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澳大利亞國防軍

指数 澳大利亞國防軍

#重定向 澳大利亚国防军.

37 关系: A-4G天鷹式攻擊機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座力炮反恐特勤隊天主教澳大利亞國防軍教區巴布亚新几内亚中華民國與澳大利亞關係乔治·佩尔任務中失蹤伊拉克战争多国部队彼得·科斯格罗夫全像武器照準器精密國際AW狙擊步槍美國第51州美国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瑪蒂達 II韓國參戰越南戰爭馬來西亞車輛號牌鴯鶓戰爭蔡命新自衛隊伊拉克復興支援群虛擬戰場系統2HK MP5冲锋枪HK USP手槍HK416突擊步槍M16突擊步槍M1911手槍M21狙擊手武器系統M60通用機槍M777榴彈砲M9刺刀Mk 47自動榴彈發射器沙科TRG狙擊步槍澳大利亚澳洲皇家海軍斯泰爾AUG突擊步槍新幾內亞領地愛德華·高夫·惠特蘭

A-4G天鷹式攻擊機

麥克唐納-道格拉斯A-4G天鷹式(McDonnell Douglas A-4G Skyhawk)是一架由澳洲皇家海軍自A-4天鷹式的基礎發展出來的攻擊機。該設計是基於A-4F天鷹式的變體,並配有略微不同的航空電子設備,並可搭配AIM-9響尾蛇空對空導彈。澳洲皇家海軍分別在在1967年和1971年各接收十架A-4G,服役年份由1967年至1984年。 在澳大利亞服役的A-4G成為了墨爾本號航空母艦艦載機隊的一部分,主要被用作艦隊提供空中防禦。他們曾參與整個太平洋地區的演習,協助軍艦的培訓以及澳大利亞軍方其他的行動。A-4G並沒有參與過任何實戰。雖然他們曾經被計劃派往東南亞參與越南戰爭,但是計劃最後被取消。過去共有十架A-4G於海軍服役期間因設備故障和非戰鬥碰撞而報廢,造成兩名飛行員死亡。 在墨爾本號於1982年退役後,澳洲皇家海軍已不再需要大量的固定翼飛機,所以餘下的10架A-4G在1984年被出售給紐西蘭皇家空軍,它們在紐西蘭最初是被用於培訓目的。1986至1991年期間,這些飛機被升級和重新更名為A-4K。兩架前A-4G在2001年墜毀,造成一名飛行員死亡。紐西蘭皇家空軍的天鷹式攻擊機在2001年退役。八架A-4K,包括六架前A-4G,在2012年被賣給,用於支援美國軍事訓練演習。.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A-4G天鷹式攻擊機 · 查看更多 »

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座力炮

卡爾·古斯塔夫无后座力炮 (Carl Gustaf,;亦稱:古斯塔夫巴祖卡、M2CG)是一枝由瑞典萨博博福斯动力公司(原本是波佛斯反裝甲公司)生產、並且是較常見的單兵攜帶可重複使用多用途无后座力炮,發射84×246毫米炮彈。雖然卡爾·古斯塔夫發射的大部分彈藥是以傳統無後座力原理炮彈操作,有些現代型號的炮彈會加裝後燃燒助推器,使它在技術上成為一枝火箭弹发射器。 卡爾·古斯塔夫的第一枝原型是在1946年製造,用作在那個時代,許多類似的輕量級反裝甲武器設計之一。雖然那些類似武器已經普遍地在現代制式當中消失,但卡爾·古斯塔夫直到今天仍然被廣泛使用。重量輕、成本低,以至廣泛多樣的炮彈類型相結合,使得卡爾·古斯塔夫極其靈活而且能夠在各種各樣的用途上加以應用,而相對的、比如M72 LAW等單一用途型武器都因較新型的坦克設計使它們失效而就此退役。 英軍將其命名為查理G(),而加拿大軍隊則將其命名為84或卡爾G()。在美國軍隊服役的卡爾·古斯塔夫被正式命名為突擊隊反坦克武器系統(,簡稱:RAWS),但通常被美國士兵稱為古斯塔夫或簡稱為卡爾·莊遜()。在澳大利亞軍隊服役的卡爾·古斯塔夫又被士兵戲稱為查理斯趣味()或查理斯腸痛(;Gutsache,,意為:腸子疼痛,胃痛的俚語)。在日本陸上自衛隊服役的卡爾·古斯塔夫被正式命名為84 毫米無後座力炮,但通常被日本士兵稱為84RR、卡爾先生或簡稱為無反動。在原產國的軍隊服役的卡爾·古斯塔夫被正式命名為Grg m/48( m/48,意為:無後坐力反坦克炮(榴彈炮)48型),但有時也被戲稱為水管,這是因為武器的主體包括一根長炮管。.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座力炮 · 查看更多 »

反恐特勤隊

反恐特勤隊(英文:Counter Terrorism Response Unit,縮寫:CTRU)於2009年7月成立,隸屬於香港警務處行動處行動部行動科反恐怖活動及內部保安組,為準軍事化特種警察部隊,主要責任為執行警務處的反恐策略(「防禦、保護、戒備、追查及復原」)、反恐巡邏潛在恐怖襲擊威脅的建築物及地點、處理恐怖襲擊,並且在香港面對高度恐怖襲擊威脅時,負責爆炸品處理、防範化生輻核,及當中的押運任務。反恐特勤隊為特別任務連外,警務處另外一支具備兩棲作戰能力的特種警察部隊,及亞洲第一支警察反恐巡邏部隊。.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反恐特勤隊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澳大利亞國防軍教區

天主教澳大利亞軍中教長教區(Ordinariate Militaris Australiae;Diocese of the Australian Defence Force/ Military Ordinariate of Australia)是澳大利亞一個羅馬天主教軍中教長區,直屬聖座,負責牧養信奉天主教的澳大利亞國防軍軍人及其家眷。 教長區駐紮於位於澳洲首都領地的坎貝爾,2004年有23名司鐸、4名終身執事、一名修士。現任教長為麥斯威爾·利萊·戴維斯。 早在1901年八国联军之役,澳洲就已經派出随军司铎;1912年起,就派出主教負責牧養軍中教友。1969年3月6日成立軍中代牧區,1986年7月21日被升為军中教長區。.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天主教澳大利亞國防軍教區 · 查看更多 »

巴布亚新几内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Independent State of Papua New Guinea),通称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巴布亚皮钦语:Papua Niugini;希里摩图语:Papua Niu Gini),简称巴新,是位於太平洋西南部的一個島嶼國家,主要涵蓋新幾內亞島東半部,西鄰印度尼西亞的巴布亞省,南部和東部分別與澳洲和所羅門群島隔海相望。.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與澳大利亞關係

中華民國與澳大利亞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澳大利亞聯邦(台、港澳多通稱澳--洲)之間的關係。兩國於1941-1972年有官方外交關係,斷交後,在對方首都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中華民國與澳大利亞關係 · 查看更多 »

乔治·佩尔

喬治·佩爾(George Pell:),是澳洲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並獲得澳洲勳章。也是首任聖座經濟秘書處主席。.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乔治·佩尔 · 查看更多 »

任務中失蹤

任务中失踪(Missing in action)是军事损失的一种,指的是军事人员在战斗行动中被上报失踪。他们的结局有可能是战死、受伤、被俘或者逃跑。对于战死者来说,其遗体或坟墓在没有得到确认的情况下才算失踪。在战争的历史中,任务中失踪一直是军事人员面临的很大的风险。.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任務中失蹤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战争多国部队

伊拉克战争多国部队(Multi-National Force – Iraq),縮寫「MNF–I」,是指2003年3月的伊拉克战争時,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多國联軍,参与的軍隊有美軍、英軍、澳大利亞國防軍、大韓民國國軍(宰桐部隊)、義大利軍隊、日本自衛隊(伊拉克復興支援群),及印尼、波兰、格魯吉亞、丹麦、乌克兰和新加坡等國的部隊。 在當時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與其儿子受限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多國部隊开始進攻伊拉克,然而此次军事行动並未得到联合国授权。.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伊拉克战争多国部队 · 查看更多 »

彼得·科斯格罗夫

彼得·約翰·科斯格罗夫爵士,AK,MC(,),澳大利亚退役军官,现任澳大利亚总督。.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彼得·科斯格罗夫 · 查看更多 »

全像武器照準器

全像武器照準器(Holographic weapon sight)或稱作全像繞射照準器(Holographic diffraction sight)是一種無放大效果的槍械照準器,讓使用者可以透過玻璃光學觀測窗來看見標線疊加在視野上。全像標線是透過雷射二極體的發射的雷射光來產生。 第一個全像照準器是由EO Tech在1998年製造。.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全像武器照準器 · 查看更多 »

精密國際AW狙擊步槍

精密国际AW(Arctic Warfare—北极作战)是英国精密国际公司所设计和制造的一系列旋转后拉式枪机式狙击步枪构成的枪族。自从1980年代问世至今,该枪在警察和军队中均很普及。.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精密國際AW狙擊步槍 · 查看更多 »

美國第51州

美國第51州」是個尚未實現的美國政治體。「美國第51州」,可以是一個政治術語,是指下一個將會加入美利堅合眾國的成員邦,但亦可以是一個幽默的片語。尤其在加拿大和英國等歐洲國家,當地人會說自己的地方已經變成「美國第51州」,用以諷刺自己國家大量受到美國文化影响,而自己的文化過度「美國化」,或者是在經濟、政治或軍事上與美國的關係密切。.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美國第51州 · 查看更多 »

美国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

美国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United States Indo-Pacific Command,缩写:USINDOPACOM),--,原稱美國太平洋司令部(United States Pacific Command,缩写:USPACOM),是美軍最早成立的聯合作戰司令部,也是目前9個聯合司令部中規模最大、責任區最廣的一個,下轄人數約30萬,佔美國現役軍人總數的20%。.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美国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 · 查看更多 »

瑪蒂達 II

蒂爾達Mk.II步兵坦克(A12)(Infantry Tank Mark II, A12 Matilda II Infantry Tank)乃英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生產之步兵戰車。.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瑪蒂達 II · 查看更多 »

韓國參戰越南戰爭

韓國參戰越南戰爭(),是韓國朴正熙政府任內,使大韓民國國軍投入部隊參與越南戰爭的政策,也是大韓民國建國後的第一次海外軍事行動。從初期的醫務、工兵等非作戰單位,到後來的陸軍、海軍陸戰隊的戰鬥部隊、和包含了海軍、空軍的支援單位,1964年至1973年間累計派遣了32萬人,1967年11月的高峰期,駐越韓軍的兵力達到48,000人。在支援越南共和國(南越)的反共陣營中是規模僅次於駐越美軍的第二大外國部隊,數量也遠多於排在其後的澳大利亞國防軍和新西兰国防军。 在韓國軍隊赴越期间,許多韓國的民間承包商、相關產業和人員藉機前往越南,從事運輸、工程等業務,对韓國經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楊碧川,1988,《漢江怒潮》,台北:前衛出版社。。韓兵對越南婦女的強暴和大規模虐殺,至1990年代才曝光,至此遭到日本政界窮追猛打,指出日韓兩國皆有慰安婦的過去。.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韓國參戰越南戰爭 · 查看更多 »

馬來西亞車輛號牌

來西亞車輛註冊號牌(Nombor Pendaftaran Kenderaan Malaysia,或馬來西亞車輛號牌〔Nombor Plat Kenderaan Malaysia〕),口頭語中被稱為「車牌」,是指馬來西亞公路註冊車輛的登記號牌。依據《1959年機動車輛(註冊及許可)規則》、《1987年陸路交通法令》、《1987年商業車輛註冊局法令》 和其他相關法令制定,所有在馬來西亞公路行駛的機動交通工具都必須懸掛合格的車輛註冊號牌或身份銘牌,包括汽車、摩托車、貨車、羅厘、巴士、貨櫃車和其他車輛。一般號牌的發放是由馬來西亞交通部下轄的負責,部分專用號牌已經預留給政府及公共車輛;同時,交通部也配合其他單位合作發行特殊號牌或紀念號牌,外交代表、商用車輛、計程車、和免稅車輛車牌有其他相關部門的規定。 自2014年起,陸路交通局在納閩和浮羅交怡以外的地區實施「跨州車輛注冊系統」,車主可以跨地區註冊車牌,不需要再到相關的地區辦理註冊手續。每一組註冊牌號只會分配給一部車輛使用,車主除了根據發行順序獲得登記牌號,也可以通過投標和買賣的方式獲得未登記的現行牌號,或者經由轉讓和繼承的方式獲得已登記的牌號。.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馬來西亞車輛號牌 · 查看更多 »

鴯鶓戰爭

鴯鶓戰爭(Emu War),又稱大鴯鶓戰爭(Great Emu War),指的是1932年下半年,澳大利亞軍隊於西澳大利亞州對鴯鶓實施的剿滅行動。1932年,西澳大利亞州農民向軍方控訴當地土生土長的鳥類鴯鶓種群數量太多,成天四處蹓躂,導致了當地的食物與淡水匱乏。為了遏制鴯鶓數量的增長,澳大利亞軍方派出了裝備有機關槍的士兵,進行了對鴯鶓的大規模剿滅行動。這次剿滅行動被後世稱作「鴯鶓戰爭」。.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鴯鶓戰爭 · 查看更多 »

蔡命新

蔡命新(채명신,),大韓民國國軍退役將領、外交官。因為在韓戰與越戰中擔任過指揮官而聞名,也是駐越韓國軍司令部的第一任司令。卸下軍裝後亦赴任、駐希臘大使、,退出外交界後也擔任過數個組織的領導者,包括大韓跆手道協會(대한태수도협회,後為)第一屆會長。.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蔡命新 · 查看更多 »

自衛隊伊拉克復興支援群

自衛隊伊拉克復興支援群(自衛隊イラク復興支援群,Japanese Iraq Reconstruction and Support Group) Retrieved on December 5, 2008.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自衛隊伊拉克復興支援群 · 查看更多 »

虛擬戰場系統2

虛擬戰場系統2(Virtual Battle Space 2,簡稱 VBS2)是波希米亞互動工作室的一款虛擬戰場系統系列的續作,應續作同樣也是為國家軍事訓練及教導指揮而開發的一款戰術訓練使用3D軟件,作為一款國家軍方組織使用的戰術訓練軟件,只供給國家軍方組織使用,不是作民用娛樂的,應用範圍當今美軍及許多北約國家正規部隊及軍事組織的專業軍事訓練,虛擬戰場系統2的操作玩法都是同前作一樣玩法,同樣虛擬戰場系統2的操作玩法都是以民用娛樂的武裝突襲以及閃點行動大至一樣,只是比這兩款遊戲的內容較專業化以及沒有關卡任務內容。應續作同樣也有保留虛擬戰場系統系列的任務編輯器、多人連線等內容。 虛擬戰場系統2軟件發行時間為2007年4月17日。.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虛擬戰場系統2 · 查看更多 »

HK MP5冲锋枪

HK MP5系列是由德國軍械廠黑克勒-科赫所設計及製造的衝鋒槍,是黑克勒-科赫最著名及製造量最多的槍械產品。由於該系列衝鋒槍獲多國的軍隊、保安部隊、警隊選擇作為制式槍械使用,因此具有極高的知名度。.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HK MP5冲锋枪 · 查看更多 »

HK USP手槍

USP(Universale Selbstladepistole,Universal Self-loading Pistol,通用自動裝填手槍之意)為德國武器製造商黑克勒-科赫所研發的半自動手槍。.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HK USP手槍 · 查看更多 »

HK416突擊步槍

HK416是由黑克勒-科赫以HK G36突擊步槍的氣動系統在M4卡賓槍的設計上重新改造而成,現已成為完整的突擊步槍推出,亦可以換裝氣動系統、上机匣组件、枪管和弹匣來改造AR-15系列的組合而成。.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HK416突擊步槍 · 查看更多 »

M16突擊步槍

M16是美国军方给由阿玛莱特AR-15发展而来的步枪家族所指定的代号,是一款突击步枪,使用北约标准的5.56毫米口径弹药。M16曾是1967年以来美国陆军使用的主要步兵轻武器,亦於北约15个国家使用,更是同口径枪械中生产最多的一个型号。 M16是一支轻巧的5.56毫米风冷气动弹匣供弹步枪,具有通过导气管由高压气体直接推动机框操作启动的转动式枪机,由钢,铝以及复合塑料制成。 M16主要分為三代。第一代是1960年代配備的M16和M16A1,使用美军M193/M196子弹,能以半自动或全自动模式射击。第二代是1980年代开始配發到軍中的M16A2,发射比利时SS109子弹(北约5.56毫米口径标准弹药,美军制式M855/M856子弹)。M16A2可半自动射击,也可以以最多3发连发的点射射击方式来射击。射击模式是由枪枝一侧的选择开关决定的。最後,M16A4成为21世纪初美伊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标准装备,也逐步取代了之前的M16A2。在美軍中,M16A4与M4卡宾枪的结合使用仍在逐步取代现有的M16A2。M16A4具有配备护木的四个皮可汀尼滑轨,可以使用光学瞄准镜,夜视镜,雷射瞄准器,前握把或戰術手電筒。 除了早期一些毛病之外,M16逐渐成为成熟而可靠的武器系统。它主要由柯尔特以及Fabrique Nationale制造,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生产过其改型。其半自动版本AR-15,是由少数大生产商生产的,并加以许多细小的改进,从而成為美国流行的民用槍械之一。 M16的发展在1950年代由军方主导,1960年代在越南进行了一次很成功的实战测试。1964年M16正式在美国空军采用。许多M16的改进版本陆续进行了实战测试,成功产生了M16A1。M16A1仅仅是基于M16應軍方要求加上了一个复进助推器。它从1967年到1980年代一直都是美国陆军的主要步兵轻武器,直到被M16A2取代。M16A2如今反过来又由M16A4取代,后者采用了为M4卡宾枪开发的模組化“平顶”型机匣。该武器的最初版本仍然有库存,主要供留用,並给美國國民警衛隊以及空軍使用。M16A3是M16A2的改良型,主要在美國海軍使用。.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M16突擊步槍 · 查看更多 »

M1911手槍

M1911(45手槍)是一種在1911年起生產的.45 ACP口徑半自動手槍,由約翰·白朗寧設計,推出後立即成為美軍的制式手槍並一直維持達74年(1911年至1985年)。M1911曾經是美軍在戰場上常見的武器,經歷了一戰、二戰、韓戰、越戰以及波斯灣戰爭。 1940年美國軍方對M1911正式命名為「Automatic Pistol, Caliber.45, M1911」,而對1924年推出的改進型M1911A1則命名為「Automatic Pistol, Caliber.45, M1911A1」,越戰時期的M1911A1又更名為「Pistol, Caliber.45, Automatic, M1911A1」,在整個服役時期美國共生產了約270萬把M1911及M1911A1(不包括盟國授權生產),很可能是歷來累積產量最多的自動手槍。M1911系列亦是約翰·白朗寧以槍管短行程後座作用原理來設計的著名產品,其各種特點也影響着其他在20世紀推出的手槍。.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M1911手槍 · 查看更多 »

M21狙擊手武器系統

M21狙擊手武器系統(M21 Sniper Weapon System簡稱:M21 SWS)是一支半自動狙擊步槍,是在M14自動步槍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美國陸軍從1969年開始裝備。.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M21狙擊手武器系統 · 查看更多 »

M60通用機槍

M60通用機槍(United States Machine Gun, Caliber 7.62 mm, M60)是美國制的7.62×51毫米NATO口徑通用機槍。 M60通用機槍是美軍在越南戰場中的制式機槍,作為支援及火力壓制武器,為各西方國家的機槍發展史奠定了基礎。由於火力持久而頗受美軍士兵愛戴,獲多國軍隊採用,甚至在越南戰爭的UH-1直昇機機身圖騰上也有M60機槍的蹤影。但隨著多種相同功用機槍的出現及輕兵器小口俓化,M60的設計已顯得過時,除部份特種部隊外,美軍以M240作取代,而M60B/C/D車載型及航空機槍則仍舊使用。.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M60通用機槍 · 查看更多 »

M777榴彈砲

M777榴彈砲是一種155公厘牽引炮,取代成為美国海军陆战队和美国陆军的現役武裝,同時也獲得加拿大,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与印度的地面部隊採用,並在阿富汗戰爭中首度投入戰場。 M777榴彈砲是由的製造。主要產線位於英國巴羅因弗內斯,負責鈦合金結構與制退組件的生产與組裝。最終組裝與測試則位於在哈蒂斯堡 (密西西比州)的工廠。.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M777榴彈砲 · 查看更多 »

M9刺刀

M9刺刀(;又稱:M9 MPBS,,意為:多用途刺刀系統;國家庫藏編號:1095-00-073-9238)是由美軍在1984年正式採用的一種戰場多用途刀和刺刀。它具有177.8毫米(7英吋)的刀鋒,而且刀身上具有長孔套設計,可與其刀鞘頭的駐筍組合成鉗子,全刀絕緣,可鉸斷鐵絲網。.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M9刺刀 · 查看更多 »

Mk 47自動榴彈發射器

Mk 47或打擊者40(Striker 40)是一款具有綜合火控系統,並能發射各種40毫米非導向榴彈和程序化聰明榴彈的自動榴彈發射器。.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Mk 47自動榴彈發射器 · 查看更多 »

沙科TRG狙擊步槍

沙科TRG-22/42()是一枝由位於芬蘭里希邁基()的槍械製造商研製的手動狙擊步槍。TRG-22發射(.260 Remington,6.5-08 A-Square,6.5×51毫米)和標準型.308 Winchester彈藥,而TRG-42則裝有較大型的槍機和槍管作為標準組件,以發射火力和射程都更強大的.300 溫徹斯特麥格農(7.62×67毫米)和.338拉普麥格農(8.6×70毫米或8.58×70毫米)彈藥。沙科TRG-22/42狙擊步槍可以選擇單調的橄欖色、土黃色、沙色或黑色固定槍托,也可以選擇折疊槍托。 沙科TRG-22/42的槍口通常裝有槍口制退器以減少後座力、和。沙科公司原廠生產的TRG狙擊步槍是往兩側排氣和可拆卸的。一般而言,TRG都會配備一個卡爾·蔡司公司或是(簡稱:S&B)警用神槍手二型(,簡稱:PM II)固定放大倍率或可變倍率光學狙擊鏡。如果使用者希望有更多的靈活性,必需在不同的距離或是寬闊的視場內進行射擊的話,就可以使用可變倍率光學狙擊鏡。.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沙科TRG狙擊步槍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联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通称澳大--利亚(Australia,缩写为 AU、AUS),中文环境下(尤其是臺灣、香港等地)常使用「澳--洲」代替“--”,是全球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大洋洲最大的国家和南半球第二大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曼尼亚岛及数个海外的岛屿,面积和美國本土相似,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與隔海相望的东南近邻是紐西蘭,西北是印度尼西亚,北边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及东帝汶。澳大利亚的首都位于堪培拉,最大城市为悉尼。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意思為“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通常稱作澳洲大陆,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陆板塊。澳大利亚人均擁有國土面積0.353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廣闊的國家之一。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熱帶雨林、別稱為“紅色中心”的沙漠、吸引很多旅客的海濱及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及烏魯汝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澳大利亚 · 查看更多 »

澳洲皇家海軍

澳洲皇家海軍(Royal Australian Navy)是澳洲國防軍的海上武装力量。目前澳大利亚皇家海军已擁有48艘军舰、4艘非战斗船只、16000名现役军人,是南太平洋地区最强大的的海军力量。.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澳洲皇家海軍 · 查看更多 »

斯泰爾AUG突擊步槍

Steyr AUG是1977年奧地利公司推出的軍用自動步槍,是史上首次正式装備採用犢牛式設計的軍用步槍。「AUG」是德文「Armee-Universal-Gewehr」的縮寫,意即「陸軍通用步槍」。.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斯泰爾AUG突擊步槍 · 查看更多 »

新幾內亞領地

新幾內亞領土(英語:Territory of New Guinea)是從1920年至1975年由澳大利亞管轄的新幾內亞島領土。1949年,巴布亞領土和新幾內亞領土以巴布亞和新幾內亞領土的名義成立。該行政聯盟於1971年更名為巴布亞新幾內亞。 最初新幾內亞領土是德屬新幾內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澳大利亞部隊俘獲和占領。 新幾內亞大部分土地在1942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佔領。在此期間,新不列顛島上的拉布爾成為日本的主要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根據“巴布亞新幾內亞臨時管理法案”(1945-46),巴布亞和新幾內亞的領土合併成為一個行政聯盟。.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新幾內亞領地 · 查看更多 »

愛德華·高夫·惠特蘭

愛德華·高夫·惠特蘭,AC、QC(Edward Gough Whitlam,),出身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韦里瓦選區的工黨(ALP)籍政治家,為第21任澳大利亞總理。惠特蘭本人根據傳統用法,使用的名字是高夫·惠特蘭(Gough Whitlam; 音同goff)。 1952年高夫·惠特蘭首次當選新州籍的下議員;1960年當選為工黨副黨魁;1967年成為反對黨工党的領袖。 1969年國會改選的結果席次不足以組閣。1972年,在當時的右翼執政聯盟連續主政23年之後,惠特蘭終於率領工黨取得了組閣權;1974年在提前的國會改選中,工黨再次取得組閣權。1975年,澳大利亞總督约翰·克尔在國會有重大爭端之際,未循例事先徵詢總理方面的意見,僅在召見後即解除惠特蘭的總理職務,後世稱此「澳大利亞憲政危機」;他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被總督所解職的澳大利亞總理。 儘管惠特蘭當政的時間不長,但後世認為他擔任總理期間建樹頗多。時至今日,許多政策和方針皆於當代成形,並且持續發揮著行政效益。其中最著名的是健康保險政策。此外惠特蘭有如總統般的施政風格、所追求的社會福利改革,以及國會改選失利等仍然使人們表以同情和討論。.

新!!: 澳大利亞國防軍和愛德華·高夫·惠特蘭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