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灣鱷

指数 灣鱷

湾鳄(學名:Crocodylus porosus),又名河口鱷、鹹水鱷、食人鱷、入江鱷,為23個鱷科物種中最大型的,亦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

43 关系: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南生圍古斯塔夫 (鱷魚)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宠物尼羅鱷巨型動物群帝鱷屬下水道的鱷魚彼得潘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動物戰隊獸王者Crocodylus porosus玳瑁磯龍捲約翰·利弗爬行动物生物之最荔園菲律賓鱷顶级掠食者食人動物香港濕地公園鱷屬鱷科貝貝鳄目鳄鱼的眼泪投資型硬幣恐鱷屬提維人梅萊凱奧克沼澤鱷消失的巨兽澳大利亚澳大利亞地理澳洲巨型動物群澳洲淡水鱷最大生物列表明戈海生爬行動物悉尼海洋生物水族館2004年香港

印度世界遺產名錄

由於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越來越受到破壞威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於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舉行第十七屆會議,並於11月16日在法國巴黎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印度自1977年11月14日批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並在1983年開始有歷史遺蹟被列入世界遺產;截至2016年7月,印度已有35處世界遺產,其中27處為文化遺產,7處為自然遺產,1處為複合遺產。 1983年,世界遺產委員會第7屆會議在義大利舉行,印度的阿格拉堡與阿旃陀石窟在會議中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這2處同時是該國首先入選的世界遺產。目前印度有44處列入候選名單,而該國的文化遺跡以出色地石雕工藝為特徵,多數列入名錄的印度寺廟以石造建成,其中並未使用灰泥,立面常有豐富地石雕藝術。近期被入選的印度世界遺產有4處,其中3處為那爛陀寺考古遺跡、干城章嘉國家公園、勒·科比意的建築作品,這3處於2016年7月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0屆會議上入選。另1處為,該景點於2017年7月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1屆會議上入選。 目前在印度的世界遺產沒有任一處被列入危險名單,但是馬納斯野生動植物保護區與亨比遺蹟群落分別在1992年與1999年被列入危險名單內,但在近年加強保護下,兩處分別在2011年與2006年移除。.

新!!: 灣鱷和印度世界遺產名錄 · 查看更多 »

南生圍

南生圍 (Nam Sang Wai)位於香港元朗橫洲東面,山貝村北面,天福圍西北面,被錦田河及山貝河包圍。兩河之間的交匯處有一小島,猶如一個雀鳥天堂。因為水退時,小島泥灘旁有很多候鳥會在該處停留,尤其是黑面琵鷺。除鳥類外,南生圍內亦有不同種類的植物及生物,如赤桉樹、蘆葦、紅頭潛鴨、青頭潛鴨及招潮蟹等等。 南生圍的美景不僅吸引雀鳥,近年不少市民,特別是攝影愛好者,皆會趁假日到來觀鳥和拍照。一大片的山林美景、蜿蜒河流及長木橋(婚紗橋)等等亦成為拍攝婚紗照的理想背景。而南生圍的山貝河還有極具特色的交通工具——橫水渡,成為當地的旅遊賣點。南生圍路旁一片高聳的大樹,被蘆葦草環繞的大片魚塘,亦是無數電影、電視及音樂短片的取景勝地,如香港電影《導火線》的兩名主角甄子丹及鄒兆龍的打鬥場面,就是穿梭於南生圍拍攝,劇集《搜神傳》、《胭脂水粉》及《洪武三十二》亦曾於該處取景。.

新!!: 灣鱷和南生圍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 (鱷魚)

古斯塔夫()是非洲蒲隆地的一頭巨型雄性尼羅鱷,在坦干依喀湖北岸與魯濟濟河活動。他因身為食人動物而知名,且據傳已在上述地點殺害了將近三百人。雖然實際人數很難核實,但牠已經有了近乎神話般的地位,且令當地居民感到相當不安。 牠的名字由爬蟲學家帕特里斯·費耶(Patrice Faye)所命名,其自1990年代後期起便研究與調查古斯塔夫。有關古斯塔夫的許多資訊都來自公共廣播電視公司2004年的紀錄片節目《捕抓殺手鱷魚》(Capturing the Killer Croc),在該節目中記錄了對古斯塔夫的研究與捕獲行動,但捕獲行動最後以失敗告終。.

新!!: 灣鱷和古斯塔夫 (鱷魚) · 查看更多 »

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

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孟加拉语: সুন্দরবন জাতীয় উদ্দ্যান)位于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孙德尔本斯三角洲,是国家公园 、世界遗产和生物圈保护区。孙德尔本斯三角洲橫跨印度、孟加拉兩地,被浓密的红树林所覆盖,是世界最大的红树林。此三角洲亦是孟加拉虎、多种鸟类、无脊椎动物和爬行类种类,包括灣鱷的棲息地。.

新!!: 灣鱷和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 · 查看更多 »

宠物

宠物,又稱伴侶動物(Companion animal),是為玩賞、伴侶,而飼養的動物。一般是指人为了消除孤寂或娱乐,其中猫、狗、兔、鼠、鸟和鱼最为常见。大多数宠物在主人那裡会受到很好的对待,也不將之作為食用。但有時也衍生虐待动物問題。由于人们对宠物的需求很大,导致市场的出现,但许多动物从野生到达市场如鸟类贸易市场之前,会导致不必要的死亡 宠物一般是哺乳纲或鸟纲的动物,因为这些动物大脑比较发达,有的大脑能相当于3至5岁左右的幼儿的大脑,所以容易和人交流。但其实人可以把所有种类的动物变成宠物,甚至是有些大型野生生物如獅、虎、豹、熊等。或是包括鱼纲、爬行纲、两栖纲甚至昆虫等,這一類別都是以體態和棲息地模擬作為其樂趣,不过一般宠物都是体型比较小、溫和親人的动物。宠物的内容也随人们的认知的生态的变迁而变化,以前许多作为宠物饲养的动物,由于贸易需求而导致物种本身的濒危,这些动物已经不再适合作为宠物。适合做宠物的物种往往是人工繁殖成熟,容易控制活动范围,不会对野生种群造成威胁的种类。.

新!!: 灣鱷和宠物 · 查看更多 »

尼羅鱷

尼罗鳄(學名:Crocodylus niloticus)是一種大型鱷魚,非洲最大的爬行動物,體型僅次於河口鱷,為全數23種鱷魚當中被人類研究最多的一種。.

新!!: 灣鱷和尼羅鱷 · 查看更多 »

巨型動物群

巨型動物群在生物科學上有兩個含意:一是指任何可以在沒有儀器協助下眼見的動物,定義與微小動物相反,但較少人知。最為人知悉的是指一些巨大或非常大型的動物,但下限卻沒有準確定義。一些定義指最少的可以達40-45公斤重Defense of the Earth.

新!!: 灣鱷和巨型動物群 · 查看更多 »

帝鱷屬

帝鱷屬(屬名:Sarcosuchus)又稱為肌鱷、帝王鱷,意思為“肌肉鱷魚”,是種已滅絕鱷類。牠們生存在於早白堊紀的非洲,是曾經存活過的最大型鱷類動物之一。牠幾乎是現今鹹水鱷的3倍大,重量約是4到6公噸。 直到最近,對於這種動物的了解僅來自於少數牙齒與鱗甲,是由法國古生物學家艾伯特·拉伯(Albert-Félix de Lapparent)在1940年代到1950年代於撒哈拉沙漠發現。然而在1997年與2000年,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發現6個新標本,其中一個標本有將近一半的完整頭顱骨與大部分的脊柱。所有其他巨鱷都只有少數局部頭顱骨,所以帝鱷是實際上最大的巨鱷。.

新!!: 灣鱷和帝鱷屬 · 查看更多 »

下水道的鱷魚

下水道的鱷魚,是世界上其中非常流行和知名的都市傳奇之一,源於真實事件,傳說主要描述成為人們寵物的小鱷魚,長得太大無法再當寵物養時,不負責任的主人將之沖入馬桶中,然後一直住在下水道內《都市傳奇》 維若妮卡·坎皮儂·文森及尚布魯諾·荷納著 楊子葆譯 麥田出版 ISBN 986-7691-44-X。 然而現實中,鱷魚不容易生活於不見天日的城市下水道中;鱷魚為冷體動物,無法自行調節體溫,變溫動物是没有体内调温系统的動物。一般体温不平,或者以行动来调节体温。但由於溫帶地區使用後的熱廢水亦會排入下水道中,繁殖期也因此比较短,讓鱷魚可以活動生長。.

新!!: 灣鱷和下水道的鱷魚 · 查看更多 »

彼得潘

彼得潘(Peter Pan)是蘇格蘭小說家及劇作家詹姆斯·馬修·巴里筆下的虛構人物,是劇作《彼得潘》中的主角之一。是個性情豪邁奔放,充滿好奇心的小男孩,他會飛,。彼得潘的名字是源自希腊神话中的牧神潘,以及他所照顧的中的。 彼得潘是(Lost Boys)的首領,在冒險,其中遇到了小仙子、海盗、人魚及美國原住民,偶爾也會遇到從夢幻島以外的世界來的普通小孩,像是溫蒂·達林(而彼得潘也喜歡溫蒂)。巴里有二部作品提到彼得潘,彼得潘也出現在許多卡通、影片及商品中,都是衍生自巴里的作品。包括1953年的動畫電影《小飛俠》、2003年的真人電影小飛俠彼得潘等作品。 彼得潘是「不願意長大的男孩」的典型代表,而後來也用彼得潘症候群來描述在社會上,不想長大的成年男性。.

新!!: 灣鱷和彼得潘 · 查看更多 »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 KFBG(Kadoorie Farm and Botanic Garden -KFBG)前稱,是香港一個環境保育教育中心及植物園,位於新界大埔區大帽山北坡和山麓,林錦公路近林村白牛石以及元朗觀音山一帶,佔地148公頃,範圍橫跨了大埔區和元朗區。.

新!!: 灣鱷和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 查看更多 »

動物戰隊獸王者

《動物戰隊獸王者》(原題:動物戦隊ジュウオウジャー)是日本東映公司在2016年製作的「超級戰隊系列」第40部特攝作品。2016年2月14日至2017年2月5日每週日早上07:30-08:00在朝日電視台播出,全48集。 台灣地區略過前作《手裏劍戰隊忍忍者》,由東森綜合台於2017年3月25日開始至翌年2018年2月17日每週六上午08:00-08:30雙語播出,隔天(週日)下午16:00-16:30於東森超視台重播中文配音版。香港地區略過本作,直接進入《宇宙戰隊》。 本作繼1981年《太陽戰隊太陽火神》、1988年《超獸戰隊生命人》、2001年《百獸戰隊牙吠連者》之後,東映第四次採用陸海空之動物為主题。 作為主題的戰隊。最初編組主要成員則為三男二女組合,顏色依序為:紅、藍、黃、綠、白。本作標語為「本能覺醒」,亦是獸王者的變身口號。.

新!!: 灣鱷和動物戰隊獸王者 · 查看更多 »

Crocodylus porosus

#重定向 灣鱷.

新!!: 灣鱷和Crocodylus porosus · 查看更多 »

玳瑁

玳瑁(學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是属於海龟科的一种海龜,是玳瑁属下唯一一种,又名--瑁、蝳蝐、--玳、文甲、鷹嘴海龜、十三鲮龟、十三鳞、十三棱龟、明玳瑁、千年龟,简称玳,分为太平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bissa)和大西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imbricata)两个亚种。此物种分布非常广泛,其中太平洋玳瑁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大西洋玳瑁分布於大西洋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美洲和亞洲的海域。 玳瑁的外形与其他海龟大致相似,都有扁平的躯体、保护性的背甲、以及适於划水的桨状鳍足,而玳瑁最明显的特点是其鷹喙般的嘴,以及躯体後部锯齿般的缘盾。虽然玳瑁分布在广大的海域中,其最主要的生活区是浅水礁湖和珊瑚礁区,珊瑚礁中的许多洞穴和深谷给它提供休息的地方,珊瑚礁中还生活着玳瑁最主要的食物——海绵。这些海绵中的部分物种对於其他生物来说是剧毒且致命的,所以玳瑁肉中往往會含有致人死亡的高毒性物质;且由於海绵中通常含有大量二氧化硅(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玳瑁是屈指可数的能够消化玻璃的动物之一,也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海龟。玳瑁的食物还包括栉水母、水母、海葵、虾蟹和贝类等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和海藻。 玳瑁的甲壳上有美丽而又色彩斑斓的花纹,是一种名贵的宝石,可作为首饰、雕塑等饰品的原材料,高贵典雅,有祥瑞幸福、健康长寿的象征,享有“海金”之称。玳瑁工艺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工艺水平在唐代已达顶峰,日本的玳瑁工艺也受到了中国很大的影响。正是由於人类对玳瑁的过度需求,导致玳瑁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持续减少,已有灭绝的危险,目前两个玳瑁亚种的保护现状均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極危状态。一些国家,如中国和日本,常会猎取玳瑁、挖其巢穴以食用它的肉和蛋,因为玳瑁的肉蛋很美味,甲壳可入中药,因此玳瑁的保护有很大困难。目前玳瑁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很多国家已禁止猎捕玳瑁,玳瑁产品也被禁止进出口。.

新!!: 灣鱷和玳瑁 · 查看更多 »

磯龍捲

磯龍捲(磯撫で,いそなで)是傳說生活在肥前松浦的西日本近海的怪魚多田克己『幻想世界の住人たちIV日本編』新紀元社、1990年、149頁。ISBN 4-915-14644-8。水木しげる『妖鬼化5東北・九州編』Softgarage、2004年、79頁。ISBN 4-861-33027-0。村上健司編著《妖怪事典》毎日新聞社、2000年、35-36頁。ISBN 4-620-31428-5。。江戶時代的怪談集《絵本百物語》對其有所記載。古書『本草異考』中稱之為巨口鰐(おおぐちわに)。.

新!!: 灣鱷和磯龍捲 · 查看更多 »

約翰·利弗

約翰·利弗(John Lever),為澳洲鱷魚專家。2003年11月,香港南生圍山背河發現小灣鱷,利弗受香港南華早報的邀請,來到香港捕捉該鱷魚。當時很多香港媒體稱他為「鱷魚先生」。 以往在香港的河流極少發現鱷魚,所以香港市民對於小灣鱷貝貝事件非常關注。 經過一個多月後,他未能成功捕捉到該鱷魚,當時有人批評他不夠專業、太保守不肯下水捕捉、不會長時間留守在山背河和浪費公帑等(實際上他是義務來香港的、而食宿機票由報社支付),令他受到多方面不少壓力,但同時又有不小支持他的香港市民。可惜最後仍是放棄無功而還。.

新!!: 灣鱷和約翰·利弗 · 查看更多 »

爬行动物

行綱(学名:Reptilia)动物通稱爬行動物、爬行類、爬蟲類,是一類脊椎動物,屬於四足總綱的羊膜動物,是包括了龟、蛇、蜥蜴、鳄、鸟类及史前恐龙等物种的通称。 本分类过去傳統上包含了史前的似哺乳爬行动物,却没有包含恐龙及似哺乳爬行动物的现存后代——鸟类及哺乳类,而使其成为并系群。根據親緣分支分類法,鳄鱼与鸟类的关系更亲近,因此,现代爬行動物必须包含鸟类才能组合成单系群,再与合弓纲组成单系群羊膜动物,因此有学者一度提出以蜥形綱取代传统的爬行纲,无论如何,也有分类学者选择重新定义爬行纲,即将鸟类包含进来,而原本归类于此的古合弓类则剔除出去,使本分类成为有效的单系群分类。 除了鸟类归类于鸟纲,其他現存的爬行動物都包含在以下4個目:.

新!!: 灣鱷和爬行动物 · 查看更多 »

生物之最

生物之最紀錄了在世界領域上一些方面最頂尖的生物,這裡列舉了一些生物之最。.

新!!: 灣鱷和生物之最 · 查看更多 »

荔園

荔園遊樂場(原名荔枝園,簡稱荔園;Lai Chi Kok Amusement Park,現稱Lai Yuen),原址位於荔枝角灣,1949年4月16日開業,曾是香港規模最大型的遊樂場。最初設有三個山泉游泳池,水源經兩重沙漏消毒,並有濱海泳場1961年,邱德根購入荔園,增設「宋城」,該景點入場費為港幣5角,成人、小童同價。1997年3月31日晚上,荔園與「宋城」一併結業。 現址已發展為荔欣苑、華荔邨和盈暉臺,地址為新界下葵涌九華徑。.

新!!: 灣鱷和荔園 · 查看更多 »

菲律賓鱷

菲律賓鱷(學名:Crocodylus mindorensis),又名緬多羅鱷魚、菲律賓淡水鱷,是一種只分佈於菲律賓的鱷魚品種。在菲律賓,雖然嚴禁捕殺這種鱷魚,但牠們的分佈地正受到不斷開發及非持續性捕魚方法,例如魚炮影響,現時有關牠們的保育工作係由荷蘭一個基金會負責。 菲律賓鱷昔日曾被認為是新畿內亞鱷(Crocodylus novaeguineae)的亞種,雖然牠們和灣鱷有著相同的分佈,但體型就比7元上灣鱷。牠們的野生數目不多於500至1,000隻。與其他鱷魚相比,菲律賓鱷的口鼻部比較闊,身型也較細小,通常不超過3米,而雄性一般比雌性大。這種鱷魚的攻擊性不算太強,但如果受到騷擾,便會咬人。 與其他鱷魚一樣,菲律賓鱷都是一種驚人的捕獵者,捕捉例如羚羊這樣大型的獵物,但又會讓鱷魚鳥清理牠們的牙,幼年時則進食魚、蝦、老鼠及水蝸牛。 菲律賓鱷有著金色中帶啡色的顏色,當牠們成年時,顏色會變深。 2008年美國網站《生活科學》評出菲律賓鱷為全球十大最瀕危的稀有動物物種之一。.

新!!: 灣鱷和菲律賓鱷 · 查看更多 »

顶级掠食者

顶级掠食者(或稱超级掠食者)是指一掠食性物種在其生活範圍的食物链中,不存在營養級比其更高、甚至對其進行掠食的物種。如大型貓科動物、熊、鳄鱼、虎鯨、老鷹等,其存在能維持生态系统中各物種數量的平衡及食物鏈的穩定做出贡献。然而,顶级掠食者並不限定是肉食性動物,也有部分雜食性動物亦能列入頂級掠食者的行列,例如棕熊及人類;頂級掠食者亦非均為巨型動物,如獵殺恐鳥的哈斯特鷹。地球上最早的顶级掠食者,不管海洋或陸地,都是無脊椎動物(如奇蝦、房角石、布龍度蠍子、广翅鲎、巨脈蜻蜓),後來該角色皆被脊椎動物取代至今。 另外,對人類能構成危險的生物,也不一定能夠列入頂級掠食者。再者,有些非掠性的草食性動物,諸如河馬、犀牛和象等也證實對人類更具危險(相對於大型貓科動物、熊、鬣狗、鱷魚及諸如蚺科、蟒科等大型蛇類...等等的掠食性動物而言)。就算是非常致命的物種(如黑寡婦蜘蛛、響尾蛇、海蛇、雞心螺、僧帽水母或箱型水母等),雖能在攻擊瞬間對人類造成嚴重,甚至是致命的傷害,但這些生物本身仍是某些對其毒素免疫之物種的獵物,因此亦稱不上是所謂的頂級掠食者。.

新!!: 灣鱷和顶级掠食者 · 查看更多 »

食人動物

食人动物(英語:Man-eater)是指那些会捕食人类的动物(不包括食腐动物)。虽然襲人致死的动物有很多种,但是大多動物一般都是為了防衛領地而攻擊,但是食人动物在特定情况下(例如誤判等)会将人类作为猎物进行捕食。同时也存在将人类纳入日常捕食对象或主要以人类为食的案例。相关报告所提到的食人动物包括狮子、老虎 、豹、鬣狗、美洲豹及鳄鱼。 但是,这不代表只有这些动物才会攻击人类,除此之外有许多动物都会将人类视为猎物,例如熊、大型蛇类(例如蟒科及蚺科)、科莫多巨蜥、狼、美洲狮、鲨鱼以及其他人类(人吃人事件)。本條目不包括會獵食人類祖先,但如今已滅絕的物種,亦不包括理論上能夠食人卻幾無紀錄者,如海洋大型無脊椎動物。.

新!!: 灣鱷和食人動物 · 查看更多 »

香港濕地公園

香港濕地公園(Hong Kong Wetland Park)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天水圍北部。佔地61公頃,包括60公頃的戶外保護區及10,000平方米(110,000平方呎)的室內展館。濕地公園原本只是一片普通的濕地。香港政府在發展天水圍新市鎮的同時,打算用這片土地來從新改造發展時所失去的具生態價值土地。.

新!!: 灣鱷和香港濕地公園 · 查看更多 »

鱷屬

鱷屬是鱷目中的其中一屬,可分為12個種類:.

新!!: 灣鱷和鱷屬 · 查看更多 »

鱷科

科(拉丁语学名:Crocodylidae)是鳄目下的一个科,它包括所有一般被称为鳄的动物。但是鳄这个概念在一般生活中的定义不非常确定,它往往也指所有鳄目中的动物,既也包括短吻鱷科和長吻鱷科的动物。有时这个概念甚至包括鱷形超目的所有动物,即也包括今天鳄的远古亲属和祖先。鳄是大型水生爬行动物,它们生活在非洲、亚洲、美洲和澳大利亚的热带地区。它们喜欢在淡水中如河、湖和沼泽地中聚集。有时也会生活在半海水中。有些种,比如澳大利亚的灣鱷以及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的鳄也生活在海滨。它们可以游到离海岸相当远的地方。大多数鳄吃脊椎动物如鱼、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有些种有时也吃无脊椎动物如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鳄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动物,从恐龙时代至今它们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鳄的学名来自希腊语,它由kroke(石头)和drilos(虫)两个部分组成。 埃及神话中的神索贝克是拥有鳄的头的。.

新!!: 灣鱷和鱷科 · 查看更多 »

貝貝

貝貝是香港的一條灣鱷。2003年11月2日發現在新界元朗山貝河有鱷魚出沒,傳媒日夜守候現場拍攝其神出鬼沒的蹤影,引起市民爭相拍攝而聲名大噪。沒有人知道小灣鱷來自哪裡,但由於香港並非灣鱷的分佈地, 有人估計牠是離家出走的非法進口寵物,也有人認為牠是因為體形日漸長大而被主人拋棄。貝貝是一條稀有的品種。 其後漁農自然護理署邀請澳洲生態學家約翰·利弗和中國番禺捕鱷專家何展釗等人展開捕鱷行動,周旋了幾個月,仍未能將牠擒獲。小灣鱷在被追捕其間,不但在眾目睽睽下於山貝河覓食,並大搖大擺地在漁農自然護理署所設置的捕獸籠進出,並吃掉籠裡的誘餌後安然離開捕獸籠。最後於2004年6月10日被漁農自然護理署所設置的捕獸籠捕獲,證實為雌性小灣鱷,當時其身長為1.75米(5.74尺),重量為19.5kg(約43磅),年齡估計為4歲。灣鱷完全成長估計約3米長。 小灣鱷的發現,曾引起市民關心濕地生物的保護。2004年7月12日,漁農自然護理署和香港電台合辦鱷魚命名比賽,反應熱烈。8月12日,漁農自然護理署宣佈元朗小灣鱷命名為「貝貝」、英文名為Pui Pui the crocodile,是因為該名稱有趣活潑而容易記憶,象徵是在山貝河發現的小灣鱷,而且是香港人的「寶貝」。在此之前,首先發現該條鱷魚的南生圍陳姓女村民,半開玩笑的給牠改了個名字叫做「陳鱷鱷」。 小灣鱷貝貝於捕獲後曾經暫居於嘉道理農場兩年,2006年8月15日住入香港濕地公園的「貝貝之家」,首先安置在內室接受觀察,現在貝貝可以在戶外水池暢泳,並與參觀濕地公園的市民見面。其新居的戶外活動範圍達七十二平方米,設有園景秀麗的水池,並有紅外線暖爐、電熱板和電子磅。.

新!!: 灣鱷和貝貝 · 查看更多 »

鳄目

鱷目(学名:Crocodilia)通称为鳄鱼,屬於脊索动物门蜥形綱。分佈於熱帶到亞熱帶的河川、湖泊、海岸中,現存24種。亚洲一些地区則认为他们有着魔力,因此将他们的肉用作传统药材。.

新!!: 灣鱷和鳄目 · 查看更多 »

鳄鱼的眼泪

泪意为假同情,假装悲伤并流下眼泪。 成语来源:从前人们认为,鳄鱼在吞食猎物时会留下假惺惺的眼泪。事实上,特别是当离开水时间过长,眼睛发干时,鳄鱼的泪腺会分泌眼泪,润滑眼球,这使他们看上去似乎像是在哭泣。有证据显示,鳄鱼进食时也会发生相同的现象。 博格拉氏综合征是一种进食中伴随流泪现象的疾病,因为类似传说中鳄鱼的行为,又被称为“鳄泪综合征”。.

新!!: 灣鱷和鳄鱼的眼泪 · 查看更多 »

投資型硬幣

投資型硬幣是由壓印工序而製成的,並且保持著價值作為收藏和投資。投資型金銀幣一般是指那些在1800年後被鑄造的硬幣、具有不少於.999純度,而且是該國家的法定貨幣。常見的投資型硬幣都是由純金或者純銀製成,另外也有鉑金、鈀金等等。 投資型硬幣都有特定的重量,通常是以盎司作單位,但也有鑄幣廠會鑄造一公斤甚至更重的「幣」。 以下是知名度高而且設計精美的銀幣:.

新!!: 灣鱷和投資型硬幣 · 查看更多 »

恐鱷屬

恐鱷屬(學名:Deinosuchus),是種已滅絕大型鱷魚,屬於短吻鱷超科,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東部海岸地區,約8,000萬到7,300萬年前。恐鱷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恐怖的鱷魚」,δεινός/deinos意為「恐怖」,σουχος/suchos意為「鱷魚」。 恐鱷是史上出現過最大型的鱷魚之一,体长达10米,可能會以大型恐龍為食。目前發現的恐鱷化石主要以頭骨為主。根據近年研究,古生物學家對於恐鱷的身長估計值,較之前的估計值短。.

新!!: 灣鱷和恐鱷屬 · 查看更多 »

提維人

提維人(Tiwi people)是澳大利亞原住民之一,主要居住在澳大利亞北領地阿纳姆地附近海上的提維群島上,主要分布的城市有巴瑟斯特島(Bathurst Island)上的 Wurrumiyanga(舊稱Nguiu ),梅爾維爾島(Melville Island)上的 Pirlangimpi(又稱花園點 Garden Point)以及 Milikapiti(又稱蛇灣 Snake Bay)。總人口數約有2500人,其中1500人居住在 Wurrumiyanga。提維人的文化及語言與那些居住在僅有一水之隔的阿纳姆地的其他澳大利亞原住民大相逕庭。大多數提維人使用提維語,並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現今的提維人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以及對澳式足球的狂熱聞名,有許多頂尖的澳式足球員皆來自提維。.

新!!: 灣鱷和提維人 · 查看更多 »

梅萊凱奧克

梅萊凱奧克(Melekeok),臺灣稱「美律坵」,是太平洋島國帛琉共和國梅莱凯奥克州的首府,位於巴伯尔道布岛(Babeldaob)的東海岸,面積僅28平方公里,人口391(2000年)。 2006年10月7日,帛琉將首都由科羅爾(Koror)遷至梅萊凱奧克西北方2公里的恩吉鲁穆德(Ngerulmud)。 Ngardok湖是密克羅尼西亞群島最大的淡水湖,有灣鱷分佈。 File:Flag of Melekeok.png|梅萊凱奧克州旗 File:Melekeok.png|梅萊凱奧克在地圖上的位置 File:LakeNgardok.jpg|Ngardok湖.

新!!: 灣鱷和梅萊凱奧克 · 查看更多 »

沼澤鱷

沼澤鱷(學名Crocodylus palustris),又稱澤鱷、印度鱷,是一種中型鱷魚,可長達4米。沼澤鱷有兩個亞種:指名亞種及錫蘭亞種。.

新!!: 灣鱷和沼澤鱷 · 查看更多 »

消失的巨兽

消失的巨兽(Monsters We Met)是一个由BBC制作,于2003年在動物星球頻道首播的纪录片(在动物星球播出时以Land of Lost Monsters为片名)。but also had footage from Walking with Beasts and Walking with Cavemen both made by BBC but the footage only appeared on the US airing.

新!!: 灣鱷和消失的巨兽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联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通称澳大--利亚(Australia,缩写为 AU、AUS),中文环境下(尤其是臺灣、香港等地)常使用「澳--洲」代替“--”,是全球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大洋洲最大的国家和南半球第二大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曼尼亚岛及数个海外的岛屿,面积和美國本土相似,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與隔海相望的东南近邻是紐西蘭,西北是印度尼西亚,北边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及东帝汶。澳大利亚的首都位于堪培拉,最大城市为悉尼。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意思為“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通常稱作澳洲大陆,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陆板塊。澳大利亚人均擁有國土面積0.353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廣闊的國家之一。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熱帶雨林、別稱為“紅色中心”的沙漠、吸引很多旅客的海濱及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及烏魯汝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新!!: 灣鱷和澳大利亚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亞地理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土地面积7,686,850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小的大陸,也是世界面積第六大的國家。澳大利亞四面環海,擁有長達25,760公里的海岸線和面積達8,148,250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澳大利亞的海上鄰國包括了印度尼西亞、東帝汶、巴布亞紐幾內亞、所羅門群島、萬那杜、新喀里多尼亞和新西蘭。 澳大利亞全國可分為東部山地、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三個地區。中部是遼闊的沙漠,乾旱少雨;而大分水嶺以東則降水較為充沛。澳大利亞人口密度低(3人/平方公里),人口主要集中在東部與東南部海岸。澳大利亞為全球17個超級生物多樣性國家之一,東北部海岸有世界聞名的自然遺產大堡礁,最大的離島塔斯馬尼亞島則位于南部海域。.

新!!: 灣鱷和澳大利亞地理 · 查看更多 »

澳洲巨型動物群

澳洲巨型動物群是一些澳洲的大型動物,一般體重在30公斤以上,或比其現存親屬重30%以上。大部份澳洲巨型動物群都已於更新世滅絕。 澳洲巨型動物群滅絕的成因現正研究中。有指是因人類約於4.8-6萬年前的到來,獵殺及使用火來管理環境所致。於1.8萬年前最高峰的冰期令環境乾旱可能也是成因之一。不過澳洲巨型動物群在突然消失前,已經生存了達200萬年,期間也有出現乾旱的冰期。根據光釋測年及鈾-釷測年的最新證據,人類可能就是澳洲巨型動物群滅絕的主因。所有形式的巨型動物群都是於同一時期(約於4.7萬年前)內滅絕,正好人類首次到達澳洲。從巨型動物群牙齒的氧及碳同位素分析,顯示一場突然及大型的非氣候事件,改變了植被及現今有袋類的食性,且令巨型動物群的滅絕。研究進一步發現當時的氣候與今天的乾旱情況無異。 史前的澳洲巨型動物群與一些傳說生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新!!: 灣鱷和澳洲巨型動物群 · 查看更多 »

澳洲淡水鱷

澳洲淡水鱷(學名:Crocodylus johnstoni)是一種中小型鱷魚,原產於澳洲。牠們的體型比同是住在澳洲、性情較兇猛的灣鱷細小得多。雖然在受威脅之下會襲擊人類,但牠們並沒有強大的咬合力以重創人類。.

新!!: 灣鱷和澳洲淡水鱷 · 查看更多 »

最大生物列表

世界已知最大的生物的定義有很多種,可能被定義成最大由體型、重量、高度或長度之極者。此外一些生物在群居的情況下製造出超有機體(superorganism),但不在此列。大部份體型大的生物由出生至性成熟的時期比較長,繁殖能力低,生存環境要求高,故很多種類都面臨絕種的威脅。同種生物有大也有小,像人類有高也有低、有胖也有瘦,因此以下都是算同種生物的平均值。.

新!!: 灣鱷和最大生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明戈

明戈(Migo,日语:ミゴー)是一种据传生存于巴布亚新几内亚新不列颠达卡塔瓦湖(Lake Dakataua)的神秘生物。.

新!!: 灣鱷和明戈 · 查看更多 »

海生爬行動物

海生爬行動物是群再次適應水生環境或半水生環境的爬行動物。 最早的海生爬行動物是出現在古生代二疊紀的中龍類。在中生代期間,許多爬蟲類生物群適應海中生活,包括許多相似的演化支:魚龍類、蛇頸龍類、滄龍類、幻龍類、海龍類、海鱷類、楯齒龍類、史前海龜。魚龍類、蛇頸龍類曾一度被歸類於「Enaliosauria」,這個分類目前已被遺棄不用。.

新!!: 灣鱷和海生爬行動物 · 查看更多 »

悉尼海洋生物水族館

悉尼海洋生物水族館(Sea Life Sydney Aquarium;原稱:悉尼水族館 Sydney Aquarium)是澳洲新南威爾斯州悉尼的公共水族館,位於派蒙大橋(Pyrmont Bridge)以北,達令港以東的悉尼商業中心區。 悉尼海洋生物水族館在1988年澳洲建國二百週年紀念時開幕,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水族館之一。該館是悉尼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每年有逾55%的海外遊客。 悉尼海洋生物水族館擁有各式各樣的澳洲水生生物,展出逾650個物種,合共逾6,000條來自澳洲水生境的魚類和各種水生生物。 悉尼海洋生物水族館的展覽館是由一系列置於水中的透明丙烯酸玻璃隧道(鯊魚會隔著玻璃在參觀者頭頂游動)與一個再造的大堡礁珊瑚環境組成。館方計劃於2008年增建一個鱷魚展覽館。 2006年,悉尼景點集團(Sydney Attractions Group)旗下的另一個旅遊景點──悉尼野生動物園(Sydney Wildlife World)就在悉尼海洋生物水族館的不遠處開幕。.

新!!: 灣鱷和悉尼海洋生物水族館 · 查看更多 »

2004年香港

香港2004年繼去年七一遊行後再次經歷了鉅大政治爭議,4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行使權力解釋基本法,並否決了0708年雙普選。5月,商業電台多名著名節目主持人指受到壓力相繼暫停節目,發生了「商台名嘴封咪事件」。7月1日,仍有數以十萬計市民參與七一遊行表達爭取民主訴求。9月,第三屆立法會選舉刷新了歷屆投票紀錄,有178萬多人投票(投票率55.64%)。 經濟方面,去年發生沙士事件後情況逐漸改善,失業率下跌至2004年第四季的6.5%,是近三年以來的低位,年內本地生產總值增長8.1%,是自1987年以來的第二快增長,歷時68個月的通縮終於結束,經濟復甦主要受惠於東亞、歐美國等主要市場的強勁需求,以及中國內地對外貿易暢旺和內部需求殷切所帶動。然而去年沙士期間,帶來經濟下滑以及增加開支,政府賬目錄得赤字401億。.

新!!: 灣鱷和2004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河口鱷湾鳄鹹水鱷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