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梅诺卡岛

指数 梅诺卡岛

梅诺卡岛(西班牙語:Menorca)是地中海西部一島嶼,屬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島的第二大島。位於馬略卡島東北,面積約700平方公里。人口約九萬(2010年)。 全島長約50公里,寬約15公里,地勢平坦,為叢林所覆蓋,氣候溫和。岛上制高点为托羅山,海拔358公尺。 梅諾卡島於1708年被英國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佔領,至1713年《烏德勒支和約》中西班牙正式割讓梅諾卡島予英國。西班牙在十八世紀曾兩次奪回梅諾卡島,但最終全島被英國再度佔領。直到1802年,英法兩國簽署《亞眠和約》,英國將梅諾卡島交回西班牙,結束英國對該島近一百年統治。 梅諾卡島首府馬翁有飛機場,旅遊業發達。 礦產有鉛、鐵和銅。.

50 关系: 埃琳纳·安娜亚卡洛斯三世 (西班牙)大不列顛王國大英帝国天主教梅诺卡教区奧魯奇·雷斯威廉·菲臘斯岛屿面积列表島嶼運動會已灭绝动物列表 (近现代)巴利阿里群島七年战争令旗 (旗幟)德國特大航空地中海岛屿列表北纬40度线倫敦希斯路機場神鹰航空第一代纳尔逊子爵霍雷肖·纳尔逊第四紀滅絕事件米诺卡岛兔王約翰·拜恩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罗尚博伯爵美國獨立戰爭羅莎莉雅·梅拉羅馬統帥級輕巡洋艦烏得勒支和約瓊·里路德阿伯特直布罗陀西班牙帝國西班牙世界遗产列表西班牙地域統計單位命名法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西班牙足球地区联赛西班牙机场营运统计列表馬弘芝士路易·弗朗索瓦·阿尔芒·德·维涅罗·迪·普莱西阿兰·邦巴尔阿方索三世 (阿拉貢)薩丁尼亞海英國皇家海軍雪絨花航空航點Google街景服務覆蓋範圍Minorca柏林航空航点東經4度線梅诺卡岛珍珠菜海梅一世2026年8月12日日食

埃琳纳·安娜亚

伊蓮娜·安娜雅(Elena Anaya,)是一位西班牙女演员,她的职业生涯可以追溯到1995年。2011年,她和安东尼奥·班德拉斯一起主演了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尔导演的作品《切膚慾謀》。.

新!!: 梅诺卡岛和埃琳纳·安娜亚 · 查看更多 »

卡洛斯三世 (西班牙)

卡洛斯三世(Carlos III,1716年1月20日—1788年12月14日)波旁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759年—1788年在位),即位前封号为帕尔马公爵(称卡洛一世,1731年—1735年)。他也是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七世,1735年—1759年)和西西里国王(称卡洛四世,1735年—1759年)。.

新!!: 梅诺卡岛和卡洛斯三世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大不列顛王國

大不列顛王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曾為英国歷史上的正式國名,位於西歐大不列颠岛及其附属岛屿,存在於1707年至1800年。是根據《1707年聯合法案》,由蘇格蘭王國與英格蘭王國所共組的單一王國。新的單一政府與單一議會設於倫敦的西敏宮,而自從1603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成為英格蘭王詹姆士一世以來,這兩個王國就有共同的君主。 當《1800年聯合法案》通過以來,大不列顛王國又與愛爾蘭王國合併,在1801年,大不列顛王國由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取代。.

新!!: 梅诺卡岛和大不列顛王國 · 查看更多 »

大英帝国

大英帝国,或稱不列顛帝國(British Empire),是一個在16世纪至20世纪末间由英国統治的全球帝國,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認定為歷史上面積最大的殖民帝國,最大領土面積曾達3,400萬平方公里。 16世紀,一般认为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格瑞福兰海战,标志着英国的崛起。但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並不代表英國取代了西班牙的霸權,直到300年後的19世紀英國才做到這點。1500年到1600年,由於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英法百年戰爭中輸給了法國,所以在歐陸幾乎沒有發言權;但是憑藉著其專注于海外殖民地的拓展,所以反超歐洲第一個殖民國家葡萄牙,成為繼西班牙、荷蘭之後第三大的海軍強國,同時也擁有了面積第三大的海外殖民地。此時,英國的國際地位依然不如殖民最大國西班牙、歐陸最強國法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控制者奧地利三國,但是已經成為在二流國家當中的第一把交椅。 整個17世紀和18世紀,光榮革命後的英國對法國發動第二次百年戰爭(1689年-1815年),與當時波旁王朝統治下的法蘭西王國爭奪歐洲以外的海外霸權;這也是英國從不插手歐洲事務、轉向積極干涉歐洲的起點。第二次百年戰爭並不是像第一次百年戰爭一樣的單一戰爭,而是多次歐洲戰爭的集合體,其中英國刻意奉行“不斷幫助法國的敵人、只要是法國的敵人就是英國的盟友”這一政策,導致這些零碎的反法戰爭加總起來的時間長達一百年。又由於1600~1799年代,原本第一位的西班牙帝國已經呈現出明顯的衰弱姿態,於是英國趁機崛起,以非常快的速度擴張殖民地。英國先是在英荷戰爭中打敗了有著貿易和資本,但是軍隊實力並不是很強大的荷蘭;再接受了法國啟蒙運動的先進思想;同時又在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夺取整个加拿大和印度的殖民地,标志着在“海軍上”英国已經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而在殖民地面積上成為僅次於西班牙的第二大殖民帝國。但是同時,英國也在海外戰爭中嘗到了第一次失敗,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輸給了美國。不過總體來說,勝遠遠多於敗,英國的殖民地還是在源源不斷的增加,英國的國際地位也能和法國、奧地利等舊列強平起平坐,成為歐洲的一流強國;超越了原本比較強大但是已經衰弱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瑞典、波蘭-立陶宛等中型歐洲國家。 19世紀,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對英國的霸權如虎添翼。原本只能藉著和法國敵對參與歐洲事務的英國,可以利用其獨有的工業產品掌控的歐洲的經濟命脈、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威懾弱小的歐洲國家。19世紀初期,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全部獨立,間接導致英國成為真正的海洋霸主,此時英國終於在“殖民地面積上”成為是歐洲以及世界第一。1815年,击败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后,大英帝国徹底超越其他所有歐洲國家、一跃成为歐陸第一强权,在武力上只有俄羅斯帝國能和英國一較高下,但由於俄羅斯的經濟和科技落後,所以英國成為歐洲霸主;也因為英國在世界範圍內的殖民地數量最多、科技最發達、控制各個大陸的經濟都市,而成為了主導地球發展的“世界帝國”。此時的英國屬於歐洲五大列強(英國、法國、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之首,主导国际事务达100年之久,这段时期被称为“不列颠治世”,又因為年值維多利亞女王統治英國的時代、所以又稱“維多利亞時代”。由于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内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2個「日不落帝國」。 20世紀,重新統一的德意志帝国打敗法國成為歐洲大陸上陸軍第一強國,而德意志帝國和美國所開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又衝擊了原本英國在科技領域的最高地位,導致英國國力有所下降。但是雖然在軍力和科技上顯示出落後的跡象,但是在殖民地領域英國和她的老對手法國則擴張的比以往更加迅速,英法依然佔有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的殖民地面積。第一次世界大戰结束後的1921年,由於戰爭的摧殘,英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已經遠遠不如美國,但因為英國是對付德國的主要勝利國之一,根據巴黎和会托管了德國的殖民地,而達到殖民地领土面积最大时期;當時英國的國土覆蓋地球上25%的土地和25%的人口,成為“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跨度最廣的国家”。大英帝國在世上傳播英國的宗教、法律、制度、文化、科學、商業、語言,帝国霸權幫助英国本土實現驚人的經濟成長,並使其在國際政治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也導致了世界性國際語言——英語的通行。 在一戰和二戰的“戰間期”,英国国力已不足以支撑其帝国体量,再加上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的影响,英国政府最终于1931年宣布放弃对加拿大、澳大利亚、纽芬兰、爱尔兰、新西兰和南非六个白人自治领在政治上的控制,自此英联邦体系开始逐步取代大英帝国体系。加上英國對執行地採取民主議會制度和精英教育的方式,導致印度、非洲等殖民地民智漸開,接受了英國民主思想的各個殖民地開始反思英國的統治,並且謀求完全的獨立。随着英國本土的民主發達,海外的殖民地(包含自治領也是)的受到英國教育的非歐洲人民想要自己決定其政府的政策與未来,包括議會全面選舉。白人的自治領大多能夠進一步發展基礎設施,以取得經濟生產上的平衡,但是在拉美、非洲和亞洲的帝國殖民地卻往往只是工業所需原材料(或農業產品)的供應者,所以這些國家即使在從英國獨立後的經濟發展需要藉著英聯邦架構接受英國的幫助。 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之後,随着英國國力日衰以及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大英帝国自1947年印度独立后逐漸瓦解,而发生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则标志着美国正式取代大英帝国成为国际事务领导者。英國的殖民地經歷了風起雲湧的民族獨立,以印度獨立為開始,英國的所有舊殖民地現在幾乎都已獨立,但獨立後的英國殖民地大部分仍然為了增加自己的國際地位而選擇留在英聯邦之中。無論殖民地如何,英國都會宣揚她的議會民主制的優越性、并推薦給殖民地人民,但結果並沒有全部成功(例如埃及、伊拉克、阿富汗、南非、肯亞、辛巴威、烏干達)。今天,英國和她的大部分前英國殖民地國家组成一個國際性的組織英聯邦,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英國無法在政治、外交及經濟等各方面完全控制英聯邦的其他成员,英國與其他英聯邦成員國地位亦是平等,英國女王僅僅是英聯邦的象征性元首,而其他英聯邦成員甚至憑著自由意志可以做出反對、否決、對抗英國的決定。 到了21世紀,历史学家一般以1997年7月1日的香港回归中國,作为大英帝国终结的标志。雖然英國的殖民化是以其自身利益为優先考量,也為殖民地留下更好的基礎建設,但那主要是為了方便這些殖民地的貨物能够更方便地出口到英國以滿足其本土的需要,或是讓英國的工業產品更方便地運送到殖民地市場。另外,為了確保其統治的稳定,同時因為各殖民地内部民族的複雜性,在殖民地時,英國會用「分而治之」、「精英制度」、「以夷制夷」的政策或者直接放棄對當地民族問題的解決而離開,使得像愛爾蘭共和国、印度、巴勒斯坦、津巴布韋、肯亞、蘇丹、烏干達、伊拉克、圭亞那和斐濟等國家在獨立後面臨着不同程度的民族衝突。最後,大英帝國的形成是400多年來貿易、移民與武力征服的結果,期間也有和平的商業和外交活動,是一個時代特定群體、文化、國際政治、貿易的總稱。.

新!!: 梅诺卡岛和大英帝国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梅诺卡教区

天主教梅諾卡教區(Dioecesis Minoricensis、Diócesis de Menorca)是羅馬天主教一個教區,位於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島梅諾卡島,教座位於休達德拉。屬巴倫西亞總教區。 教區成立於5世紀,最早有文獻記載的主教是417年或418年的塞維魯。898年赫羅納教區獲授權管理該島教務,11世紀轉至巴塞隆納教區,1230年教區恢復。1295年被置於馬略卡教區之下。1795年7月28日恢復。1858年建立教區修道院。 2007年,在當地81,288人口中,有教友76,000人,佔轄區總人口93.5%、19個堂區、47名司鐸、10名修士、78名修女。現任教區主教為薩爾瓦多·希門內斯·巴爾斯。 M.

新!!: 梅诺卡岛和天主教梅诺卡教区 · 查看更多 »

奧魯奇·雷斯

奧魯奇·雷斯(Oruç Reis; عروج بربروس; Aruj; 1474年 - 1518年)是鄂圖曼帝國阿爾及爾的貝伊與西地中海的(相當於總督)。他與弟弟赫茲爾被稱為巴巴羅薩(Barbarossa,意指紅鬍子)兄弟。奧魯奇出生於鄂圖曼帝國的萊斯沃斯島(今屬希臘),最終死於特萊姆森一場與西班牙軍隊的戰鬥中。 奧魯奇日後幫助眾多受迫害的摩里斯科人、穆斯林與猶太難民從西班牙移居至北非,而被尊稱為巴巴奧魯奇(Baba Oruç,父親奧魯奇之意) 。.

新!!: 梅诺卡岛和奧魯奇·雷斯 · 查看更多 »

威廉·菲臘斯

威廉·菲臘斯(William Phillips,1731年-1781年5月13日),英國陸軍將領,英國皇家砲兵軍團軍官,曾參與七年戰爭及美國獨立戰爭。.

新!!: 梅诺卡岛和威廉·菲臘斯 · 查看更多 »

岛屿面积列表

以下是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的岛屿列表,按照面积大小排列:.

新!!: 梅诺卡岛和岛屿面积列表 · 查看更多 »

島嶼運動會

島嶼運動會 (英文: Island Games)是由國際島嶼運動會總會舉行的島嶼綜合性運動會,兩年一度。 第一屆的島嶼運動會於1985年在萌島舉行。.

新!!: 梅诺卡岛和島嶼運動會 · 查看更多 »

已灭绝动物列表 (近现代)

已灭绝动物列表列出16世纪以后的已记录的已灭绝动物(包括亚种和变种)以及其名称(中文名称和拉丁学名)、命名者与命名年代、已确认的该物种最后一次观察记录时间和该物种分布地。 注:表格中标有*中的物种为是否为有效物种存疑物种.

新!!: 梅诺卡岛和已灭绝动物列表 (近现代) · 查看更多 »

巴利阿里群島

巴利阿里群島(Illes Balears;Islas Baleares),西地中海群島,西班牙自治區之一。該群島是由馬略卡島(Mallorca)、梅诺卡岛(Menorca)、伊維薩島(Ibiza)與福门特拉岛(Formentera)四座主要島嶼與周圍其他小島組成。另外,較小的卡夫雷拉島(Cabrera)是國家公園的所在地。 地理上,伊維薩島和福门特拉岛屬於(Pitiüses)。它們約在馬略卡島西南100公里,西班牙大陸東面80公里。.

新!!: 梅诺卡岛和巴利阿里群島 · 查看更多 »

七年战争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其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及菲律賓。在有些國家的歷史中,這場戰爭依照其所在區域發生的戰鬥,被賦予不同的名字:在美國被稱為“法國-印第安戰爭”;在加拿大法語區以“征服之戰”名稱為人所知。而在加拿大英語區則被叫做“七年戰爭”(發生於北美,1756年-1763年);“波美拉尼亞戰爭”(普魯士與瑞典之間,1757年-1762年);“第三次卡那提克戰爭”(發生於印度次大陸,1757年-1763年);以及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1758年-1763年)。 七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日益崛起的普魯士,正同時與奧地利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列強間進行“夥伴交換”("Switched Partner"):普魯士與英國建立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國和奧地利締結同盟關係。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帝國起初與奧地利同盟;但俄羅斯帝國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立場,並同瑞典一樣與普魯士單獨締結和約。 1763年法國、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共同標誌著七年戰爭的結束。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約九十萬至一百四十萬人死亡。 英國在七年戰爭中取得巨大的成功,獲得絕大部分位於加拿大新法蘭西、西屬佛羅里達、一些位於加勒比島嶼、塞內加爾殖民地,以及在印度次大陸上對法國貿易戰的絕對優勢。北美原住民部落被排除在和約之外,並在隨後進行的庞蒂亞克戰爭 (Pontiac's War) 之後再也無力恢復過去的地位。在歐洲,戰爭起初在普魯士造成巨大的破壞。但是好運和成功的策略幫助腓特烈大帝成功地恢復普魯士的國家地位,並且在戰後保持「戰前的狀態」(status quo ante bellum)。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的參戰,並沒有幫助這些國家取得曾經的列強地位。法國被剝奪大量的殖民地,並背負沉重的戰爭債務。西班牙雖然失去佛羅里達,但是得到法屬路易斯安那,並恢復在戰爭期間被英國夺去的对古巴和菲律賓的控制。.

新!!: 梅诺卡岛和七年战争 · 查看更多 »

令旗 (旗幟)

令旗(Senyera;Señera),即阿拉貢和加泰隆尼亚旗,是一面以紅黃橫紋組成的旗幟,泛指是現時的阿拉貢自治區旗和加泰隆尼亚自治區旗。紅黃橫紋代表了阿拉貢,此種橫紋常稱為阿拉貢橫紋(Barras de Aragón)。.

新!!: 梅诺卡岛和令旗 (旗幟) · 查看更多 »

德國特大航空

德國特大航空(德語、XL Airways Germany GmbH,亦作德國XL航空)是一家以包機為主的航空公司,總部設於德國黑森州默費爾登-瓦爾多夫,主要於法蘭克福機場服務。該公司後被現已破產的冰島投資銀行Straumur-Burdaras(現Asset Liability Management Company hf)收購。.

新!!: 梅诺卡岛和德國特大航空 · 查看更多 »

地中海岛屿列表

面积大于10km²的地中海岛屿,按面积大小排列: category:地中海.

新!!: 梅诺卡岛和地中海岛屿列表 · 查看更多 »

北纬40度线

北纬40度线是地球上的一条纬线,横跨欧洲、地中海、亚洲、太平洋、北美洲与大西洋。 美国堪萨斯州与内布拉斯加州的边界由该纬线确定。 该纬线夏至时白昼长15小时零1分钟,冬至时则为9小时20分钟。 自本初子午线向东,北纬40度线依次经过:.

新!!: 梅诺卡岛和北纬40度线 · 查看更多 »

倫敦希斯路機場

倫敦希斯路機場(London Heathrow Airport;),通常簡稱為希斯路機場,是英國首都倫敦的主要國際機場,同時是英國航空與維珍航空的樞紐機場,位於大倫敦西側的希靈登區,距離倫敦市中心約,擁有2條平行的東西向跑道及4座航廈,為全英國乃至全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營運機構為希斯路機場控股公司。 截至2016年,希斯路機場的總客運量在全球機場中排行第7,但因擁有眾多的跨境航班,若僅計算跨境的客運流量,則為全球機場第二位,自2014年起僅次於迪拜国际机场。希斯路機場同時是全歐洲最繁忙的機場,相較巴黎戴高樂機場與法蘭克福國際機場的客量還要高出31.5%,但航班數目則比該兩個機場的總和少三分之一。這反映出由於航班數目限制下,航空公司多利用載客量高的廣體客機(如空中巴士A380、波音747、波音777)營運來往希斯路機場的航線。.

新!!: 梅诺卡岛和倫敦希斯路機場 · 查看更多 »

神鹰航空

康德尔航空服务公司(Condor Flugdienst),通常称为神鹰航空,是一家总部设于黑森州克尔斯特尔巴赫的德国航空公司。其经营服务的范围包括地中海、亚洲、非洲、北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它共有两座枢纽机场,其中法兰克福国际机场主要执行夏季飞行计划,慕尼黑国际机场主要执行冬季飞行计划。2009年2月9日,托马斯·库克集团(Thomas Cook)宣布从汉莎航空(原神鹰航空母公司)全面接管神鹰航空。在全球運量方面,以2007年為例神鹰航空的34架飞机共运送旅客达750万人次。.

新!!: 梅诺卡岛和神鹰航空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纳尔逊子爵霍雷肖·纳尔逊

海軍中將第一代納爾遜子爵霍雷肖·納爾遜,KB(Vice Admiral Horatio Nelson, 1st Viscount Nelson,),英國18世紀末及19世紀初的著名海軍將領及軍事家,在1798年尼羅河戰役及1801年哥本哈根戰役等重大戰役中帶領皇家海軍勝出,他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戰役擊潰法國及西班牙組成的聯合艦隊,但自己在戰事進行期間中彈陣亡。 納爾遜生於諾福克郡一個小康之家,1771年倚靠舅父的關係加入海軍,很快在軍中備受賞識,屢獲擢升,1779年首次擔任軍艦艦長。不過他在美國獨立戰爭完結後一度在西印度群島惹上官非,返國後又賦閒在家,至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英、法日益交惡,他才在1793年獲重新重用,被派往地中海一帶服役。納爾遜在土倫附近一帶參與過幾場小型戰事,有份協助英方攻下科西嘉島,但期間失去右眼。後來在1797年的聖文生戰役中,他率兵先後登上兩艘敵方戰艦展開惡鬥,因而聲名大噪。 聖文生戰役後不久,納爾遜在加那利群島的聖克魯斯-德特內里費進行另一次軍事行動時,失去右臂,被迫返回英國休養。他在翌年1798年復出,帶領英軍在尼羅河戰役重挫法國海軍,此後繼續留守地中海,協助那不勒斯對抗法國入侵,但後於1800年被召回國。在1801年,納爾遜再獲起用,前往波羅的海,在哥本哈根戰役中擊敗丹麥海軍。此後,他再被派往地中海阻止土倫的法國艦隊駛離地中海,但不成功,雙方於大西洋及加勒比海展開追截,最終法國艦隊成功逃逸。納爾遜返國稍作休息後,在1805年9月再度出擊堵截位於加的斯的法、西聯合艦隊,並在10月21日爆發特拉法加戰役,納爾遜在戰事中取得英國海軍史上其中一次最重大的勝利,但他自己卻中彈陣亡,身後遺體運返英國,落葬於聖保羅大教堂。 雖然納爾遜與漢彌爾頓爵士夫人艾瑪的風流生活在他生前一度招來不少閒言蜚語,成為輿論的焦點。不過自去世以後,納爾遜被國人普遍視為偉大的軍事人物,他的英雄色彩在19世紀中葉開始得到加以宣揚,令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成為大英帝國與英帝國海上霸權的象徵之一。即使到現代,納爾遜在不少英國人心目中仍享有崇高地位,現今位於倫敦西敏的特拉法加廣場,即為紀念納爾遜而在1843年建成的。.

新!!: 梅诺卡岛和第一代纳尔逊子爵霍雷肖·纳尔逊 · 查看更多 »

第四紀滅絕事件

四紀滅絕事件,或稱冰河時期滅絕事件,是於第四紀發生的大量巨型動物群的滅絕事件,大部份都是在過渡到全新世之間發生的。有些學者會將此次生物集群滅絕看為全新世滅絕事件之一,也有認為是獨立事件。古生物學家認為其成因可能是氣候轉變、疾病的傳播、或被人類過度獵殺等。.

新!!: 梅诺卡岛和第四紀滅絕事件 · 查看更多 »

米诺卡岛兔王

米诺卡岛兔王(学名:Nuralagus rex)是300万—500万年前生活在西班牙米诺卡岛上的一种兔子。由于在岛屿上不存在天敌,米诺卡岛兔王体重可达12公斤,无法像现代的兔子一样跳跃,同时也不需要有敏锐的视觉和听觉,使其耳朵和眼睛发育都较小 。 米诺卡岛兔王爪子较大,适合于挖掘植物和根茎,这可能是其主要食物来源。米诺卡岛兔王的灭绝原因可能是米诺卡岛逐渐变冷,使它们难以适应而死亡。.

新!!: 梅诺卡岛和米诺卡岛兔王 · 查看更多 »

約翰·拜恩

海軍上將約翰·拜恩(,),英國皇家海軍將官,13歲投身海軍,1718年參與帕塞羅角戰役。30年的海軍生涯使他成為一位經驗豐富和老練的海軍將官,並在1747年晉升中將。 然而,拜恩最為人所知的事蹟,是他在七年戰爭初期,於1756年敗於梅諾卡島戰役。在戰事當中,拜思因麾下戰艦受損嚴重而決定鳴金收兵,返回直布羅陀,導致梅諾卡島落入法國軍隊手中。拜恩事後被軍法審判,更因「未盡全力」保衛梅諾卡島,在1757年3月14日由火槍隊執行軍法處決,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後一位遭軍法槍決的海軍上將。拜恩未獲特赦而遭槍決的下場,在當時引起輿論極大的爭議。.

新!!: 梅诺卡岛和約翰·拜恩 · 查看更多 »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本列表列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次級行政區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购买力平价(PPP)計算。 列表共有1,003個行政區,大多數為「三級行政區劃」(TL3),但澳大利亚、新西兰、土耳其、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及智利等國為二級行政區劃(TL2)。 本表並未列出冰岛、以色列及瑞士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數據。 資料時間為2007年,以2000年之國際元換算。.

新!!: 梅诺卡岛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 查看更多 »

罗尚博伯爵

让·巴普蒂斯·杜纳坦·德·维缪尔,罗尚博伯爵(Jean Baptiste Donatien de Vimeur, comte de Rochambeau,1725年7月1日 – 1807年5月10日), 法国军事家,法国贵族和法国元帅。罗尚博伯爵帮助美国赢得独立战争,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此期间,他担任法国远征军总司令,率領法軍支援美國革命,帮助美国大陆军对抗英军,在維吉尼亞州的約克鎮擊敗英軍。他被认为是美利坚合众国开国元勋之一。.

新!!: 梅诺卡岛和罗尚博伯爵 · 查看更多 »

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 或American Revolution;1775年—1783年),或稱美國革命戰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是英國與準備獨立的美利堅及法國這個欧洲强国之間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主要是始於是北美十三殖民地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洲之外。因此,英國決定與當地的印地安人結盟,以增加勢力。 在獨立戰爭初期,英國能夠充分利用皇家海軍船堅炮利的優勢控制十三殖民地的沿海城市,但對於如何控制內陸地區、及應對盤據內陸、熟悉地形、驍勇善戰的殖民地民兵卻束手無策。隨著法國海軍在切薩皮克海戰大捷奪得制海權,英軍於1781年的約克鎮之圍城戰役中慘敗投降,並於1783年被逼簽訂《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但因為大量於戰後由十三殖民地逃至北方的英屬北美,反而導致新建國的美國立國後經濟困頓蕭條、甚至於冬季出現疫潮及飢荒,以及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出現短暫的興旺。.

新!!: 梅诺卡岛和美國獨立戰爭 · 查看更多 »

羅莎莉雅·梅拉

羅莎莉雅·梅拉·戈耶尼契亞(Rosalía Mera Goyenechea,),生於西班牙加利西亞拉科魯尼亞,企業家,Zara的創辦者。彭博億萬富豪指數顯示,梅拉個人淨資產估計達55億美元,富比士雜誌評比她的財富於全球排名第195位。在她過世時,是西班牙最富有的女性,第二富有者,僅次於其前夫阿曼西奥·奥尔特加。.

新!!: 梅诺卡岛和羅莎莉雅·梅拉 · 查看更多 »

羅馬統帥級輕巡洋艦

羅馬統帥級輕巡洋艦(義大利語:Classe Capitani Romani)是一款曾服役於義大利皇家海軍的輕巡洋艦。本級艦的出現是為了應對法國海軍空想級驅逐艦與所造成的威脅。義大利海軍於1939年下旬訂購了12具艦體,但最終僅有四艘完工,其中更僅有三艘是在1943年義大利投降前完成的。本級艦的命名依據均來自古羅馬的知名人物。.

新!!: 梅诺卡岛和羅馬統帥級輕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烏得勒支和約

《烏得勒支和約》是1713年4月至5月由欧洲多国于荷兰烏得勒支簽署的和約,旨在結束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该和约不是单一的文件,而是一系列和平条约的总称。 1700年卡洛斯二世去世,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卡洛斯于生前指定的继承人为法国波旁王朝的安茹公爵腓力,其为卡洛斯同父异母的姐姐西班牙的玛丽-泰蕾兹与法王路易十四之孙,因此腓力亦有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但同时欧洲其他列强不容许法国与西班牙如此强大的联盟存在,所以从实质上来讲,该和约允许腓力继承西班牙王位,但其亦须放弃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并作出其他相应必要的保证,以确保法国和西班牙不会结盟,最终达到维持欧洲各国力量均衡的目的。 该系列和约的签订国包括西班牙帝国、大不列顛王國、法蘭西王國、葡萄牙王國、萨伏依公国与荷蘭共和國,和约签署人一方为路易十四与其孙腓力的代表,另一方为英国女王安妮,萨伏依公爵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葡萄牙国王若昂五世与荷蘭共和國的代表。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法王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野心落空,并在此基础上维持了欧洲体系的權力平衡。.

新!!: 梅诺卡岛和烏得勒支和約 · 查看更多 »

瓊·里路德阿伯特

·里路德阿伯特(Joan Riudavets Moll,)是一名西班牙超級人瑞,也是西班牙史上獲驗證的男性最長壽者。他是繼2003年5月14日義大利超級人瑞瑪麗亞·特雷莎·富馬羅拉·利戈里奧(Maria Teresa Fumarola Ligorio,1889年12月2日-2003年5月14日)過世後成為歐洲在世且獲驗證的最長壽者,也是繼2003年9月28日日本超級人瑞中願寺雄吉過世後成為世界獲驗證的最長壽男性 。.

新!!: 梅诺卡岛和瓊·里路德阿伯特 · 查看更多 »

直布罗陀

布罗陀(Gibraltar)是14個英國海外領土之一,也是最小的一個,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末端,是通往地中海的入口。 直布罗陀面积約为6平方公里,北接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加的斯省。直布罗陀巨岩是直布罗陀主要的地标之一。直布罗陀的人口集中在该区域的南部,容纳了直布罗陀人和其他民族共三万多人。居民人数包括常住的直布罗陀人,一些常驻的英国人(包括英国军人的妻子和家人,未包括军人本身)和非英国居民。没有包括参观的游客和短暂停留的人士。 2009年,本地出生的人数达到23,907人,含3,129名英国移民居住者和其余民族2,395人,总人口数达到31,623人。.

新!!: 梅诺卡岛和直布罗陀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Imperio Español)或西班牙殖民帝国(Imperio colonial 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1790年其面积约2000万平方千米),被认为是領先於大英帝國的第一代日不落帝国(1402年-1975年)。 整個15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大航海時代、和殖民擴張的先驅。因為西班牙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歐洲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宾到东亚。一時之間,憑著其經驗充足的海軍,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由於有了在殖民地源源不絕的金錢支援,西班牙在歐洲憑著其造價昂貴、訓練有素的大方陣主宰欧洲戰場。著名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爾稱之為「演繹出人類歷史最非凡的史詩」。與此同時,西班牙征服者也殘忍的摧毀并屠殺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玛雅等美洲原住民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殖民;這些西班牙殖民的影響導致了現在除了巴西以外所有拉丁美洲國家都使用西班牙語和信仰天主教。 16世紀開始,和奧地利同門同宗的哈布斯堡家族取代了原本的皇室,入主西班牙。西班牙哈布斯堡利用美洲採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西班牙從1580年兼併葡萄牙帝国、南意大利,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則掌控了神聖羅馬帝國和匈牙利,使得西班牙除了在海外一直能維持著世上最大的殖民帝國以外、在歐洲也成為擁有最多的領土國家;版圖除了西班牙本土、還包括葡萄牙、比利時、荷蘭、南意大利。最後,因為都是同樣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也都是地域遼闊的大國,所以西班牙帝國和300年後的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西班牙在16至17世紀間經歷其黃金年代,以新教舊教的三十年戰爭為分界點,之前不斷強盛、之後由盛轉衰。 17世紀中葉(1640年代開始),因為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鬥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衝突。在地中海,她與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戰事頻繁;在歐洲大陸,法国的陸軍逐漸變得強大;在海外,西班牙首先與葡萄牙競爭,在葡萄牙衰弱后,後來的還要面對荷蘭獨立的80年戰爭、和新崛起的海軍強國英格兰;但是這些衝突中西班牙勝多敗少,基本能維持其海軍和陸軍在歐洲的頂尖地位。另外,因為正處於黃金時代,所以西班牙思想家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百花齊放,在自然法、主權、国际法、战争和经济建構了一些最早的現代思想,其有關思想學派統稱為薩拉曼卡學派,有些提倡民主和人權思想的激進者甚至懷疑西班牙帝国主义和君主制的合理性。但是,這個運動沒能和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等其他歐洲國家的先進思想一樣,在身為發源地的西班牙傳播開來,這使得西班牙在知識思維層面開始有下滑的跡象,而西歐國家的英法則後來居上。 18世紀,因為西班牙常年在其領土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污漸趨嚴重、沒有進行農業改良導致經濟停滯、以及把在美洲掠奪的金錢都用在修建教堂和擴充軍隊上,對其文化、藝術、商業上的投資自幾乎為零,最終導致西班牙的國力開始明顯衰落。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使西班牙失去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改由法國的波旁王朝入駐西班牙,從此西班牙在歐洲大陸上不斷要聽從于法國的擺佈。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因為失去了對西班牙王位,法國為了補償奧地利以及和奧地利大成友好關係,割讓了原本西班牙控制的南意大利和比利時給奧地利作為平衡。加上荷蘭和葡萄牙早脫離西班牙已獨立,西班牙在歐洲的領土只剩下西班牙本土而已,結束了其在歐洲霸主的歷史,其歐陸地位被法國和奧地利兩國瓜分。18世紀(1700年後),西班牙在歐洲大陸的政治地位一直只能充當法、奧之後的二流國家,但其實力依然有和英國、荷蘭相抗衡的能力,也因為本錢雄厚還是能遠遠超過葡萄牙、丹麥王國、瑞典帝國、俄羅斯帝國、波蘭-立陶宛等當時的歐洲中型國家。 19世紀,西班牙雖然在18世紀的歐陸屢戰屢敗,然而在殖民地的面積方面依然是英法荷葡這四個有殖民地國家的總和,并維持並擴張其殖民帝國,西班牙雖然已經衰敗、但依然靠著其廣闊的殖民地挺過了英·法·荷三國支持海上搶劫和內部貪污腐敗造成的危機。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世紀末期用因為宣揚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法國大革命的衝擊,西班牙內亂不止。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入侵西班牙引發半島戰爭,但更可怕的是民主主義思想在殖民地中產生了連鎖反應、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風起雲湧的引爆了了南美独立战争,這場殖民地對西班牙宗主國的集體叛變、导致幾乎所有西班牙在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宣佈獨立(1808年—1833年)。儘管如此,西班牙帝國由於之前的殖民地地夠多,所以依然在加勒比海(西屬古巴和西屬波多黎各)、亚洲()和大洋洲(西屬关岛、西屬密克罗尼西亚、西屬帛琉及西屬北馬里亞納群島)還保留相當多領土。1898年,原本就是從英國的殖民地獨立出來的美國,代表新興的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在美西战争中給予西班牙殖民帝國最後一擊,讓西班牙喪失了古巴和菲律賓以及所有在太平洋島嶼上的殖民地,這些太平洋島嶼的殖民地日後成為了美軍基地。此時,西班牙地位已經完全沒落,不僅不如英法荷奧這些老對手,還輸給了新崛起的美國、普魯士、俄羅斯帝國,西班牙被認為是歐洲最落後國家之一。 20世紀,西班牙瓜分非洲所得甚少,相較於傳統殖民地大國英法、和如日中天的德國·比利時,西班牙在瓜分非洲中只擁有包括西屬摩洛哥、西屬幾內亞和西屬撒哈拉少量領土,這也是西班牙最後一次殖民擴張。這些面積狹小的非洲殖民地也同樣在20世紀(1956年、1968年和、1975年),趁著“全世界殖民地從英法的殖民體系中獨立”的大熱潮,也從西班牙獨立成功。 21世紀,今日西班牙唯一僅存的殖民地,是位於北非摩洛哥沿岸的主權地(Plaza de soberanía),因為這塊土地原本的擁有者是摩洛哥、是西班牙根據戰爭而獲得的領土,但因為西班牙現在屬於富裕的歐盟、所以此殖民地人民並不想回歸摩洛哥,導致西班牙至今依然和摩洛哥有領土爭端。.

新!!: 梅诺卡岛和西班牙帝國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世界遗产列表

本列表罗列了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审核通过的西班牙世界遗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价值较高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选为世界遗产并写入《世界遗产名录》。1982年5月4日,西班牙表示愿意接受《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其历史遗迹获得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遗产的资格。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西班牙历史遗迹成为世界遗产,这些世界遗产可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复合遗产。 1984年,西班牙的首批世界遗产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主办的第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诞生,西班牙的科尔多瓦主教座堂、阿兰布拉宫、赫内拉利费宫、布尔戈斯大教堂、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桂尔公园、桂尔宫和米拉公寓8个建筑被选为世界遗产。1985年,5个西班牙历史遗迹被选为世界遗产。次年(1986年)又有4个西班牙历史遗迹入选。截至2016年7月,西班牙共有40个文化遗产、3个自然遗产和2个复合遗产,合计45个,仅次于意大利(51个)和中国(50个),位居世界第三。其中比利牛斯山脉-佩尔迪多山是西班牙和法国的共有遗产,科阿谷和谢加贝尔德的史前岩石艺术地点群是西班牙与葡萄牙的共有遗产,阿尔马登和伊德里亚的汞矿遗产则是西班牙与斯洛文尼亚的共有遗产。卡斯蒂利亚-莱昂自治区共有8个世界遗产,位居全国第一。 2002年4月18日,西班牙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建了一个名为西班牙信托基金的基金会,西班牙大使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驻代表弗朗西斯科·比利亚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签署协定成立西班牙信托基金。西班牙信托基金每年将会提供600000欧元帮助其他会员国进行如遗产提名、评估暂定遗产一类的工作,尤其是拉丁美洲的会员国。2008年,西班牙担任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2009年6月22日,西班牙在安达卢西亚的塞维利亚主办了第33次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会议于6月30日结束,为期共9天。西班牙的在任时间为2年(2008年至2009年)。.

新!!: 梅诺卡岛和西班牙世界遗产列表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地域統計單位命名法

在西班牙地域統計單位命名法(NUTS of Spain)中,命名法分成三種等級:.

新!!: 梅诺卡岛和西班牙地域統計單位命名法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年 - 1714年)是因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絕嗣,法兰西王國的波旁王室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為爭奪西班牙帝國王位,從而引發的一場歐洲大部份君主制國家參與的大戰。.

新!!: 梅诺卡岛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足球地区联赛

西班牙足球地区联赛(Divisiones regionales de fútbol),是西班牙足球联赛系统中级别低于西丙联赛的所有地区联赛的统称,由各自治区足球协会负责运营和管理。每个自治区的联赛分级、分组和每组球队的数量都不尽相同。.

新!!: 梅诺卡岛和西班牙足球地区联赛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机场营运统计列表

本列表列举了包括巴利阿里群岛和加那利群岛在内的西班牙最繁忙的主要机场的统计数据。.

新!!: 梅诺卡岛和西班牙机场营运统计列表 · 查看更多 »

馬弘芝士

弘芝士產自西班牙的梅諾卡島。馬弘芝士的外形為不規則的正方形。馬弘芝士的外殼呈金黃色,會隨成熟度程度加深,芝士肉則為象牙色,亦會隨成熟度變硬。馬弘芝士有牛奶般的香味,但味道卻比較酸。.

新!!: 梅诺卡岛和馬弘芝士 · 查看更多 »

路易·弗朗索瓦·阿尔芒·德·维涅罗·迪·普莱西

路易·弗朗索瓦·阿尔芒·迪普莱西,黎塞留公爵(Louis François Armand du Plessis, duc de Richelieu)法国元帅,枢机主教黎塞留的侄孙。 法国路易十四是他的教父。在他早期曾三次被关进巴士底狱:1711年因为他的继父,1716年在一次决斗后,和1719年他参加西班牙枢机主教朱利奥·阿尔韦罗尼(Giulio Alberoni)阴谋反对奥尔良公爵腓力二世为路易十五摄政王。 他作为外交官和将军,在任驻维也纳大使时期(1725~1729),他于1727年确定了媾和条约。 他是法蘭西學院歷史上在任最久的院士(68年)。.

新!!: 梅诺卡岛和路易·弗朗索瓦·阿尔芒·德·维涅罗·迪·普莱西 · 查看更多 »

阿兰·邦巴尔

阿兰·邦巴尔(Alain Bombard)(1924年10月27日 – 2005年7月19日)是一位法国生物学家、医生和政治家,以其驾小船横渡大西洋的壮举而闻名。.

新!!: 梅诺卡岛和阿兰·邦巴尔 · 查看更多 »

阿方索三世 (阿拉貢)

阿方索三世(),被稱為(坦率的)阿方索三世。阿拉貢國王及巴塞羅那伯爵(1285年-1291年)。.

新!!: 梅诺卡岛和阿方索三世 (阿拉貢) · 查看更多 »

薩丁尼亞海

薩丁尼亞海是地中海的一部分,位於西班牙的巴利阿里群島和意大利的薩丁尼亞島之間,最深點在梅諾卡島西北面150公里,水深約3,000米。 Category:地中海.

新!!: 梅诺卡岛和薩丁尼亞海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海軍

皇家海军(Royal Navy,縮寫为 RN),亦称英国皇家海军或英国海军,是英国的首要海上作战部队。9世纪时阿尔弗雷德大帝首先开始使用海上军队,而自14世纪初起英格兰海军开始参与海战。现代皇家海军可追溯至16世纪初,为英国三军中最为古老的军种。正是如此,皇家海軍是三軍中地位最崇高的,其尊稱為「高級軍種」(Senior Service)。 自17世纪中期起至18世纪,皇家海军同荷兰皇家海军和法国海军对制海权展开争夺。自18世纪中期起其为全球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美国海军所超越。皇家海军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大英帝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其历史地位显赫,人们(包括英国人)时常略去“英国”部分,直称其为“皇家海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皇家海军规模大幅度缩减,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其仍为全球规模最大。至战争结束时美国海军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在冷战期间,皇家海军转变角色为反潜力量,主要于GIUK缺口搜索苏联潜艇。苏联解体之后,皇家海军重新成为远征作战部队,活跃于全球范围,并仍旧是世界最为强大的蓝水海军之一。 皇家海军拥有诸多科技先进的舰船和潜艇,包括一艘航空母艦、一艘、两艘、四艘弹道导弹潜艇(维持英国的)、七艘核动力舰队潜艇、六艘、13艘巡防舰、15艘反水雷舰船及22艘巡逻舰船。截至2017年12月26日,皇家海军共有78艘现役舰艇(包括潜艇),9艘(RFA)舰艇、以及5艘根据合同可为辅助舰队使用的舰艇。辅助舰队对皇家海军进行海上补给,通过其三艘船提升皇家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并取代过去巡防舰的职责,同皇家海军一同进行巡逻任务。皇家海军的总排水量达到近400,000吨(包括辅助舰队和皇家海军陆战队则达676,000吨)。 皇家海军與皇家海军陆战队共同組成。海军的軍種指揮官为第一海務大臣兼海軍參謀長(1SL/CNS),上将军衔,亦为成员。国防委员会将海军管理职责下放至海軍部委員會,由国防大臣领衔。皇家海军目前于英国境内拥有三个海军基地:朴次茅斯、和,其中第三者为西欧最大的海军基地。.

新!!: 梅诺卡岛和英國皇家海軍 · 查看更多 »

雪絨花航空航點

雪絨花航空飛行以下的航點 (直至2012年11月).

新!!: 梅诺卡岛和雪絨花航空航點 · 查看更多 »

Google街景服務覆蓋範圍

下方列出Google街景自2007年5月25日引入美國後所覆蓋的範圍。.

新!!: 梅诺卡岛和Google街景服務覆蓋範圍 · 查看更多 »

Minorca

#重定向 梅诺卡岛.

新!!: 梅诺卡岛和Minorca · 查看更多 »

柏林航空航点

这是德国第二大航空公司柏林航空的航点名单(截止2009年8月)。 当中包括由贝尔航空运营的航点,但不包括尼基航空所运营的航点。.

新!!: 梅诺卡岛和柏林航空航点 · 查看更多 »

東經4度線

東經4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4度的經線,是為東經4°。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大西洋、歐洲、非洲、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此段半圓路徑長,於赤道與本初子午線距遠。 東經4度線與西經176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梅诺卡岛和東經4度線 · 查看更多 »

梅诺卡岛珍珠菜

梅诺卡岛珍珠菜(学名:Lysimachia minoricensis)是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中的梅诺卡岛特有及野外灭绝的一种珍珠菜属植物。它们在野外仅在一个地点(Barranc de Sa Vall)有发现。野外种群约在1926年至1950年间消失,幸运的是,它们的种子被保留了下来,且于1926年在巴塞罗那的植物园对其进行栽培。虽然这个植物园在西班牙内战时期被遗弃且梅诺卡岛珍珠菜在那段时间未被见到,但在之后发现了它们的一个种群,这个种群隐蔽在浓密的灌木丛中。现时该物种多见于人工栽培的环境和中,目前对其进行了再引入措施,但尚未形成自我维持种群。.

新!!: 梅诺卡岛和梅诺卡岛珍珠菜 · 查看更多 »

海梅一世

海梅一世(征服者)(阿拉贡语:Chaime I lo Conqueridor;加泰罗尼亚语:Jaume I el Conqueridor;西班牙语:Jaime I el Conquistador,)阿拉贡国王(1213年-1276年在位),加泰罗尼亚亲王,马略卡国王,巴伦西亚国王(1239年起),巴塞罗那伯爵和蒙彼利埃领主。 海梅一世为阿拉贡国王佩德罗二世之子,生于蒙彼利埃。佩德罗二世因卷入图卢兹伯国与教皇组织的讨伐阿尔比派异端的十字军的战争,于1213年9月12日在中战死。此前海梅被安排与十字军首领、法国贵族之女结婚,并被送往蒙特福特处受教育。蒙特福特企图利用阿拉贡老国王去世、继承人海梅年幼的机会扩张自己在法国南方(与阿拉贡交界)的势力,因此受到阿拉贡人和加泰罗尼亚人的指控。教皇英诺森三世勒令蒙特福特释放海梅,于是海梅被一位教皇特使送回阿拉贡的蒙松城,由圣殿骑士团的头目蒙特雷顿的威廉监护。 在海梅受圣殿骑士团庇护时期,阿拉贡的摄政权落入他的叔公(佩德羅尼拉的幼子、阿方索二世的弟弟)手中,此人把王国的局势搞得一团糟。1217年,海梅一世在圣殿骑士团和部分贵族支持下决定亲政,他前往萨拉戈萨并在那里被承认为阿拉贡王国的正式君主。 海梅一世是西班牙历史上的关键人物。由于他的活动,阿拉贡王国的实力显著增长。在亲政之后,海梅一世一度致力于将阿拉贡与纳瓦拉王国统一,但未能成功。他随即将注意力转向南方和地中海,从摩尔人手中夺取大量土地。这些行动包括:征服巴利阿里群岛(马略卡岛,1229年;梅诺卡岛,1232年;伊维萨岛,1235年),攻克巴伦西亚(1238年)和占领穆尔西亚(1266年,由于1244年签署的,该地被交给海梅的女婿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十世统治)。海梅一世希望重现西哥特人的成就,建立一个跨越比利牛斯山的王国,为此与卢瓦尔河以北的法兰西王国发生对抗;但是阿拉贡的国力不足以支持他这么做。1258年,海梅与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签订。在条约中海梅放弃了对比利牛斯山以北的领土要求(除蒙彼利埃以外),交换条件是路易将鲁西永和巴塞罗那的宗主权让给阿拉贡王室。1262年,海梅一世安排其子佩德罗与西西里国王曼弗雷德的女继承人康斯坦丝结婚,这就为未来阿拉贡诸国王对西西里提出主权要求制造了法律依据。 在国内政策方面,海梅一世致力于加强王权和维护国家的独立,拒绝向教皇作藩属宣誓。他支持阿拉贡的商业发展,于1258年颁布贸易条例,并建立海事领事馆。 海梅一世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他鼓励教育,在其国土内创办了许多大学。海梅本人并著有《编年史》(《Crónica》)一书,该书记载了他从摩尔人手中夺取巴利阿里群岛和巴伦西亚的史实。 1276年海梅一世去世,他在临终时决定将领土分封给两个儿子(长子佩德罗得到阿拉贡本土,次子海梅得到巴利阿里群岛、蒙彼利埃和大陆上的几个县),于是给阿拉贡王国的统一和稳固留下了后患。.

新!!: 梅诺卡岛和海梅一世 · 查看更多 »

2026年8月12日日食

2026年8月12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將發生於2026年8月12日(俄羅斯東北部爲8月13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將會經過俄羅斯、格陵蘭、冰島、西班牙、葡萄牙,日偏食則將覆蓋北美洲北部、歐洲大部分、非洲西北部及周邊部分地區。.

新!!: 梅诺卡岛和2026年8月12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梅諾卡島米诺卡岛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