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波森省

指数 波森省

波森省(Provinz Posen;波兰语:Prowincja Poznańska)在1846年至1918年是普鲁士王国的一个省,首府是波兹南(德语:Posen),今波兰中部。该地被誉为波兰的发源地,居民包括波兰人、德国人、一些犹太人与其他少数民族。波兰裔居民大多是天主教徒,而九成的德国居民信奉基督教。犹太居民主要集中在规模较大的社区,并多数作手工艺、本地或地区贸易等事业。比较细的社区较有机会是属于波兰人或德国人社区。一般来说,德裔社区集中在西北部,波裔社区则在东南部。经过长期的德国化政策,大多数人口都变为德裔。直到19世纪末,这情况开始逆转,很多德国人自东而来(称为Ostflucht)。虽然德国政府设立了定居政策 (Preußische Ansiedlungskommission),企图买下波兰人的土地以转让给德国人,但未能成功,反而鼓励波兰人守护产业,阻止进一步的德国化政策。 1918年,德国在一战战败,新政府被迫接受凡尔赛条约,割让波森省予重獲獨立後的波兰,成为其波茲南省。.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34 关系: 埃里希·鲁登道夫埃里希·赫克君特·馮·克魯格大波兰奥古斯塔·霍尔茨安格拉·默克爾乌尔里希·冯·维拉莫维茨-默伦多夫亚罗钦库尔特·勒温延杰伊·莫拉切夫斯基復仇主義德國人口德意志1848年革命德意志帝國德意志裔人克劳斯·冯·克利青羅伯特·雷馬克猶太人大屠殺魏瑪共和國艾貝哈德·馮·馬肯森柏林东站東普魯士比得哥什汉斯·冯·塞克特沃纳·冯·布劳恩波茲南省 (1919-1939)波蘭國旗波森号战列舰漢斯·耶匈尼克斯坦尼斯瓦夫·米科瓦伊奇克拿骚级战列舰普魯士普魯士王國1900年德意志帝國人口普查

埃里希·鲁登道夫

埃里希·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是德国的著名将军。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重要主将。.

查看 波森省和埃里希·鲁登道夫

埃里希·赫克

埃里希·赫克(Erich Hecke,),德国数学家。.

查看 波森省和埃里希·赫克

君特·馮·克魯格

君特·馮·克魯格(Günther Adolf Ferdinand “Hans” von Klug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陆军的高級將領,他出生於波茲南的一個普魯士軍人世家;日後在德意志國防軍中晉升為元帥。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是參謀部的軍官,曾於1916年參加凡爾登戰役。 1936年,他被晉用為陸軍上將。1937年奉命指揮第6軍團;該軍團後來改編為第4軍團。1939年他指揮該軍團攻入波蘭。儘管他反對進攻西線,但他仍在法國戰役中率領第4軍團進攻阿登。1940年7月被晉升為陸軍元帥後,他在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巴巴羅薩行動中繼續指揮第4軍團;在這段時間他與古德里安因進攻戰術上的分岐及古德里安經常違反他的命令而雙方關係惡劣。 當馮·博克在1941年12月被解除中央集團軍群的指揮權後,克魯格被晉升為集團軍群司令官直至1943年10月受傷為止。克魯格經常乘坐飛機,來巡視麾下師團及有時在空中乘坐飛機以解除厭倦 — 一個非常规的方法。 1943年10月27日,克魯格因其座駕在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公路上發生意外翻車而受重傷,他不能履行指揮職責;直至1944年7月,他受命替代馮·倫德施泰特為德國西歐戰場總司令。 德國抵抗運動領導人特萊斯科夫將軍是中央集團軍群的參謀長,克魯格亦間接參與了抵抗運動。他知道特萊斯科夫計劃在希特勒巡視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時,要射殺希特勒,所以事先通知了他的前任下屬馮·波斯拉格,而波斯拉格當時即是特萊斯科夫的下屬。在最後時刻,克魯格最後放棄了特萊斯科夫的刺殺計劃,波斯拉格其後推測這是因為希姆萊將陪同希特勒前往開會;克魯格擔心希姆萊也會被殺,而一旦希姆萊被除去,則將引爆武裝親衛隊及德意志國防軍陆军之間的一場慘烈的內戰。 當施陶芬貝格在7月20日密謀案中企圖行刺希特勒時,克魯格正身任德國西歐戰場司令在其位於拉羅什蓋恩城堡的司令部中。法國佔領軍司令馮·史圖爾普納格上將,及其同事馮·塞奧特少將 — 施陶芬貝格的姪兒 — 前往拜訪克魯格;史圖爾普納格來訪前,甫命令逮捕德軍駐防在巴黎的武裝親衛隊單位。由於克魯格當時已知希特勒仍然健在,所以拒絕提供任何協助,他說“可以,只要那头猪已经死了!”。在施陶芬貝格的計劃失敗後,他被希特勒召回柏林,但是認為希特勒會把他視為背叛者來懲罰,於是在返回德國途中服食氰化物自殺。他遺留一封信給希特勒,信中建議希特勒應該尋求和平及有需要時可以結束為鞏固權力而推展的鬥爭,希特勒將信交給約德爾並說:“這是很有力的證據,說明克魯格應該被處死。”.

查看 波森省和君特·馮·克魯格

大波兰

大波兰(Wielkopolska,Großpolen,Polonia Maior)是位于波兰中西部的历史地区,其首府为波兹南。行政上,该地区大多数地方属于大波兰省(województwo wielkopolskie),也有一些地方位于卢布斯卡省,库亚维-滨海省和罗兹省。.

查看 波森省和大波兰

奥古斯塔·霍尔茨

奧古斯塔·路易絲·霍爾茨(Augusta Louise Holtz;)為超級人瑞,曾是人類史上最長壽者。.

查看 波森省和奥古斯塔·霍尔茨

安格拉·默克爾

安格拉·多羅特婭·默克爾(Angela Dorothea Merkel,),婚前姓卡斯納(Kasner),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籍女性政治家,现任德国联邦总理。2005年,她成为德国历史上首位女性聯邦总理,她也是兩德統一後首位出身前東德地區的聯邦总理。 2015年12月,默克尔当选《时代周刊》2015年度风云人物,《时代周刊》总编赞扬她在欧洲主权债务、中东难民及俄罗斯干预乌克兰等危机期间所展现的非凡领导能力。近年,默克尔處理歐洲難民危機的表現受到爭議及批評。不少國家及政治人物批評德國總理默克爾為代表的難民政策,某些政治人物認為這樣的政策应证了右派民粹主義的預言,而造成了右派民粹主義的崛起。.

查看 波森省和安格拉·默克爾

乌尔里希·冯·维拉莫维茨-默伦多夫

恩诺·弗里德里希·维夏德·乌尔里希·冯·维拉莫维茨-默伦多夫(Enno Friedrich Wichard Ulrich von Wilamowitz-Moellendorff,),德国古典语文学家。.

查看 波森省和乌尔里希·冯·维拉莫维茨-默伦多夫

亚罗钦

亚罗钦(波兰语:Jarocin,德语:Jaroschin)是位于波兰中部大波兰省的一个镇,人口26,029人(2010年)。亞羅欽是亞羅欽縣的縣治,該縣自1999年起歸屬大波蘭省管轄,此前則歸屬於卡利什省。.

查看 波森省和亚罗钦

库尔特·勒温

库尔特·勒温(Kurt Zadek Lewin,)是一位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他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常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之父”,最早研究群体动力学和组织发展。.

查看 波森省和库尔特·勒温

延杰伊·莫拉切夫斯基

延杰伊·莫拉切夫斯基(Jędrzej Moraczewski (;1870年1月13日-1944年8月5日)是波兰社会主义政治家,曾任第一任波兰总理,任期1918年11月至1919年1月。 他1918年至1919年间担任通信部部长,1925年至1929年间任公共劳动部部长。 1944年8月5日,苏军士兵向莫拉切夫斯基宅邸发射榴霰弹,致使莫拉切夫斯基当场死亡。 Category:1870年出生 Category:1944年逝世 Category:波兰总理 Category:波兰社会党 Category:波森人.

查看 波森省和延杰伊·莫拉切夫斯基

復仇主義

复--主义 (法语:Revanchisme;源于法语名词 revanche ,意指复--) 从1870年代开始被广泛使用,意指透过政治运动,向一个国家收复于战争后所失去的领土之行为,可在战争完结多年后发生。一般而言,复--主义的萌芽,是基于挽回民族尊严、重建报复者地缘政治之影响,或是借助打败敌人获得经济利益。极端复--主义的思想,经常带有鹰派色彩,多数认为收复失地只能够以武力解决,此谓「以牙还牙」。 复--主义与民族统一主义有非常复杂的关联。后者的意思,是某个民族的文化与人口在他们的民族国家之国界以外。 复--主义之思想,通常将民族与民族国家相提并论,并动用根深柢固的种族民族主义作宣传,宣称对国民在该国家外之居住地拥有主权。复--主义也通常利用沙文主义式的民族主义争取支持。复--主义之论据,往往是基于古代版图,甚至是原居民对领土之占有 (英语:Autochthonous) 。法律学也有同义的名词,是德语的 Urrecht ,译作原权、自然权或固有权。.

查看 波森省和復仇主義

德國人口

德國人口約8,185.9萬人(2011年11月30日),人口總數居世界第16位,德國人口呈現零成長或負成長,整體呈現老化且幼年人口較少。2010年的总和生育率為每名婦女生育1.4名子女 ,係自1990年以來的新高,由於年長婦女生育率較預測模組高,且年輕世代生育率也較高,未來總和生育率將提高至1.6。生育率與教育程度相關,接受較低程度教育者的生育率通常較受高等教育者為高Statistisches Bundesamt.

查看 波森省和德國人口

德意志1848年革命

德意志1848-1849年革命(Deutsche Revolution 1848/1849),其最初阶段亦被称作三月革命(Märzrevolution),原本是在1848年于诸多欧洲国家爆发的大规模革命的一部分。它们是一系列在德意志邦联及整个奥地利帝国境内爆发的松散抗议;其所展现的泛德意志主义,更是普遍对继承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领土的德意志邦联内39个独立邦国分裂且专制的传统政治结构表达了不满。革命者中,中产阶级大多支持自由主义;而工人则为改善工作及生活条件寻求激进的改革。当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出现分裂时,支持保守派的贵族便将其镇压。为了逃避政治迫害的自由主义者被迫逃亡,并在之后被称为“48年的人”;其中大量逃亡者选择移居美国,遍布威斯康星州至德克萨斯州。.

查看 波森省和德意志1848年革命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查看 波森省和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裔人

德意志裔人(Volksdeutsche),指的是在一次大战后居住在德意志(德国、奥地利)国外——母语以德语为主的多数聚居区,或与德国或奧地利有血缘关系的欧洲居民。例如:位于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位于比利时的,以及波兰境内的波森省、东普鲁士、西普鲁士、上西里西亚。另外还有部分位于奥匈帝国(奧地利地區以外)中,讲德语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大多分布在: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苏台德和,意大利波尔扎诺自治省(Südtirol)都称为“德意志裔人”。更广泛的说,奥地利人、盧森堡人、、列支敦斯登人,都全都包括在内。.

查看 波森省和德意志裔人

克劳斯·冯·克利青

克劳斯·冯·克利青(Klaus von Klitzing,),德国物理学家。 他因于1980年2月5日在格勒诺布尔高强度磁场实验室发现量子霍尔效应而获198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查看 波森省和克劳斯·冯·克利青

羅伯特·雷馬克

羅伯特·雷馬克()是一位猶太裔德國的胚胎學家、生理學家與神經學家。出生於普魯士的波森。1833年進入柏林大學攻讀醫學。.

查看 波森省和羅伯特·雷馬克

猶太人大屠殺

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השואה,Shoah;חורבן,Hurban)指的是纳粹德国及其协作国对近600万犹太人进行的种族灭绝行动。当时欧洲共有近900万犹太人,其中近三分之二被害,包括近150万儿童。一些学者称大屠杀亦当涵盖近500万非犹太遇难者,由此总受害人数将达到近1,100万人。屠杀发生于纳粹德国、德佔欧洲地区及纳粹德国盟国所控区域。 1941年至1945年,纳粹对欧洲诸种族及政治群体展开迫害,犹太人遭到广泛系统性屠杀,其规模为史上最大。。在纳粹党领导及党卫队协调之下,德国所有政府部门均参与了大屠杀的相关事宜。其他受害的非犹太群体包括波兰人、其他斯拉夫人、苏联平民及苏联战俘、罗姆人、共产党人、同性恋者、共济会成员、耶和华见证人及身心障碍者。德国与德国占领区有近42,500个设施用于集中关押受害者,将其作为奴隶劳工使用,对其进行屠杀或其他反人权活动。参与执行大屠杀的总人数估计超过200,000人。 迫害与屠杀分阶段进行,最终发展为所谓的“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对欧洲犹太人进行集体灭绝。最初德国政府通过法案(如《1935年纽伦堡法案》)以将犹太人自社会中排除出去。1933年起纳粹开始建立一系列集中营,而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开始建立犹太区。1941年,德国在东欧开始广泛获取新领土,别动队在这些区域屠杀了近两百万犹太人、游击队员及其他群体,手段普遍为大规模射杀。至1942年年末,受害者普遍乘火车前往灭绝营,若能在旅途中幸存,则将于毒气室中遭系统性杀害。这一状况一直持续至1945年4月至5月欧洲战场尾声阶段。 犹太武装抵抗运动规模相对有限。最大规模的抵抗运动为1943年的华沙犹太区起义,数千武装贫乏的犹太人抵御武装党卫队时间长达四周。在东欧,约20,000至30,000犹太游击队员同纳粹及其协作者展开斗争。法国犹太人加入法国抵抗运动行列,对纳粹及维希法国政权开展游击战。战争期间犹太武装起义超过一百次, accessed 22 December 2013.

查看 波森省和猶太人大屠殺

魏瑪共和國

威瑪共和國(Weimarer Republik)指1918年至1933年採用共和憲政政体的德国,于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成立。由於這段時間施行的宪法(一般称之为《威瑪憲法》)是在憲法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因而得此名稱。其使用的國名為「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威瑪共和」这一稱呼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从来不是政府的正式用名。有如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算是第五共和國,共和是針對政權的說明。 威瑪共和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嘗試,于德国十一月革命后而生,因阿道夫·希特勒及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执政而结束。虽然1919年的威瑪共和宪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在法律上仍然有效,但納粹黨政府在1933年采取的一体化(Gleichschaltung)政策已经彻底破坏了共和国的民主制度,所以魏玛共和国在1933年已经名存实亡。.

查看 波森省和魏瑪共和國

艾貝哈德·馮·馬肯森

埃貝哈德·馮·馬肯森(德文:Eberhard von Mackense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的一名一級上將。.

查看 波森省和艾貝哈德·馮·馬肯森

柏林东站

柏林火车东站(Berlin Ostbahnhof)是继柏林火车总站和柏林南十字车站之后的柏林第三大铁路车站,它最初是以“法兰克福车站”的名称兴建。其名称变更的次数较柏林其它任何车站都多。车站命名在近代经常引起争议,而频繁的更名也导致它容易与如今的柏林火车总站或发生混淆。在车站大厅1道东南尽头的“柏林东站”站牌下方自2000年起增加了一块带有各时期站名的吊牌,它表明了车站的名称自.

查看 波森省和柏林东站

東普魯士

東普魯士(Ostpreußen;Rytų Prūsija或Rytprūsiai;Prusy Wschodnie;Восточная Пруссия)是普魯士王國及后来德意志帝国的一个省,位于普魯士公国的领地上。今天东普鲁士的北部,分别属于立陶宛的默麥爾地区,及俄罗斯的加里寧格勒州(舊稱哥尼斯堡)。而南部大部份被納入波兰的瓦爾米亞-馬祖里省。东普鲁士包含了古普鲁士人在波罗的海的领地。在历史上被普遍认为是德国军国主义势力的支柱—容克贵族的发源地。 东普鲁士位于波罗的海的东南海岸,首府是哥尼斯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占领东普鲁士北部并将其改名为加里宁格勒州,而东普鲁士南部则划归波兰,当地的德意志居民大多被遣送回德国或被流放西伯利亚。.

查看 波森省和東普魯士

比得哥什

比得哥什(Bydgoszcz,德语:Bromberg,布洛姆贝格,拉丁语:Bydgostia)是波兰北部的一个城市,位于巴达河和维斯瓦河之上,人口369,151人(2004年)。自1999年起该市是庫亞維-波美拉尼亞省的首府,之前为比得哥什省(1947年-1998年)及再之前的波美拉尼亚省(1945年-1947年)的首府。 比得哥什是比得哥什-托伦都市圈的一部分,托伦距离比得哥什45公里,整个都市圈人口超过600,000人。2004年9月比得哥什的医学院加入了托伦大学,成为大学于比得哥什的UMK医学团体。.

查看 波森省和比得哥什

汉斯·冯·塞克特

約翰內斯·弗里德里希·利奧波德·馮·塞克特(Johannes Friedrich Leopold von Seeckt,),通稱漢斯·馮·塞克特(Hans von Seeckt),是一位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階為一級上將,以擔任威瑪共和國軍隊——「防衛軍」陸軍領袖後推行改革而聞名,亦曾為總參謀部之替代機關——「」的主任。 塞克特於1885年加入軍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於東線、巴爾幹戰區以優異的參謀作業能力嶄露頭角,還一度做到土耳其軍參謀總長。塞克特在戰後成為軍隊的實際領袖。由於戰後德國因《凡爾賽條約》而限軍十萬人,他重新發揚傳統的普德學派軍事思想、規劃精英主義式的新式軍隊,將每一位軍官都培養為未來的高級指揮員,為日後的擴軍打下結實的基礎。塞克特也將軍隊從政治勢力中排除、超脫於政府,形成「國中之國」,並規避協約國對德國履行《凡爾賽條約》的監督,以各種方式訓練軍隊操作被明令禁止使用的毒氣、戰車、飛機等武器,同時大力推動德國與蘇聯同盟,最終促成兩國簽署《拉巴洛條約》進行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合作。由於對「防衛軍」建設有深遠的影響,塞克特也被稱為「防衛軍之父」(Vater der Reichswehr)。 塞克特自一次大戰起便與當時的名將、後於共和國擔任總統的保羅·馮·興登堡元帥關係不良,並與文人政府的國防部長奧托·格斯勒間存在矛盾,興登堡的當選也大幅削減了塞克特在德國軍隊中的影響力。1926年,塞克特在未過問興氏的情況下,禮儀性質地邀請身份敏感的前德國皇儲觀賞閱兵式,消息一外漏,旋即引發國內外的恐慌,最終使興登堡解除了塞克特的職務。1930年代初,塞克特赴華取代格奧爾格·魏澤爾擔任蔣中正第三任的德國軍事顧問團領導人和總顧問,對其軍隊和國防工業進行建設與改革,後因身體不適而於1935年3月返德,於翌年逝世。.

查看 波森省和汉斯·冯·塞克特

沃纳·冯·布劳恩

沃纳·马格努斯·马克西米利安·冯·布劳恩帝国男爵(Wernher Magnus Maximilian Freiherr von Braun,),德国/美国火箭专家,二十世纪航天事业的先驱之一。曾是纳粹德国著名的V2火箭的总设计师,二战结束后,美国将他和他的设计小组带到美国。移居美国后,冯·布劳恩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空间研究开发项目的主设计师,主持设计了阿波罗4号的运载火箭土星5号。NASA用以下的話來形容馮·布勞恩:「無庸置疑的,他是史上最偉大的火箭科學家。他最大成就是在擔任NASA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總指揮時,主持土星5号的研發,成功地在1969年7月首次達成人類登陸月球的壯舉。.

查看 波森省和沃纳·冯·布劳恩

波茲南省 (1919-1939)

波茲南省 (Województwo Poznańskie)是波蘭第二共和國時期的一個省,位於該國最西部,原來是普魯士的波森省。1938年時面積28,089 平方公里,1931年人口2,339,600 人。首府波茲南。 1939年時下分29縣、100市鎮和237村。納粹德國佔領後改稱瓦爾塔蘭省。 Category:波蘭省份 (1919-1939).

查看 波森省和波茲南省 (1919-1939)

波蘭國旗

波兰国旗(下文国旗皆指波兰国旗,除非特别指明)由上白下红两条同宽的水平色条构成。波兰宪法将这红白两色规定为国家代表色。在白条中央嵌了国徽的国旗变体在法律上保留给官方于国外或海上使用。波兰人使用与变体旗类似、带燕尾旗的衍生版被作为海军旗。 波兰官方在1831年采用白色和红色为国家代表色。这两种颜色有着纹章学的血统并延伸自波兰立陶宛联邦两个政体国徽上的颜色(即波兰红底白鹰和立陶宛红底白马白骑士(Vytis、Pogoń)上的红和白)。在1831年之前,波兰士兵配戴各种颜色的帽徽。国旗在1919年被正式采用。自2004年起,每年5月2日定为波兰的国旗日。 国旗每天都要悬挂于议会和总统府之类的最高国家机构。很多波兰人和其他机构会在国定假日与其他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悬挂国旗。现行波兰法律规定只要不对国旗不敬,国旗的使用不会受到限制。 由于红白双色横条身为相当普遍的一种设计,许多旗帜与之类似但与它毫无关系,最著名的是捷克的波希米亚旗;有两种国旗——印度尼西亚国旗和摩纳哥国旗都将红条放在白条上面。在波兰,很多旗帜是根据国旗设计的,用色也以国家代表色为主。.

查看 波森省和波蘭國旗

波森号战列舰

波森号战列舰(SMS Posen)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建造的首个无畏舰——拿骚级战列舰的其中一艘,它在采用独特六边形布局的六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十二门。该舰于1907年6月11日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开始进行,1908年12月13日下水,并于1910年5月31日投入公海舰队服役。 波森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与其三艘姊妹舰共同服役,被广泛应用于北海,并在那里参加了数次舰队。这些行动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达到顶点,其中波森号曾于夜战中与英国的轻型部队激烈交锋。在混乱中,该舰意外撞上了轻巡洋舰,导致后者遭到严重破坏,并于当夜晚些时候被凿沉。 该舰同样有数次在波罗的海展开针对俄国海军的行动,其中首次是在期间对德国海军的进攻提供支持。它于1918年再度重返波罗的海,以援助芬兰内战中的。在战争结束时,波森号被留在了德国,而公海舰队的大部分主力舰则被扣留在英国斯卡帕湾。至1919年,随着舰队在斯卡帕湾自沉,该舰代替已沉没的舰只被移交协约国。其后它被送往荷兰的拆船商,并于1922年拆解报废。.

查看 波森省和波森号战列舰

漢斯·耶匈尼克

漢斯·耶匈尼克(德語:Hans Jeschonnek,)是納粹德國空軍一級上將,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了空軍參謀長的職位,1943年8月,耶匈尼克自殺身亡。.

查看 波森省和漢斯·耶匈尼克

斯坦尼斯瓦夫·米科瓦伊奇克

斯坦尼斯瓦夫·米科瓦伊奇克(Stanisław Mikołajczyk), 波兰政治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英国的波兰流亡政府总理,战后任副总理,试图在波兰建立非苏维埃的民主政权。.

查看 波森省和斯坦尼斯瓦夫·米科瓦伊奇克

拿骚级战列舰

拿骚级战列舰(Großlinienschiff der Nassau-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的首个无畏舰,为德国对英国战列舰无畏号引入“全重型火炮”概念的回应。该船级由拿骚号、莱茵兰号、波森号和威斯特法伦号组成。全部4艘舰都是在1907年中期开始,并于1909年5月至9月间完工。与英国的同代船级相比,拿骚级舰只更轻、并有更广的。由于德国舰只保留了立式三胀式蒸汽机而非英国采取的大功率蒸汽轮机,它们的速度稍慢两节。舰只还装备有口径较小的——炮,而非安装在英国舰只上的炮。 在入役公海舰队后,4艘同级舰都编入同一个部队,即的第二支队。其中的2艘舰——拿骚号和波森号于1915年参加了未达预期的,期间它们曾与俄国的前无畏舰光荣号交火。拿骚级舰只还全数参加了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并且仅遭到少量的命中和有限的伤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4艘舰作为战利品被获胜的协约国强占并相继出售报废。.

查看 波森省和拿骚级战列舰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查看 波森省和普魯士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個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同時也是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其領土囊括整個帝國的三分之二。王國名字是繼承普魯士而來的,雖然它的權力基礎是從勃蘭登堡得來的,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查看 波森省和普魯士王國

1900年德意志帝國人口普查

1900年德意志帝國人口普查是德意志帝國自1871年的第7次人口普查,普查標準日在1900年12月1日。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文化鬥爭」的影響,本時期的報告都被廣泛批評低估了天主教徒的人數。另外在自瓜分波蘭後得到的領土,官方推行「德國化」政策,因此對於德國人與波蘭人的比率都受到「調整」,以合理化德國對這些領土的主張。.

查看 波森省和1900年德意志帝國人口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