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殺校

指数 殺校

殺校是香港獨有詞彙,略含貶義,係指以公共行政或法律手段強迫學校停辦。這些手法在世界各地都存在,20世紀初很多國家推行西化教育時,舊制學校都面臨過「殺校」。21世紀初,香港人口結構之改變使此問題更加明顯,成為當時熱門話題,此詞彙因而出現。官方並沒有為政策加上負面的字眼,過程皆以中立或較正面的詞彙表示,如課程改革(Curriculum Reform)或教育改革(Education Reform)。.

24 关系: 劉勇威大欖孔聖堂中學富山邨小班小校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小學九龍船塢紀念學校广州市第六中学保良局總理聯誼會第一小學北區 (香港)香港2007年4月香港教育制度改革鮮魚行學校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蓮塘尾蔡若蓮鄉村學校 (香港)LoveLive! 人物列表柴灣天主教海星小學東華三院李志雄紀念小學森林法則深港學生跨境上學問題海濱學校教育市場化

劉勇威

劉勇威(Lau Yung-wai,),現任香港大埔區議會舊墟及太湖選區議員,傘後組織埔向晴天成員。 2015年首次參與區議會選舉,就以2,170票,擊敗僅得1,699票,角逐連任的民建聯張國慧,成功當選。.

新!!: 殺校和劉勇威 · 查看更多 »

大欖

大欖(Tai Lam)(有時將欖寫作杬),又稱大欖涌(Tai Lam Chung),是香港屯門區最東南面地方,位於青山公路16英里处,小欖之東,與荃灣區的青龍頭接壤。 「大欖涌」原指由「大欖」旁邊流出海的涌,涌旁亦有一村落以此為名;但現時已升格為分區地名,與「大欖」通用。因現時大部份人不懂「涌」字原意,而將原來河涌誤稱為「大欖涌河」或「大欖涌渠」。.

新!!: 殺校和大欖 · 查看更多 »

孔聖堂中學

孔聖堂中學(Confucius Hall Secondary School)是位於香港島銅鑼灣的一所直資中學,由香港孔聖堂主辦,成立於1953年。學校範圍內的孔聖講堂建於1935年,是香港早期少有的華人會堂。該校於2011年起轉為直資中學,成立法團校董會。而前任校監岑才生於2016年4月擔任校董期間逝世。.

新!!: 殺校和孔聖堂中學 · 查看更多 »

富山邨

富山邨(Fu Shan Estate)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九龍黃大仙區斧山,名稱從「斧山」雅化而來。該邨項目編號為UR02,採用前屋宇建設委員會標準規格設計,位置近於蒲崗村道鑽石山火葬場。在富信樓近嘉德麗幼稚園有一條有蓋行人天橋連接富山邨及瓊山苑。藝人陳小春在發跡前與家人住在屋邨的富仁樓。.

新!!: 殺校和富山邨 · 查看更多 »

小班小校

小班小校又稱小班教學,是指學生人數約為15-25人的班級,設立目的為提高師生比例以達到較優質的教育。 以往台灣、香港和中国大陆部分中小學的班級人數一直過多,一些學校班級人數大都在40人以上,有的甚至將近50人,導致教師教學和輔導的困難,學生的學習品質也難以提升,因此有人提出降低學校和班級人數。台灣教育部為落實小班小校,曾擬定相關計畫,但最主要的困難在於政府經費拮据,若要減低班級人數勢必要增設班級數或學校,然而教室、校地或增聘師資皆需要經費,因此一直無法落實執行。香港亦提出小班教學政策多年,亦得到教育界以及不少學生、家長的支持,惟特區政府至今仍未落實小班教育政策,加上「殺校」和削減教師人手(現時已略為舒緩),小班教學只在部份私校、直資學校和部分津貼小學推行。 近年來受到少子化影響,班級學生人數自然減少,但在台灣位於都市或人口移入較多區域的學校,以及香港一些較受歡迎(多為成績組別較高)的學校,其班級人數仍然偏高。.

新!!: 殺校和小班小校 · 查看更多 »

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小學

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小學是一所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天水圍新市鎮天耀邨的小學,於2015年9月1日開學。在眾多辦學團體申請營運新校計劃中,方潤華小學所設計之理念、課程、配套及支援均備受讚賞,因此最終獲得辦學權。由於同時得到方潤華先生捐贈100萬元,故此學校沿用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小學之名。辦學團體為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 該小學原於1993年創校,其後因為收生人數不足被「殺校」,於2012年9月停辦,變成空置校舍。 然而,隨着元朗區跨境學童需求增加,校舍於2015年「復活」,由原辦學團體以原有校名營辦有時限性的資助小學至2023—2024學年。.

新!!: 殺校和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小學 · 查看更多 »

九龍船塢紀念學校

九龍船塢紀念學校(Kowloon Docks Memorial School / KDMS)曾是位於香港九龍紅磡青州街2號的官立小學。學校由香港黃埔船塢有限公司(Hong Kong & Whampoa Dock Co Ltd)順應員工及街坊的訴求於1948-1949年間與教育司署斥資50萬港元興建。學校之命名以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在空襲中不幸罹難的九龍黃埔船塢員工。.

新!!: 殺校和九龍船塢紀念學校 · 查看更多 »

广州市第六中学

广州市第六中学,是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一所高中。1945年创立,其前身是有西南联大背景的私立长风中学,名字几经更改,于1962年恢复广州六中的名称。 广州六中是广州市重点中学、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新!!: 殺校和广州市第六中学 · 查看更多 »

保良局總理聯誼會第一小學

保良局總理聯誼會第一小學(Po Leung Kuk Committee Fellowship Association No.)又稱保良局第一小學、保良第一小學、保良局一小或保聯第一小學(1965年 - 2004年8月31日),是昔日柴灣區的一所政府資助小學,由香港保良局於1965年創立,以上下午校模式辦學,及後轉辦全日制,但在1999年,前香港教育署以收生不足為理由對學校下了殺校令,使學校逐漸縮班,最終學校於2004年停辦,學校辦學39年。.

新!!: 殺校和保良局總理聯誼會第一小學 · 查看更多 »

北區 (香港)

北區(North District),因其爲香港十八區中最北的區議會分區而得名,於1980年從大埔區拆分獨立成區,是香港兩個陸地連接中國大陸的區份之一(另一個為元朗區)。北面和中國广东省深圳市以深圳河、沙頭角河及中英街作邊界,香港和內地的其中三條邊境過境通道(文錦渡、羅湖、沙頭角)都位於北區,西面與新界元朗區,南面和大埔區相連。傳統上北區分為上水、粉嶺、沙頭角和打鼓嶺四個部分,故獨立成區前亦稱爲上粉沙打地區,此外還包括大鵬灣的吉澳、鴨洲等離島。此外,北區亦爲香港傳統鄉村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新界五大氏族中的鄧姓、侯姓、廖姓和彭姓在上水和粉嶺一帶都有大型聚居地,大族之多在香港十八區中絕無僅有,而打鼓嶺和沙頭角公路沿線亦分佈有大量規模較小的氏族之村落,故北區仍然保存不少中國傳統鄉村歷史建築。 根據2016年中的人口統計,新界北區的人口有315,270人,佔全港人口4.3%,每平方公里內的人口數目為2,310人,為香港人口密度較低的行政分區之一,當中約26萬人居住於粉嶺/上水新市鎮,其餘約5萬人則分佈於鄉郊多條村落和低密度別墅區;而根據2016年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統計,北區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數爲21,500元,爲新界最低,但仍然比九龍深水埗區和觀塘區稍高。.

新!!: 殺校和北區 (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2007年4月

;(請按此參閱當天之報章頭條).

新!!: 殺校和香港2007年4月 · 查看更多 »

香港教育制度改革

香港教育制度改革主要是指香港主權移交之後,就教育政策及制度上之改革。 近年以來,香港教育改革的討論重點,主要集中在香港中學的教學語言政策、中小學結龍計劃、殺校政策、引進副學士制度、大學學士課程由三年制改為四年制、中學改為六年制、通識教育成為必修科目,以及將香港中學會考與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合併成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等。.

新!!: 殺校和香港教育制度改革 · 查看更多 »

鮮魚行學校

鮮魚行學校(Fresh Fish Traders' School)是一所位於香港九龍大角咀的小學。2004年初,因為該校在03-04年度新生不足23人,教統局根據政策「殺校」(停辦),並命令停止錄取小一學生,事件為傳媒廣泛報道,該校師生組織起來抗議政府的決定。2004年中,該校獲教統局安排「特別視學」,報告建議保留該校,教統局收回「殺校」決定,當時鮮魚行學校亦已擬籌款開辦私立小學一年級課程。2004年10月,《大公報》報道,該校終於04-05年度收錄足夠的小一新生,教統局重新資助該校的小一課程,毋須私辦。.

新!!: 殺校和鮮魚行學校 · 查看更多 »

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英文:Apleichau St.

新!!: 殺校和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 查看更多 »

蓮塘尾

蓮塘尾(Lin Tong Mei),位於香港新界上水西南方,位於香港高爾夫球會南端,粉錦公路西側,與大隴谷的大龍實驗農場相鄰,該地主要村落稱爲蓮塘尾村(Lin Tong Mei Village),爲隸屬上水區鄉事委員會的認可原居民村落。 蓮塘尾村所在地本名「蓮塘」(Lin Tong),「尾」是用以表述該村落的地理位置位於蓮塘的邊緣,但隨着蓮塘尾村變得人丁興旺,「蓮塘尾」逐漸取代「蓮塘」成爲當地地名。.

新!!: 殺校和蓮塘尾 · 查看更多 »

蔡若蓮

蔡若蓮博士(Dr.,),香港教育界人士,現任教育局副局長。 她為前任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曾分別任教中學、小學及大學語文課程,前職是福建中學(小西灣)校長。2016年9月,她曾經出選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教育界功能組別但未能當選。蔡若蓮在業餘時間參與多項社會服務及出任多個公職,曾擔任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委員、撲滅罪行委員會委員等公職,同時為香港教師夢想基金主席、優秀教師選舉委員會召集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推廣及公共關係委員會委員、中國內地多所大學客座教授、學術顧問,以及西部人才支援計劃義工等。2017年特首選舉換屆後,蔡若蓮擔任教育局副局長,亦是歷來首位由教育界出身的副局長。.

新!!: 殺校和蔡若蓮 · 查看更多 »

鄉村學校 (香港)

香港的鄉村學校,簡稱村校,泛指位於新界或離島等偏遠鄉村提供教育服務予鄰近鄉村子弟的學校。教育局沒有將學校特別註冊為「鄉村學校」。大多數村校在1950年代初建成,當時新界鄉郊地方交通不便,小學教育亦未普及,不少村童失學,村校使到適齡學童獲得基礎教育的機會。大部分村校由民間開辦,村民籌募經費及捐地用以建校,供給村內適齡兒童就讀;而小部分則由商會、同鄉會、宗教團體及個人形式辦學。 村校的設施水平遠低於近年落成的學校校舍,很多只有數個課室,早年有部分採取複式教學,安排兩個或以上級別的學生在同一個課室上課。校建築多為設有空地的平房,校舍與大自然接近,師生人數較少,相對市區學校關係也密切得多。 直至1997年全港共有103間鄉村學校,到了2010年有83間已經停辦,當中有40間因按照「統整使用率低的小學 」政策(統整政策)而停辦。直到2014/15學年,仍然有20間村校繼續營運。.

新!!: 殺校和鄉村學校 (香港) · 查看更多 »

LoveLive! 人物列表

以下是《LoveLive!》和《LoveLive!Sunshine!!》系列角色介紹。.

新!!: 殺校和LoveLive! 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柴灣天主教海星小學

柴灣天主教海星小學(Chai Wan Star of the Sea Catholic Primary School),又稱海星小學(Star of the Sea Primary School,1961年 - 2010年8月31日),簡稱海星,前名為柴灣海星小學(Chai Wan Star of the Sea Primary School),是昔日香港小學,由瑪利諾修會於1961年創立及管理;其後於1973年轉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學校在創校初期以上下午校模式辦學,直至1998年9月1日轉為全日制。學校建校迄今已有50載,在2001年1月31日易名為柴灣天主教海星小學,最後一任校長為鄭鴻儀女士,校監為蔡念慈先生。 另外,學校於2007年被前香港教育統籌局以收生不足為理由對學校下了殺校令,使學校逐漸縮班。學校在2010年舉行最後一屆畢業典禮後停辦。 學校自從於2010年8月31日結束營辦後,校舍到現今一直空置著,間中有不少舊生回到學校大門前拍照留念。 聖保祿天主教小學由於原有校舍擴建,2016年9月1日起,校舍會由該校暫借上課直到2019年為止。.

新!!: 殺校和柴灣天主教海星小學 · 查看更多 »

東華三院李志雄紀念小學

東華三院李志雄紀念小學(TWGHs Lee Chi Hung Memorial Primary School,1928年 - 2011年8月31日)是昔日香港柴灣小西灣的一所政府資助小學,由東華三院於1928年創立及管理。學校前身為東華三院香港第二小學校,1980年蒙李超賢、李仲賢捐助學校教育費用港幣25萬元,以紀念其父親李志雄,故東華三院董事局將學校命名為東華三院李志雄紀念小學。由創校以來皆以上下午校模式辦學,直至2005年,上午校因轉辦全日制,下午校校長黃澤生因怠惰無能,管理不善之下未能收生,便遷出跟跟當時在柴灣面臨殺校的世界龍岡學校馮耀卿夫人紀念小學合併為東華龍岡馮耀卿夫人紀念小學,但因收生不足於2009年停辦。而轉辦全日制的東華三院李志雄紀念小學亦因校長收生不足,於2011年停辦。東華三院李志雄紀念小學結束後,校舍於2012年改為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及僱員再培訓局的辦公大樓。 學校殺校前為東華三院李潤田紀念中學的一條龍學校。 這是柴灣區繼2000年勵志會馮瑞璋紀念小學,2004年保良局總理聯誼會第一小學,2009年東華龍岡馮耀卿夫人紀念小學,和2010年柴灣天主教海星小學被殺校後,第五間於柴灣區內被殺校的小學。.

新!!: 殺校和東華三院李志雄紀念小學 · 查看更多 »

森林法則

叢林法則(The Law of the Jungle)或稱叢林的法則、森林法則、弱肉強食、狗咬狗、狗吃狗,是描述人類社會中所有人自私自利,靠暴力或商業競爭贏過其他人,不在乎法治和公平,競爭力較差的人就被淘汰。 1894年,英國作家魯德亞德·吉卜林在他描寫印度叢林的兒童故事《叢林奇譚》中提及過叢林法則。在當時,某一些信仰種族主義、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等的人物,視叢林法則為天條,應用到社會哲學、人類學、優生學、政治學、經濟學、投資學等多方面去,例如社會達爾文主義等。 由於叢林法則具有不少有助於戲劇的元素,因此有不少電影編劇也引入到其劇情中來,例如《三体II:黑暗森林》、《黑社會》等。.

新!!: 殺校和森林法則 · 查看更多 »

深港學生跨境上學問題

深港學生跨境上學問題,自199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这个问题,牽涉到香港和深圳兩地的教育配套。早期,一些香港學童在深圳定居亦能在當地就讀,以減少舟車勞頓。另外一些香港學童,则选择每日從深港的各個口岸到香港上課,然後傍晚再回到深圳的居所。 由于教育资源日趋紧张,深圳當局於2005年開始对香港学童就讀公办中小学设置了苛刻的条件。据报道:于2007年9月,每日共计有6200余名学童从深圳过关到香港上学;有关人士预计,2008年跨境学童人数将达1万人,2009年可能为2万名。 隨着移居深圳的適齡香港學童增加,學生跨境上學的問題已引起香港社會的關注。為加深社會人士對跨境學童及家庭需要的理解,基督教勵行會與香港教育學院、北區小學校長會、北區中學校長會進行了一個名為「關注跨境學童及家庭需要研討會」的活動,透過追訪這些學生的生活,讓社會更瞭解他們的需要。这个活動,得到了傳媒的關注。中國中央電視台亦製作有特輯,報導這些學生的生活實況。 從2006年開始,由於深圳房地產市場不斷升溫,香港與深圳的物業價格相差無幾,加上金融海嘯的衝擊,使不少本來在深圳設廠的香港企業倒閉,令不少本來在深圳定居的香港人選擇回流香港定居。這現象暫時舒緩了粵港跨境通道的緊張,亦令香港北區的物業租賃市場輕微復興。 隨著雙非學童數量的逐漸增長,不少居住在深圳的雙非兒童選擇在香港上學,這也造成了跨境學童的總量增長。此外,深港学生跨境上学的现象,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受到质疑。据香港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至2013年度,1.6余万名跨境学童在港就读。.

新!!: 殺校和深港學生跨境上學問題 · 查看更多 »

海濱學校

海濱學校(英语:Hoi Bun School)位於香港九龍鯉魚門鯉魚門海傍道中45號。創校於1946年,是鯉魚門三家村歷史最悠久的傳統村校,是一直服務鯉魚門區內弱勢階層學童。 海濱學校自1948年由私立學校轉為政府資助小學,由於該區的適齡學童人口不斷增加,校舍不敷應用而需要多次籌款進行擴建。校監葉宋曾捐出農地作為運動場用地,在1954年的新校落成後幾年,再次發動擴建校舍活動,得到胡文虎夫人陳金枝女士等人捐助,課室從由2間增至6間。 學校的全盛時期為1964年至1974年,學生人數超過500人,以上下午校模式辦學,直至1978年轉為全日制。2005年,教育局對該校下殺校令,同年停辦小一,在2008年8月31日停辦,辦學共62年。 海濱學校停辦後,將財政結餘和累積捐款55萬元於香港浸會大學教育學系設立獎學金,資助學士和碩士課程的學生。 前海濱學校的原址現為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

新!!: 殺校和海濱學校 · 查看更多 »

教育市場化

教育市場化指的是:政府相關教育部門與民間的教育機構達成所謂的產學合作並普及化 ,將教育這門學問充分的實踐於每一位學子的身上,猶如商業市場中的供需鏈,讓彼此產生所謂的良性競爭進而使基層的教育體系能向上回應各種市場的需求,以增强彈性、提升效率,同時引入評鑒機構作為教育消費者並提供有利信息與對教育單位的監督而達成教學相長的目的。其特點為:1、重視效率、效益與效能;2、以經營企業的手段来治理學校。該經營模式可以充分發揮資源績效優勢,提升教育資源的運用效率,實現教育的理念與精神。換而言之,教育市場化的动机是:教育機構希望投入最少的資源,來實現最大的效益。 教育市場化的倡導者米爾頓·佛利民認為,透過市場機制的“家長選擇”與“學校競爭”這兩個核心機能來促進學校改革、提升教學績效、增進教育多樣化等,能迎合學生、家長和大眾的需求與期待,亦可減少政府財政負擔,提升教育效能,同時,還能解決公營教育系統中多年來的難處。 在教育市場化的概念下,學生(孩子)與家長成為擁有自主選擇權力的消費者,而學校、教師及教職員則成為教育服務的提供者。此外,該概念還將學校視為教育服務的交易场所,而學校为学生提供的教学课程及相关服务,則視為產品。.

新!!: 殺校和教育市場化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廢校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