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8 关系: 太平江,如月江,孫吳行政區劃,市球江,市梂大桥,三岛县,底江,西晉交州行政區劃,越南河流列表,陳國瓚 (越南陳朝),李常傑,李朝 (越南),桂武縣,求江,河同铁路,清軍入越戰爭,滄江,月德江。
太平江
太平江()是越南北部的一條江,為太平水系的主河流。 梂江和滄江在北江省安勇縣、北寧省桂武縣和海陽省至靈市社交界處會合成為太平江。太平江流經太原、北江、北寧、海陽、海防等地,最後在海防市永保縣注入北部灣,全長100公里。 太平水系的下游與紅河水系縱橫交錯,創造了肥沃的紅河三角洲。 Category:越南河流 Category:紅河水系.
查看 梂江和太平江
如月江
#重定向 梂江.
查看 梂江和如月江
孫吳行政區劃
孫吳行政區劃,大體上沿習了東漢以來的州、郡及縣政區制度。孫吳的疆域北至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西與蜀漢相鄰於長江三峽;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最南達現在越南的中部。.
查看 梂江和孫吳行政區劃
市球江
#重定向 梂江.
查看 梂江和市球江
市梂大桥
市梂大桥(),又叫“塔梂大桥”(),是越南的河同铁路33.711km处,位于北江省与北宁省分界线之上横跨梂江的大桥。梂江南岸是北宁市塔梂坊和市梂坊,北岸是越安县。.
查看 梂江和市梂大桥
三岛县
三岛县()是越南永福省下辖的一个县。2010年人口71528人。,Cổng thông tin Huyện Tam Đảo在永福省中为人口密度较低的一个县。.
查看 梂江和三岛县
底江
底江(),又名喝江(),是越南北部紅河的四大支流之一(其余为沱、梂和泸三江),流經河內市、河南省和宁平省,最终在宁平省金山县底江口注入北部湾。.
查看 梂江和底江
西晉交州行政區劃
孫吳舊州,太康元年(280年)平吳來屬,州治所在龍編縣(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河內市東天德江北岸)。其範圍相當於今廣東雷州半島、廣西南部的防城港、欽州、北海及越南北部。.
查看 梂江和西晉交州行政區劃
越南河流列表
越南河流列表,列舉全部或部分流經越南的河流,並依流域的地理位置由北至南排序。支流則由河口至源頭排序。.
查看 梂江和越南河流列表
陳國瓚 (越南陳朝)
陳國瓚(;)是越南陳朝將領,封懷文侯()。 1279年,元軍在崖山之戰中攻滅南宋,轉而開始攻打南方的大越(陳朝)和占城。1282年,感覺到威脅的太上皇陳太宗以及皇帝陳聖宗在平灘召集宗室和文武百官,討論禦敵之策。當時的陳國瓚只有16歲,太上皇認為他年幼,沒有讓他參加會議。陳國瓚感到十分恥辱,以至於捏碎了手中的橘子。最終陳國瓚自行組建了一千餘人的軍隊抗擊元軍,其軍旗上書「破強敵,報皇恩」六字。 根據《大越史記全書》的記載,陳國瓚的軍隊異常勇猛,元軍遇上他只能退卻。1285年陰曆四月,陳國瓚在陳日燏的麾下作戰,於鹹子關擊敗唆都率領元朝水軍。陰曆五月,陳國瓚跟隨陳光啓,在章陽大敗脫歡主力,隨後陣斬唆都,迫使脫歡自昇龍撤離,退回元境。 《大越史記全書》中沒有提到陳國瓚是如何死去的。根據《元史·安南傳》的記載,陳國瓚與元軍在如月江(今梂江)激戰,最後陣亡。當時陳國瓚年僅18歲。 得知陳國瓚的死訊後,聖宗下令將他晉封為懷文王。 今日的越南人一直把陳國瓚當作一位年輕的愛國英雄,並流傳著他的不少故事。 越南共和國海軍有一艘護衛艦以「陳國瓚」的名字命名。.
李常傑
李常傑成書於越南陳朝期間的《越史略》將李常傑記載為「阮常傑」。李氏改為阮氏的原因,據《安南志略》、《大越史記全書》等典籍記載,是要避陳朝皇室的祖先陳李之諱,並且杜絕「民之望李氏」(見黎崱《安南志略·李氏世家》,北京中華書局,307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26頁)。(,,原名吳俊,字常傑《東南亞歷史詞典·李常傑條》,206頁。),是越南李朝的一位宦官和將領,亦是李太宗、李聖宗及李仁宗三朝元老,尤以李仁宗時期他的表現最為活躍,並且成為李朝與宋朝交戰的主要將領。.
查看 梂江和李常傑
李朝 (越南)
李朝(Nhà Lý),是越南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因该朝君主姓李而得名,历经九代君主,凡217年。 李朝開創於1009年。該年農曆十一月,前黎朝的左親衞殿前指揮使李公蘊(即李太祖)奪取帝位李公蘊即位的時間,據陳朝時編成的《越史略》記載在己酉年(西曆1009年)十一月。後黎朝編成的《大越史記全書》記載,己酉年十月辛亥日(即十月三十日、西曆11月19日),前黎朝臥朝帝去世,李公蘊於「是月癸丑日」即位。然而該年農曆十月並無癸丑日,十一月二日方為癸丑日。見《越史略》卷中,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578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黎紀·臥朝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201-202頁。中西曆轉換見。,次年改元順天,定都昇龍(今稱河内)。李朝建國後,採取唐朝和宋朝的中央政治制度模式。在太祖、太宗、聖宗、仁宗四代君主的百餘年間,越南進入了政治集中、國家統一、國勢強盛的時期。李朝的治國政策包括興建昇龍城,分封中央軍政諸臣職位,改組地方政治機構,發展佛教,實行科舉制度,改革土地和稅收制度,制定《刑書》以改良法律,對外採取擴張政策等。李朝前半段時期多次與宋朝、真臘、占城發生戰爭,佔領了大片領土。1054年,李圣宗改国号为「大越」,并成为此后越南数个朝代的国号。李英宗時,獲中國宋朝冊封為安南國王,越南從此亦被稱作安南國。李朝在中葉以後逐漸衰弱,國內封建諸侯相互交戰,爭奪權力。李朝晚期,發生了「范猷之亂」、「郭卜之亂」和陳嗣慶、陳承兄弟專權的場面。最後權臣陳守度趁李昭皇年幼,於1225年年底(或1226年初)安排從姪陳煚(陳承之子)「受禪」,取代李氏帝位李昭皇讓位給陳煚的日期,有數種不同的說法。《越史略》記載在乙酉年(建嘉十五年)十二月初一日(西曆1225年12月31日)。《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記載在乙酉年(天彰有道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西曆1226年1月10日),而同書《陳紀·太宗皇帝》,則記載在十二月十二日(西曆1226年1月11日),而兩處都加上「戊寅」。見《越史略》卷下,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9頁;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昭皇》及《陳紀·太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6頁及321頁。中西曆轉換見。,建立陳朝。.
查看 梂江和李朝 (越南)
桂武縣
桂武縣()是越南北寧省下屬的一個縣,鄰近北寧省會,縣內設有桂武工業區,為越南重要的工業重鎮。.
查看 梂江和桂武縣
求江
#重定向 梂江.
查看 梂江和求江
河同铁路
河同铁路(Đường sắt Hà Đồng),全称河内-同登铁路(),是一条连接越南首都河內市和中越边境城镇的铁路,沿途经过河内市、北宁省、北江省和谅山省四个省市,铁路全长162公里,采用轨距为1,000毫米米轨和1,435毫米准轨的混合套轨。 河同铁路始建于越南被法国殖民统治的法属印度支那时代,最早建成的一段是谅山至府谅沧(今北江市)铁路,在1890年动工兴建并于1894年建成通车,当时采用轨距为600毫米的窄轨。在保罗·杜美担任法屬印度支那總督时越南铁路的建设进度被大大加快,在此期间府谅铁路被改建成1000毫米轨距的米轨铁路,并且先后于1900年和1902年分别延伸至殖民地首府河内和中越边境同登。1954年,河同铁路在中国的协助下完成修整,并与中国的湘桂铁路在友谊关接轨。1955年至1978年间,河同铁路曾经被称为河友铁路(Đường sắt Hà Hữu)。越南战争期间中国应北越政府的请求,派出铁道兵帮助越南抢修抢建铁路,并将河同铁路改建为米轨、准轨两用的混合轨铁路,自此中越国际联运列车不用换乘换装即可直达河内。.
查看 梂江和河同铁路
清軍入越戰爭
清軍入越戰爭此名称见于《越南通史》,郭振铎、张笑梅编,第518页指的是1788年底至1789年初中国清朝與越南西山朝之間發生的戰爭。 1788年,西山朝北伐,攻破後黎朝的都城昇龍(今越南河內市)。後黎朝的昭統帝逃往保祿山,派大臣阮輝宿向清朝求救。乾隆帝便派孫士毅為主帥攻入安南境內,欲讓黎昭統帝復位。在戰爭初期,清朝軍隊勢如劈竹,佔領了昇龍(今越南河內市);但後來西山朝皇帝阮惠自富春(今越南順化)率軍反擊,戰局迅速得到逆轉。阮惠趁清軍慶祝春節之機,對駐守玉洄(今河內市青池縣玉洄社)、棟多(今河內市棟多郡)等地的清軍發起突襲,清軍大敗,退回邊境以內。最終阮惠主動向清朝請和,乾隆帝同意講和並承認了阮惠為安南的新君主。 中國人將這場戰爭稱為清越戰爭、清軍入越戰爭或乾隆年平定安南之役李光濤,「记乾隆年平定安南之役」,收錄於《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69,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6年.
查看 梂江和清軍入越戰爭
滄江
滄江(),又名日德江()和昌江,是越南北部的一條河流,為太平江右岸支流。幹流河長157公里,流域面積6,640平方公里。 滄江發源於諒山省枝陵縣,向西南流至枝陵社附近納左側支流後,進入右隴縣境內,納右側來自太原省武崖縣的支流後不久,成為與北江省諒江縣的界河,再流入北江省境內。先後成為諒江縣與安世縣、新安縣、北江市的界河,然後貫穿北江市、安勇縣,於安勇縣東側邊界納左側支流陸南江後,成為北江省與海陽省的界河。續南流至普賴(Phả Lại)附近與梂江匯合,成為太平江。.
查看 梂江和滄江
月德江
#重定向 梂江.
查看 梂江和月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