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8 关系: 孙嘉礽,宓庄晓,尝试派,上海人,上海公交14路,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中国农业大学,人物 (电视节目),张充和,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校史,北京大學校友列表,周慧珺,唐駝,国立北平研究院,王靜芝,程千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莊嚴 (書法家),菱湖镇,青云阁,西北大学 (中国),謝稚柳,许寿裳,费声骞,贺得霖,范希衡,鄞县五马,鄭騫,陶希圣,李青崖,杭州第四中学,梁乙真,沈士远,沈兼士,沈熙瑞,洪炎秋,湖州中学,湖州市,海伦路 (上海),浙江省,浙派,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受難者列表,散文詩,景山公园。
孙嘉礽
孙嘉礽()又名孙明诚,号云僧,直隶省天津县范庄(今天津市东丽区范庄村)人,中华民国书法家、政治家。.
查看 沈尹默和孙嘉礽
宓庄晓
宓庄晓(“宓”读作“--”),清朝末年著名烟草业、药业商人。原籍浙江慈溪县,创办宓大昌烟号,是清末中国烟业的国字号,有“百年烟店”之称。成为清末烟业大王后,宓氏被清廷封为正二品红顶商人。.
查看 沈尹默和宓庄晓
尝试派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诗歌是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的《白话诗八首》,1918年刘半农、沈尹默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中国的现代白话文诗歌从此诞生。 1920年,胡适的个人诗歌专集《尝试集》出版,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代诗歌个人专集,因此有更多的诗人开始效仿胡适的白话诗体写作,形成了中国的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尝试派”。该诗歌流派的成熟标志是胡适《尝试集》的出版,所以一般被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尝试派。.
查看 沈尹默和尝试派
上海人
从上海简短的城市历史来看,现代上海人的概念存在仅百年左右。上海人通常讲上海话,上海话属于江南吴语的一种。由于现代上海地区的三分之二是最近的两千年才逐渐成陆,而其余早先成陆的地区也饱受海侵与洪水,几度荒无人烟,所以如今上海的居民追根搠源,基本上都是不同时期的移民。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于邻近的江苏、浙江地区。.
查看 沈尹默和上海人
上海公交14路
14路电车是上海市目前正在运营的一条无轨电车路线,由英商上海电车公司于1914年11月15日开辟至今。该线即是亚洲最早的无轨电车线路,同时也是全球持续运营时间最长的无轨电车路线。早期的14路电车,往返于郑家木桥(今延安东路福建中路口)与老闸桥(今福建中路北京东路口)间。1916年9月线路延伸,从老闸桥经北京路(今北京东路)延至天后宫桥(今河南路桥)。1926年越过苏州河向北延伸至北火车站。20世纪50年代线路进行了多次微调,至1958年,线路南至老西门,北至全家庵路(今临平北路)。1983年9月15日,北端延伸至打虎山路。1988年,因延安东路隧道施工切断福建中(南)路,南端缩至现东新桥终点站。1999年,北端延伸至本溪路。2001年8月14日,北端再次延伸至现中山北二路终点站。.
查看 沈尹默和上海公交14路
中央文史研究馆
中央文史研究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领导下的文史研究机构,专为老年文史学者设立,具统战性与荣誉性,成立于1951年。宗旨为“敬老崇文”。.
查看 沈尹默和中央文史研究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共有委员559人,任期为1954年12月至1959年4月。.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和农业工程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 。,是中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中国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农业部和北京市共同建设 。。.
查看 沈尹默和中国农业大学
人物 (电视节目)
《人物》,是从2001年起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开播的电视节目,主要是讲述各职业人物生平故事,同时通过他们的人生传递思想和知识。.
张充和
張充和(),祖籍安徽合肥,生於上海,作家、書法家。.
查看 沈尹默和张充和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为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中华民国建立后,校名改为北京大学校,后又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与清华、南开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日本战败后,北京大学回到北平。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聚集了原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人文学者,奠定了北大文理两科长期领先的地位。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如今北京大学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现有六个校区。北京大学校址原本在沙滩红楼、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调整后迁入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燕园)。燕园兼收中国古典韵味和西方规划理念,主要景观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查看 沈尹默和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校史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的大学之一,有着超过一百年的悠久历史。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戊戌变法中。变法虽然失败,但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00年,义和团兴起,京师大学堂停办。1902年,清廷恢复京师大学堂。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1912年,民国政府将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校。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随后在北大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蔡元培实施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延揽人才,辞退冗余,实行选科制,创立研究所,设立学报,重视体育,提倡美育,支持社团活动,招收女生。期间,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1927年至1929年是北京大学校史上动荡的时期。先有奉系军阀主张北京八所高校合并,后有南京政府倡导的大学区制。1930年,蒋梦麟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改革了学校的管理制度,整顿教师队伍,北京大学的理科得以快速发展。仿照美国制度,规范北大办学,图书仪器也得到扩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北京大学西迁长沙,不久再迁至昆明,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虽然办学条件艰苦,但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期间日本扶植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北平以国立北京大学的名义办学,后被称为“伪北大”。1946年,北京大学回到北平,复员后的北京大学文、理、法学院得到加强,医、农学院处于中国顶尖水平。内战爆发,时局动荡,校长胡适与一些教授离平南下,北京大学在1949年2月被解放军接管。学校的管理体制、课程设置等进行了改造。1952年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汇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的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学者,奠定了北京大学文理两科在中国长期领先的地位。文化大革命中,北京大学贴出了全国第一张大字报,校内发生大规模武斗,组织了“梁效”批判组,干部、教师受到迫害,师生下放血吸虫病疫区劳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北京大学的教学秩序得以恢复。北京大学先后加入“211工程”“985工程”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现今北京大学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
查看 沈尹默和北京大学校史
北京大學校友列表
北京大學是中國歷史最悠久、國際上最著名的大學之一,其在校學生、畢業生、校友皆對中國近代發展影響深遠。不少各界出色業者及知名學者出自北大或曾在北大任職。以下是北京大學部份知名的校友。.
查看 沈尹默和北京大學校友列表
周慧珺
周慧珺(),中国浙江省镇海县人,当代中国女书法家。.
查看 沈尹默和周慧珺
唐駝
唐駝(),原名成烈,字孜权,号曲人,江苏武进人,近代中國知名書法家,善于题匾,書法風格時稱“唐體”。曾書《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曾被称为题额写匾四大圣手。又钻研印刷技术。發明有磨墨機。.
查看 沈尹默和唐駝
国立北平研究院
国立北平研究院是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的综合性国立研究机构,于1929年在北平成立。1949年为中国科学院接管。.
查看 沈尹默和国立北平研究院
王靜芝
王靜芝(),字大安,号菊农,笔名王方曙,合江省佳木斯市人,當代知名文学家、剧作家、书法家。 王靜芝生于沈阳,长于北平。輔仁大學國文系學士,師從啟元白教授學書畫,又從沈尹默先生學習書法。历任台湾东海大学副教授,辅仁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余暇组「六修书画会」。曾任「国家文艺奖」、「全国美展」、「中山文艺奖」评议、评审委员,「南瀛美展」评审副主任委员等。 曾為雲林天主教永年中學的校歌填詞。 Category:中華民國作家 Category:中華民國書法家 Category:東海大學教授 Category:輔仁大學教授 Category:第1屆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 Category:輔仁大學校友 Category:台灣戰後東北移民 Category:佳木斯人 Category:沈阳人 J静芝.
查看 沈尹默和王靜芝
程千帆
程千帆(),湖南长沙人,中国文史学家。.
查看 沈尹默和程千帆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共有3040人,任期由1964年12月至1975年1月。 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单位和姓名均按笔划排列):.
莊嚴 (書法家)
莊嚴(),字尚嚴,號慕陵,晚號六一翁,是一位古文物專家、藝術史學者以及書法家,以瘦金體書法聞名,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莊嚴對宋徽宗的瘦金書尤為偏好,惟因融和薛稷、褚遂良書體,轉折處較圓,字體姿態較多,剛中現柔,別具風姿。行草書則有趙孟頫的神韻又融和瘦金書的筆法及丰采,.
查看 沈尹默和莊嚴 (書法家)
菱湖镇
菱湖镇,是中国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下属的一个镇,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和3个居委会,常住人口10万人 。该镇地处杭嘉湖平原中部,湖州市区以南27公里,杭州以北90公里,水网密布,拥有大片的桑基鱼荡,是著名的丝绸、鱼虾产地,该镇也是沈尹默、沈兼士、沈迈士等众多名人的家乡。.
查看 沈尹默和菱湖镇
青云阁
青云阁,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西街33号,是清末民初北京的著名商场,1920年代至1930年代曾与劝业场、东安市场、首善第一楼并称为“四大商场”。现为“青云阁酒店”的所在地。.
查看 沈尹默和青云阁
西北大学 (中国)
西北大学是中国的综合性大学之一,简称“西大”或“西北大”,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学校肇始于1902年创办的陕西大学堂。校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目前有三个校区,总面积约2365亩,在校学生24000余人,教职员工2400余人。西北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院校,曾为全国重点大学,西部“一省一校”计划支持建设院校,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高校。 学校现有长安校区、太白校区、桃园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60余亩。现设21个院(系),有75个本科专业,设有研究生院。.
謝稚柳
謝稚柳(1910~1997),江蘇武進(常州)人。原名稚,字壯暮、稚柳,號遲燕,後以字行。1910年生於常州,年少時隨江南名字者錢名山學習經史子集、詩詞歌賦。謝稚柳是現代著名的書畫大家,也是著名的書畫鑒定專家。用筆意境在六朝唐宋間,尤擅山水、花卉、人物。餘事詩文,雅潔清麗。謝稚柳還精於書畫鑒定。曾任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及國立重慶藝專教授、上海博物館顧問。26歲以後,他移居重慶,與張大千、沈尹默等書畫界的名人交往,並開始研究中國藝術史,這時他曾陪同張大千同赴敦煌研究敦煌壁畫,從此領悟到美麗的中國隋唐古代藝術,並融合了自己的風格,便著書立說,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思想,開始了藝術創作與藝術研究的生活。1940年代曾在成都、重慶、昆明、西安、上海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大都会博物馆。。 謝稚柳工於山水畫,以落墨為主,融以設色,進而推演落墨山水之畫理。謝稚柳所繪之山水圖,圖中山崖峭壁與樹木之線條及其皺紋擦刷,於目視之下,往往皆為謝稚柳之老練手筆,極富生氣,纽约时报。。 2011年謝稚柳列名世界拍賣收入記錄的第38名。其山水圖之代表性作品為在四川重慶時期所繪製之謝稚柳作“生風抖擻山水圖”,高 94.5 x 寬 177 cm,橫幅設色紙本鏡片。題識: 生風抖擻 壯暮翁稚柳。二鈐印: 謝稚之印,稚柳。年代: 1936 - 1949。.
查看 沈尹默和謝稚柳
许寿裳
許壽裳,字季茀(季黻;季巿;季芾,都同音),號上遂,文史學者、作家、教育家,魯迅、周作人的同學、至交。.
查看 沈尹默和许寿裳
费声骞
费声骞(),又名费声钱。浙江镇海人,斋号:无寐楼。药理学家,书法家。供职于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情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事医药研究、日文医药文献翻译。书法少从任政学隶。后由任政引荐,师从沈尹默主修行楷书,为沈氏晚年入室弟子。行书承沈尹默一脉,深得三昧;兼取北宋黄山谷、清人王文治笔意,字迹遒丽秀逸。隶书专攻礼器、史晨、乙瑛、曹全诸汉碑,浑厚古朴,得汉人遗意。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华书画协会副理事长、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写字》杂志编委等。.
查看 沈尹默和费声骞
贺得霖
贺得霖,生卒年不详,民国时期财政要人、金融银行家。曾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浙江宁波人。.
查看 沈尹默和贺得霖
范希衡
范希衡(),名任,号希衡。笔名范行、知人、任典,中国翻译家。.
查看 沈尹默和范希衡
鄞县五马
鄞县五马,又称“北大五马”,是五位马姓教授,专于国学,都以研究中国文化闻名。都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有“一钱(钱玄同)、二周(周树人、周作人)、三沈(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五马(马裕藻、马衡、马鉴、马准、马廉)”之谓。出自浙江省宁波鄞县邱隘(今属宁波市鄞州区)盛垫村。.
查看 沈尹默和鄞县五马
鄭騫
鄭騫(),字因百,台灣中國文學研究者,祖籍遼寧鐵嶺,生於四川灌縣成都水利府署,燕京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擔任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正教授26年。 1926年,從崇實中學畢業,保送入燕京大學中國文學系,師承周作人、沈尹默等先生,畢業后在華北工作,仍繼續接受周作人先生教導。1929年,經顧羨季推介,向燕京大學請假,赴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任教。1930年,回燕京大學銷假復學。1931年,從燕京大學畢業,正式任教匯文中學。1938年,擔任燕京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師。同出周作人門下的洪炎秋〈我所認識的周作人〉1文回憶:「後來鄭、許(許世瑛)兩兄和我都在大學教書,大家也都時常到八道灣的苦雨齋去請教。周先生也和當時幾位名教授一樣,星期天的早上,一定把客廳開放,來者不拒,誰都可以到那裡去聊天。鄭、許兩兄,幾乎每週必到。」 1947年赴上海,任教國立暨南大學。1948年秋,被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臺靜農聘到台灣工作。1974年8月,從國立臺灣大學退休,以兼任教授名義繼續指導博士論文至1981年止。 1981年得到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稱號。 1985年2月獲得國家文藝獎。1989年,受聘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設所諮詢委員。 1990年12月獲得行政院文化獎。 1991年7月28日在台北市三軍總醫院去世。.
查看 沈尹默和鄭騫
陶希圣
陶匯曾(),字希聖,以字行,筆名方峻峰,是一位出生於湖北黃岡的理論學者。他終生投入於中國國民黨相關事務,並曾為蔣中正執筆《中國之命運》、《蘇俄在中國》等書。.
查看 沈尹默和陶希圣
李青崖
李青崖,名允,字戊如,青崖为其别号(1886年10月21日-1969年7月31日)。祖籍湖南湘阴。世居长沙。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对莫泊桑小说更有精诚的探索.他翻译出版的法国文学著作有39部,其中28部为莫泊桑作品集。为沟通中法文化交流尽瘁一生。历任大学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副馆长。.
查看 沈尹默和李青崖
杭州第四中学
杭州第四中学是浙江省杭州市著名的省一级重点中学,目前拥有吴山校区、下沙校区以及国际部,现任校长张伟韬。.
查看 沈尹默和杭州第四中学
梁乙真
梁乙真(),原名梁梦书,曾用名梁仪真,曾用笔名伊碪。河北省获鹿山尹村人(今石家庄鹿泉区山尹村镇),中国近代学者,文艺理论家,所研究为中国文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国散曲史。中国国民党党员,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
查看 沈尹默和梁乙真
沈士远
沈士远(),陕西省汉阴县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文学家。与弟沈尹默、沈兼士共称“北大三沈”。.
查看 沈尹默和沈士远
沈兼士
沈兼士()名臤,字兼士,以字行,原籍浙江吴兴(今湖州),生于陕西省汉阴县城。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
查看 沈尹默和沈兼士
沈熙瑞
沈熙瑞,1905年-1996年,英文:Hsi-Jui Shen,英文缩写:H.J.Shen,民国大陆时期金融家、银行家。移居香港后成香港华人金融巨头,祖籍宁波,生于上海。.
查看 沈尹默和沈熙瑞
洪炎秋
洪炎秋(),原名槱,表字棪楸,后改現名,見知於世,筆名芸蘇,台灣作家、教師,許壽裳、魯迅、周作人的學生。.
查看 沈尹默和洪炎秋
湖州中学
湖州中学(Huzhou High School)位于浙江省湖州市,简称湖中。.
查看 沈尹默和湖州中学
湖州市
湖州市(拼音: Hú zhōu,吳語湖州音:Ghẽw Cieu)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下轄的地級市。地處浙江北部,處在江蘇省蘇州市、無錫市、浙江省杭州市、嘉興市、安徽省宣城市中間,太湖南岸,是中國環太湖城市之中,唯一因太湖而得名的城市。總面積5,820平方公里,人口295萬。 湖州是以上海浦東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14個重點城市之一。2006年被央視評為中國十大魅力名城之一。湖州是全國著名的蠶鄉,也是世界絲綢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綢都之一,素有湖絲衣天下之說。湖州也是全國聞名的魚米之鄉。2014年该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查看 沈尹默和湖州市
海伦路 (上海)
海伦路是中国上海市虹口区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东起周家嘴路,西至邢家桥北路。全长1090米,宽13米。 海伦路原名欧嘉路(Urga Road),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于1908年。沙泾路以东部分位于公共租界内;沙泾路以西路段属于越界筑路,狄斯威路以西曾为日侨聚居区,俗称东洋街。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租界,将其改名为库伦路。1950年,又改名为海伦路。 海伦路沿路传统上为工厂住宅混合区。504号为沈尹默故居。.
查看 沈尹默和海伦路 (上海)
浙江省
浙江省,是一个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东临东海,北连长江三角洲,与江苏省接壤,太湖位于两省之间,东北一角邻上海市,西接江蘇省和江西省,南连福建省。境内最大的河流為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省会为杭州市。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浙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尤以發達的民营经济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经济”,至2013年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位居中国第一。浙江与江苏、安徽、上海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地區生產總值位居中國第四位。.
查看 沈尹默和浙江省
浙派
浙派,是一个泛化了的概念,凡与浙江及其人物群体有关的学术或艺术派别,通常會冠之以“浙派”。现今较为经常提到的有:.
查看 沈尹默和浙派
新青年
《新青年》是在1910年代末期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是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16开,每月一号,每6号为一卷。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刘半农以及鲁迅轮流编辑。自1918年后,该刊物改为同人刊物,不接受来稿。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又成为宣传共产主义的刊物之一,后期成为中共早期的宣传刊物。.
查看 沈尹默和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運動(五四文化運動),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蔡元培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儒家、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運動,涵蓋了民初在北京發生的一場深刻的文化政治示威運動五四运动。新文化運動標誌著中國知識分子顛覆中國中心主義,否認自身的文化價值,認同西方文化以及民主共和制,走向了歐洲中心主義。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中国共产党根据毛主席语录坚称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 近代马列史學家把這一階段的文化運動稱為五四文化運動。1924年4月19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局委員長陳獨秀、秘書毛澤東聯名發出通告,第一次要求各地黨和團的組織開展“五一”、“五四”、“五五”、“五七”紀念和宣傳活動,強調恢復國權運動、新文化運動,紀念五五(馬克思誕辰),目的在於傳播馬克思主義。 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觀都肯定五四文化運動,但是各自的表述有所不同。「新文化運動」和與之相對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在中國現代歷史上均產生了大影響。.
查看 沈尹默和新文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受難者列表
文化大革命中非正常死亡的人,主要包括由各地各级行政、司法和临时运动组织完全不必按照中国大陆的法律程序和原则而判决处决的,因受迫害而得不到基本的生活所需、医疗服务等的,以及不堪受辱而自杀的。有些人的死刑没有经过审判,往往是一个人说了算,例如:张志新。中国大陆政府至今没有公开这一数目。由于文革期间各国家职能机构均陷入不同程度的混乱状态,可能这一总数早已无准确记录、统计的可能。同时文革期间中国基本对境外完全封闭,而国内正常信息的传递也陷于瘫痪,所以国内外非政府机构也无法做出可信的计算。国外科学家依靠在国内出版的县志资料计算1966年到1971年在中国的农村地区有50万到200万人因受文革的迫害而死亡。.
散文詩
散文詩(prose poetry或prose verse,poème en prose)是不分行的詩體,形式上有如散文,卻著重詩的美感,起源於法國,流行於19世紀後期及20世紀初期。散文詩也傳入中國,稱為分段詩。.
查看 沈尹默和散文詩
景山公园
景山公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的景山前街,西临北海,南与故宫神武门隔街相望,是元、明、清三代的御苑。公园坐落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公园中心的景山,曾是全城的制高点。 在元、明、清三代,景山及其附属建筑不仅是一座供游赏的皇家园林,还具有习射、停灵、祭祖、官学、躬耕、戏曲、宗教等多重功能。目前公园占地23公顷,园内松柏葱郁,游人如织,是北京皇城内独具特色的所在。.
查看 沈尹默和景山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