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4 关系: 埃德蒙頓龍屬,原櫛龍屬,南似鴨龍屬,塔羅斯龍屬,寬齒格里芬龍,小貴族龍屬,巴思缽氏龍屬,帆骨盆龍屬,副櫛龍屬,短冠龍屬,納秀畢吐龍屬,紀念區格里芬龍,賴氏龍屬,鴨嘴龍科,鸭嘴龙,鹹海龍屬,阿納薩齊龍屬,著名格里芬龍,Gryposaurus,格里芬龙,櫛龍亞科,惡魔角龍屬,昆杜爾龍屬,慈母龍屬。
埃德蒙頓龍屬
埃德蒙頓龍屬(學名:Edmontosaurus),又譯愛德蒙托龍,是鴨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坎潘階晚期至馬斯垂克階晚期,距今約7300萬到6500萬年前。成年的埃德蒙頓龍可達13米長,平均體重約6-8噸,最大体重13.6吨,是最大的鴨嘴龍科之一。牠們是以化石發現地區的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頓來命名的。 埃德蒙頓龍的第一個化石發現於艾伯塔省的馬蹄峽谷組。模式種是帝王埃德蒙頓龍(E.
查看 格里芬龍屬和埃德蒙頓龍屬
原櫛龍屬
原櫛龍屬(屬名:Prosaurolophus)又名原蜥冠龍、原蜥嵴龍、原蜥冠鱷,意為「原始櫛龍」,是因冠飾與較晚期的櫛龍類似而得名。原櫛龍是種鴨嘴龍類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目前已經發現2個種與至少25個個體,包含頭顱骨與骨骼,但化石整體仍不明確。原櫛龍身長約9公尺,化石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的恐龍公園組與美國蒙大拿州的雙麥迪遜組,年代為上白堊紀的晚坎潘階,約7600萬到7500萬年前。原櫛龍最顯著的特徵是由鼻骨形成的小型堅硬冠飾,在眼睛前方突出。 模式種是巨原櫛龍(P.
查看 格里芬龍屬和原櫛龍屬
南似鴨龍屬
南似鴨龍屬(屬名:Willinakaqe)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阿根廷的里奧內格羅省,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晚期的坎潘階與馬斯垂克階。 目前已發現數個非天然狀態的化石,包含成年、未成年個體,發現於Allen地層的下段。正模標本(編號MPCA-Pv SM 8)是一個右上頜骨。在另一個挖掘地點,還發現一些化石。這些化石已足夠拼湊出南似鴨龍的全貌。最大型個體的身長約9公尺。南似鴨龍的骨盆、尾巴基部具有長神經棘。 在2010年,這些化石被敘述、命名。模式種是薩利特拉爾南似鴨龍(W.
查看 格里芬龍屬和南似鴨龍屬
塔羅斯龍屬
塔羅斯龍屬(學名:Talos)是獸腳亞目傷齒龍科恐龍的一屬,是種外形類似鳥類的肉食性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 近年已在亞洲發現多樣化的傷齒龍科化石,而北美洲的傷齒龍科化石則較少發現。塔羅斯龍的發現,有助於研究北美洲的傷齒龍科生物多樣性,以及瞭解北美洲恐龍的地理分佈限制。.
查看 格里芬龍屬和塔羅斯龍屬
寬齒格里芬龍
#重定向 格里芬龍屬.
查看 格里芬龍屬和寬齒格里芬龍
小貴族龍屬
小貴族龍屬(學名:Kritosaurus),又名克里托龍,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300萬年前。小貴族龍身長10公尺,體重2到3公噸,牠的化石並不齊全,但在分類歷史上卻很重要。牠的學名意思是「分離的蜥蜴」,但卻有時因牠的鷹鈎鼻而誤譯為「貴族蜥蜴」,最初標本被發現時,鼻部是關節脫落的碎片,因此原先被重建成扁平的。牠的分類歷史很曲折,涉及了格里芬龍、阿納薩齊龍及納秀畢吐龍,這個分類的混亂狀況需要發現更多小貴族龍的化石才能解決。除了缺乏化石外,牠亦一直被認為是格里芬龍的異名,故牠要到1990年代才出現在書本之上。.
查看 格里芬龍屬和小貴族龍屬
巴思缽氏龍屬
巴思缽氏龍屬(學名Barsboldia)是一屬大型的鴨嘴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蒙古南戈壁省的耐梅蓋特地層,地質年代屬於上白堊紀的麥斯特裡希特階早期。牠的化石是部份脊柱、部份骨盆及一些肋骨。巴思缽氏龍可能是北美洲亞冠龍的近親。 模式種是B.
查看 格里芬龍屬和巴思缽氏龍屬
帆骨盆龍屬
帆骨盆龍屬(屬名:Pteropelyx)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個疑名,化石發現於蒙大拿州的朱迪斯河組,年代為晚白堊紀,由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在1889年所命名。模式種是P.
查看 格里芬龍屬和帆骨盆龍屬
副櫛龍屬
副櫛龍屬(屬名:Parasaurolophus,意為“幾乎有冠飾的蜥蜴”)又名副龍櫛龍,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650萬年到7,300萬年前Evans, D.C., Bavington, R. and Campione, N.E. (2009).
查看 格里芬龍屬和副櫛龍屬
短冠龍屬
短冠龍屬(學名:Brachylophosaurus)是鴨嘴龍科的一屬中型恐龍。牠的化石有幾組骨骼,是從美國蒙大拿州及加拿大艾伯塔省的朱迪斯河組骨床中發現,生存年代估計是約於7650萬年前。.
查看 格里芬龍屬和短冠龍屬
納秀畢吐龍屬
納秀畢吐龍屬(學名:Naashoibitosaurus)是種鳥腳下目鴨嘴龍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約7300萬年前。化石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聖胡安縣的嘉德蘭組,目前只發現一個部份骨骼。這個化石最初被傑克·霍納(Jack Horner)歸類於小貴族龍。納秀畢吐龍與小貴族龍之間有複雜的分類歷史。.
查看 格里芬龍屬和納秀畢吐龍屬
紀念區格里芬龍
#重定向 格里芬龍屬.
賴氏龍屬
賴氏龍屬(屬名:Lambeosaurus)又名蘭伯龍,意為「蘭伯的蜥蜴」,是鳥腳下目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坎潘階的北美洲,約7,60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賴氏龍是草食性恐龍,可採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以釜頭狀頭冠而著名。化石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美國蒙大拿州、以及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目前已有數個可能種被命名,但只有兩個在加拿大發現的種較著名。賴氏龍是中等大小鳥臀目恐龍。在墨西哥發現的寬尾賴氏龍(L.
查看 格里芬龍屬和賴氏龍屬
鴨嘴龍科
嘴龍科(Hadrosauridae)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科,是一群繁盛的草食性恐龍,包括著名的埃德蒙頓龍、副櫛龍,化石發現於亞洲、歐洲、以及北美洲的下白堊紀地層。牠們是上侏儸紀/下白堊紀禽龍類的後代,並擁有類似的體型。 鴨嘴龍科可分為兩個亞科。賴氏龍亞科(Lambeosaurinae)頭頂有大型冠飾或管狀物,體型較為輕型。鴨嘴龍亞科(Hadrosaurinae)頭頂缺乏冠飾或管狀物,少數物種有堅硬頭冠,身體較大。.
查看 格里芬龍屬和鴨嘴龍科
鸭嘴龙
鸭嘴龙(学名Hadrosaurus)意為「健壯的蜥蜴」,是鴨嘴龍科的一個疑名。在1858年,發現了第一個鴨嘴龍的化石,這也是北美洲所發現的第一個完整的恐龍化石;在1868年,鴨嘴龍成為第一個架設起來的恐龍化石模型。佛克鴨嘴龍(H.
查看 格里芬龍屬和鸭嘴龙
鹹海龍屬
鹹海龍屬(學名:Aralosaurus)是鴨嘴龍亞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白堊紀晚期的哈薩克(化石發現於哈薩克中部的 Beleutinsk 組),約 9350 萬到 8580 萬年前Holtz, Thomas R. Jr.
查看 格里芬龍屬和鹹海龍屬
阿納薩齊龍屬
阿納薩齊龍屬(學名:Anasazisaurus)是種鳥腳下目鴨嘴龍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約7400萬年前。化石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聖胡安縣的嘉德蘭組,目前只發現一個部份顱骨。這個化石最初被傑克·霍納(Jack Horner)歸類於小貴族龍。阿納薩齊龍的著名處在於鼻部上的短頭冠,從兩眼中間往頭後延伸。.
查看 格里芬龍屬和阿納薩齊龍屬
著名格里芬龍
#重定向 格里芬龍屬.
查看 格里芬龍屬和著名格里芬龍
Gryposaurus
#重定向 格里芬龍屬.
格里芬龙
#重定向 格里芬龍屬.
查看 格里芬龍屬和格里芬龙
櫛龍亞科
櫛龍亞科(Saurolophinae)是鴨嘴龍科的一個亞科,頭頂缺乏冠飾或管狀物,少數物種有堅硬頭冠,身體較大。櫛龍亞科主要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亞洲,在南美洲、南極洲也有發現化石。化石已發現於加拿大的亞伯達省、薩克其萬省,美國的新墨西哥州、科羅拉多州、蒙大拿州、北達科塔州、南達科塔州、懷俄明州、阿拉巴馬州、密西西比州、喬治亞州、北卡羅萊納州、紐澤西州,以及墨西哥、阿根廷、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中國等地。.
查看 格里芬龍屬和櫛龍亞科
惡魔角龍屬
惡魔角龍屬(學名:Diabloceratops)是角龍下目角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Kirkland, J.I. and DeBlieux, D.D. (2010).
查看 格里芬龍屬和惡魔角龍屬
昆杜爾龍屬
昆杜爾龍屬(學名:Kundurosaurus)是鴨嘴龍科櫛龍亞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西伯利亞,可能是馬斯垂克階晚期Godefroit, P.; Bolotsky, Y. L.; Lauters, P. (2012).
查看 格里芬龍屬和昆杜爾龍屬
慈母龍屬
慈母龍屬(學名:Maiasaura)是種大型鴨嘴龍類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坎潘階的蒙大拿州,約7400萬年前。慈母龍的學名意為「好媽媽蜥蜴」。到目前為止,慈母龍的化石僅發現於雙麥迪遜組。.
查看 格里芬龍屬和慈母龍屬
亦称为 格理芬龍,怪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