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正模標本

指数 正模標本

正模標本是多个可能的生物型中的一个。一个生物型是把一个名称归为一个分類單元。正模標本是一个种被第一次描述的时候所使用的单一物种个体。它可以是一个单一的标本,也可以是多个标本中的一个,但是这个被专门列为正模標本。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正模標本是多个中的一个。 比如蝴蝶Plebejus idas的正模標本位于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 正模標本不一定是该分类单元的典型个体,但是在理想状态下它应该是。有时一个仅一个个体的部分是一正模標本,比如一副少见的化石。比如侏儸紀早期的草食性恐龙畸形龙的正模標本是一块在伦敦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储藏的肱骨。虽然此后发现了更好的化石,但是正模標本已经被占据了。 假如正模標本丢失了的话,另一个个体可以被选为正模標本,至于哪个被选则可以根据情况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國際植物命名法規与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在定义生物型的时候类似,但是虽然它们的用词是一样的,但是其概念却是不同的。 比如國際植物命名法規和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均定义没有原始正模標本且后来定义的型为新型。但是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假如原来的正模標本缺乏能够用来把这个物种与相似物种区分开来的辨别特征的话委员会可以使用一新型来取代正模標本。比如类似鳄的主龍類爬行动物Parasuchus hislopi是使用一块前上颚骨来描写的,但是这块正模標本不足以用来区分这个种与其近亲。这样一来这个种的名称就不清晰了。因此古生物学家建议使用一个整个的化石作为新的正模標本。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考虑了这个情况并同意使用新的正模標本。 近年来有过数次因为原来的正模標本还活着因此没有被捕捉而消失,因此需要确定新的正模標本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真正能够用来作为比较的标本,假如在辨别物种的时候发现有不清晰的地方作者可以使用不同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规定确定一个新的正模標本。法规规定要确定一个新物种的话需要基于“一个被认可的科学或者教育研究所所拥有”的物理原型,但是对正模標本却没有这个要求。 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可以确定额外和解释用的标本。在这里法规的定义非常明确和非常严格。.

目录

  1. 754 关系: 加卡帕里龍屬加爾瓦龍屬加斯帕里尼龍屬努爾哈赤翼龍劳氏猪笼草埃布拉赫鱷屬埃德蒙頓甲龍屬埃拉爾巨龍屬原古蜥屬原大鼻龍屬原巴克龍屬原美頜龍屬原鳥形龍屬原賴氏龍屬原雷龍屬原棄械龍屬偽黃昏鱷屬偵察龍屬假鯊齒龍屬十字手龍屬十體鱷屬卡奇布翼龍屬卡尼亞翼龍卡岩塔鱷屬卡索亞鱷屬卡瑪卡瑪龍屬卡臘套鱷屬卡戎龍屬卡拉瓦亞龍屬印度古裂口蛇印度龍屬卵形猪笼草南巴爾龍屬南似鴨龍屬南禾蠟傘南陽龍屬南極甲龍屬南方巨獸龍屬南方獵龍屬南方梁龍屬南手龍屬卓越猪笼草单花岛羊茅属单花美冠兰古甲鱷屬古白鲟古角龍屬古鴨龍屬古氏翠蜂鸟可汗龍屬... 扩展索引 (704 更多) »

加卡帕里龍屬

加卡帕里龍屬(學名:Jaklapallisaurus)是原蜥腳下目板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印度。 正模標本(編號ISI R274)是一個身體骨骼,發現於印度東南部的安得拉邦,屬於馬拉利組(Maleri Formation)上層,地質年代相當於諾利階晚期到雷蒂亞階早期。除了正模標本,還發現一個部分右股骨(編號ISI R279),來自於Dharmaram組的下層,地質年代也是諾利階到雷蒂亞階的交界。 在2011年,古生物學家費爾南多·諾瓦斯(Fernando E.

查看 正模標本和加卡帕里龍屬

加爾瓦龍屬

加爾瓦龍屬(學名:Galveosaurus)是種圖里亞龍類恐龍,生存於晚侏儸紀到早白堊紀。化石發現於西班牙阿拉貢自治區特魯埃爾省的加爾瓦村,並以此地為名。種名是以化石發現者荷西·瑪莉亞·艾雷若(José María Herrero)為名。.

查看 正模標本和加爾瓦龍屬

加斯帕里尼龍屬

加斯帕里尼龍屬(學名:Gasparinasaura)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是種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在發現南方稜齒龍之前,加斯帕里尼龍是唯一發現於南美洲的稜齒龍類恐龍。.

查看 正模標本和加斯帕里尼龍屬

努爾哈赤翼龍

努爾哈赤翼龍(屬名:Nurhachius)的名稱來自於努爾哈赤,牠們屬於翼龍目翼手龍亞目鳥掌翼龍超科,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朝陽市的義縣組,年代為下白堊紀的巴列姆階到阿普第階。.

查看 正模標本和努爾哈赤翼龍

劳氏猪笼草

劳氏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lowii)是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得名于在基纳巴卢山发现劳氏猪笼草的休·洛。劳氏猪笼草是猪笼草属较为特殊的物种,其上位笼强烈收缩,唇大大缩窄,笼盖的下表面具有许多毛须。Clarke, C.M.

查看 正模標本和劳氏猪笼草

埃布拉赫鱷屬

埃布拉赫鱷屬(學名:Ebrachosuchus)是種原始植龍目,化石發現於德國的Blasensandstein地層,地質年代為三疊紀晚期的卡尼階。屬名是以化石發現地的埃布拉赫市(Ebrach)為名。 正模標本的口鼻部非常長,成為埃布拉赫鱷的鑑定特徵。但是,埃布拉赫鱷與近親古喙龍有許多相似處,因此有學者認為埃布拉赫鱷是古喙龍的異名。.

查看 正模標本和埃布拉赫鱷屬

埃德蒙頓甲龍屬

埃德蒙頓甲龍屬(學名:Edmontonia)是甲龍類恐龍的一屬,屬於結節龍科,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牠是以發現化石的埃德蒙頓組(現名為馬蹄鐵峽谷組)來命名的。牠的化石並不是發現於加拿大艾伯塔省的埃德蒙頓。.

查看 正模標本和埃德蒙頓甲龍屬

埃拉爾巨龍屬

埃拉爾巨龍屬(學名:Elaltitan)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阿根廷。目前只有唯一種,模式種利氏埃拉爾巨龍(E.

查看 正模標本和埃拉爾巨龍屬

原古蜥屬

原古蜥屬(學名:Protorothyris)是種已滅絕原古蜥科,生存於二疊紀早期的美國德州、西維吉尼亞州,體型接近現代蜥蜴,約30公分長。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有個原古蜥骨架模型。 在1937年,古生物學家Llewellyn Ivor Price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Protorothyris archeri。正模標本(編號MCZ 1532)是一個保存狀態良好的頭顱骨,除此之外還有四個化石(編號MCZ 2147-2150)。這些標本都發現於德州的阿徹城組(Archer City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約2億9900萬到2億9460萬年前,相當於二疊紀早期的阿瑟爾期到烏拉爾期。 第二個種是P.

查看 正模標本和原古蜥屬

原大鼻龍屬

原大鼻龍屬(屬名:Protocaptorhinus)是種早期、原始爬行動物,屬於大鼻龍科。 正模標本(編號MCZ 1478)是一個部份頭顱骨,發現於美國德州的Petrolia組地層,地質年代屬於二疊紀早期。在1973年,這化石被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普氏原大鼻龍(P.

查看 正模標本和原大鼻龍屬

原巴克龍屬

原巴克龍屬(Probactrosaurus)是種早期禽龍類鴨嘴龍超科恐龍。原巴克龍生存於早白堊紀的中國。.

查看 正模標本和原巴克龍屬

原美頜龍屬

原美頜龍屬(學名:Procompsognathus)又名原細顎龍、始秀頜龍,是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晚三疊紀(諾利階),約2億2200萬年前到2億1900萬年前。原美頜龍是由埃伯哈德·弗拉士(Eberhard Fraas)在1913年所命名。他根據在德國符騰堡發現的保存狀況差化石,命名了模式種三疊原美頜龍(P.

查看 正模標本和原美頜龍屬

原鳥形龍屬

原鳥形龍屬(屬名:Archaeornithoides)是獸腳亞目手盜龍形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蒙古國。.

查看 正模標本和原鳥形龍屬

原賴氏龍屬

原賴氏龍屬(學名Eolambia)是禽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中期的美國。 在1992年,Carole Jones夫婦在猶他州艾麥里縣的Castle Dale市郊發現一處化石挖掘地點,這個採石場之後以Carole為名。在1994年,古生物學家詹姆士·柯克蘭(James Ian Kirkland)在該地點發現了一些真鳥腳類的化石。 在1998年,詹姆士·柯克蘭等人將這些化石正式敘述、命名。模式種是Eolambia caroljonesa,屬名是由古希臘文的「ηως」(意即破曉、開始)以及賴氏龍所構成,意指原賴氏龍是早期的賴氏龍亞科;賴氏龍本身是以加拿大古生物學家劳伦斯·赖博(Lawrence Lambe)為名。種名則是以發現化石挖掘處的Carole Jones女士為名。在被正式被命名前,曾在一些文獻裡以"Eohadrosaurus caroljonesi"出現。正式發表研究時,曾參考Michael Skrepnick的命名建議。同年,柯克蘭也命名了始鴨嘴龍,但兩者目前被認為可能是同一物種。 正模標本(編號CEUM 9758)是一個部分頭顱骨,發現於雪松山組(Cedar Mountain Formation)的Mussentuchit段,地質年代可能約9850萬年前,相當於森諾曼階;而稍早的年代測定則估計約為阿爾比階晚期。除此之外,還發現許多部分身體骨骼,來自於成年與未成年個體,以及蛋化石與胚胎化石。總計來自於至少11個個體,大部分是身體骨骼。 正模標本的頭顱骨長而平坦,長度約1公尺,柯克蘭推測身長約9公尺。在2010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查看 正模標本和原賴氏龍屬

原雷龍屬

原雷龍屬(學名Eobront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北美洲,約1億5410萬到1億5070萬年前Turner, C.E. and Peterson, F., (1999).

查看 正模標本和原雷龍屬

原棄械龍屬

原棄械龍屬(學名:Propanoplosaurus)是甲龍下目結節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北美洲。 自從1994年開始,古生物學家Ray Stanford在美國馬里蘭州與華盛頓特區的邊界發現一個動物遺跡群,並發現一個結節龍科的小型化石,最初被認為是剛孵化幼體Ray Stanford, David B.

查看 正模標本和原棄械龍屬

偽黃昏鱷屬

偽黃昏鱷屬(學名:Pseudhesperosuchus)是喙頭鱷亞目的一屬,是種原始鱷形超目動物,鱷形超目包含現代鱷魚與其史前近親。化石是一個部分骨骼、頭顱骨,發現於阿根廷的三疊紀晚期地層。.

查看 正模標本和偽黃昏鱷屬

偵察龍屬

偵察龍屬(學名:Nuthete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目前被認為是疑名,是種小型掠食恐龍,可能屬於馳龍科,身長約兩公尺,體高約一公尺。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歐洲。.

查看 正模標本和偵察龍屬

假鯊齒龍屬

假鯊齒龍屬(屬名:Shaochilong)是鯊齒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的烏梁素海組(Ulansuhai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白堊紀中期(土侖階),約9,200萬年前。模式種是毛兒圖假鯊齒龍(S.

查看 正模標本和假鯊齒龍屬

十字手龍屬

十字手龍屬(學名:Cruxicheiros)是獸腳亞目堅尾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中期的英格蘭。自從化石被發現以來,曾長期被暫時性列為斑龍屬的化石,直到近年重新研究才被建立為新屬。十字手龍是最早期的堅尾龍類恐龍之一。.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十字手龍屬

十體鱷屬

十體鱷屬(屬名:Decuriasuchus)是鑲嵌踝類主龍的一屬,屬於勞氏鱷目(目前是個並系群)的迅猛鱷科,生存於三疊紀中期的巴西。 如同其他迅猛鱷科動物,十體鱷是種四足肉食性動物,是牠們所處環境的頂級掠食動物。十體鱷的身長估計約2.5公尺。 十體鱷的化石集中於相同地點,顯示牠們可能是群體行動的動物。十體鱷可能是已知年代最早的群體行動的主龍類。.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十體鱷屬

卡奇布翼龍屬

卡奇布翼龍(屬名:Cacibupteryx,意為「天神之翼」)是翼龍目喙嘴翼龍亞目喙嘴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古巴比那爾德里奧的哈瓜組(Jagua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晚期的牛津階中晚期。 在2004年,佐蘭·加斯帕里尼(Zulma Gasparini)等人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加勒比卡奇布翼龍(C.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卡奇布翼龍屬

卡尼亞翼龍

卡尼亞翼龍(屬名:Carniadactylus)是翼龍目曲頜形翼龍科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歐洲。.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卡尼亞翼龍

卡岩塔鱷屬

卡岩塔鱷屬(屬名:Kayentasuchus)是種原始鱷形超目動物,屬於喙頭鱷亞目,鱷形超目包含現代鱷魚與其史前近親。卡岩塔鱷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北美洲,相當於錫內穆階到普林斯巴赫階。.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卡岩塔鱷屬

卡索亞鱷屬

卡索亞鱷屬(學名:Calsoyasuchus)屬於中真鱷類稜角鱗鱷科,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美國西部。化石是一個不完整頭骨,發現於亞利桑那州的納瓦約族保留區的卡岩塔組(Kayenta Formation),該地層的年代為錫內穆階到普連斯巴奇階。這個頭骨的年代非常早,但具有衍化的特徵。 在2002年,Ronald Tykowski等人將這個頭骨命名為谷頭卡索亞鱷(C.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卡索亞鱷屬

卡瑪卡瑪龍屬

卡瑪卡瑪龍屬(屬名:Kemkemia)是鱷形超目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森諾曼階)的北非,過去曾被歸類於獸腳亞目的阿貝力龍超科。 在1999年,一群義大利科學家在摩洛哥挖掘無脊椎動物化石時,發現卡瑪卡瑪龍的化石。正模標本(編號MSNM V6408)是一節末端尾椎,長6.048公分,高3.381公分。在2009年,義大利古生物學家Andrea Cau與 Simone Maganuco將這個標本正式命名。模式種是安氏卡瑪卡瑪龍(K.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卡瑪卡瑪龍屬

卡臘套鱷屬

卡臘套鱷屬(學名:Karatausuchus)是鱷形超目阿吐波鱷科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牛津階到啟莫里階)的哈薩克。 目前只有發現一個化石,正模標本(編號PIN 25858/1)是個保存狀態差的完整身體骨骼,是個未成年個體,還保存疑似軟組織的痕跡。化石發現於哈薩克南部的卡臘套山脈。在1976年,蘇聯古生物學家Mikhail Efimov將這個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N.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卡臘套鱷屬

卡戎龍屬

卡戎龍屬(學名:Charonosaurus)又名查龍或冥府渡神龍,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 ,化石在分隔中國及俄羅斯的黑龍江南岸被發現。牠的名字是取自希臘神話中的卡戎。.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卡戎龍屬

卡拉瓦亞龍屬

卡拉瓦亞龍屬(學名:Callawayasaurus)是種海生爬行動物,屬於蛇頸龍亞目薄板龍科。卡拉瓦亞龍的化石最初由Samuel Paul Welles在1962年發現,原本被歸類為Alzadasaurus的一個種,在1999年由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建立為新屬Carpenter, K.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卡拉瓦亞龍屬

印度古裂口蛇

印度古裂口蛇(學名Sanajeh indicus)是在西印度發現的一種上白堊紀蛇。它是在拉米塔組(Lameta Formation)中發現的化石,化石正在纏繞著蜥腳下目恐龍的蛋及幼體。可見它們是獵食幼生蜥腳類恐龍。.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印度古裂口蛇

印度龍屬

印度龍屬(屬名:Indo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馬斯垂克階的印度,約6900萬年前。印度龍體重約700公斤。 印度龍的化石發現於印度中央邦賈巴爾普爾,包括厚重的部份頭顱骨,及其他骨骸部份。正模標本(編號GSI K27/565)是一個厚重的部分頭顱骨,是由查爾斯·馬特里(Charles Alfred Matley)發現於拉米塔組(Lameta Formation),正模標本目前已遺失,之後發現的一些化石被歸類於印度龍。頭顱骨顯示印度龍的眼睛之上可能有角狀物。但是,所有印度龍的化石都已遺失。印度龍可能與南美洲的食肉牛龍有接近親緣關係。如果這層關係屬實,那印度在1億年前還不是分離的大陸,如同大部分古生物學家所認為的。也有可能印度與其他大陸間有間歇性陸橋存在,可讓恐龍從陸橋穿越。 模式種是馬氏印度龍(I.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印度龍屬

卵形猪笼草

卵形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ovata)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ovata”来源于拉丁文,意为“卵形的”,指其下位笼的形状。.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卵形猪笼草

南巴爾龍屬

南巴爾龍屬(學名:Nambalia)是基礎型蜥腳形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印度。 化石發現於印度安得拉邦的Nambal村,屬於馬拉利組(Maleri Formation)上層,地質年代相當於諾利階晚期到雷蒂亞階早期。正模標本(編號ISI R273, parts 1-3)是一個部分關節連接的身體骨骼。副模標本(編號ISI R273, parts 4-29)則是至少兩個部分身體骨骼,發現於相同地點,個體大小不相同,期中一個的體型接近於正模標本。 在2011年,費爾南多·諾瓦斯(Fernando E.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南巴爾龍屬

南似鴨龍屬

南似鴨龍屬(屬名:Willinakaqe)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阿根廷的里奧內格羅省,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坎潘階與馬斯垂克階。 目前已發現數個非天然狀態的化石,包含成年、未成年個體,發現於Allen地層的下段。正模標本(編號MPCA-Pv SM 8)是一個右上頜骨。在另一個挖掘地點,還發現一些化石。這些化石已足夠拼湊出南似鴨龍的全貌。最大型個體的身長約9公尺。南似鴨龍的骨盆、尾巴基部具有長神經棘。 在2010年,這些化石被敘述、命名。模式種是薩利特拉爾南似鴨龍(W.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南似鴨龍屬

南禾蠟傘

南禾蠟傘(學名:Hygrocybe austropratensis),是一種擔子菌門真菌,隸屬於蠟傘屬。這種真菌體形細小,顏色為淡橙色或橙褐色,並且僅僅分佈於澳洲悉尼的、藍山的和維多利亞州。.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南禾蠟傘

南陽龍屬

南陽龍屬(屬名:Nanyangosaurus)是鴨嘴龍超科的一屬,是種先進禽龍類,禽龍類後來演化出真正的鴨嘴龍類。南陽龍生存於早白堊紀的中國。 在1994年,牠們的化石於中國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發現。模式種是諸葛南陽龍(Nanyangosaurus zhugeii),是由徐星、趙喜進、董枝明、李占扬、黄万波、吕君昌等人在2000人命名。屬名意為「南陽的蜥蜴」;種名則是以三國時代人物諸葛亮為名,他在出世以前曾待在南陽地區。 正模標本(編號IVPP V 11821)發現於桑坪組,地質年代相當於阿爾比階,化石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缺少頭顱骨,包含:八節後段背椎、六節薦椎、36節尾椎、部分坐骨、以及前肢與後肢骨頭。 南陽龍是種中型鳥腳類恐龍,股骨長51.7公分,身長估計約4到5公尺。前肢相當長,具有長手掌。手掌的第一指、第一掌骨沒有保存下來,研究人員推測,南陽龍生前就可能沒有拇指,不類似其近親。 根據親緣分支分類法分析,南陽龍是鴨嘴龍超科的原始物種,比原巴克龍還原始,是鴨嘴龍科的近親。.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南陽龍屬

南極甲龍屬

南極甲龍屬(屬名:Antarctopelta)意為「南極洲的盾甲」,是種甲龍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南極。南極甲龍的體型中等,身長不超過4公尺,同時具有結節龍科與甲龍科的特徵,使牠們難以準確地分類。目前唯一的標本是在1986年發現於詹姆斯羅斯島,是第一種在南極洲發現的恐龍,但卻是繼冰脊龍之後,第二種被命名的南極洲恐龍。目前只有唯一種,奧氏南極甲龍(A.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南極甲龍屬

南方巨獸龍屬

南方巨獸龍屬(學名:Giganotosaurus)又名南巨龍、巨獸龍、巨型南美龍,是鯊齒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9千8百萬至9千7百萬年前上白堊紀森諾曼期。其正模化石標本在1993年發現於巴塔哥尼亞(阿根廷)的堪德勒斯組,發現時大約七成完整,并於1995年被 G.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南方巨獸龍屬

南方獵龍屬

南方獵龍屬(學名:Australovenator)是異特龍超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在澳洲的下白堊紀地層,地質年代為阿爾比階,約1億1200萬到9960萬年前Holtz, Thomas R. Jr.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南方獵龍屬

南方梁龍屬

南方梁龍屬(學名:Australodocus)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侏儸紀的坦尚尼亞,約1億5000萬年前。南方梁龍的學名意為「南方的橫樑」,意指牠們是岡瓦納大陸發現的梁龍科恐龍;種名是以當地的Boheti bin Amrani為名,他協助了德國的挖掘工作團隊,並參與了標本的製作。 南方梁龍的化石發現於坦尚尼亞的敦達古魯組(Tendaguru Formation),當地在侏儸紀時期存在者許多恐龍,包含數種大型蜥腳類恐龍,例如長頸巨龍(布氏腕龍)、詹尼斯龍、湯達鳩龍、拖尼龍。南方梁龍的正模標本包含兩個頸椎,與其他梁龍科的頸椎相比較短,有些不同的特徵。這些化石最初在1909年由沃納·詹尼斯(Werner Janensch)率領的挖掘團隊所挖出,當時有四節脊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部分化石遭到轟炸摧毀,如同其他德國在非洲挖出的化石。在2007年,這些倖存的化石被建立為新屬,成為坦尚尼亞第一個發現的梁龍科化石。 南方梁龍最初被歸類於梁龍科,因為牠們的部分脊椎具有雙叉型神經棘,這是種梁龍科的常見特徵。近年研究發現南方梁龍屬於巨龍形類,可能是腕龍的近親。敦達古魯組已發現多種類的大鼻龍類恐龍,而莫里遜組則發現多眾多的梁龍科恐龍,這可能導因於生態環境差異,敦達古魯組是針葉林環境,而莫里遜組則是低矮植被的開放平原。.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南方梁龍屬

南手龍屬

南手龍屬(學名:Austrocheirus)是阿貝力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晚白堊纪時期的阿根廷。在2010年,由馬丁·埃斯庫拉(Martín Ezcurra)、Federico Agnolin和费爾南多·諾瓦斯(Fernando Novas)命名和描述。模式種是伊薩西南手龍(A.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南手龍屬

卓越猪笼草

卓越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insignis)是新几内亚及其附近岛屿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insignis”来源于拉丁文,意为“杰出的,卓越的”。.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卓越猪笼草

单花岛羊茅属

单花岛羊茅(学名:Podophorus bromoides),是智利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的鲁宾逊克鲁索岛特有的一种禾本科植物,它们也是单花岛羊茅属(学名:Podophorus)的单型种。 它们的模式标本在1854年十月采集于鲁宾逊克鲁索岛,并于1856年被德裔智利古生物学家、动物学家发现并描述,其模式标本现保存于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 最后一次在野外发现并采集到它们是在十九世纪中期,现时相信它们已经灭绝。.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单花岛羊茅属

单花美冠兰

单花美冠兰(学名:Eulophia monantha)为兰科美冠兰属下的一个种。它们是中国的特有种,分布于云南西北部的大理。其模式标本采集于海拔2800米的松林,它们生长于松林中开旷、干燥的岩石缝中。 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单花美冠兰被列为绝灭。.

查看 正模標本和单花美冠兰

古甲鱷屬

古甲鱷屬(學名:Archeopelta)是主龍形類爬行動物的一屬,屬於道斯威爾龍科,是肉食性陸棲動物,生存於三疊紀中晚期(拉丁尼階到卡尼階)的巴西南部。 正模標本(編號CPEZ-239a)是一個腦殼與部分身體骨骼,被發現於南里奧格蘭德州的聖瑪利亞組(Santa Maria Formation)地層。在2011年,Julia B.

查看 正模標本和古甲鱷屬

古白鲟

古白鲟(学名:),是一种已灭绝的匙吻鲟,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美洲。古白鱘屬下已知只有一个物種,即 。 目前對古白鱘的資訊來自於三個現存於密西根大學古生物博物館內的化石樣本。編號22206 U.M.的標本較完整,並且它的颅骨保存良好,並可見部分皮質鱗、胸帶和胸鰭。.

查看 正模標本和古白鲟

古角龍屬

古角龍屬(學名:Archaeoceratops)是角龍下目古角龍科的一個屬,是種基礎新角龍類恐龍,生活於下白堊紀(阿普第階)的中國中北部。古腳龍似乎是種小型的雙足恐龍,身長約一公尺。不同於後期角龍類,古角龍的頭盾小,沒有角。.

查看 正模標本和古角龍屬

古鴨龍屬

古鴨龍屬(學名:Huehuecanauhtlus)意為「古老的鴨」,是鳥腳下目鴨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目前只有唯一種,模式種提奎丘古鴨龍(H.

查看 正模標本和古鴨龍屬

古氏翠蜂鸟

古氏翠蜂鸟(学名:Chlorostilbon elegans),是一种已灭绝的蜂鸟。它们仅有一具于1860年采集的模式标本,标本的采集地点不明,可能是牙买加或巴拿马北部。它们于1999年被确认是一个有效的物种。它们的习性不明,相信与其他物种的习性相似。它们的灭绝可能是森林开伐和外来物种的入侵所致。.

查看 正模標本和古氏翠蜂鸟

可汗龍屬

可汗龍屬(屬名:Khaan)在蒙古語意為「首領」,是種偷蛋龍科恐龍,化石被發現於蒙古國的德加多克塔組(Djadochta Formation),牠們生存於晚白堊紀,約7500萬年前。 模式種是麥可氏可汗龍(K.

查看 正模標本和可汗龍屬

台灣藍鵲

臺灣藍鵲(學名:Urocissa caerulea),又稱臺灣暗藍鵲、紅嘴山鵲、長尾山娘(閩南語:)或長尾陣仔,為臺灣特有種鳥類。臺灣從清領時期開始就有文獻紀載臺灣藍鵲的資料。1862年,鳥畫家约翰·古尔德根據英國博物學家郇和寄來的臺灣鳥類標本發表了一篇文章,命名並詳述16種新發現的台灣物種,其中就包含臺灣藍鵲。 臺灣藍鵲主要分布1,500公尺以下的森林裡,除繁殖季外多成群行動,性情兇悍,特徵是兩根長尾羽。牠們的繁殖季在3月至7月,每年生兩窩,每窩大約有3至8顆蛋。國際鳥盟將臺灣藍鵲列為無須採取保育行動的鳥種,而中華民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則將臺灣藍鵲列為保育類動物。.

查看 正模標本和台灣藍鵲

史色甲龍屬

史色甲龍屬(學名:Ahshislepelta)是甲龍下目甲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 正模標本(編號SMP VP-1930)是一個關節相連、不完整的身體骨骼,是個成年個體,包含:肩帶、部分左前肢、脊椎、皮內成骨。這些化石是在2005年到2009年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聖胡安盆地,屬於Kirtland組的Hunter Wash段。在2011年,羅伯特·蘇利文(Robert M.

查看 正模標本和史色甲龍屬

史托龍屬

史托龍屬(屬名:Stokesosaurus)是種小型的早期暴龍類恐龍,身長約3到4公尺,生存於晚侏儸紀的美國猶他州。.

查看 正模標本和史托龍屬

双卵狸藻

双卵狸藻(学名:Utricularia biovularioides)为狸藻属一年生或多年生浮水食虫植物,巴西特有种。其种加词“biovularioides”来源于拉丁文“bi-”和“ovum”,意为“双卵”,指其子房仅有两个胚珠。其模式标本已遗失。Taylor, Peter.

查看 正模標本和双卵狸藻

双庙龙

雙廟龍(屬名:Shuangmiaosaurus)是鳥臀目禽龍類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阿爾比階)的中國,約1億年前Carpenter, K. and Ishida, Y. (2010).

查看 正模標本和双庙龙

吐魯番鱷屬

吐魯番鱷屬(屬名:Turfanosuchus)是主龍形類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中期的中國西北部。模式種是達坂吐魯番鱷(T.

查看 正模標本和吐魯番鱷屬

吐谷鲁龙

吐谷魯龍(屬名:Tugulusaurus)意為「吐谷魯蜥蜴」,是種獸腳亞目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準噶爾盆地南緣的吐谷魯群(Tugulu Group),年代為早白堊紀。 在1964年,中國新疆的準噶爾盆地發現許多恐龍化石。在1973年,中國古生物學家董枝明將一些小型獸腳類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小巧吐谷魯龍(T.

查看 正模標本和吐谷鲁龙

吉大翼龍屬

吉大翼龍屬(學名:Jidapterus)意為「吉林大學之翼」,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神龍翼龍超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朝陽縣的九佛堂組,年代為下白堊紀(巴列姆階到阿普第階)。.

查看 正模標本和吉大翼龍屬

吉爾克里斯特鱷

吉爾克里斯特鱷(學名:Gilchristosuchus)是種已滅絕新鱷類,化石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的米爾克河組上層,年代為白堊紀晚期(桑托階最後一期,或是坎潘階最早一期)。吉爾克里斯特鱷是在1993年由吳肖春、Donald R. Brinkman命名,模式種是G.

查看 正模標本和吉爾克里斯特鱷

吉普賽龍屬

吉普賽龍屬(学名:Atsinganosaurus)是泰坦巨龍類恐龍的一個属,生活於上白堊纪的法國南部。模式種為貝拉克斯吉普赛龍(A.

查看 正模標本和吉普賽龍屬

坎普龍屬

坎普龍屬(學名:Camposaurus)是腔骨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三疊紀的北美洲。化石發現於諾利階早到中期地層,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新獸腳類恐龍。 正模標本(編號UCMP 34498)是一個部分後肢,除此以外還發現許多破碎骨頭。如同其他腔骨龍科,坎普龍有著互相固定、癒合的脛跗骨及腓跗骨。不同於其近親,坎普龍的脛骨接觸跗骨處的後側有明顯的稜脊;另一特徵是距骨缺乏大型中線骨髁。 模式種是亞利桑那坎普龍(C.

查看 正模標本和坎普龍屬

塔彭龍屬

塔彭龍屬(學名:Tappenosaurus)是種已滅絕合弓綱動物,是盤龍目楔齒龍科的一屬,化石被發現於美國德州的聖安吉洛組(San Angelo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二疊紀中期。 在1953年,美國古生物學家Everett C. Olson等人將這三個標本建立為新屬,模式種是巨型塔彭龍(T.

查看 正模標本和塔彭龍屬

塔哈斯克龍屬

塔哈斯克龍屬(屬名:Tarascosaurus)是種阿貝力龍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法國。塔哈斯克龍是阿貝力龍科中唯一生存於北半球的屬。塔哈斯克龍被認為是疑名。 在1988年,法國南部的瓦爾省發現一個下頜化石,法國古生物學家埃瑞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將這化石與其他歐洲大型獸腳類化石進行比對,發現這個下頜化石類似阿貝力龍科;比弗托也提出某些早年被命名的斑龍的種,例如:M.

查看 正模標本和塔哈斯克龍屬

塔羅斯龍屬

塔羅斯龍屬(學名:Talos)是獸腳亞目傷齒龍科恐龍的一屬,是種外形類似鳥類的肉食性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 近年已在亞洲發現多樣化的傷齒龍科化石,而北美洲的傷齒龍科化石則較少發現。塔羅斯龍的發現,有助於研究北美洲的傷齒龍科生物多樣性,以及瞭解北美洲恐龍的地理分佈限制。.

查看 正模標本和塔羅斯龍屬

塔蓝山猪笼草

塔蓝山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talangensis)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海拔1800米至2500米的高地山地森林中。McPherson, S.R. 2009.

查看 正模標本和塔蓝山猪笼草

塔斯塔維斯龍屬

塔斯塔維斯龍屬(學名:Tastavinsaurus)是蜥腳下目勞亞龍形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歐洲。 正模標本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發現於西班牙阿拉貢自治區特魯埃爾省的Xert組地層,地質年代約1億2000萬年前,相當於阿普第階。在2008年,一群西班牙古生物學家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桑斯塔斯塔維斯龍(T.

查看 正模標本和塔斯塔維斯龍屬

塔普亞龍屬

塔普亞龍屬(學名:Tapuiasaurus)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納摩蓋吐龍科恐龍的一屬,是種長頸、四足草食性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南美洲。 塔普亞龍的化石具有目前最完整的泰坦巨龍類頭顱骨,也是目前已知生存年代最早的進階型泰坦巨龍類,顯示泰坦巨龍類的早期演化階段就已經具有類似梁龍科的頭顱骨形態.

查看 正模標本和塔普亞龍屬

墨瑞鱈

墨瑞鱈(學名:Maccullochella peelii,英語:Murray cod、cod、greenfish或者goodoo)中國大陸譯作澳洲龍紋斑,蟲紋麥鱈鱸、蟲紋鱈鱸、蟲紋石斑魚,台灣譯作河鱈、東洋鱈、淡水鱸魚,是真鱸科下麥鱈鱸屬的一種肉食性淡水魚。儘管在當地方言中稱為“鱈”(cod),但是這種魚其實與北半球海洋的鱈屬(Gadus)魚類毫無關係。 墨瑞鱈發現於澳大利亞墨累-達令流域,無論從經濟還是生態學角度上講,它都是澳大利亞最重要的有脊椎野生動物之一。墨瑞鱈是澳大利亞淡水魚中最大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 墨瑞鱈的學名曾有一段時間被改為M.

查看 正模標本和墨瑞鱈

多里亞巨龍屬

多里亞巨龍屬(學名:Duriatitan)是蜥腳下目巨龍形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英國,約1億5000萬年前。 正模標本(編號BMNH 44635)是一個部分左肱骨,是由R.I. Smith發現於英格蘭多賽特郡的啟莫里粘土組(Kimmeridge Clay Formation)下層。在1874年,約翰·赫克(John Hulke)將這個骨頭命名為鯨龍的一個種,肱冠鯨龍(Cetiosaurus humerocristatus)。種名意指肱骨的三角嵴(Deltopectoral crest)。之後,這個種曾先後被歸類於畸形龍、鳥面龍。 在2010年,保羅·巴雷特(Paul M.

查看 正模標本和多里亞巨龍屬

大山鋪龍屬

大山鋪龍屬(屬名:Dashanpusaurus)大山鋪龍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中侏儸紀。模式種是董氏大山鋪龍(Dashanpusaurus dongi),是在2005年由一群中國古生物學家所敘述、命名。屬名意為「大山鋪蜥蜴」,是以化石發現處的城鎮為名;種名則是以大山鋪地區的恐龍專家董枝明為名。 如同其他蜥腳類恐龍,大山鋪龍是種草食性四足恐龍。大山鋪龍的正模標本是發現於中國四川省大山鋪鎮的沙溪廟組,該地層年代為侏儸紀;沙溪廟組後來成為較大的大山鋪組的一部分。大山鋪鎮離自貢市只有7公里遠,大山鋪龍的化石目前存放在自貢市。大山鋪龍的化石包含許多破碎骨頭與脊椎,以及一個部份骨盆與其他後部骨頭。除了正模標本以外,還有許多大山鋪龍的化石在當地出土。.

查看 正模標本和大山鋪龍屬

大師龍屬

大師龍屬(學名:Polyonax)是角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丹佛組,地質年代屬於上白堊紀的麥斯特裡希特階。由於化石的保存狀況很差,所以大師龍被認為是疑名。.

查看 正模標本和大師龍屬

大嘴鳥 (化石)

大嘴鳥(學名Largirostrornis)是一屬反鳥亞綱鳥類。其下只有一個物種,就是六齒大嘴鳥。它們生存於白堊紀早期。 大嘴鳥的化石包括正模及副模,都是在中國遼寧九佛堂組發現。九佛堂組屬於白堊紀早期阿普第階,約1億2000萬年前。完模標本收藏在中國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編號IVPP 10531。 六齒大嘴鳥的軀幹比其已知的反鳥亞綱都要長。它們比尖嘴鳥稍大,頭顱骨長3.2厘米。下頜骨及前頜骨各有6對牙齒。頸椎及背椎上有很高的神經棘。.

查看 正模標本和大嘴鳥 (化石)

大頭鱷屬

大頭鱷屬(學名:Pholidosaurus)是鱷形超目新鱷類大頭鱷科的一屬,是大頭鱷科的模式屬。化石發現於德國、英格蘭,生存年代估計約為白堊紀早期的貝里亞階。發現於瑞典斯科訥、丹麥博恩霍姆島的中真鱷類化石,可能也屬於大頭鱷屬。 根據理查德·萊德克(Richard Lydekker)在1887年的研究,大頭鱷的眼眶略小於顱頂顳上窩(Supratemporal fossa)、前上頜骨接臨鼻骨、犁骨位於齶骨上方。大頭鱷的外表、體型接近現代長吻鱷。大頭鱷具有長口鼻部,而多次與森林鱷科、海鱷亞目被歸類於相同演化支,實際上是個別平行演化的結果.

查看 正模標本和大頭鱷屬

大鼻角龍

大鼻角龍屬 (屬名:Nasutoceratops)是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日前是個無資格名稱,直至2013年. 從2000年開始,猶他大學組成一個挖掘團隊,在猶他州的大階梯-埃斯卡蘭特国家保護區進行挖掘工作,發現數個角龍類化石。正模標本(編號UMNH VP 16800)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頭顱骨、左前肢,來自於同一個體。除此之外,編號UMNH VP 19466標本是一個關節脫落的頭顱骨,是個成年個體。編號UMNH VP 19469標本是一個鱗狀骨。這些化石都發現於Kaiparowits組的中層,地質年代約7590萬到7520萬年前,相_當於坎潘階晚期。 在2011年,Eric Karl Lund、Scott D.

查看 正模標本和大鼻角龍

大暮蜥屬

大暮蜥屬(學名:Macroleter)是副爬行動物夜守龍科的一屬,生存於二疊紀晚期的美國奧克拉荷馬州與俄羅斯。 在1984年,兩位蘇聯古生物學家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Macroleter poezicus。在1980年命名的Seymouria agilis,正模標本(編號UCMP 143 277)是一個接近完整的身體骨骼,發現於奧克拉荷馬州的奇克謝組(Chickasha Formation)。在2001年,羅伯特·雷斯茲(Robert R.

查看 正模標本和大暮蜥屬

大椎龍屬

大椎龍屬(屬名:Massospondylus)又名巨椎龍,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巨大的脊椎」。大椎龍是原蜥腳下目的一屬,生存於早侏儸紀(赫塘階到普林斯巴赫階),約2億年前到1億8300萬年前。大椎龍是在1854年,由理查·歐文根據來自於南非的化石而命名。因此牠們是最早命名的恐龍之一。大椎龍的化石已經在南非、賴索托、以及尚比亞等地發現。此外,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卡岩塔組、印度、阿根廷等地發現了類似的化石,亞利桑那州、阿根廷發現的化石已被歸類於其他屬。 長久以來,大椎龍被描述成四足恐龍,但一份2007年的研究認為大椎龍是二足恐龍。雖然原蜥腳類恐龍被推論可能為雜食性動物,大椎龍卻可能是草食性動物。大椎龍身長4到6公尺,具有長頸部、長尾巴、小型頭部、以及修長的身體。大椎龍的前肢具有銳利的拇指指爪,可能用來防衛或協助進食。近年的研究發現大椎龍是以穩定地成長,並具有類似鳥類的氣囊,而且有親代養育的行為。 模式種是刀背大椎龍(M.

查看 正模標本和大椎龍屬

大洋龍亞科

大洋龍亞科(Halisaurinae)屬於滄龍科,由Bardet等人於2005年所創立,是群多樣化的海生有鱗目動物,生存於晚白堊紀。大洋龍亞科的詞源來自於大洋龍(Halisaurus),在希臘文中意為「海蜥蜴」。 Bardet等人將大洋龍亞科鑑定為:滄龍類之中,親緣關係接近於大洋龍,而離莫那龍較遠的所有物種。大洋龍亞科的明確特徵為:前上頜骨與上頜骨之間的縫合處前部垂直,中間傾斜,後部水平、顱頂骨與鱗狀骨之間的接觸面傾斜、橈骨的軸前隆起佔了長度的2/3、脛骨與腓骨長而修長,末端稍微擴張。大洋龍亞科的不明確特徵則包含:額骨前2/3部分有背側中央隆起、額骨腹側有突起物、頂孔(Parietal foramen)由腹側突起物包圍、方骨有大型蹬下突、方骨的蹬下突與蹬上突合併、沒有椎弓突(Zygosphene)-椎弓凹(Zygantrum)複合體、以及癒合的脈棘。 在過去數十年來,大洋龍亞科的命名因為模式屬大洋龍的關係而造成許多混淆,尤其是H.

查看 正模標本和大洋龍亞科

天宇盗龍屬

天宇盜龍屬(屬名:Tianyuraptor)是馳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下白堊紀,約1億2200萬年前。牠們的化石是在中國遼寧西部發現。相較於遼寧的其他馳龍科恐龍,天宇盜龍明顯較為原始。模式標本擁有一些北半球馳龍科所沒有的特徵,之前僅發現於南半球馳龍科及原始鳥翼類。故此,專家認為牠們就是過渡性物種,填補了北半球及南半球馳龍科之間的空隙。相較於其他馳龍科,天宇盜龍的叉骨較為小型,而前肢也較為短。.

查看 正模標本和天宇盗龍屬

天宇龍屬

天宇龍屬(學名:Tianyulong)是種鳥臀目畸齒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建昌縣髫髻山組。原本研究認為化石發現於白堊紀早期的熱河群,目前發現化石的地質年代屬於侏羅紀晚期,約1億5850萬年前Liu Y.-Q. Kuang H.-W., Jiang X.-J., Peng N., Xu H.

查看 正模標本和天宇龍屬

天山龍屬

天山龍屬(屬名:Tienshanosaurus)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侏儸紀的中國。 在1928年,一位中國地質學家在中國新疆發現一群蜥腳類化石,包含約30個成年個體、3個未成年個體、以及恐龍蛋化石,這些化石被送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1937年,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奇台天山龍(T.

查看 正模標本和天山龍屬

天青石龍屬

天青石龍屬(屬名:Nomingia)是種偷蛋龍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東亞。 天青石龍的正模標本(編號GIN 100/119)是在1994年發現於蒙古國的Bugin Tsav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馬斯垂克階。化石包含:大部分脊椎、骨盆、以及左脛跗骨。在2000年,由瑞欽·巴思缽(Rinchen Barsbold)等人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戈壁天青石龍(N.

查看 正模標本和天青石龍屬

天鵝龍蝦

天鵝龍蝦(學名:Panulirus cygnus)是分佈在澳洲西部的一種龍蝦。它們是澳洲最有價值的漁獲,佔了全澳洲總漁業價值的20%。.

查看 正模標本和天鵝龍蝦

太陽神龍屬

太陽神龍屬(學名:Tawa)是早期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晚期(諾利階)的北美洲。化石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幽靈牧場,該地區屬於欽爾組(Chinle Formation)的石化森林段(Petrified Forest Member),地質年代約為2億1500萬到2億1300萬年前。目前已經發現7個骨骼化石,是在2004到2006年期間所挖掘出土。太陽神龍是個非常重要的發現,顯示恐龍起源於盤古大陸南部(現今的南美洲),並迅速地擴散到盤古大陸的各地區。此外,太陽神龍也有助於研究三疊紀晚期恐龍的演化關係。 模式種是T.

查看 正模標本和太陽神龍屬

央齒龍屬

央齒龍屬(學名:Cardiodon)意為「心臟牙齒」,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其化石是一顆牙齒,形狀像心臟,發現於英格蘭威爾特郡,地質年代屬於侏羅紀中期的巴通階。在歷史上,央齒龍的分類很不確定,而且經常被歸類於鯨龍,但近代研究認為牠們是不同的屬,並與圖里亞龍是近親。.

查看 正模標本和央齒龍屬

奥卡龍屬

奥卡龍屬(屬名:Aucasaurus,意為「來自Auca Mahuevo地區的蜥蜴」)是中型體型的獸腳亞目恐龍,是阿貝力龍科食肉牛龍亞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阿根廷的Anacleto地層,地質年代為上白堊紀的桑托階。牠們約有4米長,臀部約有1米高,體重約700公斤。體型較近親食肉牛龍小型,但手臂較長、較為衍化。牠是食肉牛龍族中最小型的。 模式種是加里多氏奧卡龍(A.

查看 正模標本和奥卡龍屬

奧古斯塔龍屬

奧古斯塔龍屬(學名:Augustasaurus)是鰭龍超目蛇頸龍目的一屬。奧古斯塔龍與皮氏吐龍都屬於皮氏吐龍科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查看 正模標本和奧古斯塔龍屬

奧伊考角龍屬

奥伊考角龍屬(学名:Ajkaceratops)是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纪的歐洲,當时相當於西特提斯群島,距今约8600萬到8400萬年前。奥伊考角龍的最近親位於亞洲,牠們的祖先可能藉由多個群島而從亞洲遷徙而來。.

查看 正模標本和奧伊考角龍屬

奧哈盜龍屬

奧哈盜龍屬(學名:Ojoraptorsaurus)又譯奧喬盜龍,是偷蛋龍下目近頜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 正模標本(編號SMP VP-1458)是一對不完整的癒合恥骨,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白楊山組(Ojo Alamo Formation)納秀畢吐段,地質年代約6900萬年前,相當於馬斯垂克階早期。在2011年,羅伯特·蘇利文(Robert M.

查看 正模標本和奧哈盜龍屬

奧沙拉龍屬

奧沙拉龍屬(屬名:Oxalaia)是獸腳亞目棘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中期的南美洲。奧沙拉龍是目前在巴西發現的最大型獸腳類恐龍,被認為關係較接近於非洲的棘龍科,而與巴西當地的棘龍科關係較遠。 正模標本(編號MN 6117-V)是一個癒合的前上頜骨,來自於一個非常大型的個體;還發現一個不完整的左上頜骨(編號MN 6119-V)化石。這些化石都是在2004年發現於巴西東北部馬拉尼昂州的Cajual島,屬於伊塔佩庫鲁群(Itapecuru Group)的阿爾坎塔拉組(Alcantara Formation),地質年代約9800萬年前,相當於森諾曼階早期。當地除了發現這兩個標本,之前還發現許多棘龍科的牙齒與破碎骨頭。 在2011年,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等人將這兩個標本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歌倫波奧沙拉龍(O.

查看 正模標本和奧沙拉龍屬

奧斯尼爾龍屬

奧斯尼爾龍(屬名:Othnielia)意為「奧塞內爾的」,是一種稜齒龍科恐龍,是以最初的命名者-19世紀的美國古生物學家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為名。馬什原本在1877年命名牠們為雷克斯侏儒龍(Nanosaurus rex),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在1977年將牠們重新命名為雷克斯奧斯尼爾龍(Othnielia rex),而狀態為疑名Marsh, O.C.

查看 正模標本和奧斯尼爾龍屬

奔山龍屬

奔山龍屬(屬名:Orodromeus)是稜齒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坎潘階)的北美洲,約7500萬年前的蒙大拿州,化石僅發現於雙麥迪遜組。.

查看 正模標本和奔山龍屬

奇尼瓜齒獸屬

奇尼瓜齒獸屬(學名:Chiniquodon)是已滅絕合弓綱的一屬,屬於獸孔目犬齒獸亞目的奇尼瓜齒獸科,生存於三疊紀中晚期的南美洲。奇尼瓜齒獸具有許多類似哺乳動物的特徵,其最近親可能是同時代、同地區的Probelesodon。奇尼瓜齒獸是種小型肉食性動物,體型接近狗。奇尼瓜齒獸與早期恐龍共存於同一地區,可能佔據、競爭者類似的生態位,這可能是奇尼瓜齒獸消失、滅絕的原因。 奇尼瓜齒獸目前已發現四個種。模式種是C.

查看 正模標本和奇尼瓜齒獸屬

妖精翼龍屬

妖精翼龍屬(屬名:Tupuxuara)又名杜畢翼龍,是翼龍目神龍翼龍超科的一屬,是種有頭冠、沒有牙齒的大型翼龍類,化石是在巴西的桑塔那組發現,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早期。.

查看 正模標本和妖精翼龍屬

姆鲁山猪笼草

姆鲁山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muluensis)是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于海拔1700米Clarke, C.M. & C.C. Lee 2004.

查看 正模標本和姆鲁山猪笼草

始奔龍屬

始奔龍屬(屬名:Eocursor)意為「開始的奔跑者」,是種新命名的原始鳥臀目恐龍,生存於晚三疊紀諾利階的南非,約2億1000萬年前。始奔龍的化石發現於南非的下艾略特組,是最完整的三疊紀鳥臀目化石,牠們的發現有助於了解鳥臀目的起源。 始奔龍的化石是在1993年發現,但當時並沒有正式地敘述。模式種是嬌小始奔龍,是由理查德·巴特勒(Richard J.

查看 正模標本和始奔龍屬

始獵龍屬

始獵龍屬(學名:Archaeovenator)是盤龍目蜥代龍科的一屬,是已知最原始的蜥代龍科。 正模標本(KUVP 12483)是一個保存狀態良好、接近完整的頭顱骨與身體骨骼、四肢。化石發現於美國堪薩斯州的格林伍德縣,屬於卡爾豪頁岩組(Calhouns Shale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賓夕法尼亞紀晚期的卡西莫夫階晚期到格熱爾階早期,約3億500萬到2億9900萬年前。在2003年,羅伯特·雷斯茲(Robert R.

查看 正模標本和始獵龍屬

始神龍翼龍

始神龍翼龍(屬名:Eoazhdarcho)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朝陽翼龍科的一屬。始神龍翼龍的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朝陽市的九佛堂組,年代為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始神龍翼龍的正模標本(編號GMN-03-11-02)包含一個部份身體骨骼與下頜,與其他翼龍類的差別在於骨頭的比例。掌骨非常延長,而頸椎、後肢並不延長。以神龍翼龍類的標準而言,始神龍翼龍相當小,翼展約1.6公尺。 在2005年,中國古生物學家呂君昌、季強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遼西始神龍翼龍(E liaoxiensis)。屬名意為「開始的神龍翼龍」,意指牠們可能是神龍翼龍的早期近親;種名則是以化石發現地區為名。 始神龍翼龍的命名者最初將牠們歸類於神龍翼龍科,並認為牠們的體型相當於神龍翼龍。但是後來的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顯示,始神龍翼龍比神龍翼龍科更為基礎,但仍共同屬於於神龍翼龍超科。在2008年,大衛·安文(David Unwin)等人建立朝陽翼龍科,包含一群神龍翼龍超科的原始物種,朝陽翼龍科屬於神龍翼龍超科,是神龍翼龍科的姊妹分類單元Lü, J., Unwin, D.M., Xu, L., and Zhang, X.

查看 正模標本和始神龍翼龍

始祖鸟

始祖鳥屬(屬名:Archaeopteryx)是鳥翼類的一個屬,是介於有羽毛恐龍和鳥類之間的過渡化石。曾经被认为是最早及最原始的鳥類,屬名來自古希臘文的ἀρχαῖος(古代)和πτέρυξ(翼),故又名古翼鳥。 後來發現了比其更古老的鳥綱生物近鳥龍屬、曉廷龍屬和曙光鳥屬等。.

查看 正模標本和始祖鸟

始無齒翼龍

始無齒翼龍(學名:Eopteranodon)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神龍翼龍超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北票市的義縣組,年代為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正模標本(編號BPV-078)是一個不完整顱骨與骨骼。顱骨的長度小於20公分,具有大型頭冠,缺乏牙齒。始無齒翼龍的翼展為1.1公尺。始無齒翼龍與無齒翼龍類似,但研究人員將始無齒翼龍歸類於無齒翼龍類(Pteranodontia)的未定位屬。一個針對義縣組翼龍類的系統發生學研究,發現始無齒翼龍是神龍翼龍超科的近親,尤其是古神翼龍、妖精翼龍、與風神翼龍。在2008年,大衛·安文(David Unwin)等人將這個原始的神龍翼龍類,歸類於新設立的朝陽翼龍科。Lü, J., Unwin, D.M., Xu, L., and Zhang, X.

查看 正模標本和始無齒翼龍

始馬門溪龍屬

始馬門溪龍屬(學名:Eomamenchisaurus)是種蜥腳下目馬門溪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省元謀縣,地質年代為侏羅紀中期。正模標本(編號CXMVZA 165)是一個不完整的身體骨骼,包含:八節脊椎、部分薦骨、右腸骨、右恥骨、左右坐骨、左脛骨、左右股骨。模式種是元謀始馬門溪龍(E.

查看 正模標本和始馬門溪龍屬

始阿貝力龍屬

始阿貝力龍屬(學名:Eoabelisaurus)是獸腳亞目阿貝力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中期的南美洲。始阿貝力龍是種二足的肉食性恐龍,身長可能達約6.5公尺。始阿貝力龍是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阿貝力龍科恐龍,並提供許多阿貝力龍科的早期演化資訊。.

查看 正模標本和始阿貝力龍屬

始暴龍屬

始暴龍屬(屬名:Eotyrannus,意為「黎明暴君」,即「早期暴龍」)是暴龍超科下的一屬恐龍,化石從英國懷特島郡的韋爾登群的威塞克斯組發現,年代為下白堊紀。牠的化石(編號MIWG1997.550)包括了幼體及亞成體的頭顱骨、脊椎及其他骨骼,都是在植物堆泥床中被發現,並於2001年被描述、命名。 屬名是以牠的特徵來命名。種小名則是以其化石發現者來命名。 根據其正模標本,始暴龍被估計身長約4公尺長。這個標本是個未成年個體,因此成年時的身長會更長。前上頜骨牙齒橫切面呈D形、有鋸齒邊緣,脛骨及蹠骨相對較長,都是暴龍超科的特徵。牠們的暴龍超科原始特徵則是較長的頸椎、完全發展的長前肢手臂、以及頭顱骨頂部沒有冠飾等,這都時後期暴龍超科中沒有的。但是,始暴龍是比例上手掌最長的獸腳亞目恐龍之一。始暴龍可能會獵食稜齒龍及禽龍等草食性動物。 郎氏始暴龍(E.

查看 正模標本和始暴龍屬

威拉弗龍屬

威拉弗龍屬(學名:Velafrons)屬於鴨嘴龍科賴氏龍亞科,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墨西哥。屬名意為「有帆的額頭」。種名則是以發現地科阿韋拉州為名。 威拉弗龍的化石發現於墨西哥科阿韋拉州的Cerro del Pueblo組,年代為白堊紀的晚坎潘階,約7350萬年前。正模標本(編號CPC-59)是目前唯一的標本,包含幾乎完整的頭骨,與部份骨骼,額頭有個骨質頭冠,這些化石來自於一個幼年個體。 威拉弗龍跟冠龍、亞冠龍的幼年標本極為類似,根據Terry A.

查看 正模標本和威拉弗龍屬

孟加拉虎

孟加拉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tigris)又名印度虎,是目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虎的亚种,1758年,孟加拉虎成为瑞典自然学家卡尔·林奈为老虎命名时的模式标本,因而也就成了指名亚种。孟加拉虎主要分布在印度和孟加拉国。孟加拉虎也是这两个国家的珍稀动物。.

查看 正模標本和孟加拉虎

孔牙龍屬

孔牙龍屬(學名:Priconodon)是結節龍科下的一屬恐龍,其化石只有很大的牙齒。牠的骨骸是在美國馬里蘭州喬治王子縣的阿倫德爾地層發現,年代為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至阿爾布階。.

查看 正模標本和孔牙龍屬

孔椎龍屬

孔椎龍屬(學名:Thecospondylus)是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歐洲。目前的狀態是疑名。 在19世紀,業餘地質學家A.C. Horner在英格蘭肯特郡的一處採石場發現一些化石,他將化石交給古動物學家哈利·絲萊(Harry Seeley)。在1882年,哈利·絲萊將其命名為模式種霍納氏孔椎龍(T.

查看 正模標本和孔椎龍屬

宣漢龍屬

宣漢龍屬(學名:Xuanhano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中期的中國。 模式種是七里峽宣漢龍(X.

查看 正模標本和宣漢龍屬

安德薩角龍屬

安德薩角龍屬(屬名:Udanoceratops)又名峨丹角龍,是種角龍下目恐龍。牠們生存於晚白堊紀的桑托階晚期或坎潘階早期,化石發現於蒙古。.

查看 正模標本和安德薩角龍屬

安然龍屬

安然龍屬(學名:Asylosaurus)意為「沒有受傷的蜥蜴」,是種基礎蜥腳形亞目恐龍,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英格蘭。 安然龍的化石是一些部分骨骼,在1836年由Henry Riley與Samuel Stutchbury歸類於槽齒龍。在1888到1890年間,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將這些化石帶到耶魯大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槽齒龍的正模標本遭到轟炸,而安然龍的化石逃過一劫。在2007年,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將這些化石建立為新屬,耶魯安然龍(A.

查看 正模標本和安然龍屬

安达曼猪笼草

安达曼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andamana)是泰国攀牙府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沿海开阔的热带稀树草原,海拔接近海平面。它被认为与素叻猪笼草之间存在着最为密切的近缘关系。 Catalano, M. 2010.

查看 正模標本和安达曼猪笼草

安戈尼龍獸屬

安戈尼龍獸屬(學名:Angonisaurus)是獸孔目二齒獸下目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中期的非洲。 正模標本(編號BMNH R 9732)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與頭顱骨、下頜,發現於坦尚尼亞,地質年代為三疊紀中期的安尼西階。.

查看 正模標本和安戈尼龍獸屬

寐龍屬

寐龍屬(學名:Mei)是傷齒龍科恐龍的一屬,體型只有鴨一般大小,化石最先於2004年在中國遼寧省發掘出來。寐龍生存於下白堊紀時期。 牠的屬名應為單一個「寐」字,而種小名為「龍」,兩者意為「沉睡的龍」。 寐龍的正模標本是個幼年個體,長53公分。正模標本相當完整,仍然保有其立體形態:後肢捲縮在身下,口鼻部伏在其中一隻前肢之下,彷彿現代鳥類睡覺時的姿勢。這個姿勢提供了鳥類與恐龍之間的行為連結。根據化石週遭的化石成份,馬克·諾瑞爾(Mark Norell)認為寐龍是在睡覺時死亡,有可能是火山爆發,將其埋葬而死的。第二個發現的標本(編號DNHM D2154),被發現時也是呈捲縮的睡眠姿態。 寐龍是種獨特的傷齒龍科恐龍,例如外鼻孔大。寐龍的最近親是傷齒龍科的中國獵龍,兩者都是傷齒龍科的原始物種。不同於進階型傷齒龍科,寐龍的骨盆結構類似鳥類,這點如同許多進階型手盜龍類。.

查看 正模標本和寐龍屬

寧城翼龍

寧城翼龍(學名:Ningchengopterus)屬於翼龍目的翼手龍亞目,化石發現於中國內蒙古的義縣組,年代屬於白堊紀早期。正模標本(編號CYGB-0035)是一個幾乎完整的幼年個體骨骼,附有皮翼、毛…等軟組織。模式種是劉氏寧城翼龍(N.

查看 正模標本和寧城翼龍

寬葉豬籠草

寬葉豬籠草(學名:)是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省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生长于海拔600米至1200米的地区。其种加词“adnata”来源于拉丁文“adnate”,意为“贴生的”,指其叶片基部的形状。.

查看 正模標本和寬葉豬籠草

密花狸藻

密花狸藻(学名:Utricularia densiflora)為狸藻屬水生食虫植物,为巴西的特有种。其种加词“densiflora”来源于希腊文“denso”和“flos”,意为“厚”和“花”,指其密集的花朵,每个花序的顶部约聚集了15至23朵花。密花狸藻的匍匐茎可长达8厘米。其花序可长达10厘米,花朵和苞片呈螺旋状排序。其特征为最下部的花开时,顶部还有几个未成熟或休眠的花芽。密花狸藻在形态特征上类似于竖花狸藻和迈耶狸藻。Souza, PCB and CP Bove.

查看 正模標本和密花狸藻

小叶杨桃

小叶杨桃(学名:Averrhoa microphylla),属于酢浆草科阳桃属,是一种分布于中印半岛的乔木。.

查看 正模標本和小叶杨桃

小坐骨龍屬

小坐骨龍屬(學名:Mirischia)是美頜龍科恐龍的一屬,是種小型恐龍,身長估計約2.1公尺長,生存於下白堊紀阿爾布階的巴西。雖然只發現小坐骨龍的骨盆及不完整的後肢,但足以確定牠是一屬新的恐龍。系統發生學研究的發現,小坐骨龍是屬於美頜龍科,是美頜龍、極鱷龍的近親;美頜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歐洲,極鱷龍生存於下白堊紀英格蘭。.

查看 正模標本和小坐骨龍屬

小瓮猪笼草

小瓮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micramphora)是菲律宾棉兰老岛汉密吉伊坦山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为高地猪笼草,生长于海拔1100米至1635米的地区。 小瓮猪笼草与产于棉兰老岛的源小猪笼草与熙德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这三个物种共同组成了非正式的“小瓮猪笼草组”。Cheek, M.

查看 正模標本和小瓮猪笼草

小盜龍屬

小盗龍屬 (屬名:Microraptor,意為「小型盜賊」)是一种在中國遼寧省九佛堂組發現的小型馳龍科恐龙,生存於白堊紀早期阿普第階,約1億2000萬年前,目前已發現近10個化石。 如同始祖鳥,小盜龍的發現證實恐龍與鳥類之間有緊密的演化關係。小盜龍的四肢與尾巴擁有長正羽,根據這些特徵,小盜龍的發表者徐星於2003年提出小盜龍可能用四翼在樹林間滑翔。小盜龍屬目前有三個有效物種,分別為趙氏小盜龍(M.

查看 正模標本和小盜龍屬

小貴族龍屬

小貴族龍屬(學名:Kritosaurus),又名克里托龍,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300萬年前。小貴族龍身長10公尺,體重2到3公噸,牠的化石並不齊全,但在分類歷史上卻很重要。牠的學名意思是「分離的蜥蜴」,但卻有時因牠的鷹鈎鼻而誤譯為「貴族蜥蜴」,最初標本被發現時,鼻部是關節脫落的碎片,因此原先被重建成扁平的。牠的分類歷史很曲折,涉及了格里芬龍、阿納薩齊龍及納秀畢吐龍,這個分類的混亂狀況需要發現更多小貴族龍的化石才能解決。除了缺乏化石外,牠亦一直被認為是格里芬龍的異名,故牠要到1990年代才出現在書本之上。.

查看 正模標本和小貴族龍屬

小舌猪笼草

小舌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lingulata)是苏门答腊北部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lingulata”来源于拉丁文“lingula”,意为“小舌”,这是指该物种笼盖的下表面有一根细长的附属物。.

查看 正模標本和小舌猪笼草

尤內斯克角龍屬

尤內斯克角龍屬(屬名:Unescoceratops)是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屬於纖角龍科,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

查看 正模標本和尤內斯克角龍屬

尼亞薩龍屬

尼亞薩龍屬(學名:Nyasasaurus)是已滅絕爬行動物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中期的非洲。尼亞薩龍的身長約2到3公尺。 在1967年,艾倫·查理格(Alan J. Charig)的文章最早提到這個名字,但沒有經過正式發表的程序,所以這個名字長期是無資格名稱。屬名是以東非的尼亞薩湖來命名的。直到2012年底,才經過正式的描述、命名,具有學術上的有效性。 尼亞薩龍最初被認為是原始的原蜥腳下目,但之後有爭議,尼亞薩龍被歸類於恐龍形類的早期物種。近年研究發現,尼亞薩龍可能屬於恐龍總目。目前已知的生存年代最早恐龍,生存於約2億3000萬年前的阿根廷,相當於卡尼階晚期。尼亞薩龍的生存年代則是安尼西階,比之前的化石紀錄還早了1500萬到1000萬年。如果尼亞薩龍屬於恐龍,將是目前已知的生存年代最早恐龍。.

查看 正模標本和尼亞薩龍屬

尖頭翼龍屬

尖頭翼龍屬(屬名:Cuspicephalus)是翼龍目單窗孔類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英格蘭。.

查看 正模標本和尖頭翼龍屬

山獵蜥屬

山獵蜥屬(學名:Orovenator)是新雙孔類爬行動物,化石發現於美國奧克拉荷馬州,地質年代相當於二疊紀早期的薩克馬爾階。目前已發現兩個部分頭顱骨。正模標本(編號OMNH 74606)是一個口鼻部與下頜,另一個標本(編號OMNH 74607)則是顱頂、脊椎、顎部骨頭。在2011年,Robert R.

查看 正模標本和山獵蜥屬

山西雉属

山西雉属(学名:Shanxiornis)是一种生存于更新世早期的鸡形目动物。 这一新属种在2006年命名,模式种是汾阴山西雉。属名与种名均表明化石产地。1988年,正型标本TNUV11发现于山西南部汾河东岸地区的早更新世的三门组。正型标本为完整左跗蹠骨一枚。1991年又发现完整左胫跗骨一枚。两标本目前都收藏于天津师范大学。.

查看 正模標本和山西雉属

山東龍屬

山東龍屬(屬名:Shantungosaurus)意為“山東蜥蜴”,是種頭部平坦,没有冠饰的鴨嘴龍科恐龍,归类于栉龙亚科。發現於中國山東半島的王氏群,地質年代屬於晚白堊紀。.

查看 正模標本和山東龍屬

峨山龍 (Eshanosaurus)

峨山龍(學名:Eshanosaurus)是鐮刀龍超科恐龍的一屬。因為目前只發現一個部分下頜骨頭,所以對牠的研究甚少。牠們的化石被發現於中國,年代屬於侏羅紀早期。.

查看 正模標本和峨山龍 (Eshanosaurus)

崖蜥屬

崖蜥屬(屬名:Aigialosaurus)又名繩龍,是滄龍超科崖蜥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歐洲。目前有兩個種:A.

查看 正模標本和崖蜥屬

嶼峽龍屬

嶼峽龍屬(學名:Labocania)是種獸腳亞目恐龍,可能屬於暴龍超科。化石是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發現,生存於7千萬年前上白堊紀的坎帕階。 在1970年夏季,國家地理協會與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組成聯合挖掘團隊,由地質學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 J.

查看 正模標本和嶼峽龍屬

工部龍屬

工部龍屬(學名:Gongbusaurus)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1億6000萬至1億5500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工部龍是一類小型的草食性恐龍,但很多有關的資料都不詳。目前已有兩個物種,但由於這個屬原先是根據一根牙齒而命名,所以兩個種之間並沒有實質的證據連繫。牠的化石都是在中國發現。.

查看 正模標本和工部龍屬

左龍屬

左龍屬(學名:Zuolong)是原始虚骨龍類恐龍的一屬,化石是在2001年发现于中国新疆五彩湾的石树沟组上部,生活年代为晚侏羅紀早期(牛津階),約1億6000萬年前。正模標本(編號IVPP V15912)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與頭顱骨,是一個亞成年個體,身長接近3.1公尺,體重估計約35公斤。 模式種是薩利氏左龍(Zuolong salleei),是在2001年由Jonah N.

查看 正模標本和左龍屬

巧泳魚龍屬

巧泳魚龍屬(學名:Sveltonectes)又譯巧泳龍,是魚龍目大眼魚龍科扁鰭魚龍亞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俄羅斯西部。.

查看 正模標本和巧泳魚龍屬

巨保羅龍屬

巨保羅龍屬(學名:Magnapaulia)是鳥腳下目鴨嘴龍科賴氏龍亞科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是種草食性恐龍。 化石被發現於墨西哥西北部的下加利福尼亞半島,最初被建立為賴氏龍屬的一個種,寬尾賴氏龍。在2012年,被建立為獨立屬,模式種寬尾巨保羅龍(M.

查看 正模標本和巨保羅龍屬

巨刺龍屬

巨刺龍屬(屬名:Gigantspinosaurus)意為「有巨大棘刺的蜥蜴」,是種生存於晚侏儸紀的劍龍類恐龍。 在1985年,歐陽輝在中國四川省自貢市發現一個部份完整的身體骨骼,缺少頭顱骨(但有下頜)、後肢、以及尾巴。在1986年,高瑞祺等人將這些化石編入於沱江龍。在1992年,歐陽輝在一個演講的摘要裡,將這些標本列為新屬,模式種是四川巨刺龍(Gigantspinosaurus sichuanensis)。屬名意為「有龐大尖刺的蜥蜴」;種名則以四川為名。但沒有經過正式命名過程,當時普遍被認為是個無資格名稱,直到2006年科學文獻摘要才被認為是有效文獻。儘管巨刺龍處於無資格名稱的狀態,當時已有許多種巨刺龍的想像圖。 大眾對於巨刺龍的了解,始於2006年Tracy Ford認為牠們是個有效分類,並公佈一篇簡短的文章來重建巨刺龍。Ford認為早期的巨刺龍重建將巨刺龍的肩刺上下顛倒,他的新重建則是將肩刺稍微朝上,尾端高於巨刺龍的背部。在2006年,Susannah Maidment與魏光飚的晚侏儸紀中國劍龍類研究中,也將四川巨刺龍視為有效分類,但並未重新敘述牠們,因為該骨骸正被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研究中。在2005年,中國古生物學家彭光照等人已重新研究過巨刺龍。 正模標本(編號ZDM 0019)發現於上沙廟組,地質年代相當於牛津階。化石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下頜,缺少頭顱骨、後肢、尾巴末端,可能是個亞成年個體。除了身體骨頭以外,還發現骨板、尖刺、鱗甲。左肩膀保存了皮膚痕跡。自從1996年以來,正模標本的骨骼模型已在自貢市展出中。在2005年,彭光照在四川自貢市富全鎮發現第二個標本,是一個骨盆。 根據彭光照的重新研究,巨刺龍是種中型劍龍類。在2010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查看 正模標本和巨刺龍屬

巨盜龍屬

巨盜龍屬(屬名:Gigantoraptor)是偷蛋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8500萬年前的上白堊紀。牠是於2005年在中國內蒙古二連浩特的二連諾爾地層發現。徐星等人發現牠與屬於同一科的偷蛋龍有著同一的祖先,但對比之下,巨盜龍更為大型,約有牠的近親尾羽龍的35倍。巨盜龍長8米及重約1.4噸,是已知最大型偷蛋龍下目:葬火龍的3倍身長。 巨盜龍與鳥類的相似地方包括一些解剖特徵,例如有喙嘴而非有牙齒的頜部。雖然沒有直接證據顯示巨盜龍是有羽毛的,但徐星等人基於牠是屬於偷蛋龍下目,這個演化支包含了很多有羽毛恐龍,例如尾羽龍、原始祖鳥,而認為巨盜龍可能是有羽毛的。由於大型動物多藉由巨大體型來維持體溫,而失去身體的覆蓋物。研究人員推測巨盜龍至少具有前肢羽毛,而這些前肢羽毛不具有調節體溫的功能。大部份明確的有羽毛恐龍都是小型的,但是證據顯示其他大型的偷蛋龍科(如葬火龍)及鐮刀龍超科(如北票龍)也幾乎確定是有羽毛的。 巨盜龍的食性仍然是個謎。雖然一些偷蛋龍下目(如尾羽龍、切齒龍)被認為是草食性動物,但由於巨盜龍的後肢比例可令牠成為奔跑的能手,而牠的大指爪卻在草食性恐龍是十分罕見的。 正模標本(編號LH V0011)是目前的唯一標本,是一個不完整及關節脫落的個體,從腓骨的生長線、骨化程度,估計該個體的死亡年齡是11歲。牠們可能在7歲時達到亞成年體,並持續成長到完全成年體。這顯示牠們的成長速率快於大部分獸腳類恐龍。 巨盜龍的發現是跟一個日本紀錄片的攝製有關。當時,徐星正在重演蜥腳下目化石的發現,他擦拭該骨頭時,赫然發現這並非蜥腳下目的骨頭,而是來自未知的獸腳亞目,而身型達艾伯塔龍的程度。他立即停止攝影以保障這個意外發現。.

查看 正模標本和巨盜龍屬

巨頜鱷屬

巨頜鱷屬(学名:Macelognathus)是鱷形超目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後期的至提通階中段。化石最初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當時仍稱為懷俄明領地)的,後來在科羅拉多州西部的化石重鎮弗魯塔也有發現紀錄,這兩個地點發現的巨頜鱷化石均來自莫里遜組地層上部的 Brushy Basin 段(侏羅紀後期至末期)。.

查看 正模標本和巨頜鱷屬

巨體龍屬

巨體龍屬(學名:Bruhathkayosaurus)其學名是由梵語的「बृहतः」及「काया」,加上古希臘文的「蜥蜴」,意即「巨大身體蜥蜴」。而巨體龍很有可能是現今所發現最巨大的恐龍之一。而這個主張是由Yadagiri及Ayyasami於1989年所提出的,但是卻一直備受質疑及討論。 巨體龍原先被分類在獸腳亞目下,被認為像是暴龍一類的雙足肉食性恐龍。然而,於1995年之未公佈評估中,表明所發現的化石其實屬於蜥腳下目恐龍,換言之就如同泰坦巨龍類般的四足草食性恐龍,如同腕龍一樣有著高聳的長頸及鞭狀的長尾巴。在2006年,David Krause等人的馬達加斯加脊椎動物研究中,正式將巨體龍歸類於蜥腳下目Krause, D.W., O'Connor, P.M., Curry Rogers, K., Sampson, S.D., Buckley, G.A., and Rogers, R.R.

查看 正模標本和巨體龍屬

巨謎龍屬

巨謎龍屬(學名:Macrogryphosaurus)是基礎型禽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 化石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屬於內烏肯群(Neuquén Group)的波特蘇埃洛組(Portezuelo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屬於土侖階到康尼亞克階的交界,約8900萬年前。在2007年,古生物學家Jorge Calvo等人將化石命名為新屬,模式種是岡瓦那巨謎龍(M.

查看 正模標本和巨謎龍屬

巨脈蜻蜓

巨脈蜻蜓(學名:Meganeura monyi),又名大尾蜻蜓或巨尾蜻蜓,是3億年前石炭紀的一種昆蟲,與現今的蜻蜓接近。牠的翅膀展開闊達75厘米,是已知地球上曾出現最大的昆蟲物種。牠以其他昆蟲及細小的兩棲動物為食物。 巨脈蜻蜓的化石是於1880年在法國發現。於1885年,法國古生物學家Charles Brongniart描述及命名了這個化石。另一個化石標本是於1979年在德比郡的博爾索弗發現。完模標本現正存放在巴黎的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 就巨脈蜻蜓如何在石炭紀能生長成如此巨大的體型一直都是討論的焦點,因為氧氣經氣管擴散至昆蟲身體的方式會限制牠們的體型,而這種史前昆蟲的體型卻超越了這個限制。最初有指巨脈蜻蜓能夠飛翔是因當時氧氣在大氣層較現時多20%,這個理論最初不被接納,但就有關巨大畸形症及可獲取氧氣之間關係的研究證實了這個說法。若這個理論正確的話,巨脈蜻蜓的滅絕可能是因氧氣含量下跌造成,並且肯定的是牠們不能在現今的環境生存。.

查看 正模標本和巨脈蜻蜓

巨游龍

巨游龍(Megalneusaurus)是種大型上龍類,生存於森丹斯海,年代為侏儸紀晚期的啟莫里階,約1億5600萬到1億5200萬年前。 巨游龍的正模標本是在1895年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包含肋骨、脊椎、前肢、以及肩帶Knight WC.

查看 正模標本和巨游龍

已灭绝动物列表 (近现代)

已灭绝动物列表列出16世纪以后的已记录的已灭绝动物(包括亚种和变种)以及其名称(中文名称和拉丁学名)、命名者与命名年代、已确认的该物种最后一次观察记录时间和该物种分布地。 注:表格中标有*中的物种为是否为有效物种存疑物种.

查看 正模標本和已灭绝动物列表 (近现代)

巴基龍屬

巴基龍屬(學名:Pakisaurus)意為「巴基斯坦蜥蜴」,是種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馬斯垂克階的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模式種是俾路支巴基龍(P.

查看 正模標本和巴基龍屬

巴博薩翼龍屬

巴博薩翼龍屬(屬名:Barbosania)是翼龍目鳥掌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巴西東北部,屬於桑塔納組(Santana Formation)的Romualdo段,地質年代約白堊紀早期的阿爾比階到森諾曼階交界。 在2011年,埃伯哈德·弗雷伊(Eberhard Frey)、Ross A.

查看 正模標本和巴博薩翼龍屬

巴塔哥尼亞爪龍屬

巴塔哥尼亞爪龍屬(學名:Patagonykus)意為「巴塔哥尼亞的爪」,是一屬謎樣的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爪龍是種原始似鳥龍形類恐龍,化石是在巴塔哥尼亞內烏肯省發現,地質年代為土侖階到康尼亞克階。正模標本包含了一組不完整但保存很好的骨骼,保存了很多脊椎、鳥喙骨、部份前肢、骨盆及後肢,只缺乏了頭顱骨。巴塔哥尼亞爪龍被分類在阿瓦拉慈龍科,這類恐龍包括有蒙古的單爪龍及阿根廷的阿瓦拉慈龍。巴塔哥尼亞爪龍估計約有2米長。.

查看 正模標本和巴塔哥尼亞爪龍屬

巴勒斯坦油彩蛙

巴勒斯坦油彩蛙(學名:Latonia nigriventer),又名以色列鈴蛙或巴勒斯坦鈴蛙,是曾經被認為滅絕的兩棲動物。牠們只在以色列及近敘利亞的生活,由於沼澤在1950年代乾涸使得牠們一度同時消失。巴勒斯坦油彩蛙的腹部呈深色,有白色小點。背部呈赭色,逐步漸變為兩側的深橄欖灰色至灰黑色。牠們與繡錦盤舌蟾(Discoglossus pictus)有所不同,其目間距離較闊,前肢較長,而吻則較短。牠們的模式標本是一隻雌性,長4厘米。此種曾被分類在盤舌蟾屬(Discoglossus)中,但新近的研究支持它們應分類在一已滅絕的屬下——拉托娜蟾屬。由於其為此屬下已知的唯一現存種,因此有活化石的稱號。 對於巴勒斯坦油彩蛙的資料不明,因為只曾有兩次被發現:第一次是在1940年,當時發現了兩隻成蛙及兩隻蝌蚪;另一次是於1955年,當時只發現了一個標本。1940年所發現的四個標本成為了牠們的模式標本,但較細小的一隻卻被較大的一隻吃了;後者後來成為了正模標本,而兩隻蝌蚪則似乎遺失了。這使得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也將巴勒斯坦油彩蛙認為是已滅絕,但在以色列本土內牠們卻長久被列為瀕危物種,主要在於研究人員仍相信在戈蘭高地仍有機會發現牠們。2000年時,開始出現在黎巴嫩貝卡谷地發現巴勒斯坦油彩蛙的消息,然而兩個研究團分別在2004年及2005年均未能確定牠們已經滅絕。但是隨著主要棲息地胡拉谷地環境逐漸改善,在2011年時確認其已經成為當地河流與沼澤的特有種。.

查看 正模標本和巴勒斯坦油彩蛙

巴西大龍屬

巴西大龍屬(屬名:Teyuwasu)是種三疊紀晚期的爬行動物,可能是種早期蜥臀目恐龍。 正模標本(編號1933L 53-54)是一個股骨、脛骨,發現於巴西的Paleorrota地質公園,之後由德國慕尼黑大學所保存、管理。在1938年,德國古生物學家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將這些化石作初步研究,當時歸類於堅蜥目的Hoplitosuchus。 在1999年,Edio-Ernst Kischlat將這些化石建立為新屬。模式種是巴氏巴西大龍(T.

查看 正模標本和巴西大龍屬

巴西翼龍屬

巴西翼龍屬(屬名:Brasileodactylus)是翼龍目鳥掌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巴西塞阿臘州Chapada do Araripe的下桑塔納組,年代為早白堊紀的阿普第階。 在1984年,翼龍類學家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為阿拉利坡巴西翼龍(B.

查看 正模標本和巴西翼龍屬

巴里納斯鱷屬

巴里納斯鱷屬(學名:Barinasuchus)是種已滅絕鱷類,屬於鱷形超目的西貝鱷科,化石發現於委內瑞拉的Parángula地層(中新世中期)、祕魯的Ipururo地層(中新世中期)、以及阿根廷的Divisadero Largo地層(始新世中期)。 巴里納斯鱷是在2007年由Alfredo Paolillo與Omar Linares命名。正模標本發現於委內瑞拉巴里納斯州的Parángula地層,該標本由不完整的頭骨與下頜構成。如同其他西貝鱷類,巴里納斯鱷是陸棲肉食性動物,擁有側面扁平的彎曲牙齒,類似獸腳類恐龍。 巴里納斯鱷的頭骨長70公分,身長估計約為8公尺,是已知最大型的西貝鱷類,也是委內瑞拉所發現的第一種西貝鱷類。發現於祕魯的巴里納斯鱷化石,最初被歸類於西貝鱷的一個種(Sebecus huilensis),現已改歸類於巴里納斯鱷。.

查看 正模標本和巴里納斯鱷屬

巴拉烏爾龍屬

巴拉烏爾龍屬(學名:Balaur)又稱雙爪龍或矮壯龍,是獸腳亞目馳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羅馬尼亞。巴拉烏爾龍是種高度特化的肉食性恐龍。 正模標本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巴拉烏爾龍生存於7000萬年前的馬斯垂克階,當時的海平面高,歐洲是多個群島,羅馬尼亞西部當時是個約八萬平方公里的大型島嶼,名為哈提格島(Hațeg Island)。巴拉烏爾龍屬於馳龍科,這個演化支包含伶盜龍、恐爪龍、小盜龍等著名物種,馳龍科的特徵是大型、鐮刀狀、往後縮起的第二趾爪;與其近親相比,巴拉烏爾龍的最獨特處是每個腳掌有兩個大型、鐮刀狀、往後縮起的趾爪,其四肢比例較短、較為粗壯。巴拉烏爾龍是在2010年被敘述、命名,屬名是以羅馬尼亞當地民族傳說的飛龍巴拉烏爾(Balaur)為名,種名在當地語言意為「粗壯的」,意指其粗壯體型。研究人員還列出20個其他進階型特徵。研究人員提出,巴拉烏爾龍的獨特特徵是島嶼環境而造成的;同樣在哈提格島,還生存者許多因島嶼環境而造成的侏儒物種,例如:馬扎爾龍。.

查看 正模標本和巴拉烏爾龍屬

巴思缽氏龍屬

巴思缽氏龍屬(學名Barsboldia)是一屬大型的鴨嘴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蒙古南戈壁省的耐梅蓋特地層,地質年代屬於上白堊紀的麥斯特裡希特階早期。牠的化石是部份脊柱、部份骨盆及一些肋骨。巴思缽氏龍可能是北美洲亞冠龍的近親。 模式種是B.

查看 正模標本和巴思缽氏龍屬

丁赫羅龍屬

丁赫羅龍屬(學名:Dinheirosaurus),是梁龍科下的一屬恐龍,化石發現於葡萄牙中西部勞爾哈自治市的Camadas de Alcobaça地層,地質年代屬於晚侏羅紀的啟莫里階。丁赫羅龍是在1999年由約瑟·波拿巴(José Bonaparte)與奧克塔維奧·馬特烏斯(Octávio Mateus)所敘述、命名。該次挖掘是從1987年開始,並在1992年發現丁赫羅龍的化石。模式種是勞爾哈丁赫羅龍(D.

查看 正模標本和丁赫羅龍屬

丁氏鳥屬

丁氏鳥屬(學名:Dingavis)為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真鳥類,體長約25至30公分(無明顯尾羽化石因此長度不計),屬名是為了紀念中國地質學之父丁文江,以表彰他在中國近代地質學上的貢獻。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的朝陽市四合當鎮,屬於白堊紀早期的義縣組地層。模式種為長頜丁氏鳥(D.

查看 正模標本和丁氏鳥屬

帝鱷屬

帝鱷屬(屬名:Sarcosuchus)又稱為肌鱷、帝王鱷,意思為“肌肉鱷魚”,是種已滅絕鱷類。牠們生存在於早白堊紀的非洲,是曾經存活過的最大型鱷類動物之一。牠幾乎是現今鹹水鱷的3倍大,重量約是4到6公噸。 直到最近,對於這種動物的了解僅來自於少數牙齒與鱗甲,是由法國古生物學家艾伯特·拉伯(Albert-Félix de Lapparent)在1940年代到1950年代於撒哈拉沙漠發現。然而在1997年與2000年,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發現6個新標本,其中一個標本有將近一半的完整頭顱骨與大部分的脊柱。所有其他巨鱷都只有少數局部頭顱骨,所以帝鱷是實際上最大的巨鱷。.

查看 正模標本和帝鱷屬

中國翼龍屬

中國翼龍屬(屬名:Sinopterus)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古神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朝陽市的九佛堂組,年代為下白堊紀的巴列姆階到阿普第階。中國翼龍擁有相當大的頭部,以及類似鳥類的喙狀尖嘴,嘴部缺乏牙齒。頭部上方有一個長骨質冠飾,從較高的前上頜骨開始,延伸到頭顱骨後方。 中國翼龍目前已有兩個已命名種。模式種是董氏中國翼龍(S.

查看 正模標本和中國翼龍屬

中國鳥腳龍屬

中國鳥腳龍屬(屬名:Sinornithoides)意為「中國的鳥類外形」,是最小的肉食性恐龍之一,屬於獸腳亞目傷齒龍科,身長為1公尺。中國鳥腳龍生存於早白堊紀巴列姆階的中國內蒙古,約1億3000萬年前到1億2500萬年前,可能以小型哺乳類與昆蟲為食。 模式種為楊氏中國鳥腳龍(Sinornithoides youngi),是由戴爾·羅素(Dale Russell)與董枝明在1993年所敘述、命名。正模標本發現於伊金霍洛組(Ejinhoro Formation),是個幾乎完整、關節仍連階的骨骼,只缺少頭骨、頸椎、背椎…等部份。如同寐龍的化石,中國鳥腳龍正模標本的口鼻部位於左前肢之下,處於鳥類棲息的狀態。.

查看 正模標本和中國鳥腳龍屬

中国似鸟龙

中國似鳥龍屬(屬名:Sinornithomimus,意為「中國的鳥類模仿者」)是種獸腳亞目恐龍,屬於似鳥龍科。.

查看 正模標本和中国似鸟龙

中華盜龍屬

中華盜龍屬(屬名:Sinraptor)又譯中國盜龍,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侏儸紀的中國。儘管名稱中有盜龍兩字,中華盜龍跟馳龍科恐龍(例如伶盜龍)並沒有接近親緣關係。中華盜龍的身長經測量大約有7.6公尺,高度接近3公尺。.

查看 正模標本和中華盜龍屬

中華麗羽龍屬

中華麗羽龍屬(屬名:Sinocalliopteryx)又名中國美羽龍、中華美羽龍,意為「中國的美麗羽毛」,是美頜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的義縣組尖山溝層,年代為下白堊紀,約1億2460萬年前。中華麗羽龍與近親華夏頜龍相似,但牠們的體型較大,身長2.37公尺,是已知最大的美頜龍科物種。.

查看 正模標本和中華麗羽龍屬

中華龍鳥屬

中華龍鳥屬(屬名:Sinosauropteryx,早期也譯為中國蜥翼龍)意為「中國的有翼蜥蜴」Ji, Q., and Ji, S. (1996).

查看 正模標本和中華龍鳥屬

中鱭魚屬

中鱭魚屬(屬名:Mesoclupea,有時也被誤稱為中臍魚),是已滅絕的乞丐鱼目魚類,化石大多發現於中國的浙江地區,推測廣泛分布於其生存時期的淡水水域。.

查看 正模標本和中鱭魚屬

中鱷屬

中鱷屬(學名:Mesosuchus)是種已滅絕雙孔亞綱爬行動物,是種原始喙頭龍目動物,生存於三疊紀中期的南非。 正模標本(編號SAM 5882)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另外發現多個副模標本(編號6046、SAM 6536、SAM 7416、SAM 7701)。化石發現於南非開普省東部卡魯盆地的波弗特群(Beaufort Group),屬於犬頜獸集合帶(Assemblage Zone),地質年代為三疊紀中期的安尼西階。模式種是M.

查看 正模標本和中鱷屬

布坤藪鶥

布坤藪鶥(學名:Liocichla bugunorum),又名布崗藪鳥,画眉科的一種。布坤藪鶥於印度阿魯納恰爾邦(藏南印占区)的鷹巢野生動植物保護區(Eaglenest Wildlife Sanctuary)發現,並以保護區周圍的布崗部落(Bugun)來命名。 布崗藪鶥与灰胸薮鹛是近缘种,最初是於1995年被初次观察到,在2006年被拉曼那·阿思瑞亚(Ramana Athreya)認定為一個新的物種,不过在描述时并没有制作模式标本,因为布崗藪鶥的数量太少,不愿意杀死它们。目前它们被认定为濒危物种,因为已知的一个种群只有14只个体,而商业发展也在威胁着它们的栖息地。.

查看 正模標本和布坤藪鶥

布爾諾美麗翼龍屬

布爾諾美麗翼龍屬(學名:Bellubrunnus)是翼龍目喙嘴翼龍亞目喙嘴翼龍科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德國。目前只有唯一種,模式種羅氏布爾諾美麗翼龍(B.

查看 正模標本和布爾諾美麗翼龍屬

帆翼龍屬

帆翼龍屬(屬名:Istiodactylus)是種中等大小的翼龍類,生存於早白堊紀。.

查看 正模標本和帆翼龍屬

帆翼龍科

帆翼龍科(Istiodactylidae)是翼龍目鳥掌翼龍超科的一科。帆翼龍科是在2001年建立,模式屬是帆翼龍,科學家在發現帆翼龍不屬於聯鳥龍後,同時建立帆翼龍科、帆翼龍屬。 夜翼龍科的化石發現於英國與中國,地質年代從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到阿普第階。在2011年命名的烏鴉翼龍(Gwawinapterus),生存於白堊紀晚期(坎潘階)的加拿大,被歸類於夜翼龍科Arbour, V.M.

查看 正模標本和帆翼龍科

帕布維斯鱷屬

帕布維斯鱷屬(屬名:Pabwehshi)是鱷形超目波羅鱷科的一屬。正模標本(編號GSP-UM 2000)是一個部分上頜與下頜。化石發現於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Pab組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馬斯垂克階。帕布維斯鱷是第一個發現於南亞的白堊紀鱷形類。牠們的嘴部牙齒互相交錯,邊緣成鋸齒狀。 在2001年,傑佛瑞·威爾森(Jeffrey A.

查看 正模標本和帕布維斯鱷屬

帕拉克西龍

帕拉克西龍(學名:Paluxysaurus)是種原始巨龍形類恐龍,化石發現於美國德州胡德郡的雙子山組地層,年代為下白堊紀的晚阿普第階到早阿爾比階,約1億1200萬年前。目前已在當地的屍骨層中,發現至少四個個體的化石。如同其他蜥腳類恐龍,帕拉克西龍是種大型、四足、草食性恐龍,具有小型頭部與長頸部。在2012年的一個重新研究,顯示帕拉克西龍、波塞東龍是相同動物,較晚被命名的帕拉克西龍成為波塞東龍的一個次異名。.

查看 正模標本和帕拉克西龍

三尖齒龍屬

三尖齒龍屬(屬名:Trimucrodon)是種草食性恐龍,生存於晚侏儸紀啟莫里階的葡萄牙,約1億5500萬年前到1億5000萬年前,但也有可能是早白堊紀的巴列姆階。三尖齒龍被分類為基礎鳥臀目恐龍,但因為只有發現牙齒化石,是只根據牙齒而建立的物種,所以狀態為疑名。 在1962到1967年之間,德國動物學家Georg Krusat在葡萄牙勞爾哈(Lourinhã)的丁赫羅港,屬於Camadas de Alcobaça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啟莫里階,約1億5500萬到1億5000萬年前,但近年研究提出該地層可能是白堊紀早期的早巴列姆階,約1億4500萬年前。 模式種是楔形三尖齒龍(T.

查看 正模標本和三尖齒龍屬

三巴龙

三巴龍("Sanpasaurus")是恐龍的一屬,化石被發現於中國四川省,但這些身體骨骼化石是由侏羅紀的蜥腳下目、禽龍類恐龍混合的。三巴龍的屬名是以四川省的古稱:巴縣、巴東及巴西三郡的合稱「三巴」來命名。 模式種是岳氏三巴龍("S.

查看 正模標本和三巴龙

三鎖龍屬

三鎖龍屬(學名:Tricleidus)是種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是蛇頸龍目淺隱龍科的一屬。正模標本(編號BMNH R3539)是目前的唯一標本,被發現於英國的侏羅紀中期。化石在1909年被敘述、命名,模式種是T.

查看 正模標本和三鎖龍屬

三角龍屬

三角龍屬(屬名:Triceratops)通稱三角龍、三觭龍,是鸟臀目角龙下目角龍科的一属,是種食植性恐龙,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纪(晚馬斯垂克階)地层,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经常被作为晚白垩纪的代表化石。 三角龍是一种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龙,全長大約有7到10公尺,臀部高度為2.5到3公尺,重達6到12噸。牠們有非常大的頭盾,以及三根角狀物,令人聯想起現代犀牛。長久以來,關於牠們三根角以及頭盾的功能處於爭論中。傳統上,這些結構被認為是用來抵抗掠食動物的武器,但最近的理論認為這些結構可能用在求偶,以及展示支配地位,如同現代馴鹿、山羊、獨角仙的角狀物。 自從1887年以來,已發現大量的三角龍化石,年齡層涵蓋剛孵化幼體到成年個體,近年更發現一個完整化石標本。在21世紀的最初10年,已在加拿大海爾河組發現47個完整或部分的三角龍頭顱骨。古生物學家們還不確定三角龍在角龍科的正確位置。目前已有兩個有效種:恐怖三角龍(T.

查看 正模標本和三角龍屬

三角洲奔龍屬

三角洲奔龍屬(學名:Deltadromeus)意為「三角洲奔跑者」,是坚尾龙类的一屬肉食性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距今9,500萬年前的北非。牠們的後肢強壯但瘦長,可見是一種迅速致命的獵食動物。一個未公佈的研究顯示,牠可能是最長的肉食性恐龍之一,可達13.3米長,幾乎是南方巨獸龍的長度,而體重約3.5公噸,較肉食龍下目為修長。較為完整的正模標本,則估計有8.1公尺長Mortimer, M.

查看 正模標本和三角洲奔龍屬

九老洞真管螺

九老洞真管螺(学名:Euphaedusa jiulaodongensis)是柄眼目烟管蜗牛科小烟管蜗牛属的一种。 本屬的種小名得名於正模標本在1964年8月2日的採樣處:中国四川省峨眉山九老峰下的九老洞。.

查看 正模標本和九老洞真管螺

平原馳龍屬

平原馳龍屬(學名:Pampadromaeus)是原始蜥腳形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南美洲,是最早期的恐龍之一。平原馳龍是種小型、二足善奔動物。在數個分類學研究裡,平原馳龍位於原始蜥腳形亞目的位置,但缺乏數個蜥腳形亞目的典型特徵,而具有某些獸腳亞目的特徵,這是早期恐龍的鑲嵌演化結果。.

查看 正模標本和平原馳龍屬

亞冠龍屬

亞冠龍屬(學名:Hypacrosaurus)又譯高背龍,是鴨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與冠龍的外貌相似。就像冠龍般,亞冠龍有高及圓的中空頭冠,但卻沒有那麼大及筆直。牠的名稱的意思是「接近最高的恐龍」,是因牠幾乎與暴龍一樣大。亞冠龍的兩個物種都是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加拿大艾伯塔省及美國蒙大拿州,約7500萬至6700萬年前,且是北美洲最晚發現的有頭冠、且化石狀況良好的鴨嘴龍科恐龍。長期以來,亞冠龍是一個沒有太多研究的屬;直到1990年代,才仔細研究了蛋巢、蛋及剛孵出幼體。.

查看 正模標本和亞冠龍屬

亞氏翼龍屬

亞氏翼龍屬(屬名:Arthurdactylus)是種大型翼龍類,翼展為4.6公尺,化石發現於巴西東北部的桑塔納組克拉圖段,生存於早白堊紀。亞氏翼龍的正模標本(編號SMNK 1132 PAL)是一個相當完整的身體骨骼,只缺少頭顱骨、一些頸椎、胸骨、一些尾椎。這個標本是個成年或接近成年個體,保存於一塊石板上,只遭到稍微壓碎。亞氏意龍的胸部長22公分,雙翼、手指相當長,可能雙翼比例比其他翼手龍類還長。後肢則較為短小。 亞氏翼龍是在1994年被敘述、命名,是以阿瑟·柯南·道爾為名,他曾在小說《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中描繪了恐龍、大型翼龍類、與其他史前爬行動物;種名最初為conan-doylei,數年後改為conandoylei。.

查看 正模標本和亞氏翼龍屬

亞洲近頜龍屬

亞洲近頜龍屬(學名:Caenagnathasia)是近頜龍科恐龍的一屬,是種小型恐龍,身長估計約61公分,體重約1.4公斤。亞洲近頜龍生活於上白堊紀,距今約9千萬年前,是已知年代最早的近頜龍超科。 模式種是馬氏亞洲近頜龍(C.

查看 正模標本和亞洲近頜龍屬

庫姆納龍屬

庫姆納龍屬(學名:Cumnoria)是鳥腳下目禽龍類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位於禽龍類的原始位置。庫姆納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的歐洲。.

查看 正模標本和庫姆納龍屬

庫約鱷屬

庫約鱷屬(學名:Cuyosuchus)是種已滅絕爬行動物,屬於主龍形類,化石發現於阿根廷門多薩省的Cachueta地層,地質年代為三疊紀晚期。正模標本(編號MCNAM 2669)是一個部分骨骼,包含:26節脊椎、肋骨、部分肩帶、部分骨盆、肱骨、部分前臂、左股骨與脛骨、皮內成骨(鱗甲)、以及其他零碎骨頭。模式種是休尼氏庫約鱷(學名:C.

查看 正模標本和庫約鱷屬

康納龍屬

康納龍屬(學名:Kangnasaurus)是鳥腳下目禽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南非。康納龍的化石只有一顆牙齒,可能還有一些身體部分的骨頭,故通常被認為是疑名。康納龍被分類在類似橡樹龍的橡樹龍科。.

查看 正模標本和康納龍屬

二連龍屬

二連龍屬(學名:Erliansaurus)是鐮刀龍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中國內蒙古。 模式種是美掌二連龍(E.

查看 正模標本和二連龍屬

云南白掌长臂猿

云南白掌长臂猿(学名:Hylobates lar yunnanensis),是中国云南特有及可能灭绝的一种白掌长臂猿亚种。Grueter et al.

查看 正模標本和云南白掌长臂猿

五彩冠龍

五彩冠龍(學名:Guanlong wucaii)是暴龍超科下的一種恐龍,屬於原角鼻龍科,是其已知最早的暴龍類恐龍之一,生活於1億6000萬年前侏羅紀晚期牛津階,比牠著名的親屬暴龍要早9千2百萬年。.

查看 正模標本和五彩冠龍

建昌頜翼龍屬

建昌頜翼龍屬(屬名:Jianchangnathus)是翼龍目喙嘴翼龍科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中期的中國。 正模標本(編號IVPP V16866)是一個骨骼化石,發現於遼寧省西部建昌縣的玲瓏塔。該地屬於髫髻山組。在2010年,汪筱林、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等人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強壯建昌頜翼龍(J.

查看 正模標本和建昌頜翼龍屬

伊犁鼠兔

伊犁鼠兔(学名:Ochotona iliensis)僅存於中國新疆,是高原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特殊的物种。.

查看 正模標本和伊犁鼠兔

弥勒苣苔

弥勒苣苔(学名:Oreocharis mileensis),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苦苣苔科植物。它们在1906年被首次发现并采集标本后100年都未被再次发现,被认为已灭绝。直至2006年,它们在云南石林县被重新发现。.

查看 正模標本和弥勒苣苔

弯齿鸟属

弯齿鸟属(学名:Camptodontus)是一种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反鸟类,2010年发现于辽宁西部热河生物群晚期的九佛堂组。 2011年,这一新属种由李莉等人命名,属名在拉丁语中意为“弯齿的”。模式种是杨氏弯齿鸟,种名纪念化石修复师杨树瑞。正型标本SG-2005B1发现于辽宁朝阳大平房胡家营子沟早白垩世的九佛堂组。标本不完整,呈正模和负模两块分开保存。该标本目前收藏于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 此外,新属名Camptodontus先前已经被用于命名步甲科昆虫的一属。.

查看 正模標本和弯齿鸟属

似馳龍屬

似馳龍屬(學名:Dromaeosauroides)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被認為是生存於下白堊紀的歐洲。牠們可能是下白堊紀歐洲的唯一馳龍科;偵察龍可能也屬於馳龍科,但目前還無法確定。 牠的化石只有一顆牙齒,發現於丹麥的離島博恩霍爾姆。化石發現地點屬於Jydegaard組地層,是個海相沉積層,過去是個潟湖,地質年代約1億4000萬年前,相當於貝里亞階晚期。 自從1980年代以來,該地已發現一些小型化石。在1990年代晚期,該地開始進行挖掘化石活動,失業的年輕人挖掘零碎化石,以換取金錢。在2000年9月,古生物學家佩爾·克里斯坦森(Per Christiansen)及Niels Bonde帶領一群哥本哈根的古生物學學生,以及當地電視採訪團隊,前往博恩霍爾姆進行實地挖掘教學課程。一位18歲的學生偶然發現這個獸腳類牙齒,這也是第一個發現於丹麥的恐龍化石。 模式種是博恩霍爾姆似馳龍(D.

查看 正模標本和似馳龍屬

似鳥身女妖龍屬

似鳥身女妖龍屬(學名:Harpymimus)是獸腳亞目似鳥龍下目的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蒙古。不像較後期、更衍化的似鳥龍下目,似鳥身女妖龍仍然具有牙齒,但似乎只限於在下頜的齒骨。.

查看 正模標本和似鳥身女妖龍屬

似鴕龍屬

似鴕龍屬(屬名:Struthiomimus)是種類似鴕鳥的長腿恐龍,屬於獸腳亞目似鳥龍下目,牠們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加拿大亞伯達省,約7600萬到7000萬年前。似鴕龍的屬名衍化自希臘文,strouthion(στρουθιον)意為「鴕鳥」,mimos(μιμος)意為「模仿」或「模仿者」;而種名altus在拉丁語意為「高聳的」或「高尚的」。 似鴕龍是種二足動物,身長約4.3公尺,臀部高度為1.4公尺,重量約150公斤。似鴕龍是省立恐龍公園中最常見的小型恐龍之一;似鴕龍的繁盛顯示牠們應為草食性或雜食性,而非肉食性Barrett, Paul M.

查看 正模標本和似鴕龍屬

似鵝龍屬

似鵝龍屬(學名:Anserimimus),又名似雁龍,是似鳥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蒙古。牠是瘦長及快速奔走的恐龍,身長約3公尺,可能是雜食性的動物。就已知的化石得知,牠與其他似鳥龍科極類似,唯牠的前肢十分強壯。.

查看 正模標本和似鵝龍屬

似鵜鶘龍屬

似鵜鶘龍屬(學名:Pelecanimimus)是種原始、基礎似鳥龍下目恐龍,發現於早白堊紀的西班牙。似鵜鶘龍的牙齒數量比其他似鳥龍類恐龍還多,大部分的似鳥龍下目恐龍缺乏牙齒。.

查看 正模標本和似鵜鶘龍屬

似金翅鳥龍屬

似金翅鳥龍屬(學名:Garudimimus)是種基礎似鳥龍下目恐龍,牠們的化石發現於蒙古的巴彦思楞組(Bayan Shireh Formation),地質年代屬於上白堊紀。牠的學名意思是「迦樓羅模仿者」。.

查看 正模標本和似金翅鳥龍屬

似提姆龍屬

似提姆龍屬(屬名:Timimus)是種虛骨龍類獸腳亞目恐龍,可能屬於似鳥龍下目。似提姆龍的屬名是以化石發現者提姆·富蘭納瑞(Tim Flannery)為名。似提姆龍生存於早白堊紀的阿爾比階,約1億600萬年前。似提姆龍的化石發現於澳洲東南部的恐龍灣。.

查看 正模標本和似提姆龍屬

彎嚼龍屬

彎嚼龍屬(屬名:Angulomastacator)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 目前只有發現一個標本。正模標本(TMM 43681–1)是一個部分左上頜骨。這塊上頜骨的前端往下彎曲,高達45度角,上面的齒列也跟者彎曲,與其他近親不同。由於上頜骨的獨有特徵,研究人員提出阿古哈組的恐龍已發展出地方特殊性。化石發現於美國德州大彎曲國家公園的阿古哈組(Aguja Formation)的上層,該地層的上方緊鄰 Javelina地層。研究人員根據相同年代的火成岩,認為該處的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晚期(森諾曼階),約7,690萬前。由於化石發現處是個頁岩層,並發現零碎的植物、動物、貝類化石,該地點被認為是個小型河道的沉積層。 彎嚼龍被歸類於賴氏龍亞科,牠們是一群缺乏中空頭冠的鴨嘴龍類恐龍。模式種是達氏彎嚼龍(A.

查看 正模標本和彎嚼龍屬

彎龍屬

彎龍屬(學名:Camptosaurus)意為「可彎曲的蜥蜴」,是一屬草食性、有喙狀嘴的恐龍,生活於晚侏羅紀至下白堊紀的北美洲與英國。由於當彎龍以四足站立時,牠的身體形成一個拱形,故取此名。.

查看 正模標本和彎龍屬

佩德湖钜蚓

佩德湖钜蚓(学名:Hypolimnus pedderensis)是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特有及已灭绝的一种蚯蚓。其仅有一具在1971年于湖岸所采集的模式标本。1972年,该地区因为水力发电站的建立而被淹没。于1996年对其展开的勘探和研究也未能发现它们。它们可能因为失去栖息地而灭绝。.

查看 正模標本和佩德湖钜蚓

彩蛇龍屬

彩蛇龍屬(屬名:Kakuru)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澳洲。.

查看 正模標本和彩蛇龍屬

佩文切鱷屬

佩文切鱷屬(屬名:Pehuenchesuchus)是鱷形超目西貝鱷類的一屬。化石發現於阿根廷內烏肯省的里奧內烏肯組(Río Neuquén Formation),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土侖階到康尼亞克階。 正模標本(編號MAU-PV-CRS-440)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齒骨。在2005年,愛倫·特納(Alan Turner)、Jorge Calvo將這個化石建立為新屬。模式種是安德佩文切鱷(P.

查看 正模標本和佩文切鱷屬

佩拉古鱷

佩拉古鱷(學名:Pelagosaurus)意為「開放海洋的蜥蜴」,屬於鱷形超目海鱷亞目,化石發現於現今西歐,當時為淺海的陸緣海,年代為侏儸紀托阿爾階,約1億8300萬到1億7500萬年前。 長久以來,佩拉古鱷的分類處於爭議中,原先歸類於真蜥鱷科,在發現爭議後改列為海鱷亞目的未定位屬。佩拉古鱷的外表類似今日的長吻鱷,兩者應有類似的適應演化與食性。佩拉古鱷的身長估計約3公尺,體重估計約450公斤,外表類似現代長吻鱷,牠們可能有類似的演化適應、食性。.

查看 正模標本和佩拉古鱷

彭巴盜龍屬

彭巴盜龍屬(學名:Pamparaptor)是恐爪龍下目馳龍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彭巴盜龍是種原始馳龍科恐龍,句有許多類似傷齒龍科的特徵。 正模標本(編號MUCPv-1163)是一個接近完整、關節仍連接的左腳掌化石。化石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內烏肯省,屬於內烏肯群(Neuquén Group)的波特蘇埃洛組(Portezuelo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屬於土侖階到康尼亞克階的交界。這個化石最初被鑑定為阿根廷內烏肯龍(Neuquenraptor argentinus)的幼年個體標本。在2011年的重新研究,被Juan D.

查看 正模標本和彭巴盜龍屬

何信祿龍屬

何信祿龍(学名:Hexinlusaurus)是種原始鸟臀目恐龍,是一种小型的二足草食性恐龍,生活在侏罗纪中期,化石發現於中国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由成都理工大學的何信禄和蔡开基在1983年敘述及命名。 何信祿龍的正模標本(編號ZDM T6001)包含一個幾乎完整的頭顱骨,以及部份頭顱後骨骸,發現於大山铺的下沙溪廟組陸相沙岩層,年代可能為侏儸紀的巴柔階。副模標本(編號ZDM T6002)是一個部份頭顱骨與顱後的骨骼。 多齒何信祿龍原本為多齒鹽都龍(Yandusaurus multidens),保羅·巴雷特(Paul Barrett)等人在2005年將牠們成立獨立的屬,並認為牠們與其他基礎鳥腳類恐龍的差別在於單一獨有衍徵(Autapomorphy):眶後的側面有一個明顯的凹面。屬名是以最初的命名者何信祿為名。 其他生存於大山铺地區的恐龍包括:蜥腳下目的蜀龍、獸腳亞目的氣龍、以及劍龍下目的華陽龍。.

查看 正模標本和何信祿龍屬

何耶龍屬

何耶龍屬(學名:Haya)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是種基礎型鳥腳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位置大約是今日的蒙古國。.

查看 正模標本和何耶龍屬

佛舞龍屬

佛舞龍屬(屬名:Shanag)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蒙古國。 模式種是S.

查看 正模標本和佛舞龍屬

佛氏猪笼草

佛氏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vogelii)是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1500米的地区。其下位笼的腹面无笼翼,上位笼一般为漏斗形。其与暗色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佛氏猪笼草的种加词来源于莱顿植物园温室经理的植物学家阿特·沃格尔。.

查看 正模標本和佛氏猪笼草

侏羅獵龍屬

侏羅獵龍屬(學名:Juravenator)是一屬小型的虛骨龍類恐龍,只有約75公分長,生存於1億5200萬到1億5100萬年前的德國侏羅山脈。目前只有發現一個化石,是一個幼年個體。侏羅獵龍的尾巴基部與後肢,發現了鱗片皮膚痕跡。.

查看 正模標本和侏羅獵龍屬

依潘龍屬

依潘龍屬(學名:Epanterias)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啟莫里階/提通階。依潘龍是由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在1878年命名,模式種是合依潘龍(E.

查看 正模標本和依潘龍屬

德國翼龍屬

德國翼龍(屬名:Germanodactylus)又譯日耳曼翼龍,意為“德國的手指”,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準噶爾翼龍超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晚侏儸紀的德國,包含著名的索倫霍芬石灰岩。德國翼龍曾長期被歸類於翼手龍屬。牠們是第一個被發現頭冠有軟組織覆蓋的翼龍類。.

查看 正模標本和德國翼龍屬

德魯斯拉龍屬

德魯斯拉龍屬(學名:Drusilasaura)是蜥腳形亞目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恐龍的一屬,可能屬於隆柯龍類演化支,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

查看 正模標本和德魯斯拉龍屬

德林克龍屬

德林克龍屬(學名:Drinker)是稜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晚侏羅紀的北美洲。雖然牠的化石保存得較好,但被命名後的科學研究較少。.

查看 正模標本和德林克龍屬

德氏掩鼻风鸟

德氏掩鼻风鸟(英语:Duivenbode's riflebird)是一种极乐鸟,推测是(Ptiloris magnificus)与(Lophorina superba)的属间混种。其名字是为了纪念 (1804-1878年),一位荷兰商人。.

查看 正模標本和德氏掩鼻风鸟

德拉帕倫特龍屬

德拉帕倫特龍屬(學名:Delapparentia)是鳥腳下目禽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西班牙。化石過去曾編入於貝尼薩爾禽龍,被認為是生存於西班牙的貝尼薩爾禽龍,近年才建立為新屬。.

查看 正模標本和德拉帕倫特龍屬

德曼達龍屬

德曼達龍屬(學名:Demandasaurus)是蜥腳下目雷巴齊斯龍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西班牙。 目前僅發現一個關節仍連接、不完整的頭顱骨與身體骨骼,包含:前上頜骨、齒骨、牙齒、數節頸椎、肋骨、坐骨、股骨。正模標本(編號MDS-RVII)發現於西班牙布爾戈斯省的Castrillo la Reina組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巴里亞階晚期到阿普第階早期。在2011年,一群西班牙古生物學家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達爾文德曼達龍( D.

查看 正模標本和德曼達龍屬

徹納恩鱷

徹納恩鱷(屬名:Chenanisuchus)是鱷形超目森林鱷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摩洛哥西迪徹納恩的晚古新世坦尼特階地層、以及馬里的白堊紀晚期地層。 牠們是由古生物學家Stéphane Jouve、Baâdi Bouya、以及Mbarek Amaghzaz在2000年所敘述。模式種是C.

查看 正模標本和徹納恩鱷

快足龍屬

快足龍屬(屬名:Podokesaurus)意為「有敏捷腳部的蜥蜴」,是種小型肉食性恐龍,最初被認為生存於晚三疊紀,現在被認為生存於早侏儸紀,是已知最早生存於美國東部的恐龍之一。快足龍是種小型、二足、肉食性恐龍,身長約90公分,高度約45公分。快足龍被估計可以每小時14到19公里的速度奔跑,因此取名為快足龍。有些科學家假設快足龍與三疊紀的腔骨龍為近親。 快足龍的唯一化石,是在1911年由蒙特霍利約克學院的地理學兼地質學教授Mignon Talbot與其同事在學校附近發現。 快足龍的化石是一個保存狀態不佳、不完整的骨骸。化石證據顯示牠們可能不是獨立的屬,而其實是腔骨龍的一個種。快足龍身長1公尺,高度為0.3公尺,重量為4公斤。快足龍的化石在火災中遭到摧毀,目前只剩下位於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化石鑄型。.

查看 正模標本和快足龍屬

匠人

匠人(学名:Homo ergaster,来自希腊文ἔργον,意为“工作”)是属于人科的已经滅絕的物种,生存於180-130萬年前的東非及南部非洲,处于上新世末期到更新世初期。目前对于匠人的分类、祖先以及后裔尚存争论,但很多人认为,他很可能是晚期人科物种(诸如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和人类)的直接祖先。他与直立人间的关系也有许多争议。直立人被认为是匠人在亚洲的后裔。也有观点认为他与直立人可以归为同一物种。匠人是人属的早期物种之一,可能是能人的后裔,或者和能人享有共同的祖先。.

查看 正模標本和匠人

匈牙利龍屬

匈牙利龍屬(屬名:Hungarosaurus)是甲龍下目結節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匈牙利西部包科尼山脈的Csehbánya組,地質年代為上白堊紀的桑托階。匈牙利龍是研究最為完全的白堊紀歐洲甲龍類。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顯示匈牙利龍是結節龍科的基礎物種,但較同為歐洲甲龍類的厚甲龍衍化,比北美洲甲龍類原始,例如林木龍、蜥結龍、以及爪爪龍。匈牙利龍的身長估計為約4公尺,頭顱骨長度估計為32到36公分。如同所有結節龍科,匈牙利龍是草食性恐龍。自從19世紀開始,歐洲各地已經發現許多甲龍類化石,例如英格蘭、奧地利、羅馬尼亞西部、法國、以及西班牙北部。.

查看 正模標本和匈牙利龍屬

化石翼龍屬

化石翼龍屬(學名:Laopteryx)化石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的莫里遜組,年代為侏羅紀晚期。化石翼龍分類仍不明確,可能屬於翼龍目,或是鳥類。 化石翼龍是在1881年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Marsh)所敘述、命名,當時名為「Laopteryx priscum」。屬名在古希臘文意為「石頭翼」,種名在拉丁文意為「來自神聖時代的」。但是,馬什將種名的詞性搞錯,pteryx本身是陰性名詞,種名並沒有改為陰性。在1971年,才由其他人將種名改為陰性的「prisca」。 化石翼龍的正模標本(編號YPM 1800)是一個頭顱骨的後段,被發現於科摩崖。除了頭顱骨以外,還發現一顆牙齒,也被編入正模標本。馬什當時認為這些化石屬於鳥類,體型相當於鷺大小,並歸類於始祖鳥科。在當時,化石翼龍被認為可能是種北美洲原始鳥類,類似始祖鳥,但可能性不高。古老翼鳥龍也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北美洲,曾被認為屬於恐龍馳龍科或是始祖鳥科。這些物種目前普片被認為是真手盜龍類恐龍。但根據中生代的鳥類化石記錄,鳥類應該起源於歐亞大陸,而非北美洲。 在20世紀的大部份時間,馬什的分類遭到質疑,但由於化石過少,很少遭到研究。在1986年,約翰·奧斯特倫姆(John Ostrom)提出化石翼龍屬於翼龍類。化石翼龍有可能屬於翼手龍亞目,但因為化石過少,奧斯特倫姆無法確定其分類,只能列為翼龍目的分類未定屬。至於牙齒化石,奧斯特倫姆認為牙齒是屬於某種鱷形超目。但化石翼龍的化石過於零碎,無法建立出足夠的鑑定特徵,目前的狀態為疑名。.

查看 正模標本和化石翼龍屬

化石龍屬

化石龍屬(學名:Laosaurus)是稜齒龍科的一屬恐龍。模式種是快速化石龍(L.

查看 正模標本和化石龍屬

化石戰爭

化石戰爭(Bone Wars)又名骨頭大戰,發生於19世紀後期镀金时代的美國。兩位著名古生物學家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與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互相競爭發現更多、更著名的新恐龍。這段激烈的競爭牽扯到賄賂、政治、印地安人領土的暴力事件以及個人攻擊行為。.

查看 正模標本和化石戰爭

圖蘭鱷屬

圖蘭鱷屬(學名:Turanosuchus)是鱷形超目的一屬,可能屬於中真鱷類的稜角鱗鱷科。正模標本(編號PIN 2229/507)是一個部分下頜的下頜聯合處(Mandibular symphysis),發現於哈薩克南部的Bostobe Svita地層,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桑托階早期。在1988年,蘇聯古生物學家Mikhail Efimov將在這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鹹海圖蘭鱷(T.

查看 正模標本和圖蘭鱷屬

圖里亞龍屬

圖里亞龍屬(屬名:Turiasaurus)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侏儸紀到早白堊紀。 圖里亞龍被認為是歐洲所發現的最大恐龍,身長超過30公尺,重量達27到38公噸Royo-Torres, R., Cobos, A., and Alcalá, L. (2006).

查看 正模標本和圖里亞龍屬

圖林根窗龍屬

圖林根窗龍屬(屬名:Thuringothyris)是大鼻龍科的一屬,生存於二疊紀早期的德國。 正模標本(編號MNG 7729)是一個關節連接、保存良好的頭顱骨,以及部分身體骨骼。編號MNG 10652是一個保存狀態差的頭顱骨、以及部分脊柱。編號MNG 10647是關節脫落的頭顱骨、身體骨骼,來自於至少四個個體。編號MNG 10183標本是一個稍微遭到壓碎的頭顱骨、身體骨骼。編號MNG 11191標本是一個保存狀態差的頭顱骨、部分四肢。這些標本都發現於德國圖林根森林的Bromacker採石場,來自於塔巴伯格組(Tambach Formation)地層的最上層,地質年代約2億8400到2億7950萬年前,相當於二疊紀早期的阿爾丁斯克階。 在1991年,Jürgen A.

查看 正模標本和圖林根窗龍屬

北山龍屬 (蜥臀目)

北山龍屬(學名:Beishanlong)是似鳥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中國。.

查看 正模標本和北山龍屬 (蜥臀目)

北泳龍屬

北泳龍屬(學名:Borealonectes)屬於上龍亞目菱龍科,化石發現於加拿大梅爾維爾島的Hiccles Cove地層,年代為侏儸紀中期(卡洛夫階),約1億6500萬到1億6100萬年前。正模標本包含頭骨、頸椎、右前肢。北泳龍是侏儸紀時期的少數北美洲上龍類之一,也是第一個發現於加拿大北極區的海生爬行動物。北泳龍是在2008年由吳肖春、Tamaki Sato命名,模式種是B.

查看 正模標本和北泳龍屬

圓頭龍屬

圓頭龍屬(學名:Sphaerotholus)是厚頭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在美國西部發現,年代屬於白堊紀晚期。現時已有兩個物種被描述、命名,分別是在新墨西哥州嘉德蘭組發現的古德溫圓頭龍(S.

查看 正模標本和圓頭龍屬

包科尼翼龍

包科尼翼龍(學名:Bakonydraco)是翼龍目神龍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匈牙利維斯普雷姆州Iharkút村的鋁土礦露頭,屬於Csehbánya組,位於包科尼山脈附近,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桑托階。 在2005年,大衛·威顯穆沛(David Weishampel)等人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Bakonydraco galaczi。屬名意為「包科尼的龍」;種名是以協助挖掘工作的András Galácz教授為名。包科尼翼龍是第一個發現於匈牙利的翼龍類。 正模標本(編號MTM Gyn/3)是一個幾乎完整的下頜。副模標本(編號MTM Gyn/4, 21)是一個部分下頜前段。另外,發現於當地的翼骨、頸椎,也被歸類於包科尼翼龍。 包科尼翼龍的下頜缺乏牙齒,下頜的左右骨頭在前半段癒合,後面形成一個矛狀的空間(參見)。包科尼翼龍是種中型的翼龍類,嘴部的長度為29公分,翼展為3.5到4公尺。與其他神龍翼龍類相比,包科尼翼龍的口鼻部高,類似古神翼龍,因此可能有不一樣的食性。包科尼翼龍可能是小型魚類或青蛙為食。.

查看 正模標本和包科尼翼龍

包頭龍屬

包頭龍屬(屬名:Euoplocephalus)又名優頭甲龍,是最大型的甲龍科恐龍之一,體型接近於小型的象。在甲龍下目中,包頭龍有最完整的化石紀錄,包括牠的尖刺鱗甲、低矮的身體及巨大的尾槌。包頭龍的異名有:Scolosaurus、Anodontosaurus、倍甲龍。 包頭龍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裝甲完備的頭部」。.

查看 正模標本和包頭龍屬

利邁河龍屬

利邁河龍屬(屬名:Limaysaurus)是蜥腳下目雷巴齊斯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 利邁河龍目前只有一個種L.

查看 正模標本和利邁河龍屬

刺叢龍屬

刺叢龍屬(學名:Rubeosaurus)意為「刺叢的蜥蜴」,是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刺叢龍是種中型角龍類恐龍,身長估計約為5公尺,體重估計約2噸。.

查看 正模標本和刺叢龍屬

刺蝟鱷

刺蝟鱷(屬名:Zaraasuchus)是鱷形超目戈壁鱷科的一屬,是由迪亞戈·玻爾(Diego Pol)與馬克·諾瑞爾(Mark Norell)在2004年所敘述。刺蝟鱷的化石發現於蒙古戈壁沙漠Zos Canyon地區發現,年代為晚白堊紀。模式種是Zaraasuchus shepardi,以Richard Shepard為名。.

查看 正模標本和刺蝟鱷

分支龍屬

分支龍屬(屬名:Alioramus),又名歧龍、阿利奧拉龍,是獸腳亞目暴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蒙古。分支龍是由蘇聯古生物學家Sergei Kurzanov在1976年所命名。模式種是遙遠分支龍(A.

查看 正模標本和分支龍屬

嘉峪龍屬

嘉峪龍屬(學名:Chiayusaurus)是大鼻龍類的一屬恐龍,化石是在亞洲發現的牙齒。目前已有兩個物種。嘉裕龍的學名是取自萬里長城的嘉峪關,原先是「Chiayüsaurus」,但國際動物命名法規不允許特別的字元,所以學名改為「Chiayusaurus」。舊有的名字仍可以在一些較舊的文獻中見到。.

查看 正模標本和嘉峪龍屬

單爪龍屬

單爪龍屬(屬名:Mononykus)意為「單一的爪」,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個屬,生存在上白堊紀的蒙古。單爪龍的雙腳長而敏捷,可以快速奔跑,這在牠們所生存的沙漠平原環境中非常有效。單爪龍的頭部小,牙齒小而尖,顯示牠們是以昆蟲與小型動物為食,例如蜥蜴與哺乳類。眼睛大,故可在較寒冷、較少掠食動物的夜晚獵食。 單爪龍在1993年被命名時,屬名是Mononychus,但已有某種象鼻蟲科的甲蟲使用這個名稱。因此在發表的一個月後,單爪龍的屬名被重新命名為Mononykus。.

查看 正模標本和單爪龍屬

單足龍屬

單足龍屬(學名:Elmisaurus)是獸腳亞目偷蛋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亞洲。化石只有腳掌及手掌。.

查看 正模標本和單足龍屬

喙嘴翼龍屬

喙嘴翼龍(屬名:Rhamphorhynchus)又譯喙嘴龍,意思是“喙狀的口鼻部”,是種生存於侏儸紀的長尾翼龍類。喙嘴翼龍與翼手龍屬生存於相同時代。牠的長尾巴上有韌帶,使尾巴僵硬,尾端呈鑽石形狀。喙嘴翼龍的頜部,佈滿向前傾的尖細牙齒。牠們可能以魚類、昆蟲為食。 目前保存最好的喙嘴翼龍化石來自於巴伐利亞州索倫霍芬的採石場。索倫霍芬的許多化石被發現時不僅有骨頭,還有翅膀與尾巴等軟組織。另外,英格蘭、坦尚尼亞、西班牙等地也發現許多零碎化石,可能屬於喙嘴翼龍。葡萄牙也出土許多零散化石,可能屬於喙嘴翼龍。"Rhamphorhynchus." In: Cranfield, Ingrid (ed.).

查看 正模標本和喙嘴翼龍屬

喙頸龍

喙頸龍(屬名:Rhamphinion)意為「喙狀嘴的頸背」,喙狀嘴是喙嘴翼龍科屬名中常見的詞源,而頸背指的是喙頸龍的化石來自於頭顱骨後部。喙頸龍是種翼龍類,發現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東北部的卡岩塔組,該地年代為下侏儸紀的錫內穆階到中普連斯巴奇階。 模式種是詹氏喙頸龍(R.

查看 正模標本和喙頸龍

呼气虫

呼气虫(學名:Pneumodesmus newmani)是一种已灭绝的马陆,生存于4亿2800万年前的志留纪晚期,是最早的多足類物種,也是已知最早的陸生動物。其樣本於2004年在蘇格蘭亞伯丁郡斯通黑文發現。.

查看 正模標本和呼气虫

傷龍屬

傷龍屬(學名:Dryptosaurus)是原始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麥斯特裡希特階中期)的北美洲東部。雖然傷龍的化石紀錄很少,但因由所繪畫的想像圖,令傷龍成為廣為人知的恐龍。.

查看 正模標本和傷龍屬

哈卡斯龍屬

哈卡斯龍屬(屬名:Kileskus)是暴龍超科原角鼻龍科恐龍一屬。化石發現於俄羅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地質年代相當於侏儸紀中期的巴通階。正模標本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包含:前上頜骨、上頜骨、上隅骨、以及手掌與腳掌骨頭。 在2010年,俄羅斯古生物學家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K.

查看 正模標本和哈卡斯龍屬

哈特茲哥翼龍屬

哈特茲哥翼龍屬(屬名:Hatzegopteryx)是種大型神龍翼龍科動物。化石發現於羅馬尼亞特蘭西瓦尼亞,包含頭顱骨碎片、左肱骨、以及其他部分,這些化石顯示牠們是種大型動物,翼展可達12公尺,甚至更大。 部分研究人員發現,哈特茲哥翼龍、諾氏風神翼龍的化石有許多符合特徵。諾氏風神翼龍的化石還沒有經過完整敘述,如果諾氏風神翼龍的化石經過正式研究後,狀態不是疑名,那哈特茲哥翼龍可能是風神翼龍的次異名Witton, M.P., Martill, D.M.

查看 正模標本和哈特茲哥翼龍屬

哈格里芬龍

哈格里芬龍(學名Hagryphus)是偷蛋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美國猶他州。.

查看 正模標本和哈格里芬龍

優肢龍屬

優肢龍屬(學名:Euskelosaurus)是原蜥腳下目的半雙足恐龍,生活於三疊紀晚期的南非、賴索托及津巴布韋。牠可能是與非洲南部發現的祖父板龍(Plateosauravus)為同一物種。 正模標本(編號BMNH R1625)是由Alfred Brown在1863年發現,包含四肢骨頭及脊椎化石在1866年,由托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將這些化石正式描述、命名,當時名為Euskelesaurus。在1902年,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將其改為現在的學名Euskelosaurus。.

查看 正模標本和優肢龍屬

優脛龍屬

優脛龍屬(屬名:Eucnemesaurus)是種基礎蜥腳形亞目恐龍,通常被認為是優肢龍的一個異名,但亞當·耶茨(Adam Yates)的2006年研究則顯示牠們與假設的艾雷拉龍科阿里瓦龍(Aliwalia)是同種動物。 優脛龍是在1920年由Egbert Cornelis Nicolaas van Hoepen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強大優脛龍(E.

查看 正模標本和優脛龍屬

優腔龍屬

優腔龍屬(學名:Eucamerot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英格蘭懷特島的威塞克斯組(Wessex Formation),地質年代屬於下白堊紀貝里亞階。牠的化石是一些脊椎,曾有一個部份骨骼被歸類於優腔龍,但未被學界普遍接納。在歐洲侏羅紀晚期至下白堊紀的蜥腳下目中,優腔龍與鳥面龍及畸形龍,是三個根據破碎化石而建立的分類單元。.

查看 正模標本和優腔龍屬

冠飾角龍屬

冠飾角龍屬(學名:Coronosaurus)是角龍科尖角龍亞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冠飾角龍是種中型角龍類,頭盾後緣的第二頸盾緣骨突位置,由多個小型、叢聚狀短骨突取代。 冠飾角龍原本是尖角龍屬的第二個種,在2012年被成立為獨立屬。.

查看 正模標本和冠飾角龍屬

冠長鼻龍屬

冠長鼻龍屬(學名:Lophorhothon)是一種小型、研究有限的鴨嘴龍科恐龍,化石是在1940年代發現於美國阿拉巴馬州達拉斯縣的一處露頭,屬於Mooreville白堊組的下層,地質年代為坎潘階早至中期。冠長鼻龍是第一個發現於阿拉巴馬州的恐龍。 在1960年,沃·蘭斯頓(Wann Langston)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奇特冠長鼻龍(L.

查看 正模標本和冠長鼻龍屬

冰河龍屬

冰河龍屬(學名:Glacialisaurus)是種早期蜥腳形亞目恐龍,生存於早侏儸紀,化石發現於南極洲的南極橫貫山脈。 正模標本(編號FMNH PR1823)是一個部分後肢與腳部化石,另一個左股骨(編號FMNH PR1822)也被編入此屬。這些化石被發現於柯克帕特里克峰(Mount Kirkpatrick),屬於漢森組(Hanson Formation)下層,是個擬灰質粉砂岩與泥岩地層。在2007年,由古生物學家Nathan Smith與迪亞戈·玻爾(Diego Pol)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漢氏冰河龍(G.

查看 正模標本和冰河龍屬

凹頜獸屬

凹頜獸屬(學名:Charassognathus)是已滅絕合弓綱的一屬,屬於獸孔目的犬齒獸亞目,是目前已知最基礎的犬齒獸類動物。化石發現於南非北開普省的Teekloof組Hoedemaker段,地質年代為二疊紀晚期的吳家坪階。正模標本(編號SAM-PK-K 10369)是一個頭顱骨、部分下頜、頸椎、肋骨、以及一個後肢。凹頜獸的頭顱骨長6公分,完整身長估計約0.5公尺,是個小型四足掠食動物。凹頜獸目前生存年代最早、最原始的犬齒獸類動物。 模式種是纖細凹頜獸(C.

查看 正模標本和凹頜獸屬

內德科爾伯特龍屬

內德科爾伯特龍屬(學名:Nedcolbertia)是獸腳亞目虛骨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北美洲。 在1993年,Christopher Whittle在美國猶他州的格蘭德縣發現三個獸腳類恐龍的化石,屬於雪松山組(Cedar Mountain Formation)黃貓段,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這些化石經由古生物學家詹姆斯·柯克蘭(James Kirkland)等人所研究、處理化石。這些化石曾被非正式命名為"Nedcolbertia whittlei"。在1998年,由詹姆士·柯克蘭等人所描述、命名,模式種是賈氏內德科爾伯特龍(N.

查看 正模標本和內德科爾伯特龍屬

內烏肯盜龍屬

內烏肯盜龍屬(學名:Neuquenraptor)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是在2005年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是少數生存於南半球的馳龍科恐龍。身長約2.5公尺,重約30公斤,生存於白堊紀晚期。.

查看 正模標本和內烏肯盜龍屬

內烏肯鱷

內烏肯鱷(學名:Neuquensuchus)意為「內烏肯省鱷魚」,是種已滅絕的原始鱷形超目動物,化石發現於阿根廷內烏肯省的Bajo de la Carpa地層,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桑托階。 內烏肯鱷的化石發現於科瑪烏埃大學(Universidad Nacional del Comahue)的內烏肯市校區。在2007年,由Lucas E.

查看 正模標本和內烏肯鱷

內烏肯鳥

內烏肯鳥(學名Neuquenornis)是一屬反鳥亞綱鳥類。它們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其下已知只有飛翔內烏肯鳥一個物種。其化石是在8500-8300萬年前桑托階的Bajo de la Carpa地層發現。內烏肯鳥的體型在當時也算很大,跗蹠骨長46.8毫米。估計它們體長約有30厘米。 內烏肯鳥的完模標本編號為MUCPv-142,現正存放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阿根廷自然历史博物馆(Museo de Ciencias Naturales)內。 路易斯·恰佩(Luis M.

查看 正模標本和內烏肯鳥

內烏肯龍屬

內烏肯龍屬(屬名:Neuquensaurus)意為「內烏肯蜥蜴」,是種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阿根廷與烏拉圭,約7100萬年前。 如同其他晚期的蜥腳類恐龍,內烏肯龍擁有鱗甲。內烏肯龍與薩爾塔龍有接近親緣關係。內烏肯龍是種小型蜥腳類恐龍,身長被估計為10到15公尺。 模式種是南方內烏肯龍( N.

查看 正模標本和內烏肯龍屬

內蒙古龍屬

內蒙古龍屬(學名:Neimongosaurus)是鐮刀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中國,距今約9200萬年前。.

查看 正模標本和內蒙古龍屬

克尔猪笼草

克尔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kerrii)是泰国南部达鲁国家海洋公园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海拔400米至500米的地区。克尔猪笼草被认为与空堪达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 Catalano, M. 2010.

查看 正模標本和克尔猪笼草

克貝洛斯龍屬

克貝洛斯龍屬(學名:Kerberosaurus)是一屬鴨嘴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俄羅斯阿穆爾州布拉戈維申斯克的察尕沿組(Tsagayan Formation),地質年代約6550萬年前,相當為上白堊紀(麥斯特里希特階)Godefroit, P., Lauters, P., Van Itterbeeck, J., Bolotsky, Y.

查看 正模標本和克貝洛斯龍屬

克洛斯猪笼草

(学名:Nepenthes klossii),又称,是新几内亚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

查看 正模標本和克洛斯猪笼草

克拉瑪依龍屬

克拉瑪依龍屬(學名:Kelmayisaurus)是獸腳亞目鯊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中國。牠是以發現地附近來命名,即中國新疆盛產石油的克拉瑪依市。.

查看 正模標本和克拉瑪依龍屬

前扁臀龍屬

前扁臀龍屬(學名:Proplanicoxa)是鳥腳下目禽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巴列姆階)的英格蘭,約1億2600萬年前。 在1916年,雷金納德·胡利(Reginald Hooley)在威特島發現一個禽龍類的部分身體骨骼,該地屬於威塞克斯組(Wessex Formation)上層。正模標本(編號BMNH R 8649)是目前的唯一化石,包含:13節背椎、一個薦骨與腸骨、部分恥骨與坐骨。在1976年,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將這個標本編入於威特島龍。在2010年,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等人將這個標本建立為新屬,模式種是高氏前扁臀龍(P.

查看 正模標本和前扁臀龍屬

副红山鸟属

副红山鸟属(学名:Parahongshanornis)是一种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原始今鸟类,2011年发现于辽宁西部热河生物群晚期的九佛堂组。 2011年,这一新属种由李莉、王晶琦、侯世林命名,属名暗示新属与红山鸟特征相似。模式种是朝阳副红山鸟,以化石产地朝阳命名。正型标本PMOL-AB00161发现于辽宁朝阳原家洼早白垩世的九佛堂组。标本缺少头骨,但头后骨骼保存较完整,体型较小,体型纤细。该标本目前收藏于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 根据比较解剖学,副红山鸟被归类于红山鸟科。目前,可能是时期最晚的红山鸟科鸟类。.

查看 正模標本和副红山鸟属

副雲南魚

副雲南魚屬(學名:Parayunnanolepis),為盾皮魚綱下的一種魚類,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的曲靖.

查看 正模標本和副雲南魚

勝王龍屬

勝王龍屬(屬名:Rajasaurus)是阿貝力龍科食肉牛龍亞科的一屬。勝王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印度,是種體型中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7.6到9公尺,頭部擁有獨特的額角。 在1982年到1984年之間,印度地質調查局的蘇雷什·斯里瓦斯塔瓦(Suresh Srivastava)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科達縣的Rahioli發現了勝王龍的化石。除此之外,印度中央邦賈巴爾普爾附近的訥爾默達河河谷也發現了勝王龍的化石,這些地區都屬於拉米塔組(Lameta Formation),該地層的地質年代為白堊紀馬斯垂克階。 模式種是納巴達勝王龍(R.

查看 正模標本和勝王龍屬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英文: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法文:Code international de nomenclature zoologique)由國際動物命名法委員會负责修订和解释,是一套规范动物学名命名的国际性学术规定。 这套法规规定了动物学名以及动物界各分类阶元学名命名的原则、语法、作者认定以及约定了对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等非正常命名现象的处理方式,约定了动物学家在命名物种以及讨论物种命名过程中需要遵守的礼仪规范,同时还规定了管理和仲裁动物命名的专门机构极其权力。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用英文和法文写成,被翻译成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中文、日文、阿拉伯文等多国语言,但仅有英文和法文的版本具有实际效力,其他语言的版本仅仅为方便各国动物学者而作为参考版本使用。.

查看 正模標本和国际动物命名法规

倍甲龍屬

倍甲龍屬(學名:Dyoplosaurus)意為「雙倍裝甲的蜥蜴」,是甲龍下目甲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加拿大艾伯塔省的雷德迪爾河流域,屬於恐龍公園組,地質年代屬於上白堊紀的中坎潘階,約7650萬年前。倍甲龍是在1924年由威廉·帕克斯(William A.

查看 正模標本和倍甲龍屬

犬齒鱷屬

齒鱷屬(屬名:Cynodontosuchus)是鱷形超目波羅鱷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阿根廷的Bajo de la Carpa地層組,地質年代約為桑托階,以及Pichi Picun Leufu地層組,地質年代約為康尼亞克階與桑托階。在1896年,古生物學家亞瑟·史密斯·伍德沃德(Arthur Smith Woodward)命名犬齒鱷屬,當時歸類於西貝鱷亞目(Sebecosuchia),是當時第一個發現的非新生代西貝鱷類。 正模標本是一個不完整口鼻部、關節連接的下頜。上頜骨的第二顆牙齒大型、呈鐮刀狀。前上頜骨、上頜骨牙齒之間有齒縫,當犬齒鱷咬合時,下頜的大型牙齒會嵌入上頜的齒縫裡。根據這些特徵,犬齒獸被歸類於波羅鱷科。近年有些研究,提出犬齒獸是波羅鱷的次異名。但犬齒鱷有5顆上頜牙齒、口鼻部較扁,這些特徵與波羅鱷不同。.

查看 正模標本和犬齒鱷屬

皮亞尼茲基龍屬

亞尼茲基龍屬(屬名:Piatnitzky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中期的南美洲。 皮亞尼茲基龍的化石是兩個破碎的頭顱骨,以及部份的顱後骨骼。化石發現於阿根廷的Cañadon Asfalto地層,地質年代屬於侏羅紀中期的卡洛維階。根據不同的研究,皮亞尼茲基龍被認為屬於基礎肉食龍下目,或是斑龍超科動物。皮亞尼茲基龍是種中型、二足肉食性恐龍,有粗壯的前肢,身長約4.3公尺。體重估計約275公斤或450公斤,後者是根據正模標本是亞成年體而推論的結果。 腸骨長42.3公分。腦殼類似其他斑龍超科、斑龍科的皮爾逖龍(發現於法國)。 模式種是弗氏皮亞尼茲基龍(P.

查看 正模標本和皮亞尼茲基龍屬

皮翼龍

翼龍(學名:Dermodactylus)意為「有皮的手指」,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的莫里遜組,年代為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到提通階)。.

查看 正模標本和皮翼龍

皮托庞猪笼草

托庞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pitopangii)是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省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McPherson, S.R. 2009.

查看 正模標本和皮托庞猪笼草

皺尾龍屬

尾龍屬(學名:Rugocaudia)是蜥腳下目巨龍形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北美洲。.

查看 正模標本和皺尾龍屬

短頸潘龍屬

短頸潘龍屬(學名:Brachytrachelopan)是叉龍科恐龍的一屬,頸部非常短,生存於晚侏羅紀提通階的阿根廷。正模標本(編號MPEF-PV 1716)是唯一已知的標本,是發現於阿根廷丘布特省的Cañadón Cálcero地層,來自於一個被河流侵蝕的砂岩露頭。雖然該標本是不完整,但發現時關節仍然是連接的,這些骨骼包括了8節頸椎、12節背椎及3節薦椎,以及後段頸部肋骨的近端部份、左股骨的遠端部份、左脛骨的近端部份、以及右腸骨。標本的大部份可能在發現前,就因侵蝕作用而被破壞。 模式種是梅氏短頸潘龍(B.

查看 正模標本和短頸潘龍屬

短角龍屬

短角龍屬(學名:Brachyceratops)是角龍科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牠們的化石都是幼年個體的部分身體骨骼,發現於加拿大的艾伯塔省及美國的蒙大拿州。 在過去被編入於短角龍的標本,都是幼年個體化石,其中一個目前被改歸類於刺叢龍(Rubeosaurus)Andrew T.

查看 正模標本和短角龍屬

短體魚屬

短體魚屬(學名:Guizhoubrachysomus,或依其學名譯為貴州短體魚)為生活於三疊紀時期的小型盧加諾魚科輻鰭魚,全長約4公分。 模式種為小短體魚(G.

查看 正模標本和短體魚屬

短鰭魚龍

短鰭魚龍(學名:Brachypterygius)是魚龍目大眼魚龍科扁鰭魚龍亞科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晚期,化石發現於英格蘭與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在1922年,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命名這個新屬,模式種是Brachypterygius extremus。正模標本發現於英格蘭巴斯的啟莫里黏土層,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晚期的啟莫里階。在1976年,McGowan命名格蘭道魚龍(Grendelius mordax),化石發現於英格蘭諾福克郡的啟莫里階地層。在1997年,McGowan將格蘭道魚龍改歸類為短鰭魚龍的一個種(B.

查看 正模標本和短鰭魚龍

矮暴龍屬

暴龍屬(屬名:Nanotyrannus,意為「小型暴君」)又稱小暴龍或侏儒暴龍,是種暴龍科恐龍,可能是暴龍的未成年體。矮暴龍的化石為一個小型頭顱骨(編號CMN 7541),是在1942年由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Charles W. Gilmore)發現,並在1946年被敘述、命名為蘭斯蛇髮女怪龍(Gorgosaurus lancensis);蛇髮女怪龍現在可能為艾伯塔龍的一種。在1988年,該標本由羅伯特·巴克(Robert T.

查看 正模標本和矮暴龍屬

石板鳥屬

石板鳥屬(屬名:Lithornis)是古顎總目鳥類中較原始的成員,生存於5600萬至4000萬年前不等的古新世至始新世時期。.

查看 正模標本和石板鳥屬

矛頜翼龍屬

矛頜翼龍屬(屬名:Dorygnathus)意為「長矛的頜部」,是翼龍目喙嘴翼龍科的一屬,生存於早侏儸紀的歐洲,約1億8000萬年前,當時盤古大陸有許多淺海。矛頜翼龍的翼展約為1.69公尺寬。頭顱骨長,眼眶是頭部最大型的洞孔。他們具有小型、三角形胸骨,是飛行相關肌肉的附著處。嘴部前端有彎曲的長牙齒,當牠們咬合時,會突出於嘴部前端;嘴部後段則是筆直的小型牙齒"Dorygnathus." In: Cranfield, Ingrid (ed.).

查看 正模標本和矛頜翼龍屬

玩具翼龍屬

玩具翼龍屬(學名:Ludodactylus)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鳥掌翼龍超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巴西塞阿臘州的克拉圖組(Crato Formation),年代為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 在2003年,埃伯哈德·弗雷伊(Eberhard Frey)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席氏玩具翼龍(L.

查看 正模標本和玩具翼龍屬

玳瑁

玳瑁(學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是属於海龟科的一种海龜,是玳瑁属下唯一一种,又名--瑁、蝳蝐、--玳、文甲、鷹嘴海龜、十三鲮龟、十三鳞、十三棱龟、明玳瑁、千年龟,简称玳,分为太平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bissa)和大西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imbricata)两个亚种。此物种分布非常广泛,其中太平洋玳瑁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大西洋玳瑁分布於大西洋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美洲和亞洲的海域。 玳瑁的外形与其他海龟大致相似,都有扁平的躯体、保护性的背甲、以及适於划水的桨状鳍足,而玳瑁最明显的特点是其鷹喙般的嘴,以及躯体後部锯齿般的缘盾。虽然玳瑁分布在广大的海域中,其最主要的生活区是浅水礁湖和珊瑚礁区,珊瑚礁中的许多洞穴和深谷给它提供休息的地方,珊瑚礁中还生活着玳瑁最主要的食物——海绵。这些海绵中的部分物种对於其他生物来说是剧毒且致命的,所以玳瑁肉中往往會含有致人死亡的高毒性物质;且由於海绵中通常含有大量二氧化硅(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玳瑁是屈指可数的能够消化玻璃的动物之一,也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海龟。玳瑁的食物还包括栉水母、水母、海葵、虾蟹和贝类等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和海藻。 玳瑁的甲壳上有美丽而又色彩斑斓的花纹,是一种名贵的宝石,可作为首饰、雕塑等饰品的原材料,高贵典雅,有祥瑞幸福、健康长寿的象征,享有“海金”之称。玳瑁工艺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工艺水平在唐代已达顶峰,日本的玳瑁工艺也受到了中国很大的影响。正是由於人类对玳瑁的过度需求,导致玳瑁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持续减少,已有灭绝的危险,目前两个玳瑁亚种的保护现状均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極危状态。一些国家,如中国和日本,常会猎取玳瑁、挖其巢穴以食用它的肉和蛋,因为玳瑁的肉蛋很美味,甲壳可入中药,因此玳瑁的保护有很大困难。目前玳瑁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很多国家已禁止猎捕玳瑁,玳瑁产品也被禁止进出口。.

查看 正模標本和玳瑁

獨龍屬

龍屬(學名Alectrosaurus),又名獨身龍、鷹龍、阿萊龍或阿萊克特龍,是暴龍超科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中國內蒙古。獨龍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與其他大型近親(如暴龍)的外形相似。獨龍的體型比較小型,只有約5米長。 獨龍的化石是在1923年發現。在1933年,美國古生物學家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Charles W.

查看 正模標本和獨龍屬

獅鷲角龍屬

獅鷲角龍屬(學名:Gryphoceratops)是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屬於纖角龍科,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

查看 正模標本和獅鷲角龍屬

班尼特翼龍

班尼特翼龍(屬名:Bennettazhia)是翼龍目的一屬,原本在1928年被查爾斯·吉爾摩(Charles Gilmore)命名為俄勒岡無齒翼龍(Pteranodon oregonensis)。 班尼特翼龍的正模標本(編號MPUC V.126713)是一個肱骨、兩節瘉合的背椎、某些不明位置的斷裂關節,發現於美國俄勒岡州的惠勒郡,屬於哈得斯佩斯組(Hudspeth Formation),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阿爾比階。班尼特翼龍的外狀可能類似夜翼龍,但體型較大。 在1989年,克里斯多福·班尼特(Christopher Bennett)提出這些化石應該屬於神龍翼龍科,而非無齒翼龍科。在1991年,俄羅斯古生物學家Lev Nessov將這些化石命名為新屬,班尼特翼龍(Bennettazhia)。屬名是以克里斯多福·班尼特為名,azh在烏茲別克語意為「龍」,目前是神龍翼龍科的學名常見字根。在1994年,班尼特提出不同意見,認為牠們屬於準噶爾翼龍科。沃爾赫費爾(1991)、Peters(1997)、Kellner(2003)、以及昂文(2003)則認為班尼特翼龍是翼手龍亞目的一個分類不明屬。 肱骨的長度為18.3公分,沒有遭到擠壓變形,這在翼龍類中相當少見,因此可供研究人員分析其骨頭結構在2007年,美國生物學家Michael Habib利用電腦斷層掃描分析班尼特翼龍的正模標本。肱骨的骨璧薄,內部為海綿狀的空間,屬於海綿骨(Cancellous bone),骨頭輕型、結構強。Habib藉此提出翼龍類的手臂骨頭結構堅強,因此大型翼龍類可以採彈射方式而起飛。這項有助於某些翼龍類的分類。具有延長三角嵴(Deltopectoral crest)的肱骨相當筆直。準噶爾翼龍科。神龍翼龍超科都具有這項特徵,但只有後者具有相當薄的骨璧。Habib認為班尼特翼龍屬於神龍翼龍超科。.

查看 正模標本和班尼特翼龍

班閏魚

班閏魚屬(屬名:Bannhuanaspis)是屬於盔甲魚亞綱的原始魚類,頭甲長約 15 公分,寬約 14 公分,是越南已知最大型的盔甲魚類。班閏魚生存於泥盆紀早期的洛赫科夫期或布拉格期,化石係在1991年發現於越南北部北太省(Tỉnh Bắc Thái)富良縣(今太原省富良縣)的杜城(Đu)附近;屬名中的「班閏」(Ban Nhuan)是指發現地,位於杜城的東北方。.

查看 正模標本和班閏魚

琦喙蝶

喙蝶(学名:Libythea cinyras)是一种已灭绝的喙蝶。它们是毛里求斯的特有种。仅有一个模式标本被采集。.

查看 正模標本和琦喙蝶

破碎龍屬

龍屬(學名:Claosaurus)是原始鴨嘴龍科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桑托階)的北美洲。屬名意為「破碎的蜥蜴」,牠被這樣命名是因牠的化石在發現時是很零亂的。.

查看 正模標本和破碎龍屬

砂龍屬

龍屬(屬名:Ammosaurus)是蜥腳形亞目近蜥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生活於侏羅紀早至中期的北美洲。砂龍的身長約有4米,但與其他蜥腳形亞目恐龍相比,體型較小型。牠可以採取雙足或四足方式行走,而且可能是雜食性動物。.

查看 正模標本和砂龍屬

硬叶猪笼草

叶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rigidifolia)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1600米的地区。McPherson, S.R. 2009.

查看 正模標本和硬叶猪笼草

碗狀龍屬

碗狀龍屬(屬名:Craterosaurus)是劍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下白堊紀的凡藍今階到巴列姆階,約1億4000萬年前到1億2500萬年前。牠的化石在英格蘭被發現。牠被認為可能是皇家龍的次異名,不過卻只有很少的化石而不能斷定。 模式種是波頓碗狀龍(C.

查看 正模標本和碗狀龍屬

磷礦翼龍屬

磷礦翼龍屬(學名:Phosphatodraco)意為「磷礦的龍」,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神龍翼龍科的一屬,化石是在2000年發現於摩洛哥的胡里卜蓋市附近,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馬斯垂克階晚期。 正模標本(編號OCP DEK/GE 111)是五節頸椎,來自於第五到第九節頸椎,這些頸椎的關節脫落、遭到擠壓變形,還有一個不清楚部位的骨頭。最長的第五節頸椎長30公分。這隻磷礦翼龍的翼展約5公尺。磷礦翼龍的頸部後段的脊椎延長,在神龍翼龍科中相當特別;在神龍翼龍科中,磷礦翼龍也具有已知最完整的頸椎之一。磷礦翼龍是生存於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的翼龍類之一,同時也是第一種發現於北非的神龍翼龍科。模式種是茅利塔尼亞磷礦翼龍(P.

查看 正模標本和磷礦翼龍屬

神州龍屬

州龍屬(屬名:Shenzhousaurus)是種原始似鳥龍下目恐龍,生存於下白堊紀的中國。 正模標本(編號NGMC 97-4-002)發現於遼寧省北票市四合屯的義縣組的底部河相沖積層,地質年代為阿普第階。這個標本由一個部份身體骨骼構成,位於一個砂岩岩塊內,這個標本的頭部位於軀幹之上,是標準的死亡姿勢。化石的以下部分遺失:後肢的末端部分、尾巴的末端部分、除了部分右手掌以外的前肢、以及胸帶。頭部被壓碎,頭部左側傾斜地露出。 神州龍僅有一個種,也就是模式種東方神州龍(S.

查看 正模標本和神州龍屬

祿豐龍屬

祿豐龍屬(學名:Lufengosaurus)是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的中國西南部"Lufengosaurus."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 Gillette, David D. & Norell, Mark A. & Olshevsky, George & Parrish, J.

查看 正模標本和祿豐龍屬

祖母暴龍屬

母暴龍屬(學名:Aviatyrannis)是暴龍超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晚侏羅紀啟莫里階的葡萄牙。牠是由奧利佛·勞赫(Oliver Rauhut)於2003年所命名。 在2000年,奧利佛·勞赫(Oliver Rauhut)在葡萄牙萊里亞區的Guimarota褐煤礦坑,發現這些早期暴龍超科的化石。勞赫最初將這些化石分類在美國的史托龍之內,標名為史托龍的未命名標本(Stokesosaurus sp.),但是牠們化石的破碎狀態令人懷疑牠們的共同性。在2003年,勞赫重新研究後,發現這些化石的獨特特徵,建立為新屬祖母暴龍(Aviatyrannis)。模式種是侏羅祖母暴龍(A.

查看 正模標本和祖母暴龍屬

福左輕鱷龍屬

福左輕鱷龍屬(學名:Laevisuchus)是阿貝力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牠們的化石發現於印度中央邦的拉米塔組(Lameta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上白堊紀麥斯特裡希特階,由古生物學家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及查爾斯·馬特里(Charles Alfred Matley)在1933年描述、命名。福左輕鱷龍的模式種是印度福左輕鱷龍(L.

查看 正模標本和福左輕鱷龍屬

福井巨龍屬

福井巨龍屬(學名:Fukuititan)是蜥腳下目巨龍形類的一屬恐龍,生活在白堊紀早期(巴列姆階)的日本。 正模標本(編號FPDM-V8468)是一個關節連接的部分身體骨骼,被發現於福井縣勝山市北谷町,屬於手取群的北谷組 模式種是日本福井巨龍(F.

查看 正模標本和福井巨龍屬

福井盜龍屬

福井盜龍屬(學名:Fukuiraptor)是種中型肉食性恐龍,化石發現於日本的下白堊紀巴列姆階地層。.

查看 正模標本和福井盜龍屬

禽龍屬

禽龍屬(学名:Iguanodon,意為“鬣蜥的牙齒”),屬於蜥形綱鳥臀目鳥腳下目的禽龍類,是大型草食性動物,身長約10公尺,高3到4公尺,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動物,或是協助進食。 禽龍的化石多數發現於歐洲的比利時、英國、德國。牠們主要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到早阿普第階,約1億2600萬年前到1億2500萬年前。禽龍的演化位置大約位於行動敏捷的稜齒龍類首次出現,演化至鳥腳下目中最繁盛的鴨嘴龍類,這段演化過程的中間位置。禽龍與年代更晚的鴨嘴龍類,共同屬於禽龍類演化支。 禽龍的化石在1822年首次發現,並在1825年由英國地理學家吉迪恩·曼特爾進行描述與命名。在過去的研究歷史中,有許多化石被歸類於禽龍,年代橫跨侏儸紀啟莫里階到白堊紀森諾曼階,範圍廣達歐洲、北美洲、亞洲、以及北非。但根據近年研究,這些化石多被歸類於其他屬,或是建立為新屬。目前的唯一有效種是貝尼薩爾禽龍(I.

查看 正模標本和禽龍屬

秘龍屬

龍屬(學名:Enigmosaurus)是雙足的草食性恐龍,屬於獸腳亞目鐮刀龍超科,生活於上白堊紀的蒙古國,約9500萬年前。 正模標本(編號IGM 100/84)是在1979年發現於蒙古國東南部的巴彦思楞組(Bayan Shireh Formation),地質年代約9800萬到8930萬年前,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森諾曼階到土侖階。化石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包含一個接近完整的骨盆,只缺少部分右坐骨。 模式種是蒙古秘龍(E.

查看 正模標本和秘龍屬

科羅拉多斯龍屬

科羅拉多斯龍屬(學名:Coloradisaurus)是原蜥腳下目大椎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三疊紀的阿根廷。 正模標本(編號PVL 5904)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頭顱骨。化石發現於洛斯科洛拉多斯組(Los Colorados Formation)的上層。科羅拉多斯龍的化石所處地層,地質年代可追溯至諾利階到雷蒂亞階,距今約2億2100萬-2億1000萬年前。 模式種是短體科羅拉多斯龍(C.

查看 正模標本和科羅拉多斯龍屬

科阿韋拉角龍屬

科阿韋拉角龍屬(屬名:Coahuilaceratops)意為「科阿韋拉的有角面孔」,是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屬於角龍科的開角龍亞科,是種草食性恐龍。 正模標本(編號CPC 276)是一個成年個體的部分身體骨骼、以及頭顱骨的碎片。另一個標本(編號CPS 277)則可能是個幼年個體標本。兩個化石都發現於墨西哥科阿韋拉州的Cerro del Pueblo組地層,年代為白堊紀晚期(坎潘階),約7,200萬年前Loewen, M.A., Sampson, S.D., Lund, E.K., Farke, A.A., Aguillón-Martínez, M.C., de Leon, C.A., Rodríguez-de la Rosa, R.A., Getty, M.A., Eberth, D.A., 2010, "Horned Dinosaurs (Ornithischia: Ceratopsidae)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Campanian) Cerro del Pueblo Formation, Coahuila, Mexico", In: Michael J.

查看 正模標本和科阿韋拉角龍屬

科技龍

科技龍(屬名:Technosaurus)又名科龍,是種小型、體輕、草食性的主龍形類動物,身長為1到2公尺,可用後腿奔跑。化石出土於德州牛峽谷組(Bull Canyon Formation),年代為晚三疊紀的諾利階。模式種是T.

查看 正模標本和科技龍

科摩翼龍屬

科摩翼龍屬(學名:Comodactylus)屬於翼龍目喙嘴翼龍亞目,化石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的莫里森,年代為上侏罗纪的基米里支阶到蒂托阶。其名称源于该化石为单翼掌骨化石Galton, P.M. (1981).

查看 正模標本和科摩翼龍屬

秋扒龍屬

秋扒龍屬(屬名:Qiupalong)是似鳥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亞洲與北美。 正模標本(編號HGM 41HIII-0106)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發現於中國河南省的秋扒組。秋扒龍是第一個發現於戈壁沙漠以外、發現位置最南方的亞洲似鳥龍科恐龍。模式種是河南秋扒龍(Q.

查看 正模標本和秋扒龍屬

空枝翼龍屬

枝翼龍屬(屬名:Caviramus)是翼龍目喙嘴翼龍亞目曲頜形翼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瑞士北萊姆斯通阿爾卑斯山脈的科森組(Kössen Formation)下層,地質年代為三疊紀晚期的諾利階與雷蒂亞階交界。 在2006年,Nadia Fröbisch等人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謝薩普拉納空枝翼龍(C.

查看 正模標本和空枝翼龍屬

穆氏翼龍

氏翼龍(學名:Muzquizopteryx)是翼龍目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墨西哥科阿韋拉州。 在90年代,Múzquiz市的一個採石場工人發現一個翼龍類化石,化石被上司當作辦公室的牆壁裝飾。在2002年,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獲得這個化石,之後與德國的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海德堡大學共同研究化石,由德國大眾汽車出資贊助研究經費。在2004年,這個化石有初步科學研究。在2006年,這些化石被正式敘述、命名。模式種是科阿韋拉穆氏翼龍(M.

查看 正模標本和穆氏翼龍

窈頸龍屬

龍屬(學名:Zarafasaura)是蛇頸龍亞目薄板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摩洛哥的白堊紀地層。.

查看 正模標本和窈頸龍屬

竊螺龍屬

螺龍屬(學名:Conchoraptor)是偷蛋龍科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的亞洲。牠們的屬名意為「海螺偷竊者」,反映了竊蛋龍科並非以蛋為食,而有可能是專門吃軟體動物的假說。.

查看 正模標本和竊螺龍屬

竊肉龍屬

肉龍屬(學名:Sarcolestes)又譯肉盜龍,是一屬早期的甲龍下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中期的英格蘭,約1億6千萬年前。 模式種是利氏竊肉龍(S.

查看 正模標本和竊肉龍屬

等萼卷瓣兰

等萼卷瓣兰(学名:Bulbophyllum violaceolabellum)为兰科石豆兰属下的一个种。模式标本位于老挝。.

查看 正模標本和等萼卷瓣兰

簡手龍屬

簡手龍屬(學名:Haplocheirus)是阿瓦拉慈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中國西北部,化石發現於新疆準噶爾盆地的石樹溝組,地質年代為約1億6000萬年前。簡手龍是已知最原始的阿瓦拉慈龍超科,也是生存年代最早的阿瓦拉慈龍超科,其他阿瓦拉慈龍類都發現於白堊紀晚期的地層;簡手龍的生存年代也比著名的始祖鳥早了1500萬年。.

查看 正模標本和簡手龍屬

米拉加亞龍屬

米拉加亞龍屬(學名:Miragaia)是種劍龍下目恐龍,化石發現於葡萄牙,年代屬於侏羅紀晚期。米拉加亞龍以牠們的長頸部而聞名,頸部具有至少17節頸椎。.

查看 正模標本和米拉加亞龍屬

糙節龍屬

糙節龍屬(學名:Dystrophae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牠們的化石發現於美國猶他州的莫里遜組,地質年代為晚侏羅紀的啟莫里階早期,約1億5570萬年前。Turner, C.E. and Peterson, F., (1999).

查看 正模標本和糙節龍屬

糙齒龍屬

糙齒龍屬(屬名:Trachodon)也稱為粗齒龍,為鳥臀目鴨嘴龍科的一個疑名,其化石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的朱迪思河組,年代為上白堊紀的坎潘階Leidy, J. (1856).

查看 正模標本和糙齒龍屬

納拉姆布埃納巨龍屬

納拉姆布埃納巨龍屬(學名:Narambuenatitan)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岩盔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 在白堊紀晚期,泰坦巨龍類是南方各大陸的優勢草食性恐龍,但大部分物種的化石材料不完整、破碎,因此難以確定泰坦巨龍類的內部演化關係。近年在南美洲發現的許多新物種,有助於建立、釐清泰坦巨龍類的內部分類、演化關係。.

查看 正模標本和納拉姆布埃納巨龍屬

素叻猪笼草

素叻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suratensis)是泰国素叻府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沿海的热带草原。素叻猪笼草与安达曼猪笼草。 Catalano, M. 2010.

查看 正模標本和素叻猪笼草

索德斯龍屬

索德斯龍屬(屬名:Sordes)又名粗頜翼龍、毛鬼翼龍或索德斯翼龍,是種小型、原始翼龍類,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哈薩克,屬於喙嘴翼龍科。 正模標本(編號PIN 2585/3)是一個被壓碎、大製完整的骨骼,位於一塊石板。副模標本(編號PIN 2470/1)是一個相當完整的骨骼。化石發現於哈薩克南部的卡拉套(Karatau),地質年代為侏儸紀晚期的牛津階到啟莫里階。在1971年,蘇聯古生物學家Aleksandr Grigorevich Sharov將這個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多毛索德斯龍(S.

查看 正模標本和索德斯龍屬

紫蛙

紫蛙(學名:Nasikabatrachus sahyadrensis),亦稱西高止山鼻蛙,是紫蛙屬中被发现的第一種蛙,生活在印度西高止山脈地區。雖然紫蛙是在2003年10月正式描述的, 但其蝌蚪在1918年就已發現、命名。 這種蛙幾乎一年到頭都待在地底。.

查看 正模標本和紫蛙

紅山翼龍

紅山翼龍(學名:Hongshanopterus)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帆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九佛堂組,年代為白堊紀早期。 正模標本(編號IVPP V14582)是一個顱骨與頸椎。牙齒有三角形齒冠,兩側平坦,類似其他帆翼龍科。因為紅山翼龍的嘴巴前1/3段以後仍有牙齒、某些牙齒朝向後方,科學家認為紅山翼龍比其他帆翼龍科原始。模式種是H.

查看 正模標本和紅山翼龍

紅山龍屬

紅山龍屬(學名:Hongshanosaurus)是鸚鵡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東亞,約1億2500萬年前。目前只有發現兩個頭顱骨化石,但透過與其近親的比較,可發現紅山龍是雙足的草食性恐龍,上下頜的前端有喙狀嘴。牠是在中國遼寧省熱河組發現的完整化石之一。.

查看 正模標本和紅山龍屬

紅樹巨蜥

紅樹巨蜥(學名:Varanus indicus,mangrove monitor、mangrove goanna或Western Pacific monitor lizard)是巨蜥屬下的一種蜥蜴,廣泛分佈於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到所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的太平洋地區。體長可達。.

查看 正模標本和紅樹巨蜥

維切格達鱷屬

維切格達鱷屬(屬名:Vytshegdosuchus)是勞氏鱷目勞氏鱷科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早期的俄羅斯。 化石發現於俄羅斯科米共和國的維切格達河流域,屬於Yarenskian Gorizont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三疊紀早期的奧倫尼克階。在1988年,Andreii Sennikov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V.

查看 正模標本和維切格達鱷屬

維達格里龍屬

維達格里龍屬(學名:Vitakridrinda)是獸腳亞目阿貝力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地質測量局的一群古生物學家,在俾路支省發現許多恐龍化石,屬於Pab組的維達格里段(Vitakri Member),地質年代相當於馬斯垂克階。 正模標本包含:腦殼、一顆牙齒、兩個股骨、以及一個部分口鼻部。除此之外,一些脊椎也可能屬於維達格里龍。.

查看 正模標本和維達格里龍屬

繪龍屬

繪龍屬(屬名:Pinacosaurus)意為「木板蜥蜴」,是種中等大小的甲龍類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晚桑托階到晚坎潘階,約800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繪龍的化石發現於蒙古與中國。繪龍的鼻孔附近有2到5個額外的洞,目前沒有理論解釋這些洞的功能。.

查看 正模標本和繪龍屬

红脉猪笼草

红脉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 ferrugineomarginata)是白环猪笼草和两眼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其种加词“ferrugineomarginata”来源于拉丁文“ferrugineus”和“marginatus”,意为“红色的脉”。其分布于婆罗洲及苏门答腊。McPherson, S.R.

查看 正模標本和红脉猪笼草

纖細盜龍屬

纖細盜龍屬(學名:Graciliraptor)是馳龍科小盜龍亞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中國。 模式種是陸家屯纖細盜龍(G.

查看 正模標本和纖細盜龍屬

纖手龍

纤手龙属(学名:Chirostenotes,意为“狭窄的手”)是生活在765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加拿大艾伯塔的偷蛋龙类。其模式种为纤瘦纤手龙(C.pergracilis)。.

查看 正模標本和纖手龍

细叶线柱兰

细叶线柱兰(学名:Zeuxine strateumatica)产于中国南部、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几内亚岛、老挝、柬埔寨、越南、缅甸、斯里兰卡、印度的阿萨姆至克什米尔地区、阿富汗等地。模式标本来源于斯里兰卡。原生地海拔1000米以下。.

查看 正模標本和细叶线柱兰

细猪笼草

细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tenuis)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tenuis”来源于拉丁文“tenuis”,意为“薄的、细的、修长的”。1957年,首次在苏门答腊岛西部一座偏远山上采集到了细猪笼草的标本。直到1994年才被正式描述,并仅于2002年重新在野外发现。在2002年之前,仅有细猪笼草的一张照片和一份干燥标本。.

查看 正模標本和细猪笼草

细毛猪笼草

细毛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pilosa)是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特点是具有密集的黄棕色长毛被;笼盖下表面具一个独特的钩状附属物。其种加词“pilosa”来源于拉丁文“pilosus”,意为“毛发”。Phillipps, A., A.

查看 正模標本和细毛猪笼草

罗伯坎特利猪笼草

罗伯坎特利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robcantleyi)是菲律宾棉兰老岛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与宝特瓶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曾被认为是宝特瓶猪笼草的一个深色高地变型。Mey, F.S. 2011.

查看 正模標本和罗伯坎特利猪笼草

義縣龍屬

義縣龍屬(屬名:Yixianosaurus)是種手盜龍類恐龍,生存於早白堊紀阿普第階的中國,約1億2200萬年前。義縣龍目前僅發現一對手臂,上有化石化的羽毛。義縣龍在手盜龍類的正確位置仍未確定,但牠們的手部類似另外一種有羽毛恐龍樹息龍。 化石是一個部份骨骸,在2001年發現於中國遼寧省。模式種是長掌義縣龍(Y.

查看 正模標本和義縣龍屬

羽暴龍屬

羽暴龍屬(学名:Yutyrannus)又名羽王龍,是暴龍超科恐龙的一属,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亞洲。目前已發現三個標本,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有羽毛恐龍。.

查看 正模標本和羽暴龍屬

翼狀豬籠草

翼狀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alata),又名紅豬籠草,是菲律賓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種加詞“alata”來源於拉丁文“alatus”,意為“翼狀的”。 翼状猪笼草长期以来被视为是一种形态多样性极高且分布范围涵盖整个菲律宾群岛的物种(巴拉望岛例外)。McPherson, S.R.

查看 正模標本和翼狀豬籠草

翼手喙龍屬

翼手喙龍屬(屬名:Pterorhynchus)意為「翼狀口鼻部」,指的是牠們高大的頭冠。翼手喙龍是翼龍目喙嘴翼龍亞目喙嘴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內蒙古道虎溝組地層,地質年代為晚侏儸紀。 翼手喙龍的正模標本(編號CAGS02-IG-gausa-2/M 608)發現於赤峰市的道虎溝組。季強認為這化石來自於燕遼生物群的海房溝組,地質年代為卡洛維階。呂君昌在2007年提出這些化石發自於年代較晚的髫髻山組。 在2002年,季強、斯特芬·柯瑞克斯(Stephen Czerkas)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沃氏翼手喙龍(P.

查看 正模標本和翼手喙龍屬

翼手龍屬

翼手龍屬(屬名:Pterodactylus)又名翔指翼龍,是翼龍目的代表屬之一,為第一個被命名的翼龍類。生活在侏儸紀晚期,牠們是肉食性動物,可能獵食魚類與其他小型動物。如同所有翼龍類,翼手龍的翼膜由皮與肌肉構成,從牠的最後一根手指延展到牠的身體。翼的內部由膠質纖維支撐,外部由角質脊狀物支撐。化石已在歐洲、非洲等地發現。 翼手龍的學名在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手指”,指的是牠的翼由一個巨大手指支撐。.

查看 正模標本和翼手龍屬

真穗猪笼草

真穗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eustachya)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存在于海拔1600米处。其种加词“eustachya”来源于希腊语,“eu”意为“真实的”,“stachys”意为“穗”,指其总状花序结构。Clarke, C.M.

查看 正模標本和真穗猪笼草

真雙型齒翼龍

真雙型齒翼龍(屬名:Eudimorphodon)又名真雙齒翼龍或真二形齒翼龍,是翼龍類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義大利貝爾加莫,年代為三疊紀晚期的諾利階Wellnhofer, P. (1991).

查看 正模標本和真雙型齒翼龍

真雙型齒翼龍科

真雙型齒翼龍科(Eudimorphodontidae)是翼龍目喙嘴翼龍亞目的一科,生存於三疊紀晚期(諾利階到瑞替階)。 在1978年,彼得·沃爾赫費爾(Peter Wellnhofer)建立這個分類單元,以包含真雙型齒翼龍。一些種系發生學研究認為真雙型齒翼龍科是曲頜形翼龍科的次異名Kellner, A.

查看 正模標本和真雙型齒翼龍科

真雙足蜥屬

真雙足蜥屬(學名:Eudibamus)是種已滅絕爬行動物,屬於副爬行動物波羅蜥科,生存於二疊紀早期的德國圖林根自由邦,約2億9000萬年前。真雙足蜥是種小型動物,身長約25公分。 真雙足蜥的正模標本(編號MNG 8852)是一個關節未脫落、幾乎完整的頭顱骨與身體骨骼。化石發現於圖林根森林的Bromacker採石場,屬於塔巴伯格組( Tambach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約2億8400萬到2億7950萬年前,相當於二疊紀早期的--。在2000年,Robert R.

查看 正模標本和真雙足蜥屬

猪笼草属(猪笼草科)的框架性修订

《猪笼草属(猪笼草科)的框架性修订》(A skeletal revision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是由马修·杰布和马丁·奇克所著的关于猪笼草属食虫植物的专著。其1997年5月发表于《布卢姆-植物分类学与植物地理学杂志》中。Jebb, M.H.P.

查看 正模標本和猪笼草属(猪笼草科)的框架性修订

猶他翼龍屬

他翼龍屬(學名:Utahdactylus)意為「猶他州的手指」,是種已滅絕爬行動物,化石發現於美國猶他州的莫里遜組,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晚期的啟莫里階/提通階。正模標本(編號DM 002/CEUM 32588)是一個不完整、關節脫落的骨骼,分散於數塊石灰岩岩塊上,包含:顱骨碎片、一節頸椎、三節背椎、一節尾椎、肋骨、肩胛骨的鳥喙骨、以及四肢骨頭。在2002年,斯特芬·柯瑞克斯(Stephen Czerkas)與Debra Mickelson將猶他翼龍歸類於翼龍目喙嘴翼龍亞目。在2007年,Chris Bennett認為這些化石沒有翼龍類的可鑑定特徵,無法做出詳細的歸類,僅知牠們是雙孔亞綱的無法歸類物種。.

查看 正模標本和猶他翼龍屬

猶他盜龍屬

他盜龍屬(屬名:Utahraptor)又名猶他龍,意為「猶他州的盜賊」,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是馳龍科最大型的物種。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晚巴列姆階,約1億2600萬年前Kirkland, J.I. and Madsen, S.K. (2007).

查看 正模標本和猶他盜龍屬

眾神花園龍屬

花園龍屬(學名:Theiophytalia)又譯神園龍,是鳥腳下目禽龍類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化石發現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地質年代約1億1200萬年前,相當於白堊紀早期的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交界。.

查看 正模標本和眾神花園龍屬

烏奎洛龍屬

烏奎洛龍屬(學名:Unquillosaurus)是手盜龍類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阿根廷的上白堊紀地層。雖然牠們化石只有一根恥骨,但估計牠身長達2-3公尺。 烏奎洛龍的模式種是U.

查看 正模標本和烏奎洛龍屬

烏爾巴克齒龍

烏爾巴克齒龍(學名:Urbacodon)是傷齒龍科恐龍的一屬,是種肉食性恐龍。烏爾巴克齒龍生存於上白堊紀早期的烏茲別克,約9500萬年前。 模式種是依特米烏爾巴克齒龍(U.

查看 正模標本和烏爾巴克齒龍

烏爾禾龍屬

烏爾禾龍屬(id.

查看 正模標本和烏爾禾龍屬

烏鴉翼龍屬

烏鴉翼龍屬(屬名:Gwawinapterus)是中生代爬行動物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西部。最初被認為屬於翼龍目的帆翼龍科,近年研究顯示牠們可能是不屬於翼龍類的其他爬行動物。.

查看 正模標本和烏鴉翼龍屬

烏拉嘎龍屬

烏拉嘎龍屬(學名:Wulagasaurus)是鴨嘴龍科櫛龍亞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黑龍江省,年代為白堊紀晚期馬斯垂克階,地質年代約6550萬年前Godefroit, P., Lauters, P., Van Itterbeeck, J., Bolotsky, Y. and Bolotsky, I.Y. (2011).

查看 正模標本和烏拉嘎龍屬

結節頭龍屬

結節頭龍屬(屬名:Nodocephalosaurus)意為「瘤狀頭的蜥蜴」,是種甲龍科恐龍,目前只有一個種,嘉德蘭結節頭龍(N.

查看 正模標本和結節頭龍屬

絲綢翼龍屬

絲綢翼龍屬(屬名:Sericipterus)是翼龍目喙嘴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新疆的石樹溝組,地質年代相當於侏儸紀晚期的牛津階。在2010年,古生物學家Brian Andres、徐星等人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五彩灣絲綢翼龍(S.

查看 正模標本和絲綢翼龍屬

絲路龍屬

絲路龍屬(屬名:Siluosaurus)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甘肅省的新民堡群,地質年代屬於下白堊紀巴列姆階到阿爾比階。正模標本(編號IVPP V.11117 (1-2))是兩個牙齒,屬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絲路龍是研究不多的屬,自從被敘述後,並沒有任何研究有更多牠們的論述。.

查看 正模標本和絲路龍屬

疑惑猪笼草

疑惑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dubia)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海拔分布范围为1600米至2700米。其种加词“dubia”来源于拉丁文,意为“疑惑的,困惑的”。 疑惑猪笼草的特点在于其笼盖与笼口的夹角几乎都会超过180°,与其他之间存在着密切近缘关系一样,其也会产生黏稠度极高的消化液。.

查看 正模標本和疑惑猪笼草

瓜巴龍屬

巴龍屬(學名:Guaibasaurus)是基礎蜥腳形亞目恐龍,生活於三疊紀晚期的南美洲。瓜巴龍的化石在發現於巴西南里約格蘭德州。如同艾雷拉龍,瓜巴龍的每隻手掌有三指及退化的兩指。 模式種是坎德拉里瓜巴龍(G.

查看 正模標本和瓜巴龍屬

甘通山猪笼草

通山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gantungensis)是菲律宾巴拉望甘通山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存在于海拔1600米至1784米处。.

查看 正模標本和甘通山猪笼草

無聊龍屬

無聊龍屬(學名︰Borogovia)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是靈活的肉食性傷齒龍科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的蒙古。 在1971年,一個波蘭與蒙古的聯合挖掘團隊,在南戈壁省的耐梅蓋吐盆地發現一個小型獸腳類化石。隔年,Halszka Osmólska發表這個發現,並推測這個化石可能屬於蜥鳥龍。之後她改變意見,認為個化石是個新物種。 在1987年,Halszka Osmólska將這個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細腳無聊龍(Borogovia gracilicrus),並歸類於傷齒龍科。無聊龍的屬名是來自於路易斯·卡羅在《愛麗絲鏡中奇遇》中創造的詩歌《杰伯沃基》(Jabberwocky),這首詩歌所提到的奇異生物「Borogoves」:種名在拉丁文意為「纖細的小腿」,意指無聊龍的瘦長小腿Osmólska, H., 1987, "Borogovia gracilicrus gen.

查看 正模標本和無聊龍屬

熱河翼龍

熱河翼龍是種小型蛙嘴龍科翼龍類,發現於中國東北部的道虎溝化石層(地層年代不確定,可能是中侏儸紀或早白堊紀),化石有毛與皮膚壓痕,以發現地點熱河為名。 模式種是寧城熱河翼龍(Jeholopterus ninchengensis),也是該屬目前惟一一種,化石來自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道虎溝化石層的一個接近完整標本。Wang, X., Zhou, Z., Zhang, F., and Xu, X.

查看 正模標本和熱河翼龍

熱河龍屬

熱河龍屬(屬名:Jeholosaurus)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中國。熱河龍是小型、原始的鳥腳類恐龍,屬於稜齒龍類(目前被視為並系群)。 目前已經發現兩個標本,化石發現於遼寧省北票市上園鎮的陸家屯,該地屬於義縣組,地質年代約1億2500萬年前,相當於阿普第階早期。這些化石位於凝灰岩層,被推測遭到火山爆發的火山灰所掩埋,火山灰覆蓋半徑50到60公里的範圍。模式種是上園熱河龍(J.

查看 正模標本和熱河龍屬

熙德猪笼草

熙德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cid)是菲律宾特有的的热带食虫植物。其仅分布于棉兰老岛布基农省海拔约770米处,并为以附生的方式生活。 该物种属于非正式的“小瓮猪笼草组”,其还包括分布于棉兰老岛东北部的源小猪笼草及分布于棉兰老岛东南部的小瓮猪笼草。 其种加词“cid”来源于菲律宾大学标本馆的F·熙德,其在1952年采集到了熙德猪笼草的模式标本。.

查看 正模標本和熙德猪笼草

畢那可鱷屬

那可鱷屬(學名:Pinacosuchus)是已滅絕鱷形超目的一屬,化石被發現於美國猶他州的北角組(North Horn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畢那可鱷的化石不多,但具有角狀尖刺,這特徵在鱷形超目裡相當獨特。.

查看 正模標本和畢那可鱷屬

異特龍屬

特龍(屬名:Allosaurus)又稱異龙或躍龙,是獸腳亞目肉食龙下目恐龙的一屬。异特龙是种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龍,平均身長為8.5公尺,最長可達12到13公尺。牠們生存於晚侏儸紀的啟莫里階至早提通階,約1億5500萬年前到1亿5000万年前Turner, C.E.

查看 正模標本和異特龍屬

異特龍屬的種

特龍屬(學名:Allosaurus)屬於恐龍的肉食龍下目,自從在1877年被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命名以來,已有許多的可能種被歸類於異特龍屬,但只有少數被認為是有效種。異特龍的化石最早發現於美國西部的上侏儸紀地層莫里遜組,而模式種脆弱異特龍(A.

查看 正模標本和異特龍屬的種

異盲蛇

异盲蛇科(学名:Xenotyphlopidae)是蛇亚目下的一个科,仅有1属1种:异盲蛇属(学名:Xenotyphlops)下的格氏异盲蛇(学名:X.

查看 正模標本和異盲蛇

異波塞東龍屬

波塞東龍屬(學名:Xenoposeidon)異為「奇特的波塞東龍」,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早白堊紀的英格蘭,約1.4億年前。目前只發現一節部分脊椎,但具有不同於其他蜥腳類的奇異特徵。這個化石早在1890年代就已挖出,但直到2007年,才由普茲茅斯大學的學生Mike Taylor與德恩·奈許(Darren Naish)正式命名。.

查看 正模標本和異波塞東龍屬

特維爾切龍屬

特維爾切龍屬(學名:Tehuelchesaurus)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牠是以其發現地阿根廷丘布特省的原住民特維爾切人來命名。 模式種是貝氏特維爾切龍(T.

查看 正模標本和特維爾切龍屬

特髏龍屬

特髏龍屬(學名:Tecovasaurus)是羊膜動物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北美洲。但其分類位置不明,可能是主龍形類爬行動物、或合弓綱的橫齒獸科。特髏龍的化石只有牙齒。最初被描述為原始鳥臀目恐龍,近年先被分類到主龍形類的分類未定屬,之後被發現牙齒跟橫齒獸科有高度相似處,例如:近三角形齒冠、加大的鋸齒邊緣、牙齒位於齒槽。另有研究人員指出,根據地理分布,特髏龍比較可能屬於主龍形類,而非較侷限性的橫齒獸科。牠的屬名是以其正模標本的發現地層為名,就是美國德克薩斯州及亞利桑那州的特髏組(Tecovas Formation)。.

查看 正模標本和特髏龍屬

特暴龍屬

特暴龍屬(学名:Tarbosaurus)意為「令人害怕的蜥蜴」,是種獸腳亞目恐龍,屬於暴龍科。特暴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亞洲地區,約7,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特暴龍的化石是在蒙古發現,而在中國發現了更多破碎骨頭。過去曾經有過許多的種,但目前唯一的有效種為勇士特暴龍(T.

查看 正模標本和特暴龍屬

特提斯鴨嘴龍屬

特提斯鴨嘴龍屬(學名:Tethyshadros)是鴨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義大利。.

查看 正模標本和特提斯鴨嘴龍屬

牆骨龍屬

龍屬(學名:Tichosteus)是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目前只有發現脊椎化石發現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莫里遜組,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晚期的啟莫里階。 在1877年,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命名模式種T.

查看 正模標本和牆骨龍屬

牛頭龍屬

牛頭龍屬(屬名:Tatankacephalus)是種原始甲龍科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北美洲。化石發現於蒙大拿州惠特蘭郡,當地屬於Cloverly組,年代為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 模式種是克氏牛頭龍(T.

查看 正模標本和牛頭龍屬

狹翼魚龍屬

狹翼魚龍屬(屬名:Stenopterygius)又名狹翼龍,是種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是雙孔亞綱魚龍目狹翼魚龍科中的一個屬,化石發現於英格蘭、法國、德國、盧森堡、瑞士,生存年代為侏儸紀中到晚期(托阿爾階到阿連階),最大化石身長約4公尺Huene F.

查看 正模標本和狹翼魚龍屬

狼嘴龍屬

嘴龍屬(學名:Lycorhinus)又名狼鼻龍或萊克龍,是鳥臀目畸齒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南非開普省的艾略特組(Elliot Formation)上層,地質年代屬於侏羅紀早期的赫唐階到錫內穆階。 正模標本(編號SAM 3606)是由M.

查看 正模標本和狼嘴龍屬

狄更遜水母

更遜水母(學名:Dickinsonia)又名狄更遜蠕蟲、迪金索尼亞蟲,是前寒武紀時代埃迪卡拉生物群的一種生物,其形狀大致呈兩側對稱、有橫紋的卵形,其分類地位還不是很明朗,多數研究者認為它是動物,但也有人認為它屬於真菌,甚至屬於已滅絕的一界。.

查看 正模標本和狄更遜水母

盧西塔尼鱷屬

盧西塔尼鱷屬(學名:Lusitanisuchus)是鱷形超目中真鱷類的一屬,化石發現於葡萄牙的多個挖掘地點,大部分是破碎的化石,地質年代橫跨侏羅紀晚期到白堊紀早期。.

查看 正模標本和盧西塔尼鱷屬

盧默龍屬

盧默龍屬(屬名:Romeria)是種早期、原始爬行動物,屬於大鼻龍科,化石發現美國德州的二疊紀晚期地層。 正模標本(編號MCZ 1480)是一個保存良好的頭顱骨,發現於德州的阿徹城組(Archer City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約2億9900萬到2億9460萬年前,相當於二疊紀早期的阿瑟爾期到烏拉爾期。在1937年,古生物學家Llewellyn Ivor Price敘述、命名這個化石,模式種是德州盧默龍(R.

查看 正模標本和盧默龍屬

盧雷亞樓龍屬

盧雷亞樓龍屬(學名:Lourinhano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是種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肉食性恐龍。化石是在1982年發現於葡萄牙的洛里尼揚附近,並在1998年由葡萄牙古生物學家奧克塔維奧·馬特烏斯(Octávio Mateus)所敘述、命名。 模式種是安氏盧雷亞樓龍(L.

查看 正模標本和盧雷亞樓龍屬

直翅真鯊

翅真鯊(學名:Carcharhinus galapagensis)為真鯊屬的一種鯊魚。其最長可達。它與同屬的灰色真鯊及黑尾真鯊極爲肖似,只是背鰭更長,尖部弧綫更圓潤。 這種鯊魚通常會集群捕食,主要以各類底棲的硬骨魚和魷魚為食,但較大的個體也會捕食海獅、海鬣蜥,此外也有其襲擊人類的記錄。其正模標本發現於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海域,因而有種加詞“galapagensis”。但實際上這種鯊魚生活在全球各個大洋的乾淨清澈、礁石密布的海域。.

查看 正模標本和直翅真鯊

盾鱷屬

鱷屬(學名:Aegisuchus)是鱷形超目埃及鱷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森諾曼階)的摩洛哥。盾鱷具有巨型、平坦、盾牌形狀的頭部。模式種是維氏盾鱷(A.

查看 正模標本和盾鱷屬

盾葉毛豬籠草

葉毛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peltata)是菲律賓民答那峨島汉密吉伊坦山山顶处所特有的熱帶食虫植物。McPherson, S.R. 2009.

查看 正模標本和盾葉毛豬籠草

白峰龍屬

白峰龍(學名:Albalophosaurus)是鳥臀目角足亞目的一屬恐龍。化石是在1997年由小林快次發現於日本石川縣的白川市,屬於手取群(Tetori Group)的桑島組(Kuwajima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早期。 模式種是山口白峰龍(A.

查看 正模標本和白峰龍屬

白熊龍屬

白熊龍屬(屬名:Nanuqsaurus,意為「北極熊蜥蜴」)是屬於暴龍科暴龍亞科的一種獸腳亞目恐龍,化石發現於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市鎮的 Prince Creek 組地層,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馬斯垂克階。.

查看 正模標本和白熊龍屬

白舌若鰺

白舌若鰺(学名:Carangoides talamparoides),又名甘仔魚,为鰺科若鰺屬下的一个种。白舌若鰺分布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热带水域,西至 阿曼灣,东至日本和澳大利亚。这一物种与马拉巴若鲹很像,但是与后者数目不同,舌头颜色是白色到浅灰色。白舌若鰺体型较小,最大长度为30厘米。白舌若鰺栖息于大陆架沿岸深度达140米水域,物种关系上常与鲹科关系密切。白舌若鰺捕食各种小鱼、甲壳亚门动物和头足纲动物等。白舌若鰺的生殖生物学还所知甚少。白舌若鰺在渔业里没有太重要的地位,可被垂钓或被水底或手工渔具捕捞。.

查看 正模標本和白舌若鰺

白邊真鯊

白边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albimarginatus,又名白边鳍白眼蛟),是軟骨魚綱板鰓亞綱真鯊目真鲨的一种,其身形大而细长。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海域。它们经常可以在离岸较远的岛屿和珊瑚礁附近被发现。最深可以潜至水下800米。白边真鲨类似于一种更大型鲨鱼:黑尾真鲨 (C.

查看 正模標本和白邊真鯊

隱獵龍屬

隱獵龍屬(學名:Cryptovenator)是盤龍目楔齒龍科的一屬,生存於石炭紀最末期(格熱爾階)的德國,約三億年前。 正模標本(編號LFN−PW 2008/5599−LS)是一個右下頜前段,發現於一個粗粒砂岩層,屬於Remigiusberg組地層的中段。在2011年,由一群德國古生物學家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Cryptovenator hirschbergeri。.

查看 正模標本和隱獵龍屬

隱面龍屬

隱面龍屬(學名:Kryptops)又譯隱臉龍,屬於獸腳亞目阿貝力龍科,生存於白堊紀早期。化石包含部分頭骨、部分骨骼,發現於尼日的Gadoufaoua,屬於Elrhaz組,地質年代為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隱面龍是在2008年由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與Stephen Brusatte所命名,模式種是古隱面龍(K.

查看 正模標本和隱面龍屬

隱龍屬

隱龍屬(屬名:Yinlong)意為“隱藏的龍”,是基礎角龍類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中亞。牠們是種小型、原始、二足的草食性恐龍,身長約1.2公尺。隱龍是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角龍下目恐龍。.

查看 正模標本和隱龍屬

銳頜龍屬

銳頜龍屬(學名:Genyodectes)是角鼻龍下目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下白堊紀的南美洲。正模標本(編號MLP 26-39)是一個完整的鼻端,包括前上頜骨、部份上頜骨、右及左齒骨、一些牙齒、左夾板骨碎片及部份冠突骨。這些都是在阿根廷丘布特省發現的。這些化石都保存得較差,而有一些仍保持連接的關節。銳頜龍的前上頜骨有相對較大及向前傾的牙齒,牠的學名亦是因這些牙齒而得來。.

查看 正模標本和銳頜龍屬

銀龍屬

銀龍屬(學名:Argyrosaurus)是蜥腳下目薩爾塔龍科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南美洲(阿根廷與烏拉圭),約9000萬年前。牠是最大型的恐龍之一,身長估計約20-30公尺長,約8公尺高,體重約80公噸。 模式種是「A.

查看 正模標本和銀龍屬

韦岛

韦岛(Pulau Weh)是苏门答腊西北方的一座小型活火山岛屿。它最初与苏门答腊本土相连,后来由于该岛火山在更新世时期的最近一次喷发与苏门答腊隔海相望。该岛位于安达曼海。岛上最大的城市是沙璜,是印度尼西亚最西端的港口。 该岛因其多元的生态系统而著名;印尼政府将该岛及附近海域构成的60 km²的区域划定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海岸附近发现了珍惜物种巨口鲨,而且该岛是瓦尔哈拉蟾蜍的唯一栖息地。岛附近的珊瑚礁区因鱼类种类的丰富而知名。.

查看 正模標本和韦岛

韓國龍屬

韓國龍屬(屬名:Koreanosaurus)是鳥腳下目稜齒龍類恐龍的一屬。在2003年,韓國西南部寶城郡的海岸發現三個化石。這個地層屬於Seonso Conglomerate組地層,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晚期。正模標本(編號KDRC-BB2)是一個部分骨骼,缺乏頭顱骨。其他兩個化石被標名為副模標本(編號KDRC-BB1、KDRC-BB3)。在2008年,一份碩士論文首次敘述、研究這些化石。在2011年,這些化石被正式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寶城韓國龍(K.

查看 正模標本和韓國龍屬

莎拉龍屬

莎拉龍屬(學名:Sarahsaurus)是蜥腳形亞目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北美洲。在早期理論中,原始蜥腳形亞目恐龍起源於三疊紀中期或晚期的南半球,並迅速擴散到盤古大陸的各地區,持續生存到侏羅紀早期。莎拉龍的發現,顯示原始蜥腳形亞目恐龍從南美洲遷徙到北美洲的時間,可能在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發生後。.

查看 正模標本和莎拉龍屬

鞍臀龍屬

鞍臀龍屬(學名:Sellacoxa)是鳥腳下目禽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英格蘭。 在1873年5月,John Hopkinson在英格蘭東薩塞克斯郡的海斯廷斯發現一些禽龍類化石,屬於瓦德赫斯特粘土組(Wadhurst Clay Formation)下層,地質年代約1億4000萬年前,相當於凡藍今階。正模標本(編號BMNH R 3788)是幾乎完整的右腸骨、恥骨、坐骨,以及13節關節連接的後段背椎、薦椎。 在2010年,大衛·諾曼(David B.

查看 正模標本和鞍臀龍屬

融殻蟲屬

融殻蟲屬(學名:Combinivalvula)為生活於寒武紀時期的原始節肢動物,分類地位尚待釐清。背甲長1.5至3.5公分不等。發現於中國雲南的昆明附近,正模標本收藏於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編號NIGP 100156),化石於筇竹寺組及黑林舖組(玉案山段)地層出土,大約相當於寒武紀早期的下段(「筇竹寺階」),也就是著名的澄江生物群與較早的「梅樹村生物群」(530-545 Ma)的年代。.

查看 正模標本和融殻蟲屬

莫干翼龍屬

莫--翼龍屬(屬名:Moganopterus)是翼龍目鳥掌翼龍超科北方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西部,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早期。.

查看 正模標本和莫干翼龍屬

莫阿大學龍屬

莫阿大學龍屬(學名:Emausaurus)又名依矛龍,是一屬裝甲亞目恐龍。牠的化石在德國被發現,年代為侏羅紀早期。化石只有一個頭顱骨、下頜、三個圓椎狀鱗甲、與一個尖刺。 模式種是恩斯特莫阿大學龍(E.

查看 正模標本和莫阿大學龍屬

莱昂纳多猪笼草

莱昂纳多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leonardoi)为菲律宾巴拉望岛中部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与其他几种巴拉望岛特有的猪笼草极为相似且存在近缘关系,包括迪安猪笼草、甘通山猪笼草和惊奇猪笼草。该物种捕虫笼可高达25厘米,其上位笼的颜色极深,几乎为黑色。 在食虫植物数据库中,分类学家简·斯洛尔.

查看 正模標本和莱昂纳多猪笼草

鞘虛骨龍屬

虛骨龍屬(屬名:Thecocoelurus)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早白堊紀的英格蘭。.

查看 正模標本和鞘虛骨龍屬

遠食龍屬

遠食龍屬(學名:Adeopapposaurus)是種原蜥腳類恐龍,化石發現於阿根廷聖胡安省的Cañon del Colorado組,年代為侏羅紀早期。 目前已發現四個部分骨骼、兩個部分顱骨。正模標本(編號PVSJ568)包含一個顱骨、臀部後的大部分。根據上下頜的前端形狀,可得知上下頜在生前覆蓋者角質喙嘴。遠食龍是大椎龍的近親,其化石曾被當成南美洲的大椎龍化石。在2009年,Ricardo N.

查看 正模標本和遠食龍屬

遠距鱷

遠距鱷(學名:Teleidosaurus)意為「完整的鱷魚」,是種肉食性海生鱷類,屬於地蜥鱷科Young MT.

查看 正模標本和遠距鱷

遼寧翼龍屬

遼寧翼龍屬(屬名:Liaoningopterus)意為「遼寧的翼」,屬於翼龍目翼手龍亞目鳥掌翼龍超科,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朝陽市的九佛堂組,年代為下白堊紀的巴列姆階到阿普第階。 在2003年,汪筱林等人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顧氏遼寧翼龍(Liaoningopterus gui)。屬名意為「遼寧的翼」;種名則是以中國無脊椎動物學家顧知微為名,他曾對熱河群的化石研究做出貢獻。 遼寧翼龍的正模標本(編號IVPP V-13291)是一個遭到擠壓破碎的部份頭顱骨與身體骨骼,包含下頜、牙齒、頸椎、以及翼部的骨頭。遼寧翼龍是種大型翼龍類,被命名的時候是中國最大的翼龍類,頭顱骨長度估計為61公分,翼展估計為5公尺,頭顱骨長而低矮,上下頷的前端具有低矮冠飾。口鼻部的低矮冠飾長12公分,高1.7公分,外形對稱。上頜的下緣形狀筆直。牙齒只存在於嘴部前端,牙齒長而粗壯,較前端的牙齒比較大。上頜第四顆牙齒的長度為8.1公分,是已知最大型的翼龍類牙齒。下頜的最長牙齒只有4.1公分長。這個標本的牙齒長度不一,研究人員這代表這個個體死前正在替換牙齒。上頜共有20對牙齒,下頜共有13或14對牙齒。 遼寧翼龍的頸椎長度為4.6公分,高度為3.4公分。根據翼部骨頭的第一指骨,顯示完整長度約為50公分。研究人員根據遼寧翼龍的長、尖狀口鼻部,而認為牠們是魚食性動物Wang X.-L.

查看 正模標本和遼寧翼龍屬

遼寧角龍屬

遼寧角龍屬(學名:Liaoceratops)是新近發現的恐龍,被認為是早期的角龍下目。牠生存在下白堊紀,約1億3千萬年前。牠是由美國及中國科學家組成的挖掘隊伍在中國發現的。遼寧角龍的體型比後期的角龍類恐龍小型很多,但卻讓人了解這類謎一般恐龍的早期演化過程。.

查看 正模標本和遼寧角龍屬

遼寧龍屬

遼寧龍屬(學名:Liaoningosaurus)是下白堊紀恐龍的一屬,是種獨特的甲龍下目恐龍。正模標本(編號IVPP V12560)是一組完整的幼年個體骨骼,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義縣組,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早期的阿普第階。 模式種是奇異遼寧龍(L.

查看 正模標本和遼寧龍屬

遼西翼龍屬

遼西翼龍屬(屬名:Liaoxipterus)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梳頜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朝陽市的九佛堂組,年代為下白堊紀的巴列姆階到阿普第階。 在2005年,中國古生物學家董枝明、呂君昌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短頜遼西翼龍(L.

查看 正模標本和遼西翼龍屬

聖胡安龍屬

聖胡安龍屬(屬名:Sanjuansaurus )是艾雷拉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阿根廷,是生存年代最早的恐龍之一,是艾雷拉龍、南十字龍的姊妹分類單元。.

查看 正模標本和聖胡安龍屬

道羅齒龍屬

道羅齒龍屬(學名:Dollodon)意為「道羅的牙齒」,是種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歐洲,年代為巴列姆階,也可能是阿普第階。道羅齒龍的化石發現於比利時貝尼薩特,可能還有德國、比利時。道羅齒龍是種輕型禽龍類,身長約6公尺,是種草食性恐龍。 道羅齒龍目前只有唯一種,D.

查看 正模標本和道羅齒龍屬

道恩翼龍屬

道恩翼龍屬(學名:Dawndraco)是翼龍目無齒翼龍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 正模標本(編號UALVP 24238)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幾乎完整的頭顱骨與下頜。化石是在1974年發現於美國堪薩斯州內斯郡,屬於尼歐伯若拉組(Niobrara Formation)斯莫基山白堊段的下層,地質年代約8600萬年前,相當於康尼亞克階與桑托階交界。 這個標本最初被編入於斯氏無齒翼龍(P.

查看 正模標本和道恩翼龍屬

達科塔鱷

達科塔鱷(學名:Datokasuchus)屬於中真鱷類的稜角鱗鱷科。正模標本發現於美國堪薩斯州的達科他砂岩,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森諾曼階。化石包含頸部、胸部、以及尾巴。 達科塔鱷的背部中線有20多對的皮內成骨。脊椎缺乏鱷形類特有的前凹椎型關節特徵。肩帶短而寬廣,顯示牠們有強壯的前肢,因此牠們可能是陸棲動物。科學家估計達科塔鱷的身長約3到4公尺。模式種是金氏達科塔鱷(D.

查看 正模標本和達科塔鱷

達拉斯蜥蜴屬

達拉斯龍屬(學名:Dallasaurus)又名達拉斯蜥蜴,是種原始滄龍科,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達拉斯龍與羅塞爾龍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北美洲滄龍類。達拉斯龍是種小型、半水生似蜥蜴的滄龍類,身長短於1公尺;而海王龍、滄龍等衍化滄龍類,身長都超過15公尺。就外表上,達拉斯龍似現代科莫多龍,兩者互為遠親。達拉斯龍被發現後,被視為是滄龍類與其陸生蜥蜴祖先的失落連結。.

查看 正模標本和達拉斯蜥蜴屬

鍾健龍屬

鍾健龍屬(屬名:Zhongjianosaurus)是屬於馳龍科的小盜龍類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西部的凌源市四合當地區,生存於白堊紀早期,是已知最小的小盜龍類恐龍,也是最小型的恐龍之一。.

查看 正模標本和鍾健龍屬

華夏頜龍屬

華夏頜龍屬(學名:Huaxiagnath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 中國。華夏頜龍屬於美頜龍科,最大標本的身長約1.8公尺,大於美頜龍。屬名意為「華夏的頜部」。.

查看 正模標本和華夏頜龍屬

華麗角龍屬

華麗角龍屬(學名:Kosmoceratops),又名科斯莫角龍,是一種草食性的角龍科恐龍。其學名的意思是「裝飾有角的面」。它們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拉臘米迪亞(Laramidia),即現今美國的猶他州。其化石是在大階梯-埃斯卡蘭特國家保護區(Grand Staircase-Escalante National Monument)發現,與猶他角龍及迷亂角龍(Vagaceratops)一同被命名。模式種是里氏華麗角龍,是為紀念發現正模標本的志願者Scott Richardson。.

查看 正模標本和華麗角龍屬

菱茎猪笼草

菱茎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rhombicaulis)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来源于拉丁文,“rhombicus”意为“菱形的”,“caulis”意为“茎”,指其茎的横截面呈菱形。.

查看 正模標本和菱茎猪笼草

菲利獵龍屬

菲利獵龍屬(屬名:Philovenator),是傷齒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內蒙古的烏梁素海組(Wulansuhai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坎潘階。模式種是柯瑞氏菲利猎龙(Philovenator curriei),是由徐星等人在2012年所敘述、命名,屬名與種名都是以古生物學家菲力·柯爾(Phil Currie)為名。正模標本(編號IVPP V 10597)是一個接近完整的身體骨骼,最初被認為是蜥鳥龍的幼年個體化石。.

查看 正模標本和菲利獵龍屬

萊威林濕皮傘

萊威林濕皮傘(學名:Humidicutis lewelliniae),俗稱淡紫色破裂裂蠟帽(mauve splitting wax-cap), 是一種是一種廣泛分佈於澳大利亞東部和新西蘭的濕皮傘屬真菌。這種真菌非常常見,經常於秋季在森林地面上的青苔或枯枝落葉上出現,並且是以腐生营养的方式生長。這種真菌最顯著的特點是其邊緣破裂的紫色菌蓋。.

查看 正模標本和萊威林濕皮傘

萊氏龍屬

萊氏龍屬(學名:Leyesaurus)是蜥腳形亞目大椎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南美洲。萊氏龍的發現,顯示南半球的大椎龍科已具有高度多樣性,比過去研究的推論結果還要多樣性。.

查看 正模標本和萊氏龍屬

鐮刀龍屬

鐮刀龍屬(屬名:Therizinosaurus)是種大型的獸腳類恐龍,屬於鐮刀龍超科(原先為慢龍下目)。其屬名意為「鐮刀蜥蜴」,therízein(θερίζω)在希臘文意為「切割」或「砍斷」,sauros(σαῦρος)意為「蜥蜴」。鐮刀龍可生長至9.6公尺長,重量可達3到6噸Svarney, T.E.

查看 正模標本和鐮刀龍屬

靈芝屬

芝屬(學名:Ganoderma),又称木灵芝、神芝、芝草、仙草、瑞草,广义上灵芝包括及其近缘科属的种类,狭义上则是指广泛栽培的特定种类。 中国古代认为灵芝具有长生不老、起死回生的功效,视为仙草。 紫芝含麦角固醇(Ergosterol)、有機酸(順蓖麻酸、延胡索酸等)、氨基葡萄糖、多糖類、樹脂、甘露醇等。 赤芝含麦角固醇、樹脂、脂肪酸、甘露醇和多糖類,又含生物鹼、內酯、香豆精、水溶性蛋白質和多種酶類。.

查看 正模標本和靈芝屬

青蛾蠟蟬

青蛾蠟蟬(學名:Geisha distinctissima),又名碧蠟蟬或碧蛾蠟蟬,俗稱青羽衣或黄翅羽衣,分布於日本(本州以南)、韓國半島、中國(山東、江蘇、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與雲南)與台灣。正模標本採集於中國北方。.

查看 正模標本和青蛾蠟蟬

頭甲林蜥屬

頭甲林蜥屬(屬名:Cephalerpeton)是已滅絕原古蜥科爬行動物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美國伊利諾州,來自於卡本戴爾組的法蘭西斯溪頁岩段,地質年代相當於石炭紀晚期的威斯法階。 正模標本(編號YPM 796)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在1912年,R.

查看 正模標本和頭甲林蜥屬

蠻龍屬

蠻龍屬(屬名:Torvosaurus,意為「野蠻的蜥蜴」),是種大型肉食性恐龍。牠們生存晚侏儸紀的北美洲(啟莫里階中晚期)與葡萄牙(提通階)。 蠻龍的體型相當大,估計身長約9到11公尺,體重估計值約2公噸,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侏羅紀獸腳亞目恐龍之一,小於依潘龍(可能是個大型異特龍)與食蜥王龍。但葡萄牙的蠻龍標本,體型可能大於前兩者的體型。.

查看 正模標本和蠻龍屬

頜鋸齒龍屬

鋸齒龍屬(學名:Priodontognathus)意為「有鋸齒的頜」,是甲龍下目的一屬恐龍,化石可能是來自英格蘭約克郡的下鈣質粗砂岩,年代為上侏羅紀牛津階。化石只有一個上頜骨,曾被誤會是屬於禽龍類及劍龍下目,目前的狀態是疑名。.

查看 正模標本和頜鋸齒龍屬

顏地龍屬

顏地龍屬(屬名:Chromogisaurus)是基礎蜥腳形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阿根廷,是已知生存年代最早的恐龍之一Ezcurra, M. D. 2010.

查看 正模標本和顏地龍屬

風神龍屬

龍屬(學名:Aeolosaurus)意為「埃俄羅斯的蜥蜴」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的一個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南美洲。如同其他蜥腳下目恐龍,牠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龍,有著長頸及長尾巴。風神龍的化石不完整,所以目前只能對其體型作出估計值,體長約為14米。.

查看 正模標本和風神龍屬

食蜥王龍屬

食蜥王龍屬(屬名:Saurophaganax)意為「以蜥蜴為食的專家」,是異特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美國西部的莫里遜組,該地年代屬於侏儸紀晚期的啟莫里階,約1億5100萬年前Turner, C.E. and Peterson, F., (1999).

查看 正模標本和食蜥王龍屬

食肉牛龙属

食肉牛龙(屬名:Carnotaurus)又名牛龍,屬於獸腳亞目阿貝力龍科,是一類中型的肉食性恐龍。食肉牛龍生活於上白堊紀(麥斯特里希特階)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由在南美洲發現很多恐龍的阿根廷古生物學家何塞·波拿巴(José Fernando Bonaparte)所描述及命名。 食肉牛龍的模式種是薩氏食肉牛龍(C.

查看 正模標本和食肉牛龙属

风铃猪笼草

风铃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campanulata)是印度尼西亚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campanulata”来源于拉丁文“campānulātus”,意为“钟形的”。 1983年的一场森林大火,烧毁了风铃猪笼草原唯一已知的原生地。当时不能确定其是否已灭绝或还存在于其他地区。Clarke, C.M.

查看 正模標本和风铃猪笼草

裝甲龍屬

裝甲龍屬(學名:Hoplitosaurus)是甲龍類恐龍的一屬,是多刺甲龍的近親。化石是一個部份骨骼,發現於美國南達科他州卡斯特縣的拉科塔組,可能屬於下白堊紀的巴列姆階。由於過去對化石的錯誤鑑定,裝甲龍目前的資料不多。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有學者將牠歸類為多刺甲龍的異名,但最近的研究則接受牠為一個資料不足的有效屬。牠是以羅馬帝國的方陣步兵(Hoplite)為名。.

查看 正模標本和裝甲龍屬

裂頭鱷屬

裂頭鱷屬(學名:Dibothrosuchus)是種原始鱷形類,屬於喙頭鱷亞目。目前已經發現數個顱骨與骨骼,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省,年代屬於侏羅紀晚期。裂頭鱷是種陸生鱷類,可能具有靈敏的聽力,類似現代鱷魚。.

查看 正模標本和裂頭鱷屬

飛龍 (爬蟲類)

飛龍屬(屬名:Feilongus)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梳頜翼龍超科或鳥掌翼龍超科的一屬,發現於中國遼寧省北票市的義縣組,年代為晚白堊紀的巴列姆階到阿普第階。 2005年,汪筱林等人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楊氏飛龍(F.

查看 正模標本和飛龍 (爬蟲類)

西峽龍屬

西峽龍屬(學名:Xixiasaurus)是傷齒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河南省西峽縣的馬家村組(Majiacun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康尼亞克階與坎潘階的交界。 模式種是河南西峽龍(X.),是在2010年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的呂君昌等人與河南地質博物館的數位科學家所敘述並命名。屬名與種名分別以發現地西峽縣與河南省為名。 正模標本(編號 41HIII-0201)是一具包含部分頭顱骨、下頜的前端、以及零碎的前肢骨頭的化石。頭顱骨有許多類似拜倫龍的特徵。上頜有 22 顆牙齒。根據呂君昌等人的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西峽龍是拜倫龍、烏爾巴克齒龍的近親。 Xixiasaurus henanensis.jpg|頭骨化石 Xixiasaurus hand bones.jpg|前肢化石.

查看 正模標本和西峽龍屬

西蜀鱷屬

西蜀鱷屬(學名:Hsisosuchus)是種已滅絕鱷形類,生存於侏羅紀中晚期的中國,目前已發現三個種。大山舖西蜀鱷生存於侏儸紀中期,重慶西蜀鱷、周氏西蜀鱷失存於侏儸紀晚期。西蜀鱷是種中型掠食動物,身長可能小於3公尺。 重慶西蜀鱷的化石發現於重慶市附近的上沙溪廟組地層。正模標本是一個頭顱骨與尾部鱗甲。之後發現一個更完整的化石,包含部分身體骨骼,補充重慶西蜀鱷的身體特徵資訊Li J.

查看 正模標本和西蜀鱷屬

西阿翼龍屬

西阿翼龍屬(屬名:Cearadactylus)又名希拉指翼龍,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阿爾比階)的南美洲。西阿翼龍是種大型翼龍類,擁有長尾巴與短頸部,翼展約4到5.5公尺。牠們的重量可能為15公斤。不像其他大型翼龍類(例如無齒翼龍),西阿翼龍可能揮動牠們的翼以主動飛行,類似現代鳥類的行為,而非單靠滑翔。西阿翼龍的上頜形狀、互相交錯的牙齒顯示牠們以海生動物為食,可些特徵可協助牠們咬住光滑的魚類。.

查看 正模標本和西阿翼龍屬

馬什龍屬

什龍屬(學名:Marshosaurus)是一屬中等身型的獸腳亞目恐龍,頭骨長60公分,身長估計有5-6米長。 正模標本包括三到四個個體的部份骨骼,發現於美國猶他州與科羅拉多州的莫里遜組,地質年代估計是屬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距今約1億5500萬年至1億5000萬年前。正模標本是個左腸骨,發現於猶他州的克利夫蘭勞埃德採石場。 牠的化石顯示牠的手臂短但強壯。身體骨骼的特徵則表示了牠是屬於鳥獸腳類,這是一類外形像鳥類的獸腳亞目,如暴龍、迅猛龍及異特龍等。科學家們並不肯定馬什龍的分類,有可能是屬於肉食龍下目或虛骨龍類。在2009年,R.B.J.

查看 正模標本和馬什龍屬

馬龍屬

龍屬(學名:Hippodraco)是鳥腳下目禽龍類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位於禽龍類的原始位置。正模標本(編號UMNH VP 20208)是一個幾乎完整的頭顱骨、部分身體骨骼,來自於同一個體。化石發現於美國猶他州的雪松山組黃貓段,地質年代約1億2400萬年前,相當於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與阿普第階交界。在2010年,古生物學家Andrew T.

查看 正模標本和馬龍屬

馬拉利蜥屬

拉利蜥屬(學名:Malerisaurus)是種已滅絕雙孔亞綱爬行動物,屬於原蜥形目原龍科,生存於晚三疊紀的印度、美國德州。 馬拉利蜥是種中型爬行動物,身長估計約1.2公尺。正模標本(編號ISIR 150)是兩個關節仍連接、接近完整的身體骨骼,位於一隻古喙龍的胃部區域。這些化石發現於印度的馬拉利組(Maleri Formation)下層,以前是一個氾濫平原沉積層,地質年代屬於三疊紀晚期的卡尼階到諾利階。在1980年,印度古生物學家薩克·查特吉(Sankar Chatterjee)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M.

查看 正模標本和馬拉利蜥屬

馳龍屬

馳龍屬(屬名:Dromaeosaurus)又名奔龍, 是一類獸腳亞目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坎帕階的加拿大艾伯塔省與美國西部,約7,600萬到7,200萬年前。.

查看 正模標本和馳龍屬

角鼻龍屬

角鼻龍屬(學名:Ceratosaurus)又名刺龍或角冠龍,是晚侏羅紀的中大型掠食性恐龍,化石在北美洲的莫里遜組、坦桑尼亞、葡萄牙的勞爾哈組(Lourinhã Formation)被發現。牠的特徵是大型的嘴部、像短刃的牙齒、鼻端的一個尖角、及眼睛上的一對小角。牠的前肢短而強壯,前肢有4指。薦骨及骨盆均固定在一起,就像現今鳥類的綜薦骨。在牠的背部中間有一列小型的皮內成骨(Osteoderms)。.

查看 正模標本和角鼻龍屬

马兜铃猪笼草

兜铃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aristolochioides)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生长于海拔1800米至2500米的地区。它的捕虫笼形态非常的特别,笼口几乎是与地面垂直的。McPherson, S.R. 2009.

查看 正模標本和马兜铃猪笼草

马桶猪笼草

桶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jamban)苏门答腊北部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jamban”来源于印尼文,意为“厕所”,指该种猪笼草捕虫笼的形状。.

查看 正模標本和马桶猪笼草

马普鲁山猪笼草

普鲁山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mapuluensis)是婆罗洲东加里曼丹省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Clarke, C.M. 1997.

查看 正模標本和马普鲁山猪笼草

諸城暴龍屬

諸城暴龍屬(學名:Zhuchengtyrannus)是獸腳亞目暴龍科暴龍亞科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東亞。.

查看 正模標本和諸城暴龍屬

諾曼底翼龍

諾曼底翼龍(屬名:Normannognathus)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準噶爾翼龍超科的一個屬,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啟莫里階。 在1993年,Jean-Jacques Lepage在法國上諾曼地濱海塞納省的瑟堡-奧克特維爾海岸,發現一個翼龍類的頜部化石,長約10公分,屬於Argiles d'Octeville組地層。 在1998年,埃瑞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等人將這個化石命名為新屬,模式種是沃氏諾曼底翼龍(N.

查看 正模標本和諾曼底翼龍

諾普喬椎龍屬

諾普喬椎龍屬(學名:Nopcsaspondylus)意為「諾普喬的脊椎」,是以最初敘述者法蘭茲·諾普喬(Franz Nopcsa)為名。諾普喬椎龍是蜥腳下目雷巴齊斯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阿根廷內烏肯省的Candeleros地層,年代為上白堊紀的科尼亞克階。化石是一個背椎,是在1902年由諾普喬所敘述,但當時並沒有命名,該化石現已遺失。諾普喬椎龍具有小型椎體與大型側腔,現在被認為是種典型的雷巴齊斯龍科動物。.

查看 正模標本和諾普喬椎龍屬

高吻龍屬

吻龍屬(學名:Altirhinus)是鴨嘴龍超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下白堊紀的蒙古。高吻龍是雙足行走的草食性恐龍,但在攝食時則可以四足站立的。整個身長由鼻端至尾巴可能約8公尺。在2010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估計其身長約6.5公尺,體重約1.1公噸。單是頭顱骨就有760公分長,高吻龍有寬廣的口鼻部,鼻端上有一個明顯的高拱,高吻龍亦因此得名。 高吻龍是於1998年被命名,名字是由拉丁文的「altus」(意即「高」)及古希臘文的「rhinos」(即「鼻子」的意思)。當中只有一個種,學名為「A.

查看 正模標本和高吻龍屬

高刺龍屬

刺龍屬(學名:Hypselospinus)是鳥腳下目禽龍類恐龍的一屬,屬於禽龍類內部的硬棘龍類(Styracosterna)演化支,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英格蘭。.

查看 正模標本和高刺龍屬

高棘龍屬

棘龍屬(屬名:Acrocanthosaurus,意為「有高棘的蜥蜴」)又名高脊龍、多脊龍或阿克羅肯龍,是肉食龍下目的一個屬,生活在白堊紀中期(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的北美洲,接近1億2500萬年前到1億年前。如同大部分恐龍的屬,高棘龍只有單一種,阿托卡高棘龍(A.

查看 正模標本和高棘龍屬

髂鱷龍屬

髂鱷龍屬(學名Iliosuch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巴通階的歐洲,約1億6920萬至1億6440萬年前。牠的身長約有1.5公尺長Holtz, Thomas R. Jr.

查看 正模標本和髂鱷龍屬

鬣蜥巨龍屬

鬣蜥巨龍屬(學名:Iguanacolossus)是鳥腳下目禽龍類恐龍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位於禽龍類的原始位置。正模標本(編號UMNH VP 20205)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來自於同一個體。化石發現於美國猶他州的雪松山組黃貓段下層,地質年代約1億3000萬年前,相當於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早期。在2010年,古生物學家Andrew T.

查看 正模標本和鬣蜥巨龍屬

鬥吻角龍屬

鬥吻角龍屬(屬名:Cerasinops),是種小型角龍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坎潘階。化石發現於蒙大拿州的。 鬥吻角龍的模式種是霍斯基氏鬥吻角龍(C.),是由美國的兩位古生物學家:布蘭達·金納利(Brenda J. Chinnery)與(Jack R.

查看 正模標本和鬥吻角龍屬

魚獵龍屬

魚獵龍屬(屬名:Ichthyovenator)是棘龙科恐龙的一属,生活于白垩纪早期的寮國。该属的唯一种为模式種老撾魚獵龍(Ichthyovenator laosensis),ichthys在古希臘文意為「魚」,而venator在拉丁文意為「獵人」。 其正模标本(編號MDS BK10-01 — 15)包括:後段背椎、5節薦椎、前2節尾椎、骨盆的坐骨與腸骨、以及肋骨。化石是在2010年发现于寮國沙湾拿吉省的Grès supérieurs组地層,Grès supérieurs组的地质年代可能为阿普第阶。魚獵龍与其他棘龙科恐龙的区别在于,牠們的背棘分成兩個區塊,前半段由背椎延长而成,較小的後半段则由薦椎延长而成。化石發現一個小於二平方公尺的挖掘地點。.

查看 正模標本和魚獵龍屬

譚氏龍屬

譚氏龍屬(屬名:Tanius)是種鴨嘴龍超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中國。模式種是中國譚氏龍(T.

查看 正模標本和譚氏龍屬

魅惑角龍屬

魅惑角龍屬(學名:Mojoceratops)是角龍科開角龍亞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 正模標本(編號TMP 1983.25.1)是一個部分頭顱骨,包含頂骨在內。副模標本(編號TMP 1999.55.292、TMP 1979.11.147)是兩個部分頂骨。除此之外,還有五個標本被歸類於魅惑角龍。這些標本都發現於加拿大的亞伯達省與薩克其萬省,屬於貝利河群(Belly River Group)的恐龍公園組,地質年代約7650萬到7500萬年前,相當於晚白堊紀的晚坎潘階。在過去歷史裡,這些化石都被歸類於開角龍。在2010年,加拿大古生物學家尼可拉斯·郎里奇(Nicholas R.

查看 正模標本和魅惑角龍屬

鯤鵬翼龍屬

翼龍屬(屬名:Kunpengopterus)是基礎翼龍目的一屬,屬於悟空翼龍科,生存於侏儸紀中晚期(或白堊紀早期)的中國東北部。 正模標本(編號IVPP V16047)是一個接近完整骨骼、頭顱骨與下頜,發現於中國遼寧省西部建昌縣玲瓏塔鎮,該地層屬於道虎溝化石層或髫髻山組。這些地層的年代仍有爭議。這個標本遭到大幅度擠壓。除了骨頭以外,還保存軟組織,可能是消化中的魚類。在2010年,汪筱林、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等人敘述、命名這些化石。模式種是中國鯤鵬翼龍(K.

查看 正模標本和鯤鵬翼龍屬

诺斯猪笼草

诺斯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northiana)是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分布于海拔0至500米的地区。诺斯猪笼草得名于它的发现者——玛丽安娜·诺斯。诺斯猪笼草是猪笼草属最为著名的物种之一,在19世纪后半叶它被当作沙捞越特有植物的一个代表。Clarke, C.M.

查看 正模標本和诺斯猪笼草

象岛猪笼草

象岛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chang)是泰国中部班萨山脉海拔300米至600米处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与贡布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 Catalano, M. 2010.

查看 正模標本和象岛猪笼草

豪勇龍屬

豪勇龍屬(屬名:Ouranosaurus),又名無畏龍,意為“勇敢蜥蜴”,是種奇特的禽龍類,生存於早白堊紀(早阿普第階),約1億1000萬年前的非洲。豪勇龍身長7公尺,重達2.5噸。在1966年與1975年,法國古生物學家菲利普·塔丘特(Philippe Taquet)在尼日阿加德茲Gadoufaouna沉積層發現了兩個完整化石,屬於艾爾雷茲組(Elrhaz Formation),並在1976年正式敘述、命名。.

查看 正模標本和豪勇龍屬

鱷神鱷屬

鱷神鱷屬(屬名:Iharkutosuchus)是鱷形超目海氏鱷科的一屬,是種基礎型真鱷類。 化石發現於匈牙利西部的Csehbánya組,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桑托階。正模標本(編號MTM 2006.52.1)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頭顱骨。除此之外,還發現數個部分頭顱骨、數塊脫落的頭部骨頭、眾多牙齒。在2007年,這些化石被敘述、命名。模式種是麥氏鱷神鱷(I.

查看 正模標本和鱷神鱷屬

豹斑猪笼草

豹斑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burbidgeae)呈片状的分布于婆罗洲沙巴的基纳巴卢山及坦布幼昆山附近。Clarke, C.M. 1997.

查看 正模標本和豹斑猪笼草

貝爾格鱷屬

貝爾格鱷屬(屬名:Bergisuchus)是鱷形超目西貝鱷類的一屬,生存於始新世的德國。在1966年被命名時,貝爾格鱷被歸類於西貝鱷類,被認為是第一個發現於南美洲以外的西貝鱷類。在1988年,貝爾格鱷改歸類於Trematochampsidae科。之後,被重新歸類於波羅鱷科的基礎物種。在2000年,被歸類於獨自的貝爾格鱷科(Bergisuchidae),屬於西貝鱷類。 正模標本是一個嘴部骨頭,發現於法蘭克福附近的梅塞爾坑;另外發現一個下頜骨頭,都發現於德國東部的薩克森-安哈爾特。梅塞爾坑是個化石豐富的化石坑,屬於世界自然遺產。梅塞爾坑發現許多半水生鱷形類,例如:亞洲鱷、雙犬齒鱷;與上述半水生鱷形類不同,貝爾格鱷市種小型陸棲動物,是種掠食性肉食性動物。.

查看 正模標本和貝爾格鱷屬

貧齒鱷

貧齒鱷(學名:Edentosuchus)是種已滅絕鱷類,屬於鱷形超目的原鱷亞目,化石發現於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的吐谷魯群,年代屬於白堊紀早期。目前已經發現兩個部分顱骨,以及數節頸椎;除此之外,一個呈天然狀態的顱後骨骼,也可能屬於貧齒鱷。 貧齒鱷是在1973年由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鐘健所命名,模式種是天山貧齒鱷(E.

查看 正模標本和貧齒鱷

貴州空棘魚屬

貴州空棘魚屬(學名:Guizhoucoelacanthus,或譯作貴州腔棘魚)為三疊紀中期腔棘魚目的一屬,全長45至55公分,屬於中等體型的腔棘魚。 目前已被發表的貴州空棘魚的化石皆出土於中國貴州的關嶺,屬於法郎組的瓦窯段及竹竿坡段,相當於三疊紀中期的(約2億4200萬年至2億3500萬年前)。其下已知只有一個物種,即模式種關嶺貴州空棘魚(G.

查看 正模標本和貴州空棘魚屬

買薩翼龍屬

買薩翼龍屬(學名:Mesadactylus)是已滅絕翼龍目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美國科羅拉多州梅薩縣的莫里遜組,年代為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到提通階)。 在1989年,詹姆斯·詹森(James A. Jensen)、凱文·帕迪恩(Kevin Padian)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Mesadactylus ornithosphyos。屬名意為「梅薩縣的手指」,;種名意為「類似典型鳥類的」,因為詹姆斯·詹森認為牠們類似古老翼鳥龍-當時被認為是鳥類。正模標本(編號BYU 2024)是數節薦椎癒合而成的一個聯合薦椎。 買薩翼龍的已發現化石包含:手臂骨頭、肩帶、頸椎、薦椎、以及股骨Jensen, J.

查看 正模標本和買薩翼龍屬

鳥嘴翼龍屬

鳥嘴翼龍屬(屬名:Ornithostoma)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英格蘭。鳥嘴翼龍有曲折的命名、分類歷史,曾被多次建立模式種,並被認為與無齒翼龍是相同動物。由於化石材料破碎,鳥嘴翼龍通常被認為是疑名。.

查看 正模標本和鳥嘴翼龍屬

鳥面龍 (疑名)

鳥面龍屬(學名:Ornithopsis)是蜥腳下目腕龍科的一屬中型恐龍,生存於下白堊紀的英格蘭。鳥面龍曾被認為是畸形龍的異名,而畸形龍本身是個「未歸類物種集中地」,但有研究認為這兩者並不是相同動物。雖然鳥面龍的一些物種被認為是其他屬的異名,但是鳥面龍的模式種卻有可能是有效種。.

查看 正模標本和鳥面龍 (疑名)

鳳凰翼龍屬

鳳凰翼龍屬(屬名:Fenghuangopterus)是翼龍目喙嘴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生存年代為侏儸紀中期。 正模標本(編號CYGB-0037)是一個骨骼化石,雖然遭到嚴重擠壓,但大致保持完整。化石發現於遼寧省西部的髫髻山组,地質年代相當於1億6000萬年前。模式種是李氏鳳凰翼龍(F.

查看 正模標本和鳳凰翼龍屬

賴氏龍屬

賴氏龍屬(屬名:Lambeosaurus)又名蘭伯龍,意為「蘭伯的蜥蜴」,是鳥腳下目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坎潘階的北美洲,約7,60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賴氏龍是草食性恐龍,可採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以釜頭狀頭冠而著名。化石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美國蒙大拿州、以及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目前已有數個可能種被命名,但只有兩個在加拿大發現的種較著名。賴氏龍是中等大小鳥臀目恐龍。在墨西哥發現的寬尾賴氏龍(L.

查看 正模標本和賴氏龍屬

贝卡利猪笼草

贝卡利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beccariana)为热带食虫植物。1908年,约翰·缪尔黑德·麦克法兰基于采集自苏门答腊岛西部的尼亚斯岛的标本,对其进行了描述。其与长叶猪笼草和苏门答腊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前者可能就是贝卡利猪笼草的一个同物异名。Clarke, C.M.

查看 正模標本和贝卡利猪笼草

贝蒂生物多样性博物馆

贝蒂生物多样性博物馆(The Beaty Biodiversity Museum),是一座自然史博物馆,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市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占地1900平方米,2010年10月16日向公众开放,每年接待游客约3万人。 贝蒂生物多样性博物馆收藏有200余万种标本,这些标本的制作年代跨越1910年代至现在。博物馆展厅包括考文四足动物标本馆、海洋无脊椎动物标本馆、化石标本馆、斯宾塞昆虫标本馆、鱼类动物标本馆、植物标本馆。博物馆尤其注重收藏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育空地区、太平洋海岸特有物种的标本。博物馆最著名的陈列是一具雌性蓝鲸骨架,高达25米,以凌空悬吊方式展示。 博物馆举办的活动包括面向儿童、游客、贝蒂生物多样性中心相关实验室的故事会和科学讨论会、生物多样性公众报告会、播放电影纪录片。.

查看 正模標本和贝蒂生物多样性博物馆

贝里猪笼草

贝里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bellii)是棉兰老岛和迪纳加特岛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海拔0至800米地区。McPherson, S.R. 2009.

查看 正模標本和贝里猪笼草

鴨嘴龍類的食性與進食方式

嘴龍科(Hadrosauridae)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科,是一群繁盛的大型草食性恐龍,主要繁盛於白堊紀晚期的亞洲、歐洲、以及北美洲。在鴨嘴龍類的研究歷史中,鴨嘴龍類的食性與進食方式是主要的研究爭論之一,並有過多次的變動。由於鴨嘴龍類是白堊紀晚期的優勢草食性動物,研究鴨嘴龍類的主要食物、進食方式,將有助於瞭解白堊紀晚期的生態系統、以及生態系統變化。目前的爭論多在於鴨嘴龍類在進食過程中,如何應用牠們的複雜齒系(Tooth batteries)、頭顱骨結構。關於鴨嘴龍類以哪些植被為食,目前主要分成兩派。一些學者主張鴨嘴龍類以接近地面的低矮植物為食,類似現代牛、羊。而另一派學者主張鴨嘴龍類的較高的植被為食,如同現今的長頸鹿、鹿。 鴨嘴龍類的嘴部前段,是缺乏牙齒的喙狀嘴,由角質覆蓋者;嘴部後段則有數百顆牙齒,以前後方式緊密地排列,形成數排齒系。牙齒會不斷地生長、取代,而同一時間只會使用少部份牙齒。鴨嘴龍類使用牠的喙狀嘴來切割植物,並送入嘴部兩旁的肉質頰部。在恐龍之中,只有角龍科、雷巴齊斯龍科發展出類似的齒系。 除了齒系以外,鴨嘴龍類也演化出特殊的頭顱骨結構。古動物學家推測,鴨嘴龍類的特殊頭顱骨結構,可能會在進食過程中產生用途。現代草食性哺乳動物進食時,主要利用靈活的下頜關節,做出複雜的前後、左右動作,以咀嚼嘴中的食物。但是,鴨嘴龍類的下頜關節不能做出複雜的咀嚼動作,因此古動物學家無法藉由現代草食性動物,推測出鴨嘴龍類的進食方式。在2008到2009年,英國萊斯特大學的數名研究人員以埃德蒙頓龍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數百顆牙齒的磨損痕跡,發現鴨嘴龍類可能發展出不同於任何現代草食性動物的進食模式。當鴨嘴龍類的下頜往上咬合時,左右上頜會往兩側稍微撐開;同時,上下頜的牙齒會互相磨合,可以磨碎位於嘴部兩側的植物。.

查看 正模標本和鴨嘴龍類的食性與進食方式

贾桂琳猪笼草

贾桂琳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jacquelineae)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由于其捕虫笼独特的外形被认为是苏门答腊岛上最引人注目的猪笼草之一。Clarke, C.M. 2001.

查看 正模標本和贾桂琳猪笼草

越南金丝猴

越南金丝猴(学名:Rhinopithecus avunculus)也叫东京仰鼻猴,是惟一分布在中国以外地区的金丝猴,1910年被发现,直到1989年才被再次发现。现存数量很少,约250只。.

查看 正模標本和越南金丝猴

越龙属

越龍屬(学名:Yueosaurus)是鸟臀目鸟脚下目的一屬,是種小型恐龙,生存於白堊紀中期的中國浙江省。 越龍的正模標本(ZMNH M8620)是一個關節仍連接、保存狀態良好的部分身體骨骼,发现于中国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的两头塘组,地質年代为白垩纪中期的阿普第阶-森诺曼阶。化石标本包含颈椎、背椎、尾椎、肩胛骨、前肢、部分肋骨、骨盆、部分后肢等部位,跟据估计体长约为1.5公尺。越龍是第一個發現於中國的原始鳥腳類恐龍,也是生存位置最南的亞洲原始鳥腳類恐龍。與其他鳥臀目恐龍相比,越龍有許多不同特徵。在2012年,越龍被發現可能屬於熱河龍科,或是熱河龍科的近親。 在2012年,中國浙江自然博物馆与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的中日科学家共同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种为天台越龙(Yueosaurus tiantaiensis)。属名“越”源于浙江古代所在的越国;種名則是以化石發現處的天台縣為名。.

查看 正模標本和越龙属

足羽龍屬

足羽龍屬(屬名:Pedopenna)是種小型、有羽毛的手盜龍類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的道虎溝化石層。足羽龍可能比始祖鳥還要古老,雖然道虎溝化石層的地質年代仍未確定。有些測量認為該地層屬於早白堊紀,但最近的放射性定年法顯示該地曾屬於侏羅紀中期末(1億6800萬年前),到侏儸紀晚期(約1億6400萬年前到1億5200萬年前)之間。 足羽龍的屬名Pedopenna指的是牠們蹠骨上的長正羽;種名daohugouensis則是指正模標本的發現地道虎溝。道虎溝足羽龍身長可能約1公尺,或者更小;但因為足羽龍僅有發現後肢化石,因此很難估計牠們的身長。足羽龍最初被分類於近鳥類的恐爪龍下目,近鳥類包含鳥翼類與牠們的最近親;某些研究人員提出足羽龍屬於鳥翼類,親緣關係接近於現代鳥類,而離恐爪龍下目較遠。.

查看 正模標本和足羽龍屬

鶴形龍屬

形龍屬(學名:Hexing)是似鳥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中國東北部。不含幼年個體化石在內,鶴形龍的唯一化石是目前最小型的似鳥龍類化石。.

查看 正模標本和鶴形龍屬

趾龍屬

趾龍屬(學名:Dactylosaurus)是種海生爬行動物,屬於幻龍目的腫肋龍科。趾龍與阿納爾龍(Anarosaurus)是已知最早的歐洲腫肋龍類之一 Palaeos.com.

查看 正模標本和趾龍屬

鷲龍屬 (馳龍科)

鷲龍屬(屬名:Buitreraptor)又名阿根廷鷲龍,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

查看 正模標本和鷲龍屬 (馳龍科)

鷹翼龍屬

鷹翼龍屬(屬名:Aetodactylus)意為「老鷹手指」,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的一屬,化石是一個下頜骨頭,發現於美國德州東北部的白堊紀晚期地層。鷹翼龍是第二個發現於北美洲的鳥掌翼龍科動物,也是生存年代最早的鳥掌翼龍科之一。.

查看 正模標本和鷹翼龍屬

鸚鵡嘴龍屬

鸚鵡嘴龍屬(屬名:Psittacosaurus)又譯鸚鵡龍,在希臘文意為「鸚鵡蜥蜴」,是角龍下目鸚鵡嘴龍科的一屬,生存早白堊紀的亞洲,約1億3000萬年前到1億年前。鸚鵡嘴龍因為是擁有最多種的恐龍而著名,其中有9到11個種被認為是有效種,化石發現於中國、蒙古、俄羅斯,以及一個在泰國發現的可能種。 鸚鵡嘴龍的所有種都是大小類似瞪羚的二足、草食性恐龍,特徵是上頜高而強壯的喙狀嘴。至少有一個種,尾巴與下背部有鬃毛狀的結構,可能作為視覺展示作用。鸚鵡嘴龍是非常早的角龍下目恐龍,牠們獨自發展出許多特徵,也有許多與較晚角龍類相同的生理結構特徵,例如原角龍以及大象體型的三角龍。 鸚鵡嘴龍不如牠的遠親三角龍廣為大眾所知,但牠們是已知最完整的恐龍之一。到目前為止,已發現超過400個個體,包括許多完整骨骸。已發現許多不同年齡層的化石,從幼體到成年體都有,使得許多研究可以研究鸚鵡嘴龍的成長速度。鸚鵡嘴龍大量的化石紀錄,讓牠們成為中亞早白堊紀沉積層中的標準化石。.

查看 正模標本和鸚鵡嘴龍屬

鸚鵡嘴龍屬的種

鸚鵡嘴龍屬(Psittacosaurus)屬於鳥臀目的角龍下目,自從在1923年由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命名以來,已有18個已命名種被歸類於鸚鵡嘴龍,但其中只有9到11個種被認為是有效種Xu Xing & Zhao Xijin.

查看 正模標本和鸚鵡嘴龍屬的種

鹽都龍屬

鹽都龍屬(学名:Yandusaurus)為蜥形綱鳥臀目稜齒龍科的一屬恐龍,化石发现于中国四川省的下沙溪廟組,年代為侏儸紀中期的巴通階,约1亿6900万年前到1億6300萬年前。.

查看 正模標本和鹽都龍屬

鹿角翼龍

鹿角翼龍(屬名:Puntanipterus)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的一屬,可能屬於準噶爾翼龍科,化石是在1972年發現於阿根廷聖路易省的La Cruz組地層,地質年代為晚侏儸紀到早白堊紀。 鹿角翼龍的正模標本(編號PVL 3869)包含一個脛跗骨與腓骨。脛跗骨的長度為10.5公分,腓骨的長度為7公分。除此之外,還發現一節背椎、一個翼部骨頭、與腳部趾骨。 鹿角翼龍的腳部骨頭被敘述成類似南翼龍(發現於稍年輕的岩層),但鹿角翼龍的踝部擁有球形關節,脛骨末端的前後側都有刺狀突Bonaparte, J.F., and Sanchez, T.M.

查看 正模標本和鹿角翼龍

黎明神龍翼龍屬

黎明神龍翼龍屬(學名:Aurorazhdarcho)又譯曙神龍翼龍,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神龍翼龍超科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歐洲。若不計算可能是分類存疑的矛嘴翼龍,黎明神龍翼龍是目前已知生存年代最早的神龍翼龍超科動物。.

查看 正模標本和黎明神龍翼龍屬

黑吻真鲨

黑吻真鲨(学名:Carcharhinus acronotus),是軟骨魚綱板鰓亞綱真鯊目真鯊的一种。它们通常生活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黑吻真鲨一般居住在沿着海岸的海草,沙地等区域。成年黑吻真鲨则喜欢栖息在更深的水域之中。小的黑吻真鲨一般身长就有1.3米。黑吻真鲨具有长而圆的前吻,大眼睛以及小的前背鳍,是典型的流线型「真鯊科」的身形。它的俗名源自它前吻顶部上的黑色斑点,不过年长黑吻真鲨的这一特征会变得较为模糊。 黑吻真鲨主要捕食小的硬骨鱼类和头足类动物,同时它也是其他大型鲨鱼的猎物。和本属鲨鱼的其他成员相似,它们采用胎生的方式进行繁殖,即胚胎始终附着在胎盘上。雌性黑吻真鲨在经历了8至11个月的怀孕期后,将在每年或者每两年的晚春或者初夏时节产3至6个新生的小黑吻真鲨。黑吻真鲨未曾有攻击人类的记录,不过有资料显示它们曾有对潜水者的攻击威胁。这种鲨鱼对商业捕鱼和休闲垂钓仅有中等价值。目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还没有对黑吻真鲨的现存状态进行评估;2002年美国东南部的数据,评估和审查小组评估结果表明美国东南部的黑吻真鲨没有受到过度捕捞。.

查看 正模標本和黑吻真鲨

黑亞瓦提龍屬

黑亞瓦提龍屬(學名:Jeyawati)是鳥腳下目鴨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 正模標本(編號MSM P4166)只有部分頭顱骨、脊椎、肋骨碎片,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Moreno Hill組地層,地質年代約9700萬年前,相當於土侖階。在2010年,這些化石被命名為新屬,模式種是J.

查看 正模標本和黑亞瓦提龍屬

黑龍江龍 (Sahaliyania)

黑龍江龍屬(學名:Sahaliyania)是鴨嘴龍科賴氏龍亞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黑龍江省,年代為白堊紀晚期。 黑龍江龍的化石發現於黑龍江省漁亮子組的一個屍骨層,與鴨嘴龍亞科烏拉嘎龍的化石一起被發現。在2008年,帕斯卡·迦得弗利茲教授(Pascal Godefroit)與其同事宣布發現了這兩種恐龍。模式種是鄂倫春黑龍江龍(S.

查看 正模標本和黑龍江龍 (Sahaliyania)

龍城翼龍屬

龍城翼龍屬(學名:Longchengpterus)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帆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朝陽縣的九佛堂組,年代為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到阿普第階。 在2006年,中國古生物學家王麗、李莉、段冶、程紹利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趙氏龍城翼龍(L.

查看 正模標本和龍城翼龍屬

龍王龍屬

龍王龍屬(學名:Dracorex)是厚頭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模式種是霍格華茲龍王龍(D.

查看 正模標本和龍王龍屬

農神龍屬

農神龍屬(屬名:Saturnalia)又名 薩特恩納利亞龍,是種非常早期的蜥臀目恐龍,生存於晚三疊紀卡尼階,約2億274萬年前到2億2070萬年前,使牠們成為目前所發現最古老的真正恐龍之一。 農神龍可能屬於蜥腳形亞目。不像較晚、更巨大的蜥腳形亞目物種,農神龍相當纖細,身長可能為1.5公尺。農神龍的已發現化石數量非常少,並有許多原蜥腳類特徵,然而缺少與其他恐龍共有的特徵。.

查看 正模標本和農神龍屬

辛布亚岛猪笼草

辛布亚岛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sibuyanensis)是菲律宾辛布亚岛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

查看 正模標本和辛布亚岛猪笼草

龙猪笼草

龙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naga)是婆罗洲巴里桑山脉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特点为笼盖下表面末端附近具有分叉的附属物,且笼盖的边缘呈波浪状。种加词“naga”来源于印尼文,意为“龙”,指该物种独特的笼盖附属物,以及巨大的捕虫笼。这个名字也来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其记叙道该物种的原生地曾有龙出没。.

查看 正模標本和龙猪笼草

连接埃德蒙顿龙

连接埃德蒙顿龙(Edmontosaurus annectens),为埃德蒙顿龙属的一种,属于鸭嘴龙科(Hadrosauridae)中的栉龙亚科(Saurolophinae),生活在白垩纪最末期的北美洲。它的遗骸被发现于海尔河组与兰斯组。这些组的地质年代为白垩纪晚期的马斯垂可阶晚期,距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还有300万年(距今6,800万年前至6,500万年前)。连接埃德蒙顿龙目前已发现了数个标本,包括至少20个部分到完整的头颅骨,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南达科他州和怀俄明州,还有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它是一种巨大的动物,大约12米(39英尺)长,还有非常长而矮的头骨。连接埃德蒙顿龙有很漫长的分类历史,先后分类为鸭龙属、大鸭龙属、破碎龙属、双芽龙属、强龙属、糙齿龙属。.

查看 正模標本和连接埃德蒙顿龙

迪亞曼蒂納龍屬

迪亞曼蒂納龍屬(學名:Diamantinasaurus)是一屬衍化的泰坦巨龍類恐龍,化石是在澳洲的下白堊紀地層發現的。目前只有發現部份顱後骨骼。.

查看 正模標本和迪亞曼蒂納龍屬

迷亂角龍屬

迷亂角龍屬(學名:Vagaceratops)是角龍科開角龍亞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過去曾視為是開角龍的一個種。迷亂角龍、華麗角龍有高度相似性,分別生存於北美洲西部的東岸不同地區。.

查看 正模標本和迷亂角龍屬

迈克猪笼草

迈克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mikei)是苏门答腊岛的潘丘卢保山和本达哈拉山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上位笼和下位笼具有特征性的黑色斑点。下位笼的基部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为卵形,上部近似圆柱形;上位笼类似于下位笼。该物种与昂嘎桑猪笼草和多巴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Clarke, C.M.

查看 正模標本和迈克猪笼草

近鳥龍屬

近鳥龍屬(學名:Anchiornis)又名近鳥,是種小型有羽毛恐龍,屬於手盜龍類的傷齒龍科。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生存年代屬於侏羅紀中期或晚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羽毛獸腳亞目恐龍。 近鳥龍原本被認為是種原始的鳥翼類(Avialae),填補了恐龍演化至鳥類的形態學空白階段。在新的標本被發現後,近鳥龍被改歸類於傷齒龍科,是種原始近鳥類(Paraves)。由於近鳥龍與馳龍科的小盜龍有許多相似特徵,這縮短了原始近鳥類之間的形態差距。 根據近年的詳細研究,近鳥龍是目前第一個幾乎被詳細檢驗過身體顏色的中生代物.

查看 正模標本和近鳥龍屬

霍尔登猪笼草

霍尔登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holdenii)是柬埔寨西部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海拔600米至800米的地区。原仅在豆蔻山脉的两座山上发现其分布,2011年10月又在其模式产地附近数公里处发现了新的分布地。霍尔登猪笼草的原生地分旱季和雨季,因此其具有了适应这样环境的块根。其花序的花梗带两朵花。霍尔登猪笼草似乎与其他中南半岛所产的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其种加词“holdenii”来源于杰里米·霍尔登。他是第一个记录并将霍尔登猪笼草确定为一个可能的新物种的人,同时他还是摄影师和生物学家。菩萨省人将霍尔登猪笼草称为“ampong sramoch”,在高棉语中意为“蚂蚁腐管”,有时也称为“ampong kralaom”,意为“昆虫腐管”。根据生活在原生地附近的村民提供的材料,霍尔登猪笼草的叶片和根对发热和疼痛有疗效。.

查看 正模標本和霍尔登猪笼草

蜥代龍屬

蜥代龍屬(學名:Varanops)又名蜥面龍,屬於合弓綱盤龍目的蜥代龍科,身長約1公尺,生存於晚二疊紀早期的北美洲。在二疊紀晚期,蜥代龍是少見的僅存盤龍目動物之一。蜥代龍必需面對麗齒獸類、恐頭獸類等優勢肉食性動物的競爭,同時雙孔動物也逐漸演化成衍化的物種。蜥代龍在二疊紀晚期之初消失。 蜥代龍的最初化石發現於美國的德州。在1911年,Samuel Wendell Williston將這些化石建立為巨蜥龍的第二個種,Varanosaurus brevirostris。在1914年,Williston將這些化石建立為新屬,模式種是短喙蜥代龍(Varanops brevirostris)。蜥代龍的身長可達1公尺。 正模標本(編號FMNH UC 644)是一個保存良好、關節仍連接、接近完整的頭顱骨、下頜與身體骨骼。化石發現於德州的貝勒縣,屬於阿羅優組(Arroyo Formation),地質年代約2億7950萬到2億7250萬年前,相當於二疊紀的空谷階到烏拉爾階。之後在相同挖掘地點、同一地層組,發現一個接近完整的頭顱骨與下頜(編號FMNH UR 2423)、一個完整的頭顱骨與下頜(編號MCZ 1926)、一個部分身體骨骼(編號FMNH P 12841),都被歸類於蜥代龍。近年在德州的泰勒縣,發現一個關節仍連接的身體骨骼,骨頭上有齒痕。另外,奧克拉荷馬州的科曼奇縣發現一些蜥代龍標本(編號OMNH 73156-73178),屬於Garber組地層,地質年代相同。這些奧克拉荷馬州化石來自於至少三個個體,是當地出土的第一批蜥代龍科化石。德州泰勒縣的Vale組地層,也出土一個部分身體骨骼(編號TMM 43628-1),地質年代也相同。 蜥代龍是蜥代龍科的模式屬。根據Robert R.

查看 正模標本和蜥代龍屬

蜥結龍屬

蜥結龍屬(屬名:Sauropelta)又名楯甲龍、蜥肋螈,屬名意為「蜥蜴甲盾」,是結節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白堊紀的北美洲。目前已有一個已命名種,愛氏蜥結龍(S.

查看 正模標本和蜥結龍屬

蜥鱷屬

蜥鱷屬(學名:Saurosuchus)是種已滅絕主龍類,是勞氏鱷目迅猛鱷科的一屬。蜥鱷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阿根廷。蜥鱷的身長約6到9公尺,是除了法索拉鱷以外的最大型勞氏鱷類;法索拉鱷的化石、相關研究較少,較不知名。如同其他勞氏鱷目動物,蜥鱷以完全直立的四肢行走。牠可能以埋伏方式攻擊獵物。某些研究人員認為牠們可能以艾雷拉龍或較小的始盜龍等恐龍為食。.

查看 正模標本和蜥鱷屬

錦州龍屬

錦州龍屬(屬名:Jinzhousaurus)是禽龍類鴨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白堊紀。牠們的化石發現於中國,並發現了一個接近完整的骨骸。錦州龍首次由汪筱林與徐星在2001年描述、命名。模式種是楊氏錦州龍(J.

查看 正模標本和錦州龍屬

露絲娜龍屬

露絲娜龍屬(學名:Losilla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至白堊紀之間的。模式種是巨大露絲娜龍(L.

查看 正模標本和露絲娜龍屬

蜀龍屬

蜀龍屬(學名:Shunosaurus)是種獨特的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中侏儸紀(巴通階到卡洛維階)的中國四川省,約1億7000萬年前。.

查看 正模標本和蜀龍屬

郊狼龍屬

郊狼龍屬(學名:Yurgovuchia)是獸腳亞目馳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北美洲。全長兩公尺,體高一公尺。其發現對於馳龍類恐龍的演化具有重大意義,顯示出在體型上演化的同時,也逐漸演化出靈活的尾部。.

查看 正模標本和郊狼龍屬

郝氏翼龍屬

郝氏翼龍屬(屬名:Haopterus)屬於翼龍目翼手龍亞目鳥掌翼龍超科,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義縣組,年代為下白堊紀的巴列姆階到阿普第階。 在2001年,汪筱林、呂君昌等人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秀麗郝氏翼龍(H.

查看 正模標本和郝氏翼龍屬

胡瑞尔猪笼草

胡瑞尔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hurrelliana)是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分布于沙巴西南部、沙捞越北部和文莱。其被假定为起源于杂交种;原亲本被认为是暗色猪笼草和维奇猪笼草。胡瑞尔猪笼草全株披被着锈棕色的厚重毛被,其可能继承于后者。.

查看 正模標本和胡瑞尔猪笼草

都迷科翼龍屬

都迷科翼龍屬(學名:Domeykodactylus)為翼龍目翼手龍亞目準噶爾翼龍科的一個屬,生活於白堊紀早期,化石發現於智利安多法加斯大。 在2000年,大衛·馬提爾(David Martill)、埃伯哈德·弗雷伊(Eberhard Frey)等人將這些化石命名為新屬,模式種是塞氏都迷科翼龍(D.

查看 正模標本和都迷科翼龍屬

郑作新

郑作新(),鸟类学家、鸟类地理学家,中国现代鸟类学、中国动物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查看 正模標本和郑作新

舊鯊齒龍屬

舊鯊齒龍屬(学名:Veterupristi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属,屬於鯊齒龍科,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坦尚尼亞,是已知生存時代最早的鯊齒龍科恐龍。.

查看 正模標本和舊鯊齒龍屬

阿古哈角龍屬

阿古哈角龍屬(屬名:Agujaceratops)是種最近發現的角龍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坎潘階,約7500萬年前到7350萬年前。最初是開角龍的一個種,近年建立為新屬。.

查看 正模標本和阿古哈角龍屬

阿吐波鱷屬

阿吐波鱷屬(學名:Atoposaurus)是鱷形超目新鱷類的一屬,是阿吐波鱷科的模式屬。目前已有兩個種,化石發現於法國的德國的侏羅紀晚期地層。 阿吐波鱷的最獨特處,是缺少背部鱗甲,而是這是鑲嵌踝類主龍的最常見特徵。阿吐波鱷缺少背部鱗甲、體型小,身長約17公分、顱頂顳上窩(Supratemporal fossa)狹窄、枕骨寬、眶後骨棒薄細、外表裝飾物平滑,某些古生物學家認為阿吐波鱷可能是其他阿吐波鱷科動物的未成年個體,很有可能是Alligatorellus。 在1863年,荷蘭泰勒斯博物館向波恩的化石挖掘者Adam August Krantz買下阿吐波鱷的正模標本,同時還買下喙嘴翼龍、翼手龍屬、Sapheosaurus、Homaeosaurus的化石。.

查看 正模標本和阿吐波鱷屬

阿穆爾龍屬

阿穆爾龍屬(學名:Amurosaurus)是鴨嘴龍科賴氏龍亞科恐龍的一個屬,生活於白堊紀最末期的東亞,約6550萬年前Godefroit, P., Lauters, P., Van Itterbeeck, J., Bolotsky, Y. and Bolotsky, I.Y. (2011).

查看 正模標本和阿穆爾龍屬

阿米特頭龍屬

阿米特頭龍屬(屬名:Amtocephale)是厚頭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蒙古國 正模標本(編號MPC-D 100/1203)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顱頂骨頭,來自於亞成年個體。化石發現於蒙古戈壁沙漠南部的Baynshire組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土侖階到桑托階。在2011年,渡部真人、羅伯特·蘇利文(Robert Sullivan)、Khishigjaw Tsogtbaatar將這個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戈壁阿米特頭龍(A.

查看 正模標本和阿米特頭龍屬

阿納薩齊龍屬

阿納薩齊龍屬(學名:Anasazisaurus)是種鳥腳下目鴨嘴龍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約7400萬年前。化石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聖胡安縣的嘉德蘭組,目前只發現一個部份顱骨。這個化石最初被傑克·霍納(Jack Horner)歸類於小貴族龍。阿納薩齊龍的著名處在於鼻部上的短頭冠,從兩眼中間往頭後延伸。.

查看 正模標本和阿納薩齊龍屬

阿納拜斯龍屬

阿納拜斯龍屬(學名:Anabisetia)是禽龍類恐龍的一個屬,生活於白堊紀的南美洲巴塔哥尼亞。牠是雙足的草食性恐龍,約有2公尺長。.

查看 正模標本和阿納拜斯龍屬

阿爾哈拉路龍屬

阿爾哈拉路龍屬(學名:Arkharavia)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西伯利亞。.

查看 正模標本和阿爾哈拉路龍屬

阿特拉斯科普柯龍屬

阿特拉斯科普柯龍屬(屬名:Atlascopcosaurus)是稜齒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生活於下白堊紀的澳大利亞,但目前的研究資料不多,只能知道牠們是種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龍。牠的身長約有2到3公尺長,體重約125公斤重。由於化石材料、研究資料有限,阿特拉斯科普柯龍目前通常被認為是疑名 正模標本(編號NMV P166409)是在1984年發現於維多利亞州的恐龍灣,屬於Eumeralla組地層,地質年代屬於阿普第階至阿爾布階,挖掘過程由阿特拉斯科普柯工業集團(Atlas Copco)提供器材協助挖掘。總共發掘了85件化石骨骼碎片。所發現的化石是大部份不完整的骨骼。正模標本只有一塊部分上頜骨及牙齒。由於此次發現,開始恐龍灣地區的化石挖掘活動,而阿特拉斯科普柯與其他公司繼續展開挖掘,十年間共挖掘了約60公尺長的隧道。 模式種是洛氏阿特拉斯科普柯龍(A.

查看 正模標本和阿特拉斯科普柯龍屬

阿馬格巨龍屬

阿馬格巨龍屬(學名:Amargatitanis)意為「阿馬格巨人」,屬於蜥腳下目的泰坦巨龍類,是種大型的四足草食性恐龍。 阿馬格巨龍的化石是在1983年發現於阿根廷內烏肯省的阿馬格組(La Amarga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下白堊紀的巴列姆階。正模標本(編號MACN PV N51、53、34)包含六節尾椎、一個肩胛骨、一個股骨,以及一個距骨。阿馬格巨龍的肩帶平坦、粗壯、且寬廣。.

查看 正模標本和阿馬格巨龍屬

阿根廷龍屬

阿根廷龍屬(學名:Argentinosaurus)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的一個屬,是種草食性恐龍,可能是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体型最巨大的陆地动物。牠們在勞亞古陸侏羅紀的近親(如迷惑龍)滅絕後,才於白堊紀中期的南美洲出現,即距今約1億年前。.

查看 正模標本和阿根廷龍屬

阿比杜斯龍屬

阿比杜斯龍屬(学名:Abydosaurus)是蜥脚下目腕龙科的一属恐龙,生存於下白堊紀的美國猶他州。阿比杜斯龍是少數發現完整頭顱骨的蜥腳類恐龍之一,也是第一個被發現完整頭顱骨的北美洲蜥腳類恐龍;大部分蜥腳類恐龍只發現顱後骨骼的個別骨頭。此外,阿比杜斯龍的牙齒狹窄,其他早期腕龍科的牙齒較寬。.

查看 正模標本和阿比杜斯龍屬

阿滕伯勒猪笼草

阿滕伯勒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attenboroughii)菲律宾巴拉望省中部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来源于著名播音员和博物学家大卫·阿滕伯勒。Smyth, C. 2009.

查看 正模標本和阿滕伯勒猪笼草

阿戈爾魚龍

阿戈爾魚龍(屬名:Aegirosaurus)是魚龍目大眼魚龍科的一屬,是種類似魚類的海生爬行動物,生存於晚侏儸紀與早白堊紀交界時期的歐洲.

查看 正模標本和阿戈爾魚龍

阿拉巴马州瓶子草

阿拉巴马州瓶子草(學名:Sarracenia alabamensis)为瓶子草属食虫植物。其种加词“alabamensis”,来源于阿拉巴马州。其中,原亚种分布于阿拉巴马州中部,而惠里阿拉巴马州瓶子草则存在于阿拉巴马州西南部、密西西比州东部和佛罗里达州。这两者也或被认为是红瓶子草的两个亚种。McPherson, S.R.

查看 正模標本和阿拉巴马州瓶子草

阿拉利坡鱷

阿拉利坡鱷(學名:Araripesuchus)是種史前鱷魚,化石發現於南美洲與非洲,年代為白堊紀中到晚期(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約1億2500萬到6500萬年前。古生物學家根據其顱骨、牙齒型態,將阿拉利坡鱷歸類於中真鱷類的諾托鱷類。根據估計,阿拉利坡鱷的身長約1到1.8公尺,體重約40公斤。阿拉利坡鱷的兩頰突出,前上頜骨各有一顆較大的牙齒。阿拉利坡鱷目前已有五個有效屬。.

查看 正模標本和阿拉利坡鱷

阿拉善龍 (中國)

阿拉善龍屬(屬名:Alxasaurus),是鐮刀龍超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下白堊紀的中國內蒙古。牠是鐮刀龍超科內最早發現的恐龍之一,化石仍然保有其形狀:包括長頸、短尾及長指爪。與其他的後期鐮刀龍類恐龍一樣,牠是雙足的草食性恐龍,有著大型的內臟來處理植物食物。目前已經發現幾個標本,當中最大型的是一頭幼龍,身長超過3.8米長。 牠首先是由加拿大古生物學家戴爾·羅素(Dale Russell)及他的中國同僚董枝明於1993年的一份論文中被描述及命名。雖然這份論文原先是包括在加拿大地球科學雜誌1993年的期刊內,但這期刊卻要到1994年才出版,所以有些文獻會引用為1994年。.

查看 正模標本和阿拉善龍 (中國)

阿拉摩龍屬

阿拉摩龍屬(學名:Alamosaurus)又譯阿拉莫龍,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薩爾塔龍科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牠們是一種大型的四足的草食性恐龍,身長估計達45公尺以上Holtz, Thomas R. Jr.

查看 正模標本和阿拉摩龍屬

蘇里高豬籠草

蘇里高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surigaoensis)是菲律宾棉兰老岛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海拔800米至1200米处。McPherson, S.R. 2009.

查看 正模標本和蘇里高豬籠草

赫姆斯利猪笼草

赫姆斯利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hemsleyana)是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海拔200米以下的泥炭沼澤森林和荒原森林。Scharmann, M. & T.U. Grafe 2013.

查看 正模標本和赫姆斯利猪笼草

赫伯斯翼龍屬

赫伯斯翼龍屬(學名:Herbstosaurus)是翼龍目準噶爾翼龍超科的一屬,赫伯斯翼龍生活於侏羅紀晚期的阿根廷。至今为止唯一已知的化石来自于阿根廷内乌肯省的提通階地層。 牠最初被認為是似美頜龍的小型虛骨龍類恐龍。模式種是小赫伯斯翼龍(H.),是於1974年被描述、命名的。至今为止只有一具化石被发现,它主要由骨盆部分和大腿的骨头组成。起初它被当作是獸腳亞目的一种。它可能是最早在南半球被发现的翼龙類。.

查看 正模標本和赫伯斯翼龍屬

閻王角龍屬

閻王角龍屬(屬名:Yamaceratops)是種原始的角龍下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蒙古戈壁沙漠。發現化石的地層最初被認為是白堊紀早期的地層,但在2009年重新檢驗出是白堊紀晚期。 模式種是東戈壁閻王角龍(Y.

查看 正模標本和閻王角龍屬

閃電獸龍屬

閃電獸龍屬(學名:Fulgurotherium)是原始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阿爾比階)的澳洲。閃電獸龍被分類為稜齒龍科,身長約1到1.5公尺,是種。 化石發現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州的閃電山脈,該地因出產貓眼石礦區與恐龍化石而著名。正模標本(編號BMNH R.3719)包含頭顱骨、股骨、以及牙齒。 模式種是南方閃電獸龍(F.

查看 正模標本和閃電獸龍屬

闊堅齒鱷屬

闊堅齒鱷屬(學名:Eutretauranosuchus)屬於中真鱷類的稜角鱗鱷科。化石發現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花園公園、乾梅薩採石場,以及懷俄明州的科摩崖。目前已發現數個標本。 闊堅齒鱷的模式種是E.

查看 正模標本和闊堅齒鱷屬

藍點鰺

蓝点鲹(bluespotted trevally,学名:Caranx bucculentus)又稱大口鰺、擬浪人鰺,俗名為甘仔魚、瓜仔,是一种数量较大的海洋鱼类,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鰺科的其中一個種。蓝点鲹分布在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北至台湾,南至澳大利亚。蓝点鲹是一种沿岸魚,生活在多泥沙和多海藻的环境,常见于比较大的海湾。蓝点鯵的明显特征是身体上部有深蓝色的斑点,蓝点鲹幼年时捕食底栖性鱼和螃蟹和虾等各种甲壳亚门動物,成年后食物以鱼为主。蓝点鲹是澳大利亚北部卡奔塔利亚湾最常见的食肉鱼类之一,被认为是一些经济虾类最重要的天敌。 蓝点鲹长到110毫米长和1岁的时候达到性成熟,产卵高峰期为春季。雌雄性蓝点鲹生长速度约为每年82.2毫米,已知能长到的最大长度为66厘米。蓝点鲹是捕虾作业的常见副产品,但由于商业价值低而常被抛弃。蓝点鲹是一种普通的食用鱼,偶尔会被钓到。.

查看 正模標本和藍點鰺

藏匿龍屬

藏匿龍屬(學名:Cryptosaurus意为隐藏的蜥蜴)是甲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侏羅紀的英格蘭。 藏匿龍的化石是一根部份的右股骨,由地質學家Lucas Ewbank發現於牛津黏土组(Oxford Clay Formation),並捐給劍橋大學Woodwardian博物館。英國古動物學家哈利·絲萊(Harry Seeley)當時正在整理劍橋大學Woodwardian博物館的化石,並分門歸類。在1869年,哈利·絲萊將這股骨敘述、命名,模式種是C.

查看 正模標本和藏匿龍屬

葡萄牙巨龍

葡萄牙巨龍屬(屬名:Lusotitan)是種蜥腳下目腕龍科恐龍,生存於晚侏儸紀的葡萄牙。葡萄牙巨龍的前肢長,是腕龍科的特徵之一。 在1947年,葡萄牙地質調查所的Manuel de Matos,在葡萄牙的勞爾哈組(Lourinhã Formation)發現一個大型蜥腳類恐龍的化石,地質年代為晚侏儸紀的提通階。在1957年,De Lapparent與Zbszewski將這些化石命名為腕龍的一個新種,阿塔拉腕龍(Brachiosaurus atalaiensis)。種名是以化石發現處的阿塔拉(Atalaia)為名。在2003年,奧克塔維奧·馬特烏斯(Octávio Mateus)、馬吉爾·泰雷斯·安頓涅斯(Miguel Telles Antunes)將這化石建立為新屬,模式種是阿塔拉葡萄牙巨龍( Lusotitan atalaiensis),屬名意為「Luso的泰坦」,Luso是勞爾哈的拉丁文。 葡萄牙龍的化石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骸,目前仍沒有發現頭顱骨與數節脊椎,身長估計為25公尺。De Lapparent與Zbszewski當初命名新種時,並沒有選定正模標本。在2003年,馬特烏斯將身體骨骼選定為選模標本。.

查看 正模標本和葡萄牙巨龍

葡萄牙龍屬

葡萄牙龍屬(屬名:Lusitanosaurus)意為“葡萄牙蜥蜴”,是種生存於早侏儸紀的原始恐龍。葡萄牙龍屬於裝甲亞目,可能是比腿龍還原始的物種。 葡萄牙龍的模式種是里阿斯葡萄牙龍(Lusitanosaurus liasicus),是在1957年由艾伯特·拉伯(Albert Lapparent)、與Zbyszewski所敘述、命名。屬名意為「盧西塔尼亞的蜥蜴」,盧西塔尼亞是該地區的古地名;種名則是以里阿斯群(Lias Group)為名。 正模標本是目前唯一的化石,是一個部份左上頜骨與七顆牙齒,被認為是疑名。由於化石的發現地點仍不確定,難以估計牠們的生存年代,可能發現於São Pedro de Moel,屬於侏儸紀早期的錫內穆階。如果屬實,葡萄牙龍將是葡萄牙所發現的最早恐龍化石。.

查看 正模標本和葡萄牙龍屬

葉齒鱷

葉齒鱷(學名:Phyllodontosuchus)是種原始鱷形類動物,屬於喙頭鱷亞目。目前已發現一個顱骨、下頜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省,年代為侏羅紀晚期。葉齒鱷的牙齒形狀為葉狀,類似草食性恐龍的牙齒,顯示牠們是草食性動物,與其他鱷形類動物不同。.

查看 正模標本和葉齒鱷

钩唇猪笼草

钩唇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hamata)为苏拉威西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海拔1400米至2500米处。 其种加词“hamata”来源于拉丁文“hamatus”,意为“钩状的”,指其唇内缘高度发达的唇齿。.

查看 正模標本和钩唇猪笼草

蒙古龍屬

蒙古龍屬(學名:Mongolosaurus)是一屬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下白堊紀的亞洲。 在1928年,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率領的挖掘團隊,在中國內蒙古發現一顆蜥腳類恐龍牙齒。在1933年,查爾斯·惠特尼·吉爾摩(Charles W.

查看 正模標本和蒙古龍屬

邪靈龍屬

邪靈龍屬(屬名:Daemonosaurus)是兽脚亚目恐龙的一屬,生活在三叠纪晚期的北美洲。邪靈龍的頭顱骨短,牙齒長、向前突出,這在早期獸腳類恐龍中是相當獨特的。邪灵龙是原始形态的二足獸腳亞目恐龍,是三疊紀恐龙和侏罗纪时期的進階型恐龙之间的过渡物种,有助於研究最早期恐龍之間的演化關係。.

查看 正模標本和邪靈龍屬

肯亞蜥屬

肯亞蜥屬(學名:Kenyasaurus)是新雙孔類楊氏蜥形目(又名始鱷目)的一屬,可能屬於坦噶蜥科,生存於三疊紀早期的肯亞濱海省。目前只有唯一種,模式種馬日阿卡尼肯亞蜥(K.

查看 正模標本和肯亞蜥屬

蓝姆猪笼草

蓝姆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lamii)是新几内亚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原生地海拔高度高于所有已知的猪笼草,已是所有已知的猪笼草属植物中分布海拔高度最高的,可达3520米。McPherson, S.R. 2009.

查看 正模標本和蓝姆猪笼草

蓓天翼龍屬

蓓天翼龍屬(屬名:Peteinosaurus)又名翅龍,是種史前爬行動物,屬於翼龍目。牠們生存於晚三疊紀的中諾利階,約2億2100萬到2億1000萬年前。屬名意為「有翼的蜥蜴」,而種名zambellii則是紀念貝加莫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館長Rocco Zambelli。蓓天翼龍是由德國古生物學家Rupert Wild在1978年所敘述、命名。 目前已在義大利Cene附近發現三個化石:正模標本(編號MCSNB 2886)破碎且非天然狀態;第二個標本是天然狀態的副模標本(編號MCSNB 3359),然而缺乏任何蓓天翼龍的可鑑定特徵,因此可能是個不同的種。蓓天翼龍的副模式標本擁有長尾巴,長度為20公分,並藉由沿者脊椎的骨化肌腱,使得尾巴更為堅挺;這特徵在三疊紀翼龍類中相當普及。如同大部分翼龍類,蓓天翼龍的骨頭輕型但堅固,所以牠們的體重非常輕。蓓天翼龍有三種型態的圓錐狀牙齒。蓓天翼龍被認為是食蟲性動物"Peteinosaurus." In: Cranfield, Ingrid (ed.).

查看 正模標本和蓓天翼龍屬

锦州鸟

锦州鸟(学名:Jinzhouornis)是史前鸟类中存疑的一个有效属,化石发现於中国辽宁省义县组,形成於白垩纪早期(可能是阿普第階早期,1亿2500万-1亿2100万年前)。 此属中有两个物种Hou, L.H, et.

查看 正模標本和锦州鸟

脇野龍屬

脇野龍屬(學名:Wakinosaurus)又譯秋田龍,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日本九州,地質年代相當於下白堊紀的豪特里維階到巴列姆階。 在1990年,福岡縣北九州市的佐藤雅弘發現一顆獸腳類恐龍的牙齒。同年,北九州市自然博物館的岡崎美彦在期刊發表這個發現。在1992年,岡崎美彦將這顆牙齒敘述、命名。模式種是佐藤脇野龍(W.

查看 正模標本和脇野龍屬

醒龍屬

醒龍屬(屬名:Abrictosaurus)意為「不眠的蜥蜴」,是畸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侏儸紀的南部非洲。醒龍是種小型、二足、草食性或雜食性的恐龍,身長接近1.2公尺,重量少於45公斤。 醒龍的化石只有兩個個體,發現於南非開普省與賴索托加查斯內克區的上艾略特組。上艾略特組的年代被認為是早侏儸紀的赫唐階到錫內穆階,接近2億到1億9000萬年前Norman, D.B., Sues, H.-D., Witmer, L.M., & Coria, R.A.

查看 正模標本和醒龍屬

野牛龍屬

野牛龍屬(學名:Einiosaurus)是角龍科下的中型恐龍,屬於角龍亞科,其化石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發現,年代為上白堊紀,約為7,500萬年前。屬名是阿爾岡昆語「野牛」與古希臘文「蜥蜴」的意思,而種小名則是拉丁文及古希臘文「向前彎的角」的意思。.

查看 正模標本和野牛龍屬

野蠻盜龍屬

野蠻盜龍屬(學名:Atrociraptor)是馳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麥斯特裡希特階的加拿大艾伯塔省Currie, P. J. and D. J. Varicchio (2004).

查看 正模標本和野蠻盜龍屬

重爪龍屬

重爪龍屬(屬名:Baryonyx)又名堅爪龍,意為「沉重的爪」,是棘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英格蘭多爾金南部的一個黏土坑、西班牙北部。在英格蘭發現的是一個幼年個體的大部份骨骼,而在西班牙發現的只有部份頭顱骨及一些足跡化石。在葡萄牙發現的鱷龍,也可能與重爪龍是同種動物。重爪龍被認為是生存於距今1億3000萬到1億2500萬年前,相當於下白堊紀的貝里亞階與歐特里夫階。 重爪龍似乎是以魚類為食的恐龍,因為在其胸膛發現了大型鱗齒魚(Lepidotes)的鱗片化石,牠們的口鼻部長而低矮、狹窄頜部、鋸齒狀牙齒、以及像鉤子般的指爪,適合捕食魚類。.

查看 正模標本和重爪龍屬

重怪龍屬

重怪龍屬(學名:Peloroplites)是種結節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美國猶他州艾麥里縣,年代屬於白堊紀早期。重怪龍的身長約5到5.5公尺,與同時代的蜥結龍相當,是已知最大型的結節龍科恐龍之一。.

查看 正模標本和重怪龍屬

臨河獵龍屬

臨河獵龍屬(學名:Linhevenator)是獸腳亞目傷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中國。臨河獵龍是目前已知最完整的白堊紀晚期傷齒龍科化石,並顯示傷齒龍科具有前肢縮短的演化趨勢,而傷齒龍科、馳龍科可能平行演化出大型、鐮刀狀第二趾爪。 在2011年,中國與加拿大古生物學家徐星、柯文·沙利文(Corwin Sullivan)、谭庆伟、韩凤禄等人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譚氏臨河獵龍(L.

查看 正模標本和臨河獵龍屬

臨河爪龍屬

臨河爪龍屬(學名:Linhenykus)是獸腳亞目阿瓦拉慈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中國內蒙古。臨河爪龍是目前已知最基礎的單爪龍亞科物種。模式種是單指臨河爪龍(L.

查看 正模標本和臨河爪龍屬

臨河盜龍屬

臨河盜龍屬(學名:Linheraptor)是獸腳亞目馳龍科恐龍的一屬,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中國。牠是小型二足肉食性動物,身長小於3公尺,约2.5米长。目前僅發現一具標本,但相當完整。模式種精美臨河盜龍(L.

查看 正模標本和臨河盜龍屬

自貢龍屬

自貢龍屬(學名:Zigongosaurus)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四川省自貢市的沙溪廟地層,年代為侏羅紀中至晚期。由於對中國的侏羅紀蜥腳下目所知有限,對自貢龍的分析也有困難,有些學者提出自貢龍應屬於峨嵋龍或馬門溪龍,有些則認為牠們是獨立的屬。.

查看 正模標本和自貢龍屬

里伯龍

里伯龍(屬名:Libonectes)是鰭龍超目的一屬,屬於蛇頸龍目。目前的唯一化石發現於美國德州的Britton組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土侖階。 這個化石在1949年被建立為薄板龍的一種,在1997年由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建立為里伯龍屬,屬名意為「西南的游泳者」。 里伯龍身長7到14公尺,外形非常類似牠們的近親海霸龍,但頸椎結構不同,里伯龍具有較高的神經棘與較長的骨突,鼻孔較接近口鼻部前端。里伯龍的頭顱骨是已知保存狀態最好的薄板龍科頭顱骨。目前已在正模標本腹部發現胃石Carpenter, K.

查看 正模標本和里伯龍

臉龍屬

臉龍屬(學名:Protome)是植龍目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北美洲。 正模標本(編號PEFO 34034)是一個頭顱骨,也是目前的唯一化石,是在2004年發現於亞利桑那州的石化森林國家公園,屬於欽爾組(Chinle Formation)的Sonsela段,地質年代相當於三疊紀晚期的諾利階。當時被編入為Leptosuchus adamanensis的一個幼年個體標本;該種目前被改歸類於鑿齒鱷的一種。 在2012年,古生物學家M.

查看 正模標本和臉龍屬

長城鳥

長城鳥(學名:Changchengornis)是一種生存於下白堊紀的鳥類。牠的化石於中國的炒米店子組發現,介乎於巴列姆階與阿普第階的邊界,已保存了1億2500萬年。長城鳥除了正模標本(編號 GMV-2129,一副稍為破損的骨骼)外,只有少量的遺骸被發現。 長城鳥下只有一個物種:橫道子長城鳥(C.

查看 正模標本和長城鳥

長基蜉蝣目

長基蜉蝣目(Coxoplectoptera),是一個已滅絕的目,為有翅昆蟲,下轄一科"Mickoleitiidae",在2007年被發表。從中生代沉積物中發現2個成蟲和超過20個幼蟲化石都已被正式描述過,大部分是來自於巴西的下白堊紀克拉托沉積層(Crato Formation),總共出土了大約40個幼蟲化石。長基蜉蝣目屬於蜉蝣目的基群。無論是有翅的成蟲或是水生的幼蟲,都是具有捕捉式前足的掠食者,這點不禁讓人聯想起螳螂。幼蟲具有一種特殊的習性,類似於淡水蝦。.

查看 正模標本和長基蜉蝣目

長翼鳥

長翼鳥(學名:Longipteryx)是白堊紀早期的一種鳥類。其下只有一個物種,就是朝陽長翼鳥。其遺骸是在中國遼寧朝陽市的九佛堂組發現。除了接近完整的完模標本外,也有發現另一組完整的骨骼及其他獨立的骨頭,包括肱骨及叉骨。.

查看 正模標本和長翼鳥

長鱗龍屬

長鱗龍屬(學名:Longisquama)是種類似蜥蜴的爬行動物,生活於2億3000萬年到2億2500前的早三疊紀,在現今的吉爾吉斯斯坦地區。牠的化石是一個保存狀態差、不完整的化石,位在編號PIN 2548/4及PIN 2584/5的兩塊石板,還有5個標本(編號PIN 2584/7~9)具有可能是外皮的附著物。這些標本都存放在莫斯科的俄羅斯科學院內。 長鱗龍在不同的學者之間有不同的解釋,且是鳥類起源爭論的中心。對於一些學者來說,長鱗龍是冷血、可滑翔的原始鳥類(Proavis),並証明鳥類不是恐龍的後代。其他學者則認為牠只是躺在蕨類植物的蜥蜴。 長鱗龍的屬名意思是「長的鱗片」,意指正模標本有彷彿從背部皮膚上生長的長結構;種名則意指牠們的小體型。.

查看 正模標本和長鱗龍屬

長齒蛇龍屬

長齒蛇龍屬(學名:Macrodontophion)意為「有長牙齒的蛇」,是種史前爬行動物,化石是一顆牙齒,發現於烏克蘭,地質年代為侏儸紀晚期。長齒蛇龍是在1834年由Zborzewsky所敘述、命名,當時並沒有建立種名,目前的狀態是疑名。長齒蛇龍可能屬於肉食龍下目恐龍、蛇頸龍類、或是鱷魚。.

查看 正模標本和長齒蛇龍屬

長臂獵龍屬

長臂獵龍屬(學名:Tanycolagreus)是種獸腳亞目恐龍,屬於虛骨龍科,生存於晚侏儸紀的北美洲。正模標本發現於懷俄明州奧爾巴尼縣的Bone Cabin採石場,該地屬於莫里遜組,年代為牛津階到提通階。長臂獵龍的詞源來自於古希臘文,tany意為「長」,kolon意為「四肢」,agreus意為「獵人」,意指牠們長的前肢;種名是以George Top Wilson為名。 正模標本(編號TPII 2000-09-29)是一個部份骨骸,包含不完整的顱骨、下頜、大部分顱後骨骸。另外還發現了兩個副模標本,其中一個不完整手部,原先被歸類為赫氏嗜鳥龍(Ornitholestes hermanni),也是發現於Bone Cabin採石場;另一個是前上頜骨,原先被歸類於克里夫蘭史托龍(Stokesosaurus clevelandi),發現於猶他州克利夫蘭勞埃德採石場。莫里遜組發現長臂獵龍化石,發現於第2地層帶,第5地層帶曾發現一些化石,可能也屬於長臂獵龍Foster, J.

查看 正模標本和長臂獵龍屬

長春龍屬

長春龍屬(屬名:Changchunsaurus)意為「長春蜥蜴」,是種小型草食性恐龍,屬於鳥腳下目,化石被發現於中國吉林省公主嶺市劉房子鎮的泉頭組,地質年代屬於早白堊紀的阿普第階/森諾曼階(附英文摘要)。目前僅發現一個頭顱骨與骨骼,以及其他的頭顱骨碎片。長春龍是吉林省的第一個被命名恐龍,也是松遼平原的白堊紀沉積層中首次發現的原始鳥腳類恐龍。.

查看 正模標本和長春龍屬

长叶猪笼草

长叶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longifolia)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海拔300米至1100米的地区。其种加词“longifolia”来源于拉丁文“longus”和“folius”,意为“长的叶片”,指该物种独特的巨大叶片。Clarke, C.M.

查看 正模標本和长叶猪笼草

长爪鸟

長爪鳥(屬名:Longusunguis)是渤海鳥科的一種反鳥類。化石在中國遼寧省的九佛堂組(白堊紀早期)地層中發現。屬名在拉丁文意為「長爪」,因為其化石上能清楚見到其腳上的細長腳爪。模式種是庫氏長爪鳥(L.),種名是紀念已故的俄羅斯古生物學家暨俄羅斯科學院教授葉夫根尼·庫洛克金(Evgeny N.

查看 正模標本和长爪鸟

腔軀龍屬

腔軀龍屬(學名:Antrodem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是由 美國古生物學家約瑟夫·萊迪(Joseph Leidy)在1870年敘述、命名,化石是發現於莫里遜組的骨頭碎片。雖然這些標本非常可能是屬於異特龍的,但是由於正模標本過於破碎而無法確定。腔軀龍通常被認為是一個疑名,缺乏學術上的有效性。.

查看 正模標本和腔軀龍屬

腕龍屬

腕龍屬(学名:Brachiosaurus)是蜥腳下目腕龍科的一屬恐龍,生活於晚侏羅紀的北美洲,可能還有白堊紀早期的北非。牠的名字是由古希臘文的「βραχιων」(前臂)及「σαυρος」(蜥蜴)結合而來,因牠的前肢長於後肢。腕龍是曾经生活在陆地上的最大的动物之一,亦是最聞名的恐龍之一。腕龍的科學研究大多來自於東非的布氏腕龍(B.

查看 正模標本和腕龍屬

酋爾龍屬

酋爾龍屬(屬名:Quilme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属,生存於上白堊紀坎潘階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這個時期的南美洲優勢獸腳類恐龍是阿貝力龍科與鯊齒龍科。然而,酋爾龍的形態顯示牠們可能屬於堅尾龍類。目前僅發現部分右腿化石,酋爾龍經估計有5到6公尺長。酋爾龍的正模標本(MPCA-PV-100)是在1980年代,由一群阿根廷國立圖庫曼大學的野外工作小組,在Allen地層底部的河流砂岩層發現;該標本由右股骨後半段與完整的右脛骨組成,目前存放在卡洛斯阿米基諾博物館。Allen地層屬於Malarge生物群,地質年代為坎潘階到馬斯垂克階,位於阿根廷北部里奧內格羅省羅卡市南方40公里Salitral Ojo de Aqua的內烏肯盆地。 居氏酋爾龍擁有高度特化的膝關節。股骨擁有強壯、發展良好的Mediodistal crest(尋求中文翻譯),而脛骨擁有鉤狀脛骨峰(Cnemial crest)。這是近端跗骨(Proximal tarsal)沒有固定的證據,而外踝(Lateral maleous)的末端突出比內踝(Internal maleous)還多,形成非對稱輪廓。 在2000年,Coria將脛骨的末端表面上的一個凹痕,當作是酋爾龍與基礎堅尾龍類之間有可能關係的證據。酋爾龍因為是巴塔哥尼亞地區最年輕的獸腳亞目化石紀錄而著名。 酋爾龍的屬名來自於阿根廷的一個本土民族的族名酋爾(Quilme),而種名是紀念加拿大的獸腳類專家菲利普·居里博士(Phillip J.

查看 正模標本和酋爾龍屬

艾伯塔龍屬

艾伯塔龍屬(学名:Albertosaurus),又名亞伯達龍、阿爾伯拖龍、阿爾伯它龍、亞伯拖龍,是暴龍科艾伯塔龍亞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距今超過7000萬年前。模式種是肉食艾伯塔龍(A.

查看 正模標本和艾伯塔龍屬

艾玛猪笼草

艾玛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eymae),又名漏斗猪笼草,是苏拉威西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2000米处。其与大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区别在于其具有红酒杯状的上位笼。McPherson, S.R. 2009.

查看 正模標本和艾玛猪笼草

艾爾加奈角龍屬

艾爾加奈角龍屬(學名:Arganaceras)是種已滅絕爬行動物,屬於前稜蜥形目鋸齒龍科,生存於二疊紀晚期的摩洛哥。艾爾加奈角龍的身長約2公尺,是盾甲龍的近親。屬名意為「艾爾加奈的角」,以化石發現處的艾爾加奈(Argana)為名。正模標本(編號MNHN ARG 518)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頭顱骨、以及零碎的身體骨頭。.

查看 正模標本和艾爾加奈角龍屬

艾爾雷茲龍屬

艾爾雷茲龍屬(學名:Elrhazosaurus)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位於禽龍類的原始位置,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尼日。化石最初被歸類於橡樹龍科荒漠龍的一個種,在近年被建立為獨立屬。.

查看 正模標本和艾爾雷茲龍屬

艾西斯福德鱷屬

艾西斯福德鱷屬(屬名:Isisfordia)是真鱷類動物的一屬,是現代鱷魚的近親,生存於白堊紀的澳洲。在90年代中期,正模標本(編號QM F36211)發現於澳洲昆士蘭州內陸的伊西絲鎮,該地屬於溫頓組(Winton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阿爾比階到森諾曼階http://www.uq.edu.au/news/?article.

查看 正模標本和艾西斯福德鱷屬

苏门答腊猪笼草

苏门答腊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sumatrana)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

查看 正模標本和苏门答腊猪笼草

雪松山龍屬

雪松山龍屬(學名:Cedrorestes)可能是種基底鴨嘴龍科恐龍,生存於早白堊紀的猶他州。 屬名意為「雪松山脈的居民」,是以化石發現地雪松山脈組為名。化石是個不完整的骨骸,年代為巴列姆階。.

查看 正模標本和雪松山龍屬

雪松甲龍屬

雪松甲龍屬(學名:Cedarpelta)是已知最原始的甲龍科恐龍,牠的頭顱骨化石是在北美洲的下白堊紀地層發現。這個頭顱骨缺少了被認為是甲龍科祖徵的頭蓋裝飾物。 牠的模式種是聖經雪松甲龍(C.

查看 正模標本和雪松甲龍屬

雷塞獸屬

雷塞獸屬(屬名:Lycaenops)又譯狼面獸,屬名意為“狼的面孔”,雷塞獸是已滅絕合弓綱的一屬,屬於獸孔目的麗齒獸亞目,化石發現於南非卡魯盆地的小頭獸組合帶(Cistecephalus assemblage zone),地質年代為二疊紀晚期的吳家坪階。 雷塞獸是種有長腿的小型肉食動物,頭顱骨長29公分,完整身長估計約1.7公尺。如同現代的狼,雷塞獸有修長的頭顱骨,上下頜各有一對犬齒。這些尖銳犬齒適合刺穿並撕下大型獵物的肌肉。雷塞獸極可能獵食小型脊椎動物,例如爬行動物、小型盤龍目、以及二齒獸類(如羅伯特獸、小頭獸)。雷塞獸以接近直立的長四肢行走、奔跑。直立四肢是只有在哺乳類才發現的特徵,但不出現在更原始的羊膜動物與合弓動物上,例如盤龍目與早期爬行動物的四肢是朝向身體兩側。雷塞獸的移動方式類似哺乳類,讓使牠們在獵食其他陸地脊椎動物時有所優勢。 File:Lycaenops ornatus.jpg|依照正模標本(編號AMNH 2240)而重建的骨架模型 File:Lycaenops ornatus 1.JPG|L.

查看 正模標本和雷塞獸屬

雷前龍屬

雷前龍屬(學名:Antetonitrus)是已知最古老的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三疊紀的非洲南部。牠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龍,與其他蜥腳下目的近親相比,體型較小型。但是,雷前龍在其生活的環境仍是最大型的生物,約有10米長及體重2公噸,仍然有一些原始的適應演化特徵,可用前肢來抓東西,而非單純支撐身體。.

查看 正模標本和雷前龍屬

雷神翼龍屬

雷神翼龍屬(屬名:Tupandactylus,意為「雷神 Tupã 的手指」)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古神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巴西的桑塔納組(Santana Formation),年代為白堊紀早期。雷神翼龍有巨大、形狀特殊的頭冠,由骨頭與軟組織構成。 正模標本(編號MCT 1622-R)是一個幾乎完整的顱骨,發現於桑塔納組的克拉圖段。這些化石最初被命名為古神翼龍的一個種,皇帝古神翼龍(Tapejara imperator)。在2007年,皇帝古神翼龍被建立為新屬,皇帝雷神翼龍(Tupandactylus imperator);屬名是以圖皮族的雷神Tupã為名。 雷神翼龍沒有牙齒,具有大型、形狀奇特的頭冠。頭冠由顱骨延伸出的兩根細長骨棒支撐者,大部分由類似角質的軟組織構成。.

查看 正模標本和雷神翼龍屬

雷留圖龍屬

雷留圖龍屬(屬名:Revueltosaurus)又譯瑞維托龍,是鑲嵌踝類主龍爬行動物的一屬,化石已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與北卡羅萊納州,生存年代相當於晚三疊紀(晚卡尼階到中諾利階)。 過去曾有許多化石被歸類於雷留圖龍,大部分只有牙齒化石。雷留圖龍目前共有三個種,過去都曾被歸類成原始鳥臀目恐龍。近年發現雷留圖龍的較完整身體骨骼後,才發現雷留圖龍其實是鑲嵌踝類主龍。.

查看 正模標本和雷留圖龍屬

雷腳龍屬

雷腳龍屬(屬名:Brontomerus)又名壯腿龍或雷腿龍,是蜥腳下目圓頂龍形類(Camarasauromorpha)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阿普第階至阿爾比階)的北美洲,約1億1000萬年前。雷腳龍是種原始圓頂龍形類,但其化石材料不完整,因此難以確定其詳細分類位置。雷腳龍的最著名處是骨盆形狀特殊,被推測生前具有非常粗壯的大腿肌肉,是已知蜥腳類恐龍的最粗壯大腿Taylor, Michael P.; Wedel, Mathew J.; Cifelli, Richard L.

查看 正模標本和雷腳龍屬

雷東達鱷屬

雷東達鱷(屬名:Redondasuchus)是已滅絕堅蜥目的一屬,屬於堅蜥亞科的正體龍族演化支。雷東達鱷生存於晚三疊紀的北美洲。雷東達鱷、正體龍有錯雜的分類歷史,雷東達鱷曾被認為是正體龍的次異名。.

查看 正模標本和雷東達鱷屬

雌駝龍屬

駝龍屬(學名:Ajancingenia)又名母駝龍,是偷蛋龍科恐龍的一屬,身長約 1.4 至 2 公尺長,體重約 25 公斤重,生存於上白堊紀(約七千萬年前)的蒙古南部。 雌駝龍目前僅發現少數標本,發現於耐梅蓋特組的 Bugin Tsav 地層,當地還發現了單爪龍的正模標本。其標本包含手臂、腿部、骨盆、肩帶、部分頭骨、少數脊椎,但還沒完全敘述。雌駝龍屬於偷蛋龍科,其恥骨有向前的柄部,下頜的邊緣為大幅S狀彎曲,口鼻部短,頭頂圓形,顱頂骨頭癒合。有些化石的胸骨中線癒合,形成短隆線。.

查看 正模標本和雌駝龍屬

雜肋龍屬

肋龍屬(屬名:Poekilopleuron)是一屬基礎堅尾龍類恐龍,屬於斑龍科。雜肋龍的身長9米,體重達1公噸。牠們生存於侏羅紀中期(巴統階),約1億6800萬到1億6500萬年前。牠的化石是部份的骨骼,最初於1824年在法國發現,並被命名為斑龍的一個種。牠於1923年才被更名為雜肋龍。這副骨骼是最先發現的雜肋龍化石,但卻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破壞。由於原有的化石已被破壞,而至今未有發現其他的化石,加上牠曾更名,故雜肋龍的分類上有很大的爭議而未能解決。 雜肋龍最特別的地方是其大手臂,是較為原始的特徵。牠不像後期的獸腳亞目的手臂很小,而是長及強壯的。雜肋龍的前臂短而粗壯,而年代較晚期的北美洲近親蠻龍也有類似跡象。 過去曾有一個顱骨被歸類於雜肋龍的新種,名為P.

查看 正模標本和雜肋龍屬

蛇髮女怪龍

蛇髮女怪龍屬(學名:Gorgosaurus),又名魔鬼龍或戈爾岡龍,是獸腳亞目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約7650萬至7500萬年前。化石已在加拿大亞伯達省發現,可能還有美國蒙大拿州。 如同其他已知暴龍科,蛇髮女怪龍是雙足、大型的肉食性恐龍,有很多大型、鋒利的牙齒。牠的前肢相當小,具有兩指。蛇髮女怪龍的最近親是艾伯塔龍,而與體型更大的暴龍的關係較遠。蛇髮女怪龍與艾伯塔龍非常類似,兩者間的差異在於牙齒與顱骨的細微特徵。因此部分科學家主張蛇髮女怪龍是艾伯塔龍的一個種,如果屬實,蛇髮女怪龍將成為艾伯塔龍的一個次異名。 蛇髮女怪龍生存於西部內陸海道西岸的氾濫平原。蛇髮女怪龍是種頂級掠食動物,位在食物鏈的頂層,可能獵食大型的角龍科及鴨嘴龍科。在一些地區,牠與其他暴龍科共同生存,例如懼龍。雖然這些動物的體型相近,但證據顯示牠們佔據者不同的生態位。 蛇髮女怪龍是在1914年由古生物學家勞倫斯·賴博描述、命名。模式種是平衡蛇髮女怪龍(G.

查看 正模標本和蛇髮女怪龍

雕齒甲龍

雕齒甲龍(學名Glyptodontopelta)是甲龍下目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牠的化石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發現。牠的學名的意思是「雕齒獸的裝甲」。 正模標本(編號USNM 8610)只有數塊平坦鱗甲(皮內成骨),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白楊山組(Ojo Alamo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坎潘階到馬斯垂克階。模式種是模仿雕齒甲龍(G.

查看 正模標本和雕齒甲龍

蛛尾拟角蝰

蛛尾拟角蝰是Bostanchi等人于2006年在伊朗西部发现的蝰蛇新种。学名urarachnoides源于其形似蜘蛛或避日蛛的尾部(οὐρά 尾 + ἀράχνη 蛛 + οειδής 似)。.

查看 正模標本和蛛尾拟角蝰

蛛鱟屬

蛛鱟屬(屬名:Megarachne,意為「大蜘蛛」)為生存於石炭紀賓夕法尼亞世(可能存活至二疊紀早期)的廣翅鱟目節肢動物,化石發現於阿根廷中部的聖路易斯。.

查看 正模標本和蛛鱟屬

雙型齒翼龍屬

雙型齒翼龍屬(屬名:Dimorphodon)又譯雙型齒龍或二形齒翼龍,是翼龍目喙嘴翼龍類的一屬,是種中型翼龍類,生存於早侏儸紀的歐洲,約2億年前到1億8000萬年前。近年在北美洲也有發現化石,但生存年代晚了3000萬年。雙型齒翼龍是由理查德·歐文(Richard Owen)在1859年所命名。屬名在古希臘文的意思是“兩種形式的牙齒”,指的是牠頜部有兩種形式的牙齒,這種狀況在爬行動物裡很少見。.

查看 正模標本和雙型齒翼龍屬

雙子盜龍屬

雙子盜龍屬(學名:Geminiraptor)是獸腳亞目傷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北美洲。 正模標本(編號CEUM 7319)是一個頭顱骨的上頜,是由雙胞胎古生物學家Celina Suarez、Marina Suarez發現於美國猶他州的雪松山組(Cedar Mountain Formation)黃貓段,地質年代可能約1億3000萬年前,地質年代大約相當於貝里亞階早期。 在2010年,菲力·森特(Phil Senter)、詹姆士·柯克蘭(James Kirkland)等人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蘇氏雙子盜龍(G.

查看 正模標本和雙子盜龍屬

蛙嘴龍屬

蛙嘴龍屬(學名:Anurognathus)又譯無顎龍、無尾頜翼龍,是種小型翼龍類,屬於喙嘴翼龍亞目蛙嘴龍科,生存於侏儸紀晚期(提通階)的歐洲,接近1億5500萬年前到1億4000萬年前。 蛙嘴龍是在1923年由路德維希·杜特萊因(Ludwig Döderlein)敘述、命名Döderlein, L.

查看 正模標本和蛙嘴龍屬

蛙頜翼龍屬

蛙頜翼龍屬(屬名:Batrachognathus)是翼龍目喙嘴翼龍亞目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亞哈薩克斯坦,年代為晚侏儸紀的牛津階到啟莫里階。 模式種是飛行蛙頜翼龍(B.

查看 正模標本和蛙頜翼龍屬

雙臼椎龍屬

雙臼椎龍屬(學名:Polycotylus)是種已經滅絕的海生爬行動物,屬於蛇頸龍亞目雙臼椎龍科。雙臼椎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北美洲、俄羅斯、澳洲海洋。有一個雙臼椎龍的成年個體化石,其體內保存一個大型胎兒化石,這顯示雙臼椎龍是卵胎生動物,此繁衍模式在爬行類中相當獨特。 模式種是寬鰭雙臼椎龍(P.latippinis),是由美國古生物學家愛德華·德林克·科普在1869年命名,除此之外還有11個已命名種。屬名意為「多凹處的脊椎」,意指其脊椎形狀。.

查看 正模標本和雙臼椎龍屬

雙腔龍屬

雙腔龍屬(學名:Amphicoelias)是蜥腳下目梁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當中包括了已知體型最大的恐龍,易碎雙腔龍(A.

查看 正模標本和雙腔龍屬

通天龍屬

通天龍屬(屬名:Tongtianlong)是獸腳亞目偷蛋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馬斯垂克階晚期的東亞,化石發現於中國江西。.

查看 正模標本和通天龍屬

虐龍屬

虐龍屬(屬名:Bistahieversor)是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約7500萬年前Carr, T.D. and Williamson, T.E. (2010).

查看 正模標本和虐龍屬

陰龍屬

龍屬(學名:Inosaurus)是下白堊紀的一屬恐龍,目前只有發現一個部份化石,發現於尼日撒哈拉沙漠地區,相當於白堊紀貝里亞階到巴列姆階,目前的狀態是疑名。陰龍是小型恐龍,但身體粗壯,人字形骨上下高、下側中線有溝痕。 模式種是I.

查看 正模標本和陰龍屬

陈氏猪笼草

氏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chaniana)为沙巴和沙捞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得名于自然历史出版社的常务董事,博物学家陈周伦。陈氏猪笼草被归入“大猪笼草系”中,其中还包括博世猪笼草、附生猪笼草、艾玛猪笼草、法萨猪笼草、暗色猪笼草、克洛斯猪笼草、大猪笼草、宽唇猪笼草、窄叶猪笼草和佛氏猪笼草。Robinson, A.S., J.

查看 正模標本和陈氏猪笼草

Naxella paralucida

Naxella paralucida(学名:Naxella paralucida)是一种纤毛虫。2015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生动物实验室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尚义湖内发现了这种纤毛虫,经分析,2017年将其命名为Naxella paralucida,研究成果发表于上。正模标本存放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历史博物馆中,存放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

查看 正模標本和Naxella paralucida

暴龍

暴龙属(学名:Tyrannosaurus)是一種巨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公尺,臀部高度約4公尺,體重約6.8公噸。咬合力將近6公噸,相當於一隻大象的重量。暴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距今約6700萬年到6500萬年Hicks, J.F., Johnson, K.R., Obradovich, J.D., Tauxe, L.

查看 正模標本和暴龍

暴蜥伏龍屬

王龍屬(學名:Raptorex)是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或晚期的東亞。其外觀類似後來的暴龍科,有可能是特暴龍的幼年個體。 盜王龍的化石是一個未成年個體化石,最初被認為是在中国东北的義縣組下層發現,地質年代被估計是1億2500萬年前的下白堊紀。近年研究提出不同結論,認為這個化石發現於外蒙古的的二連組(Iren Dabasu Formation)地層或是相近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上白堊紀。由於這個標本是幼年個體,體型與年齡接近當地的特暴龍幼年個體,盜王龍被認為可能是特暴龍的幼年個體Fowler DW, Woodward HN, Freedman EA, Larson PL, Horner JR (2011).

查看 正模標本和暴蜥伏龍屬

暹羅齒龍屬

暹羅齒龍屬(學名:Siamodon)是鳥腳下目禽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東南亞。暹羅齒龍等原始鴨嘴龍超科恐龍的發現,支持鴨嘴龍超科起源於亞洲,並擴散到其他大陸的理論。.

查看 正模標本和暹羅齒龍屬

暗色猪笼草

暗色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fusca)是婆罗洲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海拔分布范围广,多附生于苔藓森林中。暗色猪笼草的种加词“fusca”来源于拉丁文“fuscus”,意为“深棕色的”或“深色的”,指其捕虫笼的颜色。Phillipps, A.

查看 正模標本和暗色猪笼草

暗色輝椋鳥

暗色輝椋鳥(Aplonis pelzelni)是一種極稀少或已滅絕的椋鳥。牠們是太平洋波納佩的特有種。.

查看 正模標本和暗色輝椋鳥

柏柏爾龍屬

柏柏爾龍屬(Berberosaurus)是種獸腳亞目阿貝力龍超科恐龍,化石發現於摩洛哥瓦爾扎扎特省阿特拉斯山脈的Toundoute地層,年代為下侏儸紀的普林斯巴赫階到托阿爾階。模式種是里阿斯柏柏爾龍(B.

查看 正模標本和柏柏爾龍屬

查摩西斯龍屬

查摩西斯龍屬(屬名:Zalmoxes)是晚白堊紀的一屬草食性恐龍。牠被分類於禽龍類凹齒龍科。 在1899年,法蘭茲·諾普喬(Franz Nopcsa)將發現於外西凡尼亞(現在的羅馬尼亞西部)的許多化石,建立為柵齒龍的一種,強壯柵齒龍(Mochlodon robustum),種名意指牠們的粗壯體型。在1915年,諾普喬將其改歸類於凹齒龍的一種,強壯凹齒龍(Rhabdodon robustum)。在1990年,喬治·奧利舍夫斯基(George Olshevsky)將種名修改成「robustus」。 在2003年,大衛·威顯穆沛(David Weishampel)等人將強壯凹齒龍建立為新屬。模式種是強壯查摩西斯龍(Z.

查看 正模標本和查摩西斯龍屬

柔毛猪笼草

柔毛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mollis)是婆罗洲加里曼丹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mollis”来源于拉丁文,意为“柔软的”,指其毛被。Phillipps, A. & A. Lamb 1996.

查看 正模標本和柔毛猪笼草

掠食龍屬

掠食龍屬(屬名:Rapetosaurus)意為「惡作劇的蜥蜴」,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末的馬達加斯加,約7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目前只有一個已確認種克氏掠食龍(R.

查看 正模標本和掠食龍屬

掠海翼龍

掠海翼龍(屬名:Thalassodromeus)是種大型翼龍類,化石在巴西東北部發現。 在2002年,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等人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塞氏掠海翼龍(T.

查看 正模標本和掠海翼龍

果齒龍屬

果齒龍屬(屬名:Fruitadens,意為「弗魯塔的牙齒」)又名夫魯塔齒龍或弗魯塔齒龍,是鳥臀目畸齒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莫里遜組,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晚期的提通階。目前已發現四個個體的部分顱骨與骨骼,分別屬於不同的生長階段。 果齒龍是已知最小型的鳥臀目恐龍,成年個體的身長估計為65到75公分,體重估計為0.5到0.75公斤。果齒龍被推測為雜食性恐龍,也是已知生存年代最晚的畸齒龍科恐龍之一。.

查看 正模標本和果齒龍屬

掘奔龍屬

掘奔龍屬(學名:Oryctodromeus)意為「挖掘的奔跑者」,是鳥腳下目稜齒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蒙大拿州東南部的Blackleaf組地層、蒙大拿州東南部的Wayan組地層,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晚期(森諾曼階),約9,500萬年前。掘奔龍是種行動敏捷的小型恐龍,也是第一個發現有穴居生活證據的恐龍。.

查看 正模標本和掘奔龍屬

林木龍屬

林木龍屬(屬名:Silvisaurus)又名釘肩龍、叢林甲龍,意為「林木蜥蜴」,是甲龍下目結節龍科的一屬,生存於中白堊紀的堪薩斯州。.

查看 正模標本和林木龍屬

恐爪龍屬

恐爪龍屬(屬名:Deinonychus)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身長約2.5-4公尺,生活於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中期至阿爾布階早期,距今約1億1500萬至1億800萬年前。牠的學名是來自古希臘文的「δεινος」(意為「恐怖」)及「ονυξ/ονυχος」(意為「爪」),因為牠的後肢第二趾上有非常大,呈鐮刀狀的趾爪,在行走時第二趾可能會縮起,僅使用第三、第四趾行走。一般認為恐爪龍會用其鐮刀爪來割傷獵物,但近年就伶盜龍重建模型的測試顯示這爪作刺戳之用,而非割劃。 恐爪龍的正模標本(編號YPM 5205)有個大幅彎曲的第二趾爪,奧斯特倫姆研究鱷魚、鳥類的趾爪,發現主龍類的趾爪具有角質鞘,所以趾爪的實際體積較大。奧斯特倫姆估計這個第二趾爪有13公分長Ostrom, J.

查看 正模標本和恐爪龍屬

恐頭龍屬

恐頭龍屬(學名:Dinocephalosaurus)是種已滅絕爬行動物,屬於原蜥形目的長頸龍科,生存於三疊紀中期的海洋,約2億2800萬年前。恐頭龍身長2.7公尺,其中1.7公尺是頸部與頭部。 模式種是東方恐頭龍(D.

查看 正模標本和恐頭龍屬

恩霹渥巴龍屬

恩霹渥巴龍(學名Nqweba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凡藍今階,約1億4000萬年前。牠是種基礎虛骨龍類,是嗜鳥龍的近親,是已知最原始的偷蛋龍類恐龍。牠的化石發現於南非的Kirkwood組,這個地層的科薩語稱為「恩霹渥巴」。恩霹渥巴龍是已知最早的岡瓦那大陸虛骨龍類,比已知其他非洲虛骨龍類還早了5000萬年。恩霹渥巴龍也是第一個被命名的非洲虛骨龍類。 模式種是N.

查看 正模標本和恩霹渥巴龍屬

捻船頭翼龍屬

捻船頭翼龍屬(屬名:Caulkicephalus)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鳥掌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英格蘭南部的威特島。.

查看 正模標本和捻船頭翼龍屬

提基鱷屬

提基鱷屬(屬名:Tikisuchus)是勞氏鱷目勞氏鱷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印度中央邦的提基組(Tiki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屬於三疊紀晚期的卡尼階。提基鱷是第一個發現於南亞的勞氏鱷科動物。 在1970年代,美國古生物學家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Romer)在印度挖掘化石,但在研究這些化石前死去。在1987年,印度古生物學家薩克·查特吉(Sankar Chatterjee)等人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羅默提基鱷(T.

查看 正模標本和提基鱷屬

杏黄猪笼草

杏黄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flava)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生长于海拔1800米至2000米处。McPherson, S.R. 2009.

查看 正模標本和杏黄猪笼草

東北巨龍屬

東北巨龍屬(學名:Dongbeititan)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北票市的熱河群義縣組,地質年代為早白堊紀。正模標本是一個部份顱後骨骸,包含四肢骨頭、肩帶、骨盆、脊椎。東北巨龍被認為是種基礎巨龍形類,較戈壁巨龍、九台龍原始,但較盤足龍、扶綏龍、黃河巨龍衍化。模式種是董氏東北巨龍体长可达10米,体重达2吨以上(D.

查看 正模標本和東北巨龍屬

東非龍屬

東非龍屬(學名:Ostafrikasaurus)是獸腳亞目棘龍科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東非,目前只有唯一種,厚鋸齒東非龍(O.

查看 正模標本和東非龍屬

板龍屬

板龍属(屬名:Plateosaurus)是蜥臀目蜥脚形亚目植食性恐龙的一属。板龍生存於晚三疊紀諾利階到瑞提階的歐洲,約2億1600萬年前到1億9900萬年前。目前已有兩個已承認種:恩氏板龍(P.

查看 正模標本和板龍屬

格威內德龍

格威內德龍(學名:Gwyneddosaurus)屬於原蜥形目長頸龍科,是種水生爬行動物。化石發現於美國賓州東部蒙哥馬利縣的一個頁岩層,屬於Lockatong組,年代為三疊紀晚期。 化石包含顱骨碎片、數節脊椎、肋骨、腹肋、部分肩帶與骨盆、以及數個四肢骨頭。正模標本(編號15072),是由Wilhelm Bock的四歲兒子所發現。股骨的長度只有2.3公分,Wilhelm Bock估計該標本的生前身長為23公分。 格威內德龍是在1945年由Wilhelm Bock命名,當時屬於虛骨龍類恐龍,是快足龍的近親。休尼在1948年將牠們歸類到原龍類(Protorosauria),成為最小的原龍類,並是巨踝足龍的近親。在1970年,R.

查看 正模標本和格威內德龍

格里芬龍屬

格--芬龍屬(學名:Gryposaurus)又名怪獸龍,是鴨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桑托階至坎帕階)的北美洲,約8300萬至7500萬年前。牠的學名在古希臘文的正確意思是「鉤鼻的蜥蜴」,但有時被誤譯為拉丁文的「獅鷲蜥蜴」,中文譯名亦是根據此名翻譯。格--芬龍的化石發現於加拿大艾伯塔省的恐龍公園組、美國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下層、及猶他州的Kaiparowits組。 格--芬龍與小貴族龍相當相似,很多年來都被認為是同一屬。格--芬龍的化石包括了大量頭顱骨、一些骨骼及皮膚痕跡,從皮膚痕跡可發現沿牠的背部中間有一些向外突出的錐形鱗片。格--芬龍與其他鴨嘴龍科最大的差異是拱起的鼻樑,因而有時被比喻為鷹鉤鼻,這可能是牠們的物種特徵或性徵,或是作為物種內打鬥的武器。鉤鼻龍是大型的雙足或四足草食性恐龍,被估計約有9公尺長,並被認為生活於河流的環境。.

查看 正模標本和格里芬龍屬

格格翼龍屬

格格翼龍(學名:Gegepterus)是翼龍目梳頜翼龍超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北票市的義縣組,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早期。 在2007年,汪筱林、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周中和等人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張氏格格翼龍(G.

查看 正模標本和格格翼龍屬

格日勒鳥

格日勒鳥(學名Gurilynia)是一屬反鳥亞綱鳥類。其下只有G.

查看 正模標本和格日勒鳥

标本唐家

标本唐家源自福州唐春营采用欧式技法始创的“唐氏标本制作技术”,是现在中国唯一一个从事动物标本制作的家族,开中国许多地区的动物标本制作之先河。其标本制作技术以讲求动物的动态和灵气而著称,与北方的刘树芳及其弟子并称“南唐北刘”。.

查看 正模標本和标本唐家

栉龙属

櫛龍屬(屬名:Saurolophus,意為“蜥蜴冠飾”),又名龍櫛龍、蜥脊龍、蜥嵴龍、或蜥冠鱷,是種大型櫛龍亞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亞洲,地質年代約6950萬到6850萬年前 ;櫛龍是已知少數分佈於多數大陸的恐龍之一。櫛龍的特徵是頭顱後方的尖狀冠飾,長度約15公分。櫛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可用二足或四足行走。 模式種是奧氏櫛龍(S.

查看 正模標本和栉龙属

桑塔納盜龍屬

桑塔納盜龍屬(學名:Santanaraptor)是獸腳亞目下的一屬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南美洲,相當於阿爾比階或阿普第階。某些古生物學家認為,桑塔納盜龍屬於暴龍超科,是第一個發現於南方各大陸的暴龍類恐龍Holtz, Thomas R. Jr.

查看 正模標本和桑塔納盜龍屬

桑給巴爾豹

桑給巴爾豹(學名:Panthera pardus adersi),是一个分布在坦桑尼亞桑給巴爾群島的主岛温古贾岛上、可能已经灭绝的非洲豹的種群,过去曾被当作豹在该岛的特有亚种。直到1996年以后,分子遗传学的分析显示,桑给巴尔豹的与非洲大陆其它豹种群的DNA并无显著差异,因而其亚种地位无效,被归类为非洲豹(Panthera pardus pardus) 。 20世纪,人类与桑给巴尔豹之间的冲突日益增长,导致人类将这一物种妖魔化,并决心将其消灭。1990年代末,野生动物研究人员断定桑给巴尔豹的长期生存前景十分渺茫,对其进行保护的工作也因此搁浅。.

查看 正模標本和桑給巴爾豹

梅杜莎角龍屬

梅杜莎角龍(學名:Medusaceratops)是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梅杜莎角龍是目前已知生存年代最早的開角龍亞科恐龍。.

查看 正模標本和梅杜莎角龍屬

棘刺龍屬

棘刺龍屬(學名:Spinophor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尼日的Irhazer組地層的下層,目前難以確定該地層的地質年代,可能屬於侏儸紀中期的巴柔階或巴通階,或者更早期。棘刺龍的唯一化石相當完整,是目前非洲所出土的最完整原始蜥腳類恐龍化石,只有中國、南美洲的數個原始蜥腳類化石比棘刺龍還完整。.

查看 正模標本和棘刺龍屬

棘面龍屬

棘面龍屬(學名:Spinops)是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棘面龍屬於尖角龍亞科,頭盾頂端的角狀物類似尖角龍、戟龍的混合體。棘面龍的發現,顯示角龍科在白堊紀晚期的短時間內達到高度多樣性。.

查看 正模標本和棘面龍屬

棘龍屬

棘龍屬(屬名:Spinosaurus,意思為「有棘的蜥蜴」)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非洲北部,約為1億1400萬年到6500萬年前。棘龍最初是在1912年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發現於埃及,並在1915年加以敘述、命名。最初的標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摧毀,但最近幾年發現了其他的頭顱骨、爪子、胳膊、尾锥、头冠等身体部分的化石。目前仍不完全確定棘龍屬有一個種還是兩個種,其中最著名的種是發現於埃及的埃及棘龍(S.

查看 正模標本和棘龍屬

楚雄龍屬

楚雄龍屬(學名:Chuxiongosaurus)是基礎型蜥腳形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的東亞。 正模標本(編號CMY LT9401)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頭顱骨與下頜。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省楚雄市祿豐縣中村鎮的下祿豐組。在2010年,呂君昌、小林快次等人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祿豐楚雄龍(C.

查看 正模標本和楚雄龍屬

楊氏蜥屬

楊氏蜥屬(學名:Youngina)是已滅絕雙孔亞綱爬行動物的一屬,生存在晚二疊紀的南非,化石發現於波弗特群(Beaufort Group)的Tropidostoma集合帶到二齒獸集合帶(Dicynodon Assemblage Zone)。 楊氏蜥與其它近親組成楊氏蜥科(Younginidae),是始鱷目的主要演化支。始鱷目是羅伯特·布魯姆(Robert Broom)在1924年所提出。但是,始鱷目已經成為「未歸類物種集中地」,包含許多生存於晚石炭紀到始新世間的原始雙孔類爬行動物,彼此的親緣關係相當遠。在1947年,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Romer)建立楊氏蜥形目,包含楊氏蜥科與其少數的近親,用來取代始鱷目。楊氏蜥形目生存在二疊紀到三疊紀。 目前已經發現數個楊氏蜥的標本,其中數個標本原本被建立為其他屬,例如Youngoides、Youngopsis,但目前都被發現與楊氏蜥是相同動物。在20世紀初期,楊氏蜥的正模標本曾經過簡略的研究。Youngoides romeri最初是楊氏蜥的一個新種,之後被建立為新屬,Acanthotoposaurus。目前也是楊氏蜥的一個次異名。 在過去研究歷史中,楊氏蜥被認為最近親是盔齒龍,坦噶蜥科(霍瓦蜥、坦噶蜥、沙地歐龍、肯亞蜥)則是親緣關係較遠的近親,都被歸類於楊氏蜥形目。但是,目前還沒有楊氏蜥形目的種系發生學研究,牠們可能不是一個單系群,可能是並系群。盔齒龍可能與其他楊氏蜥形目物種是近親,而離楊氏蜥的關係較遠。 以下演化樹是根據Robert R.

查看 正模標本和楊氏蜥屬

極鱷龍屬

極鱷龍屬(學名Aristosuchus)是美頜龍科恐龍的一個屬,是種小型的虛骨龍類恐龍。其屬名是由古希臘文的「ąριστον」(即勇敢、極度、最尊貴之意)及「σουχος」(埃及神話中的鱷魚頭神祇索貝克的古希臘文訛稱)而來。牠們有著很多鳥類的特徵。 極鱷龍是雙足肉食性的獸腳亞目恐龍。極鱷龍被估計約2米長,體重估計約30公斤。牠們的化石是在英格蘭懷特島被發現,被估計是屬於下白堊紀的地層,即距今約1億2500萬年前。 極鱷龍與近親美頜龍在外形及體形上很相似,有些學者甚至提出牠們是同一屬。理查德·萊德克(Richard Lydekker)將極鱷龍與簧椎龍產生混淆,因為他錯誤以為威廉·達爾文·福克斯(William Darwin Fox)曾在1866年將簧椎龍重新命名。德恩·奈許(Darren Naish)根據其恥骨特徵,提出極鱷龍是美頜龍科的有效屬。極鱷龍的正模標本(編號BMNH R178)有薦骨、恥骨、股骨及幾塊脊椎。股骨的前粗隆部形狀如翼般,第四粗隆部明顯縮小。在附近也發現兩塊有趾爪的趾骨,也有可能是來自同一個體。 極鱷龍的模式種是小極鱷龍(A.

查看 正模標本和極鱷龍屬

槍嘴翼龍屬

槍嘴翼龍屬(學名:Lonchodectes)是翼龍目神龍翼龍超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英格蘭的數個地層,大多數來自於東南部肯特郡,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土侖階,部分化石可能來自於白堊紀早期的凡藍今階。槍嘴翼龍是在20世紀初期被命名,但早期研究歷史中,常被歸類於鳥掌翼龍的一個種。直到大衛·安文(David Unwin)在最近20年的研究,槍嘴翼龍再度被認為是獨立屬,但目前還沒有被普遍接受Kellner, A.W.A.

查看 正模標本和槍嘴翼龍屬

槍頜翼龍

槍頜翼龍(學名:Lonchognathosaurus)意為「長矛頜部的蜥蜴」,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準噶爾翼龍超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新疆的Lianmuxin組,年代為下白堊紀的阿爾比階。 在2004年,Michael Maisch、Andreas Matzke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尖喙槍頜翼龍(L.

查看 正模標本和槍頜翼龍

槳角幽冥蟻屬

槳角幽冥蟻屬 (Linguamyrmex)是蟻科中一個已滅絕的屬,隸屬於(Sphecomyrminae),且為(Haidomyrmecini)裡5個屬的其中一屬。本屬之下只有一個物種,弗拉德槳角幽冥蟻(Linguamyrmex vladi),由從亞洲出產的後白堊紀化石中發現。.

查看 正模標本和槳角幽冥蟻屬

模式種

模式種是生物分類學上的一個名詞,是用來代表一個屬或屬以下分類群的物種,又称典型种。模式種可以指示出該生物分類單元下的生物學特徵,它既是一個概念,也是一個生物分類法上實際存在的系統。.

查看 正模標本和模式種

樹息龍屬

樹息龍屬(學名:Epidendrosaurus)是中生代中期的恐龍,屬於手盜龍類擅攀鳥龍科。牠是非鳥類恐龍中,第一類明顯是完全或半棲息於樹上的恐龍。.

查看 正模標本和樹息龍屬

樂山龍屬

樂山龍屬(屬名:Leshan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中國,化石發現於四川省的沙溪廟組。模式種是犍為樂山龍(L.

查看 正模標本和樂山龍屬

櫛棘龍屬

櫛棘龍屬(學名:Ctenorhachis)意為「櫛狀棘」,是種已滅絕合弓綱動物,屬於盤龍目楔齒龍科。櫛棘龍是異齒龍的近親,但較為原始,而異齒龍、楔齒龍屬於較為進階的楔齒龍亞科(Sphenacodontinae)。 櫛棘龍生存於二疊紀早期,目前已經發現兩個標本,包含脊椎、骨盆,發現於美國德州貝勒郡與阿徹郡。正模標本是一些關節相連的脊椎,上有多條神經棘,但沒有異齒龍、切齒龍的神經棘長。櫛棘龍與異齒龍的骨盆非常類似。早期研究提出,櫛棘龍的短神經棘,可能代表兩性異形。但後來該研究人員反對這個理論。.

查看 正模標本和櫛棘龍屬

欧洲巨蟒

欧洲巨蟒(学名:Python europaeus)是一种已灭绝的蟒蛇,生存于早或中新世,有一正模標本出土於法國,是其脊椎。.

查看 正模標本和欧洲巨蟒

欽迪龍屬

欽迪龍屬(學名:Chindesaurus)又名慶迪龍、魔鬼龍,是蜥臀目恐龍的一屬,生活於約2億2500萬年前的三疊紀晚期。牠約有2.4公尺長,於1995年被正式命名。.

查看 正模標本和欽迪龍屬

歐姆殿龍屬

歐姆殿龍屬(學名:Ohmden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屬於火山齒龍科,生存於侏羅紀早期(托阿爾階)的德國。牠的體型非常小型,約只有4米長。牠的化石只有三根在巴登-符騰堡發現的四肢骨頭。牠的模式種是早侏羅歐姆殿龍(O.

查看 正模標本和歐姆殿龍屬

歐羅巴龍屬

歐羅巴龍屬(屬名:Europasaurus)是種原始大鼻龍類恐龍,屬於蜥腳下目,是種四足草食性恐龍。牠們生存於上侏儸紀啟莫里階的德國北部,地質年代約1億5570萬到1億5080萬年前Holtz, Thomas R. Jr.

查看 正模標本和歐羅巴龍屬

歐文齒龍屬

歐文齒龍屬(屬名:Owenodon)是禽龍類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英格蘭多塞特郡的一處石灰岩層,年代屬於白堊紀早期(貝里亞階),約1億4300萬年前。 正模標本(編號NHM R2998)是一個部分齒骨。在1874年,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Richard Owen)將這個化石歸類於禽龍的一種,霍格氏禽龍(I.

查看 正模標本和歐文齒龍屬

毖鱷龍屬

毖鱷龍屬(學名:Betasuch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歐洲。.

查看 正模標本和毖鱷龍屬

毒癮龍屬

毒癮龍屬(屬名:Venenosaurus)是種相當小型的蜥腳下目巨龍形類恐龍,身長約10公尺。化石分別來自一個成年與幼年個體,發現於猶他州的雪松山脈組的Poison Strip段,年代為早白堊紀的阿普第階。 化石是在1998年由丹佛自然歷史博物館的Anthony DiCroce發現,並在2001年由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等人所敘述、命名。毒癮龍的正模標本(編號DMNH 40932)包括:頸椎、左肩胛骨、右橈骨、左尺骨、指骨、左恥骨、左右恥骨、蹠骨、人字形骨、以及肋骨。尾椎的近側中段,前部有微凸,後部表面平坦。中段尾椎的神經棘向前傾斜,椎體前後端平坦。 毒癮龍是以發現地為名,venenum在拉丁語裡意為「毒物」,因為Poison Strip的直譯即為「毒物地帶」。而sauros在希臘文裡意為「蜥蜴」。種名則來自化石的發現者Anthony DiCroce的姓氏。.

查看 正模標本和毒癮龍屬

比克爾斯棘龍屬

比克爾斯棘龍屬(學名:Becklespinax)是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牠的模式標本是三個脊椎與神經棘,在1884年發現於英格蘭薩西克斯。這些化石被認為是屬於下白堊紀時代。比克爾斯棘龙可能有8公尺長及1.5公噸重。 比克爾斯棘龙的分類歷史很複雜。牠的脊椎原先被假設是與一些獸腳亞目恐龍的牙齒有關,而被歸類於斑龍超科的頂棘龍。之後發現這個歸類是沒有理據的,而這些脊椎被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查看 正模標本和比克爾斯棘龍屬

毛律山猪笼草

毛律山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murudensis)是婆罗洲毛律山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也就来源于毛律山。其被推定为起源于杂交种:两眼猪笼草和毛盖猪笼草被认为是其原始的亲本。Clarke, C.M. 1997.

查看 正模標本和毛律山猪笼草

氣肩盜龍屬

氣肩盜龍屬(屬名:Pneumatoraptor)是獸腳亞目近鳥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匈牙利。 正模標本(編號V.2008.38.1.)是一個完整的左肩胛鳥喙骨,發現於匈牙利西部的包科尼山脈,屬於Csehbánya組地層,地質年代約8500萬年前,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桑托階。這個標本目前由布達佩斯的匈牙利自然歷史博物館保存、管理Ősi, A., Apesteguía, S.M and Kowalewski, M.

查看 正模標本和氣肩盜龍屬

水神龍屬

水神龍屬(學名:Thililua)是蛇頸龍目長鎖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摩洛哥阿特拉斯山脈的白堊紀晚期(土侖階早期)地層。被命名時,水神龍是第一個發現於非洲的雙臼椎龍科動物,也是第一個發現於副熱帶地區。 目前只有唯一種,長頸水神龍(T.

查看 正模標本和水神龍屬

永川龍屬

永川龍屬(学名:Yangchuanosaurus)是一种兽脚类恐龙,生存在晚侏罗纪的中国,化石发现于四川省大山鋪組的上沙溪庙地层,地質年代約為1億6000萬年前。是当时該地的大型掠食動物,外表與體型類似同時代北美洲的異特龍。除了永川龍以外,當地同時代的恐龍還有蜥腳下目的峨嵋龍與馬門溪龍,以及劍龍下目的嘉陵龍、沱江龍、重慶龍。永川龍目前包含兩個種:模式種上游永川龙(Y.

查看 正模標本和永川龍屬

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

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hamiguitanensis)是菲律宾棉兰老岛的汉密吉伊坦山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海拔1200至1600米处。其一度被认为是小瓮猪笼草与盾叶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之后其被认定是起源于杂交种的物种。McPherson, S.R.

查看 正模標本和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

河北鳥

河北鳥(學名Hebeiornis)是一屬反鳥亞綱鳥類。其下只有豐寧河北鳥一個物種。 河北鳥的化石是在義縣組發現,估計它們生存在巴列姆階至阿普第階早期,約1億2500萬至1億2100萬年前。河北鳥是在中國森吉圖發現的。 河北鳥的完模標本並不能確定是否有足夠的描述,或只是裸名。同一組化石後來於2004年被命名為細弱鳥。若河北鳥的命名有效,那細弱鳥就會是一個次異名。 另外,冀北鳥亦有可能是河北鳥的次異名。.

查看 正模標本和河北鳥

河神龍屬

河神龍屬(學名:Achelousaurus)又譯阿奇洛龍,是尖角龍亞科恐龍的一個屬,生活在下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400萬年前。牠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龍,有著像鸚鵡的喙嘴,在鼻端及眼睛後方有骨質隆起,長頭盾頂端有兩隻角。河神龍屬於中型的角龍類,身長約有6公尺,體重約3公噸Paul, G.S., 2010,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查看 正模標本和河神龍屬

河源龙

河源龍屬(屬名:Heyuannia)是偷蛋龍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中國廣東省河源市。 河源龍是首種在中國發現的偷蛋龍科恐龍,此前的偷蛋龍科化石都只在蒙古被發現。 模式種是黃氏河源龍(H.

查看 正模標本和河源龙

沃格特鱷龍屬

沃格特鱷龍屬(學名:Walgettosuch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目前狀態是疑名。 在1905年,澳洲南威爾士的沃格特鎮(Walgett)附近的閃電山脊,發現一些成為蛋白石的獸腳類脊椎化石。化石被送到大英自然史博物館,由亞瑟·史密斯·伍德沃德(Arthur Smith Woodward)進行研究 在1932年,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將這些不完整的尾巴脊椎(編號BMNH R3717)命名為沃格特鱷龍,其屬名的意思是「沃格特的鱷魚」,種名則是以伍德沃德為名。在當時,休尼命名恐龍時常使用suchus字尾,而非saurus字尾,因為休尼認為恐龍是鱷魚的近親,而離蜥蜴是遠親。 正模標本(編號BMNH R3717)發現於的Griman Creek組地層,地質年代屬於下白堊紀的阿爾布階。這些尾椎椎體長6.3公分,椎體前後端有凹處。不知為何,休尼認為牠有前關節突。休尼亦建議若發現更多的遺骸,他有把握證實沃格特鱷龍是盜龍的異名,另一種發現於閃電山脊的虛骨龍類。 在1990年,Ralph Molnar指沃格特鱷龍正模標本尾椎,與似鳥龍科或異特龍科的尾椎沒有分別,因此認為牠是獸腳亞目的分類未定屬,狀態是個疑名。.

查看 正模標本和沃格特鱷龍屬

沃普斯坎内特龍屬

沃普斯坎内特龍屬(學名:Wapuskanectes)是蛇頸龍亞目薄板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的白堊紀地層。.

查看 正模標本和沃普斯坎内特龍屬

沛溫翼龍屬

沛溫翼龍屬(屬名:Preondactylus)又名普利翁指翼龍,是種長尾翼龍類,生存於三疊紀諾利階的義大利,約2億1600萬到2億300萬年前Wellnhofer, Peter (1991).

查看 正模標本和沛溫翼龍屬

沙礼花-哈萨猪笼草

沙礼花-哈萨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 sharifah-hapsahii)是由小猪笼草与奇异猪笼草杂交得到的自然杂交种。McPherson, S.R. 2009.

查看 正模標本和沙礼花-哈萨猪笼草

沙漠龍屬

沙漠龍屬(屬名:Shamosaurus)是種甲龍科恐龍,生存於早白堊紀(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的蒙古。正模標本(編號PIN N 3779/2)是一個完整頭顱骨、下頜。副模標本是一個部分骨骼與鱗甲。都發現於蒙古的Khukhtekskaya組地層。.

查看 正模標本和沙漠龍屬

波塞東龍屬

波塞東龍屬(屬名:Sauroposeidon)又名蜥海神龍,是蜥腳下目巨龍形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白堊紀。波塞東龍是種大型四足草食性恐龍,前肢長於後肢,身體形態類似現代長頸鹿。白堊紀的北美洲蜥腳類恐龍已出現數量衰退、體型縮小的跡象,而波塞東龍是北美洲最晚出現的大型蜥腳類恐龍。波塞東龍是目前已知最高的恐龍,經估計有17公尺高;而身長接近30到34公尺,體重被估計為50到60公噸之間。 目前已發現數個標本,正模標本由4個頸椎構成,在1994年發現於美國奧克拉荷馬州,之後在懷俄明州、德州也發現化石與足跡化石,地質年代屬於白堊紀早期,該地區過去是史前墨西哥灣的三角洲。由於之前很少發現該時代的北美洲巨型蜥腳類化石,這些化石曾一度被認為是矽化木。.

查看 正模標本和波塞東龍屬

波哥猪笼草

波哥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bokorensis)是柬埔寨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存在于柬埔寨南部的波哥山,也可能存在于贡布省象山山脉的部分地区。波哥猪笼草的种加词“bokorensis”即来源于波哥山及波哥国家公园。.

查看 正模標本和波哥猪笼草

波波龍屬

波波龍屬(屬名:Poposaurus)是種已滅絕主龍類爬行動物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北美洲。化石被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猶他州、亞利桑那州、以及德州。目前已發現大部分身體骨頭,還沒有發現頭顱骨。 自從被命名以來,波波龍曾多次被歸類於不同演化支,例如:恐龍、植龍目、勞氏鱷目。波波龍目前被分類於波波龍超科演化支,這是一群三疊紀鑲嵌踝類主龍,包含:背部成帆狀、具有喙狀嘴、水生生活方式……等多樣性物種。 波波龍的前肢明顯短於後肢,顯示牠們是二足動物,類似獸腳亞目恐龍;而同時代的鑲嵌踝類主龍,大部分是四足動物。波波龍的親緣關係較接近現代鱷魚,而離恐龍的關係較遠。波波龍被推論是獨自演化出二足步態,有可能是發生在主龍類的早期演化階段。.

查看 正模標本和波波龍屬

波斯特鱷屬

波斯特鱷屬(屬名:Postosuchus)又譯後鱷龍,是種基礎主龍類爬行動物,屬於鑲嵌踝類主龍的勞氏鱷目,是現代鱷魚的早期遠親。牠們生存於三疊紀中到晚期的北美洲,約2億2800萬年前到2億200萬年前。波斯特鱷是該地區三疊紀時期的頂級掠食動物,體型比當時的小型肉食性恐龍還大(例如腔骨龍)。波斯特鱷可能獵食其他較小型的爬行動物。 波斯特鱷是種四足爬行動物,擁有寬廣的頭顱骨與長尾巴,以及大型彎曲指爪。牠們身長可達約4公尺,身體由圓柱狀四肢支撐者,圓柱狀四肢在爬行動物中相當獨特。口鼻部類似鱷魚,充滿大型匕首狀牙齒,用來殺死牠的獵物。波斯特鱷背部覆蓋者多排骨板,形成保護。.

查看 正模標本和波斯特鱷屬

泥隱龍屬

泥隱龍屬(學名:Glishades)是鳥腳下目鴨嘴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正模標本(編號AMNH 27414)是兩個部分前上頜骨,發現於美國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Two Medicine Formation)。在2010年,Albert Prieto-Márquez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 是艾瑞克森泥隱龍(G.

查看 正模標本和泥隱龍屬

泥潭龍屬

泥潭龍屬(學名:Limu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是種沒有牙齒的草食性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西部準噶爾盆地的石樹溝組上層,地質年代為侏羅紀的牛津階。牠們是唯一發現於在亞洲東部及中國的角鼻龍下目。據此估計當時亞洲及其他大洲之間有陸地連接,使動物群可以越過土爾介海遷徙。.

查看 正模標本和泥潭龍屬

泰坦角龍屬

泰坦角龍屬(學名:Titanoceratops)是角龍科恐龍的一屬,是種大型草食性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目前僅發現一個化石,正模標本(編號OMNH 10165)包含:部分身體骨骼、以及部分頭顱骨與下頜,原本被編入於五角龍的一個標本。.

查看 正模標本和泰坦角龍屬

泰坦鳥

泰坦鳥(學名Titanis)是一屬非常大及不能飛的獵食鳥類,其名字是以古希臘神話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前的神明泰坦來命名,意謂其巨大的身型。泰坦鳥屬下只有一種,稱為「泰坦巨鳥」(T.

查看 正模標本和泰坦鳥

法萨猪笼草

法萨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faizaliana)是婆罗洲沙捞越姆鲁山国家公园内的石灰岩壁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来源于描述者的儿子M·Kh·法萨。法萨猪笼草与博世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Clarke, C.M. 1997.

查看 正模標本和法萨猪笼草

泉氏猪笼草

泉氏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izumiae)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海拔1700米至1900米的山地森林中。McPherson, S.R. 2009.

查看 正模標本和泉氏猪笼草

洛羅鱷屬

洛羅鱷屬(屬名:Lorosuchus)是鱷形超目西貝鱷科的一科,生存於古新世的阿根廷。.

查看 正模標本和洛羅鱷屬

游光爪龍屬

游光爪龍屬(屬名:Albinykus)是獸腳亞目阿瓦拉慈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蒙古。 化石發現於蒙古國戈壁沙漠。在2011年,斯特林·奈斯比(Sterling Nesbitt)等人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英雄游光爪龍(A.

查看 正模標本和游光爪龍屬

湯達鳩龍屬

湯達鳩龍屬(屬名:Tendaguria)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侏儸紀的非洲。 湯達鳩龍的正模標本(編號MB.R.2092.1、MB.R.2092.2)發現於坦尚尼亞湯達鳩山(Tendaguru Hill)東南15公里的Nambango,該地屬於敦達古魯組(Tendaguru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晚侏儸紀的啟莫里階或提通階;正模標本由兩個前段背椎所構成,目前存放於柏林自然博物館。湯達鳩龍的脊椎骨是後凹型,與其他蜥腳類脊椎骨的差別在於牠們的神經棘非常矮小,幾乎不存在;這些神經棘並未構成骨頭的的大部分,也沒提昇棘弓(Neural arch)的高度,橫突(Transverse processes)並未連續,而軸肌可能轉而連接到橫突的背部表面。 湯達鳩龍是種高度衍化的蜥腳下目恐龍,目前並不清楚牠們與其他蜥腳類恐龍的關係;但一個頸椎(Cervical vertebra)顯示出牠們與圓頂龍的相似處。 湯達鳩龍是種大型蜥腳下目恐龍,身長被證實約20公尺長。模式種是坦尚尼亞湯達鳩龍(T.

查看 正模標本和湯達鳩龍屬

湖翼龍屬

湖翼龍屬(學名:Noripterus)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準噶爾翼龍超科的一屬,化石被發現於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的連木沁組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早期。湖翼龍是準噶爾翼龍的近親,兩者生存於相同時代與地區,而體型與牙齒的差異可能導致兩者佔據者不同生態位。.

查看 正模標本和湖翼龍屬

湖角龍屬

湖角龍屬(學名:Kulceratops)是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牠生存於下白堊紀的阿爾布階,是當時的少數角龍類恐龍之一。湖角龍的化石很少,只有在中亞發現的上頜與牙齒碎片,所以被認為是疑名。湖角龍屬於古角龍科,古角龍科包含一群基礎角龍類恐龍。.

查看 正模標本和湖角龍屬

湖氓翼龍

湖氓翼龍(學名:Lacusovagus)意為「湖泊迷失者」,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神龍翼龍超科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巴西。 正模標本(編號SMNK PAL4325)是一個眼睛前段的頭骨。這個標本發現於巴西克拉圖組(Crato Formation)的Nova Olinda段,年代為白堊紀早期(可能為阿普第階)。這個部份頭骨的形狀扁長,鼻孔與眶前孔(Antorbital fenestra)連接,嘴部無齒,沒有骨質頭冠。湖氓翼龍的模式種是巨型湖氓翼龍(L.

查看 正模標本和湖氓翼龍

溝牙龍屬

溝牙龍屬(學名:Alocodon)是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中侏羅紀的葡萄牙。正模標本(編號LPFU P X 2)只有牙齒化石。有關溝牙龍的研究全是根據牙齒化石而來,所以溝牙龍通常被認為是疑名。 溝牙龍的模式種是「Alocodon kuehnei」,是在1973年由Richard Thulborn所敘述、命名的。屬名是由古希臘文的「alox」及「odon」組合而成,分別指「溝」及「牙」的意思,故中文譯名為溝牙龍;種名是以德國古生物學家Kühne為名。 溝牙龍有類似鳥臀目恐龍的牙齒,牙齒上有垂直的溝。溝牙龍最初被認為是法布爾龍科,之後被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歸類於稜齒龍科,保羅·賽里諾(Paul Sereno)認為牠們是鳥臀目中的分類未定屬。有近年研究認為牠們有可能是屬於裝甲亞目。.

查看 正模標本和溝牙龍屬

溝椎龍屬

溝椎龍屬(學名:Bothriospondylus)是腕龍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晚侏羅紀的歐洲。成年溝椎龍估計可達15-20公尺長,介於腕龍與側空龍之間。 模式種是B.

查看 正模標本和溝椎龍屬

溫頓巨龍屬

溫頓巨龍屬(學名:Wintonotitan)是一屬巨龍形類恐龍,化石發現於澳洲的下白堊紀地層。目前只有幾個顱後骨骼的化石被發現。.

查看 正模標本和溫頓巨龍屬

準角龍

準角龍屬(拉丁屬名:Anchiceratops)又譯安琪角龍,是角龍亞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牠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龍,臉部有三隻角、鸚鵡般的喙狀嘴,頭後有長的頭盾。在眼睛上方的兩隻額角較鼻角為長。準角龍約有6公尺長"Anchiceratops."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查看 正模標本和準角龍

滿洲龍屬

滿洲龍屬(學名:Mandschurosaurus)又名滿州龍,是鴨嘴龍科的一屬恐龍,化石是從中國滿洲的上白堊紀地層發現的。模式種是阿穆爾滿洲龍(M.

查看 正模標本和滿洲龍屬

滇金丝猴

滇金丝猴(学名:Rhinopithecus bieti)又名黑金丝猴、黑仰鼻猴、雪猴、大青猴、白猴、花猴、飞猴,藏语中称其为「知解」,傈僳族语称为「扎密普扎」,白语称为「摆药」(按:白文baip hhod,白猴之意)。它不同于人们熟悉的川金丝猴,它的体色是灰黑色的。滇金丝猴仅在中国的云南和西藏高山针叶林有分布,是世界上栖息海拔高度最高的灵长类动物,也因此它们很晚才被人们认识。长期以来滇金丝猴一直是人们狩猎的对象,现在由于人类活动,它们正受到栖息地缩小和分割的影响。.

查看 正模標本和滇金丝猴

滇東龍屬

滇東龍屬(學名:Diandongosaurus)是種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是鰭龍超目的一屬,化石被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羅平縣的關嶺組上段,地質年代屬於三疊紀中期的安尼西階。正模標本(編號IVPP V 17761)是一個完整、關節仍連接的頭顱骨、身體骨骼,同時帶有腫肋龍類、幻龍類的原始特徵,是種原始鰭龍超目動物。在2013年,中國古生物學家尚庆华等人化石命名為新屬,模式種是利齒滇東龍(D.

查看 正模標本和滇東龍屬

滕氏嘉年華龍

滕氏嘉年華龍(學名:Jianianhualong tengi)是嘉年華龍屬(屬名:Jianianhualong)現時唯一的一個物種。 本物種的化石於今日中國東北遼寧省白菜溝約1.25億年前的早白堊紀熱河生物群義縣組化石地層發現,屬於恐龍總目蜥臀目獸腳亞目手盜龍類支序的傷齒龍科。.

查看 正模標本和滕氏嘉年華龍

潛龍屬

潛龍屬(學名:Hyphalosaurus)是離龍目的一屬,離龍目是一群多樣化且原始的水生爬行動物。潛龍的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早白堊紀的熱河群,約1億3000萬到1億2000萬年前。潛龍包含兩種,凌源潛龍(C.

查看 正模標本和潛龍屬

澳洲盜龍屬

澳洲盜龍屬(屬名:Ozraptor)是獸腳亞目阿貝力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中期的澳洲。澳洲盜龍、瑞拖斯龍是目前已知生存年代最早的澳洲恐龍,也可能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阿貝力龍超科恐龍。.

查看 正模標本和澳洲盜龍屬

濫食龍屬

濫食龍屬(學名:Panphagia),又名泛食龍,是種基底蜥腳形亞目恐龍,生存於2億3140萬年前的阿根廷,相當於三疊紀中期的卡尼階早期Gradstein, F.M., Ogg, J.G. and Smith, A.G. (2004).

查看 正模標本和濫食龍屬

濾齒翼龍屬

齒翼龍屬(屬名:Pterofiltus)是翼龍目梳頜翼龍科的一属,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東亞,是热河生物群发现的第五个梳颌翼龙类物種。.

查看 正模標本和濾齒翼龍屬

朝鮮角龍屬

朝鮮角龍屬(學名:Koreaceratops)又名韓國角龍,是基礎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南韓的白堊紀早期(阿爾布階)岩層。其正模標本(編號KIGAM VP 200801)包含36節互相連接的尾椎、部份後肢以及骨盆,是在1994年在韓國京畿道華城市的一處海岸所發現,而到2008年才被首次提及。該標本可能來自lower Tando岩層,地質年代約為103 ± 0.5百萬年前。模式種是華城朝鮮角龍(K.

查看 正模標本和朝鮮角龍屬

朝陽翼龍

朝陽翼龍(學名:Chaoyangopterus)意為「朝陽縣的翼」,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神龍翼龍超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九佛堂組,年代為下白堊紀(巴列姆階到阿普第階)。 正模標本(編號IVPP V13397)包含:顱骨的前段、下頜、頸椎、肩帶、骨盆、以及四肢。顱骨約27公分長,缺乏牙齒;翼展估計為1.85公尺,具有四根手指。朝陽翼龍是由王筱琳、周中和命名,他們認為朝陽翼龍的最近親是夜翼龍,並分類於夜翼龍科;脛骨/股骨、脛骨/肱骨的比例較長。與夜翼龍相比,朝陽翼龍的翼較短、後肢較長。 朝陽翼龍最初被分類於夜翼龍科,但後來的研究人員多不同意這個分類。在2006年,大衛·安文(David Unwin)的著名翼龍類書籍《The Pterosaurs: From Deep Time》中,他將朝陽翼龍歸類於古神翼龍科,古神翼龍科以大型頭冠而著名。在2006年,呂君昌與季強研究遼寧省的翼龍類,提出一個系統發生學研究,認為朝陽翼龍是種原始的神龍翼龍超科,但沒有歸類於任何一科。在2008年,大衛·安文等人認為朝陽翼龍是種原始的神龍翼龍超科,並與吉大翼龍、神州翼龍等原始物種,歸類於朝陽翼龍科。Lü, J., Unwin, D.M., Xu, L., and Zhang, X.

查看 正模標本和朝陽翼龍

木他龍屬

木他龍屬(屬名:Muttaburrasaurus),又名木他布拉龍、穆塔布拉龍、馬塔巴拉龍或莫它布拉龍,是種草食性鳥腳下目恐龍,與彎龍、禽龍有接近親緣關係,木他龍生存於早白堊紀的澳洲東北部,約1億1200萬到9860萬年前Holtz, Thomas R. Jr.

查看 正模標本和木他龍屬

本斯通猪笼草

本斯通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benstonei)是西马来西亚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生长于海拔150米至1350米的地区。McPherson, S.R. & A. Robinson 2012.

查看 正模標本和本斯通猪笼草

挺足龍屬

挺足龍屬(學名:Erectopus)是異特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法國。挺足龍的化石材料是在19世紀晚期被發現於法國東部默茲省的一處地層,這個帶有磷酸鹽地層的年代為阿爾比階,這個地層也同時發現了蛇頸龍類、魚龍類及鱷魚的化石。.

查看 正模標本和挺足龍屬

有桿狸藻

有桿狸藻(學名:Utricularia corynephora)為狸藻屬多年生小型食虫植物。其种加词“corynephora”来源于希腊文“koryne”和“pherein”,意为“棍棒”和“具有”,指其种子。有桿狸藻分布于缅甸和泰国,其模式标本来源于缅甸南部半岛。其岩生于潮湿的花岗岩岩壁,海拔分布范围为180米至750米。1986年,彼得·泰勒最先描述了有桿狸藻。Taylor, Peter.

查看 正模標本和有桿狸藻

惡靈龍屬

惡靈龍屬(學名:Adasaurus),又名惡魔龍或阿達龍,是馳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中亞洲。牠是小型的雙足肉食性恐龍,在後腳第二趾上有鐮刀狀的爪。根據2008年的估計值,成年的惡靈龍的身長約為1.8公尺長。Holtz, Thomas R.

查看 正模標本和惡靈龍屬

惡魔角龍屬

惡魔角龍屬(學名:Diabloceratops)是角龍下目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Kirkland, J.I. and DeBlieux, D.D. (2010).

查看 正模標本和惡魔角龍屬

惡魔龍屬

惡魔龍屬(學名:Zupay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個屬,生活於南美洲的阿根廷,年代為三疊紀晚期(雷蒂亞階)到侏羅紀早期(赫塘階)。雖然沒有發現完整的骨骼,惡魔龍被認為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身长達4米。牠的鼻端有著兩個平行的冠狀物。.

查看 正模標本和惡魔龍屬

戟龍屬

戟龍屬(學名:Styracosaurus),又名刺盾角龍,在希臘文意為「有尖刺的蜥蜴」,是角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坎潘階,約765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戟龍的頭盾延伸出四或六個長角,兩頰各有一個較小的角,以及一個從鼻部延伸出的角,這個單獨的角約60公分長、15公分寬。這些角狀物與頭盾的功能已經爭論很多年。 戟龍是種大型恐龍,身長5.5公尺,高度約1.8公尺,重量約3噸。戟龍擁有短四肢,以及笨重的身體。戟龍的尾巴相當短。牠們有喙狀嘴,以及平坦的頰齒,顯示牠們是草食性恐龍。如同其他角龍類,戟龍可能是群居動物,以大群體方式遷徙,這理論從屍骨層可以透露出來。 戟龍是由勞倫斯·賴博在1913年命名,是尖角龍亞科的物種。戟龍目前只有一個種:亞伯達戟龍(S.

查看 正模標本和戟龍屬

戲樓鱷屬

戲樓鱷屬(學名:Xilousuchus)是鑲嵌踝類主龍波波龍超科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中國。 戲樓鱷的正模標本(編號IVPP V 6026)是一個保存良好的身體骨骼與頭顱骨,發現於中國山西省府谷縣的鄂爾多斯盆地,屬於和尚溝組,地質年代相當於三疊紀晚期的奧倫尼克階。在1981年,中國古生物學家吳肖春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沙平戲樓鱷(X.

查看 正模標本和戲樓鱷屬

戈壁龍屬

戈壁龍屬(學名:Gobisaurus)是甲龍科恐龍的一個屬,化石於中國的烏梁素組中被發現,年代屬於下白堊紀(阿普第階至阿爾布階)。正模標本(編號IVPP V12563)包含了一個頭顱骨及一些自今仍未描述的顱後骨。戈壁龍與牠的姊妹分類沙漠龍一同被歸類於甲龍科,但不屬於甲龍亞科。戈壁龍是大型的甲龍科,頭顱骨就有46厘米長及45厘米寬。牠的學名是以化石發現地的蒙古戈壁沙漠來命名的。戈壁龍只有一個物種,就是G.

查看 正模標本和戈壁龍屬

星王棕

星王棕(学名:Roystonea stellata),是古巴东部迈西特有的一种王棕属物种。它们只有一具于1939年采集的模式标本,之后再没有被发现,它们可能的主要栖息地已在1990年代改造成咖啡种植园,且于1990年对该区域进行的搜索亦未能找到它们,可能已灭绝。.

查看 正模標本和星王棕

显目猪笼草

显目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spectabilis)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生长於海拔1400至2200米的地区。其种加词“spectabilis”来源于拉丁文,意为“显著的,引人注目的”。Clarke, C.M. 2001.

查看 正模標本和显目猪笼草

昂嘎桑猪笼草

昂嘎桑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angasanensis)是原产于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生长于海拔2200米至2800米的地区。因昂嘎桑猪笼草的形态特征类似于迈克猪笼草和多巴猪笼草,所以该类群的分类争议较大。但也认为其可能是滴液猪笼草和多巴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Schlauer, J.

查看 正模標本和昂嘎桑猪笼草

昆卡獵龍屬

昆卡獵龍屬(學名:Concavenator)又譯駝背龍,是獸腳亞目鯊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約1億3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巴列姆階)。昆卡獵龍是種相當特殊的獸腳類恐龍,臀部前段的兩節特別高,生前可能形成臀部的隆肉,可能具有視覺展示物或調節體溫的功能。昆卡獵龍的前肢尺骨帶有類似羽莖瘤的結構,這代表羽毛可能演化自更原始的獸腳類恐龍。但近年也有其他研究人員質疑這些結構是否屬於羽莖瘤。.

查看 正模標本和昆卡獵龍屬

昆杜爾龍屬

昆杜爾龍屬(學名:Kundurosaurus)是鴨嘴龍科櫛龍亞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西伯利亞,可能是馬斯垂克階晚期Godefroit, P.; Bolotsky, Y. L.; Lauters, P. (2012).

查看 正模標本和昆杜爾龍屬

海南山鹧鸪

海南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ardens)为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仅分布于海南岛,一般生活于和白鹇相似。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岛。.

查看 正模標本和海南山鹧鸪

海口魚

海口鱼(Haikouichthys,)是一種原始的擬似魚類生物,屬於無頜總綱。其下只有一個物種,就是耳材村海口魚(H.

查看 正模標本和海口魚

海特蘭龍屬

海特蘭龍屬(學名:Khetranisaurus)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地質年代屬於白堊紀晚期。 模式種是巴爾坎海特蘭龍(K.

查看 正模標本和海特蘭龍屬

浙江翼龍

浙江翼龍屬(屬名:Zhejiangopterus)是翼龍目神龍翼龍科的一屬,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中國。.

查看 正模標本和浙江翼龍

浙江龍屬

浙江龍屬(屬名:Zhejiangosaurus)是結節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浙江省麗水市聯城鎮的朝川組,年代為上白堊紀的森諾曼階。 模式種是麗水浙江龍(Z.

查看 正模標本和浙江龍屬

斯基瑪薩龍屬

斯基瑪薩龍屬(學名:Sigilmassasaurus)是堅尾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中期的北非。目前的資料所知甚少,但可以確定的牠像其他獸腳亞目,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 斯基瑪薩龍的化石是發現於摩洛哥的塔菲拉勒特綠洲,接近斯基瑪薩古城的位置,屬名是以發現地為名。在1996年,加拿大古生物學家戴爾·羅素(Dale Russell)命名了斯基瑪薩龍。唯一的物種被命名為短頸斯基瑪薩龍(S.

查看 正模標本和斯基瑪薩龍屬

斯基龍屬

斯基龍屬(学名:Segisaurus),是種小型獸腳亞目恐龍,屬於腔骨龍超科,身長接近1公尺。目前唯一的標本是在1933年發現於亞利桑那州的Tsegi峽谷地層,地質年代屬於早侏儸紀。斯基龍的屬名是以發現地Tsegi峽谷為名。斯基龍是該地區所出土的唯一恐龍。這些化石由古生物學家Charles Lewis Camp在1936年所敘述、命名。斯基龍的化石為破碎的骨骸,包含部分四肢、骨盆、以及脊椎,但沒有發現頭顱部份。斯基龍的親緣關係似乎接近於更著名的腔骨龍。兩者的差別在於,斯基龍擁有堅固的骨頭,而腔骨龍的骨頭為中空的。這特徵導致某些科學家質疑斯基龍是否為獸腳亞目恐龍。在2005年,一個針對斯基龍骨盆的研究,使得科學家們認為斯基龍其實較接近於原美頜龍。.

查看 正模標本和斯基龍屬

斯克列羅龍屬

斯克列羅龍屬(屬名:Scleromochlus)是鳥頸類主龍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蘇格蘭。斯克列羅龍是善於行走的小型動物,身長約為18.1公分,後肢相當長,被推測能以二足方式、四足方式行走。 正模標本(編號BMNH R3556)是一個部分骨骼,缺少部分頭顱骨、尾巴。化石發現於蘇格蘭的洛西茅斯砂岩層(Lossiemouth Sandstone),地質年代相當於三疊紀晚期的卡尼階。目前只有一個種,模式種泰勒斯克列羅龍(S.

查看 正模標本和斯克列羅龍屬

斯里蘭卡獅

斯里蘭卡獅(学名:Panthera leo sinhaleyus)是獅的史前亞種,斯里蘭卡的特有種。牠們約於3萬7千年前滅絕,正值人類到達斯里蘭卡的時候。 斯里蘭卡獅的化石只有在Kuruwita發現的兩顆牙齒,故很難確定牠們與其他獅的亞種有何分別。描述者並沒有明確指出為何這些完模標本是屬於獅的亞種,只解釋它們較現今獅的牙齒長及窄,故是一個新的亞種。.

查看 正模標本和斯里蘭卡獅

斯托姆博格龍屬

斯托姆博格龍屬(屬名:Stormbergia)是種早期鳥臀目恐龍,化石發現於南非與賴索托的上艾略特組,年代為早侏儸紀的赫唐階到錫內穆階。斯托姆博格龍目前只有一個已命名種,當氏斯托姆博格龍(S.

查看 正模標本和斯托姆博格龍屬

新獵龍屬

新獵龍屬(屬名:Neovenator,意為「新獵人」)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巴列姆階,約1億2500萬年前。自從化石發現於英國威特島之後,牠們成為最著名的歐洲肉食性恐龍之一。新獵龍起初被認為是斑龍的一個新種,目前屬於異特龍超科的新獵龍科。 新獵龍身長接近7.5公尺,並擁有修長的體型。某些化石顯示牠們身長可能達約10公尺,但這些化石非常零碎、不完整。.

查看 正模標本和新獵龍屬

新疆獵龍

新疆獵龍(屬名:Xinjiangovenator)是種虛骨龍類恐龍,生存於早白堊紀的凡蘭今階到阿爾比階。.

查看 正模標本和新疆獵龍

新沃克博物馆

新沃克博物馆和艺术画廊,是一所位于英国莱斯特市新沃克街的博物馆,离莱斯特市中心不远。建于1849年,新沃克博物馆是英国最早成立的公共博物馆之一,其展品涵盖科学与人文艺术领域,富有国际色彩的同时兼具本地风情。博物馆原建筑由双轮双坐马车的设计者乔瑟夫·汉森所设计,曾经历过数次扩建,最近的一次是在2011年。.

查看 正模標本和新沃克博物馆

斑嵴龍屬

斑嵴龍屬(屬名:Banji)是偷蛋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是一個頭顱骨、下頜。正模標本(編號IVPP V 16896)是由業餘化石收集者捐贈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根據化石周圍岩塊,顯示該化石發現於中國江西省贛州的南雄組,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末期,約6500萬年前Xu, X.

查看 正模標本和斑嵴龍屬

斑比盜龍屬

斑比盜龍屬(學名:Bambiraptor)是獸腳亞目馳龍科的一屬,是種類似鳥類的恐龍,生存於7,500萬年前,由堪薩斯大學、耶魯大學及新奧爾良大學的科學家所發現。雖然斑比盜龍標本似乎是幼年個體,牠站立時不多於0.3米,長0.7米及體重只有2公斤。班比盜龍有可能是蜥鳥盜龍的幼年個體,但是目前無法確定。.

查看 正模標本和斑比盜龍屬

文雅龍屬

文雅龍屬(學名Abrosaurus)是大鼻龍類恐龍的一個屬,生活在中侏羅紀的現今亞洲,化石是在中國四川省的大山鋪地層發現的。牠的名字來自古希臘語的「αβρος」和「σαυρος」,意即「精緻的蜥蜴」。如同其他蜥腳下目的恐龍,文雅龍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龍,但體型卻略為小型,身長不大於9米長。牠的頭呈方型,在頭頂上有高出的拱形物,以包含鼻孔。.

查看 正模標本和文雅龍屬

无刺猪笼草

无刺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inermis)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inermis”来源于拉丁文,意为“无刺的”,指其完全缺乏唇的上位笼。.

查看 正模標本和无刺猪笼草

无毛猪笼草

无毛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glabrata)是苏拉威西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海拔1600米至2100米的开阔高地森林中。其捕虫笼色彩鲜艳,为黄底红斑,但高仅数厘米。D'Amato, P. 1998.

查看 正模標本和无毛猪笼草

日本饅頭蟹

日本饅頭蟹(學名:Calappa japonica) 是饅頭蟹科下的一種海生蟹。.

查看 正模標本和日本饅頭蟹

日本龍屬

日本龍屬(屬名:Nipponosaurus)屬於鴨嘴龍科的賴氏龍亞科,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亞洲。 正模標本(編號UHR 6590,登記於北海道大學名內)是在1934年11月發現於樺太廳(現在的庫頁島),川上炭鑛在建設一家醫院時發現這些化石,而在1937年夏季發現了另外的化石。在1936年,北海道大學的長尾巧教授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薩哈林日本龍(N.

查看 正模標本和日本龍屬

旋角牛

旋角牛(學名Pseudonovibos spiralis)是柬埔寨及越南的一種牛。.

查看 正模標本和旋角牛

撕蛙鱷屬

撕蛙鱷屬(屬名:Batrachotomus)是三疊紀鑲嵌踝類主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德國,地質年代相當於2億3100萬到2億2800萬年前,相當於三疊紀中期的拉丁尼階。撕蛙鱷是種大型肉食性動物,四足採直立步態,因此牠們行動較為靈活;而現代爬行動物的四肢則是往兩側延展。撕蛙鱷的背部中線有兩排平坦鱗甲(皮內成骨)。撕蛙鱷可能是迅猛鱷的近親,迅猛鱷生存於較晚時期,與最早的恐龍生存於相同時期。 撕蛙鱷被命名時,被推測會以同時代的大型兩棲動物為食,因此屬名在古希臘文意為「青蛙撕裂」。.

查看 正模標本和撕蛙鱷屬

悟空翼龍屬

悟空翼龍屬(屬名:Wukongopterus)是基礎翼龍目的一屬,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道虎溝化石層,地質年代為侏儸紀晚期或白堊紀早期。悟空翼龍同時擁有長頸部、長尾巴。 正模標本(編號IVPP V15113)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骨骼,缺少背部、頭顱骨中段,化石曾遭到擠壓。在死亡前,這個化石的脛骨曾斷裂過。翼展估計約73公分。悟空翼龍被推測後肢之間有翼膜。 在2009年,中國古生物學家汪筱林、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等人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李氏悟空翼龍(W.

查看 正模標本和悟空翼龍屬

擅攀鳥龍屬

擅攀鳥龍屬(学名:Scansoriopteryx;意為「攀爬的翼」)是種手盜龍類恐龍,牠們擁有獨特的適應演化特徵,並過者樹棲生活。目前僅在中國遼寧省發現發現一個未成年個體化石。擅攀鳥龍擁有獨特的、延長的第三手指,在恐龍之中只有擅攀鳥龍的近親樹息龍擁有相同的特徵。擅攀鳥龍的模式標本也包含了羽毛壓痕Czerkas, S.A., and Yuan, C.

查看 正模標本和擅攀鳥龍屬

懦弱龍屬

懦弱龍屬(學名:Ignavusaurus)是基礎型蜥腳形亞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的賴索托。化石發現於上艾略特組(Upper Elliot Formation),地質年代可能屬於赫唐階。 正模標本(編號BM HR 20)是一個關節仍連階的部分身體骨骼。根據這個標本,懦弱龍的身長估計約為1.5公尺,體重約為25.5公斤。根據股骨與肱骨的組織學,顯示懦弱龍是個成長快速的個體,研究人員推測,正模標本個體的年齡可能少於一歲。 在2010年,這些化石被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拉氏懦弱龍(I.

查看 正模標本和懦弱龍屬

懼龍屬

懼龍屬(學名:Daspletosaurus)又名惡霸龍,是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距今7700萬-7400萬年前。目前有兩個有效物種:強健懼龍(D.

查看 正模標本和懼龍屬

敏捷龍屬 (白堊紀)

敏捷龍屬(學名:Phaedrolo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化石是一顆牙齒,發現於中國新疆烏爾禾的Lianmugin地層,地質年代屬於下白堊紀凡藍今階至阿爾布階。這顆牙齒(編號IVPP V 4024-1)是由董枝明所描述,很像恐爪龍的牙齒,但較為短及厚實。他認為敏捷龍可能屬於馳龍科模式種是艾里克敏捷龍(P.

查看 正模標本和敏捷龍屬 (白堊紀)

敦達古魯翼龍

敦達古魯翼龍(Tendaguripterus)屬於翼龍目翼手龍亞目準噶爾翼龍超科,生活於侏儸紀晚期的啟莫里階到提通階。化石發現於坦尚尼亞的姆特瓦拉區。 在1909年到1913年之間,一個德國挖掘團隊前往德屬東非挖掘化石,Hans Reck發現一些翼龍類化石。在1999年,大衛·安文(David Unwin)、Wolf-Dieter Heinrich將這些翼龍類化石命名為新屬,模式種是雷氏敦達古魯翼龍(T.

查看 正模標本和敦達古魯翼龍

数据缺乏

数据缺乏(Data Deficient,DD)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机构及个人对保护状况的一个分类。其为当一个物种的已知信息不足以对其保护状况进行正确评估时所用的一个分类标记。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该物种没有得到广泛的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关于该物种数量及分布的资料极少或根本没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为,在将某个物种评断为数据缺乏时应十分的谨慎,以避免该物种记录的缺乏实际上是由于该物种的数量已非常的稀少导致的:“如果怀疑一个类群的分布范围相对局限,如果从该类群的最后记录算起已过去了相当一段时间,那么其已受到威胁也是合理的”。.

查看 正模標本和数据缺乏

敘五龍屬

敘五龍屬(屬名:Xuwulong)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東亞,是種基礎型鴨嘴龍形類。根據美國古生物學家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的估計,其全長可達近5公尺(16英尺),重635至650公斤。 正模標本(編號GSGM F00001)是一個完整的頭顱骨、部分身體軀幹、完整左骨盆,呈關節仍連結狀態,2007年發現於中國甘肅省酒泉市俞井子盆地的新民堡群,地質年代相當於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交界。在2011年,尤海魯、李大慶等人將這些化石正式敘述、命名,模式種是曰倫敘五龍(Xuwulong yueluni)。屬名與種名都是用以故中國地質學家王曰倫為名,王曰倫的字號是敘五,他是甘肅地質博物館的創始人。.

查看 正模標本和敘五龍屬

扇青藓属

有棘扇青藓(学名:Flabellidium spinosum),是玻利维亚特有及灭绝的一种物种,它们是扇青藓属(学名:Flabellidium)的单型种。它们是一种附生植物,栖息地位于山地森林。现时有棘扇青藓仅有一个于1911年在圣克鲁斯山脉海拔1400米地区采集的模式标本,直至1916年它们才被正式描述。由于目前位于模式产地附近的森林已很大程度的被砍伐破坏和改造用于耕种,相信该物种已因失去栖息地而灭绝。.

查看 正模標本和扇青藓属

手齒龍屬

手齒龍屬(屬名:Manidens)是鳥臀目畸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中期的巴塔哥尼亞。.

查看 正模標本和手齒龍屬

拟鸡

拟鸡是一种已灭绝的雞形目鳥類,生活于约4800万年前始新世的美国,其化石发现于怀俄明州的綠河地質組。.

查看 正模標本和拟鸡

拉布拉達龍屬

拉布拉達龍屬(屬名:Laplatasaurus)是種泰坦巨龍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坎潘階)的南美洲。 在1927年,德國古生物學家弗雷德里克·馮·休尼博士(Friedrich von Huene)首次提及這個名稱,但當時沒有經過正式研究的敘述,所以當時是個無資格名稱(Nomen nudum)。在1929年,馮·休尼將這些化石正式敘述、命名,模式種是Laplatasaurus araukanicus,屬名意為「拉普拉塔蜥蜴」,種名則是衍生於馬普切人的別名「Auracanos」。 同樣在1929年,馮·休尼則在文獻裡提到"L.

查看 正模標本和拉布拉達龍屬

拉伯龍屬

拉伯龍屬(學名:Lapparentosaurus)又名拉巴倫特龍,是一屬侏羅紀中期的恐龍。牠是屬於腕龍科,且與腕龍、長頸巨龍是近親。牠的化石發現於馬達加斯加。 在19世紀末,馬達加斯加的馬任加盆地(Majunga Basin)發現一些化石,來自於伊薩魯第三組(Isalo III Formation),地質年代相當於侏儸紀的提通階。在1894年,理查德·莱德克(Richard Lydekker)將這些化石歸類於溝椎龍的新種,B.

查看 正模標本和拉伯龍屬

曲劍龍屬

曲劍龍屬(學名:Machairasaurus)是獸腳亞目偷蛋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東亞。曲劍龍的指爪狹窄、稍微彎曲,這也成為牠們的學名來源。曲劍龍的手指、指爪比例不同於其他偷蛋龍類,研究人員據此提出假設,偷蛋龍類恐龍可能主要以植物為食,而原始偷蛋龍類的指爪主要用來將樹枝拉低,後期偷蛋龍類的指爪主要用來挖掘樹根。.

查看 正模標本和曲劍龍屬

曲頜形翼龍屬

曲頜形翼龍屬(屬名:Campylognathoides)意思為“彎曲的頜部”,是翼龍目喙嘴翼龍類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德國巴登-符騰堡的侯茲馬登頁岩層(Holzmaden shale),地質年代為侏儸紀早期,第一個化石由翅膀碎片構成,最初被歸類於翼手龍屬的一種。之後發現更多保存良好的化石,Felix Plieninger根據這些新化石,建立為新屬"Campylognathoides." In: Cranfield, Ingrid (ed.).

查看 正模標本和曲頜形翼龍屬

曲鼻龍屬

曲鼻龍屬(學名:Sinusonasus)又譯竇鼻龍,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屬於傷齒龍科,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義縣組,地質年代為下白堊紀。 模式種是巨齿曲鼻龍(S.

查看 正模標本和曲鼻龍屬

曼塔靈阿漢山豬籠草

曼塔靈阿漢山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mantalingajanensis)是菲律宾巴拉望岛最高峰曼塔林加汉山顶峰特有的熱帶食虫植物,其存在于海拔1700至2085米处。其种加词“mantalingajanensis”来源于曼塔林加汉山。McPherson, S.R. 2009.

查看 正模標本和曼塔靈阿漢山豬籠草

曉龍屬

曉龍屬(屬名:Xiaosaurus)又名膮龍或小龍,是種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龍,股骨長11公分,被推測身長約1公尺。曉龍生存於中侏儸紀巴提階的中國四川盆地,接近1億6900萬年前到1億6300萬年前。 在1979到1980年,四川省大山鋪鎮發現小型草食性恐龍化石。在1983年,董枝明與唐治路敘述、命名這兩個化石,模式種是大山鋪曉龍(Xiaosaurus dashanpensis),屬名意為「黎明蜥蜴」,種名則是以大山鋪鎮為名。 曉龍的兩個化石發現於沙溪廟組下層,地質年代仍未確定,可能屬於巴柔階、或是巴通階與卡洛夫階交接時期。正模標本(編號IVPP V6730A)包含:下頜、牙齒、4節尾椎、肱骨、部分左股骨、完整右肢。副模標本(編號IVPP V6730B)包含:2顆牙齒、右股骨、1節背椎、2節薦椎、1塊指骨。 在1992年,彭光照將多齒靈龍(Agilisaurus multidens)改歸類為曉龍的第二個種,多齒曉龍(Xiaosaurus multidens) 。這個種目前被建立成獨立屬,何信祿龍。 因為曉龍化石過於破碎,而無法做出正確的分類。董枝明當時將曉龍同時歸類於鳥臀目的法布爾龍科、稜齒龍科,他認為曉龍是賴索托龍、稜齒龍的演化連結。曉龍有時被認為是疑名,目前是鳥臀目的分類未定屬,可能是角足亞目或頭飾龍類的原始物種。但在2006年,Barrett等人認為曉龍暫時是有效屬,因其肱骨的中央向兩邊筆直,是種自衍徵。.

查看 正模標本和曉龍屬

怪嘴龍屬

怪嘴龍屬(學名:Gargoyleosaurus)又名承霤口龍,是已發現較完整化石的甲龍科恐龍中,生存年代最早的物種。牠的頭顱骨長約29厘米,身體全長估計有3-4米,牠的體重估計約有1噸。正模標本是在美國懷俄明州奧爾巴尼縣的莫里遜組中被發現,地質年代屬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至提通階)。第二早期的甲龍科是澳洲昆士蘭州的敏迷龍,年代為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 模式種是G.

查看 正模標本和怪嘴龍屬

怪味龍屬

怪味龍屬(屬名:Tangvayo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化石發現於寮國沙彎拿吉市的Grès Supérior地層。怪味龍是種基礎泰坦巨龍類恐龍,目前僅發現兩、三個個體標本。 正模標本(編號TV4-1到 TV4-36)由部分骨盆、數個背椎、一節尾椎、肋骨、以及肱骨所構成。另一個標本包含了38個尾椎、一個頸椎、以及大部分的後肢。模式種是Tangvayosaurus hoffeti,是由Ronan Allain所率領的研究團隊在1999年所敘述、命名。同時,Allain等人也提到發現於同一地層的泰坦巨龍的一種(Titanosaurus falloti),他們根據部分股骨與尾椎,將T.

查看 正模標本和怪味龍屬

普爾塔龍屬

普爾塔龍屬(屬名:Puertasaurus)為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在白堊紀晚期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模式種是瑞氏普爾塔龍(P.

查看 正模標本和普爾塔龍屬

普通鳴冠雉

普通鳴冠雉(学名:Aburria pipile),又名鳴官鳥,是一種鳳冠雉。.

查看 正模標本和普通鳴冠雉

智利龙属

智利龙属(屬名:Chilesaurus)是一种植食兽脚亚目恐龙,生活于大约1亿4500万前侏罗纪晚期的智利。 智利龙属是一种单型属,智利龙属只包含了一个种,即模式种迭戈苏亚雷斯智利龙(Chilesaurus diegosuarezi)。.

查看 正模標本和智利龙属

時代龍屬

時代龍屬(學名:Shidai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是種基礎堅尾龍類。時代龍的正模標本(編號DML-LCA 9701-IV)缺失大部分尾椎、肋骨、肩帶、以及四肢骨頭,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的上祿豐組,年代屬於侏羅紀中期。時代龍是在2009年由吳肖春、菲力·柯爾(Philip J.

查看 正模標本和時代龍屬

台灣藍鵲史色甲龍屬史托龍屬双卵狸藻双庙龙吐魯番鱷屬吐谷鲁龙吉大翼龍屬吉爾克里斯特鱷吉普賽龍屬坎普龍屬塔彭龍屬塔哈斯克龍屬塔羅斯龍屬塔蓝山猪笼草塔斯塔維斯龍屬塔普亞龍屬墨瑞鱈多里亞巨龍屬大山鋪龍屬大師龍屬大嘴鳥 (化石)大頭鱷屬大鼻角龍大暮蜥屬大椎龍屬大洋龍亞科天宇盗龍屬天宇龍屬天山龍屬天青石龍屬天鵝龍蝦太陽神龍屬央齒龍屬奥卡龍屬奧古斯塔龍屬奧伊考角龍屬奧哈盜龍屬奧沙拉龍屬奧斯尼爾龍屬奔山龍屬奇尼瓜齒獸屬妖精翼龍屬姆鲁山猪笼草始奔龍屬始獵龍屬始神龍翼龍始祖鸟始無齒翼龍始馬門溪龍屬始阿貝力龍屬始暴龍屬威拉弗龍屬孟加拉虎孔牙龍屬孔椎龍屬宣漢龍屬安德薩角龍屬安然龍屬安达曼猪笼草安戈尼龍獸屬寐龍屬寧城翼龍寬葉豬籠草密花狸藻小叶杨桃小坐骨龍屬小瓮猪笼草小盜龍屬小貴族龍屬小舌猪笼草尤內斯克角龍屬尼亞薩龍屬尖頭翼龍屬山獵蜥屬山西雉属山東龍屬峨山龍 (Eshanosaurus)崖蜥屬嶼峽龍屬工部龍屬左龍屬巧泳魚龍屬巨保羅龍屬巨刺龍屬巨盜龍屬巨頜鱷屬巨體龍屬巨謎龍屬巨脈蜻蜓巨游龍已灭绝动物列表 (近现代)巴基龍屬巴博薩翼龍屬巴塔哥尼亞爪龍屬巴勒斯坦油彩蛙巴西大龍屬巴西翼龍屬巴里納斯鱷屬巴拉烏爾龍屬巴思缽氏龍屬丁赫羅龍屬丁氏鳥屬帝鱷屬中國翼龍屬中國鳥腳龍屬中国似鸟龙中華盜龍屬中華麗羽龍屬中華龍鳥屬中鱭魚屬中鱷屬布坤藪鶥布爾諾美麗翼龍屬帆翼龍屬帆翼龍科帕布維斯鱷屬帕拉克西龍三尖齒龍屬三巴龙三鎖龍屬三角龍屬三角洲奔龍屬九老洞真管螺平原馳龍屬亞冠龍屬亞氏翼龍屬亞洲近頜龍屬庫姆納龍屬庫約鱷屬康納龍屬二連龍屬云南白掌长臂猿五彩冠龍建昌頜翼龍屬伊犁鼠兔弥勒苣苔弯齿鸟属似馳龍屬似鳥身女妖龍屬似鴕龍屬似鵝龍屬似鵜鶘龍屬似金翅鳥龍屬似提姆龍屬彎嚼龍屬彎龍屬佩德湖钜蚓彩蛇龍屬佩文切鱷屬佩拉古鱷彭巴盜龍屬何信祿龍屬何耶龍屬佛舞龍屬佛氏猪笼草侏羅獵龍屬依潘龍屬德國翼龍屬德魯斯拉龍屬德林克龍屬德氏掩鼻风鸟德拉帕倫特龍屬德曼達龍屬徹納恩鱷快足龍屬匠人匈牙利龍屬化石翼龍屬化石龍屬化石戰爭圖蘭鱷屬圖里亞龍屬圖林根窗龍屬北山龍屬 (蜥臀目)北泳龍屬圓頭龍屬包科尼翼龍包頭龍屬利邁河龍屬刺叢龍屬刺蝟鱷分支龍屬嘉峪龍屬單爪龍屬單足龍屬喙嘴翼龍屬喙頸龍呼气虫傷龍屬哈卡斯龍屬哈特茲哥翼龍屬哈格里芬龍優肢龍屬優脛龍屬優腔龍屬冠飾角龍屬冠長鼻龍屬冰河龍屬凹頜獸屬內德科爾伯特龍屬內烏肯盜龍屬內烏肯鱷內烏肯鳥內烏肯龍屬內蒙古龍屬克尔猪笼草克貝洛斯龍屬克洛斯猪笼草克拉瑪依龍屬前扁臀龍屬副红山鸟属副雲南魚勝王龍屬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倍甲龍屬犬齒鱷屬皮亞尼茲基龍屬皮翼龍皮托庞猪笼草皺尾龍屬短頸潘龍屬短角龍屬短體魚屬短鰭魚龍矮暴龍屬石板鳥屬矛頜翼龍屬玩具翼龍屬玳瑁獨龍屬獅鷲角龍屬班尼特翼龍班閏魚琦喙蝶破碎龍屬砂龍屬硬叶猪笼草碗狀龍屬磷礦翼龍屬神州龍屬祿豐龍屬祖母暴龍屬福左輕鱷龍屬福井巨龍屬福井盜龍屬禽龍屬秘龍屬科羅拉多斯龍屬科阿韋拉角龍屬科技龍科摩翼龍屬秋扒龍屬空枝翼龍屬穆氏翼龍窈頸龍屬竊螺龍屬竊肉龍屬等萼卷瓣兰簡手龍屬米拉加亞龍屬糙節龍屬糙齒龍屬納拉姆布埃納巨龍屬素叻猪笼草索德斯龍屬紫蛙紅山翼龍紅山龍屬紅樹巨蜥維切格達鱷屬維達格里龍屬繪龍屬红脉猪笼草纖細盜龍屬纖手龍细叶线柱兰细猪笼草细毛猪笼草罗伯坎特利猪笼草義縣龍屬羽暴龍屬翼狀豬籠草翼手喙龍屬翼手龍屬真穗猪笼草真雙型齒翼龍真雙型齒翼龍科真雙足蜥屬猪笼草属(猪笼草科)的框架性修订猶他翼龍屬猶他盜龍屬眾神花園龍屬烏奎洛龍屬烏爾巴克齒龍烏爾禾龍屬烏鴉翼龍屬烏拉嘎龍屬結節頭龍屬絲綢翼龍屬絲路龍屬疑惑猪笼草瓜巴龍屬甘通山猪笼草無聊龍屬熱河翼龍熱河龍屬熙德猪笼草畢那可鱷屬異特龍屬異特龍屬的種異盲蛇異波塞東龍屬特維爾切龍屬特髏龍屬特暴龍屬特提斯鴨嘴龍屬牆骨龍屬牛頭龍屬狹翼魚龍屬狼嘴龍屬狄更遜水母盧西塔尼鱷屬盧默龍屬盧雷亞樓龍屬直翅真鯊盾鱷屬盾葉毛豬籠草白峰龍屬白熊龍屬白舌若鰺白邊真鯊隱獵龍屬隱面龍屬隱龍屬銳頜龍屬銀龍屬韦岛韓國龍屬莎拉龍屬鞍臀龍屬融殻蟲屬莫干翼龍屬莫阿大學龍屬莱昂纳多猪笼草鞘虛骨龍屬遠食龍屬遠距鱷遼寧翼龍屬遼寧角龍屬遼寧龍屬遼西翼龍屬聖胡安龍屬道羅齒龍屬道恩翼龍屬達科塔鱷達拉斯蜥蜴屬鍾健龍屬華夏頜龍屬華麗角龍屬菱茎猪笼草菲利獵龍屬萊威林濕皮傘萊氏龍屬鐮刀龍屬靈芝屬青蛾蠟蟬頭甲林蜥屬蠻龍屬頜鋸齒龍屬顏地龍屬風神龍屬食蜥王龍屬食肉牛龙属风铃猪笼草裝甲龍屬裂頭鱷屬飛龍 (爬蟲類)西峽龍屬西蜀鱷屬西阿翼龍屬馬什龍屬馬龍屬馬拉利蜥屬馳龍屬角鼻龍屬马兜铃猪笼草马桶猪笼草马普鲁山猪笼草諸城暴龍屬諾曼底翼龍諾普喬椎龍屬高吻龍屬高刺龍屬高棘龍屬髂鱷龍屬鬣蜥巨龍屬鬥吻角龍屬魚獵龍屬譚氏龍屬魅惑角龍屬鯤鵬翼龍屬诺斯猪笼草象岛猪笼草豪勇龍屬鱷神鱷屬豹斑猪笼草貝爾格鱷屬貧齒鱷貴州空棘魚屬買薩翼龍屬鳥嘴翼龍屬鳥面龍 (疑名)鳳凰翼龍屬賴氏龍屬贝卡利猪笼草贝蒂生物多样性博物馆贝里猪笼草鴨嘴龍類的食性與進食方式贾桂琳猪笼草越南金丝猴越龙属足羽龍屬鶴形龍屬趾龍屬鷲龍屬 (馳龍科)鷹翼龍屬鸚鵡嘴龍屬鸚鵡嘴龍屬的種鹽都龍屬鹿角翼龍黎明神龍翼龍屬黑吻真鲨黑亞瓦提龍屬黑龍江龍 (Sahaliyania)龍城翼龍屬龍王龍屬農神龍屬辛布亚岛猪笼草龙猪笼草连接埃德蒙顿龙迪亞曼蒂納龍屬迷亂角龍屬迈克猪笼草近鳥龍屬霍尔登猪笼草蜥代龍屬蜥結龍屬蜥鱷屬錦州龍屬露絲娜龍屬蜀龍屬郊狼龍屬郝氏翼龍屬胡瑞尔猪笼草都迷科翼龍屬郑作新舊鯊齒龍屬阿古哈角龍屬阿吐波鱷屬阿穆爾龍屬阿米特頭龍屬阿納薩齊龍屬阿納拜斯龍屬阿爾哈拉路龍屬阿特拉斯科普柯龍屬阿馬格巨龍屬阿根廷龍屬阿比杜斯龍屬阿滕伯勒猪笼草阿戈爾魚龍阿拉巴马州瓶子草阿拉利坡鱷阿拉善龍 (中國)阿拉摩龍屬蘇里高豬籠草赫姆斯利猪笼草赫伯斯翼龍屬閻王角龍屬閃電獸龍屬闊堅齒鱷屬藍點鰺藏匿龍屬葡萄牙巨龍葡萄牙龍屬葉齒鱷钩唇猪笼草蒙古龍屬邪靈龍屬肯亞蜥屬蓝姆猪笼草蓓天翼龍屬锦州鸟脇野龍屬醒龍屬野牛龍屬野蠻盜龍屬重爪龍屬重怪龍屬臨河獵龍屬臨河爪龍屬臨河盜龍屬自貢龍屬里伯龍臉龍屬長城鳥長基蜉蝣目長翼鳥長鱗龍屬長齒蛇龍屬長臂獵龍屬長春龍屬长叶猪笼草长爪鸟腔軀龍屬腕龍屬酋爾龍屬艾伯塔龍屬艾玛猪笼草艾爾加奈角龍屬艾爾雷茲龍屬艾西斯福德鱷屬苏门答腊猪笼草雪松山龍屬雪松甲龍屬雷塞獸屬雷前龍屬雷神翼龍屬雷留圖龍屬雷腳龍屬雷東達鱷屬雌駝龍屬雜肋龍屬蛇髮女怪龍雕齒甲龍蛛尾拟角蝰蛛鱟屬雙型齒翼龍屬雙子盜龍屬蛙嘴龍屬蛙頜翼龍屬雙臼椎龍屬雙腔龍屬通天龍屬虐龍屬陰龍屬陈氏猪笼草Naxella paralucida暴龍暴蜥伏龍屬暹羅齒龍屬暗色猪笼草暗色輝椋鳥柏柏爾龍屬查摩西斯龍屬柔毛猪笼草掠食龍屬掠海翼龍果齒龍屬掘奔龍屬林木龍屬恐爪龍屬恐頭龍屬恩霹渥巴龍屬捻船頭翼龍屬提基鱷屬杏黄猪笼草東北巨龍屬東非龍屬板龍屬格威內德龍格里芬龍屬格格翼龍屬格日勒鳥标本唐家栉龙属桑塔納盜龍屬桑給巴爾豹梅杜莎角龍屬棘刺龍屬棘面龍屬棘龍屬楚雄龍屬楊氏蜥屬極鱷龍屬槍嘴翼龍屬槍頜翼龍槳角幽冥蟻屬模式種樹息龍屬樂山龍屬櫛棘龍屬欧洲巨蟒欽迪龍屬歐姆殿龍屬歐羅巴龍屬歐文齒龍屬毖鱷龍屬毒癮龍屬比克爾斯棘龍屬毛律山猪笼草氣肩盜龍屬水神龍屬永川龍屬汉密吉伊坦山猪笼草河北鳥河神龍屬河源龙沃格特鱷龍屬沃普斯坎内特龍屬沛溫翼龍屬沙礼花-哈萨猪笼草沙漠龍屬波塞東龍屬波哥猪笼草波波龍屬波斯特鱷屬泥隱龍屬泥潭龍屬泰坦角龍屬泰坦鳥法萨猪笼草泉氏猪笼草洛羅鱷屬游光爪龍屬湯達鳩龍屬湖翼龍屬湖角龍屬湖氓翼龍溝牙龍屬溝椎龍屬溫頓巨龍屬準角龍滿洲龍屬滇金丝猴滇東龍屬滕氏嘉年華龍潛龍屬澳洲盜龍屬濫食龍屬濾齒翼龍屬朝鮮角龍屬朝陽翼龍木他龍屬本斯通猪笼草挺足龍屬有桿狸藻惡靈龍屬惡魔角龍屬惡魔龍屬戟龍屬戲樓鱷屬戈壁龍屬星王棕显目猪笼草昂嘎桑猪笼草昆卡獵龍屬昆杜爾龍屬海南山鹧鸪海口魚海特蘭龍屬浙江翼龍浙江龍屬斯基瑪薩龍屬斯基龍屬斯克列羅龍屬斯里蘭卡獅斯托姆博格龍屬新獵龍屬新疆獵龍新沃克博物馆斑嵴龍屬斑比盜龍屬文雅龍屬无刺猪笼草无毛猪笼草日本饅頭蟹日本龍屬旋角牛撕蛙鱷屬悟空翼龍屬擅攀鳥龍屬懦弱龍屬懼龍屬敏捷龍屬 (白堊紀)敦達古魯翼龍数据缺乏敘五龍屬扇青藓属手齒龍屬拟鸡拉布拉達龍屬拉伯龍屬曲劍龍屬曲頜形翼龍屬曲鼻龍屬曼塔靈阿漢山豬籠草曉龍屬怪嘴龍屬怪味龍屬普爾塔龍屬普通鳴冠雉智利龙属時代龍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