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法西斯主义

指数 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Fascism;Faschismus;民國初年又譯作棒喝主義),字源為束棒(法西斯,一種古羅馬的象徵物),是一種極致國家民族主義的政治運動,強調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強人主導國家政治、國家專權集中於一黨專政(或一黨獨大配合弱勢並無法取代政府的反對派),對外漸進式侵略,對內剷除或打壓反對聲音,破壞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司法獨立等,缺乏權力制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法西斯意大利和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建立法西斯政府後,於二战期間蔓延整個欧洲乃至世界的一套關於創造新民族性及新國民的意識型態及政治宗教。.

目录

  1. 705 关系: ABBAAnti-Flag劍橋五人組劉敬文力量来自欢乐基督教恐怖主義基督教法西斯主義埃尔德什·帕尔埃利亞斯·卡內蒂埃里希·米萨姆去共化假戰博尔扎诺卡尔·迪特里希·布拉赫卡尔·波普尔卡尔·施米特卡累利阿共和国卡特丽·瓦拉卡达尔·亚诺什卡雷尔·恰佩克卢嘉勒印度共产党(马列)临时中央委员会危地马拉劳动党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王國卓爾哲·馬爾提諾維奇事件反乌托邦反共主義反独裁主义反法西斯主義反法运动古典自由主义台灣社台獨左派史密斯遊美京右区右翼民粹主義右派启蒙辩证法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向罗马进军各方對九月政爭的反應吉勒摩·戴托羅君主制坦摩墨索里尼内阁多洛雷斯·伊巴露丽多明我会教堂 (博尔扎诺)大川周明大东亚战争... 扩展索引 (655 更多) »

ABBA

ABBA()是一支瑞典的流行乐乐队,在当时他们是瑞典最出名的乐队。字母缩写(ABBA)源自于乐队成员姓名的首字母(字母的排列顺序并无规定)。少数时候被记为Abba。在1976以前的乐队的宣传材料中,乐队标志中的第一个“B”字母就已经被反转过来了。乐队在1970前後重組,乐队成员是比約恩·奧瓦爾斯、、昂內塔·費爾特斯科格和安妮-弗瑞德·林斯塔德(绰号"Frida")。他们凭借歌曲《滑铁卢》在1974年歐洲歌唱大賽中获胜,他们从此广泛地为人所知。ABBA於1982年解散。經典名曲包括《》(Mamma Mia)和《》(Dancing Queen)。.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ABBA

Anti-Flag

Anti-Flag在1988年由Justin Sane和Pat Thetic在他们的家乡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组成。.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Anti-Flag

劍橋五人組

劍橋五人組(Cambridge Five)是指蘇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在英國的五名雙重間諜(另有一說是只四人)。雖然说是劍橋五人,但事實上事件涉及更多人。已知的四人分別是:、、吉姆·費爾比及。第五人的身份雖眾說紛紜,但根據四人的蘇聯上司兼接應的說法,這人是英國情報人員。五人均出身於英國中上流社會,他們於1930年代在劍橋大學就讀時,因反對法西斯主義而相當同情共產主義者,畢業後被正式招攬,開始將情報泄露給克格勃。因招攬過程是在劍橋大學開始,所以英國將他們這小組以劍橋命名。 盖依·伯吉斯和安东尼·布朗特两人都是同性恋。来自苏联档案的文件说明是盖依·伯吉斯诱惑安东尼·布朗特加入苏联的地下组织。安东尼·布朗特作为女王的艺术顾问,負責管理王室藏畫,女王因他作做的貢獻于1956年將他晉陞獲得爵士稱號。他由於主動招供而免受懲罰,直到15年後,當他早就光榮地卸下了一切職位時,但在1979年11月总理撒切尔夫人在公开场合称他是间谍,因而取消了他的頭銜,他的供词在这之前一直被保密。 蓋·伯吉斯、安東尼·布朗特及約翰·凱恩克洛斯都是劍橋秘密組織剑桥使徒的成員,当时的成员主要由同性恋者和马克思主义者组成 。.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劍橋五人組

劉敬文

劉敬文(),本名:池尻敬文,網路名:妖西(Yoshi),台灣社運人士,父親為日本人,母親為台灣外省人。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病蟲害學系、心理學系雙學士畢業,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碩士,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大學哲學博士班研究肄業,曾任立法委員鄭麗君國會辦公室研究員、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辦公室主任、永和社區大學講師。曾參與2008年野草莓學運,發起2012年反媒體壟斷運動、2014年太陽花學運。現為福爾摩鯊會社社長、台灣團結聯盟內湖南港區立委候選人蕭亞譚辦公室副主任、《讀報》專欄作家。.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劉敬文

力量来自欢乐

力量来自欢乐(Kraft durch Freude,缩写:KdF)是纳粹德国一个具有国家背景的大型休假组织Richard Grunberger, The 12-Year Reich, p 197, ISBN 03-076435-1,为德国当时的劳工组织:德意志劳工阵线的一部分。该组织成为了向德国人民宣扬国家社会主义优势性的一个工具。它也很快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了世界上的最大旅游运营商。 该组织通过为普通大众提供原属中产阶级的度假活动,而成为缓和阶级分化、促进社会阶层沟通的桥梁。例如不同阶层的乘客乘坐同一艘游轮,船舱依靠抽签分配,而不是因社会地位决定。 另一个不太具备意识形态色彩的目标是,依靠这一组织刺激自1920年代便低迷不振的旅游业摆脱困境,从而推动德国经济。这一目标实现得相当成功。1934年时有超过200万德国人参加过“力量来自欢乐”组织的旅行。1939年的统计约为2,500万人。该组织于1939年二战爆发后解散,诸如普洛拉度假村等一些大规模的在建项目也未能完成。.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力量来自欢乐

基督教恐怖主義

基督教恐怖主義是團體或個人的基督教性質恐怖主義,動機多是源自信徒對於教義的詮釋與信念,把政治性質的暴力行為合理化。.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基督教恐怖主義

基督教法西斯主義

基督教法西斯主義(Christofascism)是基督教和法西斯主義的有爭議混成詞。這個是一個由Dorothee Sölle在Beyond Mere Obedience: Reflections on a Christian Ethic for the Future(1970)年所提出的新興概念。Sölle認為基督教教會包容了獨裁的神學。.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基督教法西斯主義

埃尔德什·帕尔

埃尔德什·帕尔(Erdős Pál,),其音讀作air-dish,匈牙利語中的意思是來自山林,英语中作保罗·埃尔德什(Paul Erdős)。匈牙利籍猶太人,發表論文高達1525篇(包括与人合寫的),為現時發表論文數最多的數學家(其次是歐拉);曾和511人合寫論文。埃尔德什遺傳了來自數學教師父母優異的數學天賦,三歲時就能輕鬆心算一個人一生所活的秒數,並每日在客人面前表演四位數的乘法心算。他年僅二十一歲即被厄特沃什·羅蘭大學(即布達佩斯大學)授予數學博士學位,師從數學家(他也是冯·诺伊曼的導師)。之後埃尔德什為了逃離納粹的追捕,歷任曼徹斯特大學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普度大学和圣母大学之研究人員。 埃尔德什熱愛自由,十分討厭權威,尤其是法西斯。他四處遊歷,探訪當地的數學家,與他們一起工作,合寫論文。他很重視數學家的培訓,遇到有天份的孩子,會鼓勵他們繼續研究,其中最为著名的为华裔澳大利亚数学家陶哲轩。埃尔德什經常沉思于數學問題,視數學為生命。。他經常長時間工作,老年仍每日工作19小時。.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埃尔德什·帕尔

埃利亞斯·卡內蒂

埃利亞斯·卡內蒂(德语:Elias Canetti,)是保加利亞出生的塞法迪犹太人小說家、評論家、社會學家和劇作家,198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以德语写作。 卡內蒂的著名作品有自传三部曲:《得救之舌》、《耳中火炬》、《眼睛遊戲》(Die Gerettete Zunge; Die Fackel im Ohr; Das Augenspiel)、现代主义小说《迷惘》(德语:Auto-da-Fé)和社会学著作《群眾與權力》(Masse und Macht)。.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埃利亞斯·卡內蒂

埃里希·米萨姆

埃里希·米萨姆(德语:Erich Mühsam,),生于德国柏林,被杀于奥拉宁堡集中营。他是著名的德国作家、诗人、无政府主义者、和平主义者者与反法西斯主义者。威玛共和国时期(1919-1933),他因为辛辣地讽刺阿道夫·希特勒以及谴责纳粹主义米萨姆而成为国际知名人士。 他既是波希米亚主义者,又是多产的诗人与戏剧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米萨姆出现在慕尼黑,担任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代表,反革命胜利之后被判处15年徒刑,1924年获赦。此后,他迁居柏林。自1925年至1929年,他身负德国共产党成员的义务,后来因意见分歧退党。 法西斯主义者一夺取政权就拘捕埃里希·米萨姆,经历了一年多的监禁与严刑折磨后,他被杀于集中营。 Category:德国剧作家 Category:德国诗人 Category:德國作家 Category:猶太作家 Category:無政府主義者 Category:和平主義者 Category:魏瑪共和國 Category:納粹德國人物 Category:德國猶太人 Category:柏林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埃里希·米萨姆

去共化

去共化,或去共产主义化(Decommunization)是解構共產主義政權所造成和遺留之建制、文化、心理等層面的過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去共化

假戰

假戰(Phoney War),怪戰(Drôle de guerre),又稱為静坐战(Sitzkrieg),是指1939年9月開始到1940年4月之間,英法雖然因為納粹德國對波蘭的入侵而宣戰,可是兩方實際上只有極輕微的軍事衝突。 這段期間雙方有小規模的空中與海上的衝突,英國開始將遠征軍調動至法國,法國則開始進行一些動員的工作。1940年初法國有14個師防守有名的馬奇諾防線,同時有80個師在後方予以支援,英國陸續增援到9個師的部隊到了1940年5月英法共集結超過3,100輛戰車與2,000多架戰鬥機。 當時德軍正與波蘭交戰只有少量軍隊駐守與法國交接的齊格菲防線,在另一端的馬奇諾防線,英法聯軍與德軍相對,但只爆發零星交戰。英國皇家空軍向德國投擲宣傳單,加拿大軍隊也踏上不列顛,然而西歐在7個月間並無任何戰爭,直至兩個陣營終於在北歐戰役中爆發衝突,結束這一段沒有戰爭的宣戰期。在重整軍備期間,驚惶的英法除依靠本身的生產外,都向美國購買大量武器。美國作為非參戰國,向英法租借及提供折扣出售武器。然而在1930年代,英美的私人公司曾隱瞞政府,向德軍提供武器,德軍戰機的引擎在英國製造,而原材料則購自美國。德國為了阻止這跨越大西洋的交易,觸發了大西洋戰爭。.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假戰

博尔扎诺

博尔扎诺(意大利语:Bolzano,,德语:Bozen,博岑,,当地方言:,拉登語:Bulsan,,拉丁语:Bauzanum)是意大利北部南蒂罗尔的省会,靠近奥地利边境及威尼斯西北偏北。波爾扎諾自治省的省政府和省议会位于波扎諾。从1964年开始它还是新设立的天主教波爾扎諾教省的主教驻地。波扎諾是旅游中心和游览胜地,因其阿尔卑斯山的名胜而闻名。人口104,011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博尔扎诺

卡尔·迪特里希·布拉赫

卡尔·迪特里希·布拉赫(德语:Karl Dietrich Bracher,1922年3月13日—2016年9月19日)是德国政治科学和研究魏玛共和与纳粹德国的历史学家。布拉赫生于斯图加特,1948年获得蒂宾根大学古典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1949年到1950年间在哈佛大学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德国国防军中服役,并于1943年在突尼斯服役时被美军俘获。随后作为战俘被关在堪萨斯康考迪亚营。布拉赫1950年到1958年间在柏林自由大学讲学,并从1959年起在波恩大学任教。1951年,布拉赫与迪特里希·潘霍华的侄女多萝茜·施莱赫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Ruud van Dijk, "Bracher, Karl Dietrich," in Kelly Boyd, ed., The Encyclopedia of Historians and Historical Writing, Vol.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卡尔·迪特里希·布拉赫

卡尔·波普尔

卡尔·雷蒙德·波普尔爵士,CH,FRS,FBA(Sir Karl Raimund Popper,),出生于奥地利,犹太人,獲譽為20世纪最偉大的哲学家之一。美国哲学家巴特利称其哲學为「哲学史上第一个非证成批判主义哲学」(the first non justificational philosophy of criticism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其中justificational按台湾译法),在社会学亦有建树。 波普尔最著名的理论,在于对经典的观测-归纳法的批判,提出「从实验中证伪的」的评判标准:区别“科学的”与“非科学的”。在政治上,他拥护民主和自由主义,并提出一系列社会批判法则,为“开放社会”奠定理论根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卡尔·波普尔

卡尔·施米特

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是德国著名法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对20世纪政治哲學、神學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以決斷論為著;並提出了許多國家法學上的重要概念,例如制度性保障、實質法治國及法律與主權的關係。.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卡尔·施米特

卡累利阿共和国

卡累利阿共和国(Respublika Kareliya,卡累利阿语:Karjalan Tazavalla)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它位于俄罗斯的西北部,首都是彼得罗扎沃茨克(28万人口),它南鄰列寧格勒州、沃洛格达州,北接科拉半島的摩尔曼斯克州,東南鄰阿尔汉格尔斯克州,西接芬兰的拉普兰。它的东部滨临白海。面积172,400平方公里,人口648,543人(2010年统计) 。.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卡累利阿共和国

卡特丽·瓦拉

卡特丽·瓦拉(Katri Vala),本名为卡琳·爱丽丝·黑克尔(Karin Alice Heikel),娘家姓为:瓦登斯特勒姆(Wadenström,)是芬兰诗人、翻译家和教师。.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卡特丽·瓦拉

卡达尔·亚诺什

卡达尔·亚诺什(Kádár János;),原名齐尔毛奈克·亚诺什,是一位匈牙利政治家,自1956年到1988年一直是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第一书记,两度出任部长会议主席。他具有母父各自的斯洛伐克人和日耳曼人血统。.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卡达尔·亚诺什

卡雷尔·恰佩克

卡雷尔·恰佩克(捷克语:Karel Čapek,1890年1月9日小施瓦頓諾維采 - 1938年12月25日布拉格),20世纪捷克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1921年,卡雷尔出版了《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书中首次使用了機械人的英文“Robota”这个词(之後才改成Robot)。卡雷尔称是其兄弟约瑟夫·恰佩克发明了该词。 卡雷尔和约瑟夫都是著名的反法西斯人士。2005年6月捷克票選「最偉大的捷克人」(Největší Čech)中,他排名第九。 C C C C C C.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卡雷尔·恰佩克

卢嘉勒

卢嘉勒(Chiara Lubich,)是一位意大利天主教活动家和普世博爱运动开山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卢嘉勒

印度共产党(马列)临时中央委员会

印度共产党(马列)临时中央委员会(Provisional Central Committee,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rxist–Leninist))是印度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该党的总书记是桑托什·拉纳。.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印度共产党(马列)临时中央委员会

危地马拉劳动党

危地马拉劳动党(西班牙语:Partido Guatemalteco del Trabajo)是危地马拉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49年9月28日,当时称作危地马拉共产党。前身是1947年先后成立的危地马拉民主先锋和危地马拉工人党等组织。它积极支持阿雷瓦洛政府和阿本斯政府的政策,为民主改革做了大量工作。1952年,该党改名为危地马拉劳动党。1954年危地马拉发生军事政变后,该党被宣布为非法,遭到残酷镇压。1962年,该党创立了武装组织起义武装力量,反对危地马拉军政府的独裁统治。1969年,该党召开“四大”提出,在军事法西斯专政的条件下,危地马拉的革命要沿着武装斗争与人民运动的其它形式相结合的道路发展。现阶段的革命是土地革命、反帝革命、人民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革命。1982年,该党领导的游击队同其它游击队组织联合成立“危地马拉全国革命团结”组织,宣称将用一切合法的、不合法的手段反对国家的法西斯化,尽可能地团结各阶层人士建立共同行动阵线,推翻专制统治,建立人民政权。1996年,在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主持下,危地马拉全国革命团结同危地马拉政府签署了一项和平协定,从而结束了长达36年的危地马拉内战。1998年,危地马拉全国革命团结从一个政党联盟转变为一个政党,包括危地马拉劳动党在内的原联盟成员党都由此解散了自己的组织。 该党党报为《真理报》,意识形态是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危地马拉劳动党

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西里爾字母:Југославија,拉丁字母:Jugoslavija),是1929年至2003年建立於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數個國家的總稱。以从鄂圖曼土耳其帝国独立的塞尔维亚族所建立的塞尔维亚王国为基础,经两次巴尔干战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隨著鄂圖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的戰敗,塞爾維亞和附近的各南斯拉夫人地區合併,創建了南斯拉夫聯邦。 1992年至2003年間,南斯拉夫除了塞爾維亞和黑山之外其他民族国家纷纷独立,此聯邦政體也因此而逐渐解體,南斯拉夫也随之成為歷史名詞,2006年随着黑山的公投和獨立,鬆散聯盟塞爾維亞和黑山也宣告終結。.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王國

南斯拉夫王国 (1918年-1945年)是一个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君主制国家,在一战后成立,直到二战后结束。其领土包括今天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塞尔维亚、黑山、馬其頓共和國,以及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大部分地区。1929年之前国名是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Краљевина Срба, Хрвата и Словенаца / Kraljevina Srba, Hrvata i Slovenaca;Kraljevina Srbov, Hrvatov in Slovencev),或者简称为SHS王国 (Краљевина СХС / Kraljevina SHS)。.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南斯拉夫王國

卓爾哲·馬爾提諾維奇事件

卓爾哲·馬爾提諾維奇事件指的是1985年5月,一名居住於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科索沃社會主義自治省的塞爾維亞人農夫,卓爾哲·馬爾提諾維奇(Ђорђе Мартиновић/Đorđe Martinović,1929年 - 2000年9月6日)由於肛門中被插入一枚玻璃瓶而導致受傷送醫的事件。這起事件在經過媒體的廣泛報道之後,於南斯拉夫國內引發了巨大的政治爭議。雖然此事的真相在事發多年後已無從知曉,但它在事實上激化了科索沃地區乃至整個南斯拉夫國內阿爾巴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之間的民族矛盾,為之後的南斯拉夫解體和科索沃戰爭等一系列事件埋下了禍根。.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卓爾哲·馬爾提諾維奇事件

反乌托邦

反乌托邦(dystopia、Cacotopia、kakotopia 或 anti-utopia;中文又稱反面乌托邦、敌托邦、惡托邦、絕望鄉或废托邦)是烏托邦(utopia)的反義語,希臘語字面意思是「不好的地方」(not-good place),它是一種不得人心、令人恐懼的假想社群或社會,是与理想社会相反的,一种极端恶劣的社会最终形态。反烏托邦常常表徵爲、極權政府、生態災難或其他社會性的灾難性衰敗。這種社會出現在許多藝術作品中,特別是設定在未來的故事。反烏托邦出現在許多虛構作品的亞流派中,常用於提醒人們注意現實世界中的有關環境、政治、經濟、宗教、心理學、道德倫理、科學技術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被人忽略,有可能導致出現反烏托邦的狀况。.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反乌托邦

反共主義

反共产主义或反共主义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特征是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上反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组织或政府。 在1950年到1991年很長一段时间内,它是美国围堵政策的主要部分。 反共主义的根据有时是因为共产主义理论内部的明显矛盾、以及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距。然而,大部分的反共主义者倾向于认为共产主义理论与共产主义当权者的行为一样是令人讨厌的。一些反共主义者认为,共产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的另一种形式,並把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并称为极权主义。 很多反共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保护人民的政治自由、经济自由,并认为共产主义中人民没有选举权、没有言论自由、社会缺乏法治是对基本人权的侵犯,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共产主义政党对保障人权和民主的承诺在通过普选上台后均得到落实,例如圣马力诺共产党、圭亚那人民进步党、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摩尔多瓦共和国共产党人党和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等。 在美国国内,很多反共主义者担心共产主义会在全球取得胜利,并最终对美国政府造成直接的威胁。这种观点导致了多米诺骨牌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任何国家实行共产主义都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它可能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并最终导致共产主义在全球的胜利。有人担心一些强大的国家,例如苏联和中國大陸会使用它们的实力以一种新的帝国主义形式强迫其他国家实施共产主义。在苏联的历史上,苏联确实推翻了周围很多欧洲国家的政权,並为其他国家的共产主义游击队提供秘密援助。这些行动使得一些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持同情态度的政治家转而接受一些实用的反共主义策略:把反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作为限制“苏联帝国”膨胀的手段。.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反共主義

反独裁主义

反独裁主义(Anti-authoritarianism),或译为反权威主义,是指“反对一切独裁主义”的意识形态。这里的“独裁主义”定义为“一种具有通过提交给权力机构的特点的社会组织形式” 、“有利于完全服从的,或受到权力机构抵制个人自由” and to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反独裁主义

反法西斯主義

反法西斯主義是反對法西斯的意識形態,為致力於打擊法西斯主義的個人和團體。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反對運動大部份為反法西斯主義。.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反法西斯主義

反法运动

反法运动是一個起源於1930年代, 1980年代重生於德國的一股極左翼政治運動之總稱,發展至今,在美國、愛爾蘭、荷蘭、丹麥、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義大利、西班牙皆有使用同一名稱和旗幟的團體。不過各地團體的組織程度、組織類型、以及政治主張皆有差異。除了一致反法西斯、反納粹、反種族主義之外,其餘的政治主張光譜大致在無政府主義。中歐和東歐的組織大多明確主張無政府主義,反國家,也反布什維克。義大利和西班牙的 Antifa 則奉行共產主義傳統。 在發源地德國,在數個大城市(例如柏林、法蘭克福、漢堡)有不同的Antifa團體,他們對於在示威遊行活動中使用暴力的觀點不相一致。有些團體只採取靜坐、非暴力、公民不服從的方式;有些團體認同使用暴力;有些團體甚至認同在必要時對人使用暴力。此類性質加上其餘1930年代的團體的思想意識形態的高度關聯性使得許多Antifa團體被德國聯邦憲法保衛局(國安局)列為觀察對象。 由於每年春天希特勒生日,德國的新納粹份子會在幾個大城舉行遊行。為了反制,德國的Antifa團體在每年5月1日發起反納粹、接納外來移民及難民的遊行。 2014年秋起,德國的極右翼陣營在每星期一發起 PEGIDA 遊行,Antifa則於同時段發起反制遊行。.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反法运动

古典自由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在中文被混乱了,可以有兩種涵義:.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

台灣社

團法人台灣社 (Taiwan Society)是一個強調臺灣主體性、以台灣獨立為目標的台灣社會團體,部份成員來自台灣北社、台灣南社和台灣東社,旗下有台灣角社、台灣客社、台灣青社、台灣原社等子社團。.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台灣社

台獨左派

台獨左派,又稱左派台獨、台獨左翼、左翼台獨,簡稱左獨、獨左,是台灣獨立運動(台獨)參與者中偏向社會民主主義、進步主義等左派政治及經濟思想的派別。左派早年在台灣並不活躍,甚至誤與共產主義畫上等號,因此聲勢遠不及久居台獨主流地位的「台獨右派」,即華獨一系;但近幾年來因全球經濟大衰退與兩岸全面三通(包括開放中資與中客直接來台),使得台灣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思潮在台灣社會走向主流,加上對華獨的不積極感到失望,台獨左派於青年知識份子場域的討論度逐漸上揚,尤其是2014年太陽花學運發生後。 現時活躍的台獨左派團體有時代力量、社會民主黨、自由台灣黨、基進黨、綠黨等,他們除了在社會及經濟議題上持左傾立場,也對轉型正義、婚姻平權等涉及公平正義的社會議題高度關注;政治上出於台獨主張,與民進黨等被視為台獨右派的團體合作,但又保持一定距離。.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台獨左派

史密斯遊美京

《民主萬歲》(Mr.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史密斯遊美京

右区

右区(Правий сектор),乌克兰极右翼民族主义政党,成立于2014年3月22日,5月22日注册。总部位于基辅,现有成员约1万人。现任领导人为德米特里·亚罗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右区

右翼民粹主義

右翼民粹主义(Right-wing populism)是一套拒絕現有政治共識,結合自由放任主義與反菁英主義的政治哲學。之所以稱為右翼是因他們拒絕社會平等與相關的政府方案、反對社會融合,以及隱含的排外主義(Nativism)思想。民粹主義則是其反對菁英的立場吸引「一般大眾」。 1990年代起,右翼民粹主義政黨開始在加拿大、挪威、法國、德國、羅馬尼亞、荷蘭、瑞典、智利等各民主國家成立,並在比利時、瑞士、奧地利、芬蘭、希臘、新西蘭、比利時與義大利等國成功進入聯合政府。雖然美國共和黨的茶黨運動及另類右翼被分開研究,但部分作家認為與他們所稱的「極右翼」是相同情形。右派民粹主義不同於過去被認為是維護「現狀」的右翼,且多數右翼政黨沒有其歷史根源,特別是與右翼的傳統保守主義不同。 因為各黨之間的意識形態、組織與領導人言論的差異,要將右派民粹主義劃入單一的政治體系是十分困難的,也沒有一個有意義的分類或是分類的集合存在。同樣地,不同於傳統的保守政黨,他們未成立國際組織,也未用相似名詞來自述。然而他們共同的特性是在左右光譜中都較其他保守派政黨更為右傾,且組成源頭皆來自保守政黨。 另一方面,由於西方的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對於穆斯林的不友善,因此部分會通過支持猶太人、LGBT及女性的權益以突顯他們不是極右派;猶太人、LGBT及女性也可能會策略性的支持另類右翼來反對對他們更惡劣許多的極端穆斯林及伊斯蘭教法,另類右翼反而成了他們的保護者。.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右翼民粹主義

右派

右派,又称右翼,是和左派相對,一般是指保守派或溫和保守派。右派政治家一般會采取各種保守的政治立場,並且傾向于維護現存的統治。右派在不同國家與不同時期以不同的形態出現。左派與右派都是相對而言,在不同背景下兩者主張的具體內容不會相同,不能以靜態的「主義」或「階級」劃分。 在西方世界的傳统印象中,右派通常是指支持民族主義、捍衛傳統家庭和宗教(猶太-基督教文化傳統),且反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政黨,認為某些社會分層及社會不平等的現象是正常、自然且不可避免的一派。部分人則用「右派」來稱呼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支持者。不過雖說自由放任,卻不包含移民的自由移動,此外,右派對於宗教衝突比較保守,因而對於種族問題也較為謹慎乃至於排斥。.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右派

启蒙辩证法

《启蒙辩证法》(德语:Dialektik der Aufklarung: Philosophische Fragmente)是德国哲学家麦克斯·霍克海默与狄奥多·阿多诺于1940年合著的一部片段性哲学论证文章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基本特征是把对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批判追踪到启蒙精神的自我摧毁,并把极权主义归因于科学的逻辑,进而对西方社会和思想进行激进的批判。(联邦德国)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尔诺 著.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启蒙辩证法

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同盟國,又稱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部分國家(最终57个,其中5个从轴心国脱离)為抵抗軸心國的侵略而組成的聯盟,也是與軸心國對立的陣營。同盟國組成及加入盟軍的國家的原因大多是因為他們都遭到了軸心國的武力侵略,或是基於擔心軸心國會控制整個世界的原因。 最初於戰爭爆發的時候(1939年9月1日),反德同盟包括了法國、波蘭及英國,旋即英國的自治領(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紐芬蘭自治領及南非聯邦)亦加入了同盟。1941年珍珠港事變後,美國和中華民國加入同盟國。同時1941年後,英聯邦、美國及蘇聯的領袖被稱為「三巨頭」,擔任著同盟國的領導角色。自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中華民國與日本開戰(抗日戰爭),牽制了日本陸軍的行動,在當時亦是一位重要的盟友,並加入了緬甸戰場協助英軍。中華民國和三巨頭(英國、美國、蘇聯)被美國總統羅斯福称为「世界權力的托管人」,後來被称为同盟國的「四警察」或者「四大国」。中美英蘇作为四大国率先在《聯合國共同宣言》上签字,之后在1943年的莫斯科会议所颁布的《四国普遍安全宣言》中「四大国」地位获得进一步确认。其他盟國包括比利時、巴西、捷克斯洛伐克、埃塞俄比亞、希臘王國、英屬印度、墨西哥、荷蘭、挪威及南斯拉夫等。 於1941年1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為同盟國設計了一個名字,稱為「聯合國」。後來在1942年1月1日簽署的《聯合國共同宣言》,成為了現代聯合國的基礎。於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羅斯福的繼任人哈里·S·杜魯門總統向中、法、蘇、英、美的外長提出各國應該「商定一份和平條約及歐洲國家邊界的解決方法」,從而導致了外長理事會的建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向罗马进军

向罗马进军(Marcia su Roma),又称進軍羅馬,是1922年10月28日,貝尼托·墨索里尼因為不滿法西斯黨在1921年的意大利國會選舉中的535席只取得2個議席,號召3萬名支持者(俗稱黑衫軍)進入羅馬示威,此事件不但使墨索里尼成為首相,也讓全世界瞭解了法西斯的實力,是国家法西斯党成功夺取意大利政权的标志。.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向罗马进军

各方對九月政爭的反應

各方對於九月政爭事件的反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各方對九月政爭的反應

吉勒摩·戴托羅

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生於墨西哥瓜達拉哈拉,現為墨西哥知名電影導演和编剧,他的作品大多跟童话故事和恐怖元素有关,并且比较注重视觉效果。.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吉勒摩·戴托羅

君主制

君主制(Monarchy)是指君主为国家元首,并由其名义上或实质上执掌政府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的擔任與政權掌控,會依各個國家的制度而不同;縱使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时期也各不相同。.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君主制

坦摩

坦摩(Telmar)是奇幻小說《納尼亞傳奇》系列中的一個虛構地點和民族,在《賈思潘王子》一書中有詳細描述。.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坦摩

墨索里尼内阁

墨索里尼内阁(Governo Mussolini)指的是意大利王国时期由法西斯主义者贝尼托·墨索里尼组建的内阁。这个内阁是自意大利统一以来执政时间最长久的内阁,从1922年10月31日起至1943年7月25日为止,持续时间长达7572天(20年8个月25天)。这一个内阁的执政党为国家法西斯党,故而又被称为意大利法西斯政权。 1922年,国家法西斯党发动向罗马进军。随后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伊曼纽尔三世解散了,任命墨索里尼组阁。 在1924年意大利大选中,墨索里尼使用恐吓及威迫的战术,使国家法西斯党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随后,该党取得了国会三分之二的多数议席。1926年,意大利解散了其他政党,国家法西斯党成为了一党专政体制下的唯一合法政党。在其执政期间,法西斯大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最高机关。在此后的1929年和1934年两次大选中,作为唯一合法政党的国家法西斯党均毫无疑问地以绝对优势胜出。 在墨索里尼内阁执政期间,意大利经济获得飞速发展。之后意大利与纳粹德国结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加入了轴心国阵营。1943年,盟军入侵西西里之后,墨索里尼在7月25日被法西斯大议会罢免职务,标志着墨索里尼内阁的下台。取而代之的是。 Category:贝尼托·墨索里尼 Category:国家法西斯党 Category:意大利王国 Category:意大利内阁 Category:法西斯主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墨索里尼内阁

多洛雷斯·伊巴露丽

伊西多拉·多洛雷斯·伊巴露丽·戈麦斯(Isidora Dolores Ibárruri Gómez;1895年12月9日1989年11月12日)是著名的西班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以“热情之花”之名闻名于世。1895年12月9日,她出生于西班牙北部比斯开省的一个矿工家庭,做过女仆,当过矿工,1917年加入西班牙工人社会党,1920年参与创建西班牙的共产党(1921年该党和西班牙共产主义工人党合并为西班牙共产党)。她常以“热情之花”为笔名宣传革命思想。曾6次被捕。1930年,她当选为西共中央委员。1931年-1936年,她任西班牙国会议员,1937年任国会副议长。1934年,她参加阿斯图里亚斯地区反法西斯起义,同年参与创建反法西斯妇女组织。1936年-1939年西班牙内战时期,她参与领导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叛乱的斗争。在西班牙内战的马德里战役中,她在一次演讲上提出了著名的口号“”。她还有一句名言:“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1939年,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后,她流亡国外。1942年,她当选为西共总书记,1960年改任西共主席。她还担任过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和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她在流亡国外38年后,于1977年西班牙民主后回国。1979年,西班牙共产党重返议会,她被选为众议院副议长。1989年11月12日,伊巴露丽在马德里一所医院病逝,享年93岁。11月16日,西班牙共产党在马德里为多洛雷斯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西班牙各界人士及群众数十万人及约80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团参加。西共致以这样的悼词:“伊巴露丽,安息吧。你没有死,你仍活在千千万万爱戴你的人的心中”。西班牙著名诗人拉法埃尔·阿尔维蒂写了一首献给伊巴露丽的诗。诗中说:“你不仅仅是一位母亲、一位大姐,而且是工人阶级的化身。” 伊巴露丽著有《唯一的道路》、《在斗争中》、《多民族的西班牙国家》、《西班牙战争与革命》和《热情之花回忆录》等书。 Category:西班牙共产党 Category:西班牙政治人物 Category:共产党领导人 Category:西班牙内战人物.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多洛雷斯·伊巴露丽

多明我会教堂 (博尔扎诺)

多明我堂(意大利语:Chiesa dei Domenicani;德语: Dominikanerkirche)是意大利北部南蒂罗尔博尔扎诺的一座中世纪教堂。 该堂为蒂罗尔最早的哥特式建筑之一,由多明我会创建,位置在当时的城墙之外。1272年完工,但在下世纪又进一步扩建。源于修士的教堂和修道院的城区被称为新城(Neustadt),其土地在1930年代被法西斯政权国有化。该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轰炸中受损。.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多明我会教堂 (博尔扎诺)

大川周明

大川周明(),出生於山形县酒田市,日本极端民族主义者、大亚细亚主义作家思想家、回教学者及甲級疑犯。.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大川周明

大东亚战争

大東亞戰爭()是日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時在遠東和太平洋戰場的戰爭總稱。其目的是為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大東亞共榮圈」,解放受英國、美國、荷蘭殖民的东亚人民及殖民地。這個名稱是在1941年12月12日確定的,其意義為「為大東亞新秩序建設而進行的戰爭」。这一词在日本战败后被驻日盟军总司令部视为“战时用语”而禁止使用,如今日本多使用“太平洋战争”和“十五年战争”两词来表示这一时期日本对美英,以及对中国发动的战争。而在中韩两国,“大东亚战争”一词则因对侵略战争带有正义情绪,而被人排斥。.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大东亚战争

大公报

《大公报》(Ta Kung Pao)是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之一,創刊於1902年的天津法租界,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最具影響力的报纸之一。1949年後,在中共港澳工委(今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的领导下,《大公報》在香港出版发行,其立場被指親中和有特殊的政治背景。 《大公報》與《文匯報》、《香港商報》和《香港經濟導報》並稱為香港「四大左報」, 香港電台。.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大公报

大元帅

大元帅是军衔体系中的最高等级,一般授予一国武装部隊的最高统帅。 另外中华民国的特级上将、纳粹德国的帝国元帅、法西斯意大利的最高帝国元帅,以及美国在1903年授予乔治·杜威海军特级上将,在1919年授予约翰·潘兴陆军特级上将和在1976年追授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的合众国特级上将(General of the Armies of the United States)军衔均可以视为大元帅。.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大元帅

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是2006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首播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級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该电视片在2006年11月13日—24日(CCTV-2)黄金时间21:30首播,每集大约50分钟。 本片播出后,中国中央电视台与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合作推出了本片的一套八册同名系列图书,内容有了大规模扩充;并于2007年5月1日黄金时间20:55起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再次播出。 该电视片采访的名人有《大国的兴衰》一书的作者保罗·肯尼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耶鲁法学院教授布鲁斯·阿克曼、法国前总统德斯坦、马来西亚前首相馬哈迪等。 由于片中涉及诸多政治敏感内容,《大国崛起》在首播后引起巨大轰动,并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创造了一个月内重播两次的纪录。韓國教育放送公社和香港無綫電視翡翠台亦于2007年引进和播出该片。,天下杂志.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大国崛起

大義大利

大義大利()或稱或稱義大利帝國(),是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人士所訂立的一個野心蓬勃的目標,原因是想要將羅馬帝國領土範圍擴大,收復鄰近地區的土地(科西嘉島、尼斯、達爾馬提亞和馬爾他),並增加移民進入地中海地區和意大利可觸及的勢力範圍,如阿爾巴尼亞、黑山、北突尼斯和非洲北部的利比亞。.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大義大利

大独裁者

《大獨裁者》(英語:The Great Dictator)是由查理·卓別林自導自演的一部電影。於1940年首映,它尖銳諷刺了納粹主義和阿道夫·希特勒。全戲高潮是在片末,他公然要求在政治上對抗法西斯主義。 本片特別之處在於其上映時代,那是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仍和納粹德國保持良好關係。在對納粹主義的恐慌還未完全爆發時,卓別林此作就已經震撼人心了,並對希特勒、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和納粹主義予以譴責。他在片末說道:「機器人只有機械的思想和機械的心靈!」(machine men, with machine minds and machine hearts) 這部戲是卓別林首部有聲電影,也是他票房最好的電影之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大独裁者

大日本帝国

大日本帝國(;中文又譯為日本帝國)是日本在1936年至1947年間所使用的國號,在法律使用上最早出現於1889年公佈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在1936年後才成為日本官方文件上的通用國號。現在「大日本帝國」一詞主要是指日本在1868年江户时代結束至1947年新憲法施行之間的歷史時期。 日本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辰戰爭後,政治權力從武家(幕府)重回天皇手中,開始了明治維新現代化進程。《大日本帝國憲法》於1889年發布,至1890年11月29日召集了第1回帝國議會。由明治時代開始,日本積極向外擴展勢力範圍,國力逐漸壯大,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位於東方世界的列强。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日本曾经在中国的五个城市中开辟过专管租界,有天津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和汉口日租界。1902年1月30日,日本與英國結成同盟,雙方的友好關係一直延续到1923年盟約失效。二十世紀初,加藤高明内閣於1925年3月公佈《普通选举法》,同年4月22日為抑制國內共產主義運動,公佈了《治安维持法》,於5月12日起施行。《普通选举法》在1928年2月20日舉行的第16回眾議院議員總選舉得到實行,自加藤高明以后的六代内阁皆为众议院多数党交替组成的政党内阁,由立憲政友會及立憲民政黨两大政党轮替执政,開始了「宪政之常道」的惯例。 1930年代中期後,自1912年第一次護憲運動以來的政黨政治日漸衰落。早年军部興起法西斯主義,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後,军部便乘機制造了一连串政变。1936年,日本爆发二二六政变事件,事後军部扶植了傀儡广田弘毅内阁掌政,广田弘毅按军部的意思改组政府,规定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必须由中将以上的现役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傀儡。日本自始确立了其军国体制,統制派與大政翼贊會掌控了政治權力。1936年11月与納粹德國签定《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意大利加入。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向中國宣戰。1940年9月27日,大政翼贊會促成了《三国同盟条约》的簽定,日本成為軸心國成員之一。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參與了太平洋戰爭。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向同盟国投降,成為軸心國陣營最後一個退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这也意味着大日本帝国已名存实亡。隨後同盟國實施軍事占領,同時修改憲法與改造政治制度。1947年《日本國憲法》頒布後,日本官方不再以此為正式國號。1951年9月8日,《三藩市和約》簽定,日本才结束长达七年的盟军占领时期,并恢复正常国家地位。 這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大日本帝國自1868年明治天皇发表《五条御誓文》至1947年修改憲法為止,存在79年,帝国的疆域在1942年达到最盛,控制着大约7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億多的人口,这大約相当于当时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六。期間,大日本帝國在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达到很高的水平,自明治維新主張脫離亞洲開始的國力提昇,使日本很早就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日本經歷迅速現代化,出現空前的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對後世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這段時期的日本積極進行軍事擴張,先後經歷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戰爭,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塑造了近現代東亞的政治局勢,戰爭同時為世界各國遺留不少歷史爭端,至今仍未能平息。.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大日本帝国

大政翼贊會

大政翼贊會()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個政治團體,於1940年10月12日宣告成立,1945年6月13日解散。其以推動政治權力集中的「」作為主要目標,將既有的政黨解散成一個全國性的政治組織,以一黨專政的模式統治日本。 由於當時任何形式的結社自由均被管制,大政翼贊會因而自稱是一種為了公共目的而成立的「公事結社」。雖然自身認為是一個超越黨派的組織,但戰後被廣泛被認為是與同時代之納粹黨、法西斯黨相似的獨裁政黨,較不同之處是大政翼贊會採取多數決,與上述政黨多為個人獨裁相異。除了位於首都東京的中央本部外,在全國各地設有道府縣支部、大都市支部、市區町村支部、町内會、部落會等分支機構。 大政翼贊會成立後,曾與許多功能類似的團體合併、也成立許多外圍團體,例如1942年5月26日成立的「日本文學報國會」、1942年12月23日成立的「大日本言論報國會」等。在當時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情勢下,以大政翼贊會為中心、對軍部的方針給予支持的政治體制,被稱為「翼贊體制」,無論是政府運作、公共政策、產業發展、文化教育等各種國政事務,均在這種體系下被大政翼贊會及其外圍團體緊密掌握。 1945年3月30日,其旗下肩負議會政黨職責的改組為「大日本政治會」,大政翼贊會本身則在同年6月被解散併入因應本土決戰而成立的「國民義勇隊」。.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大政翼贊會

奥古斯都拱门

奥古斯都拱门位于意大利北部城市里米尼,由罗马元老院在公元前27年献给皇帝奥古斯都,是现存最古老的罗马拱门。它标志着通往罗马的弗拉米尼亚大道的终点,跨越现代的奥古斯都大街(Corso d'Augusto),即古罗马的东西大道(decumanus maximus)。然后连上另一条古道艾米利亚大道,向西北通往皮亚琴察。 其风格简单庄重。中间的拱门尺度在当时大得非同寻常,其解释是奥古斯都的和平政策(所谓的“罗马和平”,无需关闭,因为没有攻击的危险。其两侧为科林斯柱。柱旁的四个徽章描绘罗马诸神:朱庇特和阿波罗在罗马一侧,尼普顿和罗马面朝里米尼城。 拱门的主要功能,除了作为城门,还支撑奥古斯都开着战车的铜像。在法西斯时期拆除城墙后,拱门变成孤立的纪念碑。 今天,奥古斯都拱门与奥古斯都桥和提比略桥均为里米尼的重要标志,出现在该市的市徽上。 凯旋门上面的题词是:.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奥古斯都拱门

奥地利国家条约

《奥地利国家条约》全称为《关于重建独立民主的奥地利的国家条约》。 此条约旨在结束二战期间的纳粹统治及战后四国占领的时期后,在奥地利重新建立一个主权的民主的共和国。 此条约于1955年5月15日在维也纳的贝维蒂宫签署,并于1955年6月27日生效。参与条约签署的国家除了奥地利外还有二战后占领奥地利的四个国家,它们分别为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奥地利国家条约

奥地利社会民主党

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德语: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Österreichs,缩写为SPÖ),1888年成立,当时取名为奥地利社会民主工人党,1934年被取缔。1945年重建为奥地利社会党,1991年6月改用现名。.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奥地利社会民主党

奥地利第一共和国

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德語:Republik Österreich),指的是奧地利歷史中,自1919年奧匈帝國崩潰後的短命政權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結束起至1938年德奧合併之間的時期。當時的特徵是左右兩派的暴力衝突。《奧地利憲法》在1920年生效(1929年修正)。 由於1934年法西斯政權上台後制訂的憲法稱奧地利為聯邦國(Bundesstaat)而不是共和國,可視之為共和國時代的終結。 * Category:已不存在的欧洲共和国 Category:1919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38年終結的國家或政權.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奥地利第一共和国

奥地利自由党

奧地利自由黨(Freiheitliche Partei Österreichs,縮寫為FPÖ)是奧地利的一個右翼民粹主義政黨,於1956年4月7日在維也納成立。其前身為「無黨聯盟」。 該黨在奧地利國民議會、全部九個州議會(2017年)和許多地方議會中擁有席位。黨名中的「自由」一詞的涵義並不是通常的古典自由主義,而是民族自由主義。該黨的反移民及反歐盟的立場雖被認為是極右派政黨,但並非具新納粹及法西斯主義的特質。現任主席為海因茨-克里斯狄安·史特拉赫。 1983年至1986年,自由黨支持社會民主黨的聯合政府。1999年的大選,自由黨與人民黨組建聯合政府至2007年。在2008年9月3日進行的奧地利國民議會選舉中,自由黨成為國民議會第三大黨及最大反對黨。.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奥地利自由党

奥地利毛特豪森委员会

奥地利毛特豪森委员会,是为了毛特豪森-古森集中營的教育和学术交流而成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奥地利毛特豪森委员会

奥匈帝国

奧匈帝國(Österreich-Ungarn;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其建立源於1867年奧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灭亡。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双方在法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鑄幣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權,外交和國防事务統一由帝國的中央政府處理。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国土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为欧洲次于俄国的第二大国,人口总数居欧洲第三,次于俄国和德国。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为帝国存续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黑手黨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王国继承。 奧匈帝國是多民族国家,其內政事务常需要由其国土范围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商議决定。其存续期间欧洲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趨至成熟,国内民族起事和民族纠纷不断,民族问题严重,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雖然奧匈帝國在民族問題上舉步維艱,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奥匈帝国保有世界规模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其家用电器、电力工业设备及发电厂发电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德国。.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奥匈帝国

奥黛丽·赫本

奥黛丽·凱瑟琳·赫本-路斯頓(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是英國與美國好萊塢知名女演員。 奧黛麗·赫本出演幾部電影後,被法國小說家科萊特看中而讓她擔任,在1951年百老匯舞台劇《》擔任女主角。1953年以《羅馬假期》榮獲第26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第11屆金球獎最佳戲劇類電影女主角及第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同年因音樂劇《》獲得第8屆。 1994年因專輯《》獲得葛萊美獎。 奧黛麗·赫本活躍於1950和1960年代的美國影壇,最具代表的作品有《羅馬假期》、《第凡内早餐》和《窈窕淑女》等等。 奧黛麗·赫本晚年淡出影壇投身公益,1988年開始擔任在1988年至1992年期間在非洲,南美洲和亞洲的一些最貧窮社區工作。她於1992年12月獲得總統自由勳章。1993年1月20日奧黛麗·赫本因闌尾癌在瑞士家中病逝,享壽63歲。 1999年,奧黛麗·赫本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3名。.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奥黛丽·赫本

奥托·吕勒

奥托·吕勒(Otto Rühle,1874年10月23日生于格罗席尔马—1943年6月23日卒于墨西哥)是一名德国马克思主义者,活跃于反对一战和二战的运动,并且与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弗兰茨·梅林及其他人一起创建了提出革命性的国际主义以反对各国相互杀伐的世界的《国际》(Internationale)杂志,以及1916年的斯巴达克同盟。 斯巴达克同盟站在反对列宁主义的立场上,并受到布尔什维克党人不一致的攻击。尽管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在1919年因为参与德国革命而被刺杀,吕勒仍投身于德国劳工运动左派,同时发展了早期共产主义者对布尔什维主义的批评及早期的反对法西斯主义的立场。吕勒视苏联为与西方的以国家为中心的资本主义有很大相似之处的国家资本主义,以及法西斯主义的一种形式: 他还视列宁主义的党为颠覆沙皇主义的一种适当形式,但终究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适当形式。正因如此,不论布尔什维克的实际意图如何,不论他们实际上的成就带来比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而非无产阶级革命的更相近之处: 吕勒还是党作为革命组织形式的批判者,声称“革命非党务”,并支持强调工人和士兵委员会的重要性更具的观点。他参与了1921年10月的创建。 在《Anti-Bolshevik Communism》一书中描述吕勒是被多个“官方的”刻画所僵化的德国劳工运动中一个典型的激进派人物;一个被他的劳工运动对列宁主义党派的共产主义以及对资本主义民主和法西斯主义的对抗关系定义的永远的局外人。 吕勒是清除托洛茨基在莫斯科公审期间所受全部指控的Dewey Commission的一员。 吕勒撰写了内容详尽的《》。 1921年他娶了德国犹太人作家、女权主义者和心理学家为妻。.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奥托·吕勒

女神 (詩集)

《女神》是郭沫若的首部詩集,也是中國新詩的早期代表作品。1921年8月由上海泰東書局出版。 集中共收詩57首(含三齣詩劇),創作於作者留日期間的1918年-1921年。部分作品曾先在宗白華主編的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發表過。 《女神》收於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1卷;另有單行本行世。在香港則由三聯書店出版單行本(三聯文庫60)。.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女神 (詩集)

女权纳粹

女权纳粹来源于英语的Feminazi、Feminazism,又有音譯「費米納粹」,1990年代开始在美国被广泛使用。结合了「feminism」与「nazi」两个英文单词,其含义分别为女权主义者和纳粹,以「納粹」為修飾「女權主義者」的後綴,戲稱女權主義當中的極端者。此詞指极端的或者好战的女权主义者,有戏谑意味。经常被美国保守派用来调侃一些他们眼中的激进女权主义者。.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女权纳粹

姜戎 (作家)

姜戎,原名呂嘉民(1946年4月-),生于中共管辖下的苏北根据地,祖籍上海 。呂嘉民曾為《北京之春》雜誌任總編輯,亦曾為中國工運學院副教授及北京某大學研究生,現已退休。2004年以姜戎為筆名寫下其第一部著作《狼圖騰》。 現時其配偶是著名女作家張抗抗,在之前他曾經歷過兩次婚姻。 呂嘉民本人十分低調,除了接受媒體作私人採訪外,他從未在公開場合露面。.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姜戎 (作家)

威尼斯建筑大学

威尼斯建筑大学(Università IUAV di Venezia),简称IUAV,坐落于意大利威尼托大区的首府威尼斯,是一所成立于1926年的以建筑研究为主的高等学府。 到目前为止,IUAV是意大利唯一一所专门从事所有与人类居住和生活环境有关专业的教学设计与计划编制的大学。大学现有两大校址,主校址位于威尼斯本市的主岛上,另一个校区位于同属一个大区的特雷维索市,两大校址共有数十个教学研究点,分别执行各自的教研职能。 作为全欧洲最优秀的建筑类大学之一,历年都会出现在由建筑和设计领域内最著名的杂志——《》在全欧洲范围内甄选出的100所顶尖建筑和设计类大学的名单中。 在意大利国内,由(意大利社会研究中心)官方每年发布的国内大学建筑系排行榜中,IUAV始终位居前列,最近几年的位次是:2015/2016年为全国第三名,2014/2015年度为全国第三名,其中单项排名中的学术专业水平位居全国首位,2013/2014年度为全国第四名,专业水平同样为全国首位。2012/2013年度为全国第三名。威尼斯建筑大学与米兰理工大学、都灵理工大学、、这四所大学的建筑系几乎代表了目前意大利建筑专业的最高水平。 威尼斯建筑大学注册学生有4997人(2012/2013学年),教师450人,行政管理人员309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威尼斯建筑大学

威廉·巴特勒·叶芝

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亦译“--”、“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神秘主义者。叶芝是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 叶芝早年的创作仍然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例如他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凯尔特的薄暮》便属于这种风格。然而进入不惑之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伊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了。 叶芝不仅仅是艾比剧院的决策者之一,也曾担任爱尔兰国会参议员一职。他十分重视自己的这些社会职务,是爱尔兰参议院中有名的工作勤奋者。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1934年,他和拉迪亚德·吉卜林共同获得歌德堡诗歌奖。.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威廉·巴特勒·叶芝

威廉·乔伊斯

威廉·布鲁克·乔伊斯(William Brooke Joyce,),绰号“哈哈勋爵”(Lord Haw-Haw,或译作“呵呵勋爵”),美国出生的英国法西斯主义政治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英国广播的播音员。1946年因叛国罪在伦敦被处以绞刑,他也是英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依據該罪被处死的犯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威廉·乔伊斯

威廉·福克納

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美国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為美国文学歷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在其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作了19部长篇小说、125篇短篇小说、20部电影剧本、一部戏剧,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是其中的代表。1950年,他因为“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获得194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福克納出生于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5岁时随家人迁至牛津,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这个小镇度过。他从小爱好阅读,但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只在密西西比大学待了一年多。青年时参加过皇家空军,但未正式参战,之后短暂游历过欧洲。1920年代末期开始以写作为业,30年代曾为好莱坞写电影剧本解决经济问题。他的作品起先在国内影响不大,经常销售不出去,而在欧洲却得到一些青年作家的注意。1946年,马尔科姆·考利编选的19卷本《袖珍本福克纳选集》出版,福克纳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承认。 福克纳的作品风格多变,常常不按照时空顺序来组织情节,让人与人、事物与事物、过去与现在进行对照,产生出意义的无限可能。内心独白和意识流的手法在其小说中也有广泛使用。另外,他还常常有意识的把自己的作品同宗教和神话对应起来,并大量使用象征和隐喻。这些作品既具有现实性,又有丰富的想象,既有悲观主义情绪,也包含了英雄主义的激情。他在描写美国南方历史的同时,表现了现代人的异化和孤独,主张宽容、理解和同情,最终达到人类的平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威廉·福克納

安娜·伊達戈

安娜·伊達戈(Anne Hidalgo)(),法國政治家,生於西班牙。 她自1994年以來一直是社会党(Parti socialiste, PS)成員。伊達戈曾擔任法國文化部部長秘書,2001年至2014年任巴黎副市長,市長為貝特朗·德拉諾埃。她在2014年3月的巴黎市長選舉中胜出,于4月5日就任。.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安娜·伊達戈

安科納足球俱樂部

安科納足球俱樂部(Associazione Calcio Ancona)是意大利的一家足球俱樂部。其的主場設在馬爾凱大區城市安科納。俱樂部成立於1905年。.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安科納足球俱樂部

安東尼奧·德·奧利維拉·薩拉查

安东尼奥·德·奥利维拉·薩拉查(António de Oliveira Salazar,),葡萄牙總理、葡萄牙總統,葡萄牙迄今為止任職時間最長的葡萄牙總理,統治葡萄牙長達36年,實行高度集權的威權政府管制。在2007年票選中,他排名第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安東尼奧·德·奧利維拉·薩拉查

安東尼·艾登

羅伯特·安東尼·艾登,第一代亞芬伯爵,KG,MC,PC(Robert Anthony Eden, 1st Earl of Avon,),英國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擔任外相,後來在1950年代出任英國首相。大眾普遍認為,他要對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負上絕大部分責任。在2004年,一所研究機構(MORI)舉行了一場選舉,讓139位學者對20世紀的英國首相進行評分,結果艾登得分最低。同樣地,英國BBC電台早前亦進行了類似調查 ,結果邱吉爾得票最多,而艾登則得票最少。.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安東尼·艾登

安格拉·默克爾

安格拉·多羅特婭·默克爾(Angela Dorothea Merkel,),婚前姓卡斯納(Kasner),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籍女性政治家,现任德国联邦总理。2005年,她成为德国历史上首位女性聯邦总理,她也是兩德統一後首位出身前東德地區的聯邦总理。 2015年12月,默克尔当选《时代周刊》2015年度风云人物,《时代周刊》总编赞扬她在欧洲主权债务、中东难民及俄罗斯干预乌克兰等危机期间所展现的非凡领导能力。近年,默克尔處理歐洲難民危機的表現受到爭議及批評。不少國家及政治人物批評德國總理默克爾為代表的難民政策,某些政治人物認為這樣的政策应证了右派民粹主義的預言,而造成了右派民粹主義的崛起。.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安格拉·默克爾

对基督教的批评

对基督教的批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基督教产生初期的罗马帝国时期。批评人士批评了基督教的信仰、教义和基督教行动,其批评的方面包括从十字军到现代的恐怖主义。知识分子反对基督教的观点一般抱着这样的假设:基督教是一种暴力、腐败、迷信、多神论和带有偏见的信仰。 在基督教早期,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波斐利(Porphyry)成为批评基督教的主要批评家之一,他写了一部《反对基督教》的作品。波斐利认为基督教是建立在尚未实现的假预言上。继罗马帝国接纳了基督教后,政府和教会当局逐渐压制了不同的宗教声音。一千年后,新教改革导致了欧洲基督教的根本分裂,重新唤起了基督教信仰内部和外部的批评声音。随着科学革命与启蒙时代的到来,基督教经历了诸如伏尔泰、大卫·休谟、托马斯·潘恩和保爾·霍爾巴赫等主要思想家和哲学家的进一步攻击。Martin, Michael The Case Against Christianity, p.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对基督教的批评

对中国共产党的称谓

对中国共产党的称谓分为“褒称”和“贬称”。褒称是出于感激、赞美、颂扬、政治、利益等目的,对中国共产党使用的称谓;贬称是出于貶低、嘲讽、敵視或侮辱等目的,对中国共产党所使用的俚语、俗语或「輕蔑」。.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称谓

对社会主义的批评

对社会主义的批评涉及到各类对于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模式及其可行性,以及采用这一体系的政治和社会影响的批评。一些批评没有直接指向作为制度的社会主义,但是指向了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政党或者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些批评者认为社会主义是纯粹理论化的概念,以至于应从理论根据上批评(诸如经济计算争论),其他人认为历史上确实存有实例并且可从实际上予以批评。 經濟自由和右翼自由主义者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自然实体或者道德权利那样的市场交易看作是他们的自由和解放理念的核心,而且把资本主义的经济动态看作是不变和绝对的,所以,他们觉得生产资料中的公有制、合作社和计划经济是对自由的侵犯。 根据奥地利经济学派人士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学说,一个经济体系不利用金钱、经济核算和市场定价将不能有效定价资本货物和协调生产,因而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缺少必要的信息以率先实行经济核算。其他对社会主义体系的集中批评基于计划经济是建立在分散的知识的利用上。社会主义在这一观点中不可能实现是因为信息不能被中央机构集中到一起并有效用于对整体经济制定一个计划,因为这么做会导致扭曲或缺乏价格信号。F.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对社会主义的批评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部分美國人通常以其姓名縮寫FDR稱之)第32任美國總統,是美國1920至1930年代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心人物之一。从1933年至1945年間,連續出任四屆美國總統,且是唯一連任超過兩屆的美國總統。他也是一名共濟會成員。 在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期間,羅斯福推行新政以提供失業救濟與復甦經濟,並成立如公共事业振兴署(WPA)、(NRA)和(AAA)等機構來改革經濟和銀行體系。雖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為止,美國的經濟仍未能完全復甦,但是他所發起的一些計划,如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田納西河谷管理局(TVA)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仍繼續在國家的商貿中扮演重要角色。除此之外,在其任內設立的一些制度,包括和(NLRB)等等,仍然保留至今。 早在1941年12月以前,英國正與納粹德國作戰,而美軍還未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際,羅斯福已經利用租借法案向邱吉爾領導的英國政府及英國軍方提供援助。在後方,他引進了價格管制和配給,並將大約11萬日裔美國人遷往收容所。1941年羅斯福以租借法案使美國轉變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羅斯福與他的助手哈里·霍普金斯緊密合作,使美國成為同盟國主要的軍火供應商和融資者,也使得美國國內產業大幅擴張,實現充分就業,並為非裔和婦女製造了新的機會。而隨著經濟漸有起色,國會內的保守派聯盟(Conservative Coalition)主張失業已經消失,促使不少如公共事业振兴署(WPA)與平民保育團(CCC)等救濟計畫被解散。踏入二戰後期,同盟國逐漸扭轉形勢後,羅斯福對塑造戰後世界秩序發揮了關鍵作用,其影響力在雅爾達會議及聯合國的成立中尤其明顯。後來,在美國協助下,盟軍擊敗納粹德國、意大利和日本。 羅斯福曾促成了政黨重組,大膽地利用聯邦政府導致新政聯盟的建立,政治學家稱之為「第五政黨制度」。該聯盟主導美國政治近半個世紀,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羅斯福推出的新政,影響到所有的收入群體。雖受保守派的強烈反擊,但羅斯福領導的新政聯盟仍常佔優勢,直到他在1937年試圖打發走最高法院。他與其妻埃莉諾·羅斯福至今仍是美國現代自由主義的典範。羅斯福政府重新定義了自由主義,並根據他的新政聯盟重組了民主黨。 羅斯福是第一位將飛機作為交通工具的美國總統,1943年他到摩洛哥參加卡薩布蘭卡會議,為了避免乘坐客輪可能遭到納粹德國潛艇襲擊的威脅,他搭乘了波音公司的波音314「狄克西快艇號」,飛行了5,500英哩抵達目的地。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远房堂兄西奥多·罗斯福是第26任美国总统,故在中文环境經常称呼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小罗斯福”总统,而称西奥多·罗斯福为“老罗斯福”总统。 美國在線曾于2005年舉辦“最偉大的美國人”票選活動,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中的第十位。.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封閉經濟

封闭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体制.这个术语常用于描述一国的政治体制或经济系统.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封閉經濟

對孫中山的評價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家,近代中國革命之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及中國國民黨之主要領導人。孫早年創立三民主義,為革命運動制定綱領。国共两党的宣传称,1911年,孫領導辛亥革命,廢除封建帝制,創立中華民國。晚年復吸納新思想,賦予三民主義以新解釋,推動國民革命發展。策劃反清起義,策動反袁、護法,致力打倒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為爭取中國獨立、自由和統一而奮鬥。各界對他評價不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對孫中山的評價

對聯合國的批評

對聯合國的批評一直以來都是由意識形態所引起的,但其中更大一部分則是緣由對聯合國無法處理即使是小規模的國際衝突的爭議。批評者認為,現有聯合國的體制和其作為導致《聯合國憲章》根本不能有效執行,另外也有批評者指責聯合國奉行精英主義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種族滅絕政策。.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對聯合國的批評

對蔣中正的評價

前中國國民黨總裁、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字介石),曾任黃埔軍官學校校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張玉法:〈民國歷任元首的性格特質(1912-1988)〉,刊呂芳上主編:《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12月。蔣中正帶領中國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勝出,是中國的民族英雄,並在國共內戰落敗後,領導中華民國政府遷移到臺澎金馬,堅決反共對保存中華文化及捍衛中華民族利益發揮重大貢獻。另一方面,有人則認為蔣中正在中國大陸軍事失利失去政權到臺灣後,以反共為名實行威權體制。蔣中正是20世紀最為重要的領導人之一,世界各國對蔣中正的評價非常歧異,除了蔣中正因戰敗失去政權而備受日後建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批評之外,在全世界依然有不同的評價。.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對蔣中正的評價

尤坎

尤坎(又译留坎;挪威语:Rjukan)为挪威泰勒马克行政区的Tinn市政局的中心城市。截至2006年1月,尤坎的人口为3 473.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尤坎

尤利烏斯·埃佛拉

朱利奧·切薩雷·安德烈·埃佛拉男爵(Barone Giulio Cesare Andrea Evola,),筆名尤利烏斯·埃佛拉(Julius Evola),是義大利哲學家、隱微論(esotericism)者、文學家、畫家,傳統主義學派重要成員。雖然他擁有多樣的才華,但主要以思想著作聞名。 在思想上,埃佛拉具有強烈的貴族氣質、男子氣概和英雄主義,反對20世紀的種種主流價值。他相信人類正活在伽梨玉迦(Kali Yuga),即印度教歷史觀念中的黑暗時代:物質欲望氾濫,精神麻木而扭曲。Franco Ferraresi形容「埃佛拉可說是最激進和一貫地反對自由、平等、民主和20世紀的大眾社會之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學以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為核心,其著作的主題涉及Hermeticism、性的形而上學、Tantra、佛教、道教、登山、聖杯、文明的本質與歷史、東西方各種哲學傳統等。他的三本最重要著作是《反叛現代世界》(1934)、《廢墟中的人》(1953)和《騎虎》(1961)。 雖然埃佛拉從未加入法西斯黨,但在墨索里尼執政時他曾積極試圖影響政治。二次大戰結束後的許多右翼(以及一些左翼)團體都熱中他的著作。.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尤利烏斯·埃佛拉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佩丁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佩丁(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Петин,)苏联军事指挥官。1935年11月20日苏联国防委员会授予“军级指挥员”军衔。1937年被指控参与法西斯阴谋活动而被镇压,当天遭到枪决。 Петин, 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Петин, 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Петин, 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Петин, 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Петин, 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Петин, 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佩丁

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

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常簡稱工委會)是台灣的體制外勞工運動組織之一,成立於1992年,緣於1992年基隆客運罷工事件。1992年6月2日9時整,基隆客運產業工會舉行會員大會,投票通過從1992年6月4日16時整開始罷工,由「七人決策小組」決定罷工時間長短;此次罷工間接促成工委會的成立。 工委會雖不合於《工會法》規定,卻結合了基層工會、行業工會聯合會、地區性總工會、女工、工傷者及外勞等組織,成為台灣重要的勞工運動力量。其口號為「工人鬥陣,車拚相挺」。 2006年時,工委會成員改組成「人民火大行動聯盟」。2011年,人民火大行動聯盟向內政部登記為政黨「人民民主陣線」。.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

左翼党 (德国)

左翼党(德语:Die Linke)是德国的一个左翼政党。该党成立于2007年6月16日,由左翼党.民社党和劳动和社会公正-选举替代合併而成。該黨一般被認為是东德执政党德国统一社会党的主要政治遗产继承者。.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左翼党 (德国)

左膠

左膠(Leftard) 是2010年後出現於香港媒體及網路社群的政治術語,常泛指不現實的左翼分子或只講理想的左翼分子,而不是指傳統親中共的香港親共人士。他們主張和平、理性、非暴力和非粗口(簡稱「和理非非」)。有批評者說,左膠思想被指理想崇高,有時會因追求平等大愛而放棄社會公義,不考慮現實世界的不完美,被指抱著不切實際的思想。左膠亦可應用於西方國家的左翼及自由派,類似詞彙有中國大陸的「白左」、英式英語的「香檳社會主義者」(Champagne socialist)等。 左膠一詞也套用於世界各地的左派,特別是西方右派民粹主義崛起後,左翼成為了右翼及保守派攻擊、嘲諷及批判的對象,「左膠」引起了共鳴,例如,2015年歐洲移民危機急劇惡化後,一些西方國家的左翼及自由派政治人物和民間社會運動人士無任歡迎難民或移民湧入自己國家定居,且無視國民安全(尤其是婦女安全)、國家安全和身份認同受到威脅,被香港媒體及網絡形容為「左膠」。此詞目前在台灣網路社群也非常流行,用以譴责左派中为理想而要求大眾犧牲者,也可以用來嘲笑一些左派推動逆向淘汰。 在詞源方面,「膠」源自香港網絡術語「硬膠」,帶有愚蠢、思維僵化之意,而「硬膠」是廣東粗口「戇鳩」的諧音,故該詞帶有貶義。另外,左膠非絕對性詞彙,而是相對性詞彙,具主觀性。左膠一詞已被用作囊括不少主流泛民主派政黨及傳媒,因此學者認為此詞語已被濫用以貶低異見者,「左膠」背後的意義可任人解說,更有污名化、標籤性成份,只要彼此意見不同,就容易被人視作「左膠」抗命時代的日常 - 何式凝 P.136,因此難有一個確實的定義。而香港的「左膠」與西方國家的「左膠」相比,立場及行為相對比較溫和,且政治環境不同。.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左膠

左派

左派,又稱左翼,左派支持平等原則和平等主義,也就是親社會主義,和右派以階級和秩序相對,也就是親保守主義。左派是指激進主義,甚至是革命黨,是和反动和独裁政府持相反政治取向的人。 「左派」這名詞是來自法國大革命時期,在法國國民議會中坐在左側,反對當時法國的君主制,支持共和制、反教權和世俗化的派別便稱為左派,而議會右側是保王黨議員,代表保王派、天主教会、贵族及后期包含资產階級的政治力量。在資本主義國家,會稱反資本主義的激進社會主義政黨是左派。在二十世紀初的俄國共產主义革命時代,反對及要推翻俄國沙皇皇室的共產主義革命政黨,又被稱為「左派」。.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左派

左派和右派

左派和右派兩詞通常被用來對政治立場、意識形態和政黨進行分類。左派和右派通常用來表達完全對立的看法,儘管某個團體或個人可能對某些事物采取左派的立場、卻對另一些事物采取右派的立場。 傳統來說,左派通常主张積極改革,主张把旧的意识形态和制度革除,从而建立新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反對派一般自认为左派;右派一般较为保守,主张稳妥、秩序、渐进、緩慢的改革方式,强调維護舊有傳統,保皇黨一般自认为右派。左派与右派都是相对而言,在不同背景下两者主张的具体内容不会相同,不能以静态的“主义”或“阶级”划分。兩詞是相當廣泛的形容用詞,用以作為一種廣泛的辩证法解釋方式,可以用作形容或區分一種政治立場、一種政治意識形態、或是一個政治黨派。除非是將其套用至多維的政治光譜上,否則這兩詞通常是用以描述兩種完全相對的立場。 在西方國家的歷史印象中,會認為左派指支持社會平等、反對階級統治;而右派認為社會分層有其自然性和不可避免性。J.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左派和右派

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

巴塞隆拿足球俱樂部(Futbol Club Barcelona),簡稱巴萨(Barça),是一家位於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巴塞隆拿的足球俱樂部,於1899年由一位瑞士企業家胡安·甘伯(Joan Gamper)所創立,為加泰罗尼亚、伊比利亞半島、歐洲乃至於全球最成功和受歡迎的體育俱樂部之一。主場魯營球場可容納接近十萬名觀眾,是全歐洲最大及世界第三大的足球場。 該隊在1929年奪得第一屆西班牙足球甲級聯賽以及之後的25次聯賽冠軍,30次西班牙國王盃冠軍,5次歐洲聯賽冠軍盃冠軍及3次世界俱樂部冠軍盃冠軍 在2009年,巴塞隆拿足球隊連獲西甲聯賽、西班牙國王盃、歐洲聯賽冠軍盃三項冠軍,成為西班牙足球史及隊史上第一個三冠王球隊。接著參加下半年的三項專屬於冠軍之間的賽事,再度榮獲西班牙超級盃、歐洲超級盃、以及世俱盃三大錦標,完成世界足壇絕無僅有的一次「六冠王」偉業。 2011年,巴塞隆納足球隊除獲西甲聯賽三連冠外,再度榮獲歐洲聯賽冠軍盃冠軍,5年內第3次捧起了歐冠獎盃,之後2011年下半年,又接連奪得西班牙超級盃、歐洲超級盃、以及世俱盃三大錦標,成為2011年的五冠王,近3年內奪得了總計13座獎盃。 2015年,巴塞隆納在西甲聯賽第37輪以1:0作客擊敗上屆冠軍馬德里競技提前一輪獲得14-15賽季西甲聯賽冠軍。於西班牙國王盃決賽中,以3:1擊敗畢爾巴競技奪得冠軍。在歐冠決賽以3:1擊敗義甲尤文圖斯取得球會第五座歐洲冠軍獎盃。歐洲超級盃靠著佩德羅於延長賽以5:4絕殺塞維利亞奪冠;世俱盃賽事首先以蘇亞雷斯上演帽子戲法3:0擊敗中國廣州恒大,決賽同以3:0擊敗阿根廷河床獲得2015的第五冠並成為史上第一支兩次奪得三冠王及五冠王的球隊,是二十一世紀以來最成功的球會。 2015-16賽季,巴塞隆納締造連續39場不敗,打破88-89賽季由皇馬所創下的34場不敗紀錄,在當季也蟬聯西甲冠軍及國王盃冠軍(加時賽2:0擊敗西維爾)。 另外,巴塞隆納亦有自己的籃球隊、五人足球隊、女子足球隊、手球隊、冰上曲棍球隊、欖球隊等其他運動球隊。.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

巴尼亚卢卡

巴尼亚卢卡(塞爾維亞語:Бања Лука;波斯尼亞語:Banja Luka;克羅地亞語:Banja Luka)是位於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西北部弗尔巴斯河畔的城市,是該國第二大城市。巴尼亞盧卡是波黑的兩個自治共和国中塞族共和國最大的都市,也是塞族共和國實際上的首都(法律上的首都是和薩拉熱窩鄰接的東薩拉熱窩)。波斯尼亞克拉伊納地區的中心城市。.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巴尼亚卢卡

巴西總統列表

巴西總統列表列出了到現在為止巴西歷史上的全部35位國家元首。列表中只列出了自1889年11月15日德奧多羅·達·豐塞卡推翻帝制以來的巴西總統,當中包括經過憲法批准但未能經過宣誓就任的總統以及臨時軍政府主席,但不會按順序記作。 在該列表中,位次一欄中的數字表示該位總統在歷任總統中的上任順序數,屆別一欄中的數字表示了該位總統獲得的任職屆數,例如盧拉·達·席爾瓦為巴西歷史上第35任總統,他連續擔任了兩屆(即第27屆和第28屆)總統,在列表位次一欄中記做「35」,屆別一欄中分別記做「27」和「28」。 弗洛里亞諾·佩紹托是在德奧多羅·達·豐塞卡宣布辭職後以副總統身份繼任了總統一職,但該任期仍然是豐塞卡在首次選舉中獲得就任後的任職屆數,而且不會影響他的總統屆數編號,仍然按照順序記載,此後還有一些類似佩紹托的例子。 歷史上有兩位總統先後兩次獲得了選舉的勝利,得到了兩次不連續的任期,例如熱圖利奧·瓦加斯,在列表中記做第14任和第17任總統。由於這一原因,在此列表中雖然一共有37任總統,但實際上只有35人。 列表中不同的背景顏色表示了各個總統產生方法:.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巴西總統列表

巴托克·贝拉

巴托克·贝拉·维克托·亚诺什(Bartók Béla Viktor János,),匈牙利作曲家,是二十世紀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他的很多创举剧烈震动了整个20世纪艺术圈。.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巴托克·贝拉

上原良司

上原良司(),是大日本帝国陆军的一名飞行员,在一次神风特攻中丧生。 他在1942年进入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了位于长野县松本市陆军第50连队。经过飞行员训练后,他于1945年加入大日本帝国陆军航空部队第56振武队,并在当年5月11日作为神风特攻队成员在驾驶三式戰鬥機袭击沖繩縣嘉手纳町附近美军舰队的战斗中阵亡。 他在最后的任务的前夜写给父母的遗书在战后被发表,这封遗书仍然被视作日本战时文学的杰作。.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上原良司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一种政治主张或实践,主要内容是通过一個國家夺取其他國家的领土和奴役被占领土国家的人民,建立经济及政治霸权,而凌驾于别国之上。帝国主义可能衍生殖民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帝國主義一詞帶貶意。帝國主義一般是視為負面的,因為在被佔領的國家中,大多數人受到剝削,只有極少數的人從中得利。 帝国主义是「一個國家的政策,藉由殖民、軍事或其他手段擴張其國力及其影響力」Oxford Dictionaries: (5th ed.).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

个人崇拜

个人崇拜(Cult of personality;культ личности)指以大规模宣传手段将某个人在一个社群中塑造成崇拜对象,通常都通过媒体手段将其人格形象理想化、英雄化甚至神化。 当政府利用大众媒体、宣传及其他方式予以不质疑的奉承和频繁的颂扬、美化等等,将某一在世(或已身故)的政治领袖塑造为英雄化、神化、理想化的公众形象,则自然会产生個人崇拜的群眾現象。這些崇拜与人类本身具有的英雄仰慕等心理类似,但区别在个人崇拜是非自主性的仰慕,必须同時伴随大量可被限制的單一媒介,將一位普通人物,進行一边倒的形象包裝、過度高估的領袖特質等荒腔走板的宣傳,在常態下通常人都有缺點,而個人崇拜的民眾卻說無法說出來。此外,對偶像的負面批評通常是不被容忍的和不配存在的,會被視為錯誤、反動思想,甚至到了不配合表達效忠(如統一佩戴胸章)就會被整肅的程度,這點是兩者之間的最大差別。.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个人崇拜

个人主义

個人主義是一種道德的、政治的、和社會的哲學,認為個人利益應是決定行為的最主要因素,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個人權利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獨立的美德」、「個人獨立」。個人主義反抗威權以及所有試圖束縛個人的行動,尤其是那些由國家或社會施加的強迫力量。因此個人主義反抗將個人地位置於社會或共同體之下的集體主義。個人主義經常被與利己主義相混淆,但事實上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不相同。個人主義是古典自由主義的構成要素之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个人主义

中德关系 (1911年-1941年)

1911至1941年間,中國和德國之間從合作到交惡宣戰的關係,有重要歷史意義。中德合作使兩國结成一定程度之联盟,密切的合作使中国的工业和军备迅速進步,尤其是在中国抗日战争之前。此時期的中华民国一直在民国军阀割据與列强环伺下艰难生存。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国民革命军北伐,雖在名义上统一了军阀动荡之中的中国,不過於同時期,日本对外扩张,主張對中國發動戰爭的鷹派勢力抬頭。有鉴于此,中华民国急需現代军备和国防工业以获得自卫生存的能力,而德国则需要穩定的原材料供應,促成兩國於20至30年代合作。虽然合作的蜜月期自1933年纳粹当政开始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结束,僅不足4年,而且實質的工业改革也到1936年才开始;但中德合作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也大大提高了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能力,例如組建了國軍德械師。.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中德关系 (1911年-1941年)

中國-阿塞拜疆關係

中国-阿塞拜疆關係(Azərbaycan–Çin münasibətləri),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阿塞拜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塞拜疆共和国)之間的雙邊關係。习近平曾表示中阿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正不断发展,两国「政治关系牢固、互信水平高、务实成果丰硕」,中方支持阿塞拜疆的主权、独立;阿塞拜疆官員於2013年接受采访时表示該國「非常希望继续提升同中方的合作水平、拓宽合作领域」,又指「阿塞拜疆的大门永远对中国敞开」。中国是最先承认阿塞拜疆独立和与其建交的国家之一,有指阿塞拜疆視中国为其东亚外交的优先方向。.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中國-阿塞拜疆關係

中國-津巴布韋關係

中國-津巴布韋關係,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津巴布韋(包括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津巴布韋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曾支援推動津巴布韋立國的津巴布韋民族聯盟,在1980年4月18日與獨立後的津巴布韋共和國建立邦交;兩國在經貿和文化上俱有交流,中華人民共和國亦曾為津巴布韋援建設施。.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中國-津巴布韋關係

中共中央香港工作委员会

中共中央香港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香港工委),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香港的派出机构,与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香港中联办)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中共中央香港工作委员会

中国 (纪录片)

《中国》(Chung Kuo, Cina)是意大利左派导演安东尼奥尼于1972年在中国拍摄的一部纪录片,片長217分鐘。.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中国 (纪录片)

中国大陆电视剧列表 (2014年)

中国大陆电视剧列表罗列2014年首播的中国大陆电视剧(含网络剧)。 颜色指引: IP劇.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中国大陆电视剧列表 (2014年)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同志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同志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于1968年4月16日发表的旨在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同志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查辭彙列表

这是一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网络审查辭彙列表(通常也称敏感词列表、过滤词列表)。.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審查辭彙列表

中華民國與保加利亞關係

中華民國與保加利亞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保加利亞共和國之間的關係。兩國無正式外交關係,目前也沒有在對方首都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對保加利亞的相關事務由駐希臘台北代表處。.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中華民國與保加利亞關係

中華民國與葡萄牙關係

中華民國與葡萄牙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葡萄牙共和國之間的關係。1913-1975年,兩國有官方外交關係,斷交後,中華民國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設有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但葡方則未在中華民國設立對等機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中華民國與葡萄牙關係

为人民服务

人民服務,是由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所提出的一个口号,意指“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思想和行為”。该口号被當作共產主義道德的基本特徵和規範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这句口号作为政府的宗旨。同时,“为人民服务”也被作为中國共產黨黨員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法定義務。.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为人民服务

主义

主义(principle;常用后缀“–ism”表示),代表理念或有完整體系的思想和信念,也可视为实现不同目标的不同方法。若於政治理論中,冠以「主義」此一後綴,往往具有「思想、運動、體制」三種互為相關之內容。.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主义

东帝汶印度尼西亚占领时期

东帝汶印度尼西亚佔領时期(Ocupação de Timor-Leste pela Indonésia,Pendudukan Indonesia di Timor Timur,或称印尼佔东帝汶时期),指由1975年12月至1999年10月,印度尼西亚对东帝汶实施的军事占领与实际统治。 葡萄牙对东帝汶进行长达270余年的殖民统治后,1974年,葡国的康乃馨革命爆发,葡政府宣布实行非殖民化政策,放弃海外殖民地。各个殖民地纷纷脱离葡的统治,宣告独立,但这也让东帝汶的未来充满了不稳定因素。一场小规模的内战后,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在帝力宣告胜利,并于1975年11月28日单方面宣告东帝汶独立。 1975年12月7日,印尼以东帝汶领导人要求其帮助为由,出兵东帝汶并实施占领。到了1979年,几乎所有东帝汶武装抵抗力量都遭到其摧毁。印度尼西亚遵照所谓“公民大会”不真实的自决,宣布东帝汶领土成为其第27个省。 24年来,东帝汶人民遭受到印尼有组织有系统的法外处决、酷刑、屠杀、强暴、瘟疫以及人为制造的饥荒的折磨。 文件中援引各方的调查报告,提到:“印尼军方将饥饿也作为一种武器,妄图让东帝汶人灭绝⋯⋯入侵者使用凝固汽油和化学武器污染了食物和水源⋯⋯各种途径被用来折磨受害者,骇人的细节诸如斩首于众、损坏外生殖器、活埋、火烧活人、在受害者亲人面前砍断其耳朵或外生殖器⋯⋯强奸、性奴役、性暴力被用作工具来恐吓绝望而无力的东帝汶独立支持者⋯东帝汶的人口数量比印尼占领前减少了三分之一。”1991年,东帝汶发生了让世界为之震怒的事件,诸如此类残杀的报道更是不计其数。 东帝汶始终对印尼的统治进行着强烈的反抗。Schwarz (1994), p.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东帝汶印度尼西亚占领时期

希臘三部曲

《希臘三部曲》(希臘文:Τριλογία;又譯:《悲傷三部曲》)是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的电影作品,2004年首先推出第一部,《悲傷草原》。.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希臘三部曲

希臘國

希臘國(Ελληνική Πολιτεία,Elliniki Politeia)是二戰期間軸心國佔領希臘后,在希臘建立的傀儡國家的正式名稱。在戰爭期間,希臘發生了嚴重的饑荒和通貨膨脹。1944年10月,軸心軍撤出希臘,希臘王國復國,一些希臘國的領導人後來被起訴。.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希臘國

希腊-卡拉布里亚方言

希腊-卡拉布里亚方言或希腊-布凡西亚语 (Greek-Calabrian dialect;Greek-Bovesian) 是意大利希腊语在卡拉布里亚所用的版本,與在Grecìa Salentina地区所说的意大利希腊语方言不同。这两种语言经常被统称为'意大利希腊语'(Italiot Greek or Grecanic or Griko),但它们实质上是有不同发展历史的两种方言。 希腊卡拉布里亚语与意大利希腊语一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红皮书中被提到。 Euromosaic分析并认可它为欧盟中一种濒危少数语言。 它同时也被认为是现代希腊语方言的一种。但这一源自民族方法学的结论令人怀疑,因为此语言应该是从拜占庭希腊语,甚至是从古代希腊语经历一个并行而独立的发展过程,而演化为现代希腊语,由此它应被视作现代希腊语的姐妹而非先辈。 秉承此观点,它应该是中世纪拜占庭希腊语的一种方言,而非现代希腊语的方言。 此种希腊语在它的发展历程中从未得到广泛推广,没有被使用在行政、文学或宗教领域,只是用于日常的交流中。因而尽管它有着独一无二的字符,但也仅能作为一种方言,而不是一种语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希腊-卡拉布里亚方言

东方主战场

《东方主战场》(The Oriental Battlefield)是中国中央电视台于2015年推出的一部纪录片,也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作品。该纪录片于2014年初开始进行学术脚本创作,2015年1月29日,摄制组成立,5月17日,摄制组开始进行拍摄工作,至6月20日结束。8月25日,《东方主战场》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纪录片以文献、影视等形式講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东方主战场

布羅迪戰役

布羅迪戰役(俄語:Битва за Дубно — Луцк — Броды,或稱杜布納戰役、杜布諾戰役、羅夫內戰役、羅夫內-布羅迪戰役,1941年6月23日~1941年6月30日)是一场在1941年6月23日到6月30日於杜布諾、盧茨克及布羅迪三座城市所構成的三角地帶中爆发的裝甲部隊戰鬥,參戰双方分別是德意志國防軍第1裝甲集團軍旗下的第3軍團與第48摩托化兵團及蘇聯紅軍的第5與第6集團軍。在蘇聯軍事史中,這場戰役屬於「邊境防禦作戰」的一部分。雖然紅軍對德軍造成了重大損失,蘇聯依然輸掉了這場戰役,並損失大量的坦克。即便蘇聯擁有數量及科技上的優勢,紅軍糟糕的後勤補給還有指揮系統的不完備,以及德軍掌握制空權等因素都在在確保了德軍在該場戰役中的勝利。這是巴巴羅薩作戰行動的初期階段最為緊湊的一場裝甲戰鬥,也是整場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場坦克戰役之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布羅迪戰役

布特林特

布特林特(阿尔巴尼亚语:Butrint或Butrinti)是阿尔巴尼亚的一座城市和考古地点,它位于阿尔巴尼亚國境最南端的薩蘭達區,並与希腊的边境接壤。古希腊人称它为Bouthroton,在拉丁语中它的写法是Buthrotum。它的地理位置是北纬39°45',东经20°1'。它位于一座山上,遊客能在這裡俯视山下的运河。从史前時期就已经有人在这里居住了,而在历史上它曾经是伊庇鲁斯的一座城市,到后来成為了古罗马的殖民地,再后来成為了天主教的驻地。.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布特林特

布達佩斯圍城戰

布達佩斯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蘇軍在布達佩斯攻勢中圍攻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戰役,围困长达50天。 圍攻最早開始於1944年12月26日蘇軍包圍了當時由德意志國防軍及匈牙利軍防守的布達佩斯,守軍在1945年2月13日無條件投降,進攻的蘇軍是由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指揮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守軍包括了德意志國防軍(Wehrmacht Heer)、武裝親衛隊及匈牙利軍(Honved或Honvédség)。 围城期间约有38,000名平民死于饥饿和军事行动,布達佩斯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血腥的圍城戰之一,此次围城是盟军向柏林推进过程中的一场策略性的胜利。.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布達佩斯圍城戰

布萊堡屠殺

布萊堡遣返(克羅地亞語:Blajburška predaja,斯洛文尼亞語:Pliberški pokol),戰俘在遣返後被虐待至大規模死亡所以又特稱布萊堡屠殺 (克羅地亞語:Blajburški masakr)或布萊堡悲劇(斯洛文尼亞語:Pliberška tragedija),指二戰歐洲戰場結束後,二戰期間南斯拉夫內親軸心國的諸多勢力拒絕歸降於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或蘇聯紅軍,大規模撤退入奧地利,向英軍投降但被拒,1945年5月24日從奧地利邊境布萊堡被遣返,遭掌權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政治清算、死亡行軍、軍事監禁、強制勞役、虐囚的一系列事件。二戰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戰爭也隨着戰俘遣返而告終。 2008年歐盟理事會轄極權政權罪行公聽會報告查出1.4531萬斯洛文尼亞人與6.5-10萬克羅地亞人被屠殺,共約8-11萬。被屠的親軸心國或反共的諸多勢力包括:克羅地亞法西斯兼民族主義恐怖組織烏斯塔沙的烏斯塔沙民兵團、克羅地亞國土保衛軍(納粹傀儡國克羅地亞獨立國的軍隊,1944年與烏斯塔沙民兵團合併成克羅地亞武裝力量)、斯洛文尼亞國土保衛軍、黑山國民軍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布萊堡屠殺

布拉斯奇宫

布拉斯奇宫(Palazzo Braschi)是罗马一座大型新古典主义建筑,介于纳沃纳广场、鲜花广场、維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大街和帕斯奎诺广场之间。目前设有罗马博物馆(Museo di Roma)。 布拉斯奇宫由教宗庇护六世的侄子布拉斯奇公爵兴建,由Cosimo Morelli设计。1790年布拉斯奇得到庇护六世的资助,购买了这块土地。布拉斯奇拆除了16世纪的府邸。建筑工程于1798年2月,拿破仑占领罗马期间暂停,直到1802年。法国没收了此处新近收购的的文物。1809年,拿破仑宣布罗马为帝国城市,市长路易公爵搬进了宫殿。 1816年他去世时,宫殿尚未完成,但家族的资金已经枯竭。1871年,布拉斯奇的继承人将其出售给意大利国家。在意大利法西斯时期,它被用来作为贝尼托·墨索里尼的政治总部。战后,它安置了300个难民家庭,许多室内壁画因保暖取火而严重受损。1949年,宫殿交给政府,1952年进行全面修复,改设博物馆。 主入口位于圣庞大良街(Via San Pantaleo,介于纳沃纳广场和維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大街之间)。主入口内的椭圆形大厅俯瞰街道,通向巨大的楼梯,有十八根红色花岗岩石柱,来自古罗马皇帝卡里古拉建在台伯河河岸的拱廊。 建筑师Giuseppe Valadier设计了“贵族层”(二楼)的小圣堂。.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布拉斯奇宫

世紀末

世紀末()是指一個世紀的結束。世紀末不僅包括世紀之交的含意,又兼指一個時代的結束與開始,在19世紀末被認為是一段巨大轉變,同時也蘊含希望的一個新時代。世紀末的“精神”,往往是指19世紀80年代和19世紀90年代的文化指標,包括犬儒主義、悲觀主義。 世紀末普遍適用於法國藝術和藝術家,其運動影響許多歐洲國家。世紀末藝術家所提出的想法和顧慮引起象徵主義和現代主義運動誕生。 世紀末的政治文化非常具有爭議,對於法西斯主義產生重大影響Sternhell, Zeev.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世紀末

世界主义

世界主义()是一種意識形態,可從正義概念的普世性出發,每一個世界公民都不受歧視地自我決定其發展。世界主义則是此世界因互相依存的網絡交流的全球狀態。 世界主义相信所有的人类都属于一个基于同样道德观念的社群,接受这种观念的人通常被称为世界主义者。世界主义的社群包括一个包容性的道德规范,共享的经济体制,和一个包含所有国家的政治结构。社群之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通过彼此的敬意来建立关系。 世界主义者共有建立一个「世界国家」的信念:对统一全人类的政治忠诚,要求民族间的和平与融洽,理解与相互宽容,力求通过经济合作来消灭战争。 世界主义做為一個政治意識型態,和民族主義對立,則可區分出極端爱国主义、温和爱国主义、温和世界主義及極端世界主義四種型態。 世界主义不见得推崇某种形式的世界政府,仅仅是指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更具包容性的道德、经济和政治关系。.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世界主义

世界歷史

世界歷史,簡稱世界史,又稱人類史,一般是指有人類以來地球上歷史的總和,雖然世界歷史本身早在人類文明出現之前就存在,但人類一直到近現代才真正用這個概念來研究和述說歷史。世界历史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根据不同的地区,可分为不同地区的历史,例如中国历史、美国历史;根据不同的代表事物,可以分为不同事物的历史,例如環境史、航空史。.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世界歷史

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despotism),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独裁的管治形式。在此一情況下,統治者擁有絕對權力或支配力。 专制主义多指政治专制,但有时也指经济专制、文化专制等其他方面。政治专制包含君主专政、宗教專政、一党专政、軍事專政等多种形式。.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专制主义

帕多瓦大學

帕多瓦大學(Universitas Studii Paduani,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Padova,縮寫為 UNIPD),位於義大利帕多瓦的大學。它的法學院於1222年成立,但是學校實際建立的時間則更早。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學之一,歷史悠久,為義大利歷史第二悠久的大學,也是歐洲近代很重要的一所大學。大学现有约60,000名注册学生,国际学生占3%。大学有8个学院,32个系,80个本科专业,93个硕士专业,31个图书馆,1个大学医院,1个实验农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帕多瓦大學

帕多瓦犹太会堂

意大利帕多瓦犹太会堂是当地唯一仍在使用的犹太会堂。从文艺复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教在帕多瓦大学城曾相当繁荣。 意大利犹太会堂建于1584年Sacerdoti, Annie, Guide to Jewish Italy, Rizzoli, New York, 2003, 2004 English edition, pp.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帕多瓦犹太会堂

帕累托

维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Federico Damaso Pareto,),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对经济学、社会学和伦理学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收入分配的研究和个人选择的分析中。曾任職於洛桑大學。 1867年大學畢業,主修數學,1870獲義大利杜林綜合理工學院(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Turin)博士,其博士論文為《剛體均衡之一般定理》(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Equilibrium in Solid Bodies),為之後的發展定下根基。他提出了帕累托最优的概念,并用无异曲线来帮助发展了個體经济学领域。他的理论影响了墨索里尼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发展。 帕累托因对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的观察而著名,后来被约瑟夫·朱兰和其他人概括为帕累托法则(20/80法则),后来进一步概括为帕累托分布的概念。 帕累托指数是指对收入分布不均衡的程度的度量,参见基尼系数。.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帕累托

帕特·羅伯遜

里昂·戈登·“帕特”·罗伯逊(Marion Gordon "Pat" Robertson,)是一位美国的传媒大亨,前美南浸信会的牧师,支持保守派基督教的思想。目前担任瑞金大学校长,視博恩(基督教广播网)主席。 罗伯逊是几个机构、公司和一所大学的创始人:包括視博恩(CBN)、国际家庭娱乐公司(ABC家庭频道)、瑞金大学、美国法律与正义中心(ACLJ)、美国基督教联盟、慈福行动国际救援与发展公司和CBN亚洲。他也是一个畅销书作家,他的CBN基督教新闻和电视节目通过卫星在ABC家庭频道直播,并通过CBN在各地的分支机构向全世界范围内播出。 他的父亲是美国参议员蒂莫西·布莱恩·罗伯逊,罗伯逊是美南浸信会信徒并积极与该教派多年的传道,但也持有靈恩派理论,并非传统的南浸信会信徒。他曾成为共和黨候选人参加1988年总统选举,但竞选失败。他成为美国保守派基督教的一个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且有争议的代表人物。David John Marley.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帕特·羅伯遜

三七事件

三七事件,亦名東崗事件、或東崗慘案,是一宗發生在1987年3月7日,中華民國國軍小金門守軍射擊並屠殺無武裝的越南難民船事件。郝柏村於2000年出版的《八年參謀總長日記》中證實事件中的越南難民十九屍二十命全部遇害,但有在場士官見證不止此數。.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三七事件

三位一體 (核試驗)

三位一體(Trinity),也有音譯作托立尼提或特里尼泰,是人類史上首次核試驗的代號,是曼哈頓計劃的一部分。美國陸軍在1945年7月16日於新墨西哥州索科羅縣的托立尼提沙漠舉行,這次試驗被認為核子時代開始的象徵。 三位一体核试验测试的是一个内爆式的爆炸装置,核装药为5kg的伽玛相的钚。其昵称为“小工具”(The Gadget)。1945年8月9日在长崎投放的胖子原子弹采用了同样的设计结构,三位一體試驗的當量約為20,000噸TNT,爆炸高度30.5m,爆炸温度7千万K,1000码内放射性沾染达1000伦琴,最佳爆炸高度应为458m,弹体重3吨,内径1.4m,有效系数5%。.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三位一體 (核試驗)

三视教育运动

三视教育運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初期,在朝鲜战争中为了肃清社会上存在的“親美、崇美、恐美”思想,面向全国展开的以“仇视”、“鄙视”及“蔑视”美帝國主義的政治思想教育运动。.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三视教育运动

一九八四

《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是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所創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說,出版於1949年Benet's Reader's Encyclopedia, Fourth Edition (1996).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一九八四

一党制

一党制(one-party system)、单党制(single-party system)或一黨專政是單一政黨壟斷政治與軍事權力,並透過憲法、軍警、特務等各種制度內外之手段,長期將其他勢力排除於政治權力外的国家。这类国家一般为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或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上第一个一党制国家为1878年-1980年的西非国家利比里亚的真辉格党,长达102年。 傳統上以「政黨的數目」爲標準來判定一個國家是一黨制、兩黨制或多黨制,但此判定標準据台灣学者葛永光指出不充分,例如一黨領導的共產黨還實施黨內民主,內部派系眾多,存在一黨多元的系統,兩黨國家卻小黨林立抵制國會,又如歐洲多黨聯合執政良久沒有競爭的情況也很常見。 法理上的一党制国家為威权体制的一種,和其他个人独裁、军事独裁、绝对君主制等比較,有助於理解民主转型之不同途徑。.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一党制

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

烏克蘭親歐盟示威(Євромайдан,Евромайдан)是烏克蘭親歐洲派在基輔展開的反政府示威,2013年11月21日開始,至2014年2月國會投票通過解除總統亞努科維奇職務後結束。主要起因是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中止和歐洲聯盟簽署政治和自由貿易協議,而強化和俄羅斯的關係。另外,總統亞努科維奇2014年1月17日簽署新法,禁止幾乎所有形式的抗議活動,而再度引發民怨。因此,抗議群眾要求政府和歐盟簽署協議、亞努科維奇下台、提前舉行選舉。紀錄片《凛冬烈火:乌克兰为自由而战》詳細記錄此次示威活動,人權組織宣布在佔領為期93天中,示威鎮暴已造成至少125人死亡,1890多人受傷,還有65人失蹤。.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

乌克兰语全国联盟

乌克兰语全国联盟(Український Національний Союз),乌克兰極端民族主义政党,成立于2009年12月19日。现任领导人为维塔利·克里沃舍夫。該黨共有1000名黨員。.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乌克兰语全国联盟

乔瓦尼·秦梯利

乔瓦尼·秦梯利(Giovanni Gentile,;)是意大利的一位新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家。《意大利百科全书》主编。 比萨大学毕业,是贝奈戴托·克罗齐的同僚。曾任罗马大学哲学史教授,出版了一本《马克思的哲学》。后信奉法西斯主义,自称为“法西斯主义的哲学家”,曾为贝尼托·墨索里尼代笔写作《》(1932年)一书。还担任其教育部长。他自创了的哲学体系。 秦梯利在1944年被意大利游击队枪决。.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乔瓦尼·秦梯利

乔治·索雷尔

乔治·歐仁·索雷尔(Georges Eugène Sorel,),法国哲学家,工团主义革命派理论家。 索雷尔的哲学结合了柏格森和尼采的思想,认为理性受制于感性。这成为了他创立的革命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他认为,通过动员非理性力量进行暴力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唯一方式。索雷尔将总罢工赋予一种神秘色彩,认为它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可以动员工人采取“英雄式的暴力”,并进而摧毁资本主义社会。 和一些民粹主义者不同,索雷尔眼中的社会主义是由少数精英治理的。索雷尔认为,一般大众不具有控制自身的能力,因而只能被精英统治。他的思想對後來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義有很大影響。.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乔治·索雷尔

亞歷山大·杜布切克

亚历山大·杜布切克(Alexander Dubček,),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家,曾經於1968年1月到1969年4月擔任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亞歷山大·杜布切克

亞歷山大·杜金

亞歷山大·杜金 Алекса́ндр Ге́льевич Ду́гин是一名以法西斯主義著稱的俄羅斯哲學家和政治理論家,calls to hasten the "end of times" with all out war.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亞歷山大·杜金

亞歷山德拉·墨索里尼

亞歷山德拉·墨索里尼(Alessandra Mussolini,)是一名義大利政治家,並曾作為模特、演員及歌手活躍於公眾場合。她是本尼托·墨索里尼的孫女,爵士鋼琴家的長女,同時也是著名義大利女演員蘇菲亞·羅蘭的甥女。2013年,她代表自由人民黨參選並當選為義大利共和國參議院議員,2014年代表義大利力量黨擔任歐洲議會議員。 她曾是民族保守主義政黨的創立者與領導人。在2004年至2008年間,她代表該黨擔任歐洲議會議員。她亦曾代表自由人民黨擔任過義大利眾議院議員。 亞歷山德拉的政治立場主要集中於關注婦女兒童的社會權益以及他們在家庭與整個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亞歷山德拉·墨索里尼

亨利·阿加德·华莱士

亨利·阿加德·华莱士(Henry Agard Wallace,),美国政治家,曾任美国农业部部长、美国副总统和美国商务部长。.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亨利·阿加德·华莱士

康乃馨革命

康乃馨革命(Revolução dos Cravos),又称四二五革命,指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於1974年4月25日发生的一次军事政变。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帝國英國及法國等紛紛自願或被迫放棄其殖民地。葡萄牙的萨拉查反共政權卻拒絕放棄其殖民地,因此它仍然維持著相对龐大的殖民帝國。葡萄牙憑藉加入美國领導的北約,嘗試抵抗殖民地發起的非殖民地化浪潮,並因此爆發了殖民戰爭(1961年-1974年)。長久的戰爭和龐大的軍費令萨拉查军政權失去了很多葡國人民特別是中下級軍官的支持。 這些中下級軍官組成了「武裝部隊運動」(Movimento das Forças Armadas,简称MFA),於1974年4月25日在里斯本發起政變,期間並有很多平民自發參與。在政变期间,民眾將康乃馨插在了軍人們的步槍上,康乃馨革命便由此而来。此革命推翻了20世纪西欧为期最长的独裁政权(42年),之后引发了两年混乱的「过渡时期」,政府更替頻繁,10年內更換15個總理。此後政府宣佈實行非殖民化政策,放棄海外殖民地,導致世界各殖民地紛紛脫離葡國統治獨立。然而因撤離時未有善后,前殖民地莫三比克、安哥拉獨立後隨即爆發多年内戰,葡萄牙被迫收容多達100萬葡裔難民(在葡萄牙称之为「歸僑」Retornados)。 与普通暴力革命相对比,葡萄牙康乃馨革命者採用和平方式来达成目标,而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暴力冲突获得成功。為紀念此日,葡萄牙把4月25日定为自由日。.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康乃馨革命

人民协会-金色黎明

人民协会-金色黎明(Λαϊκός Σύνδεσμος – Χρυσή Αυγή),簡稱金色黎明(Χρυσή Αυγή,罗马化:Chrysi Avgi),希腊极右翼政黨,於1993年正式成立。 该党现任领导人为尼古拉斯·米哈羅里亞可斯(Νικόλαος Γ.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人民协会-金色黎明

人民阵线 (西班牙)

人民阵线(Frente Popular)是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时期的一个左翼政治联盟,具有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组织的性质。该联盟成立于1936年1月。同月,该联盟赢得西班牙大选。5月,该联盟上台组织政府。7月,带有法西斯主义色彩的右翼军人发动试图内战,企图颠覆人民阵线政府,人民阵线政府组织共和派人士进行抵抗。1939年,首都马德里被叛军攻占,人民阵线政府垮台,人民阵线也随之不复存在。 该联盟的意识形态是进步主义、共和主义、反法西斯主义。该联盟主张废除君主制,实行政教分离。.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人民阵线 (西班牙)

人民阵线 (法国)

人民阵线(Front populaire)是20世纪上半叶战间期法国出现的一个左翼政治联盟。 1935年7月14日,共产党、工人国际法国支部、激进和社会党和各大工会组织全国规模的反法西斯示威活动,并决定起草统一左翼各党派行动的共同纲领,人民阵线遂宣告诞生。为迎接1936年法国立法选举,人民阵线各成员决定联合起来,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统一进行竞选。同年9月,共产党与工人国际法国支部联合签署了《共同行动纲领》。在此基础上,参加人民阵线的98个组织于1936年1月6日通过了人民阵线纲领。该纲领反对法西斯主义,主张解散法西斯组织并解除他们的武装,还主张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保卫和平,制裁侵略。 1936年5月,人民阵线赢得法国立法选举。6月4日,法国组成了以工人国际法国支部领导人莱昂·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布鲁姆政府成立后,依据人民阵线纲领,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布鲁姆政府促使法国雇主协会与劳工总联盟达成了《马提翁协议》,并促使法国议会通过了相关内容的法案,从而在法律上承认了无产阶级可以有组织地同资本家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提高了工会的地位。其次,布鲁姆政府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如:对军事工业实行国有化,成立国家谷物局控制谷物的国内销售和对外贸易,制定了一项预算为200亿法郎的三年市政工程计划,等等。再次,采取措施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通过了每周劳动40小时法、假期照发工资法等相关法律。最后,解散了“火十字团”等几个臭名昭著的法西斯组织。 由于人民阵线的三大政党的政治立场差异很大,且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分歧越来越严重,使人民阵线内部出现了矛盾和裂痕。1936年7月,共产党反对布鲁姆政府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政策”,人民阵线出现第一次公开分歧。1937年2月,布鲁姆政府借口财政困难,宣布暂停执行人民阵线纲领,共产党表示反对,人民阵线又一次出现裂痕。1938年4月,激进和社会党领袖爱德华·达拉第上台组阁,公开背叛人民阵线纲领,使人民阵线名存实亡,各党停止了联合行动。1938年10月底,激进和社会党公开宣布退出人民阵线,人民阵线最终瓦解。 Category:法國政黨 Category:政党联盟.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人民阵线 (法国)

二二六事件

二二六事件(二・二六事件),又名「帝都不祥事件」或「不祥事件」,是指1936年2月26日發生於日本東京的一次失敗政變,日本陸軍的部分「皇道派」青年軍官率領數名士兵對政府及軍方高級成員中的「統制派」意識形態對手與反對者進行刺殺,最終政變遭到撲滅,直接參與者多判死刑,間接相關人物亦非貶即謫,皇道派因此在軍中影響力削減,而同時增加了日軍主流派領導人對日本政府的政治影響力。二二六事件也是日本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叛亂行動,也是19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義發展的重要事件。 1936年2月26日,數位青年軍官率領士兵分別前往東京各地展開刺殺,並取得相當成果(其中有兩名前首相遇害身亡),還一度佔領了東京市中心。然而叛軍並未成功殺害時任首相岡田啟介和佔領皇居,他們也並未成功爭取到高級將領的支持,加上昭和天皇對於本次政變行動的憤怒等因素,進而導致叛軍無法實現政權的替換,最終於2月29日繳械投降。 有別於先前數次類似的青年軍官刺殺政府要員的從輕發落判例,二二六事件中的主謀起事者多受處重刑。在歷經一系列的非公開審判後,共有19名叛軍領導人物處以死刑,另有40人得到監禁判決。日本陸軍中的「皇道派」勢力就此衰落,日本國內曾一度流行以刺殺方式達到政治訴求的活動也就此終止,軍方對於政府決策的影響力也大增。.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二二六事件

五七一工程纪要

《“571工程”纪要》是林立果等人於1971年3月23日策划撰写為了推翻毛泽东统治地位的武裝起義計畫書草稿。在林彪去世之後被当局查获,並於1972年發表於人民日報。.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五七一工程纪要

庇隆主义

裴隆主义(Peronismo),又称正义主义(Justicialismo),是阿根廷正义党创始人、前总统胡安·裴隆提出的一种属于“第三位置”的政治理念(主义),以国家复兴和民族解放为主要内容,同时主张中央集权。Crassweller, David.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庇隆主义

代理人戰爭

代理人戰爭是指用第三者來代替自己打仗的戰爭。代理的第三者可以是政府、非國家武裝力量,或是僱傭兵。代理人戰爭的目的是打擊對手,但又不會引起全面戰爭。.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代理人戰爭

代爾亞辛村大屠殺

代爾亞辛村大屠殺,發生於1948年4月9日。當時猶太復國主義右翼恐怖組織伊爾貢和莱希的約120個戰士,侵略耶路撒冷附近的代爾亞辛村。村內原本住著約六百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事件發生於英國行將終止治理巴勒斯坦之時,巴勒斯坦正處於內戰。在入侵村莊的戰鬥中,約107名村民包括婦孺在內被殺害,有被槍殺的,有被拋入他們家中的手榴彈炸死的。有部份村民被俘到西耶路撒冷遊街示眾,後來他們或許被殺害,但說法不一。攻擊者中有4人死,約35人傷。 屠殺案為阿以衝突的關鍵事件。當時最大的猶太武裝組織哈加納譴責這次攻擊。猶太事務局曾致道歉信予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一世,遭到回絕。屠殺事件堅定了阿拉伯各國插手介入巴勒斯坦的決心,並在事發五週後出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代爾亞辛村大屠殺

廣東道驅蝗行動

廣東道驅蝗行動是一個由香港人於2014年2月16日在九龍尖沙嘴廣東道舉行的一場活動。.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廣東道驅蝗行動

廖本煙

廖本煙(Liao, Pen-Yen,),現任第2屆新北市議員,曾任中華民國第五、六屆立法委員,中華大學科技管理所碩士、李登輝學校國政班第一期結業,歷任臺灣團結聯盟立法院黨團總召、臺北縣李登輝之友會理事長、臺北縣樹林鎮(後改制為臺北縣樹林市,今新北市樹林區)鎮長、臺北縣樹林市第一屆市長、全國鄉鎮市長阿扁後援會會長、臺北縣鄉鎮市長聯誼會總幹事、民主進步黨全國鄉鎮市長聯誼會會長。.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廖本煙

仇外

仇外或排外,指對外族人、外國人、外地人乃至陌生人恐懼或不滿,产生排斥心理。其英文名字“xenophobia”來源自希臘語“ξένος (xenos)”,意指「外來者」;“φόβος(phobos)”,意指「恐懼、隔離」。在虛構作品中,仇外主義可指對人工智慧、外星生物或其他非人類存在的恐懼與憎惡。 與所有恐懼症一樣,當事人對恐懼的感覺有意識,並相信引起這種感覺的人是外國人;這與種族主義和一般偏見不同,因為外國人與自己不同國籍,但不同種族的人不一定是不同國籍。引起種族主義的是種族和血統,但引起仇外的可以是不同因素。其一是一個社會中不被視為屬於該社會的一群,一般是外來的移民,但他們有可能已定居數世紀。這種仇外可以引起敵意和暴力反應,甚至大屠殺。其二是文化因素。所有文化都受外來文化影響,文化層面的仇外針對外來的文化,如外來用語影響本土語言。這種形式的仇外較少針對個人,但可以引發淨化文化和語言的政治運動。值得注意的是,孤立主義並不等於仇外。.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仇外

伊娃·裴隆

玛丽亚·伊娃·杜阿尔特·德·贝隆(María Eva Duarte de Perón;),常被称为贝隆夫人,出生於阿根廷,阿根廷总统胡安·裴隆的第二任妻子,曾是阿根廷的第一夫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伊娃·裴隆

伊尔代布兰多·皮泽蒂

伊尔代布兰多·皮泽蒂(Ildebrando Pizzetti,),意大利作曲家。早年在帕尔马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先后在佛罗伦萨,米兰,罗马等地任教。在墨索里尼统治期间,皮泽蒂曾与法西斯政权保持密切的关系。皮泽蒂是20世纪最重要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之一,他推崇威尔第,反对当时流行的真实主义创作风格,在作品中常采用大量的合唱和朗诵调,具有古朴庄严的特征。他的器乐作品多为浪漫主义风格。水平也比较高。.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伊尔代布兰多·皮泽蒂

伊万·斯特兰斯基

伊万·尼科洛夫·斯特兰斯基(Иван Николов Странски,Iwan Nicolá Stranski,),是一名保加利亚物理化学家,被认为是晶体生长的研究之父。 他创办了保加利亚物理化学学校,曾担任索非亚大学和柏林工业大学的物理化学系主任、以及柏林工业大学校长。斯特兰斯基-克拉斯坦诺夫生长和科塞尔-斯特兰斯基模型均以其名字命名。.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伊万·斯特兰斯基

伊万诺埃·博诺米

伊万诺埃·博诺米(Ivanoe Bonomi,)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意大利政治家和首相。.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伊万诺埃·博诺米

伊朗革命工人组织(工人道路)

伊朗革命工人组织(工人道路)((سازمان انقلابی کارگران ایران (راه کارگر‎),简称工人道路,是伊朗的一个非法的共产主义组织,目前流亡于德国。该组织成立于1978年。该组织的意识形态是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该组织的政治立场是极左翼。该组织的总部位于德国法兰克福。该组织出版刊物《工人道路》。该组织是工人左翼团结的成员。 该组织对伊朗的其它左翼党派持批判态度,如伊朗人民党、伊朗人民敢死游击队组织的各个派别和争取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组织。然而,该组织从未像它的左翼竞争对手那样拥有过广泛的群众基础。 该组织认为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建立的神权政权是一个法西斯主义政权。1981年,该组织的一些领导人被伊朗神权政权处决。.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伊朗革命工人组织(工人道路)

伊斯蘭法西斯主義

伊斯蘭法西斯主義(Islamofascism)是一個有爭議的新名詞,把21世紀開始以來的某些伊斯蘭主義運動的意識形態特徵與20世紀早期的歐洲法西斯主義運動,以及新法西斯運動或極權主義相提並論。此一類型的政治意識形態大多被以色列當作指控鄰近伊斯蘭敵對國家的說法,因為那些國家企圖消滅以色列與猶太人,跟希特勒的反猶太大屠殺的行徑無異。.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伊斯蘭法西斯主義

张学良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小六子、双喜,中華民國陸軍一级上将。中国奉天省海城人。生於台安縣桑林,人稱“少帅”,奉系军阀領袖张作霖长子,“民国四公子”之一,享嵩壽100歲。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張學良、楊虎城向蔣中正「兵諫」,12月25日,張學良釋放蔣中正,並隨蔣中正回到南京。12月30日被判刑十年,雖然五日後即被特赦,但而後一直遭到蔣中正軟禁。國共內戰時,張學良亦被安排來臺,先後曾居住於高雄壽山、西子灣、新竹五峰鄉清泉部落。蔣經國執政時,張學良依然遭軟禁於臺北市復興崗,直到李登輝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後,九十三歲的張學良才重獲自由,定居美國夏威夷,軟禁長達半世紀,可說是被兩蔣幽禁一生。由於西安事變,中華民國政府官方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方對張評價不同。台灣公共電視在張不再被軟禁後,製作一部以其口述為主之記錄片。.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张学良

张志新

张志新(),女,天津人,1975年4月4日被辽宁省革命委员会经过公开审判后处死,1979年被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平反,中共辽宁省委追认她为革命烈士后开始闻名中国。她的监禁生涯从1969年到1975年一共持续了六年,直至被执行死刑Ladany, László.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张志新

张思德

张思德(),四川省仪陇县人,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警卫团战士。.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张思德

張雅琴

張雅琴(),臺灣新聞主播。籍貫山東高密,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畢業,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學士(198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 現任年代新聞台1800年代晚報-挑戰新聞 當家主播。.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張雅琴

張我軍

張我軍(),作家,臺灣臺北板橋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原名張清榮。筆名一郎、劍華、以齋、四光、大勝、廢兵、野馬、M.S.、老童生等。 他是台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導火線引燃者。張我軍與當時旅居燕京的臺籍菁英連震東、洪炎秋、蘇薌雨等並稱「四劍客」,作家龍瑛宗讚譽張我軍為「高舉五四火把回臺的先覺者」。張我軍始終反對運用方言於白話文寫作,曾指出:「我們日常所用的話,十分差不多佔九分沒有相當的文字。那是因為我們的話是土話,是沒有文字的下級話,是大多數佔了不合理的話啦。所以沒有文學的價值,已是無可疑的了。」 張我軍育有4子:張光正、張光直(已去世)、張光誠(已去世)、張光樸。大兒子張光正參加中國共產革命未回臺灣,其他3個兒子在臺灣完成學業後,都留學美國,次子張光直教授為世界知名考古學家,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及曾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與哈佛大學。四子張光樸教授任教於美國芝加哥醫學院,已退休,留居美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張我軍

弗兰克·米勒

弗兰克·米勒(Frank Miller,)是一位著名的美国漫画家,他同时也是电影导演、编剧和演员。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奥尔尼镇(Olney)。他的主要作品是:《蝙蝠侠:黑骑士再现》、《蝙蝠侠:第一年》、《罪恶之城》、《夜魔俠:重生》、《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和《黑天使》。.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弗兰克·米勒

弗里德里希·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著名德國語言學家、哲学家、、詩人、作曲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采是文字學家。24歲時尼采成為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献。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活到1900年去世。.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弗里德里希·尼采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CH(又譯為--,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是奥地利出生的英國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學家。以坚持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反对社会主义、凱恩斯主義和集體主義而著称。 哈耶克是20世紀的主要政治思想家,他所提出的價格信號在協助經濟裡的個體協調經濟活動上的角色一理論,被認為是經濟學的重大突破。哈耶克被廣泛視為是奧地利經濟學派最重要的成員之一,他對於法学、系統思維、思想史、认知科学領域也有相當重要的貢獻。 哈耶克在1974年和他理論的對手贡纳尔·默达尔一同獲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揚他們在货币政策和商業週期上的開創性研究,以及他們對於經濟、社會和制度互動影響的敏銳分析。」在1991年,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頒給哈耶克美國總統自由勛章,以表揚他「終身的高瞻遠矚」。.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弗朗切斯科·科西加

弗朗切斯科·科西加(Francesco Cossiga,),出生于意大利萨萨里,是一位意大利政治家,曾任意大利总统,他还是萨萨里大学的法学教授。.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弗朗切斯科·科西加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前西班牙国家元首、西班牙首相,西班牙长枪党党魁。 佛朗哥出生于西班牙的一个军人世家,青少年时代即在军中。1936年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1939年1月26日成功占领巴塞罗那統一全國,并成立独裁政权,以法西斯主义统治西班牙。在二战中佛朗哥政权实行亲德、義的政策以换取相对的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名义上保持中立,并象征性的派出“蓝色师团”协助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被各国孤立,但和美国保持亲密的盟友关系。1947年佛朗哥自任摄政王。在二战之后西班牙迅速成长为工业化的中等发达国家。1975年逝世后胡安·卡洛斯一世登上王位,实行民主改革,西班牙结束独裁统治。 佛朗哥统治期间,以灵活的外交方式,赢得了国家的和平与稳定,并且在二战之后使国家能够迅速发展,实现经济飞跃。但是他也以其法西斯式的獨裁统治,严酷打击异己特別是親共产主义或社會主義人士,严重阻碍西班牙的民主化而遭到后人诟病。.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弗朗茨·馮·帕彭

弗朗茨·冯·帕彭(Franz von Papen,),全名弗朗茨·约瑟夫·赫尔曼·米夏埃尔·玛丽亚·冯·帕彭 Franz Joseph Hermann Michael Maria von Papen),德国政治家和外交家,信奉天主教,曾在1932年担任德国总理。.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弗朗茨·馮·帕彭

休金諾區

休金諾區(Щу́кино;拉丁字母轉寫:Shchukino)是位於莫斯科中央直轄市西北行政區的一個轄區(Район),北部和(Покровское-Стрешнево)接壤,西部和(Строгино)接壤,南部則和(Хорошёво-Мнёвники)接壤,東部則和隸屬北行政區的隼鳥區(Сокол)接壤。 休金諾區是西北行政區28區之一,亦是位于一環地區的西北行政區的8區之一。休金諾於1917年建區,1918年成爲莫斯科中央直轄市的轄區,原屬М行政區管轄,1988年蘇聯一級行政區改制後改由新設立的西北行政區管轄。 在1991年和2008年的兩次莫斯科行政區改制中,休金諾區沒有變動,而且依然隸屬西北行政區管轄。.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休金諾區

你的名字。

| 《你的名字。》(君の名は。 -your name.-,Your Name)是日本動畫家新海诚編劇與執導、於2016年8月26日在日本首映的动画电影。影片由田中将贺担任人物设计、作画导演为安藤雅司、劇中音樂則由搖滾樂團RADWIMPS負責製作,影星神木隆之介與上白石萌音分別為片中男女主角配音。 本作是新海诚第一次採用製作委員會方式的作品。該片上映後連霸日本數週票房冠軍,是目前唯一除吉卜力工作室作品以外超越百億日圓票房的日本動畫電影,並獲得西班牙錫切斯影展最佳動畫長片獎等電影獎榮譽。.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你的名字。

你有兩頭母牛

你有兩頭母牛」(英文:You have two cows)是歐美地區一連串政治笑話的開首文句。.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你有兩頭母牛

影子政府

影子政府或影子内阁是一個「候任政府」,是一個有意圖接管政府的團體。.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影子政府

彼得·彼得森

彼得·彼得森(Peter Petersen)(1884年6月26日—1952年3月21日)德國學校教育改革家。 為了對抗具有領導地位並以人文方法研究的傳統教育學,彼得森嘗試推動教育學實案研究,企圖結合具實務經驗與詮釋學的研究方法。耶拿大學是彼得森發揮所長的地方,在那裡他從事葛萊爾教育改革(Greilschen Schulreform)的工作,稱為耶拿計畫。彼得森重要的成就在於使各式不同教育改革的思潮在充滿實證主義為導向的教育學背景下相互融合,並擬定所謂的耶拿計畫。這項成就早在1928年在諾耳與帕拉特(Nohl/Pallat)的共同著作《教育學手冊》(Handbuch der Pädagogik)一書中即獲得肯定。彼得森的基本設問是:透過怎樣的教育團體可以完成個人的特性並成為具有人格的人呢?(出自彼得森的普通教育學,頁一零九) 面對國內嚴重劃分階級的學校教育,彼得森選擇的是以捍衛人道和維護孩童公平正義者自居。他投身於改革國家整體的教育本質,並致力提倡一種既一般又自由的國民學校,學生們在不分性別、宗教和能力程度下可以儘可能長久的在一起互相學習。 他特別強調一種出自內心的教育改革,並視為是畢生的使命。以這樣的方式出發,他達到下列幾項成就:第一、發展一門獨立、廣泛並有自治權的教育學科,以教育實案研究為主軸,即系統化的觀察處於教養階段的孩童,為教養策略提供一個正確無誤的評斷標準。第二、在大學裡導入師資培訓機制並成立第一個教育學群。第三、耶拿計畫呈現一種伴以理論並含有學術特質的教育試驗。彼得森對理論與實務、教學與研究的相互結合的成果顯示前所未有的一統性。 理論的建立使彼得森特別重視要在民族社會理論和帶有近似納粹思想成分的民族團體組織的基礎之上進行團體式的學習,因此他在當時的某個演講會中受到讚揚,被視為是克里克(Kriek)之外規劃新式教育改革運動中的核心人物。彼得森主張的實用性的經驗主義也因此阻礙受反理性影響的理論的發展。 彼得森採用耶拿計畫所執行的學校創造一些教育現況的原型,這些大都既符合學術知識又滿足對現今的需求。他對耶拿計畫學校所施行的教育構思一直到今日都沒有失去他的想呈現現實意義的部分。彼得森並不視為他的教育構想是一種構想中的教條,而是一種「出發點的形式」,這樣的思考方式已使得各世代的教師與學生們在七十年後的今日仍能與彼得森的貢獻有著一番聯繫。在數十年前的學校一直強調認知元素,忽視經由知識傳遞的方式來潛移默化學生使其擁有正確的行為、態度以及熱情的感召(從頭至內心的轉換過程: Pestalozzi)。 耶拿計畫呈現一些現今急於待解決的學校問題,諸如缺乏寬容與情感、動機與野心不足、忽略社會的道德層面、施行可速成再創的模仿式學習以及兼具理論與實務的高度潛在聚集學習與回應問題的思考能力。彼得森提出具有人文主義素養的教育學,其特徵在於自由、開放與學校經驗。.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彼得·彼得森

何塞·安东尼奥·普里莫·德里维拉

何塞·安东尼奥·普里莫·德里维拉,第三代埃斯特利亚侯爵(西班牙文:José Antonio Primo de Rivera,)是一位西班牙政治家,米格尔·普里莫·德里维拉侯爵的長子,也是西班牙法西斯主義長槍黨的創始人。 1923年父親米格尔·普里莫·德里维拉侯爵靠著政變上臺,擔任首相。 1931年,西班牙革命,國王阿方索十三世退位,西班牙第二共和國建立。1935年何塞當選議員,包括西班牙共產黨在內的左派各政黨結盟,是為西班牙人民陣線,何塞拚死抵抗,人民陣線將何塞罷黜,西班牙內戰時,何塞在獄中被處決。 後來的長槍黨黨魁佛朗哥大元帥稱何塞為烈士,多次褒揚何塞的壯烈犧牲,並於1948年下令追贈何塞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何塞·安东尼奥·普里莫·德里维拉

何東洪

何東洪,臺灣嘉義市人,社會學者、音樂評論者,現任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學系(學士),在蘭卡斯特大學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何東洪

德奧合併

德奥合併(德语:Anschluss ,意指联合或政治联盟,也称为Anschluss Österreichs;同样指德奥合併) ,是1938年3月12日纳粹德国与奧地利第一共和國統一,组成大德意志的事件。一个历史渊源是,奥地利和德国实际上是同一个民族组建的两个国家,因此当时的“统一”(合并)思潮能较容易地得到德奥两国公民的响应。 德国与奥地利合併,是纳粹党领袖阿道夫·希特勒扩张德国版图的第一步。德奥合併发生在萨尔区回归德国之后。1935年1月13日,根据《凡尔赛条约》规定,该区在国际联盟控制15年后举行公投,最后回归德国。德奥合併后,根据《慕尼黑协定》,德国獲得苏台德地区,并在1939年先后侵略余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兰。 事件发生前,德国先向奥地利施压,要求奥地利政府承认奥地利纳粹党的合法地位,甚至让该黨参与奥国政府事务。1938年,奥地利总理库尔特·舒斯尼格为了保存奥地利的独立,宣布进行公投,来决定奥地利应否与德国合併。德国政府隨即向他施压,要他将权力交给奥国纳粹党。奥国纳粹党在3月11日以政变推翻了奥地利的共和政府。在德国国防军进驻奥地利时,不但没有遇到任何对抗,而且受到很多奥地利居民的欢迎。 其他国家对事件反应温和。一战协约国实行外交抗议,但没有采取实际行动阻止合併之事,纵使《凡尔赛条约》阻止德国与奥地利合併。 奥地利在事件后失去独立国家之地位,直到德國戰敗後,兩國再度分家,1945年4月27日奧地利臨時政府成立,數月後得到二戰盟国的承认,延至1955年奧地利正式恢復主權。.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德奧合併

德國國內邊界

德國國內邊界,又稱兩德邊界(innerdeutsche Grenze 或 deutsch–deutsche Grenze,最初也稱 Zonengrenze),即1949年至1990年間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二國的國界。它从波羅的海一直延伸至捷克斯洛伐克,總長,其中不包括意義相似的柏林圍牆。 它在1945年7月1日正式設立,作為西方国家和蘇聯在德佔領區的界線。它的東側築有連綿高聳的金屬柵欄和圍牆、有刺鐵絲網、警鈴、壕溝、瞭望塔、自動餌雷及雷區,徹底阻絕人及車輛的穿越,是當代全世界防禦工程最浩大的國界之一。東德在國界部署了五萬名東德武裝衛兵鎮守,緊鄰上萬名西德、英國與美國兵力。在國界二側的內陸,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和華沙公約組織駐紮超過百萬的軍力,以備戰事一觸即發。 兩德邊界是溫斯頓·邱吉爾「鐵幕」一喻的實體呈現,在冷戰期間分隔蘇聯和西方世界,同時也象徵著界隔二種截然不同的思想體系——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它由東德自1952年至1980年代晚期分期建成Faringdon (1986), p.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德國國內邊界

德国历史

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大约见于公元8世纪時期教宗哈德良一世的一份文獻中的Theodiscus一詞,意思是「方言」或「人民的」,开始仅指在法兰克王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不同於羅曼語和凱爾特語的方言。卡尔大帝(德语:Karl der Große,即法语的查理曼:Charlemagne)死后,帝国分裂,其中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的界限大约相当于罗曼语族和日尔曼语族的界限。东部帝国的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Deutschland一詞源於中古高地德語中的der diutschin lant,diutisc在古高地德語中的意思是"人民的",最后才用以称呼它们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兰(Deutschland)。公元920年后,日尔曼人的东法兰克王国依然称为东法兰克王国,但称呼国王为非加洛林家族的东法兰克国王,對內自称为條頓人國王(拉丁文: Regnum Teutonicum)。.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德国历史

德米特里·克兹科斯

德米特里·克兹科斯(Dimitri Kitsikis,Δημήτρης Κιτσίκης,),出生于希腊雅典,希腊著名突厥学专家,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学专家,同时使用法文和希腊文写作的诗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德米特里·克兹科斯

德黑蘭宣言

《三強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Three Powers,Декларация трёх держав,Erklärung der Drei Mächte),又稱《德黑蘭宣言》(Tehran Declaration,Тегеранская декларация,Teheran Erklärung),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蘇聯領袖史達林於1943年12月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共同制定的宣言,其目的在於宣示擊敗納粹德國的決心,以及加強世界各國在戰後的團結合作。.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德黑蘭宣言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簡稱“国教科”,現時為非强制性开展的小學一年級至中學六年級的新独立学科。 香港政府聲稱透过持续学习,使学生对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快速的发展引以自豪感及建立国民身份认同,并以价值观和态度为导向,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品德和「国民素质」,从而丰富生命内涵,确立个人于家庭、社群、国家及世界范畴的身份认同。 2012年9月8日前,教育局曾经计划将此學科列为必修科於2012年9月新学年开展课程,称为三年开展期,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學校可以決定於同年、下年(2013年)或者後年(2014年)推行,此举被反对人士指责为「先推行后检讨」。同年9月8日,梁振英宣布取消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三年开展期的規定,改變為由学校自行决定是否开办国民教育科及其教學方式,而开展科目的53万元津贴维持不变。 此學科引起了香港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质疑,支持的親建制派称此举为「国际惯例」,香港人作为中国人,有必要加强对中国的认识;而反对的泛民主派则指《香港基本法》以永久性居民定義香港人而非「國民」,批評《课程指引》内容偏颇、注重「情感」觸動、剝奪學校自主強制推行,為「洗脑」教育;因而發起了多次的活動,例如街站、聯署、遊行、集會及絕食等,要求香港政府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对于教材及课程开展,行政長官梁振英曾經重申:教材由学校订制,无强制官方教材。梁指香港市民有点担心的是当代国情课程,大概占整个课程的1/20,香港现有的小学课程也包括世界、香港社会,如果略掉国家部分似乎會造成斷裂。教育局於2012年9月10日抽起当代国情部分,并称会尽速检讨论课程指引中引起争议的「情感层面」评估等。2012年10月8日,政府宣佈擱置課程指引。.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英雄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英雄(Held der DDR)是东德的最高荣誉称号,于1975年10月28日创设,可被授予平民及军事人员。 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英雄称号者将会获得一枚金质星章、一份证书及现金奖励,1978年后亦会自动被授予卡尔·马克思勋章。若获勋者逝世,两个奖章都将被交还国家。获勋者可以免费乘坐公共交通。.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英雄

保加利亞人

保加利亞人(Bulgarians、българи or bǎlgar)是巴爾幹半島的原始居住族群,母語是保加利亞語。保加利亞人口大約是9,000,000~10,000,000左右,分布於全世界,保加利亞國家中有85%左右是保加利亞人。 以族群的角度看,保加利亞人被認為是南斯拉夫人、保加爾人、色雷斯人等亙古族群的後裔。已經有超過兩千年左右的歷史。有使用以斯拉夫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有信仰宗教者多為東正教徒,少數人信奉伊斯蘭教和天主教。.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保加利亞人

保罗·罗伯逊

保罗·勒鲁瓦·罗伯逊(Paul Leroy RobesonFord 2006: 4,)是美国歌手、运动员、演员,因其在政治激进主义及在美国民权运动中的活动而出名。罗伯逊是最早推广黑人福音乐的演唱歌手。他也是20世纪首位出演莎士比亚戏剧《奧賽羅》的黑人。在大学时期,他是一个出色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后来他成为了一个国际级的歌手,并从事剧院和电影的演出。他卷入了一系列政治事件如西班牙内战,法西斯主义和社会不公。他对于反帝国主义的呼吁,和共产主义的关系,以及他对美国政府的批评导致他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代上了黑名单。健康原因迫使他退出了他的事业。直到晚年他仍然无悔于他所持的并不广为接受的政治立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保罗·罗伯逊

俄克拉何马城爆炸案

俄克拉何马城爆炸案发生在1995年4月19日,是一起针对美国俄克拉何马城市中心艾尔弗雷德·P·默拉联邦大楼发起的本土恐怖主义炸弹袭击。这起爆炸案是2001年的九一一袭击事件发生前,美国本土所遭受最为严重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共计导致168人死亡,另有超过680人受伤,还令方圆16个街区的324幢建筑物受损或被毁,86辆车遭烧毁或由冲击波摧毁,震碎了附近258幢建筑物的玻璃,共计造成至少价值6.52亿美元的破坏。事件发生后,地方、州、联邦和世界各地的机构都开展了大量的救援工作,全美各地都捐出大笔款项。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派出包含665名救援人员的11支城市搜索与救援任务组开展搜救和恢复工作。 爆炸发生仅90分钟后,俄克拉何马州巡警拦下了驾驶无牌车辆的提摩太·占士·麥克維,并以涉嫌非法携带枪支将其逮捕。很快,法医证据证实麦克维和特里·尼科尔斯与案件有关系,尼科尔斯随即被捕,两人都在几天内受到起诉。侦察人员之后还确定迈克尔·福捷(Michael Fortier)和洛里·福捷(Lori Fortier)夫妇是案件的同谋。麦克维是一位曾参加过海湾战争的退伍军人,对美国的民兵运动抱有同情,他把一辆租来的卡车装满炸药后停在艾尔弗雷德·P·默拉联邦大楼前,然后引爆了炸药。特里·尼科尔斯是麦克维的同谋,他对炸弹的制备进行了协助。麦克维仇视联邦政府,认为政府对1992年的红宝石山脊事件和1993年的韦科惨案处理失当,他把自己的攻击时间定在韦科惨案以多人死亡告终这天的两周年纪念日。 官方对案件所进行的调查人称“OKBOMB”,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刑事调查案例。联邦调查局探员进行了28,000次面谈,收集了3.2吨证据,收集的各类资讯有近十亿份。几位炸弹袭击者于1997年受到起诉并全部定罪,麦克维于2001年6月11日以注射执行死刑,尼科尔斯被判处无期徒刑。迈克尔和洛里·福捷夫妇作为污点证人出庭作证指控麦克维和尼科尔斯,其中迈克尔因未能警告联邦政府获刑12年,洛里则--自己的证词进行控辩交易得到豁免。 这起爆炸案促使联邦政府通过了1996年《反恐怖主义及有效死刑法》,其中收紧了美国人身保护令的应用标准,还通过立法提高了对各地联邦建筑的安全性保护标准来防止今后的恐怖袭击事件。2000年4月19日,俄克拉荷马市国家纪念堂在原本的默拉联邦大楼旧址落成,纪念爆炸案的受害者,爆炸发生后每年同一时间都会举行纪念活动。.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俄克拉何马城爆炸案

俄罗斯公共假日

以下罗列了俄罗斯联邦政府认定的法定公众假期。在这些日子里,政府机关、外交代表机构和一些商店将关闭。若假日恰逢周末,将在下周一补假。.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俄罗斯公共假日

俄罗斯法西斯党

俄罗斯法西斯党(Российская фашистская партия)是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俄罗斯移民右翼运动。实际上,自十月革命以来法西斯主义即一直存在于满洲俄国人的思想内,直到1931年5月26日一个秘密会议的召开后,一些小型团体才被联合起来组建为俄罗斯法西斯党。通过与日本方面的合作,俄罗斯法西斯党一度成为满洲国境内影响力最为强大的移民政党。 Category:满洲国政治组织 Category:俄罗斯极右翼和法西斯政党 Category: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政党 Category:移民中国的俄罗斯人 Category:1931年建立的組織.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俄罗斯法西斯党

俄罗斯新闻社

俄罗斯新闻社(Российское агентство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новостей "РИА Новости",全称为: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简称为俄新社(РИА Новости,英文:RIA Novosti),为一个俄罗斯的通讯社,总部设在俄罗斯莫斯科市。2004年4月正式注册为俄罗斯联邦国有企业。2014年4月1日公司法人消滅後,同年11月10日衛星通訊社接手國際新聞事宜。.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俄罗斯新闻社

土著權威組織

土著權威組織(Persatuan Pribumi Perkasa,簡稱Perkasa),是馬來西亞一個提倡馬來人至上的非政府組織,由依布拉欣阿里在2008年大選後成立並擔任主席,並由前首相馬哈迪擔任顧問。2014年時,土著權威組織聲稱其成員人數達42萬人。2010年9月,依布拉欣阿里表示60%的土著權威組織成員均為巫統黨員。但是,依布拉欣阿里和巫統秘書長東姑安南只承認部份巫統黨員是土著權威組織成員,否認兩者有聯繫。 據依布拉欣阿里表示,成立土著權威組織的目的在於保護《馬來西亞憲法》第153條,並捍衛土著權益免被某方面侵蝕。土著權威組織被認為是為感覺自己的權益被非馬來人挑戰的馬來人爭取和捍衛權益。 土著權威組織因對非馬來人(尤其是華人和印度人)和非穆斯林(尤其是基督徒)以責罵、動武及暴力的方式進行種族及宗教挑釁而為人所知。雖然土著權威組織成員持續煽動性言論對社會和諧構成威脅,但馬來西亞政府並沒有對此作出法律行動。 馬來西亞反對黨聯盟人民聯盟形容土著權威組織是一個法西斯主義組織。雖然大部份土著權威組織成員均是巫統黨員,依布拉欣阿里表示會探討土著權威組織註冊成為政黨的可能性,並表示有意參加2018年大選以挑戰巫統。依布拉欣阿里在土著權威組織第四次年度大會指控巫統在保衛馬來人利益時軟弱。.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土著權威組織

圣马力诺

圣马力诺(;),官方名称“圣马力诺共和国”(), 也被称为“最庄严尊贵的圣马力诺共和国”(), 位于意大利半岛的亚平宁山脉东北侧,处于被意大利包围的国中国状态。圣马力诺国土面积,人口33,285人。 其国家首都是圣马力诺市,最大的城市是位于塞拉瓦莱的。圣马力诺是欧洲委员会所有国家中人口最少的国家。 圣马力诺的国名来源于圣玛利诺(圣马利诺斯),一个来自拉布岛(位于现在的克罗地亚)罗马帝国殖民地的石匠。公元257年,圣玛利诺参与了里米尼的城墙重建工作,该城市的城墙曾因为遭受海盗的袭击而被破坏。公元301年,圣玛利诺在蒂塔诺山修建了一个独立的修道院社区。因此圣玛利诺号称是现存最古老的主权国家和历史最悠久的立宪制共和国。 圣马力诺由《》管理,该宪法成书于16世纪,由拉丁文书写完成的一套六本的文件,其中规定了该国的政治制度。圣马力诺认为这是最古老的迄今仍然有效的政府文件或宪法。 圣马力诺的国家经济主要依靠金融业、工业、服务业和旅游业。就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说,圣马力诺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与欧洲发达地区水准持平。圣马力诺被认为是国家经济高度稳定和欧洲失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该国既没有国家债务也没有预算盈余。 圣马力诺也是全球唯一一个车比人多的国家。在外交上,圣马力诺追随意大利领导,而且它还是团结谋共识集团的核心成员。.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圣马力诺

圣马力诺历史

最神圣的圣马力诺共和国(意大利语:la Serenissima Repubblica di San Marino)位于意大利中部的里米尼地区附近,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其早期历史不见于史籍。在公元3世纪下半叶,一个以采石为生的年轻基督教徒马力诺(Marinus)驾船离开其故乡——达尔马提亚的阿尔贝岛(今克罗地亚的拉布岛),在意大利的里米尼上岸,从此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圣马力诺历史。.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圣马力诺历史

圣雄甘地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મોહનદાસ કરમચંદ ગાંધી;मोहनदास करमचंद गांधी;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台語舊譯顏智,),尊稱聖雄甘地(महात्मा गांधी,Mahatma Gandhi),印度國父,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和國大黨領袖,他帶領印度獨立,脫離英國殖民地統治。他的非暴力(अहिंसा,ahimsa)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那些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成功的印度獨立運動亦激發起其他殖民地人民為國家獨立而奮鬥,最終大英帝國分崩離析,取而代之的是英聯邦。甘地的主要信念是「真理堅固」,此鼓舞了其他民主運動人士,例如馬丁·路德·金和曼德拉等人。他經常說他的價值觀很簡單,那就是(是從傳統的印度教信仰演化來的)真理(सत्य,satya)及非暴力。.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圣雄甘地

圭多·富比尼

圭多·富比尼(Guido Fubini,1879年1月19日-1943年6月6日)是意大利数学家,最著名是他的富比尼定理。 富比尼生于威尼斯。早年即因他的老师们和他作数学老师的父亲影响而醉心数学。1896年他进了比薩高等師範學校,跟随著名数学家乌利塞·迪尼和路易吉·比安基学习。他早时已经有点名声,他1900年发表的博士论文《椭圆空间中的克利福德平行》,在比安基广泛流传的微分几何著作中作了讨论。 他获得博士后,开始担任一连串的教授职位。1901年他在西西里的卡塔尼亚大学开始教学,不久后转到热那亚大学;1908年转到都灵的都靈理工大學,接着在都灵大学。他留在这里数十年。 他这时的研究主要在数学分析,特别是微分方程、泛函分析和复分析;但他也研究了变分学、群论、非欧几里得几何和射影几何等学科。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他转为从事应用层面的工作,研究发射炮弹的准确度;战后他的研究依然朝向应用,工作成果应用到电路和声学问题。 1939年,富比尼年已六旬,将近退休时,贝尼托·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采取阿道夫·希特勒的纳粹党鼓吹了数年的反犹太政策。身为犹太人,富比尼担心家庭的安全,所以应邀到普林斯顿大学任教;4年后于纽约市逝世。.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圭多·富比尼

地拉那

本條目記叙的是。其他同名的行政區尚有地拉那州及地拉那區。 地拉那(Tiranë),阿尔巴尼亚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整個地拉那位於阿爾巴尼亞中部達埃蒂山和埃爾曾河西側的內陸盆地,阿爾巴尼亞著名的拉納河流經地拉那市中心地帶。而地拉那是阿爾巴尼亞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人口有862,361人(2017年)。 早在公元前1至3萬年地拉那就已經有人居住,並且在古羅馬、古希臘、奧圖曼統治時期融合了不少古希臘及土耳其文化。地拉那在1614年始建城镇。在1920年被阿爾巴尼亞親王國定为阿國首都,並一直維持首都地位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被意、德的法西斯軸心國所占领,並把阿爾巴尼亞建立為傀儡國家。到了1944年被南斯拉夫軍隊和阿爾巴尼亞勞動黨領導人恩維爾·霍查解放。而在90年代初的東歐劇變運動中地拉那是阿爾巴尼亞民主化運動的主要示威地點之一。 地拉那是巴爾幹半島國家中第7名最多人口居住的城市,達到86萬人之多。雖然阿爾巴尼亞人口在1990年代至今一直保持在300萬人左右水平,然而地拉那市區人口卻不斷增加,近郊地區也是如此,其主要原因包括愈來愈多來自國內其他城市的阿爾巴尼亞人搬往這裏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學府、交通配套完善等。另外地拉那更是阿爾巴尼亞國內面積最大城市以及全球最龐大阿爾巴尼亞語使用者的城市,當中居住的阿爾巴尼亞人佔超過6成,另外還包括少數民族的希臘人、馬其頓人,以及來自全球不同國家的外來移民。此外地拉那也是歐洲十大最多日照的城市之一,全年日照時間達到2554小時。.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地拉那

匈牙利共产党

匈牙利共产党(匈牙利语:Kommunisták Magyarországi Pártja)是匈牙利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18年11月24日,当时的党名是匈牙利国共产党,领导人是库恩·贝拉。1919年3月21日,该党同匈牙利社会民主党合并为匈牙利国社会党,并建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同年6月12日,匈牙利国社会党更名为匈牙利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党。1919年8月1日,共和国被颠覆。革命失败后,匈牙利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党瓦解。1924年,匈牙利共产党在地下重建。1925年,库恩·贝拉在奥地利维也纳主持召开匈共“一大”。1943年6月共产国际宣告解散,一个月后,匈牙利共产党也宣告解散,同时建立了和平党。1944年3月,纳粹德国占领匈牙利后,该党创建了反法西斯阵线,组织游击队,开展抵抗运动。同年9月2日,和平党改名为共产党。12月,又改名为匈牙利共产党。1946年,匈共“三大”确定了建设人民民主匈牙利的基本任务,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化,进行土地和货币改革。1948年,该党与社会民主党合并为匈牙利劳动人民党。.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匈牙利共产党

匈牙利王国 (1920–1946)

匈牙利王国(Magyar Királyság)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间(1920–1946)在中欧存在的一个国家。匈牙利王國雖然號稱是王國,但王位始終處於空缺狀態。在1919年擊潰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的霍爾蒂·米克洛什擔任攝政職位直到1944年,是國家的實際統治者,實行獨裁統治。匈牙利王国在二战期间,加入了轴心国一方。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箭十字黨發起政變,匈牙利王國變為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蘇聯入侵匈牙利后,箭十字黨政權崩潰。匈牙利王國直到1946年匈牙利共和國(第二共和國)成立為止都在理論上存在。首都設為布達佩斯。.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匈牙利王国 (1920–1946)

匈牙利政黨列表

本條目列出匈牙利政黨,保守主義青年民主主義者聯盟一黨獨大,另有兩組中型政黨。共產政府垮台後,匈牙利採行多黨制。.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匈牙利政黨列表

北一辉

北一辉,日本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哲学家、国家社会主义和超国家主义的提倡者、法西斯理论思想家。 1906年(明治39年)二十三岁时,自费出版了《国体论与纯正社会主义》。该书成为后来日本法西斯主义纲领性文件。早年参加过中国革命,并在上海写出《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一书,决心从下层社会起对日本进行改造,得到广泛支持。北一辉思想最终形成日本二二六事件,兵变失败后被日本政府所捕杀。但因他崇尚暴力,鼓吹战争万能,宣扬国土狭小的国家对外扩张的合理性,特别是其思想成为大日本帝国扩大对中国侵略的直接理论根据:他的思想一般公認為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源流。 昭和政府内务省认定他的理论具有“危险思想”,所以虽然北一辉没有直接參與226兵变,但是依旧在特设军事法议(一审制)中,通过非公开、不设立辩护人、不可上诉等一系列手段,强硬將北一辉判处死刑。北一辉被判处死刑的八年后,日本在美国的占领下,於駐日盟軍總司令主导部分实现了北一辉生前的主张。 北一辉的主张在《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中详细提及,宣扬“国家改造”,内容主要包括:保障言论自由、保障基本人权、普及教育、废除贵族院、土地改革、建立普选、解体财阀、限制私有财产、削减皇室财产、日朝合并、对外扩张等等。因在《日本改造大纲》卷八《国家的权利》中主张对外扩张,故北一辉的思想客观上促进日本军国主义,因此中国大陆一直以来确认北一辉是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思想的理论奠基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北一辉

北方之火

北方之火(Norsefire)是一个在漫画和电影V字仇杀队中统治英国的虚构的法西斯主义政党。虽未经证实,但是北方之火这个名字很有可能源自英国的极右新纳粹政党“国民阵线(National Front)”(與马来西亚之政党联盟“国民阵线”同名,但兩者性質完全不同),原因是国阵之英文简写为NF,党徽为燃烧的火炬,党报为The Flame。.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北方之火

國家主義

國家主義()在政治学中是一種提倡政府(或国家)在某种程度上主導及控制经济或/和社会政策的意识形态,可以以很多形式存在。国家主义反对自由主义及國際主义。 由於國家主義意識的凝聚,使國家政府認為其國力凌駕於其他國家之上,並且將主要重心放在宣揚自身文化及追求自身利益,而非其他國家或超國家組織的文化與利益。如果是指一人對國家的熱愛以及為國家利益所付出的奉獻,則稱為「愛國主義」。經濟國家主義则鼓吹國家在經濟運行中佔有主要和指揮地位,其方式包括通過國有企業或其他政府機構直接參與,或通過計畫經濟間接實現。 國家主義的兩個高潮是採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的法西斯主義、納粹德國的納粹主義和蘇聯為代表的共產主義,但在世界各國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許多欧洲國家採用了混合經濟體制(10-45%的公有制),在新加坡,60%的國內生產總值來自於政府相關企業。在中國大陸,80%的國內生產總值來自於国有企業。.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國家主義

國共關係

国共關係是指中国国民党與中国共产党之關係,也可視為海峽兩岸關係。 1923年中国國民黨總理孫中山與蘇聯代表越飛在簽訂孫越聯合宣言後,允許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但在1927年发生分裂。对于此次分裂的原因,國民黨認為,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按照孙越宣言中的安排,应接受國民黨的領導,實現國民革命,但中共力圖破壞國民革命,反對國民革命軍北伐,並在北伐光復南京後發動暴動,因而引發國民黨清黨。而共產黨则認為,三大政策(或稱新三民主義)的親蘇聯政策的施行是國共合作的重要基礎,國民黨內頑固右派拋棄聯俄容共的三大政策,導致革命的失敗,中共方面為了堅決擁護三大政策,不得不向國民政府進行反擊。 1927年分裂之后,两黨进行了武装对抗(第一次國共內戰),西安事變後國民黨被迫與共產黨联合抗日,為日後內戰埋下隱憂,至1946年內戰爆发,直至1949年共产党在北京建立其主导的中国大陆政权。1950年後,國民黨幾乎完全失去对中国大陆的控制,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地區,長期奉行反共的政治意識形態,此后双方进行了多年的武装对峙,并在国际层面上争夺对中国的代表权。在台湾实现民主转型、2000年首次国民党失去执政权后,放棄其過去的反共立場,轉為加強與共產黨的接觸,2005年兩党领导人首次会面,此后两党开始较紧密的联络,两党关系成为海峡两岸关系中大陆和台湾之间的联络渠道之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國共關係

國際學生證

國際學生證(International Student Identity Card,簡稱ISIC、ISIC卡)是一張在國際通用的學生證,此證可證明持有人是一位學生。國際學生證的管理機構為國際學生證協會(International Student Identity Card Association)。目前國際學生證在133個國家發行。而國際學生證是目前唯一一張經由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認可的國際通用學生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國際學生證

國民聯盟 (葡萄牙)

國民聯盟(葡萄牙語:União Nacional),並於1970年改名為人民國民行動黨(葡萄牙語:Acção Nacional Popular)。在新國家時期(1933年-1974年)是葡萄牙唯一的合法政黨及執政黨。在意識形態上,國民聯盟是一個獨裁及法西斯的政黨,它是以薩拉查為領袖在葡萄牙國會中取得全部席位,而不像大部份一黨專政的政權只佔國會的多數席位,而全國總工會更是政府的政治部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國民聯盟 (葡萄牙)

國民軍 (西班牙內戰)

國民軍(Bando nacional)是指在1936年7月18日至1939年4月1日的西班牙內戰中,對共和政府發動叛亂的軍隊。與國民軍對立的一方,稱作共和軍。共和派稱國民軍為「煽動者」、「法西斯主義者」、「民族主義者」、「壓迫者」,而國民軍稱共和軍為「赤色份子」、「布爾什維克」、「分裂主義者」。國民軍組成者主要有:法西斯主義者、民族主義者、長槍黨黨員、保皇派人士(分作支持阿方索十三世王位和另一派宣稱王室「正統派」的卡洛斯一派(Carlos))、西班牙軍事聯盟、地主階級者、反共產主義者、天主教教權者與信眾。.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國民軍 (西班牙內戰)

國民陣線 (法國)

--(Front national,簡稱FN)是法國的一个極右民粹主義政黨,由讓-馬里·勒龐在1972年成立。民族陣線宣稱有75000名黨員,據該黨財務主管、讓-馬里·勒龐前律師 Wallerand de Saint-Just 所述,黨員約為16000至18000名。該黨在只有1500名正式黨員的情況下於1986年國會選舉贏得勝利,到了1998年12月的分裂之前達到了42000名黨員的頂點。2002年法國總統選舉,勒龐在初選中以第二高票成功進入第二輪選舉。2002年以後,民族陣線成為法國第三大黨,僅次於人民運動聯盟與社會黨。2012年法国总统选举中,其候选人玛丽娜·勒庞获得17.9%的支持率,排名第三;2012年法国立法选举则获得两席,重回国民议会。在2014年歐洲議會選舉中,民族陣線成為法国第一大黨,首次戰勝社會黨和人民運動聯盟。2015年大區選舉第一輪投票得票率第一,但第二輪投票並無獲得席次。 該黨自稱為民族主义、民粹主義組織,但觀察家則歸類為极右翼。讓-馬里·勒龐曾因替戰犯與危害人類罪辯解及否認猶太人大屠殺事實而遭受批評,在2015年時再提出類似言論被逐出政黨。玛丽娜·勒庞接任后,把党的路線略為轉移,以反移民,反歐盟及反伊斯蘭為基調。 該政黨以聖女貞德做為精神號召,在出版物上都有她的畫像,而且還以燃燒的三色旗作為殉教的象徵。不過這個政黨的反對者往往諷刺這種盜用貞德形象的做法。.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國民陣線 (法國)

僚民族主义

壮民族主义指的是壮族的大民族主义,類似于壮民族主义的是大汉族主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僚民族主义

刘孟纯

刘孟纯(),字粹文,广东惠州(今惠城区)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刘孟纯

喬治·巴代伊

喬治·巴代伊(Georges Bataille,),全名喬治·阿爾貝·莫里斯·維多·巴代伊(Georges Albert Maurice Victor Bataille),又譯為巴塔耶,為法國哲學家,被視為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先驅。.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喬治·巴代伊

喬治·佩拉斯卡

喬治·佩拉斯卡(Giorgio Perlasca,),於1944年冬天假冒成為西班牙駐匈牙利领事的意大利人,在納粹德國統治下拯救了5,218名猶太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喬治·佩拉斯卡

喀琅施塔得起义

喀琅施塔得起义(Кронштадтское восстание),苏联时代称之为喀琅施塔得叛乱(Кронштадтский мятеж),发生于俄国内战末期,是发起的一次大型的起义。1921年3月,由发起了这场起义,此次起义参与者包括水手、士兵和平民。这次起义也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决定放开对俄国经济控制的战时共产主义、以新经济政策取而代之的原因之一。 此次起义起源于喀琅施塔得,这是一个位于芬兰湾科特林岛上的一个海军要塞,也是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基地、彼得格勒的防卫港,距离彼得格勒有55公里远。经过12天的军事行动,此次叛乱遭到红军的镇压,数千人死亡。.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喀琅施塔得起义

周令钊

周令钊()湖南省平江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画家、设计师。.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周令钊

傅满洲

傅满洲、福滿洲博士, 亦稱 傅滿族 、福滿族 、傅滿人或 福滿人 (英文:Dr.Fu Manchu),是英国推理小说作家萨克斯·罗默(Sax Rohmer)创作的傅满洲系列小说中的虚构人物。1913年在《傅满洲的谜团》(The Mystery of Dr.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傅满洲

哲柳·哲列夫

哲柳·米特夫·哲列夫(Желю Митев Желев,Zhelyu Mitev Zhelev,),生於保加利亞韦谢利诺沃,政治人物,東歐知名反共領袖,於1990年到1997年間擔任首位民選保加利亞总统。.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哲柳·哲列夫

冬季战争

冬季戰爭(talvisota,vinterkriget,Зимняя война)是一場蘇聯與芬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而展開,蘇聯最終慘勝於芬蘭,令其割讓與租借部份領土,而後於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為結束。 自立國以來蘇聯一直對與芬蘭相接的國境存有異議,認為威脅到距边境仅32公里之遥的苏联第二大城列寧格勒的安危,且芬蘭在獨立過程中與德國關係密切,蘇聯視其將可能成為德國入侵本國的幫凶,於是持續以談判、威脅或嘗試顛覆芬蘭政府的方式來解決其邊界問題,必要時直接透過軍事行動併吞芬蘭,使其重回以往俄国附属国的地位。芬蘭方面則力保獨立之成果,視蘇聯為唯一的假想敵,持續以外交手段來避免戰爭。1930年代蘇芬之間的幾次談判皆無結果,蘇聯決心武裝入侵芬蘭。1939年11月26日蘇聯製造了「曼尼拉砲擊事件」,以此為藉口對芬蘭宣戰,在兩國邊境發動全線進攻。國際聯盟將蘇聯的行動視為非法攻擊,於12月14日將該國除名。 蘇聯投入大規模的軍隊進攻芬蘭,並在兵力、飛機、戰車上佔有壓倒性優勢,然而戰前其軍事領導人因約瑟夫·史達林於1937年開始的一連串的政治整肅而被處死或入獄,以致冬季戰爭爆發時,蘇軍僅剩下經驗不足的高級將領和中級軍官。由於上述因素,加上芬軍訓練精良、熟悉地形,導致蘇軍在冬季戰爭初期戰技拙劣、損失慘重,芬蘭則展現了遠超過蘇聯預計的抵抗能力。然而蘇聯於後期撤換指揮成員、改善作戰方式以及結合強大的物資優勢,終於突破了芬軍主防線,芬蘭因而求和。1940年3月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割讓出其11%的領土和30%資產予蘇聯,結束了戰爭。 冬季戰爭中,蘇聯投入巨大兵力卻損失慘重,國家聲譽也受到很大的傷害,也未達到原先征服芬蘭全境的目標。芬蘭則不僅保有了主權,還贏得了國際聲望。冬季戰爭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二次大戰的進程,在蘇芬交戰期間,英法曾想以援芬藉口派兵登陸斯堪地那維亞來切斷供應納粹德國戰爭機器的瑞典鐵礦石生產地,但未能成行。蘇聯此戰中的表現也令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對發動侵略蘇聯的企圖更具信心,並開始著手聯絡芬蘭加入其計畫。最終在1941年6月底爆发了「繼續戰爭」,芬蘭同德國协同出兵企图奪回冬季戰爭中失去的土地。.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冬季战争

军国主义

軍國主義(Militarism),是一種認為軍事力量是國家安全的基礎,並將保證軍事力量視作為社會最重要目標的意識形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凌云 (国家安全部部长)

凌云(),浙江嘉兴人,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首任部长。.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凌云 (国家安全部部长)

准确新闻及资讯法

《准确新闻及资讯法》(Accurate News and Information Act)是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议会在省長威廉·阿伯哈特领导的社会信用党政府指使下于1937年通过的一项法案。该法规定,如果社会信用党议员组成的委员会认为报纸上刊发的内容不实,那么报社必须加以“澄清”,并且还要在议员要求下披露自己信息的来源。 社会信用党在和加拿大新闻界间的关系从1935年阿尔伯塔省大选前就一直很恶劣,几乎所有阿尔伯塔省的报纸都对社会信用党持批评态度,特别是《卡尔加里先驱报》,同样持这一立场的还有加拿大的其他多家报纸,该党赢得这年选举后,甚至连美国的媒体都对阿伯哈特的当选进行嘲笑。 由于当时社会信用党在省议会中占据绝对优势,因此该法案非常顺利地就得到了通过。但阿尔伯塔省省督约翰·C·博文暂缓了御准,直至加拿大最高法院对法案的合宪性进行评估。1938年,法院裁定法案违宪,因此这项法案也就没有成为法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准确新闻及资讯法

啊,五月清亮的早晨

《啊,五月清亮的早晨》(Ој, свијетла мајска зоро)是黑山国歌,这首歌原来是流行在黑山地区的民歌,1863年时名称为《啊,英雄的清亮早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当时意大利扶植的法西斯傀儡政府总理改写了歌词,并定为当时傀儡国家的国歌,2006年,黑山共和国宣布独立后,重新被定为国歌,由于歌词作者是和纳粹合作,犯有战争罪行,且曲调不和谐,过于冗长,所以这首歌也受到一些人的批评。.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啊,五月清亮的早晨

全烏克蘭聯盟「自由」

全烏克蘭聯盟“自由”(Всеукраїнське об'єднання "Свобода")是烏克蘭極右翼政黨。該黨在2009年捷爾諾波爾州地方選舉中獲得重大勝利,拿下34.4%的得票率。.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全烏克蘭聯盟「自由」

八月四日體制

八月四日體制()是希臘王國首相愛奧尼斯·美塔薩克斯的獨裁政權,也是希臘王國的歷史時代之一。由美塔薩克斯在1936年8月4日發動政變開始,因為納粹德國入侵希臘而崩潰。.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八月四日體制

公民保守黨

公民保守黨(Občianska konzervatívna strana, OKS)是斯洛伐克中間偏右自由保守主義政黨。該黨在2010年斯洛伐克議會選舉與橋黨組成聯盟,拿下4席。 公民保守黨在2001年11月脫離民主黨(Demokratická stranam DS)成立。該黨需與其他中間偏右政黨組成選舉聯盟,如基督教民主運動、斯洛伐克保守民主黨(Konzervatívni demokrati Slovenska, KDS)。他們的最佳成績是2009年歐洲議會選舉與斯洛伐克保守民主黨結盟,拿下2.1%的選票。公民保守黨在2010年斯洛伐克議會選舉與橋黨結盟,首度獲得議會席次。 公民保守黨是歐洲保守改革聯盟成員。.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公民保守黨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指培養個人作為公民或国民,行使義務與權利的教育活动。它通过相關教材與教學方式,使學生對公民所應具有的權利與義務、個人與群體的關係、及相關的民主、尊重、守法等的公民素養有基本了解和認識。 公民教育的概念和實施和公民權及公民身份密不可分,和民主一詞有一樣長久的歷史脈絡,是從「我到我們」群我關係的政治教育天下雜誌 486期 2011-11-30 。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公民教育往往以思想政治课程的形式开展,在传统公民教育的内容之外,还会加入马克思列宁主义等社会主义理论内容。.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公民教育

六七暴動

六七暴動,亦稱1967年香港左派暴亂(Hong Kong 1967 Leftist riots)、六七左派工會暴動、香港五月風暴。现在一般公认其於1967年5月6日起開始,於同年12月基本結束,是一場由香港親共人士受到大陸文化大革命極端思潮的影響而對抗香港政府的暴動。其由最初的工人运动、反港英政府示威,演變成後來的恐怖主義及炸彈襲擊平民等行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在大陆取代中華民國政权后香港唯一左派暴动。 六七暴動由罷工及示威開始,到后来有罷工工人被警方打伤打死,示威者其後使用暗殺、炸彈放置(涉及1,167個炸彈)和槍戰作為報復。在事件中,全體香港警察取消休假候命,多次與左派示威者冲突,作出驅散、鎮壓及拘捕行動。期間,1,936人被檢控,约212名警務人員在內的832人受傷,51人死亡(5名警察在事件中死亡;5名香港边境警察和1名来自中華人民共和国的共產黨民兵在边境冲突中死亡;参加反英示威的示威者约20多人因为镇压死亡;7名市民遭炸死;電台主持林彬被燒死),死亡人數僅次於1956年雙十暴動。 其时正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華人民共和国不少城市都爆发支援“香港抗暴”的游行示威,英国驻华代办处亦被红卫兵捣毁,英国驻沪处理侨务专员办事处一同受到冲击并被关闭。香港商業電台節目主持林彬在節目中批評左派的暴力行徑,數日後,其本人與堂弟被人投擲汽油彈燒死,被認為是這次暴動的標誌性事件。六七事件可算是香港歷史的分水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六七暴動

共产主义政权下的大屠杀

20世纪发生在共产主义政权下的大规模屠杀被估计造成了总计8500万到1亿人之间的死亡。Courtois (1999) "Introduction" p. X: USSR: 20 million deaths; China: 65 million deaths; Vietnam: 1 million deaths; North Korea: 2 million deaths; Cambodia: 2 million deaths; Eastern Europe: 1 million deaths; Latin America: 150,000 deaths; Africa: 1.7 million deaths; Afghanistan: 1.5 million death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and Communist parties not in power: about 10,000 deaths.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政权下的大屠杀

共和法西斯党

共和法西斯党(Partito Fascista Repubblicano,简称:PFR),一译法西斯共和党,是1943年至1945年期间存在的一个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政党。 1943年9月12日,纳粹德国发动橡树行动,救出了被意大利政府囚禁的前国家法西斯党领袖贝尼托·墨索里尼。9月18日,墨索里尼在纳粹德国的支持下,在意大利北部建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并纠集国家法西斯党的支持者重新组建了这个名叫“共和法西斯党”的政党。 共和法西斯党是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唯一合法政党,以墨索里尼为领袖,为书记。该政党反对君主制,并指责向盟军投降的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是“无耻的叛徒”。 1945年4月墨索里尼被意大利共产党游击队抓获杀害之后,共和法西斯党旋即解散。战后,此政党与国家法西斯党一起被意大利政府禁止重建。其不少党员成立了极右政党意大利社会运动。.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共和法西斯党

共济会

共濟會(Freemasonry),亦稱美生會,出现于18世纪西欧,自从1717年成立英格兰第一个总会所,至今其已经遍布全球。会员包括眾多著名人士和政治家,有些要求申请者必须是有神论者,有些則接受無神論者申请。 共济会是一种非宗教性質的兄弟會,基本宗旨为倡导博爱、自由、慈善,追求提升个人精神内在美德以促进人类社会完善。陰謀論者認為,共济会是富人和权贵的阴谋组织,其有着不为人知的统治世界秘密计划,比如「新世界秩序」。.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共济会

兒玉譽士夫

兒玉譽士夫(),日本右翼運動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上海擔任「兒玉機關」領導人,戰後於韓戰時期在美國CIA掩護下致富,捐資成立自民黨,為日本戰後到1970年代黑社會領袖,在洛克希德政治獻金事件與首相田中角榮皆被求刑。.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兒玉譽士夫

兒童節

儿童节(Children’s Day)是為了宣傳「保障儿童权利」、「反对虐待儿童」和「反對毒害儿童」等理念的節日。1949年,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會議,決定訂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1954年12月14日,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定11月20日為世界兒童節(The Universal Children's Day)。它的設立是為了鼓勵所有國家建立一個屬於兒童的節日,最先是為促進成人與兒童之間的相互交流和了解,其次則是要人們採取行動以受益促進世界兒童的福利,並以促進確立聯合國憲章保障兒童福利為目標。之後聯合國於1959年11月20日通過兒童權利宣言,1989年11月20日通過兒童權利公約。.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兒童節

光孝寺 (广州)

光孝寺,全称为报恩光孝禅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光孝路。是广州市历史最悠久的寺院建筑、广州市四大丛林(光孝、六榕、华林、海幢)之一,亦为广东省佛教协会的所在地,有差不多2000年的历史,正门重新修建,并补上趙樸初手书“光孝寺”匾额。门两旁有对联:“五羊论古寺”、“初地访诃林”。.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光孝寺 (广州)

克羅地亞國家足球隊

克羅地亞國家足球隊(Hrvatska nogometna reprezentacija)於克羅地亞獨立後成立,由克羅地亞足球總會管理,首次參加歐洲國家盃就晉身八強,引起國際足球界的關注,再於兩年後的1998年世界盃足球賽奪得季軍,其中球員達沃·蘇克奪得金靴獎。於1990年至2004年年間,克罗地亚參與了115次國際比賽場次,勝56次、和36次、輸23次。克罗地亚於1994年及1998年被國際足球總會頒發「最佳進步獎」。 目前克羅地亞的球衣贊助商是Nike。.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克羅地亞國家足球隊

克里米亞的義大利人

義大利人,是克里米亞的少數族群。.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克里米亞的義大利人

剑桥使徒

剑桥使徒(英语:Cambridge Apostles或者Cambridge Conversazione Society)是剑桥大学的一个秘密社团。1820年,聖約翰學院的一位大學生喬治·湯姆林森同他的朋友們一道成立了一個辯論俱樂部,劍橋座談會。由於它當初只有12名成員,後人一直稱它為使徒俱樂部。该社团由剑桥大学学生乔治·汤姆林森于1820年建立,他也是使徒俱樂部的創始人。他后来成为第一位直布罗陀英國聖公會主教。 名称源于耶穌的十二使徒,该社团成立时共有十二名成员,因此称作剑桥使徒。社团成员大部分为大學生,也有少量的研究生,成员主要来自于圣约翰学院、国王学院和三一学院。.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剑桥使徒

勞動人權協會

勞動人權協會(英語:Labor Rights Association,簡稱勞權會)成立於1988年5月1日,為台灣的體制外勞工運動團體之一,也是自主工運團體中統派色彩較鮮明者。.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勞動人權協會

国家工团主义

国家工團主義(National syndicalism)是工團主義的一个民族主义变种。工團主義是一種以勞工運動為主導的社會主義,旨在工人階級團結起來組織工會,並透過各種工業行動,使社會由資本家主導變成由工人主導,并結合社會主義及無政府主義,主張廢除政府及資本制度,由生產工人所組成的工團來取代政府,以性質不同的工團來管理和擁有各種社會資源。但国家工團主義已经从社会主义转变为了第三位置主义意识形态。.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国家工团主义

国家巴利拉组织

国家巴利拉组织(Opera Nazionale Balilla,缩写:ONB)是意大利的一个法西斯主义青年组织,成立于1926年,1937年被并入意大利青年刀斧手。该组织以命名,即据称1746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在热那亚发起反抗哈布斯堡君主国起义的男孩乔瓦尼·巴蒂斯塔·佩拉萨(Giovan Battista Perasso)的昵称。.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国家巴利拉组织

国家康乐俱乐部

國家康樂俱樂部(意大利語:Opera Nazionale Dopolavoro,簡稱:OND),是意大利法西斯党所创立的成人休闲娱乐组织。.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国家康乐俱乐部

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军事或文化上的目标和抱负。这是一个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概念,而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就是现实主义学派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具有多个层面。首先是国家的生存和安全。同样重要的是对财富和经济增长与权利的追求。许多国家,特别是现代,把保持国家的文化也看得非常重要。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国家利益相对宗教或道德被认为是第二位的。要發起或參與战争,统治者需要证明开战在宗教或道德上具有充足的合法理由。尼可罗·马基亚维利是公认的倡导国家利益应为首位的第一位思想家。国家利益理论的第一次实践是三十年戰爭中的法国进行的,当时为了阻止神圣罗马帝国力量的增长,尽管法国属于天主教国家,却加入了新教一方。国家利益的观念很快便主宰了欧洲政治,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欧洲政治发生了猛烈的竞争。为了自身的利益,国家可以公然地发动战争。重商主义可以被看作是积极的追求国家利益的一个经济借口。 根据追求国家利益而调整的外交政策是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的基础。现实主义学派在维也纳会议时达到最高点,实行权利的均衡,就意味着在平衡几个主要和次要强国的国家利益。克萊門斯·梅特涅被誉为这种平衡的主要的艺术家和理论家,但是梅特涅只不过或多或少地完全按照他的前任考尼茨·里特伯格早已作过的做,根據以前傳統的哈布斯堡王朝聯盟,并在国家利益,而不是宗教和传统的基础上重建国际关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血腥灾难后,这些概念饱受批评,均势的概念为集体安全所取代,因此國際聯盟的所有成员应“视对一个国家的武装攻击为对缔约国全体的攻击”,这样可以永久地阻止使用暴力。國際聯盟并不奏效,部分原因是美国拒绝加入,部分原因是在实践中,阻止其他国家诉诸武力并不总是符合这些国家的国家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导致了國際關係現實主義复兴,后来发展出新现实主义,因为国际关系理论家重新强调了权利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许多国际关系理想主义理论家批评國際聯盟理想主义(与國際關係現實主義形成对比)的弱点和在组织战争方面的低效,同时也批评重商主义的以邻为壑政策导致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和意大利的产生。根据霸权稳定理论,美国的国家利益被扩充,包括维持海上航线的开放,包括维持自由贸易的不断扩大。 今天,国家利益的概念通常与政治现实主义者有关,现实主义者希望将他们的政策与理想主义者的政策有所区分;理想主义者追求将道德加到外交政策中,或推进基于多边制度的解决方案,而多边制度会削弱国家的独立性。在什么是国家利益,什么不是国家利益的问题上,每个国家都存在相当大的争论,这一术语既常常被用来证明孤立主义和和平主义的政策是正确的,也常常被用于证明干涉主义或好战的政策是正确的。 近来一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者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它是克萊門斯·梅特涅的狂热爱好者。.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国家利益

国家社会主义

国家社会主义(Nationaler Sozialismus)起源於十九世紀末葉的歐洲(1890年代),是主要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於德國境內流行的政治思潮與運動,其意识形态融合了国家主义與社會主義。 国家社会主义是主张国家至上的社会主义,这与主张民主至上的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互为对抗。 国家社会主义在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實現形式是由德國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纳粹党)推行的納粹主義。不過,納粹主義是否等同于國家社會主義,目前仍有争议。.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

国家法西斯党

国家法西斯党(Partito Nazionale Fascista;简称PNF)为一前意大利政党,由贝尼托·墨索里尼创建以通过政治形式表达法西斯主义。该政党于1922年“向罗马进军”,夺取政权,成为执政党,统治意大利直至1943年墨索里尼为法西斯大议会罢黜。 在建立国家法西斯党前,墨索里尼所创的首个政党名为“法西斯革命党”(Partito Fascista Rivoluzionario;简称PFR),据其称创立于1915年。在1919年11月选举惨败后,法西斯革命党于1921年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 国家法西斯党的思想基础为及收复和扩张意大利领土的欲望。法西斯主义者认为意大利必须通过这一举措以树立其国家地位,避免陷入衰败Aristotle A.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国家法西斯党

国际纵队

國際縱隊(Brigada Internacional、International Brigades)是西班牙內戰時(1936年至1939年)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的軍事單位。由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家的志願兵組成,以對抗西班牙民族主義者(法西斯主義勢力)。縱隊成員还包括一批詩人、藝術家、醫生和記者,如加缪、聶魯達、海明威、奥威尔、畢卡索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国际纵队

国际歌

《国际歌》(L'Internationale)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曲或頌歌。原法语歌词由巴黎公社委员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所作,创作之初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法国工人党党员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为其谱曲。这首歌曲颂赞了巴黎公社成员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气概,被翻译成世界上的许多种语言,传遍了全球。 《国际歌》不仅仅被共产主义者所传唱,而且在很多国家中的社会主义者、社会民主党人和无政府主义者以及左派民主人士中也广泛流传,曾经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但共产国际(第三國際)並不採用《国际歌》做為會歌。.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国际歌

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

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Women International Democratic Federation,簡稱WIDF),非政府性的國際婦女組織,聯合國非政府組織成員,總部位於德國柏林(德國統一前該會總部屬民主德國首都柏林)。著名的六一國際兒童節就是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訂下的。.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

四月的上尉

四月的上尉(Capitães de Abril)是一部2000年的電影,講述了康乃馨革命的故事。康乃馨革命是1974年4月25日在葡萄牙推翻法西斯獨裁統治的軍事政變。本片情節雖然戲劇化,還是相當忠實於歷史,許多關鍵人物也是真實的-如Salgueiro Maia上尉和馬爾塞洛·卡丹奴總理。 本片由執導,歐洲聯合製作。它於2000年坎城影展的一種注目部分放映。 Category:葡萄牙語電影 Category:葡萄牙背景電影 Category:2000年代歷史電影 Category:1974年背景電影 Category:葡萄牙電影作品.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四月的上尉

「還我普選」元旦大遊行

還我普選」元旦大遊行是香港一場於2010年1月1日舉行的遊行,由民主動力和泛民主派聯合主辦。遊行的目的,主要是爭取香港市民的普選權、取消功能組別,也有不少示成者要求釋放劉曉波,要求政府解決雷曼事件,和反對興建廣深港高鐵等。主辦者表示,有三萬人參加遊行,比原先估計的一萬人多三倍。警方則指有9000人「抵達中聯辦」。.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還我普選」元旦大遊行

倒下的士兵

倒下的士兵(The Falling Soldier,Muerte de un miliciano)是一张由罗伯特·卡帕的著名照片,被认为于1936年9月5日攝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认为其描绘了在西班牙内战时期的一位保皇派(FIJL)士兵之死。这名士兵后来被确认是无政府主义者,西班牙政府的档案馆保存了他在木里亚诺山牺牲的日期记录。曾有长枪党从一开始就指出照片为摆拍指被拍摄对象是刻意为摄影师摆出造型拍摄的,而非真实自然状态下的抓拍。作品,但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在西班牙以外的地方,人们都认为照片是一个真正的纪实影像。 最近的研究指出照片确系伪造(摆拍、非纪实或者非原意),指其绝对不是摄于战役遗址,而是在大约30英里外的埃斯佩霍。 -->.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倒下的士兵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埃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意大利作家、诗人、后新现实主义时代导演。他的父亲是一名狂热的法西斯军官,母亲是一位墨索里尼的反对者,而他自己则一直坚称是马克思主义者。.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皮特·西格

特·西格(Pete Seeger,),也翻译为皮特·席格,生於美國纽约曼哈顿,著名民歌歌手,是民歌复兴运动的先驱,有“美国现代民歌之父”之称。皮特·西格一直参与各种抗议活动,从民权运动、反越战,到现在的环保活动,他的歌声在被不同的人翻唱,他的身影也总是出现在这些抗议活动的舞台上。.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皮特·西格

犹存社

犹存社是日本第一个法西斯组织。其名称取自中国唐代诗人魏征的《述怀》中“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句。1919年8月1日,北一辉、大川周明等人组织“犹存社”及其机关报《雄吼》,宣传“日本主义”。犹存社作为日本第一个法西斯组织,存在时间为1919年~1923年。在犹存社建立之后,日本出现了民间法西斯团体和军队中的法西斯运动。到1933年时,日本的各类法西斯社团数量已达500余个。.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犹存社

的里雅斯特

里雅斯特(意大利语:Trieste;斯洛文尼亚语:Trst;德语:Triest),或譯的里雅斯德、的港。是意大利东北部靠近斯洛文尼亚边境的一个港口城市,位于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湾的最深處,也是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大区和的里雅斯特省的首府。人口为207,069人(2001年)。 在1372年到1918年間,的里雅斯特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及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因而这座城市虽然在地理上显然属于南欧,但在语言、文化方面却具有明显的中欧特色,与其他意大利城市有着明显的区别。尤其是在1867年到1918年期间,的里雅斯特作为奥匈帝国的主要出海口,曾是地中海沿岸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和音乐与文学的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崩溃,的里雅斯特并入意大利,随之经济文化衰落下去。 現今的里雅斯特是邊界城市的代表。的里雅斯特的人口混合了鄰區的人種。的里雅斯特市區占优势的方言稱為的里雅斯特語(的里雅斯特語:Triestin,意大利语:Triestino),是威尼斯方言在当地的变种;而在紧邻市区的部分近郊,已经开始使用斯洛維尼亞語。義大利語以及斯洛維尼亞語都被認為是本地語言,而弗留利語以及克羅埃西亞語也有少數人使用,由於地理位置以及歷史緣故,在該城也有很多人使用德語。 的里雅斯特的經濟主要依賴港口貿易以及与邻近地区的商業交易,是意大利邮船公司(Lloyd Triestino)的发祥地。在冷戰時期,的里雅斯特因为地处东西方对抗前沿成為次要港口,但目前正在重振它昔日的商業影響力。在2006年的里雅斯特被選為義大利最適合居住的城市。 的里雅斯特的景点主要是众多奥匈帝國时代存留的新藝術以及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以其明显的中欧特色在意大利众多城市中独树一帜。该市还拥有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和的里雅斯特大学。.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的里雅斯特

石房有

石房有(Man, Shek Fong Yau,),一般稱為「阿Man」,是香港一名媚共人士,曾擔任香港警察。由於其胸肌健碩,又被網民冠以「大波Man」`「Running Man」`等稱號。.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石房有

现代主义文学

subst:subst/leftUnreferenced/auto 自动产生。 --> 现代主义文学,又称现代派文学或现代文学,是1890年-1950年间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个国际文学思潮。在纵向上,前承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后接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横向上,包括象征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未来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意象主义文学和超现实主义文学六个分支流派。.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化

代化(Modernization),又譯近代化,該詞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全球性过程。 从历史上来讲,它主要指近代以來隨著科學精神、工業化拓展到全球,世界各國一種向以德法英為主的西歐國家跟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為主的北歐國家(歐洲)和美加為主的北美國家(北美洲)還有紐澳為主的大洋洲國家大洋洲地區等地許多近現代以來形成的價值為目標,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因為跟西方化的內涵很接近所以被當成同一個東西但是現代化並不完全等於西化(跟西方化有少數幾個部份不太相同,也就是跟西方化有一點點不同),雖然是這樣可是西方化(也就是西化)跟現代化還是有很多部份相同,因為西方國家是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親歷了巨大的社會轉變與文化融合,而各別的摸索經驗至今仍在持續。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學術知識上的科學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文化领域的自由化、個人化、世俗化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现代化

王丹

王丹(),原籍山东省鄄城縣,生於北京,北京天安門八九民主運動领袖之一,與吾尔开希、柴玲等同為学生领袖,曾担任“保衛天安門廣場指揮部”副總指揮,也是一位詩人。八九學運前曾组织过悼念胡耀邦、撰文支持民主等活动,六四清場後拒絕逃亡,多次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逮捕入狱、1998年后流亡至美国,取得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現常居台灣、美國等地,並為國立成功大學客座專家,參與該校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2010年9月起,擔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客座助理教授。2015年8月起,受聘於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擔任客座助理教授,為期2年。2017年7月離開台灣,返回美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王丹

王平陵

王平陵()本名仰篙,字平陵,后以字行。笔名有多种,其中时评用“西冷”,文艺论文用“史痕”,散文用“秋涛”,短篇小说用“草莱”。江苏省溧阳县人。中国国民党文化官员,中华民国作家。.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王平陵

玛丽·普伊玛诺娃

玛丽·普伊玛诺娃,M.,Marie Pujmanová ,()姓氏亦被译作普伊曼诺娃,捷克斯洛伐克女作家、诗人,捷克斯洛伐克科学艺术学院院士。 玛丽·普伊玛诺娃生于布拉格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父亲是大学教授。优裕的家庭环境和上层的社会生活方式,使她在童年时代和大部分儿童隔离,感受到离群索居的孤独。她幼小的心灵渴望做一个普通人。她的第一部作品《两翼下》(1917),是写她童年时代的散文。田园诗一般描写悠闲、舒适的生活,是她在创作中反复描写的题材。 普伊玛诺娃的重要作品,有描写寡妇、母爱的长篇小说《黑格尔大夫的女病人》(1931),抨击了她自己所属资产阶级的习俗和虚伪道德,后来被拍成了电影。 1930年代初,在捷克共产主义民族英雄尤利乌斯·伏契克的影响下,普伊玛诺娃到了重要工业区广泛接触工人生活,并参加波希米亚北部的大罢工。1932年,她随工人代表团到苏联参观访问。这些活动使她的世界观有了根本改变,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普伊玛诺娃的代表作《十字路口的人们》1937年问世。这部小说标志着作者在政治和艺术上的成熟,被认为是捷克斯洛伐克资产阶级共和国时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品描写青年工人安德烈的觉醒,写资本家的伪善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镇压。《十字路口的人们》、《玩火》(1946)和《生与死的搏斗》(1952),都是以反对法西斯侵略为主题,反映广大人民在各个战场上同敌人进行的殊死的斗争的三部曲。三部曲的重要内容是描写先进知识分子的革命活动。如三部曲中的加姆萨律师与海伦娜医生,就是作者塑造的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 普伊玛诺娃的作品还有描写儿童及青少年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动的小说《预感》(1942)和《曙光》(1949),《市公园里的故事集》,也写有波兰和匈牙利的游记《斯洛伐克札记》;以及诗集《歌唱的书》(1938)、《母亲们的诗》、《拉斐尔与卫星》、《愉快和悲哀》、《爱的自白》(1949)、《千百万只鸽子》(1950)、《中国的微笑》(1954)、《布拉格》(1954)等。 普伊玛诺娃1953年作为捷克斯洛伐克文化代表团的成员到中国参加国庆典礼。返回捷克后,根据该次访问中国的印象,写成了诗集Čínský Úsmvě (1954年,布拉格: Československý spisovatel 出版社)。后劳荣根据了原捷克文版本和 Ota Ginz的世界语译稿“Čîna rideto”,翻译成了《中国的微笑》(1957年8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 P P P.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玛丽·普伊玛诺娃

火十字团

火十字团(Croix-de-Feu),一称“战斗十字团”,法国極右政党,1927年成立。其初为退伍军人组织,无政纲;1931年起,在拉·罗克领导下,开始鼓吹建立个人独裁,反对议会制度,逐渐成为拥护法西斯主义的组织。后吸收大批青年和妇女参加,并购置武器,至1935年已拥有党员26万余人。其党徒为曾在1934年2月向议会进军事件的骨干分子。人民阵线政府建立后,1936年6月被解散,7月重组,更名为法兰西社会党,继续进行政治活动。 category:法国政党 Category:法西斯主义政党 Category:1927年建立的政黨 Category:1927年法國建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火十字团

獨裁者

裁者指在獨裁或專制的政權下,拥有國家最高權力的「領導人」,也有部分人士是透過民主制度成為領導人或由國家元首任命執政後才實行獨裁統治。社會科學及世界史中對於介定獨裁者存有爭議,因為最常使用這一術語的是出於現代自由主義人士,用法也通常是負面的,用來指責在共和或君主立憲下的領袖,但不包括做出可被認為是獨裁行為的殖民地或君主專制政權,也不包括在前普選制下統治階級的民主制和軍閥割據下的政體,而且批判獨裁的人經常會默許無政府狀態或金權政治,認為前者優於獨裁或當後者是民主的必要之惡。。企業管理模式討論有借用政治學及社會科学關於獨裁或專制的理論去評估組織方式及領導風格郑元春.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獨裁者

獨裁政體

裁政體又稱獨裁體制,是政治學概念,指由一個人或少數人集團,擁有絕對政治權力而不受憲政與法律限制的政體。這種一人或少数人统治的體制,和「多数人的统治」的民主相對立。獨裁體制的統治權常由一人或一集團所壟斷,通過不同的鎮壓機制來發揮其政治權威。 獨裁體制會導致集權和極權,並違反人民主權原則,違背及權力分立和制衡等政府組織原則。近代以來的政治理論都反對獨裁政體,認為此類政體侵害和違背民眾利益,甚至危害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 世界史上,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當時不少學者將独裁政體分為四類型:憲政獨裁、共產獨裁(名義上是無產階級專政)、反革命獨裁及法西斯獨裁,然而世界各地發展出許多不同於這些類型的獨裁如宗教獨裁、家族獨裁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獨裁政體

班都斯親王國

班都斯亲王國(阿羅馬尼亞語: Printsipat di la Pind)是1941年到1943年期間存在的一個國家。該國家是法西斯義大利王國扶持的一個傀儡國,位於希臘王國西北部。.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班都斯親王國

現代史

代史(Modern history),又譯為近代史,指現代(又譯近代,modern period,modern era)這個歷史時期的歷史。在西方,現代普遍被定義為中世紀之後的歷史時期,約開始於16世紀。現代可以被進一步區分為近世(Early modern period)與現代晚期(late modern period),這兩個時期以法國大革命及工業革命作為分界。在現代史之中,與現在時間緊密相關的歷史,稱為當代史(Contemporary history)。 近代和現代合稱近現代,即以近代為現代之前的一個時期;但有時近代和現代沒有截然的含義區別,視為同義,相互替代使用。.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現代史

現代性

代性(英语:modernity)是指現代社會的性質或特徵。.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現代性

理查德·派普斯

查德·埃德加·派普斯 (Richard Edgar Pipes;)是一位波兰裔美国籍的学者,他专门从事研究俄罗斯历史,而且特别是对于有关苏联的。在1976年,他领导了由美国中央情报局针对苏联的战略能力和苏联军事和政治领导目的进行分析的。.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理查德·派普斯

琉球独立运动

琉球独立运动又稱沖繩獨立運動或者琉球复国运动,指的是冲绳及其附属岛屿(琉球群岛)欲脱离日本的独立运动。 1943年,美中兩國元首在開羅會議中,同意二次大戰結束後,由美中兩國共同託管琉球。其後,中國處於內戰,無暇兼顧琉球事務,遂由美國主導琉球問題。在1945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后,该议题被美國重新提出,部分琉球人认为,琉球理应永续以独立国家存在而非在美军占领后归还日本;然而大多数居民則期望和日本本土统一以尽早作為交換條件來结束美军占领的狀況。 支持沖繩獨立運動的組織中,著名的组织有嘉利吉俱樂部(原名琉球獨立黨),由野底武彥建立,現在的黨魁是屋良朝助,除了因為歷史的因素之外,成立于2013年5月15日的琉球民族独立综合研究学会,這些學者的理念是由於21世紀東亞軍事競爭的加劇,試圖讓琉球成為東亞的緩衝區以取得長久的和平和貿易優勢的務實觀點出發,而非以全繫於琉球精神意識等過度理想的內容上。此外,美軍基地、海洋資源、種族歧視、治權議題也是日本本土人和琉球人發生不和的原因。不過琉球大眾對獨立運動雖然可能不反對,但多數並沒有急迫感,因此反應平平。.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琉球独立运动

睦邻政策

邻政策是小罗斯福作为美国总统时期对拉丁美洲的外交政策,它有两个主要目标:保证拉美国家加入二战盟军,不与轴心国或共产主义有任何联系;将拉美转变为美国原材料的供应地与商品,包括电影的出口地。由于阿根廷并不归从于盟军而选择中立,美国决定对其实施经济制裁。在当时拉丁美洲地区最盈利最先进的阿根廷电影产业逐步丧失它在西班牙语市场的份额。 正如历史学家彼得•史密斯论证的那样,睦邻政策是美国从以传统方式干涉拉丁美洲转移的一步,它依然是保证美国在西半球政治霸权的工具。与老罗斯福(Teddy Roosevelt)武力干涉不同,(当时)美国可以依靠经济手段和外交方法对拉美国家进行干涉。一些与美国合作的国家,像墨西哥,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很快加入了二战盟军,并与美国保持良好关系。 睦邻政策的主要原则是不干涉拉丁美洲国家内政,它同时强化了美国作为「好邻居」的理念。总的来说,小罗斯福政府希望这个新政策可以带来新的双边经济发展机会并重申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影响。然而,许多拉美政府并没有被说服。.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睦邻政策

社会不平等

會不平等,指的是一個社會當中涉及如下情況時關係性的過程:某些群體的社會地位、社會階級和社交圈遭到限制或傷害。社會不平等涉及的範疇包括擁有私有產權的程度多寡、投票權、言論自由、集會自由、以及獲取教育、醫療、優質住宅、交通、旅遊、移動、假期、其他社會商品和服務的機會。除此以外,從家庭與鄰里生活、職業、工作滿足感,以及獲取信貸的情況和品質,亦可以觀察到社會不平等的情況。假若經濟分化加劇,有機會導致社會不平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社会不平等

社会帝国主义

会帝国主义,意即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帝国主义。这个名词源自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后大力批判斯大林主义和斯大林,与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意识形态上的严重分歧。中共領導人毛泽东认为苏联的做法已经背离了社会主义路线,变成了新的帝国主义力量,于是开始称呼苏联及苏共为“蘇修社会帝国主义”,簡稱“蘇修”。 在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后,阿尔巴尼亚最高领导人霍查认为中国和苏联、南斯拉夫是三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 此后,“社会帝国主义”这一术语被各国持极左翼立场的毛主义者和霍查主义者广泛使用。.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

社團主義

團主義(corporatism或corporativism,又译統合主義,協調主義,協同主義,協調組合主義及協同組合主義)在歷史上是一種政治体制,在這樣的體制裡,立法的權力交給了由產業、農業和職業團體所派遣的代表。與多元論相較,多元制度裡眾多團體必須經過民主競爭的過程才能取得權力,但在社團主義制度裡,許多未經過選舉的組織實體掌控了決策的過程。這些社團主義的代表團與一般的商業公司或法人組織並不相同,而是构成了社團主義國家的中心思想——精英政治。 「社團主義」一詞來自拉丁语的corpus(軀體)。這一詞的意思原本與特定的商業公司概念無關,而是用作稱呼任何經聚集而成的組織。原本這一詞的用法代表中世紀歐洲對於整個社會的概念,認為社會是由各種不同的部分所組成,就如同人體是由各種不同功能的器官組成一般。依據許多理論家的說法,社團主義是一種封建主義的「現代」版本,結合了「社團」與國家的利益。 政治學家也會用社團主義一詞來描述獨裁主義的國家,藉由管理許可執照、由官方法人控制社會、信仰、經濟、或群眾組織等過程,由於國家成為這些組織唯一的合法性來源,國家將能有效地指派這些組織的領導人,或限制其挑戰國家權威的能力。這種用法尤其在东亚和拉丁美洲的研究領域上相當常見,有時候也被稱為「國家社團主義」。 在義大利法西斯主義裡,透過這種未經選舉就由國家將所有利益「官方化」由國家管制的形式,宣稱能比民主投票的決策過程更能避免忽略單方利益的情況。這可以視為是「合併」了每種不同的利益由國家管理的制度,也因此而被他們稱為極權主義,以描述他們並非一種運用強迫力量的制度,如同1932年法西斯學者乔瓦尼·秦梯利所寫的《法西斯主義的教條》所言: 義大利法西斯主義的這種理論還宣稱他們是喬治·索列爾的無政府工團主義的正統繼承人。每個利益都各自依據他們的標準形成一個自己的實體—唯一的限制就是必須依附於義大利法西斯主義的社團框架內,而每個利益實體都能經由中央集權架構的組織和援助能力加以結合。這是他們認為達成某些目標的唯一可能方式,例如解決某個國家的無能政府。 當代對於這一詞的用法則較為貶意,尤其是Corporatism(corporativism通常指的只是義大利的架構—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組織),突顯商業公司控制了政府決策過程而犧牲公共利益的情況。商業公司對於政府的影響力通常是透過遊說和其他管道來提升他們的利益,而這些行徑通常被視為是對公眾有害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社團主義也常被稱為公司政治。如果社團主義還與軍事企業有所牽連,也常會被稱為軍國主義或軍工企業複合體。 一些當代的政治學家和社會學家會使用新社團主義一詞來描述一些處於勞工、資本、和政府之間的協議過程(尤其是在歐洲),以區別他們的研究與一般貶抑用法的差異,並突顯社團主義一詞原先的理論。.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社團主義

社會民主主義

會民主主義(Social democracy)是一種支持通過在自由民主體制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下,通過經濟干預和社會干預的手段促進社會正義的意識形態。社會民主主義支持代議制和參與民主。社會民主主義主張進行,通過調控手段使經濟發展符合大眾。建設福利國家亦是社會民主主義的目標之一。社會民主主義希望使資本主義社會能更加民主、公正、團結。20世紀後半段,西歐和北歐國家,尤其是實行北歐模式的北歐國家,都深受社會民主主義的影響。 社會民主主義起源於一種在已有政治框架下,通過和平方式對資本主義進行改良,實現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而不是如革命社會主義那樣通過革命實現)的意識形態。二戰結束後,西歐的社會民主主義黨派均表示不接受當時蘇聯斯大林主義的政治經濟體制。一些黨派稱目標是採用與蘇聯不同的方法過渡到社會主義,而一些黨派則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建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混合體系。在這一時期,社會民主主義黨派執政時通常會採用混合經濟體制,在經濟主體爲私有制的前提下,將部分產業置於國家的控制下。這種經濟體制與凱恩斯主義的主張有些類似。同時,社會民主主義政黨提出國家干預和建設福利國家的主張。這樣的經濟體制已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有本質上的不同。這些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已拋棄早期社會民主主義轉變資本主義體制(比如要素市場、私有制,以及僱傭勞動)的目標。 今日,社會民主主義主要的議題包括消除社會不平等、貧困,以及特權階級對他人的壓迫。同時,社會民主主義者還主張建立面向全民的公共服務體系,比如、兒童保育、義務教育、、等體系。社會民主主義亦與工人運動和工會有緊密聯繫。社會民主主義者支持工人的談判權,希望能將政治上的民主決策權延伸到經濟中,促進僱工及其他經濟利益相關者的共同決策。 「第三条道路」吸收了社會民主主義中關於社會福利的部分主張,並將之與右派經濟體系融合。.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社會民主主義

神化

化或神格化(ἀποθέωσις,英文為Apotheosis或deification)是指把一個人高舉至神的地位。中國民間信仰也常常將歷史人物神化,朝廷也會順應民情給予認証,例如明朝萬曆帝敕封關公為關聖帝君,清朝康熙帝冊封媽祖為天后。包括古希臘和古羅馬在內的多神信仰地區都有將傑出人物封神的傳統。 很多歷史上著名的宗教家和哲學家都不以神自居,卻長期被其弟子們把其神化.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神化

禁酒令

禁酒又稱禁酒令,就是禁止製造、運輸、進口、出口、銷售、飲用酒(即含酒精飲料)的情形。一般與宗教信仰、政治與醫療有關。各國歷史上行使禁酒令的時期為禁酒令時期。由於禁酒政策在西方社會並不成功,當代禁酒運動(反對者稱為〔Neo-prohibitionism〕)只能要求立法限制或倡導移風易俗,以減少酒的銷售與消費。 在很多宗教都是禁酒的,包括了佛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但在伊斯蘭世界是多以法律的明文禁止平時買賣酒類的,即使不完全禁酒的地區,酒也是需要牌照才買到的奢侈品,或專供外國人購買的持牌專用店才可以售賣。實際上因為醫療和衛生關係,三大宗教信徒使用酒精是。.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禁酒令

种族主义

种族主义(racism)指一套社會意識形態,其基本信仰為人類可以被分類成不同及互不附屬的「人种」,因此主張遺傳的肉體特質直接決定人性、智商、道德等等文化及行為的特性,並主張某些種族的人在本質上比其他種族的人優越。種族主義也贊成對某些種族的人以輕蔑、討厭、瞧不起等方式的對待,即種族歧視"Racism" in R.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种族主义

种族灭绝

族滅絕(genocide)或群體滅絕,是指人為的、系统性地、有计划地對一个或一些人種、民族、宗教或國民团体進行全體性或局部性的屠殺。但法律學者對于種族滅絕中局部性的程度,仍存在爭議。该词最早由波兰籍犹太法律学者拉斐爾·萊姆金在1944年提出。其中“genos”来源于希腊语“génos”,意思为部落或家庭;后缀“-cide”来源于拉丁语“cidium”或法语“cide”,意思为杀害《牛津英语词典 》2004年第二版。 1948年12月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60A號決議《防止及懲治灭绝種族罪公約》,简称CPPCG條約。该条约于1951年1月12日生效,其中第二条对种族灭绝行为定义如下 :.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种族灭绝

秦城监狱

公安部秦城监狱、公安部看守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所监狱和看守所,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秦城村(位于小汤山镇附近),于1960年3月15日落成 ;该文全文转载于凤凰网,见 。现为唯一一座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的监狱和看守所,由公安部监所管理局管理。专门关押涉及重大国家安全犯罪的罪犯,以及掌握国家秘密的罪犯。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被判刑的省部级及以上高级官员大多在此集中关押。.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秦城监狱

秃鹰军团

秃鹰军团(德文:Legion Condor)是一支由阿道夫·希特勒下令组织的军团,其成员来自当时德意志國防軍(包括空军、坦克、通讯、运输、海军和教练人员),其目的是在西班牙内战中支持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的法西斯西班牙國民軍。希特勒向西班牙派兵是秘密的,一开始世界公众并不知道。秃鹰军团的士兵在西班牙服役的时间可以算为在德国的服役期,而且他们获得的薪水比在德国高得多。.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秃鹰军团

科奇·佐治

科奇·佐治(阿尔巴尼亚语:Koçi Xoxe;1911年—1949年),前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书记、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内务部长。1911年出生于希腊,其父母久居马其顿。工人出身,17岁开始从事革命活动,是科尔察共产主义小组的主要成员之一。索古统治时期,曾多次被捕入狱。1941年11月,被科尔察共产主义小组推选为出席建党会议的五名代表之一,后因其他任务而未能出席,但仍被选入七人组成的临时中央委员会。民族解放战争期间,曾被意大利法西斯逮捕并判处死刑,后越狱。1943年3月,在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上被缺席(当时尚在监狱)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书记。1944年5月获中将军衔。1946年1月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任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内务部长。1948年9月,在党的十一中全会上被解除中央组织书记职务,同年11月党的”一大”上,被开除出党,12月2日被捕。次年5月,以“企图并实行以暴力夺取国家政权”等罪名,送交法庭审判,6月10日被处决。 科奇·佐治 Category:阿尔巴尼亚政治家 Category:被處決的阿爾巴尼亞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科奇·佐治

程远

程远()原名程其英,女,四川萬縣人。中国学者、社会活动家。章立凡,君子之交如水,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程远

童軍活動的爭議與衝突

童軍運動有時候會因為社會的爭論,而變得糾纏不清,像是美國南部的公民權鬥爭,和印度民族主義者的抵抗運動。在非洲,童軍運動是由當時的殖民主義強權英國引進,但是因為大多數非洲童軍成員團結一致,童軍運動反而對於大英帝國在非洲殖民地的合法性,變成了破壞性的挑戰。除此之外,童軍運動也有其他的爭論和挑戰,像是加拿大童軍在時代潮流的影響之下,成為了一個民主性質的組織。本條目將會討論歷史上和當代的童軍運動爭論和困境,並且提供不同國家間的例子。.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童軍活動的爭議與衝突

第三位置

三位置(Third Position),又翻译为第三立场,也称为第三位置主义(Third Positionism),是一种革命民族主义者的意識形態和思潮,因同时反对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而得名。第三位置的拥护者常声明自己已经超越了“左”和“右”的世界政治秩序。.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第三位置

第一次同性戀運動

同志權利史上的第一次同志運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展開,風起雲湧於1900年代初的30年間,影響地區主要為德國,也包括歐洲各國及美國。 19世紀中葉,希姆萊·霍斯里、卡爾·亨利希·烏爾利克斯、卡爾-馬力亞·哥本尼等德語作家的同志書寫相繼付梓,為同志運動扎下根基。1897年,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在柏林創立科學人道主義委員會;這一年普遍被認定是第一次同志運動的開端。運動主分為兩大思潮,分別由阿道夫·布蘭德和弗萊德里希·雷蘇韋特領導。在同志運動進行時期,同志相關書籍和雜誌大量出版,積極提高同性戀在德國社會的能見度,終於在1994年廢除《德國刑事法第175條》,合法化同性戀。 同時,德國的同志運動也迅速向西歐和美國蔓延。1928年性別改革世界聯盟創立,是第一個同志相關國際組織,其宗旨之一是致力於提升同志族群接納度。然而,193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二次大戰爆發、法西斯主義興起,同志運動嗄然而止;儘管風潮驟然消失,第一次同志運動仍在瑞士埋下一粒種子,直到戰後再度萌發另一波同志運動。.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第一次同性戀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代朗達女子爵瑪格麗特·麥克沃思

格麗特·黑格·麥克沃思,第二代朗達女子爵,JP(Margaret Haig Mackworth, 2nd Viscountess Rhondda,),英國威爾斯女貴族,是20世紀活躍於兩戰期間的女權主義者和企業家,她在1920年創立女權周刊《時勢》,並在1926年至1958年間擔任周刊編輯。 朗達女子爵於1908年加入婦女社會及政治聯會,早年以激進手段為婦女爭取普選的權利。在1913年,她當眾焚燒一個郵筒以示抗議,事後被判入獄,結果在獄中絕食五天才獲得假釋。除了女權運動外,她還在1910年代開始接掌父親的煤業和報業業務,逐漸成為當時英國罕有的商界女性領袖人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於1915年5月與父親從美國乘搭盧西塔尼亞號郵輪回國,郵輪中途被德軍潛艇擊沉,從海難獲救的經歷激發她在一戰後期參與不少公職,當中包括出任威爾斯的婦女軍事服務總監、首席婦女招募管制官以及婦女諮詢委員會委員等。 朗達女子爵在1920年代起醉心經營自己的《時勢》周刊,歷年來投放於周刊的資助金額高達25萬英鎊,並且耗用了她大部份的家財。晚年的她雖然身患胃癌,但到臨終前仍堅持親自打理業務,又透過發起募捐運動,使周刊得以繼續維持下去。另外,自1918年繼承父親的子爵爵位後,她多年來不斷爭取女性貴族在上議院議政的權利,但這個願望要到1958年她逝世的同一年才得以實現。.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第二代朗達女子爵瑪格麗特·麥克沃思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年表

本條目涵蓋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期間(1918年-1939年),包含軍事衝突、外交折衝、政治角力及各式條約的簽訂等等,影響或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事件。.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年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是指一切直接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事或受戰事影響的國家及地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领袖

二次世界大战軸心國领袖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軸心國的一些政府首脑和军事将领。.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领袖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European theatre of World War II),戰事历时六年,由納粹德國入侵波蘭開始,並且由納粹德國戰敗而完結。戰爭主要是軸心國和同盟國之間的戰鬥。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斯洛伐克屬軸心國陣營,英國、自由法國、蘇聯、比利時和美國則屬同盟國陣營。 戰地主要分為西線、東線和南線三部分,西線即納粹德國和法國、英國、比利時之間的戰爭,東線即納粹德國和蘇聯、波蘭之間的戰爭,而南線即意大利王國、納粹德國和南歐、地中海地區的戰爭。三戰線中以東線最激烈最漫長。主要由納粹德國發動進攻。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规模最大、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5,000萬人參戰,2,000萬左右的人喪生,3,000萬左右的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给欧洲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泰国

泰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军控制,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早在太平洋战争伊始,大日本帝国就希望泰国给予他们军事通行权,以此入侵英属印度和马来联邦。这个要求不被泰国民众所接受,但是首相銮披汶·颂堪所领导的泰政府认为:和日本友好要优于被日本--服。出于这个原因,泰国同意了日本的要求,日本军很快进驻泰国,等同于军事占领。不久,泰国便对盟军宣战。 相比于另外一个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来说,泰政府仍然有管理内政和泰国皇家军队的自由。但是日本人实际上需要的是像满洲国一样的全面控制,这意味着泰日两国之间的关系是非互利性的。E.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泰国

箭十字黨

箭十字黨(匈牙利语:Nyilaskeresztes Part Hungarista Mozgalom),為匈牙利的極右組織。 箭十字黨本為1930年代匈牙利的種族主義運動,彷效德國納粹黨,後來在1935年組成其前身「國家希望黨」,萨拉希·费伦茨為其主要領導人,1939年改組為箭十字黨。箭十字本身就是馬札兒人的古老標誌,而且與納粹黨的卍字十分神似。在箭十字黨的意識型態中,匈牙利人、德國人與日本人都是最強的種族,匈牙利必須基於匈牙利主義與基本價值,建立大匈牙利。在1939年的選舉中,箭十字黨拿下25%的選票與三十個國會席次。但是箭十字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霍爾蒂查禁,轉為地下活動。 1944年德軍侵入匈牙利,箭十字黨的斯托堯伊於1944年3月出任親德政府總理,但是在1945年3月由於蘇聯紅軍攻入布達佩斯,箭十字黨的政權瓦解。戰後,包括費倫茨·薩洛奇為首的箭十字黨領導人都被以戰爭罪名處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箭十字黨

簡錫堦

簡錫堦(),中華民國政治人物,黨外運動十八飛鷹之一,曾任民主進步黨新潮流系政協委員,亦曾代表民主進步黨以全國不分區當選為第三、四屆立法委員。.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簡錫堦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意大利現代主義電影導演,也是公認在電影美學上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米凯莱·比安基

米凯莱·比安基(Michele Bianchi,),意大利工团主义革命领袖,法西斯主义运动创始人之一,为法西斯四巨头之一。比安基是国家法西斯党中左派的领导人物。 比安基出生在意大利南部卡拉布里亚大区的贝尔蒙泰卡拉布罗。早年曾在罗马大学学习法律,并立志参加新闻工作。后来他加入意大利社会党,成为《》的一名编辑,主持罗马分支社会主义者的会议。 1915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之后,比安基自愿参军,成为一个初级军官,最初是在步兵服役,后来是在炮兵服役。比安基加入了本尼托·墨索里尼的政党意大利战斗者法西斯,后来这个政党改组为国家法西斯党。1921年,比安基成为该党的秘书。1922年,他与埃米利奥·德·博诺、切萨雷·马里亚·德·韦基、伊塔洛·巴尔博四人发起向罗马进军,迫使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任命墨索里尼为首相。在新成立的政府中,比安基担任外交事务总书记。1923年,比安基当选法西斯大议会的终身议员,同时被解除党领袖职务。1924年,当选众议院议员,但于3月14日自辞去政府职务。 1925年,比安基被任命为公共建设部副部长,1928年担任外交事务部副部长。1929年9月12日当选公共建设部部长,并再次当选众议院议员,但健康严重恶化,不久病逝于罗马。 Category:義大利法西斯主義者 Category:国家法西斯党人物.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米凯莱·比安基

米蘭

米蘭(Milano)是歐洲國家義大利的西北方大城,也是米蘭省的省會和倫巴第大區的首府,位於義大利人口最密集和發展程度最高的倫巴第平原上。它是歐洲南方的重要交通要點,歷史相當悠久,以觀光、時尚與建築景觀聞名於世。米蘭市区目前有182萬居民,其都会区超过800万人是歐洲三大都會區之一。總面積約有1,982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超過2,000人居住。目前米蘭市長為Giuseppe Sala。 市区生產總值占義大利國內生產總值的4.8%,這個地區也被稱為藍香蕉(Blue Banana),是歐洲人口最密集與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米蘭最初被凱爾特人當中的因蘇布雷人(Insubres)稱為Medhlan。後來羅馬人在西元前222年征服該地後,稱它為Mediolanum。米蘭因此成為羅馬帝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並在286年至402年成為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米蘭在中世紀時期則被稱為Mailand,德語目前依然使用這個名字,它來自於凱爾特語的Mid-lan,意為“平原中心”。拿破崙於1796年佔領米蘭,並於1805年將米蘭當作義大利王國的首都。米蘭隨後成為受到奧地利帝國所控制的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首都,並於1859年成為薩丁尼亞王國的一部份,逐漸隸屬於義大利王國。 米蘭是一個國際性及國際化的城市,有15.2%的人口出生於國外。這個城市依然是歐洲主要的運輸和工業中心,米蘭是歐洲聯盟當中第10重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2009年).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米蘭

納什 (青年運動)

纳什( 俄语:Молодежное движение «Наши»,英语:Nashi,拉丁化转译molodezhnoe dvizhenie,汉语意譯青年运动“我们的”)是一个俄罗斯的青年运动,正式全称是青年民主反法西斯运动“纳什”(俄语:Молодежное 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ое антифашистское движение «Наши»,拉丁化:Molodezhnoe demokraticheskoe anti-fashistskoe dvizhenie'Nashi')是由瓦西里-雅克缅科(前普京时代一起走青年运动的领导人)于2005年3月1日成立,创建大会则在2005年4月15日举办。.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納什 (青年運動)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納粹德國

索多瑪一百二十天 (電影)

《萨罗或索多玛一百二十天》(Salò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簡稱索多瑪一百二十天)是意大利导演皮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根据薩德侯爵所著小说《-zh-hans:索多玛的一百二十天或放纵学校; zh-hant:索多瑪一百二十天;-》改编拍摄而成的电影作品。帕索里尼將原著中的故事發生地點從18世紀瑞士山中城堡換成了20世紀二战末期临近崩溃的義大利王國在北部由納粹德國扶植由墨索里尼領導的萨罗共和国,這個故事對現代權力和個人的關係、消費性社會的一種隱喻。電影的段落構成借用了但丁的《神曲》,分為「地獄之門」、「變態地獄」、「糞尿地獄」、「血的地獄」四章。因情節過於暴力色情,於許多國家被禁播。.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索多瑪一百二十天 (電影)

索尔·斯坦伯格

索尔·斯坦伯格(Saul Steinberg,)是一个出生于罗马尼亚的美国漫画家和插画家,他最出名的作品为《纽约客》之《从第九大道看世界》。.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索尔·斯坦伯格

約瑟夫·門格勒

約瑟夫·門格勒(Josef Mengele,),人稱「死亡天使」,德國納粹黨衛隊軍官和奧斯威辛集中營的醫生。 門格勒是篩選當時運抵集中營的囚犯的醫師之一,負責裁決將囚犯送到毒氣室殺死,或者成為強制勞動勞工,並且對集中營裡的人進行殘酷的人體實驗。戰爭結束後,他先是使用假名隱匿在德國,然後逃亡至南美洲不同國家居住,直到意外溺死在巴西,相關人員通過對遺體進行DNA測試才確認了他的身份。.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約瑟夫·門格勒

約瑟夫·蒂索

約瑟夫·蒂索(Jozef Tiso,1887年10月13日-1947年4月18日)是一位斯洛伐克羅馬天主教神父,曾經是人民黨的領袖。1939年至1945年為納粹的斯洛伐克共和國傀儡政權政府首腦,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在重建的布拉迪斯拉發受審,最終以絞刑處死。 共產主義國家一直宣傳蒂索是一個“法西斯神父”。在1989年天鹅绒革命后關於他的真實形象問題引發了激烈討論。.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約瑟夫·蒂索

紅骷髏

紅骷髏(Red Skull),本名為約翰·施密特(Johann Schmidt),是出現在漫威漫畫中的虛構超級反派。由、杰克·科比、及所創作,首次出現於Captain America Comics #7(1941)。紅骷髏是虛構的納粹德國特務,他在二戰期間是美國隊長最大的敵人之一。 2009年,紅骷髏在IGN公布的"最偉大的美漫反派"中獲得第14名。.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紅骷髏

綠黨

绿党(Green Party)是一個以綠色政治為訴求的國際政黨。綠色政治有三个基本目标:和平主义、社会公义(许多绿党尤其强调原住民的权利)和环境保护。綠黨支持者認為實現綠色政治可以讓世界更健康,而他们往往为建立生态保护区付諸實際行動,反对建立在對生态破坏上的经济發展策略。.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綠黨

維多利亞:革命

《维多利亚:革命》(Victoria: Revolutions)是Paradox Interactive于2003年开发的游戏《维多利亚:太阳帝国》的资料片,于2006年8月17日发布。其中增加了一些新内容。.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維多利亞:革命

維多里歐·艾里格尼

維多里歐·艾里格尼(Vittorio Arrigoni,)是義大利的記者、作家、人權運動家。他生前長期與由巴勒斯坦人組成的組織國際團結運動合作,替巴勒斯坦人民一方在國際上發聲。 於2011年4月期間他在加薩遭到激進份子給綁架殺害,是繼2007年艾倫·約翰斯頓之後另一位於該地區遭綁的外國記者。.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維多里歐·艾里格尼

維希法國

维希法國(法语:Régime de Vichy),正式国名为法兰西国(l'État français),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納粹德國控制下的法国政府;它也被称为维希政权、维希政府,简称“维希”。1940年6月德国占领巴黎后,以贝当为首的法国政府向德国投降,1940年7月政府所在地迁至法国中部的维希,故名。维希政府在被德国国防军占领的法国北部领土(即占领区)还保有一些权力;但是它主要统治包括维希在内的非占领区,也就是自由区,约占法国本土领土面积的40%。维希政府于1944年6月盟军诺曼底登陆解放法国后覆灭。.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維希法國

維也納仲裁裁決

维也纳仲裁裁决是1938年及1940年两次仲裁裁决 (arbitration award)的名称。当时以大匈牙利作為主要政策的匈牙利由摄政王霍尔蒂·米克洛什 (Horthy Miklós)领导。纳粹德国与法西斯意大利和平实现了其领土宣称。一战结束后,根据1920年的特里亞農條約,匈牙利失去今斯洛伐克、乌克兰和罗马尼亚的领土;裁决容许她占领这些一直想重获的领土。.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維也納仲裁裁決

緊急追捕令

《緊急追捕令》(Dirty Harry)是一部1971年美國動作犯罪驚悚片,由唐·席格執導並與共同擔任監製。劇情描述由克林·伊斯威特主演的舊金山警察局(SFPD)重案組督察「骯髒哈利」哈利·卡拉漢追查一名連環殺手的故事。該片為「」的首部作品,其靈感來自真實案例黃道十二宮殺手。 《緊急追捕令》於1971年12月23日在美國上映,並獲得了成功的評價和票房,以及奠定了警察電影的類型風格。之後,該片又推出了四部續集,依序為《緊急搜捕令》(1973年)、《全面追捕令》(1976年)、《撥雲見日》(1983年)和《賭彩黑名單》(1988年);其中,僅《撥雲見日》是由伊斯威特擔任導演。 2012年,《緊急追捕令》因「文化上、歷史上和審美上的重要價值」而被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指定收藏於國會圖書館中。.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緊急追捕令

緬甸戰役

緬甸戰役,是指在1942年—1945年由于日本入侵並佔領缅甸的歷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緬甸戰役

红猪

《紅豬》(紅の豚),是1992年7月18日吉卜力工作室推出的一部的动画电影。 故事改編自宮崎駿在《Model Graphix》裡的連載作品《飛行艇時代》的漫畫,也是《宫崎骏的杂想筆記》中的一个短篇,原为15页的全水彩绘图。 在香港,本電影在1992年12月24日首映,放映至翌年2月8日落畫,是香港上映的唯一一套橫跨聖誕和農曆新年假期檔期的吉卜力電影。.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红猪

红色法西斯主义

红色法西斯主义是指某些共产主义政权与法西斯主义存在相似之处的看法。红色法西斯主义通常被用作描述斯大林主义的贬义词。然而斯大林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政府在意识形态上的相似之处已经被人所注意。Michael Geyer和Sheila Fitzpatrick在《Beyond Totalitarianism: Stalinism and Nazism Compared》(极权主义之外:斯大林主义与纳粹主义的比较,2009年)中提及斯大林主义与纳粹主义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十分相似。 贝尼托·墨索里尼明确评论斯大林主义把苏联布尔什维主义转变为斯拉夫法西斯主义。即使意识形态各异,阿道夫·希特勒赞赏斯大林和他的政策并相信斯大林努力把苏联布尔什维主义转变为国家社会主义的一种形式。 许多左派人士对苏联日渐失望并疏远,而且将其定为僵化的威权主义。德国左翼共产主义者奥托·吕尔写到“反抗法西斯主义须从反抗布尔什维主义开始”,提示列宁主义的国家在法西斯主义国家当作模范的潜在影响。 有关“红色法西斯主义”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对无产阶级专政概念的误解和误传,这在俄罗斯发展出来了非常字面化的方式,是从对无产阶级的专政的方面。对苏维埃政权的分析认为其从一开始就是高度的威权主义,作为对布尔什维主义本质的继承,但也有观点认为列宁的心理本质明显不是追求权力的。由此观之,苏联和其他共产政权不能单一的视为“红色法西斯主义”,因为他们的意识形态与公然独裁的墨索里尼或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有尖锐分歧,尽管事实上在个人对国家的从属关系上面出现了相似之处。.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红色法西斯主义

红樱桃

《红樱桃》是一部叶大鹰执导的中国电影,1995年公映,后获得1996年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女主角奖。该影片根据二战时期史实改编而成,女主角原型为朱德之女朱敏。该片是比较少见的关系二战欧洲战场的中国国产影视作品,内容主要讲述了在1940年,13岁的女孩楚楚(郭柯宇饰)和12岁的男孩罗小蛮被送入莫斯科近郊的伊万诺夫国际儿童院学习,及其后二人在二战中艰苦而悲惨的经历。.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红樱桃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格魯吉亞語:იოსებ სტალინი;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本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苏联前最高领导人,執政近三十年(1924 - 1953 年),任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国防部长、苏联大元帅,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生于俄罗斯帝国哥里,毕业于梯弗里斯神学院。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他倾向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派别,并组织了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以筹集革命资金。1913年开始使用笔名斯大林(Ста́ли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布尔什维克派执政后,斯大林为七名政治局成员之一。斯大林在苏联成立后,成为苏共的总书记。尽管列宁反对,在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功掌权并清洗了反对派。随后他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被全面强制推行的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政策代替。斯大林成功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使苏联从农业社会迅速转型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然而农业集体化则扰乱了食品生产,引發了1932年苏联大饥荒。在1930年代,因為其極度專制,被称为苏联大清洗时期。在树立个人崇拜同时,对党、政、军领导人,少数民族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進行大量逮捕,流放或劳改和屠殺,造成百萬人死亡。 1939年8月,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瓜分波兰,然而随后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尽管初期有所损失,苏联红军于1945年5月攻克柏林,在欧洲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在二战时期吞并了波罗的海国家,在战后的东欧扶植社会主义阵营,并支持中国、朝鲜及北越的社会主义国家。势力扩大了的苏联和美国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分别支持的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在战后对峙形成冷战。斯大林带领苏联完成了战后重建,并使苏联成为第二个拥核国。在战后大饥荒后,斯大林发起了自然大改造和共产主义建设。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继任并对其展开批判及进行去斯大林化。 斯大林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的最重要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斯大林主义影响了世界上众多的马列主义组织及政府,而斯大林则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象征。在苏联解体后,因曾领导抗击纳粹德国胜利及建设苏联,斯大林被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赞扬。对其的批评则多强调他任内使得数以百万计人死亡,并发起大量的政治、宗教及民族镇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约瑟夫·毕苏斯基

约瑟夫·克莱门斯·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łsudski,)是波兰政治家,曾任波兰第二共和国国家元首(1918年-1922年)、“第一元帅”(1920年起)、和独裁者(1926年-1935年),他还是波兰第二共和国的领袖。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起,他成为了波兰政治中的主要力量和欧洲政局的重要人物。Plach 2006, 第14页.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约瑟夫·毕苏斯基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是在2015年9月中國抗日戰爭胜利70周年之际,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大型纪念活动,此次纪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阅兵仪式。本次纪念大会也是习近平在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后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庆典活动。 此次阅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第15次大型阅兵,也是歷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此前的14次阅兵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期间进行的,此次阅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选择在非国庆期间举行阅兵仪式,同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阅兵方式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二战胜利。.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

纳粹主义

纳粹主义(「納粹」音譯自 Nazi,本身是縮寫,來自德語的「國家民族社會主義」:Nationalsozialismus),指1933年至1945年间统治德国的独裁政治,即“第三帝国”。“纳粹”这个词在德语中的含义並不具有極為明確的意涵,然而,納粹主義意識形態的精神是“屬於一個民族的”,也称为民族国家社会主义。纳粹主义之民族觀乃主张國家权力之絕對集中化,即极权主义,但其則不完全等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法西斯主义,但納粹與義大利法西斯主義執政者墨索里尼最終成為明確的盟友。 阿道夫·希特勒乃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或缩写为NSDAP)的领袖。納粹黨執政时期的德国通称为「纳粹德国」、「第三帝國」,而正式國號乃「大德意志帝國」(Großdeutsches Reich)。纳粹主义的追隨者称为纳粹主义者。目前仍有纳粹主义者即新纳粹在各国活动,否认和淡化猶太人大屠杀及其对其他纳粹行径进行宣传(例如称犹太人遭到纳粹屠杀是有原因的,二十世纪初的经济大萧条有犹太人的参与等),并努力美化纳粹政权的政策和行为,并以极端之民族主义、種族主義和排外暴力为主要宣传内容。 1919年1月5日納粹的前身,德國工人黨(德文:Deutsche Arbeiterpartei)正式成立,創立者是安東·德萊克斯勒"Nazi Party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vervi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6, Britannica.com webpage:.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

纳粹主义与斯大林主义的比较

许多作家做出了纳粹主义与斯大林主义的对比,其中他们考虑过这两种意识形态是否相近或不同、这些结论怎样影响人們对20世纪历史的理解、这两种制度之间存在什么聯繫,以及为何两者在同一时期声名显赫的问题。有关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已经被争论过。Geyer (2009).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与斯大林主义的比较

纳粹德国对同性恋的迫害及屠杀

一次世界大戰后,在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同性戀者在德國,特別是在柏林有著比較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更自由和更被接受的生活。然而,隨著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禁止同性戀成爲納粹政黨的目標之一,最終被列于大屠殺的名單内。1933年開始,同性戀組織被禁止,關於同性戀及性學的學術作品被禁止,而納粹内部的同性戀者被殺害。据估計,1928年德國有大約120万公開的男同性戀者,在1933年-1945年之間,大約10万男性被警方註冊為同性戀者,而當中的大約5万人被定罪。當中大部分人被囚禁在普通監獄,而估計有5000到15000人被關押在納粹集中營 。目前沒有清晰的數據表明當中究竟有多少人死亡,但是著名學者Ruediger Lautman估計關押在集中營的同性戀者的死亡率高達60%。監獄中的同性戀者受到逮捕者的殘酷對待,也受到其他囚犯的迫害。這是同性戀者比較其他“反社會團體”更高死亡率的因素之一。 戰後,很多國家沒有承認同性戀者在集中營的所遭受的待遇。甚至一些已經逃脫的人被再次逮捕,並根據納粹年間得到的證據再次被判刑。直到1980年代,政府才開始承認這段歷史,並一直到2002年,德國政府才爲此對同性戀社區作出道歉。雖然這段歷史仍具爭議,但是歐洲議會于2005年採納了關於對同性戀屠殺的解決方案。.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纳粹德国对同性恋的迫害及屠杀

纳粹党

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ational 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 Partei,縮寫為NSDAP),或譯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動者黨,通稱納粹黨(Nazi Party),是20世紀前半葉的一個德國政黨,創立於魏瑪共和時代,前身為於1919年創立的德國工人黨,於1920年更名。後由希特勒領導。1932年,在德國議會選舉中獲勝,希特勒於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納粹黨執政後,威瑪共和時代結束,德國進入希特勒獨裁時代,俗稱納粹德國或者第三帝國。1945年5月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及由盟國占領後,以盟國管制理事會第2號法令將納粹黨解散。 納粹來自德文中的Nazi,為「民族社会主义者」(Nationalsozialist)的簡寫。.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纳粹党

统一战线之歌

《统一战线之歌》(Einheitsfrontlied)有时也以其第一句歌词“只因为他也是人”(Und weil der Mensch ein Mensch ist)而闻名,由德国戏剧家和诗人贝托尔特·布莱希特作词,奥地利音乐家汉斯·艾斯勒作曲,1934年发表,至今仍是德国左翼工人运动最著名的革命歌曲之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统一战线之歌

维基解密泄露美国外交电报事件

维基解密泄露美国外交电报事件发生于2010年11月28日,文件泄露网站维基解密(WikiLeaks)泄露了251287份美国国务院与美国驻外大使馆之间联系的文传电报。 维基解密首先公开了220份外交电报,并将另一部分发给了五家大媒体(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卫报》、德国《明镜周刊》、西班牙《国家报》以及法国《世界报》)进行报导。维基解密计划将在几个月内完全公开所有文件。 大多数文件有关美国和中东国家的外交关系,文件还覆盖了有关中国大陸、朝鲜、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与德国、英国、俄罗斯、利比亚国家元首的内容。 文件中大约100000份被标签为“秘密”(confidential),大约15000份“机密”(secret)文件,没有“最高机密”(top secret)的文件。 维基解密泄露美国外交电报事件导致了阿拉伯之春、占领华尔街和延续至今的土耳其、乌克兰和泰国等反对政商合一统治的占领运动。.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维基解密泄露美国外交电报事件

维德孔·吉斯林

维德孔·亚伯拉罕·劳里茨·容松·吉斯林(Vidkun Abraham Lauritz Jonssøn Quisling,),挪威军官和政治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占领挪威时期名义政府首脑。 1921年期间,吉斯林和弗里乔夫·南森共同于组织人道主义援助活动,获得国际声誉。此后吉斯林担任挪威驻苏联外交人员,亦代表英国行使在苏外交职责。1929年他返回挪威,并于日后出任(1931年–1932年)及(1932年–1933年)所领导的农业党政府。 1933年吉斯林退出农业党,组建新法西斯政党。他对挪威左派发起攻击,由此获得一定支持,但仍不足以获取任何挪威议会议席。1940年时的国民联盟仍仅为一边缘政党。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挪威,吉斯林发动世界史上首次广播电台政变,试图夺取政权,但德方拒绝支持他领导的政府,政变就此失败。 1942年至1945年,吉斯林担任挪威首相,同平民(非军事)领导人共同领导挪威政权。其领导的亲纳粹傀儡政府主要由国民联盟人士组成,参与通敌活动,并协助了纳粹德国最终解决方案的执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吉斯林被捕并送上法庭,所控侵吞公款、谋杀及叛国罪名成立,判处死刑。1945年10月24日,吉斯林于奥斯陆阿克斯胡斯城堡受行刑队枪决。吉斯林所作所为在生前和逝后均不受好评,“吉斯林”(quisling)就此在欧洲多国语言中成为通敌者或卖国贼的代名词。.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维德孔·吉斯林

维克托·塞尔日

维克托·塞尔日(Victor Serge,;Ви́ктор Льво́вич Киба́льчич),)是比利时无政府主义作家、革命家,他支持俄国的十月革命,反对法西斯主义、斯大林主义。他是托洛茨基的战友,非常关心中国1927年的革命,写了不少关于中国革命的文章,中国托派领袖之一郑超麟就曾翻译和出版过他的作品。.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维克托·塞尔日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又譯伊曼紐三世,義大利語:Vittorio Emanuele,),義大利國王(1900年7月29日—1946年5月9日在位)兼阿尔巴尼亚国王(1939年-1943年在位)。 1900年其父親翁貝托一世遇刺後即位,繼續參加八國聯軍入侵中國,鎮壓義和團事件。此後接受自由派內閣,默許土耳其战争(1911年—1912年),并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法西斯份子奪取政權後,他成為墨索里尼的傀儡。1944年,他任命王儲翁貝托(即翁貝托二世)為攝政,本人放棄一切權力,但保持國王稱號。1946年遜位,義大利實行共和制以後,與其子流亡國外。 Category:意大利国王 Category:阿爾巴尼亞君主 Category:最高帝国元帅 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戰領袖 Category:第一次世界大戰領袖 Category:義大利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義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義大利君主主義者 Category:義大利無神論者 Category:嘉德騎士 Category:那不勒斯人 Category:衣索比亞君主.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

缅甸

缅甸联邦共和国(ပြည်ထောင်စု သမ္မတ မြန်မာနိုင်ငံတော်;pyi-daung-zu tham-ma-da myan-ma-naing-ngan-daw),简称缅甸(မြန်မာ;myan-ma),是一個东南亚國家,位於中南半岛西部,西北鄰印度和孟加拉,东北靠中國,东南接泰國与寮國。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其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海岸线总长1,930公里,佔国境线总长三分之一。國土面积约67.6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40大国家、东南亚第二大国。人口5000多万,世界排名第25位。首都為奈比多,2005年以前設於最大城市仰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缅甸

罗伯特·奥本海默

朱利叶斯·罗伯特·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被誉为人类“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曾长期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29-1947年),曼哈顿计划期间还创立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1947-1966年)。.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罗伯特·奥本海默

罗伯特·罗森

罗伯特·罗森(Robert Rossen,),美国编剧、电影导演和制片人,其电影生涯横跨了将近三十年。罗森在华纳的电影主要描述工人、歹徒和敲诈勒索者的生活状况,反对法西斯主义。他写道,在他的作品中,野心和对成功的渴望是经常的主题。他的电影往往表现女性角色的坚强。他所有的剧本都是改编的,除了三个是基于真实事件。瓦利斯负责华纳时,他认为一些最好的电影是罗森编剧的。.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罗伯特·罗森

罗德里戈·杜特尔特

罗德里戈·「羅迪」·羅亞·杜特尔特(Rodrigo "Rody" Roa Duterte from i-site.ph.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罗德里戈·杜特尔特

罗杰·埃伯特

罗杰·--·伊伯特(Roger Joseph Ebert,),美国影评人、剧本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 伊伯特以他每周评论专栏(从1997年开始在《芝加哥太阳报》刊登,后来在网络上发布)和与另一位影评人吉恩·西斯克尔联袂主持的主持电视节目《西斯克尔和伊伯特电影评论》(Siskel & Ebert at the Movies) 而著名。1999年西斯克尔逝世后,他选择了多位候选人试镜,最终理查德·罗佩成为他的新搭档,2000年节目而因此更名为《伊伯特与罗佩和电影》(Ebert & Roeper and the Movies)。 伊伯特的电影评论在美国和全球被超过200家报纸发表。他撰写了超过15本书,包括他的电影年鉴。1975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批评奖的电影影评人。他的电视节目也在全球播放,获得艾美奖提名。1995年,芝加哥靠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伊利路的一段被命名为“西斯克尔和伊伯特街”。2005年6月,伊伯特在好莱坞星光大道得到一颗星,也是第一位获得该荣誉的影评人。2007年,伊伯特被《-zh-cn:福布斯; zh-sg:资本家杂志; zh-hk:福布斯; zh-tw:富比士;-》杂志评为美国最有影响的评论家。Tom Van Riper,,福布斯,2007年9月24日发表,于2008年1月29日查阅。 他拥有科罗拉多大学、美国电影学会和芝加哥艺术学院的荣誉学位。 1994年开始,他开始以个人视角撰写《伟大的电影》(Great Movies)系列,列出他认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电影。1999年,他开始举办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一年一度的“罗杰·伊伯特最受忽视电影节”(Roger Ebert's Overlooked Film Festival)。.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罗杰·埃伯特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The New Deal)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其核心是三個R: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因此有时也被称为三R新政。救濟主要針對窮人與失業者,復興則是將經濟恢復到正常水準,針對金融系統的改革則試圖預防再次發生大蕭條。新政讓政治版圖重新排列,民主黨在國會兩院作為多數(只在1947-1949年及1953-1955年失去控制權),以及在1933年至1969年間九個總統任期中七次掌握了白宮,其根基為自由主義思想、南方白人、傳統的民主黨員、大城市中的技師、以及近期被賦予權力的勞工聯盟及少數族群。共和黨則分裂為兩派:一派為反對整個新政的保守主義者,他們認為新政是商業與經濟成長的敵人;另一派則接受部分的新政,並試圖使之更有效率。政治版圖的重劃,形成了「新政聯盟」,他們主宰總統大選直至1960年代;而反對派的保守派聯盟則在1937年到1963年間主掌國會。1936年之前,「自由派」通常指新政的支持者,而「保守派」則指其反對者,兩派均有民主黨和共和黨成員。 許多歷史學家會將「第一次新政」(1933-1934年)與「第二次新政」(1935-1938年)做區分,後者更為偏向自由主義而更具爭議性。「第一次新政」處理的範圍很廣泛,從金融與鐵路到工業與農業,他們都要求經濟上的協助以生存。舉例來說,聯邦緊急救援署提供給各州與城市5億美元用於救濟。「第二次新政」則包括了確保組織工會的《》、公共事業振興署(聯邦政府成為最大的單一雇主)、《》、以及幫助佃農與移工的新計畫。新政中最後一項重要的立法為1937年美國住宅局與的建立,以及1938年的勞動公平標準法,設定了多數勞工的最高工時與最低薪資。 1937-38年間經濟的下跌,以及美國勞工聯合會與產業工會聯合會的分裂,導致共和黨贏得了1938年的國會選舉。保守的共和黨員與民主黨員加入了非正式的保守派聯盟。在1942-43年間,他們停止了諸如公共事業振興署與平民保育團等救濟計畫,並阻擋了多數自由主義性的提案。羅斯福自己則將注意力轉移到戰爭的準備,並且分別在1940年與1944年再度贏得選舉。美國最高法院宣布與《》違憲,不過後者後來重審並且獲得支持。羅斯福之後第一位共和黨的總統德懷特·艾森豪也大體上保留了完整的新政各措施,甚至擴張了其中某些領域。1960年代中,林登·詹森總統的偉大社會計畫便是受到新政的啟發,大幅地擴張自由主義式的計畫,而共和黨的理查·尼克森總統也大致保留了這項政策;但是在1974年之後,減少對經濟的干預獲得了兩黨的支持。新政中規範金融業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1990年代取消。 新政以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通过国会制定了《》、《农业调節法》、《》、《社会安全法》等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政基本结束,但罗斯福新政时期产生的一些制度或机构如社会安全保障基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田納西河谷管理局等至今仍产生着影响。.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20世纪的法国著名作家、音乐评论家,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罗曼·罗兰

羊男的迷宮

《羊男的迷宮》(El laberinto del fauno),2006年由墨西哥跟西班牙聯合製作的影片,導演為墨西哥籍的吉勒摩·戴托羅,影片首先在2006年的戛纳电影节正式競賽單元面世,頗獲好評。 电影的西班牙名字指的是罗马神话中半人半羊的农牧神,英语名字则指的是希腊神话中的半人半羊神。然而,吉勒摩·戴托羅指出电影中的像羊一样的人物形象并非是希腊神话中的潘神。电影是由墨西哥EsperantoFilms公司制作并发行的。 《羊男的迷宮》故事背景為1944年西班牙,此時西班牙內戰結束不久,佛朗哥實行法西斯主義獨裁統治;同時,佛朗哥部隊受到殘餘的共和軍及共產黨游擊隊的攻擊。.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羊男的迷宮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以下簡稱:ACLU)是一個美國的大型非營利組織,總部設於紐約市,其目的是為了「捍卫和维护美国宪法和其他法律赋予的、这个国度里每个公民享有的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聯盟透過訴訟、推動立法以及社區教育達到其目標。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成立于1920年,由、和创建,现拥有超过50万会员和超过1亿美元的年度预算。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的地方分支机构活跃在美国所有50个州和波多黎各,在它认为公民自由受到威胁的案件中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援助的形式有为公民提供法律代理,或者当其他律师事务所已经代理时准备法庭之友的陈述表达法律诉求。 当美国公民自由联盟于1920年成立时,重点针对以反战抗议者为主体的言论自由。在1920年代,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将其影响范围扩大到保护艺术家和罢工工人的言论自由,以及与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合作反对种族歧视。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在1930年代开始打击美国警察的不当执法,保护美国原住民的权利。大多数ACLU参与的案件来自美國共產黨和耶和华见证人。1940年,美国公民自由联盟被卷入红色恐怖,成员投票解除了共产党员的领导职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公民自由联盟保护被强行迁往收容所的日裔美国人。冷战期间,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总部被反共分子控制,但许多地方分支机构仍参与保护共产党员。 到1964年,美国公民自由联盟会员人数已上升至8万,也直接参与当时公民自由的大扩张。1960年代,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继续其长达数十年的推动政教分离的努力,也为越战期间若干焚烧征兵证或佩带红臂章的反战分子辩护。ACLU也参与了披露警方在审讯过程中的不当行为的“米兰达案”,以及促成建立新的保护报纸报道政府活动的措施的“纽约时报案”。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美国公民自由联盟进军新的法律领域:保护同性恋者、学生、囚犯和穷人。在21世纪,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已经抨击了神创论在公立学校的教学,以侵犯公民自由为由挑战了一些反恐立法规定。 除了为个人和组织在诉讼中代理,美国公民自由联盟还不断为其董事确立的政策游说。ACLU的当前立场包括:反对死刑;支持同性婚姻和同性恋者收养儿童的权利;支持节育和堕胎的权利;消除对妇女、少数民族和同性恋者的歧视;支持囚犯的权利和反对刑讯逼供;支持宗教人士不受政府干涉地实践信仰的权利;反对政府任何对宗教或非宗教的偏好、或对某种信仰的偏好。.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美國公民自由聯盟

美國共產黨

美國共産黨(Communist Party USA),简称美共(CPUSA),是美國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总部位于纽约曼哈顿。目前,该党办有电子刊物《人民世界》。.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美國共產黨

美國個人無政府主義

美國個人無政府主義深受歐洲的無政府主義者如皮埃爾-約瑟夫·普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和麥克斯·施蒂納(Max Stirner)等人的影響。不過,美國形式的個人無政府主義發展於封建制度和君主政體的歷史之外,而且也受到了自由主義者如托马斯·潘恩和亨利·戴维·梭罗的影響。美國個人無政府主義的特色是極為個人的自我主權、市場經濟、和私人財產。美國個人無政府主義也反對集體主義。美國個人無政府主義反對先行使用強迫力量和詐欺,認為暴力應該僅只作為防衛用途。美國個人無政府主義成為了個人無政府主義的主流學派,主要的思想家包括了約書亞·沃倫、萊桑德·斯波納、和班傑明·塔克等人。 早期的個人主義通常支持劳动价值理論,也因此認為貿易中的利潤只有可能是由於強迫性的「壟斷」—由國家所支撐或建立的壟斷禁止了競爭才有可能產生。他們主張的經濟制度則被稱為「互助主義」。在進入20世紀後,由於中央集權的社會主義的崛起,加上對於法西斯主義的對抗和兩次世界大戰,都掩蓋了個人自由的價值,根基於互助主義之上的美國個人無政府主義也因此衰落。.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美國個人無政府主義

美國隊長

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本名為史蒂芬·羅傑斯(Steven Rogers),暱稱史蒂夫·羅傑斯(有时也被称为羅杰斯队长)(Steve Rogers),是出現在漫威漫畫中的虛構超级英雄。由(Joe Simon)及杰克·科比所創作,首次出現於《Captain America Comics》#1(1941年3月)。 美國--隊長經常都被視為美國精神的象徵。一开始只是作为为美国提升国家形象和宣传的用途。在1964年,他組成了漫威漫畫的英雄聯盟復仇者。在數年後,美國--隊長漫畫在不同國家獲得數百萬份的銷量。 在2016年5月26日的《Captain America: Steve Rogers》#1中,揭露為九頭蛇成員。後來則在《Captain America: Steve Rogers》#2裡解釋,美國隊長是被紅骷髏以宇宙魔方控制,植入錯誤的記憶。 在2011年,IGN的前100名漫画书超级英雄中排行第6。2012年則在「最偉大的五十名復仇者成員」中排名第二,.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美國隊長

義大利戰鬥者法西斯

意大利战斗者法西斯(Fasci Italiani di Combattimento),又稱法西斯戰鬥團,是1919年由本尼托·墨索里尼成立的一个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组织。1921年,改组为国家法西斯党。.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義大利戰鬥者法西斯

義大利文學

意大利文學 (意大利語︰Letteratura italiana)就是以意大利語書寫的文學,多數於意大利完成。它亦指由意大利人或在意大利以其他語言書寫的文字,它們都接近意大利語。一般认为,但丁的《神曲》是意大利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同时也是最经常被引用的作品。.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義大利文學

義大利文化

義大利文化是指義大利半島與周圍地區形成的文化。從古代到16世紀為止,義大利都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也是伊特拉斯坎文明、古羅馬、羅馬天主教、人文主義和文藝復興運動的起源。 在羅馬帝國出現之前,伊特拉斯坎文明和薩姆尼烏姆(Samnium)文化於義大利蓬勃發展。腓尼基人和希臘人在耶穌誕生前幾個世紀開始於義大利建立定居點,特別是成為欣欣向榮的希臘古典文明定居地。義大利南部的希臘遺址或許是世界上最壯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地方。隨著君士坦丁皇帝於312年開放基督教信仰後,羅馬天主教成為義大利公開和正式的主要宗教,義大利對基督教的發展和西方信仰和道德觀念產生深遠的影響 。 義大利於1088年建立博洛尼亞大學,也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所大學。其他義大利大學緊隨其後出現,例如義大利南部的色藍諾醫學院(Schola Medica Salernitana)是中世紀歐洲第一所醫學院。這些優秀的學習中心促使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於義大利,而義大利的繪畫、雕塑、建築、科學、文學和音樂則是整個歐洲的核心。從巴羅克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義大利的文化繼續於歐洲保持領先地位,當繪畫和雕塑的主導地位減弱時,義大利文化在音樂重新建立領先地位。 義大利藝術家在20世紀已經相當具有影響力。他們在1920年代和30年代的現代主義,並繼續在國際當代藝術市場中具有重要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在電影界具有重要影響力,從1960年代開始,義大利建立了一個偉大的電影文化。義大利的設計塑造了戰後世界的面貌,今天義大利時尚和設計無疑具有國際領先地位。西方文明內部和外部的各個方面都出現在義大利半島上,例如基督教信仰、公民社會(如參議院)、哲學、法律、藝術、科學、社會習俗和文化。 義大利直到1861年統一之前並不存在於世界上,因此在歷史上曾經存在於義大利半島的政體、傳統及藝術活動都被歸屬在義大利之下。雖然這些地區的政治及社會制度是獨立運作,義大利在歷史及文化上的遺產仍然是相當巨大的。。歌劇和音樂是義大利文化中聞名於世的部分,義大利料理和食品通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文化之一,電影(如甜蜜生活、美麗人生與黃昏三飆客等經典影片),藝術和時尚文化(米蘭為世界時尚之都)也都舉世聞名。 義大利是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53個),義大利擁有世界上最偉大藝術品的半數,義大利全國估計有100,000個任何形式的紀念物(博物館、宮殿、建築物、雕像、教堂、藝術畫廊、別墅、噴泉、歷史建築與考古遺跡。.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義大利文化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Родион Яковлевич Малиновский,)是前苏联红军軍事領袖及元帥,領導俄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作戰及擔任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蘇聯國防部長;他参与領導史達林格勒攻防戰擊敗納粹德國與戰爭末期領苏联红军攻入中國東北,俘虜近60萬日本關東軍及中國「末代皇帝」溥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羅伯特·米契爾斯

羅伯特·米契爾斯(Robert Michels,,),生于德国科隆,卒于意大利罗马,是一位着力于描述精英的政治行为并对精英理论有贡献的德国社会学家。他最出名的作品是出版于1911年的《政党政治》,在该书中,米歇尔斯阐述了“寡頭鐵律”。米歇尔斯是马克斯·韦伯的一位学生,同时也是维尔纳·桑巴特和阿基利·劳瑞亚的好友及信徒。在政党政治上,米歇尔斯从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向了意大利社会党,并且属于支持意大利革命工团主义的分支。随后,米歇尔斯认为法西斯主义代表了一种更加民主的社会主义,因而转向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米歇尔斯的思想为当今的缓和理论的基础,这种理论描述了激进政治团体融入既存政治体系的过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羅伯特·米契爾斯

羅伯特·海萊因

羅伯特·安森·海萊恩(Robert A. Heinlein,大陆译罗伯特·海因莱因,),美國硬科幻小說作家,被人稱為科幻先生(Mr.)。.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羅伯特·海萊因

羅馬尼亞

罗马尼亞(România),位於東歐洲。羅馬尼亞國境西方分別為匈牙利與塞爾維亞接壤,保加利亞在南,北邊與东北則是乌克兰與摩尔多瓦共和國。羅馬尼亞有一小段位於黑海邊的海岸線,多瑙河幾乎佔了南邊與保加利亞之間的國界大半,並且從該國东邊海岸流入黑海的西岸。 羅馬尼亞的首都為布加勒斯特,位於該國南部多瑙河支流登博维察河所流經的平原地帶上,是羅馬尼亞第一大城與工商業城市。值得提到的是,羅馬尼亞的女子組體操曾经相當強,與美國、俄羅斯、中國並駕齊驅,到目前為止獲得過70個世界冠軍。.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石油工業

羅馬尼亞石油工業是指於羅馬尼亞境內出產的石油與其相關工業。羅馬尼亞自19世紀年中發現了石油,工業革命後,政府利用國外企業的投資開發,成了該國重要的經濟產業,也是曾是歐洲最大的產油區。在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中,羅馬尼亞因為石油而成為雙方交戰的爭奪目標,特別是德國。產量在冷戰時期70年代達到了高峰,隨後開始因為油田枯竭,羅馬尼亞石油產量一度下降到需要進口的程度,到現代產量已可出口至歐洲各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羅馬尼亞石油工業

羅馬式敬禮

羅馬式敬禮(Saluto Romano)是一個右手掌心向下,向前直伸的姿勢。一些情況下,右手臂是向上與地面成一定角度的(水平向上45度),而另一些情況下,右手臂與地面平行。前一種情況便是法西斯主義的標誌性手勢——納粹禮的由來。.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羅馬式敬禮

羅馬地鐵

羅馬地鐵(Metropolitana di Roma)是意大利羅馬市的地下鐵路系統,於1955年啟用,也是意大利第一座拥有地铁的城市。 現在羅馬地鐵有三條路線:A線、B線和C線,共有74個站。C線延长线工程正在進行中,當局亦計劃興建第四條路線(D線)。現正使用的羅馬地鐵系統全長60公里,A線與B線在特米尼車站交滙,A線與C線在圣若望站交匯(2017年春季啟用)。罗马地铁每日载客量达84万人次,年载客量达到3亿813万人次。 羅馬地鐵是連接羅馬市區與近郊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中的一部份,除此之外,這個系統還包括三條羅馬市內電車線路:、及,以及一條連接李奧納多·達文西國際機場(Aeroporto Fiumicino,FCO)的機場快線李奧納多特快。羅馬亦有以羅馬市區為中心輻射整個拉齊奧大區的罗马城铁系統。 羅馬地鐵的規模与伦敦、巴黎、柏林等其他西欧大城市的地鐵系統相比要小很多,甚至比不上米蘭地鐵。主要原因是羅馬市地下埋有大量古羅馬時代的歷史遗迹文物,因而地鐵系統的擴建計劃常被暫停以評估定線對文物的影響,也因此使得罗马地铁的造价极其的高昂,每公里线路建设的各项成本远高于其他欧洲都会。 罗马地铁归属ATAC(Azienda Tranvie ed Autobus del Comune di Roma)公司管辖,ATAC即为罗马交通公司,该公司同时管辖罗马市内公交、轻轨以及无轨电车的运行。.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羅馬地鐵

羅馬體育俱樂部

羅馬體育會(Associazione Sportiva Roma,簡稱 A.S. Roma)是一家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的足球俱乐部,於1927年1月1日成立,現時屬於意大利足球甲級聯賽參賽球隊之一,歷史上共奪 3 次意甲聯賽冠軍,俱乐部會徽選用羅馬市徽標誌——一隻狼正在哺餵兩名嬰兒。 羅馬與拉素共同使用羅馬奧林匹克體育場作為球會主場,球場可容納72,698人,仅次于聖西羅球場,為意大利座位數第二多球場。每當兩隊於聯賽碰頭都會稱為“羅馬德比”,已經成為每年意大利球壇最精彩的足球比賽之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羅馬體育俱樂部

羅易

羅易(Manabendra Nath Roy,),亦譯作魯易、魯依、羅亦,印度革命家、哲學家、政治理論家及活動家。早年曾為共產主義領袖及理論家,在墨西哥、印度及中國參予領導共產主義革命;後來以共產主義極權为理由,拚棄共產主義,改為宣揚其「新人民主義」。.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羅易

热图利奥·瓦加斯

热图利奥·多内列斯·瓦加斯(Getúlio Dornelles Vargas,),1930年至1945年,以及1951年至1954年,两次出任巴西总统,前後長達十八年。 瓦加斯生於南里奧格蘭德州聖博爾雅一個大牧主家庭。1898年起服軍役,後任律師。1909年步入政界,歷任州議員、聯邦議員、聯邦政府財政部長和南里奧格蘭德州州長。 1930年作為自由主義者同盟候選人參加總統競選失敗,遂在軍隊“尉官派”支持下發動政變,推翻代表大莊園主和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專制政府,於11月3日出任臨時政府總統。1934年7月頒布新憲法,第一次規定婦女享有選舉權。7月17日當選總統。1937年11月10日,他以社會「騷亂」為藉口,解散國會,取缔包括共产党以及法西斯主义者整体党的一切政党,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又廢除1934年憲法,另訂新憲法,建立被稱為“新國家”的極權政府。他對巴西進行過重大的政治、社會和經濟改革。1945年3月創建巴西工黨。10月軍人發動政變,他被迫下台。 1951年,瓦加斯再次當選總統,繼續推行溫和的社會改革和獨立的外交政策。1954年8月,在國內保守勢力以軍事政變相威脅,要求他無條件辭職。8月24日他無法抵擋各方要求辭職之壓力,在總統府內以手槍自殺身亡。 Category:巴西总统 Category:靠政變上台的領導人 Category:考迪羅 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戰領袖 Category:巴西反共主義者 Category:巴西律師 Category:巴西天主教徒 Category:自殺政治人物 Category:巴西自殺者 Category:葡萄牙裔巴西人 Category:南里奧格蘭德州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热图利奥·瓦加斯

烈士谷

士谷 ("Valley of the Fallen",Valle de los Caídos,,) 是一座位在马德里附近,圣洛伦索-德埃尔埃斯科里亚尔瓜達拉馬山脈Cuelgamuros山谷天主教會巴西利卡教堂和巨大墓地,由西班牙法西斯獨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為了紀念和埋葬在西班牙内战期間那些為他的“光榮十字軍”而戰鬥的人。佛朗哥在墓地完成時稱紀念碑意在成為“全國贖罪行為”和和解。烈士谷作為佛朗哥統治的倖存紀念碑及其天主教大教堂仍然存在爭議,部分原因是10%工人由西班牙共和國政治犯組成。.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烈士谷

爱德华八世

爱德华八世(Edward VIII,),全名爱德华·阿尔伯特·克里斯蒂安·乔治·安德鲁·帕特里克·大卫(Edward Albert Christian George Andrew Patrick David),英国及大英帝国各自治领国王,印度皇帝,1936年1月20日即位,同年12月11日退位。 爱德华为英国国王-zh-tw:喬治; zh-hk:佐治;zh-cn:乔治-五世及玛丽王后长子,16岁生日时(亦为其父即位九周后)受封为威尔士亲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其于英国陆军服役,并于青年时期代其父亲访问海外诸多国家地区。 1936年年初-zh-tw:喬治; zh-hk:佐治;zh-cn:乔治-五世过世,爱德华即位为王。他对宫廷礼数颇不耐烦,无视宪政传统,引发英国政界关切。在即位数月后他向美籍名流华里丝·辛普森(已一次离异,并寻求第二次离异)求婚,引发。英国及各自治领首相及总理反对这一婚事,认为民众无法接受一两度离异且前夫均在世者将成为王后这一现实。除此之外,由于英国国教会是时反对前配偶仍在世离异者再婚,这一婚事亦将同爱德华的教会领袖身份发生冲突。爱德华意识到若其坚持同辛普森成婚,首相斯坦利·鲍德温及其政府将集体辞职,触发大选,由此违背国王作为政治中立立宪君主的宪政方针。最终他选择退位,和辛普森关系继续,其王位由其弟阿尔伯特继承,即乔治六世。爱德华总共在位326日,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君主之一。 退位后的爱德华受封温莎公爵。辛普森第二次离婚手续完结后,爱德华于1937年6月3日与其在法国成婚;同年夫妻二人巡访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爱德华起初驻于,但后被私下指控为纳粹主义同情者,故被调离欧洲,至巴哈马任总督。战后爱德华退休并在法国度过余生。.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爱德华八世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

是一部2015年美国和澳洲合拍的末日後驚悚科幻动作片,为「疯狂的麦克斯系列电影」的第四部作品和續集。前三部分别于1979年、1981年和1985年上映,前三部导演乔治·米勒继续执导。主角「瘋狂」麥斯從原本的梅爾·吉勃遜改為湯姆·哈迪饰演,其他主演包括查理兹·塞隆、尼古拉斯·霍尔特、休·基斯-拜伦、蘿西·杭亭頓-懷特莉、、佐伊·克拉维茨、艾比·丽·科肖以及考特尼·伊顿。 故事設定於人類文明崩落後的世界,沒有法治和憐憫,水和石油是珍貴的資源。妻小遭到惡徒殺害的前公路巡警「瘋狂」麥斯獨自在這末日浩劫後的世界流浪,這時卻遇上了一心想要帶著法西斯獨裁者不死老喬的五名妻妾離開的芙莉歐莎等人;麥斯起初拒絕幫助她們,但在面對不死老喬的軍事武力面前只好相互合作。影片由华纳兄弟公司发行,最先於2015年5月7日在洛杉磯的中國戲院首映,5月14日在第68屆坎城影展非竞赛单元展映,5月15日正式公映。 影片在导演、劇本、動作場面、表演、特技和構想等各方面都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本片全球票房達3.7億美元,成為該系列最高票房成績;此外,還贏得了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影片、七項澳洲電影及電視美藝學院獎,其中包括和,並提名了金球獎最佳戲劇類影片與金球獎最佳導演;電影於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上提名了十項大獎,其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結果出爐後,贏得最佳剪輯、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和最佳音效剪輯共六項技術類大獎。.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

瑞士共产党

瑞士共产党(德语:Kommunistische Partei der Schweiz;法语:Parti communiste suisse;意大利语:Partito Comunista Svizzero)是瑞士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21年3月成立,并加入了共产国际。1930年代,该党实行左翼人民联盟政策,进行反法西斯斗争。1940年,该党转入地下。1944年,该党与瑞士社会主义联合会合并为瑞士劳动党。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Category:瑞士政党.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瑞士共产党

為什麼你不閉嘴?

什麼你不閉嘴?(¿Por qué no te callas?,),是2007年在智利聖地亞哥舉行的第17屆中,時任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公開責罵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多番打斷西班牙首相薩帕特羅發言的話語。此句話被報導後在西班牙語圈引起轟動,並造成網路爆紅現象,被惡搞為電話鈴聲、域名、比賽口號、T卹標語、YouTube的視訊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為什麼你不閉嘴?

瓊斯鎮

斯镇(Jonestown),又译琼斯敦,是人民圣殿教的人民圣殿农业计划(Peoples Temple Agricultural Project)的非正式的名称,但通常使用这个名称而非后者。 琼斯镇位于南美洲国家圭亚那西北部的丛林地带,是一种农业型人民公社,1974年开始在人民圣殿教教主吉姆·琼斯(Jim Jones)的领导下由众教徒集体开发。该城镇位于丛林内,距离东北方的小镇凯土马港约11公里远。1978年11月18日,琼斯镇及其附近凯土马港的飞机跑道以及圭亚那首都乔治敦合共913人死亡。自此以后,琼斯镇这个名字也成了发生在该地区的恐怖事件的代名词。 在事件中有908人死于琼斯镇,他们均为集体服毒自杀,除2人外均明显被氰化物毒杀。根据事件参与者在自杀当日及先前的录音带纪录,套用教主吉姆·琼斯的话,他们不是被毒杀,而是“革命自杀”。而在自杀的908人当中,有超过200名儿童被谋杀。这次自杀事件与美国国会议员里奥·瑞恩前往调查琼斯镇虐待事件有关。11月18日,当瑞恩及随行者完成调查,在凯土马港的飞机跑道上欲登机离开时,被人民圣殿教的成员开火射击,瑞恩、3名媒體人員及1名欲離開瓊斯鎮的教徒被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瓊斯鎮

瓦西里·柴契夫

希里·格里高葉維奇·柴契夫上尉(Васи́ли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За́йцев,),二戰時期蘇聯陸軍著名狙擊手,他在1942年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於11月10日至12月17日之間共擊杀225名德意志國防軍和其他軸心國的士兵與軍官(包括11名狙擊手),因此一戰成名。 据悉,截至11月10日之前,瓦西里以傳統的莫辛-納甘步槍共擊殺32名軸心國士兵;在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之間,瓦西里總計擊殺大約242名敵軍。不過真實數目可能更高,部分學者認為甚至可能高達400人左右。.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瓦西里·柴契夫

瓜地馬拉革命

地馬拉革命(Revolución de Guatemala)是瓜地馬拉歷史中的一段時期,起於1944年獨裁者遭群眾起義推翻,迄於美國策劃的導致總統哈科沃·阿本斯下台。眾稱此時期為"十年之春"(Diez años de primavera),為瓜地馬拉自1930年至1996年內戰結束之間多年來少數有施行代議民主制的歲月,而這段時間裏實施的土地改革計劃更是對拉丁美洲影響深遠。 從十九世紀末到1944年,瓜地馬拉由一系列的威權統治者治理,他們都透過支持咖啡外銷來強化瓜地馬拉經濟。1898年至1920年間,總統給予專門貿易熱帶水果的美國公司聯合果品諸多特權,該公司並剝奪了許多原住民的公共土地。在1931年至1944年豪爾赫·烏維科任內,情勢變本加厲,不僅勞動條件更加惡化,國家更往警察國家發展。 1944年6月,一場由大學生與勞工團體主導的爭取民主群眾運動迫使烏維科下台。烏維科下台前指派組成以為首的三人軍政府取代自己原本的位置。該軍政府延續烏維科的高壓政策,不過1944年軍政府被阿本斯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該政變在當地又名"十月革命"。政變要角雖也組成軍政府,但旋即開放公開選舉。選舉由進步派哲學教授取得壓倒性勝選。阿雷瓦洛施行較溫和的社會改革,包括成功地提升識字率以減少文盲的掃盲計劃,以及改良大型自由選舉程序,儘管不識字的女性仍無投票權且共產黨仍被禁止。 阿雷瓦洛任期於1951年結束後,阿本斯也以雪崩式勝利贏得大選。阿本斯延續了阿雷瓦洛的改革,並著手進行更大膽的土地改革,稱之為。900政令內容即為,大地主未耕作的土地將被沒收並分配給貧苦農民,而地主會拿到一些補償。此政令估計約惠及50萬人左右。受惠者大多為後祖先被剝奪土地的原住民。阿本斯的政策與聯合果品公司產生嚴重衝突,後者損失不少未耕作的土地。聯合果品公司遂向美國政府進行遊說,意圖推翻阿本斯政權,而美國國務院則藉口阿本斯為共產黨員,並推動政變工程回應聯合果品的遊說。掌權成為軍政府首腦,引發瓜地馬拉內戰。內戰從1960年持續到1996年,期間美國支持的軍方,並廣泛地侵害平民人權。.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瓜地馬拉革命

無政府主義和尼采

无政府主义和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关系历来并不清晰。即使尼采批评无政府主义在《善恶的彼岸》中 (6.2:126) 提到“无政府主义狗”,他的思想仍被证明影响了很多无政府主义思想家。“尼采的许多特质吸引着无政府主义者:他对国家的厌恶、他对不理智的社会羊群行为的不信任、他的《反基督》、他对市场和国家对文化生产的影响的质疑、他对超人的渴望 ——一种既不是主人也不是奴隶的新人类。”.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無政府主義和尼采

異教金屬

异教金属(Pagan metal),是一类重金属音乐的总称,此类金属混合了极端金属和“特定文化或地区的非基督教传统”Wiederhorn 2009, p. 62.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異教金屬

牛津通识读本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 (Very Short Introductions series,简称VSI系列) ,是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95年开始出版的一套系列丛书。这套书的每一本都对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简洁而精炼的介绍。几乎所有读本都由该领域公认的专家撰写,篇幅为100–150页,并包括进一步深度阅读的建议。作者们往往提供了个人的见解,但每个读本都力图做到中立和完整。 截至2014年9月,该系列已出版书目达到401本,包括 历史、神学、文艺理论、科学哲学、后现代主义、情绪、动物权利、伦理、莎士比亚、休谟、恐怖主义、西班牙内战和进化论等。出版商表示“该系列丛书将会涵盖所有的主要学科, 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个可读性强且包罗万千的工具书图书馆。” VSI系列上市以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截至2011年, 该系列已被翻译为25种语言,在全世界的销量超过500万册,其中许多读本被选为大学入门教材。系列简体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代理出版。 VSI系列的大量书目为首次撰写,但也有一些选自牛津大学出版社已出版的书籍。.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牛津通识读本

独裁

裁(autocracy),也譯為專制、專政,政治學名詞,是一種政府的形式,由一個擁有無限威權的統治者,在不受法律及傳統的制衡下,以個人意志來進行統治。由統治者個人獨攬國家最高權力,以專制殘暴之手段實行統治之方式。這個具備無限權力的統治者,稱為獨裁者(αὐτοκράτης,autocrates)。以這種統治方式形成的政治制度,稱為獨裁政體(dictatorship)。.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独裁

狼圖騰

《狼圖騰》是中國大陸作家姜戎於2004年出版的自传性小说,主要讲述了以作者本人为原型的知青陈阵在蒙古草原的经历及草原上有關野狼的各種神秘傳說,藉此使反思人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华夏文化等问题。《狼图腾》也在文学批评界引起了较大的争议。。 该书作者姜戎原名吕嘉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于内蒙古“插队”做知青时开始构思这本小说,在文革结束后曾参加北京之春运动,后因六四事件于1989年被捕,1991年释放后极为低调。 狼图腾一書还被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改编为同名电影,于2015年2月在法国和中国大陆上映。.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狼圖騰

狼图腾 (电影)

《狼图腾》(Wolf Totem)是一部中法合拍的3D剧情片,改编自姜戎的同名小说《狼图腾》。导演是来自法国的让·雅克·阿诺,主演是冯绍峰、窦骁、巴森扎布、昂和妮玛和尹铸胜。拍摄地点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从2008年开始筹划,确定于2015年2月19日(大年初一)在中国大陆以普通版、3D版、IMAX版上映。2月13日晚18时,IMAX 3D版《狼图腾》在全国200多家IMAX影院提前一周上映。原本代表中国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由于不合奥斯卡的规定而落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狼图腾 (电影)

狙击精英4

是一款由Rebellion Developments开发的第三人称隐蔽类战术射击游戏,《狙击精英III》的续作。游戏于2017年2月14日在Microsoft Windows、PlayStation 4和Xbox One平台发行。.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狙击精英4

盧奇諾·維斯孔蒂

盧奇諾·維斯孔蒂·迪·莫德罗内,洛纳泰波佐洛伯爵(Luchino Visconti di Modrone, conte di Lonate Pozzolo,),義大利電影與舞台劇導演,出生於米蘭,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義大利電影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盧奇諾·維斯孔蒂

盖伊·福克斯

伊·福克斯(Guy Fawkes,,),有时称为圭多·福克斯(Guido Fawkes,於西班牙军队中使用),是地方成员,策划了1605年的火药阴谋,但以失败告终。 盖伊·福克斯在约克出生并接受教育。他八岁丧父,后来他的母亲改嫁给一位的罗马天主教徒。福克斯改信天主教,离开英格兰前往欧洲大陆,参加了八十年戰爭,为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人战斗,反对低地国家信仰清教的荷兰改革者。福克斯曾为英格兰的一场天主教叛乱去往西班牙寻求支持但没有成功。后来他遇见了,两人返英后温图尔把福克斯介绍给,卡特斯比计划协助国王詹姆斯一世复辟,恢复天主教君主在英格兰的统治。计划者们将租契放到上议院一处地下室中,福克斯也在这个中负责管理洞內储放的火药。但官方收到一封匿名信,并于11月5日清晨搜查了威斯敏斯特宫,发现了在地下室守卫火药的福克斯。接下来的几天中他遭到审讯及折磨,最终崩溃。就在1月31日行刑之前,福克斯从绞刑台上跳下摔断脖子死亡,因此免受后续掛拉分之刑所带来的痛苦。 福克斯后成为火药阴谋的同义语,自1605年11月5日以来,每年不列颠都会纪念政府瓦解了這項「陰謀」,这一天被称为篝火之夜(Bonfire Night)。按照传统,伴随着烟火,人们会在篝火上焚烧人偶。.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盖伊·福克斯

白俄罗斯共和国国歌

《白俄羅斯共和國國歌》(Дзяржаўны гімн Рэспублікі Беларусь;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гимн Республики Беларусь),又称《我們白俄羅斯人》(Мы, беларусы;Мы, белорусы),此别名取自歌詞的第一行上半部分,並非白俄羅斯官方的稱謂。歌曲在1955年完成並成為當時的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國歌。這首苏联时期的國歌由作詞,尼斯達·沙卡奴斯基作曲。在蘇聯解體後,國歌的曲調得以保留,並且於2002年7月2日通過總統法令採用了米哈斯·克里姆科維奇和所填寫的全新歌詞。歌詞表達出,現在友善的白俄羅斯、紀念過去的軍事鬥爭和期待著未來的寓意。由於曲調與白俄羅斯長久以來的有著緊密的聯繫,因此曲調得以保留。.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白俄罗斯共和国国歌

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White Terror)一詞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進行大規模鎮壓、槍殺革命黨與革命份子的恐怖統治時期稱之為「白色恐怖」。另一說則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政府軍與巴黎公社政權對抗時,公社以紅色為代表色;政府軍以白色為代表色。法國政府軍以鎮壓與懲治行動公社,是為「白色恐怖」。.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白色恐怖

白求恩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是一位加拿大著名胸外科医师、医疗创新者及人道主义者、加拿大共产党党员。.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白求恩

Duce

Duce(意大利语IPA:)是意大利语表示“领袖”或者“元首”意义的一个特殊名词,Duce一词源于拉丁语Dux。并因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独裁者贝尼托·墨索里尼在1925年至1945年间使用此称谓而著称。Duce 的淵源及迷思來自於法國大革命及18世紀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所提到的“特質(genius)”。.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Duce

芬兰汤姆

芬兰汤姆,或称芬兰的汤姆(Tom of Finland,1920年5月8日-1991年11月7日),出身芬兰卡里纳,本名托科·拉克索宁(Touko Laaksonen,又譯為图克·拉科松南),是一名性崇拜幻想艺术家,以其同性爱艺术作品及影响20世纪晚期同性恋文化而著称。他在超过四十年的時間中画了约3500 张插画,大多数特点是显示男子第一及第二性征:强壮肌肉的躯干、四肢、臀部及现实中不太可能的硕大阳具。紧身或者部分脱下的衣服用来表现这些特征,如阳具经常激凸的包在紧身裤子当中展示给观众。他的画作经常表现两个或者更多男子即将高潮或性愛动作。.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芬兰汤姆

銜尾蛇

銜尾蛇(英语:Ouroboros,音譯烏洛波羅斯,,亦作咬尾蛇),是一個古代流傳下來的符號,形象為一條蛇(或龍)吞食自己的尾巴,結果形成一個圓環(有時亦會展示成扭紋形,即阿拉伯數字「8」的形狀),其名字涵義為「自我吞食者」。這個符號一直都有很多不同的象徵意義,而當中最為人接受的是「無限大」、「循環」等。另外,銜尾蛇亦是宗教及神話中的常見符號,在煉金術中更是重要的徽記。近代,有些心理學家(如卡爾·榮格)認為,銜尾蛇其實反映了人類心理的原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銜尾蛇

EUR區

EUR區是義大利首都羅馬的一個地區。即罗马(欧洲区)。EUR即Esposizione Universale di Roma的大写字母簡稱,意为罗马万国博览会。EUR始建於1930年代,是羅馬近郊的新都心。1935年,墨索里尼為了準備举办而決定在羅馬以南的近郊建設新市區作为博览会场地,當時的名稱是「E42(Esposizione '42)」,後改為「EUR」,並計劃將這裡打造為羅馬新的中心 。后因二战的爆发,世博会并未举办,但该区域的雏形已经产生,并且几座主要建筑已经落成(多为法西斯主义风格建筑)。战后意大利政府接手此区域并继续完善,并将此区重新定位为罗马的中央商务区,到20世纪60年代该区域已基本建成。現在這裡有多家政府機構,以及埃尼的總部。羅馬文明博物館也位於這裡。这里同样也是罗马最为现代的区域,全市最高的几座高层建筑均位于此区。 罗马第一条地铁线路(罗马地铁B线)的修建即为连接罗马特米尼车站和此区域,B线地铁现在在该区域设有三站:EUR馬格利亞納站,EUR帕拉斯波站以及EUR費爾米站。 File:Veduta Aerea EUR 1.jpg| 罗马EUR区风貌.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EUR區

韓培德

--(Peter Gerald Hain,),又譯--,英國工黨政治家,曾在貝理雅以及白高敦政府任下議院領袖、就業及退休保障大臣及威爾斯大臣等職。他在2008年承認未能及時公佈於2007年參與工黨副黨魁選舉前後所收受的政治捐獻款額,而辭去內閣職務,但後來在2009年6月重返內閣任威爾斯大臣,至2010年5月工黨下野為止。 韓培德是下院議員,代表威爾斯的尼思選區。韓培德早年自南非移居英國,在1970年代是著名的反南非種族隔離制度分子。.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韓培德

莫斯科保衛者之歌

《莫斯科保衛者之歌》(Марш защитников Москвы/Песня защитников Москвы),是1942年蘇聯紀錄片《》的電影配樂,亦是1944年蘇聯電影《》和2004年俄羅斯電視劇《》的插曲。此歌原是一首合唱的管弦樂曲,由作詞,作曲。.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莫斯科保衛者之歌

莱希 (组织)

莱希(Lehi;;לח"י – לוחמי חרות ישראל Lohamei Herut Israel – Lehi,“以色列自由战士—莱希”),常被蔑称为“斯特恩帮”,“此组织被其盟友称为‘莱希’,被其敌人称为‘斯特恩帮’。”("This group was known to its friends as LEHI and to its enemies as the Stern Gang.") Blumberg, Arnold.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莱希 (组织)

莉莉安娜·塞格雷

莉莉安娜·塞格雷(,)出生於米蘭,在2018年1月19日由塞尔焦·马塔雷拉總統任命為意大利终身参议员。 莉莉安娜出生在一個猶太人家庭。1938年,頒布後,她被驅逐出學校。1943年,莉莉安娜全家被逮捕並驅逐到比克瑙的營地。1990年後,她開始向大眾(尤其是年輕人)講述她的經歷。.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莉莉安娜·塞格雷

聖保利足球俱樂部

聖保利足球俱樂部(FC St.)是一家位于德國漢堡,經營十餘種不同體育項目的體育俱樂部。俱樂部最重要的項目是男子足球,主場爲米勒門體育場(Millerntor-Stadion),位于漢堡聖保利區緊靠绳索街(Reeperbahn)的聖靈野(Heiligengeistfeld)。俱樂部的顔色爲棕-白。俱樂部約有6,500名會員,其中大約3,200名屬於俱樂部成員最多的部門——支持會員部。.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聖保利足球俱樂部

联邦宪法保卫局

联邦宪法保卫局(Bundesamt für Verfassungsschutz),簡稱憲保局(BfV),也译为联邦宪法维护厅,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负责国家安全的部门之一,成立於1950年,总部位于科隆。.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联邦宪法保卫局

荷兰共产党

荷兰共产党(荷兰语:Communistische Partij Nederland)是荷兰历史上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1918年11月17日,由荷兰社会民主工人党左翼建立。1919年4月加入共产国际。1930年代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工人运动,进行反法西斯斗争,力量发展较快。在1946年大选中获10.6%的选票,在荷兰国会二院获10个议席,成为首都阿姆斯特丹最大的党。1947年冷战爆发后,荷共力量和影响迅速下降。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分裂时期强调独立自主,70年代上半期力量有所回升。70年代中期,党的主要领导人格鲁特抛弃独立自主路线,靠拢苏共,结果导致党的力量下降,内部纷争激烈。80年代初起,党的领导决定奉行欧洲共产主义。1984年通过政治纲领,这也是荷共第一个纲领,确定党的目标是通过民主道路,实现“民主、人道、进步、爱好和平和自由的荷兰社会主义。”规定荷共的理论基础除马克思主义外,还包括“男女平等主义”。此后,它逐渐放弃民主集中制,推行思想多元化,将党报《真理报》向整个左翼开放。80年代中期以来,荷共力量和影响严重滑坡,议会席位越来越少。东欧剧变后,其处境日益困难。1991年6月,荷兰共产党在它的的最后一次代表大会上宣布该党并入绿色左翼,自身组织解散。反对这一决定的党员于1992年成立了荷兰新共产党。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Category:荷兰政党.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荷兰共产党

荷兰国家社会主义运动

荷兰国家社会主义运动(Nationaal-Socialistische Beweging in Nederland, NSB)是一个荷兰的法西斯主义政治党派,并且随后发展成为了一个纳粹主义的政党。在1930年代NSB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党派,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的唯一一个合法的党派。.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荷兰国家社会主义运动

菲德尔·卡斯特罗

菲德爾·亞歷杭德羅·卡斯特羅·魯斯(Fidel Alejandro Castro Ruz, ,),古巴政治家、軍事家、革命家,古巴革命领袖,古巴共產黨、社会主义古巴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的主要缔造者,曾任古巴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和古巴部长会议主席。2005年6月卡斯楚因病住院,由其弟、长期以来的副手、時任第一副主席的劳尔·卡斯特罗暫代國務委員會主席職務。劳尔·卡斯特罗于2008年正式出任国务委员会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职务。 卡斯特罗于2008年2月19日公开表示不会再寻求担任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但事實上他早於兩年前已把權力移交予勞爾。 卡斯特罗在2011年公开文章称五年前已经辞去所有职务,即2006年已交出權力。 2011年4月16至19日在哈瓦那国际会议宫举行的古巴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出古共新的领导机构,劳尔·卡斯特罗正式当选为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何塞·马查多为第二书记。 由此卡斯特罗正式引退。古巴时间2016年11月25日22:29(东八区11月26日11:29),卡斯特羅逝世,终年90歲。他的政治思想被称为卡斯特罗主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菲德尔·卡斯特罗

菲利普 (黑森)

菲利普(Philipp,),黑森家族卡塞尔支族长,1933年至1943年曾任纳粹德国黑森-拿骚省省长。.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菲利普 (黑森)

菲利普·狄克

菲利浦·金德里德·狄克(Philip Kindred Dick,),美國的科幻小說作家,除了現在仍在發行的38本書外,他還寫了一些短篇小說和少數作品出版在廉價雜誌上,其中至少有七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雖然他生前受到知名科幻作家史坦尼斯勞·萊姆、羅伯特·海萊因的讚賞,但卻直到他去世後才漸漸被人們熟知。 狄克的創作成為了賽博朋克類型作品的先驱,他這些作品都描述一個道德淪喪的美國加州社會,早期的小說探索在社會和政治上的論題,後期的作品則是在討論毒品和神學,這些描繪其實出於他自己的生活經驗,像是《心機掃描》和《》。 錯列宇宙(Alternate universes)和擬像複製(simulacra)是常見的情節發展工具,住在虛擬世界的是普通的、工作的人們,而不是銀河的精英份子。「在狄克的書中沒有英雄」,娥蘇拉·勒瑰恩寫道,「但有著許多英雄事跡,令人想起狄更斯說的,重要的是那些誠實、堅定、仁慈及有耐心的平凡人們。」 其中一部長篇小說《高堡奇人》,建造出一種新的科幻作品類型——架空歷史(alternative history),也因此獲得1963年雨果獎(Hugo Award)最佳長篇小說。《》(Flow My Tears, The Policeman Said)這個故事是關於一位舉世聞名的人,在另一個平行世界中醒過來,在這個外觀完全相同的世界裡他不再是個名人,甚至沒有任何人認識他。這篇小說贏得1975年(John W.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菲利普·狄克

萊米 (音樂家)

萊米(Lemmy),本名伊恩·弗雷澤·凱爾密斯特(Ian Fraser Kilmister,),是一位英國的搖滾/重金屬歌手、貝斯手、詞曲作家、音樂製作人與演員,是葛萊美獎搖滾樂團摩托頭的創始人與主導者,其位置為主唱兼貝斯手。他的音樂風格和生活方式,使他成為傳奇人物。他具有強烈的個人形象,包括融合搖滾、飆車族、西部牛仔與軍官特質的服飾,直爽叛逆的態度,以及30年不變的,成為重金屬和搖滾樂的象徵之一。 他18歲開始加入多個樂團,22歲成為吉米·罕醉克斯的技師,30歲成立了自己的樂團摩托頭,成為速度金屬流派的先驅。35歲時的作品奪下英國專輯排行榜冠軍,達到職業生涯的高峰,自此成為一名音樂界的傳奇人物,名列《》雜誌「史上50大重金屬搖滾核心人物」第18名。有大半時間都在錄音和巡迴演出中度過,直到他在2015年12月底因癌症逝世,享壽70歲。 除了他鮮明粗曠的搖滾樂風格:「性愛、毒品、賭博」,萊米不羈的方活方式更為人所知,他長期嗜酒並經常食用迷幻藥LSD與安非他命。萊米的女友蘇珊·班妮特在19歲因吸毒過量死亡後,也沒有過長期穩定的關係,因此他從未結婚。 他同時也是軍事兵器、納粹紀念品的收藏家,並且有時會使用納粹象徵在身上。對此他表示聽不懂種族主義之類的話題,他只是覺得壞人用的東西很帥:「收集納粹紀念品不代表我是法西斯或光頭黨。我只是喜歡那些衣物。我一直都很喜歡好看的制服,而在歷史上,總是壞蛋的制服最好看:拿破崙、同盟國以及納粹黨」Lemmy Kilmister《Lemmy: 49 Motherfucker, 51 Son Of A Bitch》Greg Olliver,Wes Orshoski(2011)ASIN B004FGA2NK。他也表示他是一個自由主義或無政府主義者,不支持納粹的理想。.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萊米 (音樂家)

萨洛 (意大利)

萨洛(Salò)是意大利伦巴第大区布雷西亚省内的一个小镇,位于加尔达湖畔。该镇以1943年至1945年曾作为法西斯主义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又称萨罗共和国)首都而闻名。 S.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萨洛 (意大利)

革命家

革命家是指发起或参与了革命的人。通常用于政治领域,偶尔在科学、艺术领域使用。 社会学家詹姆斯·邱宁·戴维斯(James Chowning Davies)认为,政治革命家的分类有两种方式:.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革命家

青年 (国歌)

《青年》(Giovinezza)是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的黨歌,在1943-1945年期间作为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国歌。墨索里尼担任意大利王国首相时期,这首歌有时会在王宫中演奏,并被作为非官方国歌。在盟军进入罗马后,墨索里尼政权垮台,他本人被德军救出,随后,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在原意大利北部成立,此歌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正式国歌。1945年意大利社会共和国覆灭及二战结束后此歌被意大利共和国政府宣布为非法并予以查禁,目前在意大利公开演奏或演唱此歌会被逮捕。 此歌展现了包括青年优越性以及以军人为中心的法西斯主义思想色彩。.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青年 (国歌)

頭山滿

頭山滿()是日本在20世紀初右翼政治領袖、軍商,極端國家主義祕密團體黑龍會創辦人;日本人認為他是慈善家,被日本侵略國則或有多種看法。頭山與孫中山、金玉均等东亚的有志改革者頗為友好,支持革命黨建立中華民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頭山滿

順德聯誼總會李兆基中學

順德聯誼總會李兆基中學(STFA Lee Shau Kee College,在該校中電變電站上的英文名:Lee Zao Kai College)建校於1978年9月1日(農曆戊午七月廿九),為一所位於香港葵涌葵盛圍303號的文法英文中學,毗鄰樂善堂顧超文中學。學校以建校最大贊助人李兆基命名。2012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超過八成學生考獲入讀本地大學的最低資格,高達六成的學生升讀了本地大學學位課程,與香港傳統名校的入大率看齊。2014年,該校派發「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的反佔中簽名表格逼學生簽名。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729/18815228 《蘋果日報》 李兆基中學疑逼學生簽名.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順德聯誼總會李兆基中學

表现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以德国为中心兴起的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表现主义文学是表现主义艺术在文学领域的体现,涉及到文学的各个领域,其中戏剧和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 “表现主义”一词源自拉丁文“expressus”,具有“抛掷出来”、“挤压出来”的意思。表现主义思潮最先出现在绘画界,其后波及文学界。“表现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最早确立于1913年。.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表现主义文学

風暴作戰

暴作戰(Operacija Oluja,Операција Олуја)是克羅埃西亞獨立戰爭中最後一場大型戰役,同時也是決定波士尼亞戰爭結果的重要因素。1995年8月4日,在總長的戰線上對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發動正面攻勢;在經歷數日戰鬥後,以前者取得告終,而支持克羅埃西亞一方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共和國軍則獲得了。戰役中,自韋萊比特山脈方向進兵,為克軍提供支援;身處中的波士尼亞軍則自後方發動攻擊。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降歐洲境內規模最大的地面戰事,風暴作戰的主要目標有二:一是為克羅埃西亞奪回面積達的失土(佔其國土總面積的18.4%),二則是為波士尼亞奪回對西波士尼亞共和國的控制權。作戰行動於1995年8月4日拂曉正式展開,並於8月7日晚間宣告結束,不過對反抗勢力的掃蕩行動則一直持續至8月14日為止。 風暴作戰是波士尼亞戰爭中一重要的戰略性勝利,不僅終結了,更使克羅埃西亞軍隊、與波赫軍隊得以透過稍後的改變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境內的軍事平衡。由於克羅埃西亞自獨立戰爭爆發以來始終未曾停止人員的訓練與武裝的加強,且得益於所達成的戰略成果,克羅埃西亞軍隊與防衛委員會才得以順利推動風暴作戰。作戰發動前,聯合國曾以維和任務與外交交涉等手段試圖調停雙方衝突,但皆以失敗告終。 克羅埃西亞與波赫方面的成功主要歸功於自身軍隊質量的增長,戰線上對塞爾維亞軍隊多處陣地的突破同樣助益良多。儘管如此,作戰行動初期的戰果參差不齊,但克軍與波赫軍仍透過戍守關鍵據點的方式成功拖垮了塞爾維亞的指揮系統,最終更導致後者防衛能力的全面崩潰。克軍於作戰發動前奪取了波士尼亞格拉霍沃,加之特種警察已挺進至,種種不利戰況使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軍隊幾乎不可能守得住首都克寧。另一方面,在利卡的兩個克軍衛戍旅通過快速推進截斷了由塞爾維亞軍隊控制的區域,進而將數支抵抗力量為困於若干口袋中,同時使克軍的機械化兵力得以向北對塞軍卡爾洛瓦茨軍團的發動突擊,並將塞軍驅往。塞軍在格利納與彼得里尼亞等地的失敗使塞爾維亞巴諾維納軍團的後備兵力遭到波赫軍隊的壓制而動彈不得,基本使該軍團失去了戰力。仰賴塞族共和國與南斯拉夫兩國提供後備兵力支援,但兩國並未實際干涉戰事。 克羅埃西亞陸軍與該國特種警察在行動中損失了174至211人,塞爾維亞方面則有560名士兵陣亡。另有四名聯合國維和人員喪生。克軍俘虜了約4,000名戰俘。塞爾維亞平民的死亡人數則有爭議;克羅埃西亞方面宣稱共有214人喪生,但塞爾維亞來源卻稱多達1,192人死亡或失蹤。攻勢期間與攻勢過後,約150,000至200,000名塞爾維亞難民逃離先前由塞軍控制的區域;未逃離的平民則遭遇許多不同程度的罪行。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稍後對三位遭控犯有戰爭罪與涉入旨在將塞爾維亞人逐出克羅埃西亞的的進行了審判,但最終三人均獲判無罪,法庭也駁回了對另一聯合犯罪集團的罪行指控。2010年時,塞爾維亞向國際法院提出告訴,指控克羅埃西亞實施的風暴作戰構成了種族滅絕的罪行。2015年,法院判決認定該作戰行動與種族滅絕無關,同時表示塞爾維亞人的大規模移動純粹是戰爭的直接影響;克羅埃西亞既沒有逼迫該國境內少數塞爾維亞人離開的意圖,也沒有對少數族群進行種族清洗。不過法院仍然表明克羅埃西亞軍隊對平民的犯罪行為確實存在。,克羅埃西亞檢察體系已就各式罪名起訴了2,380名於風暴作戰期間涉有犯罪嫌疑的嫌疑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風暴作戰

颜色

色或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還包含心理等許多因素,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颜色

领袖原则

领袖原则(Führerprinzip,Вождизм)是一个政治概念,指对国家政治领导者的个人忠诚,领袖原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展到顶峰,在法西斯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专制政权中存在。这一政治概念泛指政党内无条件地服从上级领袖的决策,是法西斯主义常见的概念。 在纳粹德国,这一概念为“无条件地服从领袖权威的原则”("Grundsatz der unbedingten Führerautorität")。纳粹党掌权后根据这一原则,阿道夫·希特勒不仅在军事领域,在政治和法律领域也拥有最高指挥权。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元首的话高于所有成文法,纳粹德国的政府决策也应符合这一原则。.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领袖原则

飢餓遊戲 (電影)

《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是2012年美國奇幻冒險電影,由蓋瑞·羅斯執導,根據蘇珊·柯林斯的同名小說《飢餓遊戲》改編而成,是飢餓遊戲電影系列的第一部,珍妮佛·勞倫斯、喬許·哈卻森、連恩·漢斯沃、伊丽莎白·班克斯、伍迪·哈里森、史丹利·圖奇、薇洛·西爾德斯、阿曼德拉·斯坦伯格、藍尼·克羅維茲以及唐纳德·萨瑟兰主演。 電影於2012年3月21日在法國、比利時、荷蘭及菲律賓等國上映,香港于3月22日、美國和台灣於3月23日、中国大陆于6月14日上映。.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飢餓遊戲 (電影)

褐色

褐色又稱茶色,是由混合小量紅色及黃色,橙色及藍色,或黃色及紫色顔料構成的顏色。棕色--有在更亮的颜色对比下才看得出来。.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褐色

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内戰(Guerra Civil Española;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發生的一場內戰,由西班牙共和军和人民阵线對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為核心的西班牙國民軍和西班牙長槍黨等右翼团体;人民陣線得到蘇聯與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國民軍則有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及葡萄牙的支持,因為西班牙意識形態衝突和共產主义與反共產主义勢力的代理戰爭,使西班牙內戰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 西班牙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當時西班牙種種的社會矛盾,左右翼分子互相攻擊、政府改革的失敗、舊勢力軍人與宗教人士的不滿,長期下來使得對立走向武裝鬥爭,最後在右翼軍人的策劃下引發了內戰。另外,這場戰爭首次出現飛機對坦克的轟炸和第一次對不設防城市的大規模轟炸,國際間對此戰爭也十分注目,小說家欧内斯特·海明威、英國記者乔治·奥威尔、戰地攝影記者罗伯特·卡帕等人均對西班牙內戰做了詳細的報導和研究。西班牙內戰也以交戰雙方虐殺戰俘聞名,士兵外的平民也常因為宗教信仰之不同而互相殺害。1939年4月,西班牙國民軍獲得勝利,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滅亡,由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施行獨裁統治,進入佛朗哥统治时期,波旁王朝復辟(惟王位懸空),佛朗哥擔任攝政直至去世。.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共产党

西班牙共产党(西班牙語:Partido Comunista de España),简称西共(PCE),是西班牙的一个重要的左翼政党。 西班牙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11月14日,由西班牙的共产党和西班牙共产主义工人党合并而成。 1934年,西班牙共产党领导阿斯图里亚斯工人起义,建立了存在20天的工农苏维埃。在1930年代反对佛朗哥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内战时期,该党组织了7万人的人民武装,党员发展到30万。内战失败后,该党又进行了长达11年的游击战争。1977年3月,西共同意共、法共在马德里举行会议,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欧洲共产主义”的主张。同年4月,西共获得合法地位。在1979年大选中,西共获23个席位,成为议会第三大党。1978年,西共“九大”宣布奉行“欧洲共产主义”路线,主张通过多元化和民主方式走向社会主义,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劳动力量和文化力量的联盟,通过反封建、反垄断的斗争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反对任何中心或指导党,主张独立自主。此后,党内的亲苏派先后退党,并于1984年组建了得到苏联支持的西班牙人民共产党。1991年苏共被禁止活动后,西共内部的“改革派”要求解散西共,并入西共领导的左翼政党联盟联合左翼。1991年12月,西共“十四大”否决了“改革派”的主张,重申要保持党的传统,用“非教条主义的具有改革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政治行动。西共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代表大会,中央机关报是《工人世界》。在这次大会上,西共还放弃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代之以“党内民主”。此后,西共逐渐将选举职能完全交由其领导的联合左翼。.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西班牙共产党

西班牙共产党(重建)

西班牙共产党(重建)(Partido Comunista de España (Reconstituido))是西班牙一个秘密的共产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75年,分裂自西班牙共产党。那一年,西班牙马列主义组织解散,在1968年,西班牙马列主义组织脱离西班牙共产党。1976年,它建立反法西斯抵抗组织。其总书记是曼努埃尔·佩雷斯·马丁内斯。.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西班牙共产党(重建)

西班牙長槍黨

西班牙長槍黨(Falange Española de las JONS),正式名称为西班牙国家工团主义进攻委员会方阵(Falange Española de las Juntas de Ofensiva Nacional Sindicalista),成立于1933年2月15日,是由西班牙数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和组织组成的政治联盟。何塞·安東尼奧·普里莫·德里維拉為該组织創始人,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后来成为该组织領袖。1937年4月19日,长枪党吸纳卡洛斯主义党,合并为传统主义西班牙国家工团主义进攻委员会方阵(Falange Española Tradicionalista y de las Juntas de Ofensiva Nacional Sindicalista),该党作为西班牙执政党及唯一的合法政党直至1977年被取缔。.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西班牙長槍黨

西班牙歷史

西班牙历史开始于伊比利亚的史前時期,其间经历第二个全球性帝国——西班牙帝国的崛起和衰落,及至現今作为一個主權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及欧盟成员国的现状。 现代人类在大约三万五千年前即已经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在其后数千年里,又有数波入侵者和殖民者纷至沓来,其中包括凯尔特人、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人、罗马人和-zh-hant:西哥德人; zh-hans:西哥特人-。公元711年,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的军队(西班牙人统称他們为摩尔人)入侵,并几乎征服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在接下来七百五十年里,独立的穆斯林国家相继建立,而穆斯林控制的区域被称为阿尔-安达卢斯。同时,北方弱小的基督教国家在宗教势力支持下展开對半岛漫长的收复运动,史称收复失地运动。随着1492年格拉纳达的陷落,该运动宣告落幕。收复失地运动的結果,使伊比利半島形成眾多基督教王國,為首的是卡斯提爾王國、阿拉貢王國、納瓦爾王國、葡萄牙王國。除上述四國外,還有卡斯提爾國王兼任君主的萊昂王國、加里西亞王國、托雷多王國、穆爾西亞王國、科爾多瓦王國、哈恩王國、塞維利亞王國、格拉納達王國、阿斯圖里亞斯親王國、阿拉瓦侯國、比斯開莊園、莫利納莊園(以上諸國與卡斯提爾王國形成卡斯提爾王冠);阿拉貢國王兼任君主的巴塞隆那伯國、瓦倫西亞王國、馬略卡王國(以上諸國與阿拉貢王國形成阿拉貢王冠)。 1469年,卡斯提爾公主伊莎貝拉與阿拉貢王子費迪南聯姻,1474年,伊莎貝拉即位為卡斯提爾女王伊莎貝拉一世,1479年,費迪南即位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兩人的聯姻使兩人得以共同統治絕大部分西班牙領土,兩人的後裔於1512年成為納瓦爾國王後,成為西班牙全境唯一的君主,從而使西班牙全境政治達成統一,然而在1833年之前,西班牙境內的眾多基督教王國,並未正式形成為單一且長期持續的西班牙王國。 1492年,格拉纳达的陷落的同一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首次扬帆出海寻找新大陆,揭开西班牙殖民帝国興盛的序幕。著名的异端裁判所也在这时建立,大批不愿改宗天主教的犹太人和穆斯林被驱逐出国。 在接下来三个世纪裡,西班牙諸國成为全球最重要殖民勢力。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同时也是16世纪和17世纪大部分时间裡最重要的全球力量。西班牙文学和艺术、各种学术研究和哲学,都在这时繁盛起来。西班牙諸國在美洲建立幅员广阔的帝国,从加利福尼亚延伸至巴塔哥尼亚,此外还包括西太平洋上多个殖民地。在殖民地源源不断的财富支持下,西班牙諸國卷入欧洲多次宗教战争和政治阴谋中,在这期间,它取得但是最后又失去廣濶的领土,包括:部分尼德兰、意大利、法国和德意志,并先後与法国、英国和瑞典爆发战争。值得一提的是,它还在地中海、北非和土耳其帝国进行数场战争。西班牙諸國的欧洲战争換来经济上的重大损失;在17世纪的下半叶,哈布斯堡皇室腐敗的统治最终导致帝国的衰落,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为标志,这场战争最终使西班牙从欧洲的领导地位上滑落,但西班牙仍然是個占据优势的殖民国家。 18世纪,西班牙諸國新的王朝——波旁王朝建立,由於大部分的阿拉貢王冠諸國貴族於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反對波旁王朝出身的費利佩五世,因此費利佩五世繼承西班牙諸國的王位後頒布新基本法令,1707年至1716年間相繼取消阿拉貢、加泰隆尼亞、瓦倫西亞、馬略卡等國的議會與自治立法權,使上述諸國納入卡斯提爾王冠的管轄,阿拉貢王冠消滅。波旁王朝的统治者曾努力的复兴该国家,并取得一些成功,这种成功在对美国独立战争的介入中达到顶峰。但在18世纪末,局势又开始逆转。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在全欧洲引起混乱,1808年,半島戰爭爆發,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兄長約瑟夫·波拿巴(即何塞一世)成為西班牙諸國國王,頒布巴約訥規約,使西班牙第一次成為這個國家的正式稱呼,但戰爭的失敗使這個新生政權迅速覆滅。1812年,效忠波旁王朝的加地斯議會所通過的西班牙憲法亦沿用西班牙諸國作為國號,然而1813年12月,波旁王朝復辟後,費迪南七世卻廢除1812年西班牙憲法。 半島戰爭使得西班牙本土對於美洲殖民地的控制力減弱,使得西班牙諸國於美洲的殖民地使以相继独立。1836年憲法使得伊莎貝拉二世成為西班牙諸國女王,此後西班牙一直是正式國號,未再變動,1869年憲法使得阿馬德奧一世成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諸國到西班牙的轉變,象徵這個國家進一步的統一。然而半島战争之后,西班牙在代表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其他派别的政党的相互纠缠中变得软弱不堪,各政党都没有足够的力量组成长期的政权以有效的解决国内的问题。民族主义运动在老帝国最后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中出现,导致西班牙和美国发生美西战争,结果在19世纪末,西班牙失去其最后几块殖民地。 20世纪初,西班牙的政局越来越动荡,1931年,君主制被廢除,社會主義者建立西班牙共和國,然而1936年爆发血腥的内战。内战最后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领导的民族主义独裁登台,西班牙共和國被廢除而告终结,他控制着西班牙政府到1975年。西班牙在二战中是中立国,不过许多西班牙志愿者都出现在战争双方的阵营当中。战后时期国内局势相对稳定(但仍发生注目的巴斯克民族解放運動),在60年代和70年代经历经济的快速增长。1975年,佛朗哥去世,由胡安·卡洛斯王子带领的波旁王室回到国内。尽管国内的紧张局势仍然存在(如穆斯林移民问题和巴斯克地区问题),但是现代西班牙显示在受欢迎的胡安·卡洛斯国王领导下、作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健康、现代、民主的发展趋向,是欧洲生活水平提高快速的地区。現今西班牙是欧盟成员国之一,并举办1982年FIFA世界杯及1992年夏季奥运会。.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西班牙歷史

西蒙娜·韦伊

西蒙娜·韦伊,(Simone Weil,1909年-1943年)犹太人,神秘主义者、宗教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深刻地影响着战后的欧洲思潮。其兄为法国数学家安德烈。 她因赴西班牙参加反对法西斯政权的战争而後又於二战时积极参加法国抵抗运动,过度劳累,加上营养不良,健康状况严重恶化,1943年4月下半月住进了伦敦弥德赛克医院,于1943年8月23日在英国逝世,年仅34岁,留下了约二十卷的著作。重要著作有《扎根:人类责任宣言》 W W.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西蒙娜·韦伊

馬克斯·赫迪考特

馬克斯·赫迪考特(25/6/1907-4/5/1947),海地穆拉托人出身的律師、記者和社會主義政治領袖。 赫迪考特出身太子港一個穆拉托人精英家庭,但在他母親的故鄉熱雷米度過了他的童年。他後來搬到太子港追求更高的教育和參加法學院課程。這些年來他和他的律師和參議員叔叔和導師皮埃爾赫迪考特同住,並受他強烈影響。 在1933年,佔領海地的美國海軍陸戰隊試圖使海地擺脫馬克思主義的影響,興師動眾發動對布爾什維克活動的鎮壓。赫迪考特被捕,受審,並被判入獄3個月,據稱因與海地共產黨始創人雅克·羅曼有關。在對他的審判後,赫迪考特明確表示,雖然他確定了意識形態的原則,但他不是共產主義者。絕食和國際社會的關注為他和羅曼得以提早出獄。 他繼續反對總統斯蒂尼奧·文森特。他通過與美國海軍陸戰隊結盟使他在美軍撤出後得以當選總統。當文森特在1938年實行獨裁統治,赫迪考特幫助組織大型示威,當局報以嚴厲鎮壓。隨著抗議活動的領導人被圍捕入獄,赫迪考特逃往紐約。 當他回來兩年後,埃利·萊斯科繼任總統,赫迪考特立刻被警察監視。在1941年,他批評警察局長競選國會席位。警方襲擊了他揍了他一頓,赫迪考特再次被流放到多明尼加共和國,然後再去紐約。 在談判後他於1942年回到海地,被允許發行一份社會主義報章〈La Nation〉,並用他自己的資金資助運作。它成為在海地歷史上有文化的城市工人中廣為流傳的社會主義報章中發行時間最長的。 他後來接受海地政府次級外交官員職位,但因萊斯科抗議未能就任,La Nation被封禁,原因是「播種仇恨和煽動麻煩」。 由於海地警察和美國聯邦調查局一直密切關注海地的左派運動,他繼續流亡在紐約哈林區從事政治活動。他流亡中的作品包括“海地面臨明天的和平”(1945年)和“法西斯主義的勝利:或者美國在海地事務的共同責任”(1945年) 萊斯科下台後,他返回海地引領海地社會黨。1946年,他作為海地社會黨候選人進入海地眾議院,成為唯一當選的社會主義政治家。他的一部分失敗是1947年率領一個高級別代表團到美國,以確保減免佔領時期的貸款和債務。 當年五月,赫迪考特被發現癱坐在他的辦公桌,他的胸部有槍傷並有一把手槍。有人說是自殺也有人說是被總統派人剌殺。 Category:海地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馬克斯·赫迪考特

解放桥 (意大利)

解放桥,又称做自由桥(意大利语Ponte della Libertà),桥体跨越威尼斯潟湖,连接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和梅斯特,全长3850米。.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解放桥 (意大利)

訴諸恐懼

訴諸恐懼(拉丁語:argumentum ad metum)是一種邏輯謬誤,同時也是一種宣傳與廣告的技巧,意圖讓人產生恐懼或偏見,進而採取某些抵抗恐懼的措施、或接受某些信念。 恐懼是一種人類最原始的情感之一,也是人類生存的一種直覺反應,當人類感到恐懼的時候,經常會做出一些可怕或不尋常的事情。正由於這種天性,恐懼是最常被宣傳者使用的技巧之一,而且十分有效。.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訴諸恐懼

驚情

《驚情》(Ossessione)是一部1943年意大利懸疑電影,由盧切諾·維斯康堤執導,Clara Calamai、Massimo Girotti及Dhia Cristiani等主演。電影改編自占士·肯恩的1934年犯罪小說《郵差總按兩次鈴》,描述一名流浪青年與一間餐館的老闆娘合謀要將餐館老闆殺掉的故事。 此片是維斯康堤第一套正式電影,亦被不少人視為第一套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電影。.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驚情

马克西姆·高尔基

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шков,–1936年6月18日),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马克西姆·高尔基

马克西米利亚诺·埃尔南德斯·马丁内斯

克西米利亚诺·埃尔南德斯·马丁内斯(西班牙語:Maximiliano Hernández Martínez,),萨尔瓦多總統、军事独裁者、军人、政治家,萨尔瓦多迄今為止任職時間最長的总统,統治萨尔瓦多長達13年。马丁内斯出任总统期間,对萨尔瓦多经济政策有着一定贡献。另一方面,他沉迷于魔术和神秘主义,有众多奇事,在萨尔瓦多毁誉参半。.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马克西米利亚诺·埃尔南德斯·马丁内斯

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克西米连·弗朗索瓦·马里·伊西多·德·罗伯斯庇尔(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家,雅各賓專政时期的实际最高领导人。 他曾是1789年法國三級會議、國民議會代表和雅各賓俱樂部的成員,主張及對常見食品實施價格管制,並於1794年成功的在法國殖民地廢除奴隸制。受到18世紀啟蒙時代知識分子盧梭和孟德斯鳩等人的影響,羅伯斯比走左派資產階級路線,反對。他堅定地遵守和捍衛他的主張,在當時一度贏得了「不可腐蚀者」的綽號(l'Incorruptible)。法國歷史學家在20世紀20年代把羅伯斯比的名聲推至頂點,將他塑造成窮人和被壓迫者的辯護人、保皇黨和腐敗政客的敵人、法蘭西共和國的守護者。 但實際上羅伯斯比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在他被政治盟友喬治·丹敦提命為握有重權的公共安全委員會委員後,他在1793年3月鎮壓了左翼的埃貝爾派。主張處決國王路易十六的也是他。連走溫和路線的喬治·丹敦也被他指控腐敗,導致丹敦在1794年4月5日遭處決。同年7月27日熱月政變發生,次日羅伯斯比被逮捕處決,反雅各賓派政客掌權,視羅伯斯比為恐怖統治的元兇。至今羅伯斯比的地位仍然是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學家們激烈辯論的議題。.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马绍武

绍武(,小儿经:ﻣَﺎ ﺷَﻮْ ءُ),又名马世英,王建平《马绍武治理南疆:中外史料的补遗》生于中国清朝云南的回民。中华民国年间新疆集团成员,曾任喀什行政长。任内积极对抗苏联渗透及镇压分裂势力,在主政南疆期间以铁腕政策维护了地方秩序和主权。最后被新疆省主席盛世才所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马绍武

马诺利斯·格列索斯

诺利斯·格列索斯(希腊语:Μανώλης Γλέζος;)是一名希腊左翼政治家、作家、民族英雄,因他在二战希腊抵抗运动中的表现而知名。 1941年5月31日,年仅18岁的马诺利斯·格列索斯和一位伙伴从雅典卫城上撕下德国法西斯的卐字旗,升起了希腊的旗帜,揭开了希腊抵抗运动的序幕。格列索斯的一生充满传奇,他曾经被三次判处死刑,在监狱里呆了十年,写了六本书,头像印在了苏联邮票上,改进了洪水预防和灌溉系统,被授予了地质、土木工程和哲学的荣誉教授学位。1959年,中国《人民日报》曾发表社论《释放格列索斯!》,要求当时的希腊政府释放其逮捕的格列索斯。 格列索斯曾先后加入希腊共产党、统一民主左翼、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运动和生态左翼联盟、激进左翼联盟等政党。2002年,格列索斯创建了左翼政党行动公民,并一直担任该党领袖。 格列索斯多次当选希腊议会议员,还一度出任欧洲议会议员。 格列索斯在2014年接受采访时说,他至今相信,是斯大林出卖了希腊共产党,让希腊人民身陷水火。他自称仍然信仰共产主义,但拒绝斯大林主义。格列索斯回忆,1963年,作为二战英雄,他受邀前往克里姆林宫,接受赫鲁晓夫颁发的、印有自己头像的邮票。“为什么苏联红军在1944年时到达了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却停在了希腊边境?”格列索斯当时以为,同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赫鲁晓夫能够解答困扰自己多年的问题。“对方反问,‘你为什么拒绝斯大林主义?’他回答,‘因为斯大林的表现不像共产主义者,他参与了对世界的瓜分,将希腊拱手让给了英国。斯大林是希腊共产主义失败的根源。’”据格列索斯描述,赫鲁晓夫始终没有公开表达什么,只是坐在那里静静地倾听。.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马诺利斯·格列索斯

马里奥·苏亚雷斯

里奥·阿尔贝托·诺布雷·洛佩斯·苏亚雷斯(Mário Alberto Nobre Lopes Soares,),葡萄牙政治家,曾任葡萄牙總統及總理。在2007年票選中,他排名第十二,是當時在生的人中排名最高的。.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马里奥·苏亚雷斯

马歇尔计划

歇爾計劃(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二戰後美国對战争破壞後的西欧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遠的影響。另外除了歐洲,同期類似的經濟援助在韓戰後也在亞洲第一島鏈與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實施,受援範圍大部分是今日美國的盟邦。 二戰歐洲戰場勝利後,美國憑藉其在二戰後的雄厚實力,为幫助其欧洲盟國恢復因世界大戰而瀕臨崩潰的經濟體系,並同時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勢力在歐洲的進一步滲透和擴張而提出此計劃。該計劃因時任美国国务卿喬治·馬歇爾而得名,但事實上真正提出和策劃該計劃的是美国国务院的眾多官員,特別是威廉·克莱顿和乔治·凯南。 重建計劃於1947年7月在一個由歐洲各個國家普遍參加的會議上首次提出。馬歇爾計劃最初曾考慮給予蘇聯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條件是蘇聯必須進行政治改革,並允許西方勢力進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但事實上,美國擔心蘇聯利用該計劃恢復和發展自身實力,因此美國提出了一些蘇聯较难接受的條款,而蘇聯和東歐想當然地拒绝了该援助计划,最終使蘇聯和東歐各國被排除在援助範圍之外。該計劃於1947年7月間正式啟動,並整整持續了4個财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若考慮通货膨胀因素,那麼這筆援助相當於2006年的1300億美元。 當該計劃臨近結束時,西歐國家中除了德国以外的絕大多數參與國的國民經濟都已經恢復到了戰前水平。在接下來的20余年時間裡,整個西歐重新整頓,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可以說這與馬歇爾計劃有部分的關係。同時馬歇爾計劃長期以來也被認為是促成歐洲一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該計劃消除,或者說減弱了歷史上長期存在於西歐各國之間的关税及貿易壁壘,同時使西歐各國的經濟聯繫日趨緊密並最終走向一體化。該計劃同時也使西歐各國在經濟管理上系統地學習和適應了美國的經驗。 近年來历史學家又開始注意對於馬歇爾計劃的深層動機及影響的研究。現在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馬歇爾計劃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其實應歸功於新的自由放任政策,以及這一政策下市場對經濟增長的穩定作用。而當下也有某種意見認為,美國施行該計劃的本意是為了通過援助使歐洲經濟恢復,並使之成為抗衡蘇聯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時也可使美國更方便地控制和佔領歐洲市場。但事實上歐洲經濟後來的發展趨勢並未使其成為美國的附庸,反而通過一體化等途徑成為了世界經濟舞台上可以和美國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時在美國國內也有不少批評意見認為馬歇爾計劃開了使用本國纳税人金錢援助他國的先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马泰奥蒂广场 (那不勒斯)

泰奥蒂广场(Piazza Matteotti)是那不勒斯的一个重要广场。 该广场坐落在仁慈广场(piazza Carità)与麦地那街(via Medina)的中心位置,开辟于1930年代,周围几乎完全被法西斯时期的建筑物所包围:.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马泰奥蒂广场 (那不勒斯)

骯髒哈利

哈拉德·法蘭西斯·「骯髒哈利」·卡拉漢(Harold Francis "Dirty Harry" Callahan)是一位虛構的人物和「」的主角,包括《緊急追捕令》(1971年)、《緊急搜捕令》(1973年)、《全面追捕令》(1976年)、《撥雲見日》(1983年)和《賭彩黑名單》(1988年)。卡拉漢在每部電影中都由克林·伊斯威特飾演。 從他登場的首部電影《緊急追捕令》中,卡拉漢就成為了一種新型的警察人物代表:一名反英雄型的角色,為了追求自己的正義,毫不猶豫地跨越職業道德的界限,尤其是面對令人感到失望的法律及官僚主義者時。外號「骯髒哈利」的他在每一部電影中幾乎都在處理一些其他人不想做或應付不來的麻煩事,包括追殺恐怖份子和與他人展開槍戰。他在武裝對峙中發表的短語「我感到幸運嗎?你覺得呢,痞子?」和「」都已成為了他代表性的名言。由於1971年的《緊急追捕令》中的卡拉漢被批評帶有法西斯,因此在續集中試圖讓他表現得和其保持距離。.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骯髒哈利

諾蘭曲線

諾蘭曲線(Nolan Chart)是由大衛·諾蘭(David Nolan)設計的一種政治光譜測驗圖,首先於1971年8月在 The Individualist 月刊上發布。諾蘭在當年的12月創立了自由意志黨。 諾蘭曲線以雙軸線的圖表標繪出各種不同的政治立場,以及他們所追求的政府形式。大衛·諾蘭認為一般的政治光譜測驗都只以一條軸線來假設右翼/保守主義與左翼/自由主義間的極端對比,根本無法清楚標示一個人的政治立場。諾蘭分析認為右翼/保守主義一邊的極端傾向增加經濟的自由而減少個人的自由,左翼/自由主義一邊的極端則傾向增加個人的自由而減少經濟的自由。諾蘭個人的政治觀點則是在擁護個人自由的同時也擁護經濟的自由,因此他認為這種圖表需要增加一條軸線才能正確反應他的政治立場。在這第二條軸線上,也能反應出那些傾向於同時減少個人自由和經濟自由兩者的人口。.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諾蘭曲線

高堡奇人

《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是科幻小說作家菲利普·迪克於1962年所寫的架空歷史小說。故事發生於1962年的美國,設定15年前軸心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擊敗了同盟國,美國向納粹德國和大日本帝國投降。 《高堡奇人》雖不是第一本架空歷史小說,但該小說確立了這種故事形式為一種文學類型。它獲得著名的雨果獎,而且使得菲利普·迪克在科幻小說圈中聞名。它是菲利普·迪克所著小說中結構最緊密、角色最清晰者之一,而且用了最少的標準科幻小說題材,例如科技創新和行星間旅行。 2015年改编为电视剧,于2015年1月15日在亞馬遜影片播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高堡奇人

魁北克协定

魁北克协定(Quebec Agreement)是英国和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签署的一项关于联合建造核武器的协定,由温斯顿·丘吉尔和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于1943年8月19日在魁北克会议上签署。协定将英国的合金管工程和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合并,并设立联合政策委员会负责联合项目的管理。协定规定英美两国互不使用核武器,对第三国使用核武器需要两国共同同意,不向第三国提供核武器研发相关信息。协定还规定美国总统有权对英国战后和平使用核能加以限制。加拿大在联合政策委员会中拥有一个代表席位,但不是协定的签约国。 合并后的曼哈顿计划中,英国科学家发挥了重要作用。1945年,美国对日本使用核武器前,获取了英国的同意。尽管1944年9月签署的海德公园备忘录规划了战后的英美合作,美国方面战后继续合作的热情消退,更是终结了技术合作。1948年1月7日,美、英、加三国达成了一项暂时妥协,这一妥协允许三国间进行有限的技术信息共享,并正式废止了魁北克协定。.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魁北克协定

警察国家

警察国家(又譯警察社會;Police state),為政治學及社會學術語,描述一种政府自称為人民的監護者及擁有法定權力,在缺乏法律程序的前提下以行政力量控制人民及違反人民意願,指導人民如何生活的社會。.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警察国家

警民衝突

警民衝突,是警察在執法時與民眾之間發生衝突的事件。因應嚴重程度及觀點與角度的不同,警民衝突有時評定為造反、暴動、起義、公民抗命等。在部份國家發生嚴重衝突時,政府可能會調派軍隊配合或取代警方以平息甚至鎮壓衝突事件。.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警民衝突

诸星清佳

诸星清佳(),北海道札幌人,日本记者。.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诸星清佳

豪爾赫·普拉多·查韋斯

豪爾赫·普拉多·查韋斯(西班牙文:Jorge del Prado Chávez,1910年8月15日-1999年8月13日)是一位秘魯政治人物,於1966年至1991年年間擔任秘魯共產黨總書記。.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豪爾赫·普拉多·查韋斯

鲁奇·加里尼

鲁奇·加里尼(Luigi Galleani,1861年 – 1931年11月4日)是20世纪时一位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在1901至1919年间被驱逐出意大利国境时活跃于美国政坛。他因提倡用暴力对付体制——包括刺杀“暴君”和“人民的敌人”——而闻名。。他在美国的追随者——“加里尼主义者”——在1914到1932年间企图实施一系列的炸弹袭击和暗杀行动。据称这群人与1920年时造成了38人死亡的的华尔街爆炸事件有关。时至今日,加里尼被视作一名无政府共产主义者和一名暴动无政府主义者。.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鲁奇·加里尼

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

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Борис Львович Васильев,),苏联作家、编剧、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军人。代表作为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

貝納多·貝托魯奇

貝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意大利編劇、電影導演。憑電影《末代皇帝》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最佳影片、金球獎最佳導演等多個獎項。在2011年第64届戛纳电影节上获颁荣誉金棕榈—终身成就奖。.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貝納多·貝托魯奇

費希平

費希平,中華民國政治人物,遼寧省遼中縣人,國立北平大學(已併入北京大學)政治經濟學--畢業。 费希平是中华民国第一屆立法委员,亦是台灣第一个反对党民主進步黨的創党成员,但后因國會全面改選運動與其終身職立委的身分有所衝突,加上民進黨主席黃信介操之過急,對其退職一事運作形成逼宮之勢,因此在1988年7月19日民進黨中常會後,發表不滿民進党的台獨傾向的聲明,並憤而退黨。其退黨後曾短暫持續兩岸和平工作,退職後則被家人接到美國洛杉磯,並於2003年2月逝世。.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費希平

賈德幹

賈德幹爵士,OM,GCMG,KCB(Sir Alexander George Montagu Cadogan,),英國資深外交官及公務員,1934年至1936年任英國駐華大使,1938年至1946年任外交部常務次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1946年至1950年出任首任英國常駐聯合國代表。 賈德幹在1908年加入外交部,1923年起任國際聯盟司司長,任內支持和推動國聯的裁軍計劃,並於1930年起兼任國聯裁軍委員會委員,以及於1932年率英方代表團出席日內瓦會議商討裁軍,但因為九一八事變和法西斯力量抬升等因素,會議成果有限。1934年出,賈德幹出任英國駐華公使、1935年改任大使,任內與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委員長等人建立良好關係,並就對華經濟援助和貸款等議題與國府展開談判。1936年,他調返外交部本部,1938年起出任外交部常務次官,在外交事務上獲得歷任首相和外相的信任,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參與制定英國的外交策略。 雖然賈德幹曾於1938年支持英揆張伯倫與希特拉簽訂《慕尼黑協定》,但1940年邱吉爾接任首相後,他仍繼續多次出席戰時內閣會議,就外交事務提供意見,還多次跟隨邱吉爾等人參與盟國的會議。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當中,他代表英方參與草擬《開羅宣言》,期間建議將宣言內東四省和台灣等地「歸還中華民國」的字眼,修訂成「當必由日本放棄」,有關建議受到中、美代表反對,最後作罷。二戰後期,他參與籌組聯合國,是聯合國創立的關鍵人物之一,並且在1944年以英方首席代表身份出席敦巴頓橡樹園會議,以及於1945年的三藩市會議見證《聯合國憲章》簽署。工黨艾德禮政府在1945年上台後不久,他旋於1946年獲任命為首任英國常駐聯合國代表,至1950年卸任,結束近42年的外交生涯。 退出外交部後,賈德幹自1951年起出任蘇伊士運河公司董事,1952年獲英揆邱吉爾委為英國廣播公司董事局主席,然而,他為免在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產生利益衝突,被迫在1957年初辭去兩家公司的職務。賈德幹在1968年逝世,他在身後1971年出版的日記是研究二戰歷史的重要一手史料之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賈德幹

贝尼托·墨索里尼

贝尼托·阿米尔卡雷·安德烈亚·墨索里尼(Benito Amilcare Andrea Mussolini,,)是一位意大利记者和政治人物,曾任意大利王国第40任总理,同時也是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墨索里尼於1925年獲得政府首脑的身份,而且以「領袖」的称号巩固了自己的权臣地位,並自同年一直至1943年7月25日期間於義大利实施独裁统治,1938年3月30日亦獲得了意大利最高軍銜「最高帝国元帅」,墨索里尼後於1943年7月失勢下台,被意大利新政府拘捕,之後被德國派出的特種部隊救出,改任德國的傀儡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政府总理。 墨索里尼早年信仰社会主义和无神论,1900年加入了当时激进的左翼政党意大利社会党,1911年因反对意大利在利比亚对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在监狱中度过了5个月,1912年成为意大利社会党的领导成员和党报《》(Avanti!)的记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剧烈地改变了墨索里尼,从反干涉主义转向战争狂热,1914年11月5日墨索里尼在米兰创建了左翼干涉主义报纸《意大利人民》,思想的转变也导致他在1915年退出了意大利社会党。意大利于1915年4月改加入协约国进入战争后,墨索里尼报名参战。後來英國唯恐意大利會繼俄國之後退出大戰,暗中以每週100英鎊的高額報酬收買墨索里尼,讓墨索里尼在他主編的報上繼續鼓吹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经济和人员上损失巨大的意大利虽属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上被“三巨头”所排挤,没有获得期望中的“报酬”,这给意大利带来了战争失利外的进一步的耻辱感。1921年墨索里尼建立了国家法西斯党,在战后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意大利,具有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工会特点的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中产阶级、地主及工业资本家的支持。 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发动向罗马进军的政变,10月30日被意大利国王埃马努埃莱三世任命为总理并组建内阁。出于对内战和社会主义者反君主制特点的担忧,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国王的支持,并取得了1924年4月6日大选的壓倒性胜利,取得67%多數的議席。同年6月10日墨索里尼的主要政敵:意大利社会主义政治家吉亚科莫·马泰奥蒂遭到暗杀。继而墨索里尼在1925年1月宣布国家法西斯党为意大利唯一合法政党,从而建立了法西斯主义独裁统治。 1935年开始与德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接触,德、義於1939年5月22日签订钢铁条约。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加入轴心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同年9月27日,意大利、德国、日本签署三国同盟条约。1943年在意大利经历了一连串的军事失败后,7月24日大法西斯议会通过了对墨索里尼的不信任动议,翌日,墨索里尼被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解职并逮捕,软禁在大萨索山的一间别墅裡。同年9月12日德軍发动橡树行动,成功营救出被软禁的墨索里尼。随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建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与南部已被盟军占领的意大利王国分庭抗礼。1945年4月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开始崩溃,4月27日偽装成德国军人的墨索里尼在逃往瑞士的途中被意大利共产党游击队发现并俘虏,翌日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貝塔西在科莫省梅泽格拉镇的一个叫的村庄被枪决。他们的尸体随后在4月29日被运到米兰,并被倒吊在洛雷托广场的一个加油站顶上示众。墨索里尼的尸体在1946年被法西斯主义支持者盗挖,后被意大利政府扣押10年,直到1957年才交还给他的遗孀雷切尔·墨索里尼在他的故乡普雷达皮奥下葬。.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贝尼托·墨索里尼

费加罗报

费加罗报(Le Figaro)是法国的综合性日报,也是法国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報導立場屬中間偏右派。 《费加罗报》创立于1825年,其报名源自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政治喜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主人公费加罗。费加罗是法国文学传统中的一个倍受人们尊重的文学人物,包括左拉、莫里哀、纪德在内的很多文学大师都以其为主人公进行过创作。通常,《费加罗报》也被认为是法兰西学院的公刊,因为为数众多的法兰西学院院士曾在该报纸上发表作品。该报的报头和座右铭“倘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亦无意义”(Sans la liberté de blâmer, il n'est point d'éloge flatteur)取自《费加罗的婚礼》最后一幕中主人公的独白。 《费加罗报》隶属于沙克报业集团。该集团在法国和比利时共拥有超过70种法语媒体。其总部位于巴黎。.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费加罗报

费德里戈·加西亚·洛尔卡

费德里戈·德爾·薩格拉多·科拉松·德·赫蘇斯·加西亚·洛尔卡(,又译作洛加、洛尔加、羅卡或洛迦,),西班牙诗人、剧作家。現被譽為西班牙最杰出的作家之一。Ian Gibson, The Assassination of Federico García Lorca.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费德里戈·加西亚·洛尔卡

费拉拉犹太会堂

费拉拉犹太会堂暨博物馆(Sinagoghe e museo ebraico di Ferrara)是意大利费拉拉的一座犹太会堂,位于马志尼街95号一座建于1421年的历史建筑内。其所在的犹太区历史悠久,曾经相当兴盛,有三个犹太会堂。二战期间另外两个均被法西斯破坏,这是费拉拉唯一幸存的犹太会堂Sacerdoti, Annie, Guide to Jewish Italy, Rizzoli, New York, 2003, 2004 English edition, pp.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费拉拉犹太会堂

贾科莫·普契尼

贾科莫·安东尼奥·多米尼科·米凯莱·塞孔多·马利亚·普契尼(Giacomo Antonio Domenico Michele Secondo María Puccini,),義大利作曲家。著名的作品有《波希米亞人》、《托斯卡》與《蝴蝶夫人》等歌劇,这些也是当今世界上经常演出的歌劇。這些歌劇當中的一些歌曲已經成為了現代文化的一部份,其中包括了《賈尼·斯基基》的《親愛的爸爸》與《杜蘭朵公主》中的《公主徹夜未眠》在內。.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贾科莫·普契尼

超國家主義 (日本)

超国家主义 (超国家主義,ultra-nationalism),是20世紀初葉日本以北一輝為首的带有国家社会主义色彩的法西斯主義政治思潮與運動。.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超國家主義 (日本)

超现实主义文学

超现实主义文学是继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之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又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重要流派。超现实主义文学诞生于1924年的法国,从1924到20世纪60年代历时半个世纪,扩及欧美24个国家。这一流派有明确的政治、社会和文学理论以及一套实验性的艺术方法,但情况极为复杂。作为一场广泛的文艺运动的超现实主义思潮影响及为广泛,但单就文学领域而言,实际成就仅局限于诗歌领域。 从许多方面看,超现实主义是兰波文学主张的直接继承。兰波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他在《第二种疯癫:字的炼金术》(《地狱一季》)倡导“凭着幻觉、错觉来写诗”,可以说是第一次指明了超现实主义的方向。20世纪初的未来主义者在极端反传统的态度上和对未来的渴望上也对超现实主义者有影响,阿波利奈尔把他的剧本《蒂蕾西亚的乳房》(1917)称为“超现实主义戏剧”,更是这一称谓的滥觞。 但对超现实主义形成影响更大的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青年知识分子带来的幻灭感、对现状的不满、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反叛,以及随之而来的非理性主义思潮。超现实主义的前身是盛行于1916-1923年之间的达达主义运动,其参与者大部分都参加过大战。达达主义者反对一切体系,号称要摧毁一切偶像,乃至艺术本身。他们以笛卡尔的名言“我甚至不想知道我在我之前是否有过人”为座右铭。由于过于极端,达达主义并没有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文艺流派,但其价值在于为其后文艺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许多超现实主义者都曾参与过这一运动,包括诗人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和画家达利等。 此外,亨利·柏格森关于理性只能认识外表,只有直觉才能认清本质的理论,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是精神的真正实际,梦幻和艺术同源,艺术工作等于做梦等等理论都对超现实主义产生重大的指导性影响。.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文学

跨國公司

跨國公司、多國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MNC),經常被稱為跨國企業(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NE),是在多个国家有业务,通常规模很大的公司。这些公司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區设有办事处、工厂或分公司,通常还有一个总部用来协调全球的管理工作。亦有超國家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TNC)、國際公司(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世界公司」 此稱呼應衍生自翻譯問題,譯者刻意以此稱呼凸顯效應以及較能使初學者明白其意義。等稱呼。跨国公司通常利用承包商来製造特殊的商品,外包的經營手法也經常被使用。 大型的跨国公司其预算甚至超過許多國家的政府預算。它們對全球政治具有很大的外交影響力,這不僅是因為它們直接影響到許多政治人物選區的經濟以外,也是因為它們在公關與政治遊說上提供了資金來源。一個國家中的地區之間以及國家與國家之間都會彼此競爭以爭取跨國公司來到它們的地方設點(以及隨之而來的稅收、工作機會和經濟提升)。國家與地區政府通常會提供优惠条件来吸引跨国公司,比如財税优惠、承諾給予政府協助或较低的环境标准。也因此,類似的國際投資雖然多少帶著社會意識,其短期內能獲得巨大利益且四處流動的特性,經常給世人一種「是否逐步剝奪各國在經濟與社會方面的權力,甚至一步步掌控全球」的擔憂與批評。第33任美國副總統亨利·阿加德·華萊士評論法西斯主義時說,與主權國家的政府比起來,真正掌控全球權力的是跨國公司,而且以美國的跨國公司為主:「如果將法西斯的內涵定義在一種『以金錢與權力最大化為終極目標,並不惜利用各種手段達到它』,那美國已有成千上萬個法西斯主義者了。(If we define an American fascist as one who in case of conflict puts money and power ahead of human beings, then there are undoubtedly several million fascists in the United States.)」2016年1月22日,工人國際委員會台灣表示,以美國為首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會讓跨國公司剝奪國家主權。 世界上最早的跨国公司是1600年成立的英國东印度公司和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跨國公司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研究所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研究所(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是一所位於美國阿拉巴馬州歐本市的自由意志主義研究所,研究的領域包括了經濟學、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米塞斯研究所是為了紀念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經濟學家路德維希·馮·米塞斯,並發揚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和政治理念。研究所的全部經費來源都是依靠私人的捐款。 米塞斯研究所並沒有將自身視為是傳統的智庫。雖然研究所與一些自由意志主義的政治家如共和黨眾議員榮·保羅和組織有密切的合作關係,但它並沒有實際參與公眾政策的實行。研究所也沒有和任何政黨有正式的結盟—包括自由党在內,也沒有從任何政黨接獲捐款。研究所的政策也指明不會和任何公司或其他組織簽訂協議。 世界各地有許多與米塞斯協會同名的組織,包括了比利時、波蘭、阿根廷、墨西哥、俄羅斯、羅馬尼亞,不過研究所與他們並沒有正式的往來。 研究所的格言Tu ne cede malis sed contra audentior ito來自古羅馬詩人维吉尔,意味著:「不要向邪惡低頭,而是要更勇敢地繼續與之對抗。」米塞斯早年選了這句話作為他一生的座右銘。.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研究所

路易吉·伊諾第

路易吉·伊諾第,OMRI(Luigi Einaudi,),生於意大利皮埃蒙特库内奥省卡鲁(Carrù),經濟學者與政治人物。在1948年至1955年間,擔任第二任義大利共和國總統。.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路易吉·伊諾第

路易吉·玛丽亚·阿贡里尼

路易吉·玛丽亚·阿贡里尼(Luigi Maria Ugolini;)意大利考古学家。 出生于罗马涅的贝尔蒂诺罗,父亲是一位贫穷的制表匠。阿贡里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服役于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地部队(Alpini),后进入博洛尼亚大学学习考古学。阿贡里尼的出色天赋受到意大利法西斯官员的赏识,并于1924年被作为考古队队长派往阿尔巴尼亚。阿贡里尼主持挖掘腓尼基、布特林特、马耳他等地的遗址。他也因挖掘布特林特遗址而声名大噪。 阿贡里尼因其与法西斯意大利官员的微妙关系而获得了大量政府资助。他曾在战争中肾部受伤,1930年代,因发掘工作而得了重病。1936年被迫离开布特林特考古发掘现场,回到家乡疗伤,并于1936年逝世。 Category:意大利考古学家.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路易吉·玛丽亚·阿贡里尼

路易吉·达拉皮科拉

路易吉·达拉皮科拉(Luigi Dallapiccola,),意大利作曲家。.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路易吉·达拉皮科拉

路易吉·法克塔

路易吉·法克塔(Luigi Facta;),是一位意大利政治家,新闻工作者和意大利在贝尼托·墨索里尼统治之前的最后一任首相。 法克塔出生在意大利都灵省皮埃蒙特大区的皮内罗洛。他学习法律并成为一名记者,1892年被选举为皮内罗洛的意大利众议院议员从而走上从政之路,在议员位子上做了30年。他是意大利自由党的一名成员,他在国会的大部分时间担任联合政府的司法和内政部副部长。他也是1910-1914和1920-1921年的财政部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法克塔支持意大利中立,但是当意大利加入一战后转而支持战争。他的儿子在战争中身亡,他称为将自己的儿子贡献给他的祖国而感到自豪。 法克塔在1922年2月被任命为意大利首相。当时意大利正处在政治混乱中,并且在处理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的暴动。当墨索里尼决心向罗马进军时,法克塔做出回应并想要宣布戒严令和派遣军队阻止墨索里尼,而这一宣布在生效前需要君主的签署。法克塔总是拒绝解释导致国王维托里奥·伊曼纽尔三世不签署紧急状态公告的秘密原因。接下来的日子法克塔和他的政府顺从地展示他们没有批准国王的决定。国王随后授权墨索里尼组织一个新的政府。 1924年,国王维托里奥·伊曼纽尔三世任命法克塔为参议员。 法克塔于1930年在皮内罗洛逝世,公众相信他过于软弱和忠于国王,因而未能扮演一个更积极阻止墨索里尼和法西斯主义兴起的角色。.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路易吉·法克塔

軍事獨裁

軍事獨裁(military dictatorship),又稱军政府(military junta),一種獨裁政体形式,獨裁者透過軍隊維持其政治權力。.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軍事獨裁

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

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是大日本帝国时期日本内阁的一项制度,军部大臣(指陆军省陆军大臣、海军省海军大臣)任用资格须是现役軍官的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及日本投降後废除。.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

軍政 (政體)

軍政(stratocracy),又稱軍人專政、軍閥政治,一種由軍人擔任國家元首,由軍隊進行直接控制的政體形式,在此政體下由軍人組成的政府稱為軍事政府。絕大部份軍政是經過政變或軍事占領而建立起來的,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實施軍事法律,或宣布永久性緊急狀態。 在一般情況下,軍政的大部份人員均來自軍隊之內的軍人。有些軍政會吸納一些文職官員,但軍事統帥仍然掌握著最高權力。軍政會標榜自己無黨派,並指責文職政治家腐敗。 軍事獨裁與軍政,在概念上很類似。差別在於,軍事獨裁政府的权力不一定是强行取得的,有时甚至得到了法律的授权。而在军政国家中,政权机关和军事机关通常是同一个实体。 軍政的例子包括缅甸的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宪法和立法机构完全废止,幾乎所有的政府機關,都由軍隊直接控制,这种做法不同于其它大部分军事独裁政权。.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軍政 (政體)

黨國體制

國體制(简称黨國),政治學名詞,是一黨制政府的政治理想,由執政黨掌握絕對權力,代表國家行使主權,並而全面控制國家機器的政體。黨國與憲政主義國體之根本不同,在於前者的主權直接屬於黨組織而非後者的國民,即使國家憲法亦清楚表明服務黨組織。國民若希望參政,得先成為黨員甚至幹部。除非黨章特別規定,否則法律在理論上無權規範黨員;一旦黨組織介入,司法及執法機關不得審訊、偵緝甚至調查相關人士。因此黨國體制下並無所謂三權分立,因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的權力只是隸屬黨組織的不同部門而已。 黨國體制現時主要在由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國家實行,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古巴共和國,以及前共產主義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此外,在非共產主義國家的厄立特里亞國、德涅斯特河沿岸、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以及南蘇丹共和國等,也有類似的體制出現。歷史上奉行法西斯主義的納粹德國及其傀儡國,中國國民黨威權統治統治下的中華民國,以及二戰時期的日本也多數為黨國一體的行政體制。.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黨國體制

黑六论

黑六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在1968年进行整党建党之初集中批判的刘少奇的所谓六个修正主义“反动”理论。这六个理论均见于刘少奇1949年后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发表或支持发表过的言论,以及其在1939年发表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并均在1967年前后分别受到过批判。.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黑六论

黑色

黑色是具有多种不同文化意义的颜色。.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黑色

黑海艦隊

黑海舰队(俄语:Черноморский флот)是俄罗斯(以及苏联)的一支海军舰队,苏联时叫红旗黑海舰队(Краснознаменный Черноморский флот)。这支舰队的行动范围是黑海和地中海,它在黑海和亞速海有数个基地,其主基地是位于克里米亚港口城市塞凡堡。 1954年蘇聯把克里米亚劃歸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2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被允許继续使用这个港口作为其军事基地,在过去十数年中导致多次两国之间的外交冲突。按条约俄罗斯将于2017年撤出塞瓦斯托波爾,於2010年簽約再度延長25年。每年俄罗斯向乌克兰繳纳一亿美元作为其基地的租金。2014年克里米亚归属公投后,克里米亚共和国宣布和塞瓦斯托波尔一起从乌克兰独立;塞瓦斯托波尔以联邦直辖市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并被编入克里米亚联邦管区,黑海艦隊繼續控制當地。由於俄羅斯控制該區,因此中止向烏克蘭繳付租金。.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黑海艦隊

黑手党

黑手黨(Mafia,Sicilian Mafia)是一種有組織犯罪集團,其主要活動是勒索保護費、對犯罪分子之間的爭執進行仲裁,以及組織和監管非法協議和交易。最早起源於19世紀中葉的意大利西西里島。隨著19世紀末西西里和南義大利的移民潮,黑手黨的勢力也延伸到美國東岸和澳洲。在北美地區,黑手黨通常是泛指義大利人組成的犯罪組織,成員不只限於西西里島人。 時至今日,“黑手黨”這個名詞不單單指這些意大利裔的犯罪份子。世界其他国家地區,也存在著类似黑手党的社团组织,如:俄羅斯黑手黨、日本的極道、中国的三合會等。這些份子有時也被稱之為當地的黑手黨,但日常所指的黑手黨,仍然指這一班美國的西西里裔犯罪份子。另一方面,同樣是意大利人,但位於那不勒斯的犯罪組織並不叫黑手黨,而是另外有一個叫“克莫拉(Camorra)”的名稱。而位於拉布里亞地區、南美及至歐洲其它地區的意大利黑手黨則名為“光榮會(Ndrangheta)”。據說其成員作案後,往往在現場留下一個用蠟紙印出來的黑手印,向警方示威,這就是“黑手黨”中文名称的由來。 2014年,由於一名三歲幼童冤死於黑手黨的交火,羅馬天主教會教宗方濟在意大利宣佈,將所有黑手黨成員處以破門律,逐出教會。.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黑手党

迪诺·格兰迪

迪诺·格兰迪(Dino Grandi,),意大利政治家、外交家、贵族,第一代莫尔达诺伯爵。他以二战末期发起罢免墨索里尼首相职务的决议(格兰迪决议)而知名。 生于莫尔达诺的一个农家中,1913年进入博洛尼亚大学学习法学,并活跃于新闻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加入意大利军队,1919年毕业,此时一战也已结束。他退伍后来到了伊莫拉并成为了律师。 格兰迪认同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应该参加一战的观点。他曾经强烈地反对法西斯主义,但后来转为认同,并加入了国家法西斯党。1921年5月众议院选举中,他当选议员。墨索里尼上台后,格兰迪于1923年被选为副议长。1924年担任内务次官、翌年任外务次官,1929年就任外交大臣。在任期间,格兰迪努力维持着意大利的中立立场,并同英国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后来,格兰迪调任驻英大使,在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中以及二战爆发之前紧张的国际局势之中,努力缓和与英国的紧张关系。 1939年自英国回国,担任法务大臣,以及的议长。1943年,盟军入侵西西里,意大利节节溃败。7月24日,格兰迪在国家法西斯党的最高会议法西斯大委员会上,指责墨索里尼对战争的败北负有责任,提议解除其首相职务、还政于国王,获得通过,是为格兰迪决议。这项决议最终导致了墨索里尼的倒台和被捕。 纳粹德国在意大利北部扶植建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后,在1944年1月的维罗纳审判上,格兰迪被认定为犯有叛国罪,缺席判处死刑,然而格兰迪已经在1943年8月就流亡到西班牙去了。此后,他先后移居到葡萄牙、阿根廷以及巴西等国,并在1960年代回到意大利,经营养猪业生意。1988年病逝于博洛尼亚。 Category:義大利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国家法西斯党人物 Category:義大利法西斯主義者 Category:義大利反共主義者 Category:義大利政治人物 Category:義大利外交官 Category: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人 Category:被缺席审判判处死刑人物.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迪诺·格兰迪

迈克尔·哈内克

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奧地利電影導演,生於德國慕尼黑。迈克尔·哈内克的作品可分為奧地利時期跟法國時期,以社會議題而聞名於世。他的法國時期有兩部作品獲得大獎:2001年的《鋼琴教師》為他拿下2001年坎城影展的評審團大獎(以及雙料最佳男、女演員),2005年的《隱藏攝影機》再奪下2005年坎城影展的最佳導演,並在2005年的歐洲電影獎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Daniel Auteuil)、最佳剪接等等獎項。2009年以《白色緞帶》在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奖。2012年他以《愛·慕》再度斩获第6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也是三年內第二度獲得該獎,成為史上第7位獲得兩次金棕榈奖的導演。.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迈克尔·哈内克

近衛文麿

近衞文麿(),日本昭和時代前期的政治人物。上世纪初時曾三度出任日本首相。日本大政翼赞会的創始人之一,该会被广泛被认为是与同时代之德国纳粹党、法西斯党相似的独裁政治社团。 歷任;貴族院議員、副議長(第10任)、議長(第9任),第34、38、39任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外務大臣,拓務大臣,農林大臣(臨時代理),司法大臣,國務大臣等職銜。 出身于宮廷貴族五攝家之一『近衛家』第30任宗主,後陽成天皇的12世裔孫。近衞笃麿公爵长子。京都帝国大学法学部毕业。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動初期的内阁总理大臣,大戰中日本核心人物之一,日本投降時仰藥自盡。 其外孫細川護熙曾於1993年至1994年出任內閣總理大臣,成為二战之後日本首位非自民黨出身的首相。.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近衛文麿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2005年电视剧)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是2005年5月6日于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强档首播的一部以俄罗斯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所著作的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而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而特别制作,全剧共20集。.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2005年电视剧)

霍爾-賴伐爾協定

霍尔-赖伐尔协定 (英语:Hoare-Laval Pact))是英法与意大利在1935年12月的协議草案,但從未落實。其時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正在侵略阿比西尼亚 (今埃塞俄比亚) ,而英国外长与法国总理皮埃尔·赖伐尔則試圖滿足意大利於第二次意阿战争的要求。 根据协定,意国可以得到阿国東部的欧加登与北部的提格里大部,并且得以控制该国南部的经济。作為交換,意國則承諾給予當時為內陸國家的阿比西尼亚在其治下的阿萨布(在今厄立特里亚),使阿國得到海岸线。墨索里尼已准备同意协定,但仍认为要等待数日,以期向国民交待此事。然而,在12月13日,一份法国报纸披露计划内容,并加以谴责。英国政府马上宣称它与协定毫无关联;负责议定协约的霍尔与皮埃尔则被迫下台。 当时,英法都希望让意大利留在她们的斯特雷萨阵线,以抵抗正在急速崛起的纳粹德国。那边厢,由于意军表现不佳,行动统帅埃米利奥·德博诺指挥不济,而阿国人民又奋力抵抗入侵,所以墨索里尼希望能尽快了結戰事。 由于墨索里尼在1934年根据英法的计划,出兵到意大利东北的边境,成功阻止了德奥合并,所以他预期两国会容忍他的军事行动。协议失败了,但意大利仍未停止入侵阿国。1936年5月5日,意军攻入阿国首都亚的斯亚贝巴。5月9日,意大利政府把它原本的殖民地厄立特里亚、意属索马里兰与阿比西尼亚合并,建立了意属东非之殖民帝国。6月30日,被迫流亡英国的阿国国王海尔·塞拉西一世在国际联盟会上公开谴责意大利的侵略行为(尤其在战场上使用芥子毒气,连平民与红十字会人员也遭到波及)。国联也谴责意大利,令墨索里尼决定在1937年12月11日撤出国联。国联对原属会员国的意大利之经济制裁也宣告无效。 以上协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颇为重要,皆因它彻底暴露了英法与国联在对抗具侵略性之法西斯主义行动时搖擺不定,並無意採取果斷措施。著名英国历史学家A·J·P·泰勒更指出,調停失敗令国联“正式死亡”(killed the League),而協議本身「相當明智」,因為它將能「了結戰爭,滿足意大利,又使得阿比西尼亞成為一個更易於整合的民族疆域(意指欧加登和提格雷居民與其時於意大利治下的厄立特里亞和索馬里同文同種;日後該兩國獨立後,亦先後與依索匹亞發生戰爭);而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则认为,企图挑战意大利实在过于危险,所以只是无稽之谈—基于当时英国的军事与海军力量衰弱,故此她尝试与意大利议和也是无可厚非。.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霍爾-賴伐爾協定

霍查主义

霍查主义(Hoxhaizmi;Hoxhaism),又称恩维尔主义(Enverizmi),是以原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恩维尔·霍查的名字命名的政治理论体系。 1970年代,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和中国共产党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意识形态分歧。霍查强烈反对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认为该理论是“阶级斗争熄灭论”。霍查还认为毛泽东同美国改善关系的做法是投靠美国,反对苏联,联合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反对另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是机会主义行为。霍查还不点名批评毛泽东在安哥拉内战中向美国、南非支持的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提供军事援助以及“勾结”铁托、蒙博托、皮诺切特、佛朗哥等人的做法,认为“自称‘世界人民的红太阳’的人,却极其无耻地背叛了世界人民,这充分暴露出了其企图做所谓‘第三世界’霸主的赤裸裸的修正主义反动本质”。 毛泽东死后,中阿两党矛盾逐渐公开化,国际反修正主义运动分裂。1978年,霍查公开发表理论著作《帝国主义与革命》,猛烈批判各种“修正主义”,尤其是毛主义,标志着霍查主义的形成。 霍查认为“毛泽东的思想绝不是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当时的苏联、中国、南斯拉夫是三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霍查还标榜1978年后的阿尔巴尼亚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霍查主义者自认为他们坚决保卫了斯大林的事业,真正继承了斯大林主义,猛烈抨击其它共产主义思潮(托洛茨基主义、铁托主义、赫鲁晓夫主义、毛主义、欧洲共产主义、卡斯特罗主义、格瓦拉主义)为“修正主义”。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曾经成功吸引了很多国家的毛派政党转向霍查派,尤其是在拉丁美洲(如巴西共产党、哥伦比亚共产党(马列)、厄瓜多尔马列主义共产党)。 在1991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政权瓦解后,原来亲阿尔巴尼亚的霍查派政党围绕着马列主义政党和组织国际会议 (团结和斗争)继续活动,出版刊物《团结和斗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霍查主义

錫安主義

錫安主義(ציונות/,الصهيونية/),中文通譯「猶太復國主義」,也称「猶太圣会主義」,是猶太人發起的一種民族主義政治運動和猶太文化模式,旨在支持或認同於以色列地帶重建「猶太家園」的行為,也是建基於猶太人在宗教思想與傳統上對以色列土地之聯繫的一種意識形態。 猶太人是一個源自古代近東地區黎凡特的特殊民族,其居住地迦南(即以色列地)在历史上一直斷斷續續地存在過猶太王國及其自治領。根据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教义,以色列地带为犹太人的应许之地。有人类学研究认为,该地区曾经于铁器时代存在过犹太部落王国,时间约在公元前10世纪或公元前9世纪。 在猶太復國運動發展初期,錫安主義是世俗化的,也是一定程度上對19世紀時在歐洲的以天主教徒為首的社會中十分猖獗的反猶主義的一種回應。從1世紀開始,猶太人遭受來自羅馬天主教會不同程度的歧視和迫害,原因當時天主教認為是猶太人被認為對耶穌受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居住在阿拉伯和北非地區的猶太人則相對而言得以和當地人較為和睦地相處 http://www.ifamericansknew.org/history/origin.html#early The Origin of the Palestine-Israel Conflict, Jews for Justice in the Middle East, 2001。在經過一連串的進展和挫折,以及在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大屠殺中摧毀了歐洲的猶太族群後,錫安主義的民粹運動於1948年達到了高潮。犹太人全国委员会于1948年5月14日发布了《以色列独立宣言》,现代以色列建国。.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錫安主義

范理申

--,KG,PC(Nicholas Addison Phillips, Baron Phillips of Worth Matravers,),--,英國資深法官,2008年至2009年出任上議院末任首席常任上訴法官,2009年至2012年轉任聯合王國最高法院首任院長。 --勳爵於1962年考獲執業大律師資格,擅長商業法和海事法,1978年成為御用大律師,1982年出任特委法官,到1987年獲任命為高等法院法官,任內曾主審巴洛克洛斯詐騙案和麥士維詐騙案。他在1995年出任上訴法院法官,至1999年出任上議院常任上訴法官,翌年再升任卷宗主事官,期間曾於1998年至2000年任牛腦海綿狀病變調查委員會主席,調查政府在瘋牛症事件中的失誤,另又於1999年參與審理智利前總統皮諾切特的引渡聆訊。 未出任首席常任上訴法官和最高法院首任院長以前,--曾在2005年至2008年出任英格蘭及威爾斯首席法官,成為兩地法官之首。在多年的司法首長生涯中,他推動了不少重大改革,比較重要的包括廢除上議院的司法職能,並設立全新的最高法院、大幅簡化法官的傳統服飾、以及推廣在課刑時使用社區刑罰以取代傳統的監禁刑罰。--任內還多番強調人權與《1998年人權法令》的重要性,但有輿論批評《人權法令》導致了司法干預和司法積極主義的抬升。 在最高法院院長任內,他作出了不少重要的判決,其中包括在2009年裁定銀行無需向客戶退還因未經授權透支而徵收的高昂費用;以及在2010年裁定涉嫌詐取國會津貼的前下議院議員不可運用國會特權,使他們不能避過與普通人一樣在法院接受刑事司法審訊。原本在2013年1月才屆滿退休年齡的--在2011年10月宣佈於2012年9月提早退休,此後轉任香港終審法院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非常任法官。為了表彰他對司法界的貢獻,他在2011年榮獲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頒授屬於最高騎士榮譽的嘉德勳章。.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范理申

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

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托列略,第一代萨马兰奇侯爵(Joan Antoni Samaranch i Torelló,),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西班牙體育官員,從1980年至2001年擔任第7任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逝世后,西班牙举国为其举行国葬,国际奥委会在天津市静海區团泊新城健康产业园设立了萨马兰奇纪念馆。.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

胡安·裴隆

胡安·多明戈·裴隆(Juan Domingo Perón;),阿根廷總統、阿根廷副總統、阿根廷政治家,阿根廷迄今為止任職時間第二長的阿根廷總統,統治阿根廷長達11年。.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胡安·裴隆

胡安·普约尔·加西亚

胡安·普约尔·加西亚,MBE(加泰罗尼亚语、Juan Pujol García;)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将自己打造成为一名双重间谍,为交战双方的英国和纳粹德国服务:在英国方面,他的代号为嘉宝(),而在纳粹德国方面,他的代号为阿拉贝尔()。在整个二战过程中,普约尔是极少数在交战双方国家都被授勋的人士,甚至可能是唯一的一位,他既从英国方面获得了大英帝国勋章,也从纳粹德国方面获得了铁十字勋章。 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普约尔逐渐对内战双方所提倡的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都产生了厌恶情绪,因此,在二战开始后,他立志成为同盟国的间谍,“为了让人性更美好”而贡献力量。普约尔和他的妻子Seaman (2004).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胡安·普约尔·加西亚

胡佛研究所圖書檔案館

胡佛研究所圖書檔案館是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圖書館與檔案館。檔案館最初的收藏來自史丹福大學校友赫伯特·胡佛成為美國總統之前的檔案。.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胡佛研究所圖書檔案館

胡志明在中华民国被扣事件

胡志明在中华民国被扣事件是指1942年胡志明被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扣押后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营救出狱的事件。胡志明于1944年8月9日被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释放,一共羁押1年11月零15天。.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胡志明在中华民国被扣事件

阿尔及利亚共产党

阿尔及利亚共产党(阿拉伯语:حزب شيوعي جزائري;法语:Parti Communiste Algérien)是阿尔及利亚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 1926年,法国共产党阿尔及利亚支部成立。1936年10月,在阿尔及利亚共产党人特别大会上宣告独立建党。成立伊始,该党就把推翻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作为首要任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阿尔及利亚共产党积极开展反对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以及法国维希政府的斗争。1939年,该党被法国殖民当局禁止活动,于是转入地下。1943年,该党恢复合法活动。1946年,该党发表宣言,强调联合一切民主力量,消灭殖民政权,建立民主共和国。1951年,该党倡议建立了阿尔及利亚保卫和尊重自由阵线。1954年,该党积极参加了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发动的武装起义。 1962年7月阿尔及利亚独立后,阿尔及利亚共产党获得合法地位,积极支持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人艾哈迈德·本·贝拉的民主改革政策。1964年,依据阿尔及利亚当局的一党制政策,该党被禁止活动并解散。1966年,原来的阿尔及利亚共产党人另外成立了社会主义先锋党。 Category:非洲共产党 Category:阿尔及利亚政党.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阿尔及利亚共产党

阿尔多·莫罗

阿尔多·莫罗(Aldo Moro,)意大利政治家,1963年至1968年及1974年至1976年两次出任意大利总理,是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任职最长的总理之一,共任职六年多。 莫罗是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的重要领袖之一,他被看作是一名知识分子和尤其是在他自己党内的争论中,非常有耐心的中间派。 1978年3月16日他被左翼极端恐怖组织红色旅绑架,并于55天后被杀害。.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阿尔多·莫罗

阿尔巴尼亚历史

阿尔巴尼亚的历史是欧洲历史的一部分。.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阿尔巴尼亚历史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语:Republika Popullare Socialiste e Shqipërisë,缩写为RPSSh)为1946年至1991年间在阿尔巴尼亚存在的社会主义政权。 1939年,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占领阿爾巴尼亞王國,1943年,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投降,但阿爾巴尼亞王國又被納粹德国占领。1944年,在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倡议下成立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会议,恩维尔·霍查任主席。1944年11月29日,阿爾巴尼亞全境獲得解放。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41年创建。恩维尔·霍查为该党领袖。1945年12月,全国第一次普选举行,劳动党获得执政地位。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1976年12月28日,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恩維爾·霍查領導的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堅決长期推行阶级斗争,称之为“推动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对外「不同帝国主义國家(美國、英国、希臘、意大利等)和修正主义國家(南斯拉夫、苏联、中国等)调和」,此時阿爾巴尼亞被國際社會孤立。1985年以後阿爾巴尼亞才開始與多國重新建立外交關係,自此擺脫外交孤立狀態。自1990年起,在東歐劇變浪潮影響下,阿爾巴尼亞開始轉变其社會主義路線,並開放言論自由、宗教自由。1991年,舉行阿爾巴尼亞戰後首次多党选举,阿尔巴尼亚劳动党获胜。不久,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更名为阿尔巴尼亚社会党,并改國號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民主阵线

阿尔巴尼亚民主阵线(阿尔巴尼亚语:Fronti Demokratik i Shqipërisë)是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领导下的群众性统一战线组织,成立于1942年9月16日,原名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阵线。.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阿尔巴尼亚民主阵线

阿尔弗雷多·卡塞拉

阿尔弗雷多·卡塞拉(Alfredo Casella,),意大利作曲家,音乐学家,钢琴家,指挥家。.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阿尔弗雷多·卡塞拉

阿尔贝·加缪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阿尔贝·加缪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Alberto Moravia,),原名Alberto Pincherle,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小说家。.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阿尔曼多·迪亚兹

阿尔曼多·迪亚兹(Armando Diaz,),意大利军人、政治家。最高军衔为陆军元帅。 出生在那不勒斯的一个西班牙裔家庭。年轻时进入都灵军事学院学习,1884年毕业后成为炮兵军官。曾参加过意土战争。1914年,升陆军少将、成为司令官,在陆军总参谋长路易吉·卡多尔纳的指挥下参加伊松佐河战役。1916年升中将。1917年,卡多尔纳在卡波雷托战役中战败以后,迪亚兹被任命为总参谋长。 迪亚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功赫赫,在意大利国中被视为英雄,意大利国王授予他“战胜公爵”(Duca della Vittoria)的头衔。 1922年,法西斯主义者发动向罗马进军,迪亚兹公开表示支持。贝尼托·墨索里尼上台后,迪亚兹在其内阁中出任军务部长。1924年辞职并退役,被意大利政府授予陆军元帅军衔。 Category:義大利元帥 Category:義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戰人物.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阿尔曼多·迪亚兹

阿仁伽里奥宫

阿仁伽里奥宫(意大利语:Palazzo dell'Arengario)是是两个对称的建筑物,位于意大利米兰的中心广场,主教座堂广场。它们于1950年代完成, 目前为二十世纪博物馆(Museo del Novecento),专门展出20世纪艺术品。 该建筑的名称“arengario”是指其在法西斯时期,曾是当地政府所在地。.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阿仁伽里奥宫

阿列克謝·納瓦爾尼

阿列克謝·阿納托利耶維奇·納瓦爾尼(Алексе́й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Нава́льный,),俄罗斯莫斯科人,俄罗斯律師、政治家。2009年以來,他不斷批評俄羅斯聯邦政府的腐敗,反对總統普京,2010年代初曾經常使用博客組織大规模遊行。.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阿列克謝·納瓦爾尼

阿图罗·托斯卡尼尼

阿图罗·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意大利指挥家。他的指挥艺术在世界上有着极大的影响,直到20世纪60年代还始终占有绝对统治的地位。.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阿图罗·托斯卡尼尼

阿納頓·歐

阿納頓·奧古斯特·腓德烈·歐(挪威語:Anathon August Fredrik Aall,)是一位挪威哲學家、心理學家,也是挪威科學與文學院院士。阿納頓·歐曾是宗教學者,後放棄宗教研究,改為研究哲學,後參與創辦皇家腓特烈大學哲學系,任系主任職數十年。1943年1月9日於挪威奧普蘭郡倫內爾過世,私人信件與筆記皆為挪威國家圖書館收藏。.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阿納頓·歐

阿爾契德·加斯貝利

阿爾契德·加斯貝利(Alcide De Gasperi,)義大利政治家,1945年至1953年擔任義大利總理,也是義大利天主教民主黨(Christian Democracy)的創始人。他也是近代義大利史上任期第四長的義大利總理,僅次於墨索里尼、乔瓦尼·乔利蒂和貝盧斯科尼。加斯貝利與德國總理阿登納及法國外長罗伯特·舒曼等人被稱作歐盟之父。 他幫助歐洲議會成立,並支持舒曼計劃,後來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也是基於舒曼計劃制定的。加斯貝利也幫忙構思歐洲防禦共同體草案。.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阿爾契德·加斯貝利

阿爾巴尼亞族

阿爾巴尼亞族或阿爾巴尼亞人 (阿爾巴尼亞語: Shqiptarët)是主要分布在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民族,多操阿爾巴尼亞語并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但也有大量保留了东正教信仰的阿尔巴尼亚人。阿爾巴尼亞人主要分布在阿爾巴尼亞,另外在科索沃、馬其頓和希臘也有大量分布。也有一些阿爾巴尼亞人在海外散居(土耳其、埃及、以至香港),當中以土耳其的阿裔社群為最龐大。義大利也是阿爾巴尼亞移民的一個主要集中區,這是由於南斯拉夫解體時期因內戰和經濟問題,大量居於科索沃和阿爾巴尼亞的阿爾巴尼亞人隔海逃離當時飽受科索沃戰爭的科索沃及90年代民主化開放政策之初的阿爾巴尼亞。也有一些是阿爾巴尼亞化的斯拉夫人。不少在其他巴爾幹半島國家定居的阿爾巴尼亞人,祖先曾是土耳其新軍。.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阿爾巴尼亞族

阿爾帕爾斯蘭·蒂爾凱什

阿尔帕尔斯兰·蒂尔凯什(Alparslan Türkeş;),土耳其極右派政治家和民族主義行動黨前總裁。他在1945年被軍事法庭指控從事法西斯和種族主義的活動,他被他的信徒稱為巴什布(Başbuğ;領導者)。 根據亞美尼亞人記者赫蘭特·丁克的意見,圖爾克斯是錫瓦斯亞美尼亞人後裔,他也是一個孤兒,後在塞浦路斯接受伊斯蘭教。 1960年土耳其軍人發動政變後,他成為軍人政府代言人,但是圖爾克斯上校在軍政府中的內部政變中被逐出,並在後來加入了共和村民民族黨並當選為委員會主席。在1969年改組為民族主義行動黨,並擔任副總裁。 圖爾克斯作為極右派,他在1965年發布了政治小冊子名為“Dokuz ISIK Doktrini”(九燈光主義),列出民族主義思想基礎上九個基本原則。這是民族主義,理想主義,道德主義、社会性主义、科學主義、獨立主義、農本主義、進步主義、民粹主義、工業化和技術主義。 他也是土耳其反共主義的排頭兵,他的追隨者認為他是土耳其民族主義運動的主要標誌之一。 Category:賽普勒斯人 Category:反共主義者.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阿爾帕爾斯蘭·蒂爾凱什

阿爾伯特·赫希曼

阿爾伯特·奧圖·赫希曼(Albert Otto Hirschman,Otto-Albert Hirschmann,),又譯阿爾伯特·赫緒曼,知名經濟學家與思想家。其學術生涯早期專長於發展經濟學,中後期則開始對政治經濟學以及政治意識型態做深入研究。著有《叛離、抗議與忠誠》及《反動的修辭》兩本政治學經典著作。 赫希曼生於德國柏林犹太中产家庭,18岁躲避反犹浪潮逃至法国,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赫緒曼參與成為共和军战士,二战爆发時志愿加入法国陆军,抵抗德国入侵,法国投降后流亡到马赛的赫緒曼和目睹纳粹崛起的美国记者合作成立「緊急救援委員會」,以協助犹太人辦證出逃歐陸,「緊急救援委員會」救出了包括如政治哲學家漢娜·鄂蘭夫婦和藝術家馬克·夏卡爾等兩千多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阿爾伯特·赫希曼

阿爾豐斯·慕夏

阿爾豐斯·慕夏(Alfons Maria Mucha,,)是一位捷克籍的畫家與裝飾品藝術家,曾赴法国求学,并在巴黎扬名。其海报作品以端庄优雅的女性人物形象和唯美的線條聞名,形成獨樹一格的風格。他的姓有时也按捷克语的发音翻译为“慕哈”。.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阿爾豐斯·慕夏

阿爾貝特·凱塞林

阿爾貝特·凱塞林(Albert Kesselring,)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位德國空軍元帥。在橫跨兩次世界大戰的軍事生涯中,凱塞林成為了納粹德國最具指揮能力的將領之一,並跻身僅有27人的鑽石橡葉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获得者之列。凱塞林是二次大戰德軍將領中最受歡迎的一位,其對手盟軍也給他取了個「微笑的阿爾貝特」的綽號。 凱塞林於1904年以見習軍官的身份加入了,服役於砲兵部門。1912年,他完成了作為氣球觀測員的訓練。在不久后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曾在東西兩線服役過。之後,儘管未曾進入研修,凱塞林還是分派至總參謀部服勤。凱塞林在戰後留於德國陸軍中,但於1933年離職,并赴任帝國航空部行政首長。在此職位上,凱塞林參與重建德國航空工業,奠定了未來德國空軍的基礎,並在1936至1938年期間擔任空軍參謀長。二戰期間,凱塞林指揮空軍參與了波蘭與法國的入侵行動、不列顛戰役和巴巴羅薩行動;他亦曾擔任南方戰區總司令,指揮地中海和北非戰場全部的德軍部隊;在盟軍登陸義大利後,凱塞林也組織部隊進行極為頑強的抵抗,一直到1944年10月意外受傷;在二戰最後幾天裡,凱塞林還擔任德軍西線總司令。凱塞林的軍事才能與成就甚至贏得了盟軍的尊敬,但其名聲也因為屬下部隊在義大利的屠殺行徑而受損。 戰後,凱塞林遭判戰爭罪,並判處死刑,但隨後赦免為無期徒刑。由於媒體宣傳與政治因素,官方對外聲稱因「健康理由」而將凱塞林於1952年釋放。凱塞林也是僅有的三位出版個人回憶錄的納粹德國陸空軍元帥之一,其書名為《最後一日的士兵》(Soldat bis zum letzten Tag)。.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阿爾貝特·凱塞林

阿瑟·库斯勒

阿瑟·库斯勒,CBE(Arthur Koestler,),匈牙利犹太裔英国作家、记者和批评家。库斯勒是前共产党员,出于对苏联大清洗的反思,他的思想逐渐趋向自由主义,并最终写出指斥大清洗、控诉斯大林主义的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政治小说《中午的黑暗》。.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阿瑟·库斯勒

阿特拉斯聳聳肩

《阿特拉斯聳聳肩》(Atlas Shrugged),又譯為《阿特拉斯摆脱重负》,是一本由美國哲學家和小說家艾茵·蘭德撰寫的小說,最先在1957年出版。此書為蘭德出版的第四本也是最後一本的小說,而且又是她最長的一本,被認為是蘭德的代表作。《阿特拉斯聳聳肩》包含了科幻、哲學、政治、神秘、愛情等成分,同時也是闡述了蘭德的客觀主義哲學的最主要作品。 小說描述在一個反烏托邦的美國下,因為日漸沉重的稅賦和政府管制,社會上最有生產力的人開始逐漸失蹤,因而使產業停止運作。在小說裡,消失的生產家們是由約翰·高爾特所領導的,藉由抽走這群帶動社會成長和生產的創新人士,高爾特的目的是要停止「轉動世界的力量」,使集體主義的社會體會到當個體無法自由創造和獲利時的嚴重後果。在這場企業家主導的「罷工」中,有生產力的個體拒絕再成為社會或政府的奴隸,而利潤動機的消失則導致了社會的崩潰。小說從女主角達格妮·塔格特的角度出發,檢視一個社會如何在政府擴張對產業管制的情況下逐漸崩潰。 小說的名稱是比喻若希臘神話裡的泰坦阿特拉斯拒絕再替世界「肩扛重負」時的情況。在小說中,兩位主要的角色弗蘭西斯科·德安孔尼亞和漢克·里爾登有過這樣一段對話,德安孔尼亞問里爾登說他若是看到阿特拉斯「越辛苦背扛世界,在他肩膀上的負擔就變得越沉重」的情況時會有什麼建議,里爾登無法回覆,德安孔尼亞於是回答:「聳肩擺脫重負」。 蘭德說這本小說的主題是在說明「一個人的心靈如何造就他的存在」,蘭德在這本書裡提出的許多思想都成為客觀主義哲學的主軸Michael Shermer.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阿特拉斯聳聳肩

阿拉伯復興運動

阿拉伯復興運動(希伯來語:תנועה ערבית להתחדשות、 阿拉伯語:الحركة العربية للتغيير),是一個由以籍阿拉伯人所組成的政黨。2003年時其曾參與主要由猶太人組成的左翼聯盟和平與平等民主陣線,近來則與另一阿拉伯政黨聯合阿拉伯名單合作。.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阿拉伯復興運動

阅兵

阅兵,是指对武装部隊进行检阅的仪式。通常在国家重大节日、迎送国宾和军队出征、凯旋、校阅、授旗、授奖、大型军事演习时举行。用以庆祝、致敬,同时展现本国的軍事建设成就,并可壮观瞻,提振军威,鼓舞士气。.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阅兵

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或譯作赫曼·赫賽(Hermann Hesse,),德国诗人、小说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赫尔曼·黑塞

薩德侯爵

唐纳蒂安·阿尔丰斯·弗朗索瓦·德·萨德,薩德侯爵(Donatien Alphonse François Sade, Marquis de Sade,)是一位法国贵族和一系列色情和哲学书籍的作者,以色情描写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丑闻而出名。以其姓氏命名的「萨德主义(Sadism)」成为性虐恋在西方语言中的通称。.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薩德侯爵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葡萄牙

葡萄牙历史

代里斯本的高楼大厦 1986年,苏亚雷斯成为60年来的第一位文人总统。1986年加入欧共体,1999年成为首批加入欧元区的国家之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葡萄牙历史

葡萄牙共和國憲法

葡萄牙共和國憲法是葡萄牙共和國的憲法,制憲大會在1976年4月2日召開的全體會議上,通過並命令制定的葡萄牙共和國憲法。.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葡萄牙共和國憲法

蒸气波

蒸气波(Vaporwave)是一种电子音乐类型,出现于2010年初的互联网社区,随后逐渐从网络模因发展成为了艺术运动。这类作品侧重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美国、日本流行文化元素,包括城市生活、购物中心、商业广告、电子游戏、科技和早期互联网等,也受到赛博朋克科幻的影响。其音乐大量使用同时代的、、电梯音乐等商业音乐作为素材,进行采样和编辑。《Vice》的米歇尔·洛克(Michelle Lhooq)表示,即使蒸气波的素材来自「糟糕」、「垃圾」的商业音乐,但蒸气波并不是为了模仿或者重新创作商业音乐,而是把商业音乐变成「更性感」的合成音乐。参与者将蒸气波的风格称为「美学」,为了与自身风格一致,常使用全角字符写作AESTHETICS。 蒸气波表现出了对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和全球化一种模棱两可的反思。一方面,有评论者认为蒸气波是反资本主义和反消费主义的,以反讽的手法对其进行批判;同时也有评论认为,蒸气波体现出对昔日繁荣社会的怀旧情怀,表现出复古未来主义。而个人电脑和影音娱乐等科技元素,唤起了人们的文化记忆,以及昔日乌托邦主义远景破灭的叹息;而《布鲁克林铁路》杂志的一篇评论则表示,蒸气波表达了对当下政治失败和社会异化的不满,但与朋克摇滚的那种「原始的能量」相比,蒸气波则侧重于被动的接受,表现出失落和委靡不振的情绪。 该运动发源于网络,早期的成员来自Last.fm、Reddit和4chan等在线社区,随后则有更多的创作者涌入,多数都以网名活动,并使用Bandcamp网站发布作品。《布鲁克林铁路》的文章评论说,蒸气波是第一个从生到死都完全发生于互联网上的音乐流派。.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蒸气波

蒙古白色納粹十字

蒙古白色納粹十字組織(Цагаан Хасс、Tsagaan Khass,簡稱「白十字」或「白色卐字」)是蒙古國一個極端民族主義團體,亦是蒙古國从1990年代興起的多個新納粹組織之一,總部位於烏蘭巴托。.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蒙古白色納粹十字

那齐雅

保罗-埃米尔·那齐雅(Paul-Émile Naggiar,1883年5月3日--1961年8月28日)是一位法国外交官。.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那齐雅

邮票

邮票是郵政機關發行,供寄遞郵件貼用的郵資憑證。发送者为邮政服务付费的一种形式。发送者会将邮票贴在信件上,再由邮局盖章(通常是郵戳)销值,以用于在郵件被寄出前,證明寄郵人已支付全部或部分傳遞費用。為方便使用,郵票四周一般會打上齒孔,背面則加上一層背膠。世界上的第一枚郵票是英国的黑便士。郵票發行由國家管理,通常是國家主權的象徵,甚至是某些国家重要的财源,如列支敦士登。郵票是收藏品,集郵已經成為世界重要風潮之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邮票

铁卫团

铁卫团(Garda de fier),是在1927年至1941年间罗马尼亚的一个极右组织。铁卫团的意识形态包括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反犹太主义、反共主义等。 在扬·安东内斯库上台继任罗马尼亚总理后,铁卫团分子开始担当政府官员职务,如时任党首,任副总理。铁卫团上台后开始公开进行反犹太活动,并且在国内进行各种恐怖活动。安东内斯库开始对铁卫团员怀有不满,在1941年1月将其取缔。.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铁卫团

蓝衣社

三民主義力行社,简称力行社,是中华民族复兴社的核心組織,以其別稱「蓝衣社」聞名一時。最早由一些黄埔军校学生組成,强调拥护蒋介石以建立其「在全国人心目中的至高权威和信仰中心」為目標,自1932年正式成立;到1938年因「发展到过于庞大,而失去其以暗配明的作用」及對日抗战的开始,該社於該年解散。19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前後,不少國民黨黨員的組織曾宣傳德國、意大利法西斯主義的領袖與組織思想適用中國時局,而蓝衣社亦為其中主要的組織。 蘆溝橋事變後,蓝衣社與中央俱樂部被納入停戰協定中,日本要求撤除所列舉的反日團體。 於《世界法西斯百科全書》中,關於〈中國〉的條目主要描述的是「被控訴稱為法西斯運動」的中華復興社,應該是具有「法西斯主義風格的」(fascistic)而非「法西斯主義的」(fascist)。.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蓝衣社

蓋-馬努爾·德霍曼-克里斯托

紀堯姆·伊曼紐爾·德霍曼-克里斯托(Guillaume Emmanuel de Homem-Christo,,)或稱作蓋-馬努爾·德霍曼-克里斯托(Guy-Manuel de Homem-Christo),是一名法國男音樂家、音樂製作人、歌手、詞曲作家、DJ、作曲家和導演,較著名的是和湯瑪斯·本高特共同組成的樂團傻瓜龐克,這使自己和其作品都獲得了廣大的知名度。他和艾瑞克·切德維爾(Eric Chédeville)為唱片公司的共同創立者,且也和切德維爾組成了名為Le Knight Club的團體。 德霍曼-克里斯托擁有兩名孩子。.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蓋-馬努爾·德霍曼-克里斯托

鄭孝胥

鄭孝胥(),字蘇龕,號海藏,中國福建省闽县(今福州)人。他是清朝的改革派政治家,亦是滿洲國建國的參與者之一,後出任滿洲國國務總理。.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鄭孝胥

野蛮人柯南 (1982年电影)

《野蛮人柯南》(Conan the Barbarian)是一部1982年上映的剑与魔法冒险电影,由约翰·米利厄斯执导并与奥利弗·斯通编剧,根据罗伯特·欧文·霍华德的同名小说改编,描绘了一个充满黑魔法和野蛮的虚构的史前世界,以及一位名叫柯南的男子為惨死父母报仇的传奇历险故事。电影由阿诺德·施瓦辛格领衔,其他主要演员包括詹姆斯·厄尔·琼斯、桑达·伯格曼、本·戴维森、卡珊德拉·嘉娃、格瑞·洛帕兹、岩松信、瓦莱丽·昆尼森、威廉·史密斯和马克斯·冯·西多。 将柯南拍成电影的想法早在1970年就已提出,执行制片人和助理制片人一起于1975年开始了电影的制作。他们花了两年时间取得电影改编版权,然后找来施瓦辛格出演男主角,奥利弗·斯通起草剧本。由于缺乏足够资金,并且多个大型制片公司都拒绝投资,普列斯曼于1979年将项目卖给了迪诺·德·劳伦蒂斯。之后约翰·米利厄斯获选执导并改写斯通的剧本,最终的剧本中集合了霍华德在原著描绘的故事與及日本电影《怪谈》和《七武士》中的场景。 电影的在西班牙持续拍摄超过5个月,主要地点集中在马德里和阿尔梅里亚省周边。片场置景由罗恩·科布(Ron Cobb)根据欧洲黑暗时代文化和法兰克·法拉捷特有关柯南的绘画来设计。施瓦辛格亲自參與大部分特技表演,片中两把剑都是仿制品,每把耗费一万美元。影片拍摄完成后剪辑工作又花费了超过一年的时间,其中大量暴力镜头被剪。 《野蛮人柯南》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全球票房收入超过1亿美元。而對此電影的詮釋,卻有截然不同的意見,包括左翼分子在內的部分学者和评论家,将这部电影的主题解读为推动法西斯主义,其他則視之為鼓吹與法西斯主义相反的个人主义;对电影的批评也大多集中在法西斯主义角度上,评论家也批评了施瓦辛格的表現和片中的暴力镜头。虽然有许多争议,但电影很受年轻男性观众欢迎,也把施瓦辛格的声誉带到全球。之后本片多次发行家用媒体,其销售額截止2007年已突破3亿美元。1984年,本片的续集《毁灭者柯南》上映。.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野蛮人柯南 (1982年电影)

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liberalism)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学,以自由作為主要政治價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其特色為追求發展、相信人類善良本性、以及擁護個人自治權,此外亦主張放寬及免除政權對個人的控制。更廣泛地,自由主義追求保護個人思想自由的社會、以法律限制政府對權力的運用、保障自由貿易的觀念、支持私人企業的市場經濟、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每一個公民的權利。 在現代社會,自由主義者支持以民主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為架構的自由民主制,有著開放而公平的選舉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參政權。自由主義反對許多早期的主流政治架構,例如君權神授說、世襲制度和國教制度等。自由主義的基本人權主張包括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等。在許多國家,部分持有不同观点的自由主义者從原本的保守自由主義裡脫離出來,主張政府應該藉由抽取富裕階層更多稅賦以提供人們更多的福利,創造更為平等和公平均富的社會,这被称为“社会自由主义”,亦被称作“进步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或“改良自由主义”。 自由主義在啟蒙時代生根;到了現在,「自由主義」一詞已經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政治思想,以中间派为主体,從左派至右派,支持者的政治光譜分布相當廣泛,主要流派爲中間偏左的社會自由主義和中間偏右的保守自由主義和強調個人自由的自由意志主義。.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自由主义

自由世界

自由世界,是一個冷戰時代的政治術語,泛指世界上反共主義勢力統治之國家,這些國家主要包括美國、英國、意大利、法國、加拿大、西德/德國、澳洲、紐西蘭,以及其他歐洲共同體及北約成員國家,包括大部分中東欧国家,有時會包括其他英聯邦國家、日本、南韓及印度。美國總統一直被認為是自由世界的精神領袖。.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自由世界

自由人民黨 (義大利)

自由人民黨(Il Popolo della Libertà, PdL)为2009-2013年存在的義大利中間偏右政黨。 自由人民黨在2007年11月18日開始運作,2009年3月27日在義大利力量黨和民族聯盟合併的黨大會中正式成立。除了貝魯斯科尼,其他領導人包括書記安傑利諾·阿爾法諾,三名協調委員桑德羅·龐迪(Sandro Bondi)、伊格納奇奧·拉魯沙(Ignazio La Russa)、丹尼斯·維爾迪尼(Denis Verdini)。重要成員有朱利歐·特雷蒙蒂(Giulio Tremonti)、羅伯托·佛米哥尼(Roberto Formigoni)、佛朗科·佛拉提尼(Franco Frattini)、毛里奇奧·薩科尼(Maurizio Sacconi)、吉亞尼·阿雷曼諾(Gianni Alemanno)、瑪麗亞絲黛拉·傑爾米尼(Mariastella Gelmini)、吉安卡羅·加蘭(Giancarlo Galan)。 2013年11月16日,党首贝卢斯科尼宣布解散自由人民党,将党名重新更改为意大利力量党。.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自由人民黨 (義大利)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運動;這場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林呈祿認為撤廢《六三法》無異於接受當局的內地延長主義政策,有損臺灣的特殊性和獨立性。受其主張影響,運動的方向遂由撤廢《六三法》轉為設置臺灣議會的訴求;基於日本立憲政治的精神,應設置臺灣議會,將臺灣總督府的立法權交還給人民。 從1921年1月30日第一次向帝國議會提出《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書》、由林獻堂領銜、旅日與在臺民眾178人聯名簽署起,到1934年9月2日決議停止為止,運動共歷時14年,期間提出請願15次。最初的參與者以東京的臺灣留學生為主。至第三次請願運動籌備時,成立了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從而被臺灣總督田健治郎以妨礙安寧社會秩序為由禁止,釀成治警事件。其後,運動得到了日本輿論的支持與臺灣民眾的同情,參與人數邁向高峰。不過在1931年臺灣民眾黨被迫解散後,由於失去支持團體,加上法西斯主義的壓制,運動在1934年正式宣布中止。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除了對臺灣民眾建立法治的觀念和確立對憲政精神的追求,也影響了日本政府在1935年讓州、市、街、--議員半數改由民選,成為臺灣地方自治的肇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死刑存廢問題

在台灣對於死刑存廢問題的事件與討論,始於陳水扁政府時期,中華民國法務部長陳定南於2001年公開宣誓要推動廢除死刑。而後法務部也於2002年公布有關廢除死刑政策說帖,宣示漸進廢除死刑,以廢除絕對死刑、減少死刑判決等政策逐步廢除死刑。2005年12月26日,施茂林下令在於高雄第二監獄槍決林盟凱、林信宏,此後他便拒絕簽署死刑執行令,到2008卸任為止沒有任何死刑犯伏法,在其任內留下29名死刑犯。國民黨2008年重新執政後,法務部長王清峰主張廢除死刑,並公開表示「任內絕對不會批准死刑」,也不簽署執行已死刑定讞的44名死刑犯的處決。引發輿論爭議以及對死刑存廢的討論,後因此於2010年3月11日晚間被迫辭職。繼任部長曾勇夫於2010年4月30日重啟死刑執行。 根據歷年來所做之相關民意調查,民眾對臺灣廢止死刑之意見,始終約有百分之八十的受訪者,表示反對,但如有相關配套措施,例如提高有期徒刑上限、無期徒刑假釋門檻等,反對意見則約下降至百分之四十,可見如有配套措施,並透過教育,導正民眾應報思想,應可逐步凝聚廢除死刑之社會共識。.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臺灣死刑存廢問題

金钱政治

金钱政治是一些专制政府丑化民主国家大选的代名词,称民主国家的“民主”实现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这样宣传的目的是巩固自己独裁阶级的专制统治。而与此相反,在官僚资本主义体制中,会出现利用政治权利控制金融与修改法律来实现不正当资本竞争的情况。.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金钱政治

长枪党主义

长枪党主义(Falangismo)是西班牙长枪党及其后继政党,以及其在其他国家衍生出来的的政治意识形态。 长枪党主义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佛朗哥时期,许多长枪党激进的元素被认为是一种被稀释的法西斯主义,其中包括有威权主义和保守主义。 长枪党主义包含了反共产主义、反资本主义、反民主主义和反自由主义的思想。而在佛朗哥执政期间,抛弃了反资本主义思想,宣称其与资本主义完全兼容。 category:长枪党主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长枪党主义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与納粹德國在莫斯科所秘密签订之互不侵犯條約,目標是初步建立蘇德在擴張之間的友誼與共識,並導致波蘭被瓜分。条约也称为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苏联

苏联历史

本条目叙述从1917年十月革命至1991年苏联解体的苏联历史。.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苏联历史

若瑟·敏真諦

若瑟·敏真諦(匈牙利語:József Mindszenty,),是匈牙利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曾任艾斯特根總主教。在50年間,他在匈牙利毫不妥協的反對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支持宗教自由。.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若瑟·敏真諦

若望·保祿二世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Sanctus Ioannes Paulus PP.,)是第264任天主教教宗,本名卡罗尔·若瑟·沃伊蒂瓦(Karol Józef Wojtyła,国际音标:,),出生於波蘭,于1978年10月16日被选为教宗,是第一位波蘭裔及斯拉夫裔教宗,也是自1522年亞德六世離世後456年來第一位非意大利人出身的教宗,在位時間則是史上第二長,僅次於庇护九世。 從事聖職前曾擔任過運動員、戲劇演員、礦工、化學工廠員工。擔任教宗後總共進行過102次國際訪問,是历史上出行最多的教宗。逝世被尊稱為大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 the Great),是史上第四位及1138年來首位被冠上「大教宗」(The Great Pope)頭銜的教宗,其他三位分別是教宗良一世、教宗額我略一世和教宗尼各老一世。教宗方濟各於2014年4月27日,將其和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同時冊封為聖人。其紀念日定於10月22日。.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若望·保祿二世

英國國家黨

英國國家黨(British National Party)是一個英國極右派政黨。為於1982年由John Tyndall帶領從國民陣線分裂出來,1999年-2014年以來都由尼克·格里芬擔任領導。.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英國國家黨

鋼鐵雄心II

《鋼鐵雄心II》(Hearts of Iron II)為戰略遊戲。是《鋼鐵雄心》的加強版續作。遊戲背景設定在1936年至1947年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允許玩家控制175個國家,幾乎涵蓋了當時所有政權。遊戲由開發,由Paradox Interactive發布。主要遊戲開發者為Johan Andersson 。2006年四月,Paradox Interactive再推出《鋼鐵雄心II》資料片《鋼鐵雄心2:末日戰役》(Hearts of Iron II: Doomsday),加入了第三次世界大戰劇情及編輯器。在2007年4月,《鋼鐵雄心2:決戰》進一步延長了遊戲時限,將戰局拉至1964年。2010年2月再推出《民主兵工廠》。.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鋼鐵雄心II

鋼鐵條約

钢铁条约(Stahlpakt,Patto d'Acciaio)是法西斯意大利与纳粹德国在1939年5月22日通过的协定。意大利外长加莱阿佐·齐亚诺与德国外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代表他们的国家签署协议。 钢铁条约象征德意同盟,让两国在国际威胁或战争中,互相提供军事支援,并加强军事与战时生产。而且,两国保证只有得到对方同意才会与他国议和。条约最初的有效期是10年。 协定假设战争会在3年之内爆发,德国在1939年9月1日业已入侵波兰,而意大利准备不足,仍未能遵守协定,仅仅在1940年6月10日才向法国(和英国)宣战,企图入侵法国南部而失败。此时德国猛烈进攻法国,而法国早已大势已去,意大利开战不久,法国已经向德国投降,数位包括齐亚诺在内的意大利官员反对此项条约。 1943年10月13日意大利与盟军结盟,有效结束了条约。.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鋼鐵條約

雷切尔·墨索里尼

雷切尔·墨索里尼(意大利文:Rachele Guidi Mussolini,),意大利人,贝尼托·墨索里尼的第二任妻子。.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雷切尔·墨索里尼

雷茵霍尔德·尼布尔

卡尔·保罗·雷茵霍尔德·尼布尔(Karl Paul Reinhold Niebuhr,),是一位美国神学家。他最出名的工作是试图将基督信仰和现代政治外交联系起来。他为现代“正义战争”思想做了很大贡献。著有《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人的本性与命运》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雷茵霍尔德·尼布尔

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权利受到集体权利的限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在極權主義的國家集团里面,這種意識會被用于對精神領袖或政黨的絕對忠誠,集体中的非核心个体也因此而丧失了与集体相等的权利。集体自卫权是集体主义在军事事务运作上面的典型体现,是军事獨裁政權的性質。.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集体主义

雅尔塔会议

雅尔塔会议(Yalta Conference;Ялтинск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又称雅爾達密約,是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領袖——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约瑟夫·斯大林於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期间,在苏联克里米亚雅尔塔里瓦幾亞宫内举行之一次首脑会议。这次会议,制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方針,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局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次会议是继1943年德黑兰会议后,第二次同盟國首脑会议,惟結論在1945年7至8月之波茨坦会议就有争议。許多人批评此次會議,使蘇聯及各國共产党得以控制中欧、东欧以及亞洲許多國家,主要是會中羅斯福以及邱吉爾都未尊重战时被佔領国家之期望,將被苏联“解放”之国家先交由聯合國代管(联合国1945年10月才成立,甚至连联合国宪章于雅尔塔会议结束2个月后才签署。且战后盟军没有任何一方将位于欧、亚的曾被占领国交由联合国代管;联合国曾托管的11个地区,其中7個在非洲、4個在大洋洲)。此外,為爭取蘇聯對日本宣戰,包括帮助中国从日本关东军手中夺取满洲国,會中部份內容“侵犯”中國權益甚大。會前其他国家並不知情,故有“雅爾達密約”之稱。 1944年6月,随着诺曼底登陆,盟军在德国西线展开大规模反攻,第三帝国已无力回天。1945年2月,美英认为有必要和苏联商讨德国战败后对欧的权力分配问题,并商讨下一步对日作战。对欧洲大陆,希望苏军加强对德攻势,基本原则以谁攻克的地区战后由谁控制,辅以对重要地区相互交换。在东南亚,美军在菲律宾开展一系列登陆战,开始把对日作战的重点从海战转向陆战;同期自1944年6月起对日本本土的B29大规模无差别轰炸效果有限,1945年2月4日李梅刚展开烧夷弹战术试验;在东亚大陆上中国军队尚与日军僵持,日军占领大片中国土地;而东北亚满洲地区则拥有大片土地,重工业设施,70万关东军尚未直接参战。因此美英希望苏联尽快转入对东北亚日军的进攻,打消日本依托东亚、东北亚,与盟国长期僵持并得以谈判的念头。.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雅尔塔会议

通往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知名著作,這本書最先在1944年於英國由劳特里奇出版社出版,随后于在1944年9月由芝加哥大学出版。读者文摘在1945年4月也出版了稍微減縮的版本。Look雜誌在1950年左右出版了加上圖片的版本,後來又由通用汽车公司以小冊子形式大量發放。這本書被翻譯成超過20種語言出版,總共銷售超過2,000,000本。哈耶克稱要將這本書獻給「所有黨派的社會主義者」讀一讀。該書的第50週年紀念版本則由米爾頓·佛利民(1976年諾貝爾经济学奖得主)撰寫序言。《通往奴役之路》一書是對古典自由主義和自由意志主義理論的闡述中最著名、而又最受歡迎的書籍之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通往奴役之路

老挝保护国

老挝保护国,正式名称为老挝法国保护国(Protectorat français du Laos),又称法属老挝,是法兰西殖民帝国于东南亚的一部分。老挝保护国的建立标志着老挝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和暹罗、越南统治时期的结束。老挝保护国辖有大部分前澜沧王国的领土,是法属印度支那的一部分。1946年,老挝保护国被法国授予自治权,于1950年自我宣布独立,但外交、国防和经济仍受法国控制。1954年,通过日内瓦会议正式独立,建立老挝王国。.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老挝保护国

考迪罗

考迪罗(caudillo,)在西班牙语中通常指军政领袖或专政元首。考迪罗起源于19世紀拉丁美洲,在原有的西班牙殖民中央統治權威崩潰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解放出來的新國家產生各種各樣的獨裁者。考迪罗或者自封的領導人,常領導一支私人軍隊,並試圖在一地域進行政經控制後,再進攻薄弱的國家政府,如墨西哥的安东尼奥·洛佩斯·德·桑塔·安纳及阿根廷的胡安·曼努埃爾·德·羅薩斯。考迪罗主义亦被稱為军阀独裁统治。 「以暴力攫取并靠暴力维持地主资产阶级统治的独裁军人」稱為考迪罗,有時也稱「掌握军事力量的独裁政客和向追随者播扬个人崇拜观念的政党领袖」 考迪罗实质是“独裁者”的一種形式,包括发起独立战争的,由此在拉丁美洲的历史著作中产生了早期考迪罗、古典考迪罗、当代考迪罗、革命考迪罗、法西斯考迪罗等多种分支。另有意见认为,考迪罗为19世纪初至70年代在拉美中央到地方产生的强人和军人。 中國歷史學者認為考迪罗是19世纪初期拉丁美洲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是地主阶级透過政治舞台上的大小军阀们进行统治的工具。.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考迪罗

逆反票

逆反票(Protest vote)又稱抗議票,在台灣又稱賭爛票,在此指選舉中故意投給勝出機會甚低的候選人的選票,或備受社會爭議的候選人,以表達對主要政黨候選人的不滿。 由於投逆反票的人在一般情況之下只佔全體選民的一小部份,因此通常對選舉結果的影響不大。不過,近年逆反票有上升的趨勢。選民投票給非主流政黨,甚至是立場極具爭議的政黨,如公開擁護法西斯主義的政黨等,以表達對政府的不滿。.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逆反票

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

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是抗日战争末期重庆(当时为中华民国陪都)文化界人士就时局向国民政府发表的进言,于1945年2月22日刊登于重庆《新华日报》,刊登时列出了312人的署名。.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

陳一諮

一諮(),出生于四川成都,陕西省三原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曾經担任中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所長、中国改革开放基金会中方主席、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等职。他被認為是1980年代在中国主持农村、经济和体制改革的智囊首脑、农村体制改革的主推手,受到胡耀邦和趙紫陽等改革派領導人的器重,在六四事件中反对武力镇压学生,於6月4日以辭職及退黨明志,被迫流亡美国,后遭到李鹏秘密通缉。2002年發現罹患癌症,於病中撰寫《陈一谘回忆录》於2013年六四前夕出版。.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陳一諮

陳云根

陳云根博士(Dr.,),筆名陳雲,人稱國師,香港客家人,學者兼作家,修讀香港中文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副修民族學及漢學)。陳云根是城邦派政治人物,主張並推動香港自治運動,現為香港復興會主席兼創辦人。 陳云根於1997年加入由時任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特別顧問葉國華擔任主席的香港政策研究所,認識了何志平,隨他到藝術發展局、民政事務局工作。在陳云根加入民政事務局前,曾在城市大學任兼職講師,教授文化政策,之後他於1997年至2002年期間擔任了藝術發展局策劃及研究總監,其職責負責藝術策劃和管理推動政府文化計劃。何志平於2002年7月獲當時特首董建華任為民政局長後,同年9月決定透過內部撥款招聘研究總監,陳云根最後透過公開招聘程序,獲聘為民政局研究總監。陳云根的研究小組隨著何志平的離任於2007年6月底解散。 陳云根曾任職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主要作品包括《香港城邦論》系列。《香港城邦論》在香港電台第五屆香港書獎中得獎。2008年獲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其餘著作及報章專欄內容多數以香港風俗、香港文化、中國語文及時事評論為主。2016年8月15日,嶺南大學決定不與其續約而結束他的七年教學生涯。 2016年7月27日,陳云根代表香港復興會,聯合熱血公民及普羅政治學苑,組成熱普城選舉聯盟,首次參加香港立法會選舉,與熱血公民成員李珏熙合組一張名單出戰新界東選區,並以「永續基本法」為競選政綱,最終以二萬多票敗選。.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陳云根

陳昭南

陳昭南(),台灣政治人物,民主進步黨美麗島系成員,曾任立法委員。.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陳昭南

陈独秀

(),安徽省怀宁县十里铺(今属安庆市)人。字仲甫,家谱名庆同,科举名--生,留学日本时名由己,办《安徽俗话报》时名三爱,辛亥革命后始名陈独秀,办《每周评论》时名只眼,号实庵。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语言学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及首任总书记,中国托派的精神领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创办了著名白话文刊物《新青年》,也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 1921年作为总书记的他,反对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的大量金钱和鸦片(代替货币以方便在中国南方变现)援助,但反对无效。他于1927年7月被共产国际剥夺中共党内领导职务。1929年因中东路事件中苏正在中国东北开战,他反对当时中共提出的“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之后,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开始向托洛茨基主义靠拢,对斯大林主义进行了批判,并于1931年主持建立托派组织“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陈独秀

"Links 2-3-4"(德译:左2-3-4)是Rammstein的一首单曲,收录于他们的第三张录音室专辑Mutter。.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Links 2-3-4

V怪客

《V怪客》(V for Vendetta)是一部於2005年上映的電影,由詹姆斯·麥克特格執導,華卓斯基姐妹編劇,劇情改編自與阿蘭·摩爾創作的同名1988年DC漫畫,並由雨果·威明、娜塔莉·波曼、與约翰·赫特等人主演。該片的背景設定在一個架空的未來——受到新法西斯主義統治的倫敦,講述自由鬥士V(威明飾演)反抗極權政府北方之火的故事。 《V怪客》的製片作業始於1988年,當時製片人喬·西佛取得了漫畫《V怪客》的電影改編權。該片的主體拍攝於2005年3月至6月間進行,取景地包含德国波茨坦的巴貝爾堡攝影棚以及英國倫敦的奧德維奇站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地。 《V怪客》所獲評價多為正面,並以5,400萬美元的製片預算在全球收穫逾1.32億美元的票房。此外,《V怪客》還因片中的諸多爭議性題材——如同性戀議題等——而引起各方爭論。該片入圍了多個獎項,如土星獎最佳科幻電影獎及雨果獎的等,而演員娜塔莉·波曼則拿下了土星獎。.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V怪客

抹黑策略

抹黑策略(smear tactics)、抹黑運動,抹黑攻擊或抹黑競選(smear campaign),是一種政治或選舉學術語,指以未經證實的言詞攻擊對手,包括造謠中傷、扭曲其說法、將部份事實加油添醋、以謊言人身攻擊,而使對手聲譽及可信性受質疑,2012年3月19日星期一,香港 明報。.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抹黑策略

查爾斯·林德伯格

查爾斯·奧古斯都·林德伯格(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又译--,)是一位著名美國飛行員、作家、發明家、探險家與社會活動家。他於1927年駕駛單引擎飛機聖路易斯精神號(Spirit of St.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查爾斯·林德伯格

极权主义的起源

《极权主义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Elemente und Ursprünge totaler Herrschaft),初版書名为《我们当前的负担》,為德裔美國籍犹太人政治學家漢娜·鄂蘭於1951年出版的分析极权主义的政治學論著。以反猶主義、帝國主義及極權主義三个论述视角來分析極權主義的起源,此書說明極權主義不同於傳統專制獨裁的現代性特質,說明為何極權主義的意識型態動搖啟蒙理想及普遍人權原則,最終使歐洲國家面對國內少數族群時未能阻止不當國家及集體暴力的歷史及意識型態問題,特別是帝國主義擴張所帶來的「種族思想」與「官僚統御」。此書確立了阿伦特作為重要政治思想家的地位。.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的起源

枪毙

枪毙,又稱槍決,是指用枪械射殺囚犯,是一种死刑的执行方式。这种执行方式在许多有死刑的国家和地区中,属于法定死刑的唯一执行方法,或者作为法定死刑的执行方法之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枪毙

林慧思事件

林慧思事件,或稱為「林老師事件」,發生於2013年8月4日中午在香港旺角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內的群眾集結事件,當日數千人集結旺角行人專用區,支持或抗議由香港親共組織「香港行動」及李偲嫣的所謂「香港家長聯會」所舉辦,並以「支持警隊嚴正執法 粗鄙文化遠離學園」為題的論壇,事件緣於7月14日教師林慧思與警員的爭執而觸發,爭執片段因被上載至網上影片網站Youtube而引起廣泛關注。事件中的小學教師以部分不當的語言(包括粗言穢語)指罵警員不執法,警員亦被指處理示威者的手法欠效率,引起雙方支持者於西洋菜街對峙對罵六小時,並引發小街頭暴力。.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林慧思事件

恐怖主义

賓拉登,蓋達組織的首領。 恐怖主義是指一种会造成其所有者做出,为了达成宗教,政治或其他意识形态上的目的而故意攻击非战斗人员(平民)或将他们的安危置之不理,有意制造恐慌的暴力行为之思想。各國在刑事法律上對恐怖主義的定義都不一致。 有些定義還將非法的暴力和戰爭包括在內。一般來說,犯罪組織以相似的手段來勒索保護費或執行沉默守則並不被視為恐怖主義,不過如果由具有政治動機的組織來實施這些行動也有可能被視為恐怖主義。 「恐怖主義」一詞帶有政治及情感上的含意Inside Terrorism,第32頁,其精確的定義便更難以辨識,從學術研究上可以找到上百個恐怖主義的定義。恐怖主義的概念具備爭論性,因為國家當局可用以將政敵或其他對手非法化,從而使國家武裝部隊可理直氣壯地打擊敵人(這種武力行為可能會被敵國描述為恐怖活動)。 恐怖主義由廣域的政治組織實行以達成他們的目的,這些政治組織包括左翼及右翼政黨、民族主義團體、宗教團體、革命分子及當權的政府。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是他們會不惜肆意向非戰鬥人員使用暴力來為團體、思想或個人爭取注意。.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恐怖主义

恐怖之屋

恐怖之屋(Terror Háza)是位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安德拉什大街60号的一座博物馆。它包含有关20世纪匈牙利的法西斯主义和匈牙利共产主义时期拉科西·马加什独裁政权和匈牙利十月事件前后相关(包括死难者)的展品,也是这些制度的受害者纪念碑,包括在这座建筑物内被拘留,审问,酷刑或遇难者。 博物馆于2002年2月24日开幕,总干事一直是玛丽施密特博士。.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恐怖之屋

恐怖组织

“恐怖组织”是“恐怖分子”组成的网络与组织,这些组织通常分于世界各地,透过各种极端的行为与手段来发洩、引起关注或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主张。 世界范围内,被大多数国家认定为恐怖组织的组织的主要特点是制造骇人听闻的重大伤亡事件、跨国进行恐怖行动,袭击目标为平民或公共设施等的极端宗教组织、极端民族主义组织和极端政治组织,如伊斯蘭國、蓋達組織、塔利班、努斯拉陣線、博科聖地、虔誠軍、奥姆真理教、日本赤军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恐怖组织

恩維爾·霍查

恩維爾·霍查(Enver Hoxha;),阿爾巴尼亞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獨裁者,曾任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一書記和部长会议主席,掌權长達40年之久。 霍查是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和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阿尔巴尼亚抵抗者先后打败了法西斯意大利占领军和纳粹德国占领军,后领导阿尔巴尼亚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阿尔巴尼亚这一落后贫穷的巴尔干小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变革。 霍查以在国内残酷清洗政治异己(打倒多个“反党集团”,清洗大批党政军干部)、在国际上和盟友(南斯拉夫、苏联、中国)决裂并攻击各国各党领导人著称。 霍查的一系列政治观点和主张被称为霍查主义,该理论继承斯大林主义的衣钵,猛烈抨击“帝国主义”以及各种“修正主义”(尤其是被其称之为“披着反修外衣的新修正主义”的毛主义),其影响持续至今。在国际共运中奉行霍查主义意识形态的政党、组织和个人被称为“霍查派”,他们成立了国际组织马列主义政党和组织国际会议 (团结和斗争)。 霍查于执政后期,主持制定了阿尔巴尼亚1976年宪法,宣布消灭国内一切宗教、税收和内外债,还宣称阿尔巴尼亚为“世界上第一个无神论国家”和“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恩維爾·霍查

束棒

束棒(fasces),音译“法西斯”,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束棒是一根被多根绑在一起的木棍围绕的斧头。 在官方场合下高级官员的卫兵在他的前面持束棒来代表到来的官员的级别和权利。按官员的级别的不同,他们的束棒的数量也不等。允许持束棒的官员有最高裁判官、地方长官、最高执政官、总督、独裁官和皇帝。按罗马历史学家的描述上古羅馬國王就已经持束棒作为他们权力的代表了。 束棒的捆在一起的木棍代表团结,而斧头(古代用来砍头)则代表最高权力。斧头在地中海地区很早就有代表权力的意义了。在罗马胜利游行的过程中特别勇敢的士兵也可以持斧头(但不是束棒)。在罗马的传统中一个官员进入罗马城后束棒的斧头的头必须摘下来,只有独裁者才允许带斧头的头进入罗马城。 束棒代表权力和威信的意义一直延续到今天:.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束棒

李明憲 (政治人物)

李明憲(),台灣政治人物,曾代表民主進步黨任職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其子李孝儒於2014年代表民主進步黨參選台中市議員。.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李明憲 (政治人物)

杰克·伦敦

約翰·格里菲斯·「傑克·倫敦」·錢尼(John Griffith "Jack London" Chaney,1876年1月12日-1916年11月22日),美國20世纪著名現實主義作家。他出身于美国旧金山的一个破产农民家庭。从1900年起,他连续发表和出版了许多小说,讲述美国下层人民的生活故事。他的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因此有人认为他是宣扬社会主义的作家,也有人认为他是表现个人主义和民众哲学的自然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在全世界都广为流传,是最受華語读者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他一生著述颇丰,留下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最著名的有《马丁·伊登》、《野性的呼唤》、《白牙》、《熱愛生命》、《海狼》、《铁蹄》等小说。他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商业作家之一,因此被誉为商业作家的先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杰克·伦敦

松冈洋右

松冈洋右(),日本外交官、政治家。处理过日本退出国际联盟,签定日德意三国联盟,日苏中立条约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前日本外交的多次重要事件。日本投降後,在同盟國召開的東京軍事法庭审判中病逝。.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松冈洋右

松本治一郎

松本治一郎(),日本参议院前副议长、日中友好协会前会长、世界和平理事会前理事。福冈县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松本治一郎

格奥尔基·塔塔内斯库

格奥尔基·塔塔内斯库(),罗马尼亚政治家,2次担任罗马尼亚总理,3次担任外交部长,一次担任国防部长。他是国家自由党中新自由主义派的代表人物。一开始是Ion G. Duca的合作者,持反共主义立场,与国家自由党领袖Dinu Brătianu、外相尼古莱·蒂杜莱斯库时有冲突。他首度执政时与卡罗尔二世接近,对法西斯主义持矛盾态度。1940年同意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割让给苏联,并因此辞职。 二战爆发后,他开始反对扬·安东内斯库的独裁统治,并与罗马尼亚共产党结盟。他在1938年和1944年两度被国家自由党开除。1946至47年,他担任巴黎和会罗马尼亚代表团团长。后与共产党关系破裂。共产党取得政权后,他被捕,成为政治犯。获释后不久病逝。 Category:罗马尼亚政治人物 T.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格奥尔基·塔塔内斯库

格林·贝克

格林·爱德华·李·贝克(Glenn Edward Lee Beck,),是美国著名网络电视制片人,同时是媒体名人、广播台主持人、作家、企业家、以及政治评论员,被誉为是保守派的政治评论家。以格林·贝克为名的全国性的广播脱口秀节目在全美风靡一时。他曾经与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HLN主持同是以格林·贝克为名的电视节目,从2009年1月开始这个节目迁移到了福克斯广播公司新闻台。贝克著有六部被纽约时报评为畅销书的作品Rose, Lacey (April 26, 2010),,。贝克也是水星广播艺术的CEO,这是一个多媒体生产公司,他为公司的广播、电视、出版物、舞台、网络等产品出谋划策。贝克于2011年4月6日宣布在年底退出在福克斯新闻电视台的日常节目,但是他将会与福克斯合作制作节目。贝克最后一次在网络上做节目是2011年6月30日。 贝克的支持者们称赞他为美国价值观的忠实捍卫者,而批评家则批评他促进了阴谋论,并为了提高自己的评价使用煽动性的修辞。.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格林·贝克

格拉茨学派

格拉茨学派(Grazer 'Schule'),和其密切相关的“运动”是“新格拉茨建筑”(New Graz Architecture)。它以格拉茨城为中心,归名于“格拉茨学派”。纵然其成员始终坚持这并不是个连贯一致的“学派”。.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格拉茨学派

桃園市產業總工會

桃園市產業總工會,簡稱桃產總,是由桃園市食品、化學、航空、汽車、化纖、紡織、公共部門等超過八十九家工會組成的工會聯合會,原名桃園縣產業總工會,2014年12月25日因桃園縣升格桃園市而更名桃園市產業總工會。 桃產總成立十年來致力於推動重要勞工政策,例如勞保年金、勞動派遣,也協助過許多重大勞資爭議,包括關廠工人抗爭、國道收費員抗爭、日航空服員解雇、萬洲化學工會抗爭、華航空服員爭取勞動條件、華潔洗滌工會罷工爭取調薪、合正科技工會罷工爭取優惠資遣方案等等。 2005年1月23日,桃產總於桃園縣政府完成組織登記,正式立案,立案字號為「(94)府勞組字第一七三一一零號」。 2017年,桃產總爆發性侵疑雲。2017年5月5日早上,桃園地檢署已指派婦幼專組檢察官葉益發偵辦,分他字案調查。全案於2017年9月5日因「查無積極證據指向姚等人有涉嫌性侵,認為純屬個人臆測、杜撰和傳聞」簽結。 2017年7月31日,《自由時報》總編輯鄒景雯發表特稿指控,長榮航空空服員五百多人依法請「天災假」維護勞工權益,幕後操盤者是「左統色彩」的桃產總,目標是發動陸海空聯合大罷工以癱瘓運輸、打擊蔡英文政府。2017年8月1日,前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執行長何燕堂抨擊,鄒景雯直接將工運抗爭當作攻擊政府的「國家安全事件」在對待,如此法西斯思維令人不寒而慄。.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桃園市產業總工會

森林法則

叢林法則(The Law of the Jungle)或稱叢林的法則、森林法則、弱肉強食、狗咬狗、狗吃狗,是描述人類社會中所有人自私自利,靠暴力或商業競爭贏過其他人,不在乎法治和公平,競爭力較差的人就被淘汰。 1894年,英國作家魯德亞德·吉卜林在他描寫印度叢林的兒童故事《叢林奇譚》中提及過叢林法則。在當時,某一些信仰種族主義、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等的人物,視叢林法則為天條,應用到社會哲學、人類學、優生學、政治學、經濟學、投資學等多方面去,例如社會達爾文主義等。 由於叢林法則具有不少有助於戲劇的元素,因此有不少電影編劇也引入到其劇情中來,例如《三体II:黑暗森林》、《黑社會》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森林法則

楊碧川

楊碧川(),台灣作家、社會主義研究者、歷史研究者、台獨左派人士,筆名楊默夫、高伊哥,新竹市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楊碧川

楊祖珺

楊祖珺,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傳播研究所哲學博士,臺灣校園民歌重要推手,為黨外運動雜誌《前進周刊》創辦人、民主進步黨創黨元老、雜誌《海峽評論》發起人。曾任臺北市晚晴婦女協會理事長、《海峽評論》社長、夏潮聯合會評議委員、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記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楊祖珺

極右派

極右派(Far-right politics),又称极右翼,是指其政治立場位於政治光譜最右端的人士或組織。「極右」也常被許多政治評論家用來描述一些難以歸入傳統右派的政治團體、運動和政黨。 一些學者使用「極端右派」(Extreme Right)或「偏激右派」(Ultra Right)來討論位於傳統選舉政治範圍以外的右派政治團體,通常有革命右派份子、好戰的種族至上主義者和宗教極端主義者、新法西斯主義者、新納粹主義者和三K黨員等。在這種用法中,該名詞與不好戰的極右派或右派民粹主義者等其他形式的極右派有所區別。 學者在使用「極右派」時有著至少兩種衝突的用法: 傾向改革的右派運動或保守派政黨中的右派派系。他們常被稱為「不同政見的右派」(Dissident Right)、「行動主義右派」(Activist Right)或「右翼民粹主義」(Right-wing Populism)。他們的立場介於傳統保守派和極端右派之間。這些人士位於主流選舉政治之外,但他們一般是發起改革運動,而非革命。一些被認為的「極右派」的政黨則是因為與原主流中間偏右保守主義政黨意見不合,認為他們的政策和理念已偏離原來的右派路線,如英國獨立黨。 新法西斯主義者與新納粹主義者時常被視為「極右派」或「偏激右派」。這些團體通常具有革命性質,而非改革。新法西斯和新納粹也意指他們來自二戰之後的時代。 由於這些分類尚未普遍被接受,以及還有其他的用法存在,因此讓「極右派」的用法較為複雜。.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極右派

極權主義

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也譯作极权政体、全能政体、总体统治、全体主义)或極權國家(Totalitarian state),是一種政治學上的術語,用來描述一個對社會有著絕對權威并儘一切可能謀求控制公眾與私人生活的國家之政治制度。 極權主義之概念在形成之初有著積極的含義,由威瑪德國法學家、納粹學者卡爾·施米特與一些在1920年代提出。施米特在其有關全能(all-powerful,即統治一切)政府之合法性的、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作品中使用了「Totalstaat」一詞。 冷戰時期,這一概念在西方反共政治論述中尤為著名,通常被用以強調納粹德國、法西斯主義國家與蘇聯共產黨之間的相似性。 其它運動與政府組織亦會被定性為極權主義。歷史上一個叫做的保守主義運動之領袖就曾經宣告其目的是「為西班牙帶來真正的統一、全新的靈魂、極權的政體」,並且稱「民主不是終結,而是一個新的國家征戰四方的手段。當時機來臨,要麼國會屈服,要麼我們將消滅國會。.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極權主義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德語: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是法蘭克福學派哲學家華特·班雅明的文章,於1935年於德國的《Zeitschrift für Sozialforschung》發表。.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欧根亲王

弗朗索瓦-欧根,萨伏伊-卡里尼昂亲王(François-Eugène, Prince of Savoy-Carignan,意大利语:Principe Eugenio di Savoia,德语:Prinz Eugen von Savoyen,),哈布斯堡王朝的伟大将领之一,神圣罗马帝国陆军元帅。他與英國的約翰·邱吉爾、法國的維拉爾元帥,並列為歐洲18世紀前期最優秀的天才將領。.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欧根亲王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欧洲

欧洲历史

欧洲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万5千年(甚至是一百萬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居住遗迹。 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定居点、农耕技术和驯养家畜。从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到前1200年文明暂时倒退消失的时期称为青铜时代,铜是当时制作工具和武器的主要金属材料。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称为欧洲的史前时期。 欧洲古典时期从前700年古希腊文字再次出现开始。罗马共和国于前509年建立。罗马人将疆域拓展至整个意大利,随后是整个地中海周边和西欧。罗马帝国的领土于公元117年到达最大。313年,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治下合法化。只是几个世代后,基督教就成为帝国的国教。羅馬帝國的衰落,標誌著古典時代的終結和歐洲中世紀的開始。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随即蛮族部落开始入侵西罗马帝国。西哥特人是首先向南与向西越过罗马国境线进入前罗马帝国领土的部落之一,并于5世纪初,三度围攻罗马。418年,在原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西哥特王国。476年,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废黜,欧洲进入中世纪时期。 东南欧和地中海地区仍由东罗马帝国控制,首都为君士坦丁堡。6世纪晚期开始被日耳曼人侵蚀。7世纪开始,中东和北非地区被阿拉伯帝国占领,并伊斯兰化。在西欧,很多新国家仍保留了罗马的习俗,使用拉丁语作为书面语言,并普遍信仰基督教。800年查理曼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欧洲受到斯堪的纳维亚的維京人、北非的穆斯林和匈牙利的马扎尔人的入侵。到10世纪中期,穆斯林和马扎尔人对西欧的威胁消除了,但是維京人仍然是侵犯和威胁不列颠群岛最久的。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加剧,随后十字軍東征开始削弱拜占庭帝国,教皇的权力此时也在西班牙、法国南部、立陶宛与其他的异教地区稳固下来。复杂的封建等级制度发展起来,新国家的大多数贵族由于通婚互相是近亲。封建社会在蒙古入侵后开始解体。中世纪后期欧洲爆发了大饥荒和黑死病。 15世纪,欧洲从中世纪苏醒过来。1492年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和哥伦布发现美洲,同时终结了十字军东征,知识获得尊重,开始挑战传统的科学和神学教条。新教改革开始,德国神父馬丁·路德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时亨利八世使英国教会脱离教皇管制,也让英格兰在随之而来的德意志和西班牙之间的宗教战争中得以采取更灵活的结盟政策。但是,宗教战争一直持续到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光荣革命确认这个协议。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机器时代,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地独立,而欧洲大陆也爆发了法国大革命,直到拿破仑發動霧月政變。1848年,歐洲各國爆發一系列武裝革命。最后的农奴制残余在1848年的奥匈帝国被废除。俄国农奴制在1861年被废除。巴尔干国家开始从奥斯曼帝国重获独立。1870年普法戰爭后,意大利和德国完成统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俄国革命,1918年同盟国战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崩溃。1933年纳粹上台,之后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与轴心国战败。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战胜国集团在欧洲与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冷战。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后,欧洲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至2016年为止,欧盟包括28个欧洲国家,超过5亿人口。北约也扩大到包括俄罗斯的邻国——这是欧洲自从一世纪罗马帝国以来一体化最显著与最具军事优势的时期。.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欧洲历史

正步

正步,是指一种队伍行进的步法,主要应用于阅兵分列式中行进的军人。正步最初是普鲁士军队在19世纪初期在阅兵中使用的。如今,各个地区的正步步法有所不同,但行进时的主要特征均为,每个人上身直立,两腿绷直和两脚着地用力,队伍遵循一定节奏整齐前进。这种行进方法意在展现军威,但由于训练费时费力也遭到非议。.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正步

死刑

死刑(英文:Death Penalty 或 Capital Punishment)亦稱極刑、處決、正法、伏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罰之一,指國家機關基於法律所賦予的權力,以結束犯人的生命作為刑罰。遭受此種剝奪生命權的犯人通常都犯下了嚴重罪行。儘管對“嚴重罪行”的定義時常有爭議,但目前保有死刑的國家中,一般來说,“蓄意殺人”必然是死刑的一個重要理由。 據大赦国际資料,截至2009年4月30日世界上超过67%的国家已经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了死刑,其中废止所有犯罪死刑的国家多达92个,废止普通犯罪死刑的国家为10个,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为36个(以过去10年未执行一例死刑为标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止死刑的国家已達138个,而在法律上保留死刑的國家為105個,其中在实践中适用死刑的国家现在為59个。保持、恢復死刑制度的檢討在各國始終不斷,死刑存廢問題是難論是非對錯與治安相關數據佐證的價值觀之爭。 現今所有歐盟的成員國依據歐洲聯盟基本權利憲章第2條,禁止使用死刑,即使當中不少國家的民眾支持死刑。.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死刑

比尔·布兰德

比尔·“巴尔博萨”·布兰德(William "Barbosa" Bland;)是大不列颠共产主义联盟的领袖,他以作为国际霍查主义运动的重要领导人而知名。他著有《苏联资本主义的复辟》一书。 1916年4月28日,比尔·布兰德出生在英格兰北部城镇阿什顿安德莱恩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在新西兰陆军服役时确立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后来,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新西兰积极参与了当地共产党组织的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布兰德以眼镜制造商的身份返回英国。1950年代,布兰德见证了大不列颠共产党的“和平过渡社会主义”运动和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布兰德坚信修正主义是反马列主义的错误意识形态路线。 由于对修正主义的否定,布兰德成为了英国数个反修正主义组织中的一员。此后不久,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带着大量的问题,布兰德开始系统地着手研究毛泽东的理论。他发现自己对毛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持有异见。动笔数月后,站在正统斯大林主义者的立场上,布兰德完成了对毛的第一次批判。这次批判是布兰德在正统斯大林主义影响下作出的众多不受毛主义者待见的分析中的最初尝试。 布兰德毕其余生试着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修正主义会占据主导地位?布兰德得出了结论:在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中,斯大林处于劣势,他的周围是一群“绝顶聪明”的、不公开反对马列主义的修正主义分子。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树立“个人崇拜”直接给斯大林披上一层神圣的外衣,而用这个作为反对他的武器。布兰德认为:斯大林以贝利亚取代叶若夫,是因为后者搞垮、颠覆了秘密警察(内务人民委员部)。布兰德以此为例指出了数千名无辜入狱的布尔什维克的获释原因。布兰德指出:在联共(布)十八大召开时,斯大林已经被排除在党的最高决策层之外,而其试图用《苏联经济问题》这本小册子进行回击。 斯大林在文章中对赫鲁晓夫的亲信尼古拉·沃兹涅辛斯基进行了充满深远影响的抨击,布兰德由此证明,后来导致资本主义复辟的苏联经济改革(在当时)是被斯大林严厉打压中止的。所以布兰德强调了斯大林最后的工作的特殊必要性,他看到,一旦斯大林逝世,沃兹涅辛斯基的资本主义化“改革”措施就会被赫鲁晓夫及其继任者颁布实施。布兰德在他的文章中明确地提出了这些观点并且在其1981年出版的《苏联资本主义的复辟》一书中详细阐述。 带着他对毛泽东的理论的分析,布兰德开始对他一贯支持的“中国化”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提出质疑,但是得出的结论是: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保持了社会主义制度。苏共二十大召开之前,在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资助下,布兰德建立了英国阿尔巴尼亚协会。虽然被阿尔巴尼亚官方排斥,他仍然领导了协会的工作,并且组织了大量人力、物力对这个“被孤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研究。在那些年里,布兰德成为了公认的研究阿尔巴尼亚的权威,他出版了一部英阿字典,他的研究领域涉及了阿尔巴尼亚生活、历史、音乐、饮食、地理、风俗等各个方面。 在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支持中国的时候,一些毛派组织联合起来反对阿尔巴尼亚协会,他们不顾党派间的亲密关系,公然抵制布兰德的“单一的阿尔巴尼亚统一战线”的号召。在霍查对毛泽东进行公开批判之后,这些组织逐渐瓦解消亡。他们的残余分子在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积极倡议和资助下,以统一战线的形式加入了布兰德的组织。但是这些人仍然试图解除布兰德的领导权,他们强调其在研究的所有方面——包括音乐等等——都是反马列主义的,是“非完全政治正确”的,所以应该被解职,但是组织的其他多数成员反对这个决定。布兰德一直到了拉米兹·阿利雅出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领导人的时候才辞去协会的领导职务。 在1975年英国共产主义者联盟(马列)陷入分裂之后,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布兰德对阿尔巴尼亚的分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久,以他为首的大不列颠共产主义联盟成立。该组织从成立伊始就坚定地支持“被孤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阿尔巴尼亚。麦克贝克和他的支持者——那些留在英国共产主义者联盟(马列)中的人,则持反对立场。 布兰德认为他所密切关注的现代修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社会主义革命第二阶段的背离,最后陷入一个“静态国家民主化”误区。对于布兰德来说,这是对马列主义国家理论的歪曲。基于这种分类,布兰德把中国、古巴、朝鲜、越南的革命归类为“伪社会主义”革命。布兰德认为,以上诸国忽视了列宁“不要在革命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建立鸿沟的警告。他也提出,像出现在美国的“黑人民族”现象,英国的“黑人种族歧视”和“苏格兰、威尔士、康沃尔的民族主义”,都反映出这些国家已经远远地偏离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这些观点使得他在挑战斯大林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如果苏联——包括党的最高层陷入了阶级斗争,那么共产国际会有任何不同吗? 布兰德努力思考着几个相关的问题:为什么共产国际在有关统一战线的性质这类关键问题的立场上多次反复?斯大林真的“完全控制”了共产国际吗?为什么统一战线得到了欧洲的共产党的坚定支持,特别是法国——去协助一个法西斯主义者控制下的组织?还有,是什么原因导致了1920年代后期统一战线中的“反极左”运动突然转向“反极右”——成为正确政策? 布兰德认为,共产国际第一次向极左方向偏离,是在大约1924年至1928年间认可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掌权。同时,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曼努伊尔斯基和库西宁通过对坚持斯大林路线的工农党派的破坏,扼杀了印度革命。布兰德提出的共产国际第二次右倾化,则是指在约1930年前后其阻止欧洲各国的共产党掌权的行为。 布兰德进一步指出,从大约1924年开始,斯大林在共产国际中就失去了领导权。接着首先是季诺维也夫取得了领导权,然后是布哈林。这两人后被批判为“修正主义分子”,并在大清洗中被枪毙。之后季米特洛夫、库西宁、曼努伊尔斯基领导着共产国际。布兰德指责他们歪曲了正确实现马列主义的道路。季米特洛夫从法西斯德国的监狱中获释是颇值得怀疑的,难道是法西斯主义者的仁慈?为什么?布兰德认为当时季米特洛夫虽打着“在统一战线中坚持正确的马列主义原则”的旗号,实则是脱离了统一战线转而支持“人民阵线”,犯了右倾错误。 布兰德认为,以上诸原因使得斯大林解散了共产国际。之后斯大林建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由他和日丹诺夫等人领导。他说,有必要记得是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揭露了西方共产主义政党企图实行右倾化的方针,以及铁托主义者们与美国的结盟。在后来的意识形态之争中,斯大林公开支持阿尔巴尼亚和霍查反对铁托。 除了理论著作,布兰德还创作了大量的戏剧,导演了两部电影,排演了一部芭蕾舞剧。长期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特别是电影和戏剧——使得他深深理解社会主义现实艺术。他在创作电影和戏剧时广泛取材,特别是在历史剧方面。 在英国,布兰德领导的大不列颠共产主义联盟主张所有马列主义者的原则性统一,因此他成为了马列主义联盟全国委员会成立后初期的重要领导人。布兰德还组织了英国斯大林研究会。但是,研究会内的正统毛派后来将他打倒。布兰德是国际霍查主义运动史上的关键性重要人物,他对北美的马列主义联盟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01年3月13日,比尔·布兰德去世。不久,他生前领导的大不列颠共产主义联盟瓦解。.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比尔·布兰德

比耶稣更受欢迎

“比耶稣更受欢迎”(More popular than Jesus)或“比耶稣更伟大”(Bigger than Jesus)是披头士乐队成员约翰·列侬在1966年发表的极具争议的言论。列侬说,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的基督宗教)已经日渐式微,披头士乐队已经比耶稣基督更加流行,更得人心。这番点评起初在英国发表时并没有引起争议,但是在五个月后,列侬的言论在美国引起了基督教团体憤怒的反應。 在1966年3月,约翰·列侬在接受伦敦晚报(London Evening Standard)的记者Maureen Cleave采访时首次发出了这样的评论,但是当时公众并没有多大的反应。在5个月以后,美国一份青年杂志Datebook引用了列侬的话,引起了美国南部大规模的抗议。一些电台停止播放披头士乐队的歌曲,人们公开焚烧他们的专辑,原本安排好的新闻发布会也被取消,披头士乐队成员也受到了恐吓和威胁。这次争议事件正好发生在披头士乐队1966年的美国巡演期间,列侬和乐队经纪人布莱恩·爱普斯坦试图利用一系列的新闻发布会来平息这一事件。乐队的几场巡回演出受到了恐吓,不得不中断,三K党也参与其中,举行了针对列侬言论的抗议。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披头士乐队在日后不再进行公开的现场演出,只在录音室制作音乐,美国巡演成为绝唱。.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比耶稣更受欢迎

毛新宇

毛新宇(),谱名毛世新,毛澤東之孫,毛岸青与邵华之子。籍贯中國湖南湘潭,生於北京。他于2010年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是目前解放军中最年轻的少将,也是第一位1970年代出生的少将。他还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对于晋升少将和一系列荣誉性头衔,毛新宇坦承其中有家庭因素。 2017年9月9日中共十九大召开前,中共军报公布毛新宇落选十九大代表。而在2018年1月公布的第13届全国政协委员名单中,亦被除名。.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毛新宇

民主

民主(dìmokratía),其本义是“人民的统治”,即“主权在民”,是一种现代的国家制度,国家权力由公民直接或间接行使。民主有时被称为“多数的统治”,与極權統治、独裁统治或寡头政治相对立。狭义的民主一词经常被使用于描述国家的政治,民主的原则也适用于其他有着统治行为存在的领域。平常所说的民主作风、民主原则、言論自由等民主权利,都从民主之含义派生而来。广义的民主应该是人民当家做主,既在一个完整的民主的社会里人们从一出生就平等,人们对社会负有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建立起社会的法律法规以及对政权控制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等。 拉里·戴蒙德(Larry Diamond)指出,民主包括四个关键要素:(1)通过自由和公正的选举产生政府; (2)作为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和公民生活; (3)保护所有公民的人权;(4)法律和程序同样适用于所有公民。.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民主

民主史

民主的歷史要追溯至史前的時期,以及民主在17世紀的重新出現,並不斷發展直至今日。.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民主史

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會主義(Democratic socialism)是一種把现代民主宪政和社会主义经济合为一体的政治意識形態。由于何为“民主”、何为“社会主义”存在很大争议,民主社会主义也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民主”通常意味着普选、多党制、司法独立、政治自由,反对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一党专政。而社会主义经济则需要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模式可以为计划经济、参与型经济或者市场社会主义。在实际执政过程中,许多民主社会主义者允许了多样型经济发展,并没有完全取缔市场经济,并着重于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和财富的再分配。民主社会主义属于社会主义的范畴,它比一般的社會民主主義更为左倾;大部分民主社会主义者在政治光谱上属于左翼,少部分则属于极左翼。部分民主社会主义者也参加社會民主主義者占据主流地位的社会民主党。.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集權制

民主集權制,由中國國民黨提出的術語,為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原則。最初源自列寧提出的民主集中制,歷經孫中山及蔣中正的詮釋和應用,早期國民黨和共產黨對组织原则的解释基本相似,但有不同俄文汉译,国民党未把民主集權制寫入党章,只曾在决议案中,明文要求「民主主义的集权」。.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民主集權制

民主柬埔寨

民主柬埔寨()是波爾布特領導下的柬埔寨共产党(通称紅色高棉,也称赤柬)從1975年至1979年期间在柬埔寨建立的共产主义政權名稱。柬埔寨王國民族聯合政府,即柬共與西哈努克親王的聯合政府,因击败朗諾将军领导的高棉共和国而建立民主柬埔寨,並在之後柬埔寨共产党更掌握大多數權力,實施三年的紅色恐怖統治,后又因越南入侵进而全面占领而迅速终止。 1979年,柬越戰爭爆發,在反柬共統治的柬埔寨民族团结救国阵线(KUFNS)和越南軍隊的联合入侵下,喪失了大多數領土,屠杀停止並被公布於眾。1979年1月7日,越南人民军攻克金邊,並扶植成立一個亲苏联的傀儡政權柬埔寨人民共和國,民主柬埔寨於西部叢林繼續苟延殘喘直到聯合國託管。不過实际上除了苏联和亲苏联的国家之外,包括中美等联合国成员国多数国家不承认“柬埔寨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此政權因而持續在聯合國代表柬埔寨。.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民主柬埔寨

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亦稱國族主義或國民主義,為包含民族、人種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民族主義者(Nationalist)主張在(各民族和人种)意識形態相互認同前提条件下以拥有相同国籍的民族共同體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的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過去民族主義大多強調民族共同體,而最近則著重於由國家或政府陳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體。 民族主義亦特指民族獨立運動之意識型態,即以民族之名義作出文化與政治主張,如今通常用以敘述英格蘭;民族主義也同時被稱為凝聚民族共同體的學說。民族主義的兩種度量標準(與相異的方法論)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之《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之《民族主義:現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區別,並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一員」。其準則可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民族之「認同」與以上兩者以及族群上之「歸屬感」皆有相關。民族主義者視民族性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團體般可自由加入。 在十九世紀之前人們有鄉土性、區域性、文化價值或宗教性的效忠,但無現代國家觀念;直到以民族主義的國家概念興起後,徹底改變了現代國家的結構主流。 十九世紀後,因民族國家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並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合法性」(legitimacy)。 民族主義者認可「非民族國家」的存在,其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是針對帝國,諸如奧匈帝國之類。梵蒂岡是為了天主教会的領導權,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權國家;而伊斯蘭教徒尋求於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發為另一個非民族國家的例子。 具民族認同,並以民族國家為合法性基礎的任何人皆可稱之為「民族主義者」。依此理念,大多數成年人皆為「消極性的民族主義者」。然而,如今所謂之「民族主義」一詞涉及以政治活動(或涉及軍事)支持民族主義者的主張,其中或包含分離主義、民族統一主義以及軍國主義,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包含「種族清洗」。政治學上(以及媒體)傾向注意這些極端類型的民族主義。.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民族主義

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

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是声称遵循“布爾什維克主义”的民族主义思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左派”社会民主党人劳芬堡、沃尔弗海姆、亨利希等人鼓吹民族主义,反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主张本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他们主张把德国一切民族主义分子,包括资产阶级在内,都吸引到共产党方面来,在“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旗帜下,同协约国作战。.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

民族保守主義

民族保守主義(National conservatism)是一種重視「民族利益和傳統社會/種族觀點」,具有民族主义元素的保守主義思想,但不屬於極右派。許多民族保守主義者同時也是社會保守主義者,支持限制移民、難民及反对多元文化主義,而在歐洲通常為歐洲懷疑主義者。 民族保守主義與社會保守主義類似,其本身可能非常傾向於維持傳統家庭和社會穩定(部分反對墮胎及LGBT權利)。一名澳洲學者表示:「民族保守主義讚揚家庭是身分、團結和情感的家與中心」 除了這些共同元素,民族保守主義者在不同國家裡,依當地因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觀點。尤其是在經濟議題上,民族保守主義者的觀點可以從支持計劃經濟到中間派的混合經濟,或是自由放任經濟。 因此,將自由市場經濟視為優先的民族保守主義者可自經濟保守主義中區隔出來。一些評論家認為民族和經濟保守主義間的差距已逐漸擴大:「……(今日)多數右派政黨採取經濟保守主義,在不同程度上忽略社會、文化和民族保守主義。」部分反對者批评民族保守主義者实际上是法西斯主义者,只是不会公开宣扬並會與那些極右派組織保持距離。.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民族保守主義

民族國家

民族国家(Nation state),一種國家的形式與意識型態,不只是一個政治及地理的單一實體,在文化與族群上也是一個完整共同體。乃歐洲在20世紀主導的現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及實踐。與歐洲在18及19世紀傳統帝國或王國不同,民族国家成員效忠的對象乃有共同認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體制,認同感的來源可以是傳統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創的政體。因此,從一個民族構成政體,或者由數個民族經同一共享的政體構成的國族,都是民族國家的可能结合型式。 民族国家是政體的一种形式;民族则是共同體的認同概念,其來源可以是共享的體制、文化、或族群。民族国家这个概念應此包括以公民民族主義及種族民族主義等不同的思維,主要取決於認同概念的形成要素。所謂的單一民族国家,所有公民共享同一价值、歷史、文化、或语言;不論是繼承前帝國/王國的統治範圍或者是當代全球化的移民現實來說,少有国家符合此類型。因此,當代民族国家常為多民族國家,而今日多元文化主義常用來形塑及爭取對體制的認同,而非民族,但按國家族群比例的多寡,一國對於外來移民的包容程度也會不同。.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民族國家

民族無政府主義

民族无政府主义(National-Anarchism)是一种激进的反资本主义、反国家主义的右翼意识形态,强调民族新部落主义。这种意识形态预言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并试图建立自治社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民族無政府主義

沃根·菲利普斯,第二代米尔福德男爵

沃根·菲利普斯,第二代米尔福德男爵(Wogan Philipps, 2nd Baron Milford;)是英国的一个贵族和共产主义政治人物。.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沃根·菲利普斯,第二代米尔福德男爵

波希多尼

波希多尼(希腊语:Ποσειδώνιος,也做“罗德岛的波希多尼”或“阿巴马的波希多尼”,)是一位古希腊斯多葛学派哲学家、政治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他被当时的人称为通才。他的主要著作今天均没有完整留下,只有残段留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波希多尼

泰奧·安哲羅普洛斯

泰奧多羅斯·“泰奧”·安哲羅普洛斯(;)是希臘的一位著名導演和編劇。.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泰奧·安哲羅普洛斯

泽西共产党

泽西共产党(Jersey Communist Party)是英国王冠属地泽西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该党对于大不列颠共产党,似乎保持着一种半自治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泽西岛被纳粹德国占领,泽西共产党的领导人Norman Le Brocq领导了岛上的抵抗运动。1966年,苏联为Norman Le Brocq和其他19名泽西岛民颁发了金手表,以表彰他们对于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贡献。1972年,Norman Le Brocq被选为泽西议员,之后又两次当选。该党的现状不清楚,可能已经解散。.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泽西共产党

法家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春秋戰國時期從未有一個組織或學派叫「法家」,而只是在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指》將韓非子、管仲等理念相似的人歸類為一派並命名「法家」。《漢书·艺文志》列为“八流”之一。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周代时的诵训。亂世时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到了韓非集其大成。漢代時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其思想則成為統一天下的理論基礎。.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法家

法人團體

法人團體(Corporation)指一群人或是公司,獲得政府認可,擁有法人資格,在法律上被視為是單一實體(法人),擁有,可以行使特定權利,承擔法定義務。這個概念起源於歐洲,在中世紀時,獲得皇家特許狀的團體,就可以用法人團體身份運作。現今多數現代國家,可以經由向政府登記後成為法人團體。 根據不同法律體系,法人團體有各種不同的認定及分類方法。最常見的分類方式,是以其目的是否為營利,或是這個團體是否發行股票。一個以營利為目的,並發行股票的團體,即是公司,或公司法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法人團體

法律思想史

法律思想史是关于法律思想的历史,有别于法制史,法制只有执政者才能创制,而法律思想人人皆可有之。法律思想史包括中国法律思想史和外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律思想史以儒家的礼治为正统,春秋战国时重要的法律思想在墨家、道家等流派上有所附会。秦汉至鸦片战争时期重要的流派有黄老学派。法律永远离不了政治,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中国的政治家如洪秀全、孙中山都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法律思想。丰富多采的法律思想除中国外,还有西方及其它许多国家如希腊、埃及、印度和罗马,两河流域以及伊斯兰教各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但就丰富性及影响性,首推西方。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正是在罗马帝国前期,第一次形成了职业法学家集团,第一次出现了法学派别。到了中世纪,神学占据西欧法律思想。现代西方法律思想主流是比较法学。.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法律思想史

法國憲法

法国宪法 是以宪章和宪法等名义颁布并优先于其它任何层次法律(参考 法国法律中的标准层次 法语:)的用以组织法国历代及当代国家机关的一系列不同法律文本 。法国宪法不是纯粹的“实体法”或者“习惯法”,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制度性实践,并且有时会有超越其自身法律文本的做法——例如,法国1875年宪法虽然赋予了法国总统极大的权力但在后来的法律实践中总统其实是一个虚职。.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法國憲法

法西斯大委员会

法西斯大委员会(Gran Consiglio del Fascismo),一译法西斯大议会,是意大利在一党专政的法西斯政权时期的国家最高机关和咨询机关。 1922年12月15日,贝尼托·墨索里尼在罗马举行国家法西斯党干部会议时,决定设置法西斯大委员会,黑衫军的领导人都成为委员会的议员。1923年1月12日,第一次大委员会在罗马的一家大酒店内举行。10月23日的第27次大委员会上,法西斯大委员会被确立为处于全国委员会、全国指导部之上的“法西斯最高机关”,1926年法西斯党党章修正之后被明确写入党章。1928年12月9日,大委员会为“国家的最高机关”正式被写入意大利法律,从法西斯党的机关成为国家的机关。1929年,法西斯党重修党章以后不再提到大委员会。 法西斯大委员会多次参与重大事项的讨论,但没有决策权,决策权掌握在墨索里尼一人手里。 1943年7月24日22时,最后一次法西斯大委员会会议在威尼斯宫举行。这一次会议上,迪诺·格兰迪提出了对墨索里尼的不信任动议,提议解除墨索里尼的首相职务,以19票赞成、8票反对和1票弃权通过(格兰迪决议)。随后,墨索里尼遭到逮捕,标志着法西斯政权体制的崩溃。 Category:意大利王国 Category:法西斯主义 Category:国家法西斯党.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法西斯大委员会

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Fascism;Faschismus;民國初年又譯作棒喝主義),字源為束棒(法西斯,一種古羅馬的象徵物),是一種極致國家民族主義的政治運動,強調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強人主導國家政治、國家專權集中於一黨專政(或一黨獨大配合弱勢並無法取代政府的反對派),對外漸進式侵略,對內剷除或打壓反對聲音,破壞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司法獨立等,缺乏權力制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法西斯意大利和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建立法西斯政府後,於二战期間蔓延整個欧洲乃至世界的一套關於創造新民族性及新國民的意識型態及政治宗教。.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法蘭克福學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蘭克福大學的「」為中心的一群社會科學學者、哲學家、文化批評家所組成的學術社群。被認為是新馬克思主義學派的一支。 其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狄奧多·阿多諾、赫伯特·马尔库塞、麦克斯·霍克海默、艾瑞克·弗洛姆、瓦尔特·本雅明、哈贝马斯等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法蘭克福學派

泛泰主義

泛泰主義(Pan-Thaism),是指20世紀前半葉,尤其是二戰期間,在暹羅(今天的泰國)興起的一股汎民族主義浪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德國和日本的法西斯主義開始盛行,影響了不少當時泰國的政治領袖。在21世紀,亦有中國西南部分少數民族知識分子言行有泛泰主義傾向,主張中國西南的壯族、傣族、侗族、布依族、黎族、水族等民族應當從中國獨立出去,並與泰國老撾建立獨立的泛泰民族國家聯盟。不激進的知識分子則繪製出巨大的民族高度自治畫面,他們認為這樣他們才有權統治自己。而汉族評論多認為這種所謂的高度自治是沒有國號的國家,是變相獨立或實質獨立,甚至是走向全面獨立的墊腳石。.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泛泰主義

洗腦

洗脑或思想控制(brainwashing 或 mind control),透過系統性方法,有意圖地向別人灌輸思想,來符合操縱者的意願,一連串的手法與過程,稱為洗脑。英文「brainwash」意指洗脑,由中文洗脑一詞翻譯而來;沿於上世紀1950年代的朝鲜战争,美國士兵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虜之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改造,獲救之後回到美國,支持中国共產黨政府,於是美國記者Edward Hunter就用「brainwash」一詞來描述此事。 洗脑經常被應用到政治、宗教、商业活動上。洗腦與宣傳大體方法相同,均是讚揚、推廣某事,不同之處在於,洗腦具有強制持續性、與外隔絕性、批判性等特點。 常見如政治洗脑:當權者或獨裁者強制向人民灌輸單一的思想,推崇某政治人物或某執政集團,及指出某些思想是錯誤的,加以批判。在重覆和密集灌輸下,群眾往住不自覺相信了某事或信任某個政治組織;宗教組織透過刊物、活動推廣,造成觀眾思想容易受到影響;商業公司等電視媒體傳達,不斷重複播放推廣其商品或意念,以「謊言多說幾次,就會成為真理」方式,此等宣傳方法都被認為是洗脑,儘管推廣者本身可能沒有非法惡意情事。不過通常惡質的思想,都加予洗腦的貶稱。思想改造能導致群眾有跟從團體、不可質疑、思想推廣、護航言論的一致行為逐步出現。.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洗腦

温弗里德·格奥尔格·泽巴尔德

温弗里德·格奥尔格·泽巴尔德(Winfried Georg Maximilian Sebald,),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阿尔格伊地区的维尔塔赫(Wertach,Allgäu),当今最有影响的德国作家之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温弗里德·格奥尔格·泽巴尔德

温斯顿·丘吉尔

溫斯頓·伦纳德·斯宾塞-邱吉尔爵士,KG,OM,CH,,,FRS,PC (Can),RA(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英國政治人物、演說家、軍事家和作家,曾於1940年至1945年首次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內领導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聯合美國等国家對抗德國,并取得了最终胜利,並自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 邱吉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對英國乃至於世界均影響深遠。此外,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於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邱吉爾排在第一位。.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温斯顿·丘吉尔

湯姆·蘭托斯

托馬斯·彼得·蘭托斯(Thomas Peter Lantos,),自1981年至2008年逝世時為民主黨籍的美國眾議院議員,代表加州第十二國會選區。 蘭托斯於2008年1月宣佈因患上食道癌而不會再尋求連任,但未幾因病在任內病逝。.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湯姆·蘭托斯

满洲国

滿洲國(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大日本帝國在發動滿洲事變(中國稱‘九一八事變’)佔領滿洲後,結合部分清朝宗室以及漢人將領和權貴建立的国家,為日本軍國主義者所扶持的傀儡政權。其首都设于新京(今長春),1945年8月後遷至通化(今吉林省白山市境内)。領土包括現今中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不含關東州),以及內蒙古東部、河北省承德市(原熱河省)。 滿洲國初期為共和體制,以清朝遜帝溥儀為元首,稱號為「執政」,年號「大同」;1934年3月改政體為帝國,國號滿洲帝國(又稱大滿洲帝國),「執政」改稱「皇帝」,年號“康德”。雖然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日本透過簽訂《日滿議定書》、關東軍持續駐紮滿洲等方式,使滿洲國變相成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日本本土受到美國原子彈的攻擊,蘇聯紅軍進攻關東軍和滿洲國軍,日本戰敗;同年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儀在通化臨江縣(今臨江市)舉行退位儀式,宣讀《退位詔書》。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溥儀被蘇聯紅軍俘獲。隨着中國抗日戰爭的結束,滿洲國正式滅亡。 中华民国政府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满洲国均不予承认,以「偽滿洲國」稱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满洲国

满洲国外交

滿洲國于1932年3月1日成立後,日本和薩爾瓦多兩國最先給予承認。1933年1月,美國通告世界各國不要承認滿洲國。2月,国际联盟通过决议,肯定中国对东北拥有主权,不承认满洲国的合法性。次年,英國表示永不承認滿洲國。 不过,随着軸心國聯盟的成立,以及滿洲國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满洲国陆续获得其成员国承认。至1943年,滿洲國共获得23個國家的承認,並与之建立了外交關係。.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满洲国外交

滿蒙問題

满蒙问题()是日本在日俄战争之后,为攫取在中国东北(即满洲)和内蒙古的利益而制造的一些列事件的统称。是日本在完成对朝鲜半岛的殖民地化后,对中国的侵略活动。.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滿蒙問題

滇缅公路

align.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滇缅公路

澳門回歸

澳門回歸,也稱为澳門政權移交(Transferência de Poderes de Macau)、九九回歸、澳門主權移交中國,是指1999年12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對澳門行使主權,同時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葡萄牙结束统治澳门的一系列事件。在20世紀結束前葡萄牙结束统治澳门,象徵西方國家統治亞洲480年的漫長日子和香港及澳門過渡時期完全終結,絕大部份澳門人和香港人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身份,非华裔居民亦能继续享有澳门居民身份。 澳門是繼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歸後中國政府設立的第二個特別行政區,特區內實行一國兩制,中國政府稱為「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並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葡萄牙人自明朝已開始在澳門進行貿易和修建洋房居住,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於1583年在未經明朝政府同意下成立澳門議事會為葡萄牙社區進行自治管理。雖然明、清政府有加強對澳門的管治,但葡萄牙人的勢力逐漸擴大。1623年,葡萄牙開始任命澳門總督(簡稱澳督)負責澳門防務及一切有關事務,其後澳門總督的權力不斷擴充膨脹。及至1845年,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宣佈澳門為自由港,更拒绝向清朝政府缴纳地租銀。自1846年來,亞馬留將軍就任澳督後,在澳門推行一系列統治政策以擴張勢力,並關閉關閘。1887年,清政府與葡萄牙政府先後簽訂《中葡里斯本草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後者為正式條約,條約中列明中國允許葡國“永居管理澳門”,亦同時規定未經中國同意葡萄牙永不得将澳门让与他国。.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澳門回歸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簡稱朝鮮(),是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北部的社会主義國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8年9月9日成立,在港澳、臺灣一般稱為北--韓(),漢語地區也有称呼北朝--鮮(,与“南朝--鲜”或“朝--鲜半岛”区别。)。其領土約佔朝鮮半島的九分之五,首都與最大都市為平壤。朝鮮南疆與大韓民國(南韓)以三八線(韓國朝鮮非軍事區)分隔,北壤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西臨黃海,東臨朝鮮東海。 朝鮮半島在20世紀初以前為中國附屬國,直至日韓合併後朝鮮半島成為日本屬地。1945年日本二戰投降後,朝鮮半島在1945年至1948年間皆由盟軍軍政府管理,由蘇聯與美國分別接管三八線北側與南側地區。之後,蘇聯接管地區獨立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即朝鮮);美國接管地區則成為大韓民國(即韓國)。1950年6月,朝鮮發動韓戰試圖統一朝鮮半島不果,三年後南北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再度以三八線以界(與韓戰前的直線國界不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獲得了京畿道的開城,而大韓民國則是增加了江原道部分領土),自此朝鮮半島分裂至今。 根據朝鲜宪法,朝鲜是一個以金日成金正日主義(包括主體思想和先軍政治)為唯一思想體系的社會主義國家,由朝鮮勞動黨一黨執政。曾於1992年和2009年兩度修憲,將馬列主義、共產主義等字詞刪除,並以金日成金正日主義替代,國家意識形態本質上與极右翼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非常相近。在經濟上,朝鮮政府实行計劃經濟,不保障國内的私人財產。在政治上朝鮮政府持續不斷鎮壓「敵對階級」。在軍事上,強調以先軍思想為指導強化國力。朝鮮現有約120萬名軍人,是全球武裝部隊第五多的國家"Background Note: North Korea".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挪威歷史

挪威公元9世纪前后形成统一王国。13世纪进入全盛时期。 14世纪中叶开始衰落。1397年与丹麦、瑞典结成卡尔马联盟,受丹麦统治。1814年,丹麦把挪威割让给瑞典,换取西波美拉尼亚。1905年独立成为君主国,并选丹麦王子为国王,称哈康七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二次大战中被法西斯德国占领,吉斯林作为德国傀儡建立独裁政权,哈康国王及他的政府流亡英国。1945年获解放。1957年哈康七世逝世,其子即位,称奥拉夫五世。1949年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9年参加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挪威歷史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最早出现于1908年,意大利作曲家弗鲁奇奥·布索尼的著作《新音乐审美概论》被看作未来主义的雏形。未来主义思潮主要产生和发展于意大利一国,却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俄罗斯尤为明显。.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文学

未来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于意大利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未来主义艺术在文学领域的体现。未来主义文学的成就不如未来主义绘画高,在横向上也并没有如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和德国表现主义文学一样发展成国际性的文学运动。未来主义文学的发展主要局限于意大利一国,在晚期也波及邻国法国和刚刚成立不久的苏联。.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未来主义文学

朱塞佩·图齐

朱塞佩·图齐(Giuseppe Tucci,)是一位意大利的东方文化学家,专攻西藏文化及佛教历史。 在其事业的鼎盛时期,图齐是一位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支持者,他用亚洲传统理想化的写照来支持意大利法西斯的意识形态运动。图齐能够流利地使用数种欧洲语言,以及梵语、孟加拉语、巴利语、普拉克里特诸语言、汉语、藏语。他在罗马大学教书直至逝世。他被认为是佛教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Category:意大利东方学家 Category:意大利考古学家 Category:印度学家 Category:藏学家 Category:加尔各答大学校友 Category:罗马大学教师.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朱塞佩·图齐

朱奧·西薩·蒙岱羅

朱奧·西薩·蒙岱羅(João César Monteiro)是一名葡萄牙電影導演。.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朱奧·西薩·蒙岱羅

朱利歐·杜黑

朱利歐·杜黑(Giulio Douhet,1869年5月30日-1930年2月15日),義大利空權理論家。出生於義大利卡塞塔(靠近那不勒斯)。1921年發表了《制空論》(Il Dominio dell'Aria)一書成為近代空權軍事觀念的先驅。.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朱利歐·杜黑

最高領導人

最高领导人(supreme leader)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在国家、机构或其他类似组织中,被赋予或能发挥最大权威的领导者。宗教上,这种角色通常是被认为是地上的神或神的意志代表。政治上,一个最高领导人通常具有与之相关联的职衔,如纳粹德国的阿道夫·希特勒(元首)、意大利的贝尼托·墨索里尼(法西斯党领袖)、苏联的约瑟夫·斯大林(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或现在的伊朗最高领袖和朝鲜最高领导人等。 有许多独裁者,有属於个人的称号或政治头衔,以显示他们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政党领导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例如希特勒的“元首”或墨索里尼的“领袖”头衔,成为很多法西斯或其他极右翼人物的象征。在极左翼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领导人采用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头衔或之後斯大林的“总书记”、第一书记等例子。.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最高領導人

惡魔教室

《浪潮》(Die Welle),是一部2008年的德國剧情片,由丹尼斯·甘塞爾执导,、、和主演。电影改编自1967年在美国加州一所学校进行与法西斯主义有关的社会实验。作家曾根据这个实验写了一本同名为《浪潮》(1981年)的书籍。为了让观众感受到这种实验的引诱力,导演丹尼斯·甘塞爾采用了让约根·沃格尔扮演发起这场运动的老师(“领导人”),采用一步一步指导学生的实验方式拍摄。 《浪潮》在德国影院获得了成功,有230万人观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惡魔教室

戰地鐘聲

《--》(,--),是美國知名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於1940年出版的小說,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也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戰地鐘聲

戰爭社會主義

戰爭社會主義(Kriegssozialismus)是一個经济体概念,用于描述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间的戰爭經濟结构。.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戰爭社會主義

戴國煇

戴國煇(),臺灣桃園平鎮客家人,臺灣近代歷史學家,首開七十年代研究霧社事件、二二八事件風氣之先,也最早提出「臺灣主體性」一詞。曾任日本文部大臣外籍諮詢委員、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去世後,其遺孀林彩美整理其藏書、手稿,於2011年4月14日發表為《戴國煇全集》共二十七冊。.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戴國煇

戴望舒

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国近代诗人、翻译家。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戴望舒

戛纳电影节

戛纳电影节(Festival de Cannes)是一個由法國於1946年首度舉辦於該國南部城市坎城,於二戰戰後復興並於同地擴大舉辦的國際性電影展暨電影獎。它是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的世界三大影展之一(另二者為威尼斯电影节及柏林电影节),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影展之一,每年法國政府會輔助100萬至150萬美金可見其重視程度。 當前,坎城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週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戛纳电影节

星河戰隊 (電影)

《星艦戰將》(Starship Troopers)是一部1997年美國科幻片,由保羅·范赫文執導,卡斯柏·范·狄恩、迪娜·梅耶、丹妮斯·理查茲等主演,故事改編自羅伯特·海萊因的同名小說,電影於1997年在美國首度公映。.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星河戰隊 (電影)

明鄉人

明鄉人(;មីញហួង / ចិនមីញ),亦作明鄉(),舊稱明香,狹義上是指越南京族和柬埔寨高棉族(主要分布下柬埔寨,今越南南部)內的一群華人後裔,源自17、18世紀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間,大批由於戰亂或經商而離開中國、輾轉遷入越南的華人族群,其中以男性居多。隨著明帝國的滅亡,他們當中有許多出於對滿清的排斥而請求越南皇帝收留,為後者開拓疆土、從事貿易與農耕。最終,明鄉人在當地扎根,與越南与柬埔寨女性通婚、繁育後代。由於貢獻頗多,朝廷准許他們設立叫做「明香社」(后改稱「明鄉社」)的村社組織進行自治。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明鄉人經歷了各個封建朝代、法國的殖民統治與南越和北越的分裂,在越南留下了許多文化印記,更成為中、法、越三方不同時期種族紛爭的焦點。由於不斷的混血、本土化和強制同化等因素,他們逐漸失去中國國籍、對「中國人」之身份的認同和使用漢語交流的能力,人口也逐漸減少。今天在越南的明鄉人已經融入越南文化、改操越南語,大致上改尊越南人(京族)習俗,變成越南主體民族的一份子,因而不再被視作華族人。而分布在下柬埔寨和留在柬埔寨王国本土的明鄉人也有部分已經融入高棉文化、变成下柬埔寨地区的柬埔寨的高棉人的主干部分。.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明鄉人

昭和天皇

昭和天皇(;)是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名裕仁(),為現任天皇明仁父親。出生時稱號為迪宮,徽印印號為若竹。 裕仁在大正五年(1916年)11月3日立為皇太子,大正十年(1921年)因父親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繼位,以《尚書》中“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一句改元昭和。其在位期間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裕仁在1945年8月14日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並親自宣讀和錄音,戰後依照新憲法失去政治上的實權,以作為日本國家與國民象徵而存在。除了日本神話中的天皇之外,他是歷代天皇中在位時間最長及享壽最高者,也是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之一。 1989年1月7日,裕仁因患十二指腸癌去世于東京吹上御所,终年87歲。次日皇太子明仁即天皇位,改年号“平成”,昭和时代完結。.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昭和天皇

流浪艺人

《流浪艺人》(Ο Θίασος,罗马化:O Thiassos)是一部希腊电影,上映于1975年,是希腊电影大师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希腊近代史三部曲”的第二部。 影片以流浪剧团的巡演为背景,使用闪回的手法讲述了1939年扬尼斯·梅塔克萨斯独裁统治时期到1952年到右翼首领亚历山德罗斯·帕帕戈斯将军上台之间的历史。流浪艺人每一回演出历史剧《牧羊姑娘戈尔芙》都因为政治事件的发生被打断,从而见证历史演变的进程,同时这又成为剧团的素材在下一场的演出所里增加现实的内容。影片通过他们在希腊各地的演出,以他们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希腊历史上难忘的岁月,影片开始和结尾都是流浪剧团的演员们站在火车站前,用安哲罗普洛斯的话来说这是“全家福”,是告别往事的终点,也是新的历史的开端,只要有人,历史的戏剧永远开演。 安哲罗普洛斯说《流浪艺人》是他个人“最马克思主义”的作品。影片歌颂了希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武装在希腊抵抗运动及希腊内战中反抗德国法西斯占领军和希腊右翼反动势力的不屈斗争,片尾借一位失败的革命诗人之口说出“对满身伤痕的自由充满希望吧”,表达了希腊革命者对于共产主义理想的不灭信念。 《流浪艺人》在1975年戛纳影展的“导演双周”中获得国际影评人奖,被誉为希腊影史第一部极具野心描述希腊社会的影片,并列为当代影史中的经典之作。.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流浪艺人

浪人

浪人一詞,在古代是指離開登錄的戶籍地去他國流浪的人,也稱“浮浪”。浪人不分身份,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浪人。江户时代中期開始把牢人稱為浪人,但正確來說牢人和浪人並非完全同義。 牢人一詞,是指離開主家(或者失去主家)失去俸祿的人,只指在室町時代到江戶時代期間存在主從關係的武士;換言之,牢人一詞有著身份限制。江戶時代開始後,戰亂逐漸平息,因為或其他原因而向各地流浪的牢人激增,自此才把流浪他國的牢人稱為浪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浪人

海尔·塞拉西一世

海爾·塞拉西一世(ቀዳማዊ ኃይለ ሥላሴ qädamawi haylä səllasé,)出生自埃塞俄比亞南部的貴族家庭。在1916年的政變後擁護孟利尼克二世的女兒佐迪圖擔任女王,並擔任皇太子兼攝政王。1924年4月前訪歐洲,並使埃塞俄比亞帝國加入國際聯盟。為了對抗義大利、英國、法國的勢力,於是親近美國與日本。 1935年领导军民抗击墨索里尼治下的法西斯意大利王国侵略,1936年流亡英國伦敦,呼籲国際联盟和西方大国阻止法西斯侵略,1942年随英军回国。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於非洲聯盟有相當優秀的外交表現,但是國內內政因為繼續君主獨裁,慢慢產生許多矛盾。1960年發生擁立皇太子的軍方政變未遂。1970年因為國內嚴重饑荒與蘇伊士運河關閉造成的油價高漲,讓國民生活陷入危機。一部分的統治階層囤積食物更使農村出現餓死者。在埃塞俄比亞社會陷入混亂時,皇帝不但沒有處理還試圖掩蓋饑荒的事實,造成國際撻伐。 1973年埃塞俄比亞終於爆發內戰,因為一張皇帝在皇宮內餵食寵物獅子生肉的照片流出,造成飽受饑荒之苦的人民嚴重不滿。1974年9月12日早上海爾·塞拉西一世在宮中被政變的陸軍部隊逮捕,並宣布退位。於拘禁中的1975年逝世。.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海尔·塞拉西一世

海尔特·维尔德斯

海爾特·維爾德斯(Geert Wilders,),荷蘭反伊斯蘭教及右派民粹主義政治人物,自由黨的領導人。他早年隸屬自由民主人民黨,1998年起成為荷蘭下議院議員,後來退出自由民主人民黨,另行創立自由黨。他以反伊斯蘭教及批評伊斯蘭教教義而闻名,有「荷蘭特朗普」的稱號。.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海尔特·维尔德斯

斯坦利·克雷默

斯坦利·厄尔·克雷默(Stanley Earl Kramer,)是一位美国知名的电影导演和制片人,他以创作反映、探讨社会问题的电影见长,并成为美国最受尊敬的电影人之一, a February 2001 BBC obituary。作为一位成功的独立电影制片人和导演,他的作品总是敢于直面其他电影公司往往会极力避免的社会议题,如种族歧视、核战争、人性的贪婪、创造论与进化论以及法西斯主义形成的社会原因和后果。 正由于涉及题材的敏感性,斯坦利的电影在当时往往会引起社会巨大的争议,评价渐趋两极化,但在他近四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其作品也得到了同行业者的尊重和肯定。他执导的电影一共先后获得了16项学院奖,80次获提名,他本人则共计有9次获提名,并在第34届学院奖颁奖典礼上获得了一座欧文·G·托尔伯格纪念奖。他职业生涯中较为著名的电影作品包括:1952年的《正午》(又译《日正当中》/《龙城歼霸战》,制片人),1954年的《叛舰凯恩号》(制片人),1958年的《》(又译《挣脱索链》,导演兼制片人),1959年的《》(导演兼制片人),1960年的《》(又译《向上帝挑战》,导演兼制片人),1961年的《》(又译《劫后升平》,导演兼制片人),1963年的《》(导演兼制片人),1965年的《》(又译《百怪图》,导演兼制片人)以及1967年的《猜猜谁来吃晚餐》(又译《男生女生黑白配》,导演兼制片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斯坦利·克雷默

新加坡日佔時期

新加坡日佔時期,也稱新加坡日治時期、新加坡日據時期,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時大日本帝國佔領新加坡的時期:由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海峽殖民地政府投降起,至1945年9月12日在新加坡政府大厦举行日军無條件投降仪式为止。 新加坡作為英國殖民地統治下的發展因日軍佔領而中斷。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並展開對東南亞的侵略。日軍在少於兩個月的時間,便已在翌年1月31日佔領整個馬來半島,開始了新加坡保衛戰。1942年2月15日農曆新年當日,駐新加坡英軍向日軍投降,日佔時期開始。日本佔領新加坡後,日军將領「馬來之虎」山下奉文將之改名為昭南島(意指南方光明之島,或昭和天皇在南洋获取的領土)。在行政上,新加坡则成為大日本帝國的一部分,為「昭南特別市」。因此,新加坡日據时期也称为昭南時代。.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新加坡日佔時期

新崗哨

新崗哨(Neue Wache),现又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戰爭與暴政犧牲者纪念馆”。位于德国柏林市菩提樹下大街北侧。由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所建造,始建于1816年,为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1818年完工,最早曾作为普鲁士王储所属部队的岗哨,自1931年开始作为纪念馆使用。 1918年德国废除君主制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该建筑一直作为王室卫队的岗哨使用,1931年起用于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普魯士战士,政府决定进行改建并加有天窗。此时其名称为“阵亡战士纪念馆”。二战结束的几个月前曾被轰炸损毁。 1960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修复了新岗哨,并将其辟为“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受害者纪念馆”,由国家人民军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警卫团值守。1969年东德成立20周年之际點燃了“长明焰”。 德国统一后,1993年新岗哨被重修并更名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戰爭與暴政犧牲者纪念馆”。东德的纪念物被移除,并在中心放置有凱綏·柯勒惠支雕塑的“母亲与亡子”的放大版,是一個母親抱著死去的孩子的雕像。这一雕像被直接放置在天窗下方保持露天状态,暴露在柏林的雨雪中,象征二战中平民遭受的苦难。 Category:德國建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新崗哨

新世界秩序

新世界秩序(New World Order,有時寫作NWO)是一項關於極權主義世界政府的陰謀論。此理論認為,世上有少數權力菁英階級組成的秘密集團、影子政府與其密謀的全球主義議程在幕後操控世界,其最終目的是建立一個威權主義的世界政府,取代現今的主權國家或民族國家體制來統治世界,這項邪惡計畫稱之為「新世界秩序」。藉由一個包羅萬象的政治宣傳來建立新的意識形態,讓人類相信成立新世界秩序政府才是歷史的進步。因此,許多有影響力的歷史和當代人物,被該理論認為是透過許多掩護機構來操縱重要的政治和金融事件,並使全球的金融體系發生系統風險,作為逐步實現統治世界的陰謀。 在1990年代以前,「新世界秩序」陰謀論僅限於兩個美國的反殖民主義:「愛國者運動」與基督教基要主義運動中關於世界末日和敵基督的理論。諸如和般的懷疑論者都觀察到,右派民粹主義主張的反「新世界秩序」、反菁英主義、拒絕現有的政治共識等政治哲學,不僅有許多知識分子接受,而且滲透到流行文化中。在20世紀末,全球壟罩在千禧年主義、人們積極的準備面臨世界末日的預期心理下,這項理論更加盛行於民間。2013年,根據公共政策民調基金會所做的電話調查顯示,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美國民眾相信有一個隱密的權力菁英團體正在推動一項全球性議程,以及「新世界秩序」陰謀論的真實性。.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新世界秩序

新作家

《新作家》(Poedjangga Baroe,IPA讀音:,:Pujangga Baru,曾拼作Pudjangga Baru)是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一份由爾敏·巴奈、阿米尔·哈姆扎和蘇丹·達迪爾·阿里夏巴納創辦,在1933年7月至1942年2月期間發行,作風前衛的文學雜誌。 荷屬東印度土著的民族主義意識自20世紀以來便開始變得更強大,這可以從當地幾份民族主義刊物的創立看得出來。爾敏、哈姆扎和阿里夏巴納這三位來自蘇門答臘的作家在1932年9月為這份雜誌奠下基礎,並在其後向40名《圖書旗幟》雜誌文學專欄的撰稿人寄信徵稿,以及向當地10個蘇丹國君主寄信請他們訂閱雜誌。創辦人和荷蘭人擁有的考爾夫出版社所訂下的協議最終告吹,因此創辦人便同意自行負責雜誌的印刷。因而產生的《新作家》雜誌在1933年出版創刊號;雜誌在出版期間曾經擴大收錄的內容範圍,以及接納更多政界人物參與雜誌的編務。該雜誌在1942年日本佔領東印度群島停止發行,不過之後阿里夏巴納曾經在1948年至1954年期間出版另一份名為《新作家》的雜誌。 在意識形態上,《新作家》支持東印度群島成為一個以印尼語為共同語的現代統一國家。不過,由於作家的文化、政治觀點各異,所以雜誌在文化、政治上的傾向並不明確。為了保持政治中立,雜誌曾經刊登過關於各派政治思想的文章。雜誌對文化的討論包括幾次針鋒相對的論戰,主題是西方文化和傳統在國家建設過程中的輕重應該如何。 第一份《新作家》雜誌歷時9年,合共出版了90期,曾經刊登過超過300首詩歌、五部劇本、三部詩集、一篇小說,多篇散文和數篇短篇故事。這份付費訂閱者人數從未超過150人的雜誌所獲得的評價是毀譽參半的:年輕作家讚揚這本雜誌能夠表現出當代的面貌,不過馬來傳統主義者卻認為雜誌令馬來文受到污染,並對此加以責難。雖然《新作家》刊載的大部分文學作品如今都已經為人淡忘,不過在1933年至1942年期間突出的題材和寫作風格卻令評論家把這段時期稱為印度尼西亞文學史上的「《新作家》時期」。.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新作家

新國家 (葡萄牙)

新國家(Estado Novo),也稱葡萄牙第二共和國,是葡萄牙於1933年至1974年所建立的威權主義政權,通常被視為戰間期法西斯主義國家之延伸。它從1926年5月28日政變後所建立的「」體制所演變而來。同樣的,國家獨裁和新國家都被承認為葡萄牙的第二共和,而新國家更是深受保守主義及威權主義的影響,由1932年至1968年間的葡萄牙統治者薩拉查進一步發展,直到他因病被卡丹奴取代。1974年4月25日爆發康乃馨革命後,新國家體制遭到推翻,建立,並延續至今。.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新國家 (葡萄牙)

新納粹主義

新納粹(Neo-Nazism)是二戰後歐洲一些為了使當時的納粹和法西斯復辟所出現的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新納粹運動基本上以納粹德國總理阿道夫·希特勒的「繼承人」自居,延續其国家社会主义使命,以及支持纳粹主义、反猶太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及種族主義等。這些組織因經常以报复製造事端(例如塗污猶太人的墓碑,近年反猶已大大減少,转而攻擊穆斯林移民),而引起警察的關注。他們大多是極右派,包括國家主義者。.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新納粹主義

新罗马帝国

新罗马帝国(意大利语:Nuovo Impero Romano;拉丁语:Novum Imperium Romanum)是源自20世纪上半叶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的原創。墨索里尼有严重民族主义倾向,对领土有强烈扩张欲望,并创造出新罗马帝国一词以求得自己的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拥有历史上罗马帝国的威望。墨索里尼此举和同时代德国统治者阿道夫希特勒所鼓吹的第三帝国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人们喜欢用这个词语形容超级强权。现今,当今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美利坚合众国也开始被一部分人称为新罗马帝国。.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新罗马帝国

新特警判官

《新特警判官》(Dredd)是一部由彼得·特拉维斯执导、亚历克斯·加兰编剧并担任制片人的2012年科幻动作片。影片改编自《公元2000年》刊登的连环漫画《判官爵德》及其中由约翰·瓦格纳和卡洛斯·埃斯克拉创作的同名人物。卡尔·厄本在片中饰演判官爵德,是一位集法官、陪审团和行刑人权力于一身的执法者,故事背景是一个名叫“超级城市一号”的巨型反乌托邦大都市。爵德与自己的学徒搭挡判官安德森(奥莉薇·瑟尔比饰)被困在一幢200层楼高的巨型公寓楼,需要与这里的毒枭马马(琳娜·海莉饰)及其手下周旋。 加兰早在2006年时就开始撰写剧本,不过新《判官爵德》改编电影的开发一直到2008年12月才宣布,影片与1995年的《特警判官》没有关系。《新特警判官》由英国的DNA影业制作,于2010年开始进行主体拍摄,全程使用的都是3D镜头,取景地点包括开普敦和约翰内斯堡。 本片于2012年9月7日在英国上映,同月21日再在全球发行。影评人普遍称赞了电影的视觉效果、演员选择和动作场面,但也有批评认为片中缺乏原著漫画的讽刺元素,并且过于演染暴力。虽然评价总体以正面为主,但电影的商业表现欠佳,约4500万美元的预算最终只获得刚超过4100万美元票房。《新特警判官》在家用媒体发行途径获得了成功,成为公认的邪典电影。影片票房上的表现本导致拍摄续集的前景渺茫,但由于家用媒体销售业绩较佳以及影迷的热情,第二部电影仍然有可能诞生。但後來該片已被宣布將不再推出續集。.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新特警判官

新語 (一九八四)

新語,又译为新話(英語:Newspeak)是喬治·奧威爾小說《一九八四》中設想的新人工語言,是大洋國的官方語言,被形容為「世界唯一會逐年減少詞彙的語言」。 奧威爾在小說的附錄,解釋過新語的原則:新語建基於英語,但大量詞彙及文法被簡化、取代或取消,例如「好」(good)是指「喜歡老大哥」(to love Big Brother),而「壞」(bad)則已被「不好」(ungood)取代,結果,削弱人用不同方式及語句表達意見的能力,無法說出「老大哥是壞的」(Big Brother is bad),只能說「老大哥是不好的」(Big Brother is ungood)。這符合英格蘭社會主義(英社)的意旨,因為極權主義政府不會喜歡人有與政府不一致的思想或言論(犯罪思想,crimethink),因為表達自由、革命等概念的詞語,都已刪除。 相對新語,原有的英語稱為「舊語」(Oldspeak)。依照計劃,會在2050年之前被完全取代。 以科學方法從根本認知進行改變可以參考範式轉移。.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新語 (一九八四)

新语丝

新语丝(英文:New Threads)早期主要指《新语丝》月刊,后来主要指新语丝网站。两者皆主要由方舟子等海外华人所创办,主要内容为文学和科普。有时也指方舟子在美国注册的非盈利社团新语丝社。該等媒體收到PSI留学生服务公司提供一部分资助。.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新语丝

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或稱新聞自由權,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權利。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采集和发布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各国新闻自由度排名请参见新闻自由指数词条) 至于官方的信息,政府则有责任和义务根据信息的相关程度和重要性对其进行详细的分类,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向公众公开,哪些信息涉及到了国家的机密而必须受到保护,以此来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许多政府服从所谓的《阳光法案》或《信息合法化自由公约》来定义国家利益的概念范围。 新聞自由源起於歐美等國對於出版自由的爭取,隨著社會演進,新聞自由理論基礎從傳統到新穎,新聞與出版的自由在漫長的演進過程中逐漸發展出完整的權利體系。目前許多民主國家均承認新聞自由的重要性,許多非政府組織(如無國界記者)每年針對世界各國作出新聞自由程度評鑑。隨著科技進步,新聞媒體逐漸突破來自政府的壓力,但也有更多大企業給予新聞業帶來新的挑戰。 在现代的集权国家裏,新闻自由是一个被高度质疑的争议性概念。这些政权将新闻自由视为对政府权威以及社会安全的威胁。因此,大多数集权制国家都会设立全国性的宣传机构,用来维持集权政府的统治,对所谓任何试图挑战政权权威性的媒体或记者的活动进行压制。有的时候,这种对言论的镇压达到了野蛮的程度,甚至会动用警察和军队等具有武力的單位。在这些国家裏,新闻从业人员往往需要在新闻理念和意识形态之间寻求某种平衡,否则就会受到专制政权的威胁。威胁的方式包括解雇、被列入黑名单、人身攻击、绑架、刑讯,甚至暗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新闻自由

新法西斯主義

新法西斯主義(Neofascism)是用以稱呼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出現並擁有某些或眾多法西斯主義成份的運動。新法西斯主義運動混合了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以及其他國家的法西斯運動。 近年部分通過合法民主選舉所產生的政府,被指具新法西斯主義的特色,包括反對移民、排外、反猶太主義,並有打壓傳媒的新聞自由和破壞法院的司法獨立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新法西斯主義

文明IV

《文明IV》(全称“席德·梅尔之文明IV”,Sid Meier's Civilization IV)是一个回合制策略电脑游戏,它是游戏设计师席德·梅尔的文明系列作品。由主设计师索伦·约翰逊在梅尔的指导下,由梅尔的工作室Firaxis Games开发。文明IV于2005年10月25日和11月4日之间,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发行。麦金塔版于2006年初发行。游戏的第一个资料片——《战神》(Warlord)和第二个资料片——《超越刀锋》(Beyond the Sword)分别于2006年7月和2007年7月在美国和欧洲上市。采用相同引擎而玩法差异很大的“独立资料片”《殖民统治》(Colonization)于2008年9月上市。到2007年初,文明IV已经售出了超过150万套。 与其他文明系列的游戏相似,文明IV游戏是由玩家从一个小城市开始来建立一个帝国的过程。一个标准的游戏过程通常是玩家选定一个文明(每个文明对应一个帝国)后,游戏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玩家拥有一个“定居者”(settler),可用于建立一个城市;然后玩家通过内政、外交和战争来为自己的文明(即帝国)获取资源和土地,与多个由电脑(单人游戏中)或其他玩家(多人游戏中)控制的文明竞争,以争取最终的胜利。 《文明IV》目前有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日语、简体中文、繁体中文和波兰语等多个语言版本。而其他一些语言也有非官方翻译版,如俄语、芬兰语、捷克语和匈牙利语 。.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文明IV

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在马克思主義理论中,指由無產階級(僅從勞動取得收入的產業工人)統治的政體,是從廢除資本主義邁向共產主義的過渡階段的統治;在此過渡階段,無產階級得壓制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革命的反抗力量,打破階級制度的社會關係,以創建一個新的無階級社會 。 無產階級專政的構想最早是由卡爾·馬克思(1818年至1883年)提出,讓作為多數者的無產階級取得獨裁專政的體制;由於馬克思認為各國政府都是階級獨裁專政,所以他認為無產階級專政並不會比其他的政府形式來的更糟。不过,马克思设想的無產階級專政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革命斗争时的战时状态。然而,1917年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革命結果,並不是由無產階級的多數者階級專政,而是由一個宣稱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政黨專政。不同於馬克思所預想的那樣,而是像喬治·奧威爾(1903至1950年)及米哈伊爾·巴枯寧(1814年至1876年)所預見的,無產階級專政的作法最終變成由先前無產者(但已變有產者)的獨裁專政政體。德国共产党的创始人罗莎·卢森堡批评列宁“用一小撮人的专政取代了无产阶级专政”,并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是一个党或一个集团的专政”。 陈独秀於其《我的根本意见》主張:「所谓『无产阶级独裁』,根本没有这样东西,即党的独裁,结果也只能是领袖独裁。任何独裁都和残暴、蒙蔽、欺骗、贪污、腐化的官僚政治是不能分离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卡尔·柯尔施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专政有三个特点:(1)它是无产阶级的专政,而不是对无产阶级的专政;(2)它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不是一个党或一个党的领袖的专政;(3)它是革命的、进步的专政,其目的是为大多数人创造更多的自由。 恩格斯在给《法兰西阶级斗争》写的1891年序文中,认为“巴黎公社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实例”。而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专政”,是具备普选和结社自由的,不同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一党专政。.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

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又译作安那其主义,是一系列政治哲学思想。其目的在於提升個人自由及廢除政府當局與所有的政府管理機構。英语中的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源于希腊语单词“αναρχία”,意思是没有统治者。所以被翻译成中文时,根据这一最基本的特征译成“无政府主义”,也有文献音译为“安那其主义”。無政府主義包含了众多哲学体系和社会运动实践。它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其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對大多數無政府主義者而言,「無政府」一詞並不代表混亂無政府狀態、虛無、或道德淪喪的狀態,而是一種由自由的個體自願結合,以建立互助、自治、反獨裁主義的和諧社會。有人认为莊子是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Murray Rothbard.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产生于19世纪的两种类似的政治哲学。虽然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都是由内部冲突驱动的复杂的运动,作为两种意识形态的运动,二者都将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通过政治行动来取得人类解放。同样,两者都对废除工业革命后产生的社会不平等极其感兴趣。在其最重要的社会形态之中,两者的运动都是具有革命性的,并且把工人阶级看做是革命的主体。在工人运动当中,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有时会联合起来,有时会互相反对。在一些革命当中,也存在马克思主义团体与无政府主义团体之间的武装冲突。.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日德兰邮报

日德兰邮报(丹麥文:Jyllands-Posten),也译为日尔兰邮报,是丹麦主要报纸。其2004年的每日发行量为15万8千份,是丹麦销量最高的报纸,而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为13万4千份和12万9千份。日德蘭郵報的名稱來自丹麥的大陸部分「日德兰半岛」(丹麦语/日德兰语发音为日尔兰,德语发音为日德兰,汉语译名取自德文发音)。 日德兰邮报在1938年以前支持保守党,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该报因为同情法西斯主义和理解纳粹德国的独裁而名誉扫地。1933年,该报甚至主张在丹麦建立独裁。1938年以后,该报自称是一个独立的右翼报纸。根据日德兰邮报基金会自从1973年以来的说明,该报是一家自由派独立报纸, 在丹麦的2001年大选中,日德兰邮报为右翼政党上台起到了关键作用。2001年选举的焦点问题为移民问题,右翼政党成功地说服公众相信,它可以紧缩由社会民主党政府推动的“家庭团聚”法。日德兰邮报对此刊登了很多文章和社论来支持这一主张。 2005年9月20日,该报刊载了12幅穆罕默德的漫画,从而在2006年初引发了伊斯兰世界的普遍抗议。穆斯林社区指责该报滥用言论自由,并导致利比亚、沙特阿拉伯、叙利亚撤回大使,以及一些伊斯兰国家抵制丹麦产品。 该报对漫画冒犯了穆斯林表示道歉,但坚持它有权发表漫画,声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无权命令丹麦的报纸发表什么内容。该报总部已经收到了几次炸弹威胁。.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日德兰邮报

日語中的其他語言借詞

日語從其他語言中吸收了大量辭彙,來自古代漢語的稱為「漢語」,來自其他語言的稱為「外來語」。關於來自法語、德語、荷蘭語、葡萄牙語的辭彙,參見本篇最後所列的條目。本篇敘述日語中的義大利語、俄語、阿拉伯語和西班牙語借詞。.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日語中的其他語言借詞

日耳曼親衛隊

日耳曼親衛隊()是納粹德國準軍事組織「親衛隊」於1939年至1945年間在被佔領的歐洲地區各地以一般親衛隊為樣板所扶植建立的在地親衛隊單位的總括性稱呼。雖然日耳曼親衛隊不像武裝親衛隊般具有強烈的軍事色彩,但其中許多成員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自願加入親衛隊的。.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日耳曼親衛隊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日本

日本历史

日本歷史、日本史是指日本或日本列島內的歷史。 根據民間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建國。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12世紀末,日本開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時代,期間曾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以及由豐臣秀吉領導的文祿慶長之役。17世紀初,江戶幕府實行鎖國政策二百多年。 1854年黑船事件後,日本國內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號召,江戶幕府在壓力下,被迫將政權還給明治天皇。1867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19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1945年被盟國擊敗後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復主權後經濟高速增長,躋身先進國家之列,直至1990年代,泡沫經濟破灭。.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历史

日本自殺人物列表

日本自殺人物列表 以下列表列出日本自殺的名人,收錄的對象以曾經有事蹟與作品、曾被媒體報導或史書有載為主,時間地點亦以日本為主。.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日本自殺人物列表

日本民族主義

日本民族主义指的关于日本民族的民族主义(特别是爱国主义)的是一系列的概念,内容比较宽泛。.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日本民族主義

撒丁岛历史

考古学证明史前人类在撒丁岛上的定居点,是一种点在土地上的塔形小屋和其他史前遗迹。记录中撒丁岛的历史起源于古典时期,在它和试图掌控地中海西部贸易的腓尼基人和罗马人联系时。最初,作为殖民地的腓尼基,是政治经济联盟管辖下的城市,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38年)中被罗马占领。撒丁岛隶属于科西嘉岛与撒丁岛的罗马行省长达几个世纪,包括在第3世纪和第4世纪,在意大利suburbicaria教区。 中世纪早期,在欧洲民族大迁徙中,西地中海人和撒拉森人的袭击的影响下,拜占庭帝国陷落,撒丁岛不再在更高政府影响范围内。这导致了8世纪到10世纪里,数个被称为吉乌帝卡提(Giudicati)的土著王国诞生。在教皇的影响下衰落,撒丁岛成为热那亚和比萨、科穆尼(comuni)和斯戈诺里(Signorie)、吉乌帝卡提土著王国和阿拉贡王国竞争的焦点,1324年,被归入到撒丁岛王国范围内,直到1718年,被萨伏依王朝攻占,1861年,成为意大利王国,并最终在1946年成为意大利共和国。.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撒丁岛历史

撕裂的末日

是一部2002年的美國反烏托邦科幻電影,由寇特·威默執導,主演有克里斯汀·貝爾、艾蜜莉·華森和。 電影描述第三次世界大戰後城市廢墟堆裡,一個使用英語的國家成為以社會主義、高科技、專制特色統治的有秩序國家,認為人類社會的亂象皆源自於「感覺」,因此以藥物 Prozium 麻痺人類的感情和感覺,探討「高科技侵犯人性人權」的哲學電影。.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撕裂的末日

悲傷草原

悲傷草原(英语:The Weeping Meadow;希臘语:Το Λιβάδι που δακρύζει)是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于2004年执导的电影,為希臘三部曲之第一部。.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悲傷草原

悉尼·胡克

悉--尼·胡克(Sidney Hook,),實用主義派的美國哲學家,以對歷史哲學,教育哲學,政治理論和道德哲學的貢獻聞名。胡克在青年時擁抱共產主義,之後以批評極權主義(包括法西斯主義和馬克思列寧主義)聞名。身為一個務實的社會民主主義者,胡克有時與保守派合作,特別是在反對共產主義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認為從道德觀點,可以禁止美國共產黨和民主集中制的成員擔任公職,因為他們主張以暴力推翻民主政府。.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悉尼·胡克

政府

政府是一个政治体系,於某个區域訂立、執行法律和管理的一套机构。广义的政府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狭义的政府仅指行政机关;在内阁制国家,“政府”一词也用來指代表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核心,即“内阁”。 政府也是一种权力分配的格局。不仅是司法权、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也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甚至也包括了政府各部门单位之间以及公务员之间的权力分配。 政府是组成国家整体的一个幫派,政府隶属于国家。因此执政政府的倒台或政权的更替并不意味着国家的灭亡,而如果国家灭亡了,政府也就不可能存在。公民对于国家的合法性存在认同性高于对政府的认同性。 政府也是一种组织,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组织,政府权力的取得必须具有合法性,同时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权力只为权力来源负责,政府也不例外。如果政府的权力来源恰好是国民或公民,政府就对国民公民负责,为公共利益服务。 政府依照法律行使执法权,如果超出法律赋予的权限范围,就是“滥用职权”;如果没有完全行使执法权,就是“不作为”。两者都是政府的错误。.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政府

政府宫 (贝内文托)

贝内文托政府宫(Palazzo del Governo)是省督府(Prefettura)和桑尼奥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o d'Arte Contemporanea Sannio),简称阿科斯博物馆(Museo Arcos)的所在地。它位于加里波第大街(Corso Garibaldi)东端,紧邻贝内文托省总部雷托里城堡(Rocca dei Rettori)。.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政府宫 (贝内文托)

政党制度

在一個國家中,政黨制度或政黨體系是存在於市民社會的若干政黨組成的整體,其特徵在於該國政黨的性質與數目。一般受到该国法律规定或长期政治实践而形成相对固定的结构模式。 最早對政黨體系進行科學化研究的是法國學者杜瓦傑(Maurice Duverger),杜瓦傑的研究主要關注不同的國會選舉制度會導致不同的政黨體系,從而極大程度地決定該國的政治穩定和發展。 关于政党制度应当包含的内容,学术界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政党制度是国家对政党活动的法律规定;有人认为政党制度是执政参政的体系和党与党之间的关系;有人认为政党制度是政党内部的组织方式和活动规则。通常情况下,政党制度是指政党执政、参政的方式和党际关系。 有些国家对政党活动有专门立法,例如二战后联邦德国在1967年制定了政党法;有些国家没有专门立法,但是在一些相关的法律中做了一些规定,例如美国国会1974年在限制选举经费的规定中要求每个政党为举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最多只能花费450万美元;有些国家则只是遵守惯例,没有任何法律要求,例如英国在大选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成为执政党,该党领袖担任首相。.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政党制度

政黨政治

政党政治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来行使国家政权的一种形式。狭义上专指政党执掌政权的活动,广义上还包括了参与国家政权的行使,以及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政党为实现其党纲而作出的一切活动。.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政黨政治

政治

政治是由各种团體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团體或个人为了各自的領域所结成的特定关系,尤指對於社會群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一國內外事務之監督與管制。一般来说,这个词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然而社会学家也用来指涉包括各种利益机构、学校、宗教机构在内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从人类社会学来讲,政治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以及从不同学科角度,不同的学者对他的论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内涵的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对政治的阐释也充满了争议,始终没有一个确切公认的定义。孙关宏等 《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p1-13 ISBN 978-7-309-03661-9 政治学是专门以政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政治行为的理论和考察权力的获得与行使。.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政治

政治协商会议

政治协商会议,指的是1945年至1946年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由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以及各民主党派(民盟、青年党、民社黨等)为抗战后的和平整頓國內事務在重庆召开的对中国近现代史和当今中国有重要而深远影响的会议。 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两支政治力量围绕着中国的前途和未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展开了激烈较量。政治协商会议恰是这次政治较量的最高潮。它不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也為中国的政府结构和政治形式留下了深深的影子。 1949年9月由中国共产党主导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经过多党协商,通过了与1946年政协决议之《和平建国纲领》类似的《共同纲领》。中共將1949年的政協稱為“新政協”或“人民政協”,而將1946年政治協商會議稱為“舊政協”。.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政治协商会议

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是研究价值取向的一门学科。它提出了“应然”(ought to be),重點在于提供一种应然的构想,对现实的政治进行理性的指引。政治哲學研究的是關於政体、正义、自由、財產、法律、和執法等权威的合法性基本問題如:這些概念是什麼?为什么需要他们?什么使一個政府具有合法性?政府缘何保護何种自由和權利?政府缘何而生、採取何种形式?何謂法律?公民需要負起何種義務?何时可以合法地推翻一個政權? 政治哲學有兩個重要的方面: 定義了所有权和管制資本運作的政治經濟學,以及由真相和證據决定法律判决的制度。各种司法理论至少部分来源于上述观点。.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政治哲学

政治光譜

政治光譜(political spectrum),也称政治坐标,是用作量度個人政治立場傾向(即不同意识形态)的工具。政治光譜正如一般光譜一樣,由軸線構成。大多数政治光谱都包括两大派,左派(社会主义或無政府主義倾向)和右派(保守主义倾向),这是从18世纪法国议会的坐席方向沿袭而来的。光谱的其中一端代表着最極端的無政府主义,另一端最则代表最極端的法西斯主義(威權主義)。不同政治傾向的人會在政治光譜的不同位置之上,而各个国家、地区的政治光谱也略有差异。.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政治光譜

政治正确 (共产党)

在大多數共產黨一黨執政的國家,政治正確是一個重要且具影響力的概念。它的基本涵義是:「做任何事(包括政治層面和非政治層面),都要保證意識形態本質符合執政黨與政府的規定(所謂的「路線、方針、政策」)。」 然而,究竟什麼是「符合規定」,如何做到「符合規定」,一般沒有明確的定義,不同時期的規定也不盡相同,甚至完全相反。 在某些極權社會時期,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革時期,以至現時由金正恩家族統治的朝鲜,「政治正確」幾乎是每位國民都需要時時注意的教條。 在一般時期,「政治正確」對以下人員是特別重要的事情:宣傳機構的從事人員、媒體的審查者、某些政府官員(公務員)和共產黨官員等。政治正確甚至影響學術界領域,如要求文章語氣必需在馬克思主義的思維框架中論述,不可公然對顛撲不破的真理逾矩,類似古代要求文章內容須合於先王聖道之言,而非不受規範。 另外,由政府強力推銷特定的意識形態(如愛國主義、雅各賓派、納粹黨、法西斯主義)也被視為是一種政治正確的行為表現,跟共產黨的政治正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政治正确 (共产党)

政治意識形態列表

這是一個政治意識形態的列表。許多政黨將其政治行動與競選宣言建立在意識形態上。在社會學中,一個政治意識形態是一種確信的倫理,此倫理來自於社會運動、制度、社會階級或更大團體的理想、原理原則、信條、神話或象徵,解釋社會該如何運作、提供社會秩序的一些政治上、文化上的藍圖。一個政治意識形態主要有關於自身如何分配權力以及行使權力的界限為何。某些政黨非常緊密地遵循著一個明確的意識形態;其他政黨也許採取較寬廣的視野,接納一些相關連的意識形態之集合,而非特別恪守其中之單一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的大眾化一部分原因是有時候因自身關注利益而行動的「道德的企業家」造成對大眾的影響。 政治意識形態有兩個特點:.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政治意識形態列表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意大利

意大利人民 (意大利报刊)

意大利人民(意大利语:Il Popolo d'Italia)是一份意大利报刊,由贝尼托·墨索里尼在1914年意大利社会党分裂后创立。 意大利人民刊行于1914年11月15日至1943年7月24日,它是一战后意大利法西斯运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报纸宣传军国主义和意大利民族统一主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意大利人民 (意大利报刊)

意大利共产党 (1921年)

意大利共产党(意大利语:Partito Comunista d'Italia,缩写为PCd'I)是意大利历史上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存在于1921年至1943年。1921年,该党在里窝那成立。1926年,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禁止該黨活动。1943年,流亡莫斯科的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将党组织重组为意大利共产党(Partito Comunista Italiano,缩写为PCI)。.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意大利共产党 (1921年)

意大利王國 (1861年–1946年)

意大利王国(Regno d'Italia)是于1861年義大利统一后建立的国家。王国是继罗马帝国之后的第一个控制整个義大利半岛的国家。在墨索里尼的義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掌权的1922年-1943年这段时间里,義大利王国也通常被历史学家称做“法西斯義大利”。在二战结束前的两年中,意大利王国转投同盟国阵营,墨索里尼及其狂热法西斯主义追随者曾在義大利北部成立过一个纳粹德国的傀儡政权義大利社会共和国。战后的1946年民怨四起,导致在1946年義大利政体公投中人民选择放弃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就是现在的義大利共和国。.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意大利王國 (1861年–1946年)

意大利社会党

意大利社会党(Partito Socialista Italiano)是意大利的一个已不存在的政党。该党最初奉行社会主义,后来改为奉行社会民主主义。.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意大利社会党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意大利文:Repubblica Sociale Italiana),由於其政府所在地於薩羅,亦称薩羅共和国(意大利文:Repubblica di Sal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贝尼托·墨索里尼在阿道夫·希特勒的扶植下于意大利北部建立的法西斯主義傀儡政权,成立于1943年9月23日,解散滅亡于1945年4月25日。.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意大利社会运动

意大利社会运动(Movimento Sociale Italiano,简称MSI),后更名为意大利社会运动 – 国民右翼(Movimento Sociale Italiano - Destra Nazionale,简称MSI-DN),是意大利一个已不存在的新法西斯主义政党。该党标榜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一般被归为极右翼政党。 意大利社会运动由Giorgio Almirante在1946年12月26日的时候创立,该党继承了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和主张。在创党之初,不少原为法西斯意大利的官员和将领加入该党。其中包括法西斯四巨头之一的切萨雷·马里亚·德韦基和元帅鲁道夫·格拉齐亚尼。 党主席Gianfranco Fini将该党改名为意大利社会运动 – 国民同盟(Movimento Sociale Italiano - Alleanza Nazionale,简称MSI-AN)。1995年,改组为国民同盟。.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意大利社会运动

意大利百科全书

《意大利科学、文学与艺术百科全书》(Enciclopedia Italiana di scienze, lettere ed arti,简称《意大利百科全书》)是意大利罗马的意大利百科全书出版公司在1929-1939年间出版的百科全书,共36卷。以人文学科和插图精美著称。其主编为意大利哲学家秦梯利(Gentili)。因书中的“法西斯主义”条目为墨索里尼编写而被人诟病,认为有法西斯主义倾向。.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意大利百科全书

意大利殖民帝国

義大利殖民帝國(Impero coloniale italiano)是由近代義大利所建立的殖民地帝國。而這個殖民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除了擁有意大利外,更支配著地中海和東非的其他屬土諸如厄立特里亞、衣索匹亞等東非殖民地。帝國勢力在1940年達到頂峰,而后随着意大利投降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意大利殖民帝国也逐渐成为历史。 就如德意志帝國一樣,義大利比起其他歐洲強國較遲達成統一。所以,其殖民帝國也比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帝國來得要遲。亦因如此,它並不能和其他歐洲列強競逐亞美兩洲的勢力(中國的天津租界例外),儘管在新大陸有很多意大利裔移民。.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意大利殖民帝国

意大利淪陷區

尚未收復的意大利(意大利語:Italia irredenta)是義大利在意大利統一後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民族統一主義(收復故土主義)運動,主張將位於各地說意大利語的民族統一起來,受義大利管轄統治,因此需要以國家政府的力量將其他說意大利語的地區併入(annexation)其版圖。此運動又稱為“意大利民族統一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意大利得到的里雅斯特、戈里齊亞、伊斯特拉半島和扎拉,意大利民族統一主義取得重要結果。.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意大利淪陷區

意志的勝利

《意志的胜利》(Triumph des Willens)是1935年德國女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拍摄的影片。影片记述了1934年纳粹党在纽伦堡召开的全国党代会,此次党代会共有逾700,000名纳粹支持者出席。希特勒委托萊尼·里芬斯塔爾制作了这部影片,他的名字亦在片头出现,其在制作过程中起到了执行制片人的角色。本片的主题意在顯示德国已重返世界大国行列,希特勒成为了国家的真正领袖并将为德国带来荣耀。该片拍摄于1934年长刀之夜后,故许多重要的冲锋队人物没有在片中出现。 《意志的胜利》发布于1935年,并迅速成为宣传影片的代表作之一。里芬斯塔尔因本片在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获奖。她在影片中使用的一些技法,例如移动摄影、使用长焦镜头制造扭曲视角、航拍以及音乐和影片的结合技巧使这部影片在电影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对之后的纪录片和影视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表现出对纳粹主义的拥护以及大量展示纳粹标志,该片在二战后的德国被禁止公映。.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意志的勝利

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ἰδεολογία),意為「理念(Idee)或想像(Vorstellung)的學說」ἰδεο(形象)與λογία(學說)。中文也譯意識型態;周德偉譯作意理;中文早期曾經譯作意德沃羅基,屬音譯;林毓生主張音譯意譯合一,譯為意締牢結,以避免對意識形態望文生義的附會)有兩種具有本質性區別的涵義:.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意識形態

愤青

憤青最初指中國大陸的激進中國民族主義者(尤其是年青人)。憤青是「憤怒青年」的縮寫,也是當前中國的網絡語言中的流行詞彙,另有糞青、FQ、狗糞青等變體稱呼,一般學者認為憤青是一群不滿社會現狀的網民。“愤青”亦可泛指任何持激进主张或言行激愤的年青人。 愤青最早指在1960年代歐美左翼思潮中主張顛覆傳統社會價值的中国的叛逆青年。邵氏電影公司在1973年出品的影片《憤怒青年》,記述一班不滿社會現狀而急於改變現實的青年,證明當時已存在「憤怒青年」這稱呼。雖然「憤怒青年」一詞略帶貶義,但也有名人承認自己是。後來該詞被簡稱為「憤青」,並在1990年代中後成為流行詞,四個字的原稱反而不常用。 憤青通常具有較強烈的本土民族主義信念,特別喜歡被稱為愛國主義信念,且具有較激進的思想(如極端民族主義)、言論或行動的人士。因互联网开放自由的本质,在网上容易见到这些人。 但在21世纪最初的两三年,网络上被称为“愤青”的人是对这个社会的负面状况不满者,其中一些人是要求变革者。这些人一般是60年代末和70年代出生的,个别是80年代初的,当时仍处于青年时期(现在多数到了中年),他们有一定的民主思想和较强的法治观念,有时表现得激进,所以被称为“愤青”。 可是,现在“愤青”一词却演变成指称伪左派、幼稚的极端左派、极端民族主义者,其中多数还是后极权、威权统治的拥护者和捍卫者,是一些80年代及其后出生的。这些所谓“愤青”的思想观念与最初的“愤青”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对立的。这种差别是由各自所受的思想教育及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所致。.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愤青

愛德華·泰勒

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原匈牙利名為Teller Ede,),出生於匈牙利的美國理論物理學家,被誉为「氫彈之父」,但他本人對此稱號並不在意。除氫彈之外,他對物理學多個領域都有相當的貢獻。 泰勒於1930年代移民美國,並成為曼哈頓計畫的早期成員,參與研制第一顆原子彈。這段期間,他还熱衷於推動研制最早的核聚变武器(氢弹),不過這些構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才實現。在一場對於羅伯特·奧本海默背景調查的聽證會上,泰勒對這位過去在洛斯阿拉莫斯的同事,作出一些具爭議性的證詞,此後他在科學界中變得不受歡迎。他持續尋求美國政府與軍事研究機構的援助。他是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的建立者之一,並於此機構擔任多年的主管及助理主管。 泰勒晚年對於一些軍事與公共議題,發表了一些具爭議性的技術解決方法,其中包括計畫在阿拉斯加利用熱核爆開鑿港口。他是羅納德·雷根的戰略防禦計劃之熱衷支持者。泰勒的一生因其科學才能、欠佳的人際關係,以及善變的個性而知名。此外也被認為是1964年電影《奇愛博士》的靈感來源之一。.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愛德華·泰勒

愛國主義

爱国主义指以激發愛國情緒來進行 或的意識型態,和國際主義(internationalism)及世界主義(globalism)對立。 它常和國族主義意識型態一起討論,19世紀後國族主義的歷史發展使18世紀啟蒙思想的古典爱国主义意義產生轉變,爱国主义也與以單一民族為基礎的民族主义相似。.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愛國主義

敬礼

敬礼是通过某种特定的姿势或行动向对方表示致敬的身体动作或类似行为。.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敬礼

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要在两地间传输信息必须有传输信道,根据传输媒体的不同,有有线数据通信与无线数据通信之分。但它们都是通过传输信道将数据终端与计算机联结起来,而使不同地点的数据终端实现软、硬件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数据通信

扣帽子

扣帽子,又名貼標籤、咒罵法、鬥臭法、井裡下毒(Poisoning the Well),是一種非常常见的政治宣傳與修辭手法,也是一種典型的人身攻擊,讓閱聽人在還無法深入了解、思考之前,就率先被某人身上負面的標籤所影響,使閱聽人對其事有種「先入為主」的負面認知與不良的刻板印象。.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扣帽子

托洛茨基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Троцкизм;Trotskyism)是馬克思主義、列宁主义的一個流派,其名稱來自其最早的理論建立者、十月革命实际指挥者、苏联红军缔造者、第四国际精神领袖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托洛茨基自视为“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者”、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托洛茨基主义

拉姆齊·麥克唐納

詹姆士·拉姆齊·麥克唐納,FRS,JP(James Ramsay MacDonald,),英國政治家,工黨出身,1924年1月至11月出任英國首相兼外務大臣,1929年6月至1935年6月第二度出任首相,惟任內於1931年8月與保守黨和自由黨合組國民政府,並另組國民工黨,造成與工黨關係決裂。 麥克唐納出身平凡,1900年參與創立工黨,1906年起當選為歷來首批工黨籍下議院議員,後於1911年出任國會工黨主席,但其反戰立場迫使他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辭任主席,復於1918年喪失下院議席。麥克唐納在1922年重返下院,並當選工黨黨魁,1924年1月帶領工黨組閣,成為英國歷史上首位工黨籍的首相。可是,他帶領的只是一個弱勢政府,後來又有傳聞聲稱蘇共滲入政府,使政府旋於同年11月大選敗於保守黨。 麥克唐納在1929年帶領工黨勝出大選,第二度籌組弱勢政府。然而,同年在美國爆發的經濟大蕭條嚴重拖累英國經濟,面對經濟急速衰退,內閣卻在經濟政策上出現重大分歧,無法達成共識,結果麥克唐納在1931年8月24日提出辭呈,旋獲英皇喬治五世授意另組國民政府,實行與保守黨及自由黨籌組聯合內閣,隨後在同年9月決定英鎊放棄金本位。 麥克唐納自立國民政府的行動被工黨視為一大「出賣」,且遭開除出工黨,黨內更有人指責他為「叛徒」。被開除出黨後,麥克唐納創立支持度相當有限的國民工黨,自任黨魁,並謂另組國民政府的決定乃顧全大局之法。不過,國民政府雖由麥克唐納留任首相,但卻遭日益孤立,本土事務的決策大權更落入保守黨手中。麥克唐納在國民政府任相後期,曾在1933年主持國際聯盟的倫敦經濟會議,試圖透過與各國合力化解經濟危機,但峰會最終因美國拒絕合作而流產。 麥克唐納後期因健康惡化而在1935年辭任首相,但一直留在內閣擔任樞密院議長至1937年5月為止。晚年的麥克唐納始終未有獲工黨饒恕,他在1937年11月乘船前往南美洲休養途中在大西洋公海海域病逝,終年71歲。.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拉姆齊·麥克唐納

曾德成

曾德成 (),生於廣東廣州,籍貫廣東順德龍江鎮仙塘村,前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第七至十屆全國人大代表(1990年至2008年)。.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曾德成

普京主義

普京主義」(俄語:путинизм)是西方和俄羅斯分析家有時會使用術語,以描述弗拉基米尔·普京的意識形態特徵。這個詞語出現時往往有消極的含義 。在普京擔任俄羅斯總統和普京俄羅斯總理期間,西罗维基(силовики́)控制大部分的政治和財政權力 by Olga Kryshtanovskaya, 2004, Novaya Gazeta (in Russian), by Richard W.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普京主義

普雷达皮奥

普雷达皮奥(意大利语:Predappio)是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弗利-切塞纳省的一个镇,面积91平方公里,人口6,352人(2004年)。.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普雷达皮奥

普拉

普拉(克罗地亚语:Pula,意大利語:Pola)位于克罗地亚伊斯特拉半岛的南端,是该半岛上最大的城市。普拉曾是奧匈帝國海軍最大的軍港。.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普拉

10美分硬币

10美分(Dime),是一种美国硬币,面值等于十分之一美元,幣值相當於中文的「一角」。10美分是所有美国流通的硬币里面直径最小,厚度最薄的。正面图案是前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的肖像,背面是火炬、橡树枝和橄榄枝组成的图案。 基于《1792年铸币法案》,从1796年起正式铸造生产10美分硬币。当时的正面图案是象征着自由女神的女性头像,背面则是一只鹰。一直到1837年一共更改了三种设计,但是都保持这个基调。1837年到1891年,「坐姿自由女神」(Seated Liberty)系列10美分发行,将自由的寓意表现为一面盾牌。1892年,10美分硬币的正面再次是女性的头像,并以设计师查尔斯·巴伯名字命名为「巴伯10美分」(Barber dime)。后两种设计在「ONE DIME」周围装饰以花环。1916年,正面的图案换成头戴一顶插有双翅的帽子头像,通常将其称作「墨丘利10美分」(Mercury dime)。目前流通的10美分硬币是1946年开始发行的。 10美分硬币的成分和直径也不断变化。最初直径是19毫米,1828年开始改為17.91毫米。而成分最初是89.24%银和10.76%铜,1837年改为90%银和10%铜。从1965年开始改为合成金属白铜。 「Dime」一词来源于古法语「Disme」(现代法语为「Dîme」),意为“十分之一”。 ,硬币资源网。.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10美分硬币

12月4日

12月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8天(闰年第339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7天。.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12月4日

14、15號公園反拆遷運動

14、15號公園反拆遷運動,又名反對市府推土機運動,是1997年發生在台灣台北市的社會運動,也是台灣第一個反迫遷運動。.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14、15號公園反拆遷運動

1924年意大利大選

1924年意大利大選是1924年4月6日在意大利王國舉行的大選,這是直至1946年意大利的最後一次自由選舉。是次選舉根據《阿塞博法案》(Acerbo Law)舉行,該法規定得票最多的政黨只需取得選舉中超過 25% 的選票,即可獲國會三分之二的議席。當時選舉聯盟国家名单的領袖墨索里尼使用恐嚇及威迫的戰術,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並於隨後奪得國會三分之二多數議席。5月24日,第27屆國會會期正式開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1924年意大利大選

1929年意大利大選

1929年意大利大選是1929年3月24日在意大利王國舉行的大選,將產生新一屆的400名眾議院議員。在1928年眾議院和參議院通過一次議會改革後,是次選舉以全民投票的形式進行。這次大選被視為一次「儀式選舉」,當中選民只有單一選擇,最後由墨索里尼領導的法西斯黨全取議會400席,投票率高達89.86%。.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1929年意大利大選

1930年代中国

中國在1930年代,由中國國民黨一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執政,中國近代史上的「黃金十年」(1927年-1937年)大部份時間正是處於該年代。在黃金十年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國民政府在政治、經濟、基建、文化、教育、社會政策、邊疆民族政策、外交、軍事等項目上皆有一定成就,整體環境為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最高水準。 在政治方面,一方面中國各派政治勢力競逐爭鬥,並讓中原大戰與第一次國共內戰等戰事於山東、江西等地持續爆發。但在中國其他地區,以蔣中正為首的中國國民黨逐步建立起了相對穩定鞏固的,由中国国民党一党执政的威权主义統治,同時開啟了中國政治、經濟等發展的新進程。加以日本侵略滿洲地區、華北地區,國無寧日。1937年開始的中國抗日戰爭讓1930年代前幾年以蔣中正及國民政府主導的中國經濟現代化努力成為泡沫,所有建設成果幾乎完全消失。.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1930年代中国

1934年意大利大選

1934年意大利大选是1934年3月26日在意大利王国举行的大选。在1928年意大利制定法律对众议院和参议院进行议会重组之后,以全民公决的形式进行选举。 已经变成国家机关的法西斯大委员会创作了只有一个政党(国家法西斯党)的选票,让选举者赞成或反对。此次选举最终有99.84%的选民投了赞成票。贝尼托·墨索里尼再度获得连任。.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1934年意大利大選

1950年加利福尼亚州联邦参议员选举

1950年加利福尼亚州联邦参议员选举是一场混合着指责和谩骂,充满争议的选举。在任民主党联邦参议员谢里登·唐尼在初选期间宣布放弃并退休,之后共和党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在普选中击败了民主党对手海伦·嘉哈根·道格拉斯。道格拉斯和尼克松均放弃了各自的联邦众议员席位参加竞选,没有其他任何一位众议员甘愿冒险进行这样的较量。 道格拉斯和尼克松都是在1949年下半年宣布参选。1950年3月,唐尼宣布退休,退出了自己和道格拉斯激烈的初选战,洛杉矶《每日新闻报》出版商曼彻斯特·博迪(Manchester Boddy)加入了竞选。博迪攻击道格拉斯是个左派分子,并将她与纽约州联邦众议员维托·马尔坎托尼奥(Vito Marcantonio)相比较,后者当时被许多人认为是共产主义者。博迪、尼克松和道格拉斯都通过跨党竞选制度同时参加了民主、共和两党的初选。其中尼克松在共和党初选中的对手只有跨党竞选和毫无胜算的候选人。 尼克松和道格拉斯分别赢得了各自党派的初选,并且都在对方党派初选中名列第三位,而博迪在两场初选中都屈居亚军。民主党激烈的初选导致党派的分裂,甚至有部分人选择支持尼克松。初选结束几天后,朝鲜战争爆发。尼克松和道格拉斯都指控对方与马尔坎托尼奥投票立场相同,损害国家安全。但前者的攻击显然远较后者有效,他在11月7日的普选中以近20个百分点的大幅优势取胜,赢得了全州58个县中的53个,并且在所有的城市地区获胜。 尼克松在竞选中所使用的策略之后受到了批评,但他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声称道格拉斯的立场对于加州选民来说过分偏左。对于这次选举结果还有着不同的解释,例如当时的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及其下属的行政部门对道格拉斯只给予了不温不火的支持,1950年时的选民也不是很愿意投票支持一位女性。这次选举给两位候选人都各带来了一个伴随其余生的政治绰号:道格拉斯的“粉红女郎”和尼克松的“狡猾的迪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1950年加利福尼亚州联邦参议员选举

1984年羅傑尼希教生物恐怖攻擊

1984年罗杰尼希教生物恐怖攻击是一场发生在美国俄勒冈州沃斯科县达尔斯的生物恐怖袭击,罗杰尼希教(奧修教)领导小组蓄意向当地十家餐馆投放鼠伤寒沙门氏菌,目的是令当地选民无法投票,以便该组织候选人能在1984年沃斯科县选举中胜出。事件导致751人食物中毒,其中45人需入院治疗,但無人丧生。这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最大规模的一次生物恐怖攻击。這也是自1945年以来,经过确认仅有的两次恐怖分子使用生物武器危害人类的事件之一。 罗杰尼希的追随者早前已取得了沃斯科县小镇的政治控制权,他们以附近的奥修庄园城为基地,希望能在1984年11月的选举中赢得沃斯科县巡回法院的两到三个席位。达尔斯市不但是沃斯科县的县城,而且也是人口最多的城市。由于担心未能获得足够选票,奥修庄园城的官员决定毒害达尔斯市的选民,他们起初把鼠伤寒沙门氏菌混在水杯裡向两名县委员下毒,然后再大范围地在当地餐馆的沙拉吧和沙拉酱中投放。 俄勒冈州公共卫生部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进行的初步调查没有排除蓄意污染的可能性,但实际的污染源头是在一年后才发现的。1985年2月28日,该州民主党联邦众议员在联邦众议院发表演说,“指控罗杰尼希教向八家餐馆的沙拉吧配料中喷灑培植的沙门氏菌”。在1985年9月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罗杰尼希本人指控自己的多名支持者涉嫌包括这次恐怖攻击在内的多起犯罪事件,其中还包括1985年一场刺杀联邦检察官但已经流产的计划,请求州和联邦政府展开调查。俄勒冈州总检察长成立了一个由俄勒冈州州警和联邦调查局等多个部门组成的跨机构工作组,获得搜查令和传票后对奥修庄园城展开搜查,在一間医学实验室内发现了与达尔斯居民感染提取样本相符的細菌。最终两名奥修庄园城的主要官员被起诉,他们在最低设防级别的联邦监狱中服刑29个月后获释。.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1984年羅傑尼希教生物恐怖攻擊

1999年中国反美示威活动

1999年中国反美示威活动,是指1999年5月8日起在中国各地民众举行的一系列大型游行和示威活动,旨在抗议美国飞机轰炸贝尔格莱德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五八事件。.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1999年中国反美示威活动

1月6日

1月6日是公历年的第6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9天(闰年是360天)。.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1月6日

2003年2月15日全球反戰行動

2003年2月15日全球反戰行動是反對美國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的聯合行動,各國反戰人士約定於同一天發起抗爭。據BBC估計有超過60個國家,共約6百萬至一千萬人參與抗爭,其它方面的估計則達8百萬至3千萬人之譜。 規模最大的示威發生在歐洲。大約有3百萬人參加了在羅馬的抗爭,此紀錄被2004年金氏世界紀錄大全列為史上最大的反戰遊行。反戰情緒在中東地區達到高峰,但其示威規模較小。在華人世界,香港的示威據估計有1千人左右,澳門也有小規模的遊行,中國大陸未發生任何示威;台灣對集會遊行的規定雖然較鬆,卻只有500餘人在美國在台協會旁示威,多數民眾仍對反戰運動冷感。.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2003年2月15日全球反戰行動

2005年台灣團結聯盟參拜靖國神社事件

台灣團結聯盟參拜靖國神社事件,是指屬於台灣政黨之一的台灣團結聯盟主席蘇進強等一行10人,於2005年4月4日在日本東京靖國神社所進行的參拜活動、以及在這之後所引發的一連串爭議。200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在这样的时机参拜有军国主义象征争议的日本神社,引发广泛争议。 蘇進強表示,他是以台灣人和台灣本土政黨的立場,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軍徵召陣亡而被奉祀在神社內的約28,000名台灣英靈、以及為國犧牲的日本人表示敬意。但是,靖国神社中包括多名甲级战犯在内的日本军人曾经给亚洲带来战争,是个极具争议的宗教场所,被日本侵略過的亞洲國家和地區大都认为靖國神社是军国主义和法西斯的代表。 台聯參拜靖國神社,台湾部分泛绿阵营的政治人物,以及泛藍陣營的支持者都对此表示批评。民进党有人表示中立和赞同观点,部份台灣民間輿論以原台籍日本兵是台灣歷史的一頁悲慘痛史,参拜应该受到尊重。中国國台辦也對這次的參拜活動表示反對,中國大陸民间舆论對台联予以抨擊,並引起了部分華人的抗议。.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2005年台灣團結聯盟參拜靖國神社事件

2007年愛沙尼亞網絡戰

愛沙尼亞網絡戰(2007.)是指從2007年4月底開始,愛沙尼亞面對大規模的網絡襲擊。黑客目標包括國會、政府部門、銀行以至媒體的網站,其攻擊規模廣泛而且深縱,事件在國際軍事界中廣受注目,普遍被軍事專家視為第一場國家層次的網絡戰爭。 網絡戰爆發時,愛沙尼亞正準備移走蘇俄時代的紀念銅像,不但引起國內俄人騷亂,俄羅斯政府亦作出嚴厲批評。愛沙尼亞指聲稱這場攻擊已超出一般黑客的能力,指控俄羅斯政府參與其事,但俄羅斯政府已多次否認。一些網絡專家指,要發動如此規模的攻擊,未必需要政府在背後操控,黑客可透過殭屍網絡控制各地電腦,集體發動攻擊。.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2007年愛沙尼亞網絡戰

2009年美國總統就職典禮

2009年1月20日(星期二),贝拉克·奥巴马宣誓就任第44任美国总统。这场就职典礼创下了美国首都哥伦比亚特区举办活动出席人数的新纪录,也标志着奥巴马4年总统任期和乔·拜登4年副总统任期的开始。从现场出席人数、以及通过电视和互联网收看转播的观众人数总和来看,这场典礼是世界历史上最受瞩目的事件之一。 2009年是亚伯拉罕·林肯诞辰200周年,奥巴马的就职典礼以林肯在盖兹堡演说中的一句演说词“自由的新生”(A New Birth of Freedom)为主题。奥巴马在讲话中提及林肯所表达的变革、延续与民族团结的理想,并借此在讲话中强调,美国需要以共同牺牲和新的责任感来应对国内外的挑战。 奥巴马等人通过多项活动向林肯表示敬意,首先是在2009年1月17日登上费城开往哥伦比亚特区的一辆具有纪念意义的火车。整个就职典礼从2009年1月18日开始,21日结束,具体活动包括音乐会、马丁·路德·金纪念日的社区服务、宣誓仪式、午宴和游行、就职舞会,以及就职祈祷仪式。1月20日的宣誓就职情况与《美国宪法》中的规定略有偏差,因此奥巴马于次日重新进行了宣誓。 除出席的社会名流异常之多外,本次总统就职典礼中普通民众的参与度也大幅提高,与之前的几次就职典礼对比效果显著。就职典礼国会联合委员会打破传统,首次将国家广场全部向公众开放,让更多的人能够一睹宣誓仪式全貌。许多美国公民获选参加包括火车之旅在内的多项活动,还有慈善者组织面向民众的就职舞会,让通常情况下无法参与就职庆典的弱势群体也能加入。委员会还首次举办了不收门票或是费用非常低廉的就职舞会,让许多普通市民得以亲身参与盛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2009年美國總統就職典禮

2010年亞洲運動會跆拳道爭議事件

2010年亞洲運動會跆拳道爭議事件(又稱楊淑君事件、黑襪事件)是2010年廣州亞運的爭議裁判事件之一,發生於2010年11月17日,中華臺北亞運代表團的跆拳道項目選手楊淑君在比賽中遭判定犯規敗,以0比12敗北。亞跆盟指出她的使用舊款電子襪,其感應器違規,有作弊之嫌,但中華臺北隊認為判決不公,引起臺灣社會以及國際媒體的關注與討論。 經世界跆拳道聯盟組成委員會調查,仍認定楊淑君因使用舊款電子襪,不合規定而落敗,並針對罷佔場地部份做出禁賽處份。最終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接受此判決,楊淑君本人撤回對國際運動仲裁庭提出的仲裁要求。.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2010年亞洲運動會跆拳道爭議事件

2011年挪威爆炸和枪击事件

2011年挪威爆炸和枪击事件、烏托亞島大屠殺,是指2011年7月22日发生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市的爆炸事件与数小时后发生在于特岛的枪击事件。当地时间15时26分,位于奥斯陆市中心的挪威政府办公大楼附近发生爆炸,挪威政府大楼、财政部大楼以及对面的《世界之路》报社在爆炸中受到破坏,造成8人死亡,30人受伤。在炸彈爆炸發生2小時後,在位于奥斯陆以西约40公里处于特岛发生枪击事件,一名装扮成警察的枪手向在岛上参加執政挪威工黨举办的青年团的人群射击,打死69人,打伤66人,疑犯當場被捕。 枪手是32岁的挪威人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當地警方证实两起袭击事件係安德斯一人所为,且与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无关。總共有77人死於該兩宗襲擊。 本次袭击事件是挪威二战后遭受的最大规模袭击,也是2004年马德里连环爆炸案和2005年伦敦爆炸案后欧洲最严重的屠杀事件,深入其根本起因於對移民開放的左派當政多年,在移民政策上開放使得歐洲的穆斯林逐步增多而激化了保守派情緒。這也是首宗大型由極右派人士向左派支持者及同情人士發動的恐怖攻擊。.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2011年挪威爆炸和枪击事件

2013年土耳其反政府抗议运动

2013年土耳其抗议运动是从2013年5月28日在土耳其发生至今的抗议运动,被抗议者称为“占领盖齐运动”,也被媒体称为“土耳其之春”。 抗议运动最初是约50名环保人士在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搭建帐篷营地,抗议政府将塔克西姆盖齐公园征收改造成购物中心。土耳其警察逮捕抗议者,焚烧他们的帐篷,引发了更大规模的抗议运动。随后更蔓延到土耳其上百个城市,数百万民众游行抗议,同时在其他国家的土耳其人社区也有聲援。土耳其总理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並未有留守土耳其处理此事,他於6月3日开始了访问北非国家的3天之旅;同日,土耳其工会宣布在4日和5日举行全国大罢工。 在伊斯坦布尔、安卡拉、安塔利亚、埃迪尔内、梅尔辛、亚达那、科尼亚、萨姆松、安塔基亚、博德鲁姆和马尔丁省都有人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抗议政府。 抗议人群包括左翼反對派,世俗主義者、自由主義者以及民族主义的土耳其人、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希腊人和犹太人,抗议的内容包括地方环境和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的威权统治、土耳其政府的限酒令、公共场合接吻和叙利亚内战。新闻媒体报道此事,认为此次运动是埃尔多安统治土耳其十年以來的最大挑战。.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2013年土耳其反政府抗议运动

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相关问题

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产生了各种争议,包括多次游行示威(有些游行甚至在开赛前)。大多数争议和批评与比赛判罚有关。最显著的违规个案是乌拉圭前锋苏亚雷斯在比赛中咬傷意大利球員基亞連尼遭到纪律处分。此外,还有各种安全问题,包括场馆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造成八名工人死亡的火灾、违规进入体育场、马拉卡纳体育场内一个不稳定的临时搭建楼梯、单轨铁路垮塌、贝洛奥里藏特一处未完工的立交桥倒塌。.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相关问题

2017年荷蘭-土耳其外交風波

2017年荷蘭-土耳其外交風波,是荷蘭與土耳其之間因荷蘭限制土耳其官員入境的外交事件,起因於土耳其派出官員赴荷游說僑民投票支持修憲,增加總統埃爾多安的權力。荷蘭禁止部長的飛機著陸,並驅逐了訪荷中的土耳其家庭社會政策部長出境。作為回應,土耳其禁止入境,埃爾多安並稱荷蘭是法西斯國家和納粹主義殘餘。.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2017年荷蘭-土耳其外交風波

20世纪

190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0世纪。該世紀最初屬於「不列顛治世」後期,是工業革命大爆發的年代,識字率大量提升,科學研究一日千里,人類學會了製造航天器與各種電器、開發出了各種新材料等,徹底顛覆了人類的生活。該世紀有全球战争与军事对峙(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此外,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影响人们深远,并却促使后者在经济与社会上多重的修正与省思,最終取得了勝利;该世纪的殖民主义也曾发展到极致,却在1960年代后因為美蘇的介入迅速瓦解,然而殖民地獨立後的矛盾卻讓戰爭遍佈。環境因為人類過度開發造成全球暖化與生態滅絕、臭氧層破壞等,也促進了環保主義的發展,帶動了新世紀文化。資本驅動傳媒技術的普及,引領了現代大眾文化的形成,形成了與傳統價值觀截然不同的景象,宗教也逐漸式微。 二十世紀初,由英法為首的20多個新帝國主義領導著全世界,1914年,新興的德意志帝國由於不滿自身地位而挑戰大英帝國,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一戰結束後的1921年,根據巴黎和會託管德國殖民地而達到領土面積最大時期,成為了世界歷史上面積最大、跨度最廣的國家。由於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到20世紀中期,隨着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與英國日漸式微的國力,日本等軸心國企圖在世界建立新秩序,導致二次大戰爆發,歐洲的破壞造成大英帝國與歐洲殖民國家逐漸瓦解,但该世纪广布欧洲的民族主义风潮传到亚洲、非洲与大洋洲,導致戰後民族革命獨立的風氣,大量第三世界新國家出現。殖民地資本主義的不公造成社會主義國家陸續獨立,引發了美蘇強權的代理人戰爭直到世紀末,經濟的重心也由歐洲向西邊轉移至美洲與東亞。而知识爆炸與教育的系統化普及,则使前所未有的人們能接受知识,讓民主制度被廣泛採用,并质疑与检讨各学科的发展和研究与更好的生活品质,部分华人迁到北美与东南亚、澳洲,许多土耳其与北非地区人民移居西欧,歐洲則通過歐盟整合為一,不少的西班牙裔透过合法或非法的方式进入美国。这些人口的流动打破过去以种族划分的地理概念,這場全球化使得國界變得模糊,却也造成许多工业国家内部的社会问题。文化衝突使得恐怖主义在全球盛行,尤其透过网路等资讯媒体,造成美国与小数其他西方国家的恐慌,并使下个世纪初蒙上恐惧的阴影。.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20世纪

3月23日

3月2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82天(闰年第83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3天。.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3月23日

4月28日

4月2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18天(闰年第11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47天。.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4月28日

4月7日

4月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97天(闰年第9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68天。.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4月7日

6月22日

6月2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73天(闰年第17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92天。.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6月22日

6月30日

6月30日是6月的最后一天,也是阳历年的第181天(闰年是18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84天。 6月30日同時也是聯合國認可的國際小行星日。.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6月30日

7月1日

7月1日是7月的第一天,也是阳历年的第182天(闰年是18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83天。是下半年和第三季的開始。.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7月1日

7月20日密谋案

7月20日密謀案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由德國抵抗運動主導的刺殺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與後續政變行動,藉此推翻以納粹黨為首的德國政府、進而和西方的同盟國達成和平協議。儘管在這之前德國各個抵抗運動成員曾多次嘗試推翻納粹德國政府,密謀案一開始便計畫以成功暗殺希特勒為前提,緊接著實施一連串德國政治、軍事乃至於親衛隊等權利移交計劃。經過後續調查,大約有近200多名納粹德國各界高層參與7月20日密謀案,其中包括陸軍元帥埃爾溫·馮·維茨萊本、19名將級軍官、26名上校、2名大使、7名外交官、1名部長、3名國務秘書與刑事警察局局長,以及數名、和參與其中。 1944年7月20日,德意志國防軍軍官克勞斯·馮·史陶芬堡於德國在東普魯士拉斯滕堡的戰地指揮部「狼穴」基地引爆公事包炸彈,企圖藉此炸死元首希特勒,但該引爆裝置爆炸後只讓希特勒受到輕傷。由於「希特勒死亡與否」這問題遲遲未獲得確認,這使得原本應當在暗殺成功後立刻啟動的女武神行動(瓦爾基里行動)未按照原先規劃發動。最後因為參與者對於軍事政變施行的猶豫,最後因未成功暗殺希特勒以及延後啟動後續政變計畫而讓密謀案宣告失敗。希特勒隨後下令將所有涉案關係人全數逮捕並處以極刑,甚至連埃爾溫·隆美爾以及君特·馮·克魯格都承受極大壓力而被迫自殺。德國海軍元首事務會議(Führer Conferences on Naval Affairs)的紀錄則指出蓋世太保至少逮捕了7,000人,最終對4,980人執行了處決命令。 參與以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主導的克萊稍集團為主,其中包括有、德意志國防軍部隊與將領以及部分政府官員。整體來看,儘管7月20日密謀案因為其未能成功發動女武神行動而著名,但也是納粹德國時期最大規模的軍事政變行動,甚至計畫在德國境內全面推翻納粹德國政府。許多高階德意志國防軍軍官認為藉由這次行動,能夠向全世界證明並非所有德國人都類似希特勒或納粹黨成員。儘管政變之後提議的的和平協議細節仍然不明,但可能會繼續要求統治德國過去長期管理的歐洲領土。由於許多主要抵抗運動的領導人都已經遭到處死,德國反納粹組織因而受到了致命打擊,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都沒有其餘有組織性的暗殺行動出現。.

查看 法西斯主义和7月20日密谋案

亦称为 法西斯。

大公报大元帅大国崛起大義大利大独裁者大日本帝国大政翼贊會奥古斯都拱门奥地利国家条约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奥地利自由党奥地利毛特豪森委员会奥匈帝国奥黛丽·赫本奥托·吕勒女神 (詩集)女权纳粹姜戎 (作家)威尼斯建筑大学威廉·巴特勒·叶芝威廉·乔伊斯威廉·福克納安娜·伊達戈安科納足球俱樂部安東尼奧·德·奧利維拉·薩拉查安東尼·艾登安格拉·默克爾对基督教的批评对中国共产党的称谓对社会主义的批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封閉經濟對孫中山的評價對聯合國的批評對蔣中正的評價尤坎尤利烏斯·埃佛拉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佩丁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左翼党 (德国)左膠左派左派和右派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巴尼亚卢卡巴西總統列表巴托克·贝拉上原良司帝国主义个人崇拜个人主义中德关系 (1911年-1941年)中國-阿塞拜疆關係中國-津巴布韋關係中共中央香港工作委员会中国 (纪录片)中国大陆电视剧列表 (2014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同志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審查辭彙列表中華民國與保加利亞關係中華民國與葡萄牙關係为人民服务主义东帝汶印度尼西亚占领时期希臘三部曲希臘國希腊-卡拉布里亚方言东方主战场布羅迪戰役布特林特布達佩斯圍城戰布萊堡屠殺布拉斯奇宫世紀末世界主义世界歷史专制主义帕多瓦大學帕多瓦犹太会堂帕累托帕特·羅伯遜三七事件三位一體 (核試驗)三视教育运动一九八四一党制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乌克兰语全国联盟乔瓦尼·秦梯利乔治·索雷尔亞歷山大·杜布切克亞歷山大·杜金亞歷山德拉·墨索里尼亨利·阿加德·华莱士康乃馨革命人民协会-金色黎明人民阵线 (西班牙)人民阵线 (法国)二二六事件五七一工程纪要庇隆主义代理人戰爭代爾亞辛村大屠殺廣東道驅蝗行動廖本煙仇外伊娃·裴隆伊尔代布兰多·皮泽蒂伊万·斯特兰斯基伊万诺埃·博诺米伊朗革命工人组织(工人道路)伊斯蘭法西斯主義张学良张志新张思德張雅琴張我軍弗兰克·米勒弗里德里希·尼采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弗朗切斯科·科西加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弗朗茨·馮·帕彭休金諾區你的名字。你有兩頭母牛影子政府彼得·彼得森何塞·安东尼奥·普里莫·德里维拉何東洪德奧合併德國國內邊界德国历史德米特里·克兹科斯德黑蘭宣言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英雄保加利亞人保罗·罗伯逊俄克拉何马城爆炸案俄罗斯公共假日俄罗斯法西斯党俄罗斯新闻社土著權威組織圣马力诺圣马力诺历史圣雄甘地圭多·富比尼地拉那匈牙利共产党匈牙利王国 (1920–1946)匈牙利政黨列表北一辉北方之火國家主義國共關係國際學生證國民聯盟 (葡萄牙)國民軍 (西班牙內戰)國民陣線 (法國)僚民族主义刘孟纯喬治·巴代伊喬治·佩拉斯卡喀琅施塔得起义周令钊傅满洲哲柳·哲列夫冬季战争军国主义凌云 (国家安全部部长)准确新闻及资讯法啊,五月清亮的早晨全烏克蘭聯盟「自由」八月四日體制公民保守黨公民教育六七暴動共产主义政权下的大屠杀共和法西斯党共济会兒玉譽士夫兒童節光孝寺 (广州)克羅地亞國家足球隊克里米亞的義大利人剑桥使徒勞動人權協會国家工团主义国家巴利拉组织国家康乐俱乐部国家利益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法西斯党国际纵队国际歌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四月的上尉「還我普選」元旦大遊行倒下的士兵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皮特·西格犹存社的里雅斯特石房有现代主义文学现代化王丹王平陵玛丽·普伊玛诺娃火十字团獨裁者獨裁政體班都斯親王國現代史現代性理查德·派普斯琉球独立运动睦邻政策社会不平等社会帝国主义社團主義社會民主主義神化禁酒令种族主义种族灭绝秦城监狱秃鹰军团科奇·佐治程远童軍活動的爭議與衝突第三位置第一次同性戀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代朗達女子爵瑪格麗特·麥克沃思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年表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领袖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泰国箭十字黨簡錫堦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米凯莱·比安基米蘭納什 (青年運動)納粹德國索多瑪一百二十天 (電影)索尔·斯坦伯格約瑟夫·門格勒約瑟夫·蒂索紅骷髏綠黨維多利亞:革命維多里歐·艾里格尼維希法國維也納仲裁裁決緊急追捕令緬甸戰役红猪红色法西斯主义红樱桃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约瑟夫·毕苏斯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纳粹主义纳粹主义与斯大林主义的比较纳粹德国对同性恋的迫害及屠杀纳粹党统一战线之歌维基解密泄露美国外交电报事件维德孔·吉斯林维克托·塞尔日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缅甸罗伯特·奥本海默罗伯特·罗森罗德里戈·杜特尔特罗杰·埃伯特罗斯福新政罗曼·罗兰羊男的迷宮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美國共產黨美國個人無政府主義美國隊長義大利戰鬥者法西斯義大利文學義大利文化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羅伯特·米契爾斯羅伯特·海萊因羅馬尼亞羅馬尼亞石油工業羅馬式敬禮羅馬地鐵羅馬體育俱樂部羅易热图利奥·瓦加斯烈士谷爱德华八世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瑞士共产党為什麼你不閉嘴?瓊斯鎮瓦西里·柴契夫瓜地馬拉革命無政府主義和尼采異教金屬牛津通识读本独裁狼圖騰狼图腾 (电影)狙击精英4盧奇諾·維斯孔蒂盖伊·福克斯白俄罗斯共和国国歌白色恐怖白求恩Duce芬兰汤姆銜尾蛇EUR區韓培德莫斯科保衛者之歌莱希 (组织)莉莉安娜·塞格雷聖保利足球俱樂部联邦宪法保卫局荷兰共产党荷兰国家社会主义运动菲德尔·卡斯特罗菲利普 (黑森)菲利普·狄克萊米 (音樂家)萨洛 (意大利)革命家青年 (国歌)頭山滿順德聯誼總會李兆基中學表现主义文学風暴作戰颜色领袖原则飢餓遊戲 (電影)褐色西班牙内战西班牙共产党西班牙共产党(重建)西班牙長槍黨西班牙歷史西蒙娜·韦伊馬克斯·赫迪考特解放桥 (意大利)訴諸恐懼驚情马克西姆·高尔基马克西米利亚诺·埃尔南德斯·马丁内斯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马绍武马诺利斯·格列索斯马里奥·苏亚雷斯马歇尔计划马泰奥蒂广场 (那不勒斯)骯髒哈利諾蘭曲線高堡奇人魁北克协定警察国家警民衝突诸星清佳豪爾赫·普拉多·查韋斯鲁奇·加里尼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貝納多·貝托魯奇費希平賈德幹贝尼托·墨索里尼费加罗报费德里戈·加西亚·洛尔卡费拉拉犹太会堂贾科莫·普契尼超國家主義 (日本)超现实主义文学跨國公司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研究所路易吉·伊諾第路易吉·玛丽亚·阿贡里尼路易吉·达拉皮科拉路易吉·法克塔軍事獨裁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軍政 (政體)黨國體制黑六论黑色黑海艦隊黑手党迪诺·格兰迪迈克尔·哈内克近衛文麿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2005年电视剧)霍爾-賴伐爾協定霍查主义錫安主義范理申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胡安·裴隆胡安·普约尔·加西亚胡佛研究所圖書檔案館胡志明在中华民国被扣事件阿尔及利亚共产党阿尔多·莫罗阿尔巴尼亚历史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民主阵线阿尔弗雷多·卡塞拉阿尔贝·加缪阿尔贝托·莫拉维亚阿尔曼多·迪亚兹阿仁伽里奥宫阿列克謝·納瓦爾尼阿图罗·托斯卡尼尼阿納頓·歐阿爾契德·加斯貝利阿爾巴尼亞族阿爾帕爾斯蘭·蒂爾凱什阿爾伯特·赫希曼阿爾豐斯·慕夏阿爾貝特·凱塞林阿瑟·库斯勒阿特拉斯聳聳肩阿拉伯復興運動阅兵赫尔曼·黑塞薩德侯爵葡萄牙葡萄牙历史葡萄牙共和國憲法蒸气波蒙古白色納粹十字那齐雅邮票铁卫团蓝衣社蓋-馬努爾·德霍曼-克里斯托鄭孝胥野蛮人柯南 (1982年电影)自由主义自由世界自由人民黨 (義大利)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灣死刑存廢問題金钱政治长枪党主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苏联历史若瑟·敏真諦若望·保祿二世英國國家黨鋼鐵雄心II鋼鐵條約雷切尔·墨索里尼雷茵霍尔德·尼布尔集体主义雅尔塔会议通往奴役之路老挝保护国考迪罗逆反票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陳一諮陳云根陳昭南陈独秀Links 2-3-4V怪客抹黑策略查爾斯·林德伯格极权主义的起源枪毙林慧思事件恐怖主义恐怖之屋恐怖组织恩維爾·霍查束棒李明憲 (政治人物)杰克·伦敦松冈洋右松本治一郎格奥尔基·塔塔内斯库格林·贝克格拉茨学派桃園市產業總工會森林法則楊碧川楊祖珺極右派極權主義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欧根亲王欧洲欧洲历史正步死刑比尔·布兰德比耶稣更受欢迎毛新宇民主民主史民主社会主义民主集權制民主柬埔寨民族主義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民族保守主義民族國家民族無政府主義沃根·菲利普斯,第二代米尔福德男爵波希多尼泰奧·安哲羅普洛斯泽西共产党法家法人團體法律思想史法國憲法法西斯大委员会法西斯主义法蘭克福學派泛泰主義洗腦温弗里德·格奥尔格·泽巴尔德温斯顿·丘吉尔湯姆·蘭托斯满洲国满洲国外交滿蒙問題滇缅公路澳門回歸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挪威歷史未来主义未来主义文学朱塞佩·图齐朱奧·西薩·蒙岱羅朱利歐·杜黑最高領導人惡魔教室戰地鐘聲戰爭社會主義戴國煇戴望舒戛纳电影节星河戰隊 (電影)明鄉人昭和天皇流浪艺人浪人海尔·塞拉西一世海尔特·维尔德斯斯坦利·克雷默新加坡日佔時期新崗哨新世界秩序新作家新國家 (葡萄牙)新納粹主義新罗马帝国新特警判官新語 (一九八四)新语丝新闻自由新法西斯主義文明IV无产阶级专政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日德兰邮报日語中的其他語言借詞日耳曼親衛隊日本日本历史日本自殺人物列表日本民族主義撒丁岛历史撕裂的末日悲傷草原悉尼·胡克政府政府宫 (贝内文托)政党制度政黨政治政治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哲学政治光譜政治正确 (共产党)政治意識形態列表意大利意大利人民 (意大利报刊)意大利共产党 (1921年)意大利王國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社会党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意大利社会运动意大利百科全书意大利殖民帝国意大利淪陷區意志的勝利意識形態愤青愛德華·泰勒愛國主義敬礼数据通信扣帽子托洛茨基主义拉姆齊·麥克唐納曾德成普京主義普雷达皮奥普拉10美分硬币12月4日14、15號公園反拆遷運動1924年意大利大選1929年意大利大選1930年代中国1934年意大利大選1950年加利福尼亚州联邦参议员选举1984年羅傑尼希教生物恐怖攻擊1999年中国反美示威活动1月6日2003年2月15日全球反戰行動2005年台灣團結聯盟參拜靖國神社事件2007年愛沙尼亞網絡戰2009年美國總統就職典禮2010年亞洲運動會跆拳道爭議事件2011年挪威爆炸和枪击事件2013年土耳其反政府抗议运动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相关问题2017年荷蘭-土耳其外交風波20世纪3月23日4月28日4月7日6月22日6月30日7月1日7月20日密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