的伽利略衛星一起被伽利略發現。這個發現促成了太陽系的哥白尼模型被接受,約翰·克卜勒發展出了行星運動定律,和奧勒·羅默首先測定光速。從地球來看,在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埃歐只是一個光點,直到我們有能力解釋它表面大規模的特徵,例如暗紅色的極區和明亮的赤道地區。在1979年,兩艘航海家太空船揭露埃歐是一個地質活躍的世界,有許多火山活動的特徵,大山和年輕的表面,沒有明顯的撞擊坑。伽利略號在1990年和2000年的早期多次執行接近和飛掠過埃歐的任務,得到了埃歐內部結構和表面組成的數據資料。這些太空船也揭露了衛星和木星的磁層之間的關係,和在埃歐圍繞的軌道上存在著輻射傳送帶,即伊俄环。在2007年的前幾個月,新視野號在前往冥王星的旅程中,於飛掠過埃歐時繼續進行探測。.

新!!: 熔岩和木卫一 · 查看更多 »

木衛一的火山活動

埃歐的火山活動,是木星的衛星埃歐導致的熔岩流動、火山的凹坑,和數百公里高的硫磺和二氧化硫的流束。這些火山活動是由1979年飛越的航海家計畫的影像科學家發現的。通過航海家、伽利略、卡西尼、新視野號和地基天文學家的觀測已經發現150個以上埃歐火山的活動,依據這些觀測預測存在的火山應多達400個以上。埃歐的火山活動在四個已知的太陽系的天體中是最活躍的(另外的三個是地球、土星的衛星恩克拉多斯和海王星的衛星崔頓)。 第一個預測在航海家1號飛越之前不久就被提出,埃歐火山活動的熱源來自他的離心率所造成的潮汐熱。這不同於地球內部的熱能,主要來自放射性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衰變。埃歐的軌道離心率使得它在軌道上的近木點和遠木點受到的木星引力有些微的差異,造成朝系突起的變化。這種變化造成埃歐的形狀改變,導致內部的摩擦發熱。若不是這些潮汐熱,埃歐將只是比地球的月球小一點的衛星,質量和大小都小一點的相似世界,被許多的撞擊坑覆蓋,並在地質上的活動已死的衛星。 埃歐的火山活動導致了數百個的火山形成中心和廣泛的熔岩形成,使這顆衛星成為太陽系中火山最活躍的天體。三種不同類型的火山噴發類型被辨認出來:不同的期間、強度和熔岩流出率,以及噴發是否在火山坑的內部(所知的破碎環形山)。在埃歐的熔岩流,數十或數百公里長,主要由玄武岩構成,與在地球上夏威夷的盾狀火山,例如啟勞亞火山,類似。雖然多數的熔岩都由玄武岩構成,但也觀察到由硫磺和二氧化硫構成的熔岩。另一方面,被偵測到的噴發物溫度高達1,600K,這種高溫可以解釋噴發物是超鎂鐵質的矽酸鹽熔岩。 由於大量的硫磺物質出現在埃歐的外殼和表面上,有些暴發噴出硫磺,二氧化硫氣體和火成碎屑物質進入500公里高的太空中,造成大量的傘形的火山羽狀物。這些物質將周圍的地形彩繪成紅色、黑色、或者白色,並且為埃歐補綴的大氣和木星延伸的磁層提供大量的材料。由於埃歐的火山活動,從1979年太空船飛越過之後已經觀察到了許多表面的變化。.

新!!: 熔岩和木衛一的火山活動 · 查看更多 »

月丘

月丘(lunar dome)又称月球“穹顶丘”或“穹丘”,是一种在月球表面发现的盾状火山。它们通常由局部喷口喷发的高粘度,可能富含二氧化硅的岩浆缓慢冷却而成。月丘具有宽广、圆状的拱形特征,其坡面倾斜缓和,中心点隆起高度数百米,直径一般为8至12公里直径,但也有些横跨达20公里。一些月丘的峰顶通常都有一座小洞坑。 一些月丘已被证明是由与月海相同的岩层所构成,但其形成机制可能与构成月海的熔岩流不同。据认为,这些穹顶丘形成于一个更接近月表的小型岩浆腔(比月海的)。这使得内部的岩浆压力较低,熔岩流流出速度更慢。通过表面裂缝上升的岩浆泉最终集中从一主喷口涌出。这种集中涌出可能导致在月丘峰顶形成了一座喷口坑。 马利厄斯丘陵群曾被考虑为阿波罗15号的一处候选着陆点,在这一区域如霍尔登修陨石坑北面、托·迈耶环形山南面、吕姆克山山顶以及丰富海中等都集聚有众多的月丘。同时也发现了单座的月丘,包括基斯 π和“米利奇乌斯 π”、格罗特胡森·伽玛山和格罗特胡森·德尔塔山以及卫星坑“冈巴尔 C”、卡普纳斯环形山和比尔陨石坑东南的月丘;柯西陨石坑附近的一对月丘-柯西·奥米伽和柯西·陶,同样在阿拉戈陨石坑附近也有二座月丘,分别为“阿拉戈 α”和“阿拉戈 β”;在伊萨姆山南面还有二座月丘。 国际天文联合会未将月球盾状火山列为明确的地质类型并予以命名。1964年天文学家韦斯特福尔(B.

新!!: 熔岩和月丘 · 查看更多 »

月球地質

月球地质(有时称为月质学,或涵盖范围更广的月球科学)与地球地质学差别明显。月球表面缺少会产生侵蚀的大气层与水体,现在也没有板块构造活动。由于月球的总质量远远小于地球,其重力加速度较低,冷却得也更快。月球表面复杂的月貌形成于各种因素的组合,特别是撞击坑和火山活动。月球的壳层、月幔层、月核与地壳、地幔和地核明显不同。 月球的地质研究主要依据地球上望远镜观测、探月航天器观测、月岩样本及地球物理数据等手段的组合。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阿波罗计划和前苏联的月球计划的多艘登月航天器直接从月球几处地点进行了采样,共带回约380千克(838磅)的月岩和月壤。长期以来,月球是唯一一颗人类直接采样以了解其构造的外星天体。在地球上已识别出少量的月球陨石,但它们来自月球上哪座陨坑却是未知。月球表面有相当大的部分还没被勘察过,很多地质问题仍没有答案。.

新!!: 熔岩和月球地質 · 查看更多 »

月球表面特徵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熔岩和月球表面特徵列表 · 查看更多 »

月球陨石坑

月球陨石坑(也称环形山)是指月球表面的碗状凹坑,其外观特征为坑底相对平坦,周围环绕着一圈隆起的坑壁。按照现代观点,绝大多数月球陨石坑都来自于撞击,仅有一小部分仍被认为是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火山口。.

新!!: 熔岩和月球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月谷列表

月谷是指月球表面上宽阔的谷地,常呈直线或弧形,陡壁平坦。一些宽大的月谷可能是月海熔岩冷却时因张力而沿断层下落形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分别于2010年8月18日和2011年3月1日公布了第一批和第二批月球地名标准汉字译名,其中第一批中有月谷地名2条,第二批有5条。.

新!!: 熔岩和月谷列表 · 查看更多 »

月溪

月溪或溝紋 (德文為 'groove') 通常用來描述月球表面上任何狹長、類似河床的凹槽。典型的月溪可能有數公里寬,數百公里長。但是,这一术语的使用並不严謹,也可以用在太阳系的其它天體,包括火星、金星和一些卫星上的所有類似地形構造。.

新!!: 熔岩和月溪 · 查看更多 »

朗伯陨石坑

朗伯陨石坑(Lambert)是位于月球正面雨海南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物理学家、哲学家暨天文学家“约翰·海因里希·朗伯”(1728年-177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朗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朗道环形山

朗道环形山(Landau)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前苏联犹太籍理论物理学家、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1908年-1968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朗道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朗格马克环形山

朗格马克环形山(Langemak)是月球背面赤道区的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苏联科学家及火箭先驱之一"格奥尔基·叶里霍维奇·朗格马克"(Georgy Erikhovich Langemak,1898年-1938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朗格马克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惡魔果實

惡魔果實(悪魔の実)是日本漫畫《ONE PIECE》及改編作品中一種虛構果實,服用後會依不同的果實而對應獲得不可思議的能力。.

新!!: 熔岩和惡魔果實 · 查看更多 »

成功灣

成功湾(拉丁语"Sinus Successus")是月球正面丰富海东北侧的一处月湾,宽近132公里。以前苏联首艘取回月壤样本的航天器—月球16号的成功登月而命名(航天器着陆点就位于该月湾旁)。九年后,该名称于1979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成功灣 · 查看更多 »

戴维孙环形山

戴维孙环形山(Davisson)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美国物理学家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1881年-1858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戴维孙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戴维环形山

戴维环形山(Davy)是一座位于云海边缘东部的小型月球陨石坑,坐落在一座更大的、已被熔岩覆盖的残存卫星坑「戴维 Y」的西南边缘上,该卫星坑内包含了一串被定名为「戴维链坑」的陨石坑。戴维环形山的东南是醒目的阿方索环形山。 戴维环形山的外壁较低,坑内部份地表被重新覆盖,陨坑口略呈多边形状,尤其是在西半侧;东南边缘坐落着碗状的卫星坑"戴维 A",后者的北侧边缘有一道裂槽。戴维环形山坑内虽有一些低矮的中央丘,但缺少中心峰,“戴维Y陨坑”的边缘在环形山的北侧边缘外构成了一道低矮的山岭。.

新!!: 熔岩和戴维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戈尔德施米特环形山

戈尔德施米特环形山(Goldschmidt)是位于月球正面北极附近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德国天文学家暨画家赫尔曼·迈尔·萨洛蒙·戈尔德施密特(1802年-1866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戈尔德施米特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春湖

春湖("Lacus Veris",拉丁文为"春之湖")是月球上的一个小月海,其中心点月面坐标为南纬16.5°、西径86.1°,长约396公里。该月海以东海(Mare Orientale)为中心,以接近90°的弧形从东向北延伸,覆盖区域约12000平方公里。1989年,美国航天局约翰逊航天中心曾在进行的一项研究中提出过要将春湖列为未来载人登月的基地。 这个小小的、大致呈月牙状的月海就位于形成"东海撞击盆地"(Orientale impact basin)时所构成的鲁克山脉的内外环之间,坐落在一个周围山峰均低于1公里下的低地上。根据月球轨道探测器和地球上望远镜收集到的数据,该月海含有部分周边高地的物质,撞击陨石坑的密度显示,春湖地质年龄估计约有35亿岁,大约成形于创建"东海盆地"撞击发生后的3.4亿年.

新!!: 熔岩和春湖 · 查看更多 »

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擴張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的基礎上所發展出的進階地球地質活動學說。在各大洋的中央有一帶狀分布的海岭,這些帶狀海岭是下方地幔軟流層的出口。不斷涌出的熔岩自海岭流出,冷卻而成為剛性強的大洋地殼。大洋地殼不斷的受到新由海岭湧出的熔岩所推擠而向兩旁移動,使海面積擴大,同時大陸地殼受到推擠而分離。导致海底扩张的原因是海水不平衡的压力导致的板块漂移。 地球上大约3/4的表面由海洋覆盖,海水的总量巨大,对海底以及周围陆地的压力也十分巨大。由于受到月球的引力作用和不同区域海水温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海水对不同板块的压力是不平衡的,这就使得板块发生漂移,同时也就产生了海洋带状岭。 随着地球温室效应的加剧,地球两极冰川的溶化,海水总量的增加,海水对板块漂移的作用将增大,即大陆漂移的速度将增大,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地震和火山喷发增多。.

新!!: 熔岩和海底扩张学说 · 查看更多 »

海玛斯山脉

海玛斯山(Montes Haemus)是一座由月球澄海盆地西南壁构成的蜿蜒山脉,它与西侧的坐落在澄海中的亚平宁山脉组成了一个不太明显的对称弧,并向上弯伸至北尽头;向东则延伸至普林尼陨石坑西北的阿切鲁西亚岬,其尽端抵达澄海与静海的南北接口。 该山脉的月面坐标为北纬19.9°、东径9.2°,长度560公里,山脉最高峰高达2.4公里。 该山脉被命名为海玛斯山脉-“巴尔干山脉”的一个老色雷斯名,起源于约翰·赫维留在月球地图上的命名,但他又将该名称指定给了另一地质特征(在Æmus 山脉类中)-位于澄海另一侧的亚历山大环形山的残留边壁。后来该名称被移植应用于该一类对象,如词形相同但词序相反的“Haemus Montes”,则是木卫一上的一座山。 沿山脉东侧分布有数条月溪,山脉的东端构成了一条被称为"普林尼月溪"(Rimae Plinius)的西向终点。向西过100公里处,是嵌入在山脉中门纳劳斯陨石坑和奥威尔斯陨石坑,它们的东北方是"门纳劳斯月溪"(Rimae Menelaus)。在此,山脉转向西北,碗状的苏尔皮基乌斯·盖路斯陨石坑就坐落在附近的月海旁,就在陨石坑西北,与山脉平行,则是苏尔皮西乌斯·加卢斯月溪。 数个由玄武岩熔岩形成的小“湖”,沿山脉西南面分布,从西北到东南分别是:怨恨湖、忧伤湖、欢乐湖和冬湖,柔湖则在更远的南边。.

新!!: 熔岩和海玛斯山脉 · 查看更多 »

海曼斯陨石坑

海曼斯陨石坑(Heymans)是位于月球背面北极区附近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比利时生理学家柯奈尔·让·弗朗索瓦·海曼斯(1892年-1968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海曼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斯塔迪乌斯陨石坑

次生坑,其中最大的是斯塔迪乌斯的卫星坑如"斯塔迪乌斯 T"、"斯塔迪乌斯 F"、"斯塔迪乌斯 S"、"斯塔迪乌斯 E"、"斯塔迪乌斯 R"和"斯塔迪乌斯 P",但还有一些并非它的卫星坑(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于2010年1月)。 斯塔迪乌斯月坑(Stadius)是位于月球暑湾中一座古残迹坑,直径70公里,中心坐标为北纬10.48°、西经13.77°()。它是月球上最著名的幽灵陨坑之一及最不寻常的一个对象:几乎已完全被熔岩淹没,只一些零散的壁顶露出在月表之上。 斯塔迪乌斯月坑位于西北80公里的厄拉多塞陨石坑和西南110公里的哥白尼环形山之间,二座大小相同,但更年轻完整的撞击坑。.

新!!: 熔岩和斯塔迪乌斯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斯帕環形山

斯帕(Spurr)是月球熔岩流上的撞擊坑遺跡,它位於平坦的凋沼的中央,在這個環形山的東南是阿基米德環形山,只有南半部依然是凸起的穿越過月海的物質,而在北邊的段落有一個相似的幽靈環形山峽。 在被國際天文聯合會重新命名前,這個環形山稱為阿基米德K。.

新!!: 熔岩和斯帕環形山 · 查看更多 »

斯帕陨石坑

斯帕陨石坑(Spurr)是位于月球正面腐沼西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残迹,其名称取自美国地质学家、探险家约西亚·爱德华·斯帕(Josiah Edward Spurr,1870年-1950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斯帕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斯匹次卑尔根山脉

斯匹次卑尔根山脉(拉丁语为Spitzbergen Mountains) 是月球雨海东部的一列单独的山脉,位于一座正对着醒目的阿基米德陨石坑北面的月坑附近。 该山脉中心点的月面座标为北纬35.0°、西经5.0°,坐落在直径60公里的范围之内。山势呈南北走向,最大宽度约25公里。 斯匹次卑尔根山脉是由众多被熔岩掩没的月谷所分隔开的山丘组成。很有可能是一座已掩埋在岩浆流下面的撞击陨石坑所幸存下来的边缘和内侧环,据推测该陨石坑可能形成于31-38亿年前的晚雨海世。 由于它们类似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上嵯峨的陆地山脉,因而被英国天文学家玛莉·阿德拉·布莱格(Mary Adela Blagg)命名为斯匹次卑尔根山脉,1961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采纳。.

新!!: 熔岩和斯匹次卑尔根山脉 · 查看更多 »

斯图尔特陨石坑

斯图尔特陨石坑(Liouville)是位于月球正面泡沫海东北岸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约翰·昆西·斯图尔特(John Quincy Stewart,1894年-1972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斯图尔特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斯特鲁维环形山

斯特鲁维环形山(Struve)是月球正面风暴洋西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残迹,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三位俄罗斯家族成员,天文学家"弗里德里希·格奥尔格·威廉·冯·斯特鲁维"(1793年-1864年)、"奥托·威廉·冯·斯特鲁维"(1819年-1905年)和"奥托·斯特鲁维"(1897–1963),196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斯特鲁维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斯特藩环形山

斯特藩环形山(Stefan)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奥匈帝国籍斯洛文尼亚物理学家暨数学家"约瑟夫·斯特藩"(1835年-1893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斯特藩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斯特拉博环形山

斯特拉博环形山(Strabo)是位于月球正面北半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古希腊史学家暨地理学家斯特拉博(公元前64年-公元24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斯特拉博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斯蒂维纽斯环形山

斯蒂维纽环形山(Stevinus)是位于月球正面南半部的一座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距今11亿年前的哥白尼纪,其名称取自十六世纪佛兰芒数学家暨物理学家、军队工程师"西蒙·斯蒂文"(1548年-162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斯蒂维纽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斯文赫定环形山

斯文赫定环形山(Hedin)是月球正面西侧赤道区中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残迹,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瑞典探险家、地理学家、测绘学家、作家、插画家及社会活动家"斯文·安德斯·赫定"(1865年-1952年),1964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斯文赫定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施卡德环形山

施卡德环形山(Schickard)是位于月球正面西南边沿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六世纪德国图宾根大学希伯来文暨天文学教授、首位机械计算机发明人"威廉·施卡德"(Wilhelm Schickard,1592年-1635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施卡德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施特夫勒环形山

施特夫勒环形山(Stöfler)是月球正面陨坑遍布的南部高地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1452–1531),德国数学家暨天文学家、天文仪器技师及图宾根大学教授"约翰尼斯·施特夫勒"(Johannes Stöffler,1452年-1531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施特夫勒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文德利努斯环形山

文德利努斯环形山(Vendelinus)是月球正面位于丰富海东侧的一座古老大陨坑,约形成于前酒海纪代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是1651年由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取自佛兰芒天文学家戈德弗罗伊·文德利努斯(Godefroid Wendelin,1580年-166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文德利努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早雨海世

早雨海纪是月球地质时代中的第一阶段,指從45億5千萬年前(月球初步形成时期)至39億2千萬年前(酒海形成于隕石撞击)的這段時期。紧随它之后的是酒海纪。 该时期的上下界限标志是以二座最年青的大型月球撞击盆地的出现而确定:雨海盆地的形成为开始端(38.7-37.5亿年前,最新数据为39.38亿年± 0.04亿年前),东方海盆地形成为结束(3.8-3.72亿年前)。根据这二座盆地所包含的早雨海纪撞击喷发物,该时期开始于创建第一座盆地的撞击,结束于第二座盆地的溅射物堆积的时候。其他占据月球正面大部分地区的大型盆地(如危海、静海、澄海、丰富海及风暴洋等)也都形成于该时期。这些盆地绝大部分都在随后的晚雨海纪期被熔岩覆盖。早雨海纪前面是酒海纪。1987年美国地质学家唐纳德·威尔森(Donald Wilhelmsen)提出将雨海纪阶段划分为早雨海世和晚雨海世时代。 雨海盆地形成于早雨海纪(但雨海自身形成更晚) 东方海盆地中堆积的溅射物标志着早雨海期的结束 图中显示形成于雨海盆地溅射物(“雨海刻纹”)的典型山脉-海玛斯山脉,宽170公里;盆地边缘位于左上,距离300公里。.

新!!: 熔岩和早雨海世 · 查看更多 »

撞击盆地

东方海盆地(月海自身是中间暗黑区),它是一座最典型的多环撞击盆地,也是月球上最年轻,保存最好的盆地。图像宽度1300公里。 同一区域高程图(红色-山丘,蓝色-低地) 撞击盆地(Impact basin)或撞击池(Impact pool)是一种大型撞击坑,通常被称作复杂结构陨石坑(拥有双重或多重环形山脊或壁架),其特征是直径一般都在150-200公里以上。该术词在不同文章中其含义并不完全相同,特别用来指圈数不详且已严重损毁的大撞击坑,有时将所有直径超过300公里的撞击坑都称为盆地。 所有已知的盆地都很古老:它们一般出现在所在天体形成后的最初8亿年中(绝大部分形成于大约40亿年前的后期重轰炸期中),因此,许多盆地都已严重损毁。它们几乎都没有特定的地貌外观,在照片中也无法看到,只有通过精确的测高数据才能检测到它们的存在,有时,甚至要涉及到引力数据。不管,目前许多盆地仍为假想。 “盆地”一词是在1962年由冯·哈特曼(V.Hartmann)和杰拉德·柯伊伯提出的。针对月球上,其内部坐落了环绕着同心环和径向断层月海的大型撞击结构(相对于只有一圈环和没有辐射状地貌的狭义撞击坑)。 虽然通过小型望远镜可看到月球上多座多环结构盆地,但在20世纪中叶,它们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对撞击盆地的研究不仅通过观察,而且还通过建模来进行探究。但尽管如此,有关盆地的构造仍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

新!!: 熔岩和撞击盆地 · 查看更多 »

悲湖

悲湖又译忧伤湖(Lacus Doloris",拉丁语意为“悲伤湖”),是位于月球表面"雪陆"(Terra Nivium)区的一个不规则小月海,由凝固的玄武岩熔岩所构成。月面坐标17.1°N,9.0°E,直径110公里。 该月湖介于东北的海玛斯山脉、澄海和西南的柯瓦列夫斯卡娅环形山之间。在它周围,西北有怨恨湖、西南有冬湖和柔湖,南方则是直径39公里的曼尼里乌斯陨石坑。 该术语在1976年獲得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承認並采用。 忧伤湖.

新!!: 熔岩和悲湖 · 查看更多 »

愛情灣

区域图 爱湾(Sinus Amoris)是月球静海东北的一处小月海区。大小为200-300公里,中心月面坐标为。其名称首次出现在1974年出版的美国军事测绘局为美国宇航局绘制的月图上,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采纳。 爱湾西南与静海相连,东北毗邻仁慈湖、东南与睡沼接壤,北面则横亘着金牛山脉。 由于复杂的地形,加之其幽暗的表面有时被年轻撞击坑的明亮溅射物遮敝,所以,爱湾的起始边界尚不清楚,北面有罗默陨石坑和卡迈克尔陨石坑;东侧是希尔陨石坑;东南为普罗克洛斯陨石坑。.

新!!: 熔岩和愛情灣 · 查看更多 »

愛拉托遜紀

爱拉托逊纪(Eratosthenian period)是月球地质年代中从32亿年前至11亿年前间的一段时期,处于晚雨海世和哥白尼纪之间。它的名称取自该时期典型的撞击坑-厄拉多塞陨石坑。跨度范围,特别是上限尤为清晰明确,开始于31.1-32.4亿年前,而终结期最普遍的看法是介于11-22亿年前之间,其标志则是哥白尼环形山的出现。 厄拉多塞陨石坑 爱拉托逊纪期限的界定:.

新!!: 熔岩和愛拉托遜紀 · 查看更多 »

扬松陨石坑

扬松陨石坑(Jansen)是位于月球正面静海北部的一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荷兰镜片制作人-据认为是首架望远镜或显微镜的发明者撒迦利亚·扬松(Zacharias Jansen,1585年-1632年前),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扬松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托兰斯基陨石坑

托兰斯基陨石坑(Tolansky)是位于月球正面知海东侧的一座小撞击坑残迹,其名称取自英国物理学家塞缪尔·托兰斯基(Samuel Tolansky,1907年-1973年),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托兰斯基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托勒密环形山

托勒密环形山("Ptolemy",非火星上的托勒密撞击坑)是一座位于云海东北侧,接近月球正面中央的大型古陨石坑,以希腊-罗马作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占星家克劳狄乌斯·托勒密(公元87年-165年)的名字命名,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认定。该陨石坑形成于酒海纪期,是该时期陨石坑的典型代表,这就是为何该时期有时被称为托勒密期的原因。.

新!!: 熔岩和托勒密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托里切利陨石坑

托里切利陨石坑(Torricelli)是月球正面位于狂暴湾东部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意大利数学家及物理学家埃万杰利斯塔·托里切利(1608年-164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托里切利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拿索环形山

拿索环形山(Nassau)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詹森·约翰·拿索(Jason John Nassau,1893年-1965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拿索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拉卡耶环形山

拉卡耶环形山(La Caille)是位于月球正面崎岖的中南部高地上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八世纪法国天文学家“尼可拉·路易·德·拉卡耶”(1713年-1762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拉卡耶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拉塞尔陨石坑

拉塞尔陨石坑(Lassell)是位于月球正面云海东侧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英国天文学家威廉·拉塞尔(1799年-188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拉塞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拉德环形山

拉德环形山(Lade)是月球正面赤道区中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坑残迹,约形成于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业余天文学家海因里希·爱德华·冯·拉德(Heinrich Eduard von Lade,1817年-1904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拉德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拉蒙特环形山

拉蒙特环形山(Lamont)是月球正面位于静海西部一座大型撞击坑的残迹,其名称取自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冯·拉蒙特(Johann von Lamont,1805年-1879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拉蒙特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拉森火山國家公園

拉森火山國家公園(英語:Lassen Volcanic National Park)是位於美國加州北部的國家公園。整個國家公園中最主要的景觀就是拉森火山(也譯作拉森峰),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頂火山,也是喀斯喀特山脈中最南端的火山。 在拉森火山國家公園中,其火山活動依然顯著,包括大量的泥火山、發出惡臭的噴氣孔及溫泉。拉森火山國家公園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能找到所有火山類型的地區,包括穹頂、盾狀火山、火山渣錐及層狀火山。 要前往公園,可以藉由加州公路44號及加州公路36號前往。CA-89公路是穿越公園的南北向公路,但因降雪量龐大,只在仲夏到早秋期間開放。.

新!!: 熔岩和拉森火山國家公園 · 查看更多 »

曼齐尼环形山

曼齐尼环形山(Manzinus)是月球正面西南高地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七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暨数学家"卡洛·安东尼奥·曼齐尼"(Carlo Antonio Manzini,1599年-167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曼齐尼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曼恩陨石坑

曼恩陨石坑(Main)是位于月球背面靠近北极附近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英国天文学家罗伯特·曼恩(Robert Main,1808年-1878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曼恩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普卢塔克环形山

普卢塔克环形山(Plutarch)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一座年轻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其名称取自古希腊哲学家暨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约公元45年-公元12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熔岩和普卢塔克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普里斯特利环形山

普里斯特利环形山(Priestley)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1733年-1804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普里斯特利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普林尼式火山噴發

普林尼式火山噴發(Plinian eruption),又名維蘇威式火山噴發,是火山噴發的一種,特徵像79年的維蘇威火山噴發。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在此次喷发中葬身,其外甥小普林尼(Gaius Plinius Caecilius Secundus)紀錄描述喷发。普林尼式火山噴發特徵是噴射到平流層的火山氣體及火山灰。最特別的是噴發大量的浮岩及非常劇烈的氣體爆發。 短暫的噴發可以在一天內完結,但也可以長達數日,甚至數月。較長時間的噴發最初是灰雲的生成,有時會連同火山碎屑流。可以噴出大量岩漿令火山口崩塌,形成破火山口。細灰可以覆蓋很大面積。普林尼式火山噴發一般會有很大的聲響,就如喀拉喀托火山噴發時一樣。 熔岩一般都是流紋岩及有豐富的矽酸鹽。普林尼式火山噴發很少會有玄武岩熔岩,而最近一次有玄武岩熔岩的是1886年的塔拉威拉山噴發。.

新!!: 熔岩和普林尼式火山噴發 · 查看更多 »

普林茨陨石坑

普林茨陨石坑(Prinz)是月球正面风暴洋中一座大型撞击坑残迹,约形成于早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裔比利时地质学家及月面学家"威廉·阿尔弗雷德·约瑟夫·普林茨"(Wilhelm Alfred Joseph Prinz,1857年-1910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普林茨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普森环形山

普森环形山(Pogson)是月球背面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英国天文学家诺曼·罗伯特·普森(1829年-1991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普森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普朗克环形山

普朗克环形山(Planck)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的一座巨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马克斯·普朗克"(1858年-194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普朗克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普拉纳陨石坑

普拉纳陨石坑(Bürg)是月球正面位于死湖南侧边沿的一座古老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意大利天文学家暨数学家乔瓦尼·安东尼奥·阿马德奥·普拉纳男爵(1781年-1864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熔岩和普拉纳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智海 (月海)

智海(Mare Ingenii)是月球背面少数几个月海地貌之一,坐落在智海盆地。该盆地地层属前酒海纪代,而智海及周边陨石坑地层却为晚雨海世代。月海中主要的地形特征是黑色环状的汤姆孙环形山(直径112公里)及直接从智海/汤姆森环形山向东溢流的熔岩流。智海并不完整,大部分宽阔区域仅稀疏地覆盖了一层暗黑的熔岩席。最大的熔岩流发生在智海盆地东北部的汤姆孙环形山。智海南面是幽暗的奥布鲁切夫环形山。 月海拥有发亮的涡纹状物质,类似赖纳尔伽玛和界海中的图案,这与地形或火山特征无关,而是与磁场有关的。 智海位于正对着雨海撞击盆地的月球背面。 该月海中包含月球上第二个月球地质实例并且是迄今为止地球外仅有的少数几个之一。 File:Ingenii_basin_topo.jpg|智海地形图 File:Ingenii_basin_GRAIL_gravity.jpg|根据圣杯号飞船数据测绘的重力图 File:Mingenii.jpg|智海俯视图,显示反照率的变化 File:Mare_Ingenii_A17-M-1554.jpg|从阿波罗17号远眺智海,面朝南方。.

新!!: 熔岩和智海 (月海) · 查看更多 »

時湖

克莱门汀号在低太阳光照角度下拍摄的时令湖图像 时令湖(拉丁语:"Lacus Temporis")是月球正面东北侧的一座小月海区,大小约为190×100公里。其拉丁名称于1976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采纳,其意为“时令之湖”。.

新!!: 熔岩和時湖 · 查看更多 »

1886年塔拉威拉火山爆發

1886年塔拉威拉火山爆發,是塔拉威拉火山地質歷史上首個被人類歷史記載的火山噴發事件,也是歐洲人到達新西蘭以後首個致命的火山噴發事件。1886年6月10日凌晨,位于紐西蘭北島的毫無徵兆地噴發,是次噴發的火山爆發指數高達VEI 5,并造成慘重損失以及人員傷亡,造成多达150人喪命,大部分是當地的毛利人,火山周遭的村落及定居點幾乎被破壞殆盡。.

新!!: 熔岩和1886年塔拉威拉火山爆發 · 查看更多 »

1980年圣海伦火山爆发

1980年5月18日,美国华盛顿州斯卡梅尼亚县境内的圣海伦火山发生了一次重大爆发。截止2016年4月,这仍是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经济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爆发,也是继1915年加利福尼亚州境内的拉森火山爆发以来唯一一次重大爆发,其火山爆发指数为5。爆发前的两个月里这里发生了一系列的地震和水蒸汽排放,引起山下浅层注入岩浆,在北面山坡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隆起和一系列的断口。 火山爆发前,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们说服当地政府暂时向普通公众关闭圣海伦火山,并且不要屈从于民众要求重新开放的压力,这拯救了数千人的性命。当地时间1980年5月18日(星期日)上午8:32:17的一场地震导致火山的整个北面坍塌,火山内突然露出了已经部分熔融,富含水蒸汽等气体的岩石来减轻压力。这些岩石紧接着爆炸,变成粉碎的石块混合着高温熔岩快速朝北部的飞去,超越了之后北面刚刚坍塌的山坡。 火山爆发的喷发柱(eruption column)冲入大气层24,400米高,喷出的火山灰在11个州沉积。与此同时,火山上的冰、雪和多个整块的冰川被迅速融化,形成一系列大型火山泥流(火山的泥石流)一直冲到了西南方向近80公里外的哥伦比亚河。火山接下来的多起较为轻微的爆发持续到了第二天,并在同年晚些时候又发生了一次较大但破坏程度不算严重的爆发。 有57人因这场爆发丧生,其中包括84岁的旅馆老板哈里·兰德尔·杜鲁门、摄影师瑞德·布莱克伯恩和地质学家大卫·A·约翰斯顿。数百平方公里地区变成一片废墟,造成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折合通货膨胀相当于2013年的28.34亿美元,数千只野生动物死亡,圣海伦火山北侧也留下了一个火山口。火山爆发时,其顶峰属伯灵顿北方铁路公司(Burlington Northern Railroad)拥有,但爆发后移交隶属美国农业部的美国林业局管辖 (adapted public domain text)。这一区域之后被列入圣海伦火山国家纪念区(Mount St.)保护起来。.

新!!: 熔岩和1980年圣海伦火山爆发 · 查看更多 »

2010年默拉皮火山喷发

位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于2010年10月25-26日发生数次喷发。虽然印尼科学家提前预测到了此次火山喷发并组织人员疏散,但是因为一些居民不愿撤离,仍造成了一些伤亡。这次喷发是继2006年默拉皮火山喷发之后该火山最严重的一次喷发。.

新!!: 熔岩和2010年默拉皮火山喷发 · 查看更多 »

2018年夏威夷地震

2018年夏威夷地震是指2018年5月4日22时32分55秒左右发生于美国夏威夷州近海的地震。是次地震震中位于北纬19.313度、西经154.998度,地震规模为MW 6.9级、Ms 6.9级,震源深度约为2.1千米,最大烈度为8(Ⅷ)度。本次地震已被列入美国地质勘探局2018年显著地震列表。截至2018年5月10日,共造成2人遇难、28人受伤。除此之外,虽然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认为本次地震无引发海啸风险,但夏威夷岛部分地区观测到了高为40厘米的海啸。.

新!!: 熔岩和2018年夏威夷地震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熔岩流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