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汉阳

指数 汉阳

汉阳可以指:.

199 关系: 南北議和古田桥吳誠真吳文鎔吴兆麟吉文元夏侯渊太平天國西征太平天国妫姓姜声扬宋 (徐壽輝)宋灭南唐之战宋振骐寬徹普化小學生30人31腳全國大賽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综合训练基地中国科学院院士列表常大淳东风公司站万惠霖三国志人物列表平政院院长及评事列表于鵠庐山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五羊传说张问陶张柬之张执一張三異張彪 (山西)張曜孫彭孟緝侏儒山街道徐壽輝徐宗漢徐達德安府圣高隆庞外方传教会在臺復校地下街北京湖广会馆北洋軍國防大學 (中華民國)國防大學理工學院國民革命軍北伐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刘湛恩善財龍女寶卷周貞亮周文謨 (清朝)傅幹傅玄傅燮 (東漢)哈漢章唐才常冯应京元英勤政殿皇城新聞知音桥石敢当王占元王的男人神龙革命秦日纲科举秋水鏡穆提婆第二次国共内战罗苾芬美国驻武汉总领事列表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烧当羌爱德华·高尔文環球嘉年華田桐田文烈熊伯龍花径鍾子期萧安国萧楚女青幫青麟袁希祖馬賢馮國璋訓練都監高雄市歷史谷正伦趙庭蘭黃玉崑黄孝宗黄冈师范学院黄兴黄克诚黄国黄石东线黄益芸龚铁铮龍山元子辛亥革命郭一裕郭慕孙蘇恭讓赤壁關炯董卓董光清葛敬恩钟家村站 (武汉地铁)蒋抑卮蔡漢卿鄭蘭貞鄂州之战自立軍起義金命元金時習釋白雲釋清嚴雙城陪都陶然亭公园陸軍後勤訓練中心陈祖涛陈昌浩柳大任捕盜廳李亚东 (日知会)李信 (武狀元)李纯 (民国)李适之亂李朝實錄李昌祚杨光洪权韠梁竦梁长海梁敦彥楊宗仁楚文化樊丙南武汉大学校史武汉市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列表武汉市第二中学武汉会战武汉地铁武汉内环线武汉轨道交通3号线武汉轨道交通4号线武汉轨道交通6号线武汉长江大桥武汉机场大巴武漢三鎮武昌区武昌起义段祺瑞等要求共和电江万里江汉大学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江汉区江汉桥汉口汉江 (中国)沪杭铁路河南巡撫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湖北省湖北省高等学校列表湖北省政務委員會漢陽兵工學校持松法師朝鮮科舉制度朝鲜历史朱少连朱方旦朴趾源朴树村月湖桥 (武汉)春聯易乃谦易道沛浙赣铁路於乙宇同曾劭勳曾国藩曾昭文景白亭晴川桥11月29日1911年1930年代中国19世纪新教在华差会 扩展索引 (149 更多) »

南北議和

南北議和,或稱1911年南北议和,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革命省份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清政府军事实力派的谈判事件。.

新!!: 汉阳和南北議和 · 查看更多 »

古田桥

古田桥又名“武汉江汉六桥”,是武汉市跨越汉水的第八座大型桥梁(第七座公路桥梁)。该桥是武汉市第一座自锚式悬索桥,位于知音桥(江汉二桥)和长丰桥(江汉五桥)之间,北接汉口古田二路,南接汉阳老汉沙公路。该桥设计为双向8车道并设有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于2010年12月30日动工建造。.

新!!: 汉阳和古田桥 · 查看更多 »

吳誠真

吴诚真(),原名吴元真,女,全真道龙门派第二十四代弟子,长春观方丈,道号诚真。1984年3月在长春观出家,拜当时的武汉市道教协会会长,北京白云观第22代方丈谢宗信为师。 在1995年成为长春观住持,担任武汉市道教协会副会长,直到1999年。 在2001年就读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班,顺利毕业。 并在2007年12月当选湖北省第三届道教协会会长,重新担任长春观住持与武汉市道教协会副会长。 2009年5月初,长春观恢复丛林制度,吴诚真被礼请升任长春观方丈,并获得全体道众的一致赞成,并在2009年11月5日升座为方丈,是道教1800多年历史以来的首位女方丈。 吴诚真曾在长春观大兴土木,动作频频,有让长春观商业化之嫌,被部分媒体称为“道教释永信”。.

新!!: 汉阳和吳誠真 · 查看更多 »

吳文鎔

吳文鎔(),字甄甫,中國清朝江蘇儀徵人,官至湖廣總督,1854年在湖北黃州附近被太平軍擊敗,投水自殺殉難。 吳文鎔是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曾任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侍郎等職。道光十九年(1839年)任福建巡撫,次年調任湖北巡撫,時值第一次鴉片戰爭,東南沿海有事,吳文鎔沒有到湖北就任。二十一年改任江西巡撫。二十八年調任浙江巡撫,後來升為雲貴總督。咸豐二年(1852年),調閩浙總督,未有成行。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改名天京。清廷命吳文鎔為湖廣總督,阻擋太平軍西征。咸豐四年(1854年)正月,吳文鎔出兵進攻黃州,太平軍曾天养等在後營放火,清兵潰敗,文鎔投塘水自殺死;太平軍又连克汉口、汉阳,破金口,总兵德亮、知府蔡润深、湖北臬司唐树义皆死。清廷以總督陣亡例賜恤,諡文節。.

新!!: 汉阳和吳文鎔 · 查看更多 »

吴兆麟

吴兆麟()字畏三,号宽元,谱名锡敏。湖北省鄂城县(今鄂州市)葛店岳陂村宗国岭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武昌起义领导人。.

新!!: 汉阳和吴兆麟 · 查看更多 »

吉文元

吉文元(),太平天國將領之一。廣西平南縣大瑶山南麓鹏山人,位于平南县最北端,吉慶元堂兄弟,太平軍攻克漢陽、武昌和南京諸戰都建有戰功,封春官副丞相。1853年他和林鳳祥、李開芳等統兵北伐,每戰所向有功,封平胡侯。1854年北伐軍敗退困守阜城時,親出指揮。額角中砲傷,裹創力戰,不幸腰脅又中數箭,落馬身亡。.

新!!: 汉阳和吉文元 · 查看更多 »

夏侯渊

夏侯渊(),字妙才,夏侯惇族弟,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名将。随曹操起兵,从征袁绍、韩遂等。建安十七年(212)後,督軍屯於長安,平定河西諸羌,其勇名號稱“虎步關右,所向無前。”。建安二十年(215)拜征西將軍,守漢中,後為劉備部將黃忠所擊殺,死後追諡為愍侯。用兵擅長輕兵急襲、出敵不意,亦常恃勇無謀親率輕銳出戰,也因此常受曹操勸誡,軍中稱之為“白地将军”。.

新!!: 汉阳和夏侯渊 · 查看更多 »

太平天國西征

太平天國西征,是太平天國於1853年攻--克江寧(今江蘇南京),改名為天京並定都在此之後,為鞏固天京地位的一次軍事行動,時間上與北伐約略相同,對太平天國後續發展有莫大的影響。 太平天國另有1860年至1861年間的第二次西征,由陳玉成及李秀成兵分兩路合取武漢,可是功虧一簣。陳得才在1862年向陝西進軍之役也有人稱之為第三次西征。.

新!!: 汉阳和太平天國西征 · 查看更多 »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囯是清朝道光晚年、咸豐至同治初年間建立的政權,创始人为洪秀全和冯云山。洪秀全与少年时代的私塾同学冯云山经过多年传播拜上帝教,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末至咸豐元年(1851年)初与杨秀清、萧朝贵、曾天养、石达开等人在广西金田村组织团营举事,后建国号“太平天国”,并于咸豐三年(1853年)攻下金陵,號稱天京(今南京),定都於此。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被湘軍攻破,洪秀全之子兼繼承人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虜。同治十一年四月六日(1872年5月12日),最后一支打着太平天国旗号作战的太平軍部队,翼王石达开餘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 太平天國之亂是明清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太平军的足迹先后到过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势力范围遍及十八省。 因清朝推行薙发令,太平天国蓄发、披髮,故太平軍被称作「长毛」,清廷称其为「长毛賊」、「毛賊」、「髮賊」、「髮匪」、「髮逆」等。又因洪秀全籍貫廣東省廣州府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其他的太平军將士亦多起自兩粵(即兩廣的廣東、廣西),故清廷亦称其为「粵匪」、「粵賊」,平定事件後,清廷命令宮廷畫師繪畫《平定粵匪圖》。民國十八年(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就《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函请内政部、教育部参考酌办,不久正式訂立规定,“嗣后如有记述太平史实者,禁止沿用『粤贼』诸称,而代以太平军或相应之名称”,从此将“太平天国”、“太平军”等称谓写入正史。.

新!!: 汉阳和太平天国 · 查看更多 »

妫姓

妫(漢語拼音:guī,注音符號:ㄍㄨㄟ)姓,是漢族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是舜帝。.

新!!: 汉阳和妫姓 · 查看更多 »

姜声扬

姜声扬(),是香港凤凰卫视的新聞主播,籍贯湖北汉阳,出生于臺北,成长于新加坡和加拿大,大學就讀密歇根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後工作于香港,精通多国语言,包括汉语、粤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其太太是同於凤凰卫视工作的香港台粤语主播萧莉。 由于姜声扬帅气英俊的外表,与任韧、王若麟等,被称为凤凰卫视的“新闻王子”。而在凤凰卫视节目中,王若麟、姜声扬、任韧、安东、尉迟琳嘉被称为凤凰卫视的五大帅哥级主播和主持人,颇受欢迎,拥有众多忠实观众和追随者,网友们为他们取了亲切的名字“凤凰五虎将”。.

新!!: 汉阳和姜声扬 · 查看更多 »

宋 (徐壽輝)

宋(1351年-1360年),元末农民起义中徐寿辉建立的政权,傳世文獻多作“天完”。.

新!!: 汉阳和宋 (徐壽輝) · 查看更多 »

宋灭南唐之战

宋灭南唐之战从北宋開寶七年(974年)九月至開寶八年(975年)十一月,北宋發動统一戰爭中,聯合吳越國及升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曹彬等率水陆军渡江,攻破金陵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最终灭掉南唐的著名戰役。.

新!!: 汉阳和宋灭南唐之战 · 查看更多 »

宋振骐

宋振骐(),中国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学家。.

新!!: 汉阳和宋振骐 · 查看更多 »

寬徹普化

寬徹普化,又作寬徹不花,元朝宗室,忽必烈之孙,鎮南王脫歡之子。 1326年,封威顺王,镇武昌。1328年,怀王图帖睦尔召见他,还京师大都。奉怀王为元文宗,还镇武昌。1345年,他放纵部下宿卫侵扰百姓,被太师伯颜召回贬官。脱脱任丞相後,放回了他。1351年,率军在金刚台大战徐寿辉,战败,儿子别帖木儿被俘。1352年,丢失武昌,被夺王印。湖广行省参知政事阿鲁辉收复武昌、汉阳,他於1354年还镇武昌。1356年,他和宣让王帖木儿不花领兵镇守怀庆路,后来率领水陆军和徐寿辉部将倪文俊激战,在汉川县兵败,投奔陕西。1365年,回大都,被李思齐阻止,受命屯田成州。.

新!!: 汉阳和寬徹普化 · 查看更多 »

小學生30人31腳全國大賽

《小學生30人31腳全國大賽》(簡稱30人31腳或30人31足)是由朝日電視台主辦、《朝日新聞》與《朝日小學生新聞》協辦,在1996年至2009年為止每年舉辦的日本全國性大型集體比賽項目,以30位以上小學生「二人三腳」方式相互裹足成31條腿並肩快跑50米。這個比賽在日本國內舉辦後十分受歡迎,1998年起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隊伍報名。 該比賽曾邀請中國大陸、台灣與香港等日本國外的代表參加,之後此種形式的比賽也在中國大陸與台灣流行,2006年分別舉辦類似挑戰賽,該項目亦被推廣至一些學校或社團之節日遊戲節目上。.

新!!: 汉阳和小學生30人31腳全國大賽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简称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简称国家版权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是已撤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部级直属机构,主管新闻出版事业与著作权管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也是最高的著作权行政执法机关。.

新!!: 汉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 查看更多 »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

以下列出南京临时政府及北洋政府時期,中華民國政府的歷屆內閣国务总理(或国务卿)及阁员名单。本列表阁员仅列出各部总长,不列各部次长。各部不包括「参谋部」或「参谋本部」。特殊时期的宪法、法律和政治背景亦作简单介绍。如欲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请见参考文献。.

新!!: 汉阳和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阁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综合训练基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综合训练基地,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陆军。.

新!!: 汉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综合训练基地 · 查看更多 »

中国科学院院士列表

中国科学院院士列表.

新!!: 汉阳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列表 · 查看更多 »

常大淳

常大淳(),中国清朝翰林、地方官员,字正夫,號南陔,湖南衡陽人。 道光三年(1823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编修,其後多次升遷,1833年任山東道監察御史。1837年任福建督糧道,署按察使;第一次鴉片戰爭時駐防泉、漳州防備英軍侵入。1842年任浙江鹽運使,後任安徽按察使。 咸豐二年(1852年),任湖北巡撫。同年12月,太平軍數萬围攻武漢,守城的正規軍僅得數千人。漢陽、漢口先後失守,1853年1月12日武昌城破,常自杀身亡。诏赠总督,谥文节,祀昭忠祠,於湖北建立专祠。.

新!!: 汉阳和常大淳 · 查看更多 »

东风公司站

东风公司站(Dongfeng Motor Corporation Station)是武汉地铁3号线和6号线的换乘站,亦是6号线位于汉阳的起始站,位于武汉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 汉阳和东风公司站 · 查看更多 »

万惠霖

万惠霖(),中国物理化学家。生于湖北汉口,籍贯湖北汉阳。196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66年该系研究生毕业。现为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曾任该校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新!!: 汉阳和万惠霖 · 查看更多 »

三国志人物列表

三國志人物列表收錄在史書《三國志》或《后汉书》等与三國相關的史料中出現的人物。但像貂蟬等只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出现而在史书上沒有记载的人物則不予收錄。.

新!!: 汉阳和三国志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平政院院长及评事列表

本表所列為北洋政府時期的行政訴訟審判機關——平政院的歷任院長及可攷之評事。.

新!!: 汉阳和平政院院长及评事列表 · 查看更多 »

于鵠

--鵠,唐朝诗人。 天寶六載(747年)出生。早年隐居沔州漢陽(今屬武漢市),贞元六年(790年)曾在荆南節度使樊澤幕內任從事。與张籍友好。工於詩,作品多描写隐逸生活。元和末年卒,张籍有诗哭之。有詩一卷已佚。.

新!!: 汉阳和于鵠 · 查看更多 »

庐山

庐山,又稱匡山、匡廬,位於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南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同时还是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文明旅游风景区、世界名山大会的发起者。庐山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脉,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要的游览目的地。 庐山位于长江的南岸,鄱阳湖平原的北部,鄱阳湖西北岸,以“雄”、“奇”、“险”、“秀”闻名,被称为“匡庐奇秀甲天下”。庐山的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瀑布飞流直下,云雾变幻无常,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夏季气温比山下低10摄氏度左右,为中国知名避暑胜地之一。 庐山亦是一座文化名山,被认为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自东晋以来,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政治人物都在此留下过重要的历史印迹,歌咏庐山的诗歌辞赋有4000多首。对庐山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有:古代早期的司马迁、陶渊明、王羲之、慧远等;唐宋时期的白居易、李白、苏东坡、朱熹等;近现代的政治人物蒋介石、毛泽东等。 庐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非常大,堪称中国的政治名山。1895年起,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曾在此大兴土木,留下了大量的西式建筑,形成了今日牯岭镇的雏形。北伐战争结束后,这里成为中华民国政府的“夏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之一。1937年6月,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上山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商讨共同抗日事宜。1937年7月,蒋介石发表对日宣战的庐山谈话,中国开始全面抗战。1959年、1961年和1970年,时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曾三次在此主持大会,即著名的“庐山会议”。.

新!!: 汉阳和庐山 · 查看更多 »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是1929年夏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中出现的一个群体。.

新!!: 汉阳和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 查看更多 »

五羊传说

五羊传说是一个关于古代广州城的神话传说,是广州市别名五羊城、羊城、穗城、市内若干地名与许多本土品牌名称的来源。唐诗中已经开始使用五羊称呼广州城,而传说故事则可以追溯到晋代的记载,有数个略有差异的版本,明代以后基本定型。现今“五羊”、“羊城”已经成为了广州市的代称。一般认为五羊传说表现了中原先民拓殖岭南的历史。2007年,五羊传说入选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新!!: 汉阳和五羊传说 · 查看更多 »

张问陶

張問陶(),字仲冶,號船山。四川遂寧縣(今蓬溪縣)人,清代著名詩人、书画家。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乾隆年間進士,官至山東省萊州府知府。 张问陶任知府時審理一宗大伯強姦弟媳被殺案,在2009年湖北鄧玉嬌案發生後引起關注。.

新!!: 汉阳和张问陶 · 查看更多 »

张柬之

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曾与崔玄暐、桓彥範、敬晖等發動神龍革命,迫武則天禪讓予唐中宗,唐朝因而復辟。後得罪韋皇后、武三思,因而被貶至死。.

新!!: 汉阳和张柬之 · 查看更多 »

张执一

张执一(),原名谨唐,湖北汉阳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

新!!: 汉阳和张执一 · 查看更多 »

張三異

張三異,字鲁如,汉阳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順治六年,登進士,歷任紹興府知府,有《来青园集》。.

新!!: 汉阳和張三異 · 查看更多 »

張彪 (山西)

张彪(),字虎臣,山西榆次人,张之洞亲信。武昌起義時任湖北提督兼驻武昌陆军第八镇统制。 民國時,授陸軍中將軍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新!!: 汉阳和張彪 (山西) · 查看更多 »

張曜孫

張曜孫(),字仲遠,又字昇甫,晚號復生,江蘇陽湖人,清代政治人物和作家,為文學家張惠言之姪。 父親張琦任山東館陶知縣,曜孫從父居,後父親死,因貧僅能以行醫自給。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中舉,二十六年,任武昌知縣。咸豐元年補漢陽知縣,又昇漢陽同知。後來太平軍攻克漢陽武昌,曾想自殺未成。後胡林翼曾派他督糧道,同治二年,幫曾國藩管理營務,他建議在漢口向外國人收通商稅來充軍餉,至上海交涉卒於上海。 著有《謹言慎好之居詩》一八卷,《產朵集》二卷。另曾撰寫《續紅樓夢》而未完成。 有一兄四姐,均有文才。潛心教育四姐張紈英的四個女兒,其中四位甥女以王采蘋最為傑出。.

新!!: 汉阳和張曜孫 · 查看更多 »

彭孟緝

彭孟緝(),字明熙,湖北武昌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

新!!: 汉阳和彭孟緝 · 查看更多 »

侏儒山街道

侏儒街道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所辖的一个街道,因侏儒山而得名。辖区主要分布于G318国道及汉宜高速公路周边。截至2004年底,人口数为72,611人,总面积为178.55平方公里。辖区内共有19家服装加工厂、3座加油站、1座煤气站、4家家具厂、5家棉花站、3家塑料加工厂、2处购物中心。固定电话区号为:027。邮政编码为:430106、430107(仅西河、群丰等少数乡镇)。 因地理位置特点等原因,侏儒方言有其自己的特点。大致处于武汉方言、蔡甸(街道)方言、汉川方言、仙桃(原沔阳县)方言的包围之中,中和成分较多。在整个蔡甸区的五个方言区内,也有或多或少的差别。 侏儒在当地发音为:Jūyú,部分周边乡镇也有部分发音为:Zhūyú;在某些年代的部分场合,侏儒也被简写作侏㐵(Yú)。.

新!!: 汉阳和侏儒山街道 · 查看更多 »

徐壽輝

徐壽輝(),一名真一,又作真逸、贞一。羅田縣多雲鄉上五堡(今屬湖北)人,元末长江中上游红巾军领袖,建國號宋(一说为天完),後遭部將陳友諒殺害。.

新!!: 汉阳和徐壽輝 · 查看更多 »

徐宗漢

徐宗汉(),女,原名佩萱,一名清。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中国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

新!!: 汉阳和徐宗漢 · 查看更多 »

徐達

徐達(),字天德,濠州鍾離永豐鄉(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明朝开国功臣。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军队,追随其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任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北伐中原,攻佔元大都。此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北元势力。官至中書省右丞相,封魏国公。同時也是明成祖朱棣的岳父。死后,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

新!!: 汉阳和徐達 · 查看更多 »

德安府

德安府,北宋设置的府。 宣和元年(1119年)升安州置,治所在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市)。属荆湖北路。辖区约今湖北省安陆、广水、应城、云梦、孝感等市县地。南宋咸淳间移治汉阳城头山(今武汉市西),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还旧治。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辖境扩大至今随州地。 明朝洪武初年,降为德安州,属黄州府。十三年(1380年)复为府,属湖广省。清朝顺治初期 ,沿用明朝制度,属湖广布政司。康熙三年(1664年),属湖北省,终清一朝,下领随州及四县:安陆县、云梦县、应城县、应山县,考评:冲。辛亥革命后,全国废府,废。.

新!!: 汉阳和德安府 · 查看更多 »

圣高隆庞外方传教会

圣高隆庞外方传教会(The Missionary Society of St.

新!!: 汉阳和圣高隆庞外方传教会 · 查看更多 »

在臺復校

在臺復校,指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後,中國大陸部分學校的教職員工、校友等,在臺灣地區依照原本所屬之學院、學校的名義或組織,來重新開辦學校,其中從中學到大學都有。.

新!!: 汉阳和在臺復校 · 查看更多 »

地下街

地下街,指設置於地下,並設有供不特定民眾通行的通道的商店街。除此之外,有的地下街也會同時設立停車場。 地下街的出現,可以分擔當地地面上人車爭路的人流。 地下街令繁華的城市立體化發展,它跟路面商場間的行人天橋和架空平台建設,有近似的效果。 由於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不少地下街都連接地鐵站,亦有不少城市(如臺北、深圳)藉建造城市軌道交通時一併興建地下街。.

新!!: 汉阳和地下街 · 查看更多 »

北京湖广会馆

北京湖广会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虎坊路3号,是清朝时设在北京的湖广同乡联谊场所。北京湖广会馆戏楼至今仍在演出传统戏曲、曲艺,是北京有名的传统戏楼。.

新!!: 汉阳和北京湖广会馆 · 查看更多 »

北洋軍

北洋軍又稱北洋新軍,為中國清末至民初之政府軍。其源自清朝在甲午战争后由袁世凱編練的新軍(全稱新建陸軍),為中國第一支近代化陸軍。民國成立後,北洋軍成為中華民國北京政府事實上的國防軍。但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分裂為三大派系與數個小派系,各自割據一方,形成北洋軍閥。.

新!!: 汉阳和北洋軍 · 查看更多 »

國防大學 (中華民國)

國防大學(英語: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縮寫作 NDU)是中華民國一所專門培育軍事人才的大學,位於桃園市八德區,是由三軍大學、戰爭學院、理工學院、管理學院、政治作戰學院等五所學校整合成立。.

新!!: 汉阳和國防大學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位於臺灣桃園市大溪區的軍事學校,1917年創校時名為「漢陽兵工專門學校」,2000年併入國防大學。.

新!!: 汉阳和國防大學理工學院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北伐

國民革命軍北伐,又稱國民政府北伐、國民黨北伐、國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間,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向北洋軍閥發動政變之內戰,因為國民革命軍戰場由南向北推進,故又簡稱“北伐”或“北伐战争”。 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由蒋中正担任总司令,起兵廣東,连奪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進至華中,國民政府内部因对蘇聯與中国共产党态度不同而分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復合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上,加入西北冯玉祥、山西阎锡山後,1928年6月攻克北京。奉系军阀、安國軍總司令、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张作霖從北京撤往中国东北,隨後因皇姑屯事件被炸死,其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至此國民政府完成武裝奪權。 國民政府在北伐戰爭中,除了透過直屬的國民革命軍,也吸收中國各地反北洋勢力,成功將北洋軍閥及其掌控的北洋政府瓦解。北伐結束後,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的政權。但實際上,國民政府的組成內外仍有不同派系勢力,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鬥衝突,且由于之后的日本入侵中国以及国共两党间的斗争,导致中国实质上处于分裂状态,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接管中国大陆。.

新!!: 汉阳和國民革命軍北伐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第八軍

國民革命軍第八軍,曾先後組成五次:1926年、1931年、1937年、1938年、1941年。.

新!!: 汉阳和國民革命軍第八軍 · 查看更多 »

刘湛恩

刘湛恩(Herman C. E. Liu,),湖北省阳新县人,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

新!!: 汉阳和刘湛恩 · 查看更多 »

善財龍女寶卷

《善才龍女寶卷》是描述觀音如何收服兩名侍者(善才與龍女)與白鸚鵡的寶卷故事。.

新!!: 汉阳和善財龍女寶卷 · 查看更多 »

周貞亮

周貞亮()榜名之桢,字子斡,號止盆、退舟,湖北汉阳人,清朝及中华民国官员、学者。.

新!!: 汉阳和周貞亮 · 查看更多 »

周文謨 (清朝)

真福周文谟(주문모,),出生于江苏昆山,是一位在朝鲜王朝传教的中国天主教殉道者。 周文谟早年在天主教北京教区神学院学习,后晋铎为神父。1794年,北京教区主教汤士选因其外貌与朝鲜人相似而派遣他前往朝鲜传教,是中国天主教向朝鲜所派的第一位传教士。此后他在朝鲜积极开展传教活动,为初创期的朝鲜教会了做出了很大贡献。1801年,朝鲜政府发动辛酉邪狱,开始大规模迫害天主教徒。最初他决定逃回中国,但后来考虑其逃脱会使会使政府加大对朝鲜教徒的镇压力度,于是他决定在汉阳投案自首,期望以此终止对教徒的镇压。最终他被处以绞刑。 2014年8月16日,教宗方济各在韩国首尔为包括周文谟神父在内的124位韩国殉道者举行宣福礼。.

新!!: 汉阳和周文謨 (清朝) · 查看更多 »

傅幹

傅幹 ,字彦材,小名別成,北地靈州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

新!!: 汉阳和傅幹 · 查看更多 »

傅玄

傅玄(),字休奕,北地郡泥陽縣(今陝西耀縣東南)人,晉初文學家。.

新!!: 汉阳和傅玄 · 查看更多 »

傅燮 (東漢)

傅燮,字南容,北地郡靈州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人,東漢壯節侯。.

新!!: 汉阳和傅燮 (東漢) · 查看更多 »

哈漢章

哈汉章()字云裳、槃园,回族,湖北汉阳人,中华民国军政界人物。湖北省志: 人物(下),湖北人民出版社,第1032页黎元洪的密友。Who's Who in China, 3rd ed. Shanghai: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新!!: 汉阳和哈漢章 · 查看更多 »

唐才常

唐才常(),字伯平,號絨丞,又字佛塵,湖南瀏陽人。生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與譚嗣同同鄉,同师于欧阳中鹄,并称为“浏阳二杰”,因發動唐才常起義,被張之洞逮捕,斬首。.

新!!: 汉阳和唐才常 · 查看更多 »

冯应京

馮應京(),字可大,號慕罔,安徽泗州人。生于凤阳盱眙县(今属江苏省),萬曆進士,曾任湖廣監察御史,在湖北以“维护风化”为名彈劾泉州思想家李卓吾,又指使歹徒焚毁李卓吾所居之龙湖芝佛院,毁坏李预为藏骨的灵骨塔。後因案入獄,以利瑪竇勸告,归依天主教。.

新!!: 汉阳和冯应京 · 查看更多 »

元英

元英(),字虎兒,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孫,南安王拓跋楨之子。.

新!!: 汉阳和元英 · 查看更多 »

勤政殿

勤政殿(朝鮮語: 근정전 / 勤政殿)是位于韓國古都漢陽的首尔区域内的一座宮殿,其為朝鮮王朝自朝鮮太祖至朝鮮宣祖的14位君主的登基之處,在封建時代此殿被视為韓國的國家中心,現時韓國政府將其登錄為韓國國寶第223號。.

新!!: 汉阳和勤政殿 · 查看更多 »

皇城新聞

皇城新聞(韓語:황성신문;朝鮮漢字:皇城新聞)是存在於1898年(光武2年)至1910年(隆熙4年)的韓國報紙,韩国独立协会的机关报,共出版13年、3,470刊。該報社的主要人物是韓國啓蒙運動家南宮檍和政治家羅壽淵 1905年(光武9年)11月17日大韓帝國與日本帝國簽訂乙巳條約(又名第二次韓日協約)後,社长張志淵的社論《是日也放聲大哭》,皇城新聞也因刊登此文而遭停刊,直到1906年2月復刊。據說皇城新聞每刊可以賣出3,000刊以上。1910年8月停刊。 韩国著名思想家、独立运动家朴殷植曾担任该报主编。后因发表反日文章而被捕。1906年《皇城新闻》复刊后,朴殷植任总编。.

新!!: 汉阳和皇城新聞 · 查看更多 »

知音桥

知音桥又名“和阳桥”、“江汉二桥”,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是跨越汉水的第二座大型公路桥,北接汉口建一路,南接汉阳郭茨口。该桥是全长566.2米,于1974年1月18日动工建造,于1978年4月25日通车。该桥设双向六股机动车道及人行道,是武汉二环线的过汉江通道。.

新!!: 汉阳和知音桥 · 查看更多 »

石敢当

石敢当,又称泰山石敢当,是立于街巷之中,特别是丁字路口等路風水冲处被称为凶位的墙上,用于辟邪的石碑。石碑上刻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的字,在碑额上还常有狮首、虎首等浅浮雕。 “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记载“今人家正门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则立一小石将军,或植一小石碑,镌其上曰石敢当,以厌禳之” 石敢当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样式,有浅浮雕的,有圆雕的,有的刻有八卦图案;有的什么装饰也没有,只刻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 石敢当的功效从最初的压不祥,辟邪发展到驱风、防水,辟邪,止煞、消灾等多种功效。宋代出土的唐大曆五年(770年)的石敢当上刻有“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文字,可以看出当时石敢当的作用。.

新!!: 汉阳和石敢当 · 查看更多 »

王占元

王占元()字子春,中國山东省馆陶县(今属河北省)南馆陶镇人。中华民国陆军上将。曾經为湖北省的统治者,与李純、陳光遠并称“长江三督”。.

新!!: 汉阳和王占元 · 查看更多 »

王的男人

《王的男人》()是2005年韓國歷史電影,甘宇成、鄭進永、姜成妍、李準基主演。《王的男人》於2005年12月29日上映,片長119分鐘,Cinema Service與CJ Entertainment發行。本片被選為韓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代表.

新!!: 汉阳和王的男人 · 查看更多 »

神龙革命

龙革命,又称神龙政变、五王政變,是神龙元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動兵變,逼迫武周皇帝武则天內禪,使武周滅亡及唐朝復興的事件。.

新!!: 汉阳和神龙革命 · 查看更多 »

秦日纲

日纲(),广西贵县人,太平天国将领,初封顶天侯,中期获封燕王,后因事降为顶天燕(其后此封号亦是爵位,约如公爵)。秦日綱本名秦日昌,因避北王韋昌輝諱而改名日綱。在1856年的“天京之變”中,秦日綱參與北王誅殺東王楊秀清的行動,後來被天王洪秀全處死。秦軍事傳人為李秀成與陳玉成。.

新!!: 汉阳和秦日纲 · 查看更多 »

科举

科举是一種通過考试來选拔官吏的制度,源自中國,並傳播至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不論門第、以考试產生的“士大夫”阶层。除中國科舉外,鄰近中國的亚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半岛也曾引入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 。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於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才被廢除;在越南更遲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廢除,整个科举共持续1300多年。现代社会公務員的选拔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新!!: 汉阳和科举 · 查看更多 »

秋水鏡

秋水鏡(추수경;),明代貴州出身的武將,在萬曆朝鮮之役任李如松副將,朝鮮氏族始祖。 1591年任武康刺史,在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時,他受明神宗之命率5000士兵渡鴨綠江參戰,之後3子秋菊,4子秋芝、5子秋蘭也參戰。1593年2月秋水鏡與朝鮮將軍金應瑞在郭山郡合兵擊敗日軍奪回開城和漢陽。 李氏朝鮮因他奪回首都的功勞封他為扈聖功臣、完山府院君,死後諡號忠壯公(충장공),他的子孫留下成為全州秋氏。.

新!!: 汉阳和秋水鏡 · 查看更多 »

穆提婆

提婆(),本姓駱,漢陽人,北齊後主高緯寵臣,與高阿那肱、韓鳳合稱北齊「三貴」,父親駱超,母親陸令萱。在北齊時,仗著陸令萱的關係,母子倆權傾朝野。.

新!!: 汉阳和穆提婆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国共内战

二次国共內战發生於1945年至1949年間 ,是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国军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间为争夺中国统治权而进行的内战。 抗日戰爭結束后,摩擦不斷的國共雙方開始在重慶展開談判並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然而谈判很快破裂,内战全面爆发。在戰爭初期,國軍一度取得全面優勢,佔領中共所控制的張家口和延安等戰略要地。然而到1947年初,在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成功政策幫助下,解放军逐步取得戰爭主動權,開始局部反攻以對抗國軍的重點進攻。及至1947年中,在挺進大別山後,中共更完全取得整場戰爭的主動權,戰局至此逆轉。解放軍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中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擊敗國軍,渡過長江,並在控制中国大部分地区後,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则退往臺灣,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相隔台灣海峽对峙,並長期在中國大陸(尤其是福建省)沿海爆發衝突,互有勝負。1979年後,海峽两岸关系才開始缓和,至此兩岸雙方再未發生戰事。迄今,内战戰火虽已停止,然而随着两岸政治情勢的变化,军事紧张局面亦时有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交戰雙方至今從未有正式的停戰協定或和約,因此廣義的來說,目前海峽兩岸仍然處於戰爭狀態。.

新!!: 汉阳和第二次国共内战 · 查看更多 »

罗苾芬

罗苾芬(),清朝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县)人,太平天国人物。 罗苾芬原为鸦片私贩,在西江浔梧一带往来贸易。林则徐在广东禁烟后,罗苾芬从广东逃匿入广西省,为韦昌辉的司会计。1851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被天王洪秀全封为御林侍卫。1852年9月,罗苾芬因为围攻长沙兵败,降为监军。12月,参与攻克汉阳,恢复御林侍卫之职。1853年1月,罗苾芬升北王府簿书,掌管一切文案。5月,晋升为北王府丞相,12月,升为地官又正丞相,依然掌管北殿事。他办事迎合北王韦昌辉心意,故为韦昌辉所信任。1856年天京事变,因他是北王韦昌辉同党,而被天王洪秀全处死,年约40岁。.

新!!: 汉阳和罗苾芬 · 查看更多 »

美国驻武汉总领事列表

本列表列出了历任美国驻武汉(汉口)总领事(领事)。美国于1861年(咸丰十一年)4月在汉阳(后迁至汉口)设立领事馆并开始派遣领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停止。2008年美国新设驻武汉总领事馆后,又开始派遣总领事。.

新!!: 汉阳和美国驻武汉总领事列表 · 查看更多 »

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

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Consulate General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Wuhan)是美國國務院在華中地區設置的外交代表處,始建於1861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以後於2008年重新開館。現館址位於武漢市江漢區建設大道568號新世界國貿大廈I座47樓,領區範圍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河南省。目前暂不提供簽證服务,待新馆完工后提供完整领事服务。.

新!!: 汉阳和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 · 查看更多 »

烧当羌

烧当羌,古羌人一部。以无弋爰剑的十八世孙烧当为名。烧当的玄孙滇良,本居住在黄河以北的大允谷(今青海省贵德),滇良联合其他诸羌,击败了先零羌,夺得了大榆中地。烧当羌开始强大,在王莽末年、更始时期、隗嚣时期,不断侵入内地。滇良死后,儿子滇吾继立。滇吾继位后,该部落日趋强盛。 57年秋,滇吾率部入侵陇西郡,在允街击败陇西太守刘盱。原来在陇西郡为汉朝守卫边疆的羌人全部反汉。刚刚即位的汉明帝诏命谒者张鸿率兵讨伐羌人。张鸿在允吾县被打败,全军覆没。十一月,汉明帝又派中郎将窦固与捕虏将军马武率领四万兵众讨伐羌人。 58年七月,马武等打败烧当羌,其他叛乱的羌人部落悉数投降或者逃散。滇吾第二年投降,亲自朝见汉明帝,护羌校尉窦林将滇吾译成滇吾、滇岸两名,说当初是滇吾与他弟弟滇岸率部入侵陇西郡,称两豪归降。汉明帝得知实情后,将他免官。滇吾死后,其子东吾、迷吾继立。 77年,安夷县(今青海省乐都),有个官吏强抢羌人妇女为妻,被那个妇女的丈夫所杀。安夷县长宗延追捕凶手,直至塞外。该部落的羌人害怕受罚,就一起杀掉宗延,联合勒姐、吾良两个部落叛变。于是,迷吾便率各部一同造反,击败金城郡太守郝崇。汉章帝命武威郡太守傅育为护羌校尉。迷吾联合封养部落共五万余人,进攻陇西郡、汉阳郡。八月,汉章帝派行车骑将军马防和长水校尉耿恭率领北军的越骑、屯骑、步兵、长水、射声等五校兵以及各郡的弓弩手,共三万人,讨伐羌人。马防等人的部队在冀县(今甘肃省天水)时,大败羌人,斩俘四千余人,于是临洮解围。迷吾逃走。 86年,他和弟弟号吾侵扰陇西,号吾被生擒。陇西太守张纡将号吾放走,号吾将自己的属军解散,迷吾退居到黄河以北的归义城。护羌校尉傅育想挑拨羌人与胡人互相争斗。羌人与胡人知道傅育的企图,于是反叛出塞,依附迷吾。 87年三月,傅育派遣三千精锐骑兵追击,在三兜谷中伏兵,傅育及其部下将士八百八十人阵亡。章帝命陇西太守张纡为护羌校尉,在木乘谷打败羌兵,迷吾表示投降,张纡接受。张纡在临羌接待迷吾,宴会上,张纡下毒酒毒死迷吾,伏兵杀死羌酋八百余人。迷吾子迷唐继立,实力更加强盛。 88年,大臣推举原张掖太守邓训取代张纡任护羌校尉。迷唐率骑兵一万,先攻打臣服汉朝的小月氏胡。一些官员认为,羌与胡互相攻击,对汉朝有利。邓训说,张纡失信,使羌人各部反叛,我们应该以恩德相待胡人,使其能为我所用。下令打开城门,接纳胡人的妻子儿女。羌兵无获,于是撤离。因此,湟中地区的胡人都敬服邓训。邓训再招降羌族各部,迷唐的叔父号吾,率本部八百户前羌人依附汉朝。邓训以四千军队出塞,在写谷打败迷唐,迷唐撤离出大、小榆谷,到颇岩谷。 89年春,迷唐打算回到大、小榆谷。邓训命长史任尚率领湟中的六千兵士,袭击败迷唐,斩杀一千八百余人,俘虏二千人,缴获马牛羊三万余头,使迷唐遭到毁灭打击。迷唐收集余部,西迁一千余里,东吾的儿子东号前来归降。 97年,迷唐率众八千人犯陇西郡,加上其他羌人部落,共三万人步骑兵,打败了陇西兵,杀死大夏县长。汉和帝派遣刘尚代征西将军,越骑校尉为副,率三万汉、羌、胡兵行讨伐。迷唐逃到临洮之南。刘尚在高山大败迷唐军,斩俘一千余人。迷唐后来也使汉军死伤惨重,汉军不能再追,于是回师。 99年,在谒者耿谭的计划下,迷唐投降汉朝,到京城洛阳朝见。这时候迷唐的残部已不足两千,因饥饿穷困,全部迁入到金城。汉和帝命迷唐率部返回大、小榆谷。因汉朝修筑了河桥,大、小榆谷已经不安全,迷唐以部众饥饿为托词,不肯远行。护羌校尉吴祉赐给迷唐许多金帛,让他购买谷物和牲畜,以求早日出塞。但羌人认为朝廷又有阴谋。于100年,迷唐再度叛乱,攻杀抢掠。 101年,迷唐率兵回到赐支河曲,接近汉朝边塞。护羌校尉周鲔和金城太守侯霸,率兵三万,打败迷唐,烧当羌瓦解,六千余人投降,迷唐越过赐支河源头远逃,投靠发羌。多年以后,迷唐病死,他的儿子来隆前来归降,部众已不足数十户。 107年,汉朝征发羌人屯戍西域,羌人不满,大举逃亡。东号的儿子麻奴兄弟因此与本部一同西行出塞。而滇零与钟羌各部落则大肆抢掠,切断了陇道。 120年六月,护羌校尉马贤率领一万兵众,在张掖讨沈氐羌,斩杀一千八百人,俘虏一千余人。烧当羌、听说在马贤大军已经返回金城,与烧何部进攻张掖,杀害官吏。121年,烧当羌的忍良等人,不满马贤对麻奴兄弟的待遇,率部落侵犯湟中、金城郡。八月,马贤率领先零羌回击,牧马场交战,汉军未能取胜。麻奴等又进攻武威。马贤招抚引诱,迫使麻奴南返湟中。122年,马贤追击麻奴至湟中,大败羌军,麻奴部下逃散。麻奴困窘,率部投降汉阳太守耿种。124年,麻奴去世,他的弟弟犀苦继位。 138年十月,烧当羌首领那离等率领三千余骑兵,入侵金城郡,被马贤击破。139年四月初八,马贤率军讨伐烧当羌,将那离斩首,斩杀和俘虏烧当羌一千二百余人。141年,马贤中伏阵亡。后来,十六国的后秦就是烧当羌的后裔。.

新!!: 汉阳和烧当羌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高尔文

爱德华·高尔文(Edward J. Galvin,),圣高隆庞外方传教会创立者,天主教汉阳教区主教。 1882年11月23日,高尔文出生于爱尔兰科克市。1909年6月20日,26岁的高尔文在完成学业后晋升神父。1910年借调到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教区,在那里萌生前往中国传教的愿望。1912年,他来到中国浙江省,学习中文后正式传教。1916年,他回到爱尔兰,创立“美努特中国传教会”(The Maynooth Mission to China),因为以六世纪前赴欧陆的爱尔兰传教士圣高隆庞(St.Columban)为其主保圣人和典范,后来定名为圣高隆庞外方传教会,1918年得到教廷批准。1920年4月,他率领圣高隆庞外方传教会首批15名传教士,前往中国湖北省汉阳传教。1924年11月1日,担任新成立的汉阳监牧区宗座监牧。1927年7月14日,汉阳监牧区升为汉阳宗座代牧区,他也升为宗座代牧。1927年11月6日祝圣为主教。1936年在显正街建成汉阳圣高隆庞主教座堂。此外还开办洛勃脱会修女院、文德书院、文德女中、文德小学、高隆庞医院(今武汉市第五医院)、绣花堂、习技厂等。1946年4月11日,中国天主教实行圣统制,汉阳代牧区升为汉阳教区,于是高尔文也成为汉阳教区正权主教。1952年9月,在他来华32年后,因“对抗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而被共产党政府驱逐出中国。1956年2月23日在爱尔兰逝世,享年73岁。.

新!!: 汉阳和爱德华·高尔文 · 查看更多 »

環球嘉年華

球嘉年華(英語:World Carnival)是一家在中國及亞洲各地舉辦巡迴式遊樂場的香港公司,前身是英國繽紛嘉年華(英語:UK FunFair),由英國商人威廉·史蒂芬及漢斯·儸德斯2001年在香港創立。史蒂芬的家族曾在歐洲經營遊樂場,於1996年起向海外(特別是亞洲地區)發展,史蒂芬與儸德斯於2001年在香港註冊公司及「環球嘉年華」商標,當時的具體目標就是在中國經營歐洲“嘉年華”式的遊樂場。 環球嘉年華公司自稱其遊樂場巡遊全球各地,但實際上公司業務幾乎完全局限於中國,近年也有邁出中國在東亞、東南亞等地舉辦活動。.

新!!: 汉阳和環球嘉年華 · 查看更多 »

田桐

桐(),字梓琴,号恨海,晚号玄玄居士、江介散人,湖北蕲春漕河镇田家河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新!!: 汉阳和田桐 · 查看更多 »

田文烈

文烈()字焕亭、焕廷、焕霆,晩号拙安老人。湖北汉阳新农镇人,清末民初軍事將領、政治家,袁世凱的心腹。曾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

新!!: 汉阳和田文烈 · 查看更多 »

熊伯龍

伯龍(),字次侯,號鍾陵,湖廣漢陽人。清初翰林。 熊伯龍於順治六年(1649年)中式己丑科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授編修。官至侍讀學士。著有《榖詒堂詩集》。另有《无何集》,體現了無神論思想。.

新!!: 汉阳和熊伯龍 · 查看更多 »

花径

花径是位于中国江西省庐山山顶的一个公园,在牯岭正街以西约2公里处,大林路沿线。 元和十二年(817年)暮春时节,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内,登庐山访大林寺僧人,有感于山下桃花已落,而山上的桃花始盛开,赋诗《大林寺桃花》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此后,大林寺附近被称为“白司马花径”。后因大林寺代有兴废,白司马花径逐渐湮没不闻。 1930年,隐居庐山的汉阳人李凤高(拙翁)偶然在此处发现地面一块巨石上有“花径”二字,经考证认为此二字大约为明末清初人书,而此地为白司马花径遗迹无疑。随后在石上筑一小圆亭(花径亭)以保护巨石,在旁边建一方亭(景白亭),并请陈三立撰写《花径景白亭记》,又在周围广植桃树,并竖立一石牌坊,在横额上书“花径”二字,两侧书“花开山寺,咏留诗人”一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地被辟为花径公园。1961年又在花径东侧建成庐山上第二座人工湖——如琴湖,面积170亩。湖心有岛,以曲桥连接陆地。1988年又仿建“白居易草堂”,内设白居易展览室。花径公园拥有湖山胜景,是庐山上一处重要景点。.

新!!: 汉阳和花径 · 查看更多 »

鍾子期

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一說是楚樂尹鍾建之後。在楚國境內當樵夫。一日晉臣伯牙在汉江彈琴,鍾子期聽到聲音說:“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結為金蘭,相約翌年中秋節再見。屆時,伯牙依期赴約,但鍾子期已去世。伯牙得知鍾子期死后,認為世間再無知音,一生不再鼓琴。今有鍾子期墓在武汉市蔡甸区新农镇马鞍山南凤凰嘴上。.

新!!: 汉阳和鍾子期 · 查看更多 »

萧安国

萧安国()湖北汉阳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郭剑林, 焦靜宜,北洋军阀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48页.

新!!: 汉阳和萧安国 · 查看更多 »

萧楚女

萧楚女(),原名树烈,学名楚汝,字秋,笔名楚女、初遇、抽玉、匪石、丑侣等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汉阳。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

新!!: 汉阳和萧楚女 · 查看更多 »

青幫

青幫原稱「清幫」,是中國古老的的秘密结社,清雍正四年(1726年)翁岩、錢堅及潘清所創,三人崇信羅教,遠奉明朝山東羅清教創始人羅清為始祖,一說清幫之「清」即為紀念羅清之意,後因避諱,漸改為「青幫」,或說避免朝廷注意,改為「安清幫」。徒眾昔多以運糧的漕運為業,故稱「漕幫」、「糧船幫」。大江南北入幫者頗眾。青幫是清初以来流行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民間秘密結社之一,俗說「瓶中太滿水須走,青葉紅花白蓮藕」,即是意指「反對滿清的幫會,有青幫、洪門、白蓮教三大主力」。.

新!!: 汉阳和青幫 · 查看更多 »

青麟

青麟(),字墨卿,图们氏,满洲正白旗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中允擢侍讲。五迁至内阁学士。督江苏學政有官譽。咸丰二年,擢户部侍郎。督催丰北塞决工程。三年出督湖北学政(相當于省教育廳長),调礼部侍郎。.

新!!: 汉阳和青麟 · 查看更多 »

袁希祖

袁希祖(),字荀陔,湖北汉阳人,原籍浙江上虞。清朝政治人物。.

新!!: 汉阳和袁希祖 · 查看更多 »

馬賢

賢(?- 141年),馬援侄孫,東漢將領、官員。馬賢初任騎都尉,後歷任護羌校尉、弘農太守、征西將軍。馬賢在擔任護羌校尉期間,多次擊敗羌人各部落,為隴右、涼州地區安定巨大貢獻。.

新!!: 汉阳和馬賢 · 查看更多 »

馮國璋

馮國璋(),字华甫,直隶省河间府河间县(今河北省河间县)人,直系领袖,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理大總統。田子渝, 刘德军,中国近代军阀史词典,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第165页.

新!!: 汉阳和馮國璋 · 查看更多 »

訓練都監

訓練都監,是李氏朝鮮負責首都漢陽防衛的軍營。.

新!!: 汉阳和訓練都監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歷史

有所記載的历史可遠溯至荷屬時期前的明朝,而高雄原名包括有打狗與打鼓等,在明代與清代兩朝文獻中上述二種用法都曾被採用;至於「高雄」一詞,則是在日治時期所命名。 14世紀以前,打狗嶼本為臺灣原住民族平埔族西拉雅(Siraya)族的分支馬卡道(Makatau)族的居住地。15世紀左右,此地的馬卡道族為抵禦來犯的海盜,以遍植刺竹的方式作為防禦工事,,並將地名取為「竹林」(Ta-kao),由於發音似漢人語言中的「打狗」(Ta-kau),故被漢化譯稱「打狗」或「打鼓」。荷蘭東印度公司則稱此地為Tankoya,稱打狗港為Tancoia;此外日本古代稱呼台灣為「高砂」,也與高雄的古稱「打狗」有關。台灣日治時期後,因「打狗」(Ta-kau)音近京都附近的的日文發音,且台灣總督府官方覺得其原名不雅,故改名「高雄」。 據目前考古調查,打狗地區有人類活動的紀錄可追溯到在約7000年前。而正式明文記載的文獻則是出現在1603年(明神宗萬曆卅一年),當時明朝將軍沈有容,率水師到澎湖台灣追剿倭寇,隨軍福建人陳第著《東番記》,稱高雄為「打狗嶼」。.

新!!: 汉阳和高雄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谷正伦

谷正伦(),字纪常,贵州安顺人。中華民国国军軍事将领,官拜憲兵中將。被譽為「現代中國憲兵之父」,並揭示:「不說謊,不作假,守本分,盡職責。」為中華民國憲兵官兵座右銘。 兩位胞弟谷正綱、谷正鼎,皆中華民國與國民黨的黨員。 目前安葬於五指山國軍公墓,與夫人同葬。.

新!!: 汉阳和谷正伦 · 查看更多 »

趙庭蘭

趙庭蘭,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歸德府徐州(今江苏徐州)人。明朝初期政治人物。 趙庭蘭担任漢陽知县,爱护百姓并善于政事。朝廷屡次派遣征用陳友定的旧散卒,其他郡县都用民丁相应,而趙庭蘭则独称其县内无人。漢陽人提到郡守都称“恭讓”,而说到縣令的时候都称“庭蘭”。.

新!!: 汉阳和趙庭蘭 · 查看更多 »

黃玉崑

玉崑(),太平天国将领,清代广西省桂平县大湟江人。原姓王,后因避讳而改姓黄(太平天国避讳“王”)。 黄玉崑粗通文墨,曾为讼师,出入公门。后参加拜上帝会。1848年,冯云山被捕入桂平监狱,出谋行贿官府,营救冯云山出狱。后在白沙参加团营。率大湟江一带会众赴金田参加起义。他的女儿很美,献与石达开为妻,成为石达开之岳父。石达开被封为翼王,其女为王妃,黄玉崑被封为“翼贵丈”。1852年3月在永安(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封殿左一指挥,8月攻长沙时开始独领一队打仗。他屡立战功,善抚士卒,12月升任殿左一检点。攻打汉阳捷足先登,安抚百姓。1853年克南京后,6月,升为夏官正丞相,协助杨秀清办理军务,兼管刑部。1854年3月封卫国侯,4月,因燕王府牧马某甲事忤杨秀清旨,受杖革除职爵,降为伍卒。他想投水自尽,被罗苾芬所救。石达开奏请杨秀清批准,他入翼王府任文书。9月复职,封卫天侯,还是执掌天朝刑部。1855年10月随石达开自安庆西进,援救武昌。11月,在湖北崇阳县、通城县作战,进入江西。12月,和胡以晃占领临江府。1856年1月,攻占袁州府,3月参加石达开领导的攻打吉安之战。4月,石达开回到天京,命他主持江西军务,率军攻克建昌府。1857年11月,黄玉崑在吉安阵亡。.

新!!: 汉阳和黃玉崑 · 查看更多 »

黄孝宗

孝宗(),生于中国大陸湖北汉阳,祖籍福建厦门,华裔美国人。民國31年(1942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民國33年考取公費留學考試,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博士,世界级航天科学家和火箭专家,美国NASA阿波罗登月计划火箭推进系统总工程师,美国航太推进系统公司总工程师。曾1980年到1992年期间回中华民国台灣担任中山科学院代理院长等职务。被稱為「IDF之父」;中科院尊稱他「總主持人」;中科院在他領導下,研發完成IDF戰機、雄風飛彈、天弓飛彈、天劍飛彈等高科技國造武器系統1991年9月號《遠見雜誌》 第063期,。1992年出任中华民国政府與民間集資成立的台翔航太工業董事長。.

新!!: 汉阳和黄孝宗 · 查看更多 »

黄冈师范学院

冈师范学院,位於湖北省黄冈市的一所师范学院。.

新!!: 汉阳和黄冈师范学院 · 查看更多 »

黄兴

黃興(),字克強,湖南長沙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開國元勳,著名的革命家。辛亥革命时期,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並稱。1916年10月31日,黃興於上海去世。 1917年4月15日,黃興受民國元老尊以國葬於湖南长沙岳麓山。著有《黄興集》、《黃克強先生全集》、《黄興未刊電稿》及《黃克強先生書翰墨績》刊行。.

新!!: 汉阳和黄兴 · 查看更多 »

黄克诚

克诚(),原名黄时瑄,湖南永兴人,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曾任中央书记处书记(1956),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8)。 黄克诚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国民革命军唐生智部任职,参与北伐。之后参与领导湘南起义,之后陆续担任中央红军红四军第12师第35团团长、红五军、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等,随后跟随主力进行战略转移,并到达陕北,担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和红军总政治部部长。八年抗戰期间,陆续担任八路军115师第344旅、第二、四、五纵队政委,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委等职位,并参与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其历任天津市委书记、湖南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位。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因直言批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被诬陷为“彭德怀反党集团”成员而被撤职受迫害。“文革”后复出,任中纪委书记等。1986年,黄克诚在北京去世。.

新!!: 汉阳和黄克诚 · 查看更多 »

黄国

國,嬴姓諸侯國,東夷少昊的後裔,是黃夷的後代。商代黄夷已在淮水之濱建立國家,与商王的關係不是十分和諧,卜辞中有「伐于黄尹」的記載。周人滅商後,黄人歸服,得以保留。從出土的東周時期黄國及相關的青銅器看,嬴姓黄國與姒姓曾國等一直保持婚姻関係。.

新!!: 汉阳和黄国 · 查看更多 »

黄石东线

石东线,又名铁(山)黄(石)线,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至西塞山区,全长21千米。建于1894年12月,由原大冶铁路铁山至黄石东段组成,是湖北省第一条铁路。.

新!!: 汉阳和黄石东线 · 查看更多 »

黄益芸

芸(),太平天国医生。清代广西省人。本名黄益云,因避南王冯云山讳改名。 1851年1月,黄益芸参加金田起义。参加太平军黄益芸已有四十岁。在东王杨秀清麾下,能用中草药为士兵拯治危急病。1852年3月,任前一军拯危急监军(医务官),后升木正木一甲一监军。12月,至岳州升任土二总制,领中二军,进攻汉阳时,被清军击败,降为士兵。1853年3月,兵临南京,再升为金一总制,领右一军攻打旱西门。4月升为土官正将军,5月为殿右十六指挥。奉命与朱锡琨率部北伐,接应林凤祥北伐军。军到六合,营中火药爆炸,兵溃,回到天京,升秋官副丞相。九月封灭胡侯。1854年,率军支援北伐军,和许宗扬、陈仕保会合,在山东占领金乡县、巨野县、郓城县、张秋镇。4月占领临清州。清军胜保前来,太平军失利退出,逃到冠县,后来到达嘉祥县、金乡县,5月20日被当地团勇擒获杀死。.

新!!: 汉阳和黄益芸 · 查看更多 »

龚铁铮

龚铁铮()字炼百(一作炼白),别号铁汉,湖南省湘乡县城关人。中国民主革命家。.

新!!: 汉阳和龚铁铮 · 查看更多 »

龍山元子

龍山元子(용산원자,),名字不詳,是高麗國第二十七任君主忠肅王王燾的次子,生母曹國長公主金童。.

新!!: 汉阳和龍山元子 · 查看更多 »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公元1911年(農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的中國,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制的全国性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开始,至1912年清宣統帝下詔退位為止。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始自2000年前秦朝时期的帝制,開启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观念深入中国人思想,不仅结束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國內各民族間關係等有重要的影响。.

新!!: 汉阳和辛亥革命 · 查看更多 »

郭一裕

郭一裕,清朝湖北漢陽人。 雍正初年,以買官擔任知县,擔任江南清河知县。不久迁任山西知府。乾隆年間,擢拔為云南巡抚。乾隆二十二年,一裕向云贵总督恒文建議製造一金炉上贡,恒文不敢不答应。恒文派人前往民間,以贱价收购黄金,“私饱已囊,篮簋不饬。”。郭一裕乃疏劾恆文贪污,列款五罪。乾隆下令刑部尚书刘统勋與贵州巡抚定長审查,證實情節屬實。皇帝赐恒文自尽,郭一裕被发往军台,云南布政使、云南按察使一并被革职,史稱金爐案。後,准以输金赎罪,授河南按察使。.

新!!: 汉阳和郭一裕 · 查看更多 »

郭慕孙

郭慕孙(),中国化学工程学家,中国流态化学科研究的开拓者,原籍广东潮阳,生于湖北汉阳。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7年当选为瑞士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2008年被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评选为化学工程百年开创时代50位杰出化工科学家(Fifty Chemical Engineers of the“Foundation Age”)之一。曾任中国颗粒学会名誉理事长。.

新!!: 汉阳和郭慕孙 · 查看更多 »

蘇恭讓

蘇恭讓,中書省大都路薊州玉田縣(今河北玉田)人。元末明初政治人物。 蘇恭讓因“聰明正直”被举荐,后任漢陽知府,治理严明且不苛刻。凡有重赋役时,其反复向上级陈说,并多次为百姓减免赋税。.

新!!: 汉阳和蘇恭讓 · 查看更多 »

赤壁

赤壁,是一个地名,现代指1998年改名为赤壁市的原湖北省蒲圻市。而历史上,赤壁出名的原因则是发生于208年的赤壁之戰,以及大文豪苏轼以赤壁为题的著名词赋。.

新!!: 汉阳和赤壁 · 查看更多 »

關炯

炯(),字炯之,湖北汉阳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法官、政治人物、佛教居士。.

新!!: 汉阳和關炯 · 查看更多 »

董卓

董卓(),字仲穎,涼州陇西临洮(今甘肅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自任相国和太师,位極人臣,但其种种的暴行使之成为中國歷史上总体评价极其负面的人物之一。 董卓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並挾持號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而且他生性凶残,施行暴政魚肉鄉民只為滿足一己之私,引致全国其它割据军阀發動董卓讨伐战,後來聯軍發生內鬨,转而成为各军阀互相争战的情況,董卓本人则被朝内大臣联合其部下设计诛杀,死後部下李傕和郭汜兩人為了把持朝政互相火拼,皇帝与朝廷流离失所,各地州牧、刺史、太守、佔据屬地完全脱离中央控制,开启三国时代。 董卓年輕時頗具豪俠之氣,好交朋友並樂於施捨且勇猛好鬥,許多豪俠勇將都樂於與他交往並聽其號令,入主京師後禁不住名利權勢的誘惑,失去往日豪氣而墮落為世人恨之入骨的暴虐虎狼。.

新!!: 汉阳和董卓 · 查看更多 »

董光清

董光清(1917年4月1日-2007年5月12日),原名润清,圣名伯尔纳定(拉丁文:Bernardinus;意大利文:Bernardino,译为伯尔纳迪诺),方济各会修士,中国天主教第一位自选自圣的主教。.

新!!: 汉阳和董光清 · 查看更多 »

葛敬恩

葛敬恩(),字湛侯,浙江嘉兴人。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新!!: 汉阳和葛敬恩 · 查看更多 »

钟家村站 (武汉地铁)

钟家村站是武汉轨道交通4号线和6号线的换乘车站,位于武汉市汉阳区。.

新!!: 汉阳和钟家村站 (武汉地铁) · 查看更多 »

蒋抑卮

蒋抑卮()号鸿林,谱名玉林,字一枝,以字行,浙江杭州人。中国银行家、藏书家。.

新!!: 汉阳和蒋抑卮 · 查看更多 »

蔡漢卿

蔡漢卿(),又名蔡希圣,湖北沔阳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武昌起义时,蔡汉卿向清朝湖广总督衙门打响了第一炮,故人称“蔡一炮”。是中华民国著名歌星蔡琴的祖父。.

新!!: 汉阳和蔡漢卿 · 查看更多 »

鄭蘭貞

鄭蘭貞(諺文:정난정,朝鮮漢字:鄭蘭貞,)是朝鮮王朝時期人物,本貫草溪鄭氏,清溪君鄭允謙的庶女,母親為營婢出身。她曾當過妓生,後為文定王后弟弟尹元衡之妾。1551年,尹元衡正妻金氏因為尹任關係被波及(有傳是被鄭蘭貞毒死),鄭蘭貞被文定王后破例扶正為正室(朝鮮王朝時期妾的身分是非常低微的,也規定妾不能被扶為正室),被封為正一品貞敬夫人。 她在文定王后攝政的八年間,言唆文定王后發起士禍,誣告中宗之子鳳城君(熙嬪洪氏所出)要奪嫡,使得一些大臣被流放被殺害。 鄭蘭貞與奉恩寺的僧侶普雨關係密切,並引入宮中,使得文定王后大興佛教,鄭蘭貞還利用其政治勢力,大擴對商業之影響力。之後金氏之母親姜氏上告鄭蘭貞毒殺尹元衡之正妻,但是有文定王后當靠山,所以不了了之。 起初鄭淑之子鄭宗榮與鄭蘭貞不合,因此尹元衡欲陷害他,不過在鄭蘭貞生母的阻止下,讓鄭宗榮逃過一劫。 文定王后死後,尹元衡失勢,鄭蘭貞服毒自盡,尹元衡本人亦飲恨而終。 與燕山君時淑容張綠水、肅宗時張禧嬪,或一說光海君時尚宮金介屎,合稱朝鮮三大妖女。.

新!!: 汉阳和鄭蘭貞 · 查看更多 »

鄂州之战

鄂州之战,南宋宝祐六年至开庆元年(元宪宗八年至九年,1258年—1259年)十月,蒙古帝国忽必烈率蒙古东路军攻鄂州(今武汉武昌)的作战。 1258年二月,元宪宗蒙哥决定率军攻南宋四川,命宗王塔察儿率东路军攻荆山(今安徽省怀远西南淮河北岸)。十一月,塔察儿攻宋无功,蒙哥改命忽必烈率东路军攻鄂州,等待蒙哥大军一到,直趋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十一月,忽必烈自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启程。1259年七月,军至汝南,从被俘宋兵口中得知蒙哥死于的钓鱼城,认为是谣言,于是采取招降和进攻两套方案,继续前进。八月十五日,忽必烈率主力渡过淮河。八月二十日,攻破大胜关(今河南罗山南),宋兵逃跑。万户张柔率军攻打虎头关(今湖北省麻城东北),在沙窝(今河南商城西南)与宋军作战,其子张弘彦将宋军击败,击破守关宋兵。八月廿一日,忽必烈至黄陂。八月三十日,率军抵达长江北岸。南宋将领袁玠担任沿江制置副使,横征暴敛,被百姓所恨。蒙古军至,渔人献渔舟给蒙古军,充当向导。 九月初一,从攻四川的宗王末哥遣使将蒙哥死讯告诉忽必烈,劝他北归争汗位,忽必烈为立战功,还是率师渡江。九月初三,忽必烈登香炉山(今阳逻堡北),见长江北有武湖,湖东江岸筑阳逻堡,南岸是浒黄川。宋军用大船扼住长江渡船,拥兵十万,船二千,在于江中布阵,水陆阵容严整。忽必烈派军夺大舟二艘,连夜准备船只,想要夺阳逻堡,渡江。九月初四早晨,风雨昏暗,诸将以为不可渡江。忽必烈不听,于是,遂令分兵三路并进。董文炳率敢死士数百人冲在前面,乘朦胧击鼓急进,直达南岸,蒙古军竟相争渡,宋军迎战,三战都战败。张荣实率军乘轻舟在北岸作战,获得宋朝大船二十艘,俘虏二百人,斩杀宋将吕文信。水军万户解谢诚部将朱国宝,率精兵与宋军于中流作战,一共十七战,夺下宋船千余艘。宋军三道全部失败,阳逻堡也失败,蒙古军渡过长江。九月初九,忽必烈以主力围攻鄂州,同时派郑鼎率军袭江西,另派兵到湖南接应兀良合台。宋朝听说鄂州被围,兀良合台由广西入湖南。宋理宗大为震惊,命各制司进兵赴援,命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督诸军援救鄂州。九月十一日,忽必烈登城东北压云亭,观察城中军情,见城中出兵,派兵迎战,俘虏宋军二人。后带着宋朝降人到城下劝降,宋朝守将张胜杀死降人,派兵出击,宋军又败。张胜于是采取缓兵之计,诈降蒙古,诱劝蒙古军东撤,焚毁城池周边民居。宋将高达率军援救,蒙古军百户长巩彦晖中伏被俘杀。九月十七日,张柔率军会忽必烈攻打鄂州。派军攻打岳州(今湖南岳阳),南宋四川制置副使吕文德从重庆来援救,阻击未胜,吕文德趁夜率军入城。 十月,贾似道自汉阳(今武汉)入城督师。蒙古军久攻不克,张柔于是命部将何伯祥造鹅车,掘洞入城,宋军在城内树栅为夹城,蒙古军募勇士由勇将张禧率领自城东南角进攻,守将高达力战,张禧身负伤而退,张柔再选士兵登城,破城东南隅,高达奋力抗击,组织人力修城,随破随修,使蒙古军不得入。十一月,蒙古军强攻鄂州城,张胜战死,城中死伤至一万三千人,贾似道移师黄州(今湖北黄冈),密派宋京去蒙古军中乞和,被蒙古拒绝。十一月十七日,忽必烈驻牛头山,得到其妻察必密信,于是想要撤军,但是声称要直捣临安、移师青山矶。闰十一月初二,忽必烈派张文谦告知诸将六天后撤离鄂州。贾似道得知蒙哥死讯,再遣宋京以划江为界,一年奉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条件,向蒙古军乞和。忽必烈将乞和之事搁置起来。留下张杰、阎旺接应兀良合台,自己率大军北归。忽必烈安抚招降与军事进攻相结合,进展顺利,为之后灭宋积累了经验。宋朝守城将士奋勇抗击,取得守城胜利,但贾似道坐失抗蒙良机,反而割地乞和。.

新!!: 汉阳和鄂州之战 · 查看更多 »

自立軍起義

自立軍起義是在1900年八國聯軍時期,由唐才常所發起之起事,又稱唐才常起義,目標是推翻慈禧,建立光緒君主立憲政府,普選國會議員;結果事敗。此事件激發了維新黨人同情革命,是革命歷史轉捩點之一。 1900年,华北發生义和拳之乱,八国联军6月进攻北京,东南互保形成。谭嗣同的生前挚友、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门生、唐才常在1900年初,於東亞同文會的支持下秘密組織了「正氣會」,對外則託名「東文譯社」,1900年3月改名自立會,因他的激進派立場遂能同時號召維新派、清軍士兵、革命黨、以及興漢會裡的各會黨人員。 這支力量中軍人方面由秦力山、吳祿貞等人領導,會黨方面則由身為哥老會龍頭的畢永年來聯繫,康有為與梁啟超負責向海外華僑募集餉糈,用以接濟義師。1900年7月26日,在上海愚園召開了中國議會,投票選出容閎為議長,嚴復為副議長,唐才常、汪康年、鄭觀應等十人為幹事,決定以自立會為基礎成立自立軍,訂在漢口、漢陽、安徽、江西、湖南等地同時起事,北上營救光緒皇帝,建立滿人天子,漢族執政的君主立憲國家。 唐才常事前获得孙文兴中会的支援,收攬了孫文的部份人手如畢永年、林圭、秦力山、吳祿貞、與「哥老會」等,最後卻没有得到康有为原先許諾的金錢資助。由于张之洞向清廷输诚,英国又放弃了支持起义从而促成张之洞独立的阴谋,致使事败,唐才常等12位起义领袖在汉口被捕,在武昌紫阳湖畔被斩首。自立軍起義還未全面展開,便被張之洞徹底消滅,更使得興中會來不及在廣東發難響應。隨後孫文等人於惠州起義,亦失敗。.

新!!: 汉阳和自立軍起義 · 查看更多 »

金命元

金命元(),朝鲜王朝宣祖时期的将领、高级官员,出身自庆州金氏的两班(父亲金民筠)。1561年中舉,1589年揭发鄭汝立謀叛。由于他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死守汉阳,死后被追封为忠翼公。 Category:慶州金氏 Category:朝鮮王朝軍事人物 Category:朝鮮王朝政治人物 Category:諡忠翼.

新!!: 汉阳和金命元 · 查看更多 »

金時習

金時習(),為朝鲜半岛朝鮮王朝时期的詩人、小說家。本贯江原道江陵,字悅卿,號梅月堂、東峰、清寒子、碧山,法號雪岑,諡號清簡。生六臣之一。.

新!!: 汉阳和金時習 · 查看更多 »

釋白雲

釋白雲禪師(),俗姓歐陽,字夢殊,籍貫北京,臺灣著名禪師,傳承臨濟宗,為天岳第9代弟子,臨濟嫡傳第40代。在臺灣創立臨濟宗千佛山派。.

新!!: 汉阳和釋白雲 · 查看更多 »

釋清嚴

法師(1924-1970),俗姓葉,名興華,湖北隨邑南鄉楊家村人),為台灣第二位以全身舍利保存下來的肉身菩薩。一生示現平凡,專注在修行與行持如法僧事,不尚莊嚴佛寺。清嚴法師的身教與言教「不愁無廟,只愁無道」,已於佛教界樹立良好的典範。對於將莊嚴佛寺當首務,忘失修行才是佛教本務者有很好的提醒效果。1970年於他一手創辦的裡,於念佛中圓寂。.

新!!: 汉阳和釋清嚴 · 查看更多 »

雙城

雙城一般指由兩個相鄰城市組成的都市。與一般相鄰城市的主要分別,在於市區相連合一,且共享許多資源,例如:機場、鐵路、港口等。與衛星城市的概念不同,雙城需互相依賴,而衛星城市則為單向依賴中心城市。.

新!!: 汉阳和雙城 · 查看更多 »

陪都

陪都(性質相同或相近的有「行都」、「留都」、「副都」或「別都」等)指一個國家在首都之外另外设立的都城,一般不設中央政府機構,通常不是全國的政治中心。陪都至少都是区域性的中心城市,个别陪都实际就是全国性的政治中心或实际上的首都。与此相关的陪都制度是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 行都、留都、別都、陪都等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但含義略有差別。如通常是首都遷徙後原來的首都作為留都,具有臨時性質的實際首都稱為行都。比如,南宋紹興八年定臨安為行都,建康改為留都。明朝遷都北京後南京作為留京(又稱留都)。1932年淞滬抗戰後曾以洛陽為行都,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以西京(即西安)為陪都,同年還都南京。1937年11月因中日全面開戰,日軍快要進犯南京而將中央政府遷移到重慶,之後重慶市成為中華民國陪都直到二戰結束還都南京為止。 东亚汉字文化圈的“陪都”、“留都”、“副都”制度相对现代地缘政治分析来说有些是临时首都。.

新!!: 汉阳和陪都 · 查看更多 »

陶然亭公园

陶然亭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太平街19号,因园中的陶然亭而得名。.

新!!: 汉阳和陶然亭公园 · 查看更多 »

陸軍後勤訓練中心

軍後勤訓練中心,簡稱後訓中心,是一所隸屬於中華民國陸軍後勤指揮部所屬的軍事訓練學校,無學位或文憑頒授,前身為陸軍後勤學校(簡稱後校)。訓練中心本部位於台灣桃園市平鎮區,另有位於新北市鶯歌區、桃園市八德區的「補運分部」及位於台北市信義區的「技訓分部」。主要培訓中華民國國軍補給、保修、運輸、彈藥、主財、人事行政、後勤管理及軍備管理等技勤專長作業官、士、兵;負責補給、保修、運輸、彈藥等勤務支援部隊訓練標準、程序、方法與操作等之創新、精進、測考,以促進部隊訓練之制式化及補給、保修、運輸、彈藥等勤務支援部隊編裝、準則、技令、書刊、戰技、戰法及軍品之研究發展,期使各單位在「有計畫、有準備、有步驟、有標準」貫徹執行教育任務,提昇技勤基層官士兵素質,使學員生於完訓後能了解未來所擔任職務之「任務」、「角色」、「定位」與「功能」,以達「為戰而訓、為用而訓、戰訓合一」之要求,提昇部隊整體戰力。 目前,中華民國國防部將技訓分部規劃為「國軍技術職類訓練中心」,且亦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合格職訓機構及勞工安全相關訓練機構,並屬於國軍生產工廠生產人力之培訓單位,為國軍軍事院校中唯一可辦理乙級(含)以上專業職類證照之訓練單位,致力推動國軍技職訓練與輔導技能檢定任務。依據「為用而訓,訓、檢、用合一」政策,結合現階段任務,貫徹專業技能訓練、推行技能檢定證照制度、執行軍(士)官正規班教育及落實後勤專長訓練。.

新!!: 汉阳和陸軍後勤訓練中心 · 查看更多 »

陈祖涛

陳祖濤(),汽車工程師,中國汽車工業奠基人之一。被譽為「一汽第一人」。 陳祖濤是中共元老陳昌浩次子,生於湖北漢陽,乳名洋生。11歲到蘇聯,1945年5月考入蘇聯鮑曼工學院機床與工具專業。與毛岸英熟識,和李鵬是留蘇同學,並受到蔡暢的關照。 1951年,陳祖濤畢業回國,任發動機車間任技術副主任,1953年再赴蘇聯擔任第一汽車製造廠駐蘇代表。回國後,於1955年擔任一汽生產準備處副處長、工藝處副處長、處長;後任「長春汽車工廠設計處」處長兼總工程師。先後與江澤民,李嵐清共事,但在一汽資歷遠超過江,李。1960年代初期,參與設計和建設「紅旗」轎車、軍用越野車兩個生產基地。1962年至1965年間,參加川汽、北汽、南汽、濟汽、沈汽、北內、長拖等大型專案的規劃設計等工作。1964年,參加二汽建設,擔任二汽總工程師、技術副廠長。 1967年,遭到關押、審查。1970年8月,審訊者逼迫陳祖濤承認在蘇聯時的中國學生同鄉會是「特務組織」,責令交待特務活動。因拒不認罪,遭到連續十多天的拷打。 1972年至1980年,陳祖濤重新在二汽主持技術工作,任第一任總工程師、技術副廠長,當時王兆國為其下屬。1980年,陳祖濤奉調北京。1981年起參加籌建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歷任總工程師、副總經理、總經理。1982年,擔任中國汽車聯合會理事長,主持全國汽車工業發展工作。1988年起,擔任國家科委專職委員,參與國家經濟開發區的設立工作,關注汽車行業進展。 陳祖濤曾任第八屆、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著有自傳《我的汽車生涯》,2005年出版。.

新!!: 汉阳和陈祖涛 · 查看更多 »

陈昌浩

昌浩(),湖北汉阳人,莫斯科中山大学时期追随米夫-王明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盛岳(盛忠亮):《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国革命》,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余笃三:《在“国际列宁学校培训班学生审查委员会1930年4月5日对余笃三清洗会议”上的回答和反驳》,余笃三档案,原苏中央档案馆,1930年。孙耀文:《风雨五载:莫斯科中山大学始末》,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陈修良:《莫斯科中山大学里的斗争》,载《革命回忆录》增刊1,第44-67页。曹仲彬、戴茂林:《莫斯科中山大学与王明》,中共党史出版社1988年版。江泽民(克明)《回忆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时期》,载《革命史资料》第17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及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主要人物之一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曾用名苍木。.

新!!: 汉阳和陈昌浩 · 查看更多 »

柳大任

柳大任(),原名扬谷,字聘农,也作病农,湖南长沙粱梨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他是华兴会的骨干之一。.

新!!: 汉阳和柳大任 · 查看更多 »

捕盜廳

捕盗廳長官・捕盗大将 捕盜廳(포도청)是李氏朝鲜成宗至中宗时代成立在漢陽與京畿道負責日常地方治安部門,韓國警察前身,簡稱捕廳。首長稱捕盜大將。 最早出现捕廳在1540年,但之前已有捕盜大將。1471年設捕盜獎職務、1481年設立「捕盜事目」法律。捕廳分左右,各置一從二品大將,部將三四人,從六品從事官數人。1894年撤銷,改設警務廳。 該機構不只捕盗,還管理百姓與奴婢。.

新!!: 汉阳和捕盜廳 · 查看更多 »

李亚东 (日知会)

李亚东(),名斌,字亚东,以字行,笔名上逸。河南信阳人。中国民主革命家。.

新!!: 汉阳和李亚东 (日知会) · 查看更多 »

李信 (武狀元)

李信(),直隶晋州(今河北晋州市)人。清朝将领,武状元及第。 李信天生聪颖,勇猛绝伦,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一甲第一名武进士,授头等侍卫。咸丰二年(1852年),出任湖北汉阳府游击。不久,太平军包围汉阳。李信率军固守,相持旬日,苦战不敌,城破身死。朝廷按例抚恤。.

新!!: 汉阳和李信 (武狀元) · 查看更多 »

李纯 (民国)

李纯(),字秀山,直隶天津河北水梯子人,直系将领,南开大学创办人之一。和王占元、陳光遠合称「長江三督」。.

新!!: 汉阳和李纯 (民国) · 查看更多 »

李适之亂

李适之亂發生於1624年(仁祖2年),叛變的將軍李适由於不滿在在仁祖反正事件中論功行賞的賞賜,所以發起事變,推舉仁祖大王的叔叔興安君李瑅為新王。叛變事件令漢陽陷落,但只維持了三天。之後,李适兵敗於昭川,並向安士誠投降;興安君在被送返漢陽的途中,被沈器遠殺死。.

新!!: 汉阳和李适之亂 · 查看更多 »

李朝實錄

《李朝实录》,又稱《朝鮮王朝實錄》或《朝鮮封建王朝實錄》,是李氏朝鲜《太祖大王实录》到《哲宗大王实录》的一个统编,是李氏朝鲜(又称“朝鮮王朝”)472年的历代实录。是第151號韓國國寶。1990年代開始,韓國基金會將其翻譯成現代韓文並進行數位化。1997年10月,《李朝实录》登錄為世界紀錄遺產。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在1993年完成《朝鮮王朝實錄》翻譯成韓文,2006年提供原文(漢文)和韓文本的網路閱覽服務,並預計在2033年完成英譯本。.

新!!: 汉阳和李朝實錄 · 查看更多 »

李昌祚

李昌祚,字文孙,湖广汉阳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順治九年(1652年)壬辰科進士,历官大理寺卿,有《真山人集》。.

新!!: 汉阳和李昌祚 · 查看更多 »

杨光洪

杨光洪(),湖北汉阳人,汉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黑龙江地区代表。 毕业于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加入中共,担任黑龙江省纪委书记。2008年起担任全国人大代表。.

新!!: 汉阳和杨光洪 · 查看更多 »

权韠

权韠(),字汝章,号石州,朝鲜王朝诗人。权韠虽出生于官宦家庭,但他的父亲为官清廉,家境并不富裕。他自幼就亲近平民百姓,关心民生疾苦。权韠留有文集《石洲集》。现存他的汉文诗有800余首。他的挚友溪谷张维在《石洲集》序文中称“石洲之诗,谈者谓百年来所未有,此只以诗论也。”.

新!!: 汉阳和权韠 · 查看更多 »

梁竦

梁竦(),字叔敬,梁統次子,東漢文學家、易学家、思想家。兄长梁松是光武帝刘秀的女婿。.

新!!: 汉阳和梁竦 · 查看更多 »

梁长海

梁长海(),男,中国广东新会会城镇永安村兴基里人,曾侨居越南。中国商人、银行家,曾赞助中国民主革命。.

新!!: 汉阳和梁长海 · 查看更多 »

梁敦彥

梁敦彥(),字朝璋,別字崧生,生於清咸豐八年戊午十月初二日(1858年11月7日),故於民國甲子年四月初九日(1924年5月12日),廣東順德勒流龍眼鄉人,晚清外交官,乃清政府保送赴美留學的首批留美幼童之一。.

新!!: 汉阳和梁敦彥 · 查看更多 »

楊宗仁

楊宗仁(),字天爵,漢軍正白旗人。監生出身,清朝政治人物,官至湖廣總督。.

新!!: 汉阳和楊宗仁 · 查看更多 »

楚文化

楚文化是西周时期在楚国形成的,以长江中游流域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楚国先民吸收了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因素,并以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现今的湖北为楚文化发源地和湖南北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湖南大部和江西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发展地区;江苏、浙江和安徽北部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另外廣西、贵州、云南、廣東等地的部分地区和韩国也受到了楚文化影响。与楚文化相对应的有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包括楚文化在內共同组成了後世中国文化的主体——汉文化。.

新!!: 汉阳和楚文化 · 查看更多 »

樊丙南

樊丙南,清朝官員。山西曲沃縣人。同進士出身。 樊丙南原名雁飛,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式甲辰恩科舉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丁未科張之萬榜三甲進士,與名臣徐樹銘、李鴻章、沈葆楨等同年。厯署湖北漢川、漢陽、穀城知縣。.

新!!: 汉阳和樊丙南 · 查看更多 »

武汉大学校史

武汉大学历史,办学源头可以追溯到清末1893年建立的自强学堂,也有观点认为,武汉大学近代前身可以追溯到清末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葛寅亮创办的江汉书院。 1913年为六大国立高师之一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4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于1928年正式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更名为武汉大学,2000年8月2日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新!!: 汉阳和武汉大学校史 · 查看更多 »

武汉市

武汉市(普通话拼音:Wǔhàn Shì;武汉话拼音:Wǔhán Sì),简称“汉”,别称“江城、东方芝加哥”,中国超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暨长江中游地区第一大城市,也是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金融、商业、物流、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武汉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中国三大“内河航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客运量最大的铁路枢纽和航空、公路枢纽之一。“黄金水道”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块区域隔江鼎立的格局,史上统称之为“武汉三镇”。 清中后期,武汉经济发达,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国际大都市,繁荣程度位居亚洲前列,被称为“东方芝加哥”。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发生在这里,中華民國诞生于此。1927年,国民政府决定将武汉三镇合并为京兆区(首都),并将其设为中国的第一个“直辖市”。同年,中華民國国民政府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迁到武汉,中國共產黨中央机关也搬到武汉,使其一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在内迁伊始将武汉定为临时陪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戰焦点城市。1949年以后,武汉转型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教研发和新兴产业发展基地。截至2011年,武汉大学生人数(本科生加研究生)已超过100万,在世界所有城市中名列第一。截至2015年,武汉高等院校高达82所,仅次于北京。近年来,武汉经济大幅增长,被认为是国内“唯一能够实现制造产业升级换代的城市”和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极少数城市之一,目前全市高新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次于深圳等极少数城市,城市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第二。武汉近年来对外来人口的吸附作用日渐增强,年轻人口净增率现仅次于深圳排名全国第二,是全国吸引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城市活力排名全球第七。 2014年起至2028年的每年9月,武汉都要举行武汉网球公开赛,是中國国内级别最高的网球赛事。2019年,武汉将举办第7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参与举办国际篮联世界杯篮球赛。 2017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武汉市全球创意城市网络项目,授予武汉“设计之都”称号,成为继深圳、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国第四个“设计之都”。同年12月,武汉荣膺“2017年度城市创新”奖。.

新!!: 汉阳和武汉市 · 查看更多 »

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列表

1993年,武汉市市政府首批公布了102处优秀历史建筑。截止2013年12月,武汉市已经公布了8批优秀历史建筑,总共有优秀历史建筑209处,分布在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内。其中已有6处被拆毁,54处升级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4月,《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武汉市人民政府令138号)颁布实施,对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的确认、安全、使用、修缮等方面以政府令的形式做出明确规定。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负责对该市优秀历史建筑的安全、使用、修缮的日常监督管理。2014年8月,武汉市房管局推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图则,颁发给20多处建筑的相关产权人、使用人代表,使得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更加规范。武汉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定做了首批保护图则。.

新!!: 汉阳和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列表 · 查看更多 »

武汉市第二中学

武汉市第二中学(英文译名:Wuhan No.2 Middle School),简称武汉二中、二中,是中国湖北省的著名省级重点中学、省级示范学校。武汉二中坐落于武汉市汉口中山大道北端,前身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汉口市立第二中学。 二中是武汉三所经北京大学认定的中国最顶级中学之一。.

新!!: 汉阳和武汉市第二中学 · 查看更多 »

武汉会战

武漢會戰(中國:武漢保衛戰;日本:武漢攻略戰),是中國抗日戰爭中一場橫跨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等广阔地域大規模戰役,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蔣中正領導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以湖北武汉地区为中心,抗擊由华中方面军总司令畑俊六指揮的大日本帝國陸軍。該戰役共進行了四個半月,是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中時間最長、規模最龐大和最出名的戰役。帕維爾·費奧多羅維奇·日加列夫、率領苏联航空志愿队支援中國。 武汉会战包括有:马当战役、九江战役、黄梅战役、广济战役、田家镇战役、瑞昌战役、马头镇战役、星子战役、万家岭战役、富金山战役、信阳战役。.

新!!: 汉阳和武汉会战 · 查看更多 »

武汉地铁

武汉地铁,又称武汉轨道交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武汉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其第一条线路——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于2004年7月28日开通运营,这使得武汉成为中国大陆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后第五座开通地铁的城市,长春、大连之后第七座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城市。 武汉轨道交通现已有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6号线、8号线和阳逻线七条线路、共167座车站投入运营,运营里程234.4公里,已覆盖10个市辖区(除青山区、江夏区和汉南区),日平均客流200万以上。武汉地铁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武汉市民过江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截至2018年4月,武汉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270万乘次,最高日客运量达351.42万乘次,稳居全国第六,客流强度1.5-1.8万人次每公里,占全市公交客运量38%。2015年,武汉轨道交通共运送乘客5.7亿人次,日均客流155.6万人次,承载了全市23.5%的公共交通客运量。.

新!!: 汉阳和武汉地铁 · 查看更多 »

武汉内环线

图中橘黄色的环状线路为武汉内环线 武汉内环线,又称武汉一环路,是武汉市内的一条环线道路,设计全长28公里。其布置在武汉三镇滨江活动区一带,旨在为主城生活性服务功能区提供快速客运交通功能。.

新!!: 汉阳和武汉内环线 · 查看更多 »

武汉轨道交通3号线

武汉轨道交通3号线(又称武汉地铁3号线,英语:Wuhan Metro Line 3)是中国武汉市一条运营中的轨道交通线路。本线行驶市区西南至东北方向,一期工程连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阳大道站和东西湖区宏图大道站。轨道交通3号线是中国首条穿越汉江的地铁线路,连接汉口与汉阳两岸,沿途经过汉阳的汉阳区、蔡甸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汉口的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东西湖区,一期工程已于2015年12月28日开通运营。.

新!!: 汉阳和武汉轨道交通3号线 · 查看更多 »

武汉轨道交通4号线

武汉轨道交通4号线(又称武汉地铁4号线,英语:Wuhan Metro Line 4)是武汉第二条穿越长江的轨道交通线路,连接汉阳与武昌两个地区,途经汉阳区、武昌区和洪山区。同时,4号线还负担武汉站和武昌站两座国铁车站的接驳任务。本线已完工线路分为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为武昌火车站至武汉火车站,已于2013年12月28日开通运营;二期工程为黄金口至武昌火车站,已在2014年12月28日开通运营;在建的蔡甸线工程由柏林至黄金口,已于2016年底开工,预计2018年底建成通车。.

新!!: 汉阳和武汉轨道交通4号线 · 查看更多 »

武汉轨道交通6号线

武汉轨道交通6号线(又称武汉地铁6号线,英语:Wuhan Metro Line 6)是武汉轨道交通的线路之一。其一期工程南起东风公司站,北至金银湖公园站,线路全长36km,设站27座,均为地下车站,并且是武汉继轨道交通3号线之后第二条穿越汉江的轨道交通线路。6号线跨越汉口与汉阳两个地区,途径武汉市的东西湖区、江汉区、江岸区、硚口区、汉阳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轨道交通6号线还是武汉首条A型车线路,采用6节编组。与已建成的1、2、3、4、8号线和在建的5、7、11号线等线路所采用的第三轨供电方式不同,6号线是目前武汉唯一采用接触网供电的地铁线路武汉晨报 2016年11月08日。一期工程已于2016年12月28日开通,并且规划中的二期工程将从金银湖公园站向西延伸至东西湖区走马岭。2015年10月17日.

新!!: 汉阳和武汉轨道交通6号线 · 查看更多 »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横卧于汉阳龜山和武昌蛇山之间的长江江面之上,是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因此又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规划始于1910年代,由1913年至1948年间曾先后四次进行长江大桥的勘测、选址和设计,但几次规划都因经济、战乱原因而搁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被列入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于1950年起正式开始进行大桥的测量和设计,1955年9月动工建造。由于采用了新的管柱钻孔法取代传统的气压法,大大加快了大桥的建造速度,使武汉长江大桥竣工日期提前2年,1957年10月正式通车。 武汉长江大桥为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双向四车道的公路桥,两侧设有人行道;下层为京广铁路复线。大桥自建成以来,一直都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新!!: 汉阳和武汉长江大桥 · 查看更多 »

武汉机场大巴

武汉机场大巴,又称为武汉机场巴士,是连接武汉天河机场与武汉市中心城区的重要交通系统。目前,武汉机场大巴共有6条线路,连接了天河机场和武汉三镇的重要地点,包括汉口火车站、武昌火车站和傅家坡客运站等。随着2016年底武孝城际铁路开通和武汉地铁2号线北延至天河机场,机场大巴客流锐减,已经成为从武汉市区前往机场的次要手段。.

新!!: 汉阳和武汉机场大巴 · 查看更多 »

武漢三鎮

武漢三鎮位於中國湖北之長江、漢江(漢水)交會處,為武昌(長江以南的市區部分)、漢陽(長江以北、漢江以南市區部分)、漢口(長江西北、漢水以北的市區部分)三城鎮的合稱,範圍即是今日的武漢市區。三城鎮同位於長江和漢水交匯處,隔江鼎立,故通稱「武漢三鎮」。.

新!!: 汉阳和武漢三鎮 · 查看更多 »

武昌区

武昌区是中國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个市辖区,人口为113.7万人(2008年末),是原武昌市的主体部分。当地人的习惯将武汉市长江以南的市区部分统称武昌,包括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三个行政区划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昌区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人大以及湖北省政协等省级国家机关驻地。.

新!!: 汉阳和武昌区 · 查看更多 »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清朝新军等力量在中國武汉武昌发生的兵变:旨在推翻清朝统治,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共進會和文學社)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再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在清廷將部分湖北新軍調往四川平定保路運動之際,留守湖北之新軍中的革命黨人遂計畫在1911年10月16日發動革命。但10月9日事跡敗露,導致革命黨人遭搜捕殺害,於是10月10日晚間黨人先發制人,齊集猛攻湖廣督署,湖廣總督出逃後督署陷落,至12日攻陷武漢三鎮,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 武昌起义的成功发动,使中國各地陸續響應革命黨人推翻清朝的訴求,最終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帝制政體,建立了中國史上第一个共和國,就是中华民国,是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 汉阳和武昌起义 · 查看更多 »

段祺瑞等要求共和电

段祺瑞等要求共和电,是1912年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将领向清廷发出的两封要求宣統退位,实行共和的电报,即第一電《北洋五十將乞共和電》與第二電《乞共和第二電》。两封电报威胁了清朝隆裕太后與擁護帝制的王公、大臣,对清廷的逊位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中华民国统一全国,为袁世凯掌权创造了有利条件。两封电报均为段祺瑞的幕僚徐树铮起草。.

新!!: 汉阳和段祺瑞等要求共和电 · 查看更多 »

江万里

江万里(),南宋江州都昌人(今江西都昌县),字子远,号古心。因居住在庐山旁边,又被门人称之为庐山公,死后谥号文忠。其一生仕途患艰,数起数落,但是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爱国志士。文天祥有集杜诗表达了景仰和哀慕之情:“星折台衡地,斯文去矣休,湖光与天远,屈注沧江流。”.

新!!: 汉阳和江万里 · 查看更多 »

江汉大学

江汉大学(Jianghan University)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所公立大學,校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三角湖畔,另在汉口和武昌分别设有校区。.

新!!: 汉阳和江汉大学 · 查看更多 »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College of Science & Arts of Jianghan University)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所民办大学,创建于2002年,现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主校区沌口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畔,另在武汉市黄陂区和黄石市大冶分别设有校区。.

新!!: 汉阳和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 查看更多 »

江汉区

江汉区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地区中部,是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之一。辖区面积33.43平方千米,为全市土地总面积0.39%,占全市建成区面积15.32%。户籍人口43.28万人,实际总人口65万人。下辖13个行政街道,再分为116个社区居委会。.

新!!: 汉阳和江汉区 · 查看更多 »

江汉桥

江汉桥又称“江汉一桥”,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是汉水上继铁路桥后的第二座桥梁,北至汉口汉正街,南接汉阳古琴台。该桥是一座钢桁架拱桥,八墩七孔,全长322.37米,双向六车道,两侧设慢车道辅桥。于1954年动工建造,1956年1月正式通车。该桥是武汉内环线上的过汉江通道,与长江大桥、二桥及其它道路共同串起了武汉内环线。.

新!!: 汉阳和江汉桥 · 查看更多 »

汉口

汉口是武汉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武昌和汉阳并称「武汉三镇」,历史上曾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口特别市存在。 在清末、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及中共建政初期,汉口经济繁荣,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城市,繁华程度位居亚洲前列。民国时期的汉口是绝无仅有地和上海共享荣耀的远东大都会,因位于长江沿岸,为交通枢纽,工商业极为发达,与位于北美洲五大湖岸的芝加哥相似,被《芝加哥论坛报》称为“东方芝加哥”。由于租界林立,对外贸易频繁,新移民不断涌入,汉口现代化程度和城建规模远远领先于中国绝大部分城市,因此汉口也被广泛称为“大汉口”。 汉口地处长江西北、汉水以北的地域,隔长江与其东南侧的武昌相望,并汉江与其南侧的汉阳相望,大致是今天的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东西湖区四个区所覆盖的范围。武汉三镇不仅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而且分别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面貌,在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虽然三镇在行政上已经合并接近60年之久,这种情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汉口得名于地处汉江注入长江之口,因古时称汉水为夏水,故当时有“夏口”之地名。.

新!!: 汉阳和汉口 · 查看更多 »

汉江 (中国)

汉江,亦称汉水,又名襄河,古称水,是長江最长的支流。汉水位处长江中游左岸,發源於中国陝西省秦岭南麓的沮水,干流自西向東流经陕南和鄂西北,于武汉汉口注入長江。长1577公里,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 汉族的族称追根溯源即来自汉水。秦惠文王置汉中郡,名字取自汉水。后刘邦受项羽封于巴、蜀、汉中,都于汉中郡南郑,因称汉王,统一天下后亦以“汉”为国号。汉朝前后400余年,经济、文化和疆域都有了大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汉人从此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通称。.

新!!: 汉阳和汉江 (中国) · 查看更多 »

沪杭铁路

沪杭铁路是中国一条从上海通往浙江杭州的铁路線。從上海經浙江省嘉興到杭州。全长202.4公里(现在实际里程、从上海站到杭州城站火车站)。北接滬寧鐵路,南接浙贛鐵路、杭牛鐵路。 從2006年12月31日18時起,沪杭铁路与浙贛鐵路、湘黔鐵路、貴昆鐵路合併為滬昆鐵路,共同构成了中国中南部地区的一条东西方向的铁路干线。是上海通往南方各省之交通幹線。.

新!!: 汉阳和沪杭铁路 · 查看更多 »

河南巡撫

河南巡撫,全称巡撫河南等處地方兼管河道提督軍務,为明朝、清朝设置的负责河南地区的巡撫職位。.

新!!: 汉阳和河南巡撫 · 查看更多 »

洋务运动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同治維新,是大清後期時,洋務派官員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基礎,在全國展開之工業運動,口號和目標先後分別是「師夷之長技以自強」和「師夷之長技以求富」。此運動自1861年至1894年,持續約34年,歷經同治光緒二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所主導推動,在專制皇權之背景下發生。 洋務自強運動是近代中國首次全國規模之西方工業運動;洋務運動引進了大量西方科技及各類西方著作文獻,培養了一批留學童生,打開了西學之門;學習近現代公司體制則帶來大批工業及化學企業,有助中國走上工業發展和現代化之路。然而最終洋務運動卻難逃失敗之命運;因為清軍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沉重打擊了清廷之信心,洋務運動黯然收場。.

新!!: 汉阳和洋务运动 · 查看更多 »

清末新政

晚清改革,又稱庚子新政、庚子後新政,是因1900年(庚子年)義和團與八國聯軍亂後,慈禧太后為反省縱容義和團與八國聯軍之亂,而展開的第三波的政治變革(之後中華民國称其為「遮羞變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這是清朝末年的一场政治体制和经济改革运动,也是中國千年專制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並攻入紫禁城,慈禧太后率光緒皇帝等百位皇親在忠臣隨扈下出宮避禍。回鑾之後,滿清政府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和約》,此舉對中國打擊甚大。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主導下,清朝政府进行第三次變革,改革比1898年的戊戌變法更廣更深,還涉及廢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舉制度。.

新!!: 汉阳和清末新政 · 查看更多 »

湖北省

湖北省,简称“鄂”(别称:“楚”、“荆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武汉市。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华中地区)、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北接河南省为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4位。截止201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5851万,户籍人口6138万。.

新!!: 汉阳和湖北省 · 查看更多 »

湖北省高等学校列表

湖北省高等学校列表,是中国大陸高等学校列表的湖北省部分。截至2017年5月31日,湖北共有36所公立本科高校、32所民辦本科高校、51所公立專科高校、10所民辦專科高校、14所成人高校、2所軍事院校。.

新!!: 汉阳和湖北省高等学校列表 · 查看更多 »

湖北省政務委員會

湖北省政務委員會為國民政府成立湖北省政府前的最高行政機關。 民國15年(1926年)9月,國民革命軍攻克漢陽、漢口後,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於9月15日成立湖北臨時政治會議,由蔣中正任主席,在蔣中正未到職時,由唐生智為代理主席,鄧演達、李宗仁等13人為委員,該組織決定湖北省一切軍事、政治、財政各要政,同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決定,設置湖北政務委員會和湖北財政委員會,負責執行與處理湖北臨時政治會議有關政務、財務方面的決議。9月23日,由國民廿命軍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兼任主任委員,陳公博、劉佐龍、王樂平等15人為委員的湖北政務委員會在漢口成立。是時,湖北臨時政治會議由於多數委員不在武漢,只是虛設,湖北政務委員會為全省最高行政機關。 1927年1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和國民政府始遷武漢後,即以湖北政務委員會為基礎籌組湖北省政府,1月10日第53次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通過「湖北省政府組織案」,由鄧演達等5人組建省政府。3月25日國民政府正式任命徐謙、孫科、鄧演達、董必武等11人為省政府委員,4月11日湖北省政府在武昌成立。.

新!!: 汉阳和湖北省政務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漢陽兵工學校

漢陽兵工專門學校(簡稱「漢陽兵工學校」)是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在漢陽創設的專門軍事學校,也是今日國防大學理工學院在1917年-1926年間的前身。.

新!!: 汉阳和漢陽兵工學校 · 查看更多 »

持松法師

持松法師(),法名密林,自號師奘沙門,其密法上師賜灌頂號人入金剛,為民國時期知名佛教僧侶。其學通顯密,著作等身,以赴日本學東密、台密法,返華復興唐密著稱,世稱顯密圓融大宗師、唐密復興初祖、賢密初祖。一說持松法師後已證果修得即身成佛,佛號「松華如來」。.

新!!: 汉阳和持松法師 · 查看更多 »

朝鮮科舉制度

朝鲜的科举制度是高麗和朝鮮王朝政府選拔官吏的制度。朝鮮科舉始于高丽时代光宗9年(958年),光宗采用了当时随商船来到高丽的五代后周出使高丽的官员双冀的建议,开始实施科举。主要是模仿唐朝的科举制度。然而到朝鲜王朝时期才正式实施。至1894年止,科舉制在韓國歷史上存在了936年,是中国域外实行科举制最长、也最为完备的科举刘海峰,中国对日、韩、越三国科举的影响,《学术月刊》,2006年12月刊李成茂:《高丽朝鲜两朝的科举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新!!: 汉阳和朝鮮科舉制度 · 查看更多 »

朝鲜历史

朝鲜历史指的是整個朝鮮半島的歷史。 根据考古所得,早在远古时期朝鲜半岛之上就已有人类居住。其旧石器时代始于公元前50万年,公元前5千年进入新石器时代,公元前10世纪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公元前4世纪进入鐵器时代。 韓國信史大約在公元前194年燕人卫满推翻古朝鲜准王建立卫满朝鲜时建立。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中国汉武帝东征朝鲜,设立四郡,統治朝鮮半島北部四百多年。但到公元4世纪以后,中原勢力漸衰,高句丽在鸭绿江流域兴起,兼并北部的各部落国家及汉四郡。在南部,百济消灭马韩54国。辰韩也由12国合并为新罗。朝鮮半島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三国时代”。 今日韓國人所稱的統一是在公元7世纪新罗统一朝--鮮半岛,朝鮮因為政治因素對此則有不同見解,不過無論如何,等到中古時代的高麗國(高麗也是韓國英文名Korea的來源)出現之後,韓民族國家的概念基本已經確立。904年,新罗僧人弓裔建立“后高句丽”。918年,后高句丽大将王建以弓裔行为不轨和滥用权力而推翻其统治,改国号为“高丽”,后更滅新羅正式統一朝鮮半島。高丽王朝是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高丽在朝鲜半岛维持近500年的历史,直到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又維持500餘年,並在世宗時並創制朝鮮文字-諺文,在此同時儒教也大力發展並取代佛教的主導地位。後來於1592年與日本爆發戰爭而鎖國,西方勢力入侵日本後,日本也內部革新而成為殖民國家,甲午一役後在列強的操縱下朝鲜高宗改革建立大韓帝國正式脫離朝貢體系。但很快的於1910年“日韩合并”就遭滅亡。 1945年2月,根据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2国共同托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鮮半島被美苏分為南北兩塊分别占領,并分别建政,北部蘇聯勢力範圍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及南部處於美國勢力範圍內的「大韓民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在苏联缺席下,当时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安理会通过联合国安理会84号决议,成立联合国军支援南韩。1953年,联合国军支援的南韩同由中国入朝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及北朝鲜最终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政權,分裂至今。.

新!!: 汉阳和朝鲜历史 · 查看更多 »

朱少连

朱少连(),字汉英,中国湖南衡阳人,中国工人运动活动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新!!: 汉阳和朱少连 · 查看更多 »

朱方旦

朱方旦(),清朝初年湖北汉阳人。号尔枚,自称二眉道人。 康熙年间秘密刻书,自称圣贤,宣讲术数和修炼。入大将军勒尔锦幕府,游历江浙。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爆发文字狱,他的罪名是诡立邪说煽惑愚民,被清廷处死。.

新!!: 汉阳和朱方旦 · 查看更多 »

朴趾源

--趾源(박지원;),字仲美,號燕石,谥号“文度公”,朝鮮王朝後期的著名文学家,朝鲜实学北学派的代表人。本貫潘南朴氏,祖父是朴弼均。他的一家在當時的朝鮮是名門世臣。曾于清朝乾隆年间出遊中国,并以此为素材著有《热河日记》,弟子有朴齊家、柳得恭、李德懋等人。 --趾源一生著述甚丰,但他的著作受禁,许多佚失不传,除《热河日记》外,还有书函、墓志铭、诗等,一并收入《燕岩集》。.

新!!: 汉阳和朴趾源 · 查看更多 »

朴树村

朴树村地名,武汉市蔡甸区永安街朴树村。 永安街 交通状况: 从汉阳火车站的客运站乘坐汉阳到永安的小巴;在王家湾乘205路到奓山下车后坐到永安的小巴;2008年205路公交将开通永安站,届时交通非常便利,夹于318国道和汉宜高速公路之间;背靠秀丽的九真山 “国家森林公园”;休闲生态旅游区“大好河山”位于。 Category:蔡甸区.

新!!: 汉阳和朴树村 · 查看更多 »

月湖桥 (武汉)

月湖桥又称“江汉四桥”,是武汉市第三座建成的跨汉水公路桥梁。它连接汉口硚口路,及汉阳江城大道,是一座独塔斜拉桥,全长1570m,设双向四车道及人行道。该桥于1998年5月1日正式通车,位于武汉内环线和二环线之间。.

新!!: 汉阳和月湖桥 (武汉) · 查看更多 »

春聯

春聯也作福貼,--,閩南語稱春仔,是一種在新春和立春時使用的傳統裝飾物,把賀年的吉利字詞用漂亮的書法,寫在紙上而成,一般是貼在牆、門之上,在華人社會、朝鮮半島和越南,每逢過年人們都會貼春聯,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其中寫成對聯的又叫春聯,但有些地區「春聯」也是各種春聯的統稱 ,而有些地區又把條狀、不成對的春聯稱為春條。日本把新年貼的稱為正月札,立春聯的稱為立春札或立春大吉札。朝鮮則有立春榜(입춘방)、立春書(입춘서)、立春貼(입춘첩)等名稱,簡稱春榜、春貼、春帖等。 傳統春聯是由人手以毛筆書寫,但現在亦有機器印製的春聯。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春聯多有橫批。.

新!!: 汉阳和春聯 · 查看更多 »

易乃谦

易乃谦(),字举轩,湖北汉阳人。清朝军事人物。.

新!!: 汉阳和易乃谦 · 查看更多 »

易道沛

易道沛,字晴湄,湖廣省漢陽府漢陽縣(今湖北省武漢市漢陽)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順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進士,改江西瑞州府上高縣知縣。后任內閣中書。康熙二年,任貴州鄉試副考官。.

新!!: 汉阳和易道沛 · 查看更多 »

浙赣铁路

浙赣铁路又称为浙赣线,2006年12月31日18时起与沪杭铁路、湘黔铁路、贵昆铁路合并为沪昆铁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条曾经从浙江杭州通往湖南株洲的客货共运铁路,目前实际里程全长911.5公里,共有70个车站,是国家 I 级铁路干线,最高运营时速为200KM/H。尽管浙赣铁路的终点位于湖南省境内,但是由于铁路历史上分段建设的原因,而且大部分路段均位于浙江省和江西省境内,因此命名为“浙赣线”。 尽管浙赣铁路现已成为沪昆铁路的一部分,不过在民间仍会使用“浙赣铁路”这个名称。.

新!!: 汉阳和浙赣铁路 · 查看更多 »

於乙宇同

於乙宇同(어을우동,),也作於宇同(어우동)、於于同(어우동)、於乙于同(어을우동),朝鮮王朝成宗時期的女詩人,作家及畵家。本贯尚州朴氏,名不詳,承文院知事朴允昌(박윤창)與夫人鄭氏之女。由於她曾與多名男子發生性關係,不符合當時社會的禮教規範,故有「毒婦」、「妖婦」、「淫婦」、「惡女」 、「色女」等稱號,引起社會不少爭議。「於乙宇同」是她自己取的名字,意為「與男人苟合」,文獻中有時也會與姓氏連稱,稱為朴於宇同(박어우동)。.

新!!: 汉阳和於乙宇同 · 查看更多 »

曾劭勳

曾劭勳()字伯猷歷史月刊1999年138-143期,第131页,湖北漢陽人,中华民国法学家、法官。.

新!!: 汉阳和曾劭勳 · 查看更多 »

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婁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系出曾氏南宗),中國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學家,與胡林翼並稱曾胡。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間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新!!: 汉阳和曾国藩 · 查看更多 »

曾昭文

曾昭文 (),字可楼,河南新县新集人。中国民主革命家。.

新!!: 汉阳和曾昭文 · 查看更多 »

景白亭

景白亭位于中国江西省庐山花径,2007年被列为庐山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 1930年,隐居庐山的汉阳人李凤高(拙翁)在此处发现地面一块巨石上有“花径”二字,经考证认为此地为白居易留下的遗迹,随后在石上筑一小圆亭(花径亭)以保护巨石,并在旁边建一方亭,次年(1931年)完工,即为景白亭。1933年春,由陈三立撰文、吴宗慈书丹、李拙翁篆额的《花径景白亭记》落成,立于亭前。此碑为青石磨面,长方形,平座长方形。碑高100厘米,宽70厘米,篆额字径12厘米,正文楷书阴刻直列18行,字径3厘米,满行31字。.

新!!: 汉阳和景白亭 · 查看更多 »

晴川桥

晴川桥又称“江汉三桥”,是武汉汉水上第四座公路桥梁,位于汉口集家嘴和汉阳南岸嘴之间,眦临于汉江、长江交汇处。该桥是一座拱桥,全长989.75米,设双向四车道及人行道,于1997年12月20日动工建造,2001年7月20日正式通车。由于其红色的桥拱,又得名“彩虹桥”,加之它位于两江交汇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了武汉的一处景观。.

新!!: 汉阳和晴川桥 · 查看更多 »

11月29日

11月2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3天(闰年第33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32天。.

新!!: 汉阳和11月29日 · 查看更多 »

1911年

没有描述。

新!!: 汉阳和1911年 · 查看更多 »

1930年代中国

中國在1930年代,由中國國民黨一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執政,中國近代史上的「黃金十年」(1927年-1937年)大部份時間正是處於該年代。在黃金十年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國民政府在政治、經濟、基建、文化、教育、社會政策、邊疆民族政策、外交、軍事等項目上皆有一定成就,整體環境為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最高水準。 在政治方面,一方面中國各派政治勢力競逐爭鬥,並讓中原大戰與第一次國共內戰等戰事於山東、江西等地持續爆發。但在中國其他地區,以蔣中正為首的中國國民黨逐步建立起了相對穩定鞏固的,由中国国民党一党执政的威权主义統治,同時開啟了中國政治、經濟等發展的新進程。加以日本侵略滿洲地區、華北地區,國無寧日。1937年開始的中國抗日戰爭讓1930年代前幾年以蔣中正及國民政府主導的中國經濟現代化努力成為泡沫,所有建設成果幾乎完全消失。.

新!!: 汉阳和1930年代中国 · 查看更多 »

19世纪新教在华差会

没有描述。

新!!: 汉阳和19世纪新教在华差会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漢陽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