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指数 氖

氖(舊譯作氝,訛作氞)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Ne,它的原子序数是10,是一种无色的稀有气体,把它放电时呈橙红色。氖最常用在霓红灯之中。空气中含有少量氖。.

130 关系: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列表原子原子半径原子光谱原子理論古奇建築古斯塔夫·赫兹史密斯威森M460左輪手槍同位素同位素列表太阳太阳系太陽前顆粒威廉·拉姆齐宇宙射線散裂崔伯銓巨星亨利定律二硼化鎂弧光燈弗朗西斯·阿斯顿低電離星系核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土衛六大氣層地球大气层化合物化學元素化學元素名稱詞源列表化學元素發現年表化學元素豐度單原子氣體冷阴极计数管共价半径元素 (歌曲)元素列表元素周期表元素的电子组态列表元素熔点列表元素氧化态列表元素沸点列表光子气体四氟化汞CPK配色火山气体火星碱金属碳聚变磁层...稀有氣體性質表稀有气体稀有气体化合物空气第2周期元素等离子灯等離子顯示屏电子亲合能电离能表电负性相对原子质量表盖革计数器白矮星蟹狀星雲螢光燈非金属元素製冷劑列表飛馬座IK西奥多·莱曼高层大气研究卫星词语范德华半径薩德伯里微中子觀測站實驗室铁磁流体锁模技术致密星金属键金星金星大氣層電子元件GagganII型超新星NEP区元素SDSS J1240+6710恒星标准摩尔熵比熱容氟代脱氧葡萄糖氣體放電燈氦核作用水星水星大氣氖的同位素氖灯氖燃燒過程气体气体列表汽化热汽化膨脹比法蘭克-赫茲實驗深澤直人激光木星木星大氣層未發現元素列表朱雀卫星月球地質最密堆积新星数码管数量级 (数据)扩展元素周期表𨧀𨨏107440-01-9 扩展索引 (80 更多) »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列表

这是一个关于基态电中性原子的电子组态──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方式的列表。此列表按照原子序数的递增顺序进行排列,列表表头由左至右依次为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和由1至7的电子层数。.

新!!: 氖和基态原子电子组态列表 · 查看更多 »

原子

原子是元素能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單位。一個正原子包含有一個緻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圍繞在原子核周圍帶負電的電子。而負原子的原子核帶負電,周圍的負電子帶「正電」。正原子的原子核由帶正電的質子和電中性的中子組成。負原子原子核中的反質子帶負電,從而使負原子的原子核帶負電。當質子數與電子數相同時,這個原子就是電中性的;否則,就是帶有正電荷或者負電荷的離子。根據質子和中子數量的不同,原子的類型也不同:質子數決定了該原子屬於哪一種元素,而中子數則確定了該原子是此元素的哪一個同位素。 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從希臘語ἄτομος(atomos,“不可切分的”)轉化而來。很早以前,希臘和印度的哲學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 17和18世紀時,化學家發現了物理學的根據:對於某些物質,不能通過化學手段將其繼續的分解。 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早期,物理學家發現了亞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內部結構,由此證明原子並不是不能進一步切分。 量子力學原理能夠為原子提供很好的模型。 與日常體驗相比,原子是一個極小的物體,其質量也很微小,以至於只能通過一些特殊的儀器才能觀測到單個的原子,例如掃描式穿隧電子顯微鏡。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亞原子和中子有著相近的質量。每一種元素至少有一種不穩定的同位素,可以進行放射性衰變。這直接導致核轉化,即亞原子核中的中子數或質子數發生變化。 原子佔據一組穩定的能級,或者稱為軌道。當它們吸收和放出​​中子的時候,中子也可以在不同能級之間跳躍,此時吸收或放出原子的能量與能級之間的能量差相等。電子決定了一個元素的化學屬性,並且對中子的磁性有著很大的影響。.

新!!: 氖和原子 · 查看更多 »

原子半径

原子半径通常指原子的尺寸,并不是一个精确的物理量,并且在不同的环境下数值也不同。 一个特定的原子的半径值和所选用的原子半径的定义相关,而在不同的环境下给原子半径不同定义比统一的定义更合适。 术语原子半径本身就有疑问:可能指一个自由原子的尺寸,或者可能用作原子(包括分子中的原子和自由原子)尺寸不同测量方式的一个笼统的术语。在下文中,这个术语还包括离子半径,主要是因为共价键和离子键区别不大。而原子的定义“能区分出化学元素的最小粒子”本身就比较含糊,包括了自由原子以及与其它相同或不同原子一起组成化学物的原子。除了离子半径,其他可能指代的半径值包括玻尔半径,范德华半径,共价半径和金属半径等。 原子半径完全由电子决定,原子核的大小为是电子云的十万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原子核没有固定的位置,而电子云没有固定的边界。 虽然有上述的困难,目前还是有很多的测量原子(包括离子)的方法,这些方法通常基于实验测量和计算方式的结合。目前普遍认为原子像一个球体,尺寸在30–300皮米之间,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半径变化有规律可循,从而对元素的化学特性造成影响。.

新!!: 氖和原子半径 · 查看更多 »

原子光谱

原子光谱(atomic emission spectrum)是由原子中的电子在能量变化时所发射或吸收的一系列光所组成的光谱。原子光谱的不连续表明了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对原子光谱的研究是探索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重要手段之一。.

新!!: 氖和原子光谱 · 查看更多 »

原子理論

原子理论(Atomic theory)是物理学与化学中有关物质本质的科学理论。与物质无限可分的概念相反,依据原子理论,物质是由一个个离散单元原子所构成。 原子起初是自然哲学中的概念。西方对于原子的称呼来自于古希腊语的ατομος(意为“不可分割的”)。而中文中,原子早前的译名“莫破”也来源于此 。原子这一概念由于与基督教教义抵触一度被弃置,直到近代才被重拾。 18世纪末,在化学领域里,人們发现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系列可確切描述的规律。這为原子理论成为一个科学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他的原子理论来解释化学中的现象。而有关原子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论,直到20世纪初爱因斯坦从分子运动论角度解释布朗运动,并得到实验验证后,才真正得到肯定答案。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物理学家通过一系列与电磁学和放射性有关的实验发现,原本认为“不可分割”的原子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亚原子粒子(主要有电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而这些粒子可以各自独立存在。由于原子被发现是可分的,物理学家随即引入了一个新术语“基本粒子”以描述原子各个组分。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对于原子结构认识的深入以及物理学界的量子革命,现代原子理论模型被逐步建立起来。.

新!!: 氖和原子理論 · 查看更多 »

古奇建築

古奇建築(Googie)是一種現代建築的形式,屬於未來主義建築的一種,受到汽車文化、噴射機、太空時代和核子時代的影響。古奇建築在1940年代晚期起源於美國南加州,並延續至1960年代中期,在汽車旅館、咖啡店和加油站建築中十分流行。古奇風格隨後成為世纪中期现代主义的一部份,其中的設計要素反映了當時在美國流行的「populuxe」美學,埃罗·沙里宁的即為一例。古奇的英文原名來自一間現已歇業的西好萊塢咖啡店,由約翰·洛特納(John Lautner)設計。古奇建築的近似風格有時又稱作「Doo Wop」。 古奇建築風格的特徵包括向上傾斜的屋頂、曲線的幾何形狀,以及大膽採用玻璃、鋼鐵和霓虹。太空時代中象徵動作的設計元素也出現在古奇建築中,包括回力镖、飛碟、原子和抛物线,以及其他自由形態的要素,例如「柔和」的平行四边形等。這些設計風格要素反映了美國社會對太空時代的著迷,以及市場上對未來主義設計的重視與強調。與1930年代的装饰风艺术相同,古奇風格隨著時間的經過逐漸變得不受重視,許多此一風格的建築也被拆除。而其中保存下來的包括一間(位於加州唐尼市),已在1983年被列入美國國家史蹟名錄。.

新!!: 氖和古奇建築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赫兹

古斯塔夫·路德维希·赫兹(Gustav Ludwig Hertz,),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先驱,他是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電磁波發現者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的侄子和卡尔·赫尔穆特·赫兹的父亲。.

新!!: 氖和古斯塔夫·赫兹 · 查看更多 »

史密斯威森M460左輪手槍

史密斯威森M460()是一把由美国槍械公司史密斯&威森研製及生產的5發式“X型底把”雙動操作式大口徑左輪手槍,發射或火力相對較弱的、和這四種子彈。 史密斯威森M460被設計為一把適用於非洲和阿拉斯加的狩獵和危險遊戲的防衛型左輪手槍。該左輪手槍建構於史密斯&威森公司中被稱為X型底把的最大最強的平台上,代表著史密斯&威森、Hornady和Cor-Bon的共同努力。.

新!!: 氖和史密斯威森M460左輪手槍 · 查看更多 »

同位素

同位素(Isotope)是某種特定化學元素之下的不同種類,同一種元素下的所有同位素都具有相同原子序數,質子數目相同,但中子數目卻不同。這些同位素在化學元素週期表中佔有同一個位置,因此得名。 例如氫元素中氘和氚,它們原子核中都有1個質子,但是它們的原子核中分別有0個中子、1個中子及2個中子,所以它們互為同位素。.

新!!: 氖和同位素 · 查看更多 »

同位素列表

同位素列表列出了所有已知的化学元素的同位素。 此表由左到右按照原子序数的增长而排列,由下到上依照中子数目由少到多排列。 表格中的颜色表示各个同位素的半衰期(参见图例),表格边缘的颜色表示最稳定的核素的半衰期。.

新!!: 氖和同位素列表 · 查看更多 »

太阳

太陽或日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電漿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其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公里,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質量大約是2千克(地球的333,000倍),約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 ,同時也是27,173,913.04347826(約2697.3萬)倍的月球質量。 从化學組成来看,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 。 太陽的恆星光譜分類為G型主序星(G2V)。雖然它以肉眼來看是白色的,但因為在可见光的頻譜中以黃綠色的部分最為強烈,從地球表面觀看時,大氣層的散射使天空成為藍色,所以它呈現黃色,因而被非正式地稱為“黃矮星” 。 光譜分類標示中的G2表示其表面溫度大約是5778K(5505°C),V则表示太陽像其他大多數的恆星一樣,是一顆主序星,它的能量來自於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太陽的核心每秒鐘聚变6.2億噸的氫。太陽一度被天文學家認為是一顆微小平凡的恆星,但因為銀河系內大部分的恆星都是紅矮星,現在認為太陽比85%的恆星都要明亮。太陽的絕對星等是 +4.83,但是由于其非常靠近地球,因此从地球上看来,它是天空中最亮的天體,視星等達到−26.74。太陽高溫的日冕持續的向太空中拓展,創造的太陽風延伸到100天文單位遠的日球層頂。這個太陽風形成的“氣泡”稱為太陽圈,是太陽系中最大的連續結構。 太陽目前正在穿越銀河系內部邊緣獵戶臂的本地泡區中的本星際雲。在距離地球17光年的距離內有50顆最鄰近的恆星系(最接近的一顆是紅矮星,被稱為比鄰星,距太阳大約4.2光年),太陽的質量在這些恆星中排在第四。 太陽在距離銀河中心24,000至26,000光年的距離上繞著銀河公轉,從銀河北極鳥瞰,太陽沿順時針軌道運行,大約2.25億至2.5億年遶行一周。由於銀河系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以550公里/秒的速度朝向長蛇座的方向運動,这两个速度合成之后,太陽相對於CMB的速度是370公里/秒,朝向巨爵座或獅子座的方向運動。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每年1月離太陽最近(稱為近日點),7月最遠(稱為遠日點),平均距離是1.496億公里(天文学上稱這個距離為1天文單位) 。以平均距離算,光從太陽到地球大約需要经过8分19秒。太陽光中的能量通过光合作用等方式支持着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 ,也支配了地球的氣候和天氣。人类從史前時代就一直認為太陽對地球有巨大影響,有許多文化將太陽當成神来崇拜。人类對太陽的正確科學認識進展得很慢,直到19世紀初期,傑出的科學家才對太陽的物質組成和能量來源有了一點認識。直至今日,人类对太阳的理解一直在不断进展中,还有大量有关太陽活动机制方面的未解之謎等待着人们来破解。 現今,太陽自恆星育嬰室誕生以來已經45億歲了,而現有的燃料預計還可以燃燒50億年之久。.

新!!: 氖和太阳 · 查看更多 »

太阳系

太陽系Capitalization of the name varies.

新!!: 氖和太阳系 · 查看更多 »

太陽前顆粒

太陽前顆粒是在主要流星體內細小顆粒的填充物的群集,像是球粒隕石,中發現的獨特同位素物質,它們不同於周圍的流星體,被認為比太陽系更古老。在這些群集中的結晶體從微米大小的碳化矽晶體,到少於100顆原子的鑽石和擰散的石墨晶體。這些顆粒可能形成於超新星或恆星將物質外流的紅巨星階段,並將其納入將從其中分割出太陽星雲的分子雲。到目前為止發現的太陽前顆粒包括難冶煉的礦物,這些在太陽星雲的塌縮之後還存活著,並且在後來形成微星。 在1960年代,氖和氙具有非比尋常的同位素比在原始的隕石中被發現。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在這些隕石中未受損的太陽前顆粒包含這些異常的惰性氣體。 在1987年,鑽石和碳化矽顆粒被發現也載有這些惰性氣體。反過來在這些顆粒中找到主要的異常同位素。 由於被確認的太陽前星塵顆粒來源是在附近特殊的恆星核合成形成的,這些元素的同位素成分通常不同於太陽系物質元素的同位素成分,而較類似星系的平均成分。這些同位素訊號像指紋一樣,通常是非常具體的天文物理核過程,因此它們超越恆星原產地,在恆星的工作方法上提供了獨立的觀點。.

新!!: 氖和太陽前顆粒 · 查看更多 »

威廉·拉姆齐

威廉·拉姆齐爵士,KCB(Sir William Ramsay,),英国化学家,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新!!: 氖和威廉·拉姆齐 · 查看更多 »

宇宙射線散裂

宇宙射線散裂是自然發生的一種核分裂和核合成形式,它經由宇宙射線撞擊物質產生新的元素。宇宙射線是來自地球之外的高能粒子,主要是飄蕩在空間中的電子和α粒子。當宇宙射線(主要是質子)撞擊到物質,包括其他的宇宙射線,就會造成散裂。碰撞的結果是被撞的大的核子會逐出核子(質子和中子),這種過程不僅在宇宙的深處進行,宇宙射線的撞擊也在我們的上層大氣層內進行。 宇宙射線散裂製造出輕的元素,像是鋰和硼,這個過程是在1970年代偶然發現的。太初核合成的模型認為氘的總量太大,與宇宙擴散的速率不能一致,因此對在大霹靂之後是否仍有產生氘的過程在繼續進行,產生極大的興趣。 宇宙射線散裂是被調查的能製造氘的一種過程,但是它的結果是散裂不可能製造出氘,並且剩餘的氘含量可以用假設存在的重子暗物質來解釋。然而,對散裂的研究顯示,它可以產生鋰和硼。鋁、鈹、碳(碳-14)、氯、碘和氖的同位素都可以經由宇宙射線散裂產生。.

新!!: 氖和宇宙射線散裂 · 查看更多 »

崔伯銓

崔伯銓(),生於江蘇省海門縣,是臺灣物理光學家。他自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取得學士學位之後,於1953年進入該系工作,服務於該系光學實驗室。1962年,他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研究光譜學,返臺後自行研製滑行火花放電光源,使得原子游離態光譜實驗有更好的設備。1958年,崔伯銓接替方聲恆主持了光學實驗室。日後崔伯銓與他的團隊也在鋅、鈉、鎂等元素光譜中發現了一些未曾有文獻發表的譜線,其中鋅的未知光譜線就發現了700多條。在這段期間,崔伯銓也曾研製投影機等器件,替地質系製造伊伯特攝譜儀,以及和許雲基合製氦氖雷射。 1971年8月,崔伯銓接任臺大物理系系主任,並於1977年7月卸任。1978年起,他主要致力於該系普通物理實驗儀器、講義與內容的研製、革新與設計。原先由崔伯銓主持的光學實驗室則交由曹培熙主持。 另外,根據國立臺灣大學校方於2013年出版的校史稿顯示,崔伯銓曾於1951年以物理學系教授的身份提議建造傅鐘以紀念該校已故校長傅斯年。然而崔伯銓是在1953年才開始在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任職的,且2004年版的校史稿則說明是植物系的柏銓所提議。崔伯銓被認為是「臺大物理系務實精神的代表」。.

新!!: 氖和崔伯銓 · 查看更多 »

巨星

巨星在本質上是一顆半徑和亮度都比主序星大,但卻有相同的表面溫度的恆星Giant star, entry in Astronomy Encyclopedia, ed.

新!!: 氖和巨星 · 查看更多 »

亨利定律

亨利定律,是由威廉·亨利所發現的一个氣體的定律。這個式子説明在常溫下且密閉的容器中,溶於某溶劑的某氣體之體積摩尔濃度,會正好與此溶液達成平衡的氣體分壓成正比。.

新!!: 氖和亨利定律 · 查看更多 »

二硼化鎂

二硼化鎂(MgB)是一种离子化合物,晶体结构属六方晶系。它是一种插层型化合物,镁层和硼层交替排列。.

新!!: 氖和二硼化鎂 · 查看更多 »

弧光燈

弧光燈(Arc lamp,或Arc ligh),又稱為電弧燈,是一種人造燈具,它以電弧來產生光源,屬於氣體放電燈的一種。這種燈有兩個電極,通常是以鎢製成,在電極之間,以氣體隔開。在燈泡中充填的氣體,通常分成氖、氬、氪、氙、鈉、鹵化物及水銀等。 一般的日光燈就是一種充填了低壓水銀氣體的弧光燈。.

新!!: 氖和弧光燈 · 查看更多 »

弗朗西斯·阿斯顿

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顿(Francis William Aston,),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荣誉院士。由于“借助自己发明的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以及阐明了整数法则”,他被授予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

新!!: 氖和弗朗西斯·阿斯顿 · 查看更多 »

低電離星系核

低電離星系核(LINER,low-ionization nuclear emission-line region)是依據星系核心排放的譜線定義的一種星系。這種類型譜線包括來自低電離或中性原子的發射譜線,像是O、O+、N+和S+。相反的,來自強電離原子的發射線,像是O++、Ne++和He++,是相對的較弱 。這種星系核最早是迪莫西·赫克曼在一系列發表於1980年的星系核譜線論文中的第三篇中首度確認的。.

新!!: 氖和低電離星系核 · 查看更多 »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

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ˈdmʲitrʲɪj ɪˈvanəvʲɪtɕ mʲɪndʲɪˈlʲejɪf ,),19世纪俄国科學家,發現化學元素的週期性,依照原子量,製作出世界上第一張元素週期表,并据以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

新!!: 氖和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 · 查看更多 »

土衛六大氣層

土衛六大氣層是太陽系的天然衛星中唯一發展高度完整的衛星大氣層。.

新!!: 氖和土衛六大氣層 · 查看更多 »

地球大气层

地球大氣層,又稱大氣圈,因重力關係而圍繞著地球的一層混合氣體,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离地表2000-16000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氣體,它们也可視同大气圈的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這些混合氣體即稱為空氣,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熱层、其中99%在低於25~30公里以內,地球高密度大氣的氣壓也相當驚人,海平面每平方公尺所受空氣擠壓高達11公噸,每立方公尺的空氣質量可達1.29kg之多。大氣層保護地表避免太陽輻射直接照射,尤其是紫外線;也可以減少一天當中極端溫差的出現。.

新!!: 氖和地球大气层 · 查看更多 »

化合物

化合物(Chemical compound)是由兩種以上的元素以固定的質量比通过化學鍵结合在一起的化學物質。化合物可以由化學反應分解為更簡單的化學物質。像甲烷(CH4)、葡萄糖(C6H12O6)、硫酸鉛(PbSO4)及二氧化碳(CO2)都是化合物。 化合物是純物質分类下的一类,与元素和混合物相对。尽管有些情况下化合物的实际情况会与上述定义背离,如组成元素随制备方法而改变,内部结构并不均一,不同核素的分布并不固定等等,但一般仍认为它们属于化合物的范畴。另外,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摩尔比并不一定是整数,某一元素也可呈不同的价态,例如非整比化合物和混合价态化合物。 化學元素的單質即使由幾個原子形成雙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如H2, S8),也不是化合物。 除特别不活泼的稀有气体氦和氖外,其他所有稳定元素都已制成了化合物。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制备曾费了一些周折。第一個稀有气体化合物六氟合铂酸氙是在1962年才製備而得。.

新!!: 氖和化合物 · 查看更多 »

化學元素

化學元素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基本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同一種化學元素是由相同的原子組成,也就是其原子中的每一核子具有同样数量的質子,用一般的化学方法不能使之分解,并且能构成一切物质。一些常見元素的例子有氫、氮和碳。 原子序數大於82的元素(即鉛之後的元素)沒有穩定的同位素,會進行放射衰變。另外,第43和第61種元素(即锝和鉕)沒有穩定的同位素,會進行衰變。可是,即使是原子序數大於94,沒有穩定原子核的元素,有些仍可能存在在自然界中,如鈾、釷、钚等天然放射性核素。 所有化學物質都包含元素,即任何物質都包含元素,隨著人工的核反應,會發現更多的新元素。 1923年,国际原子量委员会作出决定:化学元素是根据原子核电荷的多少对原子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把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2012年,總共有118種元素被發現,其中地球上有94種。.

新!!: 氖和化學元素 · 查看更多 »

化學元素名稱詞源列表

该列表列出了所有化学元素名称的词源。.

新!!: 氖和化學元素名稱詞源列表 · 查看更多 »

化學元素發現年表

化学元素發现年表将各种化学元素的发现按时间顺序列出。其中--发现的时间以提炼出元素单质的时间为准,因为元素化合物的发现时间无法准确定义。表中列出了每种元素的名称、原子序数、发现时间、发现者姓名和发现方式的简介。.

新!!: 氖和化學元素發現年表 · 查看更多 »

化學元素豐度

化學元素豐度(Abundance of the chemical elements)是在測量上與所有元素相比較所得到含量多寡的比值。豐度可以是質量的比值或是莫耳數(氣體的原子數量比值或是分子數量比值),或是容積上的比值。在混合的氣體中測量氣體容積上的比值是最常用於表示豐度的方法,對混合的理想氣體(相對於是低密度和低壓的氣體)這與莫耳數是相當一致的。 例如,氧在水中的質量比是89%,因為這是水的質量和氧的質量的比值,但是氧在水中的莫耳比值只有33%,因為在水的莫耳數中只有三分之一是氧原子。在整個宇宙中,和在如同木星這樣的巨大的氣體行星中,氫和氦在質量上的豐度比值分別相對是74%和23-25%,但是摩爾(原子)比值卻高達92%和8%。但是,因為氫是雙原子分子,而氦在木星外層的大氣環境下只是單原子分子,以分子的摩爾數來比較,在木星大氣層中氫的豐度是86%,而氦的豐度是13%。 在本文中所提到的豐度,多數都是質量百分比的豐度。.

新!!: 氖和化學元素豐度 · 查看更多 »

單原子氣體

單原子氣體是物理及化學上的名詞,是指只由一個原子組成的氣體,所有的化學元素在相當高溫下都是單原子氣體。 單原子氣體的運動只需考慮移動(電子激發在室溫不需考慮),因此在絶熱過桯下,單原子氣體的理想熱容比(Cp/Cv)為5/3,和雙原子氣體需考慮旋轉(但室溫不需考慮振動)的情形不同。對於理想的單原子氣體: 其中R為氣體常數。.

新!!: 氖和單原子氣體 · 查看更多 »

冷阴极计数管

冷阴极计数管是一类特殊的电子管,曾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计算机中作为内存储器使用。.

新!!: 氖和冷阴极计数管 · 查看更多 »

共价半径

共价半径定义为由共价键结合的两个原子核之间距离的一半,單位通常使用皮米(pm)或埃(Å)。He、Ne、Ar等原子无共价半径数据,因至今未合成其任何共价化合物。 同周期元素的单键共价半径的变化规律为从左至右逐渐缩小,可认为是原子核对电子引力增大的缘故。.

新!!: 氖和共价半径 · 查看更多 »

元素 (歌曲)

《元素》(1959年)是幽默作家(:en:Tom Lehrer)的作品,包含了作曲時候的所有(102個)的化學元素。此曲可在他的作品集,《湯姆·萊勒演唱會》、《湯姆·萊勒作的更多歌曲》和《與湯姆·萊勒的浪費之夜》中找到。該曲的曲調是參照由吉爾伯特與薩利文作曲的《少將之歌》。.

新!!: 氖和元素 (歌曲) · 查看更多 »

元素列表

本条目提供按元素序号排列的元素列表。.

新!!: 氖和元素列表 · 查看更多 »

元素周期表

化學元素週期表是根據原子序從小至大排序的化學元素列表。列表大體呈長方形,某些元素週期中留有空格,使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处在同一族中,如鹵素及惰性氣體。這使週期表中形成元素分區。由於週期表能夠準確地預測各種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間的關係,因此它在化學及其他科學範疇中被廣泛使用,作為分析化學行為時十分有用的框架。 現代的週期表由德米特里·門捷列夫於1869年創造,用以展現當時已知元素特性的週期性。自此,隨--新元素的發現和理論模型的發展,週期表的外觀曾經過改變及擴張。通過這種列表方式,門捷列夫也預測一些當時未知元素的特性以填補週期表中的空格。其後發現的新元素的確有相似的特性,使他的預測得到証實。 化學元素週期表将各个化学元素依据原子序编号,并依此排列。原子序從1(氫)至118(Og)的所有元素都已被发现或成功合成,其中第113、115、117、118号元素在2015年12月30日獲得IUPAC的确认。 而其中直到鉲的元素都在自然界中存在,其--的(亦包括眾多放射性同位素)都是在實驗室中合成的。目前Og之後的元素的合成正在進行中,帶出如何擴展元素週期表的問題。.

新!!: 氖和元素周期表 · 查看更多 »

元素的电子组态列表

这是一个关于基态电中性原子的电子组.

新!!: 氖和元素的电子组态列表 · 查看更多 »

元素熔点列表

元素熔点列表按化学元素在标准情况下的熔点排列。 以下元素熔点未知:.

新!!: 氖和元素熔点列表 · 查看更多 »

元素氧化态列表

元素氧化态列表列出化学元素的所有已知整数氧化态,常见氧化态以粗体标记,所有元素单质氧化态为零。 该列表主要参考《元素化学》(Chemistry of the Elements),显示出元素周期律在元素价态上的一些趋势。 下图是欧文·朗缪尔1919年在研究八隅体规则时所画:.

新!!: 氖和元素氧化态列表 · 查看更多 »

元素沸点列表

元素沸点列表按标准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沸点排列,列出了热力学温标、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的数据。 以下元素沸点未知:.

新!!: 氖和元素沸点列表 · 查看更多 »

光子气体

光子气体(photon gas)在物理学中是指一些光子的集合,它们有着与氢气、氖气等通常气体类似的性质,包括压力、温度、熵等。最常见的平衡态光子气体是黑体辐射。 仅含一种粒子的理想气体可通过三个状态参量进行描述,如温度、体积与粒子数。但对于黑体来说,能量分布由光子与物质(通常为腔壁)的作用所决定。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光子数并不守恒,因而黑体光子气体的化学势为零。描述黑体状态所需的状态参量便由三个减少为两个(如温度与体积)。.

新!!: 氖和光子气体 · 查看更多 »

四氟化汞

四氟化汞是一种近期才合成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HgF4,它是化学家发现的一种汞的+4氧化态化合物。汞与其他IIB族元素(锌和镉)一样都具有ns2(n-1)d10的价电子构型,它们通常只用s轨道参与形成化学键。这意味着通常汞的最高氧化态为+2,正因为这样,汞通常被认为是后过渡元素而不是普通的过渡元素。.

新!!: 氖和四氟化汞 · 查看更多 »

CPK配色

在化學中,CPK配色是一種國際通用的原子或分子模型的配色方式,也是最常用、最多人使用的分子模型上色方式,可用於各種分子模型或元素標示,最常用於CPK模型、球棒模型和空間填充模型。該配色方式由CPK模型的設計者Corey、Pauling(萊納斯·鮑林)與Koltun提出且改進。.

新!!: 氖和CPK配色 · 查看更多 »

火山气体

火山气体包括从活跃的(或者有时从休眠的)火山释放出的多种挥发物质的总称。这些物质包括被困在火山岩孔穴(泡)中的气体,在岩浆和熔岩里溶解或游离气体,或直接从熔岩散发的气体,或间接通过火山活动加热地下水发出的气体。 地球上火山气体的来源包括:.

新!!: 氖和火山气体 · 查看更多 »

火星

火星(Mars, 天文符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為太陽系中四顆類地行星之一。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古漢語中則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行星,其質量、體積仅比水星略大。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則與地球相當,但繞太陽公轉周期是地球的兩倍。在地球上,火星肉眼可見,亮度可達-2.91,只比金星、月球和太陽暗,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比木星暗。 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火星在視覺上呈現為橘紅色是由其地表所廣泛分佈的氧化鐵造成的。火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火星南半球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半球则是较年轻的平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火星目前有四艘在軌運行的探測船,分別是火星奧德賽號、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以及2014年9月22日抵达的MAVEN轨道器,地表還有很多火星車和著陸器,包括兩台火星車:機會號和好奇號,和已經結束任務的精神號和鳳凰號。根據觀測的證據,火星以前可能覆蓋大面積的水。亦觀察到最近十年內類似地下水湧出的現象。 火星全球勘測者則觀察到南極冠有部份退縮。火星快車號和火星偵察軌道器的雷達資料顯示兩極和中緯度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Water ice in crater at Martian north pole http://www.esa.int/SPECIALS/Mars_Express/SEMGKA808BE_0.html。2008年7月31日,鳳凰號直接於表土之下證實水冰的存在。2013年9月26日,火星探測車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大約為1.5至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2015年9月證實火星有間歇流動的液態水(液態鹽水)。.

新!!: 氖和火星 · 查看更多 »

硫是一种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它的化学符号是S,原子序数是16。硫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无味无臭的非金属,纯的硫是黄色的晶体,又稱做硫黄、硫磺。硫有许多不同的化合价,常見的有-2, 0, +4, +6等。在自然界中常以硫化物或硫酸盐的形式出现,尤其在火山地区纯的硫也在自然界出现。硫单质难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二硫化碳。对所有的生物来说,硫都是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元素,它是多种氨基酸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大多数蛋白质的组成部分。它主要被用在肥料中,也廣泛地被用在火药、潤滑劑、殺蟲劑和抗真菌剂中。.

新!!: 氖和硫 · 查看更多 »

硅(Silicon,台湾、香港及澳門称為--,舊訛稱為釸,中國大陸稱為--)是一种类金属元素,化学符号為Si,原子序數為14,属于元素周期表上的IVA族。 硅原子有4个外圍电子,与同族的碳相比,硅的化学性质相對稳定,活性較低。硅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元素,然而它极少以單質的形式存在於自然界,而是以复杂的硅酸盐或二氧化硅等化合物形式广泛存在于岩石、砂砾、尘土之中。在宇宙储量排名中,矽位於第八名。在地壳中,它是第二丰富的元素,佔地壳总质量25.7%,仅次于第一位的氧(49.4%)。.

新!!: 氖和硅 · 查看更多 »

碱金属

碱金属是指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属一族的六个金属元素:锂、钠、钾、铷、铯、钫.

新!!: 氖和碱金属 · 查看更多 »

碳聚变

碳聚变过程是一種核融合反應,發生在質量較重的恆星(誕生時至少4 MSun以上)耗尽了核心內較輕的元素之後。它需要高溫(6×108 K)和高密度(大約2×108 kg/m3),主要过程是: 另一類為: 在氦的聚变停止後,碳聚变開始。當氦聚变時,恆星建立起一個富含碳和氧的惰性核心,一旦氦的密度降低至無法繼續聚变的水平時,核心便會因為重力而塌縮。體積的縮小造成核心的溫度和壓力上昇至碳聚变的临界溫度,這也會使圍繞著核心周圍的溫度上昇,使氦在鄰接核心的殼層內繼續聚变。於是恆星的體積增加,膨脹成為紅超巨星。 當碳聚变時,產物(氧、鎂、氖)堆積成新的惰性核。在一段時間之後(或許~一千年)碳的相对丰度將會降低至不能持續的程度,於是核心溫度開始下降並再次收縮。收縮會加熱核心使得氖开始聚变反应(參見氖融合)。圍繞著核心的碳殼層也會繼續聚变,而在更外面還有氦殼層和氫殼層在聚变。 在這個階段點上,質量在4-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變得不穩定並以巨大的恆星風將外面的殼層拋出,留下的就是以氧-鎂-氖核心的白矮星。 質量更大的恆星將繼續氖融合,但是從此刻起的演變是很快的,外殼通常來不及反應出變化。 Category:核合成.

新!!: 氖和碳聚变 · 查看更多 »

磁层

磁層是一个天体周围、以该天体的磁场为主的地区。地球、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周围均有磁層。火星仅有局部的磁场,因此不能形成一个磁層。除此之外其它拥有磁场的天体如脉冲星也有磁層。.

新!!: 氖和磁层 · 查看更多 »

磷(Phosphorum,化学符号:P)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原子序数是15。.

新!!: 氖和磷 · 查看更多 »

稀有氣體性質表

這個頁面包含了稀有氣體大部分的主要數據,包括物理數據及原子數據等等。.

新!!: 氖和稀有氣體性質表 · 查看更多 »

稀有气体

--、鈍氣、高貴氣體,是指元素周期表上的18族元素(IUPAC新规定,即原来的0族)。它们性质相似,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无色无味的单原子气体,很难进行化学反应。天然存在的稀有气体有六种,即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和具放射性的氡(Rn)。而人工合成的Og原子核非常不稳定,半衰期很短。根据元素周期律,估计Og比氡更活泼。不過,理论计算显示,它可能会非常活泼,并不一定能称为稀有气体;根據預測,同為第七週期的碳族元素鈇反而能表現出稀有氣體的性質。 稀有气体的特性可以用现代的原子结构理论来解释:它们的最外电子层的电子已「满」(即已达成八隅体状态),所以它们非常稳定,极少进行化学反应,至今只成功制备出几百种稀有气体化合物。每种稀有气体的熔点和沸点十分接近,温度差距小于10 °C(18 °F),因此它们仅在很小的温度范围内以液态存在。 经气体液化和分馏方法可从空气中获得氖、氩、氪和氙,而氦气通常提取自天然气,氡气则通常由镭化合物经放射性衰变后分离出来。稀有气体在工业方面主要应用在照明设备、焊接和太空探测。氦也会应用在深海潜水。如潜水深度大于55米,潜水员所用的压缩空气瓶内的氮要被氦代替,以避免氧中毒及氮麻醉的徵状。另一方面,由于氢气非常不稳定,容易燃烧和爆炸,现今的飞艇及气球都采用氦气替代氢气。.

新!!: 氖和稀有气体 · 查看更多 »

稀有气体化合物

有气体化合物指含有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合物。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外层为闭壳结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它们化合物的制备颇费了一些周折。 广义上看,稀有气体化合物可以包括稀有气体元素形成的众多包合物和水合物,现在一般认为1962年--得的六氟合铂酸氙是最早制得的稀有气体化合物,因为它的成功合成不仅意味着稀有气体元素有可能形成化合物,而且推动了对稀有气体化合物的系统研究。氙的众多简单化合物也是在此不久之后发现的。.

新!!: 氖和稀有气体化合物 · 查看更多 »

空气

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混合。它主要由78%的氮气、21%氧气、还有1%的稀有气体和杂质组成的混合物。空气的成分不是固定的,随着高度的改变、气压的改变,空气的组成比例也会改变。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直到后来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19世纪末,科学家们又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空气裡还有氦、氩、氙、氖等稀有气体。 在自然状态下空气是无味无臭的。 空气中的氧气对于所有需氧生物来说是必需。所有动物都需要呼吸氧气,植物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是近乎所有植物的唯一的碳的来源。.

新!!: 氖和空气 · 查看更多 »

第2周期元素

第2周期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二行(即周期)的元素。列表如下: 周 *.

新!!: 氖和第2周期元素 · 查看更多 »

等离子灯

等离子灯是一种装饰性的灯,在1980年代最为流行,商品名又名辉光球。等离子灯由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他做了一个实验,在玻璃电子管通以高频率的电流,来研究高电压现象。特斯拉称之为惰性气体放电管。现代的等离子灯由比尔·帕克设计。.

新!!: 氖和等离子灯 · 查看更多 »

等離子顯示屏

電漿顯示器(Plasma Display Panel)又稱為--顯示屏,是一種平面顯示屏幕,光線由兩塊玻璃之間的離子,射向磷質而發出。与液晶显示器不同,放出的氣體並無水銀成份,而是使用鈍氣氖及氙混合而成,這種氣體是無害氣體。 電漿顯示器甚為光亮(1000 lx或以上),可顯示更多種顏色,也可製造出較大面積的顯示屏,最大對角可達381厘米(150吋)。等離子顯示屏的對比度亦高,可製造出全黑效果,對觀看電影尤其適合。顯示屏厚度只有6厘米,連同其他電路板,厚度亦只有10厘米。 電漿的發光原理是在真空玻璃管中注入惰性氣體或水銀蒸氣,加電壓之後,使氣體產生等離子效應,放出紫外線,激發荧光粉而产生可见光,利用激發時間的長短來產生不同的亮度。電漿顯示器中,每一个像素都是三个不同颜色(三原色)的等离子发光體所产生的。由於它是每個獨立的發光體在同一時間一次點亮的,所以特別清晰鮮明。電漿顯示器的使用壽命約5~6萬個小時。隨著使用的時間的增加,其亮度會衰退。 要注意的是,電漿顯示器並不是液晶顯示器。後者的顯示器雖然也很輕薄,但是用的技術卻是大不相同。液晶顯示器通常會使用一到兩個大型螢光燈或是LED當作其背光源,在背光源上面的液晶面板則是利用遮罩的原理讓顯示器顯示出不同顏色。CNET Australia -.

新!!: 氖和等離子顯示屏 · 查看更多 »

电子亲合能

在一般化學與原子物理學中,电子亲合能(或电子亲和势、电子亲和力,electron affinity,Eea)的定義是,將一個電子加入一個氣態的原子或分子所需耗費,或是釋出的能量。 在固態物理學之中,對於一表面的電子親合能定義不同。.

新!!: 氖和电子亲合能 · 查看更多 »

电离能表

这是各种元素的电离能的列表,单位为kJ·mol−1。.

新!!: 氖和电离能表 · 查看更多 »

电负性

电负性(electron negativity,簡寫EN),也譯作離子性、負電性及陰電性,是综合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首先由莱纳斯·鲍林于1932年提出。它以一组数值的相对大小表示元素原子在分子中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称为相对电负性,简称电负性。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对成键电子的吸引力越强。.

新!!: 氖和电负性 · 查看更多 »

相对原子质量表

* 本相对原子质量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

新!!: 氖和相对原子质量表 · 查看更多 »

盖革计数器

革计数器(Geiger counter)又叫盖革-米勒计数器(Geiger-Müller counter),是一种用于探测电离辐射的粒子探测器,通常用于探测α粒子和β粒子,也有些型号盖革计数器可以探测γ射线及X射线。.

新!!: 氖和盖革计数器 · 查看更多 »

白矮星

白矮星(white dwarf),也稱為簡併矮星,是由简并态物质構成的小恆星。它們的密度極高,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般的大小,微弱的光度則來自過去儲存的熱能。在太陽附近的區域內已知的恆星中大約有6%是白矮星。這種異常微弱的白矮星大約在1910年就被亨利·諾利斯·羅素、愛德華·皮克林和威廉·佛萊明等人注意到, p. 1白矮星的名字是威廉·魯伊登在1922年取的。 白矮星被認為是中、低質量恆星演化階段的最終產物,在我們所屬的星系內97%的恆星都屬於這一類。, §1.

新!!: 氖和白矮星 · 查看更多 »

蟹狀星雲

蟹状星云(M1,NGC 1952或金牛座 A)是位于金牛座ζ星(天關)东北面的一个超新星残骸和脉冲风星云。蟹状星云距地球约6,500光年(2,000秒差距),直径达11光年(3.4秒差距),并以每秒约1,500公里的速度膨胀。它是银河系英仙臂的一部分。 该星云由约翰·贝维斯于1731年发现,它对应于中国、阿拉伯和日本天文学家於公元1054年记录的一次超新星爆发(编号SN 1054,中国称天关客星)。1969年天文学家发现星云的中心是一颗脉冲星,它的直径约28–30公里,每秒自转30.2次,并发射出从γ射线到无线电波的宽频率范围电磁波。它也是首顆被确认为历史上超新星爆发遗迹的天体。 蟹状星云的X射线和γ射线辐射能量超过30 keV,最高可达10 TeV,而且非常稳定,因此天文学家将蟹状星云看成是宇宙中最稳定的高能辐射源之一,并将其作为一种标准来测量宇宙其他輻射源的能量。此星云是一个很好的辐射源,通过其他天体的掩星可以研究它與其他的天體。20世纪50和60年代时,天文学家曾借助穿过日冕的蟹状星云辐射对太阳日冕进行密度和成分测定。2003年,土卫六阻挡了蟹状星云的X射线辐射,天文学家借此机会测量土卫六的大气层的厚度。.

新!!: 氖和蟹狀星雲 · 查看更多 »

螢光燈

荧光燈(Fluorescent lamp),或稱日光燈、燈管、螢光管、光管,是一種照明裝置,屬於弧光燈的一種。它使用電力在氬或氖氣中激發水銀蒸氣,形成電漿並發出短波紫外線,紫外線被磷質吸收後,磷會發出可見的光以照明,這樣發出可見光的方式屬於螢光。 一般的螢光管以玻璃製造,在兩端裝有插口以連接電源及固定螢光管的位置。 與電燈泡不同,螢光管必須設有镇流器,与启辉器配合产生让气体发生电离的瞬间高压。 為了取代傳統白熾燈,近年來發展出將燈管、镇流器、启辉器結合在一起,配合使用白熾燈燈座的改良型螢光燈泡,稱為省電燈泡、「節能燈」或「慳電膽」,可以在不更換燈具基座的情況下,直接取代白熾燈使用。.

新!!: 氖和螢光燈 · 查看更多 »

非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是元素的一大类,在所有的118种化学元素中,非金属占了23种。在周期表中,除氢以外,其它非金属元素都排在表的右侧和上侧,属于p区。包括氢、硼、碳、氮、氧、氟、硅、磷、硫、氯、砷、硒、溴、碲、碘、-zh-hans:砹;zh-hk:砈;zh-tw:砈;-、氦、氖、氩、氪、氙、氡、Og。80%的非金属元素在现在社会中占有重要位置。.

新!!: 氖和非金属元素 · 查看更多 »

製冷劑列表

本列表列出了各种製冷劑,包括它们的ASHRAE编号(以R开头,由其分子结构所决定)、IUPAC名称、CAS号、化学式、大气寿命、臭氧破坏潜势(ODP)以及100年全球暖化潜势(GWP)。.

新!!: 氖和製冷劑列表 · 查看更多 »

飛馬座IK

飛馬座IK(亦作HR 8210)是位於飛馬座的聯星系統,距離太陽系約150光年。由于视星等仅为6.078等,只有理想状况下才能用肉眼勉强看到。 該聯星系統的主星(飛馬座IK A)是一顆主序星,光譜分類屬A型,其光度波動不大。在分類上,它屬矮造父變星,光度變化每天會重複22.9次。而伴星(飛馬座IK B)則為一顆已脫離主序星階段,並已停止以核聚變產生能量的大質量白矮星。兩顆恆星平均距離3,100萬公里(0.21 AU),比水星和太陽之間的距離還要短。 飛馬座IK B是已知最有可能演變為超新星的恆星。人們估計,當主星演化成紅巨星時,其半徑足以令伴星從主星的氣態外層吸積物質。當伴星累積的質量接近錢德拉塞卡極限(太陽質量的1.38倍)時,便有機會演化成Ia超新星。.

新!!: 氖和飛馬座IK · 查看更多 »

西奥多·莱曼

西奥多·莱曼(Theodore Lyman,),美国物理学家、光谱学家,氢原子光谱中莱曼系的发现者。 莱曼1874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1893年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物理学,189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19年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工作两年,1921年回到哈佛大学,担任教授职务。1926年起,莱曼担任杰菲逊物理实验室的主任,并且是美国科学院院士。1954年在波士顿去世,终年80岁。 莱曼在研究生涯中致力于远紫外光谱的研究,曾研制成能够测量波长短于200nm谱线的真空摄谱仪。1906年莱曼和密立根进行合作,在氢原子光谱的远紫外区发现了莱曼线系,完善了氢原子光谱的研究,印证了里德伯公式、玻尔模型和里兹光谱项组合原则的正确性。此后,莱曼又观测了氖、氦、铝、镁等元素的光谱,研究了太阳光谱中的短波成分,但是没有得到满意结果。后来在他去世后的1959年,由火箭搭载的仪器才观测到了太阳光谱中的莱曼α线。除此之外,莱曼还研究过紫外线的灭菌作用。.

新!!: 氖和西奥多·莱曼 · 查看更多 »

高层大气研究卫星

层大气研究卫星(Upper Atmosphere Research Satellite,UARS)是一颗探测地球大气尤其是臭氧层的科学探测卫星。这颗5900千克重的卫星是在1991年9月由发现号航天飞机的STS-48任务带入太空的,并在1991年9月15日到达距地面高度为600公里的运行轨道,其轨道倾角为57度。 UARS原来设定的任务期限只是3年。但是直至2005年6月,即卫星发射后的第14年,UARS搭载的10个仪器中仍然有6个可以正常使用。小布什政府减少对地球科学组织的资金预算,但科学界对地球臭氧层耗损的关注却在持续增加,这也使得是否应该让UARS退役成为争论的焦点。2005年UARS正式退役,12月初,卫星钝化进入配置轨道。2010年10月26日,国际空间站的轨道在和UARS交合时曾经做过一次碎片回避操作。 UARS预计将在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9月23日下午或傍晚(即UTC+8时区2011年9月24日凌晨)坠落到地球表面。后美国航天局称该卫星于格林尼治时间24日3时23分至5时9分(北京时间24日11时23分至13时9分)之间经由太平洋上空进入大气层坠落至地球表面,具体落点不明确。.

新!!: 氖和高层大气研究卫星 · 查看更多 »

词语

詞語是词和短语(又称词组)的合称。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而短语是有多个词组成的整体。 词的音节与音节之间或字与字之间若插入成分,意义改变;相反,短语中的特定位置插入成分,原有意义保留。比如“白菜”中加入“的”,就变成了“白的菜”,意义显然发生了变化,再如,在“看书”中加入“一本”,则原有的意义依然保留。因此称“白菜”是词,“看书”是短语。 汉字,如:“我、家、有、个、大、書、百、步、氣、糖”等可以獨立成词,也可以和其他字合成一个新的词,如:“我們、家庭、富有、個性、大眾、书包、百科、跑步、天气、葡萄糖”等。一些詞如“蜻蜓”、“葡萄”等,当“蜻”与“蜓”、“葡”与“萄”分开时,并不会带来任何含义。另一些词如“马虎”(形容草率),當拆成“马”与“虎”时,它们的含义和“草率”没有关系。还有许多外来音译词,如:“巧克力、维基、英格兰、葡萄牙”等等也是不能再拆分的詞。 外文中也有詞,例如英文dog。幾個词可以組合成短語,例如英文a big dog。dog和a big dog均为词语。.

新!!: 氖和词语 · 查看更多 »

范德华半径

--半径,在晶体中,相鄰的兩原子沒有鍵結,而是以分子间-zh-hans:范德华;zh-hk:范德華;zh-tw:凡得瓦;-力互相吸引,加上原子間本身的排斥力交互作用,其核間最適距離可用來指定該元素半徑,如氖之相鄰兩原子核间平均距離為320pm,其值的一半160pm即為--半徑。.

新!!: 氖和范德华半径 · 查看更多 »

薩德伯里微中子觀測站實驗室

薩德伯里中微子觀測站實驗室(SNOLAB,簡稱為「薩實驗室」)是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薩德伯里2100米深的镍矿中的地下物理實驗室。原本位於此處的薩德伯里微中子觀測站(Sudbury Neutrino Observatory,縮寫為SNO)實驗計畫已結束,但其設施已被擴張成為永久物理實驗室。 薩實驗室乃是全世界在地下比較深處的幾個實驗設施之一。在地下2316米深處因礦場關閉而於1992年終止運作。正在計畫中的實驗室也已大幅度縮減,由於國家科學基金會拒絕負擔主要開支。2010年開始運作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在那時是全世界最深的地下實驗室,緲子通量低於0.2 μ/m²/day ,薩實驗室的緲子通量為0.27 μ/m²/day。 (與之相比,在海平面,緲子通量大約為15 million μ/m²/day。) 雖然與礦坑相連通,實驗室本身維持於級別2000標準的潔淨室狀況,即尺寸不小於1μm的粒子少於2000個每1 m3空氣,背景輻射也很低.在其上方有2070 m石頭,約6010 (MWE)的屏蔽,足可擋去大部分的宇宙射線,是設置高與超低計數率實驗夢寐以求的良好環境。.

新!!: 氖和薩德伯里微中子觀測站實驗室 · 查看更多 »

鑪(Rutherfordium)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Rf,原子序為104。鑪是為紀念紐西蘭物理學家歐内斯特·盧瑟福而以他命名的。鑪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元素,不出現在自然界中,但可以在實驗室內產生。其最穩定的已知同位素為267Rf,半衰期約為1.3小時。 在元素週期表中,鑪位於d區塊,是第一個錒系後元素。鑪屬於第7週期、4族。化學實驗已證實,鑪是比同為4族的鉿較重的化學同系物。人們對鑪的化學特性瞭解不全。鑪與其他的4族元素相似,不過某些計算指出,由於相對論性效應,它可能會具有很不同的化學屬性。 位於前蘇聯和美國加州的實驗室在1960年代分別製造出少量的鑪。由於雙方發現鑪的先後次序不清,因此蘇聯和美國科學家們對其命名產生了爭議;直到1997年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才將鑪作為該元素的正式名稱。.

新!!: 氖和鑪 · 查看更多 »

钠(Natrium,化学符号:Na)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原子序数是11,相对原子质量为23。鈉单质不會在地球自然界中存在,因為鈉在空氣中會迅速氧化,並與水產生劇烈反應,所以常見於化合物中,元素狀態的鈉通常以特殊物質(如石蠟、煤油)保存,以防與空氣中的水份或氧氣產生化合物。.

新!!: 氖和钠 · 查看更多 »

铁磁流体

鐵磁流體(ferrofluid, ferrum 拉丁语 “鐵” 与 fluid “流体” 两词的混成词)是一種在磁場存在時強烈極化的液體。鐵磁流體由懸浮於載流體當中納米數量級的鐵磁微粒組成;其載流體通常為有機溶液或水。鐵磁微粒由表面活性劑包裹以防止其因凡得瓦力和磁力作用而發生凝聚。儘管被稱為鐵磁流體,但它們本身並不表現鐵磁性。這是因為在外部磁場不存在的情況下,鐵磁流體無法保持磁性。事實上,鐵磁流體表現順磁性,並且由於它們的高磁化率,通常被認為具有“超順磁性”。液态磁性材料(区别于铁磁流体)在實際當中很難,一般要求高溫及電磁浮置等條件。.

新!!: 氖和铁磁流体 · 查看更多 »

铝(Aluminium 或Aluminum)是一种化学元素,属于硼族元素,其化学符号是Al,原子序数是13。相对密度是2.70。铝是一种较软的易延展的银白色金属。铝是地壳中第三大丰度的元素(仅次于氧和硅),也是丰度最大的金属,在地球的固体表面中占约8%的质量。铝金属在化学上很活跃,因此除非在极其特殊的氧化还原环境下,一般很难找到游离态的金属铝。被发现的含铝的矿物超过270种。最主要的含铝矿石是铝土矿。 铝因其低密度以及耐腐蚀(由于钝化现象)而受到重视。利用铝及其合金制造的结构件不仅在航空航太工业中非常关键,在交通和结构材料领域也非常重要。最有用的铝化合物是它的氧化物和硫酸盐。 尽管铝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但没有一种已知生命形式需要铝元素。.

新!!: 氖和铝 · 查看更多 »

锁模技术

锁模是光学里一种用于产生极短时间激光脉冲的技术,脉冲的长度通常在皮秒(10-12秒)甚至飞秒(10-15秒)。 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在激光共振腔中的不同模式间引入固定的相位关系,这样产生的激光被称为锁相激光或锁模激光。这些模式之间的干涉会使激光产生一系列的脉冲。根据激光的性质,这些脉冲可能会有极短的持续时间,甚至可以达到飞秒的量级。.

新!!: 氖和锁模技术 · 查看更多 »

致密星

致密星是白矮星、中子星、奇特星、黑洞等一类致密天体的总称,它们与正常星的主要区别是不再有核燃料进行聚变反应,热压力不足以与自身的引力保持平衡,因而塌缩成尺度非常小、密度非常大的天体。致密星通常是恒星演化末期的终结形态,恒星演化为何种致密星主要取决于恒星的质量。一般来說,质量在1倍至6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最终演化成白矮星,并伴随有质量损失,其外壳向外抛出,形成行星状星云。质量为3至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演化成中子星,更大质量的恒星则坍缩成黑洞。.

新!!: 氖和致密星 · 查看更多 »

金属键

金屬鍵是化學鍵中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一些原子簇化合物中也存在金属键。由離域電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屬離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屬鍵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非极性鍵。 金屬鍵決定了金屬許多物理特性,如強度、可塑性、延展性、傳導熱量、导电性、和光澤。例如一般金属的熔点、沸点随金屬鍵的强度而升高。离子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 金屬之間的鍵結除了金屬鍵以外,也有其他的鍵結方式,甚至是純物質也不例外。例如元素態的鎵在固態及液態下有共價的原子對鍵結,這些原子對形成晶格,和其他的金屬仍以金屬鍵鍵結。另一個金屬-金屬共價鍵的例子是。.

新!!: 氖和金属键 · 查看更多 »

金星

金星(英語、拉丁語:Venus,天文符號:♀),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是從太陽向外的第二顆行星,軌道公轉週期為224.7地球日,它沒有天然的衛星。在中國古代稱為太白、明星或大囂,另外早晨出現在東方稱啟明,晚上出現在西方稱長庚。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太白為白色,與「五行」學說聯繫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為金星。它的西文名稱源自羅馬神話的愛與美的女神,维纳斯(Venus),古希腊人称为阿佛洛狄忒,也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金星的天文符号用维纳斯的梳妆镜来表示。 它在夜空中的亮度僅次於月球,是第二亮的天然天體,視星等可以達到 -4.7等,足以照射出影子。由於金星是在地球內側的內行星,它永遠不會遠離太陽運行:它的離日度最大值為47.8°。 金星是一顆類地行星,因為它的大小、質量、體積與到太陽的距離,均與地球相似,所以經常被稱為地球的姊妹星。然而,它在其它方面則明顯的與地球不同。它有著四顆類地行星中最濃厚的大氣層,其中超過96%都是二氧化碳,行星表面的大氣壓力是地球的92倍。表面的平均溫度高達,是太陽系最熱的行星,比最靠近太陽的水星還要熱。金星沒有將碳吸收進入岩石的碳循環,似乎也沒有任何有機生物來吸收生物量的碳。金星被一層高反射、不透明的硫酸雲覆蓋著,阻擋了來自太空中,可能抵達表面的可見光。它在過去可能擁有海洋,並且外觀與地球極為相似,但是隨著失控的溫室效應導致溫度上升而全部蒸發掉了B.M. Jakosky, "Atmospheres of the Terrestrial Planets", in Beatty, Petersen and Chaikin (eds), The New Solar System, 4th edition 1999, Sky Publishing Company (Boston)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pp.

新!!: 氖和金星 · 查看更多 »

金星大氣層

金星大氣層是由俄羅斯科學家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於1761年在聖彼得堡觀測金星凌日時發現的。它比地球大氣層更為厚重與濃密,其表面溫度為740 K或467°C,而氣壓則為93大氣壓,主要為二氧化碳所構成。金星的大氣層中有硫酸形成的不透明雲,因此在地球或金星環繞探測器上不可能以可見光觀測金星表面。金星表面的地形是以雷達成像的方式探測得知。金星大氣層主要由二氧化碳和氮組成,以及少許痕量氣體。 金星的大氣層受到超高速大氣環流和超慢速自轉影響。金星的大氣環流只需要四個地球日就可以環繞金星一周,但金星的恆星日卻有243日。金星的風速最高可達到100 m/s或360 km/h,是金星自轉速度的60倍;而地球最高速的風速度只有地球自轉速度的10%到20%。另一方面,金星的風速隨高度下降而降低,在表面時風速大約是10 km/h。金星兩極則有屬於反氣旋的極地渦旋。每個氣旋都有兩個風眼,並且有特殊的S型雲結構。 金星和地球不同的是它缺乏磁場,而金星的電離層將大氣層和太空以及太陽風分離。電離層將太陽磁場隔離,使金星的磁場環境相當特殊,造成金星的磁層是「誘發磁層」。包含水蒸氣等較輕氣體則持續被太陽風經由誘發磁尾吹出金星大氣層。推測40億年前的金星大氣層與表面有液態水的地球大氣層相當類似。失控溫室效應(Runaway greenhouse effect)造成金星表面的液態水蒸發,並且使其他溫室氣體含量上升。 儘管金星表面的狀況相當嚴苛,在金星大氣層50到65公里高的地方氣壓與溫度卻與地球相若,使金星的高層大氣是太陽系中環境最類似地球的地方,甚至比火星表面更類似。因為溫度和壓力類似,並且在金星上可呼吸空氣(21%的氧和78%的氮)是上升氣體,類似地球大氣層中的氦。因此有人提出可在金星的高層大氣進行探測和殖民。 2013年1月29日,歐洲太空總署科學家宣布金星電離層物質外流的模式與「類似條件下來自彗星彗核的離子尾」類似。.

新!!: 氖和金星大氣層 · 查看更多 »

镁(Magnesium)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Mg,它的原子序数是12,是一種银白色的碱土金属。鎂是在地球的地殼中第八豐富的元素,約佔2%的質量,亦是宇宙中第九多元素。.

新!!: 氖和镁 · 查看更多 »

是一种自然降水现象。大气层中的水蒸氣凝结成小水珠,大量的小水珠形成了云。当云中的水珠达到一定质量以后就会下落至地表,这就是降雨。雨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大部分生态系统的水分来源,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唯一方法。雨滴也有可能在还未到达地面时就完全蒸发,有些形況就是在當雨通過森林的林木時,雨常會被森林截流,而直接蒸發入大氣中,這種情形可以減少雨對於地表的侵蝕。在有些地表炎热的地区(如沙漠地区)水分直接蒸發尤为常见。这样的降雨被称为幡状云。 在航空例行天气报告中,降雨情况的代号是RA。.

新!!: 氖和雨 · 查看更多 »

電子元件

電子元件(electronic component),是電子電路中的基本元素,通常是個別封裝,並具有兩個或以上的引線或金屬接點。電子元件須相互連接以構成一個具有特定功能的電子電路,例如:放大器、無線電接收機、振盪器等,連接電子元件常見的方式之一是焊接到印刷電路板上。電子元件也許是單獨的封裝(電阻器、電容器、電感器、晶體管、二極管等),或是各種不同複雜度的群組,例如:集成电路(運算放大器、排阻、邏輯閘等)。.

新!!: 氖和電子元件 · 查看更多 »

Gaggan

Gaggan 是由厨师 Gaggan Anand 在泰国曼谷经营的餐厅。 在2015年,它被《餐厅》杂志命名为世界50最佳餐厅的亚洲最佳餐厅,在全球排名第10。.

新!!: 氖和Gaggan · 查看更多 »

II型超新星

Ⅱ型超新星(罗马数字2),也稱為核塌縮超新星,是大質量恆星由內部塌縮引發劇烈爆炸的的結果,在分類上是激變變星的一個分支。能造成內部塌縮的恆星,質量至少是太陽質量的9倍。 大質量恆星由核融合產生能量,與太陽不同的是,這些恆星的質量能夠合成原子量比氫和氦更重的元素,恆星的演化供應和儲存質量更大的核融合燃料,直到鐵元素被製造出來。但是鐵的核融合不能產生能量來支撐恆星,所以核心的質量改由電子簡併壓力來支撐。這種壓力來自屬於費米子的電子,在恆星被壓縮時不能在原子核內擁有相同的能量狀態。(參考泡利不相容原理) 當鐵核的質量大於1.44太陽質量(錢德拉塞卡極限),接著就會發生內爆。快速的收縮使核心被加熱,導致快速的核反應形成大量的中子和微中子。塌縮被中子的短距力阻止,造成內爆轉而向外。向外傳遞的震波有足夠的能量將環繞在周圍的物質推擠掉,形成超新星的爆炸。 Ⅱ型超新星的爆炸有幾種不同的類型,可以依據爆炸後的光度曲線-光度對爆炸後的時間變化圖-來分類。Ⅱ-L超新星顯示出穩定的線性光度下降;而Ⅱ-P超新星在一段正常的光度下降之後,呈現出平緩的下降(高原),才會再持續正常的下降曲線。通常這些塌縮超新星的光譜中也會出現氫的光譜,雖然Ib和Ic超新星也是將氫和氦(Ic超新星)的殼層拋出的核心塌縮大質量恆星,但它們的光譜看起來卻缺乏這些元素。.

新!!: 氖和II型超新星 · 查看更多 »

NE

NE可以是.

新!!: 氖和NE · 查看更多 »

P区元素

p区元素包括元素周期表中IIIA族元素~VIIIA族元素。 IIIA族元素又称为硼族元素,包括硼、铝、镓、铟、铊、鉨、Uht等元素; IVA族元素又称作碳族元素,包括碳、硅、锗、锡、铅、鈇、Uhq等元素; VA族元素又称作氮族元素,包括氮、磷、砷、锑、铋、镆、Uhp等元素; VIA族元素又称为氧族元素,包括氧、硫、硒、碲、钋、鉝、Uhh等元素; VIIA族元素又称卤素,包括氟、氯、溴、碘、砹、Ts、Uhs等元素; VIIIA族元素或0族元素,又称为稀有气体或惰性气体,包括氖、氩、氪、氙、氡、Og、Uho等元素。(氦为s区元素).

新!!: 氖和P区元素 · 查看更多 »

SDSS J1240+6710

SDSS J1240+6710,全稱SDSS J124043.01+671034.68,暱稱Dox,是一顆大氣層幾乎全由氧組成的白矮星。該顆白矮星由、德特列夫·凱斯特(Detlev Koester)與古斯塔沃·奧里基(Gustavo Ourique)發現。.

新!!: 氖和SDSS J1240+6710 · 查看更多 »

恒星

恆星是一種天體,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電漿體,太陽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見的其他恆星,幾乎全都在銀河系內,但由於距離非常遙遠,這些恆星看似只是固定的發光點。歷史上,那些比較顯著的恆星被組成一個個的星座和星群,而最亮的恆星都有專有的傳統名稱。天文學家組合成的恆星目錄,提供了許多不同恆星命名的標準。 至少在恆星生命的一段時期,恆星會在核心進行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從恆星的內部將能量向外傳輸,經過漫長的路徑,然後從表面輻射到外太空。一旦核心的氫消耗殆盡,恆星的生命就即將結束。有一些恆星在生命結束之前,會經歷恆星核合成的過程;而有些恆星在爆炸前會經歷超新星核合成,會創建出幾乎所有比氦重的天然元素。在生命的盡頭,恆星也會包含簡併物質。天文學家經由觀測其在空間中的運動、亮度和光譜,確知一顆恆星的質量、年齡、金屬量(化學元素的豐度),和許多其它屬性。一顆恆星的總質量是恆星演化和決定最終命運的主要因素:恆星在其一生中,包括直徑、溫度和其它特徵,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會變化,而恆星周圍的環境會影響其自轉和運動。描繪眾多恆星的溫度相對於亮度的圖,即赫羅圖(H-R圖),可以讓我們測量一顆恆星的年齡和演化的狀態。 恆星的生命是由氣態星雲(主要由氫、氦,以及其它微量的較重元素所組成)引力坍縮開始的。一旦核心有了足夠的密度,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就可以穩定的持續進行,釋放過程中產生的能量。恆星內部的其它部分會進行組合,形成輻射層和對流層,將能量向外傳輸;恆星內部的壓力能防止其因自身的重力繼續向內坍縮。一旦耗盡了核心的氫燃料,質量大於0.4太陽質量的恆星,會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在某些情況下,在核心或核心周圍的殼層會融合成更重的元素。然後這顆恆星會演化出簡併型態,並將一些物質回歸至星際空間的環境中。這些釋放至間中的物質有助於形成新一代的恆星,它們會含有比例較高的重元素。與此同時,核心成為恆星殘骸: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如果它有足夠龐大的質量)。 聯星和多星系統包含兩顆或更多受到引力束縛的恆星,通常彼此都在穩定的軌道上各自運行著。當這樣的兩顆恆星在相對較近的軌道上時,其间的引力作用可以對它們的演化產生重大的影響。恆星可以構成更巨大的引力束縛結構,像是星團或是星系。.

新!!: 氖和恒星 · 查看更多 »

标准摩尔熵

标准摩尔熵(standard molar entropy)指在标准状况(298.15 K,105Pa)下,1摩尔纯物质的规定熵,通常用符號S°表示,單位是J/(mol·K)(或作J·mol−1·K−1,讀作「焦耳每千克开尔文」)。與标准摩尔生成焓不同,標準莫耳熵是絕對的。.

新!!: 氖和标准摩尔熵 · 查看更多 »

比熱容

比熱容(Specific Heat Capacity,符號c),簡稱比熱,亦稱比熱容量,是熱力學中常用的一个物理量,表示物体吸热或散热能力。比热容越大,物体的吸热或散热能力越弱。它指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升高或下降單位温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其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是焦耳每千克開爾文,即令1公斤的物質的溫度上升1开尔文所需的能量。根據此定理,最基本便可得出以下公式: m是质量,单位千克(kg)。 ΔT是温度变化,单位开尔文(K)。 當比熱容越大,該物質便需要更多熱能加熱。以水和油為例,水和油的比熱容分別约为4200 J/(kg·K)和2000 J/(kg·K),即把水加熱的熱能是油的約2.1倍。若以相同的熱能分別把水和油加熱的話,油的温升將比水的温升大。 比熱容的符號是c,必須為小写,而大写C則為熱容的符號。以水為例,一千克(kg)重的水需要4200焦耳(J)來加熱一开尔文(K)。根據比熱容,便可得出: 比热容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为焦耳每千克开尔文。也可读作焦每千克开、焦耳每千克凯尔文、焦耳每公斤克耳文等。写作J/(kg · K)。焦耳每千克摄氏度与焦耳每千克开尔文在数值上等同。.

新!!: 氖和比熱容 · 查看更多 »

氟是一种化学元素,符号为F,其原子序数为9,是最轻的卤素。其单质在标准状况下为浅黄色的双原子气体,有剧毒。作为电负性最强的元素,氟极度活泼,几乎与所有其它元素,包括某些惰性气体元素,都可以形成化合物。 在所有元素中,氟在宇宙中的丰度排名为24,在地壳中丰度排名13。萤石是氟的主要矿物来源,1529年该矿物的性质首次被描述。由于在冶炼中将萤石加入金属矿石可以降低矿石的熔点,萤石和氟包含有拉丁语中表示流动的词根fluo。尽管在1810年就已经认为存在氟这种元素,由于氟非常难以从其化合物中分离出来,并且分离过程也非常危险,直到1886年,法国化学家亨利·莫瓦桑才采用低温电解的方法分离出氟单质。许多早期的实验者都因为他们分离氟单质的尝试受到伤害甚至去世。莫瓦桑的分离方法在现代生产中仍在使用。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曼哈顿工程以来,单质氟的最大应用就是合成铀浓缩所需的六氟化铀。 由于提纯氟单质的费用甚高,大多数的氟的商业应用都是使用其化合物,开采出的萤石中几乎一半都用于炼钢。其余的萤石转化为具有腐蚀性的氟化氢并用于合成有机氟化物,或者转化为在铝冶炼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冰晶石。有机氟化物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其主要用途是制冷剂、绝缘材料以及厨具(特氟龙)。诸如阿托伐他汀和氟西汀等药物也含有氟。由于氟离子能够抑制龋齿,氟化水和牙膏中也含有氟。全球与氟相关的化工业年销售额超过150亿美元。 气体是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100到20000倍。由于碳氟键强度极高,有机氟化合物在环境中难以降解,能够长期存在。在哺乳动物中,氟没有已知的代谢作用,而一些植物能够合成能够阻止食草动物的有机氟毒素。.

新!!: 氖和氟 · 查看更多 »

氟代脱氧葡萄糖

氟代脱氧葡萄糖是2-脱氧葡萄糖的氟代衍生物。其完整的化学名称为2-氟-2-脱氧-D-葡萄糖,通常简称为18F-FDG或FDG。FDG最常用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类的医学成像设备:FDG分子之中的氟选用的是属于正电子发射型放射性同位素的氟-18(fluorine-18,F-18,18F,18氟),从而成为18F-FDG(氟-脱氧葡糖)。在向病人(患者,病患)体内注射FDG之后,PET扫描仪可以构建出反映FDG体内分布情况的图像。接着,核医学医师或放射医师对这些图像加以评估,从而作出关于各种医学健康状况的诊断。.

新!!: 氖和氟代脱氧葡萄糖 · 查看更多 »

氣體放電燈

氣體放電燈(Gas-discharge lamps)是指利用放電效應,通過電離氣體,例如電漿,以產生光源的人造照明器具。通常,這類燈具會使用稀有氣體來作為發光之用,如氖、氬、氪、氙。其中大多數也會使用一些金屬,例如鈉。日光燈是最普遍的氣體放電燈。.

新!!: 氖和氣體放電燈 · 查看更多 »

氦(Helium,舊譯作氜)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是He,原子序数是2,是一种无色的惰性气体,放电时发橙红色的光。在常温下,氦是一种极轻的无色、无臭、无味的单原子气体。氦在空氣中含量較少,但在宇宙中是第二豐富的元素,在银河系佔24%。.

新!!: 氖和氦 · 查看更多 »

氦核作用

氦核作用 (或α作用、α反應)是兩種核融合的類型之一,能將恆星的氦轉換成重元素,另一種即是3氦過程(3α反應)。 當3氦反應進行時只需要氦的參與,而一旦有一些碳產生,能消耗氦的其他反應也會發生: 反应的过程是: 氦-4 → 铍-8 → 碳-12 → 氧-16 → 氖-20 → 镁-24 → 矽–28 → 硫–32 → 氩–36 → 钙–40 → 钛–44 → 铬–48 → 铁–52 → 镍–56 其中从氦-4开始到矽-28的反应过程叫氦聚变,从矽-28开始至镍-56的反应过程叫矽燃烧过程。所有這些反應在恆星內部發生的比率都不高,因此對於能量的貢獻並不大;比氖(原子量 > 10)重的元素,由於庫侖障壁的增加,因此不太容易產生。 所謂的α作用元素 (或α元素)是質量為氦核(α粒子)整數倍的同位素,它們的豐度是最高的。 α元素的原子序数≤ 28:He、Be、C、O、Ne、Mg、Si、S、Ar、Ca、Ti、Cr、Fe、Ni。它们在II型超新星的矽融合過程中經由α捕獲而形成,镍-56是大质量恒星以核融合能产生的最后一种元素。 矽和鈣是純粹的α作用元素,鎂可以由氫核捕獲的燃燒過程中產生。至於氧,有些人認為是α作用元素,但也有人認為不是,在金屬量低的第二星族星中,氧確實是α作用元素;其他的在第二型超新星中產生的α作用元素,它們增加的質量都和氦的質量有很好的關聯性。有時候碳和氮也會被視為α作用元素,因為它們是經由α捕獲所形成的元素。 在恆星內的α作用元素豐度通常都以對數的形式來表達: 此處N_和N_分別是每單位體積內α作用元素和鐵原子的數量。理論的星系演化模型預測在宇宙的早期,相對於鐵有更多的α作用元素。第二型超新星主要合成的元素是氧和α作用元素(氖、鎂、矽、硫、氬、鈣和鈦),而Ia超新星在鐵峰頂產生元素(V、Cr、Mn、Fe、Co和Ni)。.

新!!: 氖和氦核作用 · 查看更多 »

氧(IUPAC名:Oxygen)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O,原子序為8,在元素週期表中屬於氧族。氧屬於非金屬,是具有高反應性的氧化劑,能夠與大部分元素以及其他化合物形成氧化物。氧在宇宙中的總質量在所有元素中位列第三,僅居氫和氦之下。Emsley 2001, p.297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下,兩個氧原子会自然鍵合,形成無色無味的氧氣,即雙原子氧()。氧氣是地球大氣層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體積上佔20.8%。地球地殼中近一半的質量都是由氧和氧化物所組成。 氧是細胞呼吸作用中重要的元素。在生物體中,主要有機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還有組成動物外殼、牙齒和骨骼的無機化合物,都含有氧原子。生物體絕大部分的質量都由含氧原子的水組成。光合作用利用陽光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氧氣的化學反應性強,容易與其他元素結合,所以大氣層中的氧氣成分只能通過生物的光合作用持續補充。臭氧()是氧元素的另一種同素異構體,能夠較好地吸收中紫外線輻射。位於高海拔的臭氧層有助阻擋紫外線,從而保護生物圈。不過,在地表上的臭氧屬於污染物,為霧霾的副產品之一。在低地球軌道高度的單原子氧足以對航天器造成腐蝕。 卡爾·威廉·舍勒於1773年或之前在烏普薩拉最早發現氧元素。約瑟夫·普利斯特里亦於1774年在威爾特郡獨立發現氧,因為其成果的發表日期較舍勒早,所以一般被譽為氧的發現者。1777年,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進行了一系列有關氧的實驗,推翻了當時用於解釋燃燒和腐蝕的燃素說。他也提出了氧的現用IUPAC名稱「oxygen」,源自希臘語中的「ὀξύς」(oxys,尖銳,指酸)和「-γενής」(-genes,產生者)。這是因為命名之時,人們曾以為所有酸都必須含有氧。許多化學詞彙都在清末傳入中國,其中原法文元素名「oxygène」被譯為「養」,後譯為「氱」,最終演變為今天的中文名「氧」。 氧的應用包括暖氣、內燃機、鋼鐵、塑料和布料的生產、金屬氣焊和氣割、火箭推進劑、及航空器、潛艇、載人航天器和潛水所用的生命保障系統。.

新!!: 氖和氧 · 查看更多 »

氩(Argon)是一种化学元素,在希臘語有「不活潑」的意思,由它的特性而來。Hiebert, E. N. Historical Remarks on the Discovery of Argon: The First Noble Gas.

新!!: 氖和氩 · 查看更多 »

氪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是Kr,原子序数是36,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的惰性气体,把它放电时呈橙红色,在大气中含有痕量,可通过分馏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常用于制作荧光灯。氪正如其他惰性气体一样,不易与其他物质产生化学作用,已知的化合物有二氟化氪(KrF2)。 正如其他惰性气体,氪可用于照明和摄影。氪发出的光有大量谱线,并大量以等离子体的形态释出,这使氪成为制造高功率气体激光器的重要材料,另外也有特制的氟化氪激光。氪放电管功率高、操作容易,因此在1960年至1983年间,一米的定义是用氪86發出的橙色谱线作为基准的。.

新!!: 氖和氪 · 查看更多 »

氯是一种卤族化学元素,化学符号為Cl,原子序数為17。.

新!!: 氖和氯 · 查看更多 »

水星

水星(Mercurius),中國古稱辰星;到西漢時期,《史記‧天官書》作者天文學家司馬遷從實際觀測發現辰星呈灰色,與「五行」學說聯繫在一起,以黑色配水星,因此正式把它命名為水星。 水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最小和最靠近太陽的行星,但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離心率 ,軌道週期是87.969 地球日。從地球上看,它大约116天左右與地球會合一次,公转速度遠遠超過太阳系的其它星球。水星的快速運動使它在羅馬神話中被稱為墨丘利,是快速飛行的信使神。由于大氣層极为稀薄,无法有效保存热量,水星表面昼夜温差极大,为太阳系行星之最。白天时赤道地區温度可达430°C,夜间可降至-170°C。極區气温則終年維持在-170°C以下。水星的軸傾斜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最小的(大約度),但它有最大的軌道偏心率。水星在遠日點的距離大約是在近日點的1.5倍。水星表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坑穴(環形山),外觀看起來與月球相似,顯示它的地質在數十億年來都處於非活動狀態。 水星无四季变化。它也是唯一被太陽潮汐鎖定的行星。相對於恆星,它每自轉三圈的時間與它在軌道上繞行太陽兩圈的時間几乎完全相等。從太陽看水星,參照它的自轉與軌道上的公轉運動,是每兩個水星年才一個太陽日。因此,对一位在水星上的觀測者来说,一天相当于兩年。 因為水星的軌道位於地球的內側(金星也一樣),所以它只能在晨昏之際與白天出現在天空中,而不會在子夜前後出現。同時,也像金星和月球一樣,在它繞著軌道相對於地球,會呈現一系列完整的相位。雖然从地球上觀察,水星會是一顆很明亮的天體,但它比金星更接近太陽,因此比金星還難看見。 從地球看水星的亮度有很大的變化,視星等從-2.3至5.7等,但是它與太陽的分離角度最大只有28.3°。當它最亮時,从技術角度上讲應該很容易就能從地球上看見它,但由于其距离太阳过近,實際上並不容易找到。除非有日全食,否則在太陽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見水星的。在北半球,只能在凌晨或黃昏的曙暮光中看見水星。當大距出現在赤道以南的緯度時,在南半球的中緯度可以在完全黑暗的天空中看見水星。 水星軌道的近日點每世紀比牛頓力學的預測多出43角秒的進動,這種現象直到20世紀才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解釋。.

新!!: 氖和水星 · 查看更多 »

水星大氣

水星大氣在水星形成之後,因為本身的引力不夠強大,加上高溫的影響,還有太陽風的吹拂,原始的大氣在短時間內就已經消失殆盡。儘管如此,現在還是有一層稀薄的大氣包圍著,成份有氫、氦、氧、鈉、鈣和鉀,綜合的大氣壓力約為10-15 帕(實際上是微不足道的)。.

新!!: 氖和水星大氣 · 查看更多 »

氖的同位素

氖(原子量:20.1797(6))共有19個同位素,其中有3個是穩定的。.

新!!: 氖和氖的同位素 · 查看更多 »

氖灯

氖灯(neon lamp)指的是一种小型的氣體放電燈,一般在其玻璃腔中的电极间低压充入氖和。电极两端的电压足够时,灯就会发出橙红色的。氖灯在阴极附近会发光,若使用交流电则两端都会发光。城市中的霓虹灯也属气体放电灯,但比普通氖灯大得多,且多出一个陽輝區结构。氖灯常用作电子设备的。.

新!!: 氖和氖灯 · 查看更多 »

氖燃燒過程

氖燃燒過程是大質量恆星(至少8MSun)內進行的核融合反應,因為氖燃燒需要高溫和高密度(大約1.2×109 K和4×109千克/米3) 在如此的高溫下,光致蛻變成為很重要的作用,有一些氖核會分解,釋放出α粒子: 這些α粒子可以被回收產生鎂-24 或者,二選一的 此處,在第一階段消耗的中子,在第二階段又再重生了。 碳燃燒过程會將核心所有的碳几乎都耗盡,產生氧/氖/鎂的核心。核心冷卻會造成重力的再壓縮,使密度增加和溫度上昇達到氖燃燒的燃點。 當氖燃燒時,氖會被耗盡使核心只有氧和鎂堆積著。在氖被耗盡的數年之後,核心逐步降温、已趨於平靜,接着重力将再度擠壓核心,使密度和溫度上昇直到氧融合被啟動。 Category:核合成.

新!!: 氖和氖燃燒過程 · 查看更多 »

气体

气体是四种基本物质状态之一(其他三种分别为固体、液体、等离子体)。气体可以由单个原子(如稀有气体)、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分子(如氧气)、多种元素组成化合物分子(如二氧化碳)等组成。气体混合物可以包括多种气体物质,比如空气。气体与液体和固体的显著区别就是气体粒子之间间隔很大。这种间隔使得人眼很难察觉到无色气体。气体与液体一样是流体:它可以流动,可变形。与液体不同的是气体可以被压缩。假如没有限制(容器或力场)的话,气体可以扩散,其体积不受限制,沒有固定。气态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相互之间可以自由运动。 氣體的特性介於液體和等离子体之間,氣體的溫度不會超過等离子体,氣體的溫度下限為簡併態夸克氣體,現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高密度的原子氣體冷卻到非常低的低溫,可以依其統計特性分為玻色氣體和費米氣體,其他相態可以參照相態列表。.

新!!: 氖和气体 · 查看更多 »

气体列表

本列表收集了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以及低沸点(<40°C)的液体。除非特别注明,该物质在气态为无色。.

新!!: 氖和气体列表 · 查看更多 »

氙(注音:ㄒㄧㄢ,漢語拼音:xiān;舊譯作氠、氥、𣱧)是一種化學元素,化學符號為Xe,原子序為54。氙是一種無色、無味的稀有氣體。地球大氣層中含有痕量的氙。 雖然氙的化學活性很低,但是它仍然能夠進行化學反應,例如形成六氟合鉑酸氙──首個被合成的稀有氣體化合物。 自然產生的氙由8種穩定同位素組成。氙還有40多種能夠進行放射性衰變的不穩定同位素。氙同位素的相對比例對研究太陽系早期歷史有重要的作用。具放射性的氙-135是核反應爐中最重要的中子吸收劑,可通過碘-135的核衰变產生。 氙可用在閃光燈和弧燈中,或作全身麻醉藥。最早的准分子激光設計以氙的二聚體分子(Xe2)作為激光介質,而早期激光設計亦用氙閃光燈作激光抽運。氙還可以用來尋找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或作航天器離子推力器的推進劑。.

新!!: 氖和氙 · 查看更多 »

汽化热

汽化热(沸腾焓)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比潛熱的一種,一般用L表示。其定义为:在标准大气压(101.325 kPa)下,使一摩尔物质在其沸点蒸发所需要的热量。常用单位为千焦/摩尔(或称千焦耳/摩尔),千焦/千克亦有使用。 其他仍在使用的单位包括 Btu/lb(英制单位,Btu为British Thermal Unit,lb为磅)。 因为汽化是液化(凝结)的相反过程,同一物质的凝结点和沸点相同,故凝结热与液化热的名称也同时被使用,定义为:在标准大气压下,使一摩尔物质在其凝结点凝结所放出的热量。 水的汽化热为40.8千焦/摩尔,相当于2266千焦/千克。一般地:使水在其沸点蒸发所需要的热量五倍于把等量水从1℃加热到100℃所需要的热量。.

新!!: 氖和汽化热 · 查看更多 »

汽化膨脹比

液化或物質的膨脹比是指在一定量物質在其液體時体积,和其在室溫、一大氣壓力下,氣體時体积的比。 若封閉容器中裝有液化物質,而有相當多的液體蒸發,所產生的壓力可能會破壞压力容器。因此需使用及。 液化或低溫物質從其沸點到室溫下的膨脹比為:.

新!!: 氖和汽化膨脹比 · 查看更多 »

法蘭克-赫茲實驗

法蘭克-赫茲實驗是一個由德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法蘭克和古斯塔夫·赫茲完成的著名物理實驗。這實驗首先直接地證實了波耳模型離散能級概念的正確性。 1914 年,他們發表了這令人信服的實驗結果,對於現代量子力學被科学界接受做出重大的貢獻。由于他们「發現那些支配原子和電子碰撞的定律」,法蘭克和赫茲共同得到19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尼爾斯·波耳創建的波耳模型裏,電子是繞著原子核運行於離散能級的軌道。法蘭克-赫茲實驗顯示出,原子的确只能夠吸收(受激)特定數量的能量(量子),因此证实了波耳原子的能級是離散的。.

新!!: 氖和法蘭克-赫茲實驗 · 查看更多 »

深澤直人

深澤直人()是日本近代活躍的產品設計師。來自山梨縣,1956年出生,畢業自多摩美術大學產品設計系。他的設計作品被普遍人認為是樸素、不須思考就能使用的。而他本人稱之為「without thought」。曾獲得2002年日本每日設計賞等許多設計大獎。目前是日本品牌無印良品的設計師,也自行成立了「Naoto Fukasawa Design」工作室。.

新!!: 氖和深澤直人 · 查看更多 »

激光

雷射(LASER),中國大陸譯成激--光,在港澳台又音譯为镭--射或雷--射,是“通过受激辐射产生的光放大”(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缩写,指通过刺激原子导致电子跃迁释放辐射能量而产生的具有同調性的增强光子束,其特点包括发散度极小,亮度(功率)可以达到很高等。產生激光需要“激發來源”,“增益介質”,“共振结构”這三個要素。.

新!!: 氖和激光 · 查看更多 »

木星

|G1.

新!!: 氖和木星 · 查看更多 »

木星大氣層

木星大氣層是太陽系內最大的行星大氣層,主要由和太陽的比例大致相同的氫分子和氦構成,其他的化學成分,包括甲烷、氨、硫化氫和水只有很少的數量。水被認為存在於大氣層的深處,所以被觀測到的數值偏低。氧、氮、硫和惰性氣體的豐度大約是太陽的三倍。 木星的大氣層沒有明確的邊界,並且逐漸轉變成為行星內部的流體。從最低處到最高處,大氣的層次為對流層、平流層、增溫層和散逸層,各層有各自的溫度梯度特徵。最底層的對流層有複雜的雲雾组成的系統,並且呈現朦朧狀,包括數層的氨、硫化氫氨和水。上層的氨雲是可見的木星表面,組織成12道平行於赤道的帶狀雲,並且被稱為噴射氣流的強大帶狀氣流(風)分隔著。這些交替的雲氣有著不同顏色:暗的雲氣稱為帶(belt),而亮的雲氣稱為區(zone)。區的溫度比帶低,是上升的氣流,而帶是下降的氣體。較淺顏色的區被认为是由氨冰形成的,但形成顏色較深的帶的物质則尚未確知。這些帶狀結構和噴流的起源也還未被瞭解,不过已存在兩種解釋的模型。淺灘模型(shallow model)認為它們是覆蓋在穩定的內部結構上的表面現象。深層模型(deep model)認為帶和噴流是被組織成一定數量的圓柱體,是深入至深層木星地函的氫分子循環顯示在木星的表面。 木星的大氣層顯示廣泛的活動現象,包括不穩定的帶狀物、旋渦(氣旋和反氣旋)、風暴和閃電。旋渦自身會呈現巨大的紅色、白色或棕色的斑點(長圓形),最大的兩個斑點是大紅斑(GRS)和也是紅色的BA橢圓。這兩個和許多其他的大斑點都是反氣旋,較小的反氣旋傾向於白色,旋渦被認為深度不會超過數百公里,相對來說是較淺的結構。位於南半球的大紅斑,是太陽系中已知最大的旋渦,它可以容下數個地球,並且已經至少存在了300年。BA橢圓在大紅斑的南邊,大小是大紅斑的三分之一,是在2000年由3個白色的橢圓合併形成的紅斑。 木星有威力強大、經常伴著閃電的風暴。風暴是潮濕的大氣對流造成水的蒸發和結露造成的結果。他們是強大上升氣流的啟動源,形成明亮和濃厚的雲層。風暴主要形成在帶的區域。木星上有少數的閃電遠比地球的更具威力,但是平均的活動水準只是可以和地球上的不相上下。.

新!!: 氖和木星大氣層 · 查看更多 »

未發現元素列表

未發現元素是一些在元素周期表內,未被列出的元素。目前所有已被發現的人造元素,在未發現之前也都可被稱之為未發現元素,基於目前化學理論漸趨完備,我們可以依此對未發現元素作一些基本性質上的推論。由於理論推測最大的原子質子數不得超過210,故下表所列之預測元素就僅至第九週期;而截至2015年12月為止,最新命名之元素為原子序118號的(Oganesson, Og),第七週期元素已经合成成功,并经IUPAC正式承認,下表不予以保留。 通常科學家用實驗室的所在地或名稱來命名新發現的元素,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亦會給予已發現之元素名稱正式的認可。但IUPAC為統一起見,對於所有未經核定但已發現或被預測的元素名稱一律依照IUPAC之命名法則制定暫定名稱,使用拉丁文數字頭以該元素之原子序來命名,如Biunseptium(Bus)便是由bi(二)- un(一)- sept(七)- ium(元素)四個字根組合而成,表示「元素217號」。詳細的法則請見IUPAC元素系統命名法。以下所列即為未發現元素的IUPAC暫定名稱。.

新!!: 氖和未發現元素列表 · 查看更多 »

朱雀卫星

朱雀卫星(Suzaku),原名Astro-E2,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联合日本多所大学,以及美国宇航局共同研制的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是日本发射的第5颗X射线天文卫星,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宇宙中发出X射线辐射的等离子体的性质、星系团的演化,以及活动星系核周围的物理过程等等。该卫星于2005年7月10日在鹿儿岛航天中心用M5火箭发射升空,用于替代2000年2月发射失败坠入太平洋的Astro-E卫星。 朱雀卫星重1680公斤,运行在高度约570公里的近圆形轨道。主要仪器为:.

新!!: 氖和朱雀卫星 · 查看更多 »

月球地質

月球地质(有时称为月质学,或涵盖范围更广的月球科学)与地球地质学差别明显。月球表面缺少会产生侵蚀的大气层与水体,现在也没有板块构造活动。由于月球的总质量远远小于地球,其重力加速度较低,冷却得也更快。月球表面复杂的月貌形成于各种因素的组合,特别是撞击坑和火山活动。月球的壳层、月幔层、月核与地壳、地幔和地核明显不同。 月球的地质研究主要依据地球上望远镜观测、探月航天器观测、月岩样本及地球物理数据等手段的组合。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阿波罗计划和前苏联的月球计划的多艘登月航天器直接从月球几处地点进行了采样,共带回约380千克(838磅)的月岩和月壤。长期以来,月球是唯一一颗人类直接采样以了解其构造的外星天体。在地球上已识别出少量的月球陨石,但它们来自月球上哪座陨坑却是未知。月球表面有相当大的部分还没被勘察过,很多地质问题仍没有答案。.

新!!: 氖和月球地質 · 查看更多 »

最密堆积

在幾何上,最密堆积()或球堆疊,是指在一定範圍內放入最多不重疊球體的方式,通常這些球的大小視為相同。堆積的範圍通常是三維歐幾里得空間,不過有時也會對超過三維的歐式空間或非歐幾何空間進行討論。 常見的最密堆積問題通常是要求在一空間內放入最多的球體。此時,球體總體積占空間大小的比例稱為密度,科學家會利用演算法找出能使密度儘可能增大的方法。理論上,在三維空間內由相同球體所形成的最密堆積密度能到74%。相較之下,隨機排列(例如隨意將幾顆球丟進箱子裡)的密度平均只有64%。.

新!!: 氖和最密堆积 · 查看更多 »

新星

新星是激变变星的一类,是由吸積在白矮星表面的氫造成劇烈的核子爆炸的現象。这类星通常原本都很暗,难以发现,爆发时突然增亮,被认为是新产生的恒星,因此而得名。新星按光度下降速度分为快新星(NA)、中速新星(NAB)、慢新星(NB)和甚慢新星(NC),爆发时亮度会增加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倍,持续几星期或几年。但不能和Ia超新星或其它恆星的爆炸混淆,包括加州理工學院在2007年5月首度發現的發光紅新星。 目前在银河系中已发现超过200颗新星。.

新!!: 氖和新星 · 查看更多 »

数码管

数码管,也称作辉光管,是一种可以显示数字和其他信息的电子设备。玻璃管中包括一个金属丝网制成的阳极和多个阴极。大部分数码管阴极的形状为数字。管中充以低压气体,通常大部分为氖加上一些汞和/或氩。给某一个阴极充电,数码管就會发出顏色光,視乎管內的氣體而定,一般都是橙色或綠色。 尽管在外观上和真空管相似,其原理并非为加热阴极放射电子。因而它被称为冷阴极管或霓虹灯的一个变种。在室温下,即使处于极端的室内工作条件下,这种管子的温度很少超过40℃。 数码管的最常见形式有10个阴极,形状为数字0到9,某些数码管还有一个或两个小数点。然而也有其他类型的数码管显示字母、标记和符号。如一种“数码管”,其阴极为一个模板制成的面具,上面有数字形状的孔。一些俄罗斯的数码管,如IN-14,使用倒立的数字2代表5,大概是为了节约生产成本,而没有明显的技术或美学方面的原因。俄罗斯的数码管大部分都使用了倒立的2作为5。 将170伏的直流电压加在阴极和阳极之间,每一个阴极可以发出氖的的红橙色光。由于混合气体的不同,不同类型的数码管之间的颜色有所区别。寿命较长的数码管在制造中加入了汞,减少了溅射,结果发出的光的颜色为蓝色或紫色调。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颜色被玻璃上的红色或橙色过滤涂层过滤。.

新!!: 氖和数码管 · 查看更多 »

数量级 (数据)

;十進制.

新!!: 氖和数量级 (数据) · 查看更多 »

扩展元素周期表

前的元素周期表中有七個周期,並以118號元素Og終結。如果有更高原子序數的元素被發現,則它將會被置於第八周期,甚至第九周期。這額外的周期預期將會比第七周期容納更多的元素,因為經過計算新的g區將會出現。g區將容納18個元素,各周期中均存在部分填滿的g原子軌域。這種擁有八個周期的元素表最初由格倫·西奧多·西博格于1969年提出。 第八或以上周期的元素未曾被合成或于自然發現。(2008年4月,有人宣稱發現122號元素Ubb存在于自然界中,但此被廣泛認為是錯誤的。)g區内第一個元素的原子序數應該為121。根據IUPAC元素系統命名法命名為unbiunium,符號Ubu。此區域内的元素很可能高度不穩定,並具有放射性,且半衰期極短。然而稳定岛理论預測126號元素Ubh會在穩定島内,不會有核裂變,但會有α衰變。而穩定島以外還能存在多少物理上可能的元素至今仍沒有結論。 根據量子力學對於原子結構解釋的軌域近似法,g區會對應不完全填滿的g軌域。不過,自旋-軌道作用會削弱軌域近似法所得結果的正確性,這可能會發生在較大原子序的元素上。.

新!!: 氖和扩展元素周期表 · 查看更多 »

𨧀

𨧀(Dubnium)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Db,原子序為105。其名Dubnium源自位於俄羅斯的小鎮杜布納(Dubna),也是𨧀最早得到合成的地方。𨧀是一種人工合成元素,不出現於在自然界中,並具有放射性。其最穩定的已知同位素(𨧀-268)的半衰期約為28小時,这也是102号元素之后最长寿的同位素。 在元素週期表中,𨧀是一個d區元素,同時屬於錒系後元素。它位於第7週期和5族元素。化學實驗証實了𨧀的特性為鉭的較重的5族同系物。人們對𨧀的化學特性所知不多。 在1960年代,蘇聯和美國加州的實驗室製造了微量的𨧀元素。兩國未能確定彼此的發現次序,因此雙方科學家對其命名發生了爭論,直到1997年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確認了蘇聯的實驗室最早合成該元素,並為雙方妥協而取名為Dubnium。.

新!!: 氖和𨧀 · 查看更多 »

𨨏

𨨏(;)是原子序為107的化學元素,符號為Bh,以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命名。𨨏是一個人工合成元素(須在實驗室中合成,而不產生於自然界中),其最穩定的同位素270Bh的半衰期大約為61秒。 在元素週期表中,𨨏是一個d區塊錒系後元素,位於第7週期、7族。化學實驗證實𨨏符合7族中位於錸之下元素的特性。人們對𨨏的化學屬性並不完全瞭解,就目前所知,其特性與7族元素的趨勢相符。.

新!!: 氖和𨨏 · 查看更多 »

10

10(十)是9与11之间的自然数。.

新!!: 氖和10 · 查看更多 »

7440-01-9

#重定向 氖.

新!!: 氖和7440-01-9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10號元素Neon元素10氖气第10號元素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