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河內郡 (中國)

指数 河內郡 (中國)

河内郡,是漢代畿郡、名郡,位於今日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東西部。 中國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戰國時河內為魏國領土。秦末民变时司馬卬被項羽封為殷王,都城在河內。漢高祖即位時設置殷國,次年改名為河内郡,位於太行山東南與黃河以北。與河東郡、河南郡合稱三河,领县十六:汲县、共县、林虑县、获嘉县、修武县、野王县、州县、怀县(郡治)、平皋县、河阳县、沁水县、轵县、山阳县、温县、朝歌县、武德县。漢武帝時,河內郡守王溫舒“令郡具私馬五十疋為驛,自河內至長安”,可知河內當時有大量養殖牲畜。 西漢官員在河內推動了許多防洪工程。西漢末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和基本經濟區,已從關中轉移到河內一帶。光武帝劉秀起兵,把河內委托給最信賴的部下寇恂,令他準備和轉運軍糧。.

337 关系: 劉祐 (東漢)劉靈助劉茂 (中山王)南北朝行政區劃司隶校尉司隸校尉部司馬南弟司馬天流司馬孚司馬子文司馬定國司馬尚之司馬岐司馬師司馬京司馬廣德司馬令姬司馬延祚司馬休之司馬俞生司馬儁司馬元顯司馬兆司馬祐 (汝南王)司馬祗司馬筠司馬瑋司馬炎司馬瓌司馬申司馬無忌司馬芝司馬隨司馬芳司馬遹司馬遜司馬遵 (武陵王)司馬道子司馬道生司馬裕司馬褧司馬馗司馬騰司馬該司馬謨司馬軌司馬茂英司馬郁司馬鑒司馬肜...司馬量司馬耽司馬陵司馬虓司馬暠司馬恢司馬恬司馬榦司馬機司馬氏專權司馬永祚司馬洪司馬消難司馬演司馬朏司馬朱生司馬朗司馬文思司馬攸司馬整司馬承 (譙王)司馬景度司馬晃 (下邳王)司马卬司马叔道司马奇司马姓司马崇 (西晋)司马幼之司马仲明司马彦邕司马喜 (西晋)司马准司马元兴司马矩司马灵寿司马祐 (安平王)司马纮司马统司马缉 (中山王)司马缉 (高阳王)司马翼司马直安司马遵之司马衡司马颖司马颙司马诩司马贞司马越司马范司马钧司马邕司马金龙司马柔之司马恢之 (丹阳尹)司马恢之 (高密王)司马恂 (三国)司马权司马楚之司马楙司马殷司马昭司马昙之司马济司马斌司马懿司马承 (武邑王)司马景之司马景和吴起向秀向長吕布吕嘉 (南越国)夏朝失蹤者姚弋仲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官渡之战安阳市宋均宋朝行政區劃寇赞寇恂山谦之山涛常何常无名东夷东汉与羌的战争东汉行政区划三国志人物列表三国行政区划三河平姓于姓二王三恪五胡乱华建兴郡 (西燕)伊阙之战张宠则张导张延 (汉朝)张禹 (西汉)张歆張玄 (君夏)張燕 (東漢)張衡 (隋朝)張楊 (東漢)張武 (郎中令)張春華張承 (張範之弟)徐商徐晃後趙州郡列表修武县北徐州北齊行政區劃刘备刘宝刘聪刘辉 (北魏)刘歆嵇康周亚夫周勝之周朝周景 (東漢)呂護傰宗傅喜唐肅宗唐朝行政区划冯异冀州 (九州)八王之乱公孫度元劭元天穆元徽 (城阳王)元略 (東平王)元萇元豫元鷙元鸾元通元澄前241年前273年前燕石建石德石勒石美人 (刘邦)石慶王匡 (东汉)王允王莽改制王象王齕王溫舒秦始皇秦漢三國地方政權君主列表秦朝秦朝行政区划窦延祚管輅繆尚翟義田仁焦作市牟長白起韩会韩歆韓浩获嘉县荀緯项羽十八诸侯列表西門豹西汉行政区划西漢經學傳承列表西晋馬賢馬棱討伐董卓之戰許負高善德 (公主)高聪高显 (北魏)謝躬魏郡魏滕 (三国)賈彊趙子趙德芳趙黑趙昌 (西漢)鹤壁市黑山軍齊郡茹姓郝萌郭解郭默都畿道阮侃阿倍仲麻呂赵建德赵俱赵咨 (曹魏)赖姓薛洪藥崧董昭邵郡蔡義蔡茂金俗长平之战苟姓苏姓苏茂 (汉朝)虞妃 (魏明帝)陈遵陈郡殷氏陆姓陆琇柳元景息夫躬李密 (西晋)李商隐李琰之李禹李遐 (北魏)李胤杨俊 (三国)東海郡杜喬 (東漢)杜甫杜詩 (東漢官員)杜淹楊端和楊津 (北魏)楚漢之際諸侯疆域樊准殷州 (漢趙)殷国 (楚汉战争)段秀實毛修之毛嘉毛曾氏族志汲黯河南郡河内 (消歧义)河內郡淳于姓渭河平原溫璋漢趙州郡列表漳水十二渠持至尸逐侯單于朝歌郡朱儁會稽郡明悼毛皇后济源县新乡市方悅懷姓懷縣慕容垂慕容儁曹褒 (东汉博士)曹魏曹魏行政區劃曹操晉朝司州行政區劃晉朝行政區劃晋恭帝晋朝110年代111年14年269年 扩展索引 (287 更多) »

劉祐 (東漢)

劉祐,一作劉佑,字伯祖,中山郡安國縣(今河北省安國市)人,東漢大司農、八俊之一。.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劉祐 (東漢) · 查看更多 »

劉靈助

劉靈助(),北魏燕郡人。师事刘弁,喜好阴阳占卜,但是粗疏无赖,常去往在燕恆之界,有时负贩,有时劫盗,在市集占卜。后从代地至秀容,为尔朱荣部下。尔朱荣信卜筮,刘灵助所占屡中,遂被尔朱荣亲信,为尔朱荣府功曹参军。 528年,尔朱荣在河阴之变屠害王公卿士。当时奉车都尉卢道虔兄弟也在行宫,刘灵助以卢道虔同乡,卫护他,于是朝士和范阳卢氏免害者数十人。尔朱荣入京,拜刘灵助光禄大夫,封长子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不久进爵为公,增邑通前千户。从尔朱荣讨擒葛荣,为散骑常侍、抚军将军、幽州刺史。又从大将军、上党王元天穆讨邢杲。当时幽州流民卢城人最凶捍,遂令刘灵助兼尚书,军前慰劳。529年,元颢入洛,元天穆渡河。刘灵助在太行会见尔朱荣。将攻河内郡,刘灵助占筮:“未时必克。”当时已到正午,士卒疲怠,刘灵助说:“时间到了。”尔朱荣击鼓,将士腾跃,克陷河内。后来魏孝庄帝诏刘灵助占筮元颢之败亡。刘灵助说:“十八、十九间必当破贼。”果如其言。皇帝还宫,命劉靈助领幽州大中正,寻加征东将军,增邑五百户,进爵为燕郡公,诏赠其父劉僧安为幽州刺史。又兼尚书左仆射,在濮阳、顿丘慰劳幽州流民,然后率民北还。与都督侯渊等在蓟讨灭葛荣余党韩娄。加车骑将军,又为幽、平、营、安四州行台。 530年,尔朱荣死,魏孝庄帝也被杀。刘灵助自号燕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行台,为孝庄帝举义兵,言刘氏当王,画桃木为符书,作诡道厌祝之法。很多人相信。当时河西人纥豆陵步籓举兵逼晋阳,尔朱兆屡战不利,刘灵助说:“尔朱自然当灭,不须我兵。”幽、瀛、沧、冀四州跟从刘灵助的百姓,夜晚举火为号,不举火的村子被屠杀。531年三月,率众到博陵郡安国城,与叱列延庆、侯渊、尔朱羽生大战,战败被擒,在定州被斩,传首洛阳,支解其体。刘灵助常说:“三月末,我必入定州,尔朱亦必灭。”最后刘灵助真的三月被擒获到定州,高欢532年闰二月在韩陵山灭尔朱兆。533年,赠刘灵助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幽瀛冀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开府仪同三司、幽州刺史,谥号恭。子刘宗辉,袭爵,兴和年间开府,北齐受禅,例降封爵。.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劉靈助 · 查看更多 »

劉茂 (中山王)

刘茂(),汉荆州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为刘汉宗室,泗水王刘歙的堂弟,东汉建立后获封中山王。.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劉茂 (中山王) · 查看更多 »

南北朝行政區劃

南北朝行政区划,南北朝行政区划都实行州、郡、县三级区划,和东晋一样,南北朝政权将自己没有统治的州郡也常常在境内设置。南朝将东晋的侨州郡县实施土断,使其州郡领有实地,户籍和赋役与一般州郡县相同。在6世纪南梁和北魏设置州的数量越来越多,导致州的实质与汉晋时代的郡基本相同。最终隋朝改州、郡、县三级区划,为州(郡)、县两级区划。.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南北朝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是中国西汉、东汉、和西晋等朝代中的一个監察官職,其职责原本在于监督朝内的大臣與皇亲国戚,以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风、河東、河南、河内和弘農等七个郡的官员。司隸校尉的職權範圍與刺史相似,但是刺史是监督地方上的官员,而司隶校尉是监督中央的官员,因此在地位上高於刺史。 东汉时,司隶校尉部成为正式行政区,治所在首都雒陽,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和陕西渭河平原,是东汉十三州之一,曹魏後改称司州。西晋沿用,仍治都城洛阳。 漢靈帝時,改刺史為州牧,州牧成為一級地方行政長官,職權在郡太守之上,掌握一州軍政大權,同時司隸校尉也成為中央地區的警備司令和民政長官,影響力比以往更加顯著,与朝内的尚书令、御史中丞等具有一样的地位。 东晋則由於失去華北領土,因此废除了司隶校尉这个职位。.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隶校尉 · 查看更多 »

司隸校尉部

司隸校尉部,始設於漢朝,其行政長官為司隸校尉,西漢時為朝廷的監察官,為中央地區的警備司令和民政長官,職責原本在於監督朝內的大臣與皇親國戚,西漢末年兼及京都附近的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河東、河南、河內和弘農等七個郡的官員。東漢時,司隸校尉部成為正式行政區,司隸校尉成為一級地方行政長官,並列為東漢十三州之一。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年)以後省,其屬郡歸屬雍州、冀州和豫州。.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隸校尉部 · 查看更多 »

司馬南弟

司马南弟(),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晋明帝司馬绍之女,封为庐陵公主。 司马南弟嫁给了刘惔,袁乔有一次去拜访刘惔,刘惔在里屋睡觉还没起来。袁乔就因此作诗嘲笑他道:“角枕粲文茵,锦衾烂长筵。”引用《诗经·唐风·葛生》嘲弄晋献公的典故嘲弄刘惔。司马南弟看到诗后非常愤怒的说:“袁羊真是有古人狂妄的风格!” 升平元年(357年),司马南弟还未下葬,她的侄子晋穆帝符问太常,冬至小会应该不应该作乐。博士胡讷奏议说:“国君对于卿大夫,接近卒哭时不奏乐,庐陵公主又是陛下的骨肉之亲,应当撤去音乐。”太常王彪之说:“考查晋武帝的诏书,举哀三日的人三旬后才奏乐,举哀一日的人三日后奏乐。泰始十年(274年)春长乐长公主去世,太康七年(286年)秋扶风王司马骏去世,晋武帝都是高声号哭三天而已。晋元帝中兴建立东晋后,更参与讨论不改变这项制度。如今小会应该作乐。”朝廷对两种奏议竟然不知该如何取舍。.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南弟 · 查看更多 »

司馬天流

司馬天流,东晋皇子,河內溫縣人。晉简文帝司馬昱的第六子。.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天流 · 查看更多 »

司馬孚

司馬孚(),字叔達,河内郡温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温縣)人,西晉宗室,晉宣帝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曾歷任魏朝要職,如司空、太尉,最後官至曹魏太傅。西晉建立後封安平王,任太宰。.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孚 · 查看更多 »

司馬子文

司马子文(),本名可能为炳、昞或秉,字子文,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西晋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平献王司马孚第九子,晋朝宗室。因本名犯唐世祖讳,在唐朝成书的《晋书》中被写作司马景。.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子文 · 查看更多 »

司馬定國

司馬定国,西晋宗室,河內郡溫縣人。 司馬昭第四子,晋武帝司马炎同母弟,母亲王元姬。他早早夭折,年三岁去世。咸宁初年追加封谥辽东悼惠王,二哥齐王司马攸以长子司马蕤为嗣。司马蕤薨,子司马遵嗣位。.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定國 · 查看更多 »

司馬尚之

司馬尚之(),字伯道,河內溫縣人。晉朝宗室。官至前將軍、豫州刺史。曾為朝廷對抗王恭等人和孫恩的起事,協助守護建康。後在討伐桓玄時被其所敗,不久被殺。.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尚之 · 查看更多 »

司馬岐

司馬岐(),表字不詳,河內溫縣人(今河南溫縣)。大司農司馬芝之子,三國時曹魏官員。.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岐 · 查看更多 »

司馬師

司馬師(),字子元,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三國時期魏國後期權臣,官至大將軍。西晉開國君主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司馬懿與張春華的長子,司馬昭的兄長。繼承父權后,先肅清內亂,又打敗東吳的諸葛恪,成功削弱他國國力並控制魏國政權。以高平陵之变有功而获封長平鄉侯,司马懿故后袭封舞陽侯。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在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后不久病逝,魏朝谥舞阳忠武侯。司馬昭受封晉王後,追尊谥为晉景王;司馬炎登位後,追尊为世宗景皇帝。.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師 · 查看更多 »

司馬京

司馬京,字子佐,西晋宗室,河內溫縣人。司馬懿第六子,伏夫人所生(同母兄弟為司馬亮、司馬伷、司馬駿)。曹魏末以公子(司马懿追封公爵)赐爵清惠亭侯。年二十四薨逝,追赠射声校尉,以司马昭子司馬機为嗣。.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京 · 查看更多 »

司馬廣德

司馬广德,西晋宗室,河內郡溫縣人。 司馬昭第五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同母弟,母王元姬。年二岁去世。咸宁初追加封谥广汉殇王,二哥齐王司马攸以第五子司马赞继封。司马赞去世,司马攸以第二子司马寔承嗣司马广德。.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廣德 · 查看更多 »

司馬令姬

司马令姬,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北周静帝宇文阐皇后,父荥阳公司马消难。.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令姬 · 查看更多 »

司馬延祚

司馬延祚,字大思,西晋宗室,河內溫縣人。 司馬昭第九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弟弟,史书没有记录他母亲的姓氏。年幼时有笃疾,不任封爵。太康初年,晋武帝下诏:“弟祚早孤无识,情所哀愍。幼得笃疾,日冀其差,今遂废痼,无复后望,意甚伤之。其封为乐平王,使有名号,以慰吾心。”不久去世,无子。.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延祚 · 查看更多 »

司馬休之

司馬休之(),字季預,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朝宗室,譙王司馬恬的第三子。在晉官至平西將軍、荊州刺史。曾先後因國亂而出奔南燕及後秦,在後秦為劉裕所滅後,轉投北魏。.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休之 · 查看更多 »

司馬俞生

司馬俞生,东晋皇子,河內溫縣人。晉简文帝司馬昱的第二子,皇后王簡姬所生,与思世子司馬道生同母。其父在司馬俞生出生的时候并不是皇帝,而是会稽王(琅邪王),司馬俞生幼年夭折,没有封爵。371年,桓温废黜皇帝司马奕,拥立五十二岁的司马昱为皇帝。次年,司马昱去世,司馬俞生的兄弟司马曜即位,为晋孝武帝。.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俞生 · 查看更多 »

司馬儁

司馬--(),字元异,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东汉大臣。 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征西將軍,父亲司馬量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 司馬--博学好古,倜傥大度。身高八尺三寸,腰带十围,仪态魁岸,与众不同,乡党宗族都依附他。為潁川郡(今河南禹州)太守。儿子司馬防,孙子司马懿。.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儁 · 查看更多 »

司馬元顯

司馬元顯(),字朗君,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晉朝宗室,會稽王司馬道子之長子,东晋晚期权臣,受封為會稽王世子。官至驃騎大將軍。司馬元顯自隆安三年起至元興元年的三年間曾經一度執掌東晉政權,但期間叛民孫恩連年入侵當時朝廷唯一能直接控制的三吳地區,戰事不息,而司馬元顯仍貪腐不已,國庫空虛下仍聚斂錢財之餘亦驕傲自大,信任身份奉承自己的小人,敗壞朝政。及後司馬元顯討伐桓玄,倚靠了北府軍將領劉牢之,然而劉牢之因擔心助司馬元顯擊敗桓玄後將不為對方所容,於是不戰而降。司馬元顯不能抵抗桓玄,終敗於桓玄並被其所殺,桓玄亦因而結束了晉安帝繼位以來司馬道子與司馬元顯父子掌政的局面,自掌朝政,終令其成功篡奪晉室,建立桓楚政權。.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元顯 · 查看更多 »

司馬兆

司馬兆(),字千秋,西晋宗室,河內溫縣人。 司馬昭第三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同母弟,母王元姬。年十岁而夭。晋武帝即位,下诏:“亡弟千秋,少聪慧,有夙成之质,不幸早亡,先帝先后特所哀愍。先后欲绍立其后,而竟未遂,每追遗意,情怀感伤。其以皇子景度为千秋后,虽非典礼,亦近世之所行,且以述先后本旨也。”于是追加司马兆封谥城阳哀王。司马景度以泰始六年(270年)薨,晋武帝再以第五子司马宪继哀王后。司马宪薨,晋武帝再以第六子司马祗为东海王继哀王后。司马祗去世后,咸宁初年,晋武帝又封第十三子司马遐为清河王,以继司马兆后嗣。.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兆 · 查看更多 »

司馬祐 (汝南王)

司馬祐(),字永猷,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追尊晋宣帝司马懿曾孙,太宰、录尚书事、汝南文成王司马亮之孙,屯骑校尉、汝南怀王司马矩之子,晋朝宗室、官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祐 (汝南王) · 查看更多 »

司馬祗

司馬祗(),字敬度,西晋皇子,河內溫縣人。晉武帝司馬炎第六子。.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祗 · 查看更多 »

司馬筠

司马筠,南朝学者,字贞素,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皇室后裔。 司马筠早年丧父贫寒,好学不辍。长大后,博通经籍,精通《三礼》。在南齐历任奉朝请,王府行参军。梁朝建立,司马筠为暨阳县令,有政绩。转任为尚书祠部郎,参与制定礼仪。官至尚书左丞、始兴内史,在官任上去世。.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筠 · 查看更多 »

司馬瑋

司馬瑋(),字彥度,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晉武帝司馬炎第五子,晉惠帝司馬衷之弟,是西晉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瑋 · 查看更多 »

司馬炎

晉武帝司馬炎(),字安世,河内郡温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晉朝開國皇帝,諡號武皇帝。 曹魏权臣司马昭长子,魏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丙寅,晋王、相国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即位為帝,定有天下之号曰晉,改年號泰始。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 太康元年(280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苛,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賈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但灭吳后,逐渐怠惰政事,沉迷女色,扩充后宫,荒淫无度。 鑒於曹魏宗室力量薄弱才讓其父祖有機可乘,因此他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炎 · 查看更多 »

司馬瓌

太原烈王司馬瓌(),字子泉,司州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西晉宗室,晉宣帝司馬懿三弟安平獻王司馬孚的第六子。.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瓌 · 查看更多 »

司馬申

司馬申(),字季和,河內溫縣人《陳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三》:司馬申字季和,河內溫人也。祖慧遠,梁都水使者。父玄通,梁尚書左民郎。申早有風概,十四便善弈棋,嘗隨父候吏部尚書到溉,時梁州刺史陰子春、領軍朱异在焉。子春素知申,即於坐所呼與為對,申每有妙思,异觀而奇之,因引申遊處。梁邵陵王為丹陽尹,以申為主簿。屬太清之難,父母俱沒,因此自誓,菜食終身。《南史·卷七十七·列傳第六十七》:司馬申,字季和,河內溫人也。祖慧遠,梁都水使者。父玄通,梁尚書左戶郎。申早有風鑒,十四便善弈棋。嘗隨父候吏部尚書到溉,時梁州刺史陰子春、領軍朱異在焉,呼與棋。申每有妙思,異觀而奇之,因引申遊處。太清之難,父母俱沒,因此自誓,擔土菜食終身。,南梁、南陳官员。 司馬申的祖父司馬慧遠是南梁的都水使者;父親司馬玄通則是南梁的尚書左民郎。司馬申年少有風度氣概,十四歲就擅長圍棋,曾跟隨父親侍候吏部尚書到溉,其時梁州刺史陰子春、領軍朱異在場。陰子春熟悉司馬申,於是叫他一同下圍棋,他每次有妙著,朱異觀看而覺得奇異,因此帶他遊歷。南梁邵陵王蕭綸出任丹陽尹,起用司馬申為主簿。太清之難時父母去世,因此決心終身只吃菜。梁元帝承制,他擔任開遠將軍,遷為鎮西外兵記室參軍。侯景入侵郢州,他隨同都督王僧辯據守巴陵,進獻的策略都有效用用。王僧辯驚歎:「馳騁戰場未必是這小子的所長,若要他安撫民眾守城,一定會有功績。」王僧辯討伐陸納時司馬申在軍中,這時敵軍突然到達,王僧辯部下後退,他自身掩護王僧辯,用楯遮住前進,會合裴之橫的救兵,敵軍於是退卻,王僧辯對司馬申笑說:「仁者必有勇,不是假的!」除授散騎侍郎,到紹泰初年遷任儀同侯安都的從事中郎。 陳霸先受禪建立南陳,司馬申獲授臨川王陳蒨的諮議參軍。天嘉三年(562年)遷任征北諮議參軍,兼廷尉監。兩年後(564年),除授鎮東諮議參軍,兼任起部郎,外任為戎昭將軍、江乘縣令,任內有政績。之後他入朝出任尚書金部郎,遷左民郎,因公事免任。太建初年,朝廷起用他為貞威將軍、征南鄱陽王陳伯山的諮議參軍。太建九年(577年),擔任秣陵縣令,在職期間有清正能幹的名聲,有白雀築巢在縣庭。任滿不久擔任東宮賓客,又兼東宮通事舍人,轉遷員外散騎常侍,仍然為東宮通事舍人如故。陳叔陵叛亂,事情不成功就佔據東府,司馬申趕快傳召右衛蕭摩訶率兵來到殺死陳叔陵,進入城中沒收陳叔陵府庫,陳後主十分嘉獎他,因功獲授太子左衛率,封文招縣伯,食邑四百戶,兼任中書通事舍人。很快遷為右衛將軍,加通直散騎常侍。 其後他因病回家,加散騎常侍,仍然為右衛、舍人。至德四年(586年)去世,陳後主很傷心,追贈為文招縣侯,增邑到五百戶,諡忠;又給與一套朝服,一襲衣服,並協助喪事。陳後主又為他寫下墓誌銘,內容悲伤凄切,可見他十分寵幸司馬申。 司馬申侍奉南陳三朝皇帝,掌管機密,軍國大事都能立刻判斷;但他也因此作威作福。他個性狠心,喜歡寫匿名信誹謗忠直的人,朝臣沒有不受害的人;參與謀略時會對外宣稱時自己的力量,部門機密往往也會洩露。他也果斷勇敢,善於應對,觀察人的臉色。背逆自己的人一定秘密詆譭;親近自己的人會找機會機舉薦。於是朝廷內外都依從他的喜好。尚書右僕射沈君理去世,朝廷議論以毛喜代替出任。司馬申憂慮毛喜會參與朝政,就向陳後主詆譭毛喜:「毛喜是我的妻兄,宣帝時稱陛下有酒德,需要逐去宮臣,陛下忘記了嗎!」結果毛喜被廢錮。他又與施文慶、李脫兒结党营私,进谗言杀害傅縡,奪取任忠部隊給蔡徵、孔-范-,令朝廷文武解體,南陳覆滅。他曾在尚書下省睡覺,有小鳥啄他的嘴,血流到地下,當是的人認為是他以為誹謗忠賢的報應。他的兒子司馬琇嗣爵,官至太子舍人。.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申 · 查看更多 »

司馬無忌

司馬無忌(),字公壽,河內溫縣人。晉朝宗室,譙王司馬承之子。曾參與平滅成漢的戰爭。.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無忌 · 查看更多 »

司馬芝

司馬芝(),字子華,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員。為官執法嚴明,秉公行事。.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芝 · 查看更多 »

司馬隨

司馬隨(),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曹魏中郎司马进之孙,西晋谯刚王司马逊之子,晋朝宗室。.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隨 · 查看更多 »

司馬芳

司马芳杨励三 《司马芳残碑》 《文物》 1965年 第9期(),字文豫,《三国志注》及《晋书》则记载名防,字建公《三国志注·魏书十五·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司马彪《序传》曰:朗祖父俊,字--,博学好古,倜傥有大度。长八尺三寸,腰带十围,仪状魁岸,与众有异,乡党宗族咸景附焉。位至颍川太守。父防,字建公,性质直公方,虽间居宴处,威仪不忒。雅好汉书名臣列传,所讽诵者数十万言。少仕州郡,历官洛阳令、京兆尹,以年老转拜骑都尉。养志闾巷,阖门自守。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年七十一,建安二十四年终。有子八人,朗最长,次即晋宣皇帝也。,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芳 · 查看更多 »

司馬遹

司馬遹(),字熙祖,小字沙门。河内郡溫縣人。晉惠帝司馬衷的庶子,也是唯一的儿子。母謝玖。290年,晉惠帝即位後冊立其為皇太子。後來在300年被皇后賈南風陰謀廢黜,數月後更被殺害,後獲追頒諡號為愍懷太子。.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遹 · 查看更多 »

司馬遜

司馬遜(),字子悌,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曹魏中郎司馬進之子,晋朝宗室、官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遜 · 查看更多 »

司馬遵 (武陵王)

司馬遵(),字茂遠,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朝宗室,晉元帝孫,武陵王司馬晞三子。官至太保。.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遵 (武陵王) · 查看更多 »

司馬道子

司馬道子(),字道子,河內溫縣人。東晉宗室,簡文帝子,孝武帝親弟。初封琅邪王,後徙封会稽王。司馬道子在孝武帝朝是與皇室血緣最近的一支,在當時被委以朝政大任,又排擠當國的陳郡謝氏士族,皇族權力得以提升。然而孝武帝和司馬道子皆嗜酒,司馬道子亦任用小人,致令朝政漸見敗壞;而孝武帝信任的臣下亦有不齒於司馬道子黨眾的人,兩派之間矛盾造成主相之間的鬥爭。孝武帝死後,司馬道子輔政掌權,繼續任用王國寶等寵臣,招來王恭發兵討伐。司馬道子雖然屈服,但仍以司馬尚之和王愉等人試圖抗衡,卻招來王恭第二度討伐,最終倚靠兒子司馬元顯平定。及後政事皆由司馬元顯掌握,司馬道子則沉溺於酒醉之中。司馬元顯最終敗於桓玄,司馬道子亦遭流放,不久被殺。.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道子 · 查看更多 »

司馬道生

司馬道生,字延长,东晋皇子,河內郡溫縣人。晉简文帝司馬昱的长子,王简姬所生,与司馬俞生同母。司马昱为会稽王,立司马道生为世子,拜散骑侍郎、给事中。司马道生性疏躁,不修操行学业,多失礼度,最后以幽废而卒,时年二十四,无后嗣,追封会稽思世子。其弟晋孝武帝即位,曾在白天看见司马道生及临川献王司马郁,司马郁说:“大郎饥乏辛苦。”说完就不见了。孝武帝伤感,于是以西阳王司馬羕玄孙司马珣之为他的后嗣。司马珣之历任吴兴太守。刘裕伐关中,以为谘议参军。司马珣之以宗室与梁王司马珍之都被刘裕所害。.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道生 · 查看更多 »

司馬裕

司馬裕(),字濬度,西晋皇子,河內溫縣人。晉武帝司馬炎第七子。.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裕 · 查看更多 »

司馬褧

司馬褧(),字元素,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梁書·卷四十·列傳第三十四》:司馬褧字元素,河內溫人也。曾祖純之,晉大司農高密敬王。祖讓之,員外常侍。父燮,善《三禮》,仕齊官至國子博士。《南史·卷六十二·列傳第五十二》:司馬褧字元表,河內溫人也。曾祖純之,晉大司農高密敬王。祖讓之,員外常侍。父燮,善三禮,仕齊位國子博士。,南梁官员。 司馬褧曾祖父司馬純之是東晉大司農、高密敬王;祖父司馬讓之曾擔任員外常侍;父親司馬燮熟悉《三禮》,在南齊官至國子博士。他年輕時就繼承家業,專心一志,經常閱讀書本,涉獵了很多禮文書籍。沛國劉曁獻是儒學宗師,嘉奖他的學問,十分欣賞。他年少和樂安任昉友好,任昉亦推崇他。最初司馬褧為國子生,以奉朝請起家,轉任王府行參軍。天監初年,朝廷下詔尋找儒者整理五禮,有人推舉他整理嘉禮,於是除授尚書祠部郎中。當時定制的禮樂,司馬褧給予的意見大多付諸實行,任步兵校尉,兼中書通事舍人。司馬褧特別精通事數,關於國家吉凶禮,當世名儒明山賓、賀蒨不能判斷時,都找他決定。 其後司馬褧曾擔任正員郎、鎮南諮議參軍,仍然兼任舍人。又遷官尚書右丞,出任仁威長史、長沙內史,除授雲騎將軍,兼御史中丞,很快改為正任。天監十六年(517年),司馬褧獲任命為宣毅將軍、南康王蕭績的長史、負責府國和石頭戍軍事;他雖然外任,但朝廷下令預留文德殿和武德殿給他去請安,不限日子。次年(518年),遷任明威將軍、晉安王蕭綱長史,不久去世。朝廷下令記室庾肩吾收集他的文章十卷,著作《嘉禮儀注》一百一十二卷。.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褧 · 查看更多 »

司馬馗

司马馗,字季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西晉宗室,司馬防的第四子,司马懿的四弟,与大哥司马朗(字伯达)、二哥司马懿(字仲达)、三哥司马孚(字叔达)、五弟司马恂(字显达)、六弟司马进(字惠达)、七弟司马通(字雅达)、八弟司马敏(字幼达)作为有名望的士大夫家族,被称为八达。 司马馗在曹魏官至魯國國相,封东武城侯,死后谥戴、贈太常。.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馗 · 查看更多 »

司馬騰

司馬騰(),字元邁,河內溫縣人。西晉宗室,高密王司馬泰次子,祖父為晉宣帝司馬懿弟弟司馬馗,亦是東海王司馬越之弟。.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騰 · 查看更多 »

司馬該

司馬该(),字玄度,西晋皇子,河內溫縣人。晉武帝司馬炎第十二子。.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該 · 查看更多 »

司馬謨

司馬謨(),字令度,西晋皇子,河內溫縣人,晉武帝司馬炎第十四子。.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謨 · 查看更多 »

司馬軌

司馬軌(),字正则,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晉武帝司馬炎和武元皇后楊艷所生的嫡長子,晉惠帝司馬衷和司馬柬的同母长兄。 司马轨最初出任骑都尉,虚龄两岁即夭折。太康十年(289年),追加司马轨封号为毗陵王,追谥為悼,以司马轨五弟楚王司马玮的儿子司马仪为嗣子。.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軌 · 查看更多 »

司馬茂英

司馬茂英(),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晉恭帝司馬德文之女,生母恭思皇后褚靈媛。 司马茂英在東晉時封為海鹽公主,劉裕封宋公后,以长子劉義符娶司马茂英为妻。刘裕接受禅让建立刘宋后,司马茂英被册拜为太子妃。永初三年(422年),宋少帝刘义符即位为皇帝,司馬茂英被册立为皇后。元嘉元年(424年),司马茂英被降为营阳王妃,之后又为南丰王太妃。元嘉十六年(439年),司马茂英去世。据《宋书》记载,司马茂英以虚岁四十七去世,张森楷认为宋少帝死的时候虚岁十九,司马茂英当时应该是虚岁二十左右,十六七年后到元嘉十六年去世,应该虚岁三十六或三十七,不应该是虚岁四十七,他怀疑《宋书》的记载有误。.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茂英 · 查看更多 »

司馬郁

司馬郁,字深仁,东晋皇子,河內溫縣人。晉简文帝司馬昱的第六子,胡淑仪所生,与司馬朱生同母,幼年敏慧。其兄司馬道生以无礼失旨的时候,司马郁多次劝他要守敬慎之道。司马道生不采纳,司马郁为此而哭,简文帝非常惊异器重他。十七岁去世。很久以后,追谥献世子。宁康初年,赠左将军,加散骑常侍,追封郡王,以武陵威王曾孙司马宝为嗣,追尊其母胡淑仪为临川太妃。 司马宝字弘文,历任秘书监、太常、左将军、散骑常侍、护军将军。刘裕建宋,以司马宝为金紫光禄大夫,降为西丰侯,食邑千户。.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郁 · 查看更多 »

司馬鑒

司馬鉴(),字大明,西晋宗室,河內溫縣人。司馬昭第六子,不知母氏,初封临泗亭侯。晋武帝即位,封乐安王。武帝为司马鉴及燕王司马机高选师友,下诏:“乐安王鉴、燕王机并以长大,宜得辅导师友,取明经儒学,有行义节俭,使足严惮。昔韩起与田苏游而好善,宜必得其人。”泰始年间,拜越骑校尉。咸宁初年,以齐国的梁邹加封,之国就封,服侍中之服。元康初年,征为散骑常侍、上军大将军,领射声校尉。不久为使持节、都督豫州军事、安南将军,代清河王司马遐镇许昌,因病没有成行。元康七年去世,谥号平,子殇王司马籍立。司马籍死后无子,齐王司马冏以子司马冰为司马鉴后嗣。以济阴一万一千二百一十九户改为广阳国,立司马冰为广阳王。司马冏败,广阳国废。.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鑒 · 查看更多 »

司馬肜

司馬肜,字子徽,西晋宗室,河內溫縣人。司馬懿第八子,张夫人所生。司馬肜在晉官至太宰、領司徒,晉惠帝即位後至司馬肜去世期間他都身居要職,不是在朝中以任宰輔要職就是出鎮關中要地。然而,期間卻無甚政績,甚至在討伐齊萬年時故意讓與其有怨的周處兵敗戰死;趙王司馬倫篡位期間司馬肜亦居其高職。故死後為博士蔡克批評。.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肜 · 查看更多 »

司馬量

司馬量(),字公度,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殷王司马卬的后裔,西汉征西将军司马钧的儿子《晋书·卷一·帝纪第一》: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伯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卬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卬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隽,字元异。隽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量 · 查看更多 »

司馬耽

司馬耽(),河内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晉朝宗室,曹魏鴻臚丞司馬恂的孫子,西晉濟南惠王司馬遂之子。 泰始二年六月,父親濟南王司馬遂去世,司马耽繼承了濟南王爵位。咸寧三年八月癸亥(277年10月5日),司马耽改封中山王。元康二年九月乙酉(292年10月8日),中山王司马耽去世。司马耽没有儿子,由弟弟司马缉继承爵位。.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耽 · 查看更多 »

司馬陵

司馬陵(),字子山,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曹魏司隸從事、安城亭侯司馬通长子,晋朝宗室。.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陵 · 查看更多 »

司馬虓

司馬虓(),字武會,河內溫縣人。西晉宗室,范陽王司馬綏之子,祖父是晉宣帝司馬懿弟弟司馬馗。曾參與八王之亂,協助司馬越擊敗司馬顒,官至司空。.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虓 · 查看更多 »

司馬暠

司馬暠(),字文昇,小字羅兒,河內溫縣人《陳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司馬暠字文昇,河內溫人也。高祖晉侍中、光祿勳柔之,以南頓王孫紹齊文獻王攸之後。父子產,梁尚書水部侍郎、岳陽太守,即梁武帝之外兄也。《南史·卷七十四·列傳第六十四》:司馬暠字文升,河內溫人也。高祖柔之,晉侍中,以南頓王孫紹齊文獻王攸後。父子產,即梁武帝之外兄也,位岳陽太守。,南梁、南陳官员,因有孝義而著名。 司馬暠的高祖父是東晉侍中、光祿勳司馬柔之,以南頓王司馬宗之孫作齊文獻王司馬攸後嗣;父親司馬子產則是南梁尚書水部侍郎、岳陽太守,梁武帝的表兄弟(蕭順之姊妹的兒子)。他自幼聰明機警,個性純厚,十二歲時母親去世,他想念母親而十天不喝水,一旦號哭哀痛就會暈倒,親友都怕他過不了喪期。父親司馬子產每次都會勸喻他,並逼他吃粥,但他依然十分消瘦。服喪後,以皇室親戚入宮請安,梁武帝看到他消瘦的樣子,歎息很久,對司馬子產說:「昨天看到羅兒面色憔悴,令人悲傷,正是不辱家風的兒子啊。」後來司馬暠出任太學博士,遷任正員郎。父親司馬子產逝世,他更加傷痛,在父親墓旁建廬,一日內只吃一升薄麥粥。司馬子產的墓在新林山嶺旁,曾有猛獸出沒,司馬暠建廬的幾年,豺狼都消失了;經常有兩隻鳥兒在廬上棲息,十分溫馴,在新林傳為佳話。 承聖年間,司馬暠除授太子庶子。江陵失守,他依例入關到北周,梁朝宗室被残杀,不能埋葬,司馬暠作為宮臣上奏北周要求回到江陵改葬,文辭悲切。北周朝廷嘉獎他,回覆說:「過去主父被殺,孔車有長者之風;彭越遇害,欒布有家臣禮儀。你的故國已經改朝換代,但你還有送往的情節,才知道你的忠貞和為臣之道,現在敕令荊州以禮改葬。」南陳太建八年(576年)他回來,陳宣帝特別禮遇,賞賜有加,授命為宜都王陳叔明的諮議參軍事,徙官安德宮長秋卿、通直散騎常侍、太中大夫、司州大中正,在任內去世。有文集十卷。.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暠 · 查看更多 »

司馬恢

司馬恢(),字思度,河內溫縣人。晉武帝司馬炎第十七子,武悼楊皇后所生独子。太康五年(284年)薨,时年二岁,追加封渤海王,谥号殇。.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恢 · 查看更多 »

司馬恬

司馬恬(),字元瑜,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晉朝宗室,譙王司馬承孫,官至鎮北將軍、兗青二州刺史。.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恬 · 查看更多 »

司馬榦

司馬榦,字子良,西晋宗室,河內溫縣人。司馬懿嫡三子,张春华所生(胞兄為司馬师、司馬昭)。妻为满宠之女,满伟之妹。 曹魏末以公子(司马懿追封公爵)赐爵安阳亭侯。后来魏帝曹髦攻打司马昭时,司马榦闻讯欲入阊阖掖门,但守门的司马昭掾属满长武、孙佑等不纳,只让他走东掖门,导致他未能及时与司马昭会合。司马昭为此要灭孙佑族,在从事中郎荀勖劝谏下免孙佑为庶人,而满长武则受刑而死,其父即司马榦的内兄卫尉满伟也被免为庶人。 迁抚军中郎将,进爵平阳乡侯。建五等爵位,改封定陶伯。晋武帝登基,封平原王,封邑一万一千三百户,给鼓吹、驸马二匹,加侍中之服。咸宁初年,遣诸王之国就藩,司马榦有疾病,所以清虚静退,简于情欲,晋武帝特诏留他在洛阳。太康末年,拜光禄大夫,加侍中,特假金章紫绶,班次三司。晋惠帝即位,进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司馬榦为王,不事王国之务,有所调补,必以才能。虽有爵禄,若不在己,秩奉布帛,都累积腐烂。阴雨天则出犊车而内露车,或问其故,对曰:“露者宜内也。”朝士造之,虽通姓名,必令立车马于门外,或终夕不见。时有得观,与人物酬接,亦恂恂恭逊,初无阙失。司馬榦的姬妾死后,入敛不钉棺,置于后空室之中,几天去看一次,有时居然对尸体行淫秽,等到尸体腐烂才安葬。 赵王司马伦辅政,以司马榦为卫将军。惠帝反正复位,又以司马榦为侍中,加太保。齐王司马冏平赵王司马伦,宗室朝士都用牛酒劳赏司马冏,只有司马榦怀揣百钱,见司马冏说:“赵王逆乱,汝能义举,是汝之功,今以百钱贺汝。虽然,大势难居,不可不慎。”司马冏辅政,司马榦到访,司马冏出迎拜。司马榦入室,踞坐床上,不让司马冏坐,对他说:“汝勿效白女兒,”意指司马伦。司马冏被杀后,司马榦恸哭,对左右说:“宗室日衰,唯此兒最可,而复害之,从今殆矣!” 东海王司马越至洛阳,去探望司马榦,司马榦闭门不纳。司马越驻车等候良久,司马榦才派人道歉送客,他自己在门后偷看。当时没人知道他的意思,有人认为他有疾病,有人认为他晦迹。永嘉五年正月庚辰日(311年2月26日)去世,时年八十。当时刘聪攻洛阳,朝廷没有来得及赠谥号。有二子,世子司马广早卒,次子司马永太熙年间封安德县公,散骑常侍,皆为善士。永嘉之乱遇难,合门被杀。.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榦 · 查看更多 »

司馬機

司馬機,字太玄,西晋宗室,河內溫縣人。司馬昭第七子,不知母氏。清惠亭侯司馬京死后,以司馬機为嗣。泰始元年(265年),封燕王,封邑六千六百六十三户。司马机到燕国,咸宁初年被征为步兵校尉,将渔阳郡并入燕国,加侍中之服。拜为青州都督、镇东将军、假节,以北平郡、上谷郡、廣寧郡一万三百三十七户增燕国为二万户。去世后无子,齐王司马冏上表以子司马几为嗣。后司马冏失败,燕国国除。.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機 · 查看更多 »

司馬氏專權

司馬氏專權是指司馬懿家族領袖司馬懿(第一代)、司馬師和司馬昭(第二代)及司馬炎(第三代)在不同時期控制魏國實權的局面,司馬炎以祖上二代基礎,最終篡魏為晉。.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氏專權 · 查看更多 »

司馬永祚

司馬永祚,西晋宗室,河內溫縣人。 司馬昭第八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弟弟,史书没有记录他母亲的姓氏。他早早夭折,《晋书》没有完整的传记。.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永祚 · 查看更多 »

司馬洪

司馬洪(),字孔業,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西晋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孙,大司马、义阳成王司馬望次子,晋朝宗室。.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洪 · 查看更多 »

司馬消難

司馬消難(),字道融,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消難 · 查看更多 »

司馬演

司馬演(),字宏度,西晋皇子,河內溫縣人。晉武帝司馬炎第十一子。.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演 · 查看更多 »

司馬朏

司马朏(),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司马悦的儿子、司马金龙的孙子、司马楚之的曾孙。.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朏 · 查看更多 »

司馬朱生

司馬朱生,东晋皇子,河內溫縣人。晉简文帝司馬昱的第五子,胡淑仪所生,与临川献王司馬郁同母。其父在司馬朱生出生的时候并不是皇帝,而是会稽王(琅邪王),司馬朱生幼年夭折,没有封爵。371年,桓温废黜皇帝司马奕,拥立五十二岁的司马昱为皇帝。次年,司马昱去世,司馬朱生的兄弟司马曜即位,为晋孝武帝。.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朱生 · 查看更多 »

司馬朗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東漢末年政治家,官至兗州刺史。次弟為追尊晉宣帝司馬懿,父司馬防曾任京兆尹。.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朗 · 查看更多 »

司馬文思

司馬文思(),河内郡温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東晉宗室,司馬休之的長子,獲襲封譙王。後因反抗劉裕失敗,隨父先後北奔後秦及北魏,在北魏也被封譙王,官至征南大將軍、懷荒鎮將。.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文思 · 查看更多 »

司馬攸

司馬攸(),字大猷,小字桃符,河内郡溫縣人,三国时曹魏大臣及西晉宗室。晉景帝司馬師之繼子,晉文帝司馬昭次子,晋武帝司馬炎之同母弟,八王之亂参与者之一司马冏之父。.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攸 · 查看更多 »

司馬整

司馬整(),字孔修,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太宰、安平王司马孚之孙,太尉、义阳王司馬望第三子,西晉宗室、官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整 · 查看更多 »

司馬承 (譙王)

司馬承,一名丞,或氶(),字敬才,一说字元敬,河内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朝宗室,司馬懿六弟司馬進孫,譙王司馬遜的次子。在東晉官至湘州刺史,在王敦之亂中因起兵討伐王敦而被圍困於湘州治所長沙(今湖南長沙市),最終長沙失陷,司馬承被捕,不久被殺。.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承 (譙王) · 查看更多 »

司馬景度

司馬景度(),本名可能为炳、昞或秉,字景度,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晉武帝司馬炎第四子,生母审美人,晋朝宗室、官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景度 · 查看更多 »

司馬晃 (下邳王)

司馬晃(),字子明,司州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西晉宗室,安平獻王司馬孚第五子。為人孝友貞廉,謙虛下士,甚得晉宗室們稱許。在晉官至司空。.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馬晃 (下邳王) · 查看更多 »

司马卬

司马卬(音ㄤˊ或一ㄤˇ;),项羽所封十八诸侯之殷王。.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卬 · 查看更多 »

司马叔道

司马叔道(),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东晋宗室,章武王之子,一说为河间景王司马昙之之子。 义熙六年(410年)六月,司马国璠、司马叔璠、司马叔道一起投奔后秦,姚兴对他们说:“刘裕正在诛杀桓玄,匡复晋朝,诸位为什么而来?”司马国璠等人说:“刘裕和叛乱的歹徒削弱王室,我们宗族中修身有成就的人没有不被杀害的。刘裕正是国家的祸患,更甚于桓玄。我们是逃避而来,不是忠诚于您,而是逃避死亡。”姚兴赞赏这番话,任命司马国璠为建义将军、扬州刺史,司马叔道为平南将军、兖州刺史,并赐给他们住宅。.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叔道 · 查看更多 »

司马奇

司马奇(),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西晋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平献王司马孚曾孙,义阳成王司马望之孙,黄门郎司马弈之子,晋朝宗室。.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奇 · 查看更多 »

司马姓

司馬姓,為漢字複姓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10位。是中國的一個上古至中古時期的大姓,現司马姓的人口數已經大不如前。.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姓 · 查看更多 »

司马崇 (西晋)

司马崇(),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孙,贞世子司马邕的儿子,司马隆、司马承、司马殷、司马敦的兄弟。 司马崇的父亲司马邕在司马孚之前去世,所以司马崇被立为安平王世孙,也早夭。泰始九年(273年),司马崇的弟弟平阳亭侯司马隆被册立为安平王。.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崇 (西晋) · 查看更多 »

司马幼之

司马幼之,北齐、北周、隋朝官员,河内郡温县人,北魏鲁阳郡太守司马兴龙之孙。父亲司马纂,叔父司马子如,兄司马世云、司马膺之、司马子瑞。 司马幼之清贞有素行,年轻历任显位。在北齐任通直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吏部侍郎,担任出使周、陈二国使。天统三年(567年)夏四月癸丑,北齐太上皇帝高湛诏命兼散骑常侍司马幼之使于陈朝。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年)四月癸丑,齐使散骑常侍司马幼之到南陈来聘。司马幼之出使南陈时,同僚给事黄门侍郎卢思道特作《赠别司马幼之南聘诗》。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周武帝率军攻下邺城,北齐灭亡。司马幼之和阳休之、袁聿修、李祖钦、元修伯、崔达拏、源彪、李若、李元操、卢思道、顏之推、李德林、陆乂、薛道衡、元行恭、辛德源、王劭、陆开明等十八人随周武帝西行入长安。隋朝开皇年间,司马幼之官至眉州刺史。司马幼之子司马德璋,官至隋朝著作佐郎,修国史,祠部郎中、常州司马、武安郡丞;司马德璋生司马安上,官至唐朝并州大都督府法曹参军事,同州韩城,雍州栎阳、始平三县令;司马安上生司马慎微,官至唐朝梓州通泉县尉上柱国。.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幼之 · 查看更多 »

司马仲明

司马仲明(),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东晋右卫将军、散骑常侍、中护军、使持节、侍中、太尉公、河间武王司马钦的玄孙,东晋侍中、左卫将军、河间景王司马昙之的曾孙,北魏安远将军、丹阳简侯司马叔璠的孙子,北魏宁朔将军、骠骑府从事中郎、镇西将军、略阳王府长史、宜阳子司马道寿的儿子,司马元兴的弟弟。 司马仲明先后出任侍御史和中书舍人,以谨慎机敏而出名,稍稍升任卫尉少卿,仍兼任中书舍人,又外调为征虏将军、凉州刺史,因为贪残被御史弹劾定罪,得到赦免,多年没有被授予官职。司马仲明后娶灵太后的堂姐为继室,被任命为武卫将军、征虏将军,又转任光禄大夫,仍然为武卫将军,又升任大司农卿,加号安东将军、散骑常侍,外调为安北将军、恒州刺史,仍然为散骑常侍。正光五年(524年),司马仲明去世。.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仲明 · 查看更多 »

司马彦邕

司马彦邕(),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东晋侍中、左卫将军、河间景王司马昙之的玄孙,北魏安远将军、丹阳简侯司马叔璠的曾孙,北魏宁朔将军、骠骑府从事中郎、镇西将军、略阳王府长史、宜阳子司马道寿的孙子,北魏安北将军、恒州刺史,散骑常侍司马仲明的儿子。 司马彦邕有丰采,从正员郎逐渐升迁至相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天平四年(537年),司马彦邕去世,朝廷追赠散骑常侍、都督怀洛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怀州刺史。.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彦邕 · 查看更多 »

司马喜 (西晋)

司马喜(),一名孴,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曹魏司隶从事、安城亭侯司马通曾孙,西河缪王司马斌之孙,西河王司马隐之子。.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喜 (西晋) · 查看更多 »

司马准

司马准(),字巨之,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汝南文成王司马亮六世孙,司马景之的哥哥。 司马准在泰常末年,率领三千余家投奔北魏,当时魏明元帝拓跋嗣在虎牢,授予司马准宁远将军、新蔡公,代理相州刺史,随自己的车乘一起回到京城,授予司马准广宁郡太守。司马准在广宁郡使近者悦服,远者来归,清廉俭朴受到称道,魏太武帝拓跋焘赞赏司马准,赐予他布帛六百匹。司马准后降号为平远将军,改封密陵侯,于兴光初年去世,他的儿子司马安国承袭了爵位。.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准 · 查看更多 »

司马元兴

司马元兴(),名绍,字元兴,以字行,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东晋右卫将军、散骑常侍、中护军、使持节、侍中、太尉公、河间武王司马钦的玄孙,东晋侍中、左卫将军、河间景王司马昙之的曾孙,北魏安远将军、丹阳简侯司马叔璠的孙子,北魏宁朔将军、骠骑府从事中郎、镇西将军、略阳王府长史、宜阳子司马道寿的长子,司马仲明的兄弟。 司马元兴在北魏官至宁朔将军、固州镇将、镇东将军、渔阳太守,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宜阳子。北魏太和十七年岁次戊申七月庚辰朔十二日壬子(493年8月1日),司马元兴在家中去世,永平四年岁次辛卯十月癸亥朔十一日癸酉(511年11月16日),迁葬于温城西北二十里。其墓志首踢《魏故宁朔将军固州镇将镇东将军渔阳太守宜阳子司马元兴墓志铭》,于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河南孟县出土,与同时出土的三方墓志并称“四司马墓志”,是魏碑中的名品。.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元兴 · 查看更多 »

司马矩

司马矩(),字延明,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追尊晋宣帝司马懿之孙,太宰、录尚书事、汝南文成王司马亮次子,西晋宗室、官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矩 · 查看更多 »

司马灵寿

司马灵寿(),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东晋右卫将军、散骑常侍、中护军、使持节、侍中、太尉公、河间武王司马钦的曾孙,东晋侍中、左卫将军、河间景王司马昙之的孙子,北魏安远将军、丹阳简侯司马叔璠的长子,司马道寿的哥哥。 司马灵寿在神䴥年间与弟弟司马道寿一起投奔北魏,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封温县侯,外调为陈郡太守。始光三年(426年),刘宋荆州刺史谢晦在江陵起兵,引领北魏南蛮校尉、安南大将军左长史王慧龙为援兵,王慧龙都督司马灵寿等一万军队攻克刘宋思陵的戍守,进一步围困项城,谢晦失败后才班师回军。神䴥三年(430年),宋文帝刘义隆北伐时,北魏朝廷下诏司马灵寿招募义士,得到两千多人,跟从西平公安颉攻破虎牢、滑台、洛阳三城,将五百余家迁徙到河内郡。司马灵寿又跟随讨伐柔然,西征凉州,所到之处都立下功劳。司马灵寿后被任命为辽西郡太守,任内管理受到清廉俭朴的称道。太和九年(485年),司马灵寿去世,朝廷赠予怀州刺史,谥号靖。司马灵寿娶太宰、顿丘王李峻的女儿,与岳父李峻来往关系不好,每次相见都被贬退,所以官职无法升到高位。.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灵寿 · 查看更多 »

司马祐 (安平王)

司马祐(),一名玷,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西晋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平献王司马孚曾孙,武邑王司马承的儿子。 太康五年二月丙寅(284年3月5日),司马祐被册立为长乐王,司马承去世后,司马祐出嗣叔父安平王司马敦继立为安平王,司马承只有司马祐这一个儿子,他因此没有后嗣。.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祐 (安平王) · 查看更多 »

司马纮

司马纮(),字伟德,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彭城穆王司马权曾孙,彭城康王司马释之子。司马纮初封堂邑县公,建兴末年(318年),琅邪王司马睿承制,以司马纮袭封高密王司马略的王位,到晋元帝继位,就拜司马纮为散骑侍郎,并迁翊军校尉、前将军。后因为司马纮的长兄彭城王司马雄被诛,司马纮入继本宗,并拜国子祭酒,还加散骑常侍。司马纮有风疾,因此性理不恆。後在咸康八年(342年)八月去世,其子司馬玄繼任彭城王。.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纮 · 查看更多 »

司马统

司马统(),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追尊晋宣帝司马懿后裔,太宰、录尚书事、汝南文成王司马亮玄孙,散骑常侍、卫将军、汝南威王司马祐之子,东晋宗室、官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统 · 查看更多 »

司马缉 (中山王)

司马缉(),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晋朝宗室,曹魏鸿胪丞司马恂的孙子,西晋济南惠王司马遂之子。 元康二年(292年)九月乙酉(10月8日),中山王司马耽去世,(《晉書·列傳》誤作徙封中山王與去世同在咸寧三年(277年)。)没有儿子,其弟司马缉继承了中山王的爵位。八王之乱中,成都王司马颖任命司马缉为建威将军,与石熙等人率兵抵抗王浚,司马缉在阵中被俘虏后去世,没有儿子,中山国的封国被撤除。.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缉 (中山王) · 查看更多 »

司马缉 (高阳王)

司马缉(),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孙,太原成王司马辅之子,西晋宗室。.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缉 (高阳王) · 查看更多 »

司马翼

司马翼(),字子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第四子,司马邕、司马望、司马辅、司马晃、-司马瓌-、-司马珪-、司马衡、司马景的兄弟。 司马翼年轻时就担任过高官,官至武贲中郎将,在西晋建立前去世,以大哥司马邕的儿子司马承为后嗣,司马承被封为南宫县王,司马承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祐出嗣安平王司马敦,司马承于是没有后嗣。.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翼 · 查看更多 »

司马直安

司马直安(),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东晋右卫将军、散骑常侍、中护军、使持节、侍中、太尉公、河间武王司马钦的玄孙,东晋侍中、左卫将军、河间景王司马昙之的曾孙,北魏安远将军、丹阳简侯司马叔璠的孙子,北魏辽西太守、温县靖候司马灵寿的儿子,司马惠安的弟弟。 司马直安历任尚书郎,济北郡、济南郡二郡太守,员外散骑常侍。萧宝寅征锺离,推荐司马直安为长史,司马直安因为军队后退而被定罪,免去官职加以刑罚,因为疾病得以豁免,不久被任命为东平原郡太守。司马直安回京后担任征虏将军、太中大夫,升任左将军。正光四年(523年),司马直安去世,朝廷追赠大将军、济州刺史。.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直安 · 查看更多 »

司马遵之

司马遵之(),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追尊晋宣帝司马懿后裔,太宰、录尚书事、汝南文成王司马亮五世孙,散骑常侍、汝南王司马羲之子,东晋宗室。.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遵之 · 查看更多 »

司马衡

司马衡(),字子平,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西晋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平献王司马孚第八子,晋朝宗室、官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衡 · 查看更多 »

司马颖

司馬穎(),字章度,司州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是西晉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晉武帝第十六子、晉惠帝及楚王司馬瑋之弟、晉懷帝之兄、晉愍帝之叔父。民間相傳其善用兵器為雷火震天戟。.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颖 · 查看更多 »

司马颙

司馬顒(),字文載,司州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西晋河間王,是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晉宣帝司馬懿三弟安平獻王司馬孚孫,太原烈王司馬瓌之長子。.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颙 · 查看更多 »

司马诩

司马诩(),中国西晋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西晋宗室,晋宣帝司马懿之孙,赵王司马伦第四子。 300年四月,赵王司马伦自任持节都督、都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模仿当年晋宣帝、晋文帝辅佐曹魏时所为。让他的长子散骑常侍司馬荂任冗从仆射。儿子司马馥为前将军,封为济阳王;司马虔为黄门郎,封为汝阴王;司马诩为散骑侍郎,封为霸城侯。八月,司马伦升任儿子司馬荂为抚军将军,司马虔为中军将军,司马诩为侍中。301年正月初十,司马伦称帝。立长子司馬荂为皇太子,儿子司马馥封为京兆王,司马虔封为广平王,司马诩为霸城王,都为侍中并带兵。司马伦兵败,四月十三日,晋惠帝派遣尚书袁敞持符节赐司马伦死,拘捕他的儿子司馬荂、司马馥、司马虔、司马诩,全部处死。.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诩 · 查看更多 »

司马贞

司马贞(679-732),字子正,河内(今河南省沁阳)人,唐朝官员、历史学家。 生平没有详细记载。仅知司马贞官至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及弘文馆学士见于《史记索隐》序 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河内司马贞。开元时,任润州别驾。编纂有《史记索隐》三十卷。重要的史记集解者。《史记索隐》在开元二十年(732年)左右成书,成书后不久司马贞逝世,年约五十三岁。.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贞 · 查看更多 »

司马越

司馬越(),字元超,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宣帝司馬懿四弟东武城戴侯司馬馗之孫,高密文献王司馬泰的長子,司马越被封為東海王,是八王之亂中的最後一王,也是最後勝利者。他的死意味著八王之亂的終結。.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越 · 查看更多 »

司马范

司马范(),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晋武帝司马炎之孙,侍中、卫将军、行太子少傅、领北军中候、楚隐王司马玮之子,西晋宗室、官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范 · 查看更多 »

司马钧

司马钧(),字叔平,河內温县孝敬里人,司马卬八世孙,司馬懿的高祖,汉安帝时征西將軍。东汉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司马钧任左馮翊征讨先零羌,与其同僚右扶風仲光发生矛盾。在之后的行动中,仲光率兵深入,被敌人伏击,司马钧因为赌气没有出兵营救,致使仲光和其他将士兵败战死。司马钧因此被定罪入狱,并在狱中自杀。.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钧 · 查看更多 »

司马邕

司马邕(),字子魁,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的长子,司马望、司马辅、司马翼、司马晃、-司-马瓌、-司-马珪、司马衡、司马景的长兄。 司马邕起先为安平王世子,拜官步兵校尉、侍中,在司马孚之前去世,被追赠为辅国将军、谥号贞。司马邕的儿子司马崇为安平王世孙,也是早夭,泰始九年(273年),司马崇的弟弟平阳亭侯司马隆被册立为安平王。.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邕 · 查看更多 »

司马金龙

司马金龙(),字荣则,河内郡温县肥乡孝敬里人,晋宣帝弟太常司马馗的九世孙。 祖父司马荣期,父琅玡贞王司马楚之於泰常四年(419年)歸附北魏,司馬金龍乃司馬楚之尚諸王女河內公主所生,世襲父親爵位,封琅琊王。官至使持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吏部尚书。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十一月十六日(484年12月19日)卒,死后赠都督梁益兖豫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扬州刺史、羽真,谥号康王。 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1965年11月下旬石家寨大队农田基本建设打井时发现。出土了大批陶俑、生活用具以及墓志、屏风漆画等计四百五十四件文物,特别是其中制作精美的彩绘人物故事漆屏、石雕柱础最为珍贵。.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金龙 · 查看更多 »

司马柔之

司马柔之(),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追尊晋宣帝司马懿玄孙,太宰、录尚书事、汝南文成王司马亮曾孙,骠骑将军、南顿王司马宗之孙《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七》:太元中,诏以故南顿王宗子柔之袭封齐王,绍攸、冏之祀,历散骑常侍。元兴初,会稽王道子将讨桓玄,诏柔之兼侍中,以驺虞幡宣告江、荆二州,至姑孰,为玄前锋所害。赠光禄勳。子建之立。宋受禅,国除。,东晋宗室、官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柔之 · 查看更多 »

司马恢之 (丹阳尹)

司马恢之(),字季明,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曹魏中郎司马进的后裔,东晋都督兗、青、冀、幽并扬州之晋陵、徐州之南北郡军事,领镇北将军、兗青二州刺史、假节、谯敬王司马恬第二子,晋朝宗室、官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恢之 (丹阳尹) · 查看更多 »

司马恢之 (高密王)

司马恢之(),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高密恭王司马俊之孙,高密敬王司马纯之之子,司马让之、司马法莲的兄弟。 司马纯之去世后,司马恢之被册立为高密王。义熙十二年十月己丑(416年),皇帝下诏派遣司马恢之以给事中兼司空的身份修葺拜谒洛阳西晋诸帝的园陵,为园陵设置守卫。刘裕接受禅让建立刘宋后,高密国的封国被撤除。.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恢之 (高密王) · 查看更多 »

司马恂 (三国)

司馬恂,字显達,河内温(今河南省温縣)人,西晉宗室,晉宣帝司馬懿的五弟。司馬恂在曹魏任鸿胪丞,司马恂长兄司马朗字伯达,次兄宣帝司马懿字仲达,三兄司马孚字叔达,四兄司马馗字季达,六弟司馬進字惠达,七弟司馬通字雅达,幼弟司馬敏字幼达,都在当时知名,故号称为“八达”。西晉建立之前去世,其子司马遂为济南王。.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恂 (三国) · 查看更多 »

司马权

司馬權(),字子輿,司州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西晉宗室,是晉宣帝司馬懿四弟司馬馗的兒子。曾入仕於曹魏和西晉。.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权 · 查看更多 »

司马楚之

司马楚之,字德秀,河内郡温县肥乡孝敬里人,晋宣帝弟太常司马馗的之八世孙。父司马荣期,为东晋益州刺史,被其参军杨承祖所杀。楚之时年十七,送父丧回丹杨。当时刘裕欲自立为帝,诛除司马氏一族,楚之叔父司马宣期、兄司马贞之并遇害。楚之逃亡,躲在寺庙中,渡过长江至河南汝、颍之间。楚之少有英气,能折节待士。及刘裕建宋受禅,他为报仇,在长社招兵买马,归之者常万余人。宋武帝对他深为忌惮,派遣刺客沐谦行刺楚之。楚之对沐谦很信任,沐谦夜里诈称生病,知楚之必来探望,想要乘机行刺。楚之听闻沐谦生病,果然带着汤药前往省视。沐谦感激他的诚意,出示席子下的匕首,将实情告述楚之,并转身投靠楚之。 北魏明元帝末年,山阳公奚斤攻取河南,司马楚之遣使请降,授荆州刺史。奚斤平定河南后,将楚之领下所率户口,分别安置在汝南、汝阳、南顿、新蔡四郡,由豫州总领。魏太武帝初年,楚之将妻子迁居到鄴城。不久被征入朝,授安南大将军,封琅邪王,用以抵御刘宋军队。赐前后部鼓吹。430年破宋将到彦之别军于长社。431年二月又与冠军将军安颉攻占滑台,生擒宋将朱修之、李元德及东郡太守申谟,俘虏万余人。楚之上表请求进军入宋境征讨,太武帝以兵马疲劳,不从,授以散骑常侍征还回朝。442年,宋将裴方明、胡崇之攻陷仇池。楚之与淮南公皮豹子等督关中诸军击退裴方明,生擒胡崇之。仇池平定后回师。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太武帝北征柔然,司马楚之与济阴公卢中山等人掌管大军后勤。时镇北将军封沓叛逃柔然,建议柔然攻击楚之的运粮队。柔然于是派侦察兵进入楚之军中,把运粮的驴耳朵截了去。军中向楚之报告丢失驴耳,楚之道:“必定是敌军间谍截去作验证,敌军将至矣。”于是命令砍伐柳树立为城寨,灌水后冻成一片,城寨完工后敌军至,见魏军据寨严守,柔然无法占到便宜,只好散去。太武帝知道后大为高兴。不久拜楚之假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 司马楚之在边境二十余年,以清俭著称。死后赠征南大将军、都督梁益泰宁荆兖青豫郢洛十州诸军事、扬州牧,谥贞王,陪葬金陵。.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楚之 · 查看更多 »

司马楙

司马楙(),字孔伟,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西晋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孙,西晋大司马、义阳成王司马望第四子,西晋宗室,官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楙 · 查看更多 »

司马殷

司马殷(),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孙,贞世子司马邕第四子,司马崇、司马隆、司马承、司马敦的兄弟。267年,司马殷的八叔常山孝王司马衡去世,没有儿子,以司马殷为嗣继承常山王。咸宁元年十月乙酉(275年11月7日),司马殷去世。.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殷 · 查看更多 »

司马昭

司马昭(),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郡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司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马师之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之父,曹魏後期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昭继其父兄的權力,消灭蜀汉,取代曹魏的權力。滅蜀後一年逝世,其子司馬炎逼曹奐禪讓後稱帝,追司馬昭為太祖文皇帝。.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昭 · 查看更多 »

司马昙之

司马昙之(),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河间武王司马钦的儿子,司马范之的兄弟,东晋河间王《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宁朔将军固州镇将镇东将军渔阳太守宜阳子司马元兴墓志铭》:君讳绍,字--,河内温人也。晋河间王右卫将军迁散骑」常侍中护军使持节侍中太尉公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谥曰武王钦之玄孙;晋河间侍中左卫将军赠使持节」镇西将军荆州刺史谥曰景王昙之之曾孙;晋淮南王秘」书监迁使持节镇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晋祚流移,姚授」冠军将军殿中尚书,大魏蒙授安远将军丹阳侯,赠平西」将军雍州刺史谥曰简公叔璠之孙;宁朔将军宜阳子骠」骑府从事中郎镇西将军略阳王府长史道寿之子。君夙」禀明规,纂承徽烈,洪业方隆,生志未遂,以魏太和十七年」岁次戊申七月庚辰朔十二日壬子薨于第。以永平四年」岁次辛卯十月癸亥朔十一日癸酉迁葬在温城西北廿里。记之:」遥哉远裔,缅矣鸿冑,承符绍夏,作宾于周。贞明代袭,弈世」宣流,诞生夫子,剋纂徽猷。崇基方构,嘉业始脩,兰摧始夏,」桂折未秋。感恋景行,式述遗休。。 太元四年(379年)五月,前秦军队攻至离广陵只有百里的地方,东晋政府大为震动,晋孝武帝下诏派遣征虏将军谢石率领水军驻扎于涂中,右卫将军毛安之、游击将军河间王司马昙之、淮南太守杨广、宣城内史丘准驻扎于堂邑,谢玄亲自从广陵援救三阿。前秦将军毛当、毛盛率领两万骑兵迅速进攻堂邑,毛安之和司马昙之军中的官兵惊慌,各自溃散,东晋军队被击败。 太元九年冬十月丁巳(384年11月6日),司马昙之去世,朝廷赠予使持节,镇西将军、荆州刺史,谥号景。子司马国璠、司马叔璠。.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昙之 · 查看更多 »

司马济

司马济(),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曹魏司隶从事、安城亭侯司马通之孙,任城景王司马陵之子《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七》:任城景王陵字子山,宣帝弟魏司隶从事安城亭侯通之子也。初拜议郎。泰始元年,封北海王,邑四千七百户。三年,转封任城王,之国。咸宁五年薨,子济立。拜散骑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辅国将军。随东海王越在项,为石勒所害,二子俱没。,晋朝宗室、官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济 · 查看更多 »

司马斌

司马斌(),字子政,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曹魏司隶从事、安城亭侯司马通第三子,晋朝宗室。.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斌 · 查看更多 »

司马懿

司馬懿(),字仲達,后世称赞其为冢虎,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权臣、政治家、軍事家。曾抵禦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北伐軍,堅守疆土。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晚年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握曹魏的政權。 嘉平三年(251年),魏朝谥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稱晉王後,追尊谥為晉宣王;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晋书·卷一 帝紀第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嘉平)三年……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九月庚申,葬于河陰,諡曰文,後改諡宣文。……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中华书局点校注:“諡曰文後改諡宣文”各本皆作“諡曰文貞,後改諡文宣”。考異:“按禮志,魏朝初諡宣帝為文侯,景帝為武侯。文王表不宜與二祖同,於是改諡宣文、忠武。然則初諡文,無‘貞’字也。禮志及文帝紀並稱舞陽宣文侯,宋書禮志同。此云‘文宣’,亦轉寫之誤。”今據改。),故也称晉高祖、晋宣帝。.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懿 · 查看更多 »

司马承 (武邑王)

司马承(),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西晋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孙,步兵校尉、侍中、安平贞世子司马邕之子,西晋宗室。.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承 (武邑王) · 查看更多 »

司马景之

司马景之(),字洪略,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汝南文成王司马亮六世孙,司马准的弟弟。 司马景之在魏明元帝拓跋嗣时期投奔北魏,以躲避桓玄和刘裕之乱,被赐予苍梧公的爵位,加号征南大将军。司马景之清廉正直有节操,魏明元帝非常尊重他。司马景之去世后,朝廷赠予汝南王,他的儿子司马师子承袭了苍梧公的爵位。.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景之 · 查看更多 »

司马景和

司马景和(),名昺,字景和,以字行,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东晋侍中、左卫将军、河间景王司马昙之的玄孙,北魏安远将军、丹阳简侯司马叔璠的曾孙,北魏宁朔将军、骠骑府从事中郎、镇西将军、略阳王府长史、宜阳子司马道寿的孙子,北魏宁朔将军、固州镇将、镇东将军、渔阳太守、宜阳子司马元兴的儿子。 司马元兴死后,司马景和承袭了宜阳子的爵位,从给事中稍微升迁至扬州骠骑府长史、清河内史,又升任南梁郡太守。正光元年七月廿五日(520年520年8月24日),司马元兴去世,朝廷赠予左将军、平州刺史,正光元年十一月廿六日丙申(520年12月21日)葬于故乡温城西十五都乡孝义里。其墓志首题《魏故持节左将军平州刺史宜阳子司马使君墓志铭》,于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河南孟县出土,与同时出土的三方墓志并称“四司马墓志”,是魏碑中的名品。.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司马景和 · 查看更多 »

吴起

吳起(),中國戰國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衞國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 吴起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取秦国的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但吴起的变法损害了楚国贵族的利益,他本人也遭到了旧势力的报复。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后,楚国贵族发动兵变杀害吴起。 吴起著有《吴子兵法》一书,由于他在军事理论上的贡献,后人将孙武、吴起并称为“孙吴”。唐肃宗时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追尊吴起为广宗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司马迁著《史记》时,将孙武和吴起合立于《孙子吴起列传》。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时,将李悝和吴起合立于列传中。.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吴起 · 查看更多 »

向秀

向秀字子期,中國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向秀 · 查看更多 »

向長

向長,字子平,河內郡朝歌縣(今河南省鶴壁市)人。東漢隱士。.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向長 · 查看更多 »

吕布

吕布(),字奉先,并州五原郡九原(今内蒙古自治區包头市九原区)人,东汉末年著名武将与军阀。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也曾为袁绍效力,后乘劉備與袁術交戰時而占据徐州,自成一方势力。建安三年(公元199年)在下邳被曹操击败并处死。.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吕布 · 查看更多 »

吕嘉 (南越国)

吕嘉(粵語:Leoi5gaa1,越南語:Lữ Gia;),越族人首领。南越国丞相。他连续担任趙胡、趙嬰齊、趙興、趙建德四代南越王的辅臣,权倾一时。后来,吕嘉因反对西汉对南越的统治,被汉武帝发兵征讨,于110年为汉军所杀。.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吕嘉 (南越国) · 查看更多 »

夏朝

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夏部族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依據史書記載,夏、商、周三代皆为封建王朝,君主與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個世襲的氏族封建王朝。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製的礼器,其年代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器时代初期。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迄今为止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過目前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来釐清。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代共传十四朝,十七--,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人常以“华夏”、“诸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夏朝 · 查看更多 »

失蹤者

失蹤者(Missing person),是失蹤人口的一員,他的家屬、朋友,甚至其他的相關人士,用盡任何方法都找不到他。 常见的的误解就是:失踪以后需要24小时或48小时才能立案,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很少会发生。通常只要提供失踪者可能受到暴力胁迫或者其他证明其异常失踪的证据,执法人员通常会立案并开始调查。 并不是所有失踪者都是暴力犯罪或其他犯罪的受害者。大多数失踪者会在48小时至72小时内被找到或者自行回来。.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失蹤者 · 查看更多 »

姚弋仲

姚弋仲(),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縣西)羌人。西晉末期至五胡十六國前期人物,南安羌族酋長,先後降於前趙、後趙及東晉。姚弋仲亦是後秦開國君主姚萇之父。.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姚弋仲 · 查看更多 »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舊傳為東漢孝子郭巨墓前祠堂,位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孝里鎮孝堂山上。郭氏墓石祠建成於東漢初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築。1961年由中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 查看更多 »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戰,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焚毁袁军粮草,使得袁军丧失斗志,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官渡之战 · 查看更多 »

安阳市

安阳市,古称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北部。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有3300多年的建城史,500年建都史,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以世界文化遗产殷墟而闻名,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安阳的建都史除在殷建都的商朝外,还有在邺建都的六个中国魏晋南北朝政权,为“七朝古都”。 安阳是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以及京港澳高速公路上处于石家庄与郑州之间的重要城市,西倚太行山,北临漳河,洹河从市区北部蜿蜒而过。现下辖4区、1县级市、4县以及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7,352平方公里,人口511.7万。2009年成为国家园林城市。2011年成为国家卫生城市。.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安阳市 · 查看更多 »

宋均

宋均(),字叔庠,东汉经学家,南阳郡安众(今河南省邓州市东北)人。 其父宋伯,在汉光武帝建武初年担任五官中郎将。宋均年少以父任为郎。十五岁时,好经书,常以假日往经学博士处受业,精通《诗》、《礼》,善于论辩。先后官辰阳县长、上蔡县令、九江郡太守。宋均到任辰阳长后,兴立学校,对在其地推广儒学起了很大作用。光武帝嘉其功,赐以金帛。迁上蔡令,禁人丧葬不得奢靡。 转任九江太守,九江境内有唐、后二山,巫祝等借口山公娶妇,祸害百姓,年年如此。宋均禁绝淫祀,下令今后凡为山公娶妇,皆取巫祝家女,不准扰乱百姓。此令一出,众巫祝叩头服罪,宋均将巫人杀掉。宋均铲除了巫神借迷信祸害百姓的罪行,从此断绝了为山神“取公妪”的活动。宋均的事迹,有如西门豹治邺城。 后宋均为谒者,监伏波将军马援军,以恩信招降武陵蛮。马援卒,他建议机断专行,改讨伐为招降,获得成功。永平元年(58年),为东海国(今山东郯城北)相,在职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百姓作歌颂念,求皇帝赦免他。汉明帝以他为尚书令,议政多合帝意。生性宽和,不喜文法,主张选吏以弘厚为准。为政务存宽厚,颇得民心。后为司隶校尉,终官河内郡太守。因病请求卸任,后在家中去世。.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宋均 · 查看更多 »

宋朝行政區劃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一級行政區劃改為「路」,二级行政区有府、州、军、监。至道三年始定為十五路,包括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廣南東、廣南西共十五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為利州、益州二路,分峽路為夔州、梓州路二路。天禧四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西二路。慶曆八年分河北路安撫司為大名府、高陽關、真定府、定州四路安撫司。嘉佑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熙宁五年分京西路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為東西二路,分陝西為永興軍、秦鳳二路。之後又將河北路分為東西二路,分京東為京東東、京東西二路。崇寧五年又將開封府升為京畿路。宣和四年宋金盟約,約定滅遼後宋得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結果後來並未設置。建炎南渡後,宋朝設立兩浙東、兩浙西、江南東、江南西、淮南東、淮南西、荊湖南、荊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廣南東、廣南西十六路,紹興十四年改为17路,把利州分为东、西两路。北宋路制以轉運使司為主,還有提點刑獄使司,提舉常平使司和安撫使司的路制。南宋時以安撫使司路制為主。 宋朝的行政區劃設置與地方政治制度可謂強幹弱支,中央高度集權。雖然避免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但導致地方资源狭小,也致使終宋朝一代外敌入侵不断。.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宋朝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寇赞

寇赞(),字奉国,上谷郡昌平县(今北京市昌平区)人,前秦、北魏官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寇赞 · 查看更多 »

寇恂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区)人,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寇恂 · 查看更多 »

山谦之

山谦之(),河内郡(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南北朝的史学家 刘宋元嘉(424年~453年)时为史学生,后任学士、奉朝请。受著作郎何承天之委,协撰《宋书》,孝建元年(454年)奉诏续撰。除《丹阳记》外还著有《南徐州记》、《吴兴记》、《寻阳记》。.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山谦之 · 查看更多 »

山涛

山涛()字巨源,中國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河內山氏。「竹林七贤」之一。.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山涛 · 查看更多 »

常何

常何(),字大來,汴州浚儀(今河南省開封市)人,祖籍河内郡溫縣。唐朝初年的将领和地方官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常何 · 查看更多 »

常无名

常無名(),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唐朝狀元、官员。 祖父常毅,官至杞王府司馬;父常楚珪,官至慶王文學。生於垂拱四年(688年),景云三年(712年)壬子科狀元,主考官是房光庭;同年又登手笔俊拔、超越流辈科。开元十年(722年),又取文藻宏丽科。开元十四年(726年)任鄠县尉,官至礼部员外郎。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卒。.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常无名 · 查看更多 »

东夷

东夷,是中国先秦时期,中原居民对黄河流域下游(青、兖、徐三州)居民的总称。考古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东夷是指自后李文化始至岳石文化的承载者。 夏商时期的“夷”,不带有民族观念,只是作为部落联盟的称呼;周朝首次出现“东夷”一词,是周部落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称呼。傳說东夷部落的少昊是黄帝之子,伯益是黄帝重孙。 东周时期,经齐、鲁等国在山东地区的多年经营,夷、夏諸部落逐渐融合。秦汉以后,东夷多指居住于中国东方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或吉、黑的少数民族。.

新!!: 河內郡 (中國)和东夷 · 查看更多 »

东汉与羌的战争

东汉与西羌的战争,又称羌患。历时百年,中国东汉与河湟西部落后又互不统一的西羌部落断断续续进行的百余年的战争,第一次从公元77年至101年,第二次公元107年至118年,第三次公元139年至145年,第四次公元159年至169年,第五次公元184年至214年。由于西羌的内迁,和河西走廊、陇西当地的汉朝人时常发生冲突。最初,西北的地方官多数都残酷苛暴,导致西羌反抗此起彼伏,西羌人屠杀汉朝人,西羌人在东汉取代了北匈奴成为汉朝第一外患,西北地区尤其是关中多次沦为战场,羌人还曾一度兵进至山西河东。不但如此,刚崛起的鲜卑、南匈奴亦不时起兵南下,战乱波及关中、陕北、陕南等地。此战之后,使得关中更加荒芜,成了羌、氐、匈奴、拓跋等族的混杂区,东汉西北人口大量内迁,导致河套以南地区也成了“羌胡区”。关中地区的经济、人口一直等到北周时期才逐渐复苏。唯一幸免战乱的西北地区是凉州西部,尤其是敦煌、酒泉和张掖等郡在战争时相对稳定,此地是后来张氏前凉的根据地。.

新!!: 河內郡 (中國)和东汉与羌的战争 · 查看更多 »

东汉行政区划

东汉行政区划,在汉光武帝时确定,基本沿用西汉行政区划的郡县制为实体、州刺史部为监察的体制,分全国为十三个州刺史部。与西汉的主要区别是正式将司隶校尉部与其余十二州并列,将北方的朔方刺史部并入并州,将南方的交趾刺史部改名为交州。.

新!!: 河內郡 (中國)和东汉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三国志人物列表

三國志人物列表收錄在史書《三國志》或《后汉书》等与三國相關的史料中出現的人物。但像貂蟬等只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出现而在史书上沒有记载的人物則不予收錄。.

新!!: 河內郡 (中國)和三国志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三国行政区划

三国行政区划,大体上保留了东汉末年形成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

新!!: 河內郡 (中國)和三国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三河

三河可以指:.

新!!: 河內郡 (中國)和三河 · 查看更多 »

平姓

平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5位。.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平姓 · 查看更多 »

于姓

于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排第82位,中國大陸第38大姓(2006年統計)。.

新!!: 河內郡 (中國)和于姓 · 查看更多 »

二王三恪

二王三恪,又稱二賓三恪、二代三恪、三恪二王後,或單稱三恪、二王,是中國古代政治禮制,屬賓禮之一,歷代王朝分封前代王室後裔爵位,稱為二王後、三恪,給予封邑,祭祀宗廟,用以懷柔安撫,顯示本朝所承繼統緒,標明正統地位。所謂「恪」,即表尊敬之意。杜佑《通典》考證「三恪二王後」,以為封前二代後裔為二王後,封前三代後裔則稱為三恪。.

新!!: 河內郡 (中國)和二王三恪 · 查看更多 »

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中國歷史名詞,意指中国西晋时期北边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夺取西晋政权(五胡十六国),形成与东晋政权鼎立之势。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百餘年間,這些內徙的草原各族及漢族在漢地華北地區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政權,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國。五胡乱华破坏了中原的政权和经济架构,但也使北方遊牧民族与汉地汉族產生文化经济交往。由于汉族人口从黄河流域大规模遷移至汉地南部的长江和珠江流域,史称衣冠南渡,进一步增进了南方的俚族等少數民族与汉族的文化和经济联系。.

新!!: 河內郡 (中國)和五胡乱华 · 查看更多 »

建兴郡 (西燕)

建兴郡是中国古代设立的一个郡,东晋时由西燕慕容永置,辖域大约位于今天山西省晋城市全境。故治在今山西晋城市区北四十里的大阳镇。,.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建兴郡 (西燕) · 查看更多 »

伊阙之战

伊闕之戰是前293年秦国将领白起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镇)擊敗魏、韩、东周三国联军,擒杀联军主将公孫喜的战役,此战秦国共斩首敌军24万。.

新!!: 河內郡 (中國)和伊阙之战 · 查看更多 »

张宠则

张宠则(),唐朝妃嬪,河内郡修武县人,祖先因官居魏郡邺城。唐高祖李渊的宝林。 她的祖父张肃是隋朝襄安县令,父亲张文成是敦煌郡书佐。隋文帝开皇九年张宠则出生,张宠则选入唐高祖后宫。武德四年(621年),生高祖十三子滕王李元懿。十一月,被封为宝林。贞观九年(635年),唐高祖逝世。贞观十年(636年),李元懿封郑王。二月二十日,唐太宗尊张宠则为郑国太妃。李元懿任潞州刺史,张宠则随儿子赴任。贞观十九年正月十一日(645年2月12日)后,张宠则在潞州去世,年五十七岁。.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张宠则 · 查看更多 »

张导

张导,字景明。河内郡修武县人。东汉末年人物、钜鹿郡太守。 张导在光和三年(180年),为钜鹿太守。当时漳河泛滥,他和郡丞彭参、郡掾马道嵩治理漳河。以修《漳河神坛碑》。董卓秉政后,山东群雄举兵反对。张导亲自登坛歃血,奉辞奔走,使得以袁绍为盟主。袁绍派张导(张景明)、郭图(郭公则)、高幹(高元才)等人说服韩馥,使他让冀州给袁绍。后来,因过错受到夷灭之祸。.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张导 · 查看更多 »

张延 (汉朝)

张延(),字公威,河内郡(今河南省武陟县)人,东汉时期的大臣。 张延的父亲是汉桓帝时期的司徒张歆。张延初任太仆。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五月,太尉邓盛卸任,太仆张延被任命为太尉。中平三年(186年)张延因病卸任,车骑将军张温为太尉。十月,张延因为被宦官诬陷,被捕入狱而死。.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张延 (汉朝) · 查看更多 »

张禹 (西汉)

张禹(),西汉大臣,河内郡轵县人,字子文。年轻时学《易经》、《论语》,为博士。汉元帝时,教太子劉驁《论语》,为光禄大夫、东平内史。漢成帝劉驁继位,以帝师為关内侯、诸吏散骑光禄大夫、给事中,与大将军王凤领尚书事。前25年六月,张禹为丞相,封安昌侯。前20年三月,张禹致仕。之后,生活奢侈,常为子婿求官。有大事,汉成帝常常咨询,諡號节。.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张禹 (西汉) · 查看更多 »

张歆

张歆,字敬让,东汉时期人物,河内郡(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人。 张歆官至大司农。建和三年(149年)十月,太尉赵戒免职,汉桓帝以袁汤为太尉,张歆继承袁汤为司徒。元嘉元年(151年)夏,京师洛阳大旱,任城、梁国大饥,人相食,许栩因此免职,吴雄继任。.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张歆 · 查看更多 »

張玄 (君夏)

张玄,字君夏,东汉经学家,河内郡河阳县(今河南省孟州市西)人。.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張玄 (君夏) · 查看更多 »

張燕 (東漢)

張燕(生卒年不詳),本姓名堵燕(一說本姓名褚燕),外号“飞燕”,常山郡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東漢末年黑山賊首領。张燕常年集结大批从众,在河北诸郡占山为王,成为朝廷与军阀的大患,不过最终率众投靠统一北方的曹操,官至平北將軍,封安國亭侯。.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張燕 (東漢) · 查看更多 »

張衡 (隋朝)

张衡,字建平,河内郡(今河南省沁阳市),隋朝大臣。 史书没有记载他的生年。隋文帝时为太子右庶子,黄门侍郎。协助杨广夺取皇位,传说文帝就是他亲手所杀。杨广即位为隋炀帝,很重用张衡,官至御史大夫。后来被委派营建汾阳宫时,张衡借机劝谏隋炀帝爱惜民力,遂见猜忌,获罪除名为民,放还田里。大业八年,以诽谤朝政之罪被赐死于家。 張衡死前大喊:「我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監刑者捂住雙耳,將他殺死。义宁年间,以死非其罪,赠大将军、南阳郡公,谥号忠。子张希玄。.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張衡 (隋朝) · 查看更多 »

張楊 (東漢)

張楊()字稚叔,東漢末并州雲中人。多次迎接獻帝,最高職位為大司馬。所控制的河內郡兵精糧足,為袁紹、曹操等所垂涎。後因欲助呂布對抗曹操,為部下楊醜所殺。.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張楊 (東漢) · 查看更多 »

張武 (郎中令)

张武,西汉汉文帝属下大臣。官至郎中令、車騎將軍。 前180年,周勃、陈平等大臣要迎接代王刘恒即位为皇帝。刘恒征询左右亲信大臣意见,郎中令张武等人劝说刘恒不必猜疑,去长安即位。代王刘恒于是命令宋昌做为自己的陪乘,同车而行,张武等六人乘坐官府驿车,一起随从到长安。到达长安,代王任命宋昌为卫将军,指挥南军和北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管理殿中事务。代王随即即位为汉文帝。前166年,汉文帝任命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率兵十万、车千辆驻扎在长安附近,防御匈奴进攻。前158年,汉文帝任命将军张武屯守北地郡;命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扎细柳;命宗正劉禮为将军,驻扎霸上;防备匈奴。张武接受贿赂,事发后,文帝反而赏赐他们钱财,使他心中愧咎。汉文帝崩,张武为复土将军。.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張武 (郎中令) · 查看更多 »

張春華

張春華(),河内郡平皋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追尊晋宣帝司馬懿夫人。.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張春華 · 查看更多 »

張承 (張範之弟)

張承,字公先,河內脩武人。東漢末官員。與兄長張範同是東漢官員,後來效命曹操。.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張承 (張範之弟) · 查看更多 »

徐商

徐商,字义声,一字秋卿,河内郡济源县人。 徐有功的五世孙。早年讀書於东条山。大和五年(831年),中進士,释褐秘书省校书郎。累迁侍御史,改礼部员外郎。不久改知制诰,转郎中,会昌三年(843年)充翰林学士,后拜中书舍人,累官山南东道(今湖北西北部)节度使。入京为御史大夫。宣宗大中八年(854年)拜河中节度使。咸通初年,擔任刑部尚书,充诸道盐铁转运使,迁兵部尚书。咸通四年(863年),拜相。六年罢相,歷官检校右仆射、江陵尹、荆南(今湖北江陵)节度观察使。後來入京擔任吏部尚书,累迁太子太保,不久卒。有子徐彦若、徐仁嗣、徐仁矩(字廣裕)、徐仁範、徐仁勗(字道誨)、徐彦枢。徐彦若后为唐昭宗宰相。曾孫女徐氏嫁孔昌弼之子孔葆。.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徐商 · 查看更多 »

徐晃

徐晃(),字公明,三國時期河東郡楊縣(今中国山西省洪洞縣東南)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五子良將之一。曾经多次建功,及后以聲東擊西的戰術擊破圍城部隊,并且解救樊城,击败关羽,因为在此役中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为右将军,于227年病逝,谥曰壮侯。.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徐晃 · 查看更多 »

後趙州郡列表

在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的南匈奴貴族劉淵麾下,屢立戰功,勢力強盛,控有晉朝的冀州,名義上臣屬於匈奴漢國,實際上已經割據自立。漢昌元年(318年),國丈靳準殺死隱帝劉粲奪權,自立為漢天王。十月,鎮守長安的劉曜北上討伐靳準,族滅靳氏,遷都到長安。與此同時,石勒亦參與討伐靳準,後來試圖挑起城中變亂促其投降的計劃失敗,導致靳明掌權並倒向劉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陽城。光初二年(319年)十一月,石勒在襄國(今河北邢臺)自稱王,稱趙王元年,史稱後趙。 趙王五年(323年),石勒派石虎攻滅割據青州的曹嶷,盡有青州。六年(324年)後趙擴展至淮河流域,東晉退至淮水之濱,徐州淮水以北陷於後趙。七年(325年)東晉司、兗2州全境及豫州大部全入後趙,太和元年(328年)南侵東晉至淮南及沔水流域一帶。同年劉曜親征洛陽,為石勒所擒;二年(329年)石勒滅前趙,關隴地區大部和弘農、上洛郡等地為後趙所有。次年(330年)石勒稱帝。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次年其從子石虎篡位,335年,遷都鄴(今河南安陽北至河北臨漳南)。建武四年(338年)燕王慕容皝與後趙帝石虎聯軍滅段部鮮卑,幽州之地全入後趙。史稱後趙強盛之時,「其地南逾淮、漢,東濱於海,西至河,西北盡燕、代」。 石虎在位時期,東晉復奪沔水流域一帶。太寧元年(349年),後趙爆發梁犢領導的雍涼戍卒舉兵,一度攻克後趙長安,有眾40餘萬。石虎卒,其子為爭帝位互相殘殺。石虎養孫冉閔盡殺石氏子孫及羯胡,控有洛、豫、徐、荊4州及魏尹、廣平郡、冀州南部。次年自立為帝,建立冉魏。與此同時雍、秦2州及汲郡、河內郡、黎陽等為前秦控制,幽、營2州及冀州西部入前燕,青州入段龕,涼州入前涼,朔州復為羌胡佔據,淮南入東晉。後趙僅能控制司隸的襄國郡、并州、兗州、豫州、徐州、荊州、冀州部分地區。永寧二年(351年)四月,石祗被殺,後趙亡。永興三年(352年)四月,前燕俘虜冉閔,冉魏亡。.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後趙州郡列表 · 查看更多 »

修武县

修武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焦作市下属的一个县。商朝时名寗邑,周武王伐纣途中曾在此地驻扎练武,故得名。前221年,秦始皇兼灭六国后实行郡县制,设修武县,归属于三川郡,自此县名一直未变,漢晉時期屬河內郡。2006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授予“千年古县”称号,列入中国地名遗产保护之列。 修武县面积722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28万。邮政编码454350,县政府驻城关镇。目前下辖:城关镇、方庄镇和郇封镇;周庄乡、高村乡、西村乡、岸上乡和五里源乡。 修武县岸上乡境内有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

新!!: 河內郡 (中國)和修武县 · 查看更多 »

北徐州

北徐州,中国古代的州。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分徐州淮北地置北徐州。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市)。辖境约当今山东省箕屋山、沂山、蒙山和江苏省沛县以南,河南省商丘市以东,安徽省太和县、蒙城县、泗县及淮河以北的地区。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改名徐州。 南朝齐改徐州置北徐州,治所在燕县(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临淮关东)。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南,蚌埠市、定远县、滁州市以东(天长市除外)和江苏六合县地。包括蚌埠、凤阳、滁州、明光市、定远、来安县等地。泰豫元年(472年)移治东海郡(今山东兰陵县南),元徽元年(473年)还治钟离郡。经历南梁,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名楚州。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置北徐州,治所在琅琊郡(今山东临沂市西),根据《魏书·地形志》记载,领郡2,县5。户14781,口40125。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沂、费县、平邑县、蒙阴县、兰陵县等地。经历东魏、北齐,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改名沂州。 西魏置北徐州,故治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南。《北周地理志》虞州:河北,“有西魏置北徐州,寻废”。王仲荦按:当置于虞州河北郡界内,接怀州河内郡。授北徐州刺史者有段永、史尔绵、司马裔。.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北徐州 · 查看更多 »

北齊行政區劃

北齊建立後,開始整頓行政區規劃,廢除三州、一百五十三郡及五百八十九縣。北齊江淮之地後被南朝陳佔領。因為州轄區越分越細,於是設置行台兼管數州民政及軍事。.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北齊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刘备

漢昭烈帝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國時代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三國志、華陽國志等稱為先主,繼其帝位的劉禪則被稱為「後主」,資治通鑑稱劉備父子為漢主。.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刘备 · 查看更多 »

刘宝

劉寶(),字道真,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邹城市)人,西晉時期官员。 曾因罪被判刑處罰,罰服苦役,後西晉諸侯王司馬駿用五百匹布把他贖出來。又委任他為從事中郎,負責處理文書事宜。此事在當時成為一時佳話,而人民都讚美司馬駿的美德。因能詩善文,晉帝請他給太子講解;著有《漢書駁議》二卷。歷任中書郎,河內太守,御史中丞,太子中庶子,吏部郎,安北將軍。 1974年3月,刘宝墓志在山东省邹城市郭里镇独山村出土。墓志所记官职、爵位:侍中、使持节、安北大将军、领护乌丸校尉、都督幽并州诸军事、关内侯。墓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邹城博物馆。.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刘宝 · 查看更多 »

刘聪

漢昭武帝刘聪(),字玄明,新兴(今山西忻州市)匈奴人。十六国时汉赵国君。汉光文帝劉淵第四子,母张夫人。劉聰學習漢人典籍,深受漢化。執政時期先後派兵攻破洛陽和長安,俘虜並殺害晉懷帝及晉愍帝,覆滅西晉政權並拓展大片疆土。政治上创建了一套胡、汉分治的政治体制。但同時大行殺戮,又寵信宦官和靳準等人,甚至在在位晚期疏於朝政,只顧情色享樂。其執政末期甚至出現「三--並立」的情況。.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刘聪 · 查看更多 »

刘辉 (北魏)

刘辉(),字重昌,宋文帝曾孙,刘昶之孙,刘承绪次子。 刘辉与兄刘文远都很狂放,刘昶怕他们不能守其爵封。但是刘辉年纪小,没有很多罪过,以刘辉为世子,袭爵齐郡公。正始初年,刘辉尚兰陵长公主,拜员外常侍。公主嫉妒,刘辉曾经私通公主侍婢有孕,公主笞杀侍婢。婢女剖腹刳胎,填以泥草,又将胎儿肢解,命令刘辉观看。刘辉大受刺激,疏薄兰陵公主。公主的姊姊告诉灵太后,灵太后敕清河王元怿审理其事。元怿与高阳王元雍、广平王元怀奏他们夫妻不和之状,请离婚,削除封位。太后听从。公主在宫一年,高阳王和刘腾都向太后为公主说好话。在高阳王元雍等的劝解调和下,两人复婚。正光初年,刘辉又和张容妃、陈慧猛两个民间妇人有了奸情,在陈留公主的鼓动下,兰陵公主再次和刘辉大闹。刘辉将兰陵公主推下床去,结果兰陵公主因流产致死,刘辉畏罪逃跑。灵太后再召清河王元怿审理其事,二家女髡笞付宫,兄弟皆坐鞭刑,徙配敦煌为兵。太后为公主举哀太极东堂,于河内郡温县抓住刘辉,幽禁在司州,将加死刑,会赦得免。正光三年(520年),恢复刘辉的官爵,转任征虏将军、中散大夫。正光四年(521年),刘辉卒,家族从此衰顿。.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刘辉 (北魏) · 查看更多 »

刘歆

劉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字子駿,改名劉秀,漢朝宗室,西漢末年及新朝官員及重要學者,協助王莽篡位,出任新朝高職「羲和官」,號稱國師,晚年卻因兒子被殺與誤信預言,謀叛事敗自殺。劉歆博覽圖書,精通經學,提倡古文經學,推動把《左傳》及《古文尚書》等古文經列於學官,引起漢代今古文經學之爭;他曾與父親劉向一同校閱宮庭藏書,編成目錄學的重要著作《七略》及《別錄》,反映當時的學術思想流派。.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刘歆 · 查看更多 »

嵇康

嵇康(),字叔夜,三国魏谯郡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人,因曾官至曹魏中散大夫,故后世又称嵇中散。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为魏晋时期文人团体“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並稱嵇阮,同为魏末文学界与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激烈抨击世俗规范,主张顺应自然法则,保全人的天性,积极推广服食养生理论,在当时極具有非常高的声望及号召力。后因卷入朋友吕安的诉讼而入狱,权臣司马昭忌惮他的言论影响力会威脅司马氏政權,在锺会的建议下将其处死。 在他死后,其思想主张在东晋及南朝受到了极大的推崇,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构成理论。随着神仙道教的兴起,嵇康本人则被神仙化,包括作为正史的《晋书》在内,关于他的生平事迹的记述中参杂了相当多神怪、传奇的内容。而他坚持思想与人格的自由,不追逐世俗名利,为追求正义而牺牲的品质,被后世视作中国传统文人清廉正直、不畏强权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嵇康 · 查看更多 »

周亚夫

周亚夫汉朝军事家,沛郡(今江苏丰县)人,是元老絳侯周勃的兒子,在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叛军。后來因為得罪漢景帝,被廷尉法辦,絕食後吐血,死於詔獄。.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周亚夫 · 查看更多 »

周勝之

周勝之,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绛侯,汉朝开国功臣绛武侯周勃的儿子。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周勃去世,周胜之继承了絳侯爵位。周胜之娶文帝的女儿为妻。过了六年,汉文帝後元年(前163年),周勝之与公主感情不睦,又犯下杀人罪,因此封地被废除。绛侯爵位中断了一年,汉文帝封周勝之的弟弟河内郡守周亚夫为条侯,继续绛侯的爵位。.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周勝之 · 查看更多 »

周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完全施行封建制度的世襲王朝,分為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從周武王滅殷商建國並定都镐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國止,是中華文明的全盛時期之一。該時期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着後世(2007年):《西周史與西周文明》〈引言〉,第1頁。。東周都城為洛邑(今河南洛陽),其時代又可分為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與戰國時期(前476年-前221年)。前256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各國,建秦朝(2007年):《春秋史與春秋文明》〈引言〉,第1頁。(2007年):《戰國史與戰國文明》〈引言〉,第1頁。。 周人崛起於周原,在鞏固國力後於武王伐紂滅商朝建立西周。三監之亂的危機,於周公東征後平定,並且藉由大量分封諸侯來穩定東土。西周國力於成康之治時達到顛峰,在昭穆時期持平。共懿孝夷時期國勢漸衰,最後發生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宣王中興只是西周的迴光返照,宣王後期周室混亂,最後於周幽王發生犬戎之禍,西周亡。東周時,平王東遷使周室核心以成周為主,周室與諸侯作戰失敗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已經一去不返。春秋時期的尊王攘夷運動產生出春秋五霸等霸主。到戰國時期以下克上事件不斷,戰國七雄彼此合縱連橫。周室最後被秦國廢除,七雄最後也由秦所統一。 周朝的中央權力為王權,周王是周室的最高權力者,也是諸周族的宗主。由上至下縱切為君臣關係的封建制度,由尖至錐的橫切為血源關係的宗法制度,再以禮樂制度與井田制鞏固整個尖錐,維繫周王與諸侯國、官員、國人、野人的關係。春秋中葉後禮樂崩壞,典章制度逐漸瓦解。思想逐漸走向諸子百家。 周朝是以周族為代表和主體的華夏族語周邊諸族交往、融合的重要時期。自西周實行分封制後,中原華夏族文化同四周的方國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地區性文化。周朝從文字產生到春秋中葉,書面文學逐漸形成,古代散文由句而篇,由簡而繁的過程。詩經中的作品顯示四言詩日漸成熟。西周青銅器具有樸素、寫實的風格,聞名的有《毛公鼎》、《宗周鐘》、《散氏盤》、《大盂鼎》、《大克鼎》與《虢季子白盤》等等。.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周朝 · 查看更多 »

周景 (東漢)

周景(),字仲飨,東漢庐江郡舒縣(今安徽省庐江县)人。 周景少以廉洁能干见称,初被察为孝廉,辟大将军梁冀府。后为豫州刺史,李膺、荀绲等为从事,更迁至河内郡太守,爱好贤士,举荐者必厚赠物品。入朝为将作大匠。梁冀被杀,他作为故吏被免官禁锢。不久担任尚书令,163年代替刘宽为司空,他和太尉杨秉依法整治宦官任用的门人和子弟,免官五十余人。具瑗、侯览因此也被罢免,朝野称赞。165年因为地震罢官。166年代替陈蕃担任太尉。汉桓帝死后,他和窦武迎立汉灵帝。建宁二年(168年)周景去世。子周忠,后来也是太尉。他堂兄弟的孙子就是汉末三国名将周瑜。.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周景 (東漢) · 查看更多 »

呂護

吕护,五胡十六国军事人物。 351年八月,冉魏平南将军高崇、征虏将军吕护执洛州刺史郑系向东晋投降。352年闰十月鲁口安国王王午被他的将领秦兴杀掉,吕护杀了秦兴,又自称安国王。353年,前燕卫将军慕容恪东进鲁口,攻打吕护。354年三月,慕容恪攻下鲁口。吕护逃到野王,派弟弟上表向前燕谢罪,前燕任命吕护为河内郡太守。358年三月二十日,反对前燕的冯鸯到野王依附了吕护。361年,吕护吞并了高昌的兵众,投降东晋。吕护被授予冀州刺史。吕护领晋军袭击邺城。三月,前燕太宰慕容恪率兵五万,冠军将军皇甫真率兵一万,讨伐吕护。前燕的军队抵达野王,慕容恪包围野王几个月后,吕护粮食断绝,丢下妻儿逃奔荥阳。吕护不久背叛东晋,投降前燕,前燕任命他为广州刺史。362年,前燕派宁南将军吕护驻军河阴攻洛阳。三月,东晋河南郡太守戴施逃到宛城,五月廿七日,桓温派庾希及竟陵郡太守邓遐率领水军三千守卫洛阳。七月,吕护退守小平津,身中流箭而死。.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呂護 · 查看更多 »

傰宗

傰宗(),西汉後期关中民众起义首领。 汉成帝建始三年(前30年),傰宗率数百人据南山(即陕西秦岭终南山)起义。起义军攻掠官府,杀官吏,封锁道路,汉廷为之震动,京城长安警戒。汉政府任原弘农郡太守傅刚为校尉率千余射士逐捕,不能成功。汉朝两任京兆尹王昌、甄尊都因镇压不力被罢官。京兆、河内郡官吏多被贬职。建始四年(前29年),汉成帝派守京辅都尉、行京兆尹事王尊前往镇压,旬月间起义失败。.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傰宗 · 查看更多 »

傅喜

傅喜(),西汉大臣,河内郡温县人,字稚游。汉哀帝的祖母傅太后的堂弟,好学有大志。汉成帝时,为太子庶子。汉哀帝时,历任卫尉、右将军、大司马,被封为高武侯。与大司空师丹执正义,得罪傅太后,被朱博弹劾免职。汉平帝时,被王莽排斥出朝廷,王莽建立新朝後,傅喜去世,谥号贞。 傅喜有兒子。.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傅喜 · 查看更多 »

唐肅宗

唐肃宗李亨(),唐玄宗第三子,母杨贵嫔,唐朝第10代皇帝(不計武则天),756年8月12日—762年5月16日在位,在位6年。在位期間,是唐朝安史之亂時期。.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唐肅宗 · 查看更多 »

唐朝行政区划

唐朝行政区划,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中比较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较长时期内,唐朝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但是“道”的实际权限相互间差异很大,变革繁多,而且其基础往往是节度使的实际权力膨胀,所以这一体系常被称为“虚三级”。而且唐朝疆域经历了显著的扩张到鼎盛到缩减的过程,后期逐渐趋向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行政区划的记载已经非常不完整。但是唐初始设的“道”的概念,仍然影响了之后的宋朝,并成为“路”的原形。.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唐朝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冯异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东汉著名军事家。冯异精通《左氏春秋》、《孫子兵法》,协助刘秀创建东汉政权,隨劉秀安定河北,為劉秀偏將軍,封應侯。後又封為孟津將軍。在多年的行軍作戰中,馮異為劉秀建立東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馮異謙遜,從不誇己功,諸將並坐論功,他常避於大樹下,被譽為大樹將軍。劉秀即位封馮異為陽夏侯,任征西大將軍。漢明帝时封为“云台二十八功臣”之一。.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冯异 · 查看更多 »

冀州 (九州)

冀州,是漢族传统中的漢地九州之一,冀州地区即今日之山西、河北、遼寧三省及其附近地带。 冀州与兗、青、徐、扬、荆、梁、雍、豫等州合称为九州。.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冀州 (九州) · 查看更多 »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發生於西晋末年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年)間的政治動亂,是一场由西晋皇族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為中国历史上一場極为严重的皇族内乱,共持续16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晉書》将八王彙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八王之乱期間,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脫離晉朝控制,並陸續建立割据政权,入驻中原,最後導致建興四年(316年)西晉滅亡。之后晋室遗族走避中原、至江南地區建立王朝,設都建康,史称东晋。 北方的中原地区则由汉族以及非汉族的各游牧民族部族政权割据,前后建立十六个国家,其中以鲜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影响力最广。因为鲜卑属于上古华夏族同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东胡族后裔,所以这五个少数民族被南方王朝统称作“五胡”,中国古代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从東晉十六國一直持续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滅陳之戰后,隋朝正式成為統一的王朝。.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八王之乱 · 查看更多 »

公孫度

公孫度,字升濟(一作叔濟),幼名阿豹,幽州遼東襄平人,漢末割據遼東的軍閥。.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公孫度 · 查看更多 »

元劭

元劭 (),原名子讷,字令言《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使持節假黃鉞侍中太師領司徒都督中外諸軍事彭城武宣王妃李氏墓誌銘」亡祖諱寶,使持節侍中鎮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并州刺史燉煌宣公。」亡父諱沖,司空清淵文穆公。」夫人熒陽鄭氏。父德玄,字文通,宋散騎常侍,魏使持節冠軍將軍豫州刺史陽武靖侯。」兄延寔,今持節督光州諸軍事左將軍光州刺史清淵縣開國侯。」亡弟休纂,故太子舍人。」弟延考,今太尉外兵參軍。」姊長妃,適故使持節鎮北將軍相州刺史文恭子熒陽鄭道昭。」姊仲玉,適故司徒主簿熒陽鄭洪建。」姊令妃,適故使持節撫軍青州刺史文子范陽盧道裕。」妹稚妃,適前輕車將軍尚書郎中朝陽伯清河崔勗。」妹稚華,適今太尉參軍事河南元季海。」子子訥,字令言,今彭城郡王。妃隴西李氏,父休纂。」子子攸,字彥達,今中書侍郎武城縣開國公。」子子正,字休度,今霸城縣開國公。」女楚華,今光城縣主,適故光祿大夫長樂郡開國公長樂馮顥。父誕,故使持節侍中司徒長樂元」公。」女季瑤,今安陽鄉主,適今員外散騎侍郎清淵世子隴西李彧,父延寔。」妃諱媛華,隴西狄道縣都鄉和風里人。遠冑高陽,遙源姬水,蘊無名於柱下,播奇功於塞上。及大」據河洛,光啟霸功,道邁一匡,爵踰八命。儀同勳著西垂,司空名蓋東夏。故已寵侔五公,事鄰畫一。」妃體貞明之質,稟淑令之姿,幼志有成,率由非獎。爰初設帨,及此方笄,播彩公宮,摛光牖下。及有」行將遠,中谷時盈,瞻彼惟鳩,移天作合,河洲未比其德,琴瑟豈況其和。閨庭整峻,言不越閫。」武宣出統戎馬,入總機權,百揆一人,萬務由己,聲績允著,朝野嗟稱。豈獨外行所招,蓋亦內德之」助。及崩城結涕,朝哭欑悲,藐爾諸孤,實憑訓誘。誕此三良,形茲四國,無事斷機,弗勞屢徙,而日就」月將,并標聲價,齊名三虎,邁響八龍。妃既善母儀,兼閑婦德,三從有問,四教無違。帝宗仰其風流,」素族欽其盛軌。方當追蹝上古,準的來今,享萬鍾之殊榮,盡色養之深願。而倚伏難思,斯心未展,」遽等流川,奄如過客。以正光五年歲次甲辰正月癸未朔十五日丁酉薨於第。春秋卌有二。」二宮貽愴,疏親軫悲,若以小大相方,故亦事兼無律。其年秋八月六日甲申合葬武宣王陵。乃作」銘曰:」惟斗垂精,惟樞播靈,比肩世秀,閒出民英。八元騰實,三吏飛聲,豈伊髦俊,亦降賢明。四行必脩,六」禮無忒,立言成範,動容作則。望水齊智,瞻星比德,遠彼公宮,來嬪邦國。王鵙比旦,鴶鵴興燕,功毗」下武,勳格皇天。於昭中饋,宅後光先,陸離組佩,照耀簪䥖。介茲簡簡,膺此穰穰,爰誕三胤,玉閏金」箱。德音秩秩,車服光光,頒圭錫社,且公且王。必祀邁種,母儀列蕃,邢茅凡蔣,夏清冬溫。節高名貴,」道盛身尊,奄如悲谷,忽去高門。哀結未央,涕流長樂,物彩爰備,聲明聿作。宛宛游魚,團團飛鶴,眷」然城輦,長歸冥漠。周附于畢,任合自魯,追遠慎終,千齡載睹。且馴毚菟,將繁宿莽,春蘭秋菊,無絕」終古。,后改名劭,字子讷,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彭城武宣王元勰与李媛华的嫡出长子,魏孝庄帝元子攸同母哥哥,死后被追谥为孝宣皇帝。.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元劭 · 查看更多 »

元天穆

元天穆(),字天穆《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黃鉞柱國大將軍丞相太宰武昭王墓誌》:魏故使持節侍中太宰丞相柱國大將軍假黃鉞都督十州諸軍事雍州刺史武昭王墓誌」王諱天穆,字天穆,河南洛陽人也。層構與乾元同極,鴻祚共坤載為基。赤字天啟之徵,綠圖靈」命之瑞。故以式光於玉板,備紀於金縢者矣。太祖平文皇帝之後。高梁神武王之玄孫。領軍」將軍松滋武侯之曾孫。太子瞻事使持節左將軍肆州刺史襄陽景侯之孫。使持節侍中驃騎」大將軍司空文公都督雍州諸軍事雍州刺史之長子。誕累葉之崇基,繼重光之盛烈,協七緯」之精,苞五常之性。淵乎若仁,悠然似道,千刃莫測其高,萬頃不知其廣。神質自成,孤貞特秀,八」素九區之理,靡不洞其幽源;三墳五典之書,故以極其宗致。又雄光桀出,武藝超倫,彎弧四石,」矢貫七札,白猿不得隱其層林,紫貂無以逃其潛穴。子房幃幄之謀,田單攻取之術,故以囊括」於心衿,載盈於懷抱矣。起家除員外散騎侍郎。以王器量清懋,識裁通敏,除員外散騎常侍嘗」食典御。臺府初開,爰祗顯命,領太尉掾。于時塞虜叩關,山胡叛命,封豨實繁,長蛇荐筮。以王忠」義夙章,威略兼舉,董率之任,僉議斯歸。充西北道行臺除征虜將軍并州刺史。及王師電擊,妖」寇霜摧,威略既明,庸勳有典。除聊城縣開國伯加安北將軍,餘官如故。遂假撫軍將軍兼尚書」行臺。孝昌三年,牝雞失德,雄雉亂朝。肅宗暴崩,禍由酖毒。天柱為永世恒捍,王實明德茂親,」同舉義兵,剋定京邑。除太尉公,爵上黨王,食邑三千戶。仍除侍中兼領軍將軍使持節驃騎大」將軍京畿大都督。魏雖舊邦,革命唯新,王業艱難,事同草創。王內奉絲綸,中總周衛,謨明之道」以宣,捍城之寄踰重。逆賊葛榮,鳩率凶攩,攻逼鄴城。以王道鏡臺端,德清槐列,文以興邦,武能」定亂,為使持節都督東北道諸軍事大都督,本官如故。天柱驅率熊羆,南出釜口,勒貔虎,北赴」漳源。兩軍雲會,三十餘萬,雷舉星奔,并驅濟進,鋒鏑暫交,醜徒鳥散。生擒葛榮并其營部,斬級」十萬,馬牛千億。於是殷衛剋定,河朔載清,文軌復同,車書更一。增邑通前三萬戶。加錄尚書事,」本官如故。又以王纂蔭乾暉,本枝皇幹,體密君親,義形家國;與天柱潛結玄圖,顯成大義,一舊」威靈,再造區夏;雖疏畫山川,開錫土宇,禮命光照,器像雕蔚,猶不足以詶靜難濟時之功,報扶」危定傾之績。除世襲并州刺史,本官、王如故。流民邢杲,肆毒三齊,屠村掠邑,攻剽郡縣。以王為」行臺大都督。王神武所臨,有征無戰,伏尸同於長平,積器高於熊耳。遷位太宰,加翼保鼓吹,增」邑通前七萬戶。永安三年九月二十五日,運巨橫流,奄離禍酷。春秋四十二,暴薨於明光殿。年」及中興造運,聖明在馭,追贈侍中丞相都督十州諸軍事柱國大將軍假黃鉞雍州刺史,王」如故,謚曰武昭,禮也。以普泰元年八月戊戌朔十一日戊申遷葬於京城西北二十里。痛結三」靈,哀纏四緒,泉扃晝昏,松關夜楚,氣盡一朝,悲深萬古。其辭曰:」兩明交逝,五運代興,素精既謝,玄祚告徵。道符玉版,慶結金繩,若天之覆,如日之昇。神武秉德,」福善冥應,義均採藥,無德而稱。於穆君王,合和誕哲,道契淹門,義昺洙汭。聿奉休蹤,式揚清烈,」令問緝熙,徽風昭晰。厥初嘉合,戴筆鎖闈,高栖雲術,遠映辰暉。俟時龍躍,侍運鵬飛,立功以義,」成務惟機。數鍾九六,國步未康,北狄孔熾,西戎方強。旗鼓競進,烽候相望,秦隴幽沒,趙魏丘荒。」於昭我后,應期作宰,五典剋從,九工亮彩。雰沴時消,妖逋自潰,上協三靈,下清四海。蹈禮循刑,」崇仁履信,有享有通,無悔無吝。雲雷遄動,霜風驟震,遠無不歸,邇無不順,道邁伊周,勳侔齊晉。」吉凶同域,禍福相依,泰山其毀,良木不持。蕭蕭楊隴,杳杳泉扉,斜漢滅影,落日潛輝。縉紳曷仰,」社稷焉歸,敬鐫玄石,銘頌山基。,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平文帝拓跋郁律的后裔,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司空文公、都督雍州诸军事、雍州刺史元长生长子,北魏宗室、官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元天穆 · 查看更多 »

元徽 (城阳王)

元徽(),字显顺,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曾孙,拓跋长寿之孙,城阳怀王元鸞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元徽 (城阳王) · 查看更多 »

元略 (東平王)

元略(),字儁興,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曾孙,司徒公、中山献武王元英第四子,北魏宗室、官员。 他在兄長元熙發動兵變失敗後,曾一度逃難至南梁,後來在北魏孝明帝向梁武帝交涉下得以回國。孝明帝之母靈太后重用元略,但史稱元略未有對北魏作出重大貢獻。528年,元略在尒朱榮發動的河陰之變中被殺。.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元略 (東平王) · 查看更多 »

元萇

元萇(),字於巅,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平文帝拓跋郁律六世孙,使持节、羽真、辅国将军、幽州刺史、松滋公拓跋平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元萇 · 查看更多 »

元豫

元豫(),字景豫,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后裔,陈留景王拓跋崇曾孙,元种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元豫 · 查看更多 »

元鷙

元鷙(),字孔雀,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平文帝拓跋郁律后裔,北魏宗室、官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元鷙 · 查看更多 »

元鸾

元鸾(),字宣明,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孙,城阳康王拓跋长寿第二子,北魏宗室、官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元鸾 · 查看更多 »

元通

元通(),字昙和,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骠骑大将军、太保、领太尉、咸阳王元禧长子,北魏宗室。.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元通 · 查看更多 »

元澄

元澄(),字道镜,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孫,任城康王拓跋雲長子,北魏宗室、官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元澄 · 查看更多 »

前241年

没有描述。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前241年 · 查看更多 »

前273年

没有描述。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前273年 · 查看更多 »

前燕

前燕(337年 - 370年)是十六國时代由鮮卑人首領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權,至慕容儁正式稱帝建國,其國號為「燕」。其全盛时的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并州、豫州、徐州、幽州等部分。 以其所在地为战国时燕国旧地,故国号为“燕”。《十六国春秋》始用“前燕”之名,為區別同期的慕容氏諸燕,歷史學家遂袭用之。又以其王室姓慕容,又称为“慕容燕”,而其他慕容氏諸燕都不用这个称呼,「慕容燕」成为前燕的专称。.

新!!: 河內郡 (中國)和前燕 · 查看更多 »

石建

石建(),西汉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中国西汉政治人物,石奋之子。 石建有父风,驯行孝谨,汉景帝时官至二千石。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郎中令王臧得罪窦太后被罢免,石建被任为郎中令。他谨言慎行,唯恐做事不逊。每次奏事,屏去旁人才敢尽言。在家事亲至孝,更甚于几个弟弟。石建惊恐:“书‘马’者与尾而五,今乃四,不足一,获谴死矣!”石奋去世后,石建哀伤过度,柱杖才能走路。不到一年,石建也去世了。他的弟弟石庆。.

新!!: 河內郡 (中國)和石建 · 查看更多 »

石德

石德(),西汉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中国西汉政治人物,石奋之孙,石庆之子。 石庆任丞相时,家人为小吏至二千石官者十三人,此后势衰。太初三年(前102年),石德嗣父石庆为牧丘侯,担任太常。天汉元年(前100年),石德担任太常职务时失法罔上,没有按照法令规定进行祠祭,犯法当死被判罚为完城旦(四年徒刑),赎为庶人,国除。后为太子少傅,巫蛊之祸,他劝太子刘据起兵反抗。刘据派遣使者矫制赦免长安中都官囚徒,命少傅石德及宾客张光等分别率领;最后长安男子景建从莽通擒获石德,将他杀死。.

新!!: 河內郡 (中國)和石德 · 查看更多 »

石勒

趙明帝石勒(),字世龍,原名㔨,小字匐勒,中國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羯族人,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後趙的開國君主。石勒初期因公師藩而起兵,後投靠漢趙君主劉淵,之後卻與漢國決裂,由漢國分裂出去。石勒在他的謀臣,漢人張賓輔助之下以襄國(今河北邢台)為根據地,並陸續消滅了王浚、邵續、段匹磾等西晉於北方的勢力,繼而又消滅曹嶷,進侵東晉以及消滅劉曜領導的前趙,又北征代國,率領後趙成為當時北方最強盛的國家。石勒又實行多項措施,推動文教和經濟發展。另外他厚待來自西域的佛教僧侶佛圖澄,對當時佛教的傳播有一定貢獻。.

新!!: 河內郡 (中國)和石勒 · 查看更多 »

石美人 (刘邦)

石美人,赵国邯郸人,西汉开国皇帝汉高帝刘邦的后宫。.

新!!: 河內郡 (中國)和石美人 (刘邦) · 查看更多 »

石慶

石慶(),是西汉大臣。西汉时河内郡温县(今属河南)人,居茂陵。封牧丘侯,谥恬。.

新!!: 河內郡 (中國)和石慶 · 查看更多 »

王匡 (东汉)

王匡(),字公节,中國东汉末年的地方軍閥。兗州泰山郡(位於當今中国山东省泰安市東北方)人,官至河內郡太守。起初在大將軍何进底下擔任大將軍府掾。何進去世後,受拜為河內郡太守。董卓執政時,與各地群雄起兵討伐董卓。最後因妹夫胡母班的親屬和曹操聯手攻擊而死。在纪传体史書《三國志》和《後漢書》中,皆有敘述到相關事蹟;但是沒像其他群雄一樣擁有個人傳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王匡 (东汉) · 查看更多 »

王允

王允(),字子师,并州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東漢時官員,汉献帝初年任司徒、尚书令。当时皇帝只是一个傀儡,董卓大权在握。王允成功策劃了对董卓的刺杀,但執意殺害名士蔡邕而大失民心,且不願寬恕董卓餘党,導致餘黨反扑,長安失守,王允和其家族亦被處死,關中亦大亂。.

新!!: 河內郡 (中國)和王允 · 查看更多 »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是西漢末及新朝時由王莽推行的托古改制。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是為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開創中國歷史上通過篡位登基的先河。王莽是儒家學派巨子,有其政治理念,並且開始進行一系統驚天動地的全面社會改革。 王莽仿照《周禮》的制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以王田制為名恢復井田制,把鹽、鐵、酒、幣制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廢止奴隶制,建立五均賒貸(贷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權力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刑罰、禮儀及田宅車服等儀式不停回復到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 由於政策多迂通不合實情處,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而且朝廷朝令夕改,使到百姓官吏不知所從,不斷引起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天鳳四年(17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饑荒四起,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及綠林大規模的反抗,導致新朝急劇滅亡。.

新!!: 河內郡 (中國)和王莽改制 · 查看更多 »

王象

王象(),字羲伯,河內郡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員。.

新!!: 河內郡 (中國)和王象 · 查看更多 »

王齕

王齕(?-公元前244年,齕音「合」),中国战国時期末期秦国秦昭襄王、秦庄襄王的将軍。 前260年(昭襄王47年),討趙国、取上党。趙国反撃,秦国秘密派遣白起为上将軍增援,王齕为副将。長平之战,大破趙国。 前259年(昭襄王48年),代武安君白起,将兵討趙國,取皮牢。 前258年(昭襄王49年),为王陵攻打趙國邯鄲增軍,秦國罷免了王陵,以王齕为主将。 前257年(昭襄王50年),邯鄲攻不下,王齕与汾城郊外的秦軍合流。其後,攻魏,斬首6千级,魏軍敗走,汾城攻克,和張唐攻克寧新中。 前247年(庄襄王3年),攻韓上党,为太原郡。魏国信陵君率领五国軍攻秦,蒙驁迎撃,失敗。秦軍退却河内之南的河外,联軍解散。 前244年(秦王政3年),王齕死。.

新!!: 河內郡 (中國)和王齕 · 查看更多 »

王溫舒

王温舒,汉朝大臣,阳城(陕西省咸阳市东)人。汉武帝时,历任河内郡太守、中尉、廷尉、少府。为人谄媚,以权势大小行法,好杀戮。在河内郡,诛杀豪强,连坐数千家。后来参加平定東甌的战争,因为藏匿官吏不从征大宛,犯下灭族之罪,他被迫自杀。.

新!!: 河內郡 (中國)和王溫舒 · 查看更多 »

秦始皇

始皇()嬴政,趙氏,時稱秦王政和始皇帝,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之子【史記索隱】莊襄王者,孝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孫也,名子楚。按:戰國策本名子異,後爲華陽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出土《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為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为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他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的郡縣制度和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及典章法制,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之專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過重,是秦朝在他死後3年速亡之一原因。.

新!!: 河內郡 (中國)和秦始皇 · 查看更多 »

秦漢三國地方政權君主列表

汉三国反對中央政權的各地方政权君主列表:.

新!!: 河內郡 (中國)和秦漢三國地方政權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秦朝

朝(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國歷史上首个大一統中央集权的帝國。秦朝皇室為嬴姓,所以史書又称嬴秦。秦朝源自周朝諸侯國秦國。前770年,秦地君長在東周周平王東遷時有功,受封於关中平原,建立秦國。战国時期,秦國根据礼记总结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輪”的社会现状,推行车辆统一道路,书籍统一文字,行为统一伦理,并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实施商鞅变法,成為天下第一強國。前230年至前221年,到秦王嬴政陸續攻滅其他六個主要諸侯國,一統中原,史称秦朝。 秦王政建立秦朝後自稱「始皇帝」(即秦始皇),從此中國有了皇帝的稱號,並且發起一系列的改革以鞏固帝國。而後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使得領土約等同中國本土。疆域為東起遼東,西至臨洮,北抵長城,南達象郡(今越南北部)。雖然秦朝外表十分強盛,但由於秦始皇集權、過度發展、嚴重勞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之特點,讓天下百姓飽受苛政之苦而想要叛變。秦二世繼位後,秦廷被掌權的趙高掌控而混亂不堪。此時秦末民變爆發,六國有力的軍人各自復國,雖然秦將章邯努力平亂,但秦將王離於鉅鹿之戰被楚將項羽擊敗,秦軍主力投降。前207年十月,新任秦王子嬰於咸陽向民變領袖劉邦投降,後項羽率軍抵達關中,殺死秦王子嬰,焚燒咸陽宮,秦朝於秦始皇死後3年滅亡。而後至西漢統一全國之期間稱秦漢之際,又稱西楚時期。西楚霸王項羽重建封國制體系,分封十八諸侯。由於項羽分封不公,劉邦、田榮等諸侯繼而起兵反抗,演變成楚漢戰爭。前202年劉邦擊滅項羽,受諸侯擁戴為漢帝,建國漢,開啟漢朝。 秦朝為了鞏固遼闊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與改革。政治制度建立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取代过去不同诸侯豪门的爵位制度。法律基本延續秦國法律,增加了皇帝握有生殺大權,丞相僅僅是輔佐。防务方面,興建長城以鞏固北方,毀六國長城與城墩等防禦工事,沒收天下百姓武器,鑄成十二金人,先後五次東巡以安定關東各地區 。交通方面,興建馳道與靈渠等交通要道以便軍隊前往各地平亂,也有利各地區運輸物資。經濟方面,秦朝延續商鞅變法的政策,推行重農輕商,鼓勵農民增產糧食,甚至有機會獲爵位。工商業方面統一貨幣(秦半兩)與度量衡,實行鹽鐵專賣,但不完全禁止商業,也鼓勵如經營畜牧業的烏氏倮與丹砂的巴地寡婦清等商人。 文化思想的部分,秦朝的政治思想以法家為尊,推行融合「法、術、勢」的君主專制,另有發揚陰陽家的五德始終說以神化皇帝。宗教以傳統崇拜上帝、祖先、山神、河神等眾神以及巫術、占卜與占星等,而神仙方術之術受秦始皇所迷信。為了箝制人民叛亂思想、统一中央集权思想、報復欺騙秦始皇的方士們,先後發生焚書坑儒事件,這是先秦文化與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秦朝的建立使中國由一個抽象的地理名稱轉為具體的大一統帝國,為融合中原文化、秦文化、荊楚文化與齊魯文化等等文化打下基礎,使得「秦」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其遺留下來的驪山秦始皇陵與秦始皇兵馬俑也受後世史學家注目,其中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新!!: 河內郡 (中國)和秦朝 · 查看更多 »

秦朝行政区划

朝自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建立秦王朝以後,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取消分封制,廢除諸侯;行政區域管理上推行單一郡縣制,立郡縣,分天下為36郡;其後南併五嶺以南之南越地,北取陰山以南地。疆域西自隴蜀,東至遼東,北起大漠,南抵南海。.

新!!: 河內郡 (中國)和秦朝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窦延祚

延祚,唐朝官员,出自河南窦氏。 窦延祚的高祖父窦照是唐高祖太穆皇后的哥哥,曾祖父窦彦,隋朝任工部侍郎、检校西平郡太守,袭爵钜鹿郡开国公。祖父竇德玄,在唐高宗时任宰相。《新唐书》记载他的父亲是秦州刺史窦怀恪。他女儿的墓志记载窦延祚的父亲是怀州刺史、河内郡太守窦怀亮。廣寧公主改嫁苏克贞。窦延祚官拜郓州刺史、驸马都尉。他的女儿窦氏嫁给左金吾卫长史裴利物。.

新!!: 河內郡 (中國)和窦延祚 · 查看更多 »

管輅

管輅(),字公明,三國時代知名的占卜師,平原郡人,以卜筮著名。被後世的命相家奉為管先師,又稱觀相真君,時有人與朱建平並稱「朱」、「管」;史量才《稱謂雜記》管先師:君平家莫不祀「鬼」、「管」;鬼為鬼谷,管先師則魏管輅也。《三國志》及其他歷史著作和文學作品中,記載了管輅很多類似的神奇事蹟。管輅其貌不揚,但極有才華,雖然他也被舉為秀才、也曾出仕,但是始終沒能當上顯要的官職。他作為占卜師,孔子說過,敬鬼神而遠之。儒家一般對這類人士是比較疏遠的。所以管輅難被政府重用,頂多是一些達官貴人請他看看風水,預言一下吉凶,乃至官場升遷,誠如陳壽《三國志》所言:“管輅之術筮,誠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絕技矣!”.

新!!: 河內郡 (中國)和管輅 · 查看更多 »

繆尚

繆尚,中国东汉時代末期政治人物,張楊属下。《文選》收录的陳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作樛尚,李善注称「樛音留」。 建安元年(196年)河内太守張楊被朝廷任命为大司馬,繆尚于是担任河内郡太守。建安三年(198年)十一月,曹操攻打吕布,張楊想要出兵援救吕布,部下杨丑杀死張楊。眭固杀死杨丑为張楊报仇。繆尚和同僚薛洪一起擁立眭固为新主。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滅呂布,眭固让薛洪、繆尚守卫根据地河内郡射犬城,自己前去向袁紹求救。途中遭遇曹操的军队,眭固阵亡。董昭作为曹操的使臣,单身进入射犬城(今河南省沁阳市东北),説服薛洪、繆尚二人開城降曹。.

新!!: 河內郡 (中國)和繆尚 · 查看更多 »

翟義

翟義(),西汉汝南郡上蔡县人,字文仲,翟方进的儿子。 翟義历任南阳郡都尉、弘农郡太守、河内郡太守、东郡太守。汉平帝死后,王莽居摄,翟義联合东郡都尉刘宇、严乡侯刘信起兵反王莽,立刘信为皇帝,自任大司马柱天大将军,部下聚集十万人,不久兵败被杀。.

新!!: 河內郡 (中國)和翟義 · 查看更多 »

田仁

仁,中国汉朝人,魯相田叔之子,田齊後裔。随卫青攻打匈奴,为郎中,汉武帝命他为丞相长史。他刺史三河(河内郡、河南郡、河东郡),清除奸吏豪强。后为丞相司直,与任安交好。戾太子刘据之乱,他知道太子的冤枉,所以放他出长安城。汉武帝大怒,處死田仁。.

新!!: 河內郡 (中國)和田仁 · 查看更多 »

焦作市

作市,古称山阳、怀州、怀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地处黄河中下游北畔,是焦太线-焦柳线上重要的城市,属于中原城市群。全市总面积3,973平方公里,人口353.4万,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焦作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现存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焦作人文荟萃,是司马懿、韩愈、李商隐及竹林七贤山涛等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太极拳的发源地。焦作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20世纪初期,英国人开始在此大规模开采煤矿,焦作成为“煤城”。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焦作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太极故里·山水焦作”为口号转向发展旅游经济,形成了云台山、青龙峡、青天河、神农山等多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社会经济的成功转型被称为“焦作现象”。.

新!!: 河內郡 (中國)和焦作市 · 查看更多 »

牟長

牟長,字君高,樂安郡臨濟縣(今山東省高青縣)人,牟長的祖先封於牟,春秋末,國家滅亡,因此以牟爲姓。.

新!!: 河內郡 (中國)和牟長 · 查看更多 »

白起

白起(),《战国策》作公孙起,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 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餘座,歼灭近百萬敵軍,未嘗一敗,被封为武安君。白起一生有伊闕之戰、鄢郢之战、華陽之戰、陉城之战和長平之戰等輝煌勝利,《千字文》将白起与王翦、廉颇和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名将。.

新!!: 河內郡 (中國)和白起 · 查看更多 »

韩会

韓會(),河内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朝政治人物,父韩仲卿,妻鄭夫人,继子《祭十二郎文》中的韓老成(韩会二弟韩介之子,韩湘子之父)。 韩愈之长兄。韩会與崔造、卢东美、张正则皆善音乐,号为四夔。韩会在四人中居首,故称夔头。韓會以進士擢第,累官起居舍人,為眾所忌,貶韶州刺史,大历十四年(779年)離職,一說卒於官。韓愈幼時隨兄到韶州,韓會撫之如子。韓會卒于韶,年四十二。.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韩会 · 查看更多 »

韩歆

韩歆,中国新朝到东汉初期政治人物、武将,字翁君,荊州南陽郡棘陽县人,初从更始帝,后降刘秀,官至大司徒,后免官自杀。.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韩歆 · 查看更多 »

韓浩

韓浩(),字元嗣,河內(郡治在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内)人,東漢末年三国時期曹操手下的將領。與史渙因忠勇而聞名,韓浩官至中護軍,史渙官至中領軍,皆掌禁兵,封列侯。 汉末大乱,浩聚徒众护县。太守王匡辟浩为从事,领兵拒董卓于盟津。卓执其舅招浩,不从,因而知名。袁术任浩为骑都尉。后夏侯惇奇其才,使浩领兵从征伐。时荒乱乏粮,浩议急农救荒,曹操遂兴屯田,迁浩护军。从破柳城,改任中护军,置长史、司马,拜为万岁亭侯。从破张鲁,议者欲留浩镇汉中,都督诸军。曹操不舍浩,与俱还,后卒。.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韓浩 · 查看更多 »

获嘉县

获嘉县是中國河南省新乡市的一個縣,位於新鄉的西部,与焦作接壤,30多万人口,境内有牧野之战古战场,同盟山遗址。 据《中州杂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春,汉武帝驾幸豫北,走到汲县的新中乡(今新乡市西南6公里的张固城村),这时伏波將軍路博德派使者献来南越国丞相吕嘉首級,武帝大喜,取擒获吕嘉之义,改新中为获嘉,升格為县,属河内郡。.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获嘉县 · 查看更多 »

荀緯

荀緯,字公高,河內人。年少時喜好文學,曹魏越騎校尉。裴注《三國志·卷二十一》引荀勖文章敘錄曰:緯字公高。少喜文學。建安中,召署軍謀掾、魏太子庶子,稍遷至散騎常侍、越騎校尉。年四十二,黃初四年卒。.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荀緯 · 查看更多 »

项羽十八诸侯列表

项羽十八诸侯列表,前206年,項羽進兵咸陽,殺秦王子嬰,欲稱王關中,楚後懷王不悅,項羽尊懷王為楚義帝,但暗中命英布刺殺之,自稱西楚霸王,分封軍功者十八人,以為諸侯。.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项羽十八诸侯列表 · 查看更多 »

西門豹

西門豹(),中國戰國時代魏國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政治家及水利專家,曾立下赫赫战功。魏文侯在位期間,受翟璜推薦擔任鄴令,而河內稱治。西門豹一生最著名的功績就是鄴令任內,破除了「河伯娶婦」的習俗,又帶領民眾開鑿了十二條運河,引河水灌溉民田,是为西门豹渠。 《韩非子》、《史記.滑稽列傳》、《论衡》、《战国策》、《淮南子》、《说苑》等书都記載有西門豹的事迹。褚少孙补《滑稽列传》稱其“名闻天下,泽流后世”。.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西門豹 · 查看更多 »

西汉行政区划

西汉行政区划,由于社会文化和民俗等背景和政治形势;不同于秦帝国的郡县二级的建制。而且汉武帝刘彻首创的以州刺史部为监察区的做法,发展到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第一次出现了古代中国史上的州郡县三级建制,给后世造成深远影响。.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西汉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西漢經學傳承列表

《漢書·卷八十八·儒林傳第五十八》載中國西漢經學重要人物及傳承。玆据此傳撰成下表。籍貫及人名等皆本該傳原文。“皇帝”指與官職對應者;官職采人物的最高官職,待查者暫錄儒林傳所舉官職於此。《史記·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第七》亦載有儒家早期傳承情況,讀者可加以參考。.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西漢經學傳承列表 · 查看更多 »

西晋

西晋(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個大一統的时期,乃於265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後世稱「西晉」,為晉朝的一部分。這大一統時期為時僅51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37年。西晉先定都洛陽,後以長安為陪都。實行两京制。.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西晋 · 查看更多 »

馬賢

賢(?- 141年),馬援侄孫,東漢將領、官員。馬賢初任騎都尉,後歷任護羌校尉、弘農太守、征西將軍。馬賢在擔任護羌校尉期間,多次擊敗羌人各部落,為隴右、涼州地區安定巨大貢獻。.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馬賢 · 查看更多 »

馬棱

棱,字伯威,扶风郡茂陵縣(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人。东汉官員。伏波将军马援的族孙。 马棱幼年丧父,随堂兄马毅居住。马毅死后无子,马棱为他守孝三年。汉章帝建初年间,为郡功曹,举孝廉,征拜谒者。章和元年(87年)任广陵郡(今江苏省扬州市)太守。当时粮价昂贵,百姓饥馑。他奏请罢免盐官,保护百姓利益,赈恤贫穷盐民;救济贫穷,减轻赋税;兴修水利,鼓励修复陂塘湖泽以利灌溉,溉田二万余顷。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转汉阳郡太守,侵赋百姓以奉大将军窦宪军费。窦宪诛,马棱坐抵罪。数年后,复为丹阳郡(今安徽宣城市)太守,镇压当地豪强,擒灭惯匪。改任会稽郡太守,多有政绩。最后改任河内郡太守。汉安帝永初年间,后坐事抵罪,卒于家。.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馬棱 · 查看更多 »

討伐董卓之戰

讨伐董卓之战是東漢末年关东各地太守刺史組織地方联軍對抗把持朝廷的董卓的戰役。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廢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實行恐怖統治。關東各地方长官見此,以討董為名起兵,推舉袁紹為盟主。雖然曹操出兵,及後到的孫堅参戰,但其他軍隊只駐軍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棄洛陽,挾天子遷都長安,關東联軍起了內訌,盟軍決裂,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在董卓被杀后,徐州刺史陶谦、琅邪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等人再次推举朱儁为太师(盟主)讨伐董卓的继承者李傕、郭汜,但李傕一纸诏书将朱儁召回朝廷,第二次讨伐战胎死腹中。.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討伐董卓之戰 · 查看更多 »

許負

許負(),西漢初年女相士,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縣令許望與趙氏所生之女。精通相術,曾為許多王公貴族相面,預言非常靈驗,因此獲漢高祖封為「鳴雌侯」(或作「鳴雌亭侯」),是古代少數的女列侯之一。曾准确预言薄姬必然生下天子。 其外孫郭解,是漢代知名的遊俠。.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許負 · 查看更多 »

高善德 (公主)

善德(),是中国南北朝北齐孝昭帝高演之女,封建昌长公主。 高善德嫁给了陆氏。齐后主天统五年(569年)五月廿五日,被高纬封为建昌长公主。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六月廿二在河内郡共城县去世,享年四十七岁。.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高善德 (公主) · 查看更多 »

高聪

聰(),字僧智,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中国南北朝北魏官员、文人。.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高聪 · 查看更多 »

高显 (北魏)

显,高句丽出身,自称本贯勃海郡蓨县,中国南北朝北魏政治人物,高飏之子。 高显是魏宣武帝的舅舅,官至侍中、高丽国大中正,澄城郡公。宣武帝北巡鄴城,在河内郡怀县,射箭一里五十余步。高显上奏说这种盛事奇迹一定要刻石称颂:“伏见亲御弧矢,临原弋远,弦动羽驰,矢镞所逮,三百五十余步。臣等伏惟陛下圣武自天,神艺夙茂;巧会《驺虞》之节,妙尽矍圃之仪。威棱攸叠,甝兕慑气,才猛所振,勍憝弭心,足以肃截九区,赫服八宇矣。盛事奇迹,必宜表述,请勒铭射宫,永彰圣艺。”于是刊铭在射所,高聪撰写。侍中高显为护军,高聪代兼其任。高显与兄高肇怀疑高聪离间构陷得以求官。护军将军高显卒,右仆射高肇托常景、尚书邢峦、并州刺史高聪、通直郎徐纥各作碑铭,都呈上御览。魏宣武帝让侍中崔光简选,崔光奏常景名位虽然处于诸人之下,文章却出于诸人之上,于是以以常景的文章刊石为碑铭。.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高显 (北魏) · 查看更多 »

謝躬

謝躬,中国两汉之际更始帝劉玄属下大臣、武将,表字子張。荊州南陽郡人。他不属于新市、平林、下江、舂陵诸軍,出身不詳。.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謝躬 · 查看更多 »

魏郡

魏郡,是中国古代西汉至唐朝期间的一个郡级行政区划,最大范围包括今天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以南,以及河南省北部安阳市一带,其中心在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西)。三國初期時魏郡分置為三。.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魏郡 · 查看更多 »

魏滕 (三国)

魏滕,字周林,三国孙吴官员,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省上虞)人。.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魏滕 (三国) · 查看更多 »

賈彊

賈彊,中国汉朝更始帝時代武将。.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賈彊 · 查看更多 »

趙子

趙子,西汉儒学学者。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人。 趙子跟隨韩婴学习《诗经》,後來教授同郡蔡义。蔡义官至汉宣帝时的丞相,蔡义授王吉王吉、食子公。食子公授泰山郡人栗丰,王吉传授长孙顺。长孙顺后来成为博士,栗丰官至刺史。于是在趙子的后学中,韩诗分为王、食、长孙等派别。.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趙子 · 查看更多 »

趙德芳

趙德芳(),宋太祖四子,是宋真宗的堂兄,母亲不詳,或为王皇后。其三叔宋太宗繼位後被封為興元尹。英年早逝,死因不詳,追封楚王,諡康惠,後改封秦王。.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趙德芳 · 查看更多 »

趙黑

趙黑(),初名海,字文靜,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人,北魏時的宦官。獲得爵位最高的宦官之一;被冊封為王的宦官之一,受封為河內王。.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趙黑 · 查看更多 »

趙昌 (西漢)

趙昌(),字君仲。漢哀帝時任尚書令。建平三年(前4年)升遷少府。建平四年(前3年)為河內太守。.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趙昌 (西漢) · 查看更多 »

鹤壁市

壁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市境东、西、北三面皆被安阳市包围,南面与新乡市邻接。地处太行山脈东南之丘陵与平原区间,卫河及淇河为境内主要河流。鹤壁是河南省重要的煤炭城市,因煤而兴。全市总面积2,140平方公里,人口160.6万。.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鹤壁市 · 查看更多 »

黑山軍

黑山賊是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后兴起的一股山贼,是黄巾军后各地盗匪中声势最大的一支。 黑山贼於響應黃巾之亂於185年由張牛角創立,後來張牛角死後由其義子禇燕(张燕)繼承,其势力遍及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等地的山谷,人数称百万,並且曾經一度攻陷袁紹治下的冀州首府鄴城。朝廷不能征讨,拜张燕为平难中郎将。 此后黑山贼被袁绍與呂布聯軍击败,势力受损,官渡之戰後,张燕率众归降曹操,黑山贼不复存在。.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黑山軍 · 查看更多 »

齊郡

齊郡,又名齊國,中國古代郡、國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國,於其故地分置齊郡、琅邪郡。漢初劉邦封韓信為齊王,領田氏齊國故地,後徙韓信為楚王,分齊國為七郡。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復置齊國,治所在臨菑縣(縣治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領七郡七十三縣,其地相當於今山東省北部、中部、膠東半島和東南沿海地區。至武帝時,齊國之地已分為十二郡國,又除齊國為齊郡,屬青州刺史部。西漢後期,齊郡僅轄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淄博市區東部及青州、臨朐、廣饒一帶,人口五十餘萬。王莽改齊郡為濟南郡。漢光武帝復置齊國。魏晉南北朝諸代,或置齊郡,或置齊國。北魏時齊郡屬青州,另於濟南郡之地置齊州。隋初廢齊郡。隋煬帝改齊州為齊郡,治歷城(在今濟南市城區),臨淄改屬北海郡。唐初改郡為州,廢齊郡,復置齊州。.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齊郡 · 查看更多 »

茹姓

茹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31位。在现代是极罕见的姓氏。.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茹姓 · 查看更多 »

郝萌

郝萌(),字不详,司州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为東漢末年軍閥吕布手下之将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郝萌 · 查看更多 »

郭解

郭解(生卒年不詳),字翁伯,軹縣(今河南濟源)人,西漢時期遊俠人物,作为《史記·遊俠列傳》中的主角而著名。.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郭解 · 查看更多 »

郭默

郭默(),字玄雄,河內懷人。西晉末年及東晉將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郭默 · 查看更多 »

都畿道

都畿道,唐朝时设置的道。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河南道都畿地区置,治所在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因位于河南东都道附近,因以为名。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洛宁、渑池二县以东,巩义、新密二市及襄城县以西,嵩县、鲁山、叶县以北,济源、孟州二市以南地区。乾元元年(758年)废。.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都畿道 · 查看更多 »

阮侃

阮侃,又作阮叕,字德如、德恕。陈留郡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西晋诗文作家、医家。 阮侃有俊才,年轻时聪慧好学,受名理,风仪雅润。阮侃性沉静,好学有大度,以秀才为郎官。阮侃与嵇康友善。晋武帝泰始元年前后,担任河内郡太守、南阳郡太守。阮侃博习方技,于本草、经方、治疗之法深有研究。著有《摄生论》二卷,未见传世。著有《毛诗音》,亡佚不传。医书外尚著有《符子》20卷,亦佚。《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阮侃集》五卷,已佚。今存《答嵇康》二首,被《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阮侃 · 查看更多 »

阿倍仲麻呂

阿倍仲麻呂(阿倍 仲麿,),又寫作「阿部仲滿」在中國時取漢名朝衡(又作晁衡、鼂衡),字巨卿。日本奈良時代的遣唐留學生之一,開元年間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留唐任多項要職。是出身日本的唐朝政治家、詩人。.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阿倍仲麻呂 · 查看更多 »

赵建德

赵建德(粵拼:ziu6 gin3 dak1,Triệu Kiến Đức;),中国西汉时期南越国的第五代君主,公元前112年夏季至前112年冬季期間在位,是南越国第三代君主赵婴齐的长子,第四代君主赵兴的庶兄。 由於趙建德在即位前曾被封為術陽侯,越南史料將他稱為陽王、術陽王或衛陽王。但這些稱謂不見於中國史料,而且並不是他的諡號。.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赵建德 · 查看更多 »

赵俱

赵俱(),中国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治人物。天水郡(今甘肃省天水市)人。 350年,苻洪自称为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以天水郡人赵俱、陇西郡人牛夷、北地郡人辛牢为从事中郎,氐族酋长毛贵则被任命为单于辅相。苻洪死后,苻健继任,任命赵俱为河内郡太守,戍卫温县;任命牛夷为安集将军,戍卫怀县。354年,前秦任命光禄大夫赵俱为洛州刺史,镇守宜阳。他的堂弟赵韶为右仆射,赵诲为中护军,都得宠于苻生。苻生即位后,便任命赵俱为尚书令。赵俱以得病为由坚辞,对赵韶、赵诲说:“你们不顾及祖宗,要干灭门之事!毛贵、梁楞、梁安等人何罪之有,皇帝杀了他们?我什么功劳,能取代他们?你们自以为是,我大概快要死了!”355年,赵俱忧郁而死。.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赵俱 · 查看更多 »

赵咨 (曹魏)

赵咨,字君初,三国曹魏官员,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赵咨 (曹魏) · 查看更多 »

赖姓

赖姓是一个中文姓氏,在《百家姓》排名第276位。2010年中国大陆赖姓人口排名第98。2007年台灣賴姓人口排名第19。.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赖姓 · 查看更多 »

薛洪

薛洪,中国东汉時代末期政治人物,張楊属下長史。 建安三年(198年)十一月,曹操攻击吕布时欲出兵援吕布,为部下杨丑所杀。眭固为張楊报仇杀死杨丑。薛洪和同僚繆尚一起擁立眭固为新主。 建安四年(199年),呂布滅亡後,眭固为了摆脱困境,让薛洪、繆尚守卫根据地河内郡射犬城,自己到北方向袁紹求救。途上遭遇曹軍,眭固战死。之後,曹操属下的董昭作为使者,单身入射犬城,説服薛洪、繆尚,二人開城降曹。 薛洪在曹操阵营被厚待,建安十八年(213年)推举曹操为魏公的上書,薛洪名列其上,封爵为都亭侯。薛洪卒年不明。.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薛洪 · 查看更多 »

藥崧

药崧,河内郡(今河南省武陟县)人,中国东汉人物。 药崧天性朴实忠诚。家贫担任郎官,常常独自在尚书台值班,没有被子,头枕着几案,吃着糟糠。汉明帝每天夜里入尚书台,见到药崧,问他缘故。见他生活困窘,于是赐尚书以下朝夕两次公餐。给帷帐被子黑袍,和侍史二人,从此成为定制。汉明帝因事迁怒药崧,以杖殴打药崧。药崧躲入床下,汉明帝大怒,大声喊道:“郎出来!郎出来!”药崧说:“天子穆穆,诸侯煌煌,未闻人君自起撞郎。”汉明帝为之罢手。药崧官至南阳郡太守。.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藥崧 · 查看更多 »

董昭

董昭()字公仁,東漢末期人物,濟陰定陶人。先後事奉袁紹、張楊、曹操、曹丕、曹叡。.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董昭 · 查看更多 »

邵郡

邵郡,南北朝时期设置的行政区。 北魏魏献文帝皇兴四年(470年)置邵上郡,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并入河内郡。魏孝明帝孝昌年间复置改名为邵郡,属东雍州,领四县:白水、清廉、苌平、西太平。治所在白水县(今山西垣曲县东南五十七里古城镇),辖境相当今山西垣曲县及河南济源市西部等地。西魏沿置。北周属邵州。隋文帝开皇初年废邵郡。.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邵郡 · 查看更多 »

蔡義

蔡義(),西汉大臣,河內郡溫縣人,因為能解說《詩經》,升官為光祿大夫、給事中。後任少府,前75年,蔡義代替楊敞为御史大夫,前74年,楊敞去世,蔡義繼任丞相,封陽平侯。當時他年紀已經八十多歲。前71年六月,蔡義病逝,諡號節。.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蔡義 · 查看更多 »

蔡茂

蔡茂,表字子礼,中国西汉末期、东汉初期河内郡怀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阳城乡)人,东汉时期的大臣。.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蔡茂 · 查看更多 »

金俗

金俗,封修成君,汉武帝同母异父的姐姐,母亲是孝景皇后王氏,父亲是金王孙。有三個異父妹妹平陽公主、南宫公主、隆虑公主。.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金俗 · 查看更多 »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中国東周战国时代秦國進攻趙國的大规模战役,“三年而后決”(靳生禾、謝鴻喜認為為前期僵持對峙二年六個月,後期白熱戰六個月),雙方都出動了傾國之師。結果,秦军戰勝赵军,並且盡數坑殺投降赵軍。 长平之战是為戰國形势转折点,經此一役,歷史證明並間接決定最後統一天下的是秦國,此後秦國天下無敵,六國皆不再有力單獨对抗秦军,秦滅六國只剩下时间问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长平之战 · 查看更多 »

苟姓

苟姓,又稱芶姓,一個公元两千多年前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中第二百二十位,所占人口较少,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0.026%。.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苟姓 · 查看更多 »

苏姓

蘇姓是一個中文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2位,在現今中國姓氏排行第45位。.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苏姓 · 查看更多 »

苏茂 (汉朝)

苏茂,中国新朝东汉時代初期武将,兖州陈留郡人。最初归属更始帝,後一度归属光武帝,最后投靠劉永。《後漢書》没有列传,是有軍事能力的武将。.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苏茂 (汉朝) · 查看更多 »

虞妃 (魏明帝)

虞氏,生卒年不详,三国时魏明帝曹叡的结发妻子。河内郡人。 虞氏原封为平原王妃。226年曹叡即位后,立宠爱侍妾毛氏为贵嫔,且准备进一步立为皇后。曹叡的祖母太皇太后卞氏劝慰虞氏。虞氏发怒道:“曹氏自好立贱(指卞氏、郭氏、毛氏三个皇太后或皇后都出身低微且為妾室),未有能以义举者也。然后职内事,君听外政,其道相由而成,苟不能以善始,未有能令终者也。殆必由此亡国丧祀矣!”结果虞氏没有得到任何封号,被赶回了邺宫。虞氏后半生再无记载。.

新!!: 河內郡 (中國)和虞妃 (魏明帝) · 查看更多 »

陈遵

陳遵(),字孟公,西汉杜陵人。 在西汉任京兆史、郁夷县令。王莽时为校尉,因为镇压赵明、霍鸣起义,封为嘉威侯。后任河南郡太守、九江郡都尉、河内郡都尉。更始帝的时候(23年至25年间),任大司马护军,奉命出使匈奴,在朔方被人杀害。.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陈遵 · 查看更多 »

陈郡殷氏

郡殷氏,与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同为魏晋南朝时的重要士族,其家族一直延续至隋唐,是著名的书画世家,人物有东晋的殷浩、南朝陈书画家殷不害、殷不害之孙唐初凌烟阁功臣殷开山、唐朝著名书画家殷令名、殷仲容父子等。.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陈郡殷氏 · 查看更多 »

陆姓

陆姓是百家大姓之一,2013年陆姓人口排名第60。.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陆姓 · 查看更多 »

陆琇

陆琇(),字伯琳,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北魏官员。.

新!!: 河內郡 (中國)和陆琇 · 查看更多 »

柳元景

柳元景(),字孝仁,河東解縣(今山西运城解州鎮)人。南朝宋軍事人物,曾參與元嘉北伐、討伐劉劭及劉義宣等戰事,屢建功勳。官至尚書令,並成為宋前廢帝顧命大臣,但因圖謀廢黜前廢帝而被誅殺。.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柳元景 · 查看更多 »

息夫躬

息夫躬(),字子微,西汉政治人物,河内郡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西)人,仕漢哀帝。 年輕時為博士弟子,学《春秋經》。容貌壮麗,使众人感到驚異。 哀帝即位後,哀帝傅皇后之父孔鄉侯傅晏和息夫躬是同郡出身,二人是朋友,息夫躬通過傅晏交友范围越来越大。長安孫寵以遊説知名,他任汝南郡太守罷免後,和息夫躬結交,同事上書,哀帝召為待诏。 当時哀帝得病,有人告发中山王冯太后诅咒皇帝,太后和她的弟弟宜乡侯冯参都自杀了。無盐县大石自动立起,闪出一条通道。息夫躬、孫寵说皇帝健康有恙,諸侯的陰謀、暗殺計划就可能蠢蠢欲动,现在告发,可以恩賞列侯。二人于是告发東平王诅咒皇帝。 哀帝派人調察,東平王刘云获罪自杀。孫寵任南陽太守,息夫躬任光禄大夫、左曹給事中。哀帝当時寵愛侍中董賢,想要封他为列侯,说息夫躬是通过董賢告发阴谋的,封董賢为高安侯,孙宠为方阳侯,息夫躬为宜陵侯。丞相王嘉对東平王事件怀疑不实,认为皇帝寵愛董賢過度,息夫躬阴险、奸诈。王嘉因此获罪。 息夫躬取得哀帝的信任,議論人物无所忌避,人都怕被他弹劾。他逐一批判丞相王嘉、御史大夫賈延、左将軍公孫禄、司隷鮑宣。建议开水路富国強兵,要凿通長安城墙,开水路,利用水運。大臣们认为不可行,于是作罢。 哀帝寵愛董賢日盛,哀帝外戚丁氏、傅氏都嫉妒他受到的寵愛。傅晏与息夫躬计划,得到輔政地位。息夫躬想挑拨亲汉的匈奴单于和烏孫卑爰疐的关系,派遣大将軍巡视戍边的军队,肃正边郡,杀死一个郡太守来立威,鎮撫異族。左将軍公孫禄、丞相王嘉因为不能欺诈归附汉朝的匈奴,哀帝不听,任命傅晏为大司馬衛将軍、丁明为大司馬驃騎将軍。 任命之日有日食,董賢趁机批判傅晏和息夫躬的计策,好取代傅晏的官位。丞相、御史大夫上奏息夫躬之罪。哀帝于是痛恨息夫躬,孫寵、息夫躬都被罷免。 息夫躬被贬到封国,他还是嘲笑朝廷政治,以天文判断天子的吉凶,有人告发他诅咒皇帝。元寿二年(前1年),哀帝派遣侍御史、廷尉監去逮捕他,带到洛陽調察拷問,息夫躬仰天大呼,倒在地上。血从鼻、耳流出,不一会儿就死了。共謀議者一百人以上連座,他母亲祭祀灶神乞求降灾于皇帝,而获罪斩首。妻子家族配流合浦,同族亲属一律罷免。孫寵在哀帝死後列侯被奪,流配合浦。 息夫躬临终写下绝命辞:“玄云泱郁,将安归兮!鹰隼横厉,鸾徘徊兮!矰若浮猋,动则机兮!丛棘扌戋扌戋栈栈,曷可栖兮!发忠忘身,自绕罔兮!冤颈折翼,庸得往兮!涕泣流兮萑兰,心结愲兮伤肝。虹蜺曜兮日微,孽杳冥兮未开。痛人天兮鸣呼,冤际绝兮谁语!仰天光兮自列,招上帝兮我察。秋风为我唫,浮云为我阴。嗟若是兮欲何留,抚神龙兮其须。游旷迥兮反亡期,雄失据兮世我思。” 班固说:“昔子翚谋桓而鲁隐危,栾书构郤而晋厉弑。竖牛奔仲,叔孙卒;郈伯毁季,昭公逐;费忌纳女,楚建走;宰嚭谗胥,夫差丧;李园进妹,春申毙;上官诉屈,怀王执;赵高败斯,二世缢;伊戾坎盟,宋痤死;江充造蛊,太子杀;息夫作奸,东平诛”。.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息夫躬 · 查看更多 »

李密 (西晋)

李密(),又名虔,字令伯,三國蜀漢犍為郡武陽縣(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人。蜀汉、西晋官员。在晉官至汉中郡太守。.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李密 (西晋) · 查看更多 »

李商隐

李商隱(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詩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祖輩遷滎陽(今河南鄭州)。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佔廿二首,數量位列第四。.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李商隐 · 查看更多 »

李琰之

李琰之(),字景珍,小字墨蠡。隴西郡狄道县(今甘肃临洮)人,中国南北朝北魏官员,李韶族弟,司空李冲从子。 李琰之少有盛名,经史百家无所不览,称为神童。叔父李沖嘱望他为本宗的俊英,一直资助他,愛如自己的儿子。弱冠举秀才,没有任官。遊历河内郡北山,有隐遁之意。彭城王元勰费了很大力气召他为行台参軍。侍中李彪推薦他兼著作郎、修撰国史。转任国子博士,兼尚書儀曹郎中。历任中書侍郎、司農少卿、黄門郎、国子祭酒,转任秘書監,兼七兵尚書。后为太常卿。528年,从上党王元天穆镇压葛荣,兼御史中尉,为北道軍司。回京,任征東将軍,兼太常。 李琰之出任衛将軍、荊州刺史。兼尚書左僕射、三荊二郢大行台。加散騎常侍。530年,爾朱兆入洛陽,南陽郡太守趙脩延因为李琰之是魏孝庄帝外戚,诬告李琰之逃亡南梁,于是襲撃荊州州城擒获李琰之,掌握荊州行政权。荊州城内之人斬趙脩延,李琰之再任荊州刺史。532年,魏孝武帝即位,召還李琰之回洛陽,兼侍中、車騎大将軍、左光禄大夫、儀同三司。533年,李琰之病卒。追贈侍中、驃騎大将軍、司徒公、雍州刺史。谥号文簡。李琰之自负学问精博,文章优美。不交人事,闭门读书。数任史职,但没有什么历史作品。 其子李綱、李惠从孝武帝入关中。曾孙李大亮。.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李琰之 · 查看更多 »

李禹

李禹(),北魏上党郡人。 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神䴥二年(429年)二月,上党人李禹聚众杀死上党太守,自称无上王,部下设置将帅官位。河内郡的守将将李禹的部众击破。李禹逃亡到山上,被人抓住,执送到官府,被北魏处斩。.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李禹 · 查看更多 »

李遐 (北魏)

李遐(),字智远,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出自陇西李氏敦煌房,东平原郡太守、敦煌侯李静的儿子。.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李遐 (北魏) · 查看更多 »

李胤

李胤(),字宣伯,西晋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省辽阳市)人。 李胤是汉朝河内郡太守李敏之孙。幼年孤儿以孝著称。仕郡上计掾,被州辟为部从事、治中,举孝廉,参镇北军事。转任乐平侯相,政尚清简。入朝为尚书郎,历任中护军司马、吏部郎,铨选廉平。赐爵关中侯,任安丰郡太守。司马昭命他为自己的僚属大将军从事中郎,转任御史中丞,依法办事。曹魏伐蜀汉,李胤为西中郎将、都督关中诸军事。之后转任河南尹,封广陆伯。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李胤为尚书,晋爵为广陆侯。上奏:“古代三公坐而论道,内参六官之事,外与六卿之教,兼听狱讼,疑难之典,谋及卿士。”建议大政方针,应听取群公直言。晋武帝听从。泰始二年(266年),任吏部尚书仆射,转太子少傅、领司隶校尉。咸宁元年(275年)以侍中加特进,迁尚书令。晋武帝因司徒为西汉的丞相之职,以李胤为司徒。李胤为官“简亮持重,称为任职”。太康三年(282年)李胤卒,谥号成。李胤为官清廉,家中贫俭,儿子得病无钱买药。晋武帝得知,赐钱十万。身后家无余财,晋武帝赐李胤家二百万钱,一千斛谷。.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李胤 · 查看更多 »

杨俊 (三国)

楊俊(),字季才,河內獲嘉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員。.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杨俊 (三国) · 查看更多 »

東海郡

東海郡,一名郯郡、東晦郡,中國古郡名。 秦代始置,郡治在郯縣(今山東省郯城縣)。西漢時其轄境在今山東省臨沂市與江蘇省北部、安徽省天长市一帶,屬徐州刺史部。東漢、三國魏置東海國。西晉復置郡。南北朝時為雙方爭奪之地。東魏置海州。隋初廢,大業中復置郡,治朐山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海州為東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海州。.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東海郡 · 查看更多 »

杜喬 (東漢)

杜喬(),字叔榮,東漢河內郡林慮縣(今河南省林州市)人。.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杜喬 (東漢) · 查看更多 »

杜甫

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會寫實著稱。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的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都多自称为杜陵人,所以杜甫晚号杜陵。因其曾任左拾遺、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遺、杜工部;又稱杜少陵、杜草堂(曾隐居于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與李白并稱「李杜」,為了與晚唐的两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又稱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稱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杜甫 · 查看更多 »

杜詩 (東漢官員)

杜詩(),字君公,河內郡汲縣人,東漢官員及發明家。年輕時有才能,在那里任官為功曹,以公平著稱。 更始政權時,被征辟為大司馬府官員。建武元年(25年),一年內三次升遷至侍御史。當時將軍蕭廣放縱士兵橫行,驚擾百姓。杜詩勸諭蕭廣,蕭廣不知收斂,於是擊殺蕭廣,回京後奏報光武帝。光武帝派他巡視河東,去招降和誅殺反叛的賊人楊異等。杜詩到達大陽,聽說賊人企圖北渡,于是与長史迅速焚毀船只,調集部署郡中士兵,派騎兵突襲賊兵,殺死楊异等人,賊兵因此被消滅。拜授為成皋縣令,任官三年,政績優異。又遷升至沛郡都尉,再轉任汝南都尉。所到之處,皆有政績。 建武七年(31年),升任南陽太守。他生活節儉,施政清正平和,以誅除強暴建立威信,擅長計划謀略,節省和愛惜民役。又設計制作水排,鑄造農具,便利百姓。此外,還修建池塘,開墾土地,使郡中百姓生活豐足。當時人們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陽人贊頌他:“先有召父,后有杜母。”杜詩自認沒甚功勞,不應長期任大郡肥缺,請求他遷以讓職位給功臣,於是上疏請辭。光武帝愛其人才,不讓他請辭。 杜詩喜好推舉賢才,多次舉荐知名士人清河人劉統以及魯陽長董崇等人。東漢初期,法令制度仍很簡陋,皇帝以璽書調動兵馬,並沒有兵虎符作憑信,杜詩上疏建議設置虎符被采納,書《乞退郡疏》。 杜詩雖在外地任官,仍留意朝廷大事,時常上奏建議。任官七年,政化大行。建武十四年(38年),因派食客為弟報仇,被征召問罪,正巧因病去世。杜詩家中貧困,沒有田宅,死后無處下葬。詔令在郡中官邸治喪,并賜一千匹絹辦喪事。.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杜詩 (東漢官員) · 查看更多 »

杜淹

杜淹(),字執禮,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唐太宗时的宰相,杜如晦的叔父。.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杜淹 · 查看更多 »

楊端和

楊端和,即楊樛、楊摎、楊翁子,生卒年不詳,中国秦代武将,生活在秦昭襄王至秦王政时代。.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楊端和 · 查看更多 »

楊津 (北魏)

楊津(),字羅漢,本名延祚,魏孝文帝令其改名。恒農郡華陰县(今陕西華陰东南)人,中国南北朝北魏軍人、官僚,楊懿第五子。.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楊津 (北魏) · 查看更多 »

楚漢之際諸侯疆域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十月,沛公劉邦攻入關中,秦王朝覆滅。二月,項羽劃地分封滅秦有功將領、舊六國貴族及秦朝降將等18人為王。楚漢之際諸侯疆域以秦郡為基礎上劃定,連續數年混戰,期間行政區的建制少有變動。.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楚漢之際諸侯疆域 · 查看更多 »

樊准

樊準(),字幼陵,南阳郡湖阳县(今河南省唐河县西南)人,中国東漢官员、经学家。汉光武帝舅舅樊宏的族曾孙。 樊準少年时励志行,修儒术。将其父的产业数百万让给丧父的侄子。汉和帝时为郡功曹。汉和帝驾临南阳,召拜郎中,随车驾还宫,特补尚书郎。邓太后临朝,儒学衰败,樊準上书奏请重用儒生,崇重儒术。请求公卿各举明经和旧儒子孙进其爵位,以励风化,被邓太后采纳,转任御史中丞。樊準曾上疏指斥“博士倚席不讲,儒者竞论浮丽”,建议“宠进儒雅”,于是朝廷多有方正、敦朴、仁贤的举动。永初年间,连年水旱频发,上书献赈灾之策,请迁移百姓贫困之人安置到荆州、扬州富熟之郡,被太后采纳。太后把公田赋赐予贫民。樊準被擢升为光禄大夫。永初二年(108年),奉诏安抚冀州,开仓廪赈济流民。回朝被任命为钜鹿郡太守。转任河内郡太守,因为明习典章转任尚书令,元初三年(116年),取代周畅官至光禄勋。元初五年(118年),在官任上去世。.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樊准 · 查看更多 »

殷州 (漢趙)

殷州,十六国汉赵时设置的州。 昭武帝刘聪嘉平年间(311年—315年)汉赵将西晋河北新附之地,设置的殷州,其领郡及治所皆不详。光兴元年(310年),西晋河内郡、汲郡多被汉所夺。由于河内郡、汲郡曾经为殷朝、卫国之地,刘聪新设殷州、卫州安置原河内郡、汲郡。《太平御览·卷519》有前赵殷州刺史杜广。刘粲被杀后,殷州之地被石勒占据。.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殷州 (漢趙) · 查看更多 »

殷国 (楚汉战争)

殷国,中国楚汉之际的封国。 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将魏国一分为二,魏王魏豹为西魏王,以司马卬为殷王,都城在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前205年三月,司马卬降汉,殷国为河内郡。 Category:诸侯国 (项羽) Category:河南古代行政区划 Category:前206年建立 Category:前205年废除.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殷国 (楚汉战争) · 查看更多 »

段秀實

段秀實(),原名段顏,字成公,中國隴州汧陽(今陝西千陽)人,唐代軍事人物。學者胡三省總結其一生曰:「自高仙芝喪師於大食,段秀實始見於史,其後責李嗣業不赴難,滏水之潰,保河清以濟歸師,在邠州誅郭晞暴橫之卒,與馬璘議論不阿,及治喪,曲防周慮,以安軍府,最後笏擊朱泚,以身徇國,其事業風節,卓然表出於唐諸將中。」 祖父段達曾擔任左衛中郎,父親段行琛曾擔任洮州司馬,後來因為段秀實而獲贈揚州大都督。段秀實六歲時母親生病,他七天不飲食,直到母親病好才飲食,當時被稱為「孝童」。長大之後,個性沉厚而有判斷力,想要對這個世界有所貢獻。唐玄宗時被推舉為明經,但段秀實說:「搜章擿句,不足以立功。」於是放棄了功名。.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段秀實 · 查看更多 »

毛修之

毛修之(),字敬之,滎陽陽武人。東晉將領毛穆之孫,梁秦二州刺史毛瑾子。毛修之本為東晉將領,但後來先後為夏國及北魏所俘,終成為北魏將領。《二十四史》中,《晉書》、《宋書》、《魏書》、《南史》及《北史》,都給他立傳。.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毛修之 · 查看更多 »

毛嘉

毛嘉(),曹魏河内郡人。 原為典虞车工。太和元年(227年),女儿被魏明帝曹叡立为皇后。毛嘉拜为骑都尉,毛嘉之子即毛皇后弟毛曾为郎中。曹叡又进毛嘉为奉车都尉,毛曾为骑都尉,又封毛嘉为博平乡侯,迁光禄大夫,毛曾为驸马都尉。毛嘉突然富贵,魏明帝令朝臣在他家会集饮宴,其举动粗鲁,经常自称“侯身”,时人以为笑话。后又加毛嘉位特进,毛曾迁散骑侍郎。青龙三年(235年)毛嘉卒,追赠光禄大夫,改封安国侯,增邑五百,并前千户,谥节侯。未详其爵位是否由毛曾承袭。青龙四年(236年),追封毛皇后母夏氏为野王君。.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毛嘉 · 查看更多 »

毛曾

毛曾,三国曹魏河内郡人,毛嘉的儿子。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立毛曾的姐姐毛贵嫔为皇后,以毛曾为郎中,后又进骑都尉,宠遇优渥。不久又以为驸马都尉。后又迁散骑侍郎。散骑黄门侍郎夏侯玄有一次进见,明帝让他与毛曾并坐,时人称之为“蒹葭倚玉树”。夏侯玄因毛曾父毛嘉出身典虞车工而以为耻,不悦形之于色。明帝恨之,降夏侯玄为羽林监。史书没有记载毛曾是否承袭毛嘉安国乡侯的爵位。景初元年(237年),明帝赐死毛皇后,但没有中止对毛家的礼遇,迁毛曾为散骑常侍,后徙为羽林虎贲中郎将、原武典农。 Category:曹魏官员 Z Category:沁阳人.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毛曾 · 查看更多 »

氏族志

《氏族志》,是唐太宗時代排定門閥世家地位高低的典籍,贞观十二年高士廉等修成。.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氏族志 · 查看更多 »

汲黯

汲黯(?—前112年),西漢濮陽(今濮陽西南)人,字長孺。漢景帝時汲黯為太子洗馬(太子家宦,太子出入时为先导),漢武帝時任中大夫;因常規勸武帝,武帝不耐,調為東海郡太守,繼為主爵都尉,是漢代著名的直諫之臣。.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汲黯 · 查看更多 »

河南郡

河南郡,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郡級行政區,舊稱三川郡(古土文物作「叁川郡」),又曾改稱河南尹,唐朝以後由洛州、河南府所取代,「河南郡」名稱走入歷史。.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河南郡 · 查看更多 »

河内 (消歧义)

河內可能是指:.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河内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河內郡

河內郡,可能是指:; 中國.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河內郡 · 查看更多 »

淳于姓

淳--姓為漢字複姓(「--」不是簡體字,不應轉寫為「淳--」),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25位。.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淳于姓 · 查看更多 »

渭河平原

渭河平原,又称为关中平原、關中,在中國陝西中部、秦嶺北麓,东西长300公里,平均海拔約400米,其北部為陝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陝南山地、秦巴山脈,為陝西的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渭河平原 · 查看更多 »

溫璋

溫璋(),河内人,唐朝官员。 父溫造曾平定兴元兵乱。溫璋早期以父蔭入仕,累佐使府,历三郡刺史。咸通初年,接任徐泗節度使。徐州的銀刀軍得知溫璋素嚴飭,陰懷猜忌,於是驅逐溫璋。咸通八年(867年),溫璋接任京兆府府尹,曾說:「罪無輕重,惡無大小。除惡務盡,犯意方絕,此謂之能治者。」《北梦琐言》卷10说:京兆尹温璋见一乌鸦三度挽铃报案,判断"是必有人探其雏而诉冤也",就派人随鸦出城,果然在树下捕获到抓雏鸟的人。温璋"以禽鸟诉冤,事异于常,乃毙捕雏者而报之"。女道士魚玄機以笞殺女童綠翹事,被溫璋所殺。 咸通十一年(870年)八月,同昌公主得病故亡,唐懿宗悲痛不已,怒殺醫官其家屬,下獄者三百人。劉贍與溫璋上書,以為刑法太深,唐懿宗大怒,貶溫璋為振州司馬,責令三日內离京。溫璋歎曰:“生不逢時,死何足惜?”當晚服毒自盡死。懿宗得知溫璋死訊,還氣著說:“惡貫滿盈,死有余辜!”.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溫璋 · 查看更多 »

漢趙州郡列表

漢趙在劉淵、劉聰時期,其範圍控有晉朝的冀、兗、青、徐、豫、-并-、雍、司、秦一帶,然而實際控制範圍不大,劉聰時期,只局限在并州的一角(其餘部分在劉琨手中)和由劉曜坐鎮的關中一部分地區。黃河以北地區一帶由石勒所有,王彌的部將曹嶷控有青、兗、徐三州一帶,慕容鮮卑更是趁機向南統治到幽州的一帶。 劉曜時期,史稱「東不踰太行,南不越嵩、洛,西不踰隴坻,北不出汾、晉」,疆域範圍包括包括陝西中部以及山西西南、河南黑部、甘肅黃河以東一帶。.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漢趙州郡列表 · 查看更多 »

漳水十二渠

漳水十二渠,又名引漳十二渠、漳水渠、西門渠,戰國初年魏國西門豹、史起開鑿之水利,是戰國初年第一個大型引水渠。此渠引漳水溉鄴(今河北省南端磁縣、臨漳縣一帶),以富魏之河內漢書 溝洫志,為魏國初年強盛之基礎。.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漳水十二渠 · 查看更多 »

持至尸逐侯單于

於夫羅(),又名於扶羅,號持至尸逐侯單于,中國東漢末年,南匈奴單于羌渠之子、呼廚泉之兄、劉豹之父、漢國帝劉淵之祖父。.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持至尸逐侯單于 · 查看更多 »

朝歌郡

朝歌郡,中国三国时设置的郡。 曹魏黄初年中由河内郡析置,治所在朝歌县(今河南省淇县),晋朝时改为朝歌县。属冀州。辖朝歌、获嘉等六县。 Category:曹魏的郡 Category:河南的郡 Category:鹤壁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新乡行政区划史.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朝歌郡 · 查看更多 »

朱儁

朱儁(),字公偉,會稽郡上虞人(今浙江上虞)。中國東漢末年名將。曾領兵平定東漢末交趾的民變以及黃巾之亂。後曾試圖討伐董卓但失敗,董卓死後應朝廷徵召,到李傕等董卓餘部控制下的東漢朝廷,意圖藉李傕等人相爭的機會從眾將手中奪回朝權,但在李、郭二將相爭期間卻被郭汜逼留為人質,憤而發病而死。.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朱儁 · 查看更多 »

會稽郡

會稽郡,中國古郡名。秦置,郡治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城區),轄春秋時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漢初曾為韓信楚國、劉賈荊國、劉濞吳國領地。七國之亂後復置會稽郡。西漢末年,會稽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江蘇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區,是當時轄境最為廣闊的一郡。隸屬于揚州刺史部。東漢中期,分會稽郡浙江以北諸縣置吳郡。會稽郡治所移至山陰縣(在今浙江紹興城區),領十五縣。三國吳時分會稽郡置臨海郡(今浙江東南部)、建安郡(今福建)、東陽郡(今浙江衢州、金華一帶)。西晉至南朝末年,會稽郡僅轄今紹興、寧波一帶。隋文帝滅陳,廢會稽郡,置吳州。隋煬帝改吳州為越州,後又改為會稽郡。唐初置越州,玄宗改越州為會稽郡,肅宗時復為越州。.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會稽郡 · 查看更多 »

明悼毛皇后

毛皇后(),魏明帝曹叡第一任皇后,河内郡人。毛氏天生丽质,美貌动人,其父只是卑微的典虞车工。黄初七年(226年),曹叡被立为太子,毛氏入太子宫深得宠爱。 五月,文帝曹丕病逝,曹叡即位,立毛氏为贵嫔;次年(太和元年,227年),被立为皇后。父毛嘉拜骑都尉,弟毛曾为郎中。曹叡嫡妻虞氏被出身寒微毛皇后奪去--位,怒罵曹家只會立下賤之人為--(曹叡祖母、继母與新皇后皆出身卑賤且為妾室,後晉封皇后),被曹叡打入冷宮。曹叡又进毛嘉为奉车都尉,毛曾为骑都尉,又封毛嘉为博平乡侯,迁光禄大夫,毛曾为驸马都尉。又加毛嘉位特进,毛曾迁散骑侍郎。 青龙三年(235年)毛嘉卒,追赠光禄大夫,改封安国侯,增邑五百,并前千户,谥曰节侯。次年(236年),追封毛皇后母夏氏为野王君。但期间,年轻漂亮的郭夫人代替毛--成为曹叡的专宠。 景初元年(237年),曹叡带郭夫人等、包括才人许多妃嫔在后苑中听曲,郭氏劝说应该请来皇后,曹叡不许,特别嘱咐随从不要让毛皇后知道,但第二天,毛皇后就知道并问曹叡,昨天在北园游宴是否快乐。曹叡大怒,把左右十多人一起处死。九月,曹叡将毛--赐死。但她死后没有剥夺皇后资格,仍给予谥号,依旧以皇后之礼葬于愍陵;也没有加罪她家人,迁毛曾为散骑常侍,后徙为羽林虎贲中郎将、原武典农。.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明悼毛皇后 · 查看更多 »

济源县

济源县,中国旧县名。 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析轵县北部置。治所在今河南省济源市。属河内郡。元朝曾改置原州,寻复为县。1988年撤销,改设济源市。 Category:隋朝县份 Category:唐朝县份 Category:五代十国县份 Category:北宋县份 Category:金朝县份 Category:元朝县份 Category:明朝县份 Category:清朝县份 Category:中华民国河南省县份 Category:已撤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县份 Category:济源行政区划史 Category:596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88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济源县 · 查看更多 »

新乡市

新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南缘,南望黄河。市境东邻山东省菏泽市,南界郑州市、开封市,西毗焦作市及山西省晋城市,北接安阳市、鹤壁市。新乡是豫北工业城市、京广铁路上的重要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城市,曾是华北八大重镇之一。全市总面积8,291平方公里,人口572.1万人。母语为中原官话。 新乡古代曾发生过诸如鸣条之战、牧野大战、陈桥兵变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也是历史省份平原省的省府。近代新乡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新乡市 · 查看更多 »

方悅

方悅是《三國演義》中的虚构人物,正史《三國志》中不見記載。 根据《三國演義》第5回记载,他是河内太守王匡手下名将,參加討伐董卓聯軍,在围攻虎牢关时应王匡之呼一马当先迎战吕布。大声地叫囂,“我乃河内名将方悦”但是,不到五回合,被吕布一戟刺死于马下,使王匡軍隊大敗。 category:三国演义登场人物 Category:三国演义虛構角色 Category:方姓.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方悅 · 查看更多 »

懷姓

怀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68位。在现代是极罕见的姓氏。.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懷姓 · 查看更多 »

懷縣

怀县,古县名,今河南省武陟县境。周朝初期其地稱為怀邑,是周司寇苏忿生的食邑。.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懷縣 · 查看更多 »

慕容垂

燕成武帝慕容垂,字道明,原名霸,字道業,一說字叔仁,鮮卑名阿六敦,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鮮卑族人。十六國後燕開國君主。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第五子。在前燕時屢有戰功,更加曾擊退東晉桓溫的北伐軍。然而因為受到當政的慕容評排擠而被逼出走前秦,但很受前秦君主苻堅的寵信。淝水之戰後慕容垂乘時而起,復建燕國,建立後燕,後又滅了同為慕容氏所建的西燕。參合陂之戰戰敗後率軍再攻北魏,在期間發病病重,並在退軍時去世。.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慕容垂 · 查看更多 »

慕容儁

燕景昭帝慕容儁(),字宣英,鮮卑名賀賴跋,昌黎棘城鲜卑人,五胡十六國時代前燕的君主。前燕文明帝慕容皝次子。慕容儁即位時仍名義上為東晉的燕王,然而於永和八年(352年)正式稱帝獨立。慕容儁在位期間消滅了冉魏,入據原本由後趙所佔領的中原地區,勢力大增,並移都鄴城,終與南方的東晉和關中的前秦政權三足鼎立。.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慕容儁 · 查看更多 »

曹褒 (东汉博士)

曹褒,字叔通,鲁国薛县(今山东滕县南)人,东汉官吏与著名庆氏学大儒,曾被汉章帝诏令修订《汉礼》,其为官诸多事迹也常为后世景仰。.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曹褒 (东汉博士) · 查看更多 »

曹魏

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8日,史称曹魏、魏朝)。是中國漢朝末期三國之中据有北方及中原的政權。始於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篡漢為魏,因承繼漢朝,故具法統地位。至265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晉。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可以设置丞相以下百官,之后又进封「魏王」并以卞氏为魏国王妃,以曹操之女为魏国公主,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时便以「魏」為國號。又因为是曹氏政权,故史稱「曹魏」,以區別於其他名「魏」的政權。 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領土最遼闊的政權,灭蜀汉前疆域達到近300萬平方千米。263年,魏軍攻滅蜀汉,同年佔領廣州,至此曹魏疆域達到全盛,约400萬平方千米。由於曹魏盤踞中原,所以這區人口也是最多。期間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曹魏 · 查看更多 »

曹魏行政區劃

曹魏行政區劃,為東漢末年至265年晉代魏的45年期間,曹魏統治區的行政區變化情形的過程。.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曹魏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国时代曹魏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官至丞相,爵至魏王,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篡位稱帝後,追尊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曹操 · 查看更多 »

晉朝司州行政區劃

司州在西晉初稱為司隸,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以後,全國分為十九個州部,在司隸地區設置司州。管轄範圍相當於現在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山西省西南部、陝西省東南部和山東省西北一隅。治所首都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 永嘉五年(311年)六月,漢趙國主劉聰派遺劉曜、王彌攻破洛陽,俘獲晉帝司馬熾,司州大半淪沒於胡,東晉初全境易手。 永和五年(349年)及太元九年(384年)曾短暫收復,數年後又失,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北伐,收復司州黃河以南地區。.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晉朝司州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晉朝行政區劃

晉朝承襲曹魏領土,統一後領有孫吳疆域。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肅、雲南,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 西晉政區制度承襲東漢末期的制度,為州郡縣三級制。於三國曹魏時期有司、豫、兗、青、徐、冀、幽、--、雍、涼、荊、揚十二州,滅蜀漢後分益州置梁州。265年西晉代曹魏後,分雍、涼、梁三州之地設秦州,後分益州地設寧州,後分幽州地設平州。280年滅孫吳後得荊、揚、交、廣四州,並將荊、揚兩州與原曹魏荊、揚兩州合併,共十九州。秦州、寧州曾經廢止,後來復置。291年分荊、揚州地設江州,307年分荊、江州地設湘州,至此共二十一州。州以下分郡、王國。晉武帝防止野心世族篡位,制定分封制,依人口多寡封國諸王,有大國、次國、小國三種類型(詳見晉朝藩王列表)。但諸王僅得租稅,王國如同郡縣。諸王的軍權,主要來自鎮守之地。郡、王國以下為縣。縣大者置令,小者置長。至於公國、侯國,其地位同縣。 東晉政區襲承西晉,也是實行州郡縣三級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轄區縮小。西晉末年,大量流民南渡。東晉朝廷為了安撫僑民及僑姓世族,以原籍州郡縣名寄治別處,而無實地,此即僑州郡縣。等到安定後實施土斷,使其州郡領有實地,戶籍和賦役與一般州郡縣相同。 東晉政區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由於外族入侵與晉軍北伐,北疆時常變動;四川先後出現成漢、譙蜀等國;東南疆域大致固定。晉元帝時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江陵一帶。成漢佔據四川,於347年被桓溫滅。桓溫發動三次北伐,一度收復山東及河南地區,後敗於前燕而止。前秦屢次入侵東晉領土,此時東晉僅剩揚、荊、江、廣、交、豫、徐、兗、益、寧七州,及兗、青、冀、司、幽、--、益等僑州,共十五州。383年淝水之戰,前秦慘敗。隔年謝玄北伐,成功收復黃河、秦嶺以南地區。之後東晉內亂,桓玄篡位,譙蜀獨立,疆域萎縮。劉裕崛起後攻滅譙蜀並發動兩次北伐,收復四川、山東、河南及關中地區。然而劉裕因故返京,將領內亂,夏人入侵,關中得而復失。此時東晉領有揚、北徐、豫、江、北青、司、荊、北雍、東益、寧、交、廣、北--、北冀、梁、徐、北兗等十七州,及幽、冀、東秦、青、--、兗、秦、雍等僑州,共二十五州。.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晉朝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晋恭帝

晉恭帝司馬德文(),字德文,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東晉的末代皇帝。為晉孝武帝之子,晉安帝之胞弟,母親是淑媛陳歸女。初封琅邪王,後在桓玄篡位後長期侍奉晉安帝左右。晉安帝死後被劉裕以遺詔立為皇帝,但其時劉裕已經完全掌握東晉朝政,司馬德文僅為傀儡而已。劉裕篡晉後為零陵王,次年遇害。.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晋恭帝 · 查看更多 »

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马晋。晋朝又分為兩個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与東晉(317年-420年),合称“两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首都為洛陽;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為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晉室先祖在三国時期為曹魏世族,在高平陵之变後剷除曹氏皇親,掌握實權形成霸府政治。265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晋。280年,西晋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候王紛紛動亂,史稱八王之乱。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中原的諸外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灭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国時期。 317年,晋室皇族司马睿於建康称帝,定都建康(即今南京),是為晋元帝,史稱东晋,据有華南地區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百姓陸續南遷,形成華北地區的侨民和南方土著共同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東晉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藩镇心懷野心,先後发生了王敦之乱、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乱。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盧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刘裕崛起,平定諸亂,凭借军事力量奪得帝位,建國號「宋」,是為宋武帝,史稱刘宋,中國從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经济方面,东晋莊園經濟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发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业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汇,中國文化逐漸转变为儒釋道融合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之状况。.

新!!: 河內郡 (中國)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11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河內郡 (中國)和110年代 · 查看更多 »

111年

没有描述。

新!!: 河內郡 (中國)和111年 · 查看更多 »

14年

没有描述。

新!!: 河內郡 (中國)和14年 · 查看更多 »

269年

没有描述。

新!!: 河內郡 (中國)和269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河内地区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