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死士

指数 死士

死士,即不畏死的勇士,這類人通常是特別訓練,並用來從事自殺攻擊的任務,也有的是用來拼死保護重要的人,不論最後任務成功或失敗,鮮少有生還機會。 死士由來久遠,最早可追溯至周武王伐紂時,《尉繚子·武議》:“武王伐紂,師渡盟津,右旄左鉞,死士三百,戰士三萬。紂之陳億萬,飛廉、惡來身先戟斧,陳開百里。”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公子多養死士,如楚國春申君被李園的死士所殺,燕國太子丹的門客荊軻即為著名的死士。.

44 关系: 劉武元劉昌裔博浪沙行刺事件吳廷香吴曦 (南宋)宋 (徐壽輝)寧王之亂丁宝桢中國娼妓史九一八事變平原君亦思巴奚兵乱五七一工程纪要勇士王審邽申佳胤異端特別任務連靖难之役西門君遂覆雨翻雲角色列表計時炸彈譚綸贺瓌辛讜霧社事件郭从谦薛平貴蔡建德自焚陈友谅暗杀李祐 (齐王)李璘李成棟 (明朝)東江軍核動力武道狂之詩毛文龙洪武三十二朝鲜王朝明英宗教父2曹吉祥

劉武元

劉武元(),漢軍鑲紅旗人。明遼東人。 明軍游擊,隨祖大壽守大凌河城。崇禎四年(天聰五年、1631年)投降清軍。歷官刑部參政、南贛巡撫。永曆二年(1648年)降將李成棟對清廷不滿,於是附永曆帝,授惠國公,集結洞蠻土著,號百萬人。成棟進攻江西贛州,武元夜間派遣死士縋城出擊,又分兵東、西、南三門擊敗之。七年,平南王尚可喜征廣東,武元遣副將栗養志隨兵出征。官至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順治十一年(1654年)卒。.

新!!: 死士和劉武元 · 查看更多 »

劉昌裔

劉昌裔(752-813),字光後,唐代軍事人物,太原府陽曲縣人,祖籍彭城,曾任陳許節度使,官至使相,爵位彭城郡開國公,追贈潞州大都督,諡為威。.

新!!: 死士和劉昌裔 · 查看更多 »

博浪沙行刺事件

博浪沙行刺事件,是秦代的一個行刺事件,张良所策劃行刺秦始皇之事件,发生于陽武博浪沙(今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 秦始皇廿九年(前218年),始皇途經博浪沙,隨行車隊突然遭到一個一百二十斤(約30公斤)重的大鐵椎撞擊,但大铁椎誤中了秦始皇車隊的其他馬車上,行刺失敗,主謀張良祖先五代仕韓,為韓國之恨報仇,幾乎散盡家財,招募死士,谋殺秦始皇,後來找到一個大力士,以大鐵椎撞擊秦始皇的車駕,惜誤中副車,秦始皇為此大索十日,追捕甚急。张良惟有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新!!: 死士和博浪沙行刺事件 · 查看更多 »

吳廷香

吳廷香,字奉璋,清代安徽省廬江人,當地門閥士紳,咸豐年間優貢,又孝廉。與桐城戴均衡為友,亦為桐城派文學家。 太平天國時,在廬江辦理團練,得三千士卒,耗盡家資響應曾國藩,強硬抵抗太平軍。一度得勝,克復廬江城。後太平軍集結安慶、桐城等地後援,急攻廷香,廷香敗退,率死士巷戰,力盡陣亡。殉國後,朝廷追贈為雲騎尉。 子吳長慶,後為淮軍名將,官至「浙江提督、山東軍務幫辦」。 Category:安徽人 T.

新!!: 死士和吳廷香 · 查看更多 »

吴曦 (南宋)

吳曦(),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南宋抗金名将信王吴璘之孙,太尉吴挺之子。 在其十岁的时候,其父吴挺问其志向,吴曦竟然在言语之中就流露出反叛的意向,被吴挺一怒之下用火炭在脸上烙了一个大疤。后因祖恩萌,補右承奉郎。淳熙五年,随父挺至行在臨安府任職,換武德郎,除中郎將,台諫言其升遷過快,改武翼郎,累官至高州刺史。淳熙十二年(1186),以副使随章森出使金國賀金主生辰。绍熙四年,吴挺卒,吴曦時任武功大夫、知和州事,八月,落階官,授濠州團練使、带御器械。庆元元年(1195)二月,除建康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任内转蕲州防御使,后任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四年,宪圣慈烈皇后園陵成,功遷武寧軍承宣使,加殿前司都指揮使,六年春,建节拜昭信军节度使,冬,光宗山陵成,加太尉。南宋君臣对吴氏久握兵權素有戒心:“吴氏世职西陲,威行四蜀,列圣皆留其子孙于中朝,所以为虑者甚远。”而吴璘之子吴挺、孙吴曦也都是日夜思念返回四川重掌兵权,吴挺是在宋孝宗准备攻金的思想指导下,才被放回川任興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当吴曦“久蓄归蜀之志,朝廷不许”之时,适“会韩侂胄谋开边”,收复失地以建立不世功勋,吴曦“因附侂胄求还蜀”。嘉泰元年(1201)七月,也是在南宋准备攻金的背景下,吴曦被任命为興州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兼知興州事、利州西路安撫使。二年三月,為四川宣撫副使,四月兼陝西、河東路招撫使。韩侂胄开禧北伐期间,吴曦也出兵攻金,但屡次被术虎高琪等所败而无功。 金章宗面对南宋的全面进攻,决定争取吴曦降金,蜀汉路安抚使、都大提举兵马事完颜纲在行军途中,接到金章宗招降吴曦的诏书: “宋自佶、桓失守,构窜江表,僭称位号,偷生吴会。时则乃祖武安公玠,捍御两川,洎武顺王璘,嗣有大勋,固宜世祚大帅,遂荒西土,长为籓镇,誓以河山,后裔纵有栾黡之汰,犹当十世宥之。然威略震主者身危,攻盖天下者不赏,自古如此,非止于今。卿家专制蜀汉,积有岁年,猜嫌既萌,进退维谷,代之而不受,召之而不赴,君臣之义,已同路人,譬之破桐之叶,不可以复合,骑虎之势,不可以中下矣。此事流传,稔于朕听,每一思之,未尝不当馈叹息,而卿犹偃然自安。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惨夷之祸,可不畏哉?故知者顺时而动,明者因机而发,与其负高世之勋,见疑于人,惴惴然常惧不得保其首领,曷若顺时因机,转祸为福,建万世不朽之功哉?今赵扩昏孱,受制强臣,比年以来,顿违誓约,增屯军马,招纳叛亡。朕以生灵之故,未欲遽行讨伐,姑遣有司移文,复因来使宣谕;而乃不顾道理,愈肆凭陵,虔刘我边陲,攻剽我城邑。是以忠臣扼腕,义士痛心,家与为仇,人百其勇。失道至此,虽欲不亡,得乎?朕已分命虎臣,临江问罪,长驱并骛,飞渡有期,此正豪杰分功之秋也。卿以英伟之姿,处危疑之地,必能深识天命,洞见事机。若按兵闭境,不为异同,使我师并力巢穴,而无西顾之虞,则全蜀之地,卿所素有,当加封册,一依皇统册构故事。更能顺流东下,助为掎角,则旌麾所指,尽以相付。天日在上,朕不食言。今送金宝一钮,至可领也。” 于是吴曦叛宋降金并且把阶(今甘肃武都)、成(今甘肃成县)、和(今甘肃西和)、凤四州地献于金国,求金封蜀王,并遣部将利吉引金兵入凤州(今陕西凤县)。开禧三年(1207年),在兴州僭称王位,年号转运,金封吴曦为蜀国王,金章宗对诱降吴曦成功十分得意,自称“吴曦之降朕所经略”。吴曦议行削发左祍,统军十万沿嘉陵江而下,宣称约金兵夹击襄阳。合江仓官杨巨源与安丙、李好义等密谋,乘夜率死士七十人斧门而入吳曦行宫,杀死了吴曦,裂其尸,将其首级献至临安,安丙分遣将士收其二子及叔父吴柄、弟弟吴晫、堂弟吴晛、以及党羽姚淮源、李珪、郭仲、米修之、郭澄等皆被诛。宋宁宗下诏处死吴曦的妻子,吴曦的亲兄弟都除去名籍,取消原有的资格和官职,吴璘的子孙都被迁出蜀地,吴玠的子孙免于连坐,不受处罚,负责祭祀吴璘。吳曦称王仅41天,死的时候时年四十六岁。.

新!!: 死士和吴曦 (南宋) · 查看更多 »

宋 (徐壽輝)

宋(1351年-1360年),元末农民起义中徐寿辉建立的政权,傳世文獻多作“天完”。.

新!!: 死士和宋 (徐壽輝) · 查看更多 »

寧王之亂

寧王之亂,又稱朱宸濠之乱或宸濠之乱,指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隶西南一带(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最后由南贛巡撫王守仁(王陽明)、吉安太守伍文定平定。.

新!!: 死士和寧王之亂 · 查看更多 »

丁宝桢

丁宝桢(),榜名瓊選,改名寶楨,字穉璜,號佩之,行三,贵州大定府平远州(今织金县)牛场镇人。清朝政治人物,洋务运动重要成员,官至四川总督。.

新!!: 死士和丁宝桢 · 查看更多 »

中國娼妓史

中国历史中最早关于娼妓记载是春秋時代管仲建立的官妓制度,漢武帝時加以制度化。陈东原认为中国有妓女真正开始于汉武帝时的营妓。妓女可分为宮妓、營妓、官妓、家妓和民妓等。她们本人则多是罪犯、罪犯家属、贩卖人口或战俘。妓女社会地位地下,而将大臣或敌方的女性家属发配为妓女,亦是君主所使用的惩罚手段。 中国古代“娼妓”本作「倡伎」,本意是歌舞表演中的女演员。許慎《說文解字》有「倡」字無「娼」字。梁朝顧野王《玉篇》始出現「娼」字。.

新!!: 死士和中國娼妓史 · 查看更多 »

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在滿洲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和日本关东军。日本军隊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滿铁路为藉口而侵占瀋陽。事变後三个月之內,日本关东军侵占中国东北全境,1932年3月1日满洲国成立。事變爆发后,日本國會和以總理大臣(首相)為首的日本內閣權力下降,日本军部主战派地位上升,中日矛盾激化。 由於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因此中國軍對未能有組織的抵擋日軍的進攻,日軍快速地佔領了滿洲。此事件也成為西安事變的導火線。 9月18日则被中華民國視為「国耻日」。.

新!!: 死士和九一八事變 · 查看更多 »

平原君

平原君,嬴姓,趙氏,名胜(?),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的弟弟,是東周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在趙惠文王和趙孝成王時任宰相,是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於養士而聞名。和齊國孟尝君田文、魏國信陵君魏无忌、楚國春申君黄歇合称战国四公子。 司馬遷著《史記》,將平原君與虞卿合立《平原君虞卿列傳》,此外,《趙世家》、《魏公子列傳》、《范睢蔡澤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魯仲連鄒陽列傳》等亦散記有其事蹟。.

新!!: 死士和平原君 · 查看更多 »

亦思巴奚兵乱

亦思巴奚兵乱,是發生於元朝末年1357年至1366年間在福建发生的一场長達近10年、以波斯色目人军队亦思巴奚军為主的军阀混战,由于亦思巴奚是泉州波斯人的武装,因此此事件也被稱為波斯戍兵之亂;由於古泉州人称色目人为番客,因此又称番客之乱。在兵亂期间,亦思巴奚军割据泉州,并且插手福建政治,一度北上占领了福州,还参与了兴化的乡族内战,引发了福建沿海的多個派別參加的大规模混戰,后来又与元朝的福建行省政府直接对抗,最後被元朝將領陳友定平定。这场兵乱波及泉州、福州及興化等地方,造成大量平民死亡。由于连年战争破坏了泉州港的安定局面,大批乔居穆斯林逃离,重创了泉州及兴化一带的社会秩序及经济貿易,更導致了時為世界最大港口的泉州盛極一時的海外贸易大幅衰落,随着泉州港衰落,泉州伊斯蘭教势力也被驱离。.

新!!: 死士和亦思巴奚兵乱 · 查看更多 »

五七一工程纪要

《“571工程”纪要》是林立果等人於1971年3月23日策划撰写為了推翻毛泽东统治地位的武裝起義計畫書草稿。在林彪去世之後被当局查获,並於1972年發表於人民日報。.

新!!: 死士和五七一工程纪要 · 查看更多 »

勇士

勇士或戰士(warrior )是指一種好勇鬥狠的民族性質。這種民族生性愛戰爭,古代維京人、斯拉夫人便被稱為勇士,現代不少人指俄羅斯人是戰鬥民族。某程度上亦是死士的一種。 古代的種姓制度和封建制度下,很多地方的人民無權選擇而被逼上戰場,使戰爭對於一些民族來說是等閒事。.

新!!: 死士和勇士 · 查看更多 »

王審邽

王審邽(闽东语平話字 :Uòng Sīng-giĕ;閩南語白話字:Ông Sím-khui;),字信都,唐朝末年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唐末軍事、政治人物,王信臣(王潮)之弟,王審知之兄,曾任泉州刺史,歿後,由其子王延彬續領本郡。.

新!!: 死士和王審邽 · 查看更多 »

申佳胤

申佳胤(),字孔嘉,又字濬源,號素園。北直隸廣平府永年縣(今屬河北省邯鄲市)人。明末政治人物、詩人、經學家,甲申之變時自殺殉國,年四十二。南明追贈太僕寺少卿,謚節愍。清順治賜諡端愍。清雍正年間避諱清世宗改稱佳允、佳蔭、佳印。.

新!!: 死士和申佳胤 · 查看更多 »

異端

端,指不屬於主流思想的思維派別,通常具有負面含意,意稱指著正宗以外的旁門左道,而非正當的當下之普及、普遍,不被大眾所認同的「異類」。但也可能指說不重要的流派,不該被需要的,不被需要的,不應該存在世上的思想或事物,稱之為異端。 異端一詞常被用在於宗教中使用,指非正統信仰之間,稱呼外來的宗教為「異教」,而那些異類教徒大多泛指多為不同信仰的非主流人士,極為少數人一派。異端常常被主流人士排擠,他們大多是被主流教者為了保存宗教主旨的教義純潔性,與正當性,優越且完整性,正統的繼承者,而往往推向谷底深淵,不信教者,不同教者是往往是被排他主義者拿來做攻擊、揶揄、投射、等肅清抹滅的對象。.

新!!: 死士和異端 · 查看更多 »

特別任務連

特別任務連(官方亦稱特警隊;Special Duties Unit,縮寫为SDU;綽號:飛虎隊/Flying Tigers)於1974年7月23日成立,隸屬於香港警務處行動處行動部警察機動部隊總部,為香港第一支準軍事化特種警察部隊,主要責任為處理高危險性罪案、拯救人質、反恐、要員保護、偵測、搜索、執行水底(包括水底搜索、跟蹤、蒐證及潛水拯救等)、空中及特別行動,並且於災難中提供緊急醫療服務等。 香港地理環境特殊,市區及新市鎮的人口均高度密集,新界座擁遼闊的郊野及山林範圍,北部存在邊境禁區,其餘三面臨海,邊界海岸線長近200公里、海域逾1,650平方公里,包括逾260座島嶼;因此,特別任務連成立後就積極發展成為一支能夠在任何環境中執勤的部隊,為亞洲第一支及世界上極為少數海陸空三棲的特種警察部隊。加上香港歷史及政治因素,以及香港並無自主軍隊,不論香港主權移交前後,香港政府均不方便請求軍隊支援或者直接參與處理內部保安事件。因此,特別任務連此特種警察部隊於甫成立時即被設定為以特種部隊的模式運作,為世界上極為少數具備特種部隊水平及兼具特種部隊功能的特種警察部隊。 特別任務連為警務處轄屬7支特種警察部隊之中的最大及最後王牌,被警務處評價為「警隊一支最重要的反恐隊伍」,被稱譽為「精英中的精英」,更有多方面的訓練(如核生化武器訓練),以增強不同災難的應變能力。成立至今,特別任務連從未任務失敗,參與過的行動中從未致使任何無辜人士死亡,為世界上最優秀的特種警察部隊之一。.

新!!: 死士和特別任務連 · 查看更多 »

靖难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間发生的内戰。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战争持續三年。建文帝缺乏謀略,任用主帥不當,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以燕京(今北京)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 歷史上藩王造反成功者還有南梁時的侯景、馬楚時的馬希萼等人(因割據政權的中央政府軍力有限),但大一統王朝則惟此一例,絕無僅有。.

新!!: 死士和靖难之役 · 查看更多 »

西門君遂

西門君遂(),為唐昭宗手下宦官,曾任神策軍護軍中尉、觀軍容使等職。.

新!!: 死士和西門君遂 · 查看更多 »

覆雨翻雲角色列表

覆雨翻雲角色列表,是黃易所作的武俠小說《覆雨翻雲》裏全部登場人物角色的概覽。.

新!!: 死士和覆雨翻雲角色列表 · 查看更多 »

計時炸彈

計時炸彈,是定時爆炸的炸彈,是攻擊性武器,是炸彈引爆方式。 計時炸彈物理結構包括計時器、火線、引爆器及炸藥。.

新!!: 死士和計時炸彈 · 查看更多 »

譚綸

譚綸(),字子理,一字以詔,号二华,江西宜黃縣人,明朝官员,進士出身。.

新!!: 死士和譚綸 · 查看更多 »

贺瓌

贺瓌(),字光远,濮州(今山东鄄城北旧城)人。 早年是濮州剌史朱瑄的小兵,光启初年,朱瑄擔任天平节度留后(今山东东平),以贺瓌为马步军都指挥使。乾宁二年(895年),宣武节度使(今河南开封市)朱温率军攻讨朱瑄堂弟泰宁节度使(今山东兖州)朱瑾,朱瑄派遣贺瓌前往救援。贺瓌與何懷寶、柳存等數十人皆被朱温所擒,郓州将吏全部斩首,唯不殺贺瓌,授检校左仆射。朱温后来篡唐建立后梁。乾化二年(912年)授贺瑰湘州刺史,加检校太傅。贞明二年(916年),贺瓌为西面行营马步都指挥使,率军讨击岐王李茂贞。贺瓌破泾州,以功授宣义节度使(今河南滑县东滑县城)、同平章事,又授北西行营招讨使。時人稱賀瓌能將步軍,谢彦章能領騎士。贞明四年十月,与谢彦章不合,以谋叛的罪名杀谢彦章及濮州剌史孟审澄。晋主知谢彦章已死,亲率大军至梁都。贺瓌與晉軍對抗於胡柳陂(在濮州境内),晋大将周德威父子战死,晋军大败。李嗣昭、李建及收集晉兵再戰,梁兵又溃败。贞明五年,李存审率军至濮州北部的德胜,贺瓌進攻德胜南城,賀以十多艘戰船橫於河中,晉軍终不能克,李建及率死士三百人,手執戰斧,乘船至河中,砍断竹索,梁兵死傷慘重。晋兵遂得以渡河。贺瓌退屯行台村(今范县南),不久病卒。赠侍中。 女婿和凝。.

新!!: 死士和贺瓌 · 查看更多 »

辛讜

辛讜(),兰州金城县(今甘肃省兰州市)人,庞勋之变中的义士。 太原尹辛雲京之孫《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八·忠义下·辛谠”记载:“辛谠者,太原尹云京孙也。”,父早亡,由叔父辛晦抚养长大。辛讜通诗文,身材瘦小,有神力,“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好行侠仗义。初事李峄,主钱谷。辛讜性格廉劲,遇事不处文法,皆与之合。罢居扬州,年五十,不肯入仕。咸通九年(868年)十月,徐州龐勳自桂州擅還,又派遣劉佶以精兵數千人協助吳迥攻打泗州。时辛讜寓居广陵,会见泗州刺史杜慆后,自願出城至淮浙向杜審權求援,遂與死士十人,手執長柯斧,大破敵寨而出。又與四百壯士從扬州、润州取得糧草。 十一月,终解泗州城之围,杜慆与下属“迎泣,表其功于朝,授监察御史”。其后《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有所不同。辛谠无子,只有寄居广陵的侄子辛山僧、辛元老,辛谠视他们为嗣子。每次出城,则书二人姓名,对杜慆曰:“志之,得嗣为幸。”杜慆益感之。平定庞勋之变后,授辛谠泗州团练判官、侍御史。杜慆迁郑滑节度使,辛谠亦从之,为宾佐。杜慆逝世后,乃退归江东,以隐居为事。 《新唐书》则记:初,辛谠求救也,过家十余次,未曾会见妻儿,得粮累二十万。辛谠子及侄子皆客居于广陵,托杜慆曰:“使先人不乏祀,公之惠也。”后辛讜以功第一,拜亳州刺史,徙曹、泗二州。乾符末,终岭南节度使。.

新!!: 死士和辛讜 · 查看更多 »

霧社事件

霧社事件是臺灣在日治時期1930年(昭和5年)發生的原住民武裝抗日事件,地點位於今南投縣仁愛鄉霧社。事件起因是賽德克族原住民不滿日本統治當局長期以來苛虐暴政,而由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領德克達亞群各部落聯合起事,襲擊由日方建立的樣板聚落霧社,趁霧社公學校舉行運動會時襲殺日本人。事發後立即遭日方調集軍警,以飛機、山炮、毒氣等武器強力鎮壓;而起事的賽德克族人雖在襲擊成功後即回撤備戰,但仍不敵日方的強大武力,身為起事領袖的莫那·魯道飲彈自盡,參與行動的各部落幾遭滅族,數百位族人在寧死不屈下集體自縊,餘生者則被日方強制遷至川中島(今南投縣仁愛鄉西北端的清流部落)集中居住與管理 。該事件爆發震驚日本政府與國際社會,除了使臺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遭到重大挑戰,並造成時任總督石塚英藏、總務長官人見次郎等高層官員引咎去職。 霧社事件是臺灣人在日治時代最後一次武裝抗日行動(漢人在西來庵事件後已放棄武力鬥爭,改採社會運動模式)。雖然在1896年日本領台至1920年間,臺灣原住民死士先後發動150餘次武裝抗日行動,但仍以日後發生的霧社事件最為慘烈。後世有不少作品紀念此事件,著名的有邱若龍的漫畫《霧社事件》、鄧相揚的小說《風中緋櫻》以及魏德聖執導的電影《賽德克·巴萊》。.

新!!: 死士和霧社事件 · 查看更多 »

郭从谦

郭從謙(),五代後唐人,伶人出身,藝名郭門高。為了報仇,926年發動興教門之變,殺害後唐莊宗李存勗。.

新!!: 死士和郭从谦 · 查看更多 »

薛平貴

薛平貴,或作石平貴,中國戲曲與民間故事中的虛構人物,並非史實人物,在中國的各種戲劇中,《薛平貴》都是著名劇目。歌仔戲《薛平貴》的一段唱詞:「我身騎白馬走三關,改換素衣回中原,放下西涼無人管,一心只想王寶釧。」琅琅上口,通稱《我身騎白馬》。京剧也有著名折子戏《武家坡》:「一马离了西凉界,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怀。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薛平贵好一似孤雁归来。.

新!!: 死士和薛平貴 · 查看更多 »

蔡建德

蔡建德,隋朝末年人物,是瓦岗军李密的死士,奉命刺殺瓦岗军大司徒翟让。.

新!!: 死士和蔡建德 · 查看更多 »

自焚

自焚是自殺的一種极端形式,自焚者經常會使用汽油或煤油烧死自己,古時用木炭或跳火山。是自殺方法中痛苦最強烈,死狀最悽慘的其中一種。自焚会造成严重的表皮和呼吸道烧伤,因此幸存者的后遗症状比其他自杀幸存者要严重得多。 在某些狀況下公開自焚,通常是一些人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观点,比如抗议政府決策不公,對法律案件有所執疑,遭受冤屈等。例如曾在越南戰爭時期反對南越政府迫害而自焚的釋廣德等僧侶,而後演變成佛教徒危機,造就全越南輿論的憤慨,最後楊文明將軍發動1963年南越政變,捕杀吴廷琰。在其他各國也有類似事件,韓國有同樣為反政府運動而自殺的學生,而日本為爭取改善基層工人階級待遇的釜崎共鬥會議幹部,都採用了自焚自殺而引起了社會的注目。在台灣,黨外運動人士鄭南榕與詹益樺等曾為了追求言論自由,向國民黨政府自焚抗議。 2010年,26歲的突尼斯年輕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失業被迫當無照小販,遭受執法人員的濫用暴力,於是自焚以抗議,揭開了茉莉花革命與阿拉伯之春的序幕。 2005年西藏的僧人也曾以自焚方式反抗;西藏流亡政府声称:自2011年起至2014年9月,已有132位僧侶或藏人以自焚的方式反对中共政府,其中约至少113人死亡,被西藏女作家唯色稱為「是近代史上最偉大最慘烈的政治抗議浪潮。」而中共喉舌媒体《环球时报》则声称:是一家名为“哲瓦在线”的网站煽动藏区年轻僧人自焚,2012年一年内藏区发生76起自焚事件。而2009年以前,“哲瓦在线”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美国政府下属的。一段时间后,达赖喇嘛的亲信、前任驻北美代表、“哲瓦在线”的创建人土登桑珠又为“哲瓦在线”找到了新的资金提供者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以“人权沟通项目”的名义给“哲瓦在线”每年5万美元的经费。.

新!!: 死士和自焚 · 查看更多 »

陈友谅

陳友諒(),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五月出生於河南江北行省沔阳府玉沙县(今湖北省仙桃市通海口镇石垸村洪湖口);元末时期群雄和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中国元末陈汉政权建立者。 1359年,陳友諒挟持徐壽輝,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为汉王。次年(1360年)闰五月十六日,其在采石五通庙登基称帝,国号汉,改年号为大义,建立陳漢政權。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隨即陳友諒與張士誠合攻朱元璋,并趁机出兵围住朱元璋的金陵應天府,朱元璋遣部下胡大海進攻信州,迫陳友諒回師救援。朱元璋一面離間張士誠,張按兵不動。陳、朱雙方在金陵城(今南京)西北的龍灣(今南京市大胜关)展開惡戰,不巧江水退潮,百艘巨艦擱淺,陳友諒大敗,敗走江州(今九江)。 陳友諒广义上在位时间仅为4年,狭义上为3年。1363年10月3日鄱陽湖之戰的时候,陳友諒身中流矢,四十四岁卒于鄱陽湖之戰。.

新!!: 死士和陈友谅 · 查看更多 »

暗杀

暗杀或称行刺,密裁指因為一些原因而进行的谋杀,常常是政治因素。执行暗杀的人被称为刺客。一些恐怖组织(最早为中世纪的阿萨辛派,其后则有近代的爱尔兰新芬党、意大利烧炭党、俄罗斯民意党和中国斧头帮等)常派出刺客謀刺各国元首、重要領袖。同樣地,许多国家的情报機構或秘密警察也都秘密地訓練刺客,例如美国的中央情报局(CIA)、俄國的國安會(KGB)、英國的軍情六處(MI6)、以色列的情報特勤局(Mossad)和中國的國安部(MSS)等,用以刺殺敵國或恐怖组织的高階领导人及持不同政見者。 在政治與軍事謀略上,暗殺的目的是藉由結束敵對勢力首腦的生命,以期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恫嚇或瓦解敵方士氣、混亂或癱瘓敵方指揮系統。在執行方法上,常見的有刺殺、射殺、毒殺、斬殺、自殺式炸彈攻擊等,但情报單位執行時,重要目標常以製造車禍、空難、疾病、火災、失足、溺水、電擊、食物中毒、親友互殘等方式,將景況安排為意外,且為安排該等景況,常造成目標親屬及其他不相干的人員傷亡,隱藏目標則以綁架至秘密處所執行,屍體銷毀後往往無法尋獲。查緝偵察人員最終多僅能以失蹤結案。另外有時為摧殺目標,常以誘餌誘引目標,誘餌往往藉由犧牲,使目標暴露蹤跡或共同毀滅,以達暗殺之目的。.

新!!: 死士和暗杀 · 查看更多 »

李祐 (齐王)

李祐(),唐太宗李世民第五子,母阴妃。 李祐的生年没有记载,异母兄李泰生于620年,其生年当不早于620年。武德八年(625年),封宜阳郡王,是年改封楚王。贞观二年(628年),徙封燕王,累转豳州都督。贞观十年(636年),後封为齐王,同时担任齐州都督。贞观十二年(638年),李祐进京养病,他的舅父阴弘智勸他募壮士以自卫。阴弘智推荐妻兄燕弘信辅助李祐,招募死士。 李祐好游獵,结交奸邪之人,昝君謨、梁猛彪以善騎射得幸於李祐,太宗怪長史薛大鼎無方,改以權萬紀為長史。李祐不思悔改,權萬紀多次犯顏勸諫,斥退昝君謨、梁猛彪等小人,引起李祐的不滿,李祐又立即將之召回,狎暱逾甚,權萬紀與李祐关系闹得很僵。太宗又以校尉韦文振为齐王府典军。太宗命令刑部尚書劉德威前往齊州處理。劉德威經查明屬實,要求齊王與權萬紀返京說明。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祐派燕弘亮等率20騎射殺權萬紀,支解之,昝君谟等勸他起兵謀反,有人劝李祐入豆子冈(在今山东惠民)为盗,李祐犹豫不决。三月,唐太宗急召兵部尚书李勣与刘德威伐齐王。李祐日夜與燕弘亮等五人對其妃宴樂。三月三十日被兵曹参军杜行敏擒住,押送至长安,被太宗赐死於內侍省,貶為庶人。同党一并被杀。他的被擒导致太子李承-乾-谋反计划被发现。朝廷授杜行敏为巴州刺史,封南阳郡公,齐州平陵县(治所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东平陵城)下诏改名为全节县。.

新!!: 死士和李祐 (齐王) · 查看更多 »

李璘

李璘(),本名李泽,唐玄宗第十六子,母郭顺仪,封永王。肅宗至德二年(757年)起事,被江西採訪使皇甫铣所擒,正法。.

新!!: 死士和李璘 · 查看更多 »

李成棟 (明朝)

李成棟(),字廷貞,山西人(一说宁夏人)。原為李闖軍部將,降明、降清,後又反清復明,一生叛降無常。曾指揮過嘉定三屠。後因反清被清兵追杀,落水溺死。.

新!!: 死士和李成棟 (明朝) · 查看更多 »

東江軍

東江軍為毛文龍於天啟元年(1621年)春率領200死士收復遼東東江地區後所創立的軍隊。 此部隊於天啟元年 (1621年)到崇禎二年(1629年)共收付領土數千里,先後於天啟年間收復長山島、廣鹿島、石城島、鹿島、雙山、寬甸、湯站、險山、靉陽、金州、旅順、復州、和永寧。 從天啟元年 (1621年)到崇禎二年(1629年)被袁崇煥冤殺短短8年間,東江軍從200人的游擊部隊成長到軍民20多萬,並且為當時少數能和後金正面對抗的部隊,毛文龍功不可沒。 雖為朝廷軍隊但實質上可視為毛文龍之親軍,這點從先前年年大捷到被殺害後迅速退出歷史舞台可看出。.

新!!: 死士和東江軍 · 查看更多 »

核動力

核动力(nuclear power,也稱原子能或核能)是利用可控核反应来获取能量,然后产生动力、热量和电能。该术语包括核裂变,核衰变和核聚变。产生核电的工厂被称作核电站,将核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包括反应堆和汽轮发电机。核能在反应堆中被转化为热能,热能将水变为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 利用核反应来获取能量的原理是:当裂变材料(例如铀-235)在受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发生核裂变时,核能就会以热的形式被释放出来,这些热量会被用来驱动蒸汽机。蒸汽机可以直接提供动力,也可以连接发电机来产生电能。世界各国军队中的某些潜艇及航空母舰以核能为动力(主要是美國)。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資料,2007年全球電力有13.8%由核能提供。截至2014年9月,全世界共有437个核电机组处于运行状态,总装机容量为374.5吉瓦,虽然不是所有的核反应堆都正在发电。超过150艘使用核动力推进的舰船已被建造,由超过180个核反应堆提供提供动力。 核动力相關的重大事故包括三哩岛核泄漏事故(1979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1986年)、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2011年)和一些核动力潜艇事故。在各種能源的事故之中,按照每个单位发电的人命损失计算,核电的安全记录優于其他几种主要的发电方式。 If you cannot access the paper via the above link, the following link is open to the public, credit to the authors.

新!!: 死士和核動力 · 查看更多 »

武道狂之詩

《武道狂之詩》是香港作家喬靖夫的武侠小说,2008年由香港出版社天行者出版出版卷一《風從虎.雲從龍》,全書共二十一卷;台灣版本由蓋亞文化出版,中國大陸則從2011年開始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簡體字版。除此之外该小说亦授權夢馬工作室改編為漫畫。.

新!!: 死士和武道狂之詩 · 查看更多 »

毛文龙

毛文龙(),一名伯龙,字振南,浙江布政司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祖籍山西布政司平阳府太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為明朝抵抗后金的名将,历仕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官至「钦差平辽便宜行事总兵官征虏前将军左军都督」。辽东失陷后,毛文龙率100多人偷襲敌后,以东江镇,專門游擊與掠奪沿海,有“海外长城”之誉《大明熹宗实录》卷42天启三年十二月:“今日所恃海外长城者,非毛文龙者乎?”,但正面攻防不曾贏過,后被袁崇焕矫诏杀害,其東江鎮與當地人民皆哭泣悲鸣不已。.

新!!: 死士和毛文龙 · 查看更多 »

洪武三十二

《洪武三十二》(Relic of an Emissary)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古裝宮廷劇集,全劇共30集,由馬德鐘、謝天華、徐子珊、陳鍵鋒及江若琳領銜主演,並由陳山聰及陳展鵬聯合主演,以及由黃偉聲擔任監製。此劇為2011無綫節目巡禮劇集之一。.

新!!: 死士和洪武三十二 · 查看更多 »

朝鲜王朝

朝鮮王朝(,1392年-1897年),又称朝鮮国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今將不征諸夷國名,開列於後:東北:朝鮮國(即高麗。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弑王氏四王,故待之)”明神宗《平倭诏》:“朕念朝鲜,世称恭顺”()、李氏朝鮮,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君主制王朝,歷经27代君主共五百馀年,国土大体上涵蓋整個朝鮮半島。 1388年,受高丽禑王之命进攻辽东的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发动政变威化岛回军,并废黜王禑而立其子王昌为王,控制高麗王朝军政大权。1392年,李成桂废黜恭讓王,在松京(后改名开京,今开城)寿昌宫自立为王,并由明太祖定國號為「朝鲜」《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223闰十二月乙酉条:“高麗權知國事李成桂,欲更其國號,遣使來請命。上曰:‘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最羙。且其來遠矣,宜更其國號曰朝鮮’”()。1395年迁都于汉阳,將國都更名為漢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再度迁都开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后最终定都漢城。 朝鲜以儒教治國,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为国家统治理念。世宗大王时期,朝鲜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各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谚文的发明也为朝鲜平民的文化普及提供条件。朝鲜为明朝的不征國之一。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朝鲜由于遭到后金和日本的攻击而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19世纪开始,朝鲜的内部纷争使国家日益衰落。甲午战争后,高宗于1897年称帝登基,改国号为大韩帝国,结束了与清朝的宗藩关系。1910年,大日本帝国侵吞朝鲜半岛,实行日韓合併,大韩帝国灭亡,李家王朝告終。.

新!!: 死士和朝鲜王朝 · 查看更多 »

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鎮(《明英宗實錄》“以宣德二年丁未十一月十一日生。”,謚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是明朝的第6代與第8代皇帝;最初使用正统(1436年-1449年)年号,復位後使用天顺(1457年-1464年)年号,在位22年。.

新!!: 死士和明英宗 · 查看更多 »

教父2

《教父2》(The Godfather Part II)是一部1974年上映的美國黑幫電影,導演及監製是法蘭西斯·柯波拉,與馬里奧·普佐合共編劇,改編自普佐的1969年小說《教父》。因前作1972年《教父第一集》的空前成功,兩年後《教父2》登上大銀幕,再次榮獲奧斯卡金像獎青睞,入圍11項提名並獲得6項殊榮,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原創配樂、最佳美術指導。《教父2》獲得全球影評與大眾的讚賞,被認為是影史最為成功的續集電影。截至2011年3月20日,本片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的史上最佳250部電影評選中,獲影迷票選為第三名,僅次於《肖申克的救赎》以及先前的《教父第一集》。 全片以過去和現在交叉敘述的方式,一方面敘述麥可·柯里昂如何擴張他的家族事業,另一方面描述他的父親、柯里昂家族第一代教父維托·柯里昂(由另一位影帝勞勃·狄尼洛演出)在年輕時如何發跡,並成為教父的過程。它的續集是《教父第三集》。.

新!!: 死士和教父2 · 查看更多 »

曹吉祥

曹吉祥(),永平灤州(河北灤縣)人,明朝宦官,曾任司禮監太監,官至總督京營太監。.

新!!: 死士和曹吉祥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