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法国科学院

指数 法国科学院

法国科学院(Académie des sciences)是法兰西学会下属的五个学院之一。它集中了最出色的法国科学家和与法国有联系的外国科学家。与中国科学院不同,法国科学院不设研究机构。.

目录

  1. 159 关系: 加布里埃莱·韦内齐亚诺埃尔韦·雅凯埃德姆·马略特埃米尔·克拉佩龙塞萨尔-弗朗索瓦·卡西尼·图里复旦大学夏尔-弗朗索瓦·布里索·德米尔贝尔夏尔-欧仁·德劳奈夏尔·梅西耶夏尔·法布里夏爾·埃爾米特大地测量学史奥德里库尔威廉·华莱士·坎贝尔孔多塞侯爵安东尼奥·乌略亚安德烈·库代安德烈·拉勒曼德安德斯·埃格斯特朗安道琳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小德金尼古拉·马勒伯朗士尼古拉斯·勒布朗巴黎科学院巴黎第七大学巴黎第六大学巴黎综合理工学院上海市徐汇中学严济慈布鲁斯·博伊特勒乔治·帕里西亚历克西斯·克劳德·克莱罗亞歷山大·李亞普諾夫亨德里克·洛伦兹亨利·莫瓦桑亨利·贝塞麦亨利·雅克·克雷蒂安伊夫·布雷歇伊夫·肖万弱哥德巴赫猜想弗兰克·施莱辛格弗朗索瓦·于连徐家汇观象台保罗·勒杜保罗·班勒卫土耳其行棋傀儡圣维南化學親和性傑羅姆·拉朗德... 扩展索引 (109 更多) »

加布里埃莱·韦内齐亚诺

加布里埃莱·韦内齐亚诺(Gabriele Veneziano,,,),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弦理论的的先驱之一。他的大部分科学活动在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进行。2004年至2013年,他担任巴黎法兰西公学院基本粒子、引力和宇宙学主席。.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加布里埃莱·韦内齐亚诺

埃尔韦·雅凯

埃尔韦·雅凯(Hervé Jacquet,),法国数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他是自守表示理论的奠基人之一。1980年当选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埃尔韦·雅凯

埃德姆·马略特

埃德姆·马略特(Edme Mariotte,),也译作埃德姆·马里奥特,法国物理学家和植物生理学家。.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埃德姆·马略特

埃米尔·克拉佩龙

伯诺瓦·保罗·埃米尔·克拉佩龙(Benoît Paul Émile Clapeyron ,也译作克拉伯龙,1799年2月26日-1864年1月28日)法国物理学家,工程师,在热力学研究方面有很大贡献。.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埃米尔·克拉佩龙

塞萨尔-弗朗索瓦·卡西尼·图里

塞萨尔-弗朗索瓦·卡西尼·图里(César-François Cassini de Thury),也称作卡西尼三世或图里的卡西尼,他是一位法国天文学家暨制图师。.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塞萨尔-弗朗索瓦·卡西尼·图里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简称復旦,旧称復旦公學、國立復旦大學。创建于1905年,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位于中国上海市,中國著名大學,名列首批211工程、首批985工程名单。现已发展成一所国际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校,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复旦”的字面意思是“旦复旦兮(日复一日)”,表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力更生和勤奋。 1905年,于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学学生脱离震旦,拥戴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1917年始设大学部,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2000年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今天的复旦大学拥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大校区,中山、华山等11家附属医院以及复旦附中等若干所附属学校。.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复旦大学

夏尔-弗朗索瓦·布里索·德米尔贝尔

夏尔-弗朗索瓦·布里索·德米尔贝尔 (法语:Charles-François Brisseau de Mirbel,)是法国植物学家和政治家,是植物细胞学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巴黎,20岁时就已经成为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的助理自然学者,并开始用显微镜研究植物的细胞结构。 1802年,他发表了他的论文《植物解剖學及生理學專論》,奠定了他作为法国植物细胞学、组织学和植物生理学创始人的地位,他推测植物的所有结构都是由薄壁组织分化出来的,1809年,他观察到每个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壁,这是对细胞学的重要贡献。 1803年,他被任命为拿破伦的玛尔麦松城堡植物园的负责人,在这里他研究并发表了关于植物组织结构和器官分化的论文,并观察和阐述了叶苔门地钱属植物的形态。上述论文使他加入了法兰西科学院,并成为巴黎大学植物系的主任。1815年他出版了专著《植物生理學與植物學綱要》。 波旁王朝复辟后,他的朋友作为内务部长,推荐他成为内务部秘书长,但1829年复辟王朝倒台后,他的政治生涯也结束了,重新回到自然史博物館,作为巴黎植物园的园长和博物馆的文化部长。1837年他被选为伦敦的英国皇家学会的外籍院士。 他1823年和一位法国画家结婚,1854年在香佩莱3逝世。植物中的米尔贝利豆属是以他命名的。.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夏尔-弗朗索瓦·布里索·德米尔贝尔

夏尔-欧仁·德劳奈

夏尔-欧仁·德劳奈(Charles-Eugène Delaunay)是一位法国天文学家暨数学家。他對月球运动的研究对促进行星运动及数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夏尔-欧仁·德劳奈

夏尔·梅西耶

夏尔·梅西耶(Charles Messier,又译為梅西叶、梅歇爾,)是一位法国天文学家。他最著名成就的在于制作了深空天體組成的天文列表,將星云、星团和星系等天體编排号码,它也就是著名的《梅西耶星团星云表》。夏尔·梅西耶製作該列表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幫助天文學家(特別是像他這樣的彗星獵人)來區分天空中的永久性天體及短暫的視覺漫反射物體。1764年,他成為英國皇家學會的研究員。1769年,他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並於1770年6月30日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夏尔·梅西耶

夏尔·法布里

夏尔·法布里,(Maurice Paul Auguste Charles Fabry,,),法國科學家。.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夏尔·法布里

夏爾·埃爾米特

夏尔·埃尔米特或译作夏勒·厄密(Charles Hermite,,)是一位杰出的法国数学家,因证明e是超越数而闻名。他的研究领域还涉及数论、线性泛函分析(一种无穷维线性代数)、不变量理论、正交多项式、椭圆函数和代数学。埃尔米特多项式、埃尔米特规范形式、埃尔米特算子(自伴算子)、埃尔米特矩阵(自伴矩阵)和立方埃尔米特样条插值法都以他命名。其中有关内积空间中自伴算子(厄密算符)的趣味理论意外地成为了半个世纪后兴起的量子力学研究的基础代数工具。 “自伴算子(埃尔米特算子)可与实数类比,其特征值一定是实数”这个不太起眼的基础性质却是量子力学必须引用自伴算子来表达可观测物理量的最大原因,而量子力学中的算子运算也为线性代数学中的对偶空间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而奇妙的应用实例。.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夏爾·埃爾米特

大地测量学史

大地测量学是一门测量和描绘地球的学科。人类很早就开始研究自己所居住的星球的形状和大小,整个大地测量学的发展史也就是人类对地球不断认识的一个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圆球→椭球→大地水准面→真实地球自然表面这几个阶段,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进步反映出了大地测量学的发展。.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大地测量学史

奥德里库尔

奥德里库尔(André-Georges Haudricourt 1911年-1996年)是法国的语言学家、植物学家和人类学家。他1931年毕业于法国国立农业学院,1932年到1935年赴苏联留学,从事农业技术历史的研究。 他1940年进入法国科学院植物学研究所,后来1945年离开这个研究所而进入语言学研究所。他同时研究罗曼语族语言的历史语音学和亚洲的语言。所以1948年去越南整理法国远东学院的河内图书馆。他发现越南语和上古汉语声调的起源,并开始进行原始壮侗语的构拟。 Category:法国语言学家 O O.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奥德里库尔

威廉·华莱士·坎贝尔

威廉·华莱士·坎贝尔(William Wallace Campbell),美国天文学家,1901年-1930年利克天文台台长,专长于研究光谱学。.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威廉·华莱士·坎贝尔

孔多塞侯爵

利·讓·安托萬·尼古拉·德·卡里塔,孔多塞侯爵(Marie Jean Antoine Nicolas de Caritat, marquis de Condorcet,)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数学家和哲学家。1782年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他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重要奠基人,并起草了吉伦特宪法。他也是法国革命领导人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公开主张女性应该拥有与男子相同的财产权、投票权、工作权以及接受公共教育权的人之一。1793年7月,执政的雅各宾派于1793年7月以“反对统一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的密谋者”为罪名追捕孔多塞,9个月后遭逮捕,於1794年3月在狱中死亡。 而在9个月的逃亡生涯中,孔多塞在最后朝不保夕的时刻,完成了自己的思想绝唱,即《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他所表述的进步史观,不仅成为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遗产,并对后来的思想家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恩格斯将其与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并列,成为“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孔多塞侯爵

安东尼奥·乌略亚

安东尼奥·德·乌略亚·德·拉·托雷-吉勞特(Antonio de Ulloa y de la Torre-Girault,),是一位西班牙将军、探险家、作家、天文学家、殖民地官员,也是路易斯安那第一位西班牙總督。他还因发现铂元素而闻名。 安东尼奥·乌略亚生于西班牙塞维利亚,父亲是经济学家。他于1733年加入海军,1735年随法国科学院考察团赴赤道附近的厄瓜多尔测定子午线弧,在那里生活到1744年,并发现了铂元素。.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安东尼奥·乌略亚

安德烈·库代

安德烈·库代(André Couder,),法国光学家和天文学家。.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安德烈·库代

安德烈·拉勒曼德

安德烈·拉勒曼德(André Lallemand,),法国天文学家,巴黎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安德烈·拉勒曼德

安德斯·埃格斯特朗

安德斯·約納斯·埃格斯特朗(Anders Jonas Ångström,發音:,),瑞典物理学家,光谱学的奠基人。.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安德斯·埃格斯特朗

安道琳

安道琳女爵士 (Dame Ann Dowling,),英国机械工程专家、皇家工程院院长,主要从事气动声学、燃烧学等领域的研究。.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安道琳

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

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法国貴族,著名化学家、生物学家 ,被後世尊稱為“近代化學之父”。他使化学从定性转为定量,給出了氧與氫的命名,並且預測了硅的存在。他幫助建立了公制。拉瓦锡提出了「元素」的定義,按照這定義,於1789年發表第一個現代化學元素列表,列出33種元素,其中包括光與熱和一些當時被認為是元素的化合物。拉瓦锡的貢獻促使18世紀的化學更加物理及數學化。他提出规范的化学命名法,撰写了第一部真正現代化学教科书《化學基本論述》(Traité Élémentaire de Chimie)。他倡导并改进定量分析方法并用其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創立氧化说以解释燃烧等实验现象,指出动物的呼吸实质上是缓慢氧化。这些划时代贡献使得他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 拉瓦锡曾任税务官,因此他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科学研究。不幸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而死。.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

小德金

小德金(Chrétien-Louis-Joseph de Guignes,),又译为小德经,法国外交官、汉学家,著名汉学家德金之子。.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小德金

尼古拉·马勒伯朗士

尼古拉·马勒伯朗士(法語:Nicolas Malebranche,)是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属于笛卡尔学派。他亦是法国天主教奥拉多利修会的神甫。其父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大臣,母亲是新法兰西总督的妹妹。.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尼古拉·马勒伯朗士

尼古拉斯·勒布朗

尼古拉斯·勒布朗(),法国化学家。.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尼古拉斯·勒布朗

巴黎科学院

#重定向 法国科学院.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巴黎科学院

巴黎第七大学

巴黎第七大学(Université Paris Diderot - Paris VII),又称巴黎狄德罗大学,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是法国及欧洲顶级的研究型大学之一,在医学、理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等领域享有国际性的声誉和影响力。同时,该校也是法国学科涉及面最广的大学之一,是巴黎地区唯一集医学、人文与理工于一体的一所综合性高等院校。 该校成立于1971年,是创建于1253年的前巴黎大学的主要继承者之一,是索邦巴黎西岱盟校成员之一。目前该校有在校学生两万六千人,博士生两千多人,教师约两千人,行政技术人员一千多人。并设有研究中心一百多个,绝大部分都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等大型研究机构合作。 自2007年起,除了位于巴黎北部的七所附属医院,该校大部分行政管理部门及院系已逐渐从朱西厄校区迁至毗邻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巴黎左岸新校区。同时,该校还将在新校址上修建巴黎规模最大的新图书馆。 巴黎第七大学的历届毕业生和教师中共有两名诺贝尔奖得奖者,多名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国家元首及部长。.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巴黎第七大学

巴黎第六大学

巴黎第六大學(法语:Université Paris VI),又称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大学(法语:Université Pierre et Marie Curie,UPMC),是一所法國大學,坐落于巴黎市区中心的拉丁区,是巴黎大学及巴黎科学学院中科学师资的主要继承者。该校有大约32000名学生,其中约21000名为科学生,约11000名为医学生。2018年1月1日起,巴黎第六大学与巴黎第四大學合併為索邦大學。 该校拥有超過180間實驗室,絕大多數的實驗室都與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有合作關係。除坐落于拉丁区的主校区,以及位于十三区的医学校区外,该校在巴黎还拥有7个附属医院,并在法国各地设立了超过125个研究所,包括著名的亨利·庞加莱研究所与巴黎天体物理研究所。 巴黎第六大学共有19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玛丽·居里获得2次诺贝尔奖)和7位菲尔兹奖得主,在数学、物理、化学及医学领域全球领先。特别地,在7位菲尔兹奖得主中,6位在巴黎科学学院完成博士学位或留任教授研究员,是巴黎第六大学及索邦大学主要的师资力量。 巴黎第六大学依据“顶级期刊及高被引论文数”,“校友及教工获奖人数”等多项数据,在多项排名中均为法国排名最高,世界排名顶尖的公立大学。其中,2018年《美国新闻》将巴黎第六大学评为法国第1、全球第38,数学领域全球第1,物理领域全球第11,另有11项学科排名处于世界前50;2017年《ARWU》则将巴黎第六大学评为法国第1、全球第40,数学领域全球第3,物理领域全球第13,自然科学领域全球第14,工程领域全球第25。在2015年《自然指数》排名中,巴黎第六大学被评为全球第5大研究型大学,世界十强科研机构。 巴黎科学学院名誉校长馬克·扎曼斯基(Marc Zamansky)将巴黎第六大学比喻为「在巴黎中心科学思想的结晶」(la matérialisation de la pensée scientifique au cœur de Paris)。.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巴黎第六大学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综合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别称“X”),1794年法国创立工程师大学校,创立时校名为“中央公共工程学院”。它是一所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隶属于法国国防部,是法国最顶尖且最富盛名的工程师大学,在法国各类院校中常年排名第一,被誉为法国精英教育模式的巅峰。 在法国,“'综合理工学院”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备受拿破仑的推崇和呵护,学校的校旗和校训则为拿破仑所赠。为了彰显该校地位,法国法律甚至规定每年7月14日的法国国庆游行,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学生必须走在所有队伍的最前面并为共和国总统护卫。 两百多年来,综合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中著名人物无数,可以说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校史与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法国历史交织并行。 法语中专门有「綜合理工人(polytechnicien)」一词,特指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毕业生。能进入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是每一个法国青年的梦想。 2007年起,综合理工学院成为了法国高等教育和科研的核心之一——巴黎高科集团的一个创立成员。 综合理工学院每届仅招收500名工程师学生。这些学生一部分是通过入学竞考的预科班学生,另一部分是从普通大学平行进入的大学生。综合理工学院的入学竞考同高等师范学校的一样,是历史最久、难度最大的竞考。 1937年以来,学校向经过三年学习合格的学生颁发名为“综合理工大学毕业的工程师”的文凭。学校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从2004年起,综合理工大学的学制为四年。学习四年后毕业的学生将获得第二个文凭,名为“综合理工大学毕业文凭”。除了培养“综合理工人”。 “综合理工人”以培养领导人才著名,毕业生大多进入法国或者国际上的私有企业,还有20%的毕业排名优秀的学生选择进入国家高级机关职团 ,第36頁。在其校友中有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名菲亚特奖得主,三位法国总统,以及近半数以上的法国企业的首席执行官CEO。 综合理工大学在法国高等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她的名字通常意味着严格的选拔和杰出的学术。 她在法国工程师大学校的排名中经常位居榜首:在《快车》周刊、《大学生》月刊、《新经济学人》週刊和《挑战》週刊的排名中位居第一; 法國工程師學院排行榜。麻省理工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认为它是法国最负盛名的工程师大学校。在各式世界大学排行中,《泰晤士报》將巴黎综合理工排在第34位;在上海交大的排名中位居第201位;而巴黎矿业学校的「國際高等教育機構專業排名」則將之排在第14位。在2017年“QS Graduate Employability Rankings 2017:Top 10”世界排名第6,欧洲国家仅次于英国剑桥(排名第5)。.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上海市徐汇中学

上海市徐汇中学是位于上海虹桥路68号的著名完中学校,在徐家汇天主教堂旁,始名聖依納爵公學(Collège Saint Ignace),由天主教耶稣会建于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有拉丁文校训:LABORA SICVT BONVS MILES CHRISTI。1931年组织校董会,向中華民國教育部办理立案,易名“徐汇中学”,改“二三制”。至今历史已超过160年。现为徐汇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一。.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徐汇中学

严济慈

严济慈()(亦有紀錄描述出生日為1900年12月4日),乳名朱銀,譜名澤榮,學名寓慈、濟慈,字華庭、慕光,號子祥、--佛、岸佛。浙江省东阳縣人。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严济慈

布鲁斯·博伊特勒

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 Alan Beutler,),美国免疫学家和遗传学家,出生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因发现如何激活先天免疫而与鲁斯兰·麦哲托夫和朱尔·A·奥夫曼分享2011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同年(2011年),博伊特勒連同朱爾斯·霍夫曼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一半獎項,以表揚他們「關於先天免疫機制激活的發現」,另一半獎項由瑞夫·史坦曼獲得。 他目前是位于达拉斯的德克薩斯大學系統西南医学中心宿主防御(Host Defense)遗传研究的主任;他同时担任位于加州拉霍亚的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教授和遗传部门的主任。他的父亲欧内斯特·博伊特勒是名血液学家和遗传医学家,也是该研究所的教授和部门主任。.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布鲁斯·博伊特勒

乔治·帕里西

乔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研究领域为量子场论,统计力学和复杂系统。他最知名的贡献包括与Guido Altarelli共同提出部分子密度的QCD演化方程(称为Altarelli-Parisi方程或DGLAP方程),自旋玻璃谢林顿-柯克帕特里克模型的精确解,描述界面生长的动力学标度的卡达尔–帕里西–张方程,鸟群中的涡动。.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乔治·帕里西

亚历克西斯·克劳德·克莱罗

亚历克西斯·克劳德·克莱罗(Alexis Claude Clairault,)是一位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球物理学家。.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亚历克西斯·克劳德·克莱罗

亞歷山大·李亞普諾夫

亞歷山大·李亞普諾夫(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Ляпунов,Aleksandr Mikhailovich Lyapunov,)是俄羅斯應用數學家和物理学家。他的名字罗马字化后或被写作Ljapunov、Liapunov和Ljapunow。他的研究方向包括微分方程、力學、數學物理和概率論。李亞普諾夫以他在动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做出的贡献而闻名这一,稳定性被命名为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另外他在数学物理和概率理论方面也作出了一定贡献。.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亞歷山大·李亞普諾夫

亨德里克·洛伦兹

亨德里克·安东·洛伦兹(Hendrik Antoon Lorentz,),荷兰物理学家,曾与彼得·塞曼共同获得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并於1881年当选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同时还曾担任多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洛伦兹以其在电磁学与光学领域的研究工作闻名于世。他通过连续电磁场以及物质中离散电子等概念得到了经典电子理论。这一理论可以在许多问题中派上用场:比如电磁场对运动的带电粒子的作用力(洛伦兹力)、介质的折射率与其密度的关系(洛伦兹-洛伦茨方程)、光色散理论、对于一些磁学现象的解释(比如塞曼效应)以及金属的部分性质。在电子理论的基础上,他还发展了运动介质中的电动力学,其中包括提出了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上会发生长度收缩的假说(洛伦兹-斐兹杰惹收缩)、引入了“局部时”的概念、获得了质量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构造了表述不同惯性系间坐标和时间关系的方程组(洛伦兹变换)。洛伦兹的研究工作后来成为狭义相对论与量子物理的基础。此外,洛伦兹在热力学、分子运动论、广义相对论以及热辐射理论等方面也有建树。.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亨德里克·洛伦兹

亨利·莫瓦桑

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化学家,获得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 莫瓦桑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的研究,他在不良的实验室条件下,首次成功地离析了元素氟(1886年);深入研究氟化物和金属氢化物的性质;1892年他发明了用於製造硼或人工鑽石的电炉,将实验室化学反应的温度成功地提高到2000摄氏度,利用它制得金属碳化物、碳化硅和人造金刚石。 莫瓦桑1886年任巴黎药学院毒物学教授,1889年起任巴黎大学科学学院教授。先后获得法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德国化学会等机构颁发的多项奖金。1907年2月20日,莫瓦桑在斯德哥尔摩颁奖典礼回来后不久,在巴黎突然死亡。.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亨利·莫瓦桑

亨利·贝塞麦

亨利·贝塞麦(Henry Bessemer,),又譯為柏塞麥、俾色麥,英国工程师和发明家,他的名声主要来源于SOHAI贝塞麦转炉炼钢法。.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亨利·贝塞麦

亨利·雅克·克雷蒂安

亨利·雅克·克雷蒂安(Henri Jacques Chrétien)是一位法国天文学家暨发明家。 1879年2月1日,他出生在法国巴黎,其一生最著名的发明有: - 宽屏幕处理技术,使用一种称作"柱面压缩透镜"的变形镜头系统发明了西尼玛斯科普式宽银幕电影技术; - 与乔治·威利斯·里奇(George Willis Ritchey)共同发明了里奇-克莱琴望远镜—一种先进的天文望远镜,现在几乎用于所有天文探测中。 早年,他曾在靠近他住处-帕拉多别墅的尼斯天文台从事天文研究,该别墅由法国著名建筑师,曾建造了巴黎歌剧院的查尔斯·加尼尔(Charles Garnier)所建 。1995年,艺术家莱纳·玛丽亚·莱茨克收购这幢废弃的别墅,并进行了修缮,增添了所保存的新现代壁画。 克雷蒂安是理论与应用光学研究所(Institut d'optique théorique et appliquée)创始人之一,还在法国高等光学学院(École supérieure d'optique)担任过教授一职。1956年2月6日,他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去世,享年77岁。.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亨利·雅克·克雷蒂安

伊夫·布雷歇

伊夫·布雷歇(Yves Bréchet,生于法国奥维涅省(Auvergne)),物理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格勒诺布尔技术学院(Grenoble INP)教授。目前担任法国原子能专署首席科学家。.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伊夫·布雷歇

伊夫·肖万

伊夫·肖万 (Yves Chauvin,),法国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是法国石油研究所的荣誉研究主任,法国科学院成员。 由于从1970年代开始的在烯烴複分解反應方面的贡献,肖万跟罗伯特·格拉布、理查德·施罗克共同获得了2005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肖万声明他不去领奖,因为他在这个方面的研究是35年前的事,该获奖的成就只应归于他美国的同事。.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伊夫·肖万

弱哥德巴赫猜想

弱哥德巴赫猜想,又称为奇数哥德巴赫猜想、三素数问题,其表述为: 如果强哥德巴赫猜想成立,便可以推出此猜想,故这一猜想被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强哥德巴赫猜想成立意味着大于4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再加上3就可以使大于7的奇数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1923年,英国数学家哈代与李特尔伍德证明,假设广义黎曼猜想成立,弱哥德巴赫猜想对充分大的奇数是正确的。 1937年,苏联数学家伊万·维诺格拉多夫(Ivan Vinogradov)更进一步,在无需广义黎曼猜想的情形下,直接证明了充分大的奇数可以表示为三个素数之和,被称为维诺格拉多夫定理。不过由于维诺格拉多夫的证明使用了西格尔-瓦尔菲施定理(Siegel–Walfisz theorem),因而无法给出“充分大”的界限。他的学生博罗兹金(K.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弱哥德巴赫猜想

弗兰克·施莱辛格

弗兰克·施莱辛格(Frank Schlesinger;),是一位美国天文学家。他的工作集中于对天体照片底片的应用,而非直接对可见天体的研究。.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弗兰克·施莱辛格

弗朗索瓦·于连

弗朗索瓦·于连(François Jullien,),也译作于连、余莲或朱利安,法国哲学家、古希腊学家和汉学家。.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弗朗索瓦·于连

徐家汇观象台

徐家汇观象台,又名徐家汇天文台,简称徐台,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蒲西路166号的一座气象台。观象台成立于1872年,为上海乃至中国最古老的气象观测站,号称“远东气象第一台”。该台是上海中心气象台和上海天文台的前身,也是一座兼具天文、地磁等观测功能的综合观测站,在中国气象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徐家汇观象台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也因其连续不间断的观察而被授予“世纪气候站”的称号。.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徐家汇观象台

保罗·勒杜

保罗·勒杜(Paul Ledoux,),比利时天体物理学家,最知名于关于恒星稳定性和变星的研究。他和西奥多·沃雷文一起发表了关于恒星振荡的重要工作。 1964年,保罗·勒杜获得了法朗基精确科学奖。1972年,他因关于恒星稳定性和变星的研究获得了皇家天文学会爱丁顿奖章 。1976年,他获得了法国科学院让森奖章。.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保罗·勒杜

保罗·班勒卫

保罗·潘勒韦(法语:Paul Painlevé,),法国总理。.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保罗·班勒卫

土耳其行棋傀儡

土耳其行棋傀儡是18世纪晚期的一个自动下棋装置,但后来被证明是一场骗局。它是奧地利的沃尔夫冈·冯·肯佩伦(1734–1804)在1770年为取悦玛丽娅·特蕾西娅女大公而建造并展出的,可以击败人类棋手,以及执行骑士巡逻,就是将马放在棋盘上,使它走遍棋盘上每一格。 土耳其行棋傀儡是根据其外观而命名的,实际上是一个假象,让一名人类棋手藏在里面操作机器。由于藏在里面的棋手都是高手,因此傀儡赢了大部分棋局。它从1770年首次展览到1854年毁于大火的84年期间,被带到欧洲和美洲各地展览,击败了不少挑战者,包括拿破仑·波拿巴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等政治家。虽然许多人都曾怀疑过傀儡里面有人,但其秘密直到1857年才在《国际象棋月刊》(《The Chess Monthly》)中被正式揭露。.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土耳其行棋傀儡

圣维南

圣维南(Adhémar-Jean-Claude Barré de Saint-Venant,),法国力学家、工程师和数学家。 他的姓本应为“巴雷·德圣维南”,但在非法语文献中常被称为“圣维南”。.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圣维南

化學親和性

化学亲和性在化学物理和物理化学指不同化学物质家族由于其电子特性而能够组成化合物的特征。化学亲和性也可以指原子或化合物与与它们不同的原子或化合物产生化学反应的可能性。.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化學親和性

傑羅姆·拉朗德

約瑟夫·傑羅姆·勒弗朗索瓦·德·拉朗德(Joseph Jérôme Lefrançois de Lalande,)是一位法国天文学家,天王星名字(Uranus)命名的参与者。.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傑羅姆·拉朗德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s conjecture)是數論中存在最久的未解問題之一。这个猜想最早出现在1742年普鲁士人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与瑞士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的通信中。用现代的数学语言,哥德巴赫猜想可以陳述為: 这个猜想与当时欧洲数论学家讨论的整数分拆问题有一定联系。整数分拆问题是一类讨论“是否能将整数分拆为某些拥有特定性质的数的和”的问题,比如能否将所有整数都分拆为若干个完全平方数之和,或者若干个完全立方数的和等。而將一个給定的偶數分拆成兩個質數之和,则被稱之為此數的哥德巴赫分拆。例如, 換句話說,哥德巴赫猜想主張每個大於等於4的偶數都是哥德巴赫數——可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的數。哥德巴赫猜想也是二十世纪初希爾伯特第八問題中的一個子問題。 其實,也有一部分奇數可以用兩個質數的和表示,大多數的奇數無法用兩個質數的和表示,例如:15.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哥德巴赫猜想

儒勒·昂利·庞加莱

儒勒·昂利·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法語发音,又译作彭加勒、昂利·彭加勒,),通常称为昂利·庞加莱,法国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理论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庞加莱被公认是19世纪后和20世纪初的领袖数学家,是繼高斯之後对于数学及其应用具有全面知识的最后數學家。 他对数学,数学物理,和天体力学做出了很多创造性的基础性的贡献。他提出的庞加莱猜想是数学中最著名的问题之一。在他对三体问题的研究中,庞加莱成了第一个发现混沌确定系统的人並为现代的混沌理论打下了基础。庞加莱比爱因斯坦的工作更早一步,并起草了一个狭义相对论的简略版。庞加莱群以他命名。.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儒勒·昂利·庞加莱

克劳德-路易·纳维

克劳德-路易·纳维(Claude-Louis Navier,)是一位法国工程师与物理学家,主要贡献在力学领域。著名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以他和乔治·加布里埃尔·斯托克斯命名。.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克劳德-路易·纳维

克劳德·贝托莱

克劳德·路易·贝托莱(Claude Louis Berthollet,),法国化学家。贝托莱生于萨伏依公国的Talloires(现属法国上萨瓦省,在省会阿讷西附近)。1768年在都灵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776年发表论酒石酸的文章。1778年确定了氨气的化学组成。1780年进入法兰西科学院。1784年担任Gobelin地区政府染料厂的主管,次年发现氯气的漂白作用。这一发现使得染料厂摆脱了传统的通过暴晒进行漂白的办法,大大提高的生产效率。他也对含氯化合物进行了研究,氯酸钾就被称为贝托莱盐。 贝托莱是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的研究伙伴和支持者之一。他率先支持拉瓦锡的化学理论,于1787年和拉瓦锡一起共同制定了沿用至今的化学命名法。但他对盐酸的研究说明拉瓦锡关于所有的酸都含有氧的看法是错误的。1789年面对法国大革命的形势变幻,贝托莱离开了法国,但不久又被政府请回讲授火药制造等课程。贝托莱曾跟随拿破仑远征埃及,注意到了在盐湖中的石灰石会析出碱的反应,最早提出了可逆反应的概念。 贝托莱和约瑟夫·普鲁斯特曾为化合物的组成是否可变发生过持续八年的论战,普鲁斯特认为对于一种化合物而言,其元素的比例是一定的;而贝托莱认为对于一种化合物而言,其元素的比例可在一個較小範圍內變動。普鲁斯特通过大量的精密测量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并最终由贝采利乌斯(Jöns Jacob Berzelius)确定为定比定律。但后来逐渐发现有些化合物的组成的确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的,这些化合物就被称为非整比化合物(也稱「非化學計量化合物」或「貝多萊體(berthollides)」)。 1789年,贝托莱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01年成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822年成为美国艺术和科学科学院的外籍荣誉院士。.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克劳德·贝托莱

克里斯汀·阿芒托

克里斯汀·阿芒托,法国化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克里斯汀·阿芒托主要在电分析化学和生物电化学领域以及有机金属均相催化化学领域作出了重大科学贡献。.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克里斯汀·阿芒托

勒内·雅里-德洛热

勒内·雅里-德洛热(René Jarry-Desloges,),法国 业余天文学家,曾建立自己的天文台。 他观测了行星,并且声称证实了乔凡尼·斯基亚帕雷利给出的的水星旋转周期值。 然而,1965年的雷达观测表明,他们的值都是错误的。.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勒内·雅里-德洛热

国立圣艾蒂安高等矿业学校

法国国立圣艾蒂安高等矿业学校(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Mines de Saint-Étienne),中国教育部认证的名称为“圣太田国立高等矿业学校”,是一所法国精英式高等教育体制中的工程师学校。学校始建于1816年,隶属于法国经济工业及就业部,是法国国立高等矿业电信学校联盟(Institut Mines-Télécom,缩写IMT)的成员之一。目前学校开设2个校区,分别位于卢瓦尔省的圣艾蒂安(Saint-Étienne)和罗讷河口省的加尔达纳(Gardanne)。学校的科研实力与教学水平,在法国和国际均享有盛誉,其权威排名稳居法国一流学校行列。.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国立圣艾蒂安高等矿业学校

皮埃尔·布朗斯坦

埃尔·布朗斯坦 (Pierre Braunstein,) 是国际著名的配位化学家和金属有机化学家。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配位化学实验室主任。法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欧洲科学院院士。.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皮埃尔·布朗斯坦

皮埃尔·阿方斯·洛朗

埃尔·阿方斯·洛朗(Pierre Alphonse Laurent,,)是一名法国数学分析学者和工程师,是复变函数论中洛朗级数的发现人。与洛朗级数相关的也以他命名。.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皮埃尔·阿方斯·洛朗

皮埃爾·布蓋

埃爾·布蓋(Pierre Bouguer,),法國數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大地測量學家和天文學家。他也以「之父」之名為人所知。.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皮埃爾·布蓋

皮耶·黑蒙·德蒙馬特

耶·黑蒙·德蒙馬特(Pierre Rémond de Montmort,),法國數學家,在機率論方面的研究頗有盛名。.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皮耶·黑蒙·德蒙馬特

皇家学会

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的會長、理事会及追隨者們(The President, Council, and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for Improving Natural Knowledge),簡稱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是英国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成立于1660年,并于1662年、1663年、1669年领到皇家的各种特許狀。学会宗旨是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它是世界上历史最长而又从未中断过的科学学会,在英国起着国家科学院的作用。英國君主是学会的保护人。.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皇家学会

王振义 (医学家)

王振义(),中国江苏省兴化市人,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王振义 (医学家)

玛丽·居里

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Curie,),通常稱為玛丽·居里(Marie Curie)或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波兰裔法国籍物理学家、化学家。她是放射性研究的先驱者,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獲得物理学奖及化学奖)的第一人(另一位為鲍林,獲得化學奖及和平奖)及唯一的女性,是唯一獲得二種不同科學類诺贝尔奖的人。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先贤祠,成为第一位凭自身成就入葬先贤祠的女性。 玛丽·居里原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Maria Salomea Skłodowska),生于当时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波兰会议王国的华沙,即现在波兰的首都。她在华沙地下读书,并开始接受真正的科学训练。她在华沙生活至24岁,1891年追随姊姊布洛尼斯拉娃至巴黎读书。她在巴黎取得学位并在毕业后留在巴黎从事科学研究。1903年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可勒尔共同獲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玛丽·居里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放射性的英文Radioactivity是她造的词,她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以及发现两种新元素釙(Po)和镭(Ra)。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肿瘤。她在巴黎和华沙各创办了一座居里研究所,这两个研究所至今仍是重要的医学研究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创办了第一批战地放射中心。 雖然玛丽·居里是法國公民,人身在異國,但也从未忘记她的祖国波兰。她教女兒波蘭文,多次帶她們去波蘭。她以祖国波兰的名字命名她所发现的第一种元素釙。 第一次世界大战時期,瑪麗·居里利用她本人发明的流動式X光機協助外科醫生。1934年病逝於法國上薩瓦省療養院,享年66岁。.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玛丽·居里

玛格丽特·佩里

玛格丽特·佩里(Marguerite Catherine Perey,1909年10月19日——1975年5月13日),法国物理学家,1939年,她发现了元素钫。她是玛丽·居里的学生。1962年,她成为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一个她的老师玛丽失之交臂的荣誉。1975年,佩里死于癌症。.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玛格丽特·佩里

科维理奖

科维理奖(挪威語:Kavliprisen;英語:Kavli Prize)成立于2005年,由挪威科学与文学院、挪威教育和研究部、科维理基金会联合出资。该奖项的主要目标是纪念、支持、认可在天体物理学、纳米科学和神经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每两年颁发一次。2008年9月9日,第一届科维理奖颁奖仪式在奥斯陆举行,奖项由挪威的哈康王储颁发。每位科维理奖获奖人将获得一枚金牌、一个卷轴和1,000,000美元的现金奖励。.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科维理奖

米 (单位)

-- --( → metre,),中國大陸和香港音譯為「--」(亦稱「公--尺」),台灣作「--」(口語偶稱「--」),舊譯「邁當」、「--達」。它是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符号为m。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經線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其后随着人们对度量衡学的认识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从1983年至今,米的长度已经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米 (单位)

米制公约

《米制公约》(Convention du Mètre,Metre Convention),為法、俄、德等17个国家于1875年5月20日签署的一项国际公约。依该公约成立了旨在协调国际计量和协调米制发展的国际计量组织,同时也设立了监督该组织运行的机构体系。最初,米制仅涉及质量和长度单位,但1921年的第6届国际计量大会对其进行了修订,将任务扩展到所有物理量的测量。在1960年的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更新了米制公约框架下旧有的单位制体系,改为“国际单位制”(SI)。 依米制公约,国际计量组织包含3个层次的机构设置:.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米制公约

米哈伊尔·格罗莫夫

米哈伊尔·列昂尼多維奇·格罗莫夫(Михаил Леонидович Громов,Mikhail Leonidovich Gromov,),生於博克西托戈爾斯克的俄罗斯数学家,1992年加入法国国籍。他以极富原创性的观点在“在整体黎曼几何、辛几何、代数拓扑学、几何群论和偏微分方程理论等领域作出了革命性的贡献”(1993年沃尔夫数学奖授奖词)。 格罗莫夫最具影响力的工作包括:黎曼几何方面,系统地考察了黎曼流形的收敛性,他在这方面的一系列结果奠定了现代整体黎曼几何研究的基础;几何群论方面,描述了多项式增长群和双曲群,为离散群的研究带来全新的观点;辛几何方面,引入伪全纯曲线(Pseudoholomorphic curve)的概念,由此形成了格罗莫夫-威藤不变量(Gromov–Witten invariant)理论;偏微分方程方面,他提出的同伦原理(homotopy principle)构成偏微分方程几何理论的基础。.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米哈伊尔·格罗莫夫

米歇尔·罗尔

米歇尔·罗尔(Michel Rolle,),是法国数学家。他著明的有罗尔定理(1691年)。他也發明了現在的標準記法 以表示x的n次根。.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米歇尔·罗尔

米歇尔·雷诺

米歇尔·雷诺(Michel Raynaud,),生于法国里翁(Riom),法国数学家,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他的研究领域是代数几何。 他早年师从格罗滕迪克。1967年成为巴黎第十一大学教授,2001年退休成为名誉教授。他1983年证明了马宁-芒福德猜想。1994年他和Harbater证明了Abhyankar猜想。 雷诺1994年4月11日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通讯院士,1995年获得柯尔代数奖。 他的夫人米谢勒·雷诺(Michèle Raynaud)也是格罗滕迪克的学生。 Category: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校友 Category:巴黎第十一大學校友 Category:法国数学家 Category:20世纪数学家 Category: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米歇尔·雷诺

米歇尔·欧仁·谢弗勒尔

米歇尔·欧仁·谢弗勒尔(Michel Eugène Chevreul,),法国化学家,对动物脂肪的组成和皂化反应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多种脂肪里提纯了硬脂酸、油酸和十九酸等脂肪酸。他对染料的研究使他提出了色彩的同时对比概念,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品创作。1857年他因对动物脂肪和色彩对比的研究获得了科普利奖章。.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米歇尔·欧仁·谢弗勒尔

米歇尔·朱维特

米歇尔·朱维特(Michel Jouvet,),法国睡眠专家。 朱维特生于法国东部的弗朗什孔泰曾任教於里昂大学。他曾经1955年在加州长滩的Pr Magoun实验室工作一年。然后在里昂大学医学院进行神经生理的实验研究。 米歇尔·朱维特于1977年入选法国科学院,1981年在美国获得Intra-Sciences奖,1983年获得医学研究基金会奖。.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米歇尔·朱维特

紀堯姆·德·洛必達

紀堯姆·弗朗索瓦·安托萬·洛必達侯爵(Guillaume François Antoine, Marquis de l'Hôpital,,法語發音),法國世襲軍官,其後因視力嚴重衰退,改為當數學家。他在數學上的成就主要在微積分,尤其是著作中直觀意念來自其導師約翰·伯努利的洛必達法則,更大大地減低微分運算的難度。 洛必達以十五歲之齡解答出帕斯卡的擺線難題。1691年末至1692年7月,他跟隨伯努利學習微積分。其後他集合牛頓、萊布尼茲及伯努利的研究成果加以分析,解決最速降線問題。他在1696年的著作《闡明曲線的無窮小分析》是全世界首本以微分為主要內容的數學教科書,以定義及公理講述變量、無窮小量等微分概念,在早期微積分教學及推廣中起了很大的帶頭及鼓舞作用。但有指,洛必達的《闡明曲線的無窮小分析》之內容,是抄襲伯努利與其談論微積分之信件的內容。除了微分外,他曾在幾何及代數上寫過論文,也有涉足物理力學。他的積分教科書在他逝世後才出版。 Image:L'Hospital - Analyse des infiniment petits pour l'intelligence des lignes courbes, 1715 - 1425244.jpg|Analyse des infiniment petits pour l'intelligence des lignes courbes Image:L'Hospital - Traité analytique des sections coniques et de leur usage pour la resolution des equations dans les problemes tant déterminez qu'indéterminez, 1720 - 1358532.jpg|Traité analytique.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紀堯姆·德·洛必達

維斯托·斯里弗

維斯托·梅爾文·斯里弗(Vesto Melvin Slipher,)是一位美國天文學家。其弟厄爾·查爾斯·斯里弗也是天文學家,並且是羅威爾天文台台長。.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維斯托·斯里弗

约翰·弗里德里希·朱利叶斯·施密特

位于的奥伊廷的约翰·弗里德里希·朱利叶斯·施密特诞生之所 月球上的林奈陨石坑 约翰·弗里德里希·朱利叶斯·施密特(Johann Friedrich Julius Schmidt)是一位德国天文学家暨地球物理学家, 1825年10月25日出生于德国奥伊廷,1884年2月7日在希腊雅典去世。.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约翰·弗里德里希·朱利叶斯·施密特

约翰·B·古迪纳夫

约翰·巴尼斯特·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美国固体物理学家,是二次電池產業的重要學者。他目前是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教授。 2014年,美国国家工程院公认古迪纳夫、、和吉野彰为現代锂离子电池所做的先驱性和领先性的基础工作。.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约翰·B·古迪纳夫

约翰·道尔顿

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英国皇家学会成员,化学家、物理学家。近代原子理论的提出者,对色盲亦有研究。.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约翰·道尔顿

约翰·托拜厄斯·比格

约翰·托拜厄斯·比格(Johann Tobias Bürg;),有时也被称为“约翰内斯·伯格” ,是一位奥地利天文学家。 比格出生于维也纳,是克恩顿州克拉根福镇的一名教授和教授。1792年担任维也纳天文台的天文助理,1817年弗朗茨·德·保拉·特里斯纳凯尔(Franz de Paula Triesnecker)去世后成为该天文台台长。 他发表了一些被称赞为准确性极高的月球天文表。正是由于这些天文表,比格成为了一名法国科学院委员。1822年,又被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外籍名誉会员。他在克拉根福附近的维塞瑙去世。 月球上的“伯格环形山”,就是1834年约翰·海因里希·冯·梅德勒(Johann Heinrich von Mädler)为纪念伯格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约翰·托拜厄斯·比格

约瑟夫-尼古拉斯·德利尔

约瑟夫-尼古拉斯·德利尔(Joseph-Nicolas Delisle,)是一位法国天文学家。1714年进入法国科学院,1718年进入法兰西公学院。曾于1725年受俄国沙皇彼得大帝之邀前往圣彼得堡组织管理俄罗斯科学院天文学部,直到1747年才返回巴黎。 Category:法国天文学家 Category:巴黎人 Category: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约瑟夫-尼古拉斯·德利尔

约瑟夫·拉格朗日

约瑟夫·拉格朗日伯爵(Joseph Lagrange,),法国籍意大利裔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格朗日曾为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柏林工作了20年,被腓特烈大帝称做「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后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邀请定居巴黎直至去世。拉格朗日一生才华横溢,在数学、物理和天文等领域做出了很多重大的贡献。他的成就包括著名的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创立了拉格朗日力学等等。 拉格朗日是18世纪一位十分重要的科学家,在数学、力学和天文学三个学科中都有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但他主要是数学家。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在把数学分析的基础脱离几何与力学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使数学的独立性更为清楚,而不仅是其他学科的工具。同时在使天文学力学化、力学分析化上也起了历史性作用,促使力学和天文学(天体力学)更深入发展。在他的时代,分析学等分支刚刚起步,欠缺严密性和标准形式,但这不足以妨碍他取得大量的成果。.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约瑟夫·拉格朗日

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

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Josiah Willard Gibbs,),美国科学家。他在物理学、化学以及数学领域都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他有关热力学的实际应用的研究奠定了物理化學的基础。吉布斯还通过系综理论给出了热力学定律的一种微观解释,由此成为统计力学的创建者之一。“统计力学”这个术语也是由他引入的。同时,吉布斯还将麦克斯韦方程组引入物理光学的研究,并与英国科学家奥利弗·亥维赛各自独立发展了现代向量分析理论。 1863年,吉布斯获得耶鲁学院所授予的美国国内首个工程学博士学位。1871年,他在旅居欧洲三年后被聘任为耶鲁学院的数学物理学教授,并一直担任这一职位直到去世。吉布斯尽管相对孤立於当时科学蓬勃发展的欧洲,但还是成为了美国首位获得国际声誉的理论科学家,并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誉为“美国史上最为杰出的英才”。1901年,他因在数学物理学领域的贡献而獲授当时国际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科普利奖章。 吉布斯一生的事迹受到众多作家以及评论家的传颂。他所做的研究尽管大多都是纯理论性的,但其实际应用价值在20世纪上半叶化工领域的蓬勃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罗伯特·密立根曾这样评价吉布斯:“(他)對于统计力学和热力学来说,就如同拉普拉斯之于天体力学,麦克斯韦之于电动力学。他为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构造了几近完整的理论体系。”.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

纪尧姆·比古尔丹

卡米伊·紀堯姆·比古爾丹(Camille Guillaume Bigourdan,)是一位法國天文學家。.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纪尧姆·比古尔丹

热拉尔·洛蒙

热拉尔·洛蒙(Gérard Laumon,),生于里昂,法国数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他的研究领域是代数几何。 20世纪80年代,洛蒙运用傅里叶-德利涅变换简化了韦伊猜想的证明,并证明了曲线L函数函数方程常数的乘积公式。他因此获得1987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银奖。 21世纪初,洛蒙和他的学生吳寶珠合作证明了酉群的基本引理。基本引理是朗兰兹纲领中的重要猜想。他们两人因此获得2004年克莱研究奖。同年,洛蒙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热拉尔·洛蒙

瑞典皇家科学院

典皇家科学院(Kungliga Vetenskapsakademien,鲜译“瑞典皇家自然科学学会”)於1739年奉瑞典国王弗雷德里克一世之命,仿效当时的伦敦皇家自然科学促进学会和巴黎皇家科学院成立,是17个团体之一。作为非官方的独立学术团体,它致力于推进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及数学的发展。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总部设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目前有约350名瑞典籍会员(院士)和164名外籍会员(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的会员采用终身制,自1739年成立以来,共选举产生了约1450名会员。随着会员的老龄化程度的增加,自1970年代起,超过65岁的会员将成为荣誉退休会员,目前瑞典皇家科学院有164名65岁以下瑞典籍会员。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会员分为十个学部:.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瑞典皇家科学院

焦磷酸盐

磷酸盐(英文:Pyrophosphate)是焦磷酸的盐。焦磷酸盐又称二磷酸盐或双磷酸盐。在食品添加剂中,焦磷酸盐的代号是E450。除了正盐以外,也有一些焦磷酸的酸式盐存在,比如Na2H2P2O7。.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焦磷酸盐

白晋

《中國現況圖像》文官與武官 白晋(Joachim Bouvet,) ,一作白进,字明远,原名若阿基姆·布韋,耶稣会法国传教士。 白晋出生于法国利曼,1678年加入耶稣会,1684年受法王路易十四选派出使中国传教,出发前被授予“国王数学家”称号,入法国科学院为院士。同行者有:洪若翰、刘应、塔夏尔、李明和张诚。 1685年3月3日,使团自布雷斯特起航,途经暹罗时,塔夏尔被暹罗国王留用。其余五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抵达浙江宁波。因海禁未开,洋人不能深入内地,清政府令其回国。但经南怀仁说明他们为法王所遣,精于天文历法。次年入北京,白晋与张诚为康熙留用,随侍宫中,其他三人回浙江。白晋为康熙讲授欧几里得几何。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派遣白晋为使出使法国。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白晋、雷孝思等传教士,奉帝命测绘中国地图;白晋才出京门,因座马受惊,跌落马下,腰痛不能继续前行,留陕西神木县养病,後返北京休养,集各传教士所绘分图,汇成全中国总图。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赐名为《皇舆全览图》。.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白晋

莫里茨·洛威

莫里茨·洛威(英語:Moritz Loewy),(1833年4月15日-1907年10月15日),是一位法国犹太裔天文学家。.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莫里茨·洛威

菲利普·古斯塔夫·杜尔塞

蓬泰库朗伯爵菲利普·古斯塔夫·杜尔塞(Philippe Gustave Doulcet, Comte de Pontécoulant)是一位法国天文学家,1796年6月11日生于巴黎,1874年7月21日在蓬泰库朗去世,终年78岁。 他是蓬泰库朗伯爵路易斯·古斯塔夫·勒·杜尔塞的次子,路易-阿道夫·蓬泰库朗的弟弟。1811年在他16岁时从军,隶属炮兵部队,而后调至总参谋部,1849年以上校军衔退役。 退役后,他致力于数学和天文学的研究。 1829年,他利用泊松和拉格朗日的数学公式成功地预测了哈雷彗星的准确回归期。 他预测的彗星通过近日点时间精确到二天以内。 他是法国科学院院士,月球上的蓬泰库朗环形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菲利普·古斯塔夫·杜尔塞

菲利普·范蒂耶玛

菲利普·范蒂耶玛(全名为菲利普·爱德华·莱昂·范蒂耶玛 Philippe Édouard Léon Van Tieghem),是法国植物学家。 他出生于法国北方诺尔省巴約勒,1856年中学毕业后进入高等师范学院,跟随伯特兰和巴斯德学习,从事蘑菇种植研究,用显微镜观察菌丝的生长。1864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在高等师范学院担任植物学教师,1866年,获得第二个博士学位—自然历史学博士。从1873年至1886年,他在巴黎中央理工学院任教。1871年成为巴黎读书协会成员,1876年,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899年成为学部主席。 1878年他担任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同时担任巴黎农学会理事长。.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菲利普·范蒂耶玛

萊昂哈德·歐拉

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台灣舊譯尤拉,)是一位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近代数学先驱之一,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俄国和普鲁士度过。 欧拉在数学的多个领域,包括微积分和图论都做出过重大发现。他引进的许多数学术语和书写格式,例如函数的记法"f(x)",一直沿用至今。此外,他还在力学、光学和天文学等学科有突出的贡献。 欧拉是18世纪杰出的数学家,同时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也是一位多产作者,其学术著作約有60-80冊。法国数学家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曾这样评价欧拉对于数学的贡献:“读欧拉的著作吧,在任何意义上,他都是我们的大师”。.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萊昂哈德·歐拉

萨维尔·勒·皮雄

萨维尔·勒皮雄(Xavier Le Pichon, ),法国地质学家。在他的众多贡献中,最负盛名的是1968年提出的板块构造论的综合模型。 他是法兰西学院的教授。.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萨维尔·勒·皮雄

马克西姆·孔采维奇

--(Maxim Lvovich Kontsevich,Максим Львович Концевич,),法国俄裔数学物理学家。他的工作领域是扭结理论,量子化和镜像对称。他的主要贡献有:对任意泊松流形有效的形变量子化,拓扑场论中的稳定映像的模空间,利用一种类似费曼路径积分的复杂积分构造的扭结不变量。他因这些结果而获得了1998年菲尔兹奖。他于1999年加入法国籍,200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获数学突破奖。 Category:法国数学家 Category:菲尔兹奖获得者 Category: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Category:邵逸夫奖得主 Category:波恩大學校友 Category:莫斯科國立大學校友 Category:亨利·庞加莱奖获得者 Category:突破奖获得者 Category:克拉福德奖获得者.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马克西姆·孔采维奇

马蒂兰·雅克·布里松

马蒂兰·雅克·布里松(Mathurin Jacques Brisson,),法国动物学家、自然哲学家,曾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Category:法国生物学家 Category: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马蒂兰·雅克·布里松

马里-夏尔·西奥多德·达穆瓦索

里-夏尔·西奥多德·达穆瓦索·德·蒙特福特(Marie-Charles-Théodore de Damoiseau de Montfort)男爵是一位法国天文学家。1768年4月6日生于贝桑松,1846年8月6日在伊西雷穆利诺去世。达穆瓦索原本是一名炮兵军官,1792年法国大革命时离开法国,在1807年回法国前,曾任里斯本天文台台长助理。 1825年,他入选法国科学院院士,他曾是法国经度局(Bureau des Longitudes)成员之一,最著名的是他于1824年-1828年所发表的月球星历表。.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马里-夏尔·西奥多德·达穆瓦索

让-多尼米克·德·卡西尼

让-多米尼克,卡西尼伯爵(Jean Baptiste Joseph Delambre, comte de Cassini)是一位法国天文学家,塞萨尔-弗朗索瓦·卡西尼·图里之子。 1748年6月30日,卡西尼出生在巴黎天文台,1784年接替他的父亲担任了天文台台长。1793年他的修复和重整天文台计划惨遭敌意的国民议会否决。他的处境变得十分窘迫,9月6日他辞去了台长一职,1794年被关进了监狱,7个月之后被释放。 然后,他返回了瓦兹省蒂里苏克莱蒙,并于1845年10月18日在那里去世。 1770年,他发表了1768年美洲之行游记,其主要目的是作为法国科学院专员在海上测试皮埃尔·勒罗伊(Pierre Le Roy)的时钟。1783年,他致信皇家学会,建议在巴黎天文台和格林尼治天文台之间进行三角测量,以便更精确地确定后者的经纬度。这一提议后被接受,英法二国在1784年-1790年间开展了联合勘查,并1791年公布了勘查结果。他还曾与阿德里安-马里·勒让德和皮埃尔·梅尚因工作目的到访过英国,三人在斯劳会见了威廉·赫歇尔。 他完成了他父亲的法国地图绘制,1793年由科学院发表,并作为国家地图悬挂于各政府部门。1788年,他入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外籍名誉院士。 1774年,卡西尼向科学院提交了《巴黎天文台工作经历回忆录》(Mémoires pour servir à l’histoire de l’observatoire de Paris),充分反映了他的各方面具体工作。书中收录了几位院士的传记,还有他曾祖父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的自传。 他最小的儿子亨利·卡西尼是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让-多尼米克·德·卡西尼

让-安德烈·德吕克

让-安德烈·德吕克(Jean-André Deluc),瑞士地质学家、自然哲学家暨气象学家,曾发明过一些测量仪器。.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让-安德烈·德吕克

让-巴蒂斯特·沙佩·达奥特罗什

让-巴蒂斯特·沙佩·达奥特罗什(Jean-Baptiste Chappe d'Auteroche)是一位法国天文学家,因1761年和1769年对金星凌日的观察而闻名。.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让-巴蒂斯特·沙佩·达奥特罗什

让-巴蒂斯特·拉马克

讓-巴蒂斯特·皮埃爾·安托萬·德·莫奈,德拉馬克騎士(Jean-Baptiste Pierre Antoine de Monet, Chevalier de Lamarck,),法国博物學家,1809年发表了《动物哲学》(Philosophie zoologique,亦译作《动物学哲学》)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理论,即通常所称的拉马克学说。书中提出了用進废退与获得性遗传两个法则,并认为这既是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又是适应环境的过程。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曾多次引用拉马克的著作。.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让-巴蒂斯特·拉马克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

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Jean-Baptiste Colbert,)是法国政治家、国务活动家。他长期担任财政大臣和海军国务大臣,是路易十四时代法国最著名的偉大人物之一。.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

让-皮埃尔·索瓦日

让-皮埃尔·索瓦日(Jean-Pierre Sauvage,),法国化学家,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超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让-皮埃尔·索瓦日

让-维克托·彭赛列

让-维克托·彭赛列(Jean-Victor Poncelet,),法国数学家、工程师,也译作庞斯列或蓬斯莱,是射影几何学的创立人之一,曾担任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的校长。他的名字与众多法国重要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等一起写在埃菲尔铁塔上。.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让-维克托·彭赛列

让-马克·方丹

让-马克·方丹(Jean-Marc Fontaine,),法国数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他是''p''进霍奇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让-马克·方丹

让-路易·科斯居尔

让-路易·科斯居尔(Jean-Louis Koszul,),是一位出生于法国斯特拉斯堡的数学家,最有名工作是对几何的研究与发现了。 他在就读于斯特拉斯堡的 the Lycée Fustel-de-Coulanges,其后在斯特拉斯堡的 the Faculty of Science 与巴黎的 the Faculty of Science 学习。他在许多大学讲课,1963年成为格勒诺布尔 the Faculty of Science 的教授。他是布尔巴基学派一员,也是法国科学院的院士。 让-路易·科斯居尔是法国作曲家的表亲。他们的祖父,作曲家朱力安·科斯居尔(Julien Koszul)是加布里埃尔·福莱的好友。科斯居尔与 Denise Reyss-Brion 于1948年7月17日结婚。他们育有三个子女:米歇尔(Michel)、贝特朗(Bertrand)与安娜(Anne)。 1983年春,科斯居尔应严志达教授邀请在中国天津南开大学讲学,其后由邹异明整理,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辛几何引论》一书,作为《现代科学基础丛书》之一,其中他的名字翻译成柯歇尔。.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让-路易·科斯居尔

让-赫勒·卡西亚

让-赫勒·丹尼尔·卡西亚(Jean-René Daniel Garcia),1970年1月29日出生于法国马赛,曾在法国政府各部长办公室担任过许多重要职位。从2012年9月起,让-赫勒·卡西亚致力于法国科研和高等教育工作。他是法国为数不多的对拉丁美洲有专门研究的法律教授。巴黎第十三大学公法教授以及法国科学院常务秘书长卡特琳娜·布雷希涅克和让-弗朗索瓦·巴克的特别顾问。.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让-赫勒·卡西亚

让·卡巴纳

让·卡巴纳(Jean Cabannes,1885年8月12日-1959年10月31日)是法国一位从事光学研究的物理学家。.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让·卡巴纳

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德朗布尔

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德朗布尔(Jean Baptiste Joseph Delambre)是一位法国数学家暨天文学家。他还是巴黎天文台台长,创作了著名的从古代至十八世纪天文学史著作。.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德朗布尔

让·勒雷

让·勒雷(Jean Leray,),法国数学家,工作领域为偏微分方程与代数拓扑。.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让·勒雷

让·杜菲

让·克劳德·巴塞洛缪·杜菲(Jean Claude Barthélemy Dufay)是一位法国天文学家。.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让·杜菲

让森奖章

让森奖章(Médaille Janssen)是由法国科学院颁发的天体物理学 奖项,奖励那些取得重要进展的天文学家。(法文), French Academy of Sciences website, accessed 23/01/2011 让森奖章设立于1886年,于1887年首次颁奖。让森创立了这一奖项,并且是创始委员会的一名成员。委员会决定将第一枚奖章授予德国物理学家古斯塔夫·基尔霍夫,表彰他在光谱科学上的工作。然而,基尔霍夫在1887年10月13日去世(63岁),此时距奖项公布还有数月。委员会没有再选择新的获奖者,而是在1887年12月26日的学院会议上宣布将奖章放在基尔霍夫的墓碑上,“至高荣誉以纪念这位海德堡的伟大学者”。 让森奖章原计划每两年颁发一次,但1888年颁奖后,于1889年再次颁奖。Comptes rendus 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 1889年卷的一则声明澄清说,该奖项在前七年每年颁发一次,从1894年开始改为双年颁发。 让森奖章不同于法国天文学会的年度奖项朱尔·让森奖(1897年设立),尽管它们都以法国天文学家皮埃尔·让森(他的另一个名字朱尔·让森更知名)的名字命名。.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让森奖章

贾斯帕-古斯塔夫·科里奥利

贾斯帕-古斯塔夫·科里奥利或古斯塔夫·科里奥利(Gustave Gaspard de Coriolis,)是法国数学家、工程学家、科学家,以对科里奥利力的研究而闻名。 他也是首位将力在一段距离内对物体的效果称为“功”的科学家。.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贾斯帕-古斯塔夫·科里奥利

路易·巴斯德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借生源说否定自然发生说(自生说)、倡导疾病细菌学说(--)以及发明预防接种方法而闻名,為第一個創造狂犬病和炭疽病疫苗的科學家,被世人称颂为 “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他和以及罗伯特·科赫一起开创了细菌学,被认为是微生物学的奠基者之一,常被稱为“微生物學之父”。 2005年,法国国家二台举行了“最伟大的法国人”的评选活动,结果巴斯德名列第二位,仅次于夏尔·戴高乐。.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路易·巴斯德

路易·达盖尔

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出生于法国瓦勒德瓦兹省帕里西地區科爾梅耶(Cormeilles-en-Parisis),逝世于巴黎附近,是一名法国发明家、艺术家和化学家。原为舞台背景画家,后发明达盖尔银版法,又称达盖尔摄影法。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与艺术学院购买了其摄影法专利,并公布与世,宣告摄影的诞生。.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路易·达盖尔

錢三強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錢三強

錢德明

喬瑟夫-馬里·亞密歐特(Joseph-Marie Amiot其姓氏也拼作Amyot,但其書信上皆署名Amiot,故以此為主;其墓碑上的拉丁文墓誌銘載其死於10月8日,中文則載明死於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初六日,即10月10日。),漢名錢德明,法裔耶稣会传教士,在清朝乾隆帝統治時期曾到中國傳教。.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錢德明

舍本·卫斯里·伯纳姆

舍本·卫斯里·伯纳姆(Sherburne Wesley Burnham,)是一位美国天文学家。.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舍本·卫斯里·伯纳姆

阮福綿寊

阮福绵寊(;),初名阮福书(),字坤章(),又字季仲(),號靜圃(),又號葦野(),越南阮朝宗室、诗人,明命帝第11子,生母是婕妤黎氏愛。.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阮福綿寊

阿尔弗雷德·佩罗

让-巴蒂斯特·阿尔弗雷德·佩罗(Jean-Baptiste Alfred Perot,,),法国物理学家。 1899年,佩罗和他的同事夏尔·法布里共同发明了法布里-佩罗干涉仪。 1912年,佩罗获得了法国科学院的让森奖章。 1918年,法布里和佩罗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的拉姆福德奖章。.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阿尔弗雷德·佩罗

阿希尔·理查

阿希尔·理查(Achille Richard)是法国植物学家。 理查出生于巴黎,父亲是著名的植物学家路易·克洛德·理查,虽然他从小就曾帮助父亲收集植物标本,但他大学时学习的是医学,1819年他获得博士学位,论文是《市场上不同品种吐根的药用价值和自然历史》。1821年-1828年他编辑出版了20卷的《医药词典》,1827年-1830年,他担任巴黎医学院的植物学教授,1834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植物学院士,同时担任法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1820年,他和一位医学教授的女儿结婚,生有一女两子,儿子都成为医生。.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阿希尔·理查

阿兰·卡尔庞捷

阿兰·卡尔庞捷(,),生于图卢兹,法国外科医生,美国胸外科协会主席。1980年在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大学任名誉教授时,他发表了关于二尖瓣修复的关键论文。2007年获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2013年12月20日,他负责的医疗团队在巴黎的蓬皮杜欧洲医院完成了世界首例永久性人工心脏移植。卡尔庞捷是法国科学院院士、世界心脏基金会主席团成员。 Category:在世人物 Category:1933年出生 Category:法国人 Category: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得者.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阿兰·卡尔庞捷

阿马尔奈文书

阿马尔奈文书(Amarna letters),亦作阿马尔奈书信或阿马尔纳泥板,是一批刻在泥板上的书信,在上埃及地区阿马尔奈(古埃及第十八王朝首都阿克特阿顿)被发掘,绝大部分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统治者与驻守迦南、亚摩利地区官员的外交书信。 公元前1350年间1330年,著名的“叛逆法老”阿肯那顿开始了尊奉太阳神阿頓的一神教宗教社会改革,并在現在埃及中部建立新的首都-阿克特阿頓(阿頓的地平線)。这批书信正是在此被发现。它们的特别之处在于,大部分由阿卡德楔形文字这种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字写成,这在埃及学上很罕见。已经出土的文书有382块,其中24块被解读。挪威学者、亚述学专家Jørgen Alexander Knudtzon著有《Die El-Amarna-Tafeln in two volumes (1907 and 1915)》一书。.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阿马尔奈文书

赫尔曼·布尔哈夫

赫尔曼·布尔哈夫(Herman Boerhaave)(1668年12月31日福尔豪特 – 1738年9月23日莱顿)是一位欧洲知名的荷兰植物学家,人文主义者和医生。他被视为临床教学以及现代学术医院的奠基人。他的主要成就是指明了症状与病变的关系。.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赫尔曼·布尔哈夫

赫尔曼·闵可夫斯基

赫尔曼·闵可夫斯基(Hermann Minkowski,),德国数学家,犹太人,四维时空理论的创立者,曾经是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老师。.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赫尔曼·闵可夫斯基

赖因哈德·根策尔

赖因哈德·根策尔,ForMemRS(Reinhard Genzel,),出生于巴特洪堡,德国天体物理学家。.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赖因哈德·根策尔

董泽

董泽(),字雨仓,云南云龙人,白族。.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董泽

自然历史

科全书,或艺术与科学通用辞典》 自然历史()又译自然史、博物学,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对地球上各种生物(动物、植物、菌类、微生物)以及它们周边生存环境中各种事物的不断的观察记录与分析总结,和实验方法比起来,更倾向于观察方法,是现代科学萌芽和发展的过程中的必经途径。它包含了科学研究但并不局限于此,目前各种自然历史类的文章主要发表在科学普及杂志上,少见于学术期刊 WordNet Search, princeton.edu.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自然历史

金星凌日

金星凌日是指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行星金星像暗斑一样掠過太陽盘面,並且遮蔽一小部分太阳对地辐射的天文现象。這類天文现象可能会持续数小時。金星凌日的原理与月球造成的日食一樣。雖然金星的直徑幾乎是月球的4倍,但由于它离地球更遠,在下合時的視直徑還不到一弧分角,因此它遮蔽的太陽面積就非常小。科學家可以通过觀察金星凌日估算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距離。在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及海王星等地外行星同樣可以觀察到凌日这一天文現象。 金星凌日是种罕見的天文現象。在最近的近两千年时间里,它会以243年的週期循环往复:一个周期内会出现間隔8年的两次金星凌日;这对金星凌日与前后两次金星凌日的相隔时间分别为121.5年或105.5年。之所以会存在這種週期性规律,是因为地球和金星恒星轨道周期比约为8:13或243:395。最近兩次金星凌日发生在2004年6月8日和2012年6月5日至6日。之前一次金星凌日要追溯到1882年12月,下一次则要等到2117年12月才会到来。 金星凌日观测在歷史上曾經有極为重要的科學意義。天文學家曾经利用金星凌日的觀測结果,結合恆星視差原理,獲得了比之前更為精確的天文单位的数值。2004年和2012年的金星凌日探测对於寻找太陽系外行星以及探测系内行星环境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所助益。 金星凌日虽然用肉眼可以观测到,但为了安全起见,最好采用观测日食时使用的蒸镀有铝、铬或是银涂层的减光滤片观测。不过滤片也不能将有害光完全滤去,因而最好在观测过程中时常休息。使用望远镜观测时,为了降低失明风险,務必采用减光滤镜或是通过投影间接观测。.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金星凌日

镀锌

鍍鋅,是指在鐵或鋼表面上鋪上金屬锌的方法。锌是一種抗腐蝕性頗高的金屬,能夠把鐵隔絕於氧氣和水,令鐵不能發生生銹所需的的化學反應;由於鋅的金屬活動性比鐵高,即使鍍上的鋅出現破損,鋅仍能以犧牲性保護的電化學方式來防止生銹。鍍鋅的方法主要有熱浸鍍鋅(HDG)、(EG)和冷鍍鋅。根據考古發現,早在1680年代已有人類對鐵進行鍍鋅處理。.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镀锌

艾萨克·牛顿

艾萨克·牛顿爵士,(Sir Isaac Newton,,英語發音)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煉金術士。1687年他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力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学说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在2005年,英国皇家学会进行了一场“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民意调查,在被调查的皇家学会院士和网民投票中,牛顿被认为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更具影响力。.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艾萨克·牛顿

艾蒂安·夏尔·德·洛梅尼·德布里安

艾蒂安·夏尔·德·洛梅尼·德布里安(Étienne Charles de Loménie de Brienne)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神职人员和路易十六的财政大臣。.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艾蒂安·夏尔·德·洛梅尼·德布里安

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夫洛

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夫洛(Étienne Léopold Trouvelot)是一位法国艺术家、天文学家暨业余昆虫学家 。他最知名的是将外来物种-舞毒蛾引入到北美,导致美国东部数百万棵阔叶树惨遭损毁。.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夫洛

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维洛特

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维洛特(Étienne Léopold Trouvelot)是一位法国艺术家、天文学家暨业余昆虫学家 。他最知名的是将外来物种-吉普赛蛾引入北美,导致美国东部数百万棵阔叶树惨遭损毁。.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维洛特

艾蒂安·皮埃尔·旺特纳

艾蒂安·皮埃尔·旺特纳(Étienne Pierre Ventenat)是法国植物学家。 他出生于法国中部的利摩日,担任巴黎的圣日内瓦神学图书馆馆长,他曾访问英国并参观了其植物园,因此萌发了研究植物的兴趣,他在植物学家夏尔·路易·莱里捷·德布吕泰勒(Charles Louis L'Héritier de Brutelle,1746–1800)的帮助下,取得一定成就,于1795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1794年,他写了一篇论文《为中学生的植物学原理》(Principes de botanique, expliqués au Lycée républicain par Ventenat),后来他觉得这篇论文水平太低,就收回所有材料并销毁。1798年,他将朱西厄的拉丁文本《普通植物学》翻译为法文出版,同时增加了一些关于植物性质和利用方面的材料。 1799年,他出版了关于雅克·菲利普·马丁·塞尔(1740–1806)的植物园中植物的《识别和描述塞尔植物园中新种植物》(Description des plantes nouvelles et peu connues, cultivées dans le jardin de J.-M.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艾蒂安·皮埃尔·旺特纳

雷蒙德-路易斯·加斯顿·普兰特

雷蒙德-路易斯·加斯顿·普兰特(Raymond-Louis Gaston Planté)是一位法国物理学家,曾于1859发明了铅酸蓄电池,最终成为率先推出的商用化可充电蓄电池。 1834年4月22日,普兰特于出生于法国比利牛斯-大西洋省的奥尔泰兹。曾就读于私立小学和查理曼中学,16岁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岁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进入巴黎著名的索邦大学。1854年开始在巴黎国立工艺美术学院任物理学助教,1855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860年被升任为以普及教育为主的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现该学院的一座露天剧场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855年,他在巴黎近郊发现了首具史前不飞鸟的化石-加斯顿鸟(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一巨大的动物与北美洲著名的营穴鸟关系极近。但在当时,普兰特的学术生涯才刚刚开始,仅仅只是亚历山大·爱德蒙·贝克勒尔(诺贝尔奖获主亨利·贝克勒尔的父亲)的一名助教。因此,尽管早期的发现在1855年造成了相当大的轰动,但很快就被普兰特随后的发明所淹没。.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雷蒙德-路易斯·加斯顿·普兰特

雅克·卡西尼

雅克·卡西尼(Jacques Cassini )是一位法国天文学家,著名意大利天文学家乔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的儿子。.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雅克·卡西尼

雅克·夏尔·弗朗索瓦·施图姆

雅克·夏尔·弗朗索瓦·施图姆(Jacques Charles François Sturm,),德裔法国数学家。.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雅克·夏尔·弗朗索瓦·施图姆

雅克·内克尔

雅克·内克尔(Jacques Necker,)是法国路易十六的财政总监(1777年至1781年、1788年至1789年和1789年至1790年)与银行家。.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雅克·内克尔

陈竺

(),男,汉族,祖籍江苏镇江,出生于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血液学家、分子生物学家。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一部血液病学硕士,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肿瘤发病基础专业博士,教授、研究员(正高级职称),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 末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以及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副会长。.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陈竺

陈省身

省身(国语罗马字:Shiing-shen Chern,),號辛生,中國旅美数学家,微分几何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同时是法国科学院、意大利猞猁之眼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陈省身是20世纪世界最重要的微分几何学家之一、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曾长期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芝加哥大学数学教授。 陈省身于1982在伯克利主持创立了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并担任研究所的首任所长;该研究所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数学研究中心之一。为了纪念陈省身,国际数学联盟于2010年成立了“陈省身奖”,以表彰在数学界做出最重大贡献的个人、是国际数学界最高荣誉之一。.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陈省身

陈省身墓园

省身墓园,是美国籍华人数学家,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及其夫人郑士宁的陵墓,落成于2011年6月,位于天津市南开大学校园内省身楼与南门之间。.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陈省身墓园

柯瓦列夫斯卡娅

索菲娅·瓦西里耶夫娜·柯瓦列夫斯卡娅(Софья Васильевна Ковалевская,),俄国女数学家。德国格丁根大学哲学博士。曾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在偏微分方程和刚体旋转理论等方面有重要贡献。1888年因解决刚体绕定点旋转问题而获得法兰西科学院鲍廷奖。 她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皇家圣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北欧第一个女教授,也是世界上最早担任科技学术期刊编辑的女性之一。.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柯瓦列夫斯卡娅

永动机

永动机是一类所謂不需外界输入能源、能量或在仅有一个热源的条件下便能够不断运动并且对外做功的机械。历史上人们曾经热衷于研制各种类型的永动机,其中包括达芬奇、焦耳这样的学术大師。在热力学体系建立后,學界認定永动机相悖於热力学基本原理的设想,而將之從正統學術界中排除。然而永动机的研究者始終未曾間斷。从一个侧面也可以认为,人类对永动机的热情以及制造永动机的种种实践,推动了热力学体系的建立和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 1775年法国科学院通过决议,宣布永不接受永动机。现在美国专利及商标局严禁将专利证书授予永动机类申请。 2017年證實了時間晶體的存在,其原子運動無需任何外界能量來維持,符合「永動」的字面定義,但其能量在加入額外的能量前不可能被利用。如果時間晶體的熵不夠高,晶體可能會四散成粒子,因為後者才有更高的熵值,雖然這可能需要很久的時間。.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永动机

汪德昭

汪德昭(),江苏灌云人,物理学家,中国水声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汪德昭

汪猷

汪猷(),浙江杭州人,有机化学家、生物有机化学家,中国抗生素研究的先驱,是牛胰岛素全合成的主要参加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汪猷于1922─1926年就读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浙江大学工学院)应用化学系。1931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工业化学系;1937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 W Category:汪姓 Category:金陵大学校友 Category:慕尼黑大學校友.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汪猷

法兰西学会

法兰西学会(法语:Institut de France)是法国的权威学术机构,由5个院组成,其中最出名和最权威的是法蘭西學術院(Académie française)。 法兰西学会控制大约有一千个基金会,还有许多博物馆和供参观的城堡,学会掌握有各种奖项和补助,一般由各院推荐可以获得奖项和补助的个人及单位,2002年学会总共颁布的奖金和补助有5,028,190.55欧元。.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法兰西学会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法国

法国皇家科学院

#重定向 法国科学院.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法国皇家科学院

法国科学院

法国科学院(Académie des sciences)是法兰西学会下属的五个学院之一。它集中了最出色的法国科学家和与法国有联系的外国科学家。与中国科学院不同,法国科学院不设研究机构。.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法国科学院

温琴佐·维维亚尼

温琴佐·维维亚尼(Vincenzo Viviani,),意大利數學家及物理学家,伽利略·伽利莱的学生和助手,陪伴他度过了最后的岁月。伽利略去世后,他协助托利拆利进行大气压方面的研究,共同發明了气压计。他整理复原了大量的古希腊数学著作,发现了维维亚尼定理,亦曾經测量声速,结果很接近现代测量值。.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温琴佐·维维亚尼

朱尔·A·奥夫曼

朱尔·A·奥夫曼(Jules A. Hoffmann,),出生于卢森堡埃希特纳赫,法国生物学家。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理事长,2007年成为法国科学院院长。因发现如何激活先天免疫而与鲁斯兰·麦哲托夫和布鲁斯·博伊特勒分享2011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同年(2011年),霍夫曼和布魯斯·比尤特勒與 瑞夫·史坦曼一起獲得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揚他們「關於先天免疫機制激活的發現」。。.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朱尔·A·奥夫曼

月球環形山列表 (O-Q)

这是月球环形山列表的一部份,此表列举出英文名称以字母O、P及Q开头的环形山。.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月球環形山列表 (O-Q)

昂利·嘉当

昂利·嘉当(Henri Cartan,),法国数学家,数学家埃利·嘉当之子,曾荣获沃尔夫奖。.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昂利·嘉当

斯特拉斯堡大学

斯特拉斯堡大学(,,简称:Unistra或UDS)坐落于法国阿尔萨斯大区首府斯特拉斯堡。斯特拉斯堡大学最早成立于1538年,前身为德意志,后者于1566年升为学术院,1621年改建为大学。1681年,随着斯特拉斯堡市的主权由神圣罗马帝国移交给法兰西王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开始由法兰西管辖。在法国大革命、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斯特拉斯堡大学的管辖权曾多次变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特拉斯堡大学管辖权被重新交还给法兰西共和国。受1968年“五月风暴”运动影响,斯特拉斯堡大学在1971年拆分为斯特拉斯堡第一大学、斯特拉斯堡第二大学、斯特拉斯堡第三大学等三所大学。2009年1月1日,三所大学重新合并为斯特拉斯堡大学。 斯特拉斯堡大学是一所多学科综合性公立大学:在校学生约48011人(其中20%为留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2727人,下设36个部门机构(学院、培训研究单位、学校、研究院)以及72个研究单位。斯特拉斯堡大学是法国第一批自治大学之一,也是法国最先设立基金会的大学之一。斯特拉斯堡大学是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LERU)成员,也是历史悠久的欧洲学院联盟的创始学校之一。 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校友和教师中,有1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位菲尔兹数学奖获得者,1位法兰西学院院士,12名法兰西科学院院士,4名法兰西文学院院士。另外,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3位、17位、铜奖37位。 在2016年路透社《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Top100》排名中,斯特拉斯堡大学全球排名98位。在2013-2015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斯特拉斯堡大学连续3年进入全球前100名。.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斯特拉斯堡大学

慕尼黑大学

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簡稱為「慕尼黑大學」或「LMU」,是一所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的綜合性大學。 西元1472年,由巴伐利亚-蘭茨胡特公国的路德维希公爵所创建,為欧洲历史最為悠久的大学之一。西元1802年为纪念创建人路德维希公爵和選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將校名變更为Universitas Ludovico-Maximilianea Monacensis(拉丁文),並賦予今日的德语名稱Ludwig-Maximilians Universität。 慕尼黑大學為歐洲最著名的大學之一,以其雄厚的學術研究實力享譽國際,曾經培養造就過42位諾貝爾獎得主。2006年10月,慕尼黑大學成為德國為提升大學研究質量的「德國大學卓越計畫」中的「精英大學」之一,並且為首輪第一批入選的三所學校之一。在2012年6月揭曉的第二輪卓越計劃評選中,依舊維持其精英大學的地位,並獲得德國聯邦政府的研究資助。 在《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於2014年10月所發布的世界大學排名中,慕尼黑大學除了持續保有德國最優秀大學的地位外,並首度邁入世界最佳大學的前30名之列,為第29名。而在同年發表的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則與海德堡大學並列為德國最佳大學。.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慕尼黑大学

托马斯·埃贝森

托马斯·埃贝森(Thomas Ebbesen,),出生于奥斯陆,挪威物理化学家,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在日本电气工作时,埃贝森发现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光学现象。他发现,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不透明的金属薄膜磨出的亚波长孔极为有效地传送光,这违背了当时公认的理论。这种现象被称为非常规光传输,与表面等离子体有关。这种现象在从化学到光电子的广阔领域都有应用。埃贝森已获得多个奖项,包括2005年法国科学院颁发的法国电信奖以及2009年欧洲物理学会颁发的量子电学和光学奖。.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托马斯·埃贝森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拿破仑一世

1868年8月18日日食

1868年8月18日日食是發生於協調世界時1868年8月18日的一次日全食。於當日UTC時間3時39分37.1秒開始,至6時42分30.4秒結束。該次日食食分1.0756,全食持續時間407秒。.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1868年8月18日日食

1882年金星凌日

1882年12月6日的金星凌日(世界协调时13时57分至20时15分)是19世纪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金星凌日。前一次金星凌日发生于8年之前。世界各个强国派出了大批的考察队前往世界各地观测此次金星凌日。美国国会就资助了8支考察队。 英国考察队是由组织的。与船长是在马达加斯加的一处临时搭建的天文台观测的金星凌日。 于1871年发明了具有不同焦段的太阳仪。他组织了两支考察队,一支前往德克萨斯州的圣安东尼奥,另一支则前往智利的圣地亚哥。两支考察队都有一架乌佐的太阳仪的复制品。 法国科学院也组织了10支考察队前往世界各地,包括佛罗里达、墨西哥、海地、马提尼克以及合恩角1883年法国科学院向参与观测的科学家授予了9项,包括前往墨西哥普埃布拉州的考察队领队让·雅克·阿纳托尔·布凯·德·拉格里、前往智利圣贝尔纳多的考察队领队奥克塔夫·德·贝纳蒂埃以及前往阿根廷圣克鲁斯省海岸的考察队领队乔治-欧内斯特·弗勒里艾。.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1882年金星凌日

1月9日

1月9日是公历年的第9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6天(闰年是357天)。.

查看 法国科学院和1月9日

亦称为 Académie des sciences,法兰西科学院,法蘭西科學學術院。

哥德巴赫猜想儒勒·昂利·庞加莱克劳德-路易·纳维克劳德·贝托莱克里斯汀·阿芒托勒内·雅里-德洛热国立圣艾蒂安高等矿业学校皮埃尔·布朗斯坦皮埃尔·阿方斯·洛朗皮埃爾·布蓋皮耶·黑蒙·德蒙馬特皇家学会王振义 (医学家)玛丽·居里玛格丽特·佩里科维理奖米 (单位)米制公约米哈伊尔·格罗莫夫米歇尔·罗尔米歇尔·雷诺米歇尔·欧仁·谢弗勒尔米歇尔·朱维特紀堯姆·德·洛必達維斯托·斯里弗约翰·弗里德里希·朱利叶斯·施密特约翰·B·古迪纳夫约翰·道尔顿约翰·托拜厄斯·比格约瑟夫-尼古拉斯·德利尔约瑟夫·拉格朗日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纪尧姆·比古尔丹热拉尔·洛蒙瑞典皇家科学院焦磷酸盐白晋莫里茨·洛威菲利普·古斯塔夫·杜尔塞菲利普·范蒂耶玛萊昂哈德·歐拉萨维尔·勒·皮雄马克西姆·孔采维奇马蒂兰·雅克·布里松马里-夏尔·西奥多德·达穆瓦索让-多尼米克·德·卡西尼让-安德烈·德吕克让-巴蒂斯特·沙佩·达奥特罗什让-巴蒂斯特·拉马克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让-皮埃尔·索瓦日让-维克托·彭赛列让-马克·方丹让-路易·科斯居尔让-赫勒·卡西亚让·卡巴纳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德朗布尔让·勒雷让·杜菲让森奖章贾斯帕-古斯塔夫·科里奥利路易·巴斯德路易·达盖尔錢三強錢德明舍本·卫斯里·伯纳姆阮福綿寊阿尔弗雷德·佩罗阿希尔·理查阿兰·卡尔庞捷阿马尔奈文书赫尔曼·布尔哈夫赫尔曼·闵可夫斯基赖因哈德·根策尔董泽自然历史金星凌日镀锌艾萨克·牛顿艾蒂安·夏尔·德·洛梅尼·德布里安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夫洛艾蒂安·利奥波德·特鲁维洛特艾蒂安·皮埃尔·旺特纳雷蒙德-路易斯·加斯顿·普兰特雅克·卡西尼雅克·夏尔·弗朗索瓦·施图姆雅克·内克尔陈竺陈省身陈省身墓园柯瓦列夫斯卡娅永动机汪德昭汪猷法兰西学会法国法国皇家科学院法国科学院温琴佐·维维亚尼朱尔·A·奥夫曼月球環形山列表 (O-Q)昂利·嘉当斯特拉斯堡大学慕尼黑大学托马斯·埃贝森拿破仑一世1868年8月18日日食1882年金星凌日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