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法护

指数 法护

法護 (一) 法護,梵名 Dharmarakṣa。晉代譯經僧。原為月支人,世居敦煌。於武帝泰始元年(265)來華,譯經多部,講經不輟,世稱竺法護,又稱敦煌菩薩。(參閱「竺法護」3488) (二) 法護,巴利名 Dhammapāla。古印度巴利文佛教學者。生卒年代稍晚於五世紀時之佛音(梵 Buddhaghosa)。居於印度東南沿海巴多羅底陀寺(巴 Padaratittha)及那伽巴特那(梵 Nagapattana)一所阿育王時代修建之寺廟中。注釋小部經典中佛音所未注釋之自說經、如是語經、天宮事經、餓鬼事經、長老偈、長老尼偈、若用藏等七部,合稱圓滿釋論。著有圓滿筐論,解釋佛音之清淨道論與優婆底沙(巴 Upatissa)之解脫道論,以破無畏山寺派等部派之見解,並提供當時南印度與錫蘭之佛教資料。 (三) 法護,梵名 Dharmagupta, 音譯曇摩鞠多,或達摩鞠多,印度聖僧,生卒年不詳,據稱享壽八百歲,是開元三大士之一善無畏的密法老師。 (四) 法護(963~1058),梵名 Dharmapāla。宋代譯經僧。北印度迦濕彌羅國人,姓憍尸迦,屬婆羅門種。幼習四吠陀典及諸記論。後於中印度摩伽陀國堅固鎧宮(梵 Vikramaśīla)寺出家。曾從希有乘、妙意尊、布施鎧等學毘尼、聲明、三乘之學,又訪名師學大乘經論。真宗景德元年(1004),與法兄覺吉祥智至我國汴京,奉獻佛舍利、貝葉梵經。受賜紫衣束帛,從事譯經。景德四年(1007年),受賜「傳梵大師」稱號。仁宗天聖元年(1023),受詔翻譯南海駐輦國使所進貢之金葉天竺梵經。景祐二年(1035),與惟淨合撰天竺字源七卷。至和元年(1054)因其戒德高勝,賜「普明慈覺傳梵大師」之號。嘉祐三年(1058年)示寂,世壽九十六。追諡「演教三藏」。嘗補「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師所譯經有大乘集菩薩學論、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大乘大方廣佛冠經等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卷,其譯文十分難解。 〔佛祖統紀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宋高僧傳卷三、大中祥符法寶錄卷十五、宋會要稿卷二〇〇〕 p3434.

目录

  1. 4 关系: 中國佛經翻譯史善無畏藏傳佛教洛阳天宫寺

中國佛經翻譯史

中國最早的佛經翻譯,相传是迦叶摩腾于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今日《大藏经》所传,超過八千余卷。.

查看 法护和中國佛經翻譯史

善無畏

善无畏 (梵语:Śubhakarasiṃha,637年-735年),音译戍婆揭罗僧诃,或译为输波迦罗,直译为净狮子。汉传密宗的祖师,开元三大士之一,主要弘传胎藏界曼荼罗。.

查看 法护和善無畏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Төвөдийн Буддын шашин),或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藏区的佛教分支。屬北傳佛教,与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歸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藏傳佛教並沒有南传佛教傳承,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在佛教的修行方式與戒律上,兩者並不相同,也無直接必然的關係。 藏传佛教以卷帙浩繁,渊博深奥的藏文文献著称。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藏语文与记录佛教原始经典使用的梵文有紧密的传承关系,从梵文翻译的内容,不论词意,藏语是唯一可以还原梵语的语言文字。藏语文也是唯一完整地记录自释迦牟尼佛诞辰两千多年来,形成和发展的佛教教义、佛教哲学,以及佛教科学的文字,包括那烂陀传承中,所有的显、密论典。特别是因明论典的教、学传承和方式,当今惟有在藏文中有完整记载和保存。國學大師章炳麟評價西藏學術傳統:“既有文明之學,不受他熏”。然而,聖嚴法師認為藏傳佛教的發展是西藏本土的苯教等民间宗教加上印度晚期混合婆羅門教的佛教密教思想而完成的,整體而言是印藏的合璧。 藏传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佛教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汉地傳入藏区。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莲花生来到藏区,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西藏苯教等本土宗教的部分內容,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此后经朗达玛灭佛的波折,西藏佛教经过朗达玛時期灭佛运动的破坏后,约百年之久,到了中国宋朝初年,才又渐渐复兴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觉囊、格鲁等各派的传承,此一时期称为后弘期。 在宗喀巴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藏密大盛,又因與中國政權關係密切,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由兩位固定的轉世僧侶代中國政權統治西藏,分別稱作達賴與班禪。藏傳佛教的流传地集中在中国藏区、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普米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查看 法护和藏傳佛教

洛阳天宫寺

洛阳天宫寺,唐代佛教寺庙,位于东都洛阳。原为唐高祖潜龙时旧宅,贞观六年(632),唐太宗下诏改为寺宇;十二年敕令法护为寺主。其后名德来住者渐多,遂成为东都名刹。唐末毁于战火。 龙朔元年(661年),唐高宗驾临天宫寺巡游,度僧二十人。程处弼武后时曾在天宫寺建造佛像,为武后和父母祈福。 北宗神秀武德八年(625年)在天宫寺出家,受具足戒,神龙二年(706年),圆寂于该寺,唐中宗赐谥“大通禅师”。 天宫寺有吴道子所画壁画,据《太平广记》引《独异志》记载:“(唐玄宗)开元中,将军裴旻居母丧。诣道子(画圣吴道子),请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数壁,以资冥助。道子答曰:‘废画已久。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励,就通幽冥。’旻于是脱去服,若常时装饰。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漫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入,观者千百人,无不惊栗,道子于是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道子平生所画。得意无出于此。” 唐代诗人王昌龄曾作《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一诗:.

查看 法护和洛阳天宫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