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唐龍
唐龍(),字虞佐,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金華府蘭溪縣(今浙江省蘭溪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官明朝吏部尚書、刑部尚書、兵部尚書,同進士出身。 唐龍早年受業於同縣章懋。正德三年(1508年),登進士,授郯城縣知縣,數次抵禦大盜劉六的進攻。父喪丁憂,服除后授監察御史,出按雲南。錢寧義父參將盧和坐罪當死,錢寧為奏辯,下鎮撫覆勘。恰會遣官錄囚,錢寧下屬欲出面和解,為唐龍所逮捕,此後正其罪。此後再出按江西。此後擢陝西提學副使,遷山西按察使,召為太僕寺卿。嘉靖七年,改為右僉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鳳陽諸府。后召拜為左副都御史,歷任吏部右侍郎、左侍郎。嘉靖十一年,陝西發生大饑荒。吉囊擁眾臨邊,延綏告警。明世宗命唐龍擔任兵部尚書、三邊總督并兼理振濟,發內帑金三十萬前往。此後唐龍用總兵官王效、梁震,屢次擊退敵軍。后召為刑部時候。九廟修成后,唐龍上充軍應赦者一百四十人,除豐熙、楊慎、王元正、馬錄、呂經、馮恩、劉濟、邵經邦外,其餘人全部釋放。尚書六年考滿后,加太子少保。唐龍遂以母老乞歸侍養。久之,起用為南京刑部尚書,就改南京吏部尚書。當時因兵部尚書戴金罷免,世宗召還唐龍替任。太廟修成后,加太子太保。此後代替熊浹為吏部尚書,其為官勞績,凡事均諮詢僚佐。后年老,多為人所欺。御史陳九德劾前選郎高簡罔上行私,連及稱唐龍衰暮,於是高簡下獄。唐龍遂引疾辭退沒有批准,此後吏科給事中楊上林、徐良輔再次談論高簡之事,高簡被杖刑六十遣戍。隨後楊上林、徐良輔再次上疏稱唐龍老,唐龍被罷免為民。唐龍很快去世。數年后,其子翰林院修撰唐楫上疏辯解,后下詔恢復原職,贈少保,諡文襄。唐龍曾與嚴嵩為善,其所罷,實際為夏言所為。.
查看 熊浹和唐龍
許讚
許讚(),字廷美,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府陝州靈寶縣(今河南省靈寶縣),進士出身,明朝吏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
查看 熊浹和許讚
戚賢
戚賢(),字秀夫,號南山、南玄,南京滁州直隸州全椒縣(今安徽省全椒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熊浹和戚賢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清朝明史馆官修,张廷玉等主撰,全書共三百三十二卷,計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记明代史事,起自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迄於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
查看 熊浹和明史
明史人物列表
明史人物列表是《明史》中的人物列表,根据章节依次排列。明史为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为清朝张廷玉等人耗时一百余年、历经三代、四次大型修纂而成。其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它记载了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到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该史也包括部分朱元璋起兵时至立国号前的一些人物故事,但内容不完全涉及南明王朝一些史事人物。.
查看 熊浹和明史人物列表
明朝吏部尚書
明朝吏部尚書,常雅称天官、冢宰、塚宰、太宰,為明朝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級長官,負責掌管官員的任免、封賞、考核等《明史》(卷72):“尚書,掌天下官吏選授、封勳、考課之政令,以甄別人才,贊天子治。蓋古塚宰之職,視五部為特重。侍郎為之貳。”,正二品。 14世紀中國的明朝吏部尚書,相當於當今西方各國的人事部長、人力資源部長,或中華民國五權憲法下的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局長與考試院銓敘部部長。 明朝吏部尚書中,既有蹇義、王直等一代名臣,亦有詹徽等謀權諂媚的官僚。永樂遷都后,明朝設置南京六部,“南京吏部尚書”以及其他五尚書等職位,多為虛銜,多為參贊機務或養清望閒職之所,重要性已無關政體本身。.
查看 熊浹和明朝吏部尚書
明朝七卿年表
明朝七卿年表,即尚书与都御史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末年(1644年)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与都察院的最高长官。除短暫的明朝中書省時期外,七卿长官均为正二品,为明朝政府文臣中最高行政长官。 明朝吏部尚書、户部尚書、礼部尚書、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工部尚書、都御史,往往與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寺卿合稱“九卿”。明朝時,重臣任擇須由九卿及外省巡撫、總督公開舉薦,此為廷推。各部司不能單獨決定的國家大事、要事,須經七卿、九卿公決,此為廷議。而由三法司無法決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七卿、九卿開會定獄,此為廷鞠或園審。七卿與明朝內閣構成了明朝的行政權力中心與決策核心。 此表不包括明朝南京尚書與都御史年表。.
查看 熊浹和明朝七卿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