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查士丁尼一世

指数 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一世(拉丁语:Justinianus I;希腊语:Ιουστινιανός;全名为弗拉维·伯多禄·塞巴提乌斯·查士丁尼 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Justinianus,约)是东罗马帝国皇帝,他的统治时间是从527年到565年。由於他收復了許多失土,重建聖索菲亞教堂,並編纂查士丁尼法典,功不可沒,因此也被称为查士丁尼大帝。 查士丁尼一世是古罗马时代末期最重要的一位统治者,他的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历史上从古典时期转化为希腊化时代的东罗马帝国的重要过渡期。比如他于542年废除了执政官这个从罗马共和国遗留下来的官职(可能出于费用的考虑)。他还加强了皇帝作为神在地上的代表的地位,这一举动彻底破坏了罗马帝国中皇帝被视为首席执行官、“国家之父”,“第一公民”的形象。但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就已经对查士丁尼一世的政策提出了深刻的批评。普罗科匹厄斯的著作是今天对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期研究最重要的一手资料。.

167 关系: 城下町的蒲公英基地與帝國古典时代古罗马名花傾國兩相歡吉尔吉斯斯坦历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城牆君士坦丁堡大皇宮君士坦丁堡競技場多米那特制大屠杀列表大敘利亞奥古斯塔广场室点密宙克西帕斯浴場察夫塔特密特拉教尼卡暴动尼什尼科米底亞工作狂丝绸历史中世纪前期中世纪的意大利希伯仑希腊历史布特林特世界史年表 (1世纪-10世纪)亚历山大的加大肋纳交際花五大牧首區伊兹尼克伊西斯伊斯坦堡伯利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彼德雷拉城堡德國LGBT權益德蘭達主教座堂土耳其历史年表圣尼古拉圣伯多禄锁链堂 (比萨)圣使徒教堂圣凯瑟琳修道院圣索菲亚大教堂地下水宮殿地拉那區利奥三世 (拜占庭)利奥王朝...利西馬其亞利比亚历史刻赤傳染病歷史哥特战争哲学军区制凯旋式全面战争:阿提拉犹太人历史秘史科林斯競爭法競爭法的歷史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米利都的伊西多爾納爾塞斯约阿尼纳纪年纳夫帕克托斯纳布卢斯大清真寺罗马罗马帝国的衰落罗马法罗马执政官羅馬帝國歷史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狄奥多拉皇后 (查士丁尼一世)聖像破壞運動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聖誕教堂聖潘捷列伊蒙萨珊王朝西奈山正教会西班牙LGBT權益西羅馬帝國西方美术史马丁·路德与反犹主义贝利撒留軍事戰略黑山历史霍斯劳一世阿卡德摩斯阿尔及利亚阿玛拉逊莎阿瓦尔人阿达纳阿拉伯-拜占庭战争蒙特內哥羅金门 (耶路撒冷)色雷斯苏呼米英美法系LGBT历史年表柏拉图学院查士丁查士丁尼大瘟疫查士丁尼柱查士丁一世查士丁二世恩戈地提奧多拉提乌德鲍德提乌德贝尔特一世東哥德人東哥德王國欧陆法系欧洲历史歐洲LGBT權益民法民法大全汪达尔-阿兰王国汪达尔战争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波兹南市政厅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历史法学家法律法国民法典最后的罗马人最大帝國列表斯科普里早期热兵器摩尼教摩纳哥历史意大利教宗玛尔定一世教皇国拜占庭帝国拜占庭皇帝世系图拜占庭皇帝列表拜占庭海軍拜占庭政府机构和贵族头衔拉溫納督主教區拉文納曼努埃爾一世 (拜占庭)普罗可布咖啡馆普罗科匹厄斯12月9日150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1千纪2017年8月480年代4月7日520年代527年528年52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529年530年代532年535年554年560年代565年6世纪8月1日 扩展索引 (117 更多) »

城下町的蒲公英

《城下町的蒲公英》(城下町のダンデライオン),是由春日步所作的日本四格漫畫作品,于2012年4月號开始刊載於芳文社雜誌《Manga Time Kirara Miracle!》。2017年10月16日,本作因《Manga Time Kirara Miracle!》休刊而移籍至《Manga Time Kirara》繼續連載。已出版4本單行本。2014年11月宣布決定製作電視動畫,2015年7月至9月首播。.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城下町的蒲公英 · 查看更多 »

基地與帝國

《基地與帝國》(Foundation and Empire),是美國作家以撒·艾西莫夫出版於1952年的科幻小說中篇集,「基地三部曲」的第二部(後來發展成「基地系列」),收錄的2篇中篇小說,最早是分成兩本書出版的。這部中篇集跟《第二基地》關係密切,各有部份「騾」出場的故事。.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基地與帝國 · 查看更多 »

古典时代

古典时代(或称为古典时期、古典古代、古风时期,Classical antiquity)是对(以地中海为中心,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等一系列文明)的长期文化史的一个广义称谓。在这个时期中,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十分繁荣,对欧洲、北非、中东等地施加巨大的影响。 通常认为古典时代起始于古希腊最早的文字记录,即公元前8-7世纪荷马史诗,一直延伸至以及罗马帝国的衰落。古典时代的结束伴随着古典时代晚期(公元300-600年)古典文化的崩溃,欧洲历史随后进入中世纪前期(公元600-1000年)。这段历史时期涵盖广袤的领土、多种不同的文化与历史分期。后世爱伦·坡的一句诗很好的诠释“古典时代”一词的含义:“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受到古代东方文明影响的古希腊文化,以其艺术、哲学、社会、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整个古典时代。这些思想被古罗马人继承和效仿。这些来自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底蕴对现代社会的语言、政治、教育系统、哲学、科学、艺术、建筑有巨大的影响:从当时现存的古典时代残片中,一场巨大的复兴运动在14世纪的欧洲逐渐成形,这场运动后来被称作文艺复兴,各种领域的新古典主义风潮也在18-19世纪兴起。.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古典时代 · 查看更多 »

古罗马

古羅馬文明通常是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意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正式名称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Senātus Populus Que Rōmānus),缩写为SPQR。傳說在公元前754年-753年,羅穆盧斯在台伯河畔建羅馬城,開創了王政時代。公元前509年或前510年,古羅馬王政時代(羅馬王國)結束,選舉兩名執政官,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1年;管理國家的主要機構為元老院、高級長官及公民大會,而掌握國家實權的則是元老院。隨著貴族與平民之間對立的加深,貴族承認了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前451年,頒佈了十二銅表法,明定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誌著羅馬法的誕生。 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3次布匿克戰爭,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215年-前168年發動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大部分伊利里亚、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羅馬-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亞的部分地區。於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非洲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 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則在1453年被鄂圖曼帝國所滅。.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古罗马 · 查看更多 »

名花傾國兩相歡

《名花傾國兩相歡》(義大利語:Teodora, imperatrice di Bisanzio)是一齣由導演的1954年的義大利歷史片,講述拜占庭皇后狄奧多娜的故事。她曾是女奴,後來嫁給朱斯蒂年一世而榮登--位。.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名花傾國兩相歡 · 查看更多 »

吉尔吉斯斯坦历史

吉尔吉斯人和吉尔吉斯这片土地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前。尽管她的地理位置为高山所隔离,但是她仍然为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地点。.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吉尔吉斯斯坦历史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Constantinopolis;قسطنطینیه;现代İstanbul)又譯康斯坦丁堡,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舊名,現在則指伊斯坦堡金角湾與马尔马拉海之間的地區。它曾经是羅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但该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时Rosenberg, Matt.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君士坦丁堡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城牆

君士坦丁堡城牆(İstanbul Surları)是一道圍繞並保護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的石牆,城牆自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建都以來已存在。君士坦丁堡城牆經歷過無數的加建及修補,是現存的古代要塞體系,也是世上最複雜及最精密的要塞體系之一。 城牆最初是在君士坦丁一世在位時興建,全方位地環繞著新都,防禦來自陸路及海路的攻擊。隨著城市擴張,一道被稱為狄奧多西的新城牆在五世紀動工興建。雖然城牆的某些部分略欠精巧,在部署得當的情況下,君士坦丁堡城牆在任何中世紀時代的圍攻下都堅不可破,有效地在阿瓦爾人、阿拉伯人、羅斯人、保加利亞人等的圍攻下保護君士坦丁堡及拜占庭帝國。直至攻城火炮的出現,使得君士坦丁堡城牆不再是神話般難以攻破。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城市失陷据称是因為鄂圖曼帝國軍队打通了其中一道城門,并非城牆被突破。 在鄂圖曼帝國統治時期,君士坦丁堡城牆大抵都能維持原狀。直至十九世紀,城市的發展已超出中世紀時的城界,部分城牆被移除。縱使君士坦丁堡城牆在此後日久失修,城牆的許多部分至今依然屹立。1980年代,一個大規模的復原計劃開始啟動,使遊客能夠鑑賞其原貌。.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君士坦丁堡城牆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大皇宮

君士坦丁堡大皇宮(Μέγα Παλάτιον、Palatium Magnum、Büyük Saray),又稱為神聖宮殿(Sacrum Palatium、Ιερόν Παλάτιον),是土耳其伊斯坦堡法齊赫半島東南端的拜占庭皇宮建築群。君士坦丁堡大皇宮是公元330年至1081年間拜占庭皇帝的主要居所,作為帝國的行政中心超過八百年。.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君士坦丁堡大皇宮 · 查看更多 »

君士坦丁堡競技場

君士坦丁堡赛马场(Hippodrome of Constantinople,Sultanahmet Meydanı, At Meydanı)是一个罗马竞技场,曾是拜占庭帝国京城君士坦丁堡的体育和社交中心。今天,这里是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尔老城中心的苏丹艾哈迈德广场(Sultanahmet Meydanı),原来的建筑只保存了少数的片段。在土耳其语中有时也称为“马广场”(Atmeydanı)。 “赛马场”(hippodrome)一词源于希腊语的hippos(ιππος,马)和dromos(δρομος,道路)。在古代世界,赛马和双轮战车赛车是受欢迎的休闲活动,在希腊化时期、古罗马时期和拜占庭时期的希腊城市,赛马场都很常见。.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君士坦丁堡競技場 · 查看更多 »

多米那特制

罗马君主制或多米那特制(英语音译:Dominate 拉丁语原文:Dominus)是罗马帝国晚期实行的一种专制政体;此前罗马帝国一直实行的是以“第一公民”为中心的元首制。三世纪危机后,罗马帝国在公元284年迎来了戴克里先的统治,这也是公允之罗马君主制滥觞;罗马君主制在西欧随西罗马帝国灭亡终结,而在东方其结束时间仍有争议,大致是以查士丁尼一世、或希拉克略时期为罗马君主制的最后终点。体制层面上,相较元首制,新的罗马君主政体则显得更专制化、官僚化,且元老院权力不再。.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多米那特制 · 查看更多 »

大屠杀列表

本列表按照发生年代的先后顺序列举世界历史上发生的大屠杀。.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大屠杀列表 · 查看更多 »

大敘利亞

大敘利亞(سوريّة الكبرى)是敘利亞的民族統一主義概念,其範圍包括了地中海東岸的地區。 敘利亞在古典阿拉伯語中的名稱是沙姆(الشام ash-Shām),後來在黎凡特阿拉伯語中,這一名稱則僅指大馬士革的附近地區。而伊斯蘭化之前指代這一地區的名詞「敘利亞」則再次被使用,直到1918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崩潰。.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大敘利亞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塔广场

奥古斯塔广场(Αὐγουσταῖον,拉丁语:Augustaeum,)是古代和中世纪 君士坦丁堡(现代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一个重要的典礼广场,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圣索菲亚广场(土耳其语:Aya Sofya Meydanı)。原为公众市集,6世纪改造成一个由柱廊环绕的封闭庭院,作为拜占庭帝国首都一些最重要的大厦之间的联系空间。广场一直幸存到拜占庭帝国后期,后来成为废墟,直到16世纪初仍可看见痕迹。.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奥古斯塔广场 · 查看更多 »

室点密

室点密(古突厥語:𐰃𐰾𐱅𐰢𐰃𐰴𐰍𐰣,拉丁轉寫:İstemi Ķaġan,),亦作室点蜜、瑟帝米,阿史那氏,突厥大汗土门之弟,木杆可汗的叔父,阿史那吐务之子。 早年号莫贺咄叶护(仅次于可汗的称号),在阿尔泰山一带游牧。552年,其兄土门率突厥主力东征,灭亡柔然,室点密留守故地,向南臣服了高昌。 约在556年左右,室点密率领约西突厥以及铁勒等族10万部众开始西征。他首先同波斯萨珊王朝的库思老一世结盟,共同攻打西域霸主厌哒。到558年左右,突厥和波斯两国军队在阿姆河会师,并以此河为界瓜分了厌哒的领地。不久,室点密又击败了柔然残部阿瓦尔人,将其逐往伏尔加河一带,并派军追击。因此功绩,室点密被封为西部可汗,名义上受东部总可汗的管辖,实际上取得了独立地位。 567年,室点密派遣粟特使者馬里亚克前往波斯和东罗马帝国,要求控制丝绸贸易,波斯国王库斯老一世拒绝,而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虽然表示并不需要丝绸,但是却愿意同突厥联盟对抗波斯。之后,在室点密的进击下,西突厥的势力越过阿姆河,囊括了今阿富汗一带。突厥同东罗马的同盟关系一直持续到576年,方才由于东罗马提比留斯二世收留阿瓦尔人而破裂。馬里亚克告诉皇帝,其国分为四部,但统治全国之权为西扎布鲁一人独揽.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室点密 · 查看更多 »

宙克西帕斯浴場

宙克西帕斯浴場是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热门的公共浴场,兴建于公元100年到200年,毁于532年的尼卡暴动,数年后重建Ward-Perkins, B. p. 935。如此命名是因为它们兴建在从前的朱庇特(宙斯)神庙的所在地Gilles, P. p. 70。向北约500码是更为古老的希腊早期拜占庭卫城的阿希尔浴场。浴场主要以名人雕像而著称。然而,后来此处在7世纪改为军事用途。浴场遗址曾在1928年进行考古发掘。.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宙克西帕斯浴場 · 查看更多 »

察夫塔特

察夫塔特(Cavtat)(lit)是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内雷特瓦县的一个小镇。它位于杜布罗夫尼克以南15公里的亚得里亚海海岸,是科納維爾市的中心。.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察夫塔特 · 查看更多 »

密特拉教

羅浮宮博物館) 密特拉教(Mithraism),也被稱為密特拉密教、密特拉秘儀(Mithraic mysteries),是一支以主神密特拉斯(Mithras)為信仰中心的秘密宗教,大約西元一世紀至西元四世紀盛行於羅馬帝國境內。宗教靈感來自波斯人對主神密特拉(,原始印度-伊朗語寫法為Mitra)的敬拜,雖然希臘的密特拉斯(Mithras)是與一個新的和獨特的(宗教)形象聯繫著,並且在波斯與希腊、罗马之間信仰傳播階段的连续性是被(學者)所讨论著。Beck, Roger (2002-07-20).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密特拉教 · 查看更多 »

尼卡暴动

尼卡暴动(希腊语:Στάση του Νίκα)是公元532年在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发生的市民暴动。因暴动中市民高呼“尼卡”(胜利)的口号而得名。也稱作尼卡之亂。.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尼卡暴动 · 查看更多 »

尼什

尼什(塞尔维亚语:Ниш或Niš;拉丁语:Naissus;希腊语:Ναϊσσός)是塞爾維亞的一座城市,在中塞爾維亞範圍內,尼什也是塞爾維亞南部最大的城市。在塞爾維亞國內,尼什是僅次于首都貝爾格萊德、諾維薩德的第三大都市。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市區人口有192,208人。包含郊外在內,全市有人口260,237人。尼什的面積是597㎢,市區部份分為4個區,加上郊外的尼什卡巴尼亞,共分為五個區。郊外分為68個地區。尼什是尼沙瓦州的行政中心都市。 尼什是欧洲和巴尔干半岛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古代就被认为是连接东西方世界的重要通道。早在铁器时代,古代巴尔干色雷斯人就定居在这里。色雷斯人部族多利巴利人在凱爾特人來到巴爾幹之前就居住在這里。公元前279年,凱爾特人來到這裡,凱爾特人部族之一斯科迪斯克人開始統治這裡。在公元前75年,尼什市區及其附近地區被羅馬人征服。古羅馬在1世紀建設了米利塔里亞大道。尼什在當時的名稱是納伊斯斯(Naissus),是當時的重要都市。尼什也是君士坦丁堡的創建者、羅馬帝國最初的基督教徒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誕生地,此外也是君士坦丁三世及查士丁一世的誕生地。尼什郊區還有塞爾維亞最古老的教會。 今日的尼什是塞爾維亞最重要的產業和教育中心之一,是電器產業及機械技術、紡織、香煙產業的中心。2013年,尼什將舉辦紀念米蘭勅令1,700年的活動。.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尼什 · 查看更多 »

尼科米底亞

尼科米底亚,(Νικομήδεια)即现在的土耳其城市伊兹密特,建于公元前712年或前711年 ,开始时是作为希腊城邦墨伽拉的殖民地。后被利西马科斯摧毁了之后,又于公元前264年被尼科美德一世重建,这时开始被称为尼科米底亚,随即这座城市成为了小亚细亚北部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汉尼拔在尼科米底亚度过了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历史学家阿里安出生在这座城市。 羅馬帝國時期,尼科米底亞是比提尼亞的大都市。戴克里先在286年建立四帝共治制時亦使尼科底米亞成為帝國的東都。直至李錫尼於324年被君士坦丁一世擊敗為止,尼科米底亞一直是帝國東方的首都。君士坦丁一世只視此城作為臨時的首都,並於330年定都於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於337年死於尼科米底亞附近的一庭皇家別墅內。由於從亞洲各地前往君士坦丁堡的道路均會先匯合於尼科米底亞,尼科米底亞仍是帝國定都拜占庭後一座重要的城市。.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尼科米底亞 · 查看更多 »

工作狂

工作狂(Workaholic)指過度投入甚至沉迷于工作的人。工作狂不一定喜欢工作,可能只是强迫性地感到需要工作。虽然这个称呼通常带有贬义色彩,但有時也被用来形容某人对工作高度投入,而且这里的。 在日本,以成語「滅私奉公」來描述工作狂現象。泛指徹底犧牲私人的時間,全心全力為職場上的工作奉獻一生。對於已婚者,可能與家人的疏遠,而導致離婚。對於健康可能會有負面的影響,甚至發生過勞死。.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工作狂 · 查看更多 »

丝绸历史

丝绸的生产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最早是在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公元前4000多年)。在西漢(公元前一世紀後半葉)開拓絲綢之路之前,絲綢的使用一直局限於東亞地區,之後一千年來絲綢製作都由中國壟斷。絲綢不僅用於衣物,而且還有許多其它用處,包括書寫。在唐朝,人们穿戴的丝绸颜色是区分社會階級的重要标志。 日本在弥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左右)傳入養蠶術。而到522年為止,拜占庭帝國成功獲得了桑蠶卵,開始了桑蠶的養殖。與此同時,阿拉伯人也開始生產絲綢。由於養蠶業傳播,雖然中國仍然在奢侈品絲綢市場上保持著優勢,但外地已經不那麼依賴中國出口絲綢。十字軍東征把絲綢產品帶到了西歐,特別是義大利半島上的城邦國。這些國家把出口絲綢到歐洲其餘地方造成經濟的繁榮。中世纪时期,随着一些诸如纺车之类设备的首创,制造技术的变革也开始发生。十六世紀期間,雖然其它大部分國家發展他們自己絲綢工業的努力並沒有成功,但法国在意大利之后也开始了丝绸贸易,并取得了成功。 工業革命大大改變了歐洲絲綢工業的面貌。由於紡棉技術的創新,棉製品變得越來越便宜,导致昂贵的丝绸产品不再是那么的主流化。然而,這些新的紡織技術提高了产品的生產效率。在这些新的纺织技术中,包括用于丝绸绣花技术的作雅卡尔织机(或稱提花機)。而几种桑蚕流行病导致了丝绸产品的下滑,特别是在法国,丝绸工业从此一蹶不振。到了二十世纪,日本和中国在丝绸生产方面重获早期的地位,而現在的中國再一次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絲綢生產國。新織物諸如尼龍的興起削弱了絲綢在整个世界的流行,而现在丝绸再一次成了某种稀有奢侈物品,但与其鼎盛时期相比,丝绸的地位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丝绸历史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前期

中世纪前期(又称中世纪早期、中古早期;Early Middle Ages)是在欧洲历史上,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後,从500年到1000年間大约5個世纪的一個時期,前承後古典時代、後接中世纪中期。在這段時期内,从羅馬帝國後期開始的衰落趨势,在整个歐洲一直持续:人口(尤其是城市人口)减少、贸易萎缩、野蛮人民族遷徙规模扩大與持續入侵,當年羅馬统治过的遼阔大地,最终分成了三种后续文明:西歐文明、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西欧历史上,中世纪前期被称为「黑暗时代」,突显了当时社会动荡、传世文学文化作品甚少的特点。然而,东罗马帝国,或称拜占庭帝国,却得以存留下来,尽管以前罗马帝国的大片领土,于公元7世纪时为伊斯兰哈里发所征服。 到了中世纪前期的后段,这些衰落的趋势才得以逆转。800年时,查理大帝获得了皇帝的称号,罗马皇帝似乎后继有人。他统治下的法蘭克王国卡洛林王朝,对此后欧洲的社会结构和历史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欧洲开始普及封建农耕制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田轮耕制、重型耕犁等革新。欧洲大部分地区野蛮人迁移的情况都稳定了下来,但还是受到北欧维京人扩张的影响。.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中世纪前期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的意大利

中世纪的意大利指的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文艺复兴前期这一期间内的意大利。.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中世纪的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希伯仑

希伯仑(又譯希伯崙,الخليل ;חֶבְרוֹן )是巴勒斯坦西岸地区的一个城市,為希伯崙省的首府,也是犹太教中仅次于耶路撒冷的圣城與一世界文化遺產,位于耶路撒冷以南30公里,海拔高度为930米,拥有166,000名巴勒斯坦人和700-800名犹太定居者。 希伯仑这个名称起源于该市的希伯来语名称“”,意為加入、結合或結盟,天主教典籍則譯為「赫貝龍」。其阿拉伯语名称“”意为“朋友易卜拉欣”,根据伊斯兰教教义,安拉选择易卜拉欣作为他的朋友。 希伯仑以葡萄、石灰石、陶器作坊和玻璃工厂著称,著名的乳制品制造商al-Juneidi也位于此处。希伯仑老城的特点是狭窄曲折的街道、平顶的石头房屋和古老的集市。希伯仑拥有希伯仑大学和巴勒斯坦理工大学。 希伯仑最著名的历史遗迹是麦比拉洞,由于与亚伯拉罕有关,所有三种亚伯拉罕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将其视为圣地。根据《创世记》记载,亚伯拉罕购买了这个洞和周围的田地,安葬妻子撒拉,随后、亚伯拉罕、以撒、利百加、雅各和利亚都安葬于此(只有拉结安葬在伯利恒城外)。因此,犹太人称该市为“列祖之城”,在犹太教四大圣城中排名第二位(另外三个是耶路撒冷、提比里亞和采法特)。 历史上,在洞的上方和周围已经建起了基督教堂、犹太会堂和清真寺。以撒厅现在是易卜拉欣清真寺,而亚伯拉罕厅和雅各厅是犹太会堂。在中世纪基督教传說中,希伯仑是马利亚的表姐以利沙伯(施洗约翰的母亲、撒迦利亚的妻子)的家乡的“三座城市”之一,另外两座是Juttah和Ain Karim。 希伯仑的近旁就是人口密集的犹太人定居点Kiryat Arba,是一个独立的自治市,但是距离希伯仑的麦比拉洞只有步行5分钟的路程。.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希伯仑 · 查看更多 »

希腊历史

希腊历史传统上包括对于希腊人民,对于他们统治的地域,以及今天希腊国土内地区的历史研究。這是由於古希臘史的信史和野史嚴重不足,也難以和實地發掘交相印證。另一方面,是與古希臘相關的事物以雅典為最多,而對其他城邦幾乎一無所知,經濟和社會方面的史料更是匱乏中的匱乏。另外,希腊人的居住范围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变动,因此希腊历史所牽涉的地域具有相当弹性,每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的地域范围。 公元前3000年,希臘地區發展出高度的愛琴文明,前1500年,古希腊人的其中一支多利安人入侵希臘,進而吸收邁錫尼文明,前1200年,多利安人將其摧毀,原居克里特島的希臘人為了躲避多利安人的侵襲,分別遷往阿提加半島、小亞細亞等地,這段戰亂紛起的時代被稱為黑暗時期,造就希臘城邦政治的發展的基礎,波希戰爭後,古希臘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達到巔峰,但也由於諸邦林立,彼此互相攻伐,導致希臘城邦普遍衰敗的景況,馬其頓趁勢崛起,希臘便在馬其頓的統治之下。亞歷山大南征北討,領土曾擴張到歐亞非三洲。希臘文明傳播至埃及和兴都库什等地區。之后,大量的希腊族裔散落在这片廣大的土地上,包括土耳其、意大利、利比亚、黎凡特等。 亞歷山大去世後,帝國分裂成三大王國,古羅馬共和國則先後吞併三大王國,希臘也被羅馬併吞。自此古希臘滅亡成為羅馬的一部分。後來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以拜占庭為中心,孕育出東方色彩的希臘文化。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滅亡拜占庭帝國,之後,希臘進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直到1832年,希臘才正式宣布獨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希臘與同盟國交戰,獲得愛琴海地區的部分領土。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意兩國輪番侵略,希臘雖有反擊,終究抵擋不住德軍的攻勢,曾一度遭到德軍佔領。二戰後,希臘則開始國家的新建設,1967年,則發生政變,實權落入軍人手中,1974年,希臘政治又做了一次大變革,軍人政府改為民選政府,召開國民會議,廢除君主制,成立新的共和政體。 希腊移民已经广泛融入全球各种不同的社会。不过,今天大多数希腊人还是居住在现代的希臘共和國(独立于1821年)以及塞浦路斯(独立于1960年)。.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希腊历史 · 查看更多 »

布特林特

布特林特(阿尔巴尼亚语:Butrint或Butrinti)是阿尔巴尼亚的一座城市和考古地点,它位于阿尔巴尼亚國境最南端的薩蘭達區,並与希腊的边境接壤。古希腊人称它为Bouthroton,在拉丁语中它的写法是Buthrotum。它的地理位置是北纬39°45',东经20°1'。它位于一座山上,遊客能在這裡俯视山下的运河。从史前時期就已经有人在这里居住了,而在历史上它曾经是伊庇鲁斯的一座城市,到后来成為了古罗马的殖民地,再后来成為了天主教的驻地。.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布特林特 · 查看更多 »

世界史年表 (1世纪-10世纪)

*1年:公元纪年始年.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世界史年表 (1世纪-10世纪)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的加大肋纳

亚历山大的圣加大肋纳,又称车轮圣加大肋纳、圣凯瑟琳 及大殉道者圣加大肋纳(希腊文:,天主教中文除“加大肋纳”外,也有简称“佳琳”者,聖公會譯“聖傑靈”)是一位基督教的圣人和殉道,据称是4世纪早期的著名学者。1100年之后,圣女贞德称加大肋纳在其面前显灵许多次。Williard Trask, Joan of Arc: In Her Own Words (Turtle Point Press, 1996), 99 正教会将其敬礼为「大殉道」,天主教会传统上将其视为十四救难圣人之一。 她是高士底(Costus)的女儿,后者是亚历山大的统治者,也是一位异教徒。她向父母宣称她所嫁的丈夫应当比她更英俊、更有天赋、更有财富、社会地位更高。这被视为她皈依基督教的前兆。她说,“他的美貌比太阳的光芒更加灿烂,他的智慧统御世间万物,他的财富遍及整个世界。”.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亚历山大的加大肋纳 · 查看更多 »

交際花

交際花是一種以提供陪伴及娛樂為主的行業,是以奉客、表演為主。交際花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賣藝」不「賣身」或不輕易「賣身」的高級娼妓,又稱藝妓。另一類則是以賣身為主,但檔次和收費較高,專接待上層社會客人的妓女,也用作指一般女性性工作者的委婉語。现代人是贬词褒用,用来形容有手段且妩媚,也可以说是德才兼营的女子。 雖然藝妓具備文化及藝術素養,但在世界上多數傳統社會被視為低等階層。現代社會中的傳統藝妓,如日本的藝妓、朝鮮半島的妓生等已經式微,被視為一種傳統文化藝術,社會地位較古代大大提高,被視為傳統技藝、文化的繼承者。.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交際花 · 查看更多 »

五大牧首區

五大牧首區(Πενταρχία,Pentarchy),基督教歷史上的術語,源自於初代教會首領將整個羅馬帝國的領土,統一在唯一的基督教會(Christendom)的理想。這些地區分別被劃歸為五個主教座,由五個宗主教進行管理。這五個教會分別位於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港、安條克和耶路撒冷。將普世與唯一的統治權力歸於基督教會手中的理念,與羅馬帝國統治結構之間有緊密的關連,但是因為地區政治及教會勢力的現實狀況,造成五大教區的分劃。這五個主教座比起其他主教座擁有更大權力,是因為它們在政治和教會的重要性;它們全都位於帝國內的重要城市和區域,也是教會的主要中心。羅馬、亞歷山大和安條克在早期教會發展有重要角色。君士坦丁堡在4世紀成為皇室首都,成为新罗马,在第六次公会议之后与罗马圣座地位同等。耶路撒冷在使徒時期十分重要,因此獲得禮儀上的排位。 正教會對羅馬帝國境內五個基督教地區的聯盟管制。.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五大牧首區 · 查看更多 »

伊兹尼克

伊兹尼克(İznik,前稱為Νίκαια,尼西亞)是土耳其布尔萨省的一座城市,位於伊兹尼克湖東岸、伊斯坦堡東南方約90公里處。 拜占庭時期,尼西亞四邊都建有長達5公里、高達10米的城牆,其中城樓達100多座。尼西亞被土耳其人佔領後,此城改稱伊兹尼克至今。今日,伊茲尼克城牆雖已被鑿開多處以興建道路,但主體仍得以保存,因而成為觀光景點。.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伊兹尼克 · 查看更多 »

伊西斯

伊西斯(Ἶσις;原埃及语发音更像 Aset 或 Iset)是古埃及宗教信仰中的一位女神,对她的崇拜传遍了整个希腊-罗马世界。她被敬奉为理想的母亲和妻子、自然和魔法的守护神。她是奴隶、罪人、手工业者和受压迫者的朋友,她也听取富人、少女、贵族和统治者的祷告。R.E Witt, 《伊西斯在古代世界》, 第7页, 1997年, ISBN 978-0-8018-5642-6伊西斯经常被描述为是鹰头战神荷鲁斯的母亲和保护者(尽管某些传说讲荷鲁斯的母亲是哈托尔),也被称作亡灵和幼童的保护神。 伊西斯名字的含意是“王座”,其头饰就是一宝座。作为王位的化身,她是法老王权的重要体现。法老被说成是她的孩子,坐在她提供的御座上。对她的崇拜风靡整个埃及,但她最主要的神庙是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拜赫贝特·埃尔-哈格”(Behbeit El-Hagar),位于上埃及的菲莱岛上,起始于奈科坦尼布一世在位期间(公元前380-362年)。 在有关她的经典神话中,她是大地之神盖勃与天神努特的大女儿,出生在第四个闰日。嫁给了哥哥奥西里斯,并怀下了荷鲁斯。伊西斯对奥西里斯的复活起了关键作用。当奥西里斯被赛特杀害并肢解后,她收集散落在大地上的尸块,应用魔法让他重新复生。维若尼卡·艾恩斯, 《埃及神话》, 保罗·哈姆林, 1968年, ISBN 978-0-600-02365-4在伊西斯所有的功绩中,最有名的是她施计诱骗塞特,在九元神面前承认自己的罪过,以及发现了拉神的真名。 在希腊-罗马时期这一神话变得更为重要。例如人们相信,每年尼罗河洪水的泛滥,就是伊西斯哭泣奥西里斯所流下的悲伤泪水。人们每年都要举行再现奥西里斯死亡和重生的仪式。对伊西斯的崇拜最终蔓延至整个希腊-罗马,一直延续到异教文化受到抑制的基督教时代。但,伊西斯给荷鲁斯喂奶的形象,在公元五世纪初被基督教演化为圣母玛丽娅怀抱襁褓中的耶稣。Loverance, Rowena (2007).. 马萨诸塞州剑桥: 哈佛大学出版社. 第117页. ISBN 978-0-674-02479-3.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伊西斯 · 查看更多 »

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İstanbul )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亦是该国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中心。它坐落于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滨,位于马尔马拉海和黑海之间,横跨欧亚大陆,经济和历史中心位于欧洲一侧,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于亚洲一侧。其人口达到1440万,为全欧洲最大的城市群,亦是中东最大和全球第六大城市。伊斯坦布爾全市辖区面积,其覆盖范围同伊斯坦堡省相同,亦是该省的行政中心。亦是世界上唯一横跨兩大洲的城市。 公元前660年左右,该市以“拜占庭”之名建立于萨拉基里奥角,并在此后逐渐发展为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公元330年该市重建为君士坦丁堡(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 Konstantinoúpolis;Constantinopolis)或新罗马(Νέα Ῥώμη, Nea Romē;Nova Roma),并在此后的近十六个世纪内先后成为罗马帝国(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拉丁帝国(1204年–1261年)和鄂圖曼帝国(1453年–1922年)的帝国首都。在罗马和拜占庭帝国时代,它对基督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1453年鄂圖曼帝国征服该城之后,它成为了伊斯兰教的中心和鄂圖曼帝国哈里发的驻地。 伊斯坦堡是古丝绸之路的途经地,也是欧洲和中东的铁路网络之间、黑海和地中海间海路的必经之地,使得伊斯坦堡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此也哺育了兼收并蓄的人口和文化,虽然在1923年共和国成立之后这一状况略不如前。在战间期伊斯坦堡 未能成为新首都,受到忽视,但此后其影响力逐步恢复。自1950年代以来,该市的人口已翻了十倍,来自安那托利亚各地的人口涌入,城市的界限也为此逐渐扩张。20世纪末艺术节开始得到兴办,而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复杂的交通网络也由此建立起来。 2012年,在当选欧洲文化之都两年之后,近1160万外国游客造访伊斯坦堡 ,使其成为世界第五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该市最重要的景点仍是其历史城区,部分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而位于贝伊奥卢区的天然港金角湾则是其文化和娱乐的中心。伊斯坦堡还被认为是一个全球城市,亦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都市经济区之一。诸多土耳其公司及媒体将总部设于此,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四分之一。伊斯坦堡希望借助其复苏和快速扩张的契机,在二十年内五次申请举办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伊斯坦堡 · 查看更多 »

伯利恆

伯利恒(بيت لحم,意为“肉篮子”;בית לחם,意为“面包房”;Βηθλεέμ;天主教譯白冷)是一座位于巴勒斯坦西岸地区的城市,座落在耶路撒冷以南10公里处,人口約3萬人。该城是伯利恒省的首府,也是当地文化和旅游业的中心。 对于基督教而言,伯利恒是耶稣的出生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基督徒团体的地方之一,不过近年来由于移民的原因,该城基督徒团体的规模已有所收缩。根据《圣经》记载,伯利恒也是大卫的出生地和加冕成为以色列国王的地方。城外有对犹太教有重要意义的拉结墓。 伯利恒在历史上曾经被众多的帝国所统治。目前,以色列控制着伯利恒的进出口,而日常行政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进行管理 在现代,伯利恒以穆斯林占多数,但仍然拥有巴勒斯坦最大的基督徒社区之一。伯利恒都市聚集区包括毗邻的2个城镇:Beit Jala和Beit Sahour,以及Aida和Beit Jibrin难民营。伯利恒的经济支柱是旅游业,尤其是在圣诞节期间,由于该市拥有圣诞教堂,成为基督徒的朝圣地。伯利恒拥有30多家旅馆和300个手工业作坊。.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伯利恆 · 查看更多 »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影響世界歷史100位名人》(The 100: A Ranking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ersons in History)为美国应用物理学家、普林斯顿天文学博士麦可·哈特所著。英文初版发行于1978年,中国中文版书名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台湾中文版书名为《影響世界歷史100位名人》。1991年有修訂版。.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 查看更多 »

彼德雷拉城堡

彼德雷拉城堡是阿爾巴尼亞的著名古蹟,始建於公元6世紀。彼德雷拉城堡位於地拉那州南部郊區,鄰近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市區,而城堡內其中一個位置擺放了很多有關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物品。.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彼德雷拉城堡 · 查看更多 »

德國LGBT權益

德國對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權益的保障是歐洲各國相當完善的一個國家,最早在1898年,德國政界便已有廢除《刑事法第175條》的呼聲,該法將男同性戀者的同性性行為視為刑事罪行,並加以懲罰。1929年,德國國會委員會通過廢除刑事法第175條,但由於納粹黨的崛起及掌權,戰後保守派及宗教團體等阻撓,該法最終遲至1994年德國統一后才被完全廢除,但同性之間仍不能結婚;直到2017年,德國聯邦議院通過婚姻平權法案,德國的同性伴侶才擁有婚姻權利。.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德國LGBT權益 · 查看更多 »

德蘭達主教座堂

德蘭達主教座堂(Нанҳәа иазку Дранда-ныха,დრანდის ტაძარი)是位於喬治亞阿布哈茲(阿布哈茲共和國)的一座喬治亞正教會的主教座堂。據歷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的記載,在551年時,查士丁尼一世就已經在這裡修建一座聖殿,是為德蘭達主教座堂的前身建築。此處曾經是喬治亞正教會阿布哈茲卡托利科斯轄區的教座所在。.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德蘭達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土耳其历史年表

Category:土耳其历史 Category:各国年表.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土耳其历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圣尼古拉

圣尼古拉(Άγιος Νικόλαος,Hagios Nikólaos,Sanctus Nicolaus,Sinterklaas,Saint Nicholas,约270年~343年)基督教圣徒,米拉城(今土耳其境内)的主教。他被认为是给人悄悄赠送礼物的圣徒(即圣诞老人的原型,也因此成為典當業的主保聖人)。由于他的遗骨在1087年被迁到意大利城市巴里,所以有时他也被称作“巴里的圣尼古拉”。 圣尼古拉生于吕基亚(罗马帝国设在亚洲的一个行省)的一座希腊殖民城市帕塔拉(位于今土耳其境内)。 他从年轻时就全力投身于基督教的宗教活动,后成为米拉城的主教。作为水手的主保圣人,据说他本人曾是一名水手或渔夫。但其他记载则认为他出生于相当富有的家庭,所以更可能是他的家族所拥有的产业包括捕鱼业。 一般认为圣尼古拉的宗教活动始于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统治时期。戴克里先是罗马帝国最后一个大规模迫害基督教徒的皇帝;在他以后的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圣尼古拉在这一时期的迫害中幸免于难。不久东部皇帝李锡尼上台,他不仅容忍而且优待基督教,于是教会在他统治下迅速发展起来。圣尼古拉在李锡尼在位时期成为米拉主教,据说他毁坏了教区内的许多异教神庙。圣尼古拉也以反对阿里乌派著称。他参加了君士坦丁大帝主持的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可能在会议上带头谴责阿里乌。一些传说说他与阿里乌在会上发生肢体冲突。 圣尼古拉被封圣的时间可能相当早。在查士丁尼一世(527年–565年在位)统治东罗马帝国时期,君士坦丁堡就建起了一座以圣尼古拉命名的教堂。 圣尼古拉在世界各地受到纪念。东正教会尤其重视对他的纪念。在东欧国家和比利时,圣尼古拉是水手、商人、弓箭手、儿童和学生的主保圣人。他也是俄罗斯的主保圣人之一,以及巴兰基亚(在哥伦比亚)、巴里、阿姆斯特丹和拜特贾拉(在巴勒斯坦)等城市的主保圣人。 全世界有许多教堂是以圣尼古拉的名字命名的。.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圣尼古拉 · 查看更多 »

圣伯多禄锁链堂 (比萨)

圣伯多禄锁链堂(San Pietro in Vinculis)是意大利比萨的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比萨罗马式建筑风格。.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圣伯多禄锁链堂 (比萨) · 查看更多 »

圣使徒教堂

圣使徒教堂(Ἅγιοι Ἀπόστολοι, Agioi Apostoloi),是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一座大型基督教堂,建于550年。它是拜占庭帝国的第二大教堂,仅次于圣索菲亚大教堂。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于奥斯曼帝国之手后,圣使徒教堂曾短暂成为东正教普世牧首的驻地。1461年,穆罕默德二世摧毀了圣使徒教堂,僻出空間建造法提赫清真寺。.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圣使徒教堂 · 查看更多 »

圣凯瑟琳修道院

圣凯瑟琳修道院(希腊语:)位于埃及西奈半岛南端的西乃山山脚,是一間仍在服務基督徒的古舊修道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修道院由6世紀時在位的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興建。.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圣凯瑟琳修道院 · 查看更多 »

圣索菲亚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位于现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長歷史,因其巨大的圓頂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改變了建築史」的拜占庭式建築典範。 索菲亞在希腊语裡的意思是神聖智慧。其拉丁语名称则为,希臘語全名是「」,解作「上帝聖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神學裡的耶稣。大教堂稱為「聖索菲亞」(),是特別獻給天主聖智的那一位,即聖三中的聖言。這種對耶穌的稱呼可能源自保祿(保羅)對基督的描繪,格前1:24 「基督卻是天主的德能和天主的聖智()」。 在该教堂伫立的地点曾经存在过两座被暴乱摧毁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国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Isidore of Miletus)及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设计的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刚竣工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正教會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維亞主教座堂取代之前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由360年落成直至1453年期間都是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 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將大教堂轉變為清真寺,还将鐘鈴、祭壇、聖幛、祭典用的器皿移去,用灰泥覆蓋基督教鑲嵌畫。日后又逐渐加上了一些伊斯蘭建築,如米哈拉布、敏拜爾及外面的四座叫拜樓。 随着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1934年该教堂失去了其宗教意义。1935年2月1日,这座见证了数个帝国兴盛衰亡的建筑以博物館的身份重新对世人开放。 大教堂藏有大量聖物,當中以一個15公尺(49英尺)高的銀聖幛最具特色,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君士坦丁堡牧首的聖座,在将近千年的时间里都是正教會的焦點。1054年,樞機宏伯特到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祭壇將牧首米恰爾一世·色路拉里烏逐出教會,該事件被視為東西教會分裂的開端。 作為接近500年來伊斯坦堡最重要的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是眾多奧斯曼帝國時期清真寺如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藍色清真寺)、塞札特清真寺、蘇萊曼尼耶清真寺、魯斯坦帕夏清真寺、奇力克阿里帕夏清真寺的模范。.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圣索菲亚大教堂 · 查看更多 »

地下水宮殿

地下水宮殿(Yerebatan Sarayı(沉沒的宮殿)/Yerebatan Sarnıcı(沉沒的水箱))位於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堡(舊稱君士坦丁堡)蘇丹哈美特區,聖索菲亞大教堂南邊,古老的地下水宮殿是有366條石柱也是規模最大之一的地面蓄水池。由拜占庭查士丁尼大帝於公元527-565年統治時期所建,作為當時伊斯坦堡市民日常飲用水的來源之一。.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地下水宮殿 · 查看更多 »

地拉那區

地拉那區(阿尔巴尼亚语:Rrethi i Tiranës)位於阿爾巴尼亞中部,屬於地拉那州的一部分,與-zh-hans:都拉斯; zh-hant:杜勒斯;-區、庫喬亞區、克魯耶區、-zh-hans:爱尔巴桑; zh-hant:艾巴申;-區、-zh-hans:利布拉什德; zh-hant:利布拉德;-區、馬蒂區、-zh-hans:波钦; zh-hant:佩今;-區相鄰。是阿尔巴尼亚36个区之一。面积1,238平方公里。2004年估计有居民52.1万人。这个区是以其行政中心和阿尔巴尼亚的首都地拉那命名的。.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地拉那區 · 查看更多 »

利奥三世 (拜占庭)

(伊苏里亚的)利奥三世 (,,又譯李奧三世,約),717年建立伊苏里亚王朝,717年至741年在位為东罗马帝国皇帝。.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利奥三世 (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利奥王朝

东罗马帝国从457年利奥一世登基时开始由利奥王朝统治,直至518年皇帝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去世。 利奥王朝的统治刚好与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崩塌与最终灭亡处于同一时期。在西部帝国解体之后,皇帝泽诺废除了“西部皇帝”这一头衔,并自称为唯一合法的“罗马皇帝”。此后东罗马帝国还将延续近千年,并在随后数个世纪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图重新收复西部诸省。 利奥王朝也在474年-480年短暂统治西部帝国的达尔马提亚行省。.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利奥王朝 · 查看更多 »

利西馬其亞

利西馬其亞 (Λυσιμάχια 或 Λυσιμάχεια) 在希臘化時代是一座重要城鎮,坐落在色雷斯切索尼斯(今日的蓋利博盧半島)西北方,靠近沙羅斯灣,為今土耳其在歐洲的部分。.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利西馬其亞 · 查看更多 »

利比亚历史

利比亚历史,包括了利比亚本地柏柏尔人和丰富的其他民族的历史。柏柏尔人的存在贯穿了利比亚的整个历史。在利比亚历史上,它多属于欧洲或非洲的其他国家,独立的利比亚现代史是由1951年开始的。 利比亚的历史主要可以分为古代利比亚、罗马时代、伊斯兰时代、奥斯曼统治时期、意大利殖民时期和现代利比亚六个时期。.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利比亚历史 · 查看更多 »

刻赤

刻赤(Керч;Керчь;Keriç;古东斯拉夫语: Кърчевъ; 古希腊语: Παντικάπαιον Pantikapaion; Kerç)為克里米亞城市,位於克里米亞半島的東側的刻赤半岛上,人口为147,033(2014)。 2,600年前,由希腊人来到这里并殖民(参见),这是希腊人在克里米亚最早的据点之一。刻赤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迅速。二战期间,刻赤成为了苏德之间的主要战场(刻赤半岛战役)之一。 如今,刻赤是克里米亚半岛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刻赤海峽中最重要的港口,也是半岛中重要的工業、運輸與旅遊中心之一。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乌克兰和俄罗斯均主张为自己领土。.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刻赤 · 查看更多 »

傳染病歷史

傳染病歷史记述在世界历史中,对后世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特别巨大的影响的传染病。.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傳染病歷史 · 查看更多 »

哥特战争

哥特戰爭(Guerra gotica、Bellum Gothicum、Gothic War)發生在公元535到554年,是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和東哥特王國於意大利、達爾馬提亞、薩丁島、西西里島和科西嘉島發生的戰爭。 這場戰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535年-540年)東羅馬帝國的貝利薩留進攻並佔領了意大利。第二階段(540/541年–553年)東哥特軍在托提拉率領下東山再起,與東羅馬帝國長期交戰後,最後被納爾塞斯平定。納爾塞斯在554年擊退了法蘭克人和阿拉曼人的入侵。同年,查士丁尼頒布《國事詔書》(Pragmatic sanction),指定意大利的新政府。許多城市在意大利北部繼續抵抗,一直到560年代初。 戰爭起因於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欲收回昔日西羅馬帝國領土的雄心,自上個世紀的歐洲民族大遷徙後這些領土就落入蠻族的手中。經過這場戰爭的蹂躪後,意大利的人口大幅減少。最後拜占庭雖為這場戰爭的勝利者,卻沒有能力抵抗倫巴第人在568年的入侵,並因此失去了在意大利大部分的土地。.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哥特战争 · 查看更多 »

哲学

哲學(philosophy)是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是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并以理性论证為基礎。在日常用语中,其也可被引申为个人或团体的最基本信仰、概念或态度。.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哲学 · 查看更多 »

军区制

军区(希腊语:θέματα,拉丁转写:themata,单数形式:thema)为东罗马帝国中期的行政区划制度。7世纪中叶,在穆斯林征服了部分拜占庭领土后,军区制得以建立并取代了由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一世建立的行省制度。最初的军区是从驻屯军的的驻扎营地发展而来,军区亦与该驻营单位的名称相对应。随着旧军区遭到分割、帝国获得新的领土,军区制在9至10世纪达到了顶点。在11至12世纪,军区制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直到帝国灭亡,军区制始终统辖着行省级地区的行政与财政。.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军区制 · 查看更多 »

凯旋式

凯旋儀式(triumphus,thríambos)是古罗马授予取得重大军事成果,特别是那些获得打赢了一整场战争的军事将领的庆祝仪式。对于统治罗马的贵族而言,凯旋儀式是最大且最受欢迎的荣耀。 获得凯旋式的将领被称为凯旋者(或凯旋英雄,vir triumphalis),并且有权在其余生中保留使用这一称号的权利。在他死后,每当其家族举行葬礼时,都会雇佣一名演员戴上他的死亡面具(imago),穿上其在凯旋儀式上穿着过的紫色绣金的刺绣托加相同的托加,以彰显其生前的成就。.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凯旋式 · 查看更多 »

全面战争:阿提拉

是一由Creative Assembly開發、經世嘉公司於2015年2月17日在Windows、OS X及Linux平台上发行的电子游戏,该作为《全面战争》系列第九部作品。 遊戲背景設定為描述民族大迁徙及黑暗時代的歷史進程,於公元395年開始,當時歐洲正處於大規模蠻族入侵的水深火熱中。雖說遊戲以匈奴王阿提拉命名,但其實遊戲開始時阿提拉並未登位(遊戲開始時匈奴王為烏爾丁)。.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全面战争:阿提拉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历史

犹太人历史(或犹太民族的历史)是关于犹太人、以及犹太人的宗教和文化的历史,它也包括在历史进程中犹太人与其他人种、宗教和文化的互动和发展。虽然犹太教作为一个宗教首先出现在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1年)的希腊记载中,而且,最早提到的“以色列”的是公元前1213-1203年刻在麦伦普塔赫石碑上的文字,但是,宗教文献讲述的以色列人的故事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犹太人流散开始于亚述征服期间,并且在巴比伦征服后,其流散的规模继续扩大。犹太人在整个罗马帝国也普遍存在,而在拜占庭统治时期,在地中海中部和东部地区的犹太人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虽然其规模并不大。公元638年,拜占庭帝国失去了对黎凡特的控制。在欧麦尔·本·赫塔卜统治下的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征服了耶路撒冷和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的土地。西班牙的犹太文化黄金时期发生在欧洲中世纪,这时,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是穆斯林统治时期。在那段时期,犹太人普遍得到社会的接纳,犹太的宗教、文化和经济生活非常繁荣。 在古奥斯曼帝国时期(1300-1600年),犹太人与帝国大多数其他社群一样有一定程度的繁荣。在17世纪,西欧有大量犹太人人口。在欧洲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犹太社群发生了重大变化。犹太人从十八世纪开始开始发起废除限制性法律的解放运动,更广泛地融入欧洲社会。在1870年代和1880年代,欧洲犹太人开始更积极地讨论迁回到以色列,并在其民族故土上重新建立犹太国家。锡安主义运动于1884年正式成立。同时,欧美的犹太人在科学、文化和经济等领域取得了成功。其中普遍认为最有名的是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那时,许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是犹太人,现在情况仍然如此。 1933年,随着希特勒和纳粹在德国的兴起,犹太人的处境变得更加严峻。经济危机、种族的反犹法律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战争的担忧导致许多犹太人从欧洲逃到巴勒斯坦、美国和苏联。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直到1941年,希特勒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包括当时有成千上万犹太人居住的波兰和法国。 1941年,在纳粹入侵苏联后,纳粹开始执行“最终解决方案”,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有组织的行动,旨在灭绝犹太人,这导致犹太人在欧洲被迫害和谋杀,包括欧洲的北非(支持纳粹的维希-北非和意大利利比亚)。大约600万犹太人被有组织地灭绝,这样的种族灭绝被称为“猶太人大屠殺”或“Shoah”(希伯来语)。在波兰,所有集中营加起来,有三百万犹太人在毒气室中被杀,其中,仅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就有一百万人被杀。 1945年,巴勒斯坦的犹太抵抗组织统一和组建了犹太抵抗运动。这个运动开始攻击英国当局。戴维·本-古里安在1948年5月14日宣布,在以色列地建立的犹太国家称为以色列。紧接着,所有阿拉伯邻国都来攻击以色列,但新成立的IDF奋力抵挡。1949年战争结束,以色列国家开始建设国家,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今天(2016年),以色列是議會制国家,人口超过800万,其中约600万是犹太人。最大的犹太社区在以色列和美国,主要的社群分布在法国,阿根廷,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关于现代犹太人口统计数据,见英文词条:Jewish population。 另可参见:犹太人历史年表。.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犹太人历史 · 查看更多 »

秘史

普洛科皮烏斯的《秘史》(又譯為《未發表的記事》或《軼聞》,希臘文:Ἀνέκδοτα,拉丁文:Anecdota),拜占庭帝國史書,作者普洛科皮烏斯是6世紀時的史家,本書以希臘文書寫,於550年(一說寫於559至560年期間)寫成,全書有「前言」一篇及內容三十章,書中對皇帝查士丁尼、皇后塞奧多拉、大將貝利撒留等名人醜事及宮廷黑暗加以揭露,猛力抨擊當時的專制統治,跟作者在《》和《》裡恭維查士丁尼君臣的態度截然不同。該書寫成後曾秘密傳閱,後被帶到羅馬教廷書庫,到17世紀初才被公開出版。書中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已被譯成多國文字,受到學界深入研究及關注。.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秘史 · 查看更多 »

科林斯

科林斯(Κόρινθος,),在新約聖經中又譯哥林多或格林多,是希腊的歷史名城之一,位于连接歐洲大陸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科林斯地峡上,西面是、东面是萨罗尼科斯湾,距離首都雅典約78公里。現今為科林西亞州的首府,人口约2.4萬人。 環繞該城的其他小鎮,依順時針方向次序,是位於海岸的Lechaio、Isthmia、Kechries及位於内陆的Examilia及科林斯古城。地理上环绕该城的是沿海狭窄的沃恰(Vocha)平原、科林斯湾、科林斯运河、萨罗尼科斯湾、奥涅亚山(Oneia),和建有中世纪卫城的独石“科林斯卫城”(Acrocorinth)。.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科林斯 · 查看更多 »

競爭法

爭法(Competition Law)是一種法律,透過規範企業的反競爭行為,以達成促進或維持市場競爭之目標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競爭法 · 查看更多 »

競爭法的歷史

爭法的歷史是指政府試圖規範商品與服務的競爭市場,以致今日遍及世界各地的現代競爭法或反托拉斯法之歷史。競爭法最早的紀錄可追溯至羅馬時期,為控制價格波動與不公平交易行為所為之立法。經過中世紀的歐洲,國王與女王多次打擊獨占事業,包括那些因國家立法而產生的。英國普通法限制交易原則為現代競爭法的前身,最終促成美國反托拉斯法之立法,並對二次世界大戰後之歐盟競爭法的發展產生重大之影響。今日,越來越多的重心已轉移至全球化經濟下的國際競爭執法。.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競爭法的歷史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是於公元553年在君士坦丁堡舉行的第五次基督教大公會議。是次大公会议將「基督一性论」視為異端。教宗拒绝参加此會議,卻在其後核准了此次会议的結果。.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 查看更多 »

米利都的伊西多爾

米利都的伊西多爾(Isidore of Miletus; Ισίδωρος ο Μιλήσιος)是設計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堡)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兩位希臘建築師的其中一位(另一位是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 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意重建4世紀君士坦丁堡的巴西利卡,它在532年的尼卡暴動裡被摧毀。他僱用了米利都的伊西多爾及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為建築師。 米利都的伊西多爾早期在埃及亞歷山大港教授物理學,後來轉至君士坦丁堡。他寫作了一部關於早期建築著作的評著。他又收集及傳揚阿什凱隆的歐托基奧斯(Eutocius of Ascalon)的著作,這些著作評論阿基米德和阿波奧里奧斯(Apollonius)的數學,有助重新引起對這些著作的興趣,使這些重要著作得以保存及傳承給後代。另外,米利都的伊西多爾又是一位出色的數學家,T型三角、拋物線的構建也出自他之手,還有傳聞中的《幾何原本》第十五卷。.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米利都的伊西多爾 · 查看更多 »

納爾塞斯

納爾塞斯(Նարսես;Ναρσής;Narses;478年—573年),與貝利撒留同為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大帝麾下大將,身逢查士丁尼大帝統治期間的「羅馬再征服」時代。納爾塞斯是羅馬化的亞美尼亞人,其一生當中大多數時間是在君士坦丁堡擔任宦官。因為曾經滅亡東哥德王國,他被後世稱為「哥德人之槌」。.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納爾塞斯 · 查看更多 »

约阿尼纳

约阿尼纳是伊庇魯斯大區最大的城市,也是約阿尼納州和伊庇魯斯大區的首府,人口70,203(2001)。约阿尼纳大学是希腊西北部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希腊规模第五大的大学,位於市區以南5公里。約阿尼纳在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時期都是重要的經濟和文化都市。 约阿尼纳的特產是菲達芝士和果仁蜜餅。 约阿尼纳也是希臘總統卡羅洛斯·帕普利亞斯的出生地、北京奥运時為圣火传递城市之一。 當地的足球俱樂部為基亞連拿體育會。.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约阿尼纳 · 查看更多 »

纪年

纪年,或称纪元,是指历法中的年份命名体系,例如格里曆(公历)所使用的基督纪年(公元),中国农历使用的干支纪年等。世界各地曾存在过各种不同的纪年方法,其中一些至今仍在使用。.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纪年 · 查看更多 »

纳夫帕克托斯

纳夫帕克托斯(Ναύπακτος),又译诺帕克都,是希腊西希腊大区埃托利亚-阿卡纳尼亚州的第三大城镇,位于科林斯湾北侧。1571年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基督教国家之间的勒班陀战役就在这里发生,并且以其意大利名“勒班陀”命名(Lepanto)。.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纳夫帕克托斯 · 查看更多 »

纳布卢斯大清真寺

纳布卢斯大清真寺(جامع نابلس الكبير Jami' Nablus al-Kebir)是巴勒斯坦城市纳布卢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Dumper, Stanley and Abu-Lughod, 2007, p.267.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纳布卢斯大清真寺 · 查看更多 »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罗马 · 查看更多 »

罗马帝国的衰落

罗马帝国的衰落(英语:Decline of the Roman Empire)是指罗马帝国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机构等的逐步瓦解和崩溃,最终使西欧遭受蛮族入侵和占据的厄运。这是《罗马帝国衰亡史》(1776年)的作者,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所做的定义,但吉本不是第一个对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和具体时间提出质疑的人。「从十八世纪起」,吉本评论说,「我们开始沉迷于它的衰落史;我们将它捧为可知的没落史的范本,也因此,作为我们对现实担忧的一个象征」。罗马帝国的衰落已经成为最大的历史未解之谜之一,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兴趣。1984年,德国历史教授亚历山大·德曼特出版的专著中列举了前人给罗马衰亡的210种解释,而新的理论也从那时起纷纷被提出。 罗马帝国的衰落,标志着古典时代的终结和欧洲中世纪的开始。大衰退持续了約320年,告终于西元476年9月4日,即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日耳曼将军奥多亚塞廢黜之日,但被东罗马帝国承认的皇帝尼波斯政权在达尔马提亚苟延残喘到480年。根据吉本的评述,东罗马帝国从此却越来越强大,一直存在到君士坦丁堡的沦陷(1453年5月29日)。关于罗马帝国终结的标志性时间还有: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战役;狄奥多西一世去世的395年,也是罗马帝国政治统一的最后一年;日耳曼部落大规模穿越莱茵河的406年(罗马军团因意大利告急而撤出了边境);410年,近八百年牢牢掌控在罗马人手里的罗马城沦于蛮族;最后一位努力恢复西方失地的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565年的去世;632年伊斯兰势力的崛起。 长期以来关于罗马衰落的理论汗牛充栋,也有关于归根到底是不是衰落的争论。不少学者主张与其说是衰落,不如把这个过程概括为“曲折的发展”更加确切。.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罗马帝国的衰落 · 查看更多 »

罗马法

罗马法,包含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罗马法 · 查看更多 »

罗马执政官

執政官(consul,縮寫为cos.)是羅馬共和國通過選舉產生的最高的職務,而在羅馬帝國是委任的職務。在拉丁语中,consules的意思是「那些走在一起的人」。.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罗马执政官 · 查看更多 »

羅馬帝國歷史

羅馬帝國的歷史由羅馬共和國結束後開始,橫跨十六個世紀、包括了羅馬在數個不同階段的轉變;古羅馬帝國時代、帝國分裂時期、延續到中世紀的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時代、並現代史的開始都包含在羅馬帝國的歷史中。.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羅馬帝國歷史 · 查看更多 »

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

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Ἀνθέμιος από τις Τράλλεις;Anthemius of Tralles,約474年-558年)是希臘籍君士坦丁堡的幾何學教授及建築師,他受查士丁尼一世之命與米利都的伊西多爾合作興建聖索菲亞大教堂。安提莫斯出身自書香世家,是物理學家特拉莫斯的斯特凡努斯五個兒子之一。在他的兄弟當中,狄奧斯科魯斯在特拉勒斯承繼了父親的衣缽;亞歷山大在羅馬成為了當時最有名的醫學家;奧林皮爾斯深諳羅馬法學;而梅特羅多勒斯則是君士坦丁堡出色的語法學家。 作為建築師,他最著名的是在532年君士坦丁堡重建舊聖索菲亞大教堂。他對建造教堂的大膽計劃一度突出了他的知識與無知,他又涉足工程,曾在達拉修建防洪設施。 安提莫斯同時是一位出色的數學家,他解構了橢圓弦線,寫了一本關於圓錐曲線的著作,為日後建造聖索菲亞大教堂複雜的拱形結構奠下基礎。他又在他的著作裡編纂了一個關於醫療設備鏡子構造的研究,為阿拉伯數學家所識,如海什木。.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 · 查看更多 »

狄奥多拉皇后 (查士丁尼一世)

奥多拉(希腊语:Θεοδώρα,拉丁化:Theodṓra,或译提奥多拉、塞奥多拉等,500年-548年6月28日),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王朝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大帝)的妻子和皇后。和丈夫查士丁尼大帝一样,她也被东正教教会封为圣人,纪念日为11月14日。 她有天生過人實務智慧,與查士丁尼共同為保守古舊的政權加上新動力。532年的尼卡暴動中,城堡大火,亂軍逼近皇宮之際,查士丁尼差點要棄皇宮逃命,狄奧多拉令他恢復勇氣。她拒絕逃命——宣布準備殉身與皇宮共存亡。因為她的堅定,暴亂終結,而查士丁尼的政權得以保存。 548年狄奥多拉死後,查士丁尼失去賢內助,變得意氣全失、優柔寡斷。而查士丁尼晚年的政策轉變也頗有可能跟狄奥多拉之死有關。.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狄奥多拉皇后 (查士丁尼一世) · 查看更多 »

聖像破壞運動

聖像破壞運動(Εἰκονομαχία,,Iconoclasm,又稱毁坏圣像运动、聖像破壞之爭、反圖像爭辯)指8世紀到9世紀之間(有更精準的說是726年至843年期間,一說717年至843年之間)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間關於聖像崇拜問題的爭論,以及其中數位皇帝所推行的相關政策。从726年皇帝利奥三世颁布禁止崇拜偶像法令为开端,至843年幼帝米海爾三世统治时期,摄政皇后提奥多拉颁布反对破坏圣像的尼西亚法规为止,持续了117年陳志強 (2002).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聖像破壞運動 · 查看更多 »

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

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Basilica Cattedrale Patriarcale di San Marco;俗譯:聖馬可大教堂)是義大利威尼斯的天主教主教座堂,也是罗马天主教会的宗座圣殿,是世界上知名的教堂之一,並且是拜占庭式建築的著名代表。聖馬可大教堂座落在聖馬可廣場東面,與總督宮相連。最初它是威尼斯公爵的教堂,1807起它成為天主教威尼斯宗主教區的座堂,同時是威尼斯宗主教駐地。.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聖誕教堂

聖誕教堂(Church of the Nativity),位於巴勒斯坦伯利恆馬槽廣場,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教堂之一。教堂建於耶穌誕生之地馬槽原址之處。公元614年波斯帝國入侵,曾經破壞不少基督教聖地,但這座教堂卻未受破壞並保存至今。.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聖誕教堂 · 查看更多 »

聖潘捷列伊蒙

聖潘捷列伊蒙(Παντελεήμονας;羅馬化:Panteleímon),天主教會譯龐大良(Pantaleon),是一位生活於3-4世紀的羅馬帝國基督教聖人和殉道者。他於東方教會受尊為廉施聖人療癒者之一,於西方教會在中世紀後期列為十四救難聖人之一。他在公元305年的戴克里先迫害時期於比提尼亞地區的尼科米底亞殉道。 雖然有證據顯示確有一位名叫潘捷列伊蒙的殉道者,但也有人認為這位聖徒的生平和殉道純粹是個傳說。.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聖潘捷列伊蒙 · 查看更多 »

萨珊王朝

薩珊王朝或薩桑王朝(ساسانیان;Sassanid Empire),也稱波斯第三帝国,是最後一個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帝國,國祚始自公元224年,亡於651年。薩珊王朝的居民稱薩珊王朝為埃蘭沙赫爾或埃蘭,在中古波斯語裡意指雅利安人的帝國。薩珊王朝取代了被視為西亞及歐洲兩大勢力之一的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共存了超過400年。 在安息帝國衰敗及其末代君王阿爾達班五世陣亡後,阿爾達希爾一世建立了薩珊王朝。薩珊王朝一直統治到阿拉伯帝國入侵,伊嗣俟三世被迫逃亡為止。薩珊王朝統治時期的領土包括當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亞、高加索地區、中亞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區、阿拉伯半島海岸部分地區、波斯灣地區、巴基斯坦西南部,控制範圍甚至延伸到印度。620年前后,萨珊王朝控制的土地面积达到约54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约1970万。 古典時代晚期的薩珊王朝被認為是伊朗或波斯最具重要性和影響力的歷史時期之一,它是在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及伊斯蘭教流行之前最後一個伊朗大帝國。從很多方面來說,薩珊王朝統治時期見證了古波斯文化發展至巔峰狀態,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羅馬文化。薩珊王朝的文化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它的邊界,影響力遍及西歐、非洲、中國及印度,對歐洲及亞洲中世紀藝術的成形起著顯著的作用。.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萨珊王朝 · 查看更多 »

西奈山正教会

西奈山正教会是耶路撒冷教會下的一個自治正教會。其實體僅僅由位於埃及的圣凯瑟琳修道院組成。教會由西奈山及萊圖大主教領導,大主教同時也是圣加大肋纳修道院的院長,由耶路撒冷圣城和全巴勒斯坦牧首任命。.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西奈山正教会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LGBT權益

在西班牙,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與跨性別者(LGBT)的歷史可追溯至古羅馬;隨著時代變遷,在歷經近數十年來的重大改革與變化後,西班牙已成為世界上同志族群自由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最早在羅馬時代,性行為是一種征服和控制的權力象徵;演變至近代,同性戀學說出現,認為性行為是一種性傾向,甚至是生活型態。性的發展過程中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其中一項最主要的因子便是基督教信仰的影響力;它認為性行為的唯一目的是生殖,凡是不為生殖而進行的性行為都是不自然、有罪的,違背上帝的旨意。這個觀念反應在神權時代的立法上,如雞姦被判定為叛國罪,是處以火刑的死罪。直到啟蒙時代,個人自由漸獲重視,方見轉捩;1822年,雞姦行為始自西班牙刑法中除罪、合法化。西班牙社會漸漸突破困境、成功推動接納同性戀的思維之際,卻被接踵而至的西班牙內戰及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的獨裁統治硬生生打斷,對同性戀者的壓迫再次興起。獨裁政權落幕後,權利運動又重新運行,但仍遭逢同性戀恐懼症等阻力。 現今,西班牙是世界上具有合法同性婚姻的十個國家之一,也已立法保障同性伴侶合法收養的權利,並積極制定了許多相關法律。西班牙的同志文化亦十分多元,如揚名國際的電影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以及2007年在馬德里舉行的歐洲同志驕傲遊行(Europride)。同志的可見度已經提升至以往難以想像的各階層,包括軍隊、憲警隊、法官和神父,儘管在足球等其他領域,同志平權之路仍然漫長。.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西班牙LGBT權益 · 查看更多 »

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是羅馬帝國於286年被戴克里先分為兩部份後把政權一分為二建立四帝共治制從而開始有的東西兩部的概念,位處西部的部分即是最後分裂的西羅馬帝國;而東部最後則成為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正式名稱與東羅馬帝國相同,均用羅馬共和時代的元老院與羅馬人民(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帝國最後在480年東羅馬皇帝芝諾冊封義大利國王取代之而覆亡,但是在這段期間左右西羅馬帝國已無足輕重。 西羅馬帝國皇帝之位斷斷續續的在3世紀到5世紀間存在,隨著戴克里先建立的四帝共治制,君士坦丁大帝和尤利安(324-363年)遷都拜占廷後重新統一羅馬,但是在狄奧多西一世在395年過世後又把帝國分割分別給兩個兒子繼承,八十五年之後芝諾體認到西羅馬帝國消亡的事實,故在西羅馬皇帝尼波斯過世後冊封東哥徳人迪奧多里克為義大利國王。 隨著奧多亞塞於476年控制義大利全境後,歷史學者愛德華·吉本將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定於476年9月4日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奧多亞塞威迫退位之時,或定於西元480年皇帝尼波斯死後,由於羅馬帝國的在欧洲历史上中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於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灭亡时,一般也被劃分為古代歐洲的終結,並進入了中古時代。 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曼被教宗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因此被稱作查理大帝繼承西羅馬帝國,從此以後又多一個新的皇室,之後演變成神聖羅馬帝國,所以之後的德意志皇帝都以繼承西羅馬皇帝自居。.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西羅馬帝國 · 查看更多 »

西方美术史

西方藝術或西洋美術(英語:Western art)以西方造形藝術為主,包含绘画、雕刻和建筑等。.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西方美术史 · 查看更多 »

马丁·路德与反犹主义

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年)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他强烈的反犹言论和作品对德国的反犹主义有重要的影响。.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马丁·路德与反犹主义 · 查看更多 »

贝利撒留

貝利薩留(Flavius Belisarius, Βελισάριος,),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麾下名将,北非和意大利的征服者。又譯作貝利薩留斯。 尽管有皇帝查士丁尼的猜忌,贝利撒留的军旅生涯仍可谓相当成功,历史学家将他列为最后的罗马人之一。.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贝利撒留 · 查看更多 »

軍事戰略

克劳塞维茨將戰略定義為「如何使用戰爭手段以達成戰爭目的的學問」;李德哈特定義為「使用以及分配軍事工具以達成政策目標的藝術」。就以現代用法而言,戰略分為多種層次,傳統的戰略指軍事戰略(Military Strategy),亦即是戰爭的前置規劃、軍事行動的詳細計畫,武力的運動與處置等等。而加上了政治層面,亦即戰爭的指導,則被稱之為大戰略(grand Strategy),此外還有包含經濟、心理各層面的總體戰略(Total Strategy),以及野戰戰略(現在指為戰術Tactic)等較為低層面的說法,但大體來說戰略指的是具有「總體性」的規劃。.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軍事戰略 · 查看更多 »

黑山历史

黑山的历史开始于中世纪早期。.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黑山历史 · 查看更多 »

霍斯劳一世

霍斯劳一世(不朽的灵魂)(波斯语:خسرو انوشیروان;去世于579年)伊朗萨珊王朝最伟大的国王(531年~579年在位)。在后世的伊朗文学中,霍斯劳一世总是以正义的化身和完美的君主的形象出现。.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霍斯劳一世 · 查看更多 »

阿卡德摩斯

阿卡德摩斯(Ἀκάδημος 或 Ἑκάδημος)也作阿卡德穆斯,阿卡德摩,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阿提卡英雄,在海伦被忒修斯劫走时,他曾向海伦的两个哥哥卡斯托耳和波鲁克斯提供其下落,故他的园林永久受到诸神的保护,成为哲人的聚会之地。柏拉图在其墓地建立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学校一直持续到公元529年被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下令关闭为止。英语中“学院”一词“Academy”即源自他的名字。.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阿卡德摩斯 · 查看更多 »

阿尔及利亚

阿爾及利亞人民民主共和國(الجمهورية الشعبية الديمقراطية الجزائرية),简稱阿爾及利亞(الجزائر,),是非洲北部阿拉伯馬格里布的一个国家。阿爾及利亞的陸地面積居非洲國家之冠、地中海國家之冠和阿拉伯國家之冠,排全球第10位。国土濒临地中海,东邻利比亚、-zh-hant:突尼西亞;zh-hans:突尼斯-,东南和南部分别与尼日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接壤,西部和摩洛哥相连。 阿尔及利亚这个国名来自城市名、首都阿尔及尔,其阿拉伯语的含义是“群岛”,指的是以前该市海湾处的四个岛屿,1525年之后这四个岛逐渐和大陆连成一体了。 阿尔及利亚于1962年从法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 阿尔及利亚最主要的政党是民族解放阵线,政权一直由他们掌握。但是许多阿尔及利亚人并不感到满意,他们反对民族解放阵线的中央集权式的统治。1991年12月, 出乎意料地在议会选举第一轮投票中获胜,随后遭到了军方--干涉,并且延期第二轮选举,以防止出现一个由极端主义者领导的强权政府。阿尔及利亚内战隨之爆發,直至2002年結束。.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阿尔及利亚 · 查看更多 »

阿玛拉逊莎

阿玛拉逊莎(Amalasuntha),又称为:阿玛娜·希莎(Amalasuentha)(公元495年 - 535/534年4月30日)是526年至534年东哥特人女王,狄奥多里克大帝的第三个女儿。 公元515年她嫁给了曾居住于西哥特伊士班尼亚的东哥特阿马尔(Amal)贵族直系后裔,维德里希(Widerich,生于公元450年)的儿子、贝里斯蒙德(Berismund,生于公元410年)的孙子、公元400年东哥特人国王(死于公元400年后)的重孙,(公元480年-522年)。 婚后七年,她的丈夫就去世了,留下了两个孩子,阿塔拉里克和(公元517年-550年后,公元550年嫁给了(germanus))。公元526年,她的父亲狄奥多里克大帝去世后,她的儿子接替东哥特王位,而她作为摄政而掌握实权。由于她深受古罗马文化的浸透,在对儿子的教育或个人感情上,均偏重东罗马而非哥特,与大臣们的关系也愈益紧张,她自己意识到处境危急,已怀疑有三家哥特贵族暗地里反对她的统治,随时可能被放逐并处死。于此同时,她开始了与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谈判,表达了愿归顺君士坦丁堡的愿望,但534年她儿子的逝世使計劃突遭劇變。 兒子過生後,阿玛拉逊莎女王让她的表弟 登上王位 (因当时狄奥达哈德的妻子仍活着,她無法以身相許,二人仍以表姐弟相称),她自己繼續垂簾聽政保持現有地位。但事后证明该选择非常不明智,因为狄奥达哈德更加引起了东哥特人的不满。為平民憤,不久在他的命令或授意下,阿玛拉逊莎被囚禁到托斯卡纳博赛纳湖中的玛塔纳 (Martana)岛上,并于公元534/535年春季的4月30日,在洗澡时遇刺被勒死。 阿玛拉逊莎的首席大臣兼文学顾问卡西奥多罗斯 的信件以及普罗科匹厄斯和约尔丹尼斯的历史著作,為後人能得知有关阿玛拉逊莎性格的主要資料。 年轻的卡洛·哥尔多尼以阿玛拉逊莎悲剧的一生为蓝本,写下了第一部戏剧,并于1733年在米兰上演。 小行星650-“阿玛拉逊莎”,就以她的名字命名。.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阿玛拉逊莎 · 查看更多 »

阿瓦尔人

阿瓦尔人在古代是欧亚大陆的一个游牧民族的名称。他们约在6世纪时迁徙到欧洲中部和东部。到9世纪初以前,一直统治潘諾尼亞平原。因与高加索地区的阿瓦尔人进行区别也称潘诺尼亚平原阿瓦尔人。 阿瓦尔人起源,一说他们就是中国典籍中记载的古代游牧民族柔然殘部。阿瓦爾一名在蒙古語中作abarga,有虫與蛇的意義。.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阿瓦尔人 · 查看更多 »

阿达纳

阿达纳(Adana),土耳其第四大城市,安纳托利亚地区南部古城,现为阿达纳省省会,扼通往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交通要冲,附近有美国设立的因吉尔利克空军基地。 同樣地由於阿達納鄰近敘利亞邊境,近年飽受敘利亞內戰影響,有不少敘利亞難民為了自由及生存選擇逃亡至土耳其南部邊境居住,當中阿達納是其中一個收容難民的城市之一。.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阿达纳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拜占庭战争

阿拉伯-拜占庭战争是公元7世纪到11世纪发生在阿拉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一系列战争。战争从穆斯林阿拉伯人的扩张开始,经过四大哈里发、倭马亚王朝等时期,到11世纪中期结束。 公元7世纪三十年代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今沙特阿拉伯)开始的急速扩张使得拜占庭很快损失了南部的一些省份(埃及、叙利亚)。在之后的五十年里,倭马亚哈里发多次袭击小亚细亚,两次威胁到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并占领了阿非利加地区(今突尼斯一带)。公元718年,在第二次君士坦丁堡之围中战败后,阿拉伯人的攻势没能延续下去。阿拔斯王朝时期多次交换停火协议的情况下,双方关系趋于缓和,但冲突仍然存在。在阿拔斯和地方统治者的支持下,几乎每年都有军事袭击。这种僵持的状况持续到公元10世纪。 战争的最初几个世纪里,拜占庭帝国总是处于被动防守的状态。为避免与穆斯林在空旷的地带发生正面冲突,拜占庭帝国更愿意撤退到防守坚固的要塞当中去。在约740年后,拜占庭帝国才开始打反击,但阿拔斯王朝能利用对小亚细亚巨大而有毁灭性的入侵来实施报复。随着公元861年后阿拔斯王朝的衰落,拜占庭马其顿王朝时的国力有所强大,战势逐渐逆转。在公元920年到976年这大约五十年间,拜占庭帝国终于打破了穆斯林的防守,重新夺回了北叙利亚与大亚美尼亚地区。战争的最后一个世纪主要是拜占庭帝国与法蒂玛王朝在叙利亚边境上的战事,但边境线却一直没有太大变化,直到1060年后塞尔柱突厥人的到来。 穆斯林在这场战争中开始使用海军。从公元650年开始,地中海便成为战场。地中海里的岛屿和海岸边的港口等聚落时常有军事冲突发生。穆斯林在9世纪末10世纪初占领了克里特岛、马耳他岛和西西里岛之后,取得了地中海的制高点,使得他们的舰船可以轻易地到达法国、达尔马提亚等地的海岸,甚至能到达君士坦丁堡周围。.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阿拉伯-拜占庭战争 · 查看更多 »

蒙特內哥羅

黑山(黑山语:Црна Гора,拉丁字母:Crna Gora)意即“黑色的山”,是位於巴尔干半岛西南部、亞得里亞海東岸上的一個多山國家。过去多采用其英文名稱“Montenegro”的音译,如「门的内哥罗」,中國大陸、新馬、港澳則意譯作「--」; 台灣則譯作「--」。 黑山的東北為塞爾維亞,東為科索沃(2008年2月17日单方面宣布独立),東南為阿爾巴尼亞,西北為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以及克羅埃西亞,西南則為亞得里亞海(為地中海的其中一個部分)。 黑山原为1910年建立的黑山王国,一战后加入新成立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二战后成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六个加盟共和国之一,南斯拉夫的四个加盟国(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馬其頓)在1990年代初独立后,黑山和塞尔维亚成为了南斯拉夫仅存的两个加盟共和国。2003年,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决定放弃“南斯拉夫”的国名,改称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5月21日,黑山舉行公民投票,獨立派以55.5%的得票比例在投票中險勝;同年6月3日,黑山國會正式宣佈獨立,同時成为联合国会员国。2017年6月5日,黑山加入北約,成為該組織第29個會員國。.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蒙特內哥羅 · 查看更多 »

金门 (耶路撒冷)

金门是耶路撒冷目前最古老的一座城门。根据犹太人传统,至聖者的同在(שכינה,Shekhinah)总是通过这座门显现,当弥赛亚来临时将再次显现(以西结书44:1-3),并且一个新的城门会取代目前的城门。因此犹太人常在此门位置祈求怜悯,并因此得名仁慈门(שער הרחמים,Sha'ar Harachamim)。在基督教经外书中,记载圣母玛利亚的父母在金门相会。在阿拉伯语中,该门称为“永生门”。在古代,该门称为“美门”。 第二圣殿时代的更古老的城门遗址已经被发现。目前的城门可能修建于公元520年代,是查士丁尼一世在耶路撒冷的建设工程之一,兴建在早期城门废墟的顶上。另一个理论认为金门是由阿拉伯帝国雇用的拜占庭工匠兴建于7世纪下半叶。 金门位于圣殿山东侧的中央。在圣经时代这个位置用于礼仪用途。 根据犹太人的传统,弥赛亚将会经过此门进入耶路撒冷。1541年,奥斯曼帝国苏莱曼大帝封闭了金门以防止弥赛亚进入。穆斯林也在门前修建了一个墓地,因为相信弥赛亚的先導以利亚将无法通过,因为他是一位祭司。这种信念是错误的,因为祭司可以进入主要埋葬非犹太人的墓地。 金门是耶路撒冷旧城少数封闭的城门之一,此外,东墙南侧还有圣经和十字军时代的小门Huldah门。.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金门 (耶路撒冷) · 查看更多 »

色雷斯

色雷斯(希腊语:Θρκη,保加利亚语:Тракия,土耳其語:Trakya)是东欧的历史学和地理学上的概念。今天的色雷斯包括了保加利亚南部(北色雷斯)、希腊北部(西色雷斯)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东色雷斯)。色雷斯濒临三个海,分别是黑海、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在土耳其,它也被称为鲁米利亞(Rumeli)。 希腊北部西色雷斯为希腊东马其顿和色雷斯大区的一部分,称色雷斯地区,辖埃夫罗斯州、克桑西州、罗多彼州。 东色雷斯面积24,476km²,西色雷斯面积8,578km²,北色雷斯面积42,155km²。 历史上色雷斯的边界经常发生变化。古色雷斯(即古色雷斯人居住的地域)包括了现在的保加利亚、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希腊东北部、塞尔维亚东北部的一部分以及马其顿共和国的东部,北至多瑙河,南濒爱琴海,东至黑海与马尔马拉海,西达瓦达河和大摩拉瓦河。而作为罗马行省的色雷斯面积则相对较小,北部边界退至了巴尔干山脉,西部边界则位于美斯塔河。.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色雷斯 · 查看更多 »

苏呼米

苏呼米(Аҟəа,格鲁吉亚语:სოხუმი,明格列尔语:სოხუმი,Сухум,拉丁轉寫:Sukhumi),是阿布哈兹共和国的首都。.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苏呼米 · 查看更多 »

英美法系

普通法系(Common Law;中文翻譯為「普通法」,是取其「普遍通行」之意),又稱英美法系或海洋法系。起源于中世纪的英格兰,目前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约24亿人)生活在普通法司法管辖区或混合民法系统中。該法系与欧陆法系(又稱「大陸法」)并称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两大法系。英美法系的特點就是判例法,即反覆參考判決先例(precedent),最終產生類似道德觀念一般的普遍的、約定俗成的法律(customary rules)。.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英美法系 · 查看更多 »

LGBT历史年表

以下内容为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恋者,与跨性别者(LGBT) 的历史年表。.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LGBT历史年表 · 查看更多 »

柏拉图学院

學院(古希臘語:Ἀκαδήμεια),又稱柏拉圖學院,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約前387年創立於於雅典的學校,許多古希臘哲學名士曾受教於此。例如後來開創「逍遙學派」、建立自己學校的亞里斯多德便曾在此唸了20年書。學院在整個希臘化時期都堅持懷疑論主義(Academic skepticism),直到前83年,拉里薩的斐洛逝世為止。學院裡的哲學家教師在柏拉圖死後仍繼續教授他的哲學,410年時一度成為新柏拉圖主義的學術中心。學院最後在529年,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學院關閉,這才結束柏拉圖學院的教學史。.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柏拉图学院 · 查看更多 »

查士丁

查士丁、積斯汀、賈斯汀或側田(Justin / Justine)可以指:.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查士丁 · 查看更多 »

查士丁尼大瘟疫

查士丁尼大瘟疫是公元541至542年折磨着拜占庭帝国,包括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大瘟疫。关于导致瘟疫发生的疾病,最广为接受的是鼠疫桿菌。 大瘟疫五次爆发:公元541-544,557-558,572-574,590,599。其中第一次爆发导致了1/3人口死亡,帝国人口由约4000万下降到2600万,君士坦丁堡40%的城市的居民死亡。547-548爆发动物流行病,畜牧业受到致命打击。 从南极与格陵兰的冰芯取样重建的气候演化证据表明,超级火山喷发造成的,导致了持续多年的火山冬天,全球农业生产崩溃、饥馑肆虐,从而瘟疫流行性大暴发。 最可能的超级火山是拉包爾火山或者伊洛潘戈湖火山。 据估计查士丁尼大瘟疫使全世界兩千五百萬人丧生。它使541年至700年间的欧洲人口减少约50%,可能也是阿拉伯人征服成功的原因之一。.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查士丁尼大瘟疫 · 查看更多 »

查士丁尼柱

查士丁尼柱(Column of Justinian)是君士坦丁堡的一根凯旋柱,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所立,纪念他在543年的胜利。它位于巨大的奥古斯塔广场的西侧,介于圣索菲亚大教堂与君士坦丁堡大皇宫之间。它一直幸存到16世纪初,才被奥斯曼帝国拆除。 查士丁尼柱是用砖砌成的,外表覆盖黄铜。Kazhdan (1991), p. 232 柱子立在七级台阶的大理石基座上,柱顶是皇帝本人在凯旋式上的巨大的青铜骑马雕像,身穿普罗科匹厄斯所称的“阿喀琉斯的披挂”,包括古典风格的胸甲,孔雀羽毛的头盔,左手拿着十字圣球,右手伸向东方Procopius,, I.2.1–11。从雕像上的铭文可以得到一些证据, 它实际上可能是重新利用了狄奥多西一世或狄奥多西二世的雕像Majeska (1984), p. 239。 查士丁尼柱一直到拜占庭帝国的末期还保存完好,当时的尼基弗鲁斯·格雷戈拉斯以及一些俄国朝圣者都对其进行了描述。后者还提到在柱子前面有三个异教徒皇帝的青铜雕像,放置在较矮的柱子或基座上,跪在他面前表示屈服。这些一直存在到1420年代末期,但是在1433年前的某个时候被拆除。柱子本身非常高,根据克里斯托福罗·布隆戴蒙提的描述,高达70米。它从海上就可以看到,格雷戈拉斯提到,一次,十字圣球坠落,请了一位杂技演员,从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屋顶上吊下绳索进行修复。 到了十五世纪,由于这尊雕像的突出地位,被误认为是城市的创始人君士坦丁大帝的雕像。意大利文物学家西里亚库斯则被告知它代表希拉克略。因此,人们普遍认为,查士丁尼柱,特别是巨大的十字圣球,或俗称的“苹果”,代表了城市的守护神(genius loci)Finkel (2006), p. 53。因此,在1422年和1427年之间,它从雕像的手中坠落,被视为城市即将灭亡的标志。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之后不久,奥斯曼帝国把雕像完全拆除,作为他们统治的象征,而柱子本身也在1515左右被摧毁Finkel (2006), p. 53。一位在十六世纪四十年代居住在城市的法国学者皮埃尔.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查士丁尼柱 · 查看更多 »

查士丁一世

查士丁一世(Flavius Iustinus Augustus;),東羅馬帝国皇帝(518-527年在位),创建者,为查士丁尼一世的舅父。.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查士丁一世 · 查看更多 »

查士丁二世

查士丁二世,或查斯丁二世(),是一位拜占庭帝国皇帝(565-578年在位),在位期间常年与阿瓦尔人、波斯人和伦巴第人争战,试图恢复拜占庭帝国的荣耀。.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查士丁二世 · 查看更多 »

恩戈地

恩戈地 (עֵין גֶּדִי)(音ein-gaedi),拉丁拼法En Gedi,是位于以色列境内的一处绿洲,处死海西侧,毗邻马萨达和库姆兰(死海古卷发现地), 地理坐标为。和合本圣经音译为隐基底。 恩戈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众多的岩洞矿泉,以及种类丰富的动植物群而闻名,是以色列著名的旅游胜地。,例如雅歌中“My beloved is unto me as a cluster of henna flowers in the vineyards of Ein Gedi”(1:14)。.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恩戈地 · 查看更多 »

提奧多拉

提奧多拉,或译狄奥多拉、塞奥多拉、西奥多拉等,可以指:.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提奧多拉 · 查看更多 »

提乌德鲍德

提乌德鲍德(Theudebald 或 Theodebald,现代英语:Theobald,法语:Thibaud或Théodebald,德语:Theudowald;约535年–555),又譯图德巴得,是提乌德贝尔特一世和Deuteria的儿子, 从547年或548年至555年是梅斯、兰斯或奥斯特拉西亚国王。.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提乌德鲍德 · 查看更多 »

提乌德贝尔特一世

提乌德贝尔特一世(Thibert or Théodebert,500年-547或548年),从533年直到548年死亡是墨洛温王朝的奥斯特拉西亚国王。他是提乌德里克一世的儿子和图德巴得的父亲。.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提乌德贝尔特一世 · 查看更多 »

東哥德人

東哥特人(Ostrogoths),--,是哥德人的一個分支,3世紀時曾在黑海北邊建立一個帝國。5世紀末在義大利建立東哥德王國。東哥德人自波羅的海地區向南擴張,建起一個其幅員由頓河至德涅斯特河(在今烏克蘭西部)的大帝國。在4世紀時期,臻於鼎盛。被匈人武力入侵征服(374年)後,大部分东哥特人臣服匈人,成为匈人的臣民,后一些東哥德人沿頓河(450年?)定居。后匈人在454年灭亡之后大部分東哥德人在狄奧多里克領導下入侵亚平宁半岛。493年狄奧多里克稱義大利王。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征伐东哥特王国達二十年(535年?-554年),終徹底敗於东罗马帝國。此後東哥德人即不復以一個民族存在於世。 而有一部份的東哥德人遷移至克里米亞半島,所使用的語言形成了克里米亚哥德语。但克里米亞哥德人,最終亦與其語言一同於約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間消失。.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東哥德人 · 查看更多 »

東哥德王國

東哥德王國(英文:The Ostrogothic Kingdom,489年-553年),是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東哥德人(Ostrogoths)建立的國家。隨著東哥德人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遷入義大利,東哥德王國的勢力約在義大利半島及附近地區。.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東哥德王國 · 查看更多 »

欧陆法系

欧陆法系(civil law、civilian law、Roman law),亦称民法法系、大陸法系、市民法、罗马法系、法典法系、罗马日尔曼法系,受羅馬法影響而成立的法律系統,与英美法系并列的当今世界两大重要法系之一,覆盖了当今世界的广大区域,德國、法國、意大利、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包括澳門,但不包括香港)、中華民國等均為歐陸法系地區。.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欧陆法系 · 查看更多 »

欧洲历史

欧洲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万5千年(甚至是一百萬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居住遗迹。 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定居点、农耕技术和驯养家畜。从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到前1200年文明暂时倒退消失的时期称为青铜时代,铜是当时制作工具和武器的主要金属材料。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称为欧洲的史前时期。 欧洲古典时期从前700年古希腊文字再次出现开始。罗马共和国于前509年建立。罗马人将疆域拓展至整个意大利,随后是整个地中海周边和西欧。罗马帝国的领土于公元117年到达最大。313年,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治下合法化。只是几个世代后,基督教就成为帝国的国教。羅馬帝國的衰落,標誌著古典時代的終結和歐洲中世紀的開始。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随即蛮族部落开始入侵西罗马帝国。西哥特人是首先向南与向西越过罗马国境线进入前罗马帝国领土的部落之一,并于5世纪初,三度围攻罗马。418年,在原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西哥特王国。476年,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废黜,欧洲进入中世纪时期。 东南欧和地中海地区仍由东罗马帝国控制,首都为君士坦丁堡。6世纪晚期开始被日耳曼人侵蚀。7世纪开始,中东和北非地区被阿拉伯帝国占领,并伊斯兰化。在西欧,很多新国家仍保留了罗马的习俗,使用拉丁语作为书面语言,并普遍信仰基督教。800年查理曼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欧洲受到斯堪的纳维亚的維京人、北非的穆斯林和匈牙利的马扎尔人的入侵。到10世纪中期,穆斯林和马扎尔人对西欧的威胁消除了,但是維京人仍然是侵犯和威胁不列颠群岛最久的。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加剧,随后十字軍東征开始削弱拜占庭帝国,教皇的权力此时也在西班牙、法国南部、立陶宛与其他的异教地区稳固下来。复杂的封建等级制度发展起来,新国家的大多数贵族由于通婚互相是近亲。封建社会在蒙古入侵后开始解体。中世纪后期欧洲爆发了大饥荒和黑死病。 15世纪,欧洲从中世纪苏醒过来。1492年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和哥伦布发现美洲,同时终结了十字军东征,知识获得尊重,开始挑战传统的科学和神学教条。新教改革开始,德国神父馬丁·路德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时亨利八世使英国教会脱离教皇管制,也让英格兰在随之而来的德意志和西班牙之间的宗教战争中得以采取更灵活的结盟政策。但是,宗教战争一直持续到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光荣革命确认这个协议。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机器时代,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地独立,而欧洲大陆也爆发了法国大革命,直到拿破仑發動霧月政變。1848年,歐洲各國爆發一系列武裝革命。最后的农奴制残余在1848年的奥匈帝国被废除。俄国农奴制在1861年被废除。巴尔干国家开始从奥斯曼帝国重获独立。1870年普法戰爭后,意大利和德国完成统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俄国革命,1918年同盟国战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崩溃。1933年纳粹上台,之后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与轴心国战败。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战胜国集团在欧洲与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冷战。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后,欧洲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至2016年为止,欧盟包括28个欧洲国家,超过5亿人口。北约也扩大到包括俄罗斯的邻国——这是欧洲自从一世纪罗马帝国以来一体化最显著与最具军事优势的时期。.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欧洲历史 · 查看更多 »

歐洲LGBT權益

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與跨性別者(LGBT)在歐洲的權益受到歐洲聯盟與多國法律的保障。全球23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中,有14個在歐洲,同時英國的英格蘭、威爾斯、蘇格蘭與丹麥屬地格陵蘭也已經先後通過同性婚姻法,另有12個歐洲國家已承認民事結合或透過其它形式承認同性結合。儘管歐洲自羅馬帝國後期開始有一段很長的同性戀迫害歷史,但自20世紀中葉以來,歐洲各國陸續保障LGBT權益,是各大洲中對LGBT人士最友善的一洲。 但即便是對待LGBT人士相對友善的一洲,不少歐洲地區對於同性戀的看法依舊很保守,包括東歐、巴爾幹部分國家;教廷、俄羅斯和一些從前蘇聯獨立出來的共和國等地無法像西歐或北歐民眾那樣相對開放的對待同性戀人士,捷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愛沙尼亞、賽普勒斯、斯洛維尼亞和希臘是少數有制定法律保障同性戀權利的巴爾幹和東歐國家,不過除希臘外,東歐國家不少是在共產党统治時期立法,而在共產党统治结束后,新的民主政府趨向保守,東歐各國對於同性戀權利並不如西歐或北歐那般重視,同時近年來部分東歐國家對於LGBT的權益出現了衰退的現象,匈牙利和克羅埃西亞近期都通過修憲不承認同性婚姻,波蘭、俄羅斯和立陶宛也通過法律禁止向未成年人宣導有關同性戀的任何訊息等同壓縮該國LGBT的權益。但也有例外,阿爾巴尼亞昔日共產時期進行、捍衛各種同性戀行為是屬於違法且需要監禁,不過民主化後新政府逐漸為LGBT權利制定多項法律保障,而現任阿爾巴尼亞總理埃迪·拉馬更表示支持LGBT權利,該國的年青人較其他年齡層為接納同性戀者。另一方面,在歐洲各國人數日漸眾多的穆斯林及移民社群也幾乎非常排斥同性戀人士,成為另一問題。.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歐洲LGBT權益 · 查看更多 »

民法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係和財產關係私法規範的總和。 民法調整的主體是平等的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民法所調整的內容則是人身關係(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和財產關係(包括物權、債權等)。私法有時候作為民法的同義詞,有時候又作為民法的上位概念而使用,一般認為,民法是私法的核心部分。.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民法 · 查看更多 »

民法大全

《民法大全》(Corpus Juris(亦作Iuris) Civilis),又称《查士丁尼法典》或《国法大全》,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 《民法大全》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以及新律。最后完成于公元530年左右。法典内容为东罗马帝国时期的皇帝敕令,以及权威法学家的法律解释,还有给法律学生当作法学的入门教材等。 在整个编纂工程完成之后,任何对于《民法大全》的评论或者其他立法都被禁止。该法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是法学研究者研究民法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民法大全 · 查看更多 »

汪达尔-阿兰王国

汪达尔-阿兰王国(Vandal Kingdom (Latin: Regnum Vandalum) or Kingdom of the Vandals and Alans (Latin: Regnum Vandalorum et Alanorum) )是439年-534年之间存在于北非的一个国家。.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汪达尔-阿兰王国 · 查看更多 »

汪达尔战争

汪达尔战争(Vandalic Wars)是于公元533-534年发生在今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东部地区的战争。战争双方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國)和汪达尔-阿兰王国。这是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及其麾下猛將貝利撒留进行对原罗马帝国西部领土再征服的第一战,战争进展很快,结果汪达尔-阿兰王国灭亡,东罗马帝国恢复了其在北非的统治。.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汪达尔战争 · 查看更多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一套丛书,截至2013年已出14辑600种。主要为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世界各国的各种古典学术作品的中文译作,也有少量是现代或当代的外国学术作品。从1950年代起印行至今,包含五大类:哲学类,历史、地理类,政治、法律、社会类,经济类,语言类。除常规版本外,其中一些作品还有精装本和节选本。因收录数目及翻译质量頗佳,該丛书在中国颇受好评。 对于原有单行本的书籍,被编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后,一般仍用原纸型,并不重新排版,译文及序跋都一仍其旧,故这套丛书体例并不统一。某些书籍的字体字型与现今出版物有差异。丛书中包括古希腊名著在内的各种学术名著大多是从原著直接汉译,也有部分版本参照各种语言译本翻译,如企鹅丛书等。 2009年,商务印书馆推出该丛书的“珍藏版”,共400种、490册,并于9月24日在北京召开出版座谈会。2011年,商务印书馆推出该丛书的“分科本”,分科本在2009年“珍藏本”的基础上又增补了从2009年到2011年新出版的第十一、十二辑书目,共500种,以软精装形式出版,并于11月19日在北京商务印书馆礼堂召开“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出版座谈会暨第十四辑专家论证会。.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 查看更多 »

波兹南市政厅

波兹南市政厅(波兰语:Ratusz)是波兹南的一座建筑,位于市中心的旧市集广场,面向东方,1939年以前一直是该市的行政大楼。其特点是装饰华丽的拱廊。目前市政厅用于开设波兹南历史博物馆,是波兹南国家博物馆的一个分馆。 波兹南市政厅内的壁画表现阿基米德、维特鲁威、维吉尔、荷马、查士丁尼一世、贺拉斯、斯巴达克以及哈尔摩狄奥斯和阿里斯托革顿等古代世界著名人物。拱廊则有成对代表耐心、谨慎、慈善、正义、信心、盼望、勇气、节制等美德的女性形象。最后一对是古代的两个著名的妇女:柳克丽霞(矛穿过乳房)和克娄巴特拉(蛇缠绕在双臂)。 阁楼上陈列有从雅盖沃和雅德维加到西吉斯蒙德二世的雅盖洛王朝统治者名单。在阁楼中间有一个小塔,上面的时钟由两只山羊控制.每天中午12时,两只山羊会撞头12下。.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波兹南市政厅 · 查看更多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历史

be-x-old:Босьнія і Герцагавіна#Гісторыя bg:Босна и Херцеговина#История ca:Bòsnia i Hercegovina#Història da:Bosnien-Hercegovina#Historie el:Βοσνία και Ερζεγοβίνη#Ιστορία eu:Bosnia-Herzegovina#Historia fi:Bosnia ja Hertsegovina#Historia gl:Bosnia e Hercegovina - Босна и Херцеговина#Historia hu:Bosznia-Hercegovina#Történelem id:Bosnia dan Herzegovina#Sejarah it:Bosnia-Erzegovina#Storia ja:ボスニア・ヘルツェゴビナ#歴史 sk:Bosna a Hercegovina#Dejiny sv:Bosnien och Hercegovina#Historia sw:Bosnia na Herzegovina#Historia.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历史 · 查看更多 »

法学家

法学家是研究法学的人。这些人可能是大学教授、法官、律师,也可能从事其它职业。在历史上,相当多的法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或者历史学家。.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法学家 · 查看更多 »

法律

法律(Law) 是一種由規則組成的體系,經由社會組織來施與強制力量,規範個人行為。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學者們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法律,包括從法制史和哲學,或從如經濟學與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方面來探討。法律的研究來自於對何為平等、公正和正義等問題的訊問,這並不都總是簡單的。法国作家阿納托爾·法郎士於1894年說:「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時禁止富人和窮人睡在橋下、在街上乞討和偷一塊麵包。」 在一個典型的三權分立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時相當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於西元前350年寫道:「法治比任何一個人的統治來得更好。.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法律 · 查看更多 »

法国民法典

《法国民法典》(Code civil des Français,又称《拿破仑法典》),是法国民法的法源中最重要的一部法律。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曾名为《拿破仑法典》,但1870年以後,人們一直称之为《民法典》。.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法国民法典 · 查看更多 »

最后的罗马人

最后的罗马人一词暗示他的死代表着一种罗马精神的消失。有许多人被历史学家冠以最后的罗马人:.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最后的罗马人 · 查看更多 »

最大帝國列表

以下是歷史上最大帝國的一些列表。.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最大帝國列表 · 查看更多 »

斯科普里

斯科普里(latin)是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也是馬其頓最大的都市,馬其頓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居住在斯科普里。斯科普里也是馬其頓的政治、文化、經濟、学術的中心都市。斯科普里在古羅馬時期的名稱是斯庫皮(Scupi)。斯科普里附近地區自約公元前4000年以來就有人居住。在今日斯科普里市中心的斯科普里城堡附近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集落遺跡。1世紀前夕,集落被羅馬人攻克,成為羅馬軍隊的野營地。 羅馬帝國在395年分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斯庫皮由首都位於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統治。在中世紀的早期,拜占庭和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爭奪巴爾幹地區的霸權。972年至992年期間,斯科普里是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的首都。1282年開始,斯科普里由塞爾維亞統治。1346年,塞爾維亞帝國將斯科普里設為首都。1392年,斯科普里被奧斯曼帝國征服,奧斯曼人稱斯科普里為于斯屈普(Üsküp)。斯科普里在此之後被奧斯曼統治超過500年,是于斯屈普帕夏桑扎克的首府。之後又是科索沃州(Vilayet of Kosovo)的首府。在這一期間,市內建造了許多著名的東方樣式的建築物。 在1912年巴爾幹戰爭期間,斯科普里被塞爾維亞王國征服,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斯科普里成為新建國家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后成為南斯拉夫王國)的一部份。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斯科普里被軸心國國家保加利亞王國軍隊佔領。1944年,成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加盟國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都。斯科普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得到了急速的開發。但因1963年發生了地震,其發展一時停滯。1991年,斯科普里成為自南斯拉夫獨立的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 斯科普里位於發達河的上流,地處連接貝爾格萊德和雅典的巴爾幹半島南北走廊中央。斯科普里的主要產業有金屬加工和木材、紡織、皮革、印刷產業。斯科普里的產業發展除了貿易、物流、金融部門之外,也將文化和體育事業設為開發的重點。據2002年最新的一次人口普查,斯科普里有人口506,926人。而據2010年的兩個非官方的調查,斯科普里有人口668,518人,另一數字則是491,000人。.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斯科普里 · 查看更多 »

早期热兵器

早期热兵器指的是在十六世纪中期前的战争中,依靠热量或火焰来杀伤敌方士兵、破坏要塞和居民区的武器设备。 早期的战争,尤其是攻城战和海战中,频繁出现投掷可燃物体的情景,一些物体在烧热后可让敌军因热量或火焰而受到伤害;另一些种类则能靠化学反应造成灼伤或破坏。这些兵器有的可单人使用,有的必须借助机械的力量。 其中最简单也最常见的要数开水与灼热的沙子,可用来向敌人倾倒,其他作用相似的物质还有烧热的沥青、石油、树脂、动物油脂以及类似的混合物。燃烧产生的烟也可用来驱走敌军,或引起对方的混乱。石灰和硫磺等的烟尘具有毒性,还可让人失明。 火攻兵器可用来烧焦敌人的建筑和土地,也可用于杀伤战斗人员,有时候能达到相当大的使用规模。城镇村庄的大片土地常因为所谓的焦土战略而被毁掉。可燃的液体混合物,如以石油为主要成分的希腊火,可用攻城机械来投掷,也能靠虹吸管喷射。有时浸过石油或硫磺水的东西也会在点燃后用于投掷敌人,还可以绑在长矛、箭杆上靠人力或机械力投出。一些攻城战术,如地道之类,经常都要靠可燃物和火焰来使城墙或建筑物倒塌。 火药发明之后,火攻武器开始变得复杂,最终出现了火炮和其他的火器。但一些早期热兵器仍继续发展,若干现代兵器,如凝固汽油弹、火焰喷射器、还有其他一些爆炸物都与早期的热兵器有着不浅的渊源。纵火之类的战术在现代的战略轰炸中仍有体现。.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早期热兵器 · 查看更多 »

摩尼教

摩尼教,又稱作牟尼教、明教,為西元三世紀中葉波斯先知摩尼所創立。這是一種將瑣羅亞斯德教(祆教)與基督教、佛教混合而成的哲學體系,屬於典型的波斯體系諾斯底二元論。摩尼教吸收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二元论思想、基督教的耶稣崇拜、佛教的轮回观念、马吉安主义对于旧约的否定、犹太教的天使概念,以及诺斯底主义的“灵知”思想,创造了二宗三际论体系。摩尼教徒將自己的宗教比喻為博大無垠的“世界之海”,而此前的各大宗教教派只是一條條的合流,最後它們都將匯入海中。 摩尼教認為,在太初時,存在著兩種互相對立的世界,即光明世界與黑暗世界。初際時,光明與黑暗對峙,互不侵犯。中際時,黑暗侵入光明,二者發生大戰,人類世界因此產生。後際時,恢復到初際時相互對立的狀態,但黑暗已被永遠囚禁。物質是黑暗的產物,精神則是光明的產物,因此摩尼教否定物質世界,希望利用虔诚的信仰和严格的戒律获得灵知,回归光明世界。有學者認為摩尼教是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真正宗教,更被譽為真正世界性完美宗教的唯一代表。 摩尼教在波斯本土受到琐罗亚斯德教的迫害,教主摩尼被處決,聲勢下降。其后,駐錫于巴比倫的宗教中心又受到穆斯林的強力打击,今日在波斯已经完全消失。歐洲的摩尼教因與基督教对耶稣基督的不同理解和对《旧约》的态度而被认定为异端,受到基督徒的猛攻,在10世纪后渐趋沒落。中亚地区的摩尼教势力一度较为兴盛,在唐代傳入中國,與景教、祆教並稱為“三夷教”,并藉助回鶻勢力進行傳播,後來在會昌毀佛時遭到禁斷。宋代以後,成為體系的摩尼教組織基本消失,或者混入佛教,甚至連教主摩尼的塑像都被視為釋迦牟尼佛。唯一尚存的是本土化的摩尼教“明教”。.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摩尼教 · 查看更多 »

摩纳哥历史

摩纳哥的早期历史主要与保护地和摩納哥岩的战略价值有关。.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摩纳哥历史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教宗玛尔定一世

教宗聖馬丁一世(Sanctus Martinus PP.,),649年6月或7月—653年在位為教宗。.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教宗玛尔定一世 · 查看更多 »

教皇国

教宗国(Civitas Ecclesiae;Stato Pontificio、Stato della Chiesa;又譯為教皇國、教皇領)是南欧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為教宗统治的世俗领地,建立於8世紀,位于亚平宁半岛中部,以罗马為中心。1861年,教宗国的绝大部分领土被并入領導意大利統一進程的撒丁王国,即后来的意大利王国;至1870年,羅馬城也被并入意大利王国,教宗国领土退缩至僅剩梵蒂冈城,等同名存實亡。教宗庇护十一世时期,時任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1929年与教廷國務卿签订《拉特兰条约》,教宗国正式灭亡,由新成立的梵蒂岡城国取而代之。.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教皇国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拜占庭帝国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皇帝世系图

没有描述。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拜占庭皇帝世系图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皇帝列表

本表列出東羅馬帝国的皇帝。 東羅馬帝国的开始时间难于确定。罗马皇帝戴克里先为了便于管理,在284年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不过,拜占庭本身由始至终将自己视为罗马帝国的合法延续。 被认为是第一位東羅馬皇帝的君主有:.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拜占庭皇帝列表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海軍

拜占庭海軍組成拜占庭帝國的海軍部隊,直接繼承自羅馬海軍,如同它所服務的拜占庭帝國繼承自羅馬帝國一樣。但拜占庭海軍比前輩發揮的作用更大。比起拜占庭海軍,羅馬海軍面對的巨大海上威脅較少,它的任務是維持治安,而且不論權力和威望都遠遠比不上羅馬軍團。而大海則主宰拜占庭的生死存亡,一些歷史學家稱拜占庭為“海上帝國”。 在公元5世紀,羅馬在地中海的霸權,首次威受到沃達爾的威脅。不過在公元6世紀,沃達爾的威脅由查士丁尼一世用戰爭解除了;同一時期,拜占庭海軍重新建立永久艦隊和引進道蒙戰船(dromon),標誌著拜占庭海軍開始偏離其羅馬根源,並開始形成自己的獨特性。穆斯林於公元七世紀開始征服戰,令到拜占庭更進一步加強海軍。隨著失去地中海東部和非洲,地中海從“羅馬湖”變成拜占廷和阿拉伯人之間的戰場。在這些鬥爭中,拜占庭艦隊是至關重要的,它們不僅保衛帝國廣佈地中海周圍的財產,而且擊退對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海上攻擊。拜占庭海軍使用新發明的“希臘火”──拜占庭最知名和令人聞風喪膽的秘密武器,而獲得多次勝利並且數次解救被圍攻的君士坦丁堡。.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拜占庭海軍 · 查看更多 »

拜占庭政府机构和贵族头衔

继承于统一帝国时期的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具有一套复杂的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体系。在东罗马帝国政治体系的顶端是皇帝,是帝国的国家元首,但受到罗马的共和传统的影响,大部分拜占庭皇帝们并不是通过“君权神授”确立的皇帝权威。 在皇帝之下,众多官员与宫廷人员参与复杂的国家行政体系的运转,维持帝国政府的正常运作。同时帝国也有许多用于表示尊敬的头衔,这些头衔被皇帝们用于任命官员、奖励下属或者授予给与帝国交好的外国统治者。 在帝國超過千年的存續期間,许多不同的頭銜被创立或者不再使用,許多持有这些头衔的人获得或失去了名望。起初拜占庭的各種頭銜和统一帝国晚期的各类头衔相同。到了7世紀希拉克略皇帝在位時,許多頭銜被取消,其孙君士坦斯二世在位时对政府机构的大规模改革也导致许多官职、头衔的设立与取消;到了阿歷克塞一世時,又增设了一些新头衔,許多旧有职位的职责大幅改變。此后,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淪陷時,官职、头衔等再也没有大的变动,与阿莱克修斯时期大致相同。.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拜占庭政府机构和贵族头衔 · 查看更多 »

拉溫納督主教區

拉溫納总管府或義大利总管府(Esarcato d'Italia)是東羅馬帝國在義大利的權力中心。其设立于584年并延续至751年,在最后一任总管被伦巴第人处死后解体。该府是查士丁尼大帝光复西方领土后,东罗马帝国为求更高效地管理光复领土而设立的的两个之一,另一个总管府是。.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拉溫納督主教區 · 查看更多 »

拉文納

拉文納(意大利语:Ravenna)是義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區的一個城市,人口159,404人(2011年資料)。拉文納不靠海,但可以由運河通到亚得里亚海。拉文納曾是西羅馬帝國還有後來東哥德王國的首都,現在則是拉韦纳省的省會。.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拉文納 · 查看更多 »

曼努埃爾一世 (拜占庭)

曼努埃爾一世(希腊语:,)是十二世纪的拜占廷皇帝。此时,拜占庭帝国和地中海历史迎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其统治期间,科穆宁王朝经历了最后一次兴盛,帝国的军事与经济实力得以恢复,文化也走向繁荣。 拜占廷帝国曾是地中海世界的掌控者,为复兴这一荣耀,曼努埃尔采取了雄心勃勃的对外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它同教宗以及复兴中的西方世界结盟,并对西西里王国发动了入侵试图收复南意大利,但没有成功。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期间,他使帝国躲避了十字军带来的威胁并使他们顺利通过。曼努埃尔还将十字军国家纳入了自己的保护之下。面对穆斯林对圣地的侵袭,他促使帝国与耶路撒冷王国联合进攻法蒂玛王朝。曼努埃尔重塑了帝国在巴尔干和东地中海地区的版图,并将匈牙利和十字军诸国纳入于拜占庭的势力范围之下。此外,他还对帝国东西面的邻国们持续地发动富有侵略性的战争。 然而,在经历了密列奥塞法隆战役的惨败后,曼努埃尔一世被迫采取妥协政策,使其在东方地区的成就功亏一篑,这一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以傲慢自大的用兵方式进攻处在有利位置的罗姆苏丹军队。尽管拜占廷军队在門德雷斯河谷戰役挽回了损失,并且曼努埃尔与苏丹基利杰阿尔斯兰二世缔结了一份对帝国有利的和约,但密列奥塞法隆战役最终表明了帝国为从突厥人手中收复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努力没有成功。 曼努埃尔被希腊人誉为大帝,因人们愿意向其效忠而声名远播。在其大臣的历史作品里,曼努埃尔不仅是一代英杰,也是美德的典范。十字军诸国在与曼努埃尔的联系中也受到了他的影响,他在西方天主教世界的一些地区享有“最受上帝祝福的君士坦丁堡皇帝”(the most blessed emperor of Constantinople)的称号。P.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曼努埃爾一世 (拜占庭) · 查看更多 »

普罗可布咖啡馆

普罗可布咖啡馆(Café Procope)位于巴黎第六区的老喜剧院街(rue de l'Ancienne Comédie),被称为巴黎最古老的连续开业的餐馆。.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普罗可布咖啡馆 · 查看更多 »

普罗科匹厄斯

普罗科匹厄斯(希腊语:Προκόπιος ο Καισαρεύς,拉丁语:Procopius,约500年出生,约565年逝世)是一位著名的东罗马帝国学者,他出生于一个相当有名声的家族。他一般被看作为最后一位重要的古代史学家。.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普罗科匹厄斯 · 查看更多 »

12月9日

12月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43天(闰年第34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2天。.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12月9日 · 查看更多 »

150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1501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1千纪

1千纪,或称第1个千年,是指从西元1年至1000年间的这一千年,1千纪开始于公元1年(或称公元元年),因为公元纪年中没有0年。 本千紀初中國歷史上為西漢末,8年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但經十餘載旋即被推翻,25年漢光武帝劉秀即位,經幾年統一新莽篡位後割據之局面。 然而,經百餘年後東漢末再度進入割據之局面,220年曹丕篡漢建曹魏,三國時代開始。221年劉備在蜀地建蜀漢,263年曹魏滅之;222年孫權在東南建孫吳,最終280年被265年晉武帝司馬炎篡魏建的西晉所滅,三國結束,進入大一統的西晉。但大一統的西晉不久經八王之亂的內憂及五胡亂華的外患,於317年晉室南遷至長江中下游一帶,由晉元帝司馬睿建東晉,而北方就處於五胡十六國時分時合的割據狀態。 420年宋武帝劉裕篡東晉建劉宋,南朝始。繼劉宋後,479年齊高帝蕭道成篡劉宋建南齊,502年梁武帝蕭衍篡南齊改國號為梁(史稱南梁),557年陳霸先篡南梁建陳,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為南朝。而北方於439年(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期間)由386年由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所建的北魏統一北方,北朝始。534年北魏分東魏、西魏,550年北齊文宣帝高洋篡東魏建北齊,557年北周孝閔帝宇文覺篡西魏建北周,更於577年滅北齊,統一了北方與西南。 581年隋文帝楊堅篡北周建隋,北朝結束。過幾了年,先并入西梁(555年由西魏支持下由宣帝蕭詧建立的),589年隋滅陳,南朝結束。 1千纪的早期是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古典时代晚期是一个大转变的时期,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是欧洲的中世纪前期。在4世纪和7世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分别达到鼎盛时期。1千纪的最后时期,欧洲向中世纪中期转变。世界人口是上一个千年的3倍但是曲线演变的发展,全世界大约有2亿至2亿8880万人。.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1千纪 · 查看更多 »

2017年8月

没有描述。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2017年8月 · 查看更多 »

48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480年代 · 查看更多 »

4月7日

4月7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97天(闰年第9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68天。.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4月7日 · 查看更多 »

52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520年代 · 查看更多 »

527年

没有描述。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527年 · 查看更多 »

528年

没有描述。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528年 · 查看更多 »

52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没有描述。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528年国家领导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529年

没有描述。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529年 · 查看更多 »

53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530年代 · 查看更多 »

532年

没有描述。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532年 · 查看更多 »

535年

没有描述。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535年 · 查看更多 »

554年

没有描述。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554年 · 查看更多 »

560年代

没有描述。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560年代 · 查看更多 »

565年

没有描述。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565年 · 查看更多 »

6世纪

501年1月1日至6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6世纪。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6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很动乱及不稳定的时期。 在中国南北朝轮换交替,战火纷纷,一百年间,中国南方三朝交替,在北方换了五个朝代。直到世纪末,中国才再度在隋朝的统治下统一。 在欧洲罗马帝国已经灭亡,但新生的势力还未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创造一个稳定的政治和社会体系。 在亚欧大陆上唯一一个比较稳定的帝国是拜占廷帝国。 在与世隔绝的美洲,玛雅文明的發展到達了它的顶峰。 宗教方面,在东方佛教向朝鲜、日本、越南等边缘地区流传,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影响很深的宗派(如天台宗)就是这个时候产生的。在西方基督教也开始了它对中欧的征服。在阿拉伯半岛上,伊斯蘭教這一个新的世界宗教,正在形成。.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6世纪 · 查看更多 »

8月1日

8月1日是阳历年的第213天(闰年是21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52天。.

新!!: 查士丁尼一世和8月1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佳司丁一世查士丁尼查士丁尼大帝查斯丁尼一世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