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火卫一

指数 火卫一

火卫一又稱為「福波斯」(英語:Phobos;Φόβος;系統名稱:),是火星的两颗自然卫星中,距离火星较近且较大的一颗,平均半径为11.1km,是另一颗卫星火卫二的7.24倍。火卫一的名字是福波斯(意思是害怕),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阿瑞斯(在罗马神话中名叫玛尔斯)之子。 火卫一是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小天体。围绕火星运动,轨道距火星中心约9400km,也就是距离火星表面6000km。火卫一到其母星的距离,比其他已知行星的卫星都要近。火卫一是太阳系中反射率最低的天体之一。火卫一上有一个巨大的撞击坑,叫斯蒂克尼撞击坑。由于轨道离火星很近,火卫一的转动快于火星的自转。因此,从火星表面看,火卫一从西边升起,在4小时15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划过天空,在东边落山。由于轨道周期短以及潮汐力的作用,火卫一的轨道半径會逐渐变小,最终它将撞到火星表面,或者破碎形成火星环。.

目录

  1. 63 关系: 埃德温·泰勒·波洛克太空移民太阳系天体发现时间列表太阳系天体列表太阳系仪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太陽系年表太陽系探測器列表威妮夏·伯尼小行星弗伯斯2號微行星凱頓隕石勒皮他火卫一独石火卫二火星火星96火星天文學火星三部曲火星侦察轨道器火星快車號火星全球探勘者號火星的衛星火星隕石火星探测火星殖民火星日食火星時福布斯-土壤福波斯类地行星維京1號美国海军天文台萤火一号順行和逆行表面重力行星环行星體系命名法衛星魔彈戰記龍劍道质子-K/D组级运载火箭載人火星任務轨道 (力学)轨道共振近地小行星阿瑞斯嶺阿莫爾型小行星阿萨夫·霍尔... 扩展索引 (13 更多) »

埃德温·泰勒·波洛克

埃德温·泰勒·波洛克(Edwin Taylor Pollock,)是美国海军职业军官,曾参与美西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官拜上校。与其他许多海军官员一样,他的名字也经常以首字母缩写表示为E·T·波洛克(E.)。 青年时期的波洛克曾于美西战争期间在纽约号巡洋舰上担任少尉。战争结束后,他先后在多艘舰船服役,军衔逐渐提升,并对无线通讯开展重要研究。1917年,美国在加入一战前不久从丹麦买下美属维尔京群岛(当时是丹麦属西印度群岛),波洛克比另一名军官先行抵达群岛,然后主持与丹麦官员的主权交接仪式并担任首任代理总督。一战期间,他又晋升上校,统领乔治·华盛顿号运输舰将约6万美国军人送抵法国,因此获颁海军十字勋章。此后,他成为美属萨摩亚第8任海军总督,然后又当上美国海军天文台台长,再于1927年退休。1943年6月4日,长年卧病在床的埃德温·泰勒·波洛克与世长辞,享年72岁。同月7日,他的遗体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

查看 火卫一和埃德温·泰勒·波洛克

太空移民

太空殖民(又稱地外殖民、太空移民、太空定居)是指在地球以外建立永久的人類居住地,以及對太空中的資源取得控制權。 人類天生是具有開拓探索精神的,太空殖民一直是人類的夢想。写于一九零四年,徐念慈的《月球殖民地小说》,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寫道:...中国虽大,已非容身之地。中、日有志探险之士,都打算乘气球奔赴月球。」,是中国最早有關太空殖民的描述。 太空殖民是富有爭議性的,支持對太空進行殖民的,有兩個最常見的論點,其一是為了確保文明能夠在行星級自然災害或核戰爭中存活下來,以及获取太空中的龐大資源。非實用主義的觀點認為,文明是美麗的,應在整個宇宙中傳播開去。而最常見的反對論點包括:太空的商品化令敵人更強大,這裏包括了主要的經濟和軍事機構的利益,以及加劇預先存在的威構,例如戰爭,恐怖活動向太空蔓延等等。Dickens, Peter (Feb 2008).

查看 火卫一和太空移民

太阳系天体发现时间列表

这是數百年来太阳系内所发现的卫星的时间列表。 為了比较,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时间都包括在内。最初的六个小行星也都被包括在内,之后,每年都有新的小行星发现,而开始的四个至少在1851年之前都被看作是行星。 历史上,卫星的名字总是在发现之後才有的。.

查看 火卫一和太阳系天体发现时间列表

太阳系天体列表

太陽系天體列表收錄太陽系中唯一的恆星──太陽,及所有的行星和矮行星,還有較具代表性的太陽系小天體和1890年代以前發現的衛星。 依據行星定義,環繞太陽的天體可分為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而環繞它們的天體皆稱作衛星。小行星和彗星是由國際小行星中心認定並給予編號的天體,它們幾乎都屬於太陽系小天體,只有少部份的小行星同時是矮行星。流星體是太陽系小天體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而質量最小的天體,因為難以觀測,只有在黃道光和對日照,以及成為流星時才容易被發現。.

查看 火卫一和太阳系天体列表

太阳系仪

太阳系仪(Orrery)是一种机械设备,以日心说的模式来表现太阳系中行星和月亮的相对位置和移动。通常都由一个巨大的发条装置驱动,一个放在中间的球代表太阳,每个支架后面各有一个代--行星的球。.

查看 火卫一和太阳系仪

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

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始于46亿年前一片巨大分子云中一小塊的引力坍缩。大多坍缩的质量集中在中心,形成了太阳,其余部分摊平並形成了一个原行星盤,继而形成了行星、卫星、陨星和其他小型的太阳系天体系统。 这被稱為星云假说的广泛接受模型,最早是由18世纪的伊曼纽·斯威登堡、伊曼努尔·康德和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提出。其随后的发展與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和行星学等多种科学领域相互交织。自1950年代太空时代降臨,以及1990年代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此模型在解释新发现的过程中受到挑战又被進一步完善化。 从形成開始至今,太阳系经历了相當大的變化。有很多卫星由环绕其母星气体與尘埃组成的星盘中形成,其他的卫星据信是俘获而来,或者来自于巨大的碰撞(地球的卫星月球属此情况)。天体间的碰撞至今都持续发生,並為太阳系演化的中心。行星的位置经常遷移,某些行星间已經彼此易位。这种行星迁移现在被认为对太阳系早期演化起負擔起绝大部分的作用。 就如同太阳和行星的出生一样,它们最终将灭亡。大约50亿年后,太阳会冷却並向外膨胀超过现在的直径很多倍(成为一个红巨星),抛去它的外层成为行星狀星云,並留下被称为白矮星的恒星尸骸。在遥远的未来,太阳的环绕行星会逐渐被经过的恒星的重力卷走。它们中的一些会被毁掉,另一些则会被抛向星际间的太空。最终,数万亿年之后,太阳终将会独自一个,不再有其它天体在太阳系轨道上。.

查看 火卫一和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

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

太阳系的行星和受到正式认可的矮行星已知共计有180颗卫星,另有19颗已经大到足以实现流体静力平衡,因此这些天体如果直接围绕太阳运转,则将归类为行星或矮行星。 根据其运行轨道不同,卫星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规则卫星,拥有顺行轨道,其在轨道上的前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并与行星的赤道面接近;另一类是不规则卫星,拥有逆行或偏向于逆行的轨道,在轨道上的前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并且经常与其围绕行星的赤道形成极限角度。不规则卫星可能是行星从周围的太空中捕获的小行星,其中大部分直径都不到10公里。 伽利略·伽利莱于1610年发现了4颗伽利略卫星,这也是除月球外人类最早发现并公布的卫星Galilei, Galileo, Sidereus Nuncius.

查看 火卫一和太阳系自然卫星列表

太陽系年表

這是太陽系的天文學年表,列出人類對太陽系的主要發現與研究成果。.

查看 火卫一和太陽系年表

太陽系探測器列表

本列表包括任務成功以及試圖到達地球以外的所有探測器,其中的目標任務包括小行星、行星、衛星、太陽甚至是太陽系外的探測。其中有一些任務僅飛掠小行星、行星、衛星、太陽,由於探測地球本身的探測器數量龐雜、利用多次重力拋射的探測器軌道複雜,所以未加觀測地球、飛掠地球的探測器並未列入。另外,本列表目前也未將已取消或是未來可能發射的探測器列入,因為可能有諸多不確定因素。 截至2016年4月為止,共有248艘探測器被設定為太陽系探測器,這些探測器有些攜帶許多小探測器,但大部分為單一的探測器,其中143艘探測器成功;7艘探測器部分成功;98艘探測器失敗。.

查看 火卫一和太陽系探測器列表

威妮夏·伯尼

威妮夏·凯瑟琳·道格拉斯·费尔(Venetia Katharine Douglas Phair),本姓伯尼(Burney)()是冥王星的命名人,也是唯一一位为行星命名的女性。1930年,克莱德·汤博发现一颗新行星,威妮夏·伯尼首先提议将其命名为“Pluto”。当时,伯尼是一名11岁少女,住在英国英格兰牛津。.

查看 火卫一和威妮夏·伯尼

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陽系内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至今為止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127萬顆小行星,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公里。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穀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穀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拿(Varuna)的直徑為900公里,2002年發現的誇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公里,2004年發現的厄耳枯斯的直徑甚至可能達到1800公里。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古柏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公里。 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應該有數百萬,詳見小行星列表,而最大型的小行星現在開始重新分類,被定義為矮行星。.

查看 火卫一和小行星

弗伯斯2號

弗伯斯2號(Phobos 2、俄語:Фобос 2)是俄羅斯太空研究機構(Russian Space Research Institute)的火星探測衛星,屬於弗伯斯計畫的一部份,主要任務是研究火星與2個衛星,於1988年升空。這次計畫除了俄羅斯之外,還與其他14個國家合作,其中包括美國在內。.

查看 火卫一和弗伯斯2號

微行星

微行星被認為是存在於原行星盤和岩屑盤內的固態物體。 一種被廣為接受的行星形成理論是維克托·薩夫羅諾夫(Viktor Safronov)的微行星假說,說明行星的形成是由微小的塵埃顆粒經由不斷的碰撞和黏合,形成越來越大的個體。當這個個體的直徑達到大約1公里的大小,就可以直接經由相互間的重力吸引,更快地形成月球尺度的原行星,成為龐然大物。這就是微行星如何經常被定義的。比微行星小的物體依賴布朗運動或是氣體中的湍流運動,使彼此間能發生足以導致黏合的碰撞。還有,微行星也可能在原行星盤的盤面中段塵埃顆粒密集成層的區域,因為經歷重力的不穩定而聚集。許多的微行星會因為劇烈的撞擊而破碎,但是一些最大的微行星可能經歷這個階段後仍能存在並繼續增長成為原行星,然後成為行星。 一般相信這個時期大約在38億年前,在經歷了後期重轟炸期的階段之後,大部分在太陽系內的微行星不是完全被拋出太陽系外,就是進入距離異常遙遠的軌道,例如歐特雲,或是被來自類木行星(特別是木星和海王星)規則的重力輕輕的推送而與更大的物體碰撞。少數的微行星可能被捕獲成為衛星,像是火衛一和火衛二,以及類木行星許多高傾角的衛星。 到今天仍然存在的微行星對科學家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它們蘊含了有關我們的太陽系誕生時的訊息。雖然它們的外表的化學組成可能已經被強烈的太陽輻射改變,但內部的成分基本上仍是微行星形成時未被碰觸過的原始物質。這使每個微行星都像“時間膠囊”,它們的結構能告訴我們太陽星雲以及我們的行星系統形成時的條件。 參考隕石和彗星。.

查看 火卫一和微行星

凱頓隕石

凱頓隕石是於1980年12月3日墬落在在葉門的前蘇聯軍事基地內的一顆隕石,當時觀察到一顆火球自西北飛向東南,並且在一個小的撞擊坑內發現一顆重約2公斤的石頭。它含有許多種獨特的礦物,導致對它的來源混淆不清。.

查看 火卫一和凱頓隕石

勒皮他

勒皮他(Laputa,另作飞岛国、拉普达、拉普塔等)是乔纳森·斯威夫特写作于1726年的《格列佛游记》中出现的一个飞行岛。它的直径大约,以金刚石为基底,而居住于其上的居民可以使用磁石推动岛屿前往他们想去的任何地方。在岛屿非常精确的中央位置有一个用来汇集雨水的洞窟。该岛也被國王用来维持、保证他的霸权统治。.

查看 火卫一和勒皮他

火卫一独石

火卫一独石是環繞火星的衛星火卫一表面的一個特徵,它是一塊巨大的獨立岩石。在地球上也有天然的獨立石柱,但有人認為火卫一上的這塊巨石是撞擊的噴發物。這塊巨石是靠近斯蒂克尼隕石坑的一個明亮物體,被描述為一個建築物大小的卵石,並有著明顯的陰影Optech press release, "," May 3, 2007.

查看 火卫一和火卫一独石

火卫二

火衛二又稱為「得摩斯」(英文名稱:Deimos,1.;2.; Δείμος;或是o DAY-moce or DEE-moce),是火星最小的一顆衛星,平均半徑為,逃逸速度為5.6 m/s (20 km/h)。它是火星較小和較外側的已知衛星,另一顆是火衛一 (福波斯),火衛二與火星的距離是,以30.3小時的週期環繞火星,軌道速度為每秒1.35公里。它的系統名稱是。.

查看 火卫一和火卫二

火星

火星(Mars, 天文符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為太陽系中四顆類地行星之一。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古漢語中則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行星,其質量、體積仅比水星略大。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則與地球相當,但繞太陽公轉周期是地球的兩倍。在地球上,火星肉眼可見,亮度可達-2.91,只比金星、月球和太陽暗,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比木星暗。 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火星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是由其地表所廣泛分佈的氧化鐵造成的。火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则是较年轻的平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火星目前有四艘在軌運行的探測船,分別是火星奧德賽號、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以及2014年9月22日抵达的MAVEN轨道器,地表還有很多火星車和著陸器,包括兩台火星車:機會號和好奇號,和已經結束任務的精神號和鳳凰號。根據觀測的證據,火星以前可能覆蓋大面積的水。亦觀察到最近十年內類似地下水湧出的現象。 火星全球勘測者則觀察到南極冠有部份退縮。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的雷達資料顯示兩極和中緯度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Water ice in crater at Martian north pole http://www.esa.int/SPECIALS/Mars_Express/SEMGKA808BE_0.html。2008年7月31日,鳳凰號直接於表土之下證實水冰的存在。2013年9月26日,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大約為1.5至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2015年9月證實火星有間歇流動的液態水(液態鹽水)。.

查看 火卫一和火星

火星96

火星96(另外稱之為火星8號)是一個俄羅斯在1996年所進行的火星太空探測計畫,與火星計畫中相同名稱的任務並無關聯性。當第二次的第四節火箭點火失敗時,探測器零件重新返回大氣層並在太平洋、智利、玻利維亞一帶解體成一條320公里長的碎片帶 火星96太空探測器是基於1988年弗伯斯1號、弗伯斯2號的架構所建造而成,兩台探測器皆堪稱當代最新設計的探測器但最終均以失敗收場;火星96的設計者也相信已經將弗伯斯太空探測器的缺陷修復,遺憾的是火星96在發射階段就宣告失敗,永遠無法證明錯誤是否已經被修正。 然而在當時火星96號稱是最重的行星際探測器,也是一項野心勃勃的探測任務。火星96包括軌道探測器、表面登陸器、表面穿透器,不僅探測方式眾多,火星96的儀器也由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與美國提供,相似的儀器被用在2003年發射的火星特快車。.

查看 火卫一和火星96

火星天文學

火星天文學這篇文章是介紹從火星這顆行星察看天空所看見的資訊和影像。在許多情況下,這些現象與地球所見的相同或是類似,但是有時會相當的不同,好比觀看地球是晨星或昏星。例如,因為火星的大氣層沒有臭氧層,這使得在火星表面有可能從事紫外線的觀察。 也另請參閱:外星的天空:火星。.

查看 火卫一和火星天文學

火星三部曲

《火星三部曲》是由三本科幻小說所組成的一個系列,作者是金·史丹利·羅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記錄了人類在火星殖民及將地球化的編年史。這三本小說分別是《紅火星》(Red Mars,1992年),《綠火星》(Green Mars,1993年)以及《藍火星》(Blue Mars,1996年)。另外還出版了一本額外的短篇故事《火星人》(The Martians,1999年)。.

查看 火卫一和火星三部曲

火星侦察轨道器

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縮寫MRO)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2005年火星探测计划之一。这项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将一枚侦察卫星送往火星,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对火星这颗红色行星进行详细考察,並且為往後的火星地表任務尋找適合的登陸地點,同時為這些任務提供高速的通訊傳遞功能。這項計畫預計將在火星軌道運行至少四年,並且成為火星的第三個正在使用中的人造衛星(前二個為火星快車號、2001火星奧德賽號)與第五個正在使用中的火星探測器(三個衛星加上兩台火星探測漫游者)。.

查看 火卫一和火星侦察轨道器

火星快車號

火星快車號(Mars Express)或火星特快車,是歐洲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衛星,也是該署首次火星探測計畫。火星快車號包括兩個部份:火星快車號衛星與小獵犬2號登陸器,小獵犬2號登陸後因太陽能板未全部展開無法露出通訊天線,故歐洲太空總署無法和小獵犬2號建立通訊,任務失敗。 因為火星快車號的資料極具科學價值,且任務內容極具有調整彈性,現在已開始進行第四個沿伸任務直到2012年12月31日止。.

查看 火卫一和火星快車號

火星全球探勘者號

火星全球探勘者號,或翻譯為火星全球測量者號(Mars Global Surveyor, MGS),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衛星,也開啟新一波的火星探測計畫,於1996年11月7日升空,並在2006年11月2日因為失聯結束任務。.

查看 火卫一和火星全球探勘者號

火星的衛星

火星目前已知擁有2顆衛星,分別是火衛一與火衛二,都是火星從小行星帶中捕獲的天體。這2顆衛星都是在1877年由美國天文學家阿薩夫·霍爾所發現的,後來分別以希臘神話神祇福波斯及得摩斯,它們都是戰神阿瑞斯之子。除了上述兩顆衛星外,火星可能還有直徑小於50-100米的衛星,以及一個位於火衛一與火衛二之間的行星環。但是,上述天體還沒有被發現。.

查看 火卫一和火星的衛星

火星隕石

火星隕石是在行星火星上形成,但因為被小行星或彗星撞擊而從火星拋射出並墬落到地球上的岩石。截至2014年3月3日,在地球上發現的隕石已經超過6萬顆,但被確認是來自火星的僅有132顆。這些隕石被認為來自火星,是因為它們有與太空船在火星上分析的岩石和氣體有著相似的元素和同位素組成。在2013年10月17日,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提出報告說,基於好奇號對火星大氣層的氬氣所做的分析,在地球上發現的一些火星隕石已被確認確實是來自火星。 這一個條目不是在火星上發現的隕石,例如隔熱罩岩。 在2013年1月3日,NASA報告說,2011年在撒哈拉沙漠發現,被命名為NWA 7034(暱稱為"黑美人")的隕石,被確認是來自火星,並發現含有的水量十倍於在地球上其他地區發現的火星隕石。測量這顆隕石形成的年代是21億年前,相當於火星上的亞馬遜地質時期。.

查看 火卫一和火星隕石

火星探测

火星探测是指人类通过向火星发射空间探测器,对火星进行的科学探测活动。人類從1600年代開始使用望遠鏡對火星進行观测。1971年11月27日,苏联火星2号/Mars 2的登陆器在火星表面坠毁,成为第一个到达火星表面的人造物。 1971年12月2日,苏联火星3号/Mars 3的登陆器成功在火星软着陆,成为第一个抵达火星的探测器,并在火星表面发出14.5秒信号。1976年9月3日,美国維京1号的登陆器在火星表面软着陆,成为第一个向地球发回照片的探测器。.

查看 火卫一和火星探测

火星殖民

火星殖民指人类在火星建立永久定居点的设想。 火星是太阳系内,除地球外,最适宜人类居住的行星,所以火星是学术研究的焦点和外星殖民的候选地之一。 人类在外星居住是科幻作品最为流行的设定之一。随着科技进步,人类在地球上面的前景愈发灰暗,外星殖民已经是一个可以实现而且值得实现的设想。.

查看 火卫一和火星殖民

火星日食

火星日食是指在火星上观测太阳被火星的轨道卫星遮拦形成的天文现象。火星的两颗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比地球的卫星月亮小,减少了火星上发生日食的数量。.

查看 火卫一和火星日食

火星時

火星時,根據火星公轉和自轉而定出來的歷法與時間機制。 火星有著25.19°的轉軸傾角,且自轉一周的時間與地球相似,因此火星亦有四季之分。但是,火星的一年約等於地球的兩年,且其軌道離心率亦比地球大得多,因此其四季變化均會比地球的差得多,而使用日晷測量火星時間所得出的數據亦會變得非常不準確。 各種計劃已經建議將火星的時間和曆法從地球的時間和曆法中獨立出去,成為一個實用的曆法,用於火星勘探用。.

查看 火卫一和火星時

福布斯-土壤

福布斯-土壤又称火卫一-土壤(、转写:、或作)是俄罗斯联邦航天局()与俄罗斯拉沃契金科研生产联合体()、俄国科学院太空研究所()、中国国家航天局()、香港理工大學、美国行星學會()、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保加利亚科学院()等部门合作研制的火卫一、火星探测任务。“福布斯-土壤”任务是俄罗斯联邦自苏联解体以后首次从头到尾规划的火星探测任务。协调世界时2011年11月8日20:16:02.871、当地时间次日凌晨02:16:02.871,携带着中国首颗小型火星轨道探测器—萤火一号的福布斯-土壤,由天顶-2SB运载火箭()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第45号工地第一发射台发射升空。预定于2012年9月释放萤火一号并将其注入火星轨道,其后三次变轨进入火卫一低轨道进行勘测,择机在火卫一南纬5°至北纬5°、西经230°至235°的区域内软着陆。对土壤进行检测、采样。预计采取200克的土壤样品,样品将被储藏于返回器中,容量满时脱离主探测器,进入火卫一轨道后返回地球,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硬着陆。.

查看 火卫一和福布斯-土壤

福波斯

福波斯(古希腊语:φόβος,拉丁化:phobos,字面意思为“惊恐”),希腊神话中象征恐惧与威吓的神祇。勿與阿波罗的别名福玻斯混淆。 福波斯是阿瑞斯与阿佛洛狄忒之子。他和他的兄弟得摩斯,以及女战神厄倪俄经常在战场上陪伴着阿瑞斯,如《伊利亚特》第十三卷298-300行所描述: 在罗马神话中,福波斯的对应者是帕沃耳。 在天文学上,火卫一的名字(Phobos)来自福波斯。 恐懼症的英文"phobia"及源自恐懼之神福波斯。 F.

查看 火卫一和福波斯

类地行星

類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又稱地球型行星(telluric planet)或岩石行星(rocky planet)都是指以硅酸鹽岩石為主要成分的行星。這個項目的英文字根源自拉丁文的「Terra」,意思就是地球或土地。由於大眾媒體的流行,加上對象是行星,因此在二合一下採用「類地」行星這個譯名。類地行星與氣體巨星有極大的不同,氣體巨星可能沒有固體的表面,而主要的成分是氫、氦和存在不同物理狀態下的水。 截至2013年11月4日,根據開普勒太空任務的數據,銀河系估計共有逾400億圍繞著類太陽恆星或紅矮星公轉,位於適居帶內,且接近地球大小的类地行星存在。其中約110億顆是圍繞著類太陽恆星公轉。而最近的一個距離地球12光年。.

查看 火卫一和类地行星

維京1號

維京1號(英文:Viking 1)是美國太空總署維京號計劃中兩艘飛往火星中的第一艘。請參閱維京號計劃了解太空船的相關資料。.

查看 火卫一和維京1號

美国海军天文台

美国海军天文台(英語:United States Naval Observatory,縮寫:USNO),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西北部,主要工作是为美国海军、国防部等部门提供高精度的天文数据,测量地球自转、天体的运动和位置,发布美国的标准时间。.

查看 火卫一和美国海军天文台

萤火一号

萤火一号是中國火星探測計劃中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2011年11月成功发射,但俄方探测器未能成功变轨,2012年1月坠毁于太平洋。.

查看 火卫一和萤火一号

順行和逆行

順行是行星這種天體與系統內其他相似的天體共同一致運動的方向;逆行是在相反方向上的運行。在天體的狀況下,這些運動都是真實的,由固有的自轉或軌道來定義;或是視覺上的,好比從地球上來觀看天空。 在英文中「direct」和「prograde」是同義詞,前者是在天文學上傳統的名詞,後者在1963年才在一篇與天文相關的專業文章(J.

查看 火卫一和順行和逆行

表面重力

天體或其他物體的表面重力(代表符號 g)是物體在其表面所受到的重力加速度。表面重力可以被認為是由假設性的非常接近天體表面,且不擾動系統和質量可忽略的試驗粒子受到重力影響時產生的加速度。 表面重力是以加速度的單位進行量測,国际单位制下表面重力單位是米每二次方秒。它也可使用地球表面標準重力 g.

查看 火卫一和表面重力

行星环

行星環是指圍繞著行星運轉的宇宙塵和小顆粒形成扁平盤狀的區域。最廣為人知的行星環就是圍繞著土星的土星環,但是太陽系的其他三顆氣體巨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也都有自己的行星環。 最近的報告 認為土星的衛星麗亞可能也有自己的環系統,它可能成為唯一擁有自己的環系統的衛星。.

查看 火卫一和行星环

行星體系命名法

行星體系命名法,就像為地面命名一樣,是標示行星和衛星表面特徵的唯一系統,使其能輕鬆介紹、描述和討論。特徵的名稱和分配是1919年成立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的任務。.

查看 火卫一和行星體系命名法

衛星

衛星,是環繞一顆行星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體。如地球的衛星是月球。不過,如果兩個天體的質量相當,它們所形成的系統一般稱為雙行星系統,而不是一顆行星和一顆天然衛星。通常,兩個天体的质量中心都處於行星之內。因此,有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與冥衛一應該歸類為雙行星,但2005年發現兩顆新的冥衛,使問題複雜起來了。.

查看 火卫一和衛星

魔彈戰記龍劍道

彈戰記龍劍道(原名:魔弾戦記リュウケンドー,舊譯為魔彈戰記龍劍童)為日本愛知電視台與松竹合作製演的科幻電視影集;亦是繼電光超人古立特後,Takara Tomy作為產品製造商的特攝片。東京電視系首播時間為日本時間每星期日07:00~07:30。台灣播出頻道為GTV戲劇台,首映時間為2007年8月16日起,每週一至五下午6:30~7:00。 該影集混合結合超級戰隊系列、假面騎士、宇宙刑事、超人力霸王等影集特點,屬舊式風格的特攝片。.

查看 火卫一和魔彈戰記龍劍道

质子-K/D组级运载火箭

质子-K/D组级运载火箭(俄语:Прото́н-К/РБ Д)苏联质子号运载火箭家族中的第一种四级型号。美国国防部对这种火箭的代号是“SL-12”,美国国会的谢尔顿命名法(用于识别火箭的衍生型号)则称其为“D-1-e”。这种火箭及其改型是苏联发射大型深空探测器的主要运载工具。 质子-K/D组级的设计工作始于美苏登月竞赛时期,其最初目的就是向月球发射探测器和载人宇宙飞船。火箭的主要设计思想是,在三级型质子号(质子-K)基础上加入一个上面级。该上面级称为“D组级”,是质子号火箭使用的第一种上面级;但它本来是给与科罗廖夫的N-1火箭配套的登月飞船设计的。D组级的特点是没有导航设备,其导航功能必须由载荷舱内的航天器自己提供。 将质子号(UR500)发展为三级火箭的工作在1964年就开始了,主要由于赫鲁晓夫(质子号总设计师切洛勉的政治保护人)下台,进展有些缓慢。1965年,由切洛勉主导的使用LK-1飞船的登月计划被科罗廖夫的N-1/L-1淘汰了。1967年第一种拥有第三级的质子号发射时,使用了D组级上面级,因此实际是四级火箭;纯粹的三级火箭在1968年才第一次发射。 基础型质子-K/D组级在1975年停止使用,其间共发射39次,失败15次,发射成功率只有61.5%。由质子-K/D组级发射成功的航天器有探测器4号~探测器8号无人飞船,月球15号~月球23号月球探测器,火星2号~火星7号火星探测器,金星9号~金星10号金星探测器。 对D组级加以改进获得了两种衍生的上面级,D-1组级和D-2组级,所对应的火箭称为质子-K/D-1组级(8K82K/11S824M)和质子-K/D-2组级(8K82K/11S824F)。D-1组级和D-2组级使用RD-58M发动机,拥有更大的推力。但是,这两种上面级仍然没有导航能力。 质子-K/D-1组级于1976年8月9日首飞,发射了月球24号探测器。此后又发射了金星11号~金星16号、织女星1号和织女星2号(用于探测金星和哈雷彗星),1989年发射石榴石高能天体物理实验卫星后退役。 质子-K/D-2组级只发射了三次,其中失败一次。它成功地将福波斯1号和福波斯2号火星-火卫一探测器送入太空。失败的那次则是在1996年发射火星-96探测器,结果载荷在太平洋上空坠落。.

查看 火卫一和质子-K/D组级运载火箭

載人火星任務

載人火星任務是20至21世紀的太空科學及工程學研究目標,也是科幻小說的主題之一。最終目標不僅是讓人類登陸火星,而是包括火星殖民(包括火衛一及火衛二在內)及火星地球化。 人類最初從1950年代開始研究載人火星任務的可行性,並預計在10至30年內實現此一目標。各國許多太空研究機構都計劃完成此一目標,包括美國太空總署、歐洲太空總署在內。美國在2010年取消2020年預計執行的載人月球任務,轉而支持2025年預計執行的載人小行星任務與2030年預計執行的載人火星任務。.

查看 火卫一和載人火星任務

轨道 (力学)

在物理学中,轨道是一个物体在引力作用下绕空间中一点运行的路径,比如行星绕一颗恒星的轨迹,或天然卫星绕一颗行星的轨迹。行星的轨道一般都是椭圆,而且其绕行的质量中心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当前人们对轨道运动原理的认识基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是由时空弯曲造成的,而轨道则是时空场的几何测地线。为了简化计算,通常用基于开普勒定律的万有引力理论来作为相对论的近似。.

查看 火卫一和轨道 (力学)

轨道共振

軌道共振是天體力學中的一種效應與現象,是當在軌道上的天體於週期上有簡單(小數值)的整數比時,定期施加的引力影響到對方所產生的。軌道共振的物理原理在概念上類似於推動兒童盪的鞦韆,軌道和擺動的鞦韆之間有著一個自然頻率,其它機制和“推”所做的動作週期性的重複施加,產生累積性的影響。軌道共振大大的增加了相互之間引力影響的機構,即它們能夠改變或限制對方的軌道。在多數的情況下,這導致“不穩定”的互動,在其中的兩者互相交換動能和轉移軌道,直到共振不再存在。在某些情況下,一個諧振系統可以穩定和自我糾正,所以這些天體仍維持著共振。例如,木星衛星佳利美德、歐羅巴、和埃歐軌道的1:2:4共振,以及冥王星和海王星之間的2:3共振。土星內側衛星的不穩定共振造成土星環中間的空隙。1:1的共振(有著相似軌道半徑的天體)在特殊的情況下,造成太陽系大天體將共享軌道的小天體彈射出去;這是清除鄰居最廣泛應用的機制,而此一效果也應用在目前的行星定義中。 除了拉普拉斯共振圖(見下文)中指出,在這篇文章中的共振比率應被解釋為在相同的時間間隔內完成軌道數的比例,而不是作為公轉週期比(其中將會呈反比關係)。上面2:3的比例意味著在冥王星完成兩次完整公轉的時間,海王星要完成三次完整的公轉。.

查看 火卫一和轨道共振

近地小行星

近地小行星(near-Earth asteroids,NEAs)指的是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的小行星。这类小行星可能会带来撞击地球的危险。同时,它们也是相对容易使用探测器进行探测的天体。事实上,访问一些近地小行星所需的推进剂比访问月球还少。NASA的會合-舒梅克號已经访问过爱神星,日本的隼鳥號也成功的登陸糸川,現已返航并帶回物質樣本。 目前已知的大小4千米的近地小行星已有数百个。可能还存在成千上万个直径大于1千米的近地小行星,数量估计超过2000个。 天文学家相信它们只能在轨道上存在一千万至一亿年。它们要么最终与内行星碰撞要么就是在接近行星时被弹出太阳系。该过程可能会消耗大量小行星,但似乎小行星来源仍然在不断补给。.

查看 火卫一和近地小行星

阿瑞斯嶺

阿瑞斯嶺(Phobos Ridge)是南極洲的山嶺,位於亞歷山大一世島東南端,處於火星冰川西岸,在1935年11月23日由美國的探險家發現,以火衛一命名,現時由南極條約體系管理。 Category:南極洲山脈.

查看 火卫一和阿瑞斯嶺

阿莫爾型小行星

阿莫爾型小行星,是近地小行星的子類之一,該分類以小行星1221的名字「阿莫爾」 (Amor) 來命名。這些小行星的近日點均在地球軌道以外,介乎 1.017 至 1.3 AU 之間,不會威脅到地球。火星的兩顆衛星,火衛一及火衛二,有可能原是屬於阿莫爾型小行星,後來被火星的引力擄獲,成為它的衛星。 在眾多阿莫爾型小行星中,最著名的是(433) 愛神星,他是第一個有太空船環繞的小行星,最後探測器會合-舒梅克號還成功的降落在這顆天體上。.

查看 火卫一和阿莫爾型小行星

阿萨夫·霍尔

阿萨夫·霍尔(Asaph Hall,),美国天文学家,火星的两颗卫星的发现者。 阿萨夫·霍尔1829年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Goshen,年轻时曾是一名木匠。1854年进入密歇根大学新设立的底特律天文台学习天文。1857年进入哈佛大学天文台从事轨道计算工作。1862年,霍尔进入华盛顿的美国海军天文台,1875年开始使用天文台中新建成不久的66厘米口径折射望远镜进行工作,这台望远镜当时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折射望远镜。1877年,霍尔用它发现了火星的两颗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分别命名为“福波斯”(Phobos)和“德莫斯”(Deimos),在希腊神话中是战神的两个儿子的名字。此外,他还测定了土星的自转周期。 霍尔在1879年获得了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颁发的金质奖章。为纪念他,月球表面和火卫一南极附近各有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霍尔”。.

查看 火卫一和阿萨夫·霍尔

NAMCO x CAPCOM

NAMCO x CAPCOM(Namco Cross Capcom)是由Capcom特許,Namco(現在的南夢宮萬代)製作並發售於2005年5月26日的PlayStation 2模擬策略角色扮演遊戲。.

查看 火卫一和NAMCO x CAPCOM

恩斯特·奧匹克

恩斯特·尤利烏斯·奧匹克(或翻譯為奧皮克,Ernst Julius Öpik,)是知名的愛沙尼亞天文學家,其職業生涯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北愛爾蘭的(Armagh Observatory)。.

查看 火卫一和恩斯特·奧匹克

毀滅戰士 (1993年遊戲)

是id Software於1993年12月10日,在DOS系統下推出的一款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这个系列的核心制作者是約翰·卡馬克(John Carmack)和约翰·罗梅洛(John Romero)。 這個遊戲的先鋒性地位被廣泛的同意,它使用了包圍遊戲角色的3D環境繪圖、多人遊戲支援,並且能讓玩家自由創建擴展遊戲內容的WAD架構。在當時,毀滅戰士利用共享軟體的方式傳播,在兩年內達成約一千萬次的下載,使遊戲的模式通俗化,並且產生了一股遊戲的次文化;由於它對遊戲工業的衝擊之大,在90年代中期以後激增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通常被稱為「類DOOM(Doom-like)」遊戲。它的圖形化及互動化的血腥暴力,在遊戲的世界外也曾引起爭論。根據GameSpy,毀滅戰士被遊戲工業的內部人士選舉為電子遊戲歷史上「不朽的遊戲第一名」。 毀滅戰士的成功稍後由《毁灭战士II》和數個資料片延續了,這些資料片包括The Ultimate Doom和Master Levels for Doom II和Final Doom。雖然當初毀滅戰士專為DOS系統而設計的,但稍後這些遊戲被移植至不同平台上,包括九種不同的掌上遊戲機。然而這一系列的遊戲在90年代後期逐漸失去吸引力,主要的原因是毀滅戰士的遊戲引擎在此時已經顯得過時,不過喜好者們仍然針對毀滅戰士的不同方面做出貢獻,例如持續製作WAD擴充包、製作快速過關影片、以及更改毀滅戰士原始碼的工作。而此一系列遊戲又在2004年毀滅戰士三代的釋出吸引的大眾的注意力,三代採用一代相同的故事,不過使用了全新的科技,所改編而成的電影並且在2005年上映。 以下文章說明的是這一系列遊戲的毀滅戰士一代。.

查看 火卫一和毀滅戰士 (1993年遊戲)

水手9號

水手9號 是NASA的太空探測衛星,用於探索火星,也是水手號計劃的一部份。水手9號於1971年5月30日發射飛向火星,並於同一年11月14日抵達,成為第一個環繞除了地球以外第一顆行星的太空船——僅僅小幅度領先蘇聯的火星2號及火星3號,它們都在一個月之內抵達。經過好幾個月的沙塵暴後它終於傳回令人驚訝的地表清晰照片。.

查看 火卫一和水手9號

洞察號

洞察號(InSight)是NASA於2018年5月發射的無人火星登陸載具。, Washington Post, By Brian Vastag, Monday, August 20洞察號原名InSight,是「運用地震調查、測地學與熱量傳送之內部探索」(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的英文縮寫。這項任務的目標是將一個裝載有地震儀及熱流偵測器的固定式登陸載具發射到火星表面,研究火星早期的地質演變。這項研究將可對類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及月球帶來更多了解。藉由使用開發鳳凰號火星探測器時的技術,將可降低任務風險及成本。 该项目一開始被稱為火星物理監測站(GEMS, Geophysical Monitoring Station),但應NASA要求在2012年更改為現名。在2010年的28個提案當中,它是2011年5月被Discovery Program選中的3個提案之一,每個被選中的提案都獲得3百萬美元經費進行詳細的概念研究。 2012年8月,InSight脫穎而出成為最終被選中的提案進行開發。此任務由JPL管理,有多國科學家參與,而不包括發射火箭載具在內的經費限制在4.25億美元以內。 2014年5月19日NASA宣布將開始建造登陸載具。.

查看 火卫一和洞察號

洛希極限

洛希極限(Roche limit)是一個天體自身的重力与第二個天體造成的潮汐力相等时的距離。當两个天體的距離少於洛希極限,天體就會傾向碎散,繼而成為第二個天體的環。它以首位計算這個極限的人愛德華·洛希命名。 洛希極限常用于行星和环绕它的衛星。有些天然和人工的衛星,儘管它們在它們所環繞的星體的洛希極限內,卻不至成碎片,因為它們除了引力外,還受到其他的力。木衛十六和土衛十八是其中的例子,它們和所環繞的星體的距離少於流體洛希極限。它們仍未成為碎片是因為有彈性,加上它們並非完全流體。在這個情況,在衛星表面的物件有可能被潮汐力扯離衛星,要視乎物件在衛星表面哪部分——潮汐力在兩個天體中心之間的直線最強。 一些內部引力較弱的物體,例如彗星,可能在經過洛希極限內時化成碎片。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就是好例子。它在1992年經過木星時分成碎片,1994年落在木星上。 現時所知的行星環都在洛希極限之內。.

查看 火卫一和洛希極限

準衛星

準衛星是與行星有著1:1軌道共振,在公轉許多次後便會接近行星並留駐的天體。 準衛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週期與行星相同,但是有著不同的離心率(通常更大),如右圖所示。當從行星上观察這顆行星的準衛星時,會出现繞著行星的橢圓行逆行軌跡。 對比於真衛星,準衛星的軌道位於行星的希爾球之外,並且是不穩定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傾向於成為其他類型的共振運動,使它們不再逗留在行星的附近,然後可能又會回到準衛星的軌道,等等不一而足。 其他型式的1:1共振軌道包括馬蹄形軌道和環繞著拉格朗日點的蝌蚪形軌道,但是這種軌道的天體在繞行太陽公轉多次之後,不會停留在接近行星的經度上。已知馬蹄形軌道的天體有時會轉移到一個相對較短的準衛星軌道,因此有時會混為一談。這種例子像是。.

查看 火卫一和準衛星

潮汐加速

潮汐加速是行星與其衛星之間潮汐力的效應。這種“加速”通常都是負面的效應,如果衛星是在順行軌道上運行,會逐漸退行和遠離行星(衛星的角動量增加),相對的,行星的自轉也會減緩(角動量守恆)。這個過程最終會導致質量小的先潮汐鎖定,然後大的也會如此。地月系統是研究這種情況的最佳事件。 衛星軌道週期短於主星(行星)的自轉周期,或是逆行軌道的狀況,稱為潮汐減速,是一種類似的程序(衛星的角動量減少)。.

查看 火卫一和潮汐加速

潮汐鎖定

潮汐鎖定(或同步自轉、受俘自轉)發生在重力梯度使天體永遠以同一面對著另一個天體;例如,月球永遠以同一面朝向著地球。潮汐鎖定的天體繞自身的軸旋轉一圈要花上繞著同伴公轉一圈相同的時間。這種同步自轉導致一個半球固定不變的朝向夥伴。通常,在給定的任何時間裡,只有衛星會被所環繞的更大天體潮汐鎖定,但是如果兩個天體的物理性質和質量的差異都不大時,各自都會被對方潮汐鎖定,這種情況就像冥王星與凱倫。 這種效應被使用在一些人造衛星的穩定上。.

查看 火卫一和潮汐鎖定

木卫十五

木衛十五又稱為「阿德剌斯忒亞」(Adrastea),是木星的內圈衛星群當中離木星第二近及最小的衛星。木衛十五從探測器旅行者2号於1979年所拍攝的照片中被發現,成為首顆透過星際探測器而不是透過望遠鏡觀察所發現的衛星。木衛十五的官方名稱以希臘神話人物宙斯(相當於罗马神话的朱庇特)的養母阿德剌斯忒亚命名。 木衛十五是目前所知太阳系少數在軌道上運行的時間比母星自轉的時間還要來得短的衛星。木衛十五在木星環主環的邊緣上運行,且被認為是導致木星環組成最主要的根源。儘管在1990年代已派出伽利略号探测器來探測木衛十五,但科學家除了知道木衛十五的大小以及它與木星同步自轉,對其他方面的瞭解卻少之又少。.

查看 火卫一和木卫十五

星际旅行 (1969年游戏)

,是UNIX开发者肯·汤普逊于1969年编写的电子游戏。玩家可以模拟操作太空船在代表太阳系的二维画面内进行飞行,或者在不同的行星或卫星表面着陆。太空船会受到万有引力影响。 游戏在贝尔实验室开发。肯·汤普逊把游戏从Multics操作系统移植到了GE 635大型机的操作系统上面,后来又移植到了PDP-7小型机上面。在移植过程中,肯·汤普逊逐步开发出了自己的操作系统,这个系统后来被称为UNIX。《星际旅行》从未离开贝尔实验室,因此未对未来的电子游戏产业造成影响,只成为UNIX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星际旅行》常被视为第一个UNIX应用程序。.

查看 火卫一和星际旅行 (1969年游戏)

斯蒂克尼隕石坑

斯蒂克尼是火星的天然衛星,火衛一上最大的隕石坑。它的位置在,直徑是9公里 (5.6英里),在這顆衛星的表面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 它的名字是依據火衛一的發現者阿薩夫·霍爾的妻子,麗圖安勒·莉娜·斯蒂克尼·霍爾命名的。在1878年,霍爾寫道"若沒有妻子的鼓勵,可能已經放棄搜尋火星的衛星Hall, Asaph, Observations and orbits of the satellites of Mars,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878 (quoted in Hall, Angelo, An astronomer's wife, Baltimore: Nunn and Company, 1908, p.

查看 火卫一和斯蒂克尼隕石坑

8月18日

8月18日是阳历年的第230天(闰年是23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35天。.

查看 火卫一和8月18日

亦称为 Phobos。

NAMCO x CAPCOM恩斯特·奧匹克毀滅戰士 (1993年遊戲)水手9號洞察號洛希極限準衛星潮汐加速潮汐鎖定木卫十五星际旅行 (1969年游戏)斯蒂克尼隕石坑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