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指数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République française)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歷經以下階段.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151 关系: 加布里埃尔·让·约瑟夫·莫利托執政府埃及-叙利亚战役埃克托·柏辽兹埃马纽埃尔-约瑟夫·西哀士历史上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列表卡米尔·德穆兰卡洛·艾曼努爾四世卡斯奇里恩戰役卢森堡公国南非反法同盟古典經濟學家列表吉伦特派坎波福爾米奧條約坦斯帕達納共和國夏爾·亨利·桑松奥古斯特·孔德奥古斯特·罗朗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奇尔德斯号事件奇薩爾皮尼共和國嫌疑犯法令安道爾大公列表安東萬·路易·德·聖茹斯特小威廉·皮特尼古拉·沙文尼羅河河口海戰已不存在国家列表巴士底狱巴士底日巴伐利亚选侯国巴登選侯國巴達維亞共和國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中非帝國布魯塞爾法語化帕尔马公爵列表帕特諾珀共和國一般安全委員會乔治·卡杜达尔乔治·库东乔治·雅克·丹敦亞眠和約五百人院廢奴主義弗朗索瓦·克里斯多夫·凯勒曼德法關係土倫港之役圣多纳廷主教座堂... 扩展索引 (101 更多) »

加布里埃尔·让·约瑟夫·莫利托

加布里埃尔·让·约瑟夫·莫利托伯爵(Gabriel-Jean-Joseph, comte Molitor,),是法国元帅。.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加布里埃尔·让·约瑟夫·莫利托

執政府

法國執政府是由1799年霧月政變推翻督政府到1804年拿破崙稱帝為止。.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執政府

埃及-叙利亚战役

埃及-叙利亚战役指的是1798年至1801年期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远征奥斯曼帝国辖下的埃及的军事行动,后来战火烧至叙利亚。法国东方远征军由拿破仑率领,攻打当时属于奥斯曼帝国辖下的半独立政权埃及。法军占领埃及之后,受到英国和奥斯曼帝国的联合进攻,最终不得不放弃埃及。.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埃及-叙利亚战役

埃克托·柏辽兹

埃克托·路易·柏辽兹(Hector Louis Berlioz,),又译--,法国作曲家,以1830年写的〈幻想交响曲〉闻名。.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埃克托·柏辽兹

埃马纽埃尔-约瑟夫·西哀士

埃馬紐埃爾-約瑟夫·西哀士(Emmanuel-Joseph Sieyès,),法蘭西天主教會神父,法蘭西大革命、法蘭西執政府和法蘭西第一帝國的主要理論家之一,法蘭西督政府督政官、法蘭西執政府執政官。西哀士的成為了事實上的大革命的宣言並促使三級會議轉而成為1789年6月的國民議會。1799年,西哀士煽動霧月政變 (11月9日),協助拿破崙·波拿巴得到權力。 他還新創了一個未發表的" 社會學"中的手稿”,並對新生的社會科學 理論作出顯著貢獻。 Jean-Claude Guilhaumou (2006).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埃马纽埃尔-约瑟夫·西哀士

历史上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列表

本列表所列出的政權,大體給出了世界歷史上曾經存在,但不受當時國際普遍承認的已消失地緣政治實體總覽。這些政權實效上管治自身領地,是事實上的主權國家,但缺乏普遍的國際承認,或者是雖未有效控制全區但被至少一個被當時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所承認。.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历史上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列表

卡米尔·德穆兰

露西·森普利斯·卡米爾·伯努瓦·德穆蘭(Lucie Simplice Camille Benoist Desmoulins,),法蘭西記者、政治家,在法國大革命 期間扮演重要角色。 他與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是兒時的朋友並與喬治·雅克·丹敦是親密的朋友和政治盟友,他們都是法國大革命期間有影響力的人物。當公共安全委員會對丹敦反對派做出反擊,德穆蘭連同丹敦一起被審判並處決。.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卡米尔·德穆兰

卡洛·艾曼努爾四世

卡洛·艾曼努爾四世(義大利語:Carlo Emanuele Ferdinando Maria,卡洛·艾曼努尔·费迪南多·玛丽亚,)薩丁尼亞-皮埃蒙特王國國王(1796-1802)。薩伏伊王朝第四任國王。第三任國王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三世及其妻子西班牙的的長子。第五及第六任國王維托里奧·艾曼努爾一世及查理·費利切之兄長。作为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国王查理一世幼女亨里埃塔公主的四世孙,如果不是一百多年前的光荣革命,他应该在1807年成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国王。因此,他被詹姆斯党视为合法国王。 卡洛·艾曼努爾出生於都靈。1775年娶法王路易十六的妹妹。虽然是政治联姻,夫妇俩却真心相爱,但没有诞下子嗣。1796年,在父親維托里奧·阿梅迪奧三世逝世後繼承王位,此前他一直称皮德蒙特亲王。这时撒丁尼亚王国不仅包括撒丁岛,也包括包含整个皮德蒙特在内的大片西北意大利领土。同年,他被迫落實早前其父王與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簽訂的巴黎條約,因而失去在意大利西北的薩伏依公國及尼斯。1798年,法軍攻佔都靈並奪取薩丁尼亞王國所有在意大利半島的土地,薩丁尼亞王國只好退回薩丁尼亞島。第二年,卡洛试图收复皮德蒙特不果。他和王后住在罗马和那不勒斯,成为富有的科隆納家族的宾客。1802年3月2日,愛妻瑪麗·克洛蒂爾德逝世,他因而于同年6月4日退位,因沒有子嗣而遜位給其弟維托里奧·艾曼努爾一世,仍保有国王头衔,住在罗马或邻镇弗拉斯卡蒂。 在弗拉斯卡蒂,卡洛成为斯图亚特王朝的最后成员枢机约克公爵亨利·贝内迪克特·斯图亚特的常客。 1807年亨利死后,卡洛成为查理一世的继承人,因而被詹姆斯党认可为英格兰、苏格兰、法兰西、爱尔兰国王查理四世。没有文件证明卡洛曾声称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王位继承权。 1815年,64岁的卡洛在耶稣会宣誓出家,他从未被授予神父之职,余生都在罗马的耶稣会度过见习期。 1819年10月6日,卡洛在罗马的科隆納宮去世,葬在奎琳岗圣安德肋堂。.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卡洛·艾曼努爾四世

卡斯奇里恩戰役

拿破崙在此場戰役中,不因為攻陷城池而自滿,而是更進一步的以殲滅敵人戰鬥力量為主要目標,反轉了法軍在義大利戰場上的不利局面。.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卡斯奇里恩戰役

卢森堡公国

卢森堡公国(Lëtzebuerg;Luxemburg)是神圣罗马帝国成员国之一,亦为卢森堡王朝的发源地。卢森堡王朝于14世纪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同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欧争夺霸权。王朝亦为波希米亚王国继承人,继承了匈牙利王国,贡献了四位神圣罗马皇帝,直至其男性谱系绝嗣,根据1364年的布隆协定,其部分领土为哈布斯堡王朝所获。.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卢森堡公国

南非

南非共和国(南非語:Republiek van Suid-Afrika),簡稱南非,是位於非洲南端的共和國。它西部毗鄰納米比亞(1005公里長邊界),北部接壤博茨瓦納(1969公里長邊界)和津巴布韋(230公里長邊界),在東北部則與莫桑比克(496公里長邊界)和斯威士蘭(438公里長邊界)相鄰。“國中之國”萊索托(1106公里長邊界)在南非境內形成一個內飛地。此外,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三个首都的国家: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茨瓦内,立法首都(國會所在地)为开普敦,而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則为布隆方丹。 南非是非洲種族最多元化的國家之一,歐洲移民、印度人和有色人的數量及比例都是非洲國家中最多的。多種族和種族鬥爭一直是南非歷史和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非發展較其他非洲國家良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該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别是金礦和鑽石。南非的經濟是非洲大陸上經濟規模最大、最發達的國家,並且擁有全非洲最現代化的基礎設施。 佔少數的白人與佔多數的黑人之間的種族衝突一直主宰了近代南非的歷史、政治等。自1990年以來,白人純粹基於自己的種族發展的法律在與黑人負責的種族隔離進行了漫長而有時激烈的鬥爭,之後1948年國民黨執政後,白人根據自己的種族發展建立了各種種族隔離制度。種族衝突和鬥爭在20世紀1948年到1990年代的種族隔離中達到了頂峰。然而,雖然大部分白人支持種族隔離制度,但仍然有20%的白人不支持種族隔離制度,而外來壓力是種族隔離最終結束的一個重要因素。從1990年起,種族隔離制度被廢除。 但是,政治制度的巨大變化是以相對和平地實現的,這是神奇的方式。南非是非洲少數幾個沒有發生政變的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之一。多方會談導致新南非政府實施和制定了具有堅實的人權保護的。 今天,南非經常被譽為“彩虹之国”,這是最初由南非開普敦的聖公會前任大主教德斯蒙德·杜圖的構思和後來被當時的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所推廣的一個術語,作為終止南非由種族隔離思想帶來的分離並對新發現文化多樣性的隱喻。稱南非為彩虹之國,寓意不同種族的人們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和平國度。南非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核武器後自願摧毀核武器的國家。.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南非

反法同盟

反法同盟是1792年到1815年间欧洲各国为了对抗發生革命的法国而结成的同盟。 第一和第二次反法同盟是为了对抗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其后的五次同盟则是为了对抗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 反法同盟和法国进行了长达25年的战争。 第一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和法兰西共和国之间的战争称为法国大革命战争,后五次同盟与法兰西帝国之间的战争称为拿破仑战争。 头五次反法同盟都以失败告终,拿破仑統治的法国也因此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盛极一时。 第六次反法同盟则取得了胜利,推翻了法兰西第一帝国,而拿破仑则被流放到埃尔巴,并使得法国历史上已经灭亡的波旁王朝复辟。 第七次反法同盟则彻底击败了东山再起的拿破仑。.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反法同盟

古典經濟學家列表

古典經濟學家(Classical Economist)一般專稱自亞當·斯密開始,直到1871年“邊際主義革命”爲止,當中的英法經濟學家,再加上部分發表有別于傳統學説的德國經濟學家。“古典經濟學家”這稱呼首先由馬克思使用,用以説明李嘉圖學派和更早期的經濟學家們。對於1871年之後興起的經濟學家,他們的學説有著對前人舊有學説革新之處,經濟學史家爲了區別彼此的不同,統稱1871年之後、終于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為新古典經濟學家(Neo-classical Economist)。 此列表記錄從1776年到1870年之前具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1776年為國富論發表年份;1871年為威廉·史坦利·傑文斯發表政治經濟學理論一書的年份,因此本列表以經濟學歷史學界公認為現代經濟學奠基之作的國富論發表年為開始,1871年為邊際效用學説正式立足經濟學説的一部分,也是所謂的新古典時代開始,所以列表以1870年為界作爲本列表終結點。而且,本列表不限于傳統定義的古典經濟學家,對此作出的擴展意在把同時期的經濟學家納入列表内,因此本列表可理解為古典時期的經濟學家列表。 關於1776年之前的經濟學家,請參看古代經濟學家列表;1870年之後的經濟學家,可參看新古典經濟學家列表。 為了閲讀和使用上的便利,本列表所用正式譯名一概以1949年以後北京商務印書館刊行的著作所採用之譯名為準,其他華語使用地區(如臺灣地區和港澳地區)採用之譯名若有異於上述譯名,則臚列在正式譯名之後,以供參考。如果北京商務印書館不同出版物對同一人物譯名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則以該人物的著作中文譯本所用者為準。 排名一般不分先後,但列表整體仍以出生年份較早者為先,其次按照其代表作發表年份為準則。 著作僅列出與經濟學有關的學術論著,跟經濟學無關係而作者發表的其他學術領域著作,例如道德情操論(亞當·斯密著)或英屬印度史(詹姆斯·穆勒著)並不包括在“代表作”一欄中。.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古典經濟學家列表

吉伦特派

吉倫特派或吉倫特黨人,是指在法國大革命從1791年到1795年期間,源自於吉倫特省的一個政治派別。有時也稱“布里索派”(Brissotins)或“長棍麵包派”(Baguettes)。吉倫特派由國民立法議會和國民公會的議員組成,代表為當時信奉自由主義的法國工商業資產階級。它由一群有着私人友谊的人们組成的沙龙一般的鬆散團體,而不是一個有組織的政黨。“吉伦特派”在國民立法議會中第一次非正式的出现,用于描述來自法國西南部吉倫特省代表們提出的独树一帜的觀點得支持者们。在1847年阿爾方斯·德·拉馬丁的出版之後就成為广为接受的名稱。。 吉倫特派的大部分成員都參加了雅各賓俱樂部,同时也是雅各賓社會運動支持者。但隨後他們和雅各賓俱樂部抱持激進主張的山嶽派发生衝突,从而最終導致1793年5月31日-6月2日的暴動吉倫特派的成員們被集體處決从而导致其覆滅,同时这也象征着雅各宾派恐怖統治的开始。 吉倫特領導人雅克·皮埃爾·布里索曾提出一個雄心勃勃的軍事計劃,以输出革命---後被拿破崙實現。他呼籲國民公會在1795年----通过征服德國西部萊茵河兩岸的土地,和支持波蘭和荷蘭的独立來控制西歐,并建立支持共和主义的英國,西班牙和義大利并将其纳入共和國势力范围。由此看出,在1792年至1793年期間吉倫特派是积极的主戰派。吉倫特派其他著名的人物包括和他的妻子羅蘭夫人。他們的盟友是英裔美国激进民主主义派思想家湯瑪斯·潘恩。布里索和羅蘭夫人被處決,然后逃亡的讓羅蘭,也因得知自己行被蹤洩漏而自殺。之后潘恩被捕,并險遭處決。名作馬拉之死中的讓-保爾·馬拉,也正是被吉倫特派支持者夏綠蒂·科黛刺殺的,但隨後夏綠蒂·科黛也被處決。.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吉伦特派

坎波福爾米奧條約

坎波福爾米奧條約(Treaty of Campo Formio)或坎波福爾米奧之和是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中,由法國與奧地利簽訂的和約。條約於1797年10月17日簽訂,由法國代表拿破崙·波拿巴與奧地利代表路德維希·馮·科本茨爾伯爵所簽訂。條約標誌著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崩潰、拿破崙於意大利戰場的最終勝利和第一波的法國大革命戰爭終結。 條約決定奧地利須向法國奧屬尼德蘭(即比利時),而威尼斯及其領土被分割則被瓜分:威尼斯(連同威尼西亞)、伊斯特拉半島和達爾馬提亞歸屬奧皇,法國則獲得地中海數個島嶼,包括科孚島及其他威尼斯共和國在亞德里亞海的島嶼,此外,奧地利承認利古里亞共和國及奇薩爾皮尼共和國獨立。 條約同時亦包含了一些秘密條款,決定了數個地區的邊界、使利古里亞共和國獨立、同意法國邊界延伸至萊茵河、奈特河及盧爾河。法國於萊茵河、馬士河及摩澤爾河有自由航行權。法蘭西共和國邊界延伸至德意志及意大利的自然邊界內。條約亦使被奧地利一方逮捕的拉法葉侯爵得以釋放。 條約於五個月談判後達成並簽署。條約內容其實基本上已於早前的洛本密約中決定,但談判雙方各自因為不同原因而延長了談判時間。在談判期間,法國於9月重擊君主主義者,並引發君主派的逮捕及逃亡潮。 拿破崙的傳記作者,Felix Markham,寫道"瓜分威尼斯於和約中既是個道德污點,更讓奧地利得以插足意大利,而此舉只會引致更多戰爭。"("the partition of Venice was not only a moral blot on the peace settlement but left Austria a foothold in Italy, which could only lead to further war.")。實際上,儘管坎波福爾米奧條約重塑了歐洲各國的版圖,並且代表著拿破崙的崛起,但其實條約僅是一次戰爭間的短暫喘息。.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坎波福爾米奧條約

坦斯帕達納共和國

坦斯帕達納共和國或译帕达河外共和国(La Repubblica Transpadana)是一個存在於18世紀的義大利,法國控制下的一個傀儡國。1796年,拿破崙率領法國軍隊進攻北義大利,滅亡了奧地利帝國控制下的米蘭公國,建立了坦斯帕達納共和國。1797年7月9日,與奇斯帕達納共和國合併,建立奇薩爾皮尼共和國。 Category:義大利歷史 Category:傀儡政權 Category:已不存在的共和國.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坦斯帕達納共和國

夏爾·亨利·桑松

夏爾·亨利·桑松(Charles-Henri Sanson,)是法國史上著名的劊子手,活躍於法國大革命時期。夏爾·亨利·桑松來自劊子手的世家「桑松家族」,1688至1847年傳承六代,而夏爾·亨利·桑松為第四代,曾先後為法國波旁王朝和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效力。在夏爾·亨利·桑松領職40年期間處決了大約3,000人,其中包括法王路易十六。.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夏爾·亨利·桑松

奥古斯特·孔德

奥古斯特·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çois Xavier Comte,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孔德”舊譯“喀谟德”,原先採英式發音而非法式)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实证主义的创始人。 1798年1月,孔德出生于蒙彼利埃的一个中级官吏家庭。1817年8月,他成为著名的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1830年,《實證哲學教程》第一卷出版,稍后其他各卷(共六卷)陆续出版。1842年出版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孔德于同年与前妻离婚。1832年,孔德被任命为综合理工学院分析与机械课辅导教师。1836年被任命为同一学院考官,1844年失去考官职务。其后主要靠捐款为生,捐款先后来自挚友穆勒和几个富有的英国人,及弟子利特雷(Émile Littré)及百余名法国学生和仰慕者。1844年,孔德遇到对其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克洛蒂尔德·德沃(Clotilde de Vaux),两人保持着柏拉图式的爱情。1846年,德沃病逝。受她影响,孔德于1847年创立人道教(Religion de l'Humanité),并于1848年二月革命后成立具有宗教色彩的实证主义学会(Société positiviste)。1851年,孔德失去综合理工学院辅导教师职务。同年,《》出版,其后三卷逐年出版。1857年9月,孔德在巴黎逝世。 他认为人类社会有统一性。人性中的感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性中的才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工具。因而理想社会应该是人人都有实证思想,企业家或科学家当主管,科学用来指导生活,没有战争,很有秩序的工业社会。在那儿,大家有统一的信仰,教权很重,人人都轻视世俗中按才智区分的地位,而重视精神上的地位。过去的社会和目前的社会是不完美的,但会进化到理想社会中去。进化的动力是差异性,而个人无法改变历史。社会大于个人,语言、宗教、所有制、人数与财富,都在传承、支撑着社会。分工对社会有利有弊,社会现象之间彼此联系,有一定的功能,理想社会会自动实现。 孔德故居博物馆设于于巴黎第六区的王子先生街10号。 C C C C C Category:安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者.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奥古斯特·孔德

奥古斯特·罗朗

奥古斯特·罗朗(Auguste Laurent,),法国有机化学家。出生于朗格爾,卒于巴黎。曾发现蒽、蒽醌、邻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酐、䓛、芘和靛红等多种物质。同热拉尔(Charles Fréderic Gerhardt)一起更准确地说明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Category:法国化学家.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奥古斯特·罗朗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原名奧諾雷·巴爾扎克(Honoré Balzac),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者之一。他创作的《人间喜剧》(Comédie Humaine)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奇尔德斯号事件

1793年1月2日的奇尔德斯号事件打响了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英法两国交锋的第一枪,亦宣告了两国长达23年的战争第一阶段的开始。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大不列颠王国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关系逐步恶化。法国陷入政治与社会动荡,法国海军大西洋首要基地布雷斯特为共和派活动的最主要温床之一;1790年此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兵变。 1月2日,英國皇家海軍中校受命指挥一艘小型英军舰艇——14门炮双桅横帆船驶入,对法国舰队战备状况进行侦察。奇尔德斯号进入时,挂三色旗的法军炮台对其进行了炮击。巴洛明确表示其所驶舰船为中立方船只,但法军仍旧持续炮击,直至舰船撤退。一枚炮弹击中奇尔德斯号,但其船员安然无恙。本次事件意义无关紧要,双方损失有限且均无人员伤亡,但仍旧为英法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重要里程碑。1793年2月1日,两国正式开战。.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奇尔德斯号事件

奇薩爾皮尼共和國

奇萨尔皮尼共和国(Repubblica Cisalpina),又译作阿尔卑斯山南共和国,是一个意大利统一前位于其中北部的历史政权,统治着伦巴第和艾米利亚—罗马涅以及小部分的维内托和托斯卡纳。建国于1797年6月29日。 这个所谓的“姊妹共和国”(这是那些仿照革命法国建立的国家的称谓)第一次更名为“義大利共和國”(1802年-1805年),此后又变为“義大利王國”(1805年—1814年).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奇薩爾皮尼共和國

嫌疑犯法令

嫌疑犯法令(Loi des suspects)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恐怖統治的状态下,在1793年9月17日发布的一项法令。它明显弱化个人自由,并引发全国性的“革命猜疑”(即革命者之间对他人的怀疑)。 这项法令下令逮捕针对法国大革命已定罪及疑似的敌人,包括贵族、与流亡分子有关系的人、已下台的官员、涉嫌叛国以及囤积货物的人。到了第二年,它的针对目标得到扩展并更为严厉。执法及逮捕的工作被委托给监视委员,而非法律审判。它也引入“对象必须证实自己无罪”的准则,这个准则后来被牧月22日法令延伸。.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嫌疑犯法令

安道爾大公列表

以下為歷任安道尔親王的列表。有關於安道爾親王系統的起源,以及兩位親王權利與義務的細節,請參見安道爾大公主條目。.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安道爾大公列表

安東萬·路易·德·聖茹斯特

安東萬·路易·德·聖茹斯特(Antoine Louis de Saint-Just,),是法國大革命的雅各賓專政時期的軍事和政治領袖之一,1792年當選為最年輕的國民公會代表,他的地位迅速上升,成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政府的主要領導。他帶頭推動處決國王路易十六的運動,後來起草激進人民價值觀的。 他成為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的親密朋友,和他一起擔任有權力的公共安全委員會的委員。作為特派員在法蘭西大革命戰爭困難重重的初期派往軍隊,聖茹斯特設定嚴厲的紀律,很多人讚譽他對隨後前線軍隊的復活的功勞。回到巴黎,他經由無情而血腥的程序管理羅伯斯庇爾權力的鞏固。在歷史舞臺上他的時期相對地短暫,他成為公眾認知恐怖統治永久的公共面貌,被後來的作家被稱為“死亡天使”。聖茹斯特多次經手策劃革命時期對最有名望人物的逮捕和起訴。 聖茹斯特在暴力熱月政變事件被逮捕, 第二天與羅伯斯庇爾和他們的盟友一起被處決。在許多,他們在斷頭台的死亡標誌著恐怖統治的結束。.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安東萬·路易·德·聖茹斯特

小威廉·皮特

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活跃在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的英国政治家。1783年,他获任首相,时年24歲,时至今日,仍然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1801年,他辞去首相一职,但在1804年,他再次出任首相,却在1806年任内去世。担任首相期间,他同时兼任财政大臣。民间为了把他和他的父亲,老威廉·皮特区分开来,通常会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上“小”(the Younger)。1766年,因父亲获封伯爵,他获得了“The Hon”的前序。 小皮特首相任内,欧洲风起云涌,先后爆发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一般认为,皮特是一个托利党人(或称新托利党人)。然而,皮特自称“独立的辉格党人”,反对英国发展出过于严密的政党政治系统。 因领导英国对抗法国,皮特声名大噪。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效率极高,推行改革,培养出一代优秀的政治家。为筹备对法战争军费,皮特提高税率,又打压国内的激进派。为应对法国支持的爱尔兰叛乱,他提出1800年联合法令,又试图解放天主教(Catholic Emancipation,未获成功)。皮特创出了“新托利主义”(new Toryism),奠定了托利党在他去世后继续执政二十多年的基础。历史学家查尔斯·佩特里(Charles Petrie)认为他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首相之一,“国家和平地过渡到新阶段……他了解新英国。”Charles Petrie, "The Bicentenary of the Younger Pitt", Quarterly Review, 1959, Vol.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小威廉·皮特

尼古拉·沙文

尼古拉‧沙文(Nicolas Chauvin,約於1790年出生)法國士兵及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和拿破崙時代的愛國者,可能生於現今法國的羅協佛(Rochefort),他的名字亦是沙文主義的字源。有可能是位文藝上杜撰的人物。.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尼古拉·沙文

尼羅河河口海戰

尼羅河海戰(Battle of the Nile,bataille du Nil;又名為阿布基爾灣海戰,Bataille d'Aboukir、埃及的阿拉伯文:معركة أبي قير البحرية)是1798年8月時,英法兩國之間於尼羅河河口爆發的一場決定性海戰。為了迫使英國退出法國大革命戰爭,拿破崙試圖以入侵埃及作為攻打英屬印度的第一步。就在三個月前,英國注意到,法國艦隊在拿破崙·波拿巴將軍的命令下,秘密從土倫運載大批部隊至亞歷山大港。英國皇家海軍立時派遣霍雷肖·納爾遜少將率軍狙擊;一連串大小海戰隨即在地中海爆發,而尼羅河海戰正是其中的高潮。在這場海戰中,納爾遜的艦隊殲滅了的法國地中海艦隊,取得決定性勝利。 英國為刺探法軍目的地,就從西班牙塔霍河那裡,派納爾遜率領一支分艦隊加以追蹤,並予以殲滅。英國艦隊用了逾兩個月的時間追蹤法國艦隊,其間好幾次只和敵軍有數小時之距。拿破崙見納爾遜一直窮追不捨,就把目的地的機密等級升至最高。結果法軍成功躲過英國海軍的狙擊,在攻佔馬耳他後順利登陸埃及。 法國陸軍既已登陸,布魯伊就決定在距離亞歷山大城東北方32公里(20英里)的阿布基爾灣下錨,並組成了一個他自信堅不可摧的陣勢。8月1日,皇家艦隊抵達埃及並發現了法國艦隊;納爾遜隨即下達攻擊令。英國艦隊兵分兩路:一路繞過法艦縱隊的前方,駛入下錨的法艦和海岸之間的間隙;第二路則駛近法艦向海的那一面。戰線前方的幾艘戰艦隨即陷入英軍艦炮的兩面夾擊;經過三小時的激烈交火後,這幾艘法國戰艦終於被迫投降。另一方面,法國艦隊的中心雖成功擊退英軍的首輪攻擊,但隨著英軍援兵趕至,中心戰艦無力面對新一輪的襲擊;其中旗艦更在22:00爆炸沉沒,導致布魯伊陣亡。法軍前鋒和中心的崩潰、加上主帥的戰死,使得座鎮法國艦隊尾部的海軍少將皮埃尔-夏尔·维尔纳夫無心戀戰。他決定率領法軍殘部突圍,逃出阿布基爾灣;但在所有17艘參與戰役的法國軍艦中,最終只有兩艘戰列艦和兩艘巡防艦得以成功脫身,法國在地中海的艦隊正式覆滅。 尼羅河海戰扭轉了英法兩國在地中海的戰略形勢,亦使皇家海軍得以保持戰略優勢直到戰爭結束。此役也鼓勵了其他歐洲列強對抗法國,導致第二次反法同盟出現。拿破崙的陸軍因失去海軍而被困埃及;而皇家海軍在敘利亞海岸的戰略優勢對英軍於的勝利亦作出了重大貢獻,把拿破崙趕回法國。而在此戰役中負傷的納爾遜則在歐洲大陸被視為英雄,亦因此役被封為男爵(但他曾暗中表示這封賞並不足夠)。他麾下的艦長亦得到社會高度讚揚,成為日後「」傳奇的核心成員。這場戰役在大眾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作家在1826年就曾寫下名詩《》,紀念此戰,在民間的同類作品中最為著名。.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尼羅河河口海戰

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在历史上,许多民族、国家及政权都灭亡,此為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另外參见:国家列表、中国朝代及ISO 3166-3等。.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巴士底狱

巴士底狱(Bastille)是一座曾經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堅固監獄,高30米,圍牆很厚,共有8個塔樓,上面放有大炮,監獄內設一軍火庫。“巴士底”(Bastille)在法语中即“监狱、堡垒”之意,原名圣安托万监狱(Bastille Saint-Antoine),因其历史意义后来直称其为“巴士底”。現址為巴士底廣場。.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巴士底狱

巴士底日

巴士底日,又稱法国国庆日(Fête nationale française),定於每年的7月14日,以纪念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众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从而揭开法国大革命序幕。.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巴士底日

巴伐利亚选侯国

巴伐利亚选侯国()是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一个独立的世袭选帝侯国,国祚从1623年持续到1806年,并在其后被提升为巴伐利亚王国。 选侯国最早是由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幼系分支所统治的巴伐利亚公国,该支系在1777年还继承了家族长系分支的普法尔茨选侯国。长系分支的族长,即普法尔茨行宫伯爵,是神圣罗马帝国内根据1356年金玺诏书确立的七大选帝侯之一,但是幼系分支的族长即巴伐利亚公爵则不是。1621年,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被处以帝国制裁令,以惩罚他参与了波西米亚人叛乱,该叛乱旨在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帝国制裁令剥夺了腓特烈五世的选帝侯地位,将其权利,与对上普法尔茨的统治权,一并交与对皇帝保持忠诚的幼系分支族长,即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尽管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最终恢复了腓特烈五世的儿子的普法尔茨选帝侯地位,但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及他的的后裔能继续保有已继承的选帝侯地位,直到1777年幼系分支绝嗣。幼系绝嗣后,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长幼两系终于重新统一,巴伐利亚与普法尔茨两个选侯国也形成了共主邦联,直到神圣罗马帝国解散。1805年签署的普雷斯堡和约将原先的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升格为巴伐利亚国王,称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而神圣罗马帝国则在第二年宣布解散。.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巴伐利亚选侯国

巴登選侯國

巴登選侯國是1803年至1806年之間存在的神聖羅馬帝國邦國,1803年根據《帝國代表重要決議》巴登獲升為選侯國,當時的巴登藩侯卡爾·弗里德里希升為選帝侯。.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巴登選侯國

巴達維亞共和國

巴達維亞共和國(荷蘭語:Bataafse Republiek、法語:République batave)是1795年到1806年期間,在現在的荷蘭的領土上建立的一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傀儡國,其前身是荷蘭共和國。1806年,改制為荷蘭王國,拿破仑的弟弟路易·波拿巴任国王。但是四年之后,荷兰王国被并入法兰西帝国。1813年,随着拿破仑在莫斯科战役和莱比锡战役的失败,荷兰人民开展抗法戰爭。1813年11月,奧蘭治親王威廉六世在斯赫弗寧恩登陆,1815年3月16日,荷兰联合王国宣布成立,威廉六世登基為第一任国王威廉一世。.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巴達維亞共和國

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

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或称汉诺威选侯国(德语:Kurfürstentum Hannover 或 Kurhannover),建立于1692年,是神圣罗马帝国内第9个选侯国。其选侯地位于1708年被正式承认。 该公国被韦尔夫家族下的一个分支—汉诺威王朝所统治。除了汉诺威家族,韦尔夫家族下的其他分支也曾统治过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的其他领土。到1705年后,这些领土上只剩下两个独立的公国。其中一个是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公国,作为独立的不伦瑞克公国存在 (头衔确立于1815年),国祚持续到1918年。而另一个公国,即继承自卡伦贝格公国(Fürstentum Calenberg)的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 1714年,随着选侯乔治一世登上了大不列颠王国的王位,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与大不列颠王国组成了君主联合统治。结果是,大不列颠王国被迫一次又一次不情愿地参与进德国内部的事物。但是,在选侯国内部,它仍然是一个由独立的政府与机构单独统治其领土的国家。1807年,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被并入拿破仑控制的威斯特法伦王国。1814年,维也纳会议将选侯国升级为汉诺威王国。与英国皇室的联合统治则一直持续到1837年才结束。.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

中非帝國

中非帝国(法语:Empire centrafricain)是一个短暂存在的君主专制独裁统治的帝國。它取代了中非共和国,最后亦因其恢复而消失。帝国于共和国总统博卡萨1976年12月4日宣布自立为皇帝博卡萨一世时成立。博卡萨为其加冕典礼花费逾2000万美元,相当于中非政府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君主政体于1979年9月21日,博卡萨在法国支持下被驱逐时废除。.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中非帝國

布魯塞爾法語化

布魯塞爾法語化 (Francisation de Bruxelles、Verfransing van Brussel)是指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由僅使用荷蘭語單一語言,變成雙語城市,甚至多語城市,並以法語為通用語言的情況。整個進程的主要情況是本地的佛萊明人,數代之內以荷語變成主要使用法語,而法語和其他國家的移民也是法語化的重要因素。 整個進程早在18世紀已經漸漸開始,但比利時獨立加速了整個變化,特別是布魯塞爾成為了新獨立比利時的首都。雖然布魯塞爾本來是個荷蘭語佔多數的城市,但新成立的比利時將法語列為唯一官方語言,無論在政府、法庭、文化和教育都突然佔了主導地位。荷蘭語更被視為「社會地位低下」的語言,連其使用者都備受歧視,因此法語成為了社會階梯爬升的必備工具。19世紀时情况出現了更大規模的變化,一大群本來講荷語的市民學會了法文,之后由於荷蘭文社會地位低落,很多都不能傳到下一代,布魯塞爾單講法語人口由此激增。20世紀中葉時,只講法語人口已經超越法荷雙語人口。 自從1960年代語言分界定好後,布魯塞爾首都區19市鎮被列為官方的「雙語區」,而佛萊明地方的經濟起飛,導致荷蘭文人士學習法文的意欲大減。 但隨著20世紀下半葉開始,布魯塞爾愈來愈國際化,外來移民不單單帶來法文或者其他語言。 而布魯塞爾城區擴張,令郊區本來有些是佛萊明的荷語社區,但法文已經成為當地的眾數。 這個問題,連同布魯塞爾的未來建制,一直是比利時政治最敏感議題。.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布魯塞爾法語化

帕尔马公爵列表

本条目列出了帕尔马公国各统治者的名单。帕尔马公国是一个以意大利城市帕尔马为中心的一个邦国,存在于1545年至1802年及1814年至1860年。大部分帕尔马公爵还兼任皮亚琴察公爵。.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帕尔马公爵列表

帕特諾珀共和國

帕特諾珀共和國(Repubblica Partenopea)是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創建的一個傀儡國家,其軍事依靠法國軍隊。帕特諾珀共和國位於義大利南部,領土範圍相當於那不勒斯王國的領土。帕特諾珀共和國存在於1799年1月21日至1799年6月13日之間,之後那不勒斯王國復興,取代了帕特諾珀共和國。.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帕特諾珀共和國

一般安全委員會

一般安全委員會("Comité de sûreté générale")隸屬議會委員會,和公共安全委員會協同運作,監控雅各賓專政恐怖統治時期的運作。 一般安全委員會是在1792年10月組建國民公會時設立的。 目的是為了保護法蘭西共和國 清除內部的敵人。 1794年,一般安全委員會參與熱月政變成為反對派的一部分,對抗羅伯斯庇爾和公共安全委員會。.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一般安全委員會

乔治·卡杜达尔

乔治·卡杜达尔(Georges Cadoudal;)法国政治家、法国大革命期间人的首领。 卡杜达尔出生在布列塔尼的莫尔比昂省,其名字在布列塔尼语里面意思是“战场归来的战士”。在他毕业之后,法国大革命已爆发,但他仍旧保留着保王党和罗马天主教徒的身份。1793年起,他在莫尔比昂省组织了一场反对第一共和国国民公会的叛乱。这场叛乱迅速被镇压,随后,卡杜达尔于同年12月加入了旺代的保王党叛军,在勒芒和萨沃奈作战。 回到莫尔比昂之后,卡杜达尔被捕,并被投入监狱。然而他成功越狱,并继续与共和国抗争。他曾多次被击败,并被迫数度流亡英国,但却从没有放弃将波旁王室成员普罗旺斯伯爵(即后来的路易十八)拥上王位的尝试。他拒绝与共和国政府达成和解。拿破仑·波拿巴钦佩他的才能与充沛的精力,希望以丰厚的待遇拉拢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1800年以后,拿破仑的政权已经稳固,卡杜达尔认为已不再适合发动战争,于是将主要精力转到策划阴谋之上。12月,他间接参与了暗杀拿破仑的,失败后逃往英国。 1803年8月23日夜,卡杜达尔与让-夏尔·皮什格鲁及数名朱安党人秘密返回法国,在比维尔登陆。他们策划了另一起针对拿破仑的暗杀。他避开警察的监视和追踪达六个月之久,最后被捕,与其同党十一人被判处死刑,在巴黎送上断头台斩首。他在行刑高呼:“现在,让巴黎人都看看基督徒、保王党和布列塔尼人是如何死的。”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之后,卡杜达尔被路易十八追授为法国元帅。.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乔治·卡杜达尔

乔治·库东

喬治·奧古斯特·庫東(1755年12月22日- 1794年7月28日)是法蘭西政治家和律師,他在法蘭西大革命時期作為國民立法議會的代表而聞名。1793年5月30日,庫東當選為公共安全委員會成員,與他的朋友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和聖茹斯特在恐怖統治時期緊密結合共事,直到他的1794年被處決。 庫東在牧月22日法令的制定中扮演重要角色,這個法令使得被指控為反革命而遭處決的人數急劇上升。.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乔治·库东

乔治·雅克·丹敦

喬治·雅克·丹敦(Georges Jacques Danton, ,又譯作丹東)是法國大革命初期的領導人物和第一任公共安全委員會主席。 在革命爆發時丹敦的角色一直有爭議; 很多歷史學家形容他在“推翻君主制和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過程中是主導的力量。” 他對雅各賓派有調節的作用,因为主張恐怖統治的擁護者指控他受賄并且憐憫革命的敵人,被送上斷頭台。.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乔治·雅克·丹敦

亞眠和約

《亞眠和約》(Paix d'Amiens,Treaty of Amiens),於拿破崙戰爭發生期間的1802年3月,由當時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拿破崙·波拿巴的兄長约瑟夫·波拿巴及英國的康沃利斯侯爵代表法英雙方所締結的休戰條約。.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亞眠和約

五百人院

五百人院 (Conseil des Cinq-Cents)是法国依据共和三年宪法建立的立法机构中的下议院。五百人院存在于督政府时期,结束于执政府前夕。.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五百人院

廢奴主義

廢奴主義(),又稱廢除主義、奴隸廢除論,是一場以廢除奴隸制度及其奴隸貿易而展开的政治運動,其運動開始於啟蒙時代,並在19世紀推至高峰,也在很多地方得到了大致上的成功。.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廢奴主義

弗朗索瓦·克里斯多夫·凯勒曼

弗朗索瓦·克里斯托夫·凯勒曼,第一代瓦勒米公爵(François Christophe Kellermann or de Kellermann, 1st Duc de Valmy;)法国军事指挥官,陆军上將(Général d'armée),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元帅。在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时期担任不同角色,贯穿两个划时代的冲突。.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弗朗索瓦·克里斯多夫·凯勒曼

德法關係

德法關係是指法國和德國間的外交關係。历史上,法國和德國源自同一個國家:法蘭克帝國。843年法蘭克帝國分裂后产生的西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最终演变成为法國和德國。德法關係自1871年以來經歷了三個時期:1871年至1945年期間,兩國處於敵對關係;1945年至1963年期間,兩國關係和解;1963年以來德法之間的關係已成為「特殊關係」,兩國在許多領域都緊密合作,關係友好。德法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最熱心支持歐盟進一步整合的兩國,被稱為“歐洲雙核”。.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德法關係

土倫港之役

土倫港之役(法語:Siège de Toulon)是法國大革命戰爭中一場重要戰役,不僅讓使法國革命軍開始轉敗為勝,也是拿破崙平步青雲的開始。 1793年7月,土倫和幾個南方城市一起宣布反對雅各賓黨專政,叛軍還邀請英國和西班牙艦隊駛入土倫港,讓他們守住土倫。由於英國和西班牙兩國軍艦和大砲的堅強防禦,讓法國政府無法攻下這座城市。在這種情勢下,拿破崙被奉派來到駐守土倫西北的部隊。經過詳細的觀察與分析,他擬定了土倫港的作戰計畫,於12月16日夜裡用大砲一舉攻陷土倫的叛軍,並且擊潰了英國與西班牙艦隊。.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土倫港之役

圣多纳廷主教座堂

圣多纳廷主教座堂(Sint-Donaaskathedraal)曾是一座罗马天主教主教座堂,位于比利时布鲁日的主要广场城堡广场Dunford and Lee, p.174.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圣多纳廷主教座堂

圖爾寬戰役

圖爾寬戰役(The Battle of Tourcoing)發生於1794年5月18日,法蘭西共和國軍隊在約瑟夫·蘇罕的指揮下擋住反法同盟科堡親王約西亞的入侵。當時法軍的指揮官讓-夏爾·皮什格魯暫時不在崗位,為了避免被包圍的威脅,蘇罕和師級指揮官讓·維克多·莫羅和雅克·菲利普布拉德臨危受命在法國北部里爾附近的圖爾寬迎戰部署位置分散的反法同盟軍。 同盟軍指揮官卡爾·馬克·馮·萊貝里希計畫將法軍包圍在梅嫩和科特賴克之間,但奧地利軍隊因為法軍的抵抗而進展緩慢。蘇罕臨時指揮的北方軍團則在圖爾寬遭遇到英奧聯軍,七萬四千名反法同盟軍面對七萬名法軍佔有數量上的優勢。Smith, p 79但法軍進行鉗形攻勢,分別攻擊約克公爵指揮的英軍和薩克森-科堡親王指揮的奧軍並各個擊破,約克公爵勉強渡河避免被俘。同盟軍損失約五千五百人,主要敗因為聯軍之間默契不足,尚有部隊未抵達戰場。圖爾寬戰役意謂著反法同盟勢力撤出低地國和法國西歐霸主地位的開始。.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圖爾寬戰役

分點

分點(equinox,或稱二分點)是想像中天球赤道在天球上的位置,是每年太陽穿過天球赤道和黃道在天球上交點的天文事件,這造成地球上各地的白天和夜晚幾乎等長。只有在分點的瞬間,地球上的日夜分界線(白天和夜晚分界之處)才會垂直於赤道。其結果是地球的南北兩半球得到相同的照明。 換言之,分點是日下點正好落在赤道上的唯一時刻,意味著在赤道上會看見太陽位在頭頂正上方。分點每年會出現兩次,大約分別在3月21日(春分)和9月23日(秋分)。在春分,日下點由南向北通過赤道,而秋分則是日下點由北向南通過赤道。 分點和至點直接關係到每年的季節。在北半球,多數的文明在傳統上以三月的春分點(vernal equinox)標示著春季的開始,以九月的秋分點(autumnal equinox)標示著秋季的開始。在南半球,春分點在九月,而秋分點在三月。 追溯equinox這個字的源頭來自拉丁文的aequi nox,意思是日夜等分。實際上只是近似如此,當太陽經過分點時,陽光平均的照射在南北兩半球,地球上各地的日照時間都是一樣的長(不是日夜等長)。 由於歲差的影响,分點每年沿着赤道向西移動七分之一弧秒。.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分點

喬治三世

喬治三世(George III,),全名喬治·威廉·腓特烈(George William Frederick),1760年10月25日登基為大不列顛國王及愛爾蘭國王,至1801年1月1日後因大不列顛及爱尔兰組成聯合王國而成為聯合王國國王,直到1820年駕崩為止。喬治三世同時為不倫瑞克公爵,因此在1814年10月12日成為漢諾威國王以前,也是神圣罗马帝国漢諾威的選帝侯。喬治三世為漢諾威王朝的第三位不列顛君主,是首位以英语為母語的漢諾威王朝君主,而事實上,喬治三世從未到訪過德意志地區。 喬治三世漫長的統治,見證了其王國與大片歐洲大陸進行的一連串軍事衝突。在他的統治初期,大不列顛在七年战争中擊敗法国,並使大不列顛壓倒歐洲各國、成功支配著北美洲及印度地區。不過,隨著大不列顛在美國獨立戰爭的戰敗,喬治三世在美洲失去了大量殖民地,這些殖民地的獨立最終促成美國立國。此後,喬治三世參與了一連串的反法戰爭,反抗拿破崙及革命後的法國,這些戰爭最後以拿破崙在1815年被擊敗而作結。 喬治三世晚年的管治倍受精神問題困擾,其精神病最初僅反覆出現,但後來卻演變成永久性的精神失常。喬治三世的病情曾令當時的醫學界大惑不解,但現今學者一般相信他所患的是噗瑳症(Porphyria)。噗瑳症是血液病的一種,能夠透過服用毒藥砒霜而引發,而根據近世研究,亦的確發現喬治三世留存後世的頭髮樣本中,存有高含量的砒霜。喬治三世在1810年最後一次病發後,其太子威爾斯親王喬治以攝政王身份代為統治。喬治三世在1820年駕崩後,威爾斯親王繼位,是為喬治四世。歷史學界對喬治三世的生平研究往往猶如「萬花筒般觀點多變」(kaleidoscope of changing views),這很大程度是因為受到歷來傳記作者的個人偏見所局限,以及受有限的歷史史料所影響的。.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喬治三世

呂內維爾條約

呂內維爾條約是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後,法國與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簽訂的停戰條約。條約於1801年2月9日簽訂,法國由約瑟夫·波拿巴為代表,帝國一方由奧地利外相路德維希·馮·科本茨爾作代表。 奧軍於1800年6月14日的馬倫哥之役、12月3日的霍亨林登戰役戰敗給拿破崙一世及莫羅後,奧地利被逼對法國求和,奧法之間遂簽訂一系列和約。呂內維爾條約標誌著第二次反法同盟的崩潰。繼此條約後,英國亦單獨與法國簽訂亞眠和約。.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呂內維爾條約

傑瑪佩斯戰役

傑瑪佩斯戰役(法語:Bataille de Jemappes)發生於1792年11月6日,是法國大革命戰爭中一場在比利時蒙斯附近的傑瑪佩斯的戰役,這是新生的法蘭西共和國的一次重大勝利,大量沒有經驗的志願軍在此擊敗了規模小得多的奧軍,建立他們的士氣與信心。 法國革命軍在查理·杜莫里茲將軍的指揮下迎戰特申公爵亞伯特率領的帝國軍隊。仗著人數眾多的優勢,杜莫里茲發動一連串針對山脊上奧軍陣型激昂卻不協調的攻擊,經過兩方多次交戰,帝國統帥特申公爵認為擊敗法軍已不可能,因此下令撤出戰場。 杜莫里茲希望挾著該役戰勝的餘威進攻奧屬尼德蘭,但之後尼爾溫登戰役的失敗迫使杜莫里茲撤退,直到1794年夏天法國才完全佔領奧屬尼德蘭。 Category:法國大革命戰爭 Category:法國戰役 Category:奧地利戰役.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傑瑪佩斯戰役

傀儡政權

傀儡政权是指形式上獨立,但其内政外交卻受到外國指揮、控制的政權,是從屬國的一類。一些小國内政外交往往難免會受到大國的影響,但這並不意味著受到指揮控制,不可以視爲傀儡政權。 傀儡政权是一个特定意识形态和民族认同中产生的词汇,通常指某个政权,因为外国势力的扶持,或者由外国侵略者所建立和控制而导致其法统“非法”。當一個政權的最高首腦由外國勢力授意產生,而不是由本國公民選舉產生,該政權必然是傀儡政權。 傀儡政权一词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的色彩,不少处于内战,或者有外国势力插手的战争中的政治实体,都互相指责对方是某一外国势力的“傀儡政权”,己方则是“合法政府”。比如說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曾相互指責對方为美國或苏联的傀儡政權。韩國政府和朝鲜政府也是如此。 傀儡國家一詞很容易被誤用或濫用,因此需要一些規範以避免濫用的情況。.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傀儡政權

哈布斯堡尼德兰

哈布斯堡尼德兰(Habsburgse Nederlanden)是哈布斯堡家族控制下的神圣罗马帝国和低地国家组成的一个采邑制共主邦联,之后成为西班牙帝国下的西属尼德兰。1482年随着瓦卢瓦王朝的勃艮第公爵勇士查理去世,勃艮第统治尼德兰时代也随之结束。1556年政权交替给予哈布斯堡家族,成立十七省联盟,隶属于西班牙帝国。1581年通过荷兰独立宣言,七省表示脱离西班牙的统治,余下的尼德兰南部组成奥属尼德兰,这部分最终1795年被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吞并。.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哈布斯堡尼德兰

八月十日事件

1792年8月10日暴動是法國大革命歷史的里程碑事件之一。 8月10日,經由暴動的巴黎公社及來自馬賽和布列塔尼革命的組成的國民自衛軍,攻入杜樂麗宮後,導致了法國君主制的崩解。 國王路易十六和王室受到國民立法議會的庇護,立法的功能暫停。 六週後,新國民公會組成,正式的結束了君主制度的運作。 這暴動及其導致的成果革命歷史學家最常用的簡稱為“ 8月10日事件 ”; 或者稱為“ 二次革命 ”。.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八月十日事件

公民投票

公民投票(referendum),簡稱公投,又稱複決、全民公決,由整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全体人民投票决定某些问题,例如选择一个统治者或政府,是否与他国组成联邦或合成一个国家,决定国家政策的制定与修改或废除等等。在公民投票中,主要是通过投票去确定某种政府形式或者某种行动的合法性,而不是去要求投票人在几个供选择的政权或者建议中去任选其一。.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公民投票

共和国广场 (巴黎)

共和国广场(Place de la République)是法国巴黎的一个广场,位于第三区、第十区和十一区的边界。它得名于法兰西第一、第二和第三共和国。在其地下是共和国地铁站。 在此交汇的道路有:圣殿大道(Boulevard du Temple)、圣马丁大道(Boulevard Saint-Martin)、伏尔泰大道(Boulevard Magenta et Voltaire)、共和国大街(Avenue de la République)、圣殿路(Rue du Temple)、Rue René Boulanger、列翁·茹奥路(Rue Léon Jouhaux)、圣殿市郊路(Rue Faubourg du Temple)。 Category:巴黎广场 Category:巴黎第三区 Category:巴黎第十区 Category:巴黎十一区.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共和国广场 (巴黎)

共和国列表

这是一个实行共和制的政权或国家的列表,实行共和制的政权或国家通常叫做共和国。 從古至今世界上有許多共和國。一個共和國體制的政府能包含許多不同種類的政治與經濟系統,自獨裁體制到民主,以及市場經濟到計劃經濟。.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共和国列表

勃兰登堡门

布蘭登堡門()是位於德国首都柏林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筑,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於1788年至1791年間建造,以紀念普魯士在七年战争取得的勝利。 布蘭登堡門是柏林的象徵,也是德国的國家象徵標誌,它見證了柏林、德國、欧洲乃至世界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勃兰登堡门

国民公会

國民公會(Convention nationale)存在於1792年9月20日至1795年10月26日,是法蘭西大革命時期的單一國會。 1792年八月十日事件後,國民立法議會頒布發令暫停國王路易十六的職務,並由未逃跑代表召開臨時國民公會起草新憲法選出新的國民工會代表。 新憲法規定所有國民公會代表必須經由年滿25歲以上,居住一年以上並依靠起勞力生活的法蘭西人民,選舉產生。 因此,1792年 9月20日開幕的國民公會是第一個沒有階級區分的法國議會,由男性普選產生的代表組成。 國民公會由749名議員組成,其中吉倫特派為右翼,約160人,山嶽派(因議員坐在議會廳較高位置而得名)為左翼,約140人,而人數最多的為中間派,也稱或沼澤派(因議員坐在議會廳較低位置得名)。 1795年10月26日,國民公會解散,其立法權力由和五百人院 繼承,其行政權力由督政府繼承。.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国民公会

现代法国

普遍人对现代法国一词可以有各种不同见解,大致上指的是:.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现代法国

玛丽·安托瓦内特

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或;; 原名瑪麗亞·安東尼亞·約瑟法·約翰娜,Maria Antonia Josepha Johanna;),早年為,後爲法國王后。她是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一世與皇后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第十五個子女,在所有子女中排行倒數第二。1785年项链事件公諸于世后,安托瓦内特的民望滑入谷底。大革命發生後,她被称为“赤字夫人”(Madame Déficit)。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王室出逃未成,1792年9月21日,路易十六被废,法国宣布废除君主制。王室遭拘于圣殿塔内。安托瓦内特被控犯有叛国罪,路易十六处决九个月后,即1793年10月16日,被交付给革命法庭审判,判处死刑,魂断断头台,享年38岁。.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玛丽·安托瓦内特

獅虎

獅虎(学名:Panthera leo × tigris),又稱為彪、獅虎獸,是雄獅(Panthera leo)與雌虎(Panthera tigris)雜交後的產物,是屬於貓科豹屬的一員,但父母親屬不同物種。其樣貌似獅似虎,身上長有虎紋。其與雄虎與雌獅雜交後的產物虎獅並不相同。獅虎是所有貓科動物物種當中體形最大者。 獅虎喜歡游泳,這特徵遺傳自虎,但又遺傳了來自獅的社交喜好特性。在自然環境中獅和虎的棲息地很少重疊,所以獅虎只在圈養環境中出現。不過,歷史上亞洲獅是一種多產物種,因此過往獅與虎的棲息地很有可能會重疊,所以有傳言野生的獅虎其實可能曾經出現過。 歷史上最早有關獅虎的紀錄發生於19世紀早期的印度。1798年,法國博物學家艾蒂安·若弗鲁瓦·圣伊莱尔(Étienne Geoffroy Saint-Hilaire;1772–1844)曾為「一隻獅與一隻虎的後代」製作一個顏色名牌。 第一隻獅虎可能是因為飼主將一隻雄獅和雌虎放置在同一個籠子中,且並未對牠們動絕育手術,長期下來性慾無處發洩,雄獅最後與雌虎交配而誕生。後來人刻意製造獅虎,從中也產生出虎獅,並讓此物種互相交配,卻發現此物種難以生育;由於是人為影響下所造就出的產物,狮虎兽存活的機率微乎其微,即使是在人工饲养的環境下,獅、虎受孕的成功率也只有1%-2%,所以獅虎和虎獅極其罕見。現時世上的獅虎合共有約10~20頭。2013年11月,世界首例白色獅虎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莫特爾灘野生動物園(Myrtle Beach Safari)出生,是一宗四胞胎。 雌性獅及雄性虎會把控制生長的遺傳基因傳給後代。獅虎卻是雌虎與雄獅的後代,等於缺少了這一條可以控制生長的基因,所以生長不受控制。獅虎由出生起會不斷生長,直至它的身體不能承受為止。因此獅虎的體型比獅或虎都要大。 雄性獅虎獸不能生育,而雌性則有一定的生育力。牠們可與雄獅交配產生獅獅虎或與雄虎產生虎獅虎,但都很短命。.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獅虎

督政府

督政府(Directoire exécutif),是法国大革命中于1795年11月2日至1799年10月25日期间掌握法国最高政权的政府,前承国民公会,后启执政府。 1795年8月,热月党控制的国民公会颁布了新的共和三年宪法,规定新立法机构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称元老院,由250人组成,下院称五百人院,由500人组成。宪法规定现政府代表必须在新立法机构中占据三分之二以上的席位。根据五百人院的提名,元老院选举出5名督政官组成督政府,每年改选其中1人。督政府成员以3个月为期,每人轮流担任主席。 这一宪法遭到了广泛的反对。10月2日,反对派在法兰西剧院集会反对新宪法,并于10月3日发动暴动,是为“葡月暴动”。同日,国民公会任命保罗·巴拉斯为军事领导人,但实际上的军事行动是在拿破仑·波拿巴的指挥下进行的。在波拿巴炮兵的轰击下,葡月暴动在10月5日被镇压。 根据新宪法,国民公会在10月26日解散,新的立法机构于次日开会选举出督政府,首任五人是保罗·巴拉斯、艾蒂安-弗朗索瓦·勒图尔纳、路易·玛丽·德·拉·拉勒维里、让·弗朗索瓦·勒贝尔和拉扎雷·卡尔诺。.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督政府

第一共和国

一共和国通常指某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共和阶段(如巴西合众国即称为“巴西第一共和国”)、在十月革命中被俄國共产党消滅了的俄羅斯共和國。或某共和政权的第一阶段(如“韩国第一共和”即指1948年至1960年李承晚独裁时期下的大韩民国)参见各国历史。 具体可以指:.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第一共和国

第一次反法同盟

一次反法同盟戰爭(1792年至1797年)是歐洲的君主制王朝第一次嘗試打敗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年4月20日法蘭西對 哈布斯堡君主國的奧地利 宣戰,隨後幾個星期普魯士王國加入了奧地利參戰。 這些武力由陸地和海上入侵法蘭西,奧地利從奧地利尼德蘭進攻,普魯士由萊茵河攻擊,而大不列顛王國支持法蘭西各省級的反叛並在地中海圍攻南邊的土倫港。1793年3月18日,法蘭西在遭到挫敗以及內部旺代地區叛亂的紛爭,只能以嚴厲戰爭法的措施回應。 1793年4月6日組建公共安全委員會構成以及1793年8月的 徵招所有18至25歲身強力壯的男子。 新的法蘭西軍隊反擊,擊退侵略者並進擊超越法蘭西邊境。 1795年5月,法蘭西建立了巴達維亞共和國作為並以獲得普魯士的萊茵蘭。隨著坎波福爾米奧條約的神聖羅馬帝國割讓奧地利尼德蘭給法蘭西,意大利北部建立了幾個法蘭西。與西班牙單獨簽訂的第二個,隨後的督政府實施征服更多 神聖羅馬帝國 (日耳曼和奧地利)的計劃。 1796年,在阿爾卑斯山北部卡爾大公扭轉局勢,但1796年4月12日剛上任的拿破崙在獲勝,全面進攻皮埃蒙特大區,接續在許多戰役獲勝,最終在1797年1月15日的里沃利會戰的決定性勝利,最終簽訂在1797年4月18日 和1797年10月的坎波福爾米奧條約。第一次的反法聯盟聯合崩解了,只剩大不列顛對法蘭西作戰。.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第一次反法同盟

第一次迪哥戰役

一次迪哥戰役爆發於1794年9月21日,為第一次反法同盟的一部份。法軍與奧軍對決的結果,由法軍取勝。這場戰役被稱為是拿破崙第一次上陣。.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第一次迪哥戰役

第二次反法同盟

第二次反法同盟,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大將拿破仑的军队被困埃及的时机,再次發起反法战争。這次神聖羅馬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仑隻身返國,發動霧月政變,任首席執政官,並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仑親自指揮義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1800年6月14日拿破仑在馬倫哥之役大敗奧地利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仑議和,迫使第二次反法同盟解體。 Category:法國大革命戰爭.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第二次反法同盟

第二次圣伊尔德丰索协约

第二次圣伊尔德丰索协约(法语:Deuxième traité de San Ildefonso,西语:Segundo tratado de San Ildefonso)由西班牙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在1796年8月19日签署。根据协约,法国与西班牙将成为盟友,并共同对抗影响西班牙美洲舰队和法国利益的大英帝国。 1796年8月19日,法国代表多米尼克·凯瑟林·德·佩里尼翁与西班牙代表会于圣伊尔德丰索宫,协约由此得名。 Category:法國條約 Category:西班牙條約 Category:法國-西班牙關係.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第二次圣伊尔德丰索协约

第二次百年战争

二次百年战争(the Second Hundred Years' War,1689年-1815年)是一些历史学家使用的历史分期术语,用以描述从约1689年至1815年间英国(起先为英格兰王国,后为大不列颠王国和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与法国(先后为法兰西王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之间的一系列军事冲突。这个名词由在他的著作《英格兰的扩张:两场讲座》(The Expansion of England: Two Courses of Lectures,1883年)中首次创造。 和“第一次百年战争”一样,第二次百年战争并不是一场单一而连贯的战争,而是由两个主要交战国之间的一系列断断续续的战争组成。这个名词也用来指代英法两个世界强国之间的竞争状态,而不仅是直接军事冲突。这是一场决定这两个殖民帝国未来的较量,而英國在1815年的最終勝利,確立其日不落帝國的霸主地位。 英法在18世纪的一系列战争,通常将其他欧洲国家作为一个更大同盟的一员卷入其中。除了在四国同盟战争中两国曾携手合作之外,在所有的欧洲的大规模冲突中,英法两国总是互相敌对。而其中的部分战争,如七年战争,有时会被视作“世界大战”——双方将战火烧到了印度、美洲等殖民地地区以及全球各大洋的航路上。.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第二次百年战争

米歇尔·内伊

米歇尔·内伊(Michel Ney,),埃尔欣根公爵,莫斯科瓦亲王,被称为Le Rougeaud(“red faced”或“ruddy” 红脸子)和le Brave des Braves(“the bravest of the brave”勇士中的勇士),法国军人,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的军事指挥官,拿破仑一世手下18名法国元帅之一。.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米歇尔·内伊

约瑟夫·富歇

約瑟夫·富歇,第一任(1759 年5月21日–1820年12月25日)是法蘭西政治家和拿破崙一世時期的。 在1793年法蘭西大革命期間,他特別以兇暴鎮壓而出名, 而後在 督政府,執政府和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當任警政部長。.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约瑟夫·富歇

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马里·雨果(Victor Marie Hugo,,)是一名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他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的代表人物和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创作了众多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等。在法国,雨果主要以诗集纪念,如《静观集》和《历代传说》。他创作了4000多幅画,积极参与許多社会运动,如废除死刑。 年轻时,雨果倾向保皇主义,但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成为共和主义的积极推动者;他的作品触及时政、社会和艺术潮流。雨果被葬于巴黎先贤祠。他的遗产被各种方式纪念,包括法国钞票上的肖像。.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维克多·雨果

罗马共和国 (18世纪)

18世纪的罗马共和国是在1798年到1799年存在过的一个短命的國家。 1798年3月7日,法国入侵罗马的教皇国,建立了新的羅馬共和國,部分原因是为了报复前一年谋杀法国的将军马图林·伦纳德。 教皇庇护六世被押解到法国,死于1799年。1799年,蒂贝里纳共和国(Tiberina Republic)并入到了罗马共和国中。 1800年6月,教皇国重新建立。.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罗马共和国 (18世纪)

美法短暂冲突

美法短暂冲突也被称作美法準战争(Quasi-War;Quasi-guerre),是1798年至1800年发生在美国和法国之间的海战。战争的双方并没有正式宣战,所以在美国有时也称它为对法国的不宣而战。.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美法短暂冲突

義大利共和國 (拿破崙時代)

義大利共和國 (Repubblica Italiana)是一個短暫存在(1802年-1805年)的共和國。位於北義大利。義大利共和國是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控制下的傀儡國。義大利共和國是奇薩爾皮尼共和國的繼承政權。1805年,義大利共和國被改制為義大利王國。由拿破崙本人擔任国王。 Category:義大利歷史 Category:已不存在的共和國 Category:傀儡政權.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義大利共和國 (拿破崙時代)

热月政变

熱月政變()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反對雅各賓俱樂部領導人主導公共安全委員會的一個政變。隨後,國民公會投票同意處決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安東萬·路易·德·聖茹斯特,和革命政府的其他幾位領導成員。這次政變結束了法國大革命的最激進的恐怖統治。.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热月政变

瑞士

士联邦(Schweizerische Eidgenossenschaft;Confédération suisse;Confederazione Svizzera;Confederaziun svizra;正式称呼采用Confœderatio Helvetica,因此瑞士的ISO 3166双拉丁字母国家代号是“CH”)通稱瑞士(Schweiz;Suisse;Svizzera;Svizra),為中欧或者西歐國家之一,劃分為26個州。瑞士為聯邦制國家,伯爾尼是联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北靠德国,西邻法国,南接意大利,东临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 瑞士屬内陆山地國家,地理上分為阿爾卑斯山、瑞士高原及侏羅山脈三部分,面积41,285平方公里,阿爾卑斯山佔國土大部分面積,而800萬人口中,大多分布於瑞士高原,瑞士高原也是瑞士主要城市如經濟中心蘇黎世及日內瓦的所在地。瑞士因自然風光及氣候條件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 瑞士一開始有僱傭兵制度,後來才改採武裝中立,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從未捲入过國際战争,瑞士自2002年起才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瑞士實行積極外交政策且頻繁參與世界各地的重建和平活動;瑞士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發源地且為许多国际性组织总部所在地,如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在歐洲區域組織方面,瑞士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創始國及申根区成員國,但並非欧盟及歐洲經濟區成員國。 依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瑞士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時瑞士人均財富也居(除摩纳哥之外的)世界首位。依國際匯率計算,瑞士為世界第19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39大經濟體;出口額及進口額分別居世界第20位及第18位。瑞士由3個主要語言及文化區所組成,分別為德语區、法语區及意大利语區,而後加入了罗曼什语區。雖然瑞士人中德語人口居多數,但瑞士並未形成單一民族及語言的國家,而且其國民中外國出生的比例相當高。對國家強烈的歸屬感則來自於共同的歷史背景及價值觀,如联邦主义及直接民主制等。傳統上以瑞士永久同盟於1291年8月初締結為建國之初始,而8月1日是瑞士國慶日。.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瑞士

無套褲漢

無套褲漢(sans-culotte,),字面意思是“沒有裙褲”)又稱長褲漢,是下階層的老百姓,在舊制度下生活品質極差的群眾成為響應法國大革命激進和好戰的廣大參與者。.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無套褲漢

香港歷史年表

本條目記錄了從有紀錄歷史開端至今的香港、中國、英國和世界大事。.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香港歷史年表

马伦哥战役

倫哥會戰(Bataille de Marengo,1800年6月14日),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與神圣罗马帝国於第二次反法同盟時期的一場戰役。法軍由當時任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的拿破崙領軍,拿破崙於此役的勝利,不僅保住了法國的革命政權,也是拿破崙畢生最引以為傲的一次勝利。.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马伦哥战役

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克西米连·弗朗索瓦·马里·伊西多·德·罗伯斯庇尔(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家,雅各賓專政时期的实际最高领导人。 他曾是1789年法國三級會議、國民議會代表和雅各賓俱樂部的成員,主張及對常見食品實施價格管制,並於1794年成功的在法國殖民地廢除奴隸制。受到18世紀啟蒙時代知識分子盧梭和孟德斯鳩等人的影響,羅伯斯比走左派資產階級路線,反對。他堅定地遵守和捍衛他的主張,在當時一度贏得了「不可腐蚀者」的綽號(l'Incorruptible)。法國歷史學家在20世紀20年代把羅伯斯比的名聲推至頂點,將他塑造成窮人和被壓迫者的辯護人、保皇黨和腐敗政客的敵人、法蘭西共和國的守護者。 但實際上羅伯斯比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在他被政治盟友喬治·丹敦提命為握有重權的公共安全委員會委員後,他在1793年3月鎮壓了左翼的埃貝爾派。主張處決國王路易十六的也是他。連走溫和路線的喬治·丹敦也被他指控腐敗,導致丹敦在1794年4月5日遭處決。同年7月27日熱月政變發生,次日羅伯斯比被逮捕處決,反雅各賓派政客掌權,視羅伯斯比為恐怖統治的元兇。至今羅伯斯比的地位仍然是研究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學家們激烈辯論的議題。.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

高卢雄鸡

盧雄雞(法語:Le Coq gaulois),或高盧公雞,是法國的擬物化形象。 高盧雄雞來源於羅馬帝國時代,法蘭西被稱為高盧(Gallia),高盧人叫Gallus,而Gallus在拉丁語另一意思是雄雞,所以被稱為高盧雄雞。.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高卢雄鸡

让-贝德尔·博卡萨

讓-巴都·博卡薩(Jean-Bédel Bokassa,IPA: ,又稱博卡薩一世或薩拉赫丁·阿邁德·博卡薩,Salah Eddine Ahmed Bokassa,) ,是中非政治人物,以政變推翻其表弟戴維·達科之政權,成為中非共和國的軍事統治者(從1966年1月1日開始執政),後來成為中非帝國的皇帝(在位期間:1976年12月4日─1979年9月20日),後被法國人推翻而退位,於1996年11月3日死於心臟病。.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让-贝德尔·博卡萨

让-雅克·雷吉斯·德·冈巴塞雷斯

讓-雅克·雷吉斯·德·岡巴塞雷斯(Jean-Jacques-Régis de Cambacérès;),第一代帕爾馬公爵,是法國大革命與法蘭西第一帝國期間的政治家和律師,也是著名的拿破崙法典的編輯者,它至今仍是法蘭西和許多大陸法系國家的民法基礎。.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让-雅克·雷吉斯·德·冈巴塞雷斯

讓-安多許·朱諾

讓-安多許·朱諾,第一代阿布蘭特什公爵 (Jean-Andoche Junot;1771年9月24日 – 1813年7月29日) 是位活躍於法國大革命戰爭及拿破崙戰爭的法國將領。.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讓-安多許·朱諾

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

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纳夏泰尔亲王(Louis Alexandre Berthier, prince de Neuchâtel;)法国元帅,1808年任法蘭西副陸軍統帥,拿破仑手下的参谋长,出生在凡尔赛。 父亲是地形测绘工程师,早年受过地图测绘员的训练。北美独立战争中成为罗尚博将军的中尉参谋。大革命时期为上校,指挥凡尔赛的国民自卫军,坚决反对列库安特尔党。后出任旺代省革命军参谋长,在作战中负伤。1794年热月政变后,到阿尔卑斯军团担任克勒曼将军的参谋长,1795年5月9日随克勒曼调意大利军团参谋长,9月又随克勒曼回阿尔卑斯军团任参谋长,1796年拿破仑出任意大利军团司令后,主动请求追随,3月份出任意大利军团参谋长,1797年12月9日接任意大利军团司令,指挥对罗马的占领。1798年4月出任拿破仑指挥的东方军团参谋长,7月2日登陆亚历山大后,下令发布了用法文,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写的公告,1799年8月24日登缪伊伦号陪同拿破仑回国。11月10日担任拿破仑为第一执政政府的陆军部长,1800年4月2日改任预备军团司令,1804年5月19日晋封法国元帅,1805-1808年出任大军团参谋长,1808年担任西班牙军团的参谋长,1809年4月短暂兼任德意志军团副司令,代理指挥权几天,结果造成局面被动,很快被拿破仑解除指挥权。1809年12月1日再度出任西班牙军团参谋长,1812年担任新建大军团参谋长,1813年初生病离职,3月底病愈后被任命为重建的大军团参谋长。1815年3月拿破仑从厄尔巴岛回到法国后,他拒绝效忠拿破仑,护送路易十八出国,避居巴伐利亚。4月10日被拿破仑从元帅名单上除名。不久,他突然发狂,跳楼而亡。 曾经依照拿破仑的命令娶巴伐利亚公主为妻。 Berthier, Louis Alexandre Berthier, Louis Alexandre Berthier, Louis Alexandre Berthier, Louis Alexandre.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

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Louis XVI;),原名路易-奥古斯特(Louis-Auguste),亦名路易-卡佩(Louis Capet),法国国王,1774年即位,1791年后正式头衔更改为法国人的国王,1792年被废黜,并于次年1月21日被送上断头台。其父法兰西太子路易为路易十五之子及继承人,但于1765年早逝;1774年,路易继承其祖父王位。 路易在其统治前期试图根据启蒙运动理念对法国进行改革。这些举措包括试图废除农奴制和,并对非天主教徒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反对改革,并成功抑止了这些措施的推行。路易亦在其自由派大臣杜尔哥支持下放松了对粮食市场的管制,但这一措施导致了面包价格的上升,加之这一时期粮食歉收,食物短缺最终引发民众暴动。1776年起路易十六开始积极支持北美殖民者的反英独立斗争,最终通过《巴黎条约》得以实现。 债务和财政危机导致旧制度愈发不得人心,最终促成了1789年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法国中层阶级和下层阶级对法国贵族及法国君主专制愈发不满,路易十六及其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则成为了这一制度的代表人物。1789年,巴黎发生动乱,巴士底狱被冲击,法国大革命就此开始。 路易本性优柔寡断且具一定保守倾向,由此法国民众视其为旧制度暴政的象征,其受欢迎程度快速下滑。1791年6月的瓦雷内出逃(君主立宪制建立四个月前)使民众愈发认为其希望借助外国入侵以保其政治地位,君主制的废除和共和制的建立愈显可能。 在内战与外战交织之下,路易十六在1792年八月十日事件中被逮捕,一个月后(9月21日)君主立宪制被废除,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国民公会对其进行审判,认定其犯叛国罪,并于1793年1月21日将是时的“公民路易-卡佩”(取至卡佩王朝创立者于格·卡佩;革命者认为卡佩当为路易的姓氏)送上断头台。路易十六为法国历史上唯一被处决的君主,其死亡宣告了延续近千年法国君主制的终结。.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路易十六

黑森傭兵

黑森傭兵(英語:Hessian、Hessian soldiers,德語:Soldatenhandel unter Landgraf Friedrich II.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黑森傭兵

胡赫斯特戰役 (1800年)

胡赫斯特戰役爆發於1800年6月19日,多瑙河北岸的胡赫斯特附近,法軍在莫羅將軍的帶領下擊敗了波·克雷的奧地利軍隊。奧軍被迫退回烏爾姆,不久隨即被包圍。.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胡赫斯特戰役 (1800年)

阿道夫·梯也爾

里·约瑟夫·路易·阿道夫·梯也尔(Marie Joseph Louis Adolphe Thiers,),法国政治家、历史学家。路易·菲利普时期的首相,在第二帝国灭亡后,再度掌权,因镇压巴黎公社而知名。在1871年至1873年间,他首先担任国家首脑,然后担任临时总统。在国民议会发起一次不信任动议后,他提出请辞,被接受,被迫下台。他被帕特里斯·麥克馬洪代替,后者担任前者觊觎的职位,共和国总统。1875年,在一系列立法后,第三共和正式成立。.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阿道夫·梯也爾

蒙多維戰役

蒙多維戰役爆發於1796年4月21日,法軍在拿破崙的帶領下與薩丁尼亞王國軍隊戰鬥。當中拿破崙的軍隊大約有17,500人,而皮埃蒙特則有科里將軍率領的13,000人。法軍最後仍然在拿破崙的領導下獲得了勝利。.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蒙多維戰役

至上崇拜

至上崇拜(Cult of the Supreme Being;Culte de l'Être suprême)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罗伯斯庇尔试图建立的一套自然神论Jordan, pp.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至上崇拜

里沃利會戰

里沃利會戰(法語:Bataille de Rivoli)發生於1797年1月14日到15日,這場戰役對法國在義大利戰場的形勢而言是場決定性勝利,拿破崙率領2萬3千名法軍擊敗人數略多的奧軍,阻止他們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救援曼圖亞的企圖。里沃利會戰進一步證明了拿破崙指揮作戰的才能,並導致法國佔領義大利北部。 現今巴黎的里沃利大街以此戰役命名。.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里沃利會戰

金字塔戰役

金字塔戰役(Bataille des Pyramides),是發生在埃及尼羅河附近的一次戰役,也是法國大革命戰爭的一部分,當時法國軍隊由拿破崙·波拿巴所率領,擊敗阿拉伯奴隸兵馬木留克。在這次戰役中拿破崙運用方陣,以少勝多,因此金字塔戰役也是拿破崙生涯重大的勝利之一。.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金字塔戰役

若阿尚·缪拉

若阿尚·缪拉(Joachim Murat,),法兰西第一帝国军事家、元帅(1804年起)。曾任贝尔格和克莱沃公爵(1806年起),后成为那不勒斯国王(1808年~1815年在位)。他以杰出的骑兵指挥官和勇武绝伦的战士而著称。.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若阿尚·缪拉

英格蘭王室對法國王位的主張

英格蘭王室對法國王位的主張是始於1340年,歷任英王自稱擁有法國王位繼承權的歷史事件,而該主張直至1801年才告落幕。除了1360至1369年和1420至1422年間,歷任英格蘭君主,包括《1707年联合法案》通過後的大不列顛王國君主,都宣稱自己擁有「法蘭西國王」或「法蘭西女王」的稱號。.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英格蘭王室對法國王位的主張

雷加米埃夫人

雷加米埃夫人,珍妮·弗朗索瓦丝·朱莉·阿德莱德·雷加米埃(Jeanne-Françoise Julie Adélaïde Récamier,Madame Recamier;)是继乔芙兰夫人传统沙龙模式的又一位法国著名沙龙主办人,托克维尔就曾是她沙龙里的座上宾。她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目睹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起和覆灭,又亲历了波旁王朝的复辟和七月王朝的建立,最后在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的第二年死去。.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雷加米埃夫人

雅各宾专政

雅各賓專政,即恐怖統治(la Terreur,1793年9月5日-1794年7月28日)時期, 是法國大革命一段充滿暴力的時期,兩個對立的吉倫特派與雅各賓派政治派系之間煽動衝突後形成的。 當羅伯斯庇爾領導的雅各賓派取得之政權統治法蘭西時,內戰及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入侵壓力,以革命手段大規模處決“革命的敵人”救亡圖存。 死亡統計,法蘭西全國有16,594人送上斷頭台,巴黎有2,639人,另外法蘭西各地就地處決的約有25,000人。Greer, Donald.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雅各宾专政

雅各宾共和国

#重定向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雅各宾共和国

雅各賓俱樂部

憲法之友協會(Société des amis de la Constitution),在1792後重新改命為雅各賓派,自由和平等之友協會(Société des Jacobins, amis de la liberté et de l'égalité),俗稱雅各賓俱樂部或只稱呼這個團體為雅各賓派,是法國大革命發展期間在政治上最有名的和最有影響力的俱樂部。最初是由來自布列塔尼反保皇黨代表創立,俱樂部成長為一個全國性的共和運動,估計有五十萬以上的會員。雅各賓俱樂部是多元政治主張團體組合建構的,包括18世紀90年代早期的兩個突出的議會派系,激進的山嶽派和更溫和的吉倫特派。 1792年3月,吉倫特派(由雅克·皮埃爾·布里索和包括托馬斯·潘恩領導)主導雅各賓俱樂部,並領導國政。因為相信革命後的法國不會被周圍的鄰國所接受,他們訴諸積極的外交政策,並啟動對奧地利的戰爭。 當雅各賓派推翻帝制,並建立了共和國時期,吉倫特派是佔主導地位的派別。 當共和國未能兌現被期待的不現實利益,他們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吉倫特派力圖遏制狂熱的革命暴力,因此被山嶽派指責成為保皇派同情者。 最終國民自衛軍不再支持吉倫特派,導致山嶽派發動政變。 1793年5月,山嶽派領導人 馬克西米連·羅伯斯比爾,成功的將吉倫特派邊緣化並控制政府的運作,直到1794年七月。政府在他們掌控期間的特點是激進的立法及實施非常強烈的政治暴力。1793年六月,他們批准了規範了人類文明歷史上首次普遍性男性選舉權。1793年九月,吉倫特派21位主要領導人被送上斷頭台,開始實施雅各賓專政恐怖統治。十月,恐怖期間,在最有資格選民缺席的請況下,新憲法獲得公投通過。第一次反法同盟戰爭期間,山嶽派表面上是為了抑制旺代暴亂和聯邦主義的暴亂,並防止任何其他的暴亂,在全國處決了數以萬計的敵對者。 1794年7月27日,發生歷史稱之為熱月政變的事件,馬克西米連·羅伯斯比爾被拘捕並失去了權力。第二天包括共有包括羅伯斯庇爾在内的22位領導人被處決,雅各賓俱樂部被關閉。 今天,雅各賓和雅各賓主義都被使用表達不同的意涵。在英國,術語“雅各賓”已經主要是和山嶽派相連結,尤其是當它表現出教條主義和暴力鎮壓,它被用作代表激進主義,左派革命政治。在法國,“雅各賓“現在一般指對中央強而有力集權共和政府的支持者或對政府擁有廣泛干預改造社會權力的支持者。這也有用於其他相關的意義,表明支持一個國家教育體系應大力推動和灌輸公民價值,建立強大的民族國家能夠抵抗外國各方面的干擾。.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雅各賓俱樂部

Swatch網際網路時間

Swatch網際網路時間(Swatch Internet Time),是瑞士著名鐘錶業者Swatch與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創辦人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於1998年10月23日合作制定的一種時間度量衡制度,作為網路時制的一種方案,目的之一是為了克服時區問題,讓世界各地能在同一時間基礎上溝通,不過實際應用並未普及,常見於Swatch所生產的鐘錶上。.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Swatch網際網路時間

XYZ事件

XYZ事件是1797年发生在美国与法国之间的外交事件,法国外交部长塔列朗的三位代理人(在最初公布的保密外交文件中被分别称为X、Y和Z)向前来进行和平谈判的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的外交使节索取巨额贿赂,作为继续谈判的条件。这一事件被披露后引发了美国的反法浪潮,进一步恶化了美国与法国的关系,并导致了1798年美国对法国的不宣而战。.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XYZ事件

椎實螺屬

椎實螺屬(學名:Lymnaea)是一個小型到中型的會呼吸空氣的淡水螺的屬,皆為水生有肺類腹足綱軟體動物,屬於椎實螺科。在北美洲,本屬的部分物種在水產業會以「墨兰托螺」的名義發售。本屬亦是椎實螺科的模式屬。.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椎實螺屬

正步

正步,是指一种队伍行进的步法,主要应用于阅兵分列式中行进的军人。正步最初是普鲁士军队在19世纪初期在阅兵中使用的。如今,各个地区的正步步法有所不同,但行进时的主要特征均为,每个人上身直立,两腿绷直和两脚着地用力,队伍遵循一定节奏整齐前进。这种行进方法意在展现军威,但由于训练费时费力也遭到非议。.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正步

比利时历史

无论是地理上还是文化上,比利时都处于欧洲的十字路口,在过去的2000年内,其见证了各种种族与文化的兴盛与衰败。也正因为这样,比利时是欧洲真正的种族熔炉,凯尔特人、罗马人、德意志人、法国人、荷兰人、西班牙人和奥地利人在此都留下了文化的痕迹。.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比利时历史

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Maison de Bourbon,)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地統治納瓦拉(1555-1848)、法國(1589-1792、1815-1830)、西班牙(1700年至今)、那不勒斯與西西里(1734-1816)、盧森堡(1964年至今)等國和意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由於其父系祖先為卡佩王室成員,因此亦稱卡佩王朝波旁分支。 值得一提的是,波旁王室的近代成員都以保守--著稱,因此在美式英語中,波旁一字成為對極端保守主義者的稱呼。波旁王朝的君主堪稱是历史上最为多灾多难的群体:亨利四世遭暗杀身亡,路易十三42岁便英年早逝,路易十六最终在一場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波旁王朝

波拿巴皇朝

波拿巴皇朝(Bonaparte, 1804-1814年, 1815年, 1852-1870年)是歐洲法國一個皇朝,1804年由來自科西嘉島的拿破崙·波拿巴建立。 拿破崙一世在1799年11月9日發動軍事政變取得政權,結束法國大革命。他其後經法國人民投票先後成為終身執政及皇帝,把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改制成法蘭西第一帝國,其後經過一連串戰爭控制歐洲大陸大部份土地(英國除外)。他把家族成員安插在所有傀儡國中,開創波拿巴皇朝。1815年他於滑鐵盧戰役戰敗後,波拿巴皇朝隨之衰亡。 1848年革命後,拿破崙三世成為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唯一一位總統;三年後發動政變,把總統任期延長至十年;翌年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第二帝國維持十八年。總計拿破崙一世和拿破崙三世時期,連同發動軍事政變取得政權的法國共和時期,波拿巴皇朝統治法國達三十七年,影響法國政治近一個世紀。 波拿巴皇朝衍生一個名詞:波拿巴主義。依列寧的定義,波拿巴主義是「依靠軍閥的國家政權在勢均力敵的兩個敵對階級之間看風使舵」。.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波拿巴皇朝

法國共和曆

法国共和曆(法语:calendrier républicain“共和曆”)或称法国大革命曆法(calendrier révolutionnaire français),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的革命历法,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所采用,由数学家约瑟夫·拉格朗日、加斯帕·蒙日和诗人法布尔·代格朗汀(Fabre d'Églantine)协助制定。目的在于割断历法与宗教的联系,排除天主教在群众生活中的影响,为同时增加劳动时间。虽然已经废弃不用,但当时的法国歷史事件都是用这种曆法记载的,如热月政变等。.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法國共和曆

法國革命軍

法蘭西革命軍()是1792至1802年法蘭西革命戰爭期間對抗各國聯軍的軍隊。 這些軍隊的特質,具有革命熱情,裝備較差,人數眾多。 他們雖然經歷了早期慘敗,但革命軍最後成功地把外國勢力驅逐出法蘭西領土,並且佔領了許多鄰國,建立了。 領導的將領有讓-巴普蒂斯·儒爾當、拿破崙·波拿巴、安德列·馬塞納、讓·維克多·莫羅。.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法國革命軍

法國歷史

根据考古發现,法国曾誕生过舊石器時代的阿布维利文化,而巴士克人有可能為這些遠古居民的後裔。 最早記載關於高盧地區(即今法國)的人民的文獻資料是用希臘語寫成的。但這些修昔底德所寫,關於腓尼基殖民者在前600年左右建立馬薩利亞(Massalia,今马赛)的資料也只限於粗略的介紹,而沒有指出更明確的地理位置。 亚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及柏拉圖的弟子,前384年-前332年)在他的作品中有提到「凱爾特人」的風俗,他們是來自隆河和阿爾卑斯山之間的凯尔特居民(κέλτοι)。亞里斯多德如同其他在羅馬人入侵以前的大多數古典時代史家,一再強調塞爾特人好戰的價值觀以及蠻族之風俗。他執筆的年代,正值塞爾特人大肆擴張,散佈直到多瑙河河口以及高卢最深處角落的每一片土地,這些間接的材料針對未來法國的部份非常少。.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法國歷史

法兰西共和

法兰西共和(法语:La République française)即共和制的法兰西(法国),对该词可以有各种不同见解,大致上指的是:.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法国

法国历史年表

法國歷史年表.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法国历史年表

法国君主列表

法国君主列表从第一位法兰克人之王法拉蒙德开始列起。法兰西君主(monarque de France)自中世纪开始统治法兰西,其正式头衔起先是“王”(Roi),拿破仑一世增加了“皇帝”(Empereur)的称号,一直到1870年法兰西的君主制被彻底推翻,法兰西歷代君主的统治才告终结。Sullivan, William.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法国君主列表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Révolution française, 1789年-1799年)是法國的一段社會激進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廣泛影響。法国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众多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左翼政治團體、平民和鄉村農民的冲击,传统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貴族以及天主教會統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整個歐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懼,因此在1814年發起反法討伐,並成功恢復君主制,但很多重大改革已成永久。革命導致各界對立,特別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在往後長達二百年的政治對立。 面對財政危機,越來越多的法國平民被國王路易十六強加稅賦,以及教士貴族之輩的壓榨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激進的情緒,終於使得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第一年,第三等级的民眾在6月发表网球場宣言,7月14日發生攻佔巴士底監狱事件,於8月進行的凡尔赛妇女运动迫使法国王室在10月从凡尔赛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及跟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鬥爭主導。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断出现的外部压力在法国革命中成為主导,法国大革命战争从1792年开始,这次战役為過去一个世纪以来法国首次胜利,并使法国间接控制意大利半岛和莱茵河以西的土地。在国内,派系斗争及民众情绪的日益高涨导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统治的产生。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覆亡以後,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于1795年掌权,直至1799年拿破仑執政後結束。 法国革命中拉开现代社会的帷幕,共和国的成长、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现代思想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大规模战争都成為革命的标志。作为近代伟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赞扬的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因期间一些暴力专政行为而为人诟病。革命随后导致拿破崙戰爭、两次君主制复辟以及两次法国革命。从法国大革命开始(1789年)直至1870年,法国在先后兩次共和国政府、君主立宪制及帝国政權下交替管治。 历史学家《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认为,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它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当时欧洲的需要,其作用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權,更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需要同时改變所有既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和等西方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影响。.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年表

这是法国大革命的年表.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法国大革命年表

法国大革命战争

法国大革命战争()指的是1792年到1802年间新建立的法兰西共和国和反法同盟之间的一系列戰爭。法國大革命战争在军事史上有重大意义,是历史上的第一场“现代战争”。在民族主义激励下的法国公民组成的軍隊打败了歐洲各国的职业军人,显示了民族主義和徵兵制相结合的巨大威力。法國軍队开创了以普遍征兵制,就地补给制和多兵种合成编制为核心的现代军事体制,成为现代军事体制的先导。新兴的民族主义和军事制度,随着拿破仑战争传遍了欧洲,彻底改变了人类战争的形态,使得席卷全民的残酷的世界大战成为可能。.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法国大革命战争

法国人的皇帝

法国人的皇帝(Empereur des Français)为波拿巴皇朝所使用的称号。1804年5月14日,法国参议院授予拿破仑·波拿巴皇帝头衔。他于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 “法国人的皇帝”一称强调皇帝所统领的是“法国人民”而非法国这一共和国。原先的“法兰西国王”头衔体现法国为国王的私有领域,而新的头衔则表明这一国家为君主立宪制,其创立在表面上保全了法兰西共和国,并表明在法国大革命后封建制度被废除,新的民族国家建立,人民权利平等,共同为皇帝的子民(1809年1月1日后该国正式被称为法兰西帝国)。这一头衔的寓意是拿破仑的加冕并不代表君主制的复辟,而是全新的政治体制“法国人的帝国”(Empire des Français)的建立。拿破仑的统治一直持续至1815年6月22日滑铁卢战役战败后,他本人也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并于1821年5月5日逝世。其统治于1814年曾有一次中断,是年波旁复辟,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而在一年内他便逃离并重建帝国,统治94日直至其最终战败。 后法国国民议会被解散,而其后不到一年,拿破仑的侄子,民选总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通过1852年11月7日的公民投票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转变为法兰西第二帝国,自己也正式于1852年12月2日加冕为法国人的皇帝拿破仑三世。 他的统治一直持续至1870年9月4日。在普法战争色当会战中他被俘,并被流放至英格兰,于1873年1月9日逝世。 自其独子路易·拿破仑于1879年早逝之后,波拿巴皇朝有数人仍然宣称拥有法国皇位。现任伪君为拿破仑亲王夏尔,于1997年5月3日成为皇朝继承人,但其子拿破仑亲王让-克里斯托夫对此提出异议;根据其祖父的遗嘱,他才应为拿破仑家族的继承人。.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法国人的皇帝

法国国徽

法國沒有法定的國徽,但常用的徽號在1912年被採用於外交場合,並在1953年被用於呈交聯合國。圖案包括了一面兩頭飾以獅子和鷹頭、中間書法國國名縮寫「RF」的盾,後為象徵權威的束棒、和平的橄欖和堅忍的橡樹枝條。另外中央政府和各省政府使用的徽號以法國國旗、玛丽安娜和自由、平等、博愛為主題的徽號(1999年啟用)。.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法国国徽

法国国旗

法国国旗是一面从左至右蓝、白、红色垂直排列的三色旗。法国人称之为:.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法国国旗

法国王冠珠宝

法国王冠珠宝是法国的国王和王后曾经佩戴过的各式各样的象征皇权的王冠,珠宝球,头冠和首饰。这一系列的珠宝最终被分散,大部分都在1885年被当时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卖出。剩下来的法国王冠珠宝主要是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并且用玻璃装饰的王冠。它们现在在法国最高级的博物馆,也是以前的王宫,卢浮宫,展出。.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法国王冠珠宝

法国总理列表

法国总理(法語:Premier ministre français),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政府首脑(国家元首是法国总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法国政府首脑的称呼也各不相同。在法兰西第三、第四共和国时期,政府首脑称作部长会议主席(Président du Conseil des Ministres,简称会议主席,Président du Conseil)。.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法国总理列表

法瑪斯戰役

法瑪斯戰役爆發於1793年5月23日,由約克公爵的聯軍對抗拉馬切元帥的法軍。戰役爆發地點位於法國北部的法瑪斯,最後由聯軍獲勝。.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法瑪斯戰役

法蘭西王國

法蘭西王國(Royaume de France)為西歐的一個君主制國家,存在時間為987年至1792年,並在1814年至1815年及1815年至1848年間復辟。 987年,法蘭西公爵雨果·卡佩被貴族推舉為法蘭克人的國王,建立卡佩王朝,歷史學家視之為法蘭西王國的開端,但是自雨果.卡佩至路易七世諸王仍然稱自己是法蘭克人的國王,腓力.奧古斯都是第一個使用法蘭西國王頭銜的君主。直至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1792年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死,進入恐怖時代及拿破崙的第一帝國時代。1814年,法蘭西的王權復辟,直至1848年,由拿破崙三世建立的第二共和推翻王室統治,法蘭西的王政時代才宣告結束。整個王國共經歷了四個王朝,分別是卡佩王朝(Capétiens)、瓦盧瓦王朝(Valois)、波旁王朝(Bourbon)及奧爾良王朝(Orléans)。法蘭西王國是歐洲最早發展封建制度的國家。.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法蘭西王國

法蘭西王國 (1791–1792)

法蘭西王國(Royaume de France或Royaume des Français)是一個短暫的君主立憲王國,自1791年9月3日法王路易十六簽署至1792年9月21日廢除君主制為止。理論上,舊的君主專制王國在立憲後正式結束。在此之前,法國是實行君主專制。1792年8月10日發生八月十日事件後,法國境內開始出現要求廢除君主、實行共和的聲浪。同年9月,成年男子普選的國民公會成立,並於9月21日正式決議廢除君主,改建共和,1793年1月以叛國罪名將路易十六處死,波旁王朝滅亡。波旁復辟後,由路易十八繼承王位,一直到七月革命爆發查理十世退位為止。.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法蘭西王國 (1791–1792)

洛迪战役

洛迪战役是于1796年5月10日,在拿破仑·波拿巴的法国军队与博利奥率领的奥地利后卫于意大利小镇洛迪发生的战斗。奥地利的后卫部队被击败,但奥地利军队的主体有时间撤退。.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洛迪战役

温特图尔战役

温特图尔战役(1799年5月27日)是一场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的重要战役,也是法国大革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指挥,作战双方为及奥地利哈布斯堡君主国部队。小城温特图尔位于瑞士,坐落在苏黎世东北部18千米(11英里)处。由于其位于七条通路的交汇处,控制住该城的军队便可控制绝大部分瑞士的通路,以及经由莱茵河通向德国南部的道路。虽然参与部队规模较小,但是奥地利部队对于法军连续11小时的攻势为三支奥地利部队在苏黎世北部成功会合争取了时间,并直接导致了法军数日后的。 1799年5月中旬,霍茨及指挥的部队在格劳宾登隘口击退法军,奥地利由此从法国手中夺取了法属瑞士部分地区的控制权。在和史塔卡赫战役中击败了让-巴普蒂斯·儒尔当率领的2.5万人的后,卡尔大公率领的奥地利主力军经由沙夫豪森渡过莱茵河,准备与霍茨和的部队会合,包围苏黎世。 此时,指挥权都归属于安德烈·马塞纳的法属瑞士军队和多瑙河军团意图阻止奥地利三军会合。马塞纳从苏黎世派遣米歇尔·内伊和一只小型骑兵步兵混合部队在温特图尔阻截霍茨的部队。面对强攻,尽管双方损伤惨重,但奥地利军仍成功将法军逐出温特图尔高地。6月上旬,奥地利哈布斯堡军成功会合,卡尔大公进军苏黎世攻击法国据点,成功将法军驱赶至利马特河另一侧。.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温特图尔战役

战争列表 (1800年-1899年)

本表收录了1800年-1899年期间新近爆发或仍在持续的世界各地武装冲突和战争。.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战争列表 (1800年-1899年)

浪漫主义

浪漫主義(Romantik;Romantisme;Romanticism)是開始於18世紀德國的藝術、文學及文化運動,發生於1790年工業革命開始的前後。浪漫主義注重以強烈的情感作為美學經驗的來源,並且開始強調如不安及驚恐等情緒,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壯麗時所表現出的敬畏。浪漫主義是對於啟蒙時代以來的貴族和專制政治文化的顛覆,以藝術和文學反抗對於自然的人為理性化。浪漫主義重視民間藝術、自然以及傳統,主張一個根基於自然的知識論,以自然的環境來解釋人類的活動,包括了語言、傳統、習俗。浪漫主義受到了啟蒙運動的理念影響,也吸收了中世紀文化復古的藝術成分。 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裡發生的事件和其背後的意識形態也影響了浪漫主義運動。浪漫主義致力於宣揚那些在他們看來被忽略了的英雄個人所達成的成就,它正當化了個人的藝術想像力,並將其作為最重要的美學權威之一,突破了對於藝術的傳統定義。浪漫主義對於歷史和自然題材的強烈訴諸,便是形成這種理念的基礎。.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浪漫主义

斷頭台

斷頭台(Guillotine)是一種執行死刑的器具,用以將犯人的頭斬去。斷頭台由一個高的直立架和一塊刀片組成,而刀片則用繩索懸掛在頂部,當執行死刑時,刀片垂直墜落,頭從身體截斷。根據歷史記載,斷頭台起源於法國並且是該國執行死刑的最主要方法,特別是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在法國大革命之後,包括法國在內的多個國家也在使用斷頭台。在1981年法國廢除死刑前,以斷頭台斬首是該國執行死刑的唯一合法方式。.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斷頭台

施林根战役

在施林根战役中,由让·维克多·莫罗指挥的法国莱茵摩泽尔方面军和由奥地利卡尔大公指挥的奥地利军队交火,双方均宣称获得胜利。施林根村位于今天靠近德国的巴登-符腾堡、法国的上莱茵省和瑞士的巴塞爾城市州边境的罗拉赫县。 在法国大革命战争中,施林根对法兰西共和国和哈布斯堡奥地利双方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点。此地的控制权关系到西南德意志诸邦和莱茵河口的安危。10月20日莫雷从弗莱堡撤退,并将军队驻扎在山脊上。险要的地势可以防止卡尔大公从法军右翼发动侧袭。而法军左翼紧靠莱茵河以防止被包抄,法军中部位于一个直径7英里(11公里)的半圆形高地上,可以居高临下指挥,防守无懈可击。因此,卡尔大公决定直接全力攻击法军侧翼,使得双方都伤亡惨重。 尽管法军和奥军都同时宣称获胜,军事历史学家总的来说认为奥军取得了战略优势。但是,法军秩序井然地撤退,几天以后又在于南盖渡过莱茵河。維也納在政治上和外交上陷入混乱,浪费了卡尔大公已取得的战略优势,并让哈布斯堡王朝的军队陷入莱茵河畔的两场围城战中,未能增援此时亟需兵力的北意大利。战役结束后,维也纳为此建了一座纪念碑,巴黎凯旋门也记下了此战。.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施林根战役

旧制度

法国的旧制度(Ancien Régime)是法國歷史15到18世纪这段时期,从文艺复兴末期开始,直到法国大革命为止。旧制度标志着法蘭西王國的衰落,其结束代表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开始。这一时期也是現代史的发端。后期兴起的启蒙主义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兴起。 旧制度指的是法国由瓦盧瓦王朝到波旁王朝建立的影响法國政治及社会形态的贵族制系统,这套系统在法国大革命中瓦解。这套系统建立在三极之上:王权、教士和贵族。在这套系统裡,社会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天主教教士、第二等级貴族以及其它人组成的第三等级。.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旧制度

旺代戰爭

旺代戰爭(Guerre de Vendée)是法國大革命期間發生的保王黨反革命叛亂。也稱作旺代叛亂(Rébellion Vendéenne)。 旺代位於法國西部沿海,羅亞爾河以南。 1793年3月,反對30萬人徵兵令的農民蜂起,以法國西部旺代為中心逐漸擴大。但卻被巴黎的共和國政府視為反革命和保王黨起事,使在法國大革命戰爭期間苦戰的國民公會陷入危機。如同朱安黨人(Chouannerie)一般,由自封的天主教和皇家軍隊領導起事於盧瓦爾河北方,。 在獲得了他們的報酬後,旺代軍隊的缺陷變得更加明顯。從4月起,由於缺乏統一的戰略(或軍隊)展開防禦作戰,軍隊失去了凝聚力和其優勢。成功持續僅一段時間,五月初的及6月的,分別在Châtillon和Vihiers兩地取得勝利。在這一輪勝利之後,旺代轉向長期圍困南特,因缺乏足夠準備,功勢受到阻礙,反而給巴黎政府足夠的時間派遣更多的部隊和具經驗的將領。 共和國軍隊屠殺成千上萬的平民、共和國戰俘和同情革命者,但多數史家認為仍未達種族滅絕的程度。歷史學家François Furet評論,在旺代進行的綏靖,不僅展現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屠殺和破壞,而且還顯示出熱情是如此暴力,賦予當地大部分的地方特性......戰爭恰恰代表宗教傳統和民主革命的基礎之間,彼此存在深度衝突。 但是,1793年12月,保王黨在薩佛奈之戰敗北,有組織的抵抗就此結束。.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旺代戰爭

憲法號護衛艦 (IX 21)

憲法號護衛艦(USS Constitution,舷號IX-21)是美國海軍創立時建造的首批軍艦之一,也是目前美國海軍艦齡最長的現役軍艦。她是根據美國戰爭部長蒂莫西·皮克林草擬的命名指引命名,紀念美國憲法。 憲法號在1794年動工建造,並在1797年下水服役,隨即參與美法準戰爭和第一次巴巴里戰爭,保護遭受私掠的美國商船。1812年戰爭初期,憲法號立下顯赫戰功,先後在三場海戰單獨擊毀或俘獲四艘英國皇家海軍軍艦,且沒有受到嚴重傷害。這為憲法號贏得「老鐵殼」(Old Ironsides)的稱號。 1812年戰爭結束後,憲法號曾經派駐地中海和太平洋地區,並且在1843年進行環球航行。隨著風帆戰艦逐漸落伍,憲法號在1855年改裝為非戰鬥軍艦,直至1881年退役為止。由於憲法號艦體嚴重腐朽,維修費用高昂,海軍曾經考慮將憲法號用作靶艦擊沉,但消息曝光後引起美國公眾強烈反彈。經過數次公眾籌款和義賣,憲法號先在1907年改為博物館艦,再在1925年進入船塢全面翻修。1931年憲法號重新服役,並持續至今。 憲法號自1934年起就在波士頓對外開放。目前憲法號停泊於舊查爾斯頓海軍造船廠,也是「自由之路」的地標之一。憲法號本身仍由美國海軍管理,而附近的憲法號博物館(1976年開幕)則由私人機構營運。.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憲法號護衛艦 (IX 21)

执政官

執政官一詞是漢語對其他一些語言中許多性質非常不同的官職的對應翻譯。另外,宋朝诸如元丰改制之前的参知政事,元丰改制以后的尚书丞、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以及枢密院长贰官等副宰相之任也统称执政官。.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执政官

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戰爭是指拿破崙稱帝統治法國期間(1803年—1815年)爆發的各場戰爭,這些戰事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國勢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拿破崙戰爭實是從何時開始,到了今天還沒有共識。主要的有以下三種說法:.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拿破崙戰爭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拿破仑一世

拿破仑:全面战争

是一個回合制策略與即时战术的遊戲,由Creative Assembly製作,世嘉公司發行。它是《帝國:全面战争》的獨立資料片。由The Creative Assembly开发并由Sega为Microsoft Windows和Mac OS X发布。拿破仑于2010年2月23日在北美发布,在欧洲发布2月26日。这个游戏是“全面战争”系列中的第六部独立部分。游戏在欧洲,北非和中东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期。玩家扮演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的角色,或他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在一个回合制的活动地图上,并参与随后的战斗实时。 拿破仑从视频游戏评论家得到了总体有利的评论。评论称赞游戏的视觉效果,故事驱动的广告系列和新的游戏功能。一些评论家批评游戏的弱AI,高系统要求,其范围有限 - 而其他人认为拿破仑过于类似于帝国,其系列中的前身。部分玩家认为拿破仑全面战争的战略地图过小,建议开发商加入北非局部的地图以增加游戏性。 一个全新的运动,半岛运动,于2010年6月25日作为可下载内容发布。它后来被零售作为帝国和拿破仑全面战争 - 2010年10月2日的年度游戏版本的一部分发布。 Feral Interactive于2013年1月28日发布了包含半岛运动和其他单元包的Mac OS X游戏版本。它是于2013年7月3日在Mac上发布的。 法国演员StéphaneCornicard为拿破仑·波拿巴提供了原作的英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版本的演唱。計劃將于2010年2月26日發售,公佈的有三種版本:標準版、帝國版和皇帝版(只適用于澳大利亞地區)。.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拿破仑:全面战争

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时代是欧洲和法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体涵盖了法国大革命的第四和最后一个阶段(法国大革命的第一阶段是国民大会时期,第二阶段是国民立法议会时期,第三阶段是督政府时期)。其大致始于拿破仑·波拿巴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建立法国执政府,终于百日王朝期间的滑铁卢战役。此后维也纳会议即召开,欧洲版图又恢复到大革命之前。拿破仑带领法国走出革命和战争的焦土,重新实现了政治稳定;其与罗马天主教廷达成和解,废除了国民公会制定的许多激进宗教政策,并在1804年颁布了《民法典》——这部法典确认所有男性成年公民的政治和法律地位平等,并且建立起个人不再依靠出身而是更多依靠自身教育、职业的努力来取得成功的一个唯才是举的社会。民法典还承认了国民大会的许多温和的政策,撤回了由过度激进的国民公会通过的政策。但法典也承认了家长制,这使得妇女和儿童都成为其男性家长的从属。 拿破仑在积极整顿国内事务的同时,也试图在整个欧洲范围建立起自己的权威:他的军队征服了意大利和西班牙,占领了许多岛屿,并且迫使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与法国结盟,后者也被迫接受了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但英国从始至终反对法国的霸权,未曾屈服于拿破仑。 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解体于1812年,当时拿破仑决意入侵俄国,但却低估了其部队可能遭遇的挑战。拿破仑确信沙皇正在与英国密谋,因此亲自率领 60 万大军远征莫斯科,并在莫斯科近郊的博罗季诺击败了俄军。但沙皇早已撤离并烧毁了莫斯科,这使得拿破仑的庞大军队既得不到充分的补给,也没有躲避寒冬的营地。拿破仑只得下令撤退,但俄罗斯的严冬和俄军无休止的骚扰击垮了他的军队,最后只有3万人的部队成功回到法国。各国重新结成反法同盟,终于在1814年攻克巴黎迫使拿破仑退位。1815年拿破仑复辟,反法同盟旋即重新成立,拿破仑又在滑铁卢被以英国为首的联军部队最终击败。.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拿破仑时代

拉策堡

拉策堡(德语:Ratzeburg)是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一座城市,也是劳恩堡县的县治所在。.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拉策堡

拉菲特街

拉菲特街(Rue Laffitte)是巴黎第九区的一条街道,附近的地铁站为黎塞留-杜罗站和洛雷特圣母院站。 这条街开辟于1771年,介于意大利大道和普罗旺斯街之间。它的原名是阿图瓦街(Rue d'Artois),得名于阿图瓦伯爵,国王路易十六的弟弟, 即后来的法国国王查理十世。但是在1792年,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伯爵移居到法国之外,街道更名为赛鲁迪街(Rue Cerutti)。朱塞佩赛鲁迪是一位意大利作家,住在这条街与意大利大道交界的一座房屋内。他原是一名耶稣会会士,后来成为共和党人,并当选为法国国民议会议员。他为米拉波写的悼词。他死于同一年(1791年),这条街又以他重新命名。 拿破仑三世于1808年4月20日出生在该街15号。 波旁复辟以后,这条街的名字被改回阿图瓦街。1826年,这条街延伸到洛雷特圣母院街(Rue Notre-Dame-de-Lorette)。法国金融家和政治家雅克·拉菲特 (1767年至1844年)在27号拥有公馆。1830年7月30日,他和阿道夫·梯也尔和拉法耶特侯爵参加了法国七月革命:他们将路易-菲利普一世推上王位。由于国王查理十世允许士兵射击平民,因为他们担心,共和将导致混乱和对外战争。1830年十二月,拉菲特出任法国总理,这条街遂以他命名。拉菲特与雨果都曾住在以本人命名的街上。 在这条街的起点,与意大利大道或奥斯曼大道的交界处,有圣心圣殿的一个有趣的景观:似乎是在洛雷特圣母院教堂顶部.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拉菲特街

曼圖亞圍城戰 (1796年-1797年)

曼圖亞圍城戰發生於1796年7月4日至1797年2月2日(中間有一短暫的停火期),拿破崙一世領導的法國軍隊包圍並封鎖了於曼圖亞的一大批奧地利駐軍,持續多月,最後奧軍投降。奧地利在此次戰役中的挫敗及嚴重傷亡間接導致其在1797年求和。此戰役是法國大革命戰爭的一部份,在第一次反法同盟期間發生。交戰地曼圖亞位於意大利的倫巴底地區,在明喬河畔。 把奧地利軍隊逐出意大大利的西北和中北地區後,法國在1796年6月開始把目光投向曼圖亞的堡壘上。七月底,新的奧地利指揮官達戈貝爾特·馮·維爾姆澤率領軍隊南下,援救Josef Franz Canto d'Irle的堡壘。是次行動成功,逼使法軍放棄圍城。然而,奧軍於其後的洛納托及卡斯蒂廖內之戰之戰中落敗,維爾姆澤被逼撤退,只好以食物和駐軍加強堡壘的防禦。維爾姆澤退至阿迪傑河以北後,計劃把軍隊主力經布倫塔河畔的山谷移至巴薩諾。不過,拿破崙一次極為大膽的行動擊潰了保羅·達維多維奇的掩護軍,跟隨維爾姆澤到布倫塔山谷。拿破崙有了九月初在巴薩諾擊敗奧軍的經驗,嘗試清剿維爾姆澤的軍隊,但未能成功,卻把軍隊追逐到曼圖亞。結果,曼圖亞的駐軍增至三萬人,但與外界的援助被切斷,士兵開始死於疾病與飢餓。.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曼圖亞圍城戰 (1796年-1797年)

1801年教務專約

1801年教務專約(Régime concordataire français)簽訂者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執政拿破崙與羅馬天主教会教宗庇護七世,簽定時間為1801年7月15日。於巴黎和羅馬兩地分別簽訂的該條約,恢復法國大革命之前的教廷地位,並加入優惠天主教於法國發展的法律。1905年,法國政府以政教分離為由,廢除該專約。.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1801年教務專約

3月21日

3月2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80天(闰年第81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5天。.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3月21日

5月19日

5月1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39天(闰年第140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6天。.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5月19日

9月22日

9月22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65天(闰年第266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00天。.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9月22日

9月5日

9月5日是阳历年的第248天(闰年是249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17天。 在英國和北美十三州等英國屬地,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沒有9月5日。.

查看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9月5日

亦称为 法國第一共和,法國第一共和國。

圖爾寬戰役分點喬治三世呂內維爾條約傑瑪佩斯戰役傀儡政權哈布斯堡尼德兰八月十日事件公民投票共和国广场 (巴黎)共和国列表勃兰登堡门国民公会现代法国玛丽·安托瓦内特獅虎督政府第一共和国第一次反法同盟第一次迪哥戰役第二次反法同盟第二次圣伊尔德丰索协约第二次百年战争米歇尔·内伊约瑟夫·富歇维克多·雨果罗马共和国 (18世纪)美法短暂冲突義大利共和國 (拿破崙時代)热月政变瑞士無套褲漢香港歷史年表马伦哥战役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高卢雄鸡让-贝德尔·博卡萨让-雅克·雷吉斯·德·冈巴塞雷斯讓-安多許·朱諾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路易十六黑森傭兵胡赫斯特戰役 (1800年)阿道夫·梯也爾蒙多維戰役至上崇拜里沃利會戰金字塔戰役若阿尚·缪拉英格蘭王室對法國王位的主張雷加米埃夫人雅各宾专政雅各宾共和国雅各賓俱樂部Swatch網際網路時間XYZ事件椎實螺屬正步比利时历史波旁王朝波拿巴皇朝法國共和曆法國革命軍法國歷史法兰西共和法国法国历史年表法国君主列表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年表法国大革命战争法国人的皇帝法国国徽法国国旗法国王冠珠宝法国总理列表法瑪斯戰役法蘭西王國法蘭西王國 (1791–1792)洛迪战役温特图尔战役战争列表 (1800年-1899年)浪漫主义斷頭台施林根战役旧制度旺代戰爭憲法號護衛艦 (IX 21)执政官拿破崙戰爭拿破仑一世拿破仑:全面战争拿破仑时代拉策堡拉菲特街曼圖亞圍城戰 (1796年-1797年)1801年教務專約3月21日5月19日9月22日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