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7 关系: 向德宏,向志禮,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尚泰王,唐人墓,凤洋将军庙,琉球国,琉球国外交,琉球館,琉球藩,福州历史,福州市,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程順則,馬艦船,魏士哲,进贡船,蔡大鼎,蔡溫,林世功,東恩納寬量,毛允良,毛鳳來 (琉球),毛有慶,湖城以正,新港街道 (福州市),慶長琉球之役。
向德宏
向德宏(;)和名幸地親方朝常(),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末期王族、親清派政治家。他的夫人是尚育王第四女兼城翁主,因此向德宏也是尚泰王的姐夫。 向德宏原擔任琉球國的表十五人眾之一的物奉行一職。1875年7月24日,日本明治政府派遣內務大丞松田道之赴琉球,強迫琉球國王停止向清朝朝貢。向德宏與三司官毛有斐(池城親方安規)以及馬兼才(與那原親方良傑)、向維新(喜屋武親雲上朝扶)、向嘉勳(內間親雲上朝直)、翁逢源(親泊親雲上盛英)等人,隨松田道之赴東京交涉,但被日本方面以種種理由拒絕。毛有斐在東京病逝時,遣向德宏歸國,並建議尚泰王向清廷交涉。 次年12月10日,向德宏奉尚泰王之命秘密出使清朝,假借探問未歸國的進貢使毛精長(國頭親雲上盛乘)的名義,陳奏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國朝貢之事。同行者有都通事蔡大鼎(伊計親雲上)、通事林世功(名城--之子親雲上)、評定所筆者主取向有源(浦添親方朝忠)、筆者向文度、御物奉行假筆者武爲道等19人。《中山世譜·尚泰王》一行從北山名護間切的湖邊底港(今名護市許田地區湖邊底)出發,在伊江島遭遇颱風,險些觸礁沉沒。在經過八重山之後,1877年4月,向德宏等人到達福州,將尚泰王的秘密書信轉交給閩浙總督何璟,並由何璟輾轉送達清廷。但清廷並未作出任何回覆,因此向德宏等人以福州琉球館為中心,積極開展琉球救國運動。 1879年第二次琉球處分,琉球國為日本所滅,改為沖繩縣。王世子尚典被迫前往東京之前,飛書傳信給向德宏,催促他立即動身前往京師尋求援助。向德宏等人得知此事後大為震驚,薙髮易服扮作商販,於八月十四日率蔡大鼎、林世功、李文達、蔡以正(湖城以正)等人,從福州河口萬壽橋(在今福州台江區南公園附近)附近的渡口出發,經海路於八月二十七日(西曆10月2日)到達天津,上書李鴻章,要求清朝就此事向日本交涉,宣稱如果琉球復國未能如願就不再回國。為了躲避日本特務的追殺,向德宏本人留在了天津,被李鴻章藏在了天津西大王廟裡,受到了李鴻章的庇護。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卷十一·請球案緩結》林世功、蔡大鼎等人則前往京師向清廷請願。向德宏以「池上幸次」為化名,積極同留在東京的馬兼才(與那原親方良傑)、沖繩的向居謙(浦添親方朝昭)聯繫,獲取情報。 對於琉球問題,清方提出琉球三分方案,包括沖繩群島歸還琉球,恢復尚泰的王位;將宮古及八重山以南各島劃歸中國,將包括奄美大島在內的五島劃歸日本。不過被日本公使宍戶璣拒絕。美國前總統尤里西斯·格蘭特訪問中國和日本進行斡旋,但無功而返。 1880年3月至4月,李鴻章與日本駐天津領事竹添進一郎預先會面。竹添提出分島改約案,即承認日本佔據琉球,將宮古及八重山以南各島劃歸中國,以其地立琉球王族為王。李鴻章認為可行,並覆函總理衙門。8月18日至10月21日期間,總理衙門再與日本公使宍戶談判,日方拒絕向清方引渡尚泰,並暗示清廷可以立向德宏為王。總理衙門表示滿意,隨後李鴻章徵求向德宏意見。向德宏稱「八重山、宮古二島土產貧瘠,不能自立,尤割南島,另立監國,斷斷不可行」,又「伏地大哭不起」。Kerr, George.
查看 柔远驿和向德宏
向志禮
向志禮(;)和名義村按司朝明(),琉球第二尚氏王朝末期的王族,義村御殿三世。他也是第二尚氏王朝末期的親清派首領之一。 向志禮童名思鍋金,原係向文輝(奧武親方朝昇)與向氏思戶(向大儀(松島親方朝常)之女)所生的第五子。後因向文輝的從兄尚謙(義村王子朝章)無嗣,奉旨入嗣於義村家,成為尚謙的嗣子。 向志禮於1845年隨尚謙前往薩摩藩。1847年,因尚謙病逝無子,向志禮奉尚育王旨入嗣義村家,成為義村御殿第三世,並繼承了東風平間切的地頭。 向志禮繼承東風平間切之時,該地區已十分貧困。因此在1859年,向志禮請求前往東風--理該地區。在他的管理下,東風平地區的經濟逐漸恢復了起來,並於1874年受到尚泰王的讚賞,獲賜綿子三把。 當時,日本經過明治維新,逐漸強大起來。日本於1872年宣佈改琉球國為「琉球藩」,1874年又借1871年發生的宮古島民台灣遇害事件出兵台灣,是為牡丹社事件。向志禮對此甚為擔憂,恐日本出兵吞併琉球,因此支持清朝,成為琉球親清派的重要人物。1875年,日本強迫琉球停止向清朝朝貢。尚泰王於1876年遣使赴東京交涉,同時命令向志禮前往久高島祈願。 1879年,日本吞併琉球國,改為沖繩縣。許多支持清朝的琉球士族被沖繩縣警察逮捕審問,其中包括了曾任三司官的親清派領袖毛允良(龜川親方盛武)。此後,向志禮成為親清派的領袖之一,暗中反對日本對琉球的統治。向志禮非常抵制日本文化,他拒絕讓女兒在日本在沖繩創辦的學校學習,因此受到大審院的傳喚。其子向明德(義村朝義)為他聘請了小嶋官吾當辯護律師,最終在1887年勝訴。 在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向志禮率領親清派的琉球士族前往寺廟,名義上是祭拜琉球先王,實際上是祈求清朝戰勝日本。 1896年,尚泰王的兒子尚寅、尚順發動公同會運動,要求日本政府提高沖繩縣的自治權利,將沖繩縣知事一職由尚家世襲擔任。向志禮反對公同會運動,主張琉球復國,乘坐「球陽丸」號前往東京,欲向尚泰陳情。但途中得知尚泰身體欠佳,向志禮只得返回沖繩。同年向志禮率長子向明良(小城按司朝真)、四子向明通以及慎善熙(東恩納寬量)等人乘小船秘密前往清朝交涉。因風飄至溫州府,被官員送至福州柔遠驛安置。1898年,向志禮在將要赴北京交涉的時候染病,於福州逝世,享年69歲,葬於福州的下渡山。 其子向明良(小城按司朝真)於他逝世的同年赴北京交涉,但此時清朝已割讓台灣給日本,在琉球問題上更沒有發言權,因此向明良的這次上京沒有達到目的,只得回到福州。1906年,向明良亦客死福州,葬於下渡山其父之墓的旁邊。 向志禮的次子向明德(義村按司朝義)於1933年前往福州掃墓,並依照琉球人的風葬風俗為父、兄開棺洗骨,移葬於沖繩的平良本墓。.
查看 柔远驿和向志禮
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
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是位於臺灣屏東縣車城鄉統埔村、埋葬八瑤灣事件遇害琉球族的墳墓。.
尚泰王
尚泰(;)是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第十九代國王,也是最後一位琉球國中山王。1848年至1879年在位。.
查看 柔远驿和尚泰王
唐人墓
唐人墓是位於日本沖繩縣石垣市觀音崎的華人墓地。在這座墓地裡,埋葬有在羅伯特·包恩號事件中犧牲的華人勞工。 根據琉球的官方史書《球陽》記載,羅伯特·包恩號(Robert Bowne)是美國的一艘苦力船。咸豐二年(1852年),該船由清朝的廈門出發,前往美國加州,船上載有華人勞工410人。船長華萊生虐待華工,脅迫華工剪去髮辮。華工不堪其辱,當船到達臺灣島附近的時候,華工發動暴動,殺死船長、大副和四名水手,控制了這艘船隻,向廈門返航。途中遭遇逆風,漂泊到了琉球國的石垣島,380名華工不得不登陸該島。八重山的官員不知道詳情,僅僅只知道是來自於清朝的漂流難民,因此將他們安置在崎枝村的赤崎,後來移往富崎。 然而,羅伯特·包恩號又離礁駛往廈門,船上的水手將華工暴動一事告知美國領事。同年,兩隻英國船隻受到美國的雇傭來到石垣島,200多名武裝士兵登陸該島,將在島上避難的一些華工射殺或逮捕,3月23日離島。4月4日,一隻美國船隻又來到該島,100多名士兵上陸兵搜捕華工,4月12日押解被捕華工離島。倖免于難的華工受到了琉球王府的保護,重新聚集於收容所。翌年9月29日,琉球國王尚泰向清朝送呈諮文,將華工172人遣返回國。其間有華工病死、自殺或失蹤,到達福州柔遠驛者只有128名。在石垣島死去的華工,則由當地官員葬于觀音崎附近,共計300餘人,統稱三百唐人墓。 唐人墓經過沖繩島戰役戰火的洗禮,已經殘破不堪。1971年(昭和46年),石垣島島民和當地華僑出資重修了該墓。原墓葬的陶制墓碑收藏於八重山博物館。.
查看 柔远驿和唐人墓
凤洋将军庙
凤洋将军庙,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远东村,为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古建筑。 凤洋将军庙始建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其內奉祀的是琉球金將軍,又被福州人稱為鳳洋將軍或遠洋將軍。金將軍,字伯通,琉球久米村人,為閩人三十六姓之後裔。尚拳擊,有勇力。嘉靖三十九年(1558年),琉球國王尚元繼位,遣使前往明朝求封,金伯通奉命護航,擊退沿途的倭寇,順利登陸福州。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琉球遣使前往明朝謝恩,金伯通再度護航。船至閩江獅股川,陡遭逆風,船覆,溺水身亡。其屍身漂至遠洋九肩壋一帶,被當地人尋獲。見其腰牌,得知是琉球金將軍,便將其屍身做了防腐處理,作為肉身神像,在當地立廟祭祀。當時是農曆三月初三,里人將其定為將軍華誕。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明廷以其抗擊倭寇有功,敕封安東侯。每當地方官員出使海外,必往該廟祈禱。在第二尚氏王朝時期,每年琉球館亦派人前來祭祀。 後來鳳洋將軍廟年久失修,在清光緒元年(1875年)重修。 原本其屍身被供奉於廟中,文化大革命期間被人抬走,下落不明。2005年5月11日,凤洋将军庙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定為第六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柔远驿和凤洋将军庙
琉球国
琉球国(),又稱琉球王國,是琉球历史上第一尚氏王朝和第二尚氏王朝两个朝代的统称和共有国号,也包括早期三山时代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王国(作为其共同的对外自称)。 琉球国的地理位置在臺灣和九州之间,曾经向中国的明、清两代朝贡,遭日本薩摩藩入侵後也向萨摩藩、江户幕府朝贡。琉球国多次遭受諸島外部勢力的入侵,特別是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日本庆长十四年)萨摩藩的入侵以後,萨摩藩控制并干涉了琉球国的內政。琉球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1871年,日本在全國實施廢藩置縣,琉球國被當作令制國編入鹿兒島縣。1872年,琉球國被改設為琉球藩。1879年3月11日,日本兼併琉球,廢除琉球藩,編入鹿兒島縣;同年,以琉球之地設置沖繩縣。.
查看 柔远驿和琉球国
琉球国外交
琉球国外交與不少東亞國家(如越南及朝鮮)一樣,受到中国(明清两朝)的册封,属于明清的藩属國。1609年,薩摩藩入侵後,琉球国亦--日本的萨摩藩、江户幕府朝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琉球与朝鲜的贸易关系也非常频繁,仅次于中国,日本。除此以外,琉球还与週邊國家如暹羅、佛大泥、巡達、三佛齊、爪哇国、蘇門答臘、滿剌加、占城、安南、呂宋等國,以及更遠的土耳其、巴基斯坦地區进行外交和贸易交往,Sakamaki, Shunzō.
查看 柔远驿和琉球国外交
琉球館
琉球館是中國(清朝)與日本(薩摩藩)為接待琉球國使節而建立的館舍,其遺址共有兩處:一處在今中國福州市,另一處在今日本鹿兒島市。.
查看 柔远驿和琉球館
琉球藩
琉球藩()是日本明治初期在現在的沖繩縣所設的藩。1872年,日本宣佈琉球國為「日本領土」,封琉球國王尚泰為「琉球藩王」,把琉球國改為日本琉球藩,史稱「第一次琉球處分」。琉球藩的藩廳設于首里城(今沖繩縣那霸市首里),藩王為琉球第二尚氏王朝的國王。 1879年3月11日第二次琉球處分后,琉球藩被废除,编入鹿儿岛县,同年设置冲绳县。自此,琉球被日本并合,原琉球国之领土被分别划入冲绳县和鹿儿岛县。.
查看 柔远驿和琉球藩
福州历史
福州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当地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02年,福州成为了闽越国首都冶城的所在地,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由此开始。从晋朝的八姓入闽到晚唐的王潮、王审知兄弟开闽,福州在中原汉人移民潮的长期推动下逐渐繁荣起来,福州民系也逐渐形成。“福州”之名始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五代十国时期,福州成为了闽国的都城。到了宋代,福州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的黄金时期,位列宋朝六大城市之一,也是宋朝科举文教的重地、儒学重镇,而福州的别称“榕城”就来源于宋代福州城内遍植榕树的景象。1276年南宋灭亡前夕,福州一度成为南宋行都所在地。明代,福州的海外贸易复苏,福州作为重要海港,迎来了琉球和日本的商人和使者、早期的天主教传教士,也曾经历严重的倭患,1645年又成为了南明隆武政权的首都。清末,福州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随着1844年福州开埠,以及之后洋务运动时期福建船政学堂等机构在此设立,福州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东南沿海文化教育的一大中心,也是基督教传教的重要地点。1933年到1934年福建事变时期,福州又成为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首都。194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福州城。改革开放以后,福州经济发展迅速,同时福州也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华人海外移民最大的移出地之一。.
查看 柔远驿和福州历史
福州市
福州市(ipa(福州話讀音)),別稱榕城、三山、左海、闽都,简称榕,是中華人民共和国福建省的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的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之一。当地居民以汉族的福州族群为主,母语为闽东语福州话。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迄今2,200多年,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东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新一线城市。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 福州是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曾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自宋代起福州的文化教育就非常发达,是当时产生进士、状元和两院院士最多的中国城市之一。在近现代史上,福州是中国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工业、科技发源地之一。这裡的习俗、文化、传统艺术、建筑形式都自成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福州还是300多万海外华人的祖籍地,为福建一大侨乡。 2017年福州辖6区1县级市5县,全市陆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常住人口757万人。.
查看 柔远驿和福州市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福建省文物局提出,报福建省政府批准,上报国务院备案,正式对外公布并竖立标志。截至2013年,共公布了八批,合计879项,因损毁或佚失撤销2项,剩余877项。.
程順則
程順則(;)是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時期著名的儒學學者。和名名護親方寵文(),童名思武太,號念菴,著書時也常以雪堂自號。他從中國帶回儒學書籍《六諭衍義》並在琉球普及,建設明倫堂以教育琉球的士族子弟。他還效仿中國的官制,制定了琉球的官制。由於他為儒學在琉球的推動,甚至在日本江戶幕府的推動作出了巨大貢獻,被沖繩學學者伊波普猷列為琉球五偉人之一,稱名護聖人(),至今仍受琉球人的尊崇。.
查看 柔远驿和程順則
馬艦船
艦船為一種琉球的傳統木造帆船,在日本本土又被稱為「沖繩型木造帆船」,可歸類為東洋帆船的一種。.
查看 柔远驿和馬艦船
魏士哲
魏士哲(;)和名高嶺親方德明(),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醫學家,是琉球第一位進行全身麻醉手術的醫師,曾為尚益王修補兔唇。他本是首里人,父親為佐次武親雲上,母親為平敷屋親雲上應瑞麟之女應貞如(童名真牛),因外祖父應瑞麟無子,故從母姓應繼嗣。童名思五良,字德明,號希賢。.
查看 柔远驿和魏士哲
进贡船
进贡船是指在14世纪至19世纪中期琉球王国使用的官船,目的是为了向中国派遣使节和贸易。特点是船首正面画有狮子图案,船首两侧各画有一只眼睛。 1372年12月,琉球中山国王察度派遣其弟泰期驾驶进贡船向明洪武帝进贡,这也是琉球王国首次派遣进贡船。最后一次派遣进贡船是在1874年。 进贡船的指定港口是在福建省的福州。正副使节及其随从指定港口着陆后从陆路北上进京,拜见皇上。除此以外的船员则在福州的琉球館住宿滞留。.
查看 柔远驿和进贡船
蔡大鼎
蔡大鼎(;)和名伊計親雲上汝霖(),字汝霖,是琉球第二尚氏王朝末期的政治運動家、詩人。 蔡大鼎出生在久米村,其祖先是漢人移民的後裔。1848年,蔡大鼎與鄭良佐(與儀親雲上)、蔡呈禎(翁長里之子親雲上)前往清朝的福州,學習風水地理和修葺王陵之法。1867年,擔任署長史一職的蔡大鼎與楊光裕(平良親雲上)等人前往迎接冊封使趙新、于光甲的冊封船隻。 1875年,日本強迫琉球停止向清朝朝貢。次年12月10日,琉球國王尚泰與三司官向居謙(浦添親方朝昭)商議,秘密派遣紫巾官向德宏(幸地親方朝常),假借探問未歸國的進貢使毛精長(國頭親雲上盛乘)的名義前往清朝求救。蔡大鼎、林世功等19人亦隨同前往。《中山世譜·尚泰王》一行人從北山名護間切的湖邊底(今名護市許田地區湖邊底)出發,經過太平山(今八重山群島),於1877年4月抵達福州,將求救密信交給閩浙總督何璟,由其輾轉送達清廷。一行人依照清廷的命令居住在福州的柔遠驛中等候消息,但此後清廷並未作出任何回應。 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併,改為沖繩縣。見事情緊急,向德宏一行決定剃髮易服扮作商販,前往京師交涉。八月十四日蔡大鼎、林世功等人隨向德宏一起,從福州河口萬壽橋(今福州台江區南公園附近)附近的渡口出發,經由海路到達天津,請求李鴻章向日本交涉。其間,蔡大鼎將自己北上的經歷,寫成《北上雜記》一書。向德宏為了躲避日本特務的追殺留在了天津,受到李鴻章的庇護;同時也為琉球使臣一行傳達動態。蔡大鼎、林世功等其餘人則前往京師。他們與進貢使毛精長一起,上書總理衙門、禮部等處,要求清廷同日本交涉。 1880年,在美國前總統格蘭特的斡旋下,清方代表李鴻章與日方代表竹添進一郎進行談判。清朝方面曾一度欲接受日本將宮古、八重山兩處劃歸中國的建議,準備在此處恢復琉球王國;但蔡大鼎、毛精長、林世功等人上書指出兩島土地貧瘠,萬萬不可接受。最終由於清日間的分歧以及清廷大臣對琉球案觀點的不同而被擱置。林世功甚至在總理衙門前自殺以抗議日本的吞併。慈禧太后認為林世功是忠臣,將其屍首厚葬,但琉球案依舊被長期擱置。蔡大鼎、毛精長拒絕回國,不斷為琉球問題而奔走,最終在清朝客死。毛精長死於京師;蔡大鼎的逝世地不詳,可能是京師,也可能是福州。 蔡大鼎也是一位詩人,其著作除了《北上雜記》之外,還有《程公寵文傳副》等文章,以及《閩山遊草》《續閩山遊草》《北燕遊草》等詩集。此外還有《漏刻樓集》,在沖繩島戰役中被焚毀失傳。.
查看 柔远驿和蔡大鼎
蔡溫
蔡溫(;),是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儒者。和名具志頭親方文若(),童名真蒲戶,號魯齊。蔡溫於1728年至1752年曾出任琉球的三司官,在職期間,曾對琉球的山川進行疏導,並制定了保護山林的一系列政策,以及鼓勵發展農業、手工業的方針,使琉球王府的財政收入大為提高。他還制定了《位階定》,對琉球的政治制度和位階制度進行改革。他被沖繩學學者伊波普猷列為琉球五偉人之一,至今仍受琉球人尊崇。.
查看 柔远驿和蔡溫
林世功
林世功(;),字子敘,號春傍。和名名城里之子親雲上春傍()。琉球第二尚氏王朝末期士族、親清派政治家。 林世功出生在琉球久米村的林氏新垣家,為閩人三十六姓林胤芾八世孫。林世功也是若秀才林奕保與鄭氏思鶴的次子。 1865年,23歲的林世功因精通詩文而被選為官生(官費留學生),人稱「官生新垣」()。1868年10月,與毛啓祥、葛兆慶、林世忠一起,作為琉球國4名官生的一員前往清朝留學,并於次年到達京師(今北京),入學國子監。在國子監期間,林世功的師傅是徐干。林世功的詩文為儒者孫衣言所賞識,孫衣言稱讚他的詩作「詳雅有中朝館閣氣象」、詩意「新穎絕倫」、「音節壯闊格律渾成」、「語語雅切亦細密亦大方」。4年後學成歸國。 1874年,剛剛歸國的林世功就被任命為久米村詩文官話經書師匠,同年12月轉任久米村文組主取。次年6月,林世功擔任琉球王府的國學大師匠;9月又成為中城王子尚典的講解官。當時由於林世功世子師的身份,當時普遍認為在未來尚典繼位的時候林世功會被昇為國師并執掌朝政。林世功自己也滿懷為國貢獻的抱負。 然而,與林世功官運亨通相對地則是琉球處境的危險。1874年,牡丹社事件發生後,日本強迫琉球停止向清朝朝貢。琉球多次向日本交涉,皆被日本拒絕。因此在1876年12月,琉球國王尚泰與三司官向居謙(浦添親方朝昭)商議,秘密遣向德宏(幸地親方朝常)赴福州,假借探問未歸國的進貢使毛精長(國頭親雲上盛乘)的名義,向清朝交涉。林世功以陈情通事的身份隨同前往。一行共19人,從北山名護間切的湖邊底港(今名護市許田地區的湖邊底)出發,在伊江島遭遇颱風,險些觸礁沉沒。在經過八重山群島之後,次年到達福州,被安置於柔遠驛。向德宏、林世功等人將尚泰王的秘密書信轉交給閩浙總督何璟,輾轉送達清廷。但清政府並未對此作出任何反應。 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併,改為沖繩縣,史稱第二次琉球處分。尚泰王和王世子尚典被遷往東京。尚典在臨行前飛書傳信到柔遠驛,要求向德宏、蔡大鼎、林世功等人立即前往京師交涉。隨即向德宏、林世功一行薙髮易服扮作商販,從福州河口萬壽橋(今福州台江區南公園附近)附近的渡口出發,經海路於八月二十七日(西曆10月2日)到達天津,上書李鴻章,要求清朝就此事向日本交涉。向德宏由於擔心受到日本特務的追殺,留在了天津李鴻章處尋求庇護;林世功等其他人則前往京師求救。他們於八月十四日同毛精長聯名,將請願書送交總理衙門,請求出兵救援琉球。但清廷未作出反應;最後他們絕食的方法请求清廷向日本交涉。 清廷通過駐日本公使何如璋,向日本表示抗議,日本因此派遣宍戶璣為公使,前來京師談判。清方提出「琉球三分方案」,即包括沖繩本島在內的中部各島歸還琉球,恢復琉球國,將宮古及八重山以南各島劃歸中國,將包括奄美大島在內的五島劃歸日本。但這受到日本方面的拒絕。最終,日本駐天津領事竹添進一郎提出「分島改約案」,即割宮古、八重山兩島給清方,由清方擁立向德宏為琉球王。李鴻章對此表示滿意,建議總理衙門接受這個條件;總理衙門在與宍戶談判後,初步達成共識。李鴻章徵詢向德宏的意見;向德宏認為兩島土地貧瘠無法生存,分島改約案與亡國無異,萬萬不可接受,又「伏地大哭不起」。但李鴻章卻對向德宏的忠義印象深刻,更加傾向於將向德宏立為王。 身處天津的向德宏托人將自己探聽到的談判消息告訴了身處京師的毛精長、林世功一行。毛精長、林世功等人也多次上書反對,但沒有結果。眼看這個條約即將簽訂,林世功決定以死來阻止。十月十八日(西曆11月20日), 他向清廷寫下了奏摺,隨後留下絕命詩二首,在北京總理衙門前揮劍自殺。他的奏摺則被琉球使臣蔡大鼎上呈清廷。22日,得知此事的慈禧太后認為林世功是琉球王室的忠臣,贈白銀200兩,厚葬於通縣張家灣立禪庵村(今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立禪庵村)。 林世功自殺後,清廷宣佈推翻與日本達成的「分島改約案」,拒不簽字。日本公使宍戶璣以清國毀約為由拒絕繼續談判並歸國。清朝的大臣們也對是否支持琉球復國產生了爭論,從此琉球問題被擱置。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一些日本學者曾前來當地考察,後來林世功等13名琉球人的墳墓被仇日的村民誤當作日本人墓拆毀洩憤,直至今日仍沒有修復的跡象。 《琉球詩錄》集徐幹所評林世功《古琉球吟》等作品,其絕命詩兩首:「古來忠孝幾人全,憂國思家已五年。一死猶期存社稷,高堂專賴弟兄賢。」、「廿年定省半違親,自認乾坤一罪人。老淚憶兒雙白髮,又聞噩耗更傷神。.
查看 柔远驿和林世功
東恩納寬量
東恩納寬量(,;),唐名慎善熙(),名乘寬量,童名真牛,琉球那霸西村人,明治時期空手道代表人物之一,為那霸手中興之祖,也是剛柔流之祖。因為他的武藝過人,在青年時,曾有「唐手東恩納」的稱號。 琉球國時代他獲得筑登之親雲上的位階,稱為東恩納筑登之親雲上,日本吞併琉球後以東恩納寬量作為戶籍名。.
查看 柔远驿和東恩納寬量
毛允良
毛允良(;),和名龜川親方盛武(),琉球第二尚氏王朝末期的政治家。他在琉球被日本吞併之後,組織士族反抗日本的統治。 毛允良出生在首里儀保村的毛氏龜川殿內家族裡。毛氏龜川殿內是毛氏豐見城殿內的分支,其元祖為毛光國(江田親雲上盛常)。毛允良曾於1871年當選三司官,毛允良在政治立場上反日親清,於次年被迫辭職。此後毛允良成為黑黨(反薩摩派)的重要人物,與翁逢源(伊舍堂親雲上盛英)、向嘉勳(內間親雲上朝直)為首的白黨(親薩摩派)對立。日本在琉球設置琉球藩之後,1875年,毛允良在自己隱居的府邸聚集同黨,策劃反抗日本的統治。向有德(浦添按司朝忠)、向文治(名護按司朝忠)、向龍光(津嘉山親方朝助)、金培義(澤岻親方安本)、翁長親方、小波津親方等人經常前往他的府邸聚會。 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併之後,毛允良組織琉球士族反對日本統治,成為親清反日派士族的總首領。毛允良的孫子毛有慶(龜川里之子親雲上盛棟)前往清朝,以福州柔遠驛為據點,要求清朝就琉球問題進行交涉。翌年毛有慶回國,並在中城御殿糾集親清派士族,謊稱清朝將要出兵琉球,引起首里一帶的騷動。受此影響,毛允良一家被沖繩縣警察逮捕,並受到拷問。11月3日,毛允良被釋放後,親清派士族們懷疑他已向警察招供,斥責他是賣國賊,不過其在監獄中的真實情況至今仍是個謎。警察便以保護其人身安全為由將其監視居住。由於在監禁期間受到虐待,毛允良在十天之後便死去了。.
查看 柔远驿和毛允良
毛鳳來 (琉球)
毛鳳來(;),和名富川親方盛奎(),是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政治家、歌人,為最後的三司官之一。 毛鳳來出生在首里儀保村的毛氏富川殿內家族,富川殿內是豐見城殿內的分支家族,其始祖為毛聖瑞(阿波根親方盛秀)。1872年,毛鳳來曾被任命為檢使,前往宮古、八重山等地監察當地的法制,翌年歸國。 1875年,三司官向有恒(宜灣親方朝保)因為冊封琉球藩王的事件而遭到百姓唾棄,被迫辭去三司官一職。毛鳳來繼任其法司之位。毛鳳來在對日本的政治立場上持較為緩和的態度,既不屬於白黨(親日本派)又不屬於黑黨(反日本派)。琉球王族尚球稱毛鳳來是個「頭腦清晰、才略縱橫」的人物。 1878年,毛鳳來與另一名三司官馬兼才(與那原親方良傑)前赴東京,反對日本在琉球設藩,要求日本同意琉球繼續向中國朝貢,並要求美國、法國公使斡旋。其二人在國內的事務,則由退隱的三司官毛增光(池城親方安邑)代理。 1879年,日本派松田道之前往琉球,將琉球吞併,設置沖繩縣。尚泰王被迫同尚典、尚寅前往東京。馬兼才跟隨前往,毛鳳來與向居謙(浦添親方朝昭)則以中城御殿為中心,組織士族反抗日本的吞併。日本被迫任命他們為縣廳顧問,以緩和日本與琉球士族的矛盾。 與此同時,清朝向日本就琉球問題提出交涉。清國與日本方面達成「分島改約案」的共識,即清廷承認日本佔有琉球,日本將先島群島割讓給清廷,以其地立一琉球王族為王。為反對這一條約,毛鳳來與王大業(國場親雲上)於1882年乘船,途經八重山島,翌年流亡到福州。日本各大報紙紛紛對此進行報導,曾引起日本國內的轟動。1884年,毛鳳來向清朝總理衙門上書,表示琉球士族皆反對分島改約案,堅持要求日本歸還整個琉球領土。 1890年,毛鳳來客死於福州。 其第四子富川盛睦是琉球新報的記者。.
查看 柔远驿和毛鳳來 (琉球)
毛有慶
毛有慶(;)是活躍於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末期和日本沖繩縣初期的親清派政治家、詩人。和名龜川里之子親雲上盛棟()。 毛有慶於咸豐十一年十一月廿八日出生在琉球國的首都首里城。他出生於琉球「五大名門」之一的毛氏豐見城家,其祖父毛允良(龜川親方盛武)曾出任琉球王府的三司官一職。 毛有慶早年的事蹟不詳,曾經向親清派畫師毛文達(小波藏安章)學習繪畫。1879年,琉球被日本兼併,毛有慶參加了反對日本統治的運動。1884年,毛有慶等4人奉親清派首領向龍光(津嘉山親方朝助)之命,秘密前往清朝,到達福州的柔遠驛,請求清朝就琉球問題與日本交涉。次年乘船歸國,因遭遇颱風,飄到太平山,不久被沖繩縣警察逮捕,投入監獄審問。而毛有慶的親族亦因支持清朝而都遭到沖繩縣廳的逮捕審問,其中包括了其祖父毛允良。毛有慶的叔母亦在獄中病死。毛有慶要求探視叔母,但卻遭到了拒絕。親清派首領向龍光得知毛有慶被捕後,攜次子出奔清朝避難。 1892年,毛有慶出奔清朝避難。光緒十九年(1893年)七月十七日,毛有慶病逝於福州,享年三十三歲。著作有《竹蔭詩稿抄》。 毛有慶的墳墓在今福州市的倉山區。然而,目前在倉山區出土的毛有慶墓碑共有兩塊。其中一塊為(81-64)*(46-42)平方釐米;另一塊為23*32平方釐米,系1989年11月7日農民陳仁源拆除自己家的舊房子時發現的。關於毛有慶一人擁有兩塊墓碑的原因,謝必震認為為以下幾種可能中的一種:.
查看 柔远驿和毛有慶
湖城以正
湖城以正(;),蔡姓,唐名不詳,字以正,故又稱蔡以正,是活躍於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末期的人物。他是親清派的人物、脫清人,也是唐手(空手道)湖城流的第三代宗家。人稱湖城小()。 湖城以正出生在久米村的蔡氏湖城家,蔡氏湖城家是蔡氏具志頭家的分支,元祖為蔡瀚(屋良親雲上)。湖城以正的祖父蔡肇功(湖城親方)創立了湖城流。父親蔡昌偉繼承了這門武術,並將它傳給了湖城以正。 1848年,16歲的湖城以正隨父親蔡昌偉、從兄蔡大禎(湖城大禎)前往中國,學習儒學、兵法和中國武術。湖城以正與湖城大禎向紫禁城武官イーファー學習了中國武術,湖城以正以的槍術、弓術都非常出眾。イーファー忙於公務的時候,湖城以正就成為了師範代,代替イーファー傳授武術。 1868年,湖城以正歸國。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併,改為沖繩縣。湖城以正以保護請願使的身份,同神山庸忠等共13人一起前往福州,希望清朝對此同日本交涉,恢復琉球國。隨後,跟隨向德宏、林世功、蔡大鼎、李文達等人前往北京交涉,未果,只得回到福州。 湖城以正沒有回到沖繩縣,而是在福州的柔遠驛附近開設了道場,傳授唐手。他與以同樣目的來到福州的上地完文、東恩納寬量等人有武術上的交流。.
查看 柔远驿和湖城以正
新港街道 (福州市)
新港街道是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东部的一个街道。新港街道土地面积1.99平方公里,东面为晋安河,西面在国货路西段与茶亭街道相连,南面在光明桥与瀛洲街道隔河相望,北面在五一中路与鼓楼区水部街道相邻。 福州IT卖场之一的大利嘉城位于新港街道辖区内。.
慶長琉球之役
慶長琉球之役,又稱薩摩侵入、島津侵入、琉球征伐、琉日戰爭、己酉倭亂、己酉薩摩之亂等,指的是1609年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國的事件。這次戰役使琉球成為薩摩藩的附庸國,直到1879年琉球國被日本吞併為止。.
查看 柔远驿和慶長琉球之役
亦称为 琉球馆 (福州),福州对外友好关系史博物馆,福州琉球馆,进贡厂柔远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