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8 关系: 埃及地震列表,卡伊斯一世,吉茲拉阿迦,塞利姆二世,天方,奥斯曼-沙特战争,奧斯曼帝國行政區劃,巴德尔之役,两圣地监护人,且虑县,也门,亞美尼亞伊斯蘭教,亞美尼亞伊斯蘭教,伊玛目沙米勒,傑馬爾帕夏,克爾白,四庫全書,现代标准阿拉伯语,穆罕默德,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君主列表,米德哈特帕夏,索库鲁·穆罕默德帕夏,麥加謝里夫,阿尤布王朝,阿里·本·阿比·塔利卜,阿拔斯一世·希尔米帕夏,阿拉伯高原,色佛尔条约,耶齐德一世,沙特阿拉伯,沙特阿拉伯历史,沙特阿拉伯-土耳其關係,泛阿拉伯顏色,清朝,漢志阿拉伯語,易卜拉欣帕夏,1900年各国人口列表。
埃及地震列表
埃及地震列表介绍埃及有史以来的显著地震。埃及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和东非大裂谷地震带附近,地震活动比较频繁,但强震相对较少。其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苏伊士湾南端,红海北部和亚喀巴湾周围地区活动板块的边界地带。从公元1341年5月至今,埃及有记载的地震至少达40次,但从未有8级以上强震的观测纪录。 埃及的地震纪录始于公元前2200年。是埃及有观测纪录以来地震规模最大的地震,其矩震级达到7.3级,最大烈度则达到8(VIII)度。该次地震对西奈半岛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并致使至多12人死亡。而1754年开罗地震则是该国有史以来造成人员死亡最多的地震,是次地震据信约造成4万人死亡。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震中不在埃及本土的地震也曾给埃及造成了巨大影响,如就摧毁了久负盛名的亚历山大灯塔。 埃及的官方地震观测机构是“埃及国家天文与地球物理研究所”(المعهد الوطني لعلم الفلك والجيوفيزياء، مصر),该机构及其下属的埃及国家地震观测台网负责埃及全国的地震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并在全国布设了近60个地震台站,以纪录埃及及其周边的地震活动情况。.
查看 漢志和埃及地震列表
卡伊斯一世
卡伊斯一世(امرؤ القيس بن عمرو)是拉赫姆王國的第二任國王,他的母親Maria bint 'Amr是Ka'b al-Azdi的姊妹。卡伊斯於295年-328年在位,是第一位昄依基督教的拉赫姆國王。穆斯林學者塔巴里指「他為波斯人管治阿拉伯人在伊拉克、漢志及美索不達米亞的所有土地。卡伊斯在他的墓誌銘銘文中被稱為「受嘉勉的阿拉伯人之王」,但阿拉伯人之王的封號亦同時給予哈特拉國王。銘文中亦提及卡伊斯勢力遠至奈季蘭,並曾經圍攻奈季蘭王Shammar Yahri'sh。一些學者在阿拉伯南部的一些銘文中確定卡伊斯的事跡。在同一些銘文中有一起提及卡伊斯及希木葉爾國王 Shammar Yahri'sh.
查看 漢志和卡伊斯一世
吉茲拉阿迦
吉茲拉阿迦是奧斯曼帝國時期伊斯坦堡管理蘇丹後宮的首領太監。由於他接近蘇丹和后宮女性,所以在宮廷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這個職位被列為奧斯曼帝國最重要的職位直到19世紀初,而且生存至奧斯曼帝國終結。由於這職位一直被黑人佔領,因此又稱黑人首領太監。他們多出身努比亞地區。.
查看 漢志和吉茲拉阿迦
塞利姆二世
塞利姆二世(英語:Selim II, 土耳其語: II.Selim;),他也被稱為「金髮」塞利姆(Selim the Blond,塞利姆的頭髮與鬍鬚皆為淡金色)或者是「酒鬼」塞利姆(Selim the Drunkard),他從1566年擔任奧斯曼帝國的蘇丹直至1574年逝世為止。他是蘇萊曼一世及其妻许蕾姆苏丹之子,早年的塞利姆似乎不太可能成為王位的繼承人,直到他父親最寵愛的哥哥死於天花,另一位同父異母的兄長穆斯塔法皇子被蘇萊曼一世下令處決,以及弟弟巴耶濟德皇子在塞利姆與他父親的協調之下被殺害後,塞利姆成功坐上了蘇丹的寶座。.
查看 漢志和塞利姆二世
天方
天方可以表示為:.
查看 漢志和天方
奥斯曼-沙特战争
奧斯曼-沙特戰爭(الحرب العثمانية السعودية,Ottoman–Saudi War),又稱為奧斯曼-瓦哈比戰爭(الحرب العثمانية الوهابية,Ottoman–Wahhabi War),是1811年至1818年期間奧斯曼帝國埃及省和第一沙特王國之間的戰爭。最終埃及帕夏(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帕夏在多場戰役中獲勝,並消滅第一沙特王國。.
查看 漢志和奥斯曼-沙特战争
奧斯曼帝國行政區劃
奧斯曼帝國行政區劃是奧斯曼帝國國家機關的行政區劃,是帶有民事權力的軍事管治政區,而在此體制外的還有附屬國。奧斯曼帝國行政區劃可分為兩個時期,一是隨著帝國崛起而初步規劃;二是1864年行政改革後的時期。.
查看 漢志和奧斯曼帝國行政區劃
巴德尔之役
巴德尔之役,也作笆都爾之戰、白德尔之役、拜得尔战役(Battle of Badr,غزوة بدر)等,是发生在公元624年3月14日(伊斯兰历中的17賴買丹月, 2 AH),地点位处西阿拉伯半岛的漢志区(如今的沙特阿拉伯所在地),是伊斯兰教早期甚为重要的一场战役,是穆罕默德在麦加与其古莱什的反对者的较量的转折点。巴德尔之役在伊斯兰教历史之中被认为是决定性的胜利,是神迹显现,亦或是穆罕默德的战策天才之显现,也是《古兰经》中为数不多特别提到的战争之一。.
查看 漢志和巴德尔之役
两圣地监护人
两圣地监护人(阿拉伯语:,拉丁化:Khādim al-Ḥaramayn al-Sharīfayn)或译两圣寺的服侍者、两圣地的管理者、两圣地护卫者、两圣地之--、两圣寺之--等,是一个伊斯兰教的头衔,为历代阿拉伯帝国哈里发、奥斯曼帝国苏丹和现在的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所使用。 如今,该头衔被同时兼任瓦哈比派领袖的沙特王国国王所拥有,也是国王的正式头衔,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
查看 漢志和两圣地监护人
且虑县
且虑县,為西漢古縣名,在今遼寧省朝陽市西部一帶,西漢時置,東漢時廢止。且慮由遼西郡領有,在《漢志》中位列遼西十四縣中的第一位,所以有觀點認為其是遼西郡治所在,東漢時人應劭則考證,遼西郡治實為陽樂縣。《中國歷史地圖集》東北地區資料匯篇 第一編 兩漢魏晉時期 第一部分 遼西郡 第1-2頁.
查看 漢志和且虑县
也门
葉門共和國(الجمهورية اليمنية,al-Jumhūriyyah al-Yamaniyyah),通稱葉門(al-Yaman),為西南亞國家,阿拉伯海和紅海邊緣,与阿曼和沙特阿拉伯接壤。1990年5月22日由葉門阿拉伯共和國和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合併統一而成。.
查看 漢志和也门
亞美尼亞伊斯蘭教
亞美尼亞,是世界第一個基督教國家。伊斯蘭教在七世紀阿拉伯人入侵高加索後開始大舉進入,之後在定居在亞美尼亞高原,在政治和社會史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隨著塞爾柱突厥十一和十二世紀的入侵,最後迫使許多安納托利亞的亞美尼亞基督徒皈依伊斯蘭教,融入穆斯林社區。.
查看 漢志和亞美尼亞伊斯蘭教
亞美尼亞伊斯蘭教
亞美尼亞,是世界第一個基督教國家。伊斯蘭教在七世紀阿拉伯人入侵高加索後開始大舉進入,之後在定居在亞美尼亞高原,在政治和社會史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隨著塞爾柱突厥十一和十二世紀的入侵,最後迫使許多安納托利亞的亞美尼亞基督徒皈依伊斯蘭教,融入穆斯林社區。.
伊玛目沙米勒
伊玛目沙米勒(阿瓦尔语:Шейх Шамил;Şeyh Şamil;Имам Шамиль;الشيخ شامل,)是达吉斯坦和车臣的穆斯林山民领袖,哈吉。曾经在高加索战争期间抵抗俄罗斯帝国征服长达25年之久。在戰爭中以劣勢兵力屢敗俄軍精銳部隊,兵力比甚至懸殊至1比13仍然能夠獲勝,卻總自謙為一個普通反抗者,厭惡別人稱他為英雄。 沙米勒出生于阿凡汗國达吉斯坦吉姆雷的一个地主家庭,以祖父名字命名為阿里,後再改名為沙米爾,即狼之意。其父鄧古為鐵匠,因從長輩處承繼土地,因此亦經營農務,是一名小地主。因家境相對充裕,其父可供沙米爾上學,沙米爾因此学习文法、逻辑、修辞和阿拉伯文,享有学者的声誉。他亦日夜鍛鍊身體,學習武術。1812年,15歲的沙米爾離鄉,前往奧斯曼帝國學習,接觸車臣人謝赫曼蘇爾建立的教義。1813年俄国占领达吉斯坦以后,参与反抗俄国的圣战。1834年沙米勒当选为达吉斯坦第三代伊玛目。尽管俄国对沙米勒进行大规模围剿,但未能完全消灭沙米勒的反俄运动。1857年,由亚历山大·巴米亚京斯基元帥率领兩路俄军进行围剿。1859年9月,沙米勒在古尼布山区投降,之后被被流放到卡卢加。1870年,沙米勒获准去麦加朝觐,途径伊斯坦布尔时得到奥斯曼土耳其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的接见和欢迎。1871年于麦地那逝世。.
查看 漢志和伊玛目沙米勒
傑馬爾帕夏
阿赫迈德·傑馬爾帕夏(Ahmet Cemal Paşa,)是奥斯曼帝国的政府官員與知名軍事人物。杰马尔出生于希腊米蒂利尼。毕业于奥斯曼帝国战争学院。他在巴爾幹戰爭嶄露頭角,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鄂圖曼政府主要領導人之一。他也对奥斯曼帝国末期亚美尼亚大屠杀、希臘種族滅絕、亚述大屠杀负有主要责任。.
查看 漢志和傑馬爾帕夏
克爾白
克爾白或稱卡巴天房、天房等(阿拉伯語:الكعبة,羅馬化:al-Kaʿbah),是一座立方體的建築物,意即“立方體”,位於伊斯蘭教聖城麥加的禁寺內。相傳是第一個人類阿丹(亞當)興建的,並由易卜拉欣(亞伯拉罕)和易斯馬儀(以實瑪利)父子共同修建的。伊斯蘭傳統認為克爾白是天堂的建築“天使崇拜真主之處”(阿拉伯語:,羅馬化:al-Baytu l-Maˤmur)在地上的翻版,而克爾白的位置就直接在彼天堂建築之下。《古兰经》记载:“为世人而创设的最古的清真寺,确是在麦加的那所吉祥的天房、全世界的向导。” 克爾白是伊斯蘭教最神聖的聖地,所有信徒在地球上任何地方必須面對它的方向祈禱,而且伊斯蘭教的五功包括了朝覲,也就是到麥加去朝拜。.
查看 漢志和克爾白
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叢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編纂,歷時9年成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據文溯閣本79897卷),36304册,近230萬頁,约8億字。整套書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期的眾多古籍,也收入和存目了西洋傳教士參與撰述的著作,包括從西洋傳入中國的數學、天文、儀器及機械等方面的著作。 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有部分書籍由於政治或質疑儒家經典的原因而被列为禁书,称之四库禁书,另一方面亦尋回和修復了不少早已失傳的中國古籍。 整套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44類,其中包括《論語》、《大學》、《孟子》、《中庸》、《周易》、《周禮》、《禮記》、《詩經》、《孝經》、《尚書》、《春秋》、《爾雅》、《説文解字》、《史記》、《資治通鑑》、《孫子兵法》、《國語》、《水經注》、《戰國策》、《本草綱目》、《茶經》等經典著作,還有日本、朝鮮、越南、印度以及歐洲人的一些著作,為後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
查看 漢志和四庫全書
现代标准阿拉伯语
代標準阿拉伯語( 或 ,拉丁转写al-lughat ul-ʻArabīyat ul-fuṣḥá),也叫書面阿拉伯語或標準阿拉伯語,是阿拉伯语的一种形式,是在書面及正式講話中使用的阿拉伯語變體之一。 西方學者通常認為有兩種標準阿拉伯語():古典阿拉伯語(,拉丁转写al-lughah al-ʻArabīyah al-turāthīyah)和現代標準阿拉伯語(,拉丁转写al-lughah al-ʻArabīyah al-miʻyārīyah al-ḥadīthah);前者是古蘭經和早期伊斯蘭文學(公元七至九世紀)的語言,而後者是在前者基礎上形成的、於當代使用的阿拉伯語。而阿拉伯人通常認為兩者是同一門語言的两种语域,分别称为「當代標準語」(,拉丁转写fuṣḥá l-ʻaṣr)和「古代標準語」(,拉丁转写fuṣḥá t-turāth)。 多数阿拉伯语书籍、报纸、官方文件和入门书等出版物都是用现代标准阿拉伯语书写的。中东到北非的各阿拉伯国家人民,第一语言往往是当地非标准的阿拉伯语方言,在进入学校后才进入纯标准语教学的环境中。标准语在促进各国阿拉伯人的相互交流和推动阿拉伯认同感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虽然存在有一些非标准阿拉伯语的文学作品,.
查看 漢志和现代标准阿拉伯语
穆罕默德
罕默德(阿拉伯语: ;)Elizabeth Goldman (1995), p. 63 gives 8 June 632, the dominant Islamic tradition.
查看 漢志和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罕默德·阿里帕夏(阿拉伯语:,),出生于卡瓦拉(今属希腊共和国),逝世于开罗,是一名奥斯曼帝国在埃及的帕夏(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的创立者。他常被称为是现代埃及的奠基人。他灭亡了马木鲁克,镇压了方兴未艾的瓦哈比主义者。在随后的战斗中向宗主国奥斯曼帝国开战并造成该国不得不以割让埃及为其私领的代价来换取和平。他的兴起使得西方宁愿帮助已然一蹶不振的奥斯曼帝国,也不愿看到一个强有力的新兴统治者将其取而代之。.
查看 漢志和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君主列表
罕默德·阿里王朝君主自西元1805年至1953年間統治埃及。其中多數時間疆域擴及蘇丹,十九世紀前半葉期間並治理黎凡特及漢志地區。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的統治直到1953年6月18日、埃及共和國宣布立國後結束,距埃及七月革命結束未滿一年。.
米德哈特帕夏
艾哈迈德·舍菲克·米德哈特帕夏(Ahmed Şefik Midhat Paşa;Ахмед Шефик Мидхат паша,)是奥斯曼帝国坦志麦特末期的一位高官。出生于君士坦丁堡,父母来自保加利亚北部的鲁塞,信奉拜克塔什教团。他最著名的事迹是1876年的宪法运动以及其所导致的第一次宪政期。米德哈特同时也是当时各省及教育部门管理改革的引领者。 他属于同时代政府官僚中意识到奥斯曼帝国危如累卵的境地并且迫切希望进行改革的人之一。1872年、1876年两度獲任命为大维齐尔。是奥斯曼帝国立宪运动的标志性人物。 历史学家卡洛琳·芬克尔认为米德哈特是坦志麦特精神的代表性人物。他相信通过向人民展现政府的优点可以抑制分离主义趋势的蔓延。当时的英国人则认为,仅基于米德哈特的个人人格魅力,他对改革的狂热是不切实际的。鉴于奥斯曼帝国政府的腐败及社会的割裂,英国人认为他不会成功实现改革。.
查看 漢志和米德哈特帕夏
索库鲁·穆罕默德帕夏
索庫魯·穆罕默德帕夏(Sokollu Mehmed Paşa;),鄂圖曼帝國政治家,出身於波士尼亞的東正教徒家庭,索庫魯在年幼時被帶離家鄉,並通過鄂圖曼的德夫希爾梅制度培養成一名耶尼切里。德夫希爾梅制度從基督教家庭裡挑選出男孩,這些孩童們會被強迫皈依伊斯蘭教,並經歷嚴格的教育與訓練,成為鄂圖曼帝國中的菁英官僚與士兵,索庫魯是他們之中最傑出者(成為相當於鄂圖曼帝國宰相的大維齊爾)。 索庫魯通過鄂圖曼帝國的制度,先後擔任蘇丹侍衛隊指揮官(1543年-1546年),卡普丹帕夏(1546年-1551年),魯米利亞總督(1551年-1555年),第三維齊爾(1555年-1561年),第二維齊爾(1561年-1565年)和大維齊爾(1565年-1579年)前後經歷三名蘇丹的統治時期,分別為:蘇萊曼一世、塞利姆二世與穆拉德三世Imamović, Mustafa (1996).
麥加謝里夫
麥加謝里夫,是管理麥加和麥地那這兩個聖城領袖的敬稱。謝里夫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是“貴族”,是用來形容穆罕默德的外孫哈桑·本·阿里的後裔。 他們的職責是管理聖地及其周圍地區,並確保朝覲者的安全。 這職位可追溯至阿拔斯王朝後期,自1201年起由哈瓦西姆氏族把持,經過多個朝代直到20世紀,在1517年,謝里夫家族承認奧斯曼帝國哈里發的至高無上地位,但維持很大程度地方自主權。在奧斯曼帝國時代,謝里夫家族向北包括麥地那擴大了權力,並向南至阿西爾省的前沿,並定期突襲内志。 謝里夫家族在侯赛因·本·阿里統治後不久走到了盡頭,他在1916年宣布反對奧斯曼帝國並在1918年打敗奧斯曼帝國。侯賽因宣布自己是哈里發,英國授予控制下新成立的伊拉克和外約旦給他的兒子費薩爾一世和阿卜杜拉。但是伊本·沙特的攻擊日漸增加,侯赛因把謝里夫的謝里夫的頭銜讓給他的長子,阿里·本·侯賽因,並成為最後的大謝里夫。在1925年底,伊本·沙特征服了漢志和驅逐了哈希姆。沙特王室已經統治了兩聖城。.
查看 漢志和麥加謝里夫
阿尤布王朝
阿尤布王朝(Ayyubid dynasty)為12世紀-13世紀統治埃及、敘利亞、葉門的伊斯蘭教王國。該王朝由庫尔德人建立,全盛時期的版圖延伸至聖城麥加與北伊拉克。由阿尤布、谢尔库赫兄弟帶領的阿尤布家族原先是赞吉王朝的士兵,后來在阿尤布之子、埃及民族英雄萨拉丁帶領下获得了独立地位。 薩拉丁於1169年成為埃及總督。1171年,萨拉丁在阿拉伯帝国法蒂玛王朝末代哈里发死后解散法蒂玛王朝,建立了阿尤布王朝。薩拉丁花费了接下来的十余年去東征西討,到了1183年,王朝佔有埃及、叙利亚、北部美索不达米亚、漢志、也门及西至突尼斯的北非沿岸。在1187年的哈丁战役中,又取得对耶路撒冷王国的胜利,但是不久以后十字军又重新控制了巴勒斯坦的海岸线。 萨拉丁逝世后,他的兒子們爭奪對王朝的控制權,最終由薩拉丁之弟阿迪勒一世於1200年登上蘇丹的寶座。但自從1250年代起,尤其是蒙古人在1260年取得对阿尤布王朝的控制之後,王朝愈加衰微。蒙古人离开以后,马木留克(马穆鲁克)人在哈马推翻了阿尤布王朝最后一任统治者。 尽管时间短暂,但是阿尤布王朝开创了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并且使得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再一次兴盛。.
查看 漢志和阿尤布王朝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
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簡稱阿里(英語: Ali ibn Abi Talib;阿拉伯语:عليّ بن أبي طالب 约601年9月15日—661年1月28日)是先知穆罕默德(穆圣)的堂弟及女婿,在656年至661年間統治阿拉伯帝国。當穆罕默德受到真主默示時,阿里是首批接受神示的其中一人,他將畢生奉獻給伊斯蘭教。 遜尼派穆斯林視阿里為第四位,也是最後一位的正統哈里發;什葉派穆斯林視阿里為第一代伊瑪目,又視阿里及其後裔為穆罕默德的正統繼承者。阿里及其後裔都是穆罕默德祖系聖裔的成員。穆斯林社會因對阿里繼承人身分的問題發生分歧而分成遜尼及什葉兩派,遜尼派認定是穆罕默德的岳父阿布·巴克爾被任命為他的繼承者(什葉派則是認為穆罕默德的堂弟及女婿阿里·本·阿比·塔利卜被繼任者,也是第一個伊瑪目)。 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本·阿凡被刺殺後,阿里被穆罕默德的同行者選為哈里發,他在任內遇到反抗及內戰。661年,他在庫法的清真寺進行禮拜時被襲,數天後逝世。 在伊斯蘭文化裡,阿里因其勇氣、知識、信念、正直、對伊斯蘭教不屈的奉獻、對穆罕默德的忠誠、平等對待所有穆斯林及對敵人的寬容而受人尊敬。阿里是古蘭經注釋、伊斯蘭法學及宗教思想上的權威人士。阿里在幾乎所有蘇非教團裡的地位崇高,他的影響力貫通整個伊斯蘭教史。.
阿拔斯一世·希尔米帕夏
阿拔斯一世·希尔米帕夏(عباس حلمي الأول,拉丁化:Abbas I,)奥斯曼帝国的埃及总督(1849年起)。他只是名义上臣属于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事实上是一名独立统治者。 阿拔斯一世是阿尔巴尼亚血统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的孙子。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是近代埃及最伟大的政治家,他实际上在埃及建立了自己家族的世袭统治。1848年,阿拔斯一世在其叔父易卜拉欣去世后,成为埃及的摄政;第二年他就正式被苏丹授以帕夏的称号。 在阿拔斯一世统治时期,许多穆罕默德·阿里时代进行的社会改革都被废止,穆罕默德·阿里建立的国有工厂几乎全部关停。英国的殖民势力逐渐成为埃及的决定力量。阿拔斯一世在1854年被一名奴隶杀死。.
阿拉伯高原
阿拉伯高原,是位於亞洲西南部的主要高原,地質古老,阿拉伯高原橫跨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葉門、約旦、伊拉克等國,面積超過兩百五十萬平方公里。阿拉伯高原與阿拉伯半島東部平原和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相連,南界為亞丁灣北側山地,北界為敘利亞的中央高地。.
查看 漢志和阿拉伯高原
色佛尔条约
色佛爾條約(Traité de Sèvres)是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在1920年8月10日簽訂的一項條約,屬於1919年巴黎和會系列條約的一部份。內容主要為削弱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及國力,防止它再發動對外擴張的戰爭。 該條約被普遍認為是側重協約國(尤其是英國、希臘和亞美尼亞等國)的利益,而對奧斯曼帝國和土耳其人十分苛刻。由凱末爾率領的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對條約作出了否定,並與依據條約佔領小亞細亞的亞美尼亞、希臘和法國軍隊戰鬥,是為土耳其獨立戰爭。 土耳其民族主義者最後戰勝,成立土耳其共和國,取代奧斯曼帝國政權,並與協約國簽訂《洛桑條約》。因此色佛爾條約成為巴黎和會各條約中唯一爾後被完全取代的條約。.
查看 漢志和色佛尔条约
耶齐德一世
耶齊德一世,全名為耶齊德·本·穆阿威亞·本·阿布·蘇富揚(阿拉伯語:,),伊斯蘭教第六代哈里發,同時也是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的第二位哈里發。他的統治時間是從680年至683年。什葉派穆斯林否認他的合法性,並譴責他在導致伊瑪目侯赛因·本·阿里·本·阿比·塔利卜之死的卡爾巴拉戰役中的作用。.
查看 漢志和耶齐德一世
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王國(المملكة العربية السعودية),通称沙特或沙地阿拉伯(العربية السعودية),是一個位於西亞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國家。面積約2,149,690平方公里,它是在阿拉伯世界中地理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僅次於阿爾及利亞。沙地阿拉伯北方與約旦和伊拉克接壤;東北與科威特接壤;東邊和卡塔爾、巴林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交界;東南方和阿曼接壤;南方則與也門交界。它是唯一一個同時擁有紅海和波斯灣海岸線的國家,而它大部分的土地由不宜居的沙漠及貧瘠的荒野組成。 現時的沙地阿拉伯由四個本來分明的區域——漢志、內志、部分和部分(阿西爾)組成。沙地阿拉伯王國是於1932年由伊本·沙特成立,他由1902年奪回沙特王朝歷史領地利雅得開始,相繼以征服統一了以上的四個區域。該國從此便一直是以根據伊斯蘭教原則、以君主專制的形式管治,瓦哈比派伊斯蘭教亦被稱為「沙特文化的首要特徵」Tripp, ''Culture Shock'', 2003: p.14。沙地阿拉伯有時被稱為「兩聖寺之地」,因它的範圍包括了伊斯蘭教中兩個最神聖的聖地:麥加的禁寺及麥地那的先知寺。 沙地阿拉伯是世界上石油生產量及輸出量最高的國家,它同時亦控制了全球第二大的烴儲藏。由於有石化燃料支持經濟,沙地阿拉伯被列為高收入經濟體之一,人類發展指數亦極高,且是唯一在二十國集團中的阿拉伯國家。但是,它在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成員中擁有最單一的經濟。它政治上保守偏右,作為伊斯蘭國教的背景為瓦哈比派,採用君主世襲制,且是由政教合一的威權政權實權統治,是被自由之家列為「不自由」的國家之一。沙地阿拉伯的國防開支在世界排行第四,又在2010至2014年在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世界軍備入口者排行中排行第二。它被分類為地域大國和中等強國。除了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它亦是伊斯蘭合作組織和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的成員。 的限制使沙特阿拉伯曾成為世界上唯一不容許女性駕駛的國家。这一政策直至2017年才開始有所放寬,而沙特政府于2018年6月允许女性开车。.
查看 漢志和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历史
沙烏地阿拉伯始建于1750年的阿拉伯半岛中部地区,一名名为穆罕默德·本·沙特的当地国王与一名伊斯兰改革家穆罕默德·阿卜杜勒-瓦哈卜一起建立了新的政体。在之后的150多年中,沙烏地阿拉伯家族的势力时起时落,为争夺半岛的控制权不断地与埃及(其实为奥斯曼帝国半独立的一部分)、奥斯曼帝国发生冲突,并先后两次失去政权。现代沙烏地阿拉伯是由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沙特所一手建立的。 1902年阿卜杜勒·阿齐兹率领一队人马从其家族避难地科威特出发,从敌对的拉希德家族手中一举夺回利雅得。在1913至1926年间,阿卜杜勒-阿齐兹相继征服了内志(纳季德)和漢志(希贾兹)两部分领土。1926年1月8日,阿卜杜勒-阿齐兹成为其统治的领土上的国王。1927年5月20日签署的《吉达条约》使得沙特阿拉伯正式脱离英国的统治独立。1932年9月22日,沙特阿拉伯正式宣布统一。1938年3月3日在沙特阿拉伯地底下所發現的石油永遠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命運。.
查看 漢志和沙特阿拉伯历史
沙特阿拉伯-土耳其關係
沙特阿拉伯-土耳其關係,是指沙特阿拉伯與土耳其之間的當前和歷史關係。這些國家享有友好的經貿關係,但政治關係一直很緊張。前者在安卡拉設有大使館,在伊斯坦布爾設有總領事館; 而後者則在利雅得設有大使館,並在吉達設有總領事館。 兩個國家都是世界貿易組織(WTO)和伊斯蘭合作組織(OIC)的正式成員。 根據2013年皮尤全球民意調查顯示,土耳其是所有穆斯林國家中對沙特阿拉伯的持最消極態度的國家,其中26%表示有利觀點,53%表示不利觀點。.
泛阿拉伯顏色
泛阿拉伯顏色起源于阿拉伯大起義旗,廣泛被阿拉伯國家選為國旗的顏色。包括了紅、黑、白、綠四色。.
查看 漢志和泛阿拉伯顏色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查看 漢志和清朝
漢志阿拉伯語
漢志阿拉伯語(حجازي ḥijāzī),是阿拉伯語變體的一種,在沙特阿拉伯的漢志地區使用。嚴格來講,漢志阿拉伯語可分為兩種方言,即農村使用的貝都因方言,與城市使用的方言。而“漢志阿拉伯語”通常指後者,在吉達、麥加、延布、麥地那等城市使用。 城市的漢志阿拉伯語接近蘇丹北部及上埃及的阿拉伯語(Ingham 1971)。漢志阿拉伯語與埃及阿拉伯語有諸多相似之處。厄立特里亞和蘇丹的拉謝達人也使用漢志阿拉伯語。漢志阿拉伯語於日常使用,並無官方地位。在正式場合使用現代標準阿拉伯語,尤其是在厄立特里亞等不通行阿拉伯語的國家。.
查看 漢志和漢志阿拉伯語
易卜拉欣帕夏
易卜拉欣帕夏(阿拉伯語:إبراهيم باشا、英語:Ibrahim Pasha,)是十九世紀埃及的一位將軍,他是穆罕默德·阿里的兒子,在1848年7月至11月作為攝政王領導國家。.
查看 漢志和易卜拉欣帕夏
1900年各国人口列表
Category:1900年 Category:国家人口列表.
亦称为 Hejaz,希贾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