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沙漠化

指数 沙漠化

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指原由植物覆蓋的土地變成不毛之地的現象。是水土流失的一种形式,相对干旱的土地变得更加干涸,Geist (2005), 原因有许多,如气候变化和人类过度开发等。 当沙漠在星球生命周期中自然形成,则为自然现象;然而,由于过度开垦,近乎肆虐无节制地压榨土壤中的养分,则为“土壤死亡”,可以追溯至人类过多开发。沙漠化是严重的全球生态和环境问题Geist (2005), 。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林業局於2006年6月17日的公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沙漠化土地達到173萬9700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18%以上,影響全國30個一級行政區(省、自治區、直轄市)。.

目录

  1. 84 关系: 加那利黑蠣鷸加沙地带可持续发展塔里木河大草原大西线工程太阳灶奧地利維也納足球會封神演義 (漫畫) 角色列表巨犀類巴基斯坦地理巴尔托洛梅乌·佩雷斯特雷洛巴林不可耕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环境问题中華民國與布吉納法索關係三体II:黑暗森林三北防护林干旱人口過多二十世紀的預言侵蚀作用土壤侵蝕土壤保護地球圖瓦雷克人北京林业大学國際減災日利比亚历史利比里亚地理嘎达梅林凝結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效应克爾克蒙古人石羊河环境问题節胸屬粮食安全綠化纳米地球科学绿驼铃環境難民無定河熊葱盧安達地理百萬森林計劃過度放牧荒漠... 扩展索引 (34 更多) »

加那利黑蠣鷸

加那利黑蠣鷸(Haematopus meadewaldoi)是一種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的蘭索洛特島、福特彎圖拉島及其周邊小島上特有的涉禽。 加那利黑蠣鷸最初被認為是非洲黑蠣鷸的亞種,但已證實牠們獨立的物種。 這兩種有時都會被認為是歐亞蠣鷸的亞種。雖然自然學者很久以前已知悉加那利黑蠣鷸的存在,但卻1913年前一直都誤以為是非洲的群族。.

查看 沙漠化和加那利黑蠣鷸

加沙地带

加沙地带(或;希伯來語:רצועת עזה)是西奈半岛东北部地中海沿岸占地363平方公里(140平方哩)的区域,位於巴勒斯坦西岸、西奈半島東北部的狹長地帶,在二戰後原本在聯合國規劃中將與約旦河西岸成立一個新的阿拉伯國家,但1948年阿拉伯聯軍對以色列發動阿以戰爭,加沙為埃及吞併,直到1967年六日戰爭又被以色列占领。目前为巴勒斯坦国政府统治。.

查看 沙漠化和加沙地带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縮寫:SD),或永續--發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以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為前瞻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这个术语使用由布倫特蘭委員會创造已成为最经常被引用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能满足我们现今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发展模式。”.

查看 沙漠化和可持续发展

塔里木河

塔里木河(تارىم دەرياسى)为中国最大,世界第五大内流河(第一大为伏尔加河),中国境内最长的内流河。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古突厥语中塔里木河的意思是“沙中之水”。塔里木河河道在歷史上南北擺動,遷移不定。最後一次大的河道變動發生在1921年,干流東流入孔雀河注入羅布泊。1952年在尉犁縣附近築壩,同孔雀河分離,河水复經铁干里克故道流向台特瑪湖。 塔里木河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生命线。公元2世纪时的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在他的著作《地理志》一书中把塔里木河称作为奥伊哈尔德斯河。.

查看 沙漠化和塔里木河

大草原

大草原(Prairie)指地球上干旱(半干旱)地区较少长树的一望无际的平坦草原地带,如北美大草原和蒙古高原大草原等。 世界草原定义:Pampas、Prairie、Savanna、Steppe和 Veld。Pampas专指南美无树木的潘帕斯大草原;Prairie专指较少长树的北美大草原和蒙古高原大草原;Savanna专指非洲热带(亚热带)的稀树大草原(比如蘇丹草原)和美国东南部的无树平原;Steppe专指从东欧横穿前苏联南部直至西伯利亚的大片地区上的无树干草原(比如東歐大草原);Veld专指南部非洲高地上的稀树草原。 中国人的大草原概念一般指横跨中国内蒙古和蒙古国的蒙古高原大草原。.

查看 沙漠化和大草原

大西线工程

大西线工程,又名朔天运河,是一项由由民间水利学研究者郭开提出,能夠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和空间分布不均问题的设想。目前还处于论证阶段,其主要构思是在西藏东部和青海构筑水坝将一系列水系如雅鲁藏布江等通过流入青海湖引入黄河流域。.

查看 沙漠化和大西线工程

太阳灶

太阳灶是一种利用直接的太阳光能源来进行食物加热或烹饪,或饮料的巴斯德消毒的装置。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太阳灶:集中式和盒式。目前使用的许多太阳能灶都是相对便宜的低科技设备,虽然有些功能与传统炉灶具一样强大或昂贵,而先进的大型太阳灶可以为数百人烹饪。由于它们不使用燃料并且无需任何操作费用,因此许多非营利组织正在全球推广其使用,以帮助降低燃料成本(特别是在货币互惠性较低的情况下)和空气污染,,并且被用来缓解由于收集木柴烹饪而导致的森林砍伐和沙漠化。 太阳灶最早被记录由Horace-Bénédict de Saussure于1767年发明。 太阳灶的存在许多类型,包括抛物面太阳灶,太阳能烤箱,和面板灶具等等。.

查看 沙漠化和太阳灶

奧地利維也納足球會

奧地利維也納足球會(FK Austria Wien,簡稱:奧地利維也納)是一間位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足球俱樂部,成立於1911年。.

查看 沙漠化和奧地利維也納足球會

封神演義 (漫畫) 角色列表

《封神演義 (漫畫)》角色列表是日本漫畫家藤崎龍的作品《封神演義》與改編的動畫中登場人物的列表。.

查看 沙漠化和封神演義 (漫畫) 角色列表

巨犀類

巨犀亚科(學名Paraceratheriinae,旧称:Indricotheriinae)是巨犀科下巨犀亞科的犀牛,过去常常将巨犀分类为跑犀科中,但这是错误的。牠們的四肢很長,沒有角。牠們自始新世開始演化至中新世早期。初期出現的跑犀科是很輕盈及跑得很快的動物,與現今的犀牛相距甚遠。到了始新世晚期及漸新世初期,巨犀類開始出現,很快就變得很巨型。牠們分佈在現今中國西南部、哈薩克及巴基斯坦,棲息在海邊的雨林。 巨犀類於漸新世中期至中新世早期到達了演化的顛峰,變成了真正巨型動物,包括巨犀屬及副巨犀屬。牠們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約有中等蜥臀目恐龍的身型。牠們只限於在亞洲中部生活,當時亞洲中部為大片的低地。與印度次大陸撞擊及喜瑪拉雅山的隆升引起了全球寒冷化、沙漠化及森林的消失,令這種巨型有蹄類滅絕。另外,在蒙古及俄羅斯也有發現一些未確認的巨犀類物種。.

查看 沙漠化和巨犀類

巴基斯坦地理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西北部,南濒阿拉伯海,国土面积803,940平方公里;毗邻国家有印度、中国、阿富汗和伊朗。巴处在北纬23度30分至36度45分,东经61度至75度31分之间,南北长1,600多公里,主要山脉有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最长河流印度河自北向南几乎穿贯巴全境,和其四条主要支流杰卢姆河、奇纳布河、拉维河和萨特勒季河一起被称为“五水”;西部边境的开伯尔山口和波伦山口是传统上连接中亚和南亚的必经要道。印度河平原为巴最富庶的农业区,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灌溉网络。接近海平面的喀奇湿地为陆地最低点,位于中、巴边界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为至高点;由于地势高低差异,造成气候的多样化。受欧亚与印度二大板块撞击的影响,使得巴基斯坦成为地震多发区。.

查看 沙漠化和巴基斯坦地理

巴尔托洛梅乌·佩雷斯特雷洛

巴尔托洛梅乌·佩雷斯特雷洛(Bartolomeu Perestrello或Pedro Moniz Perestrello,)是一位葡萄牙探险家和航海家,是首任圣港岛总督、领主和地方长官。他和若昂·贡萨尔维斯·扎尔科、特里斯唐·瓦斯·特谢拉一起于1419年-1420年发现并殖民了马德拉群岛。 他的父亲菲利波·帕拉斯特雷利(葡萄牙语称佩雷斯特雷洛)是一名伦巴第骑士,宫廷联姻时随同进入葡萄牙王宫,1433年其家族被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授予贵族头衔。巴托洛缪是菲利波的第四子,他参加了恩里克王子对非洲西北沿岸的航海探险,并于1419至1420年间和若昂·贡萨尔维斯·扎尔科和特里斯唐·瓦斯·特谢拉一起发现了马德拉群岛。后他被派往群岛中的第二大岛圣港岛,就任该岛总督、领主和地方长官,并对岛屿进行殖民。 根据葡萄牙民间传言,佩雷斯特雷洛的船上有一只怀孕的母兔,在他到达圣港岛的时候,这只兔子不幸脱逃,在岛上产仔并迅速繁殖,大量啃食了岛上的植物资源,又因为没有其他的肉食性动物抑制兔子的增长,使得兔子成为该岛食物链的最上层,直到将整个岛屿的生态环境全部破坏,使圣港岛在数年间被沙漠化,至今仍未完全恢复。 他的一个女儿菲丽帕·莫妮丝(出生于1455年),在1479年嫁给了当时居住在马德拉岛上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作为嫁妆的一部分,佩雷斯特雷洛的航海笔记、大西洋海图和葡萄牙先进的航海知识被哥伦布获得,后来成为哥伦布航海生涯中的重要参考。 他的长兄里查特·佩雷斯特雷洛之孙拉斐尔·佩雷斯特雷洛后来也成为了一名著名的航海家,他是第一个从海上登陆中国大陆的葡萄牙航海家。.

查看 沙漠化和巴尔托洛梅乌·佩雷斯特雷洛

巴林

巴林王国(مملكة البحرين ),簡稱巴林(;‏البحرين ;‏بحرین ),是一個鄰近波斯灣西岸的島國,首都麥納麥。巴林島為巴林最大的島嶼,共有55公里長,18公里寬。沙烏地阿拉伯位於巴林西部,並可經由法赫德国王大桥連接;伊朗則位在巴林北方200公里處;卡達半島位於東南側。氣候屬熱帶沙漠氣候。2010年,巴林總人口為1,234,571人,其中包括666,172名外籍人口。 巴林為迪爾門文明發跡之處。 西元628年,巴林成為伊斯蘭教地區。經過一段時間的阿拉伯人統治後,葡萄牙於1521年占領巴林,又於1602年被薩非王朝的阿拔斯大帝驅逐。1783年,從卡扎尔王朝奪取巴林,並由阿勒哈利法家族建立王朝並統治至今,艾哈邁德·阿爾法塔為巴林第一位哈基姆(統治者)。19世紀後期, 巴林與英國制訂合約,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受英国保护。1971年,英国人撤出,英国在当地的九个殖民地酋长国中,巴林和卡塔尔独立建国成为酋長(埃米尔)國;余下七个酋长国成立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於2002年宣布改為王國。 巴林為首個步入後石油經濟的波斯灣國家。但目前巴林經濟並非單純依賴石油;自20世紀後期,巴林已投入巨資發展金融和旅遊事業。該國首都麥納麥,是國內外大型金融機構所在地。巴林具有較高的人類發展指數(世界排名第44位),亦被世界銀行認定為高收入經濟體。2001年,巴林成為主要非北约盟友的成員,美國海軍的第五舰队司令部就驻扎在麥納麥,随时监视着波斯灣以及印度洋的动靜。.

查看 沙漠化和巴林

不可耕地

不可耕地是指很多土地由於各種原因如过冷、过熱、过乾旱,过多雨雪、岩石,過於崎嶇、鹽鹼、污染或者少養分而不能耕作。過多的積雲可能造成莊稼缺乏足夠的阳光來進行光合作用。不可耕地上的居民往往從事進行游牧而且時常會發生饑荒。 然而不可耕地可以被轉成可耕地,增加食物生產並且減少飢荒的發生,另外因為減少食物的進口可以讓國家得自給自足和政治獨立。將不可耕地轉成可耕地往往涉及挖掘灌溉渠道、水井、輸水管、海水淡化廠、水耕、肥料、農藥、逆滲透處理器、用聚酯薄膜隔绝溫度、在沙漠中種植樹木提供遮蔭、挖掘溝渠或是土丘防風、在多雲或寒冷地區使用溫室提供光線與溫度。但是這些方法往往都相當昂貴。.

查看 沙漠化和不可耕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查看 沙漠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环境问题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国重发展轻环保,有很多环境问题,使得全国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影响了环境和人类健康。一些江河湖泊水质恶化,众多城市的空气环境不佳;森林植被和草原退化,土地荒(沙)漠化严重;江河上修建的大小水坝阻断鱼类洄游;许多野生物种濒临或灭绝。改革开放后,快速的工业化和缺失的环境监管加剧了环境问题。中国政府已经承认问题并开始作出各种回应;虽然有些改进,但被批不足。2012年,破坏环境的政府决定导致了公民行动的增加,一位退休的中国共产党官员指出2012年中国爆发了超过50,000起的环保抗议事件。.

查看 沙漠化和中国环境问题

中華民國與布吉納法索關係

中華民國與布吉納法索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布吉納法索(1984年之前稱上伏塔共和國)之間的關係。兩國於1961-1973年、1994-2018年有正式外交關係,斷交後,目前沒有在對方首都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對布吉納法索的相關事務由。.

查看 沙漠化和中華民國與布吉納法索關係

三体II:黑暗森林

三体II:黑暗森林是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于2007年创作的科幻小说。该书是地球往事三部曲的第二本作品,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属于姚海军主编的中国科幻基石丛书系列。该书总共有三个章节:“上部 面壁者”、“中部 咒语”和“下部 黑暗森林”。.

查看 沙漠化和三体II:黑暗森林

三北防护林

三北防护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北方三北(即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兴建的森林带,用以减缓日益加速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进程。由国家林业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三北防护林工程管理办公室)负责实施。 工程自1978年11月启动,分3个阶段、8期工程进行,预计于2050年完成。2001年第二阶段第四期工程启动。三北防护林号称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

查看 沙漠化和三北防护林

干旱

干旱指某一地区长期无雨或高温少雨,使空氣及土壤的水分缺乏。而干旱发生主要与偶发性或周期性的降水减少有关。从人的因素上来考虑,人为活动导致干旱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口增加,导致有限的水资源逐渐短缺。二是森林植物被人类破坏,植物的蓄水作用丧失,便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水减少。三是人类活动造成大量水污染,使可用水资源减少。四是用水浪费。干旱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气候灾害之一,它具有出现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特点。干旱的频繁发生和长期持续,不但会给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还会造成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加剧、沙尘暴频发等诸多生态和环境方面的不利影响。.

查看 沙漠化和干旱

人口過多

人口爆炸(又稱人口過剩)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人类数量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当地环境承载力。从长远角度来看,人口过剩也可被视为不可再生能源大幅耗尽或环境承载能力降低,无法支持人口数量。 词汇人口过多讨论的是整个人类数量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球或较小的地理区域,如国家。人口过多可以由出生率增加、死亡率降低、移民涌入、生物群系不可持续或资源枯竭造成。如果某一贫瘠之地难以为生,虽然人数稀少但也可能会人口过多(如荒漠)。支持人口适度的说法常引述生活质量、环境承载力及饥荒风险来反驳持续高人口增长,支持人口下降。科学家认为人口过多、 过度消费和技术应用导致人类对自然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使得地球进入新的地质世,即人类世。.

查看 沙漠化和人口過多

二十世紀的預言

《二十世紀的預言》是由日本《報知新聞》於二十世紀伊始的1901年1月2日及3日連兩日刊載的文章,針對23項科學技術或自然現象在20世紀的成真與否加以預言。 文部科學省於平成17年(2005年)所發行的《科学技術白皮書》(科学技術白書)中,針對這23個預言項目一一驗證,結論是有12項實現、5項部份實現、6項尚未實現。.

查看 沙漠化和二十世紀的預言

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erosion)或水土流失(soil erosion)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是指地球的表面不断受到风、水的磨损。这个过程,陆地除了被侵蚀之外,蚀出的物质還會被带走,堆积在其他地方,主要堆积在海裡。 侵蚀由水流、冰移或风吹造成。 而由雪、霜、阳光、雨水对地表的作用則叫做风化作用,暴露在空气中的岩石会受到天气影响,长期冷热交替,有些岩石会因而开裂。岩石中的水结冰时会膨胀,这个也会使岩石开裂。石头受到重力的挤压后突然减压,也会使岩石碎裂。雨水是稀酸,可溶化或改变岩石内的化学物质。植物的根和穴居动物也会加速风化。 因为风化而碎裂的石块会由水、冰、风带走,而如果水、冰、风内如有石块,即使非常细小,也能大大加强侵蚀的作用,改变地貌。 成因水土流失可能是由于自然环境引起的,譬如地势陡峭,突发大量降水,或者地质变化。,譬如过度放牧,开垦土地,采伐森林,進行各項工程建設等等。 害處侵蚀是自然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由于水的流动,带走了地球表面的土壤,使得土地变得贫瘠,岩石裸露,植被破坏,生态恶化。 这种自然现象可以是循环作用的,生态恶化引起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又使得生态更加恶化。于是土地退化,无法耕种。植物死亡,地表裸露。恶劣的生态又更导致气候的变化,使得生物可生存的环境变坏。 水土流失还会使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引起水流不畅,水质混浊,甚至导致洪水泛滥,河流改道,就如中国的黄河。 风化与侵蚀的区别。风化是破坏后改变物体形状,而侵蚀是转移物体,从而改变地貌。.

查看 沙漠化和侵蚀作用

土壤侵蝕

土壤侵蝕是土壤退化的一種形式。 土地的侵蝕是在所有土地上自然發生的過程。土壤侵蝕的因素是水和風,每年造成大量的土壤流失。土壤侵蝕可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持續相對未被注意到,或者它可能以驚人的速率發生,導致表土嚴重損失。農田土壤的損失可能反映在減少作物生產潛力,降低地表水質和破壞排水網絡。 雖然侵蝕是一個自然過程,但人類活動卻增加了全球侵蝕發生率的10至40倍。過度(或加速)侵蝕導致現場和非現場問題。現場影響包括由於營養豐富的上層土層的損失,農業生產力、自然景觀和生態崩潰在某些情況下,最終的結果是荒漠化。場外影響包括河流的侵蝕、農業泥沙輸送和水體富營養化、以及與道路和房屋相關的沉積物相關的損害。水和風蝕是土地退化的兩個主要原因;結合起來,他們負責全球退化土地面積的約84%,使過度侵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環境問題。毀林、道路、人為氣候變化和城市擴張是其對人類活動侵蝕。然而,有許多可以減少或限制脆弱土壤侵蝕的預防和補救做法。.

查看 沙漠化和土壤侵蝕

土壤保護

土壤保護乃防止土壤因土地過度利用產生土壤侵蚀、降低土壤生產力、酸化、鹽化或其他類型的土壤污染而造成土壤流失的一種保護措施。 在一些未開發的國家中,火耕以及其他無法永續發展的耕作技術在自給農業中經常使用。濫伐森林通常很容易出現大規模的土壤侵蚀、土壤養分流失,甚至有時還可能造成土地荒漠化。 可改善土壤的技術包含輪作、、保育耕作、栽植防風林以及其他能影響土壤侵蝕以及土壤生產力的技術等。植物和樹木死亡時腐化,逐漸成為土壤中的一部分。.

查看 沙漠化和土壤保護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查看 沙漠化和地球

圖瓦雷克人

圖瓦雷克人(Tuareg,也常拼寫為Touareg)是一支主要分佈於非洲撒哈拉沙漠週邊地帶的遊牧民族,是散佈在非洲北部廣大地區的柏柏爾(Berber)部族中的一支。以迥異於周邊民族的文字、語言與獨特的遊牧生活出名,今日的圖瓦雷克主要分佈在包括馬利、尼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與布吉納法索在內,原本是法屬殖民地的北非與西非國家境內。.

查看 沙漠化和圖瓦雷克人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简称北林,原名北京林学院,创办于1952年10月16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农林类高等学校,是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一。北京林业大学设有研究生院,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以林学、风景园林学、林业工程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的法定住所为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查看 沙漠化和北京林业大学

國際減災日

國際減災日,也译作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1989年定于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三柏宇等編, (2003), 中外節日紀念日大全,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改為每年10月13日。.

查看 沙漠化和國際減災日

利比亚历史

利比亚历史,包括了利比亚本地柏柏尔人和丰富的其他民族的历史。柏柏尔人的存在贯穿了利比亚的整个历史。在利比亚历史上,它多属于欧洲或非洲的其他国家,独立的利比亚现代史是由1951年开始的。 利比亚的历史主要可以分为古代利比亚、罗马时代、伊斯兰时代、奥斯曼统治时期、意大利殖民时期和现代利比亚六个时期。.

查看 沙漠化和利比亚历史

利比里亚地理

賴比瑞亞是一個大的撒哈拉國家,位於西非。它的形狀呈一個長方形,與薩爾瓦多形狀相似。西邊的科特迪瓦與大西洋毗鄰,其他三邊分別和三國非洲國家連接。賴比瑞亞的國界總長度為1,587 公里,其中西北部的306公里與獅子山共和國相接,北部563公里毗連幾內亞共和國,而東部的716公里銜接著象牙海岸共和國。賴比瑞亞的面積為111,370平方公里,其中96,320平方公里為陸地,及15,050平方公里的水域。 賴比瑞亞現時宣稱有一片370公里的海上領土。.

查看 沙漠化和利比里亚地理

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姓名莫勒特图·那达木德(),又名业喜,汉名孟青山,蒙古族,内蒙古哲里木盟(今通辽市)达尔罕旗(今科尔沁左翼中旗)腰茫哈苏木(今舍伯吐镇)塔木扎兰屯(今塔本扎兰嘎查)人。“嘎达”(同东北话“老嘎达”)蒙古语中意为家中最小的兄弟(老么),“梅林”是其官职,即札萨克答剌罕亲王那木济勒色楞的总兵。.

查看 沙漠化和嘎达梅林

凝結

凝結(condensation),或稱凝析,是气体遇冷而變成液體,如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温度越低,凝結速度越快。在水循环中常提到凝結。像空氣中的水蒸气接觸到其他固體、液體表面,或是接觸到云凝结核,因而形成液體,即為凝結。若气体遇冷後直接變成固體,則稱為凝华。 凝結也是化工生产中常見的程序,以成本低的水或空气作冷凝的介质,使其他物質的溫度降低。经过冷凝操作后,水或空气温度会升高,如果直接排放会造成热污染。 凝結和蒸发是作用相反的两个单元操作,蒸馏是蒸发和凝結的联合操作。.

查看 沙漠化和凝結

全球变暖

--,或稱--,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因溫室效應而造成溫度上升的氣候變化,為公地悲劇之一,而其所造成的效應稱之為全球变暖效应。 目前學界已有共識認為人為活動導致全球暖化是事實,「全球暖化存在,且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導致半個世紀的全球暖化現象的主要原因」這點,在學術界當中是沒有爭議且有著強烈的共識的,超過97%的氣候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導致近半個世紀的全球暖化現象的主要原因」。 在1906至2005年間,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0.74攝氏度。普遍來說,科學界發現過去50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雙倍,因此推論該時期的氣候改變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 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正是全球变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據資料顯示 ,大氣中一氧化二氮(N2O)的含量比18世紀中葉(1750年)工業革命開始從275ppbv增加到310ppbv,二氧化碳(CO2)的含量從280ppmv增加到360ppmv,甲烷(CH4)從700ppbv增加到1720ppbv,這些增長趨勢主要緣于人類的活動。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自從1950年,太陽輻射的變化與火山活動所產生的变暖效果比人類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的還要高。這些結論得到30多個來自八大工業國家的研究團體所確認。 美國賓州大學的科学家在夏威夷的茂納羅亞峰上设立4个7米高和一个27米高的采样塔,每小时采样4次,分析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如右图) 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與氣溫上升,實際上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从工业革命开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增加,虽然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也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并固定成碳酸鈣,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还是逐步增加。根据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英国東安格-里-亞大學联合研究的结果,在进入20世纪后半叶,全球温度上升的趋势非常明显,温度变化情况见下图。 全球性的溫度增量带来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動也許促使極端氣候事件更強更頻繁,譬如洪水、旱災、熱浪、颶風和龍捲風。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後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農產量、冰河撤退、夏天時河流流量減少、物種消失及疾病肆虐。預計全球变暖所因致事件的數量和強度;但是很難把這些特殊事件連接到全球变暖。因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有50年到200年的壽命,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時間。但是無論氣候變化的成因或結果為何,許多人是非常關心的;對於應付預言後果的政策應該如何實施,引起了全球廣泛的政治爭論、公開辯論及各種學術研究。這些政策討論重點是應該減少還是扭轉未來的暖化及怎麼應付預計的後果。.

查看 沙漠化和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的效应

人们预测中的全球变暖的效应对环境以及人类的生活影响深远。它首要表现为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并且引发一系列次级效果,例如海平面上升、农业分布的改变、恶劣气候的增加以及热带疾病疫情的扩大。这种效应已经能够在某些例子中观察到,虽然目前还很难将这些特定的现象归因于全球变暖。 这些影响的程度及其可能性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政治议题,并且在细节上仍然是不确定的科学问题。对于可能的效应以及目前认知水平的汇总可以参见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小组的报告,对于气候变化的预测可以参见第一工作小组。 2007年,IPCC报告包括了预计效应的总结。.

查看 沙漠化和全球变暖的效应

克爾克蒙古人

克爾克蒙古人()大多分布在現今的外蒙古地區,少數分布在中國、俄羅斯等境內。《清史稿·地理志》:“喀爾喀四部八十四旗,統稱外札薩克。”克爾克蒙古人與中國蒙古人同源,使用克爾克蒙古語,為現今蒙古國的官方語言https://global.britannica.com/topic/Khalkha-people,屬阿爾泰語系 蒙古語族,在文字方面,現今放棄原先的傳統蒙古文字,改用斯拉夫字母做書寫。圖門其其格;蒙古國的語言文字及文字改革;«語言與翻譯»1995年第二期 蒙古地處亞洲大陸中央,地理環境多樣,氣候偏大陸性草原氣候。http://www.travel104.com.tw/findertour/mongolian/inter-1.htm 過去有其特殊的社會結構及官制,在家庭方面則有一定的繼承方式,以么子為主要繼承人,而婚姻的部分,在十三世紀後受歷史、政治等方面影響,也有所改變。 現今的克爾克蒙古人在經濟生產方面仍多以第一級產業為主,仰賴於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另外還發展二及產業和觀光產業。 克爾克蒙古人信仰的宗教多元,那達慕大會為蒙古族的重要慶典,慶典上的男子三藝有其特殊地位。蒙古族的文學和藝術的歷史悠久,《江格爾》為其重要英雄史詩,馬頭琴則為其特別的樂器。.

查看 沙漠化和克爾克蒙古人

石羊河

石羊河,古名谷水,是中国河西走廊的一条内流河。 石羊河流域面积约41600平方千米,主要在甘肃省武威市境内。它发源于祁连山,向东北流入戈壁沙漠。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的乌鞘岭,是内流区的石羊河流域与南侧外流区的黄河流域的分水岭。 在唐代,白亭海是石羊河的尾闾湖,但白亭海后来干涸,现代的石羊河尾闾湖是青土湖。 石羊河流域内有一些绿洲农业区,武威是其中主要的城市。为防洪及灌溉,流域内兴建了许多水库,2000年时有24座。 2003年,石羊河流域内人口为2268900,他们面临着严重的过度开垦和沙漠化问题。 民勤绿洲处于石羊河末端,被东侧的腾格里沙漠和西侧的巴丹吉林沙漠包围。近年来,政府正采取措施,遏制沙漠化进程,挽救民勤绿洲。 经过不懈的综合治理,流域内水资源浪费情况得到有效的减轻,曾经干涸的青土湖重现碧波,石羊河流域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开始好转。.

查看 沙漠化和石羊河

环境问题

  这是一个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列表。这些条目涉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查看 沙漠化和环境问题

節胸屬

胸屬(學名:Arthropleura),又稱節胸蜈蚣屬,是史前的倍足綱動物,即現今蜈蚣及馬陸的遠古親屬。虽然名叫節胸蜈蚣,但是實際上比起蜈蚣節胸屬與馬陸的親緣關係較近。節胸屬成員的體型範圍在之間,寬度則可達。,生存於3億4000萬至2億8000萬年前的石炭紀晚期,分佈在北美洲及蘇格蘭。牠們已知陸地上最大型的無脊椎動物,相信只有少數的天敵。.

查看 沙漠化和節胸屬

粮食安全

糧食安全指的是能夠穩定地讓所有人取得足夠食物的狀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曾於2014年3月31日在日本橫濱召開會議時發表了一份報告,報告中指出:「氣候變遷正衝擊糧食與人類安全。」世界銀行總裁金墉也在4月表示,接下來5至10年間,氣候變遷將引起食物和水的爭奪戰。 在過去的戰爭中,拒絕運送糧食被用作一種武器,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封鎖運送途徑而導致糧食嚴重短缺。同樣,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為迫使英國就範,出動潛艇以封鎖英國從外地輸入糧食。國家元首努力控制他們的國家能維持足夠的糧食供應,糧食安全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它可以推動國家政策、鼓勵使用農業補貼的刺激耕作或導致衝突。1996年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宣布“糧食不應該被用來作為一種武器”。.

查看 沙漠化和粮食安全

綠化

綠化一詞可詮釋為園景的意思,目的是改善城市中的「水泥森林」的型態,讓人得到舒適的生活環境。綠化方面可以在建築物屋頂層、天台(陽台),建築物立面、街道、平地、坡地等地方進行。.

查看 沙漠化和綠化

纳米地球科学

纳米地球科学(Nanogeoscience)是研究与地质系统相关的纳米尺度现象的学科。该学科主要通过研究环境中大小在1至100纳米的纳米颗粒来获取信息。研究范围还包括至少一维为纳米尺度的材料(如:薄膜,受限流体)以及通过环境界面的能量、电子、质子和物质的传递。.

查看 沙漠化和纳米地球科学

绿驼铃

绿驼铃(Green Camel Bell)是2004年11月4日正式成立的甘肃地区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NGO),致力于中國西部环境保护事业,为改善已经恶化并仍在加重的西部生态环境做出应有贡献。绿驼铃自成立以来依照其章程、宗旨和目标,主要开展的工作包括:促进甘肃的环境保护工作、采取行之有效措施解决甘肃环境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促进甘肃高校环境类社团发展、组织环保志愿者培训和能力建设项目等。为甘肃的生态环境保护、环保宣传教育及本地环保组织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成立以来,绿驼铃组织先后成功开展了“水果贺卡”、“绿色中国迎奥运,保护母亲河”、“2005年、2006年甘肃省大学生绿色营”、“退耕还林(草)与当代大学生论坛”等活动;完成了第一、二期“赛加羚羊角市场调查”;实施了“民勤环境宣传教育”、“羚羊车环教培训”、“兰州市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兰州市动物园义务宣讲”等环境教育项目;绘制了兰州第一份“绿色地图”;出版发行了《绿驼铃通讯》、《甘肃省大学生绿色营文集》等环保交流材料;向兰州市政协提交了“ 建议保留并发展兰州无轨电车”议案。目前,绿驼铃正在开展的项目有“甘肃水环境保护项目”、“自然大学”、“绿色记者沙龙”、“绿色出行”、“甘肃沙漠化地区环境教育乡土教材项目”、“甘肃环保组织能力建设项目”等。.

查看 沙漠化和绿驼铃

環境難民

境難民指因天災、人為破壞環境、或氣候變遷而導致之流離失所者,包含境內遷徙和境外遷徙。環境難民的成因類型分為五種,分別是:長期性環境退化、突發性破壞、氣候變遷、人為意外、以及武裝衝突。.

查看 沙漠化和環境難民

無定河

无定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北部的一条河流,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之一。因其含泥沙很多,常常改道而得名。其河道大致與古絲路陝西段,現時的210國道平行。 无定河的名字始见于唐代。无定河流入鄂尔多斯境内后又称沙拉乌苏河、萨拉乌苏河或乌苏河。上源红柳河,源于陕西定边县东南的长春梁东麓。向东南流经毛乌素沙漠南侧和鄂尔多斯市境内。沿途接纳納林河、海流兔河、芦河、榆溪河、大理河、淮宁河等支流。在清涧县河口村注入黄河 。无定河全长490余公里,流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 。年径流量15.3亿立方米,而平均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达2.23亿吨。.

查看 沙漠化和無定河

熊葱

葱(學名:Allium ursinum),又名野韭菜、熊果大蒜、熊蒜(bear's garlic)、野蒜菜及林地蒜,是一种野生的草本植物,為野生韭黄的近緣种,因熊喜欢采食而得名。其味道如同食用韭菜,但是氣味並不强烈。多生长于林地树荫,春季刚发出的第一至第五叶味道鲜嫩,适于食用,开花后口感下降。.

查看 沙漠化和熊葱

盧安達地理

卢旺达是位于非洲中部非洲大湖地区的内陆国家,号称“千丘之国”。.

查看 沙漠化和盧安達地理

百萬森林計劃

萬森林植樹計劃,部分地區亦稱作百萬樹木計劃,百萬植樹計劃或百萬種樹計劃,(法語:Projet et réseau mondial de million d'arbres,西班牙語:Proyecto y la red global de un millón de árboles,德語: Millionen Bäume Projekt und Netzwerk,英語:Million Trees / Forest Project & Network),是一個最初由聯合國環境署(法語: Programme des Nations Unies pour l' Environnement, PNUE / 英語: UNEP -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為首於2009年建立的全球公益網路,計劃主要目標為防沙漠化、植林綠化、建立綠洲、環境可持續發展教育等範疇,藉著這些項目以減緩地球暖化所帶來的環境問題。百萬森林植樹計劃是 十億樹木行動 在2006年推行後的另一個演化, 而 地球植林計劃 則是在繼 百萬森林植樹計劃 後於2011-12年間建立的後續單位; 上述三個項目均由聯合國環境署分別於2006年,2009年及2011年發起至今。 國際百萬森林計劃的其中一個核心目標是:"植樹雖然重要,植樹雖然也是生態保育,降低溫室效應中最重要的行動之一;但是,植樹並不直接等於完成了生態保育,因為生態保育的首要任務是維護生物多樣性,而不僅僅是綠化。" 聯合國環境署在2006-2011年間分別發動了 "十億樹木行動 (法語: La campagne pour un milliard d'arbres; 英語: Billion Trees Campaign)","百萬森林計劃 (法語: Projet de million d'arbres; 英語: Million Trees / Forest Project)" ,"地球植林計劃 (法語: Plantons-pour-la-planète; 英語: Plant-for-the-planet)" 等,至今在世界不同地區開展植林綠化,抗沙漠化,保護濕地及農地等工作,獲得顯著的成效。.

查看 沙漠化和百萬森林計劃

過度放牧

過度放牧,當一片植物遭受密集的畜牧行為過長或沒有足夠的恢復期,便會發生所謂的過度放牧。這情形可能是因為牲畜缺乏技術性的管理或野生動物的過度繁殖。過度放牧會降低土地的可用性、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同時也會造成土地的沙漠化和侵蝕。過度放牧也被視為雜草和外來植物散播的原因。 過度放牧是一個公地悲劇典型的例子。動物、草和牲畜的管理影響動植物的健康與生產力,因此它是草原畜牧穩定生產的基本條件。 Category:畜牧業.

查看 沙漠化和過度放牧

荒漠

荒漠(Desert)是降水量非常少、地球表面生物存在和活动稀少的地區或自然景觀。大部分荒漠的年平均降水量少于。通常的定义将真正的荒漠定义为年平均降水量少于的地区,半干旱气候或称草原气候定义为年平均降水量介于到的地区。 荒漠还可以被定义为是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地域。柯本氣候分類系統中,沙漠被歸類於熱帶沙漠(BWh)或溫帶沙漠(BWk)型氣候。在桑思韦特气候分类系统中,荒漠则被归为干旱高温气候。.

查看 沙漠化和荒漠

非洲綠色長城

非洲綠色長城(Great Green Wall)為沿著撒哈拉沙漠南緣的撒赫爾地區種植跨越非洲大陸的樹牆,是一項防止沙漠化的計畫。這項計畫由非洲聯盟主導,概念起自於綠色前線、中國的三北防護林等大型綠色工程計畫,以解決撒赫爾和撒哈拉地區在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後所導致的社會、經濟、環境的不利影響。.

查看 沙漠化和非洲綠色長城

额济纳河

额济纳河(“亦集乃”的音轉)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干流全长821公里。流经青海省、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上游叫羌谷水、鄂博河(古作弱水,蒙古语“先祖之地”),流淌在甘肃张掖地区;流到酒泉地区就改名叫弱水了;进入阿拉善盟,便叫额济纳河。 额济纳河发源于祁连山,从祁连山南坡向东南流经祁连县与八宝河(又名鄂博河)汇合,向西北穿祁连山,从莺落峡出山入张掖绿洲,再流经正义峡入内蒙古额济纳旗绿洲,最后注入苏古淖尔和嘎顺淖尔。额济纳河便以莺落峡、正义峡将全流域划分为上中下游。 黑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37-40×108m3。 1960年以后,由于中游地区耗水量过大,致使下游水量严重不足,生态恶化。1990年代,在中游建成曹滩庄分水枢纽工程,将额济纳河水从东西两大灌渠引入张掖南部洪积台地,用于灌溉农田,导致下游水量锐减,所有湖泊干涸,泉水消失,地下水下降,草场退化、沙漠化速度加快,沙尘暴频发。.

查看 沙漠化和额济纳河

香港空氣質素健康指數

氣--健康指數(Air Quality Health Index,簡稱AQHI)是香港空氣污染情況的一項指標,由香港環境保護署於2013年12月30日起推出以香港市民健康為本的空氣--健康指數,取代由1995年沿用、使用了18年的空氣污染指數。此指數計算了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粒子引起的健康風險,每小時更新。另外當環保署預測部分監測站的指數將會達到10+之「嚴重」水平時,會透過香港政府新聞網發新聞稿,通知市民有關事項。.

查看 沙漠化和香港空氣質素健康指數

香港空氣污染指數

氣污染指數(Air Pollution Index,縮寫:API)是香港空氣污染情況的一項指標,由環境保護署(環保署)於1995年6月首次推出,作用是提供一個簡單的方法令大眾得悉香港空氣污染情況並作出適當措施,保障市民健康。 1998年6月15日 空氣污染指數分為「一般空氣污染指數」和「路邊空氣污染指數」兩類。現時環境保護署在香港各區共有11個一般空氣--監測站及3個路邊空氣--監測站。指數每小時計算及公布,每日下午4時公布預測未來24小時的空氣污染指數。 環保署於2013年12月30日起以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取代舊有的空氣污染指數,並分為11個級別,即1至10和10+。.

查看 沙漠化和香港空氣污染指數

鬼鎮

鎮(),又稱鬼城,是指一整個因為經濟、環境種種因素,而被荒廢、放棄居住的城鎮。在美國西部與西伯利亞存在許多鬼鎮。中文有「廢墟」一詞相當接近鬼鎮的說法,但廢墟亦指單獨被放棄居住的建築物,或大量建設而因種種因素(如銷售情況不佳、地區偏遠)而很少人入住的新建住宅群,而非僅指被放棄居住的城鎮,在意義上與鬼鎮有所不同。.

查看 沙漠化和鬼鎮

費拉蘆薈

費拉蘆薈(学名:Aloe vera)是蘆薈屬下的一種多肉植物。又名翠葉蘆薈、洋蘆薈、吉拉索蘆薈、庫拉索蘆薈或美國蘆薈,蘆薈屬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及亞熱帶,包含高海拔、海岸、沙漠、草原等地區。能夠培育在花圃或盆栽內。費拉蘆薈的妝用及藥用價值存在爭議,但仍出現於許多消費產品。.

查看 沙漠化和費拉蘆薈

贺兰山

賀蘭山(蒙古語:;Alaša aɣula)位於今日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的交界,為南北走向,長度約200公里,主峰敖包疙瘩海拔高3556米。贺兰山以西是腾格里沙漠,以東是宁夏平原,是地理和气候的重要分界。 贺兰山地区自古就有人类活动,有旧石器时代的贺兰山岩画,西夏时期的拜寺口双塔等遗迹。在蒙语中,贺兰是奔腾的骏马的意思,贺兰山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此说有误,唐代韦蟾已经有诗:“贺兰山下果园成”)。.

查看 沙漠化和贺兰山

趙南起

赵南起(,),朝鲜族,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原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兼党委书记,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

查看 沙漠化和趙南起

軟木塞

軟木塞指的是用含有軟木脂而不滲水、柔軟而有浮力的木質製成的木塞。常用作葡萄酒瓶塞,而選材主要是西班牙栓皮櫟。葡萄牙的牧場(Dehesa)每年出產全球一半的軟木塞,而該國的Corticeira Amorim則是全球最大的軟木塞生產商。羅伯特·胡克正是經由對軟木塞的顯微觀察而發展出了細胞的概念。.

查看 沙漠化和軟木塞

黃沙

黃沙(即黃塵、亞洲粉塵、黃河風或中國沙塵暴)是一種季節性的氣象現象,它會於東亞冬春交際時零星地出現。沙塵起源於蒙古沙漠、中國北部和哈薩克斯坦,而表面高速的風及激烈的塵暴可引起雲霧及極小量的乾旱泥土。之後這些塵埃經由冬季季風向東吹,並飄過了中國、朝鮮和韓國及日本以及部分俄羅斯遠東地區。有些時候,飄塵的情況加劇,在濃度相當高的時候會影響空氣質量,甚至飄洋過海影響了更東方的地區,如美國。 在過去的十多年間,由於工業污染物(原先並不構成威脅)與中國的荒漠化,已使沙塵暴成為一個嚴重的環境問題。在過去數十年間,哈薩克鹹海地區80%的海面已經消失,前蘇聯的一項農業計劃因此失敗。.

查看 沙漠化和黃沙

黑颈鹤

黑颈鹤(學名:Grus nigricollis),别称高原鹤、藏鹤、雁鹅等,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1876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第一次在中国青海湖发现黑颈鹤,这是全球发现得最晚的一种鹤类,使世界鹤类总数达到15种。黑颈鹤名列中国98种特有鸟类中的第26号,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国际鸟类红皮书把黑颈鹤定为全球急需拯救的鸟类。.

查看 沙漠化和黑颈鹤

農業的環境影響

農業的環境影響,是不同農業實踐對周圍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如何追溯到這些實踐。農業對環境的影響因世界各地採用的各種農業做法而異。最終,環境影響取決於農民使用的系統的生產實踐。排放到環境和農業系統之間的聯繫是間接的,因為它也取決於其他氣候變量,如降雨量和溫度。 有兩類環境影響指標:以農民的生產方式為基礎的“以手段為基礎”,以農業方式對農業系統或環境排放的影響為基礎的“效應為基礎”。基於手段的指標的一個例子就是地下水的質量,這是受施用於土壤的氮量影響的。反映地下水硝酸鹽損失的指標將基於效應。基於手段評價著眼於農業的農民的做法,和基於效果評估認為農業系統的實際效果。 農業的環境影響涉及土壤、水、空氣、動物和土壤變化、人類、植物和食物本身等各種因素。一些與農業有關的環境問題是氣候變化、森林砍伐、基因工程、灌溉問題、污染物、土壤退化和廢物。.

查看 沙漠化和農業的環境影響

蜜蜂屬

蜜蜂(Apis属)是一種會飛行的群居昆蟲,採食花粉和花蜜並釀造和储存蜂蜜,利用蜂蜡来建造长期居住的群体巢穴。在21世纪早期,被认可的蜜蜂种类仅有7种,44个亚种,尽管历史上被认可的蜜蜂种类有6到11种。其中最有名的蜜蜂是西方蜜蜂,它已经被驯养以提供蜂蜜制品以及为庄稼授粉。蜜蜂只是20000个已知蜂种之中的一个小部分。 一些其它类型的蜂(包括无蛰蜜蜂)也会生产和储存蜂蜜,但是只有蜜蜂属的成员才真正被称为蜜蜂。对于蜂的研究,包括对蜜蜂的研究,被称为蜂学。.

查看 沙漠化和蜜蜂屬

防風林

防風林是为了擋風而种植的人工树林。在鄰近沙漠地區的防風林有防止土地沙化的作用,因此也稱為防沙林。.

查看 沙漠化和防風林

防治荒漠化和乾旱世界日

防治荒漠化和乾旱世界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或译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即为每年的6月17日,是一项世界性的抗干旱运动。第一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是1995年6月17日。.

查看 沙漠化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世界日

阿富汗地理

阿富汗地理位置位于中亚,北方各与土库曼、乌兹别克、塔吉克三国交接,东方和中国接壤,东南方与巴基斯坦交界,西方和伊朗交界。阿富汗是一个内陆国家,从东北部到西南部横贯的兴都库什山脉将国家分开,形成一个瓦罕走廊。 阿富汗位于中亚、或者中亚的心脏;具体来讲,她在伊朗高原之上,面积647,500平方公里。这国家就像是被陆地给锁住一样,而且多山,境内包含了大部份的兴都库什山。国内有四条主要的河流:阿姆河、哈里路得河、喀布尔河和赫尔曼德河。还有几条较小的河流以及一对小湖。 地理坐标.

查看 沙漠化和阿富汗地理

阿尔及利亚地理

阿爾及利亞由2381741平方千米的土地構成,有超過4/5的土地是沙漠。它位于北部非洲,毗邻地中海, 在摩洛哥和突尼斯之间。是非洲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地理坐标 :.

查看 沙漠化和阿尔及利亚地理

阿拉爾庫姆沙漠

阿拉爾庫姆沙漠(英語:Aralkum Desert)是一個自1960年代起逐漸形成的沙漠,位於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交界的鹹海。鹹海原本是世界第四大湖,水源分別由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入,不過在蘇聯加盟共和國時期,蘇聯為了灌溉棉花田,開鑿大型水道引流阿姆河和錫爾河,令流入鹹海的水量大幅減少,鹹度提高,至廿一世紀,水量共減少九成,令原本是內陸湖的地形景觀轉變為沙漠。後來,哈薩克斯坦在錫爾河興建水壩,但都只能改善鹹海北部的情況,南部依然無水供應。由於沙漠化,令兩國空氣中微粒子的含量上升,造成了呼吸道健康惡化的問題。 Category:沙漠 Category:哈薩克斯坦地理 Category:烏茲別克斯坦地理.

查看 沙漠化和阿拉爾庫姆沙漠

肯尼亚地理

肯尼亚的地理差異很大,肯尼亚有靠印度洋的海岸線,其中包括的沼澤,肯尼亚也有广阔的平原及众多的丘陵。 中肯尼亚和西肯尼亚的地理特徵有肯亞大裂谷、肯亞最高的肯尼亚山及位在肯亞及烏干達邊界的埃爾貢山。西肯尼亚的是東非雨林的遺跡。的大小比卡卡梅加森林大很多,是東非最大的複合林。非洲最高的乞力马扎罗山也在肯尼亚。.

查看 沙漠化和肯尼亚地理

肉粽角

肉粽角,台灣彰濱工業區內一處灘地,位於彰化縣線西鄉與鹿港鎮交界。 肉粽角是因海岸線漫佈消波塊,其外形如肉粽而得名(台灣閩南語稱消波塊為「肉粽角」)。肉粽角的生成是因1996年海洋公園興建工程,用堤岸築起於彰濱崙尾區北岸,與彰濱線西區海岸成了夾角,1998年完成圍堤後,這地形使海流將泥砂淤積於此,是典型的「突堤效應」所產生出灘地。日久積多的淤砂,如今肉粽角已呈現沙漠化,原有的超過一千隻的大杓鷸會來此過冬,因此逐年減少,並受台電公司架起風扇機組,形成發電風場,影響大杓鷸棲息意願,曾在2001年減少至低於900隻。由於肉粽角的沙漠化,造成線西與鄰近地區受沙塵暴襲害,對漁民作業與陸上交通頗受干擾,因此當地人接受學者建議,利用已敲碎的牡蠣殼鋪在灘地上,以固沙來減小沙塵暴危害情況,但學者認為治本之道,將灘地可讓海水覆蓋,其做法是消除圍堤。.

查看 沙漠化和肉粽角

鄱阳湖大坝

鄱阳湖水利枢纽(普通话:pó yáng hú shuǐ lì shū niǔ)工程,简称鄱阳湖大坝(英文:Poyang Lake Dam),位于庐山东麓,是中国长江中游段与鄱阳湖入江水道交汇处规划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分布在鄱阳湖入长江的狭窄水道上,大坝位于九江市星子县、庐山区海会镇与湖口县屏峰乡三地交界处,屏峰山卡口与长岭山卡口之间,并同其上游的三峡大坝、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它是九江市规模最大的水电站,是江西省也是中国有史以第一次在国内最大淡水湖建设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和湖控工程。 鄱阳湖水电站的机组布置在大坝的后侧,蓄水能力可达200亿立方米,共安装8台单机容量1.15万千瓦灯泡贯流式机组,经测算,总装机容量9.2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0.33亿度。大坝轴线总长2986米,规划有泄水闸108孔。其中左岸设通航标准达2000吨级的三线船闸,右岸设216级阶梯式鱼道。 它所引发的环境、移民、防汛、航运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伴随着“建坝之争”,与鄱阳湖枯水期面临的“鄱阳湖之痛”相互映衬。 See also.

查看 沙漠化和鄱阳湖大坝

艾比湖

艾比湖位于中国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境内,邻近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边境,是新疆面积最大的咸水湖。该湖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南部,是博尔塔拉河、精河、奎屯河等多条内流河的汇聚中心。海拔189米,为噶尔盆地最低点。 历史上,艾比湖水面面积曾超过1200平方--,年入湖水量达12亿立方米。但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农田灌溉大量需水,湖滨地区沙漠化程度加剧,再加上处于风力极强的阿拉山口的下风向,艾比湖成为中国沙尘暴主要策源地之一,目前湖面已萎缩到500平方--以下 ,平均水深1.4米,最深处仅为3米。随着水量的减少,湖水的矿化度现已达到75~90克/升,不适合鱼类的生存。但在汇入艾比湖的淡水河中分布有裸黄瓜鱼等鱼类。 艾比湖畔是由胡杨林、梭梭林构成的原始生态区,有马鹿、黄羊、野兔和野鸭等野生动物本息,2007年4月6日,国务院批准艾比湖湿地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艾比湖湖水含有30多种矿物质,其中含盐量达14%以上,食盐总储量1.25亿吨,芒硝12亿吨。目前食盐、芒硝和氯化镁已经进行开发。由于矿物质比重高,湖中有大量的藻类和卤虫,后者是淡水养殖业重要的饵料。.

查看 沙漠化和艾比湖

耕地

耕地在地理學上是指可以用來種植農作物的土地。 地球上1億480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中大約有3100萬是可耕地,但目前可耕地面積正以每年10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流失。而耕地流失的主因是森林開伐,目前森林開伐主要發生在熱帶地區過度開發的雨林中。森林開伐有時甚至會導致荒漠化,例如馬達加斯加的中央高原上因為過度的游耕已導致嚴重的荒漠化。 另一個較小但是重要的原因是河川的治水工程,河岸邊的耕地因為缺乏河水帶來的泥土不能回填遭侵蝕的部份,耕地進而慢慢流失。而很大部分的耕地都位於許多大河的週邊,例如尼羅河、密西西比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黃河、長江、亞馬遜河、恒河和萊茵河。 肥沃的耕地都曾經過河流或是海洋的沉積物累積。近代由於治水工程的控制,河流氾濫已經不太常見了,這讓耕地上的集約農業足以支持地球上龐大的人口。 尼羅河的河岸會定期的氾濫,並在河岸上留下肥沃的淤泥,而這污泥是絕佳的肥料。就算土地已經被過度耕種且養分已耗盡,隔年氾濫的污泥仍然可以使耕地恢復地力。在有防洪控制的地區雖然能夠提供人類更舒適的環境,但是也會對耕地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查看 沙漠化和耕地

陈迟

迟(),台湾著名农学家。是陈布雷的长子,陈师孟的父亲。.

查看 沙漠化和陈迟

楼兰故城遗址

楼兰故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泊西部发现此处遗址,后经证实是楼兰古城。1988年,中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城池遗址的平面为不规则的方形,四面城墙的长度为320米左右。 樓蘭是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地處塔里木盆地,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以東,羅布泊地區西北部。塔里木盆地干旱的荒漠氣候造成了該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惡劣的氣候條件和人類的活動影響最終導致該地區水源枯竭、綠洲退化,人類被迫退出了這一地區。 目前門票3500人民幣,且不易抵達,需審批手續且要有專業團隊帶領進入沙漠。.

查看 沙漠化和楼兰故城遗址

氣候變遷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变化,一段时间也可能是指几十年或几百万年,波动范围可以是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其平均气象指数的变化。目前对气候变迁讨论最多的是关于环境政策对当代气候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为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尤其是关于全球变暖问题,而對於當前發生的全球暖化,學界對此已達成共識,認為人為活動導致全球暖化是事實,超過97%的氣候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導致近半個世紀的全球暖化現象的主要原因」。https://climate.nasa.gov/scientific-consensus/.

查看 沙漠化和氣候變遷

水(化学式: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很早就开始对水产生了认识,东西方古代朴素的物质观中都把水视为一种基本的组成元素,水是中國古代五行之一。人體有百分之七十是水。.

查看 沙漠化和水

永續農業

永續--農業()亦稱可持續--農業,是採用生態學原則的農耕方法,在學術上指探討生物與其環境互動的一門學科。 于荷兰举办的"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会议",发布的《丹波宣言》中对可持续农业的定义为, "可持续农业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 永續農業這個詞組據信是澳洲農業科學家所創造,定義為“定點且可長期經營的整合性動植物生產實務應用”,比方說:.

查看 沙漠化和永續農業

沙尘暴

沙塵暴(沙暴與塵暴的總稱)是一種多發生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天氣現象,由強風刮起乾燥地表上的鬆軟沙土和塵埃形成,其導致空氣混濁,能見度變低。 最近几十年来的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地曾经都是大草原,沙尘暴是大草原植被破坏的标志。 历史上有美国开垦大草原(Prairie)造成的1930年代的“黑风暴”;有前苏联1960年代沙尘暴,也是开垦大草原(Steppe-蒙古草原西部)的结果。近十年来中国频发的沙尘暴是中国北方草原(Steppe-蒙古草原东部)被开垦,生态持续恶化的标志。 沙尘暴源头曾经是草原而不是森林,因为那里降雨量少,不能长树。所以植树不植树和沙尘暴成因没什么关系。保护草原植被,禁止开垦和其他破坏草原的行为才是防治沙尘暴的根本办法。.

查看 沙漠化和沙尘暴

沙漠

沙漠,亦作砂漠,全称沙质荒漠(Erg),地球陆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因为水很少,一般以为沙漠荒凉无生命,有“荒沙”之称。和别的区域相比,沙漠中生命并不多,但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沙漠中藏着很多动植物,尤其是晚上才出来的动物。沙漠的地勢凹凹凸凸,氣侯較炎熱,雨量稀少。.

查看 沙漠化和沙漠

溝渠

沟渠是一种小型至中等的用来导水的洼地。沟渠可用于排水——从低洼地或沿公路、田野排水,或者将水从较远的地方引来灌溉作物。而壕沟是指狭长的沟渠。水沟常常能在耕地周围看到,特别是在需要排水的地区,例如英格兰东部和荷兰大部的沼泽。 路边的沟渠可能会对驾车者和骑车者造成危险,他们的车辆可能会冲进沟渠,并造成损坏、翻车或卡住,尤其是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在乡村地区。.

查看 沙漠化和溝渠

擬游隼

擬游隼(Falco pelegrinoides)是一種中等大小的隼,分佈在北非沿岸及加那利群島。牠們主要是留鳥。.

查看 沙漠化和擬游隼

1900年-1999年條約列表

以下是1900年-1999年國際上的條約、歷史協議、和約、敕令、公約等等的年表:.

查看 沙漠化和1900年-1999年條約列表

21世纪

2001年1月1日至21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1世纪。 隨著冷戰的結束,世界的格局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美國依然是世界強國,但要面對中國的崛起和俄羅斯的挑戰。第一世界與第二世界的國家分別在爭奪第三世界的資源。網络的發展與電腦、手機的革新造成新的人際人脈概念的轉變,作為20世紀環保主義的延續,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重新得到審視,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保證可持續性。同時對於太空探索的商業化,自然環境的模擬等,使得宇宙移民不再是空話,新的政治模式、新一輪的民主革命運動正在醞釀。 隨著全球化的進展,21世紀各國文化不斷交融與創新。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人類的文化從未如這個時代一樣燦爛。.

查看 沙漠化和21世纪

亦称为 地球沙漠化,土地沙化,沙化。

非洲綠色長城额济纳河香港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香港空氣污染指數鬼鎮費拉蘆薈贺兰山趙南起軟木塞黃沙黑颈鹤農業的環境影響蜜蜂屬防風林防治荒漠化和乾旱世界日阿富汗地理阿尔及利亚地理阿拉爾庫姆沙漠肯尼亚地理肉粽角鄱阳湖大坝艾比湖耕地陈迟楼兰故城遗址氣候變遷永續農業沙尘暴沙漠溝渠擬游隼1900年-1999年條約列表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