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泾原兵变

指数 泾原兵变

涇原兵變,是唐代中期的兵變事件。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地方士兵叛變,叛軍攻陷首都長安;唐德宗倉皇出逃至奉天(今陝西乾縣),更引發皇帝被叛軍包圍一月餘,史稱奉天之難。自此事件後朝廷威嚴掃地,唐德宗更為重用宦官制約武將,促成宦官專权的局面。.

38 关系: 卢翰 (唐朝)吴诜吴溆姚令言尉遲勝已不存在国家列表中國佛教史中国战争列表于颀建中 (唐朝)何家村唐代窖藏刘滋唐安公主唐德宗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唐朝地方政权君主列表内战冀 (朱滔)八次出幸王翃盧杞韩游瑰韓滉齐映阳惠元蒋洌通鉴纪事本末柳晟李叔明李姓李傀李谊 (舒王)李晟 (唐朝)泾原节度使清水之盟源休朱遂朱泚

卢翰 (唐朝)

盧翰,在唐德宗在位期间,784年—786年担任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盧翰任宰相之前的经历几乎没有记载,他出自范阳卢氏北祖第二房,祖父盧履冰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历左补阙、河南府士曹参军,父亲盧正己历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成都尹、尚书右丞、御史中丞、大理卿、刑部侍郎、太府卿、工部尚书、河南尹、东京留守、太子宾客 盧翰初为秘书郎、监察御史。782年,卢翰为吏部侍郎,阶朝请大夫,爵范阳县公,转工部侍郎。784年,唐德宗因为泾原兵变、朱泚在长安称汉帝,逃到了奉天(今陕西咸阳市乾县)。吏部侍郎盧翰被任命为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784年, 宰相萧复支持韦皋替代陳少遊为淮南节度使。唐德宗命和刘从一讨论此事,不让卢翰、李勉参与。萧复拒绝这样做,最终导致萧复的辞职《資治通鑑》 卷231。784年冬,卢翰加太微宫使《新唐书》 。785年正月,卢翰和刘从一不敢反对皇帝提拔民众认为朱泚、李怀光叛乱根由的前宰相卢杞。786年,卢翰迁太子宾客罢知政事,太子即后来的唐顺宗李诵。之后,盧翰的生平再无记载。.

新!!: 泾原兵变和卢翰 (唐朝) · 查看更多 »

吴诜

吴诜,唐朝将领和官员。兴元元年(784年),泾原兵变时为神策军兵马使,在李晟麾下为将,参与收复京师长安。贞元三年(787年)三月,为福建观察使。到任后福建兵乱,吴诜被逐。浙东观察使皇甫政领兵镇压。太子宾客吴凑继任福建观察使。.

新!!: 泾原兵变和吴诜 · 查看更多 »

吴溆

吴溆(),唐朝濮州濮阳县人,唐朝外戚、官员,唐代宗母章敬皇后吴氏之弟。 他的祖辈和父亲吴令珪都是今四川一带的县令和县丞之类的小官。姐姐吴氏因父亲犯罪而没入掖庭,后成为皇子李玙(即唐肅宗)的姬妾,生下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其外甥唐代宗开始大封母族,家族由此兴盛。吴溆以盛王府参军,拜开府仪同三司、太子詹事,与弟弟吴凑俱封濮阳郡公。不久,迁鸿胪少卿、金吾将军。建中初年,唐德宗以舅公吴溆为大将军。吴溆循循有礼让,无倨气矜色,见重朝廷,时以为材当所位,不自戚属者。 泾原兵变,吴溆从幸奉天,卢杞、白志贞请德宗派人诏谕朱泚。德宗问手下大臣,大家都害怕去。吴溆请命去长安,说:“陛下不以臣亡能,愿至贼中谕天子至意。"唐德宗大喜。吴溆退朝后,对人说道:"吾知死无益而决见贼者,人臣食禄死其难,所也。方危时,安得自计?且不使陛下恨下无犯难者。”朱泚已经打算当皇帝,留吴溆于客省,将他杀害。唐德宗追赠太子太傅,谥曰忠,赐其家实封二百户,一子五品正员官,弟弟吴澄、吴凑,子吴士矩。另一子朝议郎、行大理司直、临濮县开国男吴士平,有墓志。.

新!!: 泾原兵变和吴溆 · 查看更多 »

姚令言

姚令言(),是唐代河中(今山西运城)人。 自幼從军,最初隶屬泾原(今甘肅涇原)节度使馬璘,以戰功授金吾大将军同正。入朝擔任太常卿,兼御史中丞。官至涇原節度使。建中四年(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汝行營節度使哥舒曜被圍,孤軍無援;十月,德宗诏姚令言率镇兵前往援救。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長安,當時天寒地凍,士兵又累又餓,京兆尹王翔只賞賜粗飯。涇原兵不滿王翔犒賞太少,於是嘩然兵變。 姚令言當时人在宫中,闻讯后快马前往勸解未果。德宗急令每人賞賜布帛二匹,眾人益怒,用箭射中使,涇原兵與李忠臣、張光晟等擁立朱泚為主帥,攻入長安,與河北各藩鎮相呼應。唐德宗只得倉皇出逃,是為涇原兵變。朱泚登基後,以姚令言为侍中,源休为同知政事,令言又建議“杀郡王、王子,王孙凡七十七人”。晚宴時,姚令言喝醉,與源休論功,自比蕭何,源休则认为只有自比堪比萧何、姚令言只可做曹参,人皆笑源休“火迫酂侯”。不久,李怀光在澧泉擊潰朱泚军。姚令言隨朱泚逃往吐蕃,至径州,田希鑑閉門不納,一部分泾原籍的士兵杀姚令言,並斩其首向田希鑑投降,传首長安。.

新!!: 泾原兵变和姚令言 · 查看更多 »

尉遲勝

尉迟勝,姓尉迟氏,8世纪于阗国王,唐朝將領。 于阗王尉迟珪长子,少年嗣位。唐玄宗天宝年间,向皇帝进贡名马美玉,受到玄宗赏赐,赐他娶宗室女,授为右威卫将军、毗沙都督府都督。尉遲勝归国后,和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一起击破萨毗、播仙,加封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改为光禄卿。唐肃宗至德年间,尉遲勝听说安禄山谋反,命兄弟尉迟曜行于阗国事,自率领五千军马赴难。唐肃宗以他为特进,兼殿中监。唐代宗广德年间,尉遲勝爲骠骑大将军、毗沙府都督、于阗王,令他回国,他请留长安宿卫,把王位让弟弟尉迟曜,封为武都王。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尉遲勝随皇帝至奉天,兼御史中丞。784年,尉遲勝为右领军将军、右威卫大将军,历睦王李述傅。787年,弟弟尉迟曜请立尉迟胜的儿子尉迟锐即位,尉迟胜上表力辞。他六十四岁去世,794年,赠凉州都督。.

新!!: 泾原兵变和尉遲勝 · 查看更多 »

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在历史上,许多民族、国家及政权都灭亡,此為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另外參见:国家列表、中国朝代及ISO 3166-3等。.

新!!: 泾原兵变和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國佛教史

佛教傳入中國始於漢朝。最流行的傳說是,漢明帝夢見「金人」,於是遣使求法,立白馬寺於洛城雍門西。在中国传播的佛教包括漢傳佛教、藏传佛教及中国南方的上座部佛教。.

新!!: 泾原兵变和中國佛教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战争列表

中國自古以來內部或對外具有重大影響的戰事列表,戰事名稱以大中華地區使用者為準,後面附上時間為該戰進行時間或中方參戰時間,每場戰爭名詞下方為該戰簡介。中國有明确记载确实发生过的战争列表如下:.

新!!: 泾原兵变和中国战争列表 · 查看更多 »

于颀

于颀(),字休明,唐朝工部尚书。祖于汪,秘书监。父于庭谓,济王府仓曹,累赠尚书左仆射。生母任氏,乐安郡太君,追赠贝国太夫人。 于颀早年任京兆府士曹,受京兆尹史翙赏识。乾元二年,史翙外任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颀出任其幕府判官。次年四月,襄州军将张维瑾、曹玠率众谋乱,史翙被杀,于颀为其收葬遗骸。后在度支使第五琦属下任河东租庸使,历任凤翔少尹、度支郎中、兼御史中丞、转运租庸粮料盐铁等使。元载为诸道营田使,又署为郎官,令他于东都、汝州开置屯田。后历户部侍郎、秘书少监、京兆尹、太府卿,代杜济为京兆尹。 于颀因依附宰相元载得任京兆尹,就看不起朝中无权无势的同僚。大历十四年,元载倒台,于颀被外放为郑州刺史,迁任河南尹,以无政绩被代还。时汾州刺史刘暹被召入朝,准备升任御史大夫。宰相卢杞以刘暹性格刚直,出任御史大夫会对己不利,以于颀柔弱会谄媚权臣,易于控制,就推荐他为御史大夫。 此后在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时,于颀跟随唐德宗出逃奉天,改左散骑常侍,历左千牛上将军,徙大理卿、太子少保、工部尚书,封谯郡公。因参加朝会时仆地,为金吾仗卫掖起,改太子少师致仕。贞元十五年卒,时年七十四。 夫人陇西李氏,汝阳郡王女,生子于申。异母弟魏成令于颎、故太原法曹于颋、洛阳主簿于颐,妹张氏、窦氏二女。.

新!!: 泾原兵变和于颀 · 查看更多 »

建中 (唐朝)

建中(780年正月—783年十二月)是唐德宗的年號,共计4年。.

新!!: 泾原兵变和建中 (唐朝) · 查看更多 »

何家村唐代窖藏

何家村唐代窖藏,1970年10月在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窖藏文物。1970年10月5日,在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个基建工地上,施工的工人挖出了一个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的陶瓮,里面装有大量金银器;10月11日,在第一个陶瓮出土地点的北侧不远处,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一个大小类似的陶瓮,瓮上面盖有一层银渣,其内装有金银器和玉器;考古人员在陶瓮的旁边还发现了一件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银罐,银罐内装有一件精美的镶金兽首玛瑙杯。这次发现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各种金银器、银铤、银板、银饼、中外钱币、宝玉珍饰和贵重药材。 2010年起以《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为主题的展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常年展出。.

新!!: 泾原兵变和何家村唐代窖藏 · 查看更多 »

刘滋

刘滋(《旧唐书》卷一十三),字公茂,中国唐朝官员,唐德宗年间短期拜相。.

新!!: 泾原兵变和刘滋 · 查看更多 »

唐安公主

唐安公主()名不详,中国唐朝唐德宗李适嫡长女,母昭德皇后。 唐安公主幼年恭谨孝顺,故深得唐德宗疼爱。许以秘书少监韦宥,婚礼未举行而遇到朱泚叛乱,她随从唐德宗到城固,三月十九去世,后追赠为韩国贞穆公主。根据其它史料显示,公主生前应已成婚,并有一女韦氏下嫁李-愬-,封魏国夫人。 唐安公主墓遺址位於洋縣馬暢鎮。.

新!!: 泾原兵变和唐安公主 · 查看更多 »

唐德宗

唐德宗李适()(),唐代宗與睿真皇后所生的长子,唐朝第12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在位,在位26年,享壽62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

新!!: 泾原兵变和唐德宗 · 查看更多 »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

唐与吐蕃的战争,又称唐蕃戰爭,是公元7世纪至9世纪发生在唐朝和吐蕃之间的战争。原因是吐蕃与唐朝争夺西域和青海地区。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唐蕃发生松州之战,唐军击退了吐蕃军;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唐朝、吐蕃互有胜负,安西四镇三失三复;唐玄宗时期,吐蕃处于劣势,其间多次通过会盟划分唐蕃边界。安史之乱期间和之後,吐蕃借机控制了陇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镇,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长安。唐朝联合回鹘、南诏、大食,合围吐蕃,唐将李晟、韦皋皆重创吐蕃,国势大衰,最终在末代贊普朗達瑪被刺杀后,吐蕃於877年分裂崩溃。唐朝和吐蕃前后共有八次会盟,由于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嫁给吐蕃赞普,所以唐蕃关系又称舅甥之盟。.

新!!: 泾原兵变和唐朝与吐蕃的战争 · 查看更多 »

唐朝地方政权君主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泾原兵变和唐朝地方政权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内战

内战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爆发的战争James Fearon, in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2007.

新!!: 泾原兵变和内战 · 查看更多 »

冀 (朱滔)

冀,是782年至784年间,由朱滔建立的政权。 唐德宗建中年间,幽州节度使朱滔,联合恒冀都团练观察使王武俊、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自领军政李纳起兵反唐。建中三年(782年)底,朱滔自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四镇歃血为盟,以朱滔为盟主。他们采用春秋战国制度,不立年号,但称元年。因此,建中三年(782年)在幽州卢龙就是冀王元年、魏博是魏王元年、成德是赵王元年、淄青平卢是齐王元年。 在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后,唐朝为了全力对付朱泚,招安河北四镇。朱滔自称冀王而不自称燕王,引起王武俊、田悦的不满。因为幽州节度使的领地是古代的燕国,而冀是河北中部,王武俊、田悦认为朱滔有侵吞魏博和成德的野心。唐朝将领李抱真利用这一点,挑拨王武俊、田悦和朱滔的关系。兴元元年(784年),田悦被堂弟田绪所杀。王武俊、田绪、李纳取消王号,归附唐朝。李抱真和王武俊击败了朱滔,朱滔逃回幽州,也取消王号,归附唐朝。 Category:幽州节度使 Category:河北历史政权 Category:藩鎮割據 Category:780年代中国政治 Category:782年建立 Category:784年废除.

新!!: 泾原兵变和冀 (朱滔) · 查看更多 »

八次出幸

八次出幸指的是唐玄宗(1次)、唐代宗(1次)、唐德宗(1次)、唐僖宗(2次)和唐昭宗(3次)五名皇帝因為战乱而八次出逃京师长安的避难事件,关中平原、四川和河南多个地点有几年时间内称为行在。从755年爆发安史之亂至904年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有8%或长达12年的时间内皇帝不在京师外逃避难(相当于靖康之变至端平入洛金朝占据汴京107年时间总合的11.2%),其中以唐僖宗出行时间最长。八次出幸事件离安史(中唐)、黄巢之乱(唐末)爆发时间不远,出逃时间都在这两段时间频繁发生;而784年的泾原兵变后至880年的黃巢之亂的96年(占唐朝总寿命的33%)内京师则相对稳定,无皇帝出逃躲避战乱。唐军、敌军双方都没有依靠城墙极力坚守长安城,所以也就没有任何大型攻城武器或攻城战的出现,往往在京畿附近的关塞、要塞或州城,如潼关失陷后的几天就移到另一个地点,日后再收复长安,叛军对长安城的防御、进攻方式以城外野战为主,部分包括长安城内的巷战。.

新!!: 泾原兵变和八次出幸 · 查看更多 »

王翃

王翃,字宏肱,太原晋阳人。五代祖王松年,北齐黄门侍郎。高祖王邵,隋秘书监。曾祖王子奇,京兆府渭南县尉。祖王庆贤,京兆府美原县丞,赠太常卿。父王光谦,楚州淮阴县令,赠太子太保。兄王翊,代宗时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刑部侍郎。 早年从军,为折冲都尉,天宝年间在羽林军中任职。擢才兼文武科,出为辰州刺史。参与讨伐襄州康楚元有功,加兼秘书少监,迁朗州刺史。大历五年(770年),迁容州刺史、容管经略使。 安史之乱时,因唐军频繁在岭南征兵,当地的溪洞夷獠都害怕被征募,有首领梁崇牵,自号“平南十道大都统”,与覃问、西原贼张侯、夏永等人攻陷占据容州。前后经略使陈仁琇、李抗、侯令仪、耿慎惑、元结、长孙全绪等人,虽是容州刺史,却被迫在藤州或梧州上任。至王翃到任后,散发私人财物招募将卒,许下好处,于是人各尽力。又遣使向广州节度使李勉求援,获得李勉发兵手札,出示义州刺史陈仁璀、藤州刺史李晓庭等人,设立盟约,共同讨贼。之后大战于容州,俘虏梁崇牵,尽复容州故境。前后大小百余战,生擒贼帅上献者七十余人。累加银青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充招讨处置使。奏请设置顺州,收复郁林诸州,部内渐安。后因哥舒晃杀岭南节度使吕崇贲,岭南复乱。王翃派兵赴援广州,西原贼率覃问乘容州兵马空虚,起兵来袭,被王翃设伏击败,生擒覃问。唐代宗闻而壮之,遣中使慰劳,加金紫光禄大夫,赐第京师。 大历十四年(779年),吐蕃入寇河中,元帅郭子仪领军抵御,王翃被征为汾州刺史、河中少尹,充节度留后,处理郭子仪幕府事务。有悍将凌正谋划叛乱驱逐王翃,王翃接到告发后,暗中将夜漏调前数刻,乱军因时间差而错过约期,被王翃一一击破,凌正被诛杀,军城遂安。 建中二年(781年)三月,振武军乱,其帅彭令芳、监军刘惠光被杀,王翃继任振武军使、东中二受降城镇北绥银麟胜等州留后。三年七月,任京兆尹。建中四年(783年)十月,王翃受命犒劳泾原镇军士,军士以伙食不嘉,愤而生叛,泾原兵变发生,唐德宗慌忙出逃奉天,王翃与宰相崔宁、御史大夫于颀一起从延平门西逃奉天。加御史大夫,改将作监,从幸山南。之后与卢杞一同陷害崔宁,导致崔宁被杀。 唐军收复京城,德宗回京,王翃改任大理卿。贞元九年(793年),出为福州刺史、福建观察使,入为太子宾客。贞元十二年(796年),检校礼部尚书,代董晋为东都留守,判尚书省事、东畿汝防御使。他在洛阳开置屯田二十余,铸造兵器甲胄,操练士卒,颇修军政,为后来的淮西平叛立下大功。贞元十八年(802年)六月卒,时七十余,赠礼部尚书。谥曰肃。 王翃与卢杞交好,崔宁被杀、阻止李怀光不得入朝觐见这两件事,王翃都与卢杞合谋,因此被人所议论。有子王正雅,大理卿。.

新!!: 泾原兵变和王翃 · 查看更多 »

盧杞

盧杞(),字子良,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西南)人,出自范阳卢氏北祖第三房。唐德宗時的宰相、奸臣。.

新!!: 泾原兵变和盧杞 · 查看更多 »

韩游瑰

韓游瑰(),唐朝灵州灵武人,唐玄宗至唐德宗在位期間的軍事将领。.

新!!: 泾原兵变和韩游瑰 · 查看更多 »

韓滉

韓(),字太沖,京兆府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中國唐朝中期政治人物、畫家。 韓滉的父親韓休曾為太子少師,於唐玄宗時任宰相。韓滉於肅宗時入仕,為監察御史十多年,以廉潔公正著稱,代宗時任戶部侍郎判度支(771年),對於當時不振的唐朝財政頗有助益。後擔任太常卿,朝廷以吏部尚书刘晏判度支,韓滉出京为晋州刺史。大历十四年(779年),任浙江东西观察使,加检校礼部尚书。781年轉任潤州(今江苏镇江)刺史、鎮海軍節度使,德宗時各地藩鎮叛亂,爆发泾原兵变,中央政府危急,韓滉在兩浙提供穩定的糧食和布帛支援,“毁撤上元县佛寺、道观四十馀所,修坞壁,建业抵京岘,楼雉相属,以佛殿材于石头城缮置馆第数十”,對平亂有很大幫助,因功786年昇為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金紫光祿大夫。貞元初年,加封晉國公,贞元三年(787年)二月,去世,卒後贈太傅,諡忠肅。著有《春秋通例》一卷、《天文事序議》一卷等。.

新!!: 泾原兵变和韓滉 · 查看更多 »

齐映

齊映(),瀛州高陽(今河北高陽)人。 父齊玘,官至檢校兵部侍郎。齊皎之弟,善畫山水。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己酉科状元,舉博學鴻詞,補河南府參軍,滑亳節度使令狐彰聘为掌书记。令狐彰病重时,召见齐映起草临终章表,齐映劝他请求朝廷派替代他的人,並遣子回京都私第。令狐彰都同意,还把女儿许配给齐映。令狐彰死后,发生了兵乱,齊映逃归东都,河阳三城使马燧聘為判官,上奏为殿中侍御史。建中年初(780年)宰相卢杞举荐升刑部员外郎。张镒出镇凤翔(治所在今凤翔),齐映任张镒判官。建中四年(783),爆發泾原兵变,唐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张镒被部将李楚琳所杀,齐映逃至奉天,授御史中丞。興元元年(784年)随帝巡幸梁州(今陕西固城以西),路途险峻难行,齐映为德宗牵马,德宗恐马伤齐映,命其放缰辔,他说:“马奔踢,不过伤臣,若危及圣上,臣虽死不足推责。”官给事中,又改中书舍人。貞元二年(786年)以舍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改中書侍郎,封河間縣男,與崔造、劉滋共同輔政。齊映與左僕射张延赏早年有交情,张延赏向齐映为亲属求官,遭拒,遂怀恨在心,向皇帝弹劾齐映“非宰相之器”。贞元三年正月二十七日,被贬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转衡州刺史。後為桂管、江西兩觀察使。贞元十一年七月卒。追赠为礼部尚书,諡曰忠。.

新!!: 泾原兵变和齐映 · 查看更多 »

阳惠元

阳惠元(),平州(河北卢龙)人,唐代宗时期河北名将,后转入神策军。.

新!!: 泾原兵变和阳惠元 · 查看更多 »

蒋洌

蒋洌(),字清源,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唐朝官员。与弟蒋涣,并进士及第。 曾祖父蒋子慎与唐高宗时期的宰相高智周是同乡好友,嫁女与其子蒋绘。蒋绘之子蒋挺进士及第,唐玄宗开元年间历任湖州、延州二州刺史。蒋挺生四子:蒋洌、蒋湲、蒋洽、蒋涣。 蒋洌弱冠举进士及第,开元七年官太子校书郎。历任参军、告成县丞。之后丁父忧在家。后参加选试,登科,授大理评事。开元二十二年,江南道采访使刘日正表充判官,寻除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迁屯田员外郎、江淮黜陟使判官,加朝散大夫。转司封员外郎,判吏部南曹。迁考功郎中、谏议大夫,累加上柱国。拜御史中丞、兼京畿采访处置和糴和市等使。因郊丘之礼,封汝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后失意时宰,徙大理少卿。居数月,迁户部侍郎,除吏部侍郎。因事旁累,出为杭州刺史,改信王府长史。徵拜右庶子,迁礼部侍郎、尚书左丞,加银青光禄大夫,累封至开国侯,食邑一千户。以广德二年(764)六月廿一日寝疾薨于平康里之私第,享年七十有四。有制追赠太常卿。大历三年(768)十一月改窆于东都偃师县西北亳邑乡之原。夫人太原郭氏。 蒋洌与弟蒋涣曾在安史之乱中接受安禄山的官职,但因其家风休整,仍被士大夫阶级所称。到蒋錬、蒋镇兄弟时,再次因贪生怕生,接受叛军委任的官职,最后身死节丧,为天下人所笑。.

新!!: 泾原兵变和蒋洌 · 查看更多 »

通鉴纪事本末

《通鑑紀事本末》,南宋袁樞所撰,凡四十二卷。始於〈三家分晉〉,終於〈周世宗之征淮南〉,共1300多年。文字全抄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原文,只是撰寫方式改易。取《通鑑》所記之事,區別門目,分類編排。專以記事為主,每一事詳書始末,並自為標題,共記239事,另附錄66事。開“紀事本末體”之先河。為了方便閱讀,分為戰國至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四部分。 袁樞本無著書之意,惟读《通鑑》时,感到每件史事分散开,首尾难以稽考,为方便研读,便「因司馬光《資治通鑑》,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因此,南宋孝宗干道九年(1176年)成书於嚴州郡學。 此書與《通鑑》一樣,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場。雖主要是抄錄原文,但他所加的239個標題,採用了「平」、「據」、「滅」、「叛」、「亂」、「篡」等各式的褒貶詞彙,充分表現他抱持著濃厚的正统觀念。如两汉时,以劉氏為正统,褒揚汉室,力贬对汉室不利的事。 他只希望重整《通鑑》的结构,及方便读者检索和阅读,并不打算改动原文。因此,此书的内容都是抄录《通鑑》原文,他只是加上标题,不擅加一字。 由於《通鑑》记「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史事,而此书与其为本,所以内容也自然以政治和軍事為主,其它事一概不錄。在239個主題中,絕大部分是關於政治和軍事,關於經濟的則只有唐的《奸臣聚歛》和《兩稅之弊》,文化方面更是完全欠缺。 此書重視亂世歷史,如兩漢時只有43个标题,但魏晉時竟有103個標題,幾乎占全書標題數量的一半,可見袁樞側重分裂時期歷史的意向。而以朝代论,則注意「興」、「衰」史。因此,此書中各朝代的份量都是「兩頭大,中間小」,與《通鑑》「穷探治亂之迹」的宗旨一致。 朱熹另據《資治通鑑》編《通鑑綱目》,以蜀漢為正統。.

新!!: 泾原兵变和通鉴纪事本末 · 查看更多 »

柳晟

柳晟,唐代外戚、官员。出自河东柳氏。 唐肃宗章敬皇后吴氏的外孙,唐代宗的外甥。母和政公主,父亲太仆卿、驸马都尉柳潭。柳晟少年和太子、诸王同砚席、学习诗书,初试太常卿。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朱泚作乱,攻入长安。柳晟跟随唐德宗到奉天(今陕西省乾县),自请入京师游说朱泚,被囚。柳晟孔武有力,在狱中穿凿破墙逃归行在,迁将作少监。元和初年,检校工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充当入回纥策立使。终位左金吾卫大将军。元和十三年(818年)柳晟卒,赠太子太保。.

新!!: 泾原兵变和柳晟 · 查看更多 »

李叔明

李叔明(),中国唐朝官员,原籍河北道渔阳郡(今天津市蓟县)人,移为阆州新政人。原名鲜于晋,字叔明,唐代宗大历末年(779年),阆州一个姓严的人奏称他冒姓国姓李氏,请求恢复原姓。李叔明大感耻辱,抗表乞赐宗姓。代宗以他是一方镇帅(东川节度使),许之,将严氏子法办。遂名李叔明,字晋卿,后入京以本官兼尚书左仆射。.

新!!: 泾原兵变和李叔明 · 查看更多 »

李姓

李姓是漢族姓氏和朝鮮族姓氏之一,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4位。按人口計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於中國大陆李姓是第一大姓(根据中国大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於臺灣李姓是第五大氏;於韓國李姓是第二大氏。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木子李”。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氏」的論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氏之一。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氏为第二大姓氏。 2016年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 李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7.94%,约9530万排名第一。河南省是中国李氏的第一大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唐代是李氏的鼎盛時期,有「天下李」之稱。 在臺灣,李姓為第五大姓氏,分佈較多之縣市為宜蘭縣、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南市、雲林縣、高雄市和嘉義市。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ee、Li及Lii,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ee、Li及Lay三個,而澳門則有Lee、Li及Lei等。Lii為國語羅馬字,Lay為粵語拼音,而Lei則為葡萄牙語譯音。Li在除國語羅馬字外的國語拼音裡,均為「李」字的標準譯音,但由於Lee的拼法也是常見的英語姓氏,故漢語的李姓習慣上經常譯為Lee(名字中的李則仍譯為Li)。另外,英语姓氏“Leigh”也翻译作“李”。.

新!!: 泾原兵变和李姓 · 查看更多 »

李傀

李傀(),唐朝皇子,唐肃宗之子,目前流传的所谓李傀即为唐代宗之子李偲的说法事存疑, 根据李傀墓志铭记载,李傀为唐肃宗之子,唐代宗之弟,唐德宗之叔,丝毫未提及李傀生父实为唐代宗之事唐故蜀王赠太子太保墓志铭 王讳傀,故唐高祖神尧皇帝八代之孙,肃宗之第口子,代宗之弟,建中神武皇帝之叔也。夙禀生知,幼姿敏惠。孝以奉上,忠无隐情。不拘颇僻之心,常怀蹇谔之志。而唐主忌克,恶其多能,囚轨逾时,殷夏靡诉。及奔亡之际,遽而见害。以十月三日薨于其宫,时享年口口。呜呼!孰谓忠良,反罹戮灭。昭昭白日,诚可悼焉。泊口口口大秦统极,应乾驭,悯无辜之受戮,嗟硕德之永沉。褒崇既彰,旌表斯在。遂下诏赠太子太保,兼赐赗钱绢布等一百匹,供其葬事,以天皇元年二月二日葬于长乐原,合古礼也。铭曰: 琼枝煌煌,宝秀宝芳。青春未暮,而罹於伤。 人既逝矣,德亦其亡。千岁万岁,萧萧白杨 。并且按照此墓志所载,李傀死于朱泚之乱,而根据旧唐书记载,李偲死于元和元年。 李傀建中二年(781年),改名李遂。建中三年(782年),又改名李遡。《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七:蜀王傀,更名遂。……癸未,蜀王遂更名遡。 建中四年(783年),姚令言所部泾原军兵变,德宗出逃,李遡与其叔彭王李仅在宫中为乱兵所杀。变军拥立太尉朱泚为帝。朱泚下诏赠李遡太子太保,兼赐赗钱绢布等一百匹,供其葬事。朱泚后改国号为汉,天皇元年二月二日以礼葬李遡于长乐原,并在墓志中将李仅、李遡之死归于被德宗所害。.

新!!: 泾原兵变和李傀 · 查看更多 »

李谊 (舒王)

李谊(),唐朝皇子,本名李谟,原是唐代宗第三子昭靖太子李邈之子,唐德宗李适因他年幼抚养他,作为第二子。 大历十四年(779年),李谟封舒王,拜开府仪同三司。建中元年(780年),李谟领四镇北庭行军、泾原节度大使。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临终,李谟代表皇帝去探视。建中四年(783年),李希烈叛乱,李谟封扬州大都督,持节荆襄、江西、沔鄂等道节度,兼诸军行营兵马元帅,改名李谊。士兵议论舒王和哥舒翰都有舒字,李谊改封普王。泾原兵变,随唐德宗逃到奉天,回京复封舒王、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永贞元年(805年)十月初三,李谊去世,唐宪宗废朝三日。二子:寧塞郡王、太僕卿李涉;清河郡王、太府卿李汭。.

新!!: 泾原兵变和李谊 (舒王) · 查看更多 »

李晟 (唐朝)

李晟()。唐洮州臨潭人。字良器。初為邊鎮裨將,因戰功升至右神策軍都將,因平朱泚之亂,被封為西平郡王。.

新!!: 泾原兵变和李晟 (唐朝) · 查看更多 »

泾原节度使

涇原節度使,後稱彰義軍節度使,唐代節度使名,得名於涇、原二州。.

新!!: 泾原兵变和泾原节度使 · 查看更多 »

清水之盟

清水之盟,即清水会盟,唐蕃清水之盟,是唐朝在建中四年(783年),与吐蕃第六次会盟、第三次议定边界。在此次会盟中,唐割让了被吐蕃占领的凤翔以西的广大地区与吐蕃和好。不过吐蕃对合盟并无诚意,最终酿成平凉会盟上唐廷盟官被捕杀,唐盟使渾瑊逃跑的劫盟恶果。 763年安史之乱后,吐蕃军队大举进攻唐朝并占领长安15天。唐代宗匆忙逃往陕州。虽然吐蕃事后退兵,但吐蕃占领了凤翔以西的广大地区。779年,唐代宗病逝后,唐德宗主动派遣使者谋求与吐蕃和好,诏书中改“献”为“进”,“赐”为“寄”,“领取”为“领之”。以表示两国的对等地位。建中四年(783年),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幕府齐映、齐抗、鸿胪卿崔汉衡、计会使于頔、樊泽、入蕃使判官常鲁在清水县,与吐蕃大相尚结赞、大将论悉颊藏、论臧热、论利陀、论力徐会盟,厘定两国边界:“唐地泾州右尽弹筝峡,陇州右极清水,凤州西尽同谷,剑南尽西山、大度水。吐蕃守镇兰、渭、原、会,西临洮,东成州,抵剑南西磨些诸蛮、大度水之西南。尽大河北自新泉军抵大碛,南极贺兰橐它岭,其间为闲田。二国所弃戍地毋增兵,毋创城堡,毋耕边田。” 之後,爆发了泾原兵变,吐蕃表示可以帮助唐朝平叛,唐德宗答应让出安西和北庭,吐蕃后来仅出一偏师二万,叛乱平定后,唐德宗想让驻守西域的李元忠与郭昕回长安,被李泌劝止。786年,吐蕃入侵唐朝,叛盟,之后第七次会盟就是平凉會盟。.

新!!: 泾原兵变和清水之盟 · 查看更多 »

源休

源休(),相州临漳人,唐朝官员。后劝叛首朱泚称帝并在朱泚政权为宰相,朱泚败亡后被杀。.

新!!: 泾原兵变和源休 · 查看更多 »

朱遂

朱遂(),中国唐朝军阀朱泚的兄子。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十月,长安发生泾原兵变,德宗出奔。时朱泚因弟卢龙节度使朱滔作乱,被软禁于长安,于是被变兵拥立为帝,国号秦,立朱遂为太子,遥封朱滔为为冀王、太尉、尚书令,但很快就号朱滔为皇太弟。 次年,朱泚改国号汉。五月,唐军收复长安,朱泚与姚令言、张庭芝、源休、李子平、朱遂率数千人西奔,部下或逃或降,到泾州时只有百余骑,后朱泚被杀,朱遂未被官军所获,传为野人所杀,也有人说和朱泚女婿伪金吾将军马悦秘密逃到党项部落,又经数月到了卢龙军部幽州。 S Category:中国太子 Category:中国下落不明者.

新!!: 泾原兵变和朱遂 · 查看更多 »

朱泚

朱泚(「泚」音同「此」,),唐朝武将。幽州昌平人(今北京昌平南)。 朱泚与其弟朱滔同为幽州节度使李怀仙部将。朱希彩殺李怀仙,继任节度使后,对其颇加信任。大曆七年(772年),朱希彩被手下杀死后,朱滔率軍士,推泚为首,不久担任幽州节度使。 泚當上幽州节度使後,改善幽州與唐朝中央政府關係,先派朱滔領五千幽州兵入關中協助防範吐蕃入侵。大曆九年,泚親入長安面圣,後來更要求留在長安,由朱滔為幽州留守。自安史之亂以來,河北諸帥皆擁兵不朝,故泚至長安時,唐代宗親自慰勞,士民觀者如堵。後來唐朝中央政府更任泚為隴右節度使、鳳翔節度使數個要職。 建中三年(782年),朱滔在幽州起兵反唐,泚因此被免去隴右節度使、鳳翔節度使等职务,留居長安。建中四年(783年),原被派往協助平定淮西節度使叛亂的泾原兵行經長安時因不滿中央招待而譁變並包圍京師,是為泾原兵变,唐德宗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哗变的士兵一起拥立老長官朱泚为首。朱泚要司農段秀實協助他繼位,秀實竟搶下邻座源休的牙笏,對朱泚吐口水,大罵狂賊,舉笏就打,在李忠臣救护下,朱泚只是脸被打破出血。段秀实最後被侍衛亂劍殺死,感佩秀實忠義的朱泚雖欲阻止而未果。朱泚称帝后,国号秦,年号应天。朱泚可能没有儿子,立兄子朱遂为太子,又立朱滔为冀王、太尉、尚书令、皇太弟。又於三個月後改国号为汉,称天皇元年,与朱滔呼应。 朱泚遣其將韓旻带兵,聲言迎駕,實則三面兵圍奉天。(兵败,逃往泾州(今甘肃泾川),泾原节度使田希鑑闭门不納。 有士兵杀涇原節度使姚令言,並砍下首级向田希鑑投降。泚率餘眾繼續北逃驿马关(今甘肃庆阳县西南),至宁州彭原郡(今甘肃宁县),刺史夏侯英亦閉門拒絕。至彭原西城屯(今甘肃镇原县东)附近被其部將梁庭芬射落马下,後為韩旻所杀,首级传送至梁州。 女婿金吾将军马悦,经党项族地区逃入幽州。.

新!!: 泾原兵变和朱泚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奉天之難朱沘之亂朱泚之亂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