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勾菊石亞目
勾菊石亞目(學名:Ancyloceratina)是一類多樣化的菊石,菊石目下弛菊石亞目的近親。牠們於侏羅紀晚期開始演化,至白堊紀期間非常普遍及多樣化。牠們遍佈各大洲,可以作為指準化石。大部份勾菊石亞目的殼都不是螺旋狀,故屬於異形菊石。.
查看 桿菊石和勾菊石亞目
Baculites
#重定向 桿菊石.
箭石下綱
箭石類動物(學名:Belemnoidea),舊作箭石下綱,是一種已經滅絕頭足綱生物的分支,生活在泥盆紀至白堊紀之間。箭石在許多方面都與現代的魷魚相當接近,而且與現代的烏賊關係密切。箭石也擁有墨囊,不過牠們有10條大約相同長度的觸腕,其中並沒有特別長的觸腕。 箭石的學名"belemnoid"是來自於希臘文βέλεμνον(belemnon,意指「飛鏢或箭頭」),以及另一希臘字είδος(eidos,意指「形式」),即「箭頭形狀」的動物。 箭石類動物包括了箭石目、閉箭石目、溝箭石目和Diplobelida。.
查看 桿菊石和箭石下綱
直角石
角石(學名:Orthoceras)是一屬已滅絕的鸚鵡螺類。其化石在歐洲非常普遍。牠們在海中是活躍的泳者,游泳時殼呈水平狀,以觸手捕捉小動物為食。.
查看 桿菊石和直角石
白垩纪
白纪(Cretaceous)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長達80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白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約1亿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發生在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 白堊紀的氣候相當暖和,海平面的變化大。陸地生存著恐龍,海洋生存著海生爬行動物、菊石、以及厚殼蛤。新的哺乳類、鳥類出現,開花植物也首次出現。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包含非鳥類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物種滅亡。 白堊紀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堊系”,縮寫記為K,是德文的白堊紀(Kreidezeit)縮寫。 白堊紀時期的大氣層氧氣含量是現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6倍,氣溫則是高於今日約攝氏4°C。.
查看 桿菊石和白垩纪
菊石
菊石是一群已經滅絕的海洋生物總稱,隸屬於菊石亞綱(學名:Ammonoidea)。牠們約在志留紀晚期至泥盆紀初期第一次出現在地球上,最後與恐龍、箭石等生物一起於白堊紀晚期滅絕。由於菊石的演化速度很快,分布也很廣,非常適合作為標準化石,地質學家可以使用牠們來確定含有菊石化石的地層的年代。菊石亞綱與現存的頭足綱關係最接近的可能是蛸亞綱,如章魚、烏賊和魷魚等,而不是與其外觀相似的鸚鵡螺亞綱鸚鵡螺目。.
查看 桿菊石和菊石
菊石目
菊石目(學名:Ammonitida)是一目已滅絕的頭足類,為菊石中較高等的一類。牠們是非常好的指準化石,往往能連結起所在的地層與地質年代。菊石目的近親並非現今外觀相似的鸚鵡螺,反而是八爪魚、烏賊及魷魚等鞘亞綱。 菊石目的化石殼一般呈平旋狀,但也有呈垂直螺旋狀及非螺旋狀。老普林尼稱菊石目為「阿蒙的角」,因其殼的形狀像埃及神話阿蒙所配帶的羊角,其學名亦是以此來取的。其下的屬亦多以希臘文「角」的字根來結尾。.
查看 桿菊石和菊石目
鉤角石
鉤角石(學名Hamites),又名含米特菊石,是白堊紀的一屬菊石目。它們自下白堊紀阿普第階開始演化,生存至上白堊紀的森諾曼階。幾可肯定它們是並系群,但是塔菊石超科並不能完全適合較進化類別。為了要確認鉤角石的分支,它們被分成一連串的新屬或亞屬。 鉤角石的模式種Hamites attenuatus是由James Sowerby於1814年描述及命名,而鉤角石屬就是由詹姆士·帕金森(James Parkinson)於1811年所設立。.
查看 桿菊石和鉤角石
亦称为 桿菊石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