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汉剧 (客家)

指数 汉剧 (客家)

汉剧(也称广东汉剧)是一种传统客家戏剧,也是客家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之一。该剧种主要流行于粤东、闽西、赣南等地部分客家地区,演绎以中州古调为准,发音近似于现在的普通话。.

15 关系: 大埔县外江戲客家民系客家文化中國戲曲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省廣東漢劇院廣東漢樂頭弦李仙花正字戲歌仔戲汉剧

大埔县

大埔县位于中国广东省梅州市东部,其北边和东边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漳州市平和县相邻,南边接壤丰顺县和潮州市饶平县,西边与梅县区、梅江区相邻,地处无污染的山区,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被誉为「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县政府所在地为湖寮镇(原在茶阳镇,1961年春迁至湖寮镇五虎山麓),全县总面积为2470平方公里,县人口为53万(2002年)。.

新!!: 汉剧 (客家)和大埔县 · 查看更多 »

外江戲

外江戲,是劇種名稱,或1個概念。.

新!!: 汉剧 (客家)和外江戲 · 查看更多 »

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俗稱「客家族群」或「客家人」,在西方人類學上被簡稱作「Hakka」(phfs),是漢族的一個分支,也是漢族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為中國唯一不以地域命名之漢族民系,也沒有自己的省份。 該民系主要分佈於華南各地,尤其以廣東東部(粵東)、北部(粵北)和西部(粵西)片區,以及廣西東南部和福建西部(閩西)、江西南部(贛南)、台湾西北部(桃竹苗)及(高屏)地區為主要集中地,主要由南遷的漢族組成,也融合了一些南方少數民族,形成了一种兼具漢族文化與少数民族文化的獨特民系。 「客家」的說法起源于廣東四邑地區,是當時的四邑原住民對粵東遷來的族群的一個稱謂。在四川,當地的客家族群被統稱為「土广东人」,谓其语言为「土广东话」。清初从粤北梅州迁出的族群,到达广东珠三角,称客家,到达广西的称来人、新民,到达江西的称棚民、客籍人。.

新!!: 汉剧 (客家)和客家民系 · 查看更多 »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指亞洲地區的客家人共同所创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話、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客家文化源自中原汉人南迁时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時期的河洛文化和中原文化并吸收了苗族、瑤族、畲族等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了原生在廣東地區的南粵文化(即嶺南文化或稱廣東文化),而位于江西省南部的客家人,則融入了吳文化和楚文化,再加上長期居住在丘陵地環境影響,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徵上也有所不同。而客家人也被稱為是「丘陵上的民族」。其文化特色為:保守、穩重、節儉。.

新!!: 汉剧 (客家)和客家文化 · 查看更多 »

中國戲曲

戲曲是指中華文化的傳統戏剧。「戲曲」一詞始見於《水雲村稿》中〈詞人吳雲章傳〉,指南宋流行於民間的永嘉戲曲,是南戲戲文發展之濫觴。在河南省偃师市出土的一座宋代墓葬里,发掘出来的“宋杂剧演员丁都赛雕像砖”,是中国现存的最早记录戏曲演出活动形象的文物。爾後,「戲曲」之名迭有變遷,以「戲曲」指稱「中國傳統戲劇」,須待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問世,本書以「戲曲」為名,首度將中國傳統戲劇推上近代學術之林,「戲曲」乃成為「中國傳統戲劇」之專稱。 王國維將戲曲定義成「合歌舞以演故事」,同時也指出代言體是戲曲不同於其他文類的重要特點。由此定義看來,戲曲必須具備演員、劇場、詩歌、舞蹈、音樂、代言體、演故事等基本元素。臺灣學者曾永義將王國維對戲曲的定義視為戲曲小戲必須具備的條件,小戲的表演藝術較為原始。而相較於小戲的大戲有更高度的藝術表現,已經是綜合的文學與藝術,其定義為:「中國古典戲劇是在搬演故事,以詩歌為本質,密切結合音樂和舞蹈,加上雜技,而以講唱文學的敘述方式,通過俳優妝扮,運用代言體,在狹隘的劇場上所表現出來的綜合文學和藝術。」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發《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崑劇獲納入名錄之內,引起公眾對戲曲發展及傳承的關注。2009年及2010年,粵劇、藏劇及京劇更先後被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藝術進一步得到世界重視。.

新!!: 汉剧 (客家)和中國戲曲 · 查看更多 »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

以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列表:.

新!!: 汉剧 (客家)和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 · 查看更多 »

广东广播电视台

广东广播电视台(通常简称为广东--;Guangdong Radio & Television,英文简称为GRT)成立於2014年,是中国广东省的一家省级广播电视大型综合传媒机构,由原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广东省广播电视技术中心整合组建而成,涵盖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新媒体、广播电视发射传输等多种业务范围。旗下拥有9套广播频率、12套免费电视频道和10套数字付费电视频道。.

新!!: 汉剧 (客家)和广东广播电视台 · 查看更多 »

广东省

廣東省,簡稱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省會廣州。廣東省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福建、廣西、湖南、江西接壤,與海南隔瓊州海峽相望。廣東省總面積約爲598,800平方公里,海洋及陸地面積分别爲419,000平方公里和179,800平方公里。 廣東是中國的人口大省,2015年該省人口約1.1億人,高居全國第一位,其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584人。該省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大量外來人口的移居地,使其擁有相對多樣的族群面貌,廣東的漢族居民,主要可分爲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此外還有不同的少數民族,其中人數最多的爲壯族。 該地區與廣西和海南同屬於嶺南文化圈,其語言、傳統風俗等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廣東人以其經商傳統著名全国,歷史上的「粵商」就是指在廣東一帶行商的人(廣肇帮,在海外又稱廣東幫,海外所講的廣東帮不包括潮州幫和客家幫),與徽商、浙商、晉商、蘇商一同合稱爲歷史上的“五大商幫”。作爲廣東省會的廣州有「千年商都」之稱,自漢代開始番禺城(廣州市古名)便是中國的重要商業都市,以清代的廣州十三行(廣東十三行)最爲著名。 廣東省2016年估計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爲73,290元人民幣,在全國省級行政區中位列第八,而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則位列全國第一、世界第五。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世界上大都會區和大都市之一。深圳、廣州、珠海、佛山、中山和東莞,這六個城市是廣東最富裕的地區;2015年,六個城市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可依國際匯率兌換為19,650美元。廣東省的水資源豐富,其水產品生產以近海養殖和海洋捕撈為主。位處珠江沿岸一帶的珠江三角洲被稱作南中國的「魚米之鄉」,是中國第二大水產品出產省份和第三大海產品出產省份。.

新!!: 汉剧 (客家)和广东省 · 查看更多 »

廣東漢劇院

廣東漢劇院,中國廣東漢劇公營藝術院團,1958年在梅州組建。分「廣東漢劇院一團」和「廣東漢劇院青年實驗劇團」(青年團),現任領導是黨委書記兼院長张广武。 劇院主演了古裝廣東漢劇電影《齊王求將》(陶金執導)和彩色現代廣東漢劇電影《一袋麥種》(徐丹執導)。 其他主演作品還有曾到香港巡演的《蝴蝶夢》等多部。 Category:客家音樂 Category:中国大陆传统音乐团体 Category:广东艺术团体 Category:梅州组织 Category:梅州文化 Category:1958年建立的組織.

新!!: 汉剧 (客家)和廣東漢劇院 · 查看更多 »

廣東漢樂

廣東漢樂,又稱作客家音樂、客家漢樂、外江弦、儒家樂、漢調音樂等,是流行於客家人的一種民間器樂,主要分布於中國廣東東部客家地區,此外並及於江西、福建、广西、海南以及臺灣與東南亞華人之間。廣東漢樂被認為是中原地區居民南遷時,將中原與廣東地區音樂結合發展而成,因其在數百年間傳承少有變化,有「中州古樂的活化石」之稱2006年,被中國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批保護名錄。 廣東漢樂分佈在廣東梅州、汕頭、韶關、惠陽等地區,又以梅州市大埔縣為代表,舊稱客家音樂、外江弦、儒家樂、漢調音樂等。據查是古代漢民由中原南遷時帶入的,有"中州古樂"之稱,在大埔流傳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廣東漢樂保留了原有中原音樂的特點,並與大埔當地的民間音樂(如打八音、中軍班音樂)等相融合,同時又吸納了潮樂(如大鑼鼓)的一些成分,已成為廣東三大樂種之一。 在長期的流傳中,漢樂有過種種稱謂。如"國樂"、"中州古韻"、"客家音樂"、"外江弦"、"漢調音樂"、"鑼鼓吹"、"打八音"等。為了正本清源,一九六二年第一屆羊城音樂會上,經眾多音樂家研討,正式定名為"廣東漢樂"。.

新!!: 汉剧 (客家)和廣東漢樂 · 查看更多 »

頭弦

頭弦,又稱漢調頭弦,廣東漢劇、客家漢樂、閩西漢劇旋律領奏使用的弓弦樂器。 琴筒和琴身為木製或竹製,張掛2條絲弦或鋼弦,聲音高亢激昂,廣東漢劇、客家漢樂的頭弦通常定純5度,潮州音樂頭弦通常定純4度。 二弦 (潮樂)有時也稱做頭弦。 Category:胡琴 Category:潮汕文化.

新!!: 汉剧 (客家)和頭弦 · 查看更多 »

李仙花

李仙花,客家人,廣東漢劇演員,工旦行,一級演員,研究生文化,中國共產黨員,現在是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 梅州戲曲學校畢業后到廣東漢劇院工作,師承梁素珍先生。 1991年到1995年間在中國戲曲學院本科學習,1996年到1999年間升讀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班,得碩士學位。 1993年得第1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2000年得第18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 她的主演作品有《百里奚認妻》、《陰陽河》、《改容戰父》、《王昭君》、《蝴蝶夢》、《白門柳》等多部。 Category:漢劇演員 Category:一級演員 Category:中國戲曲學院校友 Category:中國共產黨女黨員 Category:廣東客家人 X.

新!!: 汉剧 (客家)和李仙花 · 查看更多 »

正字戲

正字戲,即正音戲,古代又稱官音戲,名列中國國務院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戲曲劇種。 清代盛行於閩南、台灣、潮汕,后來只剩下汕尾的海陸豐地區有戲班,現在只有廣東汕尾縣級市陸豐市還有職業劇團。 唱唸使用中原音韻(中州話;中州韻)而得名(閩南語、台語、潮語稱中原的官話系統語言為「正音」)。 汕尾正字戲的領奏胡琴是大管弦(大廣弦),搭配潮州竹弦(竹提琴)等樂器。 台語中的「正音」、「正音戲」現時指京劇或北管戲(京劇和北管亂彈戲也用中州韻,領奏胡琴都用通稱京胡的京劇胡琴,北管亂彈戲稱戲棚語言為官話),歷史上曾興盛的正音戲、官音戲只見於文字紀錄。 2007年,陸豐市正字戲劇團到北京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珍稀劇種展演。 潮汕的潮劇和白字戲使用白字;白話(潮語、海豐話),正音戲、廣東漢劇、西秦戲使用中州話(類似京劇韻白、上口字的戲棚語言),它們都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 汉剧 (客家)和正字戲 · 查看更多 »

歌仔戲

歌仔戲是20世紀初葉發源於宜蘭,目前臺灣民間最興盛的傳統戲曲之一,也是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歌仔戲是以摻雜古典漢詩、漢文的文言文及闽南語(臺灣腔、廈門腔、漳州腔、泉州腔)為主的戲劇。早期演出內容多半為讓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辭彙或忠孝節義故事,是早期農業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也是臺灣常民文化的代表。歷經時代更迭曾幾度遭到打壓、排擠。步入當代的歌仔戲演出型式內容日漸豐富、多元、精緻,當代更出現許多享譽國內外的知名戲團與重要文藝傳承人。2009年頒定為臺灣文化資產之重要傳統藝術類。.

新!!: 汉剧 (客家)和歌仔戲 · 查看更多 »

汉剧

汉剧指中国戏曲的几个剧种。被称为汉剧剧种有:.

新!!: 汉剧 (客家)和汉剧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客家汉剧广东汉剧廣東漢劇闽西汉剧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