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武汉会战

指数 武汉会战

武漢會戰(中國:武漢保衛戰;日本:武漢攻略戰),是中國抗日戰爭中一場橫跨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等广阔地域大規模戰役,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蔣中正領導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以湖北武汉地区为中心,抗擊由华中方面军总司令畑俊六指揮的大日本帝國陸軍。該戰役共進行了四個半月,是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中時間最長、規模最龐大和最出名的戰役。帕維爾·費奧多羅維奇·日加列夫、率領苏联航空志愿队支援中國。 武汉会战包括有:马当战役、九江战役、黄梅战役、广济战役、田家镇战役、瑞昌战役、马头镇战役、星子战役、万家岭战役、富金山战役、信阳战役。.

167 关系: 加藤隼戰鬥隊劉玉章劉放吾博古华中师范大学校史南昌会战南浔铁路區壽年台灣混成旅團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姜梦周安平十二軍夫墓宋希濂宋長志将军的荣耀屈伸 (抗战将领)中山舰中國共產黨抗日根據地中國服役獎章中国历史年表中国抗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主要战役列表中国战争列表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歷史年表中華民國空軍中華民國首都中華民國憲兵中日关系史东江纵队万家岭万家岭战役一寸河山一寸血九五式戰鬥機于學忠庐山云干班廣州戰役张自忠張義純張發奎張靈甫張振國余漢謀徐州会战化学武器國共關係國共摩擦國軍十大王牌軍國民革命軍...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國民革命軍第一軍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三軍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九軍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周福成周慶祥冈村宁次兰封会战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三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军国民革命军集团军序列BT坦克皮洛士式胜利王启明 (少将)王勁哉王錫山王耀武珞珈山第101師團第106師團第10师团第114師團第116师团 (日本陆军)第11軍 (日本陸軍)第13师团 (日本陆军)第17師團第22师团 (日本陆军)第三次长沙会战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指揮官列表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羅賢達畑俊六盧漢白崇禧百战经典随枣会战韩浚 (1893年)荻洲立兵萨师俊青天白日勳章授勳人員列表解放公园許國璋 (軍人)马回岭镇许溯忠費希平范筑先郭汝瑰舒城戰鬥防空警报赵锡光薛岳藤岡武雄關麟徵钟毅蒼龍號航空母艦鄭洞國鄖縣重庆大轰炸自贡市臺灣守備混成旅團金弘壹英国驻武汉总领事馆雁门萨氏陳誠陶铸陸軍機械化步兵第二三四旅陈宝仓陈耀衢柴意新捕杀韩复榘李增志李宗仁李玉堂李超林李漢魂松浦淳六郎桂南会战桂永清步兵第116聯隊步兵第18聯隊步兵第20聯隊武汉历史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校史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武汉市武汉会战武汉王家墩机场池峰城汉口汉口法租界波佛斯75毫米口徑M1929高射炮湖北省湖北省 (中華民國)潘朔端戴安澜昆仑关战役新桂系方天 (民國人物)文夕大火支那時局大地圖曾元三10月24日10月25日1930年代中国1938年1938年中国1938年徐州突围战1938年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6月11日 扩展索引 (117 更多) »

加藤隼戰鬥隊

加藤隼戰鬥隊(飛行第64戰隊)是太平洋戰爭初期由日本陸軍加藤建夫陸軍中佐(戰死後為少將)率領的飛行戰隊(通稱號「高二一九四部隊」)主要是在南方戰線活躍,其後該隊的事跡被制作成同名電影,而採用的軍歌(戰隊歌)亦相當有名。.

新!!: 武汉会战和加藤隼戰鬥隊 · 查看更多 »

劉玉章

劉玉章(),字麟生,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綽號「劉光頭」,陝西興平人,中國國民黨第十、十一屆中央委員。.

新!!: 武汉会战和劉玉章 · 查看更多 »

劉放吾

劉放吾(),原名劉繼樞,湖南桂陽人,號不羈。黄埔軍校第六期,中華民國陸軍少將,參加了一二八上海抗戰、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參與中國遠征軍,為孫立人下屬,曾率新編38師第113團,於緬甸仁安羌力戰日軍,為盟軍解圍。.

新!!: 武汉会战和劉放吾 · 查看更多 »

博古

博古(),本名秦邦宪,字则民,博古为化名。江苏无锡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早年参加学生运动,后留学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精通俄语与政治理论,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临时受命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书记负总责。由于中央红军在他的领导下连遭重大损失,他在遵义会议上退出中共领导集体。他代表中共参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与中国国民党会谈合作,积极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创建领导了《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和新华社,是中共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46年国共和谈期间,因飞机失事遇难。.

新!!: 武汉会战和博古 · 查看更多 »

华中师范大学校史

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武汉市,办学源头可以追溯到 1871 年成立的文惠廉纪念学堂(中文名为文华书院),正式校史始于文华书院1903年增设的大学部,后逐步发展成为文华大学。1924 年改制为华中大学,若干高校逐步并入。1927年,文华图书科独立,称为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后并入武汉大学)。1949年,中共接管华中大学,后改为公立,称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与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和中原大学 (1948年至1953年)合并组建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迁往武昌桂子山,后经若干次合并组建,1985年正式定名为华中师范大学。.

新!!: 武汉会战和华中师范大学校史 · 查看更多 »

南昌会战

南昌會戰是中国抗战时期1939年春夏之际,中日双方以争夺江西省会南昌城为目标展开的会战。该会战是武漢會戰後,中國軍隊抵禦日本有限攻勢的首次會戰,也是中日正面戰場進入相持階段後中日軍隊的首次大戰。中方参战部队为薛岳指挥的第九戰區,日方参战部队为冈村宁次指挥的第11军。会战中,国军29军军长陈安宝阵亡。日方称南昌作战,代号“仁号作战”。.

新!!: 武汉会战和南昌会战 · 查看更多 »

南浔铁路

南浔铁路是连接南昌(南)和九江(浔)的一段铁路,因位于南昌的终点站牛行车站的原因这条铁路也称为牛浔铁路。于1904年由商办江西全省铁路有限公司集资兴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几段省内铁路之一,也是江西境内第一条提供客运的铁路。1907年1月开工,1916年5月竣工。 从九江出发,途径沙河街、黄老门、马回岭、德安、杨家岭、涂家埠、乐化到达南昌牛行站,全长128公里。.

新!!: 武汉会战和南浔铁路 · 查看更多 »

區壽年

區壽年,字介盾,广东省罗定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舅舅是蔡廷鍇。.

新!!: 武汉会战和區壽年 · 查看更多 »

台灣混成旅團

台灣混成旅團成立於1939年(昭和15年)1月,組成為旅團本部、5支獨立步兵大隊、旅團砲兵隊、旅團工兵隊、旅團通信隊等單位構成,總兵力約5000人。 該旅團特色是戰力較正規主力部隊為火力遜色,主要使用化學武器。之所以稱為台灣混成旅團,是因為該旅團成員來自台灣軍或其轄下的台灣守備隊(前身為台灣守備混成旅團)。 1937年之前,組成成員均為日籍軍人。 台灣混成旅團番號改編自曾經參與淞滬會戰與武漢會戰的波田支隊,其後的飯田支隊,也曾在戰役中使用生化武器。之後,參與欽洲會戰,長沙會戰,並開始招募台籍兵士。 1940年(昭和15年)和步兵第47聯隊編組了第48師團。 1941年該師團隸屬第14軍,則被派往南洋作戰。.

新!!: 武汉会战和台灣混成旅團 · 查看更多 »

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同盟國,又稱反法西斯同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部分國家(最终57个,其中5个从轴心国脱离)為抵抗軸心國的侵略而組成的聯盟,也是與軸心國對立的陣營。同盟國組成及加入盟軍的國家的原因大多是因為他們都遭到了軸心國的武力侵略,或是基於擔心軸心國會控制整個世界的原因。 最初於戰爭爆發的時候(1939年9月1日),反德同盟包括了法國、波蘭及英國,旋即英國的自治領(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紐芬蘭自治領及南非聯邦)亦加入了同盟。1941年珍珠港事變後,美國和中華民國加入同盟國。同時1941年後,英聯邦、美國及蘇聯的領袖被稱為「三巨頭」,擔任著同盟國的領導角色。自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中華民國與日本開戰(抗日戰爭),牽制了日本陸軍的行動,在當時亦是一位重要的盟友,並加入了緬甸戰場協助英軍。中華民國和三巨頭(英國、美國、蘇聯)被美國總統羅斯福称为「世界權力的托管人」,後來被称为同盟國的「四警察」或者「四大国」。中美英蘇作为四大国率先在《聯合國共同宣言》上签字,之后在1943年的莫斯科会议所颁布的《四国普遍安全宣言》中「四大国」地位获得进一步确认。其他盟國包括比利時、巴西、捷克斯洛伐克、埃塞俄比亞、希臘王國、英屬印度、墨西哥、荷蘭、挪威及南斯拉夫等。 於1941年1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為同盟國設計了一個名字,稱為「聯合國」。後來在1942年1月1日簽署的《聯合國共同宣言》,成為了現代聯合國的基礎。於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羅斯福的繼任人哈里·S·杜魯門總統向中、法、蘇、英、美的外長提出各國應該「商定一份和平條約及歐洲國家邊界的解決方法」,從而導致了外長理事會的建立。.

新!!: 武汉会战和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姜梦周

姜梦周(1883年11月20日—1929年3月18日)号肖崖,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沙田乡人,与何叔衡、王凌波、谢觉哉三人一同被人们尊称为“宁乡四髯”。.

新!!: 武汉会战和姜梦周 · 查看更多 »

安平十二軍夫墓

安平十二軍夫墓,亦作安平十二軍伕墓,位於臺灣臺南市安平區的湯匙山公墓(安平第一公墓),是日本當局於1938、1939年所建來紀念12名安平軍夫的墳墓,但在墓碑下僅埋有指甲與頭髮等物。由於他們是第一批為日本戰死的臺灣人,故日本讓其享有與軍人相等的待遇,給予厚葬。墓碑以「前九後三」的方式排列,略呈「凸」字形,而前面九座墓碑較早豎立,後來才又豎立三座墓碑。 2010年4月2日安平文教基金會於此舉辦紀念活動,為日治時期結束後第一次的公開祭祀活動。.

新!!: 武汉会战和安平十二軍夫墓 · 查看更多 »

宋希濂

宋希濂(),字荫国,湖南省湘乡县溪口人。黄埔軍校第一期毕业,被誉为黄埔之光。中国国民党陆军中将,蒋介石嫡系重要將領,抗日名將。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日本千叶陆军步兵学校中国将校班、陆军大学将官讲习班第一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

新!!: 武汉会战和宋希濂 · 查看更多 »

宋長志

宋長志(),中華民國海軍一級上將,遼寧省遼中縣人,曾任中華民國參謀總長與中華民國國防部長。.

新!!: 武汉会战和宋長志 · 查看更多 »

将军的荣耀

《将军的荣耀》是由遊戲開發商Easy Tech(苏州乐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继欧陆战争系列和世界征服者系列后開發的回合制策略遊戲系列。Easy Tech於2013年發佈将军的荣耀遊戲。系列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作為主線劇情,並以全世界作為戰場的回合制策略遊戲。該遊戲目前主要圍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西线,北非,东线以及南极戰場發生的各場戰役。《将军的荣耀:太平洋战争》(Glory of Generals: Pacific War)中加入太平洋、遠東、朝鲜和中東戰場。.

新!!: 武汉会战和将军的荣耀 · 查看更多 »

屈伸 (抗战将领)

屈伸,字宜之,中国国民革命军少将,历任参谋,营长,团长,31师参谋主任,31师代参谋长,30军参谋处长,第二战区视察专员,第五,第七补给区司令部办公室主任等职。 抗日战争期间,参加了娘子关战役,台儿庄大战,武汉保卫战,枣宜会战等战役,尤其在保卫台儿庄城战役的生死关头,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其抗日战争经历中的亮点。.

新!!: 武汉会战和屈伸 (抗战将领) · 查看更多 »

中山舰

中山舰(1912年-1938年)是一艘钢木结构的军舰。2號艦。舰长65.837米,宽8.8米,其排水量不足千吨。中国近代史上很多重要事件发生在这艘军舰上。.

新!!: 武汉会战和中山舰 · 查看更多 »

中國共產黨抗日根據地

中國共產黨抗日根據地是指1937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各地成立的軍事、政治相結合的地方組織。1937年11月聂荣臻創立了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晋察冀根据地。開闢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敵後戰場。這些抗日根據地成爲1938年以後很長一段時間的抗日戰場之一。以下是主要的中國共產黨抗日根據地。.

新!!: 武汉会战和中國共產黨抗日根據地 · 查看更多 »

中國服役獎章

中國服役獎章(China Service Medal)是美國海軍部頒發的一項軍事勳獎。獎章根據海軍簽發的第176號行政命令,於1942年7月1日設立。起初,中國服役獎章是要嘉許七七事變後,於中國保護美國僑民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以及在長江巡航的美國亞洲艦隊海軍官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海軍部決定重新啟用中國服役獎章,嘉許日本投降後在中國執勤的官兵。這使到中國服役獎章一共有兩次頒發時期。第二批頒發的獎章全部附有「延長」(Extended)橫扣,以示區別。隨後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最終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遷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告終。中國服役獎章繼續頒發給協防台灣的美國海軍官兵,直到1957年才告結束。至於1958年至1963年協防金門及台灣海峽的海軍部隊,則改為頒發武裝部隊遠征獎章。.

新!!: 武汉会战和中國服役獎章 · 查看更多 »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历史年表,是依年份列出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朝代更迭之間,執政權經常不會立即轉移,因而會有時間重疊。本年表基於年份不重疊的原則,將在下一個朝代的「記錄」起始點延至前一朝代結束的下一年,並非代表該年份為朝代的真正起始點。.

新!!: 武汉会战和中国历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新!!: 武汉会战和中国抗日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国抗日战争主要战役列表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含国共两党)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

新!!: 武汉会战和中国抗日战争主要战役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战争列表

中國自古以來內部或對外具有重大影響的戰事列表,戰事名稱以大中華地區使用者為準,後面附上時間為該戰進行時間或中方參戰時間,每場戰爭名詞下方為該戰簡介。中國有明确记载确实发生过的战争列表如下:.

新!!: 武汉会战和中国战争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指從1912年1月1日建國至1949年底中央政府撤离中国大陆、退守臺灣的時期,与此後的「臺灣時期」相对。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清朝分崩离析。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

新!!: 武汉会战和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歷史年表

中華民國於1912年至1949年期間統治中国大陆地區,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接管满洲国及台湾澎湖,1949年之後退出中國大陸,實際管轄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東沙群島和南沙太平島等島嶼。.

新!!: 武汉会战和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歷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空軍

中華民國空軍(Republic of China Air Force,缩写为 ROCAF)是中華民國國軍的空中武裝部隊,隸屬國防部空軍司令部,下轄空軍作戰指揮部、空軍防空暨飛彈指揮部、空軍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指揮部、空軍保修指揮部、空軍軍官學校,各作戰聯隊及基地指揮部等單位,員額約30,000人左右,是東亞地區重要航空部隊之一。 中華民國《國防報告書》之中指出中華民國空軍的任務是:「平時負責臺灣海峽偵巡、維護臺海空域安全,堅實戰備整備及部隊訓練任務,充實戰力完成戰備,主動協助災害防救;戰時全力爭取制空,並協同陸、海軍遂行各類型聯合作戰,以有效發揮空軍作戰之效能,擊滅進犯敵軍,確保國土安全。.

新!!: 武汉会战和中華民國空軍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首都

中華民國自1912年建國以來,曾以多座城市做為首都,最近一次是在1949年12月7日遷至臺灣臺北;在此之前,北平與南京曾先後成為中華民國首都長達十年以上。此外,國民政府時代曾在一·二八事變爆發時將洛陽立為行都、將對日抗戰時期的臨時首都重慶立為陪都,亦有在西安設立西京的計畫。中華民國政府遷設臺北後,也有遷都至臺灣其他城市的提議出現。 綜觀中華民國歷史,大多沒有透過法律確立首都位置,亦不常於政府公文中載明首都所在之城市,僅國民政府時代將國都位置寫入训政时期約法;《中華民國憲法》制定期間曾對首都是否入法有所討論,但最後並未寫入,故一般所稱的首都均等同於「中央政府所在地」。.

新!!: 武汉会战和中華民國首都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憲兵

中華民國憲兵為中華民國國軍中具有軍法、司法警察權的執法部隊,軍種屬陸軍。因具有執法權,並擁有獨立的指揮、人事及後勤補給系統,故不隸屬於國防部陸軍司令部,其地位類似於古代之禁衛軍,主要任務之一是保護中華民國總統。管轄機關原為直屬中華民國國防部憲兵司令部;之後憲兵司令部改編為直屬國防部的憲兵指揮部。.

新!!: 武汉会战和中華民國憲兵 · 查看更多 »

中日关系史

中日關係史是指歷代中國和日本的历史。在汉唐时期,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科技等很多方面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近代,日本对中国影响巨大。特别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到1945年二戰結束前,中日间发生了多次军事冲突及全面战争,形成了战后两国的政治格局并影响了以后的中日关系。.

新!!: 武汉会战和中日关系史 · 查看更多 »

东江纵队

东江纵队,全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主要活动在广东东江下游的惠阳、东莞、宝安一带,以及香港和广州的周边地区,抗日战争后期还把游击区扩展到粤北山区和韩江流域。东江纵队最初起源于1938年成立的多支游击队,包括由曾生等人创立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由王作尧等人创立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等。这些队伍在1939年4月至5月间接受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下辖的两个大队。1940年9月这两个大队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1942年1月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3年12月2日部队番号改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并发表宣言正式公开东江纵队是由中共领导的军队。抗日战争结束之后,1946年6月30日,根据国共两党重庆谈判达成的协议,东江纵队北撤到山东,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的序列。.

新!!: 武汉会战和东江纵队 · 查看更多 »

万家岭

萬家嶺是一個位於中國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的山區。 抗日战争初期,武漢會戰時,萬家嶺戰役又稱德安戰役,西元1938年於武漢會戰序列中,在萬家嶺一帶國民革命軍圍殲日本軍隊第106師團大部、第101師團。萬家嶺的名聲因而傳播。.

新!!: 武汉会战和万家岭 · 查看更多 »

万家岭战役

万家岭战役又稱德安戰役,1938年於武汉会战序列中,在万家岭一带國民革命軍第九战区部队在指挥官薛岳的率领下于南浔铁路战场几近全歼日本軍第101师团與第106师团。 中国方面为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的第一集團軍、第九集團軍、第十集團軍、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余汉谋、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叶肇、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俞济时,第一八七师,第九十一师,第一四二师,第六十师、第十九师,新编第十三师,预备第六师,第一三九师的1个旅,新编第十五师1个旅,共10万余人。前敌总指挥为第九集团军司令吴奇伟。 日本方面为侵华派遣军第106师团长松浦淳六郎中将。第106师团下辖步兵第111旅团(步兵第113聯隊、步兵第147聯隊)和第136旅团(步兵第123聯隊、步兵第145聯隊),以及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各一个联队。最終被第101师团、第27师团、第9师团,4個師團之中僅僅約略1500兵力突圍脫逃,救援逃出。.

新!!: 武汉会战和万家岭战役 · 查看更多 »

一寸河山一寸血

《一寸河山一寸血》是台湾制作的反映中國抗日戰爭题材的纪录片。1995年9月9日晚上9点在华视首播,1996年7月播完,共42集。該片由卓越传播拍摄,编导是陳君天和刘侃如,监制马树礼、蒋纬国和夏功权。該片从1995年2月开始筹备,开播后边播边拍,使用了大量的历史镜头,并采访许多历史见证者,采访的人数超过600人。曾用名《盧溝烽火60年》、《山河歲月》、《大決戰》、《走過中日戰爭》、《国殇:1937—1945年中日战争正面战场纪实》等名称。值得一提的是,该纪录片虽然较为倾向国民政府一方,但也破天荒地肯定了中共在抗战中做出的贡献。.

新!!: 武汉会战和一寸河山一寸血 · 查看更多 »

九五式戰鬥機

九五式戰鬥機 (簡稱:九五戰、盟軍代號:Perry) 是日本陸軍最後的雙翼戰鬥機。1934年,中島和川崎爭奪作為日本陸軍新式戰鬥機,雖然中島的Ki-11單翼戰鬥機比川崎的Ki-10雙翼戰鬥機速度更快,但Ki-10有著更佳的格鬥和爬昇性能而中標,日本陸軍把Ki-10命名為九五式戰鬥機,因為1935年是日本皇紀2595年,九五式戰鬥機可說是九二式戰鬥機的改良型,大幅減輕其重量和風阻以及採用金屬製三葉螺旋槳而成。.

新!!: 武汉会战和九五式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于學忠

--學忠(),字孝侯,中華民國軍人,本發跡於吳佩孚,後轉於張作霖與張學良麾下,二戰期間為國民革命軍。父于文孚是北洋毅军宋庆部马三元帮统,曾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收留杀人犯事逃窜的張作霖并提拔他为哨长。.

新!!: 武汉会战和于學忠 · 查看更多 »

庐山

庐山,又稱匡山、匡廬,位於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南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同时还是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文明旅游风景区、世界名山大会的发起者。庐山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脉,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要的游览目的地。 庐山位于长江的南岸,鄱阳湖平原的北部,鄱阳湖西北岸,以“雄”、“奇”、“险”、“秀”闻名,被称为“匡庐奇秀甲天下”。庐山的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瀑布飞流直下,云雾变幻无常,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夏季气温比山下低10摄氏度左右,为中国知名避暑胜地之一。 庐山亦是一座文化名山,被认为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自东晋以来,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政治人物都在此留下过重要的历史印迹,歌咏庐山的诗歌辞赋有4000多首。对庐山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有:古代早期的司马迁、陶渊明、王羲之、慧远等;唐宋时期的白居易、李白、苏东坡、朱熹等;近现代的政治人物蒋介石、毛泽东等。 庐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非常大,堪称中国的政治名山。1895年起,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曾在此大兴土木,留下了大量的西式建筑,形成了今日牯岭镇的雏形。北伐战争结束后,这里成为中华民国政府的“夏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之一。1937年6月,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上山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商讨共同抗日事宜。1937年7月,蒋介石发表对日宣战的庐山谈话,中国开始全面抗战。1959年、1961年和1970年,时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曾三次在此主持大会,即著名的“庐山会议”。.

新!!: 武汉会战和庐山 · 查看更多 »

云干班

云干班是“国民革命第七十军战时步兵干部培训班”的简称,是抗日战争期间寄生于国民党第七十军的一个培养抗日军事干部的中共战斗团体。因为培训班的名誉班主任是70军军长李觉,湖南长沙人,出生在云南,字云波,该班就以云字为代号,因此又称云干班。 1938年3月,中共中央通过马子谷、梅龚彬、潘汉年、周礼、郭沫若等中间联系,由周恩来和李克农派遣在抗战初期担任新四军武汉办事处主任的70军特邀上校参议陈希周出任云干班班主任。教官中有乔冠华在德国时的同学朱江户、许德瑗、蒋宗文、作家荒芜(李乃仁)和军事教官游毓桢等中共地下党员,组成受中共中央南方局单线领导的云干班上层党组织。 1938年3月云干班成立后,陈希周委托杨东莼和朱江户分别在长沙和武汉两地招收各地青年学生,中共湖南省工委趁机派遣很多地下党员,包括参加过广州起义的郭观梅和土地革命时期参加过井岗山斗争的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和日本留学生郑乃之等中共地下党员,组成归湖南省工委领导的云干班中共基层地下党组织。 云干班开设课程的原则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由于是在战争期间,云干班虽然在后方,但也随70军转移,从湖南的宁乡、会同,到江西的贵溪、上高等地。 云干班一共举办了三期,既招收后方学员,也培训前线将士,累计培养抗日骨干300余人,有力地充实、支援、并参加了第70军的庐山战役、武汉会战、南昌战役、湘北战役、和赣北会战。李觉军长后来回忆说,第70军在元气未复的情况下辗转作战,全赖陈希周带领的新生骨干从中支持。 1940年,当陈希周被福建省主席兼驻闽绥靖主任陈仪和军统闽北站站长严灵峰派人谋杀于福建崇安以后,又发生了上富惨案,云干班被迫解散。除一部分学员及时转移到延安和江南抗日游击队之外,很多学员或留70军中,或分散全国各地。 Y云 军 Y云.

新!!: 武汉会战和云干班 · 查看更多 »

廣州戰役

廣州戰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大日本帝國攻占中華民國廣東省省會廣州週邊地區的战役。.

新!!: 武汉会战和廣州戰役 · 查看更多 »

张自忠

張自忠(),字藎臣,後改藎忱,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原為西北軍系將領,中原大戰後接受中央政府改編,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第三十八師師長,曾參與喜峰口戰鬥。 1935年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後,曾先後任察哈爾省省主席與天津市市長。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曾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與北平市市長。後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九軍軍長,後升第卅三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司令。曾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 張自忠將軍是二次世界大戰裡50個同盟國中,陣亡在戰場上的最高階將領。.

新!!: 武汉会战和张自忠 · 查看更多 »

張義純

張義純()字靖伯,安徽省廬州府合肥县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新桂系人物。.

新!!: 武汉会战和張義純 · 查看更多 »

張發奎

張發奎(),字向華,原名发葵,又名逸斌。廣東省始興縣客家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期名將,中國共產黨在南昌起义的軍隊為其部下。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先指揮淞滬抗戰,後來任第四戰區司令。1949年後居於香港。.

新!!: 武汉会战和張發奎 · 查看更多 »

張靈甫

張靈甫(),名鍾麟,字靈甫,後以字行。陝西西安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将领。抗日戰爭时任职于獲頒贈「抗日鐵軍」、「飛虎旗」及「第一武功狀」的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所属部队,被蔣介石譽為「模範軍人」。在抗日戰爭中因為一腿重傷仍堅持作戰又名「跛腿將軍」、「鐵血將軍」。抗日战争後任整编七十四师師長。1947年5月,在第二次国共内战的孟良崮战役中阵亡。.

新!!: 武汉会战和張靈甫 · 查看更多 »

張振國

張振國(),字正之,生於大清帝國湖北省沔陽縣(今湖北省仙桃市),中華民國陸軍少將,長期主管軍事情報。其女張琍敏為著名主持人。.

新!!: 武汉会战和張振國 · 查看更多 »

余漢謀

-- --漢謀(),字幄奇,廣東省肇慶府高要縣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曾任陸軍總司令,並一度主政廣東。 陸軍中將-余-宗就(黃埔24期生)是其侄孫。.

新!!: 武汉会战和余漢謀 · 查看更多 »

徐州会战

徐州会战指1938年1月至6月间,中国军队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省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的作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一次重要的会战。 日本军队于1937年12月13日占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之后,继续挥军北上,而另一股日军亦从华北方向南下,意图打通津浦线。中日两国军队,以徐州为中心展开一系列激战。其中,三四月间的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因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另有约5800人一说),史称之为“台儿庄大捷”。.

新!!: 武汉会战和徐州会战 · 查看更多 »

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簡稱化武,指在化学战時利用具有毒性的化學物質作为武器。该类武器与核武器及生物武器同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由于其大规模杀伤性,NBC武器(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的缩写)均不属于常规武器。通过适当的保护装备、培训和排除污染措施,化学武器的主要作用能够得到有效抑制。许多国家拥有大量武器化的化学制剂库存作备战之用。.

新!!: 武汉会战和化学武器 · 查看更多 »

國共關係

国共關係是指中国国民党與中国共产党之關係,也可視為海峽兩岸關係。 1923年中国國民黨總理孫中山與蘇聯代表越飛在簽訂孫越聯合宣言後,允許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但在1927年发生分裂。对于此次分裂的原因,國民黨認為,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按照孙越宣言中的安排,应接受國民黨的領導,實現國民革命,但中共力圖破壞國民革命,反對國民革命軍北伐,並在北伐光復南京後發動暴動,因而引發國民黨清黨。而共產黨则認為,三大政策(或稱新三民主義)的親蘇聯政策的施行是國共合作的重要基礎,國民黨內頑固右派拋棄聯俄容共的三大政策,導致革命的失敗,中共方面為了堅決擁護三大政策,不得不向國民政府進行反擊。 1927年分裂之后,两黨进行了武装对抗(第一次國共內戰),西安事變後國民黨被迫與共產黨联合抗日,為日後內戰埋下隱憂,至1946年內戰爆发,直至1949年共产党在北京建立其主导的中国大陆政权。1950年後,國民黨幾乎完全失去对中国大陆的控制,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地區,長期奉行反共的政治意識形態,此后双方进行了多年的武装对峙,并在国际层面上争夺对中国的代表权。在台湾实现民主转型、2000年首次国民党失去执政权后,放棄其過去的反共立場,轉為加強與共產黨的接觸,2005年兩党领导人首次会面,此后两党开始较紧密的联络,两党关系成为海峡两岸关系中大陆和台湾之间的联络渠道之一。.

新!!: 武汉会战和國共關係 · 查看更多 »

國共摩擦

國共摩擦即中國國民黨领导的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間的軍事衝突。.

新!!: 武汉会战和國共摩擦 · 查看更多 »

國軍十大王牌軍

國軍十大王牌軍指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革命軍內作戰力最堅強、裝備最精良的十支部隊:分別為國軍「五大主力」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整編七十四師、整編十一師,以及其餘戰力僅次於五大主力的第二軍、第七軍、整編二十五師、第八軍、第三十五軍、第五十二軍。「五大主力」的稱呼最早是在1946年的「軍事整編會議」上被提出,各軍基本上全為美式裝備部隊。 在1947年起的國共內戰中,國軍十大王牌軍多被消滅,各高級將領多被俘或戰死。.

新!!: 武汉会战和國軍十大王牌軍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革命軍,是中國國民黨在1924年師法蘇聯共產黨軍事制度創設之軍隊。1925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將所屬軍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是中國國民黨所轄的軍隊,也是中華民國在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到行憲前的國家武裝力量,為中華民國國軍的前身。 國民革命軍建軍之初,將領和軍官均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創設的黃埔軍校加以培養訓練。國民革命軍是國民政府进行北伐的主要武裝力量。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完成,正式統一中國,國民政府定於一尊,國民革命軍也被稱為國民政府軍,簡稱「國軍」或「國府軍」,同時效忠黨與國家,期間經歷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爭。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頒布實施,國民革命軍成為中華民國國軍,簡稱「國軍」。.

新!!: 武汉会战和國民革命軍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1946年3月整編為第七十四師)為抗日戰爭時組建之陸軍軍級單位,成立後幾乎參與了抗日戰爭華中地區的重要戰役,以其頑強的戰鬥意志與戰果被譽為“抗日鐵軍”。抗战结束后第七十四軍改編為整編第七十四師,做为国军五大主力之首参与国共内战。期间先后三次被灭,三次重建。1949年12月12日,74军随盧漢在昆明宣布起义,改番号为人民解放軍云南军区暫編第12軍。.

新!!: 武汉会战和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第一軍

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次為黃埔軍校畢業生所建立,首創於1927年,源自黃埔軍校教導第一團。.

新!!: 武汉会战和國民革命軍第一軍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三軍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三軍,1933年2月15日,國民政府為抗擊日軍侵略中華民國華北地區之熱河省,以第一〇六師、第一〇八師、第一一六師、第一一九師、第一二九師、第一三〇師、騎兵第二師等7個師在熱河省平泉縣組建第五十三軍,軍長由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總參議、第四軍團總指揮萬福麟中將〔字壽山、1880年生、吉林省農安人、行伍出身〕兼任,受第四軍團總指揮部節制。同年3月,第一一二師調入第五十三軍序列。本軍成立之初,先於熱東之朝陽、凌源地區抗擊日軍,所屬第一二九師、第一三〇師潰敗後,退守界嶺口,後撤往灤河以西休整。4月,第一一二師調歸第六軍團直轄。長城抗戰結束後駐軍北平,第一〇六師調歸軍分會直轄。1934年2月,第一一六師、第一二九師調往豫鄂皖邊區與共黨叛軍作戰,第一〇八師調歸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七軍序列。1935年6月,第五十三軍移駐保定,留第一一六師負責北平城防。9月,騎兵第二師調歸騎兵軍整編。 1935年11月26日,兼軍長萬福麟上將調任冀察綏靖公署副主任,仍兼第五十三軍軍長。同時第五十三軍改受冀察綏靖公署節制。1937年6月,第五十三軍所屬部隊按調整師編制整編,保留第一一六師、第一三〇師番號,撤銷第一一九師、第一二九師番號,另調第九十一師加入序列。.

新!!: 武汉会战和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三軍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九軍

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九軍曾在歷史上出現過兩次。於1940年的黃橋戰役中被陳毅領導的新四軍瓦解,最後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改編。.

新!!: 武汉会战和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九軍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第六軍

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為國民革命軍下轄之軍級單位。 第六軍曾在歷史上先後組建五次:1926年、1929年、1938年、1945年、1948年。在1937年抗戰前,這個番號主要使用者為地方實力派,直到1938年韓復榘遭鎗斃,此單位第三次重編後才正式中央化;第六軍在抗戰中雖多次參加重大戰役,但戰功並不顯著。.

新!!: 武汉会战和國民革命軍第六軍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是中華民國軍政時期建國民革命軍中的一支軍隊,前身為廣東軍隊「建國粵軍第一師」。 第四軍是國民革命軍始創部隊之一,更是國民革命軍北伐主力,曾在湖南及江西分別大敗吳佩孚及孫傳芳,奠定北伐成功,因而稱為「鐵軍」。 第四軍中,本來中國共產黨黨員甚多。国民革命军北伐途中,中國國民黨實行分共;部份由中国共产黨掌握部隊在南昌發動南昌兵變,成為中國共產黨直屬部隊。 之後第四軍發展成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成為一二八事變中著名抗日部隊。部份於北伐時留守廣東部隊,則一直維持至中國抗日戰爭正式爆發,以至第二次國共內戰。.

新!!: 武汉会战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 · 查看更多 »

周福成

周福成()盛京将軍管轄区奉天府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

新!!: 武汉会战和周福成 · 查看更多 »

周慶祥

周庆祥(1904年-1948年) ,曾任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三十二师师长,在国共内战中被处决。.

新!!: 武汉会战和周慶祥 · 查看更多 »

冈村宁次

冈村宁次(),大日本帝国陆军军人,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1944年11月 - 二战结束)。历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第11军军长等,官至勋一等功一級陆军大将。父亲冈村宁永曾任职于江户幕府。第一任妻子是星野理枝,后因故过世;第二任妻子是贵族院议员加藤宇兵衛的女儿。陆军三羽之一。.

新!!: 武汉会战和冈村宁次 · 查看更多 »

兰封会战

蘭封會戰是1938年5月日軍土肥原賢二第14師團為配合徐州會戰,切斷徐州中國軍隊之西面退路和阻止第一戰區軍隊增援徐州,和中國軍隊發生的一場會戰。第一戰區薛岳豫東兵團一度調集幾個軍的兵力,將第14師團團團包圍。然而,最終以88師師長龙慕韩及第27軍軍長桂永清先後領兵臨陣棄守蘭封,日軍佔領蘭封(兰考)而告終。.

新!!: 武汉会战和兰封会战 · 查看更多 »

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

《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是一本於2005年在中国大陆上市出版的书籍,主要描写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8年10月武汉会战期间,在蒋中正等中国国民党领袖及将领的领导下,国民革命军将士在正面战场进行的大规模抗日作战。该书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数不多的在中国大陆出版的以描述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为题材的书籍之一,还有评论认为“该书是第一本全面反映蒋介石政府抗战的专著”。.

新!!: 武汉会战和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 · 查看更多 »

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三军

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三军,是国民革命军在1937年組織的一支步兵軍級部隊,該編制在1949年解散。.

新!!: 武汉会战和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三军 · 查看更多 »

国民革命军第二军

國民革命軍第二軍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所編製的武力,先後曾使用予撤銷過數次。曾先後組成三次:1925年、1929年、1948年。.

新!!: 武汉会战和国民革命军第二军 · 查看更多 »

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军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軍,素有國軍第六大主力之稱。.

新!!: 武汉会战和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军 · 查看更多 »

国民革命军集团军序列

集团军是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的军事编制单位。.

新!!: 武汉会战和国民革命军集团军序列 · 查看更多 »

BT坦克

BT坦克是蘇聯在1932至1941年間生產的一系列輕型坦克。BT意即快速坦克(Быстроходный танк, БТ),由最初的BT-1至BT-7共有7個型號(有時BT-7M也被稱為BT-8),BT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T-34坦克的前身。.

新!!: 武汉会战和BT坦克 · 查看更多 »

皮洛士式胜利

洛士式胜利(Pyrrhic victory)是一句西方谚语,意思為代價高昂之胜利,中文常意译為惨胜。.

新!!: 武汉会战和皮洛士式胜利 · 查看更多 »

王启明 (少将)

王启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河北威县人,192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潜伏于中华民国国军。.

新!!: 武汉会战和王启明 (少将) · 查看更多 »

王勁哉

王勁哉,字步礼,本是楊虎城麾下;抗戰後逐步獨立,後在抗日戰爭中被俘,.

新!!: 武汉会战和王勁哉 · 查看更多 »

王錫山

王錫山(),字岳剛,遼寧鳳城人,東北陸軍講武堂第8期畢業,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3军91师副师长。1938年10月5日,在萬家嶺戰役中遭到日軍包圍,中彈犧牲。.

新!!: 武汉会战和王錫山 · 查看更多 »

王耀武

王耀武(1904年春—1968年7月3日),字佐民,山东泰安人。中华民国高级将领。黄埔军校三期毕业,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创设人之一,曾任74军军长。后升任集团军及方面军总司令、山东省省主席、司令长官,並擔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青天白日勋章、抗战胜利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金质自由勋章获得者,中正剑持有人。在国共内战时兵败被俘。1959年被特赦释放,1968年逝世,享年64岁。.

新!!: 武汉会战和王耀武 · 查看更多 »

珞珈山

山,山前的建筑为行政楼 珞珈山,是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座山。位于武汉大学校园内。.

新!!: 武汉会战和珞珈山 · 查看更多 »

第101師團

101师团(だいひゃくいちしだん)是大日本帝國陸軍特設师团之一。採常備師團的四四制編制。.

新!!: 武汉会战和第101師團 · 查看更多 »

第106師團

106师团(だいひゃくろくしだん)為大日本帝國陸軍師團之一。建立於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屬乙种师团。.

新!!: 武汉会战和第106師團 · 查看更多 »

第10师团

10师团,又称姬路师团,是大日本帝國陸軍的一个甲种师团,是日军在二战爆发前17个常备师团之一,装备精良,被日军作为现代化师团的样板。因师团长的更替,曾经先后被称作矶谷师团和篠塚师团。.

新!!: 武汉会战和第10师团 · 查看更多 »

第114師團

114师团是日本大日本帝國陸軍的一个丙种师团。该师团违反国际战争法参加了南京大屠杀的暴行。在“扫荡”八路军敌后根据地期间,对毫无抵抗力的百姓滥施烧杀暴行。.

新!!: 武汉会战和第114師團 · 查看更多 »

第116师团 (日本陆军)

(豫湘桂会战) --> 第116师团(だいひゃくじゅうろくしだん)是大日本帝國陸軍师团之一。.

新!!: 武汉会战和第116师团 (日本陆军) · 查看更多 »

第11軍 (日本陸軍)

11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日本帝國陸軍的一个軍。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7月4日編制成軍,並編入华中派遣军的作戰序列參加武漢會戰。之後,於昭和14年9月編入新設中国派遣军之下。1939年9月轉到第6方面軍轄下,部隊部署在華中方面,日本戰敗時正駐扎於華南廣西全州县。.

新!!: 武汉会战和第11軍 (日本陸軍) · 查看更多 »

第13师团 (日本陆军)

13师团是大日本帝國陸軍的一个甲种师团,在1905年時成立,1925年解編;在1937年因中日戰爭再度組建。该师团所属山田梅二少将的第103旅团违反国际战争法参加了南京大屠杀的暴行。.

新!!: 武汉会战和第13师团 (日本陆军) · 查看更多 »

第17師團

是日本皇軍中的1個步兵師團。其通稱號 是 。.

新!!: 武汉会战和第17師團 · 查看更多 »

第22师团 (日本陆军)

22师团(だいにじゅうにしだん)是大日本帝國陸軍师团之一。.

新!!: 武汉会战和第22师团 (日本陆军) · 查看更多 »

第三次长沙会战

三次长沙会战(第二次長沙作戦),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在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6日的湖南和江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交战双方为中华民国第9战区司令薛岳所统帅的国民革命军第9战区部队共300,000人与大日本帝國第11军司令阿南惟几所统率的日军第11军共约120,000人,此次战役主要经历--日军向长沙推进的外围战斗、攻守双方在长沙城的攻防战斗和日军撤退时国军进行的反击作战三个阶段。在战役指导上国军方面指挥官采用了“天炉战法”对抗日军,而日军指挥官阿南惟几则出现了明显的判断失误,最终导致战役结果为中方成功防守长沙,日方遭受惨重损失撤退而结束,因此又被中国方面称为“长沙大捷”。此次战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

新!!: 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指揮官列表

本表列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军队的指挥官。二战指挥官们大多都是职业军官,不过也有一些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同时担任军队指挥官,如阿道夫·希特勒(德国元首)、贝尼托·墨索里尼(意大利首相)、斯大林(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等。.

新!!: 武汉会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指揮官列表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武汉会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是指一切直接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事或受戰事影響的國家及地區。.

新!!: 武汉会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 查看更多 »

羅賢達

羅賢達(),號建三,中華民國陸軍少將,湖南省長沙府人,黄埔軍校第五期畢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第十一師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軍長。1949年4月渡江战役期间,防守南京至蕪湖防線,其所部在安徽被全殲後遭解放軍俘虜。1950年9月30日试图越獄但失敗,1950年11月7日被槍決。.

新!!: 武汉会战和羅賢達 · 查看更多 »

畑俊六

畑俊六(),日本帝国陆军大将,也是最後一位元帅榮譽獲得者,以長時間擔任中國派遣軍司令官聞名。.

新!!: 武汉会战和畑俊六 · 查看更多 »

盧漢

盧漢(),原名邦漢,字永衡,彝族人,属彝族吉狄家族。生於雲南昭通炎山,國民革命軍陆军二级上将。.

新!!: 武汉会战和盧漢 · 查看更多 »

白崇禧

白崇禧,字健生。穆斯林,伊斯兰教名奧馬爾()。廣西桂林臨桂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级上将,有「小諸葛」之稱。中國國民黨桂系(新桂系)將領。地位僅次於李宗仁。1923年起任廣西討逆軍參謀長,廣西綏靖公署及桂軍第二軍參謀長,國民革命軍副總參謀長、東路軍前敵總指揮。保定軍官學校畢業。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是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桂系的中心,多年來一路合作無間。二人最初一同加入國民黨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陣營,又聯手驅逐廣西的舊軍閥。1927年任淞滬警備司令。國民黨北伐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後任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兼新編第十三軍軍長。北伐成功後,和蔣中正及其他地方勢力多次開戰。1929年蔣桂戰爭失敗後,與李宗仁等退回廣西。八年抗戰爆發後,二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大戰,屢有勝果。 1931年後,白崇禧歷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兼軍訓部長、桂林行營主任、國防部長、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華中軍政長官。然而,國民政府未能保住在中國東北的戰果,局勢對國府愈趨不利,桂系最終亦無法保住中華民國的半壁江山。去臺灣後,白崇禧被委任為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66年病逝於臺北。 白崇禧为著名作家白先勇之父。白崇禧篤信伊斯兰教。民国时期,他捐款兴建了多所清真寺、发展穆斯林教育,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中国穆斯林許多方便。另一方面,據其子白先勇回憶,白崇禧對於少數穆斯林不合時宜的風俗習慣,例如:女性不得受教育、女性戴面紗等,極為反對。白崇禧對宗教採寬容態度,時常為佛教、道教寺廟題字、撰聯,諸如暖暖安德宮、關渡宮附設之廣渡寺、梧棲朝元宮、延平郡王祠等,不勝枚舉。.

新!!: 武汉会战和白崇禧 · 查看更多 »

百战经典

《百战经典》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一档是军事历史类的电视周播栏目,每个周六播出一期,主要内容为介绍历史上的经典军事战例、人物和相关知识。节目制作得到了国防大学和军事科学院专家的支持。.

新!!: 武汉会战和百战经典 · 查看更多 »

随枣会战

棗會戰發生於1939年5月,日軍為消滅中國第5戰區的主力,向隨縣、棗陽地區發動進攻,中國軍隊與之展開為期20餘天的會戰。.

新!!: 武汉会战和随枣会战 · 查看更多 »

韩浚 (1893年)

韩浚(),原名韩德照,又名韩仲锦,湖北黄冈新洲人(今属武汉市新洲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曾经担任秋收起义副总指挥。.

新!!: 武汉会战和韩浚 (1893年) · 查看更多 »

荻洲立兵

荻洲 立兵(),生於日本愛知縣,大日本帝國陸軍軍人,最終軍階為陸軍中將。.

新!!: 武汉会战和荻洲立兵 · 查看更多 »

萨师俊

萨师俊(1896年—1938年),字翼仲,是中華民國海軍軍官,生于清朝福建省福州府閩縣(今福州市市區)的雁門薩氏家族,祖籍山西代縣,以中華民國海軍中校軍銜擔任中山艦艦長,1938年10月24日在指揮中山艦參加中國抗日戰爭的武漢會戰時陣亡於長江江面上,是抗戰中陣亡軍銜最高的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後被追授海軍上校軍銜,進靈中華民國忠烈祠,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兩方都對其贊譽有加。.

新!!: 武汉会战和萨师俊 · 查看更多 »

青天白日勳章授勳人員列表

這是中華民國「青天白日勳章」授勳人員列表。該勳章於1929年開始授與,至2017年止,共有211獲獎者。.

新!!: 武汉会战和青天白日勳章授勳人員列表 · 查看更多 »

解放公园

解放公园位于汉口东北部,解放大道北段,与武汉市委毗邻,是武汉市区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公园。前身为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日本、比利时六国洋商跑马场,俗称“西商跑马场”。 解放公园于1955年5月6日,武汉易幟(中共方面稱為「解放」)六周年之际建成开园,“解放公园”因此得名。 公园占地面积为46万平方米(其中水面7.6万平方米),仅次于马鞍山森林公园和武汉动物园,拥有植物种类410余种,绿地率高达85%。 解放公园最早的风格为西方规则式布局,由当时园林系统唯一的一位留洋设计师余树勋设计。.

新!!: 武汉会战和解放公园 · 查看更多 »

許國璋 (軍人)

許國璋(),字宪廷,四川成都人,追晋陆军中將、川军将领。為抗日战争中陣亡的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 父許作宗,遜清將弁,嘗立功川藏間。將軍少聰穎,好武略,卓然有乃父風。.

新!!: 武汉会战和許國璋 (軍人) · 查看更多 »

马回岭镇

回岭镇是下辖的一个镇,位于庐山南麓,建成于清代崇德年间,是连接德安(高塘乡)、星子(温泉、泽泉乡)、九江(岷山乡)三县的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三国东吴时周瑜曾在这里指挥陆军、训练水兵,至今还留有陆军点将台、系马桩、跑马埂、游马丘、唱歌岭等遗址。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墓地,靖节墓也在境内。全镇辖9个行政村,一个良种场和一个居委会,面积90平方公里,总人口2.9万人。境内交通便利,南浔铁路、昌九高速公路、环庐山南路、105国道纵横全境,庐山机场座落在本镇蔡桥村。.

新!!: 武汉会战和马回岭镇 · 查看更多 »

许溯忠

许溯忠(),四川乐山人,中华民国军事人物。 1937年毕业于南京陆军军官学校,后担任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0军113師397旅793团军需。之后升任空军第二转运所、空军第三大队上尉军需长,此后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1942年,参加中国远征军。2014年去世。.

新!!: 武汉会战和许溯忠 · 查看更多 »

費希平

費希平,中華民國政治人物,遼寧省遼中縣人,國立北平大學(已併入北京大學)政治經濟學--畢業。 费希平是中华民国第一屆立法委员,亦是台灣第一个反对党民主進步黨的創党成员,但后因國會全面改選運動與其終身職立委的身分有所衝突,加上民進黨主席黃信介操之過急,對其退職一事運作形成逼宮之勢,因此在1988年7月19日民進黨中常會後,發表不滿民進党的台獨傾向的聲明,並憤而退黨。其退黨後曾短暫持續兩岸和平工作,退職後則被家人接到美國洛杉磯,並於2003年2月逝世。.

新!!: 武汉会战和費希平 · 查看更多 »

范筑先

范筑先(),原名--金标,字夺魁,中国山东省馆陶县(现属河北省)人,著名抗日将领。 范1904年因家乡卫河水灾而被迫投军,加入北洋军第四镇,后被选拔入天津北洋陆军讲武堂炮兵科学习,毕业后任炮兵连长。中华民国建国后,范加入国民党,但仍服役于北洋军中,被逐级提拔为第四师参谋长,属于皖系浙江都督卢永祥和第四师师长陈乐山麾下。 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后,孙传芳乘机自福建率军夺取浙江,收编第四师,任命范为第八旅旅长。1925年孙传芳对第四师进行改编,范被撤去军职,隐居上海,后回乡并改名“竹仙”。 1926年,范在张维玺的游说下投入冯玉祥麾下,再度改名为“筑先”,参与北伐战争,任高级参议。中原大战时,范任冯玉祥讨蒋南路军(即张维玺部)总司令部参议。战败后,范决意脱离军界,不同张维玺退兵陕西,而是投奔韩复榘,任参议。 1933年,范被任命为沂水县县长,同年又被调任临沂县长,为政其间多有清名。1936年冬,范升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长。 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中国共产党特派彭雪枫对范进行游说,争取其秘密支持。抗战爆发后,范在中共支持下,拒绝韩复榘的撤退令,于11月19日发出“皓电”,通电全国,誓与日军在黄河以北抗战到底。很快,范在中共的协助下掌握了鲁西北二十多个县的政权,并对各路武装力量进行收编,其兵力达到2万余人,被国民政府委任为山东省六区游击司令。 1938年3月,为策应徐州会战,范率部在濮县、范县等地对日军土肥原贤二部进行了阻击,迟滞了其南渡黄河。在武汉会战期间,范更是全军而出,对被日军占领的济南展开攻势,一度攻占济南市郊机场。但是在日军的反扑下,范部也遭到很大损失,其次子阵亡。 为报复范发动的济南战斗,日军在1938年11月对范的军事中心聊城发动攻势。范亲自布置放弃聊城,希望能在八路军129师支援下对日军实施反包围。但是11月14日时,由于需要接待鲁西行署主任李树春来访,范比预定计划推迟两小时撤离聊城,结果其所部700余人被日军千叶联队1000余人包围在聊城,经过一昼夜苦战,范全军覆没,本人亦阵亡。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軍事人物 Category:中国抗日战争牺牲者 Category:馆陶人 C.

新!!: 武汉会战和范筑先 · 查看更多 »

郭汝瑰

郭汝瑰,又名郭汝桂,中国重慶銅梁縣人,中華民國國軍少將,實為中共特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兵團級(1985年確定)干部離休。他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歷任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參謀長、中華民國國防部作戰廳廳長、國軍第二十二兵团司令等職,為中共提供情報,為中國共產黨在國共內戰中得勝作出了貢獻。.

新!!: 武汉会战和郭汝瑰 · 查看更多 »

舒城戰鬥

舒城戰鬥發生於1938年6月3-14日,地點則是在中國皖西一帶。是抗日戰爭之武漢會戰的主要戰鬥之一,交戰一方為守軍之國民革命軍,另一方則為日軍。.

新!!: 武汉会战和舒城戰鬥 · 查看更多 »

防空警报

防空警报是城市民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城市受到空袭威胁时鸣响的提醒人们防空避難的警报。防空警报除了在战争时期使用,而且也在非战争时期为了纪念某些重大事件而使用。.

新!!: 武汉会战和防空警报 · 查看更多 »

赵锡光

赵锡光()号重华,云南省保山县横山乡河湾村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将领。.

新!!: 武汉会战和赵锡光 · 查看更多 »

薛岳

薛岳(),原名薛仰岳,字伯陵,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八年抗戰名將之一,广东韶关乐昌客家人,曾在抗日战争中取得多次对日作战胜利,被认为是“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 原名薛仰岳,因出生时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刚战败,其父起名“仰岳”以求能效法岳飞成为民族英雄。薛仰岳后改名薛岳,以示不仅仰慕岳飞,更将身体力行。祖籍湖南郴州汝城县,据《薛岳自传》,薛岳的爷爷从湖南的客家聚居地─汝城县迁移到乐昌坪石, 而坪石是一个距离湖南只有10公里的小镇。.

新!!: 武汉会战和薛岳 · 查看更多 »

藤岡武雄

藤岡 武雄(日語:ふじおか たけお、1891年(明治24年)3月3日 - 1945年(昭和20年)6月22日)為日本陸軍軍人。最終階級為陸軍中將。.

新!!: 武汉会战和藤岡武雄 · 查看更多 »

關麟徵

关麟徵,原名志道,字雨东,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陕西鄠县人,曾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與陸軍軍官學校校長,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

新!!: 武汉会战和關麟徵 · 查看更多 »

钟毅

鍾毅(),字天任,广西扶南县人,1901年9月24日生。中華民國軍人,桂系骨干将领。抗日戰爭中,以國民革命軍四十八軍一七三師中将師長之職,在棗宜会战中,陣亡於唐河县。.

新!!: 武汉会战和钟毅 · 查看更多 »

蒼龍號航空母艦

蒼龍號航空母艦(蒼龍 / そうりゅう )是日本帝國海軍第一艘以全通式航空母艦功能需求為設計導向建造的航空母艦,與飛龍一樣,都屬於日軍第二批次建造完工的航空母艦。有別於赤城與加賀等1920年代完工之改裝航艦,1930年代服役的蒼龍號為日軍第一艘以航空母艦需求為考量出發點設計的專業正規航艦。.

新!!: 武汉会战和蒼龍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鄭洞國

鄭洞國(),字桂庭,中国湖南省石門縣人。中华民国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郑洞国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曾参加北伐战争。后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团长、旅长、师长等职务,参加长城抗战。抗日战争期间,担任第二师师长、第五军荣誉第一师师长、新编第一军军长、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等职。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东北剿总副总司令、第一兵团司令官、吉林省政府主席。1948年10月,在长春围困战中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投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参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

新!!: 武汉会战和鄭洞國 · 查看更多 »

鄖縣

鄖縣,中国旧县名,始建制于元朝,为今天湖北省十堰市的主体。.

新!!: 武汉会战和鄖縣 · 查看更多 »

重庆大轰炸

重庆大轰炸指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由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4年12月19日,日本对战时中國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6年半的战略轰炸。据不完全统计,在1938~1943年5年間日軍對重慶實施218次戰略轟炸,中國方面則指控日軍1938年2月至1943年9月间出动飞机9513架次,空袭重庆及附近地区200余次,投放包括细菌弹在内的各类炸弹2.16万枚,炸死1.19万人,炸伤1.41万人,炸毁房屋1.76万幢。日本對重慶實施的空襲,是由日本陆、海军航空队联合进行的“无差别轰炸”,是繼納粹德國空軍在1937年4月西班牙內戰中對格爾尼卡平民實施轟炸之後,歷史上最先實行的戰略轟炸。其目的是希望透過製造大量平民殺傷,以瓦解中国军民的抵抗士氣。 为纪念大轰炸罹难同胞,重庆市自1998年以来,每年的6月5日,定为重庆大轰炸纪念日,全城拉响防空警报,警示人们勿忘历史、珍惜和平。.

新!!: 武汉会战和重庆大轰炸 · 查看更多 »

自贡市

自贡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偏南。市境东临泸州市,南接宜宾市,西邻乐山市,北界内江市。地处四川盆地南部低山丘陵区,沱江纵贯市境东部,于东南部与釜溪河汇合,岷江支流越溪河流经西部。总面积4,372平方公里,人口277.02万。 自贡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和“美食之府”之称,为中华民国最早建制的二十个市之一,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现已发展为一座百万城市人口的大城市。自贡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省区域中心城市、川南区域中心城市。 自贡市具有两千年的盐业历史。自贡市因盐而得名--自贡其实就是自流井和贡井两个著名产盐区的合称。举凡交通、运输、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卫生、市政,以及城市的职业构成、社会意识、政治风云、生活方式等,无不深刻地打上盐业经济的烙印。正是盐塑造了自贡这座城市。自贡盐业生产起源于东汉章帝年间,素有「千年盐都」美称,一度成为中国井矿盐的中心和最大的手工工场。自贡市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天然气的地方。自贡因盐业的鼎盛而「富庶甲于蜀中」,被誉为「川省精华之地」,曾经为中国最富庶的城市之一,也为抗日战争中捐款额度全国最高的城市,记录于国民政府军方资料中,釜溪河北岸的石刻“还我河山”就是当年国军将领冯玉祥为自贡富商捐款之善举所题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自贡市成为三线建设中重要的化工城市。在“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市公司视角下的城市排名”中,自贡市位列市级行政区中成长竞争力前十强的第一位。自贡市区也是罕见的天然太极城,半城青山半城楼,釜溪河绕城而过,并在代家坝和樊家坝形成了S形河床,组成一幅天然的太极图案。未来的自贡将以“太极城”为中心,将老城区、汇东新区(含南湖)、沿滩新城、东部新城连接成片,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

新!!: 武汉会战和自贡市 · 查看更多 »

臺灣守備混成旅團

臺灣守備混成旅團、重藤支隊、波田支隊、飯田支隊:成立於1896年4月6日,共有台北守備混成旅團、台中守備混成旅團及台南守備混成旅團,全軍隸屬臺灣總督。該旅團主要負責乙未戰爭後的台灣守備及「鎮壓匪徒」工作,兵力約為20,000人。台灣守備混成旅團雖名為「台灣」,但實際成員均來自日本東京、大阪等各地日籍軍人。而這類型「靜態守備」的特殊軍隊編制,不但為首創,也兼具實驗性質。 1907年8月,該旅團於廢止所屬六步兵聯隊之後,重新縮編成台灣守備隊。1919年,因應台灣總督轉為文官,台灣守備隊則再整編為臺灣軍,另派台灣軍司令官。而名稱相近的此類型台灣混成旅團,直到1930年代末期才重新出現,並於改制前後參加了中日戰爭的武漢會戰與南洋戰爭等戰爭。不過二戰期間的台灣混成旅團,在名稱、功能與編制上,均以台灣守備混成旅團大相逕庭,編成也參雜了高砂族與台籍兵員。.

新!!: 武汉会战和臺灣守備混成旅團 · 查看更多 »

金弘壹

金弘壹(김홍일、),別名金弘一、崔世平(최세평),中國名王雄、王逸曙和王復高language,是一名韓國軍官、外交官及政治家,亦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和大韓民國國軍退役將領,籍貫金海,乳名弘日,號逸曙(일서)。 金弘壹生於平安北道龍川郡,日本殖民朝鮮之後赴中國和蘇俄參軍,投身韓國獨立運動,在華期間曾加入國府軍和韓國光復軍,經歷過北伐戰爭、一二八淞滬抗戰及中國抗日戰爭中的武漢會戰、上高會戰等役;1950年韓戰初期,又作為韓軍中少數具備豐富實戰經驗和中國背景的將領,在漢江戰線至洛東江戰線之間主導了延遲朝鮮人民軍攻勢的關鍵行動。1951年退役至1960年間,金弘壹前往台灣擔任韓國駐中華民國大使,返韓後又出任外務部(今外交部)部長、新民黨籍國會議員和黨魁,以及(退伍軍人協會)、等組織的會長,一生中獲授的榮譽包括韓國最高軍事獎章——太極武功勳章,以及韓國建國勳章、中華民國大綬景星勳章等。.

新!!: 武汉会战和金弘壹 · 查看更多 »

英国驻武汉总领事馆

英國駐武漢總領事館(British Consulate-General Wuhan)為英國在武漢派設的官方外交代表機構,館址位於江岸區武漢天地企業中心5號樓(现已更名为平安金融中心)33层,目前僅含湖北一省。該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英國在華設立的第五个總領事館,也是自1949年10月以來、外國於武漢設立的第四個領事館,於2015年1月10日正式開館。.

新!!: 武汉会战和英国驻武汉总领事馆 · 查看更多 »

雁门萨氏

雁门萨氏是中国的一个以萨为姓氏的家族,为福建福州的名门望族。雁门萨氏发源于西域色目人“答失蛮氏”,其家族的萨都剌在山西雁门受元朝赐萨姓,1333年薩仲礼迁基福建福州,现今雁门萨氏主要指福州的这一支,其祖居位於福州市鼓樓區朱紫坊,至2007年已传二十二世,分布在中國大陸、臺灣和美國等地。该家族在历史上产生了大批著名人物,包括了萨都剌、萨镇冰、萨本栋、萨师俊、萨孟武等,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頗有影響。.

新!!: 武汉会战和雁门萨氏 · 查看更多 »

陳誠

陳誠(),字辭修,乳名德馨,別號石叟。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是中國國民黨黨、政、軍首要人物之一。其軍事集團是蔣中正嫡系部隊中堅力量。他自黃埔軍校起就一直追隨蔣中正,成為心腹干將,曾任軍長、兵團總指揮、集團軍總司令、軍政部長、湖北省政府主席、國防部參謀本部參謀總長兼任海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等要職。到臺灣後,歷任臺灣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副總統和中國國民黨副總裁。.

新!!: 武汉会战和陳誠 · 查看更多 »

陶铸

陶铸(),又名陶际华,号剑寒,湖南祁阳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 早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内战期间,担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并代表中共军队与国民党的傅作义进行北平和平解放谈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陶铸历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长,兼任暨南大学校长。后任國務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後升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他於“文革”初期1967年下台被囚禁,后因身患胆癌,于1969年病逝,死前和死后家人都未被允许探视。.

新!!: 武汉会战和陶铸 · 查看更多 »

陸軍機械化步兵第二三四旅

軍機械化步兵第二三四旅,為中華民國國軍駐守於台中市的陸軍部隊,編配在陸軍第十軍團。隊名「長城部隊」。前身為陸軍步兵第二三四師.

新!!: 武汉会战和陸軍機械化步兵第二三四旅 · 查看更多 »

陈宝仓

宝仓()字自箴,今河北省遵化市石门镇大辛庄人。中华民国中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因吴石、朱谌之间谍案在台湾台北马场町被槍決 ,中國共產黨譽其為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烈士。.

新!!: 武汉会战和陈宝仓 · 查看更多 »

陈耀衢

耀衢(),民国时期旅暹侨领,生于广东省潮阳县华美村一户贫苦家庭。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仅15岁就过番到暹罗讨生活,数年后有所积蓄而创办一制冰厂,并与朋友参股合办金首饰公司。后成为泰京最有威望之一的企业家。于宣统元年(1909年),陈耀衢加入同盟会,后又转为国民党党员。其时陈耀衢为孙中山在泰国主要凑款的侨领,主要义举包括1921年他带所凑得的180万银元回国,1926年与马元利被暹罗华侨推为代表,携带筹集的巨款回国,送广州国民政府水上飞机一架,又代表旅暹潮阳华侨送飞机一架,还派来三名飞行员,包括后来在武汉会战空战表现出色的郭汉庭少将,来支持国民革命军北伐。 陈耀衢还非常重视教育,1920年在泰京创办中文学校醒民学校,同时还兼任黄瑰学校校董;并在家乡潮阳,出资创办界河中学、养正、桂山、笃光学校。1949年病逝于泰京。另外由于陈耀衢的国民党身份,其在大陆的子女情况都不是很好,如其大女儿陈筱卿土改在潮阳铜盂被逼死,其他人员甚至要靠乞讨为生。.

新!!: 武汉会战和陈耀衢 · 查看更多 »

柴意新

柴意新(1898—1943),字澤高,號惹愚,原名柴永茂,出生于四川南充县建兴镇(今四川省南充市建兴镇)。.

新!!: 武汉会战和柴意新 · 查看更多 »

捕杀韩复榘

捕杀韩复榘,是指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国民革命军第五战区副司令兼第三集团军司令韩复榘因消极抵抗保存实力以致战局不利而被国军统帅部逮捕并枪决的事件,发生于1938年1月,此事件使得不少国军将领得到震慑,对之后中国抵抗日军进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新!!: 武汉会战和捕杀韩复榘 · 查看更多 »

李增志

李增志,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县龙城镇常湾村人士,国民革命军少将师长,曾任二十九军134师师长,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喜峰口血战,武汉会战,台儿庄大战等,立下赫赫战功,后因病不治身亡,葬于家乡郾城县龙城镇化身寺边。 L L Z增志.

新!!: 武汉会战和李增志 · 查看更多 »

李宗仁

李宗仁(),字德鄰,廣西桂林人,生於临桂西鄉村。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黨員。新桂系首领,曾任首任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 父親李培英是名教師,育有五子三女。李宗仁排行第二,幼年家貧務農,18歲入廣西陸軍小學。1910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支部,辛亥革命後陸軍小學改組,畢業於廣西陸軍速成學校。 李宗仁以實力軍人之姿,在廣州加入孫文陣營。後與白崇禧、黃紹竑合作,統一廣西,拥戴广州国民政府。國民革命軍北伐時,帶領廣西軍隊一路由湖南進攻至山海關。北伐以後十年期間,屢次發動和参與中原大戰、蔣桂戰爭等國民黨內戰,亦苦心經營廣西。抗日戰爭時,動員廣西將士抗日,指揮多次大戰,在台兒莊會戰中名震一時。 1948年中華民國行憲,經國民大會當選中華民國副總統。1949年11月,當中國國民黨自陪都重慶撤退,代總統李沒有跟他們在一起;相反,李乘機到香港宣布會入醫院治療胃病。蔣介石復出接替李之出缺,開始帶領中國國民黨對抗共產主義。李在香港守侯兩週,之後和夫人郭德潔等家人一道出走美國。李並未赴台,1954年被彈劾罷職。後經瑞士回到中國大陸,1969年病逝於北京。 李宗仁是第二次國共內戰的兩岸分治前,首任也是唯一的中華民國副總統。.

新!!: 武汉会战和李宗仁 · 查看更多 »

李玉堂

李玉堂(),山东省广饶县人,黃埔軍校一期,抗日戰爭中國將領,中華民國陸軍中將。與李延年、李仙洲、王耀武合稱三李一王。他因曾接受中國人民解放軍談判條件與妻子陳伯蘭皆遭蔣中正政府處以槍決。.

新!!: 武汉会战和李玉堂 · 查看更多 »

李超林

李超林(),字卓才。河南省開封縣人。他為抗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

新!!: 武汉会战和李超林 · 查看更多 »

李漢魂

李漢魂(),字伯豪,中国廣東吳川市中山鎮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參加北伐、抗日戰爭。抗日戰爭時任戰時廣東省政府主席6年。抗戰以後,於蔣介石下野後曾一度於廣州任何應欽內閣、閻錫山內閣內政部長。1949年後赴美國,至1987年病逝紐約。.

新!!: 武汉会战和李漢魂 · 查看更多 »

松浦淳六郎

松浦 淳六郎(まつうら じゅんろくろう、1884年8月11日 - 1944年2月12日)為大日本帝國陸軍軍人。最終階級為陸軍中將。舊姓・澤井。.

新!!: 武汉会战和松浦淳六郎 · 查看更多 »

桂南会战

桂南會戰,發生在1939年11月-1940年2月,中國軍隊在廣西省南部地區防禦侵華日軍進攻的作戰。.

新!!: 武汉会战和桂南会战 · 查看更多 »

桂永清

桂永清(),中華民國陸軍、海軍一級上將,字率真,江西貴溪縣鷹潭樓底桂家人,小學畢業後,就讀於南昌心遠中學,畢業南昌第一師範學校,時與貴溪鄉人彭程萬、李建鼎等到日本留學,後因孫中山創立黃埔軍校,而加入為第一期。 抗战中桂永清不战溃败,弃守蘭封,导致国军兰封会战失利。 《海軍軍歌》是中華民國海軍現行軍歌,史料未記載創作時期,但約為桂永清擔任海軍總司令1946年至1949年間創作 ,為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所確定,作詞者為時任海軍總司令桂永清,作曲者為音樂家陳德義。 1954年7月1日升任参谋總長,在參謀總長就職52天後,因力疾從公,竟至不起「名人傳」第十三冊 桂永清 國史館 第121至134頁在臺北家中去世,有一說是遭蔣經國政工體系毒殺,也有一說是自殺,享年54歲。.

新!!: 武汉会战和桂永清 · 查看更多 »

步兵第116聯隊

步兵第116聯隊(日語:ほへいだい116れんたい、步兵第百十六聯隊)為大日本帝國陸軍步兵聯隊之一。.

新!!: 武汉会战和步兵第116聯隊 · 查看更多 »

步兵第18聯隊

步兵第18聯隊(ほへいだい18れんたい、歩兵第十八聯隊)為大日本帝國陸軍聯隊之一。.

新!!: 武汉会战和步兵第18聯隊 · 查看更多 »

步兵第20聯隊

步兵第20聯隊(日語:ほへいだい20れんたい、步兵第二十聯隊)為大日本帝國陸軍步兵聯隊之一。.

新!!: 武汉会战和步兵第20聯隊 · 查看更多 »

武汉历史

武汉市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是国务院认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湖 (武汉)之畔放鹰台出土的遗物表明,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武汉地区即有人类活动。50年代发现的3500年前的盘龙城遗址被认为是“武汉城市之根”,也是目前武汉有着比北京、西安等更悠久的建城历史的依据。春秋战国时武汉属楚国范围。现代武汉的起源,是东汉末军阀刘表命江夏太守黄祖在今汉阳月湖 (武汉)附近所建的“--月城”和东吴孙权于223年在今武昌蛇山所筑的“夏口城”。自此以降千余年,武汉及其附近地区以其贯穿东西、沟通南北的“居中华之中”的地理特征,一直是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的交汇点,史上发生多次决定中国命运的战役,比如汉末赤壁之战、南宋岳飞抗金等;或成为著名的文学诗词之城,比如唐宋之际无数诗人骚客登临黄鹤楼、拜访武昌古城留下无数诗篇等。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明太祖朱元璋时,第六子朱桢出生,后被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扩建,成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成为湖北乃至中南地区的政治中心。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汉口镇由汉阳分离出来,成为商业重地,到清代已跻身中国四大名镇之列。从清中后期直至20世纪90年代的一两百年间,武汉经济繁荣,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国际大都市,繁华程度位居亚洲前列,被世人称为“东方芝加哥”。1911年,著名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发生在这里,由此诞生了中華民國,故每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纪念日,也是。1927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决定将武汉三镇合并为京兆区(首都)总称“武汉”,开三镇合并先河,也使武汉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直辖市。目前,武汉是湖北省省会,中国超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暨长江中游地区第一大城市。因其悠久的历史底蕴,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辉煌地位,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武汉会战和武汉历史 · 查看更多 »

武汉协和医院

武汉协和医院(Wuhan Union Hospital),又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医疗机构,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之一,湖北省首批三级甲等医院之一。作为教学机构时又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

新!!: 武汉会战和武汉协和医院 · 查看更多 »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简称武大,是一所位於中国大陆湖北省武汉市的中央级研究型大學。办学源头可以追溯到清末1893年建立的自强学堂,也有观点認為,武漢大學近代前身可以追溯到清末張之洞創辦的兩湖書院,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萬曆年間葛寅亮創辦的江漢書院。1913年为六大国立高师之一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4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于1928年正式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更名为武汉大学,2000年8月2日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学校坐拥珞珈山,占地面积5178亩,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 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985工程”、“211工程”和“2011计划”重点建设高等院校,学科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全部12个门类,是一所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在2017年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武汉大学綜合排名第3位。2016-2017年“金砖五国与新兴经济体”地区排第21位。 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武汉大学位居中国大陆第9位,全世界第282位。.

新!!: 武汉会战和武汉大学 · 查看更多 »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又名湖北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英文:Wuhan University Renmin Hospital,或Hubei General Hospital),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医疗机构,是武汉大学的三所附属医院之一,湖北省首批三级甲等医院之一。.

新!!: 武汉会战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查看更多 »

武汉大学校史

武汉大学历史,办学源头可以追溯到清末1893年建立的自强学堂,也有观点认为,武汉大学近代前身可以追溯到清末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葛寅亮创办的江汉书院。 1913年为六大国立高师之一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4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于1928年正式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更名为武汉大学,2000年8月2日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新!!: 武汉会战和武汉大学校史 · 查看更多 »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是中国近代大学建筑的佳作和典范,由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与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和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一起作为首批中国大学校园内历史建筑群现址,于2001年6月25日被中国国务院正式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大早期建筑总面积在入选的三所高校建筑群中居于首位,并有望成为新的世界文化遗产。.

新!!: 武汉会战和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 查看更多 »

武汉市

武汉市(普通话拼音:Wǔhàn Shì;武汉话拼音:Wǔhán Sì),简称“汉”,别称“江城、东方芝加哥”,中国超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暨长江中游地区第一大城市,也是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金融、商业、物流、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武汉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中国三大“内河航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客运量最大的铁路枢纽和航空、公路枢纽之一。“黄金水道”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块区域隔江鼎立的格局,史上统称之为“武汉三镇”。 清中后期,武汉经济发达,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国际大都市,繁荣程度位居亚洲前列,被称为“东方芝加哥”。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发生在这里,中華民國诞生于此。1927年,国民政府决定将武汉三镇合并为京兆区(首都),并将其设为中国的第一个“直辖市”。同年,中華民國国民政府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迁到武汉,中國共產黨中央机关也搬到武汉,使其一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在内迁伊始将武汉定为临时陪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戰焦点城市。1949年以后,武汉转型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教研发和新兴产业发展基地。截至2011年,武汉大学生人数(本科生加研究生)已超过100万,在世界所有城市中名列第一。截至2015年,武汉高等院校高达82所,仅次于北京。近年来,武汉经济大幅增长,被认为是国内“唯一能够实现制造产业升级换代的城市”和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极少数城市之一,目前全市高新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次于深圳等极少数城市,城市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第二。武汉近年来对外来人口的吸附作用日渐增强,年轻人口净增率现仅次于深圳排名全国第二,是全国吸引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城市活力排名全球第七。 2014年起至2028年的每年9月,武汉都要举行武汉网球公开赛,是中國国内级别最高的网球赛事。2019年,武汉将举办第7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参与举办国际篮联世界杯篮球赛。 2017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武汉市全球创意城市网络项目,授予武汉“设计之都”称号,成为继深圳、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国第四个“设计之都”。同年12月,武汉荣膺“2017年度城市创新”奖。.

新!!: 武汉会战和武汉市 · 查看更多 »

武汉会战

武漢會戰(中國:武漢保衛戰;日本:武漢攻略戰),是中國抗日戰爭中一場橫跨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等广阔地域大規模戰役,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蔣中正領導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以湖北武汉地区为中心,抗擊由华中方面军总司令畑俊六指揮的大日本帝國陸軍。該戰役共進行了四個半月,是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中時間最長、規模最龐大和最出名的戰役。帕維爾·費奧多羅維奇·日加列夫、率領苏联航空志愿队支援中國。 武汉会战包括有:马当战役、九江战役、黄梅战役、广济战役、田家镇战役、瑞昌战役、马头镇战役、星子战役、万家岭战役、富金山战役、信阳战役。.

新!!: 武汉会战和武汉会战 · 查看更多 »

武汉王家墩机场

武汉王家墩机场(),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汉口机场,位於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王家墩,是军民两用机场。2007年停用。.

新!!: 武汉会战和武汉王家墩机场 · 查看更多 »

池峰城

池峰城()字镇峨,河北省景县人,是现代中国知名军事人物,在抗日战争中有出色表现。抗日战争结束後历任国军及国民政府要职。1949年1月策动军统北平站站长起义,参与北平和平解放。不久后因“历史遗留问题”受到审查,1955年病逝于北京监狱中。.

新!!: 武汉会战和池峰城 · 查看更多 »

汉口

汉口是武汉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武昌和汉阳并称「武汉三镇」,历史上曾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口特别市存在。 在清末、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及中共建政初期,汉口经济繁荣,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城市,繁华程度位居亚洲前列。民国时期的汉口是绝无仅有地和上海共享荣耀的远东大都会,因位于长江沿岸,为交通枢纽,工商业极为发达,与位于北美洲五大湖岸的芝加哥相似,被《芝加哥论坛报》称为“东方芝加哥”。由于租界林立,对外贸易频繁,新移民不断涌入,汉口现代化程度和城建规模远远领先于中国绝大部分城市,因此汉口也被广泛称为“大汉口”。 汉口地处长江西北、汉水以北的地域,隔长江与其东南侧的武昌相望,并汉江与其南侧的汉阳相望,大致是今天的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东西湖区四个区所覆盖的范围。武汉三镇不仅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而且分别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面貌,在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虽然三镇在行政上已经合并接近60年之久,这种情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汉口得名于地处汉江注入长江之口,因古时称汉水为夏水,故当时有“夏口”之地名。.

新!!: 武汉会战和汉口 · 查看更多 »

汉口法租界

汉口法租界曾是近代中国4个在华法租界之一(另外3个是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也是汉口的5个租界之一。汉口法租界是汉口的娱乐商业区。.

新!!: 武汉会战和汉口法租界 · 查看更多 »

波佛斯75毫米口徑M1929高射炮

波佛斯75毫米口徑M1929高射炮(Bofors 75 mm Model 1929)是瑞典波佛斯公司在德國克虜伯公司工程師的幫助下研發的一種高射/平射兩用炮,在所有的運用者中,它存在著兩種不同口徑(75公厘、80公厘)而相同機械設計的版本。本炮設計經過改良後,成為日後知名的88毫米高射炮;除了瑞典自產之外,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也藉由逆向工程仿製出四式7.5公分高射炮。.

新!!: 武汉会战和波佛斯75毫米口徑M1929高射炮 · 查看更多 »

湖北省

湖北省,简称“鄂”(别称:“楚”、“荆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武汉市。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华中地区)、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北接河南省为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4位。截止201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5851万,户籍人口6138万。.

新!!: 武汉会战和湖北省 · 查看更多 »

湖北省 (中華民國)

湖北省,為中華民國下轄的一個省級行政區,是延續清代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中七省之一。簡稱為「鄂」。.

新!!: 武汉会战和湖北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潘朔端

潘朔端(),又名潘燮,字孝源,云南省威信县长安乡潘家山人,中国近代军事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新!!: 武汉会战和潘朔端 · 查看更多 »

戴安澜

戴安澜(),原名戴炳陽,字衍功,自號海鷗,安徽省无为县人。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二〇〇師師長,著名抗日將領,以血战昆仑关、遠征缅甸聞名。兒子戴复东是建筑学家。.

新!!: 武汉会战和戴安澜 · 查看更多 »

昆仑关战役

崑崙關战役為抗日戰爭的大型戰役之一,也是桂南會戰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投入戰力最強規模部隊的一場戰役。地點位於中國廣西戰略要點崑崙關,時間為1939年12月18日-1940年1月11日。 1939年11月15日,日本军在北海湾龙门港登陆,攻占钦州、防城后,以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的兵力于24日沿邕钦公路北犯侵占南宁。12月4日进占昆仑关,桂南会战打响。国民政府调集四个战区五个集团军的兵力参加桂南会战,以确保桂越国际交通线的安全。 國軍第三十八集团军第五军奉命主攻昆仑关,12月18日凌晨战斗开始打响。12月30日第五军第三次攻克昆仑关,歼滅第21旅团5000余人,21旅团班长以上的军士官死亡达85%以上,击毙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

新!!: 武汉会战和昆仑关战役 · 查看更多 »

新桂系

新桂系是指相對於舊桂系,在1920年代崛起的以李宗仁、白崇禧等廣西出身者为代表的軍閥、中國國民黨內部派系。广西历史上一直处于中国边远落后之地,經濟與文化較為落后。历史上广西籍人士除太平军外,只有新桂系登上影响全中国政治舞台。後因國共內戰,中國國民黨失利,新桂系也隨之瓦解。.

新!!: 武汉会战和新桂系 · 查看更多 »

方天 (民國人物)

方天,字天逸,號空如,江西贛縣人,中華民國陸軍中將。.

新!!: 武汉会战和方天 (民國人物) · 查看更多 »

文夕大火

文夕大火又称长沙大火,是长沙历史上毁坏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城人为性质的火灾,也让长沙与华沙、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一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新!!: 武汉会战和文夕大火 · 查看更多 »

支那時局大地圖

《支那時局大地圖》發行於1937年12月,為日本政府於中日戰爭初期統一由國家製發的標準中國地圖。除普遍發行應用外,該時局大地圖為日本政府應對中日戰爭下領土爭議所出版的地圖,並由日本各地報社,如台灣新民報或朝日新聞等等機構發行刊印。.

新!!: 武汉会战和支那時局大地圖 · 查看更多 »

曾元三

曾元三(),贵州省松桃人,中國民國時期軍人。北伐时期随国民革命军43军由川入鄂参加北伐。抗日战争中曾参加过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松山战役等重大对日作战,国共内战中曾参加锦州战役,徐蚌会战1948年任中央军103师师长被授予少将军衔。1949年在广东三水帶領部隊投向共產黨,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省办公厅副主任,贵州省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贵州省政协常委。 Z曾 Z曾 Z曾 Category:曾姓.

新!!: 武汉会战和曾元三 · 查看更多 »

10月24日

10月24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97天(闰年第29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68天,離10月結束還有6日。.

新!!: 武汉会战和10月24日 · 查看更多 »

10月25日

10月25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98天(闰年第299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67天。.

新!!: 武汉会战和10月25日 · 查看更多 »

1930年代中国

中國在1930年代,由中國國民黨一黨領導的國民政府執政,中國近代史上的「黃金十年」(1927年-1937年)大部份時間正是處於該年代。在黃金十年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國民政府在政治、經濟、基建、文化、教育、社會政策、邊疆民族政策、外交、軍事等項目上皆有一定成就,整體環境為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最高水準。 在政治方面,一方面中國各派政治勢力競逐爭鬥,並讓中原大戰與第一次國共內戰等戰事於山東、江西等地持續爆發。但在中國其他地區,以蔣中正為首的中國國民黨逐步建立起了相對穩定鞏固的,由中国国民党一党执政的威权主义統治,同時開啟了中國政治、經濟等發展的新進程。加以日本侵略滿洲地區、華北地區,國無寧日。1937年開始的中國抗日戰爭讓1930年代前幾年以蔣中正及國民政府主導的中國經濟現代化努力成為泡沫,所有建設成果幾乎完全消失。.

新!!: 武汉会战和1930年代中国 · 查看更多 »

1938年

没有描述。

新!!: 武汉会战和1938年 · 查看更多 »

1938年中国

没有描述。

新!!: 武汉会战和1938年中国 · 查看更多 »

1938年徐州突围战

1938年徐州突围战,是指中国抗日战争徐州会战后期,中國軍隊约60万人在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的指挥下突破日军包围的军事行动,此次行动最终结果是日军成功攻占徐州,但中國军隊成功突破日军包围而撤退,因而使得中国军隊得以较好地进行武汉会战的部署和准备,也为之后中国能够继续对抗日本的进攻保存了力量。.

新!!: 武汉会战和1938年徐州突围战 · 查看更多 »

1938年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

1938年國軍戰鬥序列編列發布於1938年1月,這裡的國軍是指中華民國所屬國民革命軍。該戰鬥序列是中国抗日战争爆發後,中華民國政府為了「持久抗戰,鞏固武漢核心」,並且有效抗擊日本的入侵,所編列的中國全境國軍戰鬥序列,戰略目的則在於「東保津浦,西守道清」。另一方面,位於武漢的國民政府以修正《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組織大綱》方式,將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定為戰時政府之實質統治機構,也將統率國軍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蒋中正取代國民政府主席成為實際上的中国最高領導人。 1938年11月中旬,中國軍隊於武漢保衛戰失利,加上南戰場重要據點廣州亦極為危險,至此,中華民國政府再度遷都至重慶。為了此戰略異動變數,加上兵士折損眾多,國軍戰鬥序列於同年年底至翌年年初予以大幅度更動。而跟隨戰鬥序列更動,抗日战争第一期之第二及三階段亦告正式結束,而中國也正式邁入以重慶為根據地的第二期抗日戰爭。.

新!!: 武汉会战和1938年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 · 查看更多 »

6月11日

6月1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62天(闰年第163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03天。.

新!!: 武汉会战和6月11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武汉保卫战武漢會戰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