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深衣

指数 深衣

深衣是一种記載於中國先秦時期、於漢代失傳後被宋朝學者朱熹重新設計或復原的中國古代服飾,後來再傳至朝鮮,是自宋代以降,士庶在部份禮儀場合如冠禮、祭祀等,以及部份文人、儒者欲向他人表示尊重古禮、不同俗流的人物才於平日穿用的服飾李申&陳衛平《哲學與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4-155頁董進《Q版大明衣冠圖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92頁。.

目录

  1. 19 关系: 半衣幅巾和服冠禮直裾韓服道服袀玄襦裙连衣裙鄭逑苎麻属雜裾垂髾服汉服深衣漢服運動明朝明朝服飾曲裾

半衣

半衣,为漢服系服裝的一种女式衫衣,後世稱為衫子、襦等,一般為單層。由於早期女裝外衣皆為上下連裳的深衣制,半衣的「半」即只覆蓋上半身的衣服。初期為平民女性所穿,後來成為贵族妇女的主要服饰之一。 其式样有宽身、紧身两大類,袖型有大袖、窄袖、琵琶袖等,领式在明代之前有交领右衽开襟、直领对襟,明代起出現立領偏襟、立領對襟,立領對襟者又稱褂。穿着半衣时需衬有内衣,包括貼身穿著的褻衣以及穿於外衣之下的中衣,但亦有省去中衣者。下身穿裙或褲。.

查看 深衣和半衣

幅巾

幅巾,是漢服及韓服的男性頭飾,多用黑缯製作,明代和朝鲜王朝後期常用來配搭深衣,這種頭飾是兩班與儒生的象徵。 這種頭飾後來與虎頭帽結合變成虎巾,朝鲜族慶祝出生一周年的服饰。.

查看 深衣和幅巾

和服

和服()。国民服制是1941年文部省制定《国民礼法要项》中的国民礼服,,包括平民男子礼服纹付羽织袴、帷子和女子長着等。而,又被称为公家着物。「着物」起初泛指衣服,随着洋服(ようふく)进入日本,日本国学运动兴起,本土傳統着物逐渐改称「和服」。。 另一種常用來稱呼和服的名稱是吳服(),原本指日本從中國進口的絲綢織品所製作的服裝,現今則指用於製作和服的織品,與服裝剪裁樣式是沒有關係的。現代日本和服,除了皇室傳統服飾和國民服制外,宗教傳統服飾(如神道教巫女、神官的穿著)也是和服的一種。 现代和服主要為日本国民於冠婚葬祭、傳統節日、飨宴,以及進行傳統藝能時所穿著的。根據近代習慣,未婚女性於成人式、婚礼場合可以穿著一種擁有「及地袂」的「振袖」和服。現時部分年紀較大的女性以及極少部分的年長男性會以和服作為日常衣裝。至於職業相撲選手,由於規例所限,他們必須時常穿著和服,但他們所穿著的那種和服比較偏向浴衣,材質以棉為主。.

查看 深衣和和服

冠禮

冠禮,又稱元服,是中國、朝鮮、越南及日本傳統的成年禮,從原始社會的成丁禮(又名「入社禮」)演變而來,於男子20歲時舉行。与之相对应的女子成年礼被称为笄礼,一般在女子15岁时举行。《儀禮》17篇的第1篇就是《士冠禮》,足見冠禮的重要程度。日本古代也曾經有仿效中國的冠禮儀式,後來演變成有當地特色的元服儀式,而現代也改為20歲在大學裡舉行的大型和服成年禮。《朱子童蒙须知》中提到过孩童的礼教由冠礼、服饰开始,在冠礼之前,“衣不帛襦裤”,年满二十岁后方可以裘帛为衣。冠礼是华夏礼仪制度之首,又称成人礼,是对汉人进行礼教的开始。周朝士大夫年及二十行冠礼,王公年及十五而冠,周文王十二歲而冠,魯襄公十二歲而冠。《礼记·冠义》曰:“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查看 深衣和冠禮

直裾

裾是指直裾袍是華夏衣冠體系中深衣制的一種,上下連裳,又稱襜褕。裾就是指衣服的大襟。直裾下裳部份剪裁為垂直,衣裾在身側或側後方,沒有縫在衣上的繫帶,由布質或皮革製的腰帶固定。漢代以後,由於內衣的改進,盛行於先秦及西漢前期的繞襟曲裾已屬多餘,本著經濟勝過美觀的歷史發展原則,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成為深衣的主要模式。.

查看 深衣和直裾

韓服

韓服 (),-zh-hans:朝鲜;zh-hant:北韓-稱朝鮮服(),是一種傳統的朝鮮族服裝。韩服深受中國服飾的影响,可以分为王室礼服、官服、士大夫服制以及平民服制。由韩服承载的韩山苎麻编织、谷城织麻技术、羅州间村纺棉、明紬编织、刺绣以及缝纫(缕绯)、染色技艺是韩国无形文化遗产。.

查看 深衣和韓服

道服

道服是男裝漢服的一種,是一種上下連裳的袍服,外形與深衣相似,但結構不同。道服出現在宋代,是文人、儒士的常服、常禮服,穿著時配大帶,一直流行至明末,清代剃髮易服後消失。 Category:漢服 Category:高麗服飾 Category:明朝服飾 Category:宋朝服飾.

查看 深衣和道服

袀玄

袀玄,即全黑色服装。秦朝规定其正朔为水德,尚黑色,并废除冕服,改用全黑深衣作为男子礼服,称为“袀玄”。汉朝建立以后,继承秦朝制度,沿用袀玄,至汉明帝时期方恢复冕服为男子礼服。.

查看 深衣和袀玄

襦裙

(韋氏拼音:ju2 ch'ün2,注音:ㄖㄨˊ ㄑㄩㄣˊ),又稱裙襦、衫裙,是東亞女性傳統服裝類型之一,由上襦(襦为短上衣)与下裙(裳)组成,這種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並且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

查看 深衣和襦裙

连衣裙

连衣裙,又稱連身裙、袍衫裙,是指上衣和下裙相連的服装。.

查看 深衣和连衣裙

鄭逑

鄭逑(諺文:정구,1543年7月9日-1620年1月5日)是慶尙北道出身人物。韓國朝鮮王朝的性理學者及禮學者,哲學者,歷史家,醫學者,詩人。他的朝鮮王朝中期的性理學和禮學的大家,朝鮮忠北清州人,南人黨的思想的地主。朝鮮巨儒退溪李滉,南冥曺植兩人的門人。他是南人和北人黨的學文的師祖兼理論家,南人黨的黨首許穆的老師。字道可·可父,號寒岡·檜淵野人,諡號文穆。.

查看 深衣和鄭逑

苎麻属

苎麻属(拼音:zhù,注音:ㄓㄨˋ,学名:Boehmeria)属荨麻科植物。其中苎麻(学名:Boehmeria nivea)分成白葉種及綠葉種。.

查看 深衣和苎麻属

雜裾垂髾服

(韋氏拼音:tsa2-chü1-chʻui2-shao1-fu2;漢語拼音:zá jū chuí shāo f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的女子服飾,又稱袿衣。並傳至高句麗。.

查看 深衣和雜裾垂髾服

汉服

漢服,泛指漢人服飾,是一種中國朝代服飾的觀念,也是一種相對於少數民族服飾的漢人服飾的概念华梅《汉服堪当中国人的国服吗?》,〈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6-14。 “汉服”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开始,於商朝基本確定,直至近代都是中國地區漢族的主要服制。.

查看 深衣和汉服

深衣

深衣是一种記載於中國先秦時期、於漢代失傳後被宋朝學者朱熹重新設計或復原的中國古代服飾,後來再傳至朝鮮,是自宋代以降,士庶在部份禮儀場合如冠禮、祭祀等,以及部份文人、儒者欲向他人表示尊重古禮、不同俗流的人物才於平日穿用的服飾李申&陳衛平《哲學與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4-155頁董進《Q版大明衣冠圖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92頁。.

查看 深衣和深衣

漢服運動

漢服運動是自21世紀初以來發展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傳統主義和民族主義社會運動。2003年,有漢服運動支持者建立了一個名為「漢網」的民族主義網站,以推廣漢族優越主義和其認為的宋明兩朝「傳統漢族服飾」,2004年,中国社会開始出现了有关「汉服」的讨论、争议和旨在构建「民族服装」的社会文化实践。該運動的支持者主張讓中國官方承認他們所定義的「漢服」是漢族的民族服裝和鼓勵民眾多穿「漢服」,認為參與該運動是對祖先的尊敬和促進中華文化《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周星,《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運動參與者亦通過穿著他們心中的漢族傳統服飾、復興儒家及反西方文化情緒以塑造出他們心中的「大漢」和「真正的中國」Kevin Carrico, "The Great Han Race, Nationalism, and Tradition in China Today", UC Press, 2017, ,以恢復和強調「中國傳統文化」之純潔和優越。 有海外華人媒體和法輪功媒體說,該運動是80後展現個性與愛國主義的象徵,評論該運動是弘揚「真正的中國傳統及中國文化」,以及去共化的表現。又認為該運動反映了一種新的潮流趨勢,也是一些漢人努力尋找文化根源和身份認同的結果,又表示要「唤醒汉族乃至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直面令人辛酸的漢服消亡的歷史」新紀元周刊第46期:傳統文化復萌 探中國民間去共化現象。亦有支持者認為,日本人和朝鮮人節慶時都會穿上屬於自己的傳統服裝,但漢族沒有,又認為國學、古文、書法、京劇有一定門檻,需要長年深入摸索,但漢服卻能令年輕人即時玩「穿越」,親近傳統漢文化。 亦有學者說,「漢服」本身是一個成問題的概念和「虚构出来的图腾」,指出漢服運動參與者所宣傳的「漢服」概念並不存在於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漢語中,又指出有學生在網上如漢網和百度百科發布關於「漢服」的「既非官方又非學術的標準」,該運動的支持者意圖通過復興儒家、穿著他們所定義的民族服飾以及排外情緒等行為和思想去復興他們心中的「大漢」和「真正的中國」,以及強調穿著特定類型的衣服對復興他們所定義的「正統中國」的重要性,認為漢服運動不是民族意識的回歸,而是退化,又認為該運動歸根結底不是一場弘揚傳統的文化運動,而是一場漢本位民族主義運動。 一些漢服運動支持者反對排除運動中的漢本位、民族主義、民族身份認同以及政治權力等因素,亦有一些運動參與者表示他們僅僅通過穿著那種服飾來表達對中國文化的欣賞,對該運動一些領導者所宣傳及提倡的民族主義並不關心。.

查看 深衣和漢服運動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查看 深衣和明朝

明朝服飾

明朝服飾是指明朝時的衣飾,專指這段時期的漢服,即明制漢服。明朝服飾繼承了宋元兩代的式樣,但亦有一定程度的胡化,例如明代流行的曳撒就是繼承於元代蒙古人的腰線襖。中後期更出現了前代未見的形制款式如立領,以及於一件衣服的顯眼處大量使用鈕扣。至清朝期間逐漸被禁止,但仍有少數款式和特徵流傳至今。近代至現代朝鮮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飾(韓服、琉裝、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飾影響。.

查看 深衣和明朝服飾

曲裾

曲裾,全稱曲裾袍,原稱繞襟袍。由於屬於上下分裁式,類似深衣,故又稱曲裾深衣、繞襟深衣。曲裾袍右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後,沒有縫在衣上的繫帶,以腰带繫住三角衽片的末梢來固定。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衽」是衣襟。「续衽」是将衣襟接长。「钩边」是形容绕襟的样式。流行於先秦至漢代。 曲裾出现可能与漢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合符礼儀,因此,曲裾深衣在未流行合襠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著。後來男子曲裾愈來愈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曲裾袍衣長曳地,行不露足,具有含蓄、儒雅的特徵。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中,妇女於脑后挽髻,鬓间插有首饰,老妇发上还明显地插有珠玉步摇。每人所穿的服装,尽管质地、颜色不一,但基本样式相同,都是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老妇穿的服装,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另外出土單繞曲裾實物。 從西安、徐州等地出土陶俑服饰可知,漢代曲裾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現代稱之為“三重衣”。 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成為主流,曲裾深衣自然也差不多销声匿迹。隋唐之後,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

查看 深衣和曲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