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10 关系: 基切語,は行,博嘎尔方言,半浊音符,南县话,台語現代文,双峰话,双唇音,吳語拉丁式注音法,威妥瑪拼音,娄底话,宁乡话,宁波话,客語白話字,客語通用拼音,巴宰語音系,巴賽語音系,上海话,中古汉语,希伯来字母,布匿語,三明话,广州话,廈門話,彙音妙悟,彙集雅俗通十五音,德國式拼音,國語羅馬字,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喇叭苗话,ㄆ,ㄅ,先秦音系,四县话,噶哈巫語音系,噶瑪蘭語音系,現代標準漢語,理雅各拼音,簡式台語現代文,紹興話,義烏話,瓦乡话,無棣話,益阳话,白話字,DJ音標,韶山话,西山话,香港粵語,贛語,... 扩展索引 (60 更多) »
基切語
基切語(K'iche', Quiché)是一種馬雅語系語言,為瓜地馬拉基切人所使用的語言。瓜地馬拉約有7%的人口(約一百萬人)會說基切語,為該國僅次於西班牙語使用族群最廣泛的語言。 基切語有許多明顯的方言分支,甚至有時其中主要的幾支方言會被視為不同的語言。多數的基切語使用族群說的是中部基切語,是在媒體及學校等教育單位最常使用的基切語。雖然基切語在瓜地馬拉無任何官方地位,以基切語為母語的使用族群識字率也不高,但它在學校及廣播媒體的母語教學中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基切語最著名的著作是馬雅聖書《波波爾·烏》(Popol Vuh,以現代的基切語拼音系統拼字的話,是 Popol Wuj).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基切語
は行
は行是指在日語五十音圖中的第六行。は行中有三個的假名發音以清喉擦音//為首,包括は、へ、ほ三個假名。另有顎化的ひ,以清硬顎擦音//為首,以及保留古は行發音方式的ふ,以清雙唇擦音//為首。此行有全濁音,發音以濁雙唇塞音//為首,包含ば、び、ぶ、べ、ぼ等五個假名。此外此行也有半濁音,發音以清雙唇塞音//為首,包含ぱ、ぴ、ぷ、ぺ、ぽ等五個假名。 ---- あ行 - か行 - さ行 - た行 - な行 - は行 - ま行 - や行 - ら行 - わ行.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は行
博嘎尔方言
博嘎尔方言又称博嘎尔语(博嘎尔語: ),是崩尼-博嘎尔语在中国境内(未包括藏南地区)的三个方言(语言)之一。.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博嘎尔方言
半浊音符
半濁音符(半濁点;假名:はんだくてん),是日語假名的半濁音符號「゜」,註記於假名文字的右上方。只用在は行的五個假名,稱之為ぱ行。基於形狀,該符號被稱為「圓」(まる)。.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半浊音符
南县话
南县方言,又称为南县话,属于湘语长益片长株潭小片,流行于湖南省南县及其毗邻区域。.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南县话
台語現代文
台語現代文(Modern Literal Taiwanese,簡稱:MLT,台羅拼音:,閩南拼音:)是一套將台灣閩南語口語拉丁化的書寫系統。與其共同發展的台語現代拼字(Taiwanese Modern Spelling System,簡稱:TMSS)是一套台灣閩南語的正寫法。台灣日治時期,發明者林繼雄因受到日籍老師譏諷台灣沒有口語文體,遂與其同學以白話字為基礎拼寫法,改良為台語現代拼字。其聲調架構幾乎完全由拉丁字母來表示,不用額外的下標符號、上標符號等變音符號,作法類似於國語羅馬字。 閩南語聲調有8個(台灣閩南語第2聲調同第6聲調;陰上同陽上,原第6聲調混入第7聲調所謂的「陽上變去」,形成上聲已不分陰、陽之特性),當兩個音節結合(合字)時,不論後字(後音節)條件如何,前字(前音節)幾乎都得變調,而除了一些重覆尾調等特性外後字基本上维持原调。台語現代拼字的發展者們對於白話字在合字之前音節不變調,而大量使用連接號來替代前字音節之變調,且均以原調來表示的寫法不以為然。所以台語現代拼字法一般合字拼寫時均以拉丁字母來標記前字變調之語尾,並且前後音節合字以連寫來表示。 MLT一般合字拼寫時均以拉丁字母來標記前字變調之語尾,而基本"聲調(tone)"全都採用拉丁字母來表示,並且前後音節合字以連寫來表示,以致見到文字即知是否變調且可快速的反推原調,如此對於形成全以拉丁字母來拼寫台文是一大進步。試舉一例說明:"Aix suie mxkviaf laau phvixzuie."("愛媠 毋驚流 鼻水。";"(女孩子)愛漂亮,就算天冷也不怕穿得少。")中之"mxkviaf(毋驚)"與"phvixzuie(鼻水)"均為合調字。 台語現代文以變調之規則行合音節的字詞法,不但使台語拉丁拼字簡縮外,亦適合使台文能以全拉丁字母來書寫。 台語現代文和台語現代拼字常合稱為台語現代拼字文(MLT/TMSS或MLT by TMSS),但台語現代文不一定以台語現代拼字寫成,仍使用漢字的稱為台語現代音漢混合文。林繼雄博士還有一個拼寫客語的方案,稱為客家話現代拼字(Hakka Modern Spelling System,簡稱HMSS)。普實台文(PSDB)是以台語現代文為基礎的另類方案。而"簡式台語現代文"(SMLT)為"台語現代文基金會"(MLTF)對台語現代文(MLT)所作的改進版。.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台語現代文
双峰话
双峰话属汉语族湘语娄邵片,是老湘语的代表方言 。双峰话在湖南中部娄底市双峰县一带通行。双峰话保留了古楚语的大部分特征,受到其他汉语方言的影响非常小,因此对于其他人来说,是湘语中最难懂的方言之一。双峰话与汉语普通话差异非常巨大,完全无法互通。.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双峰话
双唇音
雙唇音在語音學裡指以雙唇發音的輔音。.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双唇音
吳語拉丁式注音法
吳語拉丁式注音法,是一套按照國際拼寫習慣設計的當代上海話拉丁化方案,即《上海吳語拉丁式注音法》。2003年推出的第一套上海話拼音輸入法就採用該方案。.
威妥瑪拼音
威妥瑪拼音(Wei1 Tʻo3-ma3 Pʻin1-yin1,Wade–Giles system),習慣稱作威妥瑪或威式拼音、威氏拼音、韋氏拼音、威翟式拼音,是一套在英文中用羅馬拼音於拼寫中文官话(現代標準漢語)讀音的音譯系統。此系統由19世紀中葉時英國人威妥瑪建立,在翟理斯的漢英字典(1892年)完成。 威妥瑪拼音系統為20世紀翻譯中文主要的英文音譯系統。1979年以前,威妥瑪拼音廣泛運用於英文標準參考資料與所有有關中國的書籍當中。至今,絕大多數的威妥瑪拼音應用都已被漢語拼音所取代,但仍有部份區域(尤其是中華民國直轄市、縣市級行政區的地名),以威妥瑪拼音拼寫。.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威妥瑪拼音
娄底话
娄底方言,又称为娄底话,通行于娄底地区,包括娄底城区,城郊的两个集镇和八个乡。.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娄底话
宁乡话
宁乡方言,又称为宁乡话,属于湘方言新湘语的一支。.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宁乡话
宁波话
寧波話屬於吳語太湖片甬江小片,通行于寧波大部份地區以及舟山群島全境。其分布的主要地域为唐朝至民国时期的宁波府域,包括现寧波市所屬海曙區、江北区、镇海区、北侖區、鄞州区、奉化区、象山縣和餘姚市丈亭、陸埠以東,慈溪市觀海衛鎮以東及寧海縣岔路以北地區,以及舟山市全境。餘姚、慈溪兩市西部地區(原绍兴府余姚县)屬臨紹小片,寧海縣岔路以南屬台州片。寧波和舟山兩市轄地內,諸口音十分接近,內部一致性很高。宁海、象山两县是宁波话和台州话的方言连续体,两者没有明显分界,现公认的大致分界是从宁海县岔路镇到象山县石浦镇一线。寧波话分布区内有慈溪觀海衛鎮的燕話(屬閩語)与象山县爵溪街道的爵溪話(屬官話)兩個歷史方言島,舟山海島有零星閩語人群分佈。隨著近代移民的關係,寧波話對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的上海話也有較大影響,「阿拉」一詞即出自寧波話。.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宁波话
客語白話字
客語白話字(,四縣腔台灣客拼:Pag Fa Sii),是一種用於書寫客家語的羅馬拼音系統,於19世紀初由基督教長老教會在中國福建省創造並推行。1905年,紀多納和李威廉用客語白話字編寫了一部客英辭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dialect as spoken in Kwang-tung Province)1924年於汕頭出版的客語新約聖經也是用客語白話字書寫而成。 台灣使用的客語白話字又被稱為臺灣客家話羅馬拼音,與在汕頭刊行的白話字存在一定差異。台灣聖經公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及加拿大長老教會於1993年共同重新翻譯的現代客語聖經譯本也採用此法書寫,語音以苗栗四縣腔為主、海陸腔為輔。 汕頭的大陸客語白話字現已經停止使用,並且已被大陸客家人所遺忘。台灣客語白話字現仍在台灣的客家人基督徒中流行。1993年至2002年間出版的《客語聖經:現代台灣客語譯本》,其白話字部份便是使用台灣客語白話字。.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客語白話字
客語通用拼音
客語通用拼音全名為臺灣客語通用拼音方案,屬於1998年由余伯泉領導的小組擬定之通用拼音系統中的一部分。2003年2月教育部在客語部份採用台灣客語通用拼音方案。客語通用拼音所適用的腔調為台灣客家語四縣腔(苗栗腔)和海陸腔(新竹腔),但拼音規則大致相同。2009年政府將漢語拼音訂為國家標準後,客語通用拼音也修正為「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部分符號也更改為與漢語拼音一致。.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客語通用拼音
巴宰語音系
巴宰語音系(éh phonology)為巴宰語之音系。而其音系之音位大都使用適當的Unicode符號來標示。在台灣南島語的書寫系統的訂定上,元輔音之音系表原則上都是先「發音部位」(橫列)、後「發音方法」(縱列)、再考量「清濁音」,來訂定其音系之音位架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台語字第0940163297號,原民教字第09400355912號公告,中華民國94年12月15日.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巴宰語音系
巴賽語音系
巴賽語音系(Basay phonology)為巴賽語之音系。而其音系之音位大都使用適當的Unicode符號來標示。在台灣南島語的書寫系統的訂定上,元輔音之音系表原則上都是先「發音部位」(橫列)、後「發音方法」(縱列)、再考量「清濁音」,來訂定其音系之音位架構。李壬癸,"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宜蘭縣政府,1996年10月.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巴賽語音系
上海话
上海话,又稱滬語,是主要分布于上海的语言,吳語方言,屬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上海话也是现代吴语諸方言中最强势的一支,在江浙一带乃至全国及海外华人社区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有人将其当作吴语的代表。历史上的上海对外移民风潮,使得上海话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如在港臺以及美国、日本、澳洲等国,上海话亦有一些使用者。随着遷入上海的非江浙移民大量增加以及上海话近數十年在學校、電視、廣播等受到的諸多限制,导致相當一部分上海人的上海話水平下降,乃至与上海话息息相关的本地文化逐渐流失。.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上海话
中古汉语
中古汉语使用於南北朝、隋朝、唐朝时期,继承自上古汉语,后来发展为近代汉语。現代語言學家根據當時的文獻資料重建出其特徵。 对于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有材料稱爲近古汉语)的分界,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大多集中在唐宋时期的归属上。还有学者把中古汉语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中古汉语以切韵音为代表,晚期中古汉语以韵图为代表。.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中古汉语
希伯来字母
代希伯来语字母表是从亚拉姆语字母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类似阿拉伯字母。希伯来语使用者称他们的字母表为“aleph-bet”。現時除了希伯來語以外,尚有另一種過去猶太人常用的語言意第绪语亦採用希伯来语字母。.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希伯来字母
布匿語
布匿語,又稱迦太基語、腓尼基布匿語,是一個在古迦太基使用的語言。這個語言已經滅絕,在語言學上,與腓尼基語同屬於閃米語族迦南諸語。.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布匿語
三明话
三明事 |pronunciation.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三明话
广州话
廣州話,又稱為廣東話,四鄉則有廣府話、粵語、廣東省城話之謂,相傳起源於廣信(即梧州及封開一隅),而今多奉作廣府話之圭臬。學界所指廣州話,乃現時香港及广州所講之粵語,主要通行於珠江三角洲地区、香港、澳門、粵東、粵西(局部地方現今闢為廣西之屬)、南洋與及外洋唐人街。.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广州话
廈門話
厦门话(bp),舊稱廈語,又稱廈門閩南語,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閩南語的一种方言,屬於閩南語的泉漳片。通行於福建省廈門市一带。 厦门话是今日厦门、臺灣及新加坡最通用的一种闽南语方言,尤其在新加坡也颇具影响力。中國大陆以及新加坡的廣播或電視節目的闽南语播音皆采用厦门话进行放送。 大体來說,閩南地區,香港,臺灣及整個東南亞的福建話(同為一個分片)皆可互通无碍。.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廈門話
彙音妙悟
《彙音妙悟》(poj)為清朝嘉慶5年(1800年)泉州府晉江人黃謙(字思遜,號柏山主人,南安水頭文半村人),據《閩音必辨》(清朝晉江富允諧(字信和,號知園先生)著,二卷)一書所編寫的一部以泉州音南安腔為主的閩南語音韻學書籍。在台灣使用類似腔調的地區為新北市汐止區、三峽區、林口區等地。.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彙音妙悟
彙集雅俗通十五音
《彙集雅俗通十五音》(poj)為清朝同治己巳年(1869年)東苑謝秀嵐編纂成的一部以漳州音為主的閩南語音韻學書籍。採用用紅、黑二色套印,又稱《紅字十五音》(Hông-jī Si̍p-ngó͘-im),亦稱《增註雅俗通十五音》(Cheng-chù Ngá-sio̍k-thong Si̍p-ngó͘-im)。在台灣使用類似腔調的地區為宜蘭、桃園、嘉義新港等地。.
德國式拼音
德國式拼音(Lessing-Othmer-System)是德國人(Ferdinand Lessing,1882–1961)和歐特曼(Wilhelm Othmer,1882–1934)等制定的基於德語式拼法的中文羅馬拼音系統。別名為 Wilhelm-Lessing'sches System[尉禮賢(Richard Wilhelm)為制訂者之一]。 1909年,歐特曼、尉禮賢和烈辛等人為德屬膠澳的德國商人們開設了中文課程。在教學中,他們沒有使用英國人制定的威妥瑪拼音,而是根據德語的拼寫習慣制定了一種新的拼法。1911年,青島的德國教師們會商確定了這種新的拼音系統。直至1930年代,烈辛和歐特曼的中文課程教材在德語使用者中是最流行的。.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德國式拼音
國語羅馬字
國語羅馬字是一套官語漢字拉丁化方案,曾是中華民國國家標準。它和通字方案一樣使用複雜的拼寫規則來標示聲調,不像其他方案要用到調號或數字。 因為以拼寫來標調,國語羅馬字的拼音中不少字母也用來標示聲調,而不代表實際的音節。例如漢語拼音和威瑪拼法的ai,在國語羅馬字可寫成ai、air、ae,或ay(分別表示國語的四聲)。這裡的r不發聲,僅標示陽平聲。但陽平聲不一定以r代表,就像國語羅馬字的iou、you、yeou,或yow,對應漢語拼音和威瑪拼法的you。繁瑣的規則使國語羅馬字不便學習與運用,因而一直無法普及於社會大眾。但國語羅馬字不需特殊符號或數字便可標調,使以國語羅馬字做拼音的文字相對來說可讀性高出許多。.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國語羅馬字
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
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或称注音第二式、注音二式、國音二式,是中華民國在1980、90年代採用的譯音系統。 注音第二式屬於國語羅馬字拼寫方案,中華民國教育部出面邀集學者進行修訂,1986年正式公佈。.
喇叭苗话
喇叭苗話是湘语下属的一种方言。為在貴州西部晴隆普安兩縣交界一些鄉鎮的被新漢族移民稱為喇叭苗的族群使用。據喇叭苗人族譜及口傳記載,他們的祖上大多是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來自湖廣行省寶慶府城步縣(今湖南邵陽市城步縣)的,因此喇叭苗話實際上是一種“軍話”。近年來,在西南官話的強勢和普通話的推廣下,越來越多喇叭苗人轉用“明話”(帶喇叭話口音的西南官話),喇叭苗話有了被同化及消失的危險。.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喇叭苗话
ㄆ
ㄆ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的古字「攵」字,發音則取「--」字的聲母。《說文解字》:「攵,小擊也,即手執竿輕敲。」。ㄆ的發音為送氣清雙唇塞音//,不過單講「ㄆ」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ㄆㄛ」或「ㄆㄜ」。 在漢語拼音、通用拼音中對應的為,威妥瑪拼音中對應的為,台羅拼音則為。.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ㄆ
ㄅ
ㄅ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包」的古字「勹」字,發音則取「包」字的聲母。《說文解字》:「勹,裹也,象人曲行,有所包裹」。ㄅ的發音為不送氣清雙唇塞音//,不過單講「ㄅ」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ㄅㄛ」或「ㄅㄜ」。 在漢語拼音、通用拼音中對應的為,威妥瑪拼音、台羅拼音等則為。.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ㄅ
先秦音系
先秦音系指先秦時期上古漢語的音韻體系。.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先秦音系
四县话
四县话,又名四縣、四縣腔(四縣腔台灣客拼:xi ien/ian kiongˊ北台灣四縣腔的「縣」讀 ien(白話字:yen,下同);南台灣則為 ian(yan)。比較 、 ,客語白話字:si-yen/yan-khiông),是台湾客家族群使用的一种次方言,同时是台湾客家语次方言之中,使用人口最多的一支,公众场合的客家语播音,多使用这种语腔。四县腔广泛分布于台湾北部和南部,主要的代表区域有北部的桃园市、苗栗县,南部的高雄市、屏东县六堆地區,习称为讲四县(台灣客拼:gongˋ xi ien/ian)。 台湾的客家语有“四海永乐大平安”之称,即四县话、海陆腔、永定腔、长乐腔、大埔腔、饶平腔、诏安腔。其中,四县话、长乐腔都来自广东省嘉应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设立的嘉应州,历史上管辖了五个县,即是有名的嘉应五属。四县话来自嘉应州的程乡县(今梅州市)、鎮平县(今蕉岭县)、兴宁县、平远县,故称四县话或四县腔;长乐腔来自嘉应州的长乐县(今五华县),故称长乐腔。目前,永定腔和长乐腔已经基本退出个人家庭,仍然保留下来的只有“四海大平安”这五种客家次方言。台灣目前仍廣泛使用的客家話僅剩四縣海陸兩者。 台湾的四县话与大陆的梅县话略有不同,由于四县移民实际上以嘉应州的鎮平县,也就是现在的蕉岭县为最多,所以台湾的四县话与大陆的蕉岭县客家话更为相近;但实际上,北台灣的四县腔(或稱北四縣腔、苗栗腔)与南台灣六堆的四县话(南四縣腔),詞彙、音韻仍略有差别,全國語文競賽的朗讀就因南北差異而分出(北)四縣、南四縣兩種競賽使用腔調。又四縣字面上包括兴宁县、长乐县,但兩縣舊屬惠州府,較接近海陸腔。.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四县话
噶哈巫語音系
噶哈巫語音系(Kaxabu phonology)為噶哈巫語之音系。而其音系之音位大都使用適當的Unicode符號來標示。在台灣南島語的書寫系統的訂定上,元輔音之音系表原則上都是先「發音部位」(橫列)、後「發音方法」(縱列)、再考量「清濁音」,來訂定其音系之音位架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台語字第0940163297號,原民教字第09400355912號公告,中華民國94年12月15日.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噶哈巫語音系
噶瑪蘭語音系
噶瑪蘭語音系(Fonolohia na Kbalan、Kavalan phonology)為噶瑪蘭語之音系。而其音系之音位大都使用適當的Unicode符號來標示。在台灣南島語的書寫系統的訂定上,元輔音之音系表原則上都是先「發音部位」(橫列)、後「發音方法」(縱列)、再考量「清濁音」,來訂定其音系之音位架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台語字第0940163297號,原民教字第09400355912號公告,中華民國94年12月15日.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噶瑪蘭語音系
現代標準漢語
代標準漢語,或標準現代漢語、漢語標準語、標準漢語,是指現代的漢語標準語,以北京官話为基础音、官話白話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與書面文體。其廣泛通行於華人地區,但在各地有不同標準,於中华人民共和国稱為“普通話”、中華民國稱為“國語”、马来西亚、新加坡稱為“標準華語”,港澳地區前兩者通用。 192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於現代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1932年經中華民國教育部頒佈《國音常用字匯》後,被採納為中國的官方語言,當前在中國大陸、新加坡等國家均作為官方語言之一,在台灣為政府及多數人民主要使用語言,也是东南亚及其他海外華人群体廣泛採用的共通口語或書面語;且作為聯合國六種官方工作語言之一,成為國際人士學習漢语的主要參照。 中国大陸的「普通話」、臺灣的「國語」與東南亞地區的「標準華語」在語音與詞彙上存在一些差別。現代標準漢語在世界各地的口语中出現许多的腔調變體,如臺灣國語(臺式國語,受臺灣話音調影響)和新馬華語(受閩南語、粵語、馬來語及英语影響)等;而身為漢語起源地的中國内部更出现更多腔調變體,衍生出各种带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普通話」。.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現代標準漢語
理雅各拼音
雅各拼音是以汉字拉丁化表示普通話, 19世紀的漢學家理雅各所创。威妥瑪拼音本身已被取代。翻譯可以發現該系統仍然在易經廣泛使用, 而且某些衍生作品也有使用,如阿萊斯特·克勞利版的易經。 理雅各拼音使用以下輔音:.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理雅各拼音
簡式台語現代文
簡式台語現代文(SMLT;Simplified Modern Literal Taiwanese,台羅拼音:,閩南拼音:)為"台語現代文基金會"(MLTF)對台語現代文(MLT)所作的改進版。簡式台語現代文使用26個拉丁字母將台語的語音,聲調,及語意完整地表達;為標形又標音的拼音方案。標形就是見字就知語意。標音見字就會拼出語音。不需增修任何軟體,SMLT可應用於任何電腦。簡式台語現代文書法是一套用拉丁字來書寫台語文字系統。Simplified Modern Literal Taiwanese,"簡式台語現代文"(SMLT)-引言,SMLT.org,2006.
紹興話
紹興话,是吳語的一种方言,屬于漢語族吳語太湖片區臨紹小片。绍兴话同上海话、苏州话、湖州话、杭州话、宁波话同属北部吴语,彼此间互通度较高,可大致进行交流,如相对来说绍兴话与苏州话相似程度较高,交流相对容易。但是与苏南浙北同属北部吴语的绍甬方言,由于地理上的阻隔等原因。在北部吴语中差异相对较大。讲上海话、杭州话的人群听绍兴人讲话相对较难,而反之则较易,绍兴与宁波话虽互有差异,但基本可以听懂。而丽水话、温州话虽属吴语,但同北部吴语差异较大,故无法与之进行交流。而绍兴话虽然无法与南部吴语地区交流,但却是北吴方言中较为接近南吴的一个小片。 紹興話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紹興話是指原明清會稽縣山陰縣範圍,大致是現在的紹興市和紹興縣。 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紹興縣劃到周邊縣市的鄉鎮。狹義的紹興話也可包括蕭山話。狹義紹興話內部差異很小,外人很難區分。 廣義紹興話一般指紹興地級市範圍。但從語言上來講應該是原來紹興府範圍(諸暨 蕭山 紹興(會稽山陰)上虞 余姚 嵊州 新昌,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界變動。以原來縣界爲準)。除嵊州新昌兩個山區縣區別較大之外,其餘六縣市溝通均沒有問題。又以曹娥江為界。江西與江東區別明顯。 绍兴吴方言是现代语言学上吴语四大传统方言基准点之一:苏州(太湖北苏沪嘉小片标准点),温州(温处台标准点),绍兴(太湖南临绍标准点),衢州(金衢婺州处州标准点)。.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紹興話
義烏話
義烏方言,俗稱義烏話,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属金衢片(舊分區法中屬婺州片),使用地区主要为浙江省義烏市,以義烏城裏(原稠城鎮)方言為代表。義烏市全境內用義烏話交流沒有任何困難。由於義烏水陸交通方便,與外界交往頻繁,義烏話受臨近方言的影響較大,使義烏話產生了很多內部差異,有“義烏十八腔,隔溪不一樣”的說法。.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義烏話
瓦乡话
乡话(国际音标:;本字:鄉辞),又称瓦乡话,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部山区的古老而独特的地方语言,与古汉语以及老派湘语等有一定关联性。瓦乡话是瓦乡人(瓦乡话:話鄉 //)的主要语言。.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瓦乡话
無棣話
無棣話,或稱無棣方言,俗稱“無棣腔”或“老沾化腔”,是官話的一種方言,屬於冀鲁官话沧惠片黃樂小片,使用地區為山東省無棣縣,以無棣縣縣城(原無棣鎮)方言為代表。.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無棣話
益阳话
阳方言,又称为益阳话,属于湘方言的新湘语,也是新湘语里的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使用人口大约500万。益阳方言在语音、语调和词汇上均有独特之处,地方特色浓郁。益阳话受普通话和西南官话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其与官话的差别巨大。益阳话对于外省人来说是一种较难懂的湖南方言。.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益阳话
白話字
白話字(、POJ,台羅拼音:,閩南拼音:)是一種以拉丁字母書寫的閩南語廈門話或臺灣話正寫法。白話字原本是19世紀時由基督教長老教會在福建廈門所創造並推行的,因此後來被外界稱為教會羅馬字(,簡稱教羅)。但是白話字經過發展,包括了廈門地區和台灣都有教會以外的人使用,也有人用之來書寫客家話和台灣原住民語言,因此,白話字已經不限於教會。由於是歷史最悠久、最普遍被使用的臺灣話拼音書寫系統。2001年成立的台灣羅馬字協會是以推動白話字為正式文字的重要民間團體之一。台灣羅馬字協會及台文筆會等諸多本土社團亦將白話字稱為台灣字。20世紀70年代,在中國國民黨查禁白話字之前,白話字在台灣使用年代久遠,並用白話字出版數種刊物,由於台語是聲調語言(現今台語共有七個本調),音調提供區分字義的重要資訊,用白話字作為書面語應用是可行的也不會引起混淆,台灣羅馬字協會規定當漢字與羅馬字出現爭議時以羅馬字為準。 在中國大陸,這套方案主要在學界用於與閩南方言拼音方案作對照。此時,白話字常被稱作「甘為霖方案」或「廈門音新字典方案」。 在台灣,1970年代國民政府全面禁止使用白話字,並沒收教會的白話字聖經,而同時代,閩南民間的白話字也因為國語運動而漸漸式微。,蔣為文著,發表於2013《台語研究》期刊,5(1),pp.74-97。但在此之前,白話字就已經有百年以上的實際使用歷史,亦曾經在閩南和台灣的教會中相當普遍地被使用過。例如台灣第一份大眾媒體——創刊於1885年的《台灣府城教會報》(),正是使用白話字當作文字媒介的。 白話字本身不僅是標音系統,經過發展,更應被視為一套文字系統,在拼寫上不宜妥協於各地腔調及語音的變動。如欲反映語音,應以IPA國際音標為記音符號。如「蚵」台北腔、台南腔,但在白話字都以「o」表記。又例如「電」寫作「tiān」,但現代許多人都受懶音影響而讀近似「tēn」。 作為一套具有完整系統的拼音文字,白話字被廣泛的閩南語使用者作為書寫表記的工具之一。目前,由維基媒體基金會所協作的閩南語維基百科便是以白話字做為知識傳遞的文字媒介,為閩南語的語彙保存、正寫表記以及知識推廣都做出了些許貢獻。.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白話字
DJ音標
DJ音标(Daniel Jones Phonetic Symbol),是一种标英式发音的IPA音标,发明者是丹尼尔·琼斯。他根据IPA编了一本英国英语的发音辞典English Pronouncing Dictionary(第1版至第12版,最后一版的出版时间为1963年)。他所编的英语发音字典代表了公認發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 RP),这在受过教育的英国人尤其是南部英格兰人中通用。中國大陸英語教材通常使用DJ音標。 目前DJ音标符号共计有48个,其中元音有20个﹔辅音有28个。 DJ音标初期可能是为了节省印刷模具数量,只有11个符号不同于英文字母;后来发明者的学生为了一符一音,变为有15个符号不同于英文字母。.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DJ音標
韶山话
韶山方言,又称为韶山话,通行于韶山市,与新湘语宁乡話相近,韶山话方言属于老湘语婁邵片与新湘语长益片交汇处方言,兼具两者特点。.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韶山话
西山话
西山話(吳語西山話:--,國際音標:),又稱山上閑話,分佈于江蘇太湖西山地区,是吳語太湖片的一种方言。西山話和周邊的吳語方言都有部分相似之處,語音較為獨特,內部有一定差異性。 西山話和邊上的東山話有區別,和蘇州話、吳江話、湖州話也有區別,並不完全類同于周邊任何一種吳語方言。.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西山话
香港粵語
香港粵語(Hong Kong Cantonese)亦稱港式粵語,為流通於香港社會的粵語,香港人一般慣稱為「廣東話」。香港粵語源於廣州,故與西關口音廣州話互通,不過與粵語其他分支則有較大分別。隨著各地交流頻密,香港粵語中之部份詞彙被借用至其他粵語使用地區,包括回流廣州,互相影響。香港粵語以廣州話為基礎,加入英語,結合香港自身日常文化而成;其特色是加入及融合了不少英語及其他外來詞,亦有香港特色的口語、詞彙、俚語、俗語及粗口,以及各行各業術語等。 根據2001年到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廣州話為香港的壓倒性通用語言,89.5%人以此為常用語言,次位為英語,佔3.4%,使用者多為香港華人以外的族群;第四位的福建話(閩南話)為1.1%;第五位、第六位及第八位分別為客家話、潮州話和上海話分别為0.9%、0.7%、0.3%;普通話為1.4%,由第六位升至第三位;第七位的他加祿語和第九位印尼語多為外籍傭工使用。.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香港粵語
贛語
贛語是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亦稱贛話,为漢藏語系漢語語族的一門聲調語言,主要通行於江西中北部、湖南東部、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區,是該些地區事實上的公用語。使用贛語的人口大約在4800萬,約佔中國人口的4%左右。 贛語是汉语的一支。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贛語是它的一级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若視漢語為“漢語族”,視贛語為獨立語言的話,則吳贛語下有數支贛語的方言。無論如何劃分,贛語的地位都跟官話、粤语、吳语、闽语、晉语、湘语、客语等相同,要麼同為獨立語言,要麼同為漢語下的一級方言。 贛語可分為九片方言,以南昌話為代表。贛語內部的各方言具有较多共同特点。 贛語也是一種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贛語
龍游話
龍--方言,俗稱龍游話,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属金衢片(舊分區法中屬處衢片龍衢小片),使用地区为浙江省龍游縣,以龍游城裏方言為代表。.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龍游話
辅音列表
以下内容是輔音列表.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辅音列表
蘭谿話
兰溪方言,俗稱兰溪話,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属金衢片(舊分區法中屬婺州片),使用地区主要为浙江省兰溪市,以兰溪城裏(原蘭江鎮)方言為代表。.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蘭谿話
阿尔巴尼亚语
阿尔巴尼亚语(Gjuha shqipe 或 Shqip )属印欧语系。使用者約五百萬人,主要分布在阿爾巴尼亞、科索沃、馬其頓以及希臘。其他東南歐國家如蒙特內格羅的阿爾巴尼亞族裔亦有使用。它有幾種方言,之间有一些区别:Tosk,用于阿尔巴尼亚南部和中部以及在希腊西北部的阿尔巴尼亚少数群体中;Gheg(或Geg)使用于阿尔巴尼亚北部(包括首都地拉那)以及馬其頓的阿尔巴尼亚人中。阿爾巴尼亞語可能主要来源于二千年前用于该地区的伊利里亞语,以及其他一些印欧语系的亚族中。 最早提及有關阿爾巴尼亞語的文件,為杜布羅夫尼克的一份犯罪紀錄,紀錄於13世紀晚期。.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阿尔巴尼亚语
阿爾巴尼亞族
阿爾巴尼亞族或阿爾巴尼亞人 (阿爾巴尼亞語: Shqiptarët)是主要分布在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民族,多操阿爾巴尼亞語并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但也有大量保留了东正教信仰的阿尔巴尼亚人。阿爾巴尼亞人主要分布在阿爾巴尼亞,另外在科索沃、馬其頓和希臘也有大量分布。也有一些阿爾巴尼亞人在海外散居(土耳其、埃及、以至香港),當中以土耳其的阿裔社群為最龐大。義大利也是阿爾巴尼亞移民的一個主要集中區,這是由於南斯拉夫解體時期因內戰和經濟問題,大量居於科索沃和阿爾巴尼亞的阿爾巴尼亞人隔海逃離當時飽受科索沃戰爭的科索沃及90年代民主化開放政策之初的阿爾巴尼亞。也有一些是阿爾巴尼亞化的斯拉夫人。不少在其他巴爾幹半島國家定居的阿爾巴尼亞人,祖先曾是土耳其新軍。.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阿爾巴尼亞族
阿拉伯字母
阿拉伯语字母,也作天方字母(أَبْجَدِيَّة عَرَبِيَّة,),为阿拉伯语的书写形式,类似于亚兰字母,除了阿拉伯语之外,世界上(尤其是伊斯兰教势力比较兴盛的地区)尚有别的语言使用阿拉伯字母,如波斯语、达里语、中国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等。在中国,回族地区偶尔也用阿拉伯字母记写汉语,这叫做“小儿经”。目前阿拉伯语字母是僅次於拉丁字母後世界上第二多人使用的拼音文字。 阿拉伯字母本身不包含短元音,所以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达里语、普什图语等语言的很多书籍和杂志中,短元音并不被标出,所以人们必须从文中推测出这些元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闪族语更多的使用辅音和长元音来区分词义。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语言通过修订阿拉伯字母,使得所有的元音均可表示出来,人们阅读文章时不再从文中推测读音,例如维吾尔语。 阿拉伯字母属于亞蘭字母体系,共有28个表示辅音的字母,通常在《古兰经》,幼儿读物,或者给外国人阅读的书籍中才加元音符号。 阿拉伯语是连续书写的(从右到左),不同于每个文字都单独书写的象形文字,因此每个阿拉伯字母的书写形式会受到词法的影响。 在阿拉伯字母中,两个相同辅音相连,并且前一个读静音的时候,则在该字母上使用一个tashdeed(类似于w的符号)表明,称为叠音。 《古兰经》是用使用阿拉伯字母的古典阿拉伯语书写的,参看阿拉伯书法。.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阿拉伯字母
閩南方言拼音方案
閩南方言拼音方案(;又稱:閩南拼音/;簡稱:閩拼方案/、閩拼/)是一套將中國閩南地區之闽南语口语拉丁化标音系統。该系统基於廈門话口音制定,同时制定了泉州话版本和漳州话版本。而另稱「普閩典方案」來自於1982年10月廈門大學主編的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一書。閩南方言拼音方案偶尔也被叫做「闽南话注音方案」。林寶卿《普通話閩南方言常用詞典》廈門大學出版社,廈門,2007年10月.
钱乃荣式上海话拼音方案
钱乃荣式上海话拼音方案是钱乃荣在汉语拼音基础上设计的,适应中国人的习惯上海话拼音方案。并用于《上海话大词典》、《沪语盘点——上海话文化》等著作中。 其拼写规则是:浊音声母加h表示,入声韵母加k表示,ø韵母用oe表示,ɛ韵母用e(或者ai)表示,/ɿ/用y表示,ŋ声母用ng表示,其余均照汉语拼音习惯拼写。 口诀是: 浊音h短音k, 安打oe来埃打e, 字改y额为ng, 其余都同普通话。.
邵語音系
邵語音系為邵語言之音系。下列子母音表中的音素大都使用適當的Unicode符號來標示。台灣南島語的書寫系統的訂定,原則上都是先「發音部位」(橫列)、後「發音方法」(縱列)、再考量「清濁音」,來訂定其書寫字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台語字第0940163297號,原民教字第09400355912號公告,中華民國94年12月15日.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邵語音系
臺灣客家語
臺灣客家語(,四縣腔臺灣客拼:Toiˇ Vanˇ Hagˋ Gaˊ Ngiˊ,海陸腔臺灣客拼:Toi Van Hag Gaˋ Ngiˋ;Taiwan Hakka),又稱臺灣客家話,是臺灣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語,主要源於粵東,及少部份的閩南、閩西地區,於1993年統計約有236.6萬人使用,日治時期常被稱作廣東語,並出版諸多相關作品。 臺灣的客家語主要為四縣及海陸兩種腔。但其中又以四縣腔較為強勢,在公共場合(如車站)皆採此腔發音。四縣話與海陸話對同一個字的發音基本上一致或相似,但聲調的調值卻正好相反,形成兩者在讀同一句話時,出現聲調你高我低、你升我降的有趣唱反調情形。 而由於在聲調的轉換上是有規則可循的,因此兩個分別講四縣話和海陸話的人,尚且能順利溝通。同時,四縣話與海陸話的使用人口數,達到台灣客家語使用人數的9成以上。 此外,另有少數地區亦說大埔、饒平、詔安、永定、長樂等腔,合稱「四海永樂大平安」。其中永定、長樂兩個腔調幾乎完全退居個人家庭,目前較活躍而有完整分布區的為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其之間語言互通的關係或族群多寡的分布正好成「四海大平安」之次序所排列。 調查結果發現,在符合《客家基本法》定義且會說客語的客家民眾當中,與他人溝通的客語腔調以「四縣腔」的比例最多(56.1%),其次為「海陸腔」(41.5%),其他如「南四縣腔」(4.8%)、「大埔腔」(4.2%)、「饒平腔」(1.6%)、「詔安腔」(1.3%),使用其他腔調的比例占 0.5%。 由於臺灣長久以來以閩南語(福佬話)為絕對強勢,很高比例客家人因環境因素而能聽解閩南語,甚至完全福佬化,成為福佬客。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又有國語運動之緣故,導致臺灣客語文化面臨空前流失。據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於2004年所做之調查,1974年以前出生的年輕客家人有3成能聽解客語,而僅1成可流利使用;在家庭語言方面,1974年以前出生的客家子女約有60%使用國語、20%使用臺灣閩南語、未滿10%使用臺灣客家語。不過近年來,臺灣人意識到保護客家文化和客家語的重要性,設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訂定《客家基本法》以保護之,並規定客家語為法定大眾交通工具播報用語言之一。2016年1月,蔡英文於電視政見會中承諾,在她當選總統之後,會把客語正式的定為國家語言,並於2017年12月29日三讀通過客家基本法修正案,正式將台灣客家語列為國家語言。 目前臺灣客家語的學術研究單位有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國立聯合大學客家研究學院及全球客家研究中心、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臺灣客家語
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
客家語拼音方案,原名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客語白話字:Thòi-vàn Hak-kâ-ngî Phîn(Piâng)-yîm Fông-on)為目前中華民國教育部所公告的臺灣客家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200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以2003年公告之「臺灣客語通用拼音方案」為基礎進行修訂,並增加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詔安腔等五腔音節表附錄,2009年微調內容後再度修訂公布。 2012年增加南四縣腔拼音資料,調整拼音方案內容說明,並將「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改為「客家語拼音方案」,同年11月公布。.
臺灣話
臺灣話(方音),又稱為臺灣閩南語,是指在臺灣通行的閩南語,為閩南語泉漳片之變體,主流腔調與福建省之廈門話和漳州話相近。近代以來常以臺語(方音)稱之,日治時期稱為臺灣語(),並出版了許多與日語對譯之作品。一般英語稱之為Taiwanese或Taiwanese Hokkien。以其為母語的閩南裔臺灣人是臺灣第一大族群。 自明鄭與清治時期起,特别是渡臺禁令開放後,大量中國大陸移民進入臺灣,其中以福建南部(閩南)的泉州府和漳州府的居民佔多數;其所帶來的閩南語逐漸在各地演變分化,並融入荷蘭語、日語及原住民語言等語言於其中,使得臺灣話與福建的閩南語在詞彙使用及腔調上存在有不少差異。隨著漳泉移民(閩南裔台灣人)的居住範圍擴及臺灣各地,其語言逐漸成為臺灣本島最主要的通行語言之一;雖然日治時期、戰後時期時,官方先後推行日語與國語(華語),臺灣話現今依然於臺灣普遍可聞。根據2009年所發表的《臺灣年鑑》,臺灣民眾約有73%能夠說臺灣話。戰後初期,小學是可以臺灣話來教漢文的,但在歷經數十年的講國語政策後,目前的教育體制,用臺灣話教學授課遠不及華語的使用量,且對於臺灣話書寫的規定也未盡完善,使得臺灣話人口後代的年輕族群已無法流暢使用該語言。若無出現新的強力政策轉捩點,三十年內臺灣話因政策和教育不彰將可能在年輕世代上斷送。 總體上說,臺灣話在北部為偏泉混合腔,中南部平原偏內埔腔,西部沿海偏海口腔。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被稱為海口腔,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而「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的說法,僅在中部符合此一分布。.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臺灣話
臺灣語言音標方案
臺灣語言音標方案(Taiwan Language Phonetic Alphabet,TLPA)是台灣語文學會於1991年期間針對臺灣語言所制定的音標系統,內含臺灣閩南語音標系統、臺灣客家語音標系統、臺灣原住民語音標系統等三套系統。1998年元月教育部公告使用前兩套。《》中華民國教育部,1998年1月12日2003年2月教育部在客語部份改採臺灣客語通用拼音方案。閩南語部份再經和國際語音符號、教會羅馬字系統整合後,教育部於2006年10月14日公布為「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Tâi-uân Bân-lâm-gí Lô-má-jī Phing-im Hong-àn),簡稱為台羅拼音或台羅(TL),為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的臺灣閩南語拼音方案。此套拼音並非完全新創,而是整合原有的白話字(POJ,以傳統羅馬字寫成)以及台灣語言音標方案(TLPA)的閩南語音標部份而來。台羅拼音方案與白話字的相容性良好,可以視為白話字的增補或發展上的分支。在臺灣,使用白話字的社群有較高的意願使用台羅拼音,同時,在官方地位方面台羅拼音方案取代了TLPA。然而,在台灣以外的國家或地區,台羅拼音未必能夠全面取代白話字。台灣亦仍有基於堅持傳統,繼續使用白話字的人。.
臺灣方音符號
方音符號(ㄏㆲ ㄧㆬ ㄏㄨˊㄏㄜ˫,臺語白話字╱臺羅拼音:,客語白話字╱通拼:、Taiwanese Phonetic Symbols(TPS)),中華民國教育部官方稱謂為「方音符號系統」,民間又稱為臺語注音符號,是一套用來標注臺灣話和客家話的標音符號。主要以注音符號為基礎,並增加一些國語中所沒有的發音符號,且有發音唯一的特性,易懂易學接收程度相較羅馬字高。 方音符號系統最早於1946年由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方言組的閩南人朱兆祥教授設計,後由於強推國語運動、嚴禁方言,使得臺語遭打壓,方言符號也跟著被打入冷宮很長一段時間,而朱教授則遠走新加坡。 前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吳守禮所著的《國臺對照活用辭典》及鄉土文學作家楊青矗所著的《台華雙語辭典》採用此符號。199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告使用。台(87)語字第八七〇〇〇五七七號公告,《》,中華民國教育部,1998年1月12日2006年10月14日,教育部公布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官方轉向推行羅馬拼音台語字第0950151609號公告,《》,中華民國教育部,2006年10月14日,推出官方辭典《》,並成為教育界的主流;而方音則因少人用少有字型支援,有注音體系在中文電腦輸入標準設計上的共同缺憾,因字元編碼沒有加入子音母音上下排列的形式,而無法展現其閱讀優勢。使用率尚因歷史因素文獻短少而相對羅馬字低,但近年來已逐漸增加。.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臺灣方音符號
臺語諺文
臺語諺文是一套利用諺文來表記臺語語音的拼音文字系統,最早由許曹德所創,並曾於1987年在台灣文化促進會中推行,後來洪惟仁也表示贊同。《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臺語諺文
金華話
金華方言,俗稱金华话(国际音标:),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属於金衢片 (舊分區法中屬於婺州片 ),使用地区为浙江省金华市的婺城区东部和金东区,以金華城裏方言為代表。金華話與臨近的蘭溪話較接近,而與附近其他方言較難通話。金華話內部存在不少差別:城裏和鄉下方言之間有較大差別,不同年齡層次的人說話也有差別。 由於原金華府地區各方言之間差異較大,各縣之間難以互相通話,金華城裏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有該地區交際共同語的作用。 在浙江中部流行的婺劇基本上以金華城裏方言為標準。 本條目的聲韻調、小稱、語音特點和文白異讀、語音的變遷、詞彙、語法等章節中的金華方言均為金華城裏方言。 下文中,“金華”單獨作地名出現時指的是金華話的使用區域,“婺州地區”指的是原金華府所鎋區域。.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金華話
长沙话
长沙话(),是汉语中湘语的一种方言,为新湘语的代表性方言,属于长益片,长株潭小片。典型的长沙方言在长沙市城区和长沙县所使用,并通行于城区与以四郊。宁乡县属于长沙方言之长株潭小片,有一定口音差异。而浏阳市西乡,镇头等部分乡镇属于长沙方言区。虽然长沙城区能够听到各种口音的湘方言或者其它方言,但一般认为长沙方言為城区或者附近郊区居民使用的本地方言。長沙方言獨樹一格,與普通話差別非常大,老派的長沙話更為難懂。.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长沙话
苏州话
蘇州话(吴语苏州话:--,國際音標:),又稱蘇州方言,流行于江蘇蘇州地区,属吴语太湖片蘇嘉湖小片。。 苏州话以软糯著称,所谓吴侬软语(侬作人解)就是由此而来。(一说“吴侬”是原苏州方言“我”之意。)昆曲丑角念白和评弹都以蘇州话爲本。并流行于整个吴语太湖片。现代苏州话有27个声母,43个韵母,7个聲調。 苏州话也是一种文学语言,19世纪兴起的吴语文学如《海上花列传》的對白就是以苏州话写成。.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苏州话
苏美尔语
蘇美爾語(/eme-ĝir15,意為「本地語言」)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地區蘇美爾人使用的一種孤立语言,屬於從公元前第三千紀起兩河流域大範圍的文化交流造成的蘇美爾-阿卡德雙語社會(bilingualism)中流通語言的一種,在這個過程形成的途中,屬於孤立語的蘇美爾語在詞彙、句法、形態、音系等方面都對屬於東閃米特語的阿卡德語造成了重大影響。 在大約公元前2000年的時候,蘇美爾語的地位逐漸被阿卡德語替代。但它作為書面、文學、科技、宗教語言在兩河流域一直被使用到公元1世紀左右。.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苏美尔语
通字方案
通字方案(General Chinese)是由趙元任所設計的一套書寫白話文與文言文的漢字與拼音方案。 通字是以官話、吳語、粵語、閩語為基礎,從常用漢字中選取的2085字,用以書寫白話文、文言文。其中多屬正字,然亦不乏同音替代。通字還分為通字漢字和與之相配套的通字羅馬字。 通字羅馬字的拼法反映的方言特徵有:吳語的聲母,官話的元音、粵語的韻尾,吳、粵、閩、官的四聲,以及閩語古舌上音知徹澄三母讀塞音的特點。.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通字方案
通用拼音
通用拼音是一種以拉丁字母作漢字標音的方案,包含了「華語通用拼音」、「臺語通用拼音」、「客語通用拼音」三種拼音方案。 一般情況下,通用拼音通常用做「華語通用拼音」的簡稱,是臺灣使用的一種中文拉丁化拼寫系統,也是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在2002年至2008年採用的中文拉丁化拼音法。 中華民國教育部於2008年12月18日修正「中文譯音使用原則」,改採用漢語拼音,但是包括高雄市在內的民進黨長期執政縣市,仍堅持使用通用拼音。.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通用拼音
老国音
老國音,中國國語運動中,1913年“讀音統一會”議定的漢語標準音。后被新國音取代。.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老国音
耶魯拼音
耶鲁拼音(Yale Romanization)是由耶鲁大学开发用以将东亚的四大语言(汉语普通話,粤语,朝鲜语以及日语)拼音化的拼音系统。汉语专用的耶鲁拼音是在二战期间为方便在当地作战的美军士兵而开发的,另外三种语言所使用的耶鲁拼音则在二十世纪六十到七十年代才完成。.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耶魯拼音
IPA p
#重定向 清雙唇塞音.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IPA p
Ԥ
Ԥ ԥ(帶降部的Pe;斜體:Ԥ ԥ)是一個西里爾字母。 這個字母被使用於阿布哈茲語中,所代表的音值為送氣的清雙唇塞音 。.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Ԥ
Ҧ
Ҧ, ҧ(Ҧ ҧ; 斜體字: Ҧ ҧ)是一个在阿布哈兹语使用的西里尔字母,由 П, п 中间加上一个中位钩而成。.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Ҧ
X-SAMPA
拓展音标字母评估法(Extended Speech Assessment Methods Phonetic Alphabet (X-SAMPA))是SAMPA的一種變體,最先於1995年由倫敦大學的語言學教授約翰·克利斯多佛·威爾斯(John C. Wells)提出。X-SAMPA是為了統一各種SAMPA字母表而產生的,並且擴展至包含所有國際音標符號,能夠把所有音標轉寫成七位元的ASCII碼。.
林加拉语
林加拉语(Lingála)是班图语支的一种语言,主要分部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金沙萨)的西北部和刚果共和国 (刚果-布拉柴维尔)的大部,安哥拉和中非共和国局部。使用这一语言的人口超过1000万。在Guthrie系统中属于班图语支,代码C.36D,SIL系统分类法代码是C.40。.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林加拉语
排灣語
fix-attempted.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排灣語
排灣語音系
排灣語音系(Paiwan phonology)為排灣語之音系。而其音系之音位大都使用適當的Unicode符號來標示。在台灣南島語的書寫系統的訂定上,元輔音之音系表原則上都是先「發音部位」(橫列)、後「發音方法」(縱列)、再考量「清濁音」,來訂定其音系之音位架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台語字第0940163297號,原民教字第09400355912號公告,中華民國94年12月15日.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排灣語音系
杭州话
杭州話,属于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具有吴语的一般特征,但受宋代汴洛语音的影响很大,且文白异读中多用文读,所以又称“杭州官话”。杭州话仅分布在杭州市区和近郊(即西湖区、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江干区及余杭区部分地区,而萧山区和滨江区属于临绍小片),为吴语区内范围最小的方言。保守估计,中国以杭州话为母语的人口在120万~150万之间。.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杭州话
标准英音
标准英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缩写为RP),是英國的標準英語口音。在《簡明牛津英語辭典》裡被定义为“在英格兰南部说的标准英语口音”,然而一些人认为在整个英格兰和威尔士都有把它当作母语的人。Peter Trudgill在1974年的研究顯示,在全英國,約有3%的人使用公認發音,但這一粗略的計算被語音學家J.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标准英音
桐廬話
桐廬話(吳語桐廬話:桐廬說話,國際音標:),分佈于浙江省杭州市桐廬地区,是吳語浙太片的一种方言。與浙太片其他各小片都能互通。桐廬按地域大致可分為六個方言小區:桐庐镇區,上南鄉區,下南鄉區,北鄉區,新合區,分水區。.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桐廬話
武義話
武義方言,俗稱武義話,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属金衢片(舊分區法中屬婺州片),使用地区主要为浙江省武義縣北部,以武義城裏(原壺山鎮)方言為代表。.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武義話
永安话
永安事 |pronunciation.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永安话
永康话
永康方言,俗稱永康话,是吴语内的一种方言,属金衢片(舊分區法中屬婺州片),分布于浙江省永康市大部分地区及部分临近地区。.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永康话
汤溪话
湯溪方言,俗稱汤溪话,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属金衢片(舊分區法中屬婺州片),使用地区主要为浙江省金华市的婺城区西部(原汤溪县地区),以原湯溪縣縣城湯溪鎮的方言為代表。 湯溪話在浙江中西部吳語中是一種較特殊的方言,它與金華話、蘭溪話、龍游話、遂昌話之間均有明顯差別,通話很困難。在湯溪話內部也存在着不少差異,能僅聽語音辨別某地腔調,但通話無礙。 下文中,“湯溪地區”指的是湯溪話的使用區域。.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汤溪话
汨罗话
汨罗方言,又称为汨罗话,通行于汨罗地区,但汨罗方言内部又有差异,又分为汨罗,长乐,黄柏三区。.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汨罗话
汉语西里尔字母转写系统
汉语西里尔字母转写系统(Cyrillization of Chinese或Palladius system),由俄罗斯汉学家兼传教士(Пётр Ива́нович Кафа́ров,Pjotr Ivanovič Kafarov,教名Palladius(Палла́дий))制订的。这是俄罗斯官方标准的把汉语转写成俄语字母的系统。.
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Hànyǔ Pīnyīn),簡稱为拼音,是一種以拉丁字母作普通话(現代標準漢語)標音的方案,為目前中文羅馬拼音的國際標準規範。汉语拼音在中国大陆作为基础教育内容全面使用,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海外,特别是常用現代標準漢語的地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美国唐人街等,目前也在汉语教育中进行汉语拼音教学。臺灣自2008年開始,中文譯音使用原則也採用漢語拼音,但舊護照姓名和部分地名仍採用舊式威妥瑪拼音。 汉语拼音同时是将汉字转写为拉丁字母的规范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汉语普通话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转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无论是中国大陆的规范还是国际标准,都明确指出了汉语拼音的性质和地位,即汉语普通话的拉丁拼写法或转写系统,而非汉语正寫法或汉语的文字系统。汉语拼音字母只是对方案所用拉丁字母个体的称谓,并不意味着汉语拼音是一种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汉语拼音
沅江话
沅江话,属于湘方言新湘语的益阳方言。沅江话与益阳市其他区县的口音稍有差别。.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沅江话
沙县话
沙縣事 |pronunciation.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沙县话
波兰语
波兰语(język polski)是波兰的官方语言。也是西斯拉夫語支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語種。.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波兰语
波斯尼亚语
波斯尼亞语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官方语言,属于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的南斯拉夫语支,基于Štokavian 方言。在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因為內戰瓦解前,並沒有波士尼亞語這樣的說法,當時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與波士尼亞人,都是使用一種稱為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的南斯拉夫官方語言。在內戰的過程當中語言也產生了變化,雖然各族群在語言上的差異極微小,但是克羅埃西亞人主張其語言為不同於塞爾維亞語(Srpski jezik)的克羅埃西亞語(Hrvatski jezik),波士尼亞人也開始稱他們所使用的語言為波士尼亞語。.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波斯尼亚语
法國遠東學院拼音
法國遠東學院拼音 (Système de l'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EFEO)),簡稱EFEO拼音,是二十世紀中期以前法語中最常用的中文羅馬字拼法,是法國遠東學院的漢學家顾赛芬神父於1902年制定的。後逐漸為漢語拼音取代。.
法語音系學
法語音韻說明標準法語(基於巴黎方言)的音韻系統。法語比較有特色的是其中的浊小舌擦音、鼻化元音,以及影響詞尾的兩個規則:聯誦(liaison),連音的一種,詞尾的子音只有在後接的詞是以母音開頭時才發音;以及母音省略(elision),詞尾母音後連接以母音為詞首的詞時,應被省略。 以下是一个简单例句:.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法語音系學
泉州话
泉州話(bp)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闽南语的一种方言,属闽南语的泉漳片,其使用范围覆盖泉州地区全境,包括今天的鲤城、丰泽、洛江、泉港、晋江、南安、石狮、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等县(市、区、管委会),使用人口800多万。 历史上,泉州话的府城腔曾长期是闽南语泉漳片的代表方言,闽南传统的梨园戏都是以泉州话为标准音。至清末,随着五口通商,厦门逐渐兴起,泉州话的标准音地位才渐渐被厦门话取代。.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泉州话
湘乡话
湘乡方言,又称为湘乡话,属于湘方言老湘语的一支,是最具代表性的老湘语之一。湘乡话也是湖南最难懂的方言之一。.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湘乡话
湘阴话
湘阴方言,又称为湘阴话,通行于湘阴县及毗邻地区,湘阴方言属于新湘语长益片。.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湘阴话
湘潭话
湘潭方言,又称为湘潭话,属于湘方言新湘语的一支。.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湘潭话
漳州话
漳州话(讀音:;閩南語白話字:Chiang-chiu-oā;閩南拼音:Ziāng-ziū-wâ)是闽南语泉漳片的次方言,相对於泉州话、厦门话、臺湾话、新加坡福建话有一定的差异,基本上能通話。漳州話內部差別不大。 漳州话源於唐代,當時的嶺南行軍總管陳政、漳州刺史陈元光(人稱開漳聖王)父子,由河南固始率兵入閩拓墾漳州,這些开漳士卒绝大部分来自河洛,他们通用中原的河洛话,其語言演變為今日的漳州话。.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漳州话
濁軟顎塞音
濁軟顎塞音是輔音的一種,用於一些口語中。濁軟顎塞音在國際音標的符號是,X-SAMPA音標的符號則是。 嚴格來說,國際音標裡表示此音的符號是尾巴打開的,但是尾巴關閉的亦可以接受。Unicode中的字碼「Latin small letter G」(U+0067)會因應字型的不同而顯示出尾巴打開或者關閉的g。字碼「Latin small letter script G」(U+0261)則不論字體,一律為尾巴打開的ɡ,但此字碼只會出現在國際音標的延伸字型。 在六個最普遍的六個塞音中,清雙唇塞音和濁軟顎塞音在不少語言中都已經消失,數量是有這些輔音的語言的百分之十。消失的原因是地域性的影響,但消失卻並非集中於某一區,而是廣佈在世界各地。(有幾種語言兩個音都缺乏,例如現代標準阿拉伯語和西伯利亞的凱特語(Ket))有人認為這是因為比其餘五個塞音都難發音。發濁音時氣流從肺流出,而軟顎音軟顎關閉,喉嚨和軟顎間的空間較小,空氣很快就填滿該位置,令到清音的聲音聽起來就像濁音。故此和兩者的分別沒有其餘兩對的那麼明顯。這限制令原本有、之分的語言因無法分辨兩個音,以致逐漸消失;或者令語言成形時就忽略了這個音(如侗台语族里大多数语言泰语、壮语、老挝语等)。留意像清小舌塞音和濁小舌塞音兩者中,因為喉門(即小舌所在的地方)更接近喉嚨,空間更小,兩者分別更不明顯,令比罕有得多。 漢語中北京語和粵語均無此音。吳語中有,文讀全濁日常口語時全濁時半濁音,或可被視為濁音清化之兆,受上海等地學者及社會青年影響,得以止清化,漸取成效。.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濁軟顎塞音
濁雙唇塞音
濁雙唇塞音是輔音的一種,用於一些口語中。濁雙唇塞音在國際音標的符號是,X-SAMPA音標的符號則是 b。 世界上百分之十有此音的語言缺乏清音/p/,見清雙唇塞音。.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濁雙唇塞音
望城话
望城方言又称为“望城话”,属于湘语长益片长株潭小片,流行于长沙市望城区及其毗连区域,望城话与长沙话极为接近。.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望城话
浊音符
浊音符(゛),又称浊点,是日语浊音化的符号。形状为两点。 在现代假名遣中通常使用浊音符,但较早的日文中并不必然:尽管从1927年(昭和2年)起法令文书中就使用浊音符,但1945年(昭和20年)的终战诏书中却没有使用。 旧时浊音符的形态也并不固定,因人而异也有三点、四点、两个圆之类的书写方式。战国时代至江户时代期间,全国范围内统一为两点的书写方式。根据对仙台市博物馆所藏的伊达政宗的文书的分析,1592年之前文书中还在使用三点的浊音符,1593年的文书中两点和三点的形式都有存在,1594年起的文书中就完全使用两点的浊音符了,推测是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规范了浊音符的书写形式。伊达政宗常亲自书写文书而不是令人代笔,故而他的文书可以作为考察同一人书写习惯变化的材料。.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浊音符
无锡话
无锡话(無錫言話、),即无锡方言,是一种吴语方言,流行于江苏无锡地区。 无锡话属于吴语太湖片中的苏嘉湖小片。无锡话与苏州话、上海话接近,也具有常州话的若干特点。.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无锡话
日语
日本語(),簡稱日語,其文字称为日文,是一種主要為日本列島上大和族所使用的語言,日語也是大國語言之一。雖然日本并沒有在法律上明確規定其官方語言,但是各种法令都规定要使用日语,在学校教育中作为国语教授的也是日语。日語是日本的公用語言是不爭的事實。但僅為事實上的官方語言,類似於美國的英語的事實上的國語地位。 雖然并沒有精確的日語使用人口的統計,不過計算日本國內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日本國外的日本人和日僑,日語使用者應超過一億三千萬人。幾乎所有在日本出生長大的日本國民都以日語為母語。此外,對於失聰者,有對應日語文法及音韻系統的日本手語存在。 2017年3月的互联网使用语言排名中,日语仅次于英语、汉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印尼語(馬來語),排名第七。 在日语语法学界,如果无特别说明,「日語」(日本語)这个詞彙,一般是指以江戶山手地區(今東京中心一帶)的中流階層方言為基礎的日语現代標準語,有時也稱作「共通語」(共通語)。.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日语
拉丁化新文字
拉丁化新文字(简称“新文字”,新文字:Latinxua Sin Wenz)是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在中共控制区和苏联影响区向中国人推行的一种汉语拼音文字,是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重要方案之一。1944年后又被中共废止。 拉丁化新文字曾促进中国文字改革运动的发展,它产生於1931年在海参崴举行的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1932年公佈推行上海話拉丁化新文字,後改稱江南話拉丁化新文字。1933年後,广泛於全国各地推广,1955年停止使用。 方案特点为:不标记声调(部分汉语的入声由加塞音字母韵尾的韵母表达),不写出舌尖元音,分尖团音,用清音字母标记送气清塞音,用浊音字母标记不送气清塞音,对于部分汉语中的浊塞音则用浊音字母加h标记。.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拉丁化新文字
普實台文
普實臺文(Phofsit Daibuun、簡稱PSDB,閩南拼音:),由莊勝雄進一步將臺語現代文(Modern Literal Taiwanese,簡稱MLT)做些許之改良而來的,其語言定位基本上用26個拉丁字母即可拼出所有的臺灣話。 其特點如MLT,除了母音子音用字母表示外,聲調用也是字母的形式來表達, 而非用特殊的聲調符號; 文字的定義和英文一樣用多音節語詞為單位, 非和漢字一樣用音節為單位.
查看 清雙唇塞音和普實台文
亦称为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