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波希米亚

指数 波希米亚

波希米亚(Čechy;Czechy;Böhmen;Bohemia)是古中欧地名,占据了古捷克地区西部三分之二的区域。现在位于包括布拉格在内的捷克共和国中西部地区。广义上,尤其是有关波希米亞王國的历史文献中,也常指代包括捷克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在内的整个捷克地区。波希米亚是古中欧国家,曾为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一个王国,随后成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省。波希米亚曾经南临奥地利,西抵巴伐利亚,北接萨克森和卢萨蒂亚,东北与西里西亚为邻,并與东部的摩拉维亚接壤。1918年至1939年以及1945年至1992年,波希米亚属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1993年之后成为组成捷克共和国的主要部分之一。 如今的波希米亚拥有52,065平方公里的疆域,捷克共和国1030万居民中有约600万人生活在波西米亚地区。现今的波西米亚地区西与德国接壤,北邻波兰,东部为古摩拉维亚地区,南部则与奥地利为邻。波希米亚地区山峦环绕,分别通过波希米亚森林,厄尔士山脉,克尔科诺谢山和蘇台德山脈等与其他地区接壤。其中最高峰位于蘇台德山脈内。.

538 关系: 加里寧格勒基督教民主聯盟-捷克斯洛伐克人民黨埃貢·席勒埃斯特家族博義九世博日沃伊一世博日沃伊二世十三年戰爭卡姆 (德国)卡尔·车尔尼卡尔一世·菲利普 (施瓦岑贝格)卡尔二世 (伊森堡-比尔施泰因)卡尔什特因城堡卡罗维发利卡羅維發利州卡爾·赫曼·法蘭克卡爾一世 (奧匈帝國)卡爾曼 (匈牙利)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卡斯佩克城堡印度尼西亞國旗南波希米亚州古蟾屬古斯塔夫·馬勒史岱文森广场吕岑会战 (1632年)塔勒壓製玻璃多米尼克·杜卡大奥地利合众国大德意志大衛星大诏书天主教利托梅日采教區天主教赫拉德茨-克拉洛韋教區天讎天書奥地利历史奥地利公国奥地利犹太人历史奥地利皇帝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奥地利统治者列表奥匈帝国奥列格·斯维亚托斯拉维奇 (特穆塔拉干)奥克塔维奥·皮科洛米尼-皮里亲王 (阿马尔菲公爵)奥花园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牌统计奥斯特里茨战役奥托卡二世...奥托三世 (下巴伐利亚)奧地利帝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奧地利的埃莉諾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奧爾德日赫奧托·威胥特利女王女性君主列表姆拉達-博萊斯拉夫嬉普士宗教改革安娜·克劳米安东宁·弗拉尼茨基安东宁·德沃夏克安东宁·诺沃提尼安东尼奥·罗塞蒂安东尼奥·萨列里安东·雷哈安东·拉斐尔·门斯寶路華 (公司)小白兔唱片小行星371小提琴的历史尤斯图斯·利普修斯尼科波利斯戰役山葉CUXi巴伐利亚巴伐利亚王后奥地利-埃斯特的玛丽亚·特蕾莎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巴勃羅·畢卡索巴特赖兴哈尔巴黎巴本堡王朝上西里西亞帝国广播公司帝国政治体中世纪战争中波希米亚州丽塔·史塔里希东向移民运动七年战争布熱季斯拉夫三世布熱季斯拉夫一世布熱季斯拉夫二世布拉格布拉格城堡布拉格历史布拉格的亚德伯布拉格老市政厅布拉格戰役布拉格攻城布拉格拋窗事件世界史年表 (11世纪-15世纪)世界競技體操錦標賽帕绍帕维尔·弗拉尼茨基帕爾杜比采州三十年戰爭下巴伐利亚行政区平版印刷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亚布洛内茨亞羅米爾亨利七世 (神圣罗马帝国)亨利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亨利一世 (奧地利)康茂德康拉德一世 (波希米亞)康拉德二世 (波希米亞)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库特纳霍拉伊莉莎白一世 (消歧義)伊赫拉瓦伊赫拉瓦河伯納德·波爾查諾弗罗茨瓦夫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冯·斯特拉多尼茨弗里德里希·威廉 (黑森选侯)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弗里德里希·莱尼泽弗朗切斯科五世 (摩德纳)弗朗兹·本达弗朗茨·卡夫卡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弗朗蒂舍克·布里克西弗朗蒂舍克·克萨韦尔·杜舍克弗拉基米尔·弗谢沃洛多维奇 (佩列亚斯拉夫)弗拉季斯拉夫一世弗拉季斯拉夫二世弗拉迪沃伊弗拉迪斯拉夫三世弗拉迪斯拉夫一世弗拉迪斯拉夫二世佩姬·古根漢彼得一世 (匈牙利)德勒斯登戰役德国世界遗产列表德国国徽德意志农民战争德意志皇帝德意志邦聯圣尼各老堂 (布拉格小城)圣伯多禄圣保禄圣殿总主教座堂圣瓦茨拉夫主教座堂圣母忠仆会在森林和原野地球撞击坑列表匈牙利匈牙利历史匈牙利黑軍北波希米亞人包岑會戰國際哥特式藝術國旗列表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利奥波德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利奧波德二世 (奧地利)利奧波德六世 (奧地利)利贝雷茨州利托米什尔城堡利托梅日采制高點刘冬 (北京)列奥波德·科策卢列支敦斯登分離主義哈尔施塔特文化哈布斯堡 (瑞士)哈布斯堡-洛林皇朝哈布斯堡君主國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王朝君主列表哈格休斯环形山唐懷瑟 (歌劇)冰球冈萨罗王子 (西班牙)凡爾賽體系凱撒斯多夫會戰兰茨胡特克尼格雷茨战役克里斯蒂安四世克雷西會戰克拉科夫克拉里茨峰勃姆石国王门 (加里宁格勒)皮埃爾·韋鳩尼昂·韋尼奧皮雅斯特王朝时期的波兰皺蓋鐘菌皇室皇帝石榴石玫瑰十字会玛丽·普伊玛诺娃玛丽亚·特蕾西亚班贝格琥珀之路理查·德拉波尔理查德·贝尔克雷迪伯爵神圣罗马帝国科特布斯窩闊台汗國競爭法競爭法的歷史第7號交響曲 (貝多芬)第8號交響曲 (貝多芬)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結束第二次莱希菲尔德之战 (955)簡·勒澤爾米哈伊爾·康斯坦丁諾維奇·季捷里赫斯納粹德國禁煙運動索別斯拉夫二世索别斯拉夫一世索爾戰役約翰·赫維留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約翰內斯·克里斯蒂安·布倫尼克約瑟夫·科澤尼約瑟夫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維也納維也納歷史維索基納州維謝格拉德集團约翰·卡斯帕尔·费迪南德·菲舍尔约翰·巴蒂斯特·万哈尔约翰·阿摩司·夸美纽斯约翰一世 (波希米亚)约翰内斯·开普勒约瑟夫·米斯利维切克约瑟夫·拉德茨基·冯·拉德茨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维也纳之围维克托·赫斯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维捷斯拉夫·诺瓦克罗尚博伯爵罗兹 (波兰)美多德羅布西茨戰役羅馬帝國歷史猿人作戰烏斯季州爱德华·切赫瓦迪斯瓦夫一世瓦迪斯瓦夫一世 (波兰公爵)瓦迪斯瓦夫四世瓦茨拉夫·托马谢克瓦茨拉夫三世瓦茨拉夫一世瓦茨拉夫广场瓦茨拉夫二世瓦茨拉夫二世 (波希米亞)瓦茨拉夫四世甲型流感病毒H5N1亚型狼人盧森堡王朝白山战役D1高速公路 (捷克)D5高速公路 (捷克)音樂情人夢莱尼亚诺战役莱纳·玛利亚·里尔克莱赫、切赫和罗斯莱比锡战役遺腹子聖瓦茨拉夫聖誕樹行動聖魔之血聖若瑟萨尔茨堡萨克森自由州額我略七世褌 (和服)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帝國西班牙歷史西里尔 (东罗马帝国传教士)西里尔与美多德西里西亞馬口鐵馬克西米連·尤利西斯·布勞恩馬克森戰役马尔西陨石坑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马赛皂马蒂亚斯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格德堡法律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魔鬼圣经谢维尔兹公国豌豆蚬鲁道夫一世 (德意志)鲁道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貝德日赫貝斯普里姆貢薩洛·費爾南德斯·科爾多瓦賢者之石贝多伊齐·斯美塔那贝拉二世贝拉四世费迪南德贾科莫·卡萨诺瓦路德维希·格奥尔格·西姆佩特 (巴登-巴登)路易九世 (法兰西)齐格蒙特一世農奴制达夫妮·杜穆里埃连枷霍亨弗里德堡戰役霍拉舍維采茲比格涅夫 (波蘭)胡安·卡洛斯一世胡安·德·波旁胡特尔派胡斯雕像胡斯战争胜利之后圣母堂 (罗马)背角无齿蚌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德意志)阿尔布雷赫特·冯·华伦斯坦阿尔弗雷德 (温迪施格雷茨亲王)阿尔弗雷德·库宾阿瓦尔人阿達爾伯特 (奧地利)阿诺·施瓦辛格阿达尔伯特·吉罗维茨阿桑教堂阿方索王子 (西班牙)阿方索,阿斯图里亚斯亲王 (1907–1938)蘇台德區問題蘇台德地區赫尔米诺人赫拉德茨-克拉洛韋州赖因哈德·泽尔腾蒙古帝国肖托夸运动肖普朗蓋薩一世自由射手臬玻穆的聖若望朝聖教堂臬玻穆的若望金玺诏书金斯基宫 (维也纳)长子西征腓特烈一世 (勃兰登堡)腓特烈二世 (奧地利)腓特烈二世 (勃兰登堡)腓特烈五世 (普法尔茨)艾启蒙艾萨克·梅耶·怀斯艾蒂安·弗朗索瓦 (舒瓦瑟尔公爵)苦艾酒英格蘭足球代表隊英普同盟雅各布·扬·莱巴雅盖隆王朝时期的波兰雅洛斯拉夫·哈謝克选帝侯陶特维拉斯Hide柏郎嘉宾查圖西茨會戰查理七世 (神圣罗马帝国)查理一世 (匈牙利)查理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查理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查理曼柯尼斯堡极速前进以色列版2恩斯特 (奧地利)恶棍斯维亚托波尔克捷克捷克历史捷克华人捷克君主列表捷克宗教捷克人捷克地理捷克國家足球隊捷克國徽捷克克鲁姆洛夫捷克克朗捷克国旗捷克语捷克足球協會捷克葡萄酒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國徽捷克文学揚·傑式卡格奥尔格·安东·本达格奥尔格·特拉克尔格尔利茨格伦瓦德之战格德维达斯格利维采格特·馮·倫德施泰特格拉勃街梅什科一世梅什科二世梅克伦堡统治者列表機械工程師列表欧洲历史欧洲联盟歐洲協調歐洲國家行政區旗幟列表歇洛克·福尔摩斯剧集列表比尔森比尔森火车总站比爾森州水銀玻璃民族服饰沙蒂希步波尔卡波希米亚女孩波希米亞主義波希米亞人波希米亞貴族波伊人波列斯瓦夫三世波列斯瓦夫一世波列斯瓦夫二世波列斯拉夫三世波列斯拉夫一世波列斯拉夫二世 (波希米亞)波傑布拉德的伊日波兰历史波西米亚-摩拉维亚站波蘭國旗波杰布拉德的伊日广场站波斯出使歐洲使團 (1599年-1602年)法兰克王国泛斯堪的納維亞主義洞鬣狗洛布科维茨亲王漢斯·恩斯特·卡爾·馮·齊騰月球環形山列表 (L-N)我的祖國 (史麥塔納)我的祖国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明道加斯家族易北河砂岩山脈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尔·冯·施泰因帝国男爵海因里希·比贝尔海梅 (塞戈維亞公爵)斐迪南 (不伦瑞克)斐迪南·保時捷斐迪南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斐迪南二世 (上奧地利)斐迪南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斐迪南四世 (波希米亚)斯塔米茨斯皮季赫涅夫一世斯皮季赫涅夫二世斯瓦托普魯克斯迪亚季新教新教联盟施华洛世奇施蒂弗特施蒂利亞公國文化中的苦艾酒摩拉維亞摩拉维亚弟兄会摩拉维亚瓢虫蜘蛛扬·卡利沃达扬·瓦茨拉夫·沃日谢克扬·迪斯马斯·泽伦卡扬·胡斯扬·胡斯长老会教堂扬·拉迪斯拉夫·杜舍克所羅門 (匈牙利)拔都拉齐维乌家族拉迪斯劳拉比城堡拉斯洛五世普奥战争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一世普魯士普魯士王國普鲁士起义普蘭斯特·馬福德普法尔茨普洛科普普普大饭店智者雅罗斯拉夫100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0月1日11月22日11月8日1300年-1499年條約列表1356年13世紀以前條約列表1436年149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50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503年1521年1526年1609年1617年1620年1630年1630年代1770年1781年哲學1848年革命1900年奧匈帝國人口普查1900年美国人口普查1910年美国人口普查1月10日1月2日2千纪2月12日2月22日3月14日3月2日7月6日9月24日9月8日 扩展索引 (488 更多) »

加里寧格勒

加里宁格勒(Калининград,拉丁字母轉寫:Kaliningrad),舊名哥尼斯堡(Königsberg,在德文中意指「國王之山」;Кёнигсберг;古普魯士語:Twangste, Kunnegsgarbs, Knigsberg;Królewiec;Karaliaučius),是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的首府,為濒临波羅的海的海港城市,市区面积215.7平方千米,2010年人口为431,402人。 此地最早是古普鲁士人的定居点,1255年条顿骑士团于北方十字军入侵期间在此建立据点,并出于对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国王的敬意取名“哥尼斯堡”。之後,该城一直是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和德国東普魯士的一部分,直到二戰末期的1945年,苏联紅軍占领整个东普鲁士為止。二戰結束後,根据《波茨坦协定》,东普鲁士约三分之一的面積划归给苏联,其余部分划归给波兰。1946年7月4日,苏联把劃归给其的东普鲁士部分领土,取名为加里宁格勒州,以紀念當時剛逝世的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米哈伊·加里寧,哥尼斯堡也同步更改為現名,並成為該州之首府至今。.

新!!: 波希米亚和加里寧格勒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民主聯盟-捷克斯洛伐克人民黨

基督教民主聯盟-捷克斯洛伐克人民黨(捷克文:Křesťanská a demokratická unie – Československá strana lidová 或 KDU–ČSL,也稱lidovci)是捷克一個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簡稱基民盟。在2006年6月的選舉中,基民盟得票率7.2 %,獲得200席中的13席。目前基民盟是執政聯盟成員之一。.

新!!: 波希米亚和基督教民主聯盟-捷克斯洛伐克人民黨 · 查看更多 »

埃貢·席勒

埃貢·席勒(Egon Schiele,)是一位奧地利畫家,師承古斯塔夫·克林姆,是20世紀初期一位重要的表現主義畫家。席勒的作品特色是表現力強烈,描繪扭曲的人物和肢體,且主題多是自畫像。.

新!!: 波希米亚和埃貢·席勒 · 查看更多 »

埃斯特家族

埃斯特家族(Estensi,過去被稱為Este或d'Este),是一個歐洲貴族世家,家族名稱起源於義大利城鎮埃斯特,家族統治著費拉拉(1208-1598年)、摩德納和雷焦(1288年起)、法納諾(1352年起)、(1429或1451年起)、卡爾皮(1527年起)、科雷焦(1636年起)、(1711年起)、諾韋拉拉(1737年起)、馬薩和卡拉拉(1790年起),除費拉拉外,其他地區統治都於1796年被併入奇斯帕達納共和國,1814年家族復辟後於1847年統治了瓜斯塔拉,最終所有屬地在1859年併入中義大利聯合省。埃斯特家族成員包含了數位義大利親王、公爵、眾多天主教樞機、一位英國王后、一位薩丁尼亞王后、一位奧地利皇后及一位巴伐利亞王后。.

新!!: 波希米亚和埃斯特家族 · 查看更多 »

博義九世

教宗博義九世(Bonifacius PP.,原名Piero Tomacelli,1356年—1404年10月1日)於1389年11月2日至1404年10月1日岀任羅馬教宗。1356年生於那不勒斯,在1404年10月1日死於罗马。他是大分裂发生后第二位驻罗马的教宗。在他前任時代法国王室有在亞維農扶植克勵七世為對立教宗。.

新!!: 波希米亚和博義九世 · 查看更多 »

博日沃伊一世

博日沃伊一世 Bořivoj I.()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君主(約870年-約889年在位),文獻上記載的第一任波希米亞公爵,普熱米斯爾王朝的建立者。 博日沃伊一世本來只是統治現今布拉格一帶的領主。約870年,博日沃伊一世自稱為擁有主權的諸侯,被後世的德意志學者翻譯為波希米亞「公爵」(雖然與擁有主權而且獨立的德意志公爵們名位不同)。872年,博日沃伊一世的宗主大摩拉維亞公國的斯瓦托普魯克承認他的地位,並派遣主教迪烏斯開始向博日沃伊一世和他的子民傳道,令他們改信基督教。約883年,博日沃伊一世和其妻子盧德米拉受洗,而盧德米拉更成為熱心的佈道者。約於883年或884年,博日沃伊一世被他的親戚的支持者推翻。885年,在他的宗主斯瓦托普魯克的支持下,博日沃伊一世才得而復位。四年後,博日沃伊一世逝世,他的兒子年紀尚幼,斯瓦托普魯克將波希米亞納入他的國家統治。後來,其長子斯皮季赫涅夫一世成為波希米亞公爵,普熱米斯爾王朝得而延續。 Category:捷克君主.

新!!: 波希米亚和博日沃伊一世 · 查看更多 »

博日沃伊二世

博日沃伊二世(,)。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1100年-1107年及1117年-1120年)。波希米亞公爵弗拉季斯拉夫二世之子,布熱季斯拉夫二世的同父異母弟弟、弗拉迪斯拉夫一世及索別斯拉夫一世的兄長。.

新!!: 波希米亚和博日沃伊二世 · 查看更多 »

十三年戰爭

十三年戰爭發生於1454-1466年,是普鲁士邦聯與波蘭王國結盟共同對抗條頓騎士團國的戰爭。1454年,普魯士地區的城市起義和當地貴族爭取獨立的鬥爭引發了戰爭。戰爭開始後,普鲁士邦聯求助於波蘭國王卡齊米日四世,並提出條件,同意將普魯士併入波蘭王國。波蘭同意支持普魯士邦聯,與騎士團的戰爭隨即爆發。 十三年戰爭以波蘭與普魯士邦聯的勝利而告終,他們與騎士團簽訂了第二次托倫和約(1466)。隨後,教士戰爭爆發(1467-1469),這次戰爭是因為波蘭與騎士團關於瓦尔米亚采邑主教区獨立問題的爭執引起的。.

新!!: 波希米亚和十三年戰爭 · 查看更多 »

卡姆 (德国)

卡姆(Cham)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雷根河畔,拜恩林山和上普法尔茨林山之间,是卡姆县的县治所在。.

新!!: 波希米亚和卡姆 (德国) · 查看更多 »

卡尔·车尔尼

卡尔·车尔尼(Carl Czerny,),奥地利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

新!!: 波希米亚和卡尔·车尔尼 · 查看更多 »

卡尔一世·菲利普 (施瓦岑贝格)

卡尔·菲利普,施瓦岑贝格亲王(Karl Philipp Fürst zu Schwarzenberg (或Prince Charles Philip of Schwarzenberg) (1771年4月18日 – 1820年10月15日) 奥地利陆军元帅和外交家。.

新!!: 波希米亚和卡尔一世·菲利普 (施瓦岑贝格) · 查看更多 »

卡尔二世 (伊森堡-比尔施泰因)

卡尔·维克托·阿玛迪乌斯·沃尔夫冈·卡西米尔·阿道夫·博多(Karl Viktor Amadeus Wolfgang Kasimir Adolf Bodo;),出生于比尔施泰因。伊森堡-比尔施泰因亲王。伊森堡-比尔施泰因系首领。是伊森堡-比尔施泰因系亲王卡尔一世的长孙,沃尔夫冈·恩斯特三世的侄子,维克多·亚历山大王子的长子。 1865年5月31日,卡尔在波西米亚布兰代斯与奥地利女大公,托斯卡纳公主玛丽·路易丝结婚,玛丽·路易丝公主是托斯卡纳大公利奥波德二世的第八个女儿。二人有五子四女:.

新!!: 波希米亚和卡尔二世 (伊森堡-比尔施泰因) · 查看更多 »

卡尔什特因城堡

卡尔施泰因城堡(卡爾斯坦城堡,Burg Karlstein,意为卡尔石头城堡,Hrad Karlštejn)是一座巨大的哥特式城堡,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波西米亚国王查理四世创建于 1348年。这座城堡是保管王权标记以及波西米亚加冕王冠,神圣的圣物和其他皇家财宝的地方。卡尔什特因城堡位于布拉格西南方30公里的城鎮卡爾斯坦上方,是捷克共和国最著名、游客最多的城堡之一。.

新!!: 波希米亚和卡尔什特因城堡 · 查看更多 »

卡罗维发利

卡罗维发利(Karlovy Vary;Karlsbad,曾经以卡尔斯巴德著称)是捷克西部波希米亚地区卡羅維發利州的一座温泉城市,位于奥赫热河(德语为Eger)和Teplá2条河流的汇合处。该市名称Karlsbad得名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波西米亚国王卡尔四世,他在1370年建立城市。该市在历史上以温泉著称(13个主要温泉,大约300个较小温泉,以及 热水的Teplá 河;Karlsbad中-bad字根就是德语里温泉的意思。 在19世纪,卡罗维发利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旅游胜地,尤其是国际名人来此进行温泉治疗。该市还以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和流行的捷克liqueur Karlovarská Becherovka著.玻璃制造厂商莫瑟玻璃,位于卡罗维发利。.

新!!: 波希米亚和卡罗维发利 · 查看更多 »

卡羅維發利州

卡羅維發利州(捷克語:Karlovarský kraj;德語:Region Karlsbad),是捷克最西部的州,歷史上屬於波希米亞。面積3,314 平方公里,人口304,274(2006年)。首府卡羅維發利(德語稱卡爾斯巴德)。该州与德国接壤 Category:捷克行政区划 Category:波希米亞.

新!!: 波希米亚和卡羅維發利州 · 查看更多 »

卡爾·赫曼·法蘭克

卡爾·赫曼·法蘭克(Karl Hermann Frank,),蘇台德區出身的納粹德國官員,作為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的高階黨衛隊和警察的領袖與國務秘書長,與德國內閣的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國務部長。在二戰後被因參與利迪策屠殺的決策而判絞刑。.

新!!: 波希米亚和卡爾·赫曼·法蘭克 · 查看更多 »

卡爾一世 (奧匈帝國)

卡爾一世(Karl I,),全名卡爾·弗朗茨·約瑟夫·路德维希·胡伯特·格奥尔格·玛利亚·冯·哈布斯堡-洛林(Karl Franz Joseph Ludwig Hubert Georg Maria von Habsburg-Lothringen)是哈布斯堡王朝與奧匈帝國的末代皇帝(1916年—1918年)。作为奥地利皇帝,称卡尔一世;作为匈牙利国王,称卡洛伊四世(IV.

新!!: 波希米亚和卡爾一世 (奧匈帝國) · 查看更多 »

卡爾曼 (匈牙利)

卡爾曼(Könyves Kálmán;Koloman;Koloman Učený;),匈牙利阿爾帕德王朝國王(1095年—1116年在位)及克羅地亞國王(1097年—1116年在位)。蓋薩一世與希臘情婦所生的私生子、克羅地亞公爵阿爾莫什的兄長。卡爾曼是一位學者型的君主,被稱為「學者」、「愛書者」或「書蟲」。卡爾曼的雕像聳立於布達佩斯的英雄廣場,與聖伊什特萬及叔父聖拉斯洛並排。.

新!!: 波希米亚和卡爾曼 (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

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Kazimierz IV Jagiellończyk,)雅盖隆王朝的波兰国王(1447年~1492年在位)。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与索菲亚·霍尔桑斯卡之幼子,生于克拉科夫。他在1440年以13歲之齡,被立陶宛貴族立為立陶宛大公(1440~1492年在位),後來又在其兄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於1444年11月10日與鄂圖曼土耳其激戰敗死後,迫使波蘭貴族在1447年接受他成為較強勢的波蘭國王,統治波蘭與立陶宛直到1492年過世之時。 他在十三年戰爭(1454-1466年)中徹底擊敗條頓騎士團,收復波美拉尼亞。他對國內貴族進行強勢鬥爭,對王權的強化與中央議會(瑟姆)的重要性具有鮮明作用(壓制教會勢力並使國王主導主教的選舉),但是因為對條頓騎士團作戰需要人力物力,被迫向中小貴族進行妥協(代價是損害中產階級的利益),使波蘭王權轉趨弱勢,貴族的黃金自由蓄勢待發。對比西歐逐漸流行的君主專制(絕對君主制),波蘭逆勢發展成貴族民主制的結果,最終與民族國家運動產生巨大衝突,在17世紀中葉爆發了毀滅性災難。 不過,卡齐米日四世在擴展雅蓋隆王朝的勢力上有很大進展,1471年他的長子——乌拉斯洛二世成為波希米亞國王;當強大的匈牙利國王馬加什一世(「白騎士」匈雅提之子)於1490年死後,匈牙利貴族立刻拋棄馬加什唯一的私生子,擁立乌拉斯洛二世兼任匈牙利國王,雅蓋隆王朝因此稱雄於中東歐(當時匈牙利是東歐次強,僅次於鄂圖曼土耳其)。不過波蘭與立陶宛在東、南方的勢力,卻因為莫斯科大公國與奧斯曼帝國的崛起而開始後退。.

新!!: 波希米亚和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 · 查看更多 »

卡斯佩克城堡

卡斯佩克城堡(Kašperk Castle,Karlsberg)是波希米亞西南部(現在屬於捷克)的一座中世紀城堡。這座城堡是波希米亞最高級的皇家城堡,位於一座高的山峰上 。卡斯佩克城堡始建於1356年。.

新!!: 波希米亚和卡斯佩克城堡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亞國旗

印度尼西亞國旗(印尼語:Sang Merah Putih),別稱榮耀紅白,是一面由紅白兩色橫帶組成的旗幟。这面旗帜是基于13世纪满者伯夷的旗帜设计的。1945年8月17日首次升起。此后没有更改过。 旗帜的设计很简单,是两条一样宽的横带,上面的那条是红色的,下面的那条是白色的。整体的比例为2:3。旗帜类似波兰国旗和新加坡国旗,除比例外与摩纳哥国旗一样。紅色是勇氣的象徵,而白色代表純潔。在印度尼西亚还有一首叫做《红与白》(Merah Putih)的歌。.

新!!: 波希米亚和印度尼西亞國旗 · 查看更多 »

南波希米亚州

南波希米亚州 (捷克語:Jihočeský kraj)是捷克波希米亞地區南部 (也包括摩拉維亞西南部的一部份)的一個州。面積10,056 平方公里,人口627,766 (2006年)。首府捷克布傑約維采。下分七區。 Category:捷克行政区划 Category:波希米亞.

新!!: 波希米亚和南波希米亚州 · 查看更多 »

古蟾屬

古蟾屬(學名Palaeobatrachus)是第三紀歐洲中部一類原始青蛙。雖然並非近親,牠們的外觀很像非洲爪蟾。 古蟾屬的遺骸遍佈德國東部及波希米亞的淡水沉積岩層。有時保存的完好程度可以見到其內臟、肌肉、神經、血管及表皮的輪廓,甚至顏色的痕跡。也有發現牠們的蝌蚪及卵。 古蟾屬的頭顱骨較闊,形狀像哥德式建築的拱頂。牠們的身體也較大,長8-10厘米;雌蟾比雄蟾大,是兩性異形。 古蟾屬生活在水中。牠們的肺部靠近背部,讓牠們可以浸在水中一段長時間。牠們棲息在盆地或沼澤。牠們可能像非洲爪蟾般吃細少的甲殼類、昆蟲幼蟲及魚類。 由於古蟾屬需要較溫暖的環境生活,於上新世初的氣候轉變對牠們是一種致命傷。.

新!!: 波希米亚和古蟾屬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馬勒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作为作曲家,他是19世纪德奥传统和20世纪早期的现代主义音乐之间承前启后的--。马勒之后,十二音和无调性音乐等先锋理念崛起,传统调性音乐的辉煌时代走向终结。他的指挥成就在生前就已得到广泛认可,但他所创作的音乐一度被忽视,在纳粹德国时期甚至因其猶太身份而被禁止,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因指揮家伯恩斯坦等人的推廣而得到复兴,其音樂价值方为人所周知。到如今,马勒的音乐甚為频繁地被演出,亦有無數其作品之录音發行。 马勒是犹太人,出生于波希米亚(今捷克境内),出身并不显贵,但在很早就显露出了音乐才华。1878年,从维也纳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在欧洲众歌剧院中担当过指挥;并于1897年担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现在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总监。在维也纳的十年--,马勒从信仰犹太教转变为信仰天主教,但由于其犹太血统,还是颇受反犹舆论的攻击和排挤。然而他的演出不仅水平优异,而且具有创新性,使他至今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歌剧指挥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他对瓦格纳和莫扎特舞台作品的演绎最为突出。晚年他也短暂地担任过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纽约爱乐乐团的总监。 马勒的创作范围较窄,作品数量不多。终其一生,作曲总是指挥之外的副业。其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交响曲和歌曲。他的十部交响曲篇幅很长,最短者也接近一个小时;规模庞大,增加了乐队编--,并在第二、三、四、八几部中加入了人声;其宏篇巨製《第八交响曲》除超大編制管弦樂團外,更动用了八位独唱家和两个混声四部合唱团,首演时乐手数达一千人以上,因而得到「千人交響曲」之別稱。马勒作品的首演通常伴随着争议,很久之后才得到批评家的认可;只有《第八交响曲》在首演时就大获成功。马勒的音乐直接影响了许多第二维也纳乐派作曲家,尤其是zh:勋伯格; zh-hans:勋伯格; zh-hant:荀白克-、贝尔格和韦伯恩。此外,zh:肖斯塔科维奇; zh-hans:肖斯塔科维奇; zh-hant:蕭士塔高維契-和zh:布里顿; zh-hans:布里顿; zh-hant:布瑞頓-也为马勒所影响。1955年,国际古斯塔夫·马勒学院成立,以纪念其生平与作品。.

新!!: 波希米亚和古斯塔夫·馬勒 · 查看更多 »

史岱文森广场

__notoc__ 史岱文森广场(Stuyvesant Square)是纽约市曼哈顿的一个公园,介于15街和17街之间。第二大道将其分割为东西两部分,分别围以铸铁栅栏。该名称也用于公园周围的街区,大致以14街、18街、第一大道、第三大道为界Bradley, James.

新!!: 波希米亚和史岱文森广场 · 查看更多 »

吕岑会战 (1632年)

呂岑会战是三十年战争的决定性战役之一。新教联盟取得了胜利,但是却失去了他们最重要的领袖之一古斯塔夫二世,从而导致其军事行动陷入停滞.

新!!: 波希米亚和吕岑会战 (1632年) · 查看更多 »

塔勒

塔勒(Thaler、Taler或Talir),或译为泰勒,一种曾在几乎整个欧洲使用了四百多年的银币名称及货币单位。 词源上,“塔勒”(Thaler)一词是银币类型“约阿希姆斯塔勒尔”(Joachimsthaler)的缩写,该银币类型是以波希米亚城市亚希莫夫的德语名“约阿希姆斯塔尔”(Joachimsthal)命名的,该类型的银币是亚希莫夫于1518年最早开始铸造的。在德语中,“Thal”意为“山谷”,“Thaler”意为来自山谷的人或事物,1902年德语拼写改革后,两词分别变为“Tal”和“Taler”,但英语中保持了“Thaler”的写法。“托拉尔”(Tolar)是塔勒在捷克语中的拼法。 斯洛文尼亚原来的货币单位托拉尔(tolar)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使用的货币单位“dollar”均是由塔勒衍生的。.

新!!: 波希米亚和塔勒 · 查看更多 »

壓製玻璃

壓製玻璃是一種利用活塞將融化了的玻璃壓入模具中來製成的玻璃,由美國發明家 John P. Bakewell 於1825年首次取得專利,用來製作家具的球形手把。 這項技術於1820年代開始在美國發展起來,並且於1830年時在歐洲(尤其是法國、波希米亞、瑞典等地)開始發展。19世紀中期,大量價格低廉的量產玻璃器皿被壓製了出來。嘉年華玻璃亦為壓製玻璃的一種類型。 此一技術亦被用來製作珠子。.

新!!: 波希米亚和壓製玻璃 · 查看更多 »

多米尼克·杜卡

多米尼克·杜卡(Dominik Duka:),是捷克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道明會會士,也是現任布拉格總教區總主教。.

新!!: 波希米亚和多米尼克·杜卡 · 查看更多 »

大奥地利合众国

大奥地利合众国(Vereinigte Staaten von Groß-Österreich)是奥地利的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身边一些学者构思而从未实践过的设想。奥雷尔·波波维奇于1906年提出这一详细建议,其目的在於奧匈帝國的聯邦化並解決其境內嚴重的民族問題。.

新!!: 波希米亚和大奥地利合众国 · 查看更多 »

大德意志

大德意志(德语:Großdeutschland)是一个历史上的思潮。其作为德意志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在1848年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列席会议上就讨论过。奥地利帝国最初提出了这一构想模型,希冀建立一个包括奥地利在内的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且被其领导。这一模型与最终被普鲁士采用的小德意志统一解决方案所相对,且被抛弃。“小德意志”包括了除奥地利以外的所有德意志邦联国家,并听命于德意志北方普鲁士王国的霸权。 20世纪初,民族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开始兴起。又因为一战的和约《凡尔赛条约》和《聖日耳曼條約》对战败的德国惩罚过强,“大德意志”成为了一个与其反抗而带有愤怒感情的概念,并为德国和奥地利的右翼党派所用。他们的目标是共同建立一个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即除德奥外也包括周围以德裔人口为主的地区,无视法国和意大利的反对。纳粹主义者认为,德意志问题的解决方案应该为:在纳粹政权下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占据主体地位,并协助其他非日耳曼地区(主要指斯拉夫人地区)日耳曼化。 大德意志与泛德意志(Alldeutsche)意义不同。后者为德意志帝国时期的一种极端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的集合。 二战后,《奥地利国家条约》声明奥地利需保持独立而不与德国政治结盟。大德意志一词也更多地与纳粹主义相关。.

新!!: 波希米亚和大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大衛星

大卫星(英文:Star of David,מגן דוד)又称六芒星、大卫之星、所羅門之星、所罗门封印、希伯來之星、犹太星等,又或者直接称為六角星),是犹太教和犹太文化的标志。以色列建国后将大卫星放在以色列国旗上,因此大卫星也成为了以色列的象征。 在Unicode中,大卫星的代码为U+2721()。它的施萊夫利符號是。.

新!!: 波希米亚和大衛星 · 查看更多 »

大诏书

大诏书(1609) 大诏书 (1609)是一份17世纪的欧洲文件,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 签署,保证波希米亚各州的天主教和新教教徒的宗教信仰自由。此诏书也令新教成为波希米亚的国教 另针对西里西亚宗教事务也签订了一项类似的诏书。 但是在1611年,鲁道夫突然准许他的堂弟利奥波德率领一支大约7000人的军队进攻波希米亚,遭反击的波希米亚军队驱逐出布拉格市郊,随后波希米亚各邦邀请马蒂亚斯开始了对波希米亚王国的统治。.

新!!: 波希米亚和大诏书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利托梅日采教區

天主教利托梅日采教區(Dioecesis Litomericensis、Diecéze litoměřická)是羅馬天主教在捷克的一個教區。屬布拉格總教區。 教區位於波希米亞北部。2011年,有162.400 名教友,估轄區總人口12.1%,有437個堂區、117名司鐸、14名終身執事、42名修士、31名修女。現任教區主教為若望·巴克桑特。 成立於1665年7月3日。共產黨統治時期曾有十五年教座出缺的情況。 L.

新!!: 波希米亚和天主教利托梅日采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赫拉德茨-克拉洛韋教區

天主教赫拉德茨-克拉洛韋教區(Dioecesis Reginae Gradecensis、Diecéze litoměřická)是羅馬天主教在捷克的一個教區。屬布拉格總教區。 教區位於波希米亞東部。2011年,有452.200 名教友,估轄區總人口35.7%,有265個堂區、210名司鐸、27名終身執事、63名修士、169名修女。現任教區主教為若望·沃克爾。 成立於1664年11月10日。共產黨統治時期曾有三十三年教座出缺的情況。 H.

新!!: 波希米亚和天主教赫拉德茨-克拉洛韋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讎

《天讎——一個中國青年的自述》,英文著作文革紀實長篇小說,作者凌耿以紅衛兵(「廈八中」頭目)第一人稱紀錄,詳實寫出文革初期(1966年—1968年)經過,包括:福建紅衛兵鬥爭省黨委韓先楚、全中國9次紅衛兵「大串聯」、波希米亞式的浪漫到北京謁見毛主席,天安門廣場百萬人頭鑽動、一片紅(毛語錄)盛大熱烈場面、批鬥王光美(清華大學紅衛兵主鬥,廈門第八中學「紅衛兵829公社」至北京助鬥)、數百名不同派系紅衛兵持械武鬥廝殺殘忍場面、最後18歲女友「梅梅」擔任戰場護士卻不幸中彈身亡,導致18歲的凌耿萬念俱灰跳海游泳至金門大擔島,投奔台灣成為當年國民黨樣板宣傳人物…… 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中華民國前總統蔣經國當年皆推薦此部小說。最初發表時,為單篇英文文章"The Making of a Red Guard",由《紐約時報》於1970年發表,隨後於1972年發表"The Revenge of Heaven:Journal of a young Chinese."與中文譯本是香港新境傳播出版發行的天讎,譯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的劉昆生和丁廣馨。.

新!!: 波希米亚和天讎 · 查看更多 »

天書

天书,道家称元始天尊所说之经,或托言天神所赐之书。在汉语普通话中用来比喻表达方式令人费解的话语或文章。诱因往往是句式杂糅或用词不当,表述上可能有滥用方言、古语、行话、术语、借词、外语、生造词或等缺陷,涉及信息接收者不熟悉的领域。就书面表达而言还可因为字迹潦草或使用特殊文字。另天人、天王、天后等並没有反面之意。在香港和台湾天书是大全、绝世好书之意。惊為天人、惊為天书。.

新!!: 波希米亚和天書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历史

奥地利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在歷史上是赫赫有名的、統治德意志地區的最大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急速衰弱,後來在民主化運動下成為讓人安享晚年的福利國。.

新!!: 波希米亚和奥地利历史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公国

奥地利公国()是中世纪时期神圣罗马帝国内的一个。1156年的帝国小特权,将(意即)()从的一个属国升格为一个独立的公国。1276年,巴本堡王朝的奥地利绝嗣后,罗马人民的国王鲁道夫一世继承了奥地利公国,哈布斯堡王朝由此攫取了奥地利。在随后数百年,奥地利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领土的核心。1359年,奥地利公爵鲁道夫四世在伪造帝国,僭称奥地利大公,奥地利公国始为奥地利大公国。1453年,奥地利大公腓特烈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三世。.

新!!: 波希米亚和奥地利公国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犹太人历史

奥地利犹太人是一个古老的犹太社团,可能起源于罗马征服以色列。在许多个世纪中,这个社团的政治地位曾经起起落落过多次:在某些时期,犹太社团很繁荣,享受政治平等,在另一些时期,犹太社团遭到集体屠杀、放逐和反犹迫害。犹太人大屠杀基本毁灭了奥地利的犹太社团,根据2001年人口统计,在奥地利只有8,140名犹太人,但是另一些估计介于9,000, 15,000到2万人之间。.

新!!: 波希米亚和奥地利犹太人历史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皇帝

奥地利皇帝(德语:Kaiser von Österreich),中文简称奥皇,是奥地利的世袭皇帝头衔,于1804年由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奥地利大公弗朗茨二世所创(称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为历代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君主们所使用,直到1918年哈布斯堡-洛林皇朝被推翻,成立奥地利共和国。.

新!!: 波希米亚和奥地利皇帝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社会民主党

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德语: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Österreichs,缩写为SPÖ),1888年成立,当时取名为奥地利社会民主工人党,1934年被取缔。1945年重建为奥地利社会党,1991年6月改用现名。.

新!!: 波希米亚和奥地利社会民主党 · 查看更多 »

奥地利统治者列表

这是一份奥地利自成为独立封地以来各代藩侯、公爵、大公以及皇帝的名单。.

新!!: 波希米亚和奥地利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奥匈帝国

奧匈帝國(Österreich-Ungarn;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其建立源於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灭亡。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双方在法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權,外交和國防事务統一由帝國的中央政府處理。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国土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为欧洲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人口总数居欧洲第三,次于俄国和德国。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为帝国存续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黑手黨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继承。 奧匈帝國是多民族国家,其內政事务常需要由其国土范围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商議决定。其存续期间欧洲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趨至成熟,国内民族起事和民族纠纷不断,民族问题严重,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雖然奧匈帝國在民族問題上舉步維艱,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奥匈帝国保有世界规模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其家用电器、电力工业设备及发电厂发电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德国。.

新!!: 波希米亚和奥匈帝国 · 查看更多 »

奥列格·斯维亚托斯拉维奇 (特穆塔拉干)

奥列格·斯维亚托斯拉维奇 Оле́г Святосла́вич(?~1115年)古罗斯政治家,王公。他曾先后是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公爵(1073年~1076年),特穆塔拉干公爵(1083年~1094年),切尔尼戈夫公爵(1094年~1096年),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公爵(1097年~1115年)。他是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最顽强的政治对手。 奥列格·斯维亚托斯拉维奇是基辅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二世·雅罗斯拉维奇之子。在1070年代,他是统治罗斯托夫和卢茨克的王公;1076年,他与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一起参加了波兰人对波希米亚的远征。同年他的父亲斯维亚托斯拉夫大公去世,其弟弗谢沃洛德一世·雅罗斯拉维奇取得了基辅大公的公位。奥列格·斯维亚托斯拉维奇与他的这位叔叔发生严重冲突,不得不逃到黑海附近的小封地特穆塔拉干安身。后来弗谢沃洛德之兄伊贾斯拉夫一世·雅罗斯拉维奇(1068年被推翻的大公)复位,奥列格·斯维亚托斯拉维奇趁机支持鲍里斯·维亚切斯拉维奇王公进攻弗谢沃洛德的新领地切尔尼戈夫。在当地游牧民族帮助下,他们于1078年成功地夺取了切尔尼戈夫。 奥列格·斯维亚托斯拉维奇企图在切尔尼戈夫固守,但在1078年10月3日的一场战斗中被弗谢沃洛德·雅罗斯拉维奇彻底击溃。他逃回特穆塔拉干,在1079年被游牧部落哈扎拉人俘虏并押送到拜占庭帝国。拜占庭皇帝尼基弗鲁斯三世是弗谢沃洛德·雅罗斯拉维奇的盟友,他把奥列格流放到罗得岛。 4年后,奥列格·斯维亚托斯拉维奇再次出现于特穆塔拉干(中间过程不很清楚),这次他不仅获得了王公的地位而且还与哈扎拉人结盟,成了他们的“执政官”。1094年,在波洛韦茨人的帮助下,奥列格·斯维亚托斯拉维奇从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手里夺回了切尔尼戈夫。此后两人的关系持续恶化。奥列格·斯维亚托斯拉维奇拒绝参加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牵头组织的全罗斯王公大会,这使得1096年,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联合基辅大公斯维亚托波尔克二世·伊贾斯拉维奇向他开战。奥列格·斯维亚托斯拉维奇被迫臣服,再次失去切尔尼戈夫,但获得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作为领地。1107年和1113年,奥列格·斯维亚托斯拉维奇两次参加了对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组织的对波洛韦茨人的远征。 奥列格·斯维亚托斯拉维奇的后裔发展为留里克王朝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即奥利戈维奇家族),并且是与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的后代(即莫诺马霍维奇家族)争夺罗斯各公国主导权的竞争对手。.

新!!: 波希米亚和奥列格·斯维亚托斯拉维奇 (特穆塔拉干) · 查看更多 »

奥克塔维奥·皮科洛米尼-皮里亲王 (阿马尔菲公爵)

奥克塔维奥·皮科洛米尼-皮里亲王,第一代阿马尔菲公爵(Prince Octavio Piccolomini-Pieri, 1st Duke of Amalfi,),奥地利陆军元帅和外交家。 皮科洛米尼-皮里是佛罗伦萨贵族家庭出身。1616年16岁进入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军队,两年后1618年在波西米亚爆发了三十年战争,他在托斯卡纳大公率领下的骑兵团在波希米亚和匈牙利作战。 ---- category:巴伐利亚人 category:神圣罗马帝国陆军元帅.

新!!: 波希米亚和奥克塔维奥·皮科洛米尼-皮里亲王 (阿马尔菲公爵) · 查看更多 »

奥花园

奥花园(Augarten)是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公园,占地面积52.2公顷,位于利奥波德城(第二区),是该市最古老的巴洛克花园。 公园的西北部和东北部接壤布里吉特瑙(第二十区),东北方还有前西北车站,西北铁路从那里通往波希米亚,南部面临所谓“加尔默罗会区”(Karmeliterviertel),历史上的犹太区,接着是利奥波德城。直到1870年多瑙河调节工程,奥花园以北和以东的地方大多无人居住。 奥花园属于法国巴洛克风格,拥有精致的花园。如同维也纳的大部分公园,奥花园只在白天开放,日落时公园的五个门将会关闭。 奥花园内拥有各种设施,包括设在奥花园宫的维也纳少年合唱团,奥花园陶瓷工厂,奥地利美景宫美术馆的当代分馆,奥地利电影资料馆,一个退休之家,一个犹太学园,一个儿童戏水池和体育场地。两个高高的防空掩体系第三帝国的遗物(高射炮塔)。 巴洛克式的公园,宫殿和原园墙的剩余部分,​​建于18世纪初,自2000年被列为历史古迹。 File:Vienna flak tower dsc01594.jpg| File:Wien - Flakturm Augarten (2).JPG| File:Vienna 2005-02-28 - 'Augartenspitz im Schnee'.jpg| File:Vienna 2012-12-09 - MuTh 5.jpg| File:Vienna 2012-12-14 Kongress über Mut - Three guides.jpg|.

新!!: 波希米亚和奥花园 · 查看更多 »

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牌统计

以下列表為有關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牌统计。 國際奧委會會為所有所屬成員國編配的3個英文字母的國家或地區代碼,每個編碼只會代表一個國家或地區,由於歷史和政治等原因,有部分國家或地區的成員會變更國家名稱及編碼,相关国家的奖牌数并不累加,一对一的变更除外(如荷兰的國家奧委會編碼由HOL改为NED,或是如锡兰改名为斯里兰卡)。 以斜體表示的國家實體為已不存在。國家或地區奧委會的總數並沒有與他們的前任和繼任者的總數。.

新!!: 波希米亚和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牌统计 · 查看更多 »

奥斯特里茨战役

奧斯特里茨戰役(1805年12月2日),是拿破崙戰爭中的一場著名戰役。75,000人的法國軍隊在拿破崙的指揮下,在波西米亚的奧斯特里茨村(位於今捷克境內)取得了對87,000俄羅斯-奧地利聯軍的決定性勝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隨之瓦解,并直接导致奧地利皇帝于次年被迫取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封號。 這場戰役因歐洲三個大國的皇帝奧皇弗朗茨二世、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全部親臨戰場,又稱“三皇會戰”。.

新!!: 波希米亚和奥斯特里茨战役 · 查看更多 »

奥托卡二世

奥托卡二世,可能是指以下历史人物:.

新!!: 波希米亚和奥托卡二世 · 查看更多 »

奥托三世 (下巴伐利亚)

奥托三世(德语:Otto III,)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匈牙利国王(1305年~1308年在位)和下巴伐利亚公爵(1290年起)。 奥托三世是下巴伐利亚公爵亨利十三世的长子,母亲是匈牙利公主伊丽莎白(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之女)。在亨利十三世于1290年去世后,奥托三世与自己的两个兄弟路易三世和斯特凡一世一起统治下巴伐利亚。 在奥托三世在位时期,他致力于从哈布斯堡家族手中夺取施蒂里亚(在1180年之前,施蒂里亚曾是巴伐利亚公爵狮子亨利的辖地)。 1301年,匈牙利阿尔帕德王朝的最后一个男性成员安德烈三世(奥托三世的表舅)去世。匈牙利贵族分成三派,分别支持波希米亚王子瓦茨拉夫(贝拉四世的第五代孙)、法国贵族查理·罗贝尔(贝拉四世的另一个第五代孙)以及奥托三世(贝拉四世的外孙)继承匈牙利王位。在1301年到1308年之间,匈牙利实际上处于内战状态。 奥托三世最初拒绝接受王位,但失去贵族支持的瓦茨拉夫在1305年下台时把王位传给了他。然而,奥托三世的支持者比瓦茨拉夫还要少。1308年,他被反叛的匈牙利贵族监禁,被迫让位给查理·罗贝尔,后者遂成为匈牙利唯一的国王。 在奥托三世于匈牙利执政期间,巴伐利亚的事务由他的弟弟斯特凡管理。由于过多地卷入奥地利和匈牙利事务,奥托三世在巴伐利亚的地位遭到削弱并且给巴伐利亚带来了财政问题。 奥托三世于1312年在兰茨胡特去世,他在巴伐利亚的爵位由他的儿子亨利十五世继承。.

新!!: 波希米亚和奥托三世 (下巴伐利亚)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Kaisertum Österreich)是當時歐洲列強之一,而且為歐洲面積第三大國、人口第二大國和外交第一大國。中文中所說的奧國、奧帝國等就是指奧地利歷史上的帝國時期。該國是1804-1867年間,地跨中欧、南歐和東歐的一個強國。領土包括現在的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北意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亚等廣大地區,首都位於今奧地利皇室轄地內的維也納。 因為奧地利皇帝直接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所以在德意志地區有著絕對支配權;在國際地位上一直代表著整個德意志地區、其在國際事務的影響力遠遠凌駕於德意志第二強國普魯士之上,直到普奧戰爭被普魯士打敗後才永遠與德國分離。奧地利帝國為神聖同盟的積極推動者、發起者和最主要的成員國,在神聖羅馬帝國還沒解體的七年戰爭中、和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拿破崙戰爭中代表著舊歐洲的封建勢力和至高無上的皇權,並身兼德意志邦聯的永久主席國,為現代奧地利共和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這個名稱亦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和其他領地的統稱,在1867年後,奧地利帝國成為奧匈帝國的主體。 因為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地域遼闊的大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殖民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新!!: 波希米亚和奧地利帝國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是指1556年至1740年間統治奧地利,波希米亞,匈牙利以及意大利部分公國,並坐擁神聖羅馬帝位的家族。其前身為哈布斯堡王朝,後因聯姻轉為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新!!: 波希米亚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的埃莉諾

奧地利的埃莉諾(Claude of France,),卡斯蒂利亞國王費利佩一世與妻子胡安娜一世的長女,初為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王后(1518~1521),後為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王后(1530~1547)。.

新!!: 波希米亚和奧地利的埃莉諾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Österreichischer Erbfolgekrieg、1740年—1748年),或稱奧地利領地繼承權戰爭,起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絕嗣,歐洲兩大陣營為爭奪奧地利王位1,並在奧地利獲取利益而引發的戰爭。當中包括了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

新!!: 波希米亚和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 查看更多 »

奧爾德日赫

奧爾德日赫()。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1012年-1033年及1034年在位)。波希米亞公爵波列斯拉夫二世的兒子、波列斯拉夫三世及亞羅米爾的弟弟。.

新!!: 波希米亚和奧爾德日赫 · 查看更多 »

奧托·威胥特利

奧托·威胥特利1913年10月27日出生在奧匈帝國的普羅斯捷約夫,歿於1998年8月18日,捷克化學家,最著名的發明是現代軟式隱形眼鏡。.

新!!: 波希米亚和奧托·威胥特利 · 查看更多 »

女王

女王(Queen regnant),即女性的君主或國王,君主制国家中的君主為女性時,她通常被稱為女王。如果她統治的國家,是一個帝國,則稱為女皇帝(empress regnant),又稱女皇、女帝。 女王擁有政治上的統治權力,但是女王的丈夫通常無法分享她妻子的位階,頭銜或是權力。相較於王后,身為國王的妻子,她通常可以分享國王的位階與頭銜,但不能分享權力。母系氏族时代,女性部落首领非常普遍,但国家出现后,主要文明的君主大多是男性君主,女性君主往往是男性君主的妻子、女儿,从而获得王位,这与父系社会确立以来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男尊女卑”思想有直接关系。 古埃及、朝鲜半岛的新罗,近代的英国、西班牙、荷兰、葡萄牙都出现过女王。现在世界上在任的女王有二位: 历史上的著名女王(未包括女皇帝):;古埃及.

新!!: 波希米亚和女王 · 查看更多 »

女性君主列表

女性君主列表,各国存在女皇帝、女王、女大公、女公,主要包括在位的君主,不包括称制、摄政的女性皇室成員。正統性有異説的加*。.

新!!: 波希米亚和女性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姆拉達-博萊斯拉夫

姆拉達-博萊斯拉夫 (Mladá Boleslav;Jungbunzlau,永本茨劳)是位於捷克东部、波希米亞中央的一個城市。距捷克首都布拉格東北50公里。姆拉達-博萊斯拉夫是捷克最為富裕的幾個城市之一。19世纪,捷克最大汽车制造商斯柯达汽车的前身Laurin & Klement创建于此。 Category:捷克城市.

新!!: 波希米亚和姆拉達-博萊斯拉夫 · 查看更多 »

嬉普士

嬉普士(英文:hipster或hepcat)是一个20世纪40年代的词语(注意不要与当代语境的“嬉普士”混淆),指40年代早期流行的爵士乐,特别是比波普爵士乐的狂热爱好者。嬉普士接受爵士音乐家的生活方式,例如穿着、俚语、使用大麻和其他毒品、不拘的态度、讽刺幽默、自愿的贫穷和宽松的性准则。.

新!!: 波希米亚和嬉普士 · 查看更多 »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是指基督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教派分裂及改革運動,也是新教形成的開端,由馬丁·路德、喀爾文、慈運理等神學家,以及其他早期新教徒发起。1517年,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的开始,即德意志宗教改革。改革者反对当时天主教會的教条、仪式、领导和教会组织结构。在他们的努力下,成立了新的国家性的改革派教會。早期的一些发生在欧洲的事件(如黑死病的蔓延和天主教會大分裂)侵蚀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教宗的信仰,但教義上的歧見才是引发宗教改革的關鍵。其他一些因素(如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印刷术的传播、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也都促成了新教的创立。虽然先于路德就已经有一些较大的改革运动,但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签订西發里亚和约结束三十年戰爭。 早先批評天主教會的有識之士為約翰·威克里夫、扬·胡斯等先驅,第一个新教教会是15世纪扬·胡斯创立的弟兄合一会(或波西米亚弟兄会)。最大的新教教会是路德会(主要在德国、波罗的海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和加尔文的跟隨者(主要在德国,法国,瑞士,荷兰和苏格兰)。除这两大陣營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改革團體存在。 天主教會在特倫托會議召開後发起了被後世稱為「反宗教改革」的自省運動,做為對宗教改革的回應及自省,而在這時期成立的耶穌會更是此自省运动的先锋。一般而言,北欧国家转为新教,南欧国家仍旧信仰天主教,教廷联合法國、西班牙及奥地利王室加以壓制新教徒,中欧则成为双方激烈冲突的场所,甚至升级为全面的宗教战争。.

新!!: 波希米亚和宗教改革 · 查看更多 »

安娜·克劳米

安娜·克劳米 (Anna Chromý,),出生于捷克克鲁姆洛夫,是一位画家和雕塑家。出生于波希米亚(捷克共和国),在奥地利长大,在法国生活并在意大利工作,她被很多人认为是地道的欧洲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安娜·克劳米全家从波希米亚搬到奥地利的维也纳。她的家庭当时没有钱供她读艺术学校,这在她结婚并搬到巴黎之后才成为可能。她是在École des Beaux-Arts接受的教育并在她专攻的超现实画派获得了声誉。 File:Anna Chromy To Be Or Not To Be.jpg|'生存还是毁灭', 1982, 100 cm x 100 cm File:Anna Chromy Eternal Love.jpg|'永恒的爱', 1979, 90 cm x 115 cm File:Anna Chromy Ball In Venice.jpg|'威尼斯的舞会', 1979, 45 cm x 60 cm File:Anna Chromy Clown.jpg|'小丑', 1979, 95 cm x 130 cm 1992年的一次重大事故为安娜·克劳米造成了严重的身体创伤,她连续8年无法再作画。于是,她将注意力转向了雕塑,青铜和大理石成为了她新的艺术创作媒质。.

新!!: 波希米亚和安娜·克劳米 · 查看更多 »

安东宁·弗拉尼茨基

安东宁·弗拉尼茨基(Antonín Vranický,Anton Wranitzky,),波西米亚作曲家。帕维尔·弗拉尼茨基之弟,但不如其兄出名,作品数量也较少。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室内乐。.

新!!: 波希米亚和安东宁·弗拉尼茨基 · 查看更多 »

安东宁·德沃夏克

安东宁·利奥波德·德沃夏克(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生於布拉格(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现属于捷克)附近的伏尔塔瓦河旁的磨房内,卒於布拉格,是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 追随着民族主义者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经常在他的作品中使用摩拉維亞和他的故乡波希米亚(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现属捷克)的民谣音乐的风格。德沃夏克自己的风格经常被描述为“吸收了民歌的影响并找到有效的方式利用它们,用交响乐的传统最完满的再现了一个民族的特色”。其代表作有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交響曲》、《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斯拉夫舞曲》、歌剧《露莎卡》。他被认为“可能是他那个时代最多面手的作曲家”。Taruskin (2010), 754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暨德沃夏克鍵盤共同發明者奥古斯特·德沃夏克(August Dvorak)是安东宁·德沃夏克的遠親。.

新!!: 波希米亚和安东宁·德沃夏克 · 查看更多 »

安东宁·诺沃提尼

安东宁·诺沃提尼(Antonín Novotný;1904年12月10日—1975年1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斯大林派领袖。捷克斯洛伐克总统(1957—1968)、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1953—1968)。.

新!!: 波希米亚和安东宁·诺沃提尼 · 查看更多 »

安东尼奥·罗塞蒂

安东尼奥·罗塞蒂(Antonio Rosetti,František Antonín Rössler,),波西米亚作曲家。原名弗朗蒂舍克·安东宁·罗斯勒,后来将名字改成意大利形式。曾先后在瓦伦斯坦和梅克伦堡-施维林任职。他的作品在当时评价很高,如圆号协奏曲曾经影响了莫扎特。他的安魂曲也在莫扎特葬礼上演奏。.

新!!: 波希米亚和安东尼奥·罗塞蒂 · 查看更多 »

安东尼奥·萨列里

安东尼奥·萨列里(Antonio Salieri,),意大利作曲家,生于威尼斯共和国莱尼亚诺,在奧地利帝國维也纳逝世。.

新!!: 波希米亚和安东尼奥·萨列里 · 查看更多 »

安东·雷哈

安东·雷哈(Antonín Rejcha,Anton Reicha,),波西米亚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

新!!: 波希米亚和安东·雷哈 · 查看更多 »

安东·拉斐尔·门斯

安东·拉斐尔·门斯(德语:Anton Raphael Mengs,),德国画家,新古典主义画派先驱之一。.

新!!: 波希米亚和安东·拉斐尔·门斯 · 查看更多 »

寶路華 (公司)

寶路華(Bulova)是一家以美國紐約為基地的公司,以生產手表及時鐘為主要業務。.

新!!: 波希米亚和寶路華 (公司) · 查看更多 »

小白兔唱片

小白兔唱片(White Wabbit Records)是一間台灣的唱片公司,專門銷售國內獨立廠牌唱片以及代理國外唱片,同時小白兔唱片公司也經營兩間實體店面,坐落於臺北市公館和台師,其中公館店店(The Wall店)址在The Wall Live House地下街中,公館店已於2012年1月19號結束營業(店面小、位置不好,台師店人潮較多)。從2002年至今,小白兔唱片不斷陸續邀請各國的獨立樂團來台灣演出,在台灣獨立唱片圈已經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新!!: 波希米亚和小白兔唱片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71

小行星371(英语:371 Bohemia)是一颗S型主带小行星,于1893年7月16日由法国天文学家奥古斯特·沙卢瓦在尼斯发现。.

新!!: 波希米亚和小行星371 · 查看更多 »

小提琴的历史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都是在16世纪时于意大利制造出的。现存最早可查的小提琴证据是出现在高登齐奥·法拉利(Gaudenzio Ferrari)1530年代的绘画中,画中的乐器绘有三根弦。1556年,Philibert Jambe de Fer 在Academie musicale音乐学院中发表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当时人对于提琴类乐器的认知和当今人们的认知几乎吻合。 小提琴这种乐器极有可能是在15-16世纪时,从其他乐器比如六弦琴,三弦琴,lira da braccio琴发展而来的。弓弦乐器的历史在欧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拜占庭的Lira琴。 自提琴发明以来,小提琴发生了很多次变化,乐器整体样式定型由17世纪意大利克雷莫纳的著名弦乐器制作师阿马蒂家族,奥地利蒂罗尔的雅各·史坦纳和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定型。随后同一时代又有众多制琴师效仿。.

新!!: 波希米亚和小提琴的历史 · 查看更多 »

尤斯图斯·利普修斯

尤斯图斯·利普修斯(Justus Lipsius,一作 Joose Lips 或 Josse Lips,)南尼德兰(今比利时)语文学家、人文主义者。他写下了一系列著作,试图以和基督教相兼容的形式来复兴古代斯多噶主义。其最著名的著作是 De Constantia。他的斯多噶主义形式影响了许许多多同时代的思想家,开创了新斯多噶主义运动。他曾先后任教于耶拿大学、莱顿大学和鲁汶大学。.

新!!: 波希米亚和尤斯图斯·利普修斯 · 查看更多 »

尼科波利斯戰役

尼科波利斯戰役(保加利亞語:Битка при Никопол、Bitka pri Nikopol;土耳其語:Niğbolu Savaşı;匈牙利語:Nikápolyi Csata;羅馬尼亞語:Bătălia de la Nicopole)於1396年9月25日爆發,交戰雙方分別是奧斯曼帝國與匈牙利王國、法蘭西王國、醫院騎士團、威尼斯共和國及歐洲各地的其他軍團和個體組成的聯軍。戰役多瑙河岸上的尼科波利斯要塞進行,尼科波利斯位於今保加利亞境內。此役又稱尼科波利斯十字軍東征,是中世紀時期最後一次發動的大規模十字軍東征。.

新!!: 波希米亚和尼科波利斯戰役 · 查看更多 »

山葉CUXi

山葉CUXi乃是由台灣山葉機車所製造發售的一款100CC機車,在外觀裝飾上區分為「波西米亞風」、「海洋風」及未標示等三種型號在市場上作行銷。 2011年6月,山葉機車推出由台灣藝人蔡依林及蕭敬騰及郭雪芙分別代言之CUXi 機車-波西米亞風及海洋風及皇家特仕版。波西米亞是地處東歐的捷克共和國一個地區名稱,當地居住很多吉普賽人。吉普賽人所崇尚的自由以及任意搭配的穿著,也影響了歐洲的流行風氣,依此而推演化出波西米亞風格的設計構想。.

新!!: 波希米亚和山葉CUXi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亚

巴伐利亞自由邦(Freistaat Bayern),簡稱巴伐利亞(Bavari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联邦州,其面積位居德国第一(占全国面积1/5)、人口第二(次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首府位於慕尼黑。 巴伐利亚州的西北部与巴登-符腾堡、图林根、萨克森、黑森诸州接壤,东部与捷克,南部与奥地利接壤。州府慕尼黑为其最大城市;北部中弗兰肯行政区纽伦堡为该州第二大城市,北拜仁的最大城市;第三大城市是西南部的奥格斯堡,一座古罗马时代就已存在的当时的古罗马国家的边境城市。 巴伐利亚的文化与德国其他州,尤其与北方不同,主要为宗教信仰(天主教为主)和语言(三大方言)差异。巴伐利亚为德国乃至欧洲的一强劲经济体,许多德国企业总部均位于巴伐利亚境内,诸如宝马、奥迪、西门子、英飞凌、彪马、阿迪达斯等。.

新!!: 波希米亚和巴伐利亚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亚王后奥地利-埃斯特的玛丽亚·特蕾莎

奥地利-埃斯特的玛丽亚·特蕾西亚·亨丽埃特·多萝西(),巴伐利亚王后。她是奥地利-埃斯特的斐迪南大公和奥地利的伊丽莎白女大公夫妇的独生女。她是最后一位巴伐利亚王后。 玛丽亚的祖父母是摩德纳公爵弗朗切斯科四世和萨伏伊的玛丽亚·碧翠丝公主,外祖父母是奥地利的约瑟夫·安顿大公和他的第三任妻子伍尔滕堡女公爵玛丽亚·多萝西娅。.

新!!: 波希米亚和巴伐利亚王后奥地利-埃斯特的玛丽亚·特蕾莎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

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1778年—1779年),是普魯士與奧地利因巴伐利亞王位繼承問題而爆發的戰爭。因戰爭時雙方都在忙著在波希米亞收穫馬鈴薯,所以這場戰爭又叫做「馬鈴薯戰爭」。 1777年,統治巴伐利亞的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絕後,應該以近親普法爾茨-蘇爾茨巴赫的卡爾·泰奧多爾選侯繼承。泰奧多爾對巴伐利亞繼承權興趣不大,提出建議,希望割讓下巴伐利亞予奧地利,奧地利則把奧屬尼德蘭給他作為補償。年輕的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徵得太后瑪麗婭·特蕾西婭同意,也想得到下巴伐利亞。普魯士深怕奧地利得到巴伐利亞後會重新在德意志地區取得霸權,便和薩克森強烈反對,不惜於1778年向奧地利宣戰,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爆發。 這次戰爭,普王腓特烈大帝領兵出征,從西里西亞南下,進攻波希米亞。同時,亨利親王指揮普魯士和薩克森聯軍從薩克森出發,由西向東夾擊波希米亞。奧地利軍隊總司令萊西元帥指揮易北軍團擋住腓特烈。而勞頓元帥指揮第二軍團向西擋住亨利親王。雙方都有反對開戰的勢力。普魯士這邊是亨利親王,奧地利那邊是皇太后特蕾西婭。冬天,亨利親王辭職,換上了年輕的下一代布倫斯威克公爵查理·斐迪南。 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沒有大的作戰行動,雙方滿足於相互對峙,忙著在波希米亞收穫土豆(馬鈴薯)。1779年,在特蕾西婭太后的敦促下,在1779年於法國和俄國調停下召開特申會議,戰爭結束,奧地利僅佔領了巴伐利亞領土的一小部分,薩克森得到了賞金,而巴伐利亞則仍然由泰奧多爾選帝侯繼承。.

新!!: 波希米亚和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 · 查看更多 »

巴勃羅·畢卡索

巴勃羅·魯伊斯·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通称毕加索,西班牙著名畫家、雕塑家、版画家、陶艺家、舞台设计师及作家,和喬治·布拉克同為立體主義的創始者,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作逾两万件。畢卡索是少數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 畢加索、馬塞爾·杜象和亨利·马蒂斯是三位在二十世紀初期開始造型艺术革命性發展的藝術家,在繪畫、雕塑、版畫及陶瓷上都有顯著的進展。在西班牙與薩爾瓦多·達利和胡安·米羅被譽為後三大藝術家。.

新!!: 波希米亚和巴勃羅·畢卡索 · 查看更多 »

巴特赖兴哈尔

巴特赖兴哈尔(德语:Bad Reichenhall)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市镇。它是上巴伐利亚行政区贝希特斯加登县的县府所在地。它是一座疗养城市,拥有盐水泉。总面积41.92平方公里,总人口17513人,其中男性8008人,女性9505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418人/平方公里。.

新!!: 波希米亚和巴特赖兴哈尔 · 查看更多 »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新!!: 波希米亚和巴黎 · 查看更多 »

巴本堡王朝

巴本堡王朝(巴奔堡王朝)是奥地利的公王朝。顾名思义,该王朝起家于法兰克尼亚(约当今日之德国巴伐利亚州北部)的巴本堡(巴奔堡)。在哈布斯堡王朝崛起之前,这个家族的成员在976年—1248年间先后以藩侯和公爵的身份统治奥地利。.

新!!: 波希米亚和巴本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上西里西亞

上西里西亞(Horní Slezsko; Oberschlesien; Silesia Superior; Górny Śląsk; 西里西亞: Gůrny Ślůnsk)位於西里西亞區域之東南部;下西里西亞在西北邊。自九世紀以來,上西里西亞按照時間順序曾經屬於大摩拉維亞、波希米亞王國、波蘭、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普魯士王國以及後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目前上西里西亞被分割給波蘭和捷克共和國。 上西里西亞位於西里西亞高地, 在上奧得河與上層維斯瓦河之間。上西里西亞工業區總人口是三百四十八萬七千人。 奧波萊西里西亞、切申西里西亞、奧地利西里西亞在歷史都被歸納為上西里西亞地區。奧波萊西里西亞領土大部分屬奧波萊省。.

新!!: 波希米亚和上西里西亞 · 查看更多 »

帝国广播公司

帝国广播公司或国家广播公司(Reichs-Rundfunk-Gesellschaft mbH,简称RRG),是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的全国性公共广播机构,成立于1925年,1932年开始国营化,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沦为其宣传工具,1939年更名为“大德意志广播电台”(Großdeutscher Rundfunk)。1945年5月2日随着苏军占领位于柏林西区(Westend)的广播大楼(Haus des Rundfunks)而停播。.

新!!: 波希米亚和帝国广播公司 · 查看更多 »

帝国政治体

帝国政治体(德语单数:Reichsstand;德语复数:Reichsstände;英语:Imperial State/Imperial Estate),特指神圣罗马帝国之中在议会(Reichstag)拥有席位和投票权的成员。少数帝国官员有席位但无投票权,就其本身而言算不上“帝国政治体”。.

新!!: 波希米亚和帝国政治体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战争

中世纪战争泛指中世纪时期的各种战争行为、组织、装备等军事要素的总和。进入中世纪以来,随着科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欧洲的战争性质相比古典时代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中世纪的战略、战术以及骑兵和炮兵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都有了新的发展。城堡作为重要的防御手段开始大量出现,这一现象一直蔓延到亚洲的西南部地区。.

新!!: 波希米亚和中世纪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波希米亚州

中波希米亚州(Středočeský kraj)是捷克波希米亞地區中部的一個州(kraj)。面積11,014平方公里,人口1,284,629(2011年)。首府布拉格(Praha)位於州管轄範圍的中心地帶,但並不在州的管轄範圍內。.

新!!: 波希米亚和中波希米亚州 · 查看更多 »

丽塔·史塔里希

丽塔·史塔里希(Rita Streich,1920年12月18日在巴尔瑙尔,俄罗斯-1987年3月20日在维也纳)是战后最重要的德国花腔女高音歌手。 史塔里希的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俄国人。小时候她跟随双亲迁往德国。这就是说她是在双语环境中长大,这对她日后的演唱生涯意义重大。她的教师有Willy Domgraf-Fassbaender,Erna Berger和Maria Ivogün。 她的首演是1943年在波希米亚奥辛市立剧院,演唱理查·施特劳斯歌剧《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的Zerbinetta。三年后她获得了柏林德意志歌剧院一个职位,她在那里一直唱到1952年。1953年她转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她曾在拜罗伊特音乐节,萨尔斯堡音乐节,罗马,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皇家歌剧院,芝加哥等地登台。1957年她巡演北美洲。 自1974年起她就到了埃森鲁尔区Folkwang高校和维也纳音乐学院教学。1983年起她在萨尔斯堡音乐节上举办了大师班。 她的演唱角色有《依多美尼奥》,《女人心》,《后宫诱逃》,《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和《唐璜》的花腔女高音。她的双语优势,使得她能不带任何口音演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作品。 史塔里希的名演:.

新!!: 波希米亚和丽塔·史塔里希 · 查看更多 »

东向移民运动

东向移民运动,也被称为“日耳曼东扩运动”是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内的日耳曼语族向东迁徙,进入中歐、東歐地区定居的过程。影响的区域从斯洛文尼亚至爱沙尼亚,向南进入特兰西瓦尼亚。此區域原先居住著大量波羅的人、羅馬尼亞人、匈牙利人與斯拉夫人。移民多來自莱茵兰、法兰德斯、下萨克森。此運動獲得德意志地區領主、斯拉夫國王和公爵和教會的支持。大部分移民運動都是和平的,但有時會因特殊歷史事件而加速(見北方十字軍)。在一部分上来看,东向移民运动伴随着神圣罗马帝国和条顿骑士团的扩张而进行。 14世紀中葉,移民運動因黑死病而減緩。大部分可供移民的空間也已經被佔滿,但直到中世紀晚期,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當地斯拉夫國王持續邀請德國移民移入。中世纪后期的中欧和东欧社会因此在人口、宗教、法律和农业发生重要的变化。在原先文德人的領土德裔成為大多數,使文德人最終被同化,在更東方出現許多德裔少數聚落,城鎮人口劇增。儘管人數處於少數,德國城市律法依然在那些城鎮裡面施行。 20世纪,东向移民运动被德国民族主义(包括纳粹)强烈的运用于支持德国的领土扩张以及证明德意志民族优于其它非德意志民族。.

新!!: 波希米亚和东向移民运动 · 查看更多 »

七年战争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其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及菲律賓。在有些國家的歷史中,這場戰爭依照其所在區域發生的戰鬥,被賦予不同的名字:在美國被稱為“法國-印第安戰爭”;在加拿大法語區以“征服之戰”名稱為人所知。而在加拿大英語區則被叫做“七年戰爭”(發生於北美,1756年-1763年);“波美拉尼亞戰爭”(普魯士與瑞典之間,1757年-1762年);“第三次卡那提克戰爭”(發生於印度次大陸,1757年-1763年);以及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1758年-1763年)。 七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日益崛起的普魯士,正同時與奧地利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列強間進行“夥伴交換”("Switched Partner"):普魯士與英國建立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國和奧地利締結同盟關係。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帝國起初與奧地利同盟;但俄羅斯帝國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立場,並同瑞典一樣與普魯士單獨締結和約。 1763年法國、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共同標誌著七年戰爭的結束。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約九十萬至一百四十萬人死亡。 英國在七年戰爭中取得巨大的成功,獲得絕大部分位於加拿大新法蘭西、西屬佛羅里達、一些位於加勒比島嶼、塞內加爾殖民地,以及在印度次大陸上對法國貿易戰的絕對優勢。北美原住民部落被排除在和約之外,並在隨後進行的庞蒂亞克戰爭 (Pontiac's War) 之後再也無力恢復過去的地位。在歐洲,戰爭起初在普魯士造成巨大的破壞。但是好運和成功的策略幫助腓特烈大帝成功地恢復普魯士的國家地位,並且在戰後保持「戰前的狀態」(status quo ante bellum)。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的參戰,並沒有幫助這些國家取得曾經的列強地位。法國被剝奪大量的殖民地,並背負沉重的戰爭債務。西班牙雖然失去佛羅里達,但是得到法屬路易斯安那,並恢復在戰爭期間被英國夺去的对古巴和菲律賓的控制。.

新!!: 波希米亚和七年战争 · 查看更多 »

布熱季斯拉夫三世

布熱季斯拉夫三世(,),又名英德日赫·布熱季斯拉夫三世,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1193年-1197年)。波希米亞國王弗拉迪斯拉夫一世之孫,弗拉迪斯拉夫二世之侄、奧托卡一世的堂弟。.

新!!: 波希米亚和布熱季斯拉夫三世 · 查看更多 »

布熱季斯拉夫一世

布熱季斯拉夫一世 (Bretislaus I,)。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1034年-1055年)。波希米亞公爵奧爾德日赫之子。 布熱季斯拉夫一世的母親只是低下的農民女兒,他知道自己在當時的習俗是無法迎娶理想對象,所以他於1029年從修道院虜走出身高貴的新娘,藩侯亨利的女兒什文福的朱迪思。.

新!!: 波希米亚和布熱季斯拉夫一世 · 查看更多 »

布熱季斯拉夫二世

布熱季斯拉夫二世(,)。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1092年-1100年)。波希米亞公爵弗拉季斯拉夫二世之子,博日沃伊二世、弗拉迪斯拉夫一世及索別斯拉夫一世之同父異母兄長。.

新!!: 波希米亚和布熱季斯拉夫二世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

布拉格(Praha,Prag)是捷克首都和最大城市、欧盟第十四大城市,和历史上波西米亚的首都,位于该国的中波希米亚州、伏尔塔瓦河流域。该市地处欧洲大陆的中心,在交通上一向拥有重要地位,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也相当密切(特别是在地理上恰好介于柏林与维也纳这2个德语国家的首都中间)。2006年3月,布拉格的面积为496平方公里,人口为118.3万。 布拉格是一座欧洲历史名城。城堡始建于公元9世纪。1345—1378年,在查理四世统治时期,布拉格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兼波希米亚王国的首都,而达到鼎盛时期,并兴建了中欧、北欧和东欧第一所大学——查理大学。15世纪和17世纪,在布拉格先后由于宗教原因发生2次將人扔出窗外的事件,分别引发了胡斯战争和影响深远的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工业革命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布拉格属于欧洲工业较发达的城市之一,在奥匈帝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布拉格也曾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城市,多元文化是其显著特色,不过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布拉格已经基本上成为单一捷克民族的城市。在冷战时期,布拉格又发生过数次震动世界的事件:1948年共产党夺权、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和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 布拉格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市内拥有为数众多的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从罗马式、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新艺术运动风格到立体派和超现代主义,其中特别以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建筑更占优势。布拉格建筑给人整体上的观感是建筑顶部变化特别丰富,并且色彩极为绚丽夺目(红瓦黄墙),因而拥有“千塔之城”、“金色城市”等美称,号称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1992年,布拉格历史中心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每年,有4.4万旅客慕名而来,是欧洲第六受欢迎来旅游的城市2013年,布拉格入选世界首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布拉格也是欧洲的文化重镇之一,历史上曾有音乐、文学等诸多领域众多杰出人物,如作曲家沃尔夫冈·莫扎特、贝多伊奇·斯美塔那、安东尼·德沃夏克,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瓦茨拉夫·哈维尔、米兰·昆德拉等人在该城进行创作活动,今天该市仍保持了浓郁的文化气氛,拥有众多的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机构,以及层出不穷的年度文化活动。.

新!!: 波希米亚和布拉格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城堡

布拉格城堡(捷克语: Pražský hrad)是位于捷克共和国布拉格的一座城堡,波希米亚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国总统都在此办公。这里保存着波希米亚王国的王冠。布拉格城堡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城堡,长570米,平均宽约130米。.

新!!: 波希米亚和布拉格城堡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历史

布拉格的历史涵蓋了上千年,傳說中是由維謝赫拉德城堡發展而來。.

新!!: 波希米亚和布拉格历史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的亚德伯

圣道博(Vojtěch,沃伊捷赫;Wojciech;约956年—997年4月23日),是布拉格主教和传教士,后来在向波罗的普鲁士人传教时殉道。他后来成了波希米亚、波兰、匈牙利和普鲁士的主保圣人。.

新!!: 波希米亚和布拉格的亚德伯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老市政厅

老市政厅(Staroměstská radnice)是捷克布拉格老城广场上的建筑,卢森堡的约翰给予布拉格自治权后,1338年建立(波西米亚的第一座市政厅),为管理布拉格老城的市政机构。.

新!!: 波希米亚和布拉格老市政厅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戰役

布拉格戰役(Battle of Prague),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奧地利在1757年5月6日的戰役。以普軍勝利作結。.

新!!: 波希米亚和布拉格戰役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攻城

布拉格攻城战是七年战争期间,由腓特烈大帝率领的普鲁士军为占领奥地利城市布拉格发动的一次失败的尝试。于1757年5月布拉格战役后进行。尽管已经赢得了战斗,腓特烈却损失了14,300人。兵力的衰竭使其无法强攻布拉格,然而,腓特烈决定进行围攻,希望布拉格因缺乏供应而投降。 40,000名奥军被困城内,无力发动突围。 腓特烈几次试图将罪犯克里斯蒂安·安德烈亚斯·凯塞尔送入被围困的城中以获取情报。 一支由冯·道恩伯爵率领的奥地利军队突然向北行进,威胁到腓特烈的补给线,他被迫中断包围并转而应战。腓特烈在科林战役中被击败,现在他的军力过于衰弱,以至于无法继续对布拉格的围攻,并被迫从波希米亚完全撤出。 这场战役标志着普鲁士在战争中的由盛转衰,因为他们永远不会再拥有如此优越的地位,接下来的大部分战斗都将在普鲁士本土进行。尽管如此,普军试图再次发动对奥地利领土的入侵。第二年,最终导致未能尝试占领奥洛穆茨。.

新!!: 波希米亚和布拉格攻城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拋窗事件

布拉格拋窗事件(,,又譯布拉格擲窗事件)是發生於布拉格的歷史事件,為波希米亞人對羅馬教廷及神聖羅馬帝國的反抗,共有兩次,分別發生於1419年與1618年,第一次事件引發了胡斯戰爭,第二次事件則成為三十年戰爭的原因。一般「布拉格拋窗事件」所指的是第二次。.

新!!: 波希米亚和布拉格拋窗事件 · 查看更多 »

世界史年表 (11世纪-15世纪)

*1001年:教皇为伊什特万一世加冕,匈牙利升格为王国。.

新!!: 波希米亚和世界史年表 (11世纪-15世纪) · 查看更多 »

世界競技體操錦標賽

世界競技體操錦標賽自1903年開始舉行,1903年至1915年間每兩年舉行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暫停。1922年恢復舉辦後直到1978年間每四年舉行一次,其中1942年和1946年因為二戰再次暫停。1979年至1991年改為兩年舉行一次,1991年至1997年改為每年舉行一次,1994年舉行了兩次,團體和個人比賽分別舉行。1997年至2001年又一次改為兩年一次,2002年之後每年舉行一次(奧運年除外)。.

新!!: 波希米亚和世界競技體操錦標賽 · 查看更多 »

帕绍

帕绍(Passau),是德国巴伐利亚州东部的一座直辖市,位于德国与奥地利的边境,多瑙河、因河和伊尔茨河(Ilz)的交汇处,因此也被称为“三河城”(德语:Dreiflüssestadt)。帕绍也是一座大学城。.

新!!: 波希米亚和帕绍 · 查看更多 »

帕维尔·弗拉尼茨基

帕维尔·弗拉尼茨基(Pavel Vranický,Paul Wranitzky,),波西米亚作曲家,指挥家。早年学习神学,1776年来到维也纳,师从海顿学习,后到埃斯特哈齐任职,1790年任剧院指挥,掌管宫廷歌剧事务。他指挥了海顿的《创世纪》和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首演。帕维尔·弗拉尼茨基是一位多产作曲家,他的歌剧是早期德语歌剧的典范,他的交响曲则体现了他对管弦乐形式的深刻理解。 帕维尔·弗拉尼茨基的弟弟安东宁·弗拉尼茨基也是一位作曲家。.

新!!: 波希米亚和帕维尔·弗拉尼茨基 · 查看更多 »

帕爾杜比采州

帕爾杜比采州(Pardubický kraj),是捷克的一個州,歷史上屬於波希米亞的東部和摩拉維亞西北部的一部分。面積4,519 平方公里,人口506,024(2006年)。首府帕爾杜比采。下分五區。 P Category:波希米亞.

新!!: 波希米亚和帕爾杜比采州 · 查看更多 »

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战争以波希米亞人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為肇始,最後以哈布斯堡家族戰敗並簽訂《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結束。這場戰爭使日耳曼各邦國大約被消灭了25至40個百分比的人口;路德城維滕貝格四分之三人口陣亡,波美拉尼亚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陣亡,西里西亚四分之一的人口陣亡,日耳曼各邦國男性有將近一半陣亡。.

新!!: 波希米亚和三十年戰爭 · 查看更多 »

下巴伐利亚行政区

下巴伐利亚行政区(Niederbayern)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7个行政区之一,首府兰茨胡特。下巴伐利亚行政区位于巴伐利亚州的东部,北面与上普法尔茨行政区,东北面与捷克的波希米亚地区,东南面与奥地利的上奥地利州,西南面与上巴伐利亚行政区相邻。.

新!!: 波希米亚和下巴伐利亚行政区 · 查看更多 »

平版印刷

平版印刷是以平面的印版印刷的一种方法,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印刷工艺,也是制造半导体和MEMS设备的方法。.

新!!: 波希米亚和平版印刷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

亚历山大一世·巴甫洛維奇(Алекса́ндр I Павлович,公曆;儒略曆:1777年12月12日-1825年11月19日),羅曼諾夫王朝第十四任沙皇、第十任俄羅斯帝國皇帝(1801年3月23日—1825年12月1日在位),保罗一世之子。由於亞歷山大一世於拿破崙戰爭中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一世,復興歐洲各國王室,因此被歐洲各國和俄國人民尊為“神聖王、歐洲的救世主”。 他在位期間改革俄國兵制,設立軍團制,改變了從伊凡四世一直沿用二百餘年的貴族統兵制。他的統治期前半主要在戰爭時期渡過,後半則沉迷於與宮廷仕女遊玩,以及神秘主義的研究上,漸漸不理政事。最終在其承繼者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間,俄國爆發了一連串人民起義。因此其評價往往是兩極化的,而且直到現在,他的行為仍然不能被理解。他的性格優柔寡斷、多疑、固執,又極其自尊自傲,因此被稱為“(北方的)斯芬克斯”。 不過,在他的統治下,俄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多方面都進入極盛時期。在擊敗法蘭西第一帝國後,俄國領有北至北冰洋、南至高加索山脈、東至阿拉斯加、西至法國巴黎。他率領軍隊橫跨大半個歐洲,一直攻至法國巴黎,使俄國一躍成為當時歐洲第一的陸權國家。在維也納會議上,他聽從本尼格森伯爵的進言,將歐洲各國的土地歸還各國王室,以免去佔領時遇到的種種問題和面對各國王室道義上的責難,此舉為他羸得了歐洲輿論的普遍支持,從而使俄國瓜分波蘭和吞併芬蘭時並未受到反對。同時他更將黑海艦隊推進至位處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鄂圖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堡恐嚇鄂圖曼帝國,迫使在第七次俄土戰爭戰敗的鄂圖曼帝國不敢在俄軍進佔歐洲時乘虛而入。於是,俄國在亞歷山大一世的統治下,成為當時歐洲的一大軍事強權。.

新!!: 波希米亚和亚历山大一世 (俄国) · 查看更多 »

亚布洛内茨

亚布洛内茨或者尼萨河畔亚布洛内茨(捷克语:Jablonec nad Nisou ;德语:Gablonz an der Neiße)是捷克共和国波希米亚地区北部城镇和利贝雷茨州第二大城镇,位于尼萨河上。 该镇为坐落在伊泽拉山脉的著名度假胜地、教育中心以及玻璃和珠宝的生产中心。 Category:捷克城市.

新!!: 波希米亚和亚布洛内茨 · 查看更多 »

亞羅米爾

亞羅米爾()。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1003年、1004年-1012年及1033年-1034年在位)。波希米亞公爵波列斯拉夫二世的次子、波列斯拉夫三世的弟弟。.

新!!: 波希米亚和亞羅米爾 · 查看更多 »

亨利七世 (神圣罗马帝国)

海因里希七世(Heinrich VII,)卢森堡王朝的第一位罗马人民的国王(1308年—1313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312年加冕)。他也是德意志的卢森堡伯爵。 海因里希七世利用国王名义授予波希米亚诸侯和教会各种特权,并在1310年将卢森堡伯爵爵位和波希米亚王位都转给其子卢森堡的约翰,从而把波希米亚变成了其家族的世袭领地。 当意大利内部正因分裂为皇帝党和教皇党两派而打得不可开交时,海因里希七世于1310年进入意大利。海因里希七世决定周旋於皇帝党和教皇党之间,而实际扩张自己的势力。不过,包括但丁在内的许多意大利志士都希望海因里希七世能领导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实现统一。海因里希七世的行动一开始相当顺利:1310年,他在米兰头顶伦巴第铁王冠,加冕为意大利国王;1312年6月29日他在罗马由教皇正式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腓特烈二世去世后第一位加冕的皇帝)。他随即进攻佛罗伦萨。 海因里希七世侵入意大利的行动遭到那不勒斯国王罗贝托和教皇克莱孟五世当然的反对,由于他实际上是要恢复封建领主在意大利的权力,许多商业城市也反对他。海因里希七世破坏了布雷西亚,又长期围困佛罗伦萨,但他没能取得任何重要战果。他在准备发动新一轮征服时,突然在锡耶纳去世。 H H category:卢森堡伯爵 H.

新!!: 波希米亚和亨利七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亨利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海因里希三世 Heinrich III(1017年10月28日~1056年10月5日),巴伐利亚公爵(称海因里希六世,1026年~1041年在位),士瓦本公爵(称亨利一世,1038年~1045年在位),罗马人民的国王(1039年~1056年在位),罗马帝国皇帝(1046年加冕)。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二世之子,1028年即已加冕为其父的共同执政者。 海因里希三世是萨利安王朝最强大的君主。他于1041年臣服波希米亚人。1046年,海因里希三世解决了波希米亚公爵布熱季斯拉夫一世与波兰公爵卡齊米日一世之间的争端。 皇帝对教宗的控制在海因里希三世统治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海因里希三世于1046年赴意大利,废黜了反对他的教宗格里高利六世。德国人克莱蒙特二世被选为新教宗,并为海因里希三世加冕。此后他又多次废立教皇。海因里希三世一直掌握了对德意志境内各主教的任免权。然而海因里希三世却支持教会的克吕尼改革,正是这一运动奠定了日后教宗权利扩大的基础。 海因里希三世使长期侵扰德国的匈牙利人定居下来,并臣服桀骜不驯的下洛林公爵。.

新!!: 波希米亚和亨利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亨利一世 (奧地利)

亨利一世(Heinrich;),有“強者亨利”稱號,奧地利巴本堡王朝藩侯(994年—1018年在位)。奧地利藩侯利奧波德一世的長子、阿達爾伯特的兄長。.

新!!: 波希米亚和亨利一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康茂德

康茂德,全名魯基烏斯·奧雷里烏斯·柯莫杜斯·安東尼奴斯(Lucius Aurelius Commodus Antoninus,(),其名字又譯為柯摩達、科莫德斯、高摩達、柯姆德斯、康莫都斯、科莫都斯等),是公元二世紀末的羅馬帝國皇帝,180年—192年在位。 康茂德雖然是有名的哲學家皇帝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的親生兒子,但他執政的十二年期間普遍不得元老院與一般人民的喜愛,同時代的史學家卡西烏斯·迪歐將其視為另一位暴君的典範,並結束了過去帝國五賢君時代的繁華。 但當康茂德遇刺身亡後,羅馬帝國便陷入了一連串混亂的內戰之中。.

新!!: 波希米亚和康茂德 · 查看更多 »

康拉德一世 (波希米亞)

康拉德一世(,)。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1092年)。波希米亞公爵布熱季斯拉夫一世第三子、斯皮季赫涅夫二世及弗拉季斯拉夫二世之弟。.

新!!: 波希米亚和康拉德一世 (波希米亞) · 查看更多 »

康拉德二世 (波希米亞)

康拉德二世奧托(,)。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1189年-1191年)。波希米亞公爵康拉德一世的後代,摩拉維亞公爵茲諾伊莫的盧伊特波爾德之孫。父親為茲諾伊莫公爵康拉德二世。.

新!!: 波希米亚和康拉德二世 (波希米亞) · 查看更多 »

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

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Human Y-chromosome DNA haplogroup)是利用Y染色体遺傳變異特性進行人類學研究的一門科學,主要用于研究人類的“非洲起源論”及以後的種群分布的遺傳學證據。.

新!!: 波希米亚和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 · 查看更多 »

库特纳霍拉

库特納霍拉(Kutná Hora,;中世紀捷克語:Hory Kutné;Kuttenberg,中文为库滕贝格)是捷克共和国中波希米亚州的一个城市。这座城市在十二世纪由日尔曼人作为定居点而创建。13世纪末时已发展为波希米亚地区最具活力和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周围富有银矿,金属锻造业发达。当时,该城仅次于布拉格,是波希米亚地区的第二大城。在15世纪20年代的胡斯战争期间,该城的大部分日尔曼人口被屠杀,城市开始衰败。今天,库特納霍拉的旧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波希米亚和库特纳霍拉 · 查看更多 »

伊莉莎白一世 (消歧義)

伊莉莎白一世可以指:.

新!!: 波希米亚和伊莉莎白一世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伊赫拉瓦

伊赫拉瓦 (捷克語:Jihlava;德語:Iglau,伊格劳)是位於捷克中部的一個城市。位於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之間。伊赫拉瓦是維索基納州的首府所在地。伊赫拉瓦是捷克歷史最為古老的礦業城市。較庫特納霍拉還早了50年。 Category:捷克城市.

新!!: 波希米亚和伊赫拉瓦 · 查看更多 »

伊赫拉瓦河

伊赫拉瓦河是捷克的河流,屬於斯夫拉特卡河的右支流,河道全長180.8公里,流域面積2,996.5平方公里,是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之間的分界線。.

新!!: 波希米亚和伊赫拉瓦河 · 查看更多 »

伯納德·波爾查諾

伯納德·普拉西德·約翰·內波穆克·波爾查諾(Bernhard Placidus Johann Nepomuk Bolzano,)是波希米亞的數學家、神學家、哲學家、邏輯學家、和反軍國主義者。他在数学方面的知名成就有二分法和波爾查諾-魏爾斯特拉斯定理。他以母语(德文)进行写作,多数贡献都是在死后才获得世人赞誉。.

新!!: 波希米亚和伯納德·波爾查諾 · 查看更多 »

弗罗茨瓦夫

弗罗茨瓦夫(波兰语:Wrocław;德语:Breslau,中文譯為布雷斯勞、布列斯勞、洛克勞;捷克语:Vratislav;拉丁语:Wratislavia 或 Vratislavia),是波兰城市,位于波兰西南部的奥得河畔,自1999年起是下西里西亚省的省会。该市人口约为637,075人(2016年),列波兰第四大城(次于华沙、克拉科夫和罗兹),同时也是波兰仅次于华沙的第二大金融中心,在经济、文化、交通等诸多方面都在波兰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弗罗茨瓦夫在其城市发展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内,一直是一个以多民族、多元文化为特色的城市,德意志、波兰、捷克、犹太等民族均扮演过重要角色。而德语曾长期是占有优势地位的语言,该市的德语名称布雷斯勞(Breslau)的知名度一直很高,二战以前该市曾是德国重要的工商业与文化名城之一,城市规模居全德国第六位,那時人口已达60多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领土调整和民族大迁徙中,该市是德国在战后失去的最大城市,原有的德国居民被迫西迁,而波兰东部因為割让给苏联,大批波蘭人湧入這座城市導致弗罗茨瓦夫在人口构成上基本上成为一个纯粹的波兰城市,但由于保留下来的以及战后重建的大量普鲁士、奥地利乃至波希米亚风格的建筑,该市在波兰境内仍是一个颇为独特的城市。.

新!!: 波希米亚和弗罗茨瓦夫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冯·斯特拉多尼茨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冯·斯特拉多尼茨(Friedrich August Kekulé von Stradonitz,),德国有机化学家。从1850年代直到他去世,凯库勒是欧洲最着名的化学家之一,特别是在理论化学领域。他是化学结构理论的主要创始人。.

新!!: 波希米亚和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冯·斯特拉多尼茨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威廉 (黑森选侯)

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黑森选侯国的最后一任选侯,1847年即位,1866年黑森选侯国并普鲁士吞并,他被迫逊位。逊位后自称黑森-卡塞尔领地伯爵(Landgraf von Hessen-Kassel)、富尔达大公(Großherzog von Fulda)、哈瑙亲王(Fürst zu Hanau)、赫尔斯菲尔德亲王(Fürst zu Hersfeld)、弗里茨拉亲王(Fürst zu Fritzlar)、伊森堡亲王(Fürst zu Isenburg)、卡岑耐伦伯格伯爵(Graf zu Katzenelnbogen)、尼达伯爵(Graf zu Nidda)、迪茨伯爵(Graf zu Diez)、齐根海因伯爵(Graf zu Ziegenhain)、绍姆堡伯爵(Graf zu Schaumburg)等.

新!!: 波希米亚和弗里德里希·威廉 (黑森选侯)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CH(又譯為--,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是奥地利出生的英國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學家。以坚持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反对社会主义、凱恩斯主義和集體主義而著称。 哈耶克是20世紀的主要政治思想家,他所提出的價格信號在協助經濟裡的個體協調經濟活動上的角色一理論,被認為是經濟學的重大突破。哈耶克被廣泛視為是奧地利經濟學派最重要的成員之一,他對於法学、系統思維、思想史、认知科学領域也有相當重要的貢獻。 哈耶克在1974年和他理論的對手贡纳尔·默达尔一同獲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揚他們在货币政策和商業週期上的開創性研究,以及他們對於經濟、社會和制度互動影響的敏銳分析。」在1991年,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頒給哈耶克美國總統自由勛章,以表揚他「終身的高瞻遠矚」。.

新!!: 波希米亚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莱尼泽

弗里德里希·理查德·莱尼泽(1857 - 1927),奥地利植物学家和化学家,液晶发现者。1888年,莱尼泽在加热安息香酸胆固醇脂(Cholesteryl benzoate)时,发现该物质在145℃时融解为呈混浊状的液体,继续加热,在179℃时变为透明的液体。之后证实这是一种结晶型的液体,称为液晶(后来被奥托·雷曼命名)。.

新!!: 波希米亚和弗里德里希·莱尼泽 · 查看更多 »

弗朗切斯科五世 (摩德纳)

摩德纳、雷焦和瓜斯塔拉公爵弗朗切斯科五世,奥地利-埃斯特大公、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王室亲王、摩德纳、雷焦和米兰多拉公爵、瓜斯塔拉公爵、马萨公爵、卡拉拉亲王,弗朗切斯科·费迪南多·杰米尼亚诺·冯·哈布斯堡-洛林(),是一位执政贵族。自1847年起是摩德纳、雷焦和米兰多拉公爵、瓜斯塔拉公爵,1846年至1859年间是马萨公爵和卡拉拉亲王。他的父母是摩德纳公爵弗朗切斯科四世和萨伏伊公主玛丽亚·碧翠丝。他是摩德纳公国被并入意大利王国前最后的在任公爵。.

新!!: 波希米亚和弗朗切斯科五世 (摩德纳) · 查看更多 »

弗朗兹·本达

弗朗兹·本达(František Benda,Franz Benda,),波西米亚作曲家,小提琴家。少年时曾在德累斯顿的宫廷中工作过,后来受腓特烈大帝聘请到波茨坦宫廷任职终身。他的作品体现了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主义时期的变迁,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小提琴家。 弗朗兹·本达之弟格奥尔格·安东·本达也是一位著名作曲家。.

新!!: 波希米亚和弗朗兹·本达 · 查看更多 »

弗朗茨·卡夫卡

弗朗茨·卡夫卡(德文:Franz Kafka,),是奥匈帝国一位使用德语的小说家和短篇猶太人故事家,被评论家们认为是20世纪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变形记》、《审判》和《城堡》有着鲜明的主题并以现实生活中人的异化与隔阂、心灵上的凶残无情、亲子间的冲突、迷宫一般的官僚机构为原型。以及有着对人物角色恐怖的追求和使角色发生奇异般的转换在小说中都有所表现。 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波西米亚王国的首都,后来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的一个中产阶级、讲德语的犹太家庭。卡夫卡在世时,布拉格的大多数人口都说捷克语,并且当时说捷克语的捷克人和说德语的奥地利人之间的分歧日趋明显。两种族群都在加强自己国家的认同感。聚居在布拉格犹太人则是介于两者之间。卡夫卡能流利地说这两门语言,并选择了德语为母语。 卡夫卡曾受过律师这门职业的培训,在他完成法学课程后在受聘于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任职后的空余时间,卡夫卡开始写短篇故事。对于工作剩余的时间,卡夫卡经常会抱怨难有较充裕的业余时间从事写作,因为自己不得不将大量时间去工作。他后悔对他的Brotberuf(“日常工作”,即“生计”)投入了过多的关注。卡夫卡喜欢使用书信交流,他给自己家人(包括他的父亲赫曼·卡夫卡(Hermann Kafka)和最小的妹妹奥蒂莉·奥特拉·卡夫卡(Ottilie "Ottla" Kafka)和亲密的女性朋友(包括他未婚妻)写过上百封的信件,卡夫卡与他父亲的关系复杂且陷入了困境,这极大地影响了卡夫卡后来的文学创作。因为欧洲当时对犹太人的压迫排挤,卡夫卡时常曾抱怨自己身为一名犹太人。他对犹太人处境的低下、被动的埋怨与不满也对他作品的风格有影响,但卡夫卡自认为身为犹太人却对自己没有起多大的帮助。 仅有少部分卡夫卡的作品是在他生前出版的:故事集《沉思》(Betrachtung)、故事集《乡村医生》(Ein Landarzt)和刊登在文学杂志上的单一故事作品(如:《变形记》)。卡夫卡曾计划印刷他的短篇故事合集《饥饿艺术家》(Hungerkünstler),但却在他死后才出版。卡夫卡未完成的作品,包括他的小说《审判》、《城堡》和《美国》(或译作《失落者》)都是在卡夫卡去世后,由他的挚友马克斯·布洛德帮忙出版的,但这违背了卡夫卡生前想要销毁掉自己手稿的意愿。阿尔贝·加缪、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和让-保罗·萨特三位大作家都受到卡夫卡作品的影响。英语中有"Kafkaesque"(即卡夫卡式的)这一词来描述生活中像卡夫卡作品裏那样离奇的现象。.

新!!: 波希米亚和弗朗茨·卡夫卡 · 查看更多 »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弗朗茨·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奧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國王(1848年-1867年),奧匈帝國締造者和第一位皇帝(1867年-1916年在位)。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從1850年至1864年間擔任德意志邦聯主席。 在他長達68年的統治中,獲得大多數國民的敬愛,因此在晚年被尊稱為(奧匈)帝國的「國父」,也成為奧地利的標誌性存在。.

新!!: 波希米亚和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 查看更多 »

弗朗蒂舍克·布里克西

弗朗蒂舍克·克萨韦尔·布里克西(František Xaver Brixi,),波西米亚作曲家。其父西蒙·布里克西也是作曲家。布里克西先后在布拉格的多所教堂任职,他的宗教音乐作品在当时广为传播。.

新!!: 波希米亚和弗朗蒂舍克·布里克西 · 查看更多 »

弗朗蒂舍克·克萨韦尔·杜舍克

弗朗蒂舍克·克萨韦尔·杜舍克(František Xaver Dušek,),波西米亚作曲家,钢琴家。他长期在布拉格以担任成功的钢琴教师谋生,同时是一位重要的交响曲作者。他与莫扎特关系非同寻常。他的妻子是一位出色的女高音,经常在莫扎特的歌剧演出中担任角色。.

新!!: 波希米亚和弗朗蒂舍克·克萨韦尔·杜舍克 · 查看更多 »

弗拉基米尔·弗谢沃洛多维奇 (佩列亚斯拉夫)

弗拉基米尔·弗谢沃洛多维奇 Владимир Всеволодович(1192年10月26日~1227年1月6日)古罗斯王公,佩列亚斯拉夫王公(1213年~1215年),斯塔罗杜布王公(1217年~1227年)。 弗拉基米尔·弗谢沃洛多维奇为弗拉基米尔大公弗谢沃洛德三世(大窝)第五子,母亲是波希米亚公主玛丽。 在弗谢沃洛德去世后,弗拉基米尔·弗谢沃洛多维奇统治尤里耶夫。他在长兄康斯坦丁·弗谢沃洛多维奇与二哥尤里·弗谢沃洛多维奇争夺弗拉基米尔大公公位的斗争中支持前者。然而尤里·弗谢沃洛多维奇根据父亲的安排继承了公位。1213年,迫于尤里的压力,弗拉基米尔·弗谢沃洛多维奇离开了自己的领地尤里耶夫。他先去莫斯科,但不久又被赶跑;后来他来到雅罗斯拉夫·弗谢沃洛多维奇王公(大窝第四子)的领地德米特罗夫,企图在这座城市据守。但是德米特罗夫的居民显然不欢迎他,他们自己烧毁了所有民房,并准备抵抗任何入侵。而弗拉基米尔·弗谢沃洛多维奇在获知雅罗斯拉夫·弗谢沃洛多维奇迫近的消息后,立刻放弃了占领德米特罗夫的想法并返回莫斯科;他的后卫队将德米特罗夫洗劫一空。 在经过长期僵持之后,雅罗斯拉夫和尤里向盘踞在莫斯科的弗拉基米尔·弗谢沃洛多维奇派来使者。经过谈判,弗拉基米尔归还了莫斯科,到南方的佩列亚斯拉夫当王公。1215年,弗拉基米尔·弗谢沃洛多维奇曾被波洛韦茨人俘获,一年后获释。 在利皮齐河战役中,弗拉基米尔·弗谢沃洛多维奇支持尤里·弗谢沃洛多维奇,然而战争的结果却是大窝的长子康斯坦丁·弗谢沃洛多维奇获胜。在康斯坦丁当上大公后不久,弗拉基米尔被调到斯塔罗杜布当王公。他在1227年去世。.

新!!: 波希米亚和弗拉基米尔·弗谢沃洛多维奇 (佩列亚斯拉夫) · 查看更多 »

弗拉季斯拉夫一世

弗拉季斯拉夫一世(Vratislaus I,)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915年-921年在位)。文獻上記載的第一任波希米亞公爵、普熱米斯爾王朝的開國君主博日沃伊一世與其妻子盧德米拉的兒子、波希米亞公爵斯皮季赫涅夫一世的弟弟。 915年,兄長斯皮季赫涅夫一世逝世,弗拉季斯拉夫一世繼承爵位。當時波希米亞已經擺脫大摩拉維亞公國,受到東法蘭克王國,特別是巴伐利亞的影響。同年,弗拉季斯拉夫一世幫助馬扎爾人對抗薩克森公國的捕鳥者亨利。 根據記載,弗拉季斯拉夫一世於919年在一次抵抗馬扎爾人的戰役中逝世,雖然有很多推測是於921年。弗拉季斯拉夫一世在位期間的政績包括在布拉格城堡中興建聖喬治大殿及建立西里西亞城市弗羅茨瓦夫。 弗拉季斯拉夫一世與妻子生下後繼人瓦茨拉夫及波列斯拉夫,兩人先後成為波希米亞公爵。 Category:捷克君主.

新!!: 波希米亚和弗拉季斯拉夫一世 · 查看更多 »

弗拉季斯拉夫二世

弗拉季斯拉夫二世(Vratislav II.;Vratislaus II;)。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1061年-1092年)。波希米亞公爵布熱季斯拉夫一世之子、斯皮季赫涅夫二世之弟。於1085年6月15日成為首任波希米亞國王,王位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頒授,但是不能承傳。.

新!!: 波希米亚和弗拉季斯拉夫二世 · 查看更多 »

弗拉迪沃伊

弗拉迪沃伊,)。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1002年-1003年在位)。波希米亞公爵波列斯拉夫三世的遠房親戚。 1002年,由弗爾紹夫齊顯貴(其女婿亦參與其中)所組織的一次起義迫使當時的波希米亞公爵波列斯拉夫三世逃亡至神聖羅馬帝國,受奧地利藩侯亨利一世所接待。作為親屬的弗拉迪沃伊登上波希米亞寶座,可惜弗拉迪沃伊是一名酒鬼,一年後便逝世。波希米亞的貴族邀請波列斯拉夫二世的兒子、波列斯拉夫三世的弟弟亞羅米爾及奧爾德日赫從外放中回來即位。他們兩人後來各繼承波希米亞的寶座。 Category:捷克君主.

新!!: 波希米亚和弗拉迪沃伊 · 查看更多 »

弗拉迪斯拉夫三世

弗拉迪斯拉夫三世(,),普熱米斯爾王朝的第25任及最後一任波希米亞公爵(1197年)。波希米亞國王弗拉迪斯拉夫一世之孫,弗拉迪斯拉夫二世之子、奧托卡一世的弟弟。.

新!!: 波希米亚和弗拉迪斯拉夫三世 · 查看更多 »

弗拉迪斯拉夫一世

弗拉迪斯拉夫一世(,)。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1109年-1117年及1120年-1125年)。波希米亞公爵弗拉季斯拉夫二世之子,布熱季斯拉夫二世的同父異母弟弟、博日沃伊二世的弟弟及索別斯拉夫一世的兄長。外祖父為波蘭國王卡齊米日一世。.

新!!: 波希米亚和弗拉迪斯拉夫一世 · 查看更多 »

弗拉迪斯拉夫二世

弗拉迪斯拉夫二世(,)。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1140年-1158年)及波希米亞國王(1158年-1172年)。波希米亞公爵弗拉迪斯拉夫一世之子,前任公爵索別斯拉夫一世的侄兒。.

新!!: 波希米亚和弗拉迪斯拉夫二世 · 查看更多 »

佩姬·古根漢

佩姬·古根漢(Peggy Guggenheim)是一位美國藝術收藏家、波希米亞社會名流。佩姬·古根漢出生在紐約市富裕的古根漢家,她是本傑明·古根漢(他在1912年死於泰坦尼克號船難)的女兒,她也是所羅門·古根漢的侄女,後來建立所羅門·古根漢基金會。 1938年至1946年間,佩吉·古根漢在歐洲和美國收集許多藝術品。她在1949年展出收藏品,並在1949年定居在威尼斯。佩姬·古根漢美術館位於義大利威尼斯大運河。.

新!!: 波希米亚和佩姬·古根漢 · 查看更多 »

彼得一世 (匈牙利)

彼得一世(Velencei Péter,),又名奧爾塞奧羅·彼得,阿爾帕德王朝的匈牙利國王(1038年-1041年在位)及(1044年-1046年在位)。彼得一世為匈牙利第一任國王伊什特萬一世外甥,父親為威尼斯人奧爾塞奧羅·奧托,母親為伊什特萬一世的妹妹。.

新!!: 波希米亚和彼得一世 (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德勒斯登戰役

德勒斯登戰役發生於1813年8月26日-8月27日於德國德勒斯登附近。結果在拿破崙帶領下,法國擊敗第六次反法同盟的普俄奧聯軍。然而拿破崙卻沒有贏的徹底,造成日後戰鬥的艱辛;幾天後,側翼軍團被圍被迫投降後,雙方又發生了庫爾姆戰役(Battle of Kulm)。.

新!!: 波希米亚和德勒斯登戰役 · 查看更多 »

德国世界遗产列表

德国是世界遗产数较多的国家之一。截至2017年7月,共拥有42项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39项,自然遗产3项。德国拥有多项跨国遗产,其中1项与英国共有、1项与波兰共有、1项与荷兰、丹麦共有、1项与乌克兰和斯洛伐克共有、1项为奥地利等6国共有、1项为日本等7国共有。遗产数量位列世界第5位。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将德国城市德累斯顿易北河谷从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上删除。此外,德国还有17个项目被列入世界记忆计划中。 德国于1976年8月23日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从而可在次年申请本国的世界遗产项目。1978年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召开的第二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亚琛大教堂成为德国的首项世界遗产(文化遗产)。1995年,德国拥有了第一项自然遗产——梅塞尔坑遗址。目前,德国尚未拥有双重遗产。.

新!!: 波希米亚和德国世界遗产列表 · 查看更多 »

德国国徽

德國國徽為金黃色的盾徽,盾面绘有一隻紅爪紅嘴、雙翼展開的老鷹,稱為「联邦之鹰」(Bundesadler;昔日稱為「Reichsadler」,意為「帝國之鷹」),黑鷹象徵著力量和勇氣,並與國旗的三種顏色相互輝映。此国徽重新使用了威玛共和国的国徽设计 (1919 - 1935) ,於1950年被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政府採用。现行版本是1928年的设计,设计者是托比亚斯·施瓦布 (1887–1967)。现行國徽亦於1990聖誕節前成为了兩德統一後的德国新國徽。 威玛共和国的国徽基于神圣罗马帝国在13到14世纪所用的中世纪纹徽,最早在1433年被西吉斯蒙德皇帝使用,所用的是双头鹰。基于普鲁士纹徽的白地单头鹰成为了1889到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国徽。.

新!!: 波希米亚和德国国徽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农民战争

德意志农民战争是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地區一场1524年爆发的的农民起义,后来扩展到拜恩、普法茲、符騰堡、奥地利和瑞士等地区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通过提出《十二条款》起义农民首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525年起义在士瓦本、法兰克尼亚、亞爾薩斯和图林根被镇压。1526年起义在萨克森和提洛被扑灭。在这次农民起义爆发前在英国和瑞士就已经爆发过类似的起义了。.

新!!: 波希米亚和德意志农民战争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皇帝

德意志皇帝(Deutscher Kaiser)是德意志帝国的国家元首及最高领导人的官方头衔,始于普法战争时期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的公告,终于威廉二世在1918年被官方废黜。.

新!!: 波希米亚和德意志皇帝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邦聯

德意志邦联(;1815年6月8日—1866年8月23日)是在1815年根据维也纳会议而成立的一个松散组织,目的是团结在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废除后余下的德意志邦国。.

新!!: 波希米亚和德意志邦聯 · 查看更多 »

圣尼各老堂 (布拉格小城)

圣尼各老堂(布拉格小城)是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布拉格小城区中心的一座教堂,易与布拉格老城的圣尼古拉教堂相混淆。这座教堂是仅次于圣维特主教座堂之后的第二大宗教场所。 该教堂始建于1673年,湿壁画最终完成于1761年。建筑师 Kilian Ignaz Dientzenhofer 是波希米亚巴洛克建筑的杰出代表,在教堂完工前去世。.

新!!: 波希米亚和圣尼各老堂 (布拉格小城) · 查看更多 »

圣伯多禄圣保禄圣殿总主教座堂

波兹南圣伯多禄圣保禄圣殿总主教座堂(波蘭語:Bazylika archikatedralna Świętych Apostołów Piotra i Pawła w Poznaniu)是波兰最古老的主教座堂,位于波兹南。.

新!!: 波希米亚和圣伯多禄圣保禄圣殿总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圣瓦茨拉夫主教座堂

圣瓦茨拉夫主教座堂(捷克语:Katedrála svatého Václava)是一座位于捷克共和国奥洛穆茨同名广场上的新哥特式主教座堂。教堂和广场都得名于波西米亚大公瓦茨拉夫一世。主教座堂的钟楼高100.65米,为捷克第四高建筑物。.

新!!: 波希米亚和圣瓦茨拉夫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圣母忠仆会

聖母忠僕會(Servite Order)是罗马天主教最初的5个托钵修会(mendicant order)之一。其宗旨是圣化成员、传播福音,特别恭敬七苦圣母。圣母忠仆会的神父使用“O.S.M.”为名衔缩写。.

新!!: 波希米亚和圣母忠仆会 · 查看更多 »

在森林和原野

在森林和原野的意思可能是:.

新!!: 波希米亚和在森林和原野 · 查看更多 »

地球撞击坑列表

地球撞击坑列表列出所有在地球並直徑不小於20公里的撞擊坑,這些撞擊坑形成原因為大型隕石與彗星自宇宙墜落在地球撞擊造成的。在經過侵蝕與深埋等作用,這些撞擊坑直徑只能從撞擊坑的中心推估,因而與實際值有所誤差。.

新!!: 波希米亚和地球撞击坑列表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

匈牙利國(Magyarország),通称匈牙利,是一个位於中歐的內陸国家、但是長期和東歐、南歐歷史所有關聯。匈牙利與奧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亞、塞尔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接壤,人口约1,000万,首都為布达佩斯。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這是歐洲最廣泛使用的非印歐語系語言。在歷史上匈牙利經常和遊牧民族與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奧地利和捷克、波蘭、當時統治南歐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緊密的聯係在一起,匈牙利為匈人帝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奧匈帝國的核心部分之一。.

新!!: 波希米亚和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历史

代的匈牙利共和国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

新!!: 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历史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黑軍

匈牙利黑軍((Fekete sereg)因軍團穿著漆黒的甲冑装備而得名。匈牙利國王匈雅提·馬加什一世(Hunyadi Mátyás)平定貴族的叛亂後,組織了獨立於大貴族的傭兵軍,以抵禦外敵入侵。 這是自羅馬帝國時期以來,第一個在歐洲非依靠徵兵和定期支付薪水的傭兵軍。布拉德菲尔德戰役(Battle of Breadfield)是其取得的一場重要勝利。一般認為匈牙利黑軍自1458年成立至1490年解散,馬加什一世的死意味著匈牙利黑軍的結束,下一任國王烏拉斯洛二世無法維持費用的支出,只得將大部分的黑軍解散,剩餘的黑軍傭兵則被調遣至東南方與鄂圖曼帝國作戰,直到最後消耗掉或被裁併為止。曾經傲視東歐的勁旅最終消失在歷史之中。.

新!!: 波希米亚和匈牙利黑軍 · 查看更多 »

北波希米亞人

北波希米亞人(Severočeši.cz)是捷克地區主義政黨,主要活動在北波希米亞的烏斯季州。 該黨在2010年捷克參議院選舉中拿下2席。.

新!!: 波希米亚和北波希米亞人 · 查看更多 »

包岑會戰

包岑會戰爆發於1813年5月19日至5月20日,於包岑展開戰鬥。反法同盟雖被拿破崙打敗,卻因為內伊的判斷錯誤而順利逃出法軍包圍圈,這場戰役後,拿破崙的法軍開始漸趨劣勢。.

新!!: 波希米亚和包岑會戰 · 查看更多 »

國際哥特式藝術

國際哥特式藝術是哥特式藝術的一個發展階段,在14世紀末15世紀初於勃艮第、波西米亞及意大利北部發端。隨後傳播到了西歐的廣大地區,其名稱由法國藝術史學家在19世紀末提出,但也有學者指出這個詞并不準確。 在國際哥特式藝術時期,出現了大批的藝術家和可攜帶的藝術品,例如泥金寫本,這些藝術品被帶到了歐洲大陸的各個地區,因而使得上流社會的審美形成了統一,減少了不同地區之間藝術風格的變化。其中受其影響最大的為勃艮第公國、神聖羅馬帝國和意大利。雖然主要是宮廷的藝術風格,但也向下對新興的資產階級和小貴族產生其影響。直到文藝復興時古典主義興起,國際哥特式藝術一直都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新!!: 波希米亚和國際哥特式藝術 · 查看更多 »

國旗列表

錄 洲域排列.

新!!: 波希米亚和國旗列表 · 查看更多 »

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 I,),全名利奥波德·依格纳茨·约瑟夫·巴尔塔萨·费利西安(Leopold Ignaz Joseph Balthasar Felician),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58年—1705年在位)及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国王(1657年-1705年)。他是皇帝斐迪南三世的次子,母为西班牙公主(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出生于维也纳。 利奧波德在位時最著名的事蹟,就是他在在東部抵擋奧斯曼帝國並反擊成功;在西部與法王路易十四競爭,在他死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雖然未能繼承西班牙王位,但靠著盟友英國、荷蘭的幫助,依然瓜分了龐大的西班牙帝國,獲得大量領土並擊潰路易大帝的霸權和野心。 經過十多年與鄂圖曼土耳其的戰爭之後,因為獲得天才將領歐根親王的效力,利奧波德終於打贏大土耳其戰爭(1683-1699年),在1687、1699年獲得輝煌的勝利。在1699年終結大土耳其戰爭的卡爾洛夫奇條約,奧斯曼帝國必須割讓特蘭西瓦尼亞、摩里亞、波多利亞及幾乎整個匈牙利中部予奧地利。奧斯曼帝國在歷史上首次承認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地位相等。利奧波德等於是把匈牙利王國從1526年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後所強加的土耳其枷鎖給除去,並徹底統一了匈牙利。 利奧波德對法國打了三場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後一戰爭中,利奧波德試圖讓他的小兒子查理六世繼承整個西班牙帝國,而不理會已故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的遺囑(傳位給法國王室腓力五世)。為此,他發動了席捲歐洲大部分國家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戰爭前期奧地利獲得相當亮眼的成績,特別是1704年布倫海姆戰役等一連串勝利。但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固執讓戰爭遇到瓶頸(1711年查理六世繼承奧地利大公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為轉捩點,英、荷失去讓查理六世繼承西班牙王位的作戰意願)。1705年利奧波德去世,戰爭在無止盡的拉鋸中被奧地利硬是拖到1714年才結束,這時奧地利已失去最佳的談判時機。當1714年和平來臨時,奧地利雖然獲得大量的領土與人口,但戰果卻充滿遺憾(失去西班牙王位),不如大土耳其戰爭結局那樣的巨大勝利。.

新!!: 波希米亚和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利奥波德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利奥波德二世(Leopold II,)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倒數第二任皇帝(1790年—1792年在位),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国王。他也是奥地利统治下的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大公(称利奥波多一世,1765年起)。.

新!!: 波希米亚和利奥波德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利奧波德二世 (奧地利)

利奧波德二世(Luitpold;),有“公平的利奧波德”稱號,奧地利巴本堡王朝藩侯(1075年—1095年在位)。奧地利藩侯恩斯特與妻子艾倫堡的阿德萊德的長子。.

新!!: 波希米亚和利奧波德二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利奧波德六世 (奧地利)

利奧波德六世(Luitpold VI.;),有“光榮的利奧波德”稱號,施蒂里亞公爵(1195年—1230年在位)及奧地利巴本堡王朝藩侯(1198年—1230年在位)。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五世與妻子匈牙利國王蓋薩二世的女兒伊蓮娜的次子、腓特烈一世的弟弟。利奧波德六世是熙篤會成員,他被譽為巴本堡王朝最偉大的君主。.

新!!: 波希米亚和利奧波德六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利贝雷茨州

利贝雷茨州(Liberecký kraj),是捷克北部的一個州,歷史上屬於波希米亞。面積3,163 平方公里,人口429,491(2006年)。主峰锅炉山(捷克语:Kotel)海拔高度1,435米。首府利贝雷茨。下分四县。 Category:捷克行政区划 Category:波希米亞.

新!!: 波希米亚和利贝雷茨州 · 查看更多 »

利托米什尔城堡

利托米什尔城堡 拱廊 城堡剧院的舞台 利托米什尔城堡 (deutsch: Schloss LitomyšlLeitomischl) 位于东波西米亚城市利托米什尔,是捷克最重要的文艺复兴建筑之一。二战之后,城堡被收归国有,并于1962年申报了国家文化古迹。199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 波希米亚和利托米什尔城堡 · 查看更多 »

利托梅日采

利托梅日采 (捷克语:Litoměřice,德语:Leitmeritz,利特梅里茨)是位于捷克北部拉贝河与奥赫热河交汇处的一座城市,距离布拉格西北方约64公里,2004年人口为25,517人。 该地区所处的乌斯季州由于气候温和,适合水果和葡萄的生长,而被称作“波希米亚的花园”。.

新!!: 波希米亚和利托梅日采 · 查看更多 »

制高點

制高點是軍事用語,指地形或環境上的某一部分比周圍高而有利於戰術的施展,例如山頂、塔樓天臺等。 從高打低的好处有:己方人員投射武器或彈藥(矛、石頭、子彈等)可以投得比較遠;指揮員站得高看得遠、視野寬,方便戰術調動;對方人員或車輛行動費力而不方便。 很陡的、多岩石的地形,例如山麓,可以阻擋對方的騎兵、戰象、坦克或裝甲運兵車。例如在蘇聯-阿富汗戰爭裏,阿富汗遊擊隊佔據山區,就不容易受到蘇聯機動化部隊的攻擊。這迫使蘇聯部隊得倚靠直升機從空中攻擊,但直升機會成為美國提供的FIM-92刺針地對空導彈目標。在高地勢和地對空導彈的保護下,阿富汗遊擊隊不易覆沒。另一個例子是1423年在波希米亞的。士兵搶佔高地,逼騎兵下馬和他們打,也减弱他們的火炮。塔博爾派兵最後一衝下山殲滅了聖杯派餘部。 但是高地不一定绝对有利。中國的三國時代,街亭一戰,蜀軍占領山頂,卻反被魏軍在山下--包圍。魏軍切斷了他們的供水和援军,最後導致蜀軍大敗,而北伐首役也就到此為止。.

新!!: 波希米亚和制高點 · 查看更多 »

刘冬 (北京)

刘冬(),指间匠工作室首席执行官,原百度人力资源专员(HR Specialist)。 2012年1月7日的百度年会中以性感清新的造型亮相,成为众多程序员心中的“度娘”,其新浪微博的关注数一夜之间猛增至12万。 2013年3月,调动岗位,在百度公益负责工作。10月24日,刘冬上午发布微博,宣布离职消息。.

新!!: 波希米亚和刘冬 (北京) · 查看更多 »

列奥波德·科策卢

列奥波德·科策卢(Leopold Koželuh,),波西米亚作曲家,小提琴家。在布拉格成名,1778年移居维也纳,成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的音乐教师。1792年回布拉格宫廷任职。科策卢也是一名共济会的会员。他的作品很多,但音乐风格较为保守,还曾经对海顿音乐中的革新倾向作出批评。.

新!!: 波希米亚和列奥波德·科策卢 · 查看更多 »

列支敦斯登

列支敦斯登親王國(Fürstentum Liechtenstein),也译作列支敦斯登公國,舊譯力喜騰斯坦因,歐洲中部的內陸小國(聯合國區域集團定義為西歐國家),夾在瑞士與奧地利兩國間,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另一個為烏茲別克)。同时该国也是唯一一个官方语言是德语但与德国没有交界的国家。這個君主立憲制的山區小國,雖然土地狹小兼人口稀少,但卻擁有極高的國民收入水準,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達60,000歐元,是一個以阿爾卑斯山美麗風光、避稅天堂與高生活水準而著稱的富裕小國。.

新!!: 波希米亚和列支敦斯登 · 查看更多 »

分離主義

分離主義,又称分裂主義,意味著將自身從原本相连的其他部分抽離。.

新!!: 波希米亚和分離主義 · 查看更多 »

哈尔施塔特文化

哈尔施塔特文化(Hallstatt culture),公元前8-6世纪中欧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由骨灰瓮文化发展而来。发现多处寨堡遗址,房屋结构多为木质,墓葬为火葬高冢墓,有农业手工业分工,商业亦开始出现。居民为凯尔特人。.

新!!: 波希米亚和哈尔施塔特文化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 (瑞士)

哈布斯堡是瑞士阿爾高州Brugg區中的一個镇,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發源地。它位於阿勒河流域上,至2000年為止人口為368人。自治區的面積為2.23 km²,海拔470米。.

新!!: 波希米亚和哈布斯堡 (瑞士)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是统治奥地利大公国,匈牙利,波希米亚和意大利部分公国和1804年至1918年间统治奥地利帝国和后期奥匈帝国的家族。 他的前身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1918年后帝国被肢解,奥地利成为共和国,王室被迫举家流亡海外。.

新!!: 波希米亚和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君主國

哈布斯堡君主国(Habsburgermonarchie,Habsburg Monarchy),或哈布斯堡帝国(Habsburg Empire),是由历史学家采用的,用来形容一系列曾经由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的系统在1287年至1918年間統治奧地利的、以及在1506年至1700年間統治西班牙的所有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制國家。而后,因為在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被法國波旁王朝取代,以及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正系絕嗣、旁系哈布斯堡-洛林皇朝上位,所以在1700年(16世紀以後)這個名詞變為專指“發源於奧地利的、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统治的、集合奥地利·匈牙利·波西米亞(即現在的捷克)這三部分核心領土的”綜合體。另外,由於領土廣大、統治的民族眾多,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帝國這三者單獨羅列、或者合并起來也可以被總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新!!: 波希米亚和哈布斯堡君主國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哈普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新!!: 波希米亚和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王朝君主列表

哈布斯堡王朝的家族成員曾出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公爵、大公、皇帝,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西班牙國王,葡萄牙國王,墨西哥皇帝和意大利若干公國的公爵。 該列表將詳細列出各位出任以上職位的哈布斯堡家族成員,其中的年期代表着各君主的在位期,而非生逝。.

新!!: 波希米亚和哈布斯堡王朝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哈格休斯环形山

哈格休斯环形山(Hagecius)是位于月球正面南部区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六世纪波希米亚天文学家塔德阿什·哈依克(Tadeáš Hájek,1525年-1600年),1961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新!!: 波希米亚和哈格休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唐懷瑟 (歌劇)

《唐懷瑟》(德文:Tannhäuser),又译《唐豪瑟》,全名为:《唐怀瑟与瓦特堡歌唱大赛》(Tannhäuser und der Sängerkrieg auf Wartburg),是德国作曲家理查·瓦格纳的一部歌剧,属于拜鲁依特音乐节上演剧目。本剧经瓦格纳本人多次修改,有三个版本曾于德累斯顿(1845年)、巴黎(1861年)和维也纳(1875年)首演。.

新!!: 波希米亚和唐懷瑟 (歌劇) · 查看更多 »

冰球

冰球(ice hockey),在加拿大、美國和歐洲的拉脫維亞、瑞典等流行區域直接稱為曲棍球(hockey),是一項在冰上進行的團體運動,溜冰者以把冰球打進對手球門為得分目的,冰球主要盛行於北美北部(加拿大和美國北部)和歐洲部分地區(俄羅斯、芬兰、瑞典、捷克和斯洛伐克),亦是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比賽項目之一和北美四大職業運動之一。在加拿大,冰球和袋棍球分別是冬季國球和夏季國球。.

新!!: 波希米亚和冰球 · 查看更多 »

冈萨罗王子 (西班牙)

冈萨罗·曼努埃尔·玛利亚·贝尔纳多·纳西索·阿方索·莫里西奥·德·波旁-巴腾堡(Gonzalo Manuel Maria Bernardo Narciso Alfonso Mauricio de Borbón y Battenberg,),出生于马德里。西班牙王子。是西班牙前国王阿方索十三世的幼子。血友病患者,在奥地利车祸身亡。未婚,终年19岁。.

新!!: 波希米亚和冈萨罗王子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凡爾賽體系

凡爾賽體系(Versailles system)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国基于以《凡爾賽條約》为代表的一系列條約与协定形成的國際關係體系。 这一体系最初建构于协约国与同盟国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的基础之上。其中的一些理念,如民族自决原则及组建国际联盟等,则源自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此前于1917年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这些条约重新划定了欧洲及近东地区的国界,对德国战前拥有的殖民地重新进行分配,并对德国、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及土耳其等战败国进行了包括裁军、赔款及惩治战争罪行在内的一系列处置。此外,在战间期对于维系体系有重大影响的国际联盟也是基于这些条约建立的。后来这一体系经由《洛桑条约》及华盛顿会议上与会国家所签订的一系列协定与条约得到进一步完善,近东地区及远东地区的局势由此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较为稳定。这些条约与协定共同安排了战后世界的秩序,而战间期国际政治事件也大多与它们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战后初期,欧洲各国间仍是存在大量的矛盾与冲突,尤以德法两国间的斗争为甚。占领鲁尔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到了20年代中期,欧洲大陆的秩序开始得到重建,欧洲国家也由此进入繁荣时期。道威斯计划与《洛迦诺公约》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两项外交成就。国际联盟也在这时迎来了黄金时代。而后各国又在寻求实现持久和平方面进一步做出努力并取得一定进展,其中包括西方大国于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以及1930年通过的杨格计划。 但到了30年代初,凡尔赛体系开始受到经济与政治两方面的冲击。1929年10月自美国兴起的大萧条,一方面重创了各国经济,打破各国此前在赔款及战债问题上所做出的安排,另一方面加速了纳粹党的崛起。1931年,陷于经济危机之中的日本在中国东北引起了九一八事變。虽然国联试图通过调解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但调解最终仍是以失败收场。九一八事變一方面瓦解了华盛顿会议对于远东秩序的安排,另一方面使国联的威信受到了重创。而1932年开始的最终也以失败收场。协约国没有执行其在《凡尔赛条约》中所许诺的裁军。德国也由此得到了重整军备的借口。 纳粹党的掌权导致欧洲大陆的外交格局发生剧变。德国在希特勒上台后冲破《凡尔赛条约》的限制重整军备,并违背《洛迦诺公约》的规定。意大利也在此时侵占了阿比西尼亚。这几个事件给凡尔赛体系带来了较大的伤害。而此时,世界其他地区的时局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远东,中日之间的战争于1937年全面爆发。而欧洲此时也在一步步走向战争。1937年,由德日意三国组成的轴心国集团初步形成。德国也在1938年完成了德奥合并,并占领了处在德捷边境附近的苏台德区。尽管英法等国试图通过绥靖政策来阻止全面战争的爆发,但这并没有使德国停下侵略的脚步。1939年,德国在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不久,发起了对波兰的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凡尔赛体系至此彻底终结。.

新!!: 波希米亚和凡爾賽體系 · 查看更多 »

凱撒斯多夫會戰

凯撒斯多夫会战(Battle of Kesselsdorf),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在1745年12月24日的戰役。以普軍勝利作結。 奧地利經過兩次西里西亞戰爭,四次大戰役全部失敗,但是瑪麗婭·特蕾西婭大公的抵抗決心仍然堅韌不拔,1745年年底,奧地利準備集中主力從波希米亞出發,撇開北面西里西亞的腓特烈大帝,向西北方向,越過薩克森,直接攻擊西方的勃蘭登堡本土。這次,坐鎮首都柏林的「德紹老頭」安哈尔特-德绍亲王利奧波德一世親自出馬,率領留守本土的25,000普魯士軍隊,上溯易北河,迎著奧軍正面東進,在腓特烈領主力趕來增援之前 ,在凱撒斯多夫會戰中大敗31,000奧地利和薩克森聯軍。這次勝利,徹底打消了奧地利和薩克森與普魯士為敵的信心,為免損失加劇,奧地利、薩克森在衡量得失後只得在該年聖誕日與普魯士簽訂《德雷斯頓和約》。奧地利以西里西亞全境割予普魯士為代價,換取普魯士承認瑪利亞‧特蕾西亞為奧地利大公,及其夫婿弗蘭茨·史蒂芬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退出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宣告結束。.

新!!: 波希米亚和凱撒斯多夫會戰 · 查看更多 »

兰茨胡特

兰茨胡特(Landshut)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伊萨尔河畔,是下巴伐利亚行政区的首府,此外它是兰茨胡特县的县府,但是它本身是一座不律属县的城市。兰茨胡特共有人口约6.2万多人,是该行政区的第一大城市,其人口多于施特劳宾、帕绍。在东巴伐利亚它继雷根斯堡之后是第二大城市。它是2007年设立的欧洲慕尼黑都市地区最东北的重镇。 由于兰茨胡特的市徽上有三个头盔,因此它也被称为“三盔城”。每四年市内重演格奥尔格公爵的婚礼,被称为“兰茨胡特婚礼”。兰茨胡特的市容主要由哥特式建筑为主,尤其显著的有特劳斯尼茨城堡和马丁教堂。其中马丁教堂的钟楼是世界上最高的砖结构钟楼。 兰茨胡特与慕尼黑之间的交通非常好,慕尼黑国际机场位于两座城市之间,从兰茨胡特到慕尼黑国际机场约需要半个小时时间。因此兰茨胡特的失业率是东巴伐利亚最低的。2006年10月其失业率为4.2%,在巴伐利亚平均为5.8%。.

新!!: 波希米亚和兰茨胡特 · 查看更多 »

克尼格雷茨战役

克尼格雷茨战役或称萨多瓦会战发生于1866年7月3日,是普奥战争中重要的战役,是整场战争态势转向对普鲁士有利的一个转折点。这亦是战场集中的极佳例子,位于同一位置不同兵种的普军会合起来共同围堵或摧毁于他们之间的敌军。.

新!!: 波希米亚和克尼格雷茨战役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蒂安四世

克里斯蒂安四世(丹麦语:Christian IV. )出身于奥尔登堡王朝的丹麦国王和挪威国王(1588年~1648年在位)。他被认为是丹麦历史上最成功的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丹麦的知识和文化得到极大发展,而前期国势更臻于极盛。其在位年间适逢新旧教之间因历史遗留原因而大规模爆发的三十年战争。.

新!!: 波希米亚和克里斯蒂安四世 · 查看更多 »

克雷西會戰

克雷西會戰(Battle of Crécy, Bataille de Crécy),是英法百年戰爭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346年8月26日,英軍以英格蘭長弓大破法軍重騎兵與弩兵。.

新!!: 波希米亚和克雷西會戰 · 查看更多 »

克拉科夫

克拉科夫(Kraków,;Krakau,克拉考)是波蘭第二大城市,為小波蘭省首府,也是波蘭的舊都。位於波蘭南部,鄰近克拉科夫-琴斯托霍瓦高地,維斯瓦河貫穿市區,全市人口約76萬人。在波蘭歷史上,克拉科夫自1038年起成為首都,直至1596年遷都華沙為止Jagiellonian University Centre for European Studies, "A Very Short History of Kraków", see: ;波蘭在1795年至1918年期間,則以該城為中心先後建立了克拉科夫自由市及。其擁有非法定的城市全銜,稱為(Stołeczne Królewskie Miasto Kraków)AGH, ACK Cyfronet.

新!!: 波希米亚和克拉科夫 · 查看更多 »

克拉里茨峰

克拉里茨峰(Králický Sněžník)是捷克共和國波希米亞東部的一座山峰,位於捷克和波蘭兩國交界處。克拉里茨峰每年有八個月的積雪期。克拉里茨峰大約形成於第三紀時期。現在這一地區不僅是自然保護區,而且也是一個滑雪度假區。.

新!!: 波希米亚和克拉里茨峰 · 查看更多 »

勃姆石

勃姆石(Boehmite或Böhmite)又称软水铝石,是一种含铝矿石,其主要成分是γ-AlO(OH)(水合氧化铝的两种常见相之一),它和主要成分为α-AlO(OH) 的水铝石均是铝土矿的主要组成成分。.

新!!: 波希米亚和勃姆石 · 查看更多 »

国王门 (加里宁格勒)

国王门(俄语: Королевские ворота,德语: Königstor)是加里宁格勒(原德国城市柯尼斯堡)原有的六个城门之一。.

新!!: 波希米亚和国王门 (加里宁格勒) · 查看更多 »

皮埃爾·韋鳩尼昂·韋尼奧

埃爾·韋鳩尼昂·韋尼奧(Pierre Victurnien Vergniaud;),是法蘭西律師和政治家、國民立法議會波爾多代表,在法國大革命活躍。韋尼奧是一位雄辯的演說家,也是雅克·皮埃爾·布里索和吉倫特派的支持者。.

新!!: 波希米亚和皮埃爾·韋鳩尼昂·韋尼奧 · 查看更多 »

皮雅斯特王朝时期的波兰

雅斯特王朝(966年–1385年)是波兰历史上第一个主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波兰作为一个国家开始出现在欧洲历史中的中世纪时期。10世纪末,梅什科一世开创皮雅斯特王朝,为波兰的历史画上第一笔。波兰国家的形成也主要归功于皮雅斯特王朝。966年,梅什科一世选择以拉丁仪式受洗,这也为欧洲划定了一条重要的文化分界线。梅什科一世统一了西斯拉夫人各部落,这对波兰这个新生国家非常重要。Jerzy Wyrozumski, Historia Polski do roku 1505, Państwowe Wydawnictwo Naukowe (Polish Scientific Publishers PWN), Warszawa 1986, ISBN 83-01-03732-6 波兰国家形成后,一位位统治者使其臣民皈依基督教,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并使波兰融入欧洲文化中。梅什科一世之子波列斯瓦夫一世建立波兰教省,进行领土扩张,在1025年加冕,成为第一位波兰国王。皮雅斯特王朝的第一个王国在1034年梅什科二世去世后陷入大乱,随后在卡齐米日一世的统治下恢复正常。卡齐米日一世之子波列斯瓦夫二世和他的先祖波列斯瓦夫一世一样迷信武功,但是灾难性地卷入了与主教什切帕努夫的斯坦尼斯瓦夫的冲突,最终被逐出波兰。 皮雅斯特王朝初期的最后一位公爵波列斯瓦夫三世成功地保卫了他的国家,并且收复了失地。1138年,波列斯瓦夫三世去世,根据他的遗嘱,波兰被分为几块分封给他的儿子们。其所带来的内部分裂在12世纪和13世纪破坏了皮雅斯特王朝初期的政治结构,并产生重要而长远的变化。康拉德一世请条顿骑士团帮他打击异教徒波罗的普鲁士人,这便为波兰与骑士团和德意志人的普鲁士国家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的战事拉开序幕。 瓦迪斯瓦夫一世重建王国,随后他的儿子卡齐米日三世加强国力,并进行领土扩张。分裂后,西部的西里西亚和波美拉尼亚省沦陷,波兰开始向东扩张。这个时期在14世纪安茹王朝的两位国王统治时结束,并为接下来出现的强盛的波兰王国奠定基础。.

新!!: 波希米亚和皮雅斯特王朝时期的波兰 · 查看更多 »

皺蓋鐘菌

蓋鐘菌(學名:Verpa bohemica)是羊肚菌科的一種真菌,屬於假羊肚菌的一種。這種蕈類的菌蓋為淺黃色至棕色,呈頂針狀,直徑為2-4公分,長2-5公分,表面有如腦狀的皺褶與迴旋。菌柄較為脆弱,為淺色,可長達12公分,厚1-2.5公分。在顯微鏡下,這種蕈類的特徵為大型的孢子,足有60-80微米長、15-18微米寬,且每個子囊只有兩個孢子亦是其特色(一般的子囊菌每個子囊具有八個孢子)。 在野外,本種可以菌蓋和菌柄的連接方式和真羊肚菌區別,皺蓋鐘菌的菌柄上的菌蓋是完全和菌柄游離的。雖然被許多人認為皺蓋真菌可食,但仍不建議食用,有報導指稱它對部分過敏的人是有毒的,中毒症狀包括腸胃不適和肌肉失去協調。皺蓋真菌分布於北美洲、歐洲與亞洲。在早春融雪後,在木頭上產生子實體,比羊肚菌還早出現。歐洲的真菌學家常以異名Ptychoverpa bohemica稱呼本種。.

新!!: 波希米亚和皺蓋鐘菌 · 查看更多 »

皇室

皇室或王室,也稱為皇家或王家,是指在君主制国家运用權力进行统治的家族集团。一般代表家族中的不同輩份的成員以及一些旁系分支,通常有血緣關係,但並非必然。 不同国家的王室之间常见政治联姻。皇室不一定只在一家一地,並且有很多旁系。同一個皇室中不同房的成員可能統治不同的國家。欧洲地区,同一皇室的后代可能使用不同名称。.

新!!: 波希米亚和皇室 · 查看更多 »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新!!: 波希米亚和皇帝 · 查看更多 »

石榴石

石榴石(Garnet),是一組在青銅時代已經使用為寶石及(Abrasive)的礦物。常見的石榴石為紅色,但其顏色的種類十分廣闊,足以涵蓋整個光譜的顏色。英文來自拉丁文"granatus"("grain",即粮食、穀物),可能由"Punica granatum"("pomegranate",即石榴)而來,它是一種有紅色種子的植物,其形狀、大小及顏色都與部分石榴石結晶類似。 常見的石榴石因應其化學成分而確認為數種種類,分別為(Pyrope)、(Almandine)、錳鋁榴石(Spessartite)、鈣鐵榴石(Andradite)、(Spessartine)、(Grossular,變種有(tsavorite)及肉桂石(hessonite))及(Uvarovite)。 石榴石形成兩個固溶體系列:.

新!!: 波希米亚和石榴石 · 查看更多 »

玫瑰十字会

玫瑰十字会(德語:Rosenkreuzer),是中世紀末期的一個歐洲秘傳教团,以玫瑰和十字作為它的象徵。該會一直保持神秘,不為外人知曉。直至17世紀初,有人以匿名在日耳曼地區發--三份關於該會的宣言,外人才知道它的存在。玫瑰十字会的问候语是“愿玫瑰在你的十字上绽放”。 有一些现代团体自稱是玫瑰十字会的傳承者,不過很多玫瑰十字会历史研究者认为这些现代的玫瑰十字会员并非直接传承自昔日的玫瑰十字会,他们--不过是热心的追随者。也有人认为玫瑰十字会根本不曾存在過,它--是一个文字骗局或恶作剧。.

新!!: 波希米亚和玫瑰十字会 · 查看更多 »

玛丽·普伊玛诺娃

玛丽·普伊玛诺娃,M.,Marie Pujmanová ,()姓氏亦被译作普伊曼诺娃,捷克斯洛伐克女作家、诗人,捷克斯洛伐克科学艺术学院院士。 玛丽·普伊玛诺娃生于布拉格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父亲是大学教授。优裕的家庭环境和上层的社会生活方式,使她在童年时代和大部分儿童隔离,感受到离群索居的孤独。她幼小的心灵渴望做一个普通人。她的第一部作品《两翼下》(1917),是写她童年时代的散文。田园诗一般描写悠闲、舒适的生活,是她在创作中反复描写的题材。 普伊玛诺娃的重要作品,有描写寡妇、母爱的长篇小说《黑格尔大夫的女病人》(1931),抨击了她自己所属资产阶级的习俗和虚伪道德,后来被拍成了电影。 1930年代初,在捷克共产主义民族英雄尤利乌斯·伏契克的影响下,普伊玛诺娃到了重要工业区广泛接触工人生活,并参加波希米亚北部的大罢工。1932年,她随工人代表团到苏联参观访问。这些活动使她的世界观有了根本改变,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普伊玛诺娃的代表作《十字路口的人们》1937年问世。这部小说标志着作者在政治和艺术上的成熟,被认为是捷克斯洛伐克资产阶级共和国时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品描写青年工人安德烈的觉醒,写资本家的伪善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镇压。《十字路口的人们》、《玩火》(1946)和《生与死的搏斗》(1952),都是以反对法西斯侵略为主题,反映广大人民在各个战场上同敌人进行的殊死的斗争的三部曲。三部曲的重要内容是描写先进知识分子的革命活动。如三部曲中的加姆萨律师与海伦娜医生,就是作者塑造的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 普伊玛诺娃的作品还有描写儿童及青少年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动的小说《预感》(1942)和《曙光》(1949),《市公园里的故事集》,也写有波兰和匈牙利的游记《斯洛伐克札记》;以及诗集《歌唱的书》(1938)、《母亲们的诗》、《拉斐尔与卫星》、《愉快和悲哀》、《爱的自白》(1949)、《千百万只鸽子》(1950)、《中国的微笑》(1954)、《布拉格》(1954)等。 普伊玛诺娃1953年作为捷克斯洛伐克文化代表团的成员到中国参加国庆典礼。返回捷克后,根据该次访问中国的印象,写成了诗集Čínský Úsmvě (1954年,布拉格: Československý spisovatel 出版社)。后劳荣根据了原捷克文版本和 Ota Ginz的世界语译稿“Čîna rideto”,翻译成了《中国的微笑》(1957年8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 P P P.

新!!: 波希米亚和玛丽·普伊玛诺娃 · 查看更多 »

玛丽亚·特蕾西亚

玛丽亚·特蕾西亚·沃尔布加·阿玛丽亚·克里斯蒂娜(Maria Theresia Walburga Amalia Christina;),哈布斯堡君主国史上唯一女性统治者,亦为哈布斯堡王朝末代君主,统治范围覆盖奥地利、匈牙利王国、克罗地亚、波希米亚、特兰西瓦尼亚、曼托瓦、米兰、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奥属尼德兰及帕尔马。通过婚姻,其亦为洛林公爵夫人、托斯卡纳大公夫人及.

新!!: 波希米亚和玛丽亚·特蕾西亚 · 查看更多 »

班贝格

班伯格(Bamberg),也译作班--堡、班贝克或巴姆--贝格,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直辖市,位于巴伐利亚北部,隶属于上弗兰肯行政区,也是班贝格县的首府。班贝格是一座大学城和行政城市,是天主教班贝格总教区的驻地,也是上弗兰肯地区的重要中心。班貝格老城是德国最大的一座未受战争毁坏的历史城区,1993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班贝格还以多种特产啤酒而出名。.

新!!: 波希米亚和班贝格 · 查看更多 »

琥珀之路

琥珀之路是一条古代运输琥珀的贸易道路,这条水路和陆路结合而成的通商道路,从欧洲北部的北海和波罗的海通往欧洲南部的地中海,连结了欧洲的多个重要城市,维持了多个世纪。 在公元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琥珀作为装饰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从北海和波罗的海海岸的产地,经由维斯瓦河和第聂伯河运输到意大利、希腊、黑海和埃及。琥珀之路连结了琥珀的产地和在欧洲、中东地区和远东地区的消费地,并经由另一条通商道路丝绸之路继续通往亚洲。.

新!!: 波希米亚和琥珀之路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拉波尔

查·德拉波尔(),英格兰王位觊觎者,也是约克王朝最后的王位觊觎者。在众多亲属被处决后,他流亡,在康布雷同盟中与法国国王路易十二结盟。路易十二认为让理查取代亨利八世为英格兰国王更合自己的心意。 1514年,理查开始实施夺取王位的计划。他和12000雇佣兵在布列塔尼准备入侵英格兰,率军到圣马洛;但当他准备起锚时,正逢英格兰和法国达成和议。弗朗索瓦一世成为法国国王后,理查于1523年重建联盟,计划率约克派再次入侵英格兰夺取王位。但两年后,理查陪同弗朗索瓦一世参加帕维亚之战并战死,他的计划最终未能付诸实际。.

新!!: 波希米亚和理查·德拉波尔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贝尔克雷迪伯爵

查德·贝尔克雷迪伯爵(Count Richard Belcredi,Richard Graf Belcredi,) 奥地利帝国政治家。他以瑞士宪法为蓝本制定一部联邦宪法。他的所谓“伯爵内阁”(1865年7月27日-1867年2月3日)是主张实行保守的联邦制的最后一届奥地利政府。.

新!!: 波希米亚和理查德·贝尔克雷迪伯爵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波希米亚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科特布斯

科特布斯(德语: Cottbus,中古高地德语: Kottbus,索布语: Chośebuz)是德国勃兰登堡州的第二大城市,次於波茨坦,位于柏林东南大约125公里的施普雷河上。是一座工業都市。緊鄰波蘭。.

新!!: 波希米亚和科特布斯 · 查看更多 »

窩闊台汗國

窩闊台汗國(1225-1309年)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位於中亞的葉密立河流域,都城在叶密立,即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的额敏县。窩闊台汗國据有蒙兀兒斯坦的一部分,其地基本上是乃蠻故地。窩闊台汗國成立於1225年,由成吉思汗把今阿爾泰山以南及以稍偏西的一些土地封給其子窩闊台,到1309年被察合台汗國(1219-1502年)及元朝瓜分,窝阔台汗国的末代可汗察八儿出走元朝,窩闊台汗國滅亡,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中最短國祚的汗國,只有84年歷史。 窩闊台汗國成立之時,其實並沒有國名。現在的名字其實是歷史學家從其第一代君主「窩闊台」的名字而作為汗國的通稱。.

新!!: 波希米亚和窩闊台汗國 · 查看更多 »

競爭法

爭法(Competition Law)是一種法律,透過規範企業的反競爭行為,以達成促進或維持市場競爭之目標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

新!!: 波希米亚和競爭法 · 查看更多 »

競爭法的歷史

爭法的歷史是指政府試圖規範商品與服務的競爭市場,以致今日遍及世界各地的現代競爭法或反托拉斯法之歷史。競爭法最早的紀錄可追溯至羅馬時期,為控制價格波動與不公平交易行為所為之立法。經過中世紀的歐洲,國王與女王多次打擊獨占事業,包括那些因國家立法而產生的。英國普通法限制交易原則為現代競爭法的前身,最終促成美國反托拉斯法之立法,並對二次世界大戰後之歐盟競爭法的發展產生重大之影響。今日,越來越多的重心已轉移至全球化經濟下的國際競爭執法。.

新!!: 波希米亚和競爭法的歷史 · 查看更多 »

第7號交響曲 (貝多芬)

《A大调第七交响曲》,作品92,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12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被瓦格纳誉为“舞蹈的神化”(The Apotheosis of Dance),被李斯特誉为“節奏的神化”。其第二乐章多被用于影视作品中(包括王者之聲、X戰警:天啟等),因而广为人知。.

新!!: 波希米亚和第7號交響曲 (貝多芬) · 查看更多 »

第8號交響曲 (貝多芬)

《F大调第八交响曲》,作品93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13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贝多芬此前创作的第六交响曲“田园”的调性也是F大调,但篇幅较长,故而作者亦将此交响曲爱称为“小的F大调”交响曲。 此作品也是贝多芬闻名于世的九部交响曲中最为短小的一部,有时受到忽视。但贝多芬自己对它十分喜爱,甚至称它比第七交响曲“强得多”。Steinberg, Michael.

新!!: 波希米亚和第8號交響曲 (貝多芬)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年-1099年)是由西方基督教世界所发起的一项军事行动,旨在收复穆斯林的征服中被占领的黎凡特聖地,最终以1099年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收尾。1095年,西方基督教罗马天主教会教宗乌尔班二世最初为了应东罗马帝国皇帝阿历克塞一世的求援,而号召西方志愿军前往拜占庭帝国抵御塞尔柱人从安纳托利亚而来的入侵。后来,东征的目的逐渐演变为夺回圣地及耶路撒冷城,并将东方基督教从伊斯兰的统治中解放出来。 十字军隊员主要为来自西欧各国的骑士和农民,他们跋山涉水,来到君士坦丁堡,而后又将战矛转向耶路撒冷。队伍中的农民数量大大超过骑士,但由于他们沒受过战斗训练,因此最初十字军并未到达圣城。1099年,重新组织的十字军大军攻陷耶路撒冷,并屠杀了城中大量的穆斯林和犹太居民。东征过程中,西方人在黎凡特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公国和埃德萨伯国四个十字军国家。由于十字军对耶路撒冷这座461年未在天主教控制下的圣城怀有极强的热忱,因而他们拒绝将夺取的土地归还给拜占庭帝国。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基督教徒对于穆斯林的勢力扩张的一次回应,其后的近两百年内,第二次东征至第九次东征纷至沓来。同时,东征也间接重啟了西罗马帝国灭亡以來衰落的国际贸易。.

新!!: 波希米亚和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結束

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最後戰鬥以及纳粹德国投降發生在1945年的4月底至5月初。.

新!!: 波希米亚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結束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莱希菲尔德之战 (955)

二次莱希菲尔德之战 发生于955年10月10日,以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奥托一世对匈牙利霍尔卡布尔斯苏和雷尔酋长、苏尔酋长取得决定性胜利告终。 这场战役通常被视为反击匈牙利人对西欧入侵的决定性事件。莱希菲尔德是位于奥格斯堡南部的莱希河冲击平原。在匈牙利史中,这场战斗也被称为第二次奥格斯堡战役。 同年10月还发生了奥托一世和斯拉夫奥博垂斯部落间的雷克尼茨战役。这场战役是东法兰克人团结一致对抗外敌的重要事件。 第一次莱希菲尔德之战发生于45年之前,同样由东法兰克和士瓦本携手对抗马扎尔人,但最后大败。.

新!!: 波希米亚和第二次莱希菲尔德之战 (955) · 查看更多 »

簡·勒澤爾

簡·勒澤爾(Jan Letzel,)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男性建築師,他曾前往日本居留數年並在當地經手數棟建物的設計,其中他所設計的廣島縣產業獎勵館在二次大戰遭受原子彈襲擊後殘留了下來;讓後世作為紀念該起事件的象徵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6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新!!: 波希米亚和簡·勒澤爾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爾·康斯坦丁諾維奇·季捷里赫斯

米哈伊爾·康斯坦丁諾維奇·季捷里赫斯(Михаи́л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Ди́терихс;Michael Dieterichs;),俄羅斯帝國陸軍上將,在俄國內戰期間於西伯利亞的白軍中扮演重要角色,並以保皇派與反猶太主義的主張聞名。迪捷里赫斯被認為是一位篤信宗教者,他在私人列車車廂中安置著大量聖像,並深信他正在參與一場對抗布爾什維克「異教徒」的聖戰。.

新!!: 波希米亚和米哈伊爾·康斯坦丁諾維奇·季捷里赫斯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禁煙運動

納粹德國禁煙運動是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德國的禁煙運動。在德國醫師首次研究出吸煙與肺癌的關聯後,納粹德國便開始強烈提倡禁煙運動,而開創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大眾禁煙運動。二十世紀初起,禁煙運動逐漸在各國生根,但除德國外成效明顯不彰。德國禁煙運動獲得權力漸長的納粹政府全力支持,成了1930年代至1940年代早期全世界影響力最甚的禁煙運動。德國國家社會主義者領袖譴責吸煙行為,有的更公然批判購買香煙。在納粹統治下,吸煙與其對健康的影響的相關研究蓬勃發展。希特勒本人厭惡香煙,而納粹的生育政策亦融入了禁煙運動因素。禁煙運動並結合了反猶太主義與種族主義。 納粹的禁煙運動包括於電車、公車與城市列車內實施禁煙,推動健康教育,在國防軍間限制香煙配給量,為士兵籌備醫學講座及提高煙稅等。德國國家社會主義者同時也對煙品廣告,及公共場所、限定餐館與咖啡館的吸煙,強力實施眾多限制。禁煙運動在納粹政權初期影響力不大,1933年至1939年間香煙的消費量亦有所成長,但軍職人員的吸煙量自1939年至1945年起逐年衰退。即使到了二十世紀末,戰後德國的禁煙運動仍無法達到納粹時期的績效。.

新!!: 波希米亚和納粹德國禁煙運動 · 查看更多 »

索別斯拉夫二世

索別斯拉夫二世(,),又名「農民親王」或「農民國王」。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1173年-1178年)。波希米亞國王索別斯拉夫一世之次子。雖然他受到低下階層的擁戴,但是得不到貴族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支持。.

新!!: 波希米亚和索別斯拉夫二世 · 查看更多 »

索别斯拉夫一世

索别斯拉夫一世(,)。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1125年-1140年)。波希米亞公爵弗拉季斯拉夫二世之子,布熱季斯拉夫二世的同父異母弟弟、博日沃伊二世及弗拉迪斯拉夫一世的弟弟。外祖父為波蘭國王卡齊米日一世。.

新!!: 波希米亚和索别斯拉夫一世 · 查看更多 »

索爾戰役

索爾戰役(Battle of Soor),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在1745年9月30日的戰役。以普軍勝利作結。 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中,普軍在霍亨弗里德堡戰役乾淨漂亮的奇襲中大敗奧軍。此戰之後,卡爾親王緩緩向南退入波希米亞境內,腓特烈大帝達成了解除西里西亞威脅的戰略任務,向波希米亞追擊了一段距離,劃一個順時針的大圈,主動撤回西里西亞,準備談判結束戰爭。但是奧地利軍隊的恢復能力是驚人的,卡爾親王元氣已複,於9月29日夜突然發起索爾戰役,計劃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也以夜襲還以顏色。 索爾戰役,奧地利軍四萬人出其不意地追上腓特烈22,000人的普軍,於夜間進軍完全包圍普軍營地。但是奧地利人沒有馬上發起進攻,推測是怕暗夜之中混戰不利於發揮數量優勢。第二天早晨5點,腓特烈才接到報告,獲知已入奧軍包圍圈,緊急集合部隊出營列陣迎戰。早上8點鐘,普軍已列齊陣線,這次索爾戰役是腓特烈第一次嘗試把經過自己思考和設計的斜線式戰術付諸實施。 腓特烈在這次戰役中,以加強的右翼首先發起衝擊,普軍步兵冒著奧軍炮火,在戰場上行進600步,然後以排槍齊射壓倒敵方火力,後發起衝鋒,一舉佔領奧地利炮兵陣地。按照腓特烈的腹案,中央和左翼本來是要回縮,但受右翼成功的鼓舞,左翼也自發地發起衝鋒,而奧地利軍隊雖然人多勢眾,素質卻不如普軍,此時陷入全線退卻。索爾戰役標誌著腓特烈斜線式戰術思想付諸實踐,雖然這次的運用還不完美,但戰果為勝利告收,而且是在極為不利的條件下大獲全勝。 此戰,奧地利損失7,444人、普魯士3,911人,在激戰中,腓特烈本人留在後方的營帳、馬匹、隨身錢物、甚至餐具和他的長笛都被奧軍奪取。.

新!!: 波希米亚和索爾戰役 · 查看更多 »

約翰·赫維留

没有描述。

新!!: 波希米亚和約翰·赫維留 · 查看更多 »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德语:Johannes Blaskowitz,)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的一名一級上將,曾經勸阻希特勒勿濫殺猶太人導致仕途不順;後出任西戰場駐法國G集團軍司令,諾曼底登陸登陸後戰敗被革職,於1944年8月底再派任為駐荷蘭司令官,1945年3月「德國保衛戰」之魯爾突圍戰受莫德爾元帥指揮領導,卻早在3月中旬領軍7萬自「魯登道夫大橋」先行逃逸,導致瓦爾特·莫德爾在西線陷入無退路孤軍奮戰到自盡;戰後以「戰犯」罪名問審,卻未留遺囑自盡獄裡,部份史家相信他是被親衛隊暗殺。.

新!!: 波希米亚和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 · 查看更多 »

約翰內斯·克里斯蒂安·布倫尼克

約翰內斯·克里斯蒂安·布倫尼克,,F.I.C.,,J.P.,(Johannes Christian Brünnich,),是一名澳洲農業化學家。他生於奧匈帝國戈里齊亞,移居澳洲昆士蘭後參與了當地的製糖工業,又供職於當地農業部門,被認為是昆士蘭史上第一位農業化學家;此外,他亦發表了關於農業或化學的出版物,研究了其他與農業相關的議題,也曾任教化學。布倫尼克在1933年7月因腦血管疾病逝世,葬於圖旺公墓。.

新!!: 波希米亚和約翰內斯·克里斯蒂安·布倫尼克 · 查看更多 »

約瑟夫·科澤尼

約瑟夫·亞歷山大·科澤尼(Josef Alexander Kozeny;)是一名奧地利水利工程師和物理學家,以用於描述流體流過固體填充床的而聞名。.

新!!: 波希米亚和約瑟夫·科澤尼 · 查看更多 »

約瑟夫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

约瑟夫一世(Josef I,),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705年—1711年在位)。他也是奥地利首席大公,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国王。他是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的第三子,母为普法尔茨选侯小姐埃利诺·冯·诺伊堡。生于维也纳。1687年,登位成為匈牙利國王。1690年1月6日,再繼承羅馬人皇帝的稱號。 1705年,他繼承父親利奧波德一世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他繼續進行其父與法国在1702年爆發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他的將軍歐根親王及馬爾博羅公爵分別在意大利及德國與尼德蘭打敗法皇路易十四的軍隊。 在他统治期间,匈牙利在特兰西瓦尼亚亲王拉科齐·费伦茨二世领导下发动了最大规模的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1707年,费伦茨二世在法国支持下一度推翻了哈布斯堡王朝对匈牙利的统治。约瑟夫一世对此坚决反对。帝国进行了无情的镇压,到1711年匈牙利人的武装斗争已完全停止。费伦茨二世逃亡国外,匈牙利再次完全屈服于奥地利的统治。 1711年,约瑟夫一世在维也纳死于天花。.

新!!: 波希米亚和約瑟夫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新!!: 波希米亚和維也納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歷史

維也納歷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時代,後來羅馬帝國在這裡建立軍營(位於現在的內城區),用來防衛北邊的日耳曼部落。後來維也納在11世紀成為重要的貿易據點,並在13世紀成為巴本堡王朝的首都。維也納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時作為首都和統治中心,19世紀時奧地利帝國及奧匈帝國的首都,並逐漸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之一。.

新!!: 波希米亚和維也納歷史 · 查看更多 »

維索基納州

維索基納州 (捷克語:Kraj Vysočina),是捷克的一個州,歷史上屬於波希米亞的東南部和摩拉維亞西南部的一部分。面積6,925 平方公里,人口510,767 (2006年)。首府伊赫拉瓦。下分五區。 Category:捷克行政区划 Category:波希米亞.

新!!: 波希米亚和維索基納州 · 查看更多 »

維謝格拉德集團

維謝格拉德集團(Visegrad Group),或稱維謝格拉德集團四國(Visegrad Four,簡寫為V4),是由中歐的捷克、匈牙利、波蘭、斯洛伐克等4國所組成的政治及文化合作組織,以匈牙利城市維謝格拉德命名。其成員國均在2004年5月1日加入歐洲聯盟,亦均為北約成員國。.

新!!: 波希米亚和維謝格拉德集團 · 查看更多 »

约翰·卡斯帕尔·费迪南德·菲舍尔

约翰·卡斯帕尔·费迪南德·菲舍尔(Johann Caspar Ferdinand Fischer,J.C.F. Fischer;),德国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十九世纪初的音乐理论家评价其为同时代最杰出的键盘乐作曲家之一。.

新!!: 波希米亚和约翰·卡斯帕尔·费迪南德·菲舍尔 · 查看更多 »

约翰·巴蒂斯特·万哈尔

约翰·巴蒂斯特·万哈尔(Johann Baptist Vanhal,Jan Křtitel Vaňhal,),波西米亚作曲家。 万哈尔出生在波西米亚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家乡接受音乐教育,18岁时就成为家乡的管风琴师和合唱团团长。1760年,伯爵夫人带他来到了维也纳,跟随迪特斯多夫学习。不久之后,他就在音乐界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和威望。1769年在他的保护人的赞助下,开始了他为期两年的意大利学习。1760年他又回到了维也纳,他曾和海顿、莫扎特、 迪特斯多夫一起表演弦乐四重奏。1813年8月20日去世。 万哈尔是一位极多产的作曲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1300首作品,包括交响曲、室内乐作品、教堂音乐、歌剧、声乐作品以及写给不同独奏乐器的协奏曲:包括小提琴协奏曲、低音提琴协奏曲。他的作品和大多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一样旋律优美,积极向上,融合技巧、灵敏和机智于一体,为世人所接受。.

新!!: 波希米亚和约翰·巴蒂斯特·万哈尔 · 查看更多 »

约翰·阿摩司·夸美纽斯

约翰·阿摩司·夸美纽斯(Jan Amos Komenský、Ján Amos Komenský、Johann Amos Comenius、Jan Amos Komeński、Comenius Ámos János,其他語言:John Amos Comenius、Comenius-Szeges János、拉丁化:Iohannes Amos Comenius,),是一位以捷克語為母語的摩拉維亞人"Moravian by nation, language Bohemian, profession theologian, servant of Gospel from the year of grace 1616." It is his own identifiacion in "Opera omnia didactica" 1657, http://www.uni-mannheim.de/mateo/camenaref/comenius/comenius1/p3/jpg/s468.html,職業為教師、教育家與作家。他曾擔任摩拉維亞兄弟會的最後一任主教,然後成為宗教難民,並且是公共教育的最早擁護者,其理念在他所著作的《大教學論》中提出。他被認定為現代教育之父。康米紐斯首開先例,引入有插圖的教科書,並以母語撰寫而非拉丁文;也運用了有效教學,這基於由簡單至全面概念的自然逐步生長脈絡。除此之外,他支持終身學習與發展非死背的邏輯思考,提倡並支持貧困兒童必須要有同等的機會,對婦女要打開大門提供教育,以及教學必須要有通用性與實用性。他曾在歐洲不同的地方居住與工作,包含了瑞典、波蘭立陶宛、外西凡尼亞、神聖羅馬帝國、英格蘭、荷蘭與匈牙利王國。.

新!!: 波希米亚和约翰·阿摩司·夸美纽斯 · 查看更多 »

约翰一世 (波希米亚)

卢森堡的约翰(捷克语:Jan Lucemburský;德语:Johann von Luxemburg,)波希米亚国王(1311年-1346年在位)。.

新!!: 波希米亚和约翰一世 (波希米亚) · 查看更多 »

约翰内斯·开普勒

约翰内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 ,),德国天文學家、數學家。开普勒是十七世紀科學革命的關鍵人物。他最為人知的成就為开普勒定律,這是稍後天文學家根據他的著作《新天文学》、《世界的和諧》、《哥白尼天文学概要》萃取而成的三條定律。這些傑作對艾薩克·牛頓影響極大,啟發牛頓後來想出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开普勒曾在奥地利格拉茨的一家神学院担任数学教师,成为汉斯·乌尔里奇·艾根伯格亲王(Hans Ulrich von Eggenberg)的同事。后来,他成了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的助手,并最终成为皇帝鲁道夫二世(Rudolf II)及其两任继任者马蒂亚斯(Matthias)和费迪南二世的皇家数学家。他还曾经在奥地利林茨担任过数学教师及华伦斯坦(Wallenstein)将军的顾问。此外,他在光学领域做了基础性的工作,发明了一种改进型的折光式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并提及了同时期的伽利略利用望远镜得到的发现。 开普勒生活的年代,天文学与占星学没有清楚的区分,但是天文学(文科中数学的分支)与物理学(自然哲学的分支)却有着明显的区分。因為宗教信仰,克卜勒將宗教論點和理由寫進他的作品。因為相信上帝用智慧創造世界,人只要透過自然理性之光,也可理解上帝創造的計畫。。开普勒将他的新天文学描述为“天体物理学”、“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旅行”、“亚里士多德宇宙论的补充”、通过将天文学作为通用数学物理学的一部分改变古代传统的物理宇宙学。.

新!!: 波希米亚和约翰内斯·开普勒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米斯利维切克

约瑟夫·米斯利维切克(Josef Mysliveček,),波西米亚作曲家。早年曾学习哲学,后离家学音乐。1767年他的歌剧《柏勒洛丰》首演大获成功。1770年结识了莫扎特一家并与他们成为好友。莫扎特曾在作品中采用过他的音乐主题。米斯利维切克是一位多产作曲家,写了26部歌剧和大量器乐作品。他的音乐风格优雅和谐,受意大利音乐影响较大。.

新!!: 波希米亚和约瑟夫·米斯利维切克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拉德茨基·冯·拉德茨

约翰·约瑟夫·文策尔·拉德茨基·冯·拉德茨伯爵(Johann Josef Wenzel Graf Radetzky von Radetz,英语:Count John Joseph Wenceslaus Radetzky of Radetz,捷克语:Jan Josef Václav hrabě Radecký z Radče),波希米亚贵族和奥地利军事将领,民族英雄。拉德茨基元帅在军事生涯逾70年,直到他去世时91岁,他赢得1849年3月23日著名的诺瓦拉战役的胜利。 老约翰·斯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即是题献给拉德茨基的。 Category:奥地利人 Category:捷克人 Category:奥地利陆军元帅.

新!!: 波希米亚和约瑟夫·拉德茨基·冯·拉德茨 · 查看更多 »

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

约泽夫·安东尼·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Józef Antoni Poniatowski,1763年5月7日-1813年10月19日)是一位波兰领导人,将军,战争部长及军队首领,被赐予帝国元帅头衔。.

新!!: 波希米亚和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维也纳之围

1529年的维也纳之围与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不同,是苏丹苏莱曼一世所率领的鄂图曼帝国穆斯林,第一次尝试夺取维也纳,但是失败告终。这一战是鄂图曼帝国第一次侵略中欧,此战之后的150年奥地利和鄂图曼帝国互相争夺中欧,直至维也纳之战为止。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苏莱曼一世这次进攻中欧的主要目的是要重新确立鄂图曼帝国在匈牙利的统治,而这次进攻维也纳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新!!: 波希米亚和维也纳之围 · 查看更多 »

维克托·赫斯

维克托·赫斯(德语:Victor Hess,)是一名奥地利裔美国物理学家,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出生在奥地利施蒂利亞州Deutschfeistritz附近,逝世于美国纽约州弗農山。.

新!!: 波希米亚和维克托·赫斯 · 查看更多 »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德语:Wittelsbacher)是一个德意志的王公世家,曾经在德意志境内的数个公国和其它一些欧洲国家建立过长期的、连续的统治。自1996年开始,该家族首脑是巴伐利亚的弗朗茨。.

新!!: 波希米亚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 查看更多 »

维捷斯拉夫·诺瓦克

维捷斯拉夫·诺瓦克(Vítězslav Novák,),捷克作曲家。生于波西米亚南部的一个山区小镇,后入布拉格音乐学院师从德沃夏克。1909年起在布拉格音乐学院任教,并成为捷克音乐界现代主义运动的中心人物。纳粹入侵和二战后他一直留在捷克,并从事回忆录的写作。 诺瓦克的音乐风格受德奥晚期浪漫主义,特别是理查·施特劳斯的影响很大,同时也受到德彪西的一些影响。一部分作品有较强的现代性,但晚期作品又趋于保守。他在创作中始终注意保持捷克民族风格,运用丰富优美的配器,因此在国内受到广泛的尊敬。.

新!!: 波希米亚和维捷斯拉夫·诺瓦克 · 查看更多 »

罗尚博伯爵

让·巴普蒂斯·杜纳坦·德·维缪尔,罗尚博伯爵(Jean Baptiste Donatien de Vimeur, comte de Rochambeau,1725年7月1日 – 1807年5月10日), 法国军事家,法国贵族和法国元帅。罗尚博伯爵帮助美国赢得独立战争,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此期间,他担任法国远征军总司令,率領法軍支援美國革命,帮助美国大陆军对抗英军,在維吉尼亞州的約克鎮擊敗英軍。他被认为是美利坚合众国开国元勋之一。.

新!!: 波希米亚和罗尚博伯爵 · 查看更多 »

罗兹 (波兰)

罗兹(Łódź ;Lodsch,二战时期叫作Litzmannstadt/利兹曼施塔特,לאָדזש),又譯作洛次、烏茨,是波兰第三大城市,也是罗兹省的首府,位于波兰的中部。其市名的波兰语原意為「小船」,并出现在市旗和市徽之上。.

新!!: 波希米亚和罗兹 (波兰) · 查看更多 »

美多德

美多德(Μεθόδιος,古教会斯拉夫语: Меѳодїи,英语: Methodius),也译作麦瑟迪乌斯、美多迪乌斯、梅笃丢斯、梅索迪奧。他最初的名字叫做迈克尔(希腊语:Μιχαήλ,英语:Michael)。由于不同的资料记载他的出生年份不同,这使得他的出生年月无法确定,他和他的兄弟西里尔谁大谁小也无法确定。大部分资料记载他出生于在825年或826年,并且比西里尔小。他出生在东罗马帝国萨洛尼卡(位于现在的希腊)。Encyclopedia Britannica, Major alphabets of the world, Cyrillic and Glagolitic alphabets, 2008, O.Ed.

新!!: 波希米亚和美多德 · 查看更多 »

羅布西茨戰役

羅布西茨戰役(Battle of Lobositz),是七年戰爭中普魯士與奧地利在1756年10月1日的戰役。以普軍勝利作結。 1756年8月29日,普魯士先發制人,大舉進攻西里西亞和勃蘭登堡本土之間的薩克森,一個月之內佔領首府德雷斯頓,然後南下入侵奧地利的波希米亞,在那裏等待奧軍總司令布勞恩(Browne)元帥到來。1756年10月1日,28,500普軍背易北河向西列陣,迎戰布勞恩元帥的34,000奧軍,爆發了羅布西茨戰役。 布勞恩的意圖,是利用地形隱蔽主力,繞過普軍偷渡易北河,以救援被普魯士占領的薩克森領土。但是普魯士中央步兵主力和近衛騎兵的猛烈進攻,使奧軍無法脫身。奧軍數量上佔有優勢,普魯士軍隊一次又一次進攻被擊退,他們依靠素質優勢彌補數量的不足,每一次被擊退,都能夠有秩序地撤下來重新編組,再發動進攻。到下午,普軍強攻終於拿下奧軍防禦支撐點羅布西茨村,但是奧軍擁有充足的後背力量,戰線仍然穩定。腓特烈召開會議,大多數將領主張撤退,唯獨布倫斯威克的斐迪南親王提出反對意見,力主堅持。結果奧地利軍隊沒有那麼堅強,在大雨中撤出了戰場,承認失敗。實際上此役雙方損失相當。.

新!!: 波希米亚和羅布西茨戰役 · 查看更多 »

羅馬帝國歷史

羅馬帝國的歷史由羅馬共和國結束後開始,橫跨十六個世紀、包括了羅馬在數個不同階段的轉變;古羅馬帝國時代、帝國分裂時期、延續到中世紀的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時代、並現代史的開始都包含在羅馬帝國的歷史中。.

新!!: 波希米亚和羅馬帝國歷史 · 查看更多 »

猿人作戰

类人猿行动(Operation Anthropoi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同盟國為了暗殺納粹德國黨衛隊首長賴因哈德·海德里希所制定的作戰計畫。海德里希於1941年至1942年間擔任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之總督。 1942年5月27日海德里希在布拉格郊外遭遇兩名英國派遣的捷克傘兵攻擊而身負重傷,延至6月4日不治。此事件導致希特勒之後在捷克地區展開報復性屠殺。.

新!!: 波希米亚和猿人作戰 · 查看更多 »

烏斯季州

烏斯季州(Ústecký kraj)是捷克的一個州,歷史上屬於波希米亞的西北部。面積5,335 平方公里。首府拉貝河畔烏斯季。下分七區。 Category:捷克行政区划 Category:波希米亞.

新!!: 波希米亚和烏斯季州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切赫

爱德华·切赫(Eduard Čech ,1893年6月29日在波希米亞斯特拉乔夫(Stračov)—1960年3月15日在捷克布拉格)是捷克數學家,生於当時属奧匈帝国,现于捷克共和国境內的波希米亞斯特拉乔夫。.

新!!: 波希米亚和爱德华·切赫 · 查看更多 »

瓦迪斯瓦夫一世

瓦迪斯瓦夫一世(矮子) (Władysław I Łokietek,1261年—1333年)波兰恢复王国地位后的第一位国王(1320年—1333年在位)。在此之前,他的封号是库亚维公爵(1275年—1305年)和波兰大公(瓦迪斯瓦夫五世,1296年起)。 瓦迪斯瓦夫一世为库亚维亚公爵卡齐米日一世之子。在他出生的年代,波兰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小公国,但没有一个统治者拥有普遍的权力。瓦迪斯瓦夫一世在父親於1267年,長兄萊謝克二世沒有繼承庫亞維亞,而是準備繼承堂叔波列斯瓦夫五世克拉科夫大公的地位,即是波蘭在封建割據時期最高的公爵;庫亞維亞則由次兄繼承。當兩位兄長分別於1288年及1287年逝世後,他繼承了庫亞維亞。1296年,波蘭國王普熱梅斯瓦夫二世逝世,瓦迪斯瓦夫一世在克拉科夫被贵族们选举为波兰大公,但不久这些人就转向拥护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三世。然而,1306年瓦茨拉夫三世在加冕前遇刺;瓦迪斯瓦夫一世名正言顺地成为大公。他继续进行推动统一的政策,终于在1320年1月20日在克拉科夫加冕为国王,从而结束了波兰长达两个世纪的分裂状态。 瓦迪斯瓦夫一世开始对侵占波兰大片土地的条顿骑士团发动战争。他的继任们继续这些斗争,最终迫使条顿骑士团在一个短时间内臣服于波兰国王。 Category:波兰君主 Category:大波兰公爵 W.

新!!: 波希米亚和瓦迪斯瓦夫一世 · 查看更多 »

瓦迪斯瓦夫一世 (波兰公爵)

迪斯瓦夫一世·赫尔曼(波兰语:Władysław I Herman,1040年或1042年~1102年6月2日)皮亚斯特王朝的波兰公爵(1079年~1102年在位)。.

新!!: 波希米亚和瓦迪斯瓦夫一世 (波兰公爵) · 查看更多 »

瓦迪斯瓦夫四世

迪斯瓦夫四世·瓦萨(Władysław IV Waza;Vladislaus IV Vasa或Ladislaus IV Vasa;Vladislovas IV Vaza;1595年6月9日—1648年5月20日),属于曾统治波兰和瑞典两国的瓦萨王室,自1632年11月8日起至1648年去世时止任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是反宗教改革时期的重要人物,因其宗教寬容的主張,處於与神職人員及貴族的緊張關係之中,也是歐洲現代早期選舉君主制的案例之一。他的能力與評價較其父為高,但面對的的困局卻比其父艱難十倍。他在位的十六年是「波蘭黃金時代」的尾聲,此時經濟條件因為天災與戰爭而不斷惡化,但是因為他的努力,各種社會與宗教大問題沒有在他生前引爆,而是拖延到他死後才開始清算。 瓦迪斯瓦夫四世是齐格蒙特三世·瓦萨(Zygmunt III Waza)与王后奥地利的安娜(亦被称为哈布斯堡的安娜)之子。1610年,方为青少年的瓦迪斯瓦夫被七波雅尔选为俄国沙皇,但因父王反对,俄国爆发人民起义,瓦迪斯瓦夫未能真正登上俄国皇位。不过,至1634年为止他一直使用莫斯科大公之衔。 瓦迪斯瓦夫1632年被选为波兰国王,成功领导波兰立陶宛联邦抵御外敌,其中属1632年至1634年间的斯摩棱斯克战争最为著名,其间他曾亲自作战。瓦迪斯瓦夫支持波兰宗教宽容,实行军事改革,譬如建立联邦海军。他也以艺术赞助人的身份著称。然而,他未能实现重夺瑞典王位,征服奥斯曼帝国博取声望,加强国王权力,对联邦施行改革的理想。 瓦迪斯瓦夫去世时未有合法男性后代,其弟约翰二世·卡齐米日·瓦萨(Jan Kazimierz Waza)成功登上波兰王位。瓦迪斯瓦夫的逝世标志着波兰立陶宛联邦相对稳定时期的结束,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不断酝酿的冲突和矛盾最终浮出水面,使联邦遭受一连串灾难性打击,其中以有史最大的一次哥萨克起义赫梅利尼茨基起义(1648年)和瑞典的入侵(大洪水时代,1655年—1660年)。.

新!!: 波希米亚和瓦迪斯瓦夫四世 · 查看更多 »

瓦茨拉夫·托马谢克

茨拉夫·扬·克什提特尔·托马谢克(Václav Jan Křtitel Tomášek,),波西米亚作曲家,钢琴家。他主要靠自学成才,1824年前在贵族家庭教钢琴为生。后来他开办了一家成功的钢琴学校。托马谢克和贝多芬与歌德都私交甚好。托马谢克的作品体现了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时期过渡的特征,他的钢琴曲在当时较为流行,对舒伯特,舒曼的作品有一定影响。.

新!!: 波希米亚和瓦茨拉夫·托马谢克 · 查看更多 »

瓦茨拉夫三世

茨拉夫三世(Václav III.、Václav III.、Wenzel III.、Vencel、Wacław、Vjenceslav III、Вeнцeслав III, Venceslav III,)最後一位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國王(1305年-1306年在位)、匈牙利國王(1301年-1305年在位)及波蘭國王(1301年-1306年在位)。瓦茨拉夫三世為最强大的捷克君主普熱米斯爾·奥托卡二世之孫、瓦茨拉夫二世之子。.

新!!: 波希米亚和瓦茨拉夫三世 · 查看更多 »

瓦茨拉夫一世

茨拉夫一世(Wenceslaus I,)。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國王(1230年-1253年)。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一世之子,母親為奧托卡一世的第二位妻子皇后匈牙利的康斯坦絲。瓦茨拉夫一世的妻子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兒子士瓦本的菲利普之女兒庫尼貢德。.

新!!: 波希米亚和瓦茨拉夫一世 · 查看更多 »

瓦茨拉夫广场

茨拉夫广场 (捷克语:Václavské náměstí)是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的主要广场之一,布拉格新城的商业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在此曾经发生过许多历史事件,这也是示威、庆典和其他公共集会的传统地点。这个广场得名于波希米亚的主保圣人圣瓦茨拉夫。 瓦茨拉夫广场原名马市广场(捷克语:Koňský trh),在中世纪,此处曾是马匹市场,1848年由于Karel Havlíček Borovský的提议而更名为圣瓦茨拉夫广场( Svatováclavské náměstí)。.

新!!: 波希米亚和瓦茨拉夫广场 · 查看更多 »

瓦茨拉夫二世

茨拉夫二世 Václav II.()普热米斯尔王朝的波希米亚国王(1278年-1305年在位)。 瓦茨拉夫二世为最强大的捷克君主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之子。在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于杜恩克鲁特战役中阵亡后,7岁的瓦茨拉夫二世继承了波希米亚王位,由勃兰登堡藩侯奥托摄政。由于他父亲的失败,普热米斯尔王朝的绝大部分领地(包括奥地利、施蒂里亚和克恩滕)都被哈布斯堡王朝和其他德意志诸侯瓜分。 瓦茨拉夫二世在衰落的波希米亚巩固了王权。1300年,他进行货币改革,建立全国唯一的铸币厂。为支持其子瓦茨拉夫与安茹的查理(即后来的匈牙利国王查理一世)争夺匈牙利王位,瓦茨拉夫二世于1301年对法国发动匈牙利王位继承战争,瓦茨拉夫雖然登上匈牙利王位,但他返回波希米亞,只派大臣代理匈牙利事務。1300年,瓦茨拉夫二世当选为混乱的波兰王国的国王。1305年,瓦茨拉夫二世逝世,由其子瓦茨拉夫三世繼位。 2005年6月捷克票選「最偉大的捷克人」(Největší Čech)中,他排名第68。 Category:捷克君主 Category:波兰君主.

新!!: 波希米亚和瓦茨拉夫二世 · 查看更多 »

瓦茨拉夫二世 (波希米亞)

茨拉夫二世(,),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1191年-1192年)。波希米亞國王索別斯拉夫一世之幼子。.

新!!: 波希米亚和瓦茨拉夫二世 (波希米亞) · 查看更多 »

瓦茨拉夫四世

茨拉夫四世(Václav IV.,1361年2月26日—1419年8月16日)波希米亚国王(1378年—1419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1378年—1400年在位,称文策尔一世,Wenzel I.)。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波希米亚的“卡莱尔一世”,Karel I.)之子。 瓦茨拉夫四世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在波希米亚和德意志的头衔。尽管他事实上已经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但他从未加冕为皇帝。直到他被诸侯废黜为止,瓦茨拉夫的头衔一直是“罗马人民的国王”。 瓦茨拉夫四世在位时,波希米亚的王权大大衰落,贵族们企图割据。1384年至1395年,瓦茨拉夫四世同布拉格大主教扬进行斗争,甚至在1393年淹死無辜的副主教臬玻穆的若望(死後被尊為殉教的「聖人」)。因為大環境的不利,以及國王嗜酒殘暴的作風,14世纪90年代形成了一个反对瓦茨拉夫四世的贵族联盟,聯盟領袖是強橫的羅森堡家族(House of Rosenberg),而未來波希米亞的民族英雄揚·傑式卡,以及瓦茨拉夫的兄弟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等,都参加了这一联盟。在与贵族的战争中,瓦茨拉夫四世两次被俘(1394年、1402年)。他被迫向贵族们作出一系列让步。1396年波希米亚创设由大领主组成的常设委员会以限制国王权力。 因為瓦茨拉夫四世忙著在波西米亞與反對派貴族鬥爭,他既未尋求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更長期未踏足德意志土地去履行其羅馬人國王的職責。對國王長年的怠工與失職造成了廣大的憤怒,1400年德意志的选侯们废黜了他的羅馬人王位,改立普法爾茨選侯魯普雷希特三世為國王。但是瓦茨拉夫四世拒絕退位,也拒不承認魯普雷希特的王位,因此魯普雷希特在他的十年任期(1400-1410年)中,從未能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兩個羅馬人國王並存的爭議,一直延續到1411年,瓦茨拉夫之弟西吉斯蒙德接替魯普雷希特被選為國王,瓦茨拉夫才終於放棄了自己的羅馬人王位,承認弟弟的王位繼承。 在瓦茨拉夫四世执政晚期,波希米亞王國出现了胡斯运动。瓦茨拉夫四世曾是扬·胡斯宗教改革计划的支持者。 他死後因為沒有子女,波希米亞王位傳給其弟西吉斯蒙德,造成揚·傑式卡領導的胡斯戰爭(1420-1434年)爆發,波希米亞的王權徹底衰弱,一直到1620年代的三十年戰爭才大幅上升。.

新!!: 波希米亚和瓦茨拉夫四世 · 查看更多 »

甲型流感病毒H5N1亚型

型流感病毒H5N1亞型(influenza A virus subtype H5N1,記作A(H5N1)或H5N1),也稱H5N1病毒、H5N1禽流感,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個高致病性亞型,具有血凝素(hemagglutinin)第5型,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第1型。H5N1病毒可以導致人和一些其他的動物死亡。 有一個在鳥類及禽類間傳播的H5N1毒株稱為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流感病毒H5N1亞型(HPAI A(H5N1),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 of type A of subtype H5N1),這一毒株是H5N1流感的致病源。該病毒在鳥群中的傳染性很強,發病突然、病症嚴重、死亡快速,因而屬於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這是一種動物流行病(不在人類間傳播)和動物共患病,可在很多物種間傳播 This was reprinted in 2005: 。 H5N1病毒是1996年首次在中國廣東的家鵝中明確發現。H5N1病毒主要感染鳥類並導致禽流感。1997年在香港傳播時,很多農場的雞受感染後都即時死亡,並引發首次報告了H5N1病毒感染人類的病例,使一名幼稚園學生死亡。2003年至2015年,全世界已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630例人類確診個案,其中375例死亡,死亡率約60%;這些確診的報告病例全部發生在東南亞地區(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柬埔寨、中國大陸)。2006年3月9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根據“一個中國”原則將“H5N1禽流感全球及國家圖”將臺灣劃為感染區。2006年3月10日,世界衛生組織公開說明,臺灣沒有任何人類或家禽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不是傳染區。 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家在美国《科学》杂誌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破译”了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分子机制,这一发现对防止禽流感病毒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新!!: 波希米亚和甲型流感病毒H5N1亚型 · 查看更多 »

狼人

人(Lycanthrope),又称人狼(Werewolf),是一種傳說中的生物,據聞這種生物每逢月圓之夜,就會從人身變為狼身(也有说法是只要看到跟满月一样圆的东西就能变成狼)。轉變為狼身的人狼由於不能控制自身的獸性,所以會襲擊周邊的家畜或人類。狼人和吸血鬼一樣,亦屬於不朽世界的生物。狼人會因不同地名而有不同的名稱,如法國的熱沃丹怪獸及美國的布雷路之獸。.

新!!: 波希米亚和狼人 · 查看更多 »

盧森堡王朝

盧森堡王朝是一個中世紀德意志地區的王朝,其王室成員在1308年至1437年間三度成為神聖羅馬皇帝。1308年盧森堡伯爵亨利成為了羅馬人民的國王(rex Romanorum)中世紀時由德語地區的諸侯選出來的國王,實則只是名義上統治德意志、奧地利、波希米亞及意大利北部部份地區,獲羅馬教宗加冕後則可以稱為神聖羅馬皇帝。,並於1312年由教宗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而他的兒子盧森堡的約翰則只是盧森堡伯爵及波希米亞國王。期間王朝成員斷斷續續統治神聖羅馬帝國,並且兩度被競爭對手維特爾斯巴赫王朝奪得皇位稱號。在西吉斯蒙德皇帝死後,盧森堡王朝絕嗣,並被哈布斯堡王朝所接替。盧森堡王朝亦是亞爾丁-凡爾登王朝的分支。.

新!!: 波希米亚和盧森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白山战役

白山戰役或称白山之战發生於1620年11月8日,是三十年戰爭早期的一場戰役。是役,由安哈爾特公爵克里斯蒂安率領的20000名波西米亞及傭兵部隊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費迪南二世陣營的25000名聯軍部隊擊敗。聯軍由法國將軍布奎伯爵(Karel Bonaventura Buquoy)指揮的帝國軍和約翰·蒂利指揮的的天主教聯盟軍隊組成。這場戰役結束了三十年戰爭的波西米亞階段。.

新!!: 波希米亚和白山战役 · 查看更多 »

D1高速公路 (捷克)

D1高速公路(Dálnice D1)是捷克的一條高速公路,全長352公里(完成後376.5公里)。西起首都布拉格,經波希米亞東部和摩拉維亞,完成後將接駁至波蘭邊境,與A1高速公路相連。 工程早在1939年已經開工,但在1960年前已經完成的77公里路段處於荒廢狀態。1967年布拉格—布爾諾段開工。1971年第一段通車,1980年通至布爾諾。捷克斯洛伐克解體後,工程由延伸至斯洛伐克改名連接波蘭。 目前未完工的、連接日科維采和貝奇瓦河畔利普尼克的路段,預計2022年完成。 Category:捷克高速公路.

新!!: 波希米亚和D1高速公路 (捷克) · 查看更多 »

D5高速公路 (捷克)

D5高速公路(Dálnice D5)是捷克的一條高速公路,全長150公里。東起首都布拉格,經波希米亞西部,與德國的6號高速公路連接。歷史上是紐倫堡至布拉格的查理之路的一部份。 工程1975年開始,1985起開始通車。2006年繞過皮爾森的隧道落成後正式完工。公路也是欧洲E50公路的一部份。 Category:捷克高速公路.

新!!: 波希米亚和D5高速公路 (捷克) · 查看更多 »

音樂情人夢

《音樂情人夢》(Violetta、Violetta)是一部於首播的阿根廷電視劇集,由拉丁美洲、歐洲、中東、及非洲的迪士尼頻道發行,製作。拉丁美洲及義大利於2012年5月14日正式首播。 台灣迪士尼頻道以本劇作為2015年開年大戲,於1月19日起每周一到四晚間9點半首播(第一季上半季)。劇中音樂、字幕中文翻譯及副聲道部分採用英文配音版本,並由新生代人氣偶像畢書盡擔任首播宣傳大使。2016年6月13日起每周一到四晚間10點再度重播。2017年2月6日起每周一到四晚間10點首播第一季第二階段(下半季),時段稱:「星光首映會-音樂情人夢」,除不做配音為原音播出外其餘播出模式不變。.

新!!: 波希米亚和音樂情人夢 · 查看更多 »

莱尼亚诺战役

莱尼亚诺战役(Battaglia di Legnano)是发生于1176年5月29日的一场战役,交战的双方是“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率领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与伦巴底同盟联军。同盟军最终获得胜利,而腓特烈在战役中险些丧命。.

新!!: 波希米亚和莱尼亚诺战役 · 查看更多 »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是一位重要的德语诗人,除了创作德语诗歌外还撰写小说、剧本以及一些杂文和法语诗歌,其书信集也是里尔克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19世纪末的诗歌裁体和风格以及欧洲颓废派文学都有深厚的影响。.

新!!: 波希米亚和莱纳·玛利亚·里尔克 · 查看更多 »

莱赫、切赫和罗斯

莱赫、切赫和罗斯是关于三位兄弟——莱赫、切赫和罗斯的传说,这三人各自建立了一个斯拉夫国家:波兰(莱赫建立,亦被称为“莱希亚”)、波希米亚(“切希”,切赫建立,现称捷克)、和鲁塞尼亚(“罗斯”,罗斯建立,其后继者为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个传说版本不一,而某些地区流传的版本只涉及到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兄弟。.

新!!: 波希米亚和莱赫、切赫和罗斯 · 查看更多 »

莱比锡战役

莱比锡战役,發生於1813年10月在德國萊比錫附近。因參戰國家和民族眾多,所以莱比锡战役亦被稱為“民族會戰”。拿破崙以十八萬人與俄羅斯、普魯士、奥地利及其他各國三十萬聯軍苦戰,最後敗陣。拿破崙敗返萊茵河西岸,最後返回巴黎。 隔年元老院宣告廢除拿破崙的帝位。整場戰役下來,反法聯盟死傷約5.4萬人,法軍約死傷3.7萬人。萊比錫戰役是拿破崙戰爭中最激烈的戰役,拿破崙的戰敗代表著拿破崙統治德意志的最後希望已經幻滅,反法聯軍於1814年3月31日進入巴黎,同年4月11日,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國,波旁王朝復辟。1815年2月26日拿破崙從厄爾巴島濳返法國,拿破崙再次奪得政權。歐洲其他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戰役正式展开,戰敗後,6月22日拿破仑再次宣布退位,聯軍很快攻佔巴黎,拿破崙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聖赫勒拿島,六年後死去(1821年5月5日)。.

新!!: 波希米亚和莱比锡战役 · 查看更多 »

遺腹子

遺腹子,是指生理父亲死后才出生的孩子。在胎儿母亲妊娠期内父亲死亡的孩子,出生后叫做遺腹子。一般法律上,承认遗腹子的继承权。.

新!!: 波希米亚和遺腹子 · 查看更多 »

聖瓦茨拉夫

瓦茨拉夫一世(Wenceslaus I,),又名“聖瓦茨拉夫”。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921年-935年在位)。波希米亞公爵弗拉季斯拉夫一世的長子、波列斯拉夫一世的兄長。 921年,父親弗拉季斯拉夫一世在一次抵抗馬扎爾人的戰役中逝世,瓦茨拉夫一世繼承爵位,當時只得十三歲。瓦茨拉夫是由祖母聖盧德米拉以基督徒身份養大,對他有深遠的影響。瓦茨拉夫登位後,由盧德米拉成為攝政。母親並不是基督徒,她不甘盧德米拉控制其兒子及政府,遂於921年9月15日,安排兩位貴族謀殺盧德米拉。從此,母親成為攝政直至瓦茨拉夫於924年親政為止。瓦茨拉夫通常被描述為極為虔誠、謙卑的基督徒,和一個非常博學和聰明的年輕人,母親攝政時,曾試圖將他變成異教徒。924年,瓦茨拉夫親政後,立即放逐了他的母親。18歲時,他打敗了背叛的考日姆公爵拉多斯拉夫。他還於布拉格的布拉格城堡中創立奉獻給聖維特的圓形大廳,此仍然存在是當今聖維特大教堂,是早期羅馬式圓形建築。 原本在弗拉季斯拉夫一世生前,波希米亞與巴伐利亞公爵惡人阿努爾夫聯盟,共同對抗薩克森公爵捕鳥者亨利。921年,巴伐利亞卻與薩克森在雷根斯堡議和。929年,巴伐利亞與薩克森的聯軍突襲布拉格,逼使瓦茨拉夫一世對兩國如同當年朝貢東法蘭克國王阿努爾夫一般。 935年,波列斯拉夫一世邀請其兄瓦茨拉夫一世到教堂,然後讓三名貴族謀殺瓦茨拉夫一世。波列斯拉夫一世遂繼承爵位。瓦茨拉夫一世的僕人為主報仇殺了其中一名刺客,卻被波列斯拉夫一世處死。瓦茨拉夫一世立即以殉教者及聖人的身份而死,所以亦稱為“聖瓦茨拉夫”。 Category:捷克君主 Category:圣诞节角色.

新!!: 波希米亚和聖瓦茨拉夫 · 查看更多 »

聖誕樹行動

聖誕樹行動(德語:Unternehmen Tannenbaum,或譯為冷杉行動),早先稱為綠色行動(德語:Unternehmen Grün),是納粹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制定入侵瑞士的計畫。計畫後來取消,從未實施。.

新!!: 波希米亚和聖誕樹行動 · 查看更多 »

聖魔之血

《聖魔之血》(トリニティ・ブラッド,Trinity Blood),為日本作家吉田直在《The Sneaker》雜誌連載的巴洛克風奇幻小說,內容環繞在「大災難」造成文明毀滅的遙遠未來,異種智慧生命體吸血鬼與人類持續爭鬥的黑暗時代。文庫版由日本角川書店發行,共分為長篇連載故事〈重生火星〉(Reborn on the Mars,縮寫 R.O.M)與短篇故事集〈怒斥月球〉(Rage Against the Moons,縮寫 R.A.M)兩個系列,但兩系列有些許共通處與連結。作者吉田直于2004年逝世,这部作品也因此未能完成。.

新!!: 波希米亚和聖魔之血 · 查看更多 »

聖若瑟

若瑟(יוֹסֵף,Yosef;Ἰωσήφ)是《新约圣经》記載中耶稣的養父,聖母瑪利亞的丈夫,為大衛家族後裔。又稱為納匝勒的聖若瑟、勞工的聖若瑟、大聖若瑟等,新教譯作約瑟,天主教譯為若瑟。 聖若瑟被天主教會在傳統認為是聖人,可是在十九世紀末才確立其瞻禮日,對其瞻禮日是為每年的3月19日、以及勞工主保的瞻禮於5月1日。.

新!!: 波希米亚和聖若瑟 · 查看更多 »

萨尔茨堡

萨尔茨堡(Salzburg),奥地利共和国萨尔茨堡州的首府,人口约15万(2007年),是继维也纳、格拉茨和林茨之后的奥地利第四大城市。萨尔茨堡位于奥地利的西部,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城市的建筑风格以巴洛克为主,城市的历史相当悠久,据史料记载,萨尔茨堡是现今奥地利管辖地域内历史最悠久的城市。 萨尔茨堡是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暂生命中超过一半的岁月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萨尔茨堡也是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的故乡,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萨尔茨堡老城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 波希米亚和萨尔茨堡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自由州

萨克森自由州(Freistaat Sachsen,上索布語:Swobodny stat Saksk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联邦州,位于德国东部。它是1990年新成立的。从1919年到1933年在该领域上曾经有过一个名为“自由州”的魏玛共和国的联邦州(Freistaat,是德语中共和国的一个旧称)。 其北部是勃兰登堡州,西北是萨克森-安哈尔特州,西部是图林根州和巴伐利亚州。南方有捷克共和国,东方是波兰。首府为德累斯顿。目前州长是斯塔尼斯拉夫·提里希(Stanislaw Tillich)。萨克森州在德国统一后于1990年恢复联邦州建制。.

新!!: 波希米亚和萨克森自由州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七世

教宗聖額我略七世(Sanctus Gregorius PP., 约1020年—1085年5月25日),原名希尔德布兰德(Ildebrando),于1073年4月22日被选为教宗并领此职到他逝世,而他是以一致欢呼的方式當選教宗。 額我略七世是在罗马天主教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的改革者之一。在有关主教的叙任权斗争中他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成为对手。.

新!!: 波希米亚和額我略七世 · 查看更多 »

褌 (和服)

褌(褌)是日本一種傳統的內褲樣式,在中國也被稱作兜襠布。褌一般是一段兩側有窄長布條的長寬布條,通過一定穿著方式用於遮擋私部。.

新!!: 波希米亚和褌 (和服) · 查看更多 »

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

西吉斯蒙德(德语:Sigismund von Luxemburg,捷克语:Zikmund,克罗地亚语:Žigmund,匈牙利语:Zsigmond,)是卢森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433年—1437年在位)。生于纽伦堡,是查理四世的儿子。他是勃兰登堡选帝侯(1378年—1388年,1411年—1415年),1411年被选举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433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同时还是匈牙利和克罗地亚國王(1387年—1437年在位)和波希米亚国王(1420年—1437年在位)。他被認為受過高等教育,會講多國語言(包括匈牙利語、德語、拉丁語、法語和義大利語),並熱衷於參加馬上比武在內的騎士比賽。 他致力於終結教會大分裂,終於在1414年至1418年在德國康士坦茲(Konstanz)召開大公會議,選出新任教宗馬丁五世(Martin V),結束大分裂;但是在康斯坦茨會議期間,因為捷克(當時為波希米亞王國)神學家胡斯被處死,導致了波希米亞長達十四年的胡斯戰爭,嚴重困擾著西吉斯蒙德晚年的生命。.

新!!: 波希米亚和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Imperio Español)或西班牙殖民帝国(Imperio colonial 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1790年其面积约2000万平方千米),被认为是領先於大英帝國的第一代日不落帝国(1402年-1975年)。 整個15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大航海時代、和殖民擴張的先驅。因為西班牙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歐洲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宾到东亚。一時之間,憑著其經驗充足的海軍,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由於有了在殖民地源源不絕的金錢支援,西班牙在歐洲憑著其造價昂貴、訓練有素的大方陣主宰欧洲戰場。著名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爾稱之為「演繹出人類歷史最非凡的史詩」。與此同時,西班牙征服者也殘忍的摧毀并屠殺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玛雅等美洲原住民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殖民;這些西班牙殖民的影響導致了現在除了巴西以外所有拉丁美洲國家都使用西班牙語和信仰天主教。 16世紀開始,和奧地利同門同宗的哈布斯堡家族取代了原本的皇室,入主西班牙。西班牙哈布斯堡利用美洲採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西班牙從1580年兼併葡萄牙帝国、南意大利,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則掌控了神聖羅馬帝國和匈牙利,使得西班牙除了在海外一直能維持著世上最大的殖民帝國以外、在歐洲也成為擁有最多的領土國家;版圖除了西班牙本土、還包括葡萄牙、比利時、荷蘭、南意大利。最後,因為都是同樣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也都是地域遼闊的大國,所以西班牙帝國和300年後的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西班牙在16至17世紀間經歷其黃金年代,以新教舊教的三十年戰爭為分界點,之前不斷強盛、之後由盛轉衰。 17世紀中葉(1640年代開始),因為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鬥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衝突。在地中海,她與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戰事頻繁;在歐洲大陸,法国的陸軍逐漸變得強大;在海外,西班牙首先與葡萄牙競爭,在葡萄牙衰弱后,後來的還要面對荷蘭獨立的80年戰爭、和新崛起的海軍強國英格兰;但是這些衝突中西班牙勝多敗少,基本能維持其海軍和陸軍在歐洲的頂尖地位。另外,因為正處於黃金時代,所以西班牙思想家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百花齊放,在自然法、主權、国际法、战争和经济建構了一些最早的現代思想,其有關思想學派統稱為薩拉曼卡學派,有些提倡民主和人權思想的激進者甚至懷疑西班牙帝国主义和君主制的合理性。但是,這個運動沒能和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等其他歐洲國家的先進思想一樣,在身為發源地的西班牙傳播開來,這使得西班牙在知識思維層面開始有下滑的跡象,而西歐國家的英法則後來居上。 18世紀,因為西班牙常年在其領土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污漸趨嚴重、沒有進行農業改良導致經濟停滯、以及把在美洲掠奪的金錢都用在修建教堂和擴充軍隊上,對其文化、藝術、商業上的投資自幾乎為零,最終導致西班牙的國力開始明顯衰落。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使西班牙失去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改由法國的波旁王朝入駐西班牙,從此西班牙在歐洲大陸上不斷要聽從于法國的擺佈。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因為失去了對西班牙王位,法國為了補償奧地利以及和奧地利大成友好關係,割讓了原本西班牙控制的南意大利和比利時給奧地利作為平衡。加上荷蘭和葡萄牙早脫離西班牙已獨立,西班牙在歐洲的領土只剩下西班牙本土而已,結束了其在歐洲霸主的歷史,其歐陸地位被法國和奧地利兩國瓜分。18世紀(1700年後),西班牙在歐洲大陸的政治地位一直只能充當法、奧之後的二流國家,但其實力依然有和英國、荷蘭相抗衡的能力,也因為本錢雄厚還是能遠遠超過葡萄牙、丹麥王國、瑞典帝國、俄羅斯帝國、波蘭-立陶宛等當時的歐洲中型國家。 19世紀,西班牙雖然在18世紀的歐陸屢戰屢敗,然而在殖民地的面積方面依然是英法荷葡這四個有殖民地國家的總和,并維持並擴張其殖民帝國,西班牙雖然已經衰敗、但依然靠著其廣闊的殖民地挺過了英·法·荷三國支持海上搶劫和內部貪污腐敗造成的危機。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世紀末期用因為宣揚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法國大革命的衝擊,西班牙內亂不止。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入侵西班牙引發半島戰爭,但更可怕的是民主主義思想在殖民地中產生了連鎖反應、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風起雲湧的引爆了了南美独立战争,這場殖民地對西班牙宗主國的集體叛變、导致幾乎所有西班牙在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宣佈獨立(1808年—1833年)。儘管如此,西班牙帝國由於之前的殖民地地夠多,所以依然在加勒比海(西屬古巴和西屬波多黎各)、亚洲()和大洋洲(西屬关岛、西屬密克罗尼西亚、西屬帛琉及西屬北馬里亞納群島)還保留相當多領土。1898年,原本就是從英國的殖民地獨立出來的美國,代表新興的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在美西战争中給予西班牙殖民帝國最後一擊,讓西班牙喪失了古巴和菲律賓以及所有在太平洋島嶼上的殖民地,這些太平洋島嶼的殖民地日後成為了美軍基地。此時,西班牙地位已經完全沒落,不僅不如英法荷奧這些老對手,還輸給了新崛起的美國、普魯士、俄羅斯帝國,西班牙被認為是歐洲最落後國家之一。 20世紀,西班牙瓜分非洲所得甚少,相較於傳統殖民地大國英法、和如日中天的德國·比利時,西班牙在瓜分非洲中只擁有包括西屬摩洛哥、西屬幾內亞和西屬撒哈拉少量領土,這也是西班牙最後一次殖民擴張。這些面積狹小的非洲殖民地也同樣在20世紀(1956年、1968年和、1975年),趁著“全世界殖民地從英法的殖民體系中獨立”的大熱潮,也從西班牙獨立成功。 21世紀,今日西班牙唯一僅存的殖民地,是位於北非摩洛哥沿岸的主權地(Plaza de soberanía),因為這塊土地原本的擁有者是摩洛哥、是西班牙根據戰爭而獲得的領土,但因為西班牙現在屬於富裕的歐盟、所以此殖民地人民並不想回歸摩洛哥,導致西班牙至今依然和摩洛哥有領土爭端。.

新!!: 波希米亚和西班牙帝國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歷史

西班牙历史开始于伊比利亚的史前時期,其间经历第二个全球性帝国——西班牙帝国的崛起和衰落,及至現今作为一個主權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及欧盟成员国的现状。 现代人类在大约三万五千年前即已经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在其后数千年里,又有数波入侵者和殖民者纷至沓来,其中包括凯尔特人、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人、罗马人和-zh-hant:西哥德人; zh-hans:西哥特人-。公元711年,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的军队(西班牙人统称他們为摩尔人)入侵,并几乎征服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在接下来七百五十年里,独立的穆斯林国家相继建立,而穆斯林控制的区域被称为阿尔-安达卢斯。同时,北方弱小的基督教国家在宗教势力支持下展开對半岛漫长的收复运动,史称收复失地运动。随着1492年格拉纳达的陷落,该运动宣告落幕。收复失地运动的結果,使伊比利半島形成眾多基督教王國,為首的是卡斯提爾王國、阿拉貢王國、納瓦爾王國、葡萄牙王國。除上述四國外,還有卡斯提爾國王兼任君主的萊昂王國、加里西亞王國、托雷多王國、穆爾西亞王國、科爾多瓦王國、哈恩王國、塞維利亞王國、格拉納達王國、阿斯圖里亞斯親王國、阿拉瓦侯國、比斯開莊園、莫利納莊園(以上諸國與卡斯提爾王國形成卡斯提爾王冠);阿拉貢國王兼任君主的巴塞隆那伯國、瓦倫西亞王國、馬略卡王國(以上諸國與阿拉貢王國形成阿拉貢王冠)。 1469年,卡斯提爾公主伊莎貝拉與阿拉貢王子費迪南聯姻,1474年,伊莎貝拉即位為卡斯提爾女王伊莎貝拉一世,1479年,費迪南即位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兩人的聯姻使兩人得以共同統治絕大部分西班牙領土,兩人的後裔於1512年成為納瓦爾國王後,成為西班牙全境唯一的君主,從而使西班牙全境政治達成統一,然而在1833年之前,西班牙境內的眾多基督教王國,並未正式形成為單一且長期持續的西班牙王國。 1492年,格拉纳达的陷落的同一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首次扬帆出海寻找新大陆,揭开西班牙殖民帝国興盛的序幕。著名的异端裁判所也在这时建立,大批不愿改宗天主教的犹太人和穆斯林被驱逐出国。 在接下来三个世纪裡,西班牙諸國成为全球最重要殖民勢力。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同时也是16世纪和17世纪大部分时间裡最重要的全球力量。西班牙文学和艺术、各种学术研究和哲学,都在这时繁盛起来。西班牙諸國在美洲建立幅员广阔的帝国,从加利福尼亚延伸至巴塔哥尼亚,此外还包括西太平洋上多个殖民地。在殖民地源源不断的财富支持下,西班牙諸國卷入欧洲多次宗教战争和政治阴谋中,在这期间,它取得但是最后又失去廣濶的领土,包括:部分尼德兰、意大利、法国和德意志,并先後与法国、英国和瑞典爆发战争。值得一提的是,它还在地中海、北非和土耳其帝国进行数场战争。西班牙諸國的欧洲战争換来经济上的重大损失;在17世纪的下半叶,哈布斯堡皇室腐敗的统治最终导致帝国的衰落,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为标志,这场战争最终使西班牙从欧洲的领导地位上滑落,但西班牙仍然是個占据优势的殖民国家。 18世纪,西班牙諸國新的王朝——波旁王朝建立,由於大部分的阿拉貢王冠諸國貴族於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反對波旁王朝出身的費利佩五世,因此費利佩五世繼承西班牙諸國的王位後頒布新基本法令,1707年至1716年間相繼取消阿拉貢、加泰隆尼亞、瓦倫西亞、馬略卡等國的議會與自治立法權,使上述諸國納入卡斯提爾王冠的管轄,阿拉貢王冠消滅。波旁王朝的统治者曾努力的复兴该国家,并取得一些成功,这种成功在对美国独立战争的介入中达到顶峰。但在18世纪末,局势又开始逆转。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在全欧洲引起混乱,1808年,半島戰爭爆發,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兄長約瑟夫·波拿巴(即何塞一世)成為西班牙諸國國王,頒布巴約訥規約,使西班牙第一次成為這個國家的正式稱呼,但戰爭的失敗使這個新生政權迅速覆滅。1812年,效忠波旁王朝的加地斯議會所通過的西班牙憲法亦沿用西班牙諸國作為國號,然而1813年12月,波旁王朝復辟後,費迪南七世卻廢除1812年西班牙憲法。 半島戰爭使得西班牙本土對於美洲殖民地的控制力減弱,使得西班牙諸國於美洲的殖民地使以相继独立。1836年憲法使得伊莎貝拉二世成為西班牙諸國女王,此後西班牙一直是正式國號,未再變動,1869年憲法使得阿馬德奧一世成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諸國到西班牙的轉變,象徵這個國家進一步的統一。然而半島战争之后,西班牙在代表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其他派别的政党的相互纠缠中变得软弱不堪,各政党都没有足够的力量组成长期的政权以有效的解决国内的问题。民族主义运动在老帝国最后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中出现,导致西班牙和美国发生美西战争,结果在19世纪末,西班牙失去其最后几块殖民地。 20世纪初,西班牙的政局越来越动荡,1931年,君主制被廢除,社會主義者建立西班牙共和國,然而1936年爆发血腥的内战。内战最后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领导的民族主义独裁登台,西班牙共和國被廢除而告终结,他控制着西班牙政府到1975年。西班牙在二战中是中立国,不过许多西班牙志愿者都出现在战争双方的阵营当中。战后时期国内局势相对稳定(但仍发生注目的巴斯克民族解放運動),在60年代和70年代经历经济的快速增长。1975年,佛朗哥去世,由胡安·卡洛斯王子带领的波旁王室回到国内。尽管国内的紧张局势仍然存在(如穆斯林移民问题和巴斯克地区问题),但是现代西班牙显示在受欢迎的胡安·卡洛斯国王领导下、作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健康、现代、民主的发展趋向,是欧洲生活水平提高快速的地区。現今西班牙是欧盟成员国之一,并举办1982年FIFA世界杯及1992年夏季奥运会。.

新!!: 波希米亚和西班牙歷史 · 查看更多 »

西里尔 (东罗马帝国传教士)

西里尔(Κύριλλος;Кѷриллъ;Cyril),也译作基里尔、济利禄、西瑞爾,826年或827年生于东罗马帝国萨洛尼卡(位于现在的希腊)Encyclopedia Britannica, Major alphabets of the world, Cyrillic and Glagolitic alphabets, 2008, O.Ed.

新!!: 波希米亚和西里尔 (东罗马帝国传教士) · 查看更多 »

西里尔与美多德

西里尔与美多德(Κύριλλος καὶ Μεθόδιος,Кѷриллъ и Меѳодїи)是东罗马帝国的著名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正教的同时,他们同为西里尔字母的发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同时被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封为圣人,被称为“圣西里尔和圣美多德”。.

新!!: 波希米亚和西里尔与美多德 · 查看更多 »

西里西亞

西里西亞(波兰语:Śląsk;德语:Schlesien;捷克语:Slezsko;西里西亚语:Ślonsk / Ślónsk;拉丁语:Silesia)是中欧的一个历史地域名称。目前,该地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波兰西南部,小部分则属于捷克和德国。奥得河及其支流几乎流经整个地区,两岸都有许多重要城市。该地沿着苏台德山脉,其南部与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接壤。西里西亚现在最大的城市是历史名城弗罗茨瓦夫和卡托维兹。 在中世纪,西里西亚最先属于波兰皮亚斯特王朝,后来为波希米亚王国夺得并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526年起,它随着波希米亚王国归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742年,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取胜,从奥地利获得西里西亚的大部分。这些地区后来组成了普鲁士的西里西亚省。 1945年之后,西里西亚绝大部分并入波兰(见右图)。小部分位于德国萨克森自由州,而奥匈帝国统治的部分现在位于捷克。 现在,西里西亚大部分地区位于波兰,目前被分为数个省(Voivodship):.

新!!: 波希米亚和西里西亞 · 查看更多 »

馬口鐵

口鐵(SPTE),又名镀锡铁,是两面鍍有錫的铁皮,即冷轧低碳薄钢板,可防鏽、耐腐蚀、无毒。主要用于製作金属包装,包括罐頭食品、饮料、化工、医药、卫生、涂料、油漆、喷雾剂、化妆品瓶盖等。臺灣受日本影響被稱為白鐵的板金、鈑金常與馬口鐵有連帶關係,臺語中的白鐵仔又常指不鏽鋼。 早在14世纪波希米亚就开始生产马口铁,主要用来制造餐具和水杯。1800年,英国人制造了长期保存食物的马口铁罐,1847年,美国人发明了製罐机器,从此马口铁的需求不断扩展,目前全世界每年生产的锡有约1/3以上用来制造马口铁。.

新!!: 波希米亚和馬口鐵 · 查看更多 »

馬克西米連·尤利西斯·布勞恩

克西米连·尤利西斯·冯·布勞恩帝国伯爵(Maximilian Ulysses Reichsgraf von Browne,),18世紀奧地利陆军元帅。 德文的布勞恩其實英文叫做布朗,是在英國受迫害的愛爾蘭天主教徒後代,所以在奧地利從軍。他曾參與過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布勞恩在1751年擢升為波希米亞總司令及1753年成為元帥。 1756年七年戰爭爆發,布勞恩元帥率34,500奧軍與腓特烈大帝進行羅布西茨戰役。他打算利用地形隱蔽主力,繞過普軍偷渡易北河,以救援被普魯士占領的薩克森領土。但是普魯士中央步兵主力和近衛騎兵的猛烈進攻,使奧軍無法脫身。奧軍數量上佔有優勢,普魯士軍隊一次又一次進攻被擊退,但普軍依靠素質優勢彌補數量的不足,每一次被擊退,都能夠有秩序地撤下來重新編組,再發動進攻。到下午,普軍強攻終於拿下奧軍防禦支撐點羅布西茨村,布勞恩在大雨中撤出了戰場。 1757年,腓特烈集中11萬大軍,分四路大舉入侵波希米亞。然後四路變兩路,兩軍夾易北河南下,進攻布勞恩元帥呈弧形防禦的11萬奧軍。布勞恩元帥看到普魯士鋒芒正盛,謹慎地收攏部隊向後撤退,與趕來增援的卡爾親王會合,以他為總司令,集中6萬人,於5月6日與普軍迎面碰撞,開始布拉格戰役。奧軍陣地在高地上,下面地形很差,基本無法發動正面強攻。普軍於是向東面,普軍左翼試圖迂回,奧軍也向這個方向增援。將近中午,普軍發動進攻,但是由於戰前對地形偵察不清,普軍第一梯隊陷入魚塘的沼澤泥地之中,被奧軍反攻,兩個整團潰散。主戰場上普魯士左翼進攻亦失敗,陷入危機之中。奧軍右翼乘勝追擊,卻在反攻中與中央脫離了接觸,戰線當中出現空洞,被普軍反過來包圍了得勝以後過度伸展的奧軍右翼。與此同時,普軍驃騎兵從戰場週邊迂回到奧軍中央背後,於中午時分發動奇襲,捲擊奧軍主力,普軍戰線正面也同時發動進攻。奧軍大敗,下午4點向布拉格撤退,布勞恩元帥受致命重傷,不久死去。.

新!!: 波希米亚和馬克西米連·尤利西斯·布勞恩 · 查看更多 »

馬克森戰役

克森戰役發生於1759年11月20日的馬克森,該地位於今日德國境內。本次戰役是七年戰爭的一場戰役,最後以普魯士的軍隊投降告終。 一支一萬四千人的普魯士兵團在(腓特列大帝的將軍之一)的指揮下,嘗試破壞奧地利軍隊在德勒斯登和波希米亞地區的連繫。道恩元帥率領四萬名部隊對該部發動攻擊,並於1759年11月20日擊敗了這支孤立的兵團,最後芬克於隔日(11月20日)決定投降。.

新!!: 波希米亚和馬克森戰役 · 查看更多 »

马尔西陨石坑

尔西陨石坑(Marci)是月球背面北半球上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捷克波希米亚医生及科学家"扬·马列克·马尔西·克隆兰德"(Jan Marek Marci von Kronland,1595年–1667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新!!: 波希米亚和马尔西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克西米利安二世(Maximilian II.,)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1576年在位)。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 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童年接受了良好的人文主义教育,对新教显示出特别的好感,但最终出于政治前途的考虑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公开宣布信仰天主教。但他因为反对查理五世,赢得了新教派诸侯(Reichsfürsten)的好感。.

新!!: 波希米亚和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马赛皂

赛皂(Savon de Marseille)是一种清洁能力很强,用于身体保湿的香皂。它是通过精炼植物油以及氢氧化钠进行皂化反应得出的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通过工业流水线或者手工制作完成。传统马赛皂的一项必要指标就是其必须含有仅从橄榄油中制得的72%的脂肪酸。 在十七世纪,法国的路易十四规定了这种香皂的制作标准。到了十九世纪,马赛地区拥有90家制皂厂,这个兴盛的产业处于化学领域的前列。1913年其产量达到18万吨,攀上巅峰。1950年以后,主流清洁剂的迅猛发展则加速了马赛皂的衰败。.

新!!: 波希米亚和马赛皂 · 查看更多 »

马蒂亚斯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马蒂亚斯(Matthias,1557年2月14日维也纳—1619年3月20日维也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12年—1619年在位)、匈牙利国王(1608年—1619年在位,称“马蒂亚斯二世”)和波希米亚国王(1611年—1619年在位,称“马蒂亚斯二世”)。 馬蒂亞斯的父親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二世(Maximilian II),母親是查理五世的女儿瑪麗亞。其兄長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 由於魯道夫不願向奧斯曼帝國妥協,而且頑固地認爲他可以通過一次新十字軍東征統一所有信奉基督教的國家,1593年他開始了一場同土耳其的戰爭,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1606年,被稱爲“漫長的戰爭”(或“奧斯曼戰爭”、“十三年戰爭”),期間的1604年他所統治的匈牙利發生叛亂,1605年魯道夫被他的其他家庭成員迫使,將匈牙利事務的管理權交給了他的弟弟馬蒂亞斯,馬蒂亞斯在1606年艱難地分別同匈牙利叛亂者和土耳其人達成和平協定,魯道夫對此非常生氣,他認爲馬蒂亞斯所作出巨大的讓步只是爲了維持自己的權力,因此準備重新對土耳其開戰。但馬蒂亞斯爭取到了匈牙利叛亂者的支援,迫使魯道夫放棄了匈牙利、奧地利和摩拉維亞的王位給馬蒂亞斯。 與此同時,波希米亞新教派看准了神聖羅馬帝國最微弱的時機,提出更多宗教自由的要求,魯道夫在1609年簽署文件(Majestätsbriefe)滿足了他們的要求,賦予信奉新教的波希米亞和西里西亞貴族以宗教信仰自由和特權,這一舉動成爲了後來1618年開始的三十年戰爭導火索。雖然波希米亞人的要求被滿足了,但是他們卻得寸進尺地施壓要求更多自由,魯道夫只得派兵鎮壓,波希米亞人轉而向馬蒂亞斯請求幫助,馬蒂亞斯將魯道夫囚禁在布拉格的城堡中,直到1611年魯道夫將波希米亞的王位讓與馬蒂亞斯。 被弟弟奪去所有實權的9個月後,魯道夫於1612年1月20日去世,去世時只剩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個空頭銜,馬蒂亞斯在1612年6月13日繼承了魯道夫的皇位。 1617年,施蒂里亚大公查理二世之子斐迪南當選爲波希米亞國王。由於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明顯支援,他繼承無嗣的馬提亞斯皇帝的皇位和匈牙利王位幾乎也成定局。 斐迪南頑固的宗教政策引起了新教信徒的極度不安;在登上王位後不久,斐迪南就撕毀了前皇帝魯道夫二世頒佈的在波希米亞准許宗教信仰自由的敕令。很快他在波希米亞便受到來自各個社會階層的反對。1618年5月22日,在布拉格發生了擲出窗外事件,波希米亞新教派爲了捍衛先前魯道夫文件賦予他們的權利,將兩名皇帝的使者扔出窗外,成爲波希米亞起義和整個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的開端。捷克貴族宣佈廢黜斐迪南二世,選出普法爾茨選侯腓特烈五世爲國王。 1619年皇帝馬提亞斯去世,斐迪南二世順利地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帝位和匈牙利王位。 |- |- |- M M M M.

新!!: 波希米亚和马蒂亚斯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 查看更多 »

马格德堡法律

格德堡法律(Magdeburger Recht)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公元936—973年)于弗莱明法律的基础上设定的一套城市法。对当地管理者给予城镇和乡村的内部自治程度作出了规范。法律以奥托一世曾居住的德国城市马格德堡而命名。这些城镇特许宪章可能是中世纪时期中欧最重要的法律,这也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在随后几个世纪内发展出的德国城镇法的基石。更重要的是,包括波西米亚、匈牙利和波兰等地诸多王侯对此法律的接受和修订,使得这一套法律成为推动整个地区乡村及城市建设,乃至城镇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新!!: 波希米亚和马格德堡法律 · 查看更多 »

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

魯道夫四世(Rudolf IV;)哈布斯堡王朝的奧地利大公(1358年-1365年在位)。因為哈布斯堡家族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的金璽詔書中沒有成為選帝侯,魯道夫四世因此假製了大特權,試圖將奧地利升格為一個大公國,以期與金璽詔書上的七大選帝侯的權位互相抗衡,但該稱號未得到皇帝查理四世的承認。魯道夫四世被後世稱為「創始人」。.

新!!: 波希米亚和魯道夫四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魔鬼圣经

《魔鬼圣经》(拉丁语:Codex Gigas,英语:Giant Book,意为“大书”),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中世纪手抄本,于13世纪早期制作于波希米亚地区的一所本笃会修道院内。此书目前存放于斯德哥尔摩市内的瑞典皇家图书馆。此书因其中的巨幅魔鬼插图和抄书人的诡秘传说故事而以“魔鬼圣经”(Devil's Bible)之名著称于世。.

新!!: 波希米亚和魔鬼圣经 · 查看更多 »

谢维尔兹公国

谢维尔兹公国是一个首都位于谢维尔兹的前西里西亚公国,建立在1341年波兰分裂的时候。这是很多西里西亚的公国中的一个公国,而且直到1443年受到皮雅斯特王朝和波西米亚王冠领地的统治。除了尼萨公国,该国是该地区唯一的采邑主教區(天主教主教兼任領主)。 自1443年被兹比格涅夫·奥列施尼茨基用6000个四便士银币购买后,该国变为克拉科夫主教的财产。在很多方面上,这个小公国几乎是一个国中之国:有自己的法律,财政和军队。仅仅在1790年大议会将公国纳入波兰立陶宛联邦。在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兰时,公国因为属于西里西亚,所以它和邻近地区被普鲁士吞并,纳入了新行省新西里西亚(Neuschlesien)。在1800年,主教所在地离开了公国。在1807年,拿破仑重新建立该国,并作为礼物送给了他的朋友让·拉纳,在维也纳会议后,该国变为了俄罗斯帝国统治的波兰议会王国。在1918年,谢维尔兹属于波兰第二共和国,在1939年到1945年间属于纳粹德国。在1951年亚当·斯特凡·撒奋哈死前克拉科夫主教继续使用头衔谢维尔兹亲王的头衔。.

新!!: 波希米亚和谢维尔兹公国 · 查看更多 »

豌豆蚬

豌豆蚬(学名:Pisidium subtruncatum)是泥蜆科豌豆蚬属的一种,舊屬帘蛤目泥蜆亞目,是一種生活於淡水的微小雙殼綱軟體動物。.

新!!: 波希米亚和豌豆蚬 · 查看更多 »

鲁道夫一世 (德意志)

鲁道夫.冯.哈布斯堡 (Rudolf von Hapsburg,)罗马人民的国王。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奠基人,1273年10月24日于安亨教堂登基。 鲁道夫一世是阿尔萨斯南部和瑞士北部的领主,哈布斯堡伯爵的儿子。.

新!!: 波希米亚和鲁道夫一世 (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鲁道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鲁道夫二世(Rudolf II.,,生于维也纳,卒于布拉格)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76年—1612年在位)。他也是匈牙利国王(称“鲁道夫”,1576年—1608年在位)、波希米亚国王(称“鲁道夫二世”,1576年—1611年在位)和奥地利大公(称“鲁道夫五世”,1576年—1608年)。 传统历史观点认为,鲁道夫是一个碌碌无为的统治者,他的政治失误直接导致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他同时又是文艺复兴艺术的忠实爱好者,还热衷神秘艺术和知识,促进了科学革命的发展。.

新!!: 波希米亚和鲁道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貝德日赫

貝德日赫(,)。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1172年-1173年)及(1178年-1189年)。波希米亞國王弗拉迪斯拉夫二世之子。.

新!!: 波希米亚和貝德日赫 · 查看更多 »

貝斯普里姆

貝斯普里姆 (Bezprym,986年~1032年)。皮雅斯特王朝的波蘭國王(1031年~1032年)。波列斯瓦夫一世(勇敢者)之長子。 1003年,貝斯普里姆被送到意大利的修道院為僧侶,除去繼位的資格。1025年,父親波列斯瓦夫一世逝世,其弟梅什科二世繼位。 波希米亞、匈牙利和德國人相繼入侵。1027年,匈牙利國王伊什特萬一世從梅什科二世手裡奪取了斯洛伐克。1031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二世則奪取了上盧日策。同年,貝斯普里姆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二世及基輔大公雅羅斯拉夫一世幫助之下奪走王位,梅什科二世逃到波希米亞。貝斯普里姆遂將波蘭皇冠送給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但是貝斯普里姆的統治短暫,他在1032年被殺。在波希米亞公爵奧德爾奇赫幫助下,梅什科二世在1032年恢復了王位, Category:波蘭君主 B.

新!!: 波希米亚和貝斯普里姆 · 查看更多 »

貢薩洛·費爾南德斯·科爾多瓦

貢薩洛·費爾南德斯·德·科爾多瓦(Gonzalo Fernández de Córdoba;)西班牙民族英雄、著名軍事家。具有偉大的將軍(El Gran Capitán)稱號之西班牙將領。阿拉貢王國、那不勒斯王國、卡斯蒂利亞和萊昂王國將領,西班牙大方陣創始人,首位近代化常備軍的組建者。因在收復失地運動、意大利戰爭、中以少勝多,屢次擊敗當時歐陸兩大強權法蘭西王國和奧斯曼帝國而著名。他有一位同名姪孫,是八十年戰爭、三十年戰爭、曼托瓦及蒙費拉托爵位繼承戰爭時期之將領。.

新!!: 波希米亚和貢薩洛·費爾南德斯·科爾多瓦 · 查看更多 »

賢者之石

賢者之石(Philosopher's stone)是一种存在于传说或神话中的物質,其形态可能为石头(固体)、粉末或液体。它被认為能拿來將一般的非貴重金屬變成黃金,或製造能讓人長生不老的萬能藥,又或者醫治百病。其他的称号还有哲学家之石、天上的石头、红药液、第五元素等等。由于炼金术师们对这种物质的不懈追求,它也被赋予了大奇迹、伟大的创造等称号。有时候,这些称号也同时用来称呼那些贤者之石的制造者,以此来形象地表现他们居于炼金术的顶点。 法國煉金術士尼古拉·弗拉梅爾對賢者之石的研究使他聞名於世。.

新!!: 波希米亚和賢者之石 · 查看更多 »

贝多伊齐·斯美塔那

贝德里赫·斯美塔那(Bedřich Smetana ,),生於波希米亞利托米什爾,卒於布拉格,捷克作曲家。他的音樂成功發揚了捷克民族文化,和捷克的獨立密不可分,因此被譽為捷克音樂之父。在國際間他以歌劇《被出賣的新嫁娘》最具代表性;包括交響詩組曲《我的祖國》細膩地演繹了捷克的歷史、傳說故事和景緻,以及第一號弦樂四重奏《我的一生》。.

新!!: 波希米亚和贝多伊齐·斯美塔那 · 查看更多 »

贝拉二世

贝拉二世(瞎子)(匈牙利语:II.

新!!: 波希米亚和贝拉二世 · 查看更多 »

贝拉四世

贝拉四世(匈牙利语:IV.Béla,)匈牙利阿尔帕德王朝国王(1235年—1270年在位)。安德烈二世與他的第一任妻子格特魯德所生的長子。 贝拉四世试图挽回其父颁布的黄金诏书给王室带来的损失,1235年企图废止把王室领地分封给大贵族的做法,以制止封建割据的发展。1241年席卷东欧的蒙古大军在击败波兰-德意志联军后又於蒂薩河之戰大败匈牙利军队(1241年4月11日),侵入匈牙利本土。贝拉四世逃到奥地利,然而蒙古人的兵锋很快又抵达维也纳。只是由于蒙古大汗窝阔台去世,侵略者在1242年便全部撤离匈牙利。贝拉四世设法恢复国家在战争中遭受重创的经济与军事能力(建设城市与城堡)。 1243年—1244年,贝拉四世为争夺达尔马提亚的几座城市与威尼斯作战。他还在1253年和1260年为争夺奥地利和施蒂里亚而与波希米亚国王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进行过两次战争(均告失败)。加利奇公爵丹尼尔·罗曼诺维奇在雅罗斯拉夫尔战役中打败匈牙利大贵族的军队后(1245年),贝拉四世与他长期结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貝拉四世的配偶是瑪麗亞·拉斯卡里娜,她是一位拜占庭公主。他們兩人的後裔後來跟歐洲各王室通婚,使得現存所有歐洲君王都具有拜占庭血統。 Category:匈牙利国王.

新!!: 波希米亚和贝拉四世 · 查看更多 »

费迪南德

费迪南德(Ferdinand),日耳曼语族名字,在西班牙语中为费尔南多、埃尔南多、埃尔南(Fernando, Hernando, Hernán),在葡萄牙语中为“Fernão”費南,,在法语中为“Fernand”、“Ferdinand”費南、費迪南,意大利语中为“Ferdinando”費迪南多,可以指:.

新!!: 波希米亚和费迪南德 · 查看更多 »

贾科莫·卡萨诺瓦

贾科莫·卡萨诺瓦(Giacomo Girolamo Casanova,),极富传奇色彩的意大利冒险家、作家、「追寻女色的风流才子」。18世纪享誉欧洲的大情圣。生于意大利威尼斯,卒於波希米亚的达克斯(现捷克杜赫佐夫)。 有关于卡萨诺瓦许多人都会将其与拜伦的小说/歌剧《唐璜》(Don Juan)相提并论,因为他们同样在一生中有着不计其数的伴侣。然而卡萨诺瓦终究不同于虚构的故事,唐璜只是一个传说,而卡萨诺瓦则是真真切切的历史。与唐璜中更加不同的是,卡萨诺瓦深爱着他所有的女人,并与她们长期保持着友好的关系。风流韵事也只不过是卡萨诺瓦丰富多彩的人生中某个章节。 卡萨诺瓦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作品当属其穷尽晚年精力的创作《我的一生》(Histoire de ma vie),这部法语写成的自传式小说讲述了卡萨诺瓦一生中的故事。选择法语撰寫只因为方便流传的原因(中世纪法语是欧洲最广为流传的语种)因此卡萨诺瓦在自传的序言中也写道:J'ai écrit en français, et non pas en italien parce que la langue française est plus répandue que la mienne(我用法语写自傳而不用意大利语,是因为法语比我自己的語言流传得更廣。)。由此可见卡萨诺瓦预想到或试图令自己的这部自传经久流传,为了方便以后未知的读者群而选择了一种更为普及的语言。此前另一位威尼斯的知名人物——剧作家卡罗·哥尔多尼(Carlo Goldoni)亦同样选择用法语书写自己的自传,或许亦对卡萨诺瓦产生了一定影响。虽然卡萨诺瓦撰寫的一些其他作品使用的都是意大利语,或许这位大情圣预知到了那些作品不会成为历史的纪念碑,然而自传就另当别论。.

新!!: 波希米亚和贾科莫·卡萨诺瓦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格奥尔格·西姆佩特 (巴登-巴登)

路德维希·格奥尔格·西姆佩特(Ludwig Georg Simpert,1702年6月7日—1761年10月22日)是巴登-巴登藩侯(1707年—1761年),1727年前由母亲弗兰齐丝卡·西比拉·奥古斯塔(Franziska Sibylla Augusta von Sachsen-Lauenburg)摄政,由于他酷爱打猎,因此得到绰号“猎人路易”(德语:Jägerlouis)。.

新!!: 波希米亚和路德维希·格奥尔格·西姆佩特 (巴登-巴登) · 查看更多 »

路易九世 (法兰西)

路易九世(Louis IX;),绰号贤人(le Prudhomme),俗称圣路易(Saint Louis),自1226年至去世为卡佩王朝法兰西国王,在位超过43年。天主教會1297年封他为圣人。路易九世是法王雄狮路易八世和王后卡斯蒂利亚的布朗什的次子,幼年接受了严格且宗教性强的教育。他是父母幸存孩子中的长子,在父亲死后继承王位,时年12岁。1226年11月29日他在兰斯主教座堂加冕,但他的母后根据路易八世的遗嘱对他进行“监护”,直到他长大成人。 成年后,路易结束了卡佩王朝和金雀花王朝间的冲突,将包括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博凯尔、卡尔卡松地区及布卢瓦、沙特尔、沙托丹和桑塞尔等伯爵领地并入王家领地,并加强了对诺曼底、安茹、图赖讷、曼恩和普瓦圖的控制。 路易九世是一名大刀阔斧的改革者,试图在他的王国内实现公平。他发布“国王四十日”,将執達吏和軍事糾察引入国内,導入无罪推定原则,减少使用酷刑,禁止神意裁判和私斗,建立被告对原告的第二次答辩。路易的行动和声望超越国界,他是欧洲不同君主間的仲裁人和争端平息者。他还建立了王国单一货币,以及最高法院和审计法院的前身机构。另一方面,路易非常虔诚,建立很多教堂、修道院和收容所以扶贫济弱,努力使蒙古大汗皈依基督教,提供基金支持建立索邦學院,于1242年建造圣礼拜堂以崇敬圣物。 路易根据他病笃时的心愿,在奇迹般病愈后再度起誓,在弟弟阿图瓦的罗贝尔、普瓦捷的阿尔封斯以及安茹的夏尔的陪同下组织第七次十字军东征埃及。回国后,路易将十字军失败的原因归因为神的惩罚,因此加强王权,重建基督教道德秩序。他决定惩治褻瀆、赌博、放贷和卖淫;他也试图让犹太人自愿或强制改宗。为此,他对犹太人施以各种手段,包括焚毁塔木德等,他在统治末期,迫使犹太人在胸前和后背佩戴黄色或红色的圆形标志,同时保护他们免受攻击。最后他在组织第八次十字军东征突尼斯期间,可能因痢疾于1270年去世。 路易九世于1297年8月11日由教宗波尼法爵八世尊崇为法兰西的圣路易(saint Louis de France)。他的庆节日固定在他去世之日8月25日。身为君主,当今人们认为他促进了法国经济、知识和艺术复苏,并把处于祖父菲利普·奥古斯特和孙子美男子菲利普之间的他视为卡佩王朝直系三大君主之一。.

新!!: 波希米亚和路易九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齐格蒙特一世

格蒙特一世(Zygmunt I Stary;Žygimantas II Senasis;1467年1月1日—1548年4月1日),雅盖隆王朝成员,在1506年至1548年间为波兰国王与立陶宛大公。此前齐格蒙特一世已成为西里西亚公爵。 他把農奴制合法化,使波蘭農民被一定程度地束縛在貴族的莊園農場中。在1517年娶了斯福爾扎家族(義大利著名的米蘭統治者)的女性成員為第二任王后之後,他把文藝復興的文化引入波蘭,大力贊助藝術並引進義大利的建築師、藝術家與名廚,促成16世紀的波蘭黃金時代。.

新!!: 波希米亚和齐格蒙特一世 · 查看更多 »

農奴制

農奴制是一種在封建制度下、特別是莊園制度下的與農民地位相關的奴役制度。農奴制度主要發展在歐洲10世紀中世紀中期,持續到19世紀中葉,以財務束縛或變異的奴隸制為條件對農民實行奴役。農奴以自己的勞力,在國有或莊園主的土地工作,以換取保護和公正,以及在該土地上額外開墾耕作以保證自己的生計。 農奴制不僅涉及農作,也包括礦業、森業和築路。農奴制下,莊園形成了社會的基本單位,農奴形成了封建社會最低的社會階層。農奴受到法律、經濟和社會關係上的多重束縛。農奴不同於奴隸,農奴的領主只有不完全的人身佔有權。領主不能處死農奴,但能隨意處罰(黥面)或連同土地買賣、抵押和轉讓。農奴有義務為領主無償勞作,農奴的產出也被定義為領主的產權(所以農奴逃走等於盜取領主財產)。 1861年俄羅斯廢除的農奴制規定,領主的產業往往以農奴的數量來衡量。但農奴要困在莊園土地上,不得領主批准,不得離開。如果農奴逃亡,要受來自國家制度的懲罰,領主也會捕捉他們。.

新!!: 波希米亚和農奴制 · 查看更多 »

达夫妮·杜穆里埃

达夫妮·杜穆里埃女爵士,布朗宁爵士夫人,DBE(Dame Daphne du Maurier, Lady Browning,),一译达夫妮·杜莫里哀,英国小说家、剧作家。 杜穆里埃的小说多以故乡康沃尔郡的海岸为地点,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代表作品有《蝴蝶梦》和《牙买加客栈》。她的多部作品都被改编为电影,当中包括《蝴蝶梦》、《牙买加客栈》两部小说和《鸟》、《威尼斯癡魂》两个短篇故事。前三部电影都由亞弗列·希治閣执导,而最后一部电影则由尼古拉斯·罗伊格执导。.

新!!: 波希米亚和达夫妮·杜穆里埃 · 查看更多 »

连枷

连枷,也称作梿枷,是一种农用收割工具,用于分离谷物的外壳。 连枷通常由至少两段大的棍子组成,棍子之间由短链相连。一根棍子由使用者握持并挥舞,其他的棍子则对谷物进行击打,从而是外壳从谷物上分离开来。连枷的具体尺寸和形状通常由谷物种类和农民所处的地区而决定,不同的谷物和地区需要不同的连枷。例如魁北克的农民在处理小麦时所用的连枷大多是由两段木棍所组成。手持的一段大约1.5米长,直径约为3厘米;另一段一般1米长,直径也为3厘米左右,但是在末端逐渐变细。其他谷物所需的连枷,比如水稻和斯佩耳特小麦,则有不同的尺寸。 由于科技的发展,新的收割设备被设计和生产出来,比如联合收割机。由于这些新的设备需要的人力更少,连枷在很多国家被逐渐淘汰。但是在许多地方,比如在明尼苏达,野生水稻只允许用人力的方式收割。在那里,独木舟和不超过30英尺的连枷是收割野生水稻的主要工具。 .

新!!: 波希米亚和连枷 · 查看更多 »

霍亨弗里德堡戰役

霍亨弗里德堡戰役(Battle of Hohenfriedberg,德語:Schlacht bei Hohenfriedeberg),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在1745年6月4日的戰役。以普軍勝利作結。.

新!!: 波希米亚和霍亨弗里德堡戰役 · 查看更多 »

霍拉舍維采

霍拉舍維采 (捷克文:Holašovice、德文:Holaschowitz)是位於捷克南部的一座村莊,捷克布傑約維采以西15公里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仍然完整保持著中世紀時期的村莊構造和南部波希米亞地區的巴洛克式建築。由於村內大多數居民是德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強制遷徙,此座村莊被放棄,直到1990年後才重新有人居住。1998年,霍拉舍維采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新!!: 波希米亚和霍拉舍維采 · 查看更多 »

茲比格涅夫 (波蘭)

兹比格涅夫(Zbigniew,)。皮亞斯特王朝的波蘭公爵(1102年-1107年在位)。波蘭公爵瓦迪斯瓦夫一世的私生子,母親一說是波蘭貴族,一說是瓦迪斯瓦夫一世的侍女,他們的婚姻並不受當時教會承認。.

新!!: 波希米亚和茲比格涅夫 (波蘭) · 查看更多 »

胡安·卡洛斯一世

胡安·卡洛斯一世(Juan Carlos I,全名:胡安·卡洛斯·阿方索·维克托·玛利亚·德波旁—波旁-两西西里,Juan Carlos Alfonso Víctor María de Borbón y Borbón-Dos Sicilias,),是西班牙前任國王,也是佛朗哥時代結束後的第一任國王,於1975年11月27日登基。 他在位期間,導引西班牙民主化,推動君主立憲限縮自身權力,並粉碎1981年的未遂軍事政變,深受西班牙人愛戴。由於受到王室醜聞及長期的健康問題困擾,他於2014年6月2日宣布退位,19日正式退位,結束39年的統治。其子费利佩六世继位。.

新!!: 波希米亚和胡安·卡洛斯一世 · 查看更多 »

胡安·德·波旁

胡安·卡洛斯·德雷蕯·西爾維斯特·阿方索·德·波旁-巴腾堡(Juan Carlos Teresa Silverio Alfonso de Borbón y Battenberg,),巴塞隆納伯爵,原西班牙王位繼承人。 他是原国王阿方索十三世第三子,1931年,西班牙国内左翼共和革命爆发,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成立,父亲被迫退位和逃亡。1933年6月21日,长兄阿方索和次兄海梅放弃本身和后代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权。1935年10月12日娶兩西西里王國的瑪麗亞·德·拉·瑪塞迪絲公主(1910年12月23日-2000年1月2日),育有兩子兩女。西班牙在佛朗哥時期結束後的第一位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為其長子。.

新!!: 波希米亚和胡安·德·波旁 · 查看更多 »

胡特尔派

胡特尔派,又译哈特派,是基督教新教再洗礼派的一个分支,和阿米什人和门诺会一样,其来源可追溯到16世纪激进宗教改革时期。其创始人雅各布·胡特尔(Jacob Hutter)死后,教民以共产主义、和平主义社区的形式散居在欧洲,18-19世纪几乎灭绝,然后在北美大陆发展开来。125年间,人数从400人增加到42000人。目前绝大多数胡尔特社区位于加拿大和美国北部大平原地区。.

新!!: 波希米亚和胡特尔派 · 查看更多 »

胡斯雕像

胡斯雕像(Pomník mistra Jana Husa)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舊城广场的一端,雕像描绘波希米亞的反教廷威權學者扬·胡斯、胜利的胡斯派勇士和新教徒,他们被迫流亡200年,而一位年轻的母亲象征国家的再生。这雕像揭幕于1915年,以纪念殉道500周年。雕像的设计者是,完全由捐款建成。.

新!!: 波希米亚和胡斯雕像 · 查看更多 »

胡斯战争

胡斯戰爭(Hussite Wars)-亦稱波希米亞戰爭 (Bohemian Wars),發生於1419年7月30日至1434年5月30日,起因於神聖羅馬帝國領地波希米亞的宗教改革家揚·胡斯在康士坦斯大公會議中,被羅馬天主教會判決為異端並以火刑處死,引起支持他的地方貴族及民眾起兵對抗羅馬天主教會以及支持天主教的神聖羅馬帝國中央政府;在戰爭初期到中期,由於在扬·杰式卡的卓越領導以及波希米亞當地先進的兵器工業支援下,胡斯信徒屢次擊敗帝國軍;然而在傑式卡染病去世以及組織內部發生分裂的情況下,胡斯信徒逐漸屈居劣勢,繼承傑式卡的塔博爾派統帥普洛科普也在1434年的利帕尼之戰戰死,1437年胡斯黨人最終仍被神聖羅馬帝國所鎮壓。.

新!!: 波希米亚和胡斯战争 · 查看更多 »

胜利之后圣母堂 (罗马)

胜利之后圣母堂(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是一座罗马天主教宗座圣殿,也是間司鐸級樞機領銜教堂 ,位于意大利罗马的九月二十日街。.

新!!: 波希米亚和胜利之后圣母堂 (罗马) · 查看更多 »

背角无齿蚌

背角无齿蚌(学名:Sinanodonta woodiana),又称圆蚌、田蚌,是蚌科中华无齿蚌属的一個淡水貽貝雙殼類軟體動物物種。.

新!!: 波希米亚和背角无齿蚌 · 查看更多 »

鈾(Uranium)是一種銀白色金屬化學元素,屬於元素週期表中的錒系,化學符號為U,原子序為92。每個鈾原子有92個質子和92個電子,其中6個為價電子。鈾具有微放射性,其同位素都不稳定,并以鈾-238(146個中子)和鈾-235(143個中子)最为常见。鈾在天然放射性核素中原子量第二高,仅次于钚。其密度比鉛高出大約70%,比金和鎢低。天然的泥土、岩石和水中含有百萬分之一至百萬分之十左右的鈾。採礦工業從瀝青鈾礦等礦物中提取出鈾元素。 自然界中的鈾以三种同位素的形式存在:鈾-238(99.2739至99.2752%)、鈾-235(0.7198至0.7202%)、和微量的鈾-234(0.0050至0.0059%)。鈾在衰變的時候釋放出α粒子。鈾-238的半衰期為44.7億年,鈾-235的則為7.04億年,因此它们被用于估算地球的年齡。 鈾獨特的核子特性有很大的實用價值。鈾-235是唯一自发裂變的同位素。鈾-238在快速中子撞擊下能夠裂變,屬於增殖性材料,即能在核反應爐中經核嬗變成為可裂變的鈈-239。鈾-233也是一種用於核科技的可裂變同位素,可從自然釷元素製成。鈾-238自發裂變的機率极低,快中子撞擊可诱导其裂變;鈾-235和233可被慢中子撞击而裂变,如果其质量超过临界质量,就都能夠維持核連鎖反應,在核反应过程中的微小质量损失会转化成巨大的能量。这一特性使它们可用于生产核裂变武器与核能发电。耗尽后的鈾-235发电原料被称为貧鈾(含238U),可用做钢材添加剂,製造贫铀弹和裝甲。.

新!!: 波希米亚和鈾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Albrecht I,),哈布斯堡王朝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298年-1308年在位)。 1282年,阿尔布雷希特从父亲(鲁道夫一世)处获得奥地利和施蒂里亚领地。但是於1283年6月簽訂的萊茵費爾登條約訂下魯道夫二世需要放棄奧地利及施蒂里亞公國,由阿爾布雷希特一世單獨管理,魯道夫二世沒有王位繼承權。根據條約內容,魯道夫二世將得到委任為士瓦本公爵(只是一個虛銜,1268年康拉丁被處決後,士瓦本已沒有實際君主)管理外奧地利的零散領地以作補償,但是魯道夫二世實際是從未得到這些領地。 魯道夫一世不能為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爭取繼承羅馬人民的國王。鲁道夫一世于1291年去世后,德意志诸侯拒绝接受阿尔布雷希特继承王位,他们选出拿骚的阿道夫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在此之前,魯道夫一世於1290年密謀由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繼承被謀殺的拉斯洛四世的匈牙利王位,亦遭受挫敗。 阿爾布雷希特一世並未放棄王位。終於在1298年,由一些德意志諸侯支持下,推翻了阿道夫並取而代之成為羅馬人民的國王。虽然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已于1303年承认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他从未加冕。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实行了一些对农奴、犹太人和商人有利的政策。他为自己的儿子鲁道夫三世争取到了波希米亚的王位(神圣罗马帝国最大的王公爵位)。1307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企图吞并图林根,结果遭到败北。 1308年5月1日,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在鎮壓士瓦本暴亂途中,於羅伊斯河附近的溫迪施,被魯道夫二世的兒子約翰行刺被殺,因为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剥夺了約翰的继承权。因長子魯道夫三世早於1307年逝世,由次子腓特烈三世繼承奥地利公爵之位。 A A A.

新!!: 波希米亚和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德意志)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德语:Albrecht II,)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大公(称阿尔布雷希特五世,1404年~1439年在位),匈牙利国王(1437年起)和波希米亚国王(1437年起)。1438年他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但未能加冕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是奥地利大公阿尔布雷希特四世之子,生于维也纳。他在1404年继承父亲的领地奥地利大公国(哈布斯堡家族的另一支统治着内奥地利)。在长大成人--,阿尔布雷希特积极支持卢森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也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国王)镇压胡斯运动。1422年,他与西吉斯蒙德的女儿和继承人卢森堡的伊丽莎白结婚。由于西吉斯蒙德没有男性子嗣,阿尔布雷希特因婚姻关系成为他在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王位继承人。除了他妻子与匈牙利古老的阿尔帕德王朝和波希米亚的古代王朝有血缘关系以外,阿尔布雷希特自己也是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的远房--裔,这就给他继承这两国的王位增添了依据。 在西吉斯蒙德于1437年去世--,阿尔布雷希特在次年1月1日加冕为匈牙利国王,6个月--又加冕为波希米亚国王。1438年3月18日,德意志选侯在法兰克福选举他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称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这意味着他有机会成为皇帝。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的权力局限于奥地利和匈牙利。他企图在波希米亚进一步扑灭胡斯运动,但那里的胡斯派仍拥有强大力量。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被圣杯派的领袖波杰布拉德的伊日打败,此--他不再试图控制波希米亚。 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二世颁布了著名的美因茨国事诏书。这份诏书是皇帝与教皇之间的一个初步协定,旨在使德国基督教会受皇帝影响,并推迟对教会的进一步改革。 1439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二世派军队入侵匈牙利,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在抵抗入侵的战争中死于匈牙利境内的内斯梅里。他留下一名遺腹子拉迪斯勞斯。拉迪斯勞斯出生--繼承了奧地利和波希米亞,匈牙利贵族则选举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为国王。.

新!!: 波希米亚和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赫特·冯·华伦斯坦

阿尔布雷赫特·冯·华伦斯坦(Albrecht Wenzel Eusebius von Wallenstein,Albrecht Václav Eusebius z Valdštejna,),是波希米亚(现今捷克一部分)杰出的军事家。在三十年战争中的丹麦阶段以及瑞典阶段,华伦斯坦带领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与反哈布斯堡联盟作战。他亦成为三十年战争中的重要人物。.

新!!: 波希米亚和阿尔布雷赫特·冯·华伦斯坦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德 (温迪施格雷茨亲王)

阿尔弗雷德·坎迪杜斯·费迪南德,温迪施格雷茨亲王(Fürst zu Windisch-Graetz, also Windisch-Grätz, Windischgrätz and Windischgraetz,英语:Alfred Candidus Ferdinand, Prince of Windisch-Graetz,),奥地利陆军元帅。出身於奧地利施蒂里亚(Styria)的貴族家庭。 温迪施格雷茨生於布魯塞爾。1804年在哈布斯堡皇家陆军任槍騎兵軍官。他参加了拿破仑战争中所有的战争,以及莱比锡战役。1833年,他被任命为師長(Feldmarschall)。在随后的几年和平时期,他任波希米亞駐軍司令(1840年),驻守布拉格。1848年3月镇压维也纳的暴动,6月布拉格人民起義中他的妻子被流弹击中死去,他血腥鎮壓布拉格起義,被稱為“布拉格的劊子手”,宣布整个波西米亚戒严,10月晉陞为陸軍元帥。 1848年10月维也纳复发起义,他被传召率大批军队圍陷維也納,将共和派領袖R.布魯姆和起義領袖W.C.邁森豪爾等人判處死刑,並施展權勢促使奧皇斐迪南一世(1835~1848在位)退位,擁立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為帝(1848~1916在位)。1849年被任命为首席指挥官,鎮壓匈牙利革命家拉乔斯·科苏特(Lajos Kossuth)領導的匈牙利起義軍,他取得了一些早期的成功,并重新占领了布达佩斯(1849年1月),后遭到失敗,被解職。1859年出任美因茨要塞司令官。1861年成為奧貴族院世襲成員。1862年3月21日卒於維也納。 ----.

新!!: 波希米亚和阿尔弗雷德 (温迪施格雷茨亲王)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德·库宾

阿爾弗雷德·里奧波德·伊西多爾·庫賓(Alfred Leopold Isidor Kubin,1877年4月10日-1959年8月20日),是奥地利的版画家、插画家,偶尔变身成为作家。他是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重要代表。 庫賓出生在波希米亚的利特梅里茨(Leitmeritz),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现在是捷克的利托梅日采。 1892年至1896年间,他当风景摄影师阿洛伊斯·比爾(Alois Beer)的学徒,开始学习一些艺术方面的技能。1896年,他在他母亲的坟墓前自杀未遂。次年由于神经衰弱结束了短暂的军旅生活。 1898年,庫賓开始在自然主义画家路德维希·施密德-罗伊特(Ludwig Schmid-Reutte)的私人学院进行艺术研究,不过直到他在慕尼黑美术学院入学前并没有完成在那里的研究。 在慕尼黑,庫賓发现了奥迪隆·雷东、爱德华·蒙克、詹姆斯·恩索尔、和的作品。 他深受马克斯·克林格尔版画的影响:“一个新的艺术向我敞开了怀抱,我恣意地表现每个虚幻的感官世界。在离开版画前,我发誓我将用我的生命来创作这样的作品”克林格尔和戈雅的凹版腐蚀制版法影响了他这个时期的风格,大体上是幻想类的水墨画,偶尔画一些死亡题材。 在1902年至1910年间,庫賓还画了一点油画,但是从那之后,他主要在画钢笔画、水彩和版画。1911年,他开始和蓝骑士来往,并在1913年在柏林的暴风雨画廊(Der Sturm)和他们一起举办画展。不过之后,他离开了先锋派。 庫賓被认为是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重要代表,以阴暗可怖的想象闻名。就像奥斯卡·科柯施卡和,庫賓既有艺术天赋,又有文学天赋。 他给埃德加·爱伦·坡、E·T·A·霍夫曼和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绘制过插图。庫賓同时还為德国幻想杂志《》绘制插图。 庫賓最著名的书是《另一側》(Die andere Seite,1909年),是一部发生在一个虚构的压迫之地的幻想小说。这部小说幽闭荒诞的风格让人想到弗朗茨·卡夫卡的作品。《另一側》的插图最初是用在的小说《》中,但是由于《The Golem》出版的延期,庫賓把它们用在了自己的小说中。 从1906年直到他去世,他在上奥地利州因河畔韋恩施泰因茨維克列德特(Zwickledt)的一座12世纪的小城堡过着孤独的生活。 1938年德奥合并(1938年3月12日纳粹德国与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合并),他的作品被污蔑为,但是他仍在二战期间努力创作。 Category:奧地利插畫家 Category:版畫家.

新!!: 波希米亚和阿尔弗雷德·库宾 · 查看更多 »

阿瓦尔人

阿瓦尔人在古代是欧亚大陆的一个游牧民族的名称。他们约在6世纪时迁徙到欧洲中部和东部。到9世纪初以前,一直统治潘諾尼亞平原。因与高加索地区的阿瓦尔人进行区别也称潘诺尼亚平原阿瓦尔人。 阿瓦尔人起源,一说他们就是中国典籍中记载的古代游牧民族柔然殘部。阿瓦爾一名在蒙古語中作abarga,有虫與蛇的意義。.

新!!: 波希米亚和阿瓦尔人 · 查看更多 »

阿達爾伯特 (奧地利)

阿達爾伯特(Albrecht;),有“勝利者阿達爾伯特”稱號,奧地利巴本堡王朝藩侯(1018年—1055年在位)。奧地利藩侯利奧波德一世的第三子、亨利一世的弟弟。.

新!!: 波希米亚和阿達爾伯特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阿诺·施瓦辛格

阿诺德·阿洛伊斯·施瓦辛格(Arnold Alois Schwarzenegger,),是一位美国男子健身運動員、演员和政治家,生于奥地利,曾經擔任第38任美国加利福尼亞州州長。曾出演過較著名的作品包括《王者之劍》(1982年)、《魔鬼終結者》(1984年至2019年)、《魔鬼司令》(1985年)、《終極戰士》(1987年)、《魔鬼總動員》(1990年)、《魔鬼大帝:真實謊言》(1994年)、《魔鬼二世》(1994年)、《浴血任務》(2010年至2014年)和《重擊防線》(2013年)。 在2003年加利福尼亚州罢免州长中,史瓦辛格作为共和黨的候选人之一赢得了48.7%的选票当选为州长,並於2003年11月17日上任。在2006年11月7日的州长大選中,史瓦辛格再度以55.9%的高得票率,擊敗對手獲選連任,並於2007年1月5日宣誓就職,任期至2011年1月3日。卸任后他重回演藝界。.

新!!: 波希米亚和阿诺·施瓦辛格 · 查看更多 »

阿达尔伯特·吉罗维茨

阿达尔伯特·吉罗维茨(捷克语:Vojtěch Matyáš Jírovec,Adalbert Gyrowetz,),波西米亚作曲家。早年在布拉格学音乐,1785年到维也纳,结识了莫扎特。之后在欧洲各地游历,晚年回到维也纳终老。吉罗维茨是一位长寿的多产作曲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他的音乐风格受莫扎特影响较大。.

新!!: 波希米亚和阿达尔伯特·吉罗维茨 · 查看更多 »

阿桑教堂

阿桑教堂(Asamkirche)的正式名称是内波穆克圣若翰教堂,是德国慕尼黑的一座教堂,建于1733年到1746年,由阿桑兄弟(Egid Quirin Asam和Cosmas Damian Asam)建造,作为私人教堂使用。由于市民的反对,兄弟被迫将教堂向公众开放,虽然他们继续承担建筑的所有费用。阿桑教堂是巴伐利亚晚期巴洛克建筑或洛可可建筑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其右侧是建于1733年的阿桑宅邸,左侧是建于1771年的神父楼。 的先锋艺术家阿桑(Cosmas Damian Asam)兄弟捐建。 装饰华丽的正立面描绘波希米亚圣徒内波穆克圣若翰的事迹。教堂的天花板装饰着华丽的绘画和金饰,祭坛.

新!!: 波希米亚和阿桑教堂 · 查看更多 »

阿方索王子 (西班牙)

阿方索·克里斯提诺·特里萨·安格洛·弗朗西斯科·德·阿西西及诸圣·德·波旁—波旁-两西西里(Alfonso Cristino Teresa Ángelo Francisco de Asís y Todos los Santos de Borbón y Borbón Dos-Sicilias,),出生于罗马。西班牙王子。是胡安亲王的幼子。前任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的亲弟弟。1956年,在葡萄牙度假打猎时,因为猎枪以外走火去世。.

新!!: 波希米亚和阿方索王子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阿方索,阿斯图里亚斯亲王 (1907–1938)

阿方索·皮奥·克里斯提诺·爱德华多·弗朗西斯科·吉列尔莫·卡洛斯·恩里克·欧根尼奥·费尔南多·安东尼奥·贝南西奥·德·波旁-巴腾堡(Alfonso Pío Cristino Eduardo Francisco Guillermo Carlos Enrique Eugenio Fernando Antonio Venancio de Borbón y Battenberg,),出生于马德里。阿斯图里亚斯亲王,科瓦东加伯爵。西班牙前国王阿方索十三世與其妻子巴騰堡郡主維多利亞·尤金妮亞的长子和继承人。 阿方索是一名血友病患者。1933年6月21日,因為要貴庶通婚而放弃本身和后代的王位继承权,先后有过两次贵庶通婚,无婚生子女。有一个私生子:阿方索·德·波旁·桑佩德罗。1938年,在美国迈阿密死于车祸,终年31岁。.

新!!: 波希米亚和阿方索,阿斯图里亚斯亲王 (1907–1938) · 查看更多 »

蘇台德區問題

蘇台德區問題或苏台德区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于1938年发生在捷克斯洛伐克与纳粹德国之间的一次冲突。事件的原因是对蘇台德地區主权的争执。 至1918年为止以德意志族人为主的苏台德地区和以捷克人为主的波西米亚同属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捷克独立。1918年11月捷克军队占领了以德意志族人为多数的地区。不顾当地居民的反对,在聖日耳曼條約中苏台德地区被划分给捷克斯洛伐克。 从1933年开始以康拉德·亨莱因为首的亲纳粹的苏台德德意志族人党不断加强其自主运动。这个运动一开始只是一个地区性的内部矛盾,但是纳粹德国的扩张和霸权政治很快就开始利用这个运动,由此危及到法国和英国的安全利益。1938年3月德奧合併后苏台德区问题成为欧洲外交政治的焦点。.

新!!: 波希米亚和蘇台德區問題 · 查看更多 »

蘇台德地區

蘇台德地區(或譯蘇德台)(;;)是一个独特的历史名称,指1938年至1945年期间,(;)的居住地。它包括波西米亚、摩拉維亞与西里西亚的部分地区,位于苏台德山脉附近。 在13世纪时,日耳曼人迁居于此。在奥匈帝国时期,由于哈布斯堡王朝的政策,德意志裔人口迅速增长。19世纪末,当地说德语的德意志人与捷克人产生冲突,萌生独立想法。1918年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分裂,苏台德地区成为新建立的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此时此地已居住着300余万德意志人,为当地主体民族。1938年慕尼黑会议后,在英、法两国同意下,捷克斯洛伐克被迫割让苏台德地区给纳粹德国。这只是助长希特勒侵略中欧的野心。最后,德国在1939年入侵波兰,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德国投降,地区重归捷克斯洛伐克,大多數德意志人遭驅逐出境,只剩下約24萬人。1993年捷克與斯洛伐克分裂,此地歸屬於捷克共和国。.

新!!: 波希米亚和蘇台德地區 · 查看更多 »

赫尔米诺人

赫尔米诺人(德文:Herminonen)是於存於1世紀前后的一支日耳曼人部落,最初居住在現今歐洲德國北部易北河畔,而後勢力逐漸擴張至現今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士瓦本和波希米亚。 Category:日耳曼人.

新!!: 波希米亚和赫尔米诺人 · 查看更多 »

赫拉德茨-克拉洛韋州

赫拉德茨-克拉洛韋州(捷克語:Královéhradecký kraj),是捷克的一個州,歷史上屬於波希米亞的東北部。面積5,768 平方公里,人口548,368(2006年)。首府赫拉德茨-克拉洛韋。下分五區。 Category:捷克行政区划 Category:波希米亞.

新!!: 波希米亚和赫拉德茨-克拉洛韋州 · 查看更多 »

赖因哈德·泽尔腾

赖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德国波恩大学教授,数学家、經濟學家,世界语者。1930年出生於當時屬於德國的布雷斯勞。布雷斯勞的文化極多元,曾被普魯士、德國、波希米亞、奧國占領,在波茨坦條約之後才回歸波蘭,現名弗羅茲拉夫。澤爾騰於1951年入法蘭克福大學,主修數學,並於1957獲得該校之數學碩士,更於1961年獲得同校數學博士。其受雇該校數學教授Heinz Sauermann,開拓了他對賽局理論的視野。他與约翰·福布斯·纳什、约翰·海萨尼获得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2016年8月23日逝世於波蘭波茲南,終年85歳。 泽尔腾教授先后任教于伯克利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比勒费尔德大学和波恩大学。.

新!!: 波希米亚和赖因哈德·泽尔腾 · 查看更多 »

蒙古帝国

蒙古帝國(1206-1368),正式國號為大蒙古国,是一个横跨欧亚兩洲的全球帝國,也是歷史上鄰接版圖最遼闊的國家。蒙古人武力興盛的時期曾發動三次蒙古西征,在1259年蒙哥汗在位时期,疆域一度达到鼎盛,約2400萬平方公里,但是一年後由於蒙哥汗去世所引發的內戰,導致帝國開始分裂瓦解,蒙古人對於歐亞大陸的影響力也逐漸式微。 蒙古帝國由蒙古人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在斡难河边建立,國號“大蒙古國”。據《蒙古秘史》,其創始於斡难河河源,通常認為創建時間約為鐵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落(塔塔尔、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部、以尼伦和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始有「成吉思汗」之稱號時的1206年。蒙古帝國建立後屢次對外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金朝、西遼、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已占领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西南、東北、華北、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在內的廣大地域。 成吉思汗領導的第一次西征(1219-1221/1223)滅西遼、花剌子模、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并越過高加索山擊破钦察人各部。 第二次西征(1236-1242)於窩闊台汗在位時期發動、以拔都為主帥,先後征服伏尔加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人的卡马突厥国,進而滅亡位於东欧平原的基輔羅斯,而後擊潰波蘭王国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大敗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亞第二帝国,前锋遠達当时意大利的威尼斯共和国的达尔马提亚,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拉什卡。 第三次西征(1256-1260)於蒙哥汗在位時期、主帥為旭烈兀,滅亡了木剌夷(暗杀组织)、阿拔斯王朝,以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蒙古军短时间占领叙利亚,后被新兴的马木路克王朝驱逐)。蒙古帝国在三次的西征中共侵吞40多個國家。 然而,蒙古汗國在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争位战后走向分裂。尽管忽必烈于1264年击败阿里不哥,其所主張的對於“蒙古大汗”之位的繼承權並沒有獲得四大汗國的一致承認;原屬大蒙古國的朮赤後王封地、察合臺後王封地、窩闊臺後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事實上的獨立地位,被稱為四大汗国;其他一些蒙古帝國時期建立的小型汗國多依附于四大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自稱“蒙古大汗”。1279年大元灭南宋。自此元朝控制領地包括今中國大部地區和蒙古高原。实际处于独立地位的蒙古四大汗国(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與元朝之间互不统属,战争不断,直到元成宗時期才終於獲承認元朝皇帝為蒙古大汗、據宗主地位,之後四大汗国的疆土又陆续经历演变。最後一位元朝皇帝元惠宗被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於1368年驱逐出中原,其政權存在於蒙古高原地區,史稱北元。北元亡于1388年或1402年,由韃靼部和瓦剌部的首領先後繼承“蒙古大汗”稱號,但是其統治範圍沒有再超出過蒙古高原;其後明朝长期和察合台汗国和欽察汗国及其他的小汗國同時並存,直到17世紀蒙古人建立的主要汗國均致滅亡。最後一任蒙古大汗察哈爾部林丹汗被後金皇太極擊敗,其子额哲后來歸降皇太極,漠南蒙古諸部于1636年3月聚瀋陽,承認皇太極為大汗、統轄漠南蒙古諸部,“蒙古汗國”歷史正式結束。.

新!!: 波希米亚和蒙古帝国 · 查看更多 »

肖托夸运动

肖托夸(Chautauqua,又译學托擴,肖陶扩)是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早期在美国非常流行的成人教育运动(同时也指其集会教育形式)。在1920年代中期以前,肖托夸集会在美国农业地区广为传播。肖托夸为社区提供娱乐与文化教育,与会成员包括了当时的演说家,教师,音乐家,艺人,牧师和其他各方面专家。但这一运动随着广播,电视,电影等的崛起而逐渐消亡。 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说肖托夸是“美国最美国的事物。”.

新!!: 波希米亚和肖托夸运动 · 查看更多 »

肖普朗

肖普朗(Sopron,德语:Ödenburg,厄登堡),是一个位于奥地利边界的匈牙利市镇,位于布达佩斯西部220公里,只离奥地利首都维也纳60公里。依2005年的统计,人口有56,394人。.

新!!: 波希米亚和肖普朗 · 查看更多 »

蓋薩一世

蓋薩一世(I.;),匈牙利阿爾帕德王朝國王(1074年—1077年在位)。貝拉一世的長子、母親是波蘭國王梅什科二世的女兒主里切扎。 約1040年,蓋薩一世出生於波蘭,當時父親貝拉一世與兄長們正被逐出匈牙利。1048年,伯父安德烈一世登上王位,貝拉一世回國並獲得三分之一的土地為公國。安德烈一世當時未有兒子,所以以貝拉一世為繼位人。1053年,安德烈一世的兒子所羅門出生,這斷絕了他的弟弟貝拉公爵的繼承願望。1060年,貝拉一世出走波蘭,要求妻舅波蘭公爵波列斯瓦夫二世的軍事協助爭奪王位。安德烈一世終於在決戰中重傷去世,貝拉一世繼承匈牙利王位。 1063年,神聖羅馬帝國協助所羅門奪回王位而出兵匈牙利,兩軍並未交戰,父親貝拉一世死於意外事故,被自己御座上突然倒塌的的華蓋壓死。所羅門於1063年9月再度加冕為國王,蓋薩、拉斯洛及蘭珀特兄弟三人被迫出逃波蘭。當德意志大軍退出匈牙利後,三兄弟由波蘭回到匈牙利,於1064年1月20日在焦爾與所羅門達成協議,三人承認所羅門為國王,而所羅門賜回他們父親原本擁有的公國。由1064年至1071年,他們堂兄弟之間緊密合作,相安無事,分別於1067年及1071年一同攻打波希米亞及拜占庭帝國。 1074年3月14日,蓋薩一世由其妹夫奧洛穆克的奧托大軍協助下擊敗所羅門。所羅門只好出逃,回到他的根據地莫雄馬扎爾古堡,蓋薩一世登上王位,被貴族們承認為匈牙利國王。所羅門只能在亨利四世的協助下統治莫雄馬扎爾古堡及普萊斯堡。在蓋薩一世逝世前數月,蓋薩一世曾主動與所羅門議和。 1077年,蓋薩一世逝世,當時他的兒子卡爾曼及阿爾莫什皆年幼,由他的弟弟拉斯洛一世繼承王位。 Category:匈牙利國王.

新!!: 波希米亚和蓋薩一世 · 查看更多 »

自由射手

《魔彈射手》(Der Freischütz)是德国作曲家韦伯的代表作,全剧共三幕,于1821年6月21日,在柏林皇家歌剧院作首演。 在德国民间传说裡面,Der Freischütz指的是百发百中的射手,因为他拥有神奇的魔弹--.

新!!: 波希米亚和自由射手 · 查看更多 »

臬玻穆的聖若望朝聖教堂

臬玻穆的聖若望朝聖教堂(Poutní kostel svatého Jana Nepomuckého)是位於捷克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交界處小鎮薩扎瓦河畔日賈爾的一座教堂,始建設於1719年,完工於1769年。這座教堂融合了巴洛克建築和哥特式建築兩種風格的特徵。1994年,這座教堂被登錄入世界遺產名單。.

新!!: 波希米亚和臬玻穆的聖若望朝聖教堂 · 查看更多 »

臬玻穆的若望

杨 内波穆克(Jan Nepomucký,)是捷克共和国的一位民族圣人,被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四世淹死在伏尔塔瓦河。後世认为他的死因是由于他是波希米亚王后的告解神师,并且拒绝透露告解的秘密。根据这种说法,杨 内波穆克被认为是天主教会第一位因而殉道者,由于他死的方式,他成为反诽谤的主保圣人,同时也是抵御洪水的主保圣人。.

新!!: 波希米亚和臬玻穆的若望 · 查看更多 »

金玺诏书

金璽詔書(拉丁语:Bulla aurea),或著稱作「金色詔書」、「金皮詔書」或「黃金詔書」,是指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由東羅馬帝國皇帝或是歐洲君主所頒發的詔書,以繫上金質裝飾來代表印信,或王璽以金印而非傳統的蠟印,稱做金璽詔書。這個專有名詞本來專指被鑄造的金質印信本身,後來用來泛稱整張詔書。這樣的詔書就是在西歐所稱的金璽詔書,在東羅馬帝國亦稱為黃金詔書標識、黃金詔書等。日文翻譯為「金印敕書」,或是「黃金文書」,均不遠於原意,這裡一並提出以供參考。.

新!!: 波希米亚和金玺诏书 · 查看更多 »

金斯基宫 (维也纳)

金斯基宫(Palais Kinsky)是一座巴洛克宫殿,位于奥地利维也纳内城区。它最初是为司令 Wirich 菲利普·冯·道恩伯爵兴建,他的儿子利奥波德·约瑟夫·冯·道恩被玛丽娅·特蕾西娅提拔为奥地利陆军元帅。它后来被波西米亚贵族金斯基家族收购,有时被称为道恩-金斯基宫。 1717年,道恩伯爵委托建筑师约翰·卢卡斯·冯·希尔德布兰特负责兴建。它在1784年被出售给金斯基家族。金斯基宫拥有黄白两色的立面,装饰华丽的楼梯,以及彩绘天花板,镜子和雕像。 波兰将军、帝国元帅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于1763年5月7日出生在金斯基宫。 金斯基宫在1990年代末进行修复,恢复其先前的设计。房间有巴洛克彩绘天花板和昂贵的拼花地板。金斯基宫用于拍卖活动,开设商铺和餐厅,还被用于进行欧盟赞助的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之间的最终地位谈判。 File:Palais Kinsky Vienna June 2006 105.jpg|金斯基宫 File:Palais Kinsky Vienna June 2006 103.jpg|金斯基宫 File:Palais Kinsky Vienna June 2006 050.jpg|徽章 File:Palais Kinsky Vienna June 2006 076.jpg|天花板 File:Palais Kinsky Vienna June 2006 073.jpg|巴洛克内部.

新!!: 波希米亚和金斯基宫 (维也纳) · 查看更多 »

镭(舊譯作鈤、銧)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Ra,它的原子序数是88,是一种银白色的碱土金属,带有放射性,而且十分贵重,每克约100美金。 镭在1898年由居里夫人及她丈夫皮埃尔·居里在捷克北波希米亚发现。他们发现铀在衰变后,衰变物仍带放射性。镭的拼音名称Radium即是放射性的意思。 镭-226為鐳的最穩定同位素,半衰期為1600年,进行α-蜕变,放出α射线和γ射线。它衰变时会放出氡气到大气中。氡仍有放射性,且可被生物吸入,危害生命。 镭能够致癌,但是它也能够治疗癌症。.

新!!: 波希米亚和镭 · 查看更多 »

长子西征

长子西征,又称蒙古第二次西征、蒙古侵略歐洲(Mongol invasion of Europe),是蒙古帝國继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的西征。1235年开始至约1242年,历时约8年,因由各族宗王长子或长孙(术赤次子拔都、窝阔台长子贵由、拖雷长子蒙哥、察合台长孙不里等)率兵西征,故称“长子西征”。這場戰爭,名义上由拔都擔任总帅,實際上由速不台領軍,統領军队总数估计在十二万人以上,摧毀了基輔羅斯、弗拉基米尔公国等東斯拉夫列國。1235年春,在遣阔出南征的同时,窝阔台汗又遣拔都、贵由、蒙哥、不里西征。13世紀以降,歷史學家都在爭論蒙古人對東歐用兵在宏觀歷史的重要性。大多數軍事史家都認為,這次軍事行動的目的,在於擴充蒙古帝國的西部疆域,並透過對波蘭及匈牙利帶來致命性的攻擊,令西歐諸國震懾,從而確保蒙古帝國在俄羅斯的領土安全。.

新!!: 波希米亚和长子西征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一世 (勃兰登堡)

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1371年9月21日~1440年9月20日)德意志的纽伦堡伯爵(称腓特烈六世,1397年~1427年在位)和勃兰登堡藩侯(也是选侯,1415年起)。他是霍亨索伦家族在勃兰登堡地区的第一个统治者。 腓特烈是纽伦堡伯爵腓特烈五世之子,生于纽伦堡。141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為了感謝戰場上的救命之恩,将本家族(卢森堡家族)的世袭领地勃兰登堡赐予腓特烈,并授予他马克藩侯爵位。从此勃兰登堡马克边防区——由“熊”阿尔布雷希特所建立的德国最重要的领地之一归属霍亨索伦家族,并经历了该家族长达400年的统治。 腓特烈之子包括约翰(炼金术士),他在父亲参加西吉斯蒙德皇帝镇压波希米亚胡斯教徒的胡斯战争时是勃兰登堡的摄政;其他重要的儿子是腓特烈二世和阿尔布雷希特三世,两人先后继承了选侯的头衔。.

新!!: 波希米亚和腓特烈一世 (勃兰登堡)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二世 (奧地利)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有“好鬥的腓特烈”稱號,奧地利巴本堡王朝公爵(1230年—1246年在位)及施蒂里亞公爵(1230年—1246年在位)。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六世與妻子狄奧多拉·安吉麗娜的第三子,巴本堡王朝第五位、亦是最後一位奧地利公爵。.

新!!: 波希米亚和腓特烈二世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二世 (勃兰登堡)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1413年11月19日生于坦格尔明德,1471年2月10日卒于艾施河畔诺伊斯塔特),绰号“铁人”,“铁牙”,勃兰登堡藩侯,1440至1470年任勃兰登堡选侯。.

新!!: 波希米亚和腓特烈二世 (勃兰登堡)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五世 (普法尔茨)

腓特烈五世(冬王)(Friedrich V der Winterkönig,),普法尔茨选侯(1610年-1623年在位),英格蘭国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婿,三十年战争期间在位一年的波希米亚国王(1619年-1620年)。 腓特烈五世生於上普法爾茨安貝格附近的劳特罗芬狩獵宮,普法尔茨选侯腓特烈四世的第三个儿子,母亲为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之女路易莎·朱丽安娜。1610年父亲去世后继承选帝侯职位,1614年起亲政。著名的海德堡花園由其建成。1613年,他与英格蘭国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儿伊丽莎白·斯图亚特结婚,他们最小的女儿索菲亚嫁给了第一个汉诺威选侯(正式名称是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恩斯特·奥古斯特一世,索菲亚后因母亲的血缘关系成为英国王位继承人,因此他亦是英国汉诺威王朝的祖先。 腓特烈五世是加尔文宗信徒。部分是受到妻子的怂恿,他积极参与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活动,并在诸侯们形成的新教联盟中取得了显赫的位置。当时德国各新教力量共同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天主教至上政策,其中捷克人的活动终于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1619年8月波希米亚起义之后,尽管违背本人的意愿,腓特烈五世被捷克人推举为波希米亚国王,同年11月在布拉格正式加冕。然而仅仅一年之后,1620年11月8日捷克人在白山战役中的惨败即终结了腓特烈五世短暂的帝王生涯。他因此获得一个讽刺性的外号:“冬王”。 腓特烈五世逃往尼德兰。由于遭到皇帝斐迪南二世的驱逐,他的余生几乎都在流亡中度过,仰仗从前的盟友们的慷慨馈赠。1623年他的选侯称号连同普法尔茨领地都被皇帝剥夺。选侯头衔和上普法尔茨的土地被转封给了他的表兄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一世,后者是哈布斯堡王室在三十年战争中的主要支持者。下普法尔茨遭到西班牙占领军的搜刮。 腓特烈五世希望新教联盟的胜利能为他夺回领地,但从来没有实现。莱茵-普法尔茨的选侯国地位被巴伐利亚取代。1632年11月英格兰决定出兵援助他,但是为时已晚。他从10月初患了严重的瘟疫,11月29日在美因茨死于高烧。.

新!!: 波希米亚和腓特烈五世 (普法尔茨) · 查看更多 »

艾启蒙

艾启蒙(Jgnatius Sickeltart),(),字醒庵,波西米亚(今属捷克)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

新!!: 波希米亚和艾启蒙 · 查看更多 »

艾萨克·梅耶·怀斯

艾萨克·梅耶·怀斯(),出生於波希米亚的美国犹太人宗教领袖,他统一了美国的犹太人教改革派。 Category:猶太教神學家 H.

新!!: 波希米亚和艾萨克·梅耶·怀斯 · 查看更多 »

艾蒂安·弗朗索瓦 (舒瓦瑟尔公爵)

艾蒂安·弗朗索瓦,舒瓦瑟尔公爵(Étienne-François, duc de Choiseul,1719年6月28日–1785年5月8日)法國军官,外交官和政治家。他是斯坦维尔侯爵(Stainville)弗朗索瓦·约瑟夫·德·舒瓦瑟尔(François Joseph de Choiseul) (1700—1770)的长子,1758~1770年间支配路易十五政府的法国外交大臣,极大的影响着法国的政策。加入法军后,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立有功勋。为改变法国在七年战争之后的颓势,他急切地重整军备,鼓吹战争,终于惹恼了得过且过的国王,被贬职回家。.

新!!: 波希米亚和艾蒂安·弗朗索瓦 (舒瓦瑟尔公爵) · 查看更多 »

苦艾酒

苦艾酒(Absinthe 或; Absinthe: ),历史上描述为蒸馏的,高酒精度数(65-84%)的一种饮料。它是一种茴香味的烈酒,从植物性药材中萃取,其中包括苦艾(Artemisia Absinthium,又名“大艾草”Grand Wormwood)的花和叶,绿茴芹(green anise),甜茴香(sweet fennel),和其他药材和食用香草。苦艾酒本来是透明无色的,当人们自古就喜欢给它注入植物的天然绿色。历史文献中通常称苦艾酒为la muse(缪斯)和“la fée verte”(绿妖精、绿精灵、绿仙子)。虽然有时它被误作为利口酒的一种,传统上苦艾酒瓶装时是不加糖的,因此,将其归类为烈酒。传统瓶装的苦艾酒酒精度数很高,但饮用前通常使用冰水进行稀释。 18世纪后期,苦艾酒兴起于瑞士纳沙泰尔州(Neuchâtel)。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它成为法国大受欢迎的酒精饮料,尤其是在巴黎的艺术家和作家之间。由于其与波希米亚文化之间的因缘,苦艾酒受到社会保守主义者和禁酒主义者的反对。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保罗·魏尔伦(Paul Verlaine)、阿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亨利·德·图卢兹-洛特雷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Amedeo Modigliani)、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阿莱斯特·克劳利(Aleister Crowley)以及阿尔弗雷德·雅里(Alfred Jarry)都是知名的苦艾酒的拥趸。, Sarasota Herald-Tribune, September 18, 2008 苦艾酒也经常被描绘成一个危险的容易上瘾的精神药物。苦艾酒中含有的微量化合物侧柏酮(thujone),被指含有毒副作用。到1915年在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包括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士和奥匈帝国,苦艾酒都被取缔。虽然苦艾酒受到诋毁,人们却一直无法证明苦艾酒比普通白酒危险程度更大。撇开酒精本身的作用不说,苦艾酒对人造成的精神影响被夸大了。20世纪90年代,近代的欧盟食品和饮料相关法律取消了针对苦艾酒生产和销售长期存在的限制,苦艾酒开始复兴。由21世纪初,在十几个国家中包括瑞士、法国、美国,西班牙和捷克共和国,崛起了近200个苦艾酒品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瑞士和法国品牌。.

新!!: 波希米亚和苦艾酒 · 查看更多 »

英格蘭足球代表隊

英格兰國家足球隊(England national football team)是代表英格蘭出席國際足球賽事如世界盃及-zh-hans:欧洲足球锦标赛; zh-hk:歐洲國家盃;-等,由負責英格蘭足球事務的足球總會所領導。 由於歷史原因(FIFA為爭取英國加入该会),英倫三島四個地區各有獨立的足球管理機構、本地聯賽及代表隊,互不從屬。但國際奧委會(IOC)不承認地區性代表隊參賽,故英格蘭及其餘三地包括蘇格蘭,北愛爾蘭及威爾斯都不能參加奧運足球項目。但由於倫敦是東道主,因此可以參加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足球比賽,並以聯合王國國家足球隊名義參賽。.

新!!: 波希米亚和英格蘭足球代表隊 · 查看更多 »

英普同盟

英普同盟(Anglo-Prussian Alliance)是由英国与普鲁士根据《威斯敏斯特条约》(Treaty of Westminster)建立的,于1756年至1762年间正式存在的军事同盟。它允许英国集中主要精力于争夺由法国领导的同盟的海外殖民地,并且让普鲁士承担在欧洲的主要战事。这一同盟于七年战争行将结束之时终结,然而两国间依然保有紧密的关系。.

新!!: 波希米亚和英普同盟 · 查看更多 »

雅各布·扬·莱巴

雅各布·西蒙·扬·莱巴(Jakub Šimon Jan Ryba,),波西米亚作曲家。他的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师,莱巴1780年到布拉格的一所文科中学学习,在那里他接触并爱上了古典音乐,希望走上音乐道路。然而他的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莱巴为此和父亲产生了矛盾,但他最后还是前往罗日米塔尔下特什姆施内姆的一所小学任教师并担任当地教堂的唱诗班指挥。在他的努力工作下,学校运转良好,但他和当地牧师与议会矛盾很大,因此他的很多要求如修缮校舍等都被拒绝。1796年,他写了著名的《圣诞弥撒》,其标题为“嘿,主人”,体现出他希望与牧师和解的意愿。1815年,由于忍受不了贫困和饱受敌视的生活,他在树林里自杀。莱巴现存的作品主要都是宗教音乐,《圣诞弥撒》等作品在捷克经常演出。据说他还创作了一千余首器乐作品,但目前只有十余首尚存。.

新!!: 波希米亚和雅各布·扬·莱巴 · 查看更多 »

雅盖隆王朝时期的波兰

雅盖隆王朝时期是波兰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从中世纪晚期延伸至近代早期。自立陶宛大公约盖拉(瓦迪斯瓦夫·雅盖沃)登上波兰王位起,雅盖隆王朝(1386年-1572年)逐步形成了波兰立陶宛联盟。波兰与立陶宛之间的伙伴关系将立陶宛所控制的幅员辽阔的鲁塞尼亚地区纳入波兰势力范围,而历史也证明这种关系对波兰人和立陶宛人都有利,在接下来的四个世纪中,这两个民族在这欧洲最大的政治实体之一中和平共存互相合作。 在波罗的海地区,波兰与条顿骑士团之间的冲突仍在继续。其中,1410年格伦瓦德之战爆发,条顿骑士团战败,1466年卡齐米日四世在位时双方签署具里程碑意义的索恩和约;这份和约促成后来的普鲁士公国的产生。波兰在南方应对奥斯曼帝国和克里米亚鞑靼人,在东面帮助立陶宛与莫斯科大公国作战。波兰与立陶宛的领土延伸至利沃尼亚的极北。 波兰逐渐发展为封建国家,农业占主导地位,而地主阶级也逐渐居统治地位。1505年,波兰瑟姆(国会)通过“无共识则无新议”法案,将君主的绝大部分立法权转交给瑟姆。这一事件标志着“贵族民主制”时期的开始,在这一时期,国家由“自由且平等”的波兰贵族统治。 宗教革命运动在波兰有着长足进展,令波兰发展出在当时独一无二的宗教宽容政策。欧洲的文艺复兴潮流为雅盖隆王朝晚期(齐格蒙特一世与齐格蒙特二世)带来极大的文化繁荣。.

新!!: 波希米亚和雅盖隆王朝时期的波兰 · 查看更多 »

雅洛斯拉夫·哈謝克

雅洛斯拉夫·哈謝克(Jaroslav Hašek,)是一名捷克幽默小說作家、讽刺小說作家和社会无政府主义者。他的最知名的作品是《好兵帅克》,一部关于一战时一个士兵闹剧般的遭遇,以及讽刺当时愚蠢僵化当局的讽刺小说,这部小说在哈谢克生前并未完成,但目前为止已经被翻译成了六十种语言。除此之外,哈谢克尚有一千五百篇左右短篇小说存世。.

新!!: 波希米亚和雅洛斯拉夫·哈謝克 · 查看更多 »

选帝侯

选帝侯(德语:Kurfürst,复数为Kurfürsten,"kur"意为“选择”,"Fürst"意为“诸侯”。)指七个有选举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的诸侯。包括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萊茵-普法爾茨伯爵、薩克森-維騰堡公爵、勃蘭登堡藩侯與波希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此一封號仍為德意志帝國所使用。.

新!!: 波希米亚和选帝侯 · 查看更多 »

陶特维拉斯

陶特维拉斯(Tautvilas或Tautvila,死于1263年)是波拉茨克公爵,道斯普伦加斯之子,立陶宛国王明道加斯之侄。陶特维拉斯与他的兄弟埃迪维达斯,姑丈维金塔斯挑起内战反对明道加斯。这场战争使得明道加斯加冕为国王。 1248年,明道加斯派陶特维拉斯、埃迪维达斯和维金塔斯攻打斯摩棱斯克,并保证他们攻下来的土地归他们所有。他们在普罗特瓦河击败莫斯科公爵,但败给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爵。听到战败消息,明道加斯就夺走了他们的土地,并宣称这些土地为他所拥有。1249年初,陶特维拉斯、埃迪维达斯和维金塔斯逃到陶特维拉斯的妹夫加利西亚的丹尼尔那里。他们组成了包括萨莫吉希亚人、利沃尼亚骑士团和沃里希连的瓦西里科在内的,反明道加斯的强大联盟。于是爆发内战。1250年,在丹尼尔和利沃尼亚骑士团组织对明道加斯土地的进攻时,陶特维拉斯来到里加,在那里大主教为他施洗。 为挫败同盟,明道加斯同意昄依基督教,并割让西立陶宛的部分土地,因此作为回报,他也得到王位。这样利沃尼亚骑士团就成为他的盟友。陶特维拉斯和剩余的盟友打入沃鲁塔以攻击明道加斯,沃鲁塔这个地方有时被认为是立陶宛的第一个首都。这次攻击失败,陶特维拉斯的军队撤到维金塔斯的一个城堡(现位于列塔瓦斯地区)中自卫。这时哪一方也没有一定胜利的把握,但维金塔斯在1253年去世了,陶特维拉斯被迫逃到哈利奇那里。在那里他帮助丹尼尔进攻波希米亚,但并不成功。丹尼尔在1254年与明道加斯和解,陶特维拉斯接受明道加斯的统治。明道加斯也回馈给陶特维拉斯波拉茨克,作为封地。 统治波拉茨克时,他主要关注的是控制自波拉茨克开始,沿道加瓦河一直到第聂伯河上游这一段的贸易路线。陶特维拉斯试图从新格鲁多克公爵手中夺下维捷布斯克。他的儿子康斯坦丁成为维捷布斯克统治者。在明道加斯被特莱尼奥塔和道曼塔斯杀害后,陶特维拉斯希望得到立陶宛大公的头衔,但在1263年被表兄弟特莱尼奥塔杀死。.

新!!: 波希米亚和陶特维拉斯 · 查看更多 »

Hide

hide(BARKS|publisher.

新!!: 波希米亚和Hide · 查看更多 »

柏郎嘉宾

若望·柏郎嘉宾(Giovanni da Pian del Carpine,),又译普兰·迦儿宾,意大利翁布里亚人,天主教方济各会传教士。1246年,他奉教宗诺森四世派遣,携国书前往蒙古帝国,抵达上都哈拉和林,晋见蒙古大汗贵由(窝阔台之子),成为第一个到达蒙古宫廷的欧洲人,并在蒙古行纪中留下了西方对蒙古帝国统治下的中亚、罗斯等地的最早记录。.

新!!: 波希米亚和柏郎嘉宾 · 查看更多 »

查圖西茨會戰

查圖西茨會戰(英語:Battle of Chotusitz;德語:Schlacht bei Chotusitz),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在1742年5月17日的戰役,以普軍勝利作結。.

新!!: 波希米亚和查圖西茨會戰 · 查看更多 »

查理七世 (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七世(Karl VII,原名为卡尔·阿尔布雷希特或查理·阿尔伯特,Karl Albrecht,)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巴伐利亚选侯(1726年-1745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742年-1745年在位)。他是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仅有的两位皇帝之一(另一位是路易四世)。 卡尔·阿尔布雷希特是巴伐利亚选侯马克西米利安二世之子,生于布鲁塞尔。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分成两派,卡尔·阿尔布雷希特的父亲属于支持西班牙与法国的一派,其家族在战争中被奥地利俘虏。卡尔·阿尔布雷希特被带到维也纳,在那里由耶稣会会士教育。1715年,由于两支都臣服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得以恢复统一。1717年,卡尔·阿尔布雷希特参加皇帝查理六世反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在战斗中指挥一支巴伐利亚军队。1726年,他继承了父亲的选侯爵位。 尽管卡尔·阿尔布雷希特在查理六世为确保其女儿玛丽亚·特蕾西亚继承奥地利的《1713年国事诏书》上签字,但在查理六世去世后,他是立即否认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的王公之一。玛丽亚·特蕾西亚在诸侯的一片反对声中登上了奥地利王位,结果引发了包括西班牙、法国、波兰在内的欧洲大国介入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卡尔·阿尔布雷希特在1741年被承认为波希米亚国王(通常由奥地利首席大公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任的头衔)。1742年,德意志诸侯全体一致选举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七世。 查理七世缺乏争夺哈布斯堡领地的真正实力。他既没有大量的军队也没有钱;看来他是诸侯们利用来反对玛丽亚·特蕾西亚的旗帜。甚至就在查理七世的加冕礼进行之时,玛丽亚·特蕾西亚的军队正在进攻他的世袭领地巴伐利亚。有一段时间查理七世几乎陷入绝境,但是得到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他是玛丽亚·特蕾西亚最凶恶的敌人)的援助。不久,他的波希米亚国王头衔被波希米亚议会废黜。 1745年,四面楚歌的查理七世去世。他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三世被迫放弃对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要求。皇帝的称号被玛丽亚·特蕾西亚巧妙地交给了自己的丈夫弗兰茨一世。.

新!!: 波希米亚和查理七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查理一世 (匈牙利)

查理一世(匈牙利语:I.

新!!: 波希米亚和查理一世 (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查理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六世(Karl VI,),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查理六世,Charles VI)、罗马人民的国王(称卡尔六世,Karl VI)(1711年-1740年在位),匈牙利国王(称卡罗伊三世,III.

新!!: 波希米亚和查理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查理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四世(捷克语:Karel IV.

新!!: 波希米亚和查理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查理曼

查理曼(Charles Ier le Grand、Charlemagne,Karl I der Große,Carolus Magnus,()或稱「查理大帝」,是歐洲中世紀早期法兰克王国的国王(768年—814年)。華語中流行的譯名「查理曼大帝」是法文的錯譯,因為法文查理曼的「曼」字(-magne)由拉丁语「伟大的」(magnus)演变而来,本身已含有「大帝」的意思。此一譯法是法文的錯譯,「曼」字本身便已含有「大帝」的意思。應譯作「查理大帝」,或把该詞音譯作「查理曼」。http://chowkafat.net/Term.html 查理曼是矮子丕平最年長的兒子,在768年丕平去世後繼承王位,起初,查理曼與他的弟弟卡洛曼一世共同管治王国。卡洛曼一世在771年突然無故去世,令查理曼成為法蘭克王国獨一無二的统治者。他繼續了父親的傾向教皇的外交政策及成为教皇的保護國,將倫巴底人的勢力驅逐出北意大利及領導入侵穆斯林的伊比利半島。他也攻擊東方的撒克逊人,強迫他們皈依天主教,否則處決,他也参與了的策划。查理曼在800年的聖诞節受教皇李奧三世於罗马老圣伯多禄大殿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文明的啟導者」,權力逹到了顛峰。 自羅馬帝国以來,查理曼首度統一了西歐大部分地區,為後世的法国、德国以及低地諸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奠下了基石。他在768年登上法兰克王国王位及在774年取得意大利王国的国王頭銜。自800年起,為羅馬人的皇帝,是西欧自西羅馬帝國覆亡三個世纪後的首位受認可的皇帝。其所建立的大法蘭克被稱為加洛林帝國。自此被稱為「歐洲之父」(Pater Europae)。查理曼的统治帶動了卡洛林文藝復興,是西方教會一段文學、藝術、宗教典籍、建築、法律哲學的興盛時期,被稱為是「歐洲的第一次覺醒」。后世所有的神聖羅馬皇帝都認為其王国是承自查理曼的帝國,一直至到最後一位皇帝弗朗茨二世,以及最後的法国君主和德国君主。 但是,東方正教會視查理曼為一位具爭議性的人物,指他是不正統的君主,這是由于他對和子說的支持,以及只是受羅馬主教指定為合法的羅馬皇帝,而不是像伊琳娜女皇那樣的羅馬正统。诸如這種猜度導致了1054年羅馬與君士坦丁堡最终的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查理曼於814年去世,當了皇帝超过十三年。他被安葬於(帝国自由城市),该城現在處於德國境內。他在生時有四段婚姻及生有三位合法兒子,但只有幼子虔诚者路易存活下來繼承他的帝国。 查理曼是扑克牌与法国塔罗牌红心K上的人物。.

新!!: 波希米亚和查理曼 · 查看更多 »

柯尼斯堡

柯尼斯堡(又譯:哥尼斯堡,德语:Königsberg、立陶宛语:Karaliaučius、低地德语:Königsbarg、波兰语:Królewiec)即如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首府加里宁格勒,位于桑比亚半岛南部,由条顿骑士团北方十字军于1255年建立,先后被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公国和东普鲁士定为首都或首府。柯尼斯堡曾是德国文化中心之一,伊曼努尔·康德、E·T·A·霍夫曼和达维德·希耳伯特都曾在此居住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柯尼斯堡在1944年遭受盟军轰炸而损失惨重。1945年柯尼斯堡战役后,苏联红军占领城市。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柯尼斯堡成为苏联领土。1946年,为纪念刚逝世的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领导人米哈伊尔·加里宁,柯尼斯堡更名为加里宁格勒。.

新!!: 波希米亚和柯尼斯堡 · 查看更多 »

极速前进以色列版2

《极速前进以色列版2》(HaMerotz LaMillion/המירוץ למיליון)是一個以美國真人秀節目《极速前进》為藍本的以色列第二部版本。 Ron Shahar代替Raz Meirman成为极速前进以色列版第二季的主持人;该季于2011年10月25日播放,并于2012年2月11日播放结束。 极速前进以色列版第二季的最终赛段于2012年1月11日才进行拍摄,Firass, Shira, Hen 和 Osnat 因事没有到终点线等候 极速前进以色列版第二季在所有极速前进版本里首次设置投票让路/回转和对战任务.

新!!: 波希米亚和极速前进以色列版2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 (奧地利)

恩斯特(Ernst;),有“勇敢的恩斯特”稱號,奧地利巴本堡王朝藩侯(1055年—1075年在位)。奧地利藩侯阿達爾伯特的兒子,外公是威尼斯共和國總督。.

新!!: 波希米亚和恩斯特 (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恶棍斯维亚托波尔克

斯维亚托波尔克·弗拉基米罗维奇(恶棍)(俄语:Святопо́лк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Окаянный,约),古罗斯王公,图罗夫王公(988年—1015年)和基辅大公(1015年—1016年;1018年—1019年)。.

新!!: 波希米亚和恶棍斯维亚托波尔克 · 查看更多 »

捷克

捷克共和國(Česká republika),通稱捷克(Česko),是一個中歐地區的內陸國家,其前身為捷克斯洛伐克,於1993年與斯洛伐克和平分離。.

新!!: 波希米亚和捷克 · 查看更多 »

捷克历史

捷克历史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捷克的历史。.

新!!: 波希米亚和捷克历史 · 查看更多 »

捷克华人

捷克华人 为捷克人口中的少数移民团体.

新!!: 波希米亚和捷克华人 · 查看更多 »

捷克君主列表

这是一份捷克君主的列表。 波希米亚,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和卢萨蒂亚在历史上都是以捷克人为主的波希米亚王国(前身是波希米亚公国)的领地。.

新!!: 波希米亚和捷克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捷克宗教

捷克共和國的宗教信仰到20世紀初都是被基督宗教所主導。自20世紀初以來,基督宗教信徒一直在穩定下降,至今基督徒在捷克仍然只是少數。然而,捷克共和國還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宗教國家之一。 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34.5%的捷克人口表示他們沒有宗教信仰,10.5%是天主教信徒,1%新教信徒,0.9%其他基督宗教信徒,6.8%有精神信仰但無宗教信仰,0.7%有精神信仰也有宗教信仰,44.7%的人沒有回答有關宗教的問題。從1991年到2001年,天主教會信徒的比例從39.0%下降到26.8%,新教信徒從4%下降到2%。由於2011年最新的人口普查類別的變化,每個類別都有所下降:沒有宗教的人口比例從59%下降到34.5%,天主教信徒從26.8%下降到10.3%,新教信徒從2%下降到了1%。沒有回答任選問題的人從8.8%上升到44.7%。.

新!!: 波希米亚和捷克宗教 · 查看更多 »

捷克人

捷克人(捷克文:Češi,國際音標:)屬於中歐的西斯拉夫人,主要居住於捷克。小部分捷克人分佈於斯洛伐克、奧地利、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德國、俄羅斯。捷克人的母語是捷克語。自6世紀起,捷克人居住於波希米亞、摩拉維亞、西里西亞地區,直至現在。.

新!!: 波希米亚和捷克人 · 查看更多 »

捷克地理

捷克共和国的地形非常复杂,西部波希米亚是易北河(Labe)和伏尔塔瓦河流域,周围是山地,包括捷克最高峰,海拔1,602米的斯涅日卡峰,东部摩拉维亚地区是摩拉瓦河流域,也包括奥得河(Odra)的源头,捷克境内的河流分别流往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 捷克是內陸國家。根据1929年的凡尔赛条约,德国易北河下游汉堡3万平方米的摩尔达乌港租借给捷克斯洛伐克,直到2028年,目前捷克继承了租借权。.

新!!: 波希米亚和捷克地理 · 查看更多 »

捷克國家足球隊

捷克國家足球隊(Česká fotbalová reprezentace;Czech Republic national football team)是捷克共和国的官方足球隊,屬於捷克足球協會擁有。 捷克的球衣贊助商是Puma。.

新!!: 波希米亚和捷克國家足球隊 · 查看更多 »

捷克國徽

捷克共和國國徽由四部分組成:左上和右下的雙尾獅代表波希米亞,右上格子花紋的鷹代表摩拉維亞,左下的黑鷹代表西里西亞。.

新!!: 波希米亚和捷克國徽 · 查看更多 »

捷克克鲁姆洛夫

契斯基庫倫洛夫(捷克语:Český Krumlov,德语:Krumau an der Moldau或Böhmisch Krumau,德文原名为莫尔道河畔的克鲁毛或者波西米亚的克鲁毛)是捷克共和国的一个小城镇。Krumau在德语中意为“高低不平的草地”。该镇有14,100名居民,位于南波希米亚地区(捷克共和国的一个行政区)。.

新!!: 波希米亚和捷克克鲁姆洛夫 · 查看更多 »

捷克克朗

捷克克朗為捷克所通用的貨幣。紙幣面額有20、50、100、200、500、1000、2000和5000克朗。硬幣面值有10、20、50赫勒;1、2、5、10、20和50克朗。1克朗.

新!!: 波希米亚和捷克克朗 · 查看更多 »

捷克国旗

捷克共和国国旗呈长方形,长宽之比为2:3。旗面由蓝、白、红三色组成。左侧为蓝色等腰三角形。右侧是两个相等的梯形,上白下红。.

新!!: 波希米亚和捷克国旗 · 查看更多 »

捷克语

捷克語(čeština)属于斯拉夫语族西斯拉夫语支的成员,属同一语支的语言还有斯洛伐克語、波蘭語、波美拉尼亚语、索布语、西里西亞語等語言。捷克語的,他們大多數都居住於捷克共和国。捷克語有42個字母,含二合的"ch"。方言以波希米亞、中摩拉維亞(哈納)、西里西亞(萊赫)、東摩拉維亞四大方言為主。捷克共和國目前有人口1000萬,此外,世界各地大約還生活著100萬捷克人,其中有20至30萬人使用捷克語。 很多人都認為捷克語是一種非常難學的語言。其中一個原因,是捷克語豐富的语态。據統計,捷克語的形態多達超過200種,這些不同的形態,使句子內的詞語可以任意自由組合,而不用擔心語序的問題。一方面,這是斯拉夫語的特色;但另一方面,這語言上的自由,亦對這些語言的學習者造成困難。 另一個讓人認為捷克語難學的原因,是捷克語有很多獨特的發音。有不少外國人,當他們第一次看到捷克語的生字,如:“zmrzl”、“ztvrdl”、“scvrnkl”、“čtvrthrst”,會因為詞語中一個元音也沒有而感到苦惱。然而,其實在捷克語中,“l”、“m”和“r”是音節響音(syllabic sonorant)。同樣的現象,亦出現於梵語的-l、-r、-h,英語的-le(例:“bottle”),和閩南語的ng韻母(例:「磚」chng、「門」mng、「卵」nng)等。另一方面,捷克語還有一個獨特的子音:“ř”,音標寫作/r̝/,很多外國人都不能發這個音。一般情況下,重音在第一音節,語法也存在呼格。.

新!!: 波希米亚和捷克语 · 查看更多 »

捷克足球協會

捷克足球協會(Fotbalová asociace České republiky,簡稱FAČR)是捷克的足球主管團體,總部設於布拉格,負責組織各級聯賽(最高級別是捷克足球甲级联赛)及捷克國家隊。 捷克足球協會的前身是捷克斯洛伐克足球協會。當1993年發生「天鵝絨分離」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後足球協會使用了「波摩足球聯合會」(Českomoravský fotbalový svaz,簡稱ČMFS)的名稱。2011年6月協會的大會才採用现今的名称。.

新!!: 波希米亚和捷克足球協會 · 查看更多 »

捷克葡萄酒

雖然在波希米亞地區也有一些葡萄酒生產,但捷克大部分葡萄酒都生產在摩拉維亞南部地區,因此捷克葡萄酒更常被稱為摩拉維亞葡萄酒。摩拉維亞佔捷克葡萄酒總產量的約。捷克葡萄酒的歷史可以追溯至2世紀羅馬帝國統治時期。.

新!!: 波希米亚和捷克葡萄酒 · 查看更多 »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文/斯洛伐克文:Československo),是一个存在於1918年至1992年的欧洲国家,解体後演變為两个独立國家──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新!!: 波希米亚和捷克斯洛伐克 · 查看更多 »

捷克斯洛伐克國徽

捷克斯洛伐克國徽為盾徽,大國徽早期黃色獅子、菩提樹枝和樹葉構成。 共産黨政府時紋章,為代表共産主義的五角星,代表捷克的白色獅子,該國徽在共産主義政權垮臺後停止使用。.

新!!: 波希米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國徽 · 查看更多 »

捷克文学

捷克文学是指用捷克语所书写的文学。早期的用捷克语书写的文学可以追溯至15世纪。 在9世纪后期至10世纪,波西米亚地区被基督教化。最早与波西米亚王国有关文学由拉丁文书写,出现于12至13世纪。这一时期的大部分作品是年代记和圣徒传记。 15世纪的胡斯戰爭给捷克文学带来了重要的变化。 在白山战役之后捷克新教徒的消亡决定性地影响了捷克文学的发展。 Category:捷克文學 Category:歐洲文學.

新!!: 波希米亚和捷克文学 · 查看更多 »

揚·傑式卡

揚·傑式卡(Jan Žižka z Trocnova a Kalicha;;Johann Ziska;John Zizka of Trocnov and the Chalice),),波希米亞民族英雄,胡斯戰爭中起義軍統帥、激進的塔博爾派領袖。 傑式卡生於一破落騎士家庭。幼時一眼失明,因而被稱為「獨眼傑式卡」。青年時期參加反對波希米亞南部大封建主的鬥爭。1410年,傑式卡參加波蘭立陶宛聯軍殲滅德意志條頓騎士團的格倫瓦德之戰。其後他在對抗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四世的內戰中出任要職。 1419年7月,傑式卡參與領導布拉格起義反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及波希米亞國王西吉斯蒙德。胡斯戰爭前期出任起義軍統帥,於1420年7月率部在布拉格城郊維科山粉碎西吉斯蒙德發動的第一次十字軍征討,此戰稱為。次年在圍攻拉比城堡時,傑式卡的另一隻眼中箭失明,但仍堅持指揮戰鬥。1422年初,在庫特納霍拉和涅梅茨布羅德交戰中,採用迂迴包圍戰術,再次擊敗第二次十字軍進攻。 1424年10月11日,傑式卡在率軍圍攻普日比斯拉夫時死於瘟疫。普洛科普承繼了他的統帥地位,繼續對抗羅馬天主教會以及支持天主教的神聖羅馬帝國。傑式卡治軍嚴格,指揮有方,所採用的戰車工事對於粉碎十字軍重騎兵的衝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維科山上豎立了紀念碑紀念傑式卡及他在1420年在此地的勝利,它是世界上第三大的青銅騎馬雕像。 傑式卡被認為是最偉大的軍事領袖和革新者,是在歷史上從來沒有打敗仗的七位統帥之一(其餘六位是亞歷山大大帝、大西庇阿、哈立德·本·瓦利德,帖木兒,蘇沃洛夫及保羅·馮·萊托-福爾貝克)。 2005年6月捷克票選「最偉大的捷克人」(Největší Čech)中,他排名第五。.

新!!: 波希米亚和揚·傑式卡 · 查看更多 »

格奥尔格·安东·本达

格奥尔格·安东·本达(Georg Anton Benda,Jiří Antonín Benda,),波西米亚作曲家,小提琴家。早年在波茨坦随其兄弗朗兹·本达工作,1749后年到哥达任职终身。与其兄不同,格奥尔格·安东·本达主要是一位声乐作曲家,他的歌剧在当时获得很高的评价。.

新!!: 波希米亚和格奥尔格·安东·本达 · 查看更多 »

格奥尔格·特拉克尔

格奥尔格·特拉克尔(,),20世纪奥地利著名诗人。.

新!!: 波希米亚和格奥尔格·特拉克尔 · 查看更多 »

格尔利茨

格尔利茨(德语:Görlitz,波兰语:Zgorzelec,索布语:Zhorjelc,捷克语:Zhořelec)是德国最东部的一座城市,位于萨克森州的东端。它是萨克森第六大城市。这座城市的东边部分(比较小的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分割给波兰,即今天的波兰城市兹格热莱茨。格尔利茨不律属县。 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格尔利茨被划分给普鲁士,成为下西里西亚的一部分。今天它与豪伊尔斯威尔达和包岑一起组成这个地区的中心。它是一个天主教主教的座位,到2004年为止新教在这里也设有一个主教座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哥利茲没有受破坏,因此今天它是萨克森最美丽的一座城市,有“下西里西亚之珠”的美称,市内有4000多座修复的和受保护的老建筑。.

新!!: 波希米亚和格尔利茨 · 查看更多 »

格伦瓦德之战

格伦瓦德之战(或第一次坦能堡之战)发生在1410年7月15日,交战双方分别为由雅盖沃领导的波兰立陶宛联军和由大团长乌尔里希·冯·容金根领导的条顿骑士团。这场戰爭为波兰-立陶宛-条顿战争的一部分,是中世纪最重要的战争之一,也是骑士所参与的最大规模的战争。 从这场战争可看出虽然条顿骑士团国溃败了,但他们保卫住了他们的城堡和他们领土的大部分,但十年后因赔款造成的经济负担造成了城市和擁有大量土地的绅士的暴乱。 因為这场战争发生在多个城镇,造成了這場戰爭在不同语言里的译名不同且繁多。.

新!!: 波希米亚和格伦瓦德之战 · 查看更多 »

格德维达斯

格德维达斯(或埃迪维达斯,Gedvydas或Edivid(被认为在1253年已逝世)是道斯普伦加斯之子,立陶宛国王明道加斯的侄子。格德维达斯同他的兄弟陶特维拉斯和姑丈维金塔斯发起内战反对明道加斯。但格德维达斯在其中只起到次要作用,格德维达斯的兄弟和姑丈更加积极。这场内战导致明道加斯获得加冕。 1248年,明道加斯派陶特维拉斯、埃迪维达斯和维金塔斯攻打斯摩棱斯克,并保证他们攻下来的土地归他们所有。他们在普罗特瓦河击败莫斯科公爵,但败给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爵。听到战败消息,明道加斯就夺走了他们的土地,并宣称这些土地为他所拥有。1249年初,陶特维拉斯、格德维达斯和维金塔斯逃到陶特维拉斯的妹夫加利西亚的丹尼尔那里。他们组成了包括萨莫吉希亚人、利沃尼亚骑士团和沃里希连的瓦西里科在内的,反明道加斯的强大联盟。于是爆发内战。丹尼尔和利沃尼亚骑士团组织几次对明道加斯土地的进攻。 为挫败同盟,明道加斯同意昄依基督教,并割让西立陶宛的部分土地,因此作为回报,他也得到王位。这样利沃尼亚骑士团就成为他的盟友。陶特维拉斯和剩余的盟友打入沃鲁塔以攻击明道加斯,沃鲁塔这个地方有时被认为是立陶宛的第一个首都。这次攻击失败,陶特维拉斯的军队撤到维金塔斯的一个城堡(现位于列塔瓦斯地区)中自卫。这时哪一方也没有一定胜利的把握,但维金塔斯在1253年去世了,陶特维拉斯被迫逃到哈利奇那里。在那里他帮助丹尼尔进攻波希米亚,但并不成功。这是文献中最后一次提到格德维达斯,历史学家认为他在战斗中丧生。.

新!!: 波希米亚和格德维达斯 · 查看更多 »

格利维采

格利维采(波兰语:Gliwice;德语:Gleiwitz,格莱维茨)是波兰南部的一座工业城市,2004年人口200,361。 格利维采是位於西里西亚省的城市,位于卡托维茨以西约20千米,是波兰最大都会区上西里西亚都会联盟的中心之一,该都会区人口为3,487,000。该市在1999年以前属卡托维茨省。.

新!!: 波希米亚和格利维采 · 查看更多 »

格特·馮·倫德施泰特

--(Karl Rudolf Gerd von Rundstedt,)是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陆军军官,1940年7月19日被晋升为元帅。他是纳粹政权军官中资历最老的指挥官之一,曾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其一直从事军旅生涯却一生對政治都缺乏兴趣和了解。 伦德施泰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指挥的重大战役有:波蘭戰役担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西线战争担任A集团军群总司令;巴巴罗萨计划担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后被中途撤离;在纳粹转而防守时被希特勒任命为西线总司令兼D集团军群总司令。.

新!!: 波希米亚和格特·馮·倫德施泰特 · 查看更多 »

格拉勃街

格拉勃街(Grub Street),又译作“寒士街” ,是一条存在于十九世纪的靠近英国伦敦旧区穆菲尔兹(Moorfields)的街道,以其聚集了大量穷困的“寒士”(Hack writer,即“雇佣作家”)、野心勃勃的诗人以及低级出版商和销售商而出名。该街存在于伦敦新闻与文化世界的边缘,循其长度可以穿到巷道、公寓大楼的狭窄入口,许多地方都保留着早期的布告牌。它的波西米亚式社会处于该落后地段的廉租房、妓院和咖啡馆之中。 根据塞缪尔·约翰逊的《英语大辞典》之定义,该词“本是一个街道的名称……主要居住着写小史、字典、诗的写作人,这里任何低下的产品都统称为格拉勃街。”早期时候,约翰逊自己也在格拉勃街居住、工作。如今的格拉勃街的形象因亚历山大·蒲柏的作品《愚人记》而流行。中国作家郁达夫在《春风沉醉的夜晚》中称上海静安寺路为“Yellow Grub Street”(黄种人的寒士街)。 该街已不复存在,但格拉勃街自此成为对蹩脚作家、二流作品的蔑称。.

新!!: 波希米亚和格拉勃街 · 查看更多 »

梅什科一世

梅什科一世(Mieszko I,约),皮雅斯特王朝的第一位波兰公爵(约960年-992年在位)。 梅什科一世是半传说式的波兰公爵谢莫米斯尔的儿子。他的本名并不叫梅什科,可能是叫梅奇斯瓦夫。他大体上统一了波兰的国土。他曾与斯拉夫部落柳蒂奇人作战,以求获得波美拉尼亚;又曾与波希米亚公爵争夺西里西亚和小波兰。 大约在964年,梅什科一世与波希米亚公爵波列斯拉夫一世的女儿多布拉瓦结婚。大概是受到信仰基督教妻子的影响,梅什科一世于966年領洗,并规定基督教(天主教)为波兰国教。 梅什科一世指望依靠与波希米亚的同盟关系来抵抗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的威胁,但在963年他被迫臣服于奥托一世。973年,梅什科一世在被奥托一世之子、皇帝奥托二世打败后再次宣誓效忠于皇帝。 981年梅什科一世在与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的战争中失去了一部分领土。986年奥托二世去世后,梅什科与新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三世结盟。 992年,梅什科一世在自己即将去世前,于一份文件中将波兰置于教宗保护之下。.

新!!: 波希米亚和梅什科一世 · 查看更多 »

梅什科二世

梅什科二世 (Mieszko II,约990年-1034年)。皮雅斯特王朝的波兰国王(1025年-1031年;1032年-1034年)。波列斯瓦夫一世(勇敢者)之子。 梅什科二世的统治受到企图独立的大贵族与外国强权的挑战。波希米亚、匈牙利和德国人相继入侵。匈牙利国王伊什特万一世从梅什科二世手里夺取了斯洛伐克(102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二世则夺取了上卢日策(1031年)。丹麦也趁机侵入波美拉尼亚。1031年,梅什科二世的兄弟貝斯普里姆夺走了他的王位。 在波希米亚公爵奧爾德日赫帮助下,梅什科二世在1032年恢复了王位,但他不得不放弃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 1034年,梅什科二世離奇逝世,其子卡齊米日一世被貴族們趕到薩克森,形成長達六年的王位真空時期,直至1038年卡齊米日一世回國即位為止。 Category:波兰君主 M.

新!!: 波希米亚和梅什科二世 · 查看更多 »

梅克伦堡统治者列表

以下是德意志邦国梅克伦堡(Mecklenburg)历代统治者的名单。梅克伦堡王室源于奥鲍德里特人的王公。.

新!!: 波希米亚和梅克伦堡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機械工程師列表

本列表列出世上的著名機械工程師,他們或者是機械工程業界的翹楚人物,或者是有關於學科的知名人物。.

新!!: 波希米亚和機械工程師列表 · 查看更多 »

欧洲历史

欧洲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万5千年(甚至是一百萬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居住遗迹。 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定居点、农耕技术和驯养家畜。从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到前1200年文明暂时倒退消失的时期称为青铜时代,铜是当时制作工具和武器的主要金属材料。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称为欧洲的史前时期。 欧洲古典时期从前700年古希腊文字再次出现开始。罗马共和国于前509年建立。罗马人将疆域拓展至整个意大利,随后是整个地中海周边和西欧。罗马帝国的领土于公元117年到达最大。313年,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治下合法化。只是几个世代后,基督教就成为帝国的国教。羅馬帝國的衰落,標誌著古典時代的終結和歐洲中世紀的開始。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随即蛮族部落开始入侵西罗马帝国。西哥特人是首先向南与向西越过罗马国境线进入前罗马帝国领土的部落之一,并于5世纪初,三度围攻罗马。418年,在原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西哥特王国。476年,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废黜,欧洲进入中世纪时期。 东南欧和地中海地区仍由东罗马帝国控制,首都为君士坦丁堡。6世纪晚期开始被日耳曼人侵蚀。7世纪开始,中东和北非地区被阿拉伯帝国占领,并伊斯兰化。在西欧,很多新国家仍保留了罗马的习俗,使用拉丁语作为书面语言,并普遍信仰基督教。800年查理曼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欧洲受到斯堪的纳维亚的維京人、北非的穆斯林和匈牙利的马扎尔人的入侵。到10世纪中期,穆斯林和马扎尔人对西欧的威胁消除了,但是維京人仍然是侵犯和威胁不列颠群岛最久的。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加剧,随后十字軍東征开始削弱拜占庭帝国,教皇的权力此时也在西班牙、法国南部、立陶宛与其他的异教地区稳固下来。复杂的封建等级制度发展起来,新国家的大多数贵族由于通婚互相是近亲。封建社会在蒙古入侵后开始解体。中世纪后期欧洲爆发了大饥荒和黑死病。 15世纪,欧洲从中世纪苏醒过来。1492年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和哥伦布发现美洲,同时终结了十字军东征,知识获得尊重,开始挑战传统的科学和神学教条。新教改革开始,德国神父馬丁·路德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时亨利八世使英国教会脱离教皇管制,也让英格兰在随之而来的德意志和西班牙之间的宗教战争中得以采取更灵活的结盟政策。但是,宗教战争一直持续到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光荣革命确认这个协议。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机器时代,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地独立,而欧洲大陆也爆发了法国大革命,直到拿破仑發動霧月政變。1848年,歐洲各國爆發一系列武裝革命。最后的农奴制残余在1848年的奥匈帝国被废除。俄国农奴制在1861年被废除。巴尔干国家开始从奥斯曼帝国重获独立。1870年普法戰爭后,意大利和德国完成统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俄国革命,1918年同盟国战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崩溃。1933年纳粹上台,之后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与轴心国战败。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战胜国集团在欧洲与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冷战。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后,欧洲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至2016年为止,欧盟包括28个欧洲国家,超过5亿人口。北约也扩大到包括俄罗斯的邻国——这是欧洲自从一世纪罗马帝国以来一体化最显著与最具军事优势的时期。.

新!!: 波希米亚和欧洲历史 · 查看更多 »

欧洲联盟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Union européenne;Europäische Union),简称欧盟(EU;UE;EU),是根据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称《欧洲联盟条约》)所建立的政治经济联盟,現拥有28個成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規範歐盟的條約經過多次修訂,目前歐盟的運作方式依照《里斯本條約》。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議會民主國家(2008年《經濟學人》民主狀態調查);经济上為仅次于以美国為首的北美自由貿易區的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德国、法国及意大利為歐盟三大核心成員國;軍事上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均為北大西洋公約组织成員。 歐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1958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統合在歐洲各共同體之下,1993年又統合在歐洲聯盟之下,欧盟已经漸漸地从贸易实体转变成经济和政治联盟。同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和後來的歐盟在1973年至2013年期間進行了八次擴大,成員國從6個增至28個。起初推動歐盟建立的動機,是渴望重建二戰后损失惨重的欧洲,以及擔憂欧洲會再度陷入战争泥潭。 歐盟的主要機構有歐洲理事會(成員國家首腦組成)、欧盟理事会(成員國家部長組成的欧盟的上議院)、欧盟委员会(欧盟的行政机构)、歐洲議會(欧盟的眾議院,唯一的直接民選機構)、歐洲法院、歐洲中央銀行等。此外,歐洲原子能共同體也在歐洲共同體的管轄範圍之內,但在法律上是獨立於歐盟的國際組織。 歐元由28個成員國中的19個採納為流通貨幣;《申根條約》取消了部分成員國之間的邊境管制,目前已有22個歐盟成員國和4個非成員國實施。 目前欧盟的主要议题有英國脫歐、欧盟的扩大、落實《里斯本條約》、全球暖化問題、非歐元區成員國加入欧元区、主權債務危機、移民危機等。 2012年10月12日,歐盟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新!!: 波希米亚和欧洲联盟 · 查看更多 »

歐洲協調

歐洲協調(Concert of Europe),又稱為會議制度(Congress System),是1815年至1900年左右出現在歐洲的勢力均衡,保護各王國既得利益對抗民族主義和革命浪潮。其創建成員為英國、奧地利、俄羅斯、普魯士,她們均屬摧毀了拿破崙帝國的四國同盟的成員。稍後法國亦加入成為協調的第五個成員。最初,歐洲協調的領導人物為英國外交大臣卡蘇里子爵、奧地利首相梅特涅及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在19世紀時,歐洲協調的理念其實是藉由不同政治協定及外交經驗的累積,逐步建立及發展起來的,其中最重要的首推維也納會議及其相關的協定。廣義的維也納協定更包括儲蒙條約、1814年巴黎和約、1815年巴黎和約、維也納協定、神聖同盟、四國同盟。協調中曾經召開的會議,包括1814-15年在維也納、1818年在愛斯拉沙伯、1819年在卡斯巴德、1820年在特拉波、1821年在萊巴赫、1822年在凡羅拿、1830年、1832年和1838、1839年在倫敦。歐洲協調至克里米亞戰爭時開始瓦解。1878年柏林會議為最後之歐洲協調。由於各強國之間的衝突連連,致令協調難以達成,最終會議制度於一次大戰爆發時即告完全消失。.

新!!: 波希米亚和歐洲協調 · 查看更多 »

歐洲國家行政區旗幟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波希米亚和歐洲國家行政區旗幟列表 · 查看更多 »

歇洛克·福尔摩斯剧集列表

《歇洛克·福尔摩斯》剧集包括《福尔摩斯历险记》(1984–1985)、《福尔摩斯归来记》(1986–1988)、《福尔摩斯案件簿》(1991–1993)以及《福尔摩斯回忆录》(1994),该剧为ITV Granada公司制作的英国电视剧,于1984年至1994年4月在独立电视台播出。杰里米·布雷特饰演主角歇洛克·福尔摩斯,David Burke(历险记)、Edward Hardwicke(归来记、案件簿、回忆录)饰演华生。.

新!!: 波希米亚和歇洛克·福尔摩斯剧集列表 · 查看更多 »

比尔森

森(Plzeň;Pilsen)位于捷克波希米亚地区西部,距离布拉格约90公里,是比尔森州的首府,也是该国第四大城市。比尔森位在Radbuza、Mže、Úhlava與Úslava四條河流的匯集之處,它們在此匯合成貝龍卡河(Berounka)。 著名的比尔森啤酒即于19世纪发源于比尔森。.

新!!: 波希米亚和比尔森 · 查看更多 »

比尔森火车总站

比尔森火车总站(Plzeň hlavní nádraží)是捷克共和国波希米亚西部最大的城市比尔森的主要火车站。1862年,从布拉格到比尔森的捷克西部铁路开通时,车站同时启用。.

新!!: 波希米亚和比尔森火车总站 · 查看更多 »

比爾森州

比爾森州 (捷克語:Plzeňský kraj;德語:Region Pilsen),是捷克西部的一個州,歷史上屬於波希米亞。面積7,561 平方公里,人口562 766 (2006年)。首府比爾森。下分七區。 Category:捷克行政区划 Category:波希米亞.

新!!: 波希米亚和比爾森州 · 查看更多 »

氡是化學元素,符號為Rn,原子序為86,屬於稀有氣體,無色、無臭、無味,具放射性,是鐳自然衰變後的間接產物,最穩定同位素為222Rn,半衰期為3.8天。在常規條件下,氡是密度最高的氣體物質之一。它同時也是唯一一種常規條件下只含放射性同位素的氣體,其輻射可以對健康造成損害。由於其放射性很強,所以針對氡的化學研究較為困難,已知化合物也很少。 釷和鈾在地球形成時已經存在。在它們緩慢衰變為鉛的過程中,氡會作為衰變鏈的一部份自然產生。釷和鈾的自然同位素半衰期都長達數十億年,因此這兩種元素連同鐳、氡等衰變產物,在今後幾千萬年後的豐度仍將和今天的程度相近。, 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 and Disease Registry, U.S. Public Health Service, In collaboration with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December 1990.

新!!: 波希米亚和氡 · 查看更多 »

水銀玻璃

水銀玻璃是指鍍了銀的玻璃,將玻璃吹成兩片,再以液態銀鍍銀於兩片玻璃之中,然後密封起來。雖然水銀被用來製作鏡子,但從來沒有被用來製作餐具。水銀玻璃生產於1840年左右至最少1930年間,在波希米亞(今捷克共和國中西部)、英格蘭、德國和美國等地製造。產品有花瓶、酒杯和其他所有類型的餐具等,以繪畫、上釉、蝕刻和雕刻等技術修飾著。.

新!!: 波希米亚和水銀玻璃 · 查看更多 »

民族服饰

民族服饰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独有特色的服饰,也可以称为地方服饰或民俗服饰。在一些民族国家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在日常的时间虽然多以现代西式服装打扮为主,但在节庆、宗教仪式、国家典礼和其他正式的场合中,则会以民族服饰打扮出现,通常在服饰上的一些装饰品中可以推断出穿戴者的婚姻状态、社会或宗教地位等。.

新!!: 波希米亚和民族服饰 · 查看更多 »

沙蒂希步

沙蒂希步,又稱沙蒂希跳,是源自於波西米亞的民俗雙人舞蹈。這種舞蹈的步伐常常是二個小跑步,再接著四個踏跳。其舞步為跑三步躍、跑三步躍、踏跳踏跳踏跳踏跳。而取其跑三步躍稱之為沙蒂希步。.

新!!: 波希米亚和沙蒂希步 · 查看更多 »

波尔卡

波尔卡(Polka)是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音樂,源於19世紀中期的波希米亞。 以男女对舞为主;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其音乐特点是节奏快速、活泼,二拍子,在第二拍的后半拍上常稍作顿挫。19世纪中叶风行于全欧洲,后在歐美等地流行"polka, 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新!!: 波希米亚和波尔卡 · 查看更多 »

波希米亚女孩

《波希米亚女孩》(英文: The Bohemian)是法国画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罗创作于1890年的一副油画。画作显示了一波希米亚姑娘手持小提琴坐在巴黎塞纳河上一座桥上的水泥凳上。背景中有巴黎圣母院。现藏于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的明尼苏达艺术研究所(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s)。.

新!!: 波希米亚和波希米亚女孩 · 查看更多 »

波希米亞主義

波希米亚主义(Bohemianism)是指稱那些希望過非傳統生活風格的一群藝術家、作家與任何對傳統不抱持幻想的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雖然波希米亞人是指捷克波希米亞省的當地人,波希米亞人的第二個涵義卻是出現在19世紀的法國。這個詞反映了15世紀以來法國人對來自於波希米亞的吉普賽人的觀感。 在法國人的想像中,「波希米亞人」會讓他們聯想到四處漂泊的吉普賽人,他們是自外於傳統社會的一群人,不受傳統的束縛,或許還會帶來一些神祕的啟示,可能對他們也有一些太不注重個人衛生的指責意味在。.

新!!: 波希米亚和波希米亞主義 · 查看更多 »

波希米亞人

波希米亞人是指捷克共和國內波希米亞的居民:.

新!!: 波希米亚和波希米亞人 · 查看更多 »

波希米亞貴族

波希米亞或稱捷克貴族代表貴族家族位於波希米亞王冠領土(在歷史上由 Bohemia proper、摩拉維亞、西里西亞(特別是上西里西亞)和卢萨蒂亚所組成),也被稱為「波希米亞王冠」、「捷克的土地」或是「神聖瓦茨拉夫的王冠領土」。 依照法律(No.

新!!: 波希米亚和波希米亞貴族 · 查看更多 »

波伊人

波伊人(拉丁文︰Boii,单数形式 Boius;古希腊语︰Βόϊοι)是一个铁器时代在中欧的高卢人部落名称。曾在罗马共和国山南高卢行省(意大利北部)、潘诺尼亚行省(匈牙利及其西方地区)、巴伐利亚的部分地区、波希米亚及其附近地区以及纳尔榜南西斯高卢行省一带活动。此外,考古证据表明,在公元前二世纪,凯尔特人曾从波西米亚通过克沃兹科河谷进入西里西亚(现为波兰和捷克的一部分)。发现出土的铭文有附近的凯尔特语的使用,但波伊人所使用语言不明。 波伊人在历史上第一次登场是在公元前390年高卢人入侵北意大利,他们攻占了费尔西纳的伊特鲁利亚文明城市博洛尼亚,并将该城定为新的都城。而一系列的战争后,罗马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波伊人的领地沦为罗马的山南高卢行省。两世纪后的斯特拉波记述道,比起像凯尔特人一样被罗马人消灭, 公元前 60 年左右,一支波伊人加入凯尔特人,企图征服西高卢,最终与盟友们一起被凯撒在比布拉克特战役中击败。恺撒将波伊人的残部安置于高戈比那,六年后他们到维钦托利参加了阿莱西亚战役。东支波伊人最终在公元8年融入罗马帝国。.

新!!: 波希米亚和波伊人 · 查看更多 »

波列斯瓦夫三世

波列斯瓦夫三世(歪嘴)(捷克文:Boleslaw III Krzywousty,)小波兰公爵(1102年~1107年),波兰最高公爵(1107年~1138年)。公爵瓦迪斯瓦夫一世之子。 波列斯瓦夫三世开始只从其父处继承了西里西亚和小波兰。但在打败了自己的兄弟兹比格涅夫及其同盟者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之后,大波兰也落入他的手中(1107年)。1103年—1110年,他与波希米亚公爵作战。 波列斯瓦夫三世支持匈牙利贵族反对国王贝拉二世的叛乱。经过长期战争,他终于兼并了整个波美拉尼亚。 1138年,波列斯瓦夫三世颁布诏书,将国土分封给诸子。 Category:波兰君主.

新!!: 波希米亚和波列斯瓦夫三世 · 查看更多 »

波列斯瓦夫一世

波列斯瓦夫一世(勇敢者、偉大者) (Bolesław I Chrobry,约967年—1025年6月17日)是皮雅斯特王朝的第二位波兰公爵(992年—1000年)和第一位波兰国王(1000年至1025年在位),从1003年至1004年他还是波希米亚公爵。他是波蘭公爵梅什科一世之子,波希米亚公爵波列斯拉夫一世的外孙,被稱作「波列斯瓦夫大帝」。.

新!!: 波希米亚和波列斯瓦夫一世 · 查看更多 »

波列斯瓦夫二世

(英勇的)波列斯瓦夫二世(捷克文:Boleslaw II Smialy,)皮亚斯特王朝的波兰大公(1058年—1076年)和国王(1076年—1079年在位)。卡齐米日一世(复兴者)之子。 波列斯瓦夫二世继续进行其父与波希米亚公国的争斗。他终于又征服了斯洛伐克(曾在梅什科二世时代被匈牙利攻占)。1069年和1077年两次出征基辅罗斯,第一次出征时曾攻占基辅。结果由于过分干涉外国事务,波列斯瓦夫二世失去了波美拉尼亚。 波列斯瓦夫二世极力支持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 1079年,波兰贵族推翻了波列斯瓦夫二世,使他流亡国外。波列斯瓦夫二世死后,波兰出现封建割据,国王称号被废除。 Category:波兰君主 Category:1039年出生 Category:1081年逝世.

新!!: 波希米亚和波列斯瓦夫二世 · 查看更多 »

波列斯拉夫三世

波列斯拉夫三世(Boleslav III.,)。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999年-1003年在位)。波希米亞公爵波列斯拉夫二世的長子,被批評為波希米亞最差的在位者。.

新!!: 波希米亚和波列斯拉夫三世 · 查看更多 »

波列斯拉夫一世

(残忍的)波列斯拉夫一世(捷克文:Boleslav I. Hrozný,約915年—972年7月15日),波希米亚公爵(约929年或935年—972年)。弗拉季斯拉夫一世公爵之子、瓦茨拉夫一世之弟。 波列斯拉夫一世杀死兄弟瓦茨拉夫一世登上爵位。在他统治时期,他是一位被捷克的歷史學家認為有魄力的公爵。波希米亞的政权因而得到巩固,疆域大大擴展,又进行了新的行政划分,在新建立的州里任命听命于公爵的长官。 由於在瓦茨拉夫一世時,被皇帝捕鳥者亨利打敗而需要向神聖羅馬帝國朝貢,波列斯拉夫一世登位後,便立即廢除朝貢,引致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捕鳥者亨利之子)发生冲突,導致長時期的戰爭。直至950年,奥托一世攻打波列斯拉夫一世兒子波列斯拉夫的城堡時,雙方才達成和約。波列斯拉夫一世同意重新上繳朝貢。953年,波列斯拉夫一世曾幫助奥托一世在易北河下游的梅克倫堡鎮壓斯拉夫人的起義。955年8月,波列斯拉夫一世又成為皇帝於萊希費爾德戰役對抗马扎尔人(匈牙利人)时的盟军。擊敗匈牙利人令德意志及波希米亞兩國得益,萊希費爾德戰役後,剩下的匈牙利人轉戰波希米亞,卻被波列斯拉夫一世擊敗,波列斯拉夫一世亦因此解救了摩拉維亞免受匈牙利人及入侵並取得上西里西亞及小波蘭兩地。 為了加深波希米亞與波蘭之間的關係,波列斯拉夫一世大約在964年將女兒多布拉瓦嫁給異教徒皮雅斯特王朝梅什科一世,受到信仰基督教妻子的影響,梅什科一世於966年受洗,並規定基督教(天主教)為波蘭國教。972年,波列斯拉夫一世逝世,由其長子波列斯拉夫二世繼位。 Category:捷克君主 B.

新!!: 波希米亚和波列斯拉夫一世 · 查看更多 »

波列斯拉夫二世 (波希米亞)

波列斯拉夫二世(Boleslav II.,)。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972年-999年在位)。波希米亞公爵波列斯拉夫一世的兒子。.

新!!: 波希米亚和波列斯拉夫二世 (波希米亞) · 查看更多 »

波傑布拉德的伊日

波傑布拉德的伊日(Jiří z Poděbrad;Georg von Podiebrad,),波希米亞國王(1458年-1471年)。 波傑布拉德的伊日出生於波希米亞一個貴族家庭。奧地利大公阿爾布雷希特二世在波希米亞國王西吉斯蒙德於1437年去世後,阿爾布雷希特在1438年6月加冕為波希米亞國王。但是他的權力只局限於奧地利和匈牙利。他企圖在波希米亞進一步撲滅胡斯運動,但那裡的胡斯派仍擁有強大力量。阿爾布雷希特二世被身為聖杯派領袖的伊日打敗,此後他不再試圖控制波希米亞。 1439年,阿爾布雷希特二世逝世,他的遺腹子拉斯洛五世繼承了波希米亞國王的頭銜,但是他與母親伊麗莎白在奧地利被堂叔羅馬人民的國王腓特烈三世軟禁。1444年,伊日出任胡斯派餅酒同領派的領袖。他在哈布斯堡家族治下的波希米亞成為權威人物。 1444年11月10日,匈牙利國王烏拉斯洛一世在抗擊鄂圖曼帝國的瓦爾納戰役中陣亡。匈牙利貴族決定讓拉斯洛五世繼承王位,他們派出使者到維也納要求腓特烈五世釋放伊麗莎白母子並歸還王冠,遭到後者拒絕。貴族們選舉匈雅提·亞諾什為匈牙利攝政,同時在波希米亞,波傑布拉德的伊日獲得了同樣的地位。 腓特烈三世鑑於當地局勢,乃於1451年將波希米亞的行政大權委任給伊日,波希米亞議會指派伊日擔任攝政。 1457年拉斯洛五世突然死去,伊日又被選為波希米亞國王,而匈雅提·亞諾什的次子馬加什一世亦被選為匈牙利國王。馬加什一世被伊日扣為人質,直到馬加什娶了波傑布拉德的女兒才將其釋放。伊日身為胡斯教徒當選為波希米亞國王,為教廷和天主教鄰邦所不容。 雖然伊日於1462年組職基督教各國反土耳其聯盟,以提高了自己的國際聲譽。但是新任教皇保羅二世於1465年作出反擊,他組織一個反伊日的貴族同盟,翌年12月23日,對伊日進行絕罰處分,聲稱將其王位廢黜,並禁止天主教徒效忠伊日。 匈牙利國王馬加什一世於1465年響應教宗發起的十字軍,討伐異端的胡斯派,率領聯軍與岳父伊日統領的波希米亞軍作戰,波希米亞戰爭爆發。1469年5月3日,馬加什一世在波希米亞天主教徒的支持下,自立為波希米亞國王。在1471年之前,陸續佔領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等地。 1471年3月22日,伊日於布拉格逝世。他的支持者選出波蘭國王卡齊米日四世的長子弗拉迪斯拉夫四世成為波希米亞國王,繼續與馬加什一世對抗。 2005年6月捷克票選「最偉大的捷克人」(Největší Čech)中,他排名第14。 Category:捷克君主.

新!!: 波希米亚和波傑布拉德的伊日 · 查看更多 »

波兰历史

波兰位于东欧平原西斯拉夫人国家,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700年石器时代的斯拉夫人,不過,根據考古發掘,至少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經有人類在波蘭活動,後來,其后斯拉夫人一支——西斯拉夫人在东欧平原活动,在原始部族的农耕和游牧中度过了漫长的原始公社社会。10世纪,波兰人开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其后的11~15世紀,波兰国势都非常的强盛,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成为抵禦金帳汗國入侵的歐洲之盾、並且成為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16世紀是波蘭的黃金時代,波蘭身兼是歐洲大國和世界貿易大國的雙重身份、文化也得到長足的發展。但从17世纪中期开始,因為俄羅斯和普魯士的崛起使波蘭走向衰弱、大國地位明顯被削去。到18世纪时、古老的貴族民主制面對新興的專制君主制已經無以為繼,波蘭最终被邻国蚕食和瓜分。19世紀,波蘭在歐洲地圖上消失了1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結束后、波兰才得以复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苏联和納粹德国两个强大邻国夹缝中生存的波兰很快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再次亡国。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波兰的共产党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开始了共產主义建设;1989年,波兰的团结工会获得了政权,結束共產黨統治後开始民主化,转向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的剧烈转型带来了阵痛經濟衰退和加劇城鄉差距,1999年和2004年,波兰分别加入北约和欧盟。.

新!!: 波希米亚和波兰历史 · 查看更多 »

波西米亚-摩拉维亚站

波西米亚-摩拉维亚站(Českomoravská)是一座布拉格地铁B线的地铁站。“Českomoravská”在捷克语中的字面意思是“波西米亚-摩拉维亚”,是捷克的重要历史地名。.

新!!: 波希米亚和波西米亚-摩拉维亚站 · 查看更多 »

波蘭國旗

波兰国旗(下文国旗皆指波兰国旗,除非特别指明)由上白下红两条同宽的水平色条构成。波兰宪法将这红白两色规定为国家代表色。在白条中央嵌了国徽的国旗变体在法律上保留给官方于国外或海上使用。波兰人使用与变体旗类似、带燕尾旗的衍生版被作为海军旗。 波兰官方在1831年采用白色和红色为国家代表色。这两种颜色有着纹章学的血统并延伸自波兰立陶宛联邦两个政体国徽上的颜色(即波兰红底白鹰和立陶宛红底白马白骑士(Vytis、Pogoń)上的红和白)。在1831年之前,波兰士兵配戴各种颜色的帽徽。国旗在1919年被正式采用。自2004年起,每年5月2日定为波兰的国旗日。 国旗每天都要悬挂于议会和总统府之类的最高国家机构。很多波兰人和其他机构会在国定假日与其他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悬挂国旗。现行波兰法律规定只要不对国旗不敬,国旗的使用不会受到限制。 由于红白双色横条身为相当普遍的一种设计,许多旗帜与之类似但与它毫无关系,最著名的是捷克的波希米亚旗;有两种国旗——印度尼西亚国旗和摩纳哥国旗都将红条放在白条上面。在波兰,很多旗帜是根据国旗设计的,用色也以国家代表色为主。.

新!!: 波希米亚和波蘭國旗 · 查看更多 »

波杰布拉德的伊日广场站

波杰布拉德的伊日广场站(Jiřího z Poděbrad)是布拉格地铁A线的一座车站,站名源自附近的波杰布拉德的伊日广场(Jiřího z Poděbrad),此广场得名于波希米亚国王——波杰布拉德的伊日。.

新!!: 波希米亚和波杰布拉德的伊日广场站 · 查看更多 »

波斯出使歐洲使團 (1599年-1602年)

1599年,波斯沙阿阿拔斯一世派遣使團出使歐洲,尋求組成同盟對抗奧斯曼帝國。波斯人與奧斯曼帝國的衝突已超過一個世紀,因此試圖獲得歐洲人的援助對抗奧斯曼帝國。除了領土上的紛爭,兩國都存在著宗教衝突,波斯人信奉的什葉派與奧斯曼帝國信奉的遜尼派有所衝突。使團的目的顯然是要建立基督徒-波斯人同盟對抗突厥人。波斯人在1578年至1590年的奧斯曼-薩非戰爭落敗,促使了波斯人與歐洲人恢復友好關係。.

新!!: 波希米亚和波斯出使歐洲使團 (1599年-1602年) · 查看更多 »

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王国(Regnum Francorum;royaume des Francs;意为“法兰克人的王国”)是5世纪至9世纪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王国,其疆域与罗马帝国在西欧的疆域基本相同。 法兰克王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人民主要由民族大迁徙过程中从日耳曼尼亚迁入的民族组成。 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王国在其存在的三个世纪中成为中欧最重要的国家,它当时是中欧的大国。在它瓦解后它的组成部分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法国、德国和其它一些小国家。统治法兰克王国的國王出自墨洛温王朝和卡洛林王朝,查理大帝统治时期它达到了其顶峰。.

新!!: 波希米亚和法兰克王国 · 查看更多 »

泛斯堪的納維亞主義

斯堪的纳维亚主义,或称泛斯堪的纳维亚主义.

新!!: 波希米亚和泛斯堪的納維亞主義 · 查看更多 »

洞鬣狗

洞鬣狗(学名:Crocuta crocuta spelaea)是斑鬣狗已滅絕的一個亞種,分佈於歐亞大陸,由中國北部至西班牙及不列顛群島。雖然洞鬣狗最初因前後肢的不同而被描述成獨立的物種,但基因分析顯示洞鬣狗與斑鬣狗並沒有DNA的明顯分別。除了洞鬣狗的化石外,一些石洞壁畫亦有發現洞鬣狗。洞鬣狗於約2萬至1萬年前的冰河時期末滅絕。.

新!!: 波希米亚和洞鬣狗 · 查看更多 »

洛布科维茨亲王

洛布科维茨家族(捷克语:Lobkowicz或Lobkovic;德语:Lobkowitz)是神圣罗马帝国波希米亚一个贵族家族。这个家族的成员于1623年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世袭亲王。.

新!!: 波希米亚和洛布科维茨亲王 · 查看更多 »

漢斯·恩斯特·卡爾·馮·齊騰

漢斯·恩斯特·卡爾·馮·齊騰伯爵(Hans Ernst Karl Graf von Zieten,1699年5月14日—1786年1月26日),腓特烈大帝時期的普魯士元帥,著名騎兵將領。在第一次西里西亞戰爭中莫爾維茨會戰之後(1741年)提拔為驃騎兵中校。他曾參與後來的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以1,300驃騎兵為先鋒攻打薩克森及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在霍亨弗里德堡戰役中以少將身份與拿騷中將率南段6,000名普魯士騎兵大勝奧地利軍。 後來齊騰亦參與過七年戰爭中的布拉格戰役、科林戰役、洛伊滕會戰、李格尼茨戰役、托爾高戰役。在布拉格戰役中25個驃騎兵中隊從戰場週邊迂回到奧軍中央背後發動奇襲,捲擊奧軍主力,奧軍大敗撤退。科林戰役中,齊騰擔任前鋒迂迴到奧軍右翼頂點發動進攻,但兵力不足而陷入苦戰之中,遭受挫敗。1745年,他在洛伊滕會戰率步兵突擊,大敗奧地利軍,得勝後與而腓特烈率領驃騎兵迂回到奧軍主力背後,令整個奧地利防線中央和左翼被完全毀滅,奧地利大軍崩潰。戰後齊騰指揮騎兵窮追不捨,俘虜奧軍2,000人,又在李格尼茨戰役後晉升至騎兵上將。托爾高戰役,齊騰率18,000人在南方正面牽制萊西的奧軍,擔任的佯攻任務,但是他充分發揮主動性,以一次接一次的衝鋒,緩慢地把萊西推向東北方向易北河邊,將其與背後及右翼的道恩主力拉開一段距離,然後突然兵鋒一轉,向西北方向衝進這個缺口,以本身4個騎兵旅,猛攻道恩主力。與其他戰線形成前後夾擊。奧軍總司令道恩元帥受傷,奧軍退卻。他的纍纍戰績以腓特烈麾下第一得力戰將的身份載入史冊。齊騰身材瘦弱,而且酗酒,性如烈火脾氣暴躁,但是戰時卻是有膽有識的一員勇將。.

新!!: 波希米亚和漢斯·恩斯特·卡爾·馮·齊騰 · 查看更多 »

月球環形山列表 (L-N)

这是月球环形山列表的一部份,此表列举出英文名称以字母L,M及N开头的环形山。.

新!!: 波希米亚和月球環形山列表 (L-N) · 查看更多 »

我的祖國 (史麥塔納)

《我的祖国》(Má vlast)是捷克作曲家贝多伊齐·斯美塔那在1874年-1879年间完成的交响诗作品,由六部份乐章组成。尽管这六部份乐章常被认定为一个整体而演奏(其中包括著名的《伏尔塔瓦河》),它的每个乐章其实是独立作品。每部分在1875年至1880年都独自举办了首演。真正六部份合一的完整“首演”直到1882年11月5日才在布拉格举行。 根据弗朗茨·李斯特开创的交响诗音乐形式,斯美塔那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19世纪末期兴起的民族主义音乐(國民樂派)风格。每一个章节都描绘出波希米亚地区的乡间景象、本土历史或者故事传说。.

新!!: 波希米亚和我的祖國 (史麥塔納) · 查看更多 »

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可以指:.

新!!: 波希米亚和我的祖国 · 查看更多 »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拉丁文格言「Unus pro omnibus, omnes pro uno」(英語:One for all, all for one),中文譯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最初源自十七世紀初的波希米亞新教徒起義,後來也成為瑞士聯邦的傳統國家建國格言。 在大仲馬的小說三劍客中,「人人為我,我為人人」(tous pour un, un pour tous)為火槍手們所奉行的座右銘。.

新!!: 波希米亚和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 查看更多 »

明道加斯家族

明道加斯家族是立陶宛大公国的第一个王室,该王室以立陶宛第一位已知,且毋庸置疑的君主明道加斯为中心。他在1253年加冕为立陶宛国王,在10年后遇刺身亡。他已知的家族关系只延续到他的子辈,而他的重孙则杳无音信,也没有资料可以显示他的家族与格迪米尼兹王室,这个从约1285年布蒂盖迪斯开始,到1572年齐格蒙特二世·奥古斯特结束这一段时间内,统治立陶宛和波兰的王室有什么关系。 为了重建整个族谱,历史学家不得不做出大量假设,因为关于立陶宛历史早期的文献极为匮乏。而16到17世纪的系谱,特别是贝霍维茨编年史的那个系谱,将这个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因为它将传说和事实混在一起。关于帕莱莫尼德家族,这个来自罗马帝国,后定居在立陶宛,使公国崛起的贵族家族的传说在这些系谱中最为流行,分布也最为广泛。真实的历史资料则来自于俄罗斯和利沃尼亚的编年史,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希帕提亚编年史。.

新!!: 波希米亚和明道加斯家族 · 查看更多 »

易北河砂岩山脈

易北河砂岩山脈是歐洲中部的山脈,位於德國東南部萨克森自由州和捷克波希米亚北部区域之間接壤的邊境,其中四分之三区域在德国。最高點海拔高度723米,由砂岩組成的山體在白堊紀形成。.

新!!: 波希米亚和易北河砂岩山脈 · 查看更多 »

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尔·冯·施泰因帝国男爵

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尔·冯·施泰因帝国男爵(Heinrich Friedrich Karl Reichsfreiherr vom und zum Stein,),通称施泰因男爵(Baron vom und zum Stein),普鲁士王国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政治家、改革者。.

新!!: 波希米亚和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尔·冯·施泰因帝国男爵 · 查看更多 »

海因里希·比贝尔

海因里希·伊格纳兹·弗朗兹·凡·比贝尔(Heinrich Ignaz Franz von Biber,),波西米亞-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 比貝爾生于瓦尔腾堡的一個波西米亞小鎮(今捷克斯特拉茨·波德·拉尔斯肯),在维也纳師從施梅尔策学习。比貝爾早年在格拉茨和克羅梅日什工作,後來他非法地離開了在克羅梅日什的雇主并定居於薩爾斯堡。他余生都留在了那里,并在那里出版了他的絕大部分作品。偶爾,他也會舉辦巡演。 比貝爾是器樂歷史上最重要的小提琴作曲家之一。他卓越的技巧讓他能在演奏中輕易地到達第六甚至第七把位,在複雜的複調音樂段落中駕馭雙音奏法,并探索泛音的多種可能性。他還撰寫了已知最早的小提琴獨奏曲目之一——《神跡奏鳴曲》(又稱為《玫瑰經奏鳴曲》)中里程碑性的《帕薩卡利亞》舞曲。在比貝爾生活的年代,他的音樂被整個歐洲所熟知和模仿。十八世紀晚期,他被音樂史家Charles Burney稱頌為十七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作曲家。二十世紀後期,比貝爾的音樂,尤其是《神跡奏鳴曲》,重新為人所重視。如今,它正廣泛地被人演奏和錄音。.

新!!: 波希米亚和海因里希·比贝尔 · 查看更多 »

海梅 (塞戈維亞公爵)

塞戈維亞及安茹公爵海梅,(Infante Jaime of Spain, Duke of Segovia, Duke of Anjou,;),本名海梅·利奧波多·伊薩貝里諾·恩里克·亞歷山德羅·阿爾貝托·阿方索·維克多·阿卡基奧·佩德羅·帕布羅·瑪利亞·德·波旁-巴滕堡(Jaime Leopoldo Isabelino Enrique Alejandro Alberto Alfonso Víctor Acacio Pedro Pablo María de Borbón y Battenberg),是波旁王朝的王室成員,及承認的法國國王,稱亨利六世(Henri VI)。.

新!!: 波希米亚和海梅 (塞戈維亞公爵)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 (不伦瑞克)

不伦瑞克·斐迪南(Ferdinand von Braunschweig,),不伦瑞克公爵斐迪南·阿尔布雷希特二世之第五子,不伦瑞克公爵卡尔一世的弟弟。1758年—1766年的普魯士元帥,因七年戰爭聞名。 斐迪南自年輕始就有一張英俊的臉孔,他擁有良好的教養且舉止得體,高明的小提琴演奏時常博得滿堂喝采。然而,他希望在戰場證明其價值,決定了未來英勇衝鋒的軍事性格。因為他身具文武雙全的資質與潛力,英國知名的音樂家就曾評價斐迪南說:「他可能憑著這些天賦而獲得美好前程。」 19歲的斐迪南於1740年加入普魯士軍為上校,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曾參與過莫爾維茨會戰和查圖西茨會戰,在索爾戰役中初露鋒芒,受到腓特烈大帝重視。後來他在1756年七年戰爭中率軍入侵薩克森及波希米亞,被腓特烈派去西線抵擋法國,從此以後,斐迪南一直獨當一面,僅憑著一支小小的漢諾瓦聯合部隊,化解西方方向法軍的所有進攻,西方在1757年以後,再也沒有成為腓特烈的麻煩。不能不說,布倫斯威克親王斐迪南元帥是腓特烈手下真正的帥才。 1758年在西線,斐迪南親王獨自抵擋法軍,他指揮10萬人的軍團,大多數是德意志幾個盟邦(主要是漢諾瓦和不倫斯克)和英國的人馬,僅僅佔用極少量的普魯士軍隊。年初2、3月間,斐迪南把法軍向西趕過威悉河,法軍總司令黎塞留公爵元帥被解職,由克萊蒙特元帥(Clermont)接替。斐迪南在這次作戰之後被授予普魯士元帥軍銜。.

新!!: 波希米亚和斐迪南 (不伦瑞克)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保時捷

费迪南德·保時捷(1875年9月3日 – 1951年1月30日;有譯費迪南·波爾舍,Ferdinand Porsche),德國汽車工程師,出生於奧匈帝國的波希米亞(現為捷克一部分)。由费迪南德設計,福斯汽車生產的甲蟲車,曾是世界上以同一型號設計產量最高的汽車,一共生產了二千一百萬輛。由费迪南德及他的兒子費里·保時捷開設的保時捷汽車公司最初所生產的跑車,亦是從甲蟲車發展而來。 世界上第一輛油電動力混合車的實體化是起源自1899年的由费迪南德‧保時捷製成,且是世界第一輛亦是最早出現的一輛。在1901年,Porsche車廠創辦人,以洋溢的機械工程才華設計出全球第一套車用Hybrid油電混合動力系統時,可惜在當時這是一個過於超越時代的作品。.

新!!: 波希米亚和斐迪南·保時捷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斐迪南三世(Ferdinand III,)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37年—1657年在位),匈牙利国王(1625年起)和波希米亚国王1627年起)。他也是奥地利大公,称斐迪南四世。 斐迪南三世是斐迪南二世皇帝的长子,生于格拉茨。他的母亲是斐迪南二世的第一个妻子巴伐利亚的玛丽亚·安娜。作为皇帝,他的统治主要是与震撼欧洲的三十年战争联系在一起。 在1634年帝国统帅阿尔布雷赫特·冯·瓦伦斯坦被皇帝指使的军官们杀害后,当时是奥地利大公的斐迪南被任命为参加三十年战争的帝国军队名义上的首脑。但是斐迪南在当时的宫廷中是属于主和派,他在促成帝国政府与德意志新教诸侯(尤其是萨克森)达成和解方面发挥了一些作用。斐迪南参与了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谈判。 1637年父皇去世后,斐迪南三世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由于整个德意志已经在战争中弄得民尽财穷,斐迪南三世急切希望能与最主要的参战国瑞典及其财政上的支持者法国实现和平,即使不得不在宗教问题上作出让步。但是他不遂所愿。战火继续蹂躏了德国11年,直到双方都筋疲力尽,在1648年终于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斐迪南三世曾3次结婚。他的第一个妻子是他的堂姐西班牙公主(1606年 -1646年),他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斐迪南,先于斐迪南三世去世;次子利奥波德,最终继承了皇位。在玛丽亚·安娜于1646年去世后,斐迪南三世与他的堂妹(蒂罗尔大公利奧波德五世之女)(1632年 -1646年)结婚。玛丽亚·利奥波德去世于1649年。斐迪南三世的最后一个配偶是曼托瓦公爵的女儿(1630年 -1686年),兩人的女兒包括埃萊諾,是弗朗茨一世的祖母。.

新!!: 波希米亚和斐迪南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二世 (上奧地利)

斐迪南二世(),哈布斯堡王朝的蒂羅爾及大奧地利執政(1564年-1595年)。斐迪南二世是奧地利大公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一世次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弟弟。.

新!!: 波希米亚和斐迪南二世 (上奧地利)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哈布斯堡王朝施蒂里亚支系的代表人物,曾任施蒂里亚大公(1590年—1637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20年—1637年在位)。他也是匈牙利国王(1618年—1625年,1620年被叛乱打断)和波希米亚国王(1617年—1619年,1620年—1637年)。由于他的不明智的宗教政策(狂热支持天主教,压制新教),导致了神聖羅馬帝國诸侯的公开反抗,从而引发了对欧洲历史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十年战争。.

新!!: 波希米亚和斐迪南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斐迪南四世 (波希米亚)

斐迪南四世(德语:Ferdinand IV,)奥地利王储。他也是波希米亚国王(1646年起)和匈牙利国王(1647年起),1653年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继承人)。 斐迪南四世生于维也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的长子,母亲为西班牙公主玛丽亚·安娜。他是利奥波德一世皇帝的哥哥。 1646年,斐迪南被其父指名为波希米亚的国王,1647年他又继承了父亲在匈牙利的王位。1653年5月31日斐迪南被选侯选举为“罗马人民的国王”,显然这时斐迪南三世已决心让他继承皇位。同年6月18日,斐迪南四世在雷根斯堡加冕。 但是,斐迪南四世在1654年先于父亲去世。这就使得他的弟弟,未来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成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第一继承人。 |- |- F F F.

新!!: 波希米亚和斐迪南四世 (波希米亚) · 查看更多 »

斯塔米茨

斯塔米茨可以指以下人物:.

新!!: 波希米亚和斯塔米茨 · 查看更多 »

斯皮季赫涅夫一世

斯皮季赫涅夫一世(Spytihněv I,)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894年或895年-915年在位)。文獻上記載的第一任波希米亞公爵、普熱米斯爾王朝的開國君主博日沃伊一世與其妻子盧德米拉的長子。 889年,父親博日沃伊一世逝世,他的兒子(包括斯皮季赫涅夫)年紀尚幼,宗主大摩拉維亞公國公爵斯瓦托普魯克將波希米亞納入他的國家統治。894年,斯瓦托普魯克逝世,斯瓦托普魯克的兒子莫伊米爾二世與其弟斯瓦托普魯克二世爭位,王室內部因奪權而發生內亂,國勢漸衰。斯皮季赫涅夫一世乘此機會擺脫為大摩拉維亞公國附庸國地位,成為波希米亞公爵,普熱米斯爾王朝得而延續。 根據記載,斯皮季赫涅夫一世曾於895年在雷根斯堡舉行的神聖羅馬帝國國家會議中參見東法蘭克國王阿努爾夫。斯皮季赫涅夫一世的盟友巴伐利亞公爵利奧波德於898年打敗莫伊米爾二世從而令波希米亞得到獨立。為了保護波希米亞對抗馬扎爾入侵者的破壞而建立的盟約亦使波希米亞沾上卡洛林王朝東法蘭克王國的文化,從而令羅馬天主教成為波希米亞的主流信仰。斯皮季赫涅夫一世繼續擴建布拉格城堡,成為普熱米斯爾王朝的行政中心。 Category:捷克君主.

新!!: 波希米亚和斯皮季赫涅夫一世 · 查看更多 »

斯皮季赫涅夫二世

斯皮季赫涅夫二世(Spytihněv II ,)。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1055年-1061年)。波希米亞公爵布熱季斯拉夫一世之長子。.

新!!: 波希米亚和斯皮季赫涅夫二世 · 查看更多 »

斯瓦托普魯克

斯瓦托普魯克(,)。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1107年-1109年)。波希米亞公爵布熱季斯拉夫一世之孫,奧托之子。外祖父是匈牙利國王貝拉一世。.

新!!: 波希米亚和斯瓦托普魯克 · 查看更多 »

斯迪亚季

斯迪亚季(俄语:стиляги,IPA: ,字面意义:时尚的,时尚猎手;英语:Stilyagi)是对1940年代晚期至1960年早期苏联青年反主流文化参与者的一个贬称。斯迪亚季(“时髦青年”)(俄语: стиляга, IPA: ;英语:stilyaga) 在起初因潮流的穿着——他们偏爱从黑市(俄语:Фарцовка;英语:fartsovshchiks)购买的外国服装,与当时的共产主义现实的对比而显得与众不同。他们对想象中的西方、现代西方音乐和时尚的着迷,与西方垮掉的一代相对应。关于苏联文化的英文写作中,斯迪亚季被翻译成:dandies, fashionistas, beatniks(垮掉派), hipsters(嬉普士), zoot suiters,等等。 现在,斯迪亚季被视为俄罗斯历史上的一股社会趋势,这股趋势继续延续到苏维埃晚期(尤其是停滞时期),他们认可“随性”的生活态度,例如嬉皮士、朋克青年、嘻哈青年。.

新!!: 波希米亚和斯迪亚季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波希米亚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新教联盟

新教联盟是信奉新教的德意志诸国在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四世的号召下于1608年成立的,用于保护盟国的主权,土地,和人民。联盟于1621年解散。两个导火索事件决定了联盟的形成。其一,神圣罗马皇帝鲁道夫二世和巴伐利亚公爵馬克西米利安一世于1607年在多瑙沃特恢复了天主教的影响。 其二,帝国会议于1608年决定,1555年奧格斯堡和约是否有效取决于之前被占有的教会土地的归还情况。为了回应天主教势力的反扑,以腓特烈四世为首的新教诸侯于1608年5月14日组成新教联盟。天主教联盟也于第二年在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率领下成立。 联盟的盟国包括普法尔茨,纽因堡,符腾堡,巴登,安斯巴赫,拜罗伊特,安哈尔特,茨维布吕肯,黑森-卡塞尔,勃兰登堡,以及自由市乌尔姆,斯特拉斯堡,纽伦堡,罗滕堡,巴特温茨海姆,施韦因富特,魏森堡,讷德林根,施韦比施哈尔市,海尔布隆,梅明根,肯普滕,兰道,沃尔姆斯,施派尔,阿伦,金根。 尽管如此,萨克森选帝侯和其他几个重要的新教诸侯的缺席让联盟从诞生之初就缺少权威性。路德派和加尔文派的内斗也进一步削弱其实力。 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腓特烈四世的继承者)于1619年在神圣罗马皇帝斐迪南二世的反对下接受了波希米亚王位,但新教联盟在1620年签订乌尔姆条约拒绝给予其支持。斐迪南二世于1621年一月动用帝国禁令取消了他的选帝权。普法尔茨被迫将上普法尔茨割让给巴伐利亚。联盟于二月在海尔布隆的会议上正式向皇帝抗议其行径,但他将抗议置之脑后并命令联盟解散其军队。经共同商议后,联盟盟国最终决定服从斐迪南二世并于1621年五月十四日正式宣告解散。.

新!!: 波希米亚和新教联盟 · 查看更多 »

施华洛世奇

施华洛世奇股份公司(Swarovski)是奥地利生产加工低鉛水晶玻璃工艺品的制造商,总部位于奥地利瓦滕斯。施华洛世奇的业务主要有两大范围;一类是以生产含有水晶元素的精品、時尚設計和高端光学仪器的人造水晶(Kristall)产品;一类是以生产黏合研磨剂、锯刀和钻台工具和机器的泰利莱(Tyrolit)产品。.

新!!: 波希米亚和施华洛世奇 · 查看更多 »

施蒂弗特

施蒂弗特(Adalbert Stifter,)是一位奥地利作家,作品多描写波希米亚森林。 S S.

新!!: 波希米亚和施蒂弗特 · 查看更多 »

施蒂利亞公國

施蒂利亞公國(Herzogtum Steiermark; Vojvodina Štajerska; Stájer Hercegség)是一個曾經存在於現今奧地利南部與斯洛文尼亞北部地區的公國。在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體之前公國一直是帝國的一部分,之後公國成為奧匈帝國內萊塔尼亞的王冠領地直至1918年,隨著奧匈解體公國亦同時滅亡。.

新!!: 波希米亚和施蒂利亞公國 · 查看更多 »

文化中的苦艾酒

传统上,苦艾酒作为一个神秘的,令人上瘾的,和改变思想的饮料一直持续到今天。虽然它对人精神上影响和化学成分一直有所争议,但是它对文化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苦艾酒在印象派,后印象派,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立体主义等领域的美术运动和文学运动中都起到了显着的作用。近年来,这种传说中的饮料带着非法而神秘的光环出现在电影,视频,电视,音乐和当代文学中。这些描述其真实性不尽相同,往往运用戏剧性的手法将这种饮料描绘成一个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液体,无论是春药亦或毒药,苦艾酒似乎总是被当作引人入胜的朦胧幻觉的催化剂。现代苦艾酒的复兴已成为其本身的真实写照,作为闪耀着非自然光芒的绿色液体,诉说着当代营销学的魅力。.

新!!: 波希米亚和文化中的苦艾酒 · 查看更多 »

摩拉維亞

摩拉维亚(Morava;Mähren;Moravia),为捷克东部一地区,得名于起源该地区的摩拉瓦河。.

新!!: 波希米亚和摩拉維亞 · 查看更多 »

摩拉维亚弟兄会

摩拉维亚弟兄会是一个西方基督教新教教派,14世纪末起源于波西米亚(今捷克),正式名称为弟兄合一会(Unitas Fratrum,与德克萨斯州的Unity of the Brethren不同),有时称为波西米亚弟兄会。.

新!!: 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弟兄会 · 查看更多 »

摩拉维亚瓢虫蜘蛛

摩拉维亚隆头蛛(学名:Eresus moravicus) 是一种有毒的欧洲蜘蛛。它分布在中欧,包括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及斯洛伐克。本蜘蛛是中欧最有特色的蜘蛛之一。.

新!!: 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瓢虫蜘蛛 · 查看更多 »

扬·卡利沃达

扬·克什提特尔·瓦茨拉夫·卡利沃达(Jan Křtitel Václav Kalivoda,Johann Baptist Wenzel Kalliwoda,),波西米亚作曲家。早年在布拉格音乐学院学习,1822年到多瑙艾辛根的菲斯滕贝格大公宫廷任职,直到1865年退休。他的作品很多,在当时获得了舒曼等人的高度评价。他的交响曲是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

新!!: 波希米亚和扬·卡利沃达 · 查看更多 »

扬·瓦茨拉夫·沃日谢克

扬·瓦茨拉夫·胡果·沃日谢克(Jan Václav Hugo Voříšek,),波西米亚作曲家,钢琴家。九岁时就在家乡公开演出,后来到布拉格师从托马谢克。1813年移居维也纳,结识了贝多芬和胡梅尔,并与舒伯特成为至交好友。1822年进入宫廷任职,后不幸因肺结核英年早逝。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颇高,对舒伯特的钢琴音乐有较大影响,目前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新!!: 波希米亚和扬·瓦茨拉夫·沃日谢克 · 查看更多 »

扬·迪斯马斯·泽伦卡

扬·迪斯马斯·泽伦卡(Jan Dismas Zelenka,),波西米亚作曲家。早年在布拉格从耶稣会士接受音乐教育,1710年到德累斯顿宫廷任职,期间曾到维也纳从约翰·富克斯学对位法。后来他结识了巴赫并与之成为好友。1745年在德累斯顿逝世。 泽伦卡主要创作宗教音乐,他的作品中运用了娴熟的对位技巧,体现了崇高的情感。从上世纪60年代起,泽伦卡的音乐得到了广泛的复兴,特别是在中欧各国。 学者莱希将其作品分类用用 ZWV 编号。.

新!!: 波希米亚和扬·迪斯马斯·泽伦卡 · 查看更多 »

扬·胡斯

扬·胡斯(Jan Hus;1371年捷克胡西内茨 - 1415年7月6日德国康士坦茲),也译作胡司,捷克基督教思想家、哲学家、改革家,曾任布拉格查理大学校长。胡斯思想上受到威克里夫很深的影響,是宗教改革的先驅,認為一切應該以《聖經》為唯一的依歸,否定教皇的權威性,更是反對贖罪券,故被天主教会视为異端,將他處以破門律,又將他誘捕燒死。他的追随者被称为胡斯信徒,胡斯信徒导致了胡斯战争的爆发。 胡斯因殉道留名於世,也是捷克民族主義的標竿。1999年,罗马天主教会正式為胡斯之死道歉。.

新!!: 波希米亚和扬·胡斯 · 查看更多 »

扬·胡斯长老会教堂

扬·胡斯长老会教堂(Jan Hus Presbyterian Church)位于纽约市曼哈顿的上东城东74街351号,是一座长老会教堂。 该教堂是以波西米亚宗教思想家和改革者扬·胡斯命名。该教堂所在的地区曾经称为“小波西米亚”,该教堂曾经是捷克社区的中心,现在的会众是多种族的。 该教堂开设了一个活跃的邻里中心,以促进音乐,戏剧和文化。教堂的地下室,包括一个150个座位的剧院,吉尔伯特与萨利文表演团体从1952年至1975年几乎是连续表演。 该教堂创立于1877年,当时匈牙利传教士古斯塔夫·阿列克西向捷克人传教的结果 。教堂建筑师为R.H. 罗伯逊,建于1888年,刻有题字“真理为准”(Truth Prevails)是扬·胡斯的名言。希腊正教拜占庭式的的圣三一大教堂就在相邻的街块.

新!!: 波希米亚和扬·胡斯长老会教堂 · 查看更多 »

扬·拉迪斯拉夫·杜舍克

扬·拉迪斯拉夫·杜舍克(Jan Ladislav Dussek,),波西米亚钢琴家,作曲家。自幼展现出过人的音乐才华,1782年访问汉堡,从C.P.E.巴赫学习。同年展开钢琴演奏生涯,在欧洲各地取得巨大成功。杜舍克的作品富于创新精神,他常使用丰满的半音化和声,自由的转调和眼花缭乱的演奏技巧,并大量采用踏板,对钢琴音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 波希米亚和扬·拉迪斯拉夫·杜舍克 · 查看更多 »

所羅門 (匈牙利)

所羅門(Salamon;),匈牙利阿爾帕德王朝國王(1063年—1074年在位)。安德烈一世的獨生子,貝拉一世之侄兒。 1053年,所羅門出生,這斷絕了安德烈一世的弟弟貝拉公爵的繼承願望。其後,安德烈一世因中風而癱瘓,為了讓所羅門能夠順利繼承王位,安德烈一世於1057年將所羅門加冕為國王,更為所羅門於1058年9月娶了已去世的亨利三世的女兒、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的妹妹朱迪思為妻。根據匈牙利編年史記載,安德烈一世約了貝拉公爵於蒂紹瓦爾科尼見面,安德烈一世有意試探貝拉有沒有覬覦王位,貝拉因早已收到他的黨羽通知,沒有露出他的意圖,並其後出走波蘭,要求妻舅波蘭公爵波列斯瓦夫二世的軍事協助爭奪王位。安德烈一世亦得到盟友神聖羅馬帝國的巴伐利亞及薩克森援軍的幫助。1060年,兩軍在蒂薩河以東進行了決戰,安德烈一世被打敗及受傷被虜,最終傷重死亡。貝拉一世繼承王位。所羅門逃至神聖羅馬帝國。 1063年,神聖羅馬帝國協助所羅門奪回王位而出兵匈牙利,兩軍並未交戰,貝拉一世死於意外事故,被自己御座上突然倒塌的的華蓋壓死。所羅門於1063年9月再度加冕為國王。當德意志大軍退出匈牙利後,貝拉一世的三個兒子、所羅門的堂兄蓋薩、拉斯洛及蘭珀特由波蘭回到匈牙利,於1064年1月20日在焦爾與所羅門達成協議,三人承認所羅門為國王,而所羅門賜回他們父親原本擁有佔匈牙利三分之一的土地的公國。由1064年至1071年,他們堂兄弟之間緊密合作,相安無事,分別於1067年及1071年一同攻打波希米亞及拜占庭帝國。1074年3月14日,蓋薩一世由其妹夫奧洛穆克的奧托大軍協助下擊敗所羅門。所羅門只好出逃,回到他的根據地莫雄馬扎爾古堡,蓋薩一世登上王位,被貴族們承認為匈牙利國王。所羅門只能在亨利四世的協助下統治莫雄馬扎爾古堡及普萊斯堡。1077年,蓋薩一世逝世,他的弟弟拉斯洛一世約承王位,1079年, 拉斯洛一世攻陷莫雄馬扎爾古堡。1081年,所羅門決定退位以換回統治普萊斯堡及取得足以開銷的收入。其後因為所羅門意圖推翻而被囚禁於維謝格拉德。1083年被釋放,直至1087年逝世。 Category:匈牙利國王.

新!!: 波希米亚和所羅門 (匈牙利) · 查看更多 »

拔都

拔都(,),是铁木真之孙,朮赤的次子,是生母兀乞旭真可敦,为弘吉剌部按陳那顏的女兒。蒙古欽察汗國的開創者。蒙古人因他对部下宽大,称他撒因汗。 1225年朮赤去世,拔都受諸兄弟推戴繼承父位。1235年,窩闊台召集庫里爾台大會,聽從二哥察合台建議,決定由各系宗王居長者統兵遠征欽察人、基辅羅斯、波蘭王国等國,是為蒙古第二次西征。而拔都又為諸王之長,遂領銜統率全軍西出,因此又稱為「長子西征」。1236-1241年,拔都率軍征戰上述諸國,大破钦察人、伏尔加保加利亚、基辅羅斯、加利西亚、摩尔达维亚、立陶宛大公国、波蘭王国(时译“孛烈儿”)、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亚第二帝国、波西米亚与捷克、摩拉维亚与斯洛伐克、拉什卡、威尼斯共和国等國,先後擊敗波蘭西里西亞公爵亨利二世所率領的日耳曼-波兰聯軍(神圣罗马帝国、波蘭、波西米亞)以及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所率領的匈牙利軍,席捲東歐與中歐,使基輔、布達佩斯等三十个城镇遭受摧毁與屠殺。但是在蒙古軍企圖繼續進軍威尼斯共和国的达尔马提亚的時候接到窩闊台汗死讯而引軍東撤。 1242年,拔都建都於伏爾加河下游河畔的欽察的薩萊,正式立国,史称金帳汗國。當時記載為蒙古“朮赤汗國”(Ulus of Jochi,Ulus是国家的意思),由於大量的欽察人是汗國的居民,甚至成為汗國的骨幹,因此稱“欽察汗國”。 拔都透過俄羅斯大公的輔佐管理東俄。1242年弗拉基米爾大公雅羅斯拉夫二世晉見拔都,領取封誥,這是管理東俄的方法,後來也成為定制;至於西俄,拔都命令加里西亞的大公丹尼爾把政權交結給一位蒙古將軍,將之納入蒙古轄地。 拔都故後,先傳位其子撒里答;撒里答死,蒙哥提名幼王乌剌黑赤代替他,並由拔都遗孀博剌克斤监国(她是阿勒赤塔塔儿人)。在1257年,由弟弟別兒哥繼承金帳汗國的可汗之位。;子:.

新!!: 波希米亚和拔都 · 查看更多 »

拉齐维乌家族

拉齐维乌家族(Radziwiłł;Радзівіл, Radzivił;Radziwill;Radvil;Radvila)是一个出身于立陶宛的国际性家族。其也是先在立陶宛大公国,随后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和普鲁士家族享有很大特权的上等贵族家族。该家族在立陶宛、白俄罗斯、波兰、德国(主要在普鲁士)等国的,乃至整个欧洲历史及文化当中,名人如云。拉齐维乌家族从神圣罗马帝国得到“亲王”(Reichsfürst;książę;князь, kniaź;kunigaikštis)头衔。该家族自16世纪起到1939年为止建造的一系列建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 ,而白俄罗斯、芬兰、立陶宛、波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在2008年联合提出将拉齐维乌家族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而该家族档案在2009年被正式列入名录中。.

新!!: 波希米亚和拉齐维乌家族 · 查看更多 »

拉迪斯劳

拉迪斯劳(義大利語:Ladislao I di Napoli,),那不勒斯国王,自称耶路撒冷国王、西西里国王、普罗旺斯伯爵、福卡尔基耶伯爵(1386 - 1414),1390年以后自称匈牙利和克罗地亚国王,绰号宽宏者。卡洛三世唯一的儿子,也是大安茹支系最后的男嗣。 拉迪斯劳的名字取自深受来自安茹家族的匈牙利国王卡罗利一世和拉约什一世尊敬的匈牙利先王圣徒拉斯洛一世。 拉迪斯劳成长为一个有能力的政治和军事领导者、教皇因诺森七世的保护者和控制者,但因为个人原因声誉却很糟。他从整个意大利所处的无序状态中获利,极大地扩张了那不勒斯王国的领土和自身的权力,并且将教皇国的很多领地据为己用,还谋杀了很多政敌。.

新!!: 波希米亚和拉迪斯劳 · 查看更多 »

拉比城堡

拉比城(Rabí) 是位於捷克波希米亞西南部比爾森地區的城堡遺址。按照面積來看的話,拉比城是捷克最大的城堡。1978年,拉比城被列入捷克的國家文化紀念物。拉比城首次被提到是在1380年。.

新!!: 波希米亚和拉比城堡 · 查看更多 »

拉斯洛五世

拉斯洛五世(遗腹子)(匈牙利语:V.(Utószülött)László,捷克语:Ladislav Pohrobek,德语:Ladislaus Postumus;)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国王(1444年起),波希米亚国王(1440年起)和奥地利大公。 拉斯洛五世是德意志、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奥地利大公阿尔布雷希特五世)唯一的儿子。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在抵抗奥斯曼帝国入侵的战争中死于匈牙利境内的内斯梅里。当阿尔布雷希特死时,他的妻子伊丽莎白正在怀孕,所以奥地利和波希米亚等国的王位只有等孩子生下来之后才有人继承。这个孩子就是拉斯洛五世,他出生于父亲去世4个月之后,因此得到绰号“遗腹子”。 拉斯洛五世一出生就继承了奥地利大公的头衔,並有波希米亚国王的繼承權,而德意志选侯选择他的堂叔、内奥地利公爵腓特烈五世来继任日耳曼國王,后者在1452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拉斯洛的母亲还想为他保住匈牙利的王位,但是以匈雅提·亚诺什为首的匈牙利大贵族挫败了这个图谋,他们在巴塔谢克战役中击败了支持哈布斯堡家族的另一派贵族。贵族们选举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为匈牙利国王(即乌拉斯洛一世);伊丽莎白为了阻止烏拉斯洛一世的加冕把匈牙利的圣伊什特万皇冠偷了出来。伊丽莎白领着孩子去寻求腓特烈五世的庇护,结果后者为了获得在奥地利的统治权将他们软禁。 1444年11月10日,乌拉斯洛一世在抗击奥斯曼帝国的瓦尔纳战役中阵亡。匈牙利贵族决定让拉斯洛五世继承王位,他们派出使者到维也纳要求腓特烈五世释放伊丽莎白母子并归还王冠,遭到后者拒绝。贵族们选举匈雅提·亚诺什为匈牙利摄政,同时在波希米亚,波杰布拉德的伊日获得了同样的地位。 1452年,奥地利贵族冲入王宫强行释放了拉斯洛五世。拉斯洛五世在1453年10月28日正式加冕为波希米亚国王。在拉斯洛五世在位的大部分时间里,匈牙利的实际统治者是匈雅提,后者成功地领导了一系列抵御奥斯曼帝国入侵的战役。拉斯洛五世身边的重臣采列伯爵乌尔里希二世与匈雅提素来不和;在匈雅提于1456年死于鼠疫后,他诱使国王任命他接替匈雅提的职务。乌尔里希二世企图谋杀匈雅提的儿子匈雅提·拉斯洛,后者为了报复反过来把他刺杀了。拉斯洛五世愚蠢地将匈雅提·拉斯洛斩首,结果引起了一场政治风暴,他因此不得不逃往布拉格。1457年11月23日,拉斯洛五世在布拉格忽然病逝,当时他正准备与法国国王查理七世的女儿玛格达莱娜公主结婚。當時的人懷疑小國王是被毒死的,不過近代藉由分析他的遺骸,拉斯洛可能死于腺鼠疫或白血病。 拉斯洛五世去世时年仅17岁,既未结婚也无子嗣。他在三个国家的王位分别由不同的人继承。腓特烈五世兼并了奥地利大公国;匈雅提的另一个儿子匈雅提·马加什继承匈牙利王位;波希米亚摄政波杰布拉德的伊日成为波希米亚国王。.

新!!: 波希米亚和拉斯洛五世 · 查看更多 »

普奥战争

普奥战争(又名七週戰爭或德意志内战)发生于1866年,原因是奥地利与普鲁士争夺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普鲁士的胜利令它称霸德意志,最后完成统一大业。在德国和奥地利,此战称为德意志之战(Deutscher Krieg)或兄弟之战(Bruderkrieg)。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此战是第三次独立战争。.

新!!: 波希米亚和普奥战争 · 查看更多 »

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

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 Přemysl Otakar II.,)波希米亚国王(1253年-1278年在位)。他在位时期是波希米亚最强大的时代。 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为瓦茨拉夫一世国王之子。他在即位后实行一系列加强王权和军队的改革,统一度量衡并接纳德国人向波希米亚移民。在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统治下,国家边境扩张至亚得里亚海北岸,囊括了奥地利(1251年起)、施蒂里亚(1261年起)、克恩滕(1269年起)和卡尼鄂拉,暂时还包括匈牙利。这些领地大多数兼并自覆灭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地产。波希米亚成为中欧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同时又是神圣罗马帝国最强大的诸侯(也是七大选帝侯中唯一的大诸侯)。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参加了条顿骑士团对波罗的海地区立陶宛人和普鲁士人的远征,1255年建立的克拉洛维茨(源于捷克语国王一词,即今日的加里宁格勒)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 在大空位时代即将结束之时,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参加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竞争。其他竞争者包括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十世、法国国王腓力三世和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伯爵(即后来的国王鲁道夫一世)。由于教皇格里高利十世及居心叵测的德意志诸侯的支持(他们都希望看到一个软弱的皇帝,又不希望德意志与外国合并),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当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遭到失败。 在鲁道夫一世当选后,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拒绝做封建采邑宣誓,导致前者在1274年11月于纽伦堡召开的帝国会议上对他提出控告。在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3次拒绝出席重新分配采邑的帝国会议(这些会议可能会剥夺他的大多数地产)后,鲁道夫一世决定开战。德意志诸侯不愿看到一个非德国人成为皇帝又惧怕波希米亚势力的强大,而教皇由于自己的目的也宣布支持鲁道夫一世。反对国王集权的波希米亚封建领主们趁火打劫。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四面受敌;这时奥格斯堡帝国议会又将他废黜。在1275年的战争中失利后,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不得不放弃对奥地利、施蒂里亚和卡尼鄂拉的统治权(1276年)。1278年8月26日,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在摩拉维亚与鲁道夫一世发生决战(杜恩克鲁特战役),后者的军队中包括德国诸侯及匈牙利国王拉斯洛四世的士兵。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在战斗中阵亡。他的领地除捷克本土外几乎全部落入哈布斯堡家族手中。 2005年6月捷克票選「最偉大的捷克人」(Největší Čech)中,他排名第16。 O O.

新!!: 波希米亚和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 · 查看更多 »

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一世

奧托卡一世(Přemysl Ottokar I,)。普熱米斯爾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1192年-1193年及1197年-1198年)及其後為波希米亞國王(1198年-1230年)。波希米亞國王弗拉迪斯拉夫二世之子,波希米亞公爵貝德日赫之弟、弗拉迪斯拉夫三世的兄長,母親為弗拉迪斯拉夫二世的第二位妻子皇后圖林根的朱迪思。 父親弗拉迪斯拉夫二世於1172年遜位給同父異母的兄長貝德日赫後,爵位幾經更替,才於1192年落入奧托卡一世之手上,受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所確認。可惜不久便因德意志諸侯的陰謀推翻霍亨斯陶芬王朝而被逼下台。1197年,奧托卡一世逼同母弟弗拉迪斯拉夫三世退位,再一次成為波希米亞公爵。同年,亨利六世逝世後,韋爾夫家族在科隆大主教和英王約翰的支持下把奧托四世選為國王,與亨利六世的弟弟士瓦本的菲利普亙相對抗。翌年,奧托卡一世趁此場德意志諸侯的內戰,爭取到士瓦本的菲利普的支持下,進稱為國王,建立了波希米亞王國。 1199年,奧托卡一世與出身於韋爾夫家族的妻子邁森的阿德萊德離婚,以迎娶匈牙利國王貝拉三世的幼女康斯坦絲。 1200年,因奧托四世勢力漸大,奧托卡一世放棄支持士瓦本的菲利普,改為支持韋爾夫家族,得到奧托四世及教皇英諾森三世承認為波希米亞國王。菲利普因為奧托卡一世的背叛,隨之而來的成功入侵波希米亞,奧托卡一世被迫支付罰款,奧托卡一世再次成為菲利普的黨羽,其後又成為出身於霍亨斯陶芬家族年輕的國王腓特烈二世的支持者。所以於1212年,腓特烈二世於西西里島發佈金璽詔書。承認波希米亞王位由貴族選舉產生,帝國不加以干涉;波希米亞王國可在帝國範圍之外,享有獨立地位,自鑄貨幣,有權任命主教,並且在帝國境內三百多個大小諸候國中,波希米亞居有首席地位。 奧托卡一世在世時德意志人遷居至波希米亞,使波希米亞境內黑森林中的城市迅速擴大。1226年,因奧地利公爵利奧波特六世阻撓奧托卡一世的女兒阿格尼絲與皇帝腓特烈二世之子西西利國王亨利的婚事而開戰。其後,奧托卡一世安排阿格尼絲嫁給英王亨利三世,卻因為亨利三世即將成為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敵人而被腓特烈二世否決。腓特烈二世自己想迎娶阿格尼絲,阿格尼絲為了避免成為政治婚姻的犧牲品,因而進入修道院。 1230年,奧托卡一世逝世,王位由其子瓦茨拉夫一世繼承。 Category:捷克君主 Category:歐洲紙幣上的人物.

新!!: 波希米亚和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一世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新!!: 波希米亚和普魯士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個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同時也是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其領土囊括整個帝國的三分之二。王國名字是繼承普魯士而來的,雖然它的權力基礎是從勃蘭登堡得來的,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新!!: 波希米亚和普魯士王國 · 查看更多 »

普鲁士起义

普鲁士起义是在13世纪北方十字军入侵时期,波罗的部落之一的普鲁士人为反抗条顿骑士团统治,发起的两次较大的起义和三次较小的暴乱的总称。在诸位教皇和欧洲基督教地区的支持下,十字军军事修士会试图征服信奉异教的普鲁士人,并使这一地区皈依天主教。在十字军的头十年间,七支主要普鲁士氏族当中的五支落入人数较少的条顿骑士团的统治中。但是,普鲁士人五次向他们的入侵者举起反抗的旗帜。 第一次起义得到波美拉尼亚公爵希温托佩乌克二世的支持。普鲁士人起初占据上风,迫使骑士团退守区区五座最为坚固的城堡。但随后局势发生逆转,公爵节节败退,最终被迫与条顿骑士团议和。在希温托佩乌克二世不再支持普鲁士后,教皇英诺森四世的一名高级教士居中调停,双方签订和约。但是,这份和约从未被遵守或实行,在1249年的克吕肯战役后更是如此。 第二次起义被后世称为“大普鲁士起义”,这次起义在1260年,骑士团遭受其在13世纪的最大失利——杜尔贝战役后爆发。这次起义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对条顿骑士团威胁最大。在这次起义中,条顿骑士团再次退守其五座最为坚固的城堡。尽管教皇乌尔班四世多次催促,骑士团的援军迟迟未到,而他们的形势看起来会更糟。但对骑士团而言,幸运的是,普鲁士人缺少团结,步调不一,且援军最终在1265年左右到达普鲁士。普鲁士氏族一个接一个地投降,起义最终在1274年结束。后三次较小的起义则依靠外国援助,一两年内即被镇压。1295年的最后一次起义实际上结束了普鲁士十字军,普鲁士成为了信奉基督教的德语地区,本地的普鲁士人和大量来自德意志的不同邦国的定居者融入其中。.

新!!: 波希米亚和普鲁士起义 · 查看更多 »

普蘭斯特·馬福德

普蘭斯特·馬福德(Prentice Mulford,1834–1891),為美國知名的幽默作家,除此之外,也是新思想運動的提倡者。.

新!!: 波希米亚和普蘭斯特·馬福德 · 查看更多 »

普法尔茨

普法尔茨(Pfalz;Palatinate)是德国历史上一种特殊领地的名字。这种领地的领主称为普法尔茨伯爵(德语:Pfalzgraf;英语:Count palatine),这个头衔的意思是“王权伯爵”(或译为“行宫伯爵”),来自于罗马的帕拉蒂尼山。在普法尔茨领地内,普法尔茨伯爵拥有行使王权的能力。 普法尔茨伯爵作为一种职位的出现最早是为了作为君主(罗马人民的国王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该地的直接代表。但是后来这种职位变成世袭的了。 德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普法尔茨领地主要有洛林-普法尔茨伯國、莱茵-普法尔茨伯國和最为著名的普法尔茨选侯国(Kurpfalz)。同时也存在着其它普法尔茨领地。 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的普法尔茨选侯国比位于莱茵河左岸的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大得多,领土范围涵盖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和法国北部的阿尔萨斯部分区域。普法尔茨选侯国原来的领土还包括位于莱茵河东岸的海德堡和曼海姆。.

新!!: 波希米亚和普法尔茨 · 查看更多 »

普洛科普

普洛科普(Prokop Veliký),),又名大普洛科普。波希米亞著名的軍事家,胡斯戰爭中起義軍統帥、激進的塔博爾派領袖。.

新!!: 波希米亚和普洛科普 · 查看更多 »

普普大饭店

普普大饭店(Grandhotel Pupp)是一座有228个房间的豪华酒店,位于捷克卡罗维发利,每年在此举办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该酒店开始时为萨克森厅,由市长 Deiml建于1701年,下一任市长贝克尔在萨克森厅旁兴建了Lusthaus,后来称为波希米亚厅。1760年,糕点师约翰·普普来到卡尔斯巴德(卡罗维发利)工作。贝克尔市长的遗孀将波希米亚厅的三分之一卖给糕点店老板的女儿,她在1775年嫁给了普普。次年,普普夫妇获得对波希米亚厅完整的所有权。 此后的数十年中,这个家族繁荣,在1890年买进萨克森厅。从1896年到1907年,维也纳建筑师 Fellner 和埃尔梅将其改建为今天新巴洛克风格的普普大饭店。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家族陆续购入邻近物业,并将其纳入酒店建筑群。 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政府将饭店收归国有,1950年改名为莫斯科大饭店。1989年饭店私有化,并恢复原名。 普普大饭店是拉蒂法女皇主演的2006年电影《終極假期》(Last Holiday)的主要場景。它也出现在2006年詹姆斯·邦德电影《007大战皇家赌场》中。.

新!!: 波希米亚和普普大饭店 · 查看更多 »

智者雅罗斯拉夫

雅罗斯拉夫一世·弗拉基米罗维奇(智者)(俄语:Ярослав I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Мудрый,约)古罗斯王公,基辅大公(1016年—1018年,1019年—1054年)。在成为大公之前,他是罗斯托夫(约978年—约1010年)和诺夫哥罗德(约1010年—1036年)的王公。他统治的时代是基辅罗斯最强盛的时期之一。.

新!!: 波希米亚和智者雅罗斯拉夫 · 查看更多 »

100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波希米亚和100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0月1日

10月1日是阳历年的第274天(闰年是27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91天。.

新!!: 波希米亚和10月1日 · 查看更多 »

11月22日

11月2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26天(闰年第32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9天,這天在世界歷史上發生許多重大事件。.

新!!: 波希米亚和11月22日 · 查看更多 »

11月8日

11月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12天(闰年第313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53天。.

新!!: 波希米亚和11月8日 · 查看更多 »

1300年-1499年條約列表

以下是1300年-1499年國際上的條約、歷史協議、和約、敕令、公約等等的年表:.

新!!: 波希米亚和1300年-1499年條約列表 · 查看更多 »

1356年

没有描述。

新!!: 波希米亚和1356年 · 查看更多 »

13世紀以前條約列表

以下是13世紀以前國際上的條約、歷史協議、和約、敕令、公約等等的年表:.

新!!: 波希米亚和13世紀以前條約列表 · 查看更多 »

1436年

没有描述。

新!!: 波希米亚和1436年 · 查看更多 »

149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波希米亚和149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50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波希米亚和150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503年

没有描述。

新!!: 波希米亚和1503年 · 查看更多 »

1521年

没有描述。

新!!: 波希米亚和1521年 · 查看更多 »

1526年

没有描述。

新!!: 波希米亚和1526年 · 查看更多 »

1609年

没有描述。

新!!: 波希米亚和1609年 · 查看更多 »

1617年

没有描述。

新!!: 波希米亚和1617年 · 查看更多 »

1620年

没有描述。

新!!: 波希米亚和1620年 · 查看更多 »

1630年

没有描述。

新!!: 波希米亚和1630年 · 查看更多 »

163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波希米亚和1630年代 · 查看更多 »

1770年

没有描述。

新!!: 波希米亚和1770年 · 查看更多 »

1781年哲學

1781年哲學事件.

新!!: 波希米亚和1781年哲學 · 查看更多 »

1848年革命

1848年革命,也称民族之春(英语:Spring of Nations)或人民之春(英语:Springtime of the Peoples),是在1848年欧洲各国爆发的一系列武裝革命。这一系列革命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国家之大,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革命运动。第一场革命于1848年1月在意大利西西里爆发。随后的法国二月革命更是将革命浪潮波及到几乎全欧洲。但是这一系列革命大多都迅速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1848年革命还是造成了各国君主与贵族体制动荡,并间接导致了德国统一及意大利统一运动。.

新!!: 波希米亚和1848年革命 · 查看更多 »

1900年奧匈帝國人口普查

1900年奧匈帝國人口普查是奧匈帝國自1869年以來的第4次人口普查。.

新!!: 波希米亚和1900年奧匈帝國人口普查 · 查看更多 »

1900年美国人口普查

1900年美国人口普查(1900 United States Census)是美国历史上第12次全国人口普查,确定了美国的常住人口为75,994,575人,相比1890年美国人口普查,同比增长为21.0%。.

新!!: 波希米亚和1900年美国人口普查 · 查看更多 »

1910年美国人口普查

1910年美国人口普查(1910 United States Census)是美国历史上第13次全国人口普查,确定了美国的常住人口为91,972,266人,相比1900年美国人口普查,同比增长为21.0%。.

新!!: 波希米亚和1910年美国人口普查 · 查看更多 »

1月10日

1月10日是公历年的第10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5天(闰年是356天)。.

新!!: 波希米亚和1月10日 · 查看更多 »

1月2日

1月2日是公历年的第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63天(闰年是364天)。.

新!!: 波希米亚和1月2日 · 查看更多 »

2千纪

2千纪,或称第2个千年,是指从100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的1000年,包括了中世紀中期(High Middle Ages)、文艺复兴、早近代(Early Modern Age)、殖民主义时代、工业化时代、民族国家和民主的兴起,并于20世纪伴随着科学的影响、教育的推广、医疗和疫苗的普及达到鼎盛而结束。 中世纪(middle ages)指的是罗马帝国被倾覆的黑暗時期到文艺复兴之前的这段时间,这个时期孕育发展了封建社会。 尽管近几个世纪来,战争的规模空前巨大,十字軍東征、匈人的再崛起、突厥人與蒙古人的入侵、两次世界大战、乃至於高科技武器如原子弹等纷纷投入使用。但令人欣慰的有由全世界有志之政治人物的共同維護與發展、告诫暴力的宗教活动,再加上跨国界治疗伤病的医生和医护人员,以及象征和平与友谊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進一步展現各國的民族國力。 新的技术不断从各国政府、個人、企業、学术机构進一步研发。活字、收音机、电视,以及全球因特网的发展,使信息得以在分秒之间,以声音、图像以及印刷品等形式,来教育、娱乐及警示万千人类。 中國歷史自本千紀初的北宋以及周邊的遼、西夏、歷經南宋(周邊的金、西夏和蒙古)、元、明、清各朝代交替,直至本千紀最後推翻前清帝制、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从16世纪开始,亚洲、欧洲、非洲等许多人开始新世界,开始了日益进展的全球化进程。全球貿易產生許多集團等跨国公司的产生,同时在多个国家拥有办公室,甚至武裝力量。 世界人口在这千年的头七个世纪中增加了一倍,从公元1000年的2.888亿人增加到公元1100年的3.105亿,公元1200年的4.04亿,公元1300年的3.968亿,公元1400年的3.62亿,公元1500年的4.757亿,公元1600年的6亿人;在最后4个世纪中,世界人口增加了10倍,在公元2000年时已超过60亿。.

新!!: 波希米亚和2千纪 · 查看更多 »

2月12日

2月12日在公历当中是第43天,距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22天(闰年则是323天)。.

新!!: 波希米亚和2月12日 · 查看更多 »

2月22日

2月2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53天,离全年结束还有312天(闰年则还有313天)。.

新!!: 波希米亚和2月22日 · 查看更多 »

3月14日

3月1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3天(闰年第74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92天。.

新!!: 波希米亚和3月14日 · 查看更多 »

3月2日

3月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61天(闰年第62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04天。.

新!!: 波希米亚和3月2日 · 查看更多 »

7月6日

7月6日是公曆年的第187天(閏年的第188天),離一年的結束還有178天。.

新!!: 波希米亚和7月6日 · 查看更多 »

9月24日

9月24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67天(闰年第268天),离全年结束还有98天。.

新!!: 波希米亚和9月24日 · 查看更多 »

9月8日

9月8日是阳历年的第251天(闰年是25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14天。 在英国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沒有9月8日。.

新!!: 波希米亚和9月8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波希米亚地区波希米亞波西米亚波西米亞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