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汉安帝

指数 汉安帝

汉安帝刘祜(),东汉第六位皇帝(106年9月21日-125年4月30日在位),在位19年,其正式諡號為「孝安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安帝」。.

267 关系: 劉堅得劉久長劉侍男劉別得劉直得劉騊駼劉毅 (東漢)劉惠 (武安公主)劉慶厝县历代帝王庙南郡叶祖新号良司馬儁司馬芳司马姓司马彪司马钧司马苞后汉书夏勤 (东汉)天水郡太子洗马太行山外戚孝德皇陵孫程孔子世家大宗世系孔完孔損孔曜宦官安帝安国 (疏勒)封禅尤还尹勤尉仇台岑熙左小娥左雄帥升中國君主陵墓列表中國皇儲列表中國追尊君主列表中国历史中国君主列表中国君主母系列表中国年号列表...中国人口史中国皇太后列表中国皇帝中国皇帝寿命列表中国皇帝登基年龄列表中国食人史东平国东汉东汉官制三月初十平原郡乳母二十等爵廣漢郡延平 (东汉)延光建光 (东汉)张禹 (东汉)张衡张掖郡张晧張掖屬國張敏 (東漢)何夔何熙徐防後漢書人物列表來定匈奴单于列表北地郡刘姓刘寿 (东汉)刘庆 (东汉)刘翼刘熹 (东汉官员)刘授刘恭 (彭城王)刘恺刘懿周章 (東漢)周瑜周燮 (汉朝)周舉和熹皇后冯石农奇军就八家後漢書元初充中勃海孝王妃倭国玄菟郡王堂 (東漢)王聖 (漢朝)王逸王溥 (漢朝)班淑傳奇祝讽秦漢君主諸子女列表秦漢皇后及妃嬪列表第一次宦官時代綦毋姓繆肜羊孙羊續白英 (龟兹)遼東屬國荀淑衍圣公衙县袁逢饥五西海郡 (東漢)馬融 (東漢)馬棱馮煥闕馮良马英魯丕许敬说文解字谯国桓氏世系图貞節旌表賈建資治通鑑人物列表賀姓賀齊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車騎將軍车师胡廣 (漢朝)郭镇 (汉朝)都头王都尉阎姬阎姓阎章阎显蘇章 (漢朝)蘇順葫芦岛市葛龔邓褒邓阊邙山陵墓群蔡伦鄧康鄧弘鄧騭鄭眾 (宦官)臣磐金城郡酒泉郡老邱堆造纸术耿姬耿寶耿襲耿良耿承虞诩陳忠 (漢朝)陳禪陶敦陈褒恭宗恭陵 (消歧义)恭愍皇后捐納李尤李剛 (宦官)李郃 (東漢)李脩李膺 (東漢)来历東觀漢記東漢大司徒、司徒列表東漢大司空、司空列表東漢大司馬、太尉列表東漢太常列表東漢太傅、太師列表東漢光祿勳列表杜根桓焉梁鲔楊倫 (漢朝)楚辞章句樊英 (东汉)樂安郡武都郡段崇 (东汉)永宁永宁 (东汉)永初 (东汉)江夏郡江京汶山郡汉冲帝汉顺帝汉殇帝汉朝汉朝宗正、宗伯列表汉朝皇帝世系图河东裴氏沈黎郡沘陽公主泰山羊氏泰山郡法正洛阳历史洛阳市涼州刺史部漢中郡漢恭陵濟南郡朱宠朱伥朱祜會稽郡成翊世施延敬隱皇后曲阜孔庙曹騰106年10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0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0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0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1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1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1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1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14年11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15年11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1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1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18年11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1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20年代12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21年12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2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2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24年12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25年12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26年2世纪82年94年 扩展索引 (217 更多) »

劉堅得

刘坚得(),东汉汉章帝长子清河王刘庆之女,汉安帝姐妹。 刘坚得封阴城公主,嫁给了定远侯班始。班始是班超孙子。汉顺帝时,阴城公主因是皇帝的姑姑,骄纵淫乱,和情夫居于帷帐中,让班始来伏床在下。永建五年(130年),班始不堪受辱,拔刀杀阴城公主。汉顺帝大怒,腰斩班始,班始同胞兄弟皆弃市。.

新!!: 汉安帝和劉堅得 · 查看更多 »

劉久長

刘久长,东汉汉章帝长子清河王刘庆之女,汉安帝之妹。 建光元年(121年)四月丁巳,汉安帝册封妹妹刘久长为濮阳长公主。延光年间,刘久长嫁给了好畤侯耿良。耿良是开国功臣耿弇的曾孙,担任侍中。.

新!!: 汉安帝和劉久長 · 查看更多 »

劉侍男

刘侍男,东汉汉章帝长子清河王刘庆之女,汉安帝之妹。 建光元年(121年)四月丁巳,汉安帝册封妹妹刘侍男为涅阳长公主。刘侍男嫁给了舞阳侯岑熙。岑熙是开国功臣岑彭的玄孙,历任侍中、虎贲中郎将、魏郡太守。.

新!!: 汉安帝和劉侍男 · 查看更多 »

劉別得

刘别得,东汉汉章帝长子清河王刘庆之女,汉安帝之妹。 建光元年(121年)四月丁巳,汉安帝册封妹妹刘别得为舞阴长公主。刘别得嫁给了高密侯邓裦。邓裦是开国功臣邓禹的玄孙,--和沁水公主的孙子,汉桓帝担任少府。长子邓某嗣位,少子邓昌袭母爵为舞阴侯,拜黄门侍郎。.

新!!: 汉安帝和劉別得 · 查看更多 »

劉直得

刘直得,东汉汉章帝长子清河王刘庆之女,汉安帝之妹。 建光元年(121年)四月丁巳,汉安帝册封妹妹刘直得为平氏长公主。刘直得嫁给了征羌侯来定。来定是开国功臣来歙的玄孙、来历的儿子,汉顺帝时担任虎贲中郎将。.

新!!: 汉安帝和劉直得 · 查看更多 »

劉騊駼

劉騊駼(),劉復之子,博學多才,封臨邑候。 安帝永初(107年—113年)中任校書郎,與劉珍、李尤奉命續撰《漢記》,徙至南宮東觀,故稱《東觀漢記》。曾與和馬融和劉珍在東觀校定《五經》。又與從兄平望侯劉毅等撰寫《中興以下名臣烈士傳》,多散佚,僅〈上書請著太后註記〉存於《後漢書·和嘉鄧皇后紀》。126年,“刘珍等《东观汉纪》垂成,会与刘騊駼、李尤等并卒。”.

新!!: 汉安帝和劉騊駼 · 查看更多 »

劉毅 (東漢)

劉毅 ,北海敬王劉睦的兒子。曾為東漢平望侯。.

新!!: 汉安帝和劉毅 (東漢) · 查看更多 »

劉惠 (武安公主)

武安公主(),东汉第二任皇帝明帝刘庄的女儿,名刘惠。她是刘庄的第八女,永平十七年(74年),汉明帝刘庄册封刘惠为武安公主,嫁给征羌侯来褒(来歙之子)世子黄门侍郎来棱,汉安帝尊为长公主。其子来历。 建光二年(122年),汉安帝商议要废黜太子,来历等人极力反对,但皇帝不听,第二天便废太子为济阴王。各路大臣都渐渐离去后,只有来历一个人还守在朝廷上,几天不肯离去。安帝便罢免了来历兄弟的官职,削减他封国的地租,而且废黜武安长公主不得相见。后来济阴王登基为汉顺帝,拜来历为车骑将军。永建三年,武安长公主去世。来历称病回家,丧满后复出为大鸿胪。.

新!!: 汉安帝和劉惠 (武安公主) · 查看更多 »

劉慶

刘庆可以指:.

新!!: 汉安帝和劉慶 · 查看更多 »

厝县

厝县,中国古县名。 秦置,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清市东北。属巨鹿郡。西汉属清河都。东汉安帝以其父清河王刘庆厝于县之广丘,故改县名为甘陵县。 Category:秦朝县份 Category:汉朝县份 Category:山东古代县份 Category:聊城行政区划史 Category:临清市.

新!!: 汉安帝和厝县 · 查看更多 »

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是中国明朝、清朝皇家祭祀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的场所。.

新!!: 汉安帝和历代帝王庙 · 查看更多 »

南郡

南郡,中国古代的郡,秦昭襄王时设置,位于今湖北省荆州一帶。.

新!!: 汉安帝和南郡 · 查看更多 »

叶祖新

葉祖新(),生於浙江省衢州市,中國男演員。身高179cm,體重60KG,毕业于杭州演藝學院舞蹈系、中北英皇演藝專修學校。.

新!!: 汉安帝和叶祖新 · 查看更多 »

号良

号良(),东汉羌人陇西种部落首领。 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之前,斬殺零昌和狼莫,平定了强大的先零羌。元初六年(119年)春季,勒姐种羌人与陇西种羌人首領号良等通谋想要反漢,護羌校尉马贤在安故县(今甘肃省临洮县南)攻打勒姐种、陇西种羌人,斩殺号良和他的部下数百人,其他的部下都投降和解散。.

新!!: 汉安帝和号良 · 查看更多 »

司馬儁

司馬--(),字元异,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东汉大臣。 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征西將軍,父亲司馬量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 司馬--博学好古,倜傥大度。身高八尺三寸,腰带十围,仪态魁岸,与众不同,乡党宗族都依附他。為潁川郡(今河南禹州)太守。儿子司馬防,孙子司马懿。.

新!!: 汉安帝和司馬儁 · 查看更多 »

司馬芳

司马芳杨励三 《司马芳残碑》 《文物》 1965年 第9期(),字文豫,《三国志注》及《晋书》则记载名防,字建公《三国志注·魏书十五·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司马彪《序传》曰:朗祖父俊,字--,博学好古,倜傥有大度。长八尺三寸,腰带十围,仪状魁岸,与众有异,乡党宗族咸景附焉。位至颍川太守。父防,字建公,性质直公方,虽间居宴处,威仪不忒。雅好汉书名臣列传,所讽诵者数十万言。少仕州郡,历官洛阳令、京兆尹,以年老转拜骑都尉。养志闾巷,阖门自守。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年七十一,建安二十四年终。有子八人,朗最长,次即晋宣皇帝也。,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

新!!: 汉安帝和司馬芳 · 查看更多 »

司马姓

司馬姓,為漢字複姓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10位。是中國的一個上古至中古時期的大姓,現司马姓的人口數已經大不如前。.

新!!: 汉安帝和司马姓 · 查看更多 »

司马彪

司马彪(),字绍统,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懿六弟司马进之孙,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出嗣司马懿八弟司马敏。.

新!!: 汉安帝和司马彪 · 查看更多 »

司马钧

司马钧(),字叔平,河內温县孝敬里人,司马卬八世孙,司馬懿的高祖,汉安帝时征西將軍。东汉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司马钧任左馮翊征讨先零羌,与其同僚右扶風仲光发生矛盾。在之后的行动中,仲光率兵深入,被敌人伏击,司马钧因为赌气没有出兵营救,致使仲光和其他将士兵败战死。司马钧因此被定罪入狱,并在狱中自杀。.

新!!: 汉安帝和司马钧 · 查看更多 »

司马苞

司马苞(),表字仲成,山阳郡(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人,东汉时期的大臣。 司马苞官至大司农。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九月初七,太尉李修免职,九月十三,司马苞被任命为太尉。司马苞布衣粗食,妻儿不入官舍,司徒杨震被宦官樊丰陷害,连同他一起恶意中伤,他屡次请求回归乡里。元初二年(115年)六月初二,司马苞去世。七月廿八,马英被任命为太尉。.

新!!: 汉安帝和司马苞 · 查看更多 »

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在三國時代以前,人們將《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舉,合稱「三史」,唐代以後漸以本書取代《東觀漢記》。本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馬彪《续汉书》补入,亦被称为《续漢志》),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83年历史。.

新!!: 汉安帝和后汉书 · 查看更多 »

夏勤 (东汉)

夏勤,字伯宗,九江郡寿春县(今安徽省寿县)人,东汉司徒。 夏勤在汉安帝时期作大鸿胪,永初三年(109年)三月十二日,汉安帝太后邓绥将司徒鲁恭罢免,四月初七,将夏勤任命为司徒。元初二年(115年)十二月廿八日,邓绥将司徒夏勤罢免。刘恺继任。.

新!!: 汉安帝和夏勤 (东汉) · 查看更多 »

天水郡

天水郡,中国古代的郡。東漢時曾一度改名漢陽郡。.

新!!: 汉安帝和天水郡 · 查看更多 »

太子洗马

太子洗马,也简称为:“冼马”、洗马,是一个中国古代官职,属于太子官属,即东宫官,是太子的随从官员,最早设立于汉朝。洗,读音(xiǎn)(亦有人读音为(xiān),认为通假于“先”,偏旁与读音的误差,可能是传承中造成的误差),洗马也就是先马,意思是在马前做先导。.

新!!: 汉安帝和太子洗马 · 查看更多 »

太行山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或作太形山。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跨越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四省市。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它由多种岩石结构组成,呈现不同的地貌,这里储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太行山地区有众多河流发源或流经,使连绵的山脉中断形成“水口”,这里是华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道。.

新!!: 汉安帝和太行山 · 查看更多 »

外戚

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東亞古代社會中的君主(中國皇帝、日本天皇、越南君主、朝鮮國王、琉球國王等)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親或妻娘家的人。.

新!!: 汉安帝和外戚 · 查看更多 »

孝德皇陵

孝德皇陵东汉汉安帝的父亲清河王刘庆的陵墓。 孝德皇陵在今山东省临清市东北,汉安帝父清河孝王刘庆葬处,在清河县东南三十里,谓之英陵。帝母左小娥葬于县东北角,名甘陵。东汉安帝以孝德皇后葬于厝县,陵名甘陵,县亦改名甘陵,为清河国治所。148年,改清河国设甘陵国,206年国除,改置甘陵郡。.

新!!: 汉安帝和孝德皇陵 · 查看更多 »

孫程

孫程,字稚卿,涿郡新城(今河北徐水西南)人,東漢時的宦官。.

新!!: 汉安帝和孫程 · 查看更多 »

孔子世家大宗世系

孔子世家大宗世系:自少典至孔子父叔梁紇,歷超过五十世。自孔子始,至清末民國初衍聖公孔令貽,孔子世家大宗歷七十六代。第七十七代嫡孫孔德成於1920年襲封三十二代衍聖公,後由國民政府改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現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為第七十九代嫡孫孔垂長,2009年就任。.

新!!: 汉安帝和孔子世家大宗世系 · 查看更多 »

孔完

孔完,东汉时鲁国人。孔子二十代孫,孔均玄孙,孔志曾孙,孔損之孙,孔曜长子。 汉安帝延光三年(124年),汉安帝封孔曜为奉圣亭侯,孔曜死后,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汉灵帝封孔完为褒亭侯,食邑一千户。他没有儿子,曹魏时曹丕命他的弟弟孔讚之子孔羡袭爵,为宗圣侯。.

新!!: 汉安帝和孔完 · 查看更多 »

孔損

孔损,表字君益,东汉时鲁国人。孔子十八代孫,孔福玄孙,孔房曾孙,孔均之孙,孔志长子。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汉明帝刘庄亲自到曲阜祭祀孔子和七十二弟子,亲至讲堂,让皇太子刘炟讲经。命孔损袭封为褒成侯,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三月,汉章帝刘炟到曲阜祭祀孔子和七十二弟子,赐给孔损布帛。汉和帝永元四年(92年)孔损改封褒亭侯,食邑一千户。他生下两个儿子:孔曜、孔旭。汉安帝时由孔曜袭爵褒亭侯。.

新!!: 汉安帝和孔損 · 查看更多 »

孔曜

孔曜,表字君曜,东汉时鲁国人。孔子十九代孫,孔房玄孙,孔均曾孙,孔志之孙,孔損长子。.

新!!: 汉安帝和孔曜 · 查看更多 »

宦官

宦官是古代被閹割後在宮廷中為皇室服務的男性。在中国也稱內臣、內官、內璫、太監、公公、寺人、閹人、內侍、內豎、璫官、中官、中涓、涓人及中貴人等。 宦官作為宫廷內侍見諸世界多個地區。古代東亞世界各国,包括中國、朝鮮、越南的皇室也喜歡使用宦官作為內侍。歐洲的古希臘、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的宮廷中都有宦官,拜占庭法院裡甚至有大量的宦官職員,也有一些被重用當大官。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古文明都曾經有相同的做法。《新約聖經》中亦有向來自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宦官傳福音的記述。英文中宦官(eunuch)一字即由希臘文“守護床的人”轉變而成,可見宦官在本來都是為了保護後宮貞節、皇族血統而設。土耳其人使用的是黑人宦官,名為諸女領班,也有白人宦官,但黑人人數多,勢力也較大。另外,在古代並非所有的國家的皇宮內院都會有所謂的宦官,例如日本天皇的後宮一切事務都由女官負責。.

新!!: 汉安帝和宦官 · 查看更多 »

安帝

歷史上,東亞古代有多名皇帝的諡號為安帝:.

新!!: 汉安帝和安帝 · 查看更多 »

安国 (疏勒)

安国,东汉时疏勒王。 汉朝西域都护班超拥立的成大之后,安国为王。班超之后,任尚继任。疏勒反汉,后来西域与东汉断绝。汉安帝元初年间,疏勒王安国的舅舅臣磐因罪流放到了月氏(贵霜帝国)。臣磐和月氏王关系很好,安国死后,贵霜帝国立臣磐为王。.

新!!: 汉安帝和安国 (疏勒) · 查看更多 »

封禅

封禅是一种皇帝受命于天下的典礼。这种仪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齐、鲁的儒士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帝王应当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无上的神灵,而泰山是齐、鲁分界。后来在齐、鲁祭祀泰山的仪式扩大为统一帝国的望祭,并定名为“封禅”。封禅二字中,封是祭天的意思,禅是祭地的意思。封禅之礼,最初见于《管子·封禅篇》,但此篇今已佚。据记载管仲的论封禅: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帝王有72代,而管仲本人记得有十二个。从无怀氏到周成王,都受命后举行封禅典礼。帝王受命要有十五种不召而来的祥瑞体现,这样才能举行这种典礼。《管子》一书出自战国齐稷下学派手笔,因此或许代表了这批阴阳家们对封禅的看法。 首位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是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三年(前219年),巡狩郡县,与鲁儒士讨论封禅典礼。博士们议论纷纷,但提不出一个具体的仪礼程序。秦始皇遂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仪典,先一到泰山行封礼,然后到梁父行禅礼。汉初,经济萧条,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虽讨论过封禅,但没有经济条件去做。武帝后经济好转,于是命名儒赵绾、王臧等人“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但因窦太后极力反对而作罢。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才行封禅。然而这次封禅,不但具体仪式主要由方士草订,并且其行事神秘,史官亦不知其详。封于泰山,而禅于肃然山(泰山东北),并改元元封。此后每隔五年修封一次。前后共举行过5次。东汉建武三十年(54年),张纯等大臣奏请汉光武帝封禅,但他以自己无德而不许。两年后,他认为“赤刘之九,会命岱宗”的谶文,命梁松等求九世封禅的制典,遂东巡,封于泰山,禅于梁阴,并改元为中元元年(56年)。 其後在中國歷史上,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都舉行過封禪。历代帝王中唯有女皇武则天别出心裁,登基之前随夫君唐高宗以皇后身分封禅泰山,称帝后封禅嵩山。.

新!!: 汉安帝和封禅 · 查看更多 »

尤还

尤还,东汉前期西域鄯善国国王。 尤还为鄯善王广与东汉宫女之子。开始北匈奴重返西域,他被迫归附于北匈奴。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班超之子班勇在柳中(今新疆鄯善县鲁克沁)屯田,经营西域。延光三年(124年)正月,班勇来到楼兰城,尤还亲自向班勇表示归附东汉,受到在所颁赐的印章上系以三绶。延光四年(125年),尤还派兵随班勇北征车师后王国、匈奴强部呼衍王,获胜。.

新!!: 汉安帝和尤还 · 查看更多 »

尹勤

尹勤,东汉时期司空。 尹勤官至太常。汉殇帝延平元年(106年)六月接替陈宠任司空,八月,汉殇帝驾崩,在位只有221天(106年2月13日—9月21日),年龄不足一周岁。大将军邓骘迎汉殇帝伯父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为皇帝,即汉安帝。十二月,清河王刘庆去世。永初元年(107年),司空尹勤和宗正护理丧事。四月,汉安帝封尹勤和太傅张禹、太尉徐防和邓骘兄弟为列侯。因为水雨漂流,九月初二,被策免司空,周章继为司空。.

新!!: 汉安帝和尹勤 · 查看更多 »

尉仇台

尉仇台,是东汉后期的夫餘国国王。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夫余王率领步骑七八千人入侵乐浪郡,杀伤吏民。永宁元年(120年),夫餘王归附汉朝,遣嗣子尉仇台至洛阳进贡,汉安帝赐尉仇台印绶金彩。建光元年(121年)十二月,高句丽太祖王高宫率领马韩、濊貊的数千骑兵包围玄菟郡。夫餘王派儿子尉仇台率领二万余人同州郡官府一同进行讨伐,击退高句丽的进攻。东汉末年,尉仇台成为夫餘王,属辽东郡。夫餘在高句丽、鲜卑两个强国之间,辽东太守公孙度以宗女嫁给尉仇台。尉仇台死后,简位居继立。.

新!!: 汉安帝和尉仇台 · 查看更多 »

岑熙

岑熙(),南阳郡西棘阳县(今河南省新野县)人。是岑彭的玄孙,岑杞的儿子,爵位为细阳侯。.

新!!: 汉安帝和岑熙 · 查看更多 »

左小娥

左小娥,犍为郡人,是东汉清河王刘庆的宠妾,生汉安帝刘祜。小娥是表字。.

新!!: 汉安帝和左小娥 · 查看更多 »

左雄

左雄(),中国东汉政治人物,字伯豪,南陽郡涅陽县(今河南省镇平县)人。 漢安帝時,举孝廉,任冀州刺史。当時,冀州多豪族,经常請託刺史,左雄常閉門不见,不与他们交流。参奏貪猾的太守,无所避忌。 漢順帝永建年間(126年-132年)初,公車徴拜左雄議郎。当時順帝初即位,大臣懈怠,政事多有缺失。左雄进言,言辞恳切。尚書僕射虞詡感嘆当時廷臣無為,人物左雄忠誠、公正,有節義,向皇帝推薦左雄,于是汉顺帝擢升左雄为尚書。 之后昇進左雄为尚書令,執掌政務。左雄上奏修繕太学,陽嘉元年(132年)太学完成,实施增員。同年,他建议孝廉被推举者未满四十,不能直接接受官职,要先进行儒家经典考试。这个制度被胡广、張衡激烈反对,順帝还是施行。次年、胡广因为推举十数人有誤而被罷免。试验通过拜命郎中之人,只有陳蕃、李膺、陳球等三十余人。太守于是不敢轻率推举。于是,汉順帝在世时,推举任用清平,多得人材。 左雄改革孝廉制度,上奏尚書应该效仿古典人物。禁止鞭打九卿,順帝乳母宋娥封为山陽君,他以災異理由反对。宋娥的誣告之罪被发觉,爵位被免除。 左雄转任司隷校尉。左雄推薦周举为尚書。他作为司隷校尉,推举冀州刺史馮直为将帥。馮直犯收賄之罪,周举弹劾左雄应该連座。左雄以周举守法,不徇私恩人而高兴:说「乃是韩厥之举也」。他的態度天下感服。这件事後左雄被罷免。之后左雄復職为尚書,永和三年(138年)左雄去世。.

新!!: 汉安帝和左雄 · 查看更多 »

帥升

帥升,亦作師升,是日本彌生時代中後期的倭國王,也是日本歷史上最早出現在外國(也就是中國)文獻記載的人物。.

新!!: 汉安帝和帥升 · 查看更多 »

中國君主陵墓列表

中國君主陵墓列表是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君主陵墓的列表。.

新!!: 汉安帝和中國君主陵墓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國皇儲列表

以下的列表列出中国历史上经正式册封的储君,与君主关系中未标明头衔者皆为皇太子,并仅限于君主头衔为皇帝的政权。北魏孝明帝元詡的女儿女帝元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储。.

新!!: 汉安帝和中國皇儲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國追尊君主列表

以下的列表列出中國歷史上所有被追尊君主。.

新!!: 汉安帝和中國追尊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新!!: 汉安帝和中国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君主列表

以下按照朝代不同列舉中國君主,也可以參見右表。.

新!!: 汉安帝和中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君主母系列表

中国君主母系列表,以下列表列出中国历史有载之中国君主母系一览:.

新!!: 汉安帝和中国君主母系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年号列表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地區。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使用年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 中国皇帝在即位时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的年号重新纪元;明清以前的很多皇帝在位时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元。明清的皇帝则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本列表包括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范围内,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地方割据政权、民变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所使用的年号。.

新!!: 汉安帝和中国年号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口史

中国人口史介绍中国的人口历史。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从周宣王时期就有人口调查,在战国前期就有详细的人口统计,可惜没有文献资料流传下来,加之各种原因的影响,人口数据多不精确。但自班固编纂《汉书》开始,之后历代16本正史中的《地理篇》大多有人口记载,均为研究人口变迁的珍贵资料。 历史上中国人口一直保持世界人口较大的比例,但不是一直以来都保持在首位。清代19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约占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目前中国人口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但新生儿数量仅占全世界的十分之一,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人口占全世界比重将出现下降。.

新!!: 汉安帝和中国人口史 · 查看更多 »

中国皇太后列表

中国皇太后,本表列出秦始皇统一中國後,历任受封的皇太后。.

新!!: 汉安帝和中国皇太后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皇帝

中国历史上的君主最初被称为--、帝、皇、王、天子等。皇帝称号则始创于秦始皇,他以自己一統海內的功绩为傲,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古往今来的统治者无人能及,宜用新的称号来标志自己的尊贵身份,于是创号“皇帝”,自己称“始皇帝”,规定后世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千秋万世;与“皇帝”称号相对应的,秦始皇还创立并推行了一整套中央直接统治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帝政治權力的国家机制。这一整套体制在秦朝被民乱和战国诸侯后裔推翻后,被汉朝承袭并加以巩固,并随“皇帝”的称号流传后世。自秦始皇创制“皇帝”称号以来,中国后世王朝的最高君主纷纷以“皇帝”为号;而秦始皇创制的以“皇帝”为最高、最权威统治者的国家体制,也被称为帝制。 对皇帝的尊称历代不同,当面称呼皇帝有“陛下”、“圣上”或“万岁”等尊称,私下提及皇帝则需使用「至尊」、「聖人」、「官家」、「上」等尊称。 中国历史上在同一时期被公认为“皇帝”正统的只能是一个“大一统”政权的君主,该政权必须统治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并取得周围地区名义上的臣服,如此才能被肯定为“正统”。“正统”政权往往被称为“某朝”、“某代”,而不称为“某国”。历史上某些政权统治区域相对较小,其君主也在自己的国内称皇帝,却一般不被二十四史体系认同为真正的“皇帝”,实际仅相当于“国王”,如历史上越南地区的南越国,其开国君主对内称皇帝,对汉称臣。此类政權的称谓仅仅是“某国”,而不能称“某朝代”。在某些大分裂时期,中国没有公认正统的皇帝,如南北朝时与五代十国时期,同时有两个或数个中型王朝并立,这些中型王朝的实力超过了一般的“国”,各自称“皇帝”,并质疑对方的“正统性”,却始终没能实现一统海内的功绩。三國時期時,魏、蜀、吳三国国君也曾相继称帝;然而短暂地并存之后,由西晋完成了统一,成为了继汉朝而来的正统王朝。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统朝代的标志之一是夏朝大禹制作的九鼎,传至周代,到秦朝末年失传;自秦始皇创制皇帝称号以来,正统朝代的标志则变成了始皇帝传国玉玺,然而该玉玺几经失传、后世所谓重新发现者又多是伪作,故而自晋以后已经基本丧失了其标志性地位。 中国皇帝一直延续到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至此中国皇帝制结束,共和制建立。中華民國成立後,雖有袁世凯自称中华帝国皇帝、張勳又擁溥儀復辟、日本在中國東北扶植滿洲國之傀儡政權皇帝溥仪,但都以失敗告終。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 历代中国的皇帝中,寿命最长的皇帝为清高宗弘历(乾隆帝),享年89岁;寿命最短的皇帝是东汉殇帝刘隆,2岁即驾崩。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清圣祖玄烨(康熙皇帝),在位近62年;在位时间最短的是金末帝完颜承麟,在位仅半天。 在中国历史上,仅有一位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是为唐朝时唐太宗宫人、唐高宗皇后,篡唐建「周」(史称武周),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即后世谓“武则天”者,其晚年退位将政权复归于自己的兒子,恢复了唐朝宗室,死后仍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合葬于乾陵。唐朝之後雖然有多位太后臨朝聽政,具有皇帝的實權,但僅是有實無名,未再出現真正登基、享有皇帝称号的女帝政权出现。.

新!!: 汉安帝和中国皇帝 · 查看更多 »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在中国历史上有記載的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历代中国的皇帝中,由于早殇、累于政事或沉溺淫乐,短寿的皇帝很多。活过60岁的皇帝中,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享壽87岁(虚岁89)。 活过80岁以上的皇帝还有南越武帝趙佗,享壽103歲、梁武帝萧衍(实岁84或85/虚岁86)、武则天武瞾(实岁81/虚岁82)、宋高宗趙構(实岁80/虚岁81)。活过70岁以上的有11个,60岁及以上的有30个。 以下列表以及本文中所载岁数,如无说明,可能多为虚岁(出生时记为一岁,以后每过一个春节加一岁)。.

新!!: 汉安帝和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皇帝登基年龄列表

下面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登基年龄列表,所列是皇帝年龄可考者,年龄都是虚岁,而非周岁:.

新!!: 汉安帝和中国皇帝登基年龄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食人史

中国歷史上的食人行為大致可以分为「求生性食人」和「习得性食人」。中國歷史上因为乾旱、洪水、蝗災、暴政、暴民等天災人禍,經常發生饑荒,特別是政权更迭的战争时期更是災禍不斷。吃人事件在中國歷史上史不絕書,如「易子而食」、「人相食」,《史記》、《新唐書》、《資治通鑑》、《明史》等史書都有詳細記載。仅据二十五史统计,中國歷史上共有403起發生過人相食的記載。.

新!!: 汉安帝和中国食人史 · 查看更多 »

东平国

东平国,汉朝到西晋的诸侯王封国之一,属于兖州刺史部的郡级行政区划。后改为东平郡。 本是梁国的一部分。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别为济东国,以刘彭离为济东王;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为大河郡,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皇子刘宇为东平王,建东平国。下领七县:无盐县、任城县、东平陆县、富城县、章县、亢父县、樊县。 东汉东平国建立于的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年),首封为光武帝子刘苍。章帝建初九年(84年)四月己卯,分国而立东平怀王刘忠的弟弟刘尚为任城王,另外五个弟弟为列侯。安帝永宁元年,邓太后为东平国增邑五千户。下领七县:无盐县、东平陆县、富成县、章县、寿张县、须昌县、宁阳县。 魏文帝黄初元年因魏代汉而除国,但保留郡制。晋朝时,户六千四百,下领七县:须昌县、寿张县、范县、无盐县、富城县、东平陆县、刚平县。刘宋时,改称东平郡。隋唐时,东平郡改为郓州。.

新!!: 汉安帝和东平国 · 查看更多 »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新!!: 汉安帝和东汉 · 查看更多 »

东汉官制

东汉的建立,是西汉旧皇族藉着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新朝的结果。所以东汉的官制基本上沿襲了西汉的制度,官名也没有多少改变。与西汉比较,东汉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大加强皇帝权力,不设丞相(东汉末年董卓任相国、曹操任丞相是特例),削弱三公的权力;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废除地方军队;强化内朝权力,外戚、宦官掌握大权。.

新!!: 汉安帝和东汉官制 · 查看更多 »

三月初十

三月初十,农历三月第十天。.

新!!: 汉安帝和三月初十 · 查看更多 »

平原郡

平原郡,中國古代郡、國名。西漢置。原屬濟北國。其地大致在今山東省德州市中部、南部以及惠民縣、陽信縣一帶。唐初廢。.

新!!: 汉安帝和平原郡 · 查看更多 »

乳母

乳母,又稱乳娘、奶娘、奶媽、奶母、奶婆,是僱用來以母乳餵哺嬰兒的婦女。在古代,奶粉或其他母乳代用品未發明或未普及時,嬰兒的生母如不能或不願意哺育其子女,往往會僱用乳母。尤其是上層社會、宮廷,不少女性都不會親自餵哺子女,因此僱用乳母在上層社會十分普遍。 僱用乳母的原因有:.

新!!: 汉安帝和乳母 · 查看更多 »

二十等爵

二十等爵,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爵位制度,起源於戰國時期的秦國,西漢時中下層爵位的性質由軍功爵轉化為普通的吏民爵,北宋以後徹底消失。.

新!!: 汉安帝和二十等爵 · 查看更多 »

廣漢郡

廣漢郡,中國古郡名。漢初分蜀郡、巴郡置。郡治在梓潼县。东汉移治雒縣。三国以後屢有析置。隋初廢。.

新!!: 汉安帝和廣漢郡 · 查看更多 »

延平 (东汉)

延平(106年)是东汉殇帝刘隆的年号。汉朝使用这个年号时间共记1年。 元兴元年十二月汉殇帝即位沿用元兴年号,次年正月初一(106年2月21日)改元延平。 延平元年八月汉安帝即位沿用,次年正月初一(107年2月10日)改元永初。.

新!!: 汉安帝和延平 (东汉) · 查看更多 »

延光

延光(元年:122年三月 - 末年:125年)是东汉安帝刘祜的第五个年号。汉朝使用这个年号时间共记4年。建光二年三月改元为延光元年。 延光四年三月北乡侯刘懿即位沿用;同年十一月汉顺帝即位沿用。.

新!!: 汉安帝和延光 · 查看更多 »

建光 (东汉)

建光(元年:121年七月 - 末年:122年三月)是东汉安帝刘祜的第四个年号。汉朝使用这个年号时间共记9个月。建光二年三月改元为延光元年。.

新!!: 汉安帝和建光 (东汉) · 查看更多 »

张禹 (东汉)

张禹,东汉大臣。字伯达,赵国襄国人(今河北邢台)。.

新!!: 汉安帝和张禹 (东汉) · 查看更多 »

张衡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東漢士大夫、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科學家、發明家及文學家,官至太史令、侍中、尚書。張衡一生成就不凡,曾製作以水力推動的渾天儀、發明能夠探測震源方向的地動儀和指南車、發現月蝕的原因、繪製記錄2,500顆星體的星圖、計算圓周率準確至小數點後一個位、解釋和確立渾天說的宇宙論;在文學方面,他創作了《二京賦》及《歸田賦》等辭賦名篇,拓展了漢賦的文體與題材,被列為「漢賦四大家」之一。他開創了七言古詩的詩歌體裁,對中華文化有巨大貢獻。張衡為備受尊崇的偉大科學家,成就與西方同時期的托勒密媲美。此外,他的地位也被現代天文學界所肯定。.

新!!: 汉安帝和张衡 · 查看更多 »

张掖郡

張掖郡,郡名,原為匈奴渾邪王領土,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分酒泉郡東部置。.

新!!: 汉安帝和张掖郡 · 查看更多 »

张晧

张晧(),字叔明,东汉犍为郡武阳(今四川省彭山东)人,张良六世孙。 张晧开始游学京师,被大将军鄧騭辟入府中,任尚书仆射,后出任彭城县令。永宁元年(120年),他入朝为廷尉,留心刑狱。和太常桓焉、太仆来历反对汉安帝废黜太子刘保。刘保即位为汉顺帝,于永建元年(126年),任命张晧为司空。赵腾上书讥讽朝政,被捕拿株连八十余人,张晧上书极谏,赵腾于是减死罪一等。永建四年(129年),以阴阳不和,久托病,策罢太尉刘光、司空张晧。阳嘉元年(132年),张晧再次被任命为廷尉,不就去世。子張綱。.

新!!: 汉安帝和张晧 · 查看更多 »

張掖屬國

张掖属国,东汉时涼州刺史部下辖的行政区划。 张掖属国原屬張掖郡。汉武帝置属国都尉,以主蛮夷降者。漢安帝永初年間(107 - 113),以張掖都尉所轄地區置張掖屬國,同時還分出張掖居延屬國。與張掖郡平級,設五官:「侯官、左骑、千人、司马官、千人官」,各治1地(治今地均不詳),無具體城名辖地包括今张掖市、山丹县南之大黄山(焉支山)、山丹军马场等处及相邻的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南部以达鲜水上游的祁连山区。.

新!!: 汉安帝和張掖屬國 · 查看更多 »

張敏 (東漢)

張敏,字伯达,河间郡鄚县(今河北省任丘县北鄚州镇)人,东汉安帝时司空。 汉章帝建初二年(77年),举孝廉,三年内四迁为尚书。建初九年(84年),拜司隶校尉,二年后,迁汝南郡太守。清约不烦,用刑平正,善处案狱。有人侮辱别人的父亲,被这个人杀死。汉章帝免他的死罪,此后成为定例。于是《轻侮法》规定:父被人侮辱,子可为父报仇免死。他上书反对,认为这是章帝施一时之恩,不可作为常法,如此法施行,有违“杀人者死”之三代通制,势必造成相杀不止,建议废除,被汉和帝采纳。汉殇帝延平元年(106年),拜议郎,转任颍川郡太守。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拜司空,为官清约不烦,用刑平正。永初六年(112年),因为行礼失误,罢司空,后来在家中病卒。.

新!!: 汉安帝和張敏 (東漢) · 查看更多 »

何夔

何夔(),字叔龍,陳郡陽夏人。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員,高祖父為瑯琊國相何英,曾祖父是漢安帝時車騎將軍何熙,曾在永初三年(109年)討伐南單于。.

新!!: 汉安帝和何夔 · 查看更多 »

何熙

何熙(),字孟孙,陈国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中国东汉人物。 何熙少有大志。永元年间,举孝廉担任谒者。身高八尺五寸,体貌魁梧,表情威严,在殿中朝拜唱导行礼,声音振动左右。汉和帝觉得他很伟岸,擢升他为御史中丞,历任司隶校尉、大司农。汉安帝永初三年(109年),汉人韩琮向南匈奴萬氏尸逐鞮單于宣称:关东大水,人民饥饿死尽,可乘机攻掠。南单于信他的话,十月南单于起兵与乌丸反汉,于美稷(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准格尔旗西北)率兵围攻汉中郎将耿种。十一月,汉派行车骑将军何熙、中郎将庞雄率军二万,合辽东郡太守耿夔所率鲜卑兵共同反击,击败匈奴薁鞬日逐王。南单于与耿种在美稷连战数月。永初四年(110年)三月,何熙军到五原曼柏,身患暴疾,临在军中去世,遗嘱薄葬。同时,南匈奴投降。何熙三子:何临、何瑾、何阜。何临、何瑾都有政治才能。何阜俊才早亡。何临子何衡,担任尚书,为人正直,因为为李膺辩护下狱,免官,废黜在家中去世。.

新!!: 汉安帝和何熙 · 查看更多 »

徐防

徐防,字谒卿,东汉时期人物,沛国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南)人。 祖父徐宣在王莽时任祭酒,以《易经》教授。他的父亲徐宪也传易经。徐防年少时习家学。永平年间举孝廉,任郎。汉明帝以他体貌严正,任他为尚书郎,掌管机要。汉和帝时任司隶校尉,官至魏郡太守。永元十年(98年),任少府,转大司农,有政绩。永元十四年(102年)十一月由大司农拜司空。永元十六年(104年)十月接替张酺为司徒。汉殇帝延平元年(106年)正月接替张禹任太尉,和太傅张禹一起录尚书事,百官总己以听。汉安帝即位,封他为龙乡侯。永初元年(107年)因为地震、暴雨、流民等原因,被策免太尉,张禹继为太尉。三公因灾异遭到免职,从徐防开始。.

新!!: 汉安帝和徐防 · 查看更多 »

後漢書人物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後漢書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來定

來定,南阳郡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东汉第五代征羌侯。 來定是来歙的玄孙,来褒的曾孙,來稜的孙子,来历的儿子。來定娶清河王刘庆的女儿、汉安帝的妹妹平氏长公主刘直得。汉顺帝阳嘉二年(133年),来历任职大鸿胪期间去世。来定继承征羌侯的爵位。汉顺帝时,来定官至虎贲中郎将。 來定去世后,儿子來虎继承征羌侯的爵位,汉桓帝时,來虎官至屯骑校尉。來虎的弟弟来艳,在汉灵帝时,官至司空。.

新!!: 汉安帝和來定 · 查看更多 »

匈奴单于列表

《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载,“單于姓攣鞮氏,其國稱之曰「撐犁孤塗單于」。匈奴謂天為「撐犁」,謂子為「孤塗」,單于者,廣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單于然也。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匈奴謂賢曰「屠耆」,故常以太子為左屠耆王。自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戶,大者萬餘騎,小者數千,凡二十四長,立號曰「萬騎」。其大臣皆世官。呼衍氏,蘭氏,其後有須卜氏,此三姓,其貴種也。諸左王將居東方,直上谷以東,接穢貉、朝鮮;右王將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氐、羌;而單于庭直代、雲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而左右賢王、左右谷蠡最大國,左右骨都侯輔政。諸二十四長亦各自置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都尉、當戶、且渠之屬。” 下表共計有62位君主,63任單于。.

新!!: 汉安帝和匈奴单于列表 · 查看更多 »

北地郡

北地郡,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年)滅義渠後所置,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義渠縣(在今甘肅慶陽市西南)。西漢時北地郡治馬嶺縣(在今甘肅慶陽市環縣東南的馬嶺鎮)。東漢時由於羌族作亂,北地郡徙池陽(在今陝西泾陽西北)。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北地郡遷回原地。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年),北地郡改治富平縣(在今寧夏吳忠市西南),至曹魏、西晉時,析馮翊郡僑置,郡治亦名富平縣(今陝西富平)。.

新!!: 汉安帝和北地郡 · 查看更多 »

刘姓

劉姓是中文姓氏之一,2013年有人口近7000萬,佔中國全國人口的5.34%,在王、李、張之後排第四位。根據中國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劉是第四大姓。歷史上,劉姓建立了汉朝、後漢、劉宋、南漢等政權。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後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刘姓的郡望有二十多个,以彭城刘氏最为知名。劉(류、유)姓在韓國亦有分佈,在當地排名第32位,有約22萬人。.

新!!: 汉安帝和刘姓 · 查看更多 »

刘寿 (东汉)

刘寿(),汉章帝第五子,母亲申贵人。 生年没有记载,从兄长汉和帝出份年份和父亲汉章帝逝世年份推测,当在79年至88年间。永元二年(90年)封刘寿为济北王,分太山郡的几个县设立济北国。汉和帝将兄弟都留在京师,恩宠甚笃。和帝驾崩后,刘寿才就国济北。永初元年(107年),邓太后封刘寿的舅舅申转为新亭侯。 永宁元年(120年)三月十一,刘寿去世,在位三十一年,谥号惠。当时西羌叛乱,国用不足,始封王薨逝,朝廷只给钱千万,布万匹办理丧事;嗣王薨逝,给钱五百万,布五千匹办理丧事,称为赙。而刘寿特赐赙钱三千万,布三万匹。其子节王刘登嗣位。汉安帝死后,刘寿的儿子北乡侯刘懿继位,在位二百余日。.

新!!: 汉安帝和刘寿 (东汉) · 查看更多 »

刘庆 (东汉)

刘庆(),汉章帝的太子,后因其母宋贵人被杀,废为清河王,106年去世,死后谥号为孝王。.

新!!: 汉安帝和刘庆 (东汉) · 查看更多 »

刘翼

刘翼(),汉章帝第六子河间孝王刘开的儿子,其母赵氏。汉桓帝刘志的父亲。 永宁元年(120年),邓太后召刘翼入京,奇翼美仪容,故封刘翼为平原王,奉汉和帝长子怀王刘胜祀,留京师。次年,太后驾崩,汉安帝乳母王圣与中常侍江京等诬陷邓骘兄弟和刘翼谋图不轨,汉安帝贬刘翼为都乡侯,遣归河间。刘翼于是闭门谢客。永建五年(130年),刘开上书,愿分蠡吾县以给儿子刘翼,汉顺帝从之。 刘翼去世,妾匽明所生子刘志嗣位。146年,汉质帝死后,大将军梁冀立刘志为汉桓帝。梁太后诏追尊河间孝王刘开为孝穆皇,夫人赵氏曰孝穆--,庙曰清庙,陵曰乐成陵;蠡吾先侯刘翼曰孝崇皇,庙曰列庙,陵曰博陵。 建和二年(148年),汉桓帝封弟都乡侯刘硕为平原王,留博陵,奉父亲刘翼后。尊刘翼夫人马氏为孝崇博园贵人,建安十一年(206年),国除。 刘翼还有一子蠡吾侯刘悝,亦为汉桓帝弟,封渤海王,出继刘鸿。还有一女为桓帝妹,封长社公主,嫁河东太守隃麋侯耿援。一女益阳公主,嫁寇荣从兄之子。.

新!!: 汉安帝和刘翼 · 查看更多 »

刘熹 (东汉官员)

刘熹,字季明,东汉时期人物,青州长广(今山东省莱阳市东)人。 延光二年(123年)十月初九,光禄勋刘熹任司徒。延光四年(125年),汉安帝驾崩,皇后阎姬和阎显、江京立北乡侯刘懿为皇帝。四月初一,刘熹接替冯石任太尉,录尚书事。十月廿七,刘懿驾崩,十一月初四,孙程杀江京,立汉安帝的太子刘保为皇帝,即汉顺帝。永建元年(126年)正月廿九,刘熹和冯石以阿党附逆罪被免职。.

新!!: 汉安帝和刘熹 (东汉官员) · 查看更多 »

刘授

劉授,表字孟春,彭城郡武原縣(今江蘇省邳州市西北)人,东汉时期的大臣。 劉授是漢朝宗室。官至宗正。漢安帝延光元年(122年)四月十九,司空陳褒免職後,五月初七,劉授被任命为司空。他和外戚閻顯、宦官江京勾結,延光四年(125年),在漢安帝死後,擁立北鄉侯劉懿為皇帝,劉懿駕崩,宦官孫程、王康、李剛等人殺死江京,立廢太子劉保為漢順帝。以劉授黨附閻顯、江京,舉薦非人而免除司空之職。十二月初一,擢升少府、河南郡人陶敦为司空。.

新!!: 汉安帝和刘授 · 查看更多 »

刘恭 (彭城王)

刘恭,東漢明帝的第三子。 東漢永平九年(66年),赐号灵寿王。十五年(72年),刘恭封巨鹿王。漢章帝建初三年(78年),徙刘恭为江陵王,改南郡为国。元和二年(85年),三公上书,江陵在京师正南,不可以封,徙刘恭为六安王,以庐江郡为国。汉章帝驾崩,遗诏徙封彭城王,改楚郡为国,当年就国。刘恭敦厚威重,举止有度,得到吏民敬爱。汉安帝永初六年(112年),封刘恭子刘阿奴为竹邑侯。元初三年(116年),刘恭以事责其子刘酺,刘酺自杀。元初四年十一月初九(117年12月20日),刘恭去世,谥号靖,子考王刘道嗣位。.

新!!: 汉安帝和刘恭 (彭城王) · 查看更多 »

刘恺

刘恺(),东汉大臣。字伯豫,东汉长安县(陕西省西安市)人。 汉朝宗室,高祖父汉宣帝之子楚孝王刘嚣。曾祖父楚思王刘衍,祖父刘纡。居巢侯劉般少子。他该袭封刘般的爵位,让与弟刘宪,遁逃避封。章和年间,有司奏请绝刘恺之国。他远游四方。永元十年(98年),召为郎,担任侍中。永初元年(107年),刘恺担任太常,112年,开始任司空,元初二年(115年),担任司徒。当时担任征西校尉任尚以奸利获罪,因为任尚是大将军邓骘党羽,太尉马英、司空李郃根据邓骘的意见包庇任尚,刘恺不从,朝中称誉。永宁元年(120年),称病求退,回归故里。汉安帝亲政,又任命他为太尉,反对禁锢罪人子孙。三年后,辞官,在家一年,去世。.

新!!: 汉安帝和刘恺 · 查看更多 »

刘懿

刘懿(),一名犊,东汉第七位皇帝(125年5月18日-12月10在位)。济北惠王刘寿的兒子,东汉前少帝,在一般看法裡不认为是汉朝皇帝之一。.

新!!: 汉安帝和刘懿 · 查看更多 »

周章 (東漢)

周章(?—107年)字次叔,荊州隨縣人。東漢大臣。.

新!!: 汉安帝和周章 (東漢) · 查看更多 »

周瑜

周瑜(),字公瑾,人稱「周郎」,庐江舒縣(今安徽省庐江县)人,東漢末年三國時代著名的東吳勢力重要的將領,也是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他指揮的赤壁之戰,是中國史上著名以少勝多的戰役,直接決定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戰後两年,他即病逝,年僅三十六歲。與魯肅、呂蒙和陸遜合稱四大都督。 周瑜年輕便成就大功,加上聰明謙虛、氣量寬大、相貌堂堂、精熟音律,傳言「曲有誤,周郎顧」,並深得主上孫策、孫權禮遇器重,妻子小橋亦稱國色,是不少人羨慕追思的英雄形象,最著名篇章如北宋大文豪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小说《三國演義》裡,作者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的才德卓越、智慧非凡,將周瑜描寫成為心胸狹隘,與諸葛亮明爭暗鬥之人物。.

新!!: 汉安帝和周瑜 · 查看更多 »

周燮 (汉朝)

周燮,字彦祖。中国东汉经学家。汝南郡安城县(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北)人。决曹掾周燕的后裔。 周燮生下来鼻子下巴歪斜,相貌奇丑吓人。母亲想要抛弃他,其父不听,说:“我听说圣贤多有异貌。兴盛我宗族的,就是这个孩子。”于是把他养大。 他在小的时候,就知谦让;十岁就学,能通《诗经》、《论语》;长大后,专精《礼》、《易经》。不读非圣之书,不重视寒暄交往。住在先人在山冈边结草庐,下有陂田,常常耕作自给自足。不是自己耕渔,就不吃。乡党宗族很少能见到他。 周燮在汉安帝时举孝廉,贤良方正,特别征召,都以有病推辞。延光二年(124年),汉安帝以玄纁羔币征聘周燮和南阳馮良,二郡都派丞掾致礼。宗族劝他:“修德立行,就是为了国家。自先世以来,功勋宠信不断,你为什么守在东冈之陂?”周燮说:“我既不能隐居洞穴,追随绮季之迹,却不能远离父母之国,同流合污。修道之人,度时而动。动而不时,怎能通达!”自驾车至颍川郡阳城,派遣门生致谢,因病辞归。诏书告知汝南郡,每年以羊、酒养病。周燮年至七十余岁寿终。.

新!!: 汉安帝和周燮 (汉朝) · 查看更多 »

周舉

周舉,字宣光,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人。《後漢書·周舉傳》:周舉字宣光,汝南汝陽人,陳留太守防之子。東漢光祿大夫、侍中、大鴻臚。.

新!!: 汉安帝和周舉 · 查看更多 »

和熹皇后

和熹皇后(),名鄧綏,為東漢和帝第二位皇后、東漢女政治家,南陽新野人(今河南省新野县)。.

新!!: 汉安帝和和熹皇后 · 查看更多 »

冯石

冯石,东汉大臣。冯鲂之孙,汉明帝之女获嘉长公主与冯柱的儿子。袭母公主封,被封为获嘉侯,为侍中,深得漢安帝的宠信。先后担任卫尉、光禄勋,接替杨震为太尉。延光四年(125年)三月,汉安帝驾崩,刘懿即位,冯石迁太傅,与太尉刘喜参录尚书事。十一月,汉顺帝即位,冯石、刘喜以阎显、江京等一党而策免,复为卫尉。其子冯世、冯承。.

新!!: 汉安帝和冯石 · 查看更多 »

农奇

农奇,东汉时车师后部王。涿鞮之弟。 汉和帝永元八年(96年),车师后部王涿鞮反叛东汉。次年(97年),汉朝派遣西域长史王林击斩了涿鞮,立农奇为王。汉安帝时,继承农奇的军就反叛汉朝投降匈奴,被班勇杀死。汉顺帝永建元年(126年),班勇改立农奇的儿子加特奴为王。车师等西域六国,全都归附汉朝。.

新!!: 汉安帝和农奇 · 查看更多 »

军就

军就(),东汉时车师后部王。 汉安帝永宁元年(120年)车师后王军就和他母亲沙麻,追随北匈奴,杀死后部司马及敦煌长史索班等人,赶走车师前王,控制西域北道。鄯善国危急,向曹宗求救。曹宗上书朝廷,请求出兵五千进攻匈奴,重新收回西域。延光四年(125年)七月,西域长史班勇征发敦煌郡、张掖郡、酒泉郡等郡六千骑兵和鄯善、疏勒、车师前王国军队,击败军就,斩首八千余,生擒军就和匈奴持节使者,带到索班阵亡之地斩首,人头传回洛阳。汉顺帝永建元年(126年),班勇改立农奇的儿子加特奴为王。.

新!!: 汉安帝和军就 · 查看更多 »

八家後漢書

《八家後漢書》,是指《東觀漢記》、范曄《後漢書》以外,記載東漢歷史的八部紀傳體及編年體史書。.

新!!: 汉安帝和八家後漢書 · 查看更多 »

元初

元初(元年:114年 - 末年:120年四月)是东汉安帝刘祜的第二个年号。汉朝使用这个年号时间共记7年。 元初元年正月初二甲子(114年2月24日),改元元初。 元初七年四月十一丙寅(120年5月25日),改元永宁。.

新!!: 汉安帝和元初 · 查看更多 »

充中

充中,汉朝时代荆州的部落。 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冬,溇中蛮覃兒健等反汉,攻烧零阳(今慈利县)、作唐(今安乡县)、孱陵(今公安县)之界。第二年(79年)春,发动荆州七郡及汝南郡、颍川郡弛刑徒吏士五千余人,拒守零阳,募充中五里蛮精夫不叛者四千人,击澧中贼。建初五年(80年)春,斩覃兒健。汉安帝元初二年(115年),澧中蛮因为郡县徭税失平,怀怨连结充中诸种二千余人,攻城杀死长吏。州郡赵募五里蛮六亭兵将他们击破。第二年(116年)秋,溇中、澧中蛮四千人和零陵蛮羊孙、陈汤等千余人,著赤帻,称将军,反汉。州郡招募顺从朝廷讨平。.

新!!: 汉安帝和充中 · 查看更多 »

勃海孝王妃

夫人,是东汉勃海孝王刘鸿(汉章帝曾孙)的夫人,汉质帝刘缵的生母。 永憙元年(145年),汉冲帝驾崩,汉安帝、汉顺帝绝嗣,八岁的刘缵即位,次年刘缵被梁冀毒死。陈夫人没有被给予任何皇后、太后的身份。熹平四年(175年),汉灵帝拜冲帝母虞美人为宪园贵人,汉质帝母陈夫人为勃海孝王妃。.

新!!: 汉安帝和勃海孝王妃 · 查看更多 »

倭国

倭国是古代中国诸王朝对于日本列岛上政治势力的称呼,倭,《说文解字》释为:顺貌。从人委声,另外可解作遙遠的意思。有說法認爲倭是源自日語中,第一人稱「われ」(Ware)。綜合而言,「倭」的來歷無通說,被認為「不明」。 日文汉字中,「倭」音讀為「わ」(Wa),與「和」字同。訓讀為「やまと」(Yamato)亦與「和」同。但中国有学者认为邪马台才是「やまと」的音译,倭是中国古代对倭奴的简称,但倭奴的汉语古音爲wana、并不对应旧时日语词汇中女人的音讀「wonna」。汉魏至晋日本正是女王当政,倭奴国即是倭國中的奴國,并不指女王国,而中国古代以音译称呼和记载外国地理和人物名词的惯例。有人说倭來自日语我的音wa。 日本列岛在早期与中国的交往時还没有形成统一国家的概念,早期的倭人係以個別或团体进贡。根据中国早期历史书籍的记载,大约于弥生时代中期就开始不断有倭人团体与汉王朝在汉四郡进行朝贡事宜,如“周时天下太平,越裳献白稚,倭人贡畅草”。.

新!!: 汉安帝和倭国 · 查看更多 »

玄菟郡

菟郡(諺文:현도군)是漢四郡之一,其疆域屢屢因為戰爭及行政重組而有所改變。於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設立時疆域最廣闊,亦是四郡裡最重要的一個, 大约是今北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吉林省西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前82年,真番、临屯二郡被撤销,玄菟郡迁至今吉林省一帶,東漢時西移至辽东。之後為高句麗所灭。.

新!!: 汉安帝和玄菟郡 · 查看更多 »

王堂 (東漢)

王堂,字敬伯,廣漢郡郪人。東漢將作大匠。《後漢書·王堂傳》.

新!!: 汉安帝和王堂 (東漢) · 查看更多 »

王聖 (漢朝)

王聖,漢安帝乳母,東漢野王君。.

新!!: 汉安帝和王聖 (漢朝) · 查看更多 »

王逸

王逸,字叔師,南郡宜城(今屬湖北)人。東漢文學家。 生卒年不詳,漢安帝時為校書郎,漢順帝時官至侍中。所作《楚辭章句》,是現存最早的《楚辭》註本,也是第一部《楚辭》全註本。王逸認為《九歌》的前身就是當時楚國民間的祭祀歌詞。經過屈原的整理改造,才是今日《九歌》面貌。所作有賦、誄、書、論等二十一篇,《漢詩》百二十三篇,今多亡佚。明人輯為《王叔師集》。王延壽是王逸之子。.

新!!: 汉安帝和王逸 · 查看更多 »

王溥 (漢朝)

王溥 ,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西北)人,中国东汉书法家。.

新!!: 汉安帝和王溥 (漢朝) · 查看更多 »

班淑傳奇

,是于正的古裝劇作品,《陸貞傳奇》的姐妹篇,但演員不會沿用。2014年1月19日秘密開機,開機前演員先開始學習劇中禮儀、定裝和MV拍攝,同年5月2日全劇殺青。講述東漢三班家族下一代,班昭侄女班淑的傳奇一生。於2015年10月6日深圳电视台公共频道及10月16日腾讯视频首播.

新!!: 汉安帝和班淑傳奇 · 查看更多 »

祝讽

祝諷,东汉官员,又作祋諷,官至尚书令、光禄勋。 邓骘推举天下贤士何熙、祝讽、羊浸、李郃、陶敦等,列于朝廷;征辟杨震、朱宠、陈禅,置于幕府。 建光年间,尚書令祝諷、尚書孟布等上奏:「孝文皇帝定薄葬禮制,光武皇帝絕官员休假之典,传给萬世,不可更改。应该恢復建武年间的制度」。陈忠上疏认为要坚持三年守丧。宦官不认为陈忠的建议有利,于是搁置陈忠之奏而听從祝諷、孟布的建議。 汉安帝要废黜太子刘保,来历和光禄勋祝讽,宗正刘玮,将作大匠薛皓,侍中闾丘弘、陈光、赵代、施延,太中大夫朱伥、第五颉,中散大夫曹成,谏议大夫李尤,符节令张敬,持书侍御史龚调,羽林右监孔显,城门司马徐崇,卫尉守丞乐闱,长乐、未央厩令郑安世等十余人,到鸿都门证实太子无过。汉安帝以为来历、祋讽等不识大典,将他们罢免。刘保即位为汉顺帝,祝讽、刘玮、闾丘弘等已经去世,拜他们的儿子为郎。.

新!!: 汉安帝和祝讽 · 查看更多 »

秦漢君主諸子女列表

此列表列出中國秦朝、漢朝君主所生的子女,包括追封君主之子女。.

新!!: 汉安帝和秦漢君主諸子女列表 · 查看更多 »

秦漢皇后及妃嬪列表

漢皇后及妃嬪列表,以下列表列出在《史記》、《漢書》、《後漢書》及相關史料所載之皇后、妃嬪一覽:.

新!!: 汉安帝和秦漢皇后及妃嬪列表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宦官時代

《第一次宦官時代》是柏楊版《通鑑紀事本末》的第7冊,敘述發生在二世紀東漢王朝的宦官集體時期。宦官時代由汉和帝至漢靈帝,共100年。.

新!!: 汉安帝和第一次宦官時代 · 查看更多 »

綦毋姓

綦毋姓()為漢字複姓,依史籍記載,最早出現在春秋晉國景公在位時,有士大夫稱綦毋張。其後人簡化成綦姓、或毋姓,綦毋姓現已沒有在使用。.

新!!: 汉安帝和綦毋姓 · 查看更多 »

繆肜

缪肜,字豫公。中国东汉官员。汝南郡召陵县(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 缪肜从小丧父,兄弟四人,财产都合在一起。等到各娶妻子,妇人们想要分家,多次出现争执之言。缪肜深深愤恨叹息,于是关上门自己打自己:“缪肜,你修身谨行,学圣人之法,准备齐整风俗,怎么还不能正自己的家风!”弟弟和弟妻听说后,都来叩头谢罪,于是他家改编为敦睦之家。 缪肜在县里为主簿。当时县令被人诬告,下吏都畏惧自诬,只有缪肜出证此事,力为辨冤。他备受酷刑,遭到毒打,以至体生虫蛆,换了五个监狱,不置诬辞,经过四年,事情终于澄清,县令终于获释。 汝南太守陇西人梁湛召他为决曹史。汉安帝初年,梁湛在官任上病卒,缪肜送他的灵柩回到其家乡陇西郡。刚刚安葬,当时羌人暴动,梁湛妻儿都避乱它郡,缪肜独留下不去,为梁湛起坟冢。于是在井旁打了一个洞穴,白天藏起来,夜晚就背土,羌人平定坟已立起。梁湛妻儿以为缪肜已死,回来见到他大惊。关西都称道他,给他车马衣资,缪肜不接受而回归乡里。 缪肜被征辟入公府,以成绩优异被推举,转任中牟令。中牟县靠近京师洛阳,多权豪。县内权豪与奸吏勾结,恃势凌侮百姓。缪肜到任,诛杀奸吏和托名贵戚宾客的一百余人,威名遂行。在官任上去世。.

新!!: 汉安帝和繆肜 · 查看更多 »

羊孙

羊孙,东汉零陵郡少数民族反汉起事首领。零陵郡(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北)人。 汉安帝元初三年(116年)他和陈汤率领零陵郡的少数民族一千余人反抗汉朝起事,自称将军。头带红巾,义军烧官寺、杀暴吏。汉安帝以夷治夷的政策,招募郡内其他民族镇压起义,义军失败。.

新!!: 汉安帝和羊孙 · 查看更多 »

羊續

羊續(),字興祖,泰山郡平陽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人,東漢地方官員,是著名清官,有「懸魚太守」之稱。西晉初年名將羊祜之祖父。生平記載於《後漢書·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

新!!: 汉安帝和羊續 · 查看更多 »

白英 (龟兹)

白英,东汉时龟兹王。 白英是班超拥立的白霸国王的后裔。汉安帝延光三年(124年)初,西域长史班勇率军至龟兹。白英开始犹豫不决,班勇晓以恩信,白英率领姑墨、温宿国人自缚到班勇处,归降汉朝。.

新!!: 汉安帝和白英 (龟兹) · 查看更多 »

遼東屬國

辽东属国,中国东汉、曹魏时设置的行政区。 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治所在昌黎县。辖境相当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属幽州。东汉末省。三国魏正始五年(244年)复置,不久改为昌黎郡。 Category:东汉行政区划 Category:曹魏行政区划 Category:辽宁古代行政区划.

新!!: 汉安帝和遼東屬國 · 查看更多 »

荀淑

荀淑(建初八年-建和三年,即公元),字季和,東漢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

新!!: 汉安帝和荀淑 · 查看更多 »

衍圣公

衍聖公是一個中國公爵爵位名,為孔子家族嫡系後裔的世襲封號,始于北宋。1920年出生的孔德成为民國北洋政府所封之末代衍圣公。 1935年,国民政府改“衍圣公”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現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是孔子第七十九代嫡长孫孔垂長。.

新!!: 汉安帝和衍圣公 · 查看更多 »

衙县

衙县,古县名。一名彭衙,本是春秋时期秦国彭衙邑。战国晚期秦国改设衙县。在陕西省白水县东北四十里史官镇南彭衙村、北彭衙村,辖区约为今白水县北部。 《左传》文公二年:“晋侯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秦武公元年伐彭戏氏。西汉时衙县,汉武帝后属左冯翊。新朝王莽时衙县改名达昌县。东汉初年复名衙县。邓禹在衙县击破更始将军公乘歙。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曾徙上郡寄治于衙县。后废。西晋晋惠帝时复置衙县,寻省。.

新!!: 汉安帝和衙县 · 查看更多 »

袁逢

袁逢,字周阳,东汉时期人物,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人,袁汤第三子。 袁逢年轻承传家学,通儒经,据说因为人诚实宽厚,被郡县荐举,初任地方官。官至太仆。汉桓帝死后,他支持窦武拥立汉灵帝即位。嗣父袁汤的爵位安国亭侯。光和元年(178年)十月,时任屯骑校尉的袁逢代来艳为司空。光和二年(179年)三月,因地震,袁逢卸任司空,太常张济继任。之后又任执金吾,死后谥号宣文。.

新!!: 汉安帝和袁逢 · 查看更多 »

饥五

饥五,汉朝羌人当煎部落首领。 汉安帝永宁元年(120年)六月,当煎部落首领饥五等人,因护羌校尉马贤的部队集中在张掖郡,便乘虚而入,攻打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马贤率军由张掖返回追击到塞外,斩杀数千人后班师。与饥五同族的当煎部落首领忍良等一千余户单独居住在允街,摇摆不定。建光元年(121年)春,护羌校尉马贤斩杀当煎部落两千余人,忍良等逃亡出塞。.

新!!: 汉安帝和饥五 · 查看更多 »

西海郡 (東漢)

西海郡,是東漢時設立,位於今内蒙古自治区額濟納旗的一個郡,郡治在居延县(今額濟納旗東南),轄居延海附近地區。其前身為張掖居延屬國。.

新!!: 汉安帝和西海郡 (東漢) · 查看更多 »

馬融 (東漢)

融(),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伏波將軍馬援的侄孫,将作大匠马严之子。东汉经学家。曾宦校书郎、郎中、议郎、武都太守以及南郡太守。.

新!!: 汉安帝和馬融 (東漢) · 查看更多 »

馬棱

棱,字伯威,扶风郡茂陵縣(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人。东汉官員。伏波将军马援的族孙。 马棱幼年丧父,随堂兄马毅居住。马毅死后无子,马棱为他守孝三年。汉章帝建初年间,为郡功曹,举孝廉,征拜谒者。章和元年(87年)任广陵郡(今江苏省扬州市)太守。当时粮价昂贵,百姓饥馑。他奏请罢免盐官,保护百姓利益,赈恤贫穷盐民;救济贫穷,减轻赋税;兴修水利,鼓励修复陂塘湖泽以利灌溉,溉田二万余顷。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转汉阳郡太守,侵赋百姓以奉大将军窦宪军费。窦宪诛,马棱坐抵罪。数年后,复为丹阳郡(今安徽宣城市)太守,镇压当地豪强,擒灭惯匪。改任会稽郡太守,多有政绩。最后改任河内郡太守。汉安帝永初年间,后坐事抵罪,卒于家。.

新!!: 汉安帝和馬棱 · 查看更多 »

馮煥闕

馮煥闕位於四川省達縣專區渠縣新興鄉,文物遺址年代判定為漢代。1956年8月16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歷史及革命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3月4日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7月7日重新公佈為四川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在渠縣北新興鄉趙家坪路旁。現僅存東闕,高4.38米.闕身系一塊整石琢成,正面銘文下浮雕一饕餮。東側石紋未加細琢,當為接建子闕之故,現子闕早巳佚失。闕身正面陰刻漢隸兩行,一行為「故尚書侍郎河南京令」,一行為「豫州幽州剌史馮使君神道」。據《後漢書·馮緄傳》記載,馮煥是後漢安帝時人,歷任尚書侍郎及豫州、幽州剌史,建光元年,被奸臣陷害下獄,指使遼東都尉龐奮監辦。後經甄別訟明,但已病死獄中。漢安帝聞之,十分惋惜,下令誅殺龐奮,並賜錢十萬,以子為郎中。由此可知,此闕當建於建光元年以後。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 汉安帝和馮煥闕 · 查看更多 »

馮良

冯良,字君郎。中国东汉隐士。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人。 冯良出身孤微,青年时为县吏,三十岁时,为尉从佐。奉檄迎候督邮,以做吏为耻,于是坏车杀马,毁裂衣冠。远避犍为(治今四川宜宾市西南),拜杜抚为师,学习经籍,十余年后回到乡里。志行高洁,品行为乡人所称道,乡党以为楷模。延光二年(124年),汉安帝以玄纁羔币征聘冯良和汝南郡周燮,二郡都派丞掾致礼。冯良托病未去。诏书告知南阳郡,每年以羊、酒养病。冯良年至七十余岁寿终。.

新!!: 汉安帝和馮良 · 查看更多 »

马英

英(),表字文思,兖州泰山郡盖县(今山东省沂源县东南)人,东汉时期的大臣。 马英官至太仆。漢安帝元初二年(115年)六月初二,太尉司马苞去世,七月廿八,马英被任命为太尉。永宁二年(121年)七月廿四,马英去世。八月十六前司徒刘恺接替为太尉。.

新!!: 汉安帝和马英 · 查看更多 »

魯丕

魯丕(),字叔陵,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中国東漢經學家,魯恭的弟弟。 魯丕深沉好学,孜孜不倦,杜絕交遊,不答候問之禮。兼通《五经》,教授《鲁诗》、《尚书》,号称当世名儒。开始爲郡督郵功曹,汉章帝建初元年(76年)举贤良方正,以对策高第除议郎。转任新野县令。政绩为当州第一,擢拜青州刺史,因事下獄免官。後復徵拜趙相,门生就学者常百余人,当时称为“五经复兴鲁叔陵”。坚拒赵王干扰学官秩序,受到皇帝嘉奖,特被引见。受贾逵推荐,入说论经,皇帝特加赏赐。历任东郡太守、陈留郡太守,都有政绩。汉安帝时官至侍中、左中郎将,再为三老。永初五年(111年),魯丕七十五岁时,于官任上去世。.

新!!: 汉安帝和魯丕 · 查看更多 »

许敬

许敬,字鸿卿,汝南郡平舆县(今河南省平舆县)人,东汉司徒。 许敬在汉和帝与汉安帝时期作官,当窦宪、邓骘、阎显权势鼎盛之时,他无所畏服。三家垮台后,许多士大夫都有污点,唯独许敬没有遭到非议。因此,时人都很敬佩他。官居光禄勋。汉顺帝永建二年(127年)七月初九,太尉朱宠和司徒朱伥,都被免官。七月廿七日,擢升太常刘光为太尉、录尚书事,许敬为司徒。永建四年(129年)十一月二十日,许敬因为凌侮使官被免职,以千石俸禄归养终老。。《真诰》卷二十说许敬担任司徒期间已经是百岁高龄《真诰》卷二十:「应邵《汉官仪》载崔瑗表云:许敬年且百岁,犹居相位。如此非唯阴德远流后胤,交自阳功着世,所以年永身安,位至台鼎,子训孙相,并为三公。」。.

新!!: 汉安帝和许敬 · 查看更多 »

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一部中國東漢許慎編著的文字工具書,全書共分部首,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說解共用133,441字,原書分為目錄一篇和正文14篇。原書現已失落,但其中大量內容被漢朝以後的其他書籍引用,並有北宋徐鉉於雍熙三年(986年)校訂完成的版本(稱為“大徐本”)流傳至今。宋以後的說文研究著作多以此為藍本,例如清朝的段玉裁注釋本。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是中國現存最早字典。.

新!!: 汉安帝和说文解字 · 查看更多 »

谯国桓氏世系图

谯国桓氏,是中国东汉初年兴起的一个世族,自桓荣习《欧阳尚书》后成为著名经学世家,桓荣、桓郁、桓焉祖孙三代曾为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汉安帝、汉顺帝五代皇帝的老师。东晋初年,谯国桓氏再度以军功崛起,在政坛上与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分庭抗礼,桓玄甚至一度篡夺了东晋的帝位。桓玄失败后,谯国龙亢桓氏彻底衰落,其支族谯国铚县桓氏则一直延续到唐朝。.

新!!: 汉安帝和谯国桓氏世系图 · 查看更多 »

貞節旌表

貞節旌表是中國、朝鮮古代的一個制度,是指由朝廷公開表揚獎勵守節不再嫁或拒受污辱而自殺的婦女(即節婦與烈女)。要識別「貞婦」,關鍵在「貞」字。《廣雅‧釋詁一》給出界說「貞,正也」。這樣釋「貞」為「正」,用在臣對君、僕對主、下對上的關係上,就是指忠實、精誠;用在女性對男子,特別是妻子對丈夫的關係上,則是指專一。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屬於意志或操守堅定不移的具體化。此制度在中國起源甚早,但到明清時代制度完備並受到重視,因而對鄉里社會以及女性生命產生重大的影響。.

新!!: 汉安帝和貞節旌表 · 查看更多 »

賈建

賈建,南阳郡冠军县(今河南省邓州市西北)人。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第三位胶东侯贾复的曾孙。 賈建的祖父是即墨侯贾宗。贾宗的大哥贾忠继承了贾复的胶东侯爵位。贾忠的儿子贾敏犯了诬告母亲杀人的罪,封地被撤销,汉章帝封贾宗的哥哥贾邯为胶东侯,贾宗为即墨侯。章和二年(88年),贾宗去世,賈建的父亲贾参继承爵位。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年),賈建尚汉和帝之女临颍长公主劉利。贾参卒,賈建嗣爵即墨侯。临颍长公主兼食颍阴县、许县,合县三县,数万户。当时太后邓绥临朝,以賈建为侍中,汉顺帝时賈建为光禄勋。.

新!!: 汉安帝和賈建 · 查看更多 »

資治通鑑人物列表

《資治通鑑》编者是古代中国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书名为宋神宗所定,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共294卷,跨古代中国16个朝代,共1362年。 本列表指本书中包括的传记人物名称及概述,详细请参加具体人物条目。.

新!!: 汉安帝和資治通鑑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賀姓

賀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70位。.

新!!: 汉安帝和賀姓 · 查看更多 »

賀齊

賀齊(),字公苗,本姓慶,因避汉安帝父孝德皇劉慶讳,改为贺氏虞预《晋书》:贺氏本姓庆氏。齐伯父纯,儒学有重名,汉安帝时为侍中、江夏太守,去官,与江夏黄琼、广汉杨厚俱公车徵。避安帝父孝德皇讳,改为贺氏。齐父辅,永宁长。。漢末會稽郡山陰人,三国孙吴水军名将,江蘇賀氏的二世祖。其戎馬生涯都在平定山越,因此《三國演義》沒有出現。.

新!!: 汉安帝和賀齊 · 查看更多 »

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

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43年-544年,)是越南歷史上一段被中國統治的時期,是越南北屬時期的一部分。 公元40年,在徵氏姐妹的領導下,交州爆發了反漢的起義。43年,漢伏波將軍馬援領兵平叛,殺死二徵。交州重歸漢朝管轄,第二次北屬時期開始。 在這一時期,今越南地區曾先後被置於東漢、交州士氏政權、東吳、曹魏、晉朝、劉宋、南齊、南梁的統治之下。541年,交州爆發了李賁起義。544年,李賁稱帝,建立萬春國政權,標誌著第二北屬時期的結束。.

新!!: 汉安帝和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 · 查看更多 »

車騎將軍

車騎將軍是中國古代的高級將軍官名。漢制,位次於大將軍及驃騎將軍,而在衛將軍及前、左、右、後將軍之上,位次上卿。漢時,車騎將軍主要掌管征伐背叛,有戰事時乃拜官出征,事成之後便罷官。東漢末年開始成為常設的將軍官名,唐朝之後廢除。.

新!!: 汉安帝和車騎將軍 · 查看更多 »

车师

车(Jū)师(Jushi),也称姑师(Gushi),古代中亚东部西域城郭诸国之一。都城為交河(今中国新疆吐鲁番西北)。东南通往敦煌,向南通往楼兰、鄯善,向西通往焉耆,西北通往乌孙,东北通往匈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站。从考古发掘上来看,車師人操伊朗語系吐火羅语的一種方言。古代车师人的种族还未完全研究清楚,头骨上显示高加索人种与蒙古人种的混合特征。 中国自汉朝武帝时开始将势力渗入西域,车师因为位于西域东侧,受到汉朝极大压力,因此与匈奴联合,为其充当耳目,并攻劫汉朝使节。征和四年(前89年),汉朝同楼兰等国联兵围攻交河,车师投降汉朝。汉宣帝时,遣侍郎郑吉在车师境内渠犁屯田,立军宿为车师王,迁都于渠犁。元康四年(前62年),匈奴另立兜莫为王,率一部分车师国众退往博格达山北麓(今吉木萨尔一带)。自此车师分为前、后两国。 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丧失对西域的全部影响,汉始置西域都护府,任命郑吉为都护。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又置戊己校尉,在车师前国屯田。其后,车师前王复还交河。据统计,当时车师前国有人口六千余,兵一千八百余人;车师后国人口四千余,兵也是一千八百余人。车师前国国都交河城,车师后国国都务涂谷。戊己校尉在高昌壁的驻地称车师都尉国,戊部候城的驻地(今奇台)称车师后城长国。 王莽建立新朝以后,屡屡欺压车师前、后王,车师被迫重新依附匈奴。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45年),车师前、后王与鄯善等国联名遣王子入侍,请复置西域都护,被拒绝。其后车师连续兼并邻近小国,称车师六国。汉明帝年间,车师前部有人口四千余,兵两千人;后部人口一万五千余,兵三千余人,成为西域东部霸主。 永平十七年(74年),窦固等出击车师,前、后王俱降,汉朝遂重设戊己校尉,分屯车师前、后国。不久,北匈奴围攻汉朝屯田军队。汉章帝建初元年(76年),汉放弃车师。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窦宪击破北匈奴,车师前、后王重新服从汉朝。永元八年(96年),车师后王击破前王,次年,汉朝派兵斩车师后王。 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汉朝再度放弃西域。元初六年(119年),汉敦煌太守派索班屯驻伊吾,车师前王复降汉。永宁元年(120年),车师后王引北匈奴攻杀索班,击走前王。延光三年(124年),汉西域长史班勇击败北匈奴,次年,班勇进击车师后国,斩其王军就,再次年立加特奴为后王,屯田于柳中(今中国新疆鄯善西南)。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敦煌太守裴岑出伊吾攻杀北匈奴的呼衍王,安定了车师局势。 其后车师仍然存在了数百年。车师前国于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被高昌的沮渠安周引柔然兵攻破而灭亡,王族逃入北魏。.

新!!: 汉安帝和车师 · 查看更多 »

胡廣 (漢朝)

胡广(),字伯始,中国东汉中期的大臣,南郡华容(今湖北省监利县)人。汉安帝时,举孝廉。奏章号称天下第一。历任尚书郎、尚书仆射。阳嘉元年(132年),胡广出任济阴郡太守,後又入朝为大司农。汉安元年十一月初七壬午日(142年12月12日),汉顺帝擢升胡广为司徒。本初元年闰六月初一(146年7月26日),汉质帝被梁冀所杀。闰六月初五(7月30日),任命司徒胡广为太尉。建和元年(147年)六月,太尉胡广被免职。七月,胡广被封为安乐侯。十月,胡广又被任命为司空。元嘉元年(151年)十月,胡广致仕。后来又被任命为太常。 永兴元年(153年)十月,胡广为太尉。永兴二年九月初一(154年9月25日),出现日食,胡广被免太尉官。延熹元年(158年),胡广第三次担任太尉。延熹二年(159年),梁冀倒台,胡广被免为平民。之后又为九卿之太常。延熹九年(166年)五月,汉桓帝以太常胡广为司徒。建宁元年(168年)九月,曹节等宦官诛杀窦武、陈蕃之后,汉灵帝以司徒胡广为太傅,录尚书事。建宁五年(172年)三月初八,太傅胡广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胡广历仕六朝,五落五起,前后主政十余年。当时洛阳有谚语:“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陈蕃等人都是他的故吏。但他依附当权者(先为梁冀、后为诸宦官),没有忠直之风。.

新!!: 汉安帝和胡廣 (漢朝) · 查看更多 »

郭镇 (汉朝)

郭镇(),字桓钟,颍川郡阳翟县(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中国东汉政治人物,郭躬弟弟的儿子。 郭镇少传家业,明习律令。开始被辟入太尉府,汉安帝延光年间任尚书。宦官中黄门孙程诛中常侍江京拥立济阴王刘保,郭镇率羽林卫士击杀卫尉阎景,立大功,拥立刘保为汉顺帝。以功任尚书令,太傅桓焉、三公为其请功,奏请郭镇冒犯白刃,手剑贼臣,奸党殄灭,宗庙以宁,功比刘章,宜显爵土,以励忠贞。于是封郭镇为定颍侯,食邑二千户。转任河南尹、廷尉,后被免职。永建四年(129年),在家中去世。诏赐冢茔地。.

新!!: 汉安帝和郭镇 (汉朝) · 查看更多 »

都头王

都头王,是東扶餘君主曷思王的孙子,曷思王之后,成为扶餘王。公元68年八月,都頭举國降高句丽,高句丽太祖王高宫以都頭爲于台。之后,東扶餘更加衰落,而且世系不明,直到汉安帝永宁元年(120年),才有扶餘王子尉仇台的纪录,不过以后关于扶餘国的史料多数都是出自中国的正史,而不是朝鲜半岛的《三國史記》了。.

新!!: 汉安帝和都头王 · 查看更多 »

都尉

都尉,是中国、朝鮮、越南很多官职称号的一部分,各种都尉职权地位差异较大,又分为各地管领军事事务的都尉与中央领特定事务的都尉两类。.

新!!: 汉安帝和都尉 · 查看更多 »

阎姬

安思皇后(),名閰姬,河南滎陽人。東漢安帝皇后。.

新!!: 汉安帝和阎姬 · 查看更多 »

阎姓

阎姓,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27位。2006年阎姓人口在中国大陆排名第75。.

新!!: 汉安帝和阎姓 · 查看更多 »

阎章

阎章,河南荥阳人,东汉官员。.

新!!: 汉安帝和阎章 · 查看更多 »

阎显

阎显(),东汉河南郡荥阳人。 他的妹妹阎姬为汉安帝皇后,阎显被封为长社侯。主管禁军。汉安帝死后,阎显兄妹拥立宗室北乡侯刘懿为帝,阎太后临朝,阎显为车骑将军辅政。少帝刘懿死后,宦官孙程、李刚等19人拥立安帝子济阴王刘保为帝,即汉顺帝,阎显被杀。.

新!!: 汉安帝和阎显 · 查看更多 »

蘇章 (漢朝)

蘇章,字孺文,扶風平陵縣(今陝西省咸陽市西北)人。八世祖蘇建,漢武帝時為右將軍。.

新!!: 汉安帝和蘇章 (漢朝) · 查看更多 »

蘇順

苏顺,字孝山。中国东汉文学家。京兆霸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人。 东汉汉和帝、汉安帝时,苏顺以才学为人所称道。他喜好养生之术,好隐居求道。年纪很大的时候才出来做官,拜拜为郎中,在官任上去世。苏顺好文辞,著有赋、论、诔、哀辞、杂文共十六篇。苏顺所作诔,刘勰称其“辞靡律调”。《隋书·经籍志》注其著有《郎中苏顺集》二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有《苏顺集》二卷。.

新!!: 汉安帝和蘇順 · 查看更多 »

葫芦岛市

葫芦岛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原名锦西,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市境东北接锦州市,北临朝阳市,西界河北省秦皇岛市,南滨辽东湾。地处辽冀两省交界,辽西山地丘陵区与沿海平原交接地带,濒临渤海湾,南接山海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为燕山山脉,北部为松岭山脉。主要河流有女儿河、六股河、兴城河等。全市总面积1.04万平方公里,人口255.6万。葫芦岛市是京沈线上重要的工业、旅游、军事城市,有多处旅游景点,被誉为“关外第一市”、“北京后花园”。 葫芦岛市矿产资源颇丰富,拥有铅、锌、铜、钼等矿产,亦有葫芦岛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葫芦岛化工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锦西炼油化工总厂、锦西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锌厂和渤海造船厂等工业企业。渤海造船厂生产了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是中国重要的常规潜艇基地。.

新!!: 汉安帝和葫芦岛市 · 查看更多 »

葛龔

葛龔,字元甫,梁國寧陵縣(今河南省商丘市)人。東漢黃門郎,有集五卷,一作六卷,一作七卷。.

新!!: 汉安帝和葛龔 · 查看更多 »

邓褒

邓褒,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位高密侯邓禹的玄孙。 汉明帝永平元年(58年),邓禹年五十七岁去世,谥号元侯。汉明帝分封邓禹的后代为三国:长子邓震为高密侯,邓袭为昌安侯,邓珍为夷安侯。邓褒是邓震的曾孙,邓褒的祖父邓-乾-尚汉明帝之女沁水公主刘致。邓--卒,邓褒的父亲邓成嗣高密侯。邓褒尚清河王刘庆之女、汉安帝妹舞阴长公主劉別得。邓成卒,邓褒继承高密侯的爵位。汉桓帝时,邓褒官至少府。邓褒卒,长子邓某嗣爵。少子邓昌袭母爵为舞阴侯,官至黄门侍郎。.

新!!: 汉安帝和邓褒 · 查看更多 »

邓阊

邓阊(),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东汉人物,邓训第五子,和熹皇后邓绥、邓骘、邓京、邓悝、鄧弘的弟弟。 邓绥为汉和帝贵人,邓骘、邓阊兄弟担任郎中。邓绥立为皇后。邓骘官至虎贲中郎将,邓京、邓悝、邓弘、邓阊担任黄门侍郎。邓京在官任上去世。延平元年(106年)四月十九日,汉殇帝任命虎贲中郎将邓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任命黄门侍郎邓悝为虎贲中郎将,邓弘、邓阊二人为侍中。永初元年(107年)四月,汉安帝将车骑将军邓骘封为上蔡侯、城门校尉邓悝封为叶侯、虎贲中郎将邓弘封为西平侯、黄门郎邓阊封为西华侯,各自享有一万户的食邑。永初四年(110年),母新野君得病,邓骘兄弟都上书求回家侍养。太后邓绥以邓阊最年少,孝行特著,于是听任,赐安车驷马。新野君去世,邓阊至孝,守丧消瘦,在当时知名。 元初五年(118年),邓悝、邓阊相继去世,遗言薄葬,不受爵赠,太后听从。封邓悝子邓广宗为叶侯,邓阊子邓忠为西华侯。建光元年(121年),太后邓绥崩,西华侯邓忠废为庶人,不久自杀。邓阊之妻耿氏有节操,邓忠早卒,于是养河南尹邓豹之子,嗣后邓阊之后。耿氏教邓豹子书学,以通博著称。永寿年间,与伏無忌、延笃在东观著书,官至屯骑校尉。.

新!!: 汉安帝和邓阊 · 查看更多 »

邙山陵墓群

邙山陵墓群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北、东和东北部的邙山地区,北依黄河,南临伊洛河盆地。面积750余平方公里,南北宽20公里,东西50公里。年代从东周至后唐。分西段(北魏陵区)、中段(东周、东汉、后唐陵区)、东段(西晋、曹魏陵区)和夹河段(东汉、西晋墓群)四区段,目前已知在此埋葬着6代共24座帝王陵墓。其中东周时期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东汉帝陵为汉光武帝原陵、汉安帝恭陵、汉顺帝宪陵、汉冲帝怀陵、汉灵帝文陵;曹魏帝陵为魏文帝首阳陵;西晋帝陵为晋宣帝高原陵、晋景帝峻平陵、晋文帝崇阳陵、晋武帝峻阳陵、晋惠帝太阳陵;北魏帝陵为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后唐帝陵为明宗徽陵。众多帝王陵墓与其家族墓地构成了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成为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 汉安帝和邙山陵墓群 · 查看更多 »

蔡伦

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耒阳(今湖南省耒阳市)人。他改进了东汉时的造纸技术,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把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这些废弃物品都充分利用起来,降低了纸的成本,尤其是用树皮做原浆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关于蔡伦造纸,參考凌純聲先生的著作可知:蔡伦改良造纸技法的创新源流,受有南岛语族树皮布文化的影响。蔡伦将古代造丝纸(汉族本身传统)和造树皮布纸(南岛外来文化)的两种工艺整合起来,以造丝纸工艺的制纸工法,结合造树皮布纸工艺的材料学知识,从动物性材料(蚕丝)改为转用植物纤维(渔网、木料)来造纸,遂得到便宜、好用的「真纸」,时人名之曰「蔡侯纸」。.

新!!: 汉安帝和蔡伦 · 查看更多 »

鄧康

邓康()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邓珍的儿子,东汉夷安侯。.

新!!: 汉安帝和鄧康 · 查看更多 »

鄧弘

鄧弘(),字叔纪,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东汉经学家,邓训第四子,和熹皇后邓绥、邓骘、邓京、邓悝的弟弟,邓阊的哥哥。 邓绥为汉和帝贵人,邓骘、邓弘兄弟担任郎中。邓绥立为皇后。邓骘官至虎贲中郎将,邓京、邓悝、邓弘、邓阊担任黄门侍郎。邓京在官任上去世。延平元年(106年)四月十九日,汉殇帝任命虎贲中郎将邓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任命黄门侍郎邓悝为虎贲中郎将,邓弘、邓阊二人为侍中。永初元年(107年)四月,汉安帝将车骑将军邓骘封为上蔡侯、城门校尉邓悝封为叶侯、虎贲中郎将邓弘封为西平侯、黄门郎邓阊封为西华侯,各自享有一万户的食邑。 邓弘生性节俭朴素,研究欧阳氏解释的《尚书》,曾在宫中教授汉安帝。元初二年(115年)前虎贲中郎将邓弘去世。有司建议追赠邓弘为骠骑将军,位居特进,并封为西平侯。邓太后追念邓弘的志愿,不赠官爵、衣服,只赐钱一千万,布一万匹。邓弘的哥哥邓骘等人仍辞不受。太后诏封邓弘的儿子邓广德封为西平侯。下葬之前,有司再奏,请征北军五营轻车骑士护灵,礼仪如同西汉霍光旧例。邓太后不准,只许用白盖丧车,两名骑士护卫,由邓弘的学生门生送葬。后因邓弘做过安帝的师傅,于是分割西平国的封土,封邓广德的弟弟邓甫德为都乡侯。.

新!!: 汉安帝和鄧弘 · 查看更多 »

鄧騭

鄧騭(),字昭伯,為東漢外戚、權臣、著名将领,南陽新野人(今河南新野),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太傅鄧禹的孫子;鄧訓之长子,和熹皇后鄧綏的哥哥。延平元年(106年),汉和帝拜鄧骘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汉殇帝驾崩,鄧太后与鄧骘共同拥立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封骘上蔡侯,食邑万户。夏,西征西羌,大败。鄧騭与士大夫关系较好,曾重用杨震等人。建光元年(121年),太后驾崩,不久被汉安帝逼令自杀,鄧骘绝食而死。汉顺帝即位,下诏追复邓骘故大将军之位。.

新!!: 汉安帝和鄧騭 · 查看更多 »

鄭眾 (宦官)

鄭眾(),字季產,南陽犨縣(今河南魯山東南)人,东汉宦官。為人謹敏,有心機。.

新!!: 汉安帝和鄭眾 (宦官) · 查看更多 »

臣磐

臣磐(),东汉时疏勒王。 臣磐是疏勒王安国的舅舅。汉安帝元初年间,因罪流放到了月氏(贵霜帝国)。他和月氏王关系很好,安国死后无子,安国的母亲就是臣磐的姐姐把持国政,立自己的侄子遗腹为王。臣磐请求月氏送他回国,疏勒国人对臣磐本来就很敬爱,又见月氏强大,于是废除遗腹,立臣磐为王。汉顺帝永建二年(127年),向汉朝进贡,被封为大都尉。永建五年(132年),派遣侍子和莎车国、大宛国一起进贡汉朝。阳嘉二年(133年),进献狮子。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狩猎时被叔父和得射杀。.

新!!: 汉安帝和臣磐 · 查看更多 »

金城郡

金城郡,中國古郡名。西漢始元六年(前81年)置。西漢末年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甘肅省蘭州市、青海省西寧市、海東市一帶,屬涼州刺史部。初置時郡治在金城縣(縣治在今甘肅省蘭州市城區),後移治允吾縣(縣治在今甘肅省永靖縣西北)。東漢末析置西平郡。隋置蘭州總管府。唐初置蘭州,天寶中改為金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蘭州。.

新!!: 汉安帝和金城郡 · 查看更多 »

酒泉郡

酒泉郡,中国古郡名。.

新!!: 汉安帝和酒泉郡 · 查看更多 »

老邱堆

老邱堆遗址位于中国安徽省临泉县城关镇古城社区曾庄自然村流鞍河南岸,中国社科院及安徽省考古所曾多次调查,属于新石器至商周的文化遗址。曾出土石斧,石刀,蚌镰,骨针,侧扁形鼎足,锥型鬲足,汉代盆口沿等。遗址西北角有一椭圆形封土堆,高约8米。1976年,当地群众为躲避洪水,在封土堆上居住,挖出了一件完整的陶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存临泉博物馆。封土堆南200米东400米均有文化遗存。1983年,被定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老邱堆又称沈子墓,相传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受封于沈,死后埋葬于此。但很多专家认为其实就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这里地势高亢,地面干燥,前有大平原,后依流鞍河,当为原始社会的一个村落。已被国务院定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据推测聃季载很可能埋葬于此。 据报道,2005年国庆期间老邱堆遭到盗掘,从墓道口发现大量汉砖,当地文物部门初步判断为早期汉代墓葬,这更证明了老邱堆存在大型墓葬的可能。有推测是为聃季载或是东汉汉安帝时期的鲖阳侯阴庆之墓,。因为没有进行抢救性挖掘不得而知,目前,临泉县政府已要求立即安排人员对该古墓进行看护。.

新!!: 汉安帝和老邱堆 · 查看更多 »

造纸术

造紙術相傳是由中国東漢時代的蔡倫(63-121年)所改良,但是也有考古證據說明,造紙術早就存在,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使造纸的成功率更高,成本更低。造紙術被称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促使人類文化轉播的重要大發明。 參考凌純聲先生的著作可知,蔡倫改良造紙技法的創新源流,受有南島語族樹皮布文化的影響。蔡倫將古代造絲紙(漢族本身傳統)和造樹皮布紙(南島外來文化)的兩種工藝整合起來,以造絲紙工藝的製紙工法,結合造樹皮布紙工藝的材料學知識,從動物性材料(蠶絲)改為轉用植物纖維(漁網、木料)來造紙,遂得到便宜、好用的「真紙」,時人名之曰「蔡侯紙」。 東漢的許慎在他編寫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裡提到“纸”从“糸”。紙的發明、發展及傳播也是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造纸术的发明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播有巨大的作用,它使得文明的传播速度更便捷、传播成本更低,它促使了纸质书的出现,所以说这是一项极其伟大的发明。.

新!!: 汉安帝和造纸术 · 查看更多 »

耿姬

耿姬,名不詳,扶风郡茂陵人,耿弇弟弟耿舒的孙女,耿袭和汉明帝女隆慮公主刘迎的女儿,东汉清河王刘庆的王妃。刘庆的庶--儿子刘祜即位为汉安帝,追尊父親刘庆尊為孝德皇,母亲左小娥为孝德皇后,祖母宋贵人为敬隐皇后,嫡母耿姬仍健在,尊为甘陵大貴人。耿大貴人的哥哥耿宝監羽林左騎,位至大將軍,侄子耿承襲公主爵為林慮侯,位至侍中。 耿宝附事內寵,與中常侍樊豐、野王君王聖等一起参与譖廢皇太子,排陷太尉楊震,朝野嫌怨。汉安帝崩,皇太后阎姬把耿寶、耿承皆貶爵為亭侯,遣就國,并迫使耿寶在途中自殺,国除。耿大貴人多次为家人求情,汉顺帝即位后,陽嘉三年封耿寶的儿子耿箕为牟平侯、侍中,耿恒為陽亭侯,耿承為羽林中郎將。 大將軍梁冀当政时期,耿大貴人去世。梁冀向耿承索要耿大貴人的珍玩遗物,不得,就削除了耿承的爵位。耿承逃走,但不久被抓获,举家被梁冀灭族。.

新!!: 汉安帝和耿姬 · 查看更多 »

耿寶

耿寶(),字君达,东汉时期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人,祖父耿舒(耿况子、耿弇弟),父耿襲,娶汉明帝女隆慮公主刘迎。耿寶袭封牟平侯。 他的妹妹耿姬嫁给了清河王刘庆,为王妃。106年,刘庆的庶子刘祜即位,是为汉安帝。汉安帝派耿宝,监羽林左骑,位至大将军。延光二年(123年)时,耿宝任大鸿胪。当时他向太尉杨震荐中常侍李闰的兄长,杨震不从。耿宝于是亲自做说客,对杨震说:“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杨震则答:“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耿宝大恨而去。这是他附事内官的事迹之一。次年,他和中常侍樊丰、汉安帝乳母王圣等人共同构陷太子刘保,使他被废为济阴王。而耿宝“谮废皇太子为济阴王,及排陷太尉杨震,议者怨之。” 汉安帝在125年逝世后,耿宝为阎太后所忌,被有司奏以不道,贬爵为亭侯。遣送回牟平国,在路上自杀,牟平国除。子牟平侯耿箕。.

新!!: 汉安帝和耿寶 · 查看更多 »

耿襲

耿襲,东汉时期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人,父亲牟平侯耿舒,祖父隃麋烈侯耿况,伯父好畤愍侯耿弇。 汉光武帝以耿舒为复胡将军,建武五年(29年),封耿舒为牟平侯。耿况六子耿弇、耿舒、耿国、耿广、耿举、耿霸。在东汉全都显贵。耿舒卒,耿袭嗣爵位牟平侯。耿襲尚汉明帝皇女隆虑公主刘迎。耿襲的儿子耿宝,女儿耿姬。耿姬是汉章帝皇子清河王刘庆的王妃,汉安帝的嫡母。耿襲去世后,耿宝嗣位牟平侯,官至大将军。.

新!!: 汉安帝和耿襲 · 查看更多 »

耿良

耿良,一名无禁。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人,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第四位好畤愍侯耿弇的曾孙。 汉明帝永平元年(58年),耿弇卒,年五十六岁,谥号愍侯。其子耿忠嗣好畤侯。耿忠担任骑都尉于天山击匈奴,有功。耿忠卒,其子即耿良的父亲耿冯嗣爵。耿冯卒,耿良嗣爵好畤侯,汉安帝延光年间,耿良尚汉安帝妹濮阳长公主劉久長,官至侍中。耿良死后,其子耿协继承好畤侯的爵位。.

新!!: 汉安帝和耿良 · 查看更多 »

耿承

耿承,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扶风县)人。东汉人物,牟平侯耿舒之孙,牟平侯耿袭之子,汉安帝的嫡母耿姬的侄子。 耿承袭祖母林虑公主刘迎的爵位为林虑侯,官至侍中。汉安帝崩,太后阎姬免除耿宝、耿承的官职,贬爵为亭侯,遣送就国。耿宝在途中自杀,国除。阳嘉三年(134年),汉顺帝绍封耿宝子耿箕为牟平侯,官至侍中。以耿恒为阳亭侯,耿承为羽林中郎将。耿姬去世,大将军梁冀向耿承索求耿姬的珍玩,得不到,梁冀大怒,命令有司上奏夺去耿承的封爵。耿承惶恐,于是逃匿到穰县。几年后,梁冀将他找到,于是族灭耿家十余人。.

新!!: 汉安帝和耿承 · 查看更多 »

虞诩

虞诩,字升卿,东汉名将,陈国安平(今河南省鹿邑县西北)人。汉安帝时,他为朝歌(今河南省汤阴县西南)县长。后来担任武都郡太守,平定羌人之乱。汉顺帝时代,担任司隶校尉,弹劾罢黜中常侍张防。因为触犯权贵,曾经九次遭到谴责,三次遭到刑罚。后来官至尚书令。.

新!!: 汉安帝和虞诩 · 查看更多 »

陳忠 (漢朝)

忠(),字伯始,沛国洨县(今安徽省固镇县东)人,中国东汉政治人物,陈宠的儿子。 汉安帝永初年间辟司徒府,为廷尉属官廷尉正。因为明习法律,经司徒刘恺推荐擢拜尚书,使居三公曹,主知断狱。修改当朝法律,删除比《甫刑》苛刻的条文,简化繁琐程序,于汉法颇多建树。承父志整理成23条,题为《决事比》,奏准施行,清除论罪无据的弊端。又奏请废除蚕室刑,解除贪官污吏三代不得为官的禁令,建议从轻处罚精神病人误伤人命的犯罪。都被采纳。安帝亲政,宦官江京、李闰等秉权。陈忠在位尽职,施政周密,敢于纠举违法,不避权贵。陈忠作《清盗源疏》,其中提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后历官尚书仆射、尚书令,延光三年(124年)转任司隶校尉,次年,任江夏郡太守,又被留下担任尚书令,得病而卒。.

新!!: 汉安帝和陳忠 (漢朝) · 查看更多 »

陳禪

陳禪,字紀山,巴郡安漢縣(今四川省南充市)人。東漢諫議大夫、司隸校尉。.

新!!: 汉安帝和陳禪 · 查看更多 »

陶敦

陶敦,字文理,河南郡京县(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南)人,东汉司空。 陶敦在汉安帝时期作少府,汉顺帝刚即位,延光四年(125年)司空刘授因阿附叛逆,所征官吏也非适当人选,被免官。十二月初一,汉顺帝擢升陶敦为司空。永建元年(126年)十月初九,因为错弹劾司隶校尉虞诩,汉顺帝将司空陶敦免官。张晧继任。.

新!!: 汉安帝和陶敦 · 查看更多 »

陈褒

褒,字伯仁,东汉时期人物,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桐城市东北)人。 陈褒开始担任尚书,汉和帝永元十四年(102年),阴皇后被指控施用巫蛊。汉和帝让中常侍张慎与尚书陈褒审讯核实。六月廿二,阴皇后被废。汉安帝永宁元年(120年)十月十六日,司空李郃免官。十月二十日,将卫尉、陈褒任命为司空。延光元年(122年)四月十九,因为地震,汉安帝将司空陈褒免官。五月初七,将宗正、彭城人刘授任命为司空。.

新!!: 汉安帝和陈褒 · 查看更多 »

恭宗

恭宗作为庙号,可以指下列君主(按时间顺序):.

新!!: 汉安帝和恭宗 · 查看更多 »

恭陵 (消歧义)

恭陵,可以指:.

新!!: 汉安帝和恭陵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恭愍皇后

李宫人(),汉安帝的宫人,汉顺帝生母。.

新!!: 汉安帝和恭愍皇后 · 查看更多 »

捐納

捐納,又稱捐官、捐輸、捐例、貲選、開納,是中國、越南古代政府為彌補財政困難,允許士民向國家捐納錢糧以取得爵位官職的一種方式,屬於賣官的一種形式。另有罪犯贖刑、捐贖的規定。.

新!!: 汉安帝和捐納 · 查看更多 »

李尤

李尤,字伯仁,廣漢郡雒縣(今四川省廣漢)人。東漢諫議大夫、樂安相,著有詩、賦、銘、誄、頌、《七嘆》、《哀典》,共二十八篇。.

新!!: 汉安帝和李尤 · 查看更多 »

李剛 (宦官)

李刚,東漢時的宦官。 漢安帝李刚任中黃門。太子劉保被廢,125年4月30日,汉安帝驾崩,5月18日,皇后閻姬擁漢章帝孫北鄉侯劉懿為帝。12月10日,劉懿驾崩,李刚、孫程等十九名宦官殺閻顯等人,与尚书刘光、郭镇擁太子劉保為漢順帝,順帝封十九人為侯,因此孫程等宦官史稱十九侯。李刚卖官鬻爵,132年,孫程死,李刚被贬到封地,郁郁而终。.

新!!: 汉安帝和李剛 (宦官) · 查看更多 »

李郃 (東漢)

李郃,字孟節,東漢漢中郡南鄭縣人。 李郃的父親李頡,通儒學,官至博士。李郃繼承父業,在太學學習,通《五經》和河洛風星,能預知災禍,初為郡吏時,他不同意郡守到洛陽恭賀竇憲納妻,果然不久竇憲被逼自殺,只有漢中太守免禍。後舉孝廉,歷官至尚書令,拜太常。漢安帝元初四年(117年)任司空。李郃性格忠直,不畏權貴,敢陳朝廷得失。永寧元年(120年)十月十六,因為收人請托辦事,被罷免三公之位。漢順帝延光四年(125年)四月初一,任司徒,當時吏民疾病蔓延,次年正月廿九,他自請免職謝罪,代替皇帝受辜。年八十余歲,在家中去世。子李固。.

新!!: 汉安帝和李郃 (東漢) · 查看更多 »

李脩

李脩,字伯游,东汉时期人物,豫州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人。 李脩初任郡县属官,官至光禄勋。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正月十五,李脩继张禹为太尉。元初元年(114年)九月初七,李脩因蜀郡夷和先零羌之乱而免职,司马苞继任。其子李益曾任赵国的国相,孙子李膺是汉朝的名臣。.

新!!: 汉安帝和李脩 · 查看更多 »

李膺 (東漢)

李膺,字元禮。潁川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人。東漢黨錮之禍受害者。 李膺的祖父李修在汉安帝时期曾任太尉,父親李益曾任赵国的国相。李膺舉孝廉出仕,後被司徒胡廣徵辟,歷任青州刺史、漁陽、蜀郡太守,任內申明法令,恩威並舉,初任青州刺史時,青州郡守縣令畏懼他的威嚴明察,大多聽到他就任的消息後便辭官而去。其後轉任護烏桓校尉,當時鮮卑多次侵犯邊境,李膺常常頂著箭石,將其打敗驅除,使得敵人非常畏懼。因公事而被免官,回到綸氏縣居住,教授的學生常常達到千人。 李膺的訪客很多,但李膺只見「清流之士」,奸邪小人一概不見,被李膺接見的訪客都是受寵若驚,時謂「登龍門」。其中有一個訪客最特別,該訪客就是孔融。孔融拜訪李膺時說與後者有親戚之係,李膺接見後就請教孔融,孔融與他有何關係,孔融答曰:「我的祖先孔子與先生您的祖先老子(李耳)曾有過師生關係(孔子曾請教老子「禮」之事)。」李膺大奇之,立刻以賓禮待孔融。時陳韙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聽之反答:「想君小時,必也然之」陳韙登時啞口無言。 永壽二年(156年),鮮卑寇掠雲中,徵度遼將軍。延熹二年(159年),為河南尹,揭發宛陵大姓羊元群之罪,反坐罪,罰左校。司隸校尉應奉知情,上疏為李膺等說情,得以免刑。任為司隸校尉,與太學生郭泰等交遊,反對宦官專擅,致力於糾劾奸佞。是太學生心目中的「天下楷模」,有人以被李膺接待過為榮,視為「登龍門」。時宦官張讓弟張朔為野王縣令,貪殘無道,被李膺逮捕處決。張讓向桓帝訴冤,桓帝詔李膺入殿,李膺據理對答,桓帝以無罪開釋。李膺的名气既大,其好友陈蕃、杜密、王暢等人也备受知识分子崇拜。太学生视他们为正义和知识的化身,为其编了歌謠:“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暢)。”又称李膺、杜密为“李、杜”。延熹九年(166年),張成善說風角,占卜得知將有大赦令於是要兒子殺人,後果真大赦天下,李膺心裡憤慨仍處死張成兒子,於是張成的弟子牢修控告李膺等人結黨,「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將李膺等人關入北寺獄,株連達二百多人。後賈彪說服外戚竇武等出面援救,桓帝才將李膺赦免,但不許為官,居於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史稱第一次黨錮之禍。 建寧二年(169年)竇武與太傅陈蕃谋诛宦官,任李膺为长乐少府,宦官事先迫使靈帝逮捕竇武。竇武與王甫軍激戰,兵敗自殺,宦官進一步逮捕「黨人」,李膺及杜密等百余人被捕入獄處死,迁徙、禁锢者“六七百人”,史稱第二次黨錮之禍。.

新!!: 汉安帝和李膺 (東漢) · 查看更多 »

来历

来历(),字伯珍,南阳郡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是征羌侯来歙曾孙,来稜和武安公主之子。.

新!!: 汉安帝和来历 · 查看更多 »

東觀漢記

《東觀漢記》,漢代人稱之為《東觀記》,一百四十三--,是一部以紀傳體撰寫東漢歷史的史書,同時也是中國第一部官修當代史。記事起於光武帝,終於靈帝,由漢代劉珍、延篤等撰,因修史館設於東觀而得名。 在三國時代以後,將之與《史記》、《漢書》並舉,合稱「三史」,唐代以後漸以范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记》。.

新!!: 汉安帝和東觀漢記 · 查看更多 »

東漢大司徒、司徒列表

《後漢書·百官志一》:「司徒,公一人。掌人民事。凡教民孝悌、遜順、謙儉,養生送死之事,則議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牲視,大喪則掌奉安梓宮。凡國有大疑大事,與太尉同。世祖即位,為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去『大』。」今據《後漢書》諸《帝紀》作此表,在位年數不足一年者,按一年計算。.

新!!: 汉安帝和東漢大司徒、司徒列表 · 查看更多 »

東漢大司空、司空列表

《後漢書·百官志一》:「司空,公一人。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大喪則掌將校復土。凡國有大造大疑,諫爭,與太尉同。世祖即位,為大司空,建武二十七年,去『大』。」今據《後漢書》諸《帝紀》作此表,在位年數不足一年者,按一年計算。.

新!!: 汉安帝和東漢大司空、司空列表 · 查看更多 »

東漢大司馬、太尉列表

《後漢書·百官志一》:「太尉,公一人。掌水土事。掌四方兵事功課,歲盡即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亞獻;大喪則告諡南郊。凡國有大造大疑,則與司徒、司空通而論之。國有過事,則與二公通諫爭之。世祖即位,為大司馬。建武二十七年,改為太尉。」今據《後漢書》諸《帝紀》作此表,在位年數不足一年者,按一年計算。.

新!!: 汉安帝和東漢大司馬、太尉列表 · 查看更多 »

東漢太常列表

《後漢書·卷一百一十五·志第二十五·百官二》載:「太常,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禮儀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禮儀;及行事,常贊天子。每選試博士,奏其能否。大射、養老、大喪,皆奏其禮儀。每月前晦,察行陵廟。丞一人,比千石。六百石。本注曰:掌凡行礼及祭祀小事,总署曹事。其署曹掾史,随事为员,诸卿皆然。」今據《後漢書》諸《帝紀》作此表,在位年數不足一年者,按一年計算。.

新!!: 汉安帝和東漢太常列表 · 查看更多 »

東漢太傅、太師列表

《後漢書·百官志一》:「太傅,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導,無常職。世祖以卓茂為太傅,薨,因省。其後每帝初即位,輒置太傅錄尚書事,薨,輒省。」今據《後漢書》諸《帝紀》作此表,在位年數不足一年者,按一年計算。.

新!!: 汉安帝和東漢太傅、太師列表 · 查看更多 »

東漢光祿勳列表

《後漢書·卷一百一十五·志第二十五·百官二》載:「光禄勳,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宿卫宫殿门户,典谒署郎更直执戟,宿卫门户,考其德行而进退之。郊祀之事,掌三献。丞一人,比千石。」今據《後漢書》諸《帝紀》作此表,在位年數不足一年者,按一年計算。.

新!!: 汉安帝和東漢光祿勳列表 · 查看更多 »

杜根

杜根,字伯堅,東漢潁川定陵(今河南省舞陽縣北)人。父杜安。曾對抗鄧太后,險送命,後拜濟陰(今日山東定陶一帶)太守。有孫杜袭,於《三国志·魏志二十三》有传。.

新!!: 汉安帝和杜根 · 查看更多 »

桓焉

桓焉(),沛郡龙亢人,字叔元,东汉大臣。桓荣之孙,桓郁的儿子。少以父任为郎,明经笃行,他为侍中步兵校尉。作为太子刘保的太子少傅、太子太傅。先后担任光禄大夫、太常,汉安帝要废太子为济阴王,他和太仆来历、廷尉张晧劝谏,没有成功。延光四年(125年)十一月,刘保即位为汉顺帝,拜桓焉太傅,与太尉朱宠并录尚书事。视事三年,因辟召禁锢的人为吏而被免太傅。后为光禄大夫。阳嘉二年(133年),代来历为大鸿胪,几日后,迁为太常。永和五年(140年),代王龚为太尉。汉安元年(142年),以日食免职。第二年,在家中去世。弟子中有黄琼、杨赐,其孙桓典。.

新!!: 汉安帝和桓焉 · 查看更多 »

梁鲔

梁鲔,字伯元,东汉时期人物,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人。 梁鲔年轻时通儒学,为同乡称道。历任光禄勋。汉殇帝延平元年(106年)正月廿五,梁鲔代徐防为司徒。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二月廿八,梁鲔在司徒任上去世,鲁恭继任。.

新!!: 汉安帝和梁鲔 · 查看更多 »

楊倫 (漢朝)

杨伦,字仲理。中国东汉经学家。陈留东昏(今河南省兰考县西北)人。 杨伦年轻时为诸生,拜司徒丁鸿为师,精习《古文尚书》。为郡文学掾。历任数官,因为志向不合,于是去职,不再应州郡之命。在大泽中授徒,有弟子千余人。汉安帝元初年间,陈留郡礼请,三府同时征辟,朝廷公车征召,都称病不就。后来被特别征召为博士,为清河王(刘延平)傅。此年,汉安帝驾崩,杨伦于是弃官奔丧,在宫门外不停哭泣。太后阎姬因为他擅离职守,让他抵罪。 汉顺帝即位,下诏免去杨伦之罪,让他留在恭陵服丧。服丧结束,征拜为侍中。当时,邵陵令任嘉在任贪污,却转任武威郡太守,后来有关部门上奏任嘉贪赃千万,把他下廷尉审问,其所牵连的将相大臣有百余人。杨伦上书,请求治罪举荐任嘉的人,引《春秋》为说,议主诛及本恶。奏御,有司认为杨伦意见切直,言辞不逊,请求处理他。尚书上奏杨伦探知机密,以激烈求直。犯不敬之罪,到宗庙采伐柴薪。诏书以杨伦多次进忠言,原谅了他,免官归乡。 阳嘉二年(133年),朝廷征拜太中大夫。大将军梁商以他为长史。他谏诤不合,出补常山王(常山顷王刘仪)傅,因病没有上任。诏书让司隶催促他,杨伦留在河内朝歌,以生病为由上书:“就是留下必死,我也不北行一寸。割脑袋也不改变,九裂分尸不悔恨。匹夫坚持的,强于三军。坚决大胆推辞。”汉顺帝下诏:“杨伦从微贱高升,受宠信担任藩王傅,耽误天子的任命,擅自在道路停止,托病放纵,恣意妄为。”于是让他到廷尉府,再下诏原谅他。杨伦前后三次被征召,都因为直谏不合。回家后,闭门讲书,不再过问俗事。公车再征,他隐居不去,在家中去世。.

新!!: 汉安帝和楊倫 (漢朝) · 查看更多 »

楚辞章句

《楚辞章句》是东汉文学家王逸为《楚辞》作的注本。是现存最早的对于《楚辞》的注释版本,也是离《楚辞》创作时代最近的一本注释。由他在《序》 中稱臣,可以判斷是在漢安帝元初年間校書郎任內所完成的官方工作,可能是奉詔命撰修者。由于王逸所在的时代距离《楚辞》的创作时代比较近,许多楚国时的习俗仍然保留着,因此王逸的这本注释中对于《楚辞》内容的背景介绍十分有参考价值。本书在对于《楚辞》的研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后世有许多《楚辞》的注本,比如朱熹《楚辭集注》、《楚辞补注》,是在此书的基础上补充而成。.

新!!: 汉安帝和楚辞章句 · 查看更多 »

樊英 (东汉)

樊英,字季齐,中国东汉经学家。南阳郡鲁阳县(今河南省鲁山县)人。 樊英年轻时在三辅受业,修习《京氏易》,兼明《五经》。又善于谶纬之学:风角、星算,《河》、《洛》七纬,推步灾异、推算阴阳变化。隐居在壶山之阳,向他学习的人从四方而至。州郡先后礼请,不应征;公卿推举他为贤良方正、有道,都不去。 传说曾有暴风从西方起,樊英对学生们说:“成都市火很大。”含水西向喷去,令人记下时日。有客人后来从蜀郡来,说“当天大火,有黑云从东而起,一会儿大雨,火于是灭了”。天下称到樊英的法术。《初学记》卷二引《楚国先贤传》、《搜神记》也有类似记载。 汉安帝初年,征召为博士。建光元年(121年),以公车赐策书,征樊英与南阳郡孔乔、李昺、北海郡郎宗、陈留郡杨伦、东平郡王辅六人,只有唯郎宗、杨伦到洛阳,樊英等四人都没有应召。 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下策书备礼,用玄纁征召他。樊英再以得重病相辞。汉顺帝严令郡县把他强征上道送到京师。樊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于是抬着他入殿,还是不以礼屈。汉顺帝大怒,对樊英说:“朕能让你活,能让你死;能让你贵,能让你贱;能让你富,能让你贫。你为什么轻慢朕命?”樊英回答:“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是天;死不得其命,也是天。陛下怎能让臣活,能让臣死!臣见暴君就像见仇人,立其朝堂还是不肯,可得贵吗?虽在布衣之列,怡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可得贱吗?臣对于非礼之禄,即使万钟不受;若能申志,即使箪食也不厌。陛下怎能让臣富,能让臣贫!”汉顺帝不能使他屈从,敬重其名,让他去太医那里养病,每月给他羊、酒。 永建四年(129年)三月,天子为樊英设坛席,赐给他几杖,待以师傅之礼,问他朝政得失。樊英不敢推辞,拜为五官中郎将。数月后,樊英称病重,下诏他以光禄大夫的身份休假。令地方官府送谷千斛,八月给他牛一头,酒三斛;如果去世,以中牢祭祀。樊英辞位不受,皇帝下诏不听。 樊英开始被诏命,都以为他一定不会屈节降志,后来应对,又没有奇策,大家失望。河南张楷与樊英一起被征召,批评樊英:“天下有两条路,出仕与隐居。我以为你能辅佐天子,有助天下。但你开始激怒万乘之主;然后享受爵禄,又没有匡救之术。” 樊英善于道术,史称朝廷有灾异,常被询问,所言多验。 樊英著《易章句》,世称“樊氏学”。以图纬教授学生。颍川陈寔,年轻时跟随樊英学习。樊英有病时,妻子派奴婢拜问,樊英下床答拜。陈寔感到奇怪问他。樊英说:“妻,齐也。死后共奉祭祀,按礼不能不答。”七十余岁,在家中去世。 其孙樊陵,汉灵帝时以谄事宦官为司徒。陈郡郤巡,学习樊英之业,官至侍中。.

新!!: 汉安帝和樊英 (东汉) · 查看更多 »

樂安郡

樂安郡(樂,音勒,漢語拼音:Lè),中國古代郡、國名。東漢和帝時置。西漢初年,其地屬齊郡。漢武帝時分齊郡置千乘郡。東漢置千乘國,後改為樂安國,又除為樂安郡。東漢後期,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山東省濱州市東部、淄博市西北部、東營市南部及壽光市一帶。郡治在臨濟縣(縣治在今高青縣東南),隸屬於青州刺史部。.

新!!: 汉安帝和樂安郡 · 查看更多 »

武都郡

武都郡,中國古郡名。.

新!!: 汉安帝和武都郡 · 查看更多 »

段崇 (东汉)

段崇,字礼高,东汉汉中郡南郑县人。 汉中太守河间郡人郑廑任命段崇为主簿。汉安帝永初四年(110年),凉州羌人反汉,进入汉中,段崇跟随郑廑屯守褒中。羌人向东进攻,郑廑想要作战,段崇劝谏他以为不可,请求固垒而待援军。郑廑不听,出战,失败。段崇与门下史王宗、原展还有他的儿子段勃、兄长的儿子段伯生与敌人死战,寡不敌众,段崇等人全部战死。羌人俘虏郑廑,将他杀死。.

新!!: 汉安帝和段崇 (东汉) · 查看更多 »

永宁

永宁可以指:.

新!!: 汉安帝和永宁 · 查看更多 »

永宁 (东汉)

永宁(元年:120年四月 - 末年:121年六月)是东汉安帝刘祜的第三个年号。汉朝使用这个年号时间共记15个月。 元初七年四月十一丙寅(120年5月25日),改元永宁。 永寧二年七月初一己卯(121年8月1日),改元建光。.

新!!: 汉安帝和永宁 (东汉) · 查看更多 »

永初 (东汉)

永初(元年:107年 - 末年:114年2月22日)是东汉安帝刘祜的第一个年号。汉朝使用这个年号时间共记7年。 延平元年八月汉安帝即位沿用延平年号,次年正月初一(107年2月10日)改元永初。.

新!!: 汉安帝和永初 (东汉) · 查看更多 »

江夏郡

江夏郡,中國古郡名。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

新!!: 汉安帝和江夏郡 · 查看更多 »

江京

江京,東漢中常侍、大長秋。.

新!!: 汉安帝和江京 · 查看更多 »

汶山郡

汶山郡,中國古代的郡,最早由西漢時所置。.

新!!: 汉安帝和汶山郡 · 查看更多 »

汉冲帝

汉冲帝刘炳(一说昺)(漢安二年至永憙元年正月初六戊戌日,即公元),中国汉朝皇帝(建康元年八月初六庚午日至永憙元年正月初六戊戌日,即西元144年9月20日-145年2月15日在位),东汉第九位皇帝,在位僅148天,享年僅3岁,其正式諡號為「孝沖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沖帝」。.

新!!: 汉安帝和汉冲帝 · 查看更多 »

汉顺帝

汉顺帝刘保(),东汉第八位皇帝(125年12月16日—144年9月20日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順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順帝」。汉安帝和宫人李氏之子。.

新!!: 汉安帝和汉顺帝 · 查看更多 »

汉殇帝

汉殇帝刘隆(),汉和帝幼子,养于民间,东汉第五位皇帝(106年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殤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殤帝」。汉殇帝是中国帝王即位年龄最小、寿命最短的皇帝。.

新!!: 汉安帝和汉殇帝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汉安帝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汉朝宗正、宗伯列表

宗正,是汉朝九卿之一,为中央政府管理皇族相关事务的职官。汉高祖七年二月,汉朝初次设置宗正官,掌管宗室和外戚的属籍,并参与宗室犯罪的审理,皇帝、皇后的废立,参与皇室婚丧仪式。汉平帝元始四年,宗正更名为宗伯,王莽新朝时期改为秩宗,东汉建立后又恢复为宗正。汉朝宗正大多以刘氏宗室出任,楚元王刘交的后裔在西汉多次出任宗正,甚至因此改姓宗政姓。.

新!!: 汉安帝和汉朝宗正、宗伯列表 · 查看更多 »

汉朝皇帝世系图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汉朝皇帝世系图 · 查看更多 »

河东裴氏

河东裴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河东郡为郡望的裴姓士族,属于关中郡姓。.

新!!: 汉安帝和河东裴氏 · 查看更多 »

沈黎郡

沈黎郡,中國古代郡名。.

新!!: 汉安帝和沈黎郡 · 查看更多 »

沘陽公主

沘阳公主,东汉前期的公主。其生父东海王劉彊。嫁给了窦勋,大司空安丰侯窦融的孙子、窦穆的儿子。沘阳公主和窦勋的大儿子是大将军窦宪、大女儿是窦皇后。因为窦穆、窦勋仗势不法,汉明帝将他们处死。后来其女窦氏成为汉章帝的皇后,沘阳公主和女儿窦皇后一起陷害汉章帝的宠妃大小宋贵人,大宋贵人即清河王刘庆之母,汉安帝的祖母。.

新!!: 汉安帝和沘陽公主 · 查看更多 »

泰山羊氏

泰山羊氏,亦稱太山羊氏,是中國古代泰山郡的一个羊姓士族,自東漢至魏晉南北朝一直活躍於政治及軍事舞台。.

新!!: 汉安帝和泰山羊氏 · 查看更多 »

泰山郡

泰山郡,一作太山郡,中國古郡名。西漢始置,其轄地在今山東省泰安市、萊蕪市及淄博市南部、臨沂市西北部、濟寧市東北部一帶。郡治在博縣(縣治在今泰安市泰山區東),後徙治奉高縣(今泰安市岱岳区范鎮南)。東漢、魏晉仍之。北魏時徙治鉅平縣(縣治在今泰安市岱岳区南)。北齊改泰山郡為東平郡,治博平縣(博縣)。隋初廢。.

新!!: 汉安帝和泰山郡 · 查看更多 »

法正

法正(),字孝直。東漢司隸右扶風郿(今陕西眉县)人,三國時蜀漢的軍師;戰國時期齊襄王田法章之後裔,為東漢末名門法氏之後;祖父法真,有清節高尚名聲。本為劉璋部下,不得賞識,後投歸劉備。深受劉備信任,諸葛亮欣賞其才華。劉備在世時,惟獨法正有諡號,死後追諡為翼侯。與曹魏謀士程昱和郭嘉一樣有性格缺陷(程昱太剛直易得罪人、郭嘉行為不檢),但同樣善策奇謀,故陳壽譽其可比二人。.

新!!: 汉安帝和法正 · 查看更多 »

洛阳历史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核心发祥地,华夏、中华、中土、中国、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元代以前,洛阳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的天然法定都城,大一统的王朝多以洛阳为首都或陪都,割据政权也均以进入洛阳作为逐鹿的目标和自身正统性的象征,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承载了中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元代以后因战乱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洛阳地位有所下降,退化为中部地区一个普通县的水平,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折射了中国各地方在农业社会晚期的普遍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洛阳人口数量、城市规模和工商业发展都有较大的飞跃,成为以重工业制造和历史文化旅游闻名的重要城市,这一时期的洛阳历史反映了一个内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历程。.

新!!: 汉安帝和洛阳历史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汉安帝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涼州刺史部

涼州刺史部,原屬九州中的雍州地域。始設於西漢,其行政長官為涼州刺史,屬漢代十三刺史部之一。因在中原之西,故又稱西州。其管轄範圍在今甘肅省及寧夏全境、青海東北部、新疆東南部及內蒙古阿拉善盟一帶。.

新!!: 汉安帝和涼州刺史部 · 查看更多 »

漢中郡

汉中郡,战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置,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市)。因在汉水中游得名。辖境相当今陕西省秦岭以南,留坝县、勉县以东,乾佑河流域以西和湖北省郧县、保康县以西,粉青河、珍珠岭以北地。西汉移治西城县(今陕西安康市西北),东汉复还旧治。东汉末改名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年)复名汉中都。建安后辖境屡缩,北周时只有今陕西省汉中、南郑、城固等市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唐天宝、至德时,曾改梁州为汉中郡。魏、晋、南北朝时为梁州、北梁州治所。东晋、南朝时,曾侨治秦州及其所属郡县于此。.

新!!: 汉安帝和漢中郡 · 查看更多 »

漢恭陵

恭陵,是中国汉安帝刘祜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北三十里铺南。 汉安帝延光四年(125年)三月初十,汉安帝驾崩。八月廿三,汉安帝葬在洛阳城东北二十七里的恭陵。永建元年(126年)二月初二,与安思阎皇后合葬恭陵。山方二百六十步,高十五丈。四出司马门,石殿在行马内,寝殿、园侍吏舍在殿北,堤封田十四顷五十六亩。2001年,作为邙山陵墓群的一部分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 汉安帝和漢恭陵 · 查看更多 »

濟南郡

濟南郡,中國古郡名,西漢初年置。高帝時稱博陽郡,為齊國支郡,後改名濟南郡。呂后時分齊國之濟南郡置呂國、濟川國。文帝時置濟南郡。治東平陵縣(故城在今山東省章丘市龍山北)。武帝時析濟南郡置泰山郡,屬青州刺史部。東漢置濟南國,屢除為郡。魏置濟南國。晉置濟南郡,移治歷城。北魏于濟南郡之地置齊州,遂為州治。隋時罷濟南郡,此後至唐,或為齊郡,或為齊州。.

新!!: 汉安帝和濟南郡 · 查看更多 »

朱宠

朱宠,字仲威,东汉京兆(今西安市)人,生卒年均不詳。 朱宠开始被邓骘征辟。担任颍川郡太守,治郡有方。汉安帝建光年间,任大司农。邓氏失势,他为邓骘鸣冤,从廷尉罢官归乡。汉顺帝即位后,为邓氏正名,命邓骘兄弟子侄和门生十二人为郎中。126年,朱宠担任太尉、录尚书事,担任到127年。.

新!!: 汉安帝和朱宠 · 查看更多 »

朱伥

朱伥,字孙卿,九江郡寿春县(今安徽省寿县)人,东汉司徒。 朱伥在年轻的时候拜大儒丁鸿为师,学习《欧阳尚书》。汉安帝废黜太子刘保,太中大夫朱伥等十余人一同到鸿都门谏诤,说太子没有过失。汉顺帝永建元年(126年),继李郃为司徒。汉顺帝刘保把拥立他的宦官贬谪。司徒府属官周举对朱伥说,孙程等人为拥立功臣,皇帝一时动怒而惩罚他们,万一孙程等人死于半路,顺帝便留下杀功臣之恶名。朱伥上书顺帝劝谏阻止。永建二年(127年)七月初九,朱伥和太尉朱宠,都因为日食被免官,当时朱伥八十余岁。。.

新!!: 汉安帝和朱伥 · 查看更多 »

朱祜

朱祜()或朱祐,东汉武将,同時代官方史《東观漢記》为汉安帝刘祜避諱把他的名字写作朱福。劉宋朝的范曄《後漢書》不用避諱,却写作朱祐。字仲先,南陽郡宛人,漢光武帝功臣,雲台二十八将第8位(《後漢書》列传12)。.

新!!: 汉安帝和朱祜 · 查看更多 »

會稽郡

會稽郡,中國古郡名。秦置,郡治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城區),轄春秋時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漢初曾為韓信楚國、劉賈荊國、劉濞吳國領地。七國之亂後復置會稽郡。西漢末年,會稽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江蘇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區,是當時轄境最為廣闊的一郡。隸屬于揚州刺史部。東漢中期,分會稽郡浙江以北諸縣置吳郡。會稽郡治所移至山陰縣(在今浙江紹興城區),領十五縣。三國吳時分會稽郡置臨海郡(今浙江東南部)、建安郡(今福建)、東陽郡(今浙江衢州、金華一帶)。西晉至南朝末年,會稽郡僅轄今紹興、寧波一帶。隋文帝滅陳,廢會稽郡,置吳州。隋煬帝改吳州為越州,後又改為會稽郡。唐初置越州,玄宗改越州為會稽郡,肅宗時復為越州。.

新!!: 汉安帝和會稽郡 · 查看更多 »

成翊世

成翊世,字季明,平原郡(今山东平原县)人,中国東漢官员。 成翊世少年好学,深明道术。开始担任郡吏,汉安帝时上书邓太后,请太后还政安帝,被治罪。安帝亲政后,征拜尚书郎。中常侍樊丰、皇帝乳母王圣一起陷害皇太子刘保,安帝废太子为济阴王。成翊世上书反对废皇太子,又揭发樊丰、王圣诬告的实情。安帝不听,樊丰等以重罪陷害他,下狱当死,有诏将成翊世再度免官归本郡。济阴王即位为汉顺帝,司空张晧征辟他。张晧以之前太子被废成翊世上书反对,推荐他为议郎。成翊世自以功劳不大,耻于受官,自劾而归。尚书仆射虞诩更加敬重他,想要让他共参朝政,于是上书再推荐,征拜为议郎。后尚书令左雄、仆射郭虔再推举为尚书。成翊世在朝正色,百官敬重。.

新!!: 汉安帝和成翊世 · 查看更多 »

施延

施延,字君子,东汉时期沛国蕲县(今安徽省宿州市南)人。 施延年轻时聪慧好学,通晓五经、天文。汉和帝时施延任侍中,宫中后妃争权,汉安帝想要废太子刘保,施延和太仆来历上书,认为太子无辜,不该废黜。刘保后来即位为汉顺帝。于是任命他为大鸿胪。阳嘉二年(133年)八月初一,代庞参任太尉。阳嘉四年(135年)四月初五,因为主持选官受贿徇私,被罢官免职。死时七十六岁。.

新!!: 汉安帝和施延 · 查看更多 »

敬隱皇后

宋貴人(),名不詳,中國東漢時期人物,父宋楊。出身扶風平陵,為漢章帝貴人、廢太子劉慶生母、漢安帝祖母。.

新!!: 汉安帝和敬隱皇后 · 查看更多 »

曲阜孔庙

曲阜孔廟,是祭祀中國春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本廟,位于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城內,又稱“闕里至聖廟”,始建於鲁哀公十七年(西元前478年),歷代增修擴建,經兩千四百余年而祭祀不絕,是中國淵源最古、歷史最長的一組建筑物梁思成 中國建筑史 444頁,也是海內外數千座孔廟的先河與范本,和相鄰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合称“三孔”。 曲阜孔廟以其規模之宏大、氣魄之雄偉、年代之久遠、保存之完整,被建筑學家梁思成稱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現為世界文化遺產、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并列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

新!!: 汉安帝和曲阜孔庙 · 查看更多 »

曹騰

曹腾(),字季興,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宦官,由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他的养子,曹魏建立后将其追尊为魏高帝。.

新!!: 汉安帝和曹騰 · 查看更多 »

106年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06年 · 查看更多 »

10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0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0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0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0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0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0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0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1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1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1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1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1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1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1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1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14年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14年 · 查看更多 »

11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1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15年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15年 · 查看更多 »

11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1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1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16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1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17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18年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18年 · 查看更多 »

11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1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1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19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20年代

120年代從120年1月1日開始,於129年12月31日結束。.

新!!: 汉安帝和120年代 · 查看更多 »

12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20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21年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21年 · 查看更多 »

12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2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2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22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2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23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24年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24年 · 查看更多 »

12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24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25年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25年 · 查看更多 »

12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25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26年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126年 · 查看更多 »

2世纪

101年1月1日至2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世纪。.

新!!: 汉安帝和2世纪 · 查看更多 »

82年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82年 · 查看更多 »

94年

没有描述。

新!!: 汉安帝和94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劉祜刘祜漢安帝漢恭宗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