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瀝源九約竹枝詞

指数 瀝源九約竹枝詞

《新界九約竹枝詞》是由沙田兩位人士許永慶和羅文祥在百多年前寫成,兩人喜結伴而行,遊覽新界及港九的名山大川,將各處風貌一一寫入歌詞,歌詞由瀝源之大圍作開端,內容幾及整個新界而至九龍及港島,勾劃出各處之風光特色,猶如一個世紀前的香港地理誌。 整篇歌詞不下千餘字,以客家語唱出,但於日治時期,全部遺失。戰後,村民詹伙生與其妻鄭嬌,花了數年時間,綜合記憶,將這篇足有百多年歷史歌詞重現,供世人欣賞。.

11 关系: 大圍大圍村九龍四山秀茂坪香港地理香港地方列表香港鄉村列表香港歷史香港早期農村社會樟木頭 (大埔區)沙田九約

大圍

大圍(Tai Wai)屬於香港新界東的社區。從前大圍只限於對大圍村(Tai Wai Village)及附近數條街的稱呼;現在已包括更廣的地區,獅子山隧道公路以西的獅子山和針山之間的整個--都統稱為大圍。現時大圍主要為住宅區,發展相當完善,區內有多個屋苑商場,為住戶提供日常生活所需。此外,區內有火化场和宝福山,使居民更加方便思念先人。 大圍村位於大圍站附近城門河邊,在積福街及積富街交界處,是沙田區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圍村,始建於明朝萬曆二年(1574年)。大圍村有一道拱門,圍牆是用灰磚砌成,堅固耐用。此拱門亦有四百餘年的歷史,拱門上寫著「積存圍」(Chik Chuen Wai)三字,兩旁有副對聯,寫著「積善必降祥,心願萬家同積善」及「存仁必獲報,遠其百姓共存亡」,圍底的侯王宮更是沙田區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 1980年代初開始的新市鎮規劃(美林邨於1981年落成)將大圍的發展集中於谷地兩邊。車站北面的市中心摻雜着2至3層高的村屋、5至6層高的唐樓、以及近20年來興建的十多二十層高的住宅;再外圍就是多個大型公共屋邨,包括北面的美林邨、美田邨和南面的新翠邨、隆亨邨、新田圍邨及顯徑邨,公共屋邨之間建了另一些私人屋苑,鐵路上蓋最近又豎立了十數棟達四五十層高的屏風樓——名城。.

新!!: 瀝源九約竹枝詞和大圍 · 查看更多 »

大圍村

大圍村原名積存圍,於明朝萬曆初年建圍,是香港沙田歷史最悠久(1574年建村)以及規模最大的圍村。現時位於大圍站附近城門河邊,在積福街及積富街交界處。大圍村是一條雜姓村,膾炙人口的九約竹枝詞有「大圍風景實如何,村裡人居雜姓多」之語,住著十六姓:包括韋、陳、吳、楊、黃、李、許、鄭、唐、袁、游、林、駱、譚、莫及蔡,以韋姓最多,成為村中大族,亦只有韋氏族人在圍村內設有祠堂。大圍村亦是沙田九約的鄉村之一。在沙田新市鎮開始發展,以及九廣鐵路大圍站落成後,大圍村的「大圍」之名逐漸演變成包含城門河人工河道以南和獅子山隧道公路以西的整個沙田區南部的地區名稱。.

新!!: 瀝源九約竹枝詞和大圍村 · 查看更多 »

九龍四山

九龍四山,或稱四山,是指香港九龍東部四座昔日用作石礦場的山丘及其附屬鄉村,包括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 香港開埠初期,市區急速發展,需要大量建築石材。刻苦耐勞的客家人,把握機會從中國大陸來香港以人手開採花崗岩,俗稱「打石」。九龍四山就是其中之一,公所設於茶果嶺。沙田私塾老師所作的瀝源九約竹枝詞中,便有收句描述到四山:「……清遊忽到蘇茅坪,瞥見牛頭角又生。茜草灣前多石匠,仙歌嘹亮一聲聲……」。 四山的石材除了用於本地之外,還遠銷至廣洲,用作興建石室聖心大教堂。當時人們用帆船把石材運至廣州,再用人工打鑿、吊裝、粘合。 在新九龍與原九龍融合之前,九龍四山是九龍十三鄉其中四個鄉村。其後隨着城市發展,九龍多個鄉村也遭遷拆,現時只剩下茶果嶺和鯉魚門仍是鄉村。.

新!!: 瀝源九約竹枝詞和九龍四山 · 查看更多 »

秀茂坪

茂坪(Sau Mau Ping)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主要以公共屋邨組成,是九龍主要的住宅區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九龍區的人口增加,香港政府於1950年代至1960年代在秀茂坪興建徙置區,後來逐漸演成秀茂坪邨,共近44幢大廈。附近有秀茂坪警署及基督教聯合醫院。 舊時的秀茂坪全為樓高十數層的公共屋邨大廈,隨着秀茂坪邨因為老化而重建,人口一度下跌,途經秀茂坪的區內巴士路線13B、13C、13E相繼取消。重建後的秀茂坪分拆出秀茂坪邨、秀茂坪南邨、居屋曉麗苑及將2001年原屬西貢區新發展的寶達邨劃入秀茂坪範圍。 亦有不少植根香港數十年的本地企業是從秀茂坪中創業,如壹品豆漿等。.

新!!: 瀝源九約竹枝詞和秀茂坪 · 查看更多 »

香港地理

香港位處中国南部沿岸,北靠广东省、西背珠江口及澳門、南望南中國海,介乎北緯22°08′至35′、東經113°49′至114°31′之間,所處時區比世界協調時間快8小時(UTC+8)。香港北部與廣東省深圳市僅由一條深圳河相隔,南部海域與珠海市萬山群島海域連接。截至2017年,香港境內陸地面積為1106.34km²,連同水域總面積為2755.03km²。香港一般可大致分為香港島、九龍及新界三大區域,有時候離島(包括大嶼山)會視作獨立區域。 位處九龍半島和香港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是水深港闊的天然良港,是香港的著名地標。早在19世紀,英國人已被位處東亞中心位置的香港所吸引,清朝中葉,英國人通過戰爭從滿清政府手上取得香港主權,從而開通港口、發展航海貿易。時至今日,香港的地理位置仍然能讓本地經濟通過轉口貿易以及中轉旅客而得益 。 佔據境內大部分範圍的新界山多平地少,香港可供發展土地本身十分有限。香港開埠早期,新界及市郊大部分範圍由林地、灌木、以及務農的鄉鎮村落組成,並未大規模發展。香港政府後於1976年把部份未開發地區劃為郊野公園,保護綠化環境。而接近維多利亞港的市區,則因經濟發展而使土地移山填海仍供不應求,高密度樓宇向高空發展,寸金尺土。政府自1960年代起規劃多個衛星城市,發展新市鎮,分散人口。為方便市民跨區工作、增加各區人口流動,政府大力發展交通運輸網絡,縮短市區及郊區之間的旅程時間,陸路、鐵路網絡至今仍然不斷擴張。人口膨脹,大量樓宇發展,逾700萬人不平均地分散於僅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造成人口密度極高之外,亦產生居住空間不足、環境污染等城市問題。.

新!!: 瀝源九約竹枝詞和香港地理 · 查看更多 »

香港地方列表

以下列表列出了香港各個地方,並按香港行政區劃分類:.

新!!: 瀝源九約竹枝詞和香港地方列表 · 查看更多 »

香港鄉村列表

以下是香港鄉村列表:.

新!!: 瀝源九約竹枝詞和香港鄉村列表 · 查看更多 »

香港歷史

香港歷史始於超過公元前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居住於華南地區沿岸島嶼的原住民,其後被秦朝納入中國版圖後,踏入信史的開端。自古以來香港就是位於汉族地區南部沿海的一個農業、捕魚及產鹽之處。其後大英帝國佔領香港,沒收原居民的土地,建立殖民地而成為自由港,香港早期以經營鴉片貿易為主,隨後發展為東南亞與中國的貿易中轉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至改革開放前,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全部停止,香港逐漸由貿易港口轉型成製造業城市,再次在東南亞排華後不停吸收華人資本,與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一同成為以世界各地華人資本為主的國際金融中心。 在香港建立英國殖民地之前,未有「香港」概念,惟「香港」經由英國發展已經不僅再是一個小漁港,它屬於亞洲中心位置,南海内海。而「香港」這名稱,最早是出現在明朝的《粵大記》上,位置為今日的鴨脷洲内小型漁村。直至1841年香港開埠後初期,英國政府正式為此地命名為「香港」,並且慢慢由漁村發展成為城鎮。其繼香港島後,九龍半島亦分別為永久英屬領土;及後為《新界拓展條約》租借新界地區為期99年,但英國從未交過租金。1953年,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更為香港進行加冕香港典禮為英國永久屬地。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及制定香港基本法實行一國兩制以保障香港人五十年不變,亦確定1997年7月1日起,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此舉標誌着英國統治香港的時期正式結束。.

新!!: 瀝源九約竹枝詞和香港歷史 · 查看更多 »

香港早期農村社會

没有描述。

新!!: 瀝源九約竹枝詞和香港早期農村社會 · 查看更多 »

樟木頭 (大埔區)

樟木頭是香港新界西貢北的一個地方,位於馬鞍山落禾沙以東,泥涌以西。 清朝末年,原籍沙田石古壟的客家詩人許永慶,曾經題有《新界九約竹枝詞》,其中提及烏溪沙一帶的一段:「烏溪沙上景盤桓,大水坑源水一彎,輋下泥涌通路過,春來樟木茂如山」,當中的「樟木」 就是指樟木頭。.

新!!: 瀝源九約竹枝詞和樟木頭 (大埔區) · 查看更多 »

沙田九約

昔日的瀝源分為「九約」,「九」即九個分區,「約」就是一個聯盟,結盟目的為方便村與村之間的聯繫與合作,九約包括:.

新!!: 瀝源九約竹枝詞和沙田九約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新界九約竹枝詞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