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汀州

指数 汀州

汀州,唐朝时设置的州。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析福州、抚州置,治所在长汀县(今属福建省)。属江南东道。天宝、至德间属临汀郡。《元和郡县志》汀州:“因长汀溪以为名。”辖境当今福建省武夷山脉以东,三明、永安、漳平、龙岩、永定等市县以西地区。大历后辖境东北部缩小。 宋朝时,汀州属福建路。北宋時常每歲秋冬,田事既畢,往往數十百為群,持甲兵旗鼓,往來虔、汀、漳、潮、循、梅、惠、廣八州之地,所致劫人穀帛,掠人婦女,與巡捕吏鬪格,至殺傷卒吏,則起為盜。南宋时丘文通、晏彪等人於此造反(1949年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將此行為歸類為農民起義)。元朝属福建道,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汀州路。.

147 关系: 劉國軒劉稹南靖县南明内阁辅臣年表台灣宗教台灣佛教威武軍節度使定光古佛定光佛廟客家地區客家语客家民系客家文化客语方言寧化伏虎禪師尚之孝岭南道上水廖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國君主陵墓列表中国割据政权君主列表三明市康詠五營神將伊秉绶伍正己张维 (南宋)彭大順彰化市旅遊景點列表佛祖徐中行 (明朝)徐人龙國民政府刘濬 (南汉)周晉傅連暲唐朝行政区划兴宁行政督察区元朝民變四姓 (姓氏)倫敦傳道會皮光业石民英王審知王延宗王延喜王延翰王稷 (宋朝)王緒...王继业王继勋 (闽)王觀國王钫王懿德 (道光進士)福州历史年表福建历史福建地理福建省福建路羊士諤義寧陳氏熊尚初熊开元牛僧孺隘丁城隆武帝韩麟符韓曄 (唐朝)莲城县道明會馮協一觀音山 (新北市)高僧信仰许光达谢五十賚塔龔占鼇连城县范树德胡焯猷郭沫若郑权 (唐朝)郑文宝阴那山阿撒罕閩南裔臺灣人闽南民系闽国州县列表關捷先董伯華钟明亮鄞山寺鄭經鄭成功臺灣人臺灣話臺灣歷史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史釋善慧长汀县艾儒略耿南仲陳邦彥 (明朝)陳敏 (南宋)陈友谅陈宝箴陈岩陈亨容掃墓林文察揚州炒飯李鎬 (乾隆進士)李永茂李文忠 (明朝)杨沂丰杨洞潜板橋接雲寺梁国斌楊時江南东道江南道江東嘉濟尊王江東橋戰役汀州路汀州路 (台北市)沐英沙县小吃法主真君淡水福佑宮清源軍清朝统一战争滕姓漳州 (古代)朱天麟朱瞻墡朱景英朵儿只 (札剌亦儿人)明志書院明鄭時期明清战争明朝浙閩民變海山館新罗区旗山老街曹学佺曾鲸 扩展索引 (97 更多) »

劉國軒

劉國軒(),字觀光,福建汀州長汀人,另一說為武平人,為鄭氏王朝重要的軍事領袖,活躍於對抗清朝的戰爭。劉國軒善於利用間諜,掌握敵軍的詳細動向,因此經常戰勝,才有「劉怪子」這綽號的產生彭孫貽,《靖海志》,頁89。在澎湖海戰擔任統帥,卻被施琅擊敗。戰後不但反對出兵攻佔呂宋延續東寧國祚,甚至力主舉國投降於滿清,幼主鄭克塽最終從之,鄭氏王朝從此滅亡。後來,台灣日治時期的連橫撰寫《台灣通史》時,將其立於《列傳一》中。.

新!!: 汀州和劉國軒 · 查看更多 »

劉稹

劉稹(),唐代昭義節度使劉從諫之侄。因發兵抵抗朝廷,引發了澤潞之戰,事敗,被部下所害。.

新!!: 汀州和劉稹 · 查看更多 »

南靖县

南靖县(Lâm-chēng-koān)位于中国福建省南部,是漳州市下辖的一个县。面积1962平方公里,人口34万人。.

新!!: 汀州和南靖县 · 查看更多 »

南明内阁辅臣年表

本表旨在列出南明政权所任命的内阁辅臣。李自成攻陷北京后,明朝皇族与官员在中国南方建立了若干政权,史称“南明”。其中计有福王朱由崧的弘光政权、唐王朱聿键的隆武政权、朱聿𨮁的绍武政权、桂王朱由榔的永历政权。各南明政权建立后,内部始终存在争斗,影响了对外实力,最终被清军逐个击破。.

新!!: 汀州和南明内阁辅臣年表 · 查看更多 »

台灣宗教

臺灣各宗教受《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擁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並且各宗教間皆為平等。除此之外,臺灣傳教環境極為自由,政府奉行政教分離原則,政府與宗教之間亦無關聯。又因臺灣為一移民社會,華人移民固有的傳統信仰如佛教、道教,在該族群中極為流行且根深柢固,而西方世界較常見的宗教,如基督宗教及伊斯蘭教,亦擁有不少的信眾。 2014年美國中央情報局發布的調查,2300萬臺灣人口中,佛教、道教與臺灣民間信仰三者難捨難分,約佔93%。基督徒(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等)約4.5%,其他信仰或不表態,約2.5%。.

新!!: 汀州和台灣宗教 · 查看更多 »

台灣佛教

台灣佛教的信仰人口約801.5萬人,佔2300萬人口的35%,其信仰人數可能與道教、儒教或其他台灣民間信仰,甚至與其他新興宗教有重疊的情況。據美國國務院民主、人權和勞工事務局發布的資料顯示,台灣有多達80%的人口信奉某種形式,摻雜有佛教信仰因素的傳統台灣民間信仰或台灣宗教。因此就廣義而言,在台灣佛教是最大宗教。 台灣佛教系統承襲自中國閩南地區,世俗化的信仰體系(其中代表為巖仔和高僧信仰)為其一大特色,與以出家僧侶為主的叢林體系(以四大法脈為代表)並立。然而因戰後中國傳入的佛教體系一枝獨秀,蓋過原有本土佛教勢力,使得原有的本土佛教體系常遭誤解,例如世俗體系部份就經常被誤認為「佛道混合」或「非正信」,但實際上世俗體系的發展未必違反佛教原教旨。 不過,從佛教以不同形式傳入台灣後,臺灣的佛教信徒,並沒有精確的統計。因此,統計改以觀察寺院增加數目、並透過台灣社會變遷歷次調查問卷中有關宗教項目的實際統計數字,來論斷其變革的趨勢。.

新!!: 汀州和台灣佛教 · 查看更多 »

威武軍節度使

威武軍節度使,又称威武節度使、福州節度使,是唐朝乾寧時在今福建地区设置的節度使,原為福建觀察使。管轄福州、建州、汀州、泉州、漳州等地區,治所閩中。王信臣為首任威武軍節度使,逐漸據有全閩。信臣歿後,其弟王審知繼位,亦自稱威武軍節度使。951年,威武軍改名彰武軍。977年,復名威武軍。.

新!!: 汀州和威武軍節度使 · 查看更多 »

定光古佛

定光古佛,宋初僧人,人稱「定光佛」、「定光佛祖」、「定公古佛」、「定光大師」等。是閩西汀州客家人之重要守護神。.

新!!: 汀州和定光古佛 · 查看更多 »

定光佛廟

定光佛廟,位於台灣彰化車站前的光復路上,為彰化縣的縣定古蹟。建於1746年(乾隆二十六年),初名定光庵。彰化大地震發生後,該廟重建而改成現今之名。與鄞山寺並列為全台灣唯二主祀定光古佛的廟宇。.

新!!: 汀州和定光佛廟 · 查看更多 »

客家地區

客家地區是指有較多客家人聚集的地區。一般來說客家人比較集中在中國的閩粵贛交界處,然而其他地方廣東西部、廣西東部等等也有不少客家人居住。客家人是分佈範圍較廣的漢民系之一,因此客家地區也相當廣闊。.

新!!: 汀州和客家地區 · 查看更多 »

客家语

-- 客家語《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大眾運輸工具除國語外,另應以閩南語、客家語播音。」民國89年(2000年)3月31日立法(白話字:Hak-kâ-ngî),俗稱客家話(Hak-kâ-fa),簡稱客語或客話,是汉藏语系汉语族的一种语言,為客家民系的母語。其母語人口分佈於廣東東北部、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即傳統的客家地區;臺灣分佈於桃竹苗、六堆和花東縱谷等地(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東南亞尤其是馬來西亞亦有不少母語人口。 客家語是汉语的一支。若視漢語為一種語言,則客家語是它的一级方言,下分數支二級方言。若視漢語為“漢語族”,視客家語為獨立語言的話,則客家語下有數支客家語的方言。無論如何劃分,客家語的地位都跟官話、粤语、吳语、闽语、晉语、湘语、贛语等相同,要麼同為獨立語言,要麼同為漢語下的一級方言。 客家語也是一種聲調語言,這點跟漢語下的一眾語言相同。 直至1996年,全球以客家语为母语的人数约为3400万人,以使用者人口排名位居世界第30名。根據《客家方言的分區》,截至2007年為止全球以客家語為母語的人數大約有4400萬人,但能流利使用者不到3000萬人。又根据《民族语》的统计数据,客家语的母语使用者人数约有2989萬人。 客語的称谓眾多,在中國大陸部份省區被称為𠊎話、土廣東話;台灣客家語在日治時期則常被稱為廣東語,並出版諸多相關作品。語言學者對於客家語屬漢語方言或是當成一門語言尚有爭論,現今客家語在台灣視為一門獨立語言,並於2017年12月29日正式將台灣客家語列為國家語言。客家語發展至1930年代方被正式定名,方為語言學界所熟知。客家語曾被太平天國列為官方语言。因为太平天国发动者,不少會客家話。.

新!!: 汀州和客家语 · 查看更多 »

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俗稱「客家族群」或「客家人」,在西方人類學上被簡稱作「Hakka」(phfs),是漢族的一個分支,也是漢族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為中國唯一不以地域命名之漢族民系,也沒有自己的省份。 該民系主要分佈於華南各地,尤其以廣東東部(粵東)、北部(粵北)和西部(粵西)片區,以及廣西東南部和福建西部(閩西)、江西南部(贛南)、台湾西北部(桃竹苗)及(高屏)地區為主要集中地,主要由南遷的漢族組成,也融合了一些南方少數民族,形成了一种兼具漢族文化與少数民族文化的獨特民系。 「客家」的說法起源于廣東四邑地區,是當時的四邑原住民對粵東遷來的族群的一個稱謂。在四川,當地的客家族群被統稱為「土广东人」,谓其语言为「土广东话」。清初从粤北梅州迁出的族群,到达广东珠三角,称客家,到达广西的称来人、新民,到达江西的称棚民、客籍人。.

新!!: 汀州和客家民系 · 查看更多 »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指亞洲地區的客家人共同所创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話、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客家文化源自中原汉人南迁时自身所保留的唐宋時期的河洛文化和中原文化并吸收了苗族、瑤族、畲族等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了原生在廣東地區的南粵文化(即嶺南文化或稱廣東文化),而位于江西省南部的客家人,則融入了吳文化和楚文化,再加上長期居住在丘陵地環境影響,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徵上也有所不同。而客家人也被稱為是「丘陵上的民族」。其文化特色為:保守、穩重、節儉。.

新!!: 汀州和客家文化 · 查看更多 »

客语方言

客語由於分布區域廣闊,且不少分布區是丘陵和山區,交通不便,形成多種不同的客語方言。在方言劃分上,中國大陸、臺灣與海外其它國家或地區並不一致。中國大陸語言學界傳統上將客家話分為南北兩大片,各含若干片,每個片下細分若干小片。台湾則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客家话按行政管理机构进行划分,每个行政机构的客家话采用其语言部门的权威划分方法。 客家話各方言地方特色很強,環繞梅縣的有平远、大埔、蕉嶺、興寧、五華、豐順等縣,幾乎每個縣的客家話都有其各自特色,可以看成一種獨立的方言。舉例說:興寧方言並沒有以 或 聲結尾的字,而是把它們溶入了 及 音裡。再舉例,遠離梅縣的香港口音,中元音已經消失了。因此,以“光”為例,梅縣讀作,香港的客家人會把它讀成,與鄰近的深圳的客家人的口音相近。 在不同的客語方言裡,声调也有所不同。絕大多数的客家话都具有入聲,共有6~7个声调。在长汀城关话裡,入声消失了;东江本地话等方言则保留了早期客家话去聲分陰陽的声调特点,而共有七个聲調。台灣的海陸客家人是從海豐與陸豐來至。海陸腔有漢語難找的齒齦後音(,, )。而台灣的另外一種主流客語四縣腔,則是來自嘉應州(现为梅州市)的蕉嶺、平遠、興寧和五華等地的腔口。.

新!!: 汀州和客语方言 · 查看更多 »

寧化伏虎禪師

寧化伏虎禪師,五代末年禪師,法號惠寬,福建寧化縣葉嶺人,俗姓葉。在汀州开元寺修道,時聞猛虎為患。公家出示,求人除害,無人敢揭其榜。南唐保大三年(公元945年),禪師自願入山,虎匐伏於地,聆聽禪師說教,後禪師即乘虎下山,人稱「伏虎禪師」。後又於调军嶺上建普護寺,苦無水源,禪師以錫杖擊破石壁,從此泉水不竭。 保大七年(公元949年),汀州大旱,門閥士紳恭請禪師祈雨,禪師應允。但備炭柴,端坐其上,歎曰:「七日不雨,我即自焚。」誦經嚴坐七日,第七日即降甘霖,一郡皆服。 宋太祖建隆三年,禪師圓寂,以其功績,敕封“威濟靈應普惠禪師”。《臨汀志·仙佛》:「敕賜威濟靈應普惠妙顯大師葉姓,法名惠寬,寧化縣人。」 宋紹定年間,伏虎禪師與定光禪師顯靈,抵禦匪寇;明嘉靖間,鄧茂七攻打汀州,伏虎禪師與定光禪師又顯靈,端坐城牆,將腳伸長,竟能下護城河洗滌,鄧茂七等賊驚駭不已,即刻逃遁。從此,定光禪師與伏虎禪師廟宇時常合辦法會,互相邀請。.

新!!: 汀州和寧化伏虎禪師 · 查看更多 »

尚之孝

尚之孝(),汉军镶蓝旗人,平南王尚可喜次子,初为平南藩下都统,三藩之乱爆发后,率部与广东叛军作战。因尚可喜厌恶长子尚之信所作所为,尚之孝获袭平南王爵,但之孝害怕之信不满,旋即辞去爵位。康熙帝以尚之孝为平南大将军统兵平叛。此后,尚之信反清,尚之孝的兵权被剥夺,闲居广州。尚之信归顺清廷后,尚之孝被召还京师,授内大臣,后再授宣义将军,南下江西平叛,多有斩获。江西平定后,尚之孝上书朝廷请求归葬其父于海城并为之守墓,不久,因事革职。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尚之孝病死于海城。.

新!!: 汀州和尚之孝 · 查看更多 »

岭南道

岭南道,是唐朝的一个道,为贞观十道之一,治所位于广州,辖境包含今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全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云南省东南部、越南北部地区。开元时将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五州(今福建省)划给江南东道,之后辖74州,仍为当时全国之最。.

新!!: 汀州和岭南道 · 查看更多 »

上水廖氏

上水廖氏是香港新界五大氏族之一,定居於上水鄉。上水廖氏於元朝末年從福建南遷到此開基,主要定居於上水東北梧桐河流域,故稱為「上水鄉」,上水圍是廖氏家族的核心,由9條鄉村組成,人口超過4,000多人,是新界聚族而居的第三大單姓村。.

新!!: 汀州和上水廖氏 · 查看更多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是民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财政人民委员会的銀行管理機構,资本由国库于预算中拨给。第一任行长为毛泽民。其业务包括分行、支行、兑换处等。办理抵押、贷款、存款、票据买卖贴现、汇兑、发行钞票、代理国家金库,另外还发行革命公债及经济建设公债。.

新!!: 汀州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 · 查看更多 »

中央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又称中央苏维埃区域(简称中央苏区),主要位于中华民国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建立的全中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被中国共产党评价为“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朱德同志直接领导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一般将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视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但对之前该区域成片的苏区习惯上也称为中央苏区。.

新!!: 汀州和中央革命根据地 · 查看更多 »

中國君主陵墓列表

中國君主陵墓列表是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君主陵墓的列表。.

新!!: 汀州和中國君主陵墓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割据政权君主列表

中国历史上各个时间段与正统朝代并立的封建割据、农民革命政权的君主列表如下:.

新!!: 汀州和中国割据政权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三明市

三明市(闽中语三明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下辖的地級市,拥有全国唯一的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是国家森林城市、福建省区域性中心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之一,是福建省的重要工业基地。三明市地处沙溪沿岸,位于福建省西部,东连福州、泉州,与南平、龙岩,西接江西省的抚州和赣州,北依南平,西南邻龙岩,全市面积2.29万平方公里,2015年底常住人口253万。.

新!!: 汀州和三明市 · 查看更多 »

康詠

康詠()字步崖,号漫斋。福建汀州城关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教育家、诗人。.

新!!: 汀州和康詠 · 查看更多 »

五營神將

五營神將,或稱五營將軍、五營元帥、五營神軍、五營兵馬等,簡稱五營。是道教與民間信仰中,保護廟境或村莊的重要護法神。五營分為「東營九夷軍-青旗(青龍)」、「南營八蠻軍-紅旗(朱雀)」、「西營六戎軍-白旗(白虎)」、「北營五狄軍」-黑旗(玄武)、「中壇三秦軍-黃旗(黃帝)」等五支神軍以抵禦邪魔。 五營之中,以中壇元帥為主,統領中營,與其他四營(東營、南營、西營、北營)元帥統領,統號稱五營元帥。.

新!!: 汀州和五營神將 · 查看更多 »

伊秉绶

伊秉绶(),字組似,號墨卿,晚號默庵。福建汀州寧化縣人。清初政治人物、書法家。.

新!!: 汀州和伊秉绶 · 查看更多 »

伍正己

伍正己,初名愿,字公谨。福建宁化人。 唐大中十年(856年),中进士,为汀州进士第一人。伍正己官至御史中丞。因不满时政辞官,卒年84岁。 Category:伍姓 Category:宁化人 Category:唐朝進士.

新!!: 汀州和伍正己 · 查看更多 »

张维 (南宋)

张维,字振纲,一字仲钦。南剑州剑浦县(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张维中进士。曾先后任贺州司理参军、汀州军事推官、龙海县丞、左宣教郎、闽县知县、建康府通判、当涂县太守、广西南路提点刑狱公事、静江府知府、江南东路计度转运副使。 张维著有《槃涧集》和《奏议》等。.

新!!: 汀州和张维 (南宋) · 查看更多 »

彭大順

彭大順是太平军翼王石达开部将领。 1857年后随石达开出走,封为扩天燕。咸丰九年(1859年),入湖南,轉入广西庆远。石達開有意攻取四川作為根據地,可是許多部下希望返回天京。石达开拒绝,一些部隊開始離開他。1860年,彭大順與朱衣點等多位將領決定“萬裏回朝”,率領所部向天京出發,轉入懷遠(治今河口)、融縣(今融水)。入湖南綏甯(治今寨市鎮)、城步。再奪下江西崇義,經南安(今大余)、瑞金進入福建。咸丰十年(1861年)十二月初三日攻克汀州(今長汀)。次年二月攻下連城,紮營於孔廟。三月二十九日,在姑田受重傷,不久卒於连城。.

新!!: 汀州和彭大順 · 查看更多 »

彰化市旅遊景點列表

彰化市旅遊景點列表列出臺灣彰化市的旅遊景點。.

新!!: 汀州和彰化市旅遊景點列表 · 查看更多 »

佛祖

佛祖可以指:.

新!!: 汀州和佛祖 · 查看更多 »

徐中行 (明朝)

徐中行(),字子輿,一作子與,號龍灣、天目山人。浙江長興縣人。明朝文學家、政治人物。後七子之一。.

新!!: 汀州和徐中行 (明朝) · 查看更多 »

徐人龙

徐人龙(),字耳犹,号亮生,浙江上虞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登丙辰科进士。任工部主事,督学湖南,为湖南学政。后来历任苏松兵备道、按察使副使、武昌道参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户部尚书、工部尚书。隆武元年(1645年)十月,以兵部尚书入阁为武英殿大学士。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在汀州被擄杀,人龍為其守节七年後去世。著有《守虔经略》、《留虔纪实》、《监剿随记》等。.

新!!: 汀州和徐人龙 · 查看更多 »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成立於1925年7月1日,由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來,故早期稱「廣東革命政府」,但隨著革命由南方往北推展,行政中心曾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結束於1948年5月2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7月1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在1925年成立後至1928年之間,其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 隨着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1月國民政府遷至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同年4月12日蔣介石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宣布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1937年,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爆發中日戰爭,中國進入為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而美國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總統蔣介石、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與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其機關法人的延續。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文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均由中國國民黨黨員擔任,但亦接納中國國民黨以外之人士參與。其存在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與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不同的「國民政府」。此外在行憲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經常在眾多場合稱為「國民政府」。.

新!!: 汀州和國民政府 · 查看更多 »

刘濬 (南汉)

刘濬(),字伯深,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南汉官员,一度担任宰相。.

新!!: 汀州和刘濬 (南汉) · 查看更多 »

周晉

周晉,字明叔,號嘯齋。祖先是濟南人。自祖秘起,寓居吳興。以紹定四年晉,任富陽令。嘉熙末淳祐初,為福建轉運使幹官。累監衢州、通判柯山。寶祐三年,知汀州。生歿年不詳。 晉富藏書,工詞。詞作多散佚。《絕妙好詞》卷三載其詞三首:《點絳唇》,《清平樂》和《柳梢青》。.

新!!: 汀州和周晉 · 查看更多 »

傅連暲

傅連暲,字日新,出生於福建長汀縣河田鄉伯公嶺。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总后卫生部第一副部长、中央保健委员会首任领导。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共八大代表。.

新!!: 汀州和傅連暲 · 查看更多 »

唐朝行政区划

唐朝行政区划,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中比较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较长时期内,唐朝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但是“道”的实际权限相互间差异很大,变革繁多,而且其基础往往是节度使的实际权力膨胀,所以这一体系常被称为“虚三级”。而且唐朝疆域经历了显著的扩张到鼎盛到缩减的过程,后期逐渐趋向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行政区划的记载已经非常不完整。但是唐初始设的“道”的概念,仍然影响了之后的宋朝,并成为“路”的原形。.

新!!: 汀州和唐朝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兴宁行政督察区

兴宁行政督察区,是中华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以兴宁为行政驻所,下辖:龙川县、五华县、梅县、大埔县、蕉岭县、平远县、连平县、和平县,及治所所在的兴宁县,共9县。由于治所兴宁县,古代属于循州,1912年(民国元年),隶属国民政府设立广东省潮循道;故兴宁行政督察区,又名循州行政督察区,简称“循州区”。.

新!!: 汀州和兴宁行政督察区 · 查看更多 »

元朝民變

元朝民變是指1276年至1367年,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统治中国时期所发生的民變。其中最为知名的有红巾军刘福通起义、郭子兴起义及张士诚起义等。.

新!!: 汀州和元朝民變 · 查看更多 »

四姓 (姓氏)

四姓是中国人的一个数字姓。现今较为罕见,在山西等地有分布,汉族、傈僳族均有该姓。 《姓氏考略》中据《路史》注:“子姓有四氏。”《续通志·氏族略》中也有收录此姓。.

新!!: 汀州和四姓 (姓氏) · 查看更多 »

倫敦傳道會

伦敦会全名倫敦傳道會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属于基督教新教宗派公理宗。建立於1795年,1977年與--傳道會(Commonwealth Missionary Society)及英國長老會差傳委員會(Foreign Missions Committee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合併為世界傳道會(Council for World Mission)。总部位於英國伦敦。.

新!!: 汀州和倫敦傳道會 · 查看更多 »

皮光业

光业(),字文通,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吴越国官员,在第二位国王钱元瓘年间为宰相。.

新!!: 汀州和皮光业 · 查看更多 »

石民英

石民英,是宋朝政治人物。 官承议郎屯田员外郎。熙宁元年(1068年)知汀州。.

新!!: 汀州和石民英 · 查看更多 »

王審知

閩太祖審知(閩東語:Uòng Sīng-dĭ;闽南语:Ông Sím-ti),表字信通,一字详卿,庙号太祖(閩東語:Mìng Tái-cū;閩南語:Bân Thài-chó͘;),是五代十國時期閩國開國國王,909年至925年在位。 淮南道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人,為王恁第三子,也是王潮與王審邽之弟。出身貧苦,後在唐末民變期間,與兩位兄長一起加入王緒的農民軍,隨之轉戰福建。其兄王潮被唐昭宗任命為福建觀察使後,他也獲封觀察副使,後福建觀察使升格為威武軍節度使,898年,繼承兄位。後梁篡唐後,後梁太祖於909年冊封王審知為閩王,正式建立閩國。 王審知出身貧苦,故能節儉自處,統治福建期間省刑惜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儘量避免戰爭,並與中原王朝保持朝貢關係。另一方面,他注重教育,吸納中原逃離戰亂的人才,又積極發展海外貿易,使福建的經濟和文化得到很大發展。 同光三年十二月辛未(925年12月30日),王審知在福州逝世,其長子王延翰繼位。後唐得知後賜諡忠懿。王延翰稱大閩國王之後,諡他為昭武王。王延鈞稱大閩皇帝後,再改諡號昭武孝皇帝,廟號太祖,陵號為宣陵。 因王審知三兄弟對福建發展貢獻很大,福建人尊稱王審知為「開閩尊王」、「開閩聖王」或「忠惠尊王」;尊其長兄王潮為「威武尊王」「广武尊王」、次兄王審邽為「泉安尊王」,視為鄉土神明供奉,合稱開閩三王。946年(開運三年),南唐佔領福州之後,為紀念王審知的德政,將其府邸改建為閩王祠,對他進行祭祀,即今日福州市鼓樓區的忠懿閩王祠。,福建省文物局福建名祠之闽王祠,中国中央电视台《海峡西岸行》.

新!!: 汀州和王審知 · 查看更多 »

王延宗

王延宗,五代十国時期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閩國太祖王審知之子。 王延宗官至汀州刺史,有好名声,后为骠骑大将军。其子王继业。在939年朱文进、连重遇作乱时,王继鹏自福州北门出逃,在梧桐岭为追兵所获,与皇后李春鷰及诸子一同被王继业所杀。.

新!!: 汀州和王延宗 · 查看更多 »

王延喜

王延喜(),五代十国時期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閩國太祖王審知之子。 永隆年间官至汀州刺史。他的兄弟富沙王王延政自称殷国皇帝,反对景宗王延羲。景宗怀疑他和富沙王王延政同谋,派将领许仁钦把他抓回福州,944年,王延喜被朱文进杀害。.

新!!: 汀州和王延喜 · 查看更多 »

王延翰

閩嗣王延翰(闽东语平話字:Uòng Iòng-hâng;),字子逸,五代時期閩國君主,王審知之長子。妻博陵郡夫人崔氏。 王審知在位時任威武軍節度副使。同光三年(925年),王審知去世,王延翰奉遺命繼立,權知軍府事,自稱威武留後,向後唐朝貢。汀州人陳本起兵,聚集三萬人圍攻汀州。王延翰派右軍都監柳邕等人,以二萬人前往討伐,將其斬殺。翌年春二月,後唐莊宗得知王延翰繼任之後,任命他為威武軍節度使。不久莊宗被弑,明宗繼位,改元天成,於夏五月,加其為同平章事。王延翰得知中原大亂,便有割據福建稱王之心。十月,王延翰取出《史記》,將其中的「東越列傳」的無諸一節翻出來給諸將吏看,並說:「閩,自古王國也。吾今不王,何待之有!」將吏們紛紛勸他割據自立,於是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立宮殿,置百官,威儀、文物皆擬天子制,羣下稱之曰殿下。又追諡王審知為昭武王,但仍奉後唐的正朔。 根據《十國春秋》的記載,王延翰「為人長大,美皙如玉,而好讀書、通經史」。但他個性驕傲荒淫,殘忍兇暴。《新五代史》中也記載了王延翰的荒淫,他在王審知喪服未除的時候便開始飲酒作樂。他於福州的西湖「築室十餘里,號曰水晶宮;每攜後庭游宴,從子城複道以出」。王延翰命人四處尋找民女,投入後宮作為自己的妾。其妻崔氏「陋而淫」,「延翰不能制」。這些被選入宮中的民女命運悲慘,被崔氏關押起來,「繫以大械,刻木為人手以擊頰,又以鐵錐刺之,一歲中死者八十四人」。後來崔氏大病一場,見者認為是被其害死者作祟,不久崔氏便死了。 王延翰看不起自己的兄弟,繼位才一個月,便將弟弟王延鈞貶為泉州刺史。建州刺史王延稟是王審知的養子,與王延翰一向不睦。當二人得知王延翰四處尋找民女之後,都上書勸阻,王延翰更加大怒。十二月,王延鈞與王延稟便聯手反叛,進軍福州。王延稟自建州順流而下,先至福州。福州指揮使陳陶率軍抵抗,兵敗自殺。天成元年十二月初八(陽曆927年1月14日)夜,王延稟率壯士百餘人,從西門架梯登城而入,攻取武庫,奪取兵器,直趨寢門。王延翰聞變,匿於別室,第二天早晨被王延稟擒獲。王延稟歷數其暴虐之罪,並聲稱他和崔氏一起害死了王審知,告諭百姓,斬於紫宸門之外。 王延鈞將王延翰葬於城北太平山,建太平地藏院,派丁守墓,稱為「王墓」。其地位於今福州市晉安區新店鎮,今日被福州人稱為「黃墓」。閩東語「黃」與「王」同音,因此被訛作「黃墓」。.

新!!: 汀州和王延翰 · 查看更多 »

王稷 (宋朝)

王稷是宋朝政治人物。 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官太常博士。歷官奉议郎都官员外郎。熙宁七年(1074年)知汀州。工於詩。有〈大涤洞天留题〉詩:“山深九锁路逶迤,坡仙骨朽名不磨。”。.

新!!: 汀州和王稷 (宋朝) · 查看更多 »

王緒

王緒(),唐朝末年壽州(今日安徽省壽縣一帶)人,本為屠夫,家中頗有積蓄,880年散家資起兵,呼應黃巢之亂,攻陷壽州,隨即攻陷光州(今日河南省信陽市一帶),881年在固始縣命長史王信臣、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為將領。 汝南節度使秦宗權封王緒為光州刺史,命其奉獻軍糧,王緒自軍已經缺糧,更遑論供應宗權,宗權於是興兵攻打光州,王緒只好率兵由九江南下福建,攻陷汀州、漳州,進兵泉州。 王緒濫殺官兵,軍中人人自危,又要求官兵不許攜帶老弱親戚,以節省軍糧;885年因要求參軍王信臣三兄弟拋棄老母,王信臣與之力爭,王緒憤怒,欲斬殺信臣之母,諸將力諫方免。信臣內心不服,怒與前鋒將軍合謀,發動兵變。信臣自立為元帥,命眾武士將王緒捆綁,擲於帳幕之下。王緒不堪受辱,自殺。.

新!!: 汀州和王緒 · 查看更多 »

王继业

王继业,是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宗室,闽太祖王审知之孙,其父王延宗。 王继业原任汀州刺史,有治绩。通文四年(939年)七月,连重遇之乱,王延羲让王继业带兵追赶闽康宗王继鹏,一直逃到村舍;王继鹏平素擅长射术,拉弓射杀几个人。不多时,追兵云集,王继鹏自知不能逃脱,便丢下弓箭对王继业说:“卿臣节安在!”王继业说:“君主没有君德,臣下哪有臣节!新君,是我的叔父,旧君,是我的兄弟,谁亲谁远?”王继鹏不再说话。王继业和他一起来福州,到达陀庄,让他喝酒,醉后把王继鹏勒死。永隆二年(940年)王曦(王延羲)任命王继业为泉州刺史。四月,任命王继业为行营都统,率兵二万来救援建州,吴越国兵退。永隆三年(941年),富沙王王延政以书信招降王继业。六月,王曦便把王继业召回福州,赐死于郊外,又在泉州把他的儿子杀了。王继业做汀州刺史时,闽国司徒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杨沂丰当时是士曹参军,与他相亲善;有人告称杨沂丰与王继业同谋,杨沂丰正在陪侍王曦的宴会,立即下狱,第二天便杀了,被夷灭家族。.

新!!: 汀州和王继业 · 查看更多 »

王继勋 (闽)

王繼勳,五代末闽国宗室大臣,字绍元,泉州晋江县(今福建省晋江)人。郡望瑯琊临沂。曾祖父王恁,祖父王审邽,父亲王延祯。是王延政的本家侄儿。.

新!!: 汀州和王继勋 (闽) · 查看更多 »

王觀國

王觀國(),中國長沙人。中國宋代官员與學者,他約於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前後在世,當時他擔任左承務郎知汀州寧化縣。 王觀國著有《學林》十卷,內容主要以考證字體、字音與字型為主,包括了許多詳盡的考據,是學術性很強的筆記著作。 W王 W王 W王 K觀.

新!!: 汀州和王觀國 · 查看更多 »

王钫

王钫(),字子宣,号印岩,浙江奉化县大堰镇大堰人,明朝軍事、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新!!: 汀州和王钫 · 查看更多 »

王懿德 (道光進士)

王懿德(,即嘉慶三年-咸豐十一年),字紹甫,河南開封府祥符人。清朝官員。 道光三年(1823年)進士,授禮部主事,再遷郎中。出守湖北襄陽,擢觀察山東兗沂曹濟道。歷山東鹽使、浙江按察使,調山東按察使。三十年,擢陝西布政使。 咸豐元年(1851年),護理陝西巡撫,奏請豁免百姓積年所欠常平倉糧八萬餘石,擢福建巡撫。二年,兼署閩浙總督。三年,福建會黨四起,海澄、同安、厦門、安溪、仙遊相繼失陷。王懿德令參將李煌、都司顧飛熊破賊,收復尤溪縣城。水師提督施得高、金門鎮總兵孫鼎鼇又於金門破賊。厦門、仙遊皆復。四年,實授閩浙總督。七年,太平軍自江西入境,陷光澤、汀州,但不久又被清軍先後收復。王懿德遣福建總兵饒廷選進援浙江、江西。八年,太平軍再從江西入境,陷浦城、松溪、政和等縣,邵武、光澤、連城亦被擾。周天培軍赴援福建,迫太平軍退回江西,清軍收復福建各地。十年,以病乞致仕。十一年,卒,諡靖毅。.

新!!: 汀州和王懿德 (道光進士) · 查看更多 »

福州历史年表

这是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有关的历史年表。 具体参见:福州历史.

新!!: 汀州和福州历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福建历史

福建历史為福建省的歷史:汉地的一部份。福建在上古时代原為百越人聚居地,屬揚州;秦在福建設置閩中郡是第一個在福建設立行政機構的中國政權,但秦王朝并未能对福建实施直接管辖,福建地方政權作為秦的實際藩屬國而存在。 漢高帝五年(西元前202年),漢朝劉邦封越王勾踐的後代無諸為閩越王,封福建為閩越國,其形式仍為藩屬國,都城設於东冶。三國時期,孫吳於建安元年在今福州市設侯官縣。.

新!!: 汀州和福建历史 · 查看更多 »

福建地理

福建位于中国东南部,位於北緯23°33′至28°20′、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总面积为12.40万平方公里。《福建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第一章《综合》:基本省情.

新!!: 汀州和福建地理 · 查看更多 »

福建省

福建省(Hók-gióng;Hok-kiàn;Fuk-kien),簡稱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沿海的一个省,省会福州。东西最寬約為480公里,南北最長約為530公里,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東北與浙江省毗邻,西、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东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相望。福建省下辖1个副省级城市和8个地级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 福建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福建多山,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这些山地多为森林所覆盖,使得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福建的大陆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岛屿众多。而且由于福建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和中国其他地方不同,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福建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第一章《综合》:基本省情 福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10位,是中國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共31.26平方公里、平潭片区共43平方公里,厦门片区共43.78平方公里),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后,中国第二批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之一。福建旅游资源丰富,有武夷山、鼓浪屿、清源山、太姥山等自然风光和土楼、安平桥、三坊七巷等人文景观。 福建的民族组成比较单一,汉族占总人口的97.84%,畲族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还有少量回族、满族等,其它民族人口多为近现代迁居而来,比重极小。福建汉族内部语言文化高度多元,分化成多个族群。.

新!!: 汀州和福建省 · 查看更多 »

福建路

福建路,北宋时设置的路。 雍熙二年(985年)改两浙路南部设置置,治所在福州(今福建省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废。 下辖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劍州六個州及邵武、興化二個軍,共計有八個同級行政的機構,因而得名八闽。.

新!!: 汀州和福建路 · 查看更多 »

羊士諤

羊士谔,字谏卿,洛阳(今屬河南)人。 贞元元年(785年),進士及第,授常州义兴縣尉。貞元九年,任右威卫兵曹参军,入浙东皇甫政幕佐。贞元末年,充任宣歙巡官。永贞元年因妄議王叔文,贬為汀州臨化縣尉。不久福建观察使阎济美奏为大理评事。元和初年,宰相李吉甫擢拔为监察御史,迁侍御史、内供奉。元和三年,因与窦群、张仲方誣陷李吉甫事,贬资州刺史,尚未成行,改巴州刺史。元和九年已任資州(今四川資中)刺史,十年移任洋州(今陕西洋县),十二年轉任睦州(今浙江建德东北)刺史。十四年五月入京任户部郎中。卒年不詳。有《羊士谔诗集》一卷。《全唐诗》存其詩一卷。.

新!!: 汀州和羊士諤 · 查看更多 »

義寧陳氏

义宁陈氏是对陈宝箴家族的称呼,因陈宝箴籍贯为江西省义宁州(今修水县),陈宝箴常被称为“义宁陈抚”,陈三立被称为“义宁公子”,陈寅恪被称为“义宁先生”,故而得名。义宁州的陈氏家族当然不止一家,但声名显赫如陈宝箴家族者,却绝无仅有。 据修水竹塅陈氏光义堂于1943年重修的《义门陈氏宗谱》记载,陈氏出自有虞,周武王克商后,有虞氏三十三世孙满被封诸陈,以国为姓。满成为陈氏始祖。满公四十二世孙陈实封颍川郡,陈氏遂以颍川为望。至七十四世旺公,迁江州浔阳县,为义门陈氏始祖。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义门陈氏分为291庄,迁往全国各地,其中魁公(八十四世)一支迁入汀州宁化县石壁村,为迁闽始祖。宋末元初时魁公一支后裔迁潮州,再迁汀州上杭县。清雍正年间,陈腾远(一百一十三世)迁江西省义宁州,为义宁陈氏始迁祖。 清康熙年间,义宁州因地广人稀,从闽粤赣客家人聚居地区招募人口垦荒,至康熙末年,全县已有客家移民万余人。陈腾远于雍正八年(1730年),从福建上杭县来苏中都林坊迁入义宁州安乡十三都护仙源,“结棚栖身,种蓝为业”,时年20岁。陈腾远年过五十后育有四子:克绳、克调、克藻、克修。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竹塅村的陈家大屋落成,陈腾远一家迁居此处。陈克绳育有四子,除幼子陈规鋐外,皆未成年而殁。陈规鋐,名伟琳,字琢如,号子润,虽未入仕,但怀经世大志,曾组织团练与太平军作战长达数年。陈规鋐育三子,长子观瑚(树年),次子观瑞早殇,三子观善(宝箴)。 陈宝箴,谱名观善,字右銘,21岁中举,官至湖南巡抚,故有“义宁陈抚”之称,是这一家族的关键性人物,育有二子:三立、三畏。 陈三立字伯嚴,號散原,又自谓“神州袖手人”,是著名诗人,育有五子:衡恪、隆恪、寅恪、方恪、登恪。 陈衡恪字师曾、号槐堂、又号朽道人,是著名画家,育六子:封可、封怀、封雄、封举(早殇)、封邦(早殇)、封猷。 陈寅恪是著名歷史學家。 陈封怀是著名植物学家。.

新!!: 汀州和義寧陳氏 · 查看更多 »

熊尚初

尚初,明朝江西南昌人,明朝政治人物。 初為輔吏,以任職清正,授都察院都事,又改经历。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7年),都御史陈镒舉薦,升泉州府知府。正统十四年(1448年)汀州邓茂七作亂,由安溪攻晉江。熊尚初等待援兵不至,於是感慨地說:「我身為太守,守衛本郡是我的責任,怎麼可以讓匪徒殘害郡中的百姓呢?」於是與晋江县主簿史孟常、陰陽學術正楊仕洪等親率團練,于晋江三都古陵坡(今福建省晉江市磁灶镇)接戰,兵败被俘,不降,大罵而被殺,與史孟常、楊仕洪同遇害。後鄉民在古陵橋西建廟祭祀,並立碑紀念之。.

新!!: 汀州和熊尚初 · 查看更多 »

熊开元

开元(),字玄年,號魚山,湖广嘉鱼(今湖北)人,明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新!!: 汀州和熊开元 · 查看更多 »

牛僧孺

牛僧孺(),字思黯,隴西人。是唐朝著名大臣,牛李黨爭的牛派領袖,領導科舉新秀進士對抗士族李派。 一般認為牛僧孺是古典小說《玄怪錄》的作者。.

新!!: 汀州和牛僧孺 · 查看更多 »

隘丁城

丁城位於今臺灣宜蘭縣蘇澳鎮隘丁里,是過去在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時至此開墾的40名汀州移民所建設,目的是防止早已住在附近的泰雅族人攻擊。由於此城日夜輪流派隘丁看守戒備,故名隘丁城。後來進入日治時期後,由於日方在此地進行更進一步的開發,使此城逐漸失去防禦價值而日益傾圮。目前僅餘一些牆垣與「隘丁里」、「隘丁路」等遺跡做為此城存在過的證明。.

新!!: 汀州和隘丁城 · 查看更多 »

隆武帝

明紹宗朱聿鍵(《思文大纪》,頁21-22),或稱隆武帝,小字長壽,南明第二任皇帝,原為唐王,為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孫(與明神宗同輩份),祖父唐端王朱碩熿,父為唐王之子朱器墭,母宣皇后毛氏。1644年,明思宗在北京自缢,1645年弘光帝被俘,鄭芝龍、黃道周等人扶朱聿鍵於福州登基称帝,改元為隆武並與同年開鑄「隆武通寶」,而弘光帝在翌年才被清廷所殺。 1646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擄殺,享年44岁。永曆帝即位后初上尊谥思文皇帝,永历十一年上廟號紹宗,改谥号為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钱海岳《南明史·本纪第二》。朱聿键自奉甚俭,品格在南明诸君中是少見的優良。黄道周描述了隆武帝的为人:“今上不饮酒,精吏事,洞达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见也。”.

新!!: 汀州和隆武帝 · 查看更多 »

韩麟符

韩麟符()原名韩致祥,字瑞五。笔名小工、蜂子、岚光、夜鹰、晓莺、瑞、绝圣等等。祖籍山西省榆次县,生于承德府赤峰县,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新!!: 汀州和韩麟符 · 查看更多 »

韓曄 (唐朝)

韓曄,唐朝政治人物。二王八司馬之一。 韩休之孙,韩洄之子,刘禹锡说韩晔“能承其家法而绍明之”。顺宗时,为司封郎中。二王八司马事件后,被贬为池州刺史,或謂贬太轻,改为饒州(今江西省上饒市)司馬,升汀州(今福建长汀)刺史,调任永州(今湖南永州)刺史,卒永州任上。.

新!!: 汀州和韓曄 (唐朝) · 查看更多 »

莲城县

莲城县,中国古县名。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升莲城村置,治所在今福建省连城县。属汀州。元朝至正六年(1346年),改名连城县。 Category:南宋县份 Category:元朝县份 Category:福建古代县份 Category:龙岩行政区划史 Category:连城县.

新!!: 汀州和莲城县 · 查看更多 »

道明會

道明會(Ordo Dominicanorum),又譯為多明我会,多米尼克修会正式名稱為“宣道兄弟会”(Ordo Praedicatorum,簡稱O.P.)是天主教托钵修会的主要派别之一。会士均披黑色斗篷,因此被称为“黑衣修士”,以区别于方济会的“灰衣修士”和聖衣會的“白衣修士”。道明会強調圣母玛利亚亲授之《玫瑰经》,并加以推广,現今已是天主教徒最普遍传诵之经文。.

新!!: 汀州和道明會 · 查看更多 »

馮協一

馮協一(),字躬暨,號退菴,山東臨朐人,中國清朝官員。.

新!!: 汀州和馮協一 · 查看更多 »

觀音山 (新北市)

觀音山,位於台灣新北市五股區、八里區交界,海拔標高616公尺,由淡水河北岸向南遙望,遠遠眺望似觀音躺像而得名,全區有十八連峰,山頂稱「硬漢嶺」,是唯一超過600公尺之地,區內有凌雲禪寺等多座古剎,更增添觀音山的靈性,其中還有數間供奉觀世音菩薩的觀音寺。亦有不少納骨塔及墓園錯落其間,該山西臨台灣海峽,東北隔淡水河遠望關渡,昔日的「坌嶺吐霧」為淡水八大景之一,全山屬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是登山、健行的好去處。.

新!!: 汀州和觀音山 (新北市) · 查看更多 »

高僧信仰

僧信仰是指把佛教高僧視為神明膜拜的東亞民間信仰,又稱「佛教俗神」信仰。如福建泉州安溪縣的清水祖師信仰、顯應祖師信仰,漳州的三平祖師信仰,汀州的定光祖師、伏虎禪師信仰,福州的泗州祖師、扣冰祖師信仰,高僧信仰亦會道教化、如道教廟宇、鸞堂也時常奉祀原屬佛教禪宗的達摩祖師、濟公禪師與普庵禪師等。但是,王見川博士則稱此類信仰內涵和特質,應改以「神異僧的靈驗崇拜」稱之才正確,兼可代替先前名實都不符的「高僧信仰」觀點。.

新!!: 汀州和高僧信仰 · 查看更多 »

许光达

许光达(),原名许德华,湖南省善化縣人。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军事家、大將軍銜。 许光达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之后参加红军,曾任红六军17师、红三军8师师长等职,后因重伤赴苏联养病学习。抗日战争期间,在抗日军政大学任教,后任八路军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晋绥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3军军长、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中国国防部副部长、国防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害致死。1977年6月3日中央军委签发六号文件为其平反。.

新!!: 汀州和许光达 · 查看更多 »

谢五十

谢五十(),元朝初期江浙行省沙县(今福建沙县)人。 1276年,元朝攻克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宋端宗在福州称帝。东南沿海各地纷纷起兵反抗元朝。1277年四月,福建汀州长汀人黄广德称天下都元帅,刻都帅印,自立为天从广德皇帝,设铜将军、铁将军等称号。五月,南剑州沙县人谢五十领导当地人民起义,自称挈天将军,以响应黄广德。黄广德与谢五十军先后被元军镇压。.

新!!: 汀州和谢五十 · 查看更多 »

賚塔

賚塔(v,),又名賴塔,那木都鲁氏,清初將領,正白旗滿洲人。康果禮第四子。.

新!!: 汀州和賚塔 · 查看更多 »

龔占鼇

占鼇,字步雲,四川鄰水縣高灘場寶家樓人,清代將領,曾參加平定髮逆、平定台灣基隆生番、滬尾抗法。以軍功歷任松潘都司、游擊、副將、總兵、記名簡放提督、汀州鎮總兵。 台灣抗法時,其臨時制濕泥炮台,法國兵1000餘炮而不能炸毀,因此大捷。 咸豐十年(1860年)庚申三月,以克復杭州,賞巴圖魯名號。 光緒十年(1884年),以在台灣滬尾抗法,衝鋒陷陣,卓著戰功,賞穿黃馬褂。 光緒十四年(1888年),積勞病故。照軍營立功後病故例優卹。.

新!!: 汀州和龔占鼇 · 查看更多 »

连城县

连城县是中国福建省龙岩市下辖的一个县。北纬25°13′-25°26′,东经116°32′-117°10′。连城红心地瓜干是著名的闽西八大干之一,也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连城白鸭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新!!: 汀州和连城县 · 查看更多 »

范树德

范树德()又名范哲明,河北省无极县人,中国共产党军队后勤工作的奠基人耿兵海,范树德:我军历史上第一任后勤部长,党史博采:纪实版2011(10):16-18.

新!!: 汀州和范树德 · 查看更多 »

胡焯猷

胡焯猷,字攀林,一字瑞铨,号仰堂,福建汀州永定忠坑(今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人。臺灣知名墾戶,原為貢生,清乾隆年間在臺灣府興直堡淡水廳新莊山腳(今臺灣新北市泰山區)開墾,致富後,樂善好施、廣結善緣。乾隆十七年(1752年),於新直山西雲岩獻地建「大士觀」(今五股西雲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新莊米市(新莊老街)捐建關帝廟。並以畢生多數財產捐建了明志書院,嘉惠士子。《臺灣通史》有其傳記。.

新!!: 汀州和胡焯猷 · 查看更多 »

郭沫若

郭沫若(),幼名文豹,原名開貞,字鼎堂,號尚武,四川省乐山县客家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同时,还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唯物史观史學的先鋒、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以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首任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新!!: 汀州和郭沫若 · 查看更多 »

郑权 (唐朝)

郑权(),字复道,荥阳开封人,唐朝中期的节度使。.

新!!: 汀州和郑权 (唐朝) · 查看更多 »

郑文宝

鄭文寶(),字仲賢,汀州寧化水茜乡郑家坊(今屬福建)人。 生於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年)。深得徐鉉真傳,初事李煜,累官校書郎。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登進士,授与修武(今河南获嘉)主薄。淳化二年(991年),调任殿中丞,出使四川、陕西。历官大理评事、颖洲通判、陕西转运使。祥符元年(1008年),官至兵部员外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写成《江表志》3卷。 鄭文寶善小篆,留世作品有《峄山碑》,徐铉说:“篆字难于小而易于大,文宝的篆书小字胜过李阳冰,大字则与之不相上下。”又工詩,有“水暖凫翳行哺之,溪深桃李卧开花。”之句(《题绿野堂》),欧阳修赞叹说“不减王摩诘、杜少陵。”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逝世于襄城。著有《南唐近事》二卷、《历代帝王谱》、《谈苑》、《玉玺记》、《郑文宝集》等。.

新!!: 汀州和郑文宝 · 查看更多 »

阴那山

那山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和大埔县交界,为莲花山脉的主要高峰之一,主峰玉皇顶海拔1,298米,和罗浮山、南华山并称为粤东三胜。天气晴朗时在山顶可以望到潮州、汀州和梅州,因此有“白云深处望三州”的咏叹。.

新!!: 汀州和阴那山 · 查看更多 »

阿撒罕

阿撒罕,元朝大臣,元仁宗时的太师。 《元典章》刑部列出延祐二年(1315年)五月元朝的中枢官员:阔出司徒、阿撒罕太师、帖木迭儿丞相、塔失帖木儿知院、伯忽大夫、哈散丞相、灭怯秃丞旨、完泽知院、也先帖木儿知院、朵歹院使、章闾平章、帖木儿脱也同知、阔彻别丞旨、买馿同知、床火儿副枢、阔阔出答剌罕、十得同签。延祐四年(1317年),监察御史黄肯播上奏铁木迭儿违背元世祖的制度,括江南之地,致使汀州漳州民叛。阴夺阿撒罕太师,导致关陕不靖。.

新!!: 汀州和阿撒罕 · 查看更多 »

閩南裔臺灣人

閩南裔臺灣人(Hoklo Taiwanese)是臺灣最大的族群,泛指擁有漢族閩南人血統並承襲且認同閩南文化的漢族臺灣人,其所使用的主要語言為中華民國國語及臺灣閩南語。在臺灣人的組成中,祖籍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以及漳州的人數超過四分之三,其餘為廣東省海陸豐的海陸豐人以及潮汕移民後裔。 由於閩南語讀寫方法、文化認同與意識形態的不同,對於自我族群和使用語言的稱呼也有所不同。今日的臺灣閩南人若以中華民國國語自稱,多慣用「臺灣人」、「閩南人」、「本省人」等用法。桃園市政府使用閩南人一詞,並舉辦桃園閩南文化節。若以臺灣話自稱時,多以臺灣儂(Tâi-uân-lâng)、河老儂(Hô-ló-lâng)或本省儂(Pún-síng-lâng)自稱。儘管如此,隨著族群對立的消弭以及台灣本土意識的發展,無論國語或閩南語,走向自我認同為「臺灣人」的趨勢愈漸主流。至於語言方面,多數臺灣人多以臺語(Tâi-gí/Tâi-gú)或臺灣話(Tâi-uân-uē)自稱,在國語意境裡也會以閩南語稱呼之。 一般而言,在提及臺灣閩南人或閩南裔等這類詞語時,所指的通常是在1949年以前移民來台的閩南人後裔;相對地,1949年以後的閩南移民後裔,通常歸類在外省人的行列中,如文學家林語堂等;不過,廣義而言,後者也是閩南裔的臺灣人。.

新!!: 汀州和閩南裔臺灣人 · 查看更多 »

闽南民系

閩南民系,簡稱閩南人,客家稱河老(Hô-ló),又稱福佬(Hok-ló)、學佬(Ha̍k-láu),是漢族七大民系中閩民系的分支之一。閩南裔人主要分佈於臺灣、福建、廣東、浙江、海南以及東南亞等華裔聚居地,若加上世界華僑總和則人口超過1億。狹義的閩南人指的是中國福建閩南地區使用泉漳片者,約為今日的福建南部沿海、廣東與香港、澳門、臺灣、東南亞與歐美以及世界各地的閩南移民;廣義的閩南人則包括了潮汕人、海陸豐話、浙南閩語、龙岩话、大田话、雷州话、海南話、中山閩語的使用者。在中國大陆福建省、臺灣各縣市(除了南桃園地區、新竹縣、苗栗縣)、东南亚国家例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地,閩南裔人口大多是當地優勢族群。 今日在臺灣的泉漳後裔若以國語自稱,慣用詞多為「臺灣人」、「本省人」、「閩南人」,若以母語臺灣話自稱則有臺灣人、河洛人、本省人等稱法。臺灣史教科書使用閩南人一詞。桃園市政府使用河洛人一詞,並舉辦桃園河洛文化節。而東南亞各國閩南裔則常以「福建人」做自稱。因臺灣人並非由單一族群及使用單一語言所組成,在需國語情境細分所屬族群時,亦會依來臺祖使用臺灣河洛人一詞。.

新!!: 汀州和闽南民系 · 查看更多 »

闽国州县列表

本列表表示五代十国时期,割据福建的闽国的所有州县。 闽国的存在年代,由后梁开平三年(909)王审知受封闽王开始,至后晋开运二年(945)南唐攻破建州,王延政出降止,前后三十七年。王审知在位期间,福建较唐末仅新增闽清一县。及其子王延钧称帝时,将唐代所置的“场”(后备县)大量升县,福建遂从二十四县一变成为三十县。后王曦与占据建州的王延政反目,王延政自立殷国与福州分庭抗礼,更是将仅有五县的建州拆成三州。于是闽国灭亡时,福建共有一府(长乐府),六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镡州、镛州),共计三十县。 下表中,以蓝色背景代表闽国各府、州,所领各县则分别列于其下。府、州、县名均以945年时为准。.

新!!: 汀州和闽国州县列表 · 查看更多 »

關捷先

捷先,明朝末年至南明官员,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州府南海縣人。 明思宗崇祯七年(1634年),關捷先中进士(赐同进士出身)。歷任監司,善於筆劄。1646年,清軍克福州,隆武帝在汀州被俘殺,兩廣總督丁魁楚、湖廣總督何騰蛟擁立桂王朱由榔。他和苏观生、顾元镜、王应华、曾道唯在广州以兄終弟及為名,拥立隆武帝的弟弟唐王朱聿𨮁即皇帝位,年号绍武,關捷先被任命为吏部尚書兼东阁大学士。清军南下,攻克广州,绍武政权灭亡,關捷先降清。.

新!!: 汀州和關捷先 · 查看更多 »

董伯華

董伯華,又稱董公、董真人、董公祖師、董公真人、董公真仙,中國福建泉州信奉的鄉土神祇,尤其以晉江、安溪奉祀最誠。在福建安溪縣龍門鎮榜寨村、美內村、美頂村、南安市翔雲鎮有廟宇,多為翁姓人士供奉,隨著翁姓的遷徙,在南洋、臺灣各地均有廟宇崇祀。臺灣嘉義縣義竹鄉翁姓人士視董真人為保護神,臺灣清領時期的安溪翁姓移民視為防番之神,時常在山區奉祀清水祖師與董真人,防備生番出草獵首。.

新!!: 汀州和董伯華 · 查看更多 »

钟明亮

钟明亮(),是元代中期农民起义领袖。.

新!!: 汀州和钟明亮 · 查看更多 »

鄞山寺

鄞山寺位於臺灣新北市淡水區鄧公里鄧公路十五號,是一座主祀「定光古佛」的廟宇。鄞山寺、淡水清水巖、淡水龍山寺與淡水福佑宮合稱為淡水四大廟。.

新!!: 汀州和鄞山寺 · 查看更多 »

鄭經

鄭經(tl;),福建泉州府南安人,明鄭王朝君主,一名錦,字賢之、元之,號式天,暱稱「錦舍」,鄭成功之嫡長子,與叔鄭襲爭位勝利後,在無大明皇帝的冊封之下,自行襲封了父王之延平王爵位,並封仁德將軍。於1663年至1681年在位,在位十九年,諡號文王。在英國商館的債務紀錄中,以本藩(Ponpoan;Pún-phoan)與臺灣國王(King of Tywan)稱呼鄭經。 鄭經對台灣的發展貢獻不小,在其在位掌政期間,在政治方面重用輔弼大臣陳永華,賜官諮議參軍與東寧總制以行宰相之職統領六官,將漢官制引入台灣;在教育方面,建文廟,除祭祀至聖孔子外,更是太學,將漢人之四書五經以及科舉制度攜入台灣,台灣也自此納入漢文化的範圍內。.

新!!: 汀州和鄭經 · 查看更多 »

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鄭森,字明儼、大木,幼名福松,為南明政权的将领。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Koxinga)、鄭賜姓、鄭國姓、朱成功。因受永历帝敕封為延平王,而稱鄭延平。其孫鄭克塽追諡為潮武王,後世則多尊稱延平郡王、開台尊王、開台聖王、開山王、東寧王等。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曾為海盜,後為南明水師將領,出身明朝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安平鎮(现分屬中國福建省泉州市轄下的晋江市安海镇及南安市石井镇),母田川氏出身於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今日本長崎縣平戶市)。鄭成功生於平戶,六歲時回到閩南故鄉,及長被送往金陵求學,成為監生。后继承发展父业,曾垄断福建和东洋的贸易,凡福建商船出海均需向郑氏纳税,因此与荷兰人的远东利益冲突(见台湾荷兰统治时期)。在明朝尚存时,尚与佔據台灣西南部的荷兰人和睦共处。而在南明政权陷落后,郑成功的基地僅剩廈門、金門,为其大軍覓得其它據点,正好此時何斌向鄭成功建議攻取臺灣,驅逐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控制,以建立反清復明基地,鄭成功遂禁止福建商船与荷兰人贸易,断其殖民利益大半,最终成功驱逐荷兰人在台灣西南部的殖民勢力,以台湾西南隅为基地建立明鄭政權。 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永曆十五年(1661年)率軍約2萬5千人自金門料羅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啟南明延平郡王在台灣澎湖的統治,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死後,臺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新!!: 汀州和鄭成功 · 查看更多 »

臺灣人

臺灣人是由多數族群所構成,包含原居台灣的台湾原住民族,後依時期有17世紀左右漢族移民的閩南裔和客家裔,戰後時期移民的外省裔,以及1990年代後移民的臺灣新住民等族群,其中漢族閩南裔人數為大宗,約占七成。 17世紀前葉,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等西歐海權國家普遍以福爾摩沙之名稱呼臺灣本島,而居住於島上的人民則被歐洲人稱為福爾摩沙人(Formosan),此稱呼本指涉為原住民族,後隨移民族群加入與在地認同而成為臺灣人的自稱,並在至戰後時期之前,一直被國際社會所使用。直至解嚴之後,臺灣主體意識逐漸高漲,則逐漸以臺灣人自稱。.

新!!: 汀州和臺灣人 · 查看更多 »

臺灣話

臺灣話(方音),又稱為臺灣閩南語,是指在臺灣通行的閩南語,為閩南語泉漳片之變體,主流腔調與福建省之廈門話和漳州話相近。近代以來常以臺語(方音)稱之,日治時期稱為臺灣語(),並出版了許多與日語對譯之作品。一般英語稱之為Taiwanese或Taiwanese Hokkien。以其為母語的閩南裔臺灣人是臺灣第一大族群。 自明鄭與清治時期起,特别是渡臺禁令開放後,大量中國大陸移民進入臺灣,其中以福建南部(閩南)的泉州府和漳州府的居民佔多數;其所帶來的閩南語逐漸在各地演變分化,並融入荷蘭語、日語及原住民語言等語言於其中,使得臺灣話與福建的閩南語在詞彙使用及腔調上存在有不少差異。隨著漳泉移民(閩南裔台灣人)的居住範圍擴及臺灣各地,其語言逐漸成為臺灣本島最主要的通行語言之一;雖然日治時期、戰後時期時,官方先後推行日語與國語(華語),臺灣話現今依然於臺灣普遍可聞。根據2009年所發表的《臺灣年鑑》,臺灣民眾約有73%能夠說臺灣話。戰後初期,小學是可以臺灣話來教漢文的,但在歷經數十年的講國語政策後,目前的教育體制,用臺灣話教學授課遠不及華語的使用量,且對於臺灣話書寫的規定也未盡完善,使得臺灣話人口後代的年輕族群已無法流暢使用該語言。若無出現新的強力政策轉捩點,三十年內臺灣話因政策和教育不彰將可能在年輕世代上斷送。 總體上說,臺灣話在北部為偏泉混合腔,中南部平原偏內埔腔,西部沿海偏海口腔。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被稱為海口腔,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而「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的說法,僅在中部符合此一分布。.

新!!: 汀州和臺灣話 · 查看更多 »

臺灣歷史

臺灣歷史,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目前可上溯至1582年7月一場因風擱淺於福爾摩沙的船難後分別由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士所寫關於在臺灣75天見聞的三篇文字記錄。至於臺灣本地的信史則大約從1624年荷兰進佔臺灣開始。但在文獻記載之前,臺灣早已有人類活動。距今3萬年前的臺東長濱文化是考古所知的臺灣最古文化。而較晚近的新石器時代,則有較多的考古遺跡,這些遺跡屬於南島語系民族。同時,臺灣因在南島語族活動範圍的最北邊,也被認為是南島民族在語言及遺傳上可能的發源地之一,亦是分布區域的最北端。 臺灣的地理位置介於中國大陸、日本與東南亞間,是各國船隻的停泊與貨物轉運站。在17世紀;臺灣中部有一超部落的大肚王國。而荷蘭及西班牙則分別在臺灣西南部及西北部進行殖民統治。之後荷蘭人將西班牙人驅逐,統治臺灣西部的大部分。1661年4月,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名將士及數百艘戰艦進軍臺灣,迫使荷蘭在1662年2月1日簽約投降,南臺灣進入鄭式時期。在此期間漢人開始大量移入臺灣。1683年,鄭克塽歸順清朝,臺灣進入清治時期。 1894年,由於清日甲午戰爭的爆發。1895年大清帝國和日本在日本下關簽訂《马关条约》,將臺灣割讓予日本。之後,日本人以“殖民統治與資源開發”為開發臺灣之導向,同時進行如衛生、教育、法治、工商、基礎建設在內的多項建設。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日本簽署的《降伏文書》中接受盟國的《波茨坦宣言》,等同於間接接受《開羅宣言》,而《開羅宣言》要求將臺灣、澎湖、滿州歸還予中華民國.

新!!: 汀州和臺灣歷史 · 查看更多 »

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史

海峽兩岸關係史介绍了有史以来臺灣海峽兩岸關係的历史变迁。中国历史上疑似关于台湾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志》中提到的夷洲或《隋书》中提到的流求。在宋元时期,海峡两岸已有贸易往来,1281年元世祖设立了澎湖寨巡檢司,开始对澎湖实行行政管辖。1349年汪大淵在《島夷志略》中记载澎湖属泉州晉江縣,而琉球为海外诸国之一。明朝陳第写的《東番記》描绘了台湾西南地区原住民的风土人情。自17世纪20年代起,海峡两岸关系受荷兰人、西班牙人、汉人、满人、日本人的影响,中国大陆与台湾或统一,或分离,直到1945年中华民国接管台湾。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以来,兩岸關係随着国内、国际局勢的變化而曲折发展。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国民党被共产党打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逐步控制整个中国大陆。而中华民国则退居台澎金马等岛屿,两岸开始军事对峙,并发生多次武裝衝突。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後,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受到限縮。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建交的同时,单方面宣布停火。1987年中华民国開放兩岸探親後,两岸关系一度緩和。但1995年李登辉總統访美之后,两岸关系又趋紧张。进入21世纪后,海峽兩岸经济关系已相當緊密。2008年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趋于缓和。2015年海峽兩岸最高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被视为兩岸关系史上的重大突破。而2016年蔡英文执政以来,两岸关系又趋紧张。.

新!!: 汀州和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史 · 查看更多 »

釋善慧

釋善慧法師(),俗名江清俊,法名常覺,別號露堂,臺灣基隆市人,祖籍福建汀州永定縣。明治29年(1896年),他由齋教基隆源齋堂張賜歡太空引進龍華派,法名普傑,與於基隆地區的鼓山湧泉寺僧妙密、善智、妙性、元精親近,明治35年(1902年)由善智法師攜同至湧泉寺,禮景峰和尚受戒出家,法名常覺。返台後他於基隆月眉山創建靈泉寺,為日治時期臺灣佛教四大派系之一月眉山派的創立者,也是「臺灣佛教中學林」的創立者,與善智師同受時人譽為臺疆二甘露門。明治40年(1907年),善慧法師入日本曹洞宗,為靈泉寺住持,明治44年(1910年)赴日本東京研究大藏經,並領受為日本曹洞宗布教使。 在二次大戰之後積極籌組臺灣佛教總會,但不久便於1945年年底於士林啟明堂圓寂。.

新!!: 汀州和釋善慧 · 查看更多 »

长汀县

长汀县(ipa)是中国福建省龙岩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福建省西部。 长汀县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保存有诸多文物古迹和体现客家文化的古城,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纪念地。1994年获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新!!: 汀州和长汀县 · 查看更多 »

艾儒略

艾儒略(意大利文:Giulio Aleni,),字思及,耶稣会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是他的汉文名字。1582年生于意大利布雷西亚,自1613年起在中国传教36年,直至1649年在福建延平去世。 同利玛窦一样,艾儒略不仅是个神学家,也是个精通数学、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学者,是利玛窦之后最精通中国文化的耶穌會士,也是最重要的天主教来华传教士之一,被教友尊称为“西来孔子”,在西学东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新!!: 汀州和艾儒略 · 查看更多 »

耿南仲

耿南仲(),字希道(一作晞道),两宋时期官员,因在金军南下时主和而被认为误国之臣。.

新!!: 汀州和耿南仲 · 查看更多 »

陳邦彥 (明朝)

陳邦彥(),字令斌,號岩野,廣東順德縣龍山人,明末政治人物。永曆初,起兵攻打廣州,兵敗殉國。.

新!!: 汀州和陳邦彥 (明朝) · 查看更多 »

陳敏 (南宋)

敏(1113年~1173年?)字元功,是虔州石城(今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人,南宋将领。.

新!!: 汀州和陳敏 (南宋) · 查看更多 »

陈友谅

陳友諒(),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五月出生於河南江北行省沔阳府玉沙县(今湖北省仙桃市通海口镇石垸村洪湖口);元末时期群雄和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中国元末陈汉政权建立者。 1359年,陳友諒挟持徐壽輝,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为汉王。次年(1360年)闰五月十六日,其在采石五通庙登基称帝,国号汉,改年号为大义,建立陳漢政權。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隨即陳友諒與張士誠合攻朱元璋,并趁机出兵围住朱元璋的金陵應天府,朱元璋遣部下胡大海進攻信州,迫陳友諒回師救援。朱元璋一面離間張士誠,張按兵不動。陳、朱雙方在金陵城(今南京)西北的龍灣(今南京市大胜关)展開惡戰,不巧江水退潮,百艘巨艦擱淺,陳友諒大敗,敗走江州(今九江)。 陳友諒广义上在位时间仅为4年,狭义上为3年。1363年10月3日鄱陽湖之戰的时候,陳友諒身中流矢,四十四岁卒于鄱陽湖之戰。.

新!!: 汀州和陈友谅 · 查看更多 »

陈宝箴

陳寶箴(),字右銘,谱名观善,江西義寧人,晚清維新派政治家。.

新!!: 汀州和陈宝箴 · 查看更多 »

陈岩

岩(),字梦臣,唐代末年军阀,任福建观察使。黄璞《唐故福建观察使检校司徒兼御史大夫颍川郡陈府君墓志铭》.

新!!: 汀州和陈岩 · 查看更多 »

陈亨容

亨容,太平天国将领。 陈亨容参加金田起义,加入太平军。隶属于翼王石达开。太平天国丁巳七年(1857年)春,陈亨容从江西向福建进军,担任冬官副丞相。三月到达汀州。随同石达开出走。己未九年(1859年)任府翼府宰制,转战江西、湖南。结局事迹不详。他的事迹记载于曹大颧《寇汀纪略》、曾国藩《清咸丰九年二月初九日蕭啓江在南康胜仗折》(《曾文正公奏稿卷十》)、骆秉章《宝庆援军大捷府城解围折》(《骆文忠公奏议》)。《寇汀纪略》(中国近史资料叢刊本)中误作陈享容。.

新!!: 汀州和陈亨容 · 查看更多 »

掃墓

掃墓,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閩南人稱掃墓(sàu-bōng)、--紙(kuì-tsuá)、探墓厝(thàm-bōng-tshù),如有攜帶三牲等供品,才稱作「培墓」(puē-bōng)。客家人則呼為掛紙(koa-chṳ́)、福州民系云為硩紙或軋紙(dák-cāi,dák為壓之意)、廣東人言為拜山(baai3-saan1)、行青(hong4-cing1)。掃墓是維護、修整祖先墳墓及其環境的祭祖活動,用意在慎終追遠、思念祖先,同時亦能聯絡族人,有子孫團聚的意味。中國最早的春祭在寒食節,後來改為在清明節,現在北方部分地區仍然在寒食節祭祖,部份地區亦有在春分、上巳和秋分、重陽掃墓者。.

新!!: 汀州和掃墓 · 查看更多 »

林文察

林文察(閩南語:林文察 / Lîm Bûn-Tshat;),字密卿,臺灣清治時期彰化縣阿罩霧莊(今臺中市霧峰區)人,霧峰林家第五代的族長,清代著名臺灣籍將領,曾協助平定小刀會、戴潮春事件,並於福建、浙江與江西等地領軍對抗太平軍,最後於福建漳州萬松關陣亡,贈太子少保振威將軍,諡剛愍。.

新!!: 汀州和林文察 · 查看更多 »

揚州炒飯

揚州炒飯是揚州的一種炒冷飯,香港和揚州都有自己版本的揚州炒飯,两者各具特色。2004年底,港式的揚州炒飯和扬式的揚州炒飯,都被列入聯合國全球300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而據聞西班牙炒飯也是因為中國鄭和下西洋把揚州炒飯帶到西班牙而誕生。.

新!!: 汀州和揚州炒飯 · 查看更多 »

李鎬 (乾隆進士)

李镐,字卜京,号坦斋,汀州归化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乾隆二年,登進士,乾隆十六年,擔任泉州府教授。革除陋例,兩年后死於任內。着有《四书订补》,《五经易解》、《史韵便读》、《古文存腋》、《诗柄汇记》、《药性歌》、《心会录》、《庄子解蒙》、《分类增广贤文》等。.

新!!: 汀州和李鎬 (乾隆進士) · 查看更多 »

李永茂

李永茂(),字孝源,号约生,谥文定,邓州城内(今河南省邓州市)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文才武略兼备,史称“尽有相才”。.

新!!: 汀州和李永茂 · 查看更多 »

李文忠 (明朝)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儿,盱眙(今屬江蘇)人,汉族,朱元璋外甥(母親曹國公主朱佛女),明朝開國功臣。 李文忠母早亡,後來隨父投奔朱元璋,十九岁时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此后率军平定江南战事,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率军征讨北元,获封曹国公。洪武十二年(1379年),主持大都督府、兼主管国子监。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新!!: 汀州和李文忠 (明朝) · 查看更多 »

杨沂丰

杨沂丰,同州人,闽国官员,闽景宗时司徒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新五代史》作杨沂。 杨沂丰是唐朝末年宰相杨涉的从弟,唐末大乱,他依附王审知,和徐寅、王淡依附幕府,以风雅唱和。王继业为汀州刺史,杨沂丰为士曹参军。闽景宗永隆年间,杨沂丰为司徒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继业为泉州刺史。永隆三年(941年),景宗因为王继业与王延政暗中相交,将他赐死,有人告发杨沂丰参预其谋,杨沂丰侍宴时,闽景宗令左右将他拿下,下狱中,次日斩杀于市,族灭其家。杨沂丰时年八十余岁,闽国人很哀痛他。.

新!!: 汀州和杨沂丰 · 查看更多 »

杨洞潜

杨洞潜(),字昭玄,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南汉官员,官居宰相。.

新!!: 汀州和杨洞潜 · 查看更多 »

板橋接雲寺

板橋接雲寺,簡稱接雲寺,俗稱板橋觀音媽廟、板橋觀音廟,是一所主祀觀音菩薩的佛寺,位於臺灣新北市板橋區西門街69號,板橋林家所建,是板橋人的信仰中心,也是旅遊勝地。.

新!!: 汀州和板橋接雲寺 · 查看更多 »

梁国斌

梁国斌(),福建长汀人。.

新!!: 汀州和梁国斌 · 查看更多 »

楊時

楊時(),表字中立,號龜山先生,世居福建將樂縣龜山下。中國北宋洛學大家,世稱“楊龜山”,以道學聞名,時稱「南有楊中立,北有呂舜徒」。.

新!!: 汀州和楊時 · 查看更多 »

江南东道

江南東道,唐代地方監察機構,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以江南道分置,其地轄為今江蘇省蘇南、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及安徽省徽州。 治所在蘇州(今江苏省苏州市),領原江南道潤、常、蘇、湖、杭、睦、歙、明、衢、處、溫、婺、越、台諸州,加上從嶺南道劃來的福、建、泉、漳、汀五州,共計19州。乾元元年(758年)拆分為浙江東道、浙江西道和福建道。.

新!!: 汀州和江南东道 · 查看更多 »

江南道

江南道是唐朝的一个道,治所在苏州(今苏州市姑苏区内),初设事辖境包含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及江苏、安徽、湖北长江以南、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之地。作为江南道治所和最大城市,苏州也是唐代江南唯一雄州(按照唐的定--,州分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

新!!: 汀州和江南道 · 查看更多 »

江東嘉濟尊王

江東嘉濟尊王,簡稱江東王,是江西贛縣的地方神靈。 據說是秦朝的石固,贛縣人,去世後,顯靈時往往興雲降雨,帶著車騎僕從甚眾,被鄉民尊奉為神。據說漢朝灌嬰用兵江南,得到石固顯靈,並神諭灌嬰勝利的日期,於是灌嬰建廟以奉神,稱「石固王廟」,即崇福廟。 在唐朝也曾經顯靈,拯救了一個叫做「諒」的鄉民,免於墜崖,也拯救了一個叫做「符爽」的商人,在汀州免於翻船,因為這些事蹟,受到鄉民屢屢崇拜,尊稱為「護國嘉濟江東王」。 宋代敕封「崇惠顯慶昭烈忠祐王」,宋代寶慶年間,福建興化人傅燁,時任贛縣的東縣尉,為此寫下一百首籤詩,放置在江東王廟中,供人占卜,非常靈驗。 元朝加封「護國普仁崇惠靈應聖烈忠祐王」。 信仰隨客家人流傳至廣東嘉應、福建上杭等地,尊稱為「嘉濟尊王」、「石固公王」或誤作「石古公王」。.

新!!: 汀州和江東嘉濟尊王 · 查看更多 »

江東橋戰役

江东桥戰役是郑成功率领南明军队與清朝军队在福建省漳州江東橋的一场战斗,由鄭軍取得勝利。.

新!!: 汀州和江東橋戰役 · 查看更多 »

汀州路

汀州路是元朝时福建道的一个路级行政区名,至元十五年(1278年)时由原汀州更改而来。 治所在长汀县,下辖六个县,分别是长汀、宁化、清流、连城、上杭、武平。汀州路开始属福建行中书省,1281年成为囊加真公主赐地,1282年因福建、江西两个行中书省合并为福建宣慰使司,汀州路属于福建宣慰使司。明洪武元年(1368年)被改制为汀州府。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地理志》,方志出版社,2001年.

新!!: 汀州和汀州路 · 查看更多 »

汀州路 (台北市)

汀州路為台北市的街道之一,共有四段,經過萬華區、中正區及文山區,是用原台鐵新店線拆除後的空間興建的,大致呈南北向,和羅斯福路平行,北接艋舺大道,南接羅斯福路五段150巷。路名取自福建古州名「汀州」。.

新!!: 汀州和汀州路 (台北市) · 查看更多 »

沐英

沐英(),字文英,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汉族,明朝开国名将,朱元璋养子,封西平侯。 沐英十八岁时授帐前都尉,守镇江,后随大军入福建,以功迁大都督府佥事。洪武十年(1377年),充征西副将军,讨吐蕃。封西平侯。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右副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率兵30万攻讨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大兴屯田,劝课农桑。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在云南逝世。.

新!!: 汀州和沐英 · 查看更多 »

沙县小吃

沙县小吃起源于中国福建省三明市的沙县,是具有沙县当地特色的一系列小吃的总称,属于闽菜的一种,现为中式小吃的一个重要分支。.

新!!: 汀州和沙县小吃 · 查看更多 »

法主真君

法主真君,全稱為都天蕩魔監雷御史張聖法主真君,封嘉惠大化普濟真人,簡稱為法主聖君、都天聖君等,俗稱法主公,客家人稱法師公、張法主、張聖君、張聖者。佛教化的道教閭山派所祭祀的神祇,亦有人將祂歸類於道教正一派,有雷神、監察神的性格。法主公信仰,流行於福建福州、泉州、漳州,廣東潮州、梅州等地,此信仰尤其流行於泉州安溪族群聚集處。17世紀後,渡臺的安溪茶商,將法主真君香火帶入臺北,法主真君信仰,遂成為流行的臺灣民間信仰之一。由於臺北地區安溪人甚眾,全臺以大臺北地區最為盛行,其中以臺北法主公廟最為著名,高雄市美濃區則是客家族群信奉法主真君的主要地域。馬來西亞泉州永春裔華人也奉爲鄉土神,其移民聚會所永春會館也作祭祀場所。.

新!!: 汀州和法主真君 · 查看更多 »

淡水福佑宮

淡水福佑宮,俗稱「淡水媽祖廟」,位於臺灣新北市淡水區,主祀天上聖母媽祖。為新北市三級古蹟。淡水福佑宮、淡水清水巖、淡水龍山寺與淡水鄞山寺合稱為「淡水四大廟」。.

新!!: 汀州和淡水福佑宮 · 查看更多 »

清源軍

清源军(poj;945年-978年),964年后改称平海军(Pêng-hái-kun),是中國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鎮割據政權,其疆域大致在閩南,政治中心位於泉州。清源軍前後歷經4位節度使或留後(代理節度使)的統治,由閩國軍事將領留從效所建立。.

新!!: 汀州和清源軍 · 查看更多 »

清朝统一战争

清朝统一战争,是指来自满洲(今中国东北)的清朝政权进入山海关之后,为获得整个中国的统治权及取得更多疆域而發動的一系列战争。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明朝首都北京,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向清朝投降。清朝势力正式入主中原,随后先后攻破各路农民军和南明政权的势力。1661年,攻取云南,中国本部全部归于清朝统治之下。清朝在三藩之乱中巩固了其在华南的统治地位,并在1683年攻取台湾,消灭南明最后一支势力。清朝又相继出兵蒙古、新疆、青藏高原等地,将它们归于自己统治之下,今日中国的版图大致在清朝时期形成。.

新!!: 汀州和清朝统一战争 · 查看更多 »

滕姓

滕是一個中國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73位。.

新!!: 汀州和滕姓 · 查看更多 »

漳州 (古代)

漳州(閩南語:Chiang-chiu)是中国古代的州,於今日的福建省境內。 唐朝垂拱二年(686年)分福州西南境置,《元和郡县志》:漳州“因漳水为名”。设置漳浦、怀恩二县,治所在漳浦县(今福建省云霄县)。属岭南道。开元四年(716年)移治李澳川,即今漳浦县。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省怀恩县入漳浦县。同年,泉州下辖的龙溪县划归漳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漳浦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漳州。二年移治龙溪县(今福建省漳州市)。大历十二年(777年),汀州下辖的龙岩县划归漳州。户五千八百四十六,口万七千九百四十。下辖三县:龙溪县、龙岩县、漳浦县。大历后辖境相当今福建省九龙江流域及其西南地区。 五代南唐保大三年(五代晋开运三年,945年)改名南州。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复为漳州。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为漳州路。.

新!!: 汀州和漳州 (古代) · 查看更多 »

朱天麟

朱天麟(),字游初。明朝末年至南明官员,南直隶昆山县人。 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朱天麟中进士,授饶州推官,后来入京,崇祯帝亲试,命他为翰林院编修。南明隆武时,他为少詹事署国子监事。他反感郑芝龙跋扈,乞假到广东,汀州失守,隆武帝被清军俘杀。走广西,到安平土州。永历帝在广东肇庆即位,召他为礼部侍郎。永历二年(1648年),晋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永历三年(1649年),他被楚党丁魁楚诬陷为吴党之首,鼓动言官十六人弹劾,因此辞官。永历四年(1650年),再次入值,晋太子太保兼建极殿大学士。永历五年(1651年),他奉命经略左右两江土司。永历六年(1652年),随永历帝到广南府,在西坂村病卒。著作有《易鼎三然》。.

新!!: 汀州和朱天麟 · 查看更多 »

朱瞻墡

朱瞻墡(),明仁宗第五子、母誠孝昭皇后張氏,永樂二十二年受封襄王。宣宗宣德四年就藩長沙,後因英宗第七子吉簡王朱見浚入主王府。故而在天顺元年改封在襄陽(今湖北襄樊)。朱瞻墡有賢名,故在仁宣乃至英景時代都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宗室人物。.

新!!: 汀州和朱瞻墡 · 查看更多 »

朱景英

朱景英,字幼芝,號研北,湖南武陵县人。清朝官员,书法家。 朱景英為乾隆十五年(1750年)庚午科鄉試解元。任福建侯官知縣。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升任臺灣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八月任臺灣府北路理番同知。後陞署汀州知府。 著有《海東札記》四卷。工书法。.

新!!: 汀州和朱景英 · 查看更多 »

朵儿只 (札剌亦儿人)

朵儿只(),元朝札剌亦儿部人。 高祖父孛鲁(木华黎之子),曾祖父速浑察,父亲脱脱。朵儿只四岁丧父,少年为宿卫,1322年,元英宗任命他为集贤学士。次年随元英宗到元上都,八月,南坡之变,元英宗被铁失杀害。朵儿只被擒,他的侄子朵尔直班求免脱难。1329年,世袭木华黎家族的国王之位。到辽阳就国。1337年,国王之位被乃蛮台所袭,次年,为辽阳行省左丞相。1340年,任河南行省左丞相。1344年,为江浙行省左丞相,镇压汀州的起义军,元顺帝亲赐九龙衣。1347年为御史大夫,中书左丞相、右丞相,能举贤,不以权谋私。1349年,罢相,再袭国王之位。1354年,从丞相脱脱南下镇压张士诚,击破六合县,留守扬州。次年,在扬州去世。.

新!!: 汀州和朵儿只 (札剌亦儿人) · 查看更多 »

明志書院

明志書院,為臺灣北部的書院,文風冠於北臺,號稱「北臺首學」。原為一所書院,1761年(清乾隆26年),來自福建汀州的貢生胡焯猷,捐設於興直堡新庄的「山腳」(今日新北市泰山區)。隨著1781年淡水廳廳治在竹塹(今日臺灣新竹市),官紳們將明志書院遷建於竹塹,故分兩時期為「泰山明志書院」與「竹塹明志書院」(新竹明志書院)。竹塹明志書院原址位於新竹關帝廟之西內天后宮以南(今日西大路與西門街交會點處),已在日治時期拆毀。 胡焯猷的義舉,造就臺灣大甲溪以北第一個書院的誕生,尤其在公家的淡水廳儒學遲至半個世紀(五十四年後,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後才設立的情況下,明志書院更是發揮了「民間教育」的宗旨。.

新!!: 汀州和明志書院 · 查看更多 »

明鄭時期

明鄭時期是指1662年-1683年間,由奉大明正朔的延平王鄭成功于南臺灣所建立之政權統治時期。明郑時期前後歷經鄭成功、鄭經及鄭克塽三世統治21年。 明末,战乱频起,内有流寇犯上作乱,外有满清虎视眈眈窥视中原。1644年,北京被李自成农民军占领,江南地区的明朝宗室建立南明政权。1645年,弘光政权瓦解,不久之后鄭芝龙家族在福建拥立隆武帝与清兵抗争。郑芝龙降清后,其子鄭成功高举反清复明大旗,继续斗争,后因北伐失利,退守东南沿海地区。随着清军的不断“围剿”,鄭成功的势力范围也逐步缩小,为了寻找反清复明的基地,1661年郑成功东征,佔领荷属台湾。 明鄭為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閩南民系)政權,鄭成功登陸臺灣後將該地改名為「東都」,仿照大陆的郡县制,将赤崁地方更名“东都明京”設置承天府為地方府治行政中心,作为臺灣最高的行政机构,效仿明朝中央官制,设六官;府城分为东安、西安、宋南、镇北四坊,各设首领,管理事务;府之下设二县,承天府以北叫天兴县、以南叫万年县,同时各种民生工作也逐步展开,例如:查户口、报田产、征劳力、纳税银等。鄭成功抵臺一年後即病逝,世子鄭經與其弟鄭世襲發生政爭戰役,其間鄭經於沒有皇帝的冊立之下,接受眾臣擁立為「世藩」。 鄭經嗣位之爭後,鄭經以「世藩」身分主政,改东都为「東寧」,建都安平鎮於熱蘭遮城,經過加以翻修稱之後稱為「王城」。对内奉南明永历帝正朔,对外与占据大陆的清朝互不统属,所谓“东宁建国,别立乾坤”,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明鄭政權的有效統治地區僅限於臺灣西南部地區,其他地方則有大肚王國、大龜文王國、瑪家王國等原住民政權管轄。 郑经去世后,明郑内部爆发权力之争,馮錫範借口监国郑克臧不是郑经亲生子,拥立自己的女婿郑克塽为延平王,聯合刘国轩發動東寧之變,殺害了郑克臧,最终大权旁落,民心涣散,明郑从此一蹶不振。1682年,施琅师法郑成功收台之法,攻克澎湖岛,於1683年占领台湾,明郑结束。為防止台灣的東寧遺民以東寧王室的名義反叛,康熙帝下令将鄭成功、鄭經等郑氏在台王室陵墓悉数崛起迁葬中国内陆。 鄭成功受封明朝爵位「延平王」,在正式文告中皆謹守藩王的身份,多自稱「本藩」(Pun Poin;Pumpuan;Pún-phoan),曆法上,始終奉南明永历帝的永曆年號為其正朔,因此,永曆帝死後亦持續使用;於現存對其他政權的諸多外交文書中皆以「大明招討大將軍」的官職與「延平王」的爵位(鄭經則稱世子)作為其官方身分号召恢复明朝,有人指出明郑应为南明的延续;亦禮遇眾多流寓明朝宗室,如寧靖王朱術桂、魯王世子朱弘桓等人,並於重要冊封儀式中邀請明朝宗室於旁觀禮以維持宗藩體統。 但實際上,明郑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為皇帝或监国,國家元首即是延平王,是一個獨立行政、以延平王為實際領導者的政治實體,即使對內、外遵行明朝體制禮法的鄭經也曾經自認東寧從來不內屬中土,而是另新闢的海外領土。明太祖祖訓曾提到不征之國,要求後世不可征服內容中的藩屬國,其中台灣列屬藩屬國中的小琉球。而清世宗雍正提到乃是其父將台灣拓入中國版圖等語。.

新!!: 汀州和明鄭時期 · 查看更多 »

明清战争

明清战争,交战双方为明朝和后金(后改国号为大清,即清朝)。1589年,女真愛新覺羅部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1616年建立後金,1644年清兵入關。經過四十年戰爭,清軍擊敗明軍及農民軍勢力,壓制關內反對者、成功入主中原,取得最終勝利。最後一個以明朝為国號之臺灣明鄭王朝結束於1683年。在戰爭過程中,清軍屠殺多處,例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庚寅之劫。但是農民軍及明軍亦有軍紀敗壞及參與屠蜀等屠殺。.

新!!: 汀州和明清战争 · 查看更多 »

明朝浙閩民變

明朝浙閩民變,是指明朝正統年間的浙江、福建一帶的起事,其中以福建的鄧茂七與浙江的葉宗留為首,彼此相互呼應,在各地與明軍作戰。明英宗派遣都督劉聚、寧陽侯陳懋分兵進攻,并于正統十四年、景泰元年分別平息民變。.

新!!: 汀州和明朝浙閩民變 · 查看更多 »

海山館

海山館位於臺南市安平區,是直轄市定古蹟,確切建成年代不明。海山館是清朝來臺駐守的海壇鎮標水師班兵所建之會館(廟館),而海山館之名則是因為該營原駐守地海壇島上有一座山名為「海山」。在安平這樣的會館原本共有五座,但今天只剩下海山館而己。.

新!!: 汀州和海山館 · 查看更多 »

新罗区

新罗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龙岩市所辖的一个区。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北纬24°47′-25°35′,东经116°40′-117°20′。人口46.24万,市区人口30万人。.

新!!: 汀州和新罗区 · 查看更多 »

旗山老街

旗山老街位於臺灣高雄市旗山區,指的是旗山的中山路,為日治時期開闢的「本通」。在這條老街上有指定為歷史建築的「石拱圈亭仔腳」與巴洛克式街屋立面,此外還有旗山車站與旗山區農會等文化資產。而這條老街在2001年的歷史建築百景徵選活動中,被票選為第24名。.

新!!: 汀州和旗山老街 · 查看更多 »

曹学佺

曹学佺(),字能始,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福建福州府侯官县洪塘乡人,明末政治人物,东林党成员,著名的官员、学者、藏书家和殉国者。.

新!!: 汀州和曹学佺 · 查看更多 »

曾鲸

曾鲸(),字波臣,大明福建省莆田人,明朝后期畫家。.

新!!: 汀州和曾鲸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