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央掘魔羅
央掘魔羅(梵文名Angulimala),又譯為央掘摩羅,央仇魔羅,鴦窶利摩羅、央崛鬘、指鬘,本是古印度門閥公子,相傳他是憍薩羅國波斯匿王的相國奇角之子,其幼年到婆羅門處學法,但老師懷疑央掘魔羅曾經姦淫自己之妻,一怒之下想要害死央掘魔羅,授予央掘魔羅邪教升天秘法。老師告訴央掘魔羅,殺死一千人,以他們的手指骨來作成項鍊,死後就可以升到天堂,如果能殺死自己的母親或釋迦牟尼佛,就可以升到梵天。其實老師的用意是讓他作惡,被公家處死,但央掘魔羅後受到釋迦牟尼佛的教導,痛改前非,加入僧團出家,終獲阿羅漢果。.
查看 欲樂和央掘魔羅
七財
七財,佛教概念,又称七法财、七圣财,意指七种由修行而生的无形财富。.
查看 欲樂和七財
三毒
三毒(triviṣa,藏文:dug gsum),又称三不善根(akuśala-mūla,akusala-mūla)、三根,佛教术语,為貪、嗔、痴三種煩惱的合稱,在早期又譯作「淫、怒、癡」。 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称“三毒”,它是世间一切烦恼的根本。 其反義為三善根,即無貪、無瞋與無癡三者的合稱。.
查看 欲樂和三毒
三明经
三明经(巴利文:Tevijja Sutta),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文大藏经》中的长部第十三部经。 佛陀在乔萨罗国时,有两位婆罗门人争吵如何获得解脱,后争执无果,请教佛陀。佛陀问其是是否见过梵天,其回答没有。佛陀表示即无见得梵天,又如何相传?并表示梵天没有爱欲、仇恨等,而婆罗门深陷五欲、五盖。此后,佛陀教导比丘修行戒定慧,修行四梵住,才为与梵天共住之道。该两位青年听后,决定皈依佛法僧,并成为优婆塞。 该佛经在汉传佛教的《大正新修大藏经》对应经典为《長阿含經·三明經》(第1部第104卷)。.
查看 欲樂和三明经
佛说譬喻经
佛說譬喻經由義淨所譯。講述釋迦牟尼佛為勝光王說法,以獵人入井比喻人生。 於大正藏中歸類為本緣部。.
查看 欲樂和佛说譬喻经
嵩祝寺
嵩祝寺是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嵩祝院的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如今,由于该寺山门早已被拆毁,所以该寺残存建筑被分为若干门牌号。.
查看 欲樂和嵩祝寺
瞋恚
瞋恚(天城文व्यापाद,梵語,巴利語),又譯瞋害、忿、恚、憎、損壞,佛教術語,有毀滅、惡意、殺害等含義,是對於其他有情的惡意情緒。佛教認為這是一種欲界的煩惱,被列為五順下分結之一;因為能障礙有情眾生的解脫,被列為五蓋之一,稱為瞋恚蓋。.
查看 欲樂和瞋恚
禪那
禅那(ध्यान,,झान,),又譯為馱那演那,佛教術語,意譯為思惟修或静慮,在佛教經論中,專指四種色界定。修行進入四種禪那的方法,為奢摩他與毘鉢舍那即止觀。.
查看 欲樂和禪那
貪 (佛教)
貪(lobha,或,lobha,藏文: 'dod chags),佛教術語,意思為依戀、熱切的想要、渴望、貪婪,是一種心情狀態,熱衷與貪圖於世間三有的事物,希望獲得與保有,但終是受挫。它的根源是無明、愚癡以及我見,被認為是三毒之一。它也是一種心所。其反義字為無貪。.
查看 欲樂和貪 (佛教)
貪欲 (佛教)
貪欲(巴利文與kāmacchanda),又譯欲貪、欲欲,佛教術語,指對於世間欲樂的追求。佛教認為,貪欲會帶來煩惱,因此列為五順下分結之一;貪欲也會障礙一個人,使其無法解脫,因此列為五蓋之一,稱為貪欲蓋(kāmacchandanīvaraṇa)。.
查看 欲樂和貪欲 (佛教)
色界
色界(巴利語;rūpa-dhātu),或稱色界天,為佛教術語。佛教認為天界分為欲界、色界及無色界。 據佛典說法,此界位於「欲界」之上。生此界者,仍保有色身(物質身),而無欲樂,故色界天人色身,無有男女相,有別於欲界眾生的色身樣貌。此界眾生,其衣自然而至,以光明為食物及語言。.
查看 欲樂和色界
欲 (佛教)
在佛教中,欲可以指.
查看 欲樂和欲 (佛教)
欲 (心所)
欲(巴利文與Chanda,藏文:‘dun pa),又譯為樂欲、志欲,佛教術語,為心所之一,指想要行動的意圖、志趣、欲求去做。它是一種想要抓住,或達成某個目標的心理衝動,它本身是中性的,要看它的目標來決定它是善或是惡。 《攝阿毘達摩義論》的五十二心所中,將它列入六個雜心所中。說一切有部將它列為十個大地法之一,唯識學派列為五別境之一。.
查看 欲樂和欲 (心所)
欲界
欲界(कामधातु,),佛教術語,世界的三種區域之一,與色界、無色界並稱為三界。 欲界是由欲樂(kāma)與界二者形成的複合字,在此界是由物質主導,以追求欲樂為主,故而得名。欲界包含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六道六種不同境界。 若說欲界中的天界「欲界天」,則是相較於更高層次的另两个天(色界及无色界)之後的最低者;生於此界者有色身(物質身),亦有男女飲食之欲樂。 欲界天細分為六層:.
查看 欲樂和欲界
愛 (佛教)
愛(巴利文與Taṇhā、、),或譯欲、慾、愛欲、貪愛、渴愛等等,字面意思是渴,十二因緣之一。因為得到某種感受(受),對於外境產生需要、不放棄的念頭,希望能夠得到(取),這是所有有情都會產生的基本衝動。.
查看 欲樂和愛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