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63 关系: 十国春秋,卢延昌,卢光稠,危全讽,吴王,同慶 (于闐),吉水县,天祐 (唐朝),天授 (高麗太祖),严可求,严续,中书令,中國君主陵墓列表,中国君主母系列表,中国年号列表,中国皇帝,中国皇帝寿命列表,中国皇帝登基年龄列表,乾亨 (南汉),乾德 (前蜀),五代十國君主諸子女列表,五代十国,五代史人物列表,庙号,延喜,张颢,弘农 (消歧义),彭彦章,徐知训,徐溫,周氏 (徐温母),周本,王令谋,王景仁,神册,米志诚,高祖 (廟號),谭全播,贞明 (后梁),赵锽 (唐朝),肃陵,雷彦恭,柴再用,李德诚,李俨 (吴),李遇 (十国),李昪,李承嗣,杨吴,杨玢,... 扩展索引 (13 更多) »
十国春秋
《十國春秋》,共114卷,清人吳任臣編撰紀傳體取書。 《十國春秋》,寫十國君主之事蹟,采自五代、两宋时的各种杂史、野史、地志、笔记等文獻資料,計有吳十四卷,南唐二十卷,前蜀十三卷,後蜀十卷,南漢九卷,楚十卷,吳越十三卷,閩十卷,荊南四卷,北漢五卷,十國紀元表一卷,十国世系表一卷,十国地理表二卷,十国藩镇表一卷,十国百官表一卷。康熙八年(1669年)完成。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载:“吴任臣撰《十国春秋》,搜采极博。”《越缦堂读书记》日记曰:“此书三过阅矣,丙辰(1856)读之尤细,甚薄其体载之疏;至壬申(1872)复阅,始叹其博不可及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任臣以欧阳修作《五代史》,于十国仿《晋书》例为载记,每略而不详,乃采诸霸史、杂史以及小说家言,并证以正史,汇成是书。” 吳任臣自序曰:“任臣以孤陋之学,思取十国人物事实而章著之,网罗典籍,爰勒一书,名曰《十国春秋》,为本纪二十,世家二十二,列传千二百八十二。人以国分,事以类属。又为《纪元》、《世系》、《地理》、《藩镇》、《百官》五表,总一百一十四卷。虽世远人湮,书册难考,乃鉴观诸邦,略得而论。……书成,聊著纂述之大指如此。康熙八年(1669年)己酉孟夏,仁和吴任臣撰。”又有周跋:“余校刊吴氏《十國春秋》,附刻《拾遺》、《備攷》二卷,鋟板發十方後,復補錄數條,亦未印行,年末採摭舊聞,則記載沿有闕。”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周昂重刊《十国春秋》。 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也指出了本书的一些瑕疵。比如由于作者吳任臣在杭州生长,对吴越国统治者称某某王,而对其他国家的统治者直呼其名。又如在后唐伐荆南时,虽然荆南时为后唐属国,仍然称后唐为“入寇”等。.
查看 楊隆演和十国春秋
卢延昌
卢延昌(),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初期虔州统治者。他继承统治该地区25年之久的父亲卢光稠之位,但本人统治时间仅为910年—911年,就被部将黎球杀害并取代。.
查看 楊隆演和卢延昌
卢光稠
卢光稠(),晚唐军阀,从885年起控制虔州直至去世,唐亡后名义上同时臣服于后梁及其敌国杨吴。.
查看 楊隆演和卢光稠
危全讽
危全讽(),字上谏,晚唐军阀,从中和五年(885年)至天祐六年(909年)控制抚州二十余年,顶峰时期还控制了邻近三个州。唐亡后,他还控制了这些地区一段时间,但在天祐六年被新建的弘农郡国的军队所败,领地也被弘农所併。.
查看 楊隆演和危全讽
吴王
吴王,中国古代封爵之一。.
查看 楊隆演和吴王
同慶 (于闐)
同慶(一作开庆,912年-966年)是于阗李圣天(尉遲烏僧波)的年號,共计55年。 据李崇智考证,同慶元年相当于后梁乾化二年(912年)。目前敦煌文书中所能见到最晚的同慶年号是同慶三十年。而966年之后,史籍已不记李圣天,因此推断其年号下限为该年或稍后。 另有学者考证,同慶年号讫于944年,此后还有天兴(约950年-963年)、天寿(963年-966年)年号。.
查看 楊隆演和同慶 (于闐)
吉水县
吉水县地处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隶属于吉安市。位于吉安市东北部。赣江把吉水划分为水东、水西两大部分。 吉水县城建于赣江与恩江汇合处,常住人口10万余人。北距南昌196公里,南离广州640公里。京九铁路纵贯。至井冈山机场约60公里。.
查看 楊隆演和吉水县
天祐 (唐朝)
天祐(904年-924年)是唐昭宗李晔开始使用的年號,天祐元年八月唐哀帝李柷即位沿用。四年三月李柷禅位于朱温(904年闰四月-907年三月)。共计4年。之后河东、凤翔、淮南仍称天祐年号,碑刻中有用至天祐二十年。 孙光宪《续通历》记载哀帝之后朱温又拥立濮王,改元天寿,然后禅位。这种说法与正史不合,李崇智认为这是传闻谬误。 前蜀王建、南汉刘隐、南吴、晋李克用、岐李茂贞、吴越錢鏐等割据政权仍行唐天祐年号。 南吴太祖楊行密从904年开始用唐昭宗天祐年号。天祐二年十一月南吳烈宗楊渥即位继续沿用,天祐五年五月(908年)南吴高祖杨隆演即位继续沿用到919年。 吴越太祖錢鏐907年五月用该年号一个月。.
查看 楊隆演和天祐 (唐朝)
天授 (高麗太祖)
天授(918年—933年)是朝鲜半岛高麗王朝国王王建之年號。.
严可求
严可求(《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或作严求,作为五代十国时期吴国摄政徐温及吴国三位统治者杨渥、杨隆演和杨溥的谋主,是吴国的重臣。.
查看 楊隆演和严可求
严续
嚴續(),表字興宗,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人。他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杨吴、南唐的官员,他在南唐最后两个君主李璟、李煜时官至宰相。.
查看 楊隆演和严续
中书令
中书令是中國古代官職名。 西漢年間置中書,乃歸屬於內廷宦官机构,負責在皇帝書房整理宮內文庫档案,與皇帝有頻繁接觸的機會,其主官称中書令。史家司馬遷因曾身受腐刑,並學識過人等原因任此要職。 曹魏後,逐漸不拘於宦官,也起用士人,從而演化成可以討論政策的研究机构,其主官阶高者稱中書監,次者稱中書令。 隋唐早期,任中書令為中書省之長官,屬於宰相職。隋朝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內史令,中书省為内史省。自唐太宗始,用其他官员以参议朝政等名義担任实际的相职。到了武周时期,改中书令为「內史」,中书省为「凤阁」。唐初中书令与侍中同为正三品,至唐代宗大历二年时同升为正二品,自此之后成为定例。 其後演化至未授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衔者不是真宰相。由此,中書令與侍中、尚書令、尚書僕射等三省官職轉變成虛位,其功能大用於給重臣加官階。五代十國、宋與之同。 元朝世祖忽必烈統制中國之後,恢復了中書令宰相的職權,但權限則大為擴充至地方行省。明洪武年間,中書令即當朝宰相。後由於胡惟庸案,原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的機構中書省及中書令一職皆遭撤銷,權歸皇帝。 明成祖以後,明、清朝內雖無相職,但有所謂「首輔」或內閣大學士等職接連替代中書令原有的角色,清朝中堂一詞即由此衍生而來。惟與前期相較,內閣大學士等要職皆不復宰相威信。.
查看 楊隆演和中书令
中國君主陵墓列表
中國君主陵墓列表是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君主陵墓的列表。.
查看 楊隆演和中國君主陵墓列表
中国君主母系列表
中国君主母系列表,以下列表列出中国历史有载之中国君主母系一览:.
查看 楊隆演和中国君主母系列表
中国年号列表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地區。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使用年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 中国皇帝在即位时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的年号重新纪元;明清以前的很多皇帝在位时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元。明清的皇帝则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本列表包括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范围内,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地方割据政权、民变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所使用的年号。.
查看 楊隆演和中国年号列表
中国皇帝
中国历史上的君主最初被称为--、帝、皇、王、天子等。皇帝称号则始创于秦始皇,他以自己一統海內的功绩为傲,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古往今来的统治者无人能及,宜用新的称号来标志自己的尊贵身份,于是创号“皇帝”,自己称“始皇帝”,规定后世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千秋万世;与“皇帝”称号相对应的,秦始皇还创立并推行了一整套中央直接统治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帝政治權力的国家机制。这一整套体制在秦朝被民乱和战国诸侯后裔推翻后,被汉朝承袭并加以巩固,并随“皇帝”的称号流传后世。自秦始皇创制“皇帝”称号以来,中国后世王朝的最高君主纷纷以“皇帝”为号;而秦始皇创制的以“皇帝”为最高、最权威统治者的国家体制,也被称为帝制。 对皇帝的尊称历代不同,当面称呼皇帝有“陛下”、“圣上”或“万岁”等尊称,私下提及皇帝则需使用「至尊」、「聖人」、「官家」、「上」等尊称。 中国历史上在同一时期被公认为“皇帝”正统的只能是一个“大一统”政权的君主,该政权必须统治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并取得周围地区名义上的臣服,如此才能被肯定为“正统”。“正统”政权往往被称为“某朝”、“某代”,而不称为“某国”。历史上某些政权统治区域相对较小,其君主也在自己的国内称皇帝,却一般不被二十四史体系认同为真正的“皇帝”,实际仅相当于“国王”,如历史上越南地区的南越国,其开国君主对内称皇帝,对汉称臣。此类政權的称谓仅仅是“某国”,而不能称“某朝代”。在某些大分裂时期,中国没有公认正统的皇帝,如南北朝时与五代十国时期,同时有两个或数个中型王朝并立,这些中型王朝的实力超过了一般的“国”,各自称“皇帝”,并质疑对方的“正统性”,却始终没能实现一统海内的功绩。三國時期時,魏、蜀、吳三国国君也曾相继称帝;然而短暂地并存之后,由西晋完成了统一,成为了继汉朝而来的正统王朝。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统朝代的标志之一是夏朝大禹制作的九鼎,传至周代,到秦朝末年失传;自秦始皇创制皇帝称号以来,正统朝代的标志则变成了始皇帝传国玉玺,然而该玉玺几经失传、后世所谓重新发现者又多是伪作,故而自晋以后已经基本丧失了其标志性地位。 中国皇帝一直延续到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至此中国皇帝制结束,共和制建立。中華民國成立後,雖有袁世凯自称中华帝国皇帝、張勳又擁溥儀復辟、日本在中國東北扶植滿洲國之傀儡政權皇帝溥仪,但都以失敗告終。在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 历代中国的皇帝中,寿命最长的皇帝为清高宗弘历(乾隆帝),享年89岁;寿命最短的皇帝是东汉殇帝刘隆,2岁即驾崩。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清圣祖玄烨(康熙皇帝),在位近62年;在位时间最短的是金末帝完颜承麟,在位仅半天。 在中国历史上,仅有一位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是为唐朝时唐太宗宫人、唐高宗皇后,篡唐建「周」(史称武周),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即后世谓“武则天”者,其晚年退位将政权复归于自己的兒子,恢复了唐朝宗室,死后仍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合葬于乾陵。唐朝之後雖然有多位太后臨朝聽政,具有皇帝的實權,但僅是有實無名,未再出現真正登基、享有皇帝称号的女帝政权出现。.
查看 楊隆演和中国皇帝
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在中国历史上有記載的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历代中国的皇帝中,由于早殇、累于政事或沉溺淫乐,短寿的皇帝很多。活过60岁的皇帝中,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享壽87岁(虚岁89)。 活过80岁以上的皇帝还有南越武帝趙佗,享壽103歲、梁武帝萧衍(实岁84或85/虚岁86)、武则天武瞾(实岁81/虚岁82)、宋高宗趙構(实岁80/虚岁81)。活过70岁以上的有11个,60岁及以上的有30个。 以下列表以及本文中所载岁数,如无说明,可能多为虚岁(出生时记为一岁,以后每过一个春节加一岁)。.
查看 楊隆演和中国皇帝寿命列表
中国皇帝登基年龄列表
下面是中国历史上皇帝登基年龄列表,所列是皇帝年龄可考者,年龄都是虚岁,而非周岁:.
乾亨 (南汉)
乾亨(917年七月-925年十一月)是南汉高祖劉龑的年号,共计9年。.
查看 楊隆演和乾亨 (南汉)
乾德 (前蜀)
乾德(919年-924年)是前蜀后主王衍的年号,共计6年。.
查看 楊隆演和乾德 (前蜀)
五代十國君主諸子女列表
此列表列出中國五代十國君主所生的子女,包括追封君主之子女。.
五代十国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中國本土為止。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有些還是沙陀族所建立。五代雖然实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个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况,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渐离心,交趾(越南)最终脱离中国独立。 從唐朝滅亡至北宋建立半個多世紀期間,中原地區依次出現梁、唐、晉、漢與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07年梁王朱溫篡唐建立後梁,这是五代十國的开始。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勗滅后梁,建國後唐。後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发生內亂後,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时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府稱帝建立後漢,收復中原。後漢樞密使郭威篡后汉建後周,後周世宗柴荣苦心經營,使后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後周随后被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以吳國最強,而後被齊王李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與閩國等。湖廣则被荊南、楚國與南漢等占据。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曾被後周所敗。蜀地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北漢是惟一在北方的十國,是後漢劉氏後裔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其他中原諸國及地區,最後於979年統一中國本土地區,十國結束。 五代十國大體上延續唐朝后期的政治體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變化很多,官職廢置不常,主要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這個制度後由宋朝繼承。十國雖然其中一些政权臣服於五代,但是其政治架構大致上与五代等同。由於地方節度使不受管制,時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紛紛加強禁軍軍力以壓制地方實力派。為了抵制五代以来的武人干政现象,宋朝采取強幹弱枝政策。外交方面,唐朝時胡漢融合,外族陸續入住中國四周。唐朝崩潰進入五代十國後,出現一些外族國家,如沙陀建立五代後唐、後晉與後漢等。契丹先建立契丹國,南下滅後晉後建立遼朝。其他還有党項的定難軍,於北宋時建國西夏。這些都对宋朝的國際局勢造成深遠影響。 由于北方戰亂、外族入侵與天災不斷,南方十國在人口、經濟、文化與科技方面皆勝於北方五代。這也是華南經濟再度勝過華北的時刻,此後这一局面再也沒有逆轉。十國為擴展經濟,重視興修水利與經濟作物,发展貿易業、茶葉、紡織,錢塘江海塘也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由於關中經濟崩潰,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運河的樞紐開封,都城的因素與燕雲十六州被外族統治影響宋朝的軍事與經濟。文化方面,本時期是詞發展的關鍵時期,禪宗也在本時期進入全興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經》,保存許多儒學經典。繪畫方面,不論南方北方都有獨到之處。.
查看 楊隆演和五代十国
五代史人物列表
本列表包含在《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中登場的人物。.
查看 楊隆演和五代史人物列表
庙号
廟号,是中国、朝鲜半岛、越南古代帝王去世後,後人在太廟之中奉祀時追尊的名号。.
查看 楊隆演和庙号
延喜
延喜(901年七月十五至923年閏四月十一)是日本的年號,在昌泰之後、延長之前的901年至922年期間。這平安時代之日本天皇是醍醐天皇。.
查看 楊隆演和延喜
张颢
张颢(《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唐朝末年军阀淮南节度使吴王杨行密及五代十国初期其子弘农威王杨渥麾下指挥使。他和同僚徐温通过实际人身控制杨渥夺取了弘农(后为吴)的统治权。天祐五年(908年),他们因害怕杨渥夺回权力杀死他们,先将其杀害。但随后他们彼此反目,张颢被徐温所杀,徐温独自掌控弘农。.
查看 楊隆演和张颢
弘农 (消歧义)
弘农可以指:.
查看 楊隆演和弘农 (消歧义)
彭彦章
彭彦章(),庐陵人,唐朝天祐初年袁州刺史,吉州刺史彭玕是他的叔父(一作兄、弟)。唐朝灭亡后,二彭效力于割据抚州的刺史危全讽。 天祐六年(909年)六月,危全讽自称镇南军节度使,得弟信州刺史危仔倡与彭氏叔侄起兵响应,率抚、信、袁、吉四州兵,号称十万,攻弘农国镇南节度使治所洪州。镇南节度使刘威的守军只有一千人,刘威秘密向弘农郡王杨隆演告急,假装无所谓,每日饮宴。危全讽闻讯犹豫了,停留于象牙潭,求助于楚王马殷。马殷派指挥使苑玫会合彭彦章,围攻弘农治下的高安,以助危全讽。弘农任周本为西南面行营招讨应援使,七月,周本于象牙潭大败并生擒危全讽,乘胜攻克袁州,擒彭彦章而回。彭玕奔楚,危仔倡奔吴越。危全讽势力被弘农所并。彭彦章被杨隆演署为百胜军使。 后来杨隆演称吴王,故弘农国又称吴国。 十六年(919年)三月,后梁诏吴越王钱镠大举讨吴。钱镠以儿子节度副大使钱传瓘为诸军都指挥使,率大小龙形战舰五百艘,从东洲攻吴。吴遣时任百胜军使、舒州刺史的彭彦章及裨将陈汾拒之。四月,钱传瓘与彭彦章相遇,命每船都载灰、豆及沙,战于狼山江。吴船乘风而进,钱传瓘的船避开他们,等吴船过去后,从后相随,吴军回船与之交战,钱传瓘令顺风扬灰,吴军无法睁眼;等船舷双方接触,钱传瓘命在自己的船散沙,而在吴船散豆,战血浸湿了豆,吴军踩到豆都摔倒在地。钱传瓘于是纵火焚烧吴船,吴军大败。彭彦章奋力作战,兵器用完了就用木头继续作战,身上受伤数十处,陈汾却按兵不救。彭彦章知道自己难以幸免,就自杀了。钱传瓘俘获吴裨将七十人,斩首千余级,生擒士卒千余人,焚战舰四百艘。从江到岸数千里都被血染成殷红色。杨隆演诛杀陈汾,籍没其家产,将一半赐给彭彦章家,奉养彭彦章妻儿终身。 吴国因遭遇此败,通好吴越,钱传瓘也以功被奏授镇海军节度副使、检校司徒。 Y Category:吉安人 Category:唐朝袁州刺史 Category:五代十国战争身亡者 Category:五代十国自杀人物.
查看 楊隆演和彭彦章
徐知训
徐知训()是五代十國人物,杨吴执政徐温之长子。他曾被称为“三郎”,故可能还有两个因早夭而未序齿的哥哥,或曾被徐温对诸子称为“你们的二哥”的养子徐知诰亦被列入排行。 徐知训不视徐知诰为兄弟,还曾想在宴席上杀他,因徐温亲子徐知谏及刁彦能等救护而未果。 徐知训骄横恣肆,常侮弄杨吴君主杨隆演,在看戏时一时兴起,要杨隆演和他一起参军戏,徐自己演参军,让杨隆演扮作他的僮奴,扎着小辫子,穿着破衣服拿着帽子跟在他后面。一次他和杨隆演一起泛舟,杨隆演比他先登岸,他就用弹子打杨隆演,被杨隆演随卒挡下才未中。一次喝酒时,他的悖慢把杨隆演吓哭了。他还因追赶杨隆演不及,就打死杨隆演的亲吏。种种所为,其父徐温都不知道。 宿卫将李球、马谦劫持杨隆演,发库兵讨伐徐知训。徐知训打算逃走,被严可求勸止曰:“军城有变,公先弃众自去,众将何依!”平卢节度使、同平章事、诸道副都统朱瑾果然率兵來救。 天祐十三年(916年),徐知训为淮北行营都招讨使,围后梁颍州。梁帝朱瑱命宣武军节度使袁象先率军救援,次年正月,袁象先援军到颍州,吴军实际主管军事的朱瑾早起看到西北昏黑,知道梁军将至,召行营都虞候刘权商议,刘权着幅巾锦袍前来,朱瑾认为他大敌当前还如此服饰,无军礼,叱斩之,徐知训徒步赤脚前去相救才得免。吴军与袁象先军交战,小有不利,撤退。 徐知训向朱瑾学习兵法,朱瑾悉心教授。但知訓不太看重朱瑾,朱派家妓去问候徐知训,徐知训卻打算强行占为己有,朱瑾對此很愤愤不平。天祐十五年(918年)徐知训忌朱瑾的地位太高,遂在泗州(今安徽宣城)设置了静淮军(镇泗州,今江苏省盱眙县淮河北岸),外放朱瑾出任静淮军。朱瑾暗恨徐知训,徐知训为朱瑾饯行,朱瑾以好馬美妓贈之。朱瑾领着徐知训进了中堂,让勇士们埋伏在户内,然后叫妻子陶氏出来拜见徐知训,朱瑾用笏板从后面把徐知训打倒在地,“呼壮士出斩之”。.
查看 楊隆演和徐知训
徐溫
徐溫(),字敦美,海州胊山(今江蘇東海)人,唐末軍事人物。南唐建立者徐知誥(李昪)養父,廟號義祖。.
查看 楊隆演和徐溫
周氏 (徐温母)
周氏(),五代十国吴国掌权者徐温的母亲。徐温杀吴王杨行密的嗣子杨渥,拥立杨隆演为主,掌握政权。唐朝天祐七年(后梁开平四年,910年)五月,周氏去世。徐温的属下祭奠,制做偶人,高数尺,穿着用罗锦做的衣服。徐温提倡节俭,说:“此皆出民力,奈何施于此而焚之,宜解以衣贫者。”.
查看 楊隆演和周氏 (徐温母)
周本
周本(《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西平恭烈王,在五代十国时期杨吴(又称弘农)为将,短期於取代杨吴的南唐为将。.
查看 楊隆演和周本
王令谋
王令谋(《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吴国摄政徐知诰(后名李昪)的近臣,吴末宰相,劝徐知诰夺取帝位,但在徐知诰夺位建立南唐前去世。.
查看 楊隆演和王令谋
王景仁
王景仁(),本名王茂章(改名于906年?),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大将。初为唐朝末年吴王杨行密将,后与杨行密之子和继承人杨渥有争执,被迫逃奔钱镠,后梁太祖皇帝朱全忠欣赏他的能力,作为后梁封臣的钱镠又将他送到后梁,太祖用他为将。但在随后对吴国和梁北面敌国晋国的战事中,他并不成功。.
查看 楊隆演和王景仁
神册
册(916年十二月-922年正月)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年号。这是辽国的第一个年号,共使用共7年。.
查看 楊隆演和神册
米志诚
米志诚(),沙陀人,五代十国时期吴国武将。以骁勇闻名。.
查看 楊隆演和米志诚
高祖 (廟號)
作為東亞君主的廟號,經常是尊予開國君主。.
查看 楊隆演和高祖 (廟號)
谭全播
谭全播(834年? - 918年?《十国春秋》卷八《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字勇,在五代十国早期的乾化三年(913年)至贞明四年(918年)间统领虔州。他曾长期担任统治虔州25年的卢光稠的军师,卢光稠死后,虔州经历了几次政权更迭,最后虔州人推谭全播为首。贞明四年,谭全播兵败于杨吴,虔州被杨吴吞并。谭全播不久死去。.
查看 楊隆演和谭全播
贞明 (后梁)
贞明(915年十一月乙丑-921年四月)是后梁末帝朱友贞的年号,共计7年。吴越太祖錢鏐,闽太祖王審知,楚王马殷同时用该年号。.
查看 楊隆演和贞明 (后梁)
赵锽 (唐朝)
赵锽(),晚唐军阀,从887年为宣歙观察使起管治宣歙直至889年死于敌人杨行密之手。.
查看 楊隆演和赵锽 (唐朝)
肃陵
肃陵,可以指:.
查看 楊隆演和肃陵
雷彦恭
雷彦恭(),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初年军阀,903年-908年年间以节度使身份控制武贞军。.
查看 楊隆演和雷彦恭
柴再用
柴再用(),汝陽人,本名柴存。五代十國吳國的大將,先後在太祖楊行密、烈祖楊渥、高祖楊隆演及睿帝楊溥四朝中擔當重要軍事將領。.
查看 楊隆演和柴再用
李德诚
李德诚(《十国春秋》卷七《十国春秋》卷一十五),爵封赵王,谥忠懿,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名将。他及其家族在取代吴的南唐政权年间继续被高度尊重。.
查看 楊隆演和李德诚
李俨 (吴)
李俨(),本名张休,一名张播,天复二年(902年)被唐昭宗派往军阀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处的使者,从此作为唐帝的代表留在淮南甚至在907年唐朝灭亡后。在杨氏家族统治的吴国政权(又叫弘农)初年,他成为代表唐帝正式授予杨行密的儿子和继承人杨渥和杨隆演正式爵位之人。天祐十五年(918年),将领朱瑾杀摄政徐温子徐知训,徐温认为李俨串通朱瑾,杀之。.
查看 楊隆演和李俨 (吴)
李遇 (十国)
李遇(),唐朝末年和五代十国初年吴国武将。合肥人。.
查看 楊隆演和李遇 (十国)
李昪
唐烈祖李昪(),字正倫,小字彭奴,五代十國時期南唐開國皇帝。海州人(今属江苏连云港),一说徐州人(今属江苏),另一说湖州安吉人(今属浙江),原稱「徐知誥」,是南吳大臣徐溫養子。.
查看 楊隆演和李昪
李承嗣
李承嗣(),唐朝末年及五代十国初年将领,先后效力于军阀李克用、杨行密势力。.
查看 楊隆演和李承嗣
杨吴
吴()是五代时十国之一,为杨行密所建,又称杨吴、南吴、弘農、淮南。.
查看 楊隆演和杨吴
杨玢
杨玢,五代時期南吳高祖楊隆演次子。本名杨继明。 楊隆演即吳國國王位後,於天祐十六年(919年)封楊潯為庐陵郡公,改名杨玢。楊溥即吳國皇帝位後,於乾贞元年(927年)封杨玢為南阳王,和南阳王杨璘、宜春王杨璆一起受封。吴禅位于齐,杨玢降封郡公。.
查看 楊隆演和杨玢
杨珙
楊珙,五代十国庐州合肥县人,杨吴宗室,杨溥的兄子,杨行密的孙子。 楊珙开始封为南昌郡公。乾贞元年(927年),杨珙被杨溥封为建安王。南唐受禅,楊珙等十二个吴国宗室降封为公。楊珙领康化军节度使(驻池州),兼中书令,939年,楊珙称病罢官,回到永宁宫去世。 杨溥的三个哥哥中,二哥杨隆演仅有一子见于《十国春秋》,三哥杨濛尚在人世且和楊珙一并被封为常山王。故杨珙很可能是杨溥大哥杨渥之子。.
查看 楊隆演和杨珙
杨澈 (十国)
杨澈,五代十国時期南吳太祖杨行密第六子。 楊隆演即吳國國王位後,於武义元年(919年)封六弟楊澈為鄱阳郡公。楊溥即吳國皇帝位後,於乾贞元年(927年)封六弟楊澈為平原王,后改為德化王,不知所终。.
查看 楊隆演和杨澈 (十国)
楊行密
吳孝武王杨行密(),字化源,原名行愍,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长丰)人,唐朝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五代十国時期吴国政權奠定者。唐乾宁二年(895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农郡王。天复二年(902)进中书令、封吴王,天佑二年(905)病死,唐谥武忠王,吴国武义年间改谥孝武王,其子杨溥稱帝时,追尊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查看 楊隆演和楊行密
楊渥
楊渥(),字奉天(《九国志》作承天),五代十國時期南吳君主,但從未稱「吳王」,南吳太祖楊行密長子。.
查看 楊隆演和楊渥
楊溥 (十國)
吳睿帝楊溥(),五代時期南吳君主,楊行密四子,楊渥、楊隆演之弟,南吳唯一正式稱帝的君主(先前僅稱王),楊隆演稱吳國國王時,楊溥被封丹陽郡公。.
查看 楊隆演和楊溥 (十國)
楊潯
新安公楊潯(),五代時期南吳君主楊行密第五子。 楊隆演即吳國國王位後,於天祐十六年(919年)封楊潯為新安郡公,但不久就去世了。.
查看 楊隆演和楊潯
楊濛
臨川王楊濛(),字志龍,五代時期南吳君主楊行密第三子。.
查看 楊隆演和楊濛
楊怤
楊怤(怤音fu),唐朝末年庐州合肥县人,五代十国吴王杨行密的父亲。 楊怤一生都是农夫,为儿子起名杨行愍。杨行愍投奔淮南节度使高骈时,高骈为杨行愍改名杨行密。杨行密发迹时,父亲已经去世。史书没有记载杨行密是否请求朝廷为父亲楊怤追赠官爵。919年,杨行密的儿子杨隆演自称国王,追尊父亲为太祖,927年,杨溥称皇帝,追尊父亲为武皇帝,但没有追尊祖父楊怤。不过吴国为楊怤避讳,大夫改称大宪、大卿。.
查看 楊隆演和楊怤
武义 (南吴)
武义(或作颁义;919年四月-921年正月)是南吳高祖楊隆演的年號,也是南吴政权自己的第一个年号。之前南吴年号一直沿用唐朝的年号。共计3年。 武义二年五月南吳睿帝楊溥即位沿用。.
查看 楊隆演和武义 (南吴)
武义县
武义县是中國浙江省金华市下辖的一个县,素有“温泉之城、萤石之乡”的美称。.
查看 楊隆演和武义县
朱瑾 (唐朝)
朱瑾(),唐末軍事人物,天平節度使朱瑄從弟,善槊,壯武勇猛,兖州泰寧軍节度使齐克让頗愛之,瑾遂假意要娶齐氏之女,卻趁機突擊齐氏而驅逐之,自為泰寧節度使。後為朱溫所敗,奔楊行密。後因徐溫之子徐知訓辱瑾,瑾怒,殺知訓。徐溫發兵迫之,遂自刎死。.
查看 楊隆演和朱瑾 (唐朝)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撰。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概称《五代史》。原本已佚,今本乃邵晉涵等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等文獻中輯出,是二十四史中唯一輯本。.
查看 楊隆演和旧五代史
10世纪南京
南京于:901年-905年,为唐朝上元县;905年-914年,为杨吴上元县;914年-920年,为杨吴昇州城,辖上元、江宁等县;920年-937年,为杨吴金陵府(936年为杨吴西都);937年,为杨吴江宁府;937年-975年,为南唐都城江宁府(961年曾短暂迁都南昌府);975年-1000年,为北宋昇州。.
查看 楊隆演和10世纪南京
亦称为 南吳高祖,楊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