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柯内留斯

指数 柯内留斯

彼得·冯·柯内留斯(1784年-1867年)是德国著名画家,出生于杜塞尔多夫。他的父亲是一位杜塞尔多夫画廊的巡视员,他15岁时父亲就去世,做为长子,为了帮助维持家境只得放弃继续学习绘画。但他一直没有放弃绘画。 柯内留斯26岁时的第一件重要作品是为教堂进行装饰。1811年,他去罗马访问,很快和一群德国年轻的画家融合到一起,组成以宗教画为主的拿撒勒画派(拿撒勒是耶稣的家乡)。 在罗马,他和其他画家一起合作一些作品,回国后受聘主持杜塞尔多夫学院的重建工作,当时慕尼黑的巴伐利亚王储,后来的路易一世邀请他主持为收藏古希腊、罗马艺术品的格里陶德博物馆的装饰设计工作,他发现这个工作任务量非常大,只好辞去杜塞尔多夫学院的工作,全力以赴地在慕尼黑工作。1825年,他成为慕尼黑学院的院长。 他在慕尼黑为许多建筑绘制壁画,为路德维希教堂所作的壁画可能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壁画。教堂神殿中画的《最后审判》高达20米,宽12米,其他的画如造物主、耶稣诞生、上十字架等也非常巨大。大约在1839年,柯内留斯离开慕尼黑到了柏林,受威廉四世的委托,为皇家墓室装饰,他著名的素描《启示录四骑士》就是为墓室壁画作的草稿。这可能是他最后的作品了。 作为一个油画家,柯内留斯的技巧并不高,对色彩的运用也不高明,即使他的壁画的绘画技巧也并不高超,他的绘画风格遵循着意大利画家的精神,但受丢勒风格的影响,画面安排比较满,人物纤细,裸体轮廓不清晰,衣物褶皱有明显的哥特风格,这些在他的《最后审判》中都表现得很明显。 柯内留斯虽然对颜色不敏感,但他有一种设计的气势和自信心,他的这种精神成为以后主导德国画家风格的主流,他的座右铭是“德意志具有一切”,充分体现他的爱国主义热忱。 在19世纪时,德国并没有自己的画派,在造型艺术上当时德国落后于同时代的欧洲其他国家,柯内留斯开创了德国自己的画派,令欧洲开始瞩目慕尼黑,1841年,英国在西敏寺举办了一次素描比赛,柯内留斯也受邀访问英国。 柯内留斯个子不高,但有一双鹰般锐利的眼和浓眉,浑身充满力量和气势,吸引了寻多年轻的艺术家在他的周围。 C C Category:德国画家.

目录

  1. 4 关系: 埃玛纽埃尔·洛伊茨圣路易堂 (慕尼黑)莫里兹·冯·施温德路德维希一世 (巴伐利亚)

埃玛纽埃尔·洛伊茨

埃玛纽埃尔·洛伊茨(Emanuel Leutze,)是一位德裔美国画家,以作品《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著名。.

查看 柯内留斯和埃玛纽埃尔·洛伊茨

圣路易堂 (慕尼黑)

圣路易堂(Ludwigskirche)是德国慕尼黑一座宏伟的天主教堂,新罗曼式风格,拥有世界第二大祭坛壁画。其圆拱风格(Rundbogenstil)的建筑,曾强烈影响了德国和美国的许多教堂、火车站和犹太会堂。 圣路易堂位于路德维希大街的北段,始建于1829年。其双塔立面,与斜对面的铁阿提纳教堂取得了平衡。 此教堂的壁画为柯内留斯所作。它们也许是近代最重要的壁画作品之一。大型壁画《最后的审判》(1836年至1840年)高达20米,宽12米,其他的壁画如造物主、耶稣诞生、上十字架等也非常巨大。 这座教堂成为其他许多教堂效法的模型,例如维也纳的Altlerchenfelder Pfarrkirche,纽约布鲁克林的朝圣者公理会(1844年至1846年)是北美洲第一座圆拱风格建筑,随后有纽约曼哈顿的圣公会圣乔治堂和缅因州的鲍登大学礼拜堂。.

查看 柯内留斯和圣路易堂 (慕尼黑)

莫里兹·冯·施温德

莫里兹·冯·施温德 ,奥地利画家,出生于维也纳,在当地接受教育。曾经和舒伯特是好朋友,并为舒伯特的歌曲作过插图。1828年,他前往慕尼黑,在当时柯内留斯任院长的学院学习,1834年,他受路德维希一世的委托,为其新宫殿绘制壁画,在同时他还绘制年历,并为歌德的诗歌创作插图,并因此受到重视而获得多项委托。 当时德国处于艺术复苏时期,施温德对诗歌情有独钟,他于1839年,在卡尔斯鲁学院在莱比锡的房子中,根据歌德诗歌的原意绘制了《邱比特和普塞克》的故事,他还为位于巴伐利亚 第罗尔的旧天鹅堡绘制了关于尼伯龙根之歌和意大利诗人塔索的《解放耶路撒冷》的壁画,也因此获得“诗人画家”的称号。 从1844年,他定居在法兰克福,从事油画创作,其间于1846年为瓦尔特堡绘制了壁画《歌手大赛》设计草图,并为歌德的多部书籍绘制插图。 1847年,他回到慕尼黑,被任命为慕尼黑学院的教授,8年以后,他完成了在瓦尔特堡绘制《歌手大赛》和匈牙利的圣伊丽莎伯的历史壁画,他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专门为他举办了一个音乐节,他亲自在其中和其他琴手一起演奏小提琴。 1857年,他为格林童话《七只渡鸦》绘制了连环画,同年,他到英国,为路德维希一世考察曼彻斯特的艺术珍品,他又为哥拉斯格教堂设计了镶嵌花玻璃窗图案。晚年他回到维也纳,为国家歌剧院的走廊绘制了纪念伟大的音乐家的图画,柯内留斯评价说:“你将音乐的美妙转化为图象艺术”。这期间他只创作了连环画《小女巫梅露欣》。 他在巴伐利亚的尼德泡金逝世,被安葬在慕尼黑的老公墓中。.

查看 柯内留斯和莫里兹·冯·施温德

路德维希一世 (巴伐利亚)

路德维希一世(Ludwig I,1786年8月25日-1868年2月29日),全名路德维希·卡尔·奥古斯特(LUDWIG Karl August),巴伐利亚国王(1825年-1848年3月20日)。巴伐利亚第一任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长子,母为黑森-达姆施塔特公主奥古斯塔·威廉敏娜。1786年8月25日生于斯特拉斯堡。路德维希这个名字来源于他的教父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六。 1810年10月12日,当时还是王储的他与萨克森-希尔德伯格豪森公主特雷莎结婚,为这场婚姻在慕尼黑举行的庆祝活动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啤酒节(Oktoberfest)。1825年,路德维希的父亲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去世,他继承了他父亲的巴伐利亚王位。为了加快新增加的国土与原巴伐利亚国土的一体化,他在巴伐利亚国王的头衔前又附加了法兰克尼亚和施瓦本公爵的称号。 路德维希一世是一位古典艺术的爱好者。在他的王储时代,就开始收购艺术品,尤其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珍宝,并与当时许多艺术大家保持联系。婚后不久,他倡议兴建了格里陶德博物馆(Glyptothek)用于展览他收藏的古希腊、古罗马雕塑。登基后他将慕尼黑建设成一个艺术的城市:他将当时著名的艺术家和建筑家如利奥·冯·克棱茨(Leo von Klenze,格里陶德博物馆的设计者)、彼得·冯·柯内留斯(Peter von Cornelius)等招揽至慕尼黑;修建了路德维希大道和慕尼黑王宫;1853年又兴建了新美术馆(Neue Pinakothek);并于1826年将巴伐利亚国立大学从兰茨胡特迁到了慕尼黑。现今慕尼黑的许多建筑都是路德维希一世时代的产物。 路德维希一世也鼓励工业的发展。他下令建造了德国的第一条铁路(1835年,从纽伦堡至菲尔特),取名“巴伐利亚路德维希铁路”(Bayerische Ludwigsbahn);随后建立了第二条,从路德维希港到贝克斯巴赫的“普法尔茨路德维希铁路”(Pfälzische Ludwigsbahn)。他还发起了连接美因河和多瑙河的路德维希运河的修建,从而将北海和黑海连接了起来。 路德维希一世执政之初,他的政治倾向较为宽松。路德维希一世支持希腊的独立战争,1832年,他的次子奥托被选为希腊国王。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以及欧洲革命运动日益发展后,他的政治倾向日益反动。普法尔茨人民与巴伐利亚当局的矛盾日益加深,于1832年在普法尔茨爆发了汉巴赫节起义。路德维希一世加强了书刊、信件的检查机制,这遭到了人民的普遍反对。与情妇罗拉·蒙特斯的绯闻加深了人民的反抗情绪。最终路德维希一世在1848年革命中被迫退位,让位给长子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路德维希一世于1868年2月29日在法国尼斯去世,终年81岁。 路德维希一世与王后特雷莎有四子五女:.

查看 柯内留斯和路德维希一世 (巴伐利亚)

亦称为 科内利乌斯,P.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