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歐亞大陸板塊

指数 歐亞大陸板塊

歐亞板塊(英文:Eurasian Plate)為包括大部份歐亞地區的板塊,但不含括南亞的印度半島(印度次大陸)、西南亞的阿拉伯半島(阿拉伯次大陸)以及東西伯利亞的上揚斯克山脈以西的地區。 此外,歐亞大陸向西延伸至大西洋中洋脊(中大西洋海嶺;Mid-Atlantic Ridge)。.

128 关系: 加隆貢火山劉方慈埃特纳火山华南板块卡利若瓦三向聯結構造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亞火山列表印度板块印度次大陸台北盆地台灣地理台灣地質台灣生態台灣溫泉台灣海岸大型逆衝區地震大冰期大西洋洋中脊天長斷崖太平洋板塊太魯閣國家公園安那托利亞板塊山脉巴基斯坦地理巴士海峽巽他板塊上揚斯克山脈丁守中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中國文化大學體育館中国皇帝 (火山)中華民國中新世中期滅絕事件九州 (日本)亚洲伊朗强震台网伊朗地震工程和地震学研究所伊朗地震遥测台网伊朗国家地震台网伊朗高原伊朗板塊伊朗水库地震台网圣托里尼火山口地球地震北安那托利亞斷層北源村利吉層切爾斯基山脈...冰岛热点冲绳海槽冈底斯山脉玉山山脈玉里大橋玉長隧道琉球海溝福爾摩沙三角秦岭科里亞克火山第勒尼安盆地糧船灣超級火山糸魚川靜岡構造線維蘇威火山緬甸板塊炎亞綸直布羅陀巨巖花東縱谷莱茵河聚合板塊邊緣菲律宾移动板块青剛櫟屬裂缝喷发口西南群島 (印度尼西亞)馬尼拉海溝馬榮火山香港地理辛格瓦德拉湖郯庐断裂带阿美西亞大陸蘇花公路薩武群島臺灣臺灣地震列表臺灣省逆時針方向SEA-ME-WE 4恒河東亞島弧東京都歷史板块构造论板塊列表歐洲國家和地區列表池上鄉沖繩板塊波羅的大陸泰源盆地泛大洋清水斷崖澳洲板塊本初子午線明治三陸地震明應地震海啸斷層日本日本地理日本列島日本火山愛琴海板塊1944年東南海地震1972年瑞穗地震1993年北海道西南近海地震1999年伊茲密特地震2011年洛尔卡地震2012年霧台地震2013年三宅島地震2013年花蓮地震2014年伊予滩地震2015年2015年台東地震2016年10月台東地震2016年新疆阿克陶地震2017年台南地震2017年两伊边境地震2017年九寨沟地震2017年莱斯沃斯岛地震921大地震 扩展索引 (78 更多) »

加隆貢火山

加隆貢火山是印度尼西亞西爪哇省的活火山,位於印度-澳洲板塊和印度板塊沉入歐亞大陸板塊的隱沒帶。 1822年10月8日,加隆貢火山發生強度達火山爆發指數(VEI)5級、歷時一個月的火山爆發,引發的火山泥流造成逾4,000人死亡,火山碎屑流伸延至離火山10公里處。 加隆貢火山最近一次大型爆發在1982年,火山爆發指數(VEI)為4級,造成68人死亡。並在當年6月24日造成英國航空9號班機四具引擎熄火,該班機最後仍平安降落。.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加隆貢火山 · 查看更多 »

劉方慈

劉方慈,是台灣新聞主播、主持人,家中排行老么,姊姊為知名演員劉香慈。目前於民視新聞台擔任《晚間新聞搶先報》、《夜線新聞》、《午夜新聞》主播。.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劉方慈 · 查看更多 »

埃特纳火山

埃特纳火山(Etna),是欧洲著名的活火山,属层状火山。它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东海岸的墨西拿和卡塔尼亚之间,是欧洲最高的活火山,海拔3326米,其高度随喷发活动而变化。埃特纳火山下部为一个巨大的盾形火山,上部为高约300米的火山渣锥,面积约1190平方公里,底部周长约140公里。由于埃特纳火山处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汇处,一直活动频繁,其喷发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迄今为止已喷发过200多次。2002年10月28日曾大规模喷发。.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埃特纳火山 · 查看更多 »

华南板块

华南板块,也称扬子板块、长江板块,是指从秦岭淮河到冲绳海槽这个巨大的稳定地区,是一块位于东亚的板块。在华南板块内部,又细分为扬子克拉通(即扬子陆块、华南地块)、华夏地块(学术界对是否存在华夏古陆有争议,因此有人称之为华南褶皱带),二者分界线为萍乡——绍兴断裂带、江南造山带。 华南板块包括中國南部,東面與沖繩板塊被沖繩海槽分隔,東北與阿穆尔板块在東海與黃海交接處相鄰,南面是巽他板塊和菲律賓板塊,北面和西面有歐亞大陸板塊,汶川大地震位於與後者邊界的龍門山斷層。.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华南板块 · 查看更多 »

卡利若瓦三向聯結構造

卡利若瓦三向聯結構造是安那托利亞板塊、歐亞大陸板塊和阿拉伯板塊三者之間的三向聯結構造,也是東西向的北安那托利亞斷層與從西南方伸延過來的東安那托利亞斷層交會之處。.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卡利若瓦三向聯結構造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简称印度尼西亞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約由17,508個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黃煥宗、孫福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印度尼西亞歷史。。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65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亚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6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8大經濟體。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 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占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印度尼西亚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亞火山列表

印度尼西亞的地理位置剛好介於歐亞大陸板塊與印度-澳洲板塊的隱沒帶之間,因而造成此區域容易形成火山地形。此區域曾發生過多次大規模火山噴發事件,例如於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發對全球造成嚴重地影響,並且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火山噴發記錄之一。位於蘇門答臘的多巴湖是一座超級火山,據推測在距今74,000年前曾發生過一次大規模噴發,隨後造成全球經歷6年的火山冬天。位於松巴哇島的坦博拉火山曾在1815年發生大規模噴發,使全球在隔年成為無夏之年。 印度尼西亞的火山帶屬於環太平洋火山帶一部分,以下列表共分成6個地理區域,其中4個屬於巽他島弧的火山弧系統;另2個屬於哈馬黑拉島系統,其包括哈馬黑拉島周圍的火山島,以及從菲律賓火山弧延伸過來的蘇拉威西島與桑義赫群島火山帶。 目前最活耀的火山位於爪哇島的克盧德火山與默拉皮火山,這2座火山皆曾造成數千人喪生。自公元1000年以來,克盧德火山爆發30多次,其中最高的火山爆發指數達5級,而默拉皮火山在這段時期內爆發了80多次。由於默拉皮火山的活動頻繁,國際火山學與地球內部化學協會遂於1995年將其列入十年火山的觀察對象之一。 2012年,印度尼西亞有127座活火山,目前仍有5百萬的人口生活在這些危險區域,而地震與海嘯等有可能造成地形改變,使原本停止活動的火山再度活耀,例如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可能使自1600年以後從未噴發的錫納朋火山於2010年後再度活耀。 除了婆羅洲,全國各地也有火山。.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印度尼西亞火山列表 · 查看更多 »

印度板块

印度板块(英文:Indian Plate)为次级的大陸板块,属于印度-澳洲板塊的一部分,包括印度次大陆和印度洋。印度板块形成于九千万年以前的白垩纪,自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分离,每年向北漂移15厘米,大约在五千到五千五百万年以前的新生代的始新世时期和亚洲撞合,这一时期,印度板块移动了约2,000-3,000公里距离,比已知的任何板块移动的速度要快。 欧亚板块南缘,沿印度与尼泊尔剪切带(orogenic belt),由沉积物挤压凸起,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板块现在向东北每年移动5厘米,而欧亚板块每年向北移动2厘米,因此导致欧亚板块变形,而印度板块每年被压缩4毫米。.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印度板块 · 查看更多 »

印度次大陸

印度次大陆(又稱南亚次大陆或印巴孟次大陆)是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一大片半岛形的陆地,亞洲大陸的南延部分。大体位于北纬8-37度,东经61-97度。由于受喜马拉雅山阻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面积又小于通常意义上的大陆,所以称为次大陆。总面积约为43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6亿。 印度次大陸的國家大體位於印澳板塊,也有一些位於南亞。當中,印度、印度河以東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和不丹位處大陸地殼上;島國斯里蘭卡位處大陸架;島國馬爾地夫位處海洋地殼。.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印度次大陸 · 查看更多 »

台北盆地

臺北盆地是臺灣北部的一個地理區域,是臺灣第二大盆地,海拔20公尺以下的平地面積約243平方公里。臺北盆地北側為大屯火山群,西鄰林口臺地,南接雪山山脈,東南邊則是松山丘陵。臺北盆地的形狀接近三角形。三個端點分別是:.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台北盆地 · 查看更多 »

台灣地理

臺灣地理意指臺灣島及其周邊附屬島嶼如釣魚臺列嶼等群島,以及龜山島、蘭嶼、小琉球等小島的地理情況。.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台灣地理 · 查看更多 »

台灣地質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的聚合邊界,為一個造山作用活躍的活動構造區,根據GPS觀測資料,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8.2公分的移動速度向西北移動。菲律賓海板塊的隱沒方向在臺灣改變,在臺灣南方,歐亞板塊朝東隱沒到菲律賓海板塊之下,形成馬尼拉海溝及其東側的呂宋火山島弧,到了臺灣北方,菲律賓海板塊則是朝北隱沒到歐亞板塊之下,造成琉球海溝及其北側的琉球火山島弧和沖繩海槽。.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台灣地質 · 查看更多 »

台灣生態

台灣的生態類型豐富多樣:氣候、地形、土壤等種種環境因素影響了動植物的分布,造就了台灣獨特的生態環境。台灣有很高的物種歧異度;台灣現有約4,077種原生維管束植物,脊椎動物約800餘種,昆蟲近2萬種被記錄。.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台灣生態 · 查看更多 »

台灣溫泉

台灣有溫泉徵兆的溫泉區有128處,以溫泉區地質來看,變質岩區最多,其次為火成岩區,沉積岩區最少。以化學特性分類,台灣溫泉大多屬於碳酸鹽泉。經由放射性碳十四及氚定年,溫泉年代大多已有一兩萬年之久,一兩處最年輕的溫泉也有幾千年。.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台灣溫泉 · 查看更多 »

台灣海岸

台灣由於位處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加上海水作用下,海岸地形複雜多變。.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台灣海岸 · 查看更多 »

大型逆衝區地震

大型逆衝區地震發生在聚合板塊邊緣的隱沒帶,是已知唯一能産生矩震級可以超過9.0Mw特大型地震的板塊活動,自1900年起5次規模超過9.0的地震都是大型逆衝區地震。大型逆衝區地震發生在環太平洋火山帶中太平洋和印度洋主要隱沒帶,它們通常導致海嘯。.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大型逆衝區地震 · 查看更多 »

大冰期

大冰期(Ice Age),又称“冰川期”或“冰河期”,是指地球大气和地表长期低温导致极地和山地冰盖大幅扩展甚至覆蓋整个大陸的時期。相邻的大冰期之间的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称为“大间冰期”。大冰期内部又分为若干次冰期(glacial period、glacials或glaciations)与间冰期(interglacials)。 从冰川学的角度,南北半球出现大范围冰盖的时期即可视作大冰期。鉴于格陵兰和南北极大范围冰盖的存在,当今的地球仍处在始于260万年前更新世的第四纪大冰期的一次间冰期中,且尚无迹象表明地球正在走出这次大冰期。.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大冰期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洋中脊

大西洋洋中脊(又稱大西洋中洋脊;英文:Mid-Atlantic Ridge)是一個大部分地區位於海底的山脈,橫跨大西洋及北冰洋。大西洋洋中脊由北緯87度(距離北極333公里)伸延至南緯54度的布韋島。大西洋中脊的最高點突出海面,形成海島。大西洋洋中脊為全球中洋脊(Mid-ocean ridge)系統的一部分,其形成方式亦被認為與其他洋中脊相同,即在分離板塊邊緣(divergent boundaries)把板塊分開。北大西洋有北美洲板塊及歐亞大陸板塊互相分離,在南大西洋則有南美洲板塊及非洲板塊互相分離。由於它們的分離作用仍然持續,所以大西洋洋中脊在每年都以5至10厘米的速度向東西方向成長。.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大西洋洋中脊 · 查看更多 »

天長斷崖

天長斷崖是臺灣位於花蓮縣秀林鄉東方之斷崖地景,由菲律賓海與歐亞大陸二大板塊持續碰撞擠壓下被抬升,為造山運動產物下形成的。目前天長斷崖並無對外開放進入,並且因行經該斷崖的能高越嶺古道東段沿線多處坍方落石,因而全線封閉,除台電公司維修人員及林務局人員外,並不接受申請入山許可。.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天長斷崖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是一塊海洋地殼板塊,大部分位於太平洋海面下。它是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1968年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块之一,自提出以来,其范围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太平洋板块的東北面與探险家板块、胡安·德富卡板块以及戈尔达板块之間具有张裂型板块边界,分別形成探险家海岭、胡安·德富卡海岭和戈尔达海岭。中部東面與北美洲板块之間沿著聖安地列斯斷層形成转换边界,並與里维拉板块和科科斯板块形成张裂型边界。东南面则与纳斯卡板块形成张裂型边界,即东太平洋海隆。探险家板块、胡安·德富卡板块、戈尔达板块、里维拉板块、科科斯板块和纳斯卡板块都是古法拉龙板块的残余。 南面與南極板塊之間也是张裂型邊界,形成太平洋-南極洋脊(Pacific-Antarctic Ridge) 西面與歐亞板塊之間存在聚合型板块边界,其中靠北方的一邊沉入隐没于歐亞板塊之下,中間部分則與菲律賓板塊形成馬里亞納海溝。西南面與印度-澳大利亞板塊(印澳板塊)形成複雜但主要為聚合型的邊界,並於紐西蘭北方潜没于印澳板塊之下,兩者之間造成了一個轉換邊界,形成Alpine斷層。更往南一點,則是印澳板塊沉入太平洋板塊下方。 北面沉入北美板塊,為聚合型邊界,並形成阿留申海溝與鄰近的阿留申群島。 太平洋板块内部存在许多的热点,大部分太平洋岛屿都是由这些热点形成的。其中最有名、研究最充分的热点形成了夏威夷-天皇海山链。.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太平洋板塊 · 查看更多 »

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是台灣第四座成立的國家公園,前身為日治時期成立之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1937-1945)。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國家級風景區,1986年11月12日公告計畫,1986年11月28日成立管理處。位於台灣東部,地跨花蓮縣、臺中市、南投縣三個行政區。園內有台灣第一條東西橫貫公路通過,稱為中橫公路系統。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特色為峽谷和斷崖,崖壁峭立,景緻清幽,「太魯閣幽峽」因而名列台灣八景之一。另外,園內的高山地帶保留了許多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如山椒魚等。.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太魯閣國家公園 · 查看更多 »

安那托利亞板塊

安那托利亞板塊是位於土耳其的大陸板塊,東接阿拉伯板塊和東安那托利亞斷層,南面和西南面是與非洲板塊之間的聚合板塊邊緣,北面是與歐亞大陸板塊之間形成北安那托利亞斷層的轉形斷層。研究顯示由於受東面的阿拉伯板塊擠壓而歐亞大陸板塊阻礙北移方向,安那托利亞板塊正以逆時針方向轉動,而非洲板塊沉入安那托利亞板塊下。.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安那托利亞板塊 · 查看更多 »

山是地面上被平地所围绕的具有较大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而凸起的地貌区。山离地面高度通常在100米以上,包括低山、中山与高山,是否被稱作山取決於當地人。 山一般是因板塊碰撞或是火山作用而產生。山會因河流、氣候作用或是冰河而慢慢侵蝕。有些山會形成單獨的頂峰,不過大部份的山會连在一起形成山脉。 高山上因為高海拔而出現高山气候,氣溫會比海平面低,因此會影響高山的生態系。不同的高度會有,由於其氣候及環境較不適宜居住,高山上的農業較平地少。有些休閒娛樂和高山有關,例如爬山及滑雪。 地球上最高的山是在夏威夷的毛納基火山(水下10203公尺,地面4207公尺),海拔最高的則是亞洲喜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瑪峰,距海平面的高度為8848公尺依1995年及2005年針對山頂的調查,是包括積雪的高度。太陽系中最高的山是火星上的奧林帕斯山,高度是21229公尺。.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山 · 查看更多 »

山脉

山脈是相連的山體的統稱。 一般由於板塊相互擠壓使得地殼隆起,形成山脈,這類山脈稱為褶皺山脈。例如:喜馬拉雅山脈是由於亞歐板塊受印度板塊的衝撞而形成的;從庫頁島、日本、台灣到菲律賓群島的彩帶列嶼是由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推擠形成的。 由火山作用所形成的通常是獨立的山峰,但在某些情況下,一連串的火山活動也會形成山脈,例如夏威夷群島,即是火山群山脈。 山脈依高度可分為三種類型:.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山脉 · 查看更多 »

巴基斯坦地理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西北部,南濒阿拉伯海,国土面积803,940平方公里;毗邻国家有印度、中国、阿富汗和伊朗。巴处在北纬23度30分至36度45分,东经61度至75度31分之间,南北长1,600多公里,主要山脉有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最长河流印度河自北向南几乎穿贯巴全境,和其四条主要支流杰卢姆河、奇纳布河、拉维河和萨特勒季河一起被称为“五水”;西部边境的开伯尔山口和波伦山口是传统上连接中亚和南亚的必经要道。印度河平原为巴最富庶的农业区,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灌溉网络。接近海平面的喀奇湿地为陆地最低点,位于中、巴边界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为至高点;由于地势高低差异,造成气候的多样化。受欧亚与印度二大板块撞击的影响,使得巴基斯坦成为地震多发区。.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巴基斯坦地理 · 查看更多 »

巴士海峽

巴士海峽(Bashi Channel)是銜接菲律賓海與南海並位處臺灣本島與巴丹群島之間的海峽。為連通太平洋與南海的重要國際水道,也是西太平洋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海域,船隻航行非常繁忙。海峽平均約185公里寬,水深一般在2,000至5,000公尺之間,最深處達5,126公尺。海底地形起伏變化甚大,主要為華南大陸棚向東延伸,又有蘭嶼海脊、臺東海槽、花東海脊和馬尼拉海溝由東向西南北向平行分佈,海脊深度在2,400至2,600公尺之間,海床沈積物以粉沙質為主,另外受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地質交互作用影響,巴士海峽還是一個地震多發區。巴士海峽是西北太平洋的大浪區之一,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受大洋和大陸間季風的影響,海洋氣象特徵為高溫多雨,季風盛行,雷暴較多,熱帶氣旋影響頻繁,也是西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進入亞洲的路徑之一。 巴士海峽以北銜接臺灣的蘭嶼及臺灣南端恆春半島,以南銜接雅米島及巴丹群島,巴丹群島以南為巴布延群島,再往南則為呂宋島,南方群島均隸屬菲律賓管轄。巴丹群島和巴布煙群島之間為巴林塘海峽,巴布煙群島和呂宋島之間為巴布延海峽,此三海峽合稱為呂宋海峽。 自古以來,臺灣的蘭嶼與菲律賓的巴丹島,皆是靠著小舟往來。根據民族學的研究,兩地的原住民有深厚的血緣關係(皆屬南島民族),語言及傳統歌曲亦有高度的相似性,現今雙方已逐漸恢復連絡。 目前本處的經濟海域劃分尚未協商,因此常發生菲律賓軍隊扣押臺灣漁民的行動,引發雙方外交上的衝突,尤其是在廣大興事件發生後,關係更是嚴重惡化。.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巴士海峽 · 查看更多 »

巽他板塊

巽他板塊是位於亞洲東南部的板塊,以前被認為是歐亞大陸板塊的一部分,包括南中國海、安達曼海、中印半島東南部地區、馬來半島、婆羅洲、蘇門答臘、爪哇島、蘇拉威西島、巴拉望島和蘇祿群島。 巽他板塊東面界線有菲律賓活動帶(Philippine Mobile Belt)、馬魯古海碰撞帶(Molucca Sea Collision Zone)、馬魯古海碰撞板塊(Molucca Sea Collision Plate)、班達海板塊和帝汶板塊,南面和西面是澳洲板塊,北面有緬甸板塊、歐亞大陸板塊和長江板塊。巽他板塊的東面、南面和西面邊界均有複雜構造和活躍地殼活動,北面邊界相對較平靜。.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巽他板塊 · 查看更多 »

上揚斯克山脈

上扬斯克山脈(Верхоянский хребет,或有翻譯--)位於西伯利亞東部,縱貫俄羅斯的薩哈共和國,長1,000公里。 位於勒拿河—阿爾丹河和亞納河之間。南部海拔為2,480公尺。蘊藏煤、銀、鉛、鋅等礦產。地質上是歐亞大陸板塊和北美洲板塊的交界。 這裡有世界上氣溫最低的居民地,一年大部分時間積雪頗深。在最近冰期冰川廣佈,在夏天時景觀仍與高山地帶無異。.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上揚斯克山脈 · 查看更多 »

丁守中

丁守中(),生於高雄市,成長於臺北市,祖籍浙江省義烏縣。中國國民黨籍臺北市政治人物,台大政治系兼任副教授,曾任國民黨青工會主委、台北市黨部主委、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組織發展委員會主委、立法委員。任立委期間問政表現多次獲得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優秀立委之評鑑。.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丁守中 · 查看更多 »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是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一等附屬氣象測報機構,為臺灣的官方地震測報機構。位於臺灣台北市中正區公園路64號局本部內。.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 · 查看更多 »

中國文化大學體育館

中國文化大學體育館(又稱文大大孝館)是中國文化大學華岡校區內的一棟大樓,基地位於學校南側,樓板面積達17,520坪(54062.58平方公尺)。,耗時2年,總花費達23億7000萬台幣,為台灣國內最高的大學體育館。現座落於台灣台北市陽明山光華路,緊鄰陽明山國家公園、情人坡。被選定為2017年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排球競賽場地。.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中國文化大學體育館 · 查看更多 »

中国皇帝 (火山)

“中国皇帝”(英文:Emperor of China)是印度尼西亚班达海西部海域中的一座海底火山。这座火山拥有盾状的外形,从海底到其顶部有1,500米左右(约5,000英尺)。.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中国皇帝 (火山)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新世中期滅絕事件

中新世中期滅絕事件(Middle Miocene disruption),又稱中新世中期中斷事件或中新世中期滅絕高峰期, 指的是大約發生在1,480至1,450萬年前,也就是中新世中期的的時候,曾經有一波陸上與水中生物共同的滅絕高峰期。該次滅絕事件幾乎在全球各地皆有發生,約有30%的哺乳動物在這段期間滅絕了。這次滅絕事件與中新世中期的氣候變遷同時發生,但兩者間的詳細關聯與影響至今仍不是很清楚。.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中新世中期滅絕事件 · 查看更多 »

九州 (日本)

九州(,)是日本西南部的一個島,為日本本土四大島之一,也是日本的第三大島、世界第37大島,面積36,752.6平方公里(2011年9月1日統計),次於本州和北海道,比四國大。古名筑紫島(據《古事記》)或筑紫洲(據《日本書紀》)。其北面的關門海峽將九州和本州分隔,而東北面則隔豐後水道與四國相對。 廣義上的九州則指九州地方,包括九州本島上的大分縣、宮崎縣、福岡縣、佐賀縣、長崎縣(含五島列島和對馬島)、熊本縣和鹿兒島縣(含大隅群島和奄美群島)等7縣、以及琉球群島上的沖繩縣,人口約13,013,573人(2016年2月1日),面積約3.79萬平方公里,目前是日本高科技產業的主要集中地。.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九州 (日本) · 查看更多 »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亚洲 · 查看更多 »

伊朗强震台网

伊朗强震台网(Iran Strongseismic Network),是伊朗政府直属的一个地震台网,是伊朗全国的四大地震台网之一,也是其中覆盖最广、规模最大的一个。该台网主要负责伊朗人口稠密地区、重要厂矿和地震频发地区的地震监测工作。 地处阿拉伯板块和亚欧板块隐没带的伊朗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历史上曾多次发生重大地震。1973年由有关计划部门开始策划和建设伊朗强震台网。1981年,伊朗强震台网被移交给伊朗建筑与住房研究中心。 伊朗强震台网的1106个台站分布于伊朗全国30个省,根据地质活动的频繁程度性、城市人口密度和厂矿的重要度,其台站部署有所侧重。伊朗地震台网主要使用模拟强震加速度计、数字强震加速度计、固态存储纪录仪和PS2便携式滚筒记录仪展开地震观测。不过,虽然伊朗强震台网的台站数量多、分布地区广,但这些台站的数据并没有全部实现联网传输,数据的收集方法主要是每两个月到各台站人工提取数据,效率极低,时效性极差,基本不能用于地震应急响应和测报工作。.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伊朗强震台网 · 查看更多 »

伊朗地震工程和地震学研究所

伊朗地震工程和地震学研究所(Iran Reservoir Seismic Network),是伊朗的一个综合性国际地震研究机构,是隶属于伊朗科技部的国家级研究所。 两伊地区是中东地震频发的地区之一。伊朗地处阿拉伯板块和亚欧板块的隐没带附近,历史上曾多次发生重大地震。1989年,伊朗地震工程和地震学研究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全体会议决议的建议下开始调整组建伊朗地震工程和地震学研究所。该研究所自设立后就成为伊朗科学技术部的直属研究所之一。 这一机构主要任务是通过促进减震技术、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等领域的研究和教育,达到伊朗和周边地区地震减灾目标。伊朗地震工程和地震学研究所的研究领域涉猎广泛,包括灾害评估、防灾减灾和应急救灾等。该研究所同时是一个科研机构,能够培养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博士。 伊朗地震研究所下设地震学研究中心、地学技术工程中心、结构工程中心、灾害对策研究中心和国家地震预报中心等五个组成部门。该研究所同时代表伊朗政府对伊朗国家地震台网和伊朗水库地震台网进行质量技术监督。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地震局研究人员指出,两国可以在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网和宽频带数字地震仪两个方面加强合作。中国政府将积极考虑向伊朗援助地震观测设备。.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伊朗地震工程和地震学研究所 · 查看更多 »

伊朗地震遥测台网

伊朗地震遥测台网(Iran Seismic Telemetry Network),是德黑兰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直属的一个遥测地震台网,是伊朗全国的四大地震台网之一,同时亦负责伊朗中西部地区的地震监测和学术研究工作。该台网也是伊朗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地震台网。 地处阿拉伯板块和亚欧板块隐没带的伊朗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历史上曾多次发生重大地震。伊朗地震遥测台网主要负责伊朗全国地震标准公告和目录的编制,并直接对伊朗中央政府负责。伊朗地震遥测台网使用里氏地震规模(ML)和努特里地震规模(里氏地震规模(MN)作为地震规模的度量标准。 德黑兰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在20世纪末期间内逐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地震监测台站。伊朗地震遥测台网所有的硬件和软件都是从加拿大购买的。该台网装备三分向短周期地震仪,分别组成了10个子台网,覆盖了伊朗的中西部大部分地区。1995年,德黑兰大学地球物理物理研究所最先发起建立了两个子台网。2003年,台网系统的最后一个台网建成,这标志着伊朗地震遥测台网正式投入运行。 伊朗地震遥测台网是伊朗最大的短周期地震台网,该台网还建有一个在线数据库。该数据库除为德黑兰大学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外,还向公众提供相关数据。.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伊朗地震遥测台网 · 查看更多 »

伊朗国家地震台网

伊朗国家地震台网(Iran National Seismic Network),是伊朗国际地震工程与地震研究所直属的一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网,是伊朗全国的四大地震台网之一,同时亦负责伊朗全国的地震监测和快速测报工作。 地处阿拉伯板块和亚欧板块隐没带的伊朗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历史上曾多次发生重大地震。伊朗国家地震台网主要负责伊朗全国地震标准公告和目录的编制,并直接对伊朗中央政府负责。伊朗国家地震台网使用面波震级作为地震规模的度量标准。 伊朗国际地震工程与地震研究所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数十年时间内逐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地震监测台站。伊朗国家地震台网在1988至2006年间完成了27个地震台的安装,实现震后5分钟初步定位和15分钟内精确定位,能够在4.5级地震后一分钟内地震参数的自动处理,监测范围覆盖伊朗及周边地区。2010年,伊朗国家地震台网又建设了21个地震台,实现对2.5级地震的快速测报。每个地震台站装备一台三分向宽频带地震计、24位A/D转换器、GPS天线和数据采集计算机,可以将有关数据即时回传到位于德黑兰的伊朗国家地震台网中心。.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伊朗国家地震台网 · 查看更多 »

伊朗高原

伊朗高原(英文:Iranian plateau,又稱Persian plateau)是亞洲西南部的高原地帶,亦是古代文化的發源地, University of Texas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retrieved 10 February 2007),它是由於阿拉伯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之後形成的多摺山脈帶地形。 伊朗高原由小亞細亞和高加索開始,一直向東延伸,包括現今阿富汗的絕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很大部分。伊朗高原面積約250萬平方公里,其東部邊界是興都庫什山脈,它將伊朗與印度分開;其西部邊界是扎格羅斯山脈,它將伊朗高原與底格里斯河谷分開;其南部邊界是印度洋和波斯灣;其北部邊界是阿拉斯河、里海、科彼特山鏈、阿姆河以南的帕羅帕米蘇斯山。伊朗高原周圍被雄偉的高山所包圍,高原中央是遼濶的內陸盆地,沒有河流通往大海。從伊朗高原各山脈內坡流出的河流,全都消失在這個乾燥貧瘠的盆地之中。伊朗農業條件最好的地區,是毗鄰兩河流域的胡澤斯坦地區,還有北部、西北部山鏈的山麓與河谷地區,特別是里海、高加索山脉的斜坡地區。伊朗高原的總面積有370萬平方公里。 按照自然地理環境,伊朗高原可以劃分為五個特征明顯的自然地區:.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伊朗高原 · 查看更多 »

伊朗板塊

伊朗板塊(Iranian Plate)是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印度板塊和阿拉伯板塊之間的三角形板塊,有人認為它是歐亞大陸板塊的一部分,位於伊朗和部分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拉克地區,阿拉伯板塊沉入伊朗板塊造成災難性地震。.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伊朗板塊 · 查看更多 »

伊朗水库地震台网

伊朗水库地震台网(Iran Reservoir Seismic Network),是伊朗政府直属的一个地震台网,是伊朗全国的四大地震台网之一,也是其中最小的一个。该台网同时负责伊朗国内水库的地震监测和预警工作。 地处阿拉伯板块和亚欧板块隐没带的伊朗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历史上曾多次发生重大地震。但长期以来,伊朗的水库大坝建设与运营单位分离,这导致水库大坝的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遭遇地震时不能及时进行应急处置。因此,伊朗政府组建了伊朗水库地震台网,对全国各大型水库进行了重点监测。该地震台网一般不对外公布地震监测信息。 伊朗水库地震台网一般在水库库区建立一个含4至6个个短周期地震计的监测台网,此外往往还会在大坝坝体上安装4至6个个加速度计以监测强震。记录数据采用短波或专用电缆传输,数据中心建立在大坝附近的大坝管理中心,以便于水库管理当局及时作出应变。伊朗水库地震台网的监测台站一般设有强震加速度计、峰值加速度计、水压计、地震验波器和预警用垂直加速度计,整体设施较为简陋,该台网甚至不能计算地震规模。.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伊朗水库地震台网 · 查看更多 »

圣托里尼火山口

圣托里尼火山口是一个大型的、基本上被水淹没的火山口,位于爱琴海南部,希腊克里特岛北部120公里。水面以上可见的是环状的圣托里尼群岛,包括最大的岛屿圣托里尼岛(锡拉岛),周边有锡拉夏岛、阿斯普罗尼西岛,中心是卡美尼岛。.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圣托里尼火山口 · 查看更多 »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地球 · 查看更多 »

地震

地震(Earthquake)震動,可由自然現象如地殼突然運動、火山活動及隕石撞擊引起,亦可由人為活動如地下核試驗造成。歷史曾記載的災害性地震主要由地殼突然運動所造成,地殼在板塊運動的過程中累積應力,當地殼無法繼續累積應力時破裂釋放出地震波,使地面發生震動,震動可能引發山泥傾瀉甚或火山活動。如果地震在海底發生,海床的移動甚至會引發海嘯。 地震可由地震儀透過對地震波的觀察來量測,地震規模表示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大小,地震烈度指地震在該地點造成的震動程度,地震的發生處稱為震源,其投影至地表的位置為震中。.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地震 · 查看更多 »

北安那托利亞斷層

北安那托利亞斷層是安那托利亞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之間的右移斷層,從土耳其與東安那托利亞斷層交會的卡利若瓦三向聯結構造開始,經過土耳其北部進入愛琴海,位於伊斯坦堡以南20公里。自1939年起,斷層地區出現7次黎克特制7.0級以上的地震,由於地震地點一直向西移,地震學家認為以後的斷層地震會發生在西面。.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北安那托利亞斷層 · 查看更多 »

北源村

北源村位於台灣的臺東縣東河鄉,北臨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南接東河鄉泰源村與東河村,東鄰池上鄉大坡村與錦園村,西鄰臺東縣成功鎮忠仁里與和平里、信義里,為阿美族人的美蘭部落、順那部落、北溪部落所組成的村落,北源村位於泰源盆地的北端,因菲律賓海板塊跟歐亞大陸板塊擠壓,造成村內有多處的河階地形。北源村大多生產柑橘類水果,以外銷臺灣各縣市為主,其經濟命脈仰賴台23線的交通運輸。.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北源村 · 查看更多 »

利吉層

利吉層是一種岩相的代表,它的厚度可能到處不一,有利吉混同層、利吉泥岩、利吉惡地、利吉月世界等別稱。利吉層為一個標準的混同層,由泥岩填充物夾著許多外來岩塊組成。本地層是徐鐵良一九五六年調查海岸山脈地質時所提出來的名稱,因這些物質出現於台東市東北方的利吉村附近,而稱為利吉層。且利吉層為台灣位於板塊交界地帶的證據。.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利吉層 · 查看更多 »

切爾斯基山脈

切爾斯基山脈是俄羅斯的山脈,位於西伯利亞東北部薩哈共和國和馬加丹州,處於歐亞大陸板塊和北美洲板塊邊緣,最高點海拔高度3,147米。 Category:俄羅斯山脈 Category:薩哈共和國地理 Category:马加丹州地理.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切爾斯基山脈 · 查看更多 »

冰岛热点

冰岛热点是一个地质学热点,也是附近地區頻繁的火山活動之成因之一。這些火山活动导致了冰岛的形成。.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冰岛热点 · 查看更多 »

冲绳海槽

冲绳海槽(,Okinawa Trough),狹義說法是位於日本九州琉球群島西方和台灣本島東北方之間;廣義說法是位於臺灣宜蘭縣和日本島根縣之間。中華人民共和國以此作為與日本的海上邊界,宣稱其為中国大陆与日本的海上分界线,但日本從未承認。.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冲绳海槽 · 查看更多 »

冈底斯山脉

冈底斯山脉()中国西藏山脉。为一弧形山脉,全长1600公里。西北-东南走向,与喜马拉雅山平行,西起位于印度拉达克靠近班公湖的喀喇昆仑山脉东南部的萨色尔山,地理坐标为, 东至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邻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山体宽约60~70公里,由西向东山体渐宽,东段宽达1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冈底斯山脉最高峰罗波峰海拔7095米,著名佛教圣山冈仁波齐峰海拔6656米。 冈底斯山脉是青藏高原南北重要地理界线,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这一带有许多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如拉萨河河谷平地。草场辽阔,耕地集中,为西藏自治区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的地域。其北侧为羌塘高原,气候严寒干燥。冈底斯山南北侧均为地震活动带,近40年间多次发生六级以上地震。.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冈底斯山脉 · 查看更多 »

玉山山脈

玉山山脈為台灣五大山脈之一。位於南台灣,北起南投縣水里鄉濁水溪南岸,南抵高雄市的六龜區十八羅漢山附近,長約180公里,是台灣五大山脈中最短者。玉山山脈的東側為中央山脈南端,兩者隔荖濃溪為界;西側則隔著旗山溪,與阿里山山脈為鄰。由於日治時代日本人發現此山比富士山還高,為當時日本國境內最高峰,被稱為新高山脈。玉山山脈對台灣的代表性可從中華民國新台幣1000元大鈔上.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玉山山脈 · 查看更多 »

玉里大橋

玉里大橋,台灣的公路橋梁,位於台9線294k+180,為花蓮縣玉里鎮一座橫跨秀姑巒溪,連接兩岸之樂合里與中城-里-的橋梁,也是通往花蓮、台東的交通要道。.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玉里大橋 · 查看更多 »

玉長隧道

玉長隧道,台灣的公路隧道,位於花蓮縣富里鄉與臺東縣長濱鄉交界,為台30線唯一的隧道,也是花東地區唯一穿越海岸山脈的公路,此貫穿海岸山脈安通越山,全長2660公尺。玉長隧道分成土木與機電兩項工程,前者於2007年11月20日完成驗收,後者於同年11月30日也完成辦理。然而,為配合著玉長公路的通車,玉長隧道於2007年6月16日先行啟用,形成未驗收而先通車的特殊現象。.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玉長隧道 · 查看更多 »

琉球海溝

琉球海溝()是太平洋的海溝,位於日本南部和台灣東北部,海溝沿著日本琉球群島東南側的菲律賓海往下伸延,長度2,250公里(1,398英哩),最大深度7,507米(24,623英呎)。 琉球海溝是由菲律宾海板块潛入歐亞大陸板塊所形成的板塊邊界。由於缺乏相關震災紀錄,琉球海溝向來被認為不會發生大地震。然而近年學者研究發現,琉球海溝暗藏菲律賓板塊緊黏著歐亞板塊的“固著區”,學者判斷歐亞板塊不但黏著菲律賓海板塊,兩者之間還有連動作用。.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琉球海溝 · 查看更多 »

福爾摩沙三角

福爾摩沙三角(英語:Formosa Triangle;日語:フォルモサトライアングル)又稱龍三角(英語:Dragon's Triangle;日語:ドラゴントライアングル)、惡魔海、魔鬼海(Devil's Sea)。是位於西太平洋北回歸線的一塊三角形區域,與位於西大西洋北回歸線的百慕達三角一樣被稱為容易發生空難與海難的海域。.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福爾摩沙三角 · 查看更多 »

秦岭

岭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一座褶皱山脉,西起甘肃临洮,东到河南省的崤山、熊耳山-嵩山和伏牛山地区,主体位于陕西省中南部,是陕西省关中地区与陕南地区的分界线,呈东西走向,长1600公里。宽200~300公里,海拔2000~3000米。 秦岭-淮河线是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秦岭同时也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一个分水岭。狭义的秦岭是秦岭山脉的陕西段。位於秦岭山脉北面的关中平原为春秋战国时秦国的领地,在汉代即有“秦岭”之名;又因位于关中以南,故名“南山”。.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秦岭 · 查看更多 »

科里亞克火山

科里亞斯克(Коря́кская со́пка)是俄羅斯東部的活火山,毗鄰堪察加邊疆區首府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位於太平洋板塊沉入歐亞大陸板塊的環太平洋火山帶上,第一次有記綠的火山爆發在1890年。2008年12月29日,科里亞斯克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升至2萬英呎,是3,500年來首次大型爆發。.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科里亞克火山 · 查看更多 »

第勒尼安盆地

勒尼安盆地(Tyrrhenian Basin)為一海底盆地,位於地中海西部的第勒尼安海。盆地的面積約231,000平方公里,西至薩丁尼亞島,北科西嘉島,南至西西里島,東至義大利半島。第勒尼安盆地由瓦維洛夫盆地(Vavilov basin)和馬爾西利盆地(Marsili basin)等兩個主要的次盆地構成。底部地形並不平坦,有數座海底山。第勒尼安盆地的最深處位於瓦維洛夫深海平原中,約3785公尺深。此盆地大致為東南-西北走向。.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第勒尼安盆地 · 查看更多 »

糧船灣超級火山

糧船灣超級火山(High Island Supervolcano)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糧船灣延伸至果洲群島一帶,直徑原來長達18公里,是香港首座被發現的古代超級火山,現在為死火山,地理範圍覆蓋今日的香港世界地質公園西貢東部火山岩區的大部份範圍,現時大部分火山岩已經被風化和侵蝕,只剩下殘餘部份 《明報》 2012年8月30日,及大部分浸於海水之中《東方日報》 2012年8月28日。.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糧船灣超級火山 · 查看更多 »

糸魚川靜岡構造線

糸魚川靜岡構造線(,ISTL),簡稱糸靜線(糸静線),是位於日本本州的大斷層線,從親不知(新潟縣糸魚川市)通過諏訪湖至安倍川(靜岡縣靜岡市)。.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糸魚川靜岡構造線 · 查看更多 »

維蘇威火山

维苏威火山(Vesuvio)是欧洲的一座活火山,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湾东海岸,同世界名城那不勒斯相距不過20公里。海拔1,281米(4,203英尺)。 维苏威在公元79年的一次大喷发,摧毁了当时拥有2万多人的庞贝城,其他几个有名的海滨城市如赫库兰尼姆、斯塔比亚等也遭到严重破坏。直到18世纪中叶,考古学家才将庞贝古城从数米厚的火山灰中发掘出来,古老建筑和姿态各异的尸体都保存完好,这一史实已为世人熟知,讓今人明白其滅亡的根本原因,庞贝古城也成为意大利著名旅游胜地。.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維蘇威火山 · 查看更多 »

緬甸板塊

緬甸板塊(Burma Plate)是東南亞的小型板塊,常被認為是歐亞大陸板塊的一部分,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和蘇門答臘西北部位於這個板塊上,東面和西面分別與巽他板塊和印度板塊相接。2004年12月6日,緬甸板塊與印度-澳洲板塊之間的活動造成矩震級9.3的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緬甸板塊 · 查看更多 »

炎亞綸

亞綸(),本名吳庚霖。台灣台北市出生,台灣男歌手及演員,前偶像團體飛輪海成員。.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炎亞綸 · 查看更多 »

直布羅陀巨巖

布羅陀巨巖(英語:Rock of Gibraltar,或被稱為「海格力斯之柱」或其拉丁語名「Calpe」)是位於的直布羅陀境內的巨型石灰岩。 該巖高達426米(即1,396呎),而其北端鄰近直布羅陀和西班牙的邊境。該岩石是聯合王國的皇家財產,其主權隨同直布羅陀,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後的1713年,根據《烏得勒支和約》,自西班牙交到英國手上。而巨巖頂部的大部分屬於一個自然保護區,作為現存250隻直布羅陀獼猴的生境。被當地人稱為「apes」的直布羅陀獼猴是歐洲唯一的野生猴子種群,它們和巨巖下面迷宮隧道網絡,都是直布羅陀的旅遊熱點,每年吸引不少遊客到訪。 直布羅陀巨巖被認為是海格力斯之柱之一,並古希臘人稱為「Mons Calpe」。而另一柱則在北非,一說是位在休達的,另外一說位於摩洛哥境內的。而在古代,受腓尼基傳說的影響,這兩支柱被認為是已知世界的極限。.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直布羅陀巨巖 · 查看更多 »

花東縱谷

花東縱谷是位於台灣東部的一個縱谷,因橫跨花蓮、台東兩縣而得名,也是上述兩縣的精華地帶所在。有時因地理位置而另稱東台縱谷,在台灣日治時期也被稱為中仙道平野或中仙道。其由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擠壓形成,夾於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之間,南北長約180公里,東西寬2~7公里,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海拔50-250公尺不等。縱谷的地形以沖積平原為主,不少台地夾雜於其中,河流水系分為花蓮溪、秀姑巒溪和卑南溪三大流域,共同塑造出縱谷內的主要地景。.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花東縱谷 · 查看更多 »

莱茵河

萊茵河(Rhein;瑞士德语:Rhy;Rhin;Rijn;Rein;Rhine)是一條歐洲国际河流,發源於瑞士格劳宾登州的阿尔卑斯山區,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國和法國,最終于荷蘭流入北海。萊茵河全長约1,232公里,通航區段為883公里,流域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莱茵河是欧洲最長的河流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流域之一。 莱茵河三角洲由于交通便利,形成了許多欧洲早期的商业城市,例如布鲁日、安特卫普與鹿特丹等。在歷史上,莱茵河与多瑙河共同构成罗马帝国北界,擔任贸易交通的用途。萊茵河沿岸有許多葡萄園,也有許多古堡和田園村鎮。從美因茨到科布倫茨的萊茵河段風景優美,沒有架設任何橋樑,全靠擺渡過河,目的是為了保存該河段的自然風貌。.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莱茵河 · 查看更多 »

聚合板塊邊緣

聚合性板塊邊緣(Convergent plate boundary / Destructive plate boundary,又譯大陸匯聚帶、聚合性板塊邊界、破壞性板塊邊界),顧名思義,是指邊界兩旁板塊相移近之處。其動力源自軟流圈中下沈的熔岩對流,乃三種主要板塊邊界之一。由於板塊相撞時產生巨大擠壓力和摩擦力,並形成俯衝帶,產生大量熔岩,故容易觸發地震、火山爆發和海嘯等自然災害。與此同時,亦造出摺皺山脈、海溝、火山、火山島弧等自然地貌。.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聚合板塊邊緣 · 查看更多 »

菲律宾移动板块

菲律宾移动板块是一块处在欧亚大陆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复杂地质构造区域。它包括了菲律宾的大部分区域。除了菲律宾断层系统,它还包含两个板块:西部的马尼拉海沟和东部的菲律宾海沟。在这个板块内,许多对相邻的主要板块进行剪力作用的地壳岩块和微板块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形。 菲律宾大部分的区域,包括北部的吕宋,都处在菲律宾移动板块。菲律宾移动板块东至菲律宾海板块,南至马鲁古海碰撞带,西南部与巽他板块连接,西部和西北部与南中国海盆地相邻。它的最北端靠近台湾东部。在那里,吕宋火山弧的北吕宋海槽和南中国海常发生地质活动。菲律宾移动板块也被称作菲律宾微板块和台湾-吕宋-民都洛带。.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宾移动板块 · 查看更多 »

青剛櫟屬

青剛櫟屬(學名:Cyclobalanopsis)為殼斗科的一個屬,又稱椆屬或青岡屬,共有150種。 在植物分類學上常與麻櫟屬(Quercus)混用或與麻櫟亞屬一同置於麻櫟屬之下,不過在特徵上兩者最大區別是青剛櫟屬大都為常綠喬木,麻櫟屬則大多數為落葉喬木,若以族群分布狀況來分別,青剛櫟屬主要分佈於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而麻櫟屬分布主要於北半球之歐洲、北美洲溫帶地區,因此在中國及台灣植物分類學界大部分都將青剛櫟屬獨立出來為一個屬別 。.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青剛櫟屬 · 查看更多 »

裂缝喷发口

裂缝喷发口(Fissure vent),也称为火山裂隙或裂隙喷发,是一个线状的火山口,熔岩能通过它喷发,通常没有任何爆炸活动。喷发口宽往往是几米宽,并且可能长达数公里。裂缝喷发口可能会导致它首先流过熔岩通道后来流过熔岩管的大型。经过一段时间的喷发积聚飞溅火山灰锥和可能集中在一个锥或其中的一部分锥。小裂缝喷发口可能无法容易的从空中被辨认,但由它们中的一些形成了火山口群(参见拉基火山)或峡谷(参见Eldgjá火山)。 送进裂缝口的岩墙从几公里深处到达地球表面,并把它们连接到更深的岩浆储层,经常在火山中心之下。裂缝通常被发现在裂谷和裂谷带,例如冰岛和东非裂谷。裂缝喷发口经常盾状火山结构的一部分。.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裂缝喷发口 · 查看更多 »

西南群島 (印度尼西亞)

西南群島是印度尼西亞馬魯古省的群島,位於首府安汶西南方,最大的島嶼是韋塔島。西南群島和班達群島屬於火山島弧的一部分,由印度-澳洲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擠壓形成。行政上由西南马鲁古县管理。 Category:印尼群島 Category:马鲁古省地理.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西南群島 (印度尼西亞) · 查看更多 »

馬尼拉海溝

尼拉海溝(Manila Trench)是位在菲律賓西方南海的海溝,最深處約 5400 公尺。而南海的平均深度約 1500 公尺。馬尼拉海溝是中國中沙群島與菲律賓群島的自然地理分界。.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馬尼拉海溝 · 查看更多 »

馬榮火山

榮火山(Mayon Volcano),是位於菲律賓呂宋島東南部的活火山,它那近乎完美的圓錐形山體,號稱「最完美的圓錐體」,經常被人拿來和日本的富士山相比美,是菲律賓著名的旅遊景點,近來的多次瀕臨噴發,雖然菲律賓政府疏散了附近居民,卻反而吸引了許多欲一睹完美火山爆發景象的火山及攝影愛好者。.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馬榮火山 · 查看更多 »

香港地理

香港位處中国南部沿岸,北靠广东省、西背珠江口及澳門、南望南中國海,介乎北緯22°08′至35′、東經113°49′至114°31′之間,所處時區比世界協調時間快8小時(UTC+8)。香港北部與廣東省深圳市僅由一條深圳河相隔,南部海域與珠海市萬山群島海域連接。截至2017年,香港境內陸地面積為1106.34km²,連同水域總面積為2755.03km²。香港一般可大致分為香港島、九龍及新界三大區域,有時候離島(包括大嶼山)會視作獨立區域。 位處九龍半島和香港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是水深港闊的天然良港,是香港的著名地標。早在19世紀,英國人已被位處東亞中心位置的香港所吸引,清朝中葉,英國人通過戰爭從滿清政府手上取得香港主權,從而開通港口、發展航海貿易。時至今日,香港的地理位置仍然能讓本地經濟通過轉口貿易以及中轉旅客而得益 。 佔據境內大部分範圍的新界山多平地少,香港可供發展土地本身十分有限。香港開埠早期,新界及市郊大部分範圍由林地、灌木、以及務農的鄉鎮村落組成,並未大規模發展。香港政府後於1976年把部份未開發地區劃為郊野公園,保護綠化環境。而接近維多利亞港的市區,則因經濟發展而使土地移山填海仍供不應求,高密度樓宇向高空發展,寸金尺土。政府自1960年代起規劃多個衛星城市,發展新市鎮,分散人口。為方便市民跨區工作、增加各區人口流動,政府大力發展交通運輸網絡,縮短市區及郊區之間的旅程時間,陸路、鐵路網絡至今仍然不斷擴張。人口膨脹,大量樓宇發展,逾700萬人不平均地分散於僅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造成人口密度極高之外,亦產生居住空間不足、環境污染等城市問題。.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香港地理 · 查看更多 »

辛格瓦德拉湖

辛格瓦德拉湖(Þingvallavatn)是冰島西南部的一個裂谷湖。該湖面積約,是冰島上最大的天然湖泊。湖底最深處有114公尺。冰島議會便是於930年在該湖北岸的辛格韋德利成立。 辛格瓦德拉湖有部份處於辛格韋德利國家公園,湖中的火山島清楚可見。湖周圍的裂縫和斷層正是歐亞和北美洲板塊相會處,著名的阿爾曼納陡崖(Almannagjá)峽谷是其中最大的斷層。 Silfra裂溝是該湖一處潛水和浮潛的熱門地點。Sog河是湖水唯一的流出處。 辛格瓦德拉湖的其中一個特點是湖中有北極紅點鮭的四個變種。.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辛格瓦德拉湖 · 查看更多 »

郯庐断裂带

郯城-廬江斷層帶(簡稱郯廬斷層帶)是中國是東部的一條大型斷層帶,因最初發現時認為其北起山東郯城,南至安徽廬江而得名。實際上,郯廬斷層帶北段一直沿北北東方向经渤海、中國東北延伸至鄂霍次克海,在中國境內的長度達2400多千米。在地史上,其南段也一度伸達今廬山。.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郯庐断裂带 · 查看更多 »

阿美西亞大陸

阿美西亞大陸(Amasia)是一個未來可能出現的超大陸,這派學說和另一派終極盤古大陸不同的是,阿美西亞大陸是亞洲和北美洲合併形成。.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阿美西亞大陸 · 查看更多 »

蘇花公路

蘇花公路是位於臺灣東海岸的幹線公路,為省道台9線、台9丁線的一段,在日治時倡議修築原先清代之北路為「臨海道路」,1932年5月通車,二次世界大戰後改名蘇花公路,之後並持續新建隧道及拓寬為柏油路面,1990年10月25日改為雙向通車。北起宜蘭縣蘇澳鎮白米橋,南迄花蓮縣花蓮市中山中正路口花蓮郵局前,全長388公里(現今里程縮短至102.4公里),大致依海岸線修築,間或蜿蜒進入平坦河口三角洲腹地。沿路可看太平洋海景與峭壁山色,為世界著名的景觀公路。 儘管蘇花公路是一條著名的景觀公路,但台灣東海岸盛產大理石、石灰岩和砂石等工業原料,故常在此路上見到砂石車和大貨車高速通行,而且沿路外海太平洋海底處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帶,地震發生非常頻繁,邊坡土石極易鬆動,不論天候晴雨都可能有落石。尤其在大雨或颱風過後更常會出現落石坍方等,因此屬於經常需要維修照顧的公路系統。蘇花公路沿岸海底落差急遽下降,加上黑潮海流流速強,不適合親水活動,已有多起落水者意外記錄。.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蘇花公路 · 查看更多 »

薩武群島

薩武群島是印度尼西亞東部東努沙登加拉省由3個小島組成的群島,位於帝汶島以西松巴島和羅地島之間,人口約30,000,由於處於印度-澳洲板塊向北沉入歐亞大陸板塊的隱沒帶上,因此每年上升約1毫米。薩武群島全年大部分間乾旱,雨量集中在11月至3月,8月至10月幾乎不會下雨,平均年雨量1,019毫米。.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薩武群島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地震列表

這是一個關於台灣歷史上主要地震的列表,台灣位在地震活躍區環太平洋火山帶中,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上。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平均82mm朝西北碰撞歐亞板塊,因此地震頻繁。.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臺灣地震列表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

臺灣省,簡稱「臺」,是中華民國已虛級化的省份,全省劃分為11縣、3市,範圍為臺灣本島(不含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6個直轄市)、澎湖群島,以及鄰近臺灣本島之離島。全省面積佔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國土面積的69.38%,而人口則佔總人口的30.68%。 臺灣之建省,可追溯至大清光緒13年(1887年)成立的福建臺灣省。中華民國臺灣省於民國34年(1945年)設立時,其範圍包含了臺灣全島及離島與澎湖列島。民國87年(1998年)12月20日起,臺灣省政府因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而成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關,正式凍省(虛級化)。民國99年(2010年),因五都改制,使基隆市變成該省的外飛地,因此也是該省自民國38年(1949年)底國府遷臺以來,第一個在同一塊陸域土地上擁有飛地的省份。其中彰化縣為該省第一大縣、新竹市為該省第一大市。.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臺灣省 · 查看更多 »

逆時針方向

以逆時針方向運行指依從時針移動的相反方向(如圖),即可視為由左上方向下,然後轉向右,再回到上。也就是說逆時針方向就是順時針方向的相反,也是鏡射變換後的結果,故逆時針方向的反方向就是順時針方向。太陽系大部分的行星由北半球正上方看下去,該自轉屬於逆時針,但金星是順時針方向和其他行星相反。.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逆時針方向 · 查看更多 »

SEA-ME-WE 4

亚欧4号国际海底光缆(全称:South East Asia–Middle East–Western Europe 4,简称SEA-ME-WE 4),又稱法新歐亞四號海纜,是一条光纤海缆系统,它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孟加拉国、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苏丹共和国、埃及、意大利、突尼西亞、阿尔及利亚和法国之间提供通信服务。它旨在作为SEA-ME-WE 3电缆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它。 该海缆总长度约18,800公里,是东南亚、印度次大陸、中东和欧洲的主要。.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SEA-ME-WE 4 · 查看更多 »

恒河

恒河(गङ्गा,गंगा,گنگا(Ganga);கங்கை,গঙ্গা Gônga,玄奘譯為殑伽河)是南亚的一条主要河流,流經印度北部及孟加拉。恒河源头帕吉勒提河和阿勒格嫩达河发源自印度北阿坎德邦的根戈德里等冰川,它横越北印度平原(即恒河平原),流经北方邦,会合其最大支流亚穆纳河,再流经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最后它分为多条分流注入孟加拉湾,其中一条是加尔各答附近的胡格利河,另外一条是进入孟加拉国的博多河,博多河进入孟加拉国后,会合布拉马普特拉河(中国境内为雅鲁藏布江)。在孟加拉国境内的下游贾木纳河,注入孟加拉湾,其入海河段称为梅格纳河。支流布拉马普特拉河及其以上部分不算在内,恒河长为2,510公里,流域面积91万平方公里,达印度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恆河也為世界河水流量前20大的河流之一。恆河流域為世界上最多人口居住的河流流域,共有4億以上人口居住於恆河流域,人口密度達每平方英里1000人以上。 恆河被印度教徒視為聖河,也是河流周邊居民維持日常生活所需的命脈。印度教中也有稱為「恒河女神」的神祇。許多過去的省會及帝國首都曾設於恆河沿岸,如巴连弗邑、曲女城、瓦拉納西、安拉阿巴德、穆尔斯希达巴德、蒙格埃尔、巴哈拉姆普尔、加爾各答等。 恆河在2007年被評為世界五條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在瓦拉納西所測得的水中糞生大腸桿菌群超過印度政府所訂標準值100倍以上, The Economist, 27 July 2008.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恒河 · 查看更多 »

東亞島弧

東亞島弧(East and Southeast Asia island arcs),為西太平洋一系列島嶼的統稱。.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東亞島弧 · 查看更多 »

東京都歷史

東京,在明治時代前稱為江戶,在平安時代首次出現其名字,並且有村莊出現,1488年築起了江戶城,在1603年,德川家康在这里創立了江戶幕府,使其成為日本的行政中樞,與首都京都、經濟樞紐大坂合稱為。1868年大政奉還後,江戶取代京都成为日本首都,改名東京,並成立東京府。1889年5月1日,以東京市中心為主要轄區的東京市成立,隸屬東京府管轄;1943年7月1日,東京市與東京府合併為東京都,沿用至今。直到今日,東京已是日本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上的發展中心。.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東京都歷史 · 查看更多 »

板块构造论

板块构造论(又稱板块构造假说、板块构造学说或板块构造学,總稱「板塊飄移」)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现象而发展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现今的全球分为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勒皮雄划分),海洋和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根据这种理论,地球内部构造的最外层分为两部分:外层的岩石圈和内层的软流圈。这种理论基于两种独立的地质观测结果:海底擴張和大陆漂移。 岩石圈可以分為大板塊及小板塊,兩板塊相接觸的部份則可依其相對運動來分為分離板塊邊緣、聚合板塊邊緣及轉形斷層。在板塊邊緣常會出現地震、火山、造山運動及海沟。现今每年的相對運動距離約在0至150 mm不等。 板塊可以分為海洋板塊及較厚的陸地板塊,兩者都有各自的地殼。在聚合板塊邊緣會有隱沒帶,會將板塊沉降至地幔,使岩石圈質量減少,而分離板塊邊緣因海底擴張形成的新地殼,這種對板塊的預測稱為輸送帶原理。較早期的理論認為地球會漸漸膨脹或是漸漸收縮,也都還有一些人支持。 板塊可以移動的原因是因為岩石圈的強度比下方的軟流圈要大,地幔密度的變化造成了。一般認為板塊運動是由海底遠離擴張脊的運動(因為地形及地殼的變化,造成地球引力的差異)、阻力及隱沒帶向下的吸力等影響組合而成。另一種解釋則是考慮地球旋轉的受力差異,以及太陽及月亮的潮汐力。這些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及其關係還不清楚,目前也還有許多爭議。.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板块构造论 · 查看更多 »

板塊列表

構造板塊(tectonic plates)是岩石圈(地殼和上層地幔)的一部分。一般板塊厚約100公里(62英里),材料組成有兩種主要類型:海洋地殼(矽、鎂組成的矽鎂層)和大陸地殼(矽、鋁組成的矽鋁層)。海洋地殼中以玄武岩為主,而大陸地殼大多是低密度花崗岩。參見板塊構造論。.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板塊列表 · 查看更多 »

歐洲國家和地區列表

以下是位於歐洲的國家及海外領土列表,當中包括名稱、國旗、首都、貨幣、官方語言、面積 、人口、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以及地圖(屬地以淺藍色背景顯示、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以綠色顯示)。.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歐洲國家和地區列表 · 查看更多 »

池上鄉

池上鄉(臺灣客家語四縣腔:ciiˇ song hiongˊ)位於臺灣臺東縣花東縱谷北段,東鄰東河鄉,南接關山鎮,西為海端鄉,北為花蓮縣富里鄉。 全鄉地處花東縱谷中部偏南,係由新武呂溪所沖積而成的肥沃平原,西有中央山脈,東有海岸山脈,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造就了聞名全國的優質池上米,由池上米所作的池上便當更是聞名全臺灣。 鄉內居民以漢人及臺灣原住民阿美族為主,產業則以農業為主。境內有知名觀光聖地「伯朗大道」,知名影星金城武曾在這條大道上拍廣告,廣告中有金城武坐在大道旁一棵大樹下悠然喝茶的鏡頭,因此這棵大樹被稱為「金城武樹」,成為池上鄉新的觀光景點。.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池上鄉 · 查看更多 »

沖繩板塊

沖繩板塊是窄長的板塊,從台灣北端一直延伸至九州南端,東面的琉球海溝是条隐没带,菲律宾板塊于此隐没于其下;西边的沖繩海槽把沖繩板塊與普遍被認為是歐亞大陸板塊一部分的長江板塊分開。东北部则以张裂型边界和阿穆尔板块相连。.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沖繩板塊 · 查看更多 »

波羅的大陸

波羅的大陸(Baltica)是個史前大陸,存在於晚元古宙到早古生代,包含現今的東歐克拉通(芬挪斯堪地盾、伏爾加-烏拉爾克拉通、與薩爾馬提亞克拉通)。波羅的大陸的原始部份形成於18億年前,在這之前,這三個陸塊是分開的。波羅的大陸位於波羅地板塊(寒武紀到石炭紀)之上,直到波羅的板塊與歐亞板塊合併,形成烏拉爾山脈。.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波羅的大陸 · 查看更多 »

泰源盆地

泰源盆地是台灣東部的盆地,也是海岸山脈面積最大的盆地,又稱高原盆地。全長約25公里,中央最寬處為8公里;總面積約130平方公里。位於台灣東部海岸山脈的南段,介於花蓮縣富里鄉與臺東縣東河鄉東河村之間。.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泰源盆地 · 查看更多 »

泛大洋

泛大洋(Panthalassa,或Panthalassic Ocean)又譯泛古洋、盤古大洋,在希臘文中意為「所有的海洋」,是個史前巨型海洋,存在於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環繞者盤古大陸。泛大洋包含太平洋與特提斯洋的前身。隨者特提斯洋的隔離、盤古大陸的分裂(導致大西洋、北極海、印度洋的出現),殘餘的泛大洋演變成為太平洋,因此泛大洋又稱古太平洋(Paleo-Pacific)。.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泛大洋 · 查看更多 »

清水斷崖

清水斷崖位於台灣花蓮縣秀林鄉的海岸斷崖,是蘇花公路和仁至崇德路段著名的旅遊景點。台灣戰後,台灣省政府將其列為台灣八景之一。 約九百萬年前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發生碰撞,而且不斷隆起,加上豐沛的雨水,上覆的岩層受風化侵蝕作用剝失,深處的大理岩和片麻岩於是逐漸抬升露出地表。這些岩石的岩性均是緻密、堅硬而不易崩落,故能維持陡峭壁立的山壁。加上台灣東部的地殼隆升快速,造成在短距離內即急速拔升的情形。再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坡度極陡,幾近垂直。這便是台灣八景之一的清水斷崖形成的原因。.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清水斷崖 · 查看更多 »

澳洲板塊

澳洲板塊是南半球一個主要板塊,原為岡瓦那大陸的一部分,直到大約1億年前,因印度板塊開始向北移動,澳洲板塊才與印度板塊、南極洲板塊相連。8500萬年前,澳洲板塊開始與南極洲板塊分開,到大約4500萬年前才完全分離。隨後,澳洲板塊與印度板塊在印度洋下方相互接合,形成印度-澳洲板塊。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這兩個板塊將會再次分裂,預估完全分離至少需300萬年或更長的時間。目前,澳洲板塊包括整個澳大利亞洲與塔斯馬尼亞島,以及一部分的新幾內亞、紐西蘭、印度洋。.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澳洲板塊 · 查看更多 »

本初子午線

本初子午線(Prime meridian),即0度經線,亦稱格林威治子午線、格林尼治子午線或本初經線,是經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一條經線(亦稱子午線)。本初子午線的東西兩邊分別定為東經和西經,於180度相遇。 不像緯度起點(即赤道)可由地球自轉軸決定,理論上任何一條經線均可定為本初子午線,故此在歷史上曾對此線有不同定位。1851年御用天文學家艾里(Sir George Airy)在格林威治天文台設置中星儀,並以此確定格林威治子午線。因為當時超過三分之二的船隻已使用該線為參考子午線,在1884年於美國華盛頓特區舉行的上正式定之為經度的起點。來自25個國家共41位代表參與了會議,但法國代表在投票時棄權,在1911年之前法國仍以巴黎子午線做為經度起點。 從北極開始,本初子午線經過英國、法國、西班牙、阿爾及利亞、馬利、布吉納法索、多哥和迦納共8個國家,然後直至南極。 除了定義經度,格林尼治子午線亦曾作為世界時間標準使用。理論上來說,格林尼治標準時間的正午是指當太陽橫穿格林尼治子午線時的時間。然而因為地球自轉速度並不規則,現在的世界標準時間基準已由協調世界時取代。.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本初子午線 · 查看更多 »

明治三陸地震

明治三陸地震是一場在日本時間1896年(明治29年)6月15日下午7時32分30秒發生於東北地區三陸外海的地震災難,是低角逆斷層型的海溝型地震。明治三陸地震引發日本史上最具破壞力的海嘯,地震規模估計高達ML8.2~8.5,這次地震引起的大海嘯也被認為是一次典型的地震海嘯,震央在岩手縣上閉伊郡釜石町(現在的釜石市)東方200公里。 這次海嘯摧毀了大約9,000棟住宅,造成至少21,900人死亡。宮古觀測所的地震儀紀錄到地震持續時間是5分鐘、各地震度为震度2~3。.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明治三陸地震 · 查看更多 »

明應地震

明應地震(明応地震)是一場在1498年9月20日(明應7年8月25日)日本時間早上8時,發生於日本南海道的大地震。地震規模估計高達8.6MS,並引起海嘯侵襲陸地。明應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並不確定,根據當時紀錄死亡人數介於26,000至31,000人之間。.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明應地震 · 查看更多 »

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地震发生於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自然現象,称之为海啸。.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海啸 · 查看更多 »

斷層

断层(fault)是指岩石形成節理構造破裂後,兩側岩層发生显著的相对位移 。断层大小不等,大的断层可纵贯整个岩石圈,水平则可绵延几千公里。 由於相鄰地殼間可能會作垂直或水平相互滑動,因此在斷層處經常會發生地震。大型的斷層一般都是地球的板塊邊緣,但在遠離活躍的板塊邊緣處也可以發現許多大大小小的斷層,例如歐亞板塊就是板内断层十分发達的地区。由于较大的断层通常都不只是一个简单清晰的断面,而是一组断面的集合,因此人们又提出了断层带(或断层破碎带,fault zone)的术语,在地质学文献中,规模巨大的断层带则通常叫做断裂带。.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斷層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本地理

日本在地理上屬於東北亞,東鄰太平洋,西以日本海、朝鮮海峽、東海與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朝鮮半島、中國本土鄰接,南以菲律賓海與臺灣、馬里亞納群島鄰接,北以宗谷海峽、鄂霍次克海與庫頁島、千島群島鄰接。 日本是一個島嶼國家,其國土以日本列島為中心,加上向南延伸的伊豆群島、小笠原群島,以及向西南方延伸的琉球群島(南西諸島),如再加上存有主權爭議的南千島群島(北方領土),全國共由6,852座島嶼構成,國土總面積共377,950.1平方公里。日本列島主要指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四大島嶼,上列四島通稱為「日本本土」,而不另加「島」之後綴。琉球群島的本島沖繩島有時也會列為日本本土之一。 就地殼板塊而言,日本列島是由歐亞大陸板塊與其他板塊碰撞突起而成,國土約75%屬山地丘陵地帶。而新潟縣糸魚川市與靜岡縣靜岡市之間的連線糸魚川靜岡構造線,則是地質學上東日本與西日本的分界。數座山脈橫亙於日本本土中央,將日本的國土分為面向日本海的日本海側地區和面向太平洋的太平洋側地區。因山脈阻擋了季風和水氣,使得這兩個地區在氣候上差異頗大。平原則多位於沿海地區,集中了日本的人口、都市和經濟命脈。日本列島的地殼活動不穩定,居民時需防範火山及地震活動。不過,火山活動能夠產生溫泉,深受民眾與觀光客喜愛。丘陵地形也令日本國內河流流程偏短、流域小、落差大。多山的地形加上四季分明的氣候,使得日本的地理種類極具多樣性。.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日本地理 · 查看更多 »

日本列島

日本列島()是位於歐亞板塊東北部的東亞地域海岸、太平洋西北部日本海溝附近隆起的群島,大致從東北向西南延伸,属大陆岛。它由和組成的島嶼組成。 由於日本為一島國,該詞除了可以指日本列島本身之外,也可做為日本領土整體的代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使用了“居住島”一詞來界定日本的主權範圍及日本天皇的憲政管治範圍,這個詞今天也常用來區分日本本土和其過往的殖民地及在20世紀上半葉的其他領土.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日本列島 · 查看更多 »

日本火山

日本是世界上火山活動最頻繁的區域之一,包括1,274次有紀錄的噴發與94座有噴發紀錄的火山。日本有數個火山觀測站與兩個十年火山:雲仙岳與櫻島。 火山活動在日本有著久遠的歷史,在有文獻記載的部分,可以追溯到533年阿蘇山火山噴發。日本歷史上紀錄到的最大的噴發是發生於915年十和田火山的噴發,當時火山碎屑岩淹沒了鄰近區域,火山灰掩蓋了大部分東北地方,並造成農作物歉收、氣溫變冷與饑荒。 日本也廣泛使用火山灰年代學來觀察過去一萬年的火山活動,目前已知在位於九州南部薩摩半島以南約50公里處的海底火山鬼界破火山口曾在7300年前爆發,火山爆發指數(VEI)達到7級,並可能導致當時九州南部繩文文化的衰退與九州北部彌生文化的崛起。.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日本火山 · 查看更多 »

愛琴海板塊

愛琴海板塊是地中海東部的小型板塊,位於希臘南部和土耳其西部,南面邊緣是克里特以南的隱沒帶,南面的非洲板塊沉入愛琴海板塊,而北面與歐亞大陸板塊之間的分離板塊邊緣則形成科林斯灣。.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愛琴海板塊 · 查看更多 »

1944年東南海地震

1944年東南海地震(也被稱為昭和東南海地震)是日本標準時間1944年12月7日13時36分(昭和19年)發生在日本紀伊半島的強烈地震,震央位於熊野灘、三重縣尾鷲市外海約20公里(北緯33度8分、東經136度6分),地震規模為矩震級8.1Mw(也有科學家認為應是8.2Mw),地震最大烈度超過震度5(大約相當於麥加利地震烈度8度)。1944年東南海地震發生當時曾被稱為遠州灘地震,但是日本政府為了隱瞞東海地方的軍用工廠遭到破壞的消息,於是改稱為東南海地震。昭和東南海地震對於和歌山縣與東海地方造成嚴重破壞,並導致1,223人死亡或失蹤。昭和東南海地震與鳥取地震、三河地震及昭和南海地震這四個地震在1943-1946年連續4年發生,死亡人數都超過1,000人。.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1944年東南海地震 · 查看更多 »

1972年瑞穗地震

1972年瑞穗地震發生於當地時間(UTC+8)1972年4月24日17:57(UTC 09:57)。美國地質調查局發布的地震規模是 Ms 7.2;而中央氣象局發布的是 ML 6.9。震央位於台灣花蓮縣瑞穗鄉。台北和花蓮最大震度為4--級。.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1972年瑞穗地震 · 查看更多 »

1993年北海道西南近海地震

北海道西南近海地震(北海道南西沖地震)是一場在1993年7月12日日本時間午後10時17分12秒,發生於北海道奧尻郡奧尻町北方日本海海底的大地震。地震規模估計高達Mj7.8、推定最大震度6(烈震)。震源附近的奧尻島發生火災及海嘯,造成230人死亡或失蹤。這次地震也稱為奧尻島地震。.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1993年北海道西南近海地震 · 查看更多 »

1999年伊茲密特地震

1999年伊茲密特地震又稱作科賈埃利地震或格爾居克地震,是一場發生於1999年8月17日清晨3點1分40秒的地震,震央在土耳其西北部科賈埃利省的首府伊茲密特。本地震的矩震級達到7.6,麥加利地震震度為9(IX)。37秒的搖晃造成超過17,000人死亡與50萬人無家可歸 。伊茲密特和鄰近城鎮均遭受嚴重的破壞。.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1999年伊茲密特地震 · 查看更多 »

2011年洛尔卡地震

2011年洛爾卡地震(Terremoto de Lorca de 2011,2011 Lorca earthquake)是對西班牙穆爾西亞自治區造成局部重大破壞的一起中等矩震級地震。震央位於洛爾卡鎮附近地下1公里(0.6英里)的淺層深度,發生於2011年5月11日歐洲中部夏令時間18:47(世界協調時16:47),導致當地陷入恐慌,許多房子因而位移。這起地震發生前還有一起於17:05 (15:05 UTC)引發,規模4.4(Mw)的前震,並對該地區的許多老舊結構物造成嚴重破壞,其中包括洛尔卡城堡歷史悠久的尖塔。有三個人遭到一塊掉落的簷口砸中而喪生。經確認後總計有9人罹難,報導中約有幾十人受傷。這起地震是自1956年格拉納達省阿尔沃洛特以西規模5.0(Mw)的地震以來,該地區受創最嚴重的一次。.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2011年洛尔卡地震 · 查看更多 »

2012年霧台地震

2012年屏東霧台地震,發生在2012年2月26日(台灣時間10時35分)。為臺灣本年編號第37號的地震,中央氣象局測出里氏規模為6.1後來上修至6.4,震央位於北緯22.75度、東經120.75度、即臺灣屏東縣政府東偏北方28.4公里。.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2012年霧台地震 · 查看更多 »

2013年三宅島地震

2013年三宅島地震是發生於2013年4月17日當地時間(UTC+9)17時57分32秒的地震,震央位在日本東京都的三宅島的西方近海處,震源深度推測約20公里,烈度6.2。 當天從當地時間10時15分的一起規模4.4的地震開始,陸續發生地震,而至17時57分的地震規模最大。.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2013年三宅島地震 · 查看更多 »

2013年花蓮地震

2013年花蓮地震發生於2013年10月31日20時2分9.5秒,震央位於花蓮縣政府南偏西方54.6公里(即花蓮縣萬榮鄉境內),深度15.0公里,芮氏規模6.4,最大震度7--級。.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2013年花蓮地震 · 查看更多 »

2014年伊予滩地震

2014年伊予滩地震是指2014年3月14日发生在日本伊予滩的地震。是次地震震中位于日本大分县国东市北北东15千米(北纬33.684度,东经131.825度),地震规模为MW 6.3级、Mj 6.2级、Ms 6.0,震源深度约79.0千米,最大烈度为5强(日本气象厅震度阶级)或6度(修订麦加利地震烈度)。.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2014年伊予滩地震 · 查看更多 »

2015年

没有描述。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2015年 · 查看更多 »

2015年台東地震

2015年台東地震發生於2015年2月14日清晨4點6分31.8秒,震央位於台東縣政府東偏南27.4公里(即台灣東部海域),深度27.8公里,芮氏規模6.3,最大震度5--級,此次地震全台灣都有感受到搖晃。.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2015年台東地震 · 查看更多 »

2016年10月台東地震

2016年10月台東地震發生於2016年10月6日晚間23點52分0.5秒,震央位於台東縣政府東偏南方24.4公里(即台灣東部海域),芮氏規模6.2,深度23.7公里,最大震度5--級,全台灣都有感受到搖晃。.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2016年10月台東地震 · 查看更多 »

2016年新疆阿克陶地震

2016年新疆阿克陶地震,又可称2016年阿克陶地震或2016年新疆地震,是指2016年11月25日22时24分30秒发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西部的强烈地震。其地震规模为Ms 6.7级、Mw 6.6级,震源深度约10千米。本次地震共造成1人遇难,约1.1万人失去住所。.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2016年新疆阿克陶地震 · 查看更多 »

2017年台南地震

2017年台南地震發生於2017年2月11日上午1時12分52.6秒(台灣時間),震央位於台南市政府南偏西方14.6公里,芮氏規模5.7,深度16.2公里,最大震度6--級。此次地震造成4人受傷,台南市部分地區停電停水。.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2017年台南地震 · 查看更多 »

2017年两伊边境地震

2017年两伊边境地震,是一次于2017年11月12日世界协调时18:18(伊朗标准时间21:48,阿拉伯标准时间21:18)发生在伊朗一侧的地震 。其震中位于伊拉克哈莱卜杰西南约32千米。在伊朗、伊拉克乃至阿联酋、土耳其和以色列等地都有震感,此次地震目前已造成630人死亡,8100人受伤。震中附近最大烈度达到了8(VIII)度,是两伊地区本世纪发生的规模最大的地震。.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2017年两伊边境地震 · 查看更多 »

2017年九寨沟地震

2017年九寨溝地震是一場發生於2017年8月8日的地震。其震央位於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北緯33.20度,東經103.82度),震级为Ms7.0,震源深度为12千米。 据中国地震局,本次地震以走滑型为主,破裂方向为西北-东南,最大滑动量0.6米;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此次地震为歐亞大陸板塊东南部发生东南向左旋或西南向右旋断层的浅层走滑型地震。四川、甘肃、青海、宁夏、陕西等多省震感明显,局部地区震感强烈。地震发生时,震中半径20公里内有2.1万人,半径50公里内有6.3万人。震中距九寨沟县39公里、距松潘县66公里、距舟曲县83公里、距若尔盖县90公里,距陇南市105公里,距成都市285公里。主震发生后,附近又发生多次余震。中国地震局称,本次地震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截至8月11日21时,九寨沟县漳扎镇Ms7.0级地震死亡人数為24人,493人受伤,其中至少45人重伤。转移人员61500余人,(含126名外国游客),临时安置23477人。由于九寨沟景区距离震中很近,部分遇難者為遊客。2017年12月26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公布:九寨沟县Ms7.0级地震共造成29人死亡、1人失踪、54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80.43亿元。.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 · 查看更多 »

2017年莱斯沃斯岛地震

2017年莱斯沃斯岛地震是一次2017年6月12日12时28分39秒左右发生于希腊莱斯沃斯岛沿岸的地震。其地震规模为Mw 6.3级,震源深度约12千米,最大烈度为9度(IX)。受本次地震影响,莱斯沃斯岛南部共有1人遇难和至少10人受伤。土耳其部分地区亦感受到了震感,但没有造成显著破坏。除此之外,本次地震还引发了最大高度约40厘米的海啸。.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2017年莱斯沃斯岛地震 · 查看更多 »

921大地震

921大地震,又稱集集大地震,是1999年9月21日上午1時47分15.9秒(當地時間)發生於臺灣中部山區的逆斷層型地震,造成臺灣全島均感受到嚴重搖晃,共持續约102秒,乃臺灣自二戰後傷亡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震央位于北緯23.85度、東經120.82度,处于南投縣集集鎮境內,震源深度约8.0公里,芮氏規模7.3级(美國地質調查局測得矩震級7.6-7.7级)。該地震肇因於車籠埔斷層的錯動,並在地表造成長達85公里的破裂帶,另外也有學者認為是由車籠埔斷層及大茅埔-雙冬斷層兩條活動斷層同時再次活動所引起。 此地震造成2,415人死亡,29人失蹤,11,305人受傷,51,711間房屋全倒,53,768間房屋半倒。不但人員傷亡慘重,也震毀許多道路與橋樑等交通設施、堰壩及堤防等水利設施,以及電力設備、維生管線、工業設施、醫院設施、學校等公共設施,更引發大規模的山崩與土壤液化災害,其中又以台灣中部受災最為嚴重。台鐵西部幹線一度全面停駛,亦有多數客運公司暫時停駛。 為悼念地震逝去的民眾與警惕自然災害的威脅,中央政府於2000年訂立每年9月21日為「國家防災日」,並舉行地震演習,以求災害來臨時能做好防護措施,將傷亡的可能降至最低。.

新!!: 歐亞大陸板塊和921大地震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亚欧大陆板块亚欧板块亚洲板块歐亞板塊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