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梨园

指数 梨园

梨园是戏班的别称。历史上,梨園原本是唐朝皇帝遊樂的地方,舉行的活動包括拔河、打球等。唐玄宗自作新曲名曰“道調法曲”,曾选伶人三百人在禁院梨园中歌舞,“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霓裳羽衣曲》在梨园亦有表演。后遂称戏班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有时也称京剧为梨园。 一說梨园的最高長官為崖公。梨园的乐官還有梨园教坊使、梨园使、梨园判官、梨园供奉官,都是高级管理者,由宦官担任。另外都知是低级乐官,由具备音乐才能的樂人擔任,后因乐官过多,无法管理,在都知之上,又设都都知一职。安史之亂後,梨园逐渐衰落,白居易的《江南遇天宝乐叟》写道:“唯有中官作宫使,每年寒食一开门。”唐文宗时梨园又设仙韶院,大和九年,太常少卿冯定奉命对法曲进行改造。 梨园的音乐作品有些传播到民间。梨園對後來的元雜劇、明清章回小說產生了很多的影響,因為唐玄宗常常上臺扮演丑角,所以在梨園中,通常以丑角為班主/領導,而玄宗亦被稱為梨園鼻祖。現時,也有很多戲曲藝術工作者稱自己為梨園子弟。.

51 关系: 小榄菊花会尤聲普少林五老少新權中国音乐布袋戲康洽五顯財神廟伶人往事喜神品花宝鉴唐休璟唐玄宗唐朝唐朝音乐机构唐朝樂舞唐朝文化王長林科班竹馬陣粵劇罗寿山燕樂白龍珠白蛇传靚次伯西秦王爺龍劍笙霸王別姬 (電影)都門紀略阳关三叠關影憐金德瑛雨霖铃李環春李煦李麗華李龜年李桐春李桂官杨隆寿板桥杂记梅兰芳梅兰芳华毕沅江采蘋朱友裕成龍戲神新会区...方俊官 扩展索引 (1 更多) »

小榄菊花会

小榄菊花会是中国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特有的民间传统花会,乡民在菊花会举办期间展示各式菊花,文人在菊花会上把酒吟诗、赏菊画菊,期间还有菊花戏上演。小榄一直享有“菊城”的美称,早在南宋,便有小榄人开始种菊,明朝已有不少人善于作盆栽的菊艺。1736年,小榄的一些文人举行了比试各家菊艺的“菊试”,这成了菊花会最早的雏形。1782年,小榄举行了首次的菊花会。现在每隔60年,逢中国传统干支纪年的甲戌年都将举行一次盛大的菊花大会,大会期间会每年或数年举行一些小型的菊花会。1994年的菊花会是离现在最近的一次菊花大会,吸引了800万游客前来参观。2006年,小榄的菊花会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 梨园和小榄菊花会 · 查看更多 »

尤聲普

尤聲普(1934年-),香港粵劇演員。父為乾旦尤驚鴻,1979年至1985年間亦曾師從京劇名伶李萬春,隨並非「科班」出身師兄劉洵習藝。早期多演林家聲的武生、見習丑生,後改任老生和丑生;1988年受聘為雛鳳鳴劇團丑生,武生靚次伯,演出至2007年12月六場於澳門的《帝女花》為止。 1992年雛鳳鳴解散,香港粵劇黃金年代一去不復返。 1990-1991年,最高紀錄一年演出超過150場,只演舊戲,無開山劇目,也非全職,又自由出外埋班,早已預定,準備盛世享其成到退休! 1992年3月10日,為雛鳳鳴劇團告別演出,1992年獲香港藝術家聯盟頒發舞台演員年獎。 2009年獲香港特區榮譽勳章;2016年獲香港演藝學院頒授榮譽院士。2017年獲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發傑出藝術貢獻獎。 曾與麥先聲、陳玉郎、雲展鵬、潘有聲、黎家寶及文千歲共七位梨園同行結為七兄弟,尤排行第二。.

新!!: 梨园和尤聲普 · 查看更多 »

少林五老

少林五老是指出現於清末民初裡有關少林故事小說中的五位人物。他們的名字最早出現於清末武術小說『聖朝鼎盛萬年青』中:五枚大師、至善禪師、馮道德、白眉道人、苗顯。 五枚大師為雲南白鶴山尼姑,紅眉道人首徒; 至善禪師為福建少林寺和尚,排行第二; 馮道德為湖北武當山道士,排行第三; 白眉道人為四川峨嵋山和尚,後居成都,未提及排行; 苗顯為俗家,廣東連州連山八排洞襄土人,後居南京,未提及排行。 按武功排名則為白眉道人、至善禪師、五枚大師、馮道德。苗顯早亡,未提及武功高低。 在--打機房事件中,馮道德三名弟子牛化蛟、呂英布、雷大鵬接連在擂台上死於--之手。其中呂英布、雷大鵬皆因台下謝亞福(謝福三)所發的暗器「鐵鴛鴦」而死,於是馮道德赴廣州尋--報仇。馮道德即將打死--時,五枚出手勸解,馮道德只得作罷。 後白眉的弟子方魁、高進忠、馬雄奉命拘捕--,高進忠先後擊殺--、三德和尚(劉裕德)、童千斤,馬雄點傷謝亞福廢其武功。白眉知道至善必會報復,於是請五枚與馮道德一起約至善比武。在福建少林寺中,白眉以內功震死至善,五枚踢死方世玉,馮道德刀傷洪熙官後將其生擒。 這些故事經常被後世描寫為少林與武當峨嵋之爭,其實當時並無武當派峨嵋派之稱。馮道德雖然是武當山道士但仍係少林派,而白眉道人則是和尚(當時和尚也稱為道人),並非後世所刻畫的峨嵋或武當派道士。 萬年青書中前後多有矛盾之處,書中前稱李雄(李巴山)為白眉道人首徒,五枚大師為紅眉道人首徒,兩人見面以師兄弟相稱。而後又稱馬雄為白眉道人首徒,白眉道人又與至善禪師等人以師兄弟相稱。.

新!!: 梨园和少林五老 · 查看更多 »

少新權

少新權(1904年-1966年3月22日,原名:陳利權)是一位香港的粵劇和電影演員。.

新!!: 梨园和少新權 · 查看更多 »

中国音乐

中國音樂,據目前的考古發現,中國音樂可追溯至9000多年前,禮樂制度被賦予維繫社會秩序的功能。音樂與人心情感間的關係受到很大的重視,《詩經》大序、《禮記·樂記》、《荀子·樂論篇》、《史記·樂書》等描述儒家思想認為音樂對人性具有教化啟迪的作用。同時從唐代的胡琴到近代的西方音樂,中國音樂又在吸收外來音樂要素的過程過不斷充實發展。.

新!!: 梨园和中国音乐 · 查看更多 »

布袋戲

布袋戲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戏,是一種起源于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宁德福鼎市亦有流传,当地人称之为大拇指戏。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而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戲之通稱。 布袋戲在華人地區,以台灣的發展最為蓬勃。布袋戲在臺灣所扮演的角色,與宗教信仰、天地神人關係、經濟時令、文化價值的傳承與維繫既定社會階層的穩定性有相當緊密的關聯性。.

新!!: 梨园和布袋戲 · 查看更多 »

康洽

康洽,唐朝酒泉人。 康洽是一黃鬚美男子,從西域攜琴和劍來到長安,拜見權貴,氣度豪爽。能作樂府詩篇,宮女和梨園都在演奏他的作品。玄宗知其名,驚豔他的才華。安史之乱時,避難江南。大历间,已七十餘歲,猶是布衣。一說康洽在杜陵山中去世,詩文早佚。.

新!!: 梨园和康洽 · 查看更多 »

五顯財神廟

五显财神庙是位于北京广安门外六里桥立交桥西南的一座道教宫观,现已无存。.

新!!: 梨园和五顯財神廟 · 查看更多 »

伶人往事

《伶人往事》副題為「写给不看戏的人看」。作者為章詒和。 此書記錄了下列八位藝人於反右與文化大革命中的事跡:尚小云、言慧珠、杨宝忠、叶盛兰、叶盛长、奚啸伯、马连良和程砚秋。《伶人往事》是章詒和繼《往事並不如煙》之後的又一作品。章詒和因其長期所處的文化環境,對中國戲劇界的大師級人物有超乎一般的洞悉與敏悟。這些藝術家不管出身如何,都曾刻苦學藝,都曾大紅大紫,後來在於反右與文化大革命都曾飽經磨難。《伶人往事》運用的是史家筆法,言在梨園中,意在梨園外。.

新!!: 梨园和伶人往事 · 查看更多 »

喜神

喜神,中國的戲神之一,保佑戲班,尤其是年幼的演員。 中國傳統戲曲發展初期與儺戲關係緊密,儺戲原為驅邪祈福,深具宗教儀式意涵。儺戲班子中供有「儺戲太子」,為木雕童子形象。而各戲班中,多供有類似的童子神偶,亦做為道具,稱為喜神。 喜神是道具之神,有些劇團只要道具損害就要祭拜喜神,而作為道具的「喜神神偶」,只能扮演閥閱公子或者皇室王孫,如須扮演乞食、孤兒,下台後須設牲酒酬神。無論年歲,梨園尊稱其為「大師哥」。 一說喜神即後唐莊宗,因為後唐莊宗雅好戲劇,曾扮演兒童。另一說,喜神即「翼宿星君」化身。.

新!!: 梨园和喜神 · 查看更多 »

品花宝鉴

《品花宝鉴》,亦作《怡情佚史》、《群花宝鉴》,清代陈森所著的一部描写狎优风气的长篇小说,共60回。陈森是常州人,科举常年不得意,40岁后放弃科举。他寓居北京时常与优伶交往,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素材。.

新!!: 梨园和品花宝鉴 · 查看更多 »

唐休璟

唐休璟,名璿,字休璟,以字行,晋昌酒泉人,唐朝与武周大臣和名将,爵位宋國公,諡號忠。历任武则天和唐中宗、唐殇帝、唐睿宗四代皇帝的宰相。 唐休璟在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出生,京兆始平人。七世祖是北齐晋昌王唐邕,其先祖在北周和隋朝都任职高官。他曾祖父唐規为北周骠骑大将军、安邑县公。唐休璟的爷爷唐宗(唐世宗)是隋朝末年朔方(今陕西榆林)郡丞,梁师都举兵,杀害了不肯归降的唐宗。唐休璟的父亲唐諧是唐朝的咸陽县令。 唐休璟年少时通过科举明经及第,唐高宗永徽年间,他成为唐高宗哥哥吴王李恪府上的典签,没有显示自己的才能,转任营州户曹。679年,單于大都護府的突厥部落在阿史那泥熟匐率领下背叛唐朝。他们煽动奚和契丹一起攻打营州。当时的营州都督周道務,派唐休璟率兵在独护山大破突厥。因此功,唐休璟转任豐州司马。 阿史那泥熟匐不久后被唐将裴行儉,但突厥的叛乱依然没有平息。683年,突厥在阿史那骨咄禄的领导下复国,史称后突厥汗国,阿史那骨咄禄攻打蔚州,杀害刺史李思儉。豐州都督崔智辯在朝那山(今内蒙古包头)与骨咄禄交战,战败被俘。高宗皇帝与大臣讨论,主张放弃丰州,将百姓迁至靈州、夏州。唐休璟上书反对,丰州适宜农牧业,自秦汉以来是国家的重镇,放弃丰州,就如同隋末的情况一样,灵州、夏州就不会安稳了。朝廷同意了他的意见。 唐高宗死后,他的太子李哲即位,就是唐中宗。但是实权掌握在太后武则天手中,684年二月,武则天废黜唐中宗,立中宗的弟弟李旦为唐睿宗,武则天临朝听政。唐睿宗垂拱年间,唐休璟任安西副都护,驻守碎叶城。 689年,在韦待价西征吐蕃失败後,韦待价被流放,安西都护閻溫古被杀。唐休璟收集余众坚守西州,被朝廷任命为西州都督。 690年,武则天使唐睿宗退位,自立为皇帝,以武周代替了唐朝。692年,唐休璟建议武则天收复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武则天命王孝杰和阿史那忠節率军收复。圣历年间(697-700),唐休璟升任衛尉卿、涼州都督、右肃政御史大夫,持节陇右诸军州大使。 700年秋,吐蕃将军麴莽布支攻打凉州,围攻昌松县。唐休璟率军到洪源谷,临阵登高,见吐蕃军队衣甲鲜盛,对麾下说:“自从論欽陵(吐蕃执政者,多次大败唐军,699年被吐蕃赞普器弩悉弄逼迫自杀)死后,他兄弟論贊婆归降。麴莽布支成为新元帅,想要炫耀威武,所以吐蕃国中贵族子弟都跟着他。虽然人马看起来强盛,但不通军事,我为诸君取之。” 唐休璟被甲先登,与吐蕃军六战六克,斩麴莽布支副将二人,斩首二千五百级。筑京观(骷髅台)还军。702年,吐蕃派使臣論彌薩请和,武则天在西都长安款待他,唐休璟也被邀请参加宴会。論彌薩多次盯着唐休璟看,武则天问他是什么缘,他回答:“在洪源之战,这位将军雄猛无人可比,杀我们的将士甚众,所以想多看看他。 则天大加叹异,擢拜唐休璟为右武威、右金吾二卫大将军。唐休璟熟悉边防事务,东到碣石(今河北省秦皇岛)西到安西四镇,他知道所有的地理形势和防御体系。 703年,夏官尚書、检校凉州都督唐休璟被任命为同鳳閣鸞臺三品,成为宰相。当时,西突厥一部突騎施的首领烏質勒,与西突厥其他部落互相攻打,结果导致安西路绝唐休璟与其他宰相讨论后,上奏事情的发展和将来时局的变化。十天后安西诸州的报告,正如唐休璟所描述的一样,武则天赞叹道:“我只后悔用卿太晚。”她又召来当时其他的在任宰相魏元忠、杨再思、李峤、姚元崇、李迥秀说:“唐休璟通晓边防之事,在这一点上,你们十个也抵不上他一个。武则天有任命唐休璟为太子李显(之前的唐中宗,698年从流放地召回立为太子,名字改为显)的右庶子。 704年三月初四,朝廷讨论官员不愿做地方官,唐休璟、李峤建议派中央官员兼职州县,并申请自己率先出镇。武则天得杨再思、韦嗣立等二十人以本官检校刺史,李唐二人没有派出。八月初一,知纳言韦安石上书检举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的罪责,武则天命唐休璟调查。调查尚未结束。契丹叛乱,武则天以唐休璟为幽营都督 (总部在今北京市) 、安东都护府都护出击契丹。在唐休璟临行之前,密告李显:“二张幸蒙宠遇,数侍宴禁中,纵情失礼。非人臣之道,殿下应该惟加防察,早作准备。” 705年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召回唐休璟,加封輔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酒泉郡公,不久升任尚書省左僕射,仍然同中書門下三品。他自己还在东都洛阳时,让唐休璟留守首都长安,再封唐休璟为宋国公。 唐休璟在706年致仕,但他不想早早引退。当时,尚宫贺娄氏干预国政,唐休璟为其子娶贺娄氏养女为妻, 708年起复为太子少师(当时并无太子,太子少师只是荣誉官职)。这年,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在河套平原的黄河北岸修築受降三城以控制突厥,唐休璟反对,以为两汉以来都是以黄河阻挡胡人,在草原筑城,最后还是会落入突厥之手。但三城还是被筑成,有效地控制了突厥人。709年冬,他又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很多人批评他不能保持晚节(当时他已经八十三岁),但是他将数千匹绢分散亲族,又以数十万家财大开茔域,备礼安葬五服之亲,为人称道。这位伟大的将军做宰相却很平庸。710年春正月廿九,唐中宗在梨园球场召集后妃和大臣游乐,玩蹴鞠和拔河。唐休璟和韦巨源都非常老了,拔河时摔倒在地上半天起不来,皇帝、皇后、妃嫔、公主看到后,大笑。 710年夏六月初二,唐中宗暴崩(传统史书认为是韦后和安乐公主李裹儿下毒害死的)。中宗的庶子温王李重茂即位为唐殇帝,韦后作为皇太后执政。 六月二十,韦后和安乐公主在唐中宗妹妹太平公主和侄子临淄王李隆基 (唐睿宗相王李旦的儿子)领导的政变中被杀。唐殇帝被废,睿宗李旦复位。唐休璟又拜特进,充朔方道行军大总管,防备突厥,停其旧封,别赐实封一百户。711年,上表请致仕。唐睿宗允许。禄及一品子课并令全给。延和元年七月十五日(712年9月2日)病逝于长安怀真里府第,时年八十六,赠荆州大都督,谥号忠。.

新!!: 梨园和唐休璟 · 查看更多 »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唐朝第九代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在位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宋代避聖祖趙玄朗讳,清代避諱康熙帝「玄燁」,皆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性格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儀表雄伟俊丽。 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之变,诛韦皇后,擁立睿宗李旦,並掌握朝政與京師實際兵權。公元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是為玄宗,隨即發動先天之變,赐死可能爭奪大位的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玄宗在位44年間,前30年開元之治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由於怠政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導致了後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出奔四川,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自立為帝,即肅宗,尊玄宗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于泰陵。.

新!!: 梨园和唐玄宗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梨园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唐朝音乐机构

唐朝音乐机构分为政府管辖与宫廷管辖两个不同系统,乐工人数有数万之多,分工精细、规模宏大、技艺高超,属历代之冠。唐代的多种音乐机构在教育、表演、组织、管理等方面都为后世积累了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是唐代优秀音乐人才的汇集地,对盛唐宫廷音乐的发展从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保证作用。.

新!!: 梨园和唐朝音乐机构 · 查看更多 »

唐朝樂舞

中國唐朝的舞蹈藝術,在經過漢朝百戲在舞蹈技巧上的飛躍,以及南北朝中外樂舞交匯的推動下,達到一個更趨成熟的新境界,此時乃中國古代舞蹈藝術發展的最高峰。其舞蹈蓬勃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為強大的國力,社會思想開放,各民族及外國文化均能被充分吸收而融合。社會各階層的群眾性舞蹈活動普遍,觀賞舞蹈表演成為人民藝術生活的一要,來自民間、經藝術加工後、形式華麗、規模宏大的宮廷燕樂舞蹈也大量湧現,堪為唐代舞蹈一大勝觀。 唐人把舞蹈視為抒情和展示才華,表示禮節的手段能文能武、能歌善舞的文化素養。盛唐時,宮廷中設置了完善健全的太常寺、教坊,管理宮廷樂舞等事宜。唐玄宗時又從坐部伎及宮女中挑選出一大批技藝最高的樂工、舞伎,設立了梨園,專事歌舞的排練和演出。著名代表人物有善作曲能伴舞的唐玄宗與以善舞「霓裳羽衣」的楊貴妃,親自排練過聲勢浩大的破陣樂的唐太宗李世民;即興善舞以抒情的詩人李白。唐代的宗教樂舞也很發達,如鶴舞和花舞等禮佛娛人的舞蹈在佛寺中很常見;祭祀巫舞從巴楚之地到中國西北荒村都很興盛,唐代宮廷的驅儺是種面具神舞,繼承漢代的宮儀規模亦即為盛大 P.157。.

新!!: 梨园和唐朝樂舞 · 查看更多 »

唐朝文化

唐朝文化是中国唐朝时期发展起来的文化,其在史学、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都独具特色。.

新!!: 梨园和唐朝文化 · 查看更多 »

王長林

王长林,清末民初京剧武丑演员,祖籍江苏苏州,生于北京。乳名王栓子,早期曾用作艺名。 他出身于梨园世家,幼入胜春魁科班,曾拜王文隆为师,先学武净,后学武丑。出科后搭春台班,与俞菊笙、黄润甫等同台,渐露头角。1892年被选为内廷供奉,他中年以后兼演文丑。1900年前后,开始与谭鑫培合作,谭鑫培所演《琼林宴》、《天雷报》、《失印救火》、《问樵闹府》、《秦琼卖马》、《打渔杀家》等戏丑角均由其充任。被谭鑫培倚为左右手。也还曾佐梅兰芳、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演出。他的戏路宽,文武兼擅,擅演剧目武戏有《时迁偷鸡》、《盗甲》、《盗钩》、《九龙杯》、《打瓜园》、《祥梅寺》等剧;文丑戏以《问樵闹府》、《胭脂折》、《小放牛》。他的儿子王昆山、王福山均工武丑。.

新!!: 梨园和王長林 · 查看更多 »

科班

科班是一種類似劇團的團體,也有培養新人,传承戏曲艺术。.

新!!: 梨园和科班 · 查看更多 »

竹馬陣

竹馬陣始於清雍正9年(1732年),由一位竹馬陣師傅攜帶「田都元帥」金身乙尊輾轉至山東後,再自山東蒞台,首先落腳於屏東;最後與所信奉的「田都元帥」定居於台南市新營區土庫里。田都元帥威靈顯赫,有求必應,於是成為土庫的守護神,村民建廟奉祀名為「土安宮」。經文化部、臺南市政府核定為臺南市定傳統表演藝術,亦是首批登錄傳統表演藝術之陣頭。   「竹馬陣」應當是屬於清朝時中國大陸南方的劇種,不過現在大陸已失傳亦不見文獻記載。這位從唐山來的師傅教村民「竹馬陣」,以後代代相傳迄今將近270年。「竹馬陣」命名自12生肖中的「馬」,意思是祈求「祿馬交馳,大富大貴」;另有一說是馬在十二生肖中扮成「白馬書生」,在古代以讀書人為貴的觀念下,乃將此十二藝陣命名為「竹馬陣」。。近年來,由於竹編12生肖模型技術已失傳,改以服飾代之,並在臉上依照生肖的屬性畫上面譜或戴上頭冠。如「龍」扮者臉上塗以紅色底,再畫面譜;戴上龍的頭冠。旦角則頭飾珠花彩帶,不畫面譜。演員不具有上下場的觀念,屬落地掃演出型態。演員妝扮屬於醜扮,演員人數以二人與三人為主,但三人演出有時並不是為了劇情所需,而是為演出排場之美觀而安排;演出場地為平地上的廣場,可讓觀眾四面可欣賞;演員的身段動作相當簡單,並不斷重複表現,而且演出行進是以前後方向為主。   「竹馬陣」是一種兼具宗教性、藝術性、音樂性和戲劇性的綜合文化活動。12名演員出陣,無女性演員,除了有祈福鎮煞作用,其中包涵南管樂器演奏,梨園的身段、唱腔,亦為當地農閒的娛樂。全部以歌唱藝弄作為表演,一組完整的藝弄演出包括有「環繞藝弄」、「按生肖順序,各自表演一次」、「對弄及三人弄」的一組完整的藝弄演出。是歌唱演奏之音樂近似南管樂,約有一百首樂曲,如〈元宵十五〉、〈看燈十五〉、〈將軍走〉、〈陳三五娘〉、〈牽君手雙〉等,每曲名稱都有特定劇情含意均呈現在唱詞哩,歌唱時一曲接一曲依照劇情發展的連貫性,展現歌聲和音樂的美。 可惜竹馬陣有一個「教外別傳」的神咒禁忌,只能傳當地人,且傳男不傳女。如今僅存的演出藝人不過10多位,平均年齡60幾歲,迫使「竹馬陣」有後繼無人,藝陣失傳之虞.

新!!: 梨园和竹馬陣 · 查看更多 »

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做唸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粵劇是省港澳地區的艺术瑰宝,隨著華人的移民及其對粵劇的喜愛和傳唱,被傳播到世界各地。.

新!!: 梨园和粵劇 · 查看更多 »

罗寿山

罗寿山,清末民初京剧文丑演员。名树德,字朗臣,号寿山。乳名百岁。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生于北京。 罗寿山出身梨园世家,是同光时期著名旦角罗巧福的长子。先学老生,后拜华福山、刘赶三为师,改学文丑。出科后,曾搭四喜、三庆、玉成、玉春、喜庆、同庆等班演出,与杨小楼、汪桂芬、王楞仙、谭鑫培合作。光绪十六年(1890年)曾入选清廷升平署。他和汪桂芬、王楞仙合演《三国志》,饰演蒋干。嗓音脆甜,表演风趣,尤擅插科打诨,以微词讥刺时弊。彩旦和丑婆子更为一绝。长子罗文森、次子罗文林、三子罗文翰、四子罗文瑞均工场面。曾居住在北京市宣武区西杨茅胡同。.

新!!: 梨园和罗寿山 · 查看更多 »

燕樂

燕樂又稱為宴樂或讌樂,是指在東亞宮廷宴會所用的音樂,與禮儀用音樂雅樂相對。燕乐包括声乐、器乐、舞蹈、百戏等。 隋朝统一以後,邊疆各民族和中原的音調融匯,宫廷燕樂中均以法曲為主,后制定了《七部樂》:一、《清商伎》;二、《国伎》;三、《龟兹伎》;四、《安国伎》;五、《天竺伎》;六、《高丽伎》;七、《文康伎》。隋大业中(公元605-618年间),增《疏勒伎》和《康国伎》,同时将《文康伎》改为《礼毕》,改《国伎》为《西凉伎》,遂成《九部乐》。 唐初宫廷乐舞继承隋制,《九部乐》基本保持原貌。公元618年时,已将歌颂唐朝兴盛的《燕乐》列为首部,去《天竺》,增加《扶南》,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宴群臣,加奏《高昌伎》,始成《十部乐》。 除其中两部乐舞,即《燕乐》、《清商》属中原汉族风格,其余八部均以地名、国名为乐部名称,是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乐舞。舞者服饰均为美化的民族服装。经过宫廷的整理,有一定的演出制度与规范,所有乐曲及乐工人数、服饰,所用乐器及采用何种歌曲、舞曲、解曲等, 均有所规定。 到了唐玄宗(公元712-756年)的时候,又根据表演方式,分为《立部伎》和《坐部伎》。《立部伎》是在室外表演的,《坐部伎》是在室内表演的。其曲目大都是公元六至八世纪时大曲的新作。属于《立部伎》的有 《安乐》、 《太平乐》、 《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等八曲;属于《坐部伎》的有 《乐》(含《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 《长寿乐》、 《天授乐》、 《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等六曲。所用的伴奏乐器多是龟兹和西凉等少数民族的乐器。 除法曲、教防授曲以外,还有一些与宗教文学,如《步虚曲》、《望仙门》、《瑶池宴》、《凤凰台上忆吹箫》、《华胥引》、《金人捧露盘》、《鹊桥仙》等。唐高宗以後,燕樂之名益廣,盛唐時设有专门的乐舞机构,如太常寺、梨园、教坊等,谢阿蛮、李可及都是專業的樂工。.

新!!: 梨园和燕樂 · 查看更多 »

白龍珠

白龍珠(1906年 - 1970年2月4日),原名:麥龍珠,粵劇行裡人稱他為「阿蛇」,籍貫:廣東省南海縣,15歲少年時代已從事粵劇,他是薛覺先的首徒,最初擔任小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白龍珠跟隨薛覺先到廣西省的桂林及柳州演出,有一晚表演《四大美人》,原來演伍員的武生醉酒失場,被薛覺先臨時拉夫出臺,自此被薛覺先 要求轉型作武生。白龍珠亦是香港電影演員,自銀幕處男《歌唱新美人計》(1952年)作至息影作《樊梨花》(1968年,飾演薛仁貴),一生參演約90齣電影。.

新!!: 梨园和白龍珠 · 查看更多 »

白蛇传

《白蛇传》是中国著名民间传说。与《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又名《许仙与白娘子》。故事成于南宋或更早,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修炼成人形的蛇妖与凡人的曲折爱情故事。 传说发生在宋朝时的杭州、苏州及镇江等地。流传至今有多个版本,但故事基本包括借伞、盗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祭塔等情节。《白蛇傳》角色法海的原型來自唐朝的金山法海禪師。.

新!!: 梨园和白蛇传 · 查看更多 »

靚次伯

靚次伯(),原名黎松柏,書名黎國祥,廣東新會人,南派粵劇著名老倌。由於家中排名第四,便人稱「四叔」,被稱為“武生王”、“南音王”。「靚次伯」的藝名是把其師靚大方跟他所仰慕的朱次伯二人的藝名合成的。他與金山炳、靚榮、千里駒、白駒榮等人都是把戲台演唱語言從官話改為粵語的先軀。.

新!!: 梨园和靚次伯 · 查看更多 »

西秦王爺

西秦王爺,又稱西秦尊王,戲神,是戲曲界的保護神,俗稱「公子爺」、「西秦王」、「秦王」。一般戲曲界,亂彈、潮州西秦戲、北管福祿派奉祀「西秦王爺」,北管西皮派奉祀另一神「田都元帥」,早期各個劇團時常械鬥,各以所奉的神像相互叫陣。今日由於藝師與戲班的交流,臺灣的劇團常有兩神兼奉的現象。.

新!!: 梨园和西秦王爺 · 查看更多 »

龍劍笙

龍劍笙(英文名:Sabrina,),原名李菩生,昵稱阿刨,祖籍廣東中山,生于1944年, 農曆九月十九,香港粵劇演員(女文武生)、金漆班牌雛鳳鳴唯一主帥,超過半世紀在粵劇行中衣箱標記為--- 龍 ---一字。她在家中排行第四,家有長兄,2姊及4妹。.

新!!: 梨园和龍劍笙 · 查看更多 »

霸王別姬 (電影)

改編自李碧華同名小說,由陳凱歌執導,張國榮、張豐毅、鞏俐主演的電影。敘述伶人程蝶衣對國粹藝術的執著,進而投影出歷史與文化在大時代的演變下,造成的激盪與人生。影片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氣勢恢宏,感情強烈,情節細膩深遠。 本片獲得第46屆法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成為第一部也是迄今唯一獲得此獎項的華語電影。此外,該片還榮獲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以及第66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並於2015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百大不朽電影」之一。.

新!!: 梨园和霸王別姬 (電影) · 查看更多 »

都門紀略

《都門紀略》,是清朝道光年間的楊靜亭描寫北京風土人情、京劇的著作。.

新!!: 梨园和都門紀略 · 查看更多 »

阳关三叠

《陽關三疊》,中國古曲,又名《陽關曲》、《渭城曲》。該曲取材自王維的七言絕句《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於唐代被編成琴歌,歌曲分三大段,疊唱原詩外,加入由原詩詩意所發展的若干詞句,為當時的梨園樂工廣為傳唱。詩中“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反復吟唱三遍,故名《陽關三疊》。 此曲在唐代被名為《渭城曲》收集於《伊州--》之中,至宋代失傳,而蘇軾曾見古本《陽關》,形容為「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疊」。其曲譜現存最早版本收集於1491年龔經編釋的《浙音釋字琴譜》,今殘存8段,只在第1段為王維原詩。1530年出版的《發明琴譜》亦載有此琴歌,清代張鶴據此版本改編收入其編著的《琴學入門》(1876年),今人多用《琴學入門》版本。.

新!!: 梨园和阳关三叠 · 查看更多 »

關影憐

影憐 (Kwan Ying Lin,?-1979年11月18日),原名:周蓮 (Chow Lin),籍貫:廣東省中山縣小欖鎮。活躍於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的著名粵劇一線花旦,亦演出香港電影。.

新!!: 梨园和關影憐 · 查看更多 »

金德瑛

金德瑛(),中國清朝狀元、政治人物,字汝白,號檜門。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新!!: 梨园和金德瑛 · 查看更多 »

雨霖铃

霖铃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又名《雨霖铃慢》。据王灼《碧雞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太真外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彌旬,棧道中聞鈴聲。帝方悼念貴妃,采其聲為《雨淋鈴曲》以寄恨。時梨園弟子惟張野狐一人,善篳篥,因吹之,遂傳於世。」 双调一百零三字,前后阕各五韵,本调常用入声韵,且多用拗句。上阕九句五十一字;下阕八句五十二字。.

新!!: 梨园和雨霖铃 · 查看更多 »

李環春

李環春(),臺灣京劇暨電影演員,行當為武生。.

新!!: 梨园和李環春 · 查看更多 »

李煦

李煦,滿洲正白旗人,祖籍山東萊州府。清康熙、雍正年间政治人物。.

新!!: 梨园和李煦 · 查看更多 »

李麗華

李麗華(),中華民國女歌手、电影演员,出生於上海,原籍河北。李麗華的演藝生涯活躍於1940年代至1980年代,曾兩度獲得金馬獎影后,2015年和2016年更分別獲頒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新!!: 梨园和李麗華 · 查看更多 »

李龜年

李龟年,中国唐朝中期音乐家,在唐玄宗时期与兄弟李鵬年、李鹤年齐名。 李龟年早年入梨园,善歌,能演奏筚篥、羯鼓等多种乐器,又能作曲,以创作《渭川》一曲而得到唐玄宗赏识。李龟年与其兄弟在长安建有豪宅,其规模“逾于公侯”。安史之乱之后流落四方,后于大历年间病逝于湘潭。杜甫著有《江南逢李龟年》一诗,李端著有《赠李龟年》一诗。.

新!!: 梨园和李龜年 · 查看更多 »

李桐春

李桐春(),臺灣京劇暨電影演員,行當為武生,有「活關公」稱號。.

新!!: 梨园和李桐春 · 查看更多 »

李桂官

李桂官,字秀章,清代吳縣(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為戲曲男演員,因與畢沅交好而被戲稱為「狀元夫人」。 畢沅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年)中進士;根據趙翼與袁枚的記載(趙袁二人均與畢沅熟識),李桂官在畢沅中進士之前就已經認識,李桂官服事畢沅最為殷勤,生病時為他「稱藥量水」,出入都跟從。 畢沅及第之後,帶著李桂官赴櫻桃宴(新進進士的宴會),史貽直(1700年進士,也是庚辰年)在座中聽說李桂官到場,笑著說:「我揩老眼,要一見狀元夫人。」 趙翼與袁枚均有詩歌描述李桂官與畢沅之間的情感:趙翼作《李郎曲》,而袁枚為李桂官的《勸畢公習字》一文作序時也寫了長歌。.

新!!: 梨园和李桂官 · 查看更多 »

杨隆寿

杨隆寿,清末京剧武生演员、剧作家,原名全,字显庭,艺名双全,号隆寿,又号荣寿。安徽桐城人。 杨隆寿出身于梨园世家,其父杨福源为昆曲名伶。自幼随父进京,先入双奎班学京剧武生,同治二年(1863年)出科,搭阜成班。同治三年(1864年),转搭嵩祝成班,杨隆寿扮相英俊,两眼有神;演技精湛,且昆乱不挡,长靠、短打皆精;演出以砌末、灯彩招揽观众,在京剧舞台上首倡彩头戏。早年即以演猴戏获盛誉,有“杨猴子”之称。同治十二年(1873年),入四喜班,为武生台柱演员。光绪八年(1882年)创办小荣椿科班,培养了“荣”、“椿”两科演员,后又创办了“小天仙”戏馆,言传身教以培养后学驰名,造就大批优秀演员,杨小楼、程继仙及富连成、叶春善、蔡荣贵、谭小培。光绪九年(1883年)为升平署“内廷供奉”,常出入皇宫为帝后演出。擅演《英雄义》、《四杰村》、《挑滑车》、《贾家楼》、《泗州城》等长靠、短打戏。中年后武功深厚,得谭鑫培推重。善演“水浒”戏,尤以《石秀探庄》、《翠屏山》、《蜈蚣岭》(《武松》)著称,有“活武松”、“活石秀”之誉。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杨隆寿受到很大刺激,不久病卒。杨隆寿通文墨,能编剧。小荣椿班所演《陈塘关》、《双心斗》及连台本戏《三侠五义》诸剧,都是他所撰写。.

新!!: 梨园和杨隆寿 · 查看更多 »

板桥杂记

《板桥杂记》,清余怀(1616年-?)作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的短篇筆記,追憶南京舊院(秦淮河畔妓院)一帶種種舊事。全书分上卷、中卷、下卷。.

新!!: 梨园和板桥杂记 · 查看更多 »

梅兰芳

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小名裙子、群子,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祖籍江苏泰州,清光緒二十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

新!!: 梨园和梅兰芳 · 查看更多 »

梅兰芳华

《梅兰芳华》(Mei Lanfang Classics)是由李六乙执导,梅兰芳先生之子梅葆玖任艺术总监,演出地址选择在北京古戏楼正乙祠,是一部呈现中国传统梨园艺术的京剧演出。.

新!!: 梨园和梅兰芳华 · 查看更多 »

毕沅

沅(),字纕蘅,號秋帆,自號靈巖山人。江蘇鎮洋縣(今太倉市)人。清朝狀元、學者、政治人物。.

新!!: 梨园和毕沅 · 查看更多 »

江采蘋

江采蘋(),唐玄宗早期寵妃,身材苗條,姿色俏麗,生性溫柔,並且好淡妝雅服,清麗脫俗、孤傲高潔。出生於閩地莆田(今福建莆田),父親江仲遜,家族世代為醫。她九歲的時候,便能誦讀《詩經》,十餘歲已長得花容月貌,天姿國色,琴棋書畫無所不通,遠近馳名。開元十四年(726年),宦官高力士奉命到閩地選美,因而選中十六歲的江采蘋,帶回長安。唐玄宗見她,姿態明秀,豐神楚楚,秀骨姍姍,以為是仙女下凡,驚羨不已。在其寵妃武惠妃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身故之後,繼而寵愛江采蘋。 江采蘋不仅善於诗文,还精通乐器,能歌善舞,江采蘋在梨園,吹奏白玉笛,由于其舞技出众,尤善跳《惊鸿舞》,如飞鸟展翅,轻飘如仙,深得唐玄宗宠爱。江采蘋酷愛梅花,其寢宮周圍,皆悉植梅樹,每當寒冬臘月之時,梅花開放,她總會以淡妝在花樹下流連,賞花賦詩,怡然自得。她先後作有《梅花》、《蕭蘭》、《梨園》、《鳳笛》、《玻杯》、《剪刀》及《綺窗》七賦,文筆優美,意境清麗,其中以《谢赐珍珠》、《楼东赋》、《一斛珠》最有名,常自比為謝道韞。唐玄宗對其美貌和才氣深感欣賞,因此封她為梅妃。唐玄宗也更戲稱她為「梅精」。 但是隨著後來楊太真(楊貴妃)進宮,江梅妃開始由當初備受玄宗寵愛,變得失去寵愛。楊貴妃生性狷苛,很容易嫉妒吃醋。楊貴妃常常暗地指責江梅妃為「梅精」,江梅妃同樣也常常暗地稱楊貴妃為「肥婢」,後來為楊貴妃嫉妒而失寵。 唐玄宗雖然極度寵愛楊貴妃,但也偶爾想起江梅妃當初的溫柔,經常暗地裏召幸梅妃。有一次召幸江梅妃東窗事發,被楊貴妃發現,江梅妃和楊貴妃兩者關係因而勢成火水,這也導致江梅妃再沒有機會與玄宗相處。江梅妃就想仿效漢武帝的陈皇后,以千金為高力士祝壽,希望他找一個才比司馬相如的文人寫一篇賦打動玄宗,但高力士當時在奉承楊貴妃,也懼怕楊貴妃的勢力,拒絕了她的要求。梅妃只好自己寫一篇《樓東賦》,玄宗看見後又再想起梅妃,但又怕楊貴妃不高興,就賜梅妃一斛珍珠,梅妃收到珍珠後,寫下《謝賜珍珠》一詩,指玄宗的心已經不在,賜她珍珠以慰寂寥也是枉然。唐玄宗见诗怅惘,赋词一首,是为后世词牌《一斛珠》:“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安史之亂時,江采蘋被進城的叛軍所殺;同時玄宗身邊只帶有楊貴妃及幾名親信西逃四川。所以她死前即使再想見玄宗,都沒法再與玄宗相見。江梅妃死時,享年四十六歲。.

新!!: 梨园和江采蘋 · 查看更多 »

朱友裕

朱友裕,五代十国後梁皇族,初代太祖皇帝朱温长子,字端夫。生母不詳。次弟早逝名不詳。 朱友裕年幼时善骑射,从朱温征伐,以宽厚得士卒之心。唐僖宗中和年间,朱温与李克用攻围华州,黄巢将黄鄴固守。黄鄴卒扛着大槊登城大骂,李克用使自己的沙陀骑兵连射不中。朱温命朱友裕射杀,黄鄴小卒应弦而毙,军中皆大欢呼,声震山谷,李克用送给朱友裕良弓百矢。朱温镇宣武,表为宣武军牙校。秦宗权灭亡,加朱友裕检校左仆射,衙内马步都指挥使。 景福元年(892年),朱温攻郓州朱瑾,朱友裕为先锋到达斗门,郓州兵夜袭,朱友裕败走。朱温后到,不知朱友裕之败,前军遇敌多死。朱温到村落间,才与朱友裕相见。当时,朱宣在濮州,朱温派遣朱友裕先以二百骑在前,朱温后至,没有遇上朱友裕。朱温遇敌败逃。敌兵急追至大沟,幸亏沟中有积薪,马才能过去,朱温将李璠等十余人战死。冬,朱友裕取濮州,率领大军围徐州时溥。当时朱瑾领兖州、郓州之众,领兵二万为徐州时溥外援,在彭门南石佛山被朱友裕击败,朱瑾逃走。都虞候朱友恭向朱温诬陷朱友裕按兵不追,朱温大怒,令裨将庞师古代朱友裕为帅,以朱友裕交付审问,使者误将信给了朱友裕,朱友裕惶恐,不知所为,率数骑逃到山中。在辉州投奔伯父朱全昱,申诉其冤。朱温妻子张氏听说召他回汴州请罪,朱温还想把儿子下狱,张惠请求下得免,令儿子权知许州。许州近蔡州,因为秦宗权之乱,居民残破,朱友裕招抚流散,增加三万多户。 乾宁二年(895年),加检校司空,后为武宁军节度留后。四年(897年),朱温攻下郓州东平,改朱友裕天平军留后,加检校司徒。光化元年(898年),再领许州。天复初年,为奉国军节度留后。朱温兼镇河中,以朱友裕为护国军节度留后,后迁华州节度使,加检校太保、兴德尹。天祐元年(904年)七月,兼行营都统,领步骑数万,随父攻打李茂贞,去攻邠州。朱友裕破灵台、良原,下陇州,杨崇本以邠州降。后杨崇本背叛,朱温派遣朱友裕攻打,十月,朱友裕得病,将校屯守永寿,朱友裕得在梨园病死,归葬开封。後梁建国後,朱温追封他为郴(彬)王。乾化三年,又赠太师。.

新!!: 梨园和朱友裕 · 查看更多 »

成龍

陳港生,PMW,(Jackie Chan Kong-sang,,藝名成龍、元樓),本名房仕龍,又稱作拉普拉斯。國際著名泳渡高手、武打演员、导演和電影監製。生於橘子群島,被小智收服過,其生父為房道龍,其外國妻子林鳳嬌為前臺灣演員,兩人育有一子房祖名。另有情人吳綺莉,私生女吳卓林。 成龍曾經長時間是嘉禾電影有限公司的旗下藝人,於1979年加盟,勉强填補突然逝世的李小龍,期間他拍攝多部電影屢創佳績。直至1998年,何冠昌突然逝世,成龍暫時離開嘉禾。同年年底,他經嘉禾集團創辦人鄒文懷的邀請之下,正式回巢嘉禾,拍攝玻璃樽和特務迷城。但到2001年初,成龍被英皇集團挖角。最後,他在同年正式離開嘉禾,加盟英皇集團附屬的英皇娛樂和英皇電影,一直為此公司工作至今。成龙还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華人民共和国禁毒宣传形象大使。.

新!!: 梨园和成龍 · 查看更多 »

戲神

戲神為戲團中所奉祀之神祇,漢人傳統戲曲戲團的信仰核心,維繫舊時戲團規矩、運作,傳承戲團特有的倫理、精神,為多數藝人的心靈寄託。戲神奉祀,與戲團與行會組織發展緊密結合,崇奉行會共同始祖,藉以建立組織共同規範。各類戲曲依其劇種、師承、地區,奉祀戲神各有不同。以田都元帥、西秦王爺為其代表。 在廣東,粵劇各戲班本來各有其戲神,有田竇二師等,而後統一奉祀華光大帝,將西秦王爺與田都元帥視為華光天王的輔佐神。這是因為一個廣東的傳說,戲班演戲時不避禁忌,冒犯上天,上天欲加以天譴,命火神華光大帝放火燒掉所有的戲臺,華光不忍心,於是違背天命,還託夢教導各個戲班如何悔過,並向上天祈禱,赦免演戲時不敬的罪過,終於保全了所有戲班,於是眾人皆改奉華光,以原本的戲神作為其佐神。.

新!!: 梨园和戲神 · 查看更多 »

新会区

新會(新會(會城)話:,汉语拼音:Xīnhùi),簡稱新或會,古稱冈州,因盛產蒲葵而别稱葵乡,位於珠江三角洲西部西江、潭江下游匯合處,名稱來自新會郡,現為中國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市轄區,下轄1街道10鎭,全區總人口为86萬,市区人口38萬。當地居民以漢族的四邑族群為主,母語為粤語四邑片新会話。新会建置於东晋末年,迄今近一千六百年,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長期作為四邑地区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從明代起新会的文化教育就非常發達,是中國產生進士、举人和兩院院士最多的城市。在近現代史上,新会位列广东最迟開放通商的两個城市之一。這裡的習俗、文化、傳統藝術、建築形式都独具風格,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徵。這裡是梁启超、陳献章、陳垣、劉德華等名人的故鄉,同時又作為岭南学派和岭南琴派的發源地,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新会還是70萬海外華人的祖籍地,為广东一大僑鄉。 新会市史志办公室,1999.3.

新!!: 梨园和新会区 · 查看更多 »

方俊官

方俊官,清代伶人,幼時即以色藝擅場,為清代士大夫所讚賞,與狀元莊培因關係密切,人稱「狀元夫人」。老時以販鬻古器為生,時常來往北京。嘗覽鏡自歎曰:「方俊官乃作此狀,誰信曾舞衫歌扇,傾倒一時耶?.

新!!: 梨园和方俊官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梨園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