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50 关系: 劉晏,博爱县,司馬南弟,司馬子如,司馬子文,司馬師,司馬令姬,司馬保,司馬祐 (汝南王),司馬筠,司馬瑋,司馬炎,司馬隨,司馬遜,司馬褧,司馬馗,司馬軌,司馬茂英,司馬邃,司馬量,司馬陵,司馬洪,司馬消難,司馬朏,司馬文思,司馬整,司馬景度,司马叔道,司马奇,司马崇 (西晋),司马世云,司马幼之,司马仲明,司马彦邕,司马喜 (西晋),司马准,司马元兴,司马矩,司马灵寿,司马祐 (安平王),司马纮,司马统,司马缉 (中山王),司马缉 (高阳王),司马翼,司马直安,司马遵之,司马衡,司马诩,司马范,... 扩展索引 (100 更多) »
劉晏
劉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代宗朝主管全国财政,德宗朝被赐死,后追赠郑州刺史,又加司徒。.
查看 温县和劉晏
博爱县
博爱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焦作市下属的一个县。位于太行山南麓,与山西省交界。面积492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42万。邮政编码454450,县政府驻清化镇。 目前下辖:清化镇、许良镇、月山镇、阳庙镇、柏山镇、磨头镇和孝敬镇;金城乡、苏家作乡和寨豁乡。.
查看 温县和博爱县
司馬南弟
司马南弟(),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晋明帝司馬绍之女,封为庐陵公主。 司马南弟嫁给了刘惔,袁乔有一次去拜访刘惔,刘惔在里屋睡觉还没起来。袁乔就因此作诗嘲笑他道:“角枕粲文茵,锦衾烂长筵。”引用《诗经·唐风·葛生》嘲弄晋献公的典故嘲弄刘惔。司马南弟看到诗后非常愤怒的说:“袁羊真是有古人狂妄的风格!” 升平元年(357年),司马南弟还未下葬,她的侄子晋穆帝符问太常,冬至小会应该不应该作乐。博士胡讷奏议说:“国君对于卿大夫,接近卒哭时不奏乐,庐陵公主又是陛下的骨肉之亲,应当撤去音乐。”太常王彪之说:“考查晋武帝的诏书,举哀三日的人三旬后才奏乐,举哀一日的人三日后奏乐。泰始十年(274年)春长乐长公主去世,太康七年(286年)秋扶风王司马骏去世,晋武帝都是高声号哭三天而已。晋元帝中兴建立东晋后,更参与讨论不改变这项制度。如今小会应该作乐。”朝廷对两种奏议竟然不知该如何取舍。.
查看 温县和司馬南弟
司馬子如
司馬子如(),字遵業,河內溫(今河南温县)人,自称自己的八世祖是西晋司空、南阳王司马模,司马模的世子司马保在战乱中逃奔凉州,北魏平定姑臧后,家族被迁徙到云中,司马子如的父亲是北魏的鲁阳太守司马兴龙。 司马子如小时有口才,喜欢交游豪杰。早年為懷朔鎮省事,北州淪陷後,子如南奔肆州(今山西忻縣),為爾朱榮所禮遇,封平遙子,後來又投靠高歡。高欢的世子高澄与高欢的小妾通奸,高欢大怒,要废掉高澄的世子之位,司马子如在中间斡旋,告知其子司馬消難亦淫亂其妾,以為家醜不宜外揚。 後來高澄理政,司馬子如、高岳、高隆之、孫騰等四人權傾朝野,時人號為“四貴”,非法專恣,權傾朝野。高澄知其弊,起用漢族士人崔季舒為中書侍郎,崔暹為御史中尉,授意以贪污的名义弹劾司马子如,子如被囚禁,一夜白髮,獄中陳詞說:“司馬子如從夏州策杖投相王,王給露車一乘,豢牸牛犢,犢在道死,唯豢角存,此外皆取之於人。”高欢见他面容憔悴,亲自给他头上的虱子,赐酒百瓶,羊五百只。起用为冀州刺史。文宣帝高洋接受东魏孝静帝的禅让,即皇帝位。子如以功封须昌县公,後真除司空。司马子如因崔暹曾纠劾他,劝高洋诛杀他们,高洋拒絕。很久以後文宣帝以其為先帝的旧臣故交,再起用為太尉。不久病卒,贈怀州刺史,谥曰文明。.
查看 温县和司馬子如
司馬子文
司马子文(),本名可能为炳、昞或秉,字子文,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西晋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平献王司马孚第九子,晋朝宗室。因本名犯唐世祖讳,在唐朝成书的《晋书》中被写作司马景。.
查看 温县和司馬子文
司馬師
司馬師(),字子元,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三國時期魏國後期權臣,官至大將軍。西晉開國君主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司馬懿與張春華的長子,司馬昭的兄長。繼承父權后,先肅清內亂,又打敗東吳的諸葛恪,成功削弱他國國力並控制魏國政權。以高平陵之变有功而获封長平鄉侯,司马懿故后袭封舞陽侯。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在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后不久病逝,魏朝谥舞阳忠武侯。司馬昭受封晉王後,追尊谥为晉景王;司馬炎登位後,追尊为世宗景皇帝。.
查看 温县和司馬師
司馬令姬
司马令姬,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北周静帝宇文阐皇后,父荥阳公司马消难。.
查看 温县和司馬令姬
司馬保
司馬保(),字景度,河内温县人,晋朝宗室,司馬懿之弟司馬馗的曾孙,南陽王司馬模之子。 司馬保原為南陽國世子,年輕時有文采,喜歡著作。西晉永嘉五年(311年)被其父表為西中郎將、東羌校尉,鎮守上邽(今中國甘肅省天水市),後又任秦州刺史。同年發生永嘉之禍,晉懷帝司馬熾被漢國所俘,司馬模亦戰敗被殺。次年(312年),秦王司馬業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建行台(臨時政府),將已襲南陽王位的司馬保封為大司馬。建興元年(313年),再受封為右丞相、大都督、都督陝西諸軍事;與受封為左丞相、大都督、都督陝東諸軍事的琅邪王司馬睿並列。建興三年(315年)再被命為相國。 次年(316年),晉愍帝司馬業又被漢國所俘,帝位虛懸。司馬保有登帝位之意,但司馬睿先於317年、318年依次稱晉王、帝,是為晉元帝;司馬保於319年亦稱「晉王」,改元建康,並不臣服於司馬睿。但在明年(320年),司馬保即為部將張春、楊次所囚,不久被處死。张春立宗室之子司马瞻为晋王世子。 司馬保昏庸懦弱又無決斷力,身材肥胖,曾自稱重八百斤。嗜睡,有陽痿而不能人道,因此無子。後司馬保故將陳安滅張春、楊次,將司馬保以天子之禮葬於上邽,並諡為元王。.
查看 温县和司馬保
司馬祐 (汝南王)
司馬祐(),字永猷,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追尊晋宣帝司马懿曾孙,太宰、录尚书事、汝南文成王司马亮之孙,屯骑校尉、汝南怀王司马矩之子,晋朝宗室、官员。.
查看 温县和司馬祐 (汝南王)
司馬筠
司马筠,南朝学者,字贞素,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皇室后裔。 司马筠早年丧父贫寒,好学不辍。长大后,博通经籍,精通《三礼》。在南齐历任奉朝请,王府行参军。梁朝建立,司马筠为暨阳县令,有政绩。转任为尚书祠部郎,参与制定礼仪。官至尚书左丞、始兴内史,在官任上去世。.
查看 温县和司馬筠
司馬瑋
司馬瑋(),字彥度,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晉武帝司馬炎第五子,晉惠帝司馬衷之弟,是西晉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
查看 温县和司馬瑋
司馬炎
晉武帝司馬炎(),字安世,河内郡温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晉朝開國皇帝,諡號武皇帝。 曹魏权臣司马昭长子,魏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丙寅,晋王、相国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即位為帝,定有天下之号曰晉,改年號泰始。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 太康元年(280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苛,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賈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但灭吳后,逐渐怠惰政事,沉迷女色,扩充后宫,荒淫无度。 鑒於曹魏宗室力量薄弱才讓其父祖有機可乘,因此他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查看 温县和司馬炎
司馬隨
司馬隨(),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曹魏中郎司马进之孙,西晋谯刚王司马逊之子,晋朝宗室。.
查看 温县和司馬隨
司馬遜
司馬遜(),字子悌,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曹魏中郎司馬進之子,晋朝宗室、官员。.
查看 温县和司馬遜
司馬褧
司馬褧(),字元素,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梁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四》:司馬褧字元素,河內溫人也。曾祖純之,晉大司農高密敬王。祖讓之,員外常侍。父燮,善《三禮》,仕齊官至國子博士。《南史·卷六十二·列傳第五十二》:司馬褧字元表,河內溫人也。曾祖純之,晉大司農高密敬王。祖讓之,員外常侍。父燮,善三禮,仕齊位國子博士。,南梁官员。 司馬褧曾祖父司馬純之是東晉大司農、高密敬王;祖父司馬讓之曾擔任員外常侍;父親司馬燮熟悉《三禮》,在南齊官至國子博士。他年輕時就繼承家業,專心一志,經常閱讀書本,涉獵了很多禮文書籍。沛國劉曁獻是儒學宗師,嘉奖他的學問,十分欣賞。他年少和樂安任昉友好,任昉亦推崇他。最初司馬褧為國子生,以奉朝請起家,轉任王府行參軍。天監初年,朝廷下詔尋找儒者整理五禮,有人推舉他整理嘉禮,於是除授尚書祠部郎中。當時定制的禮樂,司馬褧給予的意見大多付諸實行,任步兵校尉,兼中書通事舍人。司馬褧特別精通事數,關於國家吉凶禮,當世名儒明山賓、賀蒨不能判斷時,都找他決定。 其後司馬褧曾擔任正員郎、鎮南諮議參軍,仍然兼任舍人。又遷官尚書右丞,出任仁威長史、長沙內史,除授雲騎將軍,兼御史中丞,很快改為正任。天監十六年(517年),司馬褧獲任命為宣毅將軍、南康王蕭績的長史、負責府國和石頭戍軍事;他雖然外任,但朝廷下令預留文德殿和武德殿給他去請安,不限日子。次年(518年),遷任明威將軍、晉安王蕭綱長史,不久去世。朝廷下令記室庾肩吾收集他的文章十卷,著作《嘉禮儀注》一百一十二卷。.
查看 温县和司馬褧
司馬馗
司马馗,字季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西晉宗室,司馬防的第四子,司马懿的四弟,与大哥司马朗(字伯达)、二哥司马懿(字仲达)、三哥司马孚(字叔达)、五弟司马恂(字显达)、六弟司马进(字惠达)、七弟司马通(字雅达)、八弟司马敏(字幼达)作为有名望的士大夫家族,被称为八达。 司马馗在曹魏官至魯國國相,封东武城侯,死后谥戴、贈太常。.
查看 温县和司馬馗
司馬軌
司馬軌(),字正则,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晉武帝司馬炎和武元皇后楊艷所生的嫡長子,晉惠帝司馬衷和司馬柬的同母长兄。 司马轨最初出任骑都尉,虚龄两岁即夭折。太康十年(289年),追加司马轨封号为毗陵王,追谥為悼,以司马轨五弟楚王司马玮的儿子司马仪为嗣子。.
查看 温县和司馬軌
司馬茂英
司馬茂英(),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晉恭帝司馬德文之女,生母恭思皇后褚靈媛。 司马茂英在東晉時封為海鹽公主,劉裕封宋公后,以长子劉義符娶司马茂英为妻。刘裕接受禅让建立刘宋后,司马茂英被册拜为太子妃。永初三年(422年),宋少帝刘义符即位为皇帝,司馬茂英被册立为皇后。元嘉元年(424年),司马茂英被降为营阳王妃,之后又为南丰王太妃。元嘉十六年(439年),司马茂英去世。据《宋书》记载,司马茂英以虚岁四十七去世,张森楷认为宋少帝死的时候虚岁十九,司马茂英当时应该是虚岁二十左右,十六七年后到元嘉十六年去世,应该虚岁三十六或三十七,不应该是虚岁四十七,他怀疑《宋书》的记载有误。.
查看 温县和司馬茂英
司馬邃
司馬邃(),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曹魏中郎司马进曾孙,西晋譙定王司馬隨之子。.
查看 温县和司馬邃
司馬量
司馬量(),字公度,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殷王司马卬的后裔,西汉征西将军司马钧的儿子《晋书·卷一·帝纪第一》: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伯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卬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卬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隽,字元异。隽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
查看 温县和司馬量
司馬陵
司馬陵(),字子山,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曹魏司隸從事、安城亭侯司馬通长子,晋朝宗室。.
查看 温县和司馬陵
司馬洪
司馬洪(),字孔業,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西晋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孙,大司马、义阳成王司馬望次子,晋朝宗室。.
查看 温县和司馬洪
司馬消難
司馬消難(),字道融,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
查看 温县和司馬消難
司馬朏
司马朏(),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司马悦的儿子、司马金龙的孙子、司马楚之的曾孙。.
查看 温县和司馬朏
司馬文思
司馬文思(),河内郡温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東晉宗室,司馬休之的長子,獲襲封譙王。後因反抗劉裕失敗,隨父先後北奔後秦及北魏,在北魏也被封譙王,官至征南大將軍、懷荒鎮將。.
查看 温县和司馬文思
司馬整
司馬整(),字孔修,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太宰、安平王司马孚之孙,太尉、义阳王司馬望第三子,西晉宗室、官员。.
查看 温县和司馬整
司馬景度
司馬景度(),本名可能为炳、昞或秉,字景度,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晉武帝司馬炎第四子,生母审美人,晋朝宗室、官员。.
查看 温县和司馬景度
司马叔道
司马叔道(),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东晋宗室,章武王之子,一说为河间景王司马昙之之子。 义熙六年(410年)六月,司马国璠、司马叔璠、司马叔道一起投奔后秦,姚兴对他们说:“刘裕正在诛杀桓玄,匡复晋朝,诸位为什么而来?”司马国璠等人说:“刘裕和叛乱的歹徒削弱王室,我们宗族中修身有成就的人没有不被杀害的。刘裕正是国家的祸患,更甚于桓玄。我们是逃避而来,不是忠诚于您,而是逃避死亡。”姚兴赞赏这番话,任命司马国璠为建义将军、扬州刺史,司马叔道为平南将军、兖州刺史,并赐给他们住宅。.
查看 温县和司马叔道
司马奇
司马奇(),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西晋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平献王司马孚曾孙,义阳成王司马望之孙,黄门郎司马弈之子,晋朝宗室。.
查看 温县和司马奇
司马崇 (西晋)
司马崇(),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孙,贞世子司马邕的儿子,司马隆、司马承、司马殷、司马敦的兄弟。 司马崇的父亲司马邕在司马孚之前去世,所以司马崇被立为安平王世孙,也早夭。泰始九年(273年),司马崇的弟弟平阳亭侯司马隆被册立为安平王。.
查看 温县和司马崇 (西晋)
司马世云
司马世云(),中国南北朝时期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自称是西晋司空、南阳王司马模九世孙。父司马纂,叔父东魏高官司马子如。 司马世云是司马纂的长子。司马子如显贵前,司马纂已经去世。司马世云曾任胶州刺史。祖珽曾到他家饮酒,藏铜迭(铜制的碟子)二面,被当场搜出。 司马世云轻险无行,没有功业,全凭司马子如的缘故才得以累迁至卫将军、颍州刺史,仗着叔父的权势,在任所聚敛,肆行奸秽。将被问罪,害怕,于是在武定五年(547年)正月举本州响应当月据河南作乱的司徒侯景,不顾自己的母亲和弟弟仍然在东魏都城邺城。侯景进入颍州并占据。东魏诸将围侯景于颍川,司马世云临城遥对诸将,出言很不逊。大丞相高澄仍因司马子如的缘故,且考虑到司马世云诸弟都有值得爱惜的才干,免死罪,将他们迁徙到北边。十二月,侯景在涡阳兵败,粮尽,司马世云又投降东魏东南道行台慕容绍宗,为侯景所杀。 弟司马膺之、司马子瑞、司马幼之。 Category:南北朝人 S Category:东魏被杀害人物.
查看 温县和司马世云
司马幼之
司马幼之,北齐、北周、隋朝官员,河内郡温县人,北魏鲁阳郡太守司马兴龙之孙。父亲司马纂,叔父司马子如,兄司马世云、司马膺之、司马子瑞。 司马幼之清贞有素行,年轻历任显位。在北齐任通直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吏部侍郎,担任出使周、陈二国使。天统三年(567年)夏四月癸丑,北齐太上皇帝高湛诏命兼散骑常侍司马幼之使于陈朝。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年)四月癸丑,齐使散骑常侍司马幼之到南陈来聘。司马幼之出使南陈时,同僚给事黄门侍郎卢思道特作《赠别司马幼之南聘诗》。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率军攻下邺城,北齐灭亡。司马幼之和阳休之、袁聿修、李祖钦、元修伯、崔达拏、源彪、李若、李元操、卢思道、顏之推、李德林、陆乂、薛道衡、元行恭、辛德源、王劭、陆开明等十八人随周武帝西行入长安。隋朝开皇年间,司马幼之官至眉州刺史。司马幼之子司马德璋,官至隋朝著作佐郎,修国史,祠部郎中、常州司马、武安郡丞;司马德璋生司马安上,官至唐朝并州大都督府法曹参军事,同州韩城,雍州栎阳、始平三县令;司马安上生司马慎微,官至唐朝梓州通泉县尉上柱国。.
查看 温县和司马幼之
司马仲明
司马仲明(),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东晋右卫将军、散骑常侍、中护军、使持节、侍中、太尉公、河间武王司马钦的玄孙,东晋侍中、左卫将军、河间景王司马昙之的曾孙,北魏安远将军、丹阳简侯司马叔璠的孙子,北魏宁朔将军、骠骑府从事中郎、镇西将军、略阳王府长史、宜阳子司马道寿的儿子,司马元兴的弟弟。 司马仲明先后出任侍御史和中书舍人,以谨慎机敏而出名,稍稍升任卫尉少卿,仍兼任中书舍人,又外调为征虏将军、凉州刺史,因为贪残被御史弹劾定罪,得到赦免,多年没有被授予官职。司马仲明后娶灵太后的堂姐为继室,被任命为武卫将军、征虏将军,又转任光禄大夫,仍然为武卫将军,又升任大司农卿,加号安东将军、散骑常侍,外调为安北将军、恒州刺史,仍然为散骑常侍。正光五年(524年),司马仲明去世。.
查看 温县和司马仲明
司马彦邕
司马彦邕(),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东晋侍中、左卫将军、河间景王司马昙之的玄孙,北魏安远将军、丹阳简侯司马叔璠的曾孙,北魏宁朔将军、骠骑府从事中郎、镇西将军、略阳王府长史、宜阳子司马道寿的孙子,北魏安北将军、恒州刺史,散骑常侍司马仲明的儿子。 司马彦邕有丰采,从正员郎逐渐升迁至相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天平四年(537年),司马彦邕去世,朝廷追赠散骑常侍、都督怀洛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怀州刺史。.
查看 温县和司马彦邕
司马喜 (西晋)
司马喜(),一名孴,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曹魏司隶从事、安城亭侯司马通曾孙,西河缪王司马斌之孙,西河王司马隐之子。.
查看 温县和司马喜 (西晋)
司马准
司马准(),字巨之,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汝南文成王司马亮六世孙,司马景之的哥哥。 司马准在泰常末年,率领三千余家投奔北魏,当时魏明元帝拓跋嗣在虎牢,授予司马准宁远将军、新蔡公,代理相州刺史,随自己的车乘一起回到京城,授予司马准广宁郡太守。司马准在广宁郡使近者悦服,远者来归,清廉俭朴受到称道,魏太武帝拓跋焘赞赏司马准,赐予他布帛六百匹。司马准后降号为平远将军,改封密陵侯,于兴光初年去世,他的儿子司马安国承袭了爵位。.
查看 温县和司马准
司马元兴
司马元兴(),名绍,字元兴,以字行,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东晋右卫将军、散骑常侍、中护军、使持节、侍中、太尉公、河间武王司马钦的玄孙,东晋侍中、左卫将军、河间景王司马昙之的曾孙,北魏安远将军、丹阳简侯司马叔璠的孙子,北魏宁朔将军、骠骑府从事中郎、镇西将军、略阳王府长史、宜阳子司马道寿的长子,司马仲明的兄弟。 司马元兴在北魏官至宁朔将军、固州镇将、镇东将军、渔阳太守,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宜阳子。北魏太和十七年岁次戊申七月庚辰朔十二日壬子(493年8月1日),司马元兴在家中去世,永平四年岁次辛卯十月癸亥朔十一日癸酉(511年11月16日),迁葬于温城西北二十里。其墓志首踢《魏故宁朔将军固州镇将镇东将军渔阳太守宜阳子司马元兴墓志铭》,于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河南孟县出土,与同时出土的三方墓志并称“四司马墓志”,是魏碑中的名品。.
查看 温县和司马元兴
司马矩
司马矩(),字延明,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追尊晋宣帝司马懿之孙,太宰、录尚书事、汝南文成王司马亮次子,西晋宗室、官员。.
查看 温县和司马矩
司马灵寿
司马灵寿(),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东晋右卫将军、散骑常侍、中护军、使持节、侍中、太尉公、河间武王司马钦的曾孙,东晋侍中、左卫将军、河间景王司马昙之的孙子,北魏安远将军、丹阳简侯司马叔璠的长子,司马道寿的哥哥。 司马灵寿在神䴥年间与弟弟司马道寿一起投奔北魏,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封温县侯,外调为陈郡太守。始光三年(426年),刘宋荆州刺史谢晦在江陵起兵,引领北魏南蛮校尉、安南大将军左长史王慧龙为援兵,王慧龙都督司马灵寿等一万军队攻克刘宋思陵的戍守,进一步围困项城,谢晦失败后才班师回军。神䴥三年(430年),宋文帝刘义隆北伐时,北魏朝廷下诏司马灵寿招募义士,得到两千多人,跟从西平公安颉攻破虎牢、滑台、洛阳三城,将五百余家迁徙到河内郡。司马灵寿又跟随讨伐柔然,西征凉州,所到之处都立下功劳。司马灵寿后被任命为辽西郡太守,任内管理受到清廉俭朴的称道。太和九年(485年),司马灵寿去世,朝廷赠予怀州刺史,谥号靖。司马灵寿娶太宰、顿丘王李峻的女儿,与岳父李峻来往关系不好,每次相见都被贬退,所以官职无法升到高位。.
查看 温县和司马灵寿
司马祐 (安平王)
司马祐(),一名玷,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西晋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平献王司马孚曾孙,武邑王司马承的儿子。 太康五年二月丙寅(284年3月5日),司马祐被册立为长乐王,司马承去世后,司马祐出嗣叔父安平王司马敦继立为安平王,司马承只有司马祐这一个儿子,他因此没有后嗣。.
查看 温县和司马祐 (安平王)
司马纮
司马纮(),字伟德,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彭城穆王司马权曾孙,彭城康王司马释之子。司马纮初封堂邑县公,建兴末年(318年),琅邪王司马睿承制,以司马纮袭封高密王司马略的王位,到晋元帝继位,就拜司马纮为散骑侍郎,并迁翊军校尉、前将军。后因为司马纮的长兄彭城王司马雄被诛,司马纮入继本宗,并拜国子祭酒,还加散骑常侍。司马纮有风疾,因此性理不恆。後在咸康八年(342年)八月去世,其子司馬玄繼任彭城王。.
查看 温县和司马纮
司马统
司马统(),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追尊晋宣帝司马懿后裔,太宰、录尚书事、汝南文成王司马亮玄孙,散骑常侍、卫将军、汝南威王司马祐之子,东晋宗室、官员。.
查看 温县和司马统
司马缉 (中山王)
司马缉(),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晋朝宗室,曹魏鸿胪丞司马恂的孙子,西晋济南惠王司马遂之子。 元康二年(292年)九月乙酉(10月8日),中山王司马耽去世,(《晉書·列傳》誤作徙封中山王與去世同在咸寧三年(277年)。)没有儿子,其弟司马缉继承了中山王的爵位。八王之乱中,成都王司马颖任命司马缉为建威将军,与石熙等人率兵抵抗王浚,司马缉在阵中被俘虏后去世,没有儿子,中山国的封国被撤除。.
查看 温县和司马缉 (中山王)
司马缉 (高阳王)
司马缉(),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孙,太原成王司马辅之子,西晋宗室。.
查看 温县和司马缉 (高阳王)
司马翼
司马翼(),字子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第四子,司马邕、司马望、司马辅、司马晃、-司马瓌-、-司马珪-、司马衡、司马景的兄弟。 司马翼年轻时就担任过高官,官至武贲中郎将,在西晋建立前去世,以大哥司马邕的儿子司马承为后嗣,司马承被封为南宫县王,司马承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祐出嗣安平王司马敦,司马承于是没有后嗣。.
查看 温县和司马翼
司马直安
司马直安(),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东晋右卫将军、散骑常侍、中护军、使持节、侍中、太尉公、河间武王司马钦的玄孙,东晋侍中、左卫将军、河间景王司马昙之的曾孙,北魏安远将军、丹阳简侯司马叔璠的孙子,北魏辽西太守、温县靖候司马灵寿的儿子,司马惠安的弟弟。 司马直安历任尚书郎,济北郡、济南郡二郡太守,员外散骑常侍。萧宝寅征锺离,推荐司马直安为长史,司马直安因为军队后退而被定罪,免去官职加以刑罚,因为疾病得以豁免,不久被任命为东平原郡太守。司马直安回京后担任征虏将军、太中大夫,升任左将军。正光四年(523年),司马直安去世,朝廷追赠大将军、济州刺史。.
查看 温县和司马直安
司马遵之
司马遵之(),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追尊晋宣帝司马懿后裔,太宰、录尚书事、汝南文成王司马亮五世孙,散骑常侍、汝南王司马羲之子,东晋宗室。.
查看 温县和司马遵之
司马衡
司马衡(),字子平,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西晋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平献王司马孚第八子,晋朝宗室、官员。.
查看 温县和司马衡
司马诩
司马诩(),中国西晋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西晋宗室,晋宣帝司马懿之孙,赵王司马伦第四子。 300年四月,赵王司马伦自任持节都督、都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模仿当年晋宣帝、晋文帝辅佐曹魏时所为。让他的长子散骑常侍司馬荂任冗从仆射。儿子司马馥为前将军,封为济阳王;司马虔为黄门郎,封为汝阴王;司马诩为散骑侍郎,封为霸城侯。八月,司马伦升任儿子司馬荂为抚军将军,司马虔为中军将军,司马诩为侍中。301年正月初十,司马伦称帝。立长子司馬荂为皇太子,儿子司马馥封为京兆王,司马虔封为广平王,司马诩为霸城王,都为侍中并带兵。司马伦兵败,四月十三日,晋惠帝派遣尚书袁敞持符节赐司马伦死,拘捕他的儿子司馬荂、司马馥、司马虔、司马诩,全部处死。.
查看 温县和司马诩
司马范
司马范(),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晋武帝司马炎之孙,侍中、卫将军、行太子少傅、领北军中候、楚隐王司马玮之子,西晋宗室、官员。.
查看 温县和司马范
司马钧
司马钧(),字叔平,河內温县孝敬里人,司马卬八世孙,司馬懿的高祖,汉安帝时征西將軍。东汉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司马钧任左馮翊征讨先零羌,与其同僚右扶風仲光发生矛盾。在之后的行动中,仲光率兵深入,被敌人伏击,司马钧因为赌气没有出兵营救,致使仲光和其他将士兵败战死。司马钧因此被定罪入狱,并在狱中自杀。.
查看 温县和司马钧
司马邕
司马邕(),字子魁,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的长子,司马望、司马辅、司马翼、司马晃、-司-马瓌、-司-马珪、司马衡、司马景的长兄。 司马邕起先为安平王世子,拜官步兵校尉、侍中,在司马孚之前去世,被追赠为辅国将军、谥号贞。司马邕的儿子司马崇为安平王世孙,也是早夭,泰始九年(273年),司马崇的弟弟平阳亭侯司马隆被册立为安平王。.
查看 温县和司马邕
司马锽
司马锽,洛州温(今河南温县)人,出自三祖司马氏琅琊房,北魏琅邪王司马楚之的后裔,唐、武周时期官员,历任侍御史、徐州刺史、黄门侍郎,官居正三品。 武则天即位初年,实行吏部糊名科举考试时,司马锽与王适、刘宪、梁载言并列第二等。司马锽应对的题目是《对紫芝白兔判》,见载于《全唐文》。 司马锽由天官侍郎刘奇荐举,在693年担任监察御史,在长安四年武则天施行宰相检校制度时,司马锽是以本职检校担任徐州刺史,同时任命的20人中,仅有他和薛谦光的政绩最佳,最为称职。 唐中宗神龙年间,司马锽在黄门侍郎任上去世。.
查看 温县和司马锽
司马金龙
司马金龙(),字荣则,河内郡温县肥乡孝敬里人,晋宣帝弟太常司马馗的九世孙。 祖父司马荣期,父琅玡贞王司马楚之於泰常四年(419年)歸附北魏,司馬金龍乃司馬楚之尚諸王女河內公主所生,世襲父親爵位,封琅琊王。官至使持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吏部尚书。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十一月十六日(484年12月19日)卒,死后赠都督梁益兖豫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扬州刺史、羽真,谥号康王。 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1965年11月下旬石家寨大队农田基本建设打井时发现。出土了大批陶俑、生活用具以及墓志、屏风漆画等计四百五十四件文物,特别是其中制作精美的彩绘人物故事漆屏、石雕柱础最为珍贵。.
查看 温县和司马金龙
司马柔之
司马柔之(),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追尊晋宣帝司马懿玄孙,太宰、录尚书事、汝南文成王司马亮曾孙,骠骑将军、南顿王司马宗之孙《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七》:太元中,诏以故南顿王宗子柔之袭封齐王,绍攸、冏之祀,历散骑常侍。元兴初,会稽王道子将讨桓玄,诏柔之兼侍中,以驺虞幡宣告江、荆二州,至姑孰,为玄前锋所害。赠光禄勳。子建之立。宋受禅,国除。,东晋宗室、官员。.
查看 温县和司马柔之
司马恢之 (丹阳尹)
司马恢之(),字季明,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曹魏中郎司马进的后裔,东晋都督兗、青、冀、幽并扬州之晋陵、徐州之南北郡军事,领镇北将军、兗青二州刺史、假节、谯敬王司马恬第二子,晋朝宗室、官员。.
司马恢之 (高密王)
司马恢之(),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高密恭王司马俊之孙,高密敬王司马纯之之子,司马让之、司马法莲的兄弟。 司马纯之去世后,司马恢之被册立为高密王。义熙十二年十月己丑(416年),皇帝下诏派遣司马恢之以给事中兼司空的身份修葺拜谒洛阳西晋诸帝的园陵,为园陵设置守卫。刘裕接受禅让建立刘宋后,高密国的封国被撤除。.
司马楚之
司马楚之,字德秀,河内郡温县肥乡孝敬里人,晋宣帝弟太常司马馗的之八世孙。父司马荣期,为东晋益州刺史,被其参军杨承祖所杀。楚之时年十七,送父丧回丹杨。当时刘裕欲自立为帝,诛除司马氏一族,楚之叔父司马宣期、兄司马贞之并遇害。楚之逃亡,躲在寺庙中,渡过长江至河南汝、颍之间。楚之少有英气,能折节待士。及刘裕建宋受禅,他为报仇,在长社招兵买马,归之者常万余人。宋武帝对他深为忌惮,派遣刺客沐谦行刺楚之。楚之对沐谦很信任,沐谦夜里诈称生病,知楚之必来探望,想要乘机行刺。楚之听闻沐谦生病,果然带着汤药前往省视。沐谦感激他的诚意,出示席子下的匕首,将实情告述楚之,并转身投靠楚之。 北魏明元帝末年,山阳公奚斤攻取河南,司马楚之遣使请降,授荆州刺史。奚斤平定河南后,将楚之领下所率户口,分别安置在汝南、汝阳、南顿、新蔡四郡,由豫州总领。魏太武帝初年,楚之将妻子迁居到鄴城。不久被征入朝,授安南大将军,封琅邪王,用以抵御刘宋军队。赐前后部鼓吹。430年破宋将到彦之别军于长社。431年二月又与冠军将军安颉攻占滑台,生擒宋将朱修之、李元德及东郡太守申谟,俘虏万余人。楚之上表请求进军入宋境征讨,太武帝以兵马疲劳,不从,授以散骑常侍征还回朝。442年,宋将裴方明、胡崇之攻陷仇池。楚之与淮南公皮豹子等督关中诸军击退裴方明,生擒胡崇之。仇池平定后回师。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太武帝北征柔然,司马楚之与济阴公卢中山等人掌管大军后勤。时镇北将军封沓叛逃柔然,建议柔然攻击楚之的运粮队。柔然于是派侦察兵进入楚之军中,把运粮的驴耳朵截了去。军中向楚之报告丢失驴耳,楚之道:“必定是敌军间谍截去作验证,敌军将至矣。”于是命令砍伐柳树立为城寨,灌水后冻成一片,城寨完工后敌军至,见魏军据寨严守,柔然无法占到便宜,只好散去。太武帝知道后大为高兴。不久拜楚之假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 司马楚之在边境二十余年,以清俭著称。死后赠征南大将军、都督梁益泰宁荆兖青豫郢洛十州诸军事、扬州牧,谥贞王,陪葬金陵。.
查看 温县和司马楚之
司马楙
司马楙(),字孔伟,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西晋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孙,西晋大司马、义阳成王司马望第四子,西晋宗室,官员。.
查看 温县和司马楙
司马殷
司马殷(),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孙,贞世子司马邕第四子,司马崇、司马隆、司马承、司马敦的兄弟。267年,司马殷的八叔常山孝王司马衡去世,没有儿子,以司马殷为嗣继承常山王。咸宁元年十月乙酉(275年11月7日),司马殷去世。.
查看 温县和司马殷
司马昭
司马昭(),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郡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司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马师之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之父,曹魏後期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昭继其父兄的權力,消灭蜀汉,取代曹魏的權力。滅蜀後一年逝世,其子司馬炎逼曹奐禪讓後稱帝,追司馬昭為太祖文皇帝。.
查看 温县和司马昭
司马昙之
司马昙之(),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河间武王司马钦的儿子,司马范之的兄弟,东晋河间王《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宁朔将军固州镇将镇东将军渔阳太守宜阳子司马元兴墓志铭》:君讳绍,字--,河内温人也。晋河间王右卫将军迁散骑」常侍中护军使持节侍中太尉公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谥曰武王钦之玄孙;晋河间侍中左卫将军赠使持节」镇西将军荆州刺史谥曰景王昙之之曾孙;晋淮南王秘」书监迁使持节镇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晋祚流移,姚授」冠军将军殿中尚书,大魏蒙授安远将军丹阳侯,赠平西」将军雍州刺史谥曰简公叔璠之孙;宁朔将军宜阳子骠」骑府从事中郎镇西将军略阳王府长史道寿之子。君夙」禀明规,纂承徽烈,洪业方隆,生志未遂,以魏太和十七年」岁次戊申七月庚辰朔十二日壬子薨于第。以永平四年」岁次辛卯十月癸亥朔十一日癸酉迁葬在温城西北廿里。记之:」遥哉远裔,缅矣鸿冑,承符绍夏,作宾于周。贞明代袭,弈世」宣流,诞生夫子,剋纂徽猷。崇基方构,嘉业始脩,兰摧始夏,」桂折未秋。感恋景行,式述遗休。。 太元四年(379年)五月,前秦军队攻至离广陵只有百里的地方,东晋政府大为震动,晋孝武帝下诏派遣征虏将军谢石率领水军驻扎于涂中,右卫将军毛安之、游击将军河间王司马昙之、淮南太守杨广、宣城内史丘准驻扎于堂邑,谢玄亲自从广陵援救三阿。前秦将军毛当、毛盛率领两万骑兵迅速进攻堂邑,毛安之和司马昙之军中的官兵惊慌,各自溃散,东晋军队被击败。 太元九年冬十月丁巳(384年11月6日),司马昙之去世,朝廷赠予使持节,镇西将军、荆州刺史,谥号景。子司马国璠、司马叔璠。.
查看 温县和司马昙之
司马济
司马济(),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曹魏司隶从事、安城亭侯司马通之孙,任城景王司马陵之子《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七》:任城景王陵字子山,宣帝弟魏司隶从事安城亭侯通之子也。初拜议郎。泰始元年,封北海王,邑四千七百户。三年,转封任城王,之国。咸宁五年薨,子济立。拜散骑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辅国将军。随东海王越在项,为石勒所害,二子俱没。,晋朝宗室、官员。.
查看 温县和司马济
司马斌
司马斌(),字子政,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曹魏司隶从事、安城亭侯司马通第三子,晋朝宗室。.
查看 温县和司马斌
司马承 (武邑王)
司马承(),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西晋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孙,步兵校尉、侍中、安平贞世子司马邕之子,西晋宗室。.
查看 温县和司马承 (武邑王)
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唐代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 司马承祯出自三祖司马氏琅邪房,是北周晋州刺史、琅邪公司马裔的玄孙,隋朝亲侍大都督司马晟的孙子,唐朝朝散大夫、襄州长史司马仁最的儿子,少好學,年二十一为道士,師事隐居嵩山的潘師正,學得符籙及辟穀、導引、服食之術(《金根上经》、《三洞秘录》、许真行事、陶公微旨),成为唐代的著名高道。另外擅长隶书和篆书,号称“金剪刀书”。 原在浙江台州天台山桐柏观隐居修道,武则天、唐睿宗先后召他入京讲道,开元九年,唐玄宗又遣使迎他入京,亲受法箓,十年,承祯请还天台山,玄宗赋诗送别。十二年(724年),玄宗又将承祯召到东都洛阳,命他於河南王屋山自選形勝,創建道院阳台观,玄宗亲自题额。又令玉真公主及光禄卿韦縚至其所居,修金箓斋。承祯在阳台观著《修真秘旨》十二篇行於世。开元二十三年夏六月十八日(735年7月12日)卒于王屋山,年八十九,葬于王屋山西北之松台。玄宗親製碑文,並追赠銀青光祿大夫,号真一(贞一)先生。承祯與李白、賀知章、孟浩然等同為「仙宗十友」。 司马承祯提出道教修炼的“七候”:“一、举动顺时容色和悦;二、夙疾普消身心清爽;三、填补天伤还元复命;四、延数千岁名曰仙人;五、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六、炼气成神名曰神人;七、炼神合道名曰至人。” 司马承祯认为“神仙亦人”。人的禀赋本有神仙之素质,只要“修我虚气”,“遂我自然”,与道相守,即可成仙。“然虚心之道,力有深浅,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其心。被形者,则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而已,身不克谢。何则?慧是心用,用多则体劳,初得小慧,悦而多辩,神气散泄,无灵润身,生致早终,道故难备。”司马承祯的理论不但自成系统,为唐代、宋代道教的兴盛和发展奠下了基石,而且对宋元内丹学、宋明理学的形成,都有重大的影响。.
查看 温县和司马承祯
司马景之
司马景之(),字洪略,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汝南文成王司马亮六世孙,司马准的弟弟。 司马景之在魏明元帝拓跋嗣时期投奔北魏,以躲避桓玄和刘裕之乱,被赐予苍梧公的爵位,加号征南大将军。司马景之清廉正直有节操,魏明元帝非常尊重他。司马景之去世后,朝廷赠予汝南王,他的儿子司马师子承袭了苍梧公的爵位。.
查看 温县和司马景之
司马景和
司马景和(),名昺,字景和,以字行,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东晋侍中、左卫将军、河间景王司马昙之的玄孙,北魏安远将军、丹阳简侯司马叔璠的曾孙,北魏宁朔将军、骠骑府从事中郎、镇西将军、略阳王府长史、宜阳子司马道寿的孙子,北魏宁朔将军、固州镇将、镇东将军、渔阳太守、宜阳子司马元兴的儿子。 司马元兴死后,司马景和承袭了宜阳子的爵位,从给事中稍微升迁至扬州骠骑府长史、清河内史,又升任南梁郡太守。正光元年七月廿五日(520年520年8月24日),司马元兴去世,朝廷赠予左将军、平州刺史,正光元年十一月廿六日丙申(520年12月21日)葬于故乡温城西十五都乡孝义里。其墓志首题《魏故持节左将军平州刺史宜阳子司马使君墓志铭》,于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河南孟县出土,与同时出土的三方墓志并称“四司马墓志”,是魏碑中的名品。.
查看 温县和司马景和
大连理工大学校友列表
大连理工大学自1949年成立以来,已培养了数十万名各类人才。以下为知名校友(毕业生)列表(按姓名汉语拼音升序排列)。.
太极1从零开始
《太极1从零开始》(Taichi 0)是一部冯德伦执导、陈国富监制、洪金宝担任动作指导的华语动作片。 本片进入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非竞赛单元首映,也进入第37届多伦多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2012年9月27日以IMAX+3D版本上映。第二部《太极2英雄崛起》于10月25日上映。.
查看 温县和太极1从零开始
太极拳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一種,與形意拳和八卦掌並稱中國三大内家拳。太極拳開始的时候也叫綿拳,由楊露禪傳出。楊露禪成名後成為「楊無敵」。太極拳講究中定、放鬆、心静、慢練及九曲珠,和外家拳明顯不一樣。 2007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命名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2007年8月,国家武术部门在对社会上多种说法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考察、论证后,命名温县陈家沟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
查看 温县和太极拳
孟州 (古代)
孟州,唐朝时始置,辖区在今河南省境内。今河南省孟州市由此得名。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设置孟州,治所在河阳县(今河南省孟州市南,金朝移至今孟州市)。相当于今天济源市、孟州市、温县和黄河南岸的荥阳市汜水镇、广武镇。时为河阳三城节度使的驻地,是洛阳的北门户。元朝孟州缩小。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改为孟县。.
查看 温县和孟州 (古代)
寇恂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区)人,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查看 温县和寇恂
山谦之
山谦之(),河内郡(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南北朝的史学家 刘宋元嘉(424年~453年)时为史学生,后任学士、奉朝请。受著作郎何承天之委,协撰《宋书》,孝建元年(454年)奉诏续撰。除《丹阳记》外还著有《南徐州记》、《吴兴记》、《寻阳记》。.
查看 温县和山谦之
巩义南站
巩义南站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回郭镇,距巩义市中心约18.7公里,巩义南站中心里程为K642KM+487M,是徐兰客运专线中段郑西客运专线上一个三等客运站,主要承担着巩义市、登封市、洛阳偃师市、焦作市温县来往旅客运输任务。.
查看 温县和巩义南站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是以中原地区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約六千年至西元前約三千年的中國新石器时期。 於2011 年3 月18 日查閱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地区在古代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定都于中原地区,河南省占据中国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中原地区以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查看 温县和中原文化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
以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列表:.
中国科学院院士列表
中国科学院院士列表.
查看 温县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列表
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
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是由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和河南省政府每隔4年在河南省焦作市主办的以太极拳交流学习为宗旨的国际性赛事,承办单位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河南省体育局和焦作市人民政府。其前身是1992年始创于焦作温县的国际太极拳年会,自2000年起年会移师焦作市区,2005年改名为“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从历届参赛情况来看,2005年第五届大赛有四十个国家的及港澳台三个地区的236支代表队参加,2013年第七届大赛,中国境内有3273人报名,中国境外则有624人。.
中條山會戰
中条山會战,晉南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1938年起計13次防衛成功擊退日方;第14次於1941年5月间,中華民國军队在山西省范围内的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
查看 温县和中條山會戰
常无名
常無名(),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唐朝狀元、官员。 祖父常毅,官至杞王府司馬;父常楚珪,官至慶王文學。生於垂拱四年(688年),景云三年(712年)壬子科狀元,主考官是房光庭;同年又登手笔俊拔、超越流辈科。开元十年(722年),又取文藻宏丽科。开元十四年(726年)任鄠县尉,官至礼部员外郎。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卒。.
查看 温县和常无名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查看 温县和东汉
三光政策
“三光”政策又称“三光”作战,日军在其作战命令中一般使用“烬灭作战”(燼滅作戦)等术语。这一最早由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駿提出的策略,由其继任冈村宁次推向顶峰。中国抗日战争時期,由於部分交戰區採用了全民皆兵的游擊戰,導致日軍士兵不斷陣亡卻不能有效佔領,日本軍事機關曾命令其部隊,對中國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時,「不問男女老幼,應全部殺死;所有房屋,應一律燒毁;所有糧秣,其不能運輸的,亦一律燒毀」。侵华日军、特別是华北方面军(北支那方面軍),自1939年秋开始,针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以杀戮当地居民、对粮秣房舍等物资进行彻底的抢劫、焚烧和破坏为目标的军事行动,并将这一作战方式逐渐系统化、规模化、长期化。中国共产党的党政通告和传播媒介,将日军这种以毁灭抗日地区人力物力、摧残抗日军民抵抗意志为目的的军事策略,简要概括为“烧光、杀光、抢光”。這種殺光、燒光、搶光之行為,被稱為“三光政策”。.
查看 温县和三光政策
九世之乱
九世之乱是商朝自商王中丁后,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使王朝中衰、诸侯离叛的事件。这一动乱历经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乱”。 九世之乱延续近百年,直到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束。.
查看 温县和九世之乱
平原省
平原省,簡稱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於華北平原的省份,僅存續三年餘。劃山東省西南部與河南省黃河以北為平原省行政區域,省會設於新鄉(今河南省新鄉市),轄有新鄉、濮陽、安陽、菏澤、湖西、聊城六專區和新鄉、安陽二省轄市。.
查看 温县和平原省
京西北路
京西北路是中國宋朝时设置的一个路,地處北宋首都東京開封府的西部。 至道三年(997年),定天下为15路。熙宁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西路为京西北、南二路。京西北路的治所在河南府,管辖河南府、许州、孟州、蔡州、陈州、颍州、汝州、信阳军;建炎年间全境沦于金国,京西北路建制废除。金国在此设置南京開封路等。.
查看 温县和京西北路
以人名命名的中國地名列表
中国古代社会有避讳的传统。因此并不直接用君主或尊者的名字命名地方。使用人名命名的地方,有些是上古传说中的人物,有些则使用字、号或其它称谓。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普遍不再避讳。以人名命名的地名、道路名开始大量出现,成为个人获得尊重的标志。例如中国很多城市都存在的“中山路”、“中山公园”就是以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 抗日战争后,北京将一些街道以以牺牲将领命名,如张自忠路、赵登禹路、佟麟阁路,其它地方亦有效仿。1949年后,中国大陆政权更迭。一些由中华民国政府以当局政要名字命名的地名被更改,如林森县、立煌县、中正路,但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山县、中山路等得到了保留。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牺牲的烈士命名了大量的县乡镇地名。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盛行改名风,地名首当其冲,文革结束后大都改回原名。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地名管理条例》,其中第四条第2款规定:“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故现在中国的地名比较少用党政领导人的名字命名。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葛宇路在北京市百子湾南一路悬挂路牌,私自命名为葛宇路。此后,“葛宇路”逐渐被社会认可,并取代原路名。2017年爆光后,引发关注,相关部门恢复原名。 以下所列是现在仍在使用的以人物名命名的地名。.
张第
张第,字汝登,号仰峰。山东茌平县城东南八里庄人。明朝政治人物,隆庆进士。官至陕西临洮府知府。.
查看 温县和张第
张统一
张统一(),中国材料力学专家。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生于河南郑州,原籍河南温县。1978至1979年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分别于1982年和1985年在北京科技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分类:郑州人 分类:温县人.
查看 温县和张统一
張春華
張春華(),河内郡平皋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追尊晋宣帝司馬懿夫人。.
查看 温县和張春華
刘辉 (北魏)
刘辉(),字重昌,宋文帝曾孙,刘昶之孙,刘承绪次子。 刘辉与兄刘文远都很狂放,刘昶怕他们不能守其爵封。但是刘辉年纪小,没有很多罪过,以刘辉为世子,袭爵齐郡公。正始初年,刘辉尚兰陵长公主,拜员外常侍。公主嫉妒,刘辉曾经私通公主侍婢有孕,公主笞杀侍婢。婢女剖腹刳胎,填以泥草,又将胎儿肢解,命令刘辉观看。刘辉大受刺激,疏薄兰陵公主。公主的姊姊告诉灵太后,灵太后敕清河王元怿审理其事。元怿与高阳王元雍、广平王元怀奏他们夫妻不和之状,请离婚,削除封位。太后听从。公主在宫一年,高阳王和刘腾都向太后为公主说好话。在高阳王元雍等的劝解调和下,两人复婚。正光初年,刘辉又和张容妃、陈慧猛两个民间妇人有了奸情,在陈留公主的鼓动下,兰陵公主再次和刘辉大闹。刘辉将兰陵公主推下床去,结果兰陵公主因流产致死,刘辉畏罪逃跑。灵太后再召清河王元怿审理其事,二家女髡笞付宫,兄弟皆坐鞭刑,徙配敦煌为兵。太后为公主举哀太极东堂,于河内郡温县抓住刘辉,幽禁在司州,将加死刑,会赦得免。正光三年(520年),恢复刘辉的官爵,转任征虏将军、中散大夫。正光四年(521年),刘辉卒,家族从此衰顿。.
查看 温县和刘辉 (北魏)
和氏架
和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和兆元。.
查看 温县和和氏架
傅喜
傅喜(),西汉大臣,河内郡温县人,字稚游。汉哀帝的祖母傅太后的堂弟,好学有大志。汉成帝时,为太子庶子。汉哀帝时,历任卫尉、右将军、大司马,被封为高武侯。与大司空师丹执正义,得罪傅太后,被朱博弹劾免职。汉平帝时,被王莽排斥出朝廷,王莽建立新朝後,傅喜去世,谥号贞。 傅喜有兒子。.
查看 温县和傅喜
冯异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东汉著名军事家。冯异精通《左氏春秋》、《孫子兵法》,协助刘秀创建东汉政权,隨劉秀安定河北,為劉秀偏將軍,封應侯。後又封為孟津將軍。在多年的行軍作戰中,馮異為劉秀建立東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馮異謙遜,從不誇己功,諸將並坐論功,他常避於大樹下,被譽為大樹將軍。劉秀即位封馮異為陽夏侯,任征西大將軍。漢明帝时封为“云台二十八功臣”之一。.
查看 温县和冯异
石建
石建(),西汉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中国西汉政治人物,石奋之子。 石建有父风,驯行孝谨,汉景帝时官至二千石。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郎中令王臧得罪窦太后被罢免,石建被任为郎中令。他谨言慎行,唯恐做事不逊。每次奏事,屏去旁人才敢尽言。在家事亲至孝,更甚于几个弟弟。石建惊恐:“书‘马’者与尾而五,今乃四,不足一,获谴死矣!”石奋去世后,石建哀伤过度,柱杖才能走路。不到一年,石建也去世了。他的弟弟石庆。.
查看 温县和石建
石德
石德(),西汉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中国西汉政治人物,石奋之孙,石庆之子。 石庆任丞相时,家人为小吏至二千石官者十三人,此后势衰。太初三年(前102年),石德嗣父石庆为牧丘侯,担任太常。天汉元年(前100年),石德担任太常职务时失法罔上,没有按照法令规定进行祠祭,犯法当死被判罚为完城旦(四年徒刑),赎为庶人,国除。后为太子少傅,巫蛊之祸,他劝太子刘据起兵反抗。刘据派遣使者矫制赦免长安中都官囚徒,命少傅石德及宾客张光等分别率领;最后长安男子景建从莽通擒获石德,将他杀死。.
查看 温县和石德
石美人 (刘邦)
石美人,赵国邯郸人,西汉开国皇帝汉高帝刘邦的后宫。.
查看 温县和石美人 (刘邦)
石慶
石慶(),是西汉大臣。西汉时河内郡温县(今属河南)人,居茂陵。封牧丘侯,谥恬。.
查看 温县和石慶
王巨禄
王巨禄(),河南省温县人。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73年5月加入中共。北京政法学院法律系毕业,东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 早年曾在辽宁省凌源县工作十二年。1980年,任辽宁省建平县委副书记、县长。1982年,任共青团辽宁省委书记。1985年,升任中共辽宁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1987年,任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1990年,任中共辽宁省委常委、鞍山市委书记。1993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副部长。 1995年,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1998年,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2003年,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2005年1月,转任黑龙江政协主席。2011年1月卸任黑龙江政协主席。2013年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第八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查看 温县和王巨禄
王光远 (院士)
王光远(1924年3月25日- )河南温县人,结构力学和工程设计理论专家。1946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农学院,之后在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任教。195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担任哈尔滨建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查看 温县和王光远 (院士)
王梦奎
王梦奎(),河南省温县安乐寨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后任职于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1990年,担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1995年,升任主任。1998年3月,改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6月卸任。.
查看 温县和王梦奎
王梦恕
王梦恕(),中国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铁道学院),中国隧道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在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担任教授,全國人大代表。其关于中国高速铁路、2011年甬台温铁路列车追尾事故等相关社会事件的评论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论。他曾被提名为“2011年中国科学年度人物”。他也是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即烟大海底隧道)战略规划研究项目组组长。.
查看 温县和王梦恕
王永耀
王永耀(),河南温县人,生于甘肃兰州。汉族。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毕业。 2012年8月,调任中共石嘴山市委副书记、市长。2016年11月,不再担任石嘴山市市长。 2013年,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宁夏地区代表。.
查看 温县和王永耀
王渙 (漢朝)
王渙(),字稚子。中国东汉官员。广汉郡郪县(今四川省中江县东南)人。 父亲王顺,安定郡太守。王涣年轻时好侠,崇尚气力,多次和剽轻少年交往。后来改变操行,学习儒学,修习《尚书》,读律令,大致把握其中大意。后来担任太守陈宠功曹,敢于决断,不避豪强。陈宠入朝为大司农。汉和帝问:“在郡用什么方法治理?”陈宠顿首辞谢:“臣属下功曹王涣选用贤能之人,主簿镡显查缺补漏,臣只是奉宣诏书而已。”汉和帝大悦,王涣从此显名。 州举王涣为茂才,转任温令。县内多奸猾之人,积以为患。王涣将他们消灭。境内平静,商人可以在路上露宿。有放牛的人,经常说将牛交给王涣,始终没有侵犯之事。在温县三年,转任兖州刺史,依法治理部郡,风威大得推行。后因为考问妖言不实被判罪。一年后,征拜为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103年),从皇帝南巡,还为洛阳县令。王涣平正,在任不避豪强,革除弊政,宽猛相济,政绩显著。王涣能够断多年冤狱,京师称叹,以为王涣有神算。元兴元年(105年),王涣病卒。百姓无不叹息。男女老壮上千人前往致奠。 王涣灵柩西归,经过弘农郡,庶民在路边祭奠。他们说平常去洛阳,米粮常常被官兵抢夺。王涣在任,不在被抢,故来报恩。百姓在安阳亭西立祠。 永初二年(108年),邓太后下诏表彰洛阳令王涣,认为他相当于汉宣帝时的大司农朱邑、右扶风尹翁归,为之立祠。以王涣子王石为郎中。延熹年间,汉桓帝事奉黄老,毁去祠堂祭祀,只留下密县太傅卓茂庙、洛阳王涣祠。.
查看 温县和王渙 (漢朝)
祝姓
祝姓是中国人的一个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26位。.
查看 温县和祝姓
省直管县
省直管县,是省直接管理县的概念简称,也就是省级行政区直接管理县级行政区,是指由省、自治区政府直接管理县级行政单位的各项事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大陆应当实行“省级、县级和乡级”三级行政区划。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管县的通知》。1983年2月,中央又发出《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市管县”体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就是在省、县之间增加一级政区(地级行政区),实行四级制。这就使中国现行行政区划和地方行政建制层次形成了三级和四级并存的体制。现时的行政区划中,除4个直辖市外,普遍省区的县级行政区由地级行政区管辖和领导,县级行政区实际属于地方三级行政区域。 “省直管县”与“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的概念有所分別。“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指直接由省级政府管辖和领导的县级行政区,如海南省的各县和县级市、湖北省的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神农架林区、河南省的济源市、新疆的9个由自治区和新疆兵团双重领导的县级市等。而“省直管县”则指原来由地级政府领导或代管的县级行政单位,改由省直接管理其大部份事务。主要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体制改革,以及从管理体制上对县域经济“松绑”,实行“扩权强县”直至“省直管县”。.
查看 温县和省直管县
申行运
申行运,河南温县人,少将军衔,曾任中国航天员大队首任大队长(1998年-2009年)。他是中国航天员大队的主要组建者之一,任内负责中国首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顺利完成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等飞行任务。2003年11月,中央军委授予中国航天员大队“英雄航天员大队”荣誉称号。.
查看 温县和申行运
焦作市
作市,古称山阳、怀州、怀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地处黄河中下游北畔,是焦太线-焦柳线上重要的城市,属于中原城市群。全市总面积3,973平方公里,人口353.4万,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焦作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现存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焦作人文荟萃,是司马懿、韩愈、李商隐及竹林七贤山涛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太极拳的发源地。焦作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20世纪初期,英国人开始在此大规模开采煤矿,焦作成为“煤城”。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焦作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太极故里·山水焦作”为口号转向发展旅游经济,形成了云台山、青龙峡、青天河、神农山等多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社会经济的成功转型被称为“焦作现象”。.
查看 温县和焦作市
盟州
盟州,唐朝时设置的州。 武德四年(621年)置,治所在河阳县(今河南省孟州市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孟州市和温县地。八年(625年)废。 Category:唐朝的州 Category:河南的州 Category:焦作行政区划史 Category:621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625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温县和盟州
荥阳市
阳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县级市,由郑州地级市代管。荥阳出自战国韩“荥阳邑”,秦始置“荥阳县”,1994年4月撤县建市。全市辖域总面积908平方公里, 人口63万人(2006年);其中市区建成面积13.5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荥阳为中国较具实力的县市之一,其经济总量位居河南省各县(市)的第五位,综合竞争力2010年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第六十四位。2009年,荥阳市GDP总量3,156,762万元(折合462,123万美元),人均GDP为52,484元(合7,683美元)。全市辖2个街道、9个镇、3个乡(1个民族乡)。.
查看 温县和荥阳市
裴聿
裴聿(),字外兴,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裴延隽的族兄。.
查看 温县和裴聿
西虢国
西虢国,周朝姬姓诸侯国,始封君是王季的第三子、周文王的同母弟虢叔。为别于周文王的异母弟虢仲所封的东虢国,称西虢。西虢国是周代重要的封国,历代君主多在周天子手下担任重要职位。 西虢国的国都最初为虢(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后因规避犬戎等游牧民族的袭扰迁至山西省平陆县东北和河南省三门峡市之间,地跨黄河两岸。上阳(今河南省陕县东南李家窑遗址)为国都,称南虢;下阳(又称夏阳、大阳,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盘南村遗址)为重要城邑,称北虢;原西虢故地存有一小虢国。由于西虢君主奉行追随周王室的政策,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衰落以及虢国君主听命于周天子,屡次干涉晋国内政,直接影响到了南、北虢国的国力。晋国旁族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一支崛起后,南、北虢国于前655年被晋献公所灭。.
查看 温县和西虢国
高行晖
行晖()字行晖,幽州温县(今河北温县)人。唐宪宗时期剑南、西川节度使南平郡王高崇文之父。曾孙高骈为唐末淮南节度使。.
查看 温县和高行晖
豫北战役
豫北战役又被称为豫北攻势。发生于1947年3月,于1947年5月28日结束。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由中共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在河南省北部地区对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进行的一场进攻战役。.
查看 温县和豫北战役
賈彊
賈彊,中国汉朝更始帝時代武将。.
查看 温县和賈彊
黄河桥隧列表
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全长。其中,从青海省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村为上游,长;于中上游分界点处建有 ();河口镇至河南省郑州市桃花峪为中游,长;于中下游分界点处建有();桃花峪至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入海口为下游,长。 ,黄河干流上已建成和在建的桥梁(不含浮桥)超过100座;同时,已建成隧道2条,分别是: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穿黄隧道和中线穿黄隧道,这两条隧道的主体工程已于2012年完工。以上数据会因统计方法不同而略有出入,并且未来也将会不断更新。.
查看 温县和黄河桥隧列表
郭东明
郭东明(),河南温县人,大连理工大学校友、教授、博导。机械制造自动化专家。曾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杰出青年”和“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等基金资助。曾获颁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02年1月任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2014年2月25日,中央组织部任命郭东明担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
查看 温县和郭东明
郭熙
郭熙(),字淳夫,世稱郭河陽,為北宋著名画家、繪畫理論家,河陽溫縣(今河南温县)人,享年80歲以上,可徵的活動年代為宋神宗熙寧至元豐間,曾任翰林待诏直长,神宗死後,遂少有在畫院的活動紀錄,宋徽宗宣和時追贈正議大夫。 郭熙擅長山水畫,與李成並稱「李郭」,名列「李、郭、范、米」的「北宋四大家」之一。.
查看 温县和郭熙
赵俱
赵俱(),中国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治人物。天水郡(今甘肃省天水市)人。 350年,苻洪自称为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以天水郡人赵俱、陇西郡人牛夷、北地郡人辛牢为从事中郎,氐族酋长毛贵则被任命为单于辅相。苻洪死后,苻健继任,任命赵俱为河内郡太守,戍卫温县;任命牛夷为安集将军,戍卫怀县。354年,前秦任命光禄大夫赵俱为洛州刺史,镇守宜阳。他的堂弟赵韶为右仆射,赵诲为中护军,都得宠于苻生。苻生即位后,便任命赵俱为尚书令。赵俱以得病为由坚辞,对赵韶、赵诲说:“你们不顾及祖宗,要干灭门之事!毛贵、梁楞、梁安等人何罪之有,皇帝杀了他们?我什么功劳,能取代他们?你们自以为是,我大概快要死了!”355年,赵俱忧郁而死。.
查看 温县和赵俱
赵咨 (曹魏)
赵咨,字君初,三国曹魏官员,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
查看 温县和赵咨 (曹魏)
薯蕷
薯蓣(学名:Dioscorea polystachya)又稱為「蒣」,是薯蓣科薯蓣属的一种植物http://www.efloras.org/florataxon.aspx?flora_id.
查看 温县和薯蕷
蒋发
蔣發,明代萬曆年間武術家,河南温县人,太極拳界重要人物。楊、吳、武、孫、及趙堡五派太極門分別視他為將太極傳與陳家溝第十四世祖陳長興之祖師,和創立趙堡太極門的開宗掌門 (註1)。但其生平不詳,考證有爭議。 註1:古時的武林人士或現今的武術界大多十分重視武德,並首重「尊師重道」,絕不可「欺師滅祖」,故於傳承武藝時,必先向弟子說明其師承之源流,代代相傳 (古時一般都是口耳相傳,不一定有文字或文獻留傳,不竟武人並非文豪),即使日後另立門戶/門派,亦不可忘本 (祖師源流)。.
查看 温县和蒋发
鄭莊公
鄭莊公 姬姓,名寤生(),為中國春秋時代鄭國君主,《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記載,生年在鄭武公十四年(前757年)。 鄭莊公繼承其父鄭武公出任周平王的卿士,後來周平王寵信虢公,鄭莊公與周朝關係開始轉壞。在鄭莊公在位期間,鄭國國勢強盛,並曾發生多次戰事,包括由莊公之弟共叔段發動的叛亂,併吞戴國以及击败周桓王率領陳、蔡、虢等联军的繻葛之战。特别是后者,确立了郑国的“小霸”局面,证实了东周权威的衰弱。 鄭莊公對幾名兒子均相當寵愛,加上宋國和齊國進行干預,鄭國在莊公死後發生長達二十年的內亂。鄭莊公有四個兒子先後出任國君,分別為世子忽 (鄭昭公)、公子突 (鄭厲公)、公子亹及公子婴(子儀),最後以子儀被殺、鄭厲公復國結束,並由鄭厲公的子孫繼承鄭國君位。.
查看 温县和鄭莊公
耿姓
耿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50位。「耿」姓源出有三: 1、以封地、国、邑为姓 《元和姓纂》载,商时侯国有耿,位于今天的山西省龙门县南,后为晋所灭,以国为氏。 《姓氏考略》、及《辞源》等载,商时祖乙把国都从相迁到邢,邢的读音,古代读做耿。耿位于今天的河南温县东),盘庚自耿迁亳,迁都后,一部分没有跟随他南迁留居耿的人以邑为氏。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春秋耿国(一名耿乡城,故城位于天的山西河津东南),后亡于晋国,耿国子孙奔楚为大夫,以国为氏。后晋献公将耿地封给赵夙,赵氏后人也姓耿。 2、出自姬姓, 周室封同姓人——「姬」姓于耿国。居耿国的人以国为氏。 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清高丽人姓,世居博川郡;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裕固族各尔格兹氏汉姓为耿;羌族耿家志,后改姓耿;今满、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G耿.
查看 温县和耿姓
虢公醜
虢公醜,生卒年不详,姬姓,虢叔氏,名丑。春秋时期南、北虢国末代君主。.
查看 温县和虢公醜
陳氏太極拳
右 右 陈氏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焦作 是 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流派,原為陈家沟拳術,集長拳、炮拳及紅拳之術,有关陈氏太极拳的起源说法不一,而陈氏则坚持“陈氏太极拳”是当今各家太極拳的始祖。 根據武術史家唐豪考證,陈家沟拳術是源自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约1600年-1680年),此后世代相传,有传子不传女之说。故而,外人不得窥其貌,更难知其髓。一直到陳長興(1771-1853)传拳与河北广平府(今邯郸永年)楊露禪(1799年-1872年)后,「陈家沟拳術」才被世人所见。唐豪進一步推斷,「陈家沟拳術」漸次衍變爲當今之「陈氏太极拳」。但據楊氏、吳氏等其他太極名門的歷史傳承记载,陳長興的太極拳實乃蔣發所傳,但這些記載均無確切根據。 陳式太極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查看 温县和陳氏太極拳
李同保
李同保,河南温县人,光学、计量学专家,196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应用物理专业,后进入北京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光学研究室工作。1983年到1999年5月,历任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名誉院长。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现为同济大学教授、博导。.
查看 温县和李同保
李存孝 (唐朝)
李存孝()中国唐朝末期名将。代州飞狐(今山西灵丘)人,原名安敬思。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将,武艺非凡,勇猛过人。李存孝是晋王李克用麾下的一员骁将,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唐末五代第一猛将。古人言“王不过项,将不过李!”项,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李,指的就是李存孝。他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的地位相当于《说唐》中的李元霸,天下无敌。野史中曾说李存孝引领十八骑攻取了长安,虽说是夸张之词,但也能看出李存孝的勇猛,连第二名的王彦章在他手下都走不了几合。.
查看 温县和李存孝 (唐朝)
李贵基
李贵基(1949年5月—),河南沁阳人,1979年9月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选矿专业,1982年6月加入中共。 1989年5月至1993年12月,历任温县县长、县委书记。1993年12月,任焦作市副市长。1998年任驻马店行署副专员。2000年3月,任河南省统计局局长。2001年9月,任洛阳市市长。2006年2月任河南省财政厅厅长。2008年3月,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
查看 温县和李贵基
李慎明
李慎明()河南温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查看 温县和李慎明
栗毓美
栗毓美(),字友梅,号樸園,山西浑源人。清朝著名官員。 清嘉庆年间拔贡,授任河南温县知县,后迁光州知州、汝宁府、开封府知府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886-1號、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道光十五年,官至河东河道总督。道光二十年,赠太子太保,谥号恭勤。栗毓美死后,道光帝和栗毓美生前好友林则徐都为他写了祭文,现两篇祭文碑刻俱都保存良好,该地人称“栗家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温县和栗毓美
河南历史
河南古称豫州,是《尚书》、《尔雅》、《周礼》等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九州之一。而豫州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始于西汉,魏晋南北朝都有豫州建制。唐朝设置河南道,北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元朝设置河南江北行省,明朝为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清朝改为河南布政使司,通称河南省。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古称中州,中原,中国等。夏、商、周、秦、汉、魏、晋、北魏、隋、唐、北宋时期,当时的首都或最大城市都在今河南境内。北宋建炎年间全境沦于金国后,河南逐渐开始衰弱。.
查看 温县和河南历史
河南各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列表
本表所列仅限于河南省境内,作为国民经济独立预算单位的县与县级市。美元单位则以当年人民币平均汇率折算。.
河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表
本列表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子列表,列举在河南省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累计有3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居全国前列。.
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明朝行政区划。.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查看 温县和河南省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文物局提出,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上报国务院备案,正式对外公布并竖立标志的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截至2016年底,河南省已经公布了7批共1575处文物保护单位,总数量居全国首位。.
查看 温县和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道 (清朝)
河北道,清朝到民国初期设置的道,属于河南省。.
查看 温县和河北道 (清朝)
河阳节度使
河阳三城节度使,简称河阳节度使,又称怀卫节度使。 776年,设置河阳三城使,779年,设置镇遏使。建中二年(781年)设置节度使,驻守河阳三城,下辖怀州、卫州、郑州、汝州、陕州,郑州归永平军。783年开始长期管辖河阳三城、五县(河阳、河清、济源、温县、王屋)和怀州、卫州。相当于现在河南省黄河故道以北、太行山以南、浚县以西和黄河南岸的孟津县、荥阳市的汜水镇、广武镇等地。785年,设都团练使,796年再设节度使。814年治汝州,818年,汝州归东都畿都防御使,还治河阳。843年改河阳三城设置孟州,后来一度领泽州。.
查看 温县和河阳节度使
沃姓
沃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63位。在现代他是极罕见的姓氏。.
查看 温县和沃姓
温县盟书
温县盟书是1980年至1982年在河南温县发现的一批盟书。.
查看 温县和温县盟书
温姓
溫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21位。溫氏的遠祖出自姬姓,是周武王之子唐叔虞的後裔。.
查看 温县和温姓
温国
温,东周王畿之内的小国。始祖为周武王的司寇苏忿生忿生輔佐武王克殷,周武王封其於溫國(今日河南溫縣一帶),又任命為周天子的司寇。温国都邑为温邑,国君称温子 ,或以国君苏氏而称苏子。 《春秋左氏传·隐公三年》记载郑国军队收温地之麦和成周之禾,导致周朝与郑国的交恶。 《春秋左氏传·隐公十一年》记载周朝与郑国换田。温地的属于周王的田地被周朝换给郑国,温邑还在温国国君苏氏手中。 温国国君苏子为周朝大夫。周惠王二年(前675年),周朝爆发王子颓之乱,苏子是拥护王子颓作乱的周朝五大夫之一,作乱未成,五大夫先到苏子的温邑,然后苏子奉王子颓出奔卫国,卫国和南燕国联合讨伐周惠王,立王子颓为王,周惠王被迫流亡郑国。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673年,郑厉公和虢国君主讨伐王子颓,杀五大夫,则苏子死于此难 ,温国苏氏国君不再为周朝大夫。 《春秋·僖公十年》记载,周襄王三年(前650年),温国为狄国所灭。《春秋左氏传》说,是温子在王子颓之乱后背叛周王室,采取亲近狄人的政策,而狄人来攻击温国时,周王室就不救援,所以灭亡,温子出奔卫国。狄人灭温后撤退,温地为周王室所有。 《春秋左氏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周襄王十八年(前635年),温被周襄王赐给晋文公,奖励晋文公平定王子带之乱的功劳。温入晋国后,先后为晋国大夫阳氏和郤氏的封邑。.
查看 温县和温国
新乡专区
新乡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已撤消的行政区,在今河南省北部。1949年置,属平原省,专员公署驻焦作矿区。辖新乡、汲县、辉县、修武、武陟、获嘉、博爱、沁阳、温县、延津、原阳、济源、孟县13县及焦作矿区。 1952年,新乡专区划归河南省。1953年,专署迁驻新乡市。1954年,原濮阳专区所属长垣、封丘2县划入新乡专区。1955年,长垣县划归安阳专区。1956年,撤销焦作矿区,改设焦作市,由省直辖。新乡专区辖14县。 1958年,原由省直辖的新乡、安阳、焦作、鹤壁4市及原安阳专区所属安阳、林县、浚县、汤阴、濮阳、滑县、清丰、清丰、南乐、长垣10县划归新乡专区。专区辖4市、24县。 1960年,鹤壁市升为地级市;汤阴县划归鹤壁市。同年,专区辖县调整如下:.
查看 温县和新乡专区
懷慶府
怀庆府,明朝时设置的府,隶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元朝,稱為怀庆路,属于中行省。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设立,领六县:河内县、济源县、修武县、武陟县、孟县、温县。清朝初期沿袭明制,下领六县,后割开封府的原武县、阳武县来隶,共领八县河内县、济源县、原武县、修武县、武陟县、孟县、温县、阳武县。考评:冲,繁。辛亥革命后,全国废府。.
查看 温县和懷慶府
慈胜寺
慈胜寺可以指:.
查看 温县和慈胜寺
慈胜寺 (温县)
慈胜寺是一座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西番田镇大吴村的佛教寺庙。最早建设于唐代贞观年间。北宋末期因战乱被毁,元代重修。现存建筑多为元代遗存。2001年6月25日,慈胜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查看 温县和慈胜寺 (温县)
怀庆路
怀庆路,元朝时设置的路。 北魏天安二年(467年)设置怀州,隋朝改治所野王县名为河内县,金朝一度改为南怀州。1257年,元宪宗改为怀孟路。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改为怀庆路,治河内县(今河南省沁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修武县、武陟县以西和黄河以北等地区。下辖河内县、孟州河阳县、济源县、温县、修武县、武陟县等州县。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怀庆府。1913年废除怀庆府。 Category:元朝的路 Category:河南的路 Category:焦作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319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368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温县和怀庆路
晋国
晋国,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领地在今山西省,始封君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晉是重要的封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一個。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一说太原西南),晋獻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晉景公時遷都新田,稱之為新絳,遗址在今山西省侯马市。 因為春秋初年晉國發生過小宗曲沃篡奪大宗的曲沃克晉,以及晋献公時的骊姬之乱兩件宗室內鬥事件,為避免歷史重演,晉文公開始除太子以外,國君其他兒子及兄弟皆要遷離晉國,《左传》称“晋无公族”,有別於其他國家。晉靈公時,晉的卿大夫勢力開始壯大,成公即位後,封異姓卿大夫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漸成為晉國政權的主導力量。晉平公以後,六卿的實力凌駕於國君之上,形成了六卿執政。晉定公時,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滅,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晉出公時,魏氏、韓氏反戈一擊聯合趙氏滅掉最強大的知氏,晉國名存實亡。終於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从晋国中分裂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而晋国仅剩两城,苟延残喘80年后被韩、赵完全瓜分。 三家分晋被視為戰國時期的開始,宋代司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將此事作為開篇。以血緣關係來看,韩国王室是晉國君主的後裔。.
查看 温县和晋国
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马晋。晋朝又分為兩個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与東晉(317年-420年),合称“两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首都為洛陽;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為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晉室先祖在三国時期為曹魏世族,在高平陵之变後剷除曹氏皇親,掌握實權形成霸府政治。265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晋。280年,西晋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候王紛紛動亂,史稱八王之乱。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中原的諸外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灭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国時期。 317年,晋室皇族司马睿於建康称帝,定都建康(即今南京),是為晋元帝,史稱东晋,据有華南地區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百姓陸續南遷,形成華北地區的侨民和南方土著共同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東晉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藩镇心懷野心,先後发生了王敦之乱、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乱。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盧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刘裕崛起,平定諸亂,凭借军事力量奪得帝位,建國號「宋」,是為宋武帝,史稱刘宋,中國從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经济方面,东晋莊園經濟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发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业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汇,中國文化逐漸转变为儒釋道融合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之状况。.
查看 温县和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