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柏柏尔人

指数 柏柏尔人

柏柏尔人(Imaziɣen)是西北非洲的一个说闪含语系柏柏尔语族的民族。实际上柏柏尔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它是众多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活相似的部落族人的统称。柏柏尔人这个称呼本来不是柏柏尔人自称的称呼,而是来自拉丁语中的barbari(野蛮人)。在北非有约1400至2500万说柏柏尔语的人,他们主要集中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少数人群最东部的可以到埃及,最南部的可以到布基纳法索。 柏柏尔语是闪含语系中的一支,由许多非常相近的方言组成,其中包括卡拜爾語等语言,共有约1400万至2500万使用者。.

目录

  1. 180 关系: 努米底亞努里·阿布·赛赫民基督教历史基督教传播年表埃及埃及人埃及第二十三王朝埃及第二十二王朝十字軍國家十字軍東征卡萨布兰卡卡比利亚地区卡拉卡拉古埃及帝王尊號古代北非古列尔莫一世 (西西里)古达米斯古斯米后备兵 (罗马军团)含米特人种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君士坦丁 (阿尔及利亚)塔尼特塔兰托塔里克·伊本·齊亞德多哥伊斯蘭教多納圖斯派多民族大三角貿易大莱普提斯奥吉拉奴隶制度安唐·贡萨尔维斯安泰俄斯宋朝科技巴巴利海岸巴巴里人巴巴里海盗巴里酋長國中东中东北非民族中世纪前期希波的奥古斯丁布匿人世紀帝國II:帝王世紀世纪帝国II:非洲王国世界史年表 (1世纪-10世纪)亞米德·阿包達勒人口贩卖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 扩展索引 (130 更多) »

努米底亞

努米底亞(前202年-前46年)是一個古羅馬時期的柏柏爾人王國,如今這一國家已經消亡。其領土大約相当于現今的阿爾及利亞东北以及突尼西亞的一部分(皆位於北非)。當時以出產精銳騎兵聞名。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就是以努米底亞騎兵打下早期多場戰爭的勝利,後來也因努米底亞騎兵投向羅馬而戰敗。其後,努米底亞先後成為了羅馬帝國的行省之一和附庸國。努米底亞王國具體的位置是在現今的阿爾及利亞東部邊境地區。其領土西端與羅馬帝國的另一行省毛里塔尼亞接壤(即現今的阿爾及利亞),東端則與羅馬帝國的阿非利加行省(迦太基故地,即現今的突尼斯)接壤,其領土北臨地中海,南接撒哈拉沙漠。其民族構成為努米底亞人。.

查看 柏柏尔人和努米底亞

努里·阿布·赛赫民

努里·阿布·赛赫民(نوري أبو سهمين),又译努里·阿布·萨赫明、诺里·阿布撒曼因,利比亚政治家,在2013年6月25日至2014年8月5日间任利比亚国民议会主席。他是柏柏尔人,是祖瓦拉一个柏柏尔村落的代表议员。他在利比亚公正与建设党的支持下,于2013年6月25日当选为利比亚国民议会主席,即利比亚的国家元首。.

查看 柏柏尔人和努里·阿布·赛赫民

基督教历史

基督宗教历史,指基督宗教、基督教世界及各宗派教会的历史,從公元一世紀耶稣及其门徒的时代开始,直到现代。 基督宗教于公元一世纪中葉发源于罗马帝国统治的黎凡特地區。起先是被压迫的宗教,但很快從耶路撒冷傳播到整個近東,包括亞蘭,亞述,美索不達米亞,腓尼基,小亞細亞,約旦和埃及等地。在301年成為亞美尼亞國教,319年成為喬治亞國教,325年成為阿克蘇姆帝國國教,380年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公元431年以弗所公會議後,聶斯脫利派分離,形成東方亞述教會。之後451年迦克墩公會議,教會又分裂為東方正統教會和迦克敦教會。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使得迦克墩教會再分裂為羅馬天主教會和希臘東正教會。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又從天主教會分離、創造出新的基督教社群-新教,並演變出許多教派。 羅馬天主教與希臘東正教在中世紀散佈到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又進一步散布到全世界,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擁有約20億信徒。現今最具規模的三大教派為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如路德宗等)。.

查看 柏柏尔人和基督教历史

基督教传播年表

初期的日期只是“大约”.

查看 柏柏尔人和基督教传播年表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查看 柏柏尔人和埃及

埃及人

埃及人(埃及阿拉伯语:صريين ;国际音标:;阿拉伯语:مصريون miṣriyūn)是由地中海人种和北非人组成的一个阿拉伯人为主的混合族群。雖然名義上係埃及人,但實際上基因成分中多為古時的阿拉伯人移民後代,在文化及血統同上古埃及人並無多大關係。但其中的科普特人则保留了较多古埃及人的文化特点和血统,他们号称“古埃及人后裔”。 截止2010年1月,埃及人口數約為8155萬人(含220萬海外工作人員),人口增長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達到1.97%。 主要人種:東方哈姆族(埃及阿拉伯人、科普特人、貝都因人、柏柏爾人)占99%,努比亞人、希臘人、亞美尼亞人、意大利人後裔和法國人後裔占1%。.

查看 柏柏尔人和埃及人

埃及第二十三王朝

埃及第二十三王朝是古埃及第三中间时期的一个王朝。第二十三王朝与第二十一王朝、第二十二王朝、第二十四王朝、第二十五王朝共同组成了第三中间时期。 第二十三王朝的法老都来自柏柏尔人,这个王朝是从第二十二王朝分裂出来的政权。这个王朝的统治中心位于何处目前存在争论,有赫拉克来俄波利斯、和底比斯三种说法。第二十三王朝的纪念碑显示这个王朝控制着上埃及,在第二十二王朝法老奥索尔孔二世逝世后不久从第二十二王朝中分裂出来。.

查看 柏柏尔人和埃及第二十三王朝

埃及第二十二王朝

埃及第二十二王朝是古埃及第三中间时期的一个王朝,其法老都来自布巴斯提斯这座城市,因此又被称为布巴斯提斯王朝。第二十二王朝与第二十一王朝、第二十三王朝、第二十四王朝、第二十五王朝共同组成了第三中间时期。 第二十二王朝的法老都是来自柏柏尔人,其统治时期为前943年至前720年。他们在第二十王朝时期就来到埃及定居。曼涅托表示这些柏柏尔人来自布巴斯提斯,但他们无疑统治了塔尼斯,在那里是他们首都,并发掘出他们的坟墓。 另一位名叫Tutkheperre Shoshenq被归入第二十二王朝法老,其统治时期清晰的位置目前仍不明确,虽然现在的观点认为他在位期间于前9世纪,在奥索尔孔一世和塔克洛特一世之间。继舍顺克五世之后的法老是奥索尔孔四世,但此法老有时候不被认为是第二十二王朝的法老,因为他仅仅控制着下埃及的一小部分。.

查看 柏柏尔人和埃及第二十二王朝

十字軍國家

十字軍國家指經由十字軍東征而建立之拉丁國家,他們建立國家時,一般都會將法蘭克人那套成熟的采邑制度移植至新征服地,而他們所征服之地區,一般都會同時設立拉丁主教,這些國家之存在,無一例外的都如狂風掃落葉,除了一些因保護殖民城市而建立的碉堡外,一般在人口結構、宗教信仰、文化等等,都無法為這些地區留下深刻影響。 十字軍國家主要在兩次十字軍東征時建立,即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征服聖地所建立的幾個王國、公国、伯国,包括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埃德萨伯国,以及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征服拜占庭帝國所建立的拉丁帝國及其屬國。.

查看 柏柏尔人和十字軍國家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Cruciata;伊斯兰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這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的戰役,由西欧的封建領主和骑士对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十字軍東征最初參與成員,例如:騎士、商人、農民,多數是自願的,受拜占庭帝國之邀,參與奪回聖地戰爭。這些十字軍也非拜占庭帝國主力部隊。东正教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十字军。 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配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对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区作佔領并建了一些基督教国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但也涉及对“基督教异端”、其他异教徒和对其他天主教会及封建领主的“敌对势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将矛头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天主教徒相信,十字军的最初目的是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当塞尔柱土耳其的穆斯林與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对戰並取得军事胜利後,十字军的战役为响应拜占廷的求助而被点燃了。旷日持久的战役断断续续在黎凡特地区展开,战争中敌友双方界线不完全是按宗教划定,例如第五次东征时基督徒们与罗姆苏丹国结盟。十字军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劫掠,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以,美国学者朱迪斯·M·本内特在他的著作《欧洲中世纪史》裏写道,「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慾」。 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叙利亚海岸最后一个桥头堡——阿卡被攻陷,十字军国家的命运告终。十字军东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有些痕跡至今尚存。.

查看 柏柏尔人和十字軍東征

卡萨布兰卡

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或譯卡薩布蘭加;字面意义为“白房子”),阿拉伯語名為达尔贝达(الدار البيضاء ),是摩洛哥最大的城市,位于大西洋岸边、距离东北方向的首都拉巴特。卡萨布兰卡人口约290万,全市拥有全国70%的现代工业,市区和郊区有1000多座工厂,是摩洛哥的最大城市和主要港口,也是摩洛哥的商業金融中心地。.

查看 柏柏尔人和卡萨布兰卡

卡比利亚地区

卡比利亚地区(Kabylie)是阿尔及利亚北部柏柏尔人聚集区。 它是阿特拉斯山脉的一部分,位于地中海的边缘。这里主要包括:布米尔达斯、塞提夫、布阿拉里季堡、吉杰勒。古拉亚国家公园和杜吉雅国家公园都在这里。.

查看 柏柏尔人和卡比利亚地区

卡拉卡拉

卡拉卡拉(Caracalla,)是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的大儿子和罗马皇帝(198年-217年)。 他杀死他的弟弟塞普提米乌斯·盖塔和盖塔的支持者来巩固他的皇位。 在他统治期间主要事件如下:.

查看 柏柏尔人和卡拉卡拉

古埃及帝王尊號

古埃及法老的尊號或尊號擬定是古埃及帝王添加尊號的標準。這一標準以遣詞有力、神聖至高為特點,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一代帝王的使命。有些情況下,尊號會在一位帝王在位期間發生變化。 完整的尊號由五個部分組成。因此稱為五至尊號。這種尊號格式直到中王國時期才定型并持續使用至托勒密王朝滅亡(羅馬帝國)。.

查看 柏柏尔人和古埃及帝王尊號

古代北非

古典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5世纪)北非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东部的埃及历史,中部的古利比亚历史和西部的努米底亚和毛里塔尼亚历史。在击败迦太基后的公元前146年,罗马共和国建立阿非利加省。之后罗马帝国于公元前30年并入埃及、前20年并入昔兰尼加以及44年并入毛里塔尼亚,最终控制整个非洲的地中海沿岸。 最初,东部地区的埃及在古典时期的早期阶段是由波斯统治,在希腊化时代由托勒密王朝统治。利比亚是由柏柏尔人部落居住,与此同时腓尼基和希腊在地中海沿岸的分别设立殖民地。 公元5世纪,罗马失去了非洲部分地区,转由汪达尔人统治。在将近7世纪的时候,拜占庭帝国失去了对非洲地区的控制,被北非的倭马亚王朝征服。.

查看 柏柏尔人和古代北非

古列尔莫一世 (西西里)

古列尔莫一世(),西西里第二任国王,绰号“恶人”,是前任国王鲁杰罗二世和王后卡斯蒂利亚的埃尔维拉的第四子,也是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六世的外孙。1154年鲁杰罗二世死后,他统治王国直至身故。 古列尔莫“恶人”的称号看似不光彩,表现了史学家乌戈·法尔坎杜斯和反对国王的贵族阶层对国王及领导他的官员阶层的偏见。.

查看 柏柏尔人和古列尔莫一世 (西西里)

古达米斯

古达米斯(Ghadames 或 Ghadamis;غدامس,柏柏語:Ghdames / Ɣdames / ɛadēməs;Libyan vernacular: ġdāməs)是利比亚西部的一座綠洲城镇,坐落于的黎波里西南方549公里处,属納盧特省管辖。它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因为位于利与阿尔及利亚的伊利济省以及突尼斯的泰塔溫省交界附近。 2011年该地有1万人居住,主要是柏柏尔人。该地旧城区的一部分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

查看 柏柏尔人和古达米斯

古斯米

古斯米(couscous,國際音標:;柏柏尔語:Seksu;كسكس)或稱為庫斯庫斯,又意譯為蒸粗麥粉,是一種源自馬格-里-布柏柏尔人的食物。它由粗麵粉製造,形状和颜色都像小米。 古斯米在馬格裡布地區是主食,在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東部、突尼斯和利比亞也是主食,被称作طعام(拉丁化:ta`aam,意为“食物”)。古斯米拌鱼是西西里西部特拉帕尼省的常见食物,被当地政府认定为传统美食。2011年古斯米被法國人评选第三受欢迎的食物。.

查看 柏柏尔人和古斯米

后备兵 (罗马军团)

在罗马共和国时代早期,后备兵(也译作老兵,三线兵,Triarii,单数Triarius由“第三”(tri)和“线”(arius)两个词组成,亦即“第三线”)是罗马军团中的一个兵种。他们穿着重金属甲,配备长矛和大盾,并且经常被布置在第三线。在马尔库斯·弗里乌斯·卡米卢斯时期,他们通常组成较浅的方阵,在轻型兵种的帮助下作战。但是在大部分战斗中,敌人都被第一线的青年兵(Hastati)和第二线的壮年兵(Principes)解决,这些老兵小队(Manipulus)很少会被实际投入战斗。一旦这些步兵被投入战场时,表示战役已面临决战时刻,因此“事情发展到了后备兵”(Rem ad Triarios redisse)成了一句表示“事情已经到了危急关头”的谚语。 最初,他们是由步兵中最富裕的人组成,可以支付得起最好的装备,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前,经过若干改革后,后备兵成了军团中年龄最大,经验最丰富的部队。在前107年的马略改革后,该兵种被逐步淘汰。.

查看 柏柏尔人和后备兵 (罗马军团)

含米特人种

含米特人种,是一個假設存在以挪亚之子含为祖先的人种。他们大多数身型高细与多数是牧民,一部分说亚非语系,但除此外就没共同点。 含米特種族在19世紀,作為科學種族主義的字眼,成為地中海人种一个分支。.

查看 柏柏尔人和含米特人种

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

同盟国(Mittelmächte;Központi hatalmak;İttifak Devletleri;Централни сили,意思是中央国)由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及保加利亚王国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协约国对敌。.

查看 柏柏尔人和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

君士坦丁 (阿尔及利亚)

君士坦丁(阿拉伯语:)位于阿尔及利亚东北部,是君士坦丁省的首府,西距首都阿爾及爾322公里。根据2008年人口普查,它有448,374名居民,是阿尔及利亚第三大城市。它是一座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地毯紡織等手工業盛行,附近還有非洲最大的瓷器場。君士坦丁有一座大学、一座伊斯蘭學校以及不少古羅馬與中世紀時期的古蹟,如城區周圍的石砌圍牆。 阿尔及利亚民族英雄阿布德·卡迪尔墓就位于君士坦丁。.

查看 柏柏尔人和君士坦丁 (阿尔及利亚)

塔尼特

塔尼特(布匿语: ;Tanit)是古迦太基的一位女神。 塔尼特的信仰发源于地中海西部,从马耳他至加的斯。迦太基继承了这个信仰之后,她被等同于腓尼基神话里的月神阿斯塔蒂。 前5世纪的时候,塔尼特在迦太基信仰里的地位很高,是主神巴耳·哈蒙之妻。她还是战神、童贞女神和哺乳女神,另外还是繁衍的象征。迦太基军旗的图案由圆盘和新月组成,其中圆盘代表太阳神巴耳·哈蒙,新月则代表月神塔尼特。 迦太基仍曾使用杀死幼童献祭的方式来祭祀巴耳·哈蒙和塔尼特。这种献祭在迦太基灭亡后仍然存在,直到被罗马皇帝提比略废除为止。 在迦太基被罗马灭亡之后,被等同于罗马神话里的朱诺,并在古罗马各地区得到广泛崇拜供奉与传播。古代柏柏尔人也崇拜塔尼特。处在罗马统治之下的埃及也受到影响,将塔尼特与战神奈特(安奈,巴力哈達的妹妹,亦為他的妻子,Anat,Anath)相等同。.

查看 柏柏尔人和塔尼特

塔兰托

塔兰托(意大利语:Taranto)位于意大利南部伊奥尼亚海塔兰托湾畔,是塔兰托省的首府,也是意大利重要的商港和海军基地。.

查看 柏柏尔人和塔兰托

塔里克·伊本·齊亞德

塔里克·伊本·齊亞德(طارق بن زياد,)是一個柏柏人穆斯林將軍,711年他在奧瑪雅哈里發瓦利德一世的命令下領軍征服了西哥德的西斯班尼亞(今日的西班牙)。「直布羅陀」(Gibraltar)這個名詞就是西班牙語衍生自阿拉伯語的名詞加巴爾·塔里克(阿拉伯語:جبل الطارق,羅馬化:Jabal al Tariq),意思是「塔里克的山峰」,是因他而命名的。 塔里克·伊本·齊亞德被認為是伊比利歷史上最重要的軍事將領之一,他可能是柏柏人,最初是穆薩·本·努薩依爾副官。 從摩洛哥北海岸開始,他發起了第一波對西哥德王國(包含現今的西班牙與葡萄牙)的征服行動。.

查看 柏柏尔人和塔里克·伊本·齊亞德

多哥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信徒佔多哥人口12-20%,多數穆斯林遵循馬立克派教法。.

查看 柏柏尔人和多哥伊斯蘭教

多納圖斯派

多納圖斯派(Donatism),又稱多納徒派、多納徒主義,是指由柏柏爾人基督徒(Donatus Magnus)與其追隨者所建立的教派。該教派被正統的天主教會視為是異端。該教派活動於羅馬帝國阿非利加行省,於4世紀與5世紀最為興盛。 330年時該教派已有172名主教,最多時擁有主教約300人。348年,羅馬帝國派軍隊鎮壓,雙方在北非對峙達13年。.

查看 柏柏尔人和多納圖斯派

多民族

多民族指一個地區或國家有多個不同的種族,有些是有一個占絕大多數的主要種族,再加上多個少數民族,歷史上各民族多有關係。.

查看 柏柏尔人和多民族

大三角貿易

大三角貿易是在歐洲的資本主義和舊帝國主義之下所造就之產物。 大三角貿易所組成的三條路線分別是從歐洲運至非洲的酒精、軍火、紡織品等工業製品,自西非運至美洲做為勞動力的黑奴,自美洲運至歐洲的貴金屬、礦石、蔗糖、煙草、咖啡、可可、棉花、糧食等農產品及原材料。.

查看 柏柏尔人和大三角貿易

大莱普提斯

大莱波蒂斯(Leptis Magna,لبدة)是罗马帝国时期的重要城市,遗址位于今利比亚胡姆斯附近,首都的黎波里以东130公里,莱卜达甘谷与地中海交接处。它被认为是地中海地区最为壮观的,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古罗马城市遗址之一。 1982年,大莱波蒂斯被列入遗产名录。.

查看 柏柏尔人和大莱普提斯

奥吉拉

奥吉拉(柏柏尔语:Awilan, Awjila, Awgila;أوجلة;拉丁语:Augila;也译为奥季拉),利比亚东北部昔兰尼加地区绿洲省的一个绿洲乡镇。在古典时期该地曾以盛产高品质的椰枣而知名。从7世纪被阿拉伯人征服之后,伊斯兰教在起着重要的作用。奥吉拉绿洲坐落在从埃及到的黎波里的东西贸易路线和从班加西到乍得湖和达尔富尔间的萨赫勒地区的南北贸易路线上,曾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柏柏尔语东支的一种语言奥吉拉语就是以此地命名的。该地居民利用深水井的水培育小花园。近年来,石油工业成为该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查看 柏柏尔人和奥吉拉

奴隶制度

奴隶制為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奴隶視為是奴隶主的財產,沒有自己的人格、自由、權利,可以買賣,且奴隶主可強迫奴隶无报酬工作,且无人身自由。如果人類社會中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主要是奴隶,馬克思主義將這種社会稱為奴隶社会。 古希臘、古埃及、罗马帝国、古巴比伦、南北战争以前的美国南方,以及以前一些英国、法国、俄国的殖民地都有奴隶制。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和社会都曾经认可制度性奴隶制;在近代,奴隶制被所有国家废除,但是即使如此,沒有合約精神的勞動關係仍然存在,债奴、契约劳工、农奴、被俘家仆、被收养为奴的儿童、童兵、强迫婚姻依然广泛存在。现在奴隶制度在世界各国都是非法的,但估计世界上仍有二千七百万人是事實上的奴隶,毛里塔尼亚是最后宣布废奴的行政地区(1981/2007),但是根据估算约有10%-20%的人口依然为奴。 奴隶制的出现早于成文记录,在许多文明中广泛存在。当今很多奴隶是债奴,主要分布在南亚,是由于债务缠身所致,很多甚至世代为奴。人口贩卖主要是指代强迫妇女和儿童进入色情行业工作。.

查看 柏柏尔人和奴隶制度

安唐·贡萨尔维斯

安唐·贡萨尔维斯(Antão Gonçalves)是15世纪葡萄牙探险家和奴隶商人。他是第一个从非洲奴隶商贩那里购买黑奴的欧洲人。.

查看 柏柏尔人和安唐·贡萨尔维斯

安泰俄斯

安塔埃斯(古希腊语:νταος)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在柏柏尔人的神话中有一个相似的形象,两者有可能是同源的。 根据神话,安泰俄斯是大地女神盖亚和海神波塞冬的儿子,居住于利比亚。他的妻子叫廷吉斯。安泰俄斯力大无穷,而且只要他保持与大地的接触,他就是不可战胜的(因为这样他就可以从他的母亲那里持续获取无限的力量)。他强迫所有经过他的土地的人与他摔跤,并把他们杀死;这么做的目的是收集死者的头骨好为他的父亲波塞冬建立一座神庙。 大力神赫剌克勒斯经过利比亚时,与安泰俄斯战斗。安泰俄斯每次被击倒后只要接触到大地——他的母亲,他的伤口就立刻愈合,力量也会恢复,起来重新战斗。赫剌克勒斯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将安泰俄斯举到空中使其无法从盖亚那里获取力量,最后把他扼死了。现在人们常用安泰俄斯的故事来比喻精神力量不能脱离物质基础,或一个人不能脱离他的祖国和人民。 在古代的雕塑艺术中,安泰俄斯与赫剌克勒斯之战是常见的表现主题。但丁在《神曲》中引用了安泰俄斯的形象,说他是守卫地狱第9层的卫兵。海涅在他的诗中也引用过安泰俄斯的神话。 由于安泰俄斯-波塞冬神话与柏柏尔-利比亚神话的密切联系,希罗多德曾推测波塞冬最初可能是一个柏柏尔人的神,后来被希腊人吸收进他们的神话体系。.

查看 柏柏尔人和安泰俄斯

宋朝科技

中国历史上的宋朝(960年—1279年)出现了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的活字印刷术诞生於宋朝。虽然宋朝时期已同时掌握指南针、造纸、火药、活字印刷等技术,但大规模应用的时间却不一定发生在宋朝,如四大发明之中的印刷术一直到1440年德国谷登堡的鉛字活字印刷术出现和印刷术开始在欧洲传播以后,世界各地居民的識字率才开始攀升,而中国也在1833年引入此类鉛字活字印刷术,并取代传统的印刷术。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导论提到:“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Needham,第一卷。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也曾评论:“华夏民族之文化,歷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中国歷来都拥有先进精巧的机械工程技术。宋朝天文学家苏颂认为他和他同时代人的成功是以古代发明家张衡以及其他早期机械专家的成就为基础的。Needham,第四卷,第二分册,466页。宋朝出现了世界最早的一台“水运”天文钟,此外還有精確繪制並保存至今的石刻《天文图》、《墬理圖》與《帝王紹運圖》,这是继公元前2世纪希腊安提基特拉机械天文钟仪器的又一次改革。活字印刷术的应用能比原来已经广为流传的雕版印刷更好地传播知识。而新的武器,如火药的应用使宋朝能抵抗外来者的侵略,直到13世纪后期才被蒙古族忽必烈击败。 宋朝有部分先进的土木工程、航海术和冶金学方面的发明。这些发明和纸币都推动了宋朝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在另一个世界的伊斯兰黄金时代进入了鼎盛时期,促進了人类的藝術、農業、經濟、工業、法律、文學、航海、哲學、科學、社會學、科技各方面的發展,并對這些方面實施改革創新。Science in medieval Islam: an illustrated introduction,第270頁而原始的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在这地方出现,伊斯兰世界發展出市場經濟及商家資本主義的雛形,一些人稱之為「伊斯蘭資本主義」,其商业资本主义(merchant capitalism)对后世欧洲的商业革命产于巨大影响。Jairus Banaji (2007), "Islam,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 Journal Historical Materialism 15 (1), p.

查看 柏柏尔人和宋朝科技

巴巴利海岸

巴巴利海岸(Barbary Coast)或巴巴利(Barbary),又譯巴貝--海岸或巴貝里,是16至19世紀的歐洲人對馬格里布的稱呼,即是北非的中及西部沿海地區,相當於今天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及利比亞。這個名詞是衍生自北非的柏柏爾人。在西方,「巴巴利」一詞常使人想起以那些海岸為基地的巴巴利海盜及奴隸販子,他們襲擊地中海及北大西洋的船隻和沿海居民,又從歐洲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擄走人口作為奴隸販賣。 這地區名義上是奧斯曼帝國的轄區,但實際上是由海盜和迪伊統治。.

查看 柏柏尔人和巴巴利海岸

巴巴里人

#重定向 柏柏尔人.

查看 柏柏尔人和巴巴里人

巴巴里海盗

巴巴里海盗,也被称为奥斯曼海盗,是来自北非的海盗和私掠者。他们以摩洛哥和被称为巴巴里海岸的阿尔及尔、突尼斯、的黎波里等地的港口为据点。“巴巴里”的名称来源于居住于这个地区的柏柏尔人。巴巴里海盗的掠夺范围最初在西地中海一带,其后从地中海开始,向南延伸至西非沿岸甚至南美,向北扩张最远至冰岛。除了掠夺船只,他们还劫掠欧洲沿岸的城镇和村庄。他们在陆上攻击的主要目的是俘虏基督徒,用于奥斯曼和阿拉伯奴隶贸易 。 北非的海盗活动在穆斯林占领这一地区后就开始了,但“巴巴里海盗”这一名词主要指16世纪后的北非海盗,因为自此时期始,海盗活动的频度和范围都大大增加了。在这个时期内,北非的阿尔及尔、突尼斯和的黎波里等地相继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势力范围,有些地区成为帝国的直辖省份,有些则成为帝国的自治区域,例如巴巴里州,因而巴巴里海盗又被称为奥斯曼海盗。此外,还有部分巴巴里海盗来自西北非的摩洛哥 。 自16世纪至19世纪,巴巴里海盗俘虏了约80万至125万的欧洲沿海居民,并将他们转卖为奴隶。16世纪开始,欧洲海盗带来的先进船只和技术使得巴巴里海盗的活动范围扩大,并在17世纪中叶达到顶峰。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的沿海村镇深受其扰,居民纷纷迁往内陆,直到19世纪才有人返回定居 by Ian W.

查看 柏柏尔人和巴巴里海盗

巴里酋長國

巴里酋長國,是阿拉伯人在義大利南部城市巴里成立的酋長國,由847年生存至871年。 在841年,一個來自阿爾及利亞的柏柏爾人卡爾夫尼曾短暫佔領巴里,但因不受其他穆斯林國家支持而失敗。而他的穆法拉吉·伊本·薩拉姆得到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穆塔瓦基勒和埃及總督的承認,被授予省長的稱號。 該國有3任埃米爾,在該時代酋長國奴隸貿易,葡萄酒貿易和貿易陶蓬勃發展,清真寺,宮殿,和公共工程也大量興建點綴該地。 在871年該國被義大利國王小路易二世和拜占廷海軍聯攻下覆滅。.

查看 柏柏尔人和巴里酋長國

中东

中东(Middle East,الشرق الأوسط,המזרח התיכון)是一个地理區域,和西亞大致重疊,並包含部分北非地區,但不包含外高加索地區,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這個詞是以歐洲為參考座標,意指欧洲以东,并介于远东和近东之间的地区。具体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

查看 柏柏尔人和中东

中东北非民族

中东、北非(撒哈拉沙漠以北)主要是讲闪含语系语言的民族生活的地方,也有讲其他语系语言的民族建立的国家,高加索地区民族复杂;黑种人种族繁多,还没有现代意义的民族划分办法,按部族和使用语言的情况,大致划分为如下民族: 使用闪含语系语言的民族.

查看 柏柏尔人和中东北非民族

中世纪前期

中世纪前期(又称中世纪早期、中古早期;Early Middle Ages)是在欧洲历史上,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後,从500年到1000年間大约5個世纪的一個時期,前承後古典時代、後接中世纪中期。在這段時期内,从羅馬帝國後期開始的衰落趨势,在整个歐洲一直持续:人口(尤其是城市人口)减少、贸易萎缩、野蛮人民族遷徙规模扩大與持續入侵,當年羅馬统治过的遼阔大地,最终分成了三种后续文明:西歐文明、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西欧历史上,中世纪前期被称为「黑暗时代」,突显了当时社会动荡、传世文学文化作品甚少的特点。然而,东罗马帝国,或称拜占庭帝国,却得以存留下来,尽管以前罗马帝国的大片领土,于公元7世纪时为伊斯兰哈里发所征服。 到了中世纪前期的后段,这些衰落的趋势才得以逆转。800年时,查理大帝获得了皇帝的称号,罗马皇帝似乎后继有人。他统治下的法蘭克王国卡洛林王朝,对此后欧洲的社会结构和历史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欧洲开始普及封建农耕制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田轮耕制、重型耕犁等革新。欧洲大部分地区野蛮人迁移的情况都稳定了下来,但还是受到北欧维京人扩张的影响。.

查看 柏柏尔人和中世纪前期

希波的奥古斯丁

奥勒留·奥古斯提奴斯(Aurelius Augustinus,),罗马帝国末期北非的柏柏尔人,早期西方基督教的神学家、哲学家,曾任天主教会在阿尔及利亚城市安纳巴的前身希波(Hippo Regius)的主教。罗马天主教会官方称希波的奥斯定(Augustinus Hipponensis;Augustine of Hippo)或圣奥斯定(Saint Augustine 或 Saint Austin),俗译奥古斯丁。 他出生于罗马帝国在北非的阿非利加行省的塔加斯特城,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他的著作《忏悔录》被称为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自传,至今仍被传诵。奧斯定會是跟隨其所制的生活方式的修会。 他死后被天主教会封为圣人和教会圣师,也被东正教会等奉为圣人,并称为恩宠博士(Doctor Gratiae,这一称谓源于他在与伯拉纠的论战中,对神的恩典的强调。),但其部分神学理论不被东方基督教认同,而被视为是若干异端理论的重要源头。他的死也被西方史学界视为欧洲在精神层面上的中世纪的开始。.

查看 柏柏尔人和希波的奥古斯丁

布匿人

布匿人祈祷雕塑,约公元前3世纪 布匿人(Punics),指北非历史上的一个源于迦太基的讲西闪米特语的民族,他们是腓尼基移民和北非的柏柏尔人原住民融合产生。不像其他的腓尼基人,除了沿海据点,布匿人控制了北非内陆和跨撒哈拉贸易,并在当地建立了地主贵族政治统治。后来,布匿人的一支在伊比利亚建立了一个希腊化风格的帝国,该帝国可能在高卢西部也有据点。和其他腓尼基人一样,他们的城市文化和经济强烈依赖海洋。在海外,他们控制了柏柏尔北非(如现在突尼斯、的黎波里塔尼亚)的沿海地区、撒丁岛、科西嘉岛、西西里岛、巴利阿里、马耳他以及地中海西部的一些其他小岛,对于他们是否曾控制伊比利亚大西洋沿岸的岛屿们还存在争议。在巴利阿里群岛、撒丁岛、科西嘉岛和西西里岛,他们在经济和政治上和内陆的各独立国家有着密切联系。他们的海军力量和贸易从地中海一直扩展到不列颠群岛、加那利群岛和西非。布匿人最著名的科技成就是无色玻璃的开发和利用湖相灰岩提纯铁水。 据大多数的布匿文化被前264年-前146年发生的罗马人和迦太基人之间的布匿战争摧毁了。但直至公元325年至650年的基督教早期时,布匿人的语言、信仰和科技的痕迹在非洲还能发现。 在考古学和语言学方面,“布匿”用来指代源于迦太基的希腊化及后期文化和腓尼基语中一种不同于腓尼基人起源城市提尔的迦太基方言。腓尼基人也在北非西部(马格里布地区)和迦太基人统治的其他地区定居,但他们的文化和政治体系与布匿人的不同。在西至伊比利亚半岛,东到塞浦路斯的广大地区,都分布有布匿文化的遗迹。.

查看 柏柏尔人和布匿人

世紀帝國II:帝王世紀

是一款由全效工作室开发、微软于1999年发行的即时战略游戏,最初支持的平台包括Microsoft Windows及Mac OS操作系统,它是帝国时代系列的第二代游戏产品。2000年,微软发布《国王时代》的资料片《帝国时代II:征服者》。2001年,科乐美发布该游戏的PlayStation 2版本和任天堂DS衍生版本。 《帝国时代II:国王时代》的游戏背景设置於中世纪,玩家能夠从13种不同的文明當中选出其中1种进行游戏,这些文明包括不列颠、拜占庭、凯尔特、哥特、条顿、法兰克、蒙古、中国、日本、波斯、阿拉伯、土耳其和維京。玩家经过收集资源,利用资源来修建自己的城镇,建立军队,然后试图消灭敌人。游戏设置5个基于真实历史的战役模式,玩家必须按照游戏指示完成特定的目标。单人模式则分为3种,此外游戏支持在局域网、互联网上进行多人游戏。 许多电子游戏媒体都给予该游戏正面的评价,他们对于游戏中相对前作的新特性、玩法的进步等都表示称赞。不过,仍有部分评论者认为游戏对于单位的表现过于平淡无奇,也有人评价这款游戏时认为它和其前作《帝国时代》过于类似。游戏发行3个月后,其销量达到2百万套,并在7个国家的电子游戏市场成为最畅销的产品。由于该游戏对于同类游戏产生的影响十分重大,业界和媒体授予它多种奖项。该游戏也成為前三届世界电子竞技大赛的比赛项目。.

查看 柏柏尔人和世紀帝國II:帝王世紀

世纪帝国II:非洲王国

是1999年即時戰略遊戲《世紀帝國II:帝王世紀》的第三個擴充資料片,僅限於Steam平台的HD版本。本資料片新增了三個非洲文明與非洲的建築風格。也新增了一個歐洲文明。遊戲中也增加了一些新單位、建築和物件。.

查看 柏柏尔人和世纪帝国II:非洲王国

世界史年表 (1世纪-10世纪)

*1年:公元纪年始年.

查看 柏柏尔人和世界史年表 (1世纪-10世纪)

亞米德·阿包達勒

亞米德·阿包達勒(Ahmed Aboutaleb,ⴰⵃⵎⴻⴷ ⴰⴱⵓⵟⴰⵍⴻⴱ,أحمد أبو طالب,)是荷蘭工黨(PvdA)政治人物,現任鹿特丹市長。他曾於2007年2月至2008年12月間在巴爾克嫩德政府擔任社會事務及就業部副局長。 阿包達勒在十五歲時由摩洛哥移民荷蘭,是荷蘭第一位同時具有移民身分和穆斯林信仰的四大市市長。他有里夫和柏柏人血統,並擁有荷蘭和摩洛哥雙重國籍。.

查看 柏柏尔人和亞米德·阿包達勒

人口贩卖

人口販賣,又稱人口販運。依據《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關於預防、禁止和懲治販運人口特別是婦女和兒童行為的補充議定書》中對人口販運的定義.

查看 柏柏尔人和人口贩卖

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

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Human Y-chromosome DNA haplogroup)是利用Y染色体遺傳變異特性進行人類學研究的一門科學,主要用于研究人類的“非洲起源論”及以後的種群分布的遺傳學證據。.

查看 柏柏尔人和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

争取文化与民主联盟

争取文化与民主联盟(阿马兹格语:Agraw i Yidles d Tugdut;التجمع من أجل الثقافة والديمقراطية;Rassemblement pour la Culture et la Démocratie RCD)是阿尔及利亚的一个政党。它主张世俗主义(莱西泰),主要支持者来自卡比利亚,该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柏柏尔人。有些人认为它将在阿尔及利亚政治中扮演自由党的角色。 现任党主席是赛伊德·萨迪,1995年曾参选总统,并获得9,3%的选票。1997年,该党在议会390个席位中占18席。该党还抵制了2002年大选。赛伊德·萨迪在2004年总统选举中得票1.9%。该党在2007年大选中得到19个席位。 Category:阿尔及利亚政党.

查看 柏柏尔人和争取文化与民主联盟

廷巴克图

廷巴克图(Timbuktu;),又名通布图(Tombouctou),是西非马里共和国的一个城市,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尼日尔河北岸,历史上曾是伊斯兰文化中心之一,现在的居民主要为桑海族、此外还有图阿雷格族和阿拉伯人。2009年人口超過5万人。.

查看 柏柏尔人和廷巴克图

伊本·图马特

阿布·阿布德·阿拉·穆罕默德·伊本·图马特(Abu Abd Allah Muhammad Ibn Tumart,أبو عبدالله محمد ابن تومرت ,约1080年——约1130年),柏柏尔伊斯兰教宗教改革家,自称马赫迪。他的追随者创建了穆瓦希德王朝。 伊本·图马特早年曾在科尔多瓦、麦加、巴格达等地朝圣并学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狂热一神理论,反对当时的圣徒崇拜。28岁时,他回到了摩洛哥宣扬自己的学说,并在阿尔摩拉维德王朝埃米尔阿里·伊本·尤素福于非斯组织的宗教辩论会上舌战当地伊斯兰教学者。当地学者一致认为他是异端,但阿里·伊本·尤素福并未迫害他。在传教受挫的情况下,伊本·图马特自称马赫迪,并号召其信徒武装起来,以净化阿尔摩拉维德王朝已经堕落的伊斯兰信仰。 在其死后,来自阿尔及利亚的信徒阿卜杜勒·慕敏率领其支持者发动武装起义,1147年,阿卜杜勒·慕敏占领马拉喀什,灭亡阿尔摩拉维德王朝,建立穆瓦希德王朝。 T.

查看 柏柏尔人和伊本·图马特

伊本·白图泰

伊本·白图泰 伊本·白图泰 伊本·白图泰(、拉丁转写:,),全名阿布·阿布杜拉·穆罕默德·伊本·阿布杜拉·伊本·穆罕默德·伊本·伊布拉欣·赖瓦蒂·团智·伊本·白图泰(、拉丁转写:),摩洛哥的穆斯林学者,公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旅行家之一。 1304年2月24日,白图泰出生于摩洛哥丹吉尔的一个柏柏尔人家庭。20岁左右时,他出发去麦加朝圣,从此开始,他踏上了一条长达117,000公里的旅途,经过了现在44个国家的国土,他的旅程記錄在《》中,在三十年的旅途過程中,他經過了大部份著名的穆斯林世界,也到了許多非穆斯林的地區,旅途包括北非、非洲之角、東歐、中東、南亞、中亞、東南亞及中國等地。.

查看 柏柏尔人和伊本·白图泰

伊斯兰文化

伊斯蘭文化主要用來敘述歷史上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共同文化習俗。早期的穆斯林文化主要是阿拉伯人的文化。隨著哈里發國的迅速擴張,穆斯林文化融入了波斯、印度、高加索、突厥(土耳其)、蒙古、馬來、摩洛、索馬里、柏柏爾和埃及的文化。伊斯蘭文化包括伊斯蘭教的宗教儀式文化,包括祈禱(صلاة)和各地伊斯蘭信仰的次文化。伊斯蘭信仰在不同的文化和傳統中所表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查看 柏柏尔人和伊斯兰文化

伊斯蘭黃金時代

伊斯蘭黃金時代(阿拉伯語:حضارة إسلامية)又稱伊斯蘭復興,其时间跨度在習慣上是指公元762年—13世紀之間的500年,近來的一些學術研究將之延展至15世紀。在這段時期,伊斯蘭世界的藝術家、工程師、學者、詩人、哲學家、地理學家及商人輩出,在傳統學術的基礎上保留並促進了藝術、農業、經濟、工業、法律、文學、航海、哲學、科學、社會學、科技各方面的發展,並在基礎之上對這些方面實施改革創新Science in medieval Islam: an illustrated introduction,第270頁。作家-zh-tw:霍華·透納;zh-cn:霍华德·特纳;zh-hk:侯活·特納;-寫道:「穆斯林藝術家、科學家、傑出人物及工人合力創造了一種獨一無二的文化,直接及間接地影響到各個大陸上的社會。.

查看 柏柏尔人和伊斯蘭黃金時代

传教士

传教士(missionary),亦叫作宣教師或宣教士,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如日本神道教,很少會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是有很多宗教利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例如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 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士,一般传教士这个词是指基督宗教的宣教師。实际上佛教是最早大规模传教的宗教,沿着丝绸之路送出它的信仰。在英语中,“missionary”指被派遣到远方传教的人,汉语也译作宣教士,而一词则指在人群中进行讲道的传道人。.

查看 柏柏尔人和传教士

休达

休达(Ceuta),是西班牙兩個位於海外的自治市之一,它位于马格里布的最北部,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的地中海沿岸,与摩洛哥接壤。它的面积大约为18.5km²。 休达有一座叫Monte Hacho的山丘,从它的顶峰可以俯瞰到休达的全景。在山丘上有一个西班牙駐軍的碉堡。Monte Hacho山和在摩洛哥最北部的Jebel Musa山都有可能是希腊传说中的赫拉克利斯海角。.

查看 柏柏尔人和休达

佩拉约

佩拉約(,,約)是西哥德的貴族,他建立了阿斯圖里亞斯王國,從718年開始統治直到去世。他在科瓦東加戰役的勝利,被視為「收復失地運動」的起點,基督徒從摩爾人手中收復伊比利半島,從他建立獨立的基督教國家對抗摩爾人政權開始,但是並沒有強力的證據證明他的目的是復興過去的西哥德王國或者只是因為任何宗教渴望的刺激。 佩拉約一生的經歷和他的統治生涯事蹟,主要出現在兩份九世紀晚期完成於他的王國的拉丁語史書。較早的是《阿爾貝丹西亞編年史》,881年完成於阿爾貝達,保存於《比希拉努斯法典》附有寫到976年的續篇。Collins, The Arab Conquest of Spain, 142.

查看 柏柏尔人和佩拉约

德里斯·杰图

德里斯·杰图(إدريس جطو,拉丁化:Driss Jettou,),摩洛哥首相,柏柏爾人,生于杰迪代。1993年起先后任主管贸易、工业、手工业、财政与外贸大臣。2001年8月被任命为摩洛哥磷酸盐集团总经理,9月出任内政大臣。2002年10月9日被任命为首相。 Category:摩洛哥首相 Category:柏柏尔人 Category:逊尼派穆斯林 Category:拉巴特大學校友.

查看 柏柏尔人和德里斯·杰图

地中海人種

地中海人種,是人類学在20世纪对欧洲高加索人種的一種分类。他们分布范圍由爱尔兰西南、苏格兰南部、英国西部、威尔士、東欧某些地方、南欧、北非、东非、東北非、中东到印度。.

查看 柏柏尔人和地中海人種

圖爾維爾

安內·德·圖爾維爾(Anne Hilarion de Tourville,),法國貴族、海軍上將與法國英雄。.

查看 柏柏尔人和圖爾維爾

圖瓦雷克人

圖瓦雷克人(Tuareg,也常拼寫為Touareg)是一支主要分佈於非洲撒哈拉沙漠週邊地帶的遊牧民族,是散佈在非洲北部廣大地區的柏柏爾(Berber)部族中的一支。以迥異於周邊民族的文字、語言與獨特的遊牧生活出名,今日的圖瓦雷克主要分佈在包括馬利、尼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與布吉納法索在內,原本是法屬殖民地的北非與西非國家境內。.

查看 柏柏尔人和圖瓦雷克人

圖阿雷格語

图阿雷格语(Tuareg、Tamasheq、Tamajaq、Tamahaq、塔马舍克语)是柏柏尔语族的一个语支,是图阿雷格柏柏尔人使用的几种亲缘关系很近的语言,主要分布于马里、尼日尔、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布基纳法索和阿扎瓦德。在乍得也有少数人说这种语言。.

查看 柏柏尔人和圖阿雷格語

北非

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相对,北非即非洲大陆北部地区,习惯上为苏丹热带草原以北广大区域,一般包括下列国家和地区:.

查看 柏柏尔人和北非

北非阿拉伯人

北非阿拉伯人,是指生活在非洲馬格里布地區有柏柏爾人血統的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來到北非是7世紀伊斯蘭征服拜占廷控制下北非的結果,阿拉伯士兵與他們家人及部落來到北非,與當地柏柏爾女人結婚慢慢使當地人信仰伊斯蘭教,結果使阿拉伯語成為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的官方語言,而這些國家中阿拉伯化的柏柏爾人則成為統治階級。.

查看 柏柏尔人和北非阿拉伯人

利比亚

利比亞國(阿拉伯語:دولة ليبيا),是北非的一个阿拉伯國家,位於地中海南岸,與埃及、蘇丹共和國、乍得、尼日尔、阿爾及利亞跟突尼西亞相鄰。面积175.95万平方公里。 利比亚地区曾先后属于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及奥斯曼帝国;1912年意大利王国战胜奥斯曼帝國,使利比亚成为意大利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利比亚于1951年独立,建立了联邦制的利比亚联合王国,1963年取消联邦制,改名利比亚王国;1969年,反对君主制的利比亚绿色革命爆发,革命的发动者自由军官组织领导人卡扎菲成为利比亞最高領導人,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2年后加入了阿拉伯联邦共和国;1977年联邦解散后更名为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和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但政权实质未变;2011年,爆发反对卡扎菲政权的利比亚内战,卡扎菲政权覆灭,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改利比亚的国号为“利比亚”;2013年,内战后组建的利比亞國民代表大會又改国号为“利比亚国”。.

查看 柏柏尔人和利比亚

利比亚历史

利比亚历史,包括了利比亚本地柏柏尔人和丰富的其他民族的历史。柏柏尔人的存在贯穿了利比亚的整个历史。在利比亚历史上,它多属于欧洲或非洲的其他国家,独立的利比亚现代史是由1951年开始的。 利比亚的历史主要可以分为古代利比亚、罗马时代、伊斯兰时代、奥斯曼统治时期、意大利殖民时期和现代利比亚六个时期。.

查看 柏柏尔人和利比亚历史

利比亚内战 (2014年至今)

二次利比亞内戰起源於利比亞境內兩個對立政權之間的武裝衝突:一方為當時受國際承認的世俗政府(托布魯克政府),由民選的國民代表大会與哈福特將軍發動的「尊嚴」行動所支持;另一方為“伊斯蘭政府”(的黎波里政府),由大国民议会與參與「利比亚黎明」行動的宗教武裝聯軍所支持。雙方陣營都是包含許多立場不定的民兵組織所組成鬆散的军事同盟。2014年10月起,第三支勢力伊斯蘭國通過占領德爾納從而加入戰爭。2016年初,受國際承認的「民族團結政府」成立,成為內戰中另一新勢力。 埃及军队与阿拉伯联盟也通过空袭利比亚的“利比亚黎明”行动和伊斯兰国来干涉內戰。卡塔尔與土耳其则资助“利比亚黎明”行动。 2014年初,利比亚由2012年選出的大国民议会(GNC)实际执政。不久,意识形态为伊斯兰主义的政黨公正与建设党便勝過佔大多數的中間派和自由派,控制了大国民议会,在2013年6月選出努里·阿布·赛赫民為大国民议会主席。塞赫民被指控濫权压制言论与调查。St John, Ronald Bruce (4 June 2014).

查看 柏柏尔人和利比亚内战 (2014年至今)

利比亚总统委员会主席

总统委员会主席(المجلس الرئاسي),是利比亚国的国家元首的职称。2016年《利比亚政治协议》签署以后,正式取代利比亚国民代表大会主席担任国家元首,现任主席为法耶兹·萨拉杰。.

查看 柏柏尔人和利比亚总统委员会主席

利比亞國家元首列表

本條目介紹利比亞的歷任國家元首。1951年利比亞王國成立後,國王乃最高元首,惟歷史上僅有一任。至1969年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改行共和制後,改以革命指導委員會主席為國家元首,由穆阿邁爾·格達費擔任。1977年,利比亞改變政體為民眾國後,總人民大會秘書長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但實際的最高領導人仍是改任「革命領導人」(زعيم ومرشد الثورة,意為「革命導師與領導弟兄」)的格達費。至2011年利比亞爆發內戰後,全國過渡委員會主席為反格達費政權的最高領導人,並在格達費身亡後成為利比亞唯一的國家元首;2012年8月8日,全國過渡委員會將政權移交給新成立的國民議會成立後,國民議會主席接續成為利比亞的國家元首,直至2014年8月4日成立利比亚国民代表大会,利比亚的国家元首又改称为国民代表大会主席。2016年3月,新的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成立,国家元首名称改为总统委员会主席。 值得注意的是利比亞自1951年獨立以來,從來沒有正式的設置總統一職。.

查看 柏柏尔人和利比亞國家元首列表

哈米斯旅

哈米斯旅,全名為利比亞陸軍第三十二旅。是原利比亞陸軍的一支特種部隊,以指揮官利比亞革命精神領袖格達費兒子哈米斯·格達費之名命名成立,是利比亞裝備最好、訓練最有素的菁英部隊,在媒體使用上可能是指為由哈米斯·格達費所指揮的多個不同來源部隊,或泛指忠於格達費的軍隊。.

查看 柏柏尔人和哈米斯旅

儒略曆

儒略曆,是格里曆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凱撒采纳埃及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计算的历法,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取代旧罗马历历法的历法。一年设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由于累積误差隨着時間越來越大,1582年后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良,变为格里历,即沿用至今的公历。但大英帝國、北美十三州等直到1752年才從儒略曆改用格里历。現今儒略曆只有蘇格蘭昔德蘭群島之富拉島、阿索斯神权共和国和一些北非的柏柏尔人使用。.

查看 柏柏尔人和儒略曆

勒班陀戰役

勒班陀戰役(勒潘托戰役,Batalla de Lepanto;Battaglia di Lepanto;İnebahtı Deniz Muharebesi,1571年10月7日),或譯勒潘托海戰、勒潘陀海戰,是以西班牙帝國、威尼斯共和國为主力的神聖同盟(Holy League)艦隊與鄂圖曼帝國海軍在希臘爱奥尼亚海展開的一場海戰。神聖同盟艦隊在海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鄂圖曼帝國海軍自勒班陀的海军港口出发向西,与自西西里墨西拿出发向东航行的神聖同盟舰队遭遇。 神圣同盟(Holy League)是由教宗庇护五世主导成立的联盟,包括许多欧洲天主教海洋国家。在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和威尼斯共和国的一致同意下,神聖同盟艦隊由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同父異母的弟弟,奥地利的唐胡安統領。Paul K.

查看 柏柏尔人和勒班陀戰役

Berbers

#重定向 柏柏尔人.

查看 柏柏尔人和Berbers

皮耶·布迪厄

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法國著名社會學大師、人類學家和哲學家。《卫报》评价他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当代知名学者」,一位可与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雅各·拉冈等人齊名的思想家。国际社会学协会將他的著作《》評定为20世纪最重要的十部社会学著作之一。布迪厄并不是一个出世的学者。承左拉和萨特的衣钵,他积极投身社会運动,招来不少争议。 布迪厄開創了許多調查架構和術語,如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和,以及、場域或位置,以及等概念,以揭示在社會生活中的動態權力關係。他的作品強調實踐與體現(embodiment)在社會動態和世界觀的建構所扮演的角色或其型態,經常處在反對普世化的西方哲學傳統的立場。他的理論基礎建立在路德維希·維根斯坦、莫里斯·梅洛-龐蒂、埃德蒙德·胡塞爾、、卡爾·馬克思、加斯東·巴舍拉、馬克斯·韋伯、艾彌爾·涂爾幹、歐文·潘諾夫斯基以及牟斯。值得一提的是布萊茲·帕斯卡對他的影響,布迪厄將他的討論群命名為「帕斯卡學派沉思者」(Pascalian Meditations)。 布迪厄拒斥由尚-保羅·沙特所體現的知識分子「先知」或「全能知識分子」的這個概念。他最著名的書是《區隔: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La Distinction)。他認為,品味判斷關連到社會地位。他結合了社會理論以及來自調查研究、照片與訪談的資料,來提出這個論點,試圖調和若干知識難題,例如如何在客觀結構之內理解主體。在這個過程中,他試圖調和外部社會結構與主觀經驗對個體的影響。.

查看 柏柏尔人和皮耶·布迪厄

班加西事件

班加西事件,是指2012年9月11日晚間美國駐利比亞班加西領事館遭激進伊斯蘭恐怖主義武裝份子襲擊,並造成美國駐利比亞大使約翰·史蒂文斯及美國外交事務情報管理官(Sean Smith)等人身亡的事件。史蒂文斯是1979年以來首位於任职期間殉職的美國大使。事件發生後數個小時內,一處距離班加西領事館約一英里(約1.6公里)的美國建築物亦遭襲擊,造成中央情報局約聘人員泰隆·伍茲(Tyrone S.

查看 柏柏尔人和班加西事件

穆尼爾·哈達迪

尼爾·哈達迪·穆罕默德(منير الحدادي محمد,Munir El Haddadi Mohamed,),常簡稱穆尼爾(Munir),摩洛哥裔西班牙足球員,司職前鋒,現以巴塞罗那借將的身份效力於西甲的阿拉维斯。.

查看 柏柏尔人和穆尼爾·哈達迪

穆瓦希德王朝

穆瓦希德王朝(阿拉伯文:,“穆瓦希德”意譯:一神論者;1121年-1269年),或稱阿爾摩哈德王朝(西班牙文:Almohades),是北非柏柏爾人建立的伊斯蘭教王朝。12世纪初,伊斯兰教神学家伊本·图马特创立穆瓦希德教派,反对穆拉比特王朝。1121年其追随者阿卜杜·穆明建立政权。1147年攻占马拉喀什,灭穆拉比特王朝,此后王朝定都于此。12世纪后期王朝达到鼎盛,征服西班牙穆斯林地区和整个马格里布。國內通行古典阿拉伯語、柏柏爾語族諸語言、中世紀希伯來語、非洲羅曼語。流通貨幣第納爾。13世纪初国土分裂,1269年被马林王朝所取代。 Category:已不存在的非洲國家 Category:非洲歷史 Category:朝代 Category:哈里发国.

查看 柏柏尔人和穆瓦希德王朝

穆阿迈尔·卡扎菲

阿迈尔·穆罕默德·阿布·明亚尔·卡扎菲(مُعَمَّر القَذَّافِي ,),遜尼派穆斯林,利比亞革命警衛隊上校,利比亞绿色革命的精神領袖,前任利比亞實際最高領導者、獨裁者。對利比亞長達42年的统治使他成為阿拉伯國家中執政時間最長的領導者。 2011年2月初,受到埃及和突尼斯革命的影響,利比亞出現反對卡扎菲统治的示威遊行,並很快轉化為内戰。6月27日,国际刑事法院以涉嫌反人类罪为由簽發针对卡扎菲的逮捕令。8月20日,反對派發動針對首都的的黎波里之戰,攻入了該市,並在全城搜捕卡扎菲。 2011年10月20日,多國傳媒報導引述卡扎菲已經被俘虜,並曾说是因雙腿傷重死亡。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馬哈茂德·吉卜里勒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卡扎菲当天在苏尔特的一个废弃下水管道中被捕,并在随后执政当局武装与卡扎菲支持者的交火中,头部和腹部遭到致命连环枪击身亡,终年69岁。.

查看 柏柏尔人和穆阿迈尔·卡扎菲

穆海莱卜家族

海莱卜家族(Muhallabids)是一个在伍麦叶王朝中期显赫,并在阿拔斯王朝早期达到家族巅峰的阿拉伯家族。家族成员曾统治过巴士拉和阿非利加(Ifriqiya)。 家族权力的奠基人是穆海莱卜和他的儿子耶齐德·伊本·穆海莱卜。耶齐德曾任呼罗珊和伊拉克的总督,720年,他在巴士拉领导了一次不成功的反伍麦叶王朝的暴动。尽管耶齐德失败死亡,家族在巴士拉仍然具有很大影响力,并投身之后的阿拔斯革命。尽管一些家族成员支持的阿里派暴动失败,阿拔斯王朝仍对穆海莱卜家族的支持给予回报,他们被任命为巴士拉和阿瓦士总督,尤其是阿非利加总督。穆海莱卜家族从768年至795年不间断的统治着阿非利加。在他们的统治下,阿非利加迎来了一个繁荣时期, 通过扩大灌溉系统繁荣了当地的农业。穆海莱卜家族在当地享有极大的自治权,在面对柏柏尔人的袭击时,仍能保持阿拉伯的统治。然而,他们没能阻止摩洛哥的伊德里斯王朝和阿尔及利亚中部的Rustamid王朝的形成。 在伊斯兰第四次内战中,家族衰落了,传统的阿拉伯勋贵家族被哈里发马蒙所支持的突厥、伊朗新贵边缘化。10世纪时,家族后裔中有一位,曾经担任白益王朝埃米尔Mu'izz al-Dawla的维奇尔。.

查看 柏柏尔人和穆海莱卜家族

穆斯林的征服

斯林的征服(الفتوحات الإسلامية, al-Fatūḥāt al-Islāmiyya.,伊斯兰的征服,或الغزوات, al-Ġazawāt,入侵),有时也称为阿拉伯的征服,在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开始。他在建立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政权,随后进入神权共和时期,至伊斯兰哈里发倭马亚王朝见证了穆斯林力量长达一个世纪快速膨胀。 穆斯林力量扩张远至中国、印度次大陆,穿越了中东、西亚、中亚、北非、西西里岛和伊比利亚半岛直至比利牛斯山。.

查看 柏柏尔人和穆斯林的征服

穆拉迪人

拉迪人是指伊比利亚半島人与阿拉伯人、柏柏尔人的混血种。他们是穆斯林生活在安达卢西亚。.

查看 柏柏尔人和穆拉迪人

穆拉比特王朝

拉比特王朝(ⵉⵎⵕⴰⴱⴹⴻⵏImṛabḍen;المرابطون Al-Murābiṭūn),是11世纪由来自撒哈拉的柏柏尔人在西非所建立的王朝。“穆拉比特”一名来自阿拉伯语「مرابط」,意為“武僧”。 中国宋朝古籍《岭外代答》、《诸番志》和元代《异域志》称其为“木兰皮国”(阿拉伯语“穆拉比特”的音译) 为宋、元时期中国航海家所知道的最西边的国家。 在這個王朝的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現今的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摩洛哥、直布羅陀、阿爾及利亞的特萊姆森,南面囊括大部份的塞內加爾及馬里,北面則包括大部份的西班牙及葡萄牙。.

查看 柏柏尔人和穆拉比特王朝

突尼西亞

突尼西亞共和國(الجمهورية التونسية),通称突尼斯,位於北非、隶属于马格里布地区,东北部緊鄰地中海。突尼斯有兩個鄰國,分別為西方的阿爾及利亞(公共国界线長965公里)與東南方的利比亞(公共国界线長459公里)。突尼斯因其坐落于国家北方的首都--而得名。.

查看 柏柏尔人和突尼西亞

突尼西亞人

突尼西亞人是指以突尼西亞阿拉伯語為母語的民族。大多數居住在突尼西亞境內,少部分移民至其他國家,1956年3月20日,在殖民地獨立風潮之際,突尼西亞贏得了獨立,受到此時期民族主義的思潮影響,生長或來自此地擁有共同語言和文化的人多稱作突尼西亞人。.

查看 柏柏尔人和突尼西亞人

突尼西亞歷史

突尼西亞歷史,突尼西亞曾經是迦太基的發源地。第三次布匿戰爭後,迦太基成為羅馬共和國的阿非利加行省。後來此地又陸續受到汪達爾王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的統治。800年艾格莱卜王朝的建立标志着突尼斯脱离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艾格莱卜王朝被什叶派穆斯林和柏柏尔人推翻后,突尼斯又先后经历了法蒂玛王朝、哈夫斯王朝和侯赛因王朝的统治。突尼西亞在很长一段时间內受到奥斯曼帝国统治(这一时期被称为突尼斯摄政时期)。在1881年时,隨著法國對殖民地的開拓,转而成为法国的被保护国。 1956年3月20日,在殖民地獨立風潮之際,突尼西亞赢得了独立,正式改名为突尼西亞王国。罗尔斯貝伊成为首任统治者,享有国王尊號和至高无上的君權。1957年7月25日,侯赛因王朝被废黜,共和國宣告成立,民族主义领袖哈比卜·布尔吉巴就任首届总统,他使突尼西亞共和国迈向了现代化。然而他30年統治的结果是以收买人心的政策以及伊斯兰运动的崛起为标志的,继任总统扎因·阿比丁·本·阿里将之废除,但延續了布尔吉巴主义的現代化目标,即经济自由化。2011年1月14日,本·阿里因茉莉花革命而被驅逐下台,流亡至沙烏地阿拉伯。.

查看 柏柏尔人和突尼西亞歷史

突尼斯王国

突尼斯王国(阿拉伯语:,拉丁化:Al-Mamlakah al-Tūnisīyah;法语:Royaume de Tunisie;1956年3月20日-1957年7月25日)或译突尼西亚王国,是在从法国独立出来的突尼斯贝伊国基础上短暂建立的一个王国,由突尼斯贝伊穆罕默德八世·艾敏出任国王。王国建立一年多以后,君主制被推翻,成立突尼斯共和国。.

查看 柏柏尔人和突尼斯王国

索馬里人

索馬里人(索馬里語: Soomaali, صوماليون)是一個居住在非洲之角(索馬里半島)的民族,他們主要講索馬里語(屬於亞非語系下的庫希特語族)。絕大多數的索馬里人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且他們多數分布於索馬利亞(大約一千兩百萬)、衣索比亞(四百六十萬)、肯亞(兩百四十萬)、以及吉布地(524,000)。而索馬里人的移民社群也可見於中東、北美、大洋洲、以及歐洲,另外有許多人因為索馬里內戰關係而疏散前往中东、北美和歐洲。 他们可分为游牧与務农两种。他们是埃塞俄比亞当地土著与阿拉伯人混血,属地中海人种。.

查看 柏柏尔人和索馬里人

罗马帝国的衰落

罗马帝国的衰落(英语:Decline of the Roman Empire)是指罗马帝国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机构等的逐步瓦解和崩溃,最终使西欧遭受蛮族入侵和占据的厄运。这是《罗马帝国衰亡史》(1776年)的作者,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所做的定义,但吉本不是第一个对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和具体时间提出质疑的人。「从十八世纪起」,吉本评论说,「我们开始沉迷于它的衰落史;我们将它捧为可知的没落史的范本,也因此,作为我们对现实担忧的一个象征」。罗马帝国的衰落已经成为最大的历史未解之谜之一,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兴趣。1984年,德国历史教授亚历山大·德曼特出版的专著中列举了前人给罗马衰亡的210种解释,而新的理论也从那时起纷纷被提出。 罗马帝国的衰落,标志着古典时代的终结和欧洲中世纪的开始。大衰退持续了約320年,告终于西元476年9月4日,即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日耳曼将军奥多亚塞廢黜之日,但被东罗马帝国承认的皇帝尼波斯政权在达尔马提亚苟延残喘到480年。根据吉本的评述,东罗马帝国从此却越来越强大,一直存在到君士坦丁堡的沦陷(1453年5月29日)。关于罗马帝国终结的标志性时间还有: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战役;狄奥多西一世去世的395年,也是罗马帝国政治统一的最后一年;日耳曼部落大规模穿越莱茵河的406年(罗马军团因意大利告急而撤出了边境);410年,近八百年牢牢掌控在罗马人手里的罗马城沦于蛮族;最后一位努力恢复西方失地的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565年的去世;632年伊斯兰势力的崛起。 长期以来关于罗马衰落的理论汗牛充栋,也有关于归根到底是不是衰落的争论。不少学者主张与其说是衰落,不如把这个过程概括为“曲折的发展”更加确切。.

查看 柏柏尔人和罗马帝国的衰落

羅琳 (歌手)

罗琳(Loreen,),本名洛淋·辛尼卜·諾卡·塔勒烏伊(Lorine Zineb Noka Talhaoui),生於斯德哥爾摩,瑞典的流行歌手與音樂製作人。因有興趣成為一名歌手,她參加了瑞典選秀節目《2004年度偶像》("Idol 2004"),次年,她發行了她的第一張單曲。在2011年,她在瑞典發行的單曲《心在说不》("My Heart Is Refusing Me")使她在歌唱事業上獲得成功。2012年罗琳代表瑞典參加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2012年歐洲歌唱大賽》,她以歌曲《》("Euphoria")夺冠,為瑞典拿下2013年比赛的主辦權。2012年10月22日發行首張專輯《治愈》("Heal")。.

查看 柏柏尔人和羅琳 (歌手)

猶太人大屠殺

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השואה,Shoah;חורבן,Hurban)指的是纳粹德国及其协作国对近600万犹太人进行的种族灭绝行动。当时欧洲共有近900万犹太人,其中近三分之二被害,包括近150万儿童。一些学者称大屠杀亦当涵盖近500万非犹太遇难者,由此总受害人数将达到近1,100万人。屠杀发生于纳粹德国、德佔欧洲地区及纳粹德国盟国所控区域。 1941年至1945年,纳粹对欧洲诸种族及政治群体展开迫害,犹太人遭到广泛系统性屠杀,其规模为史上最大。。在纳粹党领导及党卫队协调之下,德国所有政府部门均参与了大屠杀的相关事宜。其他受害的非犹太群体包括波兰人、其他斯拉夫人、苏联平民及苏联战俘、罗姆人、共产党人、同性恋者、共济会成员、耶和华见证人及身心障碍者。德国与德国占领区有近42,500个设施用于集中关押受害者,将其作为奴隶劳工使用,对其进行屠杀或其他反人权活动。参与执行大屠杀的总人数估计超过200,000人。 迫害与屠杀分阶段进行,最终发展为所谓的“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对欧洲犹太人进行集体灭绝。最初德国政府通过法案(如《1935年纽伦堡法案》)以将犹太人自社会中排除出去。1933年起纳粹开始建立一系列集中营,而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开始建立犹太区。1941年,德国在东欧开始广泛获取新领土,别动队在这些区域屠杀了近两百万犹太人、游击队员及其他群体,手段普遍为大规模射杀。至1942年年末,受害者普遍乘火车前往灭绝营,若能在旅途中幸存,则将于毒气室中遭系统性杀害。这一状况一直持续至1945年4月至5月欧洲战场尾声阶段。 犹太武装抵抗运动规模相对有限。最大规模的抵抗运动为1943年的华沙犹太区起义,数千武装贫乏的犹太人抵御武装党卫队时间长达四周。在东欧,约20,000至30,000犹太游击队员同纳粹及其协作者展开斗争。法国犹太人加入法国抵抗运动行列,对纳粹及维希法国政权开展游击战。战争期间犹太武装起义超过一百次, accessed 22 December 2013.

查看 柏柏尔人和猶太人大屠殺

瓦塔斯王朝

塔斯王朝(柏柏尔语: ⵉⵡⴻⵟⵟⴰⵙⴻⵏ, Iweṭṭasen,阿拉伯语: الوطاسيون, al-waṭṭāsīyūn),1472年–1554年统治摩洛哥的王朝。 和马林王朝一样,他们也是柏柏尔人的一支宰那泰人的后裔。马林王朝的维齐尔篡位,建立瓦塔斯王朝。维齐尔夺取了苏丹阿卜杜勒哈克二世(Abu Muhammad Abd al-Haqq)的权力,阿卜杜勒哈克二世在1459年屠杀了许多瓦塔斯人,于1465年费斯民变中被谋杀了。Abu Abd Allah al-Sheikh Muhammad ibn Yahya al-Mahdi是第一个瓦塔斯王朝苏丹,但是仅仅控制了北部摩洛哥,摩洛哥被分为若干国家。摩洛哥终于在1554年塔德拉之战后被萨阿德的首领Tagmadert取代,萨阿德王朝自1511年以来统治所有的摩洛哥南部。.

查看 柏柏尔人和瓦塔斯王朝

特土良

昆圖·塞普蒂米烏斯·佛洛倫特·特爾土良諾(Quinto Septimius Florente Tertuliano),英語化後被稱為特土良(Tertullian ,,),或譯戴都良、特图里安、德爾圖良,北非柏柏爾人,生於羅馬帝國阿非利加行省迦太基城,為基督教會主教,是早期基督教著名的神学家、哲学家、护教士。 特土良出身柏柏爾人,終身都生活在迦太基,因理论贡献被誉为拉丁教父和西方基督教神学鼻祖之一。特土良所使用的神學方法,主要以寫作思辯性的基督教神學與反對異端的著作為主。有人稱特土良是「希臘最後一位護教士」,亦有人說他是「第一位拉丁教父」。 特土良對於三位一體與基督的神人二性,這二個教義的闡明,為後來東方與西方兩個教會的正統教義奠定了基礎。因他首先發現理性有極限,人在衝破這個極限的時候,就應該有信仰做指南,發展人生的未來,他以為在人性的能力中,除了感官之外,還有理性,在理性之上,還有信仰,人的感觀所不能達到的極限,由理性可以補足,在理性所不能達到的極限,便由信仰可以補足。當他在世上的年日,那些新約書信的原本仍然存在,他稱基督宗教的經典為《新約》。他的著作中曾引用《新約》一千八百多處,有消極反對當時的異端又有「護教學」,積極的為教會的學說辯護,將自己的信仰用希臘哲學,羅馬辯論的形式表現出來。.

查看 柏柏尔人和特土良

特萊姆森王國

特萊姆森王國是阿爾及利亞歷史上一個由柏柏人建立的國家。 特萊姆森王國是在1236年阿爾莫哈德哈里發逝世後建立的,1554年被奧斯曼帝國統吞併。 王國的首都在特萊姆森,坐落在摩洛哥和突尼斯之間。 特萊姆森是地中海沿岸的南北貿易路線的樞紐。 作為一個繁榮的貿易中心,吸引了強大的國家。 在不同時期,西方的摩洛哥人,東方的伊斯利亞人和北方的阿拉貢入侵了王國。.

查看 柏柏尔人和特萊姆森王國

聖奧斯定堂

聖奧斯定堂(葡萄牙語:Igreja de Santo Agostinho;俗稱龍嵩廟、龍鬚廟、崗頂聖堂),位於澳門崗頂前地的敎堂,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教堂於1874年重修後,形成今天的規模。該教堂每年為期兩天的苦難耶穌像巡遊,有悠久的歷史,是澳門天主教會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

查看 柏柏尔人和聖奧斯定堂

萨伊德·塔格马奥

萨伊德·塔格马奥(Saïd Taghmaoui,)出生于法国巴黎,为法国演员和编剧。.

查看 柏柏尔人和萨伊德·塔格马奥

非裔

非裔是指在非洲以外地區,所有源於黑非洲黑人移民的後代。這名稱一般都被用來指所有在歐洲殖民時期被販賣到歐洲及美洲的黑奴的後裔。不過,隨着現時非洲部份國家的生活水平提高,開始有非洲人透過投資或婚嫁而移民到外地落地生根。這些人亦被認為是非裔人士。有時非裔也包含自古以來居住在北非的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

查看 柏柏尔人和非裔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查看 柏柏尔人和非洲

非洲殖民地

列強於非洲的殖民始於1415年,葡萄牙帝國佔領休達,至現今仍由西班牙管三台(歐洲國家仍控制非洲一些小島作為海外自治领土,例如法國的留尼汪島)。列強殖民非洲的高峰期約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約有95%非洲領土被列強侵佔,只有埃塞俄比亞、賴比瑞亞仍然獨立。非洲殖民地於1947年開始陸續獨立,而非洲獨立年(1960年),多數非洲国家脫離欧洲列強統治,象徵欧洲对非洲殖民時代的結束。.

查看 柏柏尔人和非洲殖民地

非洲法语

非洲法语是31个法语非洲国家(图中所示蓝色国家)中大约1.15亿非洲人使用的各种法语变体的总称 published by the 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Francophonie.

查看 柏柏尔人和非洲法语

西属西非

西属西非(África Occidental Española)是西班牙在西撒哈拉沙漠地区的前殖民地,是西班牙把它在西北非洲的大部分领地让给摩洛哥之后于1934年成立的,也是当时已经江河日下的西班牙帝国所剩无几的几块较大的殖民地。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它曾包括了摩洛哥西海岸的伊夫尼、摩洛哥南部边境的塔尔法亚带、西撒哈拉地区、休达与梅利利亚以及连接两座城市的狭长土地。西撒哈拉后来脱离,成立西属撒哈拉,后更宣布独立。休达和梅利利亚两座城市间的土地如今属于摩洛哥领土,但两座港市仍然属于西班牙行政区划,虽然摩洛哥宣称对两地拥有主权。 西班牙也统治了非洲的加那利群岛,但其从未隶属西属西非,至今仍属西班牙,被划分为西班牙的两个海外省。.

查看 柏柏尔人和西属西非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查看 柏柏尔人和西班牙

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帝國(Imperio Español)或西班牙殖民帝国(Imperio colonial 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和殖民帝国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1790年其面积约2000万平方千米),被认为是領先於大英帝國的第一代日不落帝国(1402年-1975年)。 整個15世纪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大航海時代、和殖民擴張的先驅。因為西班牙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歐洲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宾到东亚。一時之間,憑著其經驗充足的海軍,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由於有了在殖民地源源不絕的金錢支援,西班牙在歐洲憑著其造價昂貴、訓練有素的大方陣主宰欧洲戰場。著名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爾稱之為「演繹出人類歷史最非凡的史詩」。與此同時,西班牙征服者也殘忍的摧毀并屠殺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玛雅等美洲原住民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宣稱殖民;這些西班牙殖民的影響導致了現在除了巴西以外所有拉丁美洲國家都使用西班牙語和信仰天主教。 16世紀開始,和奧地利同門同宗的哈布斯堡家族取代了原本的皇室,入主西班牙。西班牙哈布斯堡利用美洲採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西班牙從1580年兼併葡萄牙帝国、南意大利,在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則掌控了神聖羅馬帝國和匈牙利,使得西班牙除了在海外一直能維持著世上最大的殖民帝國以外、在歐洲也成為擁有最多的領土國家;版圖除了西班牙本土、還包括葡萄牙、比利時、荷蘭、南意大利。最後,因為都是同樣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也都是地域遼闊的大國,所以西班牙帝國和300年後的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西班牙在16至17世紀間經歷其黃金年代,以新教舊教的三十年戰爭為分界點,之前不斷強盛、之後由盛轉衰。 17世紀中葉(1640年代開始),因為西班牙與敵對國家持續鬥爭,引起領土、貿易和宗教衝突。在地中海,她與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戰事頻繁;在歐洲大陸,法国的陸軍逐漸變得強大;在海外,西班牙首先與葡萄牙競爭,在葡萄牙衰弱后,後來的還要面對荷蘭獨立的80年戰爭、和新崛起的海軍強國英格兰;但是這些衝突中西班牙勝多敗少,基本能維持其海軍和陸軍在歐洲的頂尖地位。另外,因為正處於黃金時代,所以西班牙思想家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百花齊放,在自然法、主權、国际法、战争和经济建構了一些最早的現代思想,其有關思想學派統稱為薩拉曼卡學派,有些提倡民主和人權思想的激進者甚至懷疑西班牙帝国主义和君主制的合理性。但是,這個運動沒能和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啟蒙運動等其他歐洲國家的先進思想一樣,在身為發源地的西班牙傳播開來,這使得西班牙在知識思維層面開始有下滑的跡象,而西歐國家的英法則後來居上。 18世紀,因為西班牙常年在其領土過度動用軍力、政府貪污漸趨嚴重、沒有進行農業改良導致經濟停滯、以及把在美洲掠奪的金錢都用在修建教堂和擴充軍隊上,對其文化、藝術、商業上的投資自幾乎為零,最終導致西班牙的國力開始明顯衰落。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使西班牙失去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改由法國的波旁王朝入駐西班牙,從此西班牙在歐洲大陸上不斷要聽從于法國的擺佈。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因為失去了對西班牙王位,法國為了補償奧地利以及和奧地利大成友好關係,割讓了原本西班牙控制的南意大利和比利時給奧地利作為平衡。加上荷蘭和葡萄牙早脫離西班牙已獨立,西班牙在歐洲的領土只剩下西班牙本土而已,結束了其在歐洲霸主的歷史,其歐陸地位被法國和奧地利兩國瓜分。18世紀(1700年後),西班牙在歐洲大陸的政治地位一直只能充當法、奧之後的二流國家,但其實力依然有和英國、荷蘭相抗衡的能力,也因為本錢雄厚還是能遠遠超過葡萄牙、丹麥王國、瑞典帝國、俄羅斯帝國、波蘭-立陶宛等當時的歐洲中型國家。 19世紀,西班牙雖然在18世紀的歐陸屢戰屢敗,然而在殖民地的面積方面依然是英法荷葡這四個有殖民地國家的總和,并維持並擴張其殖民帝國,西班牙雖然已經衰敗、但依然靠著其廣闊的殖民地挺過了英·法·荷三國支持海上搶劫和內部貪污腐敗造成的危機。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世紀末期用因為宣揚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法國大革命的衝擊,西班牙內亂不止。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入侵西班牙引發半島戰爭,但更可怕的是民主主義思想在殖民地中產生了連鎖反應、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風起雲湧的引爆了了南美独立战争,這場殖民地對西班牙宗主國的集體叛變、导致幾乎所有西班牙在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宣佈獨立(1808年—1833年)。儘管如此,西班牙帝國由於之前的殖民地地夠多,所以依然在加勒比海(西屬古巴和西屬波多黎各)、亚洲()和大洋洲(西屬关岛、西屬密克罗尼西亚、西屬帛琉及西屬北馬里亞納群島)還保留相當多領土。1898年,原本就是從英國的殖民地獨立出來的美國,代表新興的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在美西战争中給予西班牙殖民帝國最後一擊,讓西班牙喪失了古巴和菲律賓以及所有在太平洋島嶼上的殖民地,這些太平洋島嶼的殖民地日後成為了美軍基地。此時,西班牙地位已經完全沒落,不僅不如英法荷奧這些老對手,還輸給了新崛起的美國、普魯士、俄羅斯帝國,西班牙被認為是歐洲最落後國家之一。 20世紀,西班牙瓜分非洲所得甚少,相較於傳統殖民地大國英法、和如日中天的德國·比利時,西班牙在瓜分非洲中只擁有包括西屬摩洛哥、西屬幾內亞和西屬撒哈拉少量領土,這也是西班牙最後一次殖民擴張。這些面積狹小的非洲殖民地也同樣在20世紀(1956年、1968年和、1975年),趁著“全世界殖民地從英法的殖民體系中獨立”的大熱潮,也從西班牙獨立成功。 21世紀,今日西班牙唯一僅存的殖民地,是位於北非摩洛哥沿岸的主權地(Plaza de soberanía),因為這塊土地原本的擁有者是摩洛哥、是西班牙根據戰爭而獲得的領土,但因為西班牙現在屬於富裕的歐盟、所以此殖民地人民並不想回歸摩洛哥,導致西班牙至今依然和摩洛哥有領土爭端。.

查看 柏柏尔人和西班牙帝國

西班牙歷史

西班牙历史开始于伊比利亚的史前時期,其间经历第二个全球性帝国——西班牙帝国的崛起和衰落,及至現今作为一個主權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及欧盟成员国的现状。 现代人类在大约三万五千年前即已经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在其后数千年里,又有数波入侵者和殖民者纷至沓来,其中包括凯尔特人、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人、罗马人和-zh-hant:西哥德人; zh-hans:西哥特人-。公元711年,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的军队(西班牙人统称他們为摩尔人)入侵,并几乎征服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在接下来七百五十年里,独立的穆斯林国家相继建立,而穆斯林控制的区域被称为阿尔-安达卢斯。同时,北方弱小的基督教国家在宗教势力支持下展开對半岛漫长的收复运动,史称收复失地运动。随着1492年格拉纳达的陷落,该运动宣告落幕。收复失地运动的結果,使伊比利半島形成眾多基督教王國,為首的是卡斯提爾王國、阿拉貢王國、納瓦爾王國、葡萄牙王國。除上述四國外,還有卡斯提爾國王兼任君主的萊昂王國、加里西亞王國、托雷多王國、穆爾西亞王國、科爾多瓦王國、哈恩王國、塞維利亞王國、格拉納達王國、阿斯圖里亞斯親王國、阿拉瓦侯國、比斯開莊園、莫利納莊園(以上諸國與卡斯提爾王國形成卡斯提爾王冠);阿拉貢國王兼任君主的巴塞隆那伯國、瓦倫西亞王國、馬略卡王國(以上諸國與阿拉貢王國形成阿拉貢王冠)。 1469年,卡斯提爾公主伊莎貝拉與阿拉貢王子費迪南聯姻,1474年,伊莎貝拉即位為卡斯提爾女王伊莎貝拉一世,1479年,費迪南即位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兩人的聯姻使兩人得以共同統治絕大部分西班牙領土,兩人的後裔於1512年成為納瓦爾國王後,成為西班牙全境唯一的君主,從而使西班牙全境政治達成統一,然而在1833年之前,西班牙境內的眾多基督教王國,並未正式形成為單一且長期持續的西班牙王國。 1492年,格拉纳达的陷落的同一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首次扬帆出海寻找新大陆,揭开西班牙殖民帝国興盛的序幕。著名的异端裁判所也在这时建立,大批不愿改宗天主教的犹太人和穆斯林被驱逐出国。 在接下来三个世纪裡,西班牙諸國成为全球最重要殖民勢力。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同时也是16世纪和17世纪大部分时间裡最重要的全球力量。西班牙文学和艺术、各种学术研究和哲学,都在这时繁盛起来。西班牙諸國在美洲建立幅员广阔的帝国,从加利福尼亚延伸至巴塔哥尼亚,此外还包括西太平洋上多个殖民地。在殖民地源源不断的财富支持下,西班牙諸國卷入欧洲多次宗教战争和政治阴谋中,在这期间,它取得但是最后又失去廣濶的领土,包括:部分尼德兰、意大利、法国和德意志,并先後与法国、英国和瑞典爆发战争。值得一提的是,它还在地中海、北非和土耳其帝国进行数场战争。西班牙諸國的欧洲战争換来经济上的重大损失;在17世纪的下半叶,哈布斯堡皇室腐敗的统治最终导致帝国的衰落,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为标志,这场战争最终使西班牙从欧洲的领导地位上滑落,但西班牙仍然是個占据优势的殖民国家。 18世纪,西班牙諸國新的王朝——波旁王朝建立,由於大部分的阿拉貢王冠諸國貴族於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反對波旁王朝出身的費利佩五世,因此費利佩五世繼承西班牙諸國的王位後頒布新基本法令,1707年至1716年間相繼取消阿拉貢、加泰隆尼亞、瓦倫西亞、馬略卡等國的議會與自治立法權,使上述諸國納入卡斯提爾王冠的管轄,阿拉貢王冠消滅。波旁王朝的统治者曾努力的复兴该国家,并取得一些成功,这种成功在对美国独立战争的介入中达到顶峰。但在18世纪末,局势又开始逆转。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在全欧洲引起混乱,1808年,半島戰爭爆發,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兄長約瑟夫·波拿巴(即何塞一世)成為西班牙諸國國王,頒布巴約訥規約,使西班牙第一次成為這個國家的正式稱呼,但戰爭的失敗使這個新生政權迅速覆滅。1812年,效忠波旁王朝的加地斯議會所通過的西班牙憲法亦沿用西班牙諸國作為國號,然而1813年12月,波旁王朝復辟後,費迪南七世卻廢除1812年西班牙憲法。 半島戰爭使得西班牙本土對於美洲殖民地的控制力減弱,使得西班牙諸國於美洲的殖民地使以相继独立。1836年憲法使得伊莎貝拉二世成為西班牙諸國女王,此後西班牙一直是正式國號,未再變動,1869年憲法使得阿馬德奧一世成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諸國到西班牙的轉變,象徵這個國家進一步的統一。然而半島战争之后,西班牙在代表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其他派别的政党的相互纠缠中变得软弱不堪,各政党都没有足够的力量组成长期的政权以有效的解决国内的问题。民族主义运动在老帝国最后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中出现,导致西班牙和美国发生美西战争,结果在19世纪末,西班牙失去其最后几块殖民地。 20世纪初,西班牙的政局越来越动荡,1931年,君主制被廢除,社會主義者建立西班牙共和國,然而1936年爆发血腥的内战。内战最后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领导的民族主义独裁登台,西班牙共和國被廢除而告终结,他控制着西班牙政府到1975年。西班牙在二战中是中立国,不过许多西班牙志愿者都出现在战争双方的阵营当中。战后时期国内局势相对稳定(但仍发生注目的巴斯克民族解放運動),在60年代和70年代经历经济的快速增长。1975年,佛朗哥去世,由胡安·卡洛斯王子带领的波旁王室回到国内。尽管国内的紧张局势仍然存在(如穆斯林移民问题和巴斯克地区问题),但是现代西班牙显示在受欢迎的胡安·卡洛斯国王领导下、作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健康、现代、民主的发展趋向,是欧洲生活水平提高快速的地区。現今西班牙是欧盟成员国之一,并举办1982年FIFA世界杯及1992年夏季奥运会。.

查看 柏柏尔人和西班牙歷史

西撒哈拉

西撒哈拉(الصحراء الغربية ;Sahara Occidental;Taneẓroft Tutrimt)位於非洲西北部,地處撒哈拉沙漠西部,濱臨大西洋,與毛里塔尼亚伊斯蘭共和國、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相鄰。該地是一個有爭議地區,當地獨立武裝組織西撒人阵統治着該地區東部大约三分之一的荒芜地区,其餘大部分均為摩洛哥王國所佔領。目前,共有47個國家承認西撒人阵所領導的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為獨立的阿拉伯國家。主要居民为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和撒哈拉人。.

查看 柏柏尔人和西撒哈拉

馬里伊斯蘭教

斯林,佔馬里人口90%,大多數人是遜尼派馬立克派信徒,但同時也受到蘇非派、什葉派和阿赫邁底亞派影響。.

查看 柏柏尔人和馬里伊斯蘭教

马林王朝

林王朝 (柏柏尔语:Imrinen,阿拉伯语:Marīniyūn),1244年–1465年柏柏尔人的后裔统治统治摩洛哥的王朝。 1244年马林王朝取代的穆瓦希德王朝控制摩洛哥,在十四世纪中叶开始短暂地控制整个马格里布。马林王朝为了在直布罗陀海峡获得一个到欧洲的直接立足点,13和14世纪支持在安达卢斯的格拉纳达王国。但是在1340年,萨拉多河战役马林王朝战败,1344年卡斯蒂利亚王国从马林王朝手中夺取阿尔赫西拉斯。1465年马林王朝被起义推翻,1472年建立了瓦塔斯王朝。.

查看 柏柏尔人和马林王朝

谢里夫

谢里夫(شريف,马格里布方言:Chorfa),一个传统的阿拉伯血统称谓,该词语是一个意为“贵族”、“高贵”的形容词。 阿拉伯世界的逊尼派称哈桑·本·阿里的子孙为“谢里夫”,而称哈桑弟弟侯赛因·本·阿里的子孙为“”。哈桑和侯赛因都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外孙,是穆罕默德的堂弟阿里和女儿法蒂玛生育的儿子。然而1925年灭亡后的后哈希姆时代,“赛义德”被用来指代哈桑和侯赛因的后代。什叶派使用“赛义德”和“哈比卜”来指代哈桑和侯赛因的子孙。 从1201年开始,到汉志被伊本·沙特占领的1925年为止,哈桑·本·阿里的子孙一直拥有麦加谢里夫的头衔,同时还经常身负汉志国王的称号和权位。他的后裔现在还统治着约旦哈希姆王国,“哈希姆”一名出自穆罕默德出身的。在摩洛哥,几个王朝均具有谢里夫血统,现在的阿拉维王朝也宣称是谢里夫。.

查看 柏柏尔人和谢里夫

貝爾穆多一世 (阿斯圖里亞斯)

貝爾穆多一世 (Bermudo I,又稱Vermudo或Veremund,),暱稱為執事或是僧侶,788或789年起為阿斯圖里亞斯國王直到他791年遜位。他是弗魯埃拉(阿方索一世的弟弟)的一位兒子,並且為奧雷利歐的弟弟。他統治的自然結束為阿斯圖里亞斯-阿拉伯關係迎來新的階段。 貝爾穆多為官方宮廷大臣(王宮的貴族)推舉出來取代馬烏雷加托的,馬烏雷加托於788年自然去世。自從馬烏雷加托於783年帶者地方支援,在一場政變後取得王位,而之後貝爾穆多進行繼位時沒有發生意外,可能表示馬烏雷加托已經改變大臣貴族的地位,並且因此貝爾穆多被推薦為候選人,如同馬烏雷加托,為了防止阿方索二世(弗鲁埃拉一世的兒子及繼承人)的成功繼位。雖然阿方索三世史書的兩個現存版本皆將貝爾穆多寫作他在位時離去成為一名執事,這個事實更加強了他的推選是為了堅決反對阿方索的意圖。 不論如何,他的統治並不長久。他必須對抗一支入侵阿拉瓦以及加利西亞的阿拉伯-柏柏敵軍,而在791年的布比亞河戰役(可能位於今日的比爾索)遭到擊敗。雖然最接近的基督教資料並沒有提到他對手的姓名,但這場戰役可以視為790年代一系列對阿斯圖里亞斯王國具有侵略性的戰役的首場主要戰爭。布比亞的穆斯林指揮官在伊本·艾西爾的著作中名叫優素福·伊本·布赫特,而戰爭同樣地被馬蓋里記錄下來。貝爾穆多在吃敗仗後宣布退位,雖然是他自願的(阿方索三世史書中描述,因為他是一位執事,或是想起自己是一位執事)還是被逼迫的目前無從得知。從歷史上來看,在西哥德人統治下的西班牙,一個被證明軍事實力不充足的國王,通常會被強迫退位。即使如此,他被認為是在他的年代中很慷慨及傑出的男子,阿爾貝達史書使用「仁慈與虔誠」描述他。 貝爾穆多的王位由阿方索二世繼承,他還留有一名兒子,日後登上王位成為拉米羅一世(母親姓氏不明)。據說在他退位後活了很長的一段時日,或許是因為做為一名僧侶,以及與他的繼任者維持著良好的關係。.

查看 柏柏尔人和貝爾穆多一世 (阿斯圖里亞斯)

貢薩洛·費爾南德斯·科爾多瓦

貢薩洛·費爾南德斯·德·科爾多瓦(Gonzalo Fernández de Córdoba;)西班牙民族英雄、著名軍事家。具有偉大的將軍(El Gran Capitán)稱號之西班牙將領。阿拉貢王國、那不勒斯王國、卡斯蒂利亞和萊昂王國將領,西班牙大方陣創始人,首位近代化常備軍的組建者。因在收復失地運動、意大利戰爭、中以少勝多,屢次擊敗當時歐陸兩大強權法蘭西王國和奧斯曼帝國而著名。他有一位同名姪孫,是八十年戰爭、三十年戰爭、曼托瓦及蒙費拉托爵位繼承戰爭時期之將領。.

查看 柏柏尔人和貢薩洛·費爾南德斯·科爾多瓦

费赞

费赞(فزان Fizzān,柏柏尔语:Fezzan,Fizan,Phasania),又譯菲贊,是北非的一个历史地区,属于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位于今利比亚西南部。 费赞地区气候极端,冬冷夏热。降水稀少且极不规律,北部比南部通常要多一些。人口约20万,主要生活在中部和南部的绿洲中。主要城市迈尔祖格和拾哈,居民主要为阿拉伯人,间有柏柏尔人和非洲黑人。该地区以盛产椰枣而闻名。石油资源丰富。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提到该地区原为加拉曼特人的居住地。公元前19年,该地区被罗马帝国占领。666年被阿拉伯人征服。1842年并入奥斯曼帝国版图。1912年同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一起成为意大利的殖民地。1951年利比亚王国独立,为利比亚一个省,1963年撤销。.

查看 柏柏尔人和费赞

黑脚

黑脚(Pied-Noir)是指生活在法属阿尔及利亚的法国或欧洲公民,亦可指1956年前生活在法属突尼斯和摩洛哥的法国公民。特别地,黑脚指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欧洲定居者后裔,比如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马耳他。自1830年6月18日法国入侵到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结束,阿尔及利亚一直处于法国统治下。在这段时间里,黑脚被直接称为阿尔及利亚人,而阿尔及利亚的穆斯林被称为穆斯林或原住民。根据1960年6月1日人口统计,阿尔及利亚共有1,050,000非穆斯林公民,其中包括130,000阿尔及利亚犹太人,占总人口的10%。 黑脚一词经常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提及。他们反对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团体,包括民族解放阵线和阿尔及利亚国民运动。黑脚和阿尔及利亚穆斯林之间的分歧根植于两者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平等,以及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和其它穆斯林团体对自身领导人的需求。两者的冲突导致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覆灭,以及大量黑脚移民法国。 至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共有800,000黑脚移民法国本土,200,000选择留在阿尔及利亚。至1960年代,阿尔及利亚尚有50,000黑脚。返回法国的黑脚往往遭受左翼的排斥,一方面指责他们吸收了穆斯林文化,另一方面指责他们引起了阿尔及利亚战争。这些政治动乱导致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覆灭。在主流文化中,由于向往阿尔及利亚,黑脚也往往被认为和法国文化有距离。.

查看 柏柏尔人和黑脚

齐内丁·齐达内

内丁·耶齐德·齐达内(Zinedine Yazid Zidane,),生於法國馬賽,昵称“齐祖(Zizou)”,是一名已退役的法國足球运动员,前西甲豪門皇家马德里主教练。齐达内曾为法國國家足球隊隊長,司职中场。是世界球壇中的傳奇巨星之一,法國足球史上最偉大球員。 施丹乃三屆世界足球先生得主,曾獲得1998年世界盃冠軍、2000年歐洲國家盃冠軍、歐洲聯賽冠軍盃、西甲聯賽、意甲聯賽等多個大型賽事冠軍。2006年世界盃為國家隊奪得亞軍後退役,是愛迪達的代言人。2004年,他位列球王比利評選的125位最出色的在世球星(FIFA 100)中。2012年,齐达内擊敗雅尼克·诺阿和柏天尼等,當選法國歷史最佳運動員。2016年1月4日,齐达内出任皇家馬德里總教練一職,2018年5月31日,齐达内主动宣布辭職。.

查看 柏柏尔人和齐内丁·齐达内

迦太基

迦太基(腓尼基語:;;Καρχηδών,Karthago,قرطاج),是一個坐落於非洲北海岸(今突尼西亞)的城市,與羅馬隔海相望。 迦太基一词在腓尼基语中读作“” ,意思是「新的城市」,其早期居民为迦南城市泰尔(Tyre或譯為推羅)的移民。在古羅馬文獻中,迦太基也被稱為「布匿」(Punici)。 前8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迦太基城,當時迦太基城還只是腓尼基城邦泰爾的海外殖民地。前650年,脫離泰爾獨立,建立城市國家古迦太基。古迦太基强势时疆土遼闊,勢力最大曾囊括今天北非沿岸、今西班牙中部、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里島和馬爾他島,首都迦太基富極一時,其基礎是農業与商業,在外貿易居民善航海与貿易,在國內居民又是出色的農民,很早就出現了奴隸佔有制莊園,因此在當時地中海地區成為最有活力的經濟強國。 古迦太基曾與古希臘爭奪地中海霸權,後又與古羅馬爭奪霸權。最後因為在三次布匿戰爭中均被羅馬共和國打敗,並於前146年滅亡。 古迦太基滅亡之後,羅馬軍隊摧毀了迦太基城。後來在迦太基城原址附近建立新城,並成為羅馬的阿非利加省首府。439年汪達爾人佔領迦太基,成為汪达尔-阿兰王国的首都。533年成為东罗马帝國的屬地,並成為東羅馬帝國重要文化中心。7世紀因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引發的戰亂而被徹底廢棄。.

查看 柏柏尔人和迦太基

胡姆斯 (伊斯蘭教)

在伊斯蘭教的傳統,胡姆斯(خمس,意指「五分之一」)是指穆斯林軍隊需要肩負的宗教義務,要求他們在對抗非穆斯林的戰爭裡上繳所得戰利品的五分之一給代表伊斯蘭國家的哈里發或蘇丹。 所有被視為「加尼馬」的戰利品都需要抽取五分之一的賦稅。如何才被視為加尼馬在伊斯蘭教裡有不同的說法,因此抽稅的範圍亦有所不同。在一些地區的法律,胡姆斯包括對商貿所得的利潤及開採的礦產抽取20%的稅額。胡姆斯與天課、吉茲亞等其他的伊斯蘭教賦稅不同,是獨立的一項賦稅。 遜尼派把加尼馬定義為戰利品,什葉派則把它擴展至包括利潤及礦產。遜尼派及什葉派對胡姆斯的適用範圍、歸屬以及收取的胡姆斯應該如何使用都有不同的意見。.

查看 柏柏尔人和胡姆斯 (伊斯蘭教)

阿卜杜·克里姆

阿卜杜·克里姆全名穆罕默德·本·阿卜杜·克里姆·哈塔比(محمد بن عبد الكريم الخطابي.,Muhammad Ibn 'Abd al-Karim al-Khattabi,)是20世纪初摩洛哥北部柏柏尔人反抗法国和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领导者,里夫共和国的创始人。.

查看 柏柏尔人和阿卜杜·克里姆

阿卜杜勒·慕敏

阿卜杜勒·慕敏(عبد المؤمن بن علي,拉丁化:Abd al-Mu'min,),柏柏爾政治家,穆瓦希德王朝第1個哈里發(1147-1163年)。 阿卜杜勒·慕敏是柏柏爾部落的成員,住在特萊姆森一帶(今阿爾及利亞特萊姆森省)。1117年,他成為伊本·图马特(柏柏爾宗教領袖)的追隨者。1147年,阿卜杜勒·慕敏成為阿爾摩哈德王朝的哈里發。1151年,他攻打Ifriqiya(今突尼西亞)。.

查看 柏柏尔人和阿卜杜勒·慕敏

阿卜杜拉赫曼三世

阿卜杜拉赫曼三世(阿拉伯文:;西班牙文:Abderramán III,891年1月11日—961年10月15日)是伊斯蘭帝國西班牙科爾多瓦的第八任埃米爾(912年—929年)和首任哈里發(929年起)。亦即後倭馬亞王朝(即白衣大食)最偉大的統治者。他的稱號是納賽爾,意即為“常勝者”。 阿卜杜拉赫曼三世即位時,科爾多瓦埃米爾王國正因地方割據和柏柏尔人的叛亂而陷入危機,埃米爾的權力被大大削弱。阿卜杜拉赫曼三世立刻重申倭馬亞家族對整個伊斯蘭教大區西班牙的最高權威,繼而向有獨立傾向的各大行省總督與各大部落酋長們公開宣戰。他和這些封建豪強,尤其是著名的歐麥爾·伊本·哈夫松的後代們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三十年的政教鬥爭。932年,他攻克了最後一個拒不投降的反叛城市托萊多,從而再次統一了後倭馬亞王朝的領土。 大約在同一時期,阿卜杜拉赫曼三世建立了一支在地中海上無人能敵的艦隊。931年,他从统治北非的法蒂瑪王朝手中奪取了摩洛哥。他也向北方的諸基督教王國,例如萊昂和納瓦拉時常炫耀其軍事武力,震懾其他任何國家收復領土的企圖。在幾次打敗了萊昂和納瓦拉王國的軍隊後,阿卜杜拉赫曼三世迫使各基督教國家自955年起向他正式納貢朝拜。另外,他與歐洲其他基督教國家保持了正常關係,例如和拜占庭帝國皇帝羅曼努斯二世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奥托一世互派使節。 阿卜杜拉赫曼三世最驚人最自信的做法是在929年開始公然使用哈里發的稱號,從而徹底地與世仇阿拔斯王朝分庭抗禮。就像和許多穆斯林統治者一樣,他組建了一支絕對效忠於他本人的奴隸禁衛軍薩卡里巴,其成員主要是來自斯拉夫民族。禁衛軍如同哈里發的貼身保鏢,能就近與王室成員住在一起。 阿卜杜拉赫曼三世留下的最輝煌的遺產是經他多方改造過的科爾多瓦城。他建造了清真寺等一系列宏偉建築。在科爾多瓦近郊,阿卜杜拉赫曼三世修建了豪華的行宮“札赫拉”。科爾多瓦長期是歐洲最大的商業城市與文化藝術中心,完全可以和阿拔斯王朝的都城巴格達相互媲美。.

查看 柏柏尔人和阿卜杜拉赫曼三世

阿卜杜拉赫曼一世

阿卜杜拉赫曼一世(عبد الرحمن الداخل;Abderramán I,731年或734年—788年)西班牙科爾多瓦的第一位埃米爾(756年—788年在位)。後倭馬亞王朝的創建者,從他開始了中世纪伊斯蘭教政權對西班牙的長期統治。.

查看 柏柏尔人和阿卜杜拉赫曼一世

阿尔及利亚

阿爾及利亞人民民主共和國(الجمهورية الشعبية الديمقراطية الجزائرية),简稱阿爾及利亞(الجزائر,),是非洲北部阿拉伯馬格里布的一个国家。阿爾及利亞的陸地面積居非洲國家之冠、地中海國家之冠和阿拉伯國家之冠,排全球第10位。国土濒临地中海,东邻利比亚、-zh-hant:突尼西亞;zh-hans:突尼斯-,东南和南部分别与尼日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接壤,西部和摩洛哥相连。 阿尔及利亚这个国名来自城市名、首都阿尔及尔,其阿拉伯语的含义是“群岛”,指的是以前该市海湾处的四个岛屿,1525年之后这四个岛逐渐和大陆连成一体了。 阿尔及利亚于1962年从法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 阿尔及利亚最主要的政党是民族解放阵线,政权一直由他们掌握。但是许多阿尔及利亚人并不感到满意,他们反对民族解放阵线的中央集权式的统治。1991年12月, 出乎意料地在议会选举第一轮投票中获胜,随后遭到了军方--干涉,并且延期第二轮选举,以防止出现一个由极端主义者领导的强权政府。阿尔及利亚内战隨之爆發,直至2002年結束。.

查看 柏柏尔人和阿尔及利亚

阿尔及利亚历史

阿尔及利亚历史发生在北部非洲。阿尔及利亚有肥沃的沿海平原,尤其是突尼斯的西边,常被称作马格里布(Maghreb,在阿拉伯语中有“西方”之意)。在古羅馬時期的努米底亞大致與阿尔及利亚範圍相當。 现代阿尔及利亚主要讲阿拉伯语,但有部分人使用新石器时代存留至今的本地语柏柏尔语,其历史中最大的影响来自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化,奥斯曼帝国和法国的殖民统治,以及独立斗争。.

查看 柏柏尔人和阿尔及利亚历史

阿尔及利亚人

阿尔及利亚人是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的公民。 该国柏柏尔人约占 99%, 欧洲人不到1%。 常用语言有阿拉伯语、法语和柏柏尔语。 几乎所有的阿尔及利亚人都起源自柏柏尔人,而不是阿拉伯人; 少数认为自己是柏柏尔人的族群主要生活在阿尔及尔东部的Kabylie山区; 柏柏尔人也是穆斯林,但是他们认为他们比阿拉伯人的文化更悠久; 柏柏尔人长期以来时而激烈,时而极端的要求自治; 政府不大可能同意自治,但是已经提议开始在学校中教柏柏尔语。.

查看 柏柏尔人和阿尔及利亚人

阿尔及利亚人口

总人口.

查看 柏柏尔人和阿尔及利亚人口

阿爾及爾

阿爾及爾(الجزائر;Alger;Algiers)為阿爾及利亞首都及海港。現有人口三百萬,大約佔阿爾及利亞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位於法國馬賽西南805公里,北濱地中海。這裡除了紡織和礦業之外,農業很發達。.

查看 柏柏尔人和阿爾及爾

阿特拉斯山脈

阿特拉斯山脈(或譯亞特拉斯山脈)是地中海與撒哈拉沙漠之間的山脈,位於非洲西北部,長2,400公里,橫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三國(並包括直布羅陀半島),把地中海西南岸與撒哈拉沙漠分開。 最高峰為圖卜卡勒峰(Jbel Toubkal,海拔4,167公尺),位於摩洛哥西南部(31°03′43″N, 7°54′58″W)。 當地居民主要為摩洛哥的柏柏爾人和阿爾及利亞的阿拉伯人。.

查看 柏柏尔人和阿特拉斯山脈

阿杰迪尔

阿杰迪尔(阿拉伯语:أجدير,柏柏尔语:ⴰⵊⴷⵉⵔ,法语:Ajdir)是摩洛哥北部的一座小城市,它是柏柏尔反抗者阿卜杜·克里姆的诞生地。 于1921年年,阿杰迪尔成为里夫共和国的首都,但是1926年5月27日法國和西班牙赢里夫战争了以后干涉下解散共和国。 Category:摩洛哥城市.

查看 柏柏尔人和阿杰迪尔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الامبراطورية العربية,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伊斯兰教穆斯林哈里發帝國(本意為「哈里發的領地」)。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帝國(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的帝国」)。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裡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對科技及醫學的發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查看 柏柏尔人和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裔美國人

阿拉伯裔美國人(英語:Arab Americans,阿拉伯語:عَرَبٌ أَمْرِيكِيُّونَ),指具有阿拉伯血統的美國國民,被歸類為亞裔美國人,阿拉伯裔美國人來自於阿拉伯世界,主要是已歸化成為美國公民的阿拉伯裔及他們的後代。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伯裔美國人不包括與阿拉伯人分布地區相近或血緣關係相近的亞述人、柏柏人、猶太人、庫德人、科普特人,也不包含同為信仰伊斯蘭教的高加索民族、中亞各國人、俾路支人、土耳其人、波斯人。.

查看 柏柏尔人和阿拉伯裔美國人

阿拉维王朝

阿拉维王朝,摩洛哥王朝,建立于1631年,现任国王穆罕默德六世是该王朝的第22位君主。.

查看 柏柏尔人和阿拉维王朝

阿普列尤斯

鲁齐乌斯·阿普列尤斯(Lucius Apuleius,约124年-约189年)是古罗马作家、哲学家。柏柏尔人。出生于北非的官吏家庭。曾在雅典学习柏拉图主义哲学。著有小说《金驴记》(Metamorphoses,一译“变形记”)讽刺罗马帝国的社会生活。.

查看 柏柏尔人和阿普列尤斯

赛特

赛特(Set,也作Seth,Setekh等),又名西德,在埃及神话中最初是力量之神,战神,风暴之神,沙漠之神以及外陆之神。他保护沙漠中的商队,但同时又发起沙暴袭击他们。他是盖布与努特的儿子,奈芙蒂斯的丈夫,是九柱神之一。與妻子奈芙蒂斯生了阿努比斯和凱貝特。他的形象与亚什神(撒哈拉沙漠之神)紧密结合。.

查看 柏柏尔人和赛特

關切人

关切人(Guanches,又译为“古安切人”)是加那利群岛的原住民。严格来说,关切人是指特内里费岛上的原来的居民,那里的居民被认为在西班牙征服时代以前保持了人种的纯粹性,但是这个名字被用于所有群岛上的本土住民。关切人目前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灭亡了。从对目前发现的遗骨看来,该民族类似第四纪的克罗马农人。 同时,他们也是柏柏尔人的一支,对于此点,并没有有力的反证。 从上古时期开始,柏柏尔人就是从埃及边境到大西洋的整个北非地区的居民。老普林尼从毛里塔尼亚国王朱巴的档案中得知,当航海家汉诺率领迦太基人发现加那利群岛的时候,该群岛无人居住,但是探险者们发现了巨大建筑的废墟。这说明关切人可能并非群岛的首批原住民。当西班牙人接触到这个民族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任何伊斯兰影响的痕迹,这说明,柏柏尔人西迁至加那利群岛的时间应该是在老普林尼的时代和阿拉伯人征服北非之间。许多关切人在抵抗西班牙人时被杀害,许多人被卖为奴隶,还有一部分人皈依了罗马天主教,并与西班牙人通婚,从而被同化。 Image:Beneharo cropped.jpg | 特内里费岛上阿纳加关切王国首领贝内阿罗的雕像 Image:Tenerife Candelaria 9 guanche kings IMG 4744.JPG | 位于坎德拉里亚市镇上的九位关切王国首领的雕像 Image:Momia guanche museo santa cruz 27-07.JPG | 在自然与人类博物馆里的关切人木乃伊 Image:Idolo guanche Museo Canario.jpg | 在特尔德出土的关切人的供奉偶像.

查看 柏柏尔人和關切人

锡瓦绿洲

锡瓦绿洲(واحة سيوة,;)是埃及西北部沙漠中的绿洲,距离利比亚边界仅约50公里,距离开罗560公里。 锡瓦绿洲是埃及最孤立的定居点,有居民约2.3万,主要是柏柏尔人。当地种植油橄榄、椰枣树以及小麦、豆类等。当地有托勒密王朝和罗马时代的庙宇遗址。.

查看 柏柏尔人和锡瓦绿洲

鄂圖曼帝國附屬國

鄂圖曼帝國的附屬國是宗主權在樸特的附屬國,通常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外圍。樸特並沒有對這些附屬國有直接控制的機制。.

查看 柏柏尔人和鄂圖曼帝國附屬國

里夫共和国

里夫共和国(全名為里夫部落聯邦共和國,阿拉伯語: جمهورية الريف)是居住在西屬摩洛哥的柏柏爾人建立的國家。1921年9月18日宣佈獨立。 共和國首都阿杰迪尔,貨幣為Riffan,國慶日為9月18日,人口估計有18,350人。獨立時埃米爾為阿卜杜·克里姆 。但共和國正式的建立為1923年2月1日,总统為阿卜杜·克里姆,1923年7月至1926年5月27日的总理為ben Hajj Hatmi。1926年5月27日在法國和西班牙的干涉下解散。.

查看 柏柏尔人和里夫共和国

艾迪特·皮雅芙

艾迪特·皮雅芙(Édith Piaf,),原名艾迪特·喬凡娜·加雄(Édith Giovanna Gassion),是法國最著名也是最受愛戴的女歌手之一。 1915年12月19日皮雅芙出生於巴黎一個貧困的家庭,父親是馬戲團團員,母親是街頭歌手。父母離異後,因為母親無力撫養,父親又加入軍隊,只好讓她跟著經營妓院的外祖母在巴黎長大,從小就接觸社會最底層的人群。皮雅芙身材矮小,只有142公分,這也是她的藝名“小麻雀”(La môme)的由來。她的作品多是其悲剧一生的寫照,最著名的歌曲包括《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1945年)、《愛的讚歌》(Hymne à l'amour,1949年)、《我的老爺》(Milord,1959年)和《我無怨無悔》(Non, je ne regrette rien,1960年)。中年以後,皮雅芙因為車禍的傷害,染上注射嗎啡止痛和酗酒。1963年10月11日,皮雅芙因肝癌死於格拉斯,終年48歲,她的朋友尚·考克多(Jean Cocteau)也於同一天逝世。法蘭西共和國為她舉行了國葬,使她成為國家的標誌。法國人親切地稱艾迪特·皮雅芙為“小姑娘”(la Môme),2007年上映的電影《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則反映了她悲劇而傳奇的一生。.

查看 柏柏尔人和艾迪特·皮雅芙

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

苏莱曼一世或译苏里曼一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第691页“苏里曼一世”词条。(奥斯曼土耳其文:سليمان اول、现代土耳其文:I.,1494年11月6日-1566年9月7日),是奥斯曼帝国第10位、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苏丹(1520年-1566年在位),兼任伊斯兰教最高精神领袖哈里发之职。由于苏莱曼一世的文治武功,他在西方被普遍誉为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土耳其文:محتشم سليمان、现代土耳其文:Muhteşem Süleyman,Suleimanus Magnificus其他语言中的“苏莱曼大帝”还有:سليمان العظيم,سلیمان کبیر或سلیمان قدرتمند,普什图语:سلیمان اعظم,سلیمان اعظم,Σουλεϊμάν ο Μεγαλοπρεπής,斯洛文尼亚语:Sulejman Veličastni,Сулејман Величанствени,Сулейма́н Пи́шний,Soliman Magnificul,Sulejman Skvostný,Сюлейман Великолепни,波兰文:Sulejman Wspaniały,Solimán el Magnífico,Süleyman der Große或Süleyman der Prächtige,Solimano il Magnifico,Soliman le Magnifique,Сулейманом Великолепным,Solimão o Magnífico,Suleiman the Magnificent,スレイマン大帝等。),而他在奥斯曼帝国国内和东方则被誉为卡努尼苏丹苏莱曼(奥斯曼土耳其文:قانونى سلطان سليمان、现代土耳其文:Kanuni Sultan Süleyman、السلطان سليمان القانوني其他语言中的“苏莱曼大帝”还有:波斯文、普什图文、乌尔都文:سلطان سلیمان قانونی等),“卡努尼”意为“立法者”,因为他在位时完成了对奥斯曼帝国法律体系的改造。苏莱曼大帝是欧洲16世纪的一位杰出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奥斯曼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进入极盛时期。苏莱曼大帝亲自统帅奥斯曼军队征服了基督教重镇贝尔格莱德、罗得岛和匈牙利的大部分,奥斯曼人的扩张态势一直到1529年的维也纳之围才被暂时遏制。苏莱曼大帝在与波斯(今伊朗)萨非王朝的战争中占领了大半个中东地区,并将西至阿尔及利亚的北非大部地区纳入奥斯曼帝国版图。苏莱曼大帝在位期间,奥斯曼帝国舰队称霸地中海、红海和波斯湾。在他的治理下, 奧斯曼帝國統治了一千五百萬到二千五百萬人。 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舵手,苏莱曼大帝亲自开创了社会、教育、税收和刑律等方面的立法改革。他主持编撰的权威法典(或卡农)奠定了在他逝世后帝国数个世纪的法律制度基础。苏莱曼大帝不但凭借他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诗人和金匠(受過良好的教育,講五種語言),他还是文化的大资助人。他在位时期是奥斯曼帝国艺术、文学和建筑的黄金时代Atıl, 24.。 苏莱曼大帝打破奥斯曼人的传统,迎娶了烏克蘭奴隶出身的罗克塞拉娜,成为他的皇后许蕾姆苏丹。许蕾姆苏丹不仅在帝国后宫有很大的影响力,还积极参与苏莱曼大帝的政治生活。他们的孩子塞利姆皇子在苏莱曼大帝去世后继任苏丹之位。.

查看 柏柏尔人和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

耶齐德·伊本·哈特姆

耶齐德·伊本·哈特姆 (,Yazid ibn Hatim al-Muhallabi)(公元787年3月13日死亡)是阿拔斯王朝地方总督,历任阿塞拜疆、埃及 (762-769)、阿非利加 (771-787)总督。他是穆海莱卜家族一员。.

查看 柏柏尔人和耶齐德·伊本·哈特姆

MENA

MENA是一个英语首字母略缩词,指中东以及北非(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MENA涵盖了一个相当面积广阔的区域,从摩洛哥一直至伊朗,包括所有的中东、馬什里克以及馬格里布国家。MENA有时候亦会被视作“大中东地区”的同义词。 该区域人口大概有三亿八千万人,占世界人口比例6%。 MENA一词在英文中主要用于学术、军事、灾难救援以及商务写作当中。.

查看 柏柏尔人和MENA

柏柏尔语族

柏柏尔语(ⵜⴰⵎⴰⵣⵉⵗⵜ, ⵝⴰⵎⴰⵣⵉⵗⵝ)是一种非洲撒哈拉北部的语言,因为该地区长久以来一直受到阿拉伯帝国和土耳其帝国的控制,所以没有统一、标准的柏柏尔语言,而更加倾向于作为有不同方言的柏柏尔语族。广泛适用于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以及尼日尔和马里的一些柏柏尔人的社区裡。柏柏尔人相对偏向於学习阿拉伯语,但是近年来柏柏尔语受到重视和恢复。在该地区的学校中,大部分的学生讲阿拉伯语,但是.

查看 柏柏尔人和柏柏尔语族

柏柏爾龍屬

柏柏爾龍屬(Berberosaurus)是種獸腳亞目阿貝力龍超科恐龍,化石發現於摩洛哥瓦爾扎扎特省阿特拉斯山脈的Toundoute地層,年代為下侏儸紀的普林斯巴赫階到托阿爾階。模式種是里阿斯柏柏爾龍(B.

查看 柏柏尔人和柏柏爾龍屬

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一世(拉丁语:Justinianus I;希腊语:Ιουστινιανός;全名为弗拉维·伯多禄·塞巴提乌斯·查士丁尼 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Justinianus,约)是东罗马帝国皇帝,他的统治时间是从527年到565年。由於他收復了許多失土,重建聖索菲亞教堂,並編纂查士丁尼法典,功不可沒,因此也被称为查士丁尼大帝。 查士丁尼一世是古罗马时代末期最重要的一位统治者,他的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历史上从古典时期转化为希腊化时代的东罗马帝国的重要过渡期。比如他于542年废除了执政官这个从罗马共和国遗留下来的官职(可能出于费用的考虑)。他还加强了皇帝作为神在地上的代表的地位,这一举动彻底破坏了罗马帝国中皇帝被视为首席执行官、“国家之父”,“第一公民”的形象。但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就已经对查士丁尼一世的政策提出了深刻的批评。普罗科匹厄斯的著作是今天对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期研究最重要的一手资料。.

查看 柏柏尔人和查士丁尼一世

提贝斯提高原

提贝斯提高原,又称提贝斯提山脉或提贝斯提山地,是撒哈拉沙漠中部、乍得北部由一系列火山组成的熔岩高地,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其最高峰库西山是一座死火山,海拔3415米。 提贝斯提高原年降水量略多于周边沙漠地区,有温泉和季节性水流。图布族世居于此,早在2500年前便与柏柏尔人开始通商。提贝斯提高原北部奥祖地带是重要的铀矿产区,曾为乍得和利比亚争议地区,高原中尚有钨矿和锡矿。提贝斯提高原中有神秘岩画,约创作于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间,是撒哈拉沙漠岩画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看 柏柏尔人和提贝斯提高原

杰尔巴岛

杰尔巴岛(جربة)一译吉尔巴岛,是突尼斯东南部,加贝斯湾内的一座岛屿。行政上属于梅德宁省。面积514平方公里,是突尼斯也是北非最大的岛屿。岛上覆盖着大片的椰枣树和橄榄树。岛上古迹众多、海滩秀丽,是突尼斯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查看 柏柏尔人和杰尔巴岛

欣蓋提

欣蓋提(شنقيط、Chinguetti)是一座阿拉伯風格的城鎮(قصر、ksar)與中世紀貿易中心遺跡,位於茅利塔尼亞北部阿塔爾阿德拉爾高原上。 欣蓋提於13世紀成為跨撒哈拉貿易路線的中心,這個小城市持續吸引了一些遊客欣賞它的雄偉建築、異國風景和古老的圖書館。但城市受到附近沙漠的蠶食,其西部邊界的房屋逐漸被遺棄在黃沙之中。 在舊城區的撒哈拉土著房屋,其建築特色是利用紅色乾燥的岩石和泥磚建成外牆,再以棕櫚樹建成平坦的屋頂結構。許多老房子都具有手工鑿成的門,多是以此地附近現已消失的金合歡為材料製成。大部分的房子擁有庭院,住家沿著通往市中心清真寺的狹窄街道建造,導致交通較為擁擠。 城中著名建築包括:欣蓋提星期五清真寺,一個用乾燥岩石建成的方型叫拜樓,上有5個鴕鳥蛋大小的尖頂裝飾。前法國外籍軍團要塞和一個高大的水塔。欣蓋提舊城區有五座重要的手稿圖書館,收藏有科學著作和中世紀以後的古蘭經文本。 在最近幾年,茅利塔尼亞政府、美國和平隊與許多非政府組織嘗試將城市定位為「喜歡追求冒險者的旅遊中心」,讓他們在附近的沙丘進行滑沙活動、參觀圖書館和欣賞令人屏息的壯闊撒哈拉沙漠。.

查看 柏柏尔人和欣蓋提

殖民地

殖民地(旧称植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力,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非宗主國本土的地区。广义的殖民地还包括虽然拥有行政机关、军队等国家机构,但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别国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卫星国和保护国,以及委任统治地、托管地,以及殖民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置的“海外领地”、“附属地”、“海外省”等。 殖民地的特色是宗主國的文化、經濟等綜合實力皆優於被殖民地的地區;宗主國通過向殖民地輸出文化、資本、技術,進行建設,控制殖民地区。因此宗主國不会把首都迁入殖民地内,亦不会為了統治被殖民地区更改宗主國的制度。而是針對殖民地區打造合適的管理制度,為宗主國獲取資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大多数远离宗主国本土的海外殖民地都获得独立,旧有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不复存在。 从殖民地的性质上来说,大致可分为拓殖型殖民地、资源掠夺型殖民地和商业殖民地三种主要类型,这三种殖民地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而顺次出现的。.

查看 柏柏尔人和殖民地

母權

母權或母權制(matriarchy 或 gynecocracy)指的是一種以女性為中心的社會型態,其領導權由女性,尤其是由社群中的母親所掌握。 目前仍未發現任何明確的母權社會,即使有許多社會已証實為母系社會、母主社會(matrilocal residence)與從舅居社會(Avunculism),特別是在亞洲與非洲的原住民社會,例如米南佳保人、摩梭人、柏柏爾人或圖瓦雷克人,以及歐洲的巴斯克人與撒丁人(Sardinian)。強大的從母居(matrilocal)社會有時稱為母主社會,而且關於母主與母權這兩個稱呼的界線,有著某些爭論。請注意即使在男嗣優先繼承(male-preference primogeniture)的父權社會,偶而也會出現女性君主,例如英國的伊莉莎白一世或維多利亞女王。 依據《劍橋古代史》:「各地普遍存在著最高地位女神的現象,可能或多或少反映著埃蘭文明的每個時代都實行母權的這項特色」。埃蘭是伊朗的第一個高級文化,連同蘇美人,被認定是古代歷史中最高度發展的社會之一。 在19世紀的學術圈,假定母權代表著人類發展的一個早期階段——大多已在史前時代消失了,除了在某些「原始」社會當中——而且在以前相當普遍。這個假定一直延續到20世紀,而且在女性主義特別是在第二波女性主義的脈絡下獲得顯著進展,但如今這個假定已大多受到質疑。 然而,某些學者與考古學家,例如金布塔斯(Marija Gimbutas)與 Riane Eisler描述他們對於「以女性為中心」社會的概念,這是圍繞在史前時代與古代文明的地母神崇拜,他們運用了「教母」(matristic)這個術語,來展現這種母親形象的影響力或主導性。這個「以女性為中心」社會的概念也由19世紀知名的考古學家巴霍芬(J.)所證實,他的三巨冊《神話、宗教與母權》()影響了幾位古典學家,例如 Jane Harrison、阿瑟·埃文斯、Walter Burkert 與 James Mellaart。.

查看 柏柏尔人和母權

毛里塔尼亚历史

在古典时代,毛里塔尼亚这块领土位于利比亚的边缘。3世纪,柏柏尔人移入此地。毛里塔尼亚这个名字源于古代柏柏尔人王国和罗马的毛里塔尼亚省。历史上的毛里塔尼亚位于现代的北部。穆斯林于7——8世纪攻占马格里布,但没有非常往南的侵入。毛里塔尼亚的伊斯兰化是从11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对这地区并没有太大兴趣,直到法国因为连接北非和西非的战略原因而侵入。毛里塔尼亚于1904年成为法属西非的一部分。1960年,毛里塔尼亚由法兰西共同体的自治共和国成为独立国家。.

查看 柏柏尔人和毛里塔尼亚历史

毛里塔尼亚女性催肥

毛里塔尼亚女性催肥英文写作Leblouh或gavage 在毛里塔尼亚,女性自幼开始被,有的从5岁开始。在传统观点看来女性肥胖被认为是值得骄傲的,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盛行此观点。其来源于柏柏尔人中的图阿雷格人的传统观点,催肥使得女性获得更多的婚姻机会,在当地看来身体肥硕是财富的象征。这种做法可以追溯到11世纪。2008年该国政变后这种行为又大量出现。Smith, Alex Duval.

查看 柏柏尔人和毛里塔尼亚女性催肥

毛里塔尼亞奴隸制度

茅利塔尼亞的奴隸制度是摩爾人持續已久社會的階級制度。祖先是阿拉伯人與柏柏爾人的摩爾人是貴族,祖先是黑人農民的摩爾人是奴隸。政府曾經多次嘗試廢止這項制度,1905年首次提出,1981年法律上廢除,一直到2007年8月才全面禁止奴隸制度,並將其視為違法。黑摩爾人相信如不服從主人就無法上天堂,兩種摩爾人之間階級世襲且不通婚。 全國奴隸人口仍是無法確定的數字,但估計至少有60萬人以上,又以幼童及婦女占多數。另一說法是總人口數3,359,185中的20%。儘管今天奴隸制度已經是違法的,關注於奴隸制度的社會學家凱文·貝爾斯(Kevin Bales)認為,茅利塔尼亞是世界奴隸人口比例最大的國家。 在聯合國的指示下,以聯合國特別報告員古爾納拉·沙希尼安(Gulnara Shahinian)為首的調查團,於2009年11月在茅利塔尼亞進行全國性的奴隸制度調查。調查團的報告在2010年8月由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毛里塔尼亞政府的立場是奴隸制“完全廢除,所有人都是自由的”,並認為這是受西方的操縱是對伊斯蘭教的敵意行為“。.

查看 柏柏尔人和毛里塔尼亞奴隸制度

水神龍屬

水神龍屬(學名:Thililua)是蛇頸龍目長鎖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摩洛哥阿特拉斯山脈的白堊紀晚期(土侖階早期)地層。被命名時,水神龍是第一個發現於非洲的雙臼椎龍科動物,也是第一個發現於副熱帶地區。 目前只有唯一種,長頸水神龍(T.

查看 柏柏尔人和水神龍屬

民族列表

以下世界民族列表是各民族汉语译名名称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目前世界上共有2000个民族。 ----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V W X Y Z.

查看 柏柏尔人和民族列表

泰塔溫

泰塔溫是突尼西亞的城鎮,也是泰塔溫省的首府,位於該國中南部,距離首都突尼斯525公里,主要經濟活動是旅遊業,2004年人口129,346,其中六成居民是柏柏人。.

查看 柏柏尔人和泰塔溫

泰伦提乌斯

泰伦提乌斯(拉丁语Publius Terentius Afer,公元前195/185-公元前159/161)是一位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剧作家。柏柏尔人后裔。他的喜剧在公元前170–公元前160首次得以演出。.

查看 柏柏尔人和泰伦提乌斯

法國人口

2013年1月1日時,法蘭西共和國有人口66,394,000Population of Metropolitan France and the 4 old overseas departments, plus the new overseas department of Mayotte, plus the overseas collectivities of French Polynesia, New Caledonia, Wallis and Futuna, and St Martin, St Barth, and St Pierre and Miquelon.

查看 柏柏尔人和法國人口

法國的柏柏爾人

法國的柏柏爾人,是指生活在法國的柏柏爾人及其後裔,人口大約2000000人。.

查看 柏柏尔人和法國的柏柏爾人

津芝

津芝(زنج;Zanj),是中世紀阿拉伯地理學家對斯瓦希里海岸黑人的稱呼。桑給巴爾之名因他們而來。.

查看 柏柏尔人和津芝

海尼夫拉

海尼夫拉是非洲北部國家摩洛哥的城市,由梅克內斯-塔菲拉勒特大區負責管轄,距離非斯160公里和馬拉喀什300公里,海拔高度860米,超過98%居民是柏柏爾人,2004年人口523,000。.

查看 柏柏尔人和海尼夫拉

文明帝國V:美麗新世界

《文明帝國V:美麗新世界》(Civilization V: Brave New World)是回合制策略電子遊戲《文明帝國V》的第二個資料片。此資料片的消息在2013年3月15日公佈,資料片增加了9個新文--明、8個世界奇觀、兩個情景、貿易路線機制和世界議會機制。《美麗新世界》2013年7月9日在美國發售,12日在世界其他地方發售。.

查看 柏柏尔人和文明帝國V:美麗新世界

摩尔人

摩尔人(Moro,Moors)是指中世纪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和葡萄牙)、西西里島、撒丁尼亞、馬爾他、科西嘉島、马格里布和西非的穆斯林居民。历史上,摩尔人主要指在伊比利亚半岛的伊斯兰征服者。直到3世纪,“毛利”这个名字罗马人用来对所有未罗马化的由自己首领统治的北非土著的称呼。摩尔人主要由埃塞俄比亚人、撒哈拉人、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组成,也有伊比利半岛出身的土著穆斯林(穆拉迪人)。 历史学家认为,摩尔人是一个阶级和文化的统称。尽管非洲摩尔人占大多数,摩尔人这一概念其实并没有人类学和民族学上的意义。的著作《自然界不论颜色》中阐述了此一观点。继而《非洲:西方文明之母》的作者证实这个族群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然后移居到非洲西北部和东北部。事实上,直到640年阿拉伯人入侵北非之后,摩尔人才和阿拉伯扯上关系,即他们都是穆斯林。今天的摩尔人并不认同自己为白人或黑人。 摩尔人一词在欧洲使用很广泛且略带贬义,一般指穆斯林,特别是西班牙或北非的阿拉伯人或柏柏尔人。在葡萄牙殖民印时代,葡萄牙人在斯里兰卡和印度果阿使用“锡兰摩尔人”和“印度摩尔人”两个词,孟加拉国的穆斯林也被称为“摩尔人”。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中的主人公就是“威尼斯的摩尔人”。.

查看 柏柏尔人和摩尔人

摩里斯科人

摩里斯科人(Morisco)是一支改宗基督教的西班牙穆斯林及其后裔。.

查看 柏柏尔人和摩里斯科人

摩洛哥

摩洛哥王国(阿拉伯語:المملكة المغربية),通稱摩洛哥(阿拉伯語:المغرب ;柏柏爾語:ⵜⴰⴳⵍⴷⵉⵜ ⵏ ⵍⵎⵖⵔⵉⴱ ;Maroc)是非洲西北部的一个君主制国家。其东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其实际控制的西撒哈拉地区与毛里塔尼亚紧邻,西部滨临大西洋,并向北隔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与葡萄牙、西班牙相望。1979年摩洛哥占领西撒哈拉,但其在西撒哈拉的权利要求一直未被国际上任何国家所认可,但阿拉伯国家联盟明确承认西撒哈拉是摩洛哥的领土。摩洛哥認為其接壤的休達及梅利利亞為其宣称領土,但由西班牙實際管轄。除阿拉伯语外,在摩洛哥境内还有许多地方语言,而法语和西班牙语也被同时使用。.

查看 柏柏尔人和摩洛哥

摩洛哥基督教

摩洛哥的基督教徒人数佔該國人口(2014年普查為3360万)不足1%,即少於33万6千人。他们之中绝大多数都是天主教徒或是新教徒。 据美国国务院估计,摩洛哥基督教徒的总人数大概在5千到2万5千人左右。据牛津大学坦普利顿学院估测,摩洛哥基督教徒人数约为2万人。改宗基督教的摩洛哥人(大多数是秘密信奉者)数量大约在8千到4万人之间。另有数据估测在摩洛哥约有15万穆斯林教徒皈依到基督教。.

查看 柏柏尔人和摩洛哥基督教

摩洛哥历史

摩洛哥历史,卡普萨文化(Capsian culture)在西元前8000年将摩洛哥带入到新石器时代,那时马格里布不像今天这样贫瘠。柏柏尔语言也许是和农耕差不多同时来到,被本地居民和带来这种语言的外来者所共同继承。现代DNA分析业已证明,现代摩洛哥人的基因池由多个人种而来,不仅有主要的种族如柏柏尔人和阿拉伯人,也有腓尼基人、西班牙犹太人和撒哈拉以南地区(sub-Saharan)的非洲人。.

查看 柏柏尔人和摩洛哥历史

摩洛哥坚果

摩洛哥坚果(Argania spinosa,又名A. Roem.

查看 柏柏尔人和摩洛哥坚果

摩洛哥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摩洛哥最大宗教,99%人口信仰,大多數人遵循馬里基派法學。.

查看 柏柏尔人和摩洛哥伊斯蘭教

撒哈拉人

撒哈拉人(阿拉伯语: الصحراويون Aṣṣaḥraawiyoon、柏柏尔语: Iseḥrawiyen、摩洛哥阿拉伯语: Ṣeḥrawa صحراوة)亦稱沙哈拉威人,是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西部的人,包括西撒哈拉(大部分属摩洛哥)控制)、毛里塔尼亚大部分地区、摩洛哥南部的其他部分,以及阿尔及利亚最西南部。 由于大多数撒哈拉人生活在非洲大沙漠,撒哈拉文化是一种混合的文化。主要体现出柏柏尔-图阿雷格人的特性(如妇女的特权地位,与邻近的讲柏柏尔语的图瓦雷克人相同),以及贝都因阿拉伯人和非洲黑人的特征。撒哈拉人由许多部落组成,大部分人说哈桑尼亚語(一種西非的阿拉伯语方言),一些人说柏柏尔语,尤其是在摩洛哥南部。.

查看 柏柏尔人和撒哈拉人

撒哈拉地区

撒哈拉地区,泛指位于撒哈拉沙漠的非洲,常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相对。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有数个国家位于其范围内。.

查看 柏柏尔人和撒哈拉地区

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الصحراء الكبرى,,“大沙漠”)是世界最热的荒漠,亦是世界第三大荒漠,仅次于南极和北极,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其总面积超过,与加拿大或美国国土面积相当。撒哈拉沙漠东至红海(包括地中海海岸的一部分),西至大西洋,南部边界则为萨赫勒,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中部和西部的北端地区。 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些沙丘高度可达。“撒哈拉”为阿拉伯语中“沙漠”( )一词的复数形式。.

查看 柏柏尔人和撒哈拉沙漠

收復失地運動

收复失地运动(西班牙語、葡萄牙語:Reconquista),亦稱為復國運動、復地運動,是718至1492年間,位於西歐伊比利亚半岛北部的基督教各國逐渐战胜南部穆斯林摩尔人政权的運動。史學家以718年,倭馬亞阿拉伯征服西哥特王國,以及阿斯圖里亞斯王國建國為收复失地运动的開端,以1492年西班牙攻陷格拉纳达為終。这个事件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名称「Reconquista」一詞有「重新征服」的意思。.

查看 柏柏尔人和收復失地運動

攻佔阿爾及爾 (1516)

1516年攻佔阿爾及爾,是兩位奧斯曼帝國的海盜兄弟奧魯奇·雷斯與赫茲爾反對阿爾及爾城統治者薩利姆·阿爾-圖米的戰役。.

查看 柏柏尔人和攻佔阿爾及爾 (1516)

拉帕爾馬島

拉帕爾馬島(La Palma),曾称圣米格尔-德拉帕尔马(San Miguel de La Palma),是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最西北端的火山島,屬於聖克魯斯-德特內里費省的一部分,面積708平方公里,是該群島第五大島嶼,島上最高點海拔2,426米,2014年人口83,456,其中约一万六千人居住在首府圣克鲁斯德拉帕尔马,约两万人在最大城市洛斯利亚诺斯德亚里达内。經濟活動主要是農業和旅遊業。.

查看 柏柏尔人和拉帕爾馬島

拉拉·薩爾瑪王妃

拉拉·薩爾瑪王妃(阿拉伯语:,Princess Lalla Salma of Morocco,)是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的妻子。拉拉(Lalla)是摩洛哥一個給貴族女性的敬稱,薩爾瑪才是她的名字。她是第一位得到王室頭銜的摩洛哥國王之妻。.

查看 柏柏尔人和拉拉·薩爾瑪王妃

1千纪

1千纪,或称第1个千年,是指从西元1年至1000年间的这一千年,1千纪开始于公元1年(或称公元元年),因为公元纪年中没有0年。 本千紀初中國歷史上為西漢末,8年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但經十餘載旋即被推翻,25年漢光武帝劉秀即位,經幾年統一新莽篡位後割據之局面。 然而,經百餘年後東漢末再度進入割據之局面,220年曹丕篡漢建曹魏,三國時代開始。221年劉備在蜀地建蜀漢,263年曹魏滅之;222年孫權在東南建孫吳,最終280年被265年晉武帝司馬炎篡魏建的西晉所滅,三國結束,進入大一統的西晉。但大一統的西晉不久經八王之亂的內憂及五胡亂華的外患,於317年晉室南遷至長江中下游一帶,由晉元帝司馬睿建東晉,而北方就處於五胡十六國時分時合的割據狀態。 420年宋武帝劉裕篡東晉建劉宋,南朝始。繼劉宋後,479年齊高帝蕭道成篡劉宋建南齊,502年梁武帝蕭衍篡南齊改國號為梁(史稱南梁),557年陳霸先篡南梁建陳,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為南朝。而北方於439年(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期間)由386年由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所建的北魏統一北方,北朝始。534年北魏分東魏、西魏,550年北齊文宣帝高洋篡東魏建北齊,557年北周孝閔帝宇文覺篡西魏建北周,更於577年滅北齊,統一了北方與西南。 581年隋文帝楊堅篡北周建隋,北朝結束。過幾了年,先并入西梁(555年由西魏支持下由宣帝蕭詧建立的),589年隋滅陳,南朝結束。 1千纪的早期是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古典时代晚期是一个大转变的时期,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是欧洲的中世纪前期。在4世纪和7世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分别达到鼎盛时期。1千纪的最后时期,欧洲向中世纪中期转变。世界人口是上一个千年的3倍但是曲线演变的发展,全世界大约有2亿至2亿8880万人。.

查看 柏柏尔人和1千纪

2018年利比亚大选

2018年利比亚大选是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第四次全国性选举,暂定于2018年12月10日在利比亚进行,选举200个名国民代表大会议员和利比亚总统,本次大选由联合国促成。.

查看 柏柏尔人和2018年利比亚大选

4世纪

301年1月1日至4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4世纪。.

查看 柏柏尔人和4世纪

5世纪

401年1月1日至5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5世纪。.

查看 柏柏尔人和5世纪

6世纪

501年1月1日至6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6世纪。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6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很动乱及不稳定的时期。 在中国南北朝轮换交替,战火纷纷,一百年间,中国南方三朝交替,在北方换了五个朝代。直到世纪末,中国才再度在隋朝的统治下统一。 在欧洲罗马帝国已经灭亡,但新生的势力还未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创造一个稳定的政治和社会体系。 在亚欧大陆上唯一一个比较稳定的帝国是拜占廷帝国。 在与世隔绝的美洲,玛雅文明的發展到達了它的顶峰。 宗教方面,在东方佛教向朝鲜、日本、越南等边缘地区流传,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影响很深的宗派(如天台宗)就是这个时候产生的。在西方基督教也开始了它对中欧的征服。在阿拉伯半岛上,伊斯蘭教這一个新的世界宗教,正在形成。.

查看 柏柏尔人和6世纪

7世纪

601年1月1日至7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7世纪。唐朝取代隋朝领导中国,而本世纪末期武周中断了李唐朝廷。经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和「武周之治」后,疆域辽阔、「万邦来朝」。 新罗联合唐朝灭亡了百济和高句丽,使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而日本此时处于社会经济巨大变革的飞鸟时代,大和政权得到发展和巩固。 阿拉伯人在穆罕默德的领导下实现了统一并迅速开始了「穆斯林征服」,建立了倭马亚王朝,震撼了从中亚到西欧的世界。经历了四个多世纪的兴衰,萨珊王朝灭亡。拜占庭帝国虽丧失了查士丁尼时代的大片领土、与萨珊王朝交战不利,但将新兴的穆斯林抵御在君士坦丁堡——被誉为「世界上最富庶的城市」之外。北印度一度统一在盛极一时的戒日王朝之下。 在中美洲,蒂卡爾在Hasaw Chan K'awil(阿赫卡王,双月,巧克力领主Double Moon or Lord Chocolate 682年-734年在位)統治下重新強大,並在西元695年打败卡拉克穆尔,使得蒂卡尔重新成为玛雅中部地区的霸主。.

查看 柏柏尔人和7世纪

亦称为 柏柏人,柏爾柏爾人。

争取文化与民主联盟廷巴克图伊本·图马特伊本·白图泰伊斯兰文化伊斯蘭黃金時代传教士休达佩拉约德里斯·杰图地中海人種圖爾維爾圖瓦雷克人圖阿雷格語北非北非阿拉伯人利比亚利比亚历史利比亚内战 (2014年至今)利比亚总统委员会主席利比亞國家元首列表哈米斯旅儒略曆勒班陀戰役Berbers皮耶·布迪厄班加西事件穆尼爾·哈達迪穆瓦希德王朝穆阿迈尔·卡扎菲穆海莱卜家族穆斯林的征服穆拉迪人穆拉比特王朝突尼西亞突尼西亞人突尼西亞歷史突尼斯王国索馬里人罗马帝国的衰落羅琳 (歌手)猶太人大屠殺瓦塔斯王朝特土良特萊姆森王國聖奧斯定堂萨伊德·塔格马奥非裔非洲非洲殖民地非洲法语西属西非西班牙西班牙帝國西班牙歷史西撒哈拉馬里伊斯蘭教马林王朝谢里夫貝爾穆多一世 (阿斯圖里亞斯)貢薩洛·費爾南德斯·科爾多瓦费赞黑脚齐内丁·齐达内迦太基胡姆斯 (伊斯蘭教)阿卜杜·克里姆阿卜杜勒·慕敏阿卜杜拉赫曼三世阿卜杜拉赫曼一世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利亚历史阿尔及利亚人阿尔及利亚人口阿爾及爾阿特拉斯山脈阿杰迪尔阿拉伯帝国阿拉伯裔美國人阿拉维王朝阿普列尤斯赛特關切人锡瓦绿洲鄂圖曼帝國附屬國里夫共和国艾迪特·皮雅芙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耶齐德·伊本·哈特姆MENA柏柏尔语族柏柏爾龍屬查士丁尼一世提贝斯提高原杰尔巴岛欣蓋提殖民地母權毛里塔尼亚历史毛里塔尼亚女性催肥毛里塔尼亞奴隸制度水神龍屬民族列表泰塔溫泰伦提乌斯法國人口法國的柏柏爾人津芝海尼夫拉文明帝國V:美麗新世界摩尔人摩里斯科人摩洛哥摩洛哥基督教摩洛哥历史摩洛哥坚果摩洛哥伊斯蘭教撒哈拉人撒哈拉地区撒哈拉沙漠收復失地運動攻佔阿爾及爾 (1516)拉帕爾馬島拉拉·薩爾瑪王妃1千纪2018年利比亚大选4世纪5世纪6世纪7世纪