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指数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縮寫:CITES)是一個在1963年時由「國際自然與天然資源保育聯盟」(現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縮寫IUCN)的各會員國政府所起草簽署,在1975年時正式執行的一份國際協約。這份協約的目的主要是透過對野生動植物出口與進口限制,確保野生動物與植物的國際交易行為不會危害到物種本身的延續。由於這份公約是在美國的華盛頓市簽署的,因此又常被簡單稱呼為華盛頓公約(英文:Washington Convention)。.

目录

  1. 283 关系: 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原针鼹属卡羅萊納箱龜印度孔雀龜印度豬籠草印度黑羚印度棱龜危地馬拉冷杉危地馬拉珠毒蜥千鳥蘭古巴亞馬遜鸚鵡可可西里台灣黑熊叉角避役屬塞鯨墨西哥钝口螈墨西哥毒蜥多葉蘆薈大壁虎大眼斑雉大白鲨大花蕾立蘭大頭龜大鱷龜屬大鳳冠雉大河蚌天麻女王鳳凰螺奇妙的朋友婆羅洲孔雀雉安哥洛卡象龜安那吉達島鬣蜥小熊猫小食蚁兽小鬚鯨小鼷鹿尤伯球屬尾鳳蝶屬射紋龜山地瓶子草山棲木巨人柱巨無齒𩷶巨蜥巴基斯坦地理巴岛花鹿巴西黑黃檀巴氏豆丁海馬巴拉旺孔雀帝王亞馬遜鸚鵡... 扩展索引 (233 更多) »

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

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Totoaba macdonaldi),又名加州犬型黃花魚或麥氏托頭石首魚,在石首魚科中體型最大,是托頭石首魚屬中的唯一物種。牠是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灣北區的特有種。以往數量很豐富,但因密集的捕撈變得很稀有,故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保護,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

原针鼹属

原针鼹属,是单孔目下的一個属。屬下共有5個品種,其中2個已經滅絕。原針鼴屬動物身體都是長滿刺的,仍然存活的3個品種居住在新畿內亞及澳洲西部,但卻都是瀕危的物種。.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原针鼹属

卡羅萊納箱龜

卡羅萊納箱龜(學名:Terrapene carolina)是箱龜屬的模式種,有6個亞種,從美國東部到加拿大及墨西哥都有分佈,其最典型的特徵就是它“箱子”狀的殼。 卡羅萊納箱龜基本是陸生的,食性很雜,極其長壽。由於人類活動導致的破壞,其數量在不斷下降。同時它也是美國三個州的州爬行動物。.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卡羅萊納箱龜

印度孔雀龜

印度孔雀龜(Morenia petersi),又名印度沼龜,是一個在印度東北部及孟加拉被發現的龜種(在印度西部比哈爾邦亦有分佈 )。 其名字是由德國爬蟲學家威廉·彼得斯(1815-1883)的名字而命名。.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印度孔雀龜

印度豬籠草

印度豬籠草(学名:Nepenthes khasiana),又名卡西豬籠草,是印度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来源于卡西丘陵。其被认为是以其蓝色的荧光来吸引猎物的。 印度豬籠草分布局限,在野外非常罕见。仅存在于嘉润地区的贾因蒂亚丘陵及巴马拉地区的加罗丘陵,其与梅加拉亚邦的卡西丘陵相邻。 卡西人稱其為“tiew-rakot”,意为“恶魔之花”或“吞噬植物”,贾因蒂亚人稱其為“kset phare”,意为“有盖的捕蝇网”。加罗人则称其为“memang-koksi”,意为“恶魔的篮子”。 印度豬籠草与马来王猪笼草一起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一中。 2010年,珍稀猪笼草采集项目成立,以保护4种极其濒危的猪笼草属物种:马兜铃猪笼草、圆盾猪笼草、印度猪笼草和硬叶猪笼草。 印度猪笼草的种加词在一些早先的文章中写为“khasyana”。Masters, M.T.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印度豬籠草

印度黑羚

File:Antilope cervicapra2.jpg File:Antilope cervicapra4.jpg File:Antilope cervicapra kwh.jpg File:Hirschziegenantilope2.JPG File:Hirschziegenantilope-w.JPG File:Antilope cervicapra1.jpg File:Antilope cervicapra3.jpg File:Blackbuck male female.jpg Category:真羚屬 Category:印度哺乳動物‎.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印度黑羚

印度棱龜

印度棱龜(Pangshura tecta),又名印度棱背龜或印度鋸背龜,是南亞主要河流的一種龜。.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印度棱龜

危地馬拉冷杉

危地馬拉冷杉(学名:Abies guatemalensis)是原產於中美洲的一種常綠樹,也是冷杉屬分佈最南的物種。它們分佈在由墨西哥南部至洪都拉斯及薩爾瓦多。由於砍伐及棲息地的破壞,它們受到威脅及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危地馬拉冷杉

危地馬拉珠毒蜥

危地馬拉珠毒蜥(Heloderma charlesbogerti),是毒蜥屬下的一個瀕危物種,分佈在瓜地馬拉東北部莫塔瓜河谷的乾旱森林。牠們只是異域性亞種,與鄰近的墨西哥毒蜥亞種只相差250公里。。目前該物種據信野外只有少於200條,為瀕危物種。.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危地馬拉珠毒蜥

千鳥蘭

千鳥蘭(学名:Rodriguezia lanceolata),又名紅茹氏蘭,是蘭科茹氏蘭屬植物,分布於特立尼达、巴拿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委内瑞拉、苏里南、圭亚那、法属圭亚那、巴西,常在小安的列斯群岛至中美洲和热带南美洲海拔0-1500米的热带雨林地区附生。 属名是为纪念西班牙植物学家唐·曼紐爾·羅德里格斯(Don Manuel Rodriguez)而命名。 千鳥蘭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Ⅱ中。.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千鳥蘭

古巴亞馬遜鸚鵡

古巴亞馬遜鸚鵡(学名:Amazona leucocephala),又名古巴亞馬遜鸚哥、古巴白額鸚哥或古巴鸚鵡,是分佈在古巴、巴哈馬及開曼群島的鸚鵡。.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古巴亞馬遜鸚鵡

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即“青色的山梁”),藏语中称阿卿贡嘉(,即“万山之王”),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夹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是世界第三大无人区,也是中國四大無人區之一(其他無人區還有羅布泊、羌塘(藏北草原)、阿爾金山),因此保留着完全的原始自然状态,成为野生动物的一片乐土。1990年代以来可可西里地区发生的对藏羚羊盗猎和反盗猎事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2015年,青海可可西里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2017年7月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通过终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项世界遗产。 青海可可西里遗产地面积37356.32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22909.04平方公里,包含4500米海拔以上高寒山区和草原系统,基本未曾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该遗产地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向下倾斜,昆仑山脉、可可西里山脉和乌兰乌拉山脉在此由东向西延伸达500 多公里,并在两大盆地间几乎成平行趋势,形成了当地“三山间两盆”的说法。这些湖泊盆地所构成的平坦、开阔的地势,带来了整个青藏高原保存最为完好的夷表面以及罕见的高密度的湖泊。这些湖泊展现了一系列完整的演替阶段,形成了重要的长江源头流域和以水体为主体的壮丽景观。可可西里属于寒冷的高原气候,每年平均气温在4℃到-9℃,最低温度有时达到-45℃,干湿季明显,降水集中在夏季。 这里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培育出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超过1/3 的植物物种和60% 的哺乳动物物种为高原特有,而依赖这些植物生存的所有食草动物也是高原地区特有的物种。不便的交通和恶劣的气候的共同作用,让这片遗产地几乎完全免遭人类的影响。因此,这里提供了全球几乎不可替代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是青藏高原众多特有物种“最后的避难所”,包括受威胁的藏羚羊和世界近一半的野牦牛种群。.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可可西里

台灣黑熊

臺灣黑熊(学名: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布農語:tumaz、賽夏語:somay、泰雅語:ngarox、鄒語:cmoi、卡那卡那富語:cumai、太魯閣語:kumay),是臺灣特有的亞洲黑熊亞種,胸前的V字型白色斑紋(太魯閣語稱做 rabang)是亞洲黑熊共有的特徵。台灣黑熊目前現存族群數量不多,出沒於台灣中央山脈海拔1000公尺-3500公尺的山區,活動範圍可達50平方公里。早在1932年日本探險家堀川安市所著的《台灣哺乳動物圖說》中,因土地開發導致棲息地喪失,臺灣黑熊的數量在下降中。在1989年依照臺灣《野生動物保育法》,台灣黑熊被列為瀕危。2001年台灣黑熊被選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不少台灣公司、企業、地方政府,都選用台灣黑熊作為吉祥物,是著名的台灣意象之一。.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台灣黑熊

叉角避役屬

叉角避役屬(學名:Furcifer)是一屬變色龍。牠們大部份都分佈在馬達加斯加,只有扁鼻變色龍及F.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叉角避役屬

塞鯨

塞鯨(學名:Balaenoptera borealis)為鬚鯨的一種,又名北须鲸,為世界上第三大鬚鯨,僅次於藍鯨與長鬚鯨。牠們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域,尤其是在遠離海岸的海洋深層。塞鯨傾向避開陽光與熱帶海域,每年夏季時從寒冷或兩極的海域遷移到溫帶海域,冬季則遷移到亞熱帶海域,雖然大部分區域的遷移路線尚未完全明朗。 塞鯨身長可以達到20公尺(66英尺),體重則可達到45公噸(50短噸) 。估計每天需要900公斤的食物,主要是橈腳類動物與磷蝦,有時還包括其他的軟體動物。塞鯨的速度也是鯨魚中最快的,在短距離上可以達到每小時50公里(31英里或27節)的速度。「塞鯨」這個名稱是從挪威語的「Pollock」(青鱈)而來的,青鱈是種與塞鯨同時間出現在挪威海岸邊的魚類。 在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後期之間的大規模商業獵捕中,估計共有超過238,000條塞鯨被獵捕,而現在塞鯨已成為國際保育動物,雖然冰島與日本仍然有具有爭議的研究計劃在獵捕塞鯨。2006年時估計全球約有54,000條塞鯨,數量大約只剩大規模捕鯨活動前的5分之1。.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塞鯨

墨西哥钝口螈

墨西哥鈍口螈(學名:Ambystoma mexicanum,英文:Axolotl),又名「美西螈」,俗稱「六角恐龍」,是水棲型的兩棲類,是墨西哥的特有種,因其獨特的外貌及幼態延續而著名。也就是說,即使在性成熟後也不會經歷適應陸地的變態,仍保持牠的水棲幼體型態。墨西哥鈍口螈的「不老容顏」使得牠成為許多科學家研究的對象。雖然在全球有作為寵物而被飼養(特別是北美等地),但其原棲地已被大量開發,可生活面積不多於10平方公里。目前原生種在IUCN紅色名錄內被評為極危物種。.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墨西哥钝口螈

墨西哥毒蜥

墨西哥毒蜥(Heloderma horridum)是毒蜥屬下的一种蜥蜴,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和危地马拉南部,能分泌毒液。目前发现的能分泌毒液的蜥蜴一共只有两种,另一种是美國毒蜥(Heloderma suspectum),也属于毒蜥屬。墨西哥毒蜥体型比美国毒蜥大,体色更为黯淡,且身体上有淡黄色的斑点与条带。它是肉食动物,主要以爬行动物的蛋为食。墨西哥毒蜥分泌的毒液对人类的用处尚有争议,不过,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其中的几种酶可能可以用来生产抗糖尿病药,相关的药物学研究还在进行中。 墨西哥毒蜥面临着过度捕杀和棲息地破壞的问题,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保护。.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墨西哥毒蜥

多葉蘆薈

多葉蘆薈(学名:Aloe polyphylla),又名螺旋蘆薈,俗稱所羅門王碧玉冠,是賴索托德拉肯斯堡山脈特有的一種蘆薈。它們最特別的是其對稱及五尖的螺旋狀。 多葉蘆薈雖然被指是瀕危物種,但卻沒有被列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內。不過,它們也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多葉蘆薈

大壁虎

大壁虎(Gekko gecko),又名蛤蚧、蛤蚧蛇(广东湛江、广西梧州等地)、多格(云南红河、西双版纳)、德多、石牙(广西)、蛤蟹、仙蟾(古名)等,是一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南部的壁虎科珍惜爬行动物。大壁虎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此外在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有分布。 大壁虎体长在20至30厘米左右,多棲息在懸岩峭壁的洞縫,個別也居住在樹洞裏。穴居的洞隙不大,身軀剛好能在洞內自由行動;遇敵即能甩尾逃脫,於事後長回,甚至其遇敵或捕獲獵物時會對之緊咬不放。洞隙形狀各異,一般洞寬15-30厘米,高3-6厘米,深度不等,有的可達數米之深。在野外常單獨或幾條棲息一處。大壁虎喜歡乾燥,在低窪或石山下部很難看到大壁虎的蹤跡。 中医传说大壁虎存在某些疗效,但是这些传闻未曾接受循证医学检验。大壁虎属于濒危动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大壁虎属于中国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华盛顿公约》中,大壁虎属于附录一限制的“具有灭绝风险,严禁贸易行为”的物种。在中国大陆,任何对大壁虎的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售卖行为均属于犯罪行为;在其它《华盛顿公约》缔约国,此类行为也不同程度触发该国的法律。.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大壁虎

大眼斑雉

大眼斑雉(学名:Argusianus argus),又名青鸞或百眼雉雞,是一種分佈在東南亞婆羅洲、蘇門答臘及馬來半島密林的雉。在亞洲一些地區被認為就是鳳凰。.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大眼斑雉

大白鲨

大白鯊(學名:Carcharodon carcharias, 英語:Great white shark)又名阿林,噬人鯊、白鮫、食人鮫,為最大型的掠食性鲨鱼。最早出现于中新世,是唯一现存的噬人鲨属的成员,出没于各个主要的大洋。 噬人鲨体型龐大,是世上最大的掠食性鱼类。其为許多海洋哺乳类动物的主要天敌,另也会猎食海鸟和其他鱼类等一切能捕杀到的海洋生物。噬人鲨袭击人类的次数同时也在所有鲨鱼中位列第一,故为声名狼藉的水中捕猎者,同时也因此被命名为噬人鲨。 不少电影及小说也因此以大白鲨噬人作主题,但事实上人类并非其理想的猎物,只是嚼起來特別地有咬口。 此物种现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同时亦出现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二中。.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大白鲨

大花蕾立蘭

大花蕾立蘭(学名:Sophronitis jongheana)是巴西特有的一種蘭。它們現正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大花蕾立蘭

大頭龜

大头龟(学名: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又名平胸龟,命名自英國人約翰·愛德華·格雷於1831年在中國採集到的標本。別名鷹嘴龜、大頭平胸龜、鷹嘴龍尾魚、三不像、鸚鵡龜等,是古老的龜類,平胸龜屬中現生只有一屬一種。大頭龜是水陸兩栖、以水中生活為主的淡水龜。.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大頭龜

大鱷龜屬

大鱷龜屬(学名:Macrochelys),亦作真鱷龜屬,是世界最大的淡水龜之一。牠們是擬鱷龜的親屬,體型較大且攻擊性強,較少有天敵,因為牠的最佳防禦就是攻擊。種小名是為紀念荷蘭動物學家康拉德·雅各·特明克。.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大鱷龜屬

大鳳冠雉

大鳳冠雉(Crax rubra)是一種大型的鳳冠雉科。.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大鳳冠雉

大河蚌

大河蚌(学名:Potamilus capax),又名肥袖珍真珠蚌,是美國特有的一種淡水蚌。牠們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正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大河蚌

天麻

天麻(学名:Gastrodia elata),又名赤箭、離母、煨天麻、鬼督郵、神草、独摇芝、赤箭脂、定风草、合离草、独摇、自动草、水洋芋、明天麻等,为兰科天麻属植物,种加词elata意为“高的”,所以又翻為高赤箭。.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天麻

女王鳳凰螺

女王鳳凰螺(学名:Eustrombus gigas),又名大鳳螺或粉紅鳳凰螺,是一種大型及可食用的海螺。牠們是最大型的軟體動物之一,原產於大西洋西部由百慕達至巴西的海域。 女王鳳凰螺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保護。不過,牠們在加勒比海並非真正瀕危,但在其他地區則因過度的漁獵為食物而受到威脅。.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女王鳳凰螺

奇妙的朋友

《奇妙的朋友》,原名《动物园奇遇记》,是中国大陆湖南卫视于2015年播出的人与动物亲密接触真人秀节目。节目由《平民英雄》节目团队担纲制作,《爸爸去哪儿》系列节目总导演谢涤葵监制,拍摄地点在长隆野生动物世界,参加节目的嘉宾有李宇春、倪妮、胡杏儿、杜海涛、黄轩、杜天皓。节目于2015年1月24日起每周六22点播出。.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奇妙的朋友

婆羅洲孔雀雉

婆羅洲孔雀雉(Polyplectron schleiermacheri)是一種中等身形的雉。牠們長50厘米,呈赤褐色及有黑色斑點,冠及頸背的羽毛很長,下身黑色,紅色的面部沒有羽毛,瞳孔藍色。胸部呈金屬藍綠色,喉嚨及上胸中間白色。牠們有22條尾羽,都有藍綠色的大眼斑紋,示愛時會展打開成扇狀。雌鳥較細小及沉色,瞳孔褐色及腳上沒有距。 婆羅洲孔雀雉可能是所有灰孔雀雉屬中最稀有及所知最少的物種。牠們分佈在婆羅洲的低地森林。 婆羅洲孔雀雉與鳳冠孔雀雉及巴拉旺孔雀同是屬內的基底成員,約於上新世開始演化。由於所知甚少,牠們一直被認為是鳳冠孔雀雉的亞種,但現已成為獨立的物種。 由於持續失去棲息地、數量較少及有限的分佈地,婆羅洲孔雀雉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且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婆羅洲孔雀雉

安哥洛卡象龜

安哥洛卡象龜(學名:Astrochelys yniphora)又名馬達加斯加陸龜,是馬達加斯加西北部特有的一種龜,屬於陸龜科的一員。目前被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列為一級保育動物。法國動物學家 Léon Vaillant在1885年首次描述此一物種,其前腳間的胸甲突出像犁耙狀。牠們的龜殼堅硬,高拱及呈褐色,每一塊龜板上都有同心環。雄龜較雌龜大 。.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安哥洛卡象龜

安那吉達島鬣蜥

安那吉達島鬣蜥(學名Cyclura pinguis)是一種岩鬣蜥。以往它們也有棲息在波多黎各及聖湯瑪斯(Saint Thomas),但其分佈地已大幅減少,現只分佈在阿內加達島內。.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安那吉達島鬣蜥

小熊猫

小熊猫(学名:Ailurus fulgens),也叫红熊猫,是一种小型的哺乳动物,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国的西南地区,由于野外成年生存数量预估不足10000只,其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归为瀕危物种。尽管小熊猫受到其范围内国家的法律保护,但是面临栖息地消亡、繁殖断裂、以及近交衰退的种种威胁,其数量仍在不断减少。 小熊猫比家猫略大,有着红褐色的皮毛,一条长而蓬松的尾巴,且由于其前肢较短,步态摇摆蹒跚。它主要以竹子为主食,但也会杂食禽蛋、鸟类、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虽然多数动物园将它们群体饲养,但是在野外自然条件下它是一种,黄昏到黎明是其主要活动期,而白天大部分时间处于。 小熊猫是唯一的小熊猫属和小熊猫科的生物物种。它最开始被列为浣熊科和熊科,但生物系统研究结果,为小熊猫科目的分类学提出了有力支持,证明小熊猫和臭鼬、鼬和浣熊同属鼬超科。小熊猫有两类亚种,它与大熊猫并不具备密切的相关性。.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小熊猫

小食蚁兽

小食蟻獸(學名:Tamandua tetradactyla)是一種食蟻獸,分佈於南美洲的南部,與分佈在較北地區的中美小食蟻獸(Tamandua mexicana)共兩種構成這一個小食蟻獸屬。 獨居動物,分佈在多樣的生境上,從古舊的森林到次生林、及不毛的熱帶稀樹大草原等均有分佈。主食為蟻、白蟻及蜜蜂等。與同科物種一樣,強而有力的前肢使牠們能搗毀蟻丘覓食。.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小食蚁兽

小鬚鯨

小鰛鯨(学名:Balaenoptera acutorostrata),又名明克鯨、尖嘴鯨、矛头鲸、小矛鲸、矛鲸、小脊鳍鲸、小鳍须鲸和锐头须鲸,是小鬚鯨的一種,有時直接稱為小鬚鯨。1804年第一次被拉塞佩德(Bernard Germain de Lacépède)所確認。現在大部分將小鬚鯨分成北方小鬚鯨(小鬚鯨)與南方小鬚鯨(或稱為南極小鬚鯨)兩種。.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小鬚鯨

小鼷鹿

小鼷鹿(学名:Tragulus kanchil)又名鼠鹿,是一种体形很小的原始反刍类动物。.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小鼷鹿

尤伯球屬

尤伯球屬(学名:Uebelmannia),又名假般若屬、傘球屬或銀裝殿屬,是一屬仙人掌。其學名是為紀念瑞士收藏家Werner J. Uebelmann (1921-2014)。它們現正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尤伯球屬

尾鳳蝶屬

尾鳳蝶屬(學名:Bhutanitis)是絹蝶亞科鋸鳳蝶族中的一個屬,包含了6個物種,分佈於印度北部、中國西南部及泰北一帶。幼蟲的寄主為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尾鳳蝶屬

射紋龜

射紋龜(學名:Astrochelys radiata,英文名稱﹕Radiated tortoise)又名輻射龜,屬於陸龜科,瀕臨絕種的爬蟲類之一。原是馬達加斯加南部的特有種生物,後來被引入到留尼汪和模里西斯EMYSystem Species Page本種之所以瀕臨絕種,主要原因來自於棲息地的破壞和人類的偷獵。 一隻名叫Tu'i Malila的射紋龜是有記載中最長壽的龜之一,牠出生於1777年前後,死於1965年5月19日,壽命最少有188歲。.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射紋龜

山地瓶子草

山地瓶子草(学名:Sarracenia oreophila),又称绿瓶子草,为瓶子草属食虫植物。其种加词“oreophila”来源于希腊文“oros”和“filos”,意为“山脉”和“朋友”,指该物种存在于山地环境中。McPherson, S.R.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山地瓶子草

山棲木

山棲木(学名:Orothamnus zeyheri)是分佈在南非西開普省的一種山龍眼科植物。它們是直立及樹枝稀疏的灌木,最高達5米。 山棲木極之稀有,且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它們的壽命很短,平均只有10年,最多也只是20年,很易被火燒燬。其種子可以在地底下35年仍能生存,奇怪的卻是要靠火來發芽。其傳播媒介不明。它們生長在海拔450-850米的泥媒沼澤。它們種子的發芽率很低,且受到開普敦沼鼠掠食;若周圍的土壤被蹂躪,疫霉菌會令它們死亡。若成功將它們移植到風輪花的根莖,則可保存它們免至滅絕。.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山棲木

巨人柱

巨人柱(學名:Carnegiea gigantea)是巨人柱属(Carnegiea)中唯一的一个物种,屬於仙人掌科,也是世界最高的仙人掌品種之一。其学名是为了纪念美国企业家和慈善家安德鲁·卡內基而起的。.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巨人柱

巨無齒𩷶

巨無齒𩷶(学名:Pangasianodon gigas),又名湄公河鯰、湄公河大鯰或湄公河巨鯰,是東南亞湄公河特有的一種巨鯰。.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巨無齒𩷶

巨蜥

巨蜥是巨蜥屬(学名:Varanus)的蜥蜴,包括了所有蜥蜴中最重的科莫多龍及最長的薩氏巨蜥。牠們的最近親是蛇蜥科及毒蜥屬。.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巨蜥

巴基斯坦地理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西北部,南濒阿拉伯海,国土面积803,940平方公里;毗邻国家有印度、中国、阿富汗和伊朗。巴处在北纬23度30分至36度45分,东经61度至75度31分之间,南北长1,600多公里,主要山脉有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最长河流印度河自北向南几乎穿贯巴全境,和其四条主要支流杰卢姆河、奇纳布河、拉维河和萨特勒季河一起被称为“五水”;西部边境的开伯尔山口和波伦山口是传统上连接中亚和南亚的必经要道。印度河平原为巴最富庶的农业区,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灌溉网络。接近海平面的喀奇湿地为陆地最低点,位于中、巴边界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为至高点;由于地势高低差异,造成气候的多样化。受欧亚与印度二大板块撞击的影响,使得巴基斯坦成为地震多发区。.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巴基斯坦地理

巴岛花鹿

巴島花鹿(Axis kuhlii),又名巴島豚鹿,是印尼巴韋安島上特有的鹿。 雄性巴島花鹿高60-70厘米。鹿角分成三叉。不像亞洲大陸的花鹿,牠們出生時沒有斑點。其學名是為紀念德國動物學家Heinrich Kuhl。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因巴島花鹿的數量稀少、分佈地有限及失去棲息地的緣故,而將牠們列為極危。牠們也被列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一中。除了猛禽及蟒蛇外,牠們只有很少天敵。.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巴岛花鹿

巴西黑黃檀

巴西黑黃檀(学名:Dalbergia nigra),又名巴西玫瑰木,是巴西特有的一種豆科植物。它們生長在巴西的巴伊亞至里約熱內盧的森林中。它們受到環境破壞的影響,很多其生長的地方都被改變成為農地。由於它們現正處於瀕危,故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保護,限制其貿易。 巴西黑黃檀與其他紅木一樣,材質堅硬及密度高。它們會作為地板、傢俱及樂器的材料。.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巴西黑黃檀

巴氏豆丁海馬

豆丁海馬(學名:Hippocampus bargibanti)又稱巴氏海馬,為輻鰭魚綱棘背魚目海龍科的其中一種。.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巴氏豆丁海馬

巴拉旺孔雀

巴拉旺孔雀(Polyplectron napoleonis,以往稱為Polyplectron emphanum),又名巴拉望孔雀雉,是中等身形的雉。.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巴拉旺孔雀

帝王亞馬遜鸚鵡

帝王亞馬遜鸚鵡(Amazona imperialis),又名帝王亞馬遜鸚哥或帝鸚鵡,是一種綠紫色的鸚鵡。牠們的亞馬遜鸚鵡屬中體型最大的,長達51厘米。牠們的背部綠色,頸部紫色,尾巴紅色而末端綠色,下身紫色。雌鳥及雄鳥相似。 帝王亞馬遜鸚鵡是多明尼克加勒比海島嶼上山區森林的特有種,且是多明尼克的國鳥。牠們主要吃果實及種子。牠們在空心樹中築巢。 由於數量稀少、持續失去棲息地、被捕獵及當地受颶風吹襲,帝王亞馬遜鸚鵡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牠們也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及二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帝王亞馬遜鸚鵡

帝王蠍

帝王蠍(学名:Pandinus imperator),又名將軍巨蠍,是非洲的一種蠍子。牠們是世界上最大的蠍子,長約20厘米。飼養的帝王蠍壽命一般介乎5-8歲,而在野外的壽命會較短。按照大小比例,牠們的毒性較低,故成為了寵物市場的常客。因為過度捕獵,牠們受到威脅至接近滅絕,現獲《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保護。其近親包含了紅爪蠍。.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帝王蠍

两岸互赠保育类动物

中國大陸赠送台灣大熊猫,简称赠台大熊猫,是描述于2008年12月23日中國大陸赠送一对国宝大熊猫(“團團”與“圓圓”)给台湾,而于2011年4月16日台灣回贈給大陸一對長鬃山羊與台灣梅花鹿,而称之为两岸互赠保育类动物。兩頭大熊猫來自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現居於臺北市立動物園,而台灣回赠的山羊與台灣梅花鹿則於2011年4月16日送往山東威海市森林公園。 熊猫赠台事件引起許多关注,也历经波折。2005年中國國民黨连战访问大陆,同时由中國大陸政府提出赠送大熊猫,2006年中國大陸已經基本确定赠台方案并已經准备就绪,但最终因中國大陸方面而生的統戰命名,導致台灣政府拒絕而未能成行。直至2008年马英九上台执政后,才輸入貓熊至台灣。.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两岸互赠保育类动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污染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污染是其环境问题的一方面。近几十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致使污染日益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6年的一份报告,世界上污染最严重20城市里包括有16个中国城市。另据世界银行资料,世界上污染最严重30城市里有20个中国城市。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6月的一篇文章中列举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没有中国城市入围。.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污染

中国地理

中國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位(在美国之前或之后,参见国家面积列表)。其中陆地面积为世界第二,仅次于俄罗斯。 中国疆域东西跨越62度、五个时区,约5200公里,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也有“最东端是黑瞎子岛中国控制区”的说法),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中国大陆使用统一的“北京时间”;南北跨越近50度,约5500公里。从北到南濒临的海洋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岛屿约有5000多个,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海域;最南端的为南海南部的曾母暗沙;最大的群岛为舟山群岛;山东半岛为最大的半岛,其次为辽东半岛;渤海和琼州海峡为中国的内海;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管轄22个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另外还有2个特别行政区,位于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 由于疆域的宽广和地理的大跨度,中国几乎囊括了所有地形,包括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和沙漠等。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自西而东,逐级下降;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地和高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海拔500公尺以下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6%,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高达65%,全世界8000公尺以上的12座山峰中国就有7座;山脉多呈东西和西北一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和横断山等山脉,与尼泊尔交界的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公尺,为世界第一高峰,位于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155米为最低点。中国的四大高原分别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为最大的高原;四大盆地分别为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为面积最大的盆地,柴达木盆地为最高的盆地;三大平原分别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为最大的平原。荒漠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 中国陆地的河流、湖泊众多,但它们主要属于太平洋海洋水系,这决定了水流向东的基本走向;其次为西南部部分区域属于印度洋水系,西部部分地区存在内陆独立水系;西北部几条河流属于北冰洋水系。河流分为外流河与和内流河,南部、东部和北部河流均为外流河,南方河流水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较小,汛期较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北方除黑龙江等少数河流外,河水的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规汛期较短,含沙量大。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塔里木河为中国最大内流河。长江、黄河和珠江分别为中国第一、二和三大河流,其中长江为世界第三大河流。中国湖泊众多,主要分布于南部和西部,五大淡水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均分布于长江流域;青海湖为面积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咸水湖,纳木错为第二大咸水湖。 秦岭-淮河构成的连线为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地理与气候的分界线,但人们习惯上以长江作为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由于地形和位置差异,大致分为三大自然区,一是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东部季风湿润区,二是以风蚀、冰蚀与流水作用为主的西北干旱区,三是以冰冻、风蚀作用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区。.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中国地理

中華穿山甲

中華穿山甲(學名:Manis pentadactyla)又稱鯪鲤,是八種穿山甲中的一個種,属穿山甲科穿山甲属,主要分佈於印度东北部、尼泊爾、東南亞北部地區以至台灣、華南及海南島等在內,為一種瀕臨絕種的動物。 中華穿山甲就像食蟻獸般靠吃蟻為生。牠們適合生活於濕度高的森林內。牠們頭身共長60厘米,尾巴長18厘米。 分佈於台灣的穿山甲是中華穿山甲的亞種台灣穿山甲(台灣鯪鯉)。.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中華穿山甲

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學名:Sousa chinensis),臺灣種的「臺灣白海豚」(Taiwanese Humpback Dolphin,學名: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俗稱為媽祖魚,屬鯨目海豚科,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的亞種,身長由一米到三米不等。主要生活在熱帶及溫帶沿岸水域,例如澳洲中部及北部、華南、印尼等西太平洋水域,印度洋海岸線以至南非,也有在河流出現及鹹淡水及沼澤一帶,例如長江、閩江、九龍江、珠江口、漢江和珠江等,分布極之廣泛。西方文獻有關中華白海豚的最早紀錄是在1637年由探險家彼得文地(Peter Mundy)在珠江口發現的紀錄,而中國的最早紀錄是在唐朝。名為白海豚,剛出生的中華白海豚是呈白色,年輕的會呈灰色,至於成年的則會呈粉紅色。 中華白海豚是香港的吉祥物之一。2007年11月15日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公佈「我最喜愛海洋10寶」公眾網上投票結果,此網上投票為期4個月選出最受歡迎十種本地海洋生物。中華白海豚得3679票榮獲「我最喜愛海洋10寶」第一位。.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中華白海豚

丹顶鹤

丹顶鹤(学名:Grus japonensis),也叫仙鹤、白鹤(其實白鶴是另一種鶴屬鳥類)、鴜鷜,中国古籍文献中对丹顶鹤有许多称谓,如《尔雅翼》中称其为仙禽,《本草纲目》中称其为胎禽。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它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寓意。.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丹顶鹤

世界保护监测中心

世界保护监测中心(World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re,UNEP-WCMC)隶属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设在英国剑桥的一个执行机构。自2000年起,世界保护监测中心就已成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部分,其负责评估生物多样性,并支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198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创建了世界保护监测中心。其曾是一个独立的组织,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管理。在此之前,该中心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秘书处的一部分。.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世界保护监测中心

三線閉殼龜

三线闭壳龟(學名:Cuora trifasciata)屬於爬行綱龟鳖目地龟科,又稱金錢龟、金頭龟、红肚龟,生活于水中,主要以蚯蚓为食,此外也吃河裡的鱼、虾、昆虫及一些植物性食物。.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三線閉殼龜

二胡

二胡是一种拉弦樂器。有兩根弦,現代二胡以純五度定弦,在胡琴之中屬於中高音域樂器。现在各地方根據需要的條件,獨立發展出不同形状的弓弦樂器,如高胡、京胡、板胡、二弦、喇叭弦等。為滿足中樂交響化的需要,根據二胡的制式,也另外發明中胡等。 製琴師通常以木材製作二胡,如紅木、小葉紫檀、烏木、雞翅木、血檀、大葉紫檀、非洲紅花梨、非洲紫檀等,也有製琴師以象牙、玉石、塑膠等材料製作二胡,因為他們有聲學以外的考量。琴筒一端蒙以蛇皮,這是二胡獨特音色的來源,一些高級的二胡则采用蟒蛇皮。不論是來自野生或被圈養的蛇,收集蛇皮的成本日益增高。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限制其參與團體對蠎蛇皮的進出口,近年有人便開發蛇皮的替代材料,以期模仿蛇皮的音色。通常使用鋼弦、尼龍弦、絲弦,羊腸弦已極少人使用。总结来说,这导致了用原材料制作的二胡也随着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替代材料。 中国為二胡的主要生產地,其中上海、北京及蘇州最为频繁。不同的地方生产的二胡音色各有不同及差异:傳統上,上海生產的二胡,音色較柔美;北京出產的胡,音色較高亢;蘇州出產的二胡,音色则揉合上海與北京的特色。.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二胡

二色石豆蘭

二色石豆蘭(学名:Bulbophyllum bicolor),又名二色卷瓣蘭,蘭科石豆蘭屬,香港特有的極危附生植物,僅生長於大帽山的溪流旁的岩石上。但亦有指二色石豆蘭亦發現於泰國。 在香港島首次發現的時間大約在1880年。大部分分佈於郊野公園內,現在受到《林務規例》及《動植物(瀕危物種保護)條例》所保護,亦為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以及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I物種。 外型特徵為根狀莖,葉生於卵球形假鱗莖上,橢圓形。淡黃色花朵,花葶從假鱗莖的基部發出,傘形花序,邊緣生有紅色緣毛。唇瓣初為欖綠色,後為橘紅色,卵形,與蕊柱足末端以關節方式連接,蕊柱伸展呈三角形。花期為每年5月。.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二色石豆蘭

伍德蘇鐵

伍德蘇鐵(學名Encephalartos woodii)是南非誇祖魯-納塔爾省特有的蘇鐵。它們是世界最稀有的植物之一,現已從野外滅絕,所有現存標本都是模式標本的克隆。 其學名為紀念發現此植物的德班植物園(Durban Botanic Garden)的伍德(John Medley Wood)。.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伍德蘇鐵

弓頭鯨

弓頭鯨(学名:Balaena mysticetus,旧稱北極鯨,又称格陵蘭露脊鯨、格陵兰鲸、巨极地鲸、北极露脊鲸),是一種屬於鯨目的海洋哺乳動物。長成後長度可達20公尺 (雌性比雄性大)。.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弓頭鯨

低地水牛

低地水牛(学名:Bubalus depressicornis)属于牛科水牛屬, 原产于印度尼西亚西里伯斯岛的原始低地森林。 低地水牛是世界上最小的水牛之一,外觀上似鹿,一般体长在180cm左右,高约85cm,尾长40cm,体重150kg-300kg。他们毛色黑褐,雄性比雌性颜色更深,幼仔出生时为红褐偏橙色。低地水牛在头上和四肢下部都有白色标记,咽喉处有白色月牙形标记。雌雄皆长有一对墨绿色的直角,角长18-37cm,扁平形,生于前额,角尖向后。 低地水牛2至3岁性成熟,孕期9个多月,1胎1仔,6至9个月时断奶,寿命可达28-30岁。通常单独或成对生活在热带平原的水边,喜欢泡在水里,喜食水生植物的嫩枝叶,白天与傍晚活动,中午休息。他们活动迟缓,不擅长跳跃,即使在奔逃时也是慢吞吞的,他们在穿越矮树林时会把角靠在脖颈上防止被钩住。被敌人紧逼时,低地水牛是非常危险的对手,他们的犄角会像匕首一样发起攻击。 低地水牛生性孤僻,易怒,尤其是在发情期时的年輕水牛,请不要对牠们做出有含恶意的行为和动作。这是一种濒临灭绝的动物,已于1996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Category:印尼動物 Category:水牛属.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低地水牛

彩雉

彩雉(Catreus wallichii),又名瓦氏雉雞,是一種分佈在印度、尼泊爾及巴基斯坦的雉。牠們棲息在喜瑪拉雅山的高原及叢林,高達海拔6000呎,夏天時更會高達海拔10000呎。彩雉的學名是為紀念丹麥植物學家納薩尼爾·瓦立池(Nathaniel Wallich)。.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彩雉

微凹黃檀

微凹黃檀(學名:Dalbergia retusa),木材俗稱為可可波羅,是黃檀屬下的一種植物。它們是中等大小的樹,可以生長高達20-25米。它們主要生長在中美洲的墨西哥、伯利茲、哥斯達黎加、薩爾瓦多、瓜地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及巴拿馬。.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微凹黃檀

保护状况

物种的保护状况(conservation status)是指物种继续生存的可能性。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物种的保护状况: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存数量,而是整个种群随时间的增长或减少,餵养成功率,已知的威胁等等。 世界上最知名的物种保护状况的名录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包括生存受到威脅或相信是在公元1500年以後絕滅的物种。此外还存在很多专业性的列表。.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保护状况

北方蓝鳍金枪鱼

北方蓝鳍金枪鱼(学名:Thunnus thynnus)是金枪鱼的一种,又名大西洋黑鮪、大西洋藍鰭金槍魚,臺灣稱為「北方黑鮪」,生活在大西洋的西部和东部以及地中海和黑海特色為鰭部為較深的青色,背部至腹部則為銀灰色。在南非有獨立的族群,愛沙尼亞被認為不屬本種分佈範圍,而小笠原,中國大陸和韓國位於本種已知分佈以外,是否分佈仍需驗證。另外,在日本还有该鱼种的养殖业。北方蓝鳍金枪鱼寿命可达30年,体长可達3米,体重约为400公斤;一般鮪釣船以釣到150公斤左右居多,超過200公斤以上皆屬於豐收。有记录的最大个体是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捕获的,体重679公斤。.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北方蓝鳍金枪鱼

圆盾猪笼草

圆盾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clipeata),又称盾叶猪笼草,是婆罗洲西加里曼丹黑山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近乎垂直的花岗岩壁上,海拔约600米至800米。其种加词“clipeata”来源于拉丁文“clipeus”,意为“圆盾形”,是指其叶片的形状。 圆盾猪笼草是猪笼草属中极其濒危的物种之一。1995年发现仅存在15棵野生植株。Simpson, R.B.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圆盾猪笼草

國家魚類及野生動物法醫實驗室

國家魚類及野生動物法醫實驗室(英语:National Fish and Wildlife Forensics Laboratory)是一個坐落於美國俄勒岡州阿什蘭的實驗室。它創建於1988年,由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主管,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專為野生動物執法機關工作的法醫實驗室。根據條約,這個實驗室也是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和國際刑警組織野生動物組的官方犯罪取證室。肯恩·戈達德(Ken Goddard)是現任研究室主任。.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國家魚類及野生動物法醫實驗室

國王椰子

國王椰子(学名:Ravenea rivularis),又名河岸雷文葵,是馬達加斯加特有的一種棕櫚科植物。它們現正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國王椰子

列當科

列當科是脣形目中的一科,在此以下有二十五個屬,以及超過二百個種。目前有數個屬,傳統上是被分類於廣義的玄參科下,但根據 APG II、APG III,則被歸類至本科,這些屬形成一個單系群。 本科植物為廣泛分布型的植物,主要生長於歐亞大陸的溫帶地區,還有南美洲、北美洲、澳洲的某些部分、紐西蘭、熱帶非洲。.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列當科

喜馬拉雅密葉紅豆杉

喜馬拉雅密葉紅豆杉(学名:Taxus fuana),又稱喜馬拉雅紅豆杉或密葉紅豆杉,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紅豆杉屬植物。它們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喜馬拉雅密葉紅豆杉

喙鳳蝶屬

喙鳳蝶屬(Teinopalpus)是鳳蝶科鳳蝶亞科中的一個屬。.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喙鳳蝶屬

冠鷓鴣

冠鷓鴣(Rollulus rouloul),又名冕鷓鴣,是雉科的一種獵鳥。.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冠鷓鴣

冠鸞

冠鸞(Rheinardia ocellata),又名冠羽雉或鳳頭眼斑雉,是一種大型的雉。牠們長2.3米,身體呈黑色及有深褐色斑點,喙呈粉紅色,瞳孔褐色,藍色的面部沒有羽毛。頭部細小,其上有直立的冠羽。雄鳥有12條尾羽,都是闊而長達2米的。雌鳥外觀相似,冠及尾羽較短。 冠鸞在野外的資料有限。只知牠們是很怕羞的,分佈在越南、老撾及馬來西亞。牠們主要吃葉子、果實、昆蟲、蛆及細小的動物。 由於持續失去棲息地及過度獵殺,冠鸞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近危,且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冠鸞

凹甲陸龜

凹甲陸龜(学名:Manouria impressa),俗名為麒麟陸龜,是熱帶及亞熱帶的陆龟科凹甲陸龜屬的爬行动物。凹甲陸龜在近緣種間是較原始的龜種。.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凹甲陸龜

剃刀嘴鳳冠雉

剃刀嘴鳳冠雉(學名:Mitu mitu)是一種大型像雉雞的鳥類,長達89厘米。鳥喙呈紅色及有白邊,羽毛呈有黑澤的紫藍色,下身呈栗色, 瞳孔呈紅褐色,且有14條淡褐色的尾羽。牠的耳朵在鳳冠雉科是獨有的,呈淡灰色及新月形。雌鳥較雄鳥細小一些。主要以水果為食物。飼養的剃刀嘴鳳冠雉的壽命可多於24歲。 剃刀嘴鳳冠雉最初是由德國自然學家Georg Marcgraf所描述。但由於當時並沒有足夠的資料及標本,剃刀嘴鳳冠雉被認為是與大刀嘴鳳冠雉相同的物種。直至1951年,在巴西阿拉戈阿斯的低地森林發現了牠們後,其學名才被正式確立。牠們現時被認為是其分支的基底,較接近小刀嘴鳳冠雉。牠們的分支自中新世及上新世交界流傳至今,並孤立在大西洋沿海森林區。 由於失去了棲息地、過份獵殺及數量少的關係,剃刀嘴鳳冠雉現被認為是在野外滅絕。最後的野外剃刀嘴鳳冠雉於1984年(或可能是1987年或1988年)被殺。飼養的剃刀嘴鳳冠雉現正大量的與大刀嘴鳳冠雉混種。剃刀嘴鳳冠雉現被受巴西法律的保護及被列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一中。.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剃刀嘴鳳冠雉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經國務院於1988年12月10日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原林業部、農業部發佈施行的一個保護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的名錄。1993年4月14日,原林業部發出通知,決定將《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和附錄Ⅱ所列非原產中國的所有野生動物(如犀牛、食蟹猴、袋鼠、鴕鳥、非洲象、斑馬等),分別核准為國家一級和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共330多種。2003年2月21日,國家林業局發佈第7號令,將麝科麝屬所有種由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調整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以全面加強麝資源保護。 該名錄中的動物分為兩個保護級別:.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是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並比對曾出現在國家藥典中的中藥材制訂的名錄,用以保護這些已被國際公約所保護的物種。 有關的行政法規則收錄在《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內。 本列表可分为三级:.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

皮爾格柏

格柏(学名:Pilgerodendron uviferum),又名智利南部柏,是智利南部及阿根廷西南部特有的一種柏樹。它們生長在火地群島介乎南緯40-55°的地方,是所有柏樹分佈最南的物種。.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皮爾格柏

短吻海豚

短吻海豚(Orcaella brevirostris),又名伊豚或伊河豚,是一種散佈在孟加拉灣及東南亞海岸及河流的海豚。.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短吻海豚

短尾貓

短尾貓(学名:Lynx rufus)是分布在北美洲的一种貓科动物,其下已知有12個亞種,主要分佈在加拿大南部至墨西哥北部,包括大部份的美國本土。短尾貓是有很強適應力的掠食者,棲息在林地、半沙漠、城市及沼澤。牠們现在仍然生活在原有的分佈地区,并有一定數量。 短尾貓的毛皮呈灰色至褐色,面上有鬚,耳朵有黑毛,外表像其他中等身型的猞猁。牠們比加拿大猞猁細小,但較家貓大兩倍。牠們的前肢上有明顯的黑帶,粗短的尾巴端呈黑色。 雖然短尾貓喜歡吃兔及野兔,但仍會捕獵昆蟲、小型的齧齒目,以及鹿、叉角羚等。牠們選擇獵物會視乎地點及棲息地、季節及獵物的數量。牠們像大部份的貓科般是有領域的,多是獨自生活,不過仍有一些領域是重疊的。牠們使用多種方法來標示疆界,包括爪痕、尿液及糞便等。短尾貓於冬天至春天期間生育,妊娠期為兩個月。 短尾貓雖然被人類為運動及毛皮而獵殺,但其數量卻沒有显著減少。短尾貓亦在美洲原住民神話。.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短尾貓

短尾蛛屬

短尾蛛屬(学名:Brachypelma)是捕鳥蛛科下的一屬蜘蛛。.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短尾蛛屬

环境保护主义

环境保护主义(英文:Environmentalism)或环保主义,是旨在保护环境、推进生态环境健康的宽泛的哲学、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这种健康特别是指包含非人类因素的问题。环境保护主义呼吁依法保护、恢复并改良自然环境,也可以说是控制污染或保护动植物多样性的运动。由此,土地伦理、环境伦理、生物多样性、生态学和亲生命假说等概念占据了主流。 就其核心来说,环境保护主义试图平衡人类和各种自然系统的关系,能够让各个成分取得合适的可持续性发展地位。这种平衡的具体指标和结果充满争议,环境顾虑付诸实施时风格不同。环境保护主义和环境顾虑常以绿色表示,但这种关联被市场工业谙熟,投了漂绿的机。 环境保护主义的对立面是反环境保护主义,后者声称地球不像人们说的那样脆弱,认为左派环保主义者对气候变化过于亢奋,反对人类进步及打壓能源選擇,且把环保议题变成意识形態。.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环境保护主义

环尾狐猴

尾狐猴(學名:Lemur catta),又叫节尾狐猴。是狐猴科以下狐猴屬的唯一一個種。分布于南马达加斯加,生活于干旱多岩石地区。 白天活动,喜欢在地面上。好斗,常常为了领地而争斗。主要吃素,但是有时也吃昆虫、鸟蛋甚至幼鸟。每年11~12月发情交配,经常争斗。怀孕5个月,每胎2—3仔,2岁性成熟。寿命18—20年。.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环尾狐猴

玳瑁

玳瑁(學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是属於海龟科的一种海龜,是玳瑁属下唯一一种,又名--瑁、蝳蝐、--玳、文甲、鷹嘴海龜、十三鲮龟、十三鳞、十三棱龟、明玳瑁、千年龟,简称玳,分为太平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bissa)和大西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imbricata)两个亚种。此物种分布非常广泛,其中太平洋玳瑁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大西洋玳瑁分布於大西洋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美洲和亞洲的海域。 玳瑁的外形与其他海龟大致相似,都有扁平的躯体、保护性的背甲、以及适於划水的桨状鳍足,而玳瑁最明显的特点是其鷹喙般的嘴,以及躯体後部锯齿般的缘盾。虽然玳瑁分布在广大的海域中,其最主要的生活区是浅水礁湖和珊瑚礁区,珊瑚礁中的许多洞穴和深谷给它提供休息的地方,珊瑚礁中还生活着玳瑁最主要的食物——海绵。这些海绵中的部分物种对於其他生物来说是剧毒且致命的,所以玳瑁肉中往往會含有致人死亡的高毒性物质;且由於海绵中通常含有大量二氧化硅(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玳瑁是屈指可数的能够消化玻璃的动物之一,也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海龟。玳瑁的食物还包括栉水母、水母、海葵、虾蟹和贝类等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和海藻。 玳瑁的甲壳上有美丽而又色彩斑斓的花纹,是一种名贵的宝石,可作为首饰、雕塑等饰品的原材料,高贵典雅,有祥瑞幸福、健康长寿的象征,享有“海金”之称。玳瑁工艺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工艺水平在唐代已达顶峰,日本的玳瑁工艺也受到了中国很大的影响。正是由於人类对玳瑁的过度需求,导致玳瑁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持续减少,已有灭绝的危险,目前两个玳瑁亚种的保护现状均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極危状态。一些国家,如中国和日本,常会猎取玳瑁、挖其巢穴以食用它的肉和蛋,因为玳瑁的肉蛋很美味,甲壳可入中药,因此玳瑁的保护有很大困难。目前玳瑁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很多国家已禁止猎捕玳瑁,玳瑁产品也被禁止进出口。.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玳瑁

玳瑁 (宝石)

玳瑁,有时也称龟甲,在宝石学中被归类为有机宝石,特指玳瑁(一种海龜)的背甲,为非晶质体。玳瑁宝石呈微透明至半透明,具蜡质至油脂光泽,摩氏硬度2.5,密度1.29 g/cm3,折射率1.55,韧性好,加热变软变暗,具热塑性,可切割。玳瑁饰品高贵典雅,有祥瑞幸福、健康长寿的象征,享有“海金”之称。.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玳瑁 (宝石)

王风鸟

王风鸟(学名:Cicinnurus regius)是一种约十六厘米长的小型雀形目极乐鸟科鸟类。雄性为绯红色与白色,脚为亮蓝色,肩部有绿色点缀的扇状羽毛。尾部为两条细长的线,末尾装饰着祖母绿色的盘状羽毛。雌性较为朴素,身体为棕色,下方有条纹。 王风鸟分布在新几内亚和附近岛屿的低地森林中。他们被称为「活宝石(living gem)」,是极乐鸟中最小,颜色最鲜艳的物种。他们的饮食主要是水果和节肢动物。 雄性用一系列的尾部摇动进行非凡的表演:使腹部的白色羽毛蓬松,以致像一个棉球,表演杂技的摆动。 王风鸟普遍的种类遍及其广泛的栖息地范围,因此在受威胁物种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王风鸟被评价为无危。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王风鸟被列在附录二。.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王风鸟

火地亞屬

火地亞屬(Hoodia),又名麗杯角屬,是蘿藦科下的一屬開花植物。它們是肉質植物,有著像仙人掌的形態。它們可以生長達1米高,花朵很大,一般呈黃褐色及有強烈的氣味。 大部份火地亞屬物種都是受保護植物,分佈在由納米比亞中部至安哥拉南部的納米比沙漠,尤其生長在平原及岩石區。 火地亞屬有幾個物種已被種植在花園內,而其中一種蝴蝶亞仙人掌更被研究用作抑制食慾。過往幾年間,它們被大量採集作為減肥藥。 於2008年,世界植物園保育協會(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將400種草藥列作有滅絕的風險,當中就包括了火地亞屬。火地亞屬正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火地亞屬

灰鳳冠雉

鳳冠雉(Pauxi pauxi),又名盔鳳冠雉,是一種陸上的鳳冠雉。.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灰鳳冠雉

獠牙

牙是一些哺乳动物上颌骨或下颌骨上长出来的发育非常强壮的、没有牙根的、不断继续生长牙齿。这些牙齿远远伸出这些动物的颚。有些动物的獠牙是門齒,有些是犬齒。獠牙没有确定的解剖学定义。 许多不同的动物有獠牙。象、猛犸象和乳齒象的獠牙是极端延长和向外移动位置的上颌门牙(乳齿象也包括下颌门牙)。最长的象的獠牙长3.49米(沿弯曲的外缘测量),来自扎伊尔,今天收藏在美国纽约动物协会的布朗克斯动物园。最长的史前獠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象Hesperoloxodon antiqus germanicus的,长5米。这些象生活在200万年前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最重的獠牙也是象的,于1900年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出,来自当时的达荷美王国(今天贝宁),重117千克。最重的化石獠牙是一种猛犸象的,它最粗的地方周长89厘米,长3.58米,重150千克。 一角鲸的獠牙也是门牙。最长的一角鲸獠牙可能保存在德国美因河畔奥芬巴赫德国皮革博物馆中,长2.74米。在中世纪和近代初期人们以为它是独角兽的角。海象的獠牙则是上颌的犬齿。.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獠牙

珊瑚

之名来自古波斯语sanga(石),是對珊瑚虫群体及其骨骼的通稱。珊瑚虫为刺絲胞动物門珊瑚綱,身体呈圆筒状,有八个或八个以上的触手,触手中央有口。多群居,结合成一个群体,形状像树枝,不少人因而以為是植物。雖然一般上人們不會把單體、體形比許多珊瑚蟲相對巨大的海葵稱為珊瑚,但事實上海葵也屬於珊瑚綱,在科學分類上與珊瑚是同類。雖然珊瑚無法移動,但由於牠們能夠伸出觸手來捕食。亞里士多德最初稱這種生物為「zoophyta」,意思是介乎動物與植物之間的生物。十世紀時,波斯學者比魯尼曾提議將牠們歸類為動物,但一直到十八世紀牠們才被正式併入動物界。之所以會有珊瑚枝,是因為珊瑚蟲底部所生長的骨骼,也可以叫珊瑚石或简称珊瑚。因為多孔性和枝狀生長,還能給許多微生物和魚類居住,又被稱為活石,主要产在热带海中。 由於對水溫、水質極端敏感,隨著全球暖化的發生,自20世紀末起已造成多數的珊瑚迅速死亡,因而今天許多礁岩岸其實是曾存在珊瑚群的,但都已經消失了。珊瑚在长达25亿年的演变过程中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不论是狂风暴雨、火山爆发还是海平面的升降都没能让珊瑚灭绝,然而珊瑚能抵禦地球以萬年為單位的生態變化,卻不能應付人類近百年帶來的快速環境變動。2004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供的数据表明,全世界的珊瑚礁有11%遭灭顶之灾,16%已不能发挥生态功能,60%正面临严重威胁。.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珊瑚

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原称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是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禁止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参加展览的珍贵文物,其涵盖的内容随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几次修订有所变化。根据上述法规,所有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禾雀

(學名:Padda oryzivora)又名--、爪哇禾雀、黑芙蓉、白芙蓉、銀芙蓉、淺黃褐芙蓉、爪哇雀,為雀形目梅花雀科禾雀屬的鳥類,分布於印尼,一般生活于低地草原或具草甸、灌丛的空旷林地、也见于耕地、花园、城郊的村镇以及活动于稻田或甘蔗田、树林或灌木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亚洲及埃塞俄比亚。.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禾雀

秘魯水獺

魯水獺(Lontra felina),又名貓獺,是一種很稀少的水獺。牠們是南美洲中最多棲於海上的水獺,甚至很少到淡水或海口的地方。.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秘魯水獺

穴鴞

小鴞(學名:Athene cunicularia),鴟鴞科小鴞屬(Athene)的一種,因住在洞穴而得名。主要分布於北美洲及南美洲地區。常見於草原、牧地、農業地區、荒漠,或者低植被的乾燥區域Lewis (2005)。有別於其他種貓頭鷹僅活動於夜間,穴小鴞於日間依舊能照常活動,亦因此,其狩獵時間自黃昏即已開始。.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穴鴞

穿山甲

穿山甲是穿山甲科(学名:Manidae)动物的通稱,又名鯪鯉,属于脊索动物门哺乳纲,是鳞甲目(Pholidota)的唯一科。穿山甲是一类从头到尾披覆鳞片的食蚁动物,分佈在非洲和亚洲各地。亞洲地區分佈在印度、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寮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湖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贵州、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台灣中低海拔之山麓至海拔1,000公尺左右的山區。 最早在《楚辞·天问》中即有穿山甲的記載:“鯪鱼何所”王逸注:“一--鯪鱼,鯪鲤也,有四足,出南方。”北魏人高祐因認出穿山甲而聞名。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李时珍認為穿山甲不是以鳞片诱蚁,而是“常吐舌诱蚁食之”。 2014年7月,由倫敦動物學會主持的IUCN紅色名錄物種存續委員會穿山甲專門小組,發出警告指穿山甲是目前全世界最常被走私買賣的哺乳類動物。中華穿山甲及馬來穿山甲均在 IUCN 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級別提升至「極危」,全部 8 個物種均面臨絕種威脅。非法走私的活動是前所未有的猖獗。隨著亞洲四種穿山甲物種數量暴跌,走私貿易商家已轉移目標至非洲,以滿足市場上的龐大需求。.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穿山甲

第三屆香港立法會

香港立法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構。第三屆立法會於2004年9月12日經選舉產生,60名議員分別從地區直選及功能團體各選出30名,任期四年,由2004年10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本屆立法會主席為范徐麗泰,於2004年10月6日經議員互選產生。.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第三屆香港立法會

糙齿海豚

糙齿海豚(学名:Steno bredanensis)为海豚科糙齿海豚属的动物。分佈於全球的溫暖或熱帶的深水水域,例如南海、东海、台湾海域等海域。Georges Cuvier在1823年時首次描述此物種。它們的屬名「Steno」,是來自於希臘文的「窄」,可呼應此種海豚的狹窄嘴喙,其形狀為糙齒海豚的辨識特徵之一,此屬無其他的種類。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法国附近。 糙齒海豚有時也稱為皺齒海豚,主要因為牙齒上有縱脊的粗糙表面。.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糙齿海豚

索科特拉龍血樹

索科特拉龍血樹(学名:Dracaena cinnabari)是索科特拉島上特有的一種龍血樹屬植物。它們的樹汁呈紅色,故得此名。.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索科特拉龍血樹

索贊蘆薈

索贊蘆薈(学名:Aloe suzannae)是馬達加斯加特有的一種蘆薈。它們現正處於濒危狀況,並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索贊蘆薈

紫紋兜蘭

紫紋兜蘭(學名:Paphiopedilum purpuratum),又名香港拖鞋蘭、香港兜蘭,蘭科兜蘭屬植物,屬地生蘭或半附生蘭,分佈於中國南方(廣東的陽春和深圳、廣西的上思十万大山、雲南的文山)、香港(香港島、大帽山及大嶼山等地)、越南。生長於海拔700米以下腐殖质丰富多石的地方及溪谷旁苔藓砾石丛生之地或岩石上。1850年在香港島首次發現。 紫紋兜蘭現在受到香港的《林務規例》及《動植物(瀕危物種保護)條例》所保護,目前在中國的狀況為瀕危,並列入中国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名录。 本種亦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一所管制。 紫紋兜蘭是一種具觀賞價值的植物,在園藝界中被誉为“香港小姐”。 1977年香港曾推出一套以香港蘭花為主題的郵票,其中紫紋兜蘭亦被選為郵票的圖案之一。1997年九鐵推出的香港花卉展覽紀念車票亦以兜蘭為主題花。.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紫紋兜蘭

紫胸鳳冠鳩

紫胸鳳冠鳩(Goura scheepmakeri),又名南冠鳩,是一種大型的冠鳩,長75厘米,分佈在新畿內亞的南部低地森林。牠們呈藍灰色,絲狀冠呈藍色,紅色的瞳孔及深栗色的胸部。雌鴿及雄鴿相似。 紫胸鳳冠鳩有兩個亞種,分別在於其肩膀及腹部的顏色:.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紫胸鳳冠鳩

紫藍金剛鸚鵡

紫藍金剛鸚鵡(學名:Anodorhynchus hyacinthinus)是金刚鹦鹉属中,以至到鹦形目中體型最大的種,但牠們的體重不及新西蘭的鴞鸚鵡。牠們獨特的體型、顏色和行为,使其成為金剛鸚鵡屬中最受自然學家注目的品種,不幸的是,寵物飼養者也同樣喜愛紫藍金剛鸚鵡。鸟类贸易的需求對野生鸚鵡的數目造成严重的威胁。.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紫藍金剛鸚鵡

細嘴兀鷲

細嘴兀鷲(學名Gyps tenuirostris)是一種兀鷲。它們以往被認為是長喙兀鷲的亞種,但由於它們兩者分佈地有異,與及外觀上有明顯的分別,細嘴兀鷲已被提升為物種。.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細嘴兀鷲

紅尾鸚鵡

紅尾鸚鵡(Amazona brasiliensis),又名紅尾亞馬遜鸚鵡或紅尾亞馬遜鸚哥,是一種鸚鵡。牠們是巴西東南部聖保羅州及巴拉那州海岸區的特有種。牠們受到失去棲息地及被捕獵作寵物等威脅,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於1991年至1992年,估計牠們只有少於2000隻。隨著不同的保育計劃,牠們的數量已回升至約6600隻。.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紅尾鸚鵡

紅珊瑚

紅珊瑚又稱貴珊瑚,它們的骨骼呈紅色或粉紅色或白色,能长时间保存,常會用來製作珠寶。紅珊瑚非常珍贵,其中有4种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Ⅲ中。目前大陸、台灣、香港間的個人攜帶或貿易皆需申辦CITES證書。 目前台灣珊瑚漁船採捕之珊瑚以寶石珊瑚為限。珊瑚漁船限由宜蘭縣南方澳漁港、澎湖縣馬公第三漁港或高雄市旗津漁港進出。珊瑚漁船採獲珊瑚之交易,應於蘇澳區漁會以拍賣、議價、標價或投標方式公開為之。.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紅珊瑚

紅眉亞馬遜鸚鵡

紅眉亞馬遜鸚鵡(學名Amazona rhodocorytha),又稱為紅頂亞馬遜鸚鵡或紅額鸚鵡,為一種瀕臨絕種的美麗鸚鵡,目前列於CITES一級的種物。 這種鸚鵡只分佈於巴西的東南方,由於棲地遭破壞,以及人類濫捕,紅眉亞馬遜鸚鵡己成為中南美洲,數目最稀少的鳥種之一。 紅眉亞馬遜鸚鵡體長約35公分,前額及頭頂為豔麗的橙紅色羽,臉頰為黃藍交雜的區塊,與巴西的另一種同為CITES一級保育物種的紅尾亞馬遜鸚鵡有血親關係,都是十分漂亮的鳥種。 Category:亞馬遜鸚鵡屬.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紅眉亞馬遜鸚鵡

紅頸鳳蝶屬

紅頸鳳蝶屬(學名:Trogonoptera)又名紅頸鳥翼鳳蝶屬,是鳳蝶亞科裳鳳蝶族中的一個屬,包含了2個物種,分佈於大巽他群島及巴拉望島一帶。所有物種都被列入國際貿易公約(CITES)II 級瀕危野生動物。幼蟲的寄主為馬兜鈴屬植物。.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紅頸鳳蝶屬

紅樹巨蜥

紅樹巨蜥(學名:Varanus indicus,mangrove monitor、mangrove goanna或Western Pacific monitor lizard)是巨蜥屬下的一種蜥蜴,廣泛分佈於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到所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的太平洋地區。體長可達。.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紅樹巨蜥

綠蠵龜

绿海龜(學名:Chelonia mydas、英文:green sea turtle),又稱青海龜,是海洋中的爬行類動物,是海龟属下的唯一一种。一生中大多的時間都在海中生活,但演化過程中仍然保留了部分祖先的生活方式,所以必須回到出生地上產卵,繁育後代,形成了一種較獨特的生活習性。 綠海龜廣泛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中,即約南北緯度20℃等溫線之間的海域,並在水溫逾攝氏25度的沙灘上產卵。由於牠用肺呼吸,於海中的潛水深度極限約一、兩百公尺。綠海龜的主食為海中的海草與大型海藻,因此體內脂肪累積了許多綠色色素,呈現淡綠色,也因而得名。 綠海龜已瀕臨絕種,全世界僅剩下約20萬頭產卵母龜,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列為瀕危物種。為避免因人類的捕殺及棲地之破壞,所有海龜被均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或簡稱華盛頓公約)附錄中的物種。.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綠蠵龜

綬草

綬草(学名:Spiranthes sinensis),又名盤龍參--鷊、虉綬、龍抱柱《天寶本草》、紅龍盤柱、雙瑚草、豬鞭草《分類草藥性》、一線香、豬遼蔘、豬潦子、胜杖草、盤龍箭、反皮索等,是兰科綬草屬的多年生宿根性草本地生蘭。 绶草的花序如绶带一般,故得名,而其花序又如红龙或青龙般盘绕在花茎上,肉质根似人蔘,故绶草也常被称为盤龍蔘。其花期为2-5月(温暖地区)或6-8月(寒冷地区),开紫红色或白色小花林維明,《野生蘭》(中),頁15,唇瓣较大,花形别致奇特,美丽玲珑,有淡雅的香味,可栽培於草地或盆栽,是很好的观赏植物,林維明,《野生蘭》(下),頁209適合作为袖珍盆景近距离观赏,而且全草可入药。由於绶草的花期处於清明前後,其又有“清明草”的别称。林維明,《野生蘭》(上),頁51 绶草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Ⅱ中,并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中,为Ⅱ级保护植物。.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綬草

緣板鱉

緣板鱉(学名:Lissemys punctata),又名印度鱉或印度箱鱉,是南亞的一種鱉。牠們廣泛分佈但不普遍。.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緣板鱉

緬甸孔雀龜

緬甸孔雀龜(Morenia ocellata),又名眼斑沼龜,是緬甸特有的一種龜。.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緬甸孔雀龜

緬甸蟒

緬甸蟒(學名:Python bivittatus)也有人稱緬甸岩蟒,是蛇亞目蟒科蟒屬的一种,2009年以前曾被当作为印度蟒(Python molurus)的亞種,也是世界上最巨型的六種蛇類之一。緬甸蟒是東南亞地區的本土品種,多居於熱帶雨林裡。在一些接近水源的地方較容易接觸到牠們,有時也會出沒於樹木上。緬甸蟒以體型巨大著稱,在亞洲緬甸蟒是第二大蛇,僅次於網紋蟒,緬甸蟒身長最高可達7米,體重可達91公斤。但是大部分的個體多在五公尺以內。 緬甸蟒畢生會不斷成長,而且雌性的緬甸蟒比雄性更為巨大。位於美國伊利諾州蛇類野生動物園中的一條緬甸蟒,是目前全球被飼養的蛇類中體重最重的紀錄保持者,在2005年,其體重達183公斤,體長則為8.2米。.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緬甸蟒

緬甸星龜

緬甸星龜(學名:Geochelone platynota)是一種生活在緬甸的象龜,後來通過寵物貿易進入了中國,同時也被作為一種食物食用。它被列在CITES附錄II中,這意味著該物種的進口是需要經過許可的。緬甸星龜很難通過人工繁育,首次成功繁育的緬甸星龜是在2003年的台北動物園。.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緬甸星龜

羚羊

羚羊是对一类偶蹄目牛科动物的统称,广义上包括了羚羊和小羚羊一类的动物(英文中称为“antelope”和“gazelle”)。许多被称为羚羊的动物与人们印象中的相去甚远,有专家指出,羚羊类的动物总共有86种,分属于11个族、32个属。对于分类学,羚羊并没有特定的专指哪个科或属。羚羊的特征是长有空心而结实的角,有区别于牛、羊这一类的反刍动物。人们把羚羊作为一个类群已达到共识,比如物种存活委员会建立的“羚羊专家组”,即是把这一类动物作为一个动物学研究和保护的单元。.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羚羊

美麗尖柱螺

美麗尖柱螺(学名:Papustyla pulcherrima),又名綠巴布亞樹蝸或翠綠蝸牛,是巴布亞新畿內亞馬努斯島特有的一種大型陸生蝸牛。牠們棲息在樹上,居住在高達海拔112米的地方。 美麗尖柱螺翠綠色的殼經常會被採集為珠寶。由於過度捕獵,令牠們的數量大幅減少。牠們已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保護,且被列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內。.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美麗尖柱螺

美洲兜蘭屬

美洲兜蘭屬(學名:Phragmipedium),又名鬍拉密鞋蘭屬、蘆唇蘭屬、廣口拖鞋蘭屬、南美兜兰属、馬褂蘭屬、法拉各米培底巫姆兰属,是蘭科植物,現時約有15-20種美洲兜蘭,分佈在墨西哥西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熱帶。 大部份美洲兜蘭是陸生、著生或岩生的。它們有一個屏狀的退化雄蕊、長而像鬍子的花瓣及3室的子房。囊狀的唇瓣向內彎曲。尖葉長約80厘米。莖上沒有假球莖,約長80厘米,會長出2-3朵花朵。 美洲兜蘭的物種之間有很多混種,但與兜蘭屬的混種卻很稀有。 美洲兜蘭現正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 園藝貿易中此屬的縮寫為Phrag。.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美洲兜蘭屬

美洲鬣蜥

美洲鬣蜥(學名:Iguana iguana)又名绿鬣蜥,是一種生活在樹上的大型蜥蜴,頭尾全長可以超過一公尺,壽命可長達10年以上,以植物的葉、嫩芽、花、果實為食物,為日行性爬蟲類,每胎可產24-45颗卵。主要分布於中美洲的墨西哥至巴拉圭间、南美洲、加勒比海及佛羅里達等地。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中。綠鬣蜥常被人作為寵物飼養,中國和部份美洲國家設有養殖場大量飼養綠鬣蜥以作售賣用途。因為人為的飼養及野放,在台灣已成為外來種,在屏東市及等鄰近鄉鎮已建有繁殖族群。.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美洲鬣蜥

美洲黑熊

美洲黑熊(學名:Ursus americanus),是生存于北美洲的一種熊科熊屬的動物。分布範圍除从阿拉斯加南部一直到墨西哥北部,包括了美國39個州和的加拿大除爱德华王子岛的所有省份。食物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為植物。目前主要生存在北美洲的各個國家公園和山區間。據估計,在人類未抵美洲前,曾有上百萬隻,全新世前一度減少到二十萬隻,現在大約已增加到六十萬隻。.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美洲黑熊

猎豹

獵豹(学名:Acinonyx jubatus),又稱印度豹,是貓科動物的一種,也是獵豹屬下唯一的存活物種,現在主要分布在非洲與西亞。同其它猫科动物不同,猎豹依靠速度来捕猎,而非偷袭或群体攻击。獵豹是陆上奔跑最快的动物,全速奔馳的獵豹,時速可以達100km以上。.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猎豹

猪笼草属

豬籠草為豬籠草屬(学名:)植物的統稱,是猪笼草科的唯一属,也是多种能够捕食昆虫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產地是熱帶亞洲地區。其為地生植物,是攀援狀的亞灌木。豬籠草拥有独特的吸取营养的器官——捕蟲籠,捕蟲籠呈圓筒形,下半部稍膨大,因为形状像豬籠,故稱豬籠草。在中国的产地海南又被称作雷公壺,意指它像酒壺。这类能够通过捕捉和消化昆虫等小动物来获取营养的植物被称为食蟲植物。.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猪笼草属

猴尾蜥

尾蜥(學名:Corucia zebrata),又名猴尾石龍子、猴子尾石龍子、所羅門蜥或所羅門石龍子,是所羅門群島特有的一種石龍子。牠們是已知現存最大的石龍子。 猴尾蜥是完全草食性的,主要吃果實及植物。牠們是其中一種群居的爬行動物。雄性及雌性是地盤性的,對非親屬帶有攻擊性。猴尾蜥是屬內的唯一物種。牠們其下有兩個亞種,即C.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猴尾蜥

猴棗散

棗散(Hou Tsao powder),是以猴科動物內臟的結石及其他中藥製成的配方,被中医視為兒科聖藥。這條配方中的結石一般都是獼猴的膽石、腸石、胃石等。猴棗的中藥應用記載最早見於清代。而猴棗散的製作材料還包括羚羊角、青礞石、麝香、硼砂、沉香、天竺黃、川貝等八種藥材。亦有配方为猴枣、川贝、猪芽皂、牛黄、细辛、石菖蒲、草豆蔻、麝香、全蝎、珍珠、琥珀、甘草。中医认为其功效主要為豁痰定惊、清热解毒和開竅(開通心竅)。猴棗散在1997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列入全國中醫急診科必備藥。現時不少藥廠及中藥舖會根據《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所載的猴棗散配方來製作小兒中成藥。中医认为其对儿童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病症有效。 猴棗散與猴棗末在價格和功效上都有差異。後者的價格較高,而且藥效明顯。但由於一般猴棗散是用猴棗末配以不同有寒熱之分的藥材製成,所以服用不當會令病情惡化。另外,猴棗散並不能用作保健藥來強健身體。中医认为因其藥性苦寒,如經常服用,會損害人體元氣,導致肺脾虛損,用法不当会造成婴幼儿腹泻。亦會抑制小孩長高的情況以及影響身體發育。部分猴枣散为增加定驚安神的作用,会加入朱砂等矿物,过量可能导致肝肾毒性。 2011年,香港卫生署因汞含量超标、药粉重量超标召回万应猴枣散等多款儿童用中成药。2013年,中国科普作者方舟子曾质疑猴枣散中全蝎有强毒性,细辛含有毒物质马兜铃酸,会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且与肝癌有关,呼吁禁止使用此种药物。江苏省中医院医生则称中医已经了解马兜铃酸的毒性,认为中草药肾毒性主要是用药不当导致,并表示医院“没有发现”因猴枣散导致肾脏受损的病例。《羊城晚报》采访的药剂师称某些配方的珠珀猴枣散未包括细辛,则不含马兜铃酸。2015年,《扬子晚报》采访的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师则认为应当考虑猴枣散的副作用,服多会损害健康,不适合刚开始咳嗽的患儿,即使效果好也应及时停药。 2011年,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學野生动物鉴证中心和古DNA研究所检测了澳大利亚边检拦截的多种入境中药制剂,其中在珠珀猴枣散中检测出易危物种亚洲黑熊的DNA,但其包装上未写明相关的配料。亚洲黑熊收录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禁止在国际间交易。该研究因此认为珠珀猴枣散等部分中药的合法性和安全性问题值得关注。.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猴棗散

眼斑孔雀雉

斑孔雀雉(Polyplectron germaini)是中等身形的雉。牠們約長60厘米,呈深褐色有淡黃色斑點,冠短,面部沒有羽毛及呈紅色,瞳孔褐色,上身及半數尾巴羽毛有紫藍色的大眼斑點。雄鳥及雌鳥相似。雄鳥有20條尾羽,雌鳥則有18條,且較細小。 眼斑孔雀雉是中南半島的特有種,棲息在越南南部及柬埔寨東部的半常綠乾旱森林內。雌鳥每次會生2隻蛋,蛋呈奶白色。 根據粒線體DNA及細胞核DNA的測試確定了眼斑孔雀雉與灰孔雀雉、銅尾孔雀雉及羅氏孔雀雉是屬於同一分支。但是生物地理學卻指牠們是分支中最古老的基底,在交趾支那進行臨域性或邊域性的物種形成。 眼斑孔雀雉的學名是為紀念法國殖民軍醫Louis Rodolphe Germain。 由於持續失去棲息地及有限的分佈,眼斑孔雀雉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近危,且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眼斑孔雀雉

猛禽

猛禽或稱鷙鳥是鸟类六大生态类群之一,涵盖了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隼形目和鸮形目的所有种。猛禽包括鹰、隼、鵰、鵟、鸢、鹫、鹞、鹗、鸮、鸺鹠等次级生态类群,均为掠食性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猛禽个体数量较其他类群少,但是却处于食物链的顶层,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猛禽的种群比较脆弱,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猛禽作为保护的对象。.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猛禽

爪哇鷹鵰

哇鷹鵰(學名:Nisaetus bartelsi)是一種中等大小的猛禽,長61厘米。它們有長的冠,頭部及頸部呈紅褐色,下身有很密的黑色斑紋。冠是黑色的,冠端呈白色。雄鳥及雌鳥很相似。雛鳥較為沉色,下身沒有斑紋。 爪哇鷹鵰是印尼的特有種,分佈在爪哇的熱帶森林。它們原先被分類在鷹鵰屬中,但由於屬內物種的羽毛差異,它們一直要到1953年才被確認是一個物種。 爪哇鷹鵰是最稀有的猛禽之一。估計它們是一夫一妻制的。鳥巢會築在樹頂。雌鳥每次會生一顆鳥蛋。它們主要吃鳥類、蜥蜴、狐蝠科及哺乳動物。 爪哇鷹鵰是印尼的國鳥,在國內有時被稱為印度教及佛教的迦樓羅神秘生物。 由於持續失去棲息地、群落細小、有限的分佈地及在某些地區被獵殺,爪哇鷹鵰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為瀕危。它們也被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所保護的物種。.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爪哇鷹鵰

絨毛絲鼠

長尾毛絲鼠(英文:Long-tailed Chinchilla,學名:Chinchilla lanigera)又稱絨毛絲鼠、長尾栗鼠、毛絲鼠、絨鼠等名稱。主要分--為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上的高原,範圍從智利北部至祕魯南方。牠的皮毛十分柔軟細滑,一個毛細孔有50根毛,因此體毛看起來較為蓬鬆,體重約500~800公克,體長22~38公分,所以身體看起來較胖,尾巴較長,長約7~15公分,加上牠的耳朵豎直,如似宮崎駿作品龍貓。早期獵人為求長尾毛絲鼠的皮毛,遭大量的捕獵之後,如今野生長尾毛絲鼠已所剩不多,據信目前大約只剩下千隻左右,歸類為瀕危物種,被CITES列入附錄一等級的保育名單中。 長尾毛絲鼠是屬於夜行性生物,常在夜間活動覓食,因消化道較長,所以主食是含有高纖維、低脂肪的草料,比如樹皮、樹根、仙人掌,偶爾吃小型昆蟲,是為雜食性動物,另外為了補充活動所消耗的水分,也會利用晨間傍晚的露水做為補充水份的來源。長尾毛絲鼠的棲地選擇於海拔三千~五千公尺山區,為藏匿來逃避天敵,大多築巢是選擇在灌木林與草原裡石縫。長尾毛絲鼠在八個月性成熟,懷孕期111日,全年僅產1、2隻,野外平均壽命約八到十年。.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絨毛絲鼠

絹蝶屬

絹蝶屬(學名:Parnassius)是絹蝶亞科絹蝶族中的一個屬,是該亞科中演化出最多物種的分類,包含了7個亞屬和66種。廣泛分佈於全北界,在中國紀錄了35種。幼蟲的寄主為景天科、虎耳草科和罌粟科植物Michel F., Rebourg C., Cosson E., Descimon H.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絹蝶屬

環尾蜥屬

尾蜥屬(Cordylus),又名繩蜥屬,是分佈在非洲多種細小至中型的蜥蜴。牠們所有都是日間活動及卵胎生的。大部份都是岩生的,只有小數是棲於樹上或住在巢穴內。牠們會以皮內成骨來保護自己,且後急速逃到石縫或巢穴。牠們很多都是群居的,並由雄蜥保衛地盤。 環尾蜥屬被列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中,雖然未達至滅絕的邊緣,但仍禁止其貿易。一些環尾蜥屬已經被細小的分佈地所局限,被受失去棲息地或過度捕獵所威脅。.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環尾蜥屬

熊形樹袋鼠

形樹袋鼠(Dendrolagus ursinus),又名擬熊樹袋鼠或黑樹袋鼠,是印尼一種特有的樹袋鼠。 拟熊树袋鼠也叫熊形树袋鼠,因其全身的毛都是黑褐色,仅略带一些白色的针毛,所以又被称为黑树袋鼠。它的身体较小,体长仅有55—60厘米,但尾巴却很长,其长度竟与体长几乎相等。 拟熊树袋鼠是一种树栖动物,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树上度过的。与地栖袋鼠相比较,它在形态结构上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变化,因而能够很好地适应树栖的生活。它不像地栖袋鼠那样,明显地前肢短后肢长,以便在地面上迅速地跳跃前进,而是前肢和后肢的长短大体相等。虽然它的后肢仍属于跳跃型,但已变得较短、较粗,在地面上的跳跃能力自然也就比不上地栖的袋鼠了。它的脚掌粗糙而富有颗粒,而且生长着强大而略弯的爪,握力很强,也有利于沿着树干上下攀援。它的尾巴虽然也像地栖袋鼠一样又粗又长,但整条尾巴从前到后的粗细大体一致,而不似地栖袋鼠那样前粗后细。另外,尾巴的下面的毛甚少,甚至完全赤裸,从而有利于紧紧盘握树枝,并且当其在树上攀缘时起一定的支撑作用。 拟熊树袋鼠仅分布在大洋洲新几内亚的西北部,喜欢栖居于茂密的热带常绿雨林中,在林中上下攀援非常灵活,其敏捷的动作甚至可以同热带雨林中的各种猿猴相媲美。在林中迅速地跳跃前进时,它可以从一棵树纵身跳到10米开外的另一棵树上,最大的跳跃距离竟达到15—18米远,甚至还能从离地20多米高的树梢上轻松地跳下来而安然无恙。有时它也下到地面活动,在下树的时候,经常是头朝上脚冲下,倒退着下来。在地面上也是跳跃着前进,上身略向前倾,尾巴略向上弯,以便保持平衡,但步伐很小,速度也不快,根本不能和大袋鼠等地栖袋鼠相比。 拟熊树袋鼠常常结成小群栖息,白天隐藏于枝叶茂密地林中,早晨和黄昏活动最为频繁,在树枝上或地面上寻觅各种野果、树叶为食,尤其喜欢吃羊齿类植物。由于它同其他各种袋鼠一样,在食管、胃和小肠上部都有大量能使植物发酵的细菌,有助于迅速消化食物,所以它取食的植物种类也非常多。它的寿命最长可达20年左右。 同其他袋鼠一样,拟熊树袋鼠雌兽的腹部生有一个像口袋一样的皮褶,遮住里面的4个乳头,被称为育儿袋。它虽然也是胎生动物,但妊娠期很短,仅为32日左右,每胎只产1仔。由于胎儿在雌兽子宫里的时间并不长,以至于刚出生幼仔的发育很不完全,浑身上下赤裸裸地,一点毛也没有,而且双眼紧闭。但奇妙的是,幼仔出生以后并不用雌兽的帮助,而是全靠自己的力量沿着雌兽腹部缓缓地爬到育儿袋中寻找乳头,找到乳头后就叼住不放。由于雌兽的乳头周围生有一种特殊的肌肉,不仅可以使乳头的末端深深地塞到幼仔的口内,而且通过这些肌肉有规律的自动收缩,把乳汁喷射出来。这时,幼仔的口缘紧裹着乳头,喉部上升,直抵鼻腔,乳汁可以畅通无阻地流进食道。拟熊树袋鼠的幼仔就这样一直挂在雌兽的乳头上,以雌兽分泌的乳汁为营养进行生长发育,直至数月后发育完全的时候,才将乳头松开,但仍要在育儿袋中生活1年以上,才能离开雌兽,独立生活。 拟熊树袋鼠因失去棲息地而受到威脅。牠們被列入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中的保護範圍。.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熊形樹袋鼠

熊猫外交

猫外交是中国在1940年代到2000年代向境外贈送或租借大熊猫借以增进友好关系的外交方式。.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熊猫外交

牟氏水龜

牟氏水龜(學名:Glyptemys muhlenbergii)隸屬於木雕龜屬,在美國的分布範圍北抵佛蒙特州,南達喬治亞州,西到俄亥俄州,是美國東部特有的一種澤龜。 牟氏水龜在18世紀賓夕法尼亞進行的調查中被首次記錄,並於1801年被命名與發表。牠是北美洲最小的烏龜,成體背甲長度短於10公分(4英寸),平均體重110克(3.9盎司),牠的皮膚和甲殼通常呈深棕色,在頸部兩側各有一個顯眼的橙色斑點。外觀類似錦龜或星點水龜,但牠的最近親其實是體型較大的木雕水龜。 牟氏水龜是隱祕的晝行性動物,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泥土裡,而在冬天的幾個月中,則處於冬眠狀態。牠屬於雜食性動物,主要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繁殖率低,雌性每年只產下一窩蛋,平均三顆蛋。幼龜通常生長快速,在4至10歲之間便能達到性成熟。牠們在野外平均生活20到30年。 2016年,牟氏水龜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為極危狀態,並由於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牠受到美國瀕危物種法的保護。入侵的植物和擴張中的城市消滅了大部分沼澤龜的棲息地,加上在黑市寵物交易中對於牟氏水龜小體型的偏好,牠在野生棲地的數量大大減少。為了減緩這樣的趨勢,布朗克斯動物園於1973成功培育出眷養的牟氏水龜,各種私人保育計畫也已經展開。.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牟氏水龜

狐猴葵

葵(学名:Lemurophoenix halleuxii),又名紅葉懶猴葵,是馬達加斯加特有的一種棕櫚科植物。它們受到棲息地破壞的威脅,現正處於瀕危及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狐猴葵

狩獵監督官

狩獵監督官(英語:Game wardens)是一種受雇傭來保護野生動物的職業,有時候狩獵監督官也叫做騎警(trooper)、野生動物騎警、保護官(conservation officer)或者野生動物保護官(wildlife officers),他們所擔當的角色很大一部份都與英國的獵場看守相同,在維持生態平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狩獵監督官

(學名:Canis lupus),或稱為灰狼,哺乳綱,犬科,在生物學上與狗為同一物種,為現生犬科動物中體型最大的物種。狼這個物種曾是地球上分佈地區最廣的哺乳動物,包括北美和歐亞大陸,但如今在西歐、墨西哥與美國大部份地區已然絕跡。它們主要棲息在荒野或偏遠地區,但並不限於此。由於人類蓄意厌恶狼對豢養牲畜不顧一切的獵捕行為、以及害怕被狼攻擊的恐懼、棲息地大量的破壞,其棲息地已經縮減了三分之一。 目前,狼主要分佈於亞洲、歐洲、北美和中東(主要是北半球的溫帶區域)。它們是生態系統原有的一部分,各地不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反映了狼這個物種的適應能力。這其中包括而不限於森林、沙漠、山地、寒帶草原、西伯利亞針葉林、草地。 雖然就整個物種而言,狼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絕種威脅程度最小的等級,然而在某些地區,不同亞種的狼被列為瀕臨絕種或是受絕種威脅的動物。現今在很多地區,狼仍然因為運動或是被視為對牲口威脅的原因,而遭受捕獵。 狼是社會性的獵食動物,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組成,包括一對配偶、及其子女,有時也包括收養的未成年幼狼。狼屬於典型的食物鏈上層掠食者。在它們的棲息地中,只有人類和老虎對它們構成實質威脅。它們通常群體行動,由於狼會捕食羊等家畜,因此直到20世紀末期前都被人類大量捕殺,一些亞種如日本狼、紐芬蘭狼等都已經絕種,雖然有一些其它亞種已經確認,但亞種的確切數量仍舊未定。 在人類文化與狼並存的區域,狼經常出現在這些民俗的傳聞中,正面和負面的都有。.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狼

瀕危物種

瀕危物種(endangered species)是一種保護狀況,是指物種由於濫捕、盜獵、環境破壞、數量稀少、棲地狹窄等種種原因而導致其野生種群在不久的將來面臨絕滅的機率很高。一個關鍵物種的滅絕可能破壞當地的食物鏈,造成生態系的不穩定,並可能最終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崩解。.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瀕危物種

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重定向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白头鹤

白头鹤,學名Grus monacha,亦稱鍋鶴、玄鶴、修女鶴,是一種深色的小型鶴。.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白头鹤

白尾梢虹雉

白尾梢虹雉(学名:Lophophorus sclateri),别名雪鹅,一种大型高山雉类,属于虹雉属,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缅甸北部和印度东北部海拔2500-4200米喜马拉雅山东麓林区。 白尾梢虹雉的体长可达68厘米。雄鸟通体颜色艳丽,上体羽毛为金属紫绿色,颈部为铜绿色,喉部为紫黑色,背部白色,喙部为金黄色。尾巴为白色,夹杂栗色带纹。雌鸟的色彩暗弱,通体深褐色,喉部为白色,喙部浅黄色。 白尾梢虹雉主要以种子和花为食物,每次产卵3-5枚。 中国特有鸟类种,由于栖息地的不断减少以及偷猎的威胁,数量十分稀少,IUCN列为易危物种,被列入CITES附录I。.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白尾梢虹雉

白翅棲鴨

白翅棲鴨(Cairina scutulata),又名白翼木鴨,是一種鴨。.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白翅棲鴨

白眼河燕

白眼河燕(学名:Pseudochelidon sirintarae)是一種河燕。牠們只有一個在泰國發現的標本,自1980年就沒有了牠們的蹤跡,可能已經滅絕。 成年白眼河燕是中等身型的燕子,主要呈黑綠色,臀部呈白色,尾巴有兩條特長的羽毛。牠們的眼睛白色,喙闊及呈黃綠色。雄鳥與雌鳥相似,但雛鳥的尾巴則沒有這兩條羽毛,整體亦較為褐色。有關牠們的行為或繁殖習性所知甚少,應該是在空中捕捉昆蟲來作為食物,冬天在蘆葦床墊棲息。.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白眼河燕

白面僧面猴

白面僧面猴(學名Pithecia pithecia),或稱南美白臉猴或白臉狐尾猴,是僧面猴科以下僧面猴屬的一個種。牠們分佈於巴西、法屬圭亞那、圭亞那、蘇利南及委內瑞拉等地,生活於低地常綠雨林,以果實、蜜糖、花朵或昆蟲為食糧。 此物種以下有兩個亞種:.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白面僧面猴

白足狨

白足狨(Saguinus leucopus),又名白趾狨、白足獠狨、白足檉柳猴或白腳獠狨,是哥倫比亞特有的檉柳猴屬。 白足狨現正列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受到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白足狨

白臀葉猴

白臀葉猴(學名:Pygathrix nemaeus)是一種全身色彩極其豐富的猴科動物,所以也被稱爲黃面葉猴、毛臀葉猴、七彩葉猴。白臀葉猴的外表像一個上身灰色,下身黑色的佛陀,膝部到踝部是栗紅色,前臂則是白色,手腳為黑色,面部為金色,眼簾部為粉藍色,尾巴則為白色,基部有一個白色的三角區域。此外,雄性白臀葉猴的外生殖器為紅白色。 白臀葉猴棲息在樹上,在日間活動。.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白臀葉猴

百歲蘭

歲蘭(學名:Welwitschia mirabilis)是单种科百歲蘭科百歲蘭属的唯一品种。又稱為百歲葉、千歲蘭、奇想天外、二葉樹。最早發現于1859年9月3日,由奧地利探險家Friedrich Martin Joseph Welwitsch發現于非洲安哥拉的沙漠之中。主要分布在安哥拉與納米布沙漠。茎短,一生只長兩片葉。雌雄異株。葉上的氣孔會吸收大氣中的水氣,根極長,可達3米至10米,以吸收地下水。經過碳14測試推測其平均壽命可達數百年其中一部分甚至可到2000年,故得此名。 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華盛頓公約)附錄II保護的植物。 由於是裸子植物演化成為被子植物的過渡環節,具有高度學術價值。 具有強烈的直根性,主根一旦受傷,將非常容易死亡,根又極長,人工栽培十分困難。.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百歲蘭

癒創樹

創樹亦稱癒創木是癒創木屬(學名:Guaiacum)的植物。癒創木屬下有6個物種,都是美洲亞熱帶及熱帶的特有種。其學名源自於巴哈馬群島泰諾族的Maipurean語,並於1533年作為英文使用。 癒創樹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及科羅拉多州是一種觀賞植物。它們生長得很慢,最高可達20米,但一般都少於10米。它們會分泌癒創樹脂,可以用來治療咳嗽及關節炎。木槺可以用來沖茶。 「癒創木」它是自然界已知最硬的木頭,比橡木硬3倍,也是最重的木頭,平均比重1.2~1.4。英文名稱源自拉丁文Lignum Vitae,直接翻譯就是「生命之樹」或「生命之木」,可以長到高達6公尺左右。 有許多彎曲的樹枝,呈圓拱形。 花朵為藍色,會結出一串串五到十朵的腋生花束。 果實是肉質、呈橘色。 有非常堅實質密的樹皮,因此不會腐爛——大多數芳香療法所用的就是這個部位——類似黃楊樹。 生長於南美,阿根廷最多,在格蘭夏哥省(Gran Chaco)與里約伯加摩(Rio Berjamo),巴拉圭次之。 許多古書稱之為健康樹或健康香脂。 也生長於加勒比海區,是巴哈馬的國樹,花朵則是牙買加的國花。.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癒創樹

隱䴉

隱䴉(學名:Geronticus eremita)是棲息在荒蕪、半沙漠或岩石環境的一種朱鷺。 牠們不像其他朱鷺般在水上生活。牠們長70-80厘米,身體呈光澤黑色,紅色的面部及頭部沒有羽毛,喙長而彎。牠們在岸邊或山崖的地盤繁殖,每次產2-3隻蛋。牠們主要吃蜥蜴、昆蟲及其他細小的動物。 隱䴉曾廣泛分內在中東、北非及南歐,化石可以追溯至最少180萬年前。牠們已在歐洲消失了超過300年,現時被列為極危物種。在摩洛哥南部野外只有約500隻,在敘利亞少於10隻。牠們長期減少的原因不明,但獵殺、失去棲息地及殺蟲劑中毒等都是可能原因。 隱䴉是候鳥,冬天會往南部地區,但在摩洛哥的族群則全年會留在當地。.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隱䴉

花龟

花龟(学名:Ocadia sinensis)又稱中華花龜、斑龜、台灣斑龜、長尾龜、珍珠龟、台灣龜、梅花龜,为龟科花龟属的爬行动物。分布于中国、越南、台灣等地,常生活于低海拔的水域,如池塘、运河,缓流的河流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花龟

蚺科

科(学名:Boidae)是爬行纲有鳞目下的一科,屬於蛇類中保留較多原始特征的一支。其中包含沙蟒亞科(Erycinae)與蚺亞科(Boinae),共有19屬约75个种。这个科中的蛇是世界上最大的蛇,它们全部无毒,使用缠绕窒息的方法来杀死它们的猎物。.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蚺科

過度開發

過度開發(Overexploitation),又稱為過度捕撈(Overharvesting),意指可收穫的到達收益遞減點,持續過度開發會導致該資源覆滅。本術語適用於自然資源,如:野生藥用植物、、狩獵動物、、森林和等。 在生態學中,該詞描述五個威脅到生物多樣性的主要行為(HIPPO)。生態學家用該詞彙來形容人類的收穫率是不可持續增長的,其判斷標准以自然死亡率與再生產能力兩值而定。在過度捕獲狀況下,可能會導致該物種數量降至維持物種的水平線以下,甚至可能會造成整個物種絕種。在保育生物學中,該詞通常用在人類經濟活動的前後關係,其中包括因大量採集生物資源或生物體,導致採集量大於物種數量可承受範圍。該術語也同樣用在漁業、水文學、和上,然而在定義上稍有不同。 過度開發會導致資源滅絕,這當中包括絕種;但也有狀況是在過度開發下,資源仍維持著可持續性。在漁業中,過度捕魚一詞可代替過度開發,中以過度放牧代替,森林經營學以過度伐木代替,含水層管理以代替,物種監控上則以瀕危物種代替。過度開發並不只侷限於人類活動,同時也包括外來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例如,外來種過度捕食本土植物和動物。.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過度開發

遠洋白鰭鯊

远洋白鳍鲨(Carcharhinus longimanus)是一种分布于热带和温暖海域上层的大型鲨鱼。其敦实的身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狭长、尖端白而圆的鰭。 这种鲨鱼行动缓慢但很具攻击性,对于海难或海上空难事件的幸存者来说非常危险。研究表明远洋白鳍鲨的数量正急剧下降。其大片的鳍可制成魚翅,因而拥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白鳍鲨面临着越来越多渔业捕杀。.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遠洋白鰭鯊

聖埃斯特萬島黑叩壁蜥

聖埃斯特萬島黑叩壁蜥(學名:Sauromalus varius),又名叩壁蜥、變色斑紋鬣蜥或耶士德斑鬣蜥,是加利福尼亞灣聖埃斯特萬島特有的一種大型蜥蜴。牠們是五種大型蜥蜴中最大的,且最瀕危的。.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聖埃斯特萬島黑叩壁蜥

聖芬生鸚鵡

聖文森鸚鵡(Amazona guildingii)是一種大型及色彩鮮艷的鸚鵡,為島國聖文森的特有種也是國鳥,數量非常稀少。.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聖芬生鸚鵡

達氏仙茅棕

達氏仙茅棕(学名:Marojejya darianii)是馬達加斯加特有的一種棕櫚科植物。它們受到棲息地破壞的威脅,現正處於極危及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達氏仙茅棕

草原袋鼠属

草原袋鼠屬(或稱短鼻𪖈屬)下的動物,現已知有五種:.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草原袋鼠属

菊水

菊水(学名:Strombocactus disciformis),又名鱗莖仙人球,是一種稀有的仙人掌,是菊水屬(Strombocactus,或鱗莖玉屬)下唯一種。它們原產於墨西哥中部及東北部。它們現正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菊水

華盛頓公約

世界上曾經存在多個在美國華盛頓簽署的國際公約,通常都會簡稱為華盛頓公約或華盛頓條約,它們包括了:.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華盛頓公約

鏽斑豹貓

鏽斑豹貓(學名:Prionailurus rubiginosus),或簡稱鏽斑貓,是一種體型非常小的野外貓科動物,分佈在印度南部及斯里蘭卡。.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鏽斑豹貓

萬代蘭屬

萬代蘭是蘭科下的一個屬,雖然並不龐大(約50種),但卻是極為重要的花卉之一。 本屬多為附生性,但亦有部份岩生性或地生性蘭花,分布於印度、喜馬拉雅山脈、東南亞、印尼、菲律賓、新幾內亞、中國南方及澳洲北方。 卓锦万代兰(Vanda 'Miss Joaquim')是新加坡的国花。 萬代蘭屬中的很多种都处于濒危状态,大花万代兰(Vanda coerulea)的处境尤为危险。大花万代兰以及其他万代兰的出口在全球范围内被管制,因为这些种已被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二中。.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萬代蘭屬

鐵蘭屬

氣鳳梨是鐵蘭屬(學名:Tillandsia)植物的通称,又名氣生鳳梨、空氣草、鐵蘭花。屬於鳳梨科植物,是一般食用菠蘿的近親。分佈於中南美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南部。原生種類逾500種,種類之多是鳳梨之冠。近年來不斷出現人工雜交的品種,新的野生品種亦陸續被發現。 空氣鳳梨根部稀疏,外露在空氣之中,僅能作固定植株之用。葉片上長有會吸水的細毛,葉面的鱗片狀組織能夠吸收雨水或吸收空氣中的濕氣,是真正吸收水和養分的器官。 這一亞科的物種是附生植物,以根部依附在樹林或岩石上,有一些物種更可以攀附仙人掌、電線桿甚至半空中電線上。但部分物種因為生長條件特殊,只能生存在單一山谷或山區中。因為它們生長的環境範圍很廣,所以不同物種各有其喜愛的環境。 大部分的物種都能在乾燥的環境中生存,只有小部分佈於潮濕環境。一般來說,葉子較粗硬、顏色銀白的品種,比較能適應乾燥和日照較強的環境;葉子較軟、葉色略淺的品種,則須要濕度高、陽光適中的環境;葉色較綠的品種,只能在濕度高且有遮陰的地方生存。.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鐵蘭屬

食蟹狐

食蟹狐(学名:Cerdocyon thous),又名食蟹胡狼,是一類中等身型的犬科動物,分布於南美洲中部。牠們是現存食蟹狐屬下唯一種,另一種是更新世已滅絕的C.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食蟹狐

裳鳳蝶屬

裳鳳蝶屬(學名:Troides)是鳳蝶亞科裳鳳蝶族中的一個屬,包含了22個物種。飛行能力強。廣泛分佈於東洋界一帶,東至印度,西至菲律賓及新畿內亞島,在中國紀錄了 4 種;台灣及香港各 2 種。幼蟲的寄主為有毒的馬兜鈴科馬兜鈴屬(Aristolochia)植物。.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裳鳳蝶屬

褐狐猴

褐狐猴(英文:Common Brown Lemur;學名:Eulemur fulvus),狐猴科美狐猴屬,主要分布於馬達加斯加北部和西部的熱带雨林、科摩羅馬約特島。對森林的適應性很高。.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褐狐猴

西瓜龜

西瓜龜(Batagur borneoensis),又名三線潮龜、鹽水龜或鹹水龜,曾是鹹水龜屬(Callagur)下唯一的物種,但後來被重新劃分到潮龜屬下。牠們分佈在汶萊、印尼、馬來西亞及泰國。幼龜棲息於淡水中,而成龜會在河口棲息。現西瓜龜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物種。.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西瓜龜

馬島長尾狸貓

島長尾狸貓(Cryptoprocta ferox),又名馬島獴、窩靈貓或隱肛狸,是馬達加斯加特有的一種哺乳動物。牠們是獴的近親,屬於食蟻狸科。牠們是馬達加斯加最大的肉食性哺乳動物。.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馬島長尾狸貓

馬來王豬籠草

来王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rajah),又名王侯豬籠草、拉賈豬籠草及豬王豬籠草,是婆罗洲马来西亚沙巴坦布幼昆山附近及基纳巴卢山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Clarke, C. M. 1997.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馬來王豬籠草

馬來穿山甲

來穿山甲(學名:Manis javanica),又名爪哇穿山甲或爪哇鯪鯉,是東南亞的一種穿山甲,分佈在泰國、印尼、菲律賓、越南、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森林。牠們大部份時間都是在樹上休息或覓食。.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馬來穿山甲

馬達加斯加樹蚺

達加斯加樹蚺(学名:Sanzinia madagascariensis),又名馬達加斯加螣或桑吉尼亞樹蚺,是馬達加斯加特有的一種無毒蟒蛇。.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馬達加斯加樹蚺

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

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英文:Hong Kong Society of Herpetology Foundation,縮寫:HKHerp)成立於2005年,是香港一家以兩棲類及爬行類動物來命名的慈善機構。其宗旨為提倡愛護動物、防止動物受虐待、關注野生動物及其生存環境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

香港環境保護

香港的環保問題要到了1977年方獲得政府重視莊義遜主編(1994年):《香港事典》〈香港環境保護〉、〈香港的垃圾及其處理〉、〈香港的空氣污染與治理〉等條目,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ISBN 7-5427-0785-X/Z-23。環保處於1981年成立,至1986年升格為署級部門(即今環境保護署),負責統籌政府環保政策及執行事宜,並就各項計劃提供科學意見。.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香港環境保護

香港愛護動物協會

香港愛護動物協會(英文: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 (Hong Kong),縮寫:HKSPCA)成立於1903年,是香港一家非牟利組織。其宗旨為提倡保護動物和防止動物受傷害,是两岸三地首家保护動物權利的非政府组织,也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动物福利组织。 香港愛護動物協會總部位於灣仔運盛街5號,在其它地區設有分中心。協會运作主要由各地義工幫助,资金來自香港社會各界的捐款,由香港政府审计。現任會長為傅明憲,贊助人為唐青儀。.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香港愛護動物協會

角冠雉

角冠雉(Oreophasis derbianus),又名角官鳥,是一種大型的鳥類。.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角冠雉

角雕

角鵰(学名:Harpia harpyja),又名哈佩鵰或哈比鷹,是新熱帶界的一種鷹。牠們最初是由卡爾·林奈於1758年所描述,並命名為Vultur harpyja。後來被編入自立的角鵰屬中。 角鵰的名字是與希臘神話的哈耳庇厄有關,哈耳庇厄是一種人面鷹身的怪物,負責將死人帶到哈底斯面前。牠們是美洲中最大隻及最強壯的猛禽,很多時都棲息在熱帶低地森林的上冠層。牠們也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鷹之一,現存只有食猿鵰較牠們大。已滅絕的哈斯特鷹差不多比牠們大50%,同時具備了擁有所有現存成年鳥類中最強179公斤以上的腳爪握力。.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角雕

詭避役屬

詭避役屬(Calumma),又名瘤冠變色龍屬,是避役科下一屬。牠們主要分佈在馬達加斯加,除了老虎變色龍是分佈在塞席爾。牠們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保護,必須有許可下才可以進口。.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詭避役屬

鬃毛吼猴

鬃毛吼猴(Alouatta palliata),又名長毛吼猴,是中美洲及南美洲的一種吼猴。牠們是中美洲最常見及聽到的猴子之一。牠們的兩側有很長的護毛,故有此名。 鬃毛吼猴是中美洲最大的猴子之一,約有黑掌蜘蛛猴的大小,雄性可以重達9.8公斤。牠們主要吃葉子,有很多構造都適合這種食性。由於葉子很難消化及比其他食物提供較少能量,牠們很多時都是在休息及睡覺。雄性吼猴的舌骨很大,可以擴大叫聲。牠們的吼叫可以幫助互相定位,免卻勞動而浪費能量或面臨不必要的威脅。 鬃毛吼猴的群族可以有超過40個成員。牠們達至性成熟時就會被趕出群族,而群族內的成年吼猴很多時都沒有關係。至上的雄性會享有選擇食物及休息處的權力,且能與大部份的雌性交配。牠們對於雨林的生態甚為重要,因為牠們可以幫助散佈種子及發芽。雖然牠們受到伐林的影響,但仍為適應有限空間的環境。.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鬃毛吼猴

魏氏蝰

魏氏蝰(學名:Vipera wagneri)是分佈在土耳其東部及伊朗西北部的毒蛇。其下並沒有亞種。.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魏氏蝰

魯克氏仙鶲

魯克氏仙鶲(Cyornis ruckii)是一種中等大小的鶲,喙及腳呈黑色,瞳孔呈褐色。雄鳥的羽毛呈深藍色,腹部呈白色,臀部呈鮮藍色。雌鳥的羽毛呈赤褐色,胸部呈銹色,腹部呈白色。雛鳥的身上有褐色的斑點,胸部呈赤褐色,下身中央呈白色。 魯克氏仙鶲是印尼蘇門塔臘的特有種。牠們只有四個標本,當中兩個包括雛鳥及成鳥的標本是於1917年至1918年間在北蘇門答臘省棉蘭的低地森林採集;另外兩個標本的來源不明。 魯克氏仙鶲被列為極危物種,起因是不斷的失去棲息地。牠們亦被列在《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II及自1972年受到印尼法律所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魯克氏仙鶲

變色龍屬

變色龍屬(Brookesia),又名枯葉變色龍屬,是分佈在馬達加斯加的一屬變色龍。牠們的體型可以由細小至非常細小。其屬下包含了全世界最細小的變色龍。牠們主要呈褐色,很多都是陸生的。大部份的物種都只是在過往的30年內發現,有些甚至未被命名學名。牠們的分佈地細小,都是很難涉足的地方,故對牠們的認識較少。 大部份變色龍屬都被列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內,即進口任何一種都要先得到許可,而殘肢變色龍則是在附錄一中受到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變色龍屬

鯨鯊

(学名:Rhincodon typus),又名鯨鮫、豆腐鲨、大憨鲨,是目前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魚類,屬於軟骨魚綱鬚鲨目鯨鯊科。截至目前為止,生物學家實際記錄到的最大尺寸為12.65公尺長,21.5公噸重,其他體型更大的個體報告並未確認。鯨鯊為鲸鲨科(Rhincodontidae,1984年前稱為Rhinodontes)及鲸鲨屬中唯一的成員,生物學家認為這種鯊魚大約出現在6000萬年前Jurassic Shark (2000) documentary by Jacinth O'Donnell; broadcast on Discovery Channel, 2006-8-5。 鯨鯊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域中,壽命可達70年至100年。雖然鯨鯊具有非常寬大的嘴巴,不過牠們其實是一種濾食動物,主要捕食小型動植物(包括浮游生物),但英國廣播公司的自然紀錄片《地球脈動》曾拍攝到一條鯨鯊正在捕食一群小型魚類。 生物學家在1828年4月根據一條南非桌灣捕獲到的個體,首次辨認出鯨鯊。開普敦英國軍醫安祖魯·史密斯(Andrew Smith)在隔年進一步描述這條鯨鯊的特徵,然後在1849年公佈更多有關鯨鯊的細節。「鯨鯊」這個名稱來自魚類生物學,表示鯨鯊的體型與鯨魚一樣龐大,而且牠們跟許多鯨魚同樣都是濾食動物。 鯨鯊棲息在熱帶與溫帶海域,大約分布在南北緯30度的範鯊每年春天會遷移到西澳大利亚州中部的大陸棚海域,這裡的寧歌路珊瑚礁(Ningaloo Reef)为鯨鯊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浮游生物)。鯨鯊以浮游生物為主食,牠們會在一些海域進行季節性的覓食活動,例如西澳大利亚寧歌路珊瑚礁、宏都拉斯、菲律賓董索與八打雁(Batangas)、坦尚尼亞奔巴島、馬菲亞島與桑吉巴、印度大卡吉鹽沼地(Great Rann of Kutch)、墨西哥尤卡坦州穆赫雷斯岛及荷布斯島、馬達加斯加貝島、印度尼西亞烏戎庫隆國家公園等地,以色列埃拉特也有非常少數的鯨鯊聚集。 雖然鯨鯊通常出現在近海地區,不過人類也曾經在沿岸、潟湖、珊瑚礁、河口與运河發現牠們的蹤影。人類也曾經在700公尺 深的海域發現過鯨鯊。鯨鯊通常單獨活動,除非在食物豐富的地區覓食,否則牠們很少群聚在一起。雄性鯨鯊的活動範圍比雌性更大,因為雌性鯨鯊比較偏好出現在特定的地點。2011年,生物學家在墨西哥尤卡坦州沿岸發現一群鯨鯊聚集捕食小鮪魚,牠們的數量超過400條,是人類有史以來記錄到最多鯨鯊聚集的一次。.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鯨鯊

象通称大象,是象科(学名:Elephantidae)动物的通称,为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屬於长鼻目,现仅存两属三种,即非洲象屬和亞洲象屬,非洲象有两种:普通非洲象(也叫热带草原象或灌木象)和非洲森林象,亞洲象屬只有亚洲象一种(也叫印度象)。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亚及东南亚以至中国南部边境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象的妊娠期为22个月,刚出生的小象就有100千克重,需要8-14岁才能达到性成熟,而它的陰莖有120公分。 象皮厚毛少,鼻与上唇愈合成圆筒状长鼻,两个上颌门齿大而长,就是所谓的“象牙”,口中一般每侧有三个前磨牙和三个后磨牙,食用高纤维的食品,树叶、草类等,磨牙并不是同时长出,现存的磨牙磨损后,新的磨牙才长出来,所以如果最后一颗(第六颗)磨牙大约在60岁以后磨损后,老象可能死于营养不良,如果继续饲--磨碎的食品,它有可能继续活下去。.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象

象牙

象牙是一种白色硬质物体。主要成分为牙本质,和骨头的成分相似。狭义地说是雄性的亚洲象、非洲象、猛犸象的獠牙,广义地也可以指河马、野猪、海象、鲸等动物的獠牙或牙齿。 象牙是一种贵重的材料,用来制作牙雕、假牙、扇子、骰子等。近代用来做装饰品或用具,如牙雕、台球、骰子、钢琴键、麻将、扣子等。塑料出现之后,在众多领域替代了象牙,但因为象牙的稀有,一些奢侈品仍然使用象牙。 在国际范围禁止象牙贸易。.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象牙

豹(学名:Panthera pardus)是貓科豹屬下的一種動物。广泛分布于非洲和亚洲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环境适应能力强,行踪隐秘,总体生存状况好于它的猫科亲戚狮和虎,但是有些豹亚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 不同亚种的豹毛色有浅黄,金黄,黄褐等不同。因为其浑身布满圆形斑纹,所以又名金钱豹或花豹。花豹有時會有黑化現象,即為黑豹,皮膚及毛髮上出現大量黑色素,但還是可隱約見到斑點。.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豹

豹貓

--(学名:Prionailurus bengalensis),或俗稱山貓、錢貓、--,是产于亚洲的猫科豹貓屬野生動物。 豹貓的体型与家猫大致相仿,以外表來看容易誤認為家貓,因此偶有野生豹貓被當家貓收養,但各亚种的差别比较大,例如印度尼西亚的亚种平均体长45厘米,尾长20厘米,而西伯利亚的亚种体长则达到60厘米,尾长40厘米。 豹貓的毛皮也有很多种颜色:南方的豹貓为黄色,北方的则为银灰色(推測與適應各種生活環境有關)。胸部及腹部是白色。豹貓的斑点一般为黑色。 豹貓是夜行动物,通常以啮齿类、鸟类、鱼类、爬行类及小型哺乳动物为食。除了交配季节外,它们一般为独处。豹貓的妊娠期为65-70天,每胎2-4个後代。.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豹貓

鲑色凤头鹦鹉

鲑色凤头鹦鹉(學名:Cacatua moluccensis)又名摩鹿加凤头鹦鹉、朱路冠凤头鹦鹉、红葵凤头鹦鹉。母鸟虹膜带红色,公鸟为黑褐色。体长50厘米,寿命可达60年。分布在印尼摩鹿加群岛。栖息地为开阔的林地、红树林、沼泽,偶尔集群出没。食用包括坚果、椰果、种子、浆果、昆虫等。4、5岁时可达性成熟,繁殖期在7-8月间,全年均可繁殖。每次产卵2颗,约28天后孵化,羽毛期14-15个星期。 1989年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的濒临绝种鸟类。 Category:鹦鹉科.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鲑色凤头鹦鹉

鳥翼蝶

鳥翼蝶是原產於東南亞及澳洲大陸及周邊群島的鳳蝶,另有一種分佈在印度。其下共有三屬,包括鳥翼鳳蝶屬、紅頸鳳蝶屬及裳鳳蝶屬,一些學者喜歡加上額外的一屬,全部共有約10-30個物種。其名「鳥翼」是因它們特大的體型、起角的翅膀及像鳥類的飛行姿勢。 鳥翼蝶包含了蝴蝶中最大的亞歷山大鳥翼蝶、第二大的玉皇鳥翼鳳蝶及澳洲最大的石冢鳥翼鳳蝶。另外著名及外表吸引的翠葉紅頸鳳蝶是以19世紀砂拉越王國第一國王詹姆士·布魯克(James Brooke)來命名。.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鳥翼蝶

鳥翼鳳蝶屬

鳥翼鳳蝶屬(學名:Ornithoptera)是鳳蝶亞科裳鳳蝶族中的一個屬,包含了14個物種。此屬包含了全球體型最大的蝴蝶物種——亞歷山大鳥翼鳳蝶(O.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鳥翼鳳蝶屬

鳳冠孔雀雉

鳳冠孔雀雉(Polyplectron malacense)是一種中等身形的雉。牠們長53厘米,身體呈褐色而有黑色斑點,冠長而呈深藍綠色,紅色的面部沒有羽毛,瞳孔藍白色,上身及尾羽有綠色的大眼斑紋,共有22條尾羽。雌鳥較為細小及沉色。 鳳冠孔雀雉很怕羞,分佈在馬來西亞的低地森林。牠們曾一度廣泛分佈在馬來西亞及泰國,且曾在緬甸、新加坡及蘇門答臘出現。牠們現已消失於大部份的地區,餘下的只限於馬來西亞中部。 鳳冠孔雀雉與婆羅洲孔雀雉及巴拉旺孔雀都是灰孔雀雉屬內基底的成員,牠們的演化可能是源自於上新世。婆羅洲孔雀雉曾被認為是鳳冠孔雀雉的亞種。 由於持續失去棲息地、數量較少及有限的棲息地,鳳冠孔雀雉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且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鳳冠孔雀雉

鴿子蘭

鴿子蘭(学名:Peristeria elata),或簡稱鴿蘭,又名鳩柱蘭,是分佈在由中美洲至厄瓜多爾及委內瑞拉的一種蘭。在巴拿馬明顯的乾、雨季氣候下,生長良好。花期為兩種,一般個體為八月至十月,有少部分個體為每年11月自隔年4月,小苗至成株開花,需費時3至5年。花色為白色,具有淡淡的清香。因開花的時候,其花朵內部的蕊柱與唇瓣緊密相貼,看起來就像一隻白鴿停坐在裡面,因而得其美名。它們現正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 巴拿馬於1980年11月21日,由國會通過將鴿子蘭列為國花,並以西班牙語LA Flor Del Espíritu Santo稱之,意指「聖靈之花」,純潔而不受污染,是上帝派來的和平信使。該國的特殊地理位置及過去受西班牙與哥倫比亞長期統治的背景,使鴿子蘭對巴拿馬而言別具意義。.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鴿子蘭

路威氏棕

路威氏棕(学名:Ravenea louvelii),又名繁序雷文葵,是馬達加斯加特有的棕櫚科植物。它們面對棲息地破壞的威脅,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路威氏棕

麥氏長頸龜

麥氏長頸龜(Chelodina mccordi),又名羅地島蛇頸龜或羅地島長頸龜,是分佈在帝汶西南部羅地島一種極危的龜。.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麥氏長頸龜

黃唇魚

黃唇魚(学名:Bahaba taipingensis),又稱為白花魚、黃鰲魚、大澳魚、金錢鰵、金錢鮸(閩粵)、黃甘(溫州)等。是一种中國的特有種,最長達2米,最重達100公斤,是世界上和南中國海石首魚科物種中體型最大的。第一次被在西方科學界描述是於1930年代,牠的分佈狹窄,局限於中國南部沿海,且十分罕見。黃唇魚是在世界自然基金會挑選的「海洋十寶」中其中一員,是當中最瀕危,但被關注程度卻最低的十寶。中國亦有黃唇魚水產養殖業。以黃唇魚的魚鰾所制成的花膠十分珍貴,常被蜑家人視為家傳之寶。.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黃唇魚

黃肩亞馬遜鸚鵡

黃肩亞馬遜鸚鵡(Amazona barbadensis),又名黃肩鸚鵡或黃肩亞馬遜鸚哥,是一種鸚鵡。牠們分佈在委內瑞拉北部的乾旱地區、瑪格麗塔島、布蘭基亞島及博奈爾島。牠們已從阿魯巴及庫拉索滅絕。.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黃肩亞馬遜鸚鵡

黃耳長尾鸚鵡

黃耳長尾鸚鵡(Ognorhynchus icterotis),又名黃耳鸚哥或黃耳錐尾鸚鵡,是美洲熱帶的一種極危鸚鵡。牠們是哥倫比亞安地斯山脈的特有種,偏好於蠟棕櫚。.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黃耳長尾鸚鵡

黑嘴樹鴨

黑嘴樹鴨(學名:Dendrocygna arborea)是鴨科樹鴨屬的鳥類,已知僅分布於加勒比地區。.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黑嘴樹鴨

黑颈鹤

黑颈鹤(學名:Grus nigricollis),别称高原鹤、藏鹤、雁鹅等,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1876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第一次在中国青海湖发现黑颈鹤,这是全球发现得最晚的一种鹤类,使世界鹤类总数达到15种。黑颈鹤名列中国98种特有鸟类中的第26号,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国际鸟类红皮书把黑颈鹤定为全球急需拯救的鸟类。.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黑颈鹤

黑角珊瑚

黑角珊瑚是鈍膠珊瑚亞綱之黑珊瑚目(Antipatharia)下的珊瑚,一般稱為黑珊瑚(black coral),其橫膈膜不成對,數目不定,單體或群體,外胚層能分泌幾丁質骨釉,體壁能分泌膠狀物,將周圍泥沙膠結成管狀物,稱為護鞘,可保存為化石。 它們棲息在深海,外觀像樹。其下已知有約42屬230種。 黑角珊瑚的組織色彩鮮艷,其名字的由來是黑色或深褐色的骨骼。其骨骼表面上有一些細小的棘覆蓋。它們是夏威夷的州石象徵,已禁採。全球黑珊瑚目的所有種黑珊瑚都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簡稱華盛頓公約)附錄二的保護,屬瀕臨危險絕種動物。2011年7月15日,公佈美屬維爾京群島公司被判非法貿易受保護的瀕危物種黑珊瑚被運到美國,違反了瀕危物種法案和雷斯法案,總計超過四百萬美元的總罰款爲非法貿易珊瑚有史以來最高罰款,無華盛頓公約合法許可,走私、運輸、攜帶黑珊瑚入境美國皆屬犯罪。 未骨骼化的黑角珊瑚極少是全黑色的,黑珊瑚骨骼上附著的珊瑚蟲顏色非常豐富,白色、紅色、綠色、黃色和棕色的都有。而他們的形狀也有很多種,從樹狀到扇狀到鞭狀均有。與石珊瑚不同,這些骨骼是由不連續的骨針組成,因而骨骼上通常能看到很小的骨刺(其骨骼表面上有一些細小的棘覆蓋),縱截面現實環繞原生枝管軸的同心環結構,有的縱表面具有獨特的小丘疹狀外觀。黑珊瑚為鈍膠珊瑚,遇酸不起泡,燃燒有明顯的蛋白質焦臭味道。 2009年3月,科學家發布了他們對深海珊瑚(水深300〜3000米)於世界各地的研究成果。他們發現深海黑珊瑚是已知全世界最古老的珊瑚品種,地球上最古老的連續生物體,也是全世界壽命最長的生物,其徑向增長率每年只生長約4-35微米(微米micro meter/百萬之一公尺: 換算主幹直徑增長至3.5公分至少需要1000年),個別群體壽命已經達到了4265歲。 黑珊瑚與其他珊瑚不同的一個特性是他們的珊瑚蟲內沒有共生海藻(很多珊瑚需要靠共生海藻為其提供養分),因而黑珊瑚不需要依賴於陽光。這正是黑珊瑚經常能生長在陽光到達不了的深海的原因。 黑珊瑚存在印度尼西亞多處深海海域,人員必須濳至數十至百米深海採撈作為珠寶首飾原料,印度尼西亞國語稱作Akar Bahar,巴里島方言稱作 Kayu Uli,在民間普遍被誤認是植物稱之爲海底神木,因水浸不爛,火焚不毀,在印度尼西亞各個不同種族中共通被視為抵擋黑巫術的傳家辟邪聖物。巴里島人將一截黑珊瑚以火加熱使之彎曲後再以冷水降溫定型成手環隨身配帶,常見於巴里祭司、王公貴族。 (路透社羅馬2009/09/17電),意大利科學家在地中海海底進行了一項新勘測,發現了世界最大的黑珊瑚森林。這片黑珊瑚森林隱藏在墨西拿海峽的狹長水域中,通過水下機器人,意大利環境保護與研究院的海洋生物學家發現有近3萬群學名爲「Antipathella subpinnata coral」的黑珊瑚位於55~100米深的水域中。科學家是在意大利南部卡拉布裡亞(Calabria)區海上的六頭女妖岩礁附近發現這些珊瑚群。 意大利生物學家伊娃薩爾瓦特說:「在此水域中,機器人拍下的圖像表明此片海景完全由壯觀的黑珊瑚森林構成,有些黑珊瑚樹高達1米多。這是首次在自然棲息地裡發現這種珍稀珊瑚。」此黑珊瑚像植物一樣在深海裡生長,此稱呼來源於希臘語的科學名稱「抗病」。黑珊瑚被用作護身符。由於環境破壞嚴重,目前所有黑珊瑚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公約(CITES)的附錄II名單中,如果貿易不加控制,此名單中的物種都將面臨滅絕的危險。△ 2014年2月,台灣首見黑珊瑚,台灣台東縣潛水教練林銘聲在綠島馬蹄橋外海104公尺深處,拍攝記錄到一株前所未見的珊瑚,經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從拍攝影帶初步鑑定應屬黑珊瑚類,是台灣首見紀錄品種,極奇珍貴。65歲林銘聲是台灣目前唯一IANTD(國際混合氣技術潛水協會)系統教練長,帶領一名學員到綠島馬蹄橋外海進行教練資格的深潛訓練,林銘聲說:「潛至104公尺時,見到一片平坦的白砂,當中只有這株珊瑚挺立而出,10公尺外我就看見牠了!」「這株珊瑚外觀為白色帶透明呈枝狀,高約50公分,株寬約30公分。」他潛水47年,在綠島最深潛至160公尺,從未見過。在水壓限制下,以海底相機勉強拍攝到14秒影片後上岸,放上網後引發新聞報道。.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黑角珊瑚

黑鶉

黑鶉(學名:Melanoperdix niger)是一種細小的鷓鴣。牠們長27厘米,喙厚,腳呈灰色,瞳孔深褐色。牠們是黑鶉屬的唯一種。 黑鶉是兩性異形的。雄鳥全身及喙都是黑色的;雌鳥一般是栗褐色,喉嚨白色,喙深色。雌鳥較雄鳥細小。 黑鶉分佈在馬來西亞、汶萊及蘇門答臘的低地雨林中。牠們曾於新加坡出沒,但咸信已在當地絕跡。雌鳥一般會生5-6隻蛋,蛋呈白色。 由於失去棲息地、數量稀少及過度捕獵,黑鶉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且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三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黑鶉

黑鹳

黑鹳(学名:Ciconia nigra),又叫黑老鹳、乌鹳、锅鹳。.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黑鹳

黑镰嘴风鸟

黑镰嘴风鸟(Epimachus fastosus)是新几内亚半山森林的大极乐鸟。 镰嘴风鸟的饮食主要包括水果与节肢动物。此种雄性是多配偶制,雄鸟用胸羽举过头以进行卧式求偶表态。 在荒野中,此鸟与黑蓝长尾风鸟杂交创造的后代曾经被认为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埃利奥特镰嘴风鸟(Epimachus ellioti)与星彩蓝宝石镰嘴风鸟(Astrapimachus astrapioides)。大多数主流鸟类学家一般认为这两种为杂交种,但少数鸟类学家相信埃利奥特可能是有效的物种。 由于栖息地不断丧失、种群小、一些地区为食用与尾羽而捕猎,黑镰嘴风鸟在受威胁物种的IUCN红色名录中被分类为易危。它被列于CITES附录。.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黑镰嘴风鸟

黄缘盒龟

食蛇龜(Cuora flavomarginata),又名黃緣箱龜、黃緣閉殻龜、食蛇龜和金头龟、中國盒龜等,为潮龟科闭壳龟属的爬行动物。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臺灣淡水。.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黄缘盒龟

鼠鲨

鯊(學名:Lamna nasus),又名大西洋鯖鯊,是鼠鯊科的遠洋大型鯊魚。鼠鯊被認為是處於易危至滅絕的狀況,歐洲聯盟建議將鼠鯊列入聯合國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中。.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鼠鲨

鼠海豚

海豚(学名:)是一种可以长至1.85米的齿鲸,為海豚的親族和外表相似故名。它背部黑色,腹部白色,生活在北大西洋欧洲、非洲和北美洲东岸、以及在黑海和太平洋亚洲和美洲的海岸附近。它以鱼、甲壳动物和乌贼为食。 鼠海豚是北海和波罗的海中最常见的齿鲸,但是其数量在不断减少,原因可能是人类向海中排放有毒污水以及在渔网中窒息。.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鼠海豚

龍尾灘

龍尾灘是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汀角路,鄰近大尾篤龍尾村前的泥灘;2000年代,香港政府決定在龍尾填海,建造繼屯門黃金泳灘後第二個人工沙灘,並且將計劃納入2005至2006年度《施政報告》中的香港政府25項優先展開市政工程之一。.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龍尾灘

龍涎香

龍涎香(Ambergris),在西方又稱灰琥珀,是一種外貌陰灰或黑色的固態臘狀可燃物質,從抹香鯨消化系統所產生。其味甘、氣腥、性澀,具有行氣活血、散結止痛、利水通淋、理氣化痰等功效;用於治療咳喘氣逆、心腹疼痛等症。龍涎香有其獨特的甘甜土質香味(類似異丙醇的氣味)。現在它已經大部分為化學合成物取代,龍涎香歷史上主要用來當做香水的定香劑。漢代,漁民在海里撈到一些成品龍香,乾燥后能發出持久的香氣,點燃時更是香味四溢,於是被當著寶物貢獻給皇上,在宮庭里用作香料,或作為藥物,並叫做「龍涎香」。而歐洲人把龍涎香叫做「琥珀香」,羅馬人叫做「撒克」,法國人叫做「黃色的香料」,英國人叫做「琥珀」。.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龍涎香

辛氏蜥

辛氏蜥(學名:Gallotia simonyi),又名加那利島蜥蜴,是分佈在加那利群島耶羅島的一種蜥蜴。.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辛氏蜥

霍氏樹懶

霍氏樹懶(學名:Choloepus hoffmanni)是中美洲及南美洲的一種樹懶。牠們獨居,夜行性及棲於樹上,生活在次生雨林及落葉林。牠們的毛長,爪巨大,行動緩慢。牠們重5.5-7公斤,長60厘米,很適合攀樹。與二趾樹懶兩種構成整個二趾樹懶科。.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霍氏樹懶

蘭嶼羅漢松

蘭嶼羅漢松(達悟語:Pazopo)(学名:Podocarpus costalis),為台灣僅有之羅漢松科植物。.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蘭嶼羅漢松

阿波羅絹蝶

阿波羅絹蝶(學名:Parnassius apollo)是屬於絹蝶亞科絹蝶族的一種蝴蝶,是絹蝶屬的一種,也是其模式種。共有23個亞種。分佈於歐洲及亞洲西與北部地區。模式產地為瑞典。較新的研究發現此物種的基因有強烈差異,並推定此物種包含了5個不同的物種。.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阿波羅絹蝶

蘇拉塚雉

蘇拉塚雉(学名:Macrocephalon maleo),又名蘇拉威西塚雉、西里伯斯大頭雞或營塚鳥,是印尼特有的雞形目鸟类。.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蘇拉塚雉

赤蠵龜

赤龜(學名:Caretta caretta),又稱為紅海龜、蠵龜、日頭龜、八卦龜、火龜,是海龜科蠵龜屬下的唯一一个種,分布於世界各地。赤蠵龜能生長的最大長度平均为90cm,但是有發現超過280cm的標本。成年赤蠵龜重約135kg,最重曾發現過超過450kg的標本。皮膚顏色從黃色到棕色,殼通常是紅棕色。在成年之前沒有太大的性別差異,成年海龜性別最明顯的差異是公海龜有著比母海龜粗的尾巴,以及較短的胸甲。 赤蠵龜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地中海都曾被發現。赤蠵龜大部分都在鹽水和河口棲息地生活,母赤蠵龜會短暫的上岸產卵。赤蠵龜繁殖率很低,母赤蠵龜平均產下四窩卵,在接下來的兩三年內不會接著產卵。赤蠵龜在17到33歲間性成熟,平均壽命為47到67歲。 赤蠵龜是雜食性的,主食底棲無脊椎動物。赤蠵龜大而有力的下顎可以有效地支解它的獵物。幼赤蠵龜有許多的天敵;龜卵特別受到陸生掠食者的威脅。一旦赤蠵龜長至成年,他們龐大的體型就會為大型海洋掠食者帶來不便,例如鯊魚。 赤蠵龜被認為是瀕危動物,受到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保護。許多赤蠵龜的死亡是漁具造成的。赤蠵龜被拖底漁網纏住後將會窒息死亡。為了提供海龜逃生,目前已經實施了加裝海龜逃脫裝置,期望降低死亡率。失去適合築巢的海灘和外來種的入侵也對赤蠵龜數量造成損失。為了保育赤蠵龜需要國際合作,因為赤蠵龜是全球分布的,而重要的築巢地點分散在各國。 赤蠵龜和綠蠵龜,是最常被漁具困住的海龜。.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赤蠵龜

閃光鱘

閃光鱘(學名Acipenser stellatus)是一種鱘科魚類,分佈在黑海、亞速海及裏海盆地。它們可以長達2.2米及重80公斤。最長壽的可以達27歲。.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閃光鱘

閉殼龜屬

閉殼龜屬(學名:Cuora)或稱亞洲箱龜屬(Asian box turtle),是亞洲的一屬盒龜屬,約有10-11個物種。鋸緣攝龜一般已被認為分類在此屬中,但仍有爭議應繼續分類在自己的鋸緣攝龜屬中。牠們分佈在印度的阿薩姆邦,經東南亞及中國中部至南部,東北至日本,東南至印尼的華萊西雅區邊界及菲律賓。.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閉殼龜屬

藍岩鬣蜥

藍岩鬣蜥(學名:Cyclura lewisi)是大開曼特有的一種瀕危蜥蜴。牠們以往被列為古巴鬣蜥的亞種,後來於2004年因其遺傳基因的差異而被重新分類為獨立物種。藍岩鬣蜥是最長壽的蜥蜴之一,可以生存達69歲。 藍岩鬣蜥棲息於乾旱森林或近岸的岩石及遼闊地區,雌蜥會於6月至7月期間在沙上挖穴生蛋。到了9月可能會生第二窩。藍岩鬣蜥是草食性的,主要吃植物、果實及花朵。牠們呈黃褐色至灰色,而雄蜥在繁殖季節則披上一層藍色。牠們體型龐,體重驚人,由頸底至尾巴端的背冠上均有短棘。 藍岩鬣蜥的化石紀錄顯示牠們於歐洲殖民時代前廣泛分佈,但到了2003年野外卻只餘下少於15隻,於21世紀初普遍人更相信牠們將面臨滅絕。牠們的衰落主因是被野放的寵物(貓和狗)掠食及棲息地的失去。藍岩鬣蜥從1996年至2004年間均被均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但成功的圈養繁殖令牠們的種群的數目得以趨向穩定,免除滅絕的危機。目前至少有5個非政府組織與開曼群島有關當局通力合作以確保此物種的存活。.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藍岩鬣蜥

藍喉錐尾鸚鵡

藍喉錐尾鸚鵡(Pyrrhura cruentata),又名赭斑鸚哥、藍喉鸚哥或紅斑長尾鸚鵡,是一種中等身型的鸚鵡。牠們長30厘米,呈綠色,冠深褐色,耳朵紅色,兩頰綠色,頸部兩側橙色。牠們的上胸藍色,上尾黃綠色,尾羽底紅色,喙灰色,外飛羽藍色,肩膀及腹部紅色。雄鳥及雌鳥相似。雛鳥較為沉色。 藍喉錐尾鸚鵡是屬內體型較大的。牠們分佈在巴西東南部沿海的低地潮濕森林。牠們主要吃果實、種子、花朵及草莓。牠們會在樹孔內築巢。雌鳥每次生2-4隻蛋。 由於失去棲息地、分佈地有限、數量稀少及非法捕獵,藍喉錐尾鸚鵡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且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及二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藍喉錐尾鸚鵡

藏马鸡

藏马鸡(学名:Crossoptilon harmani),又名哈曼马鸡,是鸡形目雉科马鸡属鸟类,分布于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藏拉萨以东220公里。也是唯一在中国之外的地区有分布的马鸡属鸟类。.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藏马鸡

藪貓

藪貓(学名:Leptailurus serval)是产于非洲的中型猫科动物,为藪貓屬的唯一成员。藪貓体长85厘米,尾长40厘米。平均寿命在12-20年。与其他猫科动物相比,它体型修长,腿长而尾短,耳朵又高又圆,距离很近。斑点有许多变种。 藪貓的主要棲息地是非洲大草原,有時也出現在山地。它們會爬樹和游泳,但很少這麽做。一般以群體為單位聚居,數量由於棲息地的破壞和偷獵而減少。 藪貓被列爲《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藪貓

葉尾守宮

葉尾守宮是平尾壁虎屬(叶尾壁虎属)(Uroplatus)的壁虎。牠們分佈在馬達加斯加及外圍島嶼的原生林及次生林,是當地的特有種。.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葉尾守宮

葛氏林椰

葛氏林椰(学名:Voanioala gerardii),又名長苞椰,是馬達加斯加特有的一種棕櫚科植物。它們受到棲息地被破壞的威脅,現正處於極危狀況,並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葛氏林椰

钝口螈

鈍口螈(学名:Ambystoma dumerilii)是一種幼態延續的蠑螈。.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钝口螈

蒙古野驢

蒙古野驢(Equus hemionus hemionus,),或稱戈壁野驢,是亞洲野驢的一個亞種。 牠們分佈在蒙古及中國北方,以往亦曾在哈薩克出沒,但因獵殺而在當地滅絕了。 蒙古野驢的分佈地於1990年代大大的減少。於1994年至1997年估計就有33000-63000隻蒙古野驢,分佈在差不多整個蒙古南部。但到了2003年就只有約20000隻,分佈在蒙古南部的17萬平方公里。雖然所有資料都非正式統計,但肯定牠們在過去70年就已失去了50%的分佈地。 蒙古野驢的數量下降是因被烹吃及與其他家畜爭食所致,並被列為瀕危物種。自1953年起,牠們在蒙古就已經全面受到保護。牠們被列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中。但是,由於人類人口膨漲及嚴冬的氣候,牠們與牧民之間的爭競就更為激烈。 蒙古野驢被烹吃的問題日益嚴重。在一些地區,牠們的肉是很廉價。單於2005年的問卷調查,就顯示每年有多達4500匹蒙古野驢被烹吃,即總數量的20%。再者於1990年代初,政策容許城市居民回歸為遊牧民族,引發野外地區的人口及家畜暴增。.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蒙古野驢

肉蓯蓉

肉蓯蓉(学名:Cistanche deserticola),又稱作蓯蓉、甜蓯蓉、地精、甜大芸、肉松蓉,是列當科下一種全寄生的植物。 肉蓯蓉是多年生的,高0.4-1.6米。它們沒有葉綠素,從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寄主中吸取養分及水分。.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肉蓯蓉

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重定向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金印草

金印草(学名:Hydrastis canadensis),又名白毛茛或北美黃蓮,是多年生的毛茛科植物,原產於加拿大東南部及美國東北部。它們的根莖粗壯及呈黃色。在地上的莖略帶紫色及有毛,地底下的呈黃色,連接著根莖。金印草的葉子呈手掌狀及有毛,葉子上有5-7塊雙鋸齒的小葉,並會在春末長出單支細小的花朵。在夏天會長出單一個草莓,外觀像山莓,有10-30顆種子。 金印草有多種醫藥療效,包括可以作為抗菌藥、內服幫助消化、或是用來漱口清除口腔潰瘍。 日本的白根葵以往被分類在金印草屬中,現已改為分類在白根葵屬。 File:Hydrastis.jpg|植株 File:Hydrastis flor.jpg|花 File:Hydrastis fruit.jpg|果 File:Hydrastidis rhizoma 239128.jpg|乾燥地下莖.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金印草

金太陽鸚鵡

金黃錐尾鸚鵡(学名:Guaruba guarouba),又名金色錐尾鸚鵡、金色長尾鸚鵡、大金黃,是一種鸚鵡。牠們的身體大部份呈黃色,故得此名。牠們棲息在巴西亞馬遜盆地較乾旱的高地雨林內。牠們受到伐林及水浸的威脅,非法捕獵也令牠們野外的數量下降。 野生的金太陽鸚鵡愛好玩耍及社交,甚至會照顧無關的雛鳥。不過,飼養下的金黃錐尾鸚鵡卻很少會有這種行為,有時會將雛鳥丟下3個星期。牠們吃果實、花朵、芽、種子及玉米。食物當中包括芒果及巴西莓。 金太陽鸚鵡1歲就達至性成熟,繁殖季節是介乎11月至羿年的2月。牠們在樹洞裡面咬巢,並會保護鳥蛋。蛋長37.1毫米及闊29.9毫米,孵化期為30日,雄鳥及雌鳥會輪流孵蛋。性成熟後的頭幾年,雌鳥會生一些未成熟的蛋,直至6-8歲。飼養的金太陽鸚鵡雛鳥若被帶走,雙親會再次進行繁殖。 初生的金太陽鸚鵡有一層白色絨毛覆蓋,這層絨毛一星期後就會變深色。到了第三星期,飛羽開始生長。雛鳥很愛玩耍,但也會欺負同輩。.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金太陽鸚鵡

金獅面狨

金獅面狨(學名:Leontopithecus rosalia)也叫金狨,是卷尾猴科的一種新世界猴。原產于巴西的大西洋沿岸地區。為瀕危物种,野生金獅面狨大約有1000隻分布在巴西东南部的三个地区,圈養數量约為490隻,分散在150个动物园。.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金獅面狨

金貓

金猫(学名:Catopuma temminckii;Asian Golden Cat)也叫亚洲金猫,过去曾被归入猫属,现在的分类学一般把它归入金猫属。.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金貓

金肩鸚鵡

金肩鸚鵡(学名:Psephotus chrysopterygius)是澳洲昆士蘭約克角半島南部的稀有鸚鵡。牠們細小及色彩鮮艷,是紅腰鸚鵡的近親,曾被認為是異色金肩鸚鵡及天堂長尾鸚鵡的超種。.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金肩鸚鵡

長尾袋貂

長尾袋貂(Sminthopsis longicaudata),又名長尾狹足袋鼩,是澳洲一種狹足袋鼩屬,尾巴比身體還要長。牠們長26-30厘米,尾巴可以長達18-21厘米。後腳長18毫米,耳朵長21毫米,重15-20克。.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長尾袋貂

長尾水獺

長尾水獺(Lontra longicaudis)是分佈在中美洲、南美洲及千里達的水獺。 長尾水獺棲息在不同的河流環境,包括落葉林及常綠森林、大草原等。牠們似乎較喜歡清澈的河流,較少在污濁的下游出現。牠們是獨居的,主要吃魚類及甲殼類。牠們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長尾水獺

長鬚鯨

長鬚鯨(學名:Balaenoptera physalus)又稱脊鰭鯨、真鬚鯨、剃刀鲸、鯡鯨或鰭鯨,是鬚鯨亞目中的一種水生哺乳動物。牠們是全球第二大的鯨,也是現存第二大的動物,僅次於藍鯨。 長鬚鯨的身軀長而苗條,全身大多呈棕灰色,下腹部的顏色較淺。現時所知,長鬚鯨最少有兩個現存的亞種:北大西洋的北長鬚鯨,以及另一較大的亞種——南冰洋的南極長鬚鯨。在極地到熱帶地區的大型海洋中均可找到長鬚鯨,只是北極和南極附近的地區,以及大型海域附近的小水域找不到牠們。所有密度最高的長鬚鯨族群均分佈於溫帶地區及水較冷的地帶。 牠們的食物有小型的魚類、烏賊及甲殼動物(這包括糠蝦和磷蝦)。 跟其他所有大型的鯨類一樣,長鬚鯨在20世紀期間曾被大量捕撈,現時仍屬瀕危物種。國際捕鯨委員會(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簡稱IWC)後來全面禁止所有對長鬚鯨商業性捕撈的行為,但冰島和日本仍然宣佈其捕撈行動將會繼續進行。此外,人類在水上的活動亦對長鬚鯨構成很大的威脅,更甚的是,據有關的記錄,每年長鬚鯨與船隻相撞的次數極多,且往往都導致了該鯨的死亡。.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長鬚鯨

苏卡达象龟

苏卡达象龟(学名:Geochelone sulcata)又名非洲盾臂龟、盾臂龟及蘇卡塔爾陸龜。.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苏卡达象龟

雪豹

雪豹(學名:Panthera uncia ),在中國也被称为艾葉豹、荷葉豹、草豹、伊尔毕斯(西部少数民族),有“雪山之王”之称,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种,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雪豹原产于亚洲中部山区,中国的天山等高海拔山地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地。其皮毛为灰白色,有黑色点斑和黑环,相对长而粗大的尾巴是雪豹与其他相似物种区分的明显特征。 雪豹敏感、机警、喜欢独行、夜间活动、远离人迹和高海拔的生活特性使其行为特征难以为人所知。到目前为止,人类对雪豹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 因其处于高原生态食物链的顶端,雪豹亦被人们称为“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而由于非法捕猎等多种人为因素,雪豹的数量正急剧减少,现已成为濒危物种。在中国,雪豹的数量甚至少于大熊猫。“只见雪豹皮,不见雪豹”是1990年代,美国博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的痛心呐喊。 与此同时,对雪豹的一系列研究和保护工作也正在進行。2012年6月,青海三江源地区首次拍摄到雪豹影像,引发了较大关注。.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雪豹

雪豹网络

雪豹网络(英文:Snow Leopard Network)于2002年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雪豹峰会上成立,总部设在美国西雅图。雪豹网络由全球有志于拯救保护雪豹的组织、个人和政府机构组成。旨在促进国际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合作与专业联系,以提高保护雪豹工作的效率,是一个全球雪豹研究与保护的组织与个人的网络机构。国际雪豹基金会、WWF等均为其成员。同时,雪豹网络的网站提供了有关雪豹研究的文献和研究项目。文献包括超过1100篇的参考文献和超过700篇文本文件,主要是关于雪豹及其栖息地的学术性文章。.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雪豹网络

雪鸮

雪鸮(学名:Bubo scandiacus、snowy owl,),又名白鸮、查干-乌盖勒、雪猫头鹰、白夜猫子,是鸱鸮科的一种大型猫头鹰,最初是由瑞典自然学家卡尔·林奈于1758年分类。雪鸮因全身几乎为雪白色而得名,而且它们多为昼行性鸟类,因此是很有特点的一种猫头鹰。.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雪鸮

雲南火焰蘭

雲南火焰蘭(学名:Renanthera imschootiana),又名雲南腎藥蘭或黃花火焰蘭,是分佈在由喜馬拉雅山東部至中國雲南及越南的蘭。它們現正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雲南火焰蘭

雲豹

雲豹(學名:Neofelis nebulosa)屬於哺乳類的貓科動物,只分布於亞洲的東南部,從最西部的尼泊爾開始,一直向東到台灣,包括緬甸和中國秦嶺以南;往南則從印度東部、中南半島開始,一直向南到马来半岛等地為止。雲豹名字由来是因为豹皮有云状斑点。 云豹是现存猫科动物中比较原始的类型。按头颅比例来算,云豹的犬齿是现存猫科动物中最长的。云豹主要以树栖动物为食。 云豹的生存目前受到严重威胁,美丽的皮毛让牠它们成为了猎取目标,目前已於台灣境內消失。.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雲豹

雲木香

雲木香(学名:Saussurea costus),又名廣木香或青木香,是一種菊及中藥的一種。它們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雲木香

蛛網陸龜

蛛網陸龜(Pyxis arachnoides),又名蛛網龜,是馬達加斯加特有的一種龜。.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蛛網陸龜

雙黃頭亞馬遜鸚鵡

雙黃頭亞馬遜鸚鵡(Amazona oratrix),又名黃頭亞馬遜鸚鵡或黃冠亞馬遜鸚哥,是墨西哥及中美洲北部一種瀕危的鸚鵡。牠們長35-38厘米,主要呈綠色,尾巴短小,頭部黃色。牠們棲息在紅樹林或近河流的森林。牠們有時被認為是黃冠亞馬遜鸚鵡的亞種。.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雙黃頭亞馬遜鸚鵡

耳廓狐

耳廓狐(学名:Vulpes zerda)也称耳郭狐、狐、大耳小狐、大耳狐与沙漠小狐,是一种分布于北非撒哈拉的小型夜行狐,以其不同寻常的大耳朵而闻名。其英文名Fennec来自于阿拉伯语狐狸一词;其种名zerda出自希腊语单词ξηρός(xērós),意为“干燥”,是对其栖息地的描述。耳廓狐是最小的犬科动物,其皮毛、耳和肾功能都适应了高温缺水的沙漠环境。另外其听力十分敏锐,足以感觉到地下猎物活动。 耳廓狐在野外可以存活大概10年,其主要天敌包括狞猫和非洲种的雕鸮。耳廓狐群会在沙中挖掘大约120平方米的洞穴以防护与居住,这些洞穴甚至会与其他耳廓狐群洞穴相连。目前无法精确测出耳廓狐种群数目,但由目击估计该物种尚未面临灭绝威胁。虽然常被分类为狐属,耳廓狐的分类尚有争议。北非原住民认为耳廓狐的皮毛是珍贵的,世界其他地方则认为耳廓狐是一种有异国情调的宠物。.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耳廓狐

考鍬甲屬

考鍬甲屬(學名:),又名尖顎鍬形蟲屬或開普鍬形蟲屬,是一屬細小的鍬形蟲。它們是南非的特有種,不能飛,每一個物種都被限制在其分佈的山區。 考鍬甲屬的標本價值很高,故此對它們的生存造成威脅。它們現已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所保護,禁止其貿易或交易,只容許為科學研究進行的有限採集。 所有考鍬甲屬都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當中的普氏尖顎鍬形蟲更處於極危狀況。.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考鍬甲屬

考氏鰭竺鯛

考氏鰭天竺鯛 (Pterapogon kauderni) 是一種細小的熱帶魚,常見於水族貿易。.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考氏鰭竺鯛

虎(学名:Panthera tigris),俗称老虎、大虫,是現存体型最大的两种猫科动物之一,被人称为百兽之王。野外個體可長達、重(此为狩猎数据,实测数据的最大值为261kg)。虎是掠食性肉食動物,有敏锐的听力、夜视力,可自由伸缩的尖爪和粗壮的犬齿。同时,它们也是自然界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除了庞大的体型与有力的肌肉之外 牠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白色到橘黃色的毛皮上有黑色垂直的条纹,这有助于其在捕猎时隐蔽自身。 虎為亚洲特有种类。其分布的范围极广,从外兴安岭针叶林到开阔的草地到热带沼泽都有。它们的领地观念十分强烈,会划分属于自己的地域范围,而且是獨居的。它们通常需要大面积的栖息地,以满足相当的猎物数量。伴随这一事实而来的是,其对栖息地的偏好与地球上部份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相重叠,从而导致了与人类利益的严重冲突。现代虎的九个亚种中,三个已经绝种,其余的六种都被列为濒危,部份处于极危。20世纪初虎的数量约有10万只,而现在世界自然基金会估计全球仅存3890只虎。残存的虎虽多受到政府保护,但非法捕猎仍屡禁不止。栖息地丧失和遗传多样性下降亦是其巨大威胁。 虎是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动物之一,它们出现在许多古代的神话和民俗传说,现代的电影和各类媒体中。在许多的旗帜、纹章、甚至运动会的吉祥物中都可以见到牠们的图案。孟加拉虎是孟加拉和印度的国家动物。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国家动物也是虎。.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虎

虎克猪笼草

虎克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 hookeriana)是由苹果猪笼草与莱佛士猪笼草杂交得到的常见的自然杂交种。其是以约瑟夫·道尔顿·胡克的名字命名的。其普遍存在于西马来西亚、婆罗洲、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低地等,莱佛士猪笼草和苹果猪笼草共同存在的地区。虎克猪笼草已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等级为无危。.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虎克猪笼草

捕蠅草

捕蠅草(學名:Dionaea muscipula)參考:第141頁到第147頁是原產於北美洲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據說因為葉片邊緣會有規則的刺毛,那種感覺就像維納斯的睫毛一般參考: (關於捕蠅草的詳細資料),所以英文名稱為Venus Flytrap,意思是「維納斯的捕蠅陷阱」。中文及日文對捕蠅草還有「蒼蠅的地獄」參考: 。(ハエジゴク)這個別名。其主要特徵就是能夠很迅速的關閉葉片捕食昆蟲,這是種和其遠親豬籠草一樣的食肉植物之一,在茅膏菜科捕蠅草屬中僅此一種參考: 。。.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捕蠅草

棒錘樹屬

棒錘樹屬(学名:Pachypodium)是非洲特有的一屬肉質植物。它們屬於夾竹桃科。.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棒錘樹屬

棉冠獠狨

棉冠獠狨(Saguinus geoffroyi),又名斑柽柳猴、斑狨或戈氏狨,是一種黑白色的檉柳猴屬,頭頂上有紅毛。牠們分佈在巴拿馬及哥倫比亞。一些學者看牠們為絨頂檉柳猴的亞種,但牠們應該是獨立的物種。.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棉冠獠狨

極危物種

極危物種指其在保護現狀中被列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的生物,牠們的野生種群面臨即將絕滅的機率非常高。實際的列表除物種外,也包含亞種、植物品種(variety)、生物群(stock)或次族群(subpopulation)。 对于極危物種常常采用人工圈养的方式进行保护,但也有观点认为在自然条件下能否重建种群更加重要。.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極危物種

櫛齒鋸鰩

櫛齒鋸鰩(學名Pristis pectinata)是一種鋸鰩科。它們分佈在熱帶及亞熱帶大西洋的淺水海域,也包括地中海。它們可以長達7.6米。.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櫛齒鋸鰩

歌利亞鳥翼鳳蝶

歌利亞鳥翼鳳蝶(學名:Ornithoptera goliath)是屬於鳳蝶科鳳蝶亞科的一種蝴蝶,是鳥翼鳳蝶屬的一種,也是全球其中一種體型最大的蝴蝶種類,展翅寬達280毫米。分佈於印度尼西亞東部的衛吉島至新畿內亞一帶。被列入國際貿易公約(CITES)II 級瀕危野生動物。.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歌利亞鳥翼鳳蝶

比馬基亞林葵

比馬基亞林葵(学名:Satranala decussilvae),又名林扇葵,是馬達加斯加特有的一種棕櫚科植物。它們受到棲息地被破壞的威脅,現正處於瀕危,並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比馬基亞林葵

水獺

水獺是一类水棲、肉食性的哺乳動物,在動物分類學中屬於亞科級別,稱為水獺亞科(Lutrinae),現存七個屬及十三個物種。.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水獺

民都洛水牛

民都洛水牛(学名:Bubalus mindorensis),又名塔摩洛水牛、菲律賓水牛、棉蘭老水牛或明多羅水牛,是一種細小的水牛。牠們是菲律賓民都洛的特有種,且是菲律賓內唯一的牛科。一般相信牠們也曾在呂宋出沒。牠們原先分佈在整個民都洛,由海邊至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區,但因人類的發展及獵殺,現只限於一些偏遠的草原,且是瀕危物種。 與一般信念及以往分類不同,民都洛水牛並非沼澤水牛或水牛的亞種。民都洛水牛較沼澤水牛多毛,面上有較淺色的斑紋,角較短,且不是群居的。牠們是菲律賓內最大的本土陸上動物。.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民都洛水牛

江豚

江豚(学名:Neophocaena phocaenoides)又稱江豬、烏忌、露脊鼠海豚,是一种小型齿鲸类哺乳动物,学术上分为“江豚”(N.)和“窄脊江豚”(N.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江豚

沼澤箱龜

沼澤箱龜(Terrapene coahuila),簡稱箱龜,是墨西哥特有的龜。.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沼澤箱龜

沼澤鹿

沼澤鹿(學名:Blastocerus dichotomus),又名南美澤鹿,是南美洲最大的鹿,達2米長及1.2米高。牠們分佈在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烏拉圭及巴拉圭。以往遍及整個南美洲,但牠們現在只限於在巴西巴拉那州及巴拉圭的沼澤及湖泊,並在亞馬遜地區。.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沼澤鹿

沙图什

沙图什(shahtoosh),沙图什的发音来自于波斯语,“shah”意为皇帝,“toosh”则是羊绒,“shahtoosh”意为“羊绒之王”。沙图什通常来说,是指所有由藏羚羊绒加工的产品,但主要是指一种用藏羚羊绒毛织成的披肩。藏羚羊是一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动物。由于原料来源的原因沙图什产品非常昂贵,一个沙图什披肩的价格从5000到11000美元不等。.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沙图什

沙漠袋貂

沙漠袋貂(Sminthopsis psammophila),又名沙丘狹足袋鼩,是澳洲一種細小及肉食性的有袋類。牠們散佈在四個乾旱的地方,即北領地近阿瑪迪斯湖、南澳州的艾爾半島及Yellabinna Sand Dunes、西澳州大維多利亞沙漠的西南部。 沙漠袋貂是所有狹足袋鼩屬中最大及最稀有的物種之一。牠們是灰色的,主要棲息在沙丘。 沙漠袋貂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被列為附錄一物種,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亦將牠們列為瀕危。.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沙漠袋貂

波多黎各鸚鵡

波多黎各鸚鵡(学名:Amazona vittata),又名波多黎各亞馬遜鸚鵡或波多黎各亞馬遜鸚哥,是波多黎各特有的一種鸚鵡。牠們長28-30厘米,主要呈綠色,前額紅色,眼圈白色。其下有兩個亞種,但已滅絕的庫萊布拉綠鸚鵡的獨特性卻受到質疑。牠們的最近親据信是古巴鸚鵡及白眶亞馬遜鸚鵡。 波多黎各鸚鵡3-4歲就會達至性成熟。牠們每年會繁殖一次。雌鳥生蛋後就會留在巢中孵蛋,直至孵化出雛鳥。雛鳥由雙親餵養,60-65日大就會換羽。牠們主要吃花朵、果實、葉子、樹皮及花蜜。 波多黎各鸚鵡是波多黎各唯一的特有種,且被列為極危。牠們的數量於19世紀至20世紀間因失去原有的棲息地而大幅下降。牠們已從維埃克斯(Vieques)及莫娜島(Mona Island)上完全消失。於1968年開始展開了保育計劃,免得牠們滅絕。於2006年,估計其野外數量有34-40隻及飼養的143隻。.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波多黎各鸚鵡

波斯豹

波斯豹(學名:Panthera pardus ciscaucasica)也稱高加索豹,是體型最大的豹亞種,原來只生活在土耳其東部、高加索山脈和伊朗北部、土庫曼斯坦南部和阿富汗西部部份地區。在所有分佈地區都已經瀕危,成年個體約有871–1,290只,並且其數量依然在不斷下降。 19世紀劃分出的、原產於土耳其西南部的安納托利亞豹(Panthera pardus tulliana)現已併入該亞種。.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波斯豹

泥龜

泥龜(学名:Dermatemys mawii)是泥龜科(Dermatemydidae)泥龜屬(Dermatemys)下的唯一物種。牠們是夜間活動及水生的龜,棲息在中美洲由墨西哥至洪都拉斯較大的河流及湖泊。.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泥龜

法螺 (动物)

-- 大法螺(学名:Charonia tritonis),一般只叫作法螺,是法螺科大法螺属一种非常大型的的海洋腹足綱软体动物。法螺科舊屬异足目,今屬鶉螺總科。.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法螺 (动物)

淺裂利立蘭

淺裂利立蘭(学名:Sophronitis lobata)是巴西特有的一種蘭。它們現正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 Sophronitis lobata (Laelia lobata) (as Laelia boothiana) - Xenia 1-91 (1858).jpg Laelia lobata 'Alba' 001 GotBot 2015.jpg|'Alba'.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淺裂利立蘭

漁貓

漁貓(学名:Prionailurus viverrinus、 fishing cat )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猫科动物,主要分布於中南半岛、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蘇門答臘和爪哇岛,一般生活于林区的灌丛地带、沿河的芦苇丛以及热带海岸的常绿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漁貓学名的种加词“viverrinus”意为“灵猫”,这源於其外表与灵猫有些许相似。.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漁貓

濒危物种列表

瀕危物種是指一個物種,由於濫捕、盜獵、環境破壞、數量稀少、棲地狹窄等種種原因導致有滅絕危機的物種。根据IUCN的标准,濒危物种名单会依据物种具体状况而修订,因此这是一个在变化中的列表。.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濒危物种列表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国动物物种

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国动物物种所列为依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所列在中国大陆境内濒危野生动物的物种。.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国动物物种

昆士兰毛吻袋熊

昆士蘭毛吻袋熊(学名:Lasiorhinus krefftii),又名澳洲毛鼻袋熊,是一種袋熊。牠們於100年前廣泛分佈在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州及昆士蘭,但現已只限於昆士蘭埃平森林國家公園的3平方公里範圍內。牠們是世界上稀有的大型哺乳動物之一,現正處於極危狀況。牠們比塔斯馬尼亞袋熊稀大,且繁殖較快,每三年就可產下兩隻幼袋熊。牠們棲息在長滿野牛草的地方,並以此為食物。於2000年,在公園內建造了一道兩米高的保護欄,但因其數量過少,並沒有進行人工繁殖或遷徙的工作。 澳洲毛鼻袋熊在澳洲被列作瀕危,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則將牠們列作為極危。牠們亦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昆士兰毛吻袋熊

海倫蘆薈

海倫蘆薈(学名:Aloe helenae)是馬達加斯加特有的一種蘆薈。它們現正處於極危,並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海倫蘆薈

海鬣蜥

海鬣蜥(學名:Amblyrhynchus cristatus),又名加拉帕戈斯海鬣蜥或鈍鼻蜥,是僅出沒在科隆群島的鬣蜥科物種,獨有在海中生活及覓食的能力。牠們分佈在群島的所有島嶼上。牠們主要棲息在岩石海邊,但也會出沒在沼澤及紅樹林。.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海鬣蜥

斯皮克斯金剛鸚鵡

斯皮克斯金剛鸚鵡又名小藍金剛鸚鵡 (Cyanopsitta spixii)是鹦鹉科中唯一被編入藍金剛鸚鵡屬(Cyanopsitta)的品種。1819年,德國自然歷史學家斯皮克斯受雇於德國國王前住巴西收集標樣,他於巴西北部現稱Bahia州一帶首先發現這種鸚鵡,並射殺了一隻製成標本,斯皮克斯鸚鵡的名稱也就因此而來。 斯皮克斯金剛鸚鵡有長尾巴及翅膀,身體大部份呈灰藍色,背部和尾巴為藍色,眼睛附近的皮膚和臉頰呈暗灰色,鳥喙為黑色,虹膜為黃色。 斯皮克斯金剛鸚鵡現時被IUCN紅色名錄列入極危級別國際雀鳥聯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2004) 。2006年IUCN紅色名錄的受威脅物種,資料說明了此物種被編入極危級別的原因,且被列於華盛頓公約附錄一及二,與《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I,禁止進入交易。.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斯皮克斯金剛鸚鵡

新喀吸蜜鸚鵡

新喀吸蜜鸚鵡(Charmosyna diadema)是新喀里多尼亞美拉尼西亞特有及可能已滅絕的一種吸蜜鸚鵡。.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新喀吸蜜鸚鵡

新畿內亞極樂鳥

新畿內亞極樂鳥(學名Paradisaea raggiana),又名紅羽極樂鳥或紅羽天堂鳥,是一種大型的極樂鳥。它們分佈在新畿內亞南部及東北部。在D·艾拔提斯(Luigi Maria D'Albertis)要求下,取了為紀念熱那亞侯爵Francis Raggi的學名。 新畿內亞極樂鳥是巴布亞新畿內亞的國鳥。它們於1971年就已經被作為該國的國徽及包含在國旗之內。.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新畿內亞極樂鳥

懶吼猴

懶吼猴(Alouatta pigra),又名紅面吼猴,是中美洲的一種吼猴。牠們分佈在伯利茲、瓜地馬拉及墨西哥等接近尤卡坦半島的地方。牠們棲息在常綠、半落葉及低地雨林。雖然牠們與非洲的狒狒並非近親,但伯利茲仍稱呼牠們為「狒狒」。在狒狒保留地(Community Baboon Sanctuary)及卡克斯康伯盆地野生保育區(Cockscomb Basin Wildlife Sanctuary)及多個考古學位點都可以見到懶吼猴。.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懶吼猴

扁尾陸龜

扁尾陸龜(Pyxis planicauda),又名扁尾蛛網龜或平背陸龜,是馬達加斯加特有的一種龜。.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扁尾陸龜

扁頭豹貓

扁頭豹貓(学名:Prionailurus planiceps),或簡稱扁頭貓,是一種體型較小的野外貓科動物,分佈在泰國南部、馬來西亞、汶萊及印尼的森林。牠們因失去棲息地及污染而瀕危。只有兩隻扁頭貓受到飼養,都是在馬來西亞的動物園。像很多細小的貓科,牠們都曾被分類在貓屬之中。.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扁頭豹貓

扬子鳄

揚子鱷或稱作鼍、中华短吻鳄(學名: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俗稱豬婆龍,鼍龍,亦是世界上體型最細小的鱷魚品種之一。主要分佈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及太湖。.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扬子鳄

拯救中国虎国际基金会

拯救中国虎国际基金会(英文:Save China's Tigers)是一个以保护华南虎为主要目标的民间组织,2000年由一名美籍华裔女士全莉在英国、美国和香港注册。2003年拯救中国虎基金会开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总局合作,开始在南非进行保护华南虎的项目,先后将四头华南虎从中国输送到南非进行野化训练,这一项目受到媒体的追捧,但也受到来自环保界和学术界的一些质疑。.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拯救中国虎国际基金会

曲紋唇魚

曲紋唇魚(學名:Cheilinus undulatus),(又稱波紋鸚鯛、波紋唇魚),常俗稱蘇眉鱼,也有拿破崙鱼、龍王鯛、海哥龍王及大片仔等別名,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目前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保護,列為附錄II的物種,表示於所有、管理及進行貿易時,均受到許可證制度管制。 主要棲息區域分布于红海、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台灣以及南海诸岛等,幼鱼多生活于礁盘内侧浅水中以及成鱼常见于礁盘外侧较深的海域。.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曲紋唇魚

普通獼猴

普通獼猴(學名:Macaca mulatta),即恒河猴,是猴科動物中最爲有名的一種猴。它是典型的獼猴屬動物,分佈于日本千葉縣房總半島、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和中國大陸南方。 成年公猴的身體要比母猴大,平均體長度在,體重,母猴則只有,體重。體毛顔色為褐色或灰色,臉部為粉紅色,尾巴不是很長,約在之間。普通獼猴的平均壽命約為25年。 普通獼猴是用於科學試驗的重要品種。.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普通獼猴

晃玉

晃玉(學名:Euphorbia obesa),又名布紋球,奧貝莎。屬大戟科大戟屬的一個物種。原產於南非開普省。它被廣泛種植在世界各地,但在野生環境中,因為過度採集及生長緩慢,而且生產種子數量少而導致瀕臨滅絕,被列在CITES附錄二中。.

查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和晃玉

亦称为 CITES,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

帝王蠍两岸互赠保育类动物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污染中国地理中華穿山甲中華白海豚丹顶鹤世界保护监测中心三線閉殼龜二胡二色石豆蘭伍德蘇鐵弓頭鯨低地水牛彩雉微凹黃檀保护状况北方蓝鳍金枪鱼圆盾猪笼草國家魚類及野生動物法醫實驗室國王椰子列當科喜馬拉雅密葉紅豆杉喙鳳蝶屬冠鷓鴣冠鸞凹甲陸龜剃刀嘴鳳冠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皮爾格柏短吻海豚短尾貓短尾蛛屬环境保护主义环尾狐猴玳瑁玳瑁 (宝石)王风鸟火地亞屬灰鳳冠雉獠牙珊瑚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禾雀秘魯水獺穴鴞穿山甲第三屆香港立法會糙齿海豚索科特拉龍血樹索贊蘆薈紫紋兜蘭紫胸鳳冠鳩紫藍金剛鸚鵡細嘴兀鷲紅尾鸚鵡紅珊瑚紅眉亞馬遜鸚鵡紅頸鳳蝶屬紅樹巨蜥綠蠵龜綬草緣板鱉緬甸孔雀龜緬甸蟒緬甸星龜羚羊美麗尖柱螺美洲兜蘭屬美洲鬣蜥美洲黑熊猎豹猪笼草属猴尾蜥猴棗散眼斑孔雀雉猛禽爪哇鷹鵰絨毛絲鼠絹蝶屬環尾蜥屬熊形樹袋鼠熊猫外交牟氏水龜狐猴葵狩獵監督官瀕危物種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白头鹤白尾梢虹雉白翅棲鴨白眼河燕白面僧面猴白足狨白臀葉猴百歲蘭癒創樹隱䴉花龟蚺科過度開發遠洋白鰭鯊聖埃斯特萬島黑叩壁蜥聖芬生鸚鵡達氏仙茅棕草原袋鼠属菊水華盛頓公約鏽斑豹貓萬代蘭屬鐵蘭屬食蟹狐裳鳳蝶屬褐狐猴西瓜龜馬島長尾狸貓馬來王豬籠草馬來穿山甲馬達加斯加樹蚺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香港環境保護香港愛護動物協會角冠雉角雕詭避役屬鬃毛吼猴魏氏蝰魯克氏仙鶲變色龍屬鯨鯊象牙豹貓鲑色凤头鹦鹉鳥翼蝶鳥翼鳳蝶屬鳳冠孔雀雉鴿子蘭路威氏棕麥氏長頸龜黃唇魚黃肩亞馬遜鸚鵡黃耳長尾鸚鵡黑嘴樹鴨黑颈鹤黑角珊瑚黑鶉黑鹳黑镰嘴风鸟黄缘盒龟鼠鲨鼠海豚龍尾灘龍涎香辛氏蜥霍氏樹懶蘭嶼羅漢松阿波羅絹蝶蘇拉塚雉赤蠵龜閃光鱘閉殼龜屬藍岩鬣蜥藍喉錐尾鸚鵡藏马鸡藪貓葉尾守宮葛氏林椰钝口螈蒙古野驢肉蓯蓉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金印草金太陽鸚鵡金獅面狨金貓金肩鸚鵡長尾袋貂長尾水獺長鬚鯨苏卡达象龟雪豹雪豹网络雪鸮雲南火焰蘭雲豹雲木香蛛網陸龜雙黃頭亞馬遜鸚鵡耳廓狐考鍬甲屬考氏鰭竺鯛虎克猪笼草捕蠅草棒錘樹屬棉冠獠狨極危物種櫛齒鋸鰩歌利亞鳥翼鳳蝶比馬基亞林葵水獺民都洛水牛江豚沼澤箱龜沼澤鹿沙图什沙漠袋貂波多黎各鸚鵡波斯豹泥龜法螺 (动物)淺裂利立蘭漁貓濒危物种列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国动物物种昆士兰毛吻袋熊海倫蘆薈海鬣蜥斯皮克斯金剛鸚鵡新喀吸蜜鸚鵡新畿內亞極樂鳥懶吼猴扁尾陸龜扁頭豹貓扬子鳄拯救中国虎国际基金会曲紋唇魚普通獼猴晃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