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汴水

指数 汴水

汴水,也称汴河,古代河流名称,为通济渠的一部分,主要部分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地区境内。 汉代河南荥阳县西南索河《汉书·地理志》作卞水,《后汉书》始作汴渠。魏晋之际,汴渠自荥阳东循狼汤渠至今开封市,又东循水,获水至今江苏徐州市转入泗水一道,成为当时从中原通向东南的水运干道。晋以后统称为汴水。隋开通济渠后,开封以东汴水渐废。唐、宋时称通济渠为汴河,改称此段汴水为古汴河。南宋,高宗为了防止金兵以舟船运兵进逼,下诏毁坏所管辖境内的汴渠水道。金、元后全流皆为黄河所夺,汴水一名即废弃不用。 唐朝诗人皮日休曾有关于汴河的诗《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20 关系: 孝文帝改革宿迁市崔彦曾丁谓东汉庞勋之变张邈焦璐隋唐大运河隋朝韩令坤討伐董卓之戰黄河改道范子奇董卓杜充桓溫北伐汴州汴河沈林子

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漢俗等。.

新!!: 汴水和孝文帝改革 · 查看更多 »

宿迁市

宿迁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属于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大运河、黄河故道、古泗水、古汴水等河道贯穿境内,洪泽湖、骆马湖两大湖泊镶嵌南北。宿迁市下辖两区三县,包括:宿城区、宿豫区、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迁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拥有洋河、双沟两大名酒而被称为“中国白酒之都”;是诞生一代西楚霸王项羽的“英雄之都”,是江苏最年轻的地级市,是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之城。宿迁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河湖交错,是著名的"杨树之乡(泗阳)"、"水产之乡(泗洪)"、"名酒之乡"和"蚕茧之乡",被清代乾隆盛赞为“第一江山春好处”。.

新!!: 汴水和宿迁市 · 查看更多 »

崔彦曾

崔彦曾(),原名宣孝。唐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 崔从之侄。父崔能,官岭南节度使。崔彦曾在大中後期任諸州刺史。咸通初年,为徐州(今江苏徐州)观察使,为政刚猛,朝廷“以徐军骄,命彦曾治之”。咸通九年(868年)七月,徐、泗士卒遠戍桂州(广西桂林),抗擊南诏(今云南大理)已達六年之久,超期三年,思歸心切,屢求代還,都押牙尹勘、教练使杜璋、兵马使徐行俭等以“军努匮乏,难以发兵”為由,请求让士卒再留守一年,彦曾同意。戌卒聞之大怒。咸通九年(868年)七月,许佶、龐勳发动桂州兵变,“北归徐州”,史稱龐勳之亂。這時焦璐代理宿州刺史,開挖汴水以阻止龐勳军北进。由於水流尚淺,龐勳军得以涉水而進,一路攻陷宿州,焦璐逃奔徐州。庞勋又陷徐州,彦曾與焦璐等皆被杀。.

新!!: 汴水和崔彦曾 · 查看更多 »

丁谓

丁謂(),字謂之,後更字公言,北宋时期蘇州長州(今江蘇蘇州)人。 善言談,喜歡作詩,於图书、博奕、音律無一不精。出自寇準門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進士,授大理寺評事、通判饒州事。真宗咸平初除三司戶部判官,大中祥符初,權三司使。咸平五年(1012年)任户部侍郎。官至参政知事。 當政後極力排斥寇準,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再贬寇准为雷州司户参军。 丁謂同黨雷允恭因先帝陵寝工程事故,坐“擅移皇堂”罪,丁谓受牵连,贬为太子太保。後以“丁谓前后欺罔”罪,被贬崖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司户参军。以秘書省監致仕歸里。景祐四年(1037年)病卒。著有《丁谓集》8卷、《虎丘集》50卷、《刀笔集》2卷、《青衿集》3卷、《知命集》1卷,皆佚。所著《天香傳》,則是中國最早系統性針對沉香尤其是海南沉香所寫的專著,書中記載沉香自古便為人所用,最早用於祭天禮地的場合,焚沉香祝禱。丁謂實地考察海南沉香,提出了四名十二狀的分類法,被後世多人藉鑒。.

新!!: 汴水和丁谓 · 查看更多 »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新!!: 汴水和东汉 · 查看更多 »

庞勋之变

勳之變,又稱龐勳之亂,唐懿宗咸通初年,在徐泗二州的淮水流域(今江蘇徐州、安徽泗縣地區)招募了一批戌卒,開赴邕州,八百人前往桂州(广西桂林)讨伐南诏,約定三年期滿後即調回。三年之後,戌卒日夜求歸,徐泗觀察使崔彥曾卻一再食言。咸通九年(868年)七月这批戌卒已駐守桂林六年,忿於還鄉無望,於是在桂州譁變,劫夺粮库,擁立糧料判官龐勳為都將,擅自捲旗北歸。.

新!!: 汴水和庞勋之变 · 查看更多 »

张邈

张邈(),字孟卓,东汉末期政治人物,兗州东平郡寿张县(今山东東平)人。.

新!!: 汴水和张邈 · 查看更多 »

焦璐

,唐朝官員。 早年事蹟不詳。咸通九年(868年)官徐泗观察判官、副使。龐勳軍抵達宿州(今安徽宿县)附近的符離(今安徽宿县北符離),與宿州大將乔翔五百餘人战於虹县灵壁东的濉水,乔翔战败。庞勋进击宿州。當時宿州無刺史,由焦璐代理,城中已無餘兵,決定開挖汴水以阻止庞勋军北进。由於水流尚淺,庞勋军遂涉水而进。宿州失陷,焦璐逃奔徐州。庞勋又陷徐州,与观察使崔彦曾等皆被杀。有《搜神录》三卷、《稽神异苑》十卷。.

新!!: 汴水和焦璐 · 查看更多 »

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是隋代统一南北以后,将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开凿的运河组成了一条自江南一直到京城洛阳的路上水道,主要目的是运送首都所需的物资。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别由公元584年开凿的向西到陕西西安的廣通渠,603年开凿的经山东临清北上至河北涿郡的永濟渠,公元605年向南开凿到江苏清江的通濟渠和公元610年连接江苏镇江和浙江杭州的江南运河构成。隋唐大运河是世界史上最长的运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隋朝大运河部分河段失去通航功能,随后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仅古邗沟、江南运河等河段与隋朝大运河有重合)取代。.

新!!: 汴水和隋唐大运河 · 查看更多 »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新!!: 汴水和隋朝 · 查看更多 »

韩令坤

韓令坤(),宋朝磁州武安(今河北邯郸武安市)人。 五代十国后周周世宗在位时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随李谷攻南唐,克扬州,俘获唐将马延鲁、陆孟俊。显德六年(959年),主持从开封府东引汴水入蔡水的工程。赵匡胤建立宋朝,历任成德军节度使,充北面缘边兵马都部署。 2015年5月河北磁县在修建道路时发现韩令坤墓,墓葬规模宏大,建造精致,有壁画及石刻墓志介绍其生平。.

新!!: 汴水和韩令坤 · 查看更多 »

討伐董卓之戰

讨伐董卓之战是東漢末年关东各地太守刺史組織地方联軍對抗把持朝廷的董卓的戰役。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廢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實行恐怖統治。關東各地方长官見此,以討董為名起兵,推舉袁紹為盟主。雖然曹操出兵,及後到的孫堅参戰,但其他軍隊只駐軍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棄洛陽,挾天子遷都長安,關東联軍起了內訌,盟軍決裂,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在董卓被杀后,徐州刺史陶谦、琅邪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等人再次推举朱儁为太师(盟主)讨伐董卓的继承者李傕、郭汜,但李傕一纸诏书将朱儁召回朝廷,第二次讨伐战胎死腹中。.

新!!: 汴水和討伐董卓之戰 · 查看更多 »

黄河改道

河改道指黄河河道发生较大幅度的变迁。历史上,黄河一向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民间常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改道最北时,流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时,流经淮河,汇入长江。據歷史記載,公元前602年至1946年間,黃河决口泛滥1593次,发生较大改道共26次,其中有6次影响巨大,称为“六大迁徙”,涉及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历史上黄河改道,除了极少数时候是由于人为原因直接造成的以外,基本上是黄河自行溃决而成的,多发生在唐代以后。.

新!!: 汴水和黄河改道 · 查看更多 »

范子奇

范子奇(),字中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曾任北宋鄭州知州、慶州知州、環慶路安撫使。過身時六十三歲。其祖父乃振武軍節度使范雍,父為范宗傑曆兵部員外郎、史館直學士及陝西轉運使,子范坦戶部侍郎。.

新!!: 汴水和范子奇 · 查看更多 »

董卓

董卓(),字仲穎,涼州陇西临洮(今甘肅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自任相国和太师,位極人臣,但其种种的暴行使之成为中國歷史上总体评价极其负面的人物之一。 董卓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並挾持號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而且他生性凶残,施行暴政魚肉鄉民只為滿足一己之私,引致全国其它割据军阀發動董卓讨伐战,後來聯軍發生內鬨,转而成为各军阀互相争战的情況,董卓本人则被朝内大臣联合其部下设计诛杀,死後部下李傕和郭汜兩人為了把持朝政互相火拼,皇帝与朝廷流离失所,各地州牧、刺史、太守、佔据屬地完全脱离中央控制,开启三国时代。 董卓年輕時頗具豪俠之氣,好交朋友並樂於施捨且勇猛好鬥,許多豪俠勇將都樂於與他交往並聽其號令,入主京師後禁不住名利權勢的誘惑,失去往日豪氣而墮落為世人恨之入骨的暴虐虎狼。.

新!!: 汴水和董卓 · 查看更多 »

杜充

杜充,字公美,相州(今中国河南省安陽市)人。曾是開封留守宗澤的副手,1128年七月宗澤去世後接替其職位,為名將岳飛的上司。但杜充与宋高宗一样害怕和金朝打仗,先是全部放棄了抗金起義不斷的河北(黃河渭河以北)各地,以致河北所有起義都被金軍鎮壓,由此徹底丟掉了北宋末年被金侵占的三分之一多的土地,陝西關中和河南一帶由此變成了新的“河北”,江南則變成了新的“河南”。1129年六月又南逃建康府,丟掉了長江以北的所有宋朝領土。完顏宗弼(兀朮)攻過長江後投降金國。.

新!!: 汴水和杜充 · 查看更多 »

桓溫北伐

桓溫北伐,是東晉時期將領桓溫分別於354年、356年及369年發動北伐北方十六國的戰役。但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復洛陽,其餘兩次皆被擊退,成效不大。.

新!!: 汴水和桓溫北伐 · 查看更多 »

汴州

汴州,中国古代设置的一个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东魏置梁州、陈留郡,北齐废开封郡(辖开封县)入。北周宣帝(578年—579年)时,改梁州为汴州,因汴水而得名。治所在浚仪县(今河南省开封市)。隋朝开皇初年郡废,大业初年汴州废,浚仪县、开封县属荥阳郡。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以郑州的浚仪县、开封县,滑州的封丘县置。土贡:绢。户十万九千八百七十六,口五十七万七千五百七。下辖六县:浚仪县、开封县、尉氏县、封丘县、雍丘县、陈留县。天宝初年,改为陈留郡。后复为汴州。延和元年(712年),州城由启封城迁到汴州城。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开封市、封丘县、尉氏县、杞县、兰考县等地。通济渠开通后,汴州作为东南物资北运的中转站,成为中原重要的经济都会。五代十国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改为开封府,后来开封府俗称汴京。.

新!!: 汴水和汴州 · 查看更多 »

汴河

汴河可以指:.

新!!: 汴水和汴河 · 查看更多 »

沈林子

沈林子()《宋書·自序·沈林子傳》中載沈林子卒於永初三年(422年),時年四十六,即沈林子應生於晉太元二年(377年),但同傳中寫:「從高祖剋京城,進平都邑。時年十八,身長七尺五寸。」按劉裕起義兵時為元興三年(404年),沈林子生年應在太元十二年(387年)。而其兄沈田子於《宋書》中載卒於義熙十四年,時年三十六,即應生於太元八年(383年),故沈林子應生於太元十二年。,字敬士,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武康鎮)人。東晉末年及南朝宋早年將領,參與了伐南燕、抵抗盧循、討伐司馬休之及伐後秦等各個戰役,因為才智而深受劉裕親重。甚至在沈林子死後,官員都不敢將其死訊報告劉裕。.

新!!: 汴水和沈林子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